正文

第2部分

重修鳳山縣志 作者:清·王瑛曾


  

  附錄

  按鳳山潮汐,由縣南入者,自打鼓港徑硫磺港至縣治東郭;由縣西入者,自萬丹港口至內(nèi)海。他如西北之蟯港、彌陀港、東南之西溪、鳳山港、東港、茄藤港、鱉興港等處各有支流貫穿,蕩滌氛瘴,通行舟楫,利運糖、榖。大抵潮流過北,汐流過南?,槏O島,潮所始發(fā);當春潮乍長,聲聞數(shù)百里。故「瑯嶠春潮」,號八景之一焉。

  「臺海使槎錄」: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潮大每在朔望之后;濱海皆然,臺亦無異。但臺地屬東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臨卯酉。故潮長退,視同安、金、廈亦較早。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長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長卯酉而退子午;臺則初一、十六潮長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長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時。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蛟疲鹤月苟T至打鼓港,潮汐較內(nèi)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鼓至瑯嶠,潮汐較內(nèi)地早一時,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與內(nèi)地同,水丈余。

  「諸羅縣志」有言:臺海潮初漲,一從南路之瑯嶠入、一從北路之雞籠入,兩潮會于北路之牛罵;五、六月間,潮平浪靜,結(jié)為一道白波,引入內(nèi)地。牛罵非大港深澳泊船之所,孰從而見其兩潮之會、白波之引乎?好事者為之也。

  按潮汐隨月乘除?;?、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長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合沓不盡。今海濱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滿,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滿,初十、二十五日暮則潮平;余日以此推之,無不準:即其說也。又月臨酉卯,則水漲東西;月臨子午,則水平南北。今海濱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則汐而復長:即其說也。要之,東與西對,東海月臨酉而潮平,言酉則卯如之;南與北對,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則子如之:亦不外乎水月之相應也。至于晝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極大常在朔望之后:則天地之常數(shù),四海皆然也。

 ?。ǜ剑╋L信

  臺海風信,與他海逈異。風大而列者為■〈風貝〉,又甚者為臺;■〈風貝〉倏發(fā)倏止,臺常連日夜。正、二、三、四月發(fā)者為■〈風貝〉,五、六、七、八月發(fā)者為臺;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過洋以四、八、十月為穩(wěn),以四月少臺、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六月多臺、九月多九降,最忌。臺、■〈風貝〉俱多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凡■〈風貝〉將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

  ■〈風貝〉之多以時而異。正年初四日曰接神■〈風貝〉。初九日曰玉皇■〈風貝〉(九日有■〈風貝〉,則各■〈風貝〉皆驗;否則,至期或有■〈風貝〉或無■〈風貝〉,靡所準也)。十三日〔曰〕劉將軍■〈風貝〉。十五日曰上元■〈風貝〉。二十九日烏狗■〈風貝〉。二月二日曰白須■〈風貝〉。三月三日曰元帝■〈風貝〉。十五日曰真人■〈風貝〉。二十三日媽祖■〈風貝〉(真人多風,媽祖多雨。三春共三十六■〈風貝〉,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風貝〉。五月五日曰屈原■〈風貝〉。十三日曰關帝■〈風貝〉。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風貝〉。十八日曰彭婆■〈風貝〉。二十九日曰文丞相■〈風貝〉。七月十五日曰中元■〈風貝〉。八月初一日曰灶君■〈風貝〉。十五日曰魁星■〈風貝〉。九月十六日曰張良■〈風貝〉。十九日曰觀音■〈風貝〉。十月初十日曰水仙王■〈風貝〉。二十六日曰翁爺■〈風貝〉。十一月二十九日曰普庵■〈風貝〉。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風貝〉。二十九日曰火盆■〈風貝〉(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風,則應來年有■〈風貝〉:如二十四日則應四月、二十五日則應五月、二十九日則應九月,俱不爽)。

  內(nèi)地之風,早西、晚東。惟里地早東、午西,名曰發(fā)海西;四時皆然。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澎湖來船,必俟西風,纔可進港。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效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此風信有天造地設之奇也。

  ■〈風貝〉風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總不出七日之內(nèi)。正月初三日真人■〈風貝〉(前已載者不再列)。二十四日小妾■〈風貝〉。二十八日洗炊籠■〈風貝〉。二月初八日張大帝■〈風貝〉。十九日觀■〈風貝〉音。二十五日龍神朝天■〈風貝〉(一云是二十九日)。三月初七日閻王■〈風貝〉。十八日后土■〈風貝〉。二十八日東岳■〈風貝〉(又曰諸神朝天■〈風貝〉)。四月初一日白龍■〈風貝〉。十三日太?!觥达L貝〉。十四日純陽■〈風貝〉。二十五日龍神太白■〈風貝〉。五月初一日南極■〈風貝〉。初七日朱太尉■〈風貝〉。十六日天地■〈風貝〉。二十九日威顯■〈風貝〉。六月初六日崔將軍■〈風貝〉。十九日觀音■〈風貝〉。二十三日小姨颶。二十四日雷公(此最狠。二十六日二郎神■〈風貝〉。二十八日大姨■〈風貝〉。七月初七日乞巧■〈風貝〉。十八日王母■〈風貝〉(又曰神煞交會■〈風貝〉)。二十一日普庵■〈風貝〉(凡六、七月多主臺。海上人謂六月防初、七月防半,雖未必盡,然有時而驗)。八月初五日九皇■〈風貝〉。二十一日龍神大會■〈風貝〉。九月初日重陽■〈風貝〉。十七日金龍■〈風貝〉。二十七日冷風■〈風貝〉。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陰、風雨不時,謂之九降,又曰九月烏。十月初五日風信■〈風貝〉。初六日天曹■〈風貝〉。十五日下元■〈風貝〉。二十日東岳朝天■〈風貝〉。十一月十四日水仙■〈風貝〉。二十九日西岳朝天■〈風貝〉。此時朔風司令,無日無風。然南風盡絕,凡背北處皆可泊船。

  附錄

  「海上紀略」:臺風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檣。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鹍鵬之徙耳。六月有雷則無里;諺云:『六月一雷止三臺,七月一雷止九臺』。澎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別。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作之候,偽都督劉國軒將戰(zhàn)艦盡泊南風澳;時我?guī)煹脚旌?,盡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弗戰(zhàn)而勝也。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guī)熤坶疅o捐而偽敵連■〈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澎湖。

  「稗海紀游」:■〈風貝〉之尤甚者曰臺。臺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舟雖泊灣,常至虀粉,海上人甚畏之;惟得雷聲即止。占臺風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媽祖■〈風貝〉后便應南風,白露后至三月皆應北風;惟七月北風多主臺),旋必成臺。幸其至也漸,人得早避之?;蛟伙L四面皆至曰臺;不知臺雖暴,無四方齊至理。譬如北風臺,必轉(zhuǎn)而東、東而南、南又轉(zhuǎn)西;或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zhèn)鞅椴恢梗菏撬拿孢f至,非四面并至也?!觥达L貝〉驟而禍輕,臺緩而禍久且烈。春風畏始,冬風慮終。又非常之風,常在七月。而海中鱗介諸物游翔水面,亦風兆也。

  「臺灣縣志」:舟人呼大風曰暴。按「詩」「邶風」:『終風且暴』。傳云:暴,疾也。疏云:大風疾起也。「舊志」暨「鳳山」各志以暴為報,失其義矣?!父尽棺鳌觥达L貝〉,亦誤?!觥达L貝〉乃海中災風,其至叵測;暴,則每月有期。所傳名稱雖涉怪誕,而驗之多應。凡暴期將至,舟必泊澳;俟暴發(fā)后,輒尾之而行,最便利,不為災。「府志」又云:『■〈風貝〉之甚者為里;■〈風貝〉倏發(fā)倏止,臺常連日夜?!觥达L貝〉驟而禍輕,臺緩而禍久。考「六書」無臺字。所云臺者,乃士人見■〈風貝〉風挾雨四面環(huán)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風貝〉風篩雨,未嘗曰臺風也。臺音篩同里,加風作臺。詩書承誤,今刪之(按「音會」:海中大風曰颶。「投荒雜錄」云:『嶺南諸郡皆有颶風,以四面風俱至也』。「南越志」:颶風具四面之風,常以五、六月發(fā);永嘉人謂之風癡。陸放翁曰:「嶺表有瘴母,初起圓黑,久漸廣,謂之颶母」。韓文公赴江陵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邱」。注:「嶺表錄異」云:「嶺嶠夏秋雄風曰颶」。又云:「南海夏秋間,有云物如虹,長六、七尺;見則颶風必發(fā),故曰颶母。其風一發(fā),雞犬不寧。并從具,音懼」』。「康熙字典」載「韻箋」引楊升庵說:颶作■〈風貝〉,音貝?!阜鸾?jīng)」云:風虹如貝。柳柳州詩:「颶母遍驚估客船」。補入「七隊」逸字中。又「六書故」:■〈風貝〉,補妹切,海之災風也。俗書訛作颶。「正字通」復云:『■〈風貝〉字即颶字之訛』。又「藝林伐山」云:『■〈風貝〉風之作,多在初秋』?!改显街尽挂嘣疲骸骸觥达L貝〉母即孟婆;』春秋間有暈如虹是也』。又李西涯譏許氏從具,謂具四方之風,乃北人不知南人之候,誤以■〈風貝〉為颶耳』。西涯博學,必有所據(jù);且閩、粵諸儒皆云■〈風貝〉風。今韻書多作颶,并志以備考)。

  按三春暴期最多,舟行宜戒。自清明后,南風司令,四、五月間風暴皆輕,往來甚穩(wěn),但多遲緩。夏至前數(shù)日,當有北風。諺云:『北風送夏至』;猶冬至前之有東南風。惟六、七月北風一起,■〈風貝〉風立至。六月之■〈風貝〉,得雷而止;七月之■〈風貝〉,聞雷愈烈。八月白露節(jié)后,北風應候,船行迅駛。九月風每經(jīng)旬或至閱月,是名九降。凡■〈風貝〉多挾雨,九降恒不雨而風。遙望海外,浪色如銀,播空迭出,名曰「起白馬」;舟不可行。又自寒露至立冬常陰晦,俗呼九月烏。十月小春,天氣晴暖、風波恬和,最為利涉。十一、十二兩月,朔風凜烈,無日不風。第乘風隙以往來,若冬、夏之交風信難定,尤須戒心(考各書多稱渡海以四、五、七、八、十等月為穩(wěn),最忌六、七、十二月。然癸亥平臺、辛丑復臺,皆以六月興師,過舟衽席而異常。災■〈風貝〉每在七、八月間詳載「雜記」中。蓋海上風濤,實難例定;惟當隨時審視云日氣色,以卜行止。若夫舟制有利鈍、風行有遠近,雖連■〈舟宗〉并發(fā),而入港之先后難齊。且或同時遭風倏變,而此順彼逆、禍福不同者,有數(shù)存焉)。

  海船固畏風,又苦無風。洋中風靜,水平如鏡,必寄椗駐舟,候風始行。蓋大海潮汐無瞬息停,人處舟上,一望空明,連天無際,不覺其動,實有升降漲蝕之異。舟不下椗,則乘潮而北、隨汐而南,難定所向之何方矣。五、六月間,天上有點圓黑,即陸放翁所云■〈風貝〉毋是也;頃刻間風雨驟至,舟人必折帆嚴柁以待。遲則,恐風壓帆傾或至舟覆(有時不得收帆而棄桅者,兩斧即斷,可知風力之雄。又洋船中見有黑氣一條涌出海面,漸及半天,名曰鼠尾云,乃龍起也;急焚雞毛或飯米以厭之)。凡疾風挾雨,驟至而驟止,俗呼為西北雨、亦曰風時雨。

 ?。ǜ剑┱简?br />
  凡日月暈蝕,主大風。晡時日暈,有氣下垂;當夜多風。夜間星粒動搖,太白光芒■〈火閃〉爍,燈炧焰明;來日必風。又饑鳶高唳、海雀驚飛,踰日必風。若春、夏二季天氣郁蒸、雷轟電掣;秋、冬二季午后聞雷,皆有大風。

  占風必先看云:海上之天,無時無云。云片相逐飛揚或云腳紅赤,必有大風。云行舒遲、云腳拖帶不盡,風猶未起。云腳起盡,仰見天色青白,風必漸和(云腳如畫家畫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老是也。無腳之云,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夏日晡時有黃云,次日必風;如黃云一條直上,主次日有倏忽惡風一刻,更宜慎防。又日晡時,黑云一片,捧接日下,當夜必風;或如層巒復幛,起西北風;重迭數(shù)十層各各矗峙,主大風雨,應在七日之內(nèi)。若見黃沙如春天之落霧,東西南北皆黃,則□或夜當有惡風,遲不出三日(云氣似箭沖射北斗,必有大風)。

  看云占風,可兼占雨(按海船遇雨,則帆濕重不可行,故并及之):濃云叆叇,但見云腳,必不雨。日出時有云蔽之,辰刻后漸散,即大闇。若日初出便開朗,是日多不晴;暑月久晴可不拘。日落時,西方云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竇,不見云腳,來日必雨;濃厚,則當夜必雨?;蛴幸?、二點空竇現(xiàn)出日色紅光,是謂「金烏點睛」;或作數(shù)十縷不相聯(lián)續(xù),日從云隙度過,是謂「日穿經(jīng)緯」:來日大晴。又日晚時,春看???、冬看山頭,有黑云起,必雨(臺海在西、山在東,故與內(nèi)地異占)。

  打鼓山海吼,則將風雨。久雨時,吼聲自下漸上則未晴,自上漸下則將晴。鼓峰騰云,則雨立至??苌搅璺宀鍧h,多煙云蒙蔽;若清晨山霽凈明,一塵不染,一、二日內(nèi)必雨。鳶飛鳴則主風,宿鳴則主雨:亦奇驗也。

  附錄

  「稗海紀游」:日色被體如炙,三日內(nèi)必雨。久雨后暫輟,猶見細雨如霧,縱今開朗,旋即雨至。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明。晨起霧遮山腳,主晴;云罩山頭,主雨。天明已久乃雨,則是日苦雨。五更以后,昧爽時雨,是日必睛。久雨后忽開霽,星月朗潔,則來日仍雨。若薄暮見天際紅光,來日大晴。

  「府舊志」:虹霓朝見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見東方,必晴。又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亦不免風雨。

  「諸羅縣志」:海面腥穢,波浪簸騰,一、二日■〈風貝〉風即起;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檣也。人但知天風之患,不知實地氣交構而為,患始烈也。

 ?。ǜ剑┐?br />
  凡造船大■〈舟參〉長七丈者(大■〈舟參〉亦名龍骨,系松不為之。每船頭尾中共三節(jié),其長短與桅之丈尺配),官廳口大堵應闊二丈三尺一寸(大堵居船之中,每■〈舟參〉一丈應闊三尺三寸),含檀下桅座應闊二丈一尺(豎大桅處曰含檀,大樟木所制。凡船身尺寸、滿漢字號印烙于此。每■〈舟參〉一丈,含檀下應闊三尺),含檀又應加長(豎頭桅處,另有頭含檀),頭禁水(船頭所鑲木)應闊一丈三尺四寸,尾后應闊一丈七尺四寸,大桅應長八丈(圍七、八尺不等,或松、或衫為之。其得諸外域者名「打馬木」,值數(shù)百金。通身無節(jié),任重當風,堅挺不靡),頭桅應長五丈二尺(圍四、五尺不等),舵應長二丈二尺(鹽木所制,值數(shù)十金,遇風濤不搖動;余則否),舵勒下三尺(長短照大堵闊狹推算),椗應長二丈三尺四寸,船底應深七尺(每■〈舟參〉一丈應深一尺,系就兩邊車腳壁底算起。哨船底要平些,方能穩(wěn)重),■〈舟敢〉面深甕應加一尺四、五寸,■〈舟皮〉邊應高三尺二、三寸,艙位梁頭應各安三尺寬,篷應闊四丈一尺、長應二十六、七罩(每罩約有二尺四、五寸。其長短系就桅配量,闊狹則視含檀;每含檀一尺,篷應闊一尺九寸),椗■〈纟索〉(三條,一棕、一藤、一草)應長七十尋、圍二尺九寸零。用棕三十擔,篷繚椗雙各項繩■〈纟索〉應用棕二十擔、黃麻二千觔,大小鐵釘三十余擔(四十擔不等);桐油十五擔、蜃灰,天晴農(nóng)隙之時購貯備用。此造船之大略也。船有大小、■〈舟參〉有長短,可就中酌量計算(船具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板曰鼠橋,后兩邊欄曰牛欄,舵繩曰虎尾,系椗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木曰水蛇,系篷繩板曰馬臉,船頭橫板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猿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椗繩木曰狗牙,掛桅腳杉木段曰桅豬)。

  附錄

  定例:海船出洋,其置船時,先赴各該縣報明購料,在廠成造??⑷杖愿翱h稟請驗量梁頭長短、廣深丈尺,填明印烙,取具澳里族鄰行保結(jié)狀給照,聽其駕駛出洋貿(mào)易。

  商船自廈來臺,由泉防廳給發(fā)印單,開載舵工水手年貌并所載貨物,于廈之大嶝門會同武汛照單驗放。其自臺回廈,由臺防廳查明舵水年貌及貨物數(shù)目換給印單,于臺之鹿耳門會同武汛點驗出口。臺、廈兩廳,各于船只入口時,照印單查驗,人貨相符,準其進港。出入之時,船內(nèi)如有夾帶等弊,即行查究。其所給印單,臺、廈二廳彼此匯移查銷;如有一般未到及印單久不移銷,即移行確查究處。

  商船自臺往廈,每船止許帶食米六十石,以防偷越。如故違例多帶米榖,嚴加究處。

  臺屬之■〈舟彭〉仔、杉板頭、一封書等小船,領給臺、鳳、諸三縣船照;周年換照。三邑設有船總管理;惟彰化縣止有大肚溪小船僅在該港裝載五谷貨物,系鹿子港巡檢查驗,按月造冊申報臺防廳查核。臺、鳳、諸三縣各船,若往南路,俱由臺邑之大港汛出入,系新港司巡檢掛驗,仍報臺防廳查考;如赴北路,俱由鹿耳門掛驗出入。其各船往南北貿(mào)易,船總行保具結(jié)狀一紙,填明往某港字樣,同縣照送臺防廳登記號簿,給與印單,以水路之遠近定限期之遲速;該港汛員查驗蓋戳入口。在港所載是何貨物及數(shù)目填明單內(nèi),查對明白,蓋戳聽其出口?;乜さ礁?,將印單呈繳鹿耳門文武汛查驗;單貨相符,蓋戳聽其駕進府澳。各港汛員仍將出入船只,每五日折報,聽臺防廳稽查。如違限未回,嚴比行保并行各港汛員挨查,以防透越之弊。

  商船撥運內(nèi)地兵米及采買平糶米榖,俱照梁頭丈尺分派。該船梁頭一丈七尺六寸至一丈八尺者為大船,配載三百石;梁頭一丈七尺一寸至一丈七尺五寸者為次大船,配載二百五十石;梁頭一丈六尺至一丈七尺者為大中船,配載二百石;梁頭一丈五尺六寸至一丈六尺者為次中船,配載一百五十石;梁頭一丈四尺五寸至一丈五尺五寸者為下中船,配載一百石。其梁頭一丈四尺五寸以下之小商船,例免配載。每石腳價,定銀六分六厘六毫五絲;自廈載往他處,水程每百里加銀三厘。遇奉文起運之時,將入口船只計梁頭之丈尺、配米谷之多寡;至交卸處所,水程有遠近之不同;交卸地方寫入鬮內(nèi),當堂令各船戶公同拈鬮,鬮值何處即照拈配運。若水途窵遠,如至福州府屬及南澳等處交卸者,給與免單二張;其余興、泉、漳等屬則水途較近,給與免單一張。俟該船下次入口,將免單呈繳,免其配運。至臺灣小船往各港運載到府交卸者,每石腳價銀三分,著船總雇撥小船運載。

  流寓臺民,有祖父母、父母、子女以及子之妻與幼孫、幼女先在內(nèi)地有愿往臺及欲來臺探望者,許其呈明給照渡海。乾隆五年停止(按內(nèi)地窮民在臺營生者數(shù)十萬,囊鮮余積,旋歸無日。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臺就養(yǎng),格于例禁,群賄船戶冐頂水手姓名掛驗;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臺,復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一經(jīng)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更有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濕漏小船收載數(shù)百人擠入艙中,將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輒趕騙離船,名曰放生。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虺绷鬟m漲,隨波漂溺,名曰餌魚。在奸梢惟利是嗜,何有天良!在窮民迫于饑寒,罔顧行險:相率陷阱,言之痛心。伏念民有家室,斯為土著;室家既聚,冬各自保。臺地匪竊類非土著,撫茲孑然一身之民,是當何如綏輯也)。

  海洋禁止偷渡:如有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包攬、索取偷渡人銀兩,用小船載出復上大船,將為首客頭比照大船雇與下船之人分取番貨例,發(fā)邊衛(wèi)充軍。為從者減一等,杖一百、徒三年;澳甲地保及船戶、舵工人等知而不舉者,亦照為從例,杖一百、徒三年:均不準折贖。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乾隆元年,水師提督王郡奏準:偷渡船戶照為首客頭例,發(fā)邊衛(wèi)充軍;所得贓銀,照追入官。該地方官弁疏縱偷渡人數(shù)至十名以上者,專管官罰俸一年、兵役各責二十。至疏縱偷渡人數(shù)至數(shù)十名者,專管官降一級、兵役各責三十(以上并見行則例)。

  武職

  南路營參將

  田朝弼:陜西米脂人,行伍??滴醵耆?。

  楊懋紱:江南寶應籍,奉天義州人,將材??滴醵迥耆巍?br />
  熊成秀:山東歷城人,行伍??滴醵拍耆?。三十年,革職。

  吳三錫:浙江紹興人,將材??滴跞荒耆巍?br />
  趙文璧:浙江人,癸丑武探花。康熙三十五年任。

  林云漢:直隸通州人,戊辰武榜眼??滴跛氖耆?。升副將。

  何肇彩:同安人,行伍??滴跛氖哪耆?。

  魏平:漳州人,功加??滴跛氖拍耆?。五十三年,升廣西潯州副將。

  馬建邦:陜西寧夏人,行伍??滴跷迨哪耆?。五十八年,升北直獨石路參將。

  苗景龍:陜西人,康熙五十八年任。六十年朱逆倡亂被害。

  陳倫炯:同安人,侍衛(wèi)??滴趿耆?。

  李郡:陜西人,復姓王;行伍。雍正二年任。

  林子龍:福建人,行伍。雍正四年八月任。五年十月卸事。

  祁進忠:晉江人,行伍。雍正六年八月任。本年升臺協(xié)副將。

  黃有才:福建人,行伍。雍正七年正月任。八年十月,升浙江瑞安副將。

  侯元勛:山西大同人,武進士。雍正九年六月任。

  李科:湖廣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九月任。十三年十一月卒于官。

  雷澤遠:湖廣人,行伍,武舉。乾隆元年八月任。升北路副將。

  黃文宗:浙江人,行伍。乾隆五年二月任。

  郝?。荷綎|濟南人,行伍。乾隆七年任。十年,升廣東督標右營參將。

  陳廷桂:直隸天津人,武舉。乾隆十年四月任。

  李現(xiàn)詳:陜西寧朔人,蔭生。乾隆十二年九月任。

  李文成:陜西蘭州人,行伍。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任。

  高志唐:山東昌邑人,癸卯武進士。乾隆十八年六月任。

  八哈那:滿洲正白旗人,世襲佐領。乾隆二十年四月任。

  溫達勇:廣東人,進士。侍衛(wèi)右營游擊,署參將(有傳)。

  李云標:直隸灤州人,乙丑武進士。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任。

  索渾:滿洲鑲白旗人,世襲佐領。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任。

  南路營都司(雍正十年新設,駐札山豬毛口)

  林君卿:福建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歐平:興化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李馧:山西大同人,甲辰武進士。乾隆二年任。

  翁邦祥:廣東潮陽人,庚戌武進士。乾隆五年任。

  張盛:江南常州人,行伍。乾隆八年任。九年五月,升興化右營游擊。

  陳邦偉:漳州人,行伍。乾隆十年四月任。

  劉啟鳳:湖南武陵人,行伍。乾隆十九年四月任。

  章奏功:浙江蘭溪人,武舉。干鹽二十二年四月任。

  葉元聰:廣東興寧人,行伍。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任。

  鄧文鼎:湖北竹山人,行伍。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任。

  畢萬選:陜西咸寧人,丁巳武進士。乾隆二十八年任。

  南路營守備

  許祥:浙江諸暨人,行伍??滴醵耆?。

  陳斌:蒲田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升河南南汝左營游擊。

  張光星:山西夏鄉(xiāng)人,己未武進士。康熙二十九年任。

  戴坤:山東人,行伍。康熙三十四年任。

  張龍貴:山西襄垣人,行伍??滴跞耆?。

  謝時晟:江南昆山人,癸丑武進士??滴跛氖耆?。

  陳平:泉州人,行伍??滴跛氖娜巍?br />
  高必華:福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李應源:江南華亭人,甲戌武進士??滴跛氖拍耆巍N迨哪?,升湖廣夷陵鎮(zhèn)標左營游擊。

  秦簡瑞:廣東廣州人,行伍??滴跷迨哪耆?。

  馬定國:陜西人??滴趿昱_變殉難。

  戴日升:福建人,行伍。

  柯連英:福建人,行伍。雍正六年任。

  張玉:山西人,行伍。

  黃耀華:廣東人,行伍。

  張祿:直隸人,行伍。

  歐平:福建人,行伍。

  范衍:福建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林勛:福寧人,行伍。乾隆七年四月任。

  張淵: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三月任。

  吳?。赫钠秩?,行伍。乾隆十一年四月任。

  李吉:浙江錢塘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

  齊得祿:直隸河間人,行伍。乾隆十八年四月任。

  董登朝:山西大同人,行伍。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任。

  潘錦昶:浙江仁和人,壬子武舉。乾隆二十四年正月任。

  丁玉:閩縣人,行伍。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任。

  南路營千總

  馬龍:陜西膚施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撤回候補。

  戴參:長泰人,行伍??滴醵迥耆?。

  俞啟:連江人,行伍??滴醵迥耆?。

  黃宗:漳浦人,行伍??滴醵迥耆?。

  劉奇:山西平陽人,行伍??滴醵耆?。升澎湖水師守備。

  莊成名:浙江臺州府人,行伍??滴醵四耆?。

  張彥卿:浦城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

  陳望:長泰人,行伍??滴跞拍耆?。

  魏朋:山東濟寧州人,行伍??滴跞拍耆?。

  郭正伯:漳州人,行伍??滴跛氖荒耆?。四十五年,請復姓名陳國星。

  王才:□□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卒于官。

  陳鹿鳴:福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任。卒于官。

  周特士:福州人,武舉??滴跛氖迥?。卒于官。

  宋仁:□□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林治:□□人??滴跛氖吣耆巍?br />
  池有成:同安人,武舉??滴跷迨荒耆?。卒于官。

  張林:安溪人,行伍??滴跷迨耆巍?br />
  張?zhí)旎ⅲ宏兾鲗幭娜?,行伍??滴跷迨耆巍?br />
  陳一得:漳州人,行伍??滴跷迨迥耆巍?br />
  阮欽:泉州人,行伍??滴跷迨耆巍A昱_變被議。

  孫容:

  王華:泉州人,行伍。

  王廷樞:浙江人,巳酉武舉。

  李希■〈賢,忠代又〉:

  柳文龍:

  趙得勝:

  裴驥:泉州人,行伍。

  朱文顯:

  蔡斗:直隸河間人,行伍。

  錢熊:浙江寧海人,甲子武舉。

  蔡成:泉州人,行伍。

  王大福:閩縣人,行伍。

  林得高:

  南路營把總

  曾■〈火豐〉:平和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撤回候補。

  畢友成: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革職去。

  陳良選:平和人,行伍??滴醵迥耆巍6旮锫毴?。

  莊成名:漳州人,行伍??滴醵迥耆巍Qa本營千總。

  張彥卿:浦城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補本營千總。

  沈右:同安人,行伍??滴醵吣耆?。

  陳輝:龍溪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

  張弘祚:浙江人,行伍??滴醵四耆?。

  周連: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

  李克和:漳浦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其彪:江西人,行伍??滴醵吣耆巍?br />
  張良:江西廣信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李隆:泉州人,行伍??滴醵拍耆?。

  李三英:泉州人,武舉。康熙四十二年任。

  李薦:山東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彭燦:福建人,行伍??滴跛氖耆?。

  蔡有德:福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巍?br />
  陳浩:福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巍?br />
  何杰:同安人,行伍??滴跛氖吣耆巍?br />
  朱球:□□人,行伍??滴跛氖四耆?。

  沈加祿:□□人,行伍??滴跛氖拍耆?。

  曾光:福州人,行伍??滴跷迨耆?。補福寧千總。

  李美:福州人,行伍??滴跷迨耆?。卒于官。

  孫壽:福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革職去。

  薛雄:漳州人,行伍??滴跷迨迥耆巍?br />
  李興盛:連江人,行伍??滴跷迨耆巍A昱_變被議。

  林富:汀州人,行伍??滴跷迨吣耆?。六十年殉難,祀忠義祠(有傳)。

  張文學:福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七年任。六十年臺變被議。

  許廷珠:潮州人。

  黃升:漳州人,行伍。

  陳吳?。和踩?,功加。

  陳大亨:漳州人,行伍。

  李得:泉州人,行伍。

  蔡天瑞:泉州人,功加。

  邱有章:

  邱發(fā)聰:

  劉達武:

  吳天:

  謝朗:

  吳廷貴:

  周元:

  陳譚:

  廖學文:

  任國棟:建寧人,行伍。

  陳榮:

  毛天錫:閩縣人,行伍。

  鄭及英:泉州人,行伍。

  黃希堯:連江人,行伍。

  吳練生:漳州人,行伍。革職去。

  楊升:

  寧光宗:連江人,行伍。

  李騰云:閩縣人,行伍。

  錢樞:福安人,行伍。

  王榮:莆田人,行伍。

  詹得勝:泉州人,行伍。

  王朝貴:羅源人,行伍。

  潘安得:閩縣人,行伍。

  王國恩:閩縣人,行伍。

  曾萬勝:泉州人,行伍。

  岡山營守備(附)

  王三元:江南華亭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陳元美:閩縣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黃升:龍溪人,行伍。乾隆三年任。

  安宛:直隸獻縣人,武進士。乾隆六年任。

  周龍: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三月任。

  賴星:長汀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丁士武:閩縣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三月任。卒于官。

  錢文敏:浙江錢塘人,武舉。乾隆十五年署。

  蘇天祿:晉江人,行伍。乾隆十六年任。卒于官。

  曹廷科:浙江錢塘人,行伍。乾隆十八年四月任。

  王錫榮:□□人,□□。乾隆二十年十月任。

  李斗綱:□□人,□□。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任。

  蔡法輝:□□人,□□。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署。

  孟明遠:□□人,□□。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任。

  武功列傳

  馬定國,陜西人。康熙六十年,任南路營守備。時賊朱一貴煽亂,率眾攻南路。縣故無城,難守御;定國列兵龜山麓,親冒矢石,與賊對壘大戰(zhàn)。賊勢益張,定國知力不支,急回馬索火焚火藥庫曰:『毋資敵』!賊追及,定國曰:『我朝廷命官,豈可遭擒取辱』!遂拔佩刀自刎死。鄉(xiāng)人憫其忠,守其尸三日。賊聞之曰:『馬守備,忠臣也』!以禮殮之;置家屬于靜室中,民饋糧米不絕。事聞,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

  陳元,侯官人;臺灣鎮(zhèn)標左營千總。臺賊朱一貴倡亂時,元同本標右營游擊周應龍率兵御賊于南路岡山。元奮勇掩擊,賊稍卻。官軍進屯赤山,越日賊悉眾來,四面圍攻;官軍深入,不諳地利。元力戰(zhàn)數(shù)次,中創(chuàng)被獲;逼降,不屈死。事聞,予恤、賜祭一次,蔭一子以千總用。

  林富,長汀人;南路營把總。臺匪朱一貴等竊發(fā),時奉委為游擊周應龍前隊引路;官軍至赤山與賊戰(zhàn),賊勢稍卻。富乘勝深入;賊繞陣后,合圍攻之。力不敵,劗刺而死。事聞,予恤、賜祭,蔭一子以千總用。

  王奇生,鎮(zhèn)標右營領旗;素驍勇。臺變時,奉委領兵,與賊戰(zhàn)于赤山。官軍敗,奇生負其勇,突圍沖擊;賊左右夾攻,殺之。事聞,予恤典,從祀忠義祠。時有削職把總江先達同戰(zhàn)死。

  王郡,字健侯,干州人。初,冒李姓入伍??滴趿暌郧Э倧乃{廷珍攻復臺灣有功,雍正二年任南路營參將。時寇亂之后,郡悉心拊循,訓練有法;累遷臺鎮(zhèn)總兵官。七年,討平本縣山豬毛番。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眾作亂,本縣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仍先遣游擊李榮引兵應援。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fā),與參將侯元勛、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賊復集,自辰至未戰(zhàn)數(shù)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梟于營門。越日,大搜賊巢,吳福生、商大概、烏目使等三十余魁悉就擒,南路遂平。而新鎮(zhèn)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征兵府中;總督郝玉麟復檄郡討之??熤谅棺懈?,遣參將李蔭越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賊遁南日內(nèi)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炮聲震山谷,賊負創(chuàng)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于是各社望風皆降,縛獻渠兇林武力等,北路亦平。十余年來鎮(zhèn)臺者,郡之功為優(yōu)云。

  陳倫炯,號資齊,同安人;侍衛(wèi)。雍正元年,任南路營參將。時寇亂初平,新筑縣城,倫炯親板干、督工役,毫無茍且,時加慰藉,民忘其勞。其馭兵勤練鎮(zhèn)定,寬嚴并用。復工書翰歌詩;暇則進紳士,談論詩書,翩翩然有儒將風流焉。尋升副將;去之日,百姓送者遮道,不忍舍云。

  張玉,山西人。由行伍,任南路營守備。雍正十年,臺匪吳福生為亂,剽掠溏汛;玉守鳳彈,兵單汛弱,賊悉眾來攻;玉令軍士夜懸火繩密布樹間(鳳彈營盤多栽莿竹),賊疑懼不敢進,連攻數(shù)次不得下。尋總兵官王郡率師抵鳳彈,檄玉出戰(zhàn);玉奮勇迎敵,不介馬而馳,深入其阻。賊繞陣后掩擊之,玉無退路,被圍不得脫,連傷數(shù)刃而死。事聞,予恤,蔭一子以千總用。時有外委徐學圣、鄭光弘皆陣亡。

  溫達勇,廣東人;武進士。鎮(zhèn)標右營游擊,署南路營參將。嘗以盜賊恣行,皆卒伍懈弛故;且兵食朝廷口糧,宜效用。日設令牌數(shù)面,令汛兵輪流接遞,巡哨各鄉(xiāng)村道路行旅寇盜。城市之內(nèi),夜撥兵分街巷巡守;有盜賊行竊,唯守兵是問。又常微行查訪,守者無敢稍懈。署篆一年,盜風屏絕,夜門不閉。未幾,以疾卒;士民拜奠,絡繹不絕。櫬歸,百姓父老焚香拜送遍于街衢,欷歔感泣,深于愛戴云。

卷八

  職官志

  古者比、閭、族、黨、州、鄉(xiāng),莫不有師長,于以教誨而整齊之。今之令、丞、簿、尉、師、儒之設,主守承助,猶古意也。鳳雖新造,而疆域在古望緊以上,秩視五等;亦古侯、伯之封也。政令于是乎出、教化于是乎行,于其地有瞽宗廟社之責矣。以所睹記得若而人,凡賢、不肖之相去,鄭重于前,所以借觀于后也。語曰:『人無于水鑒,當于人鑒』;毋亦顧父母師保之誼而興起乎?志職官。

  其目三:官制、官秩、宦跡。

  官制

  官秩

  宦跡

  官制

  本縣知縣一員(康熙二十三年同縣建設)、縣丞一員(雍正九年設;分駐萬丹,稽查地方。乾隆二十年,移駐阿里港;稽查地方)、典史一員(康熙二十三年設)。

  儒學教諭一員(康熙二十三年設)、訓導一員(雍正十一年增設)。

  下淡水巡檢一員(康熙二十三年設)。

  附錄

  康熙三十年奉旨:臺灣各官,自道員以下、教職以上俱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品級相當現(xiàn)任官員內(nèi)揀選調(diào)補;三年俸滿即升。如無品級相當堪調(diào)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

  康熙六十年議準:嗣后臺屬文武大小各官,不許攜帶眷屬。

  雍正七年議準:臺灣道、府、同知、通判、知縣到任一年,令該督、撫于閩省內(nèi)地揀選賢能之員,乘北風之時,令其到臺與舊員協(xié)辦。半年之后,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便,回至內(nèi)地補用;政績優(yōu)著者準其加二級,稱職者準其加一級,以示鼓勵。

  雍正八年奏準:嗣后調(diào)臺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能赴臺協(xié)辦。半年之后,將舊員調(diào)回。

  雍正十一年覆準:臺灣道員準其照鎮(zhèn)、協(xié)之例,三年報滿;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參將等官之例,二年報滿。候協(xié)辦人員到臺半年之后,令各該員交代清楚,回至內(nèi)地;該督、撫照例察核,分別具題。如果實心辦理,地方寧謐,俱準以其應升之缺即用。再查道、府應升之缺俱系特旨補用,應令該督、撫給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其同知、通判、知縣俱留于本省,遇有應升缺出,該督、撫即行具題升補。

  雍正十二年總督郝玉麟奏準:調(diào)臺官員年逾四十無子者,準其挈眷過臺。

  乾隆七年議準:臺灣各縣知縣缺出,令該督、撫將應行調(diào)補之員調(diào)補;如實無可以調(diào)補之官,于應升人員內(nèi)揀選調(diào)補。

  又議準:臺灣訓導三年報滿,準其調(diào)回內(nèi)地即升。遇應升月分,以縣丞、府經(jīng)等官升用。如該員俸次應升學正、教諭之時,吏部截定俸次,令該督、撫挨次論俸升用。

  又議準:嗣后臺灣府、廳、縣,準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該督、撫照例具題,分別升用,免其留臺協(xié)辦。

  官秩

  知縣

  楊芳聲:直隸萬全左衛(wèi)人,歲貢??滴醵耆?。秩滿,升戶部江南司主事(有傳)。

  閔達:江西南昌人,己酉舉人??滴醵拍耆?。秩滿,升行人司行人。

  朱繡:陜西鳳翔人,己丑進士??滴跞哪耆?。以憂去。

  劉國輔:奉天正紅旗人,歲貢。康熙三十八年任。秩滿,升湖廣□□府知府。

  宋永清:奉天正紅旗人,原籍山東萊陽;監(jiān)生??滴跛氖耆?。秩滿,升延慶府知府(有傳)。

  時惟豫:奉天鑲藍旗人,貢生??滴跷迨荒耆?。秩滿,升廈門海防同知。

  李丕煜:直隸灤州人,歲貢??滴跷迨耆?。

  靳樹畹:奉天鑲黃旗人,己酉副榜??滴趿荒耆?。卒于官。

  蕭震:湖廣潛江人,丙戌進士。雍正元年任。

  熊琴:四州安縣人,戊子舉人。雍正四年任。

  錢洙:浙江嘉善人,蔭生。雍正七年任。尋升本府知府(有傳)。

  林鵬飛:廣東潮陽人,庚戌進士。雍正十三年任。

  方邦基:浙江仁和人,庚戌進士。雍正十三年任。秩滿,以憂去;繼升本府知府(有傳)。

  程芳:江南休寧人,貢生。乾隆三年任。

  鄒承垣:江南無錫人,癸丑進士。乾隆六年十月任。

  呂鍾琇:廣東饒平人,丙午舉人。乾隆九年十一月任。大計卓異,進京引見;十二年十月回任。

  趙軾臨:浙江蕭山人,監(jiān)生。乾隆十一年七月署。

  魯光鼎:浙江會稽人,監(jiān)生;本縣丞。乾隆十二年七月署,十月離任;十三年閏七月再署。

  王如璋:江西廬陵人,本府經(jīng)歷。乾隆十三年六月署。

  陳志泰:江南甘泉人,舉人。乾隆十四年□月任。

  吳開福:江南全椒人,臺灣縣丞。乾隆十六年六月署。

  吳士元:河南光州人,舉人。乾隆十七年三月任。

  嵇璇:江蘇長洲人,諸羅縣丞。乾隆十九年五月署。

  丁居信:江南儀征人,庶吉士散館。乾隆二十年九月任。

  秦其煟:廣西桂林人。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仁。

  張?zhí)斓拢嘿F筑人,拔貢;諸羅縣丞。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署。

  王瑛曾:字玉裁;江蘇無錫人,舉人。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任。薦舉。

  縣丞

  葉維榮:河南商邱人,監(jiān)生。雍正十年任。

  劉長善:陜西華州人,生員。乾隆元年任。

  李國桐:廣東揭陽人,貢生。乾隆四年任。

  涂坤:江西靖安人,監(jiān)生。乾隆七年十二月任。

  魯光鼎:浙江會稽人,監(jiān)生。乾隆十一年三月任。

  吳開福:江南全椒人,監(jiān)生。乾隆十三年二月任。

  裴鑲:湖廣武陵人,副榜。乾隆十四年六月任。

  王如璋:江西人,本府經(jīng)歷。乾隆十六年四月任。

  徐夔:浙江仁和人,內(nèi)閣供事。乾隆十七年九月署。

  郝敬修:山東高密人,監(jiān)生。乾隆十七年十月署。

  馮鴻業(yè):山西代州人,監(jiān)生。乾隆十八年正月任。

  徐霖:浙江錢塘人,本縣典史。乾隆十九年閏四月升署。

  沈鈺:浙江仁和人,宗人府供事。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任。二十一年正月,兼攝下淡水巡檢篆。

  顏崇仁:廣西永淳人,監(jiān)生。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任。

  顧南金:江南華亭人,監(jiān)生。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任。

  朱顏:江南金匱人,鹿仔港巡檢。乾隆二十七年九月署。

  杜炳星:浙江青田人,乙卯拔貢。乾隆二十八年三月任。

  典史

  王輅:直隸北山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秩滿,升湖廣漢中府照磨。

  劉麟趾:山東濟寧人,吏員??滴醵拍耆?。秩滿,升湖廣潛江縣主簿。

  戚嘉燦:直隸通州人,吏員??滴跞耆?。

  魯論:直隸房山人,吏員??滴跞吣耆?。秩滿,升江西贛州府照磨。

  章壽昌:直隸涿州人,吏員。康熙四十二年任。秩滿,升刑部司獄。

  閻瓚:山西寧鄉(xiāng)人,吏員。康熙四十五年任。卒于官。

  葉廷獻:直隸大城人,吏員。康熙四十五年任。

  侯天福:河南密縣人??滴跷迨耆?。

  周渭起:直隸通州人,吏員??滴跷迨耆巍?br />
  葉紹文:順天大興人,吏員??滴趿荒耆巍AT職去。

  張九鼐:直隸三河人,捐納。雍正元年任。

  馮五美:順天籍,浙江山蔭人,吏員。雍正七年任。秩滿,升晉江縣雒陽司巡檢。

  張玉生:山東齊東人,吏員。雍正十年任。秩滿,升本省同安縣灌口司巡檢。

  沈大榮:直隸安肅人,吏員。乾隆元年任。秩滿,升廣東嘉應州豐順司巡檢。

  柴續(xù)祖:山西聞喜人,吏員。乾隆五年任。

  孫之震:浙江仁和人,捐納。乾隆八年七月任。

  閩鎮(zhèn)遠:四川華陽人,捐納。乾隆十一年九月任。

  章朝基:浙江會稽人,捐納。乾隆十三年七月任。

  徐霖:浙江錢塘人,禮部儒士。乾隆十五年四月任。本年七月,署縣丞篆。

  王萬成:湖南善化人,吏員。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任。

  伍又陶:浙江山陰人,禮部儒士。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任。二十三年,署下淡水巡檢篆。

  蔡逢恩:浙江仁和人,監(jiān)生。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任。

  韓珙:陜西靈州人,捐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任。

  菇藥山:浙江會稽人,吏員。乾隆二十八年任。

  下淡水巡檢

  袁玟:直隸右衛(wèi)人,吏員??滴醵耆?。病卒。

  謝寧:浙江會稽人??滴醵迥?。病卒。

  樓鴻基:浙江義烏人,吏員??滴醵吣耆?。病卒。

  高崇游:江南山陽人,吏員??滴跞耆巍2∽?。

  沈翔升:直隸右衛(wèi)人,吏員??滴跞耆?。以老去。

  孫朝聘:直隸香河人,吏員??滴跞四耆?。病卒。

  郭培桂:直隸金鄉(xiāng)人,吏員??滴跞拍耆?。病卒。

  徐志弼:山東登州人,吏員??滴跛氖荒耆巍2∽?。

  趙文秀:直隸保定人,吏員。康熙四十二年任。病卒。

  馮吉:直隸大名人,吏員??滴跛氖耆?。以憂去。

  趙元凱:直隸安肅人,吏員??滴跷迨耆?。秩滿,升河南府照磨。

  王國興:順天大興人,吏員??滴跷迨迥耆?。六十年臺變被議。

  魏如玉:直隸玉田人,吏員??滴趿耆?。升江西南安府照磨。

  錢中選:直隸順義人,吏員。雍正四年任。六年,以病告休。

  戴興:山東長清人,吏員。雍正七年任。卒于官。

  秦輝:浙江會稽人,書吏。雍正八年任。

  桑元杰:浙江余姚人,吏員。雍正十一年任。升山東高唐州吏目。

  張爾信:貴州石阡人,捐納。乾隆三年任。

  李宗芳:廣東嘉應州人,吏員。乾隆六年任。

  朱鼎:順天大興人,典史。乾隆九年十一月任。

  鮑一元:順天大興人,供事。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任。

  吳開福:全椒人,臺灣縣丞。乾隆十四年二月攝。

  劉淑:江南甘泉人,供事。乾隆十六年五月任。

  吳克成:浙江山陰人,律例館供事。乾隆十九年十月任。

  朱國相:浙江嘉興人,吏員。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任。

  韓佐唐:湖廣湘潭人,監(jiān)生。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署。

  陳天倫:順天大興人,捐納。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任。二十六年七月攝本縣典吏,事。

  冀騏:順天大興人,吏員。乾隆二十八年□月任。

  儒學教諭

  黃賜英:晉江人,癸卯舉人??滴醵耆?。秩滿,升直隸樂平縣知縣(有傳)。

  黃式度:晉江人,庚甲舉人。康熙三十年任。秩滿,升山西臨縣知縣。

  丁必捷:平和人,歲貢??滴跞迥耆?。以憂去。

  鄭占春:福清人,歲貢??滴跞吣耆?。秩滿,升山東棲霞縣知縣。

  吳周楨:晉江人,歲貢??滴跛氖耆巍V葷M,升京衛(wèi)武學教授。

  施士岳:晉江人,歲貢。康熙四十七年任。秩滿,升四川遂寧縣知縣。

  郭濤:福清人,歲貢。康熙五十一年任。秩滿,升四川永年縣知縣。

  富鵬業(yè):晉江人,乙酉舉人??滴跷迨耆巍?br />
  朱竟成:永安人,戊子副榜??滴趿耆?。升直隸成安縣知縣。

  林正泰:侯官人,戊子舉人。雍正四年任。五年卒。

  郭際謀:晉江人,辛卯舉人。雍正七年任。秩滿,升山西天鎮(zhèn)縣知縣。

  張應渭:閩縣人,庚子舉人。雍正十年任。秩滿,升山西武鄉(xiāng)縣知縣。

  徐文炳:建陽人,恩貢。雍正十三年任。秩滿,升河南澠池縣知縣。

  周元:長樂人,拔貢。乾隆三年任。

  何奕奇:福清人,辛卯舉人。乾隆六年任。

  莊元:龍溪人,壬子舉人。乾隆十年三月任。

  官韓琦:安溪人,辛酉舉人。乾隆十二年二月任。

  朱澐:南平人,本學訓導。乾隆十三年十二月署。

  張有泌:晉江人,壬子舉人。乾隆十四年五月任。

  范蘋:長汀人,辛酉舉人。乾隆十八年□月任;攝本學訓導事。

  李鍾問:安溪人,丙辰舉人。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任。

  謝際泰:閩縣人,甲子舉人。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任。

  陳明觀:同安人,辛酉舉人。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任。二十七年,升福寧府教授。

  朱仕玠:建寧人,拔貢。乾隆二十八年六月任。

  訓導

  江水鑒:侯官人,貢生。雍正十二年任。秩滿,升浙江東陽縣丞。

  曾景洙:閩縣人,歲貢。乾隆二年任。

  王世茂:晉江人,歲貢。乾隆六年任。

  吳升:寧洋人,廩生。乾隆九年五月任。

  朱澐:南平人,優(yōu)貢。乾隆十二年二月任。

  陳日來:泰寧人,廩貢。乾隆十五年八月任。

  李騰瑢:永安人,廩貢。乾隆十九年三月任。

  劉自成:劉自成,建陽人,廩貢。乾隆十九年十二月任。

  黃繼伯:南安人,廩貢。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任。

  林紹裕:永福人,拔貢。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任。二十七年十月,署本縣學教諭事。

  祖謙光:浦城人,歲貢。乾隆二十八年十月任。

  宦跡

  楊芳聲,奉天萬全左衛(wèi)人。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知縣事。時初置縣,諸規(guī)制皆其所擘畫;而清田賦、革重徭以宣朝廷德意,民尤賴之。秩滿,內(nèi)擢戶部江南司主事。

  黃賜英,晉江人,康熙癸卯舉人。二十六年,任本縣教諭。時縣初置,文風未盛。英任其職,以培育人材為己責,日進諸生勤訓課。捐貲置嘉祥里學田二十甲、赤山莊學田二十甲,以供文廟香燈及諸生月課諸費。士蒙其德,設牌位于學宮祀之。

  宋永清,原籍山東萊陽人;由漢軍正紅旗監(jiān)生,康熙四十三年知縣事。為政期年,新學宮、建衙署、創(chuàng)義塾,百廢俱舉。聽斷平允,尤雅意文教。初,硫磺水官田地瘠租重,民率逋逃;永清詳請薄其賦,另募耕種,充為文廟香燈。東關上則田數(shù)百甲,歲苦旱;永清發(fā)倉榖一千石貸民,就蓮池潭筑堤一千三百余丈,以資灌溉。又龍目井糖廍移充義墊膏火,延師教授;至月課獎賞,復捐己貲助之,暇則進師生講論文藝:邑文教振興自清始。素工詩,庭署余閑,輒吟詠不輟;著有「溪翁詩草」。秩滿,擢直隸延慶府知府。

  錢洙,浙江嘉善人;由蔭生,雍正十一年知縣事。賦性恬淡,苞苴悉絕。凡有聽斷,平心和氣,務得其情。治盜賊,始慰諭薄懲,冀其自新;怙惡則嚴治之。有積匪洪寶素雄悍,里役畏之莫敢捕;洙設法緝獲,廉得淫兇狀,立杖斃之。民服其斷,鐫碑以志。任三年,待士以禮、馭眾以寬;盜聞風屏息,夜門不閉。累升至本府知府,以勤勞卒于官。

  方邦基,字樂只,浙江仁和人。雍正庚戌進士,十三年知縣事。為人溫厚祥和,謹身節(jié)己,恬淡無欲。凡聽斷,兩造理曲者,開誠諭之,薄示懲艾;民欣服受之。時歲歉,米價貴;邦基發(fā)粟平糶,酌戶口、定榖數(shù),親自散給。至孤貧老稚,尤憐恤之。秩滿,以憂去。人思之,設牌位于學宮,以志不忘。尋任本府同知,擢本府知府,尤多善政(載「府志」)。

  陳志泰,江南甘泉人,康熙丁酉舉人。乾隆十四年,由泰寧調(diào)知縣事。為人廉靜耿介,言笑不茍。案牘只字必由己手,繩家人以法;治奸吏蠹役,如鷹鹯之逐鳥雀,積弊悉除。訟獄兩造,具即聽斷;民無積滯拘攣之苦。任三年,民無一詞一事枉于情勢者。以積勞成疾去,士民思之。

卷九

  選舉志

  邑當文明大啟年而疆圉始肇將,古所謂兩科、四科、九品、六條諸制,弗得而見已。然即以近制諭,濱海下士,能使歷古以來不被文教之荒島握槧懷鉛,觀光上國,何龂龂也!夫山明水秀,見于圖經(jīng):佳氣蜿蜓,半屏展翠,其科名為北港開先,宜矣。藉地氣之鍾靈,應昌期之明盛;吾知后之沐光華而賡喜起者,將與珠崖瓊海爭光比烈:尤采風者所厚望焉爾。志選舉。

  其目四:科目、貢生、武科、封蔭(附鄉(xiāng)飲賓)。

  科目

  貢生

  武科

  封蔭(附鄉(xiāng)飲賓)

  科目

  進士

  按乾隆四年,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奏請會試之期,臺郡士子照鄉(xiāng)試例,于福省中額內(nèi)編「臺」字號取中一名。部議:臺郡士子來京至十名以上,再行奏聞,巷請欽定;奉旨依議。然臺郡風氣日上,文治炳蔚,無俟另編取中,而諸羅王克捷已翹然獨破天荒矣。

  (闕)

  舉人

  按康熙二十六年,福建陸路提督張云翼奏準:臺灣于閩省鄉(xiāng)試另編字號額中一名。三十七年,總督郭世隆奏準: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勻中。雍正七年,巡察臺灣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準:臺灣貢監(jiān)、生員,仍照舊例另編「臺」字號,于閩省中額內(nèi)取中一名。雍正十三年,巡撫盧焯奏準:于本省解額之外,不論何經(jīng),如增臺灣中額一名。乾隆元年,巡撫盧焯奏準:恩科福建加中三十名,內(nèi)臺灣于原額外加中一名。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蕭弘粱榜):蘇莪(附)。

  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邑星燦(附)。

  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由府學中式。有傳)。

  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際慧(附。龍溪教諭)。

  雍正七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拔貢)。

  十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拔貢)。

  乾隆元年丙辰(蔡云從榜):李樹滋(廩)。

  六年辛酉(邱鵬飛榜):李如松(廩)。

  十二年丁卯(黃元吉榜):陳名標(附。由府學中式)。

  十五年庚午(藍彩琳榜):卓肇昌(拔貢。乾隆二十八年分修「縣志」)、林大鵬(廩)。

  十七年壬申(蔡廷芳榜):唐謙(廩)。

  十八年癸酉(駱天衢榜):謝其仁(廩)。

  二十一年丙子(楊鳳騰榜):莊文進(廩)。

  貢生

  鄉(xiāng)貢

  按「舊志」明以前無歲貢。自洪武十六年,詔天下府州縣學每歲各貢生員一人,至京試經(jīng)書義、判語中式者,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迨國朝順治四年,通行各直省府州縣,將屢經(jīng)科舉應貢生員三人—一正二陪,學臣考核文字荒謬、年力衰邁者,給以衣頂;正、陪者充貢??滴踉晖V?;八年再復,永為定例。鳳山有貢,自康熙二十八年始也。

  康熙二十八年:曾聯(lián)標(歲)。

  三十年:黃巍(歲??滴跞哪攴中蕖缚ぶ尽梗?。

  三十二年:何則鳴(歲)。

  三十三年:莊一煝(歲。由府學貢。延平訓導)。

  三十四年:蔡邦彥(歲。寧洋訓導)、柳夢和(由府學貢。龍巖訓導,升沙縣教諭)。

  三十六年(是年恩、拔、歲并舉行):鄭允豪(恩)、施世榜(拔。壽寧教諭,升兵馬司副指揮。有傳)、梁六善(歲。閩縣訓導)、鄭光基(歲。由府學貢)。

  三十八年:張祚(歲。南平訓導)。

  四十年:王蕙崗(歲)。

  四十二年:葉朝弘(歲)、陳騰祥(歲。由府學貢)。

  四十四年:李為澤(歲)。

  四十六年:鄭其炳(歲)。

  四十七年:林萃岡(歲。由府學貢。興化訓導)。

  四十八年:陳宗達(歲)。

  四十九年:蔡光座(歲。由府學貢。長汀訓導)。

  五十年:許宗岱(辛卯副榜。代州州判)、呂世昂(歲)、張應時(歲。由府學貢。沙縣訓導)。

  五十二年:鄭應球(恩。有傳)、吳臺成(歲)、蔡振聲(歲。由府學貢)。

  五十四年:鄭其灼(歲。長泰訓導)。

  五十五年:董大章(歲。由府學貢)。

  五十六年:蔡駿聲(歲)、楊文定(歲。由府學貢)。

  六十年:李欽文(歲。南靖訓導??滴跷迨四攴中夼_、鳳、諸三縣志)。

  雍正元年(是年恩、拔、歲并舉行):詹捷(恩)、張開銑(歲)、陳文苑(拔。己酉中式)。

  三年:許士麗(歲)、陳鵬飛(歲。由府學貢)。

  五年:林起鵬(歲。由府學貢)。

  七年(是年拔、歲并舉行):廖殿魁(拔。壬子中式)、洪際春(歲)。

  九年:王鳳池(歲)。

  十年:張士箱(歲。由府學貢。漳州訓導??滴跷迨拍攴中蕖缚h志」)。

  十一年:施士燝(歲。興化訓導)。

  十二年:陳王選(拔。開化縣丞,署龍游知縣)。

  十三年:張好瑛(恩)、陳璇(歲)。

  乾隆二年:李樹喬(歲)。

  四年:楊清時(歲。政和訓導)、陳云龍(歲。由府學貢)。

  五年:卓肇昌(拔。庚午中式。乾隆二十八年分修「縣志」)。

  六年:林皋(歲)、林名世(歲。由府學貢)。

  八年:吳際元(歲)。

  十年:金捷科(歲)。

  十二年:陳云從(歲)。

  十四年:黃際春(歲)、楊廷英(歲。由府學貢)。

  十五年:盧爾德昌(恩)。

  十六年:童作楫(恩)、蕭有文(歲)。

  十八年:謝元音(歲)。

  二十年:楊明周(歲)。

  二十二年:許學周(歲)。

  二十四年:錢镈(歲)。

  二十六年:林鵬舉(歲)、周連璧(歲)。

  二十八年:余國榆(歲)。

  例貢

  按雍正二年以后,例貢非由廩生者不得以教職用,現(xiàn)任教職俱罷去。

  康熙四十六年:王鳳來(漳平訓導,升開州同知,轉(zhuǎn)刑部員外郎;尋升懷慶府知府)陳汝楫(附生捐)、林其蕡(附生捐。泰寧訓導)、饒嗣珍(由府學。附生捐。大田訓導)、李桃(附生捐)。

  五十二年:張道升(由府學。廩生捐)。

  五十四年:蔡文達(附生捐)、王麟(附生捐)、鄭應捷(附生捐)

  □□□□(按以下數(shù)名年分失考,附載于此):王應選(附生捐)、陳附柏(附生捐。本姓林)、林懷瑾(附生捐)、廖中起(附生捐)、黃國英(附生捐)、李芬(附生捐)。

  乾隆十二年:陳正春(增生捐)、李鳳飛(附生捐)。

  十三年:廖殿萃(附生捐)、施國賢(廩生捐)。

  十四年:高其祥(附生捐)。

  十五年:吳一尊(附生捐)、許聯(lián)璧(附生捐)、吳超宗(附生捐)、高如山(附生捐)。

  十八年:俞成沛(附生捐)。

  二十一年:傅升元(廩生捐)、王懋德(附生捐)。

  二十四年:黃璜勺(附生捐)、吳丹(附生捐)。

  二十五年:全世道(廩生捐)、施士范(附生捐)。

  二十七年:吳可(附生捐)、莊天賜。(按以下十三名俱由俊秀捐)柯廷第、黃廷珍、蘇永、林日暉、方策、張國畯、黃宗貴、王聯(lián)標、謝啟勛、邱肇揚、謝立興、劉俊升、張辛壬。

  武科

  按武科之設,自唐歷宋屢罷屢復。至理宗淳佑間,校以騎射;明成化間,較騎射、策論,國朝定鄉(xiāng)、會兩試,與文一體;鄉(xiāng)則以子、午、卯、酉十月,會則以辰、戌、丑、未九月??滴跗吣甓ɡ合仍囻R步箭,后試策論。十三年議定:鄉(xiāng)、會射馬步箭外,再試開弓、舞刀、掇石,驗其技勇;三場試論策。臺灣武科中式,則自康熙二十九庚午縣治始也。

  武進士

  康熙四十八己丑:柯參天。

  乾隆四年己未:蔡莊鷹(侍衛(wèi)。給假回閩,卒于姑蘇旅邸)。

  武舉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臺灣武開科始此):林逢秋。

  三十五年丙子:許儀鳳。

  四十一年壬午:吳有聲、曾國翰、陳進元(由府學中式)。

  四十四年乙酉:柯參天(己丑進士)、張化龍、施世黻(由府學中式)。

  四十七年戊子:蔡一聰、蔡朝鳳、翁士俊、謝希元。

  五十年辛卯:顏士駿、林培(由府學中式)。

  五十六年:趙奇遇、李行可。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李朝龍(由文生中式)。

  十年壬子:鄭和泰。

  十三年乙卯:蘇惟豫(由文生中式)。

  乾隆元年:蔡莊鷹(由府學中式。己未進士。侍衛(wèi))。

  三年戊午:許日文。

  十五年庚午:陳廷魁(由府學中式)。

  十八年癸酉:陳廷光。

  封蔭

  按凡志有「封蔭」目。國家推恩,上及祖宗、下及孫子,甚盛典也。縣創(chuàng)設未久,封贈邀恩者數(shù)人,蔭典尚闕略焉。

  施世榜:拔貢生;壽寧教諭,兵馬司指揮。以子士齡貴,贈奉直大夫、寧海州知州。

  陳進元:武舉。以子王選貴,贈修職郎、開化縣丞。

  林鼎:以子萃岡貴,贈修職佐郎、興化府儒學訓導。

  張若昂:以子士箱貴,贈修職佐郎、漳州府儒學訓導。

  張士箱:以子方高貴,贈修職郎、永??h儒學訓導。

 ?。ǜ剑┼l(xiāng)飲賓

  莊一煝(貢生。延平訓導)、卓夢采(庠生)、傅貴、江文達、許宗貴(以上五名年分俱失考)。

  乾隆十九年:蘇天祿(耆民)。

  二十年:簡思和(耆民)。

  二十三年:賴斌臣(耆民)。

  二十□年:李元俊(耆民)。

卷十

  人物志

  士之蘊奇負異者,豈必致身通顯,始克聲施不朽哉?或砥礪名節(jié),行不越夫倫常;或高蹈邱園,名不出乎里闬,又或遷客騷人閑跋山川,幽閨貞媛崎嶇死所:無不可以備輶軒,供采擇。鳳自寧靖王竄跡以來,名教風聲昭于寰宇。厥后匹夫慕義,效忠名里者有之、忠義建亭者有之。夫海外一彈丸耳,而聞風而起者何數(shù)數(shù)也!遺徽雖遠,合著為篇。庶幾后之人,知人之豎立信不可以地而或限也夫。志人物。

  其目四:列傳、義民、列女、寓賢。

  列傳

  義民

  列女

  寓賢

  列傳

  王璋,字昂伯,本縣籍。補郡學弟子員,登康熙癸酉鄉(xiāng)薦;授滇宜良令,清慎愛民,民深戴之。以丁內(nèi)艱去,百姓遮道數(shù)千吁留于開府;璋間道微行歸。服闋,補湖廣房縣令,賢聲益著。內(nèi)轉(zhuǎn)主事,擢監(jiān)察御史,卒于官。璋博學多聞,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

  林黃彩,字符質(zhì),安平鎮(zhèn)人(舊錄縣轄)。幼嫻韜略??滴趿曛煲毁F作亂,制府滿保駐廈門,彩以布衣走興化,具陳平臺策;制府令隨大軍征討。事平,授把總;尋升守備,累升至廈門游擊。雍正十年,隨總兵官王郡征北路大甲西番;以軍功擢參將,遷澄海副將,署碣石鎮(zhèn)總兵官。尋卒。

  施世榜,字文標,縣拔貢生??滴趿辏煲毁F作亂,陷郡治;總督滿保委世榜參軍事,隨征效力。事平后,提督施世驃復委同參將王萬化等綏撫南路;世榜自備行糧,募壯丁,往瑯計獲賊伙劉國臺、顏廷、張賽、李法、蔡成祖等二十余名,解赴軍門;復同游擊林秀等入阿猿林,搜捕逸匪,招集難民二千余人,安撫復業(yè)。以軍功,題授都司;轉(zhuǎn)文職,任壽寧教諭,署漳州教授,內(nèi)升兵馬司副指揮。生平樂善好施,族黨貧者多所周恤。嘗建敬圣樓于郡治南門外,拾字紙。子九人,長士安,貢生;捐銀二百兩,修縣廟學,置田千畝充海東書院膏火。次士燝,興化訓導;力行善事。又次士齡,寧海州知州;捐粟二百石,并充海東書院膏火。又次士膺,拔貢生;捐社粟一千石:皆世榜義方之訓云。

  黃國英,字遜卿,縣貢生,居臺邑;淡水都司曾榮子也。少倜儻,好施予,有求輒應;戚屬貧乏者,月給銀米贍之。諸羅鹽水港淤塞,英有龍溝潭莊田,截其半,更捐千金別浚一港,以濟舟楫;仍增置營房,請臺鎮(zhèn)撥兵防守,民便之。以州同即用,卒于漳。

  鄭應球,字桐君,縣恩貢生。性耿介,尚氣節(jié)??滴趿曛煲毁F作亂,陷南路。賊黨郭國禎募使畫策,應球義不可,強迫之,球紿之曰:『明早往見』。偵募者歸,即挈妻子夜遁;募者不獲,怒焚其廬,盡為灰燼。亂平后,巡撫張伯行薦舉孝廉方正;球性恬淡,辭不赴。掌縣書院教席十余年,壽八十終。

  卓夢采,字狷夫,縣庠生。性孝友,方正自持,精醫(yī)濟人。康熙六十年,朱寇陷縣,賊黨募致之;采曰:『不善不入,昔有明訓』。辭不赴。強脅再三;慮不免,挈家遁鼓山深處居匝月,吟詠自娛。散家貲,給族戚里鄰口糧;戒曰:『寧餓死,毋從賊』!其鄉(xiāng)皆化為良民。知縣陳志泰高其行誼,贈「儒林芳標」額。子肇昌,領鄉(xiāng)薦;孫列膠庠。壽八十終。

  陳正春,字汝中,縣貢生。少孤,事母至孝。家淡,好施行善事,傾囊不惜。族戚里鄰急難,極力周恤;貧乏死喪代為殯殮,丟借貸為之。名動鄉(xiāng)閭,督學使嚴瑞龍實行,優(yōu)贈「孝友端方」額。壽七十余終,子孫并列膠庠。

  義民

  李直三、侯觀德、艾鳳禮、邱若贍、涂延尚、邱克用、朱元位、劉庚輔、陳展裕、鍾沐華、鍾沐純、梁元章、賴以槐、侯欲達、涂定恩、鍾貴和、古蘭伯、劉懷道、涂文煊、邱永月、黃思禮、劉魁才、林英泰、鍾國虬、林文彥、賴君奏、涂華煊、何廷等,籍貫俱廣東(按義民率粵之鎮(zhèn)平、平遠、嘉應州、大埔等州縣人。渡臺后,寓縣下淡水港東、西二里,列屋聚廛,別成村落。兩里設里正、副共四人應公差、通音譯、稽奸匪,來往內(nèi)地,俱由縣給義民照)。康熙六十年,臺賊朱一貴作亂,直三等密謀起義不從賊。先于四月二十二日,遣艾鳳禮、涂華煊等赴府請兵。五月初一日府治失陷,各義者隋于五月初十月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共一萬二千余名,于萬丹莊豎立「大清」旗號,推侯觀德指畫軍務。分七營,駐列淡水溪,連營固守。又以八社倉廒貯粟一十六萬余石,遣劉懷道、賴君奏、何廷等率領鄉(xiāng)壯番民固守。相拒月余,群賊不敢一人南渡。六月十八日巳時,賊目劉育率賊萬余人,從西港口潛渡新園;劉庚輔、陳展裕、鍾貴和等統(tǒng)眾與賊合戰(zhàn)兩次,復糾同侯欲達、梁元章、古蘭伯等與賊戰(zhàn)于小赤山。抵晚復戰(zhàn)一次,各有損傷。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輔、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之,且戰(zhàn)且守,誘賊至濫濫莊;鍾沐純等統(tǒng)眾繞出賊后攻其北,劉庚輔、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tǒng)眾攻其南,陳展裕、侯欲達、涂定恩等統(tǒng)眾攻其東。三面合攻,大敗賊眾。追至淡水溪,邱若贍、艾鳳禮等攔河堵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死者數(shù)千余人,賊目劉育亦被殺。義民為首之涂文煊及鄉(xiāng)壯人等死傷者一百一十二人。奪得大銃四位、砂炮四位,偽札、偽印、旗號、軍器無算;賊眾逃遁。搜得賊首朱一貴偽諭,始知大師已入郡;直三等遂率眾來會。制府滿保將為首起義諸民,現(xiàn)拔李直三、侯觀德、邱永月、劉庚輔、陳展裕、鍾沐華、鍾沐純?yōu)榍Э?,賞銀九百五十兩、米三百石、采緞一百疋;旌其里曰懷忠里,諭建亭曰忠義亭,優(yōu)恩蠲免差徭(立碑縣門,永為定例)。奉旨:從優(yōu)議敘;給臺地守土義民扎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札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札付二十三張。

  侯心富等,籍貫亦廣東。雍正十年,南路奸匪吳福生等乘機糾眾作亂。心富等糾同港東、西二里義民萬余人,分駐防守八社倉廒:上淡水,則鍾南魁、陳石豪、陳石揚、鍾泰英等統(tǒng)眾二千余人守之;萬丹街、放素社、茄藤社,則林宣拔、何紹季、張日純、曾啟越等統(tǒng)眾四千余人守之;下淡水、龍肚嶇,則李炳鳳、涂廷琛、李紹珀等統(tǒng)眾二千余人守之;冷水坑、搭樓社,則林有仁、鄭元雯等統(tǒng)眾八百余人守之。又分劉伯成、鍾瓊祥、林石德等千余人防御篤佳、武洛、羅漢門等處,邱永浩、黃登伯、謝必鳳、邱廷偉等千余人防御巴六焦、阿猴社等處,林永清、葉春林等三千余人防御三叉河、烏樹港、力力社、新園汛等處。時賊攻埤頭甚急,心富等挑選九百余人渡河應援。值水師提督王郡與賊接戰(zhàn),義民趕赴軍前僇力前驅(qū),賊眾奔潰,南路遂平。時北路兇番亦未靖,郡復調(diào)赴軍前充向?qū)Ч?。事平,予以?yōu)敘;均照部冊有名外委例,各加一等授為千總,給與扎付(功加姓名:侯心富、陳好賢、陳石豪、賴家璋、涂定琛、鍾南魁、何田如、林有仁、劉鼎高、盤運珠、張士輝、韓任賢、謝日樹、謝有親、曾永習、何紹季、陳士拔、陳元碩、古熙珍、楊日習、林以柏、陳仲興、陳石利、陳石峰、馮若紀、陳連發(fā)、賴君添、鄭元雯、利如滄、王啟能、沈培玉、李鼎才、邱永浩、陳朝接、黃登伯、李煥挺、黃達傳、鍾瓊祥、陳石楊、盤運柱、賴家珍、張振相、賴有岱、宋來恩、鍾統(tǒng)明、謝芳晉、邱信山、鍾佾芳、梁伯偉、涂定秀、涂伯清、涂定偉、林清周、邱以奇、鍾孔珍、林豐山、林桂山、黃榮先、李會斌、劉孔懷、林桂榮、韓蘊祥、張文鳳、劉佩麟、林有贊、劉啟斌、劉武麟、黃會云、李淑元、張鼎常、陳世拱、余定惠、陳元煌、陳廷云、陳文端、李成喬、劉伯仁、張捷秀、劉伯成、張捷成、黃其直、吳以廉、謝必鳳、梁紹選、吳舒生、涂定宣、徐恭良、劉啟榮、徐德連、侯連新、曾浩生、侯心魁、朱士奇、徐如德、張用文、溫日操、湯洪海、陳石斗、陳尚祥、鄧彥友、彭朝旺、王安運、湯洪康、徐相■〈是彡〉、馬呈梅、吳捷俊、吳子鳳、賴秀璋、葉福生、黃金相、廖芳琳、徐正東、古贊臣、廖文英、李朝禮、姚生春、古芳興、徐日焜、楊伯獻、藍溢海、湯簡英、賴成禮、劉仕伯、黃兆運、謝如楊、范光儒、梁可先、侯貞士、邱欲觀、廖存忠、林碩榮、侯心喜、葉運成、薛昌貴、邱予璋、侯集文、涂慶瑞、宋來育、劉運清、宋美伯、侯履英、侯日瑞——以上乾隆五年給扎。李瑞伯、謝登欽、李炳鳳、鍾泰英、李瑞侯、張日純、陳鼎生、林宣拔、鍾國珆、李應相、曾瑞干、賴坤及、賴梓松、鍾南達、李紹珀、傅昌文、張必貴、林永清、陳石榜、鍾程及、李盛祥、陳以奇、林碩德、鍾干生、李喧祥、林旦景、鍾麟新、李云鳳、林郁彥、林祚任、陳宜進、林仲英、鍾鳳英、張瑞聰、陳宜蘭、林教玉、傅成登、鍾名及、李允魁、鍾元美、邱瑞崇、蕭良柱、李俊伸、邱萬春、張其麟、鍾啟仁、謝國紀、鍾雍芳、林作棟、邱允旦、林作祚、李瑞玉、謝元焜、林日遠、鍾起鵬、吳忠松、劉永仁、陳聯(lián)太、張利振、鍾章英、邱若贊、李春發(fā)、陳潤奇、李雙榮、林奕孟、吳以祉、謝元逢、李成斌、陳登先、陳梅柏、邱朝拔、李云漢、黃作棟、邱正儒、李紹顯、林永欽、謝芳柏、劉習鵬、鍾干英、謝立行、張鼎山、林榮山、陳登崇、林琇青、陳錫禮、黃光彩、陳尚華、賴相及、鍾夢賢、陳石千、馮允烈、張昭成、涂瓊生、陳尚康、林河泰、陳立伯、賴子相、陳開千、蕭鼎秀、邱立攀、劉云耀、陳河清、劉云耀、陳慶簡、廖元新、陳慶昭、李紹玉、張日龍、賴仁及、李任秀、邱舒達、李集學、涂定麟、張日集、劉榮禧、陳顯琳、蕭能成、陳慶禮、賴進及、李瑞光、林洪山、張翰英、黃成彩、陳士梅、李德榮、劉訓宜、李松挺、林有信、余任先、曾九安、李道恒、曾九煐、張逢秀、吳以萬、張志仁、賴科及、鍾昌先、黃輝云、曾啟越、徐石云、劉行恕、張邦崇、涂遙生、陳華生、謝國躍、陳來琳、謝喬參、林青、謝作鳳、劉英立、鄭云雯、曾發(fā)亮、邱廷偉、張必柱、李紹賢、李朝重、徐和生、劉勷存、陳永濱、陳潤麟、畬魁能、陳士珀、陳石璦、陳顯榮、賴文及、謝運鵬、吳元三、楊輔臣、李作松、謝成祚、謝成琳、陳潤魁、涂文明、李紹皋、王廷寵、涂梅生、趙性和、張禮樂、宋來萬、馮維萬、李云捷、廖景華、張瑞闌、黃賢琮、黃華云、劉欽臣、馬懷珍、陳梅琳、陳慶朝、李聯(lián)大、吳以增、鍾啟弘、江士灝、吳明揚、陳秀琳、涂哲生、鄭肯良、陳元云、鍾聲揚、李俊千、吳申伯、曾俊麟、鍾日友、謝展文、謝惟元、陳生及、謝元華、鍾南榖、葉春林、陳慶僅、張喬語、謝先達)—以上乾隆六年給扎。

  列女

  黃氏棄娘,舊治安平鎮(zhèn)黃堂壯女。年十九,適偽賓客司傅為霖次子璇。為霖以反間謀泄,父子俱置極刑;眷屬謫配,氏兄銓為氏營救得免。方璇之被系也,氏猶冀其生;及父子遇害,遂決意身殉。其兄多方慰之;氏泣曰:『今日之事,子為父死、妻為夫亡,于理甚順;妹復何憾』!遂自縊死。今從祀節(jié)烈祠。

  阮氏蔭娘,縣□□人。年十六,適王尋,居安平鎮(zhèn)。未有所出;尋伯兄有遺腹子,嫂已別適,氏撫之如己出。未幾,尋歿。尋仲兄來哭;殯畢,氏請以所撫侄為夫立后,仲許之;遂合戶自經(jīng)。仲嫂救蘇,且慰之曰:『叔死不可復生,似何自苦乃爾』?氏曰:『夫死誓不獨生,倘得藁葬夫側(cè),俾遂同歸,愿足矣』。仲憫其志,使人防之密;氏醉以酒,即嚴妝整服,從容就繯。事在康熙二十二年五月。雍正五年祀節(jié)烈祠。

  鄭氏月娘,縣中洲莊人。年十九,歸儒士王曾儒。逾年儒卒,翁以貧故,欲速葬;月娘乞稍停,愿死同穴。翁駭然,囑鄰媼勸之。月娘曰:『夫病劇時,吾以死許之矣;義不可移』。投繯而死。紳士競挽以詩。知縣宋永清嘉其節(jié),親祭氏墳,匾其廬曰「百年今日」。蓋宋挽詩,有「百年今日乾坤老」句也。時合葬舊治依仁里內(nèi)園路西。

  黃氏,鳳山莊人;本縣學生員李時燦妻。年二十二,燦卒;子俊臣,甫四歲。家貧守節(jié),孝事老姑;常于濱海拾蚌、蛤以佐甘旨。鄉(xiāng)人憐而恤之。年七十卒,子孫皆成名。乾隆十四年題旌,祀節(jié)孝祠。

  王氏掞娘,竹橋莊人。年十七,歸夫黃研。逾年研卒,無嗣,或勸別適;氏曰:『婦人從一而終。夫亡無子,唯有一死,無愧九泉而已』。服三年喪。將大祥,告其姑與母曰:『我生不辰,不能終媳婦之職,報鞠育之恩;忍死至今,為夫服耳。今事畢矣』。于大祥日,哭泣盡哀;夜起梳洗,投繯而絕。縉紳挽詩盈帙。

  吳氏潔娘,縣竹橋人。年十八,歸夫黃尚志。尚志病劇,語氏曰:『予病不起,未有子嗣,難以守節(jié);死后,汝宜自計』。氏泣曰:『夫之不幸,乃妾之不幸;若果不起,誓不獨生』。尋尚志卒。家方治殮,氏更素服,潛出村外半里許,投水死。

  黃氏明娘,□□縣人。年十九,歸夫金仁。越三年,仁卒,無嗣。舅姑老且病,氏奉養(yǎng)備至,久而不懈。尋勇姑相繼亡,氏亦病篤;人欲為延醫(yī),氏卻之曰:『吾不從夫死者,為舅姑也;今舅姑往矣,吾何以生』?不藥卒。聞者哀之。

  董氏,縣興隆莊人;儒士李鳳妻。年二十,鳳卒。遺腹生男;守節(jié)四十年,事舅姑盡孝,撫遺孤俾成立。知縣鄒承垣贈匾「節(jié)孝可風」。

  成氏桂娘,縣興隆莊人;儒士黃忠妻。家貧甚,事舅姑以孝聞。時姑病篤,忠外出,氏醫(yī)藥無計,刲股肉以進。姑卒不起,送終盡禮。里鄰知其事,咸服其孝。

  曾氏好娘,縣興隆莊人;儒士盧從妻。從卒,遺孤三歲,家貧困;氏勤女紅,撫養(yǎng)之俾成立。事舅姑,菽水盡歡。后子奇游郡庠,鄰里稱其節(jié)孝。

  李氏快娘,縣竹橋人;儒士黃獎妻。夫卒,氏年二十三;矢志柏舟,事舅姑菽水盡歡,里鄰稱羨。家淡泊,撫孤成列,成均立,督孫曹中、夢蘭等聯(lián)游泮水。人以為節(jié)孝之報?,F(xiàn)年幾八十。

  黃氏喜娘,縣興隆莊人;儒士曾亨觀妻。初籍內(nèi)地,夫渡臺歿;氏年二十四,家無擔石,勤紡績以奉老姑,嚴訓督以課幼子。念夫外歿,攜子東渡,省夫墳;擇仁而處,遂籍于鳳。其苦節(jié)完貞,里鄰稱羨。子成立?,F(xiàn)年八旬余。

  楊氏茂娘,縣興隆莊人;儒士謝乞老妻。年二十二,夫故,未有男嗣;氏不欲生,因念老姑在堂,轉(zhuǎn)烈為節(jié)。茹苦嘗辛,以供菽水;立嗣撫養(yǎng),以紹夫后。姑歿,送終盡禮。鄉(xiāng)里欽其節(jié)孝?,F(xiàn)年五十余,子孫成立。

  寓賢

  前明寧靖王名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太祖九世孫遼王后、長陽郡王次支也。始授輔國將軍。崇禎壬午,流寇破荊州,術桂偕惠王暨藩封宗室避湖中。甲申,京城陷,莊烈帝殉社稷,福王嗣立于建業(yè);術桂與長陽王入朝,晉鎮(zhèn)國將軍,令同長陽守浙之寧??h。乙酉夏,浙西郡邑盡歸國朝,長陽率眷屬至閩中、術桂尚留寧海。而鄭遵謙從紹興迎魯王監(jiān)國,時傳長陽入閩存亡莫測,監(jiān)國封術桂為長陽王。鄭芝龍據(jù)閩,又尊唐王為帝,建號隆武;術桂奉表稱賀,隆武亦如監(jiān)國所封。后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具疏請,以長陽之號讓兄次子承之。隆武不允,改封寧靖;仍依監(jiān)國,督方國安軍。丙戌五月大兵渡錢塘,術桂乃涉曹娥江奔避寧海,覓海艇出石浦;監(jiān)國亦由海門來會,同至舟山。十一月,鄭彩率舟師北來,因芝龍與隆武不洽,知越州不守、監(jiān)國出奔,故遣迎之;術桂與監(jiān)國乘舟南下,歲杪抵廈門,而芝龍已先歸命北行矣。是時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請寧靖監(jiān)其師,合芝龍子成功兵攻圍泉州,經(jīng)月不下;鴻逵乃載淮工與寧靖同至南澳。值粵東故將李成棟奉桂王之子稱帝肇慶,改元永歷,寧靖因入揭陽;永歷令居鴻逵師中,月就所在地方支膳銀五十兩。戊子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庚寅冬,粵事又潰。辛卯春,寧靖仍與鴻逵旋閩取金門。及成功取臺灣,寧靖輒東渡,就竹滬墾田數(shù)十甲,以贍朝晡。既而元妃羅氏卒,遂葬焉。戊午,聞靖海將軍施瑯調(diào)集水軍樓船進討,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寧靖獨蒿目憂之。常言『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癸亥六月大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寧靖謂姬媵曰:『我之死期已至,汝輩聽自便』。僉云:『王既能全節(jié),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失賜尺帛,死隨王所』!寧靖曰:『善』。姬袁氏、王氏(或云蔡,誤也)、媵妾秀姑、梅姐、荷姐俱冠笄被服,同縊于堂。寧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發(fā),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四十余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發(fā)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寧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即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印綬,將寧靖王麐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答拜。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發(fā)。于今事畢矣,不復采薇蕨』。書罷,結(jié)帛于梁自經(jīng);且曰:『我去矣』!遂絕。眾扶之下,顏色如生。越十日,藁葬于縣治長治里竹滬,與元妃合焉;不封不樹。妾媵五棺,埋于臺灣魁斗山,去其墓三十里;時稱為五烈墓。寧靖無嗣繼益王裔宗位之子名儼鉁為后;時年七歲,安置河南開封府祀縣。

  李茂春,字正青,漳之龍溪人;登明末鄉(xiāng)薦,富著述。風神秀整,跣足岸幘,旁若無人。居于臺之永康里,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jīng)自娛,人稱李菩薩云。卒,葬新昌里(時屬鳳山,雍正十二年改隸臺灣)。

卷十一

  雜志

  凡稗官野乘、小說叢談,皆足廣見聞、資諧笑;而縉紳先生弗道焉者,為其語雜而弗純也。雖然,五色雜而成文、黑白雜而成章;昔劉子駿有言:『過而廢之,毋寧過而存之』。況名跡具一方勝概、妖祥兆五行征應,物產(chǎn)以諮土訓、叢談以補舊聞。諸如此類,吾存之、吾無以置之,是雜之而已矣。然則是編,將為全志之拾遺可也。志雜紀。

  其目四:名跡(附寺觀、墳墓)、災祥(兵燹附)、物產(chǎn)、叢談。

  名跡(附寺觀、墳墓)

  災祥(附兵燹)

  物產(chǎn)

  叢談

  名跡

  按「舊志」載紅毛城、紅毛井等項;查安平鎮(zhèn)城今已改隸,茲不復載。

  埋金山,在打鼓山巔。相傳明都督俞大猷討??芰值栏桑栏啥萑肱_,艤舟打鼓山港,其妹埋金山上。時有奇花異果,入山樵采者或見焉。若懷歸,則迷失道;雖識其處,再往終失之。

  仙人山,在沙馬磯頭。山頂常帶云霧,非天朗氣清,不得見也。故老傳言:時有服絳衣、縞衣者對奕。說雖無稽,然生成石凳、石碁盤猶存。

  火焰山,在港西里赤山頂。時瀵涌出火,有火無煙;取薪置其上,則煙起??肌钢T羅志」亦有火山,皆從水中炎上;造物化工,真不可解。聞康熙二十二年我?guī)煂⑦M港,出火三條如彩虹亙天,三日夜始散;殆顯示以出幽遷喬之象耶?山頂四旁無草木(按乾隆十四年,山巔涌溫泉。初涌時,相距丈余,地頗搖動;躡之如履淖土狀。良久,流出濁泥,若懸崖瀑布)。

  石洞,在大岡山巔。多蚌蠣殼;滄海桑田,不知何時物也。山上有湖,雨則水滿。山陰有小石洞,莫測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于海云。

  蓮池潭,在縣治興隆莊北門外。潭修且廣,荷花滿沼,香聞數(shù)里。今為文廟泮池。

  月眉池,在維新里竹滬。明寧靖王術桂所鑿。植蓮其中,景致幽淡,頗堪玩適。

  龍目井,一在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相連,狀若龍目,故名。其泉清洌,相傳飲之可以愈痾。一在打鼓山麓:泉出石罅,夏秋雨潤,泉涌如噴雪翻花,潺湲遠聞;冬春稍細。然筑為陂圳,可灌田百余甲;汲以煮茗,清甘異常。極旱不竭;凡有亢旱,官民禱雨于此。

  湯泉,在觀音山里大滾水山。水帶濁泥,熱不可近?;蛟葡律蚧?,理或有之(別有一溫泉在赤山仔,已見上條)。

  忠義亭,在港西里西勢莊??滴趿?,總督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凡有公事,會議斯亭。雍正十一年,御史柏修、高山重修。乾隆二十年,監(jiān)生黃共興、何昌藩、賴安仲等相繼修。

 ?。ǜ剑┧掠^

  元興守,在縣城南鼓山麓。乾隆八年,住僧經(jīng)元募建。寺背山面海,門前有小港環(huán)之;園林茂密,竹木、花果之屬甚盛。循曲徑而上,仰凌絕頂、俯瞰大海,為近邑勝概。有寺田數(shù)甲。

  與隆寺(即觀音宮),在縣城東北龜山麓??滴跞跄杲?。寺后有石磴,屈曲數(shù)層,通天后宮。陟其巔,煙海晴波、平沙落雁,皆在目前,可供遠眺(又一在埤頭街草店頭。一在草店尾—亦曰龍山寺、一在鳳山下莊、一在淡水新園街、一在港西里萬丹街)。

  泗洲寺,在縣城西。創(chuàng)建莫考。寺前有潭一口為放生池,大旱方涸。

  慈濟宮(或稱吳真人廟、或稱開山宮、或稱保生大帝廟、或稱大道公廟,皆斯神也),在興隆莊萬丹港口。創(chuàng)建舊,尋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相傳海岸上漂流神像于此,鄉(xiāng)民立廟祀之(又在一縣署前大街、一在興隆莊新岐鳳、一在鳳山上莊、一在半屏山后勁、一在維新里竹仔港、一在觀音山大社,并康熙年間鄉(xiāng)人募建。按真君宋時人,吳姓,名本;同安白礁人。母夢吞白龜而生。長而學道,以治疾多效;及卒,人肖像祠之,有禱輒應。景佑間,敕廟額為「慈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間封英惠侯,人群稱之為大道公焉)。

  仙堂,在長治里前阿社。祀五文昌:梓潼、漢壽亭侯、魁星、朱衣、呂祖;后祀東王公、西王母。康熙年間,里民何侃募眾建。環(huán)植竹木,頗有勝致。

  元帥廟,在觀音山里(一在觀音山援剿右、一在觀音山滾水莊)。祀唐張睢陽。創(chuàng)建莫考(又一在半屏山右沖)。

  池王爺廟,在縣治南蛇山麓。相傳神為唐進士池姓者。乾隆初年建。

  寧靖王廟,在長治里竹滬社。王忠義炳蔚,竹滬是其墾田地,鄉(xiāng)人立廟祀之。

  祖師廟,在觀音山里(一在援剿中莊、一在角宿莊)。創(chuàng)建莫考。

 ?。ǜ剑災?br />
  寧靖王墓,在長治里竹滬莊。

  李茂春墓,在舊轄新昌里,今改隸臺灣。

  黃烈婦墓,失考。

  阮烈婦墓,失考。

  鄭烈婦墓,在依仁里。

  黃節(jié)孝墓,在鳳山莊港仔墘。

  災祥(兵燹附)

  順治十八年(辛丑)夏五月,鹿耳門水漲丈余。

  先是,鹿耳門港道淺笮,內(nèi)多沙線,巨艘不得進。是歲鄭成功師至,水驟漲至丈余,大小戰(zhàn)艦并進,遂據(jù)臺灣;鳳山屬焉。

  康熙十九年(庚申)夏六月,有星孛于西南,其形如劍,長數(shù)十丈;經(jīng)月乃沒。是冬,大稔。

  二十年(辛酉),疫。

  二十一年(壬戌)秋七月地產(chǎn)毛。八月,岡山鳴。九月,雨發(fā)。是歲大饑(斗米價六錢余)。

  二十二年(癸亥)夏六月,有大星隕于海,聲如雷。秋八月,鹿耳門水漲;大師入臺,鄭克塽降,闔郡皆雉發(fā)歸順。

  二十四年(乙丑)冬,有年。

  二十五年(丙寅)夏四月,地大震。

  二十七年(戊辰)冬,有年。

  二十九年(庚午)冬,大有年(自蕩平后,年谷時熟,幾不勝書;是歲尤大稔)。

  三十年(辛未)秋八月,大風壞民居(船只漂損無數(shù))。

  三十二年(癸酉)冬,大有年。

  四十四年(乙酉)冬,饑;詔蠲免本年糧米。

  四十六年(丁亥)冬,饑;詔蠲免本年糧米十分之三。

  四十九年(庚寅)冬,饑。

  五十年(辛卯)秋九月乙酉,地震(民居倉廒傾圮甚多)。是歲,詔蠲免本年應征人丁銀兩(詳見下五十一年)。

  五十一年(壬辰),詔蠲免本年應征粟石。

  先是,四十九年奉上諭通行蠲免直省地丁銀兩部議恐兵餉不敷,奉旨勻為兩年??滴跷迨曛彪`、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九省先行蠲兔;于是福建內(nèi)地折色俱蠲,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止兔丁銀。三縣士民公吁臺廈道陳璸、知府周元文詳照奉天府尹廖騰煃題請蠲兔米豆之例,臺屬三縣本年應征粟石一例蠲兔。巡撫黃秉中具折奏請,奉旨:臺灣府屬五十年應征粟石已經(jīng)征完在官,雖蠲兔,小民無益,其應征五十一年粟石,著行蠲兔(按臺灣開征在十月收成之后,與內(nèi)地不同。此舉文牒往返,因海洋之隔,動稽時月;比核實具折奏請,已八月矣。中丞幕僚以上諭并「蠲免糧石」字樣,又時已踰秋,恐干駁察,皆堅阻之。中丞毅然曰:『臺灣在撫屬內(nèi),巡撫司全國民命,寧可畏逾時駁察而緘默不言。且臺本色,即內(nèi)地折色也;粟尚水開征?;噬鲜ッ鳎啾赝?;脫以此罷官,不猶愈他事詿誤乎』?竟以折請。部議以不行早奏巡撫降三級調(diào)用;奉旨從寬降級留任。仰見圣天子痌瘝斯民,無微不至。而陳觀察周郡守一詳再詳,黃中丞寧受處分,不撓眾論,使臺民得沐皇仁,其功俱不可忘也)。

  論曰:五十年、五十一年蠲兔二條不系于災祥,其何以書紀皇仁也。日月同照、雨露均沾,假令芝草醴泉,何益百姓?今兩歲之間,吏無追呼、民無敲樸,其為禎祥也大矣。故連類而次于四四十四年、四十六年之后。

  五十三年(甲午)秋,大旱;詔蠲免臺灣、鳳山粟米十分之三。

  五十四年(乙未)秋九月,地震、大風。

  五十五年(丙申)秋九月,地震(屋瓦皆鳴)。

  五十六年(丁酉)春正月,地震。秋九月,大風;學宮頹壞,民居傾圮甚多。冬,饑;詔蠲免本年糧米十分之三。

  五十九年(庚子)冬十月甲午朔,地大震。十二月庚子,又震(凡震十余日,日震數(shù)次)。房屋傾倒,壓死居民。

  六十年(辛丑)春三月,大雨水。

  自三月己丑雨如注,至六月丙申始霽;山崩川溢,田園沖壓。邑西北有物大如牛,冒雨奔騰;自瀨口入水,至三鯤身登岸,繞安平鎮(zhèn)城,由大港入海:蓋兆鴨母之亂云。

  夏四月己酉,南路賊翁飛虎等倡亂岡山。丁巳,敗官軍,守備馬定國、千總陳元、把總林富死之;遂進逼府治。五月辛酉朔,總兵歐陽凱、水師副將許云、游擊游崇功等戰(zhàn)歿;府治陷。甲子,賊推朱一貴為首,據(jù)府攢號。庚午,總督覺羅滿保自福州馳駐廈門,檄水師提督施世驃進剿,以南澳總兵藍廷珍統(tǒng)偏師佐之。六月辛丑,官兵集澎湖;丙午,入鹿耳門,遂復安平鎮(zhèn)。壬子,復府治;賊眾逃散。閏月丁卯獲一貴、飛虎等,械送京師磔之;余黨各正法。

  先是,五十九年狂民高永壽冒首傀儡山后朱一貴聚眾謀逆,鞫之無實,杖逐回籍。是冬天寒地震,民多失業(yè),追呼逼迫,郡邑謠言亂兆。

  本年二月二十三日,總督覺羅滿保折奏知府王珍居官辦事任性不妥,請旨以汀州府知高鐸調(diào)補,未至。三月間,南路賊匪吳外、翁飛虎等十六人,在檳榔林因唱戲,遂結(jié)拜;粵匪杜君英、陳福壽主之,詭稱一貴在其家。遠近喧傳,盟黨響應。王珍攝鳳山縣篆,遣其次男同役往緝;混將鋸板采捕之人需索株連,各予重杖,吳外以他事被勾逃入羅漢門內(nèi)山。飛虎方負債為勢家所逼,乘機鼓煽,糾伙八十余人。四月十九日,捏一貴名豎旗岡山,搶汛塘軍器。傍午,入莊派飯,遇南路營把總常兵游巡,大呼遂之;兵盡遁。報至府總兵歐陽凱遣右營游擊周應龍常兵四百名,于二十一日往捕。時承平日久,臺兵抽撥者多系市井亡賴,換名頂替;倉皇調(diào)集,股栗不前。是夜風雨,將旗吹折。又調(diào)新港、目加溜灣、蕭壟、麻豆四社土番挑運軍裝,沿途搶掠,札二湳殺良民四人,淫漢婦、燔民舍、復斃八人。施是各里社紛紛會立偽旗,官軍頓楠仔坑數(shù)日,霪雨,多怨咨。舊治新港番眾入府,沿街劫奪,縣官跟役逃散,不能禁,陰聽百姓毆殺之。二十五日,岡山賊遁過淡水溪。二十六日,官軍進屯赤山;杜君英糾粵眾二千與岡山賊合,遂掠新園,搗陴頭。二十五日與官軍戰(zhàn)于赤山;南路營把總林富、鎮(zhèn)標右營總陳元、領旗王奇生等為前隊,俱陷沒。應龍乘肩輿督兵發(fā)炮,賊伏地無一傷者;驟薄官軍,莫能抵敵,又困泥寧,遂殲焉。賊遂進攻。南路營,參將苗景龍、守備馬定國率兵戰(zhàn)于龜山麓,兵少不敵,遂敗。定國自刎死;龍遁萬丹漁寮,賊執(zhí)殺之。南路陷,應龍夜奔五十里;四鼓,抵帥府。是日,游擊劉得紫率兵應援南路,遇敗竟還。賊大集匪黨萬余,擁府。二十八日,總兵歐陽凱出駐春牛埔,文武各紛紛搬眷登舟。王珍為死守計,同知王禮入告曰:「道憲已登舟矣于是亦促裝相與登舟。鎮(zhèn)軍乏食,民有擔糜往餉者?;奕眨\抵府,鎮(zhèn)軍與戰(zhàn);水師副將許云自安平率其子方度、家丁吳國珍,千總趙奇奉、林文煌、把總李茂吉等入援。斬殺頗多,賊退卻,游擊游崇功自笨港奉調(diào)至)與云同駐南教場拒賊,五月朔黎明,府治內(nèi)應,焚府庫;賊眾蜂起猬集,凱、云、崇功俱戰(zhàn)死,諸偏裨或死或執(zhí)(事詳本傳中。余或遇賊而遁、或因敗而逃,凡三十余員;不具錄)。是日,北路亦陷,守將羅萬倉死之;其妾蔣氏自縊以殉。惟淡水營都司陳策以阻遠,孤軍自守,應龍?zhí)踊厝?,臺協(xié)中營把總李碩赤山被傷,奔府復奔舟。道標守備王國祥在鎮(zhèn)軍前,賊沖之,奔道標。千總許自重在南教場戰(zhàn)敗,走入萬守備舟。水師中營游擊張彥賢、守備凌進、右營守備萬奏成、右營游擊王鼎、守備楊進、千總朱明各駕哨船,見賊陷府,揚帆去。中營千總劉清帶兵三十名伏路鯤身,右營把總鄭耀自打鼓港調(diào)回協(xié)同劉清;見彥賢等去,相率隨之。左營把總陳福、右營把總尹成皆血疾,家丁扶入舟跟■〈舟宗〉以逃。中營把總牛龍分防蚊港奉調(diào)初二日船抵鹿耳門,見府已陷,遂赴澎湖。左營把總陳奇通從笨港奉調(diào),帶兵船二只;初三日到鹿耳門,亦收歸澎湖。臺廈道副使梁文煊、知府攝鳳山縣事王珍、同事王禮、知縣吳觀域、縣丞馮廸、典史王定國、諸羅縣知縣朱夔、典史張清遠各挾印信,于初二、初三等日齊抵澎湖??ひ厣堂?,避難絡繹海上,風恬浪靜,輕舠小艇飛渡重洋,臺航斷絕。

  飛虎等議:據(jù)府難于統(tǒng)攝。有朱祖者,長泰人,無眷屬,飼鴨鳳山大武汀;鴨甚蕃,賊伙往來咸款焉;乃以祖冒名一貴。初四日,自鳳山逆居道署,越日詭言洲仔尾海中浮出玉帶七星旗,鼓吹往迎,以為造逆之符,攢號「永和」;蓋慮賊黨之自并也。十一日祭天謁圣,歲貢林中僭等為之贊禮;各穿戴戲場衣帽,騎牛,或紅綠色綢裹頭,桌圍被體,多跣足不嫻拜跪。是日,遠近孩童數(shù)百觀聚喧笑,忘乎其賊也。然行令頗嚴,掠民財物者,聞輒殺之;或民自撲殺,賊黨莫敢護。有粵賊先年聘女年治,女嫌其貌寢,不許,及是,乃夜持刃挾淫之。其母以告一貴,令捕殺于水仔尾?;淈h以入府無所獲,且亂自粵莊始,而一貴非粵產(chǎn),因有異謀;風虎等大殺之,赤嵌樓下血盈渠。杜君英乃遁往北路,嘯聚劃據(jù),戕殺閩人;南路粵民李直三等亦糾粵莊豎旗,賊黨遂成水火。

  總督覺羅滿保聞變,飛章入奏;遂調(diào)南檄澳鎮(zhèn)總兵藍廷珍暨各標營游擊、守備等員,領官兵從水路齊赴廈門聽令,不使沿途騷擾。初十日,輕騎減從,由省起程。十一日,水師提督施世驃親統(tǒng)本標游擊帶兵登舟出海。十四日,總督稅抵廈,慰安居民;雇募般只,招納鄉(xiāng)勇,調(diào)遣將士。將梁文煊、王珍、王禮摘印看守,王珍于看守后病故,系其子跟究錢糧、倉庫經(jīng)手;其文職吳觀域等五員,武職周應龍、張彥賢等十六員,俱押赴軍前沖鋒效力。十六日,提督舟抵澎湖,操練小艇,為攏岸之用。臺灣霪雨連月,賊人坐困??偠矫苣忌檀肱_偵探,多載魚鲞;賊喜得鲞,酬以米粟。又令漁船托言遭風漂泊,使壯士附船,用竹筒貯告示蠟封之,系腰間,至港輒從海底潛行登岸,入府遍掛;諭村莊市鎮(zhèn),有建「大清」旗號者,即為順民;諸邑人等有寫「大清」二字貼縫衣帽者,即兔誅戮。由是各里社轉(zhuǎn)相告語,以候王師。六月初九至十一日,各路官兵俱集澎湖,凡萬七千人、將領八十余、船六百余艘。十三日提督統(tǒng)大軍放洋,總督在廈傳令諸將從笨港、打鼓港、鹿耳門三道并進,以分賊勢;又密授錦囊各一,約澎湖放洋,啟視,則乃令齊攻鹿耳門也。十六日黎明,王師蔽海而至,壯士洪就、王速跳海尋港插標。澎協(xié)右營守備林亮、臺協(xié)右營千總董方雇船入港。潮水驟漲八尺,諸船并進,巨炮轟天;守口賊目鄭廷瑞等奔向府治。午刻抵安平鎮(zhèn),居民拈香跪接,壺漿歡迎;遂登城。艨艟泊臺江,賊從海岸發(fā)巨炮,炸而自傷,十七日,提督樓船進安平港。巳刻,賊千余人涉喜樹仔至四鯤身將犯安平;官軍發(fā)炮,賊仍故智,伏輒沙中,炮彈入沙,尸前飛越,亟遁歸。十九日,辰刻,負載車輪直犯鎮(zhèn)城,男婦齊出堵御,官軍奮勇殺賊百余;復遁歸。

  自五月中賊黨暨分,閩、粵屢相并殺;閩恒散處、粵悉萃居,勢常不敵。南路賴君奏等所糾大莊十三、小莊六十四,并稱客莊,肆毒閩人;而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人復與粵合,諸漳、泉人多舉家被殺、被辱者。六月十三日,漳、泉糾黨數(shù)千,陸續(xù)分渡溶水,抵新園、小赤山、萬丹、濫濫等莊,圖滅客莊;王師已入安平,尚不知也。連日互斗,各有勝負。十九日,客莊齊豎「大清」旗,漳、泉賊黨不斗自潰,迭遭截殺;群奔至淡水溪,溪闊水深,溺死無算,積尸填港。后至者踐尸以渡,生還者數(shù)百人而已。然府治賊猶每日列陣海岸,南自鹽埕、北至洲仔尾凡十余里,如堵如林。

  二十一日,總兵藍廷珍、守備林亮等分兵從灣港西港仔登岸,暗渡竿寮;遇賊于蘇厝甲,敗之。二十二日,復敗之于本柵子蔦溪松。是日,水師前營守備林秀等由七鯤身瀨口入,游擊朱文、謝希賢等由涂擊埕新街尾入,賊徒奔潰。巳刻,各路官軍并會府治。二十三日,提督行視郡中,宣布威惠,提督駐北教場,總兵駐萬壽亭。二十三日遣參將王萬化、林政等平南路。賊自府敗,各逃散;擒獲顏子京、鄭瑞等,梟示。入境安撫百姓,南路平。二十七日,遣林秀等往北路剿捕。二十八日遇賊大目降莊截殺之。一貴等走灣里溪下,遁下加冬;絕食,復遁月眉潭,賊徒尚數(shù)百。閏月初二日,再遣游擊朱文略北路。先是,提督自澎遣游擊張駥帶乒五百名,總督自廈、巡撫自省、共調(diào)兵千三百名,接應北路,淡水營兵下府夾攻;于是都司陳策兼程而下,尚未抵府,官軍已克郡城,隨飭朱文等相機剿撫。

  初七日,奉到六月初三上諭,臺灣眾民:『據(jù)督臣滿保等所奏,臺灣百姓似有變動,滿保于五月初十領兵起程。朕思雨等俱系內(nèi)地之民,非賊寇比?;驗轲嚭取⒒驗椴恍す賳T克剝,遂致一、二匪倡誘,眾人殺害,情知罪不能免,乃妄行強拒。其實,與眾何涉。今若據(jù)行征剿,朕心大有不忍,故諭總督滿保令其暫停進兵。爾等若即就撫。自諒原爾罪;若執(zhí)迷不悟,則遣大兵圍剿,俱成灰燼矣。臺灣只一海島,四面貨物俱不能到;本地所產(chǎn),不敷所用,祗賴閩省錢糧養(yǎng)生。前海賊占據(jù)六十余年猶且剿服,不遺余孽;今匪類數(shù)人,又何能為!諭旨到時,即將因迫情由訴明,改惡歸正,仍皆朕之赤子。朕思此事非爾等愿,必有不得已苦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茍且偷生,因而肆行擄掠。原其致此之罪,俱由不肖官員。爾等系朕歷年豢養(yǎng)良民,朕不忍剿際,故暫停進兵。若總督提兵統(tǒng)領大兵圍剿,爾等安能支持?此旨一到,諒必就撫;不得執(zhí)迷不悟,妄自取死!特諭』。初八日,闔郡招撫,安堵如故。而一貴、飛虎等為官軍所迫,竄入諸羅溝尾莊民楊旭家。旭與弟雄謀醉之以酒,擒獻軍門。另外等亦漸次擒獲,杜君英等各就撫:俱被送京師正法。

  秋八月,大風;壞民居,損禾稼。冬十二月,詔蠲免臺屬本年銀米。

  六十一年(壬寅)夏,赤山裂(長八丈、闊四丈,涌出黑泥。至次日,夜出火,光高丈余)。

  雍正元年(癸卯)夏四月,千總何勉獲逸賊王忠,伏誅。

  辛丑之變,群賊俱已伏誅;惟王忠潛匿,年余未逸??偠接X羅滿保以中營千總何勉竭力用命,專委搜緝;勉遍歷村莊,訪知蹤跡,謀其親信人使為內(nèi)應。四月十四日夜,擒忠于縣治,解省正法。事聞,授何勉福州城右軍守備,仍從優(yōu)議敘。

  詔賜老人粟、帛。

  二年(甲辰),詔賜老婦粟、帛。

  三年(己巳)秋七月,大風。

  五年(丁未),詔旌縣港東、西里民粟米有差(港東、西里賞谷一千三百石,安平鎮(zhèn)賞谷四百石)。

  六年(戊申)秋七月,大風。閏七月又風;壞船只,兵民溺死無算(「臺灣縣志」載在七年)。

  冬十二月、山豬毛生番戕殺漢民二十二人。

  七年(己酉)春二月,總督高其倬檄臺灣道孫國璽、臺灣鎮(zhèn)總兵王郡討平山豬毛。

  儡傀生番性嗜殺人;取其頭,以多者為雄。諸社皆然,而山豬毛為最。雍正六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殺漢民二十二人。次年春二月,總督高其倬檄臺道孫國璽、臺鎮(zhèn)王郡調(diào)進擊靳光瀚、同知劉沿帶兵攻山豬毛社;調(diào)諸羅縣知縣劉良璧堵后山,撥內(nèi)優(yōu)社番擊八里斗難截殺之。又檄北路參將何勉入南仔仙山,會同抵邦尉山下,相機擒剿:山豬毛平。

  八年(庚戌)秋七月丙午,地震(「府志」載八月)。

  十年壬子春三月,流匪吳福生倡亂,焚岡山營舊社汛,守備張玉戰(zhàn)死;總兵王郡率兵擒吳福生等,誅之。

  南路流棍吳福生,乘北路番變未靖,與商大概等謀搶陴頭。事覺,臺鎮(zhèn)王郡遣游擊李榮引兵應援。福生等于三月二十八日夜焚岡山營,二十九日復焚舊社汛塘;虎頭山、赤山各處悉樹賊旗。四月初二日夜,賊聚攻陴頭,守備張玉、把總黃升守之。初三日夜,焚萬巡檢署。時鎮(zhèn)標軍多撥北征,府治兵少。臺鎮(zhèn)三郡探知陴頭賊熾,遂決策南下;初四日,留中營游擊黃貴等守府治,自率兵夜發(fā)。初五日辰刻,直駐陴頭,即與參將侯元勛、守備張玉、林如錦等三路夾攻,賊并眾拒;官軍火炮齊發(fā),傷殺甚多。賊卻復集,自辰向未,戰(zhàn)數(shù)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我俘獲蕭田等八人而還,守備張玉、外委千總徐學圣、鄭光弘戰(zhàn)死。初六日,班師回府,斬所獲賊俘蕭田、蕭夷、蕭詔、李三、許舉、李成等于營門,懸首示眾。越數(shù)日,福生、大概等三十余賊俱擒獲,解省伏誅;南路平。

  十三年(乙卯)夏五月,蛇山崩,石隕;聲聞數(shù)里(時有黑氣蔽峰頭,久乃散)。秋七月,大水溪溢,半屏山石隕。冬十二月,地震。是歲,詔蠲民欠。

  乾隆元年(丙辰),詔賜老人粟米(共六百余石)。

  三年(戊午)秋,旱;詔蠲銀、粟有差(蠲正供粟一萬四千四百余石,官莊同。臺灣縣共蠲銀九百六十余兩)。

  六年(辛酉),詔蠲未完民粟(共計四千一百七十石)。

  八年(癸亥)秋,旱;詔賑災蠲本年供粟有差(計共蠲粟七千八百九十余石)。

  十一年(丙寅),奉恩詔蠲免本年額征供粟。

  先是,十年九月二十日奉上諭:『閩省丙寅年地丁、錢糧,已全行蠲兔。惟是臺灣府屬一廳、四縣地畝額糧向不編征銀兩,歷系征收粟谷;今內(nèi)地各郡既通行蠲兔,而臺屬地畝因其編征本色,不得一體邀兔,非朕普遍加恩之意。著將臺灣府屬一廳、四縣丙寅年額征供粟一十六萬余石,全數(shù)蠲兔。

  十二年(丁卯),秋,旱;詔賑災,蠲本年供粟有差(計共蠲粟七千八百九十石)。

  十五年(庚午),有年。

  十八年(癸酉)秋,大風災;詔賑貧民,蠲供粟六千三百九十六石。

  十九年(甲戌),晚禾歉收;詔給老人粟米。

  二十年(乙亥),大有年。

  二十三年(戊寅)秋,旱;詔賑災,蠲本年額征供粟(計共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九石)。

  二十四年(己卯),大有年。

  二十五年(庚辰),有年。

  二十八年(癸未),詔給老人粟米。

  物產(chǎn)

  按海外物產(chǎn)與內(nèi)地殊;即郡屬四邑,南、北兩路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物土所宜,亦有不能盡同者。今從「府」、「諸」二志,參以邇?nèi)找娐?,綜而核之,以備采擇云。

  凡谷之屬

  占稻(俗名尖仔。皮厚而堅,可以久貯。有赤、白二色。種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諸稻中種之美者)、早尖(「府志」作占,下同。有赤、白二種。粒小早熟,種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田中種之)、埔尖(殼白、米赤,皮厚。種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園中種之。釀酒尤佳)、烏尖(殼黑,粒穗長,米堅潤;價昂諸稻)、三杯(形似尖粟,皮較??;不耐久貯)、三杯擇(形似三杯,早熟。時或雨澤稀少,諸稻鮮獲,此種獨茂。近多種之)、呂宋尖(種自呂宋者。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獲同埔尖。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圓粒早(米日而軟,粒短而肥。種獲與埔尖同)、天來早、內(nèi)山早、清游早(一作清流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以上俱早成)、七十日早(種于早春,七十日可獲,故名)、大伯姆(種于洼下之田;水高一尺則長一尺,水不能浸。米白而大)、大頭婆(米粒圓而味香)、過山香(粒大倍于他米,極白。用少許雜他米中炊,盡香美)、花螺(殼有花斑,粒不甚大)、糯米(即秫也。亦有早、晚,米俱白可釀酒。「閩中記」云:閩人以糯稻釀酒;或糅粉,歲時以為團粽粿糕之屬)、赤殼秫(殼赤、米白。糯稻中最下者;「府志」作最上)、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竹絲秫(米青白色)、尖仔秫、生毛秫(殼有毛,米大、色白)、白秫(南路最多)、鴨母潮(性極黏)、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諸秫中最佳者)、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牛索秫(殼微黑,粒、穗俱長)、芒花秫(與牛索秫略同。二種近多種之)。

  麥(立冬種,清明熟。有大麥、小麥二種)、蕎麥(臺地種植甚少)、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一葉一穟,穟數(shù)百粒。此非麥屬,姑名之耳)。

  黑黍(「舊志」作薯黍。即秬黍,一名蘆黍,西北方名高粱)、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釀酒甚美)、番黍(莖似黑黍,穗似鴨蹄黍。摘穗去皮,可作粿品)、桶鉤黍(與番黍同;祗穗屈曲如鉤)、芝麻(一作脂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種)。

  稷(「稅文」曰:稷,五谷之長也。古者號稷為首種,今不甚珍,惟祭祀用之。有黃、白二種。俗呼為粟)、黃粟(稷之別名。當即鴨蹄黍也;一物兩名)。

  菽(「物理論」曰:菽,豆之總名也)、黃豆(粒大倍于內(nèi)地)、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下淡水多種之)、黑豆(粒不甚大。四、五月種,八、九月收??蔀轸?、綠豆(三、四月種,九月收。為粉最佳)、番豆(粒似綠豆而差大,花銀紅色。圓硬,土人取為粉糍等餡;較綠豆價為廉)、埔荊豆(木本。實似番豆,用同)、菜豆(莢長,亦名長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種??沙涫咂罚?、紅公豆(子紅、莢紫)、裙帶豆(子黑、莢綠)、九月白豆(「舊志」作米豆,以可和米作飯)、荷蘭豆(種出荷蘭。可充蔬品。熬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御豆(一名觀音豆。熬食蒸豚,味尤松甘)、扁豆(一名蛾眉豆,俗名肉豆,又曰乳豆。有紫、白二色)、虎爪豆(蔓生。一莖四、五莢,狀如虎爪,故名)、刀豆(莢長而扁似刀,故名)、加雪豆、烏鬼豆(莢長,色深紫。粒有半月痕,亦名半月豆)。

  附錄

  「使槎錄」:三縣皆稱沃壤,水土皆殊:臺灣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資贍內(nèi)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

  「臺灣志略」:臺、諸兩邑,皆種黏谷;鳳邑黏谷、埔谷并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谷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獲。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所無也(按縣治近城上里莊等處,早種不多。自淡水溪以下,各客莊早稻所收,幾不歉晚收矣)。

  「諸羅縣志」:占稻俗名占仔?!赶嫔揭颁洝梗骸核握孀谝愿=ǖ囟喔哐?,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蒔之』。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遺使取福建占城谷,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兩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

  「赤嵌集」: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種植后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獲;每畝數(shù)倍內(nèi)地。近年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泄,灌溉耕耨,頗盡力作(按昔數(shù)稱土壤肥沃,不糞而獲;此就開辟之初言之。邇來地方疏瘠,生齒日增;務農(nóng)力作,不讓中土。惟港東、西二里土較饒沃,差覺力少獲多耳)。

  「赤嵌筆談」:麥有大麥、小麥,而小麥最佳。南方麥花多開于夜,臺則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覺熱(南路地熱,二麥不宜)。黍米夜間開花,居民多不食。蕎麥,種植亦少;嬰兒有疾,每用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饑袪熱。間有為飯者。

  「臺灣志略」: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其余如黃黑豆、小米、芝麻、綠豆、赤豆之屬,悉同內(nèi)地;而收獲較早。

  「臺灣采風圖」:裙帶豆、紅公豆,原只一種。莢長尺余,可充蔬菜;福州名為豆結(jié)。

  凡蔬之屬

  芥菜(「本草」曰:芥,似菘而有毛。有青芥、紫芥、白芥數(shù)種)、姜(種山埒少水處,能盛長。春種夏熟)、蔥(「爾雅」謂之青蔥。有香蔥、麥蔥、風蔥三種。風蔥可療風疾)、韭、薤(「本草」謂之菜脂。古禮脂用蔥、膏用薤)、蒜(有大、小二種。六、七月種小蒜,八月可種大蒜)、芹菜(「爾雅」謂之楚葵;一名水英??勺鬏?,熟食味微香)、白菜(一名菘。「通志」曰:本出北地,今海外亦多。莖闊而白者為佳)、莧菜(有赤、白二種)、莙荙(俗呼厚荙。葉厚而柔,曬之難干;蓋感陰氣之多者)、頗菱(種出西域頗菱國,頗訛為波。俗呼紅根菜,方士隱名為波斯草)、茼萵(葉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氣滿)、甕菜(種來自東彝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能解野葛毒)、蒝荽(「本草」所謂葫荽是也)、芥藍菜(冬種)、番芥藍(葉色藍,其紋紅,根亦紅。種久蕃茂,團結(jié)成頂,層層包裹,彩色照耀。一名番牡丹。種出咬■〈口留〉吧,其國以為上品菜。諺云:一叢抵一茇,言其罕也。番銀錢小者謂之茇。臺亦罕見;間有植之盆中,以供清玩)、蕃薯(皮有紅、白二色。結(jié)實在根,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芋(長曰土芝、團曰蹲鴟。臺產(chǎn)甚多)、山藥薯、田薯(有紫、白二種。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長五、六尺,如短柱;重十余斤)、六月菜(「舊志」:俗呼辣菜)、油芥菜(「通志」曰:葉如白菜,青色,根微紫;子可為油)、茄(有紫、白二種。又有丁香茄、金瓜茄等類)、絲瓜(亦名菜瓜。俗呼鼠瓜,又呼天羅布。老則其中有絲成布,去皮取絲,可擦鍋。嫩者性寒,可理熱)、金瓜(一名南瓜。有大、小二種。圓而有瓣)、王瓜(有青、白二色。醬豉糖醋皆宜?!冈铝睢梗核脑峦豕仙?。即此??h地熟較早。俗名莦瓜,亦名菜瓜;臺又名涵瓜:蓋一物而異其名也)、莿瓜(似王瓜而略小。皮有微莿,故名)、苦瓜(一名錦荔枝。又呼防羊,言不可與羊同食也。皮皺,味苦)、冬瓜(性寒,經(jīng)霜而上白衣,故名。臺地四時皆有。陶隱居曰:利解毒、消渴)、匏(「埤雅」曰:短頸、大腹曰匏,有花、青、白三種。又有芋匏、苦匏、葫蘆匏、枕頭匏。老則皮堅,土人鏤作器)、筍(竹萌也。種類甚多:生自莿竹者,味稍苦;有綠竹筍、麻竹筍、筀竹筍、葭白筍,俱佳)、紫菜(生海石上)、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生海中),蘿卜菜(秋、冬、春三時皆有)、蕨(搗其根為粉)、菰(俗名肉絲菰。濕地生,味甘)、倭菜(一名生菜??缮常⒏√俨耍ㄋ酌y菜)、鹿角菜(生海中)。

  附錄

  「香祖筆記」:鳳山縣有姜,名三保姜。相傳明初三保太監(jiān)所植,可療百病。

  「閩小紀」:番薯,明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初種于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閩海而南有呂宋國,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莖蔓生,如瓜蔞、黃精、山藥之屬,而潤澤可食;或煮、或磨為粉;亦可釀酒。生食如食葛,熟食味如熟荸薺。生貯之有蜜氣,香聞室中。夷人雖蔓生不訾省,然恡而不與。中國人有截取其蔓咫許以來,于是入閩數(shù)十余年矣。何鏡山頌曰:『不需天澤、不費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壞,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養(yǎng)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君子也,有代匱焉;所以固其廉以廣施焉,所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焉』。

  「赤嵌筆談」:或云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來國;未知孰是?余見有大可尺圍,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輕見也。

  「臺海采風圓」:番薯結(jié)實于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來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閩、粵沿海田園,栽植甚廣;農(nóng)民咸藉以為半歲糧。

  「舊志」,鳳山芋有三種:曰檳榔芋者,中有紅根相連如檳榔子;曰秫米芋者,以其軟而粘也;又有淡水芋,大者重四、五觔,不歉蜀中焉。

  「臺海采風圖」:傀儡芋出南路儡傀番社;長可一、二尺,旁無小艿。

  「赤嵌筆談」:芋有二種:紅者呼為檳榔紅,白次之。熱較內(nèi)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滯氣,不似內(nèi)地滑潤。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余觔者;味佳。

  「使槎錄」:臺地竹生筍,不出叢外;皆不堪食。夏日,街市亦有煮熟肩賣者;味酸苦,難以充庖。

  「臺海采風圖」:金瓜茄,葉、干同茄,花連五瓣,似鴨腳,淡紫色。結(jié)實酒鍾大,似金瓜。有外瓣,初白、后黃,土人以供玩。

  「府舊志」:金瓜茄,臺司馬張若霳詩曰:『不是東陵種,籬間別弄輝。水紈澄夏簞,黃絹剪秋衣。承露鵝兒嫩,迎風杏子肥。依稀明月下,疑自鳳池歸』。

  凡果之屬

  西瓜(結(jié)實圓大如斗,味甘。春種、夏熟;臺中更有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者。乾隆二年,福建督、撫每年正月各進瓜十圓)、檨(有三種:香檨、木檨、肉檨。肉與核粘,味甘,色黃。盛夏大熟)、龍眼(「南方草木狀」:樹如荔枝。殼青黃色,形圓如彈丸,肉白帶漿;一朵五、六十顆作穗)、荔枝(有自內(nèi)地移來者。多華少實,味亦酸)、波羅蜜(種自荷蘭。實生樹干,大如斗,皮似如來頂;中分十數(shù)房,似蓮瓣抱生。其色黃、其味甘。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一名優(yōu)缽曇)、釋迦梨(樹高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于夏、秋之間)、菩提果(一名香果,西域分種?;ㄓ许殶o瓣,色白。實如杷枇,中空有子,鮮青、熟黃,狀如蠟丸。味甘而香,極似玫瑰?!赋嗲豆P談云」:臺產(chǎn)諸果,當以此為第一)、菠蘿(葉似蒲而闊且厚,兩旁似鋸齒。實生叢心;其皮鱗起,通體成章。葉自頂出,森若鳳毛,故名;或謂之黃梨。盛以瓷盤,其香滿室,清芬襲人)、甘蕉(即芭蕉中之一種)、柑(有仙柑、紅柑、蜜桶柑、九頭柑數(shù)種。「舊志」鳳山止有紅柑、雪柑二種)、橘(近有曬干和糖為餅者。別有公孫橘)、柚(實大而皮厚,味稍遜內(nèi)地)、桃、李、梅、梨(味稍遜內(nèi)地)、番柿(形似柿,實有毛,俗呼為毛柿。西域種)、石榴、番石榴(呼名莉仔茇)、木瓜、番木瓜(樹干亭亭直上)、椰子(樹高數(shù)丈,直起無枝。其實大如寒瓜)、檳榔(樹直無枝)、桄榔子(結(jié)實五月熟,土人即種埔占;子若多生,歲亦有年)、柑子蜜(形如彈子差大,和糖可充茶品)、佛手柑(長者近尺)、香櫞(形圓而長,切片拌塘可充茶品)、葡萄、甘蔗(性溫、味甘。有紅、白二種。又干小者曰竹蔗,煮汁成糖;邑產(chǎn)最多)、橄欖、菱(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鳳所產(chǎn)惟芰)、蓮子(近硫磺水陂、赤山陂種植甚多,遜建蓮)、仙枝子(一名破斧子??呻鐬檩希?、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土人用以榨油,可代蠟。土人名曰長生果)、荸薺(味甘、性涼)。

  附錄

  「臺灣志略」:臺、鳳兩邑,每年十二月以西瓜充貢。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

  「赤嵌筆談」:棗子檳榔,即廣東雞心;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臺人于未熟食其青皮,細嚼麻縷相屬,即大腹皮也。中心水少許,尚未成粒;間有大者,剖視其實與雞心無二?;蛟疲夯浫耸匙?,臺人食皮。一色青者為雄,黑臍者為雌;雄者味厚,雌者味薄。顆向上長者尤貴;蠣房灰用孩兒茶或柑子蜜染紅,合浮留藤食之。按「范石湖集」:『頃在嶠南,人好食檳榔,合蠣灰、扶留藤(一名蔞藤)食之,輒昏;已而醒快。三物和合,唾如濃血可厭。蔞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誤作為「荖」(「字釋」無「荖」字)」。臺地多瘴,三邑園中多種檳榔,七月漸次成熟。至來年三、四月,則繼用鳳邑瑯嶠番社之檳榔干。

  「赤嵌集」:檳榔不與椰樹間栽,則花而不實。孫元衡詩云:『竹節(jié)粽根自一叢,連林椰子判雌雄;醉醒饑飽渾無賴,未必于人有四功』?!悍隽籼俅嘞隳芫茫刨S灰勻色更嬌;人到稱翁休更食,衰顏無處著紅潮』。

  「稗海紀游」:種檳榔必種椰,有椰則檳榔結(jié)實必繁。椰樹葉少林高,椰子外裹粗皮如粽片、內(nèi)堅結(jié)殼,剖之白膚盈寸,極甘脆,清漿可一碗,名椰酒。東坡詩:『美酒生林不待儀』;此也?!笍V東志」:『椰心色白,而甘在酒中;大小不一。凡揀椰子,以手搖之,聽水聲清亮,則心大而甜,其肉厚;水聲濁,則否。蓋椰心以水而養(yǎng),無水則無心,往往而是。又有椰油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

  「瀛壖百詠」:張鷺洲詩云:『丹頰無端生酒暈,朱唇那復吐脂香!饑餐飽嚼日百顆,傾盡蠻州金錯囊』。

  「臺灣志略」:檳榔樹直無枝,高一、二丈;皮類青銅、節(jié)似筠竹,葉皆上豎猶如鳳羽。臨風旖旎,甚可人目。葉脫一片,內(nèi)現(xiàn)一包;數(shù)日包綻,即開花二、三枝,淡黃白色,朵朵連珠,香芬襲人。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自孟秋以至孟夏,發(fā)生不絕,與椰肉、香藤、蔞根夾灰同啖;惟六、七月始無,臺人以熏干者繼之。

  「番社采風圖」:檳榔高數(shù)丈,花細;實如青果,在葉下干上,攢簇星布。椰樹干、葉亦如之,但其實大如瓜,中有瓤味香,白如雪、脆如梨;其液如酒。切實,和檳榔啖之。六、七月熟,可采;番人跳而上,扳援矯捷,名曰「猱采」。

  「赤嵌集」:波羅蜜狀如如來頂,中分十數(shù)房,似蓮瓣抱生;其色黃,其味甘。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孫元衡詩云:『波羅門下樹亭亭,香蜜成房子更馨;解是西來真善果,十方供奉佛頭青』。

  「瀛壖百詠」:張鷺洲詩:『青果菩提繞室馨,金包柑橘麗繁生;更憐斗大波羅蜜,磥砢真同佛髻青』。

  「赤嵌筆談」:波羅蜜一名優(yōu)缽曇?!笍V東志」:『海南廟中舊有東、西二株,高三、四丈,葉如蘋婆而光潤。蕭梁時,西域達奚司空所植。他所有,皆從此分種。生五、六年至徑尺,削去其杪,以銀針釘腰,即結(jié)實。成實乃花,然常不作花;故佛氏優(yōu)缽曇花為難得。每樹多至數(shù)十實,自根而干、而枝條,皆有實,累累疣贅。若不實,則以刀砍樹皮,有白乳涌出,凝而不流則實;一砍一實、十砍十實,故一名刀生果。熟以盛夏,大如斗,重至三、四十觔;皮厚有軟莿,礧砢如佛頭旋螺。肉含純?nèi)?,間迭如橘柚囊,氣甚芳郁。有干、濕苞之分;干苞液者不濡膩,味尤甜。每實有核數(shù)百枚,大如棗仁、如栗黃縐;熟可食,能補中益氣,悅顏色』。「志」云色綠似如來頂,液粘如漆是已,其子卻似橡實。每一子為一房,熟而食之,味似百合;子不可生食。瓤可生食,亦不甚甘美,終不似橘柚氣佳也。土人用波羅蜜子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

  「諸羅縣志」: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沈光文詩:『稱名頗似足夸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臺灣志略」:佛頭果,葉類番有榴而長,結(jié)實大如拳;熟時自裂,狀如蜂房。房房含子,味甘香美;予中有核。又名番荔枝。

  「赤嵌集」:菠蘿通體成章,抱干而生;葉自頂出,森若鳳毛。其色淡黃,其味酸甘。孫元衡詩云:『翠葉葳蕤羽翼奇,絳文黃質(zhì)鳳來儀;作甘應似籦籠實,入骨寒香抱一枝』。

  「臺灣志略」:黃梨實生叢心,味甘微酸。葉攢簇參差有如鳳毛,其皮鱗起,故又名菠蘿。盛以瓷盤,其香滿室。

  「臺海采風圖」:黃梨葉似蒲而短闊,兩旁如鋸齒。其實色黃,瓤如鱗甲。形似甜瓜,味甚甘酸,清芳襲人。

  「赤嵌筆談」:粵西以波羅蜜為天波羅、黃梨為地波羅?!妇右卒洝怪^:『黃梨曰黃來,八月熟可尺許;味尤香甘。其樹類蕉,實生節(jié)間』。按黃梨長至五、六寸,草木叢生,根下葉似萱,兩邊似鋸齒;頂上葉小,攢簇如雞帚。謂其樹類蕉,非也。

  「赤嵌集」:香果,花有須、無瓣,白色。實如枇杷,中空有子;鮮青、熟黃,狀如蠟丸。

  孫元衡詩云:『但有繁須開爛熳,曾無輕片見摧殘。海天春色誰拘管?封奏東皇蠟一丸』。

  「赤嵌筆談」:臺地夏無他果,惟番檨、蕉子、黃梨視為珍品。春、夏有菩提果,一名香果;芳馨極似玫瑰,果當以此為第一。

  「赤嵌集」:羨子俗稱番蒜,或作檨。其種云自佛國來。孫元衡詩云:『千章夏木布濃陰,望里累累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自佛國重如金』。

  「諸羅縣志」:檨種自荷蘭。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之。沈文開「雜記」:食畢棄核于地,當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策。葉新抽杪,紅若丹楓;老則變綠。

  「臺海采風圖」:番檨大者合抱,高凌云;葉濃,花微白,朵小,有香。結(jié)實皮綠肉黃,其氣辛熱、其味酸甘,入肝補脾。臺產(chǎn)也,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

  「臺灣志略」:番檨肉與核粘,味甘色黃。盛夏大熟。

  「赤嵌筆談」:檨三種:香檨、木檨、肉檨。香檨差大味香,不多可得;所食者木檨、肉檨。曬干用糖抹蒸,亦可久藏。臺人多以鮮檨代蔬,用豆油或鹽同食?!缸轴尅篃o檨字;色味似杏,或是番杏誤作檨。

  「赤嵌筆談」:檨實大如豬腰子,葉尖長?!妇右卒洝棺鞣猓骸何逶率?。大如蘋婆,味甘香多津液。樹大而葉圓』。非是。

  「瀛壖百詠」:檨種自荷蘭,樹高大可蔭。張鷺洲詩云:『參天高樹午風清,嘉實累累當暑成;好事久傳番「爾雅」,「南方草木」未知名』。

  「臺灣志略」:甘蕉葉與蕉類;中心出花,層層吐瓣,紅紫可愛。結(jié)實聯(lián)綴百余顆,兩兩相對,猶若貫珠;色黃白、味甘,頗似香瓜。

  「諸羅縣志」:甘蕉俗名牙蕉,亦名荊蕉?!改戏讲菽緺睢梗骸簩嶋S花。每花一闔有十余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臺海采風圖」:牙焦即芭蕉中之一種;不甚高,約長六、七尺。結(jié)子每莖百余;始綠、熟則黃,味極甘美。閩、廣二省有之,他省亦間有生者。

  「臺海采風圖」:蕉果一枝五、六層,每層數(shù)十枚排比而生。剖食,味亦甘。「異物志」載:『羊角蕉,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者』:此也?!改戏讲菽緺睢梗骸航蹲臃肯噙B累,甜美;亦可蜜藏。臺地村舍后每廣植之,四時皆生,藉以獲利。性寒;婦人產(chǎn)后,每以蕉果少許置兒口中,謂能清熱。

  「臺海采風圖」:荔枝,興化、漳浦產(chǎn)者為上。臺地率自海船攜來,一日夜可至,味香色猶不變。孫元衡詩云:『頗怪繁星謫軟塵,筠籠將出故鮮新。味含仙意空南國,姿近天然是美人。丹罽潛胎珠玓瓅,脂膚滿綻玉精神。一時喚起狂奴興,萬事灰心渡海身』?!翰皇茺}欺與蜜侵,騷人新摘自沈吟。輕紅照肉白凝齒,芳氣襲魂寒沁心。笑后左車生小慍(山谷題「楊妃病齒圖」:「多食側(cè)生,損其左車」),望中飛騎更相尋。南楊麤丑北盧拙,回避頳珠出寶林』。范浣浦詩云:『絳羅衫子雪肌膚,一種香甜絕勝酥。消渴液寒青玉髓,脫囊盤走水晶珠。阿環(huán)風味差堪擬,盧橘芳名亦少殊。飽啖拚教煙爨絕,不辭人喚作狂奴』。『江家色綠宋家紅,曾識端明譜牒中。到此得嘗過玉食(東坡荔枝詩:「玉食還莫數(shù)」),無勞想象判丹楓(錢牧齋詩:「吳儂難得到閩中,想象生風是捉風;脫略味香單說色,判他紅荔是丹楓」。詩才漫說窮騷雅,興味猶應傲上公。萬事灰心殊不惡(謂孫詩),只愁海揚阻筠籠』。

  「臺灣志略」:番石榴,俗名莉子茇。郊野遍生,花白頗香,實稍似榴。雖非嘉品,臺人亦食之。味臭且澀,而番社則皆酷嘗焉。

  「臺灣志略」:番木爪,直上而無枝,高可二、三丈。葉生枝杪;結(jié)實靠干,墜于葉下。或腌或蜜,皆可食。樹木去皮腌食,更佳。

  「赤嵌筆談」:木瓜樹干亭亭,色青如銅。每一枝一葉;葉似草麻,大者尺余?;ò咨緱块g。瓜凡五棱,無香味,居民用鹽漬以充蔬?!钢T羅縣志」:謂「毛詩」:「投我以木瓜」即此;殊非。按:「果譜」:『木瓜一名楙,一名鐵腳梨。樹叢,枝、葉俱如鐵腳海棠;葉光而厚。春末花開,紅色微白。實如小瓜,或似梨稍長;色黃如著粉,津潤不水者為木瓜』。此地所產(chǎn),與內(nèi)地木瓜絕不類;豈可以稱為偶同,遂妄為引據(jù)乎。

  「臺海采風圖」:番姜,大本。種自荷蘭。開花白瓣;綠實尖長,熟時朱紅奪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帶殼啖之。內(nèi)地名番椒。更有一種結(jié)實圓而微尖似柰,種出咬■〈口留〉吧;內(nèi)地所無也。

  「赤嵌筆談」:香櫞,初夏即熟。長似木瓜,上下微尖;拌蠟勻檀,較軟圓縐稍遜矣。

  「稗海紀游」:楊梅如豆,桃、李味澀,不足珍。番石榴不種自生,臭不可耐,而味尤甚惡。

  「府志」:六給諫「謝惠九頭柑」詩:『海壖殘臘試霜柑,纔挹清香興已酣。采自千頭金顆重,攜來九瓣玉漿甘。種傳甌粵原無匹,宴飲華林舊賜三。不是乘槎還行役,殊方佳味那能諳』!

  莊副使「榕亭和韻」詩:『聽鶯載酒美雙柑,歲暮分遺興倍酣。紅出洞庭微帶澀,黃傳甌粵尚輸甘。橘中別種瓤余九,海外嘗新歲已三。怪底淮南移枳橘,羅浮真味可曾諳』?

  沈文開「雜記」:番柑種自荷蘭;大于番橘,肉酸皮苦。荷蘭人夏月飲水,必取此和鹽搗作酸漿入之。多樹園中,樹與橘無異。沈文開詩云:『種出蠻方味作酸,熟來包燦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壓雪庭前亦可看』。

  凡花之屬

  梅、桂(邑所種者惟月桂,來自內(nèi)地)、仙丹花(或謂之山丹)、美人蕉、交枝蓮(藤本。花五瓣,白色;其莖互相縈繞。午開、未謝)、兔絲(一名凌霄。蔓生。色鮮紅,朝開、暮謝)、蘭(自內(nèi)地移來。然皆蕙屬,非真蘭也)、樹蘭(樹高大。有五葉、七葉二種)、雞爪蘭、鷹爪蘭(一名油蘭)、倒垂蘭、玉蘭(高華明媚,早春勝賞)、蓮花(花色或紅或白。葉浮水上,翠厚而澤。結(jié)子成房,與內(nèi)地無異;但臺無藕耳)、石榴(有百葉紅、白二種。又有單葉結(jié)子者)、木槿(俗名水錦)、指甲花(「南方草木狀」云:『樹高丈許,枝條柔弱。葉如嫩榆,色白?;毸榍逑悖瑩v其葉染指甲,同鳳仙)、山茶、洋茶(來自日本。種類甚多)、紫荊(先花后葉,自下而上。有朱、碧二種)、芙蓉(百葉而三醉者佳)、佛?;ǎㄆ鋯稳~深紅者名照殿紅)、鳳仙花(一名金鳳。有紅、白、碧等種)、老來嬌(一名雁來紅。初生鮮色,至老色轉(zhuǎn)鮮紅可愛)、繡球花(蔓生。施壁上,一簇數(shù)蕊;與內(nèi)地異)、噴雪(「通志」:名潑雪)、鹿蔥(即金簪菜),月下香(葉似鹿蔥,花白。夜開,有奇香;晝則斂,故名。又名雪鴛鴦)、曇花、素馨(蔓生,?;ò锥镄。逑惝惓?。又有黃色者,花小,而香亦稍遜)、夾竹桃(樹干有節(jié)如竹、葉如桃,故名)、麗春花(種來自南國)、長春花(臺人名為月花)、唐棣、葵花(又有蜀葵。俗乎一丈紅)、莿桐(云南稱為鸚哥花)、頳桐花(即龍船花。又名百日紅)、班芝花(一作斑支)、水仙花、蓮花蕉(似蕉而小。有紅、黃二種,四時不絕。子堅黑,或作小念珠)、胭脂花(夏、秋開)、夜合(一名青裳,又名合歡)、貝多羅花(木本。種自西洋)、玉樓春(即百葉黃梔?;ò咨邢?,而不結(jié)實)、玉芙蓉、海棠、紫薇(「舊志」樹無皮;爪其本,枝葉皆動?!竿ㄖ尽乖弧覆荒桶W花」是也』。世人多以此為紫荊,誤矣)、薔薇、酴醾、金錢花(一名子午花,又名午時梅?!副葢翡洝乖疲骸簛碜耘羯硤D』)、番蝴蝶(樹高盈丈。花如蝶,有須,色中紅外黃;一莖可數(shù)十蕊。四時常開,爛如簇錦)、金絲蝴蝶(花開黃瓣紅點,或展舒、或拳曲;有須似蝴蝶趁人之致?!溉A彝考」;謂之金莖花)、茉莉花(有百葉、單葉二種。又有來自廣南者,名番茉莉;蕊大數(shù)倍)、月桃(又名虎子花)、含笑花、杜鵑(一名山躑躅)、鶯爪花(初開時,青色不香;到晚時,轉(zhuǎn)黃色,香同菠蘿。形似鷹爪)、七里香(木本。古云蕓香,俗名山柑)、瑞香、番瑞香(蔓生?;ㄎ⒕G,一簇十余蕊,香甚清遠。夏月盛開。一名夜來香)、雞冠花、錦竹(一名洛陽錦。叢生,諸色俱備。又有蕊旁如剪,名曰白剪絨)、鐵樹花、莿球花(土人謂之消息花。又名牛角花)、菊花(紅、碧、黃、紫,種類不一。有迎年菊,開與秋花無異;而更有萬壽菊,花黃似菊而耐久,自冬歷春鮮芳可愛)、千日紅(藤本。紅莖,葉似金銀而末大且長?;ㄩ_深紅色,形若消息。經(jīng)久不凋)、蓼花(生水次;人家庭陰亦種之)、山梔子(花黃而香。三、四月盛開?;ò炅觯?、桃花(又有名三月浪者,三月始開,更為可人。其本皆自內(nèi)地移植)、剪春羅(又名翠剪羅)、四英花(藤本。春末開花。瓣尖而白,味亦清馥)。

  附錄

  「臺灣采風圖」:扶?;ㄒ幻鹕??!笍V群芳譜」云:『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艷照日,其葉如桑,因以比之;后訛為佛桑,乃木槿別種』。又云:『高四、五公尺,枝葉婆娑,葉深綠色,光而厚?;ㄓ屑t、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稽含「草木狀」云:『扶?;?,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澤。有蕊一條長如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日開數(shù)百朵。朝開暮落,自五月始、至冬乃歇。插樹即活』。今臺地有兩種,單葉者深紅,與「草木狀」所言同;其千葉者,所見有紅、黃二色,與「群芳譜」合。范侍御浣浦有二絕句云:『祗是江鄉(xiāng)木槿花,千重照殿炫紅霞;生來不遇繁霜雪,秾艷經(jīng)年向客夸』?!禾胰幽樢r朝霞,那信紅顏薄命嗟;兩樹新妝爭睹勝,老夫無月不看花』。

  「赤嵌集」:孫司馬元衡有「扶桑」詩云:『燒空處處佛桑燃,寒暖花魂總放顛(四時常開)。大海東頭當曉日,丹山腳下對晴煙。眼明五月朱榴火,淚濺一春紅杜鵑。粉白嫩黃相映發(fā),遙情將向洛陽天』。王漁洋先生云:『余使東澳,欲作佛桑詩而未果,祗得二句云:『懷人二月小寒食,照眼一枝紅佛桑』。見湘南詩,令我爽然自失』。

  「臺灣采風圖」:莿球花,本高數(shù)尺,有莿;土人植以為籬。秋、冬閑,黃花如小鈴,細攢如絨。每露氣晨流,芬香襲人。結(jié)子如豆,有莢。其葉秀整相次,根可染紅。一名番蘇木。

  「赤嵌集」:消息花,色黃,形如治耳器。孫元衡「九日」詩云:『黃菊難尋處士家,也無楓葉受霜華;海東秋思知多少,為問墻邊消息花』?

  「諸羅志」:莿球花,身多莿,花黃色如菊而小。臺謂之消息花。又名牛角花;以其莿相偶如牛角也。

  「赤嵌集」:莿球花,千層大如菊。孫元衡有詩云:『名花聞道出南荒,親到南天聞妙香;弟是素馨兄是菊,淡煙如水月如霜』?!忽咳诵×嬂任?,紈扇迎風手自攜。雪瓤恐教蟬翼重,縵華應遣鳳頭低』?!簠s月盆中向晚芳,瑤臺誰與散天香?殘魂清盡同禪寂,不覺瓊花在枕旁』。

  「赤嵌筆談」:茉莉,最易栽植。番茉莉較大,種自東埔寨來?;◤酱纾儆喟辍T缤斫诸^,有連十余蕊簽成一枝、有連數(shù)十蕊為一串;買置林楊,殊有妙香。

  「稗海紀游」:番茉莉一花千瓣,望之似菊。既放,可得三日觀,不似內(nèi)地茉莉暮開、晨落;然香亦稍遜焉。

  「稗海紀游」:三友花,土稱番茉莉;又稱番梔子,或稱葉上花。孫元衡有詩云:『爭迎春色耐秋寒,開向人間歲月寬。嫩蕊淡煙籠木筆(蕊似木筆而小),細香清露滴金盤。繡成翠葉為紋巧(葉有紋如繡),蒂并叢花當友看(一枝必三四朵,若相友云)。日日呼童階下掃,濃陰恰覆曲欄桿』。

  「赤嵌集」:鐵樹花,狀如竹絲燈籠;廣張千瓣,瓣各一花。孫元衡有詩云:『黑入太陰根干老,翠生鳳尾葉橫斜;紗籠瑣細玲瓏雪,道是千花是一花』。

  「赤嵌集」:午時梅,色紅,午開、子落。孫元衡有詩云:『葵葉梅英并可夸,枝枝絳雪受風斜;道人不許先天事,開落庭前子午花』。

  「府舊志」:張司馬若霳「交枝蓮」詩:『產(chǎn)自污泥湼不緇,迎風承露號交枝;看他亦解相縈抱,底事依依在水湄』?

  「赤集集」:金絲蝴蝶花,黃片紅點,拳曲多須,似蛺蝶趂人之致。孫元衡有詩云:『流宕春光爛熳枝,翩翩似醉更疑癡,家家一樹錦蝴蝶,是夢是花人不知』。

  「使槎錄一:曇花,一枝數(shù)十蕊,一蕊長六、七寸。花六出,外紫、內(nèi)白,頗似蓮香;亦有白色者。摘置幾席間,經(jīng)時略不損壞,花蕊仍然開放,是一異種。葉叢生如帶,闊五寸許;傍生方筵著花,高五尺許,花色純紫。法華寺有數(shù)本,僧家言是西方小種。孫元衡有詩云:『一叢優(yōu)缽曇花好,移得西天小本來;日色煙光浮紫氣,凌空誰為筑瑤臺』?

  「瀛壖百詠」:曇花,夏開。張鷺洲詩云:『采自猊床象座前,紫霞一片映青蓮;優(yōu)曇不是人間種,色相應歸忉利天』。

  「臺海采風圖」:曇花,即優(yōu)缽羅花。草本。種出西域。有紫、白二種。青葉叢生,或一年數(shù)花、或數(shù)年不花;懸莖包裹,狀若荷麻。中攢十八朵,每一日開朵。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也。范浣浦侍御有詩云:『一莖數(shù)朵盡叢生,粉暈檀心畫不成。靜態(tài)雪花堪比潔(其花六出),幽香蓮葉與同清(香似蓮。已蠲秾艷消塵劫,應散諸天入梵聲。傳是西方來小種,凈因我亦未忘情』。

  「使槎錄」:番繡球,蔓生;葉厚可一錢?;ò咨?,底瓣似通草為之;心微紅而堅,明亮如礬。孫元衡有「紅繡球」詩云:『玲瓏暖玉更施朱,錦繡成團綴幾株;絳雪即今零落盡,余枝猶是小珊瑚』。

  「臺灣采風圖」:貝多羅花,木本。種自西洋。葉似枇杷,梵僧用以寫經(jīng)。枝皆三叉,花瓣六出,香似梔子。臺人但稱為番花,不知為貝多羅也。范浣浦侍御有詩云:『已兼蝶粉與蜂黃,更裹依微紫絳囊(花外微紫,內(nèi)色白,近心甚黃)。葉似款冬棱較?。ㄈ~大而厚),花開盛夏氣微香。一叢蓓蕾盈枝發(fā),半卷婀娜小瓣長??墒秦惗嗾嫔啵块e書梵字午風涼』。

  「瀛壖百詠」:張鷺洲「貝多羅花」詩云:『奇英六出干三叉,檐卜香中嗅露華;曾識僧龕寫紅葉,而今始見貝多花」。

  『使槎錄』:班支花,一作班枝;以枝上多苔文成鱗甲也。較茶花尤大,色深黃;蓓蕾堅厚,結(jié)實如棉。陳觀察子京云:『即系木棉。粵西花更大,色紅;為稍異耳』。

  「臺灣志略」:樹蘭,樹高大;花細碎如黍米,色黃。一年數(shù)開。種出暹羅者為暹蘭。

  「使槎錄」:木蘭,花如粟,淡黃;芳似珠蘭。本大者圍數(shù)尺,名樹蘭。孫元衡有詩云:『清芬殊絕世,不與眾芳同。香溢珠蘭畹,黃先月桂叢。交枝深照席,一夏兩溫風。天意特相贈,憐余大海東』。

  「婆娑洋集」:臺之草木,土人多以臆名之。如梨子茇,檨子之屬,或無其解、或并無其字。而士大夫之自中土至者,又率先存一索隱志怪之心,不深察物之情狀,雅意附會,真若琪樹之花可接而若木之枝可攀也。余閱「使槎錄」載:『木蘭花如粟,淡黃,芳似珠蘭,亦名樹蘭』??肌溉悍甲V」:「木蘭一名木蓮,一名黃心,其香如蘭,其狀如蓮。白氏「長慶集」云:「木蘭身如青楊,有白紋,葉如桂而厚大,無脊?;ㄋ菩烈?,內(nèi)白外紫」』。則與「使槎錄」所云「花如粟,淡黃」者迥異矣。蓋樹蘭又一種。余所見者,花細碎如黍米,正與「使槎錄」同;而不得謂之木蘭也。及「使槎錄」載貝多羅花云:『大如酒杯,瓣皆左紐,白色;近蕊則黃』?!覆娠L圖」考云:『花外微紫,內(nèi)白,近心甚黃。土人但稱為番花,不知為貝多羅也』??肌甘斑z記」:『貝多葉長一尺五、六寸,闊五寸;形如琵琶而厚大』?!稿居钪尽梗骸贺惗嘟Y(jié)實如椰子』。今所見番花,葉酷似琵琶;其長與闊皆不及「拾遺記」之半;且有花無實,其非貝多明甚。而所云花大如酒杯,則木蘭似之辛夷也;所云外微紫內(nèi)白,則木蘭之內(nèi)白外紫也。余細察其干有斑痕如眼,則木蘭之如青楊有白紋也;試截其枝中有黃暈,則木蘭之一名黃心也。至葉如桂而厚大,則更無可疑矣。然則樹蘭非木蘭也、番花非貝多也。既真知其為木蘭矣,不可不紀之以歌:『詩人賦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當知多識即是學,廢目任耳非為美。我來蓬瀛大海東,探奇直欲窮蒼穹;周諏詢度百不厭,肯教過眼煙云空?采輯「郡志」二十卷,遺書掇拾行將遍;猶慚臆斷恐失真,訂誤考疑敢云倦!貝多羅花詩已訛,琵琶形似終如何?就中無實難偽托,佛經(jīng)欲寫空槎那。因閱「長慶」忽頓悟,辛夷恍與木蘭遇。內(nèi)白外紫狀如蓮,點點青楊蟲食蠹。昔人幾度上芳舟,不識征帆逐遠游。今日模糊纔認得,新翻樂府卻風流(詞有「木蘭花慢」)』。

  「臺灣志略」:雞爪蘭,亦名賽蘭,如金粟。開于夏、秋之間。王敬美曰:『賽蘭蔓生、樹蘭木本,其香皆與蘭同』。

  「使槎錄」:鷹爪蘭,一名油蘭花。似蘭無心,香味滯膩,嗅之令人作惡。結(jié)子如棗,一叢二十余枚,攢簇如桃,名鷹爪桃。

  「臺海采風圖」:鷹爪蘭,蔓生。葉似桂花;瓣或五、六、八、九不等,有兩層,以下承補上之缺處。香味甚濃郁。子如青果,數(shù)十枚相迭相比。成圃入土種之,暹久始發(fā)芽。折其枝插地,亦可活。

  「臺海采風圖」:水仙花,歲底盛開。一本五、六莖,一莖可十余蕊,鮮芳絕論。廣東市上標寫「臺灣水仙花頭」,其實非臺產(chǎn)也,皆海船自漳州及蘇州轉(zhuǎn)售者。蘇州種,不及漳州肥大。范浣浦有詩云:『霓裳翠袖剪吳綾,煙霧輕籠弱不勝。綽有風神凌海嶠,憐他冷艷斵春水。銀盤皎潔還疑雪,金醆嬌嬈好試燈。擬與梅花同配食,水仙王殿最相應』。

  「府舊志」:六給練居魯「水仙花」詩:『凌波仙子世同稱,瓊島芳姿未敢憑。香與春風相應接,神將秋水共清澄。玻璃案上金千點,玳瑁筵前玉幾層!不許纖塵侵皓素,檀心夜月一壺冰』。

  「臺海采風圖」:美人蕉,花紅、黃二種;紅者尤鮮芳可愛,四時不絕。有高丈余者。子堅黑,或作小念珠。孫元衡有「黃美人蕉」詩云:『美人名自香山贈,珍重叢生琥珀芽;纔省漢家宮樣好,淡煙斜月見新花』。

  「臺海采風圖」:蕉有芭蕉、金蕉。芭蕉不結(jié)子。金蕉花如蓮,色紫不鮮;每花結(jié)子一梳,名蕉果。

  「赤嵌集」:月下香,葉似鹿蔥。其花白,夜有奇香;晝則斂。孫元衡有詩云:『夜引清芬暗里來,素花隱約傍莓苔;貪迎月露飄香滿,更領蟾蜍死魄開』。

  「赤嵌集」:迎年菊,與秋花無異。惟紫色一種,開歷冬、春,故曰迎年。孫元衡有詩云:『寒花老圃結(jié)綢繆,翠扇金莖紫焰浮:酒借朱萸迎柏葉,詩將秋思赴春愁』。

  「瀛壖百詠」:張鷺洲侍御有詩云:『少寒多燠不霜天,木葉長青花久妍;真?zhèn)€四時皆是夏,荷花過臘菊迎年』。

  「赤嵌筆談」:臺地少寒多燠,花開無節(jié);惟菊至冬乃盛,開至二月。蘇子瞻在海南,以十一月之望與客泛菊,作重九會;有云:『嶺南地暖,百卉造作無時,而菊獨后開。考其理,菊性介烈,不與百卉并盛衰也』。

  「婆娑洋集」:范浣浦有「元旦后四日,莊副使齋頭見菊花」詩云:『迎年何事更爭新?怪底真成海外春?;v三時如熱客,蓂開五落儼浮塵。幽姿豈必夸顏色,艷景難教信隱淪。輸與寒梅仍應候,孤芳不肯早呈身』。

  「廣群芳譜」:莿桐,葉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側(cè)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干有莿,花色深紅?;覆菽緺睢乖疲骸壕耪嬗星勍既~繁密。三月開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則三、五房復發(fā)』。陳翥「桐譜」云:莿桐生山谷中,文理細緊,而性喜折裂。體有巨莿如欓樹,其實如楓』。

  「臺海采風圖」:土人相傳:辛丑之變,莿桐無一著花。

  「廣群芳譜」:頳桐,身青,葉圓大而長,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朵而繁,紅色如火,為夏秋榮觀。

  「南方草木狀」:頳桐,自初夏生至秋,蓋草也。葉如桐,其花連枝,萼皆深紅色,俗呼貞桐花。

  「臺海采風圖」:頳桐,本高不盈丈。葉似桐花,紅如火,一穗數(shù)十朵;五月開最盛。土人于競渡時,必采數(shù)枝供瓶案;故俗又名龍船花。開至九月方止。結(jié)子色藍,子老而花瓣尚未凋。

  「府舊志」:六給練居魯有「頳桐花」詩:『枝柔葉厚碧痕濃,色艷還看花發(fā)重。朱萼臨風迷紫蝶,丹須和露抱黃蜂。剪殘紅錦枝頭見,敲碎瑚珊月下逢。好是年年夸競渡,鮮妍如火映魚龍』。

  「臺灣志略」:含笑花,五瓣,淡黃色。鷹爪花,青色,形如鷹爪;與含笑花俱香同菠蘿。

  「臺海采風圖」:仙丹花,色紅;一朵包百蕊,似繡球花,無香。自四月開,至八月爛熳如霞彩。種自粵東潮州之仙丹山;世傳昔有黃氏女經(jīng)過,遺落鬢插紅瓣,后滿山皆發(fā)此花,故名。

  「臺灣志略」:獻歲菊,立春始開;其性尤殊凡菊。

  「臺灣采風圖」:七里香,木本。一名山柑花。叢生如柑,葉似珠蘭?;ㄎ灏晟祝銡鉂庥艨稍綌?shù)十武。六月結(jié)實大如豆,末尖先綠而后紅,一枝排比數(shù)十如排珠。能辟煙瘴;所種之地蠅蚋不生。臺產(chǎn)也。

  「府舊志」:六給練居魯「七里香」詩:『雪魄水姿淡淡妝,送春時節(jié)弄芬芳。著花仍止三回笑,惹袖猶余半日香。竟使青蠅垂翅避,不教昏瘴逐風狂。靈均莫漫悲蘭,正色宜令幽谷藏』。

  「婆娑洋集」:范浣浦有「七里香詩」:『翠蓋團團密葉藏,繁花如雪殢幽芳。分明天上三珠樹,散作人間七里香。丹桂婆娑猶入俗,繡球攢簇太郎當。何如瓊島嫣然秀,采掇還傳辟瘴方』。

  「婆娑洋集」:考「廣群芳譜」:『山礬一名玚花,一名春桂,一名七里香』。按「高齋詩話」云:唐人題「唐昌觀玉蕊花」詩云:『一樹瓏松玉刻成,飄廊點地色輕輕』。今玚花,即玉蕊花也?!复好魍顺洝乖疲骸涵偦ㄒ幻袢?,蔡寬夫詩話云:「玉蕊,即楊州后土祠瓊花』。

  由三家之言推之,似山礬即瓊花矣。故鄭興裔有「瓊花辨」、周必大有「玉蕊辨證」,幾若聚訟。即七里香之果為山礬,亦微與「木草」異。要之,皆不必有意牽合也。因宴花下,為賦六絕句『唐昌玉蕊無蹤跡,后土瓊花再難見;官閣獨余春桂影,婆娑長得月中看』。小葉荼蘼一丈余,花開五出襲瓊琚;生憐青瑣無消息,難覓吹簫紫鳳車』?!含幣_原不在人間,素艷何來綠玉鬟?長見蕊珠宮里雪,口緣地迎補陀山』?!壕巯梢埠弦老∷?,玉質(zhì)秾香總不同。欲向通明上封事,彈文先斥妒花風』?!盒伊羝呃锵忝冢J取山礬為寫真;寄語世人休聚訟,冰姿原不藉前塵』。『瀛壖合是洞仙家,宴賞貪看玉樹花;賦罷新詩消受得,春風何處七香車』?

  沈文開「雜記」:素馨,臺產(chǎn);藤與花、葉頗相似,多在各社竹叢中或樹下陰密處。藤蔓竹木,花潔白如雪;二、三月間開,香氣清幽飛越,色不變黃。四月而歇,不似廣、閩所植每月常開也。

  「諸羅縣志」:月桃,葉似蓮蕉?;S白色,倒垂,香而濁;一莖可數(shù)十蕊。臺產(chǎn),五月始開。端午日取其葉以為角黍,摘花插小兒髻上,又名虎子花。

  「瀛壖百詠」:蓮蕉花出蕉心,狀如荷,鮮芳可愛,經(jīng)月不謝。張鷺洲詩云:『亭亭清影綠天居,扇暑招涼好讀書。怪底彈文出修竹,美人顏色勝芙蕖』。

  「臺海采風圖」:蓮蕉似美人蕉,而花之大數(shù)倍,絕如蓮。其花從葉中抽出,無莖?;ㄖ挛⒕G,似葉云。粵中有之。范浣浦有二絕句云:『奇花多變態(tài),顏色紅于火;風物類海南,不似鶯花妥』。『已長葉中花,更生花上葉;我欲剝蕉心,酒痕暎雙頰』。

  凡木之屬

  松(大者合抱成林)、柏(亦自內(nèi)地移來)、檜、樟(即豫章。有紅、粉二色,液可為腦)、桐、楠(美材也。性堅理細,為香楠,一歲東榮西枯,一歲西榮東枯)、猴栗(木性甚堅,可為棟梁)、百日青(俗名土杉。雖枯而色尚青)、赤杉(大十余把,色紅理潤)、楊柳(大者為楊,垂者為柳)、赤鱗(赤色,皮有鱗。質(zhì)堅,入土難朽。大者可為車心)、榕、楓(脂可為香入藥)、椿(葉初生可噉,春摘食之)、白樹(樹高大而干直,頗美觀;但易朽)、鐵樹(干、葉皆紫黑色)、桑(少產(chǎn))、水松(性好近水)、茄藤樹(生海邊。可為薪;皮紅可染網(wǎng))、紅茄(質(zhì)紅木勁)、九芎(一名九荊。村落茅屋用以豎柱,人土不朽)、加冬(樹如冬青)、黃目樹(結(jié)實形如枇杷,色黃、皮皺,用以澣衣,功用皂角)、象齒(木堅而直,白文如象齒)、梾(木理細膩,可用雕板)、荊(有五葉、七葉。俗名埔姜)、鳥桕(不多產(chǎn))、山荔(樹似荔,無花實)、埔柿(樹似柿,無花實)、樸仔樹(樹如苦苓。葉曬干,用擦錫器、犀角、象牙等物)、鹿仔樹(即楮也。以其葉為鹿所嗜,因名之)、烏栽(皮帶黑,中白。大而無用,只供薪樵)、椶(即栟櫊)、番豆(大至合抱,高數(shù)丈。結(jié)子如豆莢)、苦苓樹(皮可為香)、棟(葉似槐而尖)、藜(高八、九尺。則取以為杖,韌而輕,則藜杖也)、娑羅樹、蕭朗、桄榔、槺榔(直生無旁枝,葉多莿。能開花結(jié)實)、交標(似九芎、茅屋用以為柱,入土不朽)、饅頭果、大葉樹、綠珊瑚(亦名綠玉樹?!概f志」作萬年青。種本呂宋)、土沈香(其根香)、水漆(生海泥中)、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碎)、菻荼(一作林投)、番花樹(樹高大,葉如枇杷而厚)、相思(質(zhì)黑木堅,檀板用之)、火烘樹(有枝無葉,多莿。其汁有毒,疑即水漆也。按「舊志」有莿桐,見「花部」,破故子樹,見「蔬部」)。

  附錄

  「瀛壖百詠」:綠珊瑚,亦名綠玉樹。多椏枝而無花。葉光潤,雅與名稱。種自呂宋來。張鷺洲詩云:『一種可人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想從海底搜羅日,長就苔痕潤不枯』。

  「臺灣志略」:桄榔,挺然直干?;渖~,質(zhì)堅多文,可制為器。

  「諸羅縣志」:桄榔,樹似栟櫊,皮中有屑如面。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

  「稗海紀進」:楠木始生,已具全體,裂土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一理也。

  「赤嵌筆談」:蕭朗木,大者數(shù)圍。性極堅重,入土千年不朽。然在深山中,野番盤踞,人不能?。缓樗?,偽鄭取以為棺,實美材也。

  「赤嵌筆談」:南路打鼓山有香木,色類沈香,味較檀尤烈;不知何香,土人亦不知貴。傳說昔年有蘇州客商能辨之,載數(shù)十擔去;后有官某,作為香杖。今所存者,零星碎木;有為扇器者。

  「臺海采風圖」:土沈香樹,開花五瓣,白色。結(jié)子黃,如豆大,其根香。

  「使槎錄」:婆羅樹,中空,四圍折迭成圓形;尤異:花紋糾結(jié)盤屈如古木狀。用貯管城,因其材也。

  「使槎錄」:內(nèi)山林木叢雜,多不可辨。樵子采伐鬻于市,每多堅質(zhì);紫色灶煙,間有香氣拂拂。若為器物,必系精良;徒供爨下之用,實可惜。倘得匠氏區(qū)別,則異材不致終老無聞,斯亦山木之幸也。

  「使槎錄」:番樹大如槐,枝干離奇,或似臥松。紅實如槐角;皮紅時綻裂,肉白可食,名曰莿豆,一名番豆。

  「諸羅縣志」:水漆,柯葉彷佛莿桐;皮有粘液,著膚則腫。取以為籬,多生枝葉。

  「臺海采風圖」:饅頭果,樹干似梧桐,但不直聳。有旁枝,一枝數(shù)葉如芙蓉。三、四月開小綠花,懸穗三、四十朵相比。

  「臺海采風圖」: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長條迸起;可為火具。高丈余。葉長大似煙葉,有毛莿;莿人入毛孔甚癢,搔之發(fā)紅腫,痛一晝夜方止。

  「臺海采風圖」:林投樹,干直,皮似栟櫊。其里骨極堅,花紋班駁;可作箸并檀板或月琴、三弦等樂器。心空,從根結(jié)棕絲,直貫至頂。葉青而長,兩旁皆莿?;ㄋ铺J荻,結(jié)實如菠蘿;熟后深黃,擘開顆顆如金鈴。眾番以線串貫纏額上為飾,并啖之。其在花時,則摘其花以盤髻。

  「臺灣志略」:林荼樹,高至丈余。結(jié)實類波羅蜜,不堪食。種之園邊,衛(wèi)宅之功,等于莿竹。

  凡竹之屬

  莿竹(叢生,高四、五丈。茅屋取以為梁柱。諸凡器物所資,其用甚廣)、長枝竹(一名鱟腳綠。制造椅桌、櫥床,皆資其用?;蛟疲号c鱟腳綠實兩種)、鳳尾竹(俗名觀音竹)、麻竹(比鱟腳綠尤大,而質(zhì)不堅韌)、空涵竹(產(chǎn)山中。高二丈許,圍二、三寸,無旁枝。草屋用以為桷)、桂竹(莖赤、葉細,約高四、五尺)、石竹(如長枝而差?。恢休^堅,不似諸竹虛心)、金絲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最堅值,土番用以為箭)、珠籬竹(高丈許,如指大。用以編籬)、七弦竹、人面竹、蘆竹(似黍。生水涯濕處)、椶竹(皮似椶而節(jié)密)。

  附錄

  「赤嵌筆談」,竹亦可為器用;但質(zhì)薄劣,蛀蟲易生,不能經(jīng)久。遍處皆竹,數(shù)十竿為一叢,遠望若柳,絕無蕭疏之致。

  「臺海采風圖」:莿竹,番竹種也。大者數(shù)圍,葉繁干密,有莿似鶯爪,殊堅利;惟臺有之,土人多環(huán)植屋外以御盜。今城四周遍栽之。

  「臺海采風圖」:觀音竹,枝弱葉小。蓻植盆中,亦可供玩。七弦竹,干白,有青線紋五、六、七條;葉與竹同。

  「諸羅縣志」:人面竹,高四、五尺?!溉A彝考」:『節(jié)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通志」:『一名佛眼,可供玩賞』。

  凡藥之屬

  天門冬(「山海經(jīng)」所謂冬)、麥門■〈艸舋〉冬(「爾雅翼」曰:『葉似■〈艸韭〉,四時不凋。有須作連珠形,似穬麥。一名禹余糧』)、土茯苓(赤者俗呼山尾薯)、鹿茸、麋茸(鹿之大者。鹿茸補陽,麋茸補陰)、鹿角膠、鹿角霜(膠之粗者為霜,功亞于膠)、海螵蛸、穿山甲(即鯪鯉甲)、桕菰(小兒口痛,煎水洗愈)、菻荼菰(有紅、白二色,痢疾紅者用紅,白者用白)、三奈(類姜,味辛)、枸杞子(葉嫩時可為菜。實為地仙子,根為地骨皮)、香附(即莎草根)、穿山龍、木通、薏苡(臺產(chǎn)甚多,較內(nèi)地粒差?。妆舛?、蛇草(蛇傷,煎服之多愈)、金銀花(花黃、白相對,一名鴛鴦。治毒最效)、水燭(生水中,形如燭,故名),艾(有大、小二種)、益母草、木賊草(一名接骨筒)、蒲公英(一名地丁香)、薄荷、豨簽草(去風)、澤蘭(散血)、菖蒲(能益心智)、班節(jié)相思(類薄荷而上)、白雞冠(治血崩)、梔子(一名越桃)、蒼耳子(土名羊帶來)、萆麻子(辟邪風)、木鱉子(實似括蔞而大,俗呼搏破碗子)、急性子(即鳳仙花子)、草果、蟬蛻、車前子(即芣苜)、風藤(狀與他藤異,似木通。出下淡水。浸酒服之,可已風疾)、山苦瓜(治腳腫)、白蒺藜、石決明(土名羊角豆)、通草(「舊志」作土瓜。性利水,兼通乳竅。染以采色制花,鮮明可愛)、樟腦、紫蘇(葉下紫色而氣香)、天南星(俗名天署)、金鎖匙(治疳)、磱碡草、龍舌黃、羊甘草(俱治)、黃金子、正埔姜、含鈴草、雞骨黃(土名撮鼻草)、龍船花頭(俱去風、解熱)、烏甜葉(一名對面烏。止血)、宜梧草、撮鼻草(俱治風)、鴨嘴黃(一名定經(jīng)草??梢哉{(diào)經(jīng))、千里光(治目)、馬鞭草、豬母菜(一名馬齒菜)、羊角草、竹仔草(俱治療毒)、九層塔、珠仔草、金不換(俱治跌打損傷)、萬年松(治腹痛)、山桔梖(一名苧麻根)、葉下紅、番薏茹(一名番苦苓,一名心痛草)、鹿肚草(治噎嗝)、醎酸草、遍地錦、炮仔草(俱治咽喉)、鼠尾黃、地掃草、龍樹草(俱治疔毒)、山芙蓉、雞角莿、束血草、馬鞍藤、鱟殼莿(俱治廱)、紗帽翅、蚶殼草(治■〈疒少〉)、蠅翅草(治虛腫)、水鏡草(治痔漏)、三腳虎草、三腳鱉草(治瘰疬)、無根草、茅根(俱通淋、利水)、莿荇草(治瘍)、犁壁草(治臁瘡)、馬尾絲、蒲鹽草(治蛇傷)。

  附錄

  「赤嵌筆談」:臺地藥品,從前各志所不載者,如含鈴草、茶匙黃、虎咬黃、龍鱗草、四時春、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劍草,治;姜蔚子、龍船花、魚簽草、苦麻草,去風、解熱;相仔草、半天飛,涼血;雞卵藤、萬年薯,治瘋;龍芽草、竹仔草、天青萊、大楓草、三艾刀、鯽魚膽草、牛頓草、山苦瓜、牛角莿、山葛藤、頗仔葉、山麻草、干日青、山四英、馬鞍草、過江龍、檳包藤、豬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療毒;白埔姜,止痛;蔡板草(一名九層增)、山蜈蚣、小營莿、山茄報、碎米黃、治跌打損傷;赤血草、茄冬葉、貓公莿、山尾蝶、天仙茄,治咽喉;葉下紅(一名馬蹄黃、一名消息草)、山埔銀、鹿角英、地草、午時草、真珠黃、山東枋、白花草,治疔■〈疒毒〉;龍吐珠、虎婆莿、漫桃花、千里急、鐵馬鞭、倒地柃、和尚藤、金絲五爪龍、雞柔草、瓜子草、荔枝草、田烏草、毛將軍、田薯草、五宅茄、羊相卓、不求人、虱鬢草、鐃鈸草,治廱;山素英,治疥;苦仔草,治痘;咬人狗、虎尾侖,治瘰疬;蔦松葉、過溝菜、冷飯?zhí)?、山荖葉、蟲草,治潰爛;豬腰草、治陰癥。有異名者,苧麻根名山桔梖、柑核名仙柑子、山藥名淮山、木槿名水錦。

  「臺海采風圖」:紗帽翅,一莖數(shù)十花,色黃。葉可治癬。

  「臺海采風圖」:番薏茹,能治心氣痛。種出荷蘭。葉嫩以云板,曝干則香;結(jié)子青赤色。

  「臺灣志略」:馬尾絲,草屬;葉細而長,花紅而小。其根如荔枝核,黃色,多細絲如發(fā)。不拘鮮、干,皆可治蛇、蜂諸毒。

  「臺海采風圖」:葉下紅草,干紅花圓,小如白絨。葉外青、內(nèi)紅,治損傷。

  凡草之屬

  仙草(高五、六尺。曬干可以茶,能解暑毒;煮爛絞汁、去渣,和粉漿再煮,雖三伏成凍)、鼠曲(葉似馬齒莧。上有白毛黃花??珊稀觥疵准馈禐榧@)、仙人掌(形似人掌,故名??芍委冎?、風濕)、白曲草(可制曲釀酒)、虎耳草(八芳草之一)、乳草(生附地。枝紅,葉背微紅。婦人少乳者,和肉煮食之,能通乳竅)、含羞草(高三、四寸)、藻(「爾雅翼」曰:『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不似小浮萍之無根而漂浮也』)、萍、蒲、蘋(亦藻屬。生水涯)、齒草(枝葉高尺許。番人取其枝擦齒,久之皆黑,故名)、茅(有金絲茅、大頭茅。鄉(xiāng)人取以蓋屋)、菅、莿莧(似莧菜,而葉尖小,多芒莿。燒灰沃水,可漬米為粽)、茜草(番用以染獸尾)、芒(葉似茅。可為尋)、浮留藤(一名荖藤。臺人納幣,則取葉盈百,束以紅絲為禮)、龍舌草(俗名蘆薈)、紅毛茶、姜黃(叢生。葉如月桃,其根如姜,取以染繪)、七弦草(叢生如稻秧。其朵如蘭,有直紋似弦,限界分明,白與綠間。至冬,則白或變紅。土人蒔之以供盆玩)、鳳尾草(即貫眾)、金絲藤(蔓生)、風草。

  附錄

  「臺灣志略」:風草,土番識之。此草春生無節(jié),則經(jīng)年無臺風。生一節(jié),即臺一次;二節(jié)二次、多節(jié)多次,甚為奇驗。

  「臺海采風圖」:荖葉,蔓生。葉如田薯;枝柔而長,延繞十余丈?;惤┬Q,綠色味辛。根為荖藤,色粉紅;取切片,夾檳榔食之甚香?;ㄈ~和食,根、葉、花味各別。

  「赤嵌集」:羞草,葉生細齒,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孫元衡有詩曰:『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臺灣志略」:龍舌草,長徑尺許,厚半寸。中有稠汁,閨中取以潤發(fā),實擅膏沐之長。

  「臺灣志略」:紅毛茶,乃草屬;黃花五瓣。葉如瓜子,亦五瓣。其根如藤,刨取曬干,或遇有時氣不快,熬茶飲之即愈。

  「諸羅志」:浮留藤,即蒟?!刚f文」:『蒟,蔓生。子如桑椹,苗為浮留藤。左思「蜀都賦」所謂蒟醬,取其子為之』?;浫藠A檳榔用葉;臺人憎其辣,獨用藤。俗名荖藤。產(chǎn)內(nèi)山,近出蕭壟社者最佳。削皮脆如蔗。子如松蕤初吐,俗號荖花;橫切小片,文白點點如梅花,更香烈。類云南蘆子。按「荖」,「正韻」無此字;或作「蔞」,亦非。

  凡羽之屬

  鵝、雞(有釣斗、暹莿數(shù)種)、鴨(臺地甚多。又有番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朱色,髻類鵝;肉粗、味減。來自外洋。又有盧鴨、■〈此鳥〉鴨、交番鴨而生者)、鴿、雉、鴛鴦、雞■〈氵束鳥〉(俗呼錦鴛鴦)、翡翠(古謂之鷸,俗呼釣魚翁)、白鷴、鷺、鳧(似鴨而小)、鷗、黃鸝(即黃鳥)、布谷(俗謂催耕鳥)、燕、畫眉(與內(nèi)地等,但眉無白者)、四眉鳥(略如畫眉,眉有二白紋)、鳩(種類不一:有斑鳩,色青黑,與內(nèi)地微異。有火鳩,項下色赤。有金鳩,身綠,嘴與足皆紅;惟淡水出。又有白鳩、綠鳩,詳見「附錄」中)、鹡鸰(飛則鳴、行則搖)、鷹、鷂(「通志」曰:『大如鷹,蒼黑色,尾稍短;善擊)、雀、蓽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去來)、番蓽(類鹡鸰)、海雞母(黑色,腳綠,比雞較大;宿海嶼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海鵝(俗名南方戇,又名海埭鵝。常于海濱獵魚。其翎可為箭羽)、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鳥騖(別名海八哥,驚鳥也)、鳶(俗名厲翼,鴟屬也。「禽經(jīng)」曰:『朝鳶鳴,則大風』)烏鴉(「爾雅」曰:『純?yōu)醵床刚咧^之慈烏,腹白不及哺者謂鴉」、鸛、赤鸛(俗呼食蛇鳥)、伯勞、鸚鵒(斷其舌尖,畜久能為人言)、長尾三娘(一名練雀)、鸕鶿、竹雞(狀如雌雉,尾短。一名越鳥)、鷦鷯(即「詩」所謂桃蟲。「通志」謂之鷦鴱一名韈雀』。一名巧婦。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鵂鹠(即鴟鸮)、鬼車(俗名九頭烏)、彩囊(似雞而小,頂上有五彩囊)、五鳴雞(大如鵪鶉,項白。每漏下一鼓,則一鳴)、鵪鶉(竄伏淺草,隨地而安)、雷舞(蒼赤色。聞雷則舞)、倒掛鳥(似鸚鵝而小)、鸚鵡、甘蔗鳥(類鸚鵡)、厝頭鳥(紫黑色。多宿厝頭)、芒丹鳥(似蓽雀。形小,黃色)、煙春(羽赤、尾短。善斗)、火雞(出儡傀山。食火炭)。

  附錄

  「臺海采風圖」:長尾三娘,朱喙、翠翼、褐脊,彩耀相間。尾長盈尺,臺人因而名之?;蚝魹橥搌B?!概f志」疑即所謂青鷴也。

  「使槎錄」:白鳩,每當風雨,舞翅盤旋,霜衣雪襟,可為近玩?;蚝魹檠篪?,云自咬■〈口留〉吧來者。初開臺時,一雙不下二十金;近飼養(yǎng)將雛者多,價不及十分之一。

  「臺灣志略」:白鳩,能知氣候;每交一時,即連鳴數(shù)聲。

  「臺灣志略」:綠鳩,紺嘴碧毛,艷深鸚鵡,惟不善鳴,遜白鳩。

  「使槎錄」:海八哥,黑身、紅頂、綠足。一名田雞。烏須,騺鳥也;能搏擊羽族。長尾,黑色。時集于田間牛背上。

  「臺海采風圖」:烏鹙,似八哥,而通體皆黑。啄如錐,尾長,飛最疾。鳴如黃鶯,善作百鳥聲;夜則隨更遞喚。能搏鷹鹯;遇諸惡鳥飛空中,則竄啄其胸脅。鷹鹯飛較遲,爪不能及,負痛飛鳴而去。宿處惡鳥不敢近。

  「諸羅志」:番蓽,形如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黃;尾長。飛則鳴、行則搖,類鹡鸰。

  「臺海采風圖」:■〈赤鳥〉鸛,俗呼食蛇鳥。狀如鶴略小而短尾,周身毛羽淡紅色。專食蛇虺。知探蛇穴,以嘴啄洞口,令自出;或口銜而飛空中,頭尾皆動。

  「臺海采風圖」:倒掛鳥,似鸚鵡而小。翎羽鮮明,紅綠相間,緣枝循行。啄如釣,足短、爪長。性好倒掛,夜睡亦然。種出東洋、呂宋。

  凡毛之屬

  牛(「通志」云:『黃牛角縮而短悍,水牛豐碩而重遲』)、馬(「諸羅志」:『本從內(nèi)地來,近亦有牝而生者)、騾、驢、羊(黑者多)、山羊、豬、狗(有數(shù)種)、獐(似鹿而小。性悍善■〈拋,?代扌〉)、麂(獐類也。有角而短細)、鹿、麋(鹿之大者)、猴、兔、艾葉豹(稍大于犬,無害。人或名獐虎)、獺(水居,殺魚。毛黑而潤)、貓(有花、黑、白等種,生瑯嶠者佳。別有玉白貓,面有白絞)、山豬(野彘也)、番豬(毛黃色)、鼠、山鼠(「通志」:『名山■〈犭軍〉。土人捕獲,以蔗梗填腹,去毛炙黃合豬肉煮食,味香美』)、山貓(取其毛以束筆,微短而軟)、熊(種類不一)、竹■〈鼠留〉(一名菅■〈犭豪〉)。

  附錄

  「臺海采風圖」:臺灣多野牛,千百為群。欲取之,先置木城四面,一面開門,驅(qū)之急則皆入;入扃則閉而饑餓之,然后徐施羈靮,豢之芻豆,與家牛無異矣。

  「使槎錄」:臺山無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今則漢人墾種,極目良田,遂多于內(nèi)山捕獵。角尾單弱,絕不似東關之濯濯。角百對,只可煎膠二十余斤。鹿雖多,街市求一臠不得。春、冬時,社番截成方塊,重可斤余,皆用鹽漬;運置府治,色黑味變,不堪下箸,而值亦不輕。

  「稗海紀游」:鹿以角紀年;凡角一岐為一年,猶馬之紀歲以齒也。番人世世射鹿為生,未見七岐以上者。向謂鹿仙獸多壽,又謂五百歲而白、千歲而元,特妄言耳。竹塹番社得小鹿,通體純白,角纔兩岐;要不過偶然毛色之異耳,書固未足盡信也。鹿生三歲始角;角生一歲解,猶人之毀齒也。解后再角,即終身不復解。每歲止增一岐耳。

  「稗海紀游」:牝鹿以四月乳,未乳極肥。腹中胎鹿,皮毛鮮澤,文采可愛。又牝鹿既乳,祖小鹿長,則避之他山;慮小鹿之淫之也。獸之不亂倫者,惟馬;牡馬誤烝則自死;牝鹿自遠以避。

  「稗海紀游」:熊之類不一: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諸熊毛勁而鬣又厚密,矢鏃不能入。蹄有利爪,能緣木升高,蹲于樹巔;或穴地而處。人計以取之,無生致者。腹中多脂可啖。掌為八珍之一,膾炙人口;然不易熟。庖人取其汁,烹他物為羹,助其鮮美;一掌可供數(shù)十烹。若為屠門之嚼,貽笑知味矣。

  「稗海紀游」:山豬,蓋野彘也。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稍別。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擊木可斷,力能拒虎;怒則以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獵者不敢射。又有豪豬,別是一種。箭如猬毛,行則有聲;雖能射人,不出尋丈外。

  凡鱗之屬

  鯉、涂魠(「舊志」作泥■〈魚賣〉。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余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甚甘;后引子歸原港,日回頭烏,則瘦而味稍遜。子成片,下鹽曬干,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鯔魚也)、鯧(有黑、白二種,海錯珍味),馬鮫、鰳魚(與鰣魚相似。色白多骨,而味極清)、鰻魚(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別有一種蘆鰻,身花紅色,長四、五尺,重二、三十斤,常于夜間登陸食蘆筍;漁人跡其往來之路,以智取之。肉細、味佳)、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干羹,鮮食亦佳。一名涂剃)、白帶、鱸、■〈魚午〉魚、鮸魚(即■〈魚敏〉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余斤)、鯽魚(所在澤池皆有之)、草魚、■〈魚貢〉仔(小,無鱗)、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即比目魚)、銀魚、鱔魚(一名■〈魚單〉)、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滿尺。嫩而美)、魟魚(魚形圓如扇,無鱗,色黑;紫口,在腹中;尾長于身。有黃魟,大而肉粗;有燕魟,小而肉潤)、泥鱛(俗謂之鰍魚)、金魚、斗魚(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鮮紅有黃點。善斗,呼為丁斑。此與金魚祇供清玩)、鮡魚(生海島泥涂中。其大如指,善跳。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麻虱目(魚塭中所產(chǎn),夏、秋盛出。狀如鯔魚,鱗細;臺人以為貴品)、獅刀(腹背如刀,故名)、鲇、烏頰(身短闊)、墨魚(即烏鲗。常噴墨于波以衛(wèi)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螵蛸)、鎖管(身圓直如鎖管,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須。味甘美)、章魚(八腳縮聚,當中有口)、石拒(八腳似章魚)、蝚魚(狀如墨魚而大,味口)、鲙魚(即鱖魚)、三牙(有赤、白二色)、刣額(狀似金鱗。頭內(nèi)有石子一枚)、花身(體有斑文)、紅沙(皮紅如涂朱,細鱗)、嘴尖(「舊志」:『嘴長二寸許』)、白腹(狀似馬鮫而腹白)、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鳁魚(有竹葉鳁,無鱗;可腌作鮭)、花鈴(斑點如花)、金錢(狀如花鈴而體薄多莿)、加貝蒲魚(身微黑,有細鱗;似金精)、金精魚(身圓有花點,味佳)、遍身苦(身有花點,肉亦甘;名實似不相宜)、獨魚(大者如掌,皮粗。曬干可磨木器;小者可腌作鮭,亦佳)、狗母魚(長尺余,有細刺)、鶯哥魚(狀如鯉,色紅、綠相間)、鯊魚(鯊魚胎生,為類不一:有白鯊、胡鯊、雙髻鯊。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鯊;其翅尤美)、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金梭(金鱗,身軟)、竹梭(口尖、身長)、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于水面,則大風將作)、■〈魚黽〉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小者甘脆)、鐵甲(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鰱魚(一名鱮。有白虎斑,大頭。種自內(nèi)地來)、鱺魚(生溪潭中。引子游水,眾魚不敢犯)、■魚、涂虱(頭扁、身微圓,黑色無鱗,有刺長五、六寸。產(chǎn)潭窟中?!竿ㄖ尽怪^之田瑟,或是彈瑟),鮚鮐(尾有星。多穴泥涂中)、蚱(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黃魚(色微黃,身扁、細鱗,多刺。「臺志」謂為黃爵,疑即此)、黃翅(狀如烏頰,翅黃),新婦啼、田鸰(體圓,兩須長)、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梳齒(黑色花點,齒如梳。魚肚,食之立死)、小波浪(青色小尾)、歸秉(身扁、肉澀)、七星魚(似歸秉而小,有黑點七)、赤海(紅色)、■〈魚感〉魚(口邊有兩大刺)、牛尾魚(狀如牛尾)、青箭(色青口尖,行如飛)、交網(wǎng)(有烏、赤二種),牛鮕■〈魚夬〉(頭闊、皮青)、泥龍(似鰻,多暗刺)、飛魚(色青,有翅能飛)、咬網(wǎng)狗(色黑歪口,無分左右)、海蠣(頭大、皮黑)、含西(身扁,色白)、旗魚、刺圭糍(色黑,唇厚)、蜈魚(俗呼海豎頭)、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似人形,四翼;無鱗)、海狗(頭似犬,尾尖,有四翅)、海馬(狀如馬,頭有駿,四翅。以上三魚,漁人獲之不祥)、金鐘子(「舊志」:『細鱗,形圓扁』。按據(jù)邊海漁人云:尚有「鯌魚,大腹,浮游海面?!觥淬U,魚代金〉魚,肉粗似鐵甲。涂魚,似黃魚而小,石質(zhì),骨硬。皮刀,形似刀。烏仔,似烏魚而小。紫仔,似烏仔更小,安米魚,身小細鱗。龍尖,曬干作鲞。打鼓雞肉,出打鼓港,味似雞肉」等魚,惑土人以意名之。從古無此魚名,且或名異實同,中多重復。附見于此)。

  附錄

  「赤嵌筆談」:鯊類不一;龍文鯊、雙髻鯊,「志」言之矣。外此有烏翅鯊,身圓,翅尾黑色。鋸仔鯊,齒長似鋸。烏鯊,口闊,大者數(shù)百斤,能食人?;Ⅴ?,頭斑如虎,齒迅利,噬人手足立斷。圓頭鯊,亦食人。鼠■〈蟲吾〉鯊,皮白,齒如梳。蛤婆鯊,口闊尾尖。油鯊,身圓而長,尾似蝦尾。泥鰍鯊,口尖。青鯊,身青色。扁鯊,身扁尾少。乞食鯊,皮可飾刀鞘。豹纏鯊,身長尾尖。狗鯊,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

  「稗海紀游」:鯊魚,胎生。市得一魚,可四、五斤,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魚徙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游去。

  「稗海紀游」:魴有錦魴,身圓有花點。大者三、四百斤,皮生沙石,尾長數(shù)尺;骨弱肉粗。黃魴,身圓,黃色。泥魴,皮黑。掃帚魴,尾如帚。烏燕魴,頭、身、翅俱似燕,肉黑。四開魴,頭似燕,肉赤。鬼角燕魴,頭有軟角。水沈魴,淡紅色,身扁頭尖(魟誤作魴)。

  「赤嵌集」:新婦啼,魚名。狀本鮮肥,熟則拳縮,意取「新婦未諳,恐被姑責」也。孫元衡有詩云:『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赤嵌集」: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魚人俟夜深,懸燈以待,乃結(jié)陣飛入;舟力不勝,滅燈以避。孫元衡有詩云:『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為魚;翻飛應悔留雙剪,誤學燈蛾赴火漁』。

  「赤嵌集」:鸚哥魚,烏嘴紅色,周身皆綠。孫元衡有詩云:『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隱法,曾聞真臘有浮胡』。相傳真臘有魚,名為浮胡,嘴似鸚鵡。

  「赤嵌集」:海翁魚,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zhuǎn)徙,不知所之,無可考。漁人云:大者約三、四千斤,小者亦千余斤;皮生沙石,刀箭不入。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肉粗,不可食??谥袊娤眩W詾橥掏?;有遺于海邊者,黑色、淡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番每取以賈利,真贗亦莫辨也。

  「赤嵌筆談」:旗魚,色黑,大者六、七百斤,小者百余斤;背翅加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水面毆魚如飛。船為所刺,即不能脫身;一轉(zhuǎn)動,船立沈。

  「赤嵌筆談」:蜈魚,俗呼海堅頭,似豬,大則千余斤,小亦五、六百斤。常于水面躍起高丈余,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

  凡介之屬

  黿(鱉之大者,介蟲之元也)、龜、鱉、鱟(殼青黑色,甚堅,可作杓。尾長如槍。有足十二,生腹下。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雌常負雄而行,雖波濤終不解;失雄則不能獨活,故號鱟媚。漁人拾之,必得雙,腹中有子如粟大,腌食甚佳)、螺(種類極多。生鹽水者:有香螺,長數(shù)寸;肉雪白,尾有膏,味最清甘。有花螺,圓而小,殼薄,有斑點;味亦清。有響螺,大者長滿尺;其殼可吹,軍中用之。有肉螺大五、六寸,味苦;切其殼,可作鸚鵡杯。生淡水者,有田螺?!副静荨乖唬骸禾锫莺嘣诟?,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有石螺,生池潭中??沙J常?、蟹(類不一。有沙鉆,色黃;遇人即伏沙底。有沙馬,色赤;走甚疾。有大腳仙,身小,一螯大、一螯小;色赤白相雜。有虎獅蟹,遍身紅點。有青蚶蟹,色青白,兩螯獨大。有金錢蟹,身扁,色赤黑;腌食甚佳。更有生溪澗中者,螯生毛,名毛蟹;秋后肥美)、蟳(膏多于肉曰紅蟳,無膏曰菜蟳。大者尺余。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其殼甚堅)、牡蠣(鹽水結(jié)成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蠣房。俗呼為蠔。小者名珠蠔,散生海中;用長竹如剪,鉤諸海底取之,殼可燒灰)、蠘(形如蟳。但殼有斑點,其螯甚銳。別名翠蟹,亦名青腳蟹)、蚶(蚌蛤之屬。殼圓而厚,形如瓦筒,縱橫其理)、蛤蜊(似車螯而?。┗ǜ颍ㄒ幻母颍?、蟯(蛤之大者。殼厚微黃,肉白多漿。一名車螯)、水龜(一名龍虱。生潭澗中。腌食甚佳)、海豆芽(似蜆而大,形扁、殼綠。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江蟯,俗呼為涂杯)、白蟶(形與內(nèi)地蟶無異,而殼差薄。色白如玉,味又清甘。四、五月有之。近亦有竹蟶)、蚌(殼明亮,老亦能生珠)、西施舌(殼綠黑色,似蚌而薄。其肉有舌,最美。海錯之珍,次于江搖柱)、海蒜(一名湖腎。殼類蛤,肉垂三寸余;白色,上有黑點。狀甚劣,味甘。但性極寒,食之多患腹舄)、蝦(有大、小諸種。別有一種龍蝦)、■〈句黽〉鼊(龜屬)、鬼蟹(狀如傀儡)、海蜇(臺地所產(chǎn)瘦小,不堪食)、鯪鯉(其甲名穿山甲)、寄居蟲。

  附錄

  「閩小紀」:虎蟳,質(zhì)粗味劣,無足取。殼極類門戶上所繪虎頭,色亦殷紅斑駁;人有鑲為酒器者。冬來生子,充盈臍外。

  「赤嵌筆談」:■〈句黽〉鼊,龜屬,卵生。狀似鱉,四足漫胡,無指爪。大者百余斤,小者數(shù)十斤。常從海岸赴山凹鉆孔伏卵;人伺其來時,尾而逐之。行甚疾,眾并力反其背,則不能動矣。剝割時,兩目淚下。嗜者謂味同牛肉;值亦相等。甲可亂玳瑁,亦以飾物;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市販鹿膠,每以其板設與鹿角骨同煎。南路龜壁港以此名;今寫訛。劉欣期「交州記」作蚼■〈蟲辟〉。

  「使槎錄」:「南州異物志」,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觸之,縮足,如螺閉戶;火炙之,乃出走?!府愒贰怪^:『鸚鵡螺,常脫殼而朝游;出則有蟲如蜘蛛入其殼,戴以行。夕返,則此蟲出。庾闡所云:「鸚鵡外游,寄居負殼」者也』。臺地呼寄生。

  「使槎錄」:鬼蟹、狀加傀儡。孫元衡有詩云:『家在蠔山蜃氣開,鯨潮初起鱟帆來;虎鯊(背有斑文)鬼蟹紛無數(shù),就里難求蛤蚌胎』。

  凡蟲之屬

  蜂(種類甚多。釀蜜者為蜜蜂)、蟻(盈幾案間皆是。有赤色而極小者曰黃蟻、色黑而走疾者曰走馬蟻。色白而生于濕者曰白蟻;凡衣服器物若近濕處,多為所壞)、蟬(臺地三月即噪于樹間)螢、蝴蝶、蛩、蜻蜓(至冬猶群飛)、蝙蝠(俗名蜜婆)、蝦蟇(似蟾蜍,皆有黑點。治瘡毒最神效)、蟋蟀、蜘蛛(「爾雅」曰:『在地中布網(wǎng)者為土蜘蛛、絡幕草上者為草蜘蛛。又蟏蛸長■〈?奇〉,即小蜘蛛)、螽斯、螳螂(「爾雅」謂之莫貈。其蟲知進;惟捕蟬、則一前一卻),螟蛉、蜾蠃、蠅虎(蜘屬。藏壁間,四周環(huán)顧,能捕蠅)、蜂虎(狀似燈蛾而大)、蛾、蠹魚、蚯蚓、沙蠶(似蚯蚓。一名龍腸。可食)、蜈蚣(「爾雅」謂之螂蛆。腹下有光,夜間青熒閃爍,如螢,毒氣似硫磺,以足踏之,光熠耀不絕。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蛇(一名山辣,長六、七尺,專捕鼠。一名草花仔,長一、二尺:二者不傷人。一名龜殼花,背有紋如龜紋。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一名簸箕甲,身有橫紋,黑白相間;俗名手巾蛇。甲有毒汁,經(jīng)行處草木皆萎,牛馬不食。嚙人,數(shù)十步斃。其骨必搗爛遠擲之,誤踐之亦能刺骨殺人。一名青鏢,別名百步創(chuàng),又呼青竹絲;長尺余,深綠色,纏樹杪,與葉無別。有絲如蛛網(wǎng),人誤觸之,則飛嚙,其疾如鏢;遭其嚙,行百步即僵。一名涂釘,身扁,四足如蜥蜴,長五、六寸或尺余,黑脊,左右皆黃絲繞之;能浮水,口毒而不螯人。若捕急,則嚙人立斃。每當雨多露濃之后,橫露暴日。俗呼四腳蛇,可以吞鹿;名鉤蛇,能以尾取物)、蜥蜴、蝘蜓(俗呼神龍。能鳴,其聲嘎嘎;或謂過澎湖則不能鳴)、螥螂(「漳志」謂之蝤蟲。好藏櫥篋中??杉迨常舛?、消積甚效)、蠅、蚊、蚋、沒子、水蛭(俗名蜈蜞)、蛙(背青色,謂之青娃?!钢T羅志」作青約。一名田蛙,亦名水蛙。味甚美;臺地最多,人以為珍饌)、樹蛤(狀如蟾蛛,綠色。生樹間)、蜣螂(莊子所謂「蛣■〈載,蟲代車〉蜣之智在于轉(zhuǎn)丸」是也)、毛蟲(「說文」曰:『俗呼毛。有毒螫人』)、灶雞、斑貓(「本草」曰:『生豆葉下,烏腹尖喙,甲上有烏黑斑文』)、鼠婦(甕底蟲也)、蚰蜓、水龜(生水面,有翼能飛。腌食味佳。別有金龜,殼金色,翼綠)。

  附錄

  「赤嵌筆談」:余始來此,坐檐下,有聲如雀,卻不見有飛鳥。后乃知為蜥蜴鳴也。林僉事麟焻「使琉球竹枝詞」:『靜聽盤窗蜥蜴聲』。其自注云:『蜥蜴能鳴,聲如麻雀。海外蜥蜴,俱能鳴耳』。

  「赤嵌筆談」:海舟夜眠,潛伏艙內(nèi),尚嘉無蚊。臺地四時皆受其害。更有不見不聞而為所刺,愈抓搔則愈癢。

  「閩小紀」云:閩地有小蟲若微塵,視之不見;刺人較蚊、蚋尤甚。密帷亦不能間之。名沒子。

  「赤嵌筆談」:四時階砌蛩聲鳴不絕,蟬于二月即噪樹間。聽蟲聲以占候,未可與此地律也。

  凡貨之屬

  糖(孫亮使黃門就中藏吏取甘蔗餳是也)、水糖(即白糖。烹煉凝結(jié)成霜者),蜜(臺所出無多。藥圃皆資于內(nèi)地)、黃蠟、油(有脂麻油、落花生油、菜子油、萆麻油數(shù)種)、菁淀(用以染皂)、菁子、紅花(可染絳?!父?、「諸」二志所不裁,近始有之)、茄藤皮(多生海邊。皮可染絳)、薯榔(莖蔓生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藤(有水藤、萪藤二種)、椶、鹿皮(春皮毛淺而薄、冬皮毛深而厚,為褥溫而去濕。又有鹿胎皮,殺牝鹿而得者;然必成胎五、六月將乳者毛皮方鮮麗。計得一佳胎皮,殺鹿子母甚伙,非先王「不麝不卵不殺胎」之教矣)、麋皮(鹿之大者。俗呼為蔣皮。商人販往外國)、獐皮(可作靴、襪、褲、舄、包袋等物)酒、曲(紅曲以糯米用糟發(fā)成之。又有草曲,不用曲蘗;但杵米雜以眾葉,致蓬蒿蔭蔽之,經(jīng)月而成為白曲)、煙草(種出東洋,名淡巴菇。莖、葉皆如牡菊。取其葉制絲,燃火吸其煙,令人醉;片時不食輒思,故亦謂之相思草。臺產(chǎn)無多,味亦遜;所販賣者皆內(nèi)地運至者?;蛟剖晨杀苷危?、吉貝(即木棉花。叢大內(nèi)地)、纻(「舊志」:『俗作苧』。非)、麻、炭、灰(蠣房殼燒成。用以涂墁,比之石灰)、陶器(近始有之)、硫磺(出淡水磺山)、煤炭(本出雞籠八尺門諸山,荷蘭時曾取以煅鐵。聞凡內(nèi)山深處皆有之)、草席(編織堅致,價倍內(nèi)地)、鹽(瀨口所出,色黑而粒大,腌物不至朽腐?!笣h書」:『牢盆煮鹽,用鐵為之』。鳳山只用曬法)、魚翅(鯊翅為之)、打鼓山石(崯嵌玲瓏可玩)、岡山石(可燒灰墁壁)、傀儡山石(薄不盈寸,寬平四方??设倿槠骷扮澘痰扔茫?br />
  附錄

  「稗海紀游」:臺人植蔗為糖,歲產(chǎn)二、三十萬。商舶購之,以貿(mào)日本、呂宋諸國。

  「東寧政事集」:蔗苗種于五、六月,首年則嫌其嫩、三年又嫌其老,惟兩年者為上。首年者熟于次年正月、兩年者熟于本年十二月、三年者熟于十一月,故硤煮之期,亦以蔗分先后。若早為砍削,則漿不足而糖少;大約十二月、正月始盡興工,至初夏止。初硤蔗漿,半多泥土,煎煮一次,濾其渣穢;再煮入于上清、三煮入于下清,始成糖。入■〈石屚〉待其凝結(jié),用泥封之,半月一換;三易而后白,始出■〈石屚〉曬干,舂擊成粉入簍,須半月為期。未盡白者,名曰糖尾;并■〈石屚〉再封。蓋封久則白,封少則緇,其不封者則紅糖也。所煎之糖,較閩、粵諸郡為尤佳。

  「赤嵌筆談」:臺人十月內(nèi)筑不屋,置蔗車,雇募人工,動硤?zhí)遣?。上園每甲煎烏糖六、七十擔,白糖六、七十■〈石屚〉(沙土陶成);中園下園只四、五十擔。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候。湯大沸,用礪房灰止之。將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節(jié)。煎成置糖糟內(nèi),用木棍頻攪至冷,便為烏糖。色赤而松者,于蘇州發(fā)賣;若糖濕色黑,于上海、寧波、鎮(zhèn)江諸處營銷。至制白糖,將蔗汁煮成糖時,入糖■〈石屚〉內(nèi),下用鍋■〈石屚〉盛之,半月后浸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土蓋■〈石屚〉上,十余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余日之糖水,名三水。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每■〈石屚〉白糖只五十余斤。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每廍用十二年,日夜硤蔗。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余。每園四甲,現(xiàn)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遞年更易栽種。廍中人工,糖師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車工二人(將蔗入石車硤汁)、牛婆二人(鞭牛硤蔗)、剝蔗七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籜)、采蔗尾一人、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金。

  「赤嵌筆談」:唐大歷中,鄒和尚始教民黃氏造蔗霜法。其器用,有蔗削、蔗鐮、蔗凳、蔗碾、抬床、榨斗、漆甕之屬。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赋垺谷∑渲?,想即蔗碾遺「制」。酒有蔗漿用錫汁釀成,與荔子酒俱味極甘。

  「赤嵌筆談」:三縣每歲所出蔗糖約六十余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觔。烏糖百斤,價銀八、九錢;白糖百觔,價銀一兩三、四錢。全臺仰望資生,四方奔趨圖息,莫此為甚。糖觔未出,客人先行定價;糖一入手,即便裝載。每簍到蘇,船價二錢有零。自定聯(lián)■〈舟宗〉之法,非動經(jīng)數(shù)旬,不能齊一。及至廈門,歸關盤查。一船所經(jīng),兩處護送、八次掛驗,俱不無費。是以船難即行,腳價貴而糖價賤矣。

  「臺海采風圖」:臺山產(chǎn)藤,粗如繩,長數(shù)十丈。人跡不到深林蓊翳之區(qū),滋蔓芄茸,沿盤澗谷間。生番往往匿其中,剸刃殺人,故最難取。緣資用廣而取利大,漢、番貪之,雖冒險亦無畏焉。

  「赤嵌筆談」:海船,多漳、泉商賈。貿(mào)易于漳州,則載絲線、漳紗、剪絨、紙、煙、布、草席、磚瓦、小杉料、鼎鐺、雨傘、柑、柚、青果、桔餅、柿餅;泉州,則載磁器、紙張;興化,則載杉板、磚瓦;福州,即載大小杉料、干筍、香菰;建寧,則載茶。回時,則載米、麥、菽、豆、黑白糖餳、番薯、鹿肉,售于廈門諸海口?;蜉d糖、靛、魚翅至上海,小艇撥運姑蘇行市;船回則載布疋、紗緞、枲棉、涼暖帽子、牛油、金腿、包酒、惠泉酒。至浙江,則載綾羅、棉綢、縐紗、湖帕、絨線;寧波,則載棉花、草席。至山東,販賣粗細碗碟、杉枋、糖、紙、胡椒、蘇木;回日,則載白蠟、紫草、藥材、繭綢、麥、豆、鹽、紅棗、核桃、柿餅。關東,販賣烏茶、黃茶、綢緞、布疋、碗、紙、糖、曲、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蟶干。海壖彈丸,商旅輻輳,器物流通,實有資于內(nèi)地。

  諸羅縣志:豹皮及斑點小鹿皮,文采可觀;不知者以為此地之產(chǎn),所值無幾耳。豹大于犬,毛色斑雜。艾葉金錢十不得一,價至三、四金;小鹿皮亦二百余文,且無市者。每地方官尋覓,必騷動通事土番。鹿茸至三、四金,價倍于內(nèi)地。番狗能獵者,貴于騾馬(見「番俗」部)。昔人云:『地方產(chǎn)一異物,便多一累』。三復斯言,可為深省。

  凡幣之屬

  棉布(近嘉祥等里莊多有)、苧布、麻布(以上三種俱不多產(chǎn))、卓戈文(番所織氈)、毛被(亦番婦剝樹皮和獸毛織成)、達戈紋(番所織毛布)。

  附錄

  「諸羅縣志」:凡絲布、錦繡之屬,皆至自內(nèi)地。有出于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近紡織者多。

  「瀛壖百詠」: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苧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達戈紋,番以被體;漢人以為衣包,頗堅致)。

  叢談

  鳳山相傳,昔年有石忽自開,內(nèi)有讖云:『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后,閩人居之』(「舊志」)。

  又傳,佃民墾田得石碣,內(nèi)鐫『山明水秀,閩人居之』八字(「福建通志」)。

  明都督俞大猷討??芰值栏?,道干戰(zhàn)敗,艤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遁占城。余番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者,是其遺種也(陳小崖「外紀」)。

  近治之山皆培塿耳;即有高者,樵采可通。獨傀儡千峰崇聳,直插天際,人跡不到;終日云霧裹羃,鮮有晴朗。若日中云收,峰巒可數(shù),則不日而雨矣。夫泰山之云;觸石膚寸,不崇朝而雨遍天下??苤角缋?,反為雨候。遐邈山川,真別有氣候也。

  維新里大岡山,形家謂其形肖犬。故凡有異謀者,輒被緝獲;以犬善警故也。山之靈其信然耶?山能鳴,鳴非吉兆。

  荷蘭為鄭成功所敗,地大震。鄭克塽滅,地亦震。朱一貴于辛丑作亂,庚子十月亦地震。維時南路傀儡山裂,其石截然如刀劃狀(「赤嵌筆談」)。

  地常動而不甚震,甚至連日動或日數(shù)動,罕有終年不動者。豈萬峰高峙大海之中,同仙嶠之浮蒂、巨鰲之更翻無次耶?

  大呂覓山,舊為番一聚落也。相傳有芋一叢,高丈余;月將出時,有二物如鳳凰,從芊下振翮騰飛。眾番驚異,因相與移居社內(nèi)。

  邑治有岡山。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向橘行里許,則有巨室一座。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廂廊寂寂。壁間留題詩語及水墨畫跡,镵存各半。登堂一無所見,惟只犬從內(nèi)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隨犬曲折,緣徑恣觀,環(huán)室皆徑圍橘樹也,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摘啖之,瓣有而香;取一、二置諸懷。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風襲人,有凄涼氣。輒荷樵尋歸路,遍處志之。至家以語其人,出橘相示,謀與妻子共隱焉。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見有橘(「古橘岡詩序」)。

  明太監(jiān)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產(chǎn)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樵夫偶見,結(jié)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有得者,可療百病(「臺灣志略」)。

  相傳明太監(jiān)王三保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浴之皆愈。此語殊荒謬。土番初產(chǎn),即浴水中;性好近水,不論有病無病,日就水淋澡,非必三保果有藥力也。

  臺地從無產(chǎn)珠。開辟后,鳳山下莊海中蠣房產(chǎn)珠如稷米,名鳳山珠。不堪飾簪珥,只用以充藥品?!?br />
  珊瑚出瑯嶠海底,有枝葉,色如鐵,俗呼鐵樹。與八寶中之珊瑚回殊,無足異者(「臺灣風土記」)。

  龍涎香,出海面上,番仔浮水取之。傳為海鰍精泡結(jié)水面,凝而為涎;能止心痛,助精氣。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價昂十倍,不可多得。

  沙中有骨,堅結(jié)如石;績潦奔沖,地崩沙濱,始露峰崿。仰皆劍攢,垂如滴乳;質(zhì)雖不堅,而竦峭之狀彷佛英石。

  半屏山,昔嘗有獐在山巔鳴,則近地有火災,甚驗。采捕者見之,捕不可得。聞其鳴,則人知戒火。后莫知所終,今已絕跡矣。

  荷蘭時,南、北兩路設牛頭司,牧放孳息,千百成群。犢大,設欄擒縶之。牡則俟其餒,乃漸飼以水草,稍馴狎,閹其外腎,令壯,以挽以耕?!觥磁X谩嫡撸v之孳生(「小崖外紀」)。

  牧畜既多,選旱犢之牝者,身小足疾,性良易馴;熟則備鞍韉以代步。價廉易構,不用槯秣;夏秋濘泥,更覺輕快。

  臺無虎,鄉(xiāng)人車糖及柴炭五谷之類,率于夜間駕車以行。既不妨永日之功,而水牛之負重亦無酷熱之患,便孰甚焉!

  鴉片煙,用麻葛同鴉土切絲,于銅鐺內(nèi)煮成。鴉片拌煙,另用竹筩實以棕絲,群聚吸之;索值數(shù)倍于常煙。專治此者,名開鴉片館。吸一、二次后,便刻不能離;暖氣直注丹田,可竟夜不眠。土人服此為導淫具,肢體萎縮,臟腑潰出,不殺身不止;官弁每為嚴禁。常有身被逮系,猶求緩須臾再吸一筩者。鴉片土,出咬■〈口留〉吧。

卷十二

  藝文志

  韓如潮、蘇如海,皆言征文;以海外為壯觀也。邑為娑婆洋界,而瑯嶠潮聲更為四邑所希覯,宜其文之恢漫離奇也。雖然,豈僅使標記山川、張皇云物已哉!將必采民風、覘吏治,有足資考鏡之林者,著之于篇;此賢者所為以文章轉(zhuǎn)移風化也。乃若仕宦、名流因事載筆,亦附見之。要使經(jīng)國鴻篇,不任湮沒于灰塵煤紙中耳。志藝文。

  其目四:奏疏、文移(附稟札、露布)、序記、詩賦。

  奏疏

  文移(附稟札)

  序記

  詩賦

  奏疏

  請蠲減租賦疏靖海侯施瑯

  臺灣沃野千里,則壤成賦、因地為糧,宜稱富足。但地處汪洋之中、化阻聲教之外,彌山遍海,多屬土番;雖知懷服,習性未馴,射獵是事,征供無幾。所安于耕??傻冒磻舳鴨栙x者,皆中國之人于數(shù)十年前生聚乎其間。及鄭逆擁眾盤踞,兵即為農(nóng)、農(nóng)即為兵;兼沿海數(shù)省之地方人民,有為其所掠而去者、有趨而附者,非習于漁,則與為佃。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人去業(yè)荒,勢所必有。今部臣蘇拜等所議:錢糧數(shù)目,較偽藩鄭克塽所報之額相去不遠。在鄭逆當日僭稱一國,自為一國之用度,因其人地取其餉賦,未免重科。茲部臣等奉有「再議」之旨,不得不以此數(shù)目議覆。

  臣竊見此地自天地開辟以來,未入版圖。今其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以我皇上視民如傷,率土咸被,伏乞沛以格外之澤,蠲減租賦;則恩出自皇上、不在臣下。使海外諸國,向聞天威而懾服;茲輕賦薄斂,益慕圣德而引領。如以會議既定,當按數(shù)而征;在道、府、縣責成所系,必奉行催科。兼以鄭逆向時所征者乃時銀,我之所定者乃紋銀;紋之與時,更有加等。茲劉國軒、馮錫范見在京師,乞敕部就近訊詢而知。彼夫遐陬初化之人,非孝子順孫;萬或以繁重為苦,輸將不前,保無釀成地方之禍階乎?至時動輒為費更甚,何惜減此一、二萬之錢糧哉!且臣前之所以議守此土者,非以因其地而可以加賦也。蓋熟察該地屬在東南險遠海外之區(qū),關系數(shù)省地方安危。既設官分治、撥兵汛防,則善后之計,宜加周詳。今所調(diào)守兵一萬,乃就閩省經(jīng)制水陸兵丁六萬五千七百五十名數(shù)內(nèi)抽調(diào);兵無廣額,餉無加增。就此,議此錢糧數(shù)目蠲減于寇虐之后,俾有司得以仰體皇上德意,留心安集撫綏;俾庶民樂業(yè),萬兆觀戴。至數(shù)年后,人戶盛繁,田疇悉易,賦稅自爾充益。斯時有增無減,豈特按數(shù)而征哉!

  至于興販東洋白糖一項,歲定二萬石;不足之數(shù),聽其在本省之內(nèi)采買。夫本省之去臺灣,已隔兩重汪洋。以臺灣所產(chǎn)白糖,配臺灣興販船數(shù),固為安便。若就本省湊買白糖,涉重洋而至臺灣方興販東洋,則今四方蕩定、六合為一,在臺灣可以興販東洋,在本省而不可興販,必藉臺灣之名買白糖赴彼興販;此皆部臣蘇拜等慮彼中之錢糧不敷,婉為籌度湊足良法。可知臺灣錢糧,一時未能裕足故也。然在部臣及督撫二臣未至其地,不知該地情形;雖留心區(qū)畫,難以曲盡。以臣躬親歷,其于民風土俗、安危利害無不詳悉。天下事言之于已然之后,不若言之于未然之前;臣荷恩深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今不言,至于后來或有禍患,咎臣以緘默之罪,臣又安所自逭?況臣叨有會議之旨,故不得不盡披陳。

  題報生番歸化疏閩浙總督覺羅滿保

  臺灣遠屬海外,民番雜處,習俗異宜。自入版圖以來,所有鳳山縣之熟番力力等十二社、諸羅縣之熟番蕭壟等三十四社,數(shù)十余年仰邀圣澤,俱各民安物阜、俗易風移。其余南北二路生番,自古僻處山谷,聲教未通;近見內(nèi)附熟番賦薄徭輕、飽食暖衣,優(yōu)游圣世,耕鑿目安,各社生番亦莫不歡欣鼓舞,愿附編氓。今據(jù)臺灣鎮(zhèn)、道詳報:『南路生番山豬毛等十社土官匝目等共四百四十六戶、男婦老幼計共一千三百八十五名口,北路生番岸里等五社土官阿穆等共四百二十二戶、男婦老幼計共三千三百六十八名口,俱各傾心向化,愿同熟番一體內(nèi)附』等由,冊報前來。臣因海外生番輸誠歸化,若非撫綏安置,備極周詳,無以仰副皇上德洋恩溥,遠至邇安之意。隨會同撫臣批行鎮(zhèn)、道確勘議詳,復行福建布、按二司詳悉酌議去后。茲據(jù)沙木哈、董永芠詳報稱:『南北二路生番,向與鳳、諸二邑熟番接界。今據(jù)慕義輸誠,實由圣德咸孚所致。查其地土毗連,各有土官統(tǒng)攝,醇樸馴良;應循習俗,令其照居舊處,仍用本社土官管束,無庸另設滋擾。其汛守防范,原有鳳屬南路一營之淡水汛,諸屬北路營之半線汛,相去匪遙;飭令照舊防范,用資彈壓,并令文員加意撫恤。除熟番聽其照常貿(mào)易外,內(nèi)地兵民毋許擅入番界生事及藉巡查擾累。所報丁口,附入版圖,勿事編查;順其不識不知之性,使之共樂堯天。其南北二路每年各愿納鹿皮五十張,各折銀一十二兩代輸貢賦,聽其按年輸納,載入額編就臺充餉。此外,并不得絲毫派擾,以彰柔遠深仁』等由;造具各社番戶丁口數(shù)冊前來。

  欽惟我皇上圣德神功,光被四表;文謨武烈,協(xié)和萬邦。聲教覃敷,已漸被于東南西北;恩膏迭沛,更周流于侯甸要荒。茲海外之番黎,等環(huán)中之蠕動;乃猶仰沾圣化,愿附生民。具見草木、昆蟲,盡屬太和之保合;雖在黃、農(nóng)、虞、夏,莫非廣運之規(guī)模。臣幸際昌期,欣逢盛事。即會同撫臣陳璸捐備花紅、銀牌、帽、豬、酒,飭令該地方官將土官從優(yōu)給賞外,所當恭疏報聞,請旨纂入輿圖,昭垂典冊,以志無疆之盛業(yè)者也。

  題義民效力議敘疏閩浙總督覺羅滿保

  竊維朱一貴等倡亂臺灣、占踞郡縣,荷皇上天威赫濯、征臺將士奮勇用命,以旬日之間,疆土恢復。惟查臺亂之時,有南路營下淡水及安平鎮(zhèn)、西港尾、溝尾莊各處義民,誓心效力,倡率義旗;或聚眾守土以拒賊、或結(jié)隊向道而剿戰(zhàn),或質(zhì)家口從間道以引王師、或設奇謀糾眾力而擒賊目。皆由國家有淪肌浹髓之深仁,致草野知親上效忠之大義。臣于「恭報全臺底定」疏內(nèi),業(yè)經(jīng)附疏題明。隨檄行臺灣鎮(zhèn)、道、府逐一確查實在事跡,親詢各義民當日效力情形,各據(jù)造冊開報前來。義既可嘉,功尤足錄。理合臚列上聞。

  查臺灣鳳山縣屬之南路淡水,歷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墾田居住。潮屬之潮陽、海陽、揭陽、饒平數(shù)縣與漳、泉之人語言聲氣相通,而潮屬之鎮(zhèn)平、平遠、程鄉(xiāng)三縣則又有汀州之人自為守望,不與漳、泉之人同伙相雜。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賊犯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檳榔林招伙豎旗搶劫新園,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營,多系潮之三陽及漳、泉人同伙作亂。而鎮(zhèn)平、程鄉(xiāng)、平遠三縣之民,并無入伙。三縣義民內(nèi)有李直三、侯觀德、涂文煊、邱永月、黃思禮、劉魁材、林英泰、鍾國虬、林文彥、賴君奏等謀密起義,誓不從賊;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鎮(zhèn)平、程鄉(xiāng)、平遠、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余名于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圣旨牌。推莊民侯觀德指畫軍務;遣艾鳳禮、邱若瞻、涂廷尚、邱克用、朱元位等率眾剿平篤家賊人,劉庚甫、陳展裕、鍾沐純等率眾剿平姜園賊人。遂分設七營,排列淡水河岸,連營固守。每營設立統(tǒng)領二人:先鋒營則劉庚甫為統(tǒng)領,帶一千二百余人,駐守阿猴地方;中營則賴以槐、梁元章為統(tǒng)領,帶一千三百余人,駐守萬丹地方;左營則侯欲達、涂定恩為統(tǒng)領,帶一千五百余人,駐守小赤山地方;右營則陳展裕、鍾貴和為統(tǒng)領,帶三千二百余人,駐守新園地方;前營則古蘭伯、邱若沾為統(tǒng)領,帶六千一百余人,駐守水流沖地方;后營則鍾沐純?yōu)榻y(tǒng)領,帶一千五百余人,駐守搭樓地方;巡查營則艾鳳禮、朱元位為統(tǒng)領,帶一千七百余人,駐守巴六河地方。又以八社官倉貯谷一十六萬余石國課重大,遣劉懷道等又帶領鄉(xiāng)社番民固守倉廒。各義民糾眾拒河嚴守一月有余,不容賊伙一人南渡淡水。至六月十二日,賊首朱一貴遣賊目陳福壽、王忠、劉育、劉國基、薛菊生、郭國楨帶賊人二萬余,隔河結(jié)營,兩相對壘。六月十八日巳時,賊從西港口偷渡,焚劫新園;劉庚甫、陳屏裕、鍾貴和等統(tǒng)眾與賊合戰(zhàn)兩次,彼時因各營義民分札各處,眾力未齊,未能取勝。至本日未時,劉庚甫、陳展裕復糾同侯欲達、梁元章、古蘭伯,與賊戰(zhàn)于小赤山;至晚復戰(zhàn)一次,各有損傷。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敵,且戰(zhàn)且守,誘賊至濫濫莊。彼時鍾沐純等率眾從搭樓趕赴前來,繞出賊人之后從北面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tǒng)眾從南面殺入,陳展裕、侯欲達、涂定恩等率眾從東殺出:三面合攻,大敗賊眾。追至淡水河邊,有邱若瞻、艾鳳禮攔河截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死者數(shù)千人,余俱逃散;賊目劉育亦被殺死。義民為首之涂文煊及鄉(xiāng)壯被賊傷死者一百一十二名。奪得大銃四尊、砂炮四尊、偽扎、偽印、旗號、軍器甚多。賊目陳福壽、劉國基、薛菊生小船逃至瑯嶠,相繼投出。

  自五月初十日起,義民與賊隔河對壘,官兵信息莫通。直至六月十九日,賊眾敗逃,搜得賊首朱一貴敗軍回府偽諭,始知大兵既經(jīng)到府;遂于閏六月初二日,侯觀德、李直三等率三千人護送皇上萬歲圣旨牌至臺灣府,奉入萬壽亭。

  臣與提臣聞報,見其糾眾舉義固守下淡水以南地方,保護倉廒;又復奮勇殺賊,大可嘉尚。隨將為首起義及統(tǒng)眾打仗出力之人,俱各分別獎勵;各給以外委、都司、守備、千、把,又前后捐賞銀九百五十兩、米三百石、谷一千三百石、彩綢一百疋,制「懷忠里」匾額旌其里門。又拔李直三、侯觀德、邱永月、劉庚甫、陳展裕、鍾沭華為營中千、把,未經(jīng)部準。此南路下淡水義民殺賊守土效力之實跡;其舉事雖有先后之不同,而效忠則無彼此之或異。所當仰懇皇上天恩,將為首統(tǒng)眾出力之人,酌加議敘,以示鼓勵。庶海外人民共慕忠義之風、各懷激勸之意,于人心、地方均有裨益。

  題議敘義民疏閩浙總督德沛

  竊惟臺灣一郡,為閩省海疆重地。番黎雜集,奸良不一。惟粵潮客民往臺耕讀,急公好義。前于康熙六十年朱一貴竊發(fā)案內(nèi),據(jù)義民李直三等倡首起義,一萬余人設營保固,隨時底定;經(jīng)前督臣滿準到部覆,將李直三等議敘功加署守備扎付。雍正十年,南路奸匪吳福生等謀為不軌,義民侯心富等復行率眾九百余名渡河應援,賊眾倒戈奔潰。其北路兇番未靖,經(jīng)水師提督王郡調(diào)赴軍前備充向?qū)?,出力用命,各著微勞。?jīng)前督臣郝將立功義民備造履歷,請敘行查。

  伏念各義民乃耕作小民,自食其力,原與給餉官兵有間。伊等能明大義,糾眾隨師,情實可嘉。隨將各義民所立功績,分別南、北兩路題敘覆查無異;應如所請。義民侯心富等前后隨師著績之處,準其議敘,給以功札,以示鼓勵。

  請采買米谷按豐歉酌價疏巡臺御史書山、張湄谷價以豐歉為低昂、采買視歲時為損益,未有守以前之成例而不務變通者也。臺灣雖素稱產(chǎn)米之區(qū),而生齒日繁,地不加廣;兼之比歲雨旸不時,收成歉薄,蓋藏空虛。荷蒙皇上圣明遠照,洞悉情形于重洋萬里之外;歷奉俞旨,臺民無不感激。惟是內(nèi)地臣工身未親履其境,徒執(zhí)傳聞之豐裕,未曉今昔之不同。即如御史陳大玠生長泉州,尚疑臺郡有歧視漳、泉之見。殊不知臺灣固為東南數(shù)省之藩籬、八閩全省之門戶,而于漳、泉所系尤非淺鮮也。臺郡寧謐,則漳、泉安,漳、泉安而全閩俱安矣。夫地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臺灣四面俱海,其舟楫相通者惟泉、廈耳。而泉、廈又山多地少,仰藉臺谷。是臺灣之米有出無入,猝有水旱,非同他郡有鄰省通融、商賈接濟也。臣等蒙皇上畀以巡視重任,豈不知「春秋」嚴遏糴之戒。況同隸閩省版圖,原無分于此疆彼界;而于??谥坠?,不得不責成官吏嚴其出入者,實由事勢使然也。若任其運載透越,則臺谷指日可竭,而地方不能寧謐;日后之漳、泉亦無從而仰藉矣。此臣工之籍隸漳、泉者,亦宜為久遠計,而毋徒務爭目前之利為汲汲也。

  蓋臺地之所出,每歲止有此數(shù);而流民漸多,已耗臺谷之半。復有兵米、眷米及撥運福、興漳、泉平糶之谷以及商船定例所帶之米,通計不下八、九十萬。此即歲歲豐收,亦斷難望某如從前之價平減也。是以臣張湄同前任滿御吏臣舒輅有「請建府倉以裕民食」之請,工科給事中楊二酉有「先實臺倉」之奏。臣等于上年十月,亦有「請禁透越私渡」之折。即近今閩省督、撫二臣議覆、科道楊二酉等條奏,亦以臺倉之積貯不充,則內(nèi)地之轉(zhuǎn)輸易竭;海外設有緩急,他處難以接濟為慮。但督、撫所議令臺灣四縣貯粟四十萬石,恐一時買足,為數(shù)太多,為期太迫,應定三年之限,照數(shù)購買;而臣部以采買倉谷定例,年歲豐稔,應全數(shù)采買,并無預限三年之期議覆。臣等伏思,臺灣上年收成實止七分;既非豐稔,似不得全數(shù)采買。且楊二酉原奏,請先實臺倉,然后買運內(nèi)地。該督、撫等以內(nèi)地兵糈民食無從措辦,關系非小,仍請照舊撥運。部議既準其奏,而本處貯谷又不寬其限期,未免米價更昂,轉(zhuǎn)于民食有礙;是不若督、撫所請三年之議為得也。再,楊二酉班稱內(nèi)地發(fā)買谷價僅三錢六分或三錢不等,裝運腳費俱從此出。在從前谷賤之年,原足敷用;今則不免賠累:嗣后必依時價運費發(fā)買為得。該督、撫亦議請以后按年歲豐歉,酌量增減;所見相同。而部臣拘于成例,謂從前并無以年歲不齊稍議加增;又臺灣素稱產(chǎn)米,迥與內(nèi)地不同,倏增條減,恐啟浮冒捏飾之端,宜仍循舊例。是猶以從前之臺灣視今日之臺灣也。臣等查上年臺灣于收成之際,米價每石尚至一兩五錢不等,則谷價亦在七錢上下。續(xù)又準閩省水、陸提督及金門鎮(zhèn)等各移咨督、撫赴臺采買兵米,俱不下數(shù)千余石。目下各屬米價自一兩七、八錢至二兩不等,則與從前大相懸殊。可知原議之谷價,即不論裝運腳費,已不抵時值之半。倘仍不議增,必致因循歲月,互相觀望,采買無期。若勒以嚴限,迫之使趨,非縣令受賠償之累、即閭閻罹短價之苦。小民終歲勤動,至秋成而賤買之,既失皇上愛民重農(nóng)之意;若使有司賠塾,勢必挪移虧空,亦非皇上體恤臣下之心。況賢愚不等,或思因他事取償,是其累仍歸于民也。至因倏增倏減,恐啟浮冒捏飾之端,則終歲晴雨、谷價低昂,各屬每十日必通報督、撫、提、鎮(zhèn)。而臣等現(xiàn)駐其地,貴賤俱循例奏聞,倘有不實,定即指參,何能浮冒?夫浮冒之弊小,累民之事大;即果不能盡絕,猶當權其重輕。況本無從捏飾乎!

  臣等仰荷恩命,巡視臺疆;身處局中,不敢以既經(jīng)部覆之案瞻顧隱默,有負委任之至意。謹將現(xiàn)在谷價情形據(jù)實奏明,伏祈皇上天恩,準照閩省督、撫所議,俾得按年歲豐歉,酌量價值及時采買;庶于海外地方,實有裨益。至將來閩省提、鎮(zhèn)等采買臺谷,亦乞敕諭,令其預為咨商臺地官員;俟果有盈余,然后委員赴買。臣等仰體圣心,自必隨時斟酌變通,使中外有無相濟;斷不敢稍存爾我畛域之私、違協(xié)恭和衷之道也。

  文移(稟札、露布附)

  檄諸將弁大搜羅漢門諸山(代)藍鼎元

  臺民以倡亂為嬉,豈真不知刑戮之可畏?由大山深險,而逋逃之藪多也。成則出為民害,敗則去為山狙;人跡不至,莫窮其底:彼何憚而不為哉?夏季大亂削平,渠魁咸縛;秋間尚有阿猴林、鹽水港、六加甸、舊社、紅毛寮諸孽后先嘯聚,屢經(jīng)擒捕竿街;舊逃之偽國公陳福壽、杜君英、江國論等十數(shù)賊目,亦俱招納歸降。新舊根株,殆將悉絕。不意近日復有匪類豎旗于南路石壁寮,隨撥弁兵追剿,立獲蘇清、高三二賊;供稱莿瓜成為首,共黨伙二十八人。旦暮當盡縛之,不足煩師徒也。

  但逋藪不清,萌孽終發(fā)。諸賊往來南路阿猴林、下淡水間,其窠總在羅漢門。乘此隆冬澗涸、茅干、土燥之候,大舉圍搜,掃蕩穴窟;諸將其各礪刃裹糇,遵吾軍令,刻日進兵,為一勞永逸之計。今遣提標游擊王良駿、金門鎮(zhèn)標游擊薄有成、南澳守備呂瑞麟,共帶領征師六百,以土番五十名為鄉(xiāng)導,從角宿岡山、刈蘭坡嶺一路,搜入羅漢門;署南路營守備閆威,帶領南路兵四百、鄉(xiāng)壯一百、土番五十,由仁武莊、土地公崎、阿猴林、板臂橋、搭樓一路,搜入羅漢門;金門守備李燕、烽火門守備蔡勇,共帶領征兵四百、土番五十,由卓猴、木崗社一路,投入羅漢門。的于是月十二日午刻,咸會內(nèi)門中埔莊,毋敢后至;違者按以軍法。另遣臺鎮(zhèn)左營把總林三、中營把總陳云奇,共帶領汛兵二百、鄉(xiāng)莊八十、土番五十,前往大武壟分路堵截,以防賊竄;北路營把總游寬、下加冬把總鄭榮才,亦帶汛兵二百,往大武壟,堵截搜捕。俱的于十二日午刻,咸會大武壟之礁巴哖,毋敢后至;違者按以軍法。翼日黎明,俱各分兵搜捕。羅漢門諸將備,分搜銀錠山、內(nèi)門嶺、內(nèi)埔、佳白寮、打鹿埔、霞美林、東方木、小烏山、南馬、仙龜潭、烏山尾等處;逢人執(zhí)訊、遇窠燒毀,焚山烈澤,窮幽極深。大武壟諸弁目,分搜礁巴哖、鹿駝莊、望即明、即包米、茭拔埔、大湖、大龜佛、內(nèi)郎包、烏山內(nèi)等處;凡有巖谷,無不遍尋。直使蠢爾奸頑,更無藏身之地;駢首就戳,絕無竄逸之區(qū)。倘有悔罪求生,束身歸命,仍貸其死,開乃更新之路。亂后余孽,自古蔓延,必有一番震蕩,方能掃滌凈盡,可從此臥鼓戢戈,無死灰復燃之患也。

  其師旅所過莊社地方,秋毫無犯;敢有擾動民間蔬菜雞犬、一草一木,即按軍法。領兵官約束不嚴,飛稟參革治罪。本署提督令出如山,萬萬不可轉(zhuǎn)移。各宜抖擻精神,凜遵毋忽!

  查大湖崇爻山后余孽檄(代)藍鼎元

  日者鄭固就擒,逆謀潰??;南路余孽,將從此永清矣。據(jù)供王忠等有黨千人,在內(nèi)山大湖崇爻山后。賊口诪張,雖未足據(jù)為憑信;然不可不防也。其令千總何勉、把總康賜由羅漢門、大武壟分道并入,直抵大湖,采探有無匪類蹤跡,并熟視進兵路徑。果有窠巢,即大舉撲滅之耳。

  山后地方,有崇爻、卑南覓等社,東跨汪洋大海,高峰插天,巖險林茂,溪谷重迭,道路弗通。茍有賊黨嘯聚往來,番黎無不知之。其令外委千總鄭維嵩率健丁十數(shù)人,駕舟南下,由鳳山瑯嶠至沙馬磯頭轉(zhuǎn)折而東;赍檄往諭卑南覓大土官文結(jié),賞以帽靴、補服、衣袍等件,令其調(diào)遣崇爻七十二社社番遍處搜尋,將山后所有盜賊悉行擒解,按名給賞,拒敵者殺死勿論。凡擒解山中漢人一名,該番賞布三十尺、鹽五十斤、煙一斤;獲劇賊者倍之。有能擒獲王忠,當以哆啰哖、嗶吱、銀兩、煙、布、食鹽等物大加犒賞。諸番黎盡心搜緝,余孽應無容身之地也。番性嗜殺,本鎮(zhèn)不得已而用。但山后大湖地方,乃自開疆以來,人跡不到之境,當今并無甲籍居民。所有逋逃,總非善類,殲之亦不妨耳。窮深極遠,兵不可入。番黎趫捷如飛,靡幽不到,使之甚便;擒縛以來,如市貨物??v有一、二漏網(wǎng),而山中既不可居,待其出而擒之,如籠中之鳥、釜中之魚,烏有不滅者哉?其各努力,以奏爾功。無忽!

  閩粵相仇諭(代)藍鼎元

  鄭章毆死賴君奏、賴以槐,按問抵償。聞汝等漳、泉百姓,以鄭章兄弟眷屬被殺、被辱復仇為義;鄉(xiāng)情繾綣,共憐其死。本鎮(zhèn)豈非漳人?豈無桑梓之念?道、府為民父母、公祖,豈忍鄭章無辜受屈。但賴君奏、賴以槐果有殺害鄭章兄弟家屬,應告官究償,無擅自撲殺之理。乃文武衙門未見鄭章片紙告愬,而賴家兩命,忽遭兇手;雖欲以復仇之義相寬,不可得已。況賴君奏等建立「大清」旗號,以抗拒朱一貴諸賊;乃朝廷義民,非聚眾為盜者比。鄭章擅殺義民,律以國法,罪在不赦。

  汝等漳、泉百姓,但知漳、泉是親;客莊居民,又但知客民是親。自本鎮(zhèn)、道、府視,則均是臺灣百姓、均是治下子民,有善必賞、有惡必誅,未嘗有輕重厚薄之異。即在汝等客民與漳、泉各處之人,同自內(nèi)地出來、同屬天涯海外離鄉(xiāng)背井之客;為貧所驅(qū),彼此同病。幸得同居一郡,正宜相愛相親;何苦無故妄生嫌隙,以致相仇相怨,互相戕賊!本鎮(zhèn)每念及此,軏為汝等寒心。

  今與汝民約:從前之事,盡付逝流,一概勿論。以后不許再分黨羽,再尋仇釁。漳、泉、海、豐三陽之人經(jīng)過客莊,客民經(jīng)過漳、泉村落,宜各息前怨、共敦新好,為盛世之良民?;蛴醒哉Z爭競,則投明鄉(xiāng)保耆民,據(jù)理勸息,庶幾興仁興讓之風。敢有攘奪斗毆,負嵎肆橫,本鎮(zhèn)執(zhí)法創(chuàng)懲,決不一毫假借。其或操戈動眾相攻殺者,以謀逆論罪;鄉(xiāng)保耆老管事人等,一并從重究處。汝等縱無良心,寧猶不畏刑戳?本鎮(zhèn)以殺止殺,無非為汝等綏靖地方,使各安生樂業(yè)。各宜凜遵!無貽后悔。

  覆臺灣殉難十六員看語(代)藍鼎元

  看得臺灣土賊朱一貴等倡亂,陷沒全臺;武職自總兵官以下、把總以上死事各員,所處之地不同,所以死者亦異。臺協(xié)水師如副將許云、左營游擊游崇功,身在水師,事起陸路,領兵救援鄰境,而血戰(zhàn)捐軀者也;如中營把總李茂吉,則隨許副將救援力戰(zhàn),被執(zhí)不屈、罵賊而死者也;如中營千總林文煌、右營千總趙奇奉,則隨許副將救援,在陣戰(zhàn)亡,而文煌又與其弟文甲俱亡者也;如汀州鎮(zhèn)中營把總石琳,則帶領班兵到臺遭亂赴敵而力戰(zhàn)陣亡者也;如北路營參將羅萬倉,則鄰境寇來,無城可據(jù)而血戰(zhàn)捐軀并其妾蔣氏守義自縊者也;如臺鎮(zhèn)總兵官歐陽凱、鎮(zhèn)標左營守備胡忠義、中營千總蔣子龍、把總林彥,倉猝御敵,在陣戰(zhàn)亡;而左營千總陳元,則于赤山殺賊,力戰(zhàn)身亡者也;如南路營守備馬定國、把總林富,身在地方,變起倉猝,林富則在陣戰(zhàn)亡、馬定國則戰(zhàn)敗自刎者也;如鎮(zhèn)標左營游擊孫文元,則奔至鹿耳門,赴海而死者也;如南路營參將苗景龍,則身在地方,備御無術,倉皇戰(zhàn)敗,奔匿萬丹港漁廬三日,賊執(zhí)而殺之者也。

  以上一十六員,或勇赴斗而死于忠、或寇臨境而死于義、或事已壞而死于勢。惟苗參將稍滋口實,余皆捐軀報國,不為茍且偷生,能殉封疆,無虧臣節(jié)。職等研訊親屬、證見人等,其被害情形月日亦既歷歷有據(jù);并據(jù)各具供給前來,并非影響傅會。應請?zhí)厥桀}旌,分別贈秩、優(yōu)恤、襲蔭,以慰海外幽魂,作忠貞義烈之氣;使千秋將士咸知沙場馬革,為人生莫大之榮寵,有功世教不淺矣。

  覆臺變逃回澎湖押發(fā)軍前效力奉參解任十六員讞語(代)藍鼎元

  看得臺灣亂賊朱一貴等攻陷臺府,鎮(zhèn)協(xié)戰(zhàn)死郊坰、弁兵膏血原野;奉參游擊周應龍、張彥賢等以下一十六員,有戰(zhàn)敗而逃者、有未嘗戰(zhàn)而逃者、有病不能戰(zhàn)而逃者、有自外汛調(diào)回未及戰(zhàn)而逃者。所以逃之故不同,及其效力立功則一也。

  戰(zhàn)敗而逃,為臺鎮(zhèn)右營游擊周應龍、道標守備王國祥、千總許自重、臺協(xié)中營把總李碩。碩之戰(zhàn)在南路赤山,被傷奔府;府陷,不能再戰(zhàn),遂奔舟。自重之戰(zhàn)在南教場,敗走海邊,遇萬守備哨船救載。國祥帶兵在臺鎮(zhèn)軍前往來督守,被賊沖散,投奔道船。應龍之戰(zhàn),在岡山捕賊,逗留不進;及扎二濫,縱番兵淫殺焚掠,民不堪命,附賊始多。賊復號召豎旗,環(huán)攻南路營。應龍戰(zhàn)敗被傷,奔回臺府。賊隨之至,府亦繼陷;遂奔內(nèi)地,直至泉州。其未嘗戰(zhàn)而逃者,為臺協(xié)水師中營游擊張彥賢、守備凌進、左營守備萬奏平、右營游擊王鼎、守備楊進、千總朱明。皆身在船中,并無打仗;見賊陷郡,揚帆逃出。水師中營千總劉清,帶兵三十名,鯤身伏路;右營把總鄭耀,自打鼓港調(diào)回,協(xié)同劉清伏路:皆未赴敵。見張彥賢等俱去,相率隨之。其病不能戰(zhàn)而逃者,為水師左營把總陳福、右營把總尹成。二人皆血疾,在先給假醫(yī)治;及賊陷府,不能打仗,家丁方清、吳麟、進仔等扶去舟中,跟蹤逃入澎湖。其自外汛調(diào)回未及戰(zhàn)者,為水師中營把總牛龍、左營把總陳奇通。奇通從笨港汛奉調(diào),帶兵船二只于初三日到鹿耳門,則賊已陷府,踞安平鎮(zhèn);力不能敵,收歸澎湖,兵船器械無失。牛龍分防蚊港,五月初一日奉調(diào)離汛,初二日至鹿耳門;見府已陷,不敢深入,將所領兵船一只駕回澎湖。此十六員逃澎之大概也。

  至于隨師征臺,效力立功,則周應龍、張彥賢、王鼎、楊進、凌進、萬奏平、王國祥、朱明、劉清、鄭耀、李碩、陳奇通、陳福、尹成等十四員共集親丁一百八人、駕船二只,于六月十六日隨大軍攻入鹿耳門、安平鎮(zhèn),擒斬賊伙蔡迎、陳喜、陳平、周富、曾平、楊奎等六名。十七、十九兩日,俱在鯤身打仗;二十三日,同入臺灣府治。二十八日,復隨軍往大穆降殺賊。牛龍從守備魏大猷、許自重從參將王萬化,俱于十六日同入鹿耳門,復安平鎮(zhèn);龍持火罐燒賊船,自重擒賊鄭氣。十七、十九等日,俱在鯤身打仗。二十夜,復隨大軍由西港仔登岸,在蘇厝甲芊寮地方大敗賊眾。二十三日,同入府治。此十六員效力立功之大較也。

  按其功,則十四員同舟同隊、同行同止,未嘗有功多功少之異;牛、許二員,亦如一轍焉。按其罪,則周應龍為重,雖有逐隊入臺之功,未贖玩寇殃民、喪師棄地潛逃之惡。而張彥賢、王鼎、萬奏平、凌進、楊進、朱明等次之。六員皆水師將弁,其協(xié)主許副將大戰(zhàn)至死,何以袖手旁觀,不交一陣?今乃能舍命赴敵,共建勛猷;何其怯于前而勇于后也?則其功罪固不可掩也。王國祥、許自重戰(zhàn)而不勝,劉清、鄭耀帶兵僅三十人伏路鯤身而未嘗見敵,薄乎云爾。李碩先戰(zhàn)傷就醫(yī),后乃扶傷偕遁。陳福、尹成,抱病先經(jīng)數(shù)月,情似有可原。至牛龍、陳奇通遠汛調(diào)回,在郡陷越日之后,赴澎請救;則又難以必死責之矣。茲皆隨師戮力,罔憚勤勞;似可仰邀原宥,補過論功。如牛、陳二弁,或還其官;余人或待以不死。是則圣朝寬大之恩,而亦憲臺再造生成之德,非職等所敢擅議者也。

  覆臺變在事武職四十一員讞語(代)(摘錄)藍鼎元

  臺灣遭朱一貴之亂,全郡陷沒。在事武職大小七十余員,或血戰(zhàn)捐軀、或逃歸澎湖、或顛沛賊中,馳驅(qū)險難,行徑不一。除陣亡殉難十六員勘結(jié)請旌、奉參逃回澎湖押發(fā)軍前效力十六員另案審覆,尚有坎陷在臺、未分黑白,如游擊劉得紫等以下四十一員,既奉憲行查,不可不遂一確勘情形,俾無遺漏者也。

  南路營把總張文學,身在地方,三戰(zhàn)三北,為賊所擒;亦與中營劉游擊同在禁中六日不屈,踰墻夜遁,往獅子巖為僧。大師入臺,集義民四百余人復在軍前效力,招回舊兵四百人,巡防搜捕。又把總陳有祥,戰(zhàn)傷避匿民舍;及大師至,有祥奔馳南北路,獲賊吳亞一名。把總魏明,賊亂時先已離臺趕考,后隨師救援淡水。以上數(shù)弁,皆確未受污而有馳驅(qū)效力之據(jù)者也。

  至南路營千總?cè)顨J,據(jù)供有戰(zhàn)傷,亦未從賊,且有擒獲賊首顏子京之功。但人言籍籍,多不謂然。而該營舊百隊姜發(fā)、蔡升、王國文、李春等供稱:『四月二十七日南路失陷,千總?cè)顨J并無上陣,不知去向。至顏子京,系眾目兵所獲。而千總在府有無從賊,百隊不曉得』。則阮欽蹤跡未可定也。把總李興盛,為賊首郭國禎所擒。據(jù)姜發(fā)、蔡升、王國文、李春等供稱:『四月二十九日,李興盛已從郭國禎。六月二十三日,同百隊將擒斬鄭廷瑞首級解赴軍前;而該弁自供,并未從賊』。有陳石、林堯等保結(jié)。則蹤跡亦未可定也。若南路營千總張世德,托故先逃,遂回內(nèi)地;至今行提并未到案,無從查核,應行司就近勘詳另報。

  擒賊首朱一貴等遂平南北路露布(代)藍鼎元

  惟辛丑六月二十有三日,本鎮(zhèn)總統(tǒng)官兵克復臺灣,大張文告,與民更新;為殉難將帥討賊復仇,梟磔元兇;招徠市肆,宥罪恤傷,詢問疾苦。乃會同水師提督施世驃遣兵追剿逸賊,分攻南、北二路:以林秀、薄有成、郭祺、齊元輔、范國斗、胡璟、李祖、劉得紫、鄭文祥、劉永貴、董方、林君卿、游全興等帶領官兵窮追朱一貴諸賊;以王萬化、林政、邊士偉、魏天錫攻取南路營鳳山縣;以朱文、謝希賢、呂瑞麟、洪平、閆威攻取北路營諸羅縣;以景慧收復笨港,林亮、魏大猷率舟師北上平定沿海一帶地方。指揮已定,刻日遄征。犀甲熊旗,耀若長虹四出;金戈鐵馬,閃如怒瀑齊飛。

  越五日戊午,林秀諸軍遇賊于大穆降。追奔逐北,炎火之爇飛蓬;斬將搴旗,豪鷹之攫爰兔。賊遺車馬器械,堆積如山;余黨潰散歸降,十去其九。朱一貴走灣里溪,我軍追至茅港尾,遂過鐵線橋,收復鹽水港;一貴夜遁下加冬,絕食月眉潭,狼狽星散,不及千人。乃有義民王仁和、楊石密受外委守備御扎,與楊旭、楊雄倡率溝尾等六莊鄉(xiāng)壯,計謀擒賊。閏月七日丙寅,楊旭、楊雄,誘賊至溝尾莊。是夜雞鳴,火炮震天、金鼓動地,六莊鄉(xiāng)壯喊殺攻圍,遂擒賊首朱一貴及其黨王玉全、翁飛虎、張阿山,縛置牛車,馳解軍前。五十日自大夜郎王,囚首叩階除之石;卅萬眾偽稱國公府,拽頸雜羊豕之群。余孽雖奔,天網(wǎng)不漏;梟楊來于大排竹,竿首級于十字街。林曹、林騫、林璉、鄭惟晃、張看、張岳等,咸向我軍面縛乞降;復擒吳外、李勇、陳印、陳正達、盧朱等,皆系長纓以為俘馘。渠魁黨羽,無不械送就誅;脅從爪牙,一盡煙消靡孑。王萬化諸軍至南路,擒斬賊目鄭定瑞、顏子京,收復鳳山縣,安撫下淡水各處莊社民番。南路五百里地方,悉皆恢復蕩平。朱文等諸軍至北路,擒斬賊目萬和尚等,收復諸羅縣,安撫哆啰嘓、斗六門各處莊社民番。景慧引兵至笨港,林亮、魏大猷以舟師來會。遵海上下,掃除賊藪,招輯流亡。而援淡游擊張駥、守備李燕、劉錫、千總李郡、淡水營守備陳策等引兵南下半線謝希賢引兵北上,與張駥等會合。北路千余里地方,盡皆收復蕩平。

  掃逆寇于一朝,根株悉拔;奏膚功于旬日,山海敉寧。從茲鹿耳、鯤身,永鞏東南之銷鑰;雞籠、沙馬,長固陬澨之藩籬。起普天忠愛之心,寒千秋叛逆之膽。桓桓熊虎,厥有征勞。忻■〈忄卡〉曷勝,馳聞敢后!

  覆制軍經(jīng)理臺疆書(代)(摘錄)藍鼎元

  十月既望,接到憲檄,內(nèi)開臺疆經(jīng)理事宜八條。翼日,又奉諭札,再加四條。具見未雨綢繆,為臺地蒼生謀善后之策。職等自當遵命,次第舉行。亦有胸中未能悉達,不得不略屬僚奉上之文,而講「書生」質(zhì)疑問難之誼,伏惟憲臺少加垂察!

  伏讀憲諭:『羅漢門黃殿莊朱一貴起事之所,應將房屋盡行燒毀、人民盡行驅(qū)逐,不許往來耕種。阿猴林山徑四達,大木叢茂,寬長三、四十里,抽藤、鋸板、燒炭、砍柴、耕種之人甚多,亦應盡數(shù)撤回,篷廠盡行燒毀。檳榔林為杜君英起事之處、瑯嶠為極邊藏奸之所,房屋、人民皆當燒毀、驅(qū)逐,不許再種田園,砍柴來往』。以上四條,防患拔根,至周至決。職等再四思維,一人謀逆,九族皆誅;亂賊所居之地,雖墟其里可也。惟是起賊非止數(shù)處,數(shù)處人民不下數(shù)百家,則亦微有可慮者。人情安土重遷,既有田疇廬舍、室家婦子,環(huán)聚耕鑿;一旦驅(qū)逐搬移,不能遍給以資生之藉,則無屋可住、無田可耕,失業(yè)流離,必為盜賊:一可慮也。其地既廣且饒,宜田、宜宅,可以容民畜眾;而置之空虛,無人鎮(zhèn)壓,則是棄為賊巢,使奸宄便于出沒:二可慮也。前此臺地,何人非賊?國公、將軍而外,偽鎮(zhèn)不止千余;今誅之不可勝誅,俱仍安居樂業(yè)。而獨于附近賊里之人,田宅盡傾,驅(qū)村眾而流離之,鄰賊之罪重于作賊:三可慮也。臺寇雖起山間,在郡十居其九;若欲因賊棄地,則府治先不可言。況瑯嶠并未起賊,雖處極邊,廣饒十倍于羅漢門;現(xiàn)在耕鑿數(shù)百人,番黎相安,已成樂土。今無故欲蕩其居,盡絕人跡往來,則官兵斷不肯履險涉遠,而巡入百余里無人之地。脫有匪類聚眾出沒,更無他人可以報信;四可慮也。鋸板、抽藤,貧民衣食所系;兼以采取木料修理戰(zhàn)船,為軍務所必需;而砍柴、燒炭,尤人生日用所不可少。暫時清山則可;若欲永遠禁絕,則流離失業(yè)之眾又將不下千百家,勢必違誤船工,而全臺且有不火食之患:五可慮也。疆土既開,有日辟、無日蹙。臺地宋、元以前,并無人知;至明中葉太監(jiān)王三保舟下西洋,遭風始至此。未幾,而??芰值栏蓳?jù)之,顏思齊、鄭芝龍與倭據(jù)之,荷蘭據(jù)之,鄭成功又據(jù)之。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過此再四、五十年,連內(nèi)山山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將為良田美宅,萬萬不可遏抑。今乃欲令現(xiàn)成村社廢為邱墟、設為厲禁,斷斷不能:六可慮也。曩者,諸羅令周鍾瑄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鳳山令宋永清有議棄瑯嶠之詳。今北至淡水、雞籠,南至沙馬磯頭,皆欣然樂郊,爭趨若騖。雖欲限之,惡得而限之!職等愚見,以為人無良匪,教化則馴;地無美惡,經(jīng)理則善。莫如添兵設防,廣聽開墾。

  地利盡、人力齊,雞鳴犬吠相聞;雖有盜賊,將無逋逃之藪。何必因噎廢食,乃為全身遠害哉?今竊議于羅漢內(nèi)門中埔莊設汛防兵三百名,以千總一員駐扎其地;瑯嶠亦設千總一員、兵三百名,控扼極邊一帶。三、六、九期操演之外,準其自備牛、種,就地屯田以為余資,雖險遠而弁兵便焉。檳榔林在平原曠士之中,杜君英出沒莊屋久被焚毀;附近村社人煙稠密,星羅碁布,離下淡水營內(nèi)埔莊汛防不遠,無庸更議。至各處鄉(xiāng)民,欲入深山采取樹木,或令家甲鄰右互結(jié),給與腰牌;毋許胥役需索牌費一分一厘,聽從其便。

  伏讀憲檄:『添防之制,宜速議定,以便題覆』。夫令所宜更議者,惟羅漢門、瑯嶠而已矣。其余俱經(jīng)遵照憲檄,于南路添設下淡水營守備,帶兵五百駐扎新園;設岡山守備,帶兵五百駐扎濁水溪埔,扼羅漢門諸山出沒竇徑。再加羅漢門、瑯嶠各添設汛防兵三百,計全臺增兵三千六百名,較憲檄前指之數(shù)止多一百。但此三千六百之兵,必須請旨額外添設,就內(nèi)地各標營分額招募,按班來臺,如往例三年一換;然后內(nèi)地不至空虛,無顧子失母之病。南路鳳山營、縣雖僻處海邊,不如下埤頭孔道沖要;然控扼???,打鼓、眉螺諸港乃匪類出沒要區(qū),當仍其舊,不可移易。添設鳳山縣丞一員,駐扎搭樓,稽察阿猴林、篤佳等處,彈壓東南一帶山莊。下淡水巡檢一員,不許留郡;仍令駐扎下淡水,稽察淡水以南各莊及諸海口。臺、鳳、諸各縣各練鄉(xiāng)壯五百名,在外縣丞、巡檢各練鄉(xiāng)壯三百名,無事則散之隴畝,有役則修我戈矛;鄉(xiāng)自為守、人自為乓,此萬全之道也。

  請行保甲責成鄉(xiāng)長書(代)藍鼎元

  臺疆遼闊已極,臺民不馴特甚;皆內(nèi)地作奸犯科,逋逃萃止,豺心鼠性,隨處欲張,邇者北路地方,竊劫頻聞;涓涓之勢,漸不可長。若防汛照管不周,真有顧此遺彼之患。兼班兵自遠新來,良匪情形、路徑要害,皆生疏弗能熟識。延、建、汀、邵、福州、福寧兵丁,音語不同,不能細偵密訪,如柄鑿方員之不相入。即有二千協(xié)防,尚不足供措置;況又有掣回之憂。茫茫千里,星星塘汛,勿論移鎮(zhèn)澎湖,必致覆餗;即駐臺,亦難高枕而臥也。

  某夙夜兢兢,惟恐有辜朝廷付托之重、負知己培植之恩,實切悚惶。所望一、二賢能文職振奮精神,以實心行保甲之實政。家家戶戶,自為清革,使盜賊無自而生。聯(lián)絡聲援,守望相助,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使盜賊無托足之地。雖不設立官兵,亦何不可。但今保甲之法,久已視為具文,虛應故事,莫肯實心料理。而署事各官又皆有「五日京兆」、推諉后人之意,真末如之何也!

  團練鄉(xiāng)兵,亦是靖盜一法。憲臺以其亂后強悍成性,欲仁漸義摩,納之禮讓之中;誠為移風易俗要道。但今盜賊眾多,不可不先為剔刮。鄙人愚見,以為作賊可以欺官,不可以欺民;能避巡兵,不能避鄉(xiāng)里。莫若因其勢而防范之。就各縣各鄉(xiāng),僉舉一干練勤謹、有身家顧惜廉恥之人,使為鄉(xiāng)長。就其所轄數(shù)鄉(xiāng),家喻戶曉,聯(lián)守望相助之心;給之游兵,以供奔走使命之役。如有一家被盜,則前后左右各家齊出救援,堵截各處要口,務必協(xié)力擒獲。另設大鄉(xiāng)總一、二人,統(tǒng)轄各鄉(xiāng)長,督率稽查,專其責成。鄉(xiāng)長有生事擾民、縱容奸匪,緝捕不力、救護不齊等弊,大鄉(xiāng)總稽察報查;如有失察,一體同罪。是雖無鄉(xiāng)兵之名,而眾志成城,不啻有鄉(xiāng)兵之實。

  今擬中路臺灣設鄉(xiāng)長六名、南路鳳山設鄉(xiāng)長八名,每縣各立大鄉(xiāng)總一名統(tǒng)轄之;北路諸羅設鄉(xiāng)長十二名,立大鄉(xiāng)總二名分轄之。每鄉(xiāng)長一名,準養(yǎng)游兵四名;大鄉(xiāng)總一名,給外委、千把總銜牌以榮其身,準養(yǎng)游兵十名。其游兵名糧,每月銀一兩、米三斗,就官莊內(nèi)撥出支給,以為贍養(yǎng)之資。計三縣游兵一百四十名,每月支銀一百四十兩、米四十三石二斗。三縣鄉(xiāng)長共二十六名、大鄉(xiāng)總四名,應給養(yǎng)廉多少?憲臺酌量定奪。伊等工食既皆仰給于官,則與官兵一例;文武均行約束調(diào)遣,無敢不從。

  凡地方有竊劫盜賊,就各鄉(xiāng)長跟要,限期緝獲真盜,解官究處。初限不獲,拘游兵比責;再限不獲,鄉(xiāng)長罰月糧、工食,戴罪圖功;三限不獲,拘鄉(xiāng)長正身重懲、大鄉(xiāng)總記大過一次。凡盜賊不能緝獲至三次者,鄉(xiāng)長責革、大鄉(xiāng)總追銷外委職牌,以示懲勸。

  雖月糧似覺傷重,但為地方之利,自不得顧惜小費。欲節(jié)省,則每名月銀七錢五分亦可,米三斗不易也。無月糧,則彼將生事擾民以為食,非徒無益,為害更大。且天下亦無枵腹而為人辦事之理;必資其養(yǎng)廉,方可責以清操。大鄉(xiāng)總能干練辦公勤謹,三年無過犯,有綏靖地方實跡,量行擢用,以示鼓勵。

  某庸陋無知,總為地方念切,用思以人治人之道,不知憲臺以為何如也?

  與周撫軍書巡臺御史范咸

  接讀來教,承以臺郡采買一事,覼縷開示。備仞老先生念切全閩蒼生,言之剴切周詳,深為欽佩!侍等時所以致書于老先生者,亦見上年采買十萬石,而積欠之谷遂至虛懸。若今年復另采買,則積欠愈多。竊以買補積欠,其應運內(nèi)地補倉者,原有一十一萬四千八百零四石之數(shù)。另行采買者,運赴內(nèi)地補倉也;買補積欠者,亦運赴內(nèi)地補倉也:故以為不若停采買而先盡買補。

  今接閱大教云:『臺郡積欠,散歸各郡縣倉,或碾支兵糧、或借補給兵役』。此則侍等之所不知也。至于積年存價未買之故,實因時價不敷而然。今老先生深體下情,奏奉俞允,以四錢五分為率,將來買補自易。然侍等之所慮者,又不在買補而在起運。來諭云:『臺、廈商船均系漳、泉赤子,亦應稍效微勞』。夫臺、廈之船戶多系殷實,搭運官谷較客貨獲利稍減何害。不知各縣運谷皆由小港,大船既不能入,勢不得不多用小船分運至鹿耳門交卸大船。鹿耳門風水十日不順,則十日無大船進口;半月、一月不順,則半月、一月無大船進口:此至尋常之事。小船枵腹守候,交卸無期;一遇風浪擊碎,責以賠補,頗有怨咨。故敢以聞之仁人君子。

  夫以為累民,采買與積欠本無擇也。但前書所云『果濟實用,有所不恤耳。向來議巡方者,每謂在臺祗知言臺』。而侍等心實不然。所食者大君之祿、所辦者大君之事,寧分此疆彼界!若謂為遏糴,或年歲不豐,則不得已為固本之訂。今臺灣昨歲有收,本年風雨以時,可望大有,亦何為而遏糴哉?侍等于八月十二日曾具奏云:『一面札商督、撫,一面嚴飭該府、縣實時上緊采買谷石,應運內(nèi)地者陸續(xù)撥運,以完歷年積欠。其余存貯臺倉以備緩急,民食自屬無虞。將來內(nèi)地或再須接濟,俟督、撫咨文到日,即與臺灣道等籌酌,除臺地來春青黃不接之際應預留米谷,毋致民食缺乏外,其余盡其所有于海船向例帶米六十石之外,少寬二、三十石許某通融帶往,便于漳、泉等府自足接濟等語。老先生覺此,可以知侍等之非遏糴矣。將來俟奉到朱批日,謹將原折送閱,以見侍等之心。

  總之,老先生不信海上米谷之竟無偷越,故以少弛禁令之說為萬不可行。而侍等身在其地,深知臺、廈兩廳若稽查嚴密,自無偷漏之虞;猶之老先生在內(nèi)地,則于內(nèi)地之事尤為真知灼見,不致心懷兩岐也。若如來示所云『搬運臺谷,不幾成一漏卮』?侍果欲遏糴,又何為出此下策乎!侍等職任原以備老先生耳目之所不及,故前有所見,不敢不以奉告。在老先生膺封疆重寄、權全省大勢,果不容不另行采買,則侍等斷無不飭道、府遵行;決不自執(zhí)己見,膠柱鼓瑟,以掣老先生之肘也。

  序記

  重建廟學碑記鳳山教諭施士岳

  圣天子御極二十有二年,海宇廓清,以其地置郡縣,南為鳳山。建黌宮于蓮池潭上;山明水秀。臺之登科,自鳳山始。特事在草創(chuàng),所建文廟啟圣祠,制猶樸略也;十余年來,風雨飄搖,僅存椽瓦。先圣廟堂,窘于寒暑。

  四十三年,萊陽宋公永清,以平川令調(diào)宰茲邑,行釋菜禮。愴然念之曰:鳳山自有君天下來,版圖未入,文教不施;今聲名文物得與中土媲美,稱為盛事。茍廟宇隘陋,無以體圣天子尊師崇儒至意,伊誰之責哉?于是請上憲、集紳矜,捐俸輸將,鳩工興建;高大前制,增兩廡、欞星門,因地制宜,靡不周備。垣墉丹漆,涂塈以法:誠壯麗巨觀也。侯之用心可謂至矣!侯猶慮無以廣圣澤,爰設義學、置學田,其為厥廟籌更深也。

  士岳來教是邑,諸生具陳其事,請為文以紀。士岳謂文廟告成,士皆歡感。從此子益知孝、臣益知忠,工文章者顯當世、立事業(yè)者昭后代,莫不由文教中來。是則侯之為政,能達本也,功德大矣。寧特以廉明勤慎為良吏已哉!謹刻石以記。

  縣義學田記李欽文

  圣天子尊師重道,文教振興;詔府、州、縣設立義學,延師課士,為制已久、臺以初辟地,未遑也。

  邑侯宋公從武平調(diào)補鳳山,甫下車而修建文廟,自大成殿、啟圣祠、兩廡以及欞星門,次第具舉。乃復置義學,擇邑土鄭應球為師;日有試、月有課,頑者秀之、陋者文之。士之登其堂者,彬彬乎盛矣。又慮其久而輒廢也,捐俸購田以供修脯,以其半給膏火費。上諸列憲,報可;令勒石以垂不朽。

  斯舉也,有三善焉:宣朝廷崇文至意,一也;樂育人才,二也;海外之士篤于文行,三也。欽文備列弟子員,逢茲盛事,謹記始末,俾后之學者知邑侯之功有如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