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志
營制(營署附)汛塘教場船政屯番恤賞軍官戎略義民
屯戍,弭亂之軍也;征伐,戡亂之軍也。于文,止戈為武,二者是已。臺始以征伐底定,而其后遂立屯戍;設(shè)營置堡,守以內(nèi)地之兵,三年更代,恤賞備至;所謂搏諜賊、詰奸慝,弭亂于未然者。蓋屯戍之軍得其用,則征伐可以無施焉。昔周鍾瑄作「諸羅邑志」,其時北路新辟,土地遼闊,未嘗置兵。鍾瑄私議以為必?fù)苕?zhèn)標(biāo)一營,屯于半線之上。其隱憂急切,反復(fù)披陳;觀其言若深入阻深之區(qū)得千余兵,即可高枕而臥者,休哉休哉!戍兵之效一至此乎?抑為當(dāng)時言之,而勢變風(fēng)移,固有不同者乎?國家律令周詳,無遠(yuǎn)弗屆。營塘堆汛,布列海陬;材官樓船,備人備制。讀貝子公「善后事宜」,則營兵離伍、貿(mào)易包庇娼賭者,必行究處。蓋慮弭亂之兵或以兆亂,又曷以語于勘亂也。因并著其詳,使后之征武衛(wèi)者,有所考焉。述軍志第四。
營制(營署附)
汛塘
教場
船政
屯番
恤賞
軍官
戡定戎略
義民
營制(營署附)
軍營駐邑轄之內(nèi)者,其大綱有三:曰總鎮(zhèn)標(biāo)營,馭全臺者也;臺協(xié)水師營,防海口者也;城守營,為邑治而設(shè)者也。并詳于后。
舊制:鎮(zhèn)守臺灣總兵官一員,雍正十一年議準(zhǔn),照山、陜沿邊之例,為掛印總兵,帶方?。获v臺灣府城鎮(zhèn)北坊(乾隆五年,總鎮(zhèn)何勉筑堡,語在「城池志」)。中營中軍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三十五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二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中路口,營在鎮(zhèn)北坊。左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五十五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四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北路口,營在鎮(zhèn)北坊。右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五十五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四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南路口,營在東安坊。
協(xié)鎮(zhèn)臺灣水師,營在安平鎮(zhèn)(鎮(zhèn)城一座,坐北向南,紅毛所建。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奏準(zhǔn)就城內(nèi)建倉貯粟三萬石,交營收管,遞年礱米給兵,以免赴府支運之勞)。本協(xié)副將一員。中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俱駐防安平鎮(zhèn),仍與右營輪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內(nèi)二員隨防安平、二員分防大港、蚊港二汛)、步戰(zhàn)守兵七百八十二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舵工炊糧十五名,實兵七百五十八名)、戰(zhàn)船一十五只(俱「平」字號。舊為一十九只,乾隆二十五年裁其一,至三十三年又裁其三)、炮架八座(鹿耳門汛)、炮臺七座(外海蚊港汛四座,大港汛三座)、煙墩十一座(蚊港六、大港五)。左營游擊一員(駐防鹿仔港)、守備一員(駐防笨港)、千總二員(內(nèi)一員隨防鹿仔港、一員分防大突炮臺)、把總四員(內(nèi)二員隨防鹿仔港、笨港、二員分防新店、三林港)、步戰(zhàn)守兵七百三十三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舵工炊糧十六名,實兵七百零八名)、戰(zhàn)船一十六只(俱「定」字號。舊為一十八只,乾隆三十三年裁其二)、架炮八座(在安平內(nèi)有銅炮一座,乃偽鄭所遺)、炮臺七座(安平鎮(zhèn)三、笨港一、海豐港一、三林港一、鹿仔港一)、煙墩十一座(安平七、笨港一、海豐港一、三林港一、鹿仔港一。按左營舊駐安平,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其舊管炮臺、炮架、煙墩在安平者,歸安平營下管轄,其在鹿仔港應(yīng)有增設(shè)屬彰化、嘉義轄下,未考其詳)。右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俱駐防安平鎮(zhèn),仍與中營輪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內(nèi)二員隨防安平、二員分防打鼓、東港)、步戰(zhàn)守兵七百八十二名(除實,與中營同)、戰(zhàn)船一十五只(俱「澄」字號。舊為一十九只,乾隆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兩次裁汰,與中營同)、炮架十四座(鹿耳門七、安平七)、炮臺五座(在打鼓港)、煙墩二十一座(安平十、打鼓十一)。嘉慶十年,臺灣鎮(zhèn)道奏準(zhǔn)添造梭船三十號(另編「善」字號),把守鹿耳門暨巡外洋緝捕,俱歸臺協(xié)副將統(tǒng)帶。又奏準(zhǔn)添設(shè)全臺水師兵凡一千一百四十四名。又額外外委十名,除分派北路淡水外,臺協(xié)每營各派水兵三百三十名。計三營,凡添兵九百九十名。
城守營駐防邑治,營在大北門內(nèi)本營。參將一員。左軍守備一員(駐防鳳邑岡山)、千總一員、把總二員(與千總輪防府治及羅漢門、鳳邑岡山)、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嘉義下加冬)、千總二員(內(nèi)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shè))、把總二員(與千總輪防府治及嘉義目加溜灣、大武壟下加冬)。左軍馬步戰(zhàn)守兵五百四十名(內(nèi)除外委四員、額外一員,實兵五百三十五名。以八十五名駐防府治,以四百五十名分防本邑羅漢門各汛及鳳邑岡山各汛)。右軍馬步戰(zhàn)守兵六百三十九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一員、實兵六百三十二名。以一百七十三名駐防府治,以四百五十九名分防本邑大穆降各汛又嘉義下加冬各汛)。左、右軍凡馬四十匹。凡各營兵皆自內(nèi)地?fù)苁?,三年期滿更代。
附考:康熙二十三年,設(shè)鎮(zhèn)標(biāo)中左右三營,府城內(nèi)外汛塘俱系三營撥兵分防。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王麟奏準(zhǔn)添設(shè)城守營,將倉庫、城門、炮臺及各汛塘悉歸防守,仍將三營之兵撤回府治,以資彈壓。又考康熙二十三年設(shè)道標(biāo)營,撥鎮(zhèn)標(biāo)營守備一員、左營千總一員、左右營把總各一員、中左右三營兵各一百名,入道標(biāo)營。六十年裁,其各官兵仍歸本營。又考臺營原無馬兵;馬兵之設(shè),自干陰五十三年始也。
營署(訂稿「船政」,后添「營署」。茲移附「營制」后)
總鎮(zhèn)署:在鎮(zhèn)北坊,坐東北、面西南。中有三致堂(總鎮(zhèn)張?zhí)祢E題)、益求堂(總鎮(zhèn)甘國寶題)、鏡煙堂、和雨堂(俱總鎮(zhèn)哈當(dāng)阿題)、芝蘭室(總鎮(zhèn)愛新泰題)。中營游擊署:在永康里。中營守備署:在游擊署右。左營游擊署:在鎮(zhèn)北坊。中有鏡清堂、岸舫(俱游擊余大進(jìn)建)。左營守備署:在鎮(zhèn)北坊。右營游擊署:在東安坊。中有師慎堂、棟花書室、刺桐園(俱游擊任承恩辟)。右營守備署:在東門內(nèi)。
城守營參府署:在北門內(nèi)。
水師協(xié)鎮(zhèn)署:在安平鎮(zhèn)。中、左、右三營游擊署:在安平鎮(zhèn)。守備署在安平鎮(zhèn)。
汛塘
設(shè)弁帶兵曰汛,僅安兵者曰塘,城內(nèi)置兵宿守者曰堆。凡南北路汛塘,不在邑轄者,不具載。
岳帝廟堆,在東安坊。中營管。
府衙邊堆,在東安坊。中營管。
十字街堆,在郡城中。屬鎮(zhèn)北坊左營管。
關(guān)帝廟堆,在西定坊。左營管。
枋橋頭堆,在東安坊。右營管。
開山官堆,在西定坊。右營管。
涂墼埕塘,在寧南坊。城守左軍管。
--以上六堆、一塘俱在城內(nèi),每處各安兵五名。
南炮臺塘,在小西門外。安兵五名。
瀨口塘,在邑西南十里。安兵五名。
鹽水埔汛,在邑治南十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十九名。
港岡塘,在邑東南十里。安兵五名。
角帶圍塘,在邑東南十三里。安兵五名。
南安店塘,在邑東南二十里。安兵五名。
狗侖昆塘,在邑東南三十五里。安兵五名。
猴洞口汛,在邑治東三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一名。
雁門關(guān)塘,在邑治東五十里。安兵十名。
羅漢門汛,在邑治東六十里。設(shè)千總一員,帶兵四十四名。
外門口汛,在邑治東六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三十九名。
土地公嶺塘,在邑東南六十五里。安兵五名。
磱碡坑塘,在邑東南七十五里。安兵十名。
茂公汛,在邑治東三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八名。
--以上四汛、十塘,系城守左軍轄。
水仔尾塘,在大西門外。安兵五名。
北炮臺塘,在小北門外。安兵五名。
柴頭港塘,在邑治北五里。安兵五名。
小橋塘,在邑東北五里。安兵六名。
蔦松塘,在邑治北十里。安兵七名。
崁下塘,在邑治東五里。安兵五名。
大灣塘,在邑治東七里。安兵七名。
大穆降汛,在邑治東北二十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八名。
舊社汛,在邑治東二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四名。
--以上二汛、七塘,系城守右軍轄。
安平鎮(zhèn)汛,在邑治西,水程七里、旱程二十里。臺協(xié)副將、游擊、守備、千、把總駐札防守,安兵九百八十一名??傃?、分巡按船酌配。
鹿耳門汛,在邑西北水程二十五里。全臺要沖,中、右二營遞年輪防。每年游擊、守備、千總按季輸防,帶中、左、右營兵各一百名。
大港汛,在安平鎮(zhèn)西。中營撥把總一員,帶兵五十名,盤查出入貿(mào)易船只,兼轄鯤身頭、茄藤仔、喜樹仔等塘。
鯤身頭塘,在安平鎮(zhèn)西北沙汕。安兵五名。
喜樹仔塘,在邑西南十里。安兵五名。
茄藤仔塘,在邑西南二十里。安兵五名。
--以上俱臺協(xié)轄。
教場
鎮(zhèn)標(biāo)三營、城守二軍教場:在大北門外。康熙三十八年,總鎮(zhèn)張玉麟建演武廳。乾隆十六年,總鎮(zhèn)李有用增建后堂(俱有記)。嘉慶十一年,臺令薛志亮重修。
臺協(xié)水師三營教場:在安平鎮(zhèn)城南。乾隆十四年協(xié)鎮(zhèn)沈廷耀于演武廳后增建內(nèi)堂一座(計三間)。
船政
臺澎水師戰(zhàn)船,初制分派通省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內(nèi)地州縣;令其通省按糧議派,臺屬三縣亦在勻派之內(nèi)。后復(fù)改屬通省道、府。至康熙四十五年,乃令專屬臺灣道、府;復(fù)令福州府與臺灣府分修,而府之派船數(shù)倍于道。既而專責(zé)知府,并道標(biāo)船亦歸于府焉。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zhǔn):設(shè)立總廠于通達(dá)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鳩工辦料,較為省便;歲派道員監(jiān)督,再派副將或參將一員同監(jiān)視焉。部價不敷銀兩,向來州縣協(xié)貼,仍應(yīng)如舊。嗣經(jīng)總督覺羅滿保會題:將臺澎戰(zhàn)船九十八只,就臺灣設(shè)廠,令臺灣道監(jiān)修。遂定為例。
屯番
番民,以射獵為生者也。被化以來,咸知向義。林爽文之亂,能以鏢鎗、竹箭共御王事;于是大將軍公??蛋沧嗾埲缢拇ㄍ途毐≈O(shè)屯駐札,給與荒埔田地,使耕以食,而免其租稅。且其時清丈民墾之田多溢額,亦并以予番,縣官為征租折納歲給焉(語在「政志」)。乾隆五十五年,總督伍拉納、巡撫徐嗣曾始以定議入奏,詔報可。計全臺設(shè)大小屯凡一十二處,番千總二員、番把總四員。每屯各設(shè)番外委一員;大屯番兵四百人、小屯番兵三百人。邑?zé)o埔地而有屯番,則割近邑荒埔以給之。詳列于后。
邑轄小屯一所,駐新港社;番外委一員、番兵三百人。外委分給鳳山屬大北坪埔地三甲。新港社番兵二百零一名,分給鳳山屬大北坪埔地二百四十四甲七分一厘六毫八絲,益以南崁、林口埔地九十四甲。凡埔地三百三十八甲七分一厘六毫八絲。卓猴社番兵六十八名,分給鳳山屬上淡社南坪頂埔地一百一十一甲四分五厘二毫。大杰巔社番兵三十一名,分給鳳山屬南崁、林口埔地五十二甲。凡番兵三百名,每名各分給埔地一甲六分有奇不等。
恤賞
舊制:臺灣戍兵,所有應(yīng)領(lǐng)月餉,每月扣留五錢于內(nèi)地支給,以贍其家。雍正二年加恩,月給戍兵家米一斗,歲以為常。七年加恩,歲賞戍兵家銀四萬兩,著總督勻給免扣留,以充各丁用度,以為定例。八年,總鎮(zhèn)王郡奏準(zhǔn)發(fā)給帑銀,就臺郡購置田園、糖廍、魚塭等業(yè)歲收租息,以六分存營,賞給兵丁游巡及有病革退者與夫拾骸扶櫬一切盤費;以四分劃兌藩庫,賞戍兵家屬吉兇事件。于是鎮(zhèn)標(biāo)三營,共領(lǐng)帑銀五千五百四十兩;城守二營,共領(lǐng)帑銀二千兩;安平水師三營,共領(lǐng)帑銀五千兩(一、兵丁娶妻及女婚嫁,各賞銀三兩。一、兵丁父母本身及妻亡故、各賞銀四兩。一、故弁扶柩回籍,照依每員名下支食養(yǎng)廉名糧計算,每名賞銀四兩。如系十名,銀四十兩,照此類推。一、故兵遺骸班滿隊目拾運回藉安葬,分上、下游給賞運費。上游賞銀三兩,下游賞銀一兩五錢。如同標(biāo)營一起拾運三名以上者,各減賞銀三錢。水師有營船可以帶運者,每名止賞銀一兩。一、病兵辭退革伍回藉者,照站給賞盤費。每站賞銀四分。游巡兵丁,每名每日賞銀一分五厘。一、期滿班兵換回內(nèi)地,分上、中、下游給賞盤費,上游賞銀二兩,中游賞一兩五錢,下游賞銀一兩)。乾隆五年,又令于生息銀兩項內(nèi),核其余剩賞給戍兵往來盤費,永禁營中私相幫貼之弊。五十三年奉旨;以林爽文案內(nèi)所有抄沒田園家產(chǎn)遞年租息,給加臺澎戍兵糧餉。于是每人每月加銀四錢,歲為例。
軍官
舊制:臺灣自總鎮(zhèn)以下至都守,皆于三年俸滿,即行更調(diào)。乾隆五十一年,此例停止。令總兵官歷俸三年,奏請陛見;副將、參、游、都、守俱俟歷俸五年之后,方準(zhǔn)升補內(nèi)地。惟千、把總末弁仍從舊規(guī),三年調(diào)回內(nèi)地;戍兵換班者,即令統(tǒng)率。
鎮(zhèn)守臺灣掛印總兵官
楊文魁,奉天人,正黃旗參領(lǐng)。康熙二十三年任。升本旗副都統(tǒng)。
王化行,咸寧人,武進(jìn)士??滴醵吣耆?。調(diào)湖廣襄陽鎮(zhèn)。
穆維雍,奉天人,鑲黃旗參領(lǐng)??滴跞哪耆?。旋擢入典禁軍。
王國興,寧夏人,行伍??滴跞哪耆?。
王萬揮,會寧人,行伍??滴跞耆?。升本省陸路提督。
張玉麟,榆林衛(wèi)人,世襲阿達(dá)哈哈番??滴跞吣耆?。調(diào)福寧鎮(zhèn)。
李友臣,安定人,行伍??滴跛氖荒耆?。調(diào)漳州鎮(zhèn)。
王杰,易州人,正白旗蔭生??滴跛氖哪耆?。卒于官。
王元,晉江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卒于官。
崔相國,河南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姚堂,山東人,福建籍。康熙五十一年任。升廣東提督。
歐陽凱,漳浦人,功加左都督??滴跷迨吣耆?。六十年殉難(有傳)。
陳策,泉州人??滴趿耆?。卒于官。
藍(lán)廷珍,漳浦人,行伍??滴趿耆?。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藍(lán)鼎元、陳夢林附)。
林亮,漳浦人,行伍。雍正二年任。調(diào)任浙江定海鎮(zhèn)。
陳倫炯,同安人,蔭生。雍正四年任。調(diào)瓊州鎮(zhèn)。
王郡,陜西人,行伍。雍正六年任。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呂瑞麟,福建人,行伍。雍正九年任。調(diào)金門鎮(zhèn)。
蘇明良,海澄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初掛印升本省陸路提督。
馬驥,陜西寧夏人,行伍。乾隆元年任。二年調(diào)汀州鎮(zhèn)。
章隆,福州人,行伍。乾隆三年任。五年,調(diào)廣東左翼鎮(zhèn)。
何勉,福州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張?zhí)祢E,杭州人,行伍。乾隆八年五月任。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施必功,臺協(xié)副將。乾隆十一年五月署。
陳汝鍵,龍溪人,藍(lán)翎侍衛(wèi),世襲騎都尉。乾隆十一年七月任。
蕭瑔,四川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朱光正,瑞安人,行伍。乾隆十三年七月署。
馬龍圖,興化協(xié)副將。乾隆十三年閏七月署。
薛瓀,高密人,世襲。乾隆十三年十月任。卒于官。
沈廷耀,臺協(xié)副將。乾隆十四年六月署。
李有用,四川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十五年,赴浙迎駕;十六年回任。尋升水師提督。
林君升,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五年十月任。升水師提督。
馬負(fù)書,漢軍鑲黃旗人,武狀元。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任。
陳林每,本縣人,莆田籍,功加。乾隆十七年二月任。有傳。
馬大用,懷寧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八年七月任。升水師提督。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任。升水師提督。
林洛,晉江人,行伍。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任。
甘國寶,古田人,武進(jìn)士。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任。升水師提督。
裴鏡,臺協(xié)副將。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署。
游金輅,辰溪人,行伍。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任。
楊瑞,潮州人,行伍。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任。
甘國寶,籍貫見前。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再任。
王巍,亳州人。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任。次年晉京,仍回本任,尋緣事去。
龔宣,澎協(xié)副將。乾隆三十三年三月署。
葉相德,歸安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任。調(diào)赴云南征剿。
戴廷棟,貴州人,功加。乾隆三十四年四月署。
章紳,天津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任。
何思和,侯官人,□□。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金蟾桂,臺協(xié)副將。乾隆三十八年九月署。
顏嗚皋,嘉應(yīng)州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九年三月任。
董果,直隸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任。
張繼勛,羅源人,行伍。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任。
鄭瑞,臺協(xié)副將。乾隆四十七年五月署。
金蟾桂,江南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任。以議去。
孫猛,鑲白旗人,世襲。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柴大紀(jì),浙江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任。五十一年晉京,仍回本任。旋遭逆擾,軍功,加巴圖魯水師提督、參贊大臣義勇伯。后以議去。
陸廷柱,□□□,□□。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任。尋調(diào)回。
普吉保,正黃旗人,侍衛(wèi)。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任,尋調(diào)回。
奎林,鑲黃旗人,由閑散累升伊犁將軍。乾隆五十三年蒞臺鎮(zhèn)任。五十六年,升西藏大臣紅旗都統(tǒng)(有傳)。
哈當(dāng)阿,正黃旗人,參領(lǐng)。乾隆五十六年,以水師提督兼管臺鎮(zhèn)。嘉慶四年,回提督任。
愛新泰,正白旗人,由健銳營前鋒。嘉慶四年九月任。軍功,加提督銜,并給騎都尉世職。
鎮(zhèn)標(biāo)中營游擊
王嘉祿,曲阜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化儒,固原人,行伍??滴醵四耆?。升興國營參將。
王五瑯,長樂人,行伍??滴跞耆?。卒于官。
李培芳,河間人,行伍??滴跞哪耆?。升汾州營參將。
儲塤,錢塘人,武探花??滴跞拍耆?。
徐進(jìn)才,直隸人,行伍??滴跛氖耆巍?br />
張彪,徐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升督標(biāo)左營參將。
張國裕,慶陽人,行伍??滴跷迨耆?。升邵武營參將。
羅萬倉,寧夏人,行伍??滴跷迨吣耆?。五十八年升北路營參將。
劉得紫,直隸人,侍衛(wèi)??滴跷迨拍耆?。六十年臺變抗節(jié)。
許■〈犭俞〉,諸羅人,武進(jìn)士,侍衛(wèi)??滴趿耆巍?br />
呂瑞麟,興化人,行伍。雍正元年任。升浙江太平營參將。
湯忠,福州人,行伍。雍正三年任。卒于官。
靳光瀚,潞安人,行伍。雍正六年任。八年,升北路營參將。
馬銘勛,鞏昌人,行伍。雍正八年任。
黃貴,張掖人,行伍。雍正九年任。
李貴,任邱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范榮,大同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許方度,海澄人,臺協(xié)副將許云之子,功加。乾隆五年任。卒于官。
羅世正,寧夏人,北路參將羅萬倉之子,難蔭。乾隆七年任。
茅魁,安慶人,行伍。乾隆十年二月任。
林得拱,同安人,世襲。乾隆十二年十一月署。
殷王賓,咸陽人,世襲。乾隆十三年九月任。
王管,六安州人。
溫有哲,太原人,武榜眼。乾隆二十年三月任。
陳大紱,南鄭人,□□。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任。
黃元秀,興安人,□□。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任。
趙文光,貴州人,□□。乾隆三十年任。
黃恩顯,□□□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任承恩,大同人,世襲。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任。
蔡卜年,□□□□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任。
鄧盛德。
盛朝臣,江南人,行伍。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任。
劉潢,安徽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任。
魁德,蒙古正紅旗人,前鋒。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任。以議去(有傳)。
耿世文,貴州人,難蔭。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任。五十一年,堵剿林逆在彰陣亡,給恤世襲。
潘國材,閩縣人,武舉。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六十年,卒于官(有傳)。
田智,貴州人,行伍。嘉慶元年十月任。以病休。
舒萬年,江夏人,行伍。嘉慶三年二月右營調(diào)任。升城守營參將。
陳廷高,廣東人,行伍。嘉慶六年八月任。緣事去。
黎炳,柳州人,行伍。嘉慶十一年五月任。
鎮(zhèn)標(biāo)左營游擊
韓又琦,寧夏人,武舉??滴醵耆巍?br />
陳遠(yuǎn)致,本縣人,功加。康熙二十七年任(有傳)。
宋皞世,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跞耆巍R圆⌒?。
王榮遴,真定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卒于官。
安定相,寧夏人,行伍??滴跞吣耆?。卒于官。
曹公捷,寧都人,行伍??滴跞吣耆?。升均房營參將。
丁鋐,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耆巍?br />
錢世龍,陜西寧夏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李斯援,山東長山人,武進(jìn)士??滴跷迨耆巍?br />
羅萬倉,陜西寧夏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調(diào)中營。
孫文元,云南人。康熙六十年臺變,入海死(有傳)。
李祖,漳州人。
李之棟,寧夏人,行伍。雍正七年任。升延平副將。
王臣,泉州人,功加。雍正十一年任。
岳廷瑞,番禺人,侍衛(wèi)。乾隆二年任。升城守營參將。
董文宗,臺州人,行伍。乾隆三年任。升泉州城守營參將。
石良臣,武昌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林夢熊,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七年任。
金相,寧波人,侍衛(wèi)。乾隆十年三月任。卒于官。
湯瑞龍,莆田人,世襲。乾隆十二年六月署。
張盛,武進(jìn)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十一月任。卒于官。
張見龍,臨桂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九月任。
龍廷詔,成都人。
溫達(dá)勇,南海人。
薩克慎,鑲黃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任。
趙宗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陳玉書,□□□,□□□。乾隆三十一年任。
余大進(jìn),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四年五月任。
周玉隆。
蔣良憲。
薛殿元,直隸人,武榜眼,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任。卒于官。
徐世琳,正白旗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五年九月任。
李中揚,陜西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任。五十一年,林逆攻陷諸羅,赴援陣亡,給恤世襲。
邱能成,侯官人,行伍。乾隆五十二年在軍營升補。未幾傷亡,給恤世襲。
李光文,銅山人,武舉。
敏祿,鑲紅旗人,難蔭,嘉慶三年三月任。升城守營參將。
藍(lán)玉芳,長汀人,行伍。嘉慶八年正月護(hù)。
吉凌阿,鑲黃旗人,佐領(lǐng)。嘉慶十年二月任。軍功,升城守營參將;以勞瘁,卒于官(有傳)。
陳名聲,晉江人,武生。嘉慶十一年九月護(hù)。次年五月晉京。
楊彪,本營守備。嘉慶十二年四月護(hù)。
鎮(zhèn)標(biāo)右營游擊
馬升,臨洮人,行伍??滴醵耆?。
宰調(diào)元,平陽衛(wèi)人,行伍??滴醵迥耆?。
林孺,漳州人,行伍??滴醵四耆?。升兩廣督標(biāo)前營參將。
李達(dá),甘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升山西新平路參將。
崔應(yīng)麟,鑲紅旗人??滴跛氖哪耆巍I骷矤I參將。
丁廷植,安邑人,武舉??滴跛氖四耆?。卒于官。
倪興,海澄人,行伍??滴跷迨耆?。
周應(yīng)龍,福州人。
洪繼龍,晉江人。
范志遠(yuǎn),浙江人。
王輝,干州人。
王世祿,興山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孫濂,正黃旗人,武進(jìn)士。乾隆二年任。
李成邦,亳州人,行伍。乾隆五年十一月任。
蔡元,漳州人,行伍。乾隆八年閏四月任。卒于官。
黃世桓,漳州人,世襲。乾隆十年五月任。升湖廣撫標(biāo)參將。
薛成文,浙江人,行伍。乾隆十二年任。
羅佳雄,揭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四年任。
黃承緒,歷城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六年四月任。
滿丕,滿洲人。乾隆十七年任。
時泰,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實泰,滿洲□□□。乾隆二十一年任。
章奏功,慈溪人,武舉。乾隆二十三年署。
福保,滿洲□□。乾隆二十四年任。
何瓊詔,順德人,□□。乾隆二十六年任。
戴纊。
魏世璉,□□□。乾隆三十七年六月任。休致。
鈕昌大,浙江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任。
岱明阿,鑲白旗人,前鋒。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任。
袁大鶴。
左淵,正黃旗人,世襲一等子。乾隆四十九年九月任。
陳大恩,浦城人,世襲。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
舒萬年,江夏人,行伍。嘉慶元年八月任。
什格,正紅旗人,參領(lǐng)。嘉慶三年二月任。
戚連新,尋甸州人,行伍。嘉慶四年三月任。
武克勤,涼州人,武進(jìn)士。嘉慶八年閏二月任。九年在北汕御洋匪陣亡,給恤世襲。
鄭廷標(biāo),萊陽人,武舉。嘉慶十二年正月任。本于官。
官贊朝,本營守備,加都司銜。嘉慶十二年六月護(hù)。
鎮(zhèn)標(biāo)中營守備
黃富,龍溪人,行伍??滴醵耆巍?br />
符文煌,蓋州衛(wèi)人,武舉??滴醵迥耆?。升山東督標(biāo)游擊。
呂黃鍾,寧津人,行伍??滴醵拍耆?。升同安游擊。
陳鶚立,江寧,武進(jìn)士??滴跞耆巍W溆诠?。
王祿,保定人,行伍。康熙三十五年任。升陜西提標(biāo)游擊。
廖騰煌,奉天人,蔭生,康熙四十年任。升衢州都司。
李永春,平陽人,行伍。熙康熙四十八年任。卒于官。
陳才,福清人??滴跛氖四耆?。卒于官。
粱鳳,長泰人,行伍。康熙五十年任。
林鳳,平和人,行伍??滴跷迨迥耆?。
范志遠(yuǎn),福寧人,行伍。雍正五年任。
陳君贊,福寧人,行伍。雍正七年任。
王璋,大興人,行伍。雍正八年任。
李武,長樂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黃正綱,羅源人,蔭生。乾隆三年任。
張舜,晉江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馬英,浙江錢塘人,行伍。乾隆七年任。
馬鈵,開封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年四月任。
李得盛,蓬萊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十月任。卒于官。
聶成德,蓬萊人,行伍。城守營守備。乾隆十四年正月署。
安正,貴陽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
張龍,□□□,□□。乾隆十九年任。
張連璧,□□□,□□。乾隆二十一年九月任。卒于官。
李膺揚,□□□,□□。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吳贊,□□□,□□。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任。
阮有功,同安人,□□。乾隆二十七年七月任。
王定國,□□□,□□。乾隆三十四年四月任。
羅大勇,上杭人,行伍。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任。
顏文龍,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任。
陳志元,甌寧人,行伍。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任。
陳士朝,建寧人,行伍。
王天植,汀州人,行伍。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任。緣事去。
陳宗煌,晉江人,世襲。乾隆十三年三月任。
陳福恩,長汀人,行伍。嘉慶八年十一月任。以病休。
張國香,福州人,行伍。嘉慶十年九月署。
鎮(zhèn)標(biāo)左營守備
韓進(jìn)忠,漳浦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孟大志,上元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升太原右營游擊。
葉廷桂,山西人,武舉??滴跞耆巍W溆诠?。
馬懷仁,懷慶人,行伍??滴跞耆巍P葜?。
沈長祿,吳江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升湖廣提標(biāo)后營游擊。
楊文旃,前衛(wèi)人,行伍??滴跞吣耆巍I齽P里營都司僉事。
李青,陜西人,武舉??滴跛氖荒耆巍I渲葜熊姸妓緝L事。
龐可奉,寧波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
薛陳朝,永春人,武舉??滴跷迨耆巍I輩f(xié)中軍都司。
胡忠義,長安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胡增,晉江人,行伍。雍正四年任。
蔡彬,同安人,行伍。雍正六年任。
陳之鋐,順天人。雍正九年任。
蔡開國,江夏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陳銑,興化人。乾隆五年任。
許王榜,長汀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馬成龍,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二月任。卒于官。
胡鯤南,淳安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六月任。調(diào)本標(biāo)右營。
祝良謨,廬陵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任。
劉友成,大同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
宋成勛。
吳興。
張焴。
李炯。
張志誠,□□□,□□。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任。
王檀,山東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八年任。
曾世綸,晉江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任。
陳大成,漳浦人,行伍。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任。
易連,汀州人,行伍。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任。
王宣文,福州人,行伍。乾隆五十二年任。卒于官。
陳廷高,廣東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升北路左營都司。
鄧連得,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任。卒于官。
包士任,長汀人,行伍。嘉慶八年閏二月任。
楊彪,建寧人,行伍。嘉慶十二年二月任。
鎮(zhèn)標(biāo)右營守備
薛元會,西安人,武舉??滴醵耆巍?br />
李作舟,祥符人,武舉。康熙二十七年任。
崔文僖,堂邑人,武進(jìn)士??滴跞耆?。
馬光宗,歷城人,行伍??滴跞耆危溆诠?。
張元禮,武進(jìn)人,□□??滴跞四耆巍?br />
婁廣,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哪耆?。
李友德,陜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升重慶左營游擊。
許華,同安人,行伍??滴跷迨荒耆?。
金作礪,西安人,行伍??滴跷迨耆?。升云霄營游擊。
王國祥,陜西人,行伍。康熙五十八年任。
趙國柱,漳浦人,行伍??滴趿晔律W道標(biāo)任。旋改歸本營。
林天爵,上元人,行伍。雍正五年八月任。
彭捷,南安人,行伍。雍正九年六月任。
黃龍,詔安人,行伍。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任。
何廷燦,詔安人,行伍。乾隆三年十二月任。
潘士,漳浦人,行伍。乾隆七年任。
黃圣麟,興化人,行伍。乾隆八年十一月任。
柯國棟,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一年四月任。
胡鯤南,漳安人,由左營守備調(diào)。乾隆十三年七月任。
白世儻,高唐州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六年二月任。
黃金章,□□□,□□。乾隆十九年任。
趙一琴,永嘉人,武舉。乾隆二十二年任。
林海蟾,平和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孫士行,□□□,□□。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任。
吳必耀。
王良佐,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任。
鄭世振。
楊彲,平定州人,武舉。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任,五十一年隨剿林逆陣亡,給恤世襲。
陳明德,海澄人,行伍。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任。
邵定國,德州人,□□。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任,卒于官。
林國升,晉江人,行伍。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任。
潘步元,霞浦人,武生。嘉慶五年四月任。
王維光,汀州人,行伍。嘉慶八年七月任。
官贊朝,邵武人,行伍。嘉慶十一年正月任。
陳登高,晉江人,行伍。嘉慶十二年六月署。
協(xié)鎮(zhèn)臺灣水師副將
林葵,漳浦人??滴醵耆巍?br />
李日■〈火呈〉,安溪人,武生。康熙二十五年任,升永州總兵。
唐希順,涼州人,行伍??滴跞荒耆危F州總兵。
衛(wèi)圣疇,洪洞人,京衛(wèi)籍,武舉??滴跞耆?。
張憲載,臨洮人,行伍??滴跞耆?。
董大功,奉天人,行伍??滴跛氖耆?。
張應(yīng)金,太原人。
張得功,瑞昌人。
許云,海澄人。康熙五十七年任。六十年殉難(有傳)。
倪興,海澄人。
林亮,漳州人。
魏大猷,本縣人,同安籍。
康陵,福建人。
祁進(jìn)忠,晉江人,行伍。雍正六年任。卒于官。
陳倫炯,同安人,侍衛(wèi)。雍正十年七月任。升江南蘇松鎮(zhèn)。
高得志,崇明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三月任。乾隆四年二月,調(diào)閩安副將。
王清,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年二月任。六年卒于官。
林榮茂,海澄人,世襲云騎尉。乾隆六年任。
施必功,泉州人,行伍。乾隆九年四月任。
沈廷耀,詔安人,行伍。乾隆十三年閏七月任。
張勇,惠安人,行伍。乾隆十七年二月任。
黃良,龍溪人,行伍。乾隆二十年八月任。
裴鏡,武陵人,行伍。乾隆二十二年九月任。
陳啟燦,芷江人,行伍。乾隆二十七年四月任。
趙一琴,永嘉人,武舉。乾隆三十一年任。
黃鳳,潮陽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金蟾桂,浙江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任。
陳宗溥,興化人,世襲。升廣東左翼鎮(zhèn)。
劉子楨,定海人。
鄭瑞,新安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丁朝雄,江南人,行伍。乾隆四十九年閏三月任。升海壇鎮(zhèn)。
孫全謀,龍溪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任,升浙江蘇松鎮(zhèn)。
陳上高,廣東人,行伍。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任。升浙江黃巖鎮(zhèn)。
李■〈金共〉,寧波人,武舉。嘉慶二年十月任。緣事去。
張見升,廣東人,行伍。嘉慶六年四月任。升福寧鎮(zhèn)。
錢萬逵,懷寧人,行伍。嘉慶九年正月任。緣事去。
邱良功,同安人,行伍。嘉慶十年十一月護(hù)。十一年,加副將銜。
臺協(xié)中營游擊
許毅,漳州人,行伍??滴醵耆?。
王進(jìn)祿,榆林人,行伍??滴醵吣耆?。
凌養(yǎng)棟,涼州人,行伍??滴跞耆?。
嚴(yán)進(jìn)朝,荊州人。
焦云,榆林人。
葛岳,直隸正定人。
宋成功,直隸人。
張彥賢,晉江人。
林亮,漳浦人。
薄有成,武陵人。
蔡征溫,漳浦人。
胡增茂,閩縣人。
林榮茂,南靖人,世襲。雍正十年任。
施大英,晉江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王作興,晉江人,功加。乾隆四年八月任。卒于官。
施必功,晉江人。乾隆五年任。升提標(biāo)中營參將。
林洛,晉江人,行伍。乾隆七年任。
林竿,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一年任。
林貴,晉江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七月任。升水師提標(biāo)參將。
陳勛,同安人,世襲。乾隆十七年五月任。
藍(lán)國機(jī),漳浦人,□□。乾隆二十年五月任。
林圣,晉江人,□□。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任。
林國彩。
陳隆,同安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楊世忠,蒲田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任。
林意,羅源人。
林朝紳,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任。升大鵬營參將。
廖光宇,永定人,行伍。乾隆四十四年六月任。
李隆,漳平人,行伍。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
楊起麟,閩縣人,武舉。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任。隨剿林逆陣亡,給恤世襲。
麥瑞,南海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告養(yǎng)歸。
詹勝,閩縣人,行伍。嘉慶七年三月任。緣事去。
廖國,廣東人,行伍。嘉慶九年九月任。緣事去。
王贊,本營守備加都司銜。嘉慶十一年十月護(hù)。
臺協(xié)左營游擊
吳輝,福清人,行伍??滴醵耆巍I綎|福寧營參將。
張行,永州人,行伍??滴醵吣耆?。升山西得勝路參將。
喬瀚,榆林衛(wèi)籍,延安府武生??滴跞耆?。
曹建龍,遵化人。
卓爾壇,江都人。
于化龍,掖縣人。
張伏,平?jīng)鋈恕?br />
陳祖訓(xùn),海澄人。
游崇功,漳浦人??滴趿昱_變,戰(zhàn)死(有傳)。
陳汝鍵,龍溪人。
王雄,晉江人。
祁進(jìn)忠,晉江人。
王振,通州人,行伍。雍正五年任。
鄭良達(dá),閩縣人,行伍。雍正八年任。
林元,同安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陳林每,籍貫詳見總兵,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蔡功,海澄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王養(yǎng),海澄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姚德,漳州人,行伍。乾隆十年正月任。
林金勇,揭陽人,行伍。乾隆十三年十月任。
蔡智(「舊志」作蔡習(xí)),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七年二月任。
許光祿。
林中岳,漳浦人,行伍。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任。
黃居正,閩縣人,功加。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任。
李長明,浦城人,教習(xí)。乾隆三十一年任。
游輔,□□□,□□。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任。
魏宗,閩縣人,行伍。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任。
溫靖波,陸豐人。
林光玉,平和人,武舉。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任。降調(diào)去。
趙勇,詔安人,行伍。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任。
林光玉,籍貫見前。乾隆五十年六月再任。
魏大斌,廣東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三年任,升廣東佐翼鎮(zhèn)。
曾紹龍,長汀人,武舉。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任。續(xù)遭陳周全等滋事被害。
曾攀鶴,長汀人,武舉。
雷鳴揚,浦城人,行伍。嘉慶三年八月任。緣事去。
許元勛。海澄人,武舉。嘉慶十年十二月任。
臺協(xié)右營游擊
徐德濟(jì),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醵耆?。升青州參將。
林芳,海澄人,行伍。康熙二十八年任。升汾州營參將。
金殿龍,歸德府籍,東陽人,將材。康熙三十三年任。
常太,榆林人。
余震,大興人。
黃富,本省人。
王鼎,同安人。
魏大猷,同安人。
游全興,莆田人。
蔡添略,同安人。
蔡國駿,海澄人。
解李榮,丹徒人。
高地,晉江人。
文際高,瓊山人,行伍。乾隆元年任。
梁國助,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歐陽敏,漳州人,總兵歐陽凱子,難蔭功加。乾隆八年七月任。緣事去。
薛存中,莆田人,行伍。乾隆十一年六月任。
黃良,龍溪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四月任。
馬國棟,□□□,□□。乾隆十七年三月任。
歐陽捷,龍溪人,難蔭。乾隆二十年四月任。
聶吳昭,莆田人,行伍。乾隆二十□年□月任。
傅天佑,同安人,行伍。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任。
李耀先,同安人。
林海蟾,平和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陳士恩,古田人,行伍。乾隆三十五年二月任。
洪紹蘭,南安人,行伍。
黃振玉,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任。
鄭元好,龍溪人,行伍。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任。升平海營參將。
胡瑞,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任。
郭履楷,□□□,□□。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任。
鄭嵩,晉江人,武舉。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任。五十二年,進(jìn)剿南路逆匪陣亡,給恤世襲(有傳)。
陳光昭,漳浦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六年正月任。
吳國麟,閩縣人,行伍。嘉慶二年十月任。
鄒經(jīng),長汀人,武舉。嘉慶六年四月任。卒于官。
盧慶長,霞浦人,行伍。嘉慶十年閏六月任。
臺協(xié)中營守備
蔡斌,泉州人,行伍??滴醵耆巍?br />
姜明旺,天津人,將材??滴跞耆?。
皇甫鑒,寧夏人,行伍。康熙三十四年任。
彭之彥,任邱人,武舉??滴跞四耆巍?br />
張?zhí)煨?,長治人,武舉。康熙四十二年任。
朱國,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鄭順,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李殿臣,蒲田人,武舉??滴跷迨哪耆巍?br />
凌進(jìn),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九年任。
陳玉,同安人,行伍??滴趿耆巍?br />
吳昆,平和人,行伍??滴趿荒耆巍?br />
陳玉,雍正四年再任。
洪就,同安人,行伍。雍正六年任。
田晉,閩縣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紀(jì)朝升,晉江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卒于官。
陳廉,同安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葉報,同安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林金勇,潮州人,行伍。乾隆七年十二月任。
陳洪建,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謝王福,惠安人,行伍。乾隆十三年閏七月任。升提標(biāo)后營游擊。
白漢玉,靖海人,行伍。乾隆十五年任。卒于官。
楊天,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七年四月任。
林士雄,同安人,行伍。乾隆二十年二月任。
陳國泰,晉江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藍(lán)武升,龍溪人,功加。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任。
林云,屏南人,武舉。乾隆二十七年任。
陳士恩,古田人,行伍。
葉凱,閩縣人,行伍。乾隆三十一年任。
溫靖波,陸豐人,□□。乾隆三十四年任。升南澳左營游擊。
魏國忠。
楊起麟,閩縣人,武舉。
葉巨綱,廣東人,武舉。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任。
曾紹龍,長汀人,武舉。乾隆四十七年三月任。
江鯤,□□□,□□。乾隆五十年六月任。卒于官。
林球,永定人,武學(xué)。乾隆五十一年十月任。
吳國麟,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任。升右營游擊。
陳階升,仙游人,行伍。嘉慶五年二月任。
王贊,惠安人,投誠。嘉慶十一年八月任。
陳一凱,閩縣人,行伍。嘉慶十一年十月署。
臺協(xié)左營守備
宋邦杰,大興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董纘緒,青縣人,行伍??滴醵迥耆?。升寧夏武營游擊。
王善宗,諸城人,武進(jìn)士??滴醵拍耆?。
馬虎,寧夏人,行伍??滴跞哪耆巍?br />
劉克圣,邯鄲人,武舉??滴跞四耆?。
潘溶,昌化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耆?。
張駥,江都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文元,麻陽人,行伍??滴跷迨荒耆巍?br />
劉國俊,揭陽人,武舉??滴跷迨迥耆巍?br />
萬奏平,晉江人,行五??滴跷迨拍耆?。
董芳,同安人,行伍。康熙六十年任。
譚兆,南海人,行伍。雍正四年任。
韓大雄,長樂人,行伍。雍正八年任。告休去。
李信,閩縣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鄭連,晉江人,侍衛(wèi)。乾隆五年任。
李名魁,南陽人,行伍。乾隆八年四月任。
許清鑒,晉江人,世襲。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陳塤,同安人,世襲。乾隆十三年任。尋升本協(xié)中營游擊。
蔡仁,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五年九月任。
董文華,□□□,□□。乾隆十七年十月任。
許廷佐,同安人,行伍。
張廷顯,□□□,□□。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任。升閩安都司。
李長明,浦城人,教習(xí)。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任。
許忠。
陳朝龍。
汪成均。
聶世奇。
江永泰,□□□,□□。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任。
劉待,詔安人,□□。乾隆四十年五月任。
沙耀宗,詔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任。升金門游擊。
陳元,福清人,行伍。乾隆四十九年二月任。五十二年,隨剿逆匪陣亡。
李文彩,同安人。行伍。
陳廷梅,海澄人,行伍。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任;署淡水營都司。御匪陣亡,給恤世襲。
雷鳴揚,浦城人,行伍。嘉慶元年四月任。升本營游擊。
蕭得華,福清人,行伍。嘉慶十一年八月任。
臺協(xié)右營守備
方冰,福清人,行伍??滴醵耆巍I旌覡I游擊。
高天鳳,仁和人,行伍??滴醵吣耆?。升廣東萬州營游擊。
李禎,汾陽人,武進(jìn)士??滴跞荒耆?。
丁鋐,順天人,武進(jìn)士。康熙三十五年任。
陳舉安,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跞拍耆巍?br />
強(qiáng)藩,無錫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耆巍?br />
班傊超,固安人,武舉。康熙四十七年任。
劉廷,丹徒人,行伍??滴跷迨耆?。
范繼瑞,濼州人,武進(jìn)士??滴跷迨迥耆巍?br />
楊進(jìn),晉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九年任。
柯蔭,仙游人,行伍??滴趿耆?。
陳勝,惠安人,行伍。雍正元年任。
阮宏,本省人,行伍。雍正元年任。
陳玉,同安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朱仁,泉州人,行伍。雍正四年任。
何期有,漳浦人,行伍。雍正八年任。降調(diào)去。
吳昭,吳川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沈廷耀,詔安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陳士祥,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莊施澤,泉州人,行伍。乾隆八年八月任。
馬國棟,□□□,□□。乾隆十一年九月任。
王簡,同安人,功加。乾隆十四年七月署。
蔡連升,漳浦人,行伍。乾隆十六年三月任。
朱廷謨。
林國彩,□□□,□□。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任。
許元吉,□□□,功加。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任。
藍(lán)家祥。
張芹芥。
林夢龍。
黃振玉,同安人,行伍。乾隆三十二年四月任。升海壇游擊。
陳志元。
黃光鐄。
王澤浩,浙江人,武舉。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任。升南澳游擊。
吳啟元,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四年九月任。升海壇游擊。
洪福,福鼎人,行伍。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任。
黃鳴鳳,漳州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任。
李漢升,晉江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任。
詹勝,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任。升中營游擊。
顏國華,同安人,行伍。嘉慶九年九月署。
城守營參將
張永龍,榆林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岳廷瑞,廣東人,行伍。乾隆二年十二月任。
王繼禹,清苑人,行伍。乾隆三年十二月任。
孫士彪,張掖人,武進(jìn)士,侍衛(wèi)。乾隆六年正月任。
吳成玉,寧夏人,行伍。乾隆九年四月任。升兩廣督標(biāo)副將。
劉漢杰,遵化人,行伍。乾隆十年署。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升興化協(xié)副將。
朱光正,瑞安人,行伍。乾隆十二年任。
羅振,臨桂人,行伍。乾隆十五年七月任。
劉漢杰,遵化人,行伍。乾隆十七年十月任。
阿思泰,鑲藍(lán)旗人,□□。乾隆二十年九月任。
哈福,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任。
宋澤,鑲黃旗人,□□。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任。
張滋。
雷澤遠(yuǎn),江夏人,□□。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任。
白世儻,高唐州人。乾隆三十五年三月任。卒于官。
劉維藩。
延恂,正黃旗包衣人。
沈管,甘肅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任。升延平協(xié)副將。
倪成璐,海寧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陳廷鈺,江西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八年正月任。
宋鼎,山西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一年七月任。
穆騰額,滿洲人,□□。乾隆五十三年任。
張無咎,山西人,世襲。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任。后署北路協(xié)副將,遭陳周全等滋事被害。
舒萬年,江夏人,行伍。嘉慶四年六月任。升龍門協(xié)副將。
海福,正白旗人,咸安官學(xué)生。嘉慶七年七月署。
敏祿,鑲紅旗人,難蔭。嘉慶八年十月任。
吉凌阿,鑲黃旗人,佐領(lǐng)。嘉慶十一年二月由左營游擊升。卒于官(有傳)。
英林,鑲白旗人,參將。嘉慶十一年五月署。
蘇榮煥,清溪人,行伍。嘉慶十二年八月任。旋卒于滬尾。
如柏,正黃旗人,世襲輕車都尉。嘉慶十二年九月署。
城守營左軍守備
王三元,華亭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陳元美,閩縣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黃升,龍溪人,行伍。乾隆三年任。
安宛,獻(xiàn)縣人,武進(jìn)士。乾隆六年任。
周龍,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三月任。
賴星,長汀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丁士武,閩縣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三月任。卒于官。
錢文敏,錢塘人,武舉。乾隆十五年任。
蘇天祿,晉江人,行伍。乾隆十六年任。卒于官。
曹廷科,錢塘人,行伍。乾隆十八年四月任。
王錫榮,□□□,□□。乾隆二十年十月任。
李斗綱,□□□,□□。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任。
孟明遠(yuǎn),□□□,□□。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任。
盧韜。
謝承英。
蔡法輝,福鼎人,行伍。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任。
吳深,漳浦人,行伍。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任。
韓國泰,貴州人,行伍。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任。
孫泰元,福州人。
李步云,正白旗人,武舉。乾隆五十年三月任。緣事去。
吳芝鳳,詔安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
浦淮,貴州人,行伍。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任。旋調(diào)回。
高必魁,晉江人,行伍。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任。
黃云臺,建寧人,武生。嘉慶七年四月任,署下淡水營都司。堵御洋匪傷亡,給恤世襲。
陳名聲,晉江人,武生。嘉慶八年五月署。九年八月再署。十年蔡逆滋事,奉委應(yīng)援鳳山:軍功,升北路協(xié)守備。
郭奇生,晉江人,行伍。嘉慶十二年四月署。
陳拜本,同安人。
城守營右軍守備
劉灝,上元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張朝元,金華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藏正偉,分水人,武進(jìn)士。乾隆六年任。
陳起鵬,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三月任。
聶成德,蓬萊人,行伍。乾隆十二年任。
馮廷揆,平南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五年十月任。
金聯(lián)奎,□□□,□□。乾隆十八年署。
孫奮揚,□□□,□□。乾隆十九年任。
朱忠義,□□□,□□。乾隆二十一年署。
李漢超,□□□,□□。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任。
張廷黻,□□□,□□。乾隆二十二年署。
鄒維熊,□□□,□□。乾隆二十三年三月署。
王盛,□□□,□□。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任。
段正信,荊〔貴〕州武進(jìn)士。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任。
宋世爵,海澄人,行伍。
宋建隆。
白國梁,閩縣人,武舉。乾隆三十七年六月任。
鄭國麟,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董慎德,大同人,武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任。
侯永義,山西人,行伍。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
侯世臣,正白旗漢軍人。乾隆四十年八月任。
邱能成,侯官人,行伍。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任。隨剿林逆,升補左營游擊,未幾傷亡,給恤世襲。
王維武,長汀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任。升廣德營都司。
嚴(yán)相,貴州人,行伍。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任。
熊瓊,長汀人,行伍。嘉慶六年八月任。升北路左營都司。
林青高,晉江人,行伍。嘉慶十二年二月任。
自千總以下有事實者,見諸「列傳」。余名數(shù)繁多,不及悉載。
歐陽凱,漳浦人,臺灣鎮(zhèn)總兵??滴趿晗乃脑拢煲毁F倡亂,豎旗于南路之岡山。凱撥官兵前剿。賊勢猖獗。二十八日,凱率眾駐春牛埔,戰(zhàn)連日。五月朔,賊黨數(shù)萬云集,凱奮身血戰(zhàn),躍馬沖突。賊四面圍攻,勢窮力困,中鎗墜馬,賊刃交下,截其首去。事聞,詔贈太子少保,予恤,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祀忠義祠。
許云,漳州海澄人,臺灣水師副將。朱一貴倡亂,南路被陷。逆賊環(huán)攻府治,云不以水陸歧視,于四月三十日,率次子方度、家丁吳國珍等,赴春牛埔,援總兵歐陽凱。時鎮(zhèn)標(biāo)官兵俱陷,云沖突血戰(zhàn),殺賊數(shù)千人,賊退走。翼日,賊眾十余萬擁至,云率游擊游崇功、千總林文煌、趙奇奉、把總李茂吉,自黎明戰(zhàn)至日中,矢窮炮盡。云重傷遍體,墜馬步戰(zhàn),猶手刃數(shù)十賊,勢孤無援,賊愈眾,弁兵俱歿,厲聲命次子方度曰:賊勢猖獗,我分當(dāng)捐軀報國,爾速突圍出,將安平鹿耳門各炮位封釘,無遺賊用,即赍印信赴提督乞師復(fù)仇。方度號泣奔突出圍。云左臂被賊砍,猶奮勇血戰(zhàn),厲聲曰:吾生不能盡殺爾等,死必來殲滅爾。賊怒,寸磔之。事聞,贈拜他拉布勒哈番世職,予恤,賜祭葬,蔭子一人以守備用,崇祀忠義祠。安平百姓憫其捐軀殉國,為立五忠祠以祀焉。次子方度隨參將王萬化征剿朱逆,攻入鹿耳門,克復(fù)安平鎮(zhèn),殺賊七鯤身西港仔蘇厝甲,底定臺灣,以軍功補臺灣鎮(zhèn)中營游擊。
孫文元,云南人,臺灣鎮(zhèn)左營游擊。朱一貴竊發(fā),歐陽凱等戰(zhàn)歿,賊攻府治。文元兵少勢孤,于鹿耳門內(nèi)望北叩首畢,躍入海死。
游崇功,漳浦人,臺灣水師左營游擊。臺寇之亂,崇功奉調(diào)援剿,同副將許云并力擊賊;聞鎮(zhèn)營圍急,率兵赴春牛埔,而歐陽凱已陣歿。崇功手持大刀,左右沖突,殺賊三十余人,中鎗墜馬死。事聞,與游擊孫文元俱贈拖色拉哈番,予恤,賜祭葬,各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
胡忠義,陜西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守備。臺寇之亂,隨歐陽凱率師于春牛埔拒敵,沖鋒力戰(zhàn),中炮墜馬死。
馬定國,陜西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守備。朱一貴攻南路營,定國督兵拒守。賊勢猖獗,定國奮力血戰(zhàn),勢不能支,大呼曰:我朝廷命官,豈可遭擒取辱,遂拔佩刀自刎死。事聞,與胡忠義俱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
蔣子龍,閩縣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中營千總。臺寇倡亂,隨總兵歐陽凱拒敵春牛埔,大破賊眾。次日賊勢復(fù)張,子龍奮身疾戰(zhàn),被賊刀斷一臂而死。
陳元,侯官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千總。朱一貴倡亂,元率師同本標(biāo)右營游擊周應(yīng)龍,于南路岡山御賊,奮勇掩擊;賊走。明日直進(jìn)赤山;又明日,賊悉眾四面圍攻,元與力戰(zhàn),中鎗被獲,逼降不屈死。
趙奇奉,廣東人,臺灣水師協(xié)標(biāo)右營千總。臺寇環(huán)攻南路,奇奉隨協(xié)鎮(zhèn)許云,率水師援剿,連敗賊眾。次日賊眾悉攻春牛埔,奇奉力戰(zhàn)死。
林文煌,侯官人,臺灣水師協(xié)標(biāo)千總。臺寇作亂,文煌隨協(xié)鎮(zhèn)許云率兵援鎮(zhèn)軍,連日力戰(zhàn)于山川臺。文煌沖鋒殺賊,歿于陣。其弟文甲從師,亦死焉。事聞,與千總蔣子龍、陳元、趙奇奉,俱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
李茂吉,漳浦人,臺灣水師協(xié)標(biāo)中營把總。臺寇之亂,茂吉自請為先鋒,隨副將許云率兵援鎮(zhèn)軍,力戰(zhàn)于春牛埔,為賊所執(zhí),不屈。勸之降,茂吉瞑目厲聲曰:我朝廷職官,豈背降汝草賊耶?舉足翻其幾案,奪賊刀殺賊,賊共斮之,頭破裂,罵不絕口而死。
林彥,閩縣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中營把總。臺寇之亂,隨總鎮(zhèn)剿賊于春牛埔。賊悉眾來攻,彥爭先臨陣,死之(以上俱錄「舊志」)。
林富,長汀人,臺灣鎮(zhèn)南路營把總。臺匪竊發(fā),奉委率兵為游擊周應(yīng)龍前隊;至赤山,與賊戰(zhàn),賊稍卻。富乘勝深入,賊復(fù)至,圍之,劗刺而死。時有削職把總江先達(dá)、鎮(zhèn)標(biāo)右營領(lǐng)旗王奇生,俱力戰(zhàn)歿于陣。時又有石琳者,永定人,汀州鎮(zhèn)標(biāo)中營把總,奉差領(lǐng)汀鎮(zhèn)兵至臺灣換班,適遇臺變,琳力請助戰(zhàn),為賊所圍,歿于陣。事聞,與把總李茂吉、林彥、林富俱予恤賜祭,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府志」參舊志)。
林亮,字漢侯,福建漳浦人也。生四歲喪母,八歲失所怙,依從父撫育,甫二年,從父又沒,事從母如所生。未幾從母亦棄世,伶丁孤苦難名狀。然性不霸,好結(jié)納當(dāng)世賢豪,嘗曰:男子?;∷姆?,安能屈守鄉(xiāng)閭,長為農(nóng)夫沒世哉?屬濱海多事,決意從戎,習(xí)騎射擊刺,留心海務(wù),島澳險夷、舟航利鈍、營陣戰(zhàn)伐,靡不講求熟悉。識者覘其將才矣??滴醣?,擢臺灣水師右營把總,壬辰遷福寧鎮(zhèn)左營千總,丙申授銅山營守備。其明年,以熟諳水務(wù),調(diào)澎湖協(xié)右營守備。辛丑夏,臺灣土賊朱一貴作亂,竊據(jù)全臺,文武守臣或殉難戰(zhàn)死,或逃歸澎湖。澎、臺相距一水,居民洶洶。澎協(xié)將弁,以孤島難守,僉議撤歸廈門,各出家屬登舟。亮力排眾議,按劍厲聲曰:朝廷封疆,尺寸不可棄,我等享升平、食祿廩,捐軀報國,正在今日,焉有鋒刃未血而相率委去之理?丈夫死忠義耳,寧能駢首市曹,為法吏所辱耶?請整兵配船,守御要害。賊至決一死戰(zhàn),戰(zhàn)不捷而亮死,公等歸亦未遲。皆曰諾,愿死守。亮馳出江干,申主將號令,驅(qū)官民家屬各登岸,敢言退廈者斬,眾心始固。又以臺米弗至,慮行間乏食,捐家財買榖礪米給軍;制造戰(zhàn)功器械及諸軍需,以俟大兵進(jìn)剿,共圖克復(fù)。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官藍(lán)廷珍,統(tǒng)師至澎,以亮膽識超群,忠勇出眾,委為前隊先鋒,領(lǐng)舟師五百七十人,自澎進(jìn)發(fā)。六月十有六日黎明,大師咸抵鹿耳門外。賊目蘇天威,據(jù)鹿耳炮臺,發(fā)大炮以拒我?guī)煟偾П祭?,飛轟海面。亮奮勇爭先,以六艦冒死直進(jìn),盡銳攻擊;遙望炮臺火藥桶堆積如山,命施巨炮,專攻其火藥桶,中之,火起,烈焰沖天,燔斃賊不可計數(shù)。賊眾大敗。奪取鹿耳門炮臺,焚賊營壘,乘勝進(jìn)攻安平鎮(zhèn)。賊目鄭定瑞,悉眾抵?jǐn)?。亮?fù)先士卒登安平城,豎大軍旗幟,遂克之。鹿耳、安平皆天險,臺之要害,一日而兩大捷,百姓歡呼,舁酒饋食,知賊不難平也。十七、十九兩日,我?guī)燋閼?zhàn)鯤身,亮駕舟夾擊橫沖,賊大敗入水,淹斃斬獲、殺傷無算。自是賊人退保府治,不敢復(fù)出,晝夜固守,以老我?guī)?。施世驃命亮及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千二百人,分兵間道從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藍(lán)廷珍復(fù)統(tǒng)大軍繼之。二十二日黎明,大戰(zhàn)于蘇厝甲。賊死傷遍野。夜戰(zhàn)犁頭標(biāo),又大敗之。次日窮追,敗之于木柵仔,復(fù)敗之于蔦松溪,遂克府治。七日之內(nèi),恢復(fù)全臺,紀(jì)功第一。總督滿保手書褒揚,勞以白金四百兩,方之古賢將馮異、曹彬云。雍正元年春,授南澳鎮(zhèn)左營游擊,秋八月,擢臺灣南路營參將,俱未之官;以議敘平臺功,那都同知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一等。九月引見,溫綸褒嘉,特擢臺灣水師副將,賜孔雀翎寶刀貂皮緞疋火鐮包帑金二百兩,蓋異數(shù)也。途中聞邸報,奉旨特授。臺灣鎮(zhèn)海外重地,甫離兵火,亮撫恤窮黎,正己率屬,整飭水陸兵防,和衷文武,創(chuàng)建郡治木城,民歡樂之。南北路內(nèi)山生番,未習(xí)教化,性嗜殺,時出沒為民害。亮設(shè)法招撫,傾心歸順者一百八社,男婦一萬八百八十七人,于是附山居民咸皆安堵。事聞,上大悅,賜金一萬兩,從優(yōu)議敘,特加四級。亮仰體皇仁,因番性所嗜,購色布漳煙鹽糖等物,遣官遍歷各社,宣朝廷德意,賞賚諸番,歡呼之聲震山谷。計動用賜金一千八百九十余兩,尚八千一百四十兩有奇,封貯臺庫,流交公用,絲毫不私為己有也。雍正五年春,奉旨移鎮(zhèn)浙江定海。定海四面汪洋,為浙東吭扼。亮殫心綢繆,訓(xùn)練卒伍,日率戰(zhàn)艦弁兵,巡防周歷,南抵溫、臺,北窮盡山、花鳥,不敢一日暇逸。積勞成疾,卒于官,年六十有四;賜祭葬(錄藍(lán)鹿洲「文集」補)。
王郡,字建侯,干州人。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lán)廷珍收復(fù)臺灣有功,后為南路參將,始復(fù)姓。雍正六年,升臺灣總鎮(zhèn)。七年,討平鳳山山豬毛番。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眾作亂,鳳山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游擊李榮,引兵應(yīng)援。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fā),與參將侯元勛、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賊復(fù)集,自辰至未,戰(zhàn)數(shù)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梟于營門。越日福生、大概等三十余賊悉就擒。南路即平,而新鎮(zhèn)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征兵府中,總督郝玉麟復(fù)檄郡討之??熤谅棺痈郏矃⒗钍a越、游擊黃貴等,合兵圍阿束社。參將靳光瀚、游擊林黃彩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賊遁南日內(nèi)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炮聲震山谷。賊負(fù)創(chuàng)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于是各社望風(fēng)皆降;縛獻(xiàn)渠兇林武力等,北路亦平。十余年來鎮(zhèn)臺者,郡之功為優(yōu)云(「府志」)。
張?zhí)祢E,字嗚佩,仁和人。以千總留京營效用,簡發(fā)福建水師,出洋捕賊有功,累升至廣東提督。條奏停止采礦,部議革職。旋奉特旨,補湖廣常德總兵,調(diào)崇明,奉命海運漕粟至閩平糶,遂授臺鎮(zhèn)。蒞任二年余,恩威并濟(jì),兵輯民安,臺以無事。天駿為人質(zhì)直,而存心忠厚,識大體,勤于其職;升福建水師提督。去之日,兵民傾城趨送,至有泣下者,今風(fēng)神廟立有去思碑(「府志」)。
陳林每,邑人也。少貧,未嘗識字,為人駕牛以自給;牛止處輒取棰畫沙,作判押狀?;蛐υ懼?,曰:吾他日為官,當(dāng)解簽署耳??こ嵌鄷绲兀置棵窟^輒慷慨規(guī)度,計可作大宅處。一日遇悍卒,以橫逆加,怒與斗;已而感憤去,應(yīng)募入莆田伍籍,以平朱一貴功授把總,屢超擢,卒為臺灣總兵官。既蒞事,約束營伍,紀(jì)律甚嚴(yán)。守令入謁,必告以此土利弊。且曰:吾子侄犯法必痛懲,毋以我故示寬假也。素敬禮士大夫。德化進(jìn)士王必昌來修邑志,不事干謁,林每輒以禮下之,致尊重焉。晚學(xué)擘窠大書,作右軍鵝與梅魁字甚工,擢署惠州提督,卒于官。今鎮(zhèn)北坊居第猶存,蓋其所規(guī)度處云(韓必昌撰傳)。
魁德,蒙古人。以平和游擊,調(diào)臺灣鎮(zhèn)標(biāo)中營。時彰邑民以漳、泉分類械斗,金總?cè)致蕩煴毖矎棄?,德在郡與觀察穆和藺,日夜巡緝,獲其奸宄殲之;復(fù)分撥隊伍于中北諸途,截其蔓延,于是臺、鳳二邑賴以免禍。尋以護(hù)城守,坐失察例,當(dāng)奪官。去之日沿門供香案,送者塞途。自有武員,未有得民若斯之甚者(黃汝濟(jì)撰傳)。
鄭嵩,字穎山,泉之南安人也。由武舉從戎,為海壇鎮(zhèn)軍官,以功調(diào)安平水師游擊。喜文墨,剛方廉肅,而尤嚴(yán)于治戎。乾隆五十一年冬,逆賊林爽文陷諸、彰二邑,莊大田亦陷鳳山,郡城戒嚴(yán)???cè)终{(diào)軍出應(yīng)敵,與諸將分扎南北要路;郡城重地,使嵩留守。時郡兵無過數(shù)百人,嵩令分守各門,軍法甚肅,親巡邏無間日夜。御敵發(fā)奸,多中機(jī)要。有把總高大捷者,守大北門,通謀于賊,乃訛言總鎮(zhèn)軍覆,夜疾馳作奔逸狀,遂棄北門去。嵩發(fā)令捕之,獲諸鹿耳門,斬其首示于眾,眾心乃定。事聞,上曰:游擊例不專殺,但軍前事機(jī)不測,嵩能用權(quán),堪勝提鎮(zhèn)之任,著該部從優(yōu)議敘。五十二年春二月,嵩率舟師搜剿竹仔港,勝之,獲賊三十余艘而歸。初,督師黃仕簡,節(jié)制臺灣,以總兵郝壯猷征南路,游擊蔡攀龍副之。郝南軍大湖,戰(zhàn)不利甚困,郡城兵乏不能救。比游擊延山以一千人至,同知府事楊廷理乃言于督師,以延山軍赴南路,而使嵩以二百人從水道趨東港,會延山以救郝。嵩有族叔玉潤居?xùn)|港,嵩族人亦多在焉。至是,乃召玉潤集鄉(xiāng)勇助軍,遂會延山伐鳳山賊,克之。二月辛酉,復(fù)鳳山城,郝困解。以蔡攀龍八百軍守鳳山,嵩與俱焉。鳳山既復(fù),督師以南路賊不足憂,乃檄蔡攀龍軍回郡。郝守鳳山勢孤,而賊方分攻鳳山城及山豬毛粵莊甚急;壯猷使參將瑚圖里往山豬毛,會都閫邵振綱殺賊。賊以所擄南路參將印,偽為邵檄,求援于郝;不疑其詐,急召嵩,使出師救邵。嵩行至琉璜溪,賊湮上流,嵩軍半渡,流決,賊出萬眾截殺。嵩血戰(zhàn)竟日,突圍出;歸言于郝,使分兵為犄角,不聽。翼日賊大集,攻總?cè)譅I,郝徙營入鳳山以守。丙子賊大攻鳳山城,嵩守南門,賊攻之不下。郝縱義民出東門御賊。義民敗,賊入城,郝棄城遁去。嵩登蛇頭山,放大炮力戰(zhàn)殺賊,隨行軍死亡幾盡,嵩孤身搏戰(zhàn),弓刀俱折,猶以敗刀斬數(shù)賊,力窮遇害。事聞,上深憫焉,賜祭葬,入京城昭忠祠;子孫襲云騎尉罔替。其族叔玉潤收嵩骸,歸葬于南安祖籍(謝金鑾撰傳)。
蔡攀龍,字君寵,同安金門人也。狀貌雄偉,聲如洪鐘。少貧,事樵采,每負(fù)薪入市,力兼數(shù)人擔(dān)。市翁某,見而異之,曰:偉丈夫!茍從戎,當(dāng)?shù)酶毁F,卒俛首于市儈曷為?攀龍曰:吾嘗再應(yīng)募,終被黜。翁曰:將軍以服飾取人,子姑從我。乃延至家,厚恤之,卒妻以女。適鎮(zhèn)將復(fù)募士,翁為制冠服戎裝以往,長官奇之,遂就募。未幾補外委,攀龍得俸入以具朝暮餐,食不飽,常貸以飽。頃之,以捕盜功,累升海壇游擊,調(diào)澎湖右營游擊,坐失察例,當(dāng)奪官,檄未行而林爽文亂作。時鎮(zhèn)將遣軍北援,郡城空虛。賊迫,適攀龍以四百軍至,威容甚盛,眾大悅。攀龍守郡南桶盤棧,相度地勢,浚溝筑壘未就,而賊大至。攀龍不為動,堅陣待敵。會臺司馬楊廷理率義民出,攀龍與分左右翼擊賊,大破之。越數(shù)日,北路賊擁攻東門,攀龍復(fù)與楊司馬共擊賊,賊走。由是賊意懈,郡垣賴以守。明年春正月,提軍黃仕簡節(jié)制臺灣,使總兵郝壯猷征南路,以攀龍為副。鳳山之復(fù),攀龍與有力焉。既,提軍檄攀龍歸,鳳山復(fù)陷,南路賊勢日益張,攻郡城者間日一至。于時攀龍仍守桶盤棧御賊。常將軍抵臺,以楊廷理領(lǐng)義民守南門,而使攀龍九百人屯桶盤棧。攀龍守桶盤棧,始終無挫衄。比得奏,功授副將。八月發(fā)兵救諸羅,使攀龍與副將貴林為之率;從海道濟(jì),取路鹿仔草,賊勢彌漫。時秋霖大至,衣裝盡濕,鎗炮不施,全軍陷于正音莊。貴林及游擊楊起麟、邱能成、都司杭富、守備馬大雄俱戰(zhàn)死,獨攀龍與孫全謀突圍而東入于諸羅。比廷寄至,擢總兵柴大紀(jì)為水師提督,以攀龍補臺灣總兵官;未幾復(fù)加提督,授參贊。時攀龍困于諸羅者久之,及福侯解諸羅圍,甫三月,南北路悉定,憑險負(fù)固者皆就擒;猛將勁兵縱橫于南北,攀龍無所見。攀龍之功,守郡城者居多。其為將得眾心,營卒義民多樂為攀龍用者。攀龍貌當(dāng)貴,陛見,上察其儀表甚悅。平臺功臣二十人,圖形紫光合,攀龍與焉(謝金鑾撰傳)。
潘國材,號遴山,閩縣人。由戊子武科,歷鎮(zhèn)標(biāo)中營游擊。性格和平,才具明敏,凡諸措置多就理。素愛民而嚴(yán)于治兵,兵有凌民而傷其貨者,國材償以己資,糾其兵重罰之,兵益斂肅。公余吟詩作字,索書者無不立應(yīng),故其遺翰甚多。國材卒于官,臺人惜之(黃汝濟(jì)撰傳)。
奎林,滿洲鑲黃旗人也。初襲一等承恩公,以漢軍都統(tǒng)理藩院尚書,出為烏里雅蘇臺、伊犁將軍。以事下吏議。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伏誅,臺灣初定,朝廷籌善后事宜,欲清積弊,以奎剛方正直,能執(zhí)法,有旨授臺灣鎮(zhèn)總兵官???,風(fēng)持峻厲,不負(fù)任使。凡吏治營規(guī),有不軌者,皆繩以法,不少假。笨港守備李文彩,以得水口例錢,私放偷渡,奎聞,召文彩至,欲鞭之。文彩曰:守備可殺,不可辱也??唬喝辉铡<淳咦鄶刂?。嘉義令唐時勛,命案頂兇,幕客潘某成其事,民呼冤于總鎮(zhèn)??嵉脤崳Ⅲ着四扯堤屏?,咨道府并置之法。其它似此者不可殫述。于是文武官皆有忌憚,一時海上吏不容奸,民無怨讟,積弊為之一清。其自處清操刻苦,有饋遺者,悉卻不受。外出使二卒執(zhí)鞭前行,無他輿從。曰:朝廷養(yǎng)兵,豈為我作仆隸哉?一日大雨,坐聽事案兵,屋破,漏滴當(dāng)坐處,使人扶傘立于旁。吏請飭修。曰:毋動,動則累于人,吾不為也。在任三年,命為西藏大臣。往西藏(謝金鑾撰傳)。
吉凌阿者,滿洲鑲藍(lán)旗人也。性剛直而用兵有法,初以平和游擊,調(diào)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嘉慶十年,??懿虪繉覕_臺灣南北路,諸亡命者多與勾結(jié)。十一月,賊舟泊淡水,陸路賊乘之,焚艋舺,攻竹塹??傛?zhèn)愛新泰聞警,即率師北行。賊舟旋抵南路鳳山,陸賊陳捧、吳淮泗輩應(yīng)之。壬申(二十三日),觀察慶保,使同知錢■〈雨上澍下〉率屯番義勇赴鳳山剿捕。是夜,賊焚陴頭,劫倉庫、監(jiān)獄。錢同知南入于粵莊。丁丑,總鎮(zhèn)回郡城。戊寅,使凌阿以三百人伐鳳山賊。己卯,軍至南梓坑,賊勢四集,凌阿度不可進(jìn),即相地勢,令立營,一夜壘成。明日賊四面至,凌阿使兵眾無動;比賊來五步以內(nèi),鎗炮并發(fā),突出擊之。賊死無算。未幾,眾復(fù)集,如前法擊之。如是者兩日,磺藥已盡。會總鎮(zhèn)檄使歸,凌阿乃偽使人馳書錢同知,語以明日南行,會粵莊約同知以師接援。賊得書退二十里,設(shè)伏以要之。明日天甫明,凌阿拔營北行。比賊聞知凌阿已至郡矣。十二月癸卯(二十四日),總鎮(zhèn)出師北門,使凌阿出東門,北轉(zhuǎn)與總鎮(zhèn)會。比凌阿自東而北,聞鎗炮聲,訝曰:此陷圍聲也。急覘之,果然。乃使士卒登高視圍堅瑕。復(fù)曰:某向瑕。乃嚴(yán)兵合力攻某向,遂破圍。以總鎮(zhèn)出時北路不通,內(nèi)地軍未至,我軍議堅守,凌阿不盡其用。然凌阿每遇敵,意氣閑暇,若無所事。蓋明于兵法,而能慎用之者。一時曉軍事如凌阿者為難。會舟師破蔡牽,陸路賊亦散。奏功論賞,而凌阿以〔憤郁〕勞憊卒,臺人惜焉(謝金鑾撰傳)。
戡定戎略
戡定戎略者,所以紀(jì)國威、昭皇仁也。自「周官」大司馬制軍詰禁以糾邦國,而九伐之法明于天下;使知負(fù)固不服之不可為,犯令陵政之不可宥。凡以去賊害、安民賢而已。臺處海徼之外,夷寇所居,鄭氏有之;馮恃汪洋,斯梗圣化。天威載宣,皇圖式廓;而浮棲旅寄,民志非定,蜂壺虺穴,險阻易憑。遠(yuǎn)如康熙辛丑,近自乾隆丙午、丁未間,么■〈麻上骨下〉草竊,越海跳梁;命將出師,屢煩廟算。槁苗時雨,怨虹指霓,君心照臨,不違咫尺。乃者越裳變風(fēng),知周公之才之美;吉甫作頌,見申伯于蕃于宣。捃摭往事,裒錄舊聞、欲以實無外之化、示有夷之行,考地理之■〈歹米〉,宜明人事之異變,昭茲來許,佑啟后人。俾知一席之安、一飯之飽,莫非食德飲和,戴高履;厚庶某發(fā)忠孝之至性、守耕鑿之良圖,保苞桑于永寧、感芾棠以勿敗,意在斯已。凡名將傳若干首,而措置之法,于是乎在焉。
姚啟圣,號憂庵,浙江紹興人,漢軍籍。康熙癸卯鄉(xiāng)薦第一。初任香山知縣,詿誤去。起為臺州郡佐,升溫、處道。丙辰,為福建布政使。時耿逆初平,海氛未靖,啟圣每自備衣糧,招募壯勇,有澄清海外之志。嘗曰:國家聲教無外,奈何以臺灣一彈丸,使沿海居民不遑寧處,廑宵旰憂?會總督郎廷相罷去,啟圣代之,遂決計平臺。歲己未,移駐漳州。漳與臺邇,間諜可施,乃大開招來館,以隨征參議道黃性震董其事,來降者輒納之。令福州同知蘇良嗣督造戰(zhàn)船;委隨征同知林升督糧運;用人揆務(wù),洞中機(jī)宜。既數(shù)月,賊降稍多,悉厚犒之。先是,偽將軍朱天貴來歸,啟圣知其驍勇熟海道,特疏請?zhí)熨F參軍事。至,則引入帳中,相與臥起。天貴感激,竭誠效力;遂增置火炮軍器,買上游米石,以圖大舉。會蘇良嗣戰(zhàn)船報竣,賊遣偵者數(shù)輩覘動靜,啟圣故示以弛緩。值元夕令百姓張燈,自與文武大僚置酒還珠門樓上,若無意用兵者。漏下二鼓,忽稱疾,命屬吏行酒,而啟圣已開南關(guān),疾馳三百里,至閩安鎮(zhèn)之五虎門,親自配舟,調(diào)遣精銳出師矣。隨又赴漳,使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往說賊降;而偽行人傅為霖,雖約為內(nèi)應(yīng),實心持兩端。及為霖見殺,乃作急遽狀,從數(shù)騎招搖城市,見大屋輒扃之,榜其門曰:某鎮(zhèn)公館,某將軍行臺,各盛陳供具。得賊偵,則佯曰:若非某將軍人乎?歸語而主,某日之期不可爽,倍予酒食遣歸。得他偵亦如之。海上喧傳,自相猜忌。鄭氏心腹,人人白危,繼踵納款。庚申春二月癸未,乘賊懈,遣兵攻破陳洲、馬洲、觀音山、石碼等十九寨。甲申,復(fù)遣隨征游擊張定國、都司張璽等,引兵直抵海澄城下。計招偽總兵蘇侃為內(nèi)應(yīng),攻拔之,降其眾二千二百六十七人,遂復(fù)海澄。是夜遣隨征知縣黃金從等,乘潮分渡,直入海門等處,降其偽統(tǒng)領(lǐng)鄭元堂、偽都督黃瑞、偽將軍陳珍、偽總兵張雄、偽將軍張治等,水陸兵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丁亥,遂復(fù)金門、廈門。賊勢窮蹙,退保澎湖。二十年,啟圣以軍中不可無帥,具疏上請?zhí)熳?,命?nèi)大臣伯施瑯為水師提督。既至,相與籌兵料敵,經(jīng)畫方略。歲癸亥夏六月乙酉,從銅山進(jìn)兵,癸巳克澎湖;七月丙申,鄭克塽率眾歸誠,海外悉平。啟圣制閩數(shù)載,建議平臺,獨握勝算。一切文移條教悉出己手,雖溽暑盛寒不倦。談?wù)撝甘?,英氣激發(fā),義形于色。遇有功將弁及降將,皆開誠獎勵,捐金宴犒,無少吝惜。推功讓能,勞謙不伐。為定謀推轂名臣第一。朝命加啟圣宮保,予世職。凱旋后,隨題展海界遷民,俾復(fù)井疆(先是順治十八年令沿海居民遷界)。又置通省郡邑學(xué)田,供貧士膏火。尋以病卒于官。櫬出福省西郊時,士庶填衢塞巷,跪奠號泣,立祠洪江滸,肖像祀之。
施瑯,號琢公,晉江人,明崇禎時為游擊將軍。及明亡,閩、粵事亦相繼敗,遂挈家入海,依鄭氏。成功忌其能,因釁執(zhí)之。會得脫,遁歸,家屬皆被害。順治丙申,制府李率泰薦授副總兵,駐同安,薄廈門賊壘,屢擒其驍將凡數(shù)十輩,招降萬余人,晉同安總兵,升福建水師提督,削平金、廈沿海諸島??滴趿?,以邊患宜靖,疏請平定臺灣,得旨赴京面奏;尋以議裁浙、閩、粵三省水師提督留京,晉爵內(nèi)大臣伯??滴醵辏拈}督姚啟圣請,特命仍以水師提督至閩,選練舟師,大舉征臺。操演三載,二十二年夏,將乘南風(fēng)進(jìn)剿。偽鎮(zhèn)國公劉國軒,就臺簡精壯,調(diào)佃丁,計二萬余人,取洋船及偽文武等官私船,改為戰(zhàn)船,大小二百余號,親統(tǒng)至澎,屯于風(fēng)柜尾、牛心灣等嶼;鎮(zhèn)澎偽將林升、邱輝等,約眾二萬,集于雞籠嶼。各島環(huán)列炮城,沿??傻前短帲胖虊?,分眾扼守。六月乙酉,瑯帥舟師由銅山開駕,令各風(fēng)颿大書將弁姓名,以便識進(jìn)退,定賞罰。丙戌,到貓嶼、花嶼,是夜泊八罩水埯澳,遣官乘小哨到將軍澳、南天嶼等島,安撫居民。丁亥質(zhì)明,進(jìn)攻澎湖。賊列匝艘迎敵,前鋒游擊藍(lán)理、曾成等七船沖入賊■〈舟宗〉,副鋒千總鄧高等六船繼進(jìn),焚殺過當(dāng)。值南潮正發(fā),諸船為急流分散,前鋒船迫炮城,賊舟兩翼合圍?,樛{(lán)理之颿,見其深入,自將坐駕船,突圍赴援;興化鎮(zhèn)吳英繼之,焚斬偽將弁七十余員,圍解,理傷炮還?,樢嗉赣谀?。抵暮,拋泊洋中。翌日仍收泊八罩,以甲裳裹首,嚴(yán)申軍令,按失律罪。諸將懾伏,祈請立功自贖,兵氣復(fù)振。己丑,取虎井、桶盤嶼。庚寅,獨駕小舟,潛偵賊砦還,遂連日用老弱驕兵計,假攻嵵內(nèi)及內(nèi)外塹,以分賊勢。越癸巳,集各鎮(zhèn)誓師,分為八隊。每隊七船,各三其壘。自統(tǒng)一隊,居中調(diào)度。以八十余船為后援,五十船從東畔內(nèi)塹入雞籠嶼為奇兵夾攻,五十船從西畔內(nèi)塹入牛心灣為疑兵牽制。將戰(zhàn),有風(fēng)自西北來,渰浥蓬勃逆我?guī)?,三軍股栗。瑯徇師大呼曰:無畏惟天,惟皇帝之靈,實式臨之。須臾雷動,立轉(zhuǎn)南動,潮水加漲四尺,將士賈勇直向媽宮澳撲剿。賊舟四面齊至,火矢噴筒,燔■〈熖,舊代臼〉怒張。我?guī)煶藙輮^擊,自辰至申,兵氣愈厲,焚殺偽將曾瑞、王順等四十七員,偽協(xié)營弁目三百余員,賊伙萬二千有奇,斗艦燒毀殆盡。劉國軒急乘走舸,從北面吼門逸去。我?guī)熑腭v澎湖。澎水故苦咸,瑯禱于神,甘泉涌出。澎湖既定,乃以恩信結(jié)臺人,迎降將領(lǐng)、弁目凡百六十五人,賞以袍帽;士卒四千八百五十三人,給以銀米;傷未及死者六百余人,醫(yī)治之,送還臺。降者相謂曰:是真生死而肉骨也。歸相傳說,賊眾解體,引領(lǐng)望王師若時雨。逆藩鄭克塽勢蹙,決計歸順,遣裨將馮錫圭、陳夢煒赍獻(xiàn)延平王金印一、招討大將軍金印一、公侯伯將軍印五,籍土地府庫軍實,叩軍門乞降。時七月二十七日丙申也。八月壬子,遂統(tǒng)舟師抵臺受降,令劗發(fā),撫輯兵民,雞犬不驚,市不易肆。居數(shù)曰,乃刑牲奉幣,告于成功之廟曰:自同安侯(成功父芝龍封同安侯)入臺地,始有居民;迨賜姓(明唐王僭號隆武,賜成功姓朱)啟土,世為巖疆,莫可誰何。今某實賴天子威靈、將帥之力,克有茲士,不辭滅國之愆,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第某蚤歲,于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某于賜姓,剪為讎敵,情念疇昔,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則已。語畢涕下。諸將士聞之,皆感泣私語曰:父仇也,鄖公辛賢于伍員矣。自是臺之官民,毋敢有以私怨逞者。捷書至闕,上解所御龍袍馳賜,載褒以詩。因疏陳臺灣棄留利害,周詳懇切。請設(shè)郡縣防守,為東南數(shù)省籓籬。禮遣克塽及諸將帥歸之京師。詔如所請,海外悉平。加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予世襲,仍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值歲兇,平糶賑恤,所全活百萬戶。尋卒,賜謚襄壯。
吳英,字為高,其先泉州人,后入籍莆田。康熙二年,以平金、廈功,授都司。甲寅耿變時,為浙提左軍游擊。會寧海將軍視師,問諸將誰可膺大任者,提督首以名對,遂授先鋒。前后克復(fù)黃巖、太平、樂清、青田、象山等縣,解處州圍,破逆黨曹養(yǎng)性于溫州,殲海寇張拱垣、朱飛熊于毛頭洋,復(fù)收捕遂昌、松陽等山寇。水陸數(shù)十戰(zhàn),皆親冒矢石,先士卒,定謀制勝。每獻(xiàn)捷,功居首,擢副戎,任閩制府中軍。值海氛未靖,下游數(shù)警,屢出奇兵,敗賊于陳三浿、觀音山、江東橋,所向披靡。擢同安總?cè)?,隨率舟師復(fù)平金、廈。是歲列郡大饑,馳請總督姚啟圣出示許沿海百姓出界采捕,全活百萬。尋移鎮(zhèn)興化,適提督施瑯疏平澎臺,遂統(tǒng)陸師為副,誓眾登舟,先抵八罩。進(jìn)剿之日,前鋒深入,幾為賊窘。自同提督駕船突圍援之而走。已復(fù)領(lǐng)船奮勇前進(jìn),焚賊巨艦,立克澎湖。逆藩即降,駐師臺灣數(shù)月,民不知兵,臺人比之征西大帥。凱旋入覲,溫旨褒嘉,賜鞍馬衣袍,調(diào)浙舟山。甫閱月,擢四川提督,凡十一年;又以閩海巖疆,授陸路提督。未幾復(fù)調(diào)水師,殫力經(jīng)畫,凡關(guān)國計民生者,無不悉力舉行。后以年老乞休,賜御書匾聯(lián),加威略將軍。尋又賜詩存問。年七十六,卒于官,贈太子少保。
朱天貴,莆田人,平陽鎮(zhèn)總兵官??滴醵荒暌钥偠揭⑹ニ],奉旨調(diào)回閩省協(xié)平臺灣。明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天貴率舟師,奮勇追擊,斬獲溺死者無算。會中炮死。總督上其功,詔贈太子少保,謚忠壯,蔭一子知州。是時平臺立功者,有海壇總兵林賢、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廈門總兵楊嘉瑞,副將蔣懋勛、林葵、詹六奇,參將羅士珍,游擊林瀚、王朝俊、許毅、張勝、何應(yīng)元、曾成功、吳輝、趙邦試,二等侍衛(wèi)吳啟爵,筆帖式常在。
覺羅滿保,號島山,滿洲人,康熙甲戌進(jìn)士。五十年,巡撫福建,綜煩治劇,有干濟(jì)才。尋總制閩、浙。五十二年,奉命巡海,復(fù)游塞、置煙墩,相度機(jī)宜,綢繆孔固。六十年,臺匪朱一貴作亂,滿保密疏告變,謂撫臣呂猶龍曰:廈門為控制全臺咽喉,當(dāng)親往以安人心,為恢復(fù)計。綏輯會城,撥濟(jì)糧餉,請以相屬。五月庚午,由省城疾趨泉州,值澍雨連綿,乘竹兜,從數(shù)騎,行泥淖中,人莫知其為制府也。至廈門,嚴(yán)申軍令,市肆晏然。時臺灣霪雨連月,賊人坐困;乃密募商船,入臺為偵,多載魚鲞。賊喜得鲞,酬以米粟。又令魚舟托言遭風(fēng)漂泊,使壯士附船,用竹筒貯告示,蠟封之,系腰間,至港,輒從海底潛行登岸,入府遍掛諭鄉(xiāng)村市鎮(zhèn):『有建大清旗號者,即為順民。諸色人等有寫大清二字貼縫衣帽者,即免誅戮』。由是各里紛紛遵辦,以待王師。已而舟師云集,乃釃酒誓眾,聲言分路進(jìn)剿。密授諸將錦囊,戒以澎湖開洋后啟視,則令其合攻鹿耳門。蓋欲散賊黨,以分其勢也。賊果分兵拒戰(zhàn)。旬日之內(nèi),恢復(fù)府治。南北二路,以次討平。捷聞,隨調(diào)遣能吏,安輯流亡,慰撫民番,全臺底定。后以疾卒于官。
施世驃,靖海將軍侯瑯之子,以外委守備,隨父攻克澎湖立功,累官至水師提督,駐廈門??滴跣脸螅_匪作亂,世驃聞變,集諸將議曰:寇勢猖獗,六、七日全臺俱陷,非小賊也。今臺船數(shù)百艘,逃入內(nèi)地,脫有奸徒混跡,乘虛鼓煽,廈島一搖不可制,咎將誰執(zhí)?乃按兵觀釁,而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驃出師赴澎湖,以慰眾心。迨滿保至廈門,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抵澎,與南澳總兵藍(lán)廷珍謀,克復(fù)安平;復(fù)與廷珍遣將分搗郡城。賊魁朱一貴等就擒,即于軍中疏平臺狀。值南風(fēng)正駛,捷書到闕,賜世驃東珠朝帽蟒袍,異數(shù)有加。時元兇雖擒,余黨散匿,世驃復(fù)與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會風(fēng)雨大作,屋瓦皆飛,人民震蕩,世驃終夜露立,疾作,卒于軍。
藍(lán)廷珍,字荊璞,閩之漳浦人。少棄耕入伍,習(xí)騎射戈盾,趫捷如風(fēng),鎗炮無虛發(fā)。初為把總,洊升溫州游擊,追??苡谕庋?,屢有奇功。凡絕島險遠(yuǎn)僻深,官軍不到之處,莫不搜剔。以覺羅制府薦擢南澳總兵官??滴跣脸笙?,朱一貴陷臺灣。廷珍聞報,即簡徒治裝,慨然以征討為己任。貽書制府曰:『臺灣僻處海外,狃于治安久矣。朱一貴突爾跳梁,戕害官兵,竊踞郡縣,雖曰猖獗之極,其實不難平也。無賴子弟,偶爾烏合,尚未知戰(zhàn)守紀(jì)律為何事。當(dāng)即命將出師,星夜進(jìn)討,如救焚拯溺,勿容稍緩。彼不意官軍猝至,必將手足忙亂,倉皇散走,渠魁大憝,自可聚而殲旃。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道也。若俟奏報、請旨而后發(fā)兵,動逾數(shù)月,賊膽必大,規(guī)模漸立,謀士漸出,羽翮漸成,則燎原之火,正須大費撲滅耳??刂婆_灣,惟廈門最為扼要;形勢所在,便于指揮。執(zhí)事在省隔遠(yuǎn),莫如疾驅(qū)南下,住札廈門,督師進(jìn)剿,籌劃糧餉。諸凡機(jī)宜,呼應(yīng)便捷。且內(nèi)地莠民,不無乘虛鼓煽,或謀嘯聚,搖惑人心;若棨戟一臨,群疑自息。執(zhí)事曠世鴻才,必有奇謀上計,滅此朝食,非鄙人所能窺測。惟是養(yǎng)軍千日,用在一朝。國家不吝爵祿,施及下材,未有毫毛小效,補報萬一,敢以此疆彼界之殊,非在職守之內(nèi),袖手縮頸,晏坐而旁觀哉?愿執(zhí)事假某水陸萬軍,舳艫三、四百艘,請乘長風(fēng)破千里浪,為執(zhí)事一鼓平之』。先是,制府聞警,即以軍需糧餉屬諸巡撫呂猶龍,而身從數(shù)騎,疾趨廈門,飛檄召廷珍至廈門,共圖恢復(fù)事。比行至涂嶺,得廷珍書、大喜曰:藍(lán)總兵所見,事事與吾吻合,平臺得人矣。廷珍會滿公于廈門,定方略,以廷珍統(tǒng)征臺大軍,帶領(lǐng)將弁八十余員、兵壯八千余人、營哨商艘杉板頭■〈舟彭〉仔諸舟四百余只。以素所禮漳浦諸生陳夢林為廷珍謀士,使會提督施世驃于澎湖,克期進(jìn)剿。六月朔日,舟出港,颶風(fēng)大作,飄銅山。十有一日,抵澎湖。廷珍言于世驃曰:群盜烏合易靡耳。惟脅從至數(shù)萬,不可勝誅,毒生靈無益;請張檄止殲巨魁,他勿問,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世驃曰:善。十有八日戊申,昧爽,師克鹿耳門,乘勝攻安平,拔之。戒將弁入郡之日,毋許殺掠。遍檄市里:門書大清良民者勿誅,于是人多為自全計,脅從皆散。連日戰(zhàn)于鯤身、瀨口、涂墼埕、洲仔尾,皆捷。十有九日,賊大攻安平,以數(shù)萬眾擁牛車,駕炮列盾為陣,大隊沖突而至。廷珍親督大炮,連環(huán)迸發(fā),倒翁飛虎烏龍旗,遂破牛車陣,由是賊退保府治不復(fù)出。惟沿岸列炮,晝夜固守。我?guī)熗鶃砉?,勢相持。越日,有西港仔民持羊酒夜詣世驃營,載妻子為質(zhì),愿引大兵從西港仔登岸,以出郡城之背,世驃然之。宵中密遣林亮、董方輩,以兵一千二百人往,明日廷珍知之,急見世驃曰:此誠良策,然必以全力乘之。某聞賊多在蕭壟、麻豆間,西港仔出其肘下,且距府不遠(yuǎn),呼召立應(yīng),又多竹林可埋伏。彼若以數(shù)千人分布要害,四面環(huán)擊,林亮一軍危矣。故非大隊不濟(jì)。世驃瞿然曰:孰可任者?廷珍曰:『此行他人不能,某愿當(dāng)之。公于此可分遣將備,力攻瀨口、土墼埕等處。賊聞我?guī)煴眮恚貤墵I遁府治,恢復(fù)在此兩日間耳』。從之。于是廷珍留所部兵三分之一,會攻府治,自帥舟師五千五百人,夜渡西港仔。二十二日壬子黎明,于竿寮鄉(xiāng)登岸,即不令來舟悉回安平。諸將曰:登岸棄舟,何也?曰:示軍士必死無歸還心。今日戰(zhàn)勝,明日當(dāng)?shù)指味Q晕淳?,諜者報:賊在蘇厝甲,與林亮、魏大猷輩決戰(zhàn),勢甚張。廷珍乃分兵八隊,以魏天賜、金作礪、葉應(yīng)龍、武舉倪洪范,領(lǐng)兵千人,疾繼林亮輩為前鋒;以林政、李祖,領(lǐng)千人為左翼;王萬化、邊士偉,領(lǐng)千人為右翼。復(fù)以胡璟、劉永貴、范國斗、范崇勛,分領(lǐng)千人為左右奇兵。以蘇明良領(lǐng)四百人為后應(yīng),呂瑞麟領(lǐng)七百人為游兵。廷珍自與陳允升、陳章、林君鄉(xiāng)、周宣、藍(lán)引沛、何期有輩,領(lǐng)精銳五百人為中軍,鼓行而進(jìn)。賊黨林曹、江國論、黃殿、林騫、林璉等,率眾來迎。前軍奮力沖殺,左右奇兵繞賊陣后,首尾夾擊,游兵突出竹林橫沖之。中軍虓闞而進(jìn),鎗炮震天,賊大潰,追斬俘獲,縱橫無算。薄暮至犁頭標(biāo),廷珍料賊必夜劫營,下令撤帳,卷旗露刃,伏莽蔗中。賊果至,不見大營,驚。我軍突出擊之,賊大敗走。癸丑,廷珍督大兵南下,敗賊于木柵仔,追至蔦松溪,直搗臺郡。朱一貴率群賊遁去,廷珍收復(fù)府治,駐兵萬壽亭。適世驃亦從七鯤身、涂墼埕,分路攻剿。壬子夜,駐南教場。是日與延珍俱會府治,出榜安民。郡城平,乃分遣大兵,擴(kuò)清南北路。戊午,大戰(zhàn)于大穆降,賊眾多降。朱一貴走灣里溪,窮追至鐵線橋,遂收咸水港。一貴走下加冬。初,漳人王仁和居臺灣,往來于溝尾莊,與莊民楊石、楊旭、楊雄善。仁和謁廷珍,廷珍善待之,與以千總守備札,使招致楊石輩,以計擒一貴。閏六月甲子,一貴走溝尾莊,楊雄輩共縛之,并捦其黨翁飛虎等數(shù)人,而散其余眾。未久,諸元兇多就獲,南北路悉平。其時臺鎮(zhèn)乏人,以廷珍署總兵官。秋七月,余孽江國論、鄭元長復(fù)豎旗于阿猴林,討平之。江國論輩乞降,廷珍善待之,美衣食,恣其出入,以示諸未捦者。九月,提督施世驃卒,廷珍署提督事,復(fù)招撫杜君英等數(shù)賊。然其未靖者,猶時萌孽其間,故楊君、林君等起于六加甸,陳成、蘇清、楊美、林阿尾、王教等起于石壁寮,皆收縛之,立斬于市。于是分檄諸將,大搜羅漢門,盡獲其余黨。惟王忠、邱寶宣,遁入傀儡內(nèi)山。廷珍乃使外委鄭國佐、林天成、番通事章旺,同入傀儡內(nèi)山,遍諭番眾勿竊留,使國佐從瑯■〈王喬〉繞行山后,至卑南覓,檄諭諸番,官勞以冠帶補服,令起崇爻七十二社番壯,大搜中土逸賊,盡縛以獻(xiàn)。由是王忠諸賊不敢逸內(nèi)山,卒為官吏所擒。廷珍善緝捕,雖逆黨有相率入海以遁者,皆能計料其所之,移檄捕之,無有脫者。冬十月,奉旨授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予世襲。生平忠勤勇敢,用兵有法,而為人恂恂謙抑。凡有計劃,多不自用,而善于用人。愛才如渴,將弁有賢者能者,必引與同升,而靡有德色。初,廷珍有從弟曰鼎元,為漳浦諸生,與陳夢林同出儀封張中丞之門。儀封倡明五子之學(xué),及門多賢士。然語其實學(xué)實用,殆無過二子者。夢林沉深多智,而鼎元才尤伉爽,明斷敏捷,料時事洞如觀火。廷珍總師征臺,挈鼎元俱行。凡軍中書檄露布,盡出其手。機(jī)謀計劃,則夢林共襄之。南北路既平,夢林歸。余孽作難幾一載,軍中方略多出鼎元。廷珍每料敵發(fā)慮,鼎元奮筆疾書,動中機(jī)窾,平臺事多賴之。以高安朱相國薦,授廣東普寧令,改潮陽,煩劇畢治,決獄如神明。然風(fēng)持甚峻,忤監(jiān)司,誣以贓,奪職勘問。二巴人遮道呼冤,巡撫鄂公知其誣,然以案成,卒予罷職。會鄂公總制閩、浙,以臺灣番民弗靖,要與入閩。鼎元陳臺灣十事,鄂公專折舉鼎元之賢,奉旨召見,命為廣州府知府。到任甫兩月,卒于官。鼎元字玉霖,夢林字少林(謝金鑾撰補)。
??蛋玻柧待S,滿洲鑲黃旗人,相國忠勇公第四子也。幼從戎有奇績,金州平、論功封嘉勇候,遂以協(xié)辦大學(xué)士,總督陜、甘兩省。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提督黃仕簡、任承恩,討賊無功,賊眾日滋蔓。明年春,詔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代仕簡;江南提督藍(lán)元枚為參贊,代承恩。藍(lán)至鹿仔港,病卒。常守郡城,賊勢久弗戢,乃上書乞特簡重臣專討伐事。八月,有旨以嘉勇侯為大將軍、超勇侯海蘭察為參贊,同領(lǐng)隊大臣普爾普、舒亮、四川將軍鄂輝,統(tǒng)領(lǐng)巴圖魯侍衛(wèi)一百二十余人,以楚、蜀、粵、黔兵九千人赴臺灣剿賊。侯至閩,禮賢下士,所至察民情,諮地理。抵泉州,征進(jìn)士鄭光策、舉人曾大源,見于公邸。二人往見侯,長揖不拜,侯益尊重之。詢以臺灣亂故,光策首言,上司好承奉,守土官差事奢侈,民生日脧削。侯壯其說,即日撤行臺供具,以納人言。其時獻(xiàn)地圖、言機(jī)事者甚伙,侯皆納之。乃定計集戰(zhàn)艦。十月乙巳,發(fā)大擔(dān)門,退候風(fēng)于崇武。壬戌(二十八日),諸路軍畢集,風(fēng)色大利,遂放洋,下令針盤指鹿仔港而發(fā)。癸亥,舟集鹿仔港,使舉人曾大源、廈門監(jiān)生陳文會職員楊振文輩,登岸招撫難民。露布告條數(shù)百紙,令脅從罔治。凡歸莊不助賊者,給與盛世良民旗一桿。凡莊有此旗者,不加兵。于是良民聞風(fēng)爭領(lǐng)旗不絕,脅從多散。時爽文方以賊黨守大里杙,而自與眾賊悉力攻諸羅。諸羅困圍已五閱月,民食草根豆■〈艸〈黑告〉〉,待命于呼吸。爽文札營牛稠山之上,在諸羅北七里。侯下令搗賊巢,大軍盡攻大里杙。爽文■〈〈貝貝〉上心下〉,去牛稠山營,北退二十余里,結(jié)寨于大埔林,而分其黨救大里杙。十有一月四日丁卯,侯使海蘭察率巴圖魯攻彰化之八卦山,而使額爾享額、色穆里雍中,以降番伏于山下,索倫阿、木勒塔、侍衛(wèi)哲堯,沖鋒上山,海侯繼之,槍箭齊發(fā)。賊奔山下,竹圍中伏起,降番急撲之散。明日戊辰下令,以舒亮為前鋒,取北路攻大里杙。己巳,侯率大軍南駐營于元長。分兵五隊,使海蘭察為前鋒,侯自率諸將繼之,悉南行救諸羅。辛未,天初明,爽文以眾賊御我?guī)熡趤鲎许敚ù藖鲎许攲俦扛?,非打貓北保侖仔頂也)。竹圍蔗園中,鎗炮迸發(fā),我軍嶷立不動。海蘭察視賊所聚,以馬隊沖之。巴圖魯輩箭無虛發(fā),當(dāng)之者七、八十步外,皆著矢倒地。賊如出不意。賊奔,爽文身被創(chuàng),于是焚陴頭、柴林腳、西勢、潭仔、湃厝、三塊厝、本廳、天賜、灰磘、雙溪口、大侖、海豐溝仔,凡十?dāng)?shù)莊(皆在笨港東南)。所至之處,勢如破竹。耆老持露布出迎,丁壯請從征者不可勝計。遂直抵牛稠山。山為爽文大寨,賊眾數(shù)萬,負(fù)山阻溪自固,皆四面攻殺而來。海侯率侍衛(wèi)躍馬踰溪,直沖賊陣,所向披靡,賊眾大奔。比昏,海侯先入諸羅城。侯復(fù)率眾將攻牛稠莊、臺斗坑、北社尾,皆削平之。比夜,侯與大軍入于諸羅,柴大紀(jì)率眾官迎,具言久困狀。福、海二侯取豆■〈艸〈黑告〉〉嚼于口,咨嗟者久之。諸羅民一時傳聞?wù)?,皆下涕。越三日壬申,賊眾數(shù)萬次諸羅城之西北,侯使海蘭察以侍衛(wèi)屯練兵五百人出,飛鏃疾馳,驟如風(fēng)雨。賊急奔,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shù)。窮追至賊寮,悉焚之,使民載其糧而歸。癸酉(初十日),復(fù)西剿至大侖,而將軍恒瑞亦打通半天厝來會。大侖與半天厝比連,皆鹿仔草地,于是諸羅西路始通。諸羅圍既解,爽文去大埔林,而堅守于斗六門。侯以近山賊巢連結(jié),必先剿除,乃使海蘭察、鄂輝、普爾普與翼長六十七,率巴圖魯東剿,取路自十四甲而北。侯自與將軍恒瑞、總兵袁國璜策其后,大戰(zhàn)于興化店,殺賊千數(shù)百人。自興化店北至員林莊,賊巢皆毀。而舒亮前受策,復(fù)自鹿仔港進(jìn)軍,伐竹仔腳、中寮,破大肚溪而南,??诼芳韧?,乃使普爾普、烏什哈達(dá)以千人南伐茅港尾,與知府楊廷理會剿中路。廷理亦能軍,且得民情。不二日,普復(fù)拔營而北。辛巳(十有八日),下令攻斗六門。賊自變量千人,迎截我?guī)熡隈R稠后(此馬稠后在諸羅北門外山中,蓋往斗六門舊路,今已廢,非南門之馬稠后也)。擊敗之。追至大竹排而還(按馬稠后大、竹排皆舊路,緣山而行,當(dāng)日往斗六門皆由于此。福侯由此進(jìn)兵,非利,故引還,而于二十日破大埔林而北,則今之大路也。由此舊路遂廢)。時爽文踞斗六門,而使其黨南屯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復(fù)東屯庵古坑,以為聲援。癸未,侯率大兵復(fù)攻斗六門,乃分兵使恒瑞、普吉保攻大埔林,鄂輝、袁國璜攻大埔尾,海蘭察以巴圖魯攻中林,侯自帥師往來應(yīng)援,大破之。數(shù)十里中積尸遍野。日哺,大軍會集于庵古坑??訛椴谈3惭?,濠柵深固,力攻破之。明日甲申(二十一日),師迫斗六門,賊踞隘口布坑阱,削竹筒埋之,以陷馬足。我軍行畝甽間,四面攻之,斬竹圍入,破其營;爽文遁,遂復(fù)斗六門。西螺逆民來降,侯使同知黃嘉訓(xùn)搜其黨。乙酉,大軍駐水沙連,分剿虎仔溪、萬丹、南投、北投諸莊,悉平之。丁亥,大軍至平臺莊,遂進(jìn)攻大里杙。大里杙高壘土城,列巨炮,內(nèi)設(shè)木柵兩層,外溪磡重迭。侯揮軍迫溪磡。賊發(fā)巨炮,侯親躍馬先渡,賊四出沖擊,巴圖魯前,賊不敢犯,暮即列隊于溪磡旁。比夜,賊來攻隊,我軍肅然無聲,賊迫,輒殺之。黑夜中殺賊無算。明日戊午,侯率諸將,分路夾攻之,破其穴,殺賊目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陳杰輩二百余人,擒偽彰化縣劉懷青及張火、蔣挺、林茂、何從龍。時爽文已挈妻拿越火焰山而遁,乃鏟平大里杙,獲大小鎗炮數(shù)百、榖數(shù)千、牛八百余。北路文武關(guān)防印信皆收復(fù)。十有二月丁酉,攻集集埔,破之,獲爽文母與其妻若弟。辛亥,攻小半天,又破之。二處皆堅壁絕險,懸崖鳥道,賊鑿石斷樹、滅途徑,謀死守者。于是擒賊目林追、林二、林添、孫東海、王若敬。爽文匿埔里番社中,侯乃指畫內(nèi)山岐途仄徑,凡一十五處,皆令大將嚴(yán)兵守之,而自與海蘭察窮搜亂山獠穴中,誅擒逆賊六千余人,收其器械。爽文自知不脫,乃投于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振縛之以獻(xiàn),遂卒獲爽文與其弟林躍、賊黨何有志,悉檻致京師。時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四日也。北路悉平,侯乃下令南征。十有四日丁丑,侯使普爾普偕副將謝廷選,取路內(nèi)山僻徑,直趨大武隴;鄂輝取路???,由哆啰嘓、洗布陴,搜剿而南。特克什布偕游擊葉有光,亦沿山南進(jìn)。侯自率大軍趨中路,以游擊吳琇為后勁。戊寅駐灣里溪。己卯,進(jìn)攻牛莊,擒賊陳獻(xiàn)瑞。中路余賊聞風(fēng)大潰,大穆降、九社口、本縣莊、大武隴、大埔、十八重溪諸處賊悉平。壬午,率師抵南潭。丁亥與賊戰(zhàn)于南仔坑,大破之,遂進(jìn)復(fù)鳳山。以副將伍達(dá)色留守。有水底寮者,居臺灣之極南,負(fù)山面海,地勢險遠(yuǎn),南北路賊多竄焉。侯使副將張芝元、知府楊廷理,往招諭之。賊恃險四出攻擊,芝元、廷理力戰(zhàn)焉。明日戊子,賊列陣于海岸,以死相拒。侯率海蘭察四路抄殺,出奇兵橫沖擊之。賊大敗,奔入海中,死者無數(shù)。莊大田走瑯■〈王喬〉?,槨觥赐鯁獭祪?nèi)山十八社,皆生番所居;外則柴城諸處,迫近海岸,林菁叢深,崎嶇轇轕。二月五日戊戌,侯令侍衛(wèi)烏什哈達(dá)率師由海道進(jìn),海蘭察、鄂輝由山路進(jìn)。侯親統(tǒng)大兵至風(fēng)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里。賊從林中突出,三路軍會合殪賊于林中,遂獲大田及其弟大韭、其黨簡天德、許光來、許尚輩與大田母妻子媳凡八百余人。生番縛賊三百余人至,盡殺之。械大田至郡,病亟,碟于市。南路悉平。是役也,臺南北亙千余里,巨兇糾惡與脅從者,眾且百萬,巢穴累結(jié),多在深林峻壑間,有非人跡所易到者。侯上秉廟謨,下稽眾論,出謀制敵,成算在胸。計自丁未冬十一月四日始用兵,至戊申二月五日,凡三閱月而南北路蕩平。窮山絕險無留奸,群兇無漏網(wǎng)。水火倒懸,畢登衽席。時雨之恩,溢于海表。蓋慮有必得,而兵無停機(jī),有如此也。先是侯在北路,燒賊莊,■〈〈貝貝〉上心下〉難民多失所。又東西螺投順以后,降者日眾,稂莠未分;乃疏請派文員十余人,至臺撫恤。又請以巡撫徐嗣曾來臺,治諸一切。詔皆報可。既平定,侯復(fù)疏請于臺郡及諸羅建筑城垣、以番民為屯兵,語在城池、屯番二志。又以逆案抄沒田園租息,增賞戍兵糧餉。海防文武官索船戶例錢者,悉加案核治其罪。從軍打仗者,悉奏加升轉(zhuǎn)。凡有微勞,皆賞賚有差。又審定善后事宜諸畢備,上皆如所請,有旨晉封公爵,賞紅寶石頂,四團(tuán)龍補服,黃帶紫韁,詔立祠于臺灣,御制詩文紀(jì)其事焉(謝金鑾撰傳)。
義民
民激于義則為兵,是猶兵也。遠(yuǎn)乎此者無考已。自乾隆丙午、丁未間,林爽文倡亂,守城垣、御近攻,實知府楊廷理任之。民曰賴有太守,太守曰賴義民。義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謂義旗者是也。勇而為賊所懼者,其旗著。當(dāng)太守時,有五色旗之義民焉(蔡奪、許聽、黃明修、王維清、郭友和、盧云翼分領(lǐng)之)。白甲旗者,其民著白布背心以為號,賊憚之;新街民也(張爵領(lǐng)之)。??诩苤郏酝媳甭氛?,曰澎仔船義民;水底寮之戰(zhàn),鄭其仁著節(jié)矣。由是鄭其仁旗稱焉。及嘉慶乙丑丙寅間,??芊缚こ?,岸賊應(yīng)之,白甲旗復(fù)出,賊見白甲義民則走;而三郊旗(陳啟良、洪秀文、郭拔萃輩領(lǐng)之)、油車旗(蘇麗水領(lǐng)之),名聞于海上(蔡騫募有能獲陳啟良、郭拔萃、洪秀文者予千金)。楠仔坑之戰(zhàn),稱張文雅旗。又其初募義為倡者,曰枋橋頭旗(韓必昌領(lǐng))、下橫街旗(陳廷璧領(lǐng))。洲仔尾居水陸之交,賊所盤踞,三郊、油車諸旗卒破賊巢,而焚洲仔尾。凡斯勞績最著者,前后節(jié)經(jīng)入奏,獲邀旌賞有差(語在「軍功志」)。其或以死勤事,殺身成仁;論汪锜則鄰?fù)菤?,吊杞梁而敝廬猶在。式叨國典,祀于旌義祠(附見「壇廟志」)。
論曰:井疆之制,不可復(fù)已。而后世始以養(yǎng)兵為患。然統(tǒng)觀古今,則所養(yǎng)者未必果當(dāng)其所用。及其偶一用之,又反不由于所養(yǎng),蓋往往然矣。夫兵猶水也。地之所在,水必生之。雖峻嶺高原,未嘗無水。故民之所聚,兵藏焉。善用水者,浚渠鑿井,接筧轉(zhuǎn)輪,明蓄泄而水足用也。然則官兵以備御于守常,而民兵或招募于應(yīng)變,亦勢所必然者矣。國家初辟,臺灣以內(nèi)地之兵更戍,籌于其勢者甚備。地方有事,則賴于義民者亦多。豈曰無兵?以之應(yīng)變,固不足也,抑寓兵于民之法,有變而仍不變者歟?惜也用義民者用其氣,固不嫻于律也。語曰:無制之師,有能之將,不可以勝。有制之師,無能之將,不可以敗??鬃釉唬圆唤堂駪?zhàn),是謂棄之。教義民者豈其難?有以一耳目,明進(jìn)止,毋輕怒而泄,毋見利而動,斯亦可矣。雖然,義民無制,則不如兵。使兵而無制,又何如義民?列義民于軍志,欲以制義民而一于兵也。
營制(營署附)汛塘教場船政屯番恤賞軍官戎略義民
屯戍,弭亂之軍也;征伐,戡亂之軍也。于文,止戈為武,二者是已。臺始以征伐底定,而其后遂立屯戍;設(shè)營置堡,守以內(nèi)地之兵,三年更代,恤賞備至;所謂搏諜賊、詰奸慝,弭亂于未然者。蓋屯戍之軍得其用,則征伐可以無施焉。昔周鍾瑄作「諸羅邑志」,其時北路新辟,土地遼闊,未嘗置兵。鍾瑄私議以為必?fù)苕?zhèn)標(biāo)一營,屯于半線之上。其隱憂急切,反復(fù)披陳;觀其言若深入阻深之區(qū)得千余兵,即可高枕而臥者,休哉休哉!戍兵之效一至此乎?抑為當(dāng)時言之,而勢變風(fēng)移,固有不同者乎?國家律令周詳,無遠(yuǎn)弗屆。營塘堆汛,布列海陬;材官樓船,備人備制。讀貝子公「善后事宜」,則營兵離伍、貿(mào)易包庇娼賭者,必行究處。蓋慮弭亂之兵或以兆亂,又曷以語于勘亂也。因并著其詳,使后之征武衛(wèi)者,有所考焉。述軍志第四。
營制(營署附)
汛塘
教場
船政
屯番
恤賞
軍官
戡定戎略
義民
營制(營署附)
軍營駐邑轄之內(nèi)者,其大綱有三:曰總鎮(zhèn)標(biāo)營,馭全臺者也;臺協(xié)水師營,防海口者也;城守營,為邑治而設(shè)者也。并詳于后。
舊制:鎮(zhèn)守臺灣總兵官一員,雍正十一年議準(zhǔn),照山、陜沿邊之例,為掛印總兵,帶方?。获v臺灣府城鎮(zhèn)北坊(乾隆五年,總鎮(zhèn)何勉筑堡,語在「城池志」)。中營中軍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三十五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二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中路口,營在鎮(zhèn)北坊。左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五十五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四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北路口,營在鎮(zhèn)北坊。右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五十五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四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南路口,營在東安坊。
協(xié)鎮(zhèn)臺灣水師,營在安平鎮(zhèn)(鎮(zhèn)城一座,坐北向南,紅毛所建。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奏準(zhǔn)就城內(nèi)建倉貯粟三萬石,交營收管,遞年礱米給兵,以免赴府支運之勞)。本協(xié)副將一員。中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俱駐防安平鎮(zhèn),仍與右營輪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內(nèi)二員隨防安平、二員分防大港、蚊港二汛)、步戰(zhàn)守兵七百八十二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舵工炊糧十五名,實兵七百五十八名)、戰(zhàn)船一十五只(俱「平」字號。舊為一十九只,乾隆二十五年裁其一,至三十三年又裁其三)、炮架八座(鹿耳門汛)、炮臺七座(外海蚊港汛四座,大港汛三座)、煙墩十一座(蚊港六、大港五)。左營游擊一員(駐防鹿仔港)、守備一員(駐防笨港)、千總二員(內(nèi)一員隨防鹿仔港、一員分防大突炮臺)、把總四員(內(nèi)二員隨防鹿仔港、笨港、二員分防新店、三林港)、步戰(zhàn)守兵七百三十三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舵工炊糧十六名,實兵七百零八名)、戰(zhàn)船一十六只(俱「定」字號。舊為一十八只,乾隆三十三年裁其二)、架炮八座(在安平內(nèi)有銅炮一座,乃偽鄭所遺)、炮臺七座(安平鎮(zhèn)三、笨港一、海豐港一、三林港一、鹿仔港一)、煙墩十一座(安平七、笨港一、海豐港一、三林港一、鹿仔港一。按左營舊駐安平,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其舊管炮臺、炮架、煙墩在安平者,歸安平營下管轄,其在鹿仔港應(yīng)有增設(shè)屬彰化、嘉義轄下,未考其詳)。右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俱駐防安平鎮(zhèn),仍與中營輪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內(nèi)二員隨防安平、二員分防打鼓、東港)、步戰(zhàn)守兵七百八十二名(除實,與中營同)、戰(zhàn)船一十五只(俱「澄」字號。舊為一十九只,乾隆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兩次裁汰,與中營同)、炮架十四座(鹿耳門七、安平七)、炮臺五座(在打鼓港)、煙墩二十一座(安平十、打鼓十一)。嘉慶十年,臺灣鎮(zhèn)道奏準(zhǔn)添造梭船三十號(另編「善」字號),把守鹿耳門暨巡外洋緝捕,俱歸臺協(xié)副將統(tǒng)帶。又奏準(zhǔn)添設(shè)全臺水師兵凡一千一百四十四名。又額外外委十名,除分派北路淡水外,臺協(xié)每營各派水兵三百三十名。計三營,凡添兵九百九十名。
城守營駐防邑治,營在大北門內(nèi)本營。參將一員。左軍守備一員(駐防鳳邑岡山)、千總一員、把總二員(與千總輪防府治及羅漢門、鳳邑岡山)、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嘉義下加冬)、千總二員(內(nèi)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shè))、把總二員(與千總輪防府治及嘉義目加溜灣、大武壟下加冬)。左軍馬步戰(zhàn)守兵五百四十名(內(nèi)除外委四員、額外一員,實兵五百三十五名。以八十五名駐防府治,以四百五十名分防本邑羅漢門各汛及鳳邑岡山各汛)。右軍馬步戰(zhàn)守兵六百三十九名(內(nèi)除外委六員、額外一員、實兵六百三十二名。以一百七十三名駐防府治,以四百五十九名分防本邑大穆降各汛又嘉義下加冬各汛)。左、右軍凡馬四十匹。凡各營兵皆自內(nèi)地?fù)苁?,三年期滿更代。
附考:康熙二十三年,設(shè)鎮(zhèn)標(biāo)中左右三營,府城內(nèi)外汛塘俱系三營撥兵分防。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王麟奏準(zhǔn)添設(shè)城守營,將倉庫、城門、炮臺及各汛塘悉歸防守,仍將三營之兵撤回府治,以資彈壓。又考康熙二十三年設(shè)道標(biāo)營,撥鎮(zhèn)標(biāo)營守備一員、左營千總一員、左右營把總各一員、中左右三營兵各一百名,入道標(biāo)營。六十年裁,其各官兵仍歸本營。又考臺營原無馬兵;馬兵之設(shè),自干陰五十三年始也。
營署(訂稿「船政」,后添「營署」。茲移附「營制」后)
總鎮(zhèn)署:在鎮(zhèn)北坊,坐東北、面西南。中有三致堂(總鎮(zhèn)張?zhí)祢E題)、益求堂(總鎮(zhèn)甘國寶題)、鏡煙堂、和雨堂(俱總鎮(zhèn)哈當(dāng)阿題)、芝蘭室(總鎮(zhèn)愛新泰題)。中營游擊署:在永康里。中營守備署:在游擊署右。左營游擊署:在鎮(zhèn)北坊。中有鏡清堂、岸舫(俱游擊余大進(jìn)建)。左營守備署:在鎮(zhèn)北坊。右營游擊署:在東安坊。中有師慎堂、棟花書室、刺桐園(俱游擊任承恩辟)。右營守備署:在東門內(nèi)。
城守營參府署:在北門內(nèi)。
水師協(xié)鎮(zhèn)署:在安平鎮(zhèn)。中、左、右三營游擊署:在安平鎮(zhèn)。守備署在安平鎮(zhèn)。
汛塘
設(shè)弁帶兵曰汛,僅安兵者曰塘,城內(nèi)置兵宿守者曰堆。凡南北路汛塘,不在邑轄者,不具載。
岳帝廟堆,在東安坊。中營管。
府衙邊堆,在東安坊。中營管。
十字街堆,在郡城中。屬鎮(zhèn)北坊左營管。
關(guān)帝廟堆,在西定坊。左營管。
枋橋頭堆,在東安坊。右營管。
開山官堆,在西定坊。右營管。
涂墼埕塘,在寧南坊。城守左軍管。
--以上六堆、一塘俱在城內(nèi),每處各安兵五名。
南炮臺塘,在小西門外。安兵五名。
瀨口塘,在邑西南十里。安兵五名。
鹽水埔汛,在邑治南十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十九名。
港岡塘,在邑東南十里。安兵五名。
角帶圍塘,在邑東南十三里。安兵五名。
南安店塘,在邑東南二十里。安兵五名。
狗侖昆塘,在邑東南三十五里。安兵五名。
猴洞口汛,在邑治東三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一名。
雁門關(guān)塘,在邑治東五十里。安兵十名。
羅漢門汛,在邑治東六十里。設(shè)千總一員,帶兵四十四名。
外門口汛,在邑治東六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三十九名。
土地公嶺塘,在邑東南六十五里。安兵五名。
磱碡坑塘,在邑東南七十五里。安兵十名。
茂公汛,在邑治東三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八名。
--以上四汛、十塘,系城守左軍轄。
水仔尾塘,在大西門外。安兵五名。
北炮臺塘,在小北門外。安兵五名。
柴頭港塘,在邑治北五里。安兵五名。
小橋塘,在邑東北五里。安兵六名。
蔦松塘,在邑治北十里。安兵七名。
崁下塘,在邑治東五里。安兵五名。
大灣塘,在邑治東七里。安兵七名。
大穆降汛,在邑治東北二十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八名。
舊社汛,在邑治東二十五里,設(shè)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四名。
--以上二汛、七塘,系城守右軍轄。
安平鎮(zhèn)汛,在邑治西,水程七里、旱程二十里。臺協(xié)副將、游擊、守備、千、把總駐札防守,安兵九百八十一名??傃?、分巡按船酌配。
鹿耳門汛,在邑西北水程二十五里。全臺要沖,中、右二營遞年輪防。每年游擊、守備、千總按季輸防,帶中、左、右營兵各一百名。
大港汛,在安平鎮(zhèn)西。中營撥把總一員,帶兵五十名,盤查出入貿(mào)易船只,兼轄鯤身頭、茄藤仔、喜樹仔等塘。
鯤身頭塘,在安平鎮(zhèn)西北沙汕。安兵五名。
喜樹仔塘,在邑西南十里。安兵五名。
茄藤仔塘,在邑西南二十里。安兵五名。
--以上俱臺協(xié)轄。
教場
鎮(zhèn)標(biāo)三營、城守二軍教場:在大北門外。康熙三十八年,總鎮(zhèn)張玉麟建演武廳。乾隆十六年,總鎮(zhèn)李有用增建后堂(俱有記)。嘉慶十一年,臺令薛志亮重修。
臺協(xié)水師三營教場:在安平鎮(zhèn)城南。乾隆十四年協(xié)鎮(zhèn)沈廷耀于演武廳后增建內(nèi)堂一座(計三間)。
船政
臺澎水師戰(zhàn)船,初制分派通省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內(nèi)地州縣;令其通省按糧議派,臺屬三縣亦在勻派之內(nèi)。后復(fù)改屬通省道、府。至康熙四十五年,乃令專屬臺灣道、府;復(fù)令福州府與臺灣府分修,而府之派船數(shù)倍于道。既而專責(zé)知府,并道標(biāo)船亦歸于府焉。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zhǔn):設(shè)立總廠于通達(dá)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鳩工辦料,較為省便;歲派道員監(jiān)督,再派副將或參將一員同監(jiān)視焉。部價不敷銀兩,向來州縣協(xié)貼,仍應(yīng)如舊。嗣經(jīng)總督覺羅滿保會題:將臺澎戰(zhàn)船九十八只,就臺灣設(shè)廠,令臺灣道監(jiān)修。遂定為例。
屯番
番民,以射獵為生者也。被化以來,咸知向義。林爽文之亂,能以鏢鎗、竹箭共御王事;于是大將軍公??蛋沧嗾埲缢拇ㄍ途毐≈O(shè)屯駐札,給與荒埔田地,使耕以食,而免其租稅。且其時清丈民墾之田多溢額,亦并以予番,縣官為征租折納歲給焉(語在「政志」)。乾隆五十五年,總督伍拉納、巡撫徐嗣曾始以定議入奏,詔報可。計全臺設(shè)大小屯凡一十二處,番千總二員、番把總四員。每屯各設(shè)番外委一員;大屯番兵四百人、小屯番兵三百人。邑?zé)o埔地而有屯番,則割近邑荒埔以給之。詳列于后。
邑轄小屯一所,駐新港社;番外委一員、番兵三百人。外委分給鳳山屬大北坪埔地三甲。新港社番兵二百零一名,分給鳳山屬大北坪埔地二百四十四甲七分一厘六毫八絲,益以南崁、林口埔地九十四甲。凡埔地三百三十八甲七分一厘六毫八絲。卓猴社番兵六十八名,分給鳳山屬上淡社南坪頂埔地一百一十一甲四分五厘二毫。大杰巔社番兵三十一名,分給鳳山屬南崁、林口埔地五十二甲。凡番兵三百名,每名各分給埔地一甲六分有奇不等。
恤賞
舊制:臺灣戍兵,所有應(yīng)領(lǐng)月餉,每月扣留五錢于內(nèi)地支給,以贍其家。雍正二年加恩,月給戍兵家米一斗,歲以為常。七年加恩,歲賞戍兵家銀四萬兩,著總督勻給免扣留,以充各丁用度,以為定例。八年,總鎮(zhèn)王郡奏準(zhǔn)發(fā)給帑銀,就臺郡購置田園、糖廍、魚塭等業(yè)歲收租息,以六分存營,賞給兵丁游巡及有病革退者與夫拾骸扶櫬一切盤費;以四分劃兌藩庫,賞戍兵家屬吉兇事件。于是鎮(zhèn)標(biāo)三營,共領(lǐng)帑銀五千五百四十兩;城守二營,共領(lǐng)帑銀二千兩;安平水師三營,共領(lǐng)帑銀五千兩(一、兵丁娶妻及女婚嫁,各賞銀三兩。一、兵丁父母本身及妻亡故、各賞銀四兩。一、故弁扶柩回籍,照依每員名下支食養(yǎng)廉名糧計算,每名賞銀四兩。如系十名,銀四十兩,照此類推。一、故兵遺骸班滿隊目拾運回藉安葬,分上、下游給賞運費。上游賞銀三兩,下游賞銀一兩五錢。如同標(biāo)營一起拾運三名以上者,各減賞銀三錢。水師有營船可以帶運者,每名止賞銀一兩。一、病兵辭退革伍回藉者,照站給賞盤費。每站賞銀四分。游巡兵丁,每名每日賞銀一分五厘。一、期滿班兵換回內(nèi)地,分上、中、下游給賞盤費,上游賞銀二兩,中游賞一兩五錢,下游賞銀一兩)。乾隆五年,又令于生息銀兩項內(nèi),核其余剩賞給戍兵往來盤費,永禁營中私相幫貼之弊。五十三年奉旨;以林爽文案內(nèi)所有抄沒田園家產(chǎn)遞年租息,給加臺澎戍兵糧餉。于是每人每月加銀四錢,歲為例。
軍官
舊制:臺灣自總鎮(zhèn)以下至都守,皆于三年俸滿,即行更調(diào)。乾隆五十一年,此例停止。令總兵官歷俸三年,奏請陛見;副將、參、游、都、守俱俟歷俸五年之后,方準(zhǔn)升補內(nèi)地。惟千、把總末弁仍從舊規(guī),三年調(diào)回內(nèi)地;戍兵換班者,即令統(tǒng)率。
鎮(zhèn)守臺灣掛印總兵官
楊文魁,奉天人,正黃旗參領(lǐng)。康熙二十三年任。升本旗副都統(tǒng)。
王化行,咸寧人,武進(jìn)士??滴醵吣耆?。調(diào)湖廣襄陽鎮(zhèn)。
穆維雍,奉天人,鑲黃旗參領(lǐng)??滴跞哪耆?。旋擢入典禁軍。
王國興,寧夏人,行伍??滴跞哪耆?。
王萬揮,會寧人,行伍??滴跞耆?。升本省陸路提督。
張玉麟,榆林衛(wèi)人,世襲阿達(dá)哈哈番??滴跞吣耆?。調(diào)福寧鎮(zhèn)。
李友臣,安定人,行伍??滴跛氖荒耆?。調(diào)漳州鎮(zhèn)。
王杰,易州人,正白旗蔭生??滴跛氖哪耆?。卒于官。
王元,晉江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卒于官。
崔相國,河南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姚堂,山東人,福建籍。康熙五十一年任。升廣東提督。
歐陽凱,漳浦人,功加左都督??滴跷迨吣耆?。六十年殉難(有傳)。
陳策,泉州人??滴趿耆?。卒于官。
藍(lán)廷珍,漳浦人,行伍??滴趿耆?。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藍(lán)鼎元、陳夢林附)。
林亮,漳浦人,行伍。雍正二年任。調(diào)任浙江定海鎮(zhèn)。
陳倫炯,同安人,蔭生。雍正四年任。調(diào)瓊州鎮(zhèn)。
王郡,陜西人,行伍。雍正六年任。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呂瑞麟,福建人,行伍。雍正九年任。調(diào)金門鎮(zhèn)。
蘇明良,海澄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初掛印升本省陸路提督。
馬驥,陜西寧夏人,行伍。乾隆元年任。二年調(diào)汀州鎮(zhèn)。
章隆,福州人,行伍。乾隆三年任。五年,調(diào)廣東左翼鎮(zhèn)。
何勉,福州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張?zhí)祢E,杭州人,行伍。乾隆八年五月任。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施必功,臺協(xié)副將。乾隆十一年五月署。
陳汝鍵,龍溪人,藍(lán)翎侍衛(wèi),世襲騎都尉。乾隆十一年七月任。
蕭瑔,四川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朱光正,瑞安人,行伍。乾隆十三年七月署。
馬龍圖,興化協(xié)副將。乾隆十三年閏七月署。
薛瓀,高密人,世襲。乾隆十三年十月任。卒于官。
沈廷耀,臺協(xié)副將。乾隆十四年六月署。
李有用,四川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十五年,赴浙迎駕;十六年回任。尋升水師提督。
林君升,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五年十月任。升水師提督。
馬負(fù)書,漢軍鑲黃旗人,武狀元。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任。
陳林每,本縣人,莆田籍,功加。乾隆十七年二月任。有傳。
馬大用,懷寧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八年七月任。升水師提督。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任。升水師提督。
林洛,晉江人,行伍。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任。
甘國寶,古田人,武進(jìn)士。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任。升水師提督。
裴鏡,臺協(xié)副將。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署。
游金輅,辰溪人,行伍。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任。
楊瑞,潮州人,行伍。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任。
甘國寶,籍貫見前。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再任。
王巍,亳州人。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任。次年晉京,仍回本任,尋緣事去。
龔宣,澎協(xié)副將。乾隆三十三年三月署。
葉相德,歸安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任。調(diào)赴云南征剿。
戴廷棟,貴州人,功加。乾隆三十四年四月署。
章紳,天津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任。
何思和,侯官人,□□。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金蟾桂,臺協(xié)副將。乾隆三十八年九月署。
顏嗚皋,嘉應(yīng)州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九年三月任。
董果,直隸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任。
張繼勛,羅源人,行伍。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任。
鄭瑞,臺協(xié)副將。乾隆四十七年五月署。
金蟾桂,江南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任。以議去。
孫猛,鑲白旗人,世襲。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柴大紀(jì),浙江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任。五十一年晉京,仍回本任。旋遭逆擾,軍功,加巴圖魯水師提督、參贊大臣義勇伯。后以議去。
陸廷柱,□□□,□□。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任。尋調(diào)回。
普吉保,正黃旗人,侍衛(wèi)。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任,尋調(diào)回。
奎林,鑲黃旗人,由閑散累升伊犁將軍。乾隆五十三年蒞臺鎮(zhèn)任。五十六年,升西藏大臣紅旗都統(tǒng)(有傳)。
哈當(dāng)阿,正黃旗人,參領(lǐng)。乾隆五十六年,以水師提督兼管臺鎮(zhèn)。嘉慶四年,回提督任。
愛新泰,正白旗人,由健銳營前鋒。嘉慶四年九月任。軍功,加提督銜,并給騎都尉世職。
鎮(zhèn)標(biāo)中營游擊
王嘉祿,曲阜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化儒,固原人,行伍??滴醵四耆?。升興國營參將。
王五瑯,長樂人,行伍??滴跞耆?。卒于官。
李培芳,河間人,行伍??滴跞哪耆?。升汾州營參將。
儲塤,錢塘人,武探花??滴跞拍耆?。
徐進(jìn)才,直隸人,行伍??滴跛氖耆巍?br />
張彪,徐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升督標(biāo)左營參將。
張國裕,慶陽人,行伍??滴跷迨耆?。升邵武營參將。
羅萬倉,寧夏人,行伍??滴跷迨吣耆?。五十八年升北路營參將。
劉得紫,直隸人,侍衛(wèi)??滴跷迨拍耆?。六十年臺變抗節(jié)。
許■〈犭俞〉,諸羅人,武進(jìn)士,侍衛(wèi)??滴趿耆巍?br />
呂瑞麟,興化人,行伍。雍正元年任。升浙江太平營參將。
湯忠,福州人,行伍。雍正三年任。卒于官。
靳光瀚,潞安人,行伍。雍正六年任。八年,升北路營參將。
馬銘勛,鞏昌人,行伍。雍正八年任。
黃貴,張掖人,行伍。雍正九年任。
李貴,任邱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范榮,大同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許方度,海澄人,臺協(xié)副將許云之子,功加。乾隆五年任。卒于官。
羅世正,寧夏人,北路參將羅萬倉之子,難蔭。乾隆七年任。
茅魁,安慶人,行伍。乾隆十年二月任。
林得拱,同安人,世襲。乾隆十二年十一月署。
殷王賓,咸陽人,世襲。乾隆十三年九月任。
王管,六安州人。
溫有哲,太原人,武榜眼。乾隆二十年三月任。
陳大紱,南鄭人,□□。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任。
黃元秀,興安人,□□。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任。
趙文光,貴州人,□□。乾隆三十年任。
黃恩顯,□□□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任承恩,大同人,世襲。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任。
蔡卜年,□□□□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任。
鄧盛德。
盛朝臣,江南人,行伍。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任。
劉潢,安徽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任。
魁德,蒙古正紅旗人,前鋒。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任。以議去(有傳)。
耿世文,貴州人,難蔭。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任。五十一年,堵剿林逆在彰陣亡,給恤世襲。
潘國材,閩縣人,武舉。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六十年,卒于官(有傳)。
田智,貴州人,行伍。嘉慶元年十月任。以病休。
舒萬年,江夏人,行伍。嘉慶三年二月右營調(diào)任。升城守營參將。
陳廷高,廣東人,行伍。嘉慶六年八月任。緣事去。
黎炳,柳州人,行伍。嘉慶十一年五月任。
鎮(zhèn)標(biāo)左營游擊
韓又琦,寧夏人,武舉??滴醵耆巍?br />
陳遠(yuǎn)致,本縣人,功加。康熙二十七年任(有傳)。
宋皞世,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跞耆巍R圆⌒?。
王榮遴,真定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卒于官。
安定相,寧夏人,行伍??滴跞吣耆?。卒于官。
曹公捷,寧都人,行伍??滴跞吣耆?。升均房營參將。
丁鋐,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耆巍?br />
錢世龍,陜西寧夏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李斯援,山東長山人,武進(jìn)士??滴跷迨耆巍?br />
羅萬倉,陜西寧夏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調(diào)中營。
孫文元,云南人。康熙六十年臺變,入海死(有傳)。
李祖,漳州人。
李之棟,寧夏人,行伍。雍正七年任。升延平副將。
王臣,泉州人,功加。雍正十一年任。
岳廷瑞,番禺人,侍衛(wèi)。乾隆二年任。升城守營參將。
董文宗,臺州人,行伍。乾隆三年任。升泉州城守營參將。
石良臣,武昌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林夢熊,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七年任。
金相,寧波人,侍衛(wèi)。乾隆十年三月任。卒于官。
湯瑞龍,莆田人,世襲。乾隆十二年六月署。
張盛,武進(jìn)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十一月任。卒于官。
張見龍,臨桂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九月任。
龍廷詔,成都人。
溫達(dá)勇,南海人。
薩克慎,鑲黃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任。
趙宗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陳玉書,□□□,□□□。乾隆三十一年任。
余大進(jìn),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四年五月任。
周玉隆。
蔣良憲。
薛殿元,直隸人,武榜眼,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任。卒于官。
徐世琳,正白旗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五年九月任。
李中揚,陜西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任。五十一年,林逆攻陷諸羅,赴援陣亡,給恤世襲。
邱能成,侯官人,行伍。乾隆五十二年在軍營升補。未幾傷亡,給恤世襲。
李光文,銅山人,武舉。
敏祿,鑲紅旗人,難蔭,嘉慶三年三月任。升城守營參將。
藍(lán)玉芳,長汀人,行伍。嘉慶八年正月護(hù)。
吉凌阿,鑲黃旗人,佐領(lǐng)。嘉慶十年二月任。軍功,升城守營參將;以勞瘁,卒于官(有傳)。
陳名聲,晉江人,武生。嘉慶十一年九月護(hù)。次年五月晉京。
楊彪,本營守備。嘉慶十二年四月護(hù)。
鎮(zhèn)標(biāo)右營游擊
馬升,臨洮人,行伍??滴醵耆?。
宰調(diào)元,平陽衛(wèi)人,行伍??滴醵迥耆?。
林孺,漳州人,行伍??滴醵四耆?。升兩廣督標(biāo)前營參將。
李達(dá),甘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升山西新平路參將。
崔應(yīng)麟,鑲紅旗人??滴跛氖哪耆巍I骷矤I參將。
丁廷植,安邑人,武舉??滴跛氖四耆?。卒于官。
倪興,海澄人,行伍??滴跷迨耆?。
周應(yīng)龍,福州人。
洪繼龍,晉江人。
范志遠(yuǎn),浙江人。
王輝,干州人。
王世祿,興山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孫濂,正黃旗人,武進(jìn)士。乾隆二年任。
李成邦,亳州人,行伍。乾隆五年十一月任。
蔡元,漳州人,行伍。乾隆八年閏四月任。卒于官。
黃世桓,漳州人,世襲。乾隆十年五月任。升湖廣撫標(biāo)參將。
薛成文,浙江人,行伍。乾隆十二年任。
羅佳雄,揭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四年任。
黃承緒,歷城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六年四月任。
滿丕,滿洲人。乾隆十七年任。
時泰,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實泰,滿洲□□□。乾隆二十一年任。
章奏功,慈溪人,武舉。乾隆二十三年署。
福保,滿洲□□。乾隆二十四年任。
何瓊詔,順德人,□□。乾隆二十六年任。
戴纊。
魏世璉,□□□。乾隆三十七年六月任。休致。
鈕昌大,浙江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任。
岱明阿,鑲白旗人,前鋒。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任。
袁大鶴。
左淵,正黃旗人,世襲一等子。乾隆四十九年九月任。
陳大恩,浦城人,世襲。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
舒萬年,江夏人,行伍。嘉慶元年八月任。
什格,正紅旗人,參領(lǐng)。嘉慶三年二月任。
戚連新,尋甸州人,行伍。嘉慶四年三月任。
武克勤,涼州人,武進(jìn)士。嘉慶八年閏二月任。九年在北汕御洋匪陣亡,給恤世襲。
鄭廷標(biāo),萊陽人,武舉。嘉慶十二年正月任。本于官。
官贊朝,本營守備,加都司銜。嘉慶十二年六月護(hù)。
鎮(zhèn)標(biāo)中營守備
黃富,龍溪人,行伍??滴醵耆巍?br />
符文煌,蓋州衛(wèi)人,武舉??滴醵迥耆?。升山東督標(biāo)游擊。
呂黃鍾,寧津人,行伍??滴醵拍耆?。升同安游擊。
陳鶚立,江寧,武進(jìn)士??滴跞耆巍W溆诠?。
王祿,保定人,行伍。康熙三十五年任。升陜西提標(biāo)游擊。
廖騰煌,奉天人,蔭生,康熙四十年任。升衢州都司。
李永春,平陽人,行伍。熙康熙四十八年任。卒于官。
陳才,福清人??滴跛氖四耆?。卒于官。
粱鳳,長泰人,行伍。康熙五十年任。
林鳳,平和人,行伍??滴跷迨迥耆?。
范志遠(yuǎn),福寧人,行伍。雍正五年任。
陳君贊,福寧人,行伍。雍正七年任。
王璋,大興人,行伍。雍正八年任。
李武,長樂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黃正綱,羅源人,蔭生。乾隆三年任。
張舜,晉江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馬英,浙江錢塘人,行伍。乾隆七年任。
馬鈵,開封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年四月任。
李得盛,蓬萊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十月任。卒于官。
聶成德,蓬萊人,行伍。城守營守備。乾隆十四年正月署。
安正,貴陽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
張龍,□□□,□□。乾隆十九年任。
張連璧,□□□,□□。乾隆二十一年九月任。卒于官。
李膺揚,□□□,□□。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吳贊,□□□,□□。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任。
阮有功,同安人,□□。乾隆二十七年七月任。
王定國,□□□,□□。乾隆三十四年四月任。
羅大勇,上杭人,行伍。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任。
顏文龍,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任。
陳志元,甌寧人,行伍。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任。
陳士朝,建寧人,行伍。
王天植,汀州人,行伍。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任。緣事去。
陳宗煌,晉江人,世襲。乾隆十三年三月任。
陳福恩,長汀人,行伍。嘉慶八年十一月任。以病休。
張國香,福州人,行伍。嘉慶十年九月署。
鎮(zhèn)標(biāo)左營守備
韓進(jìn)忠,漳浦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孟大志,上元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升太原右營游擊。
葉廷桂,山西人,武舉??滴跞耆巍W溆诠?。
馬懷仁,懷慶人,行伍??滴跞耆巍P葜?。
沈長祿,吳江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升湖廣提標(biāo)后營游擊。
楊文旃,前衛(wèi)人,行伍??滴跞吣耆巍I齽P里營都司僉事。
李青,陜西人,武舉??滴跛氖荒耆巍I渲葜熊姸妓緝L事。
龐可奉,寧波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
薛陳朝,永春人,武舉??滴跷迨耆巍I輩f(xié)中軍都司。
胡忠義,長安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胡增,晉江人,行伍。雍正四年任。
蔡彬,同安人,行伍。雍正六年任。
陳之鋐,順天人。雍正九年任。
蔡開國,江夏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陳銑,興化人。乾隆五年任。
許王榜,長汀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馬成龍,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二月任。卒于官。
胡鯤南,淳安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六月任。調(diào)本標(biāo)右營。
祝良謨,廬陵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任。
劉友成,大同人,行伍。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
宋成勛。
吳興。
張焴。
李炯。
張志誠,□□□,□□。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任。
王檀,山東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八年任。
曾世綸,晉江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任。
陳大成,漳浦人,行伍。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任。
易連,汀州人,行伍。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任。
王宣文,福州人,行伍。乾隆五十二年任。卒于官。
陳廷高,廣東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升北路左營都司。
鄧連得,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任。卒于官。
包士任,長汀人,行伍。嘉慶八年閏二月任。
楊彪,建寧人,行伍。嘉慶十二年二月任。
鎮(zhèn)標(biāo)右營守備
薛元會,西安人,武舉??滴醵耆巍?br />
李作舟,祥符人,武舉。康熙二十七年任。
崔文僖,堂邑人,武進(jìn)士??滴跞耆?。
馬光宗,歷城人,行伍??滴跞耆危溆诠?。
張元禮,武進(jìn)人,□□??滴跞四耆巍?br />
婁廣,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哪耆?。
李友德,陜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升重慶左營游擊。
許華,同安人,行伍??滴跷迨荒耆?。
金作礪,西安人,行伍??滴跷迨耆?。升云霄營游擊。
王國祥,陜西人,行伍。康熙五十八年任。
趙國柱,漳浦人,行伍??滴趿晔律W道標(biāo)任。旋改歸本營。
林天爵,上元人,行伍。雍正五年八月任。
彭捷,南安人,行伍。雍正九年六月任。
黃龍,詔安人,行伍。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任。
何廷燦,詔安人,行伍。乾隆三年十二月任。
潘士,漳浦人,行伍。乾隆七年任。
黃圣麟,興化人,行伍。乾隆八年十一月任。
柯國棟,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一年四月任。
胡鯤南,漳安人,由左營守備調(diào)。乾隆十三年七月任。
白世儻,高唐州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六年二月任。
黃金章,□□□,□□。乾隆十九年任。
趙一琴,永嘉人,武舉。乾隆二十二年任。
林海蟾,平和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孫士行,□□□,□□。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任。
吳必耀。
王良佐,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任。
鄭世振。
楊彲,平定州人,武舉。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任,五十一年隨剿林逆陣亡,給恤世襲。
陳明德,海澄人,行伍。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任。
邵定國,德州人,□□。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任,卒于官。
林國升,晉江人,行伍。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任。
潘步元,霞浦人,武生。嘉慶五年四月任。
王維光,汀州人,行伍。嘉慶八年七月任。
官贊朝,邵武人,行伍。嘉慶十一年正月任。
陳登高,晉江人,行伍。嘉慶十二年六月署。
協(xié)鎮(zhèn)臺灣水師副將
林葵,漳浦人??滴醵耆巍?br />
李日■〈火呈〉,安溪人,武生。康熙二十五年任,升永州總兵。
唐希順,涼州人,行伍??滴跞荒耆危F州總兵。
衛(wèi)圣疇,洪洞人,京衛(wèi)籍,武舉??滴跞耆?。
張憲載,臨洮人,行伍??滴跞耆?。
董大功,奉天人,行伍??滴跛氖耆?。
張應(yīng)金,太原人。
張得功,瑞昌人。
許云,海澄人。康熙五十七年任。六十年殉難(有傳)。
倪興,海澄人。
林亮,漳州人。
魏大猷,本縣人,同安籍。
康陵,福建人。
祁進(jìn)忠,晉江人,行伍。雍正六年任。卒于官。
陳倫炯,同安人,侍衛(wèi)。雍正十年七月任。升江南蘇松鎮(zhèn)。
高得志,崇明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三月任。乾隆四年二月,調(diào)閩安副將。
王清,海陽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年二月任。六年卒于官。
林榮茂,海澄人,世襲云騎尉。乾隆六年任。
施必功,泉州人,行伍。乾隆九年四月任。
沈廷耀,詔安人,行伍。乾隆十三年閏七月任。
張勇,惠安人,行伍。乾隆十七年二月任。
黃良,龍溪人,行伍。乾隆二十年八月任。
裴鏡,武陵人,行伍。乾隆二十二年九月任。
陳啟燦,芷江人,行伍。乾隆二十七年四月任。
趙一琴,永嘉人,武舉。乾隆三十一年任。
黃鳳,潮陽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金蟾桂,浙江人,武進(jìn)士。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任。
陳宗溥,興化人,世襲。升廣東左翼鎮(zhèn)。
劉子楨,定海人。
鄭瑞,新安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丁朝雄,江南人,行伍。乾隆四十九年閏三月任。升海壇鎮(zhèn)。
孫全謀,龍溪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任,升浙江蘇松鎮(zhèn)。
陳上高,廣東人,行伍。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任。升浙江黃巖鎮(zhèn)。
李■〈金共〉,寧波人,武舉。嘉慶二年十月任。緣事去。
張見升,廣東人,行伍。嘉慶六年四月任。升福寧鎮(zhèn)。
錢萬逵,懷寧人,行伍。嘉慶九年正月任。緣事去。
邱良功,同安人,行伍。嘉慶十年十一月護(hù)。十一年,加副將銜。
臺協(xié)中營游擊
許毅,漳州人,行伍??滴醵耆?。
王進(jìn)祿,榆林人,行伍??滴醵吣耆?。
凌養(yǎng)棟,涼州人,行伍??滴跞耆?。
嚴(yán)進(jìn)朝,荊州人。
焦云,榆林人。
葛岳,直隸正定人。
宋成功,直隸人。
張彥賢,晉江人。
林亮,漳浦人。
薄有成,武陵人。
蔡征溫,漳浦人。
胡增茂,閩縣人。
林榮茂,南靖人,世襲。雍正十年任。
施大英,晉江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王作興,晉江人,功加。乾隆四年八月任。卒于官。
施必功,晉江人。乾隆五年任。升提標(biāo)中營參將。
林洛,晉江人,行伍。乾隆七年任。
林竿,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一年任。
林貴,晉江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七月任。升水師提標(biāo)參將。
陳勛,同安人,世襲。乾隆十七年五月任。
藍(lán)國機(jī),漳浦人,□□。乾隆二十年五月任。
林圣,晉江人,□□。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任。
林國彩。
陳隆,同安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楊世忠,蒲田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任。
林意,羅源人。
林朝紳,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任。升大鵬營參將。
廖光宇,永定人,行伍。乾隆四十四年六月任。
李隆,漳平人,行伍。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
楊起麟,閩縣人,武舉。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任。隨剿林逆陣亡,給恤世襲。
麥瑞,南海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告養(yǎng)歸。
詹勝,閩縣人,行伍。嘉慶七年三月任。緣事去。
廖國,廣東人,行伍。嘉慶九年九月任。緣事去。
王贊,本營守備加都司銜。嘉慶十一年十月護(hù)。
臺協(xié)左營游擊
吳輝,福清人,行伍??滴醵耆巍I綎|福寧營參將。
張行,永州人,行伍??滴醵吣耆?。升山西得勝路參將。
喬瀚,榆林衛(wèi)籍,延安府武生??滴跞耆?。
曹建龍,遵化人。
卓爾壇,江都人。
于化龍,掖縣人。
張伏,平?jīng)鋈恕?br />
陳祖訓(xùn),海澄人。
游崇功,漳浦人??滴趿昱_變,戰(zhàn)死(有傳)。
陳汝鍵,龍溪人。
王雄,晉江人。
祁進(jìn)忠,晉江人。
王振,通州人,行伍。雍正五年任。
鄭良達(dá),閩縣人,行伍。雍正八年任。
林元,同安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陳林每,籍貫詳見總兵,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蔡功,海澄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王養(yǎng),海澄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姚德,漳州人,行伍。乾隆十年正月任。
林金勇,揭陽人,行伍。乾隆十三年十月任。
蔡智(「舊志」作蔡習(xí)),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七年二月任。
許光祿。
林中岳,漳浦人,行伍。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任。
黃居正,閩縣人,功加。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任。
李長明,浦城人,教習(xí)。乾隆三十一年任。
游輔,□□□,□□。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任。
魏宗,閩縣人,行伍。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任。
溫靖波,陸豐人。
林光玉,平和人,武舉。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任。降調(diào)去。
趙勇,詔安人,行伍。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任。
林光玉,籍貫見前。乾隆五十年六月再任。
魏大斌,廣東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三年任,升廣東佐翼鎮(zhèn)。
曾紹龍,長汀人,武舉。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任。續(xù)遭陳周全等滋事被害。
曾攀鶴,長汀人,武舉。
雷鳴揚,浦城人,行伍。嘉慶三年八月任。緣事去。
許元勛。海澄人,武舉。嘉慶十年十二月任。
臺協(xié)右營游擊
徐德濟(jì),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醵耆?。升青州參將。
林芳,海澄人,行伍。康熙二十八年任。升汾州營參將。
金殿龍,歸德府籍,東陽人,將材。康熙三十三年任。
常太,榆林人。
余震,大興人。
黃富,本省人。
王鼎,同安人。
魏大猷,同安人。
游全興,莆田人。
蔡添略,同安人。
蔡國駿,海澄人。
解李榮,丹徒人。
高地,晉江人。
文際高,瓊山人,行伍。乾隆元年任。
梁國助,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歐陽敏,漳州人,總兵歐陽凱子,難蔭功加。乾隆八年七月任。緣事去。
薛存中,莆田人,行伍。乾隆十一年六月任。
黃良,龍溪人,行伍。乾隆十二年四月任。
馬國棟,□□□,□□。乾隆十七年三月任。
歐陽捷,龍溪人,難蔭。乾隆二十年四月任。
聶吳昭,莆田人,行伍。乾隆二十□年□月任。
傅天佑,同安人,行伍。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任。
李耀先,同安人。
林海蟾,平和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陳士恩,古田人,行伍。乾隆三十五年二月任。
洪紹蘭,南安人,行伍。
黃振玉,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任。
鄭元好,龍溪人,行伍。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任。升平海營參將。
胡瑞,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任。
郭履楷,□□□,□□。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任。
鄭嵩,晉江人,武舉。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任。五十二年,進(jìn)剿南路逆匪陣亡,給恤世襲(有傳)。
陳光昭,漳浦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六年正月任。
吳國麟,閩縣人,行伍。嘉慶二年十月任。
鄒經(jīng),長汀人,武舉。嘉慶六年四月任。卒于官。
盧慶長,霞浦人,行伍。嘉慶十年閏六月任。
臺協(xié)中營守備
蔡斌,泉州人,行伍??滴醵耆巍?br />
姜明旺,天津人,將材??滴跞耆?。
皇甫鑒,寧夏人,行伍。康熙三十四年任。
彭之彥,任邱人,武舉??滴跞四耆巍?br />
張?zhí)煨?,長治人,武舉。康熙四十二年任。
朱國,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鄭順,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李殿臣,蒲田人,武舉??滴跷迨哪耆巍?br />
凌進(jìn),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九年任。
陳玉,同安人,行伍??滴趿耆巍?br />
吳昆,平和人,行伍??滴趿荒耆巍?br />
陳玉,雍正四年再任。
洪就,同安人,行伍。雍正六年任。
田晉,閩縣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紀(jì)朝升,晉江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卒于官。
陳廉,同安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葉報,同安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林金勇,潮州人,行伍。乾隆七年十二月任。
陳洪建,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謝王福,惠安人,行伍。乾隆十三年閏七月任。升提標(biāo)后營游擊。
白漢玉,靖海人,行伍。乾隆十五年任。卒于官。
楊天,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七年四月任。
林士雄,同安人,行伍。乾隆二十年二月任。
陳國泰,晉江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藍(lán)武升,龍溪人,功加。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任。
林云,屏南人,武舉。乾隆二十七年任。
陳士恩,古田人,行伍。
葉凱,閩縣人,行伍。乾隆三十一年任。
溫靖波,陸豐人,□□。乾隆三十四年任。升南澳左營游擊。
魏國忠。
楊起麟,閩縣人,武舉。
葉巨綱,廣東人,武舉。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任。
曾紹龍,長汀人,武舉。乾隆四十七年三月任。
江鯤,□□□,□□。乾隆五十年六月任。卒于官。
林球,永定人,武學(xué)。乾隆五十一年十月任。
吳國麟,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任。升右營游擊。
陳階升,仙游人,行伍。嘉慶五年二月任。
王贊,惠安人,投誠。嘉慶十一年八月任。
陳一凱,閩縣人,行伍。嘉慶十一年十月署。
臺協(xié)左營守備
宋邦杰,大興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董纘緒,青縣人,行伍??滴醵迥耆?。升寧夏武營游擊。
王善宗,諸城人,武進(jìn)士??滴醵拍耆?。
馬虎,寧夏人,行伍??滴跞哪耆巍?br />
劉克圣,邯鄲人,武舉??滴跞四耆?。
潘溶,昌化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耆?。
張駥,江都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文元,麻陽人,行伍??滴跷迨荒耆巍?br />
劉國俊,揭陽人,武舉??滴跷迨迥耆巍?br />
萬奏平,晉江人,行五??滴跷迨拍耆?。
董芳,同安人,行伍。康熙六十年任。
譚兆,南海人,行伍。雍正四年任。
韓大雄,長樂人,行伍。雍正八年任。告休去。
李信,閩縣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鄭連,晉江人,侍衛(wèi)。乾隆五年任。
李名魁,南陽人,行伍。乾隆八年四月任。
許清鑒,晉江人,世襲。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陳塤,同安人,世襲。乾隆十三年任。尋升本協(xié)中營游擊。
蔡仁,同安人,行伍。乾隆十五年九月任。
董文華,□□□,□□。乾隆十七年十月任。
許廷佐,同安人,行伍。
張廷顯,□□□,□□。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任。升閩安都司。
李長明,浦城人,教習(xí)。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任。
許忠。
陳朝龍。
汪成均。
聶世奇。
江永泰,□□□,□□。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任。
劉待,詔安人,□□。乾隆四十年五月任。
沙耀宗,詔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任。升金門游擊。
陳元,福清人,行伍。乾隆四十九年二月任。五十二年,隨剿逆匪陣亡。
李文彩,同安人。行伍。
陳廷梅,海澄人,行伍。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任;署淡水營都司。御匪陣亡,給恤世襲。
雷鳴揚,浦城人,行伍。嘉慶元年四月任。升本營游擊。
蕭得華,福清人,行伍。嘉慶十一年八月任。
臺協(xié)右營守備
方冰,福清人,行伍??滴醵耆巍I旌覡I游擊。
高天鳳,仁和人,行伍??滴醵吣耆?。升廣東萬州營游擊。
李禎,汾陽人,武進(jìn)士??滴跞荒耆?。
丁鋐,順天人,武進(jìn)士。康熙三十五年任。
陳舉安,京衛(wèi)人,武進(jìn)士??滴跞拍耆巍?br />
強(qiáng)藩,無錫人,武進(jìn)士??滴跛氖耆巍?br />
班傊超,固安人,武舉。康熙四十七年任。
劉廷,丹徒人,行伍??滴跷迨耆?。
范繼瑞,濼州人,武進(jìn)士??滴跷迨迥耆巍?br />
楊進(jìn),晉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九年任。
柯蔭,仙游人,行伍??滴趿耆?。
陳勝,惠安人,行伍。雍正元年任。
阮宏,本省人,行伍。雍正元年任。
陳玉,同安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朱仁,泉州人,行伍。雍正四年任。
何期有,漳浦人,行伍。雍正八年任。降調(diào)去。
吳昭,吳川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沈廷耀,詔安人,行伍。乾隆二年任。
陳士祥,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莊施澤,泉州人,行伍。乾隆八年八月任。
馬國棟,□□□,□□。乾隆十一年九月任。
王簡,同安人,功加。乾隆十四年七月署。
蔡連升,漳浦人,行伍。乾隆十六年三月任。
朱廷謨。
林國彩,□□□,□□。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任。
許元吉,□□□,功加。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任。
藍(lán)家祥。
張芹芥。
林夢龍。
黃振玉,同安人,行伍。乾隆三十二年四月任。升海壇游擊。
陳志元。
黃光鐄。
王澤浩,浙江人,武舉。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任。升南澳游擊。
吳啟元,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四年九月任。升海壇游擊。
洪福,福鼎人,行伍。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任。
黃鳴鳳,漳州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任。
李漢升,晉江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任。
詹勝,閩縣人,行伍。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任。升中營游擊。
顏國華,同安人,行伍。嘉慶九年九月署。
城守營參將
張永龍,榆林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岳廷瑞,廣東人,行伍。乾隆二年十二月任。
王繼禹,清苑人,行伍。乾隆三年十二月任。
孫士彪,張掖人,武進(jìn)士,侍衛(wèi)。乾隆六年正月任。
吳成玉,寧夏人,行伍。乾隆九年四月任。升兩廣督標(biāo)副將。
劉漢杰,遵化人,行伍。乾隆十年署。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升興化協(xié)副將。
朱光正,瑞安人,行伍。乾隆十二年任。
羅振,臨桂人,行伍。乾隆十五年七月任。
劉漢杰,遵化人,行伍。乾隆十七年十月任。
阿思泰,鑲藍(lán)旗人,□□。乾隆二十年九月任。
哈福,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任。
宋澤,鑲黃旗人,□□。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任。
張滋。
雷澤遠(yuǎn),江夏人,□□。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任。
白世儻,高唐州人。乾隆三十五年三月任。卒于官。
劉維藩。
延恂,正黃旗包衣人。
沈管,甘肅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任。升延平協(xié)副將。
倪成璐,海寧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陳廷鈺,江西人,武進(jìn)士。乾隆四十八年正月任。
宋鼎,山西人,武進(jìn)士。乾隆五十一年七月任。
穆騰額,滿洲人,□□。乾隆五十三年任。
張無咎,山西人,世襲。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任。后署北路協(xié)副將,遭陳周全等滋事被害。
舒萬年,江夏人,行伍。嘉慶四年六月任。升龍門協(xié)副將。
海福,正白旗人,咸安官學(xué)生。嘉慶七年七月署。
敏祿,鑲紅旗人,難蔭。嘉慶八年十月任。
吉凌阿,鑲黃旗人,佐領(lǐng)。嘉慶十一年二月由左營游擊升。卒于官(有傳)。
英林,鑲白旗人,參將。嘉慶十一年五月署。
蘇榮煥,清溪人,行伍。嘉慶十二年八月任。旋卒于滬尾。
如柏,正黃旗人,世襲輕車都尉。嘉慶十二年九月署。
城守營左軍守備
王三元,華亭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陳元美,閩縣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黃升,龍溪人,行伍。乾隆三年任。
安宛,獻(xiàn)縣人,武進(jìn)士。乾隆六年任。
周龍,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三月任。
賴星,長汀人,行伍。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任。
丁士武,閩縣人,行伍。乾隆十四年三月任。卒于官。
錢文敏,錢塘人,武舉。乾隆十五年任。
蘇天祿,晉江人,行伍。乾隆十六年任。卒于官。
曹廷科,錢塘人,行伍。乾隆十八年四月任。
王錫榮,□□□,□□。乾隆二十年十月任。
李斗綱,□□□,□□。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任。
孟明遠(yuǎn),□□□,□□。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任。
盧韜。
謝承英。
蔡法輝,福鼎人,行伍。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任。
吳深,漳浦人,行伍。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任。
韓國泰,貴州人,行伍。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任。
孫泰元,福州人。
李步云,正白旗人,武舉。乾隆五十年三月任。緣事去。
吳芝鳳,詔安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任。
浦淮,貴州人,行伍。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任。旋調(diào)回。
高必魁,晉江人,行伍。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任。
黃云臺,建寧人,武生。嘉慶七年四月任,署下淡水營都司。堵御洋匪傷亡,給恤世襲。
陳名聲,晉江人,武生。嘉慶八年五月署。九年八月再署。十年蔡逆滋事,奉委應(yīng)援鳳山:軍功,升北路協(xié)守備。
郭奇生,晉江人,行伍。嘉慶十二年四月署。
陳拜本,同安人。
城守營右軍守備
劉灝,上元人,行伍。雍正十二年任。
張朝元,金華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藏正偉,分水人,武進(jìn)士。乾隆六年任。
陳起鵬,泉州人,行伍。乾隆十年三月任。
聶成德,蓬萊人,行伍。乾隆十二年任。
馮廷揆,平南人,武進(jìn)士。乾隆十五年十月任。
金聯(lián)奎,□□□,□□。乾隆十八年署。
孫奮揚,□□□,□□。乾隆十九年任。
朱忠義,□□□,□□。乾隆二十一年署。
李漢超,□□□,□□。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任。
張廷黻,□□□,□□。乾隆二十二年署。
鄒維熊,□□□,□□。乾隆二十三年三月署。
王盛,□□□,□□。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任。
段正信,荊〔貴〕州武進(jìn)士。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任。
宋世爵,海澄人,行伍。
宋建隆。
白國梁,閩縣人,武舉。乾隆三十七年六月任。
鄭國麟,閩縣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任。卒于官。
董慎德,大同人,武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任。
侯永義,山西人,行伍。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
侯世臣,正白旗漢軍人。乾隆四十年八月任。
邱能成,侯官人,行伍。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任。隨剿林逆,升補左營游擊,未幾傷亡,給恤世襲。
王維武,長汀人,行伍。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任。升廣德營都司。
嚴(yán)相,貴州人,行伍。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任。
熊瓊,長汀人,行伍。嘉慶六年八月任。升北路左營都司。
林青高,晉江人,行伍。嘉慶十二年二月任。
自千總以下有事實者,見諸「列傳」。余名數(shù)繁多,不及悉載。
歐陽凱,漳浦人,臺灣鎮(zhèn)總兵??滴趿晗乃脑拢煲毁F倡亂,豎旗于南路之岡山。凱撥官兵前剿。賊勢猖獗。二十八日,凱率眾駐春牛埔,戰(zhàn)連日。五月朔,賊黨數(shù)萬云集,凱奮身血戰(zhàn),躍馬沖突。賊四面圍攻,勢窮力困,中鎗墜馬,賊刃交下,截其首去。事聞,詔贈太子少保,予恤,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祀忠義祠。
許云,漳州海澄人,臺灣水師副將。朱一貴倡亂,南路被陷。逆賊環(huán)攻府治,云不以水陸歧視,于四月三十日,率次子方度、家丁吳國珍等,赴春牛埔,援總兵歐陽凱。時鎮(zhèn)標(biāo)官兵俱陷,云沖突血戰(zhàn),殺賊數(shù)千人,賊退走。翼日,賊眾十余萬擁至,云率游擊游崇功、千總林文煌、趙奇奉、把總李茂吉,自黎明戰(zhàn)至日中,矢窮炮盡。云重傷遍體,墜馬步戰(zhàn),猶手刃數(shù)十賊,勢孤無援,賊愈眾,弁兵俱歿,厲聲命次子方度曰:賊勢猖獗,我分當(dāng)捐軀報國,爾速突圍出,將安平鹿耳門各炮位封釘,無遺賊用,即赍印信赴提督乞師復(fù)仇。方度號泣奔突出圍。云左臂被賊砍,猶奮勇血戰(zhàn),厲聲曰:吾生不能盡殺爾等,死必來殲滅爾。賊怒,寸磔之。事聞,贈拜他拉布勒哈番世職,予恤,賜祭葬,蔭子一人以守備用,崇祀忠義祠。安平百姓憫其捐軀殉國,為立五忠祠以祀焉。次子方度隨參將王萬化征剿朱逆,攻入鹿耳門,克復(fù)安平鎮(zhèn),殺賊七鯤身西港仔蘇厝甲,底定臺灣,以軍功補臺灣鎮(zhèn)中營游擊。
孫文元,云南人,臺灣鎮(zhèn)左營游擊。朱一貴竊發(fā),歐陽凱等戰(zhàn)歿,賊攻府治。文元兵少勢孤,于鹿耳門內(nèi)望北叩首畢,躍入海死。
游崇功,漳浦人,臺灣水師左營游擊。臺寇之亂,崇功奉調(diào)援剿,同副將許云并力擊賊;聞鎮(zhèn)營圍急,率兵赴春牛埔,而歐陽凱已陣歿。崇功手持大刀,左右沖突,殺賊三十余人,中鎗墜馬死。事聞,與游擊孫文元俱贈拖色拉哈番,予恤,賜祭葬,各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
胡忠義,陜西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守備。臺寇之亂,隨歐陽凱率師于春牛埔拒敵,沖鋒力戰(zhàn),中炮墜馬死。
馬定國,陜西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守備。朱一貴攻南路營,定國督兵拒守。賊勢猖獗,定國奮力血戰(zhàn),勢不能支,大呼曰:我朝廷命官,豈可遭擒取辱,遂拔佩刀自刎死。事聞,與胡忠義俱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
蔣子龍,閩縣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中營千總。臺寇倡亂,隨總兵歐陽凱拒敵春牛埔,大破賊眾。次日賊勢復(fù)張,子龍奮身疾戰(zhàn),被賊刀斷一臂而死。
陳元,侯官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千總。朱一貴倡亂,元率師同本標(biāo)右營游擊周應(yīng)龍,于南路岡山御賊,奮勇掩擊;賊走。明日直進(jìn)赤山;又明日,賊悉眾四面圍攻,元與力戰(zhàn),中鎗被獲,逼降不屈死。
趙奇奉,廣東人,臺灣水師協(xié)標(biāo)右營千總。臺寇環(huán)攻南路,奇奉隨協(xié)鎮(zhèn)許云,率水師援剿,連敗賊眾。次日賊眾悉攻春牛埔,奇奉力戰(zhàn)死。
林文煌,侯官人,臺灣水師協(xié)標(biāo)千總。臺寇作亂,文煌隨協(xié)鎮(zhèn)許云率兵援鎮(zhèn)軍,連日力戰(zhàn)于山川臺。文煌沖鋒殺賊,歿于陣。其弟文甲從師,亦死焉。事聞,與千總蔣子龍、陳元、趙奇奉,俱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
李茂吉,漳浦人,臺灣水師協(xié)標(biāo)中營把總。臺寇之亂,茂吉自請為先鋒,隨副將許云率兵援鎮(zhèn)軍,力戰(zhàn)于春牛埔,為賊所執(zhí),不屈。勸之降,茂吉瞑目厲聲曰:我朝廷職官,豈背降汝草賊耶?舉足翻其幾案,奪賊刀殺賊,賊共斮之,頭破裂,罵不絕口而死。
林彥,閩縣人,臺灣鎮(zhèn)標(biāo)中營把總。臺寇之亂,隨總鎮(zhèn)剿賊于春牛埔。賊悉眾來攻,彥爭先臨陣,死之(以上俱錄「舊志」)。
林富,長汀人,臺灣鎮(zhèn)南路營把總。臺匪竊發(fā),奉委率兵為游擊周應(yīng)龍前隊;至赤山,與賊戰(zhàn),賊稍卻。富乘勝深入,賊復(fù)至,圍之,劗刺而死。時有削職把總江先達(dá)、鎮(zhèn)標(biāo)右營領(lǐng)旗王奇生,俱力戰(zhàn)歿于陣。時又有石琳者,永定人,汀州鎮(zhèn)標(biāo)中營把總,奉差領(lǐng)汀鎮(zhèn)兵至臺灣換班,適遇臺變,琳力請助戰(zhàn),為賊所圍,歿于陣。事聞,與把總李茂吉、林彥、林富俱予恤賜祭,蔭一子以衛(wèi)千總用(「府志」參舊志)。
林亮,字漢侯,福建漳浦人也。生四歲喪母,八歲失所怙,依從父撫育,甫二年,從父又沒,事從母如所生。未幾從母亦棄世,伶丁孤苦難名狀。然性不霸,好結(jié)納當(dāng)世賢豪,嘗曰:男子?;∷姆?,安能屈守鄉(xiāng)閭,長為農(nóng)夫沒世哉?屬濱海多事,決意從戎,習(xí)騎射擊刺,留心海務(wù),島澳險夷、舟航利鈍、營陣戰(zhàn)伐,靡不講求熟悉。識者覘其將才矣??滴醣?,擢臺灣水師右營把總,壬辰遷福寧鎮(zhèn)左營千總,丙申授銅山營守備。其明年,以熟諳水務(wù),調(diào)澎湖協(xié)右營守備。辛丑夏,臺灣土賊朱一貴作亂,竊據(jù)全臺,文武守臣或殉難戰(zhàn)死,或逃歸澎湖。澎、臺相距一水,居民洶洶。澎協(xié)將弁,以孤島難守,僉議撤歸廈門,各出家屬登舟。亮力排眾議,按劍厲聲曰:朝廷封疆,尺寸不可棄,我等享升平、食祿廩,捐軀報國,正在今日,焉有鋒刃未血而相率委去之理?丈夫死忠義耳,寧能駢首市曹,為法吏所辱耶?請整兵配船,守御要害。賊至決一死戰(zhàn),戰(zhàn)不捷而亮死,公等歸亦未遲。皆曰諾,愿死守。亮馳出江干,申主將號令,驅(qū)官民家屬各登岸,敢言退廈者斬,眾心始固。又以臺米弗至,慮行間乏食,捐家財買榖礪米給軍;制造戰(zhàn)功器械及諸軍需,以俟大兵進(jìn)剿,共圖克復(fù)。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官藍(lán)廷珍,統(tǒng)師至澎,以亮膽識超群,忠勇出眾,委為前隊先鋒,領(lǐng)舟師五百七十人,自澎進(jìn)發(fā)。六月十有六日黎明,大師咸抵鹿耳門外。賊目蘇天威,據(jù)鹿耳炮臺,發(fā)大炮以拒我?guī)煟偾П祭?,飛轟海面。亮奮勇爭先,以六艦冒死直進(jìn),盡銳攻擊;遙望炮臺火藥桶堆積如山,命施巨炮,專攻其火藥桶,中之,火起,烈焰沖天,燔斃賊不可計數(shù)。賊眾大敗。奪取鹿耳門炮臺,焚賊營壘,乘勝進(jìn)攻安平鎮(zhèn)。賊目鄭定瑞,悉眾抵?jǐn)?。亮?fù)先士卒登安平城,豎大軍旗幟,遂克之。鹿耳、安平皆天險,臺之要害,一日而兩大捷,百姓歡呼,舁酒饋食,知賊不難平也。十七、十九兩日,我?guī)燋閼?zhàn)鯤身,亮駕舟夾擊橫沖,賊大敗入水,淹斃斬獲、殺傷無算。自是賊人退保府治,不敢復(fù)出,晝夜固守,以老我?guī)?。施世驃命亮及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千二百人,分兵間道從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藍(lán)廷珍復(fù)統(tǒng)大軍繼之。二十二日黎明,大戰(zhàn)于蘇厝甲。賊死傷遍野。夜戰(zhàn)犁頭標(biāo),又大敗之。次日窮追,敗之于木柵仔,復(fù)敗之于蔦松溪,遂克府治。七日之內(nèi),恢復(fù)全臺,紀(jì)功第一。總督滿保手書褒揚,勞以白金四百兩,方之古賢將馮異、曹彬云。雍正元年春,授南澳鎮(zhèn)左營游擊,秋八月,擢臺灣南路營參將,俱未之官;以議敘平臺功,那都同知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一等。九月引見,溫綸褒嘉,特擢臺灣水師副將,賜孔雀翎寶刀貂皮緞疋火鐮包帑金二百兩,蓋異數(shù)也。途中聞邸報,奉旨特授。臺灣鎮(zhèn)海外重地,甫離兵火,亮撫恤窮黎,正己率屬,整飭水陸兵防,和衷文武,創(chuàng)建郡治木城,民歡樂之。南北路內(nèi)山生番,未習(xí)教化,性嗜殺,時出沒為民害。亮設(shè)法招撫,傾心歸順者一百八社,男婦一萬八百八十七人,于是附山居民咸皆安堵。事聞,上大悅,賜金一萬兩,從優(yōu)議敘,特加四級。亮仰體皇仁,因番性所嗜,購色布漳煙鹽糖等物,遣官遍歷各社,宣朝廷德意,賞賚諸番,歡呼之聲震山谷。計動用賜金一千八百九十余兩,尚八千一百四十兩有奇,封貯臺庫,流交公用,絲毫不私為己有也。雍正五年春,奉旨移鎮(zhèn)浙江定海。定海四面汪洋,為浙東吭扼。亮殫心綢繆,訓(xùn)練卒伍,日率戰(zhàn)艦弁兵,巡防周歷,南抵溫、臺,北窮盡山、花鳥,不敢一日暇逸。積勞成疾,卒于官,年六十有四;賜祭葬(錄藍(lán)鹿洲「文集」補)。
王郡,字建侯,干州人。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lán)廷珍收復(fù)臺灣有功,后為南路參將,始復(fù)姓。雍正六年,升臺灣總鎮(zhèn)。七年,討平鳳山山豬毛番。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眾作亂,鳳山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游擊李榮,引兵應(yīng)援。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fā),與參將侯元勛、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賊復(fù)集,自辰至未,戰(zhàn)數(shù)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梟于營門。越日福生、大概等三十余賊悉就擒。南路即平,而新鎮(zhèn)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征兵府中,總督郝玉麟復(fù)檄郡討之??熤谅棺痈郏矃⒗钍a越、游擊黃貴等,合兵圍阿束社。參將靳光瀚、游擊林黃彩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賊遁南日內(nèi)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炮聲震山谷。賊負(fù)創(chuàng)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于是各社望風(fēng)皆降;縛獻(xiàn)渠兇林武力等,北路亦平。十余年來鎮(zhèn)臺者,郡之功為優(yōu)云(「府志」)。
張?zhí)祢E,字嗚佩,仁和人。以千總留京營效用,簡發(fā)福建水師,出洋捕賊有功,累升至廣東提督。條奏停止采礦,部議革職。旋奉特旨,補湖廣常德總兵,調(diào)崇明,奉命海運漕粟至閩平糶,遂授臺鎮(zhèn)。蒞任二年余,恩威并濟(jì),兵輯民安,臺以無事。天駿為人質(zhì)直,而存心忠厚,識大體,勤于其職;升福建水師提督。去之日,兵民傾城趨送,至有泣下者,今風(fēng)神廟立有去思碑(「府志」)。
陳林每,邑人也。少貧,未嘗識字,為人駕牛以自給;牛止處輒取棰畫沙,作判押狀?;蛐υ懼?,曰:吾他日為官,當(dāng)解簽署耳??こ嵌鄷绲兀置棵窟^輒慷慨規(guī)度,計可作大宅處。一日遇悍卒,以橫逆加,怒與斗;已而感憤去,應(yīng)募入莆田伍籍,以平朱一貴功授把總,屢超擢,卒為臺灣總兵官。既蒞事,約束營伍,紀(jì)律甚嚴(yán)。守令入謁,必告以此土利弊。且曰:吾子侄犯法必痛懲,毋以我故示寬假也。素敬禮士大夫。德化進(jìn)士王必昌來修邑志,不事干謁,林每輒以禮下之,致尊重焉。晚學(xué)擘窠大書,作右軍鵝與梅魁字甚工,擢署惠州提督,卒于官。今鎮(zhèn)北坊居第猶存,蓋其所規(guī)度處云(韓必昌撰傳)。
魁德,蒙古人。以平和游擊,調(diào)臺灣鎮(zhèn)標(biāo)中營。時彰邑民以漳、泉分類械斗,金總?cè)致蕩煴毖矎棄?,德在郡與觀察穆和藺,日夜巡緝,獲其奸宄殲之;復(fù)分撥隊伍于中北諸途,截其蔓延,于是臺、鳳二邑賴以免禍。尋以護(hù)城守,坐失察例,當(dāng)奪官。去之日沿門供香案,送者塞途。自有武員,未有得民若斯之甚者(黃汝濟(jì)撰傳)。
鄭嵩,字穎山,泉之南安人也。由武舉從戎,為海壇鎮(zhèn)軍官,以功調(diào)安平水師游擊。喜文墨,剛方廉肅,而尤嚴(yán)于治戎。乾隆五十一年冬,逆賊林爽文陷諸、彰二邑,莊大田亦陷鳳山,郡城戒嚴(yán)???cè)终{(diào)軍出應(yīng)敵,與諸將分扎南北要路;郡城重地,使嵩留守。時郡兵無過數(shù)百人,嵩令分守各門,軍法甚肅,親巡邏無間日夜。御敵發(fā)奸,多中機(jī)要。有把總高大捷者,守大北門,通謀于賊,乃訛言總鎮(zhèn)軍覆,夜疾馳作奔逸狀,遂棄北門去。嵩發(fā)令捕之,獲諸鹿耳門,斬其首示于眾,眾心乃定。事聞,上曰:游擊例不專殺,但軍前事機(jī)不測,嵩能用權(quán),堪勝提鎮(zhèn)之任,著該部從優(yōu)議敘。五十二年春二月,嵩率舟師搜剿竹仔港,勝之,獲賊三十余艘而歸。初,督師黃仕簡,節(jié)制臺灣,以總兵郝壯猷征南路,游擊蔡攀龍副之。郝南軍大湖,戰(zhàn)不利甚困,郡城兵乏不能救。比游擊延山以一千人至,同知府事楊廷理乃言于督師,以延山軍赴南路,而使嵩以二百人從水道趨東港,會延山以救郝。嵩有族叔玉潤居?xùn)|港,嵩族人亦多在焉。至是,乃召玉潤集鄉(xiāng)勇助軍,遂會延山伐鳳山賊,克之。二月辛酉,復(fù)鳳山城,郝困解。以蔡攀龍八百軍守鳳山,嵩與俱焉。鳳山既復(fù),督師以南路賊不足憂,乃檄蔡攀龍軍回郡。郝守鳳山勢孤,而賊方分攻鳳山城及山豬毛粵莊甚急;壯猷使參將瑚圖里往山豬毛,會都閫邵振綱殺賊。賊以所擄南路參將印,偽為邵檄,求援于郝;不疑其詐,急召嵩,使出師救邵。嵩行至琉璜溪,賊湮上流,嵩軍半渡,流決,賊出萬眾截殺。嵩血戰(zhàn)竟日,突圍出;歸言于郝,使分兵為犄角,不聽。翼日賊大集,攻總?cè)譅I,郝徙營入鳳山以守。丙子賊大攻鳳山城,嵩守南門,賊攻之不下。郝縱義民出東門御賊。義民敗,賊入城,郝棄城遁去。嵩登蛇頭山,放大炮力戰(zhàn)殺賊,隨行軍死亡幾盡,嵩孤身搏戰(zhàn),弓刀俱折,猶以敗刀斬數(shù)賊,力窮遇害。事聞,上深憫焉,賜祭葬,入京城昭忠祠;子孫襲云騎尉罔替。其族叔玉潤收嵩骸,歸葬于南安祖籍(謝金鑾撰傳)。
蔡攀龍,字君寵,同安金門人也。狀貌雄偉,聲如洪鐘。少貧,事樵采,每負(fù)薪入市,力兼數(shù)人擔(dān)。市翁某,見而異之,曰:偉丈夫!茍從戎,當(dāng)?shù)酶毁F,卒俛首于市儈曷為?攀龍曰:吾嘗再應(yīng)募,終被黜。翁曰:將軍以服飾取人,子姑從我。乃延至家,厚恤之,卒妻以女。適鎮(zhèn)將復(fù)募士,翁為制冠服戎裝以往,長官奇之,遂就募。未幾補外委,攀龍得俸入以具朝暮餐,食不飽,常貸以飽。頃之,以捕盜功,累升海壇游擊,調(diào)澎湖右營游擊,坐失察例,當(dāng)奪官,檄未行而林爽文亂作。時鎮(zhèn)將遣軍北援,郡城空虛。賊迫,適攀龍以四百軍至,威容甚盛,眾大悅。攀龍守郡南桶盤棧,相度地勢,浚溝筑壘未就,而賊大至。攀龍不為動,堅陣待敵。會臺司馬楊廷理率義民出,攀龍與分左右翼擊賊,大破之。越數(shù)日,北路賊擁攻東門,攀龍復(fù)與楊司馬共擊賊,賊走。由是賊意懈,郡垣賴以守。明年春正月,提軍黃仕簡節(jié)制臺灣,使總兵郝壯猷征南路,以攀龍為副。鳳山之復(fù),攀龍與有力焉。既,提軍檄攀龍歸,鳳山復(fù)陷,南路賊勢日益張,攻郡城者間日一至。于時攀龍仍守桶盤棧御賊。常將軍抵臺,以楊廷理領(lǐng)義民守南門,而使攀龍九百人屯桶盤棧。攀龍守桶盤棧,始終無挫衄。比得奏,功授副將。八月發(fā)兵救諸羅,使攀龍與副將貴林為之率;從海道濟(jì),取路鹿仔草,賊勢彌漫。時秋霖大至,衣裝盡濕,鎗炮不施,全軍陷于正音莊。貴林及游擊楊起麟、邱能成、都司杭富、守備馬大雄俱戰(zhàn)死,獨攀龍與孫全謀突圍而東入于諸羅。比廷寄至,擢總兵柴大紀(jì)為水師提督,以攀龍補臺灣總兵官;未幾復(fù)加提督,授參贊。時攀龍困于諸羅者久之,及福侯解諸羅圍,甫三月,南北路悉定,憑險負(fù)固者皆就擒;猛將勁兵縱橫于南北,攀龍無所見。攀龍之功,守郡城者居多。其為將得眾心,營卒義民多樂為攀龍用者。攀龍貌當(dāng)貴,陛見,上察其儀表甚悅。平臺功臣二十人,圖形紫光合,攀龍與焉(謝金鑾撰傳)。
潘國材,號遴山,閩縣人。由戊子武科,歷鎮(zhèn)標(biāo)中營游擊。性格和平,才具明敏,凡諸措置多就理。素愛民而嚴(yán)于治兵,兵有凌民而傷其貨者,國材償以己資,糾其兵重罰之,兵益斂肅。公余吟詩作字,索書者無不立應(yīng),故其遺翰甚多。國材卒于官,臺人惜之(黃汝濟(jì)撰傳)。
奎林,滿洲鑲黃旗人也。初襲一等承恩公,以漢軍都統(tǒng)理藩院尚書,出為烏里雅蘇臺、伊犁將軍。以事下吏議。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伏誅,臺灣初定,朝廷籌善后事宜,欲清積弊,以奎剛方正直,能執(zhí)法,有旨授臺灣鎮(zhèn)總兵官???,風(fēng)持峻厲,不負(fù)任使。凡吏治營規(guī),有不軌者,皆繩以法,不少假。笨港守備李文彩,以得水口例錢,私放偷渡,奎聞,召文彩至,欲鞭之。文彩曰:守備可殺,不可辱也??唬喝辉铡<淳咦鄶刂?。嘉義令唐時勛,命案頂兇,幕客潘某成其事,民呼冤于總鎮(zhèn)??嵉脤崳Ⅲ着四扯堤屏?,咨道府并置之法。其它似此者不可殫述。于是文武官皆有忌憚,一時海上吏不容奸,民無怨讟,積弊為之一清。其自處清操刻苦,有饋遺者,悉卻不受。外出使二卒執(zhí)鞭前行,無他輿從。曰:朝廷養(yǎng)兵,豈為我作仆隸哉?一日大雨,坐聽事案兵,屋破,漏滴當(dāng)坐處,使人扶傘立于旁。吏請飭修。曰:毋動,動則累于人,吾不為也。在任三年,命為西藏大臣。往西藏(謝金鑾撰傳)。
吉凌阿者,滿洲鑲藍(lán)旗人也。性剛直而用兵有法,初以平和游擊,調(diào)臺灣鎮(zhèn)標(biāo)左營。嘉慶十年,??懿虪繉覕_臺灣南北路,諸亡命者多與勾結(jié)。十一月,賊舟泊淡水,陸路賊乘之,焚艋舺,攻竹塹??傛?zhèn)愛新泰聞警,即率師北行。賊舟旋抵南路鳳山,陸賊陳捧、吳淮泗輩應(yīng)之。壬申(二十三日),觀察慶保,使同知錢■〈雨上澍下〉率屯番義勇赴鳳山剿捕。是夜,賊焚陴頭,劫倉庫、監(jiān)獄。錢同知南入于粵莊。丁丑,總鎮(zhèn)回郡城。戊寅,使凌阿以三百人伐鳳山賊。己卯,軍至南梓坑,賊勢四集,凌阿度不可進(jìn),即相地勢,令立營,一夜壘成。明日賊四面至,凌阿使兵眾無動;比賊來五步以內(nèi),鎗炮并發(fā),突出擊之。賊死無算。未幾,眾復(fù)集,如前法擊之。如是者兩日,磺藥已盡。會總鎮(zhèn)檄使歸,凌阿乃偽使人馳書錢同知,語以明日南行,會粵莊約同知以師接援。賊得書退二十里,設(shè)伏以要之。明日天甫明,凌阿拔營北行。比賊聞知凌阿已至郡矣。十二月癸卯(二十四日),總鎮(zhèn)出師北門,使凌阿出東門,北轉(zhuǎn)與總鎮(zhèn)會。比凌阿自東而北,聞鎗炮聲,訝曰:此陷圍聲也。急覘之,果然。乃使士卒登高視圍堅瑕。復(fù)曰:某向瑕。乃嚴(yán)兵合力攻某向,遂破圍。以總鎮(zhèn)出時北路不通,內(nèi)地軍未至,我軍議堅守,凌阿不盡其用。然凌阿每遇敵,意氣閑暇,若無所事。蓋明于兵法,而能慎用之者。一時曉軍事如凌阿者為難。會舟師破蔡牽,陸路賊亦散。奏功論賞,而凌阿以〔憤郁〕勞憊卒,臺人惜焉(謝金鑾撰傳)。
戡定戎略
戡定戎略者,所以紀(jì)國威、昭皇仁也。自「周官」大司馬制軍詰禁以糾邦國,而九伐之法明于天下;使知負(fù)固不服之不可為,犯令陵政之不可宥。凡以去賊害、安民賢而已。臺處海徼之外,夷寇所居,鄭氏有之;馮恃汪洋,斯梗圣化。天威載宣,皇圖式廓;而浮棲旅寄,民志非定,蜂壺虺穴,險阻易憑。遠(yuǎn)如康熙辛丑,近自乾隆丙午、丁未間,么■〈麻上骨下〉草竊,越海跳梁;命將出師,屢煩廟算。槁苗時雨,怨虹指霓,君心照臨,不違咫尺。乃者越裳變風(fēng),知周公之才之美;吉甫作頌,見申伯于蕃于宣。捃摭往事,裒錄舊聞、欲以實無外之化、示有夷之行,考地理之■〈歹米〉,宜明人事之異變,昭茲來許,佑啟后人。俾知一席之安、一飯之飽,莫非食德飲和,戴高履;厚庶某發(fā)忠孝之至性、守耕鑿之良圖,保苞桑于永寧、感芾棠以勿敗,意在斯已。凡名將傳若干首,而措置之法,于是乎在焉。
姚啟圣,號憂庵,浙江紹興人,漢軍籍。康熙癸卯鄉(xiāng)薦第一。初任香山知縣,詿誤去。起為臺州郡佐,升溫、處道。丙辰,為福建布政使。時耿逆初平,海氛未靖,啟圣每自備衣糧,招募壯勇,有澄清海外之志。嘗曰:國家聲教無外,奈何以臺灣一彈丸,使沿海居民不遑寧處,廑宵旰憂?會總督郎廷相罷去,啟圣代之,遂決計平臺。歲己未,移駐漳州。漳與臺邇,間諜可施,乃大開招來館,以隨征參議道黃性震董其事,來降者輒納之。令福州同知蘇良嗣督造戰(zhàn)船;委隨征同知林升督糧運;用人揆務(wù),洞中機(jī)宜。既數(shù)月,賊降稍多,悉厚犒之。先是,偽將軍朱天貴來歸,啟圣知其驍勇熟海道,特疏請?zhí)熨F參軍事。至,則引入帳中,相與臥起。天貴感激,竭誠效力;遂增置火炮軍器,買上游米石,以圖大舉。會蘇良嗣戰(zhàn)船報竣,賊遣偵者數(shù)輩覘動靜,啟圣故示以弛緩。值元夕令百姓張燈,自與文武大僚置酒還珠門樓上,若無意用兵者。漏下二鼓,忽稱疾,命屬吏行酒,而啟圣已開南關(guān),疾馳三百里,至閩安鎮(zhèn)之五虎門,親自配舟,調(diào)遣精銳出師矣。隨又赴漳,使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往說賊降;而偽行人傅為霖,雖約為內(nèi)應(yīng),實心持兩端。及為霖見殺,乃作急遽狀,從數(shù)騎招搖城市,見大屋輒扃之,榜其門曰:某鎮(zhèn)公館,某將軍行臺,各盛陳供具。得賊偵,則佯曰:若非某將軍人乎?歸語而主,某日之期不可爽,倍予酒食遣歸。得他偵亦如之。海上喧傳,自相猜忌。鄭氏心腹,人人白危,繼踵納款。庚申春二月癸未,乘賊懈,遣兵攻破陳洲、馬洲、觀音山、石碼等十九寨。甲申,復(fù)遣隨征游擊張定國、都司張璽等,引兵直抵海澄城下。計招偽總兵蘇侃為內(nèi)應(yīng),攻拔之,降其眾二千二百六十七人,遂復(fù)海澄。是夜遣隨征知縣黃金從等,乘潮分渡,直入海門等處,降其偽統(tǒng)領(lǐng)鄭元堂、偽都督黃瑞、偽將軍陳珍、偽總兵張雄、偽將軍張治等,水陸兵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丁亥,遂復(fù)金門、廈門。賊勢窮蹙,退保澎湖。二十年,啟圣以軍中不可無帥,具疏上請?zhí)熳?,命?nèi)大臣伯施瑯為水師提督。既至,相與籌兵料敵,經(jīng)畫方略。歲癸亥夏六月乙酉,從銅山進(jìn)兵,癸巳克澎湖;七月丙申,鄭克塽率眾歸誠,海外悉平。啟圣制閩數(shù)載,建議平臺,獨握勝算。一切文移條教悉出己手,雖溽暑盛寒不倦。談?wù)撝甘?,英氣激發(fā),義形于色。遇有功將弁及降將,皆開誠獎勵,捐金宴犒,無少吝惜。推功讓能,勞謙不伐。為定謀推轂名臣第一。朝命加啟圣宮保,予世職。凱旋后,隨題展海界遷民,俾復(fù)井疆(先是順治十八年令沿海居民遷界)。又置通省郡邑學(xué)田,供貧士膏火。尋以病卒于官。櫬出福省西郊時,士庶填衢塞巷,跪奠號泣,立祠洪江滸,肖像祀之。
施瑯,號琢公,晉江人,明崇禎時為游擊將軍。及明亡,閩、粵事亦相繼敗,遂挈家入海,依鄭氏。成功忌其能,因釁執(zhí)之。會得脫,遁歸,家屬皆被害。順治丙申,制府李率泰薦授副總兵,駐同安,薄廈門賊壘,屢擒其驍將凡數(shù)十輩,招降萬余人,晉同安總兵,升福建水師提督,削平金、廈沿海諸島??滴趿?,以邊患宜靖,疏請平定臺灣,得旨赴京面奏;尋以議裁浙、閩、粵三省水師提督留京,晉爵內(nèi)大臣伯??滴醵辏拈}督姚啟圣請,特命仍以水師提督至閩,選練舟師,大舉征臺。操演三載,二十二年夏,將乘南風(fēng)進(jìn)剿。偽鎮(zhèn)國公劉國軒,就臺簡精壯,調(diào)佃丁,計二萬余人,取洋船及偽文武等官私船,改為戰(zhàn)船,大小二百余號,親統(tǒng)至澎,屯于風(fēng)柜尾、牛心灣等嶼;鎮(zhèn)澎偽將林升、邱輝等,約眾二萬,集于雞籠嶼。各島環(huán)列炮城,沿??傻前短帲胖虊?,分眾扼守。六月乙酉,瑯帥舟師由銅山開駕,令各風(fēng)颿大書將弁姓名,以便識進(jìn)退,定賞罰。丙戌,到貓嶼、花嶼,是夜泊八罩水埯澳,遣官乘小哨到將軍澳、南天嶼等島,安撫居民。丁亥質(zhì)明,進(jìn)攻澎湖。賊列匝艘迎敵,前鋒游擊藍(lán)理、曾成等七船沖入賊■〈舟宗〉,副鋒千總鄧高等六船繼進(jìn),焚殺過當(dāng)。值南潮正發(fā),諸船為急流分散,前鋒船迫炮城,賊舟兩翼合圍?,樛{(lán)理之颿,見其深入,自將坐駕船,突圍赴援;興化鎮(zhèn)吳英繼之,焚斬偽將弁七十余員,圍解,理傷炮還?,樢嗉赣谀?。抵暮,拋泊洋中。翌日仍收泊八罩,以甲裳裹首,嚴(yán)申軍令,按失律罪。諸將懾伏,祈請立功自贖,兵氣復(fù)振。己丑,取虎井、桶盤嶼。庚寅,獨駕小舟,潛偵賊砦還,遂連日用老弱驕兵計,假攻嵵內(nèi)及內(nèi)外塹,以分賊勢。越癸巳,集各鎮(zhèn)誓師,分為八隊。每隊七船,各三其壘。自統(tǒng)一隊,居中調(diào)度。以八十余船為后援,五十船從東畔內(nèi)塹入雞籠嶼為奇兵夾攻,五十船從西畔內(nèi)塹入牛心灣為疑兵牽制。將戰(zhàn),有風(fēng)自西北來,渰浥蓬勃逆我?guī)?,三軍股栗。瑯徇師大呼曰:無畏惟天,惟皇帝之靈,實式臨之。須臾雷動,立轉(zhuǎn)南動,潮水加漲四尺,將士賈勇直向媽宮澳撲剿。賊舟四面齊至,火矢噴筒,燔■〈熖,舊代臼〉怒張。我?guī)煶藙輮^擊,自辰至申,兵氣愈厲,焚殺偽將曾瑞、王順等四十七員,偽協(xié)營弁目三百余員,賊伙萬二千有奇,斗艦燒毀殆盡。劉國軒急乘走舸,從北面吼門逸去。我?guī)熑腭v澎湖。澎水故苦咸,瑯禱于神,甘泉涌出。澎湖既定,乃以恩信結(jié)臺人,迎降將領(lǐng)、弁目凡百六十五人,賞以袍帽;士卒四千八百五十三人,給以銀米;傷未及死者六百余人,醫(yī)治之,送還臺。降者相謂曰:是真生死而肉骨也。歸相傳說,賊眾解體,引領(lǐng)望王師若時雨。逆藩鄭克塽勢蹙,決計歸順,遣裨將馮錫圭、陳夢煒赍獻(xiàn)延平王金印一、招討大將軍金印一、公侯伯將軍印五,籍土地府庫軍實,叩軍門乞降。時七月二十七日丙申也。八月壬子,遂統(tǒng)舟師抵臺受降,令劗發(fā),撫輯兵民,雞犬不驚,市不易肆。居數(shù)曰,乃刑牲奉幣,告于成功之廟曰:自同安侯(成功父芝龍封同安侯)入臺地,始有居民;迨賜姓(明唐王僭號隆武,賜成功姓朱)啟土,世為巖疆,莫可誰何。今某實賴天子威靈、將帥之力,克有茲士,不辭滅國之愆,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第某蚤歲,于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某于賜姓,剪為讎敵,情念疇昔,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則已。語畢涕下。諸將士聞之,皆感泣私語曰:父仇也,鄖公辛賢于伍員矣。自是臺之官民,毋敢有以私怨逞者。捷書至闕,上解所御龍袍馳賜,載褒以詩。因疏陳臺灣棄留利害,周詳懇切。請設(shè)郡縣防守,為東南數(shù)省籓籬。禮遣克塽及諸將帥歸之京師。詔如所請,海外悉平。加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予世襲,仍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值歲兇,平糶賑恤,所全活百萬戶。尋卒,賜謚襄壯。
吳英,字為高,其先泉州人,后入籍莆田。康熙二年,以平金、廈功,授都司。甲寅耿變時,為浙提左軍游擊。會寧海將軍視師,問諸將誰可膺大任者,提督首以名對,遂授先鋒。前后克復(fù)黃巖、太平、樂清、青田、象山等縣,解處州圍,破逆黨曹養(yǎng)性于溫州,殲海寇張拱垣、朱飛熊于毛頭洋,復(fù)收捕遂昌、松陽等山寇。水陸數(shù)十戰(zhàn),皆親冒矢石,先士卒,定謀制勝。每獻(xiàn)捷,功居首,擢副戎,任閩制府中軍。值海氛未靖,下游數(shù)警,屢出奇兵,敗賊于陳三浿、觀音山、江東橋,所向披靡。擢同安總?cè)?,隨率舟師復(fù)平金、廈。是歲列郡大饑,馳請總督姚啟圣出示許沿海百姓出界采捕,全活百萬。尋移鎮(zhèn)興化,適提督施瑯疏平澎臺,遂統(tǒng)陸師為副,誓眾登舟,先抵八罩。進(jìn)剿之日,前鋒深入,幾為賊窘。自同提督駕船突圍援之而走。已復(fù)領(lǐng)船奮勇前進(jìn),焚賊巨艦,立克澎湖。逆藩即降,駐師臺灣數(shù)月,民不知兵,臺人比之征西大帥。凱旋入覲,溫旨褒嘉,賜鞍馬衣袍,調(diào)浙舟山。甫閱月,擢四川提督,凡十一年;又以閩海巖疆,授陸路提督。未幾復(fù)調(diào)水師,殫力經(jīng)畫,凡關(guān)國計民生者,無不悉力舉行。后以年老乞休,賜御書匾聯(lián),加威略將軍。尋又賜詩存問。年七十六,卒于官,贈太子少保。
朱天貴,莆田人,平陽鎮(zhèn)總兵官??滴醵荒暌钥偠揭⑹ニ],奉旨調(diào)回閩省協(xié)平臺灣。明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天貴率舟師,奮勇追擊,斬獲溺死者無算。會中炮死。總督上其功,詔贈太子少保,謚忠壯,蔭一子知州。是時平臺立功者,有海壇總兵林賢、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廈門總兵楊嘉瑞,副將蔣懋勛、林葵、詹六奇,參將羅士珍,游擊林瀚、王朝俊、許毅、張勝、何應(yīng)元、曾成功、吳輝、趙邦試,二等侍衛(wèi)吳啟爵,筆帖式常在。
覺羅滿保,號島山,滿洲人,康熙甲戌進(jìn)士。五十年,巡撫福建,綜煩治劇,有干濟(jì)才。尋總制閩、浙。五十二年,奉命巡海,復(fù)游塞、置煙墩,相度機(jī)宜,綢繆孔固。六十年,臺匪朱一貴作亂,滿保密疏告變,謂撫臣呂猶龍曰:廈門為控制全臺咽喉,當(dāng)親往以安人心,為恢復(fù)計。綏輯會城,撥濟(jì)糧餉,請以相屬。五月庚午,由省城疾趨泉州,值澍雨連綿,乘竹兜,從數(shù)騎,行泥淖中,人莫知其為制府也。至廈門,嚴(yán)申軍令,市肆晏然。時臺灣霪雨連月,賊人坐困;乃密募商船,入臺為偵,多載魚鲞。賊喜得鲞,酬以米粟。又令魚舟托言遭風(fēng)漂泊,使壯士附船,用竹筒貯告示,蠟封之,系腰間,至港,輒從海底潛行登岸,入府遍掛諭鄉(xiāng)村市鎮(zhèn):『有建大清旗號者,即為順民。諸色人等有寫大清二字貼縫衣帽者,即免誅戮』。由是各里紛紛遵辦,以待王師。已而舟師云集,乃釃酒誓眾,聲言分路進(jìn)剿。密授諸將錦囊,戒以澎湖開洋后啟視,則令其合攻鹿耳門。蓋欲散賊黨,以分其勢也。賊果分兵拒戰(zhàn)。旬日之內(nèi),恢復(fù)府治。南北二路,以次討平。捷聞,隨調(diào)遣能吏,安輯流亡,慰撫民番,全臺底定。后以疾卒于官。
施世驃,靖海將軍侯瑯之子,以外委守備,隨父攻克澎湖立功,累官至水師提督,駐廈門??滴跣脸螅_匪作亂,世驃聞變,集諸將議曰:寇勢猖獗,六、七日全臺俱陷,非小賊也。今臺船數(shù)百艘,逃入內(nèi)地,脫有奸徒混跡,乘虛鼓煽,廈島一搖不可制,咎將誰執(zhí)?乃按兵觀釁,而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驃出師赴澎湖,以慰眾心。迨滿保至廈門,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抵澎,與南澳總兵藍(lán)廷珍謀,克復(fù)安平;復(fù)與廷珍遣將分搗郡城。賊魁朱一貴等就擒,即于軍中疏平臺狀。值南風(fēng)正駛,捷書到闕,賜世驃東珠朝帽蟒袍,異數(shù)有加。時元兇雖擒,余黨散匿,世驃復(fù)與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會風(fēng)雨大作,屋瓦皆飛,人民震蕩,世驃終夜露立,疾作,卒于軍。
藍(lán)廷珍,字荊璞,閩之漳浦人。少棄耕入伍,習(xí)騎射戈盾,趫捷如風(fēng),鎗炮無虛發(fā)。初為把總,洊升溫州游擊,追??苡谕庋?,屢有奇功。凡絕島險遠(yuǎn)僻深,官軍不到之處,莫不搜剔。以覺羅制府薦擢南澳總兵官??滴跣脸笙?,朱一貴陷臺灣。廷珍聞報,即簡徒治裝,慨然以征討為己任。貽書制府曰:『臺灣僻處海外,狃于治安久矣。朱一貴突爾跳梁,戕害官兵,竊踞郡縣,雖曰猖獗之極,其實不難平也。無賴子弟,偶爾烏合,尚未知戰(zhàn)守紀(jì)律為何事。當(dāng)即命將出師,星夜進(jìn)討,如救焚拯溺,勿容稍緩。彼不意官軍猝至,必將手足忙亂,倉皇散走,渠魁大憝,自可聚而殲旃。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道也。若俟奏報、請旨而后發(fā)兵,動逾數(shù)月,賊膽必大,規(guī)模漸立,謀士漸出,羽翮漸成,則燎原之火,正須大費撲滅耳??刂婆_灣,惟廈門最為扼要;形勢所在,便于指揮。執(zhí)事在省隔遠(yuǎn),莫如疾驅(qū)南下,住札廈門,督師進(jìn)剿,籌劃糧餉。諸凡機(jī)宜,呼應(yīng)便捷。且內(nèi)地莠民,不無乘虛鼓煽,或謀嘯聚,搖惑人心;若棨戟一臨,群疑自息。執(zhí)事曠世鴻才,必有奇謀上計,滅此朝食,非鄙人所能窺測。惟是養(yǎng)軍千日,用在一朝。國家不吝爵祿,施及下材,未有毫毛小效,補報萬一,敢以此疆彼界之殊,非在職守之內(nèi),袖手縮頸,晏坐而旁觀哉?愿執(zhí)事假某水陸萬軍,舳艫三、四百艘,請乘長風(fēng)破千里浪,為執(zhí)事一鼓平之』。先是,制府聞警,即以軍需糧餉屬諸巡撫呂猶龍,而身從數(shù)騎,疾趨廈門,飛檄召廷珍至廈門,共圖恢復(fù)事。比行至涂嶺,得廷珍書、大喜曰:藍(lán)總兵所見,事事與吾吻合,平臺得人矣。廷珍會滿公于廈門,定方略,以廷珍統(tǒng)征臺大軍,帶領(lǐng)將弁八十余員、兵壯八千余人、營哨商艘杉板頭■〈舟彭〉仔諸舟四百余只。以素所禮漳浦諸生陳夢林為廷珍謀士,使會提督施世驃于澎湖,克期進(jìn)剿。六月朔日,舟出港,颶風(fēng)大作,飄銅山。十有一日,抵澎湖。廷珍言于世驃曰:群盜烏合易靡耳。惟脅從至數(shù)萬,不可勝誅,毒生靈無益;請張檄止殲巨魁,他勿問,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世驃曰:善。十有八日戊申,昧爽,師克鹿耳門,乘勝攻安平,拔之。戒將弁入郡之日,毋許殺掠。遍檄市里:門書大清良民者勿誅,于是人多為自全計,脅從皆散。連日戰(zhàn)于鯤身、瀨口、涂墼埕、洲仔尾,皆捷。十有九日,賊大攻安平,以數(shù)萬眾擁牛車,駕炮列盾為陣,大隊沖突而至。廷珍親督大炮,連環(huán)迸發(fā),倒翁飛虎烏龍旗,遂破牛車陣,由是賊退保府治不復(fù)出。惟沿岸列炮,晝夜固守。我?guī)熗鶃砉?,勢相持。越日,有西港仔民持羊酒夜詣世驃營,載妻子為質(zhì),愿引大兵從西港仔登岸,以出郡城之背,世驃然之。宵中密遣林亮、董方輩,以兵一千二百人往,明日廷珍知之,急見世驃曰:此誠良策,然必以全力乘之。某聞賊多在蕭壟、麻豆間,西港仔出其肘下,且距府不遠(yuǎn),呼召立應(yīng),又多竹林可埋伏。彼若以數(shù)千人分布要害,四面環(huán)擊,林亮一軍危矣。故非大隊不濟(jì)。世驃瞿然曰:孰可任者?廷珍曰:『此行他人不能,某愿當(dāng)之。公于此可分遣將備,力攻瀨口、土墼埕等處。賊聞我?guī)煴眮恚貤墵I遁府治,恢復(fù)在此兩日間耳』。從之。于是廷珍留所部兵三分之一,會攻府治,自帥舟師五千五百人,夜渡西港仔。二十二日壬子黎明,于竿寮鄉(xiāng)登岸,即不令來舟悉回安平。諸將曰:登岸棄舟,何也?曰:示軍士必死無歸還心。今日戰(zhàn)勝,明日當(dāng)?shù)指味Q晕淳?,諜者報:賊在蘇厝甲,與林亮、魏大猷輩決戰(zhàn),勢甚張。廷珍乃分兵八隊,以魏天賜、金作礪、葉應(yīng)龍、武舉倪洪范,領(lǐng)兵千人,疾繼林亮輩為前鋒;以林政、李祖,領(lǐng)千人為左翼;王萬化、邊士偉,領(lǐng)千人為右翼。復(fù)以胡璟、劉永貴、范國斗、范崇勛,分領(lǐng)千人為左右奇兵。以蘇明良領(lǐng)四百人為后應(yīng),呂瑞麟領(lǐng)七百人為游兵。廷珍自與陳允升、陳章、林君鄉(xiāng)、周宣、藍(lán)引沛、何期有輩,領(lǐng)精銳五百人為中軍,鼓行而進(jìn)。賊黨林曹、江國論、黃殿、林騫、林璉等,率眾來迎。前軍奮力沖殺,左右奇兵繞賊陣后,首尾夾擊,游兵突出竹林橫沖之。中軍虓闞而進(jìn),鎗炮震天,賊大潰,追斬俘獲,縱橫無算。薄暮至犁頭標(biāo),廷珍料賊必夜劫營,下令撤帳,卷旗露刃,伏莽蔗中。賊果至,不見大營,驚。我軍突出擊之,賊大敗走。癸丑,廷珍督大兵南下,敗賊于木柵仔,追至蔦松溪,直搗臺郡。朱一貴率群賊遁去,廷珍收復(fù)府治,駐兵萬壽亭。適世驃亦從七鯤身、涂墼埕,分路攻剿。壬子夜,駐南教場。是日與延珍俱會府治,出榜安民。郡城平,乃分遣大兵,擴(kuò)清南北路。戊午,大戰(zhàn)于大穆降,賊眾多降。朱一貴走灣里溪,窮追至鐵線橋,遂收咸水港。一貴走下加冬。初,漳人王仁和居臺灣,往來于溝尾莊,與莊民楊石、楊旭、楊雄善。仁和謁廷珍,廷珍善待之,與以千總守備札,使招致楊石輩,以計擒一貴。閏六月甲子,一貴走溝尾莊,楊雄輩共縛之,并捦其黨翁飛虎等數(shù)人,而散其余眾。未久,諸元兇多就獲,南北路悉平。其時臺鎮(zhèn)乏人,以廷珍署總兵官。秋七月,余孽江國論、鄭元長復(fù)豎旗于阿猴林,討平之。江國論輩乞降,廷珍善待之,美衣食,恣其出入,以示諸未捦者。九月,提督施世驃卒,廷珍署提督事,復(fù)招撫杜君英等數(shù)賊。然其未靖者,猶時萌孽其間,故楊君、林君等起于六加甸,陳成、蘇清、楊美、林阿尾、王教等起于石壁寮,皆收縛之,立斬于市。于是分檄諸將,大搜羅漢門,盡獲其余黨。惟王忠、邱寶宣,遁入傀儡內(nèi)山。廷珍乃使外委鄭國佐、林天成、番通事章旺,同入傀儡內(nèi)山,遍諭番眾勿竊留,使國佐從瑯■〈王喬〉繞行山后,至卑南覓,檄諭諸番,官勞以冠帶補服,令起崇爻七十二社番壯,大搜中土逸賊,盡縛以獻(xiàn)。由是王忠諸賊不敢逸內(nèi)山,卒為官吏所擒。廷珍善緝捕,雖逆黨有相率入海以遁者,皆能計料其所之,移檄捕之,無有脫者。冬十月,奉旨授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予世襲。生平忠勤勇敢,用兵有法,而為人恂恂謙抑。凡有計劃,多不自用,而善于用人。愛才如渴,將弁有賢者能者,必引與同升,而靡有德色。初,廷珍有從弟曰鼎元,為漳浦諸生,與陳夢林同出儀封張中丞之門。儀封倡明五子之學(xué),及門多賢士。然語其實學(xué)實用,殆無過二子者。夢林沉深多智,而鼎元才尤伉爽,明斷敏捷,料時事洞如觀火。廷珍總師征臺,挈鼎元俱行。凡軍中書檄露布,盡出其手。機(jī)謀計劃,則夢林共襄之。南北路既平,夢林歸。余孽作難幾一載,軍中方略多出鼎元。廷珍每料敵發(fā)慮,鼎元奮筆疾書,動中機(jī)窾,平臺事多賴之。以高安朱相國薦,授廣東普寧令,改潮陽,煩劇畢治,決獄如神明。然風(fēng)持甚峻,忤監(jiān)司,誣以贓,奪職勘問。二巴人遮道呼冤,巡撫鄂公知其誣,然以案成,卒予罷職。會鄂公總制閩、浙,以臺灣番民弗靖,要與入閩。鼎元陳臺灣十事,鄂公專折舉鼎元之賢,奉旨召見,命為廣州府知府。到任甫兩月,卒于官。鼎元字玉霖,夢林字少林(謝金鑾撰補)。
??蛋玻柧待S,滿洲鑲黃旗人,相國忠勇公第四子也。幼從戎有奇績,金州平、論功封嘉勇候,遂以協(xié)辦大學(xué)士,總督陜、甘兩省。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提督黃仕簡、任承恩,討賊無功,賊眾日滋蔓。明年春,詔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代仕簡;江南提督藍(lán)元枚為參贊,代承恩。藍(lán)至鹿仔港,病卒。常守郡城,賊勢久弗戢,乃上書乞特簡重臣專討伐事。八月,有旨以嘉勇侯為大將軍、超勇侯海蘭察為參贊,同領(lǐng)隊大臣普爾普、舒亮、四川將軍鄂輝,統(tǒng)領(lǐng)巴圖魯侍衛(wèi)一百二十余人,以楚、蜀、粵、黔兵九千人赴臺灣剿賊。侯至閩,禮賢下士,所至察民情,諮地理。抵泉州,征進(jìn)士鄭光策、舉人曾大源,見于公邸。二人往見侯,長揖不拜,侯益尊重之。詢以臺灣亂故,光策首言,上司好承奉,守土官差事奢侈,民生日脧削。侯壯其說,即日撤行臺供具,以納人言。其時獻(xiàn)地圖、言機(jī)事者甚伙,侯皆納之。乃定計集戰(zhàn)艦。十月乙巳,發(fā)大擔(dān)門,退候風(fēng)于崇武。壬戌(二十八日),諸路軍畢集,風(fēng)色大利,遂放洋,下令針盤指鹿仔港而發(fā)。癸亥,舟集鹿仔港,使舉人曾大源、廈門監(jiān)生陳文會職員楊振文輩,登岸招撫難民。露布告條數(shù)百紙,令脅從罔治。凡歸莊不助賊者,給與盛世良民旗一桿。凡莊有此旗者,不加兵。于是良民聞風(fēng)爭領(lǐng)旗不絕,脅從多散。時爽文方以賊黨守大里杙,而自與眾賊悉力攻諸羅。諸羅困圍已五閱月,民食草根豆■〈艸〈黑告〉〉,待命于呼吸。爽文札營牛稠山之上,在諸羅北七里。侯下令搗賊巢,大軍盡攻大里杙。爽文■〈〈貝貝〉上心下〉,去牛稠山營,北退二十余里,結(jié)寨于大埔林,而分其黨救大里杙。十有一月四日丁卯,侯使海蘭察率巴圖魯攻彰化之八卦山,而使額爾享額、色穆里雍中,以降番伏于山下,索倫阿、木勒塔、侍衛(wèi)哲堯,沖鋒上山,海侯繼之,槍箭齊發(fā)。賊奔山下,竹圍中伏起,降番急撲之散。明日戊辰下令,以舒亮為前鋒,取北路攻大里杙。己巳,侯率大軍南駐營于元長。分兵五隊,使海蘭察為前鋒,侯自率諸將繼之,悉南行救諸羅。辛未,天初明,爽文以眾賊御我?guī)熡趤鲎许敚ù藖鲎许攲俦扛?,非打貓北保侖仔頂也)。竹圍蔗園中,鎗炮迸發(fā),我軍嶷立不動。海蘭察視賊所聚,以馬隊沖之。巴圖魯輩箭無虛發(fā),當(dāng)之者七、八十步外,皆著矢倒地。賊如出不意。賊奔,爽文身被創(chuàng),于是焚陴頭、柴林腳、西勢、潭仔、湃厝、三塊厝、本廳、天賜、灰磘、雙溪口、大侖、海豐溝仔,凡十?dāng)?shù)莊(皆在笨港東南)。所至之處,勢如破竹。耆老持露布出迎,丁壯請從征者不可勝計。遂直抵牛稠山。山為爽文大寨,賊眾數(shù)萬,負(fù)山阻溪自固,皆四面攻殺而來。海侯率侍衛(wèi)躍馬踰溪,直沖賊陣,所向披靡,賊眾大奔。比昏,海侯先入諸羅城。侯復(fù)率眾將攻牛稠莊、臺斗坑、北社尾,皆削平之。比夜,侯與大軍入于諸羅,柴大紀(jì)率眾官迎,具言久困狀。福、海二侯取豆■〈艸〈黑告〉〉嚼于口,咨嗟者久之。諸羅民一時傳聞?wù)?,皆下涕。越三日壬申,賊眾數(shù)萬次諸羅城之西北,侯使海蘭察以侍衛(wèi)屯練兵五百人出,飛鏃疾馳,驟如風(fēng)雨。賊急奔,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shù)。窮追至賊寮,悉焚之,使民載其糧而歸。癸酉(初十日),復(fù)西剿至大侖,而將軍恒瑞亦打通半天厝來會。大侖與半天厝比連,皆鹿仔草地,于是諸羅西路始通。諸羅圍既解,爽文去大埔林,而堅守于斗六門。侯以近山賊巢連結(jié),必先剿除,乃使海蘭察、鄂輝、普爾普與翼長六十七,率巴圖魯東剿,取路自十四甲而北。侯自與將軍恒瑞、總兵袁國璜策其后,大戰(zhàn)于興化店,殺賊千數(shù)百人。自興化店北至員林莊,賊巢皆毀。而舒亮前受策,復(fù)自鹿仔港進(jìn)軍,伐竹仔腳、中寮,破大肚溪而南,??诼芳韧?,乃使普爾普、烏什哈達(dá)以千人南伐茅港尾,與知府楊廷理會剿中路。廷理亦能軍,且得民情。不二日,普復(fù)拔營而北。辛巳(十有八日),下令攻斗六門。賊自變量千人,迎截我?guī)熡隈R稠后(此馬稠后在諸羅北門外山中,蓋往斗六門舊路,今已廢,非南門之馬稠后也)。擊敗之。追至大竹排而還(按馬稠后大、竹排皆舊路,緣山而行,當(dāng)日往斗六門皆由于此。福侯由此進(jìn)兵,非利,故引還,而于二十日破大埔林而北,則今之大路也。由此舊路遂廢)。時爽文踞斗六門,而使其黨南屯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復(fù)東屯庵古坑,以為聲援。癸未,侯率大兵復(fù)攻斗六門,乃分兵使恒瑞、普吉保攻大埔林,鄂輝、袁國璜攻大埔尾,海蘭察以巴圖魯攻中林,侯自帥師往來應(yīng)援,大破之。數(shù)十里中積尸遍野。日哺,大軍會集于庵古坑??訛椴谈3惭?,濠柵深固,力攻破之。明日甲申(二十一日),師迫斗六門,賊踞隘口布坑阱,削竹筒埋之,以陷馬足。我軍行畝甽間,四面攻之,斬竹圍入,破其營;爽文遁,遂復(fù)斗六門。西螺逆民來降,侯使同知黃嘉訓(xùn)搜其黨。乙酉,大軍駐水沙連,分剿虎仔溪、萬丹、南投、北投諸莊,悉平之。丁亥,大軍至平臺莊,遂進(jìn)攻大里杙。大里杙高壘土城,列巨炮,內(nèi)設(shè)木柵兩層,外溪磡重迭。侯揮軍迫溪磡。賊發(fā)巨炮,侯親躍馬先渡,賊四出沖擊,巴圖魯前,賊不敢犯,暮即列隊于溪磡旁。比夜,賊來攻隊,我軍肅然無聲,賊迫,輒殺之。黑夜中殺賊無算。明日戊午,侯率諸將,分路夾攻之,破其穴,殺賊目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陳杰輩二百余人,擒偽彰化縣劉懷青及張火、蔣挺、林茂、何從龍。時爽文已挈妻拿越火焰山而遁,乃鏟平大里杙,獲大小鎗炮數(shù)百、榖數(shù)千、牛八百余。北路文武關(guān)防印信皆收復(fù)。十有二月丁酉,攻集集埔,破之,獲爽文母與其妻若弟。辛亥,攻小半天,又破之。二處皆堅壁絕險,懸崖鳥道,賊鑿石斷樹、滅途徑,謀死守者。于是擒賊目林追、林二、林添、孫東海、王若敬。爽文匿埔里番社中,侯乃指畫內(nèi)山岐途仄徑,凡一十五處,皆令大將嚴(yán)兵守之,而自與海蘭察窮搜亂山獠穴中,誅擒逆賊六千余人,收其器械。爽文自知不脫,乃投于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振縛之以獻(xiàn),遂卒獲爽文與其弟林躍、賊黨何有志,悉檻致京師。時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四日也。北路悉平,侯乃下令南征。十有四日丁丑,侯使普爾普偕副將謝廷選,取路內(nèi)山僻徑,直趨大武隴;鄂輝取路???,由哆啰嘓、洗布陴,搜剿而南。特克什布偕游擊葉有光,亦沿山南進(jìn)。侯自率大軍趨中路,以游擊吳琇為后勁。戊寅駐灣里溪。己卯,進(jìn)攻牛莊,擒賊陳獻(xiàn)瑞。中路余賊聞風(fēng)大潰,大穆降、九社口、本縣莊、大武隴、大埔、十八重溪諸處賊悉平。壬午,率師抵南潭。丁亥與賊戰(zhàn)于南仔坑,大破之,遂進(jìn)復(fù)鳳山。以副將伍達(dá)色留守。有水底寮者,居臺灣之極南,負(fù)山面海,地勢險遠(yuǎn),南北路賊多竄焉。侯使副將張芝元、知府楊廷理,往招諭之。賊恃險四出攻擊,芝元、廷理力戰(zhàn)焉。明日戊子,賊列陣于海岸,以死相拒。侯率海蘭察四路抄殺,出奇兵橫沖擊之。賊大敗,奔入海中,死者無數(shù)。莊大田走瑯■〈王喬〉?,槨觥赐鯁獭祪?nèi)山十八社,皆生番所居;外則柴城諸處,迫近海岸,林菁叢深,崎嶇轇轕。二月五日戊戌,侯令侍衛(wèi)烏什哈達(dá)率師由海道進(jìn),海蘭察、鄂輝由山路進(jìn)。侯親統(tǒng)大兵至風(fēng)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里。賊從林中突出,三路軍會合殪賊于林中,遂獲大田及其弟大韭、其黨簡天德、許光來、許尚輩與大田母妻子媳凡八百余人。生番縛賊三百余人至,盡殺之。械大田至郡,病亟,碟于市。南路悉平。是役也,臺南北亙千余里,巨兇糾惡與脅從者,眾且百萬,巢穴累結(jié),多在深林峻壑間,有非人跡所易到者。侯上秉廟謨,下稽眾論,出謀制敵,成算在胸。計自丁未冬十一月四日始用兵,至戊申二月五日,凡三閱月而南北路蕩平。窮山絕險無留奸,群兇無漏網(wǎng)。水火倒懸,畢登衽席。時雨之恩,溢于海表。蓋慮有必得,而兵無停機(jī),有如此也。先是侯在北路,燒賊莊,■〈〈貝貝〉上心下〉難民多失所。又東西螺投順以后,降者日眾,稂莠未分;乃疏請派文員十余人,至臺撫恤。又請以巡撫徐嗣曾來臺,治諸一切。詔皆報可。既平定,侯復(fù)疏請于臺郡及諸羅建筑城垣、以番民為屯兵,語在城池、屯番二志。又以逆案抄沒田園租息,增賞戍兵糧餉。海防文武官索船戶例錢者,悉加案核治其罪。從軍打仗者,悉奏加升轉(zhuǎn)。凡有微勞,皆賞賚有差。又審定善后事宜諸畢備,上皆如所請,有旨晉封公爵,賞紅寶石頂,四團(tuán)龍補服,黃帶紫韁,詔立祠于臺灣,御制詩文紀(jì)其事焉(謝金鑾撰傳)。
義民
民激于義則為兵,是猶兵也。遠(yuǎn)乎此者無考已。自乾隆丙午、丁未間,林爽文倡亂,守城垣、御近攻,實知府楊廷理任之。民曰賴有太守,太守曰賴義民。義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謂義旗者是也。勇而為賊所懼者,其旗著。當(dāng)太守時,有五色旗之義民焉(蔡奪、許聽、黃明修、王維清、郭友和、盧云翼分領(lǐng)之)。白甲旗者,其民著白布背心以為號,賊憚之;新街民也(張爵領(lǐng)之)。??诩苤郏酝媳甭氛?,曰澎仔船義民;水底寮之戰(zhàn),鄭其仁著節(jié)矣。由是鄭其仁旗稱焉。及嘉慶乙丑丙寅間,??芊缚こ?,岸賊應(yīng)之,白甲旗復(fù)出,賊見白甲義民則走;而三郊旗(陳啟良、洪秀文、郭拔萃輩領(lǐng)之)、油車旗(蘇麗水領(lǐng)之),名聞于海上(蔡騫募有能獲陳啟良、郭拔萃、洪秀文者予千金)。楠仔坑之戰(zhàn),稱張文雅旗。又其初募義為倡者,曰枋橋頭旗(韓必昌領(lǐng))、下橫街旗(陳廷璧領(lǐng))。洲仔尾居水陸之交,賊所盤踞,三郊、油車諸旗卒破賊巢,而焚洲仔尾。凡斯勞績最著者,前后節(jié)經(jīng)入奏,獲邀旌賞有差(語在「軍功志」)。其或以死勤事,殺身成仁;論汪锜則鄰?fù)菤?,吊杞梁而敝廬猶在。式叨國典,祀于旌義祠(附見「壇廟志」)。
論曰:井疆之制,不可復(fù)已。而后世始以養(yǎng)兵為患。然統(tǒng)觀古今,則所養(yǎng)者未必果當(dāng)其所用。及其偶一用之,又反不由于所養(yǎng),蓋往往然矣。夫兵猶水也。地之所在,水必生之。雖峻嶺高原,未嘗無水。故民之所聚,兵藏焉。善用水者,浚渠鑿井,接筧轉(zhuǎn)輪,明蓄泄而水足用也。然則官兵以備御于守常,而民兵或招募于應(yīng)變,亦勢所必然者矣。國家初辟,臺灣以內(nèi)地之兵更戍,籌于其勢者甚備。地方有事,則賴于義民者亦多。豈曰無兵?以之應(yīng)變,固不足也,抑寓兵于民之法,有變而仍不變者歟?惜也用義民者用其氣,固不嫻于律也。語曰:無制之師,有能之將,不可以勝。有制之師,無能之將,不可以敗??鬃釉唬圆唤堂駪?zhàn),是謂棄之。教義民者豈其難?有以一耳目,明進(jìn)止,毋輕怒而泄,毋見利而動,斯亦可矣。雖然,義民無制,則不如兵。使兵而無制,又何如義民?列義民于軍志,欲以制義民而一于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