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部分

畿輔通志 作者:清·李衛(wèi)


 渤海之東有大壑中有五山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

 上下 同上  

 東有大壑實為無底之谷 同上  

 河經武垣之北 太平寰 宇記 

 九河之會五壘之居 同上  

 南濵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 宋河北 路志 

 東濵滄海西麓太行 古碑 記 

 南枕滹沱北背髙河 元獻 州志 

 地勢廣潤 元莫州 圖經 

 燕齊之交 元清周髙 氏碑記 

 河間古鎮(zhèn)聯城數十總制千里 元張英撰肅寜縣 李公德政碑記 

 東連愽陸西叩金堤膏腴控其前平林亙其后 任邱 周司 

  法田敏 墓志 

 河間當水陸要沖四方供億皆取給焉 元史  

 北據三闗南面九河 河間 府志 

 滹沱繞其前髙滱匯其左南為八省之咽喉北為神

 京之屏翰 獻縣 舊志 

 北沂劉麟南臨鳴犢 阜城 縣志 

 控四河于上流引二淀于中堡 肅寧 縣志 

 地靈川秀景物天成 任邱 縣志 

 衛(wèi)水東環(huán)滹沱西遶北負瀛海南抱廣川地勢平衍

 水陸之沖 交河 縣志 

 上連滄瀛下控齊魯 寕津 縣志 

 六水騰傾五洼澹濘 景州 志 

 鏡懸千頃虹駕雙河 吳橋 縣志 

 據渤海上游為吳阜之唇齒交南之襟喉連鎮(zhèn)控其

 南夏口扼其北中則洪河映帶左右平原沃衍 東光 縣志 

 前武城后廣川齊魯交于左燕趙鄰于右 故城 縣志 

天津府

 枕漳衛(wèi)之長流倚盧白之重阻北瞻京邑居然屏翰

 南俯登萊似列幾筵 天津廳 壁記 

 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 天津衛(wèi) 學記 

 千淀歸墟百川赴壑輸將要地商賈通津 舊天津 衛(wèi)志 

 中山杰豎衛(wèi)水瀠洄 青縣 志 

 密邇三津作海防之門戸往來萬軸綰漕運之咽喉

  靜海 縣志 

 當水陸之要沖為勃碣之都會 滄州 志 

 擅五壘之雄攬九河之勝 南皮 縣志 

 篋山奔峭以連城渤海翻瀾而近郭 鹽山 縣志 

 壤分紫甸境接青齊 慶云 縣志 

正定府

 河朔天下根本而正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

 通商賈四集常倚為北面之重 唐書  

 壯哉一都會 正定 壁記 

 面臨滹水背倚恒山左接瀛海右抵太行 圖經  

 正定表山帶河連屬三十余城 元史天 倪傳 

 山水秀麗邦鄙平夷 元志  

 北枕三闗右肘太行接秦隴左掖遼海聯齊魯南躡

 天雄通荊豫徐揚百粵之孔道 明周應中正 定題名記 

 正定為京師輔郡南北襟喉之沖 明石珤陽 和樓記 

 當燕趙之郊雄于河朔 明朱中敏重 修府署記 

 滹沱經其南恒山峙其北東臨瀛海西擁太行控扼

 三闗咽喉九省 郡志  

 枕中山而挹秀跨冀野以鍾靈 府志  

 襟帶二水枕倚雙闗 井陘 縣志 

 封龍綿亙于南太行環(huán)抱其北 獲鹿 縣志 

 跨無極以面神巖腋太行而背沙水縣遷槐陽地連

 朔野吞髙岡而壓大陸控馬嶺以披雕邱 后周董樞 元氏縣署 

  記  

 萬峰峭抜五水紆洄 靈壽 縣志 

 洨水瀠洄于西北龍岡迤邐于東南 欒城 縣志 

 北岳控其東太行揖其西背倚林峰面對光祿右襟

 冶水左帶滹沱 平山 縣志 

 鹿馱虎踞于東臙脂帶遶于西 阜平 縣志 

 西接太行北有龍泉諸隘口派水界其東郜河遶其

 西又有滋水南環(huán)如帶古中山險要地也 行唐 縣志 

 汦水湍飛壇山雄峙左環(huán)五馬之異右擁丈石之竒

  贊皇 縣志 

 晉古鼓子國城南即襟帶滹沱河 明苑宗吳滹 沱河神廟記 

 城小而民和儼然有保障之固 紀澐重建晉 州東城樓記 

 鼓山西峙滹沱南繞瀛海環(huán)其東門太行擁其右臂

  正定 府志 

 星分昴畢躔二十八宿大梁之次地界燕趙踞三十

 一城道里之中 晉州 志 

 帶澬水背恒山襟滹沱拱神京山河形勝相錯如繡

  明張書重修 無極縣城記 

 滹沱恒岳環(huán)抱后先瀛海滋河襟帶左右 明朱履儀 創(chuàng)建無極 

  尊經 閣記 

 黃岡蟠后滋水環(huán)前 無極 縣志 

 眾水環(huán)流平疇繡錯 藁城 縣志 

 沙阜發(fā)童山之脈水朝瀛海之宗 新樂 縣志 

順徳府

 依山慿險形勝之國 晉書石 勒載記 

 巨鹿當四方之沖 宋沈括堯山 縣廳壁記 

 披山帶河為古用武之國 宋子真改邢州 為順徳府記 

 太行蜿蜒適居斷麓可據可守 明王祖源 修城記 

 太行雄鎮(zhèn)于西北漳水瀠流于東南 郡舊 志 

 南通九省北拱神京右枕太行左臨漳滏 府志  

 襟帶常山之麓肘腋大河之津 同上  

 邢臺畿內名邑路當南北之沖要太行漳水形勝環(huán)

 繞 明王云鳯邢 臺縣譙樓記 

 西倚太行東跨漳水洺河經其南層岡鎮(zhèn)于北 邢臺 縣志 

 鳯山雄峙于北狼溝環(huán)繞于東 沙河 縣志 

 東連巨鹿西枕龍岡 南和 縣志 

 落莫流歸于陸澤濁漳源本乎鳩山 平鄉(xiāng) 縣志 

 廣阿紀神禹之功棘園留項王之跡 巨鹿 縣志 

 北連巨鹿南接曲安沙邱峙其左漳水遶其右岡阜

 相屬林木郁然 廣平 縣志 

 北擁堯山南襟泜水東臨漳滏西阻太行 唐山 縣志 

 通齊晉之快捷方式當正廣之沖途 同上  

 鵲首髙而諸峰羅列龍騰闊而九水合流 內邱 縣志 

 南枕龍岡北縈圣水西則太行聳翠東則陸澤潴靈

  任邱 縣志 

廣平府

 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 史記  

 豁開廣平千里如砥 唐蘆頊 聰山記 

 肘腋太行背沃洺水 元善政 樓記 

 萬山盤礴泉流環(huán)匯 翰墨 全書 

 四野平坦土地沃饒 郡志  

 壤聯八邑衢通五省 永年 縣志 

 無山而聰婁翠映有水而漳滏清環(huán) 曲周 縣志 

 北枕滏口南帶干侯西望邯山東接鵝浦 肥鄉(xiāng) 縣志 

 背燕面魏襟滏帶漳 雞澤 縣志 

 漳衛(wèi)帶其南恒山枕其北 廣平 縣志 

 山川甲于一郡雄勝比乎三都 邯鄲 縣志 

 東極艾束西抵夏陽北屆大姑南窮新寨 成安 縣志 

 鯀堤北障運道東開 威縣 志 

 虎岡蟺蜒龍?zhí)? 清河 縣志 

 北接畿甸南通吳楚魏博當其左澤潞抱其右 磁州 志 

大名府

 南有鴻溝東有淮潁西有長城北有河外 戰(zhàn)國 策 

 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効實形制之勢 史記  

 南濵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 宋史地 理志 

 屹屹魏土山河之固 宋劉攽 魏京詩 

 重郛言言淇河渾渾矗如巨防扼為要津 宋江休復 縣壁記 

 九河綿絡之奧區(qū) 宋黃庭堅 上梁文 

 地當兩河之驛路 澶淵地 域志 

 南距衛(wèi)北負漳為險 府舊 志 

 近則背倚沙麓足蹋博望左附洹洺右鄰冠氏逺則

 東窺齊魯南阻大河西接太行北距恒岳 大名縣 舊志 

 衛(wèi)水包縈于郭外邱樊層障于坰表 大名 縣志 

 環(huán)漳水而襟[衛(wèi)河]面太行而抵沙麓 魏縣 志 

 南控兩河北藩三輔 南樂 縣志 

 衛(wèi)水瀠于西龍河遶其東南瀕澶水北倚銅臺固畿

 內之名邑也 清豐 縣志 

 長堤捍其洪流巨津升為沃壤居魯衛(wèi)之域當南北

 之中 東明 縣志 

 川原縈帶河朔奧區(qū)疆場恢弘畿南重鎮(zhèn) 開州 志 

 東連鄒魯西接朝歌澶淵距其北大河經其南 長垣 縣志 

宣化府

 勢連云中雄據上谷為燕代巨鎮(zhèn) 元歐陽元雞鳴 山永寜寺記 

 前望京都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云中之固

  明統(tǒng) 志 

 蜚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屹險于左

 云中結固于右羣山疊嶂盤踞峙列足以拱衛(wèi)京師

 而彈壓邊徼 舊鎮(zhèn) 志 

 羣山環(huán)拱于東北洋河縈繞于西南居東西道里之

 中實一鎮(zhèn)要會之地也 同上  

 宣府山川紏紛地險而狹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 明 許 

  論防守 要害論 

 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經其南栁川出其北古今

 斯為巨鎮(zhèn) 明羅亨信宣 府鎮(zhèn)城記 

 宣鎮(zhèn)為北門鎖鑰地視諸邊尤重 明褚寶行 司題名記 

 東指元莬樂浪北俯陰山其西顧則平城馬邑蜚狐

 之口 明葉盛賢 字暖鋪記 

 北臨沙漠西抵云中南至居庸周圍千有余里為衛(wèi)

 所十有九為鋪六十有九 明劉珝佐 字暖鋪記 

 宣府古上谷地今為西北重鎮(zhèn)控制朔漠屏衛(wèi)畿甸

  明楊士竒 彌陀寺記 

 五帝開天軒轅為盛稽自阪泉營于涿鹿勲徳翔浹

 萬國合符維茲上谷固神靈之奧宅而赤縣之首區(qū)

 也 明葉向髙 尊經閣記 

 重山突出俯垂北荒相傳以為地形類虎此為虎首

  赤城縣舊 上北路志 

 百里飛狐千年天險兩崖峭立一線通微內地之重

 圍邊闗之首鍵 萬全縣舊 西路志 

 獨石諸城外為邊境之籓籬內為京師之屏蔽 明于 謙邊 

  境 疏 

 背負層巘坐擁邊城當西北兩路之沖為全鎮(zhèn)唇齒

 之地 舊下北路志 以 上二條俱龍門縣 

 重山列東北之險居庸壯表里之威 懷來縣舊 東路志 

 萬山環(huán)拱北枕桑干中帶壺流三闗天險連上谷而

 接云中背腹手足之勢備焉 蔚州 志 

 北有崇山南有層嶂東來則有郡城之重鎮(zhèn)西望則

 有云中之屏障 西寜 縣志 

 北邊重鎮(zhèn) 懷安 縣志 

 輿當天末勢則建瓴 延慶 州記 

 地屬河東北控險阻 唐新州記 保安州 

易州

 東窮范陽之瀇漾西收紫塞之郁蔥 州志  

 龍門白馬闗塞稱雄洞紫梁山巒峙秀 淶水 縣志 

 一線中通兩山壁立逼近闗門置郵孔道 廣昌 縣志 

冀州

 州據河北之中川原饒衍控帶燕齊稱為都會東近

 瀛海則資儲可克南臨河濟則折沖易逹 州志  

 太行控其西惠通帶其東巨艦村集衡漳流前滹沱

 繞后馬頰經左大陸翼右葢四塞之區(qū)也 南宮 縣志 

 揖拱太行襟帶衡滏 新河 縣志 

 渤海東瀠常山西峙 棗強 縣志 

 竇山東聳漳水西環(huán) 武邑 縣志 

 漳水北環(huán)杜溝南注 衡水 縣志 

趙州

 趙州畿輔要區(qū)雄于河朔其在幅?所稱四通之域

 也 明張居敬 大石橋記 

 郡當燕趙之沖接軫秦晉錯疆齊魯地稱閎衍 魏裔 介孔 

  公去 思碑 

 九省往來為股肱上郡中原鎻鑰 舊州 志 

 大陸縈回于左鐵山聳峙于右平棘洨水列其前欒

 臺宋城屏于后 州志  

 南對堯峰鬰鬰而紫氣千秋北峙龍山隱隱而青霞

 萬道 唐盧隱趙州 玉臺寺記 

 槐水經其北午水緯其南土龍環(huán)抱堯山翔舞 栢鄉(xiāng) 縣志 

 永堤長鎮(zhèn)新灃環(huán)流 隆平 縣志 

 原隰鱗次溝澮淵澄 髙邑 縣志 

 堯峰峙左太行拱右汦水瀠前董岡擁后 臨城 縣志 

 枕倚晉趙川原曠衍滏陽中貫常山尾蟠 寧晉 縣志 

 漳灃合流葫蘆總涯 同上  

深州

 廣袤爽嵦周回翕聚 明金幼孜深 州八景記 

 介瀛冀鎮(zhèn)定間所謂四通五逹之郊 正定 府志 

 撫瀛州之眉黛遶畿輔之屏藩 武強 縣志 

 南接滹水之濵北跨茲河之險 饒陽 縣志 

 左接瀛海右望太行滹水南襟沙滋北會 安平 縣志 

定州

 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就其中

 又析為四路惟定州最要定為一路治所寔天下要

 沖之最 宋富弼定州 閱古堂序 

 定州西北近邊 宋韓琦治 績碑記 

 中山控扼素號權重地形坦易無陂澤之阻 宋韓琦 知定州 

  謝 表 

 惟定武之要區(qū)據朔捶之重地 宋呂公著知 定州謝表 

 近領愽陵深控幽朔營屯猬集亭鄣蟬聯 宋宋祁知 定州上兩 

  府 啟 

 河朔為諸路要沖而定武又為河北屏翰 宋蘇軾知 定州奏議 

 定保之間山開川平無陂塘之險 同上  

 中山古之雄藩河朔之巨鎮(zhèn)為南北之要沖 元烏納 罕修中 

  山府廟 學記 

 西枕恒岳北連滱水 明蕭彛定州 儒學后堂記 

 東眺瀛海西擁太行?水近瀠平山內掖疆土寛平

 風物完聚介燕趙以當沖輔京畿而倚重 州志  

 危渡扼滹沱之口滋流徑博野之區(qū) 深澤 縣志 

 三闗控扼于北眾水襟帶于西近衛(wèi)中山逺屬畿甸

  曲陽 縣志 

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十六

  疆域

直?布政使司

  東六百七十八里至 盛京錦州府寜遠州界西

  四百八十里至山西大同府廣靈縣界南一千四

  百三十里至河南開封府蘭陽縣界北一百九十

  八里至邊墻東南四百四十里至海岸西南一千

  五百五十里至河南衛(wèi)輝府治東北八百一十里

  至 盛京錦州府寧遠州治西北五百六十里至

  山西大同府天鎮(zhèn)縣治東西廣一千一百五十八

  里南北袤一千六百二十八里

順天府

  東三百七十里至永平府灤州界西二百三十里

  至宣化府保安州界南三百一十三里至天津府

  青縣界北一百七十五里至邊墻東南三百八十

  里至渤海衛(wèi)西南一百七十里至保定府新城縣

  界東北四百二十里至喜峰口界西北一百三十

  里至宣化府延慶州界東西廣六百里南北袤四

  百八十八里

 大興縣 附郭府治東偏東二十一里至通州界西

  三里至宛平縣界南七十二里至東安縣界北三

  十五里至昌平州界東南四十五里至通州界西

  南一百一十里至固安縣界東北六十里至順義

  縣治西北六十里至宛平縣界東西廣二十四里

  南北袤一百七里

 宛平縣 附郭府治西偏東二里至大興縣界西一

  百九十里至良鄉(xiāng)縣界南九十里至固安縣界北

  二十一里至昌平州界東南一百二十里至東安

  縣治西南七十里至良鄉(xiāng)縣治東北六十里至順

  義縣治西北一百二十五里至房山縣治東西廣

  一百九十二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一里

 良鄉(xiāng)縣 在府西南七十里東二十里至宛平縣界

  西十二里至房山縣界南四十五里至涿州界北

  十五里至房山縣界東南七十里至固安縣治西

  南七十里至涿州治東北七十里至宛平縣治西

  北二十里至房山縣界東西廣三十二里南北袤

  六十里

 固安縣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二十五里至永

  清縣界西三十里至涿州界南九十二里至保定

  府雄縣界北十八里至宛平縣界東南五十五里

  至霸州界西南七十里至保定府新城縣界東北

  一百一十里至宛平縣治西北七十里至良鄉(xiāng)縣

  治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永清縣 在府南一百四十里東三十里至東安縣

  界西二十里至固安縣界南三十里至霸州界北

  二十七里至東安縣界東南一百里至大城縣治

  西南五十里至霸州界東北四十里至東安縣治

  西北一百一十里至良鄉(xiāng)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

  北袤二十七里

 東安縣 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東八里至武清縣

  界西十二里至永清縣界南六十里至天津府靜

  ??h界北九十里至大興縣界東南一百一十里

  至小直沽海口西南一百里至霸州治東北一百

  里至通州治西北八十里至固安縣治東西廣二

  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香河縣 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三十里至寶坻

  縣界西十五里至通州界南二十五里至武清縣

  界北三十里至三河縣界東南七十里至崔黃口

  營西南六十里至武清縣治東北九十里至薊州

  界西北七十里至通州治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

  袤五十五里

 通州 在府東四十里東二十五里至三河縣界西

  二十里至大興縣界南六十里至武清縣界北二

  十里至順義縣界東南五十里至香河縣界西南

  四十五里至永清縣界東北五十里至平谷縣界

  西北三十五里至昌平州界東西廣四十五里南

  北袤八十里

 三河縣 在通州東七十里東二十里至薊州界西

  五十里至通州界南三十五里至香河縣界北五

  十五里至密云縣界東南九十里至寶坻縣治西

  南七十里至通州界東北十五里至平谷縣界西

  北九十里至順義縣治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九

  十里

 武清縣 在通州東南九十里東五十五里至寶坻

  縣界西二十五里至東安縣界南一百五十里至天

  津府靜??h界北三十五里至通州界東南一百

  二十里至天津府治西南三十五里至東安縣治

  東北六十里至香河縣治西北九十里至通州治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五里

 寶坻縣 在通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東五十里至永

  平府玉田縣界西三十里至香河縣界南一百六

  十里至天津府治北十五里至薊州界東南二百

  里至渤海西南三十五里至武清縣界東北九十

  里至永平府玉田縣治西北七十里至三河縣治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五里

 寜河縣 在通州東南二百六十里東四十五里至

  永平府豐潤縣界西九十里至武清縣界南一百

  二十里至天津府滄州界北十二里至豐潤縣界

  東南五十里至豐潤縣界西南一百五十里至滄

  州界東北二十五里至豐潤縣界西北二十里至

  寶坻縣界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

  十二里

 昌平州 在府北七十五里東五十里至順義縣界

  西一百里至鎮(zhèn)邊城南三十三里至宛平縣界北

  一百里至邊墻東南五十里至大興縣界西南四

  十五里至宛平縣界東北一百里至密云縣界西

  北四十里至宣化府延慶州界東西廣一百五十

  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三里

 順義縣 在昌平州東少南八十里東四十里至三

  河縣界西四十里至昌平州界南二十五里至通

  州界北二十五里至懷柔縣界東南九十里至三

  河縣治西南六十里至大興縣界東北一百八十

  里至古北口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居庸闗東西廣

  八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密云縣 在昌平州東北一百一十里東九十里至

  墻子嶺闗西二十二里至懷柔縣界南三十五里

  至三河縣界北一百里至白馬闗東南九十里至

  平谷縣治西南七十里至順義縣治東北一百里

  至密云后衛(wèi)西北三十里至懷柔縣界東西廣一

  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懷柔縣 在昌平州東北七十里東二十里至密云

  縣界西五里至昌平州界南十里至順義縣界北

  二十八里至密云縣界東南九十里至平谷縣界

  西南五十里至昌平州界東北四十里至密云縣

  治西北三十里至昌平州界東西廣二十五里南

  北袤三十八里

 涿州 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東三十里至固安縣

  界西三十五里至保定府淶水縣界南三十里至

  保定府新城縣界北二十五里至良鄉(xiāng)縣界東南

  一百一十里至霸州治西南七十里至保定府定

  興縣治東北七十里至良鄉(xiāng)縣治西北三十里至

  房山縣界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五十五里

 房山縣 在涿州北少西五十里東十二里至良鄉(xiāng)

  縣界西二百四十里至保定府淶水縣界南三十

  二里至涿州界北五十里至宛平縣界東南九十

  里至固安縣治西南一百里至保定府淶水縣治

  東北九十里至宛平縣治西北二百里至宣化府

  保安州治東西廣二百五十二里南北袤八十二

  里

 霸州 在府南一百八十里東一百里至天津府靜

  ??h界西十八里至保定府新城縣界南十五里

  至保定縣界北二十五里至固安縣界東南六十

  里至文安縣治西南九十里至保定府雄縣治東

  北五十里至永清縣治西北一百二十里至涿州

  治東西廣一百一十八里南北袤四十里

 文安縣 在霸州南少東六十里東四十里至大城

  縣界西十八里至保定縣界南三十里至河間府

  任邱縣界北四十里至霸州界東南五十里至大

  城縣治西南七十里至河間府任邱縣治東北一

  百二十里至東安縣治西北四十里至保定縣界

  東西廣五十八里南北袤七十里

 大城縣 在霸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東二十三里至

  天津府青縣界西二十五里至河間府任邱縣界

  南二十五里至河間府河間縣界北四十里至天

  津府靜海縣界東南二十里至天津府青縣治西

  南一百二十里至河間府河間縣治東北九十里

  至天津府靜海縣治西北五十里至文安縣治東

  西廣四十八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保定縣 在霸州南少西二十里東二十二里至文

  安縣界西十一里至保定府雄縣界南二十三里

  至文安縣界北五里至霸州界東南四十里至文

  安縣治西南九十里至河間府任邱縣治東北七

  十里至永清縣界西北九十里至新城縣治東西

  廣三十三里南北袤二十八里

 薊州 在府東一百八十里東六十里至遵化州界

  西五十里至三河縣界南六十里至寶坻縣界北

  五十里至黃崖闗東南八十里至永平府玉田縣

  治西南一百二十里至三河縣治東北一百二十

  里至遵化州治西北七十里至平谷縣治東西廣

  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平谷縣 在薊州西北七十里東三十里至薊州界

  西十五里至三河縣界南二十五里至三河縣界

  北二十五里至密云縣界東南六十里至薊州界

  西南九十里至香河縣治東北四十里至薊州界

  西北九十里至密云縣治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

  袤五十里

 遵化州 在府東三百里東五十里至永平府遷安

  縣界西七十里至薊州界南五十里至永平府豐

  潤縣界北十八里至羅文峪闗東南九十一里至

  永平府豐潤縣治西南九十里至永平府玉田縣

  治東北二十里至喜峯口西北六十里至馬蘭峪

  地東西廣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永平府

  在

京師東五百五十里東一百八十里至

盛京錦州府寧逺州界西一百六十里至順天府遵化

  州界南一百六十里至海岸北六十里至桃林口

  邊界東南一百四十里至海西南三百五十里至

  順天府寳坻縣治東北一百九十里至邊界西北

  二百二十里至順天府遵化州邊界東西廣三百

  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盧龍縣 附郭東三十五里至撫寧縣界西三十

   里至遷安縣界南三十里至昌黎縣界北五十

   里至遷安縣界東南二十里至昌黎縣界西南

   二十五里至灤州界東北五十里至撫寧縣界

   西北二十里至遷安縣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

  袤八十里

 遷安縣 在府西北四十里東二十里至盧龍縣界

  西一百五十里至順天府遵化州界南三十五里

  至灤州界北四十里至邊界東南二十里至盧龍

  縣界西南七十里至灤州界東北五十里至盧龍

  縣界西北一百八十里至順天府遵化州界東西

  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撫寧縣 在府東少南七十五里東一百八里至

盛京錦州府寧遠州界西三十五里至盧龍縣界南二

  十五里至昌黎縣界北七十里至邊界東南四十

  里至海西南五十里至昌黎縣界東北一百一十

  五里至邊界西北五十里至盧龍縣界東西廣一

  百四十三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昌黎縣 在府東南七十里東二十五里至撫寧縣

  界西七十里至灤州界南七十里至海北二十里

  至撫寧縣界東南七十里至海西南六十里至樂

  亭縣界東北四十里至撫寧縣治西北五十里至

  盧龍縣界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灤州 在府西南四十里東十里至昌黎縣界西一

  百一十里至豐潤縣界南一百三十里至海北十

  二里至盧龍縣界東南五十里至樂亭縣界西南

  一百五十里至海東北十里至盧龍縣界西北一

  百四十里至豐潤縣治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

  袤一百四十二里

 樂亭縣 在灤州東南七十里東三十里至昌黎縣界西

  二十五里至灤州界南四十五里至海北三十里至昌

  黎縣界東南四十五里至海接昌黎縣界西南五十五

  里至海接灤州界東北十五里至昌黎縣界西北二十

  二里至灤州界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玉田縣 在府西二百六十里東四十里至豐潤縣

  界西四十里至順天府薊州界南三十七里至順

  天府寶坻縣界北三十里至順天府遵化州界東

  南一百二十里至開平城西南九十里至順天府

  寶坻縣治東北六十里至順天府遵化州治西北

  八十里至遵化州界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

  七里

 豐潤縣 在府西一百八十里東三十里至灤州界

  西五十里至玉田縣界南一百二十里至海北六

  十里至順天府遵化州界東南一百九十里至樂

  亭縣治西南一百六十里至順天府寶坻縣治東

  北一百三十里至遷安縣治西北一百六十里至

  順天府薊州治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

  里

保定府

  在 京師西南三百五十里東一百一十里至河

  間府任邱縣界西一百六十里至定州曲陽縣界

  南三百里至冀州新河縣界北一百九十里至順

  天府房山縣界東南三百四十里至冀州治西南

  二百二十五里至晉州治東北二百一十里至順

  天府霸州治西北四百里至宣化府蔚州治東西

  廣二百七十里南北袤四百九十里

 清苑縣 附郭東四十七里至安州界西三十里至

  滿城縣界南七十里至博野縣界北十里至安肅

  縣界東南三十五里至髙陽縣界西南二十五里

  至滿城縣界東北三十里至安肅縣界西北三十

  里至滿城縣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滿城縣 在府西少北四十里東三十里至安肅縣

  界西二十里至完縣界南六十里至慶都縣界北

  三十里至安肅縣界東南四十里至清苑縣治西

  南四十五里至完縣治東北六十里至安肅縣治

  西北一百二十里至易州紫荊闗東西廣五十里

  南北袤九十里

 安肅縣 在府北少東五十里東二十里至容城縣

  界西三十五里至滿城縣界南四十里至清苑縣

  界北二十四里至定興縣界東南四十里至安州

  治西南六十里至滿城縣治東北九十里至滿城

  縣治西北九十里至易州治東西廣五十五里南

  北袤六十四里

 定興縣 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東二十里至新

  城縣界西二十五里至易州界南四十六里至安

  肅縣界北十二里至淶水縣界東南三十五里至

  容城縣界西南五十里至安肅縣界東北十里至

  新城縣界西北三十里至淶水縣治東西廣四十

  五里南北袤五十八里

 新城縣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八十里至順天

  府霸州界西十里至定興縣界南三十里至雄縣

  界北三十里至順天府涿州界東南九十里至順

  天府保定縣治西南三十里至容城縣界東北四

  十里至順天府固安縣界西北四十里至淶水縣

  界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唐縣 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東八里至慶都縣

  界西五十里至定州曲陽縣界南三十五里至定

  州界北七十五里至完縣界東南三十里至定州

  界西南四十里至定州曲陽縣界東北十八里至

  完縣界西北一百八十里至山西大同府廣昌縣

  界東西廣五十八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博野縣 在府南九十里東六里至蠡縣界西三十

  五里至慶都縣界南三十里至祁州界北十三里

  至清苑縣界東南七十里至深州饒陽縣治西南

  三十里至祁州治東北八十里至髙陽縣治西北

  一百二十里至完縣治東西廣四十一里南北袤

  四十三里

 慶都縣 在府西南九十里東五十五里至博野縣

  界西二十里至唐縣界南三十里至定州界北十

  五里至完縣界東南五十里至祁州界西南三十

  里至定州界東北十五里至滿城縣界西北二十

  里至唐縣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容城縣 在府東北九十里東二十里至雄縣界西

  二十里至安肅縣界南十里至新安縣界北十七

  里至定興縣界東南十里至新安縣界西南四十

  里至安州治東北五十里至新城縣治西北五十

  里至定興縣治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二十七里

 完縣 在府西七十里東二十里至滿城縣界西十

  八里至唐縣界南十五里至慶都縣界北四十五

  里至易州界東南二十里至慶都縣界西南十五

  里至唐縣界東北二十五里至滿城縣界西北一

  百里至易州界東西廣三十八里南北袤六十里

 蠡縣 在府南少東九十里東二十里至河間府肅

  寧縣界西十二里至博野縣界南十二里至深州

  安平縣界北二十里至清苑縣界東南七十里至

  深州饒陽縣治西南四十八里至祁州治東北六

  十里至髙陽縣治西北九十里至慶都縣治東西

  廣三十二里南北袤三十二里

 雄縣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四十里至順天府

  保定縣界西二十五里至容城縣界南十二里至

  河間府任邱縣界北三十里至新城縣界東南八

  十里至順天府文安縣界西南四十里至新安縣

  治東北九十里至順天府霸州治西北七十里至

  新城縣治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二里

 祁州 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東十七里至博野

  縣界西三十里至定州界南七十里至束鹿縣界

  北四十里至清苑縣界東南六十里至深州安平

  縣治西南六十里至深澤縣治東北三十里至博

  野縣治西北九十里至慶都縣治東西廣四十七

  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束鹿縣 在祁州東南一百三十五里東八里至深

  州界西五十里至晉州界南八十里至冀州界北

  三十里至深州安平縣界東南四十五里至冀州

  界西南三十里至趙州寧晉縣界東北六十里至

  深州安平縣界西北七十里至深澤縣界東西廣

  五十八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安州 在府東少北六十里東十二里至新安縣界

  西十三里至淸苑縣界南三十五里至髙陽縣界

  北二十五里至容城縣界東南三十里至河間府

  任邱縣界西南五十里至蠡縣界東北二十五里

  至新城縣界西北二十里至安肅縣界東西廣二

  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髙陽縣 在安州南四十里東五十里至河間府任

  邱縣界西二十里至淸苑縣界南五十里至河間

  府肅寜縣界北五里至安州界東南六十里至河

  間府肅寧縣治西南十五里至蠡縣界東北六十

  里至新安縣治西北一百里至安肅縣治東西廣

  七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

 新安縣 在安州東北二十二里東二十里至雄縣

  界西十五里至安州界南十五里至河間府任邱

  縣界北二十里至容城縣界東南二十里至河間

  府任邱縣界西南六十里至髙陽縣治東北五十

  里至雄縣治西北三十里至容城縣治東西廣三

  十五里南北袤三十五里

河間府

  在 京師南四百一十里東三百里至山東濟南

  府海豐縣界西六十里至保定府蠡縣界南二百

  二十五里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北一百二十里

  至保定府雄縣界東南一百四十里至天津府南

  皮縣治西南二百三十里至冀州治東北一百五

  十里至天津府青縣治西北一百四十里至保定

  府安州治東西廣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

  五里

 河間縣 附郭東七十里至獻縣界西二十里至肅

  寧縣界南二十五里至獻縣界北三十五里至任

  邱縣界東南二十五里至獻縣界西南十二里至

  肅寧縣界東北一百一十里至順天府大城縣界

  西北二十里至保定府髙陽縣界東西廣九十里

  南北袤六十里

 獻縣 在府南六十里東一百里至天津府青縣界

  西四十里至深州饒陽縣界南四十里至交河縣

  界北三十五里至河間縣界東南五十里至交河

  縣治西南二十五里至深州武強縣界東北一百

  六十里至天津府青縣治西北八十里至肅寧縣

  治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阜城縣 在府南一百四十里東三十里至東光縣

  界西六里至冀州武邑縣界南二十五里至景州

  界北八里至交河縣界東南三十里至景州界西

  南十五里至冀州武邑縣界東北三十五里至交

  河縣界西北六十里至深州武強縣治東西廣三

  十六里南北袤三十三里

 肅寧縣 在府西四十里東三十七里至河間縣界

  西二十里至保定府蠡縣界南二十里至深州饒

  陽縣界北二十里至保定府髙陽縣界東南八十

  里至獻縣界西南九十里至深州安平縣治東北

  八十里至任邱縣治西北六十里至保定府髙陽

  縣治東西廣五十七里南北袤四十里

 任邱縣 在府西北七十里東七十里至順天府大

  城縣界西十五里至保定府髙陽縣界南三十五

  里至河間縣界北五十八里至保定府雄縣界東

  南四十里至河間縣界西南八十里至肅寜縣治

  東北七十里至順天府文安縣治西北七十里至

  保定府安州治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三

  里

 交河縣 在府東南一百一十里東五十里至天津

  府南皮縣界西三十里至深州武強縣界南八里

  至東光縣界北四十里至獻縣界東南六里至東

  光縣界西南四十五里至阜城縣治東北一百五

  里至天津府青縣界西北二十里至獻縣界東西

  廣八十里南北袤四十八里

 寧津縣 在府東南二百三十一里東五十里至山

  東武定州樂陵縣界西三十里至吳橋縣界南二

  十五里至山東濟南府徳平縣界北四十里至天

  津府南皮縣界東南一百三十里至山東武定州

  治西南三十五里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東北四

  十五里至天津府滄州界西北七十里至東光縣

  治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景州 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東十八里至吳橋縣

  界西七十里至冀州棗強縣界南三十五里至山

  東濟南府徳州界北三十里至阜城縣界東南四

  十里至吳橋縣治西南八十里至故城縣界東北

  四十里至東光縣界西北八十里至冀州武邑縣

  界東西廣八十八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吳橋縣 在景州東五十里東二十五里至寧津縣

  界西二十里至景州界南二十五里至山東濟南

  府徳州界北四十里至東光縣界東南三十里至

  山東濟南府樂陵縣界西南二十五里至山東濟

  南府徳州界東北五十里至寧津縣治西北四十

  里至景州治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東光縣 在景州東北七十里東三十五里至天津

  府南皮縣界西三十里至阜城縣界南二十里至

  吳橋縣界北三十五里至天津府南皮縣界東南

  六十里至寧津縣治西南六十里至景州治東北

  四十五里至天津府南皮縣治西北四十里至交

  河縣治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五十五里

 故城縣 在景州南九十里東二十五里至山東濟

  南府徳州界西五十里至冀州棗強縣界南二十

  五里至山東東昌府武城縣界北三十里至景州

  界東南十八里至山東東昌府恩縣界西南二十

  五里至山東東昌府武城縣界東北二十里至山

  東濟南府徳州界西北三十里至景州界東西廣

  七十五里南北袤五十五里

天津府

  在 京師東南二百五十里東一百里至海西二

  百八十里至河間府獻縣界南四百二十里至山

  東武定州樂陵縣界北三十三里至順天府武清

  縣界東南四百二十里至山東武定州樂陵縣界

  西南三百三十里至河間府交河縣界東北五十

  里至順天府寶坻縣界西北五十里至順天府武

  清縣界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

  里

 天津縣 附郭東一百里至海西三十五里至靜海

  縣界南三十五里至靜海縣界北三十三里至順

  天府武清縣界東南一百一十里至海西南二十

  里至靜海縣界東北五十里至順天府寶坻縣界

  西北五十里至順天府武清縣界東西廣九十里

  南北袤七十五里

 青縣 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四十里至靜??h

  界西二十七里至順天府大城縣界南九十里至

  滄州界北五十里至靜??h界東南三十里至滄

  州界西南七十里至河間府交河縣界東北四十

  五里至靜??h界西北四十里至順天府大城縣

  界東西廣六十七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靜??h 在府西南七十五里東一百六十里至海

  西四十里至順天府大城縣界南四十里至青縣

  界北六十里至順天府武清縣界東南七十五里

  至滄州界西南九十里至青縣治東北七十五里

  至順天府武清縣界西北一百二十里至順天府

  霸州治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一百里

 滄州 在府東少南一百四十里東一百三十里至

  海西一百歩至衛(wèi)河青縣界南三十五里至南皮

  縣界北四十里至青縣界東南一百里至山東武

  定州樂陵縣界西南七十里至河間府交河縣界

  東北一百八十里至府治西北七十里至青縣治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南皮縣 在滄州西南七十里東五十里至滄州界

  西二十里至河間府交河縣界南五十里至河間

  府寧津縣界北三十五里至滄州界東南七十里

  至山東武定州樂陵縣界西南十五里至河間府

  東光縣界東北七十里至滄州治西北一百四十里

  至河間府治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鹽山縣 在滄州東南九十里東六十里至山東武

  定州海豐縣界西二十里至滄州界南四十里至

  山東武定州樂陵縣界北六十里至滄州界東南

  三十里至慶云縣界西南一百二十里至河間府

  寧津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至海西北二十里至

  滄州界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慶云縣 在滄州東一百六十里東三十里至山東武定

  州海豐縣界西十五里至鹽山縣界南三十里至山東

  武定州陽信縣界北十五里至鹽山縣界東南三十五

  里至山東武定州陽信縣界西南二十里至山東武定

  州樂陵縣界東北至山東武定州海豐縣界西北六十

  里至鹽山縣治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正定府

  在 京師西南六百一十里東二百七十五里至

  河間府景州界西一百九十里至山西平定州盂

  縣界南二百里至順德府唐山縣界北一百七十

  里至保定府唐縣界東南三百四十里至山東東

  昌府武城縣治西南二百五十里至山西平定州

  樂平縣治東北二百里至保定府祁州治西北四

  百五十里至山西代州五臺縣治東西廣四百六

  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

 正定縣 附郭東十二里至晉州藁城縣界西三十

  里至平山縣界南二十五里至獲鹿縣界北四十

  五里至定州新樂縣界東南十二里至晉州藁城

  縣界西南二十五里至獲鹿縣界東北四十里至

  晉州藁城縣界西北三十里至靈壽縣界東西廣

  四十二里南北袤七十里

 井陘縣 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東六十里至獲鹿

  縣界西三十五里至山西平定州界南六十里至

  贊皇縣界北七十里至平山縣界東南一百二十

  里至元氏縣治西南一百二十里至山西平定州

  樂平縣治東北八十里至平山縣治西北二百五

  十里至山西平定州盂縣治東西廣九十五里南

  北袤一百三十里

 獲鹿縣在府西南六十里東三十五里至正定縣

  界西十里至井陘縣界南五十里至元氏縣界北

  三十里至平山縣界東南七十里至欒城縣治西

  南七十里至井陘縣治東北六十里至正定縣治

  西北六十里至平山縣治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

  袤八十里

 元氏縣 在府西南九十里東十八里至趙州界西

  六十里至井陘縣界南二十里至趙州髙邑縣界

  北四十里至獲鹿縣界東南三十五里至趙州髙

  邑縣治西南三十五里至贊皇縣治東北三十五

  里至欒城縣治西北九十里至獲鹿縣治東西廣

  七十八里南北袤六十里

 靈壽縣 在府西北五十里東十五里至行唐縣界

  西十五里至平山縣界南十里至平山縣界北七

  十里至阜平縣界東南十五里至正定縣界西南

  十五里至平山縣界東北十二里至行唐縣界西

  北一百九十里至山西代州五臺縣界東西廣三

  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欒城縣 在府南六十里東十五里至晉州藁城縣

  界西二十里至元氏縣界南二十里至趙州界北

  二十二里至獲鹿縣界東南六十里至趙州寧晉

  縣治西南四十里至元氏縣治東北四十里至晉

  州藁城縣治西北二十里至獲鹿縣界東西廣三

  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二里

 平山縣 在府西少北七十里東四十里至正定縣

  界西一百二十里至山西平定州盂縣界南七十

  里至井陘縣界北二十五里至靈壽縣界東南二

  十里至獲鹿縣界西南三里至井陘縣界東北八

  里至靈壽縣界西北一百八十里至山西代州五

  臺縣界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三十二里

 阜平縣 在府西北二百一十里東六十里至定州

  曲陽縣界西九十三里至山西代州五臺縣界南

  六十里至靈壽縣界北七十里至山西大同府靈

  邱縣界東南六十里至行唐縣界西南一百七十

  五里至山西平定州治東北二百二十里至保定

  府完縣治西北二百四十里至山西代州五臺縣

  治東西廣一百五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行唐縣 在府北七十里東二十里至定州新樂縣

  界西三十里至靈壽縣界南二十里至正定縣界

  北二十里至定州曲陽縣界東南七十里至正定

  縣治西南四十五里至靈壽縣治東北九十里至

  定州治西北八十里至阜平縣治東西廣五十里

  南北袤四十里

 贊皇縣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二十五里至趙

  州髙邑縣界西八十里至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界

  南三十里至趙州臨城縣界北二十里至元氏縣

  界東南三十五里至趙州臨城縣界西南一百里

  至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界東北二十五里至元氏

  縣界西北五十里至井陘縣界東西廣一百五里

  南北袤五十里

 晉州 在府東南九十里東三十五里至保定府束

  鹿縣界西三十六里至藁城縣界南四十五里至

  趙州寜晉縣界北四十里至定州界東南一百二

  十里至冀州新河縣治西南四十里至藁城縣治

  東北四十里至定州深澤縣治西北三十五里至

  無極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無極縣 在府東七十里東十六里至定州深澤縣

  界西三十里至藁城縣界南十里至藁城縣界北

  二十四里至定州界東南三十五里至晉州治西

  南三十五里至藁城縣治東北九十里至祁州治

  西北六十里至新樂縣治東西廣四十六里南北

  袤三十四里

 藁城縣 在府東南五十里東二十五里至晉州界

  西四十八里至正定縣界南三十五里至趙州界

  北至無極縣界東南四十里至冀州新河縣界西

  南三十里至欒城縣界東北三十里至無極縣界

  西北七十里至新樂縣界東西廣七十三里南北

  袤六十五里

 新樂縣 在府東北九十里東三十里至保定府深

  澤縣界西二十五里至行唐縣界南二十五里至

  藁城縣界北十五里至定州界東南六十里至無

  極縣治西南九十里至正定縣治東北五十里至

  定州治西北五十五里至定州曲陽縣治東西廣

  五十五里南北袤四十里

順徳府

  在 京師西南一千里東一百二十里至廣平府

  威縣界西一百六十里至山西遼州和順縣界南

  六十里至廣平府永年縣界北九十里至趙州臨

  城縣界東南九十里至廣平府永年縣界西南一

  百二十里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東北二百里

  至冀州新河縣界西北一百五十里至正定府贊

  皇縣界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邢臺縣 附郭東二十二里至南和縣界西一百六

  十里至山西遼州和順縣界南十七里至沙河縣

  界北二十五里至內邱縣界東南四十里至南和

  縣治西南一百八十里至山西遼州界東北四十

  里至任縣治西北一百六十里至山西平定州樂

  平縣界東西廣一百八十二里南北袤四十二里

 沙河縣 在府南三十五里東二十里至南和縣界

  西一百四十里至山西遼州和順縣界南二十五

  里至廣平府永年縣界北十八里至邢臺縣界東

  南七十里至廣平府永年縣治西南四十里至河

  南彰徳府武安縣界東北七十里至南和縣界西

  北二百里至山西遼州治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

  北袤四十三里

 南和縣 在府東南四十里東三十五里至平鄉(xiāng)縣

  界西二十里至邢臺縣界南二十里至廣平府永

  年縣界北二十五里至任縣界東南四十里至廣

  平府雞澤縣治西南四十里至沙河縣治東北九

  十里至巨鹿縣治西北九十里至內邱縣治東西

  廣五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平鄉(xiāng)縣 在府東八十里東四十里至廣平府威縣

  界西十里至南和縣界南六里至廣平府雞澤縣

  界北四十里至巨鹿縣界東南二十五里至廣平

  府威縣界西南二十里至南和縣界東北四十里

  至廣宗縣治西北五十里至任縣治東西廣五十

  里南北袤四十六里

 巨鹿縣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二十里至廣宗

  縣界西三十里至趙州隆平縣界南十八里至平

  鄉(xiāng)縣界北五十里至冀州新河縣界東南三十五

  里至廣宗縣治西南七十里至任縣治東北六十

  里至冀州南宮縣治西北六十里至趙州隆平縣

  界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六十八里

 廣宗縣 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二十里至廣平府

  威縣界西十五里至巨鹿縣界南五十里至山東

  東昌府邱縣界北五十里至冀州南宮縣界東南

  二十五里至廣平府威縣界西南四十里至平鄉(xiāng)

  縣治東北九十里至廣平府清河縣治西北三十

  五里至巨鹿縣治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

  里

 唐山縣 在府東北八十五里東十里至趙州隆平

  縣界西二十五里至內邱縣界南二十五里至任

  縣界北十八里至趙州柏鄉(xiāng)縣界東南五十里至任

  縣治西南五十里至內邱縣治東北二十里至趙

  州隆平縣治西北三十五里至趙州臨城縣治東

  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三里

 內邱縣 在府北六十里東二十五里至唐山縣界

  西一百八十里至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界南三十

  五里至邢臺縣界北三十里至趙州臨城縣界東

  南六十里至任縣治西南四十里至邢臺縣界東

  北六十里至趙州柏鄉(xiāng)縣治西北五十里至正定

  府贊皇縣界東西廣二百五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任縣 在府東北三十五里東三十五里至平鄉(xiāng)縣

  界西十里至邢臺縣界南五里至南和縣界北四

  十五里至趙州隆平縣界東南五十里至平鄉(xiāng)縣

  治西南六十里至沙河縣治東北七十里至巨鹿

  縣治西北五十里至唐山縣治東西廣四十五里

  南北袤五十里

廣平府

  在 京師西南九百五十里東一百里至山東東

  昌府臨清州界西六十五里至河南彰徳府武安

  縣界南八十三里至河南彰徳府臨漳縣界北五

  十里至順徳府南和縣界東南一百二十里至大

  名府治西南三百里至河南彰徳府林縣治東北

  一百四十里至順徳府廣宗縣治西北九十里至

  順徳府治東西廣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

  十三里

 永年縣 附郭東二十五里至曲周縣界西七十里

  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南二十二里至成安縣

  界北五十里至順徳府南和縣界東南四十里至

  肥鄉(xiāng)縣治西南五十里至邯鄲縣治東北七十里

  至雞澤縣治西北四十五里至順徳府邢臺縣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二里

 曲周縣 在府東北四十里東三十五里至山東東

  昌府邱縣界西十五里至永年縣界南二十五里

  至肥鄉(xiāng)縣界北二十五里至雞澤縣界東南九十

  里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治西南五十里至肥鄉(xiāng)

  縣治東北七十里至威縣治西北三十五里至雞

  澤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肥鄉(xiāng)縣 在府東南三十五里東二十里至廣平縣

  界西二十里至邯鄲縣界南二十二里至成安縣

  界北二十五里至永年縣界東南三十里至廣平

  縣治西南三十五里至成安縣治東北五十里至

  曲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至永年縣治東西廣四

  十里南北袤四十七里

 雞澤縣 在府東北六十里東三十五里至威縣界

  西三十里至永年縣界南三十五里至永年縣界

  北六里至順徳府平鄉(xiāng)縣界東南三十五里至曲

  周縣治西南六十里至永年縣治東北三十里至

  順徳府廣宗縣界西北八里至順徳府南和縣界

  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一里

 廣平縣 在府東南六十里東二十五里至大名府

  元城縣界西十五里至成安縣界南十五里至大

  名府魏縣界北十里至肥鄉(xiāng)縣界東南六十里至

  大名府元城縣治西南三十里至成安縣界東北

  七十里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治西北三十里至

  肥鄉(xiāng)縣治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二十五里

 邯鄲縣 在府西南五十里東三十里至肥鄉(xiāng)縣界

  西三十五里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南二十五

  里至磁州界北二十五里至永年縣界東南五十

  里至成安縣治西南二十里至磁州界東北三十

  里至永年縣界西北三十五里至河南彰徳府武

  武縣界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五十里

 成安縣 在府南六十里東二十五里至廣平縣界

  西十五里至磁州界南二十二里至河南彰徳府

  臨漳縣界北二十八里至永年縣界東南二十五

  里至大名府魏縣界西南二十五里至河南彰徳

  府臨漳縣治東北三十里至肥鄉(xiāng)縣治西北五十

  里至邯鄲縣治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威縣 在府東北一百一十里東五十里至山東東

  昌府臨清州界西二十里至順徳府平鄉(xiāng)縣界南

  二十里至山東東昌府邱縣界北七十里至冀州

  南宮縣界東南六十里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治

  西南六十里至雞澤縣治東北七十里至清河縣

  治西北二十五里至順徳府廣宗縣治東西廣七

  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清河縣 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三十里至山東

  東昌府夏津縣界西二十里至順徳府廣宗縣界

  南二十五里至山東東昌府臨清州界北五里至

  冀州南宮縣界東南五十里至山東東昌府臨清

  州治西南七十里至威縣治東北五十里至山東

  東昌府武城縣治西北九十里至冀州南宮縣治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三十里

 磁州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五十五里至成安

  縣界西一百里至河南彰徳府涉縣界南三十里

  至河南彰徳府安陽縣界北五十里至邯鄲縣界

  東南四十里至河南彰徳府臨漳縣界西南一百

  八十里至河南彰徳府林縣治東北七十里至邯

  鄲縣治西北九十里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治東

  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大名府

  在 京師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東四十里至山

  東東昌府冠縣界西八十里至河南彰徳府臨漳

  縣界南三百一十里至河南開封府蘭陽縣界北

  五十里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界東南三百里至

  山東曹州定陶縣治西南九十里至河南彰徳府

  內黃縣治東北一百五十里至山東東昌府臨清

  州治西北八十里至廣平府成安縣治東西廣一

  百二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

 元城縣 附郭東四十里至山東東昌府冠縣界西

  十里至魏縣界南五里至大名縣界北五十里至

  山東東昌府館陶縣界東南九十里至山東東昌

  府朝城縣治西南九十里至河南彰徳府內黃縣

  治東北六十里至山東東昌府冠縣治西北四十

  里至魏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

 大名縣 在府南少東八里東三十里至元城縣界

  西十五里至魏縣界南二十里至南樂縣界北五

  里至元城縣界東南十二里至南樂縣界西南六

  十里至河南彰徳府內黃縣界東北七十里至山

  東東昌府冠縣界西北二十里至魏縣界東西廣

  四十五里南北袤二十五里

 魏縣 在府西少北四十里東十里至元城縣界西

  二十里至廣平府成安縣界南五十里至河南彰

  徳府內黃縣界北十里至廣平府廣平縣界東南

  五十里至大名縣治西南四十里至河南彰徳府

  臨漳縣界東北九十里至山東東昌府邱縣治西

  北四十里至廣平府成安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

  北袤六十里

 南樂縣 在府東南五十里東四十里至山東東昌

  府朝城縣界西三十五里至大名縣界南十五里

  至清豐縣界北二十里至大名縣界東南五十里

  至山東東昌府觀城縣治西南六十里至河南彰

  徳府內黃縣治東北一百里至山東東昌府冠縣

  治西北五十里至元城縣治東西廣七十五里南

  北袤三十二里

 清豐縣 在府東南九十里東三十七里至山東東

  昌府觀城縣界西二十五里至河南彰徳府內黃

  縣界南十五里至開州界北二十五里至南樂縣

  界東南六十里至山東濮州治西南四十里至開

  州治東北四十里至南樂縣治西北九十里至魏

  縣治東西廣六十二里南北袤四十里

 東明縣 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東三十里至山東

  曹州界西三十里至長垣縣界南六十里至河南

  開封府儀封縣界北二十五里至開州界東南一

  百里至山東曹州定陶縣治西南七十里至長垣

  縣治東北一百五十里至山東濮州治西北九十

  里至開州治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開州 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五十五里至山東東

  昌府濮州界西七十里至河南衛(wèi)輝府滑縣界南

  六十五里至東明縣界北三十五里至清豐縣界

  東南九十里至東明縣治西南九十里至河南衛(wèi)

  輝府??h治東北四十五里至清豐縣治西北十

  五里至河南彰徳府內黃縣界東西廣一百二十

  五里南北袤一百里

 長垣縣 在開州南一百三十里東四十里至東明

  縣界西三十里至河南衛(wèi)輝府滑縣界南四十里

  至河南開封府蘭陽縣界北二十五里至河南衛(wèi)

  輝府滑縣界東南一百里至河南開封府儀封縣

  治西南三十里至河南開封府封邱縣界東北七

  十里至東明縣治西北九十里至河南衛(wèi)輝府滑

  縣治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宣化府

  在 京師西北三百四十里東二百一十五里至

  邊界西一百四十五里至山西大同府邊界南二

  百一十里至保定府淶水縣界北六十五里至張

  家口邊界東南二百五十里至順天府昌平州界

  西南一百五十里至山西大同府天鎮(zhèn)縣界東北

  三百一十里至獨石口邊界西北一百六十里至

  邊界東西廣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五里

 宣化縣 附郭東五十五里至龍門縣界西四十里

  至懷安縣界南一百三十五里至蔚縣界北三十

  五里至龍門縣界東南六十里至保安州治西南

  一百二十里至懷安縣治東北一百一十里至龍

  門縣治西北八十里至萬全縣治東西廣九十五

  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赤城縣 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東四十五里至邊

  界西三十里至龍門縣界南二十里至龍門縣界

  北一百里至邊界東南九十里至延慶州界西南

  十里至龍門縣界東北五十七里至邊界西北五

  十五里至邊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

  十里

 萬全縣 在府西北八十里東三十里至宣化縣界

  西八十五里至山西大同府邊界南三十里至懷

  安縣界北三十里至邊界東南八十里至宣化縣

  治西南八十里至懷安縣東北二十五里至邊界

  西北五十里至邊界東西廣一百十五里南北袤

  六十里

 龍門縣 在府東少北一百一十里東七十里至赤

  城縣界西一百二十里至萬全縣界南七十里至

  保安州界北三十里至邊界東南一百七十里至

  懷來縣治西南七十里至宣化縣界東北五十里

  至赤城縣界西北二十五里至邊界東西廣一百

  九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懷來縣 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二十里至延慶

  州界西五十里至保安州界南五十里至順天府

  昌平州界北二十里至龍門縣界東南一百五十

  里至順天府昌平州治西南七十里至保安州界

  東北四十里至延慶州界西北八十里至宣化縣

  界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蔚州 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東與蔚縣接界西三

  十里至山西大同府廣靈縣界南五十里至易州

  廣昌縣界北六十里至西寧縣界東南一百三十

  里至易州廣昌縣治西南一百三十里至山西大

  同府靈邱縣治東北一百八十里至保安州治西

  北九十里至西寧縣治東西廣三十里南北袤一

  百一十里

 蔚縣 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東九十里至保安州

  界西與蔚州接界南五十里至易州廣昌縣界北

  六十里至西寧縣界東南一百三十里至易州廣

  昌縣治西南一百三十里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

  治東北一百八十里至保安州治西北九十里至

  西寧縣治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西寧縣 在府西南二百里東八十五里至宣化縣

  界西十五里至山西大同府天鎮(zhèn)縣界南四十里

  至山西大同府廣靈縣界北二十五里至山西大

  同府天鎮(zhèn)縣界東南九十里至蔚州治西南五十

  里至山西大同府廣靈縣界東北九十里至懷安

  縣治西北六十里至山西大同府天鎮(zhèn)縣治東西

  廣一百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懷安縣 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東八十里至宣

  化縣界西三十里至山西大同府天鎮(zhèn)縣界南三

  十里至西寧縣界北三十里至萬全縣界東北七

  十里至宣化縣界西南九十里至西寧縣治東北

  八十里至萬全縣治西北八十里至萬全縣界東

  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延慶州 在府東南二百里東一百二十里至順天

  府昌平州界西四十里至懷來縣界南五十里至

  順天府昌平州界北三十里至赤城縣界東南五

  十里至順天府昌平州界西南三十里至懷來縣

  界東北一百里至邊界西北二百里至宣化縣治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保安州 在府南少東六十里東六十里至懷來縣

  界西三十里至宣化縣界南一百五十里至保定

  府淶水縣界北十里至宣化縣界東南一百六十

  里至順天府宛平縣界西南一百八十里至蔚州

  治東北五十里至龍門縣界西北六十里至宣化

  縣治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易州

  在 京師西南二百二十里東七十里至順天府

  涿州界西二百十里至山西靈邱縣界南五十里

  至保定府安肅縣界北一百三十里至順天府房

  山縣界東南三十五里至保定府定興縣界西南

  九十里至保定府滿城縣界東北七十里至順天

  府房山縣界西北三百里至宣化府蔚州治東西

  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本州島境 東二十里至淶水縣界西一百二十里至

  廣昌縣界南五十里至保定府安肅縣界北六十

  里至淶水縣界東南三十五里至保定府定興縣

  界西南九十里至保定府滿城縣界東北二十里

  至淶水縣界西北一百里至宣化府蔚州界東西

  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五里

 淶水縣  在州東北四十里東十八里至順天府

  涿州界西二十里至本州島界南十八里至保定府

  定興縣界北二十五里至順天府房山縣界東南

  二十里至保定府新城縣界西南四十里至本州島

  治東北二十里至順天府房山縣界西北一百里

  至宣化府蔚州界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五十

  三里

 廣昌縣 在州西一百九十里東五十七里至本州島

  界西四十五里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南七十

  五里至保定府唐縣界北六十五里至宣化府蔚

  州界東南七十五里至保定府唐縣界西南九十

  里至唐縣界東北一百里至宣化府蔚州界西北

  五十八里至山西大同府廣靈縣界東西廣一百

  五里南北袤一百十五里

冀州

  在 京師南六百三十三里東四十五里至河間

  府故城縣界西六十五里至趙州寧晉縣界南七

  十里至廣平府威縣界北八十里至深州安平縣

  界東南一百四十里至廣平府清河縣治西南八

  十里至順徳府巨鹿縣治東北一百八里至河間

  府阜城縣治西北七十五里至保定府束鹿縣治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本州島境 東十五里至棗強縣界西四十五里至新

  河縣界南五十里至南宮縣界北二十里至衡水

  縣界東南一百四十里至廣平府清河縣治西南

  六十里至新河縣治東北四十里至衡水縣治西

  北七十五里至保定府束鹿縣治東西廣六十里

  南北袤七十里

 南宮縣 在州南少西六十里東八十里至山東東

  昌府武城縣界西五十五里至趙州寧晉縣界南

  二十里至廣平府威縣界北十五里至本州島界東

  南八十五里至廣平府清河縣界西南四十里至

  順徳府巨鹿縣界東北二十五里至棗強縣界西

  北二十五里至新河縣界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

  南北袤三十里

 新河縣 在州西少南六十里東十五里至本州島界

  西二十里至趙州寧晉縣界南三十里至順徳府

  巨鹿縣界北三十里至保定府束鹿縣界東南四

  十五里至南宮縣治西南八十里至順徳府巨鹿

  縣治東北一百里至衡水縣治西北一百二十里

  至晉州治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棗強縣 在州東少北二十五里東三十里至河間

  府故城縣界西十里至本州島界南六十里至南宮

  縣界北二十五里至衡水縣界東南三十里至山

  東東昌府武城縣界西南三十里至本州島界東北

  五十里至河間府景州界西北二十五里至衡水

  縣界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武邑縣 在州東北九十里東二十五里至河間府

  景州界西一十七里至衡水縣界南三十五里至

  棗強縣界北三十二里至深州武強縣界東南八

  十里至河間府景州治西南七十里至棗強縣治

  東北五十里至河間府阜城縣治西北六十里至

  深州治東西廣四十二里南北袤六十七里

 衡水縣 在州西南四十里東十八里至武邑縣界

  西四十里至深州界南二十五里至棗強縣界北

  二十里至深州界東南二十五里至棗強縣界西

  南三十五里至本州島界東北十八里至武邑縣界

  西北十八里至深州界東西廣五十八里南北袤

  四十五里

趙州

  在 京師西南七百四十里東八十里至冀州新

  河縣界西二十五里至正定府元氏縣界南八十

  二里至順德府唐山縣界北二十里至正定府欒

  城縣界東南一百八十五里至順徳府巨鹿縣治

  西南二百一十五里至順徳府邢臺縣界東北三

  十五里至正定府藁城縣界西北二十五里至正

  定府元氏縣界東西廣一百五里南北袤一百二

  里

 本州島境 東十五里至寧晉縣界西二十二里至正

  定府元氏縣界南三十里至柏鄉(xiāng)縣界北二十里

  至正定府欒城縣界東南二十里至寧晉縣界西

  南二十五里至高邑縣界東北三十五里至正定

  府藁城縣界西北二十五里至正定府元氏縣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柏鄉(xiāng)縣 在州南六十里東十五里至隆平縣界西

  十三里至髙邑縣界南二十五里至順徳府唐山

  縣界北三十里至本州島界東南三十五里至隆平

  縣治西南三十五里至臨城縣治東北五十里至

  寧晉縣治西北二十五里至髙邑縣治東西廣二

  十八里南北袤五十二里

 隆平縣 在州東南九十里東三十里至順徳府巨

  鹿縣界西二十里至柏鄉(xiāng)縣界南十五里至順徳

  府任縣界北四十里至寧晉縣界東南六十里至

  順徳府巨鹿縣治西南二十里至順徳府唐山縣

  治東北九十里至冀州新河縣治西北三十五里

  至柏鄉(xiāng)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

 高邑縣 在州西南五十里東十二里至柏鄉(xiāng)縣界

  西二十里至正定府贊皇縣界南十五里至臨城

  縣界北十五里至正定府元氏縣界東南六十里

  至順徳府唐山縣治西南五十里至臨城縣界東

  北五十里至本州島治西北三十五里至正定府元

  氏縣治東西廣三十二里南北袤三十里

 臨城縣 在州西九十里東二十里至隆平縣界西

  一百二十里至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界南十五里

  至順徳府內邱縣界北三十里至髙邑縣界東南

  十五里至順徳府唐山縣界西南六十里至順徳

  府邢臺縣界東北二十五里至柏鄉(xiāng)縣界西北四

  十五里至正定府贊皇縣治東西廣一百四十里

  南北袤四十五里

 寧晉縣 在州東少南四十里東五十里至冀州新

  河縣界西二十里至本州島界南三十里至隆平縣

  界北二十五里至本州島界東南四十五里至冀州

  新河縣界西南五十里至柏鄉(xiāng)縣治東北六十里

  至正定府晉州界西北二十里至本州島界東西廣

  七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深州

  在 京師西南六百一十二里東六十八里至河

  間府交河縣界西五十五里至保定府束鹿縣界

  南五十里至冀州衡水縣界北六十五里至保定

  府蠡縣界東南六十里至冀州武邑縣治西南六

  十五里至保定府束鹿縣治東北一百六十里至

  河間府河間縣治西北七十里至定州深澤縣治

  東西廣一百二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本州島境 東三十八里至武強縣界西五十里至保

  定府束鹿縣界南五十里至冀州衡水縣界北四

  十里至安平縣界東南六十里至冀州武邑縣治

  西南六十五里至保定府束鹿縣治東北七十里

  至饒陽縣治西北七十里至保定府深澤縣治東

  西廣九十三里南北袤九十里

 武強縣 在州東五十里東三十里至河間府交河

  縣界西十二里至本州島界南八里至冀州武邑縣

  界北四十里至饒陽縣界東南十二里至冀州武

  邑縣界西南十八里至冀州衡水縣界東北三十

  五里至河間府獻縣界西北十五里至本州島東西

  廣九十三里南北袤九十里

 饒陽縣 在州北六十里東三十里至河間府獻縣

  界西二十里至安平縣界南三十里至本州島界北

  二十里至河間府肅寧縣界東南六十里至武強

  縣治西南六十里至保定府束鹿縣治東北九十

  里至河間府河間縣治西北七十里至保定府蠡

  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安平縣 在州西北五十里東二十里至饒陽縣界

  西三十里至保定府深澤縣界南十里至本州島界

  北四十八里至保定府蠡縣界東南九十里至武

  強縣治西南六十里至保定府束鹿縣治東北八

  十里至河間府肅寧縣治西北六十里至保定府

  博野縣治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五十八里

定州

  在 京師西南五百里東四十里至保定府祁州

  界西九十里至正定府阜平縣界南六十里至正

  定府藁城縣界北三十里至保定府慶都縣界東

  南一百二十里至保定府束鹿縣界西南一百四

  十里至正定府正定縣治東北六十里至保定府

  慶都縣治西北六十里至保定府唐縣治東西廣

  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本州島境 東四十里至保定府祁州界西三十里至

  曲陽縣界南三十五里至正定府新樂縣界北三

  十里至保定府慶都縣界東南九十里至深澤縣

  治西南五十里至正定府新樂縣治東北六十里

  至保定府慶都縣治西北六十里至保定府唐縣

  治東南廣七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深澤縣 在州東南九十里東三十里至深州安平

  縣界南二十二里至正定府晉州界西二十五里

  至正定府無極縣界北二十四里至保定府祁州

  界東南三十里至保定府束鹿縣界西南二十里

  至正定府晉州界東北十五里至保定府祁州界

  西北九十里至本州島治東西廣五十四里南北袤

  四十七里

 曲陽縣 在州西北六十里東三十里至本州島界西

  六十里至正定府阜平縣界南三十里至正定府

  行唐縣界北五十里至保定府唐縣界東南一百

  二十里至正定府無極縣治西南二十五里至正

  定府行唐縣界東北六十里至保定府唐縣治西

  北一百二十里至正定府阜平縣治東西廣九十

  里南北袤八十里

承徳州

  在府東北四百二十里東至八溝西至濠村溝南

  至栁河邊墻北至湯泉溝東南至冷口西南至卯

  正東北至車輪窖西北至老子溝

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十七

  山川

 古者建國邑必依于山川葢以天地成而聚于髙歸

 物于下髙者山之聚下者川澤之歸材用于是乎出

 衣食于是乎生故曰水土演而民用也原有小大氣

 有厚薄聚有眾寡故自古帝王之都必擇形勝而無

 若渤碣之間為兩戒山川所總會者其山則大行東

 來環(huán)神京之北而恒山鎮(zhèn)其西二山連延限河北道

 之東西以為天下脊信乎其天作而地成也其川則

 衛(wèi)白二河為要合衛(wèi)之川滹沱為大合白之川桑干

 為大而漳滏入于滹沱滋沙滱易濡淶徐雹并入于

 桑干灤河及寛渝恒漆諸川自入于海其澤則在畿

 南者為廣阿即禹貢之大陸也土人呼為泊泊之南

 羣水入焉者十泊之北羣水入焉者十有二近海有

 東西二淀或云即古笥溝舊有九十九淀支相灌輸

  今

  京畿州縣諸沽淀是也粵稽禹貢大河北條之山自岍

   岐至于碣石而川澤隨之史記天官書亦曰海內山

   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終于渤碣而 臣  伏讀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深究地絡泰山實發(fā)源于長白三江貫

   海鐵山皇成鼉磯脊脈時現伏于海中至登州福山

   丹崖而陸起西南八百余里結為太山以擁

  神京之左豈惟兩戒山川總會于是哉抑乃四海地絡

   所周環(huán)也是以五種咸宜六擾并碩轉漕便利百貨

   阜通誠所謂原大則饒氣厚而聚多者歟謹備列支

   山支川陂池澤藪以備山師川師之籍俾后有考焉

    山

  順天府

   西山 宛平縣西三十里太行山首起河內北至幽

    州第八陘在燕羣峯秀拔若龍翔鳯舞云連星拱

    于

皇都之右

  西山蒼蒼上干云霄重岡疊阜來朝皇闕 金李晏 碑記 

  太行首于濟源伏于河折北而尊為恒山支巒復

  岡畢赴于燕復纚屬以東數千百里入于海上土

  人以其西來號曰西山 元袁 桷集 

  西山自太行聨亙起伏數百里東入于海而都城

  受其朝靈秀之所會 明李東陽 游西山記 

  內接太行外屬諸邊磅礴數千里林麓蒼黝溪澗

  鏤錯神皋奧區(qū)也 張鳴鳯 西山記 

  都城之西有山焉蜿蜒磅礴首太行尾居庸東向

  而北繞實京師雄觀也 喬宇游 西山記 

  西山神京右臂亦名小清涼諸蘭若白塔與山隈

  青藹相間疏泉滿道或注荒池或伏草徑或散漫

  塵沙間春夏之交晴云碧樹花香鳥聲秋則亂葉

  飄丹冬則積雪凝素信足賞心而雪景尤勝 長安 游記 

  北都惟西山為最竒峰怪石幽泉邃壑茂林澄湖

  與夫琳宮仙梵輝映金碧誠天府之佳麗一方之

  竒觀矣 圖書 編 

  大雪初霽千峰萬壑積素凝華若畫圖然為京師

  八景之一曰西山霽雪 名山 記 

 翠微山 宛平縣西三十里脈自香山分兩支而東

  其上平原百里煙云樹石皆稱竒勝明成化中車

  駕嘗幸此山

  山上有圓通寺葢舊平坡寺也姚少師嘗言平坡

  最幽勝學佛者所宜居山半有平地故名洪?初

  始改今名 天府 廣記 

  寺一閣庋山顛于逺眺猶勝 同上  

 盧師山 宛平縣西三十里

  安禮寨西北有盧師神祠桑干水出山之口東及

  幽州四十余里 宋史宋 琪傳 

  山半為秘魔巖巖石嵌空幾二丈傳隋末有沙門

  曰盧師居此山能馴伏大青小青二龍故名巖下

   一池二青蟄處視之若不甚深然探入不可窮 天 府 

    廣 記 

   盧師山與平坡山并峙諸剎鱗次皆古剎也 長安 游記 

  覺山 宛平縣西三十里

   覺山有五華一名壽安雙泉翠峰仰山諸峰環(huán)之

   如屏 燕都游 覧記 

   懸崖之上與盧師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冷曰

   清旨曰洊至 天府 廣記 

  聚寳山宛平縣西三十里

   玉泉西南行數里度兩石橋循溪轉至臥佛寺復

   二里為碧云寺巖下有泉從石罅中出有亭曰聽

   水佳處亭前小池種白蓮百本池邊修竹成林康

   ?十七年

圣祖御書激湍二字

   碧云金碧鮮妍宛一天界巖下一泉石渠導之過

   齋廚繞長廊匯于殿前石池泉傍一栁人呼癭栁

  栁左堂三楹明萬厯御題水天一色前臨荷沼沼

  南修竹成林巖下一亭曰嘯云 天府 廣記 

  頃至碧云下窺巖洞松風如沸颯有竒趣 明陸釴 春游西 

   山 記 

 盤龍山 宛平縣西三十五里

 韓家山 宛平縣西三十六里

  山陰有漢左馮翊韓延壽墓韓世居于此俗呼罕

  山又呼黒山匯 天府 廣記 

  罕山志稱韓家山韓延壽家焉罕韓音訛也俗呼

  黑山匯黒罕音又訛也山陽有二寺曰云福曰延

  壽 帝京景 物畧 

 石徑山 一名石 景山  宛平縣西三十七里

  大徳六年修盧溝上流石徑山河堤 元史河 渠志 

  石徑山孤峰特立洞皆鑿石而成最上金閣寺有

  塔宜逺眺東南行至林衡署古松數百株參錯平

  野間 明阮旻 錫紀游 

    金閣寺逺望蒼黃一道如帶南綴者渾河也渾河

    古桑干水萬厯戊子九月幸石徑山觀渾河顧問

    侍臣水從何來申時行對曰從大漠經居庸下天

    津則朝宗于海矣因勑河臣亟修堤岸 帝京景 物畧 

   五峰山 宛平縣西四十里五峰秀峙宛若列屏土

    人每望此山之云氣以驗晴雨

   雙泉山 宛平縣西四十里山有二泉故名其南有

    兩家山東北二里許有黒龍灣

   戒壇山 宛平縣西五十里有戒壇甃石為之中置

    髙座相傳創(chuàng)自隋唐間遼金時所植松具在殿外

    遼金碑各一

  本朝康?十七年

圣祖賜御書清戒二字山有極樂三慧朝陽觀音龎涓孫臏

    等洞山之東南有獅子巖自巖而上十八折始及

    戒壇東去渾河二十里兩岸壁立中通一徑多林

    木泉澗之勝上為極樂峰

  都城中西望一山髙秀如駝脊上峰如側方山冠

  者戒壇后五里極樂峰也逺黛有増近翠不減 帝 京 

   景物 畧 

 萬安山 一名垣 墻山  宛平縣西五十里山有鐵鼎其下

  有舊置冶處

 翠峰山 一名遮 風嶺  宛平縣西五十里

 馬鞍山 宛平縣西六十里

 鳯凰山 宛平縣西七十里

 潭柘山 宛平縣西八十里西山諸峰連綿而西潭

  柘為尤勝山有潭柘寺相傳本青龍?zhí)堕_山時潭

  平為寺晉曰嘉福唐曰龍泉

  山磅礴連擁三峰傍有二潭潭上有古柘一株形

  曲如虬因名 明統(tǒng) 志 

  潭柘以一培塿當羣山心九峰扆而立焉志所謂

  老柘羙竹者烏有矣而兩殿鴟工絶則金元故物

  也寺后故有龍?zhí)督褚旬L為池而其支委尚闊去

  山數里泉走石崖壁間聲甚怒 春明夢 余録 

  諺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寺莫先焉矣寺碑七金

  碑二明昌五年僧重玉詩大定十三年楊節(jié)度記

  元碑二至正八年葛天麟記至正某年危素記明

  碑三正統(tǒng)某年胡濙記弘治十年謝遷記萬厯中

  紫栢送龍子歸潭文也 帝京景 物畧 

 龍鱗山 宛平縣西八十里又西有九渠山大駝山

  管山

 九龍山 宛平縣西九十里

 西湖山 宛平縣西百里

 太山 宛平縣西二百里

  史家營太山有石如臼昔有仙人居此臼巾日產

  米隨寺眾多少取給不乏后有僧畏其險峻鑿穴

  通之穴成而米遂絶 燕山 叢録 

 馬蘭山 宛平縣西二百里

  出沿河守御城西門渡石澗進馬蘭山曲折上坂

  石子磊磊難步陟至法幢庵又五里至馬蘭村登

  三大士閣一松髙十丈余厯磴上三里許翠峰壁

  立

 千佛山 一名黑 風山  宛平縣西二百里

 觀音山 去千佛山數里

  觀音山舊有菩提樹仙人望海石 帝京景 物畧 

 鶴子山 宛平縣西二百里

  觀音山再上為大悲閣又上為望海石嵚崟巉削

  踰嶺凡七有石壁削立為鶴子山怪石攢簇多似

  人形坐視觀音山如在懐抱間 長安 游記 

 百花山 宛平縣西二百里

  度閻王?是百花山腰也紅紫翠黃不可凡數即

  一色中瓣蕚跗異不可槩之行百花中一里進籬

  門石洞登菩薩頂累石凡三峰坐立頂上俯諸山

  搢如圭東西二靈山也 帝京景 物畧 

  百花陀京城西王平口四圍皆山中有平川約數

  十畝產杉漆藥草春夏之交百花爛然有金章宗

  石床今存 天府 廣記 

 小五臺山 在百花山西北數里

  小五臺山花多目所未覩有名天花者尤嬌艷可

  愛 長安 游記 

 顏老山 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西南有石青洞東

  北有栁林泉

 甕山 宛平縣西北二十里

  甕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 元史河 渠志 

  山在玉泉之東西湖當其前金山拱其后 明倪岳 游甕山 

   詩 序 

  西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甕山其寺曰圓靜

  左田右湖近山之境于是始勝又三里為功徳寺

  洪波衍其東幽林出其南路盡叢薄始達于野 李 東 

   陽游西 山記 

  稻畦千畝接于甕山之麓上有寺曰圓凈絶頂有

    屋曰雪洞俯面西湖之曲由中而瞰如駕逺翮凌

    長空平田逺村綿亙無際羣峰拱乎北眾水宗乎

    東蕩胸釋形將與寥廓者會 喬宇游 西山記 

    山麓魁大而凹秀 帝京景 物畧 

    甕山在海淀西五里土色純盧其南巖若洞而圮

    者少鬲仙室也人家傍山小具池亭桔槔鋤犁咸

    置垣下酷似江南風景 長安 游記 

   畫眉山 宛平縣西北二十里有黒龍?zhí)渡辖埻?br />
    廟

圣祖御制黒龍?zhí)吨亟堄駨R碑文

御書喜雨匾額雍正三年

 特勅重修

 御制碑文

   玉泉山 宛平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前

 御園錫名曰澄心

    宛平有玉泉山行宮明昌元年八月幸玉泉山 金 史 

  至元十五年禁玉泉樵采漁弋 元史世 祖紀 

  玉泉出于山噴薄轉激散為溪池池有亭宣宗駐

  蹕處也又一里為華嚴寺有洞三其南為呂公洞

   明李東陽 游西山記 

  華嚴拾級升有平臺望湖焉洞在壁間四丈而修

  廣丈有竒左石右床最里見石龕也兩石壁詩自

  元丞相嘉哩以來其上又有洞其頂有故金芙蓉

  宮址章宗避暑宮也山之右曰金山寺 朱長春西 山游記 

  玉泉側出石罅中鑿石為龍吻吐之前為石橋水

  從橋下出為長溪流三百步許潴為西湖秋髙氣

  清泓澄渟滀水光浮天浩然一白 錢習禮玉 泉山記 

  穿青龍橋而西得玉泉山土紋隠起作蒼龍鱗其

  下為池亭曰望湖 王衡 集 

  玉泉形如規(guī)瑩澈深靚掬飲甚甘其東石梁橫跨

  泉由之東流入湖經大內注都城東南至大通河

  為京師八景之一 西山為京師之勝而玉泉又

    西山之勝葢其潤澤滋溉溥及天下固國脈之所

    在也 都穆游 西山記 

    山頂懸崖舊刻玉泉二字水自石罅中出鳴如雜

    佩 天府 廣記 

   香山 宛平縣西北三十里有香山寺

圣祖御書普照乾坤四大字香山寺即金章宗會景樓也金

    明昌承安泰和間屢幸焉大定中詔經營香山行

    宮及佛舍寺成賜名大永安寺元皇慶元年重修

    后有藏經閣郁秀清雅望都三亭又有葛稚川丹

    井金章宗祭星臺護駕峰夢感泉碁盤石蟾蜍石

    明昌四年三月幸香山永安寺 金史章 宗記 

    香山有乳峰石時噓云霧類匡廬香爐峰 長安 游記 

    香山在碧云南二里許有永安寺舊名甘露其制

    一如碧云而饒古色最勝者來青軒香山上有二

    大石狀如香爐蝦蟆有泉出自山腹下注溪谷曰

    小清涼西行數百步至洪光寺殿圓制極工 天府 廣記 

  洪光寺入石門古柏夾之人行道上蒼翠撲衣可

  數百步復折而上如是者凡十有一每登一折必

  右俯木末左瞰絶壁壁皆甃石為之歲乆若天造

  柏從石罅出多類鬼工初登一二盤竒在柏稍上

  諸山如螺髻自柏外見則又竒至七八盤山盡在

  下精藍名墅棊布繡錯盤窮為山門甚精麗 天府 廣記 

  香山一徑幽遐青松夾道流泉下注朱闌上引依

  巖為剎髙杰整麗 袁宏 道集 

  香山夾道盡白楊青檜流憇亭在山半灌木中來

  青軒前兩山相距而虛其襟以捧帝城自無量殿

  前折而至洪光寺皆短垣疎柏白石為階其浄若

  拭 王衡香 山記 

  過香山流泉茂樹一著屐即有軒軒白云之氣于

  西山中當據上座登來青軒峰皆下蒼翠盤郁大

  撮山河之勝 黃汝亨游 西山記 

 百望山 宛平縣西北四十里

  青龍橋北斜界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

  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名 長安 游記 

 仰山 宛平縣西北七十里

  仰山村曲折上而北一峰東南有瀑練下澗水源

  也又上為仰山山上棲隠寺金大定寺也峰五亭

  八章宗數游有詩刻石斷石三其一山場榜上刻

  大興府西連山等字宣徳間重修之又蓮花峰下

  有小釋迦塔 帝京景 物畧 

  仰山峰巒拱秀中有平頂如蓮花心旁有五峰曰

  獨秀翠微紫葢妙髙紫微中多禪剎 名山 記 

 雅思山 宛平縣西北八十余里

  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谷有聚名漆園園南雅思

  山有池曰露池又自漆園西出十里許有蘭若二

  上曰松陽下曰金鴈金鴈下控大巖巖吐百穴匯

  而為湖決而東流是為清水之源有髙崖下有泉

  繞之又西北十里為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

  里山皆竒峭巃嵸飛泉彪灑聲激巖穴 客話  

 枊山 宛平縣西北八十里

 白鐵山 宛平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山多白石其堅

  如鐵故名

 龍泉山 良鄉(xiāng)縣西十五里山下石龍口出泉東流

  入鹽河

 黃土山 香河縣北二里

 孤山 通州東二十里四面平曠一峰挺秀故名

 圣水山 三河縣西北三十五里

  上有圣水泉可愈眼疾 明統(tǒng) 志 

 蔣福山 三河縣東北十五里

 靈山 三河縣北十五里

  山足三面有泉清洌可愛 明統(tǒng) 志 

 華山 一名? 耳山 三河縣北二十里

 石城山 三河縣北五十里上有石城故名

 駝山 三河縣北六十里

    五百溝水出駝山北東經平谷縣紻城南東入泃

    河 水經 注 

   亢山 一名亢 家山  昌平州東二里

   影山 昌平州東六里西北為東山口小山逺望之

    其影先見

   平臺山 昌平州東六里

    東山口內一里水中有小山曰平臺山明成祖嘗

    駐蹕焉嘉靖中作亭于上名曰圣跡 州 志 

   綿山 一名 宜山  昌平州東十五里

   蔣山 昌平州東二十里

   白石山 昌平州東二十里

   湯山 昌平州東三十里下有溫泉

圣祖駐蹕之所

  行宮在焉

   大駝寨山 昌平州東四十五里山崖陡峻而頂平

    漫少東有石洞十數洞內有泉

 龍泉山 昌平州東南五里

  山之巔有龍王祠祠西下有洞梯石而下初狹漸

  敞行里許水聲洶涌山之北麓有龍?zhí)短吨畺|有

  數泉清冽可濯禱雨輙應 州志  

 白浮山 昌平州東南十里

  白浮即通惠河上源白浮泉水在昌平縣界西折

  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都城焉 元史河 渠志 

  白浮山有二龍?zhí)读鹘洶赘〈逶鼐匆怂?br />
  西折而南經甕山流入積水潭以通漕運守敬所

  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龍橋延袤五十余里以障雙

  塔神山諸水名白浮堰 天府 廣記 

 牛山 昌平州西南五十里

 雪山 昌平州西九里

 駐蹕山 昌平州西二十五里

  駐蹕山髙十余丈西北袤二十里金章宗游此鐫

  駐蹕字上有臺章宗自題棲云嘯臺四字 天府 廣記 

  駐蹕石皆壁立嶟沓欹危如墜如挽山下石床石

  釡俱存 明王嘉 謨集 

 鶴頂山 昌平州西三十里

 尖山 昌平州西五十里

 小金山 昌平州西北六里

  駐蹕山之西曰虎峪其旁土岡名小金山山在西

  山口內日午人過山下光影人衣如金色然 客話  

 積粟山 昌平州西北十里相傳元時積粟于此

 大峪山 昌平州西北十五里

 照壁山 昌平州西北十五里

 虎峪山 昌平州西北十八里

  巍峩雄壯如虎踞然 畿輔 舊志 

  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 山 水 

   記  

 小峪山 昌平州西北十八里

 軍都山 昌平州西北二十里

  昌平漢軍都縣以山名也后漢盧植隠居上谷昭

  烈微時修弟子禮焉彼時軍都縣屬上谷郡又名

  居庸山太行山第八陘也 天府 廣記 

 寳山 昌平州西北二十五里

 湯峪山 昌平州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溫泉上有佛

  巖寺

 石門山 昌平州西北二十五里

 回回駝山 昌平州西北二十八里居庸八景一曰

  駝山香霧

 石縫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里

 幽都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里

  古幽州葢因山為名 明統(tǒng) 志 

 柏齡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里

 蓮華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五里

 羅漢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五里

 白馬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五里

 翠屛山 昌平州西北三十九里

  紅門之西翠屛山下出泉九穴為池名九龍池池

  上亭臺金碧輝映夐若仙都 天府 廣記 

 羊兒駝山 昌平州西北四十里

 狼山 昌平州西北四十里其東北有陽負川

 牛心山 昌平州西北七十里

 城后山 昌平州北三里

 饅頭山 昌平州北十二里

 天壽山 昌平州北十八里舊名黃土山明永樂七

  年卜建山陵因賜今名厯朝陵寢皆在焉

  山自西山一帶東折而至此羣峰聳抜其旁諸山

  則玉帶軍都連亙環(huán)抱銀山神嶺羅列拱護 名山 記 

  舊名東山明成祖閱陵時稱觴于此因名天壽 畿 輔 

   舊 志 

  天壽山環(huán)山凡十口紅門東三里曰中山口又東

  北六里曰東山口又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又西

  十五里曰賢莊口又西三里曰灰?guī)X口又西十二

  里曰錐石口又南十二里曰雁子口又西南三里

  曰徳勝口又東南十里曰西山口又東二里曰榨

  子口 山水 記 

 五鳯山 昌平州北二十五里

 黑山 昌平州北六十里

  為黃花鎮(zhèn)之通衢山如列屏下有泉澌 州志  

 金柜山 昌平州北居庸關城西形如金柜故名

 望兒山 昌平州東北六里

 蟒山 昌平州東北八里

  綿亙舒長如蟒之伏居紅門之左 州志  

 玉帶山 昌平州東北十五里

  山腰白石周圍如帶又五里為筆架山三峰并列

  逈出云表明太宗陵在焉南則曰鳯凰山北則曰

  虎峪山又十里曰照壁山正方如屏以作南障州

  東影山是為東山口州西小金山為西山口又皆

  陵園諸山之護翼 天府 廣記 

 筆架山 昌平州東北二十里

 雙鎖山 昌平州東北二十里

 翠嶺山 昌平州東北二十里

 玉華山 昌平州東北二十里

 蓬山 昌平州東北二十五里在黃山之北

 銀山 昌平州東北七十里

  峰巒髙峻冰雪層積色白如銀故名麓有石崖皆

  成黑色又名鐵壁頂為中峰逈出云霄縁石梯上

  五里許下視梵剎如彈丸剎乃唐時建領七十二

  庵沙門鄧隠峰藏修之所有浸月泉天清橋巨虎

  石誦經臺諸勝 天府 廣記 

  銀山度嶺數折峰漸分為三左一峰石卓立如錐

  峰下有塔凌空為法華寺寺后為古佛巖再上為

  鄧隠峰說法臺復躡危磴五六里為中峰頂峰石

  鋭如斧刄一石臺方丈許翼以扶欄中一石龕供

  石佛寺塔七各髙數丈 燕山 記游 

  鄧隠峰道場八角亭東北有鐵崖壁立石色熒然

  月出爛如銀界登頂由閻王鼻行山脊僅容一足

  長約十歩兩旁如削下臨萬仭不可凝視登山頂

  長城外關鎮(zhèn)皆在煙光微茫中 明李元 陽記 

 玉峰山 昌平州東北銀山之北

  山盡石石盡白樹盡蘋婆果入山者取道二從白

  泛嶺入者壁竒松栢竒而路險難從三思嶺牛蹄

  嶺入者路則平木石亦平 帝京景 物畧 

 峪口山 昌平州東北七十里

 大羊山 昌平州東北七十里

 小羊山 昌平州東北七十二里

 橋山 昌平州東北七十二里

 福山 順義縣南五里

 龍山 順義縣南二十里以山上出泉亦曰龍泉山

 孔山 順義縣南二十余里

  孔山即水經注所云山有洞穴開明者也 天府 廣記 

  縣南平岡分三支無崇阜俗稱三山不見山即此

   縣志  

 桃山 順義縣西北三十五里

  開元二十五年徙燕州治于幽州北桃峪山 唐書 地理 

   志  

  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錯落橫亙數畝 方輿 紀要 

 史山 順義縣北三十五里

  山石戴土髙百余丈狀如眠弓南望京師城闕金

  碧耀目寺宇皆唐時建 名勝 志 

 牛欄山 順義縣北二十里

  置牛欄都統(tǒng)領司 遼史百 官志 

  牛欄山改名順義山 明統(tǒng) 志 

  山上有洞俗傳金牛出焉洞前石壁為小槽形名

  曰飲牛池山北里許有小山昔有仙人騎牛來游

  因名靈跡山宋王曽上契丹事曰順州至檀州牛

  欄當其要路山之東麓潮白二河合焉 山水 記 

  牛欄靈跡二山一脈前山石身負土后山土身戴

  石前大后小行人總以牛欄名 長安 客話 

 呼奴山 順義縣東北二十五里亦名狐奴山狐奴

  漢縣以山而名

  沽水西南流經狐奴山西又南經狐奴縣故城西

  漁陽太守張堪于縣開稻田教民植種 水經 注 

  水不流曰奴葢以山前潴澤名也其北麓鳥道而

  上里許漸闊漸平有寺寺后小石城山下有龍?zhí)?br />
  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漢狐奴縣址魏文帝黃初二

  年省 山水 記 

  山麓有慈濟張真人祠舊傳漢鄧訓與上谷太守

  任興屯兵于此以防烏桓訓開水田二千余頃今

  尚存 縣志  

 鞋山 順義縣北二十五里

  在呼奴山西百步許孤峰竦峙踵趾如舄故名 縣 志 

 鐵礦山 密云縣東三十里

  漁陽有鐵官亦名大谷錐山 漢書地 理志 

  至元十三年霧靈山伐木官言檀州大谷錐山出

  鐵礦有司覆視之尋立四冶 元史五 行志 

  元時炒鐵于此明永樂間廢 縣志  

 龍門山 密云縣東六十里

  山內有圣泉庵黃崖洞泉涌如瀑布聲如雷時有

  五色云氣內有天然石燈臺石獅跡尚存 縣志  

 錘山 密云縣東七十里

 圣水山 密云縣南十里上有龍女廟下有龍泉寺

  山下出泉環(huán)抱而流為邑之勝

 密云山 一名 橫山  密云縣南十五里山藏云霧故名大

  黃崖關外有橫山蘇家谷 三鎮(zhèn)邊 務總要 

 銀冶山 一名銀 冶嶺  密云縣南十五里舊出銀礦

 白檀山 密云縣南二十里山之陽有白檀栁因名

  曹魏破烏桓于栁城城在山曲

 隗山 密云縣南三十里山下即密云故縣

  密云有隗山 唐書地 理志 

 天門山 一名天 盆山  密云縣西南三十里

 鳯山 密云縣西北十五里下有元石佛寺

 平頂山 密云縣西北三十里

 水峪山 密云縣西北四十里

 駝骨山 密云縣北七十里山左右有西駝骨關東

  駝骨闗

 黑松山 密云縣北七十里志載元時有黑松林今

  無

 窟窿山 密云縣北百里下有一孔前后通明

 火突山 一名火 炎山  密云縣東北二十五里巖谷峻削

  色如火熖

 清都山 密云縣東北五十里舊有清都觀

 清洞山 一名三 教山  密云縣東北五十里中有仙洞下

  有三教寺

 印靈山 密云縣東北六十二里

 冶山 密云縣北八十里

  上有磚塔及冶山院旁有石洞深逺不可測中有

  水四時不竭俗傳有冶仙居其上時放仙燈 縣志  

 五峰山 密云縣東北八十里五峰聳列如指亦名

  五指山

 四棱山 密云縣東北百里

 香陘山 密云縣東北百余里產藳本香故名

 霧靈山 密云縣東北一百六十里本名伏凌山

  伏凌山山甚髙峻巖障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

  事同離騷峩峩之詠世人因以名山也后訛為霧

  靈山 水經 注 

  白河發(fā)源于霧靈山 漕河 考 

  山每于六月六日現祥光如霧土人如期?之上

  多竒花又名萬花臺一名孟廣硎下有廣硎水出

  焉 天府 廣記 

  山上常有云霧蒙之四時不絶山之左右峰巒攢

  立深松茂柏內地之民多取材焉元有霧靈山伐

  木官 縣舊 志 

  霧靈髙峻為一邑諸山之冠上有云峰寺中峰寺

  下峰寺今不存 縣志  

 陳宮山 密云縣東北一百八十里

 觀雞山 密云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有觀雞仙人祠

  仙雞寺西有觀雞水飛仙峰

 黍谷山 一名燕谷山 又名寒谷  懐柔縣東四十里

  北過寒谷 吳越 春秋 

  山在懐柔縣東跨密云界劉向云燕有谷地寒不

  生黍稷鄒衍吹律以溫其氣故名山曰黍谷 山堂 肆考 

  黍谷山有風洞洞口風氣涼冽盛夏人不敢入 山 水 

   記  

 鴉髻山 懐柔縣東南七十五里兩峰髙聳形如鴉

  髻故名上有碧霞元君祠

 栲栳山 懐柔縣東南八十六里山前有云巖寺乂

  有砙堂寺

 龍王山 懐柔縣西半里舊城環(huán)其上下有龍?zhí)?br />
 石塘山 懐柔縣西三里明設工部石廠今廢

  懐柔西石廠山石盧色方圓細巨無所不有供欄

  柱磚砌之用 石廠 記 

 玉泉山 一名紅 石山  懷柔縣西北三里山頂有泉出石

  窟中瑩潔如玉故名

 紅螺山 懐柔縣北二十里髙二百余仭下有潭潭

  中常有二螺色殷紅夕吐光焰因名

  檀州有螺山 遼史地 理志 

  順州有螺山 金史地 理志 

  紅螺山有泉一線以珍珠名其水涌如噴珠 客 話 

  山麓有資福寺古之大明寺也創(chuàng)于金皇統(tǒng)初年

   縣志  

 金燈山 懐柔縣東北十七里相傳頂常有光如燈

  因名

 象山 懐柔縣東北四十里

 獨鹿山 涿州西十五里有鳴澤

  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

  出蕭關厯獨鹿鳴澤注服虔曰獨鹿山名也鳴澤

  澤名也皆在涿郡遒縣北界 漢書武 帝紀 

 龍安山 涿州西五十里

  龍安回巒繚繞深谷逶迤自下而上有堂有紀雨

  過則嵐光絢爛洗滌如圖 涿鹿 紀 

 石虎山 涿州西五十里

 大房山 一名大 防山  房山縣西北二十五里

  良鄉(xiāng)有大房山 魏書地 形志 

  防山上有仙人玉臺 隋圖 經 

  大防山在良鄉(xiāng)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又

  有小房山與大防山相近又曰大房嶺 太平寰 宇記 

  房山在涿郡西北五十里北接居庸東抵漁陽西

  連紫荊所謂幽燕奧室也 涿鹿 記 

  出房山縣西六十里所過村落曰瓦井曰天光曰

  孤山口皆與山勢為升降過此則崇山如環(huán)幽溪

  如帶涉溪沿壁乃至山麓巉巖兩壁中開一線鳥

  道盤旋五里至石梯僅容半跬髙數百磴左右鐵

  絙長百尺陟者縁之梯盡處折而東北可一里入

  山門見諸庵稠疊獨上方寺正中旁有兩磵流下

  聞而不見水又東折巖下有泉山下有洞如一城僧

  依洞為窟第一洞猶隠隠見影二洞即黯黑無光

  三洞是一小竇圍可三四尺深五六尺入三洞倐

  髙廣燎炬不見頂旁有一潭抵九洞無路有穴如

  井霧氣蓊塞履滑衣濕不易前進至十三洞路尚

  不窮云大抵一曲為一洞十三洞約六七里洞中

  之石玉白鏡瑩其境之最者曰蓮華山片片如青

  蓮瓣曰龍虎宛肖其狀曰長眉祖師儼然道者衣

  冠曰石塔層層筆立曰石鐘鼓扣之作鐘鼓聲又

  其最者曰須彌山曰雪山曰萬花樓山之上有重

  樓焉吐花如靈芝數萬朶曰仙人橋跨清溪而渡

  曰十八羅漢為修短欹正各狀貎曰接引旛從頂

  倒懸縹緲若拂出洞之后依然天光回若隔世 曹 學 

   佺房山 記畧 

  大房山有圣水泉西南有伏龍穴一名龍城峪湯

  泉出焉又有連泉頂大房山之巔也 縣志  

  房山峰巒洞壑夙稱名勝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

  卯時有鳯凰集于石梯兒溝山峰之上髙約五六

  尺尾長丈許五色具備文彩絢爛竚立踰時向東

  北翱翔而去眾目共覩葢

盛世之祥非偶然也

 上方山 在大房山西

  循孤山口而西峰橫澗束上側徑如古墻址行十

  二三里過兜率門一里得石級以升再行三里許

  至上方寺左一峰下有一斗泉 帝京景 物畧 

 留臺尖山 房山縣西二里

 塔兒山 房山縣西十里相近有鳯凰山

 茶樓頂山 房山縣西二十二里其相近有十畝平

  山

 平峪山 房山縣西三十里

 黃山 房山縣西南三十里

 一堵墻山 房山縣西南四十里

  石壁巉峭髙三百余尋長五百余步儼若版筑 縣 志 

 黃龍山 房山縣西少南四十二里山下有大石?

  前產青白石后產白玉石可供階礎之用

 般州山 房山縣西南四十里

  般州山有二寨石室環(huán)列 涿州 志 

 樂?山 房山縣西南五十五里其南又有猴兒山

 石經山 房山縣西南五十里

  智泉寺僧靜琬見白帶山有石室遂發(fā)心書經十

  二部刋石為碑 隋圖 經 

  石經貯于巖洞者七地穴者二洞以石門閉之穴

  以浮圖鎮(zhèn)之自隋唐迄元碑碣森列 逃虛 子集 

  房山縣西南有山曰白帶山生莎題草又曰莎題

  山藏石經者千年矣故曰石經山亦曰小西天云

  北齊南岳慧思大師發(fā)愿刻石藏座下靜琬承師

  囑自隋大業(yè)迄唐貞觀大湼盤經成其夜山吼生

  香樹三十余本六月水浮大木千株至山下構云

  居寺焉唐金仙公主修之山上雷音洞髙丈余四

  壁刻經四柱刻像前有石扉幾案瓶壚皆石臺有

  欄橫與堂亙堂左洞二右洞三堂下洞二皆經唐

  迄元代有續(xù)刻經目列石幢山下左右東峪寺西

  峪寺西峪寺后琬公垯也萬歴壬辰逹觀和尚啟

  洞拜石經石下有穴藏石函一尺上刻大隋大業(yè)

  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于此函

  內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刦三十六字山多

  石碑隋碑二唐碑五遼碑二元碑二山半有庵曰

  半山庵 帝京景 物畧 

  隋沙門靜琬始以經刻未成而化唐貞觀后其徒

  道公等繼續(xù)成之至遼統(tǒng)和及金明昌之際有沙

  門留公順公亦增刻之前后納于洞中者通十余

  卷石凡七百余條有石幢記其目 周忱 集 

 五指巖山 房山縣西南六十五里有五峰髙峻如

  指

 歡峪山 房山縣西南七十里

 白云山 房山縣西南八十里絶頂曰白云?

 七斗泉山 房山縣北二十五里下有泉曰七斗泉

 半壁山 房山縣北三十二里壁立千仭其西山半

  一竇曰辟榖洞北為背陰洞

 荊子山 房山縣西北八里

 三盆山 房山縣西北十五里山嶺平廣約十余畝

  下有流泉三曲狀如仰盆

 三峰山 房山縣西北二十里三峰矗立髙插云霄

 六聘山 一名緑 屏山  房山縣西北三十里

  國門之西兩舍之地有山曰六聘中有伽藍曰天

  開燕易間一巨剎也自后漢迄有唐經五代厯遼

  金廢興難具載云天開者以寺前山谷天然開辟

  也 僧福珪天 開寺碑記 

 榖積山 房山縣西北五十里峰巒突起形如積榖

 大安山 房山縣西北八十里

  大安山甚髙險幽州西名山也 方輿 紀要 

  大安山龍泉河在焉 名勝 志 

 臺山 覇州東二十里舊為九河所經臺基有三如

  鼎峙

  沙城臺山二村皆平壤也土人云臺山無臺沙城

  無城 客話  

 南山 覇州東七十里

  喬林修竹周匝十數里內有亭臺為一州之勝 明 統(tǒng) 

   志  

 雁頭山 覇州東南二十五里宋時有雁頭寨

 莫金山 覇州東南二十二里宋設莫金寨于此

 神山 薊州東南八里余相傳金章宗觀獵于此其

  后峰有浮圖

 別山 薊州東南三十里

  西臨沽水東據無終行旅所出雖有山名而無髙

  阜 方輿 紀要 

 螺山 薊州東南四十里

  大定二十九年十月獵次螺山 金史世 宗紀 

  漁水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螺山之水合水出漁陽

  城南小山魏氏土地記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

  西南入沽水 水經 注 

 甘泉山 一名石 獒山  薊州西五十里山頂有石獒土人

  呼為石狗中有寺曰普濟 盤山 志 

  薊州甘泉寺有蛇與人馴狎時盤宿僧榻禱之能

  致雨 燕山 叢録 

   岢嵐山 一名窠 羅山  薊州西六十里山勢險峻周圍壁

    立

   漁山 薊州西北三里許郡名漁陽以州在山之陽

    云

    漁山髙百余丈周五里郡在此山之南故曰漁陽

    水繞山下故曰漁水 圖經  

    漁山在盤山東南二十里山多泉冬夏濆涌成湖

    居民因之開為稻田菰蒲荇藻宛似江南

   盤山 薊州西北二十五里康熙十四年十月十三

    日

圣祖幸盤山諸寺皆賜金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幸盤山古中盤

御書門外一峰四字

御制詩一首命僧超正賦詩又云罩寺

御書盤山秀峰四字又衛(wèi)公庵

御書樂天真三字二十五年十二月一日

幸盤山[青溝]禪院

御書唐詩一首二十八字又書山從人面起云向馬頭生十

    字

賜僧智樸并命賦詩

    盤山水出山上山峻險人跡罕交去山三十里望

    山上水可髙二十余里素湍浩然頺波歴溪沿流

    而下自西北轉注于泃水 水經 注 

    盤山箕尾之巨鎮(zhèn)也深維地軸髙逼天門暖碧凝

    霄寒青壓海絶頂有龍池焉旱歲能興云雨巖下

    有潮井焉旦暮不虧盈縮 李仲宣佑 唐寺碑 

    盤山外骨而中膚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劍戟

    熊虎之林中膚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鏬出者嵚

    ?斜曲與石爭怒石之尤怪特者為鯨甲石石平

    坦可容十百人羣崖飛瀑至此勢忽奔瀉聲如震

    霆與松韻互答又盤山之石皆鋭下而豐上故多

    飛動崖前有懸空石石粘空而立青削到地 客話  

  盤山一名東五臺自來峰北臺也先師臺南臺也

  紫葢峰中臺也九華峰東臺也舞劍臺西臺也鯨

  甲石為下盤古中盤為中盤云罩寺為上盤上盤

  之勝以松中盤以石下盤以水清明榖雨時萬壑

  青松十里紅杏天然圖畫 山居 志 

  盤山一名盤龍山山北數峰林立如削曰紫葢曰

  宿猿尤為竒特其最髙者曰上盤頂有巨石以指

  搖之輙動上有二龍?zhí)断掠谐本钟袧衫徣?br />
  下者曰中盤東行十余里郁然深秀怪石突起是

  曰白巖日暮山光嵐氣蒙蒙如雨上有古寺 名勝 志 

  盤山舊名四正山一名徐無山魏田疇隠居于此

  故名田盤山今不曰田盤而曰盤山者亦猶匡廬

  之謂廬山也其山南距滄溟西連太行東放碣石

  北負長城瓣襲蠭攢面面開生實仙佛之勝區(qū)乃

  天壤之大觀也 盤山 志 

 五名山 一名興 隆頂  盤山東南十五里

 無終山 薊州北五里

 崆峒山 一名翁 同山  薊州城北五里

  稽之爾雅北戴斗極為空桐莊子云空桐當斗之

  山又寰宇記薊縣有雞頭山空桐雞頭相去不逺

   日下 舊聞 

 黃花山 薊州東北六十里

 泉水山 平谷縣南八里山下有泉逆流河發(fā)源處

  也灌田數十頃民頼其利

 峩嵋山 平谷縣北二十二里

 瑞屏山 平谷縣北二十里連峰聳拔秀列若屏上

  有石臺下有興隆寺

 漁子山 平谷縣東北十五里

  世傳黃帝陵在漁子山其下有軒轅廟 客話  

 妙峰山 平谷縣東北二十五里下有九沽泉

 雞足山 平谷縣東北三十里下有三泉寺

 碣山 平谷縣東北四十里上有雙泉寺金明昌中

    建

   城山 平谷縣東北五十里四山髙聳中寛平如城

   昌瑞山 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本名豐臺嶺

孝陵在其山麓

賜名鳯臺康熙二年又封為昌瑞山

   鐵山 遵化州東五里髙三十仭橫亙南北中斷如

    峽山石黝黑每朝日射峽口一縷如虹石色俱殷

   蘿卜山 遵化州東南三十里

   香爐山 遵化州東南四十里

   磨臺山 遵化州東南四十里髙百仭

    山髙漫而頂圓如磨 方輿 紀要 

    上有禪剎姚萇建有龜鏡出池中寺曰龜鑒 州志  

   龍山 遵化州南八里曰南龍山其北有北龍山

   鼓山 遵化州南十里

   釣臺山 遵化州南十里髙百余仭下有溪潭可釣

   華山 遵化州南十三里

 清風山 遵化州南十七里

  山髙三百余仭 明統(tǒng) 志 

 明月山 遵化州南二十里

  髙百余仭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若明月

  然 山堂 肆考 

  山石竦削瘦勁如南粵英州石狀髙數百仭綿十

  里眾峰棱棱嵌空處筍乳具見峰下一洞如月故

  謂之明月山 州志  

 文明山 遵化州南三十里

 香玉山 遵化州南四十五里

 白冶山 遵化州南五十里俗傳上有白冶子鑄劍

  處

 靈靈山 遵化州南五十里髙九百仭上有靈靈寺

  山髙九百余丈為州境羣山之冠 方輿 紀要 

 五華山 遵化州西南二十六里

 摩旗山 遵化州西南四十五里

 夾山 遵化州西南四十里兩山相夾髙數百仭山

  東面懸崖為水門口峽州境諸水匯流其前為金

  星山一峰突起后為分守嶺東西環(huán)峙

  山中有寺曰慈應山口有石曰試杵 名勝 志 

 三尖山 遵化州西南十五里

 蒼山 遵化州西南六十五里梨河及諸水匯流于

  山前

 大撰山 遵化州西南七十里

 關山 遵化州西二十里

  以山近邊關故名 明統(tǒng) 志 

 野狐山 遵化州西北七十里下有澄潭

 天臺山 遵化州西北六十里

 成月山 遵化州西北六十二里

 瑞云山 遵化州東北二十五里有五峰瑞云其南

  也

 鳯山 遵化州東北二十五里其形如鳯

 瑤峰山 遵化州東北三十里白石璀璨如列瓊瑤

 乳山 遵化州東北三十里山形如乳州治發(fā)脈于

  此

 茂陵山 遵化州東北四十里

 三臺山 遵化州東北九十里山盤曲三層故名

 大團亭山 遵化州東北百十里其北又有小團亭

  山皆州境之險要也

 松亭山 遵化州東北百二十里上多古松

 中峰 宛平縣西北

  在香山之后以其居諸峰之中故名山之陰有晏

  公祠翠巖寺永壽庵之陽有弘教寺俱稱名勝 天 府 

   廣 記 

 掛月峰 在盤山

  峰上鋭下削為盤山之最髙者定光佛塔累其上

  自來峰與掛月峰相連一名北臺舊有黃龍祖師

  殿 盤山 志 

   蓮花峰 盤山東臺也即九華峰一名削玉峰

圣祖御制詩有中盤遙望蓮花峰之句因名又嶕峣峰上方

    寺主山壁立千尺青削到地翠屏峰在天成寺后

    王緱山云乃山之曲室殆非人間錐峰紫葢北過

    峽處獬豸峰在黑龍?zhí)稏|南三里碎玉峰在鴈兒

    嶺北

   半天云嶺 宛平縣西三十里

    鳥龍?zhí)抖润{嶺即臥佛寺嶺名半天云圓如髻度

    一嶺一髻復起如是者十三始登其巔四面無草

    石最可觀 宋彥山 行雜記 

   分水嶺 宛平縣西四十里形勢廣闊山澗諸水至

    此為二一為盧溝河一入房山縣界

   羅睺嶺 宛平縣西六十里徑道極險行可二十里

    望潭柘寺

   十八盤嶺 宛平縣西北八十里

    山縈曲十八折 天府 廣記 

 鰲魚嶺 宛平縣西北百余里

  漆園西北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里竒峭巃

  嵸有嶺曰鰲魚 王嘉 謨集 

 大寒嶺 宛平縣西一百四十里

 青山嶺 宛平縣西一百五十里山谷幽邃下臨清

  泉

 旛竿嶺 宛平縣西一百八十里勢極孤峭

 摘星嶺 宛平縣西二百余里

  在府西髙入云霄 紀纂 淵?!?br />
  度盧溝循房山而西到接待亭一望皆丹崖翠壁

  峰最尊者為摘星嶺 阮旻錫上 方山記 

 綢兒嶺 宛平縣西北五十里

 孟嘗嶺 宛平縣西北七十里

 牛角嶺 宛平縣西北八十里

 叚家?guī)X 三河縣東二十里

 白泛嶺 昌平州東二十余里

 神嶺 昌平州南三十五里

  神嶺一名三思嶺以髙峻故名 燕都游 覧記 

 唐家?guī)X 昌平州南三十余里

 長城嶺 昌平州西少南

  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嶺曰長城嶺上有方堞遺

  址傳是秦皇所筑有泉曰馬跑又西二里有了思

  臺下臺而西又十里皆峻嶺也曰灰?guī)X者險倍于

  長城又西八里有城是曰鎮(zhèn)邊兩旁皆山圍之南

  曰碧駕曰通明北曰鷹揚曰岑落鎮(zhèn)邊西十里有

  堠曰唐耳其南皆山中為衢路東曰六華之巖西

  曰小神之山曰青利之山南有聚曰長峪又西五

  里有巖曰徳勝亦名鳯凰山西有觀音洞一名孤

  松巖山南嶺曰西峪出山而北曰白鶴峰又折而

  東曰青華山髙矗云漢人跡不到 薊邱 集 

 黃山一嶺 昌平州西北二十二里又西北里許為

  黃山二嶺

 八達嶺 昌平州西北六十五里

 蘇嶺 昌平州北四里

 黃坎嶺 昌平州東北七十二里

 梯子嶺 密云縣東南十五里其形如梯

 九莊嶺 密云縣北三十里

  鮑邱水徑九莊嶺 水經  

 北屋嶺 懐柔縣東五十里有清風臺

 大嵎嶺 涿州西三十里

 殺虎嶺 保定縣南髙岡

 沙嶺 薊州西北三十里盤山南麓也髙一百余仭

  周六里泉水沿石竇而下匯為沙河

 大嶺 薊州西北六十五里

 鐵嶺 薊州北十里有羣岡稠疊懸澗深險上有石

  色如鐵

 鞍子嶺 薊州東北五十里

 氣鼓嶺 平谷縣南十五里山形如鼓上常有云氣

 蘆兒嶺 遵化州東五十里梨河出此

 將邱嶺 遵化州南三十里

 臥龍岡 宛平縣西北四十五里

  石堅白蜿蜒如臥龍 天府 廣記 

 遼石岡 良鄉(xiāng)縣治東金史作料石岡上有佛垯 天 府 

   廣 記 

 黃猶岡 保定縣西南多林木可登眺旁有清泉環(huán)

  繞

 滴水巖 宛平縣西四十里

  滴水巖在萬山中懸崖千仭巖洞皆削成無縫 燕 山 

   紀 游 

  度仰嶺十八盤上黃牛岡口左萬丈溪右千仭壁

  徑斷處架以棧過張公洞即滴水巖矣 長安 游記 

 風口巖 宛平縣西百余里

  風口巖兩山崌之如門踰磴數里折而西為王平

  口 長安 游記 

 白鹿巖 宛平縣西北二十里

  甕山西北越嶺嶺外連峰不斷一峰最異白鹿巖

  也巖髙數十丈嵌空欲墮中虛可旋兩車左隙如

  欞下視深窅不知所際遼時有仙人騎白鹿往來

  斯巖故名 陳衎 集 

 瀑水巖 房山縣東北三里

 秘魔崖 宛平縣西三十里

  秘魔崖一名避魔崖大石嵌空幾二丈 王直 集 

  秘魔崖中空如室石如偃芝 客話  

 菩薩崖 宛平縣西二百里山畔有三石佛像

 岣岣崖 一名溝 溝崖  昌平州西徳勝口西三里元時梵

  宇綿亙凡七十有二入明僅存其五崖有八景曰

  飛瀑垂簾寒泉漾玉危峰夏雪古洞春風磴道穿

  云松橋隠霧南川午月西寺子鐘

  岣岣崖下有庵曰瑞峰崖甚髙危庵逼其踵崖有

  三峰每峰一庵樹石皆甚竒 帝京景 物畧 

  中峰位乎干東峰位乎艮西峰位乎坤三峰左右

  環(huán)拱為峰者二十有二所謂仙人玉女將軍步虛

  玻璃五云金華紫極皆以意名者也 肅松 録 

  溝溝崖深山疊障秀石縁空三十余里悉履石攀

  葛始達山巔清流繚繞竒樹揚芬旁有蘭若數區(qū)

   王嘉 謨集 

  又有寒崖在灌石村西南觀音崖在渤海所搶風

  崖在白羊城外琵琶崖在鎮(zhèn)邊城 州志  

 棒棰崖 密云縣東北

 鹿皮崖 密云縣西北五十四里

 鸚鵡崖 密云縣西北五十五里

 彈琴峽 昌平州西北居庸關內

  居庸關有彈琴峽水流石罅聲若調琴 獅子 掌録 

 天門峽 昌平州西北徳勝口

 梯云峽 昌平州西北岣岣崖

 龍門峽 遵化州南十里舊名獨固門

  沽水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以其藉險

  憑固易為依據兼壁升聳疎通若門故得是名也

   水經 注 

  獨固門一名龍門上合下開開處髙六丈許水自

  懸崖傾瀉而下觸石成井奔蕩之聲轟然若雷 名 勝 

   志  

 鸕鶿谷 宛平縣西甕山

 退谷 宛平縣西香山東北

  至水源頭一澗最深退谷在焉谷中小亭翼然曰

  退翁亭亭前水可流觴東上則石門巍然曰煙霞

  窟 天府 廣記 

 桃花谷 宛平縣西四十里

 寛佃谷 在薊州

 駱駝谷 在房山縣

 漿水峪 昌平州東二十里

 長水峪 昌平州西北十六里

 水峪 昌平州西北十九里

 湯峪 昌平州西北二十里

 養(yǎng)馬峪 昌平州西北二十五里

 晏磨峪 昌平州北二十里相近有大峪小峪

 麻峪 昌平州東北二十五里

 桃峪 昌平州東北三十五里

 赤庵峪 昌平州東北七十里

 掛甲峪 懐柔縣東北三十二里舊傳宋楊延朗北

  征嘗掛甲于此 天府 廣記 

 石盆峪 密云縣東北五十里有龍?zhí)稜钊缡?br />
 崿峪 涿州西北五十里

 寨峪 房山縣西南二十里

 賈島峪 房山縣西十五里

  島初祝髪于瀛州法善寺后居房山西峪峪有石

  庵是島故宅

 峩眉峪 房山縣西二十里

 長溝峪 房山縣西二十里

 羊耳峪 房山縣西北十二里

 石門峪 房山縣西北十五里

 中和峪 房山縣北十八里

 川方峪 薊州東二十五里一名禪房峪峪中龍泉

  屈曲南流入沽河

 黑塔峪 在薊州西北盤山

 龍虎峪 遵化州南六十里

 片石峪 遵化州東北十二里

 呂公洞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

  玉泉山有呂公洞下臨一潭廣丈余山上有看花

  臺卷幔樓 燕都游 覽記 

 七真洞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

 寳珠洞 在宛平縣西翠微山

  洞石黑白點滲珠名以此 帝京景 物畧 

  寳珠洞山右有龍泉庵龍廣寺再右接待寺下山

  西入谷有證果寺再右有清涼寺 山行 雜記 

 太古洞 宛平縣西戒壇

  太古洞最勝列炬而入百乳千螺俱成佛像不知

  其深幾里也 燕都游 覧記 

 龎涓洞 宛平縣西六十里

  馬鞍山龎涓洞兩壁石乳瀝成物狀如畫旁扄石

  門啟門以火燭之有石如龍沙擁為洲一井絶深

  相傳與渾河通 客話  

 仙人洞 昌平州北中山口北一里

  仙人洞在紅門內東山腰躡蹬而上洞口僅容一

  人內若大廈石皆倒垂 燕都游 覧志 

  又有神仙洞在州東北蔣山中清涼洞在黃泉峪

  口重石洞華嚴洞思義洞俱在銀山井兒洞在妙

  峰庵后朝陽洞一在銀山一在鎮(zhèn)邊城南門外天

  橋洞在西山仙居洞在岣岣崖蓮花洞在妙峰庵

  南黃花洞在蘇林口內握云洞在虎峪山后石青

  洞在顏老山 州志  

 寒崖洞 昌平州西南駐蹕山之西

  寒崖勢如奧邃中多異草竒石灌木隨風揚芬 王 嘉 

   謨 集 

 金洞 密云縣東八里元時嘗采金于此

 廣慧洞 密云縣西北二十五里

 冶仙洞 密云縣東北二十里地名驚破羅

  山崖間有石門二扇不可開內有潺湲之聲 客話  

 漿水洞 懐柔縣東北百余里深山中洞有水色白

  如漿汲之不絶不汲亦不溢

 孔水洞 房山縣大房山東北

  房山東北懸崖間有石竇如門中有積水人往往

  聞絲竹音 燕山 叢錄 

 雷音洞 在房山縣石經山

 朝陽洞 在房山縣

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十八

  山

永平府

 平山 有二一在府城中以與南臺山平故名一在

  山海關西北四十五里其南十里為平山營

 銅鼓山 府城東二里

 茹子山 府城東一十九里

 芝麻山 府城東南一十二里又東南為城子之煙

  墩山陽山俱距府城十五里

 灰山 府城東南三十五里

 文峯山 府城南四里

 南臺山 府城南八里左為陽山右為孤竹山南臺

  中峙形如印山有井下通灤河

 瓦隴山 府城南二十五里

 佛洞山 府城南三十里一名窟窿山

 筆架山 府城西南十里

 石梯山 府城西南十一里

  渡漆西十里曰石梯子是為灤河渡中流有龍王

  島山之西為行虎山刨錢山 府志  

 柏木山 府城西南二十里

 周王山 府城西南二十里灤水繞之

 裂坡山 一作裂 坂山  府城西南二十五里下有龍?zhí)?br />
 清涼山 府城西南九十五里

 孤竹山 府城西一十三里

  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側 水經 注 

  洞山古孤竹也其[山票]有洞孤竹國城在其陰而灤

  會之亦名首陽山說文首陽山在遼西 縣志  

 泥溝山 府城西二十五里

 龍山 府城西四十里又西有赤峯山

 白蟒山 府城西北一十三里

 雙子山 府城西北一十五里

 棋盤山 府城西北一十八里

 馬鞭山 府城西北二十里

 架炮山 府城北一十五里

 石硢山 府城北二十里

 阿羅卜山 府城北二十里其下有牛尾嶺

 北安山 府城北三十五里下臨河有寺曰白云堡

  曰松崖

 三角山 有三一在府城北四十里西連夢山一在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一在昌黎縣東北四里

 人首山 府城北四十五里其北為龍王崖正北為

  亭子嶺狼望山

 許山 府城北五十五里

 鹿尾山 府城北五十五里

 峰山 府城北五十五里

 銅礦山 府城東北俗云掘得銅鼓故名

 石虎山 府城東北一名蝎虎山

 大牛山 府城東北十八里

 鷹嘴山 府城東北四十里

 桃林山 府城東北五十里

 牛山 遷安縣東二十里有石伏如牛南為野狐峪

  有水東入漆

 曬甲山 遷安縣東二十里相傳漢李廣曬甲于此

 團子山 遷安縣東南十八里一峰獨秀望如覆鐘

  舊名覆釡山

 馬面山 遷安縣東南二十里

 龍泉山 遷安縣南十五里山腰有泉甚清冽

 瓜村山 遷安縣南一十五里

 黃臺山 遷安縣西南三里

  山多黃土其狀如臺下臨灤水 名勝 志 

 松汀山 遷安縣西南三十里髙六十余丈壁立沙

  河中腰有三洞

 藍山 遷安縣西南三十里

  素河出令支縣之藍山 水經 注 

  山在盧龍縣西四十九里一名嵐山 寰宇 記 

 貫頭山 遷安縣西三十里眾山連屬如珠巉巖蒼

  翠常蒙云霧有香壚崖

 平頂山 遷安縣西三十里

 尖山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四十里羣峰攢立頂有

  石寨一在山海關西北八里

 岳野山 遷安縣西四十五里前有龍虎二峰后有

  蠱蛇諸峪西過七家?guī)X連峯二十里為福山

 黃山 遷安縣西五十里

  太安三年將東廵詔起行宮于遼西黃山 魏書文 成帝紀 

  肥如有黃山 魏書地 形志 

  黃山之右為三茅山迤西為雙頂山 舊志  

 營山 遷安縣西北二十里

 牛欄山 遷安縣西北二十三里

 四角山 遷安縣西北三十五里

 白羊山 遷安縣西北四十里

 藏龍山 遷安縣西北四十里迤北為龜口山兩山

  夾峙灤水經其間

 梁家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里

 太平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里下有太平營南北兩

  山去營二里許左川右河憑髙可眺

 銀礦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五里太平營之西

 小黑山 遷安縣西北六十五里

 大黑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里

  銀礦山西北十里為小黑山又五里為大黑山其

  石色黑層嶂參差大黑山旁有攻書臺

 九峰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里

 九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里山下有九泉匯而入于

  灤或曰以山有九迭而名

 五虎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五里

 米峪口山 遷安縣西北七十五里

 障樓山 遷安縣西北八十里層聳如樓屏峙如障

  因名

 姚其山 遷安縣西北八十里

 瞭髙山 遷安縣西北八十里

 五峯山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山有五峰

  羣山環(huán)接左右為龍虎二峰下有唐寺前有天橋

  一在昌黎縣東北十二里有東西二山西五峰秀

  麗迥出峰如筆架東五峰懸崖峭拔中有深洞

 老君禪山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

 三棱山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

 白龍山 遷安縣西北九十里灤河之濱

 女兒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里

 中峰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里

 十八盤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里

  榆木嶺關南二里為瓜山曲盤而入四壁皆山﨑

  嶇回轉飛泉危磴擁護重關凡二舎余総名之曰

   十八盤行人希得見日 縣 志 

  景忠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矗立云表明正

   德中総兵馬永建諸葛武侯岳武穆文信國祠于

   上因名康熈十六年

圣祖御題靈山秀色四字匾額內有知止洞

  六寳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舊有銀礦后塞

  香羅山 遷安縣西北百二十里

   恒水經其北環(huán)景山而東南麓焉 畿輔 通志 

  祁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元武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游鄉(xiāng)山 遷安縣西北董家口北

  壽星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潵河之陰本名

   勒馬山明萬歴中総兵戚繼光改今名東有五老

   峰蓮花峰

  澤髙山 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袤五十里髙七

   八里盤折而上土名三十二窟道

 岳孤山 遷安縣北三里屹然獨峙一名耀孤山

 金山 遷安縣北三十里下臨灤水

 長山 遷安縣北三十里

 三嶺山 遷安縣北三十里

 樓子山 遷安縣北四十里山巔有石逺觀如樓故

  名又名猴兒山

 峰山 遷安縣北四十里

 佛面山 遷安縣北五十里

 花果山 遷安縣北五十里

 寧山 遷安縣北七十五里

 都山 一名烏 都山  遷安縣北一百五十里髙三十里周

  倍之杰出塞外為盧龍之鎮(zhèn)山

 蟒山 遷安縣東北十五里

 塔子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里

 堡子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里中峰拔起左右如伏

 河架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里

 萬軍山 遷安縣東北三十五里頂有土城三百余

  步下有三跳澗

 瞭蟒山 遷安縣東北四十里有紅白二坡坡間有

  溫泉寺

 武家山 遷安縣東北四十里

 佛兒峪山 遷安縣東北六十里

 橫山 有二一在撫寧縣東八里一在灤州北四里

  海陽縣有橫山 魏書地 形志 

 臨渝山 撫寧縣東二十里崖髙百丈舊為關隘臨

  渝山峰巒崛起髙千余仭下臨渝河 遼史地 理志 

  臨渝漢縣隋之平州理也唐初始移盧龍 寰宇 記 

 孤山 撫寧縣東九十余里秦皇島北去海四里屹

  然面海如砥柱然

 新婦山 撫寧縣東南二里下臨洋河有立石狀如

  婦人

  海陽有新婦山 魏書地 形志 

  紫荊山有石姥呼名而應今稱紫荊石婆魏書之

  新婦山也 名勝 志 

 馮家山 撫寧縣東南二十五里相近有對嘴崖二

  崖相對山寨險峻

 連峰山 撫寧縣東南三十里

 黃家山 撫寧縣西南八里

 雙頂山 撫寧縣西南四十里其陰為松流河之源

  相近有銀洞峪產銀礦

 ?耳山 撫寧縣西十二里雙峰尖聳狀如?耳張

  覺據平州叛入于宋棟摩往討之大敗于?耳山

   金史棟 摩傳 

 盧峰山 撫寧縣西十五里舊置盧峰驛于此

 鞾山 撫寧縣西北七里?耳山之東松流河逆流

  遶其下

 滑子山 撫寧縣西北十二里

 雕崖山 撫寧縣西北三十里

 滴水崖山 撫寧縣西北三十五里

 茶芽山 有二一在撫寧縣西北五十里一在昌黎

  縣西北五十里

 背陰山 撫寧縣西北五十里

 栲栳山 撫寧縣西北五十五里

 葉固山 撫寧縣北五里

 天馬山 撫寧縣北二十里峻巖突兀如控馬首于

  云霄亦名馬頭崖萬厯中改今名

 八角山 撫寧縣北二十里天馬之東

 熊山 撫寧縣北三十里舊常產熊山之東有楸子

  峪鐵佛頂

 嚴家山 在熊山北

 巖口山 撫寧縣北五十里

 偏頂山 撫寧縣北五十里

 半壁山 撫寧縣北五十五里

 青陽山 撫寧縣北五十五里一名青山

 黃崖山 撫寧縣北五十五里凡邊內盤礴于外者

  黃崖為大髙可十里山半有舍身崖深三四十丈

 瞭望山 撫寧縣北六十里

 溥塘山 撫寧縣北七十里內空洞深十余丈水渟

  為淵

 房山 在溥塘之東石嶺之北

 云峰山 撫寧縣東北五里

 羊角山 撫寧縣東北三十里髙峻有城土人謂之

  南砦

 椒果山 撫寧縣東北七十里其東為六羅山上莊

  坨其西為石嶺

 將臺山 撫寧縣東北七十里

 石門山 撫寧縣東北九十里自鴨子河西至水峪

  東連崖對峙處陽河二河上游中間扼要之區(qū)也

  亦名石門峽

 芙蓉山 撫寧縣東北九十里舊名裂頭山其自撾

  角山東髙廣倍出羣山而尖頂分三四者為前裂

  頭山其迤東十余里有七峯相連極東而尖者為

  后裂頭山居邊外

 首山 山海關西北十里

 五泉山 山海關西北十五里有泉五道北入石河

  為鴨子河相近為圍春山雙松巖山

 寺兒山 山海關西北二十里

 云蒙山 山海關西北二十五里

 團云山 山海關西北三十里

 蟠桃山 山海關西北四十里

 箭笴山 山海關西北七十里

  遷州有箭笴山一名茶盆山 遼史地 理志 

  凡邊外盤薄于內者茶盆為大其峰萬仭東北為

  勝水巖俗呼為背牛頂 府志  

 狼窩山 山海關北十里

 洞山 有三一在山海關北七十里一在灤州西三

  十五里有洞深黝大雨迅驟能容湍流數里亦名

  吞流山受虛洞一在玉田縣西北二十里山嵓有

  石洞

 大毛山 山海關北七十里

 東山 昌黎縣東二里亦名圍山

 野湖山 昌黎縣東四里

 樵夫山 昌黎縣東十三里

 海眼山 昌黎縣東二十五里石洞澄澈潮汐應候

 碣石山 昌黎縣西南

  夾右碣石入于河 禹貢  

  正義曰地理志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是碣

  石為海畔山也 書疏  

  碣石之地淪入于海河益徙而南 蔡沈 書傳 

  蘇秦曰燕南有碣石雁門之饒 國策  

  元封元年東廵海上至碣石 漢書武 帝紀 

  太安四年來廵平州登碣石山望滄海改碣石山

  為樂游山 魏書文 成帝紀 

  肥如有碣石 魏書地 形志 

  盧龍有碣石 隋書地 理志 

  石城有碣石山 唐書地 理志 

  驪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

  柱形立于巨海之中名天橋柱要亦非人力所就

  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水經 注 

  平州盧龍縣有碣石山 通典  

  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自立在海旁故

  名 文獻 通考 

  碣石山在昌黎縣西南五十里離海三十里 明統(tǒng) 志 

  附考地理今釋碣石案漢書地理志云大碣石山

  在右北平郡驪城縣西南武帝紀文颕云碣石在

  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入臨渝此石著海旁蓋驪城

  即今永平府撫寧縣絫縣即今昌黎縣二縣壤地

  連接杳無碣石蹤跡而海水蕩滅之說又荒誕不

  可信考肇域志云山東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古碣

  石劉文偉亦以馬谷山在古九河之下合于禹貢

  入河入海之文斷為碣石無疑近世論碣石者惟

  此說庶幾近之今博采羣書仍列昌黎縣

 西山 昌黎縣西二里

 安山 昌黎縣西三十里

 龍山 昌黎縣西五十里

  自安山西十里過楊文坨為團山又西十里許為

  龍山 府志  

 書院山 昌黎縣西四十里兩岡合抱相傳為夷齊

  讀書處東為長山駱駝山墳山茶葉山院北為荊

  山拉虎山

 駐驆山 昌黎縣西七十里

 磨硙山 昌黎縣西北三里

 白石山 昌黎縣西北四里

 午山 昌黎縣西北五里

 衡山 昌黎縣西北五里

 駕鰲山 昌黎縣西北八里

 黑石山 昌黎縣西北八里

 筆架山 昌黎縣西北

 觀音山 昌黎縣西北十五里有前后二峯

 道者山 昌黎縣西北二十里

 中峰山 昌黎縣西北二十余里其頂有凈影池

 藥局山 昌黎縣北三里

 饅頭山 昌黎縣北四里

 臥牛山 昌黎縣北五里

 桃花山 昌黎縣北五里其上有洞其下石壁有泉

  涌出亦名桃源

 水巖寺山 昌黎縣北八里

 仙人臺山 昌黎縣北十里自太行分派東來惟此

  與裂頭景山角山兔耳為平營五頂臺后曰韓仙

  洞右為鋸齒山左為歡喜嶺仙臺之麓為寳峰臺

  臺左為香山峰

 西五峰山 昌黎縣北十二里

 東五峰山 昌黎縣北十二里

 鋸齒山 昌黎縣北十五里

 法寳山 灤州東南八里

 巖山 灤州南五里狀如虎踞西麓為蠶箔峪又西

  二里為卸甲峪送甲峪

 習武山 灤州南十里

 小山 灤州西南四里

 柴家山 灤州西南十三里

 芹菜山 灤州西南十八里

 媳婦山 灤州西南二十五里

  唐時有婦李氏隨姑采薪于此遇雨雹以身翼姑

  而死故名 府忘  

 雙山 灤州西十里稍北為拐頭山

 五子山 灤州西十二里上有五子洞龍溪源出焉

 毛家山 灤州西五十里

 白云山 灤州西七十里一名自來峰其巔有大湫

  曰湫嶺其南為水峪王子峪北為秣軸峪

 圍山 灤州西八十里

 風山 灤州西八十里有風洞在山之巔

 杏兒山 灤州西一百里

 梯子山 有二一在灤州西一百里一在玉田縣西

  北四十里

 皂突山 灤州西北十里山南為馬鞍山山西一里

  為石門山

 廟兒山 灤州西北十五里

 館山 灤州西北七十五里其泉為龎牛河源

 荊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其西南為桃山

 桃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

 平臺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

 菜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產蕨菜故名

 偏山 灤州西北九十里

 黑山 灤州西北一百里

 紫金山 灤州北三里亦名文筆峰

 榆山 灤州北八里橫山之后有潭極深號偏涼汀

  舊漕運泊舟處也

 蜂山 玉田縣西三十里

 樂臺山 玉田縣西北十八里藍水源出于此

 燕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豐潤縣北八十里自

  西山一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抵海岸 山堂 肆考 

 楸子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

 龎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亦名旁山

  龎山即南種玉山也 名勝 志 

 圣水盤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有水一區(qū)最甘美

  因名

 文龍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山之陽有三泉瀠洄

  如瀑西峰環(huán)拱出山之右東望龎山諸峰秀削駢

  列為縣境最勝處蓋燕山之別隴也

 石欄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石棚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有石棚泉自石竇中

  流出

 石派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紗帽山 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老翁山 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白山 玉田縣西北四十里

 古溪山 一名 麻山  玉田縣北十五里與龎山岡隴相接

 大泉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

 小泉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有泉出石罅間

 徐無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

 無終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

  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在漁陽縣西北四

  里 寰宇 記 

 楊家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

 中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無終山之南

 常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又名黃家山其西有天

  橋峪

 唐山 豐潤縣東南四十里

 車軸山 豐潤縣南二十里孤圎而髙若臥轂然

 琵琶山 豐潤縣西北三里

  其山平廣產白石如粉可飾屋壁 燕山 叢録 

 鴉鶻山 豐潤縣西北二十里髙數百仭中有二石

  穴俗呼孟家洞

 葢子山 豐潤縣西北二十五里

 兩山 豐潤縣西北四十二里中有路通遵化亦名

  兩山口

 靈應山 一名書 室山  豐潤縣西北四十五里

  舊名靈應懸崖壁立上有泉濆流而下有巖曰攻

  書室改名書室山相傳韓信曾閱書于此至今有

  石案石硯 畿輔 舊志 

 黨峪山 豐潤縣西北五十里

 王化山 豐潤縣北七里

 金窯山 豐潤縣北二十六里

  斗絶崚嶒山半一洞上有朱書人不盡辨惟黃金

  無人見五字耿耿不滅因以名山 畿輔 舊志 

 陳宮山 一名 花山  豐潤縣北四十里

  綿亙數十里東至還鄉(xiāng)河西接黃土嶺 畿輔 舊志 

 桃源山 豐潤縣北四十里

 念經峪山 豐潤縣東北

 古石城山 豐潤縣東北二十里

 翠花山 豐潤縣東北二十五里

 秦王山 豐潤縣東北二十五里

 松林山 豐潤縣東北三十里

 馬頭山 豐潤縣東北三十里

  連峰馳驟最南一峰昻若馬首 方輿 紀要 

 石井山 豐潤縣東北三十五里上有一石形如龍

  口內容水數升隨取不竭冬夏無少異

 朝月山 一名夕 月山  豐潤縣東北四十三里兩峰特起

  狀如偃月 山堂 肆考 

 水頭山 豐潤縣東北五十里有泉出叢口間

 偏崖山 豐潤縣東北五十里東峻西低有崖壁立

  髙數百余仭

 崖兒口山 豐潤縣東北六十五里眾峰連亙東斷

  為崖兒口有水自崖而出是為還鄉(xiāng)河

 腰帶山 豐潤縣東北八十里還鄉(xiāng)河東山腰有白

  石如帶故名

 部落嶺 府城東十八里唐時居黒水部于此

 孤孤嶺 府城東南六里

 小嶺 府城南十里

 大嶺 府城南十五里

 分水嶺 府城西二十里與遷安縣灤州接界水從

  西北來者其左由撾角山盤頭山入于漆右由塔

  盤山馬鞭山入于灤

 千松嶺 府城東北里許相近有馬蘭坡桃花峪又

  東為雙望堡去孤峯一舎迤北十余里為紅山即

  撫寧縣界

 鹿兒嶺 遷安縣西一百二十里北有迭翠峰唐王

  臺塔兒山月城山接界于洪山口其外為長城嶺

  諸山近川自鹿兒嶺西流入遵化

 歡喜嶺 山海關東二里許又名恓惶嶺

 下五嶺 灤州西北九十里

 羅家?guī)X 灤州西北九十里

 上五嶺 灤州西北一百里

 孤峰 府城東五里

 長嶺峰 遷安縣西北五十里二峯南北夾峙通道

  所經

 達摩峰 昌黎縣北少東十二里峰左有數石乳水

  常滴瀝旱不竭冬不涸

 望海岡 撫寧縣東三十里登可望海

 牛頭崖 撫寧縣東南三十里連峰山東北望海岡

  西以形似名西北有滿井隨汲隨滿大旱亦然

 滴水崖 撫寧縣西北二十五里崖西五里為半壁

  山

 刀崖 撫寧縣北頂平可容千余人惟北面有微徑

  可渉號為絶險

 傍水崖 撫寧縣東北石門山西北層巒屏立石河

  帶繞前案峭壁數仞內平外險

 臨河崖 昌黎縣西八十里一名阇黎洞壁立千仭

  顛分八字洞逼深潭有小徑可入能容二百人旁

  又有小穴十余有以金鰲名有以水洞名又南為

  磨山其石堅致可琢以供用

 獨樂崖 玉田縣北十三里髙聳岑嵂絶頂平衍可

  容萬人又名玉屏山

 勝水巖 山海關西北七十里

  在茶盤山西南水自懸崖罅流出 山海衛(wèi) 舊志 

 龜谷 在府城西南

 長谷 在府城東南

 黃麞谷 在府城東南與碣石山西麓相近

  萬歲登封元年左鷹揚衛(wèi)將軍曹仁師等及契丹

  戰(zhàn)于黃麞谷 唐書武 后紀 

 天井峪 府城東南十五里

 大崇峪 撫寧縣西亦名大蟲峪其石皆橫生可碾

  可磨可條可板

 磨塔峪 撫寧縣西北二十余里東去天馬山五里

  山腰有石洞南向深二丈余廣半之洞中東北隅

  有泉一勺冬春如一

 星星峪 撫寧縣東北臺頭營東三十里峪之北有

  龍?zhí)?br />
 玉旺峪 撫寧縣東北九十里五泉山東北明嘉靖

  三十六年嘗產銀礦命官采取尋罷亦名玉旺山

  下有突泉為沙河源

 石佛峪 一名石 窟峪  昌黎縣西七里中有羅漢像

 要兒峪 昌黎縣西八里

 楸皮峪 昌黎縣西十里

 牛兒峪 昌黎縣西十二里

 安樂峪 昌黎縣西五十里其山東西橫峙北接盧

  龍西近灤州界

  山枕灤河孤石雄踞 縣志  

 柳峪 昌黎縣北十里

 黒鷹峪 昌黎縣北十里兩山壁立有洗心泉飛流

  千尺冬夏不竭亦名峭壁泉其相近有白廟散坡

  石門等峪

 東桃花峪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白陽峪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

 楸子峪 玉田縣石鼓山之后林木叢茂峰巒環(huán)繞

  為邑之勝境

 菊花坡 府城北五里

 牡丹坡 撫寧縣東北六十里多產牡丹坡之西有

  三石洞

 茅坨 樂亭縣西南三十里

 月坨 樂亭縣西南五十里海中形如半月廣數十

  頃其間草木繁殖雉兔充斥氷合時居民嘗射獵

  于此泮則掉艇樵采為利甚溥

  灤人以平坡而蓄水者曰坨 舊志  

 十九坨 一名石 臼坨  樂亭縣西南四十里海中大數十

  頃饒給與月坨同漕運時店市民居也

 秦皇島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三十里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 山海 衛(wèi)志 

  在撫寧縣東三十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世傳秦

  始皇求仙駐蹕于此 府志  

 祥云島 樂亭縣西南四十里迫近海濵島中時有

  瑞云涌出因名

李家島 欒亭縣西南海濱相近有桑坨島

虎頭石 府城南八里傳李將軍射虎處

駱駝石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六十里

說話石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六十五里

望夫石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東南八里海內

山海關東八里海中特出為孟姜女墳其旁有望夫石府志

飛蓋石 昌黎縣五峰山巔刑若飛蓋又名頂包石

金山嘴 撫寧縣東南山海關西南六十里半入于海

風洞 廬龍縣佛兒峪境外十三山每秋輒晝夜狂號損稼明正德二年立祠祀之今名風王廟

知止洞 遷安縣西北景忠山北亦名別山洞

子午洞 撫寧縣東北山海關北十七里

朝陽洞 撫寧縣東北山海關北洞山之陽一名元陽洞

  元陽洞在角山東五里山海勝境之一 山海 衛(wèi)志 

 烏龍洞 豐潤縣北十一里麻山之西南洞中盤曲

  深入可二三里

保定府

 松山 滿城縣西南三里

  松山多松樹風雨撼之每作笙簧聲 名勝 志 

 陵山 滿城縣西南三里

  上有一畝石石上有仙人跡又有數大冢相傳為

  古帝王陵故名元至元二年敕改靈山 名勝 志 

 抱陽山 滿城縣西南十里

  清苑有抱陽山 金史地 理志 

  山勢南拱中谷溫和隆冬冰雪不積故曰抱陽又

  以花木蓊翳名花陽山上有石巖曰寳珠巖珠窩

  尙存巖下滴水成池四時不竭唐張說曾讀書于

  此 畿輔 舊志 

 魚條山 滿城縣西北五里形如巨魚即水經注所

  謂魚山也山極險曠

 荊山 滿城縣西北十五里

  山多產荊樹故名 名勝 志 

 眺山 滿城縣北三里山北有舞馬黃金二洞又北

  眺山在縣北十五里相近有岡頭山

 謁山 滿城縣北七里

 黃土山 滿城縣北十里山巔平曠石中有泉

 玉山 滿城縣北十五里

  山多白石如玉所謂燕石次玉者也下有玉石店

  店南有片石大方于席橫閣山嘴石中央有小臼

  每旱掀石凈臼即雨

 環(huán)山 一名紫 口山  滿城縣北二十里

 班姬山 一名班 妃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遂城縣有班姬山 九域 志 

  隋煬帝征髙麗有妃班姓經此而薨遂葬焉建祠

  于上歲春居民以蠶姑禮祀之 名勝 志 

 羊山 一名 楊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圍道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山四面髙聳中谷塽麗道路圍在其中故名 名勝 志 

 釡山 安肅縣西四十里

  西接黒山東臨削壁入谷名釡陽口內有釡山村

  三皇紀曰黃帝朝諸侯合符于釡山注云釡山今

  安肅縣也 名勝 志 

 黑山 在釡山西

  黒山厥位面陰土壤深黒 名勝 志 

 龍山 安肅縣西五十里俗名龍?zhí)闷律嫌衅俨?br />
  遂城有龍山 隋書地 理志 

  在遂城西南二十五里其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

   括地 志 

  唐天寳七載敕改遂城山 寰宇 記 

  邢子勵趙記曰龍山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車輪四

  時之風各從其候而出孔颕達以為即燕之龍兌

  也 史記 正義 

 牟山 安肅縣西北五十里土阜無名

 藥欄山 安肅縣西北六十里

 磨巖山 唐縣西十五里山形如磨石罅水垂名滴

  翠泉

 狼山 一作桹山 一作郎山  唐縣西二十里

  唐水徑桹山北 水經 注 

  博陵郡唐有郎山 隋書地 理志 

 風山 唐縣西三十五里上有石穴風吹有聲其鳴

  如鐘故名

 羅喬山 唐縣西三十五里四山環(huán)抱松柏交翠世

  傳宋羅道成喬同二仙所居故名

 父子山 唐縣西北四十里下臨唐河山腰有明伏

  洞其相接者神活山舊名石河山居民避兵得免

  因改此名又有白合山亦臨唐河上有白合寨

 柏巖山 唐縣西北六十里山南有賈島洞

 葛洪山 一名葛 公山  唐縣西北七十里山與恒岳相接

  相傳葛洪修道于此故名其西南有老姑峪

 大茂山 唐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北岳恒山一名大茂山與契丹分界 太平 御覽 

  北亙云蔚南連正定為河東河北之捍蔽 舊志  

 堯山 一名唐 巖山  唐縣北八里

  博陵郡唐有堯山 隋書地 理志 

  都香山即是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 水經 注 

 粟山 唐縣北十三里

  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水

  銳山若委粟焉 水經 注 

  唐縣北有委粟故關 唐書地 理志 

 封山 唐縣北十八里山下有封莊社俗呼為丹鳯

  山

  古唐侯國堯之始封也遷于晉陽及為天子始都

  平陽今中山城北有封山舊傳堯于此山下受封

  故名 名勝 志 

 育山 唐縣東北十里

 靈源山 唐縣東北十五里半山有剎唐上元二年

  建上有花塔大歴中建山上有井

 望都山 唐縣東北十八里

  中山國望都 漢書地 理志 

  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

  為名 漢書地 理志注 

  望都山即堯母巖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

  豆山 后漢書郡 國志注 

  唐城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曰孤山孤都

  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 水經 注 

 紫薇山 博野縣北紫氣浮騰土色熻赤亦名紫微

  阜

 油山 完縣西南屹然峭峙石壁瑩潤故名

 伊祁山 在完縣西

  望都有伊祁山 魏書地 形志 

  北平有伊祁山 隋書地 理志 

  堯住此山后因作姓 寰宇 記 

  在縣西二十里祁水發(fā)源于此 舊志  

 大嵬山 完縣西二十五里山勢巍峩五云泉發(fā)源

  處又易州北三十里亦有大嵬山綿亙千里髙插

  云霄乃州鎮(zhèn)也

 壇山 完縣西二十五里

  巍峩參天與馬耳山相接有金龍?zhí)一ǘ磁c馬

  耳山洞相通洞祀鐵龍神十四觀者竦然 畿輔 舊志 

 柏山 完縣西三十里舊傳柏樹盈巔撐云蔽日因

  名

 林尖山 完縣西北十八里峰巔髙聳其尖如林

 馬耳山 完縣西北三十里與唐縣接界雙峰并峙

  形若馬耳

  東屬完縣境雙峰微小西屬唐縣二峯較大 舊志  

 蒲陽山 在完縣西北

  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 漢書地 理志 

  蒲水出西北蒲陽山 水經 注 

  白崖山峰巒秀拔四面白石即蒲陽山也 舊志  

 峩山 完縣北十二里

 小雄山 雄縣東南一里許縣西南二里大雄山大

  小雄山皆培塿耳蓋宋景德中積土成隅以御契

  丹自后構亭其上更加筑有雄山之名 舊志  

 漫谷嶺 滿城縣西二十里

 唐梅嶺 唐縣西北三十里嶺路石砌嵠嶇上下長

  五里許狀如游龍一名墁石道

 十八盤嶺 唐縣西北六十里為云中要路髙峻插

  天不能直上盤旋曲折而過因名又有摔手崖在

  縣西北七十五里兩山壁立中有礦洞

 五斗嶺 唐縣西北一百十里

 黃岡嶺 唐縣北六里育山西南嶺后多黃土溝雨

  過難行又北四里為城子嶺

 安頭嶺 完縣西三十五里

 摩天嶺 完縣北二十里

 一箭嶺 完縣北四十里

 金沙嶺 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自汜頭村舊城歴

  樓堤以入任邱隱約蜿蜒若見若伏

  嶺斷處沙如金色 舊志  

 齊云巖 在唐縣北又鷂子巖在縣北百二十里唐

  河東岸

 束鹿巖 束鹿縣北三十里外隘內寛可容千人俗

  名三邱古洞今僅存土邱

 郎峰 安肅縣西八十里易州界

 黃邱 束鹿縣南

  鄥有黃邱 魏書地 形志 

  青邱牛邱馳邱靈邱與黃邱共為五邱 舊志  

 龍王峪 滿城縣西北十五里有石洞及泉井焉

 百花嶼 清苑縣城南雙溪上髙數仭廣數十丈百

  花繁富舟楫回環(huán)

 雙龍洞 在滿城縣西南抱陽山

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十九

  山

河間府

 萬春山 獻縣東十里

  桃林花放爛如鋪錦 府志  

 云臺山 獻縣東南十五里

 白草山 獻縣北十八里

  三山皆髙陵一望數十里

 建成山 在獻縣

  漢以此名縣髙祖封曹參為建成侯又封呂澤為

  建成侯又公沙穆嘗居建成山依林阻為室 畿輔 舊志 

 天胎山 一名天 臺山  東光縣南十里臨靳河亦名小天

  臺山

  東光有天胎山 隋書地 理志 

  小天臺山在東光縣界 寰宇 記 

 青山 東光縣西北三十里又土山在青山西十五

  里

  青山又魯陽山俱在縣境皆岡隴之屬今皆湮廢

   縣志  

 金沙嶺 任邱縣東四十里東西綿亙數十里隱約

  蜿蜒如見如伏其嶺斷處細沙流出如金星故名

 歡喜嶺 故城縣西三里

 白馬峰 任邱舊志在縣境內其狀類馬今失其處

 桂巖 任邱舊志縣西北深邃如巨室多桂木相傳

  為獻王子讀書所今失其處

 盧師谷 景州東

天津府

 條山 滄州北三里

 大臺山 一作大 臺山  南皮縣北

  南皮有大小臺山 金史地 理志 

  大臺山隱隱隆隆起伏斷續(xù)為一方勝槩 河間 府志 

 小臺山 在大臺山東北

 篋山 鹽山縣東南二十余里

  浮水東徑篋山北魏氏土地記曰髙城東北五十

  里有篋山長七里 水經 注 

  篋山一名峽山 寰宇 記 

 鹽山 鹽山縣東南八十里

 闊山 鹽山縣東南九十里通志作閣山河間舊志

  作關山

  此山及鹽山并低小無峰巒樹木 郡國縣 道記 

 騮山 一名 小山  鹽山縣東北七十里跨山東海豐縣界

 老烏山 在慶云縣

  無棣縣有老烏山 寰宇 記 

  起縣治東南由學宮跨文運井左縁城址蜿蜒一

  里余至于鬲津北岸 縣志  

 中山 青縣南二里

 西山 青縣西南五里山髙峻而其頂平衍

 長城嶺 慶云縣南四十里

  勢如岡陵舊志為齊長城或云夏禹所筑九河故

  堤 河間 舊志 

 臥龍岡 慶云縣東二里在鬲津河中蜿蜒數里若

  臥龍然

正定府

 海山 獲鹿縣東五里下有穴水常不竭

 橫山 獲鹿縣東南十二里

 玉山 獲鹿縣南三十里其石粹白無瑕

 屏風山 獲鹿縣西南三十里髙數百仭宛若屏風

  為一郡之勝形如臥虎一名虎山

 牛山 獲鹿縣西一里上有雙井四時不竭

 抱犢山 獲鹿縣西八里

  舊名萆山漢書韓信伐趙吏人持赤幟從間道登

  萆山而望即此后魏葛榮之亂民有不從者于此

  抱犢而死因改今名 畿輔 通志 

 海螺山 獲鹿縣西十里其北為蓮花山下有白鹿

  泉隋因以名縣

 竒石山 獲鹿縣西北二里怪石峻起縣之鎮(zhèn)山也

 虎山 在獲鹿縣東北七里其勢雄峙又名虎峰

 大翮山 在獲鹿縣

  鹿泉縣有大翮山 隋圗 經 

 劍山 井陘縣東十里其形似劍

 神山 井陘縣東五十里上有古山神祠

 城山 一名障 城山  井陘縣東南三十里

  金末太宗以德裕使正定其地悉平詔賜井陘北

  障城田 元史焦 徳裕傳 

 射垜山 井陘縣東南六十里秦將王剪伐趙下井

  陘于此射垜

 鸞臺山 井陘縣東南七十里

  隋文帝邀其女妙陽公主駐驆于此 名勝 志 

 蒼巖山 井陘縣西南七十里層巒聳翠髙出云表

  中有石泉雖旱不竭

 百華山 井陘縣西十里

 大臺山 井陘縣西北二十里亦名五峰山

 觀音坨山 井陘縣北四十里

 井陘山 井陘縣東北五十里與獲鹿縣接界

  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 漢書陳 余傳 

  陘山在井陘縣東南八十里 元和 志 

  河北道名山曰井陘 唐十 道志 

  四方髙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山視如井故

  名井陘亦名铏山 寰宇 記 

  穆天子傳獵于铏山之西河铏山即陘山也其險

  為河北河東關要 縣志  

 團尖山 井陘縣北六十里峯圎而銳

 云鳳山 井陘縣東北四十里山勢回翔有險可恃

  元末土人保此曰鳳山砦

 仙翁山 井陘縣東北四十里相傳張果尸解處上

  有紫云洞

 離隔山 在井陘縣

  井陘有離隔山 唐書地 理志 

 神巖山 元氏縣西南十里

 盤龍山 元氏縣西二十三里

 無極山 元氏縣西三十五里

  漢置無極縣取此上有無極神祠并漢時封號?

  書碑刻 明統(tǒng) 志 

 三公山 元氏縣西七十里縣界六名山之一

 石溜山 元氏縣西北二十五里巖石環(huán)列旁有長

  溪回繞下注深壑可引以溉又湖山在縣西北三

  十里

 靈山 元氏縣西北三十里與封龍無極并峙

  元氏縣有靈山 唐書地 理志 

 長山 元氏縣西北四十里頂有石墻圍砌可容萬

  人南麓有長山泉其相接者曰黃山與封龍山隔

  溪相對又西北十里曰白石山

  無極以下諸山與封龍山皆岡脈相接所謂縣境

  六名山也東漢光和中俱錫以封號載在祀典 縣 志 

 白羊山 元氏縣西北四十五里連接封龍

 封龍山 元氏縣西北五十里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王軍取石邑封龍 史 記 

  永嘉三年石勒冦常山安北將軍王浚使鮮卑騎

  救之大破勒于飛龍山 晉書懐 帝紀 

  元氏有封龍山 唐書地 理志 

  封龍河北之名山 唐十 道志 

  元氏西北有封龍山山勢如伏龍欲飛舉狀舊名

  飛龍山唐改今名李公緒為記 山堂 肆考 

  上有華蓋螺峰玉石獅子諸峰又金榆山枓障山

  在封龍山修真觀前左右對峙 畿輔 舊志 

  峰巒泉石回環(huán)錯列稱為竒勝其最著者為龍首

  熊耳華蓋諸峰 縣 志 

 九女山 元氏縣西北五十里以九峰并列而名

 磨盤山 元氏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圎如磨

 楸山 靈壽縣西七十里山多楸樹故名

 鳳凰石山 一名魯 柏山  在楸山東

  兩山夾峙有口可通謂之龍門口絶頂有石屹如

  飛鳯 畿輔 舊志 

 佛護山 靈壽縣西北七十五里又縣西北八十里

  有浸山百里有沙嶺山

 朱山 靈壽縣西北九十里上有寨場一名石疃山

  靈壽有石疃山小而峻三面削絶惟南面稍可躋

  陟一名五岳山又名五臺山有五峰在縣西北有

  袈裟水出焉 寰宇 記 

 大吃水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其北又有小

  吃水山

 銀洞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舊時產礦處

 溝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山形峭拔下有石洞形如獅子水從口出味甘而

  清近山居民資焉 畿輔 舊志 

 石佛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一十里

 四嶺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四面皆險北接

  阜平縣界其東南十里又有六嶺山六嶺相連

 滴水塘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麓有石洞泉

  出其中

 墨黒駝山 靈壽縣西北一百九十里

 文山 靈壽縣北六十里上有周文王廟

 雷奎山 平山縣東二十里有兩峰對峙

 竇山 平山縣東南八里相傳唐時竇建德常屯兵

  于此

 開花山 平山縣東南八里許

 光祿山 平山縣南十里上有后唐所封金紫光祿

  大夫祠即山神封爵山勢巃嵸南拱邑治

 廬山 平山縣西五十里

 覺山 平山縣西六十里連接太行諸峰周回百余

  里髙入云漢

 房山 平山縣西北

  元和三年進幸趙祠房山于靈壽 后漢書 章帝紀 

  在今恒州房山縣西北俗名王母山上有王母祠

   后漢書章 帝紀注 

  在縣西北五十里亦曰西山 元和 志 

 林山 平山縣二十里東西兩峰對峙亦名林峰有

  石橫出丈許下視百余丈

 鹿駝山 阜平縣東五十里山北為王快寨南即王

  快鎮(zhèn)也

 陳攤莊山 阜平縣南三十里山徑盤折路通靈壽

 大派山 阜平縣西北五里以派水所徑而名又東

  為小派山

 大茂山 阜平縣東北七十里接曲陽縣界即恒山

  之嶺一名神尖石晉與契丹分界處今阜平曲陽

  唐縣慶都皆縁大茂之麓

  常岑半屬契丹以大茂分脊為界 夢溪 筆談 

 北山 阜平縣東北山嶺盤互縣境諸川多發(fā)源于

  此又縣東三里有醒悟山東北三里有玉芝山皆

  髙峻

 柏山 行唐縣西四十里上有古柏

 昆山 行唐縣西北四十里

 箕山 行唐縣西北五十里其西為牛飲山

 雙嶺山 行唐縣西北八十里以雙嶺并峙而名其

  西曰龜山又西山在縣西七十里

 缶山 行唐縣北三十里上有龍祠旱禱多應

 玉女山 行唐縣北三十六里

  行唐有玉女山 金史地 理志 

 團山 行唐縣北六十五里又黒山在縣西北五十

  里其南五里曰伏山

 五馬山 贊皇縣東十里上有五馬石因名巖隙出

  泉甚甘美名白馬泉

  建炎二年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馬擴奔正定五

  馬山砦聚兵即此 宋史髙 宗紀 

 粟堆山 贊皇縣東南十五里以形如委粟故名

 贊皇山 贊皇縣西南二十里高百余丈

  癸丑至房子登贊皇山 穆天 子傳 

  房子贊皇山注在縣西南六十里 后漢書 郡國志 

  山在縣東南二十六里隋因名縣 元和 志 

 太行山 贊皇縣西八十里層巒迭嶂延袤一帶縣

  境諸山皆其交壟也

 四望山 贊皇縣西北二十里山髙聳登臨可以望

  逺

 壇山 贊皇縣東北十五里髙百余丈上有避暑臺

 金馬山 新樂縣北本名馬家岡為一邑主山

 茅山 新樂縣西北髙僅二丈許卷石錯雜天晴有

  光氣

 童山 新樂縣西北二十余里曲陽縣南二十里一

  名見龍山山髙數仭綿亙數里下有小溪縈帶流

  入沙河

  隋圖經新樂縣有黃山出細石愞白可為器物后

  訛為童山 名勝 志 

 鼓城山 晉州西五里即廢鼓城縣相傳春秋時鼓

  子所居之地隋因以名縣今有土阜是其遺址

 無極山 無極縣西南二十里

  山脈自元氏縣封龍無極諸山而來山不甚髙而

  冠以無極之名亦以由此而西太行綿亙大山長

  谷邈無竆盡也 縣 志 

 土山 藁城縣西南二十五里

  本春秋宜安故城岡阜崛起因名 名勝 志 

 割髭嶺 井陘縣東五十里與元氏縣接界中有徑

  通井陘

  光武略河北駐蹕元氏尤來大搶之徒皆割髭變

  帽由此遁去嶺因以名 縣 志 

 石墻嶺 井陘縣東南八十里懸崖險峻有路僅通

  一線

 兩下嶺 井陘縣西三十里山脊隆起東西陡削如

  墻壁然

 青石嶺 井陘縣北三十五里上產青石

 鹿耳嶺 井陘縣北四十里

 青泉嶺 井陘縣東北三十五里本名叱日嶺

  唐景福三年春晉攻天長軍王镕出兵救之敗于

  叱日嶺晉軍遂出井陘 五代史 雜傳 

 金珠嶺 井陘縣東南七十里

 橫山嶺 靈壽縣西北八十里

 長岡嶺 靈壽縣北十五里突起一山盤亙甚逺

 圣佛嶺 靈壽縣北五十里

 黃安嶺 平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

 車道嶺 平山縣西三十里山厓積石不生草木下

  有深川鳥道盤曲

 分水嶺 平山縣西一百五十里五臺太行之水于

  此分流東西故名

 神堂嶺 平山縣西二百里一名神堂關

 陡嶺 平山縣西北二百六十里山勢陡峻不可登

  陟

 孫子嶺 阜平縣東南二十里

  縣境諸山皆從恒嶺分支此嶺仰視大茂山拱列

  如兒孫因名俗訛為孫臏所居又白蛇嶺在縣南

  六十里

 鞍子嶺 阜平縣西三十里

 楊川嶺 行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郜河之源出此又縣西北八十里有紅蛇嶺 舊 志 

 鐵腳嶺 贊皇縣東南十二里髙險﨑嶇艱于登陟

  因名元至正中邑令武紀稍鑿平之以便行者

 十八盤嶺 贊皇縣西六十里山勢嵯峩林木郁茂

  中有小徑縈紆上下凡十八盤

 黃沙嶺 贊皇縣西北七十里槐水源出此蓋即寰

  宇記所謂黃石山也

 孔子嶺 贊皇縣贊皇山

  贊皇有孔子嶺 隋書地 理志 

  孔子嶺有石室寛博其下有石相拒狀若楹柱室

  內有石人象類執(zhí)卷故名

 九女峰 贊皇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有九女修煉于

  此

 孟嘗岡 元氏縣西十八里兩岡橫亙中通一線曰

  雞鳴道口相傳孟嘗君度關處

 白馬岡 靈壽縣東八里

 臥龍岡 欒城縣東八里

  盤曲如臥龍狀岡畔有浪頭邱髙二丈余上立五

  岳四瀆廟

 白佛圖 平山縣西南里許又赤砂岡在縣西十五

  里土石皆赤

  黃岡天相嶺抱兒石俱在境內見宋書 名勝 志 

 百陵岡 贊皇縣東

  百陵岡在縣東十里趙郡李氏別業(yè)在此 元和 志 

 黃龍岡 無極縣東二十里廣二百步髙二丈土色

  黃盤繞如龍

 蠅子巖 井陘縣東南四十五里

 千佛巖 井陘縣南四十里髙三百余丈兩壁鐫千

  佛像

 大砦巖 贊皇縣西南十八里

 障石巖 贊皇縣西南一百十里上有石乳泉

 ??谟【€縣東南七十里竇建德與唐兵戰(zhàn)此

 青草峪 元氏縣西八十里

 石佛峪 靈壽縣西北一百十里

 南容邨邱 欒城縣南有三邨并峙髙四丈有余

 彪家邨 欒城縣西三里髙二丈余

 龍居洞 井陘縣東三十里歲旱禱雨于此

 長銀洞 井陘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舊常產銀

 仙洞 井陘縣西二十里

 北峪洞 井陘縣西二十五里

 聨珠洞 獲鹿縣海螺山之陽巖洞深邃相接如門

  屋金世宗賜額曰靈巖洞石刻尚存

 老君洞 獲鹿縣韓侯寨之陽內有老子石像

 九仙洞 元氏縣西三十里西賈村南勢極險峻

 禪師洞 平山縣西一百三十里山勢峻絶上有石

  洞出泉洶涌冬夏不竭又白龍洞在縣西北二十

  里內有龍?zhí)端钅獪y

 水簾洞 阜平縣東南四十里峰巒秀拔上有石洞

  泉從洞口飛下如簾

 金龍洞 阜平縣東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北接

  倒馬關舊為戍守要地又神仙洞在縣東北八十

  里

 示衣坂 藁城縣西北三十里唐天寳十四載安祿

  山至藁城賜常山太守顏杲卿金紫使仍守常山

  杲卿指其衣謂長史袁履謙曰何為著此衣履謙

  悟其意乃陰與杲卿謀起兵討祿山后人因名其

  坂

順徳府

 土山 在府城內

  昔冉閔攻石祗于襄國為土山地道此其遺址 元 和 

   志  

 石梯山 府城西南五十里路陡如梯又五里為牛

  家峪

 栲栳紅山 府城西南七十五里山徑盤曲旋繞故

  名

 鼎梅山 府城西南與栲栳紅山相連

 石門山 府城西南九十里

  石季龍進據石門 十六國 春秋 

  龍岡縣有石門山 寰宇 記 

 八盤山 府城西南九十余里自麓至巔旋繞八級

 老翁山 府城西南百里一峰陡絶狀如老人故名

  其西相連為子母山狀如婦抱小兒又名孩兒山

 天紅山 府城西南百二十里老翁山之西石色多

  紅故名

 封山 府城西二十五里以邢侯初封此故名亦謂

  之西山自此而西綿亙數百里直接太行皆西山

 孤山 封山西十里陡絶多石

 風門山 府城西四十里

  龍岡有風門山冬夏多風其西即清風嶺七里河

  出此 寰宇 記 

 百花山 府城西四十二里石色青白有類百花又

  西十里為香爐寨又五里為五馬寨鐵筆寨

 清城山 在百花山西

 牛洞山 府城西五十里與老雪山龍尾山相接

 薛村山 府城西七十里

 翠陽山 府城西八十里又十里為牛心山又十里

  為巨山

 三尖五平山 府城西一百二十里

 水門山 府城西一百二十五里又五里為廣陽洞

  又二十里即黃榆嶺

 紫金山 府城西一百四十里元劉秉忠張文謙張

  易王恂讀書處

 夷儀山 府城西一百五十七里

  樂平縣東南有夷儀嶺道通襄國 晉地 道記 

 皤皤山 一名婆 婆山  府城西一百五十里黃榆嶺下

 仙翁山 府城西北三十里山腰有張果洞

 馬鞍山 府城西北三十八里山脊隆起宛似馬鞍

  山腰有洞可容千余人戍兵防秋常屯于此

 龍山 一名石 婆山  在馬鞍山北

 雷公山 府城西北四十三里

  山上有雷公廟 明 志 

 陵霄山 府城西北七十里徑路﨑嶇山上寛平西

  坡下為黃谷巖又西北二十里為溫居山又西北

  二十里即馬嶺口

 百巖山 府城西北一百里

  龍岡縣西北有百巖山其山極峻有百巖故名 寰 宇 

   記  

 梅龜活山 沙河縣西南七十里宋王舜據此為冦

  為楊業(yè)所擒今有梅龜寨

 磬口山 沙河縣西南九十八里本名磬山

  磬口山在西南九十八里漢魏時舊鐵官也 元和 志 

 五明山 沙河縣西南百八十里

 禾山 沙河縣西三十里

 白龍山 沙河縣西三十五里

 黑山 沙河縣西四十里出鐵

 鳯凰山 沙河縣西四十里相近有龜山

 狼牙山 沙河縣西四十里

 王母山 沙河縣西五十里

 廣陽山 沙河縣西七十里上有泉曰漆泉

 赫山 沙河縣西八十里下有龍?zhí)肚坝猩颀堨?br />
 雞冠山 沙河縣西九十里

 倉門山 有二小倉門山在沙河縣西百里大倉門

  山在縣西百二十里亦名倉口唐時嘗置倉于此

  故名

 七鶚山 沙河縣西百二十里

 和尚山 沙河縣西百三十里其山平頂

 五指山 沙河縣西百四十里逺望山嶺儼如五指

  排列故名

 湯山 沙河縣西北七十一里湯水出焉

  山上有石室絶無塵穢俗號圣人室 寰宇 記 

 筆架山 南和縣南門外山峰列峙形如筆架

 鐵牛山 南和縣東北二里舊有鐵牛元末劉紹祖

  守順德銷之以鑄兵器遺址存焉

 干言山 唐山縣西北四里山勢延袤數千里接內

  邱縣界

  內邱有干言山 隋書地 理志 

  詩邶風出宿于干飲餞于言注適衛(wèi)所經之地今

  合為一山 正字 通 

 堯山 唐山縣西北八里有元魏武定三年殘碑所

  載惟茲巏?陶唐采封八字

 夫子山 唐山縣北十里一名孔岡相傳孔子停車

  處

  元許衡建書院于此后有圣裔孔璠自曲阜徙居

  因于其岡建奉圣祠祭器多得之土中 畿輔 舊志 

 宣務山 唐山縣北十二里

  邢國有巏?山 山海 經 

  世俗或呼為宣務山或呼為虛無山莫知所出余

  嘗為趙州佐讀柏人城西內碑是漢桓帝時所立

  銘云有巏嵍山王喬所仙方知此巏務山也巏字

  無所出俗音當名權務入都為魏收說之值其為

  趙州莊嚴寺碑銘曰權務之精即用此也又名[山宣]?

  嵍山 顏氏 家訓 

  柏鄉(xiāng)有??山一名巏嵍山按宣務山即堯山之

  東麓也 隋書地 理志 

  宣務山一名虛無山髙一千五百五十丈山西三

  里出五色文石亦名權務山 寰宇 記 

 茅山 一名 旄山  唐山縣東北十五里山際出茅有刺而

  三脊

 臥牛山 在茅山西一里

 青山 內邱縣西二十里

  青山本名黒山以周太祖諱黒獺故改名隋置青

  山縣取此 元和 志 

 虎頭山 內邱縣西四十里

 白銀山 內邱縣西六十里百花巖南上出云母遙

  望如銀上有觀音洞

 天臺山 內邱縣西六十五里上有九仙洞

 黑壁山 在天臺山東

  黑壁山在天臺山下其石多黒故名 縣 志 

 逢山 一名鵲山又 名蓬鵲山  在內邱縣西上有白云洞

  鵲山在縣西六十三里昔扁鵲將虢太子游此山

  采藥因名 元和 志 

  內邱有蓬鵲山亦名龍騰山即漢志蓬山也 寰宇 記 

  與鵲山并峙者為龍騰山上有太子巖相傳虢太

  子與鵲并游之所巖東有喬家洞 縣 志 

 夾耳山 內邱縣西七十里形如人耳相夾故名

 十八盤山 內邱縣西七十里山有盤道十八

 上凌霄山 內邱縣西七十五里其峰峭拔插空

 攫山 內邱縣西北十三里

  礪水出攫山 寰宇 記 

  峰巖錯峙勢如搏擊故名 明 志 

 思親山 內邱縣西北十七里本名孤山唐天寳六

  載敕改今名

 石河山 內邱縣西北

 雙峰山 內邱縣西北

  攫山思親左枝石河山思親右枝雙峰山思親中

  枝 畿輔 舊志 

 且停山 內邱縣西北四十里虎頭山北下有馬跑

  泉

 露蘿嶺 府城西八十里

 清風嶺 府城西一百六十里有邊墻一道澗水通

  流其中

 黃榆嶺 府城西北一百六十里石徑盤旋形險道

  沖有邊墻一道

 焦山嶺 府西南七十里

 秦王嶺 府西北一百四十里

 馬嶺 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其地峻險為戍守要地

  唐天佑三年河東將李嗣昭攻邢州朱全忠將張

  筠引兵助守州城因設伏于馬嶺

  嶺設邊墻二道外有溝澗名曰鬼谷溝 府 志 

 夜歇嶺 內邱縣西六十里

 鶴度嶺 內邱縣西一百七十里

  在蓬鵲山西 寰宇 記 

 漫天嶺 在鶴度嶺北

 麥穗嶺 在漫天嶺東

 龍駒嶺 內邱縣西北五十里

 乜須嶺 內邱縣西北九十里

 黃谷巖 府西七十里

 中巖 接黃谷巖

 黃背巖 沙河縣西一百五十里五指山北和尚山

  南南去數道巖三十五里

 大伏巖 沙河縣西一百五十里有白龍洞

 落絲巖 沙河縣西九十里

 滴水巖 沙河縣西一百里石泉自絶壁而下四時

  不涸

 舍身巖 沙河縣西一百八十里

 數道巖 沙河縣西南一百七十里澗溝之路旋繞

  數層故名相近又有大嶺口

 嘲巖 在馬嶺北

 愛子巖 內邱縣西一百七十里

 圣佛巖 內邱縣西南

 鹿城岡 府西北三十里

  邢侯欲于此筑城立標巳定夜有鹿銜標徙于今

  城處 畿輔 舊志 

 石井岡 在府西北

  晉大寧元年天旱佛圗澄于石井岡掘得一龍長

  尺余咒之騰空而上雨即下因名龍岡 后趙 録 

  岡在縣西北七里上有井大如車輪又任縣南亦

  有龍岡山脊橫亙東西二十里 元和 志 

 圣水岡 沙河縣西四十里

 馬峰岡 內邱縣思親山東相近有臥龍岡仙人岡

  娘子岡響岡

 永固岡 內邱縣西十里

 邵明岡 內邱縣北十五里

 程子岡 內邱縣西南三十里

 龍岡 在任縣南

 嶺南岡 任縣東北二十里

 廣陽洞 府西一百二十五里

 石佛洞 在府西北又有仙翁洞

 琉璃坡 府南三十里西山垂盡處唐龍紀初李克

  用敗孟方立于琉璃坡即此

 ??谟∩澈涌h西七十里亦名牛神口上流泉水

  至此入地

廣平府

 聰明山 府城西六十里周圍俱石形勢髙峻上有

  聰明神廟

  聡明山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 名勝 志 

 婁山 一名 狗山  府城西六十里亦名邯山

  臨洺縣狗山在縣西十里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

  武德五年太宗親討劉黑闥于此立營 元和 志 

  邯山在府城西今名聰明山宋陳薦碑記此山蓋

  紫山一峰耳 寰宇 記 

  婁山勢稍崇廣唐太宗碑跡尚存故一名駐蹕山

  亦名太宗山 府 志 

 ?山 府城西六十里

  石碑社口有村曰石碑村其上為兔山 名勝 志 

 紅山 府城西七十里

  紅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環(huán)澗其下有屯曰

  豐稔屯縣名永年取此 名勝 志 

 和山 府城西北七十里

 浮邱山 肥鄉(xiāng)縣南四里

  浮邱山土阜髙于平地數尺 名勝 志 

 天臺山 肥鄉(xiāng)縣西南十五里土山無石髙踰數丈

  盤結數百步

 鳯起山 雞澤縣治后今僅存土阜

 雞澤山 在雞澤境內

  雞澤山在廣平府雞澤縣境杜預云在廣平曲梁

  西南 山堂 肆考 

 轆轤山 廣平縣南二里蓋培塿也

  轆轤山南面橫堤北負城郭四望環(huán)拱 縣 志 

 紫荊山 廣平縣東北三十里山產紫荊故名

  西逼河岸雖經沖突而紫荊遺本尚存 縣 志 

 靈山 在邯鄲縣西

  隋圖經云趙武靈王登靈山因以石鑿人馬之形

  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靈井 寰宇 記 

  城西有照眉池池西有髙嶺即古靈山劉劭趙都

  賦云西有靈邱即此 名勝 志 

 邯山 在邯鄲縣西

  牛首水又東歴邯鄲阜張晏所謂邯山在東城下

  者也 水經 注 

  邯鄲縣邯山在縣東南五里 元和 志 

  邯山舊地理志在召代鎮(zhèn)內去東南二十里歲久

  山夷 名勝 志 

 堵山 邯鄲縣西三十里在紫山南連亙如墻因名

  邯鄲堵山牛首水所出 漢書地 埋志 

 紫山 一名馬 服山  邯鄲縣西北三十里

  趙奢賜號為馬服君正義曰因馬服山為號也括

  地志云馬服山邯鄲縣西北十里 史記趙 世家汪 

  邯鄲有紫山 魏書地 形志 

  紫山春夏有氣蓊郁巖間有紫石英山下有石石

  上菖蒲一寸九節(jié) 隋國 經 

  武安縣紫山唐天寳六年改為朱衣山山下有水

  北流中有鮒魚名朱衣鮒 寰宇 記 

  紫山時有紫氣覆峰頂故名 府 志 

 葛山 在紫山東

  上有雙泉林木森郁葛藟尤盛故名 畿輔 舊志 

 神麕山 磁州西四十里

  神麕之山其上有文石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

  滏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 山海 經 

 賀蘭山 磁州西北四十里

  賀蘭山在磁州賀蘭真人居此 神仙 傳 

 石鼓山 一名 滏山  在磁州境

  鼓山有石二所若鼓形南北相當諺云南鼓北鼓

  相去十五 宋永初 山川記 

  鄴城西有石鼓魏都賦神鉦迢遞于髙巒是也 冀 州 

   圖  

  滏口山即魏文帝邀擊袁尚處太行山八陘之第

  四陘曰滏口陘山嶺髙深實為險扼 魏地 記 

 白土山 磁州西北七十里峰頂有泉曰流泉

 黃要嶺 府城西七十里土嶺平漫長二十里髙三

  里

 雙岡 邯鄲縣西北

  建中中田悅圍邢及臨洺抱真與馬燧合神策兵

  敗恱于雙岡 唐書李 抱真?zhèn)鳌?br />
 白虎岡 清河縣西南二里

 牛尾岡 磁州西南三十里

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

  山

大名府

 沙麓山 府城東四十五里

  沙鹿山名陽平元城縣東有沙鹿土山 春秋 注 

  沙鹿者河上之邑 公羊 傳 

  林屬于山為鹿沙山名也 榖梁 傳 

  王翁孺徙魏郡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

  平晉史卜之曰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興今

  王翁孺徙正直其地日月當之元城郭東有五鹿

  之墟即沙鹿地也 漢書元 后傳 

 黒山 府西北八十里山多削壁怪石回蹊曲澗盤

  欝其中

 童山 在黑山西南山無草木曰童隋宇文化及與

  李宻戰(zhàn)其下

  元城郭東有五鹿墟郡國志曰五鹿墟故沙鹿周

  穆王東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女坐]屆此是曰女[女坐]之

  邱為沙鹿之異名也 水經 注 

  元城縣沙鹿在縣東十二里亦名女[女坐]邱 寰宇 記 

  沙麓在府城北四十里 冊說  

 愜山 大名縣北十五里

  貴鄉(xiāng)縣古堰今名愜山在縣西九里漢成帝時河

  決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募人運土塞河之處以

  其愜當人情故謂之愜山 元和 志 

 方山 南樂縣北七里相傳東西二土山并峙其形

  方正后為河水蕩決

 龍光山 東明縣東南三十里山上云氣現光如龍

  故名

 白云山 東明縣東北二十里

  東明縣白云山相傳張良辟榖于此其里名白云

  里

 金沙山 在開州治東

 雞鳴山 在開州城內

  雞鳴山在州學北百余歩相傳昔有仙人居住聞

  雞鳴于此

 洪洋山 開州東南二里土岡綿亙南北數里

  洪洋山在州東南義井里即舊澶淵處山南有浮

  翠橋 名勝 志 

  洪洋山在開州東南五里秀麗隆峻 明一 統(tǒng)志 

 衛(wèi)陽山 在開州東南

  濮陽縣衛(wèi)陽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居衛(wèi)之陽 寰宇 記 

 鮒鰅山 在開州西

  頓邱縣鮒鰅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今名廣陽山山

  海經云顓頊?其陽九殯?其陰四虵衛(wèi)之鮒鰅

  山者葢今廣陽山之別名也按郡國志云顓頊所

  ?俗名青冡山焉 寰宇 記 

  濮陽有鮒鰅山 金史地 理志 

 秋山 在開州西

  帝嚳?于秋山之陰 山海 經 

  頓邱縣秋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元和 志 

  其在頓邱之跡曰秋山 名勝 志 

 五霸岡 東明縣東南五十里

  五霸岡春秋時五霸會盟地也又謂之霸王岡楚

  項羽救邯鄲時駐此岡上 名勝 志 

 黃陵岡 東明縣東南八十里接山東曹縣界元時

  賈魯治河始此

 呂團岡 在開州東南

 龍泉岡 在開州清河岸北

 望河岡 在開州清河里北髙可二丈許清河之勝

  舉在目捷而河在其西南登眺者必先焉

 杏花岡 在開州清河西北岸堤口

  髙約二丈上可坐三百人下臨河水上有觀鳬亭

   畿輔 通志 

 盧岡 長垣縣東二十五里

 大岡 長垣縣東五十里雄堤環(huán)抱形勢屹然

 荊岡 長垣縣東南四十里荊岡集岡頂當集之中

  岡畔有琉璃井

 青岡 長垣縣西二十里平地突起土皆青色故名

 漚麻岡 長垣縣西北

  天興二年正月濟河至蒲城次漚麻岡 金史哀 宗紀 

 學堂岡 長垣縣北十里平廣突兀近岡土皆赤色

  昔孔子聘列國與弟子弦誦于此故城北有學堂

  岡 名勝 志 

 宜邱 長垣縣北十五里四圍約數畆髙聳數尋斷

  續(xù)起伏形勢蜿蜒上有古寺曰萬壽

 泉源洞 在開州北

  頓邱縣泉源洞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故衛(wèi)詩云泉

  源在左淇水在右衛(wèi)女思歸之處也 寰宇 記 

  泉源洞距戚城東北三十五里 名勝 志 

宣化府

 燕然山 宣化縣東三十里上有迭翠巗

 黒山 府城東四十里土石多黒

 湯池山 府城東四十五里溫泉出焉

 黃羊山 府城東南三十里

  黃陽山在保安西北三十里相傳仙臞黃伯陽修

  煉處俗訛為黃羊山 畿輔 舊志 

 雞鳴山 府城東南亦作鳴雞山

  和平元年?昭太后于廣?鳴雞山 魏髙 宗紀 

  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北三十里有延河東流河

  北有鳴雞山本名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羣鳴于祠

  屋上故亦謂之為鳴雞山 水經 注 

  可汗州有雞鳴山 遼史地 理志 

  山在雞鳴驛北五里崚嶒髙聳有鳥道盤屈而上

   冊說  

 龍洞山 府城西南六十里有龍洞

 十八盤山 府城西南深井堡南二十里去東城六

  十里以髙峻盤折而名其東有歪頭山

 天徳山 府城西北三十里

 東望山 府城北二十五里其西又有西望山又馬

  鞍山在縣東北七里

 赤城山 赤城縣東二里山石多赤古赤城在其上

 鷹窩山 赤城縣東龍門所東南四里又有鷹觜山

  在所西南四里

 聚陽山 赤城縣東龍門所東南三十里元人開冶

  處

 孔寵山 赤城縣東龍門所南十五里崖有孔六七

  尺透明有筆架峰

 西髙山 赤城縣東龍門所西二里又有北髙山在

  所北二十里

 青羊寨山 赤城縣西南十五里

 偏頭山 赤城縣西北十五里

 野雞山 赤城縣西北七十里多雉故名

 鶴山 赤城縣西北馬營堡東二里俗名東山上多

  松檜有鶴棲止

 雷山 赤城縣西北馬營堡東五十里上有雷神廟

 紅山 赤城縣西北馬營堡東南二十里山勢髙險

  石色多赤下有紅泉東流合大河入龍門峽

 蒼崖山 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南二十里上有飛泉

 紗帽山 一名冠帽山  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北二十里

 金閣山 赤城縣北云州堡西南十五里元建崇貞

  觀長春洞于此前有游仙峪又有瓊泉在長春洞

  前

 龍門山 赤城縣北云州堡東北五里

  沽水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以其藉險

  憑固易為依據兼壁升聳踈通若門故得是名

   水經 注 

  龍門縣有龍門山石壁對峙髙數百尺望之若門

  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趨海實塞北控扼

  之沖要也 遼史地 理志 

  龍門山又名龍門峽龍門川經此南下又保安州

  亦有龍門山去府城三十里 宣府 志 

 臥龍山 赤城縣北三里元上都北枕龍岡即此

 東山 赤城縣北獨石城東三十里

 簪纓山 赤城縣獨石城東三十里俗呼氈帽山

 崆峒山 赤城縣獨石城東南十里

 棋盤山 赤城縣獨石城南四十里

  山峰髙峻人跡鮮到相傳有仙奕于此今石局尚

  存 畿輔 舊志 

 南帡山 赤城縣獨石城南四十里

 偏嶺山 赤城縣獨石城北四十五里或曰即天嶺

  胡嶠記云自歸化州行三日登天嶺嶺東西連亙

  有路北下蓋訛天為偏也

 總髙山 赤城縣獨石城東北十里登眺即見遼海

 劉不老山 赤城縣東北十里相傳有劉姓者修煉

  于此因名

 紅塘山 萬全縣南十里又十里有大王山

 香壚山 萬全縣西南四里

 炭山 萬全縣西南四十里

  重熙六年五月己酉清暑炭山 遼史圣 宗紀 

  歸化州有炭山又謂之陘頭有涼殿承天皇后納

  涼于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于此

  惟松棚數陘而已 地理 志 

 華山 萬全縣西南陽河堡東南二十里下有靈潭

  旱可禱雨

 紫巖山 萬全縣西北五里極髙聳

 桃山 萬全縣西北新河口堡東北三里亦名桃山

  臺

 馬頭山 有二一在萬全縣西北洗馬林堡西北四

  里下有泉前有水關洞一在西寜縣西南二十里

 北高山 萬全縣西北洗馬林堡西二十五里邉墻

  倚其西麓

 孤山 萬全縣西北有東西二山東山在洗馬林堡

  北四十里獨出羣山西山在堡西北三十里陡峻

  特立又有両孤山一在懐安縣舊左衛(wèi)西南四里

  一在保安州西十里有南北二山并峙

 翠屏山 萬全縣北三里両峽髙百余丈望之若屏

 水泉山 萬全縣東北張家口堡北四里

 髙山 萬全縣東北有二東髙山在張家口堡東北

  七里西髙山在堡西北七里相去數十歩對峙如

  門張家口之名以此又有東西両髙山在龍門縣

  西北東髙山在常峪口北十五里西髙山在青邉

  口西北十二里又永寜城東四海冶堡北三里亦

  有髙山

 大尖山 萬全縣東北六十里縣西北有小尖山

 紅石山 龍門縣東五里上產紅石可供玩好

 拂云山 龍門縣東鵰鶚堡北百歩

 松山 龍門縣長安堡東南里許

 石盤山 龍門縣長安堡東南二十五里

 龍?zhí)渡健↓堥T縣長安堡西一里有瀑布泉里許八

  峰髙聳為八仙山

 西山 龍門縣西

  重熙六年夏獵龍門縣西 遼史圣 宗紀 

 大松山 龍門縣西

  山在衛(wèi)西十里上有古松盤曲因名 明統(tǒng) 志 

  在縣西北四十里 冊說  

 雙塔山 一名塔 溝山  龍門縣西十五里両峰相峙上各

  有浮像素至元中所建

 娘子山 龍門縣西二十里極髙聳而無險惡之勢

  迤南有龍門山極髙峻明置龍門闗于此

 椵樹山 龍門縣西北

  大白陽堡南四里上有古椵樹 宣府 志 

  趙川堡西北二十四里 冊說  

 青山 龍門縣西北

  在青邉口北八里色比羣山獨青又石嵯山在口

  北十余里冊說謂之石崖山 宣府 志 

 鰲頭山 龍門縣西北

  在羊房堡西北十五里上有巨石突出髙廣數十

  百丈 宣府 志 

 雙峰山 龍門縣北二十里両峰相向髙出眾山

 立石山 懐來縣東南三十里又窟窿山在縣東南

  四十里

 水谷山 一名 龍山  懐來縣南十六里

 笑隠山 一名水 頭山  懐來縣南二十里元釋忻笑隠甞

  棲此因名

 松峰山 懐來縣南三十里

 黃山 懐來縣西北十五里又一里有青山

 螺山 懐來縣北十五里

 大海陀山 懐來縣東北三十里髙百仞許下有龍

  潭

 倒刺山 一名小 五臺  在蔚縣東八十里

  神[上鹿下加]三年白鹿見代郡倒刺山 魏書靈 征志 

  倒刺山甚層峻未有升其嶺者魏土地記曰代城

  東五十里有倒刺山上有佳大黃也 水經 注 

  倒剌山在興唐縣東七十里亦號雪山俗傳靈仙

  所居與五臺山略等亦名小五臺山 元和 志 

 九宮山 蔚縣東南四十里金章宗甞避暑于此又

  名殿子山

 永寜山 蔚縣東南五十里相傳金章宗游獵于此

  命名

 麻田山 蔚縣東南八十里內有王喜洞通易州相

  傳漢代王喜所穿

 榆林山 西寜縣東順圣東城南二十里

 鰲魚山 西寜縣東順圣東城西北十五里內有大

  石如鰲狂瀾至此即息俗呼為鎮(zhèn)水魚又大蟒山

  在東城東北十五里

 樺山 一名 樺嶺  西寜縣東南四十五里

 溜云山 西寜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勢嵯峨髙出云

  表下有秋林亭遼建

 盤崖山 西寜縣北少東十五里

 水溝口山 懐安縣南十五里両山巍峙百余丈其

  陽有海眼泉

 熊耳山 懐安縣南三十里

 云頭山 懐安縣西南三十里山髙聳云覆其頂即

  雨中有斑石洞

 虎窩山 懐安縣西南三十里

 良山 懐安縣西二十五里本名狼山明永樂中車

  駕駐此改名

 平頂山 懐安縣西三十里內有天窖洞四圍俱山

  惟從一穴而入

 花山 懐安縣西北三十里春冬多花上有池水旱

  不涸

 栲栳山 懐安縣北八里

 白腰山 懐安縣東北三十里髙聳壁立下有白土

  如帯

 瓦窯山 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wèi)東南五里以陶甓

  所在而名

 饅頭山 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wèi)西南十五里相近

  有沒皮山山無草木故名

 長生山 延慶州東永寜城東七十里

 居庸山 延慶州永寜城東南四十里接昌平州界

  詳昌平

 多景山 延慶州永寜城西北十里

 團山 延慶州永寜城西北十五里巍然獨立亦名

  獨山溪河出此

 縉陽山 一名縉 云山  延慶州永寜城北十二里下有縉

  陽泉又名龍安山

 雙髻山 一名仙 髻山  延慶州永寜城東北二十里東去

  周四溝堡十五里雙峰并峙狀如髻然

 神仙山 延慶州永寜城東北二十五里舊有神仙

  寨

 黑頭山 延慶州東四海冶堡東三十里明嘉靖中

  總督翁萬逹言黑頭山至宻云城不五六十里可

  為直垣相屬

 紅門山 延慶州界東南二十里髙三里有大小紅

  門口為戍守處相近有蟒山形如蟒頭

 羊頭山 延慶州南十里

 筆架山 有二一在延慶州南十里三峰突起一在

  保安州西南六十里

 玉峰山 延慶州南四十里

 柏齡山 延慶州南四十里上多柏木

 水峪山 延慶州西南五十里相近有畫字山

 大翮山 一名佛 峪山  延慶州西北

  陽溝水徑大翮小翮山南髙巒截云層陵斷霧雙

  阜共秀競舉羣峰之上郡人王次仲變蒼頡舊文

  為隸書秦始皇竒而召之三征不至始皇怒令檻

  車送之次仲化為大鳥翻飛而去落二翮于斯山

  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魏土地記曰沮陽城

  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其山在縣西北二十

  里峰舉四十里上有廟即次仲廟也 水經 注 

  懐戎有大小翮山 隋書地 理志 

  大翮山在延慶州北二十五里相連者為小翮山

  差卑 明統(tǒng) 志 

  有佛峪山在州西北三十里下有溫泉葢即大翮

  山也 冊說  

 東螺山 延慶州西北三十里盤回而上髙七里許

  又有西螺山在州西北六十七里

 石佛山 延慶州西北五十里巖中有古佛像因名

 石門山 延慶州北十八里中有洞南北通明如門

  相近有官帽山

 擎笏山 延慶州北二十里峭拔孤立狀如擎笏中

  有瀑布泉飛流直下相近曰應夢山相傳遼蕭后

  甞應夢建寺其上因名

 東巖山 延慶州東北十八里

 金剛山 延慶州東北二十五里

 縉山 保安州東南

 礬山 保安州東南一百二十里

  礬山縣山出白緑礬故名有礬山 遼史地 理志 

  又有小礬山在礬山堡西北三十五里 冊說  

 東靈山 保安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又西靈山在州

  南八十里東西并峙

 涿鹿山 保安州東南

  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服虔曰

  涿鹿山名 史記五 帝紀注 

  涿水出涿鹿山 水經 注 

  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 括地 志 

 橋山 保安州東南

  泰常七年如廣?幸橋山遣使者祠黃帝唐堯廟

   魏書太 宗紀 

  下洛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 魏土 地記 

  懐戎有橋山 隋書地 理志 

  両山相近中有一石如橋闊五尺長丈余可通行

  因名 鎮(zhèn)舊 志 

 笄頭山 保安州西南

  協陽水東北流厯笄頭山闞骃曰笄頭山在潘城

  南 水經 注 

 釡山 保安州西南

  黃帝合符釜山 史記五 帝紀 

  釜山在媯州懐戎縣北三里 括地 志 

 厯山 保安州西南

  懐戎城北有厯山 括地 志 

  潘城西北三里有厯山山上有虞舜廟 魏土 地記 

  可汗州有厯山亦名厯陽山 遼史地 理志 

  懐戎有厯陽山 隋書地 理志 

 羮頡山 保安州西漢髙帝七年封兄子信為羮頡

  侯

  羮頡山在媯州懐戎縣東南十五里 括地 志 

 梁山 保安州西三十里石骨嶙峋上有土田四百

  余畝

 保寜山 保安州西北六十里舊名白帖山

 孝文山 保安州東北八里相傳魏孝文駐蹕于此

  故名其麓有龍湫

 鷂兒嶺府城東二十里古名藥兒嶺

 沙嶺 府城西北二十里亦名斷云嶺以嶺上常有

  陰云斷續(xù)不一也今有沙嶺堡

  歸化州斷云嶺極髙峻 遼史地 理志 

 黃土嶺 赤城縣北十五里

 蕁麻嶺 萬全縣西北七十里即洗馬林也嶺路﨑

  嶇為隘口要地

 寨兒嶺 萬全縣西北洗馬林堡南五里其山四合

  若寨

 虞臺嶺 萬全縣西北新河口堡東北十二里

 野狐嶺 萬全縣東北三十里勢極髙峻風力猛烈

  雁飛遇風輒墮地

  重熙六年夏四月獵野狐嶺 遼史興 宗紀 

 浩門嶺 龍門縣東鵰鶚堡北二十五里明初以此

  名驛上有古松數百株鬰然蒼秀

 長安嶺 一名桑 干嶺  龍門縣東南本名槍竿嶺明永樂

  中改名今有堡

 洗馬嶺 龍門縣北

 火石嶺 懐來縣南二十里產五色火石又有唐家

  嶺在縣東南

 黒石嶺 蔚縣東南廣昌城北五十里石多黒色地

  勢險絶明嘉靖中始筑城戌守

 退虎嶺 蔚州西南七十里

 五岔嶺 西寜縣東南四十五里嶺當通衢岐路四

  逹

 枳兒嶺 懐安縣西三十里與山西天鎮(zhèn)縣接界

 雪嶺 懐安縣西北西陽河堡東南八里

 花皮嶺 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wèi)東十五里

 駱駝嶺 懐安縣北二十里

 長城嶺 延慶州東永寜城東九十里

 東灰?guī)X 延慶州永寜城東南十里又西灰?guī)X在城

  南十二里

 苗鄉(xiāng) 一作 苗香 東嶺 延慶州永寜城東北十里又苗鄉(xiāng)

  西嶺在縣西北十五里

 澀石嶺 一作塞 石嶺  延慶州永寜城東北十二里

 大石嶺 延慶州永寜城東北五十里

 脫花嶺 延慶州東四溝堡西南十二里

 將軍嶺 延慶州東四海冶堡東八里又堡東南十

  三里有驢鞍嶺

 大勝嶺 延慶州四海冶堡西北七里

 八逹嶺 延慶州南去居庸上關十七里元時以此

  為居庸北口上有城設兵戌守

  自八逹嶺下視居庸闗若建瓴若窺井昔人謂居

  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逹嶺也 山水 記 

 分水嶺 有二一在延慶州南四十里一在州北三

  十里

 橫嶺 延慶州南四十七里當居庸之西北亦要路

  也明季設兵戍守

 干溝嶺 延慶州西北二十里

 地椒嶺 延慶州西北四十里產地椒

 鴿子嶺 延慶州東北靖安堡西南六里

 黒峪口嶺 延慶州東北靖安堡西南十六里

 吹簫嶺 懐來縣西南三十五里

 孤峰 蔚縣東南六十里太白山北形類塔髙聳層

  霄

 鎮(zhèn)南峰 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南三十里舊有墩曰

  鎮(zhèn)南墩

 威逺峰 延慶州東四海冶堡東北三里舊有墩曰

  威逺峰墩

 南巖 龍門縣南二里

 桃花巖 懐來縣南三十里

 乳香巖 懐來縣西南三十里

 迭翠巖 保安州西本名惡崖

  徳興府有惡崖更名迭翠巖 金史地 理志 

 蒼巖 赤城縣西北馬營堡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飛

  泉

 望國巖 赤城縣北望云川東北下有擔子洼

 舍身巖 赤城縣北云州堡北五里

 紅巖 萬全縣張家口堡東北十里

 碧落巖 在龍門縣東鵰鶚堡東四十里石巖滴水

  去地百余仞隆冬不凍

 滴水巖 西寜縣西南三十五里

 鵰鶚巖 龍門縣東鵰鶚堡西一里

 棲霞巖 延慶州東南二十五里

 撥云巖 延慶州北二十里

 水泉岡 懐來縣南八里又古廟岡在縣東三十里

  上有古廟

 磨盤嵯 赤城縣東龍門所西十里以形似名

 龍王嵯 赤城縣東龍門所西北八里嵯峨髙聳夏

  月云從此出則大雨又有木龍王嵯在滴水崖堡

  南十五里

 太保峪 赤城縣北獨石城西南十五里內有古墓

  石羊葢前有官太保者?此故名

 黒峪 赤城縣東龍門所南十里有仙鶴峪最深常

  有鶴棲宿又有燕窩石形如燕窩可容數十人

 東貓兒峪 赤城縣龍門峽北十里

 剪子峪 一名大 嶺山  龍門縣東三十里其形如剪

 李老峪 龍門縣東南長安堡北十里又獅子峪在

  堡北三十里有石如獅

 棒棰峪 懐來縣東南三十里

 石槽峪 延慶州東周四溝堡東北二十里

 葫蘆峪 保安州東北二十五里

 榛子坡 延慶州西北十五里產榛實

 拂云平 保安州境舊名漫天堝

  徳興府有漫天堝泰和二年更名拂云平 金史地 理志 

 圣音洞 府城北五里

 紅寺洞 萬全縣西北新河口堡東南十里又黑龍

  洞在洗馬林堡西南

 盤崖洞 西寜縣南四十里峭壁千仞架獨木為橋

  經久不朽遼時建亭于其側號崖水亭

 金真洞 保安州西北三十里有四洞皆人所鑿各

  有石床石凳

 獨石 赤城縣北獨石城南一里

  大谷水流徑獨石北界其石孤生不因河而自峙

   水經 注 

  在平城南一石屹起平地上有構屋 宣鎮(zhèn) 志 

易州

 泰寜山 易州西五十里

  巍峩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山羣衛(wèi)于外秀若拱

  璧靈巖翠岫環(huán)繞于中簇若屯云前則白澗河旋

  注而清滱唐滋諸水會之后則拒馬河環(huán)流而胡

  良泉河琉璃大峪諸水會之考其瀠洄延袤千里

  計所匯納襟帯百川 舊志  

 翠屏山 易州東十五里山半石窟有日照泉

 孔山 易州西南山穴有鐘乳又名乳山

  易水東徑孔山北山下有鐘乳穴穴出佳乳上又

  有大孔壑達洞開故以孔山為名也 水經 注 

  星月巖頂有二穴彎者如月圓者如星 明統(tǒng) 志 

  山北為眾軍山明成祖常屯軍于山上 舊志  

 龍跡山 易州西南三十里石上有仙人及龍跡在

  易州西南又名龍山跡又名盤山 寰宇 記 

 郎山 易州西南九十里

  郎山在永樂縣 隋書地 理志 

  徐水屈東北徑郎山又屈徑其山南岑山岑競舉

  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如劍杪極地峻之崇峭 水 經 

   注  

  郎山極地形之險上有姑姑窩寨天成砦北樓院

  東水寨西水砦大蛾眉寨

 蛾眉山 一名齊 眉山  易州西南一百里

 萬仞山 易州西九十里紫荊闗南五里髙峻壁立

  又屏山在闗城北夾河環(huán)翠如屏障然又對敵山

  在闗東北石港口両山對峙峰巒相匹又九泉山

  在闗中白馬灣口上有八寳砦

 茶山 易州西九十里紫荊闗西城石門外

 芙蓉山 易州西九十里紫荊闗西北一里

 鐵貫山 易州西九十里紫荊闗西門口相近有水

  積山

 五峰山 易州西紫荊闗西五里相近有天盆山

 峩山 易州西百里諸峰森立故名

 馬頭山 一名窮 獨山  在易北西北三十里

  易水又東與濡水合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

   水經 注 

 峩磨山 易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

 駁牛山 易州西北百里

  易有駁牛山 隋書地 理志 

  山色黑白班駁其形如牛故名易水出其東 元和 志 

 圣女山 一名 覺山  易州北五里下有圣女泉

 白馬山 在易州北

  渾塘溝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 水經 注 

  周時人多學道于白馬山天寳六年勅改為燕丹

  山 元和 志 

  山在易縣北十八里 寰宇 記 

 洪崖山 易州北三十里髙萬仭山巔有水東流

 千福山 易州北六十里有石佛腰洞

 長堤山 淶水縣西十里

 檀山 淶水縣西二十里

  檀山水出遒縣西北檀山 水經 注 

  檀山與易州西北界之白楊嶺相連濡水徑其下

  峰巒秀麗中多檀木 名勝 志 

 石龜山 淶水縣西二十里

  山巔石狀如龜有巖可容千人洞深莫測外狹內

  寛可通廣昌 畿輔 舊志 

 武山 淶水縣西北九里

  四山周圍如列劍戟因名 縣志  

 欒平山 淶水縣西北十七里即檀山之支峰也

 紫涼山 淶水縣西北三十里髙百余丈山之西有

  馬龍山

 龍宮山 淶水縣西北三十里山有石洞出泉匯而

  不流相近有九泉山

 水峪山 淶水縣西北三十五里半崖有汍泉

 龍安山 淶水縣北

  山髙溪深人跡罕至世以為神龍所居之地 舊志  

  在縣北五十四里 輿圗  

 偏竹山 淶水縣西北水峪山之西

 云溪山 淶水縣北三里山形竒秀白云常棲其上

 馬龍山 淶水縣北三十里紫涼山之西

 墻山 淶水縣北三十里形如峭壁故名

 金山 一名金 絲山  淶水縣北四十里有一嶺名朝陽其

  色如金俗呼人安寨

 傳房水山 淶水縣北四十里又西為竹子纒山地

  多叢竹故名

 龍灣山 淶水縣北五十里髙峰卓立一名鐵褁寨

  山下有鐵鎖崖崖下有龍?zhí)?br />
 天堂山 淶水縣北六十里俗呼天堂寨

 亭山 淶水縣北三十里

  縣北有亭山以山形亭亭特立而名 名勝 志 

 白石山 廣昌縣南二十五里上有云臺陽洞山?

  嶙峋為八景之一

 香山 廣昌縣西十里飛狐古跡也上有古寺花木

  繁盛日光晚照香氣逺聞

 牛心山 廣昌縣東南五里有比干廟今廢

 神仙山 廣昌縣南一百一十里接唐縣境相傳有

  神仙對奕于上故名

 黃土嶺 易州西南九十里路達廣昌縣置城設兵

  于此防御

 紫荊嶺 易州西八十里峰巒環(huán)列嶺上有闗路達

  山西大同

  闗東有柏梯連泉大寒八砦唐胡退魚佛見諸嶺

  闗北又有躭遲鞍頭笛兒駱駝諸嶺闗南又有接

  天嶺闗西又有薄兒嶺參差連接真天設之險也

 白楊嶺 易州西北

  白楊水出遒縣西山白楊嶺下 水經 注 

  白楊嶺在淶水縣西北六十里 輿圖  

  在州西北四十里路通山西蔚州嶺多白楊樹故

  名俗訛為白羊 舊志  

 竒峰嶺 易州西北與白楊嶺并峙有竒峰口口外

  烏龍金水諸溝沖要處也

  在州西北八十里 輿圖  

 官座嶺 易州西北五十里四山環(huán)拱一徑而入儼

  若官座舊有官座廵司又西五里為官座口皆戌

  守處也

 五回嶺 易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俗名五虎嶺其相

  接者曰狼牙峪

  徐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

  髙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逹其上嶺

  故嶺有五回之名 水經 注 

 大黌嶺 淶水縣西北

  淶水北徑小黌東又東徑大黌南葢霍原隠敎授

  處也徐廣云原隠居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浚

  所召雖千古世懸猶表二黌之稱 水經 注 

  大黌嶺在易州北一百九十里 寰宇 記 

 黑石嶺 廣昌縣北五十五里宣大入中原有二門

  居庸直其后紫荊當其前由后必于雞鳴由前必

  于飛狐飛狐即黒石嶺也

 集云峰 易州西北八里右為太和峰

 石虎岡 易州西南六十里即石獸岡雹水所出燕

  王仙臺東謂之石虎岡中山簡王焉之窆也采涿

  郡山石以樹墳塋陵隧碑獸并出此山山有所遺

  二石虎后人因以名 水經 注 

 送荊陘 易州西南

  易水又東徑西故安城南接閻鄉(xiāng)城也厯徑荊陘

  北耆舊云燕丹餞荊軻于此因而名焉 水經 注 

  在州西南三十里 寰宇 記 

 丹霞洞 易州北三十二里相傳張果煉丹于此床

  灶尚存

 乳水洞 易州西七十里寛四丈許有石槽十二每

  歲正月十六日自西至東鄉(xiāng)民循次而占某月旱

  則某槽無水某月雨則某槽有水多竒中焉

冀州

 棗山 州西南五十里山多棗因名

 紫微山 州東北二十五里

  平原曠野隆然突起其地形自太行山發(fā)脈而來

   南宮 縣志 

 龍岡 南宮縣北二里太行山余脈也土人建扁鵲

  廟于山亦謂之鵲山

 飛鳳岡 即南宮縣治平地岡阜逶迤軒然翔起諺

  云舊城臥牛新城飛鳳

趙州

 平棘山 有二一在州城北曰太平棘一在州城南

  曰小平棘皆去城百歩余山頂平而多棘故名漢

  又以山名縣

 鞍子山 州北十五里

 龍平山 一名龍 光山  州北三十里

  在宋子城之右相傳山本髙聳一日風雨驟至龍

  過而平其半故名 畿輔 舊志 

 釣盤山 臨城縣南五里

 葢山 臨城縣南十里

 黒山 臨城縣西南四十里

 乞了山 臨城縣西南四十里

 蠖屈山 臨城縣西南五十里

 三鳳山 臨城縣西南一百里

 彭山 臨城縣西四里

 灰山 臨城縣西三十里

 青龍山 臨城縣西五十里

 杏山 臨城縣西七十五里

  山多杏春時望之華艷奪目 名勝 志 

 敦輿山 一名幽 淮山  臨城縣西八十里

  敦輿山泜水出其陰東流注于彭水 山海 經 

  在縣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 元和 志 

  南接太行北連常山州境之大山也 舊志  

 紫金山 臨城縣西八十里

 鐵山 臨城縣西九十里石色如鐵因名

 九珠山 臨城縣西一百十里

 白山 臨城縣西北十五里

 伏牛山 臨城縣西北二十五里

 天臺山 臨城縣西北三十里

  在縣西五十里以其髙聳而上平也 名勝 志 

 雞冠山 臨城縣西北三十里

 九尖山 臨城縣西北三十里

 蓮花山 臨城縣西北九十里

 堯峰 臨城縣東二十里近唐山堯都故名

 星岡 在州城外大小阜二十八環(huán)列如宿因名

 俞家岡 州東二十里

 三臺岡 州南二十里三岡排列如臺

 鳳凰岡 在柏鄉(xiāng)縣東

 長岡 髙邑縣西二十五里

  岡巒聳秀環(huán)抱村疃間周十余里中有兎兒坡甚

  寛廣 名勝 志 

 圣井岡 臨城縣東北三十里岡上有井冬夏不竭

  故名

 董岡 臨城縣北四里東接堯峰西臨泜水環(huán)抱竒

  勝

 龍尾岡 在臨城縣西北

  唐大順二年李克用攻鎮(zhèn)州大破王镕于龍尾岡

  拔臨城元氏柏鄉(xiāng) 通鑒  

 ??谟∨R城縣西二十里

 圣母洞 臨城縣西北三十里洞口有祠每禱輒應

 嶂洪洞 在臨城縣境

  房子有漳洪洞 魏書地 形志 

深州

 武強山 州東北六十里形如弓一名弓形山晉置

  縣名取此

 無影山 武強縣治西北日中人立其上無影故名

 紫荊山 安平縣南五里

 束鹿嵓 在州治西嵓穴深邃外隘內廣

定州

 中山 定州西南一里

  中山者城內小山側而欲上若委粟焉 水經 注 

  古取以名國今祗一土阜或曰即鼓樓土基 舊志  

 少容山 曲陽縣南二十里一名黃山世傳黃石公

  隠此

 堯山 曲陽縣南二十里為太行前麓唐堯分冀州

  表石于此因名

 硯山 曲陽縣西十里許山腰有赤砂下有泉即曲

  逆溪

 耳山 曲陽縣西北十三里相近有宿山珠山鳯凰

  山

 孔山 曲陽縣西北二十里山半一孔前后洞徹西

  為大荊口又數里為小荊山

 臨河寨山 曲陽縣西北四十里相近有虛空山

 三峰寨山 曲陽縣西北五十里

 恒山 一名常山一 名大茂山  曲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亙保

  定府西境及山西大同府東境

  十有一月朔廵守至于北岳 舜典  

  太行恒山 禹貢  

  正北曰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 周禮職 方氏 

  恒山為北岳 爾雅  

  其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漢之間 管子  

  趙簡子告諸子曰吾藏寳符于常山上 史記趙 世家 

  天漢三年幸北地祠常山 漢書武 帝紀 

  晉隆安二年魏王珪還中山將北歸發(fā)卒治直道

  自望都鑿恒嶺至代五百余里 注恒嶺即恒山

  山岋也自恒山之代有蜚狐之口倒馬之闗夏屋

  廣昌五回之險夫恒山挺峙于冀州之中為東西

  屏蔽巖谷髙深道路險阻出竒者所必由也 通鑒  

  畢星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注常山是畢

  昴之精 春秋元 命苞 

  北方恒山恒者常也萬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風 俗 

   通  

  北方為常山者何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也

   白虎 通 

  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鎮(zhèn)岳有岳祠 唐書地 理志 

  包括綿長經綸中外其項也上抶龍門黒帝之宮

  觀其足也下擦地軸元神之都府 唐張嘉貞 恒山碑銘 

  恒山有別名五一曰蘭臺府二曰列女宮三曰華

  陽臺四曰紫薇宮五曰太乙宮 括地 志 

  恒山在曲陽縣舊傳一峰自渾源州恒山飛來遂

  以名此 寰宇 記 

  恒山五岳之北岳也五岳圖云恒山髙三千九百

  丈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十里 名山 記 

  禹貢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装矅⒍?br />
  連延至碣石也 名勝 志 

 焦山 曲陽縣北二十里

 黑風山 曲陽縣北二十五里

 磨山 曲陽縣北四十里

 靈山 曲陽縣北四十里脈自恒山來西二十里為

  焚山焚山后五里為雞冠寨山

 蓮花寨山 曲陽縣北五十里峰巒九出狀如蓮花

 香巖閣山 曲陽縣北六十里

  凝煙含翠嶻嶫萬狀石鐘下垂叩之輒鳴有元人

  碑記存焉北為官寨山 縣志  

 揷箭嶺 曲陽縣城南門外

  揷箭嶺下隘口十四嶺口堡城一座明弘治三年

  建 四鎮(zhèn)三 闗志 

 分水嶺 曲陽縣西北三十里

 水竇巖 曲陽縣西北五里

  石骨清峭拔地涌出山雨驟至則飛泉奔瀉両巖

  間匯而為潭巖際有蘇軾書浮休二大字金章宗

  曾逰此有潄玉亭久廢 縣志  

 滴水巖 曲陽縣北七十里峰巒倒峙泉垂如雨

 賈島洞 曲陽縣北六十里唐賈島隠此有石刻

 王子洞 曲陽縣北七十里

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一

  川

順天府

 玉河 在正陽門內源岀宛平縣玉泉山匯為西湖

  分流而入德勝門西水關過

皇城五龍亭前為北海子入大內從金水橋流經玉河

  橋出正陽門東水關東迤少北至東便門東水闗

  出注通惠河

  玉河即西苑所受玉泉注入西湖逶迤從御溝而

  東以注于大通河堤在東長安門翰林院東有坊

  二署曰玉河東西堤 燕都逰 覽志 

 護城河 即玉泉之分流也自德勝門外至大通橋

  環(huán)繞都城注于通恵河

 通惠河 亦名大通河源出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

  西南會一畆馬眼諸泉又經宛平縣玉泉山東繞

  甕山匯為七里濼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又

  東從月橋入大內南出玉河橋水門合南北城河

  經大通橋至通州分流一自舊城西水門流入城

  內至東水門出一自新城西門外繞新舊城南折

  而東北乃合流至張家灣城東門外入潞河

  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甕山諸泉水世祖至元二

  十八年都水監(jiān)郭守敬建言疏鑿上自昌平縣白

  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畆玉泉

  諸水至西門入都城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

  門東至通州髙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

  一百四步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

  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 元史河 渠志 

  嘉靖六年十月廵倉御史吳仲言通州運河元郭

  守敬創(chuàng)建已有明效今通流等八閘遺跡尚存原

  設官夫具在因而成之為力甚易請以臣言下戶

  部定議上命戸部侍郎王軏工部侍郎何詔及仲

  董其事軏等言通流閘經二水門南浦上橋廣利

  三閘皆衢市阛阓不便轉運從溫泥河濵舊小河

  廢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令通普濟閘則徑易

  可省四閘兩闗轉搬之難上命即以來春興工

  七年十二月通恵河成糧運既至者一百九十萬

  三千八百有竒 明世宗 實録 

 泡子河 在崇文門內

  泡子河在崇文門內前有長溪后有廣淀兩岸多

  髙槐垂栁水色澄鮮林木明秀 燕山游覧志 

 三里河 在大興縣東南

  城南三里河至張家灣運河口袤延六十余里舊

  無河源明正統(tǒng)間因修城壕作壩畜水慮雨多水

  溢故于正陽橋東南低漥處開通壕口以泄其水

  始有三里河名自壕口三里至八里莊始接渾河

  舊有渠又迤南入張家灣口白河其水深處二三

  尺淺處尺余闊處僅丈余窄處未及一尺 明憲宗 實録 

  正陽門外東偏有古三里河一道東有南泉寺西

  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脈由三里河繞出慈

  源寺八里莊五箕花園一帯直抵張家灣煙墩港

  地勢洼下故道具存冬夏水脈不竭見今天壇北

  蘆草園草場九條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 桂蕚 奏議 

 阜通河 在大興縣東一名壩河

  壩河亦名阜通七壩 元史河 渠志 

  羅璧除都水監(jiān)浚阜通河而廣之歲増漕六十余

  萬石 元史羅 璧傳 

 清泉河 在大興縣東南亦曰渾河舊渠自宛平縣

  東流入境又東入張家灣入白河

  薊城南七里有清泉河上承桑干河東流與潞河

  合 魏氏土 地記 

  桑干水出馬陘山謂之清泉河亦曰干泉 隋圗 經 

   按清泉河古渾河正流也元時渾河至東麻谷

   分為二支故其流漸弱至明時益斷續(xù)不常正

   統(tǒng)中甞浚三里河以入之

 高梁河 在宛平縣西源出昌平州沙澗東南流經

  髙梁店又東南流入都城積水潭

  薊東一十里有髙梁之水 魏氏土 地記 

  髙梁水出薊城北平地東注徑燕王陵北又東徑

  薊城北又東南流入濕水俗諺云髙梁無上源言

  其微涓淺薄裁足通津也 水經 注 

 金水河 在宛平縣西

  金水河源出宛平縣玉泉山流至義和門南水門

  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元史河 渠志 

   按金水河即玉河上流也以大內故曰金水其

   出御溝則曰玉河

 金口河 在宛平縣西盧溝河東岸

  金時自燕京之西麻谷村分引盧溝一支東流穿

  西山而出是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東燕京以北

  溉田若干頃 元名臣 事畧 

   至元三年鑿金口導盧溝水以運西山木石 元史 世祖 

    本 紀 

  清河 在宛平縣西北

   土城闗北十二里為清河其水出玉泉山分流而

   北徑此又會于沙河入于白河 山水 記 

  涼水河 在宛平縣由水頭莊泉發(fā)源東南流入海

   子內經馬駒橋又東至張家灣曰南新河又東南

   入白河

  永定河 在宛平縣西三十里即桑干河古濕水也

   俗曰渾河亦曰盧溝河康熈三十七年

賜名永定

   濕水出雁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干縣南又東

   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水經盧

   溝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黃河以流濁故也自

   奉圣州界流入宛平縣境至都城西四十里東麻

   谷分為二派 元史河 渠志 

  桑干河源出山西馬邑縣入保安州界經州西南

  出西山至順天府西南曰盧溝河亦謂之渾河出

  盧溝下東南流為看丹口分二派一東流通州南

  髙麗莊合白河一南流經永清縣及東安縣南至

  武清縣入小直沽 方輿 紀要 

  桑干河經沿河口流至宛平縣盧溝橋逹固安縣

  境分一支入新城縣東轉流入霸州一支順流又

  分岔復合流入霸州逹城東南名通濟河流入玉

  帯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渾河水勢洶涌遷徙不常明正德初在州南門外

  嘉靖中遷州城北后徙固安北十里鋪其支流則

  自半壁店李家口繞州東北境由采木營達信安

  以入海

本朝順治中每決于固安之羅垈由州治西城北東入

  清河后更決于新城之九花臺南至諸口而州城

  之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熈戊辰仍徙従采木營入

    玉帯河俗謂之霸渾河 霸州 志 

    渾河舊屬益津出口頭等處入會同河直射邑之

    大堤所從前鹿疃藥王廟連年決口三十七年

 皇上軫念民生周覽河道自涿州之老君堂起另開河道

    遷流于東由固安永清引流直出栁岔口 屬霸州 去口頭 

     約七 十里 入淀達沽歸海筑以巍堤

 賜名永定 文安 縣志 

     按桑干河發(fā)源馬邑東下抵宣化保安云中雁

     門之水胥會穿西山而達宛平其在西山以上

     崗巒夾束勢不得肆宛平而下地平土疏沖激

     震蕩遷徙弗常而固安霸州之間或合流或分

     岔潰溢尤甚自我

圣祖仁皇帝肇錫佳名大修堤堰我

皇上修舉水利疏浚兼施由是水慶安瀾民安作乂顯謨

     承烈萬世攸頼矣

   鹽溝河 在良鄉(xiāng)縣南源出宛平縣龍門口東南經

  縣東南合廣陽河即大福祿水也舊亦曰閻溝

  福祿出西山東南流徑廣陽故城南東入廣陽水

   水經 注 

  唐長興二年趙德鈞鎮(zhèn)盧龍城閻溝而戍之因移

  良鄉(xiāng)縣治焉 薛居正 五代史 

  良鄉(xiāng)亦稱鹽川因境內有鹽溝故也 長安 客話 

 廣陽河 在良鄉(xiāng)縣東源出房山縣三十里之公村

  南流至縣城東會鹽溝為牤牛河又西南由中亭

  河入會同河

  廣陽水出小廣陽西山東流徑廣陽故城北又東

  合福祿水亂流東南至陽鄉(xiāng)右注圣水 水經 注 

 琉璃河 在良鄉(xiāng)縣南四十里源出房山縣龍泉峪

  流經縣界又東南至霸州入巨馬河即圣水也

  圣水出上谷東過良鄉(xiāng)縣南 水經 注 

  大房山下圣水泉即圣水之上源其委流為琉璃

  河金史謂之劉李河徑良鄉(xiāng)縣界至霸州入巨馬

  河 方輿 紀要 

  良鄉(xiāng)縣迤西四十里村名劉李其地洼下為積流

  所潴有河一道志稱琉璃即古圣水自房山龍峪

  諸泉會合于此經霸州東注巨馬河 明雷禮琉璃 河橋堤記 

 巨馬河 即淶水源出直?廣昌縣淶山流入紫荊

  闗至房山鐵鏁崖分為二支一南由淶水入白溝

  一東流涿州徑固安縣東南入渾河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水經 注 

  巨馬河即淶水至房山縣分為二支一南流淶水

  縣入白溝一東流涿州經固安縣東南入渾河 陸 隴 

   其畿輔 地圖記 

 護淀河 本名護淀水在固安縣南

  護淀水上承護陂于臨鄉(xiāng)縣故城西東南徑臨鄉(xiāng)

  南 水經 注 

 鳳河 源出南苑流經東安縣東北又東入武清縣

  南流入三角淀河道久淤雍正四年開浚

  鳯河在縣東北四十里鳯窩村其水自縣西北草

  橋來又南流過縣東之漂流淀又南入武清三角

  其形如鳯故名 東安 縣志 

 香河 在香河縣東俗名長溝水有香氣縣以此名

 雙港河 在香河縣東二十里上通蕭后運糧河下

  經黑圏莊戴家閣紫陽院入寳坻界

 牛濟河 在香河縣東南七十里上流由杜里莊通

  髙駝子河下流入七里莊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