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漕運通志 卷之一漕渠表淮安文獻叢刻

漕運通志 作者:明·楊宏


卷之一漕渠表

粵自大禹所列九州之貢,雖未及漕,而后世漕運之法實昉于此。迨僖公十三年,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絳。哀公九年,吳成邗溝,通江、淮,而舟運漸著。秦欲攻匈奴,使瑯邪負海之郡轉(zhuǎn)輸河北,而海運復肇。漢興,都關(guān)中,初漕巴蜀及山東而已。孝武元光中,大司農(nóng)鄭當時發(fā)卒,引渭穿渠,起長安傍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而漕運大利。至元封元年,遂漕益歲六百萬石。明帝永平十三年,遣王景發(fā)卒修汴渠,堤自滎陽東至千乘??谇в杏嗬?,十里立一水門,更相洄注,而費亦以百億計。

晉太始十年,鑿陜南山,決河東注于洛。永嘉元年,修千金堨千許,是雖疏通漕利,然猶未及江淮也。

迨隋開皇四年,詔宇文愷發(fā)卒開廣通渠,引渭水自興城東至潼關(guān)三百余里。大業(yè)元年,又發(fā)河南諸郡開通濟渠,自西苑引榖、洛水達于河,導于淮海。四年,又發(fā)河北諸郡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自是天下通利,南北轉(zhuǎn)輸。

唐興,亦都關(guān)中。貞觀初,水陸歲漕東南之粟甚約。迨開元二十一年,裴耀卿請罷陸運,而置倉河口,自江淮漕者,皆輸河陰。自河陰西至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京師,凡三歲,漕七百萬石。是時,民足國侈,不計道理之輸送所出,水陸之直,增以“函腳營窖”之名,故民有“用斗錢運斗米”之言。及耀卿置相,北運頗艱,三十五年,遂罷。后詔韋堅治漢、隋運渠,起關(guān)門抵長安,通山東租稅,乃絕灞、浐并渭,東至永豐倉,與渭合。又于長樂坡瀕苑墻鑿廣運潭,以聚漕舟。是歲,漕山東粟四百萬石,天子大悅。肅宗末年,史朝義兵分出宋州,淮運于是阻絕。代宗廣德二年,劉晏領(lǐng)漕事,即鹽(顧)[雇]傭,分吏督之,隨江、汴、河、渭所宜,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而轉(zhuǎn)運入太倉。故歲漕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后數(shù)年,田悅等拒命,南北漕引皆絕,京師大恐。至貞元初,韓滉運至,天子舉酒相慶,而漕之法微矣。

迨宋定都于汴,漕運之法分為四路:江南、淮南、浙東西、荊湖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師;陜西之粟,自三門白波轉(zhuǎn)黃河入汴至京師;陳蔡之粟,自惠民河至京師;京東之粟,歷曹及鄆入廣濟河至京師。至蔡京立直達法,而漕法遂壞。

迨元都燕京,而漕惟恃海運,江南之程分為春、夏二運,歲至京師者,多至三百萬石。其初,糧道則自浙絕江入淮,由黃河溯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一百八十余里,入御河達于京。后又自任城分汶水西北流,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通江淮漕,經(jīng)東阿至利津入海,達直沽。后??谏驰?,又循東(陌)[阿]轉(zhuǎn)二百里抵臨清,下漳、御至京。至元二十六年,以壽張尹韓仲暉言,自安民山開河北至臨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屬漳、御,建閘三十有二,賜名曰“會通”。然初浚不可重負,歲運不過數(shù)十萬石而已。

迨我朝太祖建都金陵,四方運舟率由大江至。洪武三十年,惟海運遼東以供軍餉。太宗肇北京,江南漕船一由江入海,出直沽,溯白河,至通州;一由江入淮入黃河,至陽武,陸運至衛(wèi)輝,由衛(wèi)河至通州。國初,會通河故道猶在。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過安山湖,而河乃淤。永樂九年,以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工部尚書宋禮浚復故道,又命刑部侍郎金純自汴城北金龍口開黃河故道,分流下達魚臺縣塌場口以益漕河。十年,尚書宋禮請從會通河通運。十三年,始罷海運。是年,平江伯陳瑄又開清江浦五十里,即宋喬維岳所開沙河,自楚州至淮陰凡六十里。導湖水以達清口。自是東南之舟浮于邗溝,濟于淮,溯于河、于汴、于沁、于泗、于沂、于汶,沿于會通,入于衛(wèi),溯于白,達于大通,至都城六十里。其間灌有諸塘,匯有諸湖,委有諸泉、諸溝、諸河,蓄泄有閘,防有壩、有堤,洪有援,淺有備,漕法大成,國用充足,而軍民忘勞,于茲百有四十余年矣。

宋人論汴水,謂大禹疏鑿,隋煬開甽,終為宋人用之,以為上天之意。於乎!夏至隋,隋至宋,經(jīng)朝代非一,而謂天意,則未之信。若元之為會通河成,而不盡以通漕,蓋天假元人之力,以為我朝之用,其意亦彰彰然明矣哉!于是作《漕渠表》第一。

表1江淮河濟泉



淮濟黃河諸河諸泉江:

《禹貢》曰:揚州沿于江海。岷山道江東別(于)[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淮:

《禹貢》曰:徐州淮沂其乂,浮于淮泗。揚州達于淮泗,導淮自桐柏東入于海。

濟:

一名大清河?!队碡暋吩唬簝贾莞∮跐?,浮于汶,達于濟,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源自星宿海,至昆侖積石,荒遠未暇考。積石而下,其流有常?!队碡暋吩唬簩Ш臃e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舊跡如此,自時厥后,遷變不一。

周定王五年

徙砱礫。

漢文帝十二年

決酸棗,東潰金堤,興卒塞之。

漢武帝元光三年

徙頓丘東南流,諸水附:

白洋河

在宿遷縣東南四十里,西南一百二十里通虹縣汴河,今涸。

小河

自宿州符離橋來,東北流三百里,經(jīng)睢寧至宿遷東南十里入漕。

皂河

無源,沭河水發(fā)則決沭口,由劉馬莊趨馬公港九十里南走皂河,至宿遷西北五十里入漕。

直河

與沂河一源,自邳州受賢鎮(zhèn)南與沂河分流,一百二十里至邳州,東南六十里入漕。

黃良泉

在魚臺縣北五十里黃山下,自石竇中出,西南流六里至硯瓦溝入漕。

白馬泉

在鄒縣東北二十五里,西南流九十里入泗河故道,至港里橋下入漕。

三角灣泉

在鄒縣西南六十五里,西南流十里,至港里南石橋下入漕。

托基泉

在濟寧州南六十里,西南流三里至魯橋閘站馬橋下入漕。

蘆溝泉

在州南七十里,西流六里至棗林閘下入漕。

馬陵泉

在州東南五十余里,西南至魯橋閘北入續(xù)表一陶丘北,又北至于河,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又決濮陽瓠子,注鉅野通于淮泗。

頓丘即澶淵,今大名府。

元封中

分為屯氏河。

元帝永光五年

決清河灌鳴犢口。

鳴犢,河名,今恩縣地。

成帝建始四年

決于館陶東南流,東郡金堤皆被害。即今東昌府。

明帝時

東北由澶、濮、平原以入于海。至永平中王景修汴渠成,河、汴分流,復其舊跡。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

合汴、沁入泗達于海。

唐玄宗天寶十年武河

自山東兗州府嶧縣馬盱山許家泉流一百八十五里與邳州蛤湖合流,至邳州西五里至干溝口入漕。

運鐵河

自徐州馬跑等泉西流一十余里至夾溝入漕。

泡河

自單縣來,東流一百二十里至泗亭驛入漕。

雞鳴臺東河

自滕縣三里橋泉并七里港泉西南流百余里,至此入漕。

留城小河

自滕縣黃溝泉及微山、三家灣等湖西流八十里,至留城入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