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初海強圖說

清初海強圖說 作者:清·俞正燮


清初海強圖說 清 俞正燮

  天下地輿總論

  天下海疆總論

  七省海疆總論

  京師二東海圖說

  江南海圖說

  浙江海圖說

  福建海圖說

  粵東海圖說

  臺灣圖說

  澎湖海圖說

  附錄

  臺灣府屬渡口考(「癸巳類稿」一則俞正燮

  ●天下地輿總論

  東起朝鮮、西至嘉峪關、甫濱海、北連沙漠,道路紆縈各萬余里。

  京都,據(jù)「一統(tǒng)圖」,在東北之境;江南,在東南之境。江南之東南為浙江,浙江之東南為福建(濱海);江南之西南則為江西,由江西而西北則為湖廣;轉(zhuǎn)而東南則為廣東,廣東之西少北是為廣西(南濱海);廣西之西北則為貴州,貴州西南則為云南,而貴州西北則四川也。河南在京師之西南,乃天地之中。京師東南為山東、西為山西;「山西」之西南則為陜西。由邊而言,則遼東、大寧皆在京師之東北,而大寧為近;開平、大同皆在京師之西北,而開平為近。至榆林、固原,皆在陜西北境;寧夏,在河套過河而西。寧夏之西轉(zhuǎn)而南,則為甘肅也。至遼東之東南,則山東之登萊、揚州之通海、蘇州之太倉、浙江之定海、福建之興泉,皆濱大海(此自東及東南所至之境)。而日本、琉球,則居東南海中;海壇、金、廈,則附閩之興、泉;澎、臺,則在東海中,近琉球之處也。由東轉(zhuǎn)而南,則廣東之潮、瓊;由南而西,則蘇門答剌、安南諸國(交趾在安南之東、暹羅在安南之西)。而云南孟定等府,亦濱海;居于海中,則西洋等國也(皆在西南)。正西,則云南之麗江;極西,則西海之星宿海、昆侖山、黃河、黑水諸處。大抵中國之勢,南臨大海、北逾和寧;西北多山、東南多水。故云「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者,其是之謂也。

  ●天下海疆總論

  天下形勢至大、至廣,豈能備述。只觀何事,當輯何要。如今日之議水師者,則以水師為主,而陸地為客矣。故于東南皆水鄉(xiāng)之處,不得不詳而言之。如東南之海角,莫甚于南澳。故從南澳起,遵照「總圖」之例由東而西;過潮、惠、香山、陽江、電白、高州、雷州而至瓊州五指山,歷廉州、龍東以至銅柱分界接交趾之區(qū)而止,是皆面南大海安南諸國之地也。古書有云:瓊州之外,則安南、交趾、柬埔寨、暹羅、六昆、大年、柔佛、麻六甲,東海之地勢已盡。轉(zhuǎn)渡西南洋,而至咖喇吧之西北,則紅毛、嘆咭■〈口黎〉 、大西洋諸國。若萬丹、馬辰、文萊、蘇祿、呂宋,則又在中國偏東海外:此海道紆回蜿蜒之大略也。故并以各港地名、更數(shù)、出產(chǎn)貨物附載于后。又如南澳為閩、粵交界之區(qū),遵照總圖由南而北:歷銅山、金、廈、湄州、南日、海壇、南筊、烽火營而至浙江北關交界,故將外海之澎湖、臺灣附記于后。自浙江北關南而北:歷溫州、黃巖、昌國、寧波、舟山(定海)而至乍浦,與盡山、花鳥、上海等交界。如江南自上海起由南而起至北:歷太倉、崇明、鹽城、安東為江南之境,至山東日照止。又自山東日照起,由膠州而東至成山(不夜城),轉(zhuǎn)西而入沙門島,以至天津、京師。由沙門島而北,入旅順口以至遼東。七省之海疆,究其要者,莫甚于粵東、閩、浙三省矣。但萬里海疆,自有東西南北向之轉(zhuǎn)折。若一直寫去,使鸛者茫然不知何方何向。故寫水師之疆城,非總圖不足以知天下之形勢,非分圖無以辨各省之分界險要之處所。故當合而繪之,遵「總圖」而分晰之,則了然明白矣。又如島嶼雜,多無名之嶼,去而不載;今昔不同改名換汛者,不必執(zhí)滯?;艌D,皆防倭患之設。為將者守堂陛而不出門庭,長他人之志、滅自己之威,是非所論于今日矣。以今內(nèi)地十五省加盛京及安南、朝鮮十八國佐護圣朝,明良喜起,瑞祥屢見于天、波瀾靜安于海,又何有驚濤逆浪之患乎!

  洋船更數(shù)說

  大凡陸地往來,有里數(shù)、有程站,可以按程計日、分毫不謬。惟洋船則不然。蓋大海之中,全憑風力。若風信不順,則船勢漸退,此不可以日期定也;汪洋所在,杳無山影,非同內(nèi)洋可涯岸垵泊者比,此不可以程站計也。故設為更數(shù),以定水程。夫更數(shù)者,洋船設一漏以貯砂,砂隨漏盡,則為一更;然不得風力相稱者,則又不可以計更。故持木片一塊,在船頭放于海中,人即疾趨至船尾;其木片亦即并流至船尾者,此其風力相稱,即可隨漏以計更矣。果有此風信,盡一日夜可得十更,一更可行六十里;如陸路之一站也。其所放木片,或人走至半船而木片巳先流過船尾者,此其風力十分順利,則為過更數(shù);過更者,則為兼程也。其所放木片或人走至船尾而木片只流至半船者,此其風信不順,則為不及更數(shù);不及更者,則為不及程也。故火長之定羅經(jīng)、看船頭,從何字行約有幾更,該到何處;下鐵鎚以取泥沙,則知更數(shù)之有準、針道之不移?;蜣D(zhuǎn)字與否,隨其分別矣。每見洋船回棹,被風飄流誤投他處者,皆由火長不精,錯認更數(shù);或被狂風錯認山勢、或因失落器具,致遭飄流之害耳。故今雖泛泛言及更數(shù),亦因愚以誘愚,何曾深知其微奧;即而有,甚者以垵邊之船,亦詢及更數(shù)。夫既有垵可泊、有程可考,舉眼見之不問,又安用此無稽之形影乎!彼曰因上司之問及,欲顯熟識水務之才能,不得不抄拾故套以訛傳訛,徼幸以博高官;是終南捷徑之法,未能免俗,聊復爾爾云。

  附外國水程更數(shù)并所出土產(chǎn)

  呂宋:水程計七十余更(照順風算,一日夜駛十更)。土產(chǎn),銀、蘇木、燕窩、鹿脯、鹿筋。廣船往販,綢緞、綿布、絲經(jīng)、湖絲。

  宋腳:水程計一百七十更(呂宋轄屬)。土產(chǎn),海參、沙藤、蝦、米。廣船往販,粗磁器、鐵窩、銅器。

  蘇祿:水程計一百四十更(呂宋轄屬)。土產(chǎn),上好白片、珍珠、海參、玳瑁。廣船往販,草緞、絲絹、銅器、鐵窩。

  汶來:水程計一百五十更(呂宋轄屬)。土產(chǎn),上好白片、珍珠、蚌殼、海參。廣船往販,土磁器、鐵窩、雜貨。

  宋咕喇:水程計一百八十更(呂宋轄屬)。土產(chǎn),蘇木、單草麻、海參、西國米。廣船往販,土磁器、鐵鍋、缸瓦、雜貨。

  咖喇吧:土產(chǎn),哆羅絨、羽緞、嗶吱、西洋布、丁香、荳蔻、胡椒、鉛錫、■〈口曼〉 咀蓆、佳紋蓆

  檀香、沙藤。廣船往販,綢緞、布疋、銅器、磁器、藥材、武彝茶、崧羅茶。

  舊港:水程計一百四十更(咖喇吧轄屬)。土產(chǎn),胡椒、藤蓆、沙藤、西國米、海參。廣船往販,鐵鍋、銅器、雜貨。

  麻六甲:水程計二百六十更(咖喇吧轄屬)。土產(chǎn),西洋布、鉛錫、冰片、象牙、犀皮、犀角、翠毛。廣船住販,布疋、鐵鍋、銅器、磁器。

  暹羅:水程計一百四十更。土產(chǎn),蘇木、烏木、鉛錫、大楓子、燕窩、海參、鹿筋、犀角,象牙、翠毛。廣船往販,布疋、銅器、鐵鍋、雨傘、京果。

  桑佛:水程計一百五十更(暹羅轄屬)。土產(chǎn),胡椒、鉛錫、海參、燕窩、冰片、海菜、沙藤、西國米、檳榔、鞭桿。廣船往販,銅器、鐵鍋、藥材、雨傘。

  ??н危核逃嬕话倭ㄥ吡b轄屬)。土產(chǎn),錫、胡椒、單草蓆、檳榔、沙藤、海參。廣船往販,銅器、鐵鍋、藥材、雨傘。

  赤仔:水程計一百五十更(暹羅轄屬)。土產(chǎn),錫、上官燕窩、翠毛、西國米、海參。廣船往販,鐵鍋、銅器、雜貨。

  樂昆:水程計一百五十更(暹羅轄屬)。土產(chǎn),錫、燕窩、沙藤、西國米、海參。廣船住販,布疋、銅器、鐵鍋、磁器。

  安南(即是廣西、亦是交趾):水程計五十更。土產(chǎn),奇南香、速香、冰糖、燕窩、檳榔。廣船往販,鐵鍋、藥材、磁器、金銀紙、雜貨。

  柬埔寨:水程計一百二十更(安南轄屬)。土產(chǎn),象牙、翠毛、藤蓆、黃漆、鉛錫、沙藤、鹿脯、鹿皮。廣船往販,藥材、鐵鍋、銅器。

  東京:水程六十更。土產(chǎn),紅銅、跤紦、跤絹,漆器。

  ——此安南、東京二國,前朝屬在中國版圖轄屬。

  東洋(即是日本):土產(chǎn),紅銅、?!觥创舷x下〉菜、鮑魚、海參、漆器。

  馬辰:水程計三百四十更。土產(chǎn),胡椒、錫、沙藤、燕窩。廣船往販,鐵鍋、銅器、雜貨。

  大、小西洋(番名為普圖呀):土產(chǎn),紫檀、魚翅。

  干絲蠟:土產(chǎn),生銀(系在呂宋轄屬。呂宋有船可到,廣船不可到)。

  法蘭西:土產(chǎn),生銀、哆羅絨、羽緞、嗶吱、西洋布、檀香、木香、孩兒茶、蘇合油。

  英咭■〈口黎〉:土產(chǎn),哆羅絨、羽緞、嗶吱、木香、檀香、乳香、沒藥、蘇合油、丁香、孩兒茶、黑鉛錫。

  ——此五處地方,水程遙遙。他本國船只多帶二年水、米,所以難計程途。我中國船只,歷來并無人到其國。

  戈思達(即白頭香回回國?。核麃碣Q(mào)易,我們無往。

  香山澳門(番名曰馬高):西洋人賃居處。

  七省海疆總論

  稽七省之海疆,自遼東為東北極際;沿海而南,則北直之天津與山東之登、萊,三省相連而不可離。山東之膠州歷大勞山、田橫島、不夜城至登州、壽光、利津(此山東界),由天津、文安直沽口、永平至山海關(此北直界),轉(zhuǎn)而錦州、金州、鳳凰山、鴨綠江(此遼東界),計一千三百余里(此總言大概,海道難以測度也)。而登、萊突出于海如人吐舌,與遼東為北直之唇齒;而天津為河海運之咽喉也。自山東之膠州至江北之安東縣,黃河之水由此入海。次狼山,揚子江出焉(揚州要害之處,通州也、狼山也):為南、北條二水之歸宿。次祟明(崇明為江南之控扼),上江為吳淞、三泖、震澤諸水所歸。由此入浙,則為乍浦、海鹽之界。其東南,則為定??h界。沿海而數(shù),計一千八百里。日本則在定海之東北,東洋諸國在焉。自浙之定海(即舟山,為浙東之控扼),由寧波、臺州、溫州而至浙之蒲門所北關交界,計二千里(若自乍浦由海寧從杭州、慈谿出大海到北關二千七百里)。過南關,烽火門則為閩省門戶。迤邋而南,則興化、泉州、漳州三府之間,有海壇、金門、廈門、銅山、南澳在焉。計閩之南關至南澳二千里,而商船之通外洋諸國者悉由廈門出入。澎湖在廈門東南,臺灣又在澎湖之東;呂宋在臺灣東南,琉球在臺灣東北。又自閩之南澳(南澳介閩、粵兩省之區(qū))過潮州、惠州、香山、虎門(廣之夷商悉從虎門入)、高、雷而至瓊州迤■〈辶里〉而南北出入計五千里(總而計之,七省共一萬。此其大略也;若由大洋直溜,未必有此多也),而安南、交趾、西南洋等諸國在焉。

  考之前明自七省安設衛(wèi)所、開列島嶼,記載甚詳,著論甚悉。然其弊,在于水師之不設、水戰(zhàn)之不修。未嘗無哨船也,哨小不可以任戰(zhàn);未嘗無水兵也,兵弱不可以出洋。將領畏縮而責之小校、小校躲避而不敢遠行;以致外寇乘虛登岸,破殘地方,陸兵獲罪、水師旁觀,計之最左者也。又其初,守土之兵出于屯衛(wèi),以耕為餉;用烏合之,驅(qū)枵腹之兵。不得已而調(diào)客兵,接運不至、人地不宜,任倭奴之橫肆而民間之受眾毒:此地利不如人和故也。嘉靖辛酉年,倭陷興化;戚繼光陸師直抵興化、俞大猷整戰(zhàn)艦直泊南日。大猷告繼光曰:『公兵主驅(qū),我兵主截』。大猷乃創(chuàng)鴛鴦船于南日海上,以左右呼吸探于蒲禧、吉了;船分飛鳥之勢,陳兵以待之。繼光兵入,攻其無備;披靡而奔,為大猷所掩襲,不留一奴矣。時繼光惟知報己合戰(zhàn)之功,而遺大猷之勞;當事者亦遂以戚功奏。名(有?)告大猷:『若當有請辦』!大猷曰:『不然;吾惟知使只倭不歸為吾閩萬世之安,不知有己之勞也』。繼光聞之,服其智;又得鴛鴦船之法,遂下拜為刎頸之交。彼時故有「俞龍、戚虎」之稱,倭自此而滅:此人地相宜故為尤重也。第七省之海疆,莫甚于廣、閩、浙;廣閩之海,惟閩為最。論形勢,東防倭而西防夷。論氣候,春、夏西南之汛,狡夷豕突思逞;秋、冬東北之汛,倭奴虎視生心。倭雖誅滅,而紅夷又為閩省之患??偙x弘儀招慣海漁人能察夷情,利而誘之,遂焚紅夷夾板船。厥后民窮變起,自招撫楊六之后,復有李之奇、鐘祿、劉香接踵噴浪于■〈魚畺〉窟蛟穴之中,蟻蜂肆毒;當事以為未嘗克陷城池,固無足慮。而沿海居民受其蹂躪不堪,幾何不從之為寇乎!自此寇氛日熾,殃及閩、粵。故當日檄鄭芝龍于北、明日檄鄭芝龍于粵,惟伊是恃。芝龍一木難支,畏威懷德而歸誠。迨其子鄭成功遠遁臺灣,延及鄭經(jīng)以至鄭克塽,凡歷三世,波濤弗靖,沿海居民不遑寧處,久廑天心;特命大臣將軍侯施瑯率師征剿。歲在癸亥之六月也,進攻澎湖,克塽知機就撫,納士歸誠。此天以未開之方輿,資上國東南之保障;足見我朝兵力比于前代,何等強盛!昔之封疆大臣無經(jīng)國遠猷,矢志圖賊,狃于目前茍安為計;究非所以御寇,實所以引寇耳。茲各濱海要汛之區(qū)建造炮臺,沿邊哨船晝夜巡防;如此嚴密,誠海宇肅清矣。

  ●京師二東海圖說

  山東,古青州地。外引江淮、內(nèi)包遼海,西面以臨中原,而川陸悉會于德州。自海道不運,遂以其西境為饋運通衢。南盡邳、徐,北泝天津,歲有河患;筑塞之勞、舟車牽挽之役,所在不免。登、萊本海運故道,然勢險難圖,今亦置之。查有水源出高密縣,至膠州分流為南、北新河。自膠州入新河西行二百四十里,即至萊之滄海,復入北海;以其自膠抵萊,故又名膠萊河。元時所浚,以避迤東海道數(shù)千里之險耳。山東者,乃先圣文學之宗,遼東近焉。屬在考試故圖(?),山東不可不連遼東。二東為京師之門戶,拱護周密,以達天津、通九州四海之大;誠天府之國,難以明言矣。況盛京為龍興首地,府縣齊備、部鎮(zhèn)整束;東朝鮮、西京城,北枕長白之山、南面登萊之海:山川環(huán)抱、地土肥饒,實萬世不拔之鴻基也。且圣明在上,河清海晏,日月合璧:此亙古未有此熙嗥之盛世者也。然而水師之要,在乎廣、閩、浙三省。兩京、山左之形勢,就其濱海約略圖繪之,以備觀擇焉。

  ●江南海圖說

  江南,古揚州地,六朝舊都也。江北則徐、潁二州(鳳陽府屬)地跨中原,瓜連數(shù)?。还驶窗蔡亟ㄤ钸\,亦示扼抗之勢。安慶當長江委流而控全楚(江南、湖廣,俱楚地),為江表門戶。沿海兵戍,本以備倭。而崇明、常熟(俱蘇州府屬縣)之民弗靖,江洋一帶出沒波濤,時或有之;自我朝圣明,布置得宜。崇明為通省之要地、狼山為揚州金山之???,在在有鎮(zhèn)、處處有營;嚴密周詳,民不知兵。松江有提師扼抗于外,則內(nèi)地可衽席而無虞矣。且人情淳厚,詩禮傳家;經(jīng)商者連■〈舟宗〉于上海,物貨富饒,各安生業(yè),人不為盜?;蜷}、粵之匪飄泊無依,偶爾一過如鄭盡心之類者,亦偶耳。故海疆不多,略敘其概,以為知者辨之。

  ●浙江海圖說

  浙江,古揚州也。崇山巨■〈穴上〈氵帚〉下〉,所在限隔。然嘉、湖與江、淮相表里,嚴、衢以徽、饒為郛郭;左信郡、右閩關,大海東蟠,繞出淮、揚之境:斯固四通八達之區(qū)也。訟訐繁興,頗號難治。嘉、湖、寧、紹四郡,則震澤(今太湖是)、東海之所經(jīng)也;溫、臺并海而南,信宿達于福寧(福建屬州):估客良便之,然不能不防他寇也。浙閩制軍滿保承天子命,設水師一十三營,大小官弁九十九員、兵一萬三百八十七名;炮臺五十處,安炮四百六十五位;戰(zhàn)船一百二十五只:至密至嚴,可無內(nèi)顧之憂。且土地肥美、人民淳良,皆閩、粵之匪類乘南風而往、北風而回,有以致之耳。

  浙江之蒲門所北關起,至乍浦與江南金山衛(wèi)相交界止,內(nèi)外海面水程計有二千余里。除寧波之慈谿、紹興之余姚、上虞、蕭山等縣并杭州、嘉興至乍浦沿海各衛(wèi)所港澳,乃系內(nèi)海哨船少行之道,不圖細詳;而自蒲門所北關起、至定海縣所屬之金塘山止,共作二十二站,皆系外海。至于其間行船來往,較之閩海,大率相類不遠;但此亦就其常者而言。若或天時有異,颶風巨浪,則又未可拘于一定也。

  北關、金鄉(xiāng)衛(wèi)、鹽田、鳳凰、三盤、玉環(huán)、大鹿、石塘、鱟殼、馬蹄、川招、牛頭、茶盤、臨門、石浦、昌國衛(wèi)、爵谿所、龍門洋、南窖、霩■〈雨上〈行外開內(nèi)〉下〉所、崎頭、定??h(舟山鎮(zhèn))、金塘所。

  ●福建海圖說

  福建,古閩越地;以溫、處、衢(三府俱浙江屬)、信為北藩,建、昌、南、贛(四府俱江西屬)為右壁,惠、潮(二府俱廣東屬)為外戶,海為門,封壤促甚。而重關內(nèi)阻,溪山秀美,民用以和;然處人輒用盜■〈走耴〉流入政和、壽寧(二縣屬建寧府)之境,大為患害。古田(縣,屬福州)、福寧(州,屬福州)本竊(?)魚鹽之利,山谷邃深;逋寇每憑之而嘯聚,但不常出也。濱海上下,??艹鰶]不時。會蒙圣明指示方略,教授福督滿保設水師二十營,大小官弁共一百五十二員、兵一萬九干三百一十二名;列柵聯(lián)營,星羅碁布。筑造炮臺七十七處,安炮七百一十八位,備造戰(zhàn)船三百一十二只,在在戒嚴,安不忘危;尚何小丑之足患乎!

  按閩、浙接壤,海洋舟楫相通。考水程,閩之南澳與粵東分界起、至浙之蒲門所北關交界止,共計二千里,作二十六站。風順揚帆,則一日可行五、六、七站;然當視風之輕重,方可計行之遠近。若遇頂風■〈高戈〉戧,則又當順潮駕駛,每日止以一站為準。

  凡圖中所載泊船處,除有提、鎮(zhèn)、協(xié)駐劄之所,則多繪船只以備稽考;其余,則每站止繪一船。而各站地名,俱開載于后:南澳、宮仔前、銅山、古雷、陸鰲、井尾、鎮(zhèn)海、廈門、金門、圍頭、永寧、崇武、湄州、平海、南日、萬安、鼓嶼、磁澳、瑯琦、定海、北茭、小西洋、大金、三沙、蓁嶼、沙埕。

  ●粵東海圖說

  粵東列郡有十,濱海者分為三路:潮、惠為東路,高、廉、雷為西路,廣州省會處中。若肇慶、南、韶,皆山也;瓊州,海外也。東路與福建相接。外而南澳,為閩、粵交界之區(qū);扼抗撫背之防,甚屬緊要。而南界柘林、澄海,達濠、海門、靖海、神泉諸處,均屬南澳鎮(zhèn)屬;又皆跬步海濤,在在設汛、安設炮臺,可謂星羅棋布矣。若惠州海豐屬東南濱海,而甲子所、碣石衛(wèi)、白沙、遮浪、捷勝、汕尾、平海等處雖易藏奸,而重鎮(zhèn)握兵,亦賴以無虞。繼而大鵬、沱濘、龍船灣、佛堂門、急水門以及大俞山、伶仃洋、虎門、香山、三灶、廣海等處,則為雜沓之區(qū);而提、鎮(zhèn)兼施,巡邏周密。外而弓鞋、珠池、擔桿洲遠隔外洋,至于老萬山,稍可藏奸;近今設防輪守,亦云周備。其廣海以下之上下川、陽江、海陵、戙船澳、雙魚、放雞、■〈石匈〉州,皆稱要地;今亦嚴密矣。過而瓊南,風水各別,舟楫少通;非窮寇,亦不忍遽臨其處也窺之。明季倭寇為患,則柘林為首嚴,南澳以外有三澎;為盜賊之門戶必經(jīng)之處,當為戒嚴也。如許朝宗、吳平之巢南澳,繼而黃霸據(jù)之(霸渾名「三尺六」);澄海東隴朱良寶巢之、東湖莫應敷巢之、蓬州魏朝義巢之、達濠(即大頭埔)林道干巢之。下至碣石,則蘇利占據(jù)二十年;■〈土取〉下林奇材巢之,香山澳夷賃居其處。外而老萬山,則邱輝(潮人;渾名「臭紅」。歷授偽鎮(zhèn),沒于澎湖)為劫掠住劄之區(qū);陽江北津有許思之巢,瓊山有李茂之巢。揣其由來,國亂民貧,相率為匪,漸至夜郎自大、嵎虎莫攖,流毒生靈。自我朝率定以來,澤及枯骨,華夷賓服,?;咭拙吐尽⒏┓叱缫再F秩,恩威并行,又何海氛之足慮乎!間有如蔡十三等輩乞降無路,偶爾猖獗;皆由防汛不嚴,兩鎮(zhèn)輪巡通省前去后空,使知無備之防,得挺螳臂之力。及總督楊琳稔悉情形,奏分三路筑造炮臺以來,幾何見潢池之兵乎!是楊琳之功為不泯矣。故為海疆計者,惟慮人地不宜、水務不諳。若能嚴于內(nèi)以防出口、巡于外以防劫奪,飭漁船之為匪接濟、禁奸人之越境生事,將(?)圣祖之訓曰『海上原無賊,皆由內(nèi)地而生』;其旨廣、其意深,誠實心為國者所宜共勉矣?。蓤@識)

  粵東海道垵數(shù)

  南澳(閩粵鎮(zhèn))、萊蕪(澄海協(xié))、廣澳(達濠汛)、錢澳(海門屬)、靖海(海門守分汛)、赤澳、神泉(惠來縣屬。俱南澳鎮(zhèn)轄)、甲子(碣石左營)、田尾(碣石中營)、白沙湖(湖內(nèi)可泊)、遮浪(碣石右營)、汕尾(湖內(nèi)可泊)、青草、大星(左三管筆、右稔山,平海營)、沱濘(大鵬營)、佛堂門(內(nèi)有赤嵌、牛屎灣、九龍灣、布袋澳可寄泊)、大急水(有三門)、赤垵(新安縣屬。北入廣城、南往大俞山)、赤垵(要入廣,則至黃田一垵、虎頭門至魚珠、至廣城)、大俞山(大澳可泊)、十字門(即澳門外口。有內(nèi)十字、外十宇)、三灶、上下川、陽江大澳(東南北風可泊)、海陵(內(nèi)大戙澳可避颶)、儒茼、蓮頭(外是放雞山、內(nèi)是電白港,四面可泊)、電白(至■〈石匈〉州過小洋,無澳可灣)、■〈石匈〉州(直至???,約有三垵。水道至此,必求天后;有杯準行,一日可到瓊州):以上各澳,俱有取水之處。共有三十垵,折更數(shù)有四十更。

  粵東新設炮臺

  饒平縣:臘嶼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長山尾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六間)、虎仔嶼一座(炮六位,營房十間)、雞母澳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六間)。

  澄??h:大萊蕪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六間)、沙汕頭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四間)、放雞山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

  潮陽縣:蓮澳一座(炮六位,營房七間)、廣澳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河渡一座(炮六位,營房十二間)、錢澳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

  惠來縣:靖海港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赤澳一座(八位,營房二十六間)、石牌澳一座(炮六位,營房七間)、溪東一座(炮六位,營房十二間)、澳腳一座(炮六位,營房七間)、神泉港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

  海豐縣:東甘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西甘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二間)、淺澳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九間)、遮浪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一間)、牛腳川一座(炮六位,營房七間)、石獅頭一座(炮六位,營房七間)。

  歸善縣:大星山連環(huán)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一間)。

  新安縣:沱濘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六間)、佛堂門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五間)、南頭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三間)、大嶼山一座(炮八位,營房二十間)。

  香山縣:前山寨二座(連防城,共炮三十位)、三灶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八間)。

  陽江縣:北額港一座(炮八位,營房十六間)。

  吳川縣:淡水頭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一間)。

  石城縣:龍頭沙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七間)。

  合浦縣:八字山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二間)、冠頭嶺一座(炮五位,營房六間)。

  欽州:香爐墪一座(炮八位,營房十七間)、石龜嶺一座(炮五位,營房六間)。

  陵水縣:桐棲港一座(炮五位,營房十一間)。

  文昌縣:清瀾港一座(炮五位,營房十一間)。

  臨高縣:石牌港一座(炮五位,營房十一間)。

  以上共炮臺四十一座,安大炮三百一十二位;營房六百一十八間。俱系兩廣總督楊琳題定添設;其原有舊炮臺多經(jīng)倒壤,不載。至撥防弁兵無有定額,任聽鎮(zhèn)、協(xié)營輪流調(diào)度分配操防耳。

  ●臺灣圖說

  臺灣,古荒裔地也。前之廢興因革,莫可考矣;所謂故老之傳聞者,近自明始。宣德間,太監(jiān)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過此。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擾亂沿海,都督俞大猷征之,追及澎湖,道干入臺;大猷偵知港道紆回,水淺舟膠,不敢逼迫,留偏師駐澎島,時哨鹿耳門外,徐俟其敝。道干以臺無居人,非久居所;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zhèn)二鯤身(鯤身,嶼名)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今尚有道干遺種)。道干既遁,澎之駐師亦罷。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者,即漢人所謂「頭目」是也;夷人立漢人為甲螺,以治漢人),引倭屯聚于臺,鄭芝龍附之,始有民居。既而,荷蘭人舟遭颶風飄此;甫登岸,愛其地,借居于倭。倭不可,荷蘭人紿之曰:『只得地如牛皮,多金不惜』。倭許之。紅夷將牛皮剪如繩縷,周圍圈匝已有數(shù)十丈地;久假不歸,日繁月熾。無何,而鵲巢鳩居矣。尋與倭約而全與臺地,歲愿貢鹿皮三萬張;倭嗜利,從其約。荷蘭人善用炮攻。其居臺也,以夾板船為犄角;雖兵不滿千,而南北土酋咸聽命焉。海濱巨商,常往來貿(mào)易。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夷;事覺,召土番追殺之,盡戮從者于歐汪(歐汪,地名;即今鳳山縣仁壽里。懷一既誅,何斌代為甲螺)。商民在臺者被土番殲滅不可勝數(shù),而商賈視臺為畏途矣,已亥,鄭成功自江南喪敗,其勢日蹙,孤軍廈門,圖退步地。適紅夷甲螺何斌負夷債逃廈,誘其進取臺灣。從鹿耳門屈曲盤旋,沙浮水淺,非善水者不得渡。時鄭舟至,鹿耳水忽漲十余丈,巨艦縱橫畢入;豈天假手于鄭,以式廓我朝無外之疆域也?荷蘭與成功戰(zhàn)不利,遂退保臺海土城,歸一王(歸一王,紅夷帥名)以死拒之。鄭師力攻不克,環(huán)山列營以困之。荷蘭勢窮,復整夾板船十余艘與成功決戰(zhàn)。成功因風縱火,焚燒夷艦;荷蘭大敗,然終無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兵始罷』。荷蘭知勢不敵,爰棄城歸。成功就臺灣士城居之,改臺灣為安平鎮(zhèn)、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府日承天府,設縣日天興縣、萬年縣。未幾,成功死。子經(jīng)居鷺江(即今廈門),成功弟世襲陰有竊拒意;經(jīng)攻逐之,世襲渡海歸誠,經(jīng)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興市廛、構廟宇、招納流民,漸近中國風土矣。辛酉,經(jīng)死。子克塽嗣;幼沖在位,政出多門,人心已渙??滴醵荒?,總督姚啟圣探知虛實,用間諜陰齎劄付到臺,離散其左右;結傅為霖為內(nèi)應,垂成事泄,為霖遇害。越癸亥,靖海將軍侯施瑯統(tǒng)率舟師進兵。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克之。誓師戒嚴,不許妾殺。一戰(zhàn)而澎湖耆定;克塽識天命有歸,遂籍府庫,納地輸誠。于是廷議設郡建官,制度、規(guī)模燦然聿新,于以征道一風同之盛云爾。

  臺灣自癸亥平定以來,風調(diào)雨順,士民樂業(yè),堪稱盛世。不虞歲在辛丑,朱一貴等作亂;臺鎮(zhèn)總兵歐陽凱、安平副將許云俱沒戰(zhàn)陣,賊遂陷臺。幸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以廈門水師提督施世驃舟師進剿,并檄南澳鎮(zhèn)總兵藍廷珍統(tǒng)師援之,遂克焉。然雖七日平復臺土,皆賴天威遠播,豈群力哉!惟是斯地民番雜處,山以西屬外番、山以東屬內(nèi)番,外番者即南、北二路之熟番。中路為郡治,止五十里。南自大岡山至下淡水五百里,北自木岡山上淡水至雞籠城一千五百余里;東盡山,西盡海:可謂曠蕩無涯。是臺也,動固易亂、靜亦易治;不難于治土番,而難于治奸民。必其能化奸為良,斯為長治久安之法耳。今北路半線適中之處,多增一縣日彰化,以分諸羅之勢;誠亦熟籌善后之舉也。討究而言之,總在治安必計深遠、弭患宜防未然。其所以贊萬年有道之世者,惟我皇上圣哲遐宣、神謨丕顯,已召百王而獨上、繼天一于無疆。茲以方拓之土,實東南離藩。故其分守也,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足以固守奠安,誠為海國之砥柱矣。今則人居稠密,農(nóng)工商賈各遂其生。且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耕織不乏。況舟帆四達,上通江、浙,下抵閩、廣,往來商艘殆數(shù)千計。查鹿耳門而外,波濤萬頃,一望無際。其往內(nèi)地之船,皆寒食后南風盛發(fā),出鹿耳門揚帆而去;經(jīng)東、西吉,旁午至澎湖,泊水垵澳,利南風也。秋后北風凜烈,出鹿耳門必由隙仔開洋,亦經(jīng)東、西吉而至澎湖,泊網(wǎng)垵、內(nèi)外塹等澳,利北風也。若娘媽宮等澳,則南、北風皆可灣泊。自澎湖往廈開洋、則以傍晚為定期;越早,而內(nèi)地之山隱見目前。此就風順而論也。故風稍烈,則下一、二摺帆以駕駛,雖稍遲,猶無傾摧之患;若遇颶風,或隨飄而去,有不可言矣。至于福州之船,則向北直去,不由澎湖。若夫往北路之雞籠山,則由■〈口與〉身而北向;往南路之沙馬磯頭,則由大港而南行:此皆一定而不可易也。更以水程計之:自鹿耳至福州水程一十五更,風利正南;至雞籠港水程一十八更,風利正南;至沙馬磯頭水程七更,風利正北:此又行舟者之不可不知也。臺往內(nèi)地,惟正西為頂頭風;內(nèi)地往臺,正東為頂頭風:皆當停泊以待?;蛴瞿巷L、北風,皆可往來。蓋南風之氣柔弱,舟小者易渡;北風之氣剛勁,舟大者為穩(wěn)。故三、四月行舟,鮮有颶風之患;而風力不足,往往遲滯洋中。六、八月、十一、二月以及正月,或颶發(fā)臺生、報頭驟至,宜摺篷駕駛。九月北風凜烈,積日累月,名為九降風;七月、十月天氣和煖,風時稍順,行者便焉。凡南風臺將作,則北風先到。+一、二月若遇南風,遲至三日則臺必發(fā)。于早晨、近午而起西風,謂之「發(fā)海西」;若無西風,則天時不祟朝而變矣。日落有黑云,詰朝未必晴霽;天邊有斷虹,颶風且將立至。海中多腥氣,無兩日之晴朗;水面如浮糠,非浪靜之天時也。若云氣候,天有時、地有氣,故氣候各殊焉。臺灣地極東南,重洋遠隔;自二十二年開辟疆土,審之天時、驗其氣候,與內(nèi)郡迥不相侔也。然而全臺之氣候與內(nèi)地異,而臺灣縣之氣候與鳳山、諸羅二縣又異。邑治地居中地,和暖時多,雖隆冬不患凍冷;其與諸羅之極北而多寒、霜雪頻降者異矣。人居稠密,煙火萬家,零霜既稀,瘴氣不入;其與鳳山之極南甫晡而露降、日出而霧者異矣??耧L雖作,一、二日而恬;其與諸羅之雞籠北風盛發(fā)、累日不侔者又異矣。附郭之地,平原曠野、培塿相聯(lián),非若雞籠之山氣侵人為可愛(?)也;夏暑而冬寒、春和而秋暖,非若淡水之盛暑入夜猶怯寒。至于澎湖之氣候,則又與邑治有不同者:澎島處汪洋浩淼之中,多風而少晴。故有時臺則天晴氣朗,而澎則風聲凜烈;辰方霧掃云收,而午后封姨為祟。又其甚者,積日連月靡有寧刻;行舟之人遲滯累旬,來往已無定期。他如寒暑、雨陽,則澎之于臺約略相等也。善瞻氣候者,可以知一邑,并可以知全臺矣。

  按臺灣形勢,狀如腰子,枕東北而趨西南。沿邊計程二千余里,坡嶺清壑,鳥道羊腸。自北至南,約有三十余日。自西至東,皆深山叢林、人跡不到之處;傳者皆云有二十余天。迤東一帶,舟楫不通,水多老古石、山多異人怪毒,鮮有能到者。東南以下,則萬水朝東,莫能回流矣。此圖則西向內(nèi)地一帶,所有可灣船泊宿之處,歷繪不爽。其圖中各社,多屬番人雜處。山后一帶,莫可稽考矣。

  ●澎湖海圖說

  海上有三島,澎湖其一也。海洋之外,突兀紆回,居然天險;實與南澳、海壇,并峙為三島。至天啟壬戌年,紅夷到廈門后,遂據(jù)澎湖;總兵俞咨皋用計移紅夷于臺灣,乃得復澎湖。然澎湖地不甚廣,無高山峻嶺,樹木稀少。四面小島蔟蔟環(huán)圍,約有五、六十島,望之如浮萍水上。上無水田稻粟,只以黍稷、番薯之類以度生;民不知書,網(wǎng)魚、拾螺以易錢。時際春末,炎暑酷人。人不負荷,用牛拖以代勞。若遇狂風大作,連牛吹刮下海。海多老古石,狀如姜芽,紅綠可愛(離水日久即變灰色);又出紋石、空青浮石等類。澎之入內(nèi)地廈門者,七更船;往臺,四更船。地從東向,與臺灣三林港對照;時或晴霽,臺之雞鳴,澎得而聞。澎之兩邊皆有青水溝,兩重橫洋,巨浪沖天;雖熟諳水師者,至此莫不膽戰(zhàn)心寒。內(nèi)地放洋,必尋澎湖為準,可以收泊;倘收泊不及,勢必溜入東流,難以返回。若臺灣放洋,亦必經(jīng)澎湖,以望內(nèi)地;倘收泊不及,亦如之。急望內(nèi)地峰尖為主,要在風信得宜、更數(shù)不錯而后可。昔年克復澎湖三十六島嶼(此皆有名之嶼),舟泊虎井,登山取水,野牛甚多,見人爭觸(今未必復有也)。而澎湖斥鹵之地,甘泉難得(彼時,偽將料我?guī)熓钐旆λ?,豈能久住);孰知天心有在,退潮時將鹵水刮凈,即涌出甘泉,可食可浣,處處皆有,能供數(shù)萬人之用:豈非圣朝洪福、帝澤敷施之所及哉!而今升平日久,生齒繁多,漸濡聲教;誠盛化無遠弗屆,擴千古未有之宏模者也。爰將內(nèi)地放洋程路開明于后,使知四海各有水程之方向焉。

  ●附錄

  臺灣府屬渡口考俞正燮

  福建之海門戶為閩安,為海壇。泉州府北,崇山環(huán)抱,南接金門、廈門,西南至廣東之香山,其南則大洋。金門、廈門之東南洋,為澎湖三十六島。澎湖西為娘媽宮;東過洋,為臺灣。臺灣在福建辰巽方,東北自雞籠山、西南至沙馬碕,凡千九十四里;與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府相直。自澎湖往,水程四更;自廈門往,十一更。其山脈發(fā)福州之鼓山,自閩安越白畎洋關潼山至雞籠山。自雞籠山蔥翠層疊而南,山南北峙;泛海者,以雞籠為準則也。山中番族百四十有奇,人無姓,依婦以居。山田植薯芋、甘蔗。山有識臺草,一節(jié)則一年一臺汛;無節(jié),則其年無臺(臺、大具風也)。其人文身黑齒,言語不通中國。其居曰囤,如覆船。番有生、熟,熟番屬中國。號中國曰「唐」;閩、粵與東南洋語,皆自稱曰「唐」,習也。熟番畏生番,每出捕鹿、收芋蔗,啁析而歌;大意言愿出行,不遇生番。然遇生番,則盡力殺之。無蠱法,解詛咒;婦人皆知之,咒樹木立死。山之西,平壤或十里、或五十里,今府地也。淡水廳東北有噶瑪闌、彰化縣東有埔里社。西面地肥沃,南濱七鯤身,最險;迤北過安平鎮(zhèn)南山為鹿耳門,又北為北汕、青鯤身、南鯤身、鹿仔港;迤而東北,至淡水港。北淡水港對閩安、中鹿仔港對蚶江、南鹿耳門對澎湖,臺灣門戶也。后鹿耳門淤,改由海豐港(即五條港)。小水口,則雞籠山西至淡水城五,中隔諸番社;又西南至嘉義水口三十,又南至臺灣縣八,又東南至鳳山二,東南至沙馬碕五。中八里坌對五虎門,亦門戶也。又山后烏石港、加禮遠港,皆東南海;與山前三大港皆設稅。其他小者,或不通舟。澎湖西有紅溝、黑溝,臺灣北為萬水朝東,船入之直趨東洋;南為南風氣,直趨南皆大溜。海水各有界、各有所注,色不淆。其落勢最險,水勢旋轉(zhuǎn),潮水不能入;潮高水下、潮下水乃高。船入之,旋轉(zhuǎn)不已;幸不沒,伺潮消長與平時破急溜而出也。沙馬碕西對海為小琉球山,當澎湖之南。隋大業(yè)中,虎賁將陳梭一至澎湖,東向望洋而返;宋謂之昆舍那國(見馬端臨「通考」「昆舍那」),則生熟番也。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內(nèi)徙其民,棄澎湖地。宣德時,閹使入洋東至臺,始知之;謂之臺員(見周嬰「東番記」),亦謂之北港。天啟二年,高文律擾澎湖,總兵俞咨皋用間,移之于北港(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泉州澎湖島」)。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逐??芰值栏?,道干逃入雞籠山;旋又遁去;琉球人居之。萬歷時,??茴佀箭R逃入臺,文報始稱「臺灣」。思齊引倭屯之,而琉球東去。萬歷末,荷蘭紅毛人自西洋來,欲據(jù)香山,不可,則據(jù)澎湖;又不可,乃南據(jù)美洛居及葛留巴。以鴉片煙誘葛留巴,葛留巴人俱臃腫不敢動,役于荷蘭。既而荷蘭聚集精銳攻香山,戰(zhàn)敗,揚帆東走;至澎瑚,使人行重賄于福建巡撫,援意大里亞人居香山故事,以求澎湖必得。巡撫使人善諭之,則投日本,歲納鹿皮三萬求臺灣互市地。適日本人居臺灣者新奉天主教,遂許之。筑赤嵌城以居,今安平鎮(zhèn)是也。荷蘭既得地,即數(shù)數(shù)與日本構爭。日本既染其教,爭不勝,盡屬東去;憤甚,盡誅其人之習天主教者,并約束琉球。而荷蘭據(jù)有臺灣,置歸一王,亦不復東。天啟初,乃西擾澎湖及廈門。四年,福建巡撫遂取澎湖;其東臺灣既自古聲教不及,不悉其址,故「籌海圖編」,無其名,明尚以為外荒也。鄭芝龍者,閩人也;為日本婿,家于臺灣。日本之東歸也,芝龍以舟楫人眾橫于海;崇禎元年,降明。明南渡,封南安伯,領水師;鄭氏之令,北自京口、南至漳。唐王隆武南徙,鄭氏遇之于浙,輔而立之;其所據(jù),泉州、興化、漳州、汀州、邵武、惠州、潮州。大清順治三年,芝龍自安平奉表降;以之北行。其子成功(本名森,唐王時賜改成功)逃入海,據(jù)泉州之金門、廈門。八年,舟山平;魯王朱以海航海走至金門,成功奉之。十一年,沉魯王。十八年,入京口,窺江寧;敗而無所歸也,徜徉海中者數(shù)月,乃決計盡力攻臺灣。荷蘭人方守鹿耳門,鹿耳門水大漲,成功舟浮而上,荷蘭大驚;征辭于成功,成功曰:『吾無他求,此我家舊地,還我;子女玉帛,汝悉載以去』。荷蘭人思之,終日不敢戰(zhàn),退保平安鎮(zhèn)。成功環(huán)山列營,塞山水源困之。既又焚其舟,師遂去,而伺于噶留巴。臺灣人猶有習其教者曰教冊,成功則盡除之。鄭氏既有臺灣,名之曰東都。值耿氏開藩福建,海禁弛;乃招徠客民,漳、泉、惠、潮習水者趨地利,泛海寄居也,遂富庶,聲勢遙連金門、廈門??滴踉?,成功死;其妻董氏與眾立其子錦。二年,荷蘭自噶留巴遣出海王以師助中國「口」金門、廈門。既而耿逆反,錦尾耿逆后取漳、泉諸郡,改東都曰東寧承天府;運米內(nèi)渡相持三、四年,臺地空乏。及耿精忠降,諸郡以次收復;錦走據(jù)金門、廈門,以為臺援。十八年二月,荷蘭以夾板船助攻;錦偵知之,分兵破其眾,荷蘭遁去。錦旋死。二十二年,施瑯克金門、廈門,取澎湖;進兵至鹿耳門,不得入,泊海中。十二日潮不至,舟師得安;忽大霧潮長,鹿耳門水大漲,舟師浮而入。錦子克塽曰:『昔先人得臺灣,鹿耳門漲,以為天助;今復然,舟師浮而入,皇帝天威不可抗也』!遂降。收其地,以承天府置臺灣府,北為淡水廳;南天興州置諸羅縣,承天置臺灣縣,萬年州置鳳山縣;西為澎湖廳。立文廟,鼓鑄用「臺」字;鄉(xiāng)試,用「至」字編卷。三十年,以臺灣人文盛,罷試卷別編例;后仍用「至」字號(道光八年,臺地粵籍士子以非福建戶籍,于應鄉(xiāng)試闈中另編「田」字號卷)??滴跷迨迥?,南北兩路生番納貢。雍正二年,分諸羅北為彰化,為縣四。乾隆五十二年,改諸羅為嘉義。五十三年,復鳳山舊城。十六年,于淡水廳東北三貂嶺外蛤虸闌五圍設噶瑪闌通判,編客民四萬二千九百余丁及番族,立樹城,東北至嶐嶐嶺為界。臺灣俗以寄籍分黨;沿積習械斗,故易嘯聚;中更朱佑龍、劉卻、朱一貴、吳福生、林耀、楊光勳、林爽文、莊大田、蔡牽之亂,皆削平。朱一貴以康熙六十年四月僭號「永和」;六月,鹿耳門水漲,施世驃、藍廷珍自南澳濟師討平之。林爽文、莊大田以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僭號「順天」,以卯月為正,圍諸羅;柴大紀拒之,黃仕簡由廈門進鹿耳門、任承恩由蚶江進鹿仔港、徐鼎士由閩安進淡水港。五十二年,常青、恒瑞由五虎門進鹿耳門,藍元枚進鹿仔港,諸羅圍不解,而南路鳳山旋復旋失。冬,海蘭察自廈門、??蛋沧猿缥涓?,俱至鹿仔港。賊女軍師金娘方臨陣誦咒,持妖術助戰(zhàn);而降番莊錫舍執(zhí)以來歸,遂擒爽文、又南獲大田。賊平,頒右旋白螺于閩督署,督、撫、將軍、提督過海則佩之;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旨也,后仍繳進。嘉慶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三日,海盜蔡牽自稱「鎮(zhèn)海王」,擾鳳山。浙江提督李長庚自寧波抵鹿耳門;十一年正月,賊逸去。二月,以大利益吉祥右旋螺交賽沖阿帶往渡洋。六月,賽沖阿督各路師追之,賊復返,置大舟于鹿耳門而去。蔡牽在海中欲從海東入烏石港,取噶瑪闌地;地在淡水廳山后,去淡水城五百里,乾隆時巳漸墾。四月,設兵備之。十二年,朱濆又謀由海東蘇澳入竊五圍南地,御卻。已漸籌設屯;十六年九月乃定,設噶瑪闌廳。于是,臺灣兼山東、山西地。初,鄭克塽降,眾議守澎湖,內(nèi)徙臺地人民而棄其地;施瑯曰:『是資荷蘭也』!力持不可。及平朱一貴,眾議以副將守臺灣,而置總兵于澎湖,則臺灣有所制;藍廷珍爭之,乃定今制。臺灣兵一萬四千余,皆內(nèi)地標兵抽撥,泛海更戍。初以臺地沙土浮松,不時地動,且海外初置郡縣,故以樹為城。承平久,人心固定,始筑土石城。而淡水廳為竹城;噶嗎闌廳在五圍地,九芎樹城也。

  嘉慶十七年冬至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