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志 (元)佚名纂修 (清)徐松輯
目錄
序〔一〕
后漢東都城圖
洛陽宮室圖
宋西京城圖
序〔二〕
卷一
京城門坊街隅古跡
河南府路羅城
定鼎街東長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卷二
成周城闕宮殿古跡
后漢城闕宮殿古跡
十二門
南宮
北宮
城內(nèi)兩宮之外
城外
魏城闕宮殿古跡
宮館池苑
晉城闕宮殿古跡
晉城門十二
宮內(nèi)
太子宮
城之內(nèi)外
卷三
后魏城闕古跡
后魏城門十二
城內(nèi)
城南
城東
城西
隋城闕古跡
皇城
東城
西苑
雜錄
卷四
唐城闕古跡
宮城
東都苑
宋城闕古跡
皇城
跋
序〔一〕
余于嘉慶十五六年間在京師文穎館總閱全唐文時永樂大典多移在館有館中供事鈔得東漢東都城圖一紙西晉洛陽京城圖一紙后魏洛陽宮城圖一紙金墉城圖一紙余閱而喜之亦不能究其從何處鈔出遂令照鈔數(shù)紙知此圖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人舊書中之遺跡也有此圖則讀漢晉魏書者皆了然于南北前后城宮殿觀不必推測矣恐日久圖失刻之于板以貽讀書人尋繹而自得之隋文選樓主人識
后漢東都城圖
(見圖)
洛陽宮室圖
西晉京城
(見圖)
洛陽宮室圖
后魏京城
(見圖)
洛陽宮室圖
宣武永平二年詔定諸門闥名初命中書舍人沈馨以隸書書板題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jié)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清陽門 【 晉之清明門孝文改亦曰稅門又曰芒門】 西明門 【 漢之廣陽門孝文改】 西陽門 【 晉之西明門孝文帝改舊門在邪出孝文帝徙對東陽門】
金墉城 【 在故洛陽城西北魏筑】
洛陽宮室圖
(見圖)
宋西京城圖
(見圖)
序〔二〕
前明盛時泰著棲霞小志一書同里焦竑所刊者也時泰字仲交有文采落拓不偶故自放于山巔水涯馳騁筆墨以自淡其無聊不平之思是書尤其選也攝山擅名蓋盛于齊梁閑騷人逸士棲遲詠歌及英王巨公張皇好事之所為者是書亦未嘗悉具然耳目足履之所及爬羅剔抉靡幽不臻余嘗至山中信宿其地寺宇興廢不盡如仲交所言其題識亦稍晦矣攀蘿捫壁追昔人之踐履悵然者久之則是書之存非獨見古跡變遷不系乎世之遠近亦以知仲交落落可奇不得自肆其意而日與緇流木客徘徊茲山中為可悲也竑刊是書板已亡陽湖孫觀察星衍嘗語余曰此金陵故實也蓋重刊之爰書是以志其歲月云爾嘉慶己卯嘉平月江﹝寍﹞夢六居士甘福書于津逮樓
元河南志卷一
京城門坊街隅古跡
京城
以下自隋通敘至宋
隋曰羅郭城
武后號神都城曰金城唐書曰天寶二年筑神都城羅城號曰金城
周回五十二里
按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
隋大業(yè)元年筑唐長壽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亂摧圮殆盡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庳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復奏加筑于是城雉僅完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
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曰建國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東曰長夏門
在定鼎門東五里
西曰厚載門
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
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羅門
無榜當是取羅郭之義而名之
南曰建春門
建春門在府城東南一十里隋曰建陽唐初改按韋述記中曰建春南曰永通永通周廣順中猶存疑國初廢塞而開羅門
北面二門東曰安喜門
隋曰喜[寧]唐初改
西曰徽安門城內(nèi)縱橫各十街
按韋述記定鼎門街廣百步上東建春二橫街七十五步長夏厚載永通徽安安喜門及當左掖門等街各廣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廣三十一步今不復舊制
凡一百二十坊
隋曰里一百三巿三唐改曰坊今八十八坊隸河南縣三十二坊隸洛陽縣按韋述記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自唐末五代鞠為荊棘后依約舊地列坊云
坊久無榜皇佑二年張奎知府事命布列之洛陽志云凡一百二十坊
明教宜人[淳]化安業(yè)修文尚善樂和正平修行崇業(yè)修業(yè)旌善尚賢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勸善惠詶道術歸德康俗敦化道化溫柔擇善道德仁和正俗永豐修善思順福善惠和安眾興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樂成安遠慈惠上林游奕集賢尊賢章善賢相永泰臨闔延福富教詢善銅駝崇讓履道履信會節(jié)綏福從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歸仁懷仁仁風靜仁延慶[寧]人寬政[淳]風宣風觀德積善從政大同承義明義教義廣利通濟懷義[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義道政永福思恭歸義履順進德溫洛景行北市鄰德敦厚修義時泰時邕立行殖業(yè)豐財教業(yè)毓材德懋毓德審教積德賜福教善興藝通遠
河南府路羅城隋筑
自隋至宋通敘
唐天寶二年筑神都羅城號曰金城當皇城端門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唐曰定鼎街
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今或曰天街按韋述記自端門至定鼎門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時種櫻桃石榴榆柳中為御道通泉流渠今雜植槐柳等樹兩行洛陽志曰褚載定鼎門詩郟鄏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 白傅過天門街詩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 張光朝天門街西觀榮王聘妃詩仙媛來朱邸名王出紫微三周初展義百兩遂言歸鄭國通梁苑天津接帝畿橋成烏鵲助蓋轉(zhuǎn)鳳凰飛霜仗迎秋色星釭滿夜暉從茲盤石固應為得賢妃
街東凡六坊從南第一曰明教坊
唐有龍興觀宋璟宅崔融宅凡坊內(nèi)有韋述記所著隋唐舊跡存者大書之改易者附見其下堙滅者注于坊名之下韋述記后唐事及五代后事雖毀廢皆大書之所以續(xù)舊志之闕
次北宜人坊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諱改俗作仁者非其半坊隋齊王(日東)宅唐為太常寺藥園
西南隅
菏澤寺詳見寺類
次北[淳]化坊
唐有王仁皎宅
次北安業(yè)坊
隋有薛道衡宅唐有太仆寺典廄署霍王元軌宅李懷遠宅
次北修文坊
隋立國子學于此因曰修文有麥鐵杖宅唐顯慶二年盡并一坊之地為雍王宅王升儲立為[弘]道觀因改坊名[弘]道國初避廟諱復曰修文
次北尚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太史監(jiān)本崇賢館又有宗正寺內(nèi)仆局岐王范宅本武三思宅有薛稷畫鶴薛王業(yè)宅本太平公主宅
坊之直北
引龍橋詳橋類天津橋北有就日亭橋南有朝宗亭并錢惟演建
坊之東
郭從義安審琦宅詳宅類
定鼎門街東第二街
北隔洛水當皇城之左掖門
凡六坊從南第一曰樂和坊
唐有國子學本韓王元嘉宅武攸[寧]宅齊景冑宅李適宅李景讓宅
次北正平坊
今或作政平者非是唐有孔子廟國子監(jiān)開元初秘書監(jiān)吳道師撰碑立廟前又有安國女道士觀本太平公主宅平貞宅李迥秀宅路應宅
次北修行坊
唐有奉國寺本張易之宅又豆盧欽望宅李義[琰]宅
次北崇業(yè)坊
唐有福唐觀申王撝宅裴度宅
次北修業(yè)坊
唐有景云女道士觀鄎國公主宅本許敬宗宅代國公主宅本陸頌宅
次北旌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崇化寺[寧]王憲宅本安樂公主宅
定鼎門街東第三街
唐時北當洛水之中橋又當東城之承福門其橋隋大業(yè)初造名立德橋唐干封中韋機徙于東街按承福門今廢
凡八坊從南第一曰尚賢坊
唐有張錫宅父子五人列戟時號萬石張家又武攸宜宅狄仁杰宅裴談宅崔明宅韋湊宅張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唐有司農(nóng)寺司竹園本周思茂宅裴漼宅吳兢宅
次北崇政坊
唐有府學杜景佺宅王志愔宅李伯潛宅
次北宣范坊
隋唐半坊為河南府廨西北去宮城七里古監(jiān)洛城即古之甘羅城也隋置都因平之莫詳置立所由有元行沖宅
次北恭安坊
隋有馮慈明宅唐有太子仆寺褚旡量宅賈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
次北勸善坊
隋有李圓通宅唐有魏征宅后王方慶居之又有竇希瓘宅畢構宅
次北惠訓坊
北至洛水隋有翻經(jīng)館唐有長[寧]公主宅岐王山亭院
半已西道術坊
隋煬帝多忌惡五行占候卜筮醫(yī)藥者皆追集東都置此坊遣使檢察不許出入時改諸坊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藝所聚謂之道術坊唐正觀中并坊地以賜魏王泰泰為池彌廣數(shù)頃號魏王池泰死復立為道術坊分給居人神龍中并入道訓坊盡為長[寧]公主第開元初復舊
定鼎門街東第四街
北隔洛木當北郭之徽安門
即長夏門之西街凡七坊從南第一曰歸德坊
唐有韋承慶宅劉幽求宅劉子[玄]宅長夏亭門內(nèi)客亭也水南倉太祖常幸其所制度甚雄敞按今倉之南有土冢俗傳蔡邕墓疑非是
水南草場次北康俗坊
唐有張說宅陸余慶宅劉知柔宅
次北敦化坊
本曰基化唐景云初避明皇名隋有永昌公主宅唐有麟趾女道士觀賈敦頤宅后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羅宅源干曜宅陸象先宅嗣許王瓘宅
次北道化坊
隋有王邵宅趙才宅唐有定安公主宅皇甫無逸宅本隋蕭琮居后為唐臨宅又有房仁裕宅本隋郡學按道化一作遵化唐中書令崔湜宅悟寂禪院晉開運二年將軍牛氏漢干佑二年沂州刺史李奉先奏賜名武勝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馮拯園今屬民家
次北溫柔坊
唐有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盧光祚居焉后為秦國公主宅又有瓊山縣主宅閣門使薛昭簡園號薛氏
奉親園園內(nèi)流杯石傳自平泉徙致
次北擇善坊
唐有率更寺李績宅張仁愿宅本隋來護兒宅又有宣城公主宅婁師德宅
次北道德坊
本曰道訓北至洛水隋有秦王浩宅唐永昌中析河南洛陽二縣立永昌縣治此坊之東南隅神龍元年省并一坊為長[寧]公主宅及鞠場景龍女道士觀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處焉又有史務滋宅武成王廟后唐樞密使郭崇韜園后沒入官俗名進過園園有十二斗角亭子制作甚精郭崇韜樞密使安重誨宅唐洛州刺史盧萬石德政碑蘇詵八分書
右定鼎街東長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長夏門街之東第一街
定鼎門街東之第五街也南出長夏門唐時此當洛水之中橋乃韋機所徙者按唐李昭德傳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上元中司農(nóng)卿韋機始移中橋置于安眾坊之五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沖注常勞治葺昭德創(chuàng)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唐末其橋亦廢
凡八坊從南第一曰仁和坊
按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和而韋述記白居易集與今洛城所傳并作仁字未詳唐有許欽明宅韋述云此坊北側(cè)數(shù)坊去朝巿遠居止稀少惟園林滋茂耳唐禮部尚書裴寬宅子孫最眾盛尚書兵部侍郎裴鄰宅并失處所
次北正俗坊
唐有[玄]元觀李從遠宅唐太子太傅分司東都李固言宅失處所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蘇逢吉宅贈侍中李谷宅后鬻于張知白家
次北永豐坊
唐有楊再思宅崔泰之宅吳師道宅
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積宅唐有波斯胡寺韋述云坊內(nèi)多車坊酒肆水南巡檢使廨自章善坊徙舊有轉(zhuǎn)運使廨今徙樂成坊
次北思順坊
隋有諸葛穎宅唐有楊纂宅張嘉貞宅嘉貞子延賞延賞子[弘]靖皆為相其居第亭館之麗甲于洛城子孫五代無所加工時號三相張家唐賈敦頤敦實二碑敦頤永徽初為洛州長史其弟敦實后為洛州長史并有惠政民立二碑號棠棣碑后唐大理卿李保殷宅晉戶部尚書致仕鄭韜光宅宋太子少師致仕李肅宅肅仕唐歷五代至建隆初卒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晦叔宅園在宅南街宅有小書樓起居舍人尹洙宅三司副使劉元瑜宅舊有留司御史臺宋徙樂成坊
舊有西雙巿門
今廢
次北福善坊福善坡
坡勢隆起而韋述記不著疑張全義保南州時所筑壘垣其后未嘗平蕩因坊以得名梁刑部尚書致仕張策宅策本居敦化坊相梁太祖風恙致仕居此修篁嘉木圖書琴酒自適后唐太子少傅致仕李琪宅周太子太師致仕白文珂宅自張策至文珂三宅皆失其處所料量院自水北思恭坊徙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知白宅
次北惠和坊
隋大業(yè)四年坊內(nèi)道東南醴泉涌出水面闊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氣如霧疾病者取飲之多效時人謂曰神泉至九年枯竭唐有安修仁宅崇信軍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石守信宅今悉摧毀普明院有水硙
次北安眾坊
北至洛水唐有尹思貞宅
長夏門街之東第二街凡九坊
按九坊之內(nèi)比唐無南市而多安遠一坊又徙上林坊以接慈惠
從南第一曰興教坊
漢泰[寧]軍節(jié)度使慕容超宅超即漢祖同母弟入周賜第于此然未嘗居之在兗州被誅
次北宣教坊
本名[弘]教唐神龍初避孝敬皇帝諱改有懷音府溪園五代時官園舊有東西兩溪今故基石柱僅存唐太子少師皇甫鏞宅全真觀后唐天成四年改崇圣宮宋大中祥符中改
次北陶化坊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唐有桓彥范宅蘇颋宅盧從愿宅王光輔宅唐太子賓客高重宅失處所國子監(jiān)后唐同光三年建文宣王廟于尊賢坊至宋咸平三年重修疑后徙于此舊曰府學景佑元年直集賢院謝絳論奏始正監(jiān)名寶元中立絳影堂于監(jiān)留守推官蔡襄為記
次北嘉善坊
隋有元文都宅韋津宅唐有菏澤寺經(jīng)坊鄭果宅都商稅院舊曰鹽鐵分巡院唐嗣虢王邕宅周中書令馮道宅本后唐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韋說宅說貶夷州宅沒官明宗天成三年以賜道晉天福三年復詔以宅賜道為永業(yè)次西太子少傅致仕柴守禮宅守禮即世宗父世宗即位拜光祿卿致仕為造大第于洛陽月給優(yōu)厚恭帝嗣位加太子少保國初加少傅守禮在洛十五年頗縱恣當時將相王溥王晏王彥超韓令坤等父皆在悉居洛中常與守禮游處任意所適無復拘檢而守禮尤暴橫洛中號為十阿父按此宅顯德六年守禮為太子少保致仕方買之疑為別宅其官修大第今失其處至天禧中守禮[玄]孫元吉復鬻之為陳氏居御史中丞李及宅尚書右丞趙安仁宅太子少傅致仕趙稹宅太子少師致仕任布宅龍圖閣直學士劉[燁]宅龍圖閣直學士郭稹宅
次北唐之南巿
隋曰豐都巿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nèi)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唐貞觀九年促半坊其下通利坊居半坊今不分市通利直接嘉善疑以次皆徙近南所以容增安遠一坊
今通利坊
即南巿通利坊張全義筑壘以居今號舊門下金莎嶺或參沙字轉(zhuǎn)寫妙法尼院漢干佑二年檢校太師安叔干為女登廣以宅建之
次北樂成坊
即唐南市與通利坊之地舊有榷貨務本唐李績宅今廢今禮部侍郎吳育宅本駙馬都尉王承衍宅轉(zhuǎn)運使廨慶[歷]中詔遣京西轉(zhuǎn)運一員居洛尋以非便復許留司御史臺玉沙灘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磧
次北安遠坊
續(xù)增之坊即唐樂成坊之地有李道謙宅魏王符彥卿水磨
次北慈惠坊
唐有姚崇宅按韋述記此坊半已北即洛水之橫堤今乃其北更益上林一坊未詳銀沙灘亦曰銀沙磧
次北上林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洛河竹木務自寬政坊徙清洛館景佑中留守張士遜建為客館濟川亭在洛河中潬西偏張士遜建
長夏門街之東第三街
北隔洛水當北郭之安喜門
凡十一坊
按十一坊之內(nèi)比唐增賢相一坊又徙銅駝以接詢藝
從南第一曰游奕坊
唐曰嘉慶坊內(nèi)有李樹其實甘鮮號嘉慶李其坊改易歲月未獲
次北集賢坊
唐有楊元[琰]宅泉獻誠宅唐中書舍人遜逖宅中書令裴度宅園池尚存今號湖園屬民家太師致仕盧鈞宅失處所太子太師致仕呂蒙正園
次北尊賢坊
唐有楊元[琰]宅泉獻誠宅崔[玄]童宅唐東都留守鄭叔明宅宋開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開府之女尊賢第中有小樓宋夫人習羯鼓之所唐成德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陽雜俎云宅中門外有紫牡丹成樹發(fā)花千余朵今失其處尊賢園官園觀文殿學士張觀園龍圖閣直學士郭稹園提點刑獄廨慶[歷]中徙鄧州其廨舍??臻e
舊有南雙市門
今廢
次北章善坊
唐太子少傅豳國公竇?,{宅昭成太后之弟賜第
其東賢相坊
晉少帝開運二年改中書令桑維翰本貫河南縣章善坊為賢相坊按今乃析章善之東會節(jié)之西增一坊焉尚書刑部郎中王濟宅
次北永泰坊
唐貞觀九年析南市置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張去華宅去華致政園中作中隱亭以見志故相張齊賢居會節(jié)坊號南張去華號北張皆子孫昌熾洛中冠冕二族最盛左軍巡院本吳越國進奏院直史館樂□宅直集賢院李建中宅有書堂號凈居觀文殿學士張觀宅本太子太師致仕呂蒙正宅真宗兩臨幸之
次北臨阛坊
河南府廨唐末張全義為尹徙府廨于此至宋皇佑初夏竦張奎重葺之府東西皆有門其榜錢惟演飛白書張全義德政碑在府南門之西紫嵩館景佑中判府事張士遜建為客館通判府事郭稹為記右軍巡院鹽曲院臨阛館舊監(jiān)院之地張士遜建
次北延福坊
唐有福先寺水硙四輪齊轉(zhuǎn)萊國公寇準宅本洛民左氏居有紫牡丹花者準謫官始創(chuàng)之專句司太子太保呂端宅
舊有雙市門
今廢
次北富教坊
尚書禮部侍郎吳育園
次北詢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郭廣敬宅后為姚崇山池院崇薨為金仙公主所市
次北銅駝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坊之西北
會通橋
長夏門街之東第四街凡八坊從南第一曰崇讓坊
唐有蘇颋竹園韋述記云此坊出大竹及桃諸坊即細小唐兵部尚書顧少連宅與其下皆失處所河陽節(jié)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隱即茂元婿有崇讓宅詩數(shù)篇太仆卿分司東都韋瓘宅瓘自州觀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過浯溪題云公司優(yōu)閑誠為忝幸宦涂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卻歸來還是杜陵一男子余洛川敝廬在崇讓里有竹千竿有池一畝罷郡之日攜猿一只越鳥一雙迭石數(shù)片將歸洛中方與猿鳥為伍得喪之際豈足介懷
次北履道坊
隋有樂平長公主宅即文帝長女周宣帝后也又有宇文愷宅唐有源□贊宅高力牧宅長壽寺果園唐吏部尚書崔群宅失處所端明殿學士李淑宅
次北履信坊
本恭儉坊避武太后曾祖名改唐有邠王守禮宅本
霍王元祥宅又有館陶公主宅唐太子少保韋夏卿宅宅有大隱洞其下皆失處所武昌軍節(jié)度使元稹宅太子賓客李仍淑宅宅有櫻桃池仍淑嘗與白居易劉禹錫會其上
次北會節(jié)坊
唐有祆祠后唐齊王張全義入梁名宗奭梁太祖干化元年七月辛丑幸宗奭私第宰臣視事于歸仁亭至甲辰歸內(nèi)今失所在尚書右仆射魏仁浦園太祖幸洛仁浦獻其園牡丹有魏紫蓋出于此園側(cè)有宅位今并荒廢太子太師王溥宅溥居喪留守向拱為營園宅相傳其地本唐徐堅宅而韋述記不載林木豐蔚甲于洛城以嘗監(jiān)修國史洛人名王史館園司空致仕張齊賢宅園在宅之南吏部尚書溫仲舒園舊有治院今廢
舊有東雙市門
今廢
次北綏福坊
唐有道沖女道士觀河南縣廨張全義祠堂全義為尹時民為立生祠后設木主祭之皇佑初族孫奎知府事重葺之命從事吳師孟為記
凈寶尼院
晉天福三年后唐明宗王淑妃兄萬榮以宅建禮部尚書范雍宅雍再知府事葺園亭甚佳
次北從善坊
唐長壽中以蕃胡慕義請立天樞武太后析洛陽永昌二縣置來庭縣廨于此坊以領四方蕃客后蕃客隸鴻臚寺神龍元年省孝敬皇帝廟禮閣新儀曰開元七年建廟于東都從善里天寶之后祠饗遂絕唐左散騎常侍劉子[玄]宅子[玄]開元中史官而韋述記載宅在歸德坊其曾孫敦儒有孝行正元末旌表門閭洛中人謂之劉孝子其宅乃在從善坊疑曾徙居今失其所在太師趙普宅普為留守官為葺之凡數(shù)位后有園池其宏壯甲于洛城迄今完固不壞普以太師歸其第百日而薨子孫皆家上都嘗空闃之尚有樂器壺酒簿書之類扃鎖甚多周司空蘇禹珪宅在趙普宅東相鄰太子太保致仕楊凝式宅宅纔三十余閑其地南北長園林稱是而景趣蕭灑人號錦纏襻自后凡更數(shù)主凝式為太子少師最久又歷左右仆射致仕改太子太保卒而世人但呼楊少師今保平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彥博家廟并宅慶[歷]元年郊祀赦許三品以上立家廟而未有奉其詔者皇佑三年公為宰相奏于河南府建私廟可之其制四室自宋大臣有家廟此為始焉其地本梁宋州宣武軍節(jié)度使袁象先宅[寧]福觀晉天福二年建靖安觀俗曰土星觀至宋嘉佑四年判河南府文潞公奏改潞公親題其額
次北睦仁坊
按仁字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而韋述記與今洛城所傳皆作仁唐時坊內(nèi)出柿實俗偁睦仁之柿嘉慶之李甘露院漢干佑三年建周廣順三年賜名有雕木經(jīng)藏其制甚巧麗官水硙號睦仁(石靡)太子太傅致仕李迪園本袁象先園園有松島太子少傅致仕趙稹水硙
次北嘉猷坊
北至洛水嘉猷園俗傳后唐明宗置有池號嘉猷潭舊為都人游泛之所
長夏門街之東第五街凡八坊從南第一曰里仁坊
次北永通坊
本曰依仁按韋述記此坊東出外城之永通門其后門塞又改坊名唐虢州刺史崔元亮宅失其處所
次北利仁坊
唐有慕容詢宅
次北歸仁坊
泰山廟唐干[寧]元年建香林禪院晉天福五年故相盧文紀買園地建漢干佑二年賜名殿壁道士焦知雄畫羅漢世稱奇筆歸仁亭見會節(jié)坊張全義宅注中觀文殿學士丁度園本唐相牛僧孺歸仁園池石僅存此纔得其半進過園后唐明宗時民楊行己獻之俗以進過為名
次北懷仁坊
南街東出外城之建春門唐有徐彥伯宅張嘉福宅
次北仁風坊
俗作仁豐非是唐有魏元忠宅坊南運渠太師趙普園有水硙
次北靜仁坊
唐有官藥園
次北延慶坊
北至洛水
右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定鼎門街之西第一街□□□□□凡六坊從南第一曰[寧]人坊
本曰[寧]民避唐太宗諱改其后多曰[寧]仁唐有龍興寺崔日用宅唐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虛心宅
次北寬政坊
隋有于仲文宅隋唐河南縣治于此坊又有舒王元名宅后為駙馬都尉裴巽宅鄭萬鈞別宅崔日知宅榆柳園俗傳隋煬帝置垣墻內(nèi)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園與獅子園隔街相對興禪師碑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胡霈然書
次北[淳]風坊
隋有圓行寺唐有楊宏武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風坊
隋有衛(wèi)文升宅唐有李嶠宅蘇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時稱巧絕安國寺舊在水南宣風坊本隋楊文思宅后賜樊子蓋唐為宗楚客宅楚客流嶺南為節(jié)愍太子宅太子升儲神龍三年建為崇因尼寺復改衛(wèi)國寺景云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后復葺之改為僧居諸院牡丹特盛今徙東城承福門內(nèi)為祝厘之所內(nèi)有八思巴帝師殿
次北觀德坊
隋于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觀德之義因以名坊又有國子監(jiān)唐初唯內(nèi)臣所居長壽中敕不許它人居止景福寺本唐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業(yè)坊徙景福尼寺于此會昌中廢晉時為宣徽院軍將朱崇□宅因穿地得石佛遂奏建為寺天福二年賜以舊額而僧居之寶華院后唐長興二年建晉天福三年賜名
次北積善坊
北至洛水隋有周法尚宅唐有明皇舊宅本高士廉宅亦號五王子宅分院而居明皇八分書院額右金吾衛(wèi)韋機宅后為邱神績宅神績誅以賜張易之易之誅為將作監(jiān)又有崔神慶宅后為崔日用宅太微宮天寶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廟于東都積善坊九月改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二年改太微宮
坊之北月陂
河南圖經(jīng)曰洛水自苑內(nèi)上陽宮南彌漫東注隋宇文愷版筑之時因筑斜堤束令東北流當水沖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其西有上陽積翠月陂三堤記唐明皇開元末作三堤命李適之撰記永王璘書其記云及泉而下巨木飛輪而出伏水然后積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銳上余皆殘缺不可辨按月陂已見上上陽積翠疑取二宮之名以名堤今堤石皆摧慶[歷]中造會通橋亦多徙置之記之背列明皇諸子及當時公卿名位世傳安祿山陷洛陽觀之云此多有賢士之名蕃音偽為鹽豉遂號鹽豉碑福嚴院晉天福八年建開運元年賜名院多植牡丹
定鼎門街之西第二街
北隔洛水當皇城之右掖門
凡六坊
按六坊之內(nèi)比唐多廣利一坊自第三街徙
從南第一曰從政坊
唐有李杰宅
次北大同坊
本曰植業(yè)隋大業(yè)六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qū)資貨六十六行因亂廢唐顯慶中因舊市以名坊唐有洛汭府
次北承義坊
唐有申王撝宅后為王毛仲宅唐刑部尚書韋抗宅
次北明義坊
本曰顯義避唐中宗諱改隋有蜀王秀宅唐有韋安石宅
次北教義坊
唐有武后母榮國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凄感乃徙于積德坊此坊唐與禁苑連接
次北廣利坊
北至洛水即唐洛濱坊之地垂拱中筑入苑按廣利坊本在厚載門街之西西市之北其后徙于此地
定鼎門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載門街凡五坊
按五坊內(nèi)比唐增懷義一坊
從南第一曰通濟坊
按韋述記厚載門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次北廣利坊其北抵苑第二街街西從南第一曰通濟坊今乃與西巿相通其西南即京城西南隅也坊內(nèi)隋有姚辨宅甲弩坊天經(jīng)宮乃文帝寢廟唐有望仙橋南對厚載門北對右掖門今廢
次北懷義坊
按韋述記唐通濟坊即隋懷義坊今通濟外更增懷義蓋唐廣利坊之地廣利即隋富義坊隋有陳叔寶宅
次北[淳]和坊
次北南里坊
按韋述記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今皆居其北
次北北里坊
右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北當徽安門西街凡六坊街
按六坊之內(nèi)比唐多道義一坊
從南第一曰承福坊
按韋述記東城之南永福門外有承福坊次東玉雞坊次東銅駝坊次東上林坊次東溫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北漕南二水之間然后敘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立德而下凡四坊今洛城承福依舊外玉雞易名銅駝卻在上林之東二坊徙河之南溫洛徙近西皆不能詳究且從之為定又承福在立德之南故并以書之
次北立德坊
在宣仁門外街南唐有王本立宅后為都水監(jiān)吏部選院胡祆祠慶福尼院后唐明宗孫女公主為尼號[弘]愿大師永洛長興三年建院賜名長興積慶尼院命翰林學士李懌為之記晉天福三年改廣福院至宋昭憲太后侄女出俗居此院太平興國三年賜今名洛人但名公主院今院內(nèi)有明宗及晉高祖畫像盤桌器用尚有舊物立德禪院后唐同光二年莊宗為僧無學大師契澄建三年賜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驍勇善斗戰(zhàn)號史銀槍從莊宗入洛自請度為僧壽安禪院梁開平二年龍虎軍統(tǒng)軍袁象先建正明二年賜名院有羅漢閣凈眾禪院梁正明元年建后唐天成二年賜名普濟尼院后唐同光二年建賜名四年兵火焚蕩后重葺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鄒王楊慶宅許道進宅唐有左金吾衛(wèi)都亭驛又按河洛記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儉送降款以清化里紀洪政宅為賓館以處儉梁泰[寧]軍節(jié)度使劉鄩宅[以下至劉濤宅皆失處所]后唐昭懿夏皇后廟
明帝后泰王閔帝之母晉革命徙后唐神主于此天福四年又遷入至德宮后唐廢帝宅天成二年賜帝為河中節(jié)度使失守命歸私第后唐端明殿學士呂琦宅與廢帝宅相近秘書監(jiān)致仕劉濤宅太祖時人太微宮唐之[弘]道觀有老君像明皇肅宗二像侍立天佑二年柳璨奏改曰太清宮尋改為太微宮又云璨于清化坊舊昭成寺基建太微宮按寺在其北道光坊而此通入清化未詳梁開平元年改太微后唐同光元年復為宮天禧三年王欽若奏重葺之加西位廊廡及真武殿天圣元年始成
舊有北雙市門
今廢
次北道光坊
隋有元壽寺唐有昭成寺舊洛陽縣廨
次北道義坊
續(xù)添長興應圣禪院梁正明四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
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唐永徽中改隋有楊義臣宅千金堨法會禪院后唐清泰元年建晉開運三年兼侍中景延廣奏賜名長興保壽禪院梁正明三年建后唐長興三年賜名周時廢至宋開寶五年重修集福禪院后唐長興四年兼中書令李從敏建漢干佑元年賜名有(麥肙)(麥戈)場
東城之東第二南北街北當徽安門東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nèi)比唐多永福一坊
從南第一曰永福坊
其南唐之中橋南當長夏門此坊續(xù)添奉慈禪院晉開運二年兼中書令景延廣為母建三年賜名
其東思恭坊
唐有張大安宅李多祚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按韋述記思恭在歸義之北乃反之未詳其南即舊玉雞坊之地瀍水自北來東南合洛河鎮(zhèn)國橋跨之馮起知府時嘗修之后錢惟演重建用石腳銳其前橋南猗亭從事歐陽修為名爾雅石杠謂之猗亭南金沙灘亦曰金沙磧普慶禪院梁正明六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天福資慶尼院后唐長興二年前金州防御使萇從簡建晉天福二年賜名都亭西驛本糧料院慶[歷]中西夏款附歲時遣使經(jīng)途遂建驛以處
次北歸義坊
唐秘書監(jiān)致仕穆[寧]宅今失處所福勝禪院本唐大中中福建觀察使李貽孫宅后唐清泰中曹太后為明宗追福建院殿東有經(jīng)藏經(jīng)秩純緣皆用太后宮中衣服裁制今尚鮮明板廊周匝東臨瀍水西有羅漢殿洛人因此但名羅漢院太平禪院在福勝院后唐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號太平寺后廢復建為太平禪院慶[歷]五年并入福勝院今舍宇皆摧圮廣順智度禪院漢干佑元年建周廣順元年賜名隆慶尼院周廣順二年符彥卿女為尼以宅建院顯德元年賜名魏王符彥卿宅今廢慧云尼院晉天福五年建
次北履順坊
隋有牛[弘]宅唐有沙苑監(jiān)杜康祠天慶尼院周顯德二年太祖妃李氏為尼皇城內(nèi)建院端拱二年詔徙于舊宅因賜名按實錄廣順二年以洛京潛龍宅為天勝禪院今洛城更無有疑便是此今院內(nèi)有周太祖世宗二畫像俗號太后院安化禪院后唐長興二年建晉天福三年賜名
次北進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義宅唐有郟鄏府長興應福禪院后唐長興二年僧惠(王巳)建四年賜名惠(王巳)仕莊宗為將軍后為僧俗號將軍院天福寶地禪院后唐天成二年建晉天福七年賜名有慈氏閣
東城之東第三南北街北當安喜門西街凡六坊
按六坊之內(nèi)比唐多北巿鄰德二坊
從南第一曰溫洛坊
按韋述記溫洛坊當在積德坊之南今非舊所其南即銅駝坊之地
其東景行坊
唐有華嚴寺鄭善果宅其南即拜洛壇太府寺賜坊之地都亭驛前臨瀍水后對應天禪院舊驛舍庳陋皇佑初知府事張奎葺之始為宏敞什器皆具唐制駕在京有馬九十匹在岸之北
次北北市坊
本臨德坊唐顯慶中立為北市后廢市因以名坊
次北鄰德坊
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天福延慶禪院后唐長興中義州刺史劉再金以宅建晉天福六年賜名資圣禪院后唐同光二年建天福二年賜名普安禪院梁正明五年建尼院至宋皇佑四年始為應天院廨院
次北敦厚坊
隋有觀王楊雄宅
次北修義坊
北抵城晉司空裴楷墓
從南第一曰時泰坊
隋有通遠橋跨漕渠橋南通遠市周六里市南臨洛水有臨寰橋唐有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續(xù)添此坊水北倉本梁太祖宅開平元年號大昌宮敬翔興創(chuàng)編遺錄云竟不施行乃以為太倉興福尼院太子太師致仕宋彥筠以宅建漢干佑三年賜名
其東時邕坊
隋有蘇威宅唐有郯王府本鄭貴妃宅其南即上林官園之地唐戶部尚書致仕崔俊宅嚴因院晉天福七年公主建尼院九年賜名至宋[淳]化三年改為僧院廣順洪福尼院晉天福七年建周廣順元年賜名[弘]福至宋避廟諱改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唐有大圣真觀水北巡檢使廨上東門草場其東北有土臺俗傳云晉石崇寵姬綠珠墓而韋述記不載疑非是
次北殖業(yè)坊
晉司空王戎墓封演見聞錄曰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傍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元君王公之銘銘有數(shù)百字然則古人葬者已有石記其銘今尚存數(shù)十字俗傳為朱買臣墓非是衛(wèi)國寺唐神龍二年節(jié)愍太子建以本封為名會昌中廢光化中復建有小院十一廣順洪壽禪院梁干化二年建周廣順二年賜名
次北豐財坊
北抵城唐有薛元超宅
東城之東第五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nèi)比唐多教業(yè)一坊然教業(yè)亦舊坊名
從南第一曰教業(yè)坊
按其地乃唐毓材坊其南即教弩場之地長興保慶尼院本泰山廟地梁正明五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中有慈氏閣俗曰閣子寺
次北毓材坊
其地乃廣德懋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洛陽縣廨居此西去宮城八里又有李雄宅大云寺后魏建凈土寺隋大業(yè)四年自故城徙建陽門內(nèi)唐正觀三年復徙于此長壽二年改大云會昌中廢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小院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唐有洛陽縣廨斗富臺今洛人相傳云石崇王愷筑會之所而韋述記不著疑妄
次北審教坊
北抵城唐有王晙宅
東城之東第六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nèi)比唐多賜福教善二坊而易教業(yè)之名
從南第一曰積德坊
隋曰游藝坊盡一坊為楊素宅宅有沈香堂按其南即溫洛之地唐有司農(nóng)寺輸場長松營太平公主園
次北賜福坊一
續(xù)添本教業(yè)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有長孫熾宅天女尼寺唐正觀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會昌中廢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有小院二十九
次北教善坊
續(xù)添亦教業(yè)坊之地
次北興藝坊
唐有麟趾尼寺金谷府
次北通遠坊
北抵城按明皇雜錄曰開元中樂工李龜年能歌特承顧遇于東都通遠坊大起第宅僭侈踰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晉公度購得之移于定鼎門別廬號綠野堂
右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按蕭穎士集興敬里有秘書少監(jiān)趙驊宅驊字云卿子宗儒相德宗而韋述記無興敬坊疑后改之
元河南志卷二
成周城闕宮殿古跡
河南府古城特眾書謂周公召公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者所筑乃周王城即武王謂為天室定鼎于郟鄏之所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者所筑乃成周下都周處殷民兩城東西相去四十里而王城西近澗水南臨洛水平王東遷宅是靈王時谷洛斗將毀王宮是已蓋谷水即澗水也至隋煬聽蘇威言南當伊闕東去王城五里為宮大業(yè)十三年遂平毀王城而皇城處城西偏外筑宮城宮城東復為東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嶺大為羅城而洛貫其中以象天津號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其留守分司御史臺漕運使司河南府河南縣皆在水南金于正大初筑城東臨瀍水南仍承福門迤東西據(jù)東城之西故皇城北縮于東城之郛僅一里為中京金昌府置留守司凡官署公廨悉自水南徙入實今府城也周下都至敬王避子朝之亂遷居之以其狹小晉魏舒會諸侯毀狄泉而大之有南北宮漢高祖欲都此聽婁敬張良之言遂都長安至光武竟都之歷魏晉元魏皆以為都唐日尚佳今為邱墟矣大抵周召營卜之城今皆夷蕩或半存茲輯洛陽志至城闕宮殿乃為詳著之庶幾后人易喻云又云王城即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言毋遠天室者周公成王成其志召公實先經(jīng)理之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為朝會之地周公留后治之至平王東遷都此
周書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制博物記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洛水北至郟山春秋左氏傳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郟杜預曰郟王城也按周書云成周蓋誤當為王城也
面有三門凡十二門南城門曰圉門東城門曰鼎門
帝王世紀曰東南門名鼎門蓋九鼎所從入
北城門曰干祭
春秋左氏傳昭二十四年晉侯使士景伯蒞問周故士伯立于干祭而問于介眾杜預曰干祭王城北門介大也酈元水經(jīng)注曰子朝之亂晉所開也
余名不傳每門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車從中央南北之道為經(jīng)東西之道為緯涂闊二十步王宮當中涂之經(jīng)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宮有五門曰路門應門雉門庫門皋門宮有六寢前曰路寢余五寢居后總曰燕寢
東北一寢春居之東南一寢夏居之西北二寢秋冬居之中央一寢季夏居之
其內(nèi)有后之六寢九嬪以下分居之近郊三十里之地為明堂以祀文王事上帝
高三丈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九堂十二室每堂四戶八牖其宮方一百步
左巷
杜預曰近東城
又志云成周之城周之下都也即周公成王患四方之遠監(jiān)三監(jiān)之叛又卜瀍水東惟洛食作此以處商民欲徙周而居之至敬王避子朝之亂遷于是及敬王徙都晉侯合諸侯于狄泉始大其城帝王世紀曰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故春秋稱率諸侯之徒修繕其城以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壞狄泉而廣焉又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曰王城去洛城四十里城內(nèi)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二步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城周公所制東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樓櫓外有溝渠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蓋周敬王所都之地所謂東周也后漢魏晉隋并都于此城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按成周即漢洛陽縣陸機所謂洛陽城蓋成周也今故洛陽城即成周之城舊址尚存俗傳東西六里南北九里亦曰九六城與帝王世紀元康地道記不異
宣榭
講武屋也
襄宮
襄王廟也
呂溫古東周城銘并序魯昭公三十二年周萇[弘]合諸侯之大夫城成周晉女叔寬曰天之所壞不可支也萇[弘]違天必受其咎異歲周人殺萇[弘]左氏明征以為世規(guī)俾持顛之臣沮其勝氣非所以厲尊王垂大順也予經(jīng)其地而作是銘
文王受命肇興西土周公作洛始會風雨居中正本拓統(tǒng)開祚盛則駿奔衰則夾輔平王東遷九鼎已輕二伯之后時無義聲大夫萇[弘]言抗其傾坐召諸侯廓崇王城雖微遠猷實被令名宜福而禍何傷于明立臣之本委質(zhì)定分為仁不卜臨義不問無天無神唯道是信國危必危國滅不振求而不獲乃以死徇興亡理亂在德非運罪之違天不可以訓升墟覽古慨焉遐憤勒銘頹隅以勸大順
后漢城闕宮殿古跡
后漢都城即周敬王會諸侯毀狄泉大筑成周為都之城有南北宮光武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又云后漢都城有南宮北宮光武因周敬王都而廣大之今白馬寺東遺址僅存門十二
十二門
南面四門正南曰平門
一作平城門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開蔡邕曰平城門正陽之門也與宮連郊祀法駕所從出門之最尊者漢官秩曰平城門為宮門不置候按靈帝紀曰南宮平城門當是宮在門之內(nèi)所以連言也李尤銘曰平門督司午位處中外臨僚侍內(nèi)達帝宮正陽南面炎暑赫融
東曰開陽門
應劭漢官儀曰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來止樓上后瑯邪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忽然飛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視之則此是也因以名門李尤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已清明冠節(jié)太陽進起
西曰宣陽門
按漢志十二門名有小苑門而獨無銘莫知其方所而十道志列在平城之西董卓傳孫堅軍太谷進宣陽城門注曰洛陽記南面有四門從東第三門也是則小苑亦名宣陽
次西曰津門
當洛水浮橋下一作津城門又作津陽門李尤銘曰名自定位惟月在未溫風郁暑鷹鳥習鷙
東面三門南曰旄門
一作宣平門又曰望門李尤銘曰旄門值季月位在辰順陽布惠貧乏是振
中曰中東門
李尤銘曰東處仲月厥位當卯鸧鹒有聲鷹隼匿爪除去桎梏獄訟勿考
北曰上東門
按賈誼疏曰擇良日立諸子雒陽上東門之外是則西漢時已有上東門矣漢舊儀曰冊皇太子諸侯王皆于上東門李尤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條風動物月正孟春
西面三門南曰廣陽門
李尤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涼風時至白露已分
中曰雍門
一曰雍城門李尤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盲風寒濁鷹歸山阜 【 鷹一作燕】
北曰上西門
應劭漢官儀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厄于戌故以丹飾之門上有銅璇璣玉衡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戍菊黃豺祭號令嚴悉
北面二門東曰谷門
一作谷城門李尤銘曰谷門北中位當于子太陰主刑殺伐為始 【 子或作丑始作首】
西曰夏門
一作夏城門李尤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不周用事[玄]冥幽晦陰陽不通螮蝀匿彩迎冬北壇順陰所在
南宮
南宮南臨洛水去北宮七里
在平城門內(nèi)高祖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偶語南宮之名見于西漢之初水經(jīng)注曰漢世洛陽宮殿門題多是大篆或云蔡邕書
朱雀蒼龍白虎元武闕北闕
洛陽故宮名曰北闕南宮闕曰武闕
司馬門
史記注曰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nèi)兵衛(wèi)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賈誼書曰天子宮門曰司馬門
掖門
漢制內(nèi)至禁者為殿門外出大道為掖門應劭曰掖者言在司馬門之旁掖也
南端門
薛綜曰南方正門也
卻非門 九龍門
薛綜曰九龍本周時殿名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亂繞故曰九龍
章臺門
崇德殿前
樂成門
南宮中門
敬法門 含章門 嘉德門 盛德門 會福門 威興門 宜秋門 承明門 金馬門
東門京所造武帝令東方朔等待詔于內(nèi)
鴻都門
靈帝命蔡邕書五經(jīng)刻石立此
登賢門 青瑣門
黃門郎旦暮拜處
春興門 崇德殿
宮之正殿
卻非殿
光武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
章德殿
前殿
玉堂殿
前有后殿中平三年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
嘉德殿
在九龍門內(nèi)孝仁董皇后常居之稱永樂宮
宣德殿
建武二十年詔置名馬式于前殿前
樂成殿 承福殿 宣室殿 明光殿
尚書郎奏事此殿
顯親殿 建始殿
東有太倉武庫
含章殿
山謙之丹陽記曰含章名起后漢
敬法殿
明德馬皇后以疾坐殿之東廂
銅馬殿 清涼殿 鳳凰殿 黃龍殿 壽安殿 竹殿
自敬法已下見洛陽宮殿名在南宮中
中德殿 平朔殿
見洛陽故宮名
千秋萬歲殿 溫德殿 靈臺殿
靈帝中平二年南宮火續(xù)漢志曰時燒靈臺殿樂成殿延道西燒嘉德和驩殿
楊安殿
獻帝自長安還張楊嘻修洛宮以為己功因以楊名殿
云臺內(nèi)有廣室殿洛陽地記曰云臺高閣四閑
蘭臺
蘭臺石室宣名鴻都皆藏典策之所
阿閣
馬嚴祭蚩尤明帝御阿閣士眾
長秋宮
內(nèi)有和驩殿
東西宮
衛(wèi)宏漢舊儀曰帝為東宮皇后為西宮
東觀 承風觀
陸機洛陽記曰在南宮高閣十二閑
承善闥 仁壽闥
班固定建武注記于此
承明堂 萬金堂 嘉德署 南署 武庫 侍中廬
洛陽故宮名曰在南宮中
太倉西園
靈帝造萬金堂于園中有少華山
北宮
蔡質(zhì)漢官典職曰南宮至北宮中央作大屋復道三行天子案行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wèi)兩宮相去七里古詩云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止車門
有南門東西門漢官典職曰朱雀門在止車門內(nèi)
朱雀蒼龍白虎元武闕
漢官典職曰偃師去宮三十五里望朱雀五闕德陽殿其上郁律與天連
司馬門 掖門
又有南掖北掖東掖西掖左掖虎賁掖門
端門
馬融對策于北宮端門
廣義門 云龍門
宮東門
神虎門
宮西門
朔平門 東明門 德陽門 崇賢門
在云龍門內(nèi)
金商門
在神虎門內(nèi)
鐵柱門
李松奉引更始馬驚奔觸北宮鐵柱門
盛饌門 建禮門
在崇賢門內(nèi)尚書郎更直門外
含德門 章臺門 德陽殿
東觀漢記曰明帝欲起北宮尚書仆射鍾離意上書諫出為魯相后起德陽殿殿成百官大會上謂公卿曰鍾離尚書若在不得成此殿殿前有東閣漢官典職曰德陽殿畫屋朱梁柱皆金鏤一柱三帶韜以赤緹周旋容萬人激洛水于殿下洛陽宮殿簿曰殿南北行七丈東西行三十七丈四尺應劭漢官儀曰在崇賢門內(nèi)李尤銘曰皇考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側(cè)[弘]誕彌光大漢體天承以德陽崇高[弘]麗包受萬方內(nèi)綜朝貢外示遐荒蓋北宮殿之最尊者
崇德殿
亦明帝造薛綜曰崇德在東德陽在西相去五十步
龢驩殿 安福殿
薛綜曰龢驩安福二殿在德陽殿南
宣明殿
在德陽殿后
溫明殿 章德殿 壽安殿
或作德陽宮內(nèi)殿名
含德殿 章臺殿 天祿殿 溫飾殿 迎春殿 永[寧]殿 崇政殿
在金商門內(nèi)
永樂宮
續(xù)漢志曰德陽前殿西北入門內(nèi)永樂太后宮即桓帝母也
增喜觀
和喜鄧后即此閣門宮人
白虎觀
白虎門名于門立觀因名之內(nèi)有殿章帝會群儒講五經(jīng)同異
九子坊
漢宮閣名曰洛陽故北宮有九子坊
東西掖庭 崇德署
在金商門內(nèi)
鉤楯署 掖庭署 朔平署
右北宮
城內(nèi)兩宮之外
城內(nèi)街二十四
漢官典職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
長壽街
光武見陳留吏牘抵言于長壽街上得之
萬歲街 土馬街
已上見應劭風俗通義
銅駝街
華延俊洛陽記曰漢有兩銅駝在宮之南街四會道頭夾路東西相對高九尺漢時所謂銅駝街又曰洛陽又有香街陸機洛陽記曰俗語曰金馬門外聚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風土記曰石季龍后取銅駝向鄴
香街
見上按二十四街所見惟五
三市
華延俊洛陽記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馬市在大城之東
都亭二十四
見上又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nèi)都亭二十四
芳林亭 奉常亭 廣世亭 昌益亭 廣莫亭 定陽亭 遮要亭 暴室亭 廣陽亭 西明亭 萬歲亭
按亭在故嵩陽縣西北已載登封事中此云城內(nèi)都亭恐非足
文陽亭 東明亭 視中亭 東因亭 建春亭 止奸亭 德宮亭 東陽亭 千秋亭 安眾亭 孝敬亭 清明亭
已上惟奉常一亭見漢書余見延俊記而失一名
里 【 城內(nèi)】
按城之內(nèi)外皆有里名今但錄所見者又呂靜韻集大(上□下車)里名在洛陽不知時代今附見之 【 (上□下車)音轘】
步廣里
在上東門內(nèi)有翟泉
永和里
有董卓宅
永安宮
洛陽宮殿名曰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洛陽宮殿簿曰宮內(nèi)有景福殿安昌殿延休殿有園東京賦曰永安離宮修竹冬青又永安有候臺李尤銘曰合歡黃堂中和是遵舊廬懷本新果暢春候臺集道俾司星辰豐業(yè)廣德以協(xié)天人萬福來即嘉娛永欣
高安館
李尤銘曰巍巍高安明圣是修嶕峣麗館窗闥列周增臺顯敞禁室靜幽長除臨起欞檻相承圣朝明察同保休征
太尉府
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蔡質(zhì)漢官典職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后盜神器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說明帝以為司徒司空府已榮欲更治太尉府府公趙熹也西曹椽安眾鄭均素好名節(jié)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旱魃為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云漢之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陳之即見聽許其冬帝幸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嘆息曰椎牛縱酒勿令乞兒為宰時熹子世為侍中驂乘歸具白之熹以為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
司徒府
漢官典職曰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周禮有外朝干寶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置相國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闌不設鈴不警鼓言其深大闊遠無節(jié)限也周禮王之會同軍旅甸役之禱祠肄儀為位鄭元注肄習也若今時肄司徒府也
司空府
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nèi)與上文不同
承華廄
順帝漢安元年置
騄驥廄
東觀漢記曰靈帝光和四年初置騄驥廄領郡國調(diào)馬調(diào)謂征發(fā)
中藏府 承祿署 圃囿署 謻門
在小苑門內(nèi)冰室門也東京賦曰謻門曲榭薛綜曰冰室門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為道水經(jīng)注曰謻門即宣陽門也門內(nèi)有宣陽冰室漢書曰幽平之后分為二周有逃責之臺服虔曰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迫主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劉德曰洛陽南宮謻臺是也謻音移又直移反帝王世紀曰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于民無以歸之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洛陽南宮謻臺是也
濯龍園
司馬彪續(xù)漢書曰在洛陽西北角續(xù)漢志曰近北宮明德馬后置織室于園中又按桓帝祠黃老于濯龍宮薛綜注東京賦引洛陽圖經(jīng)曰濯龍池名故歌曰濯龍望如海河橋渡似雷疑皆在園中因以名又有濯龍池
芳林園
在步廣里明帝詔先帝時靈芝生芳林園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有崇光華光二殿
修明苑
內(nèi)有華陽殿興嘉殿
九龍池 御龍池 白石池 天泉池 梁冀宅
張璠漢記曰梁冀于洛陽城內(nèi)起甲第作陰陽殿連閣洞房
右城內(nèi)兩宮之外
城外
城外門亭十二
漢官典職曰洛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今所見惟九亭
津門亭
東海王疆薨顯宗出幸津門亭發(fā)哀
皋門亭 宣德亭 長壽亭 宣陽亭
宣陽門外
凡陽亭
城西
夕陽亭
城西又按晉賈充出鎮(zhèn)長安百寮餞送于此自旦及暮故曰夕陽亭疑因其舊名
萬壽亭
夏門外
臨平亭
疑在城北
里
錄所見者
上商里
賜鮑永洛陽商里宅東觀記曰上商里也陸機洛陽記曰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以名
明堂靈臺辟雍
光武中元元年建漢官儀曰明堂去平城門二里所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歷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四門外有水以節(jié)觀者門外皆有橋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漢宮閣疏曰靈臺高三丈十二門水經(jīng)注曰高六丈方二十步張衡東京賦曰左制辟雍右立靈臺薛綜注曰德陽殿東西非也
太學
光武建武五年起陸機洛陽記曰在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靈帝召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石于是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揚等奏定六經(jīng)刊于碑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千余人填塞街陌其碑為古文篆隸三體立太學門外
雩場
在明堂南
承光宮 胡桃宮
在廣陽門外
平樂觀
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銅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觀一作館靈帝設秘戲以視遠人東京賦曰平樂都場示遠之館
長樂觀
疑在北門外
宣陽觀 四百尺觀
靈帝光和五年起在阿亭道
千秋觀 鴻池觀 泉城觀 揚威觀 石樓觀
五觀見陸機洛陽記云在洛陽城外
鼎中觀
輿地志曰在洛陽西南洛水北是成王定鼎處
西苑
順帝陽嘉元年起又有西園續(xù)漢書曰中平二年造萬金堂于西園
鴻德苑
桓帝延熹元年置在津城門外
顯陽苑
延熹二年造
罼罜苑
靈帝光和三年作二苑東苑周一千五步中有漁梁臺西苑周三千三百步并在宣平門外
靈琨苑
亦靈帝光和三年作
平樂苑 上林苑
洛陽宮殿名有平樂苑上林苑
右城外
按漢宮殿名曰洛陽有泰夏門閶闔門西華門萬春門長秋門景福門永巷門丙舍門鴻都門金牙門不老門定鼎門又洛陽故宮名曰有飛兔門廣懷門明禮門千秋門金門笙鏞門神仙門又有照園九谷池八溪池皆莫知所在今附見
魏城闕宮殿古跡
宮館池苑
魏城門十二
皆循漢名明帝造三層樓于夏門去地十丈故陸機與弟書云大夏門有三層樓高百尺
宮室
按魏略曰董卓燒南北二宮魏武帝更于夏門內(nèi)立北宮魏世宮殿名所見獨少疑承漢之舊故也其宮榜多梁鵠八分體南宮既建明帝令侍中韋誕以古篆書之
司馬門
明帝景初二年鑄銅人二號翁仲列坐于門外水經(jīng)注曰王有五門皋庫雉應路門也明帝改雉門為閶闔門又曰明帝始筑闕崩壓殺數(shù)百人遂不復筑故無闕門
承明門
陸機洛陽記曰承明門后宮出入之門吾常怪曹子建詩謁帝承明廬問張公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會皆由承明門
云龍門
明帝造
肅城門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集諸儒于肅城門內(nèi)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太極殿
明帝青龍三年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華延俊洛陽記曰殿有四金銅柱戴延之西征記曰太極殿上有金井闌金博山鹿盧蛟龍負山于井上又有金獅子按此殿水經(jīng)注曰是漢南宮崇德之基歷代正殿皆以太極名之自此始也
九龍殿
青龍二年崇華殿災改名九龍引谷水過其前高堂
隆傳曰時郡國有龍九見故曰九龍魚豢魏略曰殿前有玉井綺闌
建始殿
見上
昭陽殿
見上在太極之北明帝所治鑄黃龍高四丈鳳凰二丈置殿前又魏志曰明帝建昭陽殿公卿以下至于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式干殿 顯陽殿
明帝景初閑造皇后正殿也按晉文帝諱昭遂改曰顯陽而此與昭陽兩出未詳
嘉福殿
文帝明帝并崩于嘉福殿
崇華殿
文帝疾篤司馬懿曹真陳群見于崇華殿之南堂
仁壽殿
魏志曰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屢降于仁壽殿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芳林園仁壽殿前
文昌殿
文帝黃龍元年冬至日黃雀集于文昌殿前見曹植表
含章殿
顯陽之東
徽音殿
顯陽之西
云氣殿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之北有云氣殿
芙蓉殿 九華殿 承光殿
三殿見洛陽宮殿簿
干元殿 避雷室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龍室
御龍室
見上
總章觀
見上又有百葉鈔曰魏筑總章觀建翔鳳于其上使八方才人六宮女尚書居之李善注文選總章觀明帝立
聽訟觀
明帝太和元年改平望觀為聽訟觀其西北即華林園隸簿
凌霄觀
明帝作凌霄觀始構有鵠巢其上侍中高堂隆曰起闕而鵠巢不得居之象
崇文觀
明帝青龍二年造集善屬文者充之
宣武觀
明帝于宣武場上為欄苞虎爪牙使力士袒裼迭與之搏縱百姓觀之
元武館東堂西堂
山謙之丹陽記曰東西堂亦魏制于周小寢也
翦吳堂
見魏名臣奏
陵云臺
文帝黃初二年筑在宣陽門內(nèi)韋誕題名榜經(jīng)曰發(fā)白為轆轤絞上楊龍驤洛陽記曰高二十丈登之見孟津世說曰陵云臺樓觀極精巧先稱平眾材輕重當宜然后造構乃無錙銖遞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崩壞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便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永始臺
魏略曰黃初五年文帝東征留郭后于永始臺
三層樓
魏略曰武帝立北宮明帝造三層樓高十丈陸機與弟書曰大夏門魏明帝造有三層樓高百尺
百尺樓
洛陽記曰洛陽城內(nèi)西北隅有百尺樓文帝造
鞠室
明帝青龍元年鞠室災
永[寧]宮
齊王時曹爽用何晏之談遷太后于永[寧]宮專擅朝政
華林園
即漢芳林園文帝黃初五年穿天淵池六年又于池中筑九華臺明帝取白石英及五色文石于太行谷池之山起景陽山于園中帝躬自握土以率群臣景陽山北結方湖湖中起御坐石前建蓬萊山景陽山東有九江中作員壇三破之俠水得相通故曰濯龍芳林九谷八溪避齊王名改華林有疏圃天淵池中有殿悉是洛中故碑累之南有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洛陽圖經(jīng)曰華林園在城內(nèi)東北隅水經(jīng)注曰華林園疏圃中有古井悉玟玉為之以緇石為口工作精密獨不變古璨焉如新
桐園 靈芝池
黃初三年穿
幽泉池 陰流池 鳴鶴池 流杯池
郭緣生述征記曰廣陽門北明帝流杯池猶有處所池西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臺
蒙汜池
明帝于宮西鑿池以通御溝義取日入蒙汜為名至晉張載作賦曰幽瀆傍集潛流獨注澹淡滂沛更來迭去仰承河漢吐納云霧
靈臺辟雍
陸機洛陽記曰靈臺在洛陽南去城三里又曰辟雍在靈臺東相去一里俱魏所徙
太學
正始中立篆隸古文三字石經(jīng)又刊文帝典論六碑附其次
渭陽館
明帝為外祖母甄氏筑館侍中繆襲曰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渭陽里
又名其里
西橋
魏略曰洛陽城西橋中橋洛水浮橋三柱三柱三公象也
十里一亭
魏略曰從長安至大秦人民連屬十里一亭
右宮館池苑內(nèi)外兼錄
按丹陽記曰漢魏殿觀多以復道相通故洛宮之間七百余閑華延俊洛陽記曰堂皇宮殿皆石玉珰龍桷藻梲
晉城闕宮殿古跡
晉城門十二
晉都城亦在成周門十二
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十二門門有閣閉中開左右出入城內(nèi)大道三中央御道兩邊筑土墻高四尺公卿尚書章服從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夾道種槐柳樹晉書曰洛陽御道筑墻高丈余百郡邸舍皆在城內(nèi)又曰洛陽十二門皆有雙闕有橋橋跨陽渠水按輿地志曰洛陽城四面有陽渠水即周公所制也土源出幽谷東流注城西北角分流繞城至建春門外合又折而東流注于洛朱超石與兄書曰洛下道路本好行種青槐蔭映可愛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nèi)宮殿臺觀府藏寺舍凡有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門自劉曜入洛元帝渡江官寺里閣鞠為茂草
南面四門曰平昌門
漢之平門
開陽門 宣陽門 津陽門
漢之津門按永嘉二年王彌至洛陽屯于津陽門彌兵敗燒建春門而東疑此用漢名為津陽門
東面三門曰清明門
漢之宣平門
東陽門
漢之中東門
建春門
漢之上東門一曰上升門按永嘉二年王彌燒建春門已見上三年劉曜以兵屯于上東門而一門二名未詳
西面三門曰廣陽門 西明門
漢之雍門
閶闔門
漢之上西門
北面二門曰廣莫門
漢之谷門
大夏門
漢之夏門魏曰大夏
長春門 朱明門 青陽門 承明門 崇禮門
已上見晉宮閣名
云龍門
楊駿被討主簿請燒云龍門以示威駿曰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燒之
風虎門 神獸門
東對云龍門
宮內(nèi)
萬春門 太極殿
洛陽宮殿簿曰太極殿十二閑殿前南行仰閣三百二十八閑南上總章觀閣十三閑東上凌云臺閣十一閑殿前有兩株萬年樹
建始殿 明陽殿
本昭陽殿避文帝諱改
式干殿 暉章殿 顯陽殿 含章殿
又有含章鞠室
徽音殿 崇賢殿 仁壽殿
殿前有大方銅鏡向之寫人形體
百福殿 章華殿 嘉福殿 宣光殿 修明殿 嘉樂殿 芙蓉殿 章陽殿 百兒殿
又有百子殿
芳德殿 清暑殿 靈圃殿 承光殿 永[寧]殿 景福殿 延休殿 虞淵殿 洞冥殿 安昌殿 明光殿 萬年殿
已上見晉宮閣名及洛陽宮殿簿
東堂 西堂 宣猷堂 堯母堂 長壽堂 則百堂螽斯堂 休征堂 延祿堂 承慶堂 仁壽堂綏福堂 含芳堂 樂昌堂 椒華堂 芳香堂 顯成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寧]堂 桃閑堂皇
洛陽記曰洛陽宮有桃閑堂皇杏閑堂皇(木奈)閑堂皇竹閑堂皇李閑堂皇魚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戲堂皇水碓堂皇擇果堂皇
金光閣 清陽閣 朱明閣 承休閣 安樂閣 白藏閣 顯仁閣 崇明閣 章德閣 飛云閣 安世閣 長安閣 文成閣 明慶閣 崇陽闥 延明闥通明闥 修云闥 通福闥 徽音闥 承休闥元明闥 元暉闥 崇禮闥 白藏闥 羲和溫房顯昌坊 修成坊 綏福坊 延祿坊 休征坊 承慶坊 桂芬坊 椒房坊 舒蘭坊 藝文坊 鳳凰樓 伺星樓
已上并見晉宮閣名
[弘]訓宮
懷帝立惠帝羊皇后居之
臨商觀
陸機洛陽記曰宮中有臨商陵云宣曲廣望閬風萬世修齡總章聽訟凡九觀皆高十六丈以云母著窗里日曜之煒煒有光輝又曰八觀在宮之西惟聽訟一觀在東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城十八觀皆施元檻鐵籠疏云母幌而不載十八觀名蓋兼宮外而言也
陵云觀 宣曲觀 廣望觀 閬風觀 萬世觀 修齡觀 總章觀
觀內(nèi)有儀鳳樓觀之南別有翔鳳樓又有慶云樓
聽訟觀
陸機與弟書曰聽訟觀東作百丈許廊屋
元覽觀
洛陽宮殿簿曰觀南行至臨商觀高閣五十五閑
東汜觀 清覽觀 高平觀
洛陽宮殿簿曰觀南行至清覽觀高閣六十四閑
見親觀
洛陽宮殿簿曰閣九閑
高樂觀 萬年觀
已上建康宮闕簿引洛宮中所有
射雉觀
在廣陽門之西北
弗雞臺
同上
崇文臺 陵云臺
述征記曰臺有明光殿西高八丈累磚作道通至臺上登臺迥眺究觀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岳之秀極也
冰室
陸機洛陽記曰冰室在宣陽門內(nèi)常有冰天子用賜王公眾官戴延之西征記曰凌云臺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經(jīng)日猶堅述征記曰冰井在陵云臺北古舊藏冰處
春王園
陸士衡詩曰逍遙春王圃李善曰晉宮閣名洛陽宮
有春王園
瓊圃園 云芝園 石祠園
并見晉宮閣名在洛陽宮
右宮內(nèi)
太子宮
陸機洛陽記曰太子宮在大宮東簿室門外中有承華門
承華門
見上
崇政殿
晉太子宮有崇政殿
右太子宮
城之內(nèi)外
千秋門
齊王冏臣五人大治第舍開千秋門南墉以通西閣
平君門
華延俊洛陽記曰平君門漢小苑南門也
宣武觀
晉宮閣簿曰在大夏門內(nèi)東北故云南望天淵池北瞻宣武場
璽觀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在廣陽門北
斗雞臺
述征記曰廣陽門西南有劉曜壘壘西曜試弩棚西北有斗雞射雉臺
射雉臺
見上
永[寧]宮
洛陽宮殿簿曰有連閣二百八十六
琁華宮
有玉井
華林園
內(nèi)有崇光華光疏圃華延九華五殿繁昌建康顯昌延祚壽安千祿六館園內(nèi)更有百果園果別作一林林各有一堂如桃閑堂杏閑堂之類有古玉井悉以玟玉為之園內(nèi)有方壺蓬萊山曲池
平樂苑 鹿子苑
在河南縣
桑梓苑
城西
元圃園
楊佺期洛陽記曰東宮之北曰元圃園內(nèi)有宣猷堂
舍利池 都亭池 靈芝池 潛靈池 綠池 靈臺明堂 辟雍 國學 太學
述征記曰國學在辟雍東北五里太學在國學東二百步
前后左右將軍府
陸機洛陽記曰五營校尉前后左右將軍府皆在城中潘岳宅之西
三市
閑居賦曰陪京泝伊面郊后市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凡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臨商觀之西馬市在大城之東洛陽縣市在大城南然此市洛陽縣也一說三市謂平樂市金市馬市也金市在凌云臺西北對洛陽壘馬市在大城東前有石橋悉用大石下員以通水可過大舫洛陽故宮名曰馬市在城東吳蜀二主館與相連水經(jīng)注曰馬市即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處晉志曰五部三市東西七里南北九里
百郡邸
陸機洛陽記曰百郡邸在城中東城下步廣里
銅井
洛陽記曰宮墻西有兩銅井連御溝名曰蒙汜
太倉
在建春門內(nèi)杜預曰翟泉在太倉西南
常滿倉
建春門外
永安里
宣帝宅
汶陽里
趙王倫宅
延嘉里
夏侯湛宅 【 嘉一作喜】
德宮里
潘岳宅
宜春里
左思所居
白社里
董京字威輦初至洛陽被發(fā)而行逍遙吟詠常宿白社中時乞于市殘碎繒絮結以自覆金帛佳綿則不肯留其里在建春門東
步廣里
在翟泉側(cè)晉起居注曰永嘉元年里內(nèi)地陷有二鵝出一蒼一白蒼者沖天白者在地陳留孝廉董養(yǎng)曰步廣里即周之狄泉舊盟會之地也蒼者胡象白者晉象今胡色盛晉色弱其可言乎
諸里
晉宮閣名曰洛陽城中諸里年和里宜壽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學里富弼里大雅里孝敬瑞安城里左池里東臺瑞安民里延壽里日中里西國里東牛里谷陽里北恢瑞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賜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陽里利民里西樂里北溪里西義里中統(tǒng)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諸坊
晉宮閣名曰洛陽宮有顯昌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征坊承慶坊福昌坊壽成坊宣光坊安樂坊舍利坊益壽坊永壽坊城祚坊陽遂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恭職坊繁昌坊吉陽坊肅成坊按唐坊名通謂之里如白樂天居履道坊亦曰履道里今有坊又有里未詳
城內(nèi)都亭
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nèi)都亭華林奉常廣世昌益廣莫定陽遮要暴室廣陽西明萬歲文陽東明視中東因建春止奸德宮東陽千秋安眾孝敬清明二十四亭
金溝
王濟移第即北邙山下時洛京地貴濟買地為馬埒編錢滿之時人謂之金溝
賈充宅
宣武場西
石崇宅
在翟泉側(cè)有綠珠樓
水衡署
谷水東右出為方湖東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水衡署在其所
阮曲
谷水又東南轉(zhuǎn)屈東注謂之阮曲蓋阮嗣宗所居之地
南浮橋
河南郡縣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橋晉書夏統(tǒng)字仲御會稽永興人母病乃詣洛陽市藥會三月上已洛中王公以下并至南浮橋士女駢填車服燭路統(tǒng)時在船中曝所市藥物貴人車乘來者如云統(tǒng)并不之顧太尉賈充怪而問之統(tǒng)初不應重問乃徐答曰會稽夏仲御也
七里澗
在馬市東與鹿苑相接澗有石梁即旅人橋也洛陽記曰城東有石橋以跨七里澗
右城之內(nèi)外
按洛陽宮殿簿及古宮名有飛兔門廣德門明理門望鍾門神仙門萬春門昌福堂徽音堂嘉德堂魚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戲堂皇九華堂皇虛德堂修成堂望舒涼室清暑涼室含章鞠室靈芝鞠室又戴延之西征記有郁金屋皆不分魏晉之閑今附見之
元河南志卷三
后魏城闕古跡
后魏京城亦在成周門十二
按后趙石虎建武十一年司豫荊兗二十六萬人城洛陽宮至后魏門有三道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陽周巡故宮基跡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乃定遷都詔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jīng)始洛京又命青州刺史劉芳中書舍人常景造洛陽宮殿門闥之名經(jīng)途正其號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官文武盡遷洛陽宣武永平二年又詔定諸門闥名初命中書舍人沈馨以隸書書板題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jié)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南有四門東曰開陽門次西平昌門次西宣陽門次西津陽門東有三門南曰青陽門
晉之青明門孝文改亦曰稅門又曰芒門
中曰東陽門北曰建春門西有四門南曰西明門
漢之廣陽門孝文改
次北西陽門
晉之西明門孝文改舊門在東南邪出孝文徙對東陽門
次北閶闔門
北舊徙門稍南
次北承明門
遷京之始宮闕未就孝文帝徙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數(shù)臨幸焉因開此門當金墉城前東西大道而未有名時人謂之新門群臣常逆帝于新門帝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此門當以承明為稱
北有二門東曰廣莫門
自廣莫至大夏宮觀相連
西有大夏門
宣武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門甍棟峻麗
城內(nèi)
宮室
按宮殿多仍魏晉舊名或云依洛陽圖修繕某所某居疑總名閶闔宮然又與上門名相犯
閶闔門闕
閶闔門外挾
大司馬門 端門 止車門 朱華門 干明門 云龍門
宮東門
神虎門
宮西門
千秋門
宮西門西對閶闔門
東掖門 西掖門 大極殿
宣武景明三年成
式干殿 徽音殿 顯陽殿
安道武以來宗室于此殿
宣光殿
劉騰廢靈太后于此殿
明光殿
莊帝誅爾朱榮之所
理訴殿
宣武延昌元年立理訴殿申訟匭以盡冤窮之理
清暑殿 觀德殿
宴射之所
光極堂 宣極堂 清徽堂 西柏堂 凝閑堂
胡太后置鐘于此堂
茅茨堂
后魏書任城王澄從高祖于觀德殿高祖曰躬以觀德次之凝閑堂高祖曰名要有其義此堂天子閑居之義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后作茅茨堂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游凱廡此坐雖非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于元凱
東堂 含溫堂 聽訟觀
宣武永平元年詔依洛陽舊圖修
流化池
取干道曲成萬物無滯之意
洗煩池 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為一里里開四門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總二百二十里按城之大小見上文而陽衒之增廣而言者蓋兼城之外也又按宣武景明二年發(fā)畿內(nèi)夫五萬五千人筑京師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罷蓋廣陽王嘉所請云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
太尉府
在閶闔門南永[寧]寺東西對永康里即舊銅駝街其左是魏晉故廟地水經(jīng)注曰自此南直宣陽門經(jīng)緯通達皆列馳道往來之禁一同兩漢凡官寺里名居第惟舉載于書者
昭元曹
太尉府南
御史臺
太尉府北
左衛(wèi)府
在閶闔門前御道東
司徒府
左衛(wèi)府南
大將軍高肇宅
司徒府東
國子學
司徒府南
宗正寺
國子學南
太廟
宗正寺南
護軍府
太廟南
衣冠里
護軍府南
右衛(wèi)府
御道西
太府寺
右衛(wèi)府南
將作曹
太府寺南
太社
將作曹南
司州
太社南
凌陰里
司州南四朝藏冰處
尚書省 延年里
在西陽門內(nèi)御道北即晉時金市北有蒙汜池夏則有水冬則竭
司空劉騰宅 太仆寺
劉騰宅東
乘黃署
太仆寺東
武庫署
即魏相國司馬文王府庫也在乘黃署東東至宮門
永康里
在西陽門內(nèi)御道南
領軍將軍元又宅
穿故井得石銘是漢太尉荀彧宅
義井里
在永康里東里北門外叢樹下有甘井石槽鐵鑵以給行人
司空府
在太倉南
太倉署
在東陽門內(nèi)道北
導官署
太倉署西
治粟里
導官署南里內(nèi)倉司官屬居之
宜壽里
治粟里西
中書侍郎王翃宅
晉有中書監(jiān)荀勖宅又有侍中石崇宅宅有園池
永和里
在清陽門內(nèi)御道北
里內(nèi)有太傅錄尚書長孫稚右仆射郭祚吏部尚書邢鸞廷尉卿元洪超衛(wèi)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宅
皆朱門華屋當時名為貴里乃漢董卓宅地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魏時猶有水冬夏不竭掘地者輒得金寶邢鸞家嘗掘得丹砂及錢數(shù)十萬銘曰董太師之物后夢卓索之鸞不與經(jīng)年鸞卒
句盾典農(nóng)籍田三署
建春門內(nèi)御道南
司農(nóng)寺
籍田署南
御道北有空地擬作東宮
即晉之太倉
步廣里 蒼龍海
太倉西南即翟泉也其周三里水猶澄清洞底明靜魚鱉鱗甲皆可辨孝文以翟泉在華林園東因名為蒼龍海
河南尹廨
翟泉之北
永安里
不知其所
齊王蕭寶寅宅
右城內(nèi)
城南
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曰利民里
里內(nèi)有靈臺舊基漢光武建者東有辟雍魏武建者
明堂
宣武八年詔建孝明正光中始成在辟雍之西南上圓下方八窗四闥
開陽門外三里御道東曰勸學里有太學
里內(nèi)有漢太學學堂前石經(jīng)春秋尚書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存十八碑復有四十八碑隸書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又贊學碑一魏文典論碑六至太和十七年猶有四碑孝文題為勸學里太學宣武時方成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遷石經(jīng)于鄴
延賢里
在勸學里東有尚書令王肅宅肅為南齊秘書丞奔魏時孝文新營洛邑凡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孝文重之因名其里曰延賢
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浮橋
號永橋神龜中常景為銘南北兩岸有四華表舉高二丈上作金鳳凰
永橋以南員邱以北
按后魏書宣武景明二年筑圓邱于伊水之陽
伊洛之閑夾御道東有四夷館
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
西有四夷里
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
金陵館歸正里
吳人投魏者處金陵館三年以后賜宅歸正里宣武景明初齊建安王蕭寶寅奔魏封會稽公筑宅歸正里后晉爵齊王尚南陽長公主寶寅恥與夷人同列令公主啟帝求入城乃賜宅永安里又張景仁者與寶寅同至拜羽林監(jiān)亦賜宅此里民閑號吳人坊里
近伊洛二水三十余家自立巷市所賣多水族時人謂之魚鱉市景仁亦恥之遂徙居孝義里孝明正光四年梁武帝子西豐侯蕭正德來奔處金陵館為筑宅歸正里后正德以宅建歸正寺
燕然館歸德里
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以后賜宅歸德里正光中北夷郁久閭阿那肱來朝處之燕然館賜宅歸德里北夷入侍者常秋來春去避中國之熱時人謂之雁臣
扶桑館慕化里
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
崦嵫館慕義里
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
四通市
四夷慕化之民萬余家別立市于洛水南號四通市民閑謂為永橋市伊洛之魚多于此賣魚味甚美京師語曰伊洛鯉魴貴于牛羊
永橋南道東有白象師子二坊
宣武永平二年干陀羅國獻白象背設五采屏風七寶坐床容數(shù)人詔養(yǎng)象于乘黃曹象壞屋毀墻走出百姓驚怖胡太后遂徙象于此坊又(口厭)噠國獻師子亦畜此坊莊帝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師子馴伏可覓試之乃詔近山州縣捕虎鞏縣山陽并送二虎一豹見師子皆瞑目不敢仰視園中有一盲羆取試之聞其氣驚怖曳鎖而走普泰元年節(jié)閔并令放還山林
津陽門外御道西高陽王雍宅宅北中甘里
右城南
城東
建春門外有租場
即舊常滿倉孝文令為租場聚蓄貢賦
谷水周圍遶城至此東入陽渠橋有四石柱
在道南銘云漢陽嘉四年將作大匠馬憲造孝明孝昌三年大雨道南柱埋沒劉澄之山川古今記戴延之西征記并云晉大康元年造非也
御道北曰建陽里
里內(nèi)有土臺高三丈上作二精舍中朝時旗亭也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有鐘一撞之聞五十里胡太后徙置宮內(nèi)其地即白社董威輦居處
東石橋即市南也
在建春門外一里余晉太康元年造南有晉時牛馬市刑嵇康之所
橋北大道東曰綏民里有洛陽縣廨
臨渠水縣門外有洛陽令楊機清德碑
里東曰崇義里東有七里橋
以石為之
三門
七里橋東一里郭門開三道時人號為三門離別者多云相送三門外
東陽門外一里御道北曰東安里內(nèi)有駙馬都尉司馬悅濟州刺史刁宣幽州刺史李直奴豫州刺史公孫讓四宅門外二里御道北曰暉文里
即晉之馬道里
里內(nèi)有太保崔光宅太傅李延實宅
即蜀主劉禪宅延實莊帝之舅其宅東有吳主孫皓宅
又有冀州刺史李韶宅即晉司空張華宅
秘書監(jiān)鄭道昭宅御道西曰敬義里有典虞曹里南曰昭德里有尚書仆射游肇御史中尉李彪七兵尚書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農(nóng)張倫五宅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儉素倫性豪侈齋宇服玩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造景陽山重巖復嶺嵚崟相屬山情野興之士游以忘歸天水人姜質(zhì)志性疏誕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見倫山愛之造庭山賦行于世
清陽門外有太廟門外二里御道北曰孝敬里門外三里御道南曰景[寧]里御道北曰孝義里
里西北隅有蘇秦冢
驃騎大將軍魏子建宅
收之父
里東洛陽小市北有車騎將軍張景仁宅
自歸正里徙
又有照義里
右城東
城西
后魏西明門外一里有太社御道北太尉清河王懌宅
懌宣武之弟被遺詔輔孝明時帝始六歲胡太后臨朝事皆諮之熙平神龜閑勢傾人主第宅踰于高陽西北有高樓俯臨朝市樓下有儒林館延賓堂形制如清暑殿園中有土山釣池懌愛賓客府僚臣佐皆一時俊選正光初元乂劉騰害懌太后復政為懌追福以宅建沖覺寺
西陽門外一里御道南司州牧城陽王徽宅
永安中北海王入洛徽獨從莊帝至長子城徽愿入洛陽舍宅為寺及北海敗遂建為宣忠寺
御道北侍中尚書令臨淮王彧宅宅有園池林木或引賓客賦詩荊州人張斐詩曰異林花共色別樹鳥同聲彧以蛟龍錦賜之次有得緋紬紫綾者河東裴子明詩不工罰酒一石子明飲八斗而醉眠
門外四里御道南洛陽大市
周八里市東南有皇女臺或云漢時皇殤女埋于臺側(cè)故以名又有漢梁冀宅西有河陽縣臺市西北有土山魚池亦冀所造漢書所謂采土筑山十里九阪以象二崤者
侍中侯剛宅
在河陽縣臺東
市東有通商達貨二里
里民盡工巧以屠販為業(yè)有劉寶者最富州郡都會之處皆立一宅宅各養(yǎng)馬十疋宅宇踰制服飾擬于侯王
市南有調(diào)音樂肆二里
里內(nèi)絲竹謳歌天下妙妓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為壯士歌項羽吟征西將軍崔延伯愛之正光末萬俟丑奴寇涇岐詔延伯總步騎五萬討之延伯出師于洛陽城西張方橋公卿祖道延伯危冠長劍曜武于前僧超吹壯士曲于后聞者勇奮延伯每臨陣常令僧超為壯士聲甲冑之士莫不踴躍丑奴募善射者僧超死焉
市西有延酤治(酉□)二里
里民醞酒為業(yè)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季夏盛暑以罌貯酒暴日中經(jīng)一旬酒味不動飲之醉而不醒京師朝貴出郡登藩遠相餉饋踰于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赍酒赴州路逢盜飲之即醉皆被禽獲因此復名獲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
市北孝慈奉忠二里
里民以賣棺槨賃輀車為業(yè)
又有準財金肆二里
富商貨殖之民處之尚書左仆射元順聞準財里內(nèi)頻有怪異遂改為齊諧里
自延酤以西張方溝以東南臨洛水北達芒山其閑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為壽邱里皆宗室所居
民閑號王子坊皆崇門豐室洞戶連房有河閑王琛宅最為豪首妓女三百人有婢朝云善吹篪能為團扇歌隴上聲琛為秦州刺史諸羌外叛屢討之不降琛令朝云假為貧嫗吹篪而乞丐諸羌聞之悉皆流涕迭相謂曰何為棄墳井在山谷為寇也即相率歸降秦民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琛在秦州無政遣使向西域求名馬遠至波斯國得千里馬號曰追風赤次有七百里者十余疋皆有名號以銀為槽金為镮鎖諸王服其豪富琛常語人云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jīng)r我大魏天王耶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五色繢為繩又造迎風館于后園窗戶之上列錢青璅琛嘗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百余口他物稱是酒器有水晶缽馬瑙琉璃碗赤玉卮數(shù)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無又陳女樂名馬引諸王案行府庫謂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經(jīng)河陰之役諸王殲盡其宅多以為寺壽邱里閑列剎相望四月八日京都士女多至河閑寺觀其堂廡焉又有侍中尚書令東平王略之宅后為追先寺
里西曰宜年里有陳留王景皓宅侍中安定公胡元吉宅出閶闔門外七里有長分橋
晉時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壞民舍立石橋以限之長則分流入洛故名曰長分橋或云晉河閑王在長安遣張方征長沙王營軍于此因名為張方橋后民閑語訛號為張夫人橋
橋西有千金堰
右城西
隋城闕古跡
皇城
隋都城即今河南府路東去漢魏所都之成周四十里西去王城五里煬帝始遷焉
以下自隋通敘至宋
羅郭城
唐武后號神都城亦曰金城天寶二年筑神都羅城按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十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
大業(yè)元年筑唐長壽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亂摧圯殆盡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卑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復奏加筑于是城雉僅完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
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建國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東曰長夏門
在定鼎門東五里
西曰厚載門
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
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羅門
無榜當取羅郭之義名
南曰建春門
隋曰建陽唐初改按韋述記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周廣順中猶存疑宋初廢塞而開羅門
北面二門東曰接喜門
隋曰喜[寧]唐初改
西曰徽安門宮城曰紫微城
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在都城之西北隅
衛(wèi)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jiān)筑宮城兵夫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余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內(nèi)諸殿及墻院又役十余萬人直東都土工監(jiān)當役八十余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余萬人
南面四門正門曰則天門
門有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一百二十尺南去端門五百步王世充僭位改順天門
東曰興教門
去則天門二百步留守居于門外東城屈向北有門東啟曰永康門
又東曰泰和門
去興教門二百步并重觀門內(nèi)左右藏庫左藏屋六重重二十五閑總一百五十閑右藏屋兩重總四十閑
西曰光政門
去則天門二百步門西城屈向北有門西啟曰隆慶門
東面一門曰重光門
內(nèi)即東宮
西面一門曰寶城門
門上曰飛云觀
北面一門曰[玄]武門
南對則天門
[玄]武門北曰曜儀門
號曜儀城
其北曰圓壁門
號圓壁城
門之西曰方諸門
在寶城門西街之北三里
則天門北曰永泰門
相去四十五步王世充改曰建明門
東西橫門曰東華門曰西華門永泰門北曰干陽門
相去四十步并重樓東西軒廊周匝
正殿曰干陽殿
去干陽門一百二十步殿三十閑二十九架闊九丈從地至鴟尾二百七十尺有三階軒其柱大二十四圍南軒垂以朱絲網(wǎng)絡王世充改曰福光殿庭東西有鐘鼓重樓漏刻在樓下左右各有大井井面闊二十文
隋煬帝冬至干陽殿受朝詩北陸隆冬盛南至晷漏長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至德慚日用治道愧時康新邑建嵩岳雙闕臨洛陽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碧空霜華凈朱庭皎日光纓佩既齊齊鐘鼓何煌煌文戟翊高殿采旌分修廊元首乏明哲股肱資賢良舟楫佇有寄庶此王化昌 牛[弘]奉和冬至日干陽殿受朝應詔恭己臨萬寓宸居馭八埏作貢菁茅集來朝圭幣連司儀三揖盛掌禮九賓虔重欄映如壁復殿遠非煙
東西上閣
在干陽殿北各十二步
大業(yè)門
在干陽門北三十步
門內(nèi)大業(yè)殿
相去四十步其規(guī)制類干陽而小
興教門北曰會昌門
去會昌門二百步入內(nèi)尚食進食尚藥進藥內(nèi)上進物皆由此門
會昌門道左
有內(nèi)殿內(nèi)省少府內(nèi)監(jiān)內(nèi)尚光祿尚尉
道右
有門下內(nèi)省左六衛(wèi)內(nèi)府左監(jiān)門內(nèi)府
重潤門
在章善門內(nèi)橫街東一百二十步
光政門北曰景運門
相去二十步在永泰門西二百步與會昌門并步廊連匝坐宿衛(wèi)兵
次北曰顯福門
去景運門二百步入內(nèi)命婦入朝學士進書皆由此門入
景運門道左
有內(nèi)史內(nèi)省秘書內(nèi)省學士館右監(jiān)門內(nèi)府右六衛(wèi)內(nèi)府鷹房內(nèi)甲庫
道右有命婦朝堂□□□日法云二道場通真玉真兩壇接西馬坊
志靜殿
在顯福門北三十步周以軒廊即宮內(nèi)共事佛像之所
修文殿
在志靜門橫街東四十步殿內(nèi)藏正御本書
西有閶闔門
相去百步門南北有仰觀臺高百步門西一百三十步即寶城門
出東華門東有文成門
相去四十步道北
內(nèi)有文成殿
周以軒廊
左延福門
在東華門南四十步出門東百步至章善門街
出西華門西有武安門
相去三十步道北
內(nèi)有武安殿
大業(yè)文成武安三殿御座見朝臣則宿衛(wèi)隨入殿庭并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樹
右延福門
在西華門南四十步出門西百步至明福門街
寶城門內(nèi)有儀鸞殿
大業(yè)□年有二鸞鳥降寶城內(nèi)因造殿及儀鸞雙表高尺余殿南有(韞去韋改木)桲林栗林蒲桃架四行長百余步架南有射堂對閶闔門
觀文殿
殿前兩廂為書堂各二十閑堂前通為閣道承殿每一門有十二寶幮高廣六尺皆飾以雜寶幮中皆江南晉宋齊梁古書幮前后方五香床裝以金玉春夏鋪九尺象簟秋設鳳紋綾花褥冬則加錦裝須繡氈其閑內(nèi)南北通為(月炎)霓窗欞每三閑門一方戶戶垂錦幰
流杯殿
殿上作漆渠九曲煬帝與宮人為曲水之飲
安福殿
寢殿
千福門 德陽門 千步閣 九洲池
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中有瑤光殿
琉璃亭
在九洲池南
一柱觀
在琉璃亭南
□房八院
朝采含香蘭若春風滋蘭南風和聲□□
文綺花光等十六堂
又有迎風亭回廊亭珠露齋流風齋回雪齋月輪亭瓊林觀朝日樓明月樓
隋皇城在府治城西二里尚有闕門舊基定鼎門在府城南一十里皇城曰太微殿
形制曲折上應太微宮星之度因以名亦號南城
南面三門正南曰端門
北當則天門南當建國門門上重樓曰太微觀門外有黃道渠渠闊二十步有黃道橋
東曰左掖門
去端門一里門上曰崇安觀門南道左有侯衛(wèi)府
西曰右掖門
去端門一里門上曰宣平觀門南過黃道橋南道西有右侯衛(wèi)府渠西南有石瀉口東西長三百步闊五十余尺深八尺用大鐵為細腰[玄]鉤牽之
東面一門曰東太陽門
出則天門橫街直東七百步
西面二門南曰麗景門
西入苑
北曰西太陽門
出則天門橫街直西七百步
□□當則天門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東面曰東朝堂次東門下省次東殿內(nèi)省次東左翊衛(wèi)府
次東左掖門街東錢坊
第三街從西左驍衛(wèi)府次東左武衛(wèi)備身府次東左武衛(wèi)府次東左屯衛(wèi)府次東左御衛(wèi)府
次東左掖門街街東少府監(jiān)東抵城
第四街從西司隸臺次東光祿寺次東左監(jiān)門衛(wèi)府
又有甲弩坊
次東太府寺
次東左掖門街街東少府監(jiān)東抵城
則天門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西面曰西朝堂
次西內(nèi)史省次西謁者臺次西左翊衛(wèi)府
次西右掖門街街西有轝輦庫次西西馬坊西抵城
第三街從東右驍衛(wèi)府次西右武衛(wèi)備身府次西右屯衛(wèi)府次西右御衛(wèi)府
次西右掖門街街西有子羅倉鹽倉西抵城
出西太陽門道西第一院
隋王宅
第二院
燕王倓宅
第三院
陳王宅
第四院
代王侑宅皆軒廊坐宿衛(wèi)
右皇城
東城
大業(yè)九年筑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
直東對外郭之上春門
南面一門曰承福門
在左掖門東二里南臨洛水有翊津橋通翻經(jīng)道場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南對承福門其北即含嘉倉倉有城號含嘉城
其北曰德猷門
出外郭
城內(nèi)四街第一街鴻臚寺次東司農(nóng)寺次東太常寺
東抵城
第二街
即宣仁門之大道
尚書省
在道北
第三街將作監(jiān)次東太仆寺
東抵城
第四街衛(wèi)尉寺次東都水監(jiān)次東宗正寺次東大理寺
東抵城
右東城
西苑
上林苑
初曰會通苑又改上林而曰西苑
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東曰嘉豫門
上有翔鳳觀
望春門南面曰清夏門興安門昭仁門西面曰迎秋門游義門籠煙門靈溪門風和門北面曰朝陽門靈圃門御冬門膺福門苑內(nèi)設十六院延光院
第一
明彩院
第二
含香院
第三
承華院
第四
凝暉院
第五
麗景院
第六
飛英院
第七
流芳院
第八
曜儀院
第九闕第十
百福院
第十一
萬善院
第十二
長春院
第十三
永樂院
第十四
清暑院
第十五
□德院
第十六每院備有堂皇之麗階庭并植名花奇樹院□西南開三門門并臨龍鱗渠渠面闊二十步上跨飛橋院置一屯用院名名之屯內(nèi)養(yǎng)羊豕池魚園蔬瓜果悉具
逍遙亭
在苑內(nèi)
造山為海周十余里
水深數(shù)丈中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水出百余尺上有通真觀集靈臺總仙宮分在諸山別有浮橋水殿泛濫往來
龍鱗渠
在海北屈曲水周遶十六院入海
曲水池
在海東中有曲池水殿上已日禊除之所
冷泉宮
有泉極冷因名之
積翠宮
有山池森翠苑中之勝所
顯仁宮
南逼南山北臨洛水
青城宮
北齊天保五年常山王演所筑以拒周師使其將嚴□守之亦號嚴城煬帝因其城造宮至寶城門七里韋述云古谷城也
凌波宮
在□□門西□□二里宮內(nèi)有含景殿及射堂樓觀池隍十數(shù)里
阜澗宮
別名甘泉宮遷都未成命內(nèi)史舍人封德彝于此營造周十余里宮北通西苑其內(nèi)多山阜有閬風亭麗日亭棲霞觀行雨臺清暑殿南有通仙飛橋百尺澗青蓮峰峰上有翠微亭后王世充建為甘州
又有朝陽宮棲云宮
成務殿大順殿文華殿春林殿和春殿華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風堂光風堂崇蘭堂麗景堂鮮云堂回流亭流風亭露華亭飛香亭芝田亭長塘亭芳州亭翠阜亭芳林亭流芳亭飛花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
右西苑
雜錄
亭子宮
在上春門東十二里南臨漕渠北臨積潤池池東二十里有華林園備有池榭
龍川宮平洛園
在上春門東
甘泉渠
自建國門南二里疏洛入伊渠上有通仙橋五道時人亦謂之五橋其渠又過長夏門外
漕渠
大業(yè)二年土工監(jiān)丞任洪則開名通遠渠自宮城南承福門外分洛水東至偃師入洛又迮洛水湍淺之處名千步陂渚兩磧東至洛口通大船入通遠市
永濟渠
□□北□□至永濟渠
大通城
王世充與李密戰(zhàn)敗奔大通城畏罪不還洛后世充改為大通縣
右雜錄
元河南志卷四
唐城闕古跡
宮城
因隋名曰紫微城
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
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
城中隔城四重
最北曰圓璧次曰曜儀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正觀六年號為洛陽宮
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宮
南面六門正南曰應天門
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命行臺仆射屈突通焚之顯慶初司農(nóng)少卿田仁汪隨事修葺后又命司農(nóng)少卿韋機更加營造因隋之名曰則天門神龍元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又避中宗尊號改神龍門尋復為應天天佑二年改五鳳樓
次東曰明德門
初名興教后改明德天佑二年復名興教門 東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門東啟曰宣政門即隋之永康門
次東曰重光門
即東宮正門東西各有小門東曰賓善西曰延義
次東曰大和門
門內(nèi)即左藏庫
次西曰長樂門
初名光政后改長樂天佑二年復名光政門 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門西啟曰隆慶避明皇諱改崇慶
次西曰洛城南門
干封中門
東面一門曰重光北門
隋名門內(nèi)即東宮
西面二門北曰嘉豫門
隋曰寶城門
南曰洛城西門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
隋名南當應天門
[玄]武門北曰曜儀城城有三門北面一門曰圓璧南門
隋曰曜儀門顯慶中改
東曰曜儀東門西曰曜儀西門
并顯慶中改
曜儀城北曰圓璧城城有二門北面曰龍光門東曰圓璧門
門北即外郭之外
應天門內(nèi)曰干元門
隋曰永泰門武后改通天門開元五年改干元門
東曰萬春門西曰千秋門干元門外東西橫門曰日華門月華門
隋曰東華西華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華月華天佑三年復改左右延福
明德門內(nèi)會昌門
隋名
次曰章善門
門內(nèi)有門下省宏文館
長樂門內(nèi)曰廣運門
隋名其后留守府在廣運門內(nèi)
次曰明福門
本名顯福避中宗名改內(nèi)有中書省省西史館省北
命婦院院北修書院本太平公主內(nèi)宅史館南內(nèi)醫(yī)局北尚食廚
東曰光范門
宣政殿之南初名敷政后改光范天佑二年改應天
干元門內(nèi)正殿曰含元殿
隋之干陽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遂焚之麟德二年命司農(nóng)少卿田仁汪因舊址造干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長壽三年改造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闥高三丈號萬象神宮薛懷義充使檢校去都百余里外遙望見之其北造天堂以貯佛像證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制寶鳳后以金珠代之號通天宮其中號端扆殿不復造天堂其所為佛光寺明皇開元五年幸東都改為干元殿十年復為明堂二十七年毀明堂之上層改修下層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延燒廊舍改新殿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島鼎武后所鑄
含元殿西有乘明門其內(nèi)曰宣政殿
常聽朝內(nèi)殿本名武成后改宣政天佑二年改貞觀殿殿南有武成門又南千福門南當敷政門按敷政見上千福后改干化天佑二年改干元武成后改宣政天佑二年改敷政
宮內(nèi)有貞觀殿
在含元殿北隋煬帝造自此以下并永[淳]年制名
徽猷殿
在貞觀殿北殿前有石池東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莖碧葉丹花綠實味酸可食
文思殿
在舊東華門之東北
莊敬殿
在文思殿北殿東有鹿宮院次宮東即隔城城東接左藏庫
飛香院
在莊敬殿之北
襲芳院
在飛香院之北
大儀殿
在莊敬殿之西
麗春臺
在大儀殿之北
流杯殿
在麗春臺北殿上漆渠九曲從陶光園引水注莊敬院隋煬帝與宮人為曲水之飲
宏徽殿
在流杯殿之北
陶光園
在徽猷宏徽之北東西數(shù)里南面有長廊即宮殿之北面也園中有東西渠西通于苑
觀文殿
在武成殿之北
同心閣
在觀文殿之北
麗日臺
在同心閣之北
集仙殿
在武成殿西北武太后造前有迎仙門
臨波閣
在麗日臺北閣北有池池有兩洲東洲有登春閣西洲有飛騎閣
澄華殿
在登春閣之下
凝華殿
在飛騎閣之下
安福殿
在臨波閣北池之北此院雕飾最□煬帝寢御焉
仙居院
在安福殿之西
山齋院 花光院
并在仙居院北
翔龍院
在花光院之北
神居院
在翔龍院之北
仁智院
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閣隋煬帝造南有歸義門
九洲池
在仁智殿之南歸義門之西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鳥魚翔泳花卉羅植
瑤光殿
在池中洲上隋造
琉璃亭
在瑤光殿南隋造
望景臺
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
一柱觀
在琉璃亭南隋造
映日臺
在九洲池之西東有隔城南有三堂北有三堂舊皆皇子公主所居
閶闔門
在映日臺東北隔城之上閣南北皆有觀象臺女使仰觀之所下有蔭殿東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
五殿
在隔城之西映日臺之南下有五殿上合為一亦蔭殿也壁厚五尺高九十尺東西房廊皆五十閑西院有廚東院有教場內(nèi)庫大帝常御此殿殿南即洛城南門
儀鸞殿
在五殿北有射堋殿東即雒城西門外有給使坊及內(nèi)教坊御馬坊
百戲堂
在儀鸞殿北
又有五明殿
以上并出六典
上清觀干元殿之左曰春暉門右曰秋景門北曰燭龍門明福之西曰崇賢門其內(nèi)曰集賢殿武城之北曰長壽殿集賢之北曰仙居殿其東曰億歲殿又東曰同明殿
其內(nèi)又有觀禮歸義收成光慶等門延祥延壽六合等殿宜春迎祥六合等院
其西北出曰洛城西門其內(nèi)曰德昌殿德昌南出曰延慶門又南曰韶暉門西南曰洛城南門其內(nèi)曰洛城殿□□□□殿
洛城南門之西有麗景門夾城自此潛通于上陽焉
右宮城
按劉宏基從太守經(jīng)略東都戰(zhàn)于瓔珞門外武太后宴于此殿又誅張易之于迎仙院中宗居武太后憂制聽政于同明殿避孝敬皇帝諱改宏福殿為崇福殿開元二十四年明皇在東都千秋節(jié)御廣達樓宴群臣武宗時雷震廣達樓又有左右銀臺門含章殿金鑾門廣運門而韋述記皆不載莫能知所在次第
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
南臨洛水西距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上元中司農(nóng)卿韋機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宮聽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于其所營宮宮成移御之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nèi)不欲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機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堙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睹之此豈致君堯舜之意哉
東西二門南曰提象門
即正衙門司農(nóng)少卿樊則造
北曰星躔門
門外有政事院宮南□□□內(nèi)
提象門內(nèi)曰觀風門南曰浴日樓
東臨洛水
北曰七寶閣正殿東向曰觀風殿
武后還政后居此殿其內(nèi)有曜掌亭
北曰化城院次仙居殿
武后崩于此
西南曰甘露殿殿東曰雙曜亭又西曰麟趾殿東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觀風殿西曰本枝院又曰麗春殿
一作麗春臺
殿東曰含蓮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門其內(nèi)曰芬芳殿
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嬪仙妤冰井等院
又有九洲亭
在麗春臺北亭院內(nèi)竹木森翠
宮之南面曰仙雒門又西曰通仙門
并在苑內(nèi)
其內(nèi)曰甘湯院次北東上曰玉京門門內(nèi)金闕門南曰泰初門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蔭殿翰林院又西曰西上陽宮
兩宮夾谷水虹橋回駕以通往來
宮西曰含露門玉京門西北出曰仙桃門又西曰壽昌門北曰[玄]武門□□□東曰飛龍廄上清觀
在宮西北內(nèi)女道士所處
金華門
干□□□□□儀于□□□□金華門外仗下獲信寶武后居之東北抵宮城南臨洛水西洛水西即羅城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號南城
東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三丈七尺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南面三門正南曰端門
北當應天門南當定鼎門
東曰左掖門西曰右掖門東面一門曰賓耀門
隋曰東太陽門武德中改東明門顯慶五年又改賓耀
西面二門南曰麗景門
西入苑
北曰宣耀門
隋曰西太陽門武德中改西明門顯慶五年改宣耀次北舊有寶城門門外苑又有二門南曰由儀門北曰咸安門
城中南北四街
舊五街東西四街應天門外第一橫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東朝堂次東門下外省次東殿中省
隋曰殿內(nèi)省
次東左監(jiān)門衛(wèi)
開元初分左衛(wèi)地造內(nèi)省
次東左衛(wèi)
隋曰左翊衛(wèi)
次東左衛(wèi)率府
開元初分左衛(wèi)地造
次東尚輦局
與左衛(wèi)率府隔左掖門街隋少府監(jiān)作坊地
東朝堂之南第三橫街之北從西第一右春坊
分左驍衛(wèi)地造
次東左驍衛(wèi)次東左千牛衛(wèi)
隋曰左備身府貞觀中為左領左右府
次東家令寺
分左千牛衛(wèi)造初東都百司不備武后時猶權寓他所開元初明皇幸洛陽分地營建乃備矣
次東左武衛(wèi)次東左威衛(wèi)次東左監(jiān)門衛(wèi)
分左威衛(wèi)地造
次東領軍衛(wèi)
隋曰左御衛(wèi)府
東朝堂之南第四橫街之北從西第一曰鴻臚寺
隋司隸臺及光祿寺之地
次東太府寺次東太廟
在左掖門街之東隋少府監(jiān)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廟中宗因而正焉
次北中宗廟
隋東宮率府之地
應天門外第一橫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西曰西朝堂次西中書外省
隋曰內(nèi)史省
次西四方館
隋曰謁者臺
次西右衛(wèi)率府
分右衛(wèi)地造
次西右衛(wèi)
次西舊有倉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
西朝堂之南第三橫街之北后東第一曰右司御率府
分右驍衛(wèi)地造
次西右驍衛(wèi)次西右千牛衛(wèi)次西右武衛(wèi)次西右監(jiān)門率府
分右武衛(wèi)地造
次西知匭使
分右威衛(wèi)地造
次西右威衛(wèi)次西內(nèi)侍省
本右威衛(wèi)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園地充衛(wèi)
次西右領軍衛(wèi)次西內(nèi)坊
分右領軍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橫街之北從東第一御史臺次西秘書省
省內(nèi)有蔡邕石經(jīng)數(shù)十段后魏末自洛陽徙長安周武帝時徙置鄴隋煬帝為太子掇殘缺者徙至東宮又移將作內(nèi)坊正觀四年秘書監(jiān)魏征奏于京秘書內(nèi)省置武后復徙于此
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
隋長秋監(jiān)之地武德初改名內(nèi)侍省武后曰司宮臺尋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肅政御史臺景云中臺廢開元八年王毛仲為太仆卿奏自安業(yè)坊移寺于此殿寺西即右掖門門內(nèi)道西舊有良醞署后為瀉口硙坊
賓耀門內(nèi)道北有詹事府
大帝末營于此
東城
隋筑
東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屬宮城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又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屬宮城之東北隅高三丈五尺
南面屈曲逐洛水之勢北即含嘉倉城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
直東與外郭之上東門相值
南面一門曰承福門
南隔洛水當河南府之西街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南當承福門含嘉門北即含嘉倉倉北曰德猷門門出外郭
城中南北街二東西街三
舊四街后并曹司廢街
承福門內(nèi)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一橫街之北從西第一司農(nóng)寺
舊鴻臚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東光祿寺
舊司農(nóng)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東太常寺
承福門內(nèi)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二橫街之北東當宣仁門街北尚書省
長壽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繕甚為壯麗
承福門內(nèi)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三橫街之北從西第一少府監(jiān)次東軍器監(jiān)
本修甲弩坊開元初立為監(jiān)
次西大理寺
隋代此街之北從東第一衛(wèi)尉寺第二都水監(jiān)第三大理寺更北又開東西一街街北從東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將作監(jiān)干封之后修繕東都始移并焉
東都苑
隋曰會通苑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華苑武后曰神都苑東抵宮城西臨九曲北背邙阜南拒非山
周一百二十六里東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隋舊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廣毀之以賜居人
垣高一丈九尺東面四門從北第一曰嘉豫門
門上有觀隋曰翔鳳觀
次南曰上陽門次南曰新開門最南曰望春門南面三門從東第一曰興善門
隋曰清夏門
次西曰興安門次西曰靈光門
隋曰昭仁門
西面五門從南第一曰迎秋門次北曰游義門次北曰籠煙門次北曰靈溪門次北曰風和門北面五門從西第一曰朝陽門次東曰靈圃門次東曰元圃門次東曰御冬門最東曰膺福門
顯慶二年修建東都始廢洛陽宮總監(jiān)改青城宮監(jiān)為東都苑北面監(jiān)明德宮監(jiān)為東都苑南面監(jiān)洛陽宮農(nóng)圃監(jiān)為東都苑東面監(jiān)食貨監(jiān)為東都苑西面監(jiān)凡四監(jiān)知苑中雜事
苑內(nèi)有合璧宮
顯慶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關涼亭改名合璧宮在苑之最西當中殿曰連璧殿又有齊圣殿北據(jù)山阜甚為宏壯孝敬皇帝薨此宮之綺云殿
冷泉宮
隋造有泉極冷因以為名
高山宮
在苑西北司農(nóng)卿韋機造
龍鱗宮
大帝所造
積翠宮
隋造六典作翠微宮
宿羽宮
韋機造在苑東北南臨大池池流水盤屈
明德宮
在合璧宮東南隋曰顯仁宮南逼南山北臨洛水宮北有射堂官馬坊
望春宮
在苑東南
青城宮
在宿羽宮西
黃女宮
在合璧宮東三面臨洛水水深潭處號黃女灣因以為名
芳樹亭
在黃女宮南大帝造
金谷亭
大帝造
凌波宮
隋造隋及唐初苑內(nèi)又有朝陽宮棲云宮景華宮成務殿大順殿文華殿春林殿和春殿華渚堂 【 一作華渚殿】 翠阜堂流芳堂清風堂光風堂崇蘭堂麗景堂鮮云堂又有回流亭流風亭露華亭飛香亭芝田亭長塘亭 【 一作草塘】 芳洲亭翠阜亭流芳亭飛華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皆隋煬帝所造武德貞觀之后多漸移毀顯慶后田仁汪韋機等改拆營造或取舊名或因余所規(guī)制與此異矣
凝碧池
東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
右東都苑
按朱梁□□□□□□廢明宗長興□□□□
□新園名永芳園新殿名和慶殿今在宮苑界又有士和亭冷泉宮
洛漕諸渠而洛水西自苑內(nèi)上陽宮之南流入外郭城東流經(jīng)積善坊之北分三道當端門之南立橋三
南枝曰星津橋中枝曰天津橋北枝曰黃道橋
過橋又合而東流經(jīng)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為魏王池
與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與洛水潛通深處至數(shù)頃水鳥翔泳荷芰翻復為都城之勝地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號為魏王池泰黜后賜東宮屬家令寺
又東北流經(jīng)惠訓坊之西分為漕渠
分流處置斗門上有橋橋上有屋水勢峻急激湍百余步
斗門之西舊中橋
隋名立德橋北當徽安門因水溢壞顯慶中建都后置干封中司農(nóng)卿韋機移入東街
過斗門又東流經(jīng)新中橋
南當長夏門北通西漕橋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橋?qū)U韋機乃徙中橋于此后漕水復壞永昌中敕將作監(jiān)少匠劉仁景修繕李昭德統(tǒng)其事殊為堅壯號永昌橋?qū)U其名
又東經(jīng)安眾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橋
隋造名利涉橋北抵通遠市南壁之西偏門王世充平橋市俱廢顯慶中復置南當南市之北壁東偏門北當北郭之安喜門干封中又廢后乃私造以舟為梁
又東流經(jīng)詢善嘉猷延慶三坊之北出郭城
漕渠本名通遠渠
隋開
自斗門下枝分洛水
當洛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余水然始東下時令官奴捺此堰亦號蜀子堰亦隋煬帝以為水灘泄多石磧不通舟航乃開此渠下六十余里至偃師之西復與洛合
東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為新潭
長安中司農(nóng)卿宗晉卿開以通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場積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馬吉甫為其文鍾紹京書后潭中水淺租船不能至
又東流至歸義坊之西南有西漕橋
南當中橋干封中造
又東流至景仁坊之東南有漕渠
大業(yè)初造初曰通濟橋南抵通遠市之北西偏門□自此橋之東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商旅貿(mào)易車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又東流經(jīng)時邕毓財積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洛水之北有分谷渠
自苑內(nèi)分谷水東流至城之西南隅入洛水渠南隋有石瀉后入上陽宮
仁風坊有南運渠
自城東流至外郭之東南隅屈而北流經(jīng)永通建春門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經(jīng)此坊之南又經(jīng)從善坊南分為二流屈曲至臨阛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水硙又北流經(jīng)延福富教訓善坊之西入洛
通濟坊南有分渠
自苑內(nèi)支分洛水經(jīng)此坊之南東北流經(jīng)西市東折而東流至河南縣之西又北流至寬政坊之西北隅東流過天門街經(jīng)宜仁正平坊北流至崇政坊西過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東北抵擇善坊西北東流經(jīng)道德惠和樂成富教睦仁靜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過官藥園延慶坊之東入于洛其渠至天寶中壅蔽不通遂乃涸絕
立德坊北街有泄城坊
自含嘉倉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門南屈而東流經(jīng)此坊之北至東北隅遶此坊屈而南流入漕渠
又坊西街寫□渠
從宣仁門南歧分泄城渠南流與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此坊之西南隅遶出此坊屈而東流入漕渠西有司農(nóng)官硙
道政坊□千金堨
事具河南縣中
歸義坊中瀍水南流
瀍水自修義坊西南流入外郭城南流經(jīng)進德履順二坊之東又東南流穿思恭坊至南門南流經(jīng)此坊入漕渠
分洛堰在厚載門外十八里令每葺堰分洛水以入都城
宋城闕古跡
宋
按宋以河南為別都宮室皆因□□□或增葺而非創(chuàng)造今先序五代而以宋統(tǒng)之
宮城
舊名紫微城
周九里三百步
疑西與北經(jīng)損滅
南面三門正中曰五鳳樓
因唐天佑之名
東曰興教門西曰光政門
二門因唐舊名
東面一門曰蒼龍門
隋之重光門門內(nèi)道北即東宮
西面一門曰金虎門
隋之寶城門唐之嘉豫門
北面一門曰拱宸門
隋唐之[玄]武門大中祥符中改南當五鳳樓
五鳳樓內(nèi)正內(nèi)曰太極殿門
隋之永泰唐之通天干元后隋殿名改易太平興國三年名太極門景德四年改曰太極殿門
門東西各有門
唐初曰萬春千秋今無榜
太極殿門外東西橫門曰左右永泰門
隋之東西華□□□左右延?!酢酢酢?br> 殿曰太極殿
隋之干陽唐之干元明堂□□□□□□□三年改朔元殿后唐同光□年□□□□□□福七年避高祖諱改宣德殿后復為明堂宋太平興國三年改太極按殿中藻井有盤木黃龍勢如飛動太祖嘗彈落其目睛
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東西橫門曰日華月華
門殿后有柱廊次天興殿
大禮宿齋于此舊曰太極后殿太平興國三年改
后有殿閣
其地即隋之大業(yè)唐之天堂
后門
北對建禮門
太極殿門之西面南曰應天門
唐之敷政光范又改應天
次北曰干元門
唐之千福干化又改干元
次北曰敷政門
唐之武成宣政又改敷政
次北文明殿
正衙殿也唐之武成宣政又改貞觀梁開平三年改文明
殿東南隅有鼓樓西南隅有鐘樓東西橫門曰左右延福門殿兩挾曰東上西上閣門
殿后有柱廊
次曰垂拱殿
按唐天佑□后□□□□□□傳是此殿太平興國□□□□垂拱
殿后通天門
后有柱廊
興教門內(nèi)曰左安禮門□□□門東偏左藏庫其西北
鑾和門
太平興國三年改車輅院門曰鑾和
其內(nèi)車輅庫
今庫內(nèi)貯唐及五代車輅甚多太祖開寶九年雩祀用之
左安禮門北曰左興善門
唐左銀臺門梁開平三年改
東偏雜納庫
今庫后盡空地植花木甚盛
其北左銀臺門
唐曰左章善門梁開平三年改
東偏斑院
在雜納庫北
□偏□坊□光政門內(nèi)北中書
在應天門東
中書西右安禮門
□庫之景運門然稍在西不對光政門
次西橫門曰永福門
按后唐同光建左右永福門在□□□南疑興善門是
門西北三司次西斑院右安禮門北曰右興善門
唐右銀臺門梁開平三年改
門內(nèi)東偏樞密院院北裝戲院
與宴殿相近后唐莊宗好俳優(yōu)疑同光中置
西偏崇文院其北右銀臺門
唐曰右章善門梁開平三年改
右興善門內(nèi)東有橫門過宣徽院 其南待漏院北學士院 蒼龍門之正西有東隔門□□□□膺福門
唐曰含章門天佑二年改
次西接通天門之柱□□□□□□東有西隔門次東曰千秋門
唐曰金鑾門天佑二年改
次東接通天門之柱廊 建禮門在天興殿后
南對五鳳殿
北有隔門 次北拱宸門 建禮門之西曰廣壽殿門
門內(nèi)廣壽殿
本名嘉慶殿后唐莊宗末劉皇后焚其殿而遁往太原明宗天成四年重修殿成有司請丹漆金碧以瑩之明宗曰此殿經(jīng)焚不可不修但務宏壯不勞華侈乃改為廣壽殿
殿后隔舍即內(nèi)東門道其北明德殿
太平興國三年改廣壽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
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殿廣壽殿門之西曰明福門其柱廊接通天門
南對文明殿
明福門內(nèi)曰天福殿門門內(nèi)天福殿
唐天佑之崇勛殿后唐同光二年改中興□□□□□□寢殿并門名晉天福二年又改今名□□□□□□也即后唐之絳霄殿太平興國三年改寢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
其次思政殿其次延春殿其次面北武德殿
后唐同光二年以解卸殿為端明殿太平興國三年改
明福門之西曰金鑾殿門門內(nèi)金鑾殿
唐天佑中號太極殿又名思政梁開平三年改曰金鑾用敬翔為金鑾殿大學士即此殿也后唐莊宗復改太極長興中改二儀殿后復改金鑾今殿內(nèi)有佛像經(jīng)藏金箓道場什器局之□
其次壽昌殿
□殿□梁之□□□太平興國三年改金鑾第二殿曰壽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曰長壽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干陽第七殿曰嘉興
其次玉華殿 其次甘露殿 其次長壽殿
今宮內(nèi)次第如此
其次干陽殿 其次嘉興殿
已上洛人名為七殿
金鑾殿門之西曰含光殿門
在千秋門之西對右銀臺門
門內(nèi)含光殿
宴殿也其南廊有裝戲院
殿東廊后有紫云樓
宮中觀宴之所
樓前射弓小院 含光殿后洗澤宮一位建禮門北之東廊曰御廚相對即內(nèi)東門
門外有石師子二制作精巧太祖常以彈彈之其跡見存真宗著彈丸記刻石
北賜食廳其外即北隔門
北對拱宸門已見上
門南□□□□□□門門西有隔門門內(nèi)面南有講武殿
與武□殿相對按唐天佑中□文思球場梁開平三年以行從殿為興安殿球場為興安球場疑是此殿后改名講武
殿后有柱廊有后殿
無名
隔門相對西隔門門西淑景亭位又有隔門以西入后院內(nèi)有長春殿
后唐同光二年建
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臺冰井娑羅亭
貯奇石處世傳是李德裕醒酒石按五代通錄德裕孫敬義本名延古居平泉舊墅唐光化初洛中監(jiān)軍取其石置之家園敬義泣謂張全義請石于監(jiān)軍監(jiān)軍忿然曰黃巢賊后誰家園池完復豈獨平泉有石哉全義嘗被巢命以為詬己即奏斃之得石徙置于此其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狀今謂之娑羅石蓋以樹名之亭宇覆焉
前有九江池
一名九曲池梁太祖沈殺九王之處□□□□□□傾側(cè)墮于池中宮女侍官持扶登岸□□□□□□□也
其南有內(nèi)園門
在含光殿門之西
東宮在蒼龍門
□□□□銀□□□門相對后門在東池門之內(nèi)按后唐莊宗子繼岌為北都留守興圣宮使及平定河南而使名不改明宗初入大內(nèi)居興圣宮疑當時以東宮為之
宮后東池門內(nèi)有飛龍院其西軍器庫門內(nèi)有散甲殿
梁開平三年改弓箭庫殿為宣威殿疑是此殿
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對有夾道門
在拱宸殿內(nèi)
今宮室□□九百九十余區(qū)云
按唐留守府在大內(nèi)廣運門內(nèi)□□□□殿天佑三年改延喜門為宣化門萬壽門為萬春門積慶門為興善門含清門為延義門延和門為章善門保[寧]殿為文思殿天佑中又有積善宮安?!酢跆仆舛旮膽橀T為永曜門太平門為萬春門通政門為廣政門鳳鳴門為韶和門萬春門為□□門莊宗母貞簡曹太后居長壽宮應順時有廣順殿天興殿清泰時有敷政殿[玄]武樓梁有保[寧]鞠場以上皆無考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號南城
宮城之外夾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四面中央共開九門南面三門中曰端門
北對五鳳樓南對定鼎門
東曰左掖門西曰右掖門東面二門南曰賓耀門
隋之東太陽門武德之東明門太帝改賓耀
北曰啟明門
西對宮城之蒼龍門
□□□□□□金耀門
東對賓耀門疑即隋之西太陽門
北曰干通門
東對宮城之金虎門
西面外夾城又二門南曰麗景門
東對金耀門五代實錄皆云上陽門疑曾更易
北曰開化門
東對干通門
北面一門曰應福門
門西向其城至微缺一角按其門五代以來曰甲馬門蓋諸班直宿其內(nèi)
城內(nèi)東偏有太廟尚書省次北左軍二門
在興教門之東門內(nèi)皆班院
西偏郊社御史臺
臺中有開元中御史刻石題名及五代文簿數(shù)庫
次西右軍一門
在光政門之西門內(nèi)皆班院及御園
西夾城內(nèi)有內(nèi)侍班
按唐百司署舍皆列皇城內(nèi)今悉摧圯失其處但舉所在者云梁及后唐有師子門蓋城西門之俗名也
[玄]武神祠
景德三年知河南府邊□言宮苑有[玄]武神京邑人人崇祀已久靈異之跡著于傳聞臣已葺皇城北門欲移像于彼從之
右皇城
按□□□□□□園□□□□□□四年朝陵入洛因臨幸而謁上清宮
東城
宮東之外城也隋筑唐與宋皆仍舊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福門
今為陽監(jiān)前門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今不復□門構但城墻缺□□在□
城內(nèi)有洛陽監(jiān)
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為中京改河南為金昌府筑城東據(jù)澗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于舊僅一里先于正隆初遷府治自水南入城宣仁門里天眷閑遷 宣圣廟學于東城東二百余步大內(nèi)塞南面左右二門
元朝皆如舊制但故皇城內(nèi)暨水南種□民田城內(nèi)止十四坊東城
春融坊崇圣坊思賢坊進賢坊
西城
宣□□□□□□通□□□□□□思政坊銅駝坊
樂豐坊
西關
富教坊洛賓坊津陽坊
然居人稀少□□□舊 【 下闕】
跋
光緒壬申袁漱六前輩臥雪廬藏書輦來廠肆火神廟名鈔舊校觸目琳瑯而值極昂荃孫境又極窘無計得之又不能自己心躍躍然目炯炯然逐日蹣跚書城之側(cè)寢食俱廢見友人中能得者則謹志之為他日借閱地一日見河南志鈔本一巨帙無卷數(shù)用全唐文格子封面題河南志識是徐星伯先生手筆城池宮闕自周至唐悉具知是宋次道河南志之首冊而星伯先生修全唐文時所錄者議價不成次日即為人購去懊惱欲絕后探知歸常熟師所因乞歸錄副而細校之開卷即云河南府路羅城方知大典所錄為元河南志而仍是宋志原文至述元時寥寥數(shù)語必是星伯先生止錄宋志元代事則置之耳唐朝最詳東京城坊考全取于此北魏朝校以伽藍記頗有益處周漢魏晉只能以正史寰宇記校之私心喜甚秘之篋中廿年甲辰交梓人丁德洲刻于金陵三年始畢今春門人陳橫山征君忽覓得阮文達公所刻魏晉四朝洛陽宮殿圖云出自大典亟假讀之文達公跋云余于嘉慶十五六年閑在京師文穎館總閱全唐文時永樂大典多移在館有館中供事鈔得東漢東都城圖一紙西晉洛陽京城圖一紙后魏洛陽宮城圖一紙金墉城圖一紙余閱而喜之亦不能究其從何處鈔出遂令照鈔數(shù)紙知此圖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舊書中之遺跡也有此圖則讀漢晉魏書者皆了然于南北前后城宮殿觀不必推測矣恐日久圖失刻之于板以貽讀書人尋繹而自得之隋文選樓主人識實則摹從此志阮僅以漢晉洛陽宮城圖標題而宋西京圖亦附存焉入之此志豐城劍合矣吾輩抱殘守缺竟有吻合無跡出于意料之外者若唐宮城圖見東京城坊考不必轉(zhuǎn)摹惟宋次道河南志二十卷李氏得月樓書目尚有其書儻一旦復出世閑此數(shù)卷書留覆醬瓿亦所愿矣光緒戊申中秋前四日繆荃孫跋
阮圖訂誤
漢都城 罼罣苑罜誤罣 上商里上誤止
西晉京城 雍門雍誤(玄隹) 陵云臺陵云誤凌靈 聽訟觀訟誤松 顯陽殿陽誤揚 式干殿式誤武 陰流池陰誤除
應有魏京城圖闕 金墉城魏明帝筑非后魏
后魏京城 大夏門門誤殿 李直奴李誤季崔休休誤林 邢巒巒誤為 城陽王徽宅城誤成 延酤里酤誤酷 觴治里治誤冶
宋西京城圖 夾道門夾誤央 娑羅亭娑誤挲 內(nèi)園門園誤□
共三萬九千七百七十八字
目錄
序〔一〕
后漢東都城圖
洛陽宮室圖
宋西京城圖
序〔二〕
卷一
京城門坊街隅古跡
河南府路羅城
定鼎街東長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卷二
成周城闕宮殿古跡
后漢城闕宮殿古跡
十二門
南宮
北宮
城內(nèi)兩宮之外
城外
魏城闕宮殿古跡
宮館池苑
晉城闕宮殿古跡
晉城門十二
宮內(nèi)
太子宮
城之內(nèi)外
卷三
后魏城闕古跡
后魏城門十二
城內(nèi)
城南
城東
城西
隋城闕古跡
皇城
東城
西苑
雜錄
卷四
唐城闕古跡
宮城
東都苑
宋城闕古跡
皇城
跋
序〔一〕
余于嘉慶十五六年間在京師文穎館總閱全唐文時永樂大典多移在館有館中供事鈔得東漢東都城圖一紙西晉洛陽京城圖一紙后魏洛陽宮城圖一紙金墉城圖一紙余閱而喜之亦不能究其從何處鈔出遂令照鈔數(shù)紙知此圖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人舊書中之遺跡也有此圖則讀漢晉魏書者皆了然于南北前后城宮殿觀不必推測矣恐日久圖失刻之于板以貽讀書人尋繹而自得之隋文選樓主人識
后漢東都城圖
(見圖)
洛陽宮室圖
西晉京城
(見圖)
洛陽宮室圖
后魏京城
(見圖)
洛陽宮室圖
宣武永平二年詔定諸門闥名初命中書舍人沈馨以隸書書板題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jié)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清陽門 【 晉之清明門孝文改亦曰稅門又曰芒門】 西明門 【 漢之廣陽門孝文改】 西陽門 【 晉之西明門孝文帝改舊門在邪出孝文帝徙對東陽門】
金墉城 【 在故洛陽城西北魏筑】
洛陽宮室圖
(見圖)
宋西京城圖
(見圖)
序〔二〕
前明盛時泰著棲霞小志一書同里焦竑所刊者也時泰字仲交有文采落拓不偶故自放于山巔水涯馳騁筆墨以自淡其無聊不平之思是書尤其選也攝山擅名蓋盛于齊梁閑騷人逸士棲遲詠歌及英王巨公張皇好事之所為者是書亦未嘗悉具然耳目足履之所及爬羅剔抉靡幽不臻余嘗至山中信宿其地寺宇興廢不盡如仲交所言其題識亦稍晦矣攀蘿捫壁追昔人之踐履悵然者久之則是書之存非獨見古跡變遷不系乎世之遠近亦以知仲交落落可奇不得自肆其意而日與緇流木客徘徊茲山中為可悲也竑刊是書板已亡陽湖孫觀察星衍嘗語余曰此金陵故實也蓋重刊之爰書是以志其歲月云爾嘉慶己卯嘉平月江﹝寍﹞夢六居士甘福書于津逮樓
元河南志卷一
京城門坊街隅古跡
京城
以下自隋通敘至宋
隋曰羅郭城
武后號神都城曰金城唐書曰天寶二年筑神都城羅城號曰金城
周回五十二里
按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
隋大業(yè)元年筑唐長壽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亂摧圮殆盡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庳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復奏加筑于是城雉僅完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
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曰建國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東曰長夏門
在定鼎門東五里
西曰厚載門
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
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羅門
無榜當是取羅郭之義而名之
南曰建春門
建春門在府城東南一十里隋曰建陽唐初改按韋述記中曰建春南曰永通永通周廣順中猶存疑國初廢塞而開羅門
北面二門東曰安喜門
隋曰喜[寧]唐初改
西曰徽安門城內(nèi)縱橫各十街
按韋述記定鼎門街廣百步上東建春二橫街七十五步長夏厚載永通徽安安喜門及當左掖門等街各廣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廣三十一步今不復舊制
凡一百二十坊
隋曰里一百三巿三唐改曰坊今八十八坊隸河南縣三十二坊隸洛陽縣按韋述記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自唐末五代鞠為荊棘后依約舊地列坊云
坊久無榜皇佑二年張奎知府事命布列之洛陽志云凡一百二十坊
明教宜人[淳]化安業(yè)修文尚善樂和正平修行崇業(yè)修業(yè)旌善尚賢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勸善惠詶道術歸德康俗敦化道化溫柔擇善道德仁和正俗永豐修善思順福善惠和安眾興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樂成安遠慈惠上林游奕集賢尊賢章善賢相永泰臨闔延福富教詢善銅駝崇讓履道履信會節(jié)綏福從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歸仁懷仁仁風靜仁延慶[寧]人寬政[淳]風宣風觀德積善從政大同承義明義教義廣利通濟懷義[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義道政永福思恭歸義履順進德溫洛景行北市鄰德敦厚修義時泰時邕立行殖業(yè)豐財教業(yè)毓材德懋毓德審教積德賜福教善興藝通遠
河南府路羅城隋筑
自隋至宋通敘
唐天寶二年筑神都羅城號曰金城當皇城端門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唐曰定鼎街
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今或曰天街按韋述記自端門至定鼎門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時種櫻桃石榴榆柳中為御道通泉流渠今雜植槐柳等樹兩行洛陽志曰褚載定鼎門詩郟鄏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 白傅過天門街詩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 張光朝天門街西觀榮王聘妃詩仙媛來朱邸名王出紫微三周初展義百兩遂言歸鄭國通梁苑天津接帝畿橋成烏鵲助蓋轉(zhuǎn)鳳凰飛霜仗迎秋色星釭滿夜暉從茲盤石固應為得賢妃
街東凡六坊從南第一曰明教坊
唐有龍興觀宋璟宅崔融宅凡坊內(nèi)有韋述記所著隋唐舊跡存者大書之改易者附見其下堙滅者注于坊名之下韋述記后唐事及五代后事雖毀廢皆大書之所以續(xù)舊志之闕
次北宜人坊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諱改俗作仁者非其半坊隋齊王(日東)宅唐為太常寺藥園
西南隅
菏澤寺詳見寺類
次北[淳]化坊
唐有王仁皎宅
次北安業(yè)坊
隋有薛道衡宅唐有太仆寺典廄署霍王元軌宅李懷遠宅
次北修文坊
隋立國子學于此因曰修文有麥鐵杖宅唐顯慶二年盡并一坊之地為雍王宅王升儲立為[弘]道觀因改坊名[弘]道國初避廟諱復曰修文
次北尚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太史監(jiān)本崇賢館又有宗正寺內(nèi)仆局岐王范宅本武三思宅有薛稷畫鶴薛王業(yè)宅本太平公主宅
坊之直北
引龍橋詳橋類天津橋北有就日亭橋南有朝宗亭并錢惟演建
坊之東
郭從義安審琦宅詳宅類
定鼎門街東第二街
北隔洛水當皇城之左掖門
凡六坊從南第一曰樂和坊
唐有國子學本韓王元嘉宅武攸[寧]宅齊景冑宅李適宅李景讓宅
次北正平坊
今或作政平者非是唐有孔子廟國子監(jiān)開元初秘書監(jiān)吳道師撰碑立廟前又有安國女道士觀本太平公主宅平貞宅李迥秀宅路應宅
次北修行坊
唐有奉國寺本張易之宅又豆盧欽望宅李義[琰]宅
次北崇業(yè)坊
唐有福唐觀申王撝宅裴度宅
次北修業(yè)坊
唐有景云女道士觀鄎國公主宅本許敬宗宅代國公主宅本陸頌宅
次北旌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崇化寺[寧]王憲宅本安樂公主宅
定鼎門街東第三街
唐時北當洛水之中橋又當東城之承福門其橋隋大業(yè)初造名立德橋唐干封中韋機徙于東街按承福門今廢
凡八坊從南第一曰尚賢坊
唐有張錫宅父子五人列戟時號萬石張家又武攸宜宅狄仁杰宅裴談宅崔明宅韋湊宅張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唐有司農(nóng)寺司竹園本周思茂宅裴漼宅吳兢宅
次北崇政坊
唐有府學杜景佺宅王志愔宅李伯潛宅
次北宣范坊
隋唐半坊為河南府廨西北去宮城七里古監(jiān)洛城即古之甘羅城也隋置都因平之莫詳置立所由有元行沖宅
次北恭安坊
隋有馮慈明宅唐有太子仆寺褚旡量宅賈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
次北勸善坊
隋有李圓通宅唐有魏征宅后王方慶居之又有竇希瓘宅畢構宅
次北惠訓坊
北至洛水隋有翻經(jīng)館唐有長[寧]公主宅岐王山亭院
半已西道術坊
隋煬帝多忌惡五行占候卜筮醫(yī)藥者皆追集東都置此坊遣使檢察不許出入時改諸坊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藝所聚謂之道術坊唐正觀中并坊地以賜魏王泰泰為池彌廣數(shù)頃號魏王池泰死復立為道術坊分給居人神龍中并入道訓坊盡為長[寧]公主第開元初復舊
定鼎門街東第四街
北隔洛木當北郭之徽安門
即長夏門之西街凡七坊從南第一曰歸德坊
唐有韋承慶宅劉幽求宅劉子[玄]宅長夏亭門內(nèi)客亭也水南倉太祖常幸其所制度甚雄敞按今倉之南有土冢俗傳蔡邕墓疑非是
水南草場次北康俗坊
唐有張說宅陸余慶宅劉知柔宅
次北敦化坊
本曰基化唐景云初避明皇名隋有永昌公主宅唐有麟趾女道士觀賈敦頤宅后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羅宅源干曜宅陸象先宅嗣許王瓘宅
次北道化坊
隋有王邵宅趙才宅唐有定安公主宅皇甫無逸宅本隋蕭琮居后為唐臨宅又有房仁裕宅本隋郡學按道化一作遵化唐中書令崔湜宅悟寂禪院晉開運二年將軍牛氏漢干佑二年沂州刺史李奉先奏賜名武勝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馮拯園今屬民家
次北溫柔坊
唐有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盧光祚居焉后為秦國公主宅又有瓊山縣主宅閣門使薛昭簡園號薛氏
奉親園園內(nèi)流杯石傳自平泉徙致
次北擇善坊
唐有率更寺李績宅張仁愿宅本隋來護兒宅又有宣城公主宅婁師德宅
次北道德坊
本曰道訓北至洛水隋有秦王浩宅唐永昌中析河南洛陽二縣立永昌縣治此坊之東南隅神龍元年省并一坊為長[寧]公主宅及鞠場景龍女道士觀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處焉又有史務滋宅武成王廟后唐樞密使郭崇韜園后沒入官俗名進過園園有十二斗角亭子制作甚精郭崇韜樞密使安重誨宅唐洛州刺史盧萬石德政碑蘇詵八分書
右定鼎街東長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長夏門街之東第一街
定鼎門街東之第五街也南出長夏門唐時此當洛水之中橋乃韋機所徙者按唐李昭德傳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上元中司農(nóng)卿韋機始移中橋置于安眾坊之五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沖注常勞治葺昭德創(chuàng)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唐末其橋亦廢
凡八坊從南第一曰仁和坊
按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和而韋述記白居易集與今洛城所傳并作仁字未詳唐有許欽明宅韋述云此坊北側(cè)數(shù)坊去朝巿遠居止稀少惟園林滋茂耳唐禮部尚書裴寬宅子孫最眾盛尚書兵部侍郎裴鄰宅并失處所
次北正俗坊
唐有[玄]元觀李從遠宅唐太子太傅分司東都李固言宅失處所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蘇逢吉宅贈侍中李谷宅后鬻于張知白家
次北永豐坊
唐有楊再思宅崔泰之宅吳師道宅
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積宅唐有波斯胡寺韋述云坊內(nèi)多車坊酒肆水南巡檢使廨自章善坊徙舊有轉(zhuǎn)運使廨今徙樂成坊
次北思順坊
隋有諸葛穎宅唐有楊纂宅張嘉貞宅嘉貞子延賞延賞子[弘]靖皆為相其居第亭館之麗甲于洛城子孫五代無所加工時號三相張家唐賈敦頤敦實二碑敦頤永徽初為洛州長史其弟敦實后為洛州長史并有惠政民立二碑號棠棣碑后唐大理卿李保殷宅晉戶部尚書致仕鄭韜光宅宋太子少師致仕李肅宅肅仕唐歷五代至建隆初卒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晦叔宅園在宅南街宅有小書樓起居舍人尹洙宅三司副使劉元瑜宅舊有留司御史臺宋徙樂成坊
舊有西雙巿門
今廢
次北福善坊福善坡
坡勢隆起而韋述記不著疑張全義保南州時所筑壘垣其后未嘗平蕩因坊以得名梁刑部尚書致仕張策宅策本居敦化坊相梁太祖風恙致仕居此修篁嘉木圖書琴酒自適后唐太子少傅致仕李琪宅周太子太師致仕白文珂宅自張策至文珂三宅皆失其處所料量院自水北思恭坊徙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知白宅
次北惠和坊
隋大業(yè)四年坊內(nèi)道東南醴泉涌出水面闊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氣如霧疾病者取飲之多效時人謂曰神泉至九年枯竭唐有安修仁宅崇信軍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石守信宅今悉摧毀普明院有水硙
次北安眾坊
北至洛水唐有尹思貞宅
長夏門街之東第二街凡九坊
按九坊之內(nèi)比唐無南市而多安遠一坊又徙上林坊以接慈惠
從南第一曰興教坊
漢泰[寧]軍節(jié)度使慕容超宅超即漢祖同母弟入周賜第于此然未嘗居之在兗州被誅
次北宣教坊
本名[弘]教唐神龍初避孝敬皇帝諱改有懷音府溪園五代時官園舊有東西兩溪今故基石柱僅存唐太子少師皇甫鏞宅全真觀后唐天成四年改崇圣宮宋大中祥符中改
次北陶化坊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唐有桓彥范宅蘇颋宅盧從愿宅王光輔宅唐太子賓客高重宅失處所國子監(jiān)后唐同光三年建文宣王廟于尊賢坊至宋咸平三年重修疑后徙于此舊曰府學景佑元年直集賢院謝絳論奏始正監(jiān)名寶元中立絳影堂于監(jiān)留守推官蔡襄為記
次北嘉善坊
隋有元文都宅韋津宅唐有菏澤寺經(jīng)坊鄭果宅都商稅院舊曰鹽鐵分巡院唐嗣虢王邕宅周中書令馮道宅本后唐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韋說宅說貶夷州宅沒官明宗天成三年以賜道晉天福三年復詔以宅賜道為永業(yè)次西太子少傅致仕柴守禮宅守禮即世宗父世宗即位拜光祿卿致仕為造大第于洛陽月給優(yōu)厚恭帝嗣位加太子少保國初加少傅守禮在洛十五年頗縱恣當時將相王溥王晏王彥超韓令坤等父皆在悉居洛中常與守禮游處任意所適無復拘檢而守禮尤暴橫洛中號為十阿父按此宅顯德六年守禮為太子少保致仕方買之疑為別宅其官修大第今失其處至天禧中守禮[玄]孫元吉復鬻之為陳氏居御史中丞李及宅尚書右丞趙安仁宅太子少傅致仕趙稹宅太子少師致仕任布宅龍圖閣直學士劉[燁]宅龍圖閣直學士郭稹宅
次北唐之南巿
隋曰豐都巿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nèi)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唐貞觀九年促半坊其下通利坊居半坊今不分市通利直接嘉善疑以次皆徙近南所以容增安遠一坊
今通利坊
即南巿通利坊張全義筑壘以居今號舊門下金莎嶺或參沙字轉(zhuǎn)寫妙法尼院漢干佑二年檢校太師安叔干為女登廣以宅建之
次北樂成坊
即唐南市與通利坊之地舊有榷貨務本唐李績宅今廢今禮部侍郎吳育宅本駙馬都尉王承衍宅轉(zhuǎn)運使廨慶[歷]中詔遣京西轉(zhuǎn)運一員居洛尋以非便復許留司御史臺玉沙灘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磧
次北安遠坊
續(xù)增之坊即唐樂成坊之地有李道謙宅魏王符彥卿水磨
次北慈惠坊
唐有姚崇宅按韋述記此坊半已北即洛水之橫堤今乃其北更益上林一坊未詳銀沙灘亦曰銀沙磧
次北上林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洛河竹木務自寬政坊徙清洛館景佑中留守張士遜建為客館濟川亭在洛河中潬西偏張士遜建
長夏門街之東第三街
北隔洛水當北郭之安喜門
凡十一坊
按十一坊之內(nèi)比唐增賢相一坊又徙銅駝以接詢藝
從南第一曰游奕坊
唐曰嘉慶坊內(nèi)有李樹其實甘鮮號嘉慶李其坊改易歲月未獲
次北集賢坊
唐有楊元[琰]宅泉獻誠宅唐中書舍人遜逖宅中書令裴度宅園池尚存今號湖園屬民家太師致仕盧鈞宅失處所太子太師致仕呂蒙正園
次北尊賢坊
唐有楊元[琰]宅泉獻誠宅崔[玄]童宅唐東都留守鄭叔明宅宋開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開府之女尊賢第中有小樓宋夫人習羯鼓之所唐成德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陽雜俎云宅中門外有紫牡丹成樹發(fā)花千余朵今失其處尊賢園官園觀文殿學士張觀園龍圖閣直學士郭稹園提點刑獄廨慶[歷]中徙鄧州其廨舍??臻e
舊有南雙市門
今廢
次北章善坊
唐太子少傅豳國公竇?,{宅昭成太后之弟賜第
其東賢相坊
晉少帝開運二年改中書令桑維翰本貫河南縣章善坊為賢相坊按今乃析章善之東會節(jié)之西增一坊焉尚書刑部郎中王濟宅
次北永泰坊
唐貞觀九年析南市置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張去華宅去華致政園中作中隱亭以見志故相張齊賢居會節(jié)坊號南張去華號北張皆子孫昌熾洛中冠冕二族最盛左軍巡院本吳越國進奏院直史館樂□宅直集賢院李建中宅有書堂號凈居觀文殿學士張觀宅本太子太師致仕呂蒙正宅真宗兩臨幸之
次北臨阛坊
河南府廨唐末張全義為尹徙府廨于此至宋皇佑初夏竦張奎重葺之府東西皆有門其榜錢惟演飛白書張全義德政碑在府南門之西紫嵩館景佑中判府事張士遜建為客館通判府事郭稹為記右軍巡院鹽曲院臨阛館舊監(jiān)院之地張士遜建
次北延福坊
唐有福先寺水硙四輪齊轉(zhuǎn)萊國公寇準宅本洛民左氏居有紫牡丹花者準謫官始創(chuàng)之專句司太子太保呂端宅
舊有雙市門
今廢
次北富教坊
尚書禮部侍郎吳育園
次北詢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郭廣敬宅后為姚崇山池院崇薨為金仙公主所市
次北銅駝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坊之西北
會通橋
長夏門街之東第四街凡八坊從南第一曰崇讓坊
唐有蘇颋竹園韋述記云此坊出大竹及桃諸坊即細小唐兵部尚書顧少連宅與其下皆失處所河陽節(jié)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隱即茂元婿有崇讓宅詩數(shù)篇太仆卿分司東都韋瓘宅瓘自州觀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過浯溪題云公司優(yōu)閑誠為忝幸宦涂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卻歸來還是杜陵一男子余洛川敝廬在崇讓里有竹千竿有池一畝罷郡之日攜猿一只越鳥一雙迭石數(shù)片將歸洛中方與猿鳥為伍得喪之際豈足介懷
次北履道坊
隋有樂平長公主宅即文帝長女周宣帝后也又有宇文愷宅唐有源□贊宅高力牧宅長壽寺果園唐吏部尚書崔群宅失處所端明殿學士李淑宅
次北履信坊
本恭儉坊避武太后曾祖名改唐有邠王守禮宅本
霍王元祥宅又有館陶公主宅唐太子少保韋夏卿宅宅有大隱洞其下皆失處所武昌軍節(jié)度使元稹宅太子賓客李仍淑宅宅有櫻桃池仍淑嘗與白居易劉禹錫會其上
次北會節(jié)坊
唐有祆祠后唐齊王張全義入梁名宗奭梁太祖干化元年七月辛丑幸宗奭私第宰臣視事于歸仁亭至甲辰歸內(nèi)今失所在尚書右仆射魏仁浦園太祖幸洛仁浦獻其園牡丹有魏紫蓋出于此園側(cè)有宅位今并荒廢太子太師王溥宅溥居喪留守向拱為營園宅相傳其地本唐徐堅宅而韋述記不載林木豐蔚甲于洛城以嘗監(jiān)修國史洛人名王史館園司空致仕張齊賢宅園在宅之南吏部尚書溫仲舒園舊有治院今廢
舊有東雙市門
今廢
次北綏福坊
唐有道沖女道士觀河南縣廨張全義祠堂全義為尹時民為立生祠后設木主祭之皇佑初族孫奎知府事重葺之命從事吳師孟為記
凈寶尼院
晉天福三年后唐明宗王淑妃兄萬榮以宅建禮部尚書范雍宅雍再知府事葺園亭甚佳
次北從善坊
唐長壽中以蕃胡慕義請立天樞武太后析洛陽永昌二縣置來庭縣廨于此坊以領四方蕃客后蕃客隸鴻臚寺神龍元年省孝敬皇帝廟禮閣新儀曰開元七年建廟于東都從善里天寶之后祠饗遂絕唐左散騎常侍劉子[玄]宅子[玄]開元中史官而韋述記載宅在歸德坊其曾孫敦儒有孝行正元末旌表門閭洛中人謂之劉孝子其宅乃在從善坊疑曾徙居今失其所在太師趙普宅普為留守官為葺之凡數(shù)位后有園池其宏壯甲于洛城迄今完固不壞普以太師歸其第百日而薨子孫皆家上都嘗空闃之尚有樂器壺酒簿書之類扃鎖甚多周司空蘇禹珪宅在趙普宅東相鄰太子太保致仕楊凝式宅宅纔三十余閑其地南北長園林稱是而景趣蕭灑人號錦纏襻自后凡更數(shù)主凝式為太子少師最久又歷左右仆射致仕改太子太保卒而世人但呼楊少師今保平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彥博家廟并宅慶[歷]元年郊祀赦許三品以上立家廟而未有奉其詔者皇佑三年公為宰相奏于河南府建私廟可之其制四室自宋大臣有家廟此為始焉其地本梁宋州宣武軍節(jié)度使袁象先宅[寧]福觀晉天福二年建靖安觀俗曰土星觀至宋嘉佑四年判河南府文潞公奏改潞公親題其額
次北睦仁坊
按仁字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而韋述記與今洛城所傳皆作仁唐時坊內(nèi)出柿實俗偁睦仁之柿嘉慶之李甘露院漢干佑三年建周廣順三年賜名有雕木經(jīng)藏其制甚巧麗官水硙號睦仁(石靡)太子太傅致仕李迪園本袁象先園園有松島太子少傅致仕趙稹水硙
次北嘉猷坊
北至洛水嘉猷園俗傳后唐明宗置有池號嘉猷潭舊為都人游泛之所
長夏門街之東第五街凡八坊從南第一曰里仁坊
次北永通坊
本曰依仁按韋述記此坊東出外城之永通門其后門塞又改坊名唐虢州刺史崔元亮宅失其處所
次北利仁坊
唐有慕容詢宅
次北歸仁坊
泰山廟唐干[寧]元年建香林禪院晉天福五年故相盧文紀買園地建漢干佑二年賜名殿壁道士焦知雄畫羅漢世稱奇筆歸仁亭見會節(jié)坊張全義宅注中觀文殿學士丁度園本唐相牛僧孺歸仁園池石僅存此纔得其半進過園后唐明宗時民楊行己獻之俗以進過為名
次北懷仁坊
南街東出外城之建春門唐有徐彥伯宅張嘉福宅
次北仁風坊
俗作仁豐非是唐有魏元忠宅坊南運渠太師趙普園有水硙
次北靜仁坊
唐有官藥園
次北延慶坊
北至洛水
右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定鼎門街之西第一街□□□□□凡六坊從南第一曰[寧]人坊
本曰[寧]民避唐太宗諱改其后多曰[寧]仁唐有龍興寺崔日用宅唐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虛心宅
次北寬政坊
隋有于仲文宅隋唐河南縣治于此坊又有舒王元名宅后為駙馬都尉裴巽宅鄭萬鈞別宅崔日知宅榆柳園俗傳隋煬帝置垣墻內(nèi)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園與獅子園隔街相對興禪師碑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胡霈然書
次北[淳]風坊
隋有圓行寺唐有楊宏武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風坊
隋有衛(wèi)文升宅唐有李嶠宅蘇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時稱巧絕安國寺舊在水南宣風坊本隋楊文思宅后賜樊子蓋唐為宗楚客宅楚客流嶺南為節(jié)愍太子宅太子升儲神龍三年建為崇因尼寺復改衛(wèi)國寺景云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后復葺之改為僧居諸院牡丹特盛今徙東城承福門內(nèi)為祝厘之所內(nèi)有八思巴帝師殿
次北觀德坊
隋于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觀德之義因以名坊又有國子監(jiān)唐初唯內(nèi)臣所居長壽中敕不許它人居止景福寺本唐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業(yè)坊徙景福尼寺于此會昌中廢晉時為宣徽院軍將朱崇□宅因穿地得石佛遂奏建為寺天福二年賜以舊額而僧居之寶華院后唐長興二年建晉天福三年賜名
次北積善坊
北至洛水隋有周法尚宅唐有明皇舊宅本高士廉宅亦號五王子宅分院而居明皇八分書院額右金吾衛(wèi)韋機宅后為邱神績宅神績誅以賜張易之易之誅為將作監(jiān)又有崔神慶宅后為崔日用宅太微宮天寶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廟于東都積善坊九月改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二年改太微宮
坊之北月陂
河南圖經(jīng)曰洛水自苑內(nèi)上陽宮南彌漫東注隋宇文愷版筑之時因筑斜堤束令東北流當水沖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其西有上陽積翠月陂三堤記唐明皇開元末作三堤命李適之撰記永王璘書其記云及泉而下巨木飛輪而出伏水然后積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銳上余皆殘缺不可辨按月陂已見上上陽積翠疑取二宮之名以名堤今堤石皆摧慶[歷]中造會通橋亦多徙置之記之背列明皇諸子及當時公卿名位世傳安祿山陷洛陽觀之云此多有賢士之名蕃音偽為鹽豉遂號鹽豉碑福嚴院晉天福八年建開運元年賜名院多植牡丹
定鼎門街之西第二街
北隔洛水當皇城之右掖門
凡六坊
按六坊之內(nèi)比唐多廣利一坊自第三街徙
從南第一曰從政坊
唐有李杰宅
次北大同坊
本曰植業(yè)隋大業(yè)六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qū)資貨六十六行因亂廢唐顯慶中因舊市以名坊唐有洛汭府
次北承義坊
唐有申王撝宅后為王毛仲宅唐刑部尚書韋抗宅
次北明義坊
本曰顯義避唐中宗諱改隋有蜀王秀宅唐有韋安石宅
次北教義坊
唐有武后母榮國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凄感乃徙于積德坊此坊唐與禁苑連接
次北廣利坊
北至洛水即唐洛濱坊之地垂拱中筑入苑按廣利坊本在厚載門街之西西市之北其后徙于此地
定鼎門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載門街凡五坊
按五坊內(nèi)比唐增懷義一坊
從南第一曰通濟坊
按韋述記厚載門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次北廣利坊其北抵苑第二街街西從南第一曰通濟坊今乃與西巿相通其西南即京城西南隅也坊內(nèi)隋有姚辨宅甲弩坊天經(jīng)宮乃文帝寢廟唐有望仙橋南對厚載門北對右掖門今廢
次北懷義坊
按韋述記唐通濟坊即隋懷義坊今通濟外更增懷義蓋唐廣利坊之地廣利即隋富義坊隋有陳叔寶宅
次北[淳]和坊
次北南里坊
按韋述記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今皆居其北
次北北里坊
右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北當徽安門西街凡六坊街
按六坊之內(nèi)比唐多道義一坊
從南第一曰承福坊
按韋述記東城之南永福門外有承福坊次東玉雞坊次東銅駝坊次東上林坊次東溫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北漕南二水之間然后敘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立德而下凡四坊今洛城承福依舊外玉雞易名銅駝卻在上林之東二坊徙河之南溫洛徙近西皆不能詳究且從之為定又承福在立德之南故并以書之
次北立德坊
在宣仁門外街南唐有王本立宅后為都水監(jiān)吏部選院胡祆祠慶福尼院后唐明宗孫女公主為尼號[弘]愿大師永洛長興三年建院賜名長興積慶尼院命翰林學士李懌為之記晉天福三年改廣福院至宋昭憲太后侄女出俗居此院太平興國三年賜今名洛人但名公主院今院內(nèi)有明宗及晉高祖畫像盤桌器用尚有舊物立德禪院后唐同光二年莊宗為僧無學大師契澄建三年賜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驍勇善斗戰(zhàn)號史銀槍從莊宗入洛自請度為僧壽安禪院梁開平二年龍虎軍統(tǒng)軍袁象先建正明二年賜名院有羅漢閣凈眾禪院梁正明元年建后唐天成二年賜名普濟尼院后唐同光二年建賜名四年兵火焚蕩后重葺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鄒王楊慶宅許道進宅唐有左金吾衛(wèi)都亭驛又按河洛記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儉送降款以清化里紀洪政宅為賓館以處儉梁泰[寧]軍節(jié)度使劉鄩宅[以下至劉濤宅皆失處所]后唐昭懿夏皇后廟
明帝后泰王閔帝之母晉革命徙后唐神主于此天福四年又遷入至德宮后唐廢帝宅天成二年賜帝為河中節(jié)度使失守命歸私第后唐端明殿學士呂琦宅與廢帝宅相近秘書監(jiān)致仕劉濤宅太祖時人太微宮唐之[弘]道觀有老君像明皇肅宗二像侍立天佑二年柳璨奏改曰太清宮尋改為太微宮又云璨于清化坊舊昭成寺基建太微宮按寺在其北道光坊而此通入清化未詳梁開平元年改太微后唐同光元年復為宮天禧三年王欽若奏重葺之加西位廊廡及真武殿天圣元年始成
舊有北雙市門
今廢
次北道光坊
隋有元壽寺唐有昭成寺舊洛陽縣廨
次北道義坊
續(xù)添長興應圣禪院梁正明四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
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唐永徽中改隋有楊義臣宅千金堨法會禪院后唐清泰元年建晉開運三年兼侍中景延廣奏賜名長興保壽禪院梁正明三年建后唐長興三年賜名周時廢至宋開寶五年重修集福禪院后唐長興四年兼中書令李從敏建漢干佑元年賜名有(麥肙)(麥戈)場
東城之東第二南北街北當徽安門東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nèi)比唐多永福一坊
從南第一曰永福坊
其南唐之中橋南當長夏門此坊續(xù)添奉慈禪院晉開運二年兼中書令景延廣為母建三年賜名
其東思恭坊
唐有張大安宅李多祚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按韋述記思恭在歸義之北乃反之未詳其南即舊玉雞坊之地瀍水自北來東南合洛河鎮(zhèn)國橋跨之馮起知府時嘗修之后錢惟演重建用石腳銳其前橋南猗亭從事歐陽修為名爾雅石杠謂之猗亭南金沙灘亦曰金沙磧普慶禪院梁正明六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天福資慶尼院后唐長興二年前金州防御使萇從簡建晉天福二年賜名都亭西驛本糧料院慶[歷]中西夏款附歲時遣使經(jīng)途遂建驛以處
次北歸義坊
唐秘書監(jiān)致仕穆[寧]宅今失處所福勝禪院本唐大中中福建觀察使李貽孫宅后唐清泰中曹太后為明宗追福建院殿東有經(jīng)藏經(jīng)秩純緣皆用太后宮中衣服裁制今尚鮮明板廊周匝東臨瀍水西有羅漢殿洛人因此但名羅漢院太平禪院在福勝院后唐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號太平寺后廢復建為太平禪院慶[歷]五年并入福勝院今舍宇皆摧圮廣順智度禪院漢干佑元年建周廣順元年賜名隆慶尼院周廣順二年符彥卿女為尼以宅建院顯德元年賜名魏王符彥卿宅今廢慧云尼院晉天福五年建
次北履順坊
隋有牛[弘]宅唐有沙苑監(jiān)杜康祠天慶尼院周顯德二年太祖妃李氏為尼皇城內(nèi)建院端拱二年詔徙于舊宅因賜名按實錄廣順二年以洛京潛龍宅為天勝禪院今洛城更無有疑便是此今院內(nèi)有周太祖世宗二畫像俗號太后院安化禪院后唐長興二年建晉天福三年賜名
次北進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義宅唐有郟鄏府長興應福禪院后唐長興二年僧惠(王巳)建四年賜名惠(王巳)仕莊宗為將軍后為僧俗號將軍院天福寶地禪院后唐天成二年建晉天福七年賜名有慈氏閣
東城之東第三南北街北當安喜門西街凡六坊
按六坊之內(nèi)比唐多北巿鄰德二坊
從南第一曰溫洛坊
按韋述記溫洛坊當在積德坊之南今非舊所其南即銅駝坊之地
其東景行坊
唐有華嚴寺鄭善果宅其南即拜洛壇太府寺賜坊之地都亭驛前臨瀍水后對應天禪院舊驛舍庳陋皇佑初知府事張奎葺之始為宏敞什器皆具唐制駕在京有馬九十匹在岸之北
次北北市坊
本臨德坊唐顯慶中立為北市后廢市因以名坊
次北鄰德坊
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天福延慶禪院后唐長興中義州刺史劉再金以宅建晉天福六年賜名資圣禪院后唐同光二年建天福二年賜名普安禪院梁正明五年建尼院至宋皇佑四年始為應天院廨院
次北敦厚坊
隋有觀王楊雄宅
次北修義坊
北抵城晉司空裴楷墓
從南第一曰時泰坊
隋有通遠橋跨漕渠橋南通遠市周六里市南臨洛水有臨寰橋唐有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續(xù)添此坊水北倉本梁太祖宅開平元年號大昌宮敬翔興創(chuàng)編遺錄云竟不施行乃以為太倉興福尼院太子太師致仕宋彥筠以宅建漢干佑三年賜名
其東時邕坊
隋有蘇威宅唐有郯王府本鄭貴妃宅其南即上林官園之地唐戶部尚書致仕崔俊宅嚴因院晉天福七年公主建尼院九年賜名至宋[淳]化三年改為僧院廣順洪福尼院晉天福七年建周廣順元年賜名[弘]福至宋避廟諱改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唐有大圣真觀水北巡檢使廨上東門草場其東北有土臺俗傳云晉石崇寵姬綠珠墓而韋述記不載疑非是
次北殖業(yè)坊
晉司空王戎墓封演見聞錄曰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傍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元君王公之銘銘有數(shù)百字然則古人葬者已有石記其銘今尚存數(shù)十字俗傳為朱買臣墓非是衛(wèi)國寺唐神龍二年節(jié)愍太子建以本封為名會昌中廢光化中復建有小院十一廣順洪壽禪院梁干化二年建周廣順二年賜名
次北豐財坊
北抵城唐有薛元超宅
東城之東第五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nèi)比唐多教業(yè)一坊然教業(yè)亦舊坊名
從南第一曰教業(yè)坊
按其地乃唐毓材坊其南即教弩場之地長興保慶尼院本泰山廟地梁正明五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中有慈氏閣俗曰閣子寺
次北毓材坊
其地乃廣德懋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洛陽縣廨居此西去宮城八里又有李雄宅大云寺后魏建凈土寺隋大業(yè)四年自故城徙建陽門內(nèi)唐正觀三年復徙于此長壽二年改大云會昌中廢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小院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唐有洛陽縣廨斗富臺今洛人相傳云石崇王愷筑會之所而韋述記不著疑妄
次北審教坊
北抵城唐有王晙宅
東城之東第六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nèi)比唐多賜福教善二坊而易教業(yè)之名
從南第一曰積德坊
隋曰游藝坊盡一坊為楊素宅宅有沈香堂按其南即溫洛之地唐有司農(nóng)寺輸場長松營太平公主園
次北賜福坊一
續(xù)添本教業(yè)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有長孫熾宅天女尼寺唐正觀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會昌中廢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有小院二十九
次北教善坊
續(xù)添亦教業(yè)坊之地
次北興藝坊
唐有麟趾尼寺金谷府
次北通遠坊
北抵城按明皇雜錄曰開元中樂工李龜年能歌特承顧遇于東都通遠坊大起第宅僭侈踰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晉公度購得之移于定鼎門別廬號綠野堂
右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按蕭穎士集興敬里有秘書少監(jiān)趙驊宅驊字云卿子宗儒相德宗而韋述記無興敬坊疑后改之
元河南志卷二
成周城闕宮殿古跡
河南府古城特眾書謂周公召公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者所筑乃周王城即武王謂為天室定鼎于郟鄏之所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者所筑乃成周下都周處殷民兩城東西相去四十里而王城西近澗水南臨洛水平王東遷宅是靈王時谷洛斗將毀王宮是已蓋谷水即澗水也至隋煬聽蘇威言南當伊闕東去王城五里為宮大業(yè)十三年遂平毀王城而皇城處城西偏外筑宮城宮城東復為東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嶺大為羅城而洛貫其中以象天津號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其留守分司御史臺漕運使司河南府河南縣皆在水南金于正大初筑城東臨瀍水南仍承福門迤東西據(jù)東城之西故皇城北縮于東城之郛僅一里為中京金昌府置留守司凡官署公廨悉自水南徙入實今府城也周下都至敬王避子朝之亂遷居之以其狹小晉魏舒會諸侯毀狄泉而大之有南北宮漢高祖欲都此聽婁敬張良之言遂都長安至光武竟都之歷魏晉元魏皆以為都唐日尚佳今為邱墟矣大抵周召營卜之城今皆夷蕩或半存茲輯洛陽志至城闕宮殿乃為詳著之庶幾后人易喻云又云王城即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言毋遠天室者周公成王成其志召公實先經(jīng)理之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為朝會之地周公留后治之至平王東遷都此
周書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制博物記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洛水北至郟山春秋左氏傳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郟杜預曰郟王城也按周書云成周蓋誤當為王城也
面有三門凡十二門南城門曰圉門東城門曰鼎門
帝王世紀曰東南門名鼎門蓋九鼎所從入
北城門曰干祭
春秋左氏傳昭二十四年晉侯使士景伯蒞問周故士伯立于干祭而問于介眾杜預曰干祭王城北門介大也酈元水經(jīng)注曰子朝之亂晉所開也
余名不傳每門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車從中央南北之道為經(jīng)東西之道為緯涂闊二十步王宮當中涂之經(jīng)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宮有五門曰路門應門雉門庫門皋門宮有六寢前曰路寢余五寢居后總曰燕寢
東北一寢春居之東南一寢夏居之西北二寢秋冬居之中央一寢季夏居之
其內(nèi)有后之六寢九嬪以下分居之近郊三十里之地為明堂以祀文王事上帝
高三丈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九堂十二室每堂四戶八牖其宮方一百步
左巷
杜預曰近東城
又志云成周之城周之下都也即周公成王患四方之遠監(jiān)三監(jiān)之叛又卜瀍水東惟洛食作此以處商民欲徙周而居之至敬王避子朝之亂遷于是及敬王徙都晉侯合諸侯于狄泉始大其城帝王世紀曰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故春秋稱率諸侯之徒修繕其城以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壞狄泉而廣焉又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曰王城去洛城四十里城內(nèi)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二步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城周公所制東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樓櫓外有溝渠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蓋周敬王所都之地所謂東周也后漢魏晉隋并都于此城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按成周即漢洛陽縣陸機所謂洛陽城蓋成周也今故洛陽城即成周之城舊址尚存俗傳東西六里南北九里亦曰九六城與帝王世紀元康地道記不異
宣榭
講武屋也
襄宮
襄王廟也
呂溫古東周城銘并序魯昭公三十二年周萇[弘]合諸侯之大夫城成周晉女叔寬曰天之所壞不可支也萇[弘]違天必受其咎異歲周人殺萇[弘]左氏明征以為世規(guī)俾持顛之臣沮其勝氣非所以厲尊王垂大順也予經(jīng)其地而作是銘
文王受命肇興西土周公作洛始會風雨居中正本拓統(tǒng)開祚盛則駿奔衰則夾輔平王東遷九鼎已輕二伯之后時無義聲大夫萇[弘]言抗其傾坐召諸侯廓崇王城雖微遠猷實被令名宜福而禍何傷于明立臣之本委質(zhì)定分為仁不卜臨義不問無天無神唯道是信國危必危國滅不振求而不獲乃以死徇興亡理亂在德非運罪之違天不可以訓升墟覽古慨焉遐憤勒銘頹隅以勸大順
后漢城闕宮殿古跡
后漢都城即周敬王會諸侯毀狄泉大筑成周為都之城有南北宮光武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又云后漢都城有南宮北宮光武因周敬王都而廣大之今白馬寺東遺址僅存門十二
十二門
南面四門正南曰平門
一作平城門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開蔡邕曰平城門正陽之門也與宮連郊祀法駕所從出門之最尊者漢官秩曰平城門為宮門不置候按靈帝紀曰南宮平城門當是宮在門之內(nèi)所以連言也李尤銘曰平門督司午位處中外臨僚侍內(nèi)達帝宮正陽南面炎暑赫融
東曰開陽門
應劭漢官儀曰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來止樓上后瑯邪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忽然飛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視之則此是也因以名門李尤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已清明冠節(jié)太陽進起
西曰宣陽門
按漢志十二門名有小苑門而獨無銘莫知其方所而十道志列在平城之西董卓傳孫堅軍太谷進宣陽城門注曰洛陽記南面有四門從東第三門也是則小苑亦名宣陽
次西曰津門
當洛水浮橋下一作津城門又作津陽門李尤銘曰名自定位惟月在未溫風郁暑鷹鳥習鷙
東面三門南曰旄門
一作宣平門又曰望門李尤銘曰旄門值季月位在辰順陽布惠貧乏是振
中曰中東門
李尤銘曰東處仲月厥位當卯鸧鹒有聲鷹隼匿爪除去桎梏獄訟勿考
北曰上東門
按賈誼疏曰擇良日立諸子雒陽上東門之外是則西漢時已有上東門矣漢舊儀曰冊皇太子諸侯王皆于上東門李尤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條風動物月正孟春
西面三門南曰廣陽門
李尤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涼風時至白露已分
中曰雍門
一曰雍城門李尤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盲風寒濁鷹歸山阜 【 鷹一作燕】
北曰上西門
應劭漢官儀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厄于戌故以丹飾之門上有銅璇璣玉衡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戍菊黃豺祭號令嚴悉
北面二門東曰谷門
一作谷城門李尤銘曰谷門北中位當于子太陰主刑殺伐為始 【 子或作丑始作首】
西曰夏門
一作夏城門李尤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不周用事[玄]冥幽晦陰陽不通螮蝀匿彩迎冬北壇順陰所在
南宮
南宮南臨洛水去北宮七里
在平城門內(nèi)高祖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偶語南宮之名見于西漢之初水經(jīng)注曰漢世洛陽宮殿門題多是大篆或云蔡邕書
朱雀蒼龍白虎元武闕北闕
洛陽故宮名曰北闕南宮闕曰武闕
司馬門
史記注曰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nèi)兵衛(wèi)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賈誼書曰天子宮門曰司馬門
掖門
漢制內(nèi)至禁者為殿門外出大道為掖門應劭曰掖者言在司馬門之旁掖也
南端門
薛綜曰南方正門也
卻非門 九龍門
薛綜曰九龍本周時殿名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亂繞故曰九龍
章臺門
崇德殿前
樂成門
南宮中門
敬法門 含章門 嘉德門 盛德門 會福門 威興門 宜秋門 承明門 金馬門
東門京所造武帝令東方朔等待詔于內(nèi)
鴻都門
靈帝命蔡邕書五經(jīng)刻石立此
登賢門 青瑣門
黃門郎旦暮拜處
春興門 崇德殿
宮之正殿
卻非殿
光武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
章德殿
前殿
玉堂殿
前有后殿中平三年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
嘉德殿
在九龍門內(nèi)孝仁董皇后常居之稱永樂宮
宣德殿
建武二十年詔置名馬式于前殿前
樂成殿 承福殿 宣室殿 明光殿
尚書郎奏事此殿
顯親殿 建始殿
東有太倉武庫
含章殿
山謙之丹陽記曰含章名起后漢
敬法殿
明德馬皇后以疾坐殿之東廂
銅馬殿 清涼殿 鳳凰殿 黃龍殿 壽安殿 竹殿
自敬法已下見洛陽宮殿名在南宮中
中德殿 平朔殿
見洛陽故宮名
千秋萬歲殿 溫德殿 靈臺殿
靈帝中平二年南宮火續(xù)漢志曰時燒靈臺殿樂成殿延道西燒嘉德和驩殿
楊安殿
獻帝自長安還張楊嘻修洛宮以為己功因以楊名殿
云臺內(nèi)有廣室殿洛陽地記曰云臺高閣四閑
蘭臺
蘭臺石室宣名鴻都皆藏典策之所
阿閣
馬嚴祭蚩尤明帝御阿閣士眾
長秋宮
內(nèi)有和驩殿
東西宮
衛(wèi)宏漢舊儀曰帝為東宮皇后為西宮
東觀 承風觀
陸機洛陽記曰在南宮高閣十二閑
承善闥 仁壽闥
班固定建武注記于此
承明堂 萬金堂 嘉德署 南署 武庫 侍中廬
洛陽故宮名曰在南宮中
太倉西園
靈帝造萬金堂于園中有少華山
北宮
蔡質(zhì)漢官典職曰南宮至北宮中央作大屋復道三行天子案行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wèi)兩宮相去七里古詩云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止車門
有南門東西門漢官典職曰朱雀門在止車門內(nèi)
朱雀蒼龍白虎元武闕
漢官典職曰偃師去宮三十五里望朱雀五闕德陽殿其上郁律與天連
司馬門 掖門
又有南掖北掖東掖西掖左掖虎賁掖門
端門
馬融對策于北宮端門
廣義門 云龍門
宮東門
神虎門
宮西門
朔平門 東明門 德陽門 崇賢門
在云龍門內(nèi)
金商門
在神虎門內(nèi)
鐵柱門
李松奉引更始馬驚奔觸北宮鐵柱門
盛饌門 建禮門
在崇賢門內(nèi)尚書郎更直門外
含德門 章臺門 德陽殿
東觀漢記曰明帝欲起北宮尚書仆射鍾離意上書諫出為魯相后起德陽殿殿成百官大會上謂公卿曰鍾離尚書若在不得成此殿殿前有東閣漢官典職曰德陽殿畫屋朱梁柱皆金鏤一柱三帶韜以赤緹周旋容萬人激洛水于殿下洛陽宮殿簿曰殿南北行七丈東西行三十七丈四尺應劭漢官儀曰在崇賢門內(nèi)李尤銘曰皇考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側(cè)[弘]誕彌光大漢體天承以德陽崇高[弘]麗包受萬方內(nèi)綜朝貢外示遐荒蓋北宮殿之最尊者
崇德殿
亦明帝造薛綜曰崇德在東德陽在西相去五十步
龢驩殿 安福殿
薛綜曰龢驩安福二殿在德陽殿南
宣明殿
在德陽殿后
溫明殿 章德殿 壽安殿
或作德陽宮內(nèi)殿名
含德殿 章臺殿 天祿殿 溫飾殿 迎春殿 永[寧]殿 崇政殿
在金商門內(nèi)
永樂宮
續(xù)漢志曰德陽前殿西北入門內(nèi)永樂太后宮即桓帝母也
增喜觀
和喜鄧后即此閣門宮人
白虎觀
白虎門名于門立觀因名之內(nèi)有殿章帝會群儒講五經(jīng)同異
九子坊
漢宮閣名曰洛陽故北宮有九子坊
東西掖庭 崇德署
在金商門內(nèi)
鉤楯署 掖庭署 朔平署
右北宮
城內(nèi)兩宮之外
城內(nèi)街二十四
漢官典職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
長壽街
光武見陳留吏牘抵言于長壽街上得之
萬歲街 土馬街
已上見應劭風俗通義
銅駝街
華延俊洛陽記曰漢有兩銅駝在宮之南街四會道頭夾路東西相對高九尺漢時所謂銅駝街又曰洛陽又有香街陸機洛陽記曰俗語曰金馬門外聚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風土記曰石季龍后取銅駝向鄴
香街
見上按二十四街所見惟五
三市
華延俊洛陽記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馬市在大城之東
都亭二十四
見上又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nèi)都亭二十四
芳林亭 奉常亭 廣世亭 昌益亭 廣莫亭 定陽亭 遮要亭 暴室亭 廣陽亭 西明亭 萬歲亭
按亭在故嵩陽縣西北已載登封事中此云城內(nèi)都亭恐非足
文陽亭 東明亭 視中亭 東因亭 建春亭 止奸亭 德宮亭 東陽亭 千秋亭 安眾亭 孝敬亭 清明亭
已上惟奉常一亭見漢書余見延俊記而失一名
里 【 城內(nèi)】
按城之內(nèi)外皆有里名今但錄所見者又呂靜韻集大(上□下車)里名在洛陽不知時代今附見之 【 (上□下車)音轘】
步廣里
在上東門內(nèi)有翟泉
永和里
有董卓宅
永安宮
洛陽宮殿名曰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洛陽宮殿簿曰宮內(nèi)有景福殿安昌殿延休殿有園東京賦曰永安離宮修竹冬青又永安有候臺李尤銘曰合歡黃堂中和是遵舊廬懷本新果暢春候臺集道俾司星辰豐業(yè)廣德以協(xié)天人萬福來即嘉娛永欣
高安館
李尤銘曰巍巍高安明圣是修嶕峣麗館窗闥列周增臺顯敞禁室靜幽長除臨起欞檻相承圣朝明察同保休征
太尉府
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蔡質(zhì)漢官典職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后盜神器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說明帝以為司徒司空府已榮欲更治太尉府府公趙熹也西曹椽安眾鄭均素好名節(jié)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旱魃為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云漢之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陳之即見聽許其冬帝幸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嘆息曰椎牛縱酒勿令乞兒為宰時熹子世為侍中驂乘歸具白之熹以為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
司徒府
漢官典職曰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周禮有外朝干寶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置相國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闌不設鈴不警鼓言其深大闊遠無節(jié)限也周禮王之會同軍旅甸役之禱祠肄儀為位鄭元注肄習也若今時肄司徒府也
司空府
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nèi)與上文不同
承華廄
順帝漢安元年置
騄驥廄
東觀漢記曰靈帝光和四年初置騄驥廄領郡國調(diào)馬調(diào)謂征發(fā)
中藏府 承祿署 圃囿署 謻門
在小苑門內(nèi)冰室門也東京賦曰謻門曲榭薛綜曰冰室門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為道水經(jīng)注曰謻門即宣陽門也門內(nèi)有宣陽冰室漢書曰幽平之后分為二周有逃責之臺服虔曰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迫主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劉德曰洛陽南宮謻臺是也謻音移又直移反帝王世紀曰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于民無以歸之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洛陽南宮謻臺是也
濯龍園
司馬彪續(xù)漢書曰在洛陽西北角續(xù)漢志曰近北宮明德馬后置織室于園中又按桓帝祠黃老于濯龍宮薛綜注東京賦引洛陽圖經(jīng)曰濯龍池名故歌曰濯龍望如海河橋渡似雷疑皆在園中因以名又有濯龍池
芳林園
在步廣里明帝詔先帝時靈芝生芳林園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有崇光華光二殿
修明苑
內(nèi)有華陽殿興嘉殿
九龍池 御龍池 白石池 天泉池 梁冀宅
張璠漢記曰梁冀于洛陽城內(nèi)起甲第作陰陽殿連閣洞房
右城內(nèi)兩宮之外
城外
城外門亭十二
漢官典職曰洛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今所見惟九亭
津門亭
東海王疆薨顯宗出幸津門亭發(fā)哀
皋門亭 宣德亭 長壽亭 宣陽亭
宣陽門外
凡陽亭
城西
夕陽亭
城西又按晉賈充出鎮(zhèn)長安百寮餞送于此自旦及暮故曰夕陽亭疑因其舊名
萬壽亭
夏門外
臨平亭
疑在城北
里
錄所見者
上商里
賜鮑永洛陽商里宅東觀記曰上商里也陸機洛陽記曰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以名
明堂靈臺辟雍
光武中元元年建漢官儀曰明堂去平城門二里所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歷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四門外有水以節(jié)觀者門外皆有橋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漢宮閣疏曰靈臺高三丈十二門水經(jīng)注曰高六丈方二十步張衡東京賦曰左制辟雍右立靈臺薛綜注曰德陽殿東西非也
太學
光武建武五年起陸機洛陽記曰在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靈帝召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石于是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揚等奏定六經(jīng)刊于碑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千余人填塞街陌其碑為古文篆隸三體立太學門外
雩場
在明堂南
承光宮 胡桃宮
在廣陽門外
平樂觀
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銅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觀一作館靈帝設秘戲以視遠人東京賦曰平樂都場示遠之館
長樂觀
疑在北門外
宣陽觀 四百尺觀
靈帝光和五年起在阿亭道
千秋觀 鴻池觀 泉城觀 揚威觀 石樓觀
五觀見陸機洛陽記云在洛陽城外
鼎中觀
輿地志曰在洛陽西南洛水北是成王定鼎處
西苑
順帝陽嘉元年起又有西園續(xù)漢書曰中平二年造萬金堂于西園
鴻德苑
桓帝延熹元年置在津城門外
顯陽苑
延熹二年造
罼罜苑
靈帝光和三年作二苑東苑周一千五步中有漁梁臺西苑周三千三百步并在宣平門外
靈琨苑
亦靈帝光和三年作
平樂苑 上林苑
洛陽宮殿名有平樂苑上林苑
右城外
按漢宮殿名曰洛陽有泰夏門閶闔門西華門萬春門長秋門景福門永巷門丙舍門鴻都門金牙門不老門定鼎門又洛陽故宮名曰有飛兔門廣懷門明禮門千秋門金門笙鏞門神仙門又有照園九谷池八溪池皆莫知所在今附見
魏城闕宮殿古跡
宮館池苑
魏城門十二
皆循漢名明帝造三層樓于夏門去地十丈故陸機與弟書云大夏門有三層樓高百尺
宮室
按魏略曰董卓燒南北二宮魏武帝更于夏門內(nèi)立北宮魏世宮殿名所見獨少疑承漢之舊故也其宮榜多梁鵠八分體南宮既建明帝令侍中韋誕以古篆書之
司馬門
明帝景初二年鑄銅人二號翁仲列坐于門外水經(jīng)注曰王有五門皋庫雉應路門也明帝改雉門為閶闔門又曰明帝始筑闕崩壓殺數(shù)百人遂不復筑故無闕門
承明門
陸機洛陽記曰承明門后宮出入之門吾常怪曹子建詩謁帝承明廬問張公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會皆由承明門
云龍門
明帝造
肅城門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集諸儒于肅城門內(nèi)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太極殿
明帝青龍三年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華延俊洛陽記曰殿有四金銅柱戴延之西征記曰太極殿上有金井闌金博山鹿盧蛟龍負山于井上又有金獅子按此殿水經(jīng)注曰是漢南宮崇德之基歷代正殿皆以太極名之自此始也
九龍殿
青龍二年崇華殿災改名九龍引谷水過其前高堂
隆傳曰時郡國有龍九見故曰九龍魚豢魏略曰殿前有玉井綺闌
建始殿
見上
昭陽殿
見上在太極之北明帝所治鑄黃龍高四丈鳳凰二丈置殿前又魏志曰明帝建昭陽殿公卿以下至于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式干殿 顯陽殿
明帝景初閑造皇后正殿也按晉文帝諱昭遂改曰顯陽而此與昭陽兩出未詳
嘉福殿
文帝明帝并崩于嘉福殿
崇華殿
文帝疾篤司馬懿曹真陳群見于崇華殿之南堂
仁壽殿
魏志曰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屢降于仁壽殿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芳林園仁壽殿前
文昌殿
文帝黃龍元年冬至日黃雀集于文昌殿前見曹植表
含章殿
顯陽之東
徽音殿
顯陽之西
云氣殿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之北有云氣殿
芙蓉殿 九華殿 承光殿
三殿見洛陽宮殿簿
干元殿 避雷室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龍室
御龍室
見上
總章觀
見上又有百葉鈔曰魏筑總章觀建翔鳳于其上使八方才人六宮女尚書居之李善注文選總章觀明帝立
聽訟觀
明帝太和元年改平望觀為聽訟觀其西北即華林園隸簿
凌霄觀
明帝作凌霄觀始構有鵠巢其上侍中高堂隆曰起闕而鵠巢不得居之象
崇文觀
明帝青龍二年造集善屬文者充之
宣武觀
明帝于宣武場上為欄苞虎爪牙使力士袒裼迭與之搏縱百姓觀之
元武館東堂西堂
山謙之丹陽記曰東西堂亦魏制于周小寢也
翦吳堂
見魏名臣奏
陵云臺
文帝黃初二年筑在宣陽門內(nèi)韋誕題名榜經(jīng)曰發(fā)白為轆轤絞上楊龍驤洛陽記曰高二十丈登之見孟津世說曰陵云臺樓觀極精巧先稱平眾材輕重當宜然后造構乃無錙銖遞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崩壞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便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永始臺
魏略曰黃初五年文帝東征留郭后于永始臺
三層樓
魏略曰武帝立北宮明帝造三層樓高十丈陸機與弟書曰大夏門魏明帝造有三層樓高百尺
百尺樓
洛陽記曰洛陽城內(nèi)西北隅有百尺樓文帝造
鞠室
明帝青龍元年鞠室災
永[寧]宮
齊王時曹爽用何晏之談遷太后于永[寧]宮專擅朝政
華林園
即漢芳林園文帝黃初五年穿天淵池六年又于池中筑九華臺明帝取白石英及五色文石于太行谷池之山起景陽山于園中帝躬自握土以率群臣景陽山北結方湖湖中起御坐石前建蓬萊山景陽山東有九江中作員壇三破之俠水得相通故曰濯龍芳林九谷八溪避齊王名改華林有疏圃天淵池中有殿悉是洛中故碑累之南有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洛陽圖經(jīng)曰華林園在城內(nèi)東北隅水經(jīng)注曰華林園疏圃中有古井悉玟玉為之以緇石為口工作精密獨不變古璨焉如新
桐園 靈芝池
黃初三年穿
幽泉池 陰流池 鳴鶴池 流杯池
郭緣生述征記曰廣陽門北明帝流杯池猶有處所池西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臺
蒙汜池
明帝于宮西鑿池以通御溝義取日入蒙汜為名至晉張載作賦曰幽瀆傍集潛流獨注澹淡滂沛更來迭去仰承河漢吐納云霧
靈臺辟雍
陸機洛陽記曰靈臺在洛陽南去城三里又曰辟雍在靈臺東相去一里俱魏所徙
太學
正始中立篆隸古文三字石經(jīng)又刊文帝典論六碑附其次
渭陽館
明帝為外祖母甄氏筑館侍中繆襲曰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渭陽里
又名其里
西橋
魏略曰洛陽城西橋中橋洛水浮橋三柱三柱三公象也
十里一亭
魏略曰從長安至大秦人民連屬十里一亭
右宮館池苑內(nèi)外兼錄
按丹陽記曰漢魏殿觀多以復道相通故洛宮之間七百余閑華延俊洛陽記曰堂皇宮殿皆石玉珰龍桷藻梲
晉城闕宮殿古跡
晉城門十二
晉都城亦在成周門十二
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十二門門有閣閉中開左右出入城內(nèi)大道三中央御道兩邊筑土墻高四尺公卿尚書章服從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夾道種槐柳樹晉書曰洛陽御道筑墻高丈余百郡邸舍皆在城內(nèi)又曰洛陽十二門皆有雙闕有橋橋跨陽渠水按輿地志曰洛陽城四面有陽渠水即周公所制也土源出幽谷東流注城西北角分流繞城至建春門外合又折而東流注于洛朱超石與兄書曰洛下道路本好行種青槐蔭映可愛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nèi)宮殿臺觀府藏寺舍凡有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門自劉曜入洛元帝渡江官寺里閣鞠為茂草
南面四門曰平昌門
漢之平門
開陽門 宣陽門 津陽門
漢之津門按永嘉二年王彌至洛陽屯于津陽門彌兵敗燒建春門而東疑此用漢名為津陽門
東面三門曰清明門
漢之宣平門
東陽門
漢之中東門
建春門
漢之上東門一曰上升門按永嘉二年王彌燒建春門已見上三年劉曜以兵屯于上東門而一門二名未詳
西面三門曰廣陽門 西明門
漢之雍門
閶闔門
漢之上西門
北面二門曰廣莫門
漢之谷門
大夏門
漢之夏門魏曰大夏
長春門 朱明門 青陽門 承明門 崇禮門
已上見晉宮閣名
云龍門
楊駿被討主簿請燒云龍門以示威駿曰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燒之
風虎門 神獸門
東對云龍門
宮內(nèi)
萬春門 太極殿
洛陽宮殿簿曰太極殿十二閑殿前南行仰閣三百二十八閑南上總章觀閣十三閑東上凌云臺閣十一閑殿前有兩株萬年樹
建始殿 明陽殿
本昭陽殿避文帝諱改
式干殿 暉章殿 顯陽殿 含章殿
又有含章鞠室
徽音殿 崇賢殿 仁壽殿
殿前有大方銅鏡向之寫人形體
百福殿 章華殿 嘉福殿 宣光殿 修明殿 嘉樂殿 芙蓉殿 章陽殿 百兒殿
又有百子殿
芳德殿 清暑殿 靈圃殿 承光殿 永[寧]殿 景福殿 延休殿 虞淵殿 洞冥殿 安昌殿 明光殿 萬年殿
已上見晉宮閣名及洛陽宮殿簿
東堂 西堂 宣猷堂 堯母堂 長壽堂 則百堂螽斯堂 休征堂 延祿堂 承慶堂 仁壽堂綏福堂 含芳堂 樂昌堂 椒華堂 芳香堂 顯成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寧]堂 桃閑堂皇
洛陽記曰洛陽宮有桃閑堂皇杏閑堂皇(木奈)閑堂皇竹閑堂皇李閑堂皇魚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戲堂皇水碓堂皇擇果堂皇
金光閣 清陽閣 朱明閣 承休閣 安樂閣 白藏閣 顯仁閣 崇明閣 章德閣 飛云閣 安世閣 長安閣 文成閣 明慶閣 崇陽闥 延明闥通明闥 修云闥 通福闥 徽音闥 承休闥元明闥 元暉闥 崇禮闥 白藏闥 羲和溫房顯昌坊 修成坊 綏福坊 延祿坊 休征坊 承慶坊 桂芬坊 椒房坊 舒蘭坊 藝文坊 鳳凰樓 伺星樓
已上并見晉宮閣名
[弘]訓宮
懷帝立惠帝羊皇后居之
臨商觀
陸機洛陽記曰宮中有臨商陵云宣曲廣望閬風萬世修齡總章聽訟凡九觀皆高十六丈以云母著窗里日曜之煒煒有光輝又曰八觀在宮之西惟聽訟一觀在東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城十八觀皆施元檻鐵籠疏云母幌而不載十八觀名蓋兼宮外而言也
陵云觀 宣曲觀 廣望觀 閬風觀 萬世觀 修齡觀 總章觀
觀內(nèi)有儀鳳樓觀之南別有翔鳳樓又有慶云樓
聽訟觀
陸機與弟書曰聽訟觀東作百丈許廊屋
元覽觀
洛陽宮殿簿曰觀南行至臨商觀高閣五十五閑
東汜觀 清覽觀 高平觀
洛陽宮殿簿曰觀南行至清覽觀高閣六十四閑
見親觀
洛陽宮殿簿曰閣九閑
高樂觀 萬年觀
已上建康宮闕簿引洛宮中所有
射雉觀
在廣陽門之西北
弗雞臺
同上
崇文臺 陵云臺
述征記曰臺有明光殿西高八丈累磚作道通至臺上登臺迥眺究觀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岳之秀極也
冰室
陸機洛陽記曰冰室在宣陽門內(nèi)常有冰天子用賜王公眾官戴延之西征記曰凌云臺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經(jīng)日猶堅述征記曰冰井在陵云臺北古舊藏冰處
春王園
陸士衡詩曰逍遙春王圃李善曰晉宮閣名洛陽宮
有春王園
瓊圃園 云芝園 石祠園
并見晉宮閣名在洛陽宮
右宮內(nèi)
太子宮
陸機洛陽記曰太子宮在大宮東簿室門外中有承華門
承華門
見上
崇政殿
晉太子宮有崇政殿
右太子宮
城之內(nèi)外
千秋門
齊王冏臣五人大治第舍開千秋門南墉以通西閣
平君門
華延俊洛陽記曰平君門漢小苑南門也
宣武觀
晉宮閣簿曰在大夏門內(nèi)東北故云南望天淵池北瞻宣武場
璽觀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在廣陽門北
斗雞臺
述征記曰廣陽門西南有劉曜壘壘西曜試弩棚西北有斗雞射雉臺
射雉臺
見上
永[寧]宮
洛陽宮殿簿曰有連閣二百八十六
琁華宮
有玉井
華林園
內(nèi)有崇光華光疏圃華延九華五殿繁昌建康顯昌延祚壽安千祿六館園內(nèi)更有百果園果別作一林林各有一堂如桃閑堂杏閑堂之類有古玉井悉以玟玉為之園內(nèi)有方壺蓬萊山曲池
平樂苑 鹿子苑
在河南縣
桑梓苑
城西
元圃園
楊佺期洛陽記曰東宮之北曰元圃園內(nèi)有宣猷堂
舍利池 都亭池 靈芝池 潛靈池 綠池 靈臺明堂 辟雍 國學 太學
述征記曰國學在辟雍東北五里太學在國學東二百步
前后左右將軍府
陸機洛陽記曰五營校尉前后左右將軍府皆在城中潘岳宅之西
三市
閑居賦曰陪京泝伊面郊后市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凡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臨商觀之西馬市在大城之東洛陽縣市在大城南然此市洛陽縣也一說三市謂平樂市金市馬市也金市在凌云臺西北對洛陽壘馬市在大城東前有石橋悉用大石下員以通水可過大舫洛陽故宮名曰馬市在城東吳蜀二主館與相連水經(jīng)注曰馬市即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處晉志曰五部三市東西七里南北九里
百郡邸
陸機洛陽記曰百郡邸在城中東城下步廣里
銅井
洛陽記曰宮墻西有兩銅井連御溝名曰蒙汜
太倉
在建春門內(nèi)杜預曰翟泉在太倉西南
常滿倉
建春門外
永安里
宣帝宅
汶陽里
趙王倫宅
延嘉里
夏侯湛宅 【 嘉一作喜】
德宮里
潘岳宅
宜春里
左思所居
白社里
董京字威輦初至洛陽被發(fā)而行逍遙吟詠常宿白社中時乞于市殘碎繒絮結以自覆金帛佳綿則不肯留其里在建春門東
步廣里
在翟泉側(cè)晉起居注曰永嘉元年里內(nèi)地陷有二鵝出一蒼一白蒼者沖天白者在地陳留孝廉董養(yǎng)曰步廣里即周之狄泉舊盟會之地也蒼者胡象白者晉象今胡色盛晉色弱其可言乎
諸里
晉宮閣名曰洛陽城中諸里年和里宜壽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學里富弼里大雅里孝敬瑞安城里左池里東臺瑞安民里延壽里日中里西國里東牛里谷陽里北恢瑞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賜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陽里利民里西樂里北溪里西義里中統(tǒng)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諸坊
晉宮閣名曰洛陽宮有顯昌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征坊承慶坊福昌坊壽成坊宣光坊安樂坊舍利坊益壽坊永壽坊城祚坊陽遂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恭職坊繁昌坊吉陽坊肅成坊按唐坊名通謂之里如白樂天居履道坊亦曰履道里今有坊又有里未詳
城內(nèi)都亭
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nèi)都亭華林奉常廣世昌益廣莫定陽遮要暴室廣陽西明萬歲文陽東明視中東因建春止奸德宮東陽千秋安眾孝敬清明二十四亭
金溝
王濟移第即北邙山下時洛京地貴濟買地為馬埒編錢滿之時人謂之金溝
賈充宅
宣武場西
石崇宅
在翟泉側(cè)有綠珠樓
水衡署
谷水東右出為方湖東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水衡署在其所
阮曲
谷水又東南轉(zhuǎn)屈東注謂之阮曲蓋阮嗣宗所居之地
南浮橋
河南郡縣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橋晉書夏統(tǒng)字仲御會稽永興人母病乃詣洛陽市藥會三月上已洛中王公以下并至南浮橋士女駢填車服燭路統(tǒng)時在船中曝所市藥物貴人車乘來者如云統(tǒng)并不之顧太尉賈充怪而問之統(tǒng)初不應重問乃徐答曰會稽夏仲御也
七里澗
在馬市東與鹿苑相接澗有石梁即旅人橋也洛陽記曰城東有石橋以跨七里澗
右城之內(nèi)外
按洛陽宮殿簿及古宮名有飛兔門廣德門明理門望鍾門神仙門萬春門昌福堂徽音堂嘉德堂魚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戲堂皇九華堂皇虛德堂修成堂望舒涼室清暑涼室含章鞠室靈芝鞠室又戴延之西征記有郁金屋皆不分魏晉之閑今附見之
元河南志卷三
后魏城闕古跡
后魏京城亦在成周門十二
按后趙石虎建武十一年司豫荊兗二十六萬人城洛陽宮至后魏門有三道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陽周巡故宮基跡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乃定遷都詔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jīng)始洛京又命青州刺史劉芳中書舍人常景造洛陽宮殿門闥之名經(jīng)途正其號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官文武盡遷洛陽宣武永平二年又詔定諸門闥名初命中書舍人沈馨以隸書書板題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jié)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南有四門東曰開陽門次西平昌門次西宣陽門次西津陽門東有三門南曰青陽門
晉之青明門孝文改亦曰稅門又曰芒門
中曰東陽門北曰建春門西有四門南曰西明門
漢之廣陽門孝文改
次北西陽門
晉之西明門孝文改舊門在東南邪出孝文徙對東陽門
次北閶闔門
北舊徙門稍南
次北承明門
遷京之始宮闕未就孝文帝徙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數(shù)臨幸焉因開此門當金墉城前東西大道而未有名時人謂之新門群臣常逆帝于新門帝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此門當以承明為稱
北有二門東曰廣莫門
自廣莫至大夏宮觀相連
西有大夏門
宣武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門甍棟峻麗
城內(nèi)
宮室
按宮殿多仍魏晉舊名或云依洛陽圖修繕某所某居疑總名閶闔宮然又與上門名相犯
閶闔門闕
閶闔門外挾
大司馬門 端門 止車門 朱華門 干明門 云龍門
宮東門
神虎門
宮西門
千秋門
宮西門西對閶闔門
東掖門 西掖門 大極殿
宣武景明三年成
式干殿 徽音殿 顯陽殿
安道武以來宗室于此殿
宣光殿
劉騰廢靈太后于此殿
明光殿
莊帝誅爾朱榮之所
理訴殿
宣武延昌元年立理訴殿申訟匭以盡冤窮之理
清暑殿 觀德殿
宴射之所
光極堂 宣極堂 清徽堂 西柏堂 凝閑堂
胡太后置鐘于此堂
茅茨堂
后魏書任城王澄從高祖于觀德殿高祖曰躬以觀德次之凝閑堂高祖曰名要有其義此堂天子閑居之義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后作茅茨堂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游凱廡此坐雖非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于元凱
東堂 含溫堂 聽訟觀
宣武永平元年詔依洛陽舊圖修
流化池
取干道曲成萬物無滯之意
洗煩池 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為一里里開四門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總二百二十里按城之大小見上文而陽衒之增廣而言者蓋兼城之外也又按宣武景明二年發(fā)畿內(nèi)夫五萬五千人筑京師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罷蓋廣陽王嘉所請云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
太尉府
在閶闔門南永[寧]寺東西對永康里即舊銅駝街其左是魏晉故廟地水經(jīng)注曰自此南直宣陽門經(jīng)緯通達皆列馳道往來之禁一同兩漢凡官寺里名居第惟舉載于書者
昭元曹
太尉府南
御史臺
太尉府北
左衛(wèi)府
在閶闔門前御道東
司徒府
左衛(wèi)府南
大將軍高肇宅
司徒府東
國子學
司徒府南
宗正寺
國子學南
太廟
宗正寺南
護軍府
太廟南
衣冠里
護軍府南
右衛(wèi)府
御道西
太府寺
右衛(wèi)府南
將作曹
太府寺南
太社
將作曹南
司州
太社南
凌陰里
司州南四朝藏冰處
尚書省 延年里
在西陽門內(nèi)御道北即晉時金市北有蒙汜池夏則有水冬則竭
司空劉騰宅 太仆寺
劉騰宅東
乘黃署
太仆寺東
武庫署
即魏相國司馬文王府庫也在乘黃署東東至宮門
永康里
在西陽門內(nèi)御道南
領軍將軍元又宅
穿故井得石銘是漢太尉荀彧宅
義井里
在永康里東里北門外叢樹下有甘井石槽鐵鑵以給行人
司空府
在太倉南
太倉署
在東陽門內(nèi)道北
導官署
太倉署西
治粟里
導官署南里內(nèi)倉司官屬居之
宜壽里
治粟里西
中書侍郎王翃宅
晉有中書監(jiān)荀勖宅又有侍中石崇宅宅有園池
永和里
在清陽門內(nèi)御道北
里內(nèi)有太傅錄尚書長孫稚右仆射郭祚吏部尚書邢鸞廷尉卿元洪超衛(wèi)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宅
皆朱門華屋當時名為貴里乃漢董卓宅地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魏時猶有水冬夏不竭掘地者輒得金寶邢鸞家嘗掘得丹砂及錢數(shù)十萬銘曰董太師之物后夢卓索之鸞不與經(jīng)年鸞卒
句盾典農(nóng)籍田三署
建春門內(nèi)御道南
司農(nóng)寺
籍田署南
御道北有空地擬作東宮
即晉之太倉
步廣里 蒼龍海
太倉西南即翟泉也其周三里水猶澄清洞底明靜魚鱉鱗甲皆可辨孝文以翟泉在華林園東因名為蒼龍海
河南尹廨
翟泉之北
永安里
不知其所
齊王蕭寶寅宅
右城內(nèi)
城南
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曰利民里
里內(nèi)有靈臺舊基漢光武建者東有辟雍魏武建者
明堂
宣武八年詔建孝明正光中始成在辟雍之西南上圓下方八窗四闥
開陽門外三里御道東曰勸學里有太學
里內(nèi)有漢太學學堂前石經(jīng)春秋尚書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存十八碑復有四十八碑隸書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又贊學碑一魏文典論碑六至太和十七年猶有四碑孝文題為勸學里太學宣武時方成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遷石經(jīng)于鄴
延賢里
在勸學里東有尚書令王肅宅肅為南齊秘書丞奔魏時孝文新營洛邑凡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孝文重之因名其里曰延賢
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浮橋
號永橋神龜中常景為銘南北兩岸有四華表舉高二丈上作金鳳凰
永橋以南員邱以北
按后魏書宣武景明二年筑圓邱于伊水之陽
伊洛之閑夾御道東有四夷館
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
西有四夷里
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
金陵館歸正里
吳人投魏者處金陵館三年以后賜宅歸正里宣武景明初齊建安王蕭寶寅奔魏封會稽公筑宅歸正里后晉爵齊王尚南陽長公主寶寅恥與夷人同列令公主啟帝求入城乃賜宅永安里又張景仁者與寶寅同至拜羽林監(jiān)亦賜宅此里民閑號吳人坊里
近伊洛二水三十余家自立巷市所賣多水族時人謂之魚鱉市景仁亦恥之遂徙居孝義里孝明正光四年梁武帝子西豐侯蕭正德來奔處金陵館為筑宅歸正里后正德以宅建歸正寺
燕然館歸德里
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以后賜宅歸德里正光中北夷郁久閭阿那肱來朝處之燕然館賜宅歸德里北夷入侍者常秋來春去避中國之熱時人謂之雁臣
扶桑館慕化里
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
崦嵫館慕義里
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
四通市
四夷慕化之民萬余家別立市于洛水南號四通市民閑謂為永橋市伊洛之魚多于此賣魚味甚美京師語曰伊洛鯉魴貴于牛羊
永橋南道東有白象師子二坊
宣武永平二年干陀羅國獻白象背設五采屏風七寶坐床容數(shù)人詔養(yǎng)象于乘黃曹象壞屋毀墻走出百姓驚怖胡太后遂徙象于此坊又(口厭)噠國獻師子亦畜此坊莊帝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師子馴伏可覓試之乃詔近山州縣捕虎鞏縣山陽并送二虎一豹見師子皆瞑目不敢仰視園中有一盲羆取試之聞其氣驚怖曳鎖而走普泰元年節(jié)閔并令放還山林
津陽門外御道西高陽王雍宅宅北中甘里
右城南
城東
建春門外有租場
即舊常滿倉孝文令為租場聚蓄貢賦
谷水周圍遶城至此東入陽渠橋有四石柱
在道南銘云漢陽嘉四年將作大匠馬憲造孝明孝昌三年大雨道南柱埋沒劉澄之山川古今記戴延之西征記并云晉大康元年造非也
御道北曰建陽里
里內(nèi)有土臺高三丈上作二精舍中朝時旗亭也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有鐘一撞之聞五十里胡太后徙置宮內(nèi)其地即白社董威輦居處
東石橋即市南也
在建春門外一里余晉太康元年造南有晉時牛馬市刑嵇康之所
橋北大道東曰綏民里有洛陽縣廨
臨渠水縣門外有洛陽令楊機清德碑
里東曰崇義里東有七里橋
以石為之
三門
七里橋東一里郭門開三道時人號為三門離別者多云相送三門外
東陽門外一里御道北曰東安里內(nèi)有駙馬都尉司馬悅濟州刺史刁宣幽州刺史李直奴豫州刺史公孫讓四宅門外二里御道北曰暉文里
即晉之馬道里
里內(nèi)有太保崔光宅太傅李延實宅
即蜀主劉禪宅延實莊帝之舅其宅東有吳主孫皓宅
又有冀州刺史李韶宅即晉司空張華宅
秘書監(jiān)鄭道昭宅御道西曰敬義里有典虞曹里南曰昭德里有尚書仆射游肇御史中尉李彪七兵尚書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農(nóng)張倫五宅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儉素倫性豪侈齋宇服玩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造景陽山重巖復嶺嵚崟相屬山情野興之士游以忘歸天水人姜質(zhì)志性疏誕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見倫山愛之造庭山賦行于世
清陽門外有太廟門外二里御道北曰孝敬里門外三里御道南曰景[寧]里御道北曰孝義里
里西北隅有蘇秦冢
驃騎大將軍魏子建宅
收之父
里東洛陽小市北有車騎將軍張景仁宅
自歸正里徙
又有照義里
右城東
城西
后魏西明門外一里有太社御道北太尉清河王懌宅
懌宣武之弟被遺詔輔孝明時帝始六歲胡太后臨朝事皆諮之熙平神龜閑勢傾人主第宅踰于高陽西北有高樓俯臨朝市樓下有儒林館延賓堂形制如清暑殿園中有土山釣池懌愛賓客府僚臣佐皆一時俊選正光初元乂劉騰害懌太后復政為懌追福以宅建沖覺寺
西陽門外一里御道南司州牧城陽王徽宅
永安中北海王入洛徽獨從莊帝至長子城徽愿入洛陽舍宅為寺及北海敗遂建為宣忠寺
御道北侍中尚書令臨淮王彧宅宅有園池林木或引賓客賦詩荊州人張斐詩曰異林花共色別樹鳥同聲彧以蛟龍錦賜之次有得緋紬紫綾者河東裴子明詩不工罰酒一石子明飲八斗而醉眠
門外四里御道南洛陽大市
周八里市東南有皇女臺或云漢時皇殤女埋于臺側(cè)故以名又有漢梁冀宅西有河陽縣臺市西北有土山魚池亦冀所造漢書所謂采土筑山十里九阪以象二崤者
侍中侯剛宅
在河陽縣臺東
市東有通商達貨二里
里民盡工巧以屠販為業(yè)有劉寶者最富州郡都會之處皆立一宅宅各養(yǎng)馬十疋宅宇踰制服飾擬于侯王
市南有調(diào)音樂肆二里
里內(nèi)絲竹謳歌天下妙妓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為壯士歌項羽吟征西將軍崔延伯愛之正光末萬俟丑奴寇涇岐詔延伯總步騎五萬討之延伯出師于洛陽城西張方橋公卿祖道延伯危冠長劍曜武于前僧超吹壯士曲于后聞者勇奮延伯每臨陣常令僧超為壯士聲甲冑之士莫不踴躍丑奴募善射者僧超死焉
市西有延酤治(酉□)二里
里民醞酒為業(yè)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季夏盛暑以罌貯酒暴日中經(jīng)一旬酒味不動飲之醉而不醒京師朝貴出郡登藩遠相餉饋踰于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赍酒赴州路逢盜飲之即醉皆被禽獲因此復名獲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
市北孝慈奉忠二里
里民以賣棺槨賃輀車為業(yè)
又有準財金肆二里
富商貨殖之民處之尚書左仆射元順聞準財里內(nèi)頻有怪異遂改為齊諧里
自延酤以西張方溝以東南臨洛水北達芒山其閑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為壽邱里皆宗室所居
民閑號王子坊皆崇門豐室洞戶連房有河閑王琛宅最為豪首妓女三百人有婢朝云善吹篪能為團扇歌隴上聲琛為秦州刺史諸羌外叛屢討之不降琛令朝云假為貧嫗吹篪而乞丐諸羌聞之悉皆流涕迭相謂曰何為棄墳井在山谷為寇也即相率歸降秦民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琛在秦州無政遣使向西域求名馬遠至波斯國得千里馬號曰追風赤次有七百里者十余疋皆有名號以銀為槽金為镮鎖諸王服其豪富琛常語人云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jīng)r我大魏天王耶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五色繢為繩又造迎風館于后園窗戶之上列錢青璅琛嘗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百余口他物稱是酒器有水晶缽馬瑙琉璃碗赤玉卮數(shù)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無又陳女樂名馬引諸王案行府庫謂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經(jīng)河陰之役諸王殲盡其宅多以為寺壽邱里閑列剎相望四月八日京都士女多至河閑寺觀其堂廡焉又有侍中尚書令東平王略之宅后為追先寺
里西曰宜年里有陳留王景皓宅侍中安定公胡元吉宅出閶闔門外七里有長分橋
晉時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壞民舍立石橋以限之長則分流入洛故名曰長分橋或云晉河閑王在長安遣張方征長沙王營軍于此因名為張方橋后民閑語訛號為張夫人橋
橋西有千金堰
右城西
隋城闕古跡
皇城
隋都城即今河南府路東去漢魏所都之成周四十里西去王城五里煬帝始遷焉
以下自隋通敘至宋
羅郭城
唐武后號神都城亦曰金城天寶二年筑神都羅城按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十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
大業(yè)元年筑唐長壽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亂摧圯殆盡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卑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復奏加筑于是城雉僅完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
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建國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東曰長夏門
在定鼎門東五里
西曰厚載門
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
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羅門
無榜當取羅郭之義名
南曰建春門
隋曰建陽唐初改按韋述記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周廣順中猶存疑宋初廢塞而開羅門
北面二門東曰接喜門
隋曰喜[寧]唐初改
西曰徽安門宮城曰紫微城
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在都城之西北隅
衛(wèi)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jiān)筑宮城兵夫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余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內(nèi)諸殿及墻院又役十余萬人直東都土工監(jiān)當役八十余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余萬人
南面四門正門曰則天門
門有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一百二十尺南去端門五百步王世充僭位改順天門
東曰興教門
去則天門二百步留守居于門外東城屈向北有門東啟曰永康門
又東曰泰和門
去興教門二百步并重觀門內(nèi)左右藏庫左藏屋六重重二十五閑總一百五十閑右藏屋兩重總四十閑
西曰光政門
去則天門二百步門西城屈向北有門西啟曰隆慶門
東面一門曰重光門
內(nèi)即東宮
西面一門曰寶城門
門上曰飛云觀
北面一門曰[玄]武門
南對則天門
[玄]武門北曰曜儀門
號曜儀城
其北曰圓壁門
號圓壁城
門之西曰方諸門
在寶城門西街之北三里
則天門北曰永泰門
相去四十五步王世充改曰建明門
東西橫門曰東華門曰西華門永泰門北曰干陽門
相去四十步并重樓東西軒廊周匝
正殿曰干陽殿
去干陽門一百二十步殿三十閑二十九架闊九丈從地至鴟尾二百七十尺有三階軒其柱大二十四圍南軒垂以朱絲網(wǎng)絡王世充改曰福光殿庭東西有鐘鼓重樓漏刻在樓下左右各有大井井面闊二十文
隋煬帝冬至干陽殿受朝詩北陸隆冬盛南至晷漏長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至德慚日用治道愧時康新邑建嵩岳雙闕臨洛陽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碧空霜華凈朱庭皎日光纓佩既齊齊鐘鼓何煌煌文戟翊高殿采旌分修廊元首乏明哲股肱資賢良舟楫佇有寄庶此王化昌 牛[弘]奉和冬至日干陽殿受朝應詔恭己臨萬寓宸居馭八埏作貢菁茅集來朝圭幣連司儀三揖盛掌禮九賓虔重欄映如壁復殿遠非煙
東西上閣
在干陽殿北各十二步
大業(yè)門
在干陽門北三十步
門內(nèi)大業(yè)殿
相去四十步其規(guī)制類干陽而小
興教門北曰會昌門
去會昌門二百步入內(nèi)尚食進食尚藥進藥內(nèi)上進物皆由此門
會昌門道左
有內(nèi)殿內(nèi)省少府內(nèi)監(jiān)內(nèi)尚光祿尚尉
道右
有門下內(nèi)省左六衛(wèi)內(nèi)府左監(jiān)門內(nèi)府
重潤門
在章善門內(nèi)橫街東一百二十步
光政門北曰景運門
相去二十步在永泰門西二百步與會昌門并步廊連匝坐宿衛(wèi)兵
次北曰顯福門
去景運門二百步入內(nèi)命婦入朝學士進書皆由此門入
景運門道左
有內(nèi)史內(nèi)省秘書內(nèi)省學士館右監(jiān)門內(nèi)府右六衛(wèi)內(nèi)府鷹房內(nèi)甲庫
道右有命婦朝堂□□□日法云二道場通真玉真兩壇接西馬坊
志靜殿
在顯福門北三十步周以軒廊即宮內(nèi)共事佛像之所
修文殿
在志靜門橫街東四十步殿內(nèi)藏正御本書
西有閶闔門
相去百步門南北有仰觀臺高百步門西一百三十步即寶城門
出東華門東有文成門
相去四十步道北
內(nèi)有文成殿
周以軒廊
左延福門
在東華門南四十步出門東百步至章善門街
出西華門西有武安門
相去三十步道北
內(nèi)有武安殿
大業(yè)文成武安三殿御座見朝臣則宿衛(wèi)隨入殿庭并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樹
右延福門
在西華門南四十步出門西百步至明福門街
寶城門內(nèi)有儀鸞殿
大業(yè)□年有二鸞鳥降寶城內(nèi)因造殿及儀鸞雙表高尺余殿南有(韞去韋改木)桲林栗林蒲桃架四行長百余步架南有射堂對閶闔門
觀文殿
殿前兩廂為書堂各二十閑堂前通為閣道承殿每一門有十二寶幮高廣六尺皆飾以雜寶幮中皆江南晉宋齊梁古書幮前后方五香床裝以金玉春夏鋪九尺象簟秋設鳳紋綾花褥冬則加錦裝須繡氈其閑內(nèi)南北通為(月炎)霓窗欞每三閑門一方戶戶垂錦幰
流杯殿
殿上作漆渠九曲煬帝與宮人為曲水之飲
安福殿
寢殿
千福門 德陽門 千步閣 九洲池
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中有瑤光殿
琉璃亭
在九洲池南
一柱觀
在琉璃亭南
□房八院
朝采含香蘭若春風滋蘭南風和聲□□
文綺花光等十六堂
又有迎風亭回廊亭珠露齋流風齋回雪齋月輪亭瓊林觀朝日樓明月樓
隋皇城在府治城西二里尚有闕門舊基定鼎門在府城南一十里皇城曰太微殿
形制曲折上應太微宮星之度因以名亦號南城
南面三門正南曰端門
北當則天門南當建國門門上重樓曰太微觀門外有黃道渠渠闊二十步有黃道橋
東曰左掖門
去端門一里門上曰崇安觀門南道左有侯衛(wèi)府
西曰右掖門
去端門一里門上曰宣平觀門南過黃道橋南道西有右侯衛(wèi)府渠西南有石瀉口東西長三百步闊五十余尺深八尺用大鐵為細腰[玄]鉤牽之
東面一門曰東太陽門
出則天門橫街直東七百步
西面二門南曰麗景門
西入苑
北曰西太陽門
出則天門橫街直西七百步
□□當則天門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東面曰東朝堂次東門下省次東殿內(nèi)省次東左翊衛(wèi)府
次東左掖門街東錢坊
第三街從西左驍衛(wèi)府次東左武衛(wèi)備身府次東左武衛(wèi)府次東左屯衛(wèi)府次東左御衛(wèi)府
次東左掖門街街東少府監(jiān)東抵城
第四街從西司隸臺次東光祿寺次東左監(jiān)門衛(wèi)府
又有甲弩坊
次東太府寺
次東左掖門街街東少府監(jiān)東抵城
則天門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西面曰西朝堂
次西內(nèi)史省次西謁者臺次西左翊衛(wèi)府
次西右掖門街街西有轝輦庫次西西馬坊西抵城
第三街從東右驍衛(wèi)府次西右武衛(wèi)備身府次西右屯衛(wèi)府次西右御衛(wèi)府
次西右掖門街街西有子羅倉鹽倉西抵城
出西太陽門道西第一院
隋王宅
第二院
燕王倓宅
第三院
陳王宅
第四院
代王侑宅皆軒廊坐宿衛(wèi)
右皇城
東城
大業(yè)九年筑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
直東對外郭之上春門
南面一門曰承福門
在左掖門東二里南臨洛水有翊津橋通翻經(jīng)道場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南對承福門其北即含嘉倉倉有城號含嘉城
其北曰德猷門
出外郭
城內(nèi)四街第一街鴻臚寺次東司農(nóng)寺次東太常寺
東抵城
第二街
即宣仁門之大道
尚書省
在道北
第三街將作監(jiān)次東太仆寺
東抵城
第四街衛(wèi)尉寺次東都水監(jiān)次東宗正寺次東大理寺
東抵城
右東城
西苑
上林苑
初曰會通苑又改上林而曰西苑
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東曰嘉豫門
上有翔鳳觀
望春門南面曰清夏門興安門昭仁門西面曰迎秋門游義門籠煙門靈溪門風和門北面曰朝陽門靈圃門御冬門膺福門苑內(nèi)設十六院延光院
第一
明彩院
第二
含香院
第三
承華院
第四
凝暉院
第五
麗景院
第六
飛英院
第七
流芳院
第八
曜儀院
第九闕第十
百福院
第十一
萬善院
第十二
長春院
第十三
永樂院
第十四
清暑院
第十五
□德院
第十六每院備有堂皇之麗階庭并植名花奇樹院□西南開三門門并臨龍鱗渠渠面闊二十步上跨飛橋院置一屯用院名名之屯內(nèi)養(yǎng)羊豕池魚園蔬瓜果悉具
逍遙亭
在苑內(nèi)
造山為海周十余里
水深數(shù)丈中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水出百余尺上有通真觀集靈臺總仙宮分在諸山別有浮橋水殿泛濫往來
龍鱗渠
在海北屈曲水周遶十六院入海
曲水池
在海東中有曲池水殿上已日禊除之所
冷泉宮
有泉極冷因名之
積翠宮
有山池森翠苑中之勝所
顯仁宮
南逼南山北臨洛水
青城宮
北齊天保五年常山王演所筑以拒周師使其將嚴□守之亦號嚴城煬帝因其城造宮至寶城門七里韋述云古谷城也
凌波宮
在□□門西□□二里宮內(nèi)有含景殿及射堂樓觀池隍十數(shù)里
阜澗宮
別名甘泉宮遷都未成命內(nèi)史舍人封德彝于此營造周十余里宮北通西苑其內(nèi)多山阜有閬風亭麗日亭棲霞觀行雨臺清暑殿南有通仙飛橋百尺澗青蓮峰峰上有翠微亭后王世充建為甘州
又有朝陽宮棲云宮
成務殿大順殿文華殿春林殿和春殿華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風堂光風堂崇蘭堂麗景堂鮮云堂回流亭流風亭露華亭飛香亭芝田亭長塘亭芳州亭翠阜亭芳林亭流芳亭飛花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
右西苑
雜錄
亭子宮
在上春門東十二里南臨漕渠北臨積潤池池東二十里有華林園備有池榭
龍川宮平洛園
在上春門東
甘泉渠
自建國門南二里疏洛入伊渠上有通仙橋五道時人亦謂之五橋其渠又過長夏門外
漕渠
大業(yè)二年土工監(jiān)丞任洪則開名通遠渠自宮城南承福門外分洛水東至偃師入洛又迮洛水湍淺之處名千步陂渚兩磧東至洛口通大船入通遠市
永濟渠
□□北□□至永濟渠
大通城
王世充與李密戰(zhàn)敗奔大通城畏罪不還洛后世充改為大通縣
右雜錄
元河南志卷四
唐城闕古跡
宮城
因隋名曰紫微城
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
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
城中隔城四重
最北曰圓璧次曰曜儀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正觀六年號為洛陽宮
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宮
南面六門正南曰應天門
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命行臺仆射屈突通焚之顯慶初司農(nóng)少卿田仁汪隨事修葺后又命司農(nóng)少卿韋機更加營造因隋之名曰則天門神龍元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又避中宗尊號改神龍門尋復為應天天佑二年改五鳳樓
次東曰明德門
初名興教后改明德天佑二年復名興教門 東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門東啟曰宣政門即隋之永康門
次東曰重光門
即東宮正門東西各有小門東曰賓善西曰延義
次東曰大和門
門內(nèi)即左藏庫
次西曰長樂門
初名光政后改長樂天佑二年復名光政門 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門西啟曰隆慶避明皇諱改崇慶
次西曰洛城南門
干封中門
東面一門曰重光北門
隋名門內(nèi)即東宮
西面二門北曰嘉豫門
隋曰寶城門
南曰洛城西門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
隋名南當應天門
[玄]武門北曰曜儀城城有三門北面一門曰圓璧南門
隋曰曜儀門顯慶中改
東曰曜儀東門西曰曜儀西門
并顯慶中改
曜儀城北曰圓璧城城有二門北面曰龍光門東曰圓璧門
門北即外郭之外
應天門內(nèi)曰干元門
隋曰永泰門武后改通天門開元五年改干元門
東曰萬春門西曰千秋門干元門外東西橫門曰日華門月華門
隋曰東華西華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華月華天佑三年復改左右延福
明德門內(nèi)會昌門
隋名
次曰章善門
門內(nèi)有門下省宏文館
長樂門內(nèi)曰廣運門
隋名其后留守府在廣運門內(nèi)
次曰明福門
本名顯福避中宗名改內(nèi)有中書省省西史館省北
命婦院院北修書院本太平公主內(nèi)宅史館南內(nèi)醫(yī)局北尚食廚
東曰光范門
宣政殿之南初名敷政后改光范天佑二年改應天
干元門內(nèi)正殿曰含元殿
隋之干陽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遂焚之麟德二年命司農(nóng)少卿田仁汪因舊址造干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長壽三年改造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闥高三丈號萬象神宮薛懷義充使檢校去都百余里外遙望見之其北造天堂以貯佛像證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制寶鳳后以金珠代之號通天宮其中號端扆殿不復造天堂其所為佛光寺明皇開元五年幸東都改為干元殿十年復為明堂二十七年毀明堂之上層改修下層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延燒廊舍改新殿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島鼎武后所鑄
含元殿西有乘明門其內(nèi)曰宣政殿
常聽朝內(nèi)殿本名武成后改宣政天佑二年改貞觀殿殿南有武成門又南千福門南當敷政門按敷政見上千福后改干化天佑二年改干元武成后改宣政天佑二年改敷政
宮內(nèi)有貞觀殿
在含元殿北隋煬帝造自此以下并永[淳]年制名
徽猷殿
在貞觀殿北殿前有石池東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莖碧葉丹花綠實味酸可食
文思殿
在舊東華門之東北
莊敬殿
在文思殿北殿東有鹿宮院次宮東即隔城城東接左藏庫
飛香院
在莊敬殿之北
襲芳院
在飛香院之北
大儀殿
在莊敬殿之西
麗春臺
在大儀殿之北
流杯殿
在麗春臺北殿上漆渠九曲從陶光園引水注莊敬院隋煬帝與宮人為曲水之飲
宏徽殿
在流杯殿之北
陶光園
在徽猷宏徽之北東西數(shù)里南面有長廊即宮殿之北面也園中有東西渠西通于苑
觀文殿
在武成殿之北
同心閣
在觀文殿之北
麗日臺
在同心閣之北
集仙殿
在武成殿西北武太后造前有迎仙門
臨波閣
在麗日臺北閣北有池池有兩洲東洲有登春閣西洲有飛騎閣
澄華殿
在登春閣之下
凝華殿
在飛騎閣之下
安福殿
在臨波閣北池之北此院雕飾最□煬帝寢御焉
仙居院
在安福殿之西
山齋院 花光院
并在仙居院北
翔龍院
在花光院之北
神居院
在翔龍院之北
仁智院
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閣隋煬帝造南有歸義門
九洲池
在仁智殿之南歸義門之西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鳥魚翔泳花卉羅植
瑤光殿
在池中洲上隋造
琉璃亭
在瑤光殿南隋造
望景臺
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
一柱觀
在琉璃亭南隋造
映日臺
在九洲池之西東有隔城南有三堂北有三堂舊皆皇子公主所居
閶闔門
在映日臺東北隔城之上閣南北皆有觀象臺女使仰觀之所下有蔭殿東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
五殿
在隔城之西映日臺之南下有五殿上合為一亦蔭殿也壁厚五尺高九十尺東西房廊皆五十閑西院有廚東院有教場內(nèi)庫大帝常御此殿殿南即洛城南門
儀鸞殿
在五殿北有射堋殿東即雒城西門外有給使坊及內(nèi)教坊御馬坊
百戲堂
在儀鸞殿北
又有五明殿
以上并出六典
上清觀干元殿之左曰春暉門右曰秋景門北曰燭龍門明福之西曰崇賢門其內(nèi)曰集賢殿武城之北曰長壽殿集賢之北曰仙居殿其東曰億歲殿又東曰同明殿
其內(nèi)又有觀禮歸義收成光慶等門延祥延壽六合等殿宜春迎祥六合等院
其西北出曰洛城西門其內(nèi)曰德昌殿德昌南出曰延慶門又南曰韶暉門西南曰洛城南門其內(nèi)曰洛城殿□□□□殿
洛城南門之西有麗景門夾城自此潛通于上陽焉
右宮城
按劉宏基從太守經(jīng)略東都戰(zhàn)于瓔珞門外武太后宴于此殿又誅張易之于迎仙院中宗居武太后憂制聽政于同明殿避孝敬皇帝諱改宏福殿為崇福殿開元二十四年明皇在東都千秋節(jié)御廣達樓宴群臣武宗時雷震廣達樓又有左右銀臺門含章殿金鑾門廣運門而韋述記皆不載莫能知所在次第
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
南臨洛水西距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上元中司農(nóng)卿韋機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宮聽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于其所營宮宮成移御之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nèi)不欲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機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堙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睹之此豈致君堯舜之意哉
東西二門南曰提象門
即正衙門司農(nóng)少卿樊則造
北曰星躔門
門外有政事院宮南□□□內(nèi)
提象門內(nèi)曰觀風門南曰浴日樓
東臨洛水
北曰七寶閣正殿東向曰觀風殿
武后還政后居此殿其內(nèi)有曜掌亭
北曰化城院次仙居殿
武后崩于此
西南曰甘露殿殿東曰雙曜亭又西曰麟趾殿東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觀風殿西曰本枝院又曰麗春殿
一作麗春臺
殿東曰含蓮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門其內(nèi)曰芬芳殿
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嬪仙妤冰井等院
又有九洲亭
在麗春臺北亭院內(nèi)竹木森翠
宮之南面曰仙雒門又西曰通仙門
并在苑內(nèi)
其內(nèi)曰甘湯院次北東上曰玉京門門內(nèi)金闕門南曰泰初門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蔭殿翰林院又西曰西上陽宮
兩宮夾谷水虹橋回駕以通往來
宮西曰含露門玉京門西北出曰仙桃門又西曰壽昌門北曰[玄]武門□□□東曰飛龍廄上清觀
在宮西北內(nèi)女道士所處
金華門
干□□□□□儀于□□□□金華門外仗下獲信寶武后居之東北抵宮城南臨洛水西洛水西即羅城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號南城
東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三丈七尺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南面三門正南曰端門
北當應天門南當定鼎門
東曰左掖門西曰右掖門東面一門曰賓耀門
隋曰東太陽門武德中改東明門顯慶五年又改賓耀
西面二門南曰麗景門
西入苑
北曰宣耀門
隋曰西太陽門武德中改西明門顯慶五年改宣耀次北舊有寶城門門外苑又有二門南曰由儀門北曰咸安門
城中南北四街
舊五街東西四街應天門外第一橫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東朝堂次東門下外省次東殿中省
隋曰殿內(nèi)省
次東左監(jiān)門衛(wèi)
開元初分左衛(wèi)地造內(nèi)省
次東左衛(wèi)
隋曰左翊衛(wèi)
次東左衛(wèi)率府
開元初分左衛(wèi)地造
次東尚輦局
與左衛(wèi)率府隔左掖門街隋少府監(jiān)作坊地
東朝堂之南第三橫街之北從西第一右春坊
分左驍衛(wèi)地造
次東左驍衛(wèi)次東左千牛衛(wèi)
隋曰左備身府貞觀中為左領左右府
次東家令寺
分左千牛衛(wèi)造初東都百司不備武后時猶權寓他所開元初明皇幸洛陽分地營建乃備矣
次東左武衛(wèi)次東左威衛(wèi)次東左監(jiān)門衛(wèi)
分左威衛(wèi)地造
次東領軍衛(wèi)
隋曰左御衛(wèi)府
東朝堂之南第四橫街之北從西第一曰鴻臚寺
隋司隸臺及光祿寺之地
次東太府寺次東太廟
在左掖門街之東隋少府監(jiān)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廟中宗因而正焉
次北中宗廟
隋東宮率府之地
應天門外第一橫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西曰西朝堂次西中書外省
隋曰內(nèi)史省
次西四方館
隋曰謁者臺
次西右衛(wèi)率府
分右衛(wèi)地造
次西右衛(wèi)
次西舊有倉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
西朝堂之南第三橫街之北后東第一曰右司御率府
分右驍衛(wèi)地造
次西右驍衛(wèi)次西右千牛衛(wèi)次西右武衛(wèi)次西右監(jiān)門率府
分右武衛(wèi)地造
次西知匭使
分右威衛(wèi)地造
次西右威衛(wèi)次西內(nèi)侍省
本右威衛(wèi)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園地充衛(wèi)
次西右領軍衛(wèi)次西內(nèi)坊
分右領軍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橫街之北從東第一御史臺次西秘書省
省內(nèi)有蔡邕石經(jīng)數(shù)十段后魏末自洛陽徙長安周武帝時徙置鄴隋煬帝為太子掇殘缺者徙至東宮又移將作內(nèi)坊正觀四年秘書監(jiān)魏征奏于京秘書內(nèi)省置武后復徙于此
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
隋長秋監(jiān)之地武德初改名內(nèi)侍省武后曰司宮臺尋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肅政御史臺景云中臺廢開元八年王毛仲為太仆卿奏自安業(yè)坊移寺于此殿寺西即右掖門門內(nèi)道西舊有良醞署后為瀉口硙坊
賓耀門內(nèi)道北有詹事府
大帝末營于此
東城
隋筑
東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屬宮城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又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屬宮城之東北隅高三丈五尺
南面屈曲逐洛水之勢北即含嘉倉城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
直東與外郭之上東門相值
南面一門曰承福門
南隔洛水當河南府之西街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南當承福門含嘉門北即含嘉倉倉北曰德猷門門出外郭
城中南北街二東西街三
舊四街后并曹司廢街
承福門內(nèi)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一橫街之北從西第一司農(nóng)寺
舊鴻臚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東光祿寺
舊司農(nóng)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東太常寺
承福門內(nèi)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二橫街之北東當宣仁門街北尚書省
長壽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繕甚為壯麗
承福門內(nèi)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三橫街之北從西第一少府監(jiān)次東軍器監(jiān)
本修甲弩坊開元初立為監(jiān)
次西大理寺
隋代此街之北從東第一衛(wèi)尉寺第二都水監(jiān)第三大理寺更北又開東西一街街北從東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將作監(jiān)干封之后修繕東都始移并焉
東都苑
隋曰會通苑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華苑武后曰神都苑東抵宮城西臨九曲北背邙阜南拒非山
周一百二十六里東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隋舊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廣毀之以賜居人
垣高一丈九尺東面四門從北第一曰嘉豫門
門上有觀隋曰翔鳳觀
次南曰上陽門次南曰新開門最南曰望春門南面三門從東第一曰興善門
隋曰清夏門
次西曰興安門次西曰靈光門
隋曰昭仁門
西面五門從南第一曰迎秋門次北曰游義門次北曰籠煙門次北曰靈溪門次北曰風和門北面五門從西第一曰朝陽門次東曰靈圃門次東曰元圃門次東曰御冬門最東曰膺福門
顯慶二年修建東都始廢洛陽宮總監(jiān)改青城宮監(jiān)為東都苑北面監(jiān)明德宮監(jiān)為東都苑南面監(jiān)洛陽宮農(nóng)圃監(jiān)為東都苑東面監(jiān)食貨監(jiān)為東都苑西面監(jiān)凡四監(jiān)知苑中雜事
苑內(nèi)有合璧宮
顯慶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關涼亭改名合璧宮在苑之最西當中殿曰連璧殿又有齊圣殿北據(jù)山阜甚為宏壯孝敬皇帝薨此宮之綺云殿
冷泉宮
隋造有泉極冷因以為名
高山宮
在苑西北司農(nóng)卿韋機造
龍鱗宮
大帝所造
積翠宮
隋造六典作翠微宮
宿羽宮
韋機造在苑東北南臨大池池流水盤屈
明德宮
在合璧宮東南隋曰顯仁宮南逼南山北臨洛水宮北有射堂官馬坊
望春宮
在苑東南
青城宮
在宿羽宮西
黃女宮
在合璧宮東三面臨洛水水深潭處號黃女灣因以為名
芳樹亭
在黃女宮南大帝造
金谷亭
大帝造
凌波宮
隋造隋及唐初苑內(nèi)又有朝陽宮棲云宮景華宮成務殿大順殿文華殿春林殿和春殿華渚堂 【 一作華渚殿】 翠阜堂流芳堂清風堂光風堂崇蘭堂麗景堂鮮云堂又有回流亭流風亭露華亭飛香亭芝田亭長塘亭 【 一作草塘】 芳洲亭翠阜亭流芳亭飛華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皆隋煬帝所造武德貞觀之后多漸移毀顯慶后田仁汪韋機等改拆營造或取舊名或因余所規(guī)制與此異矣
凝碧池
東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
右東都苑
按朱梁□□□□□□廢明宗長興□□□□
□新園名永芳園新殿名和慶殿今在宮苑界又有士和亭冷泉宮
洛漕諸渠而洛水西自苑內(nèi)上陽宮之南流入外郭城東流經(jīng)積善坊之北分三道當端門之南立橋三
南枝曰星津橋中枝曰天津橋北枝曰黃道橋
過橋又合而東流經(jīng)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為魏王池
與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與洛水潛通深處至數(shù)頃水鳥翔泳荷芰翻復為都城之勝地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號為魏王池泰黜后賜東宮屬家令寺
又東北流經(jīng)惠訓坊之西分為漕渠
分流處置斗門上有橋橋上有屋水勢峻急激湍百余步
斗門之西舊中橋
隋名立德橋北當徽安門因水溢壞顯慶中建都后置干封中司農(nóng)卿韋機移入東街
過斗門又東流經(jīng)新中橋
南當長夏門北通西漕橋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橋?qū)U韋機乃徙中橋于此后漕水復壞永昌中敕將作監(jiān)少匠劉仁景修繕李昭德統(tǒng)其事殊為堅壯號永昌橋?qū)U其名
又東經(jīng)安眾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橋
隋造名利涉橋北抵通遠市南壁之西偏門王世充平橋市俱廢顯慶中復置南當南市之北壁東偏門北當北郭之安喜門干封中又廢后乃私造以舟為梁
又東流經(jīng)詢善嘉猷延慶三坊之北出郭城
漕渠本名通遠渠
隋開
自斗門下枝分洛水
當洛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余水然始東下時令官奴捺此堰亦號蜀子堰亦隋煬帝以為水灘泄多石磧不通舟航乃開此渠下六十余里至偃師之西復與洛合
東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為新潭
長安中司農(nóng)卿宗晉卿開以通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場積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馬吉甫為其文鍾紹京書后潭中水淺租船不能至
又東流至歸義坊之西南有西漕橋
南當中橋干封中造
又東流至景仁坊之東南有漕渠
大業(yè)初造初曰通濟橋南抵通遠市之北西偏門□自此橋之東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商旅貿(mào)易車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又東流經(jīng)時邕毓財積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洛水之北有分谷渠
自苑內(nèi)分谷水東流至城之西南隅入洛水渠南隋有石瀉后入上陽宮
仁風坊有南運渠
自城東流至外郭之東南隅屈而北流經(jīng)永通建春門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經(jīng)此坊之南又經(jīng)從善坊南分為二流屈曲至臨阛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水硙又北流經(jīng)延福富教訓善坊之西入洛
通濟坊南有分渠
自苑內(nèi)支分洛水經(jīng)此坊之南東北流經(jīng)西市東折而東流至河南縣之西又北流至寬政坊之西北隅東流過天門街經(jīng)宜仁正平坊北流至崇政坊西過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東北抵擇善坊西北東流經(jīng)道德惠和樂成富教睦仁靜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過官藥園延慶坊之東入于洛其渠至天寶中壅蔽不通遂乃涸絕
立德坊北街有泄城坊
自含嘉倉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門南屈而東流經(jīng)此坊之北至東北隅遶此坊屈而南流入漕渠
又坊西街寫□渠
從宣仁門南歧分泄城渠南流與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此坊之西南隅遶出此坊屈而東流入漕渠西有司農(nóng)官硙
道政坊□千金堨
事具河南縣中
歸義坊中瀍水南流
瀍水自修義坊西南流入外郭城南流經(jīng)進德履順二坊之東又東南流穿思恭坊至南門南流經(jīng)此坊入漕渠
分洛堰在厚載門外十八里令每葺堰分洛水以入都城
宋城闕古跡
宋
按宋以河南為別都宮室皆因□□□或增葺而非創(chuàng)造今先序五代而以宋統(tǒng)之
宮城
舊名紫微城
周九里三百步
疑西與北經(jīng)損滅
南面三門正中曰五鳳樓
因唐天佑之名
東曰興教門西曰光政門
二門因唐舊名
東面一門曰蒼龍門
隋之重光門門內(nèi)道北即東宮
西面一門曰金虎門
隋之寶城門唐之嘉豫門
北面一門曰拱宸門
隋唐之[玄]武門大中祥符中改南當五鳳樓
五鳳樓內(nèi)正內(nèi)曰太極殿門
隋之永泰唐之通天干元后隋殿名改易太平興國三年名太極門景德四年改曰太極殿門
門東西各有門
唐初曰萬春千秋今無榜
太極殿門外東西橫門曰左右永泰門
隋之東西華□□□左右延?!酢酢酢?br> 殿曰太極殿
隋之干陽唐之干元明堂□□□□□□□三年改朔元殿后唐同光□年□□□□□□福七年避高祖諱改宣德殿后復為明堂宋太平興國三年改太極按殿中藻井有盤木黃龍勢如飛動太祖嘗彈落其目睛
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東西橫門曰日華月華
門殿后有柱廊次天興殿
大禮宿齋于此舊曰太極后殿太平興國三年改
后有殿閣
其地即隋之大業(yè)唐之天堂
后門
北對建禮門
太極殿門之西面南曰應天門
唐之敷政光范又改應天
次北曰干元門
唐之千福干化又改干元
次北曰敷政門
唐之武成宣政又改敷政
次北文明殿
正衙殿也唐之武成宣政又改貞觀梁開平三年改文明
殿東南隅有鼓樓西南隅有鐘樓東西橫門曰左右延福門殿兩挾曰東上西上閣門
殿后有柱廊
次曰垂拱殿
按唐天佑□后□□□□□□傳是此殿太平興國□□□□垂拱
殿后通天門
后有柱廊
興教門內(nèi)曰左安禮門□□□門東偏左藏庫其西北
鑾和門
太平興國三年改車輅院門曰鑾和
其內(nèi)車輅庫
今庫內(nèi)貯唐及五代車輅甚多太祖開寶九年雩祀用之
左安禮門北曰左興善門
唐左銀臺門梁開平三年改
東偏雜納庫
今庫后盡空地植花木甚盛
其北左銀臺門
唐曰左章善門梁開平三年改
東偏斑院
在雜納庫北
□偏□坊□光政門內(nèi)北中書
在應天門東
中書西右安禮門
□庫之景運門然稍在西不對光政門
次西橫門曰永福門
按后唐同光建左右永福門在□□□南疑興善門是
門西北三司次西斑院右安禮門北曰右興善門
唐右銀臺門梁開平三年改
門內(nèi)東偏樞密院院北裝戲院
與宴殿相近后唐莊宗好俳優(yōu)疑同光中置
西偏崇文院其北右銀臺門
唐曰右章善門梁開平三年改
右興善門內(nèi)東有橫門過宣徽院 其南待漏院北學士院 蒼龍門之正西有東隔門□□□□膺福門
唐曰含章門天佑二年改
次西接通天門之柱□□□□□□東有西隔門次東曰千秋門
唐曰金鑾門天佑二年改
次東接通天門之柱廊 建禮門在天興殿后
南對五鳳殿
北有隔門 次北拱宸門 建禮門之西曰廣壽殿門
門內(nèi)廣壽殿
本名嘉慶殿后唐莊宗末劉皇后焚其殿而遁往太原明宗天成四年重修殿成有司請丹漆金碧以瑩之明宗曰此殿經(jīng)焚不可不修但務宏壯不勞華侈乃改為廣壽殿
殿后隔舍即內(nèi)東門道其北明德殿
太平興國三年改廣壽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
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殿廣壽殿門之西曰明福門其柱廊接通天門
南對文明殿
明福門內(nèi)曰天福殿門門內(nèi)天福殿
唐天佑之崇勛殿后唐同光二年改中興□□□□□□寢殿并門名晉天福二年又改今名□□□□□□也即后唐之絳霄殿太平興國三年改寢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
其次思政殿其次延春殿其次面北武德殿
后唐同光二年以解卸殿為端明殿太平興國三年改
明福門之西曰金鑾殿門門內(nèi)金鑾殿
唐天佑中號太極殿又名思政梁開平三年改曰金鑾用敬翔為金鑾殿大學士即此殿也后唐莊宗復改太極長興中改二儀殿后復改金鑾今殿內(nèi)有佛像經(jīng)藏金箓道場什器局之□
其次壽昌殿
□殿□梁之□□□太平興國三年改金鑾第二殿曰壽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曰長壽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干陽第七殿曰嘉興
其次玉華殿 其次甘露殿 其次長壽殿
今宮內(nèi)次第如此
其次干陽殿 其次嘉興殿
已上洛人名為七殿
金鑾殿門之西曰含光殿門
在千秋門之西對右銀臺門
門內(nèi)含光殿
宴殿也其南廊有裝戲院
殿東廊后有紫云樓
宮中觀宴之所
樓前射弓小院 含光殿后洗澤宮一位建禮門北之東廊曰御廚相對即內(nèi)東門
門外有石師子二制作精巧太祖常以彈彈之其跡見存真宗著彈丸記刻石
北賜食廳其外即北隔門
北對拱宸門已見上
門南□□□□□□門門西有隔門門內(nèi)面南有講武殿
與武□殿相對按唐天佑中□文思球場梁開平三年以行從殿為興安殿球場為興安球場疑是此殿后改名講武
殿后有柱廊有后殿
無名
隔門相對西隔門門西淑景亭位又有隔門以西入后院內(nèi)有長春殿
后唐同光二年建
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臺冰井娑羅亭
貯奇石處世傳是李德裕醒酒石按五代通錄德裕孫敬義本名延古居平泉舊墅唐光化初洛中監(jiān)軍取其石置之家園敬義泣謂張全義請石于監(jiān)軍監(jiān)軍忿然曰黃巢賊后誰家園池完復豈獨平泉有石哉全義嘗被巢命以為詬己即奏斃之得石徙置于此其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狀今謂之娑羅石蓋以樹名之亭宇覆焉
前有九江池
一名九曲池梁太祖沈殺九王之處□□□□□□傾側(cè)墮于池中宮女侍官持扶登岸□□□□□□□也
其南有內(nèi)園門
在含光殿門之西
東宮在蒼龍門
□□□□銀□□□門相對后門在東池門之內(nèi)按后唐莊宗子繼岌為北都留守興圣宮使及平定河南而使名不改明宗初入大內(nèi)居興圣宮疑當時以東宮為之
宮后東池門內(nèi)有飛龍院其西軍器庫門內(nèi)有散甲殿
梁開平三年改弓箭庫殿為宣威殿疑是此殿
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對有夾道門
在拱宸殿內(nèi)
今宮室□□九百九十余區(qū)云
按唐留守府在大內(nèi)廣運門內(nèi)□□□□殿天佑三年改延喜門為宣化門萬壽門為萬春門積慶門為興善門含清門為延義門延和門為章善門保[寧]殿為文思殿天佑中又有積善宮安?!酢跆仆舛旮膽橀T為永曜門太平門為萬春門通政門為廣政門鳳鳴門為韶和門萬春門為□□門莊宗母貞簡曹太后居長壽宮應順時有廣順殿天興殿清泰時有敷政殿[玄]武樓梁有保[寧]鞠場以上皆無考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號南城
宮城之外夾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四面中央共開九門南面三門中曰端門
北對五鳳樓南對定鼎門
東曰左掖門西曰右掖門東面二門南曰賓耀門
隋之東太陽門武德之東明門太帝改賓耀
北曰啟明門
西對宮城之蒼龍門
□□□□□□金耀門
東對賓耀門疑即隋之西太陽門
北曰干通門
東對宮城之金虎門
西面外夾城又二門南曰麗景門
東對金耀門五代實錄皆云上陽門疑曾更易
北曰開化門
東對干通門
北面一門曰應福門
門西向其城至微缺一角按其門五代以來曰甲馬門蓋諸班直宿其內(nèi)
城內(nèi)東偏有太廟尚書省次北左軍二門
在興教門之東門內(nèi)皆班院
西偏郊社御史臺
臺中有開元中御史刻石題名及五代文簿數(shù)庫
次西右軍一門
在光政門之西門內(nèi)皆班院及御園
西夾城內(nèi)有內(nèi)侍班
按唐百司署舍皆列皇城內(nèi)今悉摧圯失其處但舉所在者云梁及后唐有師子門蓋城西門之俗名也
[玄]武神祠
景德三年知河南府邊□言宮苑有[玄]武神京邑人人崇祀已久靈異之跡著于傳聞臣已葺皇城北門欲移像于彼從之
右皇城
按□□□□□□園□□□□□□四年朝陵入洛因臨幸而謁上清宮
東城
宮東之外城也隋筑唐與宋皆仍舊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福門
今為陽監(jiān)前門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今不復□門構但城墻缺□□在□
城內(nèi)有洛陽監(jiān)
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為中京改河南為金昌府筑城東據(jù)澗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于舊僅一里先于正隆初遷府治自水南入城宣仁門里天眷閑遷 宣圣廟學于東城東二百余步大內(nèi)塞南面左右二門
元朝皆如舊制但故皇城內(nèi)暨水南種□民田城內(nèi)止十四坊東城
春融坊崇圣坊思賢坊進賢坊
西城
宣□□□□□□通□□□□□□思政坊銅駝坊
樂豐坊
西關
富教坊洛賓坊津陽坊
然居人稀少□□□舊 【 下闕】
跋
光緒壬申袁漱六前輩臥雪廬藏書輦來廠肆火神廟名鈔舊校觸目琳瑯而值極昂荃孫境又極窘無計得之又不能自己心躍躍然目炯炯然逐日蹣跚書城之側(cè)寢食俱廢見友人中能得者則謹志之為他日借閱地一日見河南志鈔本一巨帙無卷數(shù)用全唐文格子封面題河南志識是徐星伯先生手筆城池宮闕自周至唐悉具知是宋次道河南志之首冊而星伯先生修全唐文時所錄者議價不成次日即為人購去懊惱欲絕后探知歸常熟師所因乞歸錄副而細校之開卷即云河南府路羅城方知大典所錄為元河南志而仍是宋志原文至述元時寥寥數(shù)語必是星伯先生止錄宋志元代事則置之耳唐朝最詳東京城坊考全取于此北魏朝校以伽藍記頗有益處周漢魏晉只能以正史寰宇記校之私心喜甚秘之篋中廿年甲辰交梓人丁德洲刻于金陵三年始畢今春門人陳橫山征君忽覓得阮文達公所刻魏晉四朝洛陽宮殿圖云出自大典亟假讀之文達公跋云余于嘉慶十五六年閑在京師文穎館總閱全唐文時永樂大典多移在館有館中供事鈔得東漢東都城圖一紙西晉洛陽京城圖一紙后魏洛陽宮城圖一紙金墉城圖一紙余閱而喜之亦不能究其從何處鈔出遂令照鈔數(shù)紙知此圖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舊書中之遺跡也有此圖則讀漢晉魏書者皆了然于南北前后城宮殿觀不必推測矣恐日久圖失刻之于板以貽讀書人尋繹而自得之隋文選樓主人識實則摹從此志阮僅以漢晉洛陽宮城圖標題而宋西京圖亦附存焉入之此志豐城劍合矣吾輩抱殘守缺竟有吻合無跡出于意料之外者若唐宮城圖見東京城坊考不必轉(zhuǎn)摹惟宋次道河南志二十卷李氏得月樓書目尚有其書儻一旦復出世閑此數(shù)卷書留覆醬瓿亦所愿矣光緒戊申中秋前四日繆荃孫跋
阮圖訂誤
漢都城 罼罣苑罜誤罣 上商里上誤止
西晉京城 雍門雍誤(玄隹) 陵云臺陵云誤凌靈 聽訟觀訟誤松 顯陽殿陽誤揚 式干殿式誤武 陰流池陰誤除
應有魏京城圖闕 金墉城魏明帝筑非后魏
后魏京城 大夏門門誤殿 李直奴李誤季崔休休誤林 邢巒巒誤為 城陽王徽宅城誤成 延酤里酤誤酷 觴治里治誤冶
宋西京城圖 夾道門夾誤央 娑羅亭娑誤挲 內(nèi)園門園誤□
共三萬九千七百七十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