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
永安縣,本析沙二十四都上四保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三十一、三十二都,共九都,又析尤溪之四十都、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都共四都為邑。自嘉靖十六年,析去四十都設大田,此分割一都之地也。隆慶六年,析二十八都二圖、二十九都一圖、三十都一圖設寧洋。惟割圖不割地,疆域紊矣??h仍從沙、尤,舊屬延平郡。自縣北至沙縣杉口界,九十里而近;東北至尤溪四十四都,一百二十里而遙;東至大田縣英果等地,百里而近;東南至大田縣集賢里,一百里而遙;南至今寧洋縣馬峰嶺界,九十里而近;西南至連城縣秋家嵐界,一百二十里而遙;西至清流縣九龍灘界,百里遙;西北至歸化葉坊、吉口二處,一百(里)而遙。縣邑疆域大概如此。大抵閩地在古為荒服,與中州不同。若但計地里,而不計田數(shù),雖古大國何以加是?要之,中間山林居其九,田畝但一分耳。分治以來,承平日久,生齒漸繁,地不足以居,田不足于食,庶而未富,方懼其將來也。
沿革
永本沙之浮流一巡司地也,沙又延平七里中之一。前代沿革,一系于郡。往牒可睹,茲以往可益乎,可損乎?其當更易者,寧洋割地,可議乎?其邑內(nèi)坊、都、圖沿革,另載坊、鄉(xiāng)、里下。
坊里都圖
永安之設,割沙縣九都、尤溪縣四都。景泰三年,分置坊一、都十三,統(tǒng)圖六十四。成化十八年,分坊為十圖。弘治五年,增坊為十二圖。嘉靖十四年,析四十都隸大田縣。隆慶五年,又析二十八都二圖、二十九都一圖、三十都一圖,隸漳之寧洋縣。今坊十二、都十二,統(tǒng)圖六十三。
在城曰坊。為坊七:太平、龍興、里仁、安仁、仁義、進賢、忠義。七坊,知縣劉忠器立石。為圖十二。
在鄉(xiāng)曰都。
二十四都,為圖三。九龍、黃竹坑、上坪、大松洋,距城六十里,縣東。舊感義里。
二十五都,為圖十。忠山、巖前、高眉坑、大源,距城八十里。
二十六都,為圖十一。貢川、余荊山、大坡、小坡、沖村、瑤田、東坑,距城四十里。上二都俱縣北。
二十七都,為圖三。大湖、曹巖、嶺后、倉坪、大梅溪、積谷寮、洛溪、張埔頭,距城二十五里??h治東南北俱是。
二十八都,為圖四。桂口、邢莊、西洋、林田,距城六十里,縣南。上四都舊崇仁里。
二十九都,為圖二。吉山、下卞、熱水口、洪田、苦竹、上石、爽溪、廖地,距城六十里。
三十都,為圖二。湖口,洪沙口、后澄,距城六十里。上三都舊懷恩里。
三十一都,為圖二。張坊、曹遠、上、下早,距城四十里。上三都俱系縣西南。
三十二都,為圖七。安沙,距城九十里。上二都舊善安里。
四十一都,為圖三。大坵頭、納洋、龍?zhí)?、蔡洋尾,距城九十里?br />
四十二都,為圖一。后埔、鸕鶿丘,距城一百里。
四十三都,為圖三,上槐林、下槐林、西霞坂,距城一百二十里。上三都縣東,舊萬足里,尤溪也。
街巷市墟
街
新街縣前。
舊街城邊。
中街
后街司前。
前街已上俱民街。
頭百街
二百街俱尚寶坊。
三百街
四百街
六百街俱安靜坊。
五百街
九百街俱東寧坊。
七百街
八百街
十百街俱長樂坊。已上街在軍營。
巷
衙門巷
水巷
童宅巷
后宮巷
市
安沙市三十二都。
貢川堡市二十六都。
巖前市
忠山市二市在二十五都。
墟
吉口墟
新橋墟俱二十五都。
西洋墟二十八都。
大湖墟二十七都。
洪田墟二十九都。
嶺后墟在留坊。
職制(俸糧附)
知縣一員歲俸九十石,閏月加七石五斗。柴薪四名,馬夫十役,折支如制。
縣丞一員萬歷八年奉文裁革。
主簿一員歲俸六十六石,閏月加五石五斗。柴薪二名,馬夫十役。
典史一員歲俸三十六石。柴薪一名,馬夫十役。
儒學教諭一員歲俸三十六石,閏月加三石。齋夫二名。
訓導二員每員歲俸、齋夫與教諭同。
廩膳生二十名每名月廩一石。
增廣生二十名
附:學生今□百□有奇
司吏一名
安沙鎮(zhèn)巡檢司
湖口寨巡檢司各一員每員俸五石。
司吏一人
陰陽學訓術蕭相漢,鎮(zhèn)東人,萬歷十八年任,以養(yǎng)親去。林五岳,邑人,萬歷二十三年任。
醫(yī)學訓科一人
僧會、道會司各一人
縣司吏六名
典吏一十四名
鋪長一名
架閣書吏一名每歲共支本色米三十四石二斗。
正統(tǒng)十四年,調(diào)邵武衛(wèi)后千戶所軍置永安守御千戶所。正千戶原二員,今一員每員歲俸一百九十二石。
副千戶原二員,今一員每員歲俸一百六十八石。
百戶原十員,后無繼七員。調(diào)衛(wèi)二員,今一員每員歲俸一百二十石。
典吏一名
旗軍,原一千一百二十四名今見在守城
操練共三百九十六名
縣署
永安縣,景泰三年九月開縣,本府撫民通判倪冕創(chuàng)立小屋三間蒞事。四年冬,本縣知縣韓隆創(chuàng)正廳三間,后堂三間。設幕廳于正堂之左,庫房于正堂之右。東、西兩廊分列六房,中道戒石亭。儀門三間,于正廳之前。樵樓五間,于儀門之外。知縣廨舍于正廳之北,川堂于正廳之后。左、右立縣丞、主簿廨舍二所。東南立典史廨舍一所,設吏舍于六房之后。建土神廟于儀門之左。立牢房于儀門之右,周圍墻垣。萬歷十五年,知縣傅本智改戒石亭為坊,堪輿謂高壓正堂。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見縣前逼窄,捐俸召匠計之。后建戒石亭,徙其坊于縣之對街,題曰“保障群黎”。坊之內(nèi)三向各建懸榜廊,改申明、旌善二亭于樵樓之左右。巡捕、主簿夏秉彝于縣之東、西設立柵門,曰東關,曰西關。夜加扃固,以防不虞。
行署
建南道分司舊有上、下分司,在縣治北,下司已廢。嘉靖己未年,官賣二司。景泰五年,本府通判楊季奇創(chuàng)。萬歷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重整。
府館在縣治前。
貢川公館在二十六都。
忠山公館在二十五都。
東洋公館在二十八都,舊址官賣,今別建。
縣浮流倉主簿收秋糧本色米。
預備倉縣秋、冬贓罰谷,上倉備賑。
學署
在縣治東。景泰五年建,正德四年毀,知縣劉燦重建,事載祭酒蔡清記。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裴建修之。萬歷二十一年秋,知縣蘇民望到任。期年,環(huán)視學宮傾圮,楹瓦不全,泮池如矩而非制,欞星直出而不收。進諸生而言曰:“吾力能辦之?!奔匆闳灰耘d起斯文為己任。措處罰鍰□兩,不足,又捐俸補助。朽者易之以新,漏者補之以全。廟廡為先。移欞門進五丈。填泮池一丈,為半璧之形。明倫堂、尊經(jīng)閣、齋宇以次修理。開拓隔道之路,徙儒學門五丈。百爾維新,煥然改觀,宮墻之富,宗廟之美,可以想見闕里矣。適建南道吳璘以巡歷至,深嘉而樂與之。是役也,不三月而告成。費出于縣,分毫無損于民。經(jīng)營不懈者為典史陳策,督工頗有勞者為耆民邢存志、饒偁。師生請?zhí)肺陶簽橹洠姟端囄摹贰?br />
明倫堂在先師廟后。
居仁齋由義齋翼明倫堂之左、右。
號房在東、西廡之后,凡二十間。
饌堂在號房之上,左、右各二間。
御制臥碑在明倫堂左上。
敬一亭在啟圣祠之左。
尊經(jīng)閣在明倫堂后。
典籍《大狩龍飛錄》、《大明律》、《洪武正韻》、《御制大誥》、《大明會典》、《大學衍義》、《四書集注》、《五經(jīng)集注》、《四書大全》、《五經(jīng)大全》、《禮教儀節(jié)》、《為善陰隲》、《三儒類要》、《文章正宗》、《孝順事實》、《性理》、《通鑒》、《綱目》。
射圃舊址在縣治北門外,演武亭左。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
儒學門在欞星門左。
教諭衙一在明倫堂左,從居仁齋入;一在明倫堂右,從由義齋入。右者頹壞,訓導朱鐘借居尊經(jīng)閣,至今仍之。
學倉在教諭衙之左。
祭器庫在東饌堂之上。
祭器木香爐、大鐵香爐、燭臺、銅酒樽、鐵香爐、花瓶、銅盆、銅爵、籩、簠、俎、鐵盆、犧尊、牲匣、铏、簋、豆。
學田
知縣蘇民望適下車,見師長之出入無輿,又非產(chǎn)馬之地;諸生中多有貧不能葬,身無完衣,長無家室者,慨然嘆曰:“此有司之責也。尊師重道之謂何?隨吾力之所及何如耳?!比f歷癸巳歲,偶清欺隱罰鍰二百八十七兩八錢四分,又湊贖十二兩一錢六分,申合上司,置買學田以贍師儒。設學百四十年,所創(chuàng)見者留心學校,良亦勤矣。今載其田畝,并經(jīng)用式于下,以備稽考。
一買得二十五都民人姜欽米田三段,用銀三百兩。約正楊教為中。
一叚土名寺前、羅里坑二處,米三十九石五斗,外租五斗,外冬米。
一叚土名寺前坂,米十六石,外冬米。
一叚土名橋尾墩后,米十石。
一查出永留庵田十六石。
社學
一在儒學前,一在縣治北門內(nèi)。嘉靖三十五年,署縣事、延平府通判謝承志改此社學為四賢書院,祀楊、羅、李、朱四先賢。
武署
永安千戶所在縣學后。景泰三年,延平衛(wèi)指揮韓瑄建。正堂三間,中階為屏門,東、西兩旁有十百戶廳。久廢。大門三間。萬歷三年,副千戶陳瀚重建。吏目廳,在正堂之東。后廳五間。
旗纛廟三間在所署后。
鎮(zhèn)撫司在旗纛廟東。
武備庫在旗纛廟東。現(xiàn)貯堪用軍器三萬二千十六件。
軍器局在軍營后山。
屬署
安沙鎮(zhèn)巡檢司在縣治西八十里三十二都。
湖口寨巡檢司在縣治西一百二十里三十都。與連城、龍巖、寧洋三縣界。俱正統(tǒng)五年設。
鎮(zhèn)堡公寓在縣治北貢川堡。
稅課局舊志載在縣治西七十步。官未設舍宇,未創(chuàng)基址,今莫之考。
陰陽學在縣治左。萬歷十八年,訓術蕭相漢請縣增廣土神廟后六間為廨舍。
醫(yī)學在縣治左。
鋪舍
縣前鋪在縣治東側。司一名,兵四名。
黃坊鋪在二十七都,去縣治二十里。
貢川鋪在二十六都,去縣治四十里。
張關鋪在二十五都,去縣治六十里。
新嶺鋪在二十五都,去縣治八十里。以上三鋪,司一名,兵三名。在縣治之北。
桂口鋪去在縣治三十里。
林田鋪去縣治六十里。以上二鋪,司一名,兵一名。
東洋鋪去縣治六十里,兵止一名。以上三鋪俱在縣治南二十八都。
廟壇
先師廟
兩廡
戟門
欞星門
啟圣公祠在先師廟之右。
名宦祠在戟門左。祀故督學熊汲、知縣鄧概、知縣劉燦凡三人。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右。祀宋陳瓘、鄧肅、明鄧文鏗、陳隆、林騰蛟、李杏并孝子賴豫,凡七人。
社稷壇在縣治南門外。
山川壇在縣治南門外。
邑歷壇在縣治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治東,儒學之左。門廟頹壞,萬歷十五年,邑民陳真煥新之。
唐田王廟在縣治南門外。祀唐李肅,字行中,陳州人。唐世以功封田王。建中間,天子幸奉天,閩叛將牛氏乘中原多事,閉關竊據(jù)。及朱泚平,天子賜王弓矢,命曰:“閩粵弗庭,汝往征之。”王率精銳數(shù)萬,至臨汀浮流口,猝與賊遇。后兵不繼,王力戰(zhàn)而死。尸浮水上,彌月不變。鄉(xiāng)民詹糾殮而祀之,凡有禱輒應。貞元間,有司以聞,敕封孚佑廣烈王。以妃陳氏配享。從以五神,曰胡、曰陳、曰周、曰張、曰湯,皆裨將也。
晏公廟在縣治北門內(nèi)。
英烈王廟在北門外。舊名龜山廟。高阜如龜,合抱樟木數(shù)十根。丙辰,大水漂流,今改新地。
關王廟在縣治東安靜坊。
名山廟在貢川。
正順廟在貢川。
四賢書院祀吾延平楊、羅、李、朱四先賢。舊址在縣治北門外。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署縣事、延平府通判謝承志改北社學為之。萬歷八年,奉勘合毀賣,暫遷神主于英烈廟之側。十一年,續(xù)奉勘合,凡天下書院毀者,俱準復立,而此地今猶未復也。
栟櫚書院宋左正言鄧栟櫚先生讀書處也。知縣郭仁建于屏巖下。嘉靖四十六年,知縣卓光謨改在栟櫚寺左旁。
忠勇祠在二十八都邢莊。祀陣亡邢志宏、邢宗善、邢仲卿、邢景清、邢必崇。嘉靖間建,邑進士林騰蛟記。
六烈祠在貢川。祀烈女鄧氏、陳氏、鄧氏、劉氏、姜氏、林尾姑。隆慶間,知縣許培之建,武平僉事毛為光記。
姚公祠在縣治北門外永濟橋頭。祀故知縣姚仲韶。嘉靖間邑民建。
永懷祠在貢川。祀知府周賢宣。本鄉(xiāng)人建,僉事李杏記。
城池
永安自正統(tǒng)十四年沙寇鄧茂七平,都督范雄奏請于沙、尤二縣界筑城。周圍五里三十二步。為門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曰北門、又曰小水門。自東抵北,自北抵西,皆負山阻溪,濠塹無事開鑿;獨南門外系平地,鑿地注水以為池。今架屋其上,誠恐失沒。寓鋪十六處繞列各門。永之隍墉,亦可謂截然完固矣。
巡警鋪
民市八坊,軍營四坊,每坊各一所。邇年,叢木之聲不聞,豈得為寧靜高枕?實在巡邏者因循怠玩。予愿賢有司慎毋蹈前。
演武場
在縣治北。其地平曠,周圍可百數(shù)丈。嘉靖三十五年,為洪水致圮十之一二。萬歷十四年,有請遷之東漏澤園者。時本府推官盧泮署邑,親視其地,見枯骨玼玼數(shù)千,固不允,莫若舊址為善。乃令軍人運北橋廢石,益加砌固。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又為之重建廳亭,于是永可訓練矣。
貢川堡
貢川距邑四十里。嘉靖三十六年、七年,廣賊入境,燒劫俘戮,民洶洶無寧日。上司行示村落筑堡自衛(wèi),貢川遺民謀派筑堡,請諸撫按本道,報曰可。下本府議,本府知府委官督造。廣六百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鄉(xiāng)人德之,立祠尸祝。堡記載《藝文志》。
橋渡
橋
武陵橋東門外。原名馬陵,系馬仙家之陵。屢經(jīng)洪水,邑橋惟此獨存,若有神呵護之。
廣寧橋西門外。舊系李仁、黃琦、賴宗杰募眾建立,后系黃仙佑重建。今火,燒毀。
永濟橋縣北。往府通衢。先吳應、賴宗杰募眾,嘉靖間,知縣姚仲韶重建。丙辰,大水漂去。
城北石橋?qū)W正林鳳儀運大石為梁。今壞。
中村橋二十六都。
建安橋二十五都。
會清橋貢川堡。
延壽橋即大坡橋。民人張良建。上二橋二十六都。
安定橋民人陳真煥重建。
坡角橋益溪。
栟櫚口橋
德星橋
忠善橋
集福橋
永鎮(zhèn)橋
龍鳳橋上五橋俱二十七都嶺后。
桂口橋
西洋橋
邢莊橋
盈豐橋小螺。已上四橋俱二十八都。
洪田橋二十九都。
生卿橋二十九都。劉宗基建。
福溪橋三十一都。
楊梅橋四十一都。
溢洋橋四十一都。
廣平橋四十二都。
蓬仙橋二十八都。
渡
浮流口渡原民人楊彥誠、彥祥置田造舟以濟。萬歷間,知縣傅本智創(chuàng)建浮橋,民利賴之。知縣蘇民望鼎新重建。
下渡北橋下。
益口渡二十七都。鄉(xiāng)人饒覺靈置田給舟。立祠在焉。
固發(fā)口渡貢川。今作浮橋。
小練渡
上國墲渡
下廣渡軍人吳永祥置田立渡。
上石舡渡民人賴鼐置田立渡。今移苦竹。
上板橋渡已上五渡俱二十九都。
大淘口渡
小陶口渡二渡,三十都。
流坑渡二十七都。鄉(xiāng)人賴萬四置田立渡。
東關渡二十五都。鄉(xiāng)人蕭憲置田立渡。
曹遠渡張綢置田立渡。
亭
洗心亭在高飛寺后。知縣郭仁建,為講學之所。
永思亭在縣治北。萬歷八年,為署印推官盧泮親供報田之法,深救丈量之弊,永民德之,故立碑焉。
永懷亭為署印訓導黃鐩重慎賦役,令各圖自派,深救派糧之弊,士民立碑以志思焉。
永安縣,本析沙二十四都上四保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三十一、三十二都,共九都,又析尤溪之四十都、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都共四都為邑。自嘉靖十六年,析去四十都設大田,此分割一都之地也。隆慶六年,析二十八都二圖、二十九都一圖、三十都一圖設寧洋。惟割圖不割地,疆域紊矣??h仍從沙、尤,舊屬延平郡。自縣北至沙縣杉口界,九十里而近;東北至尤溪四十四都,一百二十里而遙;東至大田縣英果等地,百里而近;東南至大田縣集賢里,一百里而遙;南至今寧洋縣馬峰嶺界,九十里而近;西南至連城縣秋家嵐界,一百二十里而遙;西至清流縣九龍灘界,百里遙;西北至歸化葉坊、吉口二處,一百(里)而遙。縣邑疆域大概如此。大抵閩地在古為荒服,與中州不同。若但計地里,而不計田數(shù),雖古大國何以加是?要之,中間山林居其九,田畝但一分耳。分治以來,承平日久,生齒漸繁,地不足以居,田不足于食,庶而未富,方懼其將來也。
沿革
永本沙之浮流一巡司地也,沙又延平七里中之一。前代沿革,一系于郡。往牒可睹,茲以往可益乎,可損乎?其當更易者,寧洋割地,可議乎?其邑內(nèi)坊、都、圖沿革,另載坊、鄉(xiāng)、里下。
坊里都圖
永安之設,割沙縣九都、尤溪縣四都。景泰三年,分置坊一、都十三,統(tǒng)圖六十四。成化十八年,分坊為十圖。弘治五年,增坊為十二圖。嘉靖十四年,析四十都隸大田縣。隆慶五年,又析二十八都二圖、二十九都一圖、三十都一圖,隸漳之寧洋縣。今坊十二、都十二,統(tǒng)圖六十三。
在城曰坊。為坊七:太平、龍興、里仁、安仁、仁義、進賢、忠義。七坊,知縣劉忠器立石。為圖十二。
在鄉(xiāng)曰都。
二十四都,為圖三。九龍、黃竹坑、上坪、大松洋,距城六十里,縣東。舊感義里。
二十五都,為圖十。忠山、巖前、高眉坑、大源,距城八十里。
二十六都,為圖十一。貢川、余荊山、大坡、小坡、沖村、瑤田、東坑,距城四十里。上二都俱縣北。
二十七都,為圖三。大湖、曹巖、嶺后、倉坪、大梅溪、積谷寮、洛溪、張埔頭,距城二十五里??h治東南北俱是。
二十八都,為圖四。桂口、邢莊、西洋、林田,距城六十里,縣南。上四都舊崇仁里。
二十九都,為圖二。吉山、下卞、熱水口、洪田、苦竹、上石、爽溪、廖地,距城六十里。
三十都,為圖二。湖口,洪沙口、后澄,距城六十里。上三都舊懷恩里。
三十一都,為圖二。張坊、曹遠、上、下早,距城四十里。上三都俱系縣西南。
三十二都,為圖七。安沙,距城九十里。上二都舊善安里。
四十一都,為圖三。大坵頭、納洋、龍?zhí)?、蔡洋尾,距城九十里?br />
四十二都,為圖一。后埔、鸕鶿丘,距城一百里。
四十三都,為圖三,上槐林、下槐林、西霞坂,距城一百二十里。上三都縣東,舊萬足里,尤溪也。
街巷市墟
街
新街縣前。
舊街城邊。
中街
后街司前。
前街已上俱民街。
頭百街
二百街俱尚寶坊。
三百街
四百街
六百街俱安靜坊。
五百街
九百街俱東寧坊。
七百街
八百街
十百街俱長樂坊。已上街在軍營。
巷
衙門巷
水巷
童宅巷
后宮巷
市
安沙市三十二都。
貢川堡市二十六都。
巖前市
忠山市二市在二十五都。
墟
吉口墟
新橋墟俱二十五都。
西洋墟二十八都。
大湖墟二十七都。
洪田墟二十九都。
嶺后墟在留坊。
職制(俸糧附)
知縣一員歲俸九十石,閏月加七石五斗。柴薪四名,馬夫十役,折支如制。
縣丞一員萬歷八年奉文裁革。
主簿一員歲俸六十六石,閏月加五石五斗。柴薪二名,馬夫十役。
典史一員歲俸三十六石。柴薪一名,馬夫十役。
儒學教諭一員歲俸三十六石,閏月加三石。齋夫二名。
訓導二員每員歲俸、齋夫與教諭同。
廩膳生二十名每名月廩一石。
增廣生二十名
附:學生今□百□有奇
司吏一名
安沙鎮(zhèn)巡檢司
湖口寨巡檢司各一員每員俸五石。
司吏一人
陰陽學訓術蕭相漢,鎮(zhèn)東人,萬歷十八年任,以養(yǎng)親去。林五岳,邑人,萬歷二十三年任。
醫(yī)學訓科一人
僧會、道會司各一人
縣司吏六名
典吏一十四名
鋪長一名
架閣書吏一名每歲共支本色米三十四石二斗。
正統(tǒng)十四年,調(diào)邵武衛(wèi)后千戶所軍置永安守御千戶所。正千戶原二員,今一員每員歲俸一百九十二石。
副千戶原二員,今一員每員歲俸一百六十八石。
百戶原十員,后無繼七員。調(diào)衛(wèi)二員,今一員每員歲俸一百二十石。
典吏一名
旗軍,原一千一百二十四名今見在守城
操練共三百九十六名
縣署
永安縣,景泰三年九月開縣,本府撫民通判倪冕創(chuàng)立小屋三間蒞事。四年冬,本縣知縣韓隆創(chuàng)正廳三間,后堂三間。設幕廳于正堂之左,庫房于正堂之右。東、西兩廊分列六房,中道戒石亭。儀門三間,于正廳之前。樵樓五間,于儀門之外。知縣廨舍于正廳之北,川堂于正廳之后。左、右立縣丞、主簿廨舍二所。東南立典史廨舍一所,設吏舍于六房之后。建土神廟于儀門之左。立牢房于儀門之右,周圍墻垣。萬歷十五年,知縣傅本智改戒石亭為坊,堪輿謂高壓正堂。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見縣前逼窄,捐俸召匠計之。后建戒石亭,徙其坊于縣之對街,題曰“保障群黎”。坊之內(nèi)三向各建懸榜廊,改申明、旌善二亭于樵樓之左右。巡捕、主簿夏秉彝于縣之東、西設立柵門,曰東關,曰西關。夜加扃固,以防不虞。
行署
建南道分司舊有上、下分司,在縣治北,下司已廢。嘉靖己未年,官賣二司。景泰五年,本府通判楊季奇創(chuàng)。萬歷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重整。
府館在縣治前。
貢川公館在二十六都。
忠山公館在二十五都。
東洋公館在二十八都,舊址官賣,今別建。
縣浮流倉主簿收秋糧本色米。
預備倉縣秋、冬贓罰谷,上倉備賑。
學署
在縣治東。景泰五年建,正德四年毀,知縣劉燦重建,事載祭酒蔡清記。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裴建修之。萬歷二十一年秋,知縣蘇民望到任。期年,環(huán)視學宮傾圮,楹瓦不全,泮池如矩而非制,欞星直出而不收。進諸生而言曰:“吾力能辦之?!奔匆闳灰耘d起斯文為己任。措處罰鍰□兩,不足,又捐俸補助。朽者易之以新,漏者補之以全。廟廡為先。移欞門進五丈。填泮池一丈,為半璧之形。明倫堂、尊經(jīng)閣、齋宇以次修理。開拓隔道之路,徙儒學門五丈。百爾維新,煥然改觀,宮墻之富,宗廟之美,可以想見闕里矣。適建南道吳璘以巡歷至,深嘉而樂與之。是役也,不三月而告成。費出于縣,分毫無損于民。經(jīng)營不懈者為典史陳策,督工頗有勞者為耆民邢存志、饒偁。師生請?zhí)肺陶簽橹洠姟端囄摹贰?br />
明倫堂在先師廟后。
居仁齋由義齋翼明倫堂之左、右。
號房在東、西廡之后,凡二十間。
饌堂在號房之上,左、右各二間。
御制臥碑在明倫堂左上。
敬一亭在啟圣祠之左。
尊經(jīng)閣在明倫堂后。
典籍《大狩龍飛錄》、《大明律》、《洪武正韻》、《御制大誥》、《大明會典》、《大學衍義》、《四書集注》、《五經(jīng)集注》、《四書大全》、《五經(jīng)大全》、《禮教儀節(jié)》、《為善陰隲》、《三儒類要》、《文章正宗》、《孝順事實》、《性理》、《通鑒》、《綱目》。
射圃舊址在縣治北門外,演武亭左。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
儒學門在欞星門左。
教諭衙一在明倫堂左,從居仁齋入;一在明倫堂右,從由義齋入。右者頹壞,訓導朱鐘借居尊經(jīng)閣,至今仍之。
學倉在教諭衙之左。
祭器庫在東饌堂之上。
祭器木香爐、大鐵香爐、燭臺、銅酒樽、鐵香爐、花瓶、銅盆、銅爵、籩、簠、俎、鐵盆、犧尊、牲匣、铏、簋、豆。
學田
知縣蘇民望適下車,見師長之出入無輿,又非產(chǎn)馬之地;諸生中多有貧不能葬,身無完衣,長無家室者,慨然嘆曰:“此有司之責也。尊師重道之謂何?隨吾力之所及何如耳?!比f歷癸巳歲,偶清欺隱罰鍰二百八十七兩八錢四分,又湊贖十二兩一錢六分,申合上司,置買學田以贍師儒。設學百四十年,所創(chuàng)見者留心學校,良亦勤矣。今載其田畝,并經(jīng)用式于下,以備稽考。
一買得二十五都民人姜欽米田三段,用銀三百兩。約正楊教為中。
一叚土名寺前、羅里坑二處,米三十九石五斗,外租五斗,外冬米。
一叚土名寺前坂,米十六石,外冬米。
一叚土名橋尾墩后,米十石。
一查出永留庵田十六石。
社學
一在儒學前,一在縣治北門內(nèi)。嘉靖三十五年,署縣事、延平府通判謝承志改此社學為四賢書院,祀楊、羅、李、朱四先賢。
武署
永安千戶所在縣學后。景泰三年,延平衛(wèi)指揮韓瑄建。正堂三間,中階為屏門,東、西兩旁有十百戶廳。久廢。大門三間。萬歷三年,副千戶陳瀚重建。吏目廳,在正堂之東。后廳五間。
旗纛廟三間在所署后。
鎮(zhèn)撫司在旗纛廟東。
武備庫在旗纛廟東。現(xiàn)貯堪用軍器三萬二千十六件。
軍器局在軍營后山。
屬署
安沙鎮(zhèn)巡檢司在縣治西八十里三十二都。
湖口寨巡檢司在縣治西一百二十里三十都。與連城、龍巖、寧洋三縣界。俱正統(tǒng)五年設。
鎮(zhèn)堡公寓在縣治北貢川堡。
稅課局舊志載在縣治西七十步。官未設舍宇,未創(chuàng)基址,今莫之考。
陰陽學在縣治左。萬歷十八年,訓術蕭相漢請縣增廣土神廟后六間為廨舍。
醫(yī)學在縣治左。
鋪舍
縣前鋪在縣治東側。司一名,兵四名。
黃坊鋪在二十七都,去縣治二十里。
貢川鋪在二十六都,去縣治四十里。
張關鋪在二十五都,去縣治六十里。
新嶺鋪在二十五都,去縣治八十里。以上三鋪,司一名,兵三名。在縣治之北。
桂口鋪去在縣治三十里。
林田鋪去縣治六十里。以上二鋪,司一名,兵一名。
東洋鋪去縣治六十里,兵止一名。以上三鋪俱在縣治南二十八都。
廟壇
先師廟
兩廡
戟門
欞星門
啟圣公祠在先師廟之右。
名宦祠在戟門左。祀故督學熊汲、知縣鄧概、知縣劉燦凡三人。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右。祀宋陳瓘、鄧肅、明鄧文鏗、陳隆、林騰蛟、李杏并孝子賴豫,凡七人。
社稷壇在縣治南門外。
山川壇在縣治南門外。
邑歷壇在縣治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治東,儒學之左。門廟頹壞,萬歷十五年,邑民陳真煥新之。
唐田王廟在縣治南門外。祀唐李肅,字行中,陳州人。唐世以功封田王。建中間,天子幸奉天,閩叛將牛氏乘中原多事,閉關竊據(jù)。及朱泚平,天子賜王弓矢,命曰:“閩粵弗庭,汝往征之。”王率精銳數(shù)萬,至臨汀浮流口,猝與賊遇。后兵不繼,王力戰(zhàn)而死。尸浮水上,彌月不變。鄉(xiāng)民詹糾殮而祀之,凡有禱輒應。貞元間,有司以聞,敕封孚佑廣烈王。以妃陳氏配享。從以五神,曰胡、曰陳、曰周、曰張、曰湯,皆裨將也。
晏公廟在縣治北門內(nèi)。
英烈王廟在北門外。舊名龜山廟。高阜如龜,合抱樟木數(shù)十根。丙辰,大水漂流,今改新地。
關王廟在縣治東安靜坊。
名山廟在貢川。
正順廟在貢川。
四賢書院祀吾延平楊、羅、李、朱四先賢。舊址在縣治北門外。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署縣事、延平府通判謝承志改北社學為之。萬歷八年,奉勘合毀賣,暫遷神主于英烈廟之側。十一年,續(xù)奉勘合,凡天下書院毀者,俱準復立,而此地今猶未復也。
栟櫚書院宋左正言鄧栟櫚先生讀書處也。知縣郭仁建于屏巖下。嘉靖四十六年,知縣卓光謨改在栟櫚寺左旁。
忠勇祠在二十八都邢莊。祀陣亡邢志宏、邢宗善、邢仲卿、邢景清、邢必崇。嘉靖間建,邑進士林騰蛟記。
六烈祠在貢川。祀烈女鄧氏、陳氏、鄧氏、劉氏、姜氏、林尾姑。隆慶間,知縣許培之建,武平僉事毛為光記。
姚公祠在縣治北門外永濟橋頭。祀故知縣姚仲韶。嘉靖間邑民建。
永懷祠在貢川。祀知府周賢宣。本鄉(xiāng)人建,僉事李杏記。
城池
永安自正統(tǒng)十四年沙寇鄧茂七平,都督范雄奏請于沙、尤二縣界筑城。周圍五里三十二步。為門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曰北門、又曰小水門。自東抵北,自北抵西,皆負山阻溪,濠塹無事開鑿;獨南門外系平地,鑿地注水以為池。今架屋其上,誠恐失沒。寓鋪十六處繞列各門。永之隍墉,亦可謂截然完固矣。
巡警鋪
民市八坊,軍營四坊,每坊各一所。邇年,叢木之聲不聞,豈得為寧靜高枕?實在巡邏者因循怠玩。予愿賢有司慎毋蹈前。
演武場
在縣治北。其地平曠,周圍可百數(shù)丈。嘉靖三十五年,為洪水致圮十之一二。萬歷十四年,有請遷之東漏澤園者。時本府推官盧泮署邑,親視其地,見枯骨玼玼數(shù)千,固不允,莫若舊址為善。乃令軍人運北橋廢石,益加砌固。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又為之重建廳亭,于是永可訓練矣。
貢川堡
貢川距邑四十里。嘉靖三十六年、七年,廣賊入境,燒劫俘戮,民洶洶無寧日。上司行示村落筑堡自衛(wèi),貢川遺民謀派筑堡,請諸撫按本道,報曰可。下本府議,本府知府委官督造。廣六百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鄉(xiāng)人德之,立祠尸祝。堡記載《藝文志》。
橋渡
橋
武陵橋東門外。原名馬陵,系馬仙家之陵。屢經(jīng)洪水,邑橋惟此獨存,若有神呵護之。
廣寧橋西門外。舊系李仁、黃琦、賴宗杰募眾建立,后系黃仙佑重建。今火,燒毀。
永濟橋縣北。往府通衢。先吳應、賴宗杰募眾,嘉靖間,知縣姚仲韶重建。丙辰,大水漂去。
城北石橋?qū)W正林鳳儀運大石為梁。今壞。
中村橋二十六都。
建安橋二十五都。
會清橋貢川堡。
延壽橋即大坡橋。民人張良建。上二橋二十六都。
安定橋民人陳真煥重建。
坡角橋益溪。
栟櫚口橋
德星橋
忠善橋
集福橋
永鎮(zhèn)橋
龍鳳橋上五橋俱二十七都嶺后。
桂口橋
西洋橋
邢莊橋
盈豐橋小螺。已上四橋俱二十八都。
洪田橋二十九都。
生卿橋二十九都。劉宗基建。
福溪橋三十一都。
楊梅橋四十一都。
溢洋橋四十一都。
廣平橋四十二都。
蓬仙橋二十八都。
渡
浮流口渡原民人楊彥誠、彥祥置田造舟以濟。萬歷間,知縣傅本智創(chuàng)建浮橋,民利賴之。知縣蘇民望鼎新重建。
下渡北橋下。
益口渡二十七都。鄉(xiāng)人饒覺靈置田給舟。立祠在焉。
固發(fā)口渡貢川。今作浮橋。
小練渡
上國墲渡
下廣渡軍人吳永祥置田立渡。
上石舡渡民人賴鼐置田立渡。今移苦竹。
上板橋渡已上五渡俱二十九都。
大淘口渡
小陶口渡二渡,三十都。
流坑渡二十七都。鄉(xiāng)人賴萬四置田立渡。
東關渡二十五都。鄉(xiāng)人蕭憲置田立渡。
曹遠渡張綢置田立渡。
亭
洗心亭在高飛寺后。知縣郭仁建,為講學之所。
永思亭在縣治北。萬歷八年,為署印推官盧泮親供報田之法,深救丈量之弊,永民德之,故立碑焉。
永懷亭為署印訓導黃鐩重慎賦役,令各圖自派,深救派糧之弊,士民立碑以志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