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 作者:


荊州江陵郡(22),出五姓:能(熊)、縣、仵、戎、酒(23)。/

朗州武陵郡,出五姓:伍、龔、卜、冉、華(24)。/

鄂州江夏郡(25),出七姓:李、黃、程、費、任、衛(wèi)、喻(26)。/

第四河?xùn)|道十郡(27)/

蒲州河?xùn)|郡(28),出十五姓:裴、柳、薛、儲、蒲、衛(wèi)、聶、悠(待查)(應(yīng))、廉、麥、扈、、昏、滿、朗、賈(29)。/

汾州西河郡,出十姓:靳、卜、宋、林、植、相里、任、臨、欒、通(30)。/ 晉州平陽郡,出十二姓:汪、雋、余、乘、平、柴、圣、景、句、賈、晉、風(fēng)(31)。/

澤州高平郡,出五姓:范、巴、翟、過、獨孤(32)。/

澤州晉昌郡(33),出五姓:唐、杜、乜、爨、炅(34)/

潞州上黨郡,出六姓:鮑、包、陳、樊、苞、尚(35)。/

并州太原郡,出二十七姓(36):弘、王、郭、郝、溫,尉遲、祁、令狐、武、閻、宮、鄔、孫、伏、昝、霍、問、弓、師、義、木召 、酉、廖、易、龍、韶、光(37)。/ 岱(代)州雁門郡(38),出五姓:續(xù)、解、田、文、狄(39)。/

虢州弘農(nóng)郡(40),出七姓:楊、譚、強、晉、虢、裘(41)。/

第五河北(道)十七郡(42)/

冀州渤??ぃ?3),出二十八姓:高、吳、歐陽、赫連、詹、喻、李、施、區(qū)、金、卿、甘、訾、凌、覃、封、刁、紇干、童、(此字待造)、冀、S.、衡、居、倉、關(guān)、風(fēng)、郯(44)。/

冀州中山郡(45),出六姓:甄、焦、藺、仲、郎、官(46)。/

冀州高陽郡(47),出五姓:許、耿、紀(jì)、公孫、(48)。/

洺州廣平郡(49),出八姓:游、程、宋、談、藉、(此字待造)(談)、(此字待造)、焦(50)。/

幽州范陽郡,出九姓:盧、湯、祖、郢、范、簡、張、厲、童(51)。/

易州上谷郡,出六姓:侯、榮、麻、燕、寇、谷(52)。/

定州博陵郡,出五姓;崔、頤、壽、幸、濮陽(53)。/

瀛州河間郡,出八姓:刑(邢)、俞、家、玄、堯、鄧、詹、祝(54)。/

相州內(nèi)黃[郡](55),出四姓:路、駱、扈、庫(56)。/

貝州清河郡,出十九姓:張、房、崔、戴、靳、聶、孟、傅、蓋、卓、隋、尚、汲、樗、且、貴、革、舒、路(57)。/

邢州鉅鏕郡,出六姓:魏、耿、特、莫、時、舒(58)。/

德州平原郡,出七姓:莘、、孟常、東方、師、內(nèi)、義(59)。/

趙州趙郡,出六姓:李、司徒、睦、朗、乜、問、閔(60)。/

魏州魏郡,出六姓:申、暴、栢、(待造)(暢)、頓、萇(61)。/

衛(wèi)州黎陽郡(62)出四姓:琚、桑、衛(wèi)、(此處有二字待造)(63)。/

懷州河內(nèi)郡,出十七姓:司馬、尚、(此字待造)、向、賀、王、車、舍、宋、文、淳于、懷、茹、古(待查)、枝、屈、容(64)。/

第六淮南道四郡/

[揚]州廣陵郡(65),出十姓:高、支、錢、盛、慶、于、立、戴、(此字待造)(游)、貢、莉(66)。/

楚州山陽郡(67),出六姓:曲、楚、鞏、念、郝、蹇(68)。/

廬州盧(廬)江郡(69),出四姓:何、況、門、俞(70)。/

舒州同安郡,出二姓:舒、仆固。/

第七河南道廿二郡(71)/

洛州河南郡,出二十三姓:褚、穆、獨孤、丘、祝、元、聞、人、賀蘭、慕容、商、南宮、古、山、方、藺、慶、閭丘、

利、芮、侯、莫、陳、房、膚、宇文(72)。/

許州穎川郡,出十一姓:陳、荀、庾、庫、鐘、栢、許、韓、豆盧、鮮于、焉(73)。/

鄭州滎陽郡,出六姓,鄭、潘、毛、陽、牟、郟子(74)。/

滑州白馬郡(75),出三姓:成公、費、上官。/

汴州陳留郡,出十五姓:阮、何、謝、衛(wèi)、殷、(那)、蔡、典、虞、邊、申屠、伊、智、曲、全(76)。/

宋州梁國郡,出四姓:商、宋、葛、賓(77)。/

亳州譙郡,出十姓:曹、丁、婁、戴、夏侯、嵇、奚、桓、薄、汝(78)。/

豫州汝南郡(79),出二十六姓:周、殷、荊、項、盛、和、宜、南、蔡、梅、袁、爨、貝、應(yīng)、(此字待造)、汝、矣、言、昌、藍(lán)、肚、沙、滿、構(gòu)(待查)、宇、仲(80)。/

曹州濟陽郡,出八姓:丁、卞、江、左、蔡、單、曹、郁(81)。/

濮州濮陽郡,出六姓:吳、文、扶、黃、慶、濮(82)。/

兗州魯國郡(83),出二十姓:唐、呂、孔、齊、俞、曲、再、萬、宰、曾、鄒、夏、車、顏、栗、仙、濮、韶、巢(84)。/

兗州太山郡(85),出四姓:鮑、羊、胡、斛S.(86)。/

兗州平昌郡(87),出四姓:管、蓋、牟、孟(88)。/

鄆州東平郡,出六姓:魏、呂、萬、平、(此字待造)(戢)(89)。/

青州北海郡,出二十六姓:史、成、盛、倪、蓋、譚、(此字待造)(郵)、晏、查、莫、柯、凡、盡、花、左、寧、終、庾、然、范、娥、開、營、彭、鞠(90)。/

青州樂安郡(91),出十二(四)姓:孫、任、陶、國、長孫、薛、蔣、種、公孫、供、閻、房、賀、曹(92)。/

齊州濟陰郡(93),出四姓;卞、單、東門、信都(94)。/

徐州彭城郡,出十二姓:劉、朱、到、徐、莊、宛、支、宋、政、龔、巢、幸、□、(此字待造)(95)。/

徐州蘭陵郡(96),出四姓:蕭、繆、萬俟、端木(97)。/

泗州下邳郡,出八姓:關(guān)、余、沈、邳(祁)、谷、國、皮、滑(98)。/

沂州瑯琊郡,出十二姓:王、顏、諸葛、繆、胥、葛、艾、千、惠、暢、苻(99)。/

海州東???,出十姓:徐、匡、戚、竹、喻、關(guān)、基毋、麇、楚、茅(100)。/

第八江東(南)道二十郡(101)/

潤州丹陽郡,出八姓:甘、紀(jì)、那、洪、左、洗、鄢、廣(102)。/

宣州宣城郡,出四姓:曠、賁、簡、聚。/

蘇州吳郡,出五姓:朱、張、顧、陸、暨(103)。/

杭州錢塘郡(104),出七姓:范、岑、褚、盛、仰(105)。/

杭州鹽官郡(106),出五姓:翁、戚、束、闞、忽延(107)。/

杭州余杭郡,出四姓:暨、隗、戢、監(jiān)(108)。/

湖州吳興郡,出十六姓:沈、錢、姚、吳、清、丘、放(施)、宣、萌、金、銀、陰、洗、鈕、木、丘明(109)。/

常州晉陵郡,出四姓:蔣、苻、莫、周。/

越州會嵇郡,出十四姓:夏誰(侯)、賀、康、孔、虞、盛、資、鐘、離、駱、茲、俞、榮、沉(110)。/

處州松陽郡(111),出五姓:勞、賴、葉、瞿、曇(112)。/

臺州臨??ぃ隽眨呵?、冷、靖、譚、戈(弋),葉(113)。/

婺州東陽郡,出六姓:薊、習(xí)、苗、姚、泉、難(114)。/

歙州歙郡,出五(六)姓,俶(叔)、孫、方、諫、授、汪(115)。/

洪州豫章郡,出八(七)姓:羅、雷、熊、除、琚、諶、洪(116)。/

饒州鄱陽郡,出四姓:饒、芮、鐸、(此字待造)(117)。/

江州潯陽郡,出六姓:陶、翟、淳、瞿、騫、步(118)。/

素(袁)州宜春郡(119),出四姓:袁、彭、易、(此字待造)(120)。/

譚州長沙郡,出六姓:曾、吳、羅、彭、茹、秦(121)。/

虔州南康郡,[出四姓]:賴、葉、銀、尋。/

泉州南交[安]郡(122),出四姓:林、仇、弘、單。/

第九劍南道二郡/

益州蜀郡,出五姓:郄、文、費、任、郗(123)。/

梓州梓潼郡,出四姓:綿、景、文、麋。/

第十嶺南道五府邕容桂廣安南等都管七十州并下出人姓望。

[題解]

S.2052號,首尾俱全。卷首題曰:《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共存十道九十郡,一百○六行。其中關(guān)內(nèi)道八郡,隴右道四郡,山南道五郡,河?xùn)|道名目列為十郡,實有九郡,河北道名列為十七,實有十六郡,淮南道四郡,河南道二十二郡,江南道二十郡,劍南道二郡,嶺南道無。卷末海州東???,屬河南道,在輯錄過程中,輯在河南道末尾。本卷唐耕耦《敦煌四件唐寫本姓望氏族譜殘卷》(《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研究論集》)有輯錄和校釋,王仲犖《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考釋》(同上)認(rèn)為:“S.坦因敦煌文書第二○五二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大概是唐德宗廣德時代的作品。這件文書里有‘處州松陽郡出五姓’之語,處州原名括州,唐德宗名適,故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即位后避帝諱改括州為處州。唐憲宗名諄,即位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改淳于復(fù)姓為單姓于。《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中,改括州為處州,而淳于復(fù)姓尚乃舊稱,可見這個《氏族譜》,是大歷十四年以后,元和元年以前的產(chǎn)物。”此卷日本仁井田陞、池田溫亦有研究。本卷反映了唐后期姓望的地理分布,較北 8418號姓望巨增,說明唐后期漢魏以來的門閥士族衰落,新的門閥興起,經(jīng)調(diào)整后形成一種新的氏族地理格局。

[校注]

(1)“郡”前有奪字。本卷關(guān)內(nèi)道八郡,“郡”前當(dāng)奪“八”字。

(2)《舊唐書·地理志》京兆府“武德元年,改為雍州?!焓谠?,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復(fù)舊?!_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復(fù)隋舊名?!?br />
(3)京兆郡四十姓中衍一宋一車一粟。鐘,王錄作“鉉”,誤。車,王錄作“韋”。據(jù)《廣韻》:漢丞相韋孟賢“始遷京兆之杜陵也”。昆,唐錄作“晁”,誤。夫蒙,王錄作“蒙”,據(jù)《廣韻》、《元和姓纂》有夫蒙氏、唐蒲、同一帶多此姓。杼,王錄作“祿”。成公,王錄作“箋”,唐錄作“公成”,誤。杜,《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四:“杜柏為宣王大夫,無罪被殺,因失其國,孫居杜城者,為杜氏而仕晉?!段骶╇s記》杜陵大夫子善棋,為天下第一,自言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即徙家者也。至隋唐都京兆杜氏、韋氏皆以衣冠名位顯,故當(dāng)時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元和姓纂》杜氏有京兆郡望。別,《通志·氏族略》:“別氏,《姓苑》云,京兆人,望出京兆。”段,十六國時段氏郡望一出馮翊,一出武威,武威段氏,實出京兆。田,《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九:田氏“又有望出平?jīng)?、京兆、太原、天水、信都者,世系具《元和姓纂》。史,《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一:史崇“自杜陵受封溧陽侯,遂為郡人。……后漢歸義侯苞,晉永嘉亂,避地河西、建康,是為建康史氏,又有高容史氏、京兆史氏,皆丹后?!薄对托兆搿肥肥嫌芯┱卓ねM?,《古今妊氏書辨證》卷十四:“出自晉陽,顯于唐而有世系者,京兆王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少于畢公高之后,封魏,……賢,濟南太守,宣帝徒豪杰,居霸陵,遂為京兆人?!钡谖澹逗鬂h書·第五倫傳》:“第五倫,字P.魚,京兆長陵人也。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薄短藉居钣洝肪┱卓こ鲰f、杜、扶、段、宋、田、黎、金八姓望。

  (4)雍州始平郡:唐不設(shè)始平郡?!对涂たh圖志》卷二京兆府興平縣“晉改置始平郡,領(lǐng)槐里縣,歷晉至西魏數(shù)有改易?!薄稌x書·地理志》雍州始平郡領(lǐng)槐里、始平、武功、鄠、蒯城、漆、汾邑等縣。

  (5)P.3421號始平郡出姓與本卷同。馮,《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馮“漢文帝時馮唐顯名,即代相子,弟騫,自上黨徙杜陵?!薄对托兆搿酚旋?、宣二望。

(6)武功郡:唐無武功郡?!段簳さ匦沃尽罚横菸涔ぁ疤褪荒攴址鲲L(fēng)置?!?br />
(7)《元和姓纂》韓有京兆郡望?!锻ㄖ尽な献迓浴罚红贤鑫涔?。

(8)《新唐書·地理志》:“鳳翔府扶風(fēng)郡,赤上輔、本岐州,至德元載更郡名風(fēng)翔。”

(9)P.3421號扶風(fēng)郡六姓,較本卷無曹、萬、寇、井、蘇五姓。竇,《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四:竇賞“宣帝時,以二千石,徙扶風(fēng)平陵,其后世系具宰相表?!睎|漢竇融即扶風(fēng)人,王仲犖曰:“按唐太宗母竇氏,實鮮卑紇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時,以河南為郡望,西魏,北周時,以京兆為郡望,其后遂冒扶風(fēng)郡望?!薄豆沤裥帐蠒孀C》卷二六馬氏條有“扶風(fēng)馬氏”?!稄V韻》上聲第三十五:馬“亦姓,扶風(fēng)人。本自P.益之裔,趙奢封馬服君,后遂氏焉。秦滅趙,徙奢孫興于咸陽,為右內(nèi)史,遂為扶風(fēng)人?!薄对托兆搿否R氏“扶風(fēng)茂陵”。曾,《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七漢有曾嘉,“生二子:寶、頊。頊家扶風(fēng),是為扶風(fēng)房?!薄稄V韻》上聲第十魯:“又國名,P.禽之后,以國為姓,出扶風(fēng)?!薄对托兆搿贰棒?,扶風(fēng)郡縣?!比f,《元和姓纂》有扶風(fēng)郡望?!豆沤裥帐蠒孀C》卷二七:“井,虞大夫食邑于井,謂之井P.,后為氏。漢扶風(fēng)郡人井丹,字大春,以文學(xué)知名?!薄锻ㄖ尽な献迓浴罚壕稀⒒菔?、輔氏、左氏、附氏望出扶風(fēng)。蘇,《廣韻》上平聲第十?!疤K,……又姓,出扶風(fēng),武邑二望?!卑啵骸对托兆搿钒嗍嫌型龇鲲L(fēng)者。

(10)P.3421號新平郡出古氏一姓?!短藉居钣洝沸缕匠龉拧⒏健惾?。

(11)《舊唐書·地理志》:“涇州上,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討平薛仁杲,改名涇州。天寶元年,復(fù)為安定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涇州。”《新唐書·地理志》:“涇州保定郡,上。本安定郡,至德元載更名?!?br />
(12)梁,《廣韻》下平聲十陽“亦姓,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被什?,陠,“甫”之誤?!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五:“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為司徒,生季子來,采生而南雍缺,以王父字為氏。缺六世孫孟之,生遇,避地奔魯,裔孫鸞。漢興,自魯徙茂陵,政父為甫。后漢皇甫規(guī),字威明,安定朝那人。……唐貞觀所定涇州安定郡六姓,其一曰皇甫?!蔽憾ò捕ɑ矢κ显谝议T?!对托兆搿坊矢κ嫌邪捕ǔ强ね?。席,《元和姓纂》:漢初徙關(guān)東豪族,席氏徙安定臨澤?!锻ㄖ尽な献迓浴罚何槭贤霭捕?。胡,《廣韻》上平聲十一模:“胡……亦姓,出安定,新蔡二望?!背?,《廣韻》下平聲十四清:“又姓,出廣平、安定二望?!薄短藉居钣洝钒捕ㄋ男樟?、席、安、皇甫。

(13)魚,《廣韻》上平聲九魚“亦姓,出馮翊?!奔?,《元和姓纂》有馮翊郡望。瓽,《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三:“本出西羌姚秦將瓽耐虎,代為羌豪,又羽林監(jiān)瓽成,后居華陰,吳平南瓽娥,后居同州。”王仲犖以為黨、瓽同用。雷,《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五:“晉豫章人雷煥,為豐城令,后徙馮翊。”印,《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二“印,……今望出馮翊?!焙希骸锻ㄖ尽な献迓浴泛鲜贤鲴T翊。寇,《廣韻》去聲五十候“寇……又姓,出馮翊、河南二望?!薄对托兆搿房苁嫌型鲴T翊者。《太平寰宇記》馮翊五姓:郭、寇、蓋、雷、黨、吉。

(14)唐無同州邰陽郡?!杜f唐書·地理志》韓城“(武德)八年,自西河縣移西韓州理于此,領(lǐng)韓城、郃陽、西河三縣。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韓城等三縣復(fù)還屬同州?!?br />
(15)涼州西平郡:《舊唐書·地理志》:“鄭州下都督府,隋西平郡。武德二年,平薜舉,置鄯州,治故樂都城。貞觀中,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西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鄯州。”《新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皆作鄯州西平郡?!对涂たh圖志》卷三九曰:“后漢獻(xiàn)帝分置西平郡,屬涼州?!笪阂晕髌娇檑飞奇?zhèn),孝昌二年改鎮(zhèn)立鄯州。”本卷采用前朝制度。

(16)申屠,《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六:“申屠,唐貞觀所定涼州西平郡六姓,有申屠氏?!倍危稄V韻》去聲二十九換:“段……又姓,出武威?!背?,《通志·氏族略》:池氏望出西平。《太平寰宇記》西平郡出二姓:申屠、曹。

(17)王仲犖曰:“按河西已沒吐蕃,故敦煌郡姓,并合于此?!彼魇?,據(jù)《廣韻》、《通志》望出敦煌。賈,《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六“河南賈氏,世居姑臧?!卑玻豆沤裥帐蠒孀C》卷八:“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屬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后漢末,遣世子高入朝,因居洛陽。魏晉間,家于安定,后徙遼東。姑臧以避亂,又徙武威。”《通志·氏

族略》:安氏望出姑臧。《太平寰宇記》武威郡六姓:賈、陰、索、安、曹、石。

(18)《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一李氏有隴西房。又卷六:辛氏“漢初,以名家豪俠,徙隴西狄道。”董,《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一“又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翳孫遂居隴西。”騫,卷九產(chǎn)后漢質(zhì)帝時有騫宏字弘P.,避地昆吾,為金城別駕,封金城侯,子孫因家焉。”據(jù)《廣韻》、《元和姓纂》牛氏、辛氏亦有隴西郡望?!锻ㄖ尽な献迓浴钒?、禹氏亦有隴西郡望。

(19)趙,《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五有:“隴西,天水趙氏?!薄稄V韻》趙氏有天水郡望。姜,《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漢初,姜氏以關(guān)東大族,徙關(guān)中,遂居天水?!币豆沤裥帐蠒孀C》卷二五有“天水尹氏”。桂,《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九“近世桂氏,望出天水,燕都。”據(jù)《廣韻》趙、姜、權(quán)等氏望出天水,《元和姓纂》天水姓望有上官、雙、狄、尹

氏等,《通志·氏族志》望出天水姓中有龍、那、智等姓。

  (20)《通志·氏族志》輔氏、能氏、戎氏、騫氏,望出襄陽。

  (21)《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四:“鄧,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為鄧侯。……子孫以國為氏,而仕楚,……鄧況始自楚遷徙居南陽新野?!薄锻ㄖ尽な献迓浴钒?、葉、翟、井、趙、姬、仇等姓有南陽郡望,《廣韻》韓、鄧、宗、岑等氏望出南陽?!对托兆搿窐?、韓、鄧、宗、岑有南陽郡望。《太平寰宇記》南陽出十一姓,九姓見本卷,張、何二姓不見本卷。

(22)《新唐書·地理志》曰:“江陵府江陵郡,本荊州南郡,天寶元年更郡名。肅宗上元號南都,為府?!?br />
(23)《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熊“今望出江陵?!北揪怼澳堋?,乃“熊”之誤。

(24)據(jù)《通志·氏族略》,伍、卜、冉氏望出武陵。

(25)鄂州江夏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鄂州江夏郡屬江南西道。

(26)李,據(jù)《廣韻》李氏有望出江夏者。黃,《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黃,出自贏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昧之子臺駘之后,封國于黃,以國為姓?!俺琰S,其族仕楚,……漢丞相霸,太尉瓊,世居江夏?!曝懹^所定鄂州江夏郡三姓、泉州南安郡六姓、括州松用郡三姓、曹州東陽郡十一姓,(此字待造)州(此字待造)陽郡六姓,皆有黃氏?!对托兆搿酚薪?、洛陽、晉安三族,皆唐世士人新望。”《廣韻》黃氏、費氏有江夏郡望,《通志·氏族略》喻氏有望出江夏。

(27)河?xùn)|道十郡:本卷僅九郡,“十”為“九”之誤。

 ?。?8)《新唐書·地理志》:“河中府河?xùn)|郡,赤。本蒲州,上輔。……開元八年置中都,為府,是年罷都,復(fù)為州。乾元元年復(fù)為府?!?br />
 ?。?9)《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八:“《魏太和族品》柳、裴、薛為河?xùn)|三姓?!庇衷弧八逄贫ê?xùn)|薛為乙門,太和二十午,眾議以薛氏為河?xùn)|茂族,帝曰:薛氏,蜀人也,豈可入郡姓?直閣薛宗起,執(zhí)戟在殿下,出次對曰:臣之先人,漢末仕蜀,二世復(fù)歸河?xùn)|,今六世相襲,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黃帝之裔,受封北土,也可謂之胡耶?今不領(lǐng)郡姓,何以生為。乃碎戟于地。帝徐曰:然則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毙l(wèi),《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一:衛(wèi)暠“明帝時以儒學(xué)自代召至河?xùn)|安邑,卒,固賜所亡之地葬之,子孫家焉,”賈,《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六:“出自姬姓,晉唐叔虞少子公明,周康王封之于賈,……河?xùn)|臨汾賈鄉(xiāng),即其地也?!睋?jù)《通志·氏族志》蒲氏、聶氏,《廣韻》衛(wèi)氏、賈氏,《元和姓纂》賈氏有望出河?xùn)|者。

 ?。?0)《通志·氏族略》靳氏、卜氏望出西河。宋,《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九:“漢中尉將軍壯武侯昌始居西河介休”;《廣韻》去聲二宋:“宋…… 又姓,取微子之所封,遂為氏,出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鳳五望?!毕嗬铮肿飨嗍?,《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四:“又望出西河、唐貞觀所定汾州西河郡四姓,其一相氏?!比危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九:“西河任氏,……亦任敖之后,徙西河?!薄对托兆搿啡问嫌形骱涌ね??!锻ㄖ尽ば帐下浴罚号R氏、欒氏,望出西河。又《古今姓氏書姓辨》曰唐貞觀所定“汾州西河四姓,一曰金氏。”《太平寰宇記》西河出四姓:任、臨、相里、欒四姓。

  (31)圣,《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七作經(jīng),“《千姓編》曰:望出平陽?!蓖踔贍武涀魑?,《通志·氏族略》巫氏望出乎陽?!对托兆搿肪笆嫌型銎疥枴>洌豆沤裥帐蠒孀C》卷三四:“今句氏,望出平陽、東都?!?br />
(32)翟,《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九:“翟居北地,后為晉所滅,秦并天下,子孫分散,居晉地及江南。”《通志·氏族略》:過氏有望出高平。

(33)《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無澤州晉昌郡名。

(34)據(jù)《廣韻》下平聲二十一唐氏有望出晉昌,《通志·氏族略》乜氏, 爨氏望出晉昌。

(35)鮑,《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五:鮑即“包”,“其族仕晉者曰鮑矣?!薄锻ㄖ尽な献迓浴孵U氏望出上黨。包,《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一:“包,上黨包氏,出自楚大夫包胥,有乞師于秦存國之功,食邑于申,謂之申包胥,子孫徒上黨?!鄙校锻ㄖ尽な献迓浴飞惺嫌型錾宵h。

(36)北圖8418號“太原郡十一姓?!?

(37)弘,《元和姓纂》有晉陽望。王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四“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生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薄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罚禾跏?,自王霸“居太原晉陽”。郭,《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八曰:“賈執(zhí)《姓氏譜》定太原五姓,隋唐定山東八族,其一皆曰郭氏?!薄稄V韻》入聲十九鐸,郭氏有望出太原。郝?!对托兆搿酚刑?。溫,《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七曰:漢溫何“始居太原祁縣”,魏晉遂為望姓。祁,《通志·氏族略》有太原望。武,《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三武洽為“魏晉陽公,因始封居太原永水,或號太原武氏。”《通志·氏族略》祁氏有太原望。閻,《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唐貞觀所定大原郡十姓,有閻氏?!本矶脑唬亨w“出晉大夫司馬彌牟,……食采于鄔,為大夫,其地太原鄔縣是也?!睂O,《廣韻》上平聲二十二魂有太原望?!豆沤裥帐蠒孀C》卷七:漢有孫愛,“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難,遂居太原,太原之族,……”。咎(待查),《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有望出太原。《通志·氏族略》閔、酉、易、龍氏望出太原。

(38)岱,《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并作“代”。

 ?。?9)續(xù),《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六:“續(xù),望出河?xùn)|,襄陽?!薄锻ㄖ尽な献迓浴防m(xù)氏有雁門望?!稄V韻》平下聲二先解姓出雁。田,《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九有田氏望出雁門者。北8418號載,代州出續(xù)、薄、解三姓。

 ?。?0)虢州弘農(nóng)郡:《新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屬河南道?!杜f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風(fēng)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xùn)|道。”

(41)楊,《廣韻》下平聲十陽:“楊……又姓,出弘農(nóng),天永二望?!彪?,《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九:“出自姬姓,周武王叔父封于酉虢,弘農(nóng)陜縣之虢城是也?!?br />
(42)河北十七郡:“北”,后奪“道”字,十七,當(dāng)為“十六”之誤。

(43)《舊唐書·地理志》:“滄州上,漢勃??ぃ逡蛑?。武德元年,改為滄州,……天寶元年,改為景城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滄州。”

(44)北8419號渤??び袇?、歐陽、高、刁四姓。高,《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一:高洪“后后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蓨縣”。又曰“涿大姓西高氏,東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與牾?!睔W陽,卷十九:“出自姒姓,夏帝少康庶于封于會稽,至越王無強為楚所滅,更封無強子蹄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后有仕漢為涿郡太守者,子孫或居冀州之渤海、青州之千乘?!薄稄V韻》高氏、刁氏,《通志·氏族略》童、冀、S.、

居、詹等氏,《元和姓纂》吳,歐陽,詹、封氏望出渤海。

(45)《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唐無冀州中山郡。

(46)北8418號中山郡出甄一姓?!稄V韻》上平聲十七真“甄……出中山、河南二望?!薄对托兆搿氛鐬橹猩街?。藺,《通志·氏族略》望出中山。仲,《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九:“出自子姓,宋莊公子城,字仲子,生公孫師,師生江,為宋司馬,以王父字為仲氏。……裔居樂安及中山。”郎,又卷十五:魏郎芳“魏伏披將軍芳,徒居中山新市縣?!?

(47)唐舜冀州高陽郡。北魏瀛州高陽郡,領(lǐng)高陽、博野、易、新城等九縣。

(48)許,《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三:“高陽許氏,高陽北新城縣,即博陵郡地也。”

(49)洺州廣平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屬河北道,《元和郡縣圖志》屬河?xùn)|道。

 ?。?0)游,《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八“秦漢而下,著望河北廣平,與宋、焦、談,為廣平四姓?!庇衷唬骸敖裼问贤鰪V平”。《元和姓纂》、《廣韻》游氏有廣平望。宋,《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九:“又有廣平宋氏”?!稄V韻》宋氏有廣平郡望。談,《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其居望出吳郡,今望出梁國,廣平?!薄稄V韻》談氏有廣平望。藉,《通志·氏族略》望出廣平。北8418號廣平出宋、焦、啖、游四姓。

  (51)北8418號范陽郡所出姓望與本卷同。盧,《廣韻》上平聲十一模:“盧,……亦姓,姜姓之后,封于盧,以國為氏,出范陽。”湯,《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今望出范陽”,《通志·氏族略》湯氏望出范陽。祖,《廣韻》上聲十姥:“祖……又姓,祖已之,出范陽?!睆垼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三:“《元和姓纂》曰:唐有安定、范陽、太原、南陽、敦煌、修武、上谷、沛國、梁國、滎陽、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侯遠(yuǎn)裔。”《廣韻》下平聲十陽:“張……又姓,出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nèi)、高平十四望。”歷,《通志·氏族略》歷氏望出太原。

(52)侯,《廣韻》下平聲十九侯:“侯……又姓,出上谷、河南二望?!甭椋锻ㄖ尽な献迓浴仿槭贤錾瞎?。燕,《廣韻》下平聲一先:“燕,……又姓,邵公奭封封燕,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燕氏望出上谷、范陽二望。

(53)崔,《廣韻》上平聲十五灰:“崔……出清河、博隆二塑。”《元和姓纂》崔氏有清河、博陵著姓。

  (54)邢,《廣韻》上平聲十五青“邢,……又姓,出河間也。本周之胤邢侯為衛(wèi)所滅,盾遂為氏?!毙锻ㄖ尽な献迓浴沸贤龊娱g、上黨。劉氏,《廣韻》下平聲十八尤:“劉……又姓,出彭城、沛國、弘農(nóng)、河間、中山、梁郡、松丘、南陽、東平、高平、東莞、平原、廣陵、臨淮、瑯邪、蘭陵、東海、丹陽、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競陵、長沙、河南等三十五望。……唯河南一望,即虜姓也?!薄锻ㄖ尽な献迓浴氛彩希J嫌型龊娱g。

  (55)唐無相州內(nèi)黃郡名。《新唐書·地理志》:“相州,鄴郡,望。本魏郡,天寶元年更名。”北8418號作內(nèi)黃郡、梧州。本卷“黃”后奪“郡”字。

(56)北8418號內(nèi)黃郡出扈一姓。

(57)張,《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三:“清河?xùn)|武城張氏,本自漢留侯張良裔,……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nèi)徙清河?!庇衷唬骸翱字痢缎帐箱洝吩唬禾瞥醵ㄇ搴訌垶橐议T?!薄稄V韻》下平聲十陽有張氏清河望。房,《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三:“清河房氏,……漢常山太守雅,徙清河幕?!薄稄V韻》下平聲十陽:“房……又姓,出清河、濟南、河南三望?!备?,《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十曰:“清河傅氏,出自后漢漢陽太守壯節(jié)侯燮?!瓡x司隸校尉正侯,始自北地徙清河?!薄稄V韻》去聲十遇:“傅……出北地、清柯二望?!薄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酚浻星搴痈凳?。尚,《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三“今望出汲郡及清河、上黨?!薄锻ㄖ尽な献迓浴飞惺?、革氏望出清河。北8418號清河郡出崔、張、房、向、傅、路、勒七姓。

(58)北8418號鉅鹿郡出三姓。魏,《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九:漢魏歆為“鉅鹿太守;初居下曲陽?!薄稄V韻》去聲八未:“魏……出鉅鹿、任城二望?!惫?,《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七:“漢鉅鹿耿氏,武帝時以二千石徙扶風(fēng)茂陵?!笔?,《通志·氏族略》舒氏有鉅鹿望。

(59)東方,《古令姓氏書辨證》卷二:“唐貞觀定德州平原郡八姓,其一東方氏。”師,《通志·氏族略》有望出平原郡。北8418號平原郡出師、雍、封三姓。

(60)乜,《通志·氏族略》乜氏望出越郡。北8418號趙郡出李、睦二姓。

(61)《元和姓纂》柏、暢氏望出魏郡?!锻ㄖ尽な献迓浴奉D氏、萇氏望出魏郡。《廣韻》上平聲十七真:“申……又姓,出魏郡?!?

(62)唐無黎陽郡?!缎绿茣さ乩碇尽?、《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作衛(wèi)州汲郡?!端鍟さ乩碇尽罚骸昂笪褐美桕枴薄?br />
(63)北8418號衛(wèi)州黎陽郡出倨、桑二姓。P.3191號衛(wèi)州出琚、樂、衛(wèi)、拓四姓?!短藉居钣洝防桕柍鲥帷⑸?、衛(wèi)、拓四姓。(此處有二字待造),王仲犖錄作“析猗”。

(64)懷州十七姓,本卷下列十六姓,疑有脫誤。北8418號懷州河內(nèi)出宋、司馬、茍、向、浩、淳于、車、尋九姓。王,《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四有河內(nèi)王氏。司馬,又卷四:“隋唐間,舊定河內(nèi)五姓,以司馬氏為一門。貞觀中定懷州河內(nèi)七姓,其一司馬氏?!贝居?,卷六“唐貞觀所定河內(nèi)七姓,一曰淳于?!薄稄V韻》去聲四十一漾:“向……姓,出河內(nèi)?!鄙下曀氖搴瘛捌垼中?,出河內(nèi)、河南、西河三望?!薄锻ㄖ尽な献迓浴菲绞稀咽贤龊觾?nèi)。

  (65)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州”前奪“揚”字。

 ?。?6)北8418號揚州廣陵郡出戴、高、盛三姓?!稄V韻》下平聲六豪:“高……出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五望?!睉c,《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八:“廣陵慶氏,猶出姜姓?!薄锻ㄖ尽な献迓浴窇c氏、貢氏、於氏有廣陵望。(此字待造),王仲犖釋作“游”?!豆沤裥帐蠒孀C》游氏有望出廣陵,與戴、高、盛為廣陵四姓。

(67)《新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皆作楚州準(zhǔn)陰郡,唐無楚州山陽郡名。《舊唐書·地理志》:楚州山陽縣“晉置山陽郡”。

(68)《通志·氏族略》鞏、郄氏望出山陽。

(69)盧江郡:盧,“廬”之誤也。

(70)何,《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二:“《元和姓纂》曰:望出廬江、丹陽、東海、齊郡?!遍T,《通志·氏族略》門氏有廬江望。

(71)下列二十一郡,加上卷后附東??ぃ捕?。

(72)北8418號洛州河南郡出賀蘭、丘、穆、祝等姓。褚,《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三:“褚,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師,號曰褚?guī)?,生公孫肥,子孫因為褚氏。……元成間有褚先生名少孫,裔孫重始居河南陽翟?!碧朴旭宜炝迹煜轮^之“褚河南”?!稄V韻》上聲八語:“褚姓,出河南?!鼻?,《廣韻》下平聲十八尤:“丘……亦姓,出吳興、河南二望?!弊!⑸?,《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四:“吐缶,后魏《官氏志》改為祝氏,望出河南?!薄巴码y氏改為山氏?!本戆恕百Z執(zhí)《姓氏譜》河南五姓,其一山氏?!痹?,卷七“河南元氏,出自拓跋”。賀蘭,卷三三“唐貞觀所定洛州河南郡十四姓,一曰賀蘭?!崩?,卷二丸“利,《姓解》曰:楚公子食采于利,其后氏焉?!趾幽侠?。”侯,卷十九“河南侯氏,后魏官氏志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皆改焉。”《元和姓纂》河南古氏由吐奚改。利氏,由叱利氏改?!锻ㄖ尽な献迓浴防贤龊幽?。

(73)北8418號穎川郡出陳、荀、律、鐘、許、庾、庫七姓。陳,《廣韻》上平聲十七真:“陳……出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六望?!薄对托兆搿吠?。《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六:秦滅齊、田軫“楚相,潁川侯,因徙潁川,復(fù)為陳氏?!避?,《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六:“劉向校荀卿書,謂之孫卿子,十一代孫遂,居潁川,復(fù)本姓?!薄稄V韻》上平聲十八諄:“茍……又姓,本姓郇,后去邑為荀,今出潁川。”庾,《通志·氏族略》庾氏望出潁川。鐘,《廣韻》上平聲三鐘:“鐘……亦姓,出潁川。”韓,《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八:“武安韓氏,弓高侯頹當(dāng)裔孫尋,后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薄稄V韻》上平聲二十五寒:“韓……有潁川、南陽二望?!?br />
(74)北8418號滎陽郡出鄭、毛、潘、陽四姓。鄭,《廣韻》去聲四十五勁;“鄭,……又姓,滎陽、彭城、安陸、壽春、東陽五望。”毛,《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一:“唐時滎陽、河陽、北地毛氏,世系具《先和姓纂》?!蹦?,王仲犖錄作羊,誤。《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九:牟“望出滎陽?!编P,《通志·氏族略》望出滎陽。

(75)白馬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作滑州靈昌郡。

(76)阮,《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五:“望出陳留尉氏?!薄稄V韻》上聲二十阮“阮姓,出陳留?!敝x,《廣韻》去聲四十祃:“謝……又姓,出陳郡?!毙l(wèi),《廣韻》去聲十三衛(wèi):“衛(wèi),……出河?xùn)|、陳留二望?!币螅稄V韻》上平聲二十一欣;“殷……亦姓,武王克紂,子孫分散以殷為氏,出陳郡?!辈蹋豆沤裥帐蠒孀C》卷三一:“蔡,出自姬姓,……漢陳留圉蔡氏?!钡?,《通志·氏族略》典氏、智氏有望出陳留。邊,《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九:“邊,出自漢姓,……其后子孫或居楚元,或居陳留?!北?418號陳留郡出阮、謝、衛(wèi)、虞四姓。

(77)喬,《廣韻》下平聲四霄:“喬……又姓,出梁國?!薄锻ㄖ尽な献迓浴酚辛簢1?418號梁國郡出宋、喬、張三姓。

 ?。?8)北8418號譙國郡出八姓,較本卷無丁、奚、薄、汝而別有龐氏。曹,《廣韻》下平聲六豪:“曹,……出譙國、彭城、高平、鉅鹿四望?!倍。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五曰:“丁,……又望出譙國、扶風(fēng)。”婁,卷十九:“出自姒姓,夏少康裔孫封于杞,曰東樓公,后為楚所滅,食邑于婁,因以為氏,其地城陽諸縣婁鄉(xiāng)是也?!薄皹牵瓍菢窃?,譙郡人?!北。砣耍骸敖裢鲅汩T、譙郡?!憋?,《廣韻》上平聲十三齊:“嵇……亦姓,出譙郡、河南二望?!鞭桑锻ㄖ尽な献迓浴吠鲎S國。桓,《廣韻》上平聲二十六:“桓……望出譙郡?!北。锻ㄖ尽な献迓浴吠鲎S郡。

  (79)《新唐書·地理志》作“蔡州汝南郡”。唐平王世充,置豫州,“天寶元年,改為汝南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豫州,寶應(yīng)元年,改為蔡州?!?br />
  (80)北8418號汝南郡出殷、昌、袁、應(yīng)、和、荊、梅七姓。袁,《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七有“望出汝南者”。《廣韻》上平聲二十二元:“袁姓,出陳郡、汝南、彭城三望。”周,《廣韻》下平聲十八尤:“周……又姓,出汝南、廬江、尋川、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八望。”殷,《元和姓纂》殷氏有汝南郡望。和,《廣韻》下平聲八戈:“和,……出汝南,河南二望。”藍(lán)、昌、言、應(yīng)、宣,《通志·氏族略》有出汝南郡望。應(yīng),《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七:漢有應(yīng)曜,玄孫順“自順居汝南南頓,故望出 汝南?!倍牵踔贍吾尀椤啊?。

 ?。?1)曹州,漢為濟陽郡,晉改為濟陽郡,唐為曹州濟陽郡。北8418號曹州濟陽郡出蔡、丁、江三姓。丁,《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丁,……故望出濟陽?!薄短藉居钣洝窛柨こ鑫逍眨翰?、丁、江、曹、易。

 ?。?2)北8418號濮陽郡六姓較本卷無文、僕而有徐、袁、吳,《廣韻》上平聲十一模:“吳,……今望在濮陽?!秉S,《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唐貞觀所定濮州濮陽郡六姓其一為黃氏。

(83)魯國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并作魯郡。

(84)北8418號魯國郡出夏、孔、車、唐、曲、粟、齊七姓。唐,《廣韻》下平聲十一唐:“唐,……出晉昌、北海、魯國三望。”曲,王仲犖釋作“苗”,誤。曾,《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七:“曾,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此字待造),……莒滅(此字待造),(此字待造)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居南武城?!避?,《廣韻》下平聲九麻:“車,……又姓,出魯國、南平、淮南、河南四望?!背?,卷一一“后世望出魯國者”。

(85)唐無兗州太山郡名,《舊唐書·地理志》魯郡博城“舊曰博,置泰山郡。”太山即泰山也。

(86)北8418號太山郡出四姓較本卷無斛、S.,而別有周、鮑?!稄V韻》上聲三十一巧:“鮑……又姓,出東海、泰山、河南三望。”羊,《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三:“羊,出自周官羊人之后,以官為氏,……泰山南城羊氏。”《廣韻》下平聲十陽“羊……又姓,出泰山。”

(87)唐無兗州平昌郡,北魏曾于唐密州安丘縣置平昌郡。

(88)北8418號平昌郡出管一姓,孟,《廣韻》去聲四十三映:“孟,……又姓,出平昌、武威二郡?!?

(89)東平郡六姓,本卷下列五姓,疑有脫誤。北8418號東平郡萬、呂、令、異三姓。呂,《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三:魏呂虔“徒居?xùn)|平任城”。卷三六:“唐東平郡四姓,祁州新平郡二姓,皆一曰畢?!?br />
(90)鄔,王錄作“郵”:“郵字原件作(此字待造)……后檢姓氏書,有郵氏望出臨淄,故定為郵字也。”

(91)《舊唐書·地理志》:“棣州,后漢樂安郡,……武德四年,置棣州?!鞂氃辏臑闃钒部?,上元元年,復(fù)為棣州?!?

(92)十二姓:下列姓十四“十二”為“十四”之誤。北8418號樂安郡出孫、任、商、元、薛、門、蔣七姓。孫,《廣韻》上平聲二十三魂:“孫……凡太原、東莞、吳郡、安樂四望。”《元和姓纂》有樂安郡望。《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七有樂安蔣氏。國,唐耕耦釋為風(fēng),誤。《通志·氏族略》國氏、閻氏有樂安望。

(93)濟陽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作濟南郡?!杜f志》曰,齊州上,武德三年改為齊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淄郡,五載為濟南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齊州?!?br />
(94)《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四:“寧,唐貞觀所定青州齊郡四姓,一曰寧氏?!倍揪頍o寧氏。

(95)北8418號彭城郡出劉、曹、袁、烈、受五姓。彭城劉氏,西漢皇族。朱,《廣韻》上平聲十虞:“朱,……又姓,出沛國、義陽、吳郡、河南四望?!钡?,《古今姓氏書辨證》:“望出彭城、太原”,《廣韻》同。巢,《通志·氏族略》望出彭城。

(96)唐無徐州蘭陵郡名?!端鍟さ乩碇尽罚号沓强ゎI(lǐng)有蘭陵縣“舊曰承,置蘭陵郡?!?

(97)蕭,《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漢蕭彪“諫議大夫、侍中,以事始徙蘭陵?!敝?xí)x蕭整“過江居南蘭陵武進(jìn)之東城里”?!稄V韻》下平聲蕭:“蕭……又姓,出蘭陵、廣陵二望?!北?418號蘭陵出蕭一姓。

 ?。?8)北84t8號下邳郡出陳、邵、谷、國四姓。余,《通志·氏族略》望出下邳。皮,《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姓編》曰:望出下邳?!?br />
 ?。?9)北8418號瑯琊郡出王、顏、諸葛、曹、苻、徐六姓。王,《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四:秦王離于元“元避秦亂,遷于瑯琊,后徒臨沂。”顏,《廣韻》上平聲二十七刪:“顏,又姓,出瑯琊?!薄锻ㄖ尽な献逯尽坊菔?、符氏望出瑯琊。

(100)徐,《廣韻》上平聲九魚:“徐……出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濮陽五望?!敝?,北8418號作竺,《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五有“東莞竺氏”。麇,《通志·氏族略》望出東海。

(101)江東道:東,“南”字之誤。

(102)北8418號丹陽郡出紀(jì)、甘、許、左四姓?!稄V韻》土聲六止“紀(jì),……又姓,出丹陽?!薄锻ㄖ尽な献迓浴纺鞘贤龅り枴?br />
(103)北8418號吳郡無暨姓。張,《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三:吳郡張氏,張睦“后漢蜀郡太守,始居吳郡?!鳖?,卷三十:漢顧翱徙居太湖“漢初分會稽為吳郡,遂為吳郡人。”陸,卷三五,漢陸烈為吳令卒,“吳人思之,迎其喪葬子胥屏亭,子孫遂為吳郡吳縣人。南齊陸慧遠(yuǎn)、慧徹、慧曉、慧恭,皆子真子,房望最高,時人稱:非四慧子孫,不得稱望族也。”

(104)杭州錢塘郡:唐無此郡名。

(105)《元和姓纂》范氏、褚氏有錢塘郡,《通志·氏族略》仰氏有錢塘望。

(106)唐無此郡名。

(107)束、闞,王仲犖錄作“東關(guān)”,誤。北8418號鹽官出芩、鄔、戚三姓。

(108)北8418號余杭出金、褚、花三姓。暨,《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七:“今余杭與閩中多此姓?!薄锻ㄖ尽な献迓浴肤呤贤鲇嗪?。

(109)北8418號吳興郡出姚、明、丘、鈕、聞、施、沈七姓。沈,《元和姓纂》沈為吳興著姓。錢,《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九:“又故望出吳興?!币?,《廣韻》下平聲四霄:“姚……今出吳興、南安二望。”丘,《廣韻》下平聲十八尤:“丘,……亦姓,出吳興、河南二望?!鼻鹈?,王錄作“明”,誤。北8418號作明。放,北8418號作“施”,疑“放”即“施”之誤。

(110)北8418號會稽出虞、孔、賀、榮、盛、陳、雒七姓。謝,《廣韻》去聲四十祃:“謝……又姓,山陳郡、合稽二望?!辟R,《廣韻》去聲三十八個:“賀,……亦姓,出會稽、河南二望?!笨?,《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唐太學(xué)博士國安,遠(yuǎn)祖過江,居丹陽,又徒會稽?!笨?,《元和姓纂》孔有會稽望。虞,《廣韻》上平聲十虞:“虞……亦姓,出會稽、濟陽二望。”《通志·氏族略》資氏、駱氏、茲氏望出會稽。

  (111)處州松陽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作處州縉云郡。北8418號作括州松陽郡。

 ?。?12)《通志·氏族略》勞氏有望出松陽郡。北8418號松陽郡出黃、漱、曲、豆四姓。

(113)北8418臨??こ銮?、潭、靖、弋四姓。

(114)《通志·氏族略》苗出東陽塑。

(115)諫,《通志·氏族略》諫氏出歙郡。汪,《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唐歙州刺史汪華始居新安,故望出新安?!?

(116)羅,《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二:“唐益州蜀郡三姓,洪州豫章六姓,皆其一也。”《通志·氏族略》能氏望出南昌,琚氏、諶氏、章氏望出豫章。

(117)(此字待造):王仲犖曰:“(此字待造),不知何字,或是(待查),或是象?!?br />
(118)北8418號潯陽出陶、翟二姓。步,《通志·氏族略》步氏望出潯陽。

(119)素州宜春郡:“素”,“袁”之誤。

(120)彭,《通志·氏族略》彭氏有宜春望。

(121)北8418號長沙郡出劉、茹、曾、秦四姓。曾,《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七:漢曾方“家長沙,是為長沙房?!?

(122)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天寶元年改泉州為清泉郡,而不作南突郡。北8418號作南安郡?!敖弧保恕鞍病敝`。

(123)任,《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九:“至唐右司郎中任正名,又居成都?!薄疤曝懹^所定益州蜀郡三姓,一曰金氏?!倍揪頍o金氏。

姓氏錄

北8418號

(前缺) □(晉)陽郡三姓:并州。儀、景、魚。(1)

雁門郡三姓:岱(代)州。續(xù)、薄、解(2)。

太原郡十一姓:□□(并州)(中缺)郝、溫(3)、閻、鮮于、令狐、尉。/

中山郡一姓:恒州。甄(4)。

上黨郡五姓:潞州。包、鮑、連、赫連、樊(5)。/

廣平郡四姓:冀州。宋、焦、啖、游(6)。

勃??に男眨杭街?。吳、歐陽、高、刁(7)。/

高陽郡四姓:冀州。紀(jì)、公孫、耿、夏(8)。

上谷郡四姓:燕州??堋s、侯、麻(9)。/

范陽郡三姓:幽州。盧、鄒、祖(10)。

清河郡七姓:貝州。崔、張、房、向、傅、路、勒(11)。/

河間郡一姓:瀛州。邢(12)。

錐(鉅)鹿郡三姓:邢州。莫、魏、時(13)。/

內(nèi)黃郡一姓;相州。扈(14)。

平原郡三姓:德州。師、雍、封(15)。/

趙郡二姓:趙州。李、睦(16)。

河內(nèi)郡九(八)姓:懷州。宋、司馬、茍、向、浩、淳于、車、尋(17)。/

黎陽郡二姓:衛(wèi)州。慷(待查)(璩)、桑(18)。

河南郡七姓:潞(洛)州。賀蘭、丘、士、穆、祝(19)。/

弘農(nóng)郡四姓:虢州。楊、劉、張、晉(20)。

南陽[郡]十姓:[鄧]州。張、樂、趙、滕、井、何、白、鄧、姬(21)。/

滎陽郡四姓:鄭州。鄭、毛、潘、陽(22)。

穎川郡七姓:許州。陳、茍(茍)、韓、鐘、許、庚(庾)、庫(23)。/

陳留郡四姓:汴州。元、謝、衛(wèi)、虞(24)。

東來(白馬)郡三姓:[滑]州。費、成公、上官(25)。/

梁國郡三姓:宋州。宋、喬、張(26)。

誰(譙)國郡八(七)姓:毫州。戴、夏侯、桓、嵇、曹、婁、龐(27)。/

濟陽郡三姓:曹州。蔡、丁、江(28)。

汝南郡七姓,(豫)州。殷、昌、袁、應(yīng)、和、荊、梅(29)。/

濮陽郡六姓:濮州。吳、徐、袁、扶、黃、慶(30)。

濟陽(陰)郡五姓:濟州。董、卞、丁、都、苗(31)。/

高平郡五姓:兗州。郤(郗)、檀、徐、曹、孫(32)。

濟北郡一姓:洺(濟)州。氾(33)。/

東平郡三姓:兗州。萬、呂、畢(34)。

山陽郡(35)三姓:兗州。功、革、郡(36)。/

魯國郡七姓:兗州。夏、孔、車、唐、曲、栗、齊(37)。

平陽郡一姓:究州。孟(38)。/

太山郡四姓:兗州。胡、周、羊、鮑(39)。

平昌郡一姓:兗州。管(40)。/

樂安郡七姓;青州。孫、任、商、元、薛、門、蔣(41)。

千乘郡一:青州。倪(42)。/

臨淄郡三姓;青州。史、寧、左(43)。/

成陽郡二姓:[青州]。成、蓋(44)。/

澎(彭)城郡五姓:徐州。劉、曹、袁、引、受(45)。

沛郡三姓:徐州。朱、張、周(46)。/

瑯琊郡六姓:沂州。王、顏、諸葛、惠、苻、徐(47)。

蘭陵郡一姓:徐州。蕭(48)。/

下邳郡四姓:泗州。陳、卻、谷、(此字待造)(國)(49)。

東莞郡四姓:海州。咸、關(guān)、竹、刀(50)。/

廣陽(陵)郡三姓:揚州。戴、高、盛(51)。/

長城郡一姓:湖州。錢(52)。/

會稽郡七姓:越州。虞、孔、賀、榮、盛、鐘、離(53)。

吳郡四姓:豫州。朱、張、顧、陸(54)。/

吳興郡七姓:湖州。姚、明、丘、鈕、聞、施、沈(55)。/

徐(余)康(杭)郡三姓:杭州。金、褚、花(56)。

鹽官郡三姓:杭州。岑、鄔、戚(57)。/

丹陽郡四姓:潤州。紀(jì)、甘、許、左(58)。

東陽郡五姓:婺州。茢、姚、習(xí)、黃、留、難(59)。/

臨海郡四姓:臺州。屈、譚、靖、弋(60)。

松陽郡四姓:括州。黃、瀨、曲、豆(61)。/

潯陽郡二姓:江州。陶、翟(62)。

豫章郡五姓:洪州。熊、羅、章、雷、湛(63)。/

武陵郡二姓:[朗]州。供、仵(64)。

長沙郡四姓:潭州。劉、茹、曾、秦(65)。/

武都郡一姓:果州。乘(待查)(冉)(66)。

南安郡五姓:泉州。黃、林、單、仇、盛(67)。/

以前太史因堯置九州,今為八千(十)五郡(68),合三百/九十八姓(69)。今貞觀八年五月十日壬辰,自今已后,明加禁限,前件郡姓出處,許其通婚媾。結(jié)/婚之始,非舊委怠必須精加研究,知其譜囊相承/不虛,然可為疋。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雜/姓,非史籍所載,雖預(yù)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雜,或從賤入良,營門雜戶慕容商賈之類,/雖有譜亦不通。如有犯者,剔除籍。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許國公士廉等奉/敕令臣等定天下氏族,若不別條舉,恐無所/憑,準(zhǔn)令詳事訖。付錄如前,敕旨依奏。

大蕃歲次丙辰后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魯國唐氏苾蒭悟真記(70)。

[題解]

北圖8418號(位79號),繆全孫先生取名為《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王仲犖同意此說。陳垣先生編《敦煌劫余錄》定其名為《姓氏錄》;向達(dá)以為不是《姓氏錄》而是《貞觀氏族志》;牟潤孫認(rèn)“殘卷固非《顯慶姓氏錄》,亦決非《貞觀氏族志》,而是唐時關(guān)東大姓之衰落戶為增高賣婚價格所偽托之《氏族志》?!?臺灣大學(xué);《文史哲學(xué)報》第三期)唐耕耦認(rèn)為“殘卷后文矛盾明顯而多,系無識者杜撰;殘卷決不是敕定的官文書——既非《貞觀氏族志》或其郡姓篇目,亦非貞觀八年條氏族事件。”故唐耕耦定其名為《天下姓望氏譜》,并認(rèn)為其寫作年代“應(yīng)在唐武德五年至武周長安年間”。(《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二輯)。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皆定名為《姓氏錄》,故暫定其名為《姓氏錄》。本卷首殘,共存四十六行。卷末題:大蕃歲次丙辰(836)后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魯國唐氏苾萏悟真記?!笔潜揪沓瓕懩甏?。本卷向達(dá)、許國霖、牟德孫、王仲犖、唐耕耦及日本池田溫、仁井田陞等有研完,其中向達(dá)、許國霖、牟德孫、唐耕耦等進(jìn)行輯錄校注。本卷校注在其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共校注詳盡者采取簡注,考釋失誤者,詳釋以糾其誤。

[校注]

(1)《太平寰宇記》卷四一:“晉(陽)郡三姓:魚、儀、景?!北揪泶藯l當(dāng)屬晉陽郡。

(2)《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薄,……今望出雁門、譙郡?!盨.2052號雁門郡所出五姓中有續(xù)、解二姓而無薄姓。

(3)S.2052號太原郡出二十七姓中尉作尉遲,又無鮮于氏?!短藉居钣洝废锼摹穑骸疤な恍眨和酢⑽?、郭、霍、廖、郝、溫、閻、昝、令狐、尉遲?!?br />
(4)S.2052號中山郡六姓中有甄氏?!短藉居钣洝肪砹唬骸爸猩娇の逍眨簳F曼、甄、焦、楊、藺?!?

(5)S.2052號上黨郡所出六姓中無連、赫連,而別有苞、陳、尚三姓?!短藉居钣洝肪硭奈澹骸吧宵h郡四姓:包、鮑、樊、上官。”

(6)S.2052號廣平郡八姓有此四姓。

(7)S.2052號渤海二十八姓中有此四姓。《太平寰宇記》卷六三“渤??と眨簠恰⒏?、歐陽?!?

(8)S.2052號高陽郡五姓別有[](JIE)無夏氏?!短藉居钣?>卷六三高陽郡五姓無耿又別有伏氏。

(9)上谷郡四姓燕州:S.2052號燕州作“易州”,六姓中并有此四姓。

(10)S.2052號范陽郡九姓中無鄒氏。

(11)S.2052號清河郡十九姓中無勒氏、向氏?!短藉居钣洝肪砦灏耍骸扒搴覽郡]姓氏六:崔、張、傅、靳。”疑向、勒乃尚、靳之誤。

(12)S.2052號河間郡有邢氏。

(13)錐,“鉅”之誤。S.2052號鉅鹿郡六姓,中有此三姓?!短藉居钣洝肪砦寰牛骸扳犅箍の逍眨?、魏、時、劉、舒?!?br />
(14)S.2052號內(nèi)黃郡四姓中有扈氏?!短藉居钣洝肪砦逦澹骸皟?nèi)黃郡三姓:扈、路、駱?!?br />
(15)S.2052號平原郡七姓中雍、封二姓?!短藉居钣洝肪砹模骸霸h(郡)六姓:師、雍、芮、義、華、東方?!?br />
(16)眭,唐耕耦錄怍“硅”,誤。S.2052號趙郡六姓中有此二姓?!短藉居钣洝肪砹揪?。

(17)S.2052號河內(nèi)郡十七姓中無茍、浩、尋三姓。《太平寰宇記》卷五三:“河內(nèi)郡八姓:梁、何、車、常、荀、淳于、司馬。”本卷九姓僅存八姓。九,疑為“八”之誤。

(18)S.2052號黎陽郡四姓中有琚、桑二姓?!短藉居钣洝肪砦辶骸袄桕柨に男眨恨尽⑸?、衙(衛(wèi))、柘。”本卷“僵(待查)”為“璩”之誤。

(19)潞州:“洛州”之誤。七姓僅存五姓,疑有脫誤。S.2052號河南郡二十三姓中無士姓?!短藉居钣洝肪砣骸昂幽峡ぞ判?,賀、邢、禇、祝、蘭、竇、南宮、穆、獨孤。”

(20)S.2052號弘農(nóng)郡七姓中無劉、張二姓?!短侥钣洝罚汉戕r(nóng)郡五姓:楊、劉、強、晉、奚。”

(21)南陽十姓州:十前奪“郡”字,州前奪“鄧”字。S.2052號南陽郡十七姓中無張、何、姬三姓?!短藉居钣洝肪硪凰亩骸澳详柨な恍眨簭垺?、趙、井、何、白、韓、鄧、姬、周、滕。”

(22)S.2053號滎陽郡六姓中有此四姓?!短藉居钣洝肪砭磐揪恚ā瓣枴弊鳌皸睢?。

(23)茍、庾:S.2052號作茍、庚。本卷誤?!短藉居钣洝肪砥撸骸皾}川郡八姓:陳、茍、荀、許、庫、于、鮮于、鮮?!?br />
(24)S.2052號陳留郡十五姓中無元氏?!短藉居钣洝肪硪唬骸瓣惲艨の逍眨喝睢⒅x、何、虞、蔡?!币稍獮槿钪`。P.3191號同本卷,唯“元”作“阮”。

(25)東來郡三姓州費成公上官:此處有偽誤奪字。按S.2052號滑州白馬郡出費、成公、上官三姓;P.3191號滑州東平郡出費、成公、上官三姓;《太平寰宇記》卷九:“白馬郡三姓:費、成公、上官。”東來,東平皆為白馬郡之誤。又據(jù)此推知P.3191與本卷同出一源。

(26)S.2052號梁國郡四姓中無張氏。《太平寰宇記》卷十二與本卷同。

(27)“誰”,“譙之誤”‘八姓,下列七姓,“八”疑為“七”之誤。S.2052號譙郡十姓無龐氏。S.3291號九姓中無嵇、婁而別有李、安、[](待查)、石四姓?!短藉居钣洝肪砭牛骸白S郡九姓,殷、周、袁、應(yīng)、和、荊、梅、齊、汝。”

(28)S.2052號濟陽郡八姓中有此三姓。《太平寰宇記》卷十三濟陰郡五姓有此三姓。

(29)本卷州前奪“豫”字。S.2052號汝南郡二十六姓中并有本卷諸姓。

(30)S.2052號濮陽郡六姓中無徐、袁而別有文、濮二姓?!短藉居钣洝肪硎模骸板ш柨て咝眨簠恰⑿?、房、慶、黃、袁、扶?!?

(31)濟陽郡五姓濟州:S.2052號作濟州濟陰郡,《太平寰宇記》卷十九:“濟陰郡四姓:苗、董、卞、郄?!笔恰瓣枴睘椤瓣帯敝`。

(32)高平郡……兗州:唐無兗州高平郡名,據(jù)《魏書·地形志》北魏兗州統(tǒng)有高平郡,本卷此條取北魏郡名。

(33)濟北郡……洺州:臨,濟之誤。敦煌氾氏出濟北郡。

(34)S.2052號東平郡出呂、魏、萬、平、戢諸姓。《太平寰宇記》卷十三:“東平郡四姓:萬、呂、畢、康。”

(35)唐無兗州山陽郡。晉置山附郡即唐楚州。

(36)郡:繆全孫認(rèn)為當(dāng)作邵。《太平寰宇記》卷二一:“山陽郡:鞏、郄、蹇。”疑本卷革、郡乃“鞏”、“郄”之誤。

(37)S.2052號魯國郡出二十姓中無唐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五:“唐,出自祁姓,帝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梁遷于魯縣。”成王時,“更封劉累裔孫在魯者為唐侯,”《太平寰宇記》卷二—:盧魯國郡七姓:夏、孔、唐、車、顏、栗、宰?!?br />
(38)唐無兗州平陽郡名。

(39)S.2052號太山郡四姓中無周氏,胡作斛?!豆沤裥帐蠒孀C》卷三一 “丹陽包氏,其先泰山鮑氏?!?br />
(40)《太平寰宇記》卷二一:“平昌郡三姓:管、孟、牟?!?br />
  (41)S.2052號青州樂安郡所出十二姓中無商、元、薛、門四姓?!短藉居钣洝肪硎耍骸皹钒部ぞ判眨簩O、任、高、薛、閻、仲、蔣、房、亢。”

 ?。?2)千乘郡:唐無千乘郡名?!杜f唐書·地理志》:青州千乘縣“漢千乘國,后漢改為樂安郡?!盨.2052號青州北??に鲂胀杏心呤?。《太平寰宇記》卷十八:“千乘郡二姓:倪、庾?!?

(43)臨淄郡:《新唐書·地理志》;“齊州濟南郡,……本齊郡,天寶元年更名臨淄,五載又更名。《太平寰宇記》卷十八:“齊郡四姓:史、寧、左、梁?!?br />
(44)成陽郡:《晉書·地理志》有青州城陽郡,本卷此條取魏晉郡名。《太平寰宇記》卷十八:“成陽郡三姓:成、母、益。”成:蓋二姓具S.2052號青州北??ざ罩?。

(45)澎,彭之誤。S.2052號徐州彭城郡十二姓中無曹、袁、引受四姓。P.3191號彭城郡出焉、張、宋三姓?!短藉居钣洝肪硎澹骸芭沓强と眨簞?、袁、曹?!币?,王仲犖以為“到”之訛。

(46)P.3191號、《太平寰宇記》卷十五同。

(47)S.2052號瑯琊郡出十三姓中無徐氏。P.3191號瑯琊郡六姓中無諸葛、徐,而別有乾(斡)、暢二姓?!短藉居钣洝肪矶骸艾樼鹂ち眨和酢㈩?、諸葛、惠、暢、符。”

(48)《太平寰宇記》卷十五同。S.2052號蘭陵郡四姓中有蕭氏。

(49)S.2052號下邳郡八姓中無陳氏,而“邵”作“邳”,“囫(待查)”作“國”。P.3191號下邳郡出陳、祁、谷三姓?!短藉居钣洝肪硎骸跋纶こ鋈眨宏悺⑵?、谷?!币杀揪聿磕恕捌睢敝`,(此字待造)乃“國”之誤。

(50)S.2052號海州東??o咸、刀二姓?!豆沤裥帐蠒孀C》卷二十咸“世居?xùn)|海臨朐”。

(51)陽,“陵”之誤。S.2052號廣陵郡十姓中有此三姓。P.3191號同本卷?!短藉居钣洝肪硪欢骸皬V陵郡四姓:戴、高、盛、游?!?br />
(52)長城郡:南朝有此郡,唐廢入湖州吳興郡。S.5861號有“湖州長城郡”,S.2052號吳興郡十六姓中有錢氏。《太平寰宇記》卷九四:“長城郡二姓:錢、胥?!?br />
(53)S.2062號會稽郡姓望中無陳、虞,而“雒”作“駱”?!短藉居钣洝罚壕砭帕骸皶て咝眨河?、孔、夏、榮、鐘、茲、謝?!?br />
(54)《太平寰宇記》卷九一同。S.2050號吳郡五姓中并具此四姓。

(55)S.2052號吳興郡十六姓中無聞、沈,又明作丘明,施作放。《太平寰宇記》卷九四:“吳興郡四姓:姚、沈、丘、紐?!?

(56)徐康,余杭之誤。S.2050號余杭郡出暨、隗、監(jiān)、戢四姓。錢塘郡出范、岑、褚、盛、仰諸姓?!短藉居钣洝肪砭湃骸坝嗪伎ざ眨呼?、隗”。“錢塘郡二姓:全、范。”本卷花氏、王仲犖釋作“范”,疑“花”為“范”之誤。

(57)S.2052號所出五姓中無岑、鄔二姓?!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九岑氏有自江夏徙鹽官者。

(58)《太平寰宇記》卷八九同。S.2052號丹陽郡八姓中無許氏。

(59)S.2052號東陽郡所出七姓中無黃氏,又“茢”作“薊”?!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五唐貞觀所定婺州東陽郡十一姓有黃氏。

(60)S.2052號臨??ち詹⒂写怂男铡?br />
(61)S.2052號松陽郡出勞、賴、葉、瞿、曇五姓。瀨,賴之誤。

(62)S.2052號潯陽郡六姓中有陶、翟二姓。

(63)S.2052號豫章郡八姓中無章氏,湛,又作“諶”?!短藉居钣洝肪硪弧鹆揪?,而湛作“諶”。湛,諶之誤。

(64)“州”前奪“朗”字?!短藉居钣洝肪硪凰牧骸拔淞昕と眨罕濉⑽?、龔?!?

(65)S.2052號長沙郡六姓中無劉氏。S.5861號長沙郡五姓中有劉氏。

(66)(此字待造):王仲犖以為應(yīng)作“冉”。

(67)《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南安郡五姓中無盛氏而別有戚氏。S.2050號南安郡四姓:“林、仇、弘、單。無黃、盛二姓?!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五唐貞觀所定泉州南安郡六姓中有黃氏。

(68)八千五郡:“千”,“十”之誤。

(69)《新唐書·高士廉傳》:“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后雖衰,子孫猶負(fù)世望,嫁娶必取貲,故人謂之賣婚,由是詔土廉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zé)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zhèn)?,進(jìn)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門,進(jìn)舊望,右膏望,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北揪硇胀c此不合。

(70)悟真,吐蕃及歸義軍時敦煌名僧。P.3886、P.3681、P.3554等卷見其名。《僧洪辯受牒碑》載大中五年沙州釋門義學(xué)都法師悟真作為入朝使“奉使魏闕”,授“悟真可京城臨壇大德,仍并賜紫”。P.3554號“敕授沙州釋門義學(xué)都法師兼攝京城臨壇供奉大德賜紫悟真謹(jǐn)”。由此知大蕃歲次丙辰即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

郡望姓望

P.3191號

(前缺)

□□,□□,李、睦(1)。/

□□,□□□,江、勃、葛。/

魏州,魏郡,申、暴、柏、暢、萇(2)。/

懷州,河內(nèi)郡,宋、向、車、常、尋、茍、司馬、淳于(3)。/

衛(wèi)州,黎陽郡,璩、桑、衛(wèi)、柘(4)。/

第六[河南道]二十八郡(5)/

洛州,河南郡,賀、褚、穆、祝、藺、丘、竇、南宮、獨孤(6)。/

齊州,濟陰郡,四姓:苗、董、卞、郁(7)。/

許州,潁川郡,八姓:陳、韓、鐘、茍、于、許、庫、鮮于(8)。/

鄭州,滎陽郡,四姓:鄭、毛、潘、陽(9)。/

汴州,陳留郡,五姓:阮、謝、虞、蔡、何(10)。/

滑州,東平(白馬)郡(11),三姓:費、成公、上官(12)。/

宋(亳)州,譙國郡(13),九姓:戴、李、石、醮、曹、安、桓、龐、夏(14)。/

徐州,彭山(城)郡,三姓:焉、張、宋(15)。/

[徐州],沛國郡,三姓:周、張、朱(16)。/

[徐州],蘭陵郡,□姓(17)。/

沂州,瑯邪郡,六姓:王、顏、惠、暢、乾、苻(18)。

泗州,下邳郡,三姓:陳、祁、谷(19)。/

□□,□□□,□□:盛、關(guān)、何、公孫。/

□□(淮南)道一郡/

(揚州,廣陵郡,三姓:)戴、高、盛(20)。/

(后缺)

[題解]

P.3191號,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P.3191,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與S.2051號同)?!秉S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巴黎所藏敦煌卷子漢文目錄》定名為《郡望姓望》。王重民定名有誤:其一,道的排列順序與S.2052號相去甚遠(yuǎn),S.2052號第五河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河南道,而本卷第五河北道、第六河南道,第七淮南道,亦不同于《舊唐書·地理志》和《新唐書·地理志》。其二,各郡下所列姓數(shù)亦與S.2052號相去甚遠(yuǎn)。其三,道下列郡互有異同,本卷19郡中,與《太平寰宇記》相同者五郡,近合者五郡。與北8418號合同者四郡,與S.2052號同者一郡,唐耕耦以本卷與S.5861號第四片首相銜接(《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研究論集》第二輯)。本卷唐耕耦、王仲犖有輯錄及校注。本卷首尾俱殘,存二十二行。

[校注]

(1)《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北8418號趙郡出李、睦二姓。S.2052號趙郡六姓中有李、睦二姓。此條當(dāng)作“趙州,趙郡,李、睦?!?br />
(2)S.2052號魏郡六姓中此五姓并有?!短藉居钣洝肪砦逅耐揪?,唯暢作“鴨”?!豆沤裥帐蠒孀C》卷三十三:暢“今望出魏郡?!?br />
(3)S.2052號河內(nèi)郡十七姓中無常、尋、茍三姓。北8418號河內(nèi)郡八姓無常有浩。《太平寰宇記》卷五三河內(nèi)郡八姓無宋、尋,而茍作“荀”。

(4)S.2052號衛(wèi)州黎陽郡出四姓,唯柘作“捍獯(待查)”。北8418號出璩、桑二姓?!短藉居钣洝肪砦辶揪矶匙鳌板帷?。

(19)《太平寰宇紀(jì)》卷十六同。S.2052號下邳郡八姓中無陳,“祁”又作“邳”。北8418號四姓:“祁”作“邵”。

(20)據(jù)北8418號揚州廣陵郡山戴、高、盛三姓?!短藉居钣洝肪硪欢龔V陵郡四姓中、S.2052號廣陵郡十姓中并有戴、高、盛三姓。此條屬淮南廣陵郡。

姓 氏 書

S.586l號

(前缺)

海州東菀郡(1),□□

第七淮南道

揚州廣陵郡,□□

第八江南道

越州會稽郡,七[姓](2):

湖州二姓,長城郡(3)

洪州豫章郡,五姓:能(4)

潭州長砂(沙)郡,五姓:劉(5)

泉州南安郡,七姓:黃(6)

州武陽郡。□姓(7):

鄂州江夏郡,三姓(8):

第九劍南道

果州武都郡,二姓(9):

益州蜀郡,二姓(10):

太史因堯置九州,今分

□□□五月十日,

定偶,其三百九十八姓

并非史籍所載,或恐

戶,商價(賈)之類(11)。上柱國(12)

甫等奏,敕令

各別為條舉(13),□

聽進(jìn)(14)。

    宋姓三望

  京兆郡宋,河內(nèi)郡宋,廣平[郡宋](15)。

陽姓二(三)望(16)

中山郡陽,滎陽郡陽,河□[郡陽](17)。

車姓二望

河內(nèi)郡車,魯國郡車(18)。

賈姓三望

河?xùn)|郡賈,平陽郡賈,武□(威) [郡賈](19)。

□□□望

(后缺)

[題解]

S.5861號,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S.5861,姓氏書。說明:存第七淮南道、第八江南道,第九劍南道?!秉S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倫敦所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P.5861號,姓氏書?!北揪硎孜簿銡垼虚g亦有殘缺,由四個斷片連接而成,共三十一行。第一至第六行為一片(A),第七至第十五行為一片(B),第十六至第二十五行為一片(C),第二十六行至三十一行為一片(D)。黃永武《敦煌寶藏》及北圖復(fù)制的微縮膠卷顯然有誤,今參照北8418號、S.2052號等文書及本卷內(nèi)容,第一片A應(yīng)放在第三片C后,第四片D應(yīng)放在第三片C前邊,第二片B從內(nèi)容看,與其它三片殊異,故附之于卷尾,形成DCAB順序。本卷道的排列與《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同,而與S.2052號相去甚遠(yuǎn)。唐耕耦《敦煌四件唐寫本姓望氏族譜殘卷》(《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研究論集》第二輯)錄文將P.3191號尾與本卷第四片首相對接。從內(nèi)容上看,二者內(nèi)容相銜接,但從字體上看,非出一人之于,所以分別加以校。

[校注]

(1)海州東菀郡:北8418號同。S.2052號作:“海州東??ぁ薄?br />
(2)會稽七姓:北B418號會稽郡出虞、孔、賀、榮、盛、陳、雒七姓;《太平寰宇記》卷九六會稽都出虞、孔、夏、榮、鐘、茲、謝七姓。S.2052號會稽郡出十四姓。

(3)湖州二姓長城郡:北8418號:“長城郡一姓,錢?!薄短藉居钣洝肪砭潘模骸伴L城郡二姓:錢,胥?!?br />
(4)北8418號、《太平寰宇記》卷一○六:豫章郡出熊、羅、章、雷、諶五姓;S.2052號豫章郡八姓中有熊氏而無“能”氏?!澳堋?,乃“熊”之誤。

(5)長砂郡五姓劉:“砂”,乃“沙”之誤。北8418號長沙郡出劉、茹、曹、秦四姓;S.2052號長沙郡出曾、羅、吳、彭、茹、秦六姓。

(6)S.2052號南安郡出林、仇、弘、單四姓。北8418號出黃、林、單、仇、盛五姓?!短藉居钣洝肪硪弧鸲諗?shù)與北8418號同,而無盛有戚氏。

(7)州武陽郡:此州郡有誤,,唐耕耦釋作“汴”,唐無汴州武陽郡名。唐耕耦認(rèn)為:“汴州武陽郡,恐系江州潯陽郡之訛?!蓖踔贍巍抖鼗褪页鰵埿帐蠒宸N考釋》(《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研究論集》第三輯):“州武陽郡,疑或是江州潯陽郡,或是朗州武陵郡之訛耶?”當(dāng)是朗州武陵郡之誤。

(8)鄂州江夏郡:S.2052號歸之于山南道,出李、黃、程、費、任、衛(wèi)、喻七姓?!短藉居钣洝肪硪灰欢敖目と眨狐S、喻、潘?!?br />
(9)S.2052號無此條。北圖8418號果州武都郡出冉氏一姓。

(10)S.2052號益州蜀郡出郗、文、費、任、郄五姓。

(11)商價之類:價,乃“賈”之誤。

(12)上柱國:北8418號無此。

(13)各別為條舉:北8418號作“若不別條舉”。

(14)聽進(jìn):北8418號作“準(zhǔn)令”。

(15)S.2052、北8418號京兆、河內(nèi)、廣平有宋氏?!短藉居钣洝肪砦迦觾?nèi)郡無宋氏。

(16)陽姓二望:下列三郡?!岸保叭弊种`。

(17)S.2052、北8418號唯滎陽郡有陽氏?!短藉居钣洝窚铌柨ぁ⒅猩娇げ⒆鳌皸睢?。

(18)S.2052、北8418號及《太平寰宇記》河內(nèi)、魯國郡姓望中有車氏。

(19)S.2052號河?xùn)|、平陽、武威郡姓望中有賈氏。《太平寰宇記》平陽、武威郡有賈氏而河?xùn)|無賈氏?!拔洹酢奔础拔渫薄?br />
氏族志殘卷

P.3421號

(前缺)

于段(1),

意之子,顓頊

□氏,承帝嚳之苗裔,文王之[后](2)。/

□氏,承帝顓頊之苗裔,夏禹后。/

□氏。/

□氏。/

始平郡出四姓,雍州:馮、龐、宣、陰(3)。/

馮氏,承姬姓周文王裔(4),畢公高之后(5)。/

龐氏,承帝之苗裔,若□之胤緒,楚王子龐之后(6)。/

陰氏,承帝嚳之苗裔,商武丁封為陰氏,遂有陰氏興焉(7)。/

宣氏。/

扶風(fēng)郡出六姓,歧州:馬、竇、班、輔、曾、惠(8)。/

馬氏,承顓頊之苗裔,緒P.益之后(9)。/

竇氏,承顓頊之苗裔,夏禹之胤(10)。/

班氏,承后稷之苗裔,周文王之胤。(11)

輔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裔,武王之胤緒,周照王之子。(12)。/

曾氏,承周成王之苗裔,魯之胤緒,魯P.禽之后(13)。/

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裔],魯周公旦之胤緒,魯P.禽之別族,柳下惠之后(14)。/ 新平郡出一姓,幽(邠)州:古(15)。/

古氏,承帝顓頊之苗裔,后稷之胤(16)。/

(后缺)

[題解]

P.342l號,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曰:“P.3421號,氏族志殘卷。即《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但與S.2052卷稍不同?!秉S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巴黎所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P.3421號,氏族志殘卷?!蓖踔贍渭疤聘钣休嬩浖翱坚專ā抖鼗屯卖敺墨I(xiàn)研究論集》第二、第三輯)。本卷首尾俱殘,殘存三郡二十行。

[校注]

(1)于段:S.2052號京兆郡姓望中有段氏。

(2)文王之:“之”后奪“后”字。

(3)S.2052、《太平寰宇記》卷二九始平郡所出姓望與本卷同。

(4)周文王之裔:王仲犖錄文“裔”前有“苗”字,原卷無,王錄文誤。

(5)《廣韻》上平聲:“馮,……又姓,畢公高之后,食采于馮城,因而命氏。出杜陵及長樂房?!?

(6)《廣韻》上平聲四江:“龐,姓也。出南安、南陽二望。本周文王子畢公高后,封于龐,因氏焉?!?br />
 ?。?)P.2482《陰善雄墓志銘并序》:“府君諱善雄,字良剪,即武威郡貴門之勝族也。其先著姓。帝嚳之苗裔,殷王五丁之后,因號陰氏焉?!?br />
 ?。?)S.2052號歧州扶風(fēng)郡出竇、馬、曾、曹、萬、寇、井、蘇、惠、班、輔十一姓?!短藉居钣洝肪砣骸胺鲲L(fēng)郡六姓,馬、竇、班、輔、魯、惠?!痹踔贍吾屪鳌棒敗?。

(9)S.3718《馬和尚邈真贊并序》:“和尚俗姓馬氏”,香號靈□,則扶風(fēng)之苗裔矣。祐生膺質(zhì),乃為敦煌人也?!薄豆沤裥帐蠒孀C》卷二六:“馬,出自嬴姓,P.益之后?!薄妒酚洝で乇居洝罚骸扒刂?,帝顓瑣之苗裔,孫曰女脩?!敝涟佤琛八促n姓贏氏?!薄稄V韻》上聲三五馬、P.2659《類書馬字條》:“馬……亦姓,扶風(fēng)人,本自P.益之裔,趙奢封馬服君,后遂氏焉。秦滅趙,徙奢孫興于咸陽,為右內(nèi)史,遂為扶風(fēng)人。”

(10)《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四:“竇,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國,其妃有仍氏方娠,逃出自竇,奔?xì)w有仍,生子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龍。留居有仍;遂為竇氏?!薄稄V韻》去聲五十侯:“竇,……又姓,出扶風(fēng)、觀津、河南三望?!?br />
(11)班:《廣韻》上平聲二七刪:“班,……亦姓,出扶風(fēng)?!讹L(fēng)俗通》云:楚令尹門班之后?!?

(12)輔:《廣韻》上聲九麌:“輔,……亦姓,《左傳》:晉大夫輔躒。又智果以智P.必亡,其宗改為輔氏。”

(13)曾:王仲犖釋作“魯”?!豆沤裥帐蠒孀C》卷十七:“曾,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魯襄公六年,莒滅鄫,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敝猎?,“頊家扶風(fēng),是為扶風(fēng)房?!?

(14)惠:《廣韻》去聲十霽:“惠,……又姓,出瑯邪,周惠王之后?!锻ㄖ尽な献迓浴坊菔贤龇鲲L(fēng)。

(15)新平郡……幽州:幽,“豳”之誤?!缎绿茣さ乩碇尽?、《舊唐書·地理志》并作邠州新平郡。S.2052號及《太平寰宇記》卷三四新平郡出姓望中有古氏?!锻ㄖ尽な献迓浴饭攀贤鲂缕?。

(16)古:《廣韻》上聲十姥:“古……又姓,周太王去邠適歧,稱古公,其后氏焉?!?

壽昌縣地境

西北去州一百二十里,公廨一百九十五千(1),戶三百五十九,鄉(xiāng)一。

右本漢龍勒縣,魏正光六年改為壽昌郡(2),屬瓜州。故書云舊瓜州即沙州是也。其州宜種美瓜,故號瓜州(3)。后帝因為南沙,改為西瓜州,移瓜州在東,今瓜州是也。宇文保定四年省入敦煌縣(4)。武德二年又析置壽昌縣。永徽元年廢,乾封二年又置。建中初陷吐蕃。寺一:永安。鎮(zhèn)二:龍勒、西關(guān)(5)。戍三:大水、紫金、西子亭。烽卅四(6)。柵二。堡五。

黑鼻山,縣西南五十里。連延西至紫金,亦號紫金山,又至五亭山(7),亦號五亭山。

姚閱山,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其山因啟為名。

龍勒山,縣南一百八十里。周時龍馬朝出咸陽,暮至壽昌,因以此山之下,遺其銜勒,故名龍勒山。

西紫亭山,縣西南一百九十八里。其山色紫,故以為名。時人訛為子亭山。

大澤,縣東七里。水草滋茂,牧放六畜,并在其中。

曲澤,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其澤迂曲,故以為名。

龍勒泉,縣南一百八十里。按《西域[傳]》云(8):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宛,得駿馬,愍而放之(9)。既至此泉,飲水鳴噴,轡銜落地,因以為名。

龍堆泉,縣南五里。昔有駿馬,未(來)至此泉(10),飲水嘶鳴(11),宛轉(zhuǎn)回旋而去。今驗池南有土堆,有似龍頭,故號為龍堆泉。

壽昌海,源出縣南十里。方圓一里,深淺不測,即渥洼池水也。長得天馬之所(12)。大渠,縣南十里,從渥洼池內(nèi)穿入渠。

石門澗,源出縣東南三里也(13)。

無鹵澗,源出縣西南十里也。

玉門關(guān),縣北一百六十里(14)。漢武帝元鼎九年置,并有都尉?!段饔騻鳌窎|即限以玉門,陽關(guān)也。

□□(破羌)亭(15),縣東六十五里。前漢破羌將軍辛武賢敗破羌戎訖,于此筑亭,故號破羌亭。

石城,本漢樓蘭國?!稘h書·[西域傳]》云(16):去長安六千一百里。地多沙鹵,少田出玉。傅介子既殺其王,漢立其弟,更名鄯善。隨(隋)置鄯善鎮(zhèn)。隨(隋)亂,其城乃空(17)。自貞觀中康國大首領(lǐng)康艷典東據(jù)此城,胡人隨之,因成聚落,名其城曰興谷城(18)。四面并是沙鹵。上元二年改為石城鎮(zhèn),屬沙州(19)。東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屯城,西去石城一百八十里。鄯善質(zhì)子尉屠耆歸,單弱,請?zhí)熳樱簢杏幸裂?,地肥美,愿遣一將屯田積谷,得依其威重。于是漢遣司馬及吏士屯田伊循以鎮(zhèn)之,即此也。鄯善大城遂名小鄯善(20),今名屯城。

新城,康艷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漢名弩支城。東去鄯善三百三十里也(21)。

葡萄城,康艷典筑。在石城北四里。種葡萄于城中,甚美,因號葡萄城也。

薩毗城,在鎮(zhèn)城東南四百八十里。其城康艷典置筑,近薩毗城澤險(22),恒有土(吐)蕃土(吐)谷[渾]賊往來(23)。

鄯善城,周回一千六百卅步(24)。漢鄯善城見破壞,在石城鎮(zhèn)[東]二十步(25)。

故屯城,在石城西北(26)。

西壽昌城,縣西北五里(27)。漢武[帝]八年創(chuàng)置(28)。

蒲昌海,在石城鎮(zhèn)東北三百廿里。其海圓廣四百里?!稘h書·西域傳》:此海西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國南山之下。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29),一名鹽澤。流于積石,名中國河也(30)。

播仙鎮(zhèn),故沮末城。《漢書·西域傳》云,去長安六千八百廿里。隨(隋)[置]沮末郡(31)。上元三年改為播仙鎮(zhèn)也。

沮末河,源從南山大谷口出。源去鎮(zhèn)五百里,經(jīng)沮末城下過用(因)以為名(32)。

已前城鎮(zhèn)并落土(吐)蕃,亦是胡戎之地也。

晉天福十年乙巳歲六月九日,州學(xué)博士翟上壽昌張縣令《地境》一本。

[題解]

《壽昌縣地境》,轉(zhuǎn)錄于向達(dá)《記敦煌石室出晉天福十年寫本壽昌縣地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向達(dá)曰:“敦煌石室出五代后晉天福十年(公元九四五年)寫本《壽昌縣地境》卷子,首尾完整,今藏敦煌某氏。余于三一年冬至敦煌,即聞此書,而藏者始終閟不眎人,僅從竇萃五、呂少卿兩先生處得見鈔本,據(jù)以錄副。石室所出瓜沙古地志,散在中外無慮十余種,大都?xì)埲辈蝗?,以此卷之首尾完整者尚不多覯,因亟以所錄副本布于世。以來見原卷,是以行數(shù)以及長短,俱付闕如,鈔本誤字,未由校正,亦悉仍其舊。原本文辭簡略,誤文脫字不一而足,因刺取他書,間予疏釋,著之篇首?!?br />
[校注]

(1)公廨一百九十五千:S788號《沙州圖經(jīng)》作“公廨二百七十五?!?br />
(2)見S788號校注(17)。

(3)《漢書·地理志》敦煌:“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顏注曰:“其地今猶出大瓜,長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薄独m(xù)漢書·郡國志》:“敦煌,古瓜州,生美瓜?!薄妒斑z記》卷六:“后漢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帝使求諸方國,時敦煌獻(xiàn)異瓜種,……瓜名‘穹隆’,長三尺,而屈曲,味美如飴。父老云:‘昔道士從蓬萊山得此瓜,云是崆峒靈瓜,四劫一實,西王母遺于此地,世代遐絕,其實頗在?!?br />
(4)宇文保定四年省入敦煌縣:《舊唐書·地理志》:“周改敦煌為鳴沙縣,取縣界山名?!? 《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周武帝改為鳴沙縣……”壽昌縣“周武帝省入鳴沙縣?!弊阕C敦煌縣為鳴沙縣之誤。

(5)見S788號校注(21)。

(6)烽卅四:S788號作“烽四十四”。

(7)又至五亭山:山,衍字。據(jù)P5034號《沙州地志》應(yīng)作“又至五亭”。

(8)按西域云:應(yīng)作“按《西域傳》云”,奪一“傳”字。

(9)《漢書.西域傳》曰:“……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善馬。宛王以漢絕遠(yuǎn),大兵不能至,愛其寶馬不肯與?!谑翘熳忧操E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前后十余萬人伐宛,連四年,宛人斬其王毋寡首,獻(xiàn)馬三千匹,漢軍乃還?!?br />
(10)未至此泉:應(yīng)作“來至此泉”,“未”與“來”,形近致誤。S367號亦作“來至”。

(11)嘶鳴:S367號《沙州伊州地志》作“鳴噴”。

(12)長得天馬之所:S367號作“漢得天馬之處也”。

(13)縣東南:P2691號《沙州城土境》同,S367號作“縣南”。

(14)縣北一百六十里:《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玉門關(guān),在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 《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志》作“一百十八里”。

(15)□□亭:P2691號作“破羌亭”。

(16)漢書云,P367號作“《漢書·西域傳》云”,據(jù)補。

(17)隨,應(yīng)作“隋”。其城乃空,S367號作“其城遂廢”。

(18)興谷城:S367號作“典合城”。疑“興谷”為“典合”之誤;

(19)屬沙州:S367號作“隸沙州”。

(20)鄯善大城遂名小鄯善:此句文意不通,有奪字。S367號作“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為小鄯善”。

(21)三百三十里:S367號作“二百四十里”。

(22)近薩毗城澤險:此句有脫文衍字,S367號作“其城近薩毗澤,山險阻”。

(23)恒有土蕃土谷賊往來,S367號作“恒有吐蕃及吐谷渾來往不絕?!睋?jù)以補正。

(24)一千六百卅步,S367號作“一千六百四十步”。

  (25)在石城鎮(zhèn)二十步:鎮(zhèn)后奪一字,據(jù)S367號,應(yīng)作:“在石城鎮(zhèn)東二十步”。

 ?。?6)故屯城,在石城西北:有誤。S367號作“古屯城,在屯城西北”。 P5034號同,“石”為“屯”之誤。

(27)縣西北五里:P2691號作“縣西二十五里?!薄兜鼐场氛`。

(28)漢武八年創(chuàng)置:疑有脫文誤字。漢武帝年號無過六年者。

(29)北流與蔥嶺東注蒲昌海:“嶺”后有脫文,S867號作“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睋?jù)之補正。

(30)流于積石名中國河也:S867號作“伏流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焉也。”

(31)隨沮末郡:S367號作“隋置且末郡”,據(jù)之補正。

(32)用以為名:用,應(yīng)作“因”,形近致誤。

水部式

P.2507號

(前缺)

  涇、渭白渠及諸大渠用水溉灌之處(1),皆安斗門,并/須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使牢固,不得當(dāng)渠造堰。/

  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當(dāng)渠堰,聽/于上流勢高之處,為斗門引取,其斗門皆須州、縣官/司檢行安置,不得私造。其傍支渠有地高水下,須臨/時蹔(暫)溉灌者,聽之。凡澆田皆仰預(yù)知,須畝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閉塞,務(wù)使均普,不得遍并。/

諸渠長及斗門長至澆田之時,專知節(jié)水多少,其州/縣每年可差一官檢校,長官及都水官司時加巡察。/若用水得所,田疇豐殖,及用水不平,并虛棄水利/者,年終錄為功過附考。/

京兆府高陵縣界(2),清、白二渠交口著斗門,堰清水,恒/準(zhǔn)水為五分,三分入中白渠(3),二分入清渠(4)。若水兩過,多/即與上下用水處相知,開放還入清水。二月一日以/前,八月卅日以后,亦任開放。涇、渭二水大白渠(5),每年/京兆少尹一人檢校。其二水口大斗門至澆田之時,須/有開下,放水多少,委當(dāng)界縣官共專,當(dāng)官司相/知,量事開閉。/

涇水南白渠(6)、中白渠,南渠水口初分欲入中白渠、隅南/渠處,各著斗門。堰南白渠水一尺以上,二尺以下,/入中自渠及隅南渠。若兩水過多,放還本渠。其南/、北白渠(7),雨水泛漲,舊有泄水處,令水次州縣相知,檢/校疏決,勿使損田。/

龍首涇堰,五門、六門、升原等堰(8),令隨近縣官專/知檢校,仍堰別各于州縣差中男廿人,匠十二人,分/番看守,開閉節(jié)水,所有損壞,隨即修理。如破多/人少,任縣申州,差夫相助。/

藍(lán)田新開渠每斗門置長一人(9),有水槽處置二人,/恒令巡行。若渠、堰破壞,即用隨近人修理,公私材/木,并聽運下。百姓須溉田處,令造斗門節(jié)用,勿/令廢運。其藍(lán)田以東,先有水硙者,仰硙主作節(jié)/水斗門,使通水過。/

合壁官舊渠深處,量置斗門節(jié)水,使得平滿,/聽百姓以次取用。仍量置渠長、斗門長檢校。若/灌溉周遍,令依舊流,不得因茲棄水。/

河西諸州用水溉田(10),其州、縣、府、鎮(zhèn)官人公廨田及職/田,計營田須畝,共百姓均出人功,同修渠、堰。若田多水/少,亦準(zhǔn)百姓量減少營。/

  揚州揚子津斗門二所(11),宜于所營三府兵及輕疾內(nèi)(12),/量差分番守當(dāng),隨須開閉。若有毀壞,便令兩處/并功修理。從中橋以下(13),洛水內(nèi)及城內(nèi)在側(cè)不得造/浮硙及捺堰。/

  洛水中橋、天津橋等(14),每令橋南北捉街衛(wèi)士灑掃,/所有穿穴,隨即陪填。仍令巡街郎將等檢校,勿/使非理破損。若水漲,令縣家檢校。/

諸水碾硙,若擁水質(zhì)泥塞渠,不自疏導(dǎo),致令水/溢渠壞,于公私有妨者,碾硙即令毀破。/

同州河西縣(此字待造)水(15),正月一日以后,七月卅日以前,聽百姓/用水,仍令分水入通靈陂(16)。/

諸州運船向北太倉,從子苑內(nèi)過者,若經(jīng)宿,船別/留一兩人看守,余并闢出。/

沙州用水澆田,令縣官檢校(17)。仍置前官四人,三月以/后,九月以前行水時,前官各借官馬一匹。/

會寧關(guān)有船伍拾(18),使宜令所官差強了官檢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自余緣河堪渡處,亦/委所在軍州嚴(yán)加捉搦。/

滄、瀛、貝、莫、登、萊、海、泗、魏、德等十州共差水手五千/四百人(19),三千四百人海運,二千人平河,宜二年與不煩/更給勛賜,仍折免將役年及正役年課役,兼準(zhǔn)/毛丁例,每夫一年各貼一丁,其丁取免雜徭人,家道/稍殷有者,人出二千五百文資助。/

勝州轉(zhuǎn)運水手一百廿人(20),均出晉、絳兩州,取勛官充。/不足,兼取白丁,并二年與替。其勛官每年賜勛一/轉(zhuǎn),賜絹三疋、布三端,以當(dāng)州應(yīng)入京物錢充。其白/丁充者,應(yīng)免課役及資助,并準(zhǔn)海運水手例。不愿/代者,聽之。/

河陽橋置水手二百五十人(21),陜州大陽橋置水手二/百人(22),仍各置竹木匠十人,在水手?jǐn)?shù)內(nèi)。其河陽橋水/手于河陽縣取一百人,余出河清、濟源、偃師、汜水、/鞏、溫等縣(23)。其大陽橋水手出當(dāng)州,并于八等以下/戶取白丁灼然解水者,分為四番,并免課役,不在征防、雜抽、使役及簡點之限。一補以后,非身死遭憂/不得輒替。如不存檢校,致有損壞,所由官與下/考,水手決卅。

  安東都里鎮(zhèn)防人糧,令萊州召?。?dāng)州經(jīng)渡海得勛人諳知風(fēng)水者(24),置海師貳人,拖/師肆人,余蓬萊鎮(zhèn)令候風(fēng)調(diào)海晏并運鎮(zhèn)糧(25)。/同京官上勛官例,年滿聽選。/

  桂、廣二府鑄錢及嶺南諸州庸調(diào)并和市折租/等物(26),遞至揚州,訖令揚州差綱部領(lǐng)送都,應(yīng)須/運腳,于所送物內(nèi)取充。/

諸灌溉小渠上先有碾硙,其水以下即棄者,每年/八月卅日以后,正月一日以前,聽動用。自余之月,仰所/管官司于用硙斗門下,著鏁封印,仍去卻硙石,/先盡百姓溉灌,若天雨水足,不須澆田,任聽動用,/共傍渠疑有偷水之硙,亦準(zhǔn)此斷塞。/

都水監(jiān)三津各配守橋丁卅人,于白丁中男內(nèi)取灼然/便水者充,分為四番上下,仍不在簡點及雜徭之限。/五月一日以后,九月半以前,不得去家十里。每水大漲,/即追赴橋。如能接得公私材木筏等,依令分賞。/三津仍各配木匠八人,四番上下。若破壞多,當(dāng)橋丁匠/不足,三橋通役。如又不足,仰本縣長官量差役,事/了日停。都水監(jiān)漁師二百五十人,其中長上十人,隨/駕京都,短番一百廿人,出虢州,明資一百廿人,出房/州。各分為四番上下,每番送三十人,并取白丁及雜色/人五等已下戶充,并簡善采捕者為之。免其課役/及雜徭。本司雜戶、官戶,并令教習(xí),年滿廿,補替/漁師。其應(yīng)上人,限每月卅日文牒并身到所由。其/尚食、典膳、祠祭、中書門下所須魚,并都水采之。/諸陵各所管縣供,余應(yīng)給魚處及冬藏度支,/每年支錢二百貫,送都水監(jiān)量依時價給值。仍/隨季具破除,見在申比部勾覆,年終具錄,申所/司計會,如有回殘,入來年支數(shù)。/

(中缺)

  雖非采木限內(nèi),亦聽送運。即雖在運木限內(nèi),木運/已了及水大有余,溉灌須水,亦聽兼用。/

  京兆府灞橋(27),河南府永濟橋,差應(yīng)上勛官并兵部/散官(28),季別一人,折番檢校。仍取當(dāng)縣殘疾及中男/分番守當(dāng)。灞橋番別五人,永濟橋番別二人。/諸州貯官船之處須漁膏供用者,量須□/役當(dāng)處防人采取,無防人之處,通役雜職。/

皇城內(nèi)溝渠擁塞停水之處及道損壞,皆令/當(dāng)處諸司修理。其橋?qū)⒆餍拊?。十字街?cè),令當(dāng)/鋪衛(wèi)士修理。其京城內(nèi)及羅郭墻,各依地分當(dāng)坊/修理。

河陽橋每年所須竹索,令宣、常、洪三州口口/匠預(yù)造,宣、洪州各大索二十條,常州小索一千二百條,/腳以官物充。仍差綱部送,量程發(fā)遣,使及期/限。大陽,蒲津橋竹索,每三年一度令司竹監(jiān)給竹(29),/役津家水手造充。其舊索每委所由檢覆,如/斟量牢好,即且用,不得浪有毀換。其供橋雜/匠,料須多少,預(yù)申所司量配,先取橋人充。若/無巧手,聽以次差配,依番追上。若須并使亦,任/津司與管匠州相知,量事折番,隨S.追役。如當(dāng)/年無役,準(zhǔn)式征課。/諸浮橋腳船皆預(yù)備半副,自余調(diào)度,預(yù)備/一副,隨闕代換。河陽橋船于□(常?)、洪二州役丁匠造/送。大陽,蒲津船于嵐、石、隰、勝、慈等州折?。哪?,浮送橋所,役匠造供。若橋所見匠不充,亦/申所司量配。自余供橋調(diào)度,并雜物二事,以□/仰以當(dāng)橋所換,不任用物迥易便亢。若用不足,即/預(yù)申省與橋側(cè)州縣相知,量以官物充。每年出/入破用,錄申所司勾當(dāng)。其有側(cè)近可采造者,役/水手、鎮(zhèn)兵、雜匠等貯,隨需給用。必使預(yù)為支/擬,不得臨時闕事。/

諸置浮橋處,每年十月以后及牡開解合□□/抽正解合所須人夫,采運榆條,造石籠及短(待查)索等/雜役者,皆先役當(dāng)津水手及前所配兵。若不足,/以鎮(zhèn)兵及橋側(cè)州縣人夫充,即橋在兩州兩縣□/者,亦于兩州兩縣準(zhǔn)戶差,仍與津司相知,□/須多少,使得濟事,役各不得過十日。/

蒲津橋水匠一十五人,虔州大一水贛石險難□□/給水匠十五人,并于本州白丁便水及解木□□/充。分為四番上下,免其課役。/

孝義橋所須竹籠配宣、饒等州造送(30),應(yīng)□□/塞擊籠船別給水手一人,分為四番,其各□□□,/籠取河陽橋故退者充。

(后缺)

[題解]

P.2507號《水部式》殘卷,首尾俱缺,存一百四十四行。關(guān)于卷子的年代;我們從同州西河縣稱謂看,《舊唐書·地理志》同州夏陽縣:“夏陽,武德三年,分郃陽于此置河西縣。乾元三年,為夏陽?!薄缎绿茣さ乩碇尽芬嘣唬骸跋年枺竞游?,武德三年析郃陽置,又以河西、郃陽、韓城置西韓州,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陽,隸河中,后復(fù)來屬?!蔽黜n州的廢除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同州夏陽縣“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縣屬同州,乾元三年改為夏陽縣。”夏陽縣稱之為河西屬同州只有在貞觀八年到乾元三年之間。又本卷有中橋,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府河南縣“中橋,咸亨三年造……。”通靈陂,《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同州朝邑縣:“通靈陂,……開元初,姜師度為刺史,引洛水及堰黃河以灌之,種稻田二千余頃?!?《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姜師度傳》作開元七年。孝義橋,《新唐書·地理志》河南府偃師縣:“天寶七載,尹韋濟以北坡道迂,自縣東山下開新道通孝義橋。”雖未記孝義橋設(shè)置年代。但孝義橋作為交通要道應(yīng)起于此時。據(jù)此,文書的撰寫當(dāng)在天寶七年以后,又天寶十五年發(fā)生了安史之亂,東西京失守,至德二年九月收復(fù)京師,十月收復(fù)東京,次年二月改元乾元,故至德、乾元年間,兵災(zāi)未斷,兩京被劫掠,唐王朝忙于平叛,不可能有暇訂制度。所以《水部式》當(dāng)為開元天寶年間制度。仁井田陞認(rèn)為其制作年代為開元十三年以后的開元年間,王永興《敦煌寫本唐開元水部校釋》同意此說,(《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研究論集》第三輯、《中國法制史》第三部第一九章。)并錄文考釋。

[校注]

 ?。?)《漢書·地理志》曰:“后十六歲,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fù)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因名曰白渠?!卑浊軟苋胛?,故曰涇渭白渠,至唐宋沿用不廢。

 ?。?)《新唐書·地理志》京兆府高陵縣:“古有白渠,寶歷元年,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劉公,堰曰彭城?!?br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京兆府涇陽縣:“中白渠,首受太白渠,東流入高陵縣界?!?br />
(4)清渠,史籍不載。

(5)當(dāng)作“太白渠?!对涂たh圖志》卷二京兆府涇陽縣:“太白渠,在縣東十里?!?br />
(6)《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京兆府涇陽縣:“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東南流,亦入高陵縣界?!薄端问贰ず忧尽罚骸叭浊?,在京兆涇陽縣?!庇衷唬骸捌淙浊葲荜枺瑱店?、高陵、云陽、三原、富平六縣田三千八百五十頃,此渠衣食之源也,望令增筑堤堰,以固護(hù)之。”三白渠當(dāng)指太白、中白、南白渠。

(7)北白渠,史籍不載。

(8)龍首,即龍首堰?!堕L安志》九唐京城三永嘉坊條:“坊南龍首渠,一名浐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自東南龍首堰下支,分浐水北流,至長樂坡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入苑,西渠曲而西南流,經(jīng)通化門南流入城,經(jīng)此坊又西南流,經(jīng)興慶宮入西,流經(jīng)勝業(yè)坊、崇仁坊、景龍觀,又西入皇城,經(jīng)少府監(jiān)南,屈而北流,又經(jīng)都水監(jiān),太仆寺內(nèi)坊之西,又北流入城橋下。”龍首渠分浐水而成,引浐入渠口的斗門堰稱龍首堰。又唐同州澄城縣有龍首渠,據(jù)《漢書·溝洫志》嚴(yán)熊奏修:“自征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往往為井,井下相通引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薄对涂たh圖志》亦有載。涇堰,設(shè)置于涇水上的斗門堰?!短茣肪戆司旁疲骸按髿v四年五月十五日敕,涇堰監(jiān)先廢,宜令即置?!鄙?,在岐州陳倉縣。《冊府元龜》卷四九七邦計部河渠二:“咸亨三年于歧州陳倉縣東南開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木栰京故城?!薄缎绿茣さ乩碇尽辐P翔府虢縣:“又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至咸陽,垂拱初運歧、隴水入京誠?!睂氹u縣:“東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長安故城,咸通三年開?!蔽妓肷亩烽T堰當(dāng)即升原堰。五門、六門堰:《冊府元龜》卷四九七邦計部河渠二,大歷十二年京兆尹黎干“又奏請修六門堰。許之?!薄缎绿茣ぐ俟僦尽泛忧穑骸芭d城、五門、六門、龍首、涇堰、滋隉,凡六堰,皆有丞一人,從九品下?!?br />
 ?。?)《新唐書·地理志》京兆府藍(lán)田縣:“武德六年,寧民(即藍(lán)田)令顏詠(此字待查)引南山水入京城?!毙麻_渠當(dāng)鑿于此時。

 ?。?0)河西節(jié)度使所統(tǒng)涼、甘、肅、瓜、沙、伊、西等州稱河西諸州。

(11)《新唐書·李襲譽傳》:“揚州,江吳大都會,俗喜商賈,不事農(nóng)。襲譽為引雷陂水,筑勾城塘,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新唐書·地理志》又曰:“有愛敬水門,貞元四年,節(jié)度使杜亞自江都西循蜀岡之右,引陂趨城隅以通漕,溉夾陂田。寶歷二年,漕渠淺,輸不及期鹽鐵使王播自七里港引渠東注官河,以便漕運?!薄对涂たh圖志闕卷逸文》卷二揚州江都縣:“合瀆渠,在縣東二里,本吳所掘邗溝江、淮之水路也。今謂之官河,亦謂之山陽濁?!?br />
(12)揚州有四府,《新唐書·地理志》:揚州“有府四,曰江平、新林、方山、邗江?!?

(13)中橋,在唐河南府河南縣?!对涂たh圖志》卷五“中橋,咸亨三年造,累石為腳,如天津橋之制?!?br />
(14)《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府河南縣:“天津橋,在縣北四里。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初造此橋,以架洛水,用大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鏈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然洛水溢,浮橋輒壞。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爾雅》:‘箕、斗之間為天漢之津’,故取名焉”《新唐書·地理志》河南縣“龍門山東抵天津,有伊水石堰,……?!薄杜f唐書·玄宗紀(jì)》:開元二十年夏,四月“癸巳,改造天津橋,毀皇津橋,合為一橋?!?br />
(15)(此字待造)水: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同州夏陽縣本河西縣,乾元三年改名夏陽?!对涂たh圖志》卷二同州郃陽縣:“《水經(jīng)注》曰郃陽城南有溢(待查)水:東流注于河,即郃水也。按(此字待造)水,蒲池(此字待造)水與南(此字待造)水,并在舊西河縣南五里,今郃陽界內(nèi)?!?br />
(16)通靈陂:《新唐書·地理志》同州朝邑縣:“北四里有通靈陂,開元七年,刺史姜師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余頃?!薄对涂たh圖志》卷二同州朝邑縣:“通靈陂,在縣北四里二百三十步?!薄杜f唐書·姜師度傳》:“再遷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縣界,就古通靈陂,擇地引洛水及堰黃河灌之,以種稻田,凡二千頃,內(nèi)置屯十余所,收獲萬計?!?br />
(17)沙州用水法則,P.3550號《敦煌水渠》(又名《行水則》)記載詳盡。

(18)《元和郡縣圖志》卷四會州會寧縣:“會寧關(guān),東南去州一百八十里?!?br />
(19)魏、貝、德、滄諸州,永濟渠經(jīng)其境,瀛、莫二州,滹沱河經(jīng)其州界。泗州為淮、泗必經(jīng)之地,登、萊、海三州是海運集散地,東至遼東、朝鮮、日本,南達(dá)吳越、交廣等。

(20)勝州屬關(guān)內(nèi)道,有榆林關(guān)。

(21)河陽橋,在唐河南府河陽縣?!对涂たh圖志》卷五:河陽縣有中渾城,“天寶以來,亦于其上置關(guān)?!旄颍茳S河為之,以船為腳,竹籠互之。《晉陽秋》云‘杜元凱造河橋于富平津’,即此也。船籠出洪州?!?br />
(22)《元和郡縣圖志》卷六陜州陜縣:“大陽橋,長七十六丈,廣二丈,架黃河為之,在縣東北三里。貞觀十一年,太宗東巡,遣武侯將軍丘行恭營造?!薄缎绿茣さ乩碇尽逢兛h:“有大陽故關(guān),即茅津,一曰陜津,貞觀十一年造浮梁?!?

(23)河清等七縣會昌三年前屬河南府,《舊唐書·地理志》:“河陽、汜水、溫、河陰以上縣,會昌三年,割屬孟州,……濟源還懷州,……”

(24)《新唐書·地理志》:“安東,上都護(hù)府,總章元年,李勣平高麗國,……置安東都護(hù)府于平壤以統(tǒng)之?!显赆氵|東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圣歷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fù)故名。開元二年又徙于遼西故郡城。至德后廢?!?br />
(25)《新唐書·地理志》:萊州“又有蓬萊鎮(zhèn)兵,亦曰‘挽強兵’”。

(26)桂、廣二府:指桂州都督府和廣州都督府。

(27)灞橋:在京兆府萬年縣?!对涂たh圖志》卷一:“霸水,在縣東二十里。霸橋,隋開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在舊所創(chuàng)制為南北二橋?!?br />
(28)永濟橋:在唐河南府壽安縣?!对涂たh圖志》卷五曰:“永濟橋,在縣西七十里,隋煬帝大業(yè)三年置,架洛水。隋亂,毀廢。貞觀八年修造舟為梁,長四十丈三尺,廣二丈六尺?!?br />
(29)《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同州朝邑縣:“縣西南有蒲津關(guān)?!薄昂訕?,本秦后子奔晉,造舟于河,通秦、晉之道,今屬河西縣?!庇志硎又懈?xùn)|縣:“蒲坂關(guān),一名蒲津關(guān),在縣西四里。……今造舟為梁,其制甚盛,每歲征竹索價謂之橋腳錢,數(shù)至二萬,亦河關(guān)之巨防?!?br />
(30)孝義橋:在唐河南府偃師縣?!对涂たh圖志》卷五:“天寶七年四月,河南尹韋濟奏,于偃師縣東山下開驛路通孝義橋,廢北坡義堂路焉?!薄缎绿茣さ乩碇尽吠?。

五臺山志殘卷

P.2977號

佛說《華嚴(yán)經(jīng)·菩薩住處品》云:南閻浮提東北方有/金色世界清涼寶山(1),其山五峰迥聳,萬仞峨/嵯,府(俯) 視人寰,傍觀日月(2),仲夏季月,花木芳/榮(3),常切寒風(fēng),每凝冰雪,所以眾號清涼山矣(4)。/文殊大士(5),現(xiàn)在其中。中臺高四十里,頂有平地/三百余頃(6);孟冬積雪,仲夏方消,異草名花,/間出其頂(7);六七里下,方有樹木,陽面有枝,/陰面無葉(8)。傍有池水,名號太華,人見淺深,/隨其福德(9)。

東臺高三十七里(10),亦無樹木,頂平/地五畝(頃)已來(11)。異鳥靈禽,梵音響亮,名花/軟草,爛(蘭)若紅祠(12)。上有孔省(雀)臺(13),鳳凰穴(14),/那羅延窟(15),斫伽羅山(16)。東望滄溟,如觀掌內(nèi)。

[題解]

《五臺山志殘卷》,附寫在P.2977號《法寶東流因緣》之后,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都沒有命名。文書僅存五臺山的立名、中臺、東臺三部分,校之于S.529號背《諸山圣跡志》第一五臺山部分,其詞句、書寫順序、格式與內(nèi)容完全一致。由此推知,唐五代時在敦煌地區(qū)流傳有《五臺山志》,本卷當(dāng)為《五臺山志》抄本。

[校注]

(1)S.529號《諸山圣跡志》“北方”后有“震旦國”三字。

(2)府視人寰傍日月:S.529號作“府視人寰,傍觀日月”?!啊?,“觀”的異體字。

(3)花木芳榮:S.529號作“花木庭榮”。

(4)清涼山:又稱清涼寶山,即五臺山?!豆徘鍥鰝鳌肪砩显唬骸爸?jǐn)按《華嚴(yán)經(jīng)·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裆缴嫌星鍥鏊?,下有五臺縣清涼府,此實當(dāng)為龜鑒矣。一名五臺山,其中五山高聳,頂上并不生林木,事同積土,故謂之臺矣。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其山,五峰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謂之五峰?!薄稄V清涼傳》卷上曰:“按《華嚴(yán)經(jīng)疏》云: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山,頂無林木,如累土之臺,故曰五臺。”《續(xù)清涼傳》卷上:“夫清涼山者,大唐東北,燕趙西南,山名紫府,地名清涼,乃菩薩修行之地,是神龍久住之鄉(xiāng),冬觀五頂如銀,夏睹千峰似錦,實文殊之窟宅?!蔽迮_山,山有五峰,又稱五峰,或五老峰。P.4641號《五臺山圣境贊》:“震旦五峰添圣花,漢朝七日放光明。”P.5005號《送薛弁歸河?xùn)|舉》詩:“薛住故鄉(xiāng)處,五老峰西頭。”《宋高僧傳》卷六《唐五臺山華嚴(yán)寺志遠(yuǎn)傳》:“因命同輩,追游五峰?!本矶弧短魄鍥錾矫啬?yán)常遇傳》:“大中四年,杖錫離燕,孤征朔雪,祁冱千里,徑涉五峰?!?br />
(5)文殊大土:《宋高僧傳》卷二《唐五臺山佛陀波利傳》:“聞文殊大士隱跡此山。”文殊,常稱大圣。P.4077、P.4514、P.4045號《文殊師利像題記》曰:“此五臺山中文殊師利大圣真儀變現(xiàn)多般,威靈叵測,久成正覺,隱法界身,□廣大相,與萬菩薩住清涼山?!眰髡f文殊菩薩?;F(xiàn)于五臺山中:《古清涼傳》卷上:“謹(jǐn)按《華嚴(yán)經(jīng)·菩薩住處品》

云:……過去有菩薩,常于中住,彼現(xiàn)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常為說法?!盤.2483號《五臺山贊》曰:“文殊菩薩五臺山,遍化神通在世間,或現(xiàn)大身遍世間,或現(xiàn)小身磔(待查)微塵?!兴_或然現(xiàn)兩足,或現(xiàn)虛空遍世間,或時化作九色鹿,或即化作莽蛇身,或然變現(xiàn)虛空坐,或則化作老人身?!标P(guān)于文殊菩薩化現(xiàn)于五臺山,S.397、S.529、P.3931號等地理文書及P.3360 、S.467、S.2080、S.2985、S.4012號《五臺山曲子詞》;P.4560、P.4608、P.4625、P.4805、P.4847、S.4039、S.5456、S.5473、S.5487、S.5573、B8325號(此卷號似有誤)《五臺山贊》(甲類);P.3645、P.2483、S.370號《五臺山贊》(乙類);P.2483號《五臺山贊》(丙類);P.4617、P.4641、S.4504號《五臺山圣境贊》及P.3644號《禮五臺山偈》中都有記載。

(6)S.529號同,唯“三百余頃,作“三二百頃”。《古清涼傳》卷上:“中臺,高四十里,頂上平地,周回六里零二百步?!?br />
(7)間出其頂:其,S.529號作“臺”。

(8)陽面有枝陰面無葉:S.529號作“陽面枝,陰北葉”?!豆徘鍥鰝鳌肪砩显弧芭_頂四畔,各二里,絕無樹木,唯有細(xì)草霍靡存焉。諸臺,無樹有草,例皆準(zhǔn)此?!盨.529號:“去臺頂六七里外,方有樹木。”

(9)太華池,S.529號曰:“上有一池水,名曰□華。人見深淺,隨其福德,清澈贊嘆,味極甜甜,此是東圣澡盥處也?!薄豆徘鍥鰝鳌肪砩希骸啊越鞅保刑A泉,亦名□池。周回三十八步,水深一尺四寸。前后感者,或深或淺不同,其水清澈凝映,未嘗減竭,皆為圣人盥漱之處。”卷下曰:“時有一尼,獨往太華池供養(yǎng)。”《續(xù)高僧傳》卷二五《釋明隱傳》:“五臺山者,S.為神圣所息,中臺最高,所望諸山并下,上有大泉名曰太華,傍有二塔?!碧A池,又名玉華池。S.467《五臺山曲子六首》中臺,“玉花池,金沙畔,冰窟千年,到者身心戰(zhàn),合掌望空重發(fā)愿,五色祥云一日三回現(xiàn)?!盨.2080號玉花池作玉華池。P.4617號《五臺山圣境贊》中臺,“玉華潛與海門通,四面山朝勢不同?!盤.2483號《五臺山贊》:《中臺頂上玉華泉”。

(10)三十七里:S.529號同?!豆徘鍥鰝鳌纷鳌叭死铩薄?br />
(11)頂有平地五畝已來:《古清涼傳》作“頂上平地,周回三里?!盨.529號作“頂有平[地]五頃已來”。畝,“頃”之誤也。

(12)爛若紅祠:爛,“蘭”之誤也。

(13)孔省臺:省,“雀”之誤也。S.529號作“孔穴”。

(14)鳳凰穴:S.529號作“鳳凰巖”。

(15)那羅延窟:S.529號、《廣清涼傳》皆載東臺有那羅延窟,P.4617號《五臺山圣境贊》東臺:“風(fēng)云每從巖下起,那羅延窟有龍蟠?!盤.4647號《五臺山贊》:“東臺東腳那羅延”。

 ?。?6)斫伽羅山:《廣清涼傳》作“研伽羅山”,“東臺,舊名雪峰,山麓有研伽羅山。當(dāng)是。

往五臺山行記

P.3973號

(前缺)

城內(nèi)

十里,有真身毗沙門天王。/代州圓果寺有舍利塔(1)。/

去過雁門關(guān)(2),南至忻州,內(nèi)有仁澤寺,/開元寺,鐵佛寺(3)。

一戊寅年出沙州(4),/二月二十至五臺山,又名清涼山。五臺山者,文殊菩薩居處(5)。辛卯歲(6)十一月回路到□(后缺)

(后缺)

[題解]

P.3973號,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P.3973,千字文殘卷(有注)。背為兄弟無語分事一道?!秉S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以《千字文殘卷》為正面。在《十字文注》前部有六行殘文,審其內(nèi)容,實為敦煌一僧人自晉北入代經(jīng)雁門關(guān)到五臺山行記,殘卷記載該僧人戊寅年從沙州出發(fā),二月二十日至五臺山,辛卯年十月返回沙州,故定名為《往五臺山行記》。與S.397、P.4648號同屬一類。而S.397、P.4648號皆記載從晉南到五臺山路線,反映沙州到五臺山路程取瓜、肅、甘、涼、靈、方渠鎮(zhèn)、邠、長安、東京、太原、五臺山,且研究的人比較多。本卷的價值在于揭示了唐末五代沙州到五臺山還有一條北道,即從靈州北折,經(jīng)豐、勝、朔、代、忻到五臺山。本卷長期湮沒無聞,無人對其進(jìn)行過研究。

[校注]

(1)S.2977號《法寶東流因緣》記載阿育王造舍利塔,大唐國境內(nèi)有一十九所,“代州香谷縣圓果寺”為其一。代州圓果寺在代州城內(nèi),代州治雁門縣,雁門縣不曾稱香谷縣,疑香谷為雁門之誤。《嘉慶一統(tǒng)志》代州圓果寺“在州城東北隅,隋開皇中建,有磚塔,高一百二十尺。”

(2)雁門關(guān):唐代州雁門縣。據(jù)《新唐書·地理志》“有東陘關(guān)、西陘關(guān)?!蔽麝€關(guān)即雁門關(guān),在雁門縣北。《隋書·地理志》:雁門郡“有關(guān)官,有長城,有疊頭山,有夏屋山。”《明史·地理志》:代州“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陘,亦曰雁門山,其北為雁門關(guān),……又于關(guān)北置廣武營城?!薄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代州直隸州關(guān)隘“雁門關(guān),在州西北三十里,一名西陘關(guān)?!短茣さ乩碇尽反菅汩T縣有東陘、西陘二關(guān)?!短藉居钣洝肺麝€關(guān),在雁門縣西北五十里。《州志》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巖峭拔,中路盤旋崎嶇,唐于絕頂置關(guān),元時關(guān)廢。明初移今所。筑城周二里有奇,兩山夾峙,形勢雄勝,即句注故道也。西抵寧武偏頭,東連紫荊倒馬,逼近朔州威遠(yuǎn),為山之屏垣?!盤.2511號《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記載代州十三塞中有西陸山,疑為西陘山,但方位異,“在唐林縣界”。本卷先至代州,然后經(jīng)雁門關(guān)至忻州,或唐末五代時雁門關(guān)位置有所變動?!锻ǖ洹肪硪话倨呤糯菅汩T郡:“郡城,后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東陘關(guān),甚險固”。本卷之雁門關(guān)或即東陘關(guān)。

(3)《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忻州直隸州有名寺五:香泉寺、興國寺、福田寺、華蓋寺、功德寺。僅興國寺在州城內(nèi),唐儀鳳中建。本卷所記仁澤、開元、鐵佛三寺,名皆不載史籍,本卷可補其不足。

(4)唐五代宋初戊寅年有公元618、678、738、798、858、918、978年。本卷所述戊寅年當(dāng)于唐未五代宋初求之。

(5)見P.2977號《五臺山志殘卷》注(5)、(6)。

(6)唐五代宋初辛卯歲有公元631、691、751、811、871、931、991年。本卷辛卯歲當(dāng)于唐末五代求之。

往五臺山行記

P.4648號

(前缺)

 參

早晨離州(1),二十余[里],地至

至酉時到牛仿店吳家安下。/七日至天井關(guān)張家(2),吃飯后,至澤州開元寺主院/內(nèi)宿(3)。

九日齋后,離澤州,至新店宿。十日至□□/縣十五里吃食齋(4),又行八十里至寒店高家□(5)。/十一日卯時起,行四十里到潞府城南,李家受供□(養(yǎng))(6)。/

二月十一日入城。十二日參使。延唐寺常住院安□。/巡禮開元寺內(nèi)二塔、龍興寺有塔,廣濟禪院、延慶禪[院](7)有二塔、/普通、楞嚴(yán)禪院、勝愿尼寺、上生尼[寺](8)。/城內(nèi)諸寺有七大藏經(jīng)。十三日參王侍中(9),屋□□/其妙供養(yǎng)。十四[日]女弟子氏施香一兩,受[供養(yǎng)]。/十五日天王院供養(yǎng)。十六日有市內(nèi)弟子供養(yǎng)。/十七[日]市內(nèi)李八郎家供養(yǎng)。

十七日巳時離潞/府進(jìn)行四十里,至積石驛喬家宿。至十八日進(jìn)行/四十里至太平驛王家受供養(yǎng)(10),又行四十里,/至思亭驛宿。十九日于思亭驛受供養(yǎng),/齋后發(fā)行,四十里至亂柳宿。廿日受供養(yǎng),/齋后進(jìn)程,行五十里至交口宿。廿日卯時發(fā)行,/三十里于團(tuán)城驛趙家受供養(yǎng),又行四十里,/到南石會關(guān)宿。 廿二日卯時發(fā)行,到北石會關(guān)/行十里(11),于忽延家受供養(yǎng),又行四十里,到/團(tuán)(?)P.谷口普通禪院宿(12)。廿三日卯時發(fā)行,二十里/至團(tuán)柏店張家受供養(yǎng),又行四十里,至徐溝李家/宿。

廿四日卯時發(fā)行卅里南橋受供養(yǎng),又行十里/到太原城內(nèi),大安寺內(nèi)常住庫安下(13)。廿五日前衙參/太傅。二月廿八日下手畫臺山圖(14)。廿九日長畫至終。/

三月十七日巡游諸寺,在河?xùn)|城內(nèi)(15)。第一禮大崇/福寺(16),入得寺門,有五層乾元長壽閣。又入大/中寺,入得寺門,有大閣,有鐵佛一尊。入凈明寺,/有真身舍利塔。相次城內(nèi)游禮皆遍。

又于京西北及正西山內(nèi)(17),有一十所山寺,皆遍禮/訖。京西北有開化大閣,兼有石佛一尊,又正西有/山,有閣一所,名童子像閣(18),兼有石佛。

(后缺)

[題解]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P.4648,旅行日記(蓋往禮五臺山者)?!秉S永武《敦煌寶藏》亦定名為《旅行日記》。據(jù)本卷文意及行程路線,應(yīng)定名為《往五臺山行記》。本卷首尾殘缺,起于懷州至于太原,殘存三十四行。

[校注]

(1)應(yīng)是懷州,《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懷州“北至澤州一百四十里”。

(2)《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澤州晉城縣:“天井故關(guān),一名太行關(guān),在縣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br />
(3)澤州,屬潞州節(jié)度使管,開元寺為澤州名寺。

(4)至□□縣,應(yīng)作“至高平縣”,高平縣在澤州北八十里,澤潞通道經(jīng)其城。

(5)□,以文義揆之,應(yīng)作“宿”。

(6)缺字應(yīng)作“養(yǎng)”。潞府城,指潞州節(jié)度使治所上黨縣。《新唐書·地理志》:“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薄杜f唐書·地理志》:“昭義軍節(jié)度使,治潞州,領(lǐng)潞、澤、邢、洺、磁五州?!碧颇┪宕鷷r,對節(jié)鎮(zhèn)治所稱府,如《諸山圣跡志》稱鎮(zhèn)州為鎮(zhèn)府,魏州為魏府。

(7)應(yīng)作“禪院”。

(8)應(yīng)作“尼寺”。

(9)王侍中:其人待考。

(10)《資治通鑒》卷二九一胡三省注:“太平驛在潞州北八十里。”卷二四八注:“太平驛,東南距潞州八十里。”

(11)石會關(guān):潞州至太原必經(jīng)之地,是太原南邊重要關(guān)口,文獻(xiàn)記載較多,但記石會關(guān)有南北二關(guān),僅此一處。

(12)《資治通鑒》卷二九一胡三省注:“宋白曰:梁侯驛,在團(tuán)柏谷南,太平驛西北?!薄对S九域志》卷四太原府祁縣有“團(tuán)柏一鎮(zhèn)?!薄睹魇贰さ乩碇尽诽羁h“又東有團(tuán)柏谷。”

(13)太原大安寺;S.397號有詳載。

(14)臺山圖:即五臺山圖。敦煌莫高窟第九窟中心柱東向龕內(nèi)南壁、第六十一窟西壁、第一百四十四窟西壁帳門南側(cè)、第一百五十九窟西壁帳門北側(cè)、第二百二十二窟西壁帳門南、北側(cè)、第二百三十七窟西壁帳門北側(cè),第三百六十一窟西壁龕內(nèi)北側(cè)帳扉皆畫有五臺山圖。

(15)《舊唐書·地理志》:“河?xùn)|節(jié)度使,治太原府”。故太原又稱河?xùn)|城。

(16)大崇福寺:唐五代太原名寺之一。《續(xù)高僧傳》和《宋高僧傳》記載有許多名僧出于太原大崇福寺。

(17)太原城正西和西北是蒙山和懸甕山?!对涂たh圖志》—卷十三太原府晉陽縣:“懸甕山,一名龍山,在縣西南十二里。”“蒙山,在縣西北十里?!薄睹魇贰さ乩碇尽诽h:“太原,府西南。西有懸甕山,一名龍山,……西北有蒙山。”

(18)童子寺:太原名寺,在龍山上。

往五臺山行記

S.397號

(前缺)

于大安寺(1)下。其寺寺前有五風(fēng)樓,九間大/殿,九間講堂,一萬斤鐘。大悲院有鑄金/銅大悲菩薩四十二擘,高一丈二尺。修造/功德主、大德內(nèi)殿供奉慧勝大師,賜紫澄隱。/彌勒院主內(nèi)殿供奉凈戒大師,賜紫澄漪。次有/經(jīng)藏院,有大藏五千六百卷經(jīng)并足。文殊/院有長講《維摩經(jīng)》座主繼倫。門樓院/有講《唯識論》、《維摩經(jīng)》、造《藥師經(jīng)抄》座/主道樞。

  寺后有三學(xué)院(2),內(nèi)長有諸方/聽眾,經(jīng)、律、論進(jìn)業(yè)者共八十人。院主/講《唯識論》、《因明論》、《維摩論》。六時禮懺,/長著布衣,不見夫人娘子。有寺主/大德賜紫講《維摩經(jīng)》及文章懷真。/藥院有長講《法花(華)經(jīng)》、六時禮懺、著布衣崇德。/

五月廿一日,從北京(3)出至白楊樹店馮家宿,/計五十里。五月廿二日到大于店尹家栢宿,/計七十里。五月二十三日到忻州(4)南趙家/店六十里。廿四日從忻州行至定/相(襄)縣四十里張家宿。

廿五日從定相(襄)(5)/起,至臺山南門建安尼院宿,計四十里。文殊堂后/大榆樹兩個。廿六日從建安尼院起,至大賢嶺(6)飯,四十里兼過/山,名思良嶺(7)。/

又到佛光寺(8)四十里宿。廿七日夜見圣燈,一十八遍現(xiàn)。/兼有大佛殿七間,中間三尊兩面文殊、普賢菩薩。/彌勒閣三層七間,七十二賢、萬菩薩、十六羅漢、解脫/和尚真身塔、鎖骨子和尚塔,云是文殊、普賢化現(xiàn)(9)。/常住院大樓五間,上層是經(jīng)藏,于下安眾,日供/僧五百余人。房廊殿宇更有數(shù)院,功德佛事/極多,難可具載。/

廿九日從佛光寺起,又至圣壽寺(10),尼眾所居,受齋/食,相去十里。齋竟,又行十里至福圣寺(11),寺有(后缺)

(后缺)

[題解]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S.0397號,五臺山行記擬。說明:本號前后兩片,似倒置文言某年五月二十一日從北京(太原)出發(fā),五月二十三日到忻州南趙家店,二十五日從定相(襄)至五臺山南門建安尼院,于是即參拜佛光寺、圣壽寺、福圣寺及其圣跡。另片專記大安寺情況,并寺內(nèi)各院主講大師,計彌勒院為澄漪,文殊院為繼倫,門摟院為道樞,藥師院為崇德?!秉S永武《敦煌寶藏》亦定名為《五臺山行記》。本卷首尾殘缺,殘存三十一行。據(jù)《宋高僧傳》卷三十三《息塵傳》,本卷當(dāng)寫于后唐長興二年以后。

[校注]

(1)大安寺:太原名寺,在河?xùn)|城內(nèi)。見P.4648號《往五臺山行記》。

(2)大安寺三學(xué)院,后唐長興二年所建?!端胃呱畟鳌肪矶稌x太原永和三學(xué)院息塵傳》曰:“于天祐二年,李氏奄有河?xùn)|,武皇帝請大安寺凈土院四事供養(yǎng),專覽藏教,修煉生業(yè),設(shè)無遮大齋,前后五會?!筇崎L興二年眾請于大安寺后,建三學(xué)院一所,供待四方請眾。時又講華嚴(yán)新經(jīng),傳授于崇福寺院繼暉法師,由是三年不出院門,一字一禮華嚴(yán)經(jīng)一遍,字字禮佛名經(jīng)。共一百二十卷。”

(3)北京:即太原?!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氨倍?,天授元年置,神龍元午罷,開元十一年復(fù)置,天寶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fù)為北都?!薄杜f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并同。后唐同光元年以太原為西京,建都洛陽后,又改太原為北京,后晉、后漢繼之。

(4)忻州:《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忻州“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薄对S九域志》卷第四作一百六十五里?!顿Y治通鑒》卷二六三昭宗天復(fù)二年胡三省注:“晉陽北至忻州一百七十里?!?

(5)定相:諸志并作“定襄”?!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作四十五里。

(6)大賢嶺:按里程在唐五臺縣附近,其確切地望待考。

(7)思良嶺:《宋高僧傳》卷二十二《唐五臺山善住閣院無染傳》:“近聞佛陀波利自西國來,不倦流沙,無辭雪嶺,而尋圣跡,高宗朝至五臺山思量嶺,啟告扣禮,乃見老人。”

(8)《古清涼傳》卷上:解脫和尚“自爾常頓法華,并作佛光等觀?!薄澳吓_,……臺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有佛堂三間,僧室十余間,尊儀蕭穆,林泉清茂?!薄稄V清涼傳》卷上:“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巒,中心平旦。宕昌王巡游禮謁,至此山門,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額,名佛光寺,唐正觀七年,五臺縣昭果寺解脫禪師重加修建,事如惠詳傳所說?!睍郎绶穑鸸馑卤粡U,《宋高僧傳》卷二十七《唐五臺山佛光寺愿誠傳》:“無何,會昌中隨例停留,唯誠志不動搖,及大中再崇釋氏,選定僧員,誠獨為首矣。遂乃重尋佛光寺,已從荒頓,發(fā)心次第新成,美聲洋洋聞于帝聽?!盨.5473號《五臺山贊》:“佛光寺里不思議,瑪瑙珍珠青殿基,解脫和尚滅度后,結(jié)跏跌座笑議議。”

(9)《宋高僧傳》卷二十七《唐五臺山佛光寺法興傳》:“即修功德,建三層七間彌勒大閣,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賢,八大龍王,罄從嚴(yán)飾?!?br />
(10)圣壽寺:P.3931號《印度普化大師游五臺山日記》有載。

(11)福圣寺:P.3931號有載。

印度普化大師游五臺山啟文

P.3931號

起居圣躬,臣伏限守鎮(zhèn),不獲親赴祠庭,臣無/任瞻天望日屏營之至,謹(jǐn)奉表/起居,以褕臣頓首,僧牒(1),牒法師者,中印度/之人也(2)。利名如來賢,歷代為君,霸化氏國,乃釋/種之苗矣。自幼出家,會五明,解八般書(3),諸/國宗師推為法器。游方志切,利物情殷,爰別梵/遐,登雪嶺萬里(4),水山曉夜,豈詞于涼山;別千/重沙漠(5),春秋不憚于暑寒之苦;曾達(dá)朕封,淹/停歲月,今則言旋震城,誓謁清涼,經(jīng)行恐濫/于時流,解學(xué)全高于往哲,華區(qū)莫(牟)彥(6),京府王/臣,請閱梵文,便知敏昧,愿為靈越(岳)(7),勿見棲遲,/共成有學(xué)之心,必獲無壃之福。/

夫周昭王代,佛出西天(8),漢明帝時,法傳東夏(9),/自后累有三藏,攜瓶東至五峰(10)。玄奘遇于德宗,/波利逢于大圣。前無垢藏,幸遇/莊皇(11),此吉祥天,喜逢今圣。師乃生長在/摩竭陁國內(nèi)(12),出家于那爛陁寺中(13),唐標(biāo)三藏/普化大師,梵號囉麼室利禰縛(14)。早者別/中天之鷲嶺(15),趨上國之清涼,歷十萬里之/危途,豈辭艱阻;登百千重之峻嶺,守憚劬/勞。昨四月十九日平[旦]達(dá)華嚴(yán)寺,尋禮真容(16),/果諧夙愿。瞻虔至夜,宿在殿中,持念更深,圣燈/忽現(xiàn)(17),舉眾皆睹,無不忻然。廿日再啟虔誠,重/趨圣殿,夜 觀真相,忽現(xiàn)毫光,晃輝尊/顏,如懸朗月,睹期圣端,轉(zhuǎn)切慇勤。廿一日登/善住閣(18),禮肉羅睺(19),嘆文殊而化現(xiàn)真身,嗟棲/氏而生圣質(zhì)。廿二日游王子寺(20),上羅漢堂,禮降/龍大師真[容](21),看新羅王子塔(22)。廿三日入金剛圣窟(29),/訪波利前蹤(24),玩水尋山,回歸寺內(nèi)。廿四日上中臺,/登崄道,遇玉華之故寺(25),歷菩提之新菴,齋/畢充沖云,詣西臺頂,尋維摩對談法座(26),睹/文殊師子靈跡(27)。巡禮未周,五色云現(xiàn),攀綠/岫,翻青沙,恣意巡游,回歸宿舍。廿五日往北臺,/穿碧霧,過駱駝(28),渡龍泉水(29),啟告再三,至/東臺宿。晚際有化金橋(30),久而方滅,來晨齋/上米鋪(31),卻往華嚴(yán)寺駐泊一宵。次游竹林(32)、金閣(33),/過南臺宿。靈境看神鐘(34),禮圣金佛。旦登途/至法花(華)寺(35),齋差而別,奔赴佛光寺(36),音樂喧天,幡/花覆地,禮彌勒之大像,游涅盤(槃)之巨藍(lán)。焚香解/脫師前(37),圣賢虔禮于樓上,宿于常?。?8)。發(fā)騎來晨,齋于圣壽/寺中(39),宿在福圣寺內(nèi)(40)。禮佛之次,忽有祥云之/中,化菩薩三尊,舉眾皆禮敬。次至文殊尼寺(41),兼/游香谷梵宮,宿在清涼(42),登峻層道,謁清峰/道者,開萬菩薩堂,游玩侵宵。來朝過嶺,兼/諸寺院蘭若,并已周遍,卻到華嚴(yán)寺設(shè)齋告別,/登途之際,四眾攀留,既逞速已再三,伏惟/千萬。

[題解]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曰:“P.3931,書啟公文。內(nèi)有印度普化大師(摩竭陀國人)游五臺山日記,又回鶻上表兩篇?!贝宋臅鴮崬槠栈髱熡挝迮_山啟文,啟中主要按時間順序記載了普化大師從印度來至中國五臺山后巡禮各寺的情況。故定名為《印度普化大師游五臺山啟文》。

  [校注]

 ?。?)“僧牒”二字,原卷非墨筆所書,似用朱筆赤書。本卷中附有普化大師的僧牒:“僧牒:高超像季,迥達(dá)真宗,五乘馳驟于心田,三藏波飛于口海。攜囊鷲嶺,卑聞吼石之能;振錫金河,每聽鞕尸之力,悲力普化,志存游方,遂乃遠(yuǎn)別中天,來經(jīng)上國。翻傳妙典,釋布靈簽,為梵宇之笙簧,作緇徒之龜鏡。今則誓游震旦,愿睹文殊,繼往哲之遺蹤,踵前賢之令跡。所經(jīng)郡國,要在逢迎,共助良緣,同修上善?!?br />
(2)中印度:又稱中天竺。時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中印度指今印度北部及尼泊爾一帶。

(3)書:原墨書作“太”,后朱筆改為“書”。

(4)雪嶺:《大唐西域記》卷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雪山,指今喜馬拉雅山脈及興都庫什山脈。古代中印陸路交通須經(jīng)幾座雪山,據(jù)《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揭職至梵衍那,迦畢試至濫波皆有雪山,從活國往東至烏鎩國有蔥嶺:“崖嶺數(shù)百重,幽谷陵峻,恒積冰雪,寒風(fēng)勁列。“《高僧傳》卷三《法顯傳》:“有頃至蔥嶺,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雨砂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br />
 ?。?)沙漠:指中國西部及中亞地區(qū)的沙漠。《高僧傳》卷三《法顯傳》曰:“發(fā)自長安,西度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zhǔn)東西,望人骨以標(biāo)行路耳。屢有熱風(fēng)惡鬼,遇之必死?!?br />
 ?。?)莫:應(yīng)為“牟”,《諸山圣跡志》作“牟彥”。

(7)靈越:應(yīng)為“靈岳”。

(8)西天:即印度,又稱西天竺?!稓v代法寶記》曰:“《周書異記》曰:昭王甲寅歲佛生,穆王壬申歲佛滅度?!?br />
(9)東夏:指中國。《歷代法寶記》記載東漢明帝夜夢金人,即遣蔡愔、秦景等往西天,得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來至洛陽,翻譯佛經(jīng),傳播佛教,為佛教東傳之始。

(10)五峰:即五臺山,《廣清涼傳》卷中曰:“然此臺山一境,上下五峰?!?

(11)莊皇:后唐莊宗皇帝。

  (12)摩竭陁國: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在印度北部,都王舍城。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認(rèn)為其領(lǐng)域相當(dāng)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和雅地方。

  (13)那爛陁寺:在中印度摩竭陁國都王舍城北部?!洞筇莆饔蛴洝肪砭牛骸皬拇?王舍城)北行三十里,至那爛陁僧伽藍(lán)?!?br />
(14)昔化大師:據(jù)《舊五代史·晉高祖紀(jì)》天福年間有兩個稱室利的印度僧人,一是天福二年正月:“是日,詔曰:‘西天中印土摩竭陀舍衛(wèi)國大菩提寺三藏阿阇梨沙門室利縛羅宜賜號弘梵大師?!碧旄A炅隆凹壮剑热~彌陀國喧(待查)哩以佛牙泛海而至?!睋?jù)本卷,普化大師在后唐時,被稱為三藏普化大師,與天福六年迦葉彌陀國哩在時間及來中國路線上相差甚遠(yuǎn)。疑普化大師即后晉賜號弘梵大師之室利縛羅。

(15)鷲嶺:又稱鷲峰,在中印度摩竭陀國舊王舍城北。《大唐西域記》卷九:“宮城(舊王舍城)東北行四十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舊曰耆阇崛山,訛也。接北山之陽,孤標(biāo)特起,既樓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br />
 ?。?6)華嚴(yán)寺:唐五代五臺山名寺之一。P.2483號《五臺山贊》西臺:“西北遙望花嚴(yán)寺,芬芬勃勃震隨風(fēng)?!盨.4012號《五臺山曲子》:“北五臺名寺:華嚴(yán)寺、竹林寺、金閣寺……”。華嚴(yán)寺,又稱大孚圖寺、大孚靈鷲寺?!豆徘鍥鰝鳌肪砩希褐信_“從此東南行尋嶺,漸下三十余里,至大孚圖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且奉圣儀,爰發(fā)圣心,創(chuàng)茲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將弘大信,且今有東西二堂,像設(shè)存焉。”《廣清涼傳》卷上:“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二十里,有大孚靈鷲寺,兩堂隔澗,于今猶在。……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勸帝造寺,名大孚靈鷲,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與天竺靈鷲山相似,因以為名焉。元魏孝文,北臺不遠(yuǎn),常來禮竭。見人馬行跡,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觀法師于此造大華嚴(yán)經(jīng)疏,遂下敕改為大華嚴(yán)寺。”又卷下曰:“釋常遇……杖錫孤游五臺山,尋訪圣跡,止華嚴(yán)寺菩薩堂,瞻大圣真容?!盤.4617號《五臺山圣境贊》曰:“贊大圣真容:金剛真容化現(xiàn)來,光明花藏每常開。天人共會終難識,凡圣同居不可裁。五百龍神朝月殿,十千菩薩住靈臺。浮生踏著清涼地,寸土能消萬劫災(zāi)?!薄端胃呱畟鳌肪矶摺短莆迮_山智頵傳》曰:“(北臺)有華嚴(yán)寺,是大圣棲真之所,巡游者頗眾,供施稀踈。”

 ?。?7)圣燈:在敦煌遺書五臺山資料中反映很多。S.5573號《五臺山贊》:“南臺窟里甚可增,邐迤多饒羅漢僧;吉祥圣島時時現(xiàn),夜夜飛來點圣燈,圣燈焰焰向前行,照耀靈山遍地明?!?br />
(18)善住閣:《廣清涼傳》卷中:“僧牛云者……其親送之華嚴(yán)寺善住閣院出家,禮凈覺為師?!庇帧端胃呱畟鳌肪矶短莆迮_山善住閣院無染傳》:“以貞元七年到臺山善住閣院。”

(19)羅睺:今五臺山有羅睺寺,唐初創(chuàng)位,位于顯通寺東隅,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P.4617《五臺山圣境贊》中有“贊肉身羅睺:羅睺尊者化身來,十二年中在母胎;昔日王宮修密行,今日凡室作嬰孩;端嚴(yán)肉髻同千圣,相好真容現(xiàn)五臺,能雨眾生無限福,世人咸共舍彌財?!?

(20)王子寺:唐五代五臺山名寺之一。P.2483號《五臺山贊》:“王子寺前花果繞,天盆寺北足蟲狼?!盨.4012號《五臺山曲子》后列五臺名寺有王子寺。《古清涼傳》卷上:“大孚寺北里,有王子撓身寺,其處先有阿育王古塔。至北齊初年,第三王子于此求文殊師利,竟不得見,乃于塔前,燒身供養(yǎng),因此置寺焉?!薄巴踝訜硭?,東北未詳其處、遠(yuǎn)近里數(shù),是中臺、北臺南、東臺西,三山之中央也?!薄独m(xù)高僧傳》卷二十五《釋明隱傳》:“中臺東南三十里至大孚靈鷲寺,……有東西二道場,中含一谷西北上八里許,有王子燒身塔。寺元是齊帝第三子,性樂佛法,故來山尋,如其所愿,燒身供養(yǎng),因而起塔。”

(21)降龍大師(874—925),法名誠惠,唐末五代時五臺山王子寺僧?!端胃呱畟鳌肪矶呒啊稄V清涼傳》卷下并有傳,《通鑒》及《舊五代史》亦有記載?!稄V清涼傳》卷下:“降龍大師,俗姓李氏,諱誠惠,本蔚州靈丘縣人也?!伴L,風(fēng)骨爽秀,神智不群,乃詣臺山,依真容院殿主法順為師,至年二十,登壇受具?!笥型踝铀律娬砍绲?,率眾連書,殷請住持,展師資禮,師不違來,愿徙居彼寺。……后唐莊宗,聞師高行,同光元年七月,遣使持紫衣師名,敕書賜之,……今賜號廣法大師。”死于同光三年十二月?!皫熃K后,敕賜謚法雨大師,并靈塔號慈云之塔,今現(xiàn)在本寺?!薄端胃呱畟鳌肪矶摺逗筇莆迮_山王子寺誠慧傳》所記與此相同。而《資治通鑒》及《舊五代史》所記與此大異,《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三后唐莊宗同光三年夏四月:“初,五臺山僧誠事以妖妄惑人,自言能降伏天龍,命風(fēng)召雨,帝遵信之,親帥后妃及早弟、皇子拜之,誠惠安坐不起,群臣莫敢不拜。時大早,帝自鄴都迎誠惠至洛陽,使祈雨,士民朝夕瞻仰,數(shù)旬不雨?;蛑^誠惠:‘官以師祈雨無驗,將焚之。’誠惠逃去,漸懼而卒?!?《舊五代史·許寂傳》:“同光時,以方術(shù)著者,又有僧誠惠,誠惠初于五臺山出家,能修戒律,稱通皮、骨、肉三命,人初歸向,聲名漸遠(yuǎn),四方供饋,不遠(yuǎn)千里而至者眾矣。自云能役使毒龍,可致風(fēng)雨,其徒號曰降龍大師。京師旱,莊宗迎至洛下。親拜之,六宮參禮,士庶瞻仰,謂朝夕可致甘澤。禱祝數(shù)旬,略無征應(yīng)。或謂官以祈雨無驗,將加焚燎,誠惠懼而遁去。及卒,賜號法雨大師,塔曰慈云之塔?!闭\惠不但影響大,而且在五臺山有相當(dāng)大的勢力。《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晉五臺山真容院光嗣傳》記光嗣自兩漸(此字似誤)運茶入五臺山,“仍泛海至滄州,運物入山,時降龍大師者,率眾彈壓,緇伍畏焉?!?br />
(22)新羅王子塔:S.5573號《五臺山贊》東臺:“滔滔海水無邊畔,新羅王子泛舟來;不辭白骨離鄉(xiāng)遠(yuǎn),萬里將身禮五臺?!?br />
(23)金剛窟:《古清涼傳》卷上:“王子燒身寺東北,未詳其遠(yuǎn)近里數(shù),是中臺北臺南、東臺西,徑路深阻,人莫能至。傳聞金剛窟,金剛窟者,三世諸佛供養(yǎng)之具,多藏于此。……迦葉佛滅后,文殊師利,將往清涼山金剛窟中,釋迦佛出時,卻還至柢洹,一十二年,文殊師利,將還入清涼山金剛窟內(nèi),……佛滅后,文殊并將往清涼山金剛窟中?!薄稄V清涼傳》卷上:“金剛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東、北臺二麓之下,樓觀谷內(nèi),南北嶺間,有石門,乃先圣出入之處,人多不識。昔有繁峙縣佛慧師,曾入此窟,行約三十里,有橫河,既濟即平川,無復(fù)凡木,但見寶林,極望四周,金樓瓊塔,炳然晃目,佛慧師出為人說此?!薄端胃呱畟鳌肪矶短拼菸迮_山華嚴(yán)寺無著傳》說無著曾入金剛窟。P.2483號《五臺山贊》:“眾生遙禮金剛窟,時時回觀菩薩堂。”S.5573號《五臺山贊》:“金剛窟里美流泉,佛陀波利里中禪;一自來來經(jīng)數(shù)載,如今即是那羅延。”P.4617號《五臺山勝境贊》有“金剛窟圣境”。

(24)波利:《廣清涼傳》卷中《佛陀波利入金剛窟十二》:“佛陀波利者,……北印度罽賓國人也,亡身徇道,遍睹靈跡,聞文殊師利在五臺清涼山,遠(yuǎn)涉流沙,躬來禮謁,以唐高宗大帝儀風(fēng)元年,至臺山?!焙笥址祷赜《热怼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jīng)》并翻譯出來,“再至五臺山,相傳入金剛窟,于今不出?!薄端胃呱畟鳌肪淼诙小短莆迮_山佛陀波利傳》亦曰:“波利所愿既畢,卻持梵本入于五臺,莫知所之。或云:波利隱金剛窟。”后法照“入五臺山禮金剛窟”,亦見佛陀波利在金剛窟中。

(25)玉華寺:《廣清涼傳》卷上中臺有五華寺:“中臺東南有玉華寺,世傳:昔有五百梵僧,彼中修習(xí)定慧之業(yè),九夏炎暑,即就中臺安居,三冬凝寒,即返玉華,禪誦勵精,苦志不廢寸陰,常有騾三十頭,不煩驅(qū)策,從北川上下,運齋糧以供僧用,如此凡數(shù)十載,未嘗缺之,即今中臺廚堂之北,猶有舊寺基址存焉?!?br />
(26)維摩對談法座:不見記載。

(27)文殊師子靈跡:P.4641《五臺山圣境贊》:西臺“寶臺高回足靈祥,師于遺蹤八水傍?!盤.4617號西臺贊并同?!豆徘鍥鰝鳌?、《廣清涼傳》失載文殊師子靈跡。

(28)駱駝:S.467號《五臺山曲子六首》上北臺:“駱駝,風(fēng)眇眇,來往巡游須是身心好,羅漢巖前觀奈好(何),不敢久停唯有神龍操?!庇諷.5573《五臺山贊》曰:“東臺東坡駱駝焉”誤。

 ?。?9)龍泉水:又稱大龍池,在北臺山下。見《堵山圣跡志》注(41)?!稄V清涼傳》卷上:“中臺北,北臺南,中間有諸佛浴池,……四面是水,中心有土臺,方園三尺,號為菩薩盥掌,游戲之地,其歲香氣氛馥,色相光明,人熟視之,神移目亂,不敢久住。然人亦罕到池中?!迸c龍泉水位置相當(dāng),疑即其水?!端胃呱畟鳌肪硎短聘V葩皆捍蟀矀鳌罚骸鞍灿挝迮_,入龍池沐浴,雖久寢漣漪,殊無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br />
 ?。?0)化金橋:五臺山中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佛教僧徒附會為圣教祥物。敦煌遺書五臺山資料中記載很多:S.467號《五臺山曲子六首》:“上西臺,真圣境,阿耨池邊好是金橋影。”P.2483號《五臺山贊》:“東臺磊落甚稱高,天成寺里圣金橋?!庇郑ù颂幱羞z漏)5578號:“五色云中化金橋,大悲和尚把幡招;有緣佛子橋上過,無緣佛子逆風(fēng)飄?!?

(31)上米鋪:S.5573號:“有一天女名三昧,積米如山供圣賢?!薄稄V清涼傳》卷中《天女三昧姑九》:“古德相傳云:有天女主昧姑者,亡其年代,自云:‘大圣命我居華嚴(yán)嶺,囑曰:汝宿緣在此,宜處要津,行菩薩道,接引群品,資供山門,我亦照汝,又與一分供養(yǎng),令汝經(jīng)年不饑不渴?!h(yuǎn)邇?nèi)寺?,禮奉供施者如市。姑乃募工,營建精宇,不日而成。躬詣鄉(xiāng)川,化人米面,身自背負(fù),以充供養(yǎng)。川陸之人,迎施者唯恐在后,游臺黑白之眾供億無籌(待查)?!T徒無生眾等,咸依師囑,供養(yǎng)不絕。”天女三昧所造精宇即為上米鋪。

(32)竹林:即竹林寺,唐五代五臺山名寺之一。S.4012號列五臺名寺中有竹林寺,為唐法照和尚創(chuàng)建?!稄V清涼傳》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其后法照大師,乃度華嚴(yán)寺南一十五里,當(dāng)中臺中麓下,依所逢大圣化寺式,特建一寺,乃以竹林題號焉?!薄端胃呱畟鳌肪矶惶莆迮_山竹林寺法照傳》:“以大歷六年正月內(nèi),與華嚴(yán)寺崇暉明謙等三十余人,隨照至金剛窟所,親示般若院立石標(biāo)記,……自后照又依所見化竹林寺題額處建寺一區(qū),莊嚴(yán)精麗便號竹林焉?!?br />
  (33)金閣寺:《廣清涼傳》卷中《道義和尚入化金閣寺十五》記道義“向中臺頂上,處處巡禮”,因入化金閣寺,“大歷元年,列其上事,聞奏太宗皇帝,帝下敕建置,詔十節(jié)度使照修創(chuàng)焉?!薄端胃呱畟鳌肪矶弧短莆迮_山清涼寺道義傳》:“大歷元載……蒙勃敕金閣寺,宜十節(jié)度助緣?!庇志硎弧短品谥蓍_元寺無業(yè)傳》:“又往清涼山,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薄稄V清涼傳》卷上中臺有金閣寺。S.4012號記五臺名寺中有金閣寺。

 ?。?4)靈境看神鐘:《廣清涼傳》卷上南臺今益寺三中有靈境寺。P.4625號《五臺山贊》:“南臺南腳靈敬(境)寺,靈敬(境)寺里圣金剛;一方菩薩聲贊嘆,圣鐘不擊自然鳴?!?

  (35)法華寺,唐五代五臺山名寺之一?!稄V清涼傳》卷上南臺今益寺中有法華寺,又S.4012號記五臺山名寺中有法華寺。

 ?。?6)佛光寺,注見S.397號《往五臺山行記》注(8)。

(37)解脫:注見S.397號《往五臺山行記》注(9)。

(38)常?。篠.397號記載五臺山佛光寺有:“常住大樓五間,上層是經(jīng)藏,于下安眾,日供僧五百余人?!?

(39)圣壽寺:S.397號有載。

(40)福圣寺:S.397號有載。

(41)文殊尼寺:不見記載。

(42)清涼寺:《古清涼傳》卷上:“(孝文)石堂之東南,相去數(shù)里,別有小峰,上有清涼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薄扒鍥鏊?,依山立名,讬居巖側(cè),前通澗壑,上接云霓,長安二年五月十五日,建安王仕并州長史,奏重修茸?!盤.4625號《五臺山贊》:“清涼寺住半山崖,千重樓閣萬重關(guān)。一萬菩薩聲贊嘆,如若云中化出來。

西天路竟

S.383號

西天路竟一本(1)

  東京至靈州四千里地(2)。/

  靈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3)。又西行五日至肅州(4)。又/西行一日至玉門關(guān)(5)。又西行一百里至沙州界(6),又西行/ 二日至瓜州(7),又西行三日至沙州(8)。

又西行三十里入鬼魅/磧,行八日出磧至伊州(9)。又西行一日至高昌國(10)。

又/西行一千里至月氏國(11)。又西行一千里至龜茲國(12)。又西/行三日入割鹿國(13)。又西南行十日,至于闐國(14)。又西行/ 十五日,至疏勒國(15)。

又西南行二十余日,至布路沙國(16)。又/西行二十余日,至迦濕迷羅國(17)。又西南行二十日,至左/蘭那羅國(18),此國出雪山也,更無山也,此是北?。烈?。

又西行八日,至佉羅理(19)。又東南長行三個月,至/波羅奈國(20)。又東行一日入林,行七日出林,此林煞難/過,至?xí)缫皣?1)。又東行三日,至那迦羅里(22)。又南行/二日,至那蘭陀寺,寺東三十里有漢寺,漢僧在此/也(23)。又西行七十里,至王舍城,圣跡不少也。

又西南行入/林,行三百余里,至金剛座(24)。座西一百余里,至昧底寺。/

又南行壹年七個月,至南天竹(竺)國。西南海邊有寶/陀洛山,

其山東、西、南、北各四十由巡,南面是大海,西、北、東/面是淤泥若水(25)。/

東京至西天路程

[題解]

S.383號,卷首通曰“西天路竟一本”,尾題曰“東京至西天路程”,故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皆定名為《西天路竟》。黃盛璋《西天路竟箋證》

(《敦煌學(xué)輯刊》第六期)認(rèn)為:“倫敦博物館藏敦煌寫本《西天路竟》為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詔遣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西域求法中之一沙門行記,與同次赴印之《繼業(yè)行程》、及《宋

史》、《佛祖統(tǒng)記》所記行勤等路程皆合,舊以為唐末五代寫本者,誤也。此本有明顯之省略,間有脫誤,因抄倒而注有鉤[](待造)等號多達(dá)三處,尤為傳抄而非原本之證?!北揪硎灼饢|京開封,尾至南天竺國寶陀洛山及淤泥若水。共有二十一行。

[校注]

(1)路竟:竟,同境。敦煌所出寫本有《沙州城土境》、《壽昌縣地境》。

(2)宋以開封府為東京,據(jù)《通典》、《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等,靈州至開封不足三千里。

(3)是汗王:黃盛璋以為“王’后奪“牙”字。據(jù)《舊唐書·回紇傳》及《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回鶻被黠戛S.擊敗后,一支遷居張掖,稱甘州回鶻。靈州至甘州應(yīng)途經(jīng)涼州,《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自靈州過黃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曰細(xì)腰沙、神點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帳。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廣,遂登嶺。沙嶺,黨項牙也。其酋曰捻崖天子。渡白亭河至涼州,自涼州西行五百里至甘州。甘州,回鶻牙也?!睋?jù)《元和郡縣圖志》靈州至涼州九百余里,涼州至甘州五百里,計一千四百余里,約二十日程。

  (4)肅州:今酒泉。據(jù)《元和郡縣圖志》、《釋迦方志》,甘州去肅州四百里?!缎鲁蟠贰に囊母戒浫犯手荨拔鞅蔽灏倮镏撩C州”。

  (5)《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從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門關(guān),又西百里出玉門關(guān),經(jīng)吐蕃界。”《釋迦方志》肅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門關(guān),關(guān)在南北山間?!薄段浣?jīng)總要前集》卷十八:肅州“西行玉門關(guān)七十里”。高居誨所記玉門關(guān)乃玉門縣地,關(guān)即其天門關(guān)也。

 ?。?)五代宋初沙州歸義軍曹氏政權(quán),其統(tǒng)區(qū)為瓜沙二州八鎮(zhèn),八鎮(zhèn)中最東為玉門鎮(zhèn),置在唐玉門軍故地。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玉門軍去肅州二百里。玉門軍去玉門關(guān)百余里,約一日程。

 ?。?)據(jù)《元和郡縣圖志》,瓜州去肅州四百八十里,玉門軍去肅州二百余里。瓜州去玉門軍二百八十里。黃盛璋以為“《路竟》一共四日程,似嫌不夠,‘西行二日’或為‘三日’誤抄?!?br />
(8)瓜州去沙州里程,《元和郡縣圖志》、《釋迦方志》、《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等為三百里。

(9)《武經(jīng)總要前集》卷十九伊州下:“地多沙磧,一名鬼魅磧?!庇置R延磧、胡盧磧。王延德《使高昌記》:納職“城在大患鬼魅磧之東南。”《慈恩傳》:莫賀延磧“長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fù)無水草。”《隋書·高昌傳》:“四面茫然,無有蹊徑。欲往者尋有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聞歌哭之之聲,行人尋之,多至亡失,蓋魑魅魍魎也。”據(jù)《元和志》沙州去伊州七百里。

(10)高昌國:高昌回鶻所建,又稱西州回鶻,王稱可汗?!端问贰じ卟齻鳌罚骸案卟龂黄涞仡H有回鶻,故亦謂之回鶻?!卟次髦菀玻涞啬暇嘤陉D,西南距大食、波S.,西距西天步路涉,雪山,蔥嶺皆數(shù)千里?!蓖醴Q西州回鶻阿都督、西州回鶻可汗。王延德《使高昌記》自伊州“次歷益都。次歷納職城,城在大患鬼魅磧之東南,望玉門關(guān)甚近。地?zé)o水草,載糧以行,凡三日,至鬼谷口避風(fēng)驛,用本國法設(shè)祭,出詔神御風(fēng),風(fēng)乃息。凡八日,至澤田寺。高昌聞使至,遣人來迎。次歷地名寶莊,又歷六種,乃至高昌?!币林葜廖髦莨彩蝗?。又據(jù)《慈恩傳》“……于是遂行,涉南磧,經(jīng)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即以其夜半到王城。”本卷“一日”有誤。

(11)月氏國:即焉耆。《西域記》作阿耆尼國,或曰焉耆;《法顯傳》作烏夷,正史皆作焉耆,元代稱作唆里迷?!段蚩招杏洝纷鳛蹶?。黃盛璋認(rèn)為:“今考稱焉耆為月氏,乃民族與政治關(guān)系,與焉耆對音無關(guān)。焉耆人為龍部落,亦稱龍家,唐代分布瓜、沙、伊等州,原住于河西,即月氏之故地,月氏西遷伊犁河流域,……其留居河西故地稱為小月氏,龍家實屬小月氏。而月氏在西遷過程中,亦必經(jīng)過焉耆、龜茲,故焉耆、龜茲皆有小月氏名?!?P.2009《西州圖經(jīng)》:“銀山道,右出天山縣界西南向焉耆國七百里,多沙鹵,唯近烽足水草,通車馬行。”《元和郡縣圖志》天山縣“東至州一百五十里?!蔽髦荨拔髂现裂申绕甙俣铩?。

(12)《宋史·龜茲傳》:“龜茲本回鶻別種?!髦链笫硣辛眨瑬|至夏州九十日?;蚍Q西州回鶻,或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薄段饔蛴洝肪硪唬骸皬拇?焉耆)西南行二百里,逾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國?!薄夺屽确街尽吠??!缎绿茣の饔騻鳌罚骸白匝申任髂喜蕉倮?,度小山,經(jīng)大河二,又步七百里乃至。”近千里,與本卷合。

(13)割鹿國:即姑墨。《宋史·天竺國傳》作割祿;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括地志》作未祿?!夺屽确街尽?、《西域記》、《慈恩傳》龜茲去姑墨里程為六百余里。《新唐書·西域傳》:“自龜茲贏六百里,逾小沙磧,有跋祿迦,小國也,一日亟墨,即漢姑墨國?!庇肿鲹軗Q城,“安西西出出柘厥關(guān),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經(jīng)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戍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痹诮裥陆⒖颂K附近。

(14)《新唐書·西域傳》:“自撥換南而東,經(jīng)昆崗,渡赤河,又西南經(jīng)神山、睢陽、咸泊,又南經(jīng)疎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zhèn)城?!薄短藉居钣洝罚骸肮媚珖现劣陉D馬行十五日”。

(15)《西域記》卷十二:“從此(疏勒)東南行五百余里,濟徙多河,逾大沙嶺,至斫句迦國,……從此而東,逾嶺越谷,行八百余里,至瞿薩旦那國。”《釋迦方志》:于闐“從國都城西越山谷,行八百余里至斫句迦國南境,……又北減三百里方至都城,……又于國西北上大沙嶺,度徙多河,五百里至佉沙國?!庇陉D去疏勒約一千六百余里。

(16)布路沙:《宋史·天竺國傳》:僧行勤“以其所歷甘、沙、伊、肅等州,焉耆、龜茲、于闐、割祿等國,又歷布路沙、迦濕彌羅等國,并詔諭其國命人引導(dǎo)之?!薄独^業(yè)行記》同?!端问贰じ卟齻鳌纷鞑铰飞??!段饔蛴洝肪矶骸敖●W羅國,……國大都城號布路沙布邏。”布路沙即健馱羅。

(17)迦濕彌羅:《西域記》同?!缎绿茣の饔騻鳌罚骸皞€失蜜,或曰迦濕彌羅國?!薄痘鄢瑐鳌纷麇热~彌羅國。

(18)左蘭那羅:《繼業(yè)行記》同。《西域記》、《慧超傳》作阇爛達(dá)羅,屬北天竺。

(19)佉羅理:黃盛璋認(rèn)為即大曲女城,《慧超傳》之中天都城葛那及城。

(20)《繼業(yè)行記》:“又西行二程,有寶塔故基,又西至波羅奈國?!?br />
《西域記》作婆羅痆S.國,《慧超傳》:“又即從此彼羅痆S.國經(jīng)□月至中天竺”。

(21)《西域記》卷七戰(zhàn)主國提到曠野鬼,《法顯傳》有曠野伽藍(lán)。曠野國,曠野鬼與曠野伽藍(lán)實為一處,所經(jīng)之林,即曠野林。

(22)那伽羅里:黃盛璋以為,“里”為“國”之誤。那伽羅國,即《西域傳》卷七之吠舍離國。《釋迦方志》:“從吠舍釐城南百五十里,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國,即常所謂摩揭陀王舍城也。”那爛陀寺在城北三十里。吠舍離國至那爛陀寺一百二十里,與本卷所記方位、里程數(shù)合。

(23)《繼業(yè)行記》:“自鹿野苑西至摩揭陀國,館于漢寺,寺多租入八樹隸馬,僧徒往來如歸,南與杖林山相直。”“又東北十五里,至伽濕彌羅漢寺,寺南距漢寺八里許,漢寺正在那爛陀寺之東約三十里,杖林之北?!?br />
(24)《繼業(yè)行記》:漢寺南百里至孤山,“又西北百里,有菩提寶座城,四門相望,金剛座在其中?!薄段饔蛴洝肪砭拍彝訃骸扒罢X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菩提樹垣中有金剛座。”

 ?。?5)寶陀洛山,黃盛璋以為即秣羅矩吒國之布咀洛迦山?!段饔蛴洝肪硎骸帮鞔桃綎|有布洛迦山,山徑危險,巖谷危 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庇文嗳羲?dāng)指此。

西州圖經(jīng)

P.2009號

(前缺)

道十一達(dá)(1):

赤亭道(2)

右道出蒲

磧鹵雖沙(3)

新開道(4)

右道出蒲

觀十六年

有泉井

之阨,今見阻賊不通。

花谷道

右道出蒲昌縣(5)界,西合柳中,向庭州七百卅里(6),/豐水草,通人馬。/

移摩道

右道出蒲昌縣界移摩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7),足水草,通人馬車牛。/ 薩捍道

右道出蒲昌縣界薩捍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馬車牛。/

突波道

右道出蒲昌縣界突波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馬車牛。/

大海道

右道出柳中縣界,東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誤,有泉井醎苦,無草,行/旅負(fù)水擔(dān)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8)。/

烏骨道

右道出高昌縣界北烏骨山向庭州四百里(9),/足水草,峻崄石危,唯通人徑,馬行多損。/

他地道

右道出交河縣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馬。/

白水澗道(10)

右道出交河縣界,西北向處月已西諸蕃,/足水草,通車馬。/

銀山道

右道出天山縣界,西南向焉耆國七百里,多/沙磧鹵(11)。/唯近烽足水草,通行車馬。

山窟二院:

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禪院一所。

右在柳中縣界至北山廿五里丁谷中(12),西/去州廿里。寺其依山構(gòu),揆巘疏階,鷹塔/飛空,虹梁飲漢,巖巒紛,叢薄阡/眠,既切煙云,亦虧星月,上則危峰迢,/下輕流溜潺湲,實仙居之勝地,諒棲靈之/秘域,見有名額,僧徙居焉。/

寧戎窟寺一所

右在前庭縣界山北廿二里寧戎谷中(13),峭山獻(xiàn) 三/成,臨危而結(jié)拯,曾巒四絕,架回而開軒,既/庇之以崇巖,亦王畏 之以清瀨,靈蒸霞郁,/草木蒙籠,見有僧祗,久著名額。/ 古塔五區(qū):

圣人塔一區(qū)

右在州子城外東北角,古(故)老相傳云阿育王之/所造也。按《內(nèi)典付法藏經(jīng)》云:輸伽王于閻?。嵩彀巳f四千塔。阿輸伽即阿育王也。其塔/內(nèi)有故碑碣,與道俗同,故此俗稱圣人塔。/

(后缺)

[題解]

P.2009號,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索引》、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皆定名為《西州圖經(jīng)》。本卷首尾俱殘,僅存中間五十六行,起于“道十一達(dá)”,竟于“圣人塔”,記西州十一條道路、二所窟院及一所塔。羅振玉《敦煌石室遺書》曰:“……審其文乃西州志也。以證新舊兩唐書地理志多合,惟兩志均言西州領(lǐng)縣五,為高昌、柳中、蒲昌、天山、交河;新志則有前庭元高昌,而于前庭注曰:‘本高昌。寶應(yīng)元年更名。’今此卷所載凡六縣:曰高昌,曰前庭,曰柳中,曰蒲昌,曰天山,曰交河。交河、高昌、前庭并載。疑唐志及諸地志誤也。……又案西州本高昌,貞觀十四年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并置縣。天寶元年改交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西州,至貞元六年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沙州首領(lǐng)張議朝逐虜守者,以十一州地圖獻(xiàn),中有西州,后分三部:曰和州回鶻,曰阿薩蘭回鶻,曰高昌。均服屬于遼,此唐至五代數(shù)百年間西州之沿革也。至此志之作,竊意當(dāng)在乾元以后,貞元以前。新開道下有見阻賊不通語,是作志時尚未淪于吐蕃之證。且其敘丁谷、寧戎兩窟風(fēng)景文字爾雅,尤非唐中葉以后所能為也;又卷中丁谷窟云:西去州二十里,圣人塔條云:在州子城外東北角,則此書之名當(dāng)是西州志而非交河郡志又可知矣?!?

[校注]

(1)道十一達(dá):《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及諸地志均不載西州十一道。

(2)赤亭道:唐西州設(shè)有赤亭烽、赤亭守捉、赤亭鎮(zhèn)?!缎绿茣さ乩碇尽芬林菁{職縣:“自縣西南經(jīng)達(dá)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背嗤さ?,即指經(jīng)赤亭之伊西道。自赤亭西經(jīng)柳中達(dá)高昌,《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西州柳中縣“當(dāng)驛路,城極險固?!段髦荻级礁吞镂臅罚ā缎陆鐾廖奈铩罚骸俺嗤ゆ?zhèn)兵肆拾貳人”。赤亭道自西州到伊吾,取伊吾道至瓜沙?!洞筇拼榷魉氯胤◣焸鳌罚禾菩嗜ビ《热〗?jīng)走此道,“胡公因說西路險惡,沙河阻道,鬼魅熱風(fēng),遇無免者?!薄笆菚r四顧芒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fēng)擁沙,散如時雨?!薄胺◣熞庥】珊垢D過,既為高昌所請,辭不獲免,于是遂行,涉南磧,經(jīng)六日,至高昌白力城?!薄端鍟づ峋貍鳌吩唬骸氨钡雷砸廖?,……”。《石染過所》(《新疆出土文物》)從瓜州西經(jīng)懸泉守捉,常樂守鎮(zhèn),苦水守捉,鹽池戍守捉十五六天到伊州。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十九所驛從瓜沙之間的階亭驛折向北經(jīng)新井、廣顯、烏山、雙泉、第五、冷泉、胡桐等驛到伊州柔遠(yuǎn)縣赤崖驛。所指路線當(dāng)即赤亭道東段。

 ?。?)赤亭道東西兩段皆有沙磧。S.碎片028號《記牧馬死亡處理情形》八處提到“從伊州使回磧內(nèi)死”。S.碎片031號《神龍元年四月賈才敏運馬牒》提到“至伊州回至赤亭東三十里,其馬先蕩足,因驅(qū)行不前,遂即致死,……磧內(nèi)無主可賣,遂即棄擲不收者?!静琶舯徊钪痖L行馬六匹,送使往伊州,回至方亭戍東三十里,前件馬忽患急黃致死,為在枯磧,肉無人買,皮見領(lǐng)來?!笔浅嗤さ烙猩炒冸y行之明證。

(4)新開道:《新唐書》、《舊唐書》及諸志均不載。

(5)蒲昌縣:《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西州“蒲昌縣,……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6)柳中:《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西州“柳中縣,……西至州三十里?!?dāng)驛路,城極險固。”

(7)《新唐書·地理志》西州交河縣:“自縣北八十里有龍泉館,又此入百三十里,經(jīng)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里,經(jīng)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hù)府城?!币林菁{職縣:“……又出柳谷,經(jīng)長泉、龍泉、百八十里有獨山守捉,又經(jīng)蒲嶺,百六十里至北庭都護(hù)府?!北揪砦髦萃ㄍブ菸宓乐忻鲾⑺牡澜?jīng)柳谷,柳谷應(yīng)為庭州西州間必經(jīng)之地。唐于此設(shè)柳谷鎮(zhèn)。S.碎片032號:“柳谷鎮(zhèn)狀上:西州長行馬回一疋,……先從西州領(lǐng)得前件馬,送使往至北庭,今口二十八日卻回至柳谷鎮(zhèn),停經(jīng)三日,……其馬行至鎮(zhèn)西五,忽即急黃致死。”《西州都督府屯田文書》:“柳谷鎮(zhèn)兵肆拾……”

(8)《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西州“東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與本卷相符合,柳中縣有“大沙海,在縣東南九十里?!贝蠛5喇?dāng)因大沙海得名?!段簳の饔騻鳌罚骸白杂耖T關(guān)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車師為一道?!薄端鍟づ峋貍鳌罚骸鞍l(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廣,……?!碑?dāng)指此道。大海道難行,《新唐書·侯君集傳》:侯君集征高昌,麴文泰說,“唐去我七千里,磧鹵二千里無水草,冬風(fēng)裂肌,夏風(fēng)如焚,行賈至者百分之一,安能大兵致乎?……”《續(xù)高僧傳》卷十二釋道判“西度砂磧千五百里,四顧茫然,絕無水草,乘機急行,止經(jīng)七夕,便至高昌國?!睋?jù)S.5404、P.2652號唐末五代歸義軍時有人充使往西州。

(9)高昌縣:《舊唐書·地理志》同。《新唐書·地理志》無高昌縣有前庭縣:“前庭,下。本高昌,寶應(yīng)元年更名。”《元和郡縣圖志》,“前庭縣,上。郭下。貞觀十四年置高昌縣,取舊高昌國為名也,寶應(yīng)元年改為前庭縣?!庇直揪韺幦炙聴l有前庭縣,疑諸志記載或有誤。又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前庭縣北二十里有天山,烏骨道當(dāng)翻越天山入庭州。

(10)《西州都督府屯田文書》中有白水鎮(zhèn):“白水鎮(zhèn)兵叁拾……田陸頃?!卑姿?zhèn)或置于白水澗一帶,因澗名鎮(zhèn)。

(11)銀山道:《新唐書·地理志》西州:“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二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經(jīng)礌石磧,二百二十里至銀山磧,又四十里至焉耆界呂光館,又經(jīng)磐石百里,有張三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里經(jīng)新城館,度淡河,至焉耆城?!薄缎绿茣の饔騻鳌饭∽晕髦莘パ申取奥时鲢y山道”。《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玄奘至師父泉,“法師與眾宿于泉側(cè)。明發(fā),又經(jīng)銀山。山甚高廣,皆是銀礦,西國銀錢所從出也?!北揪碇y山道,《新志》之銀山磧皆由此得名。《新唐書·西域傳》:“帝即命郭孝恪為西州道總管,串兵出銀山道”,去焉耆。《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西州“西南至焉耆七百二十里。”西州至焉耆道經(jīng)沙磧,這在出土文書中即有反映。S.碎片032號《神龍元年馬死命馬子理賠牒》中曰:“……被差逐送使主阿思敬往焉耆,回至銀山西三十里,因疲弱致死,謹(jǐn)連銀山鎮(zhèn)公驗如前。……銀山鎮(zhèn)狀:得令狐弘寶辭稱,從州逐上件馬送使至焉耆,今回至此鎮(zhèn)西三十里,前件馬逐即急黃致死,……其馬在鎮(zhèn)西三十里殞死磧內(nèi),無主可買,只能剝皮將來。”《西州都督府屯田文書》有“銀山戍兵……”

 ?。?2)丁谷:69TAM117:57/6《高昌午歲張阿歡上丁谷寺舉價粟條記》中記有丁谷寺,該墓出土高昌時期文書最晚為延壽十七年(六四○),可證丁谷寺在公元六三四年以前已存在,為高昌王國時期所建。

  (13)據(jù)《吐魯番出土文書》高昌王國置有寧戎縣,唐西州高昌縣有寧戎鄉(xiāng),皆由寧戎谷得名。大谷2872《唐西州高昌縣退田薄》:“……城北二十五里寧戎、低苦具谷(后缺)”。

興平縣地志

S.6014號

(前殘)

□里。西去武功縣驛十□□(里)(1)。/

祥瑞五:

連槐樹/

右武德元年生槐里鄉(xiāng)(2)。/

芝草/

右總章元年生湯臺鄉(xiāng)(3)。/

芝草/

右武德□年生龍泉鄉(xiāng)(4)。/

(后殘)

[題解]

S.6014號,王童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S.6014,殘志書。說明:存□□四,祥瑞五?!秉S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英倫所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亦曰:“S.6014號,殘志書(武功驛)。”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京兆下武功縣之東是興平縣,兩縣相去五十里。又曰:“始平原,在縣北十二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北揪硭浫l(xiāng)中有槐里鄉(xiāng),《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興平縣“魏丈帝改為始平。晉武帝置始平郡,領(lǐng)槐里縣,歷晉至西魏數(shù)有移易。……至德二年改名興平。”唐興平縣又有槐里故城,槐里鄉(xiāng)當(dāng)屬興平縣。據(jù)《新唐書·藝文志》有《京兆郡方物志》三十卷,又唐代志書多稱地志、圖志、圖經(jīng)、地境之類,故本卷定名為《興平縣地志》。本卷書寫字體工整爾雅,記事起自武德元年,至于總章元年。又無武周所造新字,顯系唐前期高宗時作品。本卷首尾俱殘,記事起于武功驛,至于龍泉鄉(xiāng),殘存七行。

[校注]

  (1)西去武功驛十□□:殘缺“□里”二宇?!对涂たh圖志》卷二:興平縣西去武功縣五十里。唐興平縣有馬嵬驛,《元和郡縣圖志》興平縣:“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币杀揪泶藯l指馬嵬驛。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興平縣“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廢丘,周懿王所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亦此城也?!庇衷唬骸皾h茂陵,在縣東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鄉(xiāng),因以為名。”槐里鄉(xiāng),在興平縣城,統(tǒng)區(qū)在縣東北。

(3)湯臺鄉(xiāng):《元和郡縣圖志》不記此地名。

  (4)龍泉鄉(xiāng):《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興平縣:“漢龍泉廟,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廟號也?!碧婆d平縣龍泉鄉(xiāng)當(dāng)在此。

印度地理

P.3926號

(前缺)

更西行三百里,至迦濕彌羅國(1)。

《妙法蓮花經(jīng)》卷第七,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2)。

更西行三百里至東印度(3)。

[題解]

P.3926號,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P.3926,妙法蓮花經(jīng)卷第七(僅存一行),又有兩行印度地理?!秉S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直定名為“妙法蓮花經(jīng)卷第七”。按本卷僅存三行,除第二行僅“妙法蓮花經(jīng)卷第七”八字外,所記內(nèi)容與經(jīng)無涉,屬印度地理,故將此錄出,暫定名印度地理,以供研究印度地理之用。本卷所記印度地理與《西域記》、《慈恩傳》、《法顯傳》、《洛陽伽藍(lán)記》卷五、《慧超傳》皆無相關(guān)之處。

[校注]

(1)迦濕彌羅國:《西域記》、《慈恩傳》并同?!痘鄢瑐鳌纷麇热~彌羅國,屬北印度。

(2)王舍城:在中印度摩揭陀國。

(3)東印度:又名東天竺,五天竺之一,因在中天之東故名。

貞元十道錄

P.2522號

(前缺)

  下,急(悉)州,歸誠郡(1)。上三千九十五,東三千九百四十五(2)。 廢。識臼(3),三,中下。左封,二,中下。歸誠。一,中下(4);貢;/麝香,犛毛(牛)尾,當(dāng)歸,班布,蜀馬(5)。/

下,柘州,逢山郡。上三千一百,東三千七百(6)。廢。柘縣,二,中下。喬珠。一,中下(7)。貢:麝香,羌活,當(dāng)歸,犛牛(8)。/

下,靜州,靜永(川)郡(9)。上三千四百五十;東四千二百五十(10)。廢。悉唐,六,中。靜居。一,下(11)。貢:與柘州同(12)。

下,保州,大(天)??ぃ?3)。上二千九百四十,東二千五百九十(14)。廢。定廉,一,中下。歸順,一,中下。云山,一,中下。/安居。三,中下(15)。貢:與靜州同(16)。/

下,霸州,靜戎郡。上二千一百二十,東三千四百七十(17)。廢。安信,中下。牙信,三,中下。保寧,三,中下。/皈(歸)化。三,中下(18)。貢:石蜜,升麻,麝香(19)。/

  下,維州,維川郡。上三千七百四十,東三千九百四十(20)。廢(21)。薛城,二,下。小封。二,下(22)。姜維城(23)。/

  下,直(真)州, [昭德郡](24)。上三千六百,東三千八百(25)。真符,一,下。維(雞)川,一,下。照(昭)德,一,下。照(昭)遠(yuǎn)。 一,下(26)。廢。/

下,恭州,恭化郡。上三千一百二十,東二千九百(27)。和集,二,下。 博恭,二,下。烈山。二,下(28)。[貢:]麝香,羌活,當(dāng)歸(29)。/

下,翼州,臨翼郡。上三千;東三千六百(30)。衛(wèi)山,二,下。翼水,二,下。峨和。二,下(31)。貢:麝香,當(dāng)歸,犛牛,大黃(32)。/ 當(dāng),恙(悉)、柘,靜、直(真)、恭、翼、保、霸、維等十州并廢(33)。/

下,姚州,云南郡。上四千三十,東四千八百九十(34)。姚誠(城)(35),郭,中下。長城,州北五十。中下。長明,州東十五。中下,瀘南。中下(36)。/

下,協(xié)州。上三千一百,東三千九百六十(37)。安東,郭。中下。西安,州西四十七。中下。湖津。州北六十。中下(38)。/

下,曲州。上三千三百,東四千一百六十(39)。朱提,郭。中下。唐興。中下。州東五里。下(40)。/

(后缺)

[題解]

P.2522號,羅振玉《鳴沙石室遺書》、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皆定名為“貞元十道錄”。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卷下曰:“殘地志十六行,存劍南道十二州:曰姚,曰協(xié),曰曲,曰悉,田拓,曰靜,曰保,曰霸,曰維,曰真,曰恭,曰翼。每州之下,記所管縣名、土貢、及距兩京道里、與縣距州之里數(shù)。取以?!锻ǖ洹?、《元和郡縣圖志》及新、舊唐書《地理志》,異同至多?!司聿灰姇}及撰人名,然據(jù)卷中所記,考其時代,及以宋樂史所言定之,殆即賈耽《真元十道錄》。觀首行有‘當(dāng)、悉、拓、靜、真、恭、翼、保、霸、維等十州并廢’語,是作書之年,僅存姚、協(xié)、曲三州??肌缎轮尽份d松州廣德元年沒吐蕃,其后松、當(dāng)、悉、靜、拓、恭,保、真、霸、乾、維、翼等為行州,以部落首領(lǐng)世為刺史,是十州之廢,在代宗廣德以后,《元和志》記‘協(xié)州以天寶十三年沒蕃,貞元九年,南詔又以其地內(nèi)屬’今此卷協(xié)州未廢,則作于貞元協(xié)州內(nèi)屬之后可知。又卷中所記諸廢州中,若當(dāng),若悉,若真,若翼,《元和志》并載元和貢,是四州當(dāng)元和時復(fù)內(nèi)屬,此尚稱已廢,則作于元和以前又可知。貞元、元和之間,僅隔永貞一年,則當(dāng)此書作于貞元時代,可以確定?!短藉居钣洝穭δ衔鞯蓝牒涂h下言‘此邑見《貞元十道錄》’,今峨和之名明記卷中,可為此卷即賈耽《貞元十道錄》之確證。據(jù)《唐書·藝文志》,《十道錄》凡四卷,其書本非詳博,故樂史進(jìn)《太平寰宇記》表,有編修太簡之譏,此卷則又似略出之本。然賈耽為輿地學(xué)專家,此書殆與所撰《地圖皇華四達(dá)記》、《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九州別錄》諸書,當(dāng)參互考證,其所記必精確;此僅存片紙,仍當(dāng)寶之如球圖矣?!眲熍唷抖鼗托鲁鎏茖懕咎嵋芬嗾J(rèn)為“當(dāng)即《貞元十道錄》之屬”,又曰:“《權(quán)文公集》又有《十道錄》序文,序稱:‘錄分四卷,下三篇以十道為準(zhǔn)??h距州,州距兩都,書道里之?dāng)?shù),與其四鄙所抵?!源司碚孀C之,舍每州不標(biāo)四至外,體略與符,或即編之節(jié)本?!北揪硎孜簿銡埲?,僅存三片十六行。“悉州”段至“霸州”段為一片八行,“維州”段重“翼州”段為一片四行,“當(dāng)、悉……等十州并廢,”段至“曲州”段為一片四行。在排列次序上,《敦煌寶藏》、微微膠卷“悉州”段在前,“維州”段次之,“當(dāng)、悉、……等十州并廢”最后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影印本“當(dāng)、悉……等十州并廢”在前,“悉州”段次之,“維州”段最后。以敦煌文書書寫常規(guī)及文義揆之,《敦煌寶藏》排列當(dāng)是。

[校注]

(1)下急州歸誠郡:《新唐書,地理志》:“悉州歸誠郡,下?!薄对涂たh圖志》同?!杜f唐書·地理志》:“悉州,……天寶元年改為歸誠郡”。急,當(dāng)為“悉”之誤;

(2)《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悉州“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十里。”《舊唐書·地理志》:“至京師二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八百里?!薄锻ǖ洹ぶ菘さ洹罚骸叭ノ骶┒Ь虐倭睦?,去東京三千七百六十里。”諸志記載不一,相差甚遠(yuǎn)。

(3)識臼:《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悉州無識臼縣,《舊志》:“顯慶元年,置悉州,領(lǐng)悉唐、左封、識臼三縣,治悉唐城。……天寶元年,改為歸誠郡,割識臼屬臨翼郡。”《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悉州:“識臼縣,下。郭下。顯慶元年與州同置,地名識臼,因之為名。”

(4)《新唐書·地理志》:“左封,中。歸誠,下”。《元和郡縣圖志》左封,歸誠縣縣等為下、中下。

(5)《新唐書·地理志》:“土貢:麩金,麝香,犛牛尾,當(dāng)歸,柑?!薄对涂たh圖志》:“貢賦:開元貢:麝香,當(dāng)歸,羌活,犛牛酥及尾。元和貢:麝香,當(dāng)歸?!睙o蜀馬。

(6)《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柘州:“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里?!薄锻ǖ洹たさ洹纷魅ノ骶┤灏倮铮|京三千九百里。

  (7)《元和郡縣圖志》柘州領(lǐng)縣縣等與本卷同。《新唐書·地理志》柘州二縣縣等皆為下?!杜f唐書·地理志》柘州下不載領(lǐng)縣。

 ?。?)《新唐書·地理志》柘州土貢與本卷同?!对涂たh圖志》開元貢中無犛牛。

 ?。?)靜水郡:《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并作靜川郡?!杜f唐書·地理志》:“靜居,縣界有靜川也?!薄八?,當(dāng)為“川”之誤。

 ?。?0)《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靜州“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五十里?!薄杜f唐書·地理志》:“至京師里數(shù)與當(dāng)州里數(shù)同。”當(dāng)州“至京師三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九百里?!薄锻ǖ洹ぶ菘さ洹纷魅ノ骶┤Ф铮|京四千二十里。

(11)《舊唐書·地理志》靜州領(lǐng)縣數(shù)與本卷同?!缎绿茣さ乩碇尽?、《元和郡縣圖志》二縣外又有清道縣?!对椭尽范h縣等為中下;《新志》為中。

(12)《新唐書·地理志》所載土貢與柘州同;《元和郡縣圖志》開元貢為麝香,犛牛酥。

(13)大保郡:《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皆作“天??ぁ保按蟆?,為“天”之誤?!对涂たh圖志》不載保州。

(14)《舊唐書·地理志》:“至京師二千九百四十里,至東都三千七百九十里?!敝辆┡c本卷同,至東都相差甚遠(yuǎn),“二千”疑為“三千”之誤。

(15)《舊唐書·地理志》保州統(tǒng)縣三,遺安居不載?!缎绿茣さ乩碇尽繁V萁y(tǒng)縣數(shù)與本卷同,縣等皆為下。

(16)《新唐書·地理志》:“土貢:麩金,麝香,犛牛尾?!?br />
(17)《舊唐書·地理志》霸州“至京師二千六百三十二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一里。”

 ?。?8)《舊唐書·地理志》霸州下僅統(tǒng)安信一縣?!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翱h四。安信,下。牙利,中。保寧,中。歸化,中?!币杀揪硌佬?,皈化二縣名有譯。

 ?。?9)《新唐書·地理卻霸州條不載土貢。

(20)《舊唐書·地理志》:“至京師二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郝三千五百六十三里?!薄对涂たh圖志》同?!锻ǖ洹分翓|都近合而至西京為二千七百一十里。

 ?。?1)《新唐書·地理志》:“廣德元年沒吐蕃,大和五年收夏,尋棄其地,大中三年首領(lǐng)以州內(nèi)附?!薄杜f唐書·地理志》:“上元元年后,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蓍。贄普更欲圖蜀川,累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吐蕃攻城,二子內(nèi)應(yīng),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累入寇擾西川。韋皋在蜀二十年,收復(fù)不遂。至大中末,杜棕鎮(zhèn)蜀,維州首領(lǐng)內(nèi)附,方復(fù)隸西川?!?

 ?。?2)《舊唐書·地理志》維州領(lǐng)縣與本卷同?!缎绿茣さ乩碇尽肪S州領(lǐng)薜城、通化、歸化三縣,“通化,……本小封,減亨二年以生羌戶于故金川縣地置,后更名?!薄对涂たh圖志》維州統(tǒng)薜城、定廉、鹽溪三縣。

 ?。?3)《新唐書·地理志》,維州“武德七年以白狗羌戶于姜維故城置”?!杜f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白狗羌降服,乃于姜維故城置維州,……(貞觀二年)移治于姜維城東。”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維州“本徼外羌冉馬 龍 之別種也,初蜀將姜維、馬忠北討北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名姜維城,即維所筑。……武德七年,白狗羌首領(lǐng)內(nèi)降,于姜維城置維州統(tǒng)之。”

  (24)下直州:《新唐書·地理志》:“真州,昭德郡,下?!对涂たh圖志》、《舊唐書·地理志》并同?!爸薄睘椤吧鳌敝`,州下脫“昭德郡”。

 ?。?5)《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真州“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十五里?!薄杜f唐書·地理志》:“至京師三千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五十里。”

 ?。?6)《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真州統(tǒng)有真符、昭德、昭遠(yuǎn)、雞川四縣,縣等俱為中下。 《新唐書·地理志》四縣:“真符,中下。雞川,中下。昭德,下。昭遠(yuǎn),中下?!薄杜f唐書·地理志》真州統(tǒng)真符、昭德、雞川三縣。本卷維川、照德、照遠(yuǎn)應(yīng)作雞川、昭德、昭遠(yuǎn)。

 ?。?7)《舊唐書·地理志》恭州至京師與本卷同?!对涂たh圖志》卷三二:恭州“東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五十里?!薄!锻ǖ洹ぶ菘さ洹纷魅ノ骶┤б话俣铮|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28)《新唐書·地理志》與本卷同,《元和郡縣圖志》縣等俱為中下。

 ?。?9)《新唐書·地理志》恭州“土貢:麝香,當(dāng)歸,升麻,羌活?!?br />
 ?。?0)《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翼州:“東北至上都二千四百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里?!币杜f唐書·地理志》:“在京師西南二千九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八里?!薄锻ǖ洹ぶ菘さ洹纷鳌叭ノ骶┒陌偎氖?,去東京三千二百七十里?!?

 ?。?1)《新唐書·地理志》翼州縣等衛(wèi)山作中下,翼水、峨和同本卷。《元和郡縣圖志》皆作中下?!杜f唐書·地理志》翼州三縣無峨和而有雞川。

 ?。?2)《新唐書·地理志》:“土貢:犛牛尾,麝香,白蜜?!?br />
 ?。?3)《新唐書·地理志》:松州“廣德元年沒吐蕃,其后松、當(dāng)、悉、靜、柘、恭、保、真、霸,乾、維、翼等州為行州,以部落首領(lǐng)世為刺史、司馬。”十州之廢,當(dāng)在此時?!杜f唐書·吐蕃傳》下:“(大歷)五年,徙置當(dāng)、悉、柘、靜、恭五州于山陵要害之地,以備吐蕃?!?br />
 ?。?4)《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姚州“東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八百九里?!薄杜f唐書·地理志》:“至京師四千九百里?!?br />
 ?。?5)姚誠:《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皆作“姚城”。 “誠”,為“城”之誤。

  (36)《舊唐書·地理志》姚州有長明、瀘南二縣,“瀘南,縣在瀘水之南?!薄缎绿茣さ乩碇尽份d有姚城、瀘南、長明三縣,縣等為下,“瀘南,本長城,垂拱元年置,天寶初更名?!薄对涂たh圖志》卷三二:“姚城縣,下。郭下。長明縣,下。西南至州十五里。長城,下。南至州五里?!?br />
  (37)《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協(xié)州至兩京里數(shù)與本卷同?!杜f唐書·地理志》:“在京師西南四千里?!?br />
(38)《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安東縣,下。郭下。西安縣,下。東南至州二十七里。胡津縣,下。南至州六十里?!?br />
(39)《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曲州至京師與本卷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三十里?!薄杜f唐書·地理志》:“在京師西南四千三百三十里?!毕嗖钌踹h(yuǎn)。

(40)《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二:“朱提縣,下。郭下。唐興縣,下。西至州五里?!?br />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

P.2511號

(前缺)

今州即(1)

武于此州置

為總管府,四年

晉州(2),今為晉州刺

(史理所)(3)。

平陽也。晉永嘉之亂,

于此州(4)。

城晝興作,夜即有崩,

□韓有子名礻厥兒,年

裹灰隨蛇依遺,

入一穴,掘之□□

為龍子祠(5)。

原,春秋晉穆侯戰(zhàn)于千畝,即其所也(6)。

汾水、氵矞 水(7)。

一名壺口,《尚書》云:壺口,理梁及岐是之也(8)。

人俗:其俗剛強,

與河中、太原同(9)。

賦:麻布。

北都太原府,赤府(10)。并州。去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11)。/《禹貢》冀州之域?!夺屆吩疲翰⒄撸嬉玻?2)。不以/衛(wèi)水為號,不以常山為稱,而云并者,兩谷之/間也(13)。又為唐國,帝堯為唐候所都也(14)。/春秋時為晉國(15),西南距河,北盡朔陲,背地/也。昔高辛氏子實沉及金天氏子臺駘之/所居也(16)。魏黃初中置并州,又為太原/國(17)。后魏為太原郡。武德元年罷郡為并/州,又改為大都督府(18)。今為河?xùn)|節(jié)度使理所(19)。/

事跡:

  秦莊襄二年蒙驁攻趙,空(定)太原(20)。晉荀/吳敗狄大鹵,即[此]地也(21)。隨(隋)季陵遲,盜賊充斥(22)。/大業(yè)三年煬帝以高祖神堯皇帝為山西/河?xùn)|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23)。開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太原,以此州王業(yè)所興,又建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立起業(yè)堂碑,以記其事(24)。/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

  晉祠,周唐叔虞祠也。北齊文宣帝時大起/樓觀,穿筑池溏,自高洋已下,皆游集焉,迄今為北都之[勝]也(25)。

  介子推祠(26),/俗名子推,《后漢書》云:周舉為并州刺史,舊以子推焚死,忽其日,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也,土(士)人至冬中輒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少不堪,多死者。周舉乃作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人,非賢者之意,使溫食,爾惑稍解,風(fēng)俗頗革(27)。/

臺駘馬,《春秋》子產(chǎn)曰:其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生臺駘,馬 共 業(yè)其官,宣汾、洮,漳太原澤,帝/用宗之封汾川,故立廟于此(28)。

郡望地名:太原郡,太夏,春秋地名,曰:/置太原,/一名太夏也。

中都,后魏曰中書都,為太原郡也。太鹵,夏墟,晉陽(29)。

  水名:晉水,(智)P.遏晉水明灌晉陽城是(30)。晉澤,溉稻田四十余里也(31)。洞濄水,劉琨/與劉元海合戰(zhàn)于此也(32)。汾水,漢武帝幸河?xùn)|《秋風(fēng)辭》曰:泛艛舡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徐水(33)、護(hù)甲水(34)、滹沱水。

  山名:蒙山(36),《趙錄》曰:劉聰征劉琨,/不克,逾蒙山而歸是也。牢山,劉聰遣子粲襲據(jù)晉陽,遂獵于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37)。/白馬山,其驎(陰)多玉,其陽多鋼鐵也(38)。 原仇山,出人參,鐵礦(39)。介山,有介子推廟是也(40)。/

人俗:《漢書·地理志》云:其人有堯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夸功名。嫁娶送死,例皆奢靡(41)。/

物產(chǎn):甘草,龍骨,持生石(42),黃石礦,/柏子人;蒲(葡)萄,人參,麻布(43)。/ 代州,中府,雁門郡。去上都一千六百里(44)。/古并州之域也,春秋時為晉地,戰(zhàn)國屬趙,趙/與韓、魏滅智P.,三分晉地,則趙有代、句注之/地(45)。案句注在州西北雁門縣界陘山是也(46)。秦/置雁門郡,漢因之。后漢末匈奴侵邊,其/地荒廢。周宣帝自九原城移肆州于今/理。隨(隋)開皇中改肆州為代州,大業(yè)中改為雁/門郡(47)。隨(隋)代喪亂,陷于寇境。武德四年平,/置代州都督府,今為刺史理所。兼置代北水/運使院(48)。

事跡:

趙襄子擊殺代王,遂平代地。《史記》:趙襄子北登夏屋山,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斗以食代[王],陰令擊殺之,遂興兵平代地。/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代人憐之,名所死地為摩笄山(49)。/漢高帝械系劉敬于廣武。漢高帝欲擊匈奴,使劉敬奴還/報曰:“必使奇兵以爭利,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卅余萬已逾/句注,上怒:“敬妄阻吾軍!”械系敬于廣武,遂往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乃解。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因于平城?!蹦朔饩炊魹殛P(guān)內(nèi)侯。注云:句注山,/在雁門廣武縣,亦屬雁門郡之是也(50)。/漢高帝擊陳豨音喜使周勃入定代地?!稘h書》云:代/相國陳豨反,高祖曰:“代地吾所急,故令豨以相國守代,今乃劫掠地”。上自將而往,問豨將,皆賈人,乃多以/金購,豨將多降。使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免降員,誅豨,乃立文帝為代王也。

  郡望地名:雁門,代州門雁(雁門)郡也。廣武,漢縣名,高帝赦劉敬/封侯之所。參合,漢時代郡之縣,柴武擊斬韓信于此地(52)。/武州塞。在雁門,漢時武時單于將十萬,入騎(騎入)武州塞是也(53)。水名:滹音呼/沱音陀河,在唐林縣界(54)。慮音閭虒音夷水,在五臺縣界,漢因此水置雁/門縣,西平地,其大三輪,泉源沸涌,以巨石投之,輒噴出也(55)。常溪,水在雁門縣界(56)。渾河,出撥邏回山也(57)。/

  山名:夏屋山,趙襄子誘擊代王處,在漢廣武縣也(58)。句注山(59),漢兵卌(卅)萬余(逾)/句注擊匈奴也。(60)晉句注碑曰: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句注為之,號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外內(nèi)也(61)。漢高不從敬之說,/困于平城也。案句注在雁門縣界,即今西陘山是(62)。/五臺,在五臺縣東北,《道經(jīng)》以為紫府,《內(nèi)經(jīng)》清涼山也(63)。晉永嘉中,百姓避亂入此山,見仙人為之克驅(qū),因之不返,尋/訪莫知,故俗以此山為仙人者之都(64)。塞曰:百山 聶 ,偏嶺,東尖,覆寇,/一名牛心山也。大王石井,疊頭,西峨,巳上并塞上山名,在雁門界是也。/鳳凰,石鼓,山下有石鼓,臥一丈八尺,腰細(xì)之過繩處也。連枷棒,/西陸山,馬頭,烏堆。已上亦塞上山名,在唐林縣界(65)。/

人俗:雁門,并州屬郡也,其風(fēng)俗與太原略同。/然自代北至云、朔等州,北臨絕塞之地,封略之/內(nèi),雜虜所居,戎狄之心,鳥獸不若,歉饉則剽/劫,豐飽則柔從,樂報怨仇,號為讎掣,不憚/攻殺,所謂衽金革死而不厭者也。縱有編戶,亦/雜戎風(fēng)。比于他邦,實為難理(66)。/

物產(chǎn):雕翎,麝香,豹尾,麻布(67)。/

  《漢書》曰:并州重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擾/,馬、牛、羊、犬、豬也。谷宜五種,木唯文瓜,厥藥性九。/甘草、麻黃、苦參、草薜、黃芩、大黃、芍藥、蘆、秦膠(68)。/ 云州,下,云中郡。去上都一千九百六十里(69)。/

《禹貢》冀州之域。周屬并州(70),春秋時為北狄地,/戰(zhàn)國時屬趙,今州即秦雁門之地也,在/漢為雁門之平城縣。漢末大亂,匈奴侵邊(71),/云中、雁門、西河遂空。曹公鳩集荒散,立平/城縣(72)。后魏道武又于此建都,/孝文改為司州牧,置代尹(73)。孝昌之際,離亂/尤甚,常、代之北(74),盡為丘墟。齊文宣帝置/常安鎮(zhèn)(75),自周迄隋乃為鎮(zhèn)也。/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縣于此,后為默啜所破,移百姓于朔州,/開元十八年后置云州及云縣,今為刺史理所。/

事跡:

  漢文帝赦魏尚為云中守。魏尚得罪,方/賞罰作,是時,匈奴大人入朝那,殺北地都尉,文帝以胡寇問馮唐,[馮唐]曰:“魏尚為云中守,軍吏是以,匈奴遠(yuǎn)避,不近云中之塞?!保牡蹛?,是日令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fù)為云中守(76)。猗盧都平城。晉亂,并州刺史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今即云中(77)。齊文宣置東州城。后魏之末,亂離尤甚,常、代之北,盡為丘墟,齊/文宣天保七年置常安鎮(zhèn),徙豪杰三千家以實之,今名東州城也(78)。衛(wèi)青休士馬于/云中、雁門。漢武帝元朔中,匈奴入代殺都尉,大將軍衛(wèi)[青]將兵十余萬出定襄,斬首三千余級,還休士馬/于云中、雁門(79)。

  郡望地名:云中,云州郡名。平城,漢高/帝用陳平秘計得出匈奴所圍是此地,今云州是也(80)。單于臺,在云州縣西北,漢武帝元封/四年勒兵十八萬騎,出長城,北登單于臺,即此地是也(81)。休胡,云州是古云[中]郡之[地],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而置此(82)。/紫塞。在北界,土多紫色(83)/。

  水名:御河水。流入桑乾(84)。

浸曰:乙速孤(85)。/

山名:白登山,上有臺名曰白登臺(86)。火山,在云中縣西,山有火井,深不見底,以/草投之,則煙騰火發(fā),有火井祠,山南有風(fēng)穴不測,風(fēng)常不止也(87)。奚望山,在郡東一百里(88)。/采涼山。后魏孝文采涼處也,在郡東北八十里也(89)。

[風(fēng)]俗:州人與代州同(90)。/

物產(chǎn):雕翎,草羊(91)。所出藥物與代州同。/

朔州,下,馬邑郡。去上都一千七百廿里(92)。/

《禹貢》冀州之域。周為并州地,春秋時為北狄地(93)。/秦為雁門郡地,在漢即雁門郡之馬邑縣也。/漢末大亂,郡遂荒廢。曹公又立馬邑縣,晉改為/雁門郡(94),晉亂,其地為猗盧所據(jù)。/后魏都代,為畿內(nèi)之地。/孝文帝遷洛,于定襄故城置朔州,后又廢(95)。/齊文宜帝又于馬邑城置朔州,即今理。/隨(隋)大業(yè)中罷州為馬邑郡?;食臑樗罚?,今為刺史[理所]。

事跡:

韓信請理馬邑,/即今朔州也,漢[高]帝以韓王信壯武,乃以太原郡為韓國,徙信/從備胡,故信以晉陽去塞[遠(yuǎn)],請理馬邑,上許之。匈奴大入圍信,信數(shù)/求和,上賜書責(zé)讓,信恐誅,以馬邑降胡;卻與胡騎居參/合。漢軍柴武遂屠參合,斬信,參案(案參)合,代郡縣是也(96)。/聶壹請詐降以誘匈奴。漢武帝時雁門馬邑豪帥聶壹言:“匈奴可誘以利襲/擊之?!蓖趸肿h:“可擊?!鄙蠌闹?。陰使壹為門(間)(97),亡入匈奴,誘禪(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倍U(單)于以為然,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是/時,漢末(亦)伏兵匿馬邑傍谷中,單于覺之,還去,上怒王恢逗撓不擊禪(單)于輜重,恢聞自殺(98)。/

郡望地名:馬邑,朔州郡名也。州城本漢末(馬)邑城也,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shù)矣,有馬馳走,周旋反復(fù),父老異之,因依走處筑城,乃不崩,遂名馬邑之也(99)。/大同軍城。開元五年分善陽于州東卅縣也(100)。

水名:桑乾。河名,在馬邑縣東(101)。

山名:壺口。山在故北,屈東南(102)。

人俗:與代州同(103)。

物產(chǎn):白雕翎(104)。所出藥物與代州同。

嵐州,下,樓煩郡。去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105)。/本并州之域,春秋時為晉,復(fù)屬趙,本樓煩胡/之地也,趙武靈王破以為縣(106)。秦太原郡地,在漢/即汾陽縣之地(107),漢末遂空(108)。曹公立新興郡,/后魏置嵐州,即今理也。隨(隋)大業(yè)中于靜東(樂)縣界/置樓煩郡(109),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六年廢,重置嵐州,今為刺史理所。/

  事跡:

  后魏置嵐州,因以岢嵐山為名也。嵐州/故城武德中為岢嵐鎮(zhèn),大足中加兵三千,其后/李逈秀又加兵至六千人,號為岢嵐(110)。開元后廢,論者皆以地/為突厥之北沖,不可久廢。

  郡望地名:樓煩,嵐州郡名也,隋置樓煩郡,因漢末樓/煩為名之也。秀容城,在宜芳縣南,劉元海所筑也。元海因感神而生,姿容美秀,因以名其城是也(111)。/汾陽宮,隨(隋)汾陽故宮在靜樂縣北一百二十里(112)。蔚汾關(guān),在合河縣東七十里(113)。/長城,隨(隋)因古跡修筑長城,起合河縣北卌里,東經(jīng)幽州,延袤千余里(114)。/三堆城。靜樂縣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也(115)。

水名:天池,在靜樂縣界。燕京東山上(116),周回八里。/陽旱不耗,陰霖不濫,嘗有人乘車風(fēng)飄墮池,有人獲車輪于桑/乾泉,后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放此池,后亦于桑/乾泉得之,煬帝嘗于池南置宮,每夜/風(fēng)雨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cè)有祠,謂之天池祠(117)。合河,蔚汾水與黃河合地,曰合河,合/縣界城下(118)。/

山名:岢嵐,在嵐谷縣城東,嵐州之西,后魏置嵐州,因此山[為名],高二千余丈(119)。/管涔音芩山,在靜樂縣北。初,劉曜隱于此山,山神獻(xiàn)劍于曜也(120)。/總林、玉龍,二山名,山在岢嵐軍西北三百里,上多松木,所謂嵐騰之木是之也(121)。/

人俗:與代州同(122)。

物產(chǎn):熊皮,麻,食蜜(123)。/

  蔚州,下,興唐郡。去上都二千里(124)。/

  《禹貢》:冀州之域。周屬并州。春秋時屬晉。戰(zhàn)國/時[屬]趙(125),趙武靈王置云中、雁門、代郡,秦亦為/代郡。東魏靜帝于此置北靈丘郡,/周宣帝置蔚州。罷州置雁門郡(126)。/武德四年平劉武周,重置蔚州,今為刺史/理所。

事跡:

橫野軍,在州東一百卅里,開元十二于軍城置安/邊縣,至德二年改為興唐府(127)。三河冶。在飛狐縣,元和七年以此冶舊有/鑄錢爐,銅山數(shù)十里,銅礦至多,遂置五爐鑄錢,成一萬八千貫(128)。/ 郡望地名:興唐,蔚州郡名也?!吨芏Y》:并州,川曰漚夷,濅曰萊/易(129)。今漚夷在靈丘縣,萊易在飛狐縣,皆在州境之內(nèi)也。飛狐道。入媯州界古飛狐口也,《漢書》酈食其/說漢王曰:塞飛狐之口,言其阨也,即此地可之也(130)。

水名,瓠盧瓜 河,即漚夷河也,在興唐界縣。/此河上槽狹下槽闊,有似瓠盧瓜,因以名(131)。茲水。出靈丘縣西南杖回山(132)縣界,此河五丈(133),湍激之聲,響動山谷也。/

山名:倒刺山,在興唐、飛狐兩(縣)界,亦號雪山,俗傳靈仙所居,出佳大黃也(134)。太白山,一名大茂山,在靈丘縣南,此[山]/有鐘乳穴,其深不測。即望穴中乳如懸穗之也(135)。石銘陘嶺,在靈丘縣界,上有石銘題曰:“冀州北界”。故謂之石銘陘也(136)。/隘門,山名,亦曰隘口,壁立憂直上(137),層崖刺天,有古道極險狹(138),后魏置義倉之所也。/摩笄。山名,昔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聞趙襄子擊殺代王,摩笄自殺,代人憐之,名所死之地為摩笄山(139)。/

人俗:與代州同。

物產(chǎn):熊皮,豹尾。賦:/麻布(140)。山野多大韭,圃陘大韭多生于山野及平川,本后魏孝文所種,以濟軍須,沃壤/處皆長三尺,葉廣于藺,但味少耳也(141)。太白山有鐘乳,倒刺山出大黃。/

處分語:興唐郡北臨朔漠,東接漁陽,并/部咽喉,邊庭亭襟帶,宜多方控守,俾息/難虞(142)。

潞州,上府(143),上黨郡。[去上都]二(一)千二百卌六里(144)。/

《禹貢》冀州之域,殷時為黎國,春秋時屬晉,戰(zhàn)/國時屬韓,后降趙,又為趙地。秦為上黨郡/也,后周置潞州于襄垣縣,隨(隋)移于壺關(guān),今/州之理所。開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今為昭義軍/節(jié)度使理所(145)。

事跡:《尚書》云:西P.戡黎,在/上黨東北,即黎侯國也。春秋時赤狄潞子所居/之國(146),潞子嬰兒為晉所滅,遂屬晉。/后漢董卓作亂,上黨郡移理壺關(guān)。玄宗皇/帝嘗為州別駕,所坐廳事,似睡之時,官吏咸見/赤龍據(jù)案,及朝京都后,所居寢堂上有紫氣/氛氳,七日不散,舊居后為龍飛宮(147)。/

郡望地名:上黨,壺關(guān),山名,形似壺,古乃于此置關(guān)(148)。/井谷關(guān)。在天井谷之內(nèi),深邃如井,因以為名(149)。

水名:濁漳水,一名潞水(150),/清漳水(151),堯藍(lán)水(152),雞鳴水(153)。

  山名:鹿臺山(154),/石梯山(155),黃阜山(156),太行山,五龍山,慕容永于此山上置五龍祠(157)。/羊頭山,上有神農(nóng)城,即神農(nóng)得嘉谷之所(158)。熊耳山,上有孤峰有類熊耳(159)。/紫團(tuán)山。出人參(160)。

  人俗:《漢書·地理志》云:[上]黨,/本韓之別郡(都),去韓遠(yuǎn),去趙近,后乃降趙。土廣(獷)俗/雜,其人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丈夫相看游/戲,悲歌慨慷,女子彈弦,游媚富貴(161)。/

物產(chǎn):人參,麻布,黑(墨)(162)。

處分語:壺關(guān)勢臨燕趙,/屏衛(wèi)洛京,表里山河之固,實為朝庭重寄。□宜勉弘/仁化,以葉僉語(163)。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

八年七月戊辰記(164)。

[題解]

P.2511號,首部殘缺,尾題曰:“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韋澳《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作《處分語》。”《宋書·藝文志》:“韋澳《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名《處分語》,一名《新集地理書》?!贝藭谔菩跁r,《新唐書·韋貫之傳》附《韋澳傳》曰:“為學(xué)士時,帝嘗曰:‘朕每遣方鎮(zhèn)刺史,欲各悉州郡風(fēng)俗者,卿為朕撰一書。’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紬次,題為《處分語》。后鄧州刺史薛弘宗中謝,帝戒州事,人人驚服。”是澳書有三名并稱。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卷下曰:“《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殘卷,開首斷缺,存河?xùn)|道州府八:曰晉,曰太原,曰代,曰云,曰朔,曰嵐,曰蔚,曰潞。其體例,前述建置沿革,次事跡,次郡望地名,次水名,次山名,次物產(chǎn),為后世地志體例所自眆?!短茣に囄闹尽肥凡康乩眍愔浄簿啪?,韋澳撰,一作《處分語》。今以?!对涂たh圖志》,卷中所記建置沿革,皆本《圖志》,其事跡,山川,風(fēng)俗,物產(chǎn),則有所損益。物產(chǎn)后或附‘處分語’,然此八州府中,唯蔚州潞州有之。此為全書中一門目,《唐志》徑以為‘一作處分語’,認(rèn)為書名,誤也。澳仕宣、懿兩朝,卓然為一代名臣。宣宗勵精圖治,洞知外事,是書頗簡略,或澳撰以供幾余之覽者耶?!贝司須埓娑傥逍?,末題“八年七月戊辰記”,當(dāng)是本卷抄錄年代(或著錄之年代)。

[校注]

(1)今州即:《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晉州:“在秦為河?xùn)|郡地,今州即漢河?xùn)|郡之平陽縣也?!?br />
(2)《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后魏太武帝于此置東雍州,孝明帝改為唐州,尋又改為晉州,因晉國以為名。高齊武成帝于此置行臺,周武帝平齊,置晉州總管。義旗初建,改為平陽郡,武德元年罷郡,置晉州,三年改為總管府,四年為都督府,貞觀六年廢府,復(fù)為晉州?!?br />
(3)今為晉州刺:據(jù)本卷其他州條,應(yīng)作“今為晉州刺史理所”。

(4)《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即堯、舜、禹所都平陽也?!兰沃畞y,劉元海僭號稱漢,建都于此地?!?br />
(5)《搜神記》卷十四:“晉懷帝永嘉中,有韓媼者,于野中見巨卵,持歸育之,得嬰兒,字曰‘撅兒’。方四歲,劉淵筑城平陽不就,募能城者。撅兒應(yīng)募,因變?yōu)樯?,令媼遺灰志其后。謂媼曰:‘憑灰筑城,城可立就?!谷缢?。淵怪之,遂投入山穴間,露尾數(shù)寸,使者斬之,忽有泉出穴中,匯為池,因名‘金龍泉’。”《魏書·地形志》晉州平陽郡平陽縣有“龍子城”。《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晉州臨汾縣有“龍子祠,在姑射山東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實晉之圣境也?!逼缴健霸诳h西八里,平水出焉?!?br />
(6)(前缺)原:《續(xù)漢書·郡國志》:“界休……有千畝聚?!眲⒄炎⒃唬骸啊蹲髠鳌吩弧畷x為千畝之戰(zhàn)’,在縣南?!薄妒酚洝x世家》穆侯“十年,伐千畝,有功。” 《集解》:“杜預(yù)注曰:‘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千畝?!薄对涂たh圖志》卷十二晉州霍邑縣“千畝原,在縣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br />
(7)《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晉州有汾水、氵矞 水。

(8)《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晉州臨汾縣:“平山,一名壺口山,今名姑射山,平水出焉?!渡袝吩唬骸畨乜谥瘟杭搬??!薄独m(xù)漢書·郡國志》:河?xùn)|郡“北屈有壺口山?!薄对S九域志》卷四河?xùn)|路晉州臨汾縣有壺口山。

(9)《漢書·地理志》:“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薄端鍟さ乩碇尽罚骸昂?xùn)|、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土地沃少塉多,是以傷于儉嗇。其俗剛強,亦風(fēng)氣然乎?!?br />
(10)北都太原府赤府:唐代府不分等級,諸志亦不載太原府為赤府。

(11)《元和郡縣圖志》與本卷同?!杜f唐書·地理志》作“一千三百六十里”,疑《舊志》有誤。

(12)并者兼也:《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引《釋名》云:“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設(shè),因以為名?!?br />
(13)常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作恒山:“《太康地記》曰:‘并州不以衛(wèi)水為號,又不以恒山為名,而言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乎?’”恒改為常,避唐穆宗諱。

(14)帝堯為唐侯所都也:《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按今州又為唐國,帝堯為唐侯封,又為夏禹之所都也?!碧坪詈笠捎忻撐?。

(15)春秋時為晉國:《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今州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時為趙地。”是本卷“晉國”后疑有脫文。

(16)《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實沈,又金天氏之子臺駘之所居也。”實沈,本卷作“實沉”。

(17)《元和郡縣圖志》:“魏文帝黃初元年,復(fù)置并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br />
(18)《舊唐書·地理志》:“北京太原府,隋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為并州總管,……七年改為大都督府?!薄对涂たh圖志》同。

(19)《新唐書·方鎮(zhèn)表》開元十八年“更太原府以北軍州節(jié)度為河?xùn)|節(jié)度?!薄杜f唐書·地理志》:河?xùn)|節(jié)度使治太原府?!对涂たh圖志》卷十三“又于邊境置節(jié)度使以式遏四夷,河?xùn)|最為天下雄鎮(zhèn)廣,……掎角朔方天兵軍。太原府城內(nèi)?!?

(20)空太原:《史記·秦本記》、《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并作“定太 原”?!翱铡薄岸ā敝`。

(21)晉荀吳敗狄大鹵即地也,“即”。后有脫文?!对涂たh圖志》卷十三:“《春秋》晉茍吳敗狄于大鹵,即太原晉陽縣也?!?br />
(22)隨季陵遲盜賊充斥:《元和郡縣圖志》作“隋季陵遲,寇盜充斥?!睋?jù)改正。

 ?。?3)大業(yè)三年煬帝以高祖神堯皇帝為山西河?xùn)|道撫慰大使太原留守:此處記載有誤。《舊唐書·高祖紀(jì)》:“(大業(yè))十一年,煬帝幸汾陽宮,命高祖往山西,河?xùn)|黜陟討捕?!隇樘羰?,……”《新唐書·高祖紀(jì)》:“十一年,拜山西河?xùn)|撫慰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北揪泶司洚?dāng)由《元和志》卷十三“大業(yè)元年廢總管,三年罷為太原郡。隋季陵遲,寇盜充斥,煬帝以高祖為山西河?xùn)|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改動而來,因之致誤。

  (24)《元和郡縣圖志》同。《舊唐書·地理志》:“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 《舊唐書·玄宗紀(jì)》:“十一年春正月,……辛卯,改并州為太原府,官吏補授一準(zhǔn)京兆、河南兩府?!嫌H制起義堂頌及書,刻石紀(jì)功于太原府之南街?!?br />
(25)《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太原府晉陽縣:“晉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縣南十二里?!缎蛐杏洝吩唬骸哐筇毂V校笃饦怯^,穿筑池塘,自洋已下,皆游集焉?!两駷楸倍贾畡佟!庇帧睹魈h志》卷一曰:“唐叔虞祠,縣西南懸甕山麓晉水發(fā)源處,叔虞始受剪桐之封為唐侯,至子燮因晉水更國號曰晉,祠亦以名?!糁荘.遏晉水以灌晉陽,后人因之蓄為池沼,建祠水側(cè),結(jié)飛梁于池上,北齊天保中,大興營建,為北都之勝?!北揪碇趾髪Z“勝”字。

(26)《魏書·地形志》太原郡晉陽縣“有介子推祠?!薄对涂たh圖志》卷十三太原府晉陽縣:“介子推祠,在縣五十里?!睋?jù)《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太原府條,該祠在清太原縣東五里。

(27)《續(xù)漢書·郡國志》劉昭注補曰:“《左傳》曰晉文公以綿上為介之推田。介山,推焚死之山,故太原俗有寒食。”《后漢書》卷六十一《周舉傳》:“舉稍遷并州刺吏。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硯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吊書以置手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乃宜示愚民,使還溫食。于是眾惑稍解,風(fēng)俗頗革”校以本卷,不舉火,應(yīng)作“不樂舉火”,“煙爨”前奪“莫敢”二字,土,應(yīng)作“士”。

(28)《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鄭P.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崇。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chǎn)曰:‘昔高辛氏有二子,P.曰閼P.,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千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P.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dāng)武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余命爾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yè)其官,宜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zāi)于是乎禁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fēng)雨不時,于是乎禁(待查)之?!薄妒酚洝む嵤兰摇芬赢a(chǎn)言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能業(yè)其官,宜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國之汾川?!币孕1揪?;玄冥后奪“師”字。玄冥,《元和郡縣圖志》引作“元真”,誤。聯(lián)(待查)其官:《左傳》作“臺駘能業(yè)其官”,《史記·鄭世家》、《明太原縣志》均作“駘能業(yè)其官”,可見本卷有偽誤。漳大澤:《史記》、《左傳》、《明太原縣志》并作“障大澤”。太原有臺駘廟:《太平廣記》卷三○七黨國清條曰:“晉陽東南二十里,有臺駘廟,在汾水旁。……元和中,王鍔鎮(zhèn)河?xùn)|時,有里民黨國清者,……出都門,行二十里,至臺駘神廟?!薄睹魈h志》卷一:“臺駘廟,俗呼道廟?!薄胺谒?,一名臺駘神廟,在縣南晉澤南。后人立祠祀之,節(jié)度使盧鈞不欲名之,改以是名,晉封昌寧公”。晉澤,又名臺駘澤,澤南有昌寧公廟,即臺駘神廟。原字下有衍字符號卜。

 ?。?9)《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太原、大鹵、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一也?!薄段簳さ匦沃尽诽そy(tǒng)有中都縣。

 ?。?0)P.遏晉水明灌晉陽城是:此句有奪文誤字?!端?jīng)注·晉水注》:“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糁荘.之遏晉水以灌晉陽?!薄对涂たh圖志》卷十三引《水經(jīng)注》亦作“昔智P.遏晉水灌晉陽”。本卷“P.”前奪“智”字?!懊鳌?,“以”字之誤。

(31)《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太原晉陽縣:“晉澤,在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溉稻田,周回四十里?!?

(32)《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洞過水,東白太原縣界流入,西入于汾,晉水下口也?!癜创怂稣纯h北山,沾即今平樂縣也,水經(jīng)縣西二十五里入汾水?!薄端?jīng)注·洞過水》:“劉琨之為并州也,劉曜引兵邀擊之,戰(zhàn)于洞過,即是水也?!毙T弧耙蛔鲃Y”?!对涂たh圖志》作劉元海。

(33)徐水:《魏書·地形志》太原郡陽邑縣“有……徐水。”《水經(jīng)注》、《隋書·地理志》、《元豐九域志》并作“涂水”,《水經(jīng)注·洞過水注》亦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嫌(待查)山涂谷西南?!薄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作“涂水”。

 ?。?4)護(hù)甲水:《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祁縣條:“胡甲水,一名太谷水,東南自潞州武鄉(xiāng)縣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遙縣界?!本硎迓褐菸溧l(xiāng)縣作“護(hù)甲水”?!端?jīng)注·汾水注》作侯甲水,“水出祁縣胡甲山”?!对S九域志》卷四武鄉(xiāng)縣“有胡甲山”?!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胡谷水,在太谷縣西南,西北入祁縣界,合侯谷水?!?“侯谷水,在祁縣南,源出沁州武鄉(xiāng)縣北,……一名胡甲水?!绷_振玉以為護(hù)甲水是,愚以為胡甲為是。

 ?。?5)《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盂縣“滹沱水,西自代州五臺縣界流入,南去縣百里?!?br />
(36)蒙山:在唐晉陽縣西北十里。

 ?。?7)牢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太原縣:“牢山,一名看山,在縣北四十五里?!逗笪簳吩唬骸畡⒙斍沧郁右u晉陽,猗盧救之,遂獵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渖匠鼋鸬V。”本卷“襲據(jù)晉陽”,“據(jù)”,衍字。

  (38)《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盂縣:“白馬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渡胶=?jīng)》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玉石,其陰多鐵及赤銅,木馬之水出焉?!缴嫌邪遵R關(guān),后魏所置?!北揪碛涊d有誤,“驎”,當(dāng)為“陰”之誤。

 ?。?9)原仇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盂縣“原仇山,在縣北三十里。出人參、鐵礦,縣取此山為名?!?br />
(40)介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元豐九城志》等在汾州介休縣,又據(jù)S.529《諸山圣跡志》,介山又名抱腹山,周回三百里,其山脈東北延伸至太原府境。

(41)《漢書·地理志》:“河?xùn)|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又曰:“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夸功名,報仇過直,嫁取送死奢靡?!薄睹魈h志》:“風(fēng)俗:土窮理學(xué),兼集辭章,敦厚不華,淳儉好學(xué),工賈務(wù)實,人物輩出,皆有文武全才。其民勤儉質(zhì)樸,有唐堯遺風(fēng)。”

(42)持生石:《元和郡縣圖志》作“特生草”。

(43)《元和郡縣圖志》又有銅鏡。

(44)《元和郡縣圖志》同。《舊唐書·地理志》:“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

(45)句注之地:《元和郡縣圖志》作“句注之北”?!妒酚洝ぺw世家》:“于是趙北有代,南并知氏,強于韓、魏?!?

(46)雁門縣界陘山是也:《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代州:“今按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門縣界西陘山是也?!北揪怼敖纭焙髪Z“西”字。

(47)《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隋開皇五年改肆州為代州。大業(yè)三年改為雁門郡?!?br />
(48)代北水運使院:《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均不載。唯《新唐書·盧坦傳》、《冊府元龜》卷四九八記有代州置有代北水運使。

(49)《史記·趙世家》:“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擊枓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毙R员揪恚骸罢T代王”,《元和郡縣圖志》同,《史記》作“請代王”,“以食代”,“代”后奪“王”字。

(50)《漢書·婁敬傳》:婁敬以建議都關(guān)中功賜姓劉,“上使劉敬復(fù)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臂胔老弱,此必欲見所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菚r漢兵以逾句注,三十余萬眾,兵已業(yè)行。上怒,罵敬曰:‘齊虜!以舌得官,乃今妄言沮吾軍?!迪稻磸V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后乃得解。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已斬先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guān)內(nèi)侯,號建信侯?!睅煿旁唬骸熬渥ⅲ矫?,在雁門。”

(51)《漢書·高祖紀(jì)》:高祖十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反。上曰:‘豨嘗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故封豨為列侯,以相國守代,今乃與王黃等劫掠代地!吏民非有罪也,能去豨、黃來歸者,皆赦之?!瓎栘g將,皆故賈人。上曰:‘吾知與之矣。’乃多以金購豨將,豨將多降。十一年冬,……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廣……燕王綰、相國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賢知溫良,請立以為代王,都晉陽。’”

(52)《漢書·韓王信傳》:“十一年,信復(fù)與胡騎入居參合。漢使柴將軍擊之,……遂戰(zhàn),柴將軍屠參合,斬信?!?br />
(53)《史記·匈奴列傳》漢武帝使馬邑人聶翁壹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薄端麟[》“蘇林云在雁門也”。本卷“武”前衍一“時”字。

(54)滹沱河:據(jù)《元和郡縣圖志》,源自代州繁峙縣泰戲山,流經(jīng)雁門、崞、唐林、五臺入太原府盂縣界?!睹魇贰さ乩碇尽罚捍荨坝帜嫌袖镢?,源自繁疇入州界,西南流經(jīng)崞、忻、定襄,又東經(jīng)五臺、盂,入真定界?!北揪碜⒃弧霸谔屏挚h界”,不確。

(55)《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繁峙縣“本漢慮篪(待查)縣,屬太原郡,因慮魔(待查)水為名也。……隋大業(yè)二年改為五臺縣,因山為名也?!? “慮藐(待查)水,在縣北

十五里。”本卷“漢因此水置雁門縣”,誤,雁門縣,應(yīng)作“慮篪(待查)縣”。

(56)常溪:諸志均不載。

(57)渾河:諸志均不載。

(58)夏屋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在唐雁門縣東北三十里。

(59)《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代州雁門縣:“句注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60)漢兵三十萬余句注擊匈奴也:余,《漢書·婁敬傳》作“逾”;《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漢高祖欲伐匈奴,不從婁敬之說,械系于廣武,遂逾句注,困于平城,謂此地也?!?br />
 ?。?1)《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晉咸寧元年句注碑曰:‘蓋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句注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nèi)外也?!?首本卷作“號”。

 ?。?2)即今西陘山是:“是”字后奪一“也”字。

 ?。?3)《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代州五臺縣:“五臺山,在縣東北百四十里?!兜澜?jīng)》以為紫府山,《內(nèi)經(jīng)》以為清涼山?!毙1揪恚骸白细焙髪Z“山”字,“內(nèi)經(jīng)”后奪“以為”二字。

 ?。?4)《古清涼傳》卷上:“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其山五巒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謂五峰。晉永嘉三年,雁門郡鑊(待查)人縣百余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步驅(qū)而不返,遂寧居巖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為是山為仙者之都矣?!辈津?qū),本卷作“克驅(qū)”。

 ?。?5)以上諸塞諸志多不載。西陸山:應(yīng)作西陘山,《宋史·地理志》代州雁門縣有西陘砦。石鼓:《明史·地理志》:代州崞縣“東南有石鼓山”?!督鹗贰さ乩碇尽费汩T縣有西陘鎮(zhèn),崞縣有石鼓山。

(66)《漢書·高帝紀(jì)》:“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yuǎn),數(shù)有胡寇,難以為國?!薄稘h書·地理志》:“鐘、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慎(待查)忮,好氣為奸,不事農(nóng)商,自全晉時,已患其剽悍,而武靈王又益厲之。故冀州之部,盜賊常為它州劇?!薄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代州直隸州:“民淳訟簡,節(jié)儉勸農(nóng),無游惰之習(xí),絕澆薄之風(fēng)。質(zhì)野勇悍,地?zé)o平原,多武少文,勤耕稼,無蠶桑?!?br />
(67)《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代州開元貢賦中無豹尾?!缎绿茣さ乩碇尽吠霖曈钟小懊?、青碌彩”。

(68)《漢書·地理志》:“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谷宜五種?!蔽鍞_,顏師古注曰:“馬、牛、羊、犬、豕?!?br />
(69)《元和郡縣圖志》同?!杜f唐書·地理志》:“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四十里?!?br />
(70)周屬并州:《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作“虞及周屬并州?!?br />
(71)《元和郡縣圖志》匈奴侵邊后有“自定襄以后”句。

(72)《元和郡縣圖志》“立平城縣”后有“屬新興郡”。

(73)《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云:州“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東至上谷軍都關(guān),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為甸服。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

(74)常代之北:常,《元和郡縣圖志》作“恒”,此避唐穆宗諱也。

(75)常安鎮(zhèn):《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遼史·地理志》并作“恒安鎮(zhèn)”,避穆宗諱也。

(76)《漢書·馮唐傳》:“當(dāng)是時,匈奴新大入朝那,殺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為意,乃卒復(fù)問馮唐,……唐對曰:‘今竊聞魏尚為云中守,軍市 租盡以給士卒,出私養(yǎng)錢,五日一殺牛,以餉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yuǎn)避,不近云中之塞。虜嘗一入,尚帥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以浦惺厣凶鲜滋敳盍?,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牡蹛?,是日,令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fù)為云中守……”。

(77)《晉書·愍帝紀(jì)》、《晉書·劉琨傳》并有簡載?!段簳ば虻奂o(jì)第一》猗盧六年“修故平城以為南都,……八年,晉愍帝進(jìn)帝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

(78)《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云州條同。

(79)《漢書·武帝紀(jì)》、《漢書·衛(wèi)青傳》、《漢書·匈奴傳》、《史記·匈奴列傳》并載元朔年間衛(wèi)青出擊匈奴兩次,元朔元年出雁門,元朔二年出云中至隴西,本卷作“出定襄”,誤。十萬,并作三萬?!稘h書·匈奴傳》:“又入雁門殺略千余人。于是漢使將軍衛(wèi)青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shù)千。其明年,衛(wèi)青復(fù)出云中以西至隴西?!边€休士馬于云中雁門當(dāng)指元朔元年戰(zhàn)事之后。

 ?。?0)《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云州條:“《史記》曰:漢七年,韓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將逐之。遂至平城,為匈奴所圍,用陳平秘計得出是也?!痹浦锌h“本漢平城縣,屬雁門郡?!懹^十八年,改置云中縣,屬云州?!?br />
 ?。?1)漢武帝元封四年勒兵十八萬騎出長城北登單于臺:“四年”,《元和郡縣圖志》、《漢書》并作“元年”。《漢書·武帝紀(jì)》:元封元年“行自云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北臨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余里,威震匈奴。”四年通回中道,出自蕭關(guān),“……自代而還,幸河?xùn)|?!钡菃斡谂_在元年,本卷敘為四年,誤?!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云中縣“單于臺,在縣西北四十余里。漢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出長城,北登單于臺,即此也?!?br />
 ?。?2)《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后“二十六年復(fù)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br />
(83)紫塞:諸志不載?!睹魇贰さ乩碇尽罚捍笸笸h“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遼史·地理志》:大同府德州宣德縣“高齊置紫阿鎮(zhèn)”。

 ?。?4)《明史·地理志》大同府大同縣:“又東有街河,一名如渾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桑乾?!比鐪喫置?,《金史·地理志》大同府大同縣有“御河”?!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大同府山川條:“如渾水,在大同縣東北四十里,自塞外南流入,又南至縣東南,入桑乾河,今名御河?!薄肚宕笸h志》亦名為御河,疑《明史》之“街河”當(dāng)為“御河”之誤。據(jù)《水經(jīng)注·凝(待查)水注》如渾水流經(jīng)北魏都平城內(nèi),灌注諸池苑,御河之名,當(dāng)起于此。

  (85)諸志皆不載。

(86)《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云中縣:“白登山,在縣東北三十里?!?br />
《金史·地理志》大同府白登縣有白登臺?!端?jīng)注·瀑(待查)水注》:“今平城東十七里有臺,即白登臺,臺南對岡阜,即白登山也?!?

(87)《遼史·地理志》:“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薄端?jīng)注·瀑(待查)水注》:火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微雷發(fā)響,以草內(nèi)之,則煙騰火發(fā)?!鹁畺|五六尺,又東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熱勢又同。以草內(nèi)之則不燃,皆沾濡露結(jié),故俗以湯井為目井。又東有井祠,以時祭祀焉?!薄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火山,在大同縣西。”

(88)《金史·地理志》大同縣有奚望山:《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奚望山,在大同縣東。”

(89)采涼山:又作采掠山。《金史·地理志》:大同府白登縣“有白登山,采掠山。”《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采掠山,在大同縣東北?!f志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采藥山,其山多產(chǎn)藥材?!?

(90)《隋史·地理志》:“皆連接邊郡,習(xí)尚與太原同俗。”

(91)《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皆無草羊。

(92)《元和郡縣圖志》同。《舊唐書·地理志》“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

(93)《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朔州:“虞及周為并州之地,春秋時為北狄地,戰(zhàn)國屬趙?!?

(94)晉改為雁門郡:《元和郡縣圖志》作“晉改屬雁門郡”?!稌x書·地理志》雁門郡治廣武統(tǒng)有馬邑縣。本卷“改為”應(yīng)作“改屬”。

(95)后又廢:《元和郡縣圖志》作“葛榮之亂,州郡又廢”。

(96)《漢書·韓王信傳》:“六年春,上以信壯武,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也,乃更以太原郡為韓國,徒信以備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shù)入,晉陽去塞遠(yuǎn),請徙治馬邑?!显S之。秋,匈奴冒頓大入圍信,信數(shù)使使胡求和解。漢發(fā)兵救之,疑信數(shù)間使,有二心。上賜信書責(zé)讓之曰:‘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者朕所以責(zé)于君王?!诺脮?,恐誅,因匈奴約共攻漢,以馬邑降胡,擊太原?!薄笆荒晷艔?fù)居參合,漢使柴將軍擊之,……柴將軍屠參合,斬信?!睗h代郡統(tǒng)有參合縣,在今山西陽離縣境。

(97)陰使壹為門:“門”,《漢書·韓安國傳》作“間”。

(98)漢使聶壹誘單于擊之,事在漢武帝元光二年,《史記·匈奴列傳》、《史記·韓長孺列傳》、《漢書·匈奴傳》、《漢書·韓安國傳》并有詳載。《史記·韓長孺列傳》:“其明年,則元光元年,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上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幨孤櫸桃紴殚g,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盡可得?!瘑斡趷坌胖?,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于是單于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當(dāng)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余萬,匿于馬邑旁谷中?!趸?、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于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余里,行掠鹵,徒見畜牧于野,不見一人。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尉史曰:‘漢兵數(shù)十萬伏馬邑下。’……乃引兵還,出塞,……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zhàn),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天子怒恢不出擊單于輜重,擅引兵罷也?!谑腔致勚俗詺?。”《史記·匈奴列傳》:“漢以王恢本造兵謀而不進(jìn),斬恢。”《漢書·匈奴傳》同。

(99)《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曰:“《晉太康地記》云秦時建此城,輒崩不成,有馬周旋馳走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筑城,遂名馬邑?!薄独m(xù)漢書·郡國志》梁劉昭注:“干寶《搜神記》曰:‘昔秦筑城于武州塞內(nèi)以備胡,城成而崩者數(shù)矣。有馬馳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薄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朔州州城條記載與劉昭注同?!端?jīng)注·漯水注》引干寶《搜神記》后又曰:“或以為代之馬城也,諸記紛竟,未識所是?!庇忠姟端焉裼洝肪硎?br />
(100)開元五年分善陽于州東三十縣也:此句“三十”后有脫文?!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朔州馬邑縣:“開元五年于州東三十里大同軍城內(nèi)置馬邑縣”。《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馬邑……開元五年析善陽于大同軍城置?!苯允鎏岂R邑縣之設(shè)置而非大同軍之置。

(101)《元和郡縣圖志》十四馬邑縣:“桑干河,在縣東三十里?!?br />
(102)諸志不載朔州有壺口山。

(103)《隋書·地理志》同?!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風(fēng)俗:節(jié)用勤農(nóng),士務(wù)淳實?!?

(104)《元和郡縣圖志》開元貢、《新唐書·地理志》土貢中并有白雕翎。

(105)《元和郡縣圖志》同。《舊唐書·地理志》:“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

(106)《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嵐州:“《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晉滅后為樓煩王所居,趙武靈王破以為縣?!?br />
(107)在漢即汾陽縣之地:《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作“在漢即太原郡汾陽縣之地”。

(108)漢末遂空:《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盡云中、雁門、西河之間遂空?!?br />
(109)靜東縣,《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皆作“靜樂縣?!北揪碚`。

(110)《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嵐州宜芳縣:“岢嵐鎮(zhèn)。在縣西北九十八里?!薄杜f唐書·地理志》:“嵐州,在太原府西北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岢嵐軍,在嵐州北百里,管兵一千人?!薄缎绿茣さ乩碇尽穽怪輱构瓤h:“有岢嵐軍,永淳二年以岢嵐鎮(zhèn)為柵,長安三年為軍,景龍中,張仁亶徙其軍于朔方,留者號岢嵐守捉,隸大同。”李迥秀加兵事?lián)缎绿茣?、《舊唐書》當(dāng)在中宗景龍中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時。

(111)《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嵐州宜芳縣:“秀容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br />
(112)《元和郡縣圖志》同?!端鍟さ乩碇尽?、《新唐書·地理志》靜樂縣有隋汾陽宮。

(113)《元和郡縣圖志》同?!缎绿茣さ乩碇尽泛虾涌h“東有蔚汾關(guān)”。

(114)《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合河縣:“隋長城,起縣北四十里,東經(jīng)幽州,延袤千余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筑?!?br />
(115)《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靜樂縣:“本漢汾陽地,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號三堆城。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縣于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二年,改為靜樂縣?!?br />
(116)在靜樂縣界:《元和郡縣圖志》作“天池,在縣北燕京山上?!?br />
(117)《元和郡縣圖志》、《水經(jīng)注·漯水注》、《太平寰宇記》記載并同?!缎绿茣さ乩碇尽穽怪蒽o樂縣“有天池祠”。

(118)《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合河縣:“……貞觀四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

(119)《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嵐州:“后魏于今理置嵐州,因州西岢嵐山為名也?!币朔伎h“岢嵐山,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西北與雪山相接?!?br />
(120)《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靜樂縣:“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劉曜隱于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獻(xiàn)劍于劉曜曰:‘管涔山使謁趙皇帝獻(xiàn)劍?!?br />
(121)恕林山、玉龍山:諸志并不載。

(122)《隋書·地理志》同。

(123)《元和郡縣圖志》同,唯食蜜作“石蜜”。

(124)《元和郡縣圖志》同?!杜f唐書·地理志》作“一千八百一十里”。

(125)戰(zhàn)國時趙:《元和郡縣圖志》作“戰(zhàn)國時屬趙”,據(jù)之補正。

(126)罷州置雁門郡:本卷“罷”前有脫文?!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蔚州:“隋大業(yè)三年,罷州置雁門郡?!?br />
(127)興唐府:《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皆作“興唐郡”。《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蔚州興唐縣:“本靈丘縣也,開元十二年于州東北一百三十里橫野軍子城南置安邊縣。天寶元年改為安邊郡,仍自靈丘移州理于安邊城。至德二年改為興唐郡。仍改安邊縣為興唐縣?!薄皺M野軍,置在州城內(nèi)。”《新唐書·地理志》蔚州:“貞觀五年破突厥,復(fù)故地,還治靈丘。開元初徙治安邊。至德二載更郡名,復(fù)故治?!?br />
(128)《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蔚州飛狐縣:“三河治,舊置爐鑄錢,至德以后廢,元和七年,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訪聞飛狐縣三河冶銅山約數(shù)十里,銅礦至多,去飛狐錢坊二十五里,兩處同用拒馬河水,以水斛銷銅,北方諸處,鑄錢工絕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爐鑄錢,舊跡并存,事堪覆實。今但得錢本,令本道應(yīng)接人夫,三年以來,其事即立,救河?xùn)|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方,久長獲利。’詔從之。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爐鑄錢,每歲鑄成一萬八千貫。時朝廷新收易、定,河?xùn)|道久用鐵錢,人不堪弊,至是具受利焉。”

(129)濅:《元和郡縣圖志》作“浸”?!端?jīng)注·寇水注》寇水“即漚夷之水也,出(靈丘)縣北高氏山上?!薄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同,興唐縣又有“漚夷河,亦曰瓠盧瓜 河,上槽狹,下流闊,有似瓠盧瓜 ,因名?!?br />
  (130)《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蔚州飛狐縣“飛狐道,自縣北入媯州懷戎縣界,即古飛狐口也。酈食其說漢王曰:‘杜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此育皆一方之阨也。又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于安次,即謂此道也?!?br />
  (131)見(129)注。

(132)西南枚回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作“西枝回山”,《??庇洝罚骸翱甲C:趙一清引……枝作‘枚’。今按:畢源《山海經(jīng)新校正》引作‘茲水出縣西枚回山’?!?br />
(133)縣界此河五丈:《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作“懸河五丈,湍激之聲,響動山谷……”。

(134)《水經(jīng)注·漯水注》:倒刺水“水出倒刺山西,山甚層峻,未有升其巔

者。《魏土地記》曰:‘代州城東五十里有倒刺山,山上有佳大黃也?!薄对涂たh圖志》卷十四蔚州興唐縣:“倒刺山,在縣東七十里。亦號雪山,俗傳靈仙所居,與五臺山略等?!憋w狐縣:“倒刺山,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出佳大黃?!?br />
(135)《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靈丘縣:“太白山,在縣南十里。山有鐘乳穴,其深不測,仰望穴中,乳如懸穗也。”

(136)《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同,在靈丘縣西北八十里。

(137)壁立憂直上,《元和郡縣圖志》作“壁立直上”。隘門山,在靈丘縣南十五里。

(138)古道:《元和郡縣圖志》作“石道”。

(139)摩笄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在飛狐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元和郡縣圖志》、《水經(jīng)注·漯水注》、《史記·趙世家》及《史記集解》并有載,大體相同。

(140)《元和郡縣圖志》開元貢同。

(141)《元和郡縣圖》卷十四興唐縣:“大韭多生于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種,以濟軍須,后沃壤處皆長三尺,葉廣于馬藺,但味少短耳?!北揪矶?前奪“短”字;“蔫”同“馬”。

(142)本卷“亭”前衍“庭”宇?!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宣化府:“前控京都,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云中之固。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群山環(huán)抱于東北,洋河縈繞于西南,居道里之中,為要會之地。”

(143)上府:《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潞州為“大都督府”,不云上府。

(144)二千二百四十六里:《元和郡縣圖志》作“一千三百三十里”;《舊唐書·地理志》作“一千一百里”。本卷“二千”疑為“一千”之誤。里程前 又奪“去上都”三字。

(145)《舊唐書·地理志》:“昭義軍節(jié)度使,治潞州,領(lǐng)潞、澤,邢、洺、磁五州?!?br />
(146)《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春秋時屬晉,又兼有潞子之國?!薄杜f唐書·玄宗紀(jì)》:景龍二年兼潞州別駕,“州境有黃龍白日升天,嘗出畋,有紫云在其上,后從者望而得之,……上所宅外有水池,浸溢頃余,望氣者以為龍氣。”開元十一年春正月幸潞州“別改其舊宅為飛龍宮?!薄缎绿茣ば诩o(jì)》亦作飛龍宮?!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坝袉⑹m,本飛龍,玄宗改第,開元十一年置,后又更名?!?br />
(148)《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潞州壺關(guān)縣:“山形似壺,于此置關(guān),故名口壺關(guān)?!薄睹魇贰さ乩碇尽仿喊哺L治縣:“東南有壺關(guān)山,舊置壺關(guān)于山下?!?br />
(149)《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襄垣縣:[天]井(谷)關(guān),在縣東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內(nèi),深邃似井,因以為名。魏武初遷鄴,于此置關(guān),周建德六年廢?!毙?庇浺詾閼?yīng)作“天谷關(guān)”。《新唐書·地理志》同本卷作“井谷故關(guān)”,可糾《元和志》校勘記之誤。

 ?。?50)《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濁漳水發(fā)源于發(fā)鳩山,流經(jīng)長子、上黨、潞城、黎城、涉縣入相州界?!罢乃幻核?。闞骃曰:‘潞水在縣北,為冀州浸,即漳水也。’……故土俗謂濁漳為潞水也?!薄短接[》卷六四漳水載:濁漳水,在(鄴)縣西。水北津,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為紫陌。河北處,即俗巫為河P.娶婦處也。

 ?。?51)清漳水:據(jù)《元和郡縣圖志》發(fā)源于太原府樂平縣,南流入潞州涉縣入濁漳水。

(152)《魏書·地形志》:上黨郡寄氏縣“有盤秀山,藍(lán)水出其南,東南合濁漳?!薄端鍟さ乩碇尽飞宵h郡長子縣有堯水。《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潞安府有堯水、藍(lán)水。二水合稱為堯藍(lán)水。

(153)《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不記此水,唯上黨縣“雞鳴山,……在縣東南七里?!薄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雞鳴水,源出長治縣雞鳴山。”

(154)鹿臺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在襄垣縣南二十里。

(155)石梯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在銅輥(待查)縣西三十里。有石梯水出此山流入漳水。

(156)黃阜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在潞城縣西北二十五里。

(157)《新唐書·地理志》上黨縣“有五龍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上黨縣:“五龍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五龍山上。慕容永所立,以祠五方神?!?br />
(158)《續(xù)漢書·郡國志》劉昭注:“《上黨記》曰:‘有羊頭山,沁水出焉。”《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長子縣:“羊頭山,在縣東五十六里?!薄吧褶r(nóng)城,《后魏風(fēng)土記》曰:‘神農(nóng)城在羊頭山上,山下有神農(nóng)泉,即神農(nóng)得嘉谷之所?!薄段簳さ匦沃尽芬嘣弧把蝾^山下神泉,北有谷關(guān),即神農(nóng)得谷之所?!?br />
(159)諸志不載。

(160)紫團(tuán)山:《太平寰宇記》記載上黨縣有紫團(tuán)山,出人參。《元豐九域志》卷四潞州壺關(guān)縣有紫團(tuán)山。《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潞安府:“紫團(tuán)山,在壺關(guān)縣東南一百五十里?!陡尽罚荷巾敵S凶蠚猓瑘F(tuán)圍(待查)如蓋,舊產(chǎn)人參,名紫參,今無。

(161)《漢書·地理志》:“上黨,本韓之別都,遠(yuǎn)韓近趙,后乃降趙,皆趙分也。”又曰:“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女子彈弦跕屣,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后宮?!薄昂?,……其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币孕1揪?,“黨”前奪一“上”字,“別郡”為“別都”之誤;“土廣”,應(yīng)作“土獷”。

(162)《元和郡縣圖志》載開元貢賦同,唯“黑”作“墨”。《新唐書·地理志》土貢中亦有墨。

(163)《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潞安府形勢:“上黨四塞之固,東帶三關(guān),據(jù)天下肩脊,當(dāng)河朔咽喉,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太行瞰其面,并門負(fù)其背。”

(164)八年七月戊辰:王仲犖認(rèn)為是懿宗咸通八年,這年七月丁卯朔,初二為戊辰。

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

夫人立身在世,姓望為先,若不知之,豈為人子?雖即博學(xué),姓望殊乖,晚長后生,切須披覽,但看注腳,姓望分明,謹(jǐn)錄元出州郡,分為十道如右:

第一關(guān)內(nèi)道[八]郡

雍州京兆郡,出四十姓:車、杜、段、嚴(yán)、黎、宋、秦、鐘、雍、車(韋)、田、粟、於、米、冷、支、員、舒、扈、皮、昆、申屠、廖、別、夫蒙、郜、豐、杼、史、倫、邢、

金、成公、第五、宋、宜、狄、粟、計。

雍州始平郡,出四姓:馮、龐、宣、陰。

雍州武功郡,出四姓:蘇、韓、是、殳。

歧州扶風(fēng)郡,出十一姓:竇、馬、曾、魯、萬、寇、井、蘇、惠、班、輔。

邠州新平郡,出四姓:古、異、附、虢。

涇州安定郡,出八姓:梁、皇陠(甫)、席、伍、胡、安、蒙、程。

同州馮翊郡,出八姓:魚、吉、凳(待查)、雷、印、合、力、寇。

同州郃陽郡,出四姓:支、奉、公丸,骨。

第二隴右道四郡

涼州西平郡,出三姓:申屠、段、池。

涼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賈、安、廖、陰。

渭州隴西郡,出十三姓:李、牛、時、辛、董、艾、彭、關(guān)、騫、閔、萬、氾、邊。 秦州天水郡,出二十姓:趙、姜、尹、別、嚴(yán)、龍、權(quán)、秦、上官、搗(荔)、桂、莊、那、皮、雙、智、咼(待查)、琴、蓼、玠。

第三山南道五郡

襄州襄陽郡,出五姓:荔非、蒯、輔、騫、蹇。

鄧州南陽郡,出十七姓:白、韓、勝、樂、鄧、宗、葉、穰、岑、翟、矌、井、趙、姬、仇、鹿。

荊州江陵郡,出五姓:能(熊)、縣、仵、戎、酒。

朗州武陵郡,出五姓:伍、龔、卜、冉、華。

鄂州江夏郡,出七姓:李、黃、程、費、任、衛(wèi)、喻。

第四河?xùn)|道十郡

蒲州河?xùn)|郡,出十五姓:裴、柳、薛、儲、蒲、衛(wèi)、聶、悠(待查)(應(yīng))、廉、麥、扈、、昏、滿、朗、賈。

汾州西河郡,出十姓:撕(待查)(靳)、卜、宋、林、植、相里、任、臨、欒、通。 晉州平陽郡,出十二姓:汪、雋(待查)(雋)、余、乘、平、柴、圣、景、句、賈、晉、風(fēng)。

澤州高平郡,出五姓:范、巴、翟、過、獨孤。

澤州晉昌郡,出五姓:唐、杜、乜、爨、炅

潞州上黨郡,出六姓:鮑、包、陳、樊、苞、尚。

并州太原郡,出二十七姓:弘、王、郭、郝、溫,尉遲、祁、令狐、武、閻、宮、鄔、孫、伏、咎(待查)、霍、問、弓、師、義、招(待查)、酉、廖、易、龍、韶、光。

p325

岱(代)州雁門郡,出五姓:續(xù)、解、田、文、狄。

虢州弘農(nóng)郡,出七姓:楊、譚、強、晉、虢、裘。

第五河北(道)十七郡

冀州渤海郡,出二十八姓:高、吳、歐陽、赫連、詹、喻、李、施、區(qū)、金、卿、甘、訾、覃、封、刁、紇干、童、扇(待查)、冀、S.、衡、居、倉、關(guān)、風(fēng)、郯。

冀州中山郡,出六姓:甄、焦、藺、仲、郎、官。

冀州高陽郡,出五姓:許、耿、紀(jì)、公孫、jie。

洺州廣平郡,出八姓:游、程、宋、談、藉、噪(待查)(談)、理(待查)、焦。

幽州范陽郡,出九姓:盧、湯、祖、郢、范、簡、張、厲、童。

易州上谷郡,出六姓:侯、榮、麻、燕、寇、谷。

定州博陵郡,出五姓;崔、頤、壽、幸、濮陽。

瀛州河間郡,出八姓:刑(邢)、俞、家、玄、堯、鄧、詹、祝。

相州內(nèi)黃[郡],出四姓:路、駱、扈、庫。

貝州清河郡,出十九姓:張、房、崔、戴、靳、聶、孟、傅、蓋、卓、隋、尚、汲、楞(待查)、且、貴、革、舒、路。

邢州鉅鏕郡,出六姓:魏、耿、特、莫、時、邰(待查)(舒)。

德州平原郡,出七姓:莘、憋(待查)、孟、常、東方、師、內(nèi)、義。

趙州趙郡,出六姓:李、司徒、睦、朗、乜、問、閔。

魏州魏郡,出六姓:申、暴、栢、爍(待查)(暢)、頓、萇。

衛(wèi)州黎陽郡出四姓:琚、桑、衛(wèi)、桴疲(二字待查)。

懷州河內(nèi)郡,出十七姓:司馬、尚、甲(待查)、向、賀、王、車、舍、宋、文、淳于、懷、茹、古(待查)、枝、屈、容。

第六淮南道四郡

p326

[揚]州廣陵郡,出十姓:高、支、錢、盛、慶、于、立、戴、辨(待查)(游)、貢、莉。

楚州山陽郡,出六姓:曲、楚、鞏、念、郝、蹇。

廬州盧(廬)江郡,出四姓:何、況、門、俞。

舒州同安郡,出二姓:舒、仆固。

第七河南道廿二郡

洛州河南郡,出二十三姓:褚、穆、獨孤、丘、祝、元、聞、人、賀蘭、慕容、商、南宮、古、山、方、藺、慶、閭丘、

利、芮、侯、奠(待查)、陳、房、膚、宇文。

許州穎川郡,出十一姓:陳、荀、庾、庫、鐘、栢、許、韓、豆盧、鮮于、焉。 鄭州滎陽郡,出六姓,鄭、潘、毛、陽、牟、郟。

滑州白馬郡,出三姓:成公、費、上官。

汴州陳留郡,出十五姓:阮、何、謝、衛(wèi)、殷、郎(待查)(那)、蔡、典、虞、邊、申屠、伊、智、曲、全。

宋州梁國郡,出四姓:商、宋、葛、賓。

亳州譙郡,出十姓:曹、丁、婁、戴、夏侯、嵇、奚、桓、薄、汝。

豫州汝南郡,出二十六姓:周、殷、荊、項、盛、和、宜、南、蔡、梅、袁、爨、貝、應(yīng)、磨(待查)、汝、矣、言、昌、藍(lán)、肚、沙、滿、構(gòu)(待查)、宇、仲。

曹州濟陽郡,出八姓:丁、卞、江、左、蔡、單、曹、郁。

濮州濮陽郡,出六姓:吳、文、扶、黃、慶、濮。

兗州魯國郡,出二十姓:唐、呂、孔、齊、俞、曲、再、萬、宰、曾、鄒、夏、車、顏、栗、仙、濮、韶、巢。

兗州太山郡,出四姓:鮑、羊、胡、斛S.。

兗州平昌郡,出四姓:管、蓋、牟、孟。

鄆州東平郡,出六姓:魏、呂、萬、平、[](待查)(戢)。

青州北???,出二十六姓:史、成、盛、倪、蓋、譚、郎(待查)(郵)、晏、查、莫、柯、凡、盡、花、左、寧、終、庾、然、范、娥、開、營、彭、鞠。

青州樂安郡,出十二(四)姓:孫、任、陶、國、長孫、薛、蔣、種、公孫、供、閻、房、賀、曹。

齊州濟陰郡,出四姓;卞、單、東門、信都。

徐州彭城郡,出十二姓:劉、朱、到、徐、莊、宛、支、宋、政、龔、巢、幸、□、魄(待查)。

徐州蘭陵郡(96),出四姓:蕭、繆、萬俟、端木(97)。

泗州下邳郡,出八姓:關(guān)、余、沈、邳(祁)、谷、國、皮、滑(98)。

沂州瑯琊郡,出十二姓:王、顏、諸葛、繆、胥、葛、艾、千、惠、暢、苻(99)。

海州東海郡,出十姓:徐、匡、戚、竹、喻、關(guān)、基毋、麇、楚、茅(100)。

第八江東(南)道二十郡(101)

潤州丹陽郡,出八姓:甘、紀(jì)、那、洪、左、洗、鄢、廣(102)。

宣州宣城郡,出四姓:曠、賁、苘(待查)、聚。

蘇州吳郡,出五姓:朱、張、顧、陸、暨(103)。

杭州錢塘郡(104),出七姓:范、岑、褚、盛、仰(105)。

杭州鹽官郡(106),出五姓:翁、戚、束、闞、忽延(107)。

杭州余杭郡,出四姓:暨、隗、戢、監(jiān)(108)。

湖州吳興郡,出十六姓:沈、錢、姚、吳、清、丘、放(施)、宣、萌(待查)、金、銀、陰、洗、鈕、木、丘明(109)。

常州晉陵郡,出四姓:蔣、苻、莫、周。

越州會嵇郡,出十四姓:夏誰(侯)、賀、康、孔、虞、

盛、資、鐘、離、駱、茲、俞、榮、沉(110)。

處州松陽郡(111),出五姓:勞、賴、葉、瞿、曇(112)。

臺州臨???,出六姓:屈、冷、靖、譚、戈(弋),葉(113)。

婺州東陽郡,出七姓:薊、習(xí)、苗、姚、泉、難(114)。

歙州歙郡,出五姓,俶(叔)、孫、方、諫、授、汪(115)。

洪州豫章郡,出八姓:羅、雷、熊、除、琚、諶、洪(116)。

饒州鄱陽郡,出四姓:饒、芮、鐸、甓(待查)(117)。

江州潯陽郡,出六姓:陶、翟、淳、瞿、騫、步(118)。

素(袁)州宜春郡(119),出四姓:袁、彭、易、S.(待查)(120)。

譚州長沙郡,出六姓:曾、吳、羅、彭、茹、秦(121)。

虔州南康郡,[出四姓]:賴、葉、銀、尋。

泉州南交[安]郡(122),出四姓:林、仇、弘、單。

第九劍南道二郡

益州蜀郡,出五姓:郄、文、費、任、郗(123)。

梓州梓潼郡,出四姓:綿、景、文、麋。

第十嶺南道五府邕容桂廣安南等都管七十州并下出人姓望。

北8418《姓氏錄》

(前缺) □(晉)陽郡三姓:并州。儀、景、魚。

雁門郡三姓:岱(代)州。續(xù)、薄、解。

太原郡十一姓:□□(并州)(中缺)郝、溫、閻、鮮于、令狐、尉。

中山郡一姓:恒州。甄。

上黨郡五姓:潞州。包、鮑、連、赫連、樊。

廣平郡四姓:冀州。宋、焦、啖、游。

勃海郡四姓:冀州。吳、歐陽、高、刁。

高陽郡四姓:冀州。紀(jì)、公孫、耿、夏。

上谷郡四姓:燕州???、榮、侯、麻。

范陽郡三姓:幽州。盧、鄒、祖。

清河郡七姓:貝州。崔、張、房、向、傅、路、勒。

河間郡一姓:瀛州。邢。

錐(鉅)鹿郡三姓:邢州。莫、魏、時。

內(nèi)黃郡一姓;相州。扈。

平原郡三姓:德州。師、雍、封。

趙郡二姓:趙州。李、睦。

河內(nèi)郡九(八)姓:懷州。宋、司馬、茍、向、浩、淳于、車、尋。

黎陽郡二姓:衛(wèi)州??叮ù椋?璩)、桑。

河南郡七姓:潞(洛)州。賀蘭、丘、士、穆、祝。

弘農(nóng)郡四姓:虢州。楊、劉、張、晉。

南陽[郡]十姓:[鄧]州。張、樂、趙、滕、井、何、白、鄧、姬。

滎陽郡四姓:鄭州。鄭、毛、潘、陽。

穎川郡七姓:許州。陳、茍(茍)、韓、鐘、許、庚(庾)、庫。

陳留郡四姓:汴州。元、謝、衛(wèi)、虞。

東來(白馬)郡三姓:[滑]州。費、成公、上官。

梁國郡三姓:宋州。宋、喬、張。

誰(譙)國郡八(七)姓:毫州。戴、夏侯、桓、嵇、曹、婁、龐。

濟陽郡三姓:曹州。蔡、丁、江。

汝南郡七姓,(豫)州。殷、昌、袁、應(yīng)、和、荊、梅。

濮陽郡六姓:濮州。吳、徐、袁、扶、黃、慶。

濟陽(陰)郡五姓:濟州。董、卞、丁、都、苗。

高平郡五姓:兗州。郤(郗)、檀、徐、曹、孫。

濟北郡一姓:洺(濟)州。氾。

東平郡三姓:兗州。萬、呂、畢。

山陽郡三姓:兗州。功、革、郡。

魯國郡七姓:兗州。夏、孔、車、唐、曲、栗、齊。

平陽郡一姓:究州。孟。

太山郡四姓:兗州。胡、周、羊、鮑。

平昌郡一姓:兗州。管。

樂安郡七姓;青州。孫、任、商、元、薛、門、蔣。

千乘郡一:青州。倪。

臨淄郡三姓;青州。史、寧、左。

成陽郡二姓:[青州]。成、蓋。

澎(彭)城郡五姓:徐州。劉、曹、袁、引、受。

沛郡三姓:徐州。朱、張、周。

瑯琊郡六姓:沂州。王、顏、諸葛、惠、苻、徐。

蘭陵郡一姓:徐州。蕭。

下邳郡四姓:泗州。陳、邵、谷、囝(待查)(國)。

東莞郡四姓:海州。咸、關(guān)、竹、刀。

廣陽(陵)郡三姓:揚州。戴、高、盛。

長城郡一姓:湖州。錢。

會稽郡七姓:越州。虞、孔、賀、榮、盛、鐘、離。

吳郡四姓:蘇州。朱、張、顧、陸。

吳興郡七姓:湖州。姚、明、丘、鈕、聞、施、沈。

徐(余)康(杭)郡三姓:杭州。金、褚、花。

鹽官郡三姓:杭州。岑、鄔、戚。

丹陽郡四姓:潤州。紀(jì)、甘、許、左。

東陽郡五姓:婺州。茢、姚、習(xí)、黃、留、難。

臨??に男眨号_州。屈、譚、譚、弋。

松陽郡四姓:括州。黃、瀨、曲、豆。

潯陽郡二姓:江州。陶、翟。

豫章郡五姓:洪州。熊、羅、章、雷、湛。

武陵郡二姓:[朗]州。供、仵。

長沙郡四姓:潭州。劉、茹、曾、秦。

武都郡一姓:果州。乘(待查)(冉)。

南安郡五姓:泉州。黃、林、單、仇、盛。

以前太史因堯置九州,今為八千(十)五郡,合三百九十八姓。今貞觀八年五月十月壬辰,自今已后,明加禁限,前件郡姓出處,許其通婚媾。結(jié)婚之始,非舊委怠必須精加研究,知其囊譜相承不虛,然可為疋。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雜姓,非史籍所載,雖預(yù)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雜,或從賤入良,營門雜戶慕容商賈之類,雖有譜亦不通。或有犯者,則除籍。

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許國公士廉等奉敕令臣下等定天下氏族,若不別條舉,恐無所憑,準(zhǔn)令詳事訖。件錄如前,敕旨依奏。

大蕃歲次丙辰后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魯國唐氏苾萏(艸芻蒭)悟真記。

P.3191《郡望姓望》

(前缺)

□□,□□,李、睦。

□□,□□□,江、勃、葛。

魏州,魏郡,申、暴、柏、暢、萇。

懷州,河內(nèi)郡,宋、向、車、常、尋、茍、司馬、淳于。

衛(wèi)州,黎陽郡,璩、桑、衛(wèi)、柘。

第六[河南道]二十八郡

洛州,河南郡,賀、褚、穆、祝、藺、丘、竇、南宮、獨孤。

齊州,濟陰郡,四姓:苗、董、卞、郁。

許州,潁川郡,八姓:陳、韓、鐘、茍、于、許、庫、鮮于。

鄭州,滎陽郡,四姓:鄭、毛、潘、陽。

汴州,陳留郡,五姓:阮、謝、虞、蔡、何。

滑州,東平(白馬)郡,三姓:費、成公、上官。

宋(亳)州,譙國郡,九姓:戴、李、石、醮、曹、安、桓、龐、夏。

徐州,彭山(城)郡,三姓:焉、張、宋。

[徐州],沛國郡,三姓:周、張、朱。

[徐州],蘭陵郡,□姓。

沂州,瑯邪郡,六姓:王、顏、惠、暢、乾、苻。

泗州,下邳郡,三姓:陳、祁、谷。

□□,□□□,□□:盛、關(guān)、何、公孫。

□□(淮南)道一郡

(揚州,廣陵郡,三姓:)戴、高、盛。

(后缺)

S.586l《姓氏書》

(前缺)

海州東菀郡,□□

第七淮南道

揚州廣陵郡,□□

第八江南道

越州會稽郡,七[姓]:

湖州二姓,長城郡

洪州豫章郡,五姓:能

潭州長砂(沙)郡,五姓:劉

泉州南安郡,七姓:黃

蚌(待查)州武陽郡?!跣眨?br />
鄂州江夏郡,三姓:

第九劍南道(后缺)

果州武都郡,二姓:

益州蜀郡,二姓:

太史因堯置九州,今分

□□□五月十日,□

定偶,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

并非史籍所載,或恐

戶,商價(賈)之類。上柱國

甫等奏,敕令

各別為條舉,□

聽進(jìn)。

宋姓三望

  京兆郡宋,河內(nèi)郡宋,廣平[郡宋]。

陽姓二(三)望

中山郡陽,滎陽郡陽,河□[郡陽]。

車姓二望

河內(nèi)郡車,魯國郡車。

賈姓三望

河?xùn)|郡賈,平陽郡賈,武□(威) [郡賈]。

□□□望

(后缺)

P.3421《氏族志殘卷》

(前缺)

于段,

意之子,顓頊

□氏,承帝嚳之苗裔,文王之[后]。

□氏,承帝顓頊之苗裔,夏禹后。

□氏。

□氏。

始平郡出四姓,雍州:馮、龐、宣、陰。

馮氏,承姬姓周文王裔,畢公高之后。

龐氏,承帝之苗裔,若□之胤緒,楚王子龐之后。

陰氏,承帝嚳之苗裔,商武丁封為陰氏,遂有陰氏興焉。

宣氏。

扶風(fēng)郡出六姓,歧州:馬、竇、班、輔、曾、惠。

馬氏,承顓頊之苗裔,緒P.益之后。

竇氏,承顓頊之苗裔,夏禹之胤。

班氏,承后稷之苗裔,周文王之胤。

輔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裔,武王之胤。

曾氏,承周成(文)王之苗裔,曾之胤緒,曾P.禽之后。

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裔],魯周公旦之胤緒,魯P.禽之別族,柳下惠之后。

新平郡出一姓,幽(邠)州:古。

古氏,承帝顓頊之苗裔,□□之胤。

(后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