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十·藝文志金石◇寧國府志藝文志

寧國府志 作者:清·洪亮吉


金石



蝌蚪文半段碑在太平縣三峰庵下橫眠山腰,今尚可拓,模糊漫漶,僅

識股腳而已。
田半文彝

在涇縣貢生吳鳴球家。 彝高三寸四分,徑四寸三分,重二斤十二兩,容一升有

半。腹有三

文曰:“田文”或即鑄彝者之姓名。腹下銘四行,凡二十字,其十六全用子鐘銘,而首

四字不可復(fù)辨,但知其為重文爾。銘用陽識,固非三代之器,而潔秀瑩沏,殆千年以上物。


按:《考古圖》有“小子師簋”,其小子二字連而為,其文正與此同。呂大臨曰:“小

子師或

官名”。今以此彝證,則小子文殊不成語,竊疑呂說,未必然也?!督鹗拟n》


以上二條,

不詳何代,列之于首,以存古跡。
孫吳赤烏三年碑殘字安吳城,在涇縣

大藍(lán)山南,《晉書》太康二

年置?!端?jīng)注》太康元年分宛陵置?!端螘芳啊鹅旱轮尽肪銋侵?。乾隆三年于其故址掘

得古

碑,字多磨滅而“赤烏三年”字跡猶可辨?!肚「尽?br> 晉遺

教經(jīng)不全石在涇縣平園民家。相傳

得之水中,嘗取而視之,似匯帖中所刻者,不知何本也?!稕艽ń鹗洝?br> 唐獨(dú)孤霖《題疊嶂樓壁》
高璩《敬亭山梓府君廟題名》
李太白、司空圖《

題梓府君廟詩》

陳簡甫《開元以來良吏記》記《藝文》內(nèi)

鄭薰《祭敬亭山文》碑陰載杜宣猷文

張延嗣《重修敬亭廟記》

崔龜從《梓府君神祠記》

按:記言吳越之俗鬼,民之有病者不謁醫(yī)而禱神。余懼邑人聞余感夢之事而為巫覡所張大

,遂悉記其事與祝神之文,刊之于石,欲以權(quán)道化黎氓云云。然其所記前后兩夢極荒怪幻惑

,適足以煽妖巫之焰而益吳俗之迷,較之西門豹之投巫,不可同年語矣!文亦近小說家言,

且已載《縣志》,故不錄。
劉仲約《新修梓府君廟記》大中二年


國裴休《建新興寺碑》,盧肇書在縣北敬亭山,大中二年
《巖

授禪定寺通公碑》

裴休《新興寺新條流敕》

裴休《新興等經(jīng)閣帖》

白龍寺經(jīng)幢在水陽鎮(zhèn),開成元年。按:此幢現(xiàn)存水陽東岸南禪寺前。
石中丞廟斷碑廟在子城南

。石中丞仲覽,宣州人。
魯府廟碑在宣城縣南六十里,廟有斷

碑,載

武德六年,知巖以宣城降。
沖妙觀斷碑在宣城縣東二十里,會

昌中立。

徐善《新興寺羅漢碑》

崔龜從《福田寺經(jīng)藏記》大歷中

崔巨《薛公去思頌》

韓熙載《筑新城碑》記載文內(nèi),碑陰林仁肇文。

李后主《送二王詩》

徐知證墓碑在宣城縣西四十里

朱《重修宣城縣廨宇記》

孟拱辰《開元寺大殿記》

孟拱辰《東禪院法華經(jīng)記》

僧浩澄《新興寺藏記》天二年。已上并在宣城縣界。

韋《南陵修大農(nóng)陂記》記《藝文》內(nèi)

薛文美《涇縣廳記》保大十一年,記《藝文》內(nèi)。

唐宣宗《水西寺碑》

徐鉉《孔子廟記》保大五年,記《藝文》內(nèi)。
《東峰亭記序》涇縣西二里,唐永泰中,季廣琛將兵討石埭

寇告捷賦詩,劉太真為之序。今石刻存焉。
權(quán)載之《宣州響山新亭新營記》元和二年,記《藝文》內(nèi)

。
《賀蘭夫人墓志》《集古錄》云,唐陸贄撰并書碑,以正元七年立

。
《宣城志》郡守趙希遠(yuǎn)序,李兼編

。
《宣城詩》唐人已前詩篇,失編集人姓氏。
以上三十五條

,見王象之《地輿紀(jì)勝》。代遠(yuǎn)年湮

,碑碣不可復(fù)見,然篇帙往往見于載籍。且所載事跡姓名亦有足資考證者,故備錄之于篇。


李白《汪倫題名》天寶十五載三月,在涇縣大藍(lán)山放歌臺畔。今尚存

。
天寶摩崖碑在涇縣石礱洪

頭山,可辨者七十余字。巍巍法宇,圣德靈奇。天仙作樂,神人護(hù)持。猗與居士,博

大能洽

。跡晦巖泉,情存佛法。挾黃鶴仙,帶白龍水。清凈妙地,靈寶至理。唐天寶十四載癸巳四

月壬申朔二十八日己亥刻石?!肚「尽?br> 云根
按:

《乾隆府志》:郡西一峰之巔,有怪石如枯

橛。李太白題“云根”于上,至今可摹。然《二樓記略》佟太守求之,已不可得已。
荀茂碑

在太平弦歌鄉(xiāng)金氏宅東,石已斷。唐太和辛亥,茂年五十一,宰撫州南城,

會修瓊仙墓。乾

符二年七夕,夜步月娘溪之濱,忽白氣如練,縈紆其身,恍惚乘霎度婆

溪,東山之阿,引

飲醴泉。次早見煙子亭頹然翼于井上,甘泉雙涌,異香逼人,竟托跡茲山居焉。事出非常,

敬鏤志之。時年九十有五,五松老人貞父荀茂識。
袁石石

不存,詩另載。涇之水西東峰亭

,有唐中丞袁招討江淮與劉太真等賦詩刻石。后裴丹至水西,于荊棘中得斷碑,色黧狀



,中有“袁”二字,因名袁石。周紫芝詩:“如何一百八十載,只有袁字宛然。”《二樓記略

》。
此即王象之所載《東峰亭記序》也。按蔣穎叔跋云:右涇令陳夫中裕以涇邑

之古石刻見寄,其“袁”二字,蓋唐大歷元年袁所書,而南唐保大五年徐延祚所獲也。

是時知縣駕部郎

中吳光輔為之詩,其注略云:永泰中,自御史中丞為招討副元帥,駐旆于東峰亭。會石埭

報捷,與群公賦詩紀(jì)之,又于座上各賦一物,缺峰亭賦詩破賊在大歷

元年五月,而裴丹序言

七月,非也。吳光輔詩注云,永泰初為招討,亦與太真詩序不合。蓋裴丹、吳光輔皆不



紀(jì)勝詩,但以傳聞言之,故皆疏略,而今也余獨(dú)得之以考正焉。惜其泯滅,因?yàn)辁绞跃闷?br>
傳云。熙寧二年已酉歲秋八月朔晉陵蔣之奇跋。細(xì)玩跋意,是穎叔曾得全碑而為之重刻者,

則當(dāng)時自有全刻流傳,而象之亦曾見之,故云刻石存耳。
《施昭墓志銘》

《施昭墓志銘》漫漶不清,缺字甚多,無法斷句。嘉慶四年,涇人趙杞治

圃得之。銘石如粉糜,出土?xí)r為無知者以手按視,遂多模糊,今就拓本摹出之,惜其終泯

滅也。
唐故處士缺二字施府君墓志銘序。府君諱昭字昭,吳興人

也。曾祖獻(xiàn)大父言厥考一字模糊皆

不徇缺一字祿浪跡自怡善缺一字風(fēng)規(guī)未嘗隕德是以

逐勝避地就土樂業(yè)乃缺二字涇川君之昆季

有四而君嗣其嫡缺一字因天寶喪亂遂羽缺一字分缺一字花缺五字離散君守道自適而儀范缺十

字積財能散義缺三字禮不越俗信缺一字于人

缺八字君夫人潁川江氏婦德貞摻缺四字禮適施君

有一子一女男字清河孤標(biāo)缺二字稟性溫厚缺六字也

竭力侍省嘗無慍容膝下缺十字人先君而故

已五稔缺一字心喪之憂始缺七字君以元和四年夏五

月缺十二字藥石不救于膏肓災(zāi)祟乃缺一字

于骨缺二字天不佑殲缺一字淑人以其年秋七月十九

日終于涇之缺二字春秋七十有三號天叩地

泣血無訴鳴呼光陰不缺三字倏忽缺二字薤露夜壑缺二字平生風(fēng)流一旦已矣然缺三字幽明路殊

舉厝缺三字兆將備龜筮缺二字窀穸乃缺

一字絳引車哀缺一字即壙以其年冬十二月一日歲在

缺一字丑缺五字窆君于故夫人之墳東禮也原墅缺三字載夫人之志焉雖非缺三字若同穴亦恐缺

四字將來見聞乃樹石為文以缺字其墓也銘曰荒墳峨峨缺

二字匪他夫妻并穴瘞此南陂颯颯缺一

字松綿綿女蘿日月其逝恐易山河志于貞石缺一字贊哀歌原郡缺二字纂文
宋林淳磨崖石刻在觀

音巖左。琴高巖篆文大字乾道癸巳,三山林淳篆,蔣之奇磨崖石

刻。在涇邑琴溪觀音巖,原刻

左行,須從末行讀起:“未至涇川十里余,嶄然崖石翠凌虛。自慚不是神仙骨,空羨

琴高控鯉

魚?!蔽鯇幎臧嗽?,晉陵蔣之奇過此題絕句云。時與宣城萬擬、吳興劉誼同自水西入巖礱



此,觀杜偉缺二字之刻與武平一、邢巨之詩而去,刊石楊應(yīng)之。
隱雨巖摩崖石刻在琴溪丹洞

右。予自宣城來游涇邑,遂同權(quán)令晁端本本之、尉劉誼公曼、進(jìn)士梅及中、晁端

佐、管道、

王緯至此,各賦詩而去。大宋熙寧三年九月三日,當(dāng)涂郭祥正題。
隱雨巖刻詩在丹洞左?!笆?br>
路紛紛陷阱侵,拂衣來此遨云林。丹砂已熟黃金鼎,溪水猶傳白玉琴。鯉駕即時超物表,藥

滓隨手變崖陰。后來客子多遷謫,想對高風(fēng)愧恨深”。郭祥正功父詩,楊應(yīng)之刊。
琴高巖摩崖

碑在觀音巖左,原刻左行,從末行讀起。趙經(jīng)臣、郭廷俊、李晏

辛卯乙巳日游巖礱,從琴溪

尋勝至此。因以小酌,晚宿白塔,翌早還邑。胡覿繼下缺,凌天均同下缺。楊應(yīng)之刊。
晁端

本摩崖石刻在觀音巖右。蕪湖簿權(quán)涇邑事晁端本,涇尉劉誼,進(jìn)

士王缺一字、晁端佐,熙寧

庚戌九月初七日同游賦詩而去。
三天洞磨崖題名按:田來、蘇遂

游三洞愛其缺一字奇,良

久而去。桐盧包廓叔度、維揚(yáng)王仲說巖翁,熙寧庚戌九月晦日,何子溫石刻???br>
蔣之奇詩后

,何子溫游此,下小字二行云熙寧八年二月十七日自水西至此,刊

字楊應(yīng)之。
蘇東坡觀自在

菩薩如意陀羅尼石刻在郡北門外十里廣教寺塔顛,塔經(jīng)火毀,石亦腐,

不可拓。僅向收藏家借

得一閱,今錄書刻月日,摹勒姓名于右。元豐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責(zé)授黃州團(tuán)練

副使眉缺一

字蘇軾,書以贈宣城廣教模上人。紹圣四年五月朔,宛陵郡人汪遵昱施財上石,乾

明寺楞巖

講院行者徐義謹(jǐn)勸摹刊。
琴高巖磨崖石刻在觀音巖左,可識

者一百三十六字,殘缺四十余。古宣缺

四字郎賜緋魚袋劉誼缺二字運(yùn)使陳侯敦夫朝奉郎缺六字

六年矣時蔣公直鈞缺一字閣制缺三字

淮缺三字咸寧住琴高軒僧日照謂前日之缺三字吳師

禮缺一字檄郡城缺一字住持巖礱缺一字僧

大師可名時涇令丁維考試缺三字進(jìn)士梅及中懷遠(yuǎn)汪鐘缺二字

汪凈缺二字新池州建德尉王彥

至前祈缺一字尉缺三字題實(shí)八月十九日同游旌德令

馬涇尉缺二字于三茅山明年復(fù)官游黃山

缺一字過琴高巖石時元豐四年余以江西常平上書待罪六年下缺


《奉議郎施縝墓志銘》在施祠,剝裂不全,今摹得五六,而借

抄本校讎,以成全璧。然
李推官琮頭銜及摹刻人姓名已不可得矣。君諱縝,字德玉。其先鄆州須城人,遠(yuǎn)

祖徙宣城,

今已六世矣。曾祖諱從德,不仕。祖諱渙,累贈尚書、邢部侍郎。父元長,歷任至兵部郎中

,累贈正議大夫。前母夫人何氏,以封為廬江郡太君。母夫人刁氏,以封為譙國郡太君。治

平二年,南郊君以父奏補(bǔ)太廟齋郎,調(diào)衢州龍游縣主簿。未及考,丁兵部憂。服除,調(diào)宿州

蘄縣主簿。至未久,州與使者共愛君材,薦以為本州司法參軍。任滿用薦者復(fù)移蘄縣,政事

修舉,無盜賊犯境。以薦者改宣德郎知徐州彭城縣,未赴,丁譙國夫人憂。服除,知樞密院

。林公以重法缺二字薦君,因授知鄆州壽張縣,改通直郎。君以梁山

缺一字受數(shù)州積水,每

歲夏秋霖潦泛濫,民田被害,在鄆為甚。故為民經(jīng)畫,申借官糧,募食力戶,筑長堤四十余

里,分置斗門,有蓄有泄,以備旱澇。田蒙利者八百余頃,稅增復(fù)者一萬五千余數(shù)。后為令

者因不悅君,不繼治完。后數(shù)年大水嚙堤,民田復(fù)墊,鄆人至今于君有去思焉。授永州通判

,未行改簽書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判官,加奉議郎云騎尉,賜緋銀魚袋,兵部知鎮(zhèn)南。為政樂易,故

父老多喜君。至君好讀書,篤信義,善與人游。晚好養(yǎng)生談性,每接老禪宿德,引論妙明,

終日不倦。琮蒙兵部知愛甚篤,故與君兄弟通家相熟。予常愛兵部氣嚴(yán)語直,居官不茍,毅

然有不可屈之色。然順物循理,未嘗不存恕,而君之為政,多似父譙國,視族人有愛,御左

右有恩,上下和敬,無有間
言,而君之于家多似毋。紹圣二年明堂予在戶部,與今翰林學(xué)士承旨蔡公奏,委君起江淮錢

二百余萬貫,君不半年皆運(yùn)至都下。次年今戶部尚書吳公亦奏,委君起新錢二百余萬貫,君

以王事不敢辭,盛夏冒暑,令福求侍行。至九江,一日語福求曰:“生死人之常,吾素學(xué)佛

,止欲了此事。年已六十有九,今日與汝訣別?!毖杂櫼阅恳曌蟊郏季妙ǘ?,無一語及

家事,時六月十一日也。初娶程氏,封武昌縣君。繼娶華氏,封平原縣君。子男二人,巖求

、福求皆舉進(jìn)士。巖求先君卒,女二人,一早卒,一歸承奉郎熊。孫男

三人,女一人皆幼。知饒州承議郎君之弟結(jié),令福求持君行狀求予為銘。以琮為知君者,卜

以紹圣四年十一月初四日葬君于仁義鄉(xiāng)響山之原。因序而銘之,銘曰:材知其可以為,命知

其不可。生知其

可以養(yǎng),數(shù)知其不可移。孝知其可以慕,故行而有所依,事知其無以窮,故語而不及遺。住

知其無可奈何,去知其本無所虧。藏君萬年,昭此銘詩。
大觀石刻

在涇縣寶勝寺塔上,凡

數(shù)十方嵌塔內(nèi)外。塔無梯級,不可登,所得凡七刻,皆記當(dāng)時男女捐財祈福語。俱詳縣志

。
政和五年石刻在寶勝寺前,文詳縣志。
故宣奉大夫顯謨閣待制贈少保汪公神道碑

檢校少傅缺一字信軍節(jié)度使知宣州軍缺一字事兼缺五字田使缺二字郡開國公,食邑五千二百

戶,食實(shí)封二千一百戶汪伯彥題。顯謨閣學(xué)士左中大夫提舉江州,缺一字

平缺四字開國伯,食邑缺一字百戶,賜紫金魚
袋,汪缺右朝散大夫新改差知臺缺三字兼管

缺一字勸農(nóng)缺一字賜紫金魚袋吳缺二字書。

公諱,字仲容,姓汪氏。惟汪氏世次綿遠(yuǎn),古有汪岡氏者,當(dāng)三代時國于封禺之山,其人

皆魁

梧壽考缺三字所謂汪氏之龍魚是也。或曰汪姬姓也,缺二字公支子,食采于汪,因氏焉。故

哀公十一年,童汪死齊師之難,為孔子所褒。自漢訖陳,漫不見史。隋、唐之際,始班班

有人,曰華,曰缺一字率以武缺一字而其系皆本黟歙

。公宣城新建里人也。宣城于黟歙為近,

豈其族蕃大,歲久而遷耶?公曾祖文戩,祖元亨,父袞,皆未嘗出仕。袞以公故,贈朝請大

夫,然不缺一字于黟歙何別也。暴秦絕學(xué),六經(jīng)無全書。至漢諸儒各

以顓門相傳,授然泥于

缺一字故后世疑焉。宋興百余年,王文公安石以經(jīng)術(shù)輔天子,于是學(xué)者滿天下,

非王氏不宗

,方諏釋之初,公實(shí)與其議,又首傳其說。故命世則為缺二字立朝則

為名缺一字居官則為循

吏。非師友淵源缺一字所缺五字乎公缺二字

嗜讀書缺六字未知經(jīng)缺一字時已能專意義學(xué)

,手

筆口誦,晝談夜思。聞吳興胡瑗有文名,缺一字易書以往,得其所學(xué)

。既從王氏游,遂于缺

二字無不通會缺四字增弟子員求人可為諸生缺二字者以公與李圖南分錄缺一字事人莫不榮之,

于是天子聞公名,書于屏間,有用公之意。而神宗棄天下矣!公年四十余,始以元豐八年登

進(jìn)士,調(diào)舒州懷縣主簿。丁內(nèi)艱,服除,調(diào)缺一字州司理參軍。時太守

興學(xué),聞公至喜曰:“為

諸生得師矣!”繇是方缺二字千里間學(xué)者趨之缺一字

公缺四字師法,薦者交章,遷瀛州防御推官

,知歙州黟縣。專以靜治教,條皆可師,若斥偽卷,以民欺。筑缺一字堤以除水害,至今

為邑人所紀(jì)。召為太學(xué)正,改宣缺一字郎缺八字京

師得簽書奉國軍節(jié)度判官,還朝授太常寺

主簿。屬徽宗親政事,選用人缺二字公秘書丞以朝奉郎充諸王府缺三字國子司業(yè)缺二字封皇

子為王詔缺一字端亮耿直,有文學(xué)政事之人,為王府屬公以應(yīng)選兼記

室。尋對便殿,賜緋衣

銀魚。大觀二年遷國子祭酒,兼定王嘉王翊善缺四字書舍人缺

二字朝議大夫缺二字大司成缺

,宰相未知缺五字右史侍旁,徽宗顧公曰:“汪可也。”未幾以議學(xué)制

不合,除顯謨閣待制,

知婺州。缺十三字潁昌府推行錢幣,如詔旨進(jìn)中奉大夫,移陳州。明

年移壽州,未幾又移應(yīng)

天府。缺二字曰:“吾可以歸矣?!奔纯拐氯比痔崤e

西京缺三字福宮,舟行及盱眙,遂請老。未受

命而卒,春秋七十有五,積官至通議大夫,詔贈宣奉大夫,官其四孫,從優(yōu)數(shù)也。公行與學(xué)

稱,為時所尊。平居退然,與物無競。至辨論經(jīng)義,則毅然以身任之,故自布衣錄天子學(xué)事

,

及為博士司業(yè),以至任大司成之官。官以儒名者幾三十年。朝廷法度更張,公未常不與缺一

字諸儒確,公援古誼而言從容折衷,聞?wù)吣粎挿?。故紹圣中

,修學(xué)制則為編類官。崇寧

中置講議司缺一字禮局則為檢討缺二字官缺

二字侍臣又必缺三字之缺一字其言涉規(guī)戒者

,天

子未嘗不改容而聽焉。公亦自謂得圣人指歸,所至喜為人持論,方吏州縣缺一字

使者或受業(yè)

焉。歲晚為州將,時詣學(xué)宮為諸生講說,至忘食飲,雖老不衰。為記室時,妃嬪有以王書句

讀屬者,公辭非其職,不聽,及出守將,行又請公釋其音。遣中貴人餉物甚厚,公一不受,

人方知公名聞禁中。公雖喜談經(jīng),而言語妙,天下少從,有司試必處其缺一字至奏賦。崇

寧中又為天子缺三字掌缺一字制溫厚閎深一篇,出入爭

誦之。缺二字非其缺一字不自以為能也,

遇人無貴賤長幼,一本于誠。居家未嘗問有無,缺一字臨州郡稍廩之

入率取其薄,而痛裁其贏。然親舊恃公為生者至不可勝數(shù),所著書有《詩書解義》缺六字十四卷,缺四字三十篇,《詔誥》三卷,

缺二字一卷,《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按:此下尚有文一段,內(nèi)紹興

九年,及公子伯虎以書二語尚有意

義可推。余惟汝言汝文四字可辨,約是之孫已購本補(bǔ)輯。謹(jǐn)俟后之君子。
水西

塔紹興石刻

宣州涇縣坊郭宣缺三字佛弟子梅權(quán)與妻葉氏,男彥卿、彥啟,闔家眷

等舍錢三十貫文足入水

西山。缺三字建造寶塔第一層一面,以成勝事者,伏愿此功此德,用

仰答于四恩,若宗若親

,冀潛消于八難。綏我眉壽,垂裕后昆。咸義命之方,無替箕裘之業(yè)。

謹(jǐn)刊于石,以

永無窮。辛巳紹興三十二年三月十四日記。
白龍?zhí)赌ρ略娫陟旱馒D山

顛。鳧山蜿如龍,東行二

里許,至潭處忽突怒,崢嶸插入潭底。巖壁瘦削,下臨無際,有逕容趾足,二分垂外。上刻

“白龍?zhí)丁比?,大四尺余,旁鐫宋丞相劉義溫書。
嘉定井欄在宣城

魚嘴茶庵,上刻嘉定元

年四字。
杜范敕石刻在寧國府二門外。敕杜范

:朕念四郊之多壘,孰能十里而折沖。肆命相

臣,肇開督府。聯(lián)合吳蜀,表里江淮。欲脈絡(luò)相為貫通,庶臂指易于運(yùn)掉。然賴將壇之戮力

,并須制閫之協(xié)心。上而帥守監(jiān)司,下而兵民總首。其思國恥,毋徇己私。各攄智勇之長,

同赴功名之會。率循統(tǒng)紀(jì),勿立町畦。毋巽懦以偷生,毋疾以交惡。

葉濟(jì)國事,用拯民

艱。故茲示論,想宜知悉。夏熱,汝比好否,遣書指不多及。二十六敕杜范。


炎子摩崖碑在

琴高山洞中。琴高先生下缺皇宋寶丙辰仲秋,下缺里人玉塘程炎子立。
元程栗蘇公《修學(xué)記》

延七年,在涇縣學(xué)宮西廡,文詳《縣志》。
涇縣尹蘇公政績碑

在涇縣學(xué)中,記載文內(nèi)。翰林

學(xué)士承旨榮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書。國子博士承事郎

缺篆額。亞中大夫?qū)巼房偣?br>
府達(dá)魯花赤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蒙古字立石。至治二年,歲在壬戌仲春吉日

,涇縣儒學(xué)教諭梅震記

。儒職吳景山、吳陽鳳、徐仁元、施得道、趙良杲、汪文潤、劉慶云、左斗南、俞天瑞、程

衡孫、沈純佑、姚篤、賀及翁、趙友龍、元禮,姓氏模糊邑士王應(yīng)巖、唐景文、李友聞、

王受祖、胡允武、曹起濱、高德勝、鄭崧壽,建康路南軒書院山長汪霆聲,寧國路醫(yī)學(xué)錄左

繼,一字模糊寶勝禪寺住持圓宗禪師,義泉明德通玄弘道法師,宣陽

觀領(lǐng)眾焚修谷應(yīng)聲等建


按:佟青士《二樓記略》,涇邑泮池久湮,夜嘗有光,見者疑是寶氣發(fā)之,乃是刻也。

亦足

見文人翰墨勝于青萍結(jié)綠云。
政績碑陰文二則禮備于器,器備于人。茍

非其人,器必與俱,宗

廟之禮,宜君子為究心焉。吾學(xué)興復(fù)以來,其間類多草創(chuàng)。至蘇公始討論而潤色之,凡丁祭

儀具,昔溝木而青黃者,今冶銅而陳設(shè)之。且令執(zhí)事者相沿而交革之,公之心古矣。語曰: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謹(jǐn)件而列之于石。并蓋二十六合,簋并蓋二十六合,豆并蓋五十合

,坫二十五面,爵三十一只,象尊二只,犧尊二只,山尊二只,壺尊二只,大尊二只,著尊

二只,一件,洗一件,龍勺六柄,香爐二十一個,右祭器并蓋總?cè)僖患?,各有款識,幸

毋慢藏,責(zé)有所歸者。至治壬戌年仲春吉日涇令掾梅震志。
為政非難,知其要為難;治

民非

難,得其心為難。然非知政之要,則又安能得民之心矣乎!予往涇邑,睹其儒醫(yī)之學(xué),與夫



稷風(fēng)雷之壇,鰥寡孤獨(dú)之居,皆煥然其新,井然有條。隆碑豐碣,鐫勒原委,愚于是知涇尹

蘇君之政為能知其要矣。蓋觀其篤意于儒,則知君之存心于人材。觀其致力于醫(yī),則知君之

垂情于民瘼。觀其崇社稷風(fēng)雷之祀,則君之急農(nóng)事可見。觀其隆鰥寡孤獨(dú)之養(yǎng),則君之惠



民,可知舉網(wǎng)之綱,挈裘之領(lǐng),目張而毛理,有不俟乎言矣。君秩既滿,郡侯推焉,部使薦

焉,將去涇而遷焉。涇之民著其嘉績,播之聲律,欲以壽于金石,以致其去后之思。噫!何

君之得民心如此乎?亦以其為政知要而然乎!予讀涇民之文,深嘉蘇君之為政,而又深嘆凡

為政者之不能盡蘇君也。故書其文之后,以致吾意云。至治辛酉嘉平月望新安程桌跋,齋長

缺元禮書。
楊剛中《涇縣新學(xué)記》元統(tǒng)元年,
在學(xué)宮西廡,文詳縣志。
廉訪司題名碑在府二門

內(nèi)西首,記載文內(nèi)。通奉大夫江東建康道肅政

廉訪使王士熙撰,大中大夫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使卜顏帖睦兒書,并篆額。
按:王士熙、

卜顏帖

睦兒之為使,在元文宗時,而碑具詳一代廉訪使、副使簽事名姓。蓋立石元統(tǒng)中,而后人續(xù)

增者。
廣法寺鐘銘在宣城象林山。元興賢鄉(xiāng)汪太寧鑄,元貞

元年題銘,文系四六未錄。
郭雷煥《

明倫堂記》至正元年,在程桌《修學(xué)記》碑,陰文詳縣志。
《重建重興寺記》承直郎寧國路太平

縣達(dá)魯花赤兼勸農(nóng)事納速刺丁撰文,奉訓(xùn)大夫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經(jīng)歷吳伯都拉篆額,嘉

議大夫禮部尚書汪澤民書。太平縣治黃山踞其西南,摩云戛日之標(biāo),朝嵐夕霏之態(tài),黛景金

光,丹碧之氣,綿數(shù)百里,蜿蜒盛積,潴為靈泉,缺二字結(jié)為奇峰,

怪石延亙?yōu)橹貙瑥?fù)嶺

蟠屈為臂,橫股直支屬騰拿,脈絡(luò)連注。金仙有祠,佛子有宮,靡不選幽據(jù)勝,基布蜂列。

重興寺者徵圖志。距縣北三里,其初即碧云庵也。初僧智仁主之,興廢薦更,智仁身先服勞

。排菅,始有厥居。宋紹興十五年賜名“重興”,從

僧智仁請也?;试煲粎^(qū)宇,當(dāng)至

元十五年戊寅僧悟真來主寺事,既為權(quán)輿,因名其地為碧云山,示不忘本也。

是而后守者

非其人,金谷蕩散,田疆,舟壑負(fù)藏至無用,蔽風(fēng)雨

以食。緇眾引去,鐘魚不鳴。至順

間,僧道成具訟白縣庭下,由是得理,悉歸其資。業(yè)暨成之,徒嗣守之,隳敗鐘梵荊棘,



宇日就傾圮,漫不可支。邑著姓孫裕翁司丞等發(fā)慈悲,想集諸山之眾,相與謀曰:物之具廢

興通塞,抑常理循環(huán),然而興舊起廢,必假之人力,庶克攸濟(jì)。故自昕昏之勤,拮據(jù)磣

寒之勞,一旦至于空山金碧蓬場天宮,其廢興之道,顧力行何如耳。于是僉議前往興國寺,

僧悟乘道行俗緣,遠(yuǎn)邇交孚,請屈以致崇奉香火。然乘之來也

缺一字于窗,蒲盧產(chǎn)于室

,公私掃地,赤立殆無以厝手,不亦難乎?居數(shù)月,斬林出虛,發(fā)石碧,法堂靚深,缺三

字峙,齋庾序列。魚螺鐃鼓之編,種種畢具,然猶未也,卓志益堅,慧力攝施。

縣耆宿程君

萬石嘉其誠,缺三字之請,門闥載完,禮神之祠,棲客之舍,嚴(yán)嚴(yán)翼

翼,區(qū)盧一新,其規(guī)制

視昔始宏且備。梵唄瑯缺三字煙亦既美矣,矧佛之

道,無明無晦,無去無來,無興無廢,

得人而行即堅固,法云行于山,雨流缺三字。固有不待召而自奮勵者

,不可誣也。今寺之顛

末,昔也廢而今也興,昔也晦而今也明,師來之缺三字初基成,此道

場其愿力所就,可傳不

朽,后之缺一字是席者知創(chuàng)之難,而成之不易,維承孔式,有

缺三字振大雄氏之道于無窮見

稱,法中龍象顧不偉歟!余忝邑長師,來請記于石,以畀后人夫見缺三字寺吾游也,又嘉師

乘之志,因樂為之書。至正十一年歲在辛卯蠟月吉日,當(dāng)代住持僧悟乘立石。


德寺銅鐘銘在

郡城景德寺大殿。銘系八分,甲午系至正十五年,寺即古開元寺,而銘言金陵大寧寺,未詳

。金陵穹無極主大寧寺繕修既完,化諸檀越作大鐘。后罹災(zāi)變,山門藏殿鐘樓悉

毀,而鐘亦

廢。方復(fù)范銅鑄之,朝夕扣擊,以宣其聲。使夫人天幽冥異類,由音聞以悟自性也。寶勝住

山宗泐為之銘,曰:櫟山之阿,佛宮位焉。由唐歷宋,中更變遷。今誰振之,惟師善導(dǎo)。爰

假爾音,用宣其教。教既克宣,其聲孔揚(yáng)。太虛無礙,洞澈十方。何耳不聞,而有覺道。妙

大定寂,若咨爾后來,宜契厥旨。作我訓(xùn)辭,以告鳧氏。至正甲午孟冬作。
按:鐘上層四

面篆

書“帝道遐昌”等十六字。中層楷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下記先于甲申歲鑄造,壬辰



元節(jié)燒毀。是年新鑄,計重一千五百余斤,并載男女僧尼姓名施舍鈔錠簪珥,末綴是銘。



質(zhì)潤明,字法瘦古,惜系陽文,宣州無妙手拓之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