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宣城縣
陵陽山,在府治前,一峰為疊嶂樓,一峰為譙樓,一峰為景德寺。郭祥正《雙溪樓詩》:“
陵陽三峰壓千里,百盡危樓勢相倚?!奔创恕!斗捷泟儆[》、《輿地紀(jì)勝》同。
山為郡之鎮(zhèn),自敬亭而南隱起為三峰,環(huán)繞縣治。西南為鰲峰,又東南曰陽坡,唐獨(dú)
孤霖謂:郡地四出皆卑,即阜為垣,郡治蓋據(jù)此山之岡麓?!洞笄逡唤y(tǒng)志》、明
《宣城縣志》同
按:陵陽山以陵陽子明所居得名,據(jù)唐、宋以來地志,皆在今太平縣,此山偶與同名,始見
祝穆《方輿勝覽》。蓋亦東泰山、少華山之類,以名勝而同名也,今分列二縣下,以防牽混
。
敬亭山,在宣城縣北十里,《元和郡縣志》作十二里。山有神祠,即謝
《賽雨》詩之所,其神云梓華府君,頗有靈驗(yàn)?!短接[》、《郡國志》、《
宋永初山川記》、《太平寰宇》記并同。唐以避諱,名敬亭曰昭亭?!对S九域志》
曰:宣城有昭亭山是也。高一十六丈,廣袤
一百二十里。其東北為敏應(yīng)廟,即敬亭山神也,有靈應(yīng)。觀西有廣教禪寺,有萬松亭、虎窺
泉,齊謝、唐李白、劉禹錫、司空圖各有篇詠?!都尉父尽肺鞯?br />
一峰為洪村嶺,有一峰庵?!肚「尽?br />
按:敬亭為縣之鎮(zhèn)山,今列于宣城縣城外諸山之首,其余依四境敘次之?!斗捷浖o(jì)勝》分敬
亭昭亭為二山,誤。
玉山,舊名土山,在縣東十里,高二丈三尺,袤五里,山無石礫故名。明尚書徐元太改今名
,突起拳曲,古木蔚,虬藤如斗大,中有惠照寺。《大清一
統(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碧泉山,在玉山東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按碧泉山距玉山三十里。
石馬山、華蓋山、漪塾山,俱在碧泉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牛矢嶺,在碧泉山北。同上
麻姑山,在縣東三十里,一作三十五里,高袤與敬亭山等,麻姑修道于
此飚舉,有仙壇丹灶存焉?!遁浀丶o(jì)勝》、《嘉靖府志》同
靈馬山,在麻姑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云頭山,在麻姑山南,有雙廟岡。同上
掉石嶺,在麻姑山北。同上
水東山,一名云霧山,在縣東七十里,有市有渡?!肚「尽?br />
寨山,稽亭山北?!兑唤y(tǒng)志》按:寨山有二,《一統(tǒng)志》之寨山在稽亭山北,
《乾隆府志》之寨山在稽亭南。
午山,在水東山南,有高家?guī)X、亭子嶺。乾隆府、縣志同
蔡后山,在水東山南,北有九曲嶺。同上
象鼻山、獅山、石壁山,俱在水東山東?!肚「尽?br />
雙峰山,在水東山南,二峰對峙,俗稱山,上有蛟龍?zhí)?。?br />
上。即丫山。距城八十里,陸羽《茶經(jīng)》:“橫紋茶出宣州丫山。”即此。《采訪冊》南有塘泥嶺,南通徽寧,北達(dá)蘇杭,北有大嶺接建平界。同
上
十字路山,在宣城縣東七十里。《乾隆府志》
南山,在十字路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四望山、泉岡山,俱在十字路山東北。同上
嶧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宛溪水出焉。《大清一統(tǒng)志》俗傳項(xiàng)羽兵敗垓
下,自烏江南渡路由此?!都味ㄐ侵尽?br />
城山,在嶧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石馬山,在驛山西北?!肚「尽纷鼬P回山,未詳。按:此亦與碧泉山東之石
馬山同名。
鳳形山,在石馬山東。《乾隆府志》
折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勢紆屈,至此若橫截然,下臨仙溪。
相傳奚氏女浣紗于此不返,家人索之,但見溪流清異常,以為仙去。有折山寺。乾隆府、縣志同
大勞、小勞二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大勞有洞,可容數(shù)十人?!洞笄逡唤y(tǒng)志》。按《本草經(jīng)》
有勞山韭,未知何地,今此山不種而生,且嫩美焉。《乾隆縣志》。
安山在勞山東,后潭山在安山東。并同上
玉屏山、墨斗沖、雙廟山、小坑山四山,并在城東南七十里。順治十八年奉旨禁采煤石,歷
年碑載俱存?!恫稍L冊》
象林山,城東七十里,月山城東七十里,仙殿山城東四十五里?!恫稍L冊》
稽亭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二百一十丈,袤六十里。有仙人巖、三天洞及壽昌禪院,本隋
時(shí)扶風(fēng)禪師道場?!断榉麍D經(jīng)》云縣東南有稽亭山,古仙人居處也,行客奇其幽曠,至此必
駐步稽遲,故名?!遁浀丶o(jì)勝》《元豐九域志》惟云,宣城縣有稽亭山。
按:《太平寰宇記》:三天洞東南去郡城五十里,不言洞所在山名。土人云,稽亭山與三天
洞
中尚隔陳家山。今考陳家山,蓋土俗之名,故宋、元、明輿地書及府縣志皆不錄。或又云仙
人巖、三天洞亦系二山,并屬強(qiáng)為分析。今仍據(jù)《輿地紀(jì)勝》、《九域志》列于稽亭山下而
附記于此,又《乾隆府志》于稽亭山下別有三天洞山,亦強(qiáng)分一山為二山
,今并改正。
落星山在稽亭山東,田中突起一峰,相傳星隕于此。乾隆府、縣志同
長幡嶺,在稽亭山東。同上
袍笏山,在長幡嶺東。《乾隆府志》
寨山、洞山,俱在稽亭山南,洞山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兑唤y(tǒng)志》、《乾隆府志》
馬凹山,在稽亭山東北。乾隆府、縣志同
柏枧山,在縣東南七十里,與寧國縣接境,山之陽即文脊山也。溪谷邃深,峰巖回曲,飛流
界道,跨岫為梁?!洞笄逡唤y(tǒng)志》。晉瞿硎先生隱此,古有僧以柏皮引
水入廚,故名柏枧?!肚「尽?br />
歙溪山,在柏枧山西,山半一凹名錢家壟乾隆府、縣志同萬人坑。山脊與
寧邑接壤,梅村山在柏枧山北。同上
查樹嶺,在歙溪山西北,自寧國過涇間道由此。同上
石龍山,在查樹嶺北,下有洞,龍出則雨。同上
海螺山,在石龍山東北,山形如螺,南里許為坐吉山?!肚「尽?br />
獅子山、竹山、長里岡,在歙溪山東北,山上平岡道路頗長,東有鶴馭山?!肚?br />
隆縣志》
栗木岡、獨(dú)山,在長里岡東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夾岡山,在長里岡東北十五里。同上
峻山,在夾岡山東南。同上
水西山,在夾岡山東志,下有橫溪與水東山分峙?!肚「尽?br />
桃園山,在夾岡山東五里?!肚】h志》
響山,在宣城縣南二里,下俯宛溪,有響潭。《大清一統(tǒng)志》。上有釣臺(tái)
,相傳嚴(yán)子陵嘗釣此。《乾隆府志縣》同。響山在縣南五里,李白《登響
山》
詩云:“筑土接響山,俯臨宛水湄?!睓?quán)德輿記曰:“得響山焉,兩峰對峙,蒼翠對起?!?br />
《方輿紀(jì)勝》
按:權(quán)德輿《響山新營記》云:“揭東西二亭于雙峰之上,相距二百步。碧山亙目,清流下
駛,跨以虹梁,抵茲近郊?!奔绊n文《平陽路公神道碑》云:縛作響山亭,營軍于左右。權(quán)
丞相善之,其說于響山。
夏家渡山,在響山南?!肚「尽?br />
雙羊山,在縣南五里,以山有雙石羊故名。梅圣俞詩:“風(fēng)雪雙羊路,梅花山下村。”《方輿紀(jì)勝》、《嘉定宣城志》、《大清一統(tǒng)志》并同,《乾隆府志》作三里。
柏山,在雙羊山西。乾隆府、縣志同
按:《嘉靖志》以雙羊山、柏山為一山,今從《乾隆府志》分列。
赤土岡、溪頭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北為鳳家沖?!肚「尽?br />
許村山,在溪頭山南。同上
花廟山,在許村山南。同上
黃泥岡,在溪頭山北??h志
官塘山,在黃泥岡北。同上
戚家山,在官塘北山。同上
曷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楊行密攻宣州趨曷山即此?!缎强h志》松巖山又西北曰曷山?!洞笄逡唤y(tǒng)志》
松嶺,在縣南四十里。《嘉靖府志》
按:此嶺《乾隆府志》及《宣城縣志》皆不載,今據(jù)《嘉靖志》補(bǔ)入。
巖臺(tái)山,在縣南四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五十里。巖峭壁,上有平臺(tái)
,下有石洞乳泉?!洞笄逡唤y(tǒng)志》
石嶺頭山、花田山、西山,俱在巖臺(tái)山北??h志
桐子岡,在花田山北十里。同上
曹塘山,在桐子岡北,與桐子岡相望。乾隆府、縣志同
七里岡山,在銅子岡北?!犊h志》
鵲山,在縣南六十里?!都尉父尽?、《乾隆府志》同
橫山,在縣南六十里,乃陵陽敬亭諸山發(fā)脈處。乾隆府、縣志、《一統(tǒng)志》
同
魯山,在橫山東,華陽水徑其下,又東為新田山,高坡水魯墨溪,華山大河徑繞其前?!洞笄逡唤y(tǒng)志》。魯山距城六十里,自華陽橫山分脈,土人立廟祀魯王,故名
。新田山距城五十里,由橫山東突起一山,絕頂有平臺(tái),俯瞰華陽、柏枧諸山。
《乾隆府志》
九里山,在橫山東。邑有兩九里山,一在北路。同上
千堆山,在新田山東??h志
幞頭山,在橫山南。《乾隆府志》按:幞頭山與橫山并系郡城來脈,知縣鄧性
捐俸買為官山,嚴(yán)禁采掘煤石,歷有碑記。壁田山、孔川山俱在橫山北。
同上
長山、雙牌山、石嶺頭山,俱在橫山北。乾隆府、縣志同
華陽山,在縣南七十里,跨宣、涇、寧、旌四邑之境,周數(shù)十里,高數(shù)百仞。《
大
清一統(tǒng)志》南為高峰,為梅隴嶺,為盤嶺,下有洞可容百余人,洞中有獅象石,頗稱
幽勝。稍西為金牌嶺,盤嶺、金牌二嶺之間為涇、旌間道,僅通一線,郡南一厄塞也。乾隆府、縣志同
按:盤嶺、金牌諸嶺皆華陽山支峰,《乾隆府志》別分名目列于華陽山之外,究系繁冗,今
從縣志。
高峰山,在宣城縣南八十里,華陽之南,高七百八十仞?!兑唤y(tǒng)志》
梅隴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十余里,同上。即密隴嶺。
銅山,在縣西二十里,相傳產(chǎn)銅,山有巨人跡?!恫稍L冊》
龍?zhí)渡剑c梅隴山相近。同上
象鼻山,與龍?zhí)渡浇?。《乾隆府志?br />
華蓋山、斗門山、石壁山、隆潢山,俱在華陽山西北??h志
苦竹山、鳳凰山,俱在華陽山東北。同上
松巖山,在華陽山東北,山多松,故名。乾隆府、縣志同
城山、大小墨山、洞山,俱在縣南七十里,皆華陽山支麓。洞山有洞,故名。
縣志
西長山、寨嶺、丁山,在縣西十里,高十六丈,岡勢廣袤,西南與敬亭接,以山作丁形,故
名。《嘉靖府志》
團(tuán)山,在縣西十五里,與敬亭相接。同上
按:團(tuán)山與丁山相去約二里許,中隔東清流陂之下流?!肚「尽吩婆c丁山相接,誤。
天門山,在縣西三十里,高瞻華陽諸峰,儼如門扃。乾隆府、縣志同
按:《嘉靖府志》作在城西四十五里。
大茆山、馬跡山、長嶺仙人巖,并東南六十里?!恫稍L冊》
高嶺山,在天門山東北十里。縣志
峽山、將軍山,在城西三十五里,勢皆峭拔雄峙,山絕頂有祠山行祠?!都尉父?br />
志》
行廊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袤三十余里,南面二峰對峙,環(huán)抱若行廊然,故
名。有巨人跡,白云池,梁高僧杯渡道場?!遁浀丶o(jì)勝》。山在縣西北四
十里,下臨大明湖?!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志》
石湖山,在縣西三十五里,下為桃花園。《采訪冊》
牛頭山,在行廊山西北。縣志
方山,在牛頭山西北??h志
查山,在縣北五里,昔屬查氏,查南唐大姓也,有域墓在焉。相傳為查宣公墓,舊有碑,不
存?!都尉父尽?br />
按:《乾隆府志》云:敬亭山一名查山。今考敬亭去縣十里,查山去縣五里,究系二山,今
從《嘉靖志》分列。
盤石山,即盤龍山,敬亭之東,循河而北?!肚「尽?br />
甑山,外圓而中凹如甑釜然,故名。在敬亭山東五里,由小北路為佛子嶺達(dá)水陽鎮(zhèn),由大北
路為梅子岡達(dá)黃池鎮(zhèn)。同上
峽石山,在縣北二十里,郡治之水口也。石壁嵌峻,下臨溪流,泓澄可愛,其旁即石頭浦,
此敬亭北第一支?!都尉父尽?br />
麒麟山,在敬亭山北十里。《乾隆府志》
梅子岡、高亭岡,在麒麟山北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城山,與城東南城山同名,稻堆山俱在高亭岡東北十里。同上
狼山、大山、牛頭山,在九里山西南,北為桃花園。
九里山、樂義岡,在麒麟山西。《乾隆府志》
佛子嶺,在縣北二十里。《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同
昆山,在縣北六十里,高一百丈,勢自東北來,綿亙數(shù)十里,山有大覺寺。《嘉
靖府志》。縣東北有大昆山、小昆山,并在南湖之北,小昆山巖石尤峭。
《乾隆府志》
鳳皇山,在小昆山后,邑有兩鳳皇山,一在西南。同上
滾山,在昆山北。乾隆府、縣志同
橫山,在縣北百里,山赤色,下有橋。《乾隆府志》
豹山,北十里為新豐街,又北三十里為橫山??h志
楚王城山,在縣北一百十里。《乾隆府志》。黃池鎮(zhèn)南一里古斥堠在焉,
詳《古跡》。
船山,城北一百里??h志
長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北嶺北歲陶官瓶于此,慈溪出焉?!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府、縣志同
紫峰山,在長山西?!肚「尽?br />
云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有云山寺?!都尉父尽?。山下有金牛洞,幻
石象形,巧成天造,扣之聲侔鼓鐘。魏良臣有洞記,相近有藏書洞。乾隆府、
縣志同
大延嶺,在云山西。同上
北嶺,在大延嶺西?!肚「尽贰⒖h志作白魚嶺。
塞口,在北嶺西。《乾隆府、縣志》同
董谷山,在云山北。《乾隆府志》
金山,在董谷山北。同上
按:此二山,縣志失載。
九龍山,在金山東?!肚「尽?br />
蔣山,在縣東北八十里,下瞰固城湖,與高淳縣接境?!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
縣志》同
南陵縣
籍山,在縣治東北,《方輿紀(jì)勝》作縣西。陂陀聯(lián)絡(luò)為邑之鎮(zhèn)?!洞笄逡唤y(tǒng)志》。山為城內(nèi)主山,由工山百折至此,年久頹削。明知縣沈堯中審其
形勢,疊石為臺(tái),建樓其上,堯中有記。
《乾隆府志》
按:《方輿紀(jì)勝》所載:藍(lán)山、桐領(lǐng)、湖山、白額山、石女山、龍珠山皆分列南陵縣下,實(shí)
皆涇山,誤入此縣,今概不引。
箬帽山,在縣東南十里,上有青墩頭,可以眺遠(yuǎn)。其支有鵝公凸,下臨石潭,曰海子溝,有
龍藏焉,時(shí)或騰躍。《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石嶺,在縣東南十里,路通涇縣。乾隆府、縣志同
干堆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以上墩泡壘壘,故名。《乾隆府志》
神龍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從分界山來,逶迤坡陀,最后卓起一峰如龍昂首,上有睢陽廟
。乾隆府、縣志同
分界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與涇縣分界?!肚「尽?br />
按:此即涇縣李沖分界山,在南陵縣梅根鄉(xiāng),兩縣于此分界。
五里岡,在縣南五里。乾隆府、縣志同
云家山,一名仙女,山在縣南十二里。同上
崇嶺山、鵝嶺,俱在縣南十二里。一作二十里。舊傳有金鵝自涇縣之蠻
唐山飛來?xiàng)耍掠醒矙z司故址?!犊滴醺尽非「?、縣志并同
敬亭山,在縣南三十里,山甚低小,偶與本府山同名。《嘉定宣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呂山,在縣南六十里,山有石室,山南石罅有泉涌出,即漳淮之源也,南流五十里至縣為東
溪?!都尉父尽?、《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
南江又東,旋溪水注之,溪水又北,合東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徑陵陽縣東。桑欽曰淮水,
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端?jīng)注》
按:《水經(jīng)注》東溪水下即引桑欽,說明以淮水東溪為一水也。據(jù)各地志,淮水皆發(fā)原呂
山。呂里音同,則南里山當(dāng)即呂山,東溪又名淮水?!都尉父尽放c《水經(jīng)注》亦合。唐大
德初,楊行密自銅官濟(jì)江敗宣州兵于呂山,遂克宣州即此。
車山,在縣南六十里,山形似車。乾隆府、縣志同
蒲山,在縣南七十里,呂山南十里為蒲山?!洞笄逡唤y(tǒng)志》
趙沖嶺,在縣南七十里,縣龍過峽于此?!肚「尽?br />
格里山,在縣南七十五里,從兩小徑入,曰大格口、小格口,兩山夾行,連十五里不斷,如
畫格然,故名。中有腴田深澗,人煙相接。《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并同
獨(dú)山,在縣西南十三里,山與柿樹溝近。乾隆府、縣志同
楓樹岡,在縣西南十五里,岡有楓一株,覘其葉先茁所向,以卜年豐。同上
顧村陳家山,在縣西南十八里。同上
石龍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同上
程家瓏,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同上
水龍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泉出山巔石巖,噴高五尺許,濤涌而下,田畝賴以灌溉,旁
連橫山嶺?!洞笄逡唤y(tǒng)志》
黃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靈巖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唐貞元時(shí),金地藏建寺于此。乾隆府、縣志同
丫山,在縣西南七十里,與青陽接壤。乾隆府、縣志同
霽頭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接青陽界。有泉下注為煨湖,為雙龍井?!洞笄逡?br />
統(tǒng)志》
花山,在縣西二十里,有道出銅陵縣。《方輿紀(jì)要》乾隆府、縣志略同
工山,縣西三十里,高數(shù)千丈,圍七十里,縣鎮(zhèn)山也。晉郎陵侯何琦棲隱焉。宋孝子李經(jīng)廬
墓其下。山腰有泉曰龍池,歲旱禱雨輒應(yīng)?!肚「尽?br />
按:何琦在《晉書·孝友傳》,與西晉初封朗陵侯之何曾鄉(xiāng)貫不同,族望亦異,何得牽作一
人?此種土俗所傳,最為鄙陋。而明曹學(xué)《名勝志》及《輿地志》、《江南通志》等并襲
其訛,可云無識(shí)矣。今據(jù)《晉書》等駁正。下朗陵山誤,亦同。
朗陵山,縣西三十里,工山南,亦以何琦名相傳,琦居此避谷煉丹。山南有丹井,其來脈曰
落牛嶺。《乾隆府志》
按:《嘉靖府志》晉朗陵侯誤作唐朗陵公,今從《乾隆府志》改正。
石塘山,在縣西三十里,兩山石麓相接如門,中有丘壑林巒,外望四山
壁立,似無徑通。《乾隆府志》《雍正縣志》同
屏風(fēng)山,在縣西三十里,聳削如屏,縣治來脈從此山左角落下。同上
七女山,在縣西三十里,其并峙者為石潮山?!斗捷浖o(jì)要》
石潮山,與七女山連,石下泉涌如潮,故名?!肚「尽贰队赫h志》同
黃連山及大小瑤婆山,在豹兒壟內(nèi)。同上
按:此山《乾隆府志》不載,去縣里數(shù)惟云在豹兒壟內(nèi),則道里當(dāng)與黃連山同,下有紫山亦
然。
同山,在縣西三十五里,有石洞流泉?!斗捷浖o(jì)勝》《乾隆府志》同
紫山,有紫氣,與同山俱在麻橋內(nèi)?!肚「尽贰队赫h志》同
大脈壟,謝家壟,俱在縣西三十六里。同上
馬鞍山、祿領(lǐng)山、聞家山、張家山,俱在縣西四十里。同上
大王沖山,在縣西四十五里。同上
鷲峰山,在縣西六十里,石洞有風(fēng)。同上
橫山嶺,在縣西七十里,西通銅陵。同上
官山,在縣西七十里,有石洞。同上
內(nèi)翰山,一名白石山,在縣西北七里。同上
射的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據(jù)故老相傳,上有玉石在壁內(nèi),南面遙見有白處,曾有人取,上
山后遇風(fēng)雨不果。今遠(yuǎn)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山,諺云:射的白米斛百,射的元米斛千。又
以此為豐歉之驗(yàn)?!短藉居钣洝?、《方輿紀(jì)勝》、《大清一統(tǒng)志》并同。
新亭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石音山,人行則有聲,又名團(tuán)山。白山石色如玉。梅花山峰似梅花。石岡山與繁昌接界。四
山俱在七都境。同上
按:以上四山,《乾隆府志》不言去縣里數(shù),惟云俱在七都境內(nèi),與繁昌接界,則俱在縣西
北三十里也。
馬仁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唐時(shí)王沖霄、陳商同隱此山。商登科仕至宰相,沖霄終隱不出,
商之居后為僧舍?!都味ㄐ侵尽贰|南屬本縣,西北屬繁昌、銅陵,形
如人馬,故名。唐貞元中,山南有石馬鳴,遂去其首足,以厭勝之,改曰馬仁。
《乾隆府志》
丫頭山,在縣西北四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涇縣
漢山,在縣東三里,突然孤秀,下有深潭?!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
府志》同
東山,在縣東三里,數(shù)山輻湊,皆平岡,形勢環(huán)合。漢末孫策戰(zhàn)太史慈處。
國朝順治三年,提督張?zhí)斓摀?jù)此,飛炮擊城破之。《乾隆府志》
鼓樓山,在縣東七里,形如覆鐘,高十余丈,廣數(shù)十畝。相傳謂前代軍興,曾置烽火鼓角樓
于其上?!稕艽ㄖ尽?br />
黃幕山,在縣東南十里,與今縣治相對。旁有兩山,左曰屏橫山,又曰桂嶺,形如樓臺(tái)。右
曰寨山,形如屏橫,袤五里,高百余丈,此山之下分派岡阜,自縣東南山引脈相貫,以至縣
基?!稕艽ㄖ尽?br />
天馬山,在黃幕山東,頂出雙峰,形如馬,綿亙十余里,列如屏嶂。由天馬山過雙柱峰,東
折而西至黃幕山?!肚「尽?br />
金牛嶺,在黃幕山東,俗名耙齒嶺。秦坑山在金牛西北,江沖山在金牛東南,并在縣東十余
里。同上
根木山,在縣東十三里,高二十余丈,廣數(shù)百步。《涇川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縣志皆不載。
任家山,在縣東十五里,山皆平岡,廣六七里,中曰羅婆沖,有坦途,上通清潭,下通???br />
?!都尉父尽?br />
門山、汪公山,并在十余里內(nèi)?!肚「尽?br />
西山,在縣東十八里,高五十丈,廣一里余,有三峰相連,在清潭官路之西,因名。《涇川志》《乾隆府志》同
大堆山,在縣東十八里,廣數(shù)百步,形如堆錢,因名?!稕艽ㄖ尽?br />
佘沖山,在縣東二十里,高百余丈,中有銀爐、取銀坑,俗傳唐時(shí)諺云:兩山相戴,兩石
相載,下有寶貝。遂鑿山置冶,舊跡猶存?!都味ㄐ强h》《涇川志》同
金壺山,在縣東二十里,石壁峭峻,下有平臺(tái)。《方輿紀(jì)勝》、《一統(tǒng)志》作二
十五里。
橘林山,在縣東二十里,高百余丈,廣六七里,其下有西峰?!稕艽ㄖ尽?br />
按:《嘉定宣城志》作儒林山。儒系橘字之訛。
祝山,在縣東二十里,高四十丈,廣數(shù)百畝。古有祝姓居其下,因名。《嘉定宣
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臺(tái)泉山,即東石山,在縣東二十里,高六十丈,廣數(shù)百步。明大學(xué)士許國讀書于此,因改今
名。四面環(huán)石多奇勝,有郁孤峰一名臥龍崖,普陀巖一名觀音崖,玉磬洞、浮龜石、望江亭
、臺(tái)泉精舍在焉。有瀑布泉飛濺于孔道之旁?!稕芸h志》、《乾隆府志》略同
山,由黃泥嶺趨西北至此,迤邐,高數(shù)百仞,袤十余里,為治東巨鎮(zhèn)。山頂有池,冬
夏不竭,中多蜥蜴,或云即神湖。上有山龍王廟,西有朝陽洞,南有水洞,姚峰嶺、打鼓
嶺、窯墩山、楊梓山、獨(dú)山、稻堆山、青山諸山連接,并在縣東三十里?!肚?br />
府志》
北沖山,在縣東三十里,兩小山雙峙其中,怪石嵯峨,環(huán)以清溪,特為勝概?!?br />
方輿紀(jì)勝》
黃泥嶺,在北沖山東?!肚「尽?br />
東坑山,在黃泥嶺東。同上
琴高山,在幕山北。琴高,漢處士也。有隱雨巖,是其控鯉上升之所,巖下有洞,洞旁有釣
魚臺(tái)?!洞笄逡唤y(tǒng)志》。山以人名。峭如壁立,循壁鳥道而升,有隱雨巖
,有磨崖,古刻剝落不可辯。下瞰深淵是名琴溪,跨橋其上,產(chǎn)藥渣細(xì)魚。后有峰曰塔子
山?!稕芸h志》
巧坑山,在縣東三十里,高百余丈,廣二里。山勢奇巧,多怪石,因名曰巧坑。
《涇川志》
考坑山,一名巧坑,兩峰相夾有嶺焉,為旌歙孔道。
國初建石關(guān),設(shè)兵,置烽煙墩于此?!稕芸h志》
兔兒嶺、平項(xiàng)山、謝坑山、煙石嶺,俱在巧坑西北?!肚「尽?br />
白水山,由煙石嶺分支,西折而北趨至此。頂有湍泉,屈曲而下,望如瀑布。西北有舒漆嶺
、玄武嶺。同上
長山,在白水山西北,縣南十五里,長三十余里?!稕艽ㄖ尽贰洞笄逡唤y(tǒng)志》
同,云錦溪水出此。
石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三十丈。山有石洞,洞中石臺(tái)、水井,天窗甚明朗。紹興初張琪
之叛,有藏于洞而得全活者。《嘉靖府志》《方輿紀(jì)要》作在縣東二十二里。
龜嶺,在縣東三十里,高三十丈,廣數(shù)百步,下有水湫二。相傳白龜嘗從此出,下至柏山,
石有似龜形者,名曰龜石?!都味ㄐ侵尽?br />
烏溪嶺,在縣東三十里,上五里有張村嶺?!肚「尽窙芸h作烏溪坑。
西風(fēng)山,在縣東四十里,四崖圍合。中介一嶺曰破腳,晉桓彝拒韓晃墜馬傷足,因名?!肚「尽?br />
桓公嶺,在西風(fēng)山北三里,為桓彝戰(zhàn)死處。同上
朱砂山,在縣東五十里,山石竅中紅色,發(fā)現(xiàn)其大如月,俗因以朱砂名之?!斗?br />
輿紀(jì)勝》。高十余丈,廣倍之,下瞰溪水巖顛,有石面尺余,紅色如朱,時(shí)或鮮艷,
則其鄉(xiāng)井災(zāi),土人以是候之?!都尉父尽?br />
金紫山,在縣東五十里,其山面西,廣袤數(shù)百余丈,高百余丈。巖峻險(xiǎn),有石如立者四,
高二丈余,石之色如金紫,故名?!稕艽ㄖ尽?。上有風(fēng)穴,投物于中,飄
空而起?!肚「尽?br />
魚龍山,在金紫山北,山下有伏獅石、魚龍?zhí)丁M?br />
金竹山,在縣東五十里,峻峭秀郁,林壑幽美,初以其竹多黃色,故名?!都尉?br />
府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縣志皆不載,今從《嘉靖志》補(bǔ)入。
東山,在縣東五十里,綿亙峻偉,上有石洞圓門,入者每聞錚聲,山之
半為九里嶺?!肚「尽?br />
謝家?guī)X,在縣東五十里,廣三十步,高十余丈,上有龍王祠。《嘉定志》《
涇川志》略同
黃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自旌德縣界椿嶺至黃山止,約三十余里,自下而上約十余里,
廣袤百余丈。山之絕頂如平地,故以黃名,山上有一小池,水深二尺許?!稕?br />
川志》。山高千余仞,亙?nèi)铩H簬n列嶂,狀若蓮花,雄鎮(zhèn)一邑,為縣治之祖山。
胡懋績《山紀(jì)略》:黃山,黃山之分支也。西面數(shù)里有峰曰太乙,又西曰華蓋,又西曰
天乙。天乙峰半有廟,以祀龍,歲旱祈禱輒應(yīng)。廟之左右曰花塢,曰蘚
坑,曰橘坑,曰雙石塢,曰犀牛望月。石峰南曰三臺(tái)峰,稍下有杜鵑谷;又南曰無偶嶺;
又南曰石壁山,下有石金坑。天乙峰北曰石人峰,又北曰大嶺,又北曰小嶺,二嶺之間曰楓
坑。大嶺而下曰掛榜山,大嶺之北曰錦屏峰,又北曰文筆峰,《乾隆府志》作卓筆山,又北
曰石門峰,又北曰半瓣峰,極北曰星聚峰,東北曰溪頭坑,西南曰桂坑。《涇縣
志》
佛牙山,由黃而北,形如齒牙,今名乾明嶺。是多松竹?!稕芸h志》、《乾隆
府志》略同
旗山,在黃之南角,又南曰楊武山、曰明山、曰文殊山、曰眉山,距縣六十里而遙。《涇縣志》
文殊山,在縣東六十里,與明山相對,去一里許。相傳昔文殊現(xiàn)其上,有毫光對照甚明,故
二山得名如此?!都尉父尽?br />
紗帽山,在縣東六十里,舊名慈坑。由九里嶺西趨至此,有峰插漢,曰鼠尾尖。
《乾隆府志》
鼠尾山,去縣東六十里,聳入半空,形如鼠尾。《嘉定宣城志》。其坑曰
慈坑。《涇縣志》
關(guān)旗嶺,在紗帽山北十里,一峰拔立,高百余仞?!肚「尽?、《涇縣志》同
貂蟬山,在縣東六十里,高百丈,形類貂蟬?!斗捷浖o(jì)勝》。旁有水泉不
竭。《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三乘山,在縣東六十里,山多怪石,天然疊如屋室,可容數(shù)人,名觀音巖?!都?br />
靖府志》
舉山,在縣東六十里,地名竹林,隴塢甚多,高可二百余丈,圍繞三十余里?!?br />
涇川志》
方坑感慶山,一名抱弓山,在縣東六十里,其山面西北,仰高絕,廣袤數(shù)百丈。昔張琪擾
攘之時(shí),保甲作寨其上,與賊相持,民獲保全,遂以感慶名之。《涇川志》《
嘉定宣城縣》惟云,方坑山在縣東六十里。
按:《乾隆府志》以方坑感慶為二山,未知何據(jù),今從《涇川志》及縣志。
黃麻山,在方坑感慶山西北,危峰屹立,雄峻迥異。山半有穿山洞,西南曰古壇墩,上有泉
不竭。《乾隆府志》《涇縣志》略同
黃沙嶺,高亙綿長,古稱險(xiǎn)隘,舊有鎮(zhèn)。鷂子山、駱駝山、陰山、郭家山,俱極窮僻,與黃
沙嶺相連。《乾隆府志》
白楊嶺,在縣東六十里,廣三十步,高四五丈?!都味ㄐ侵尽?br />
百湖山,在縣東六十五里,與徽之箬嶺相接,形如舞袖,溪流繞之,百折而出,故名百湖。
龍祠在其間《乾隆府志》《嘉定志》略同
筆尖山,在縣東六十五里,有三峰連屬并秀,高一百余丈,鄉(xiāng)民種菽粟于上。山之背即旌德
縣界,周圍四十五里?!稕艽ㄖ尽?br />
筆架山,三峰連屬,高二百仞,東南屬旌,西屬?zèng)芙?,亦名蘭石山。筆尖山下有蘭石,晉俞
縱死難處?!肚「尽?br />
涌溪山,在縣東七十里,黃南,廣袤三十余里。其上多杉木,多茶,涌溪水出焉。其腦
為桐坑山,即桐嶺與旌德分界。又盤嶺、雙嶺、碓觜峰在山西,稻積山、望村嶺、小溪山俱
在涌溪東?!稕芸h志》《嘉定宣城志》有桐嶺在縣東八十里,即指此山之桐嶺
也。
按:《大清一統(tǒng)志》及《嘉靖府志》所載,雙嶺在縣東七十五里,二嶺相連,五代時(shí)斷岡成
路,即此嶺也。今并入涌溪山下,以歸簡要。
佛子嶺,一名風(fēng)子嶺,在縣東七十里,沿嶺小徑入涌溪,徑旁細(xì)石凝結(jié)若風(fēng)穴,雖盛夏,清
風(fēng)襲人,人或呼為風(fēng)子嶺?!都尉父尽贰肚「尽纷黠L(fēng)子嶺。
石屏風(fēng)山,在縣東八十里,廣袤數(shù)百余丈,高百余丈,其石如屏風(fēng),因以此名焉?!都味ㄐ侵尽贰肚「尽吩迫タh五十里,似誤。
芭蕉山,在縣東八十里,廣袤數(shù)千丈,高千余丈,險(xiǎn)峻如壁,通宣城路?!稕芸h
志》。山又東曰茶坑,又東北曰陽嶺,曰印斗坪?!稕芸h志》《乾隆府
志》略同
金牌嶺,在縣東九十里,綿峻崎嶇,一線鳥道,跨宣城南界?!肚「尽?br />
按:此嶺即宣城縣華陽之支峰,與涇接界之所。
西坑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稕艽ㄖ尽?、《乾隆府志》不載去縣里數(shù)。
南坑山、古丁王廟山《乾隆府志》金碑分支,西南之山止此。
湯余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九十丈,有湯姓居此,故名?!都味ㄐ侵尽?br />
乾隆府、縣志不載
石鼓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有石如鼓,天雨即鳴?!斗捷浖o(jì)勝》。俗傳山有馮唐
宅,事屬傳訛,今不載。飛泉迸湍,其聲如鼓?!洞笄逡唤y(tǒng)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作去縣東南六十余里,《涇縣志》又云在縣東五十五里,無一同者
。今從《方輿紀(jì)勝》里數(shù)。
皇托山,在石鼓山南,山下有陽和洞、洗刀池,相傳晉桓彝磨劍于此。《大清一
統(tǒng)志》、《涇縣志》略同。
九峰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起九峰,廣袤數(shù)十丈,高十余丈,故以九峰名之。
《涇川志》
夫人尖山,在九峰山東三里,以香心夫人得名。由夫人尖而西三里曰九峰山?!?br />
涇縣志》
淘金山,在夫人尖西?!肚「尽?br />
百花尖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群峰連聳,高五百余仞。同上
游馬山,由百花尖中出而北趨至此,高險(xiǎn)不可升,旁有楓樹坪,周圍以石磊寨。相傳晉桓彝
嘗屯軍于上。相連有桃花洞,上懸絕壁,下臨清泉,春暮不減武陵。同上
湖陂山、金山、南山,并去縣東南六十余里。同上
石巖山,由黃三臺(tái)峰直下,過同口殿坂而西趨至此,高數(shù)百人。周山皆長
松怪石,頂有圓通庵。同上
花泥山、芙蓉山、青里山、鳥石嶺山,并與石巖山相連。同上
青山,由石巖山后五柴岡西出,過長沖坂而北趨五里至此。其上有寺,翠清泉,雅多風(fēng)景
。南二里有丙子山。同上
茹麻嶺,在縣東南六十里,群山環(huán)列,徑道崎嶇,有巡司戌守?!斗捷浖o(jì)要》
《乾隆府志》同
紫荊山,在茹麻嶺西三里。《涇縣志》、《乾隆府志》作五里
榜山,在紫荊山西北五里?!稕芸h志》
馬鞍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鶴峰,由紫金山北趨至此。兩峰高峻,形如馬鞍。采《嘉定志》、《乾隆府志》合纂
鄭家坪山,在馬鞍山北?!稕芸h志》《乾隆府志》同
天格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迤西曰抱兒峰,又西曰梨樹峰,又西曰黃連峰,又西曰金釵峰,
其上曰中峰,曰白馬峰,相傳唐黃巢將白馬將軍駐此。最高者曰豸峰,懸崖陡壁,遠(yuǎn)眺黃山
,一覽無際。《涇縣志》
按:《乾隆府志》梨樹峰作梨尖峰,白馬峰作白馬山,豸峰作豸峰山,亦不載去縣里數(shù),止
云與淘金山相接,則亦當(dāng)在縣東南六十里也。
唐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陵阜回環(huán),峰巒聳拔。東南至北諸山皆其支岫,其陰為旌德東界。
《乾隆府志》《涇縣志》略同
烏雀嶺山,由磨盤后之唐山北趨十里至此。嶺路崎嶇,登陟不易,逾嶺有葉家坦,為寧邑界
?!肚「尽?br />
戰(zhàn)嶺山,上有磨崖箭石。同上
貓兒嶺山、百山尖、犁尖山,俱從葉家坦入,仍系涇山。同上
磨盤山,在唐山北二十里,連峰簇?fù)?,溪水出焉。《涇縣志》《乾隆府志》略
同
塘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上有大圣殿、龍王祠。《嘉定宣城志》
椿嶺,在縣東八十里,一作東南九十里。廣數(shù)百畝,高五里余,路通旌德
?!稕艽ㄖ尽?br />
大山,在椿嶺西,橫亙六七里,中為旗墩嶺,南為玉屏峰,北為筆架峰,居民種菽于其上。
《乾隆府志》
龍王坑,在大山南十余里,盤折幽僻,中通一徑,有黑虎洞、風(fēng)洞,磨盤石上有古篆,人不
能識(shí)。同上
煙墩山,在龍王坑南,晉將軍俞縱守蘭石駐軍處。同上
承流山,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竇子明嘗隱于此,以其為陵陽令故名。今有醮星壇、煉丹灶
存焉?!斗捷浖o(jì)勝》。山有九峰,皆極聳秀,為邑之冠山,從有避兵洞。
山之西有赤土洞,自承流而南,峰岫盤旋,百有余里,如城壘然。東達(dá)旌德,西接太平,溪
谷幽深,最為嘉勝。山之東有東流山,《大清一統(tǒng)志》。承流山縣治之對
山也,峰巒聳秀,一望積翠,為八景之一。其峰有九,中為狀元峰,左為掛榜峰,下為蓮華
峰,右為紗帽峰,又左為積翠峰、望云峰,右為毓秀峰、友愛峰,又左為覽勝峰,皆承流之畔,拱挹學(xué)宮。山半有玄虛洞,竇子明辟谷所,醮壇、丹灶存焉。后有
避兵洞,下為承流府君祠。望云峰下龍井泉,神龍居之,有蜥蜴可以致雨,有獸焉曰天馬。
《涇縣志》《乾隆府志》同
大小幕山,在承流山東?!肚「尽纷鳀|西大幕山。晉、唐間用兵駐幕
于此?!稕芸h志》
徐家?guī)X,在承流山西北?!肚「尽?br />
東流山,初名嵩山,在縣南五十里,約高數(shù)百丈,唐末有逸士隱此,號(hào)東流府君,自此號(hào)東
流山?!斗捷浖o(jì)勝》
藍(lán)山,在縣南五十里,南江北徑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
五十余丈,下為深潭。《水經(jīng)注》《方輿紀(jì)勝》誤入南陵縣下。山在縣
西南六十里,周三十里,下有藍(lán)山坑,俯瞰安吳渡?!洞笄逡唤y(tǒng)志》
大藍(lán)山,卓如列屏,俯瞰落星潭。三國時(shí)建安吳縣于溪東。峰巖回曲,一望蒼翠。李白經(jīng)此
山麓,有故歌臺(tái)。懸水成溪,流五里許曰活潑灘。沿灘而上,高矗數(shù)百仞,境漸幽深,其東
南支岡曰嵩嶺,曰畫樹嶺。《涇縣志》《乾隆府志》嵩嶺誤作高嶺
按:《一統(tǒng)志》安吳故城在涇縣西南五十里藍(lán)山南。又《乾隆府志》大藍(lán)山去縣西南五十五
里,南有安吳城趾,皆與《水經(jīng)注》合,則藍(lán)山即右落星山也。
合山,在縣南五十里,兩峰尖秀,高約千百丈,周圍十余里,地名李樹村,山之巔有一平地
,方圓十余丈?!都味ㄐ侵尽?br />
南山、旗頭山、金項(xiàng)山、戰(zhàn)坦山、粟山、康瑯山、障北山、白茅山、趙家山、赤土山
,放杖嶺,一老人雙鬢如雪,幅巾藜杖,過此曾放杖少憩,因名?!稕芸h志》。
吳家?guī)X、沙嶺、龍門嶺以上俱在合山南。
陽山,在縣南五十里,陽山一峰危聳,高約一二里,周圍十余里,其山有五壟圍繞,遍于一
村如土城然?!稕艽ㄖ尽?。傳有老人拄杖登山不返,人調(diào)為山神,遂立陽
山府君祠?!都尉父尽?、《乾隆府志》作尖陽山,余同。
稠嶺,在縣南五十里,廣百余步,高數(shù)十丈?!都味ㄐ侵尽?br />
黃虎山,在稠嶺西南,后有天川塢,坑曰西坑,有龍?zhí)?。康熙甲午旱,知縣賈祈禱,得一
物昂首出潭,迎歸,雨隨注三日,乃作記,鐫碑潭上?!肚「尽?br />
銅嶺,在縣南五十里。《乾隆府志》作二十五里。山甚高,腰有小徑,人
往來踐之,有聲相應(yīng)?!都尉父尽贰洞笄逡唤y(tǒng)志》略同
小山《乾隆府志》從平田特起如舟。南大山《乾隆府志》中
條諸山至此盡。
齊云山,一名石女山,在縣南六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作四十里,與承流對峙。
約高五十余丈,周圍七八里。頂上有平地,約十余畝,有庵曰齊云,其側(cè)產(chǎn)茶與白云
茶味相類?!稕艽ㄖ尽?。山在縣南七十里,有石如女郎形,故名。又有石
如箱,中有一竅,天久晴,其箱漏,明必雨?!都尉父尽贰斗捷浖o(jì)勝》誤入
南陵縣下。山西曰茯嶺,斷而起曰貯元嶺?!稕芸h志》
獅子山,在齊云山東南。同上
德音山,在齊云山東?!肚「尽?br />
舍坑山,在齊云山西。同上
萬竹山,在舍坑山西。同上
柘南山,在萬竹山西。同上
釣絲岡,在萬竹山西。同上
浮龜山,一名浮蓋山,在縣南七十里,約高二百余丈,周圍十五里。下有獅子石。昔人有詩
云:“曝背玄夫不暫移,山前人盡壽期頤。綠毛暗逐春風(fēng)長,應(yīng)笑靈鰲上釣絲?!薄稕艽ㄖ尽?br />
小山,在縣南七十里,周圍十五里,頂上有平地,約百余畝。黃巢叛逆,有鄉(xiāng)民逃于項(xiàng)上,
率眾立寨拒敵?!稕艽ㄖ尽?。山在齊云之下,高百余丈?!肚?br />
隆府志》
丁家山,接浮蓋之麓,在縣南五十里。《涇川志》作七十里。下有凌家灣
。《乾隆府志》
馬鞍山,在縣南七十里,由舍坑過佛子嶺西趨至此?!肚「尽?。昔有
駱駝廟,久廢?!稕芸h志》
按:縣有二馬鞍山,故縣志有東馬鞍山,以別于此。又《乾隆府志》誤分馬鞍山為駱駝山,
今從縣志。
黃象山,在縣南七十里,約高五百余丈,周圍約十余里。《嘉定宣城志》《乾
隆府志》作萬象山,余略同。
銅坑嶺,在黃象山北?!肚「尽?br />
蔣公嶺,在銅坑嶺西北。同上
水東大山,在蔣公嶺北。同上
園嶺,在縣南七十里,山由馬鞍山趨西北至此。又名淚夫山,相傳吳烈
婦哭夫于此,淚著地皆成血斑。同上
西山,在園嶺北,山接園,峻綿數(shù)里,陰臨大河,有釣魚臺(tái)?!肚「尽贰稕芸h志》略同
魁山,在縣南七十里,周圍五六里,峰巒聳秀,草木暢茂,舉目遠(yuǎn)視,圓如鐘形。昔有諺云
:“魁峰頂秀,石女峰高,入仕路者,紫綬金章,入法門者,紫衣釋老?!苯袂皬V東吳運(yùn)判
時(shí)顯居其下,宗族頗盛?!稕艽ㄖ尽贰?剿螀秋@登第立魁字旗于其上,
因名。由東流山南折而西趨至此,峰巒孤秀,形如覆鐘?!肚「尽?br />
東山岡,由魁山邐迤而下?!稕芸h志》《乾隆府志》東山又稱紅流山,與魁山
連。
按:《涇川志》所載與《方輿紀(jì)勝》同,王、王象之皆系南宋時(shí)人,蓋同采常時(shí)方志之說
,今從其詳者。
榧林山,在縣南七十里,《乾隆府志》由麻嶺北趨十余里至此。約高百余
丈,周圍十五里。一峰挺立,形如卓筆,半山上有仙人洞。始因負(fù)薪者見而言之,其后游人
欲觀者,燃燭而進(jìn),內(nèi)有石佛像、石鼓、石馬等物,每遇陰晦,聞?dòng)幸魳饭拇抵?。《涇川志》、《嘉靖府志》?br />
連嶺,在榧林山東北?!肚「尽?br />
丕嶺,在榧林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博道嶺,在丕嶺東。同上
伏牛山,在博道嶺北,西有石巖曰裴相公巖?!稕芸h志》相傳唐裴休修道于此。
又有井曰石井?!肚「尽?br />
梓坑山,在伏牛山東南。同上
連坑上保山,在縣南八十里,約高百余丈,周圍二十里。內(nèi)有燕兒礱,冬暖夏涼,遇秋風(fēng)颯
颯,燕子多巢于內(nèi)?!稕艽ㄖ尽?。山有石巖懸復(fù),可容數(shù)十人,滴水不竭
。《乾隆府志》
銅山,在縣南九十里,有一嶺名曰麻嶺。山勢巍峨,若登天然,通太平、旌德二縣往來之沖
。左有密巖山,一峰聳立,形如卓筆,其中產(chǎn)茶?!稕艽ㄖ尽?。南接為脈
峰山,銀嶺山北曰密巖山,東曰畫屏山,其余重崖峻壁,四圍周繞,皆名銅山。相傳昔冶銅
于此,或曰吳王濞嘗鼓鑄焉。外有九里三灣之徑,水急如箭,山陡如壁,最稱險(xiǎn)地。麻嶺亦
在縣南九十里,為涇之南境,跨旌太之間?!肚「尽?br />
按:《乾隆府志》分銅山麻嶺為二山,又以麻嶺為大麻嶺山,皆足貽誤考證,今從宋、明地
志以歸核實(shí)。又吳王濞鼓鑄之地亦非此山,有與吳別駕論銅山書,見《藝文志》。
高嶺,在縣南九十里,峰巒重疊,嶺外無更上也,太平諸山涌界而出,最為南境奧區(qū)?!稕芸h志》
朝山,一名樵山,在縣南一百里,與太平共界,多產(chǎn)榧。下有洞曰樵洞,溪谷僻遠(yuǎn),最稱幽
勝?!肚「尽?、《涇縣志》略同
按:縣志以朝山樵山銅山下云西有樵山為二山,今從府志。
小尖山,在朝山西。《乾隆府志》
水西山,在縣西南五里,《方輿紀(jì)勝》。北距湖山百余步,其脈自青陽格
口,支分九華之秀,高二百余丈。寶勝、崇慶、白云三寺各占其勝,二浮屠對峙,樓閣參差
,自城東望之如云錦然。唐李白詩云:“天宮水西寺,云錦照東郭?!毙趪L寓于此,詩云
:“長安若問江南事,報(bào)道風(fēng)光在水西?!敝^此。《嘉靖府志》。山在縣
西南五里,林壑深密,下臨賞溪,循溪而入有塢,曰水西坑,最幽勝?!斗捷浖o(jì)
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按:唐宣宗隱于水西,史無其事,恐皆沿訛。又涇縣舊志載唐宣宗小字風(fēng)光一事,更屬俚鄙
,今不載。
白云山,在縣西南七里,下臨白云潭,舊產(chǎn)茶入貢,今廢。《方輿紀(jì)要》《大
清一統(tǒng)志》
五城山,在縣西南七十三里,《江南通志》作七十里,《乾隆府志》作六十五里
。聳于郭山之旁藍(lán)山之中者,形勢相銜,屈指有五,落落如城郭然。熙寧中,縣尉劉
誼精通地理,奉檄至是鄉(xiāng),嘗下藍(lán)輿,凝佇久之,酷喜是山,因定名五城?!稕?br />
川志》
石柱山,在縣西南九十里,山有二峰對如柱?!都味ㄐ侵尽?。界接青陽
縣,其南與石埭陵陽山相望,合溪出此。《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有石柱坑,坑口有觀音巖,上有磨崖碑?!肚「尽?br />
湖山,在縣西七里,《大清一統(tǒng)志》作五里。即格山之派,高三百六十丈
。其下靈惠廟在焉,上有龍池古廟,基險(xiǎn)峻,人跡罕至。后半山間有走馬壟居庵廢基,井泉
并存?!稕艽ㄖ尽贰斗捷浖o(jì)勝》誤入南陵縣下
桂山,在縣西十里,亦格山之派,坡陀?xùn)|出,高十余丈。黃州太守方廷瑞揭名兼有題詠,
今其閣已廢,然林木輝映,亦林壑之勝?!稕艽ㄖ尽?。雙桂山舊作桂山,
在水西白云之北,高數(shù)十仞,下環(huán)池塘二十余畝,沿堤皆柳,名柳湖,下坊河西鎮(zhèn)在焉。《乾隆府志》《涇縣志》略同
楓坑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二百丈,亦曰柏林,山與湖山接。《涇川志》
湖嶺山,一名巫嶺,在楓坑山西,高四百余丈,絕頂可以望江,路通櫟山?!洞?br />
清一統(tǒng)志》
盤坑山,在縣西二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以崖谷宛轉(zhuǎn)而名,新坑澗出此。山產(chǎn)薪炭茶竹,居人資之以為業(yè)。中有西峰大圣祠,雖路險(xiǎn)難進(jìn),然祈禱極驗(yàn)?!稕艽ㄖ尽?br />
石牌山,在縣西二十里,下有洞可容數(shù)十人,洞出寒泉,冷熨人齒,形如龜草,木如綠毛,
然山四面皆美石?!斗捷浖o(jì)勝》《嘉靖府志》本此。
按:此山《乾隆府志》皆作石碑山,又以為在縣東北,當(dāng)有錯(cuò)誤。
四顧山,在縣西二十里,山平原陡起,高出群岫。上有聚龍庵并龍池,東望黃山三十六峰,
隱現(xiàn)天末。西眺南陵、蕪湖,綠煙浮空。南瞻九華如屏,長江如帶,北瞰文脊、敬亭,如在
有無間。瞬息千里,一覽無際,諸山之最勝者?!肚「尽?br />
大小嶺,在縣西二十里,《乾隆府志》云由四顧山西趨至此,為通安池孔道。土產(chǎn)薪茶竹木,居民樵販以供縣市?!稕艽ㄖ尽?br />
下麻嶺,在縣西二十里。
按:此嶺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據(jù)《涇川志》補(bǔ)入。
后山,在縣西二十五里,賞溪徑其下?!洞笄逡唤y(tǒng)志》。山在四顧山東北
?!肚「尽?br />
西江山,在縣西二十五里,與楓坑山相接,有路通櫟山。有伏虎石禪師乘虎往來憩息之所。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據(jù)縣志,巫嶺深巖邃谷,周回?cái)?shù)十里,路通櫟山,此山蓋巫
嶺之支峰也。
大寧山,在縣西三十里,唐猷州城在其下,今大寧寺地是也?!犊滴醺尽贰?br />
乾隆府志》略同
櫟山,在縣西四十里,高數(shù)百丈,周回五十里。形勢高聳,竹木森然,入山有松徑數(shù)里,乃
唐乾元大師卓錫之所,塔跡見存?!稕艽ㄖ尽贰肚「尽仿酝?br />
蔣山,一名云嶺,在縣西二十余里。《乾隆府志》作四十五里,上有云嶺柵,置
兵。下有小路入義上、義下兩鄉(xiāng),云嶺約高五里,周圍二十余里。《涇
川志》
紀(jì)家?guī)X,在縣西五十里,路通青陽界,接南邑?!肚「尽?br />
北拱山,在紀(jì)家?guī)X東,綿亙數(shù)重,環(huán)回如堵,俗名畢公里,由山西趨,始至紀(jì)家?guī)X。同上
管嶺,又名管林,在北拱山東五里,通安池間道。同上
丹山,在縣西北五十余里?!稕艽ㄖ尽贰ⅰ肚「尽肪阕魑髌呤?。世
傳竇子明煉丹其上,池灶猶存。鄉(xiāng)士名登天府,丹必先見?!都尉父尽?br />
龍珠山一名文門墩,在縣西七十里,高二十余丈,廣約五里。狀似圓珠介
于丹山、南藍(lán)之間,二山奔趨而來,勢若爭吞其珠。舊有奇術(shù)士,號(hào)為二龍爭珠形?!稕艽ㄖ尽贰斗捷浖o(jì)勝》誤入南陵縣下。
南藍(lán)山,一名鴻峨山,在縣西七十里,卓如屏立,縈紆圓轉(zhuǎn),四時(shí)蒼翠,故名之曰南藍(lán)?!稕艽ㄖ尽?br />
清風(fēng)嶺,在南藍(lán)山北,綿亙數(shù)里?!肚「尽?br />
震山,由清風(fēng)嶺南趨十里,高矗雄峙,橫堵大溪。同上
寨山,在縣西七十里,高百余丈,廣十里。昔鄉(xiāng)人遇盜掠,曾立寨其上,故曰寨山?!稕艽ㄖ尽贰I较掠型艄珫拧!肚「尽?br />
白沙山,在縣西七十里,由黃蘗嶺北趨至此,高亙數(shù)里。蘆巖山、香爐山俱與白沙山并峙
。同上
按:蘆巖、香爐二山不見縣志,蓋皆白沙山支峰。
盤龍山,在白沙山北?!稕芸h志》
殿子嶺,在縣西七十里,《乾隆府志》由丹山趨東北至此。高十丈余,廣
約五里。昔西峰大圣以道杖拄地泉涌,四時(shí)不竭。鄉(xiāng)人遇旱祈禱,挹其水以祀之,常獲感應(yīng)
,故為之立殿,而因以命名焉。《涇川志》
郭山,在縣西七十五里,約高數(shù)百丈,迢迢發(fā)骨,蓋自池之九華下,距鄰邑之南陵,回旋曲
折約三百里。是山之中奇異迭見,不時(shí)牡丹見焉,紅紫遍色,在于俄頃。遠(yuǎn)而視之,向者如
迎,背者如訣,近而執(zhí)之,則花沒根移,萬狀皆絕,此殆一時(shí)神花也。《涇川志
》。相傳郭璞樓此,因名。自趾至顛皆疊崖成山,有通天洞、仙人橋、煉丹鍋、郭洞
墓諸跡。山麓有泉通江,曰潮泉。右為玉屏峰?!肚「尽?br />
四角山,在縣西七十五里,高數(shù)百丈,周圍二十里。峰頂夷坦,可容千余人。昔黃巢亂,有
寨于是山之上,一旦人馬忽至,洋洋如神,在其上者云霧興,賊倒戈而退,亦名四角寨云
?!稕艽ㄖ尽?。上有塞址,俗稱章公寨,有泉取之不竭?!肚?br />
隆府志》
蘇嶺,在四角山西。乾隆府、縣志同
鳳山,在蘇嶺南,相傳成周時(shí),有鳳翔于此?!斗捷浖o(jì)勝》《嘉定宣城志》謂
在長樂寺側(cè),余同。
大城山,在縣西七十五里,昔郭璞嘗鑿泉眼于山椒,以視潮候。今人以潮之大小為雨之占
云。《方輿紀(jì)勝》。山周圍五里,形如覆鐘,下有潮泉,昔郭璞所鑿泉眼
以應(yīng)潮,視潮之往來,信如四時(shí)。時(shí)值不雨,人有齋莊盥沐趨其祠所,立木為像,禱而潮應(yīng)
者,可立而待。潮之應(yīng)期,或大或小,而潮之大小,雨之遠(yuǎn)近系焉。其潮小,通七日作雨,
潮若大涌,三日乃雨。茍禱之再三而潮不至,則是歲必有旱之慮,故時(shí)人多以潮之應(yīng)否為
喜戚?!都味ㄖ尽贰都尉父尽仿酝?br />
血嶺山,在大城山北,舊傳黃巢戰(zhàn)此,血流山谷,因名。有間道通青陽?!肚?br />
府志》
一人泉山,在縣西七十五里,高約三十丈,廣三里余,中間石迸泉流,四時(shí)不息,號(hào)曰一人
泉,因以名山?!稕艽ㄖ尽?br />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補(bǔ)入。
回軍山,在縣西七十五里,傳有葉民居此,捕賊有功,賜爵尚書。嘗以木為箭,書名于上,
黃巢軍見驚駭而回,因名。高百余丈,下臨澗水,為回軍潭?!肚「尽?br />
按:郭山在縣西七十五里,此山是其支峰,則遠(yuǎn)近亦當(dāng)相類。
陽山、飛虹山一
名緋紅、赤麓山俱在回軍山東。同上
望江山,在縣西八十里,巍然峙于郭山之背,高實(shí)倍之。如天朗氣清,長江瀟然在目,芻蕘
雉兔者皆往焉?!稕艽ㄖ尽?br />
石壟洪頭山,在望江山西?!洞笄逡唤y(tǒng)志》。山上石植如堵,是為天寶磨
崖碑。山麓有石,曰子瞻。泉曰珍珠。東下三里,有洞曰燕兒?!稕芸h志》
碧山,舊作石碧山,隔溪與石門山對峙,沿溪窄徑,別自幽奇。是產(chǎn)名茶,多瑞香奇石。李
白詩“問君何事棲碧山”,即此?!稕芸h志》《乾隆府志》略同
烏龍山,在縣西八十里,與丹山相接,高七十丈,廣約五里余。遍地碎石,色黑如鱗甲,屈
伸起伏,奔蹶盤旋,狀若龍馬?!稕艽ㄖ尽?br />
野爐坑山,接烏龍山左,上有天井池,將雨則池水先涌,間有帆席蒲草隨流而出?!肚「尽?br />
銅峰山,在縣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廣十余里,勢似云屯?!稕艽ㄖ尽贰?br />
由烏龍山西趨至此,上有唐楓、宋塔、雙筍、石油、鹽石、朱砂井、宿云亭、大士崖、仙人
橋、雀浴池諸跡。下為壁山,產(chǎn)馬牙石,可鐫印章;又產(chǎn)天星石,晶潤勝寧邑仙石。《乾隆府志》
寶峰山,在縣西八十里,石巖高數(shù)十尋,有人物鳥獸狀,雕繪不能及。山背一竇,甚紆折,
出竇又平遠(yuǎn)空曠,飛流千尺,鏗訇趾下?!洞笄逡唤y(tǒng)志》
眠牛石山,一名黃蘗嶺,在縣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廣五里。有大石聳出,狀若牛眠。《涇川志》
天河尖,在眠牛石山西南。乾隆府、縣志同
萬峻嶺,在天河尖南。同上
芝嶺,在眠牛石山北。同上
冰山,由芝嶺東趨至此,綿峻雄特,自西而北,諸岫之脈,多從此分?!肚?br />
府志》
菥荻山,在縣西八十里,頂平衍有泉沸出,居民墾以為田。《方輿紀(jì)要》。山高三百仞,有走馬岡、水竹塢、楊柳街、跨歸橋諸跡,往來莫知為峰頂也。
同上
石門山,由菥荻東趨十余里至此,突起團(tuán)墩,俗呼團(tuán)圓山。絕頂磊石,憑空劃然中斷,雙闕
巍然。有碧茗坡、叢蘭塢、小赤壁、斷虹岡、百折壟諸勝。宋隱士徐時(shí)居此,號(hào)為小輞川。
同上
巴山,由岑山東趨十里至此,廣袤七八里。巨石橫亙,不生草木,有穴曰仙人洞。同上
石壁山,在縣西一百里,李白詩云:“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即此。《嘉靖府志》舊
作玉屏山,土人呼前山南山不一名。在丹山南二十里,由太平游山分支人邑西境,起蒼坑嶺
、桐樹嶺、高嶺諸山而東趨至此。高三百余丈,列岫如屏,多松竹,產(chǎn)美茶?!?br />
乾隆府志》
歐家塢山,由石壁山東趨至此,上有洞出異風(fēng),隔河山當(dāng)之,夏涼如冰,土人稱另家風(fēng)冰坡
山。同上
祈龜山,在石壁山東。同上
岑山,由黃龍山分支而南趨至此,在縣西一百里,高約五百仞,接馬鞍嶺,間道通太平。同上
黃龍山,在縣西一百里,跨青陽界,與佛回尖、望江尖、天門嶺諸峰起伏相連。
同上
西香嶺,在黃龍山北。同上
蠻唐山,在縣西一百里,高數(shù)百丈,周回五十余里。中有大巖,上有石臺(tái),舊仙人曾奕棋于
上,下有蠻王殿基及上馬臺(tái)石存焉?!稕艽ㄖ尽贰肚「尽仿酝?br />
西公山,由冰山別為一支而西趨至此。叢林密箐,最稱孤僻。北曰陰坑沖,西接蠻唐山?!肚「尽?br />
響山,在縣西北十里《乾隆府志》作五里,亦格山之派,石壁屹然,高五
十六丈。前有白石,紋狀如人立,下有石巖,廣深各三四丈,其后有石穴,廣深又倍之,石
壁之上草木倒生旁出,蔥倩可愛。前臨官道一里許,每行人過此呼嘯,其山聲輒相應(yīng),故名
曰響山,俗亦曰白額山《涇川志》。石壁屹立,狀若獅蹲,又稱獅山。后
為觀音洞。南一洞尤為幽奇,與隔溪幕山對峙,為通縣水口。明萬歷間,知縣邵買隸儒學(xué)
,培養(yǎng)樹木,蔭庇風(fēng)水?!肚「尽?br />
孤坑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二十里。兩山之間有兩路出
焉,故有上孤坑下孤坑之名。下坑舊有官路通南陵,今徙于李沖,上坑有路出雙澗通池州,
坑有陶灶,出陶器以資鄉(xiāng)邑之用。《涇川志》
青峰嶺,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數(shù)十仞?!肚「尽?br />
茅山、景山,俱在青峰領(lǐng)東。同上
雙澗分界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與南陵縣澄清鄉(xiāng)抵界,中有官路通孔鎮(zhèn),入池州長驛道。《涇川志》《乾隆府志》同
馬姑山,一名馬公山,在縣西北四十里,由石巖山過伏嶺北趨至此。《乾隆府志
》
石巖山,由蕭坑垅東趨五里至此,削峭異,相連曰松木岡,與洞山俱在縣西北四十里。同上
亭子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西三里曰楊木沖,接南陵界。同上
團(tuán)水山、巖山、諸吉嶺,俱在縣西北四十里,低平不起峰巒,巖山有洞。同上
魚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下有一窟,闊逾三尺,脈通江海,時(shí)有涌泉,則有魚隨波而出。
《方輿紀(jì)勝》《大清一統(tǒng)志》、《方輿紀(jì)要》略同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蓋縣西北四十里即接南陵界,而此山與和尚山皆在七十里外
,故前志遺之。然地勢有犬牙相錯(cuò)處,考之南陵縣界,又無此山,則宋以地志列此山于涇縣
下,必非無據(jù)。今仍附于西北諸山之末。又縣志載涌泉在縣西北魚山下,而山水門失載此
山,亦屬疏漏。
和尚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方輿紀(jì)勝》,絕頂有仙洞二所,洞口僅三尺余
,專磬折可入,闊六丈,長約七八里,石結(jié)其頂,旁有石閣,上垂石鋌,狀如鵝管,下有水
池,泉甘于蜜,煉丹藥灶在焉。藥灶大小有三,見者隨取隨盈,自是怪毒,間見人莫敢前,
獨(dú)樵夫采斫不廢,或聞敲金擊玉如奏樂者,推局布子如奕棋者,屬耳聽之,則寂然無聲,至
今傳曰仙洞?!稕艽ㄖ尽?br />
桐山,在縣北門外,與漠山相比,高五十余丈《嘉定宣城志》。山有三峰
相連,數(shù)百畝。《涇川志》
磊坑山,一名石磊山,在縣北五里,山皆陂阜,中多怪石,磊塊如亂珠,因名曰磊坑。同上
玉龍山,在縣北十里,形如半月,高十余丈,廣百余步,蓋池州長九華山派,山尾實(shí)屬青陽
,地名曰格口,自此東出百余里,臨賞溪故山之首,名曰格山。其下支分派別,岡巒萬狀,
得其壯而據(jù)上游者,為湖山靈惠廟基,得其秀而中處者,為水西三寺,得其正而屹立乎后者
,實(shí)為縣治坐山云。《涇川志》
北石山,在縣北十五里,自涇之南陵道出其中,土產(chǎn)灰堊碑石。《嘉定宣城志》
蕭山,在北石山西。乾隆府、縣志同
柏山,在縣北二十里?!肚「尽纷魇謇铩Ef圖經(jīng)云:自旌德發(fā)脈而
來,穴如龜形,俗云宣城未建,嘗卜基此地,役者鍤石而偶破白龜之首,流血滿溪,遂名其
港曰紅子港,灘曰赤灘。龜行至宛水而止,遂定為州基。故宣城曰白龜城者,蓋原于此山,
有城尚存?!都尉父尽?br />
龜湖山,在縣北二十里,極高而大,上有靈湫。同上乾隆府、縣志不載
孤山,在縣北二十五里,高約二里,自縣城北望實(shí)為水口?!稕艽ㄖ尽?。
上有黃巢寨及走馬壟,池沼存焉。北有高嶺廟,祀汪王。南有黃埭庵,奉西峰大圣。《嘉靖府志》
石龍山,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水洞庵,有林壑泉石之勝?!稕艽ㄖ尽?br />
石結(jié)嶺,在石龍山南,由紀(jì)家?guī)X逾南陵境二十余里,復(fù)入涇界,北趨至此?!肚?br />
隆府志》
蕭坑壟,在石龍山東。同上
閬山,在縣北二十五里,馬頭山之東南,根盤五里余,山不甚高,中多疊,仿佛蓬壺,故
昔人以閬目之?!都尉父尽?br />
雞子嶺,在縣北二十五里,下南陵官道由此,南五里有村墟,曰麻園市?!稕艽?br />
志》
巖洞,在縣北二十五里,廣袤數(shù)丈,高三丈,如螺旋,頂不柱而屋。洞后有一洞,高丈余
,深十丈,東西可往來。《大清一統(tǒng)志》
白塔山,一名丞相山,上有白塔寺,下有金雞洞,巖洞接山之西。《乾隆府志
》
馬鞍山,在巖洞西,石壁,俯瞰涼潭,上有幽洞,多海棠。同上
賀堂山,在縣北三十里,宋守昌森讀書堂在焉?!稕艽ㄖ尽贰肚「尽吠?br />
李沖分界山,在縣北三十里,與南陵梅根鄉(xiāng)抵界?!稕艽ㄖ尽?br />
按:《涇川志》別著李沖二字,蓋以別于雙澗分界山爾,此足見古志之詳核。
榔山,在縣北三十里,高三百余丈,舊多榔木,故名。有上榔中榔,俱與關(guān)旗嶺接。《乾隆府志》
幕山,一名漠山,在縣東北五里。相傳左難當(dāng)與輔公拒戰(zhàn)于此,故壘尚
存。《大清一統(tǒng)志》《方輿紀(jì)要》同。左難當(dāng)與輔公相持處,北峰最高曰小幕山,又有香爐峰、甄簞山,皆在山側(cè)?!肚「尽?br />
《涇縣志》略同
畫眉嶺,在幕山東,重崖密壑,百十?dāng)?shù)里,通本郡孔道,由嶺而西為幕山?!肚?br />
隆府志》
馬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以其山似馬首,故名?!都味ㄐ侵尽?。山在
閬山之北,縣東北之盡山也,嘉木美竹,盤結(jié)巖隙,下臨深淵,商舟湊集?!肚?br />
隆府志》
豸山,在縣東北七十里,由金牌領(lǐng)分支西趨二十余里至此。高峻雄亙,偉然大觀,東北一巨
鎮(zhèn)也。東北有葛泥壟,跨宣邑界。同上
按:金牌嶺,在縣東九十里。
鼓樓山,在豸山南十里,其北五里曰竹絲岡,設(shè)兵,下有界牌。南屬?zèng)?,北屬宣,去縣治
東北三十五里也。同上
按:此與縣東七里之鼓樓山同名。
寧國縣
顯山,在縣東四里雞山鄉(xiāng)。《乾隆府志》
妙山,在縣東五里雞山鄉(xiāng),下有潭名妙潭。《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女兒山,一名響山,又名語山,在縣東二十里蘆城鄉(xiāng)。舊傳唐開元中,有神女現(xiàn)巖上,羅隱
嘗詩于石,歲遠(yuǎn)剝蝕不可復(fù)識(shí)。宋太學(xué)上舍縣令丁濟(jì)等有題?!都尉父尽?br />
《乾隆府志》略同
蔣山,在縣東三十里,高數(shù)百丈,世傳有人姓蔣顯靈于此,因以名山。有馬踐坑石蹄跡,宛
然山巔有寺,乃唐東禪師道場。寺前有田數(shù)十畝,冬夏流泉不竭。山之東南有蒼坑潭龍王祠
,歲旱祈禱于此?!都尉父尽?br />
按:乾隆府、縣志別分蒼坑為蒼坑山,又不載去縣里數(shù),殊為牽混。今從《嘉靖志》。
銀山,在縣東六十里,《寰宇記》云,舊有銀冶,故名?!斗捷浖o(jì)勝》《嘉定
宣城志》
按:今本《太平寰宇記》無銀山,蓋刊本脫落耳,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補(bǔ)入。
冷渡五山,在縣東九十里,東曰桂山,西曰金字,南曰青紅,北曰周壁,東北曰黃封。山脈
皆自傍郡經(jīng)數(shù)百里綿亙而來,形勢皆秀,山下有溪,遇霖潦仿佛江湖,民皆病涉。宋寶佑丙
辰,里人蘄州通判鄭希深架石為橋,往來便之?!都尉父尽非「⒖h志略
同
禹堯尖,在縣南七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一百里。高四百丈。峰巒聳特
,上有龍池,俗傳禹治水過此因名。俚諺無據(jù),但以祈禱有感,故錄之。《嘉靖
府志》
朗山,一名長安山,在縣東一百十里。《乾隆府志》
湯公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高二百八十丈,周回八十里。傍一峰名仙人尖,有石壇。山下
有廟,俗或訛為成湯廟。又謂其山為商山?!都尉父尽贰斗捷浖o(jì)要》略同。
右為馬蹄嶺,路通昌化,左有銅嶺關(guān),路通于潛?!洞笄逡唤y(tǒng)志》
千秋嶺,在縣東一百里,《大清一統(tǒng)志》作百二十里,《江南通志》、《乾隆府
志》作百五十里。羅隱詩“想望千秋嶺上云” 《方輿紀(jì)勝》,岡
巒屬,溪谷幽勝,道通西浙。嶺下有云梯,舊置仙郎巡司于此?!洞笄逡唤y(tǒng)志》。嶺界于潛,回合幽勝,蔽翳白日??汉禃r(shí)云氣一起,輒雨久潦
,時(shí)他山未霽,此嶺云散輒晴。吳招討使李濤出千秋嶺討山越,見《通鑒》。《
乾隆府志》
按:諸山去縣里數(shù)及東西準(zhǔn)望,皆據(jù)《乾隆府志》,以一方專志較之統(tǒng)志寰宇者,稍為詳密
也。他縣仿此。
西山,在縣南五里。昔有虞隱居教子,邑人以虞有高風(fēng),過必式焉?!都味ㄐ?br />
城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石仙尖,在縣東南四十里,高插云漢。上有仙人祠,舊傳葛仙翁曾采藥于此。據(jù)
《嘉靖府志》補(bǔ)
東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南溪洞,逼隘至此獨(dú)豁然開朗。下有渡曰石口,即東溪所經(jīng)也。
《方輿紀(jì)略》《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不載去縣里數(shù),余與二書所載同。
岳山關(guān),在縣東南六十五里,高三百丈,周圍四十里。由鄉(xiāng)之金村石徑入山百余步,東西兩
峰對立如門,山各有巖洞,深邃莫測。溪流由山中達(dá)于縣之東關(guān),通杭州之昌化縣?!秾幋?br />
志》山在慕信鄉(xiāng)八都之程村。《嘉靖府志》
縣東南有岳山巡檢司,舊置岳山下?!睹魇贰さ乩碇尽?br />
關(guān)口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獅象山。其中境隘溪深,泉壑縱橫,《方輿紀(jì)要
》、《大清一統(tǒng)志》。多油漆紙皮之利,山盡處有懸崖,隱飛瀑龍湫。《
大清一統(tǒng)志》
按:岳山舊置關(guān)于其上,乾隆府、縣志遂分岳山、關(guān)口為二山,又別有關(guān)山。以《嘉靖府
志》及《方輿紀(jì)要》諸書細(xì)校之,道里既同,形勢亦合,實(shí)皆一山,故于關(guān)口山外,不復(fù)別
分名目,今據(jù)以訂正?!肚「尽穫淞挟惷谙拢再购笕藚⒖?。又《乾隆府志》于一山
分作二山之處,即不復(fù)載道里,岐誤顯然,如蔣山分作蒼坑山之類皆然。
駐蹕山,在縣南一里,本名薛家山。明大祖南征嘗駐蹕于此,亦名駐蹕?!斗捷?br />
紀(jì)要》乾隆府、縣志同
雞山,一名鳳山,在縣南五里雞山鄉(xiāng)。世傳有金雞鳴其上,故名。峰巒秀拔為縣之鎮(zhèn)山?!都尉父尽贰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同
泰山尖,在縣南十里,與學(xué)宮對峙。山南二里許有古縣故址?!肚「尽?br />
琴山,在縣南三十里,大慧杲禪師訪楊氏萬卷堂,見其山似琴,因名之?!肚?br />
府志》
屏山,在縣南五十里,形如屏。大慧杲師名之?!肚「尽?br />
象鼻山,在縣南六十里,形如象鼻,因名。有巖曰寶陀,飛泉一道自絕頂而下,其聲如雷,
因橋澗出村口?!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陽濠山,在縣南七十里,又名平茗山。脈自歙而來,最高為邑南障,奇巒異島若飛,皆頓駐
于此,絕頂有龍湫,噴涌而出,遠(yuǎn)望如練?!都尉父尽贰洞笄逡唤y(tǒng)志》略同
黃尖山,在縣南七十里,山上有葛仙巖,俗傳葛仙翁煉丹于此,有石室在焉。據(jù)
《嘉靖府志》補(bǔ)
黃顏山,在縣南八十里,高二百余丈。上有石室,可容數(shù)百余人,無徑可入,攀木沿崖以登
。相傳晉永嘉中有仙人黃顏煉丹于此。《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
縣志略同
丫髻山,在縣南八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余丈。山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時(shí)嘗作烽燧樓于其上,
外有仙燕洞容百余人,鄉(xiāng)民嘗避兵于此?!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
府縣志略同
周莊山,在縣南八十五里,有瀑布泉穿成井,深不可測,大慧杲禪師曾游此有題。
巖山,在縣南九十里。宋紹興中潰兵為寇,鄉(xiāng)里苦之,土豪楊巖寨老幼于此山,率丁壯據(jù)險(xiǎn)
邀擊走之,巖中流矢死,故名。以上二山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北姑山,在縣南百里,高三百丈,周回三十里。自天目山來,委蛇舒衍,忽然峭拔。有楊龍
巖,深邃可容百余人,下為泉流飛瀉。《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
府志》并同
中臺(tái)山,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與昌化縣接境?!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千頃山,在縣南百二十里,上有池約千頃,池中一山形似缽盂,因名缽盂山?!?br />
乾隆府志》
黃岡嶺,在縣西南四里?!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縣志同
紫山,西北蜀洪山《方輿紀(jì)要》,在縣西一百里,其徑僻險(xiǎn),湖樂巡司置
于此,有三曲瀑布泉出此?!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縣志俱不載道里
籠叢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南屬績溪界,峻嶺崇關(guān),宣、歙扼塞處,正德間姚源盜起,
官軍于此防戍,叢山關(guān)在焉。高二百丈,周圍三十里?!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
統(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獨(dú)山,在縣西五里,自鐵陵屏發(fā)脈過為縣治來脈。乾隆府、縣志
嵩山,在縣西北七里延福鄉(xiāng),高二百丈,周圍三十里。四面望之,其峰筆立,近邑惟此山殊
秀。旁有大黃山、小黃山?!肚「尽?。獨(dú)山又西三里曰嵩山,環(huán)望如
筆,大黃、小黃二山夾峙其旁,下臨西津。《大清一統(tǒng)志》
寶山頭,在縣西十里,相近有觀音山、龍?zhí)镀?、仁村嶺、修道山、豪山,自浙界分脈。乾隆府、縣志同
陽和峰,在縣西六十里,峭拔如筆,有甘露王祠,俗傳每遇上元夜,靈光燭天,祈禱多有應(yīng)
。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石柱源,在縣西六十里,石筍高五丈余,壁立獨(dú)聳,四山環(huán)峙?!肚「尽?br />
遙嘉嶺,在縣西七十五里,界連昌化,設(shè)關(guān)稽巡?!肚「尽?br />
石柱山,在縣西七十里,石柱高二十余丈?!肚「尽?br />
麈嶺,在縣西八十里,高一百六十丈,闊五十里,道通新安,山勢險(xiǎn)峻。按越國汪公行實(shí)云
:兵至麈嶺時(shí)大暑,士馬皆渴,公以戈石得泉。后人因加浚鑿石,上有馬足印。又有藏馬
洞在嶺之右。嶺多麈鹿,故名。《嘉靖府志》
楓樹嶺,在麈嶺北二十里,與獨(dú)蛇、伏嶺、分水、叢山四關(guān),皆茂密險(xiǎn)隘之地。明嘉靖中,
建哨臺(tái)其上。《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云門山、蟠龍山,俱在楓樹嶺北?!肚「尽?br />
擊鼓山,在縣西九十里,《太平寰宇記》作東南一百二十五里,《方輿紀(jì)勝》作
縣南八十五里。上有石鼓,天雨則鳴,《寰宇記》云?!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府、縣志同
按:王象之引《寰宇記》云云,則南宋時(shí)《寰宇記》刊本尚作在縣南八十五里,后乃誤作東
南一百二十五里也?!吧嫌惺摹钡劝俗?,今本《寰宇記》亦無,疑似此脫誤者當(dāng)復(fù)不少。
高峰,在縣西九十里云門鄉(xiāng),西坑山之上。峰最聳秀,東趨郡城,北有小溪,旁則八角峰,
山頂產(chǎn)茶?!肚「尽?br />
按:《乾隆府志》又有濟(jì)坑山,注云即西坑山,實(shí)與此山為一,今削去。又《乾隆府志》于
峰嶺下必贅一山字,殊非體裁,今皆刪去。
八角峰,在縣西九十里,自黃山發(fā)脈,勢最聳秀,綿亙郡城于高峰旁斷而復(fù)起,狀如九嶷。
左有文筆峰,相近有敏子嶺,又有福金山,又有順嶺,路通徽、浙?!肚「?br />
》
紫山,在縣西一百里,《一統(tǒng)志》作西南。周二百里,高數(shù)百仞。中有龍
池龍井,其北為前塢嶺斌坑。《方輿紀(jì)勝》《乾隆府志》略同
按:《乾隆府志》于此山下又有三曲水瀑布泉,乃誤引《一統(tǒng)志》蜀洪山下之語,今不錄。
柏山,在縣西一百里,當(dāng)往來通道,又名琴山?!斗捷浖o(jì)勝》《乾隆府志》并
同
石鏡山,在縣西一百十里,有石如鏡,照之形多變異,有龍巖瀑布?!洞笄逡唤y(tǒng)
志》
將軍石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石在山巔,約高十余丈,雄偉聳拔,如介士帶劍屹立?!都尉父尽贰肚「尽仿酝?br />
白云山,在縣西北五里,西津渡之左。唐刺史許渾題詩“一片白云千丈峰,殿臺(tái)樓閣架虛空
”即此。山下潭清碧可愛?!都尉父尽贰肚「尽仿酝?br />
石巖山,在縣西北十里,山頂泉涌,歲旱祈禱輒應(yīng),下為五河渡口?!肚「?br />
》
通靈峰,在縣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四山如環(huán),孤圓挺秀,絕頂平處六七畝,有二井,庵
后石壁然,號(hào)雞冠石。《乾隆府志》云:石馬通靈,并接宣城。又相近有紫巖山,山巔有
池,泉味清洌?!肚「尽?br />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何法盛《晉中興書》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
城文脊山,即此。人祀之,祈禱有靈。高數(shù)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涇旌諸山,北接宣城柏
枧山,峰巒攢秀,巖洞盤曲為郡雄鎮(zhèn)?!短藉居钣洝贰斗捷浖o(jì)要》、《大清
一統(tǒng)志》略同
山門山,一名石門山,一名靈巖山,在文脊山東南。諸洞勝概,萃于一寺,即靈巖也。梅圣
俞與宣城簿張獻(xiàn)民同游,留六題刻石存焉。石壁峭立,劃然中開,儼若城闕,謂之山門。中
有山洞五,水洞一,巖石最為幽勝?!都味ㄖ尽贰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
》
按:方志云:山舊有七十二洞,惟靈巖、紫云、連漪、朝陽、夕陽、碧云六洞最著。今考山
有應(yīng)真洞尤奇,俗所號(hào)羅漢窟也。余以丁卯上巳日同人游此,凡接梯百丈方得入洞門,自洞
中盤折而上約五百步,則已出山頂矣。然山徑稍遠(yuǎn),游人至者百無一二,故題詠亦絕無,今
特表出之,以為后來者導(dǎo)云。
石嶺,在山門山東十里。建炎二年叛將戚方犯寧國,邑人方致堯拒之于石嶺,不克,死之。
《方輿紀(jì)要》乾隆府、縣志略同
鴉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五十四丈,周三十里,與廣德州界。出茶尤為時(shí)貢,《茶經(jīng)》云
味與靳州同。梅詢詩“茶煮鴉山雪滿甌”,梅圣俞詩亦云“茶詠鴉山佳”。 《
太平寰宇記》《方輿紀(jì)勝》、《大清一統(tǒng)志》
按:《乾隆府志》皆作鴉,今依《一統(tǒng)志》校正。
龍?zhí)渡剑诳h西北一百里,下有龍?zhí)叮焦壬钸h(yuǎn),與文脊山相連,亙宣城旌德錯(cuò)界處?!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縣志不載道里。
烏石峰,一名仙人山,在縣北十里。成化間,楊氏幼女年十三,結(jié)茅此山,白日舉。觀者
千百人,收其遺物葬焉。水旱疾疫,禱者輒應(yīng)。相近有游魚山,在縣北洲中,其形似魚。《乾隆府志》
旗鼓山,在縣北十五里,左旗右鼓,夾西潯水對立,拱護(hù)縣治。相近有蟹山?!?br />
乾隆府志》
石馬山,在旗鼓山西北二十里。《方輿紀(jì)要》
佛嶺,在縣北十五里。相傳大慧杲禪師卓錫處,手植古楓一株尚存?!肚「?br />
》
獅子巖,在縣北二十五里,萬山之中,別開一境,明湯賓尹、葉詵讀書處。巖下有香泉井、
夾路松、羅漢石諸勝,泉內(nèi)多螭虎,每天陰雨,乘霧飛躍?!肚「尽?br />
洪公山,在縣東北四里,高一百丈,周回二十里,舊名長洪嶺。昔有隱士洪伯禮居此,故名
。山有水源獨(dú)西流,深至二三丈,歲旱禱之輒有雷雨?!都味ㄐ侵尽贰?br />
長洪嶺在縣東三十里,有關(guān)通廣德州界。《大清一統(tǒng)志》
按:《乾隆府志》皆以洪公山長洪嶺為二山,今據(jù)《嘉定志》,洪公山舊名長洪嶺,周回二
十里,則實(shí)一山也。蓋后人因山勢綿延,因其起訖而別名之,故道里或有不同耳,今仍其舊
。
疊洪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數(shù)百仞,周數(shù)十里。自五渡河北抵宣城,東南諸山皆發(fā)脈于
此。東去為澤嶺,冬夏常濕,故名?!肚「尽?br />
按:乾隆府、縣志以縣境諸山皆發(fā)脈于浙江之天目山,遂以天目山載入此縣,可謂無稽。志
山而必究發(fā)脈,本屬堪輿風(fēng)水之說,不可據(jù)以定方輿。若窮其弊而諭,則山水一也,山可究
發(fā)脈,水亦通源委,江以南支渠,皆受大江,委輸或百里數(shù)百里不等,亦可照天目山之例,
不在縣境而以之入縣志乎?今特將天目一山削去,庶使后人按圖索記,不致傳疑,如飛來之
峰,羅浮之嶺,有變幻合離之惑也。
旌德縣
高家?guī)X,在縣東二里許,有竇子明丹井。相傳井在塘中,水涸則見,有壅之者,越數(shù)月井復(fù)
如故,雨后每聞異香?!肚「尽?br />
后妃嶺,在縣東四里,舊傳潘閬女為齊帝妃,故名。又有甘子嶺,距后妃嶺七里?!肚「尽?br />
按:《齊書·東昏侯紀(jì)》潘淑妃父名長慶,此名聞,當(dāng)系又一人耳。
華陽山,在縣東五里,半山平曠可居?!都尉父尽芬钫啊鹅捍ㄖ尽?br />
按:李瞻《旌川志》久已亡,惟《嘉靖志》偶引之,今分列諸山下,以存宋時(shí)故事。
感化山,在華陽山西,今縣城東門曰“感化”,以山名也?!斗捷浖o(jì)要》
鳳凰山,一名唐山,在縣東七里。《乾隆府志》
百鳧山,在縣東十里,從石鳧西來,蜿蜒崛起,有石巖,高數(shù)丈,產(chǎn)風(fēng)蘭?!肚?br />
隆府志》
黃栗山,在縣東十里,寵聳綿亙,山頂矗起三臺(tái),周回二十余里。乾隆府、縣志
大鰲山,在縣東十里,若大鰲,盤屈十?dāng)?shù)里,有瀑布,泉流不竭?!肚「?br />
志》
玉壺山,在縣東十五里。昔竇令君指壺以飲,滕公于此有“飲客指玉壺,煉丹燒火井”之句
。有會(huì)勝寺,后有金井泉,本梁滕公相宅?!斗捷浖o(jì)勝》《旌川志》、《乾隆
府志》略同
石嶺,在縣東十五里,有水東西分注?!肚「尽?br />
鳧山,一名石鳧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白龍?zhí)?、梅溪出焉,有巨人跡、馬蹄石、搗藥臼,
俗傳陵陽子明二女化青鳧隨父仙去,故名。又云子明初煉丹于棲真山頂,后游鳧山,遇一隱
者相與為友,俱仙去。今有顯道祠,蓋祠二人焉?!斗捷浖o(jì)勝》《嘉靖府志》
、《大清一統(tǒng)志》
石鼓山,在縣東二十里?!毒庞蛑尽吩?,山有石如鼓,天將雨則鳴。有白云峰,高數(shù)百仞,
與獅子山、鳳亭山俱在八都?!肚「尽?br />
白望嶺,在縣東二十五里。乾隆府、縣志
華容山,在縣東三十里,形似蓮花故名。《方輿紀(jì)勝》《乾隆府志》同
嗣溪山,一名嗣續(xù)山,在縣東三十里。源口兩山峻壁,僅容一溪,縈紆陟級(jí)數(shù)里,才有人煙
。其間有田數(shù)百畝,低原平坂,茅店石橋,村聚處略有里巷,民居多胡姓。謂山相連相接欲
嗣續(xù)不絕,是名嗣溪山。接寧國縣界,連五十余里,一峰峭突為龍峰?!斗捷浖o(jì)
要》《旌川志》、《乾隆府志》略同
范峰,在縣東三十五里,高若插天,右有獅子怪石?!肚「尽?br />
夏昌山,在縣東五十里。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石嶺,在縣東南里許,不通車馬,與縣東十五里之石嶺同名?!肚「尽?br />
南長嶺,在縣南門外二都,通徽郡孔道,相近有倪村嶺,白楊嶺。同上
梓山,在縣南二里,山源自徽境,連屬至此,聳立千余仞。山頂有甘露王行祠,半山有覽眾
亭,今廢。僅有梓山祠。有三臺(tái)峰,有石澗,有桃樹不花而實(shí)。《旌川志》《
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檀樹嶺,在縣南五里。乾隆府、縣志同
橫城山,在縣南十五里,山形橫障,隱龍村口,望若城。相近有琴山、平子嶺、銀屏山、
隱龍嶺、黃托嶺,通績溪界,龍王尖皆在一都白砂村左近。同上
古唐山,在縣南十五里,高三十五人,周十五里,與績溪縣分界?!都尉父尽?br />
《方輿紀(jì)要》、《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并同
金竹嶺,在古唐山東?!肚「尽?br />
黃高峰,在古唐山西,兩峰對峙。有登仙橋、朱砂石壁、獅子崖、龍棲池,旁有巖洞,溜下
成潭,俗傳昔黃高公隱此?!兑唤y(tǒng)志》《嘉靖府志》
獅山,在縣南五十里?!肚「尽?br />
羊嶺,一名羊?qū)?,在縣南五十里。山多白石如臥羊,通貴鄉(xiāng),嶺陽接績溪界,近地有中羊下
羊,相近有松巖,在南灣,孤松挺秀?!鹅捍ㄖ尽贰肚「尽?br />
芝蘭山,在縣南六十里。山多芝草蘭蕙,有瀑布。二十二都諸村南北倚之,為鎮(zhèn)南與績溪界
?!肚「尽?br />
虎口山,在縣南六十里?!都尉父尽?br />
清潭山,在縣西南十里?!斗捷浖o(jì)要》。按縣志清潭在縣西十里石山中即此。
金鰲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江村東,相近有卯龍山、石鷹山,又有鳳臺(tái)山,在村北。《乾隆府志》
大洪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春漲最盛,故名。同上
鐵帽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形如兜鍪。同上
鵲嶺,在縣西南七十里。與箬嶺接,黃山、天都、獅子三峰羅列在目。嶺西太平縣界?!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略同
箬嶺,在縣西南八十里,高四百八十仞,山多箬,故名。西接太平縣境,南接歙縣境,相傳
汪華所開。《方輿紀(jì)要》、《嘉靖府志》、《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西長嶺,在縣小西門外。乾隆府、縣志同
棲真山,在縣西五里,昔竇子明曾居此山,其壇跡存焉。長孫邁所述《神仙傳》,子明既來
江左,晉元帝嘉之,拜陵陽宰。在縣三年,民服德化,后棄官尋訪名山,搜采奇藥,至徽水
之陽,結(jié)庵西山,煉丹高嶺焉。《太平寰宇記》、《一統(tǒng)志》、《旌川志》。山北為西嶺、仙峰、黃龍岡諸山?!斗捷浖o(jì)要》
按:以陵陽子明為晉人,其誤始于邁,有辨證。見太平縣陵陽山下棲真為此縣名山,而乾隆
府、縣志于此山下惟引《方輿志》、《神仙傳》之言,亦不載去縣里數(shù),其陋略此可概見。
城子山,在縣西五里,棲真山西,地名谷沖?!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
齊柳山,在縣西十里,山圓如畫眉?!肚「尽?br />
黃茅尖,在縣西十五里,最為秀拔。同上
正山,一名尖山,在縣西二十里。唐時(shí)嘗因厭勝之說,鑿斷山脈,今斷壟存焉。南唐將方道
項(xiàng)、洪銳嘗屯兵于此,以備吳越。山有仙人臺(tái)、仙人園,舊有石刻,漫不可辨。有龍祠禱雨
輒應(yīng)。有隱士汪文諒家其下,義聚至千三百余口?!都味ㄖ尽?、《方輿紀(jì)要》、
《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大嶺,在縣西二十里,旌嶺之最高者,為西鄉(xiāng)孔道?!兑唤y(tǒng)志》、《乾隆府志》
巖山,在大嶺東,高與正山、鳧山、黃高峰齊。土人望云占雨?!肚?br />
府志》
大幕山,在縣西三十里,形如簾幕,傍起一峰,謂之小幕。《方輿紀(jì)勝》、《方
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東山,在縣西三十里?!肚「尽?br />
高金山,在縣西四十里。同上
豸山,在縣西四十里,山麓有獅子峰,下即唐將軍方元蕩故居,今猶稱方家園。
同上
石柱山,在縣西六十里,《乾隆府志》作四十里。有雙石挺起一巨石承之
,號(hào)豹子尖,尤為奇秀?;蛟淮松较扔兴氖?,高大相若,后為雷擊其二。相傳梁武帝時(shí),新
安程靈洗將兵趨姑孰,道過其下,率眾登山,筑壇歃血,誓平侯景。因揭此石立旗幟,又抽
矢射一山,山摧一角,今其山曰射的山?!斗捷浖o(jì)勝》、《涇川志》、《乾隆府
志》
白山、花園山、佛子嶺,俱在縣西四十里?!肚「尽?br />
千秋嶺,在縣西四十五里。同上
柵山,在縣西五十里,地名豐溪。俗傳昔有呂氏女結(jié)茅于此山之嶺,學(xué)道修真,已而仙去,
今呼為仙姑壇,山下多呂姓?!都味ㄖ尽凡焐仙脚c柵山俱在廟首東。乾隆府、縣
志同
蛟山,一名蛟峰,在縣西南五十里,山形蛟虬如騰蛟然,后有洞,徑險(xiǎn)難入,其中平曠。唐
永太中,山寇王萬敵嘯聚于其中,招討使袁擊平之。自唐末至今有呂氏居其下,族屬繁衍
,以文學(xué)登顯仕者,世不乏入?!斗捷浖o(jì)要》、《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九峰山,一名科峰嶺,在縣西五十里,通太平太路,一名九峰?!肚「尽?br />
萬歲嶺,在縣西五十里。同上
上梟山、下梟山,在縣西五十五里。同上
黃華嶺,在縣西六十里,與太平縣接界。《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九屈嶺,在縣西六十里,高十里,闊六里,嶺九屈,故名。
石蓮嶺,在縣西六十里。二嶺俱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鳧陽嶺,在縣西北十里?!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作鳧羊
仙峰嶺,在縣西北十里?!肚「尽?br />
烏嶺,一名楓木嶺,在縣西北十五里,亦曰烏山。《方輿紀(jì)要》
按:此嶺向不見于志,蓋縣東北別有一烏嶺,《乾隆府志》疑為一,而誤并之耳。
雞公巖,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六都新建后,崇巖峭峙,石如雞冠,高數(shù)十仞。其東南為木
嶺,相近有鐘山、天馬山、筆峰山?!肚「尽?br />
唐峰,在縣西北四十里,其東南為玉屏峰,在十八都孫村。同上
按:《乾隆府志》峰作山,與喬亭之玉屏山相混,今據(jù)縣志圖作峰。
龍首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山峰,形如龍首。下有澤溪龍王祠,水旱必禱焉?!斗捷浖o(jì)勝》、《旌川志》、《嘉靖府志》。三溪鎮(zhèn)又北為龍首山,山西北有龍?zhí)?br />
,徽水徑其下,與涇接界?!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
紀(jì)家山、馬鞍山、黃姑峰,俱在縣西北四十里?!肚「尽?br />
金錢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同上
碎石嶺,在縣北七里,嶺多碎石,因而名之。據(jù)《旌川志》補(bǔ)
柳山,在縣北十里。柳相公不詳何代人,山南有石室,深不可測,神祠在焉。里人祈禱輒應(yīng)
?!都味ㄐ侵尽贰都尉父尽?、《乾隆府志》并同
松樹嶺,在縣北十七里,鳧溪北,湯村南。《乾隆府志》
仕坑山,在縣北二十里。同上
玉屏山,在縣北二十里,喬亭橫嶂十里,為邑北障。同上
磣嶺,在縣北二十里太平鄉(xiāng),嶺北涇縣界?!都尉父尽贰肚「尽仿酝?br />
柘樹嶺,在縣北二十里,鳧溪東北。同上
石壁山,在縣北二十五里,一名文山,高數(shù)百丈,連亙數(shù)里。一水中流,兩崖對峙,峰巒峻
絕,縣境之厄塞也。舊時(shí)路在半山,懸崖千尺,行者難之。明嘉靖初,郡判李默攝縣事,緣
溪鑿石,遂成通途。舊有石壁巡司,久廢。宋宣和中,賊方臘由寧國轉(zhuǎn)寇縣境,統(tǒng)制王可成
帥師拒戰(zhàn)于石壁,賊敗卻即此。《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佛子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方輿紀(jì)勝》作二十里。地名鐘村。唐乾符
中,嘗有紫芝、碧蓮之異,有寺曰瑞蓮?!都尉父尽?br />
天井山,在縣北三十里。《方輿紀(jì)勝》作縣西。山巔巨石峭峻,中有飛泉
,激湍自兩竅中出,俗稱為牛鼻。其下有龍?zhí)?,清深可愛,嘗有羽流居之?!鹅?br />
川志》、《大清一統(tǒng)志》
南山,在縣北三十里南灣,對河系漢、晉故道。由石壁口上山,通蠻王尖至東固大路?!肚「尽?br />
蠻王山,在縣北三十五里?!缎侵尽吩疲粜U人盜據(jù)此山,歿葬山下,然不可考。《旌川志》
按:此即《乾隆府志》南山下之蠻王尖。
鳳形山,在縣北四十里十八都禮村,相近有郭公嶺?!肚「尽?br />
蠢嶺,在縣北三十里,自鳧山華容峰亙二十里,南障縣治,北界涇邑。同上
按:此即涇縣之椿嶺,與旌德分界處?!肚「尽凡惠d里數(shù),據(jù)《疆域志》云,旌德北四
十里至涇界,此山在旌德北,里數(shù)可知。
鵲巖,在縣北三十里十七都三溪東,興云占雨。同上
大嶺,在縣東北三十里。同上
烏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十都,通寧國要道。同上
白云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為九都祖山,相近有方山、丫髻山。同上
唐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十一都,嶺上有塘,水長不涸。同上
剝嶺,在縣東北五十里柳山鄉(xiāng),嶺北接寧國界。同上
太平縣
黃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方輿紀(jì)勝》作縣南三十里。上有泉水,泉側(cè)多
黃連,故名。《元和郡縣志》。北黟山在宣、歙二州界,高一千一百七十
丈,舊名黃山。天寶六年,敕改為北黟山。浙之東西,歙、池、饒等山皆其支脈?!短藉居钣洝放f經(jīng)云,山以黃帝棲真之地,故名。當(dāng)宣、徽二郡界有三十六峰,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八六巖?!斗捷浖o(jì)勝》。山當(dāng)宣、徽二郡界,東屬
歙縣,西屬休寧,各一百二十里,屬本縣者八十里。窮高極邃,諸峰秀拔,山下時(shí)聞上有仙
樂聲。《神仙傳》云:黃帝昔日問道于浮丘公,曰愿摳衣躬侍修煉。浮丘公曰,江南黟山,
神仙所居,無葷穢腥腐,而有古木靈藥,其泉香美清溫,冬夏無變,沐浴飲之,萬病皆愈。
遂與容成子、浮丘公同游于此?!都尉父尽贰I礁呷甙儆嗾?,盤亙
三百里,寧、徽兩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縣境者有八,曰翠微,曰天都,
曰望仙,曰九龍,曰圣泉,曰疊嶂,曰仙人,曰芙蓉,諸峰為之冠,余屬徽州。
《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黃山舊名黟山,唐天寶改為黃山。山有三十六峰,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巖。第二天都峰,高九百仞,其峰聳翠,峻潔儼若天中群
仙所都,下有香谷源,嘗聞異香馥郁。有天都觀,高人隱士居焉。第十二疊嶂峰,高八百仞
,峰形如障,下有石乳巖,巖中滴孔,其白如雪,四時(shí)不絕,今俗呼云滴水巖。又有陰坑源
,陰不見日,源水東流,入白云溪。溪中有一潭如盆,下又有一大潭,黃帝曾向此取水煉丹
,感白龍見,名曰龍?zhí)端?,入朱砂溪。第十六仙人峰,高八百六十仞,頂有二石仙,其狀?br />
然如刺成,相對而坐。俗謂南向者為軒轅黃帝,背倚一石屏,迥如玉記,北向者為浮邱公
。其下石壁高五百余仞,猿猱亦不能到,游玩者上紫石峰望之,宛如二仙人對坐。下有仙人
洞,因此名焉。
第十九翠微峰,高八百五十仞,下有翠微源、翠微洞、翠微寺、青牛溪,昔有樵人于此見一
青牛,遂前逐之,走入水中不見。峰畔有布水傾下。第二十一望仙峰,在山北,高八百五十
仞,《周書異記》云,黃帝、容成子、浮丘公于此湯池,見一珠函玉壺,持歸中峰,下石室
中,飲壺中甘露瓊漿,披函中霞衣,簪寶冠,躡朱履,光照山谷。須臾,黃帝乘飛龍,前引
彩幢珠蓋,三仙飄然從峰頂上升,聞彩云中有弦歌之聲。今峰西有弦歌鄉(xiāng)、弦歌洞、弦歌溪
。第二十二九龍峰,連望仙峰東南,高八百仞,九朵合成如九龍相纏,下有九龍巖、九龍?jiān)?br />
、九龍洞、九龍溪、九龍觀、九龍寺。第二十三圣泉峰,在九龍峰西南,宛如削成,上下大
,中央小,狀如腰鼓,高八百七十仞。頂上有一湯池,人不能到,于鄰峰頂上望見,池中波
浪騰沸,從地中涌出一布,水向頂東南下,入甘泉源、甘泉溪?!吨軙愑洝吩疲∏鸸^
黃帝曰,黟山中峰之頂上有一湯池,水味甘美,可以煉丹煮石。蓋此處也。第三十四芙蓉峰
,高七百五十仞,下有白馬源,即黃帝輦游之所,隔溪南面有馬跡石,石上馬跡猶存,深者
可尺,淺者可二三寸,宛如泥中所印?!饵S山圖經(jīng)》
按:樂史以為黃山唐天寶將改名北黟山,《圖經(jīng)》又以為黟山唐天寶時(shí)改名黃山,未知孰是
。按黃山之名見于劉向《列仙傳》,相傳已古,則《寰宇記》之言稍得其實(shí)耳。
陵陽山,在縣西六十里?!读邢蓚鳌吩唬觋栕用髡?,釣鄉(xiāng)人也,好釣魚于延溪。釣得白魚
,腸中有書,教子明服食之法,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服之三年,龍來迎去?!段?br />
選·游仙詩》李善注引之。按:《列仙傳》為劉向所撰,見《隋書·經(jīng)籍志》,據(jù)此可以破
長孫邁以陵陽子明為晉人之誤。又司馬相如《大人賦》:反大壹而從陵陽。張揖曰:陵陽仙
人陵陽子明也。則以子明為漢人亦屬臆說。蓋詞人取材必凡近,相如賦中所見如大壹、元冥
、黔雷、長離、皇保僑、岐伯、祝融、勾芒、唐堯、虞舜、靈媧、馮夷、西王母之類,皆
三代以前神人,服虔、應(yīng)劭作注,且有不能舉其時(shí)代者。則作賦時(shí)必不雜入一本朝人無疑。
《列仙傳》所載七十二人,見于《世說·文學(xué)篇》注及《直齋書錄解題》。今本雖系后人所
輯,亦復(fù)多因其舊書中如容成、赤松、昌容、嘯父、師門、浮丘公皆三皇虞夏時(shí)人。降至秦
穆公女周靈王子喬已為晚近,則子明為秦漢以前人又可概見,但不能定其為何代人耳?!肚?br />
漢·地理志》郡縣名多皆秦定,丹陽郡即有陵陽縣,除獲嘉、柏人、聞嘉之外,其不假當(dāng)時(shí)
事跡以名縣,又明證也?!肚「尽范酁檫~說所誤,土人又多感于《乾隆府志》之說,今
確考書傳,附識(shí)于此,以破流傳之(訛)。
丹陽郡陵陽縣,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
《續(xù)漢書·郡國志》、《宋書·州郡志》同。按:此乃司馬彪《續(xù)漢書》本文誤刊入注中,
非劉昭補(bǔ)注也。昭所注皆引眾書,又漢人說其所自言,必稱“臣昭曰”以別之。班固《漢書
·地理志》本文亦有誤刊入注中者,并非自注及他人注也。彪之解陵陽縣當(dāng)亦因漢人之說。
山在涇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傳》云陵陽子明釣得白龍放之,后五年龍來迎子明
上丹陽陵陽山,一百余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余丈,《元和郡縣志》、《太平寰
宇記》。按:唐永泰中,分涇縣立太平,疆界與今時(shí)略同。今涇縣西南九十里麻口,即接太
平界,則山在太平可知。蓋太平即在涇縣西
南,無緣分立太平縣后,其西南境尚有一百三十里之遠(yuǎn)也,今山在太平西六十里,其去涇縣
里數(shù)正與古同。吉甫作《志》時(shí),縣已分立,而山仍載入涇縣,并復(fù)載明里數(shù),幾忘涇
縣之西南已久分立太平縣矣。蓋沿《乾隆府志》之失,而不校樂史作記,遂仍其誤,可見志
地理之難。王象之《輿地紀(jì)勝》遂兩載之,云涇縣有陵陽山,引《元和郡縣志》以實(shí)之。下
復(fù)云太平縣亦有陵陽山,不復(fù)詳校二縣分合之故,竟以一山為二山,可謂無識(shí)。山有
三峰
矗立,屬縣者一,西屬石埭者二。下有三門六刺灘,舒溪所經(jīng)。《方輿紀(jì)勝》
《大清一統(tǒng)志》同。有白鶴池面黃海如芙蓉秋水。乾隆府、縣志
按:黃山、陵陽為此鎮(zhèn)山,今從敬亭之例,列于諸山之首。
石鳧嶺,在縣東二十里,涇水出焉,山多碎石,高下起伏如鳧雁。《嘉靖府志
》《乾隆府志》同
白衣嶺,在縣東二十五里。通涇、旌二邑,崎仄難行。明知縣崔欽筑砌以便行者,有碑曰崔
公路。《乾隆府志》
掛榜山,在縣東三十里,諸水環(huán)抱,為縣治水口,其形綿亙,橫敷如榜。同上
黃華嶺,在縣東三十里,與旌德接壤,舊名黃瓜嶺。同上
天馬山,在縣東南天里,學(xué)宮巽地,昂藏奔突,下映麻川。同上
箬嶺,在縣東南五十里道泰鄉(xiāng) ,甚高峻,上下六十里。山頂中分為歙縣界,東麓屬旌德縣
,往來徑道也?!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同
按:此嶺及黃華嶺皆與旌德分界,故兩縣并載。
丹山,一名文筆峰,在縣南三里,為學(xué)宮前案。峰頂本平,明弘治中教諭鄒累石為峰,后
教諭王佳士復(fù)增之?!肚「尽?br />
仙皇山,一名洞清山,在縣南十里。同上
鎮(zhèn)山、墨斗山、橫山,俱在縣南十里,橫山東連小馬鞍山。同上
夫子山,在縣南三十里。上有石橫挺數(shù)丈,曰鷹嘴。下有千百石,參差如列戟,水流其間,
寒冽逼人。旁有石室幽折難入。同上
碧山、赤山、石岡山、醉翁山、和云巖,俱在縣南三十里。和云巖高五百仞,上名火龍尖,
遙望長江如練,中有梵宇精舍,傍有虎壟龍?zhí)?。同?br />
大橫山縣志作大洪,在縣南四十里,譚家橋邊,河水環(huán)繞。同
上
慶云巖,在縣西南三里,山與天馬山遙峙。同上
尚書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望仙鄉(xiāng),高百余仞,相傳隋尚書胡裕隱此。同上
大鰲嶺,在尚書山西南十里,高十五丈,形若巨鰲,涇水出焉,其源為溪?!?br />
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略同
湯嶺,在縣南六十里《乾隆府志》作西南西鄉(xiāng),其山多懸崖峭壁?!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梨木嶺,在縣西南七十五里,上下三十余里,接歙縣界?!都尉父尽非「?br />
、縣志作接休寧界。
棠梨嶺,在梨木嶺西南五里?!都尉父尽纷髟谙腋栲l(xiāng)西。
桃?guī)X,在縣西南九十里,接石埭境?!肚「尽?br />
莊嶺,在縣西南一百十里,接黟縣境。《嘉靖府志》《方輿紀(jì)要》、《乾
隆府志》同
石礬嶺,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接石埭境。《嘉靖府志》《方輿紀(jì)要》、《乾
隆府志》
金雞山,在縣西五里?!肚「尽?br />
霧山,在縣西十五里, 高五百余仞。東接龍門山,西抵三折嶺,林木陰翳,為一鄉(xiāng)勝境。
《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肖黃山,在縣西二十里,云根嵌空,仿佛黃山中,有奇松怪石及噴玉泉、牧龍池諸勝?!肚「尽?br />
三折嶺,在縣西二十里,高峻曲折,上有石洞,下有潭曰香潭?!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府志》
鐵甲嶺,在縣西二十三里,三折嶺又西三里。峭壁千尋,下臨大河,中一線通往來,石骨
,行者艱險(xiǎn)?!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志》同
新嶺,在縣西二十五里。《乾隆府志》
磐峰山,在縣西三十里,一峰插漢,絕頂見九華大江。同上
穰嶺,在縣西三十里,在章村蒼步東,大鰲嶺腳橫過,上七里,下七里,嶺上與石埭縣分界
,相近有白沙嶺、白茅嶺。同上
按:乾隆府、縣志于此嶺不載去縣里數(shù),今考《嘉靖志》得之。
密崖關(guān),在縣西五十里涇陽鄉(xiāng)。兩崖對峙,下瞰深溪,從山腰鑿石開徑以通人行?!都尉父尽贰A觋柹缴詵|曰密崖山,岡巒連亙二十里,至此兩崖對峙,下瞰深溪
,徑險(xiǎn)道絕,一名密王關(guān)?!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真金山,在縣西六十里長壽鄉(xiāng),東高二百余丈,相傳昔嘗產(chǎn)金?!都尉父尽?br />
乾隆府、縣志同
古山,在縣西六十里穰溪東,下有浚潭,山嘴灣環(huán)插潭上,有石如龜浮其中,相近有獅山,
朱子題“秀蔭”二字?!肚「尽?br />
仙都山,一名游山,在縣西六十五里龍門鄉(xiāng)。高二百丈,亙?nèi)?,與仙都峰相望,故名
。俗傳左難當(dāng)嘗隱于此?!斗捷浖o(jì)勝》、《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
隆府志》
黃城山、青云山,俱在縣西七十里?!肚「尽?br />
拓山,在縣西百二十里,山上有白虎尖,下有明暗二洞。同上
庾嶺山,在縣西百四十里,山半有古梅,寒香獨(dú)早,故名。中有雞峰、花塢、銀屏、石印諸
勝。同上
龍門嶺,在縣西北十五里,嶺上下十余里,勢甚高峻,通龍門三鄉(xiāng)及涇陽鄉(xiāng)?!?br />
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龍門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龍門鄉(xiāng)之東,高百余仞。產(chǎn)百藥,邑人皆采之
,其林麓最為幽深?!斗捷浖o(jì)勝》
異松嶺,在縣北二里,當(dāng)?shù)孛}分脊處,上有異松一本二干,曲奇古,因名。相近有碧云山
在城北,矗列繡錯(cuò)如屏,以頂上三峰如髻,俗又呼丫髻山?!肚「尽?br />
三門嶺,在縣北十里,三方阻絕,一徑中通,其陽為縣治?!斗捷浖o(jì)要》《大
清一統(tǒng)志》、《乾隆縣志》并同府志誤作三十里。
寨山,在縣東北三十里?!肚「尽?br />
樵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接涇邑界。同上
卷十一·輿地志水◇寧國府志
宣城縣
陵陽山,在府治前,一峰為疊嶂樓,一峰為譙樓,一峰為景德寺。郭祥正《雙溪樓詩》:“
陵陽三峰壓千里,百盡危樓勢相倚?!奔创恕!斗捷泟儆[》、《輿地紀(jì)勝》同。
山為郡之鎮(zhèn),自敬亭而南隱起為三峰,環(huán)繞縣治。西南為鰲峰,又東南曰陽坡,唐獨(dú)
孤霖謂:郡地四出皆卑,即阜為垣,郡治蓋據(jù)此山之岡麓?!洞笄逡唤y(tǒng)志》、明
《宣城縣志》同
按:陵陽山以陵陽子明所居得名,據(jù)唐、宋以來地志,皆在今太平縣,此山偶與同名,始見
祝穆《方輿勝覽》。蓋亦東泰山、少華山之類,以名勝而同名也,今分列二縣下,以防牽混
。
敬亭山,在宣城縣北十里,《元和郡縣志》作十二里。山有神祠,即謝
《賽雨》詩之所,其神云梓華府君,頗有靈驗(yàn)?!短接[》、《郡國志》、《
宋永初山川記》、《太平寰宇》記并同。唐以避諱,名敬亭曰昭亭?!对S九域志》
曰:宣城有昭亭山是也。高一十六丈,廣袤
一百二十里。其東北為敏應(yīng)廟,即敬亭山神也,有靈應(yīng)。觀西有廣教禪寺,有萬松亭、虎窺
泉,齊謝、唐李白、劉禹錫、司空圖各有篇詠?!都尉父尽肺鞯?br />
一峰為洪村嶺,有一峰庵?!肚「尽?br />
按:敬亭為縣之鎮(zhèn)山,今列于宣城縣城外諸山之首,其余依四境敘次之?!斗捷浖o(jì)勝》分敬
亭昭亭為二山,誤。
玉山,舊名土山,在縣東十里,高二丈三尺,袤五里,山無石礫故名。明尚書徐元太改今名
,突起拳曲,古木蔚,虬藤如斗大,中有惠照寺。《大清一
統(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碧泉山,在玉山東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按碧泉山距玉山三十里。
石馬山、華蓋山、漪塾山,俱在碧泉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牛矢嶺,在碧泉山北。同上
麻姑山,在縣東三十里,一作三十五里,高袤與敬亭山等,麻姑修道于
此飚舉,有仙壇丹灶存焉?!遁浀丶o(jì)勝》、《嘉靖府志》同
靈馬山,在麻姑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云頭山,在麻姑山南,有雙廟岡。同上
掉石嶺,在麻姑山北。同上
水東山,一名云霧山,在縣東七十里,有市有渡?!肚「尽?br />
寨山,稽亭山北?!兑唤y(tǒng)志》按:寨山有二,《一統(tǒng)志》之寨山在稽亭山北,
《乾隆府志》之寨山在稽亭南。
午山,在水東山南,有高家?guī)X、亭子嶺。乾隆府、縣志同
蔡后山,在水東山南,北有九曲嶺。同上
象鼻山、獅山、石壁山,俱在水東山東?!肚「尽?br />
雙峰山,在水東山南,二峰對峙,俗稱山,上有蛟龍?zhí)?。?br />
上。即丫山。距城八十里,陸羽《茶經(jīng)》:“橫紋茶出宣州丫山。”即此。《采訪冊》南有塘泥嶺,南通徽寧,北達(dá)蘇杭,北有大嶺接建平界。同
上
十字路山,在宣城縣東七十里。《乾隆府志》
南山,在十字路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四望山、泉岡山,俱在十字路山東北。同上
嶧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宛溪水出焉。《大清一統(tǒng)志》俗傳項(xiàng)羽兵敗垓
下,自烏江南渡路由此?!都味ㄐ侵尽?br />
城山,在嶧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石馬山,在驛山西北?!肚「尽纷鼬P回山,未詳。按:此亦與碧泉山東之石
馬山同名。
鳳形山,在石馬山東。《乾隆府志》
折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勢紆屈,至此若橫截然,下臨仙溪。
相傳奚氏女浣紗于此不返,家人索之,但見溪流清異常,以為仙去。有折山寺。乾隆府、縣志同
大勞、小勞二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大勞有洞,可容數(shù)十人?!洞笄逡唤y(tǒng)志》。按《本草經(jīng)》
有勞山韭,未知何地,今此山不種而生,且嫩美焉。《乾隆縣志》。
安山在勞山東,后潭山在安山東。并同上
玉屏山、墨斗沖、雙廟山、小坑山四山,并在城東南七十里。順治十八年奉旨禁采煤石,歷
年碑載俱存?!恫稍L冊》
象林山,城東七十里,月山城東七十里,仙殿山城東四十五里?!恫稍L冊》
稽亭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二百一十丈,袤六十里。有仙人巖、三天洞及壽昌禪院,本隋
時(shí)扶風(fēng)禪師道場?!断榉麍D經(jīng)》云縣東南有稽亭山,古仙人居處也,行客奇其幽曠,至此必
駐步稽遲,故名?!遁浀丶o(jì)勝》《元豐九域志》惟云,宣城縣有稽亭山。
按:《太平寰宇記》:三天洞東南去郡城五十里,不言洞所在山名。土人云,稽亭山與三天
洞
中尚隔陳家山。今考陳家山,蓋土俗之名,故宋、元、明輿地書及府縣志皆不錄。或又云仙
人巖、三天洞亦系二山,并屬強(qiáng)為分析。今仍據(jù)《輿地紀(jì)勝》、《九域志》列于稽亭山下而
附記于此,又《乾隆府志》于稽亭山下別有三天洞山,亦強(qiáng)分一山為二山
,今并改正。
落星山在稽亭山東,田中突起一峰,相傳星隕于此。乾隆府、縣志同
長幡嶺,在稽亭山東。同上
袍笏山,在長幡嶺東。《乾隆府志》
寨山、洞山,俱在稽亭山南,洞山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兑唤y(tǒng)志》、《乾隆府志》
馬凹山,在稽亭山東北。乾隆府、縣志同
柏枧山,在縣東南七十里,與寧國縣接境,山之陽即文脊山也。溪谷邃深,峰巖回曲,飛流
界道,跨岫為梁?!洞笄逡唤y(tǒng)志》。晉瞿硎先生隱此,古有僧以柏皮引
水入廚,故名柏枧?!肚「尽?br />
歙溪山,在柏枧山西,山半一凹名錢家壟乾隆府、縣志同萬人坑。山脊與
寧邑接壤,梅村山在柏枧山北。同上
查樹嶺,在歙溪山西北,自寧國過涇間道由此。同上
石龍山,在查樹嶺北,下有洞,龍出則雨。同上
海螺山,在石龍山東北,山形如螺,南里許為坐吉山?!肚「尽?br />
獅子山、竹山、長里岡,在歙溪山東北,山上平岡道路頗長,東有鶴馭山?!肚?br />
隆縣志》
栗木岡、獨(dú)山,在長里岡東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夾岡山,在長里岡東北十五里。同上
峻山,在夾岡山東南。同上
水西山,在夾岡山東志,下有橫溪與水東山分峙?!肚「尽?br />
桃園山,在夾岡山東五里?!肚】h志》
響山,在宣城縣南二里,下俯宛溪,有響潭。《大清一統(tǒng)志》。上有釣臺(tái)
,相傳嚴(yán)子陵嘗釣此。《乾隆府志縣》同。響山在縣南五里,李白《登響
山》
詩云:“筑土接響山,俯臨宛水湄?!睓?quán)德輿記曰:“得響山焉,兩峰對峙,蒼翠對起?!?br />
《方輿紀(jì)勝》
按:權(quán)德輿《響山新營記》云:“揭東西二亭于雙峰之上,相距二百步。碧山亙目,清流下
駛,跨以虹梁,抵茲近郊?!奔绊n文《平陽路公神道碑》云:縛作響山亭,營軍于左右。權(quán)
丞相善之,其說于響山。
夏家渡山,在響山南?!肚「尽?br />
雙羊山,在縣南五里,以山有雙石羊故名。梅圣俞詩:“風(fēng)雪雙羊路,梅花山下村。”《方輿紀(jì)勝》、《嘉定宣城志》、《大清一統(tǒng)志》并同,《乾隆府志》作三里。
柏山,在雙羊山西。乾隆府、縣志同
按:《嘉靖志》以雙羊山、柏山為一山,今從《乾隆府志》分列。
赤土岡、溪頭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北為鳳家沖?!肚「尽?br />
許村山,在溪頭山南。同上
花廟山,在許村山南。同上
黃泥岡,在溪頭山北??h志
官塘山,在黃泥岡北。同上
戚家山,在官塘北山。同上
曷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楊行密攻宣州趨曷山即此?!缎强h志》松巖山又西北曰曷山?!洞笄逡唤y(tǒng)志》
松嶺,在縣南四十里。《嘉靖府志》
按:此嶺《乾隆府志》及《宣城縣志》皆不載,今據(jù)《嘉靖志》補(bǔ)入。
巖臺(tái)山,在縣南四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五十里。巖峭壁,上有平臺(tái)
,下有石洞乳泉?!洞笄逡唤y(tǒng)志》
石嶺頭山、花田山、西山,俱在巖臺(tái)山北??h志
桐子岡,在花田山北十里。同上
曹塘山,在桐子岡北,與桐子岡相望。乾隆府、縣志同
七里岡山,在銅子岡北?!犊h志》
鵲山,在縣南六十里?!都尉父尽?、《乾隆府志》同
橫山,在縣南六十里,乃陵陽敬亭諸山發(fā)脈處。乾隆府、縣志、《一統(tǒng)志》
同
魯山,在橫山東,華陽水徑其下,又東為新田山,高坡水魯墨溪,華山大河徑繞其前?!洞笄逡唤y(tǒng)志》。魯山距城六十里,自華陽橫山分脈,土人立廟祀魯王,故名
。新田山距城五十里,由橫山東突起一山,絕頂有平臺(tái),俯瞰華陽、柏枧諸山。
《乾隆府志》
九里山,在橫山東。邑有兩九里山,一在北路。同上
千堆山,在新田山東??h志
幞頭山,在橫山南。《乾隆府志》按:幞頭山與橫山并系郡城來脈,知縣鄧性
捐俸買為官山,嚴(yán)禁采掘煤石,歷有碑記。壁田山、孔川山俱在橫山北。
同上
長山、雙牌山、石嶺頭山,俱在橫山北。乾隆府、縣志同
華陽山,在縣南七十里,跨宣、涇、寧、旌四邑之境,周數(shù)十里,高數(shù)百仞。《
大
清一統(tǒng)志》南為高峰,為梅隴嶺,為盤嶺,下有洞可容百余人,洞中有獅象石,頗稱
幽勝。稍西為金牌嶺,盤嶺、金牌二嶺之間為涇、旌間道,僅通一線,郡南一厄塞也。乾隆府、縣志同
按:盤嶺、金牌諸嶺皆華陽山支峰,《乾隆府志》別分名目列于華陽山之外,究系繁冗,今
從縣志。
高峰山,在宣城縣南八十里,華陽之南,高七百八十仞?!兑唤y(tǒng)志》
梅隴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十余里,同上。即密隴嶺。
銅山,在縣西二十里,相傳產(chǎn)銅,山有巨人跡?!恫稍L冊》
龍?zhí)渡剑c梅隴山相近。同上
象鼻山,與龍?zhí)渡浇?。《乾隆府志?br />
華蓋山、斗門山、石壁山、隆潢山,俱在華陽山西北??h志
苦竹山、鳳凰山,俱在華陽山東北。同上
松巖山,在華陽山東北,山多松,故名。乾隆府、縣志同
城山、大小墨山、洞山,俱在縣南七十里,皆華陽山支麓。洞山有洞,故名。
縣志
西長山、寨嶺、丁山,在縣西十里,高十六丈,岡勢廣袤,西南與敬亭接,以山作丁形,故
名。《嘉靖府志》
團(tuán)山,在縣西十五里,與敬亭相接。同上
按:團(tuán)山與丁山相去約二里許,中隔東清流陂之下流?!肚「尽吩婆c丁山相接,誤。
天門山,在縣西三十里,高瞻華陽諸峰,儼如門扃。乾隆府、縣志同
按:《嘉靖府志》作在城西四十五里。
大茆山、馬跡山、長嶺仙人巖,并東南六十里?!恫稍L冊》
高嶺山,在天門山東北十里。縣志
峽山、將軍山,在城西三十五里,勢皆峭拔雄峙,山絕頂有祠山行祠?!都尉父?br />
志》
行廊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袤三十余里,南面二峰對峙,環(huán)抱若行廊然,故
名。有巨人跡,白云池,梁高僧杯渡道場?!遁浀丶o(jì)勝》。山在縣西北四
十里,下臨大明湖?!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志》
石湖山,在縣西三十五里,下為桃花園。《采訪冊》
牛頭山,在行廊山西北。縣志
方山,在牛頭山西北??h志
查山,在縣北五里,昔屬查氏,查南唐大姓也,有域墓在焉。相傳為查宣公墓,舊有碑,不
存?!都尉父尽?br />
按:《乾隆府志》云:敬亭山一名查山。今考敬亭去縣十里,查山去縣五里,究系二山,今
從《嘉靖志》分列。
盤石山,即盤龍山,敬亭之東,循河而北?!肚「尽?br />
甑山,外圓而中凹如甑釜然,故名。在敬亭山東五里,由小北路為佛子嶺達(dá)水陽鎮(zhèn),由大北
路為梅子岡達(dá)黃池鎮(zhèn)。同上
峽石山,在縣北二十里,郡治之水口也。石壁嵌峻,下臨溪流,泓澄可愛,其旁即石頭浦,
此敬亭北第一支?!都尉父尽?br />
麒麟山,在敬亭山北十里。《乾隆府志》
梅子岡、高亭岡,在麒麟山北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城山,與城東南城山同名,稻堆山俱在高亭岡東北十里。同上
狼山、大山、牛頭山,在九里山西南,北為桃花園。
九里山、樂義岡,在麒麟山西。《乾隆府志》
佛子嶺,在縣北二十里。《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同
昆山,在縣北六十里,高一百丈,勢自東北來,綿亙數(shù)十里,山有大覺寺。《嘉
靖府志》。縣東北有大昆山、小昆山,并在南湖之北,小昆山巖石尤峭。
《乾隆府志》
鳳皇山,在小昆山后,邑有兩鳳皇山,一在西南。同上
滾山,在昆山北。乾隆府、縣志同
橫山,在縣北百里,山赤色,下有橋。《乾隆府志》
豹山,北十里為新豐街,又北三十里為橫山??h志
楚王城山,在縣北一百十里。《乾隆府志》。黃池鎮(zhèn)南一里古斥堠在焉,
詳《古跡》。
船山,城北一百里??h志
長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北嶺北歲陶官瓶于此,慈溪出焉?!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府、縣志同
紫峰山,在長山西?!肚「尽?br />
云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有云山寺?!都尉父尽?。山下有金牛洞,幻
石象形,巧成天造,扣之聲侔鼓鐘。魏良臣有洞記,相近有藏書洞。乾隆府、
縣志同
大延嶺,在云山西。同上
北嶺,在大延嶺西?!肚「尽贰⒖h志作白魚嶺。
塞口,在北嶺西。《乾隆府、縣志》同
董谷山,在云山北。《乾隆府志》
金山,在董谷山北。同上
按:此二山,縣志失載。
九龍山,在金山東?!肚「尽?br />
蔣山,在縣東北八十里,下瞰固城湖,與高淳縣接境?!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
縣志》同
南陵縣
籍山,在縣治東北,《方輿紀(jì)勝》作縣西。陂陀聯(lián)絡(luò)為邑之鎮(zhèn)?!洞笄逡唤y(tǒng)志》。山為城內(nèi)主山,由工山百折至此,年久頹削。明知縣沈堯中審其
形勢,疊石為臺(tái),建樓其上,堯中有記。
《乾隆府志》
按:《方輿紀(jì)勝》所載:藍(lán)山、桐領(lǐng)、湖山、白額山、石女山、龍珠山皆分列南陵縣下,實(shí)
皆涇山,誤入此縣,今概不引。
箬帽山,在縣東南十里,上有青墩頭,可以眺遠(yuǎn)。其支有鵝公凸,下臨石潭,曰海子溝,有
龍藏焉,時(shí)或騰躍。《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石嶺,在縣東南十里,路通涇縣。乾隆府、縣志同
干堆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以上墩泡壘壘,故名。《乾隆府志》
神龍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從分界山來,逶迤坡陀,最后卓起一峰如龍昂首,上有睢陽廟
。乾隆府、縣志同
分界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與涇縣分界?!肚「尽?br />
按:此即涇縣李沖分界山,在南陵縣梅根鄉(xiāng),兩縣于此分界。
五里岡,在縣南五里。乾隆府、縣志同
云家山,一名仙女,山在縣南十二里。同上
崇嶺山、鵝嶺,俱在縣南十二里。一作二十里。舊傳有金鵝自涇縣之蠻
唐山飛來?xiàng)耍掠醒矙z司故址?!犊滴醺尽非「?、縣志并同
敬亭山,在縣南三十里,山甚低小,偶與本府山同名。《嘉定宣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呂山,在縣南六十里,山有石室,山南石罅有泉涌出,即漳淮之源也,南流五十里至縣為東
溪?!都尉父尽?、《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
南江又東,旋溪水注之,溪水又北,合東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徑陵陽縣東。桑欽曰淮水,
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端?jīng)注》
按:《水經(jīng)注》東溪水下即引桑欽,說明以淮水東溪為一水也。據(jù)各地志,淮水皆發(fā)原呂
山。呂里音同,則南里山當(dāng)即呂山,東溪又名淮水?!都尉父尽放c《水經(jīng)注》亦合。唐大
德初,楊行密自銅官濟(jì)江敗宣州兵于呂山,遂克宣州即此。
車山,在縣南六十里,山形似車。乾隆府、縣志同
蒲山,在縣南七十里,呂山南十里為蒲山?!洞笄逡唤y(tǒng)志》
趙沖嶺,在縣南七十里,縣龍過峽于此?!肚「尽?br />
格里山,在縣南七十五里,從兩小徑入,曰大格口、小格口,兩山夾行,連十五里不斷,如
畫格然,故名。中有腴田深澗,人煙相接。《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并同
獨(dú)山,在縣西南十三里,山與柿樹溝近。乾隆府、縣志同
楓樹岡,在縣西南十五里,岡有楓一株,覘其葉先茁所向,以卜年豐。同上
顧村陳家山,在縣西南十八里。同上
石龍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同上
程家瓏,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同上
水龍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泉出山巔石巖,噴高五尺許,濤涌而下,田畝賴以灌溉,旁
連橫山嶺?!洞笄逡唤y(tǒng)志》
黃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靈巖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唐貞元時(shí),金地藏建寺于此。乾隆府、縣志同
丫山,在縣西南七十里,與青陽接壤。乾隆府、縣志同
霽頭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接青陽界。有泉下注為煨湖,為雙龍井?!洞笄逡?br />
統(tǒng)志》
花山,在縣西二十里,有道出銅陵縣。《方輿紀(jì)要》乾隆府、縣志略同
工山,縣西三十里,高數(shù)千丈,圍七十里,縣鎮(zhèn)山也。晉郎陵侯何琦棲隱焉。宋孝子李經(jīng)廬
墓其下。山腰有泉曰龍池,歲旱禱雨輒應(yīng)?!肚「尽?br />
按:何琦在《晉書·孝友傳》,與西晉初封朗陵侯之何曾鄉(xiāng)貫不同,族望亦異,何得牽作一
人?此種土俗所傳,最為鄙陋。而明曹學(xué)《名勝志》及《輿地志》、《江南通志》等并襲
其訛,可云無識(shí)矣。今據(jù)《晉書》等駁正。下朗陵山誤,亦同。
朗陵山,縣西三十里,工山南,亦以何琦名相傳,琦居此避谷煉丹。山南有丹井,其來脈曰
落牛嶺。《乾隆府志》
按:《嘉靖府志》晉朗陵侯誤作唐朗陵公,今從《乾隆府志》改正。
石塘山,在縣西三十里,兩山石麓相接如門,中有丘壑林巒,外望四山
壁立,似無徑通。《乾隆府志》《雍正縣志》同
屏風(fēng)山,在縣西三十里,聳削如屏,縣治來脈從此山左角落下。同上
七女山,在縣西三十里,其并峙者為石潮山?!斗捷浖o(jì)要》
石潮山,與七女山連,石下泉涌如潮,故名?!肚「尽贰队赫h志》同
黃連山及大小瑤婆山,在豹兒壟內(nèi)。同上
按:此山《乾隆府志》不載,去縣里數(shù)惟云在豹兒壟內(nèi),則道里當(dāng)與黃連山同,下有紫山亦
然。
同山,在縣西三十五里,有石洞流泉?!斗捷浖o(jì)勝》《乾隆府志》同
紫山,有紫氣,與同山俱在麻橋內(nèi)?!肚「尽贰队赫h志》同
大脈壟,謝家壟,俱在縣西三十六里。同上
馬鞍山、祿領(lǐng)山、聞家山、張家山,俱在縣西四十里。同上
大王沖山,在縣西四十五里。同上
鷲峰山,在縣西六十里,石洞有風(fēng)。同上
橫山嶺,在縣西七十里,西通銅陵。同上
官山,在縣西七十里,有石洞。同上
內(nèi)翰山,一名白石山,在縣西北七里。同上
射的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據(jù)故老相傳,上有玉石在壁內(nèi),南面遙見有白處,曾有人取,上
山后遇風(fēng)雨不果。今遠(yuǎn)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山,諺云:射的白米斛百,射的元米斛千。又
以此為豐歉之驗(yàn)?!短藉居钣洝?、《方輿紀(jì)勝》、《大清一統(tǒng)志》并同。
新亭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石音山,人行則有聲,又名團(tuán)山。白山石色如玉。梅花山峰似梅花。石岡山與繁昌接界。四
山俱在七都境。同上
按:以上四山,《乾隆府志》不言去縣里數(shù),惟云俱在七都境內(nèi),與繁昌接界,則俱在縣西
北三十里也。
馬仁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唐時(shí)王沖霄、陳商同隱此山。商登科仕至宰相,沖霄終隱不出,
商之居后為僧舍?!都味ㄐ侵尽贰|南屬本縣,西北屬繁昌、銅陵,形
如人馬,故名。唐貞元中,山南有石馬鳴,遂去其首足,以厭勝之,改曰馬仁。
《乾隆府志》
丫頭山,在縣西北四十里。乾隆府、縣志同
涇縣
漢山,在縣東三里,突然孤秀,下有深潭?!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
府志》同
東山,在縣東三里,數(shù)山輻湊,皆平岡,形勢環(huán)合。漢末孫策戰(zhàn)太史慈處。
國朝順治三年,提督張?zhí)斓摀?jù)此,飛炮擊城破之。《乾隆府志》
鼓樓山,在縣東七里,形如覆鐘,高十余丈,廣數(shù)十畝。相傳謂前代軍興,曾置烽火鼓角樓
于其上?!稕艽ㄖ尽?br />
黃幕山,在縣東南十里,與今縣治相對。旁有兩山,左曰屏橫山,又曰桂嶺,形如樓臺(tái)。右
曰寨山,形如屏橫,袤五里,高百余丈,此山之下分派岡阜,自縣東南山引脈相貫,以至縣
基?!稕艽ㄖ尽?br />
天馬山,在黃幕山東,頂出雙峰,形如馬,綿亙十余里,列如屏嶂。由天馬山過雙柱峰,東
折而西至黃幕山?!肚「尽?br />
金牛嶺,在黃幕山東,俗名耙齒嶺。秦坑山在金牛西北,江沖山在金牛東南,并在縣東十余
里。同上
根木山,在縣東十三里,高二十余丈,廣數(shù)百步。《涇川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縣志皆不載。
任家山,在縣東十五里,山皆平岡,廣六七里,中曰羅婆沖,有坦途,上通清潭,下通???br />
?!都尉父尽?br />
門山、汪公山,并在十余里內(nèi)?!肚「尽?br />
西山,在縣東十八里,高五十丈,廣一里余,有三峰相連,在清潭官路之西,因名。《涇川志》《乾隆府志》同
大堆山,在縣東十八里,廣數(shù)百步,形如堆錢,因名?!稕艽ㄖ尽?br />
佘沖山,在縣東二十里,高百余丈,中有銀爐、取銀坑,俗傳唐時(shí)諺云:兩山相戴,兩石
相載,下有寶貝。遂鑿山置冶,舊跡猶存?!都味ㄐ强h》《涇川志》同
金壺山,在縣東二十里,石壁峭峻,下有平臺(tái)。《方輿紀(jì)勝》、《一統(tǒng)志》作二
十五里。
橘林山,在縣東二十里,高百余丈,廣六七里,其下有西峰?!稕艽ㄖ尽?br />
按:《嘉定宣城志》作儒林山。儒系橘字之訛。
祝山,在縣東二十里,高四十丈,廣數(shù)百畝。古有祝姓居其下,因名。《嘉定宣
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臺(tái)泉山,即東石山,在縣東二十里,高六十丈,廣數(shù)百步。明大學(xué)士許國讀書于此,因改今
名。四面環(huán)石多奇勝,有郁孤峰一名臥龍崖,普陀巖一名觀音崖,玉磬洞、浮龜石、望江亭
、臺(tái)泉精舍在焉。有瀑布泉飛濺于孔道之旁?!稕芸h志》、《乾隆府志》略同
山,由黃泥嶺趨西北至此,迤邐,高數(shù)百仞,袤十余里,為治東巨鎮(zhèn)。山頂有池,冬
夏不竭,中多蜥蜴,或云即神湖。上有山龍王廟,西有朝陽洞,南有水洞,姚峰嶺、打鼓
嶺、窯墩山、楊梓山、獨(dú)山、稻堆山、青山諸山連接,并在縣東三十里?!肚?br />
府志》
北沖山,在縣東三十里,兩小山雙峙其中,怪石嵯峨,環(huán)以清溪,特為勝概?!?br />
方輿紀(jì)勝》
黃泥嶺,在北沖山東?!肚「尽?br />
東坑山,在黃泥嶺東。同上
琴高山,在幕山北。琴高,漢處士也。有隱雨巖,是其控鯉上升之所,巖下有洞,洞旁有釣
魚臺(tái)?!洞笄逡唤y(tǒng)志》。山以人名。峭如壁立,循壁鳥道而升,有隱雨巖
,有磨崖,古刻剝落不可辯。下瞰深淵是名琴溪,跨橋其上,產(chǎn)藥渣細(xì)魚。后有峰曰塔子
山?!稕芸h志》
巧坑山,在縣東三十里,高百余丈,廣二里。山勢奇巧,多怪石,因名曰巧坑。
《涇川志》
考坑山,一名巧坑,兩峰相夾有嶺焉,為旌歙孔道。
國初建石關(guān),設(shè)兵,置烽煙墩于此?!稕芸h志》
兔兒嶺、平項(xiàng)山、謝坑山、煙石嶺,俱在巧坑西北?!肚「尽?br />
白水山,由煙石嶺分支,西折而北趨至此。頂有湍泉,屈曲而下,望如瀑布。西北有舒漆嶺
、玄武嶺。同上
長山,在白水山西北,縣南十五里,長三十余里?!稕艽ㄖ尽贰洞笄逡唤y(tǒng)志》
同,云錦溪水出此。
石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三十丈。山有石洞,洞中石臺(tái)、水井,天窗甚明朗。紹興初張琪
之叛,有藏于洞而得全活者。《嘉靖府志》《方輿紀(jì)要》作在縣東二十二里。
龜嶺,在縣東三十里,高三十丈,廣數(shù)百步,下有水湫二。相傳白龜嘗從此出,下至柏山,
石有似龜形者,名曰龜石?!都味ㄐ侵尽?br />
烏溪嶺,在縣東三十里,上五里有張村嶺?!肚「尽窙芸h作烏溪坑。
西風(fēng)山,在縣東四十里,四崖圍合。中介一嶺曰破腳,晉桓彝拒韓晃墜馬傷足,因名?!肚「尽?br />
桓公嶺,在西風(fēng)山北三里,為桓彝戰(zhàn)死處。同上
朱砂山,在縣東五十里,山石竅中紅色,發(fā)現(xiàn)其大如月,俗因以朱砂名之?!斗?br />
輿紀(jì)勝》。高十余丈,廣倍之,下瞰溪水巖顛,有石面尺余,紅色如朱,時(shí)或鮮艷,
則其鄉(xiāng)井災(zāi),土人以是候之?!都尉父尽?br />
金紫山,在縣東五十里,其山面西,廣袤數(shù)百余丈,高百余丈。巖峻險(xiǎn),有石如立者四,
高二丈余,石之色如金紫,故名?!稕艽ㄖ尽?。上有風(fēng)穴,投物于中,飄
空而起?!肚「尽?br />
魚龍山,在金紫山北,山下有伏獅石、魚龍?zhí)丁M?br />
金竹山,在縣東五十里,峻峭秀郁,林壑幽美,初以其竹多黃色,故名?!都尉?br />
府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縣志皆不載,今從《嘉靖志》補(bǔ)入。
東山,在縣東五十里,綿亙峻偉,上有石洞圓門,入者每聞錚聲,山之
半為九里嶺?!肚「尽?br />
謝家?guī)X,在縣東五十里,廣三十步,高十余丈,上有龍王祠。《嘉定志》《
涇川志》略同
黃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自旌德縣界椿嶺至黃山止,約三十余里,自下而上約十余里,
廣袤百余丈。山之絕頂如平地,故以黃名,山上有一小池,水深二尺許?!稕?br />
川志》。山高千余仞,亙?nèi)铩H簬n列嶂,狀若蓮花,雄鎮(zhèn)一邑,為縣治之祖山。
胡懋績《山紀(jì)略》:黃山,黃山之分支也。西面數(shù)里有峰曰太乙,又西曰華蓋,又西曰
天乙。天乙峰半有廟,以祀龍,歲旱祈禱輒應(yīng)。廟之左右曰花塢,曰蘚
坑,曰橘坑,曰雙石塢,曰犀牛望月。石峰南曰三臺(tái)峰,稍下有杜鵑谷;又南曰無偶嶺;
又南曰石壁山,下有石金坑。天乙峰北曰石人峰,又北曰大嶺,又北曰小嶺,二嶺之間曰楓
坑。大嶺而下曰掛榜山,大嶺之北曰錦屏峰,又北曰文筆峰,《乾隆府志》作卓筆山,又北
曰石門峰,又北曰半瓣峰,極北曰星聚峰,東北曰溪頭坑,西南曰桂坑。《涇縣
志》
佛牙山,由黃而北,形如齒牙,今名乾明嶺。是多松竹?!稕芸h志》、《乾隆
府志》略同
旗山,在黃之南角,又南曰楊武山、曰明山、曰文殊山、曰眉山,距縣六十里而遙。《涇縣志》
文殊山,在縣東六十里,與明山相對,去一里許。相傳昔文殊現(xiàn)其上,有毫光對照甚明,故
二山得名如此?!都尉父尽?br />
紗帽山,在縣東六十里,舊名慈坑。由九里嶺西趨至此,有峰插漢,曰鼠尾尖。
《乾隆府志》
鼠尾山,去縣東六十里,聳入半空,形如鼠尾。《嘉定宣城志》。其坑曰
慈坑。《涇縣志》
關(guān)旗嶺,在紗帽山北十里,一峰拔立,高百余仞?!肚「尽?、《涇縣志》同
貂蟬山,在縣東六十里,高百丈,形類貂蟬?!斗捷浖o(jì)勝》。旁有水泉不
竭。《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三乘山,在縣東六十里,山多怪石,天然疊如屋室,可容數(shù)人,名觀音巖?!都?br />
靖府志》
舉山,在縣東六十里,地名竹林,隴塢甚多,高可二百余丈,圍繞三十余里?!?br />
涇川志》
方坑感慶山,一名抱弓山,在縣東六十里,其山面西北,仰高絕,廣袤數(shù)百丈。昔張琪擾
攘之時(shí),保甲作寨其上,與賊相持,民獲保全,遂以感慶名之。《涇川志》《
嘉定宣城縣》惟云,方坑山在縣東六十里。
按:《乾隆府志》以方坑感慶為二山,未知何據(jù),今從《涇川志》及縣志。
黃麻山,在方坑感慶山西北,危峰屹立,雄峻迥異。山半有穿山洞,西南曰古壇墩,上有泉
不竭。《乾隆府志》《涇縣志》略同
黃沙嶺,高亙綿長,古稱險(xiǎn)隘,舊有鎮(zhèn)。鷂子山、駱駝山、陰山、郭家山,俱極窮僻,與黃
沙嶺相連。《乾隆府志》
白楊嶺,在縣東六十里,廣三十步,高四五丈?!都味ㄐ侵尽?br />
百湖山,在縣東六十五里,與徽之箬嶺相接,形如舞袖,溪流繞之,百折而出,故名百湖。
龍祠在其間《乾隆府志》《嘉定志》略同
筆尖山,在縣東六十五里,有三峰連屬并秀,高一百余丈,鄉(xiāng)民種菽粟于上。山之背即旌德
縣界,周圍四十五里?!稕艽ㄖ尽?br />
筆架山,三峰連屬,高二百仞,東南屬旌,西屬?zèng)芙?,亦名蘭石山。筆尖山下有蘭石,晉俞
縱死難處?!肚「尽?br />
涌溪山,在縣東七十里,黃南,廣袤三十余里。其上多杉木,多茶,涌溪水出焉。其腦
為桐坑山,即桐嶺與旌德分界。又盤嶺、雙嶺、碓觜峰在山西,稻積山、望村嶺、小溪山俱
在涌溪東?!稕芸h志》《嘉定宣城志》有桐嶺在縣東八十里,即指此山之桐嶺
也。
按:《大清一統(tǒng)志》及《嘉靖府志》所載,雙嶺在縣東七十五里,二嶺相連,五代時(shí)斷岡成
路,即此嶺也。今并入涌溪山下,以歸簡要。
佛子嶺,一名風(fēng)子嶺,在縣東七十里,沿嶺小徑入涌溪,徑旁細(xì)石凝結(jié)若風(fēng)穴,雖盛夏,清
風(fēng)襲人,人或呼為風(fēng)子嶺?!都尉父尽贰肚「尽纷黠L(fēng)子嶺。
石屏風(fēng)山,在縣東八十里,廣袤數(shù)百余丈,高百余丈,其石如屏風(fēng),因以此名焉?!都味ㄐ侵尽贰肚「尽吩迫タh五十里,似誤。
芭蕉山,在縣東八十里,廣袤數(shù)千丈,高千余丈,險(xiǎn)峻如壁,通宣城路?!稕芸h
志》。山又東曰茶坑,又東北曰陽嶺,曰印斗坪?!稕芸h志》《乾隆府
志》略同
金牌嶺,在縣東九十里,綿峻崎嶇,一線鳥道,跨宣城南界?!肚「尽?br />
按:此嶺即宣城縣華陽之支峰,與涇接界之所。
西坑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稕艽ㄖ尽?、《乾隆府志》不載去縣里數(shù)。
南坑山、古丁王廟山《乾隆府志》金碑分支,西南之山止此。
湯余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九十丈,有湯姓居此,故名?!都味ㄐ侵尽?br />
乾隆府、縣志不載
石鼓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有石如鼓,天雨即鳴?!斗捷浖o(jì)勝》。俗傳山有馮唐
宅,事屬傳訛,今不載。飛泉迸湍,其聲如鼓?!洞笄逡唤y(tǒng)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作去縣東南六十余里,《涇縣志》又云在縣東五十五里,無一同者
。今從《方輿紀(jì)勝》里數(shù)。
皇托山,在石鼓山南,山下有陽和洞、洗刀池,相傳晉桓彝磨劍于此。《大清一
統(tǒng)志》、《涇縣志》略同。
九峰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起九峰,廣袤數(shù)十丈,高十余丈,故以九峰名之。
《涇川志》
夫人尖山,在九峰山東三里,以香心夫人得名。由夫人尖而西三里曰九峰山?!?br />
涇縣志》
淘金山,在夫人尖西?!肚「尽?br />
百花尖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群峰連聳,高五百余仞。同上
游馬山,由百花尖中出而北趨至此,高險(xiǎn)不可升,旁有楓樹坪,周圍以石磊寨。相傳晉桓彝
嘗屯軍于上。相連有桃花洞,上懸絕壁,下臨清泉,春暮不減武陵。同上
湖陂山、金山、南山,并去縣東南六十余里。同上
石巖山,由黃三臺(tái)峰直下,過同口殿坂而西趨至此,高數(shù)百人。周山皆長
松怪石,頂有圓通庵。同上
花泥山、芙蓉山、青里山、鳥石嶺山,并與石巖山相連。同上
青山,由石巖山后五柴岡西出,過長沖坂而北趨五里至此。其上有寺,翠清泉,雅多風(fēng)景
。南二里有丙子山。同上
茹麻嶺,在縣東南六十里,群山環(huán)列,徑道崎嶇,有巡司戌守?!斗捷浖o(jì)要》
《乾隆府志》同
紫荊山,在茹麻嶺西三里。《涇縣志》、《乾隆府志》作五里
榜山,在紫荊山西北五里?!稕芸h志》
馬鞍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鶴峰,由紫金山北趨至此。兩峰高峻,形如馬鞍。采《嘉定志》、《乾隆府志》合纂
鄭家坪山,在馬鞍山北?!稕芸h志》《乾隆府志》同
天格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迤西曰抱兒峰,又西曰梨樹峰,又西曰黃連峰,又西曰金釵峰,
其上曰中峰,曰白馬峰,相傳唐黃巢將白馬將軍駐此。最高者曰豸峰,懸崖陡壁,遠(yuǎn)眺黃山
,一覽無際。《涇縣志》
按:《乾隆府志》梨樹峰作梨尖峰,白馬峰作白馬山,豸峰作豸峰山,亦不載去縣里數(shù),止
云與淘金山相接,則亦當(dāng)在縣東南六十里也。
唐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陵阜回環(huán),峰巒聳拔。東南至北諸山皆其支岫,其陰為旌德東界。
《乾隆府志》《涇縣志》略同
烏雀嶺山,由磨盤后之唐山北趨十里至此。嶺路崎嶇,登陟不易,逾嶺有葉家坦,為寧邑界
?!肚「尽?br />
戰(zhàn)嶺山,上有磨崖箭石。同上
貓兒嶺山、百山尖、犁尖山,俱從葉家坦入,仍系涇山。同上
磨盤山,在唐山北二十里,連峰簇?fù)?,溪水出焉。《涇縣志》《乾隆府志》略
同
塘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上有大圣殿、龍王祠。《嘉定宣城志》
椿嶺,在縣東八十里,一作東南九十里。廣數(shù)百畝,高五里余,路通旌德
?!稕艽ㄖ尽?br />
大山,在椿嶺西,橫亙六七里,中為旗墩嶺,南為玉屏峰,北為筆架峰,居民種菽于其上。
《乾隆府志》
龍王坑,在大山南十余里,盤折幽僻,中通一徑,有黑虎洞、風(fēng)洞,磨盤石上有古篆,人不
能識(shí)。同上
煙墩山,在龍王坑南,晉將軍俞縱守蘭石駐軍處。同上
承流山,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竇子明嘗隱于此,以其為陵陽令故名。今有醮星壇、煉丹灶
存焉?!斗捷浖o(jì)勝》。山有九峰,皆極聳秀,為邑之冠山,從有避兵洞。
山之西有赤土洞,自承流而南,峰岫盤旋,百有余里,如城壘然。東達(dá)旌德,西接太平,溪
谷幽深,最為嘉勝。山之東有東流山,《大清一統(tǒng)志》。承流山縣治之對
山也,峰巒聳秀,一望積翠,為八景之一。其峰有九,中為狀元峰,左為掛榜峰,下為蓮華
峰,右為紗帽峰,又左為積翠峰、望云峰,右為毓秀峰、友愛峰,又左為覽勝峰,皆承流之畔,拱挹學(xué)宮。山半有玄虛洞,竇子明辟谷所,醮壇、丹灶存焉。后有
避兵洞,下為承流府君祠。望云峰下龍井泉,神龍居之,有蜥蜴可以致雨,有獸焉曰天馬。
《涇縣志》《乾隆府志》同
大小幕山,在承流山東?!肚「尽纷鳀|西大幕山。晉、唐間用兵駐幕
于此?!稕芸h志》
徐家?guī)X,在承流山西北?!肚「尽?br />
東流山,初名嵩山,在縣南五十里,約高數(shù)百丈,唐末有逸士隱此,號(hào)東流府君,自此號(hào)東
流山?!斗捷浖o(jì)勝》
藍(lán)山,在縣南五十里,南江北徑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
五十余丈,下為深潭。《水經(jīng)注》《方輿紀(jì)勝》誤入南陵縣下。山在縣
西南六十里,周三十里,下有藍(lán)山坑,俯瞰安吳渡?!洞笄逡唤y(tǒng)志》
大藍(lán)山,卓如列屏,俯瞰落星潭。三國時(shí)建安吳縣于溪東。峰巖回曲,一望蒼翠。李白經(jīng)此
山麓,有故歌臺(tái)。懸水成溪,流五里許曰活潑灘。沿灘而上,高矗數(shù)百仞,境漸幽深,其東
南支岡曰嵩嶺,曰畫樹嶺。《涇縣志》《乾隆府志》嵩嶺誤作高嶺
按:《一統(tǒng)志》安吳故城在涇縣西南五十里藍(lán)山南。又《乾隆府志》大藍(lán)山去縣西南五十五
里,南有安吳城趾,皆與《水經(jīng)注》合,則藍(lán)山即右落星山也。
合山,在縣南五十里,兩峰尖秀,高約千百丈,周圍十余里,地名李樹村,山之巔有一平地
,方圓十余丈?!都味ㄐ侵尽?br />
南山、旗頭山、金項(xiàng)山、戰(zhàn)坦山、粟山、康瑯山、障北山、白茅山、趙家山、赤土山
,放杖嶺,一老人雙鬢如雪,幅巾藜杖,過此曾放杖少憩,因名?!稕芸h志》。
吳家?guī)X、沙嶺、龍門嶺以上俱在合山南。
陽山,在縣南五十里,陽山一峰危聳,高約一二里,周圍十余里,其山有五壟圍繞,遍于一
村如土城然?!稕艽ㄖ尽?。傳有老人拄杖登山不返,人調(diào)為山神,遂立陽
山府君祠?!都尉父尽?、《乾隆府志》作尖陽山,余同。
稠嶺,在縣南五十里,廣百余步,高數(shù)十丈?!都味ㄐ侵尽?br />
黃虎山,在稠嶺西南,后有天川塢,坑曰西坑,有龍?zhí)?。康熙甲午旱,知縣賈祈禱,得一
物昂首出潭,迎歸,雨隨注三日,乃作記,鐫碑潭上?!肚「尽?br />
銅嶺,在縣南五十里。《乾隆府志》作二十五里。山甚高,腰有小徑,人
往來踐之,有聲相應(yīng)?!都尉父尽贰洞笄逡唤y(tǒng)志》略同
小山《乾隆府志》從平田特起如舟。南大山《乾隆府志》中
條諸山至此盡。
齊云山,一名石女山,在縣南六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作四十里,與承流對峙。
約高五十余丈,周圍七八里。頂上有平地,約十余畝,有庵曰齊云,其側(cè)產(chǎn)茶與白云
茶味相類?!稕艽ㄖ尽?。山在縣南七十里,有石如女郎形,故名。又有石
如箱,中有一竅,天久晴,其箱漏,明必雨?!都尉父尽贰斗捷浖o(jì)勝》誤入
南陵縣下。山西曰茯嶺,斷而起曰貯元嶺?!稕芸h志》
獅子山,在齊云山東南。同上
德音山,在齊云山東?!肚「尽?br />
舍坑山,在齊云山西。同上
萬竹山,在舍坑山西。同上
柘南山,在萬竹山西。同上
釣絲岡,在萬竹山西。同上
浮龜山,一名浮蓋山,在縣南七十里,約高二百余丈,周圍十五里。下有獅子石。昔人有詩
云:“曝背玄夫不暫移,山前人盡壽期頤。綠毛暗逐春風(fēng)長,應(yīng)笑靈鰲上釣絲?!薄稕艽ㄖ尽?br />
小山,在縣南七十里,周圍十五里,頂上有平地,約百余畝。黃巢叛逆,有鄉(xiāng)民逃于項(xiàng)上,
率眾立寨拒敵?!稕艽ㄖ尽?。山在齊云之下,高百余丈?!肚?br />
隆府志》
丁家山,接浮蓋之麓,在縣南五十里。《涇川志》作七十里。下有凌家灣
。《乾隆府志》
馬鞍山,在縣南七十里,由舍坑過佛子嶺西趨至此?!肚「尽?。昔有
駱駝廟,久廢?!稕芸h志》
按:縣有二馬鞍山,故縣志有東馬鞍山,以別于此。又《乾隆府志》誤分馬鞍山為駱駝山,
今從縣志。
黃象山,在縣南七十里,約高五百余丈,周圍約十余里。《嘉定宣城志》《乾
隆府志》作萬象山,余略同。
銅坑嶺,在黃象山北?!肚「尽?br />
蔣公嶺,在銅坑嶺西北。同上
水東大山,在蔣公嶺北。同上
園嶺,在縣南七十里,山由馬鞍山趨西北至此。又名淚夫山,相傳吳烈
婦哭夫于此,淚著地皆成血斑。同上
西山,在園嶺北,山接園,峻綿數(shù)里,陰臨大河,有釣魚臺(tái)?!肚「尽贰稕芸h志》略同
魁山,在縣南七十里,周圍五六里,峰巒聳秀,草木暢茂,舉目遠(yuǎn)視,圓如鐘形。昔有諺云
:“魁峰頂秀,石女峰高,入仕路者,紫綬金章,入法門者,紫衣釋老?!苯袂皬V東吳運(yùn)判
時(shí)顯居其下,宗族頗盛?!稕艽ㄖ尽贰?剿螀秋@登第立魁字旗于其上,
因名。由東流山南折而西趨至此,峰巒孤秀,形如覆鐘?!肚「尽?br />
東山岡,由魁山邐迤而下?!稕芸h志》《乾隆府志》東山又稱紅流山,與魁山
連。
按:《涇川志》所載與《方輿紀(jì)勝》同,王、王象之皆系南宋時(shí)人,蓋同采常時(shí)方志之說
,今從其詳者。
榧林山,在縣南七十里,《乾隆府志》由麻嶺北趨十余里至此。約高百余
丈,周圍十五里。一峰挺立,形如卓筆,半山上有仙人洞。始因負(fù)薪者見而言之,其后游人
欲觀者,燃燭而進(jìn),內(nèi)有石佛像、石鼓、石馬等物,每遇陰晦,聞?dòng)幸魳饭拇抵?。《涇川志》、《嘉靖府志》?br />
連嶺,在榧林山東北?!肚「尽?br />
丕嶺,在榧林山東。乾隆府、縣志同
博道嶺,在丕嶺東。同上
伏牛山,在博道嶺北,西有石巖曰裴相公巖?!稕芸h志》相傳唐裴休修道于此。
又有井曰石井?!肚「尽?br />
梓坑山,在伏牛山東南。同上
連坑上保山,在縣南八十里,約高百余丈,周圍二十里。內(nèi)有燕兒礱,冬暖夏涼,遇秋風(fēng)颯
颯,燕子多巢于內(nèi)?!稕艽ㄖ尽?。山有石巖懸復(fù),可容數(shù)十人,滴水不竭
。《乾隆府志》
銅山,在縣南九十里,有一嶺名曰麻嶺。山勢巍峨,若登天然,通太平、旌德二縣往來之沖
。左有密巖山,一峰聳立,形如卓筆,其中產(chǎn)茶?!稕艽ㄖ尽?。南接為脈
峰山,銀嶺山北曰密巖山,東曰畫屏山,其余重崖峻壁,四圍周繞,皆名銅山。相傳昔冶銅
于此,或曰吳王濞嘗鼓鑄焉。外有九里三灣之徑,水急如箭,山陡如壁,最稱險(xiǎn)地。麻嶺亦
在縣南九十里,為涇之南境,跨旌太之間?!肚「尽?br />
按:《乾隆府志》分銅山麻嶺為二山,又以麻嶺為大麻嶺山,皆足貽誤考證,今從宋、明地
志以歸核實(shí)。又吳王濞鼓鑄之地亦非此山,有與吳別駕論銅山書,見《藝文志》。
高嶺,在縣南九十里,峰巒重疊,嶺外無更上也,太平諸山涌界而出,最為南境奧區(qū)?!稕芸h志》
朝山,一名樵山,在縣南一百里,與太平共界,多產(chǎn)榧。下有洞曰樵洞,溪谷僻遠(yuǎn),最稱幽
勝?!肚「尽?、《涇縣志》略同
按:縣志以朝山樵山銅山下云西有樵山為二山,今從府志。
小尖山,在朝山西。《乾隆府志》
水西山,在縣西南五里,《方輿紀(jì)勝》。北距湖山百余步,其脈自青陽格
口,支分九華之秀,高二百余丈。寶勝、崇慶、白云三寺各占其勝,二浮屠對峙,樓閣參差
,自城東望之如云錦然。唐李白詩云:“天宮水西寺,云錦照東郭?!毙趪L寓于此,詩云
:“長安若問江南事,報(bào)道風(fēng)光在水西?!敝^此。《嘉靖府志》。山在縣
西南五里,林壑深密,下臨賞溪,循溪而入有塢,曰水西坑,最幽勝?!斗捷浖o(jì)
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按:唐宣宗隱于水西,史無其事,恐皆沿訛。又涇縣舊志載唐宣宗小字風(fēng)光一事,更屬俚鄙
,今不載。
白云山,在縣西南七里,下臨白云潭,舊產(chǎn)茶入貢,今廢。《方輿紀(jì)要》《大
清一統(tǒng)志》
五城山,在縣西南七十三里,《江南通志》作七十里,《乾隆府志》作六十五里
。聳于郭山之旁藍(lán)山之中者,形勢相銜,屈指有五,落落如城郭然。熙寧中,縣尉劉
誼精通地理,奉檄至是鄉(xiāng),嘗下藍(lán)輿,凝佇久之,酷喜是山,因定名五城?!稕?br />
川志》
石柱山,在縣西南九十里,山有二峰對如柱?!都味ㄐ侵尽?。界接青陽
縣,其南與石埭陵陽山相望,合溪出此。《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有石柱坑,坑口有觀音巖,上有磨崖碑?!肚「尽?br />
湖山,在縣西七里,《大清一統(tǒng)志》作五里。即格山之派,高三百六十丈
。其下靈惠廟在焉,上有龍池古廟,基險(xiǎn)峻,人跡罕至。后半山間有走馬壟居庵廢基,井泉
并存?!稕艽ㄖ尽贰斗捷浖o(jì)勝》誤入南陵縣下
桂山,在縣西十里,亦格山之派,坡陀?xùn)|出,高十余丈。黃州太守方廷瑞揭名兼有題詠,
今其閣已廢,然林木輝映,亦林壑之勝?!稕艽ㄖ尽?。雙桂山舊作桂山,
在水西白云之北,高數(shù)十仞,下環(huán)池塘二十余畝,沿堤皆柳,名柳湖,下坊河西鎮(zhèn)在焉。《乾隆府志》《涇縣志》略同
楓坑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二百丈,亦曰柏林,山與湖山接。《涇川志》
湖嶺山,一名巫嶺,在楓坑山西,高四百余丈,絕頂可以望江,路通櫟山?!洞?br />
清一統(tǒng)志》
盤坑山,在縣西二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以崖谷宛轉(zhuǎn)而名,新坑澗出此。山產(chǎn)薪炭茶竹,居人資之以為業(yè)。中有西峰大圣祠,雖路險(xiǎn)難進(jìn),然祈禱極驗(yàn)?!稕艽ㄖ尽?br />
石牌山,在縣西二十里,下有洞可容數(shù)十人,洞出寒泉,冷熨人齒,形如龜草,木如綠毛,
然山四面皆美石?!斗捷浖o(jì)勝》《嘉靖府志》本此。
按:此山《乾隆府志》皆作石碑山,又以為在縣東北,當(dāng)有錯(cuò)誤。
四顧山,在縣西二十里,山平原陡起,高出群岫。上有聚龍庵并龍池,東望黃山三十六峰,
隱現(xiàn)天末。西眺南陵、蕪湖,綠煙浮空。南瞻九華如屏,長江如帶,北瞰文脊、敬亭,如在
有無間。瞬息千里,一覽無際,諸山之最勝者?!肚「尽?br />
大小嶺,在縣西二十里,《乾隆府志》云由四顧山西趨至此,為通安池孔道。土產(chǎn)薪茶竹木,居民樵販以供縣市?!稕艽ㄖ尽?br />
下麻嶺,在縣西二十里。
按:此嶺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據(jù)《涇川志》補(bǔ)入。
后山,在縣西二十五里,賞溪徑其下?!洞笄逡唤y(tǒng)志》。山在四顧山東北
?!肚「尽?br />
西江山,在縣西二十五里,與楓坑山相接,有路通櫟山。有伏虎石禪師乘虎往來憩息之所。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據(jù)縣志,巫嶺深巖邃谷,周回?cái)?shù)十里,路通櫟山,此山蓋巫
嶺之支峰也。
大寧山,在縣西三十里,唐猷州城在其下,今大寧寺地是也?!犊滴醺尽贰?br />
乾隆府志》略同
櫟山,在縣西四十里,高數(shù)百丈,周回五十里。形勢高聳,竹木森然,入山有松徑數(shù)里,乃
唐乾元大師卓錫之所,塔跡見存?!稕艽ㄖ尽贰肚「尽仿酝?br />
蔣山,一名云嶺,在縣西二十余里。《乾隆府志》作四十五里,上有云嶺柵,置
兵。下有小路入義上、義下兩鄉(xiāng),云嶺約高五里,周圍二十余里。《涇
川志》
紀(jì)家?guī)X,在縣西五十里,路通青陽界,接南邑?!肚「尽?br />
北拱山,在紀(jì)家?guī)X東,綿亙數(shù)重,環(huán)回如堵,俗名畢公里,由山西趨,始至紀(jì)家?guī)X。同上
管嶺,又名管林,在北拱山東五里,通安池間道。同上
丹山,在縣西北五十余里?!稕艽ㄖ尽贰ⅰ肚「尽肪阕魑髌呤?。世
傳竇子明煉丹其上,池灶猶存。鄉(xiāng)士名登天府,丹必先見?!都尉父尽?br />
龍珠山一名文門墩,在縣西七十里,高二十余丈,廣約五里。狀似圓珠介
于丹山、南藍(lán)之間,二山奔趨而來,勢若爭吞其珠。舊有奇術(shù)士,號(hào)為二龍爭珠形?!稕艽ㄖ尽贰斗捷浖o(jì)勝》誤入南陵縣下。
南藍(lán)山,一名鴻峨山,在縣西七十里,卓如屏立,縈紆圓轉(zhuǎn),四時(shí)蒼翠,故名之曰南藍(lán)?!稕艽ㄖ尽?br />
清風(fēng)嶺,在南藍(lán)山北,綿亙數(shù)里?!肚「尽?br />
震山,由清風(fēng)嶺南趨十里,高矗雄峙,橫堵大溪。同上
寨山,在縣西七十里,高百余丈,廣十里。昔鄉(xiāng)人遇盜掠,曾立寨其上,故曰寨山?!稕艽ㄖ尽贰I较掠型艄珫拧!肚「尽?br />
白沙山,在縣西七十里,由黃蘗嶺北趨至此,高亙數(shù)里。蘆巖山、香爐山俱與白沙山并峙
。同上
按:蘆巖、香爐二山不見縣志,蓋皆白沙山支峰。
盤龍山,在白沙山北?!稕芸h志》
殿子嶺,在縣西七十里,《乾隆府志》由丹山趨東北至此。高十丈余,廣
約五里。昔西峰大圣以道杖拄地泉涌,四時(shí)不竭。鄉(xiāng)人遇旱祈禱,挹其水以祀之,常獲感應(yīng)
,故為之立殿,而因以命名焉。《涇川志》
郭山,在縣西七十五里,約高數(shù)百丈,迢迢發(fā)骨,蓋自池之九華下,距鄰邑之南陵,回旋曲
折約三百里。是山之中奇異迭見,不時(shí)牡丹見焉,紅紫遍色,在于俄頃。遠(yuǎn)而視之,向者如
迎,背者如訣,近而執(zhí)之,則花沒根移,萬狀皆絕,此殆一時(shí)神花也。《涇川志
》。相傳郭璞樓此,因名。自趾至顛皆疊崖成山,有通天洞、仙人橋、煉丹鍋、郭洞
墓諸跡。山麓有泉通江,曰潮泉。右為玉屏峰?!肚「尽?br />
四角山,在縣西七十五里,高數(shù)百丈,周圍二十里。峰頂夷坦,可容千余人。昔黃巢亂,有
寨于是山之上,一旦人馬忽至,洋洋如神,在其上者云霧興,賊倒戈而退,亦名四角寨云
?!稕艽ㄖ尽?。上有塞址,俗稱章公寨,有泉取之不竭?!肚?br />
隆府志》
蘇嶺,在四角山西。乾隆府、縣志同
鳳山,在蘇嶺南,相傳成周時(shí),有鳳翔于此?!斗捷浖o(jì)勝》《嘉定宣城志》謂
在長樂寺側(cè),余同。
大城山,在縣西七十五里,昔郭璞嘗鑿泉眼于山椒,以視潮候。今人以潮之大小為雨之占
云。《方輿紀(jì)勝》。山周圍五里,形如覆鐘,下有潮泉,昔郭璞所鑿泉眼
以應(yīng)潮,視潮之往來,信如四時(shí)。時(shí)值不雨,人有齋莊盥沐趨其祠所,立木為像,禱而潮應(yīng)
者,可立而待。潮之應(yīng)期,或大或小,而潮之大小,雨之遠(yuǎn)近系焉。其潮小,通七日作雨,
潮若大涌,三日乃雨。茍禱之再三而潮不至,則是歲必有旱之慮,故時(shí)人多以潮之應(yīng)否為
喜戚?!都味ㄖ尽贰都尉父尽仿酝?br />
血嶺山,在大城山北,舊傳黃巢戰(zhàn)此,血流山谷,因名。有間道通青陽?!肚?br />
府志》
一人泉山,在縣西七十五里,高約三十丈,廣三里余,中間石迸泉流,四時(shí)不息,號(hào)曰一人
泉,因以名山?!稕艽ㄖ尽?br />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補(bǔ)入。
回軍山,在縣西七十五里,傳有葉民居此,捕賊有功,賜爵尚書。嘗以木為箭,書名于上,
黃巢軍見驚駭而回,因名。高百余丈,下臨澗水,為回軍潭?!肚「尽?br />
按:郭山在縣西七十五里,此山是其支峰,則遠(yuǎn)近亦當(dāng)相類。
陽山、飛虹山一
名緋紅、赤麓山俱在回軍山東。同上
望江山,在縣西八十里,巍然峙于郭山之背,高實(shí)倍之。如天朗氣清,長江瀟然在目,芻蕘
雉兔者皆往焉?!稕艽ㄖ尽?br />
石壟洪頭山,在望江山西?!洞笄逡唤y(tǒng)志》。山上石植如堵,是為天寶磨
崖碑。山麓有石,曰子瞻。泉曰珍珠。東下三里,有洞曰燕兒?!稕芸h志》
碧山,舊作石碧山,隔溪與石門山對峙,沿溪窄徑,別自幽奇。是產(chǎn)名茶,多瑞香奇石。李
白詩“問君何事棲碧山”,即此?!稕芸h志》《乾隆府志》略同
烏龍山,在縣西八十里,與丹山相接,高七十丈,廣約五里余。遍地碎石,色黑如鱗甲,屈
伸起伏,奔蹶盤旋,狀若龍馬?!稕艽ㄖ尽?br />
野爐坑山,接烏龍山左,上有天井池,將雨則池水先涌,間有帆席蒲草隨流而出?!肚「尽?br />
銅峰山,在縣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廣十余里,勢似云屯?!稕艽ㄖ尽贰?br />
由烏龍山西趨至此,上有唐楓、宋塔、雙筍、石油、鹽石、朱砂井、宿云亭、大士崖、仙人
橋、雀浴池諸跡。下為壁山,產(chǎn)馬牙石,可鐫印章;又產(chǎn)天星石,晶潤勝寧邑仙石。《乾隆府志》
寶峰山,在縣西八十里,石巖高數(shù)十尋,有人物鳥獸狀,雕繪不能及。山背一竇,甚紆折,
出竇又平遠(yuǎn)空曠,飛流千尺,鏗訇趾下?!洞笄逡唤y(tǒng)志》
眠牛石山,一名黃蘗嶺,在縣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廣五里。有大石聳出,狀若牛眠。《涇川志》
天河尖,在眠牛石山西南。乾隆府、縣志同
萬峻嶺,在天河尖南。同上
芝嶺,在眠牛石山北。同上
冰山,由芝嶺東趨至此,綿峻雄特,自西而北,諸岫之脈,多從此分?!肚?br />
府志》
菥荻山,在縣西八十里,頂平衍有泉沸出,居民墾以為田。《方輿紀(jì)要》。山高三百仞,有走馬岡、水竹塢、楊柳街、跨歸橋諸跡,往來莫知為峰頂也。
同上
石門山,由菥荻東趨十余里至此,突起團(tuán)墩,俗呼團(tuán)圓山。絕頂磊石,憑空劃然中斷,雙闕
巍然。有碧茗坡、叢蘭塢、小赤壁、斷虹岡、百折壟諸勝。宋隱士徐時(shí)居此,號(hào)為小輞川。
同上
巴山,由岑山東趨十里至此,廣袤七八里。巨石橫亙,不生草木,有穴曰仙人洞。同上
石壁山,在縣西一百里,李白詩云:“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即此。《嘉靖府志》舊
作玉屏山,土人呼前山南山不一名。在丹山南二十里,由太平游山分支人邑西境,起蒼坑嶺
、桐樹嶺、高嶺諸山而東趨至此。高三百余丈,列岫如屏,多松竹,產(chǎn)美茶?!?br />
乾隆府志》
歐家塢山,由石壁山東趨至此,上有洞出異風(fēng),隔河山當(dāng)之,夏涼如冰,土人稱另家風(fēng)冰坡
山。同上
祈龜山,在石壁山東。同上
岑山,由黃龍山分支而南趨至此,在縣西一百里,高約五百仞,接馬鞍嶺,間道通太平。同上
黃龍山,在縣西一百里,跨青陽界,與佛回尖、望江尖、天門嶺諸峰起伏相連。
同上
西香嶺,在黃龍山北。同上
蠻唐山,在縣西一百里,高數(shù)百丈,周回五十余里。中有大巖,上有石臺(tái),舊仙人曾奕棋于
上,下有蠻王殿基及上馬臺(tái)石存焉?!稕艽ㄖ尽贰肚「尽仿酝?br />
西公山,由冰山別為一支而西趨至此。叢林密箐,最稱孤僻。北曰陰坑沖,西接蠻唐山?!肚「尽?br />
響山,在縣西北十里《乾隆府志》作五里,亦格山之派,石壁屹然,高五
十六丈。前有白石,紋狀如人立,下有石巖,廣深各三四丈,其后有石穴,廣深又倍之,石
壁之上草木倒生旁出,蔥倩可愛。前臨官道一里許,每行人過此呼嘯,其山聲輒相應(yīng),故名
曰響山,俗亦曰白額山《涇川志》。石壁屹立,狀若獅蹲,又稱獅山。后
為觀音洞。南一洞尤為幽奇,與隔溪幕山對峙,為通縣水口。明萬歷間,知縣邵買隸儒學(xué)
,培養(yǎng)樹木,蔭庇風(fēng)水?!肚「尽?br />
孤坑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二十里。兩山之間有兩路出
焉,故有上孤坑下孤坑之名。下坑舊有官路通南陵,今徙于李沖,上坑有路出雙澗通池州,
坑有陶灶,出陶器以資鄉(xiāng)邑之用。《涇川志》
青峰嶺,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數(shù)十仞?!肚「尽?br />
茅山、景山,俱在青峰領(lǐng)東。同上
雙澗分界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與南陵縣澄清鄉(xiāng)抵界,中有官路通孔鎮(zhèn),入池州長驛道。《涇川志》《乾隆府志》同
馬姑山,一名馬公山,在縣西北四十里,由石巖山過伏嶺北趨至此。《乾隆府志
》
石巖山,由蕭坑垅東趨五里至此,削峭異,相連曰松木岡,與洞山俱在縣西北四十里。同上
亭子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西三里曰楊木沖,接南陵界。同上
團(tuán)水山、巖山、諸吉嶺,俱在縣西北四十里,低平不起峰巒,巖山有洞。同上
魚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下有一窟,闊逾三尺,脈通江海,時(shí)有涌泉,則有魚隨波而出。
《方輿紀(jì)勝》《大清一統(tǒng)志》、《方輿紀(jì)要》略同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蓋縣西北四十里即接南陵界,而此山與和尚山皆在七十里外
,故前志遺之。然地勢有犬牙相錯(cuò)處,考之南陵縣界,又無此山,則宋以地志列此山于涇縣
下,必非無據(jù)。今仍附于西北諸山之末。又縣志載涌泉在縣西北魚山下,而山水門失載此
山,亦屬疏漏。
和尚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方輿紀(jì)勝》,絕頂有仙洞二所,洞口僅三尺余
,專磬折可入,闊六丈,長約七八里,石結(jié)其頂,旁有石閣,上垂石鋌,狀如鵝管,下有水
池,泉甘于蜜,煉丹藥灶在焉。藥灶大小有三,見者隨取隨盈,自是怪毒,間見人莫敢前,
獨(dú)樵夫采斫不廢,或聞敲金擊玉如奏樂者,推局布子如奕棋者,屬耳聽之,則寂然無聲,至
今傳曰仙洞?!稕艽ㄖ尽?br />
桐山,在縣北門外,與漠山相比,高五十余丈《嘉定宣城志》。山有三峰
相連,數(shù)百畝。《涇川志》
磊坑山,一名石磊山,在縣北五里,山皆陂阜,中多怪石,磊塊如亂珠,因名曰磊坑。同上
玉龍山,在縣北十里,形如半月,高十余丈,廣百余步,蓋池州長九華山派,山尾實(shí)屬青陽
,地名曰格口,自此東出百余里,臨賞溪故山之首,名曰格山。其下支分派別,岡巒萬狀,
得其壯而據(jù)上游者,為湖山靈惠廟基,得其秀而中處者,為水西三寺,得其正而屹立乎后者
,實(shí)為縣治坐山云。《涇川志》
北石山,在縣北十五里,自涇之南陵道出其中,土產(chǎn)灰堊碑石。《嘉定宣城志》
蕭山,在北石山西。乾隆府、縣志同
柏山,在縣北二十里?!肚「尽纷魇謇铩Ef圖經(jīng)云:自旌德發(fā)脈而
來,穴如龜形,俗云宣城未建,嘗卜基此地,役者鍤石而偶破白龜之首,流血滿溪,遂名其
港曰紅子港,灘曰赤灘。龜行至宛水而止,遂定為州基。故宣城曰白龜城者,蓋原于此山,
有城尚存?!都尉父尽?br />
龜湖山,在縣北二十里,極高而大,上有靈湫。同上乾隆府、縣志不載
孤山,在縣北二十五里,高約二里,自縣城北望實(shí)為水口?!稕艽ㄖ尽?。
上有黃巢寨及走馬壟,池沼存焉。北有高嶺廟,祀汪王。南有黃埭庵,奉西峰大圣。《嘉靖府志》
石龍山,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水洞庵,有林壑泉石之勝?!稕艽ㄖ尽?br />
石結(jié)嶺,在石龍山南,由紀(jì)家?guī)X逾南陵境二十余里,復(fù)入涇界,北趨至此?!肚?br />
隆府志》
蕭坑壟,在石龍山東。同上
閬山,在縣北二十五里,馬頭山之東南,根盤五里余,山不甚高,中多疊,仿佛蓬壺,故
昔人以閬目之?!都尉父尽?br />
雞子嶺,在縣北二十五里,下南陵官道由此,南五里有村墟,曰麻園市?!稕艽?br />
志》
巖洞,在縣北二十五里,廣袤數(shù)丈,高三丈,如螺旋,頂不柱而屋。洞后有一洞,高丈余
,深十丈,東西可往來。《大清一統(tǒng)志》
白塔山,一名丞相山,上有白塔寺,下有金雞洞,巖洞接山之西。《乾隆府志
》
馬鞍山,在巖洞西,石壁,俯瞰涼潭,上有幽洞,多海棠。同上
賀堂山,在縣北三十里,宋守昌森讀書堂在焉?!稕艽ㄖ尽贰肚「尽吠?br />
李沖分界山,在縣北三十里,與南陵梅根鄉(xiāng)抵界?!稕艽ㄖ尽?br />
按:《涇川志》別著李沖二字,蓋以別于雙澗分界山爾,此足見古志之詳核。
榔山,在縣北三十里,高三百余丈,舊多榔木,故名。有上榔中榔,俱與關(guān)旗嶺接。《乾隆府志》
幕山,一名漠山,在縣東北五里。相傳左難當(dāng)與輔公拒戰(zhàn)于此,故壘尚
存。《大清一統(tǒng)志》《方輿紀(jì)要》同。左難當(dāng)與輔公相持處,北峰最高曰小幕山,又有香爐峰、甄簞山,皆在山側(cè)?!肚「尽?br />
《涇縣志》略同
畫眉嶺,在幕山東,重崖密壑,百十?dāng)?shù)里,通本郡孔道,由嶺而西為幕山?!肚?br />
隆府志》
馬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以其山似馬首,故名?!都味ㄐ侵尽?。山在
閬山之北,縣東北之盡山也,嘉木美竹,盤結(jié)巖隙,下臨深淵,商舟湊集?!肚?br />
隆府志》
豸山,在縣東北七十里,由金牌領(lǐng)分支西趨二十余里至此。高峻雄亙,偉然大觀,東北一巨
鎮(zhèn)也。東北有葛泥壟,跨宣邑界。同上
按:金牌嶺,在縣東九十里。
鼓樓山,在豸山南十里,其北五里曰竹絲岡,設(shè)兵,下有界牌。南屬?zèng)?,北屬宣,去縣治
東北三十五里也。同上
按:此與縣東七里之鼓樓山同名。
寧國縣
顯山,在縣東四里雞山鄉(xiāng)。《乾隆府志》
妙山,在縣東五里雞山鄉(xiāng),下有潭名妙潭。《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女兒山,一名響山,又名語山,在縣東二十里蘆城鄉(xiāng)。舊傳唐開元中,有神女現(xiàn)巖上,羅隱
嘗詩于石,歲遠(yuǎn)剝蝕不可復(fù)識(shí)。宋太學(xué)上舍縣令丁濟(jì)等有題?!都尉父尽?br />
《乾隆府志》略同
蔣山,在縣東三十里,高數(shù)百丈,世傳有人姓蔣顯靈于此,因以名山。有馬踐坑石蹄跡,宛
然山巔有寺,乃唐東禪師道場。寺前有田數(shù)十畝,冬夏流泉不竭。山之東南有蒼坑潭龍王祠
,歲旱祈禱于此?!都尉父尽?br />
按:乾隆府、縣志別分蒼坑為蒼坑山,又不載去縣里數(shù),殊為牽混。今從《嘉靖志》。
銀山,在縣東六十里,《寰宇記》云,舊有銀冶,故名?!斗捷浖o(jì)勝》《嘉定
宣城志》
按:今本《太平寰宇記》無銀山,蓋刊本脫落耳,此山乾隆府、縣志皆不載,今補(bǔ)入。
冷渡五山,在縣東九十里,東曰桂山,西曰金字,南曰青紅,北曰周壁,東北曰黃封。山脈
皆自傍郡經(jīng)數(shù)百里綿亙而來,形勢皆秀,山下有溪,遇霖潦仿佛江湖,民皆病涉。宋寶佑丙
辰,里人蘄州通判鄭希深架石為橋,往來便之?!都尉父尽非「⒖h志略
同
禹堯尖,在縣南七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一百里。高四百丈。峰巒聳特
,上有龍池,俗傳禹治水過此因名。俚諺無據(jù),但以祈禱有感,故錄之。《嘉靖
府志》
朗山,一名長安山,在縣東一百十里。《乾隆府志》
湯公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高二百八十丈,周回八十里。傍一峰名仙人尖,有石壇。山下
有廟,俗或訛為成湯廟。又謂其山為商山?!都尉父尽贰斗捷浖o(jì)要》略同。
右為馬蹄嶺,路通昌化,左有銅嶺關(guān),路通于潛?!洞笄逡唤y(tǒng)志》
千秋嶺,在縣東一百里,《大清一統(tǒng)志》作百二十里,《江南通志》、《乾隆府
志》作百五十里。羅隱詩“想望千秋嶺上云” 《方輿紀(jì)勝》,岡
巒屬,溪谷幽勝,道通西浙。嶺下有云梯,舊置仙郎巡司于此?!洞笄逡唤y(tǒng)志》。嶺界于潛,回合幽勝,蔽翳白日??汉禃r(shí)云氣一起,輒雨久潦
,時(shí)他山未霽,此嶺云散輒晴。吳招討使李濤出千秋嶺討山越,見《通鑒》。《
乾隆府志》
按:諸山去縣里數(shù)及東西準(zhǔn)望,皆據(jù)《乾隆府志》,以一方專志較之統(tǒng)志寰宇者,稍為詳密
也。他縣仿此。
西山,在縣南五里。昔有虞隱居教子,邑人以虞有高風(fēng),過必式焉?!都味ㄐ?br />
城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石仙尖,在縣東南四十里,高插云漢。上有仙人祠,舊傳葛仙翁曾采藥于此。據(jù)
《嘉靖府志》補(bǔ)
東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南溪洞,逼隘至此獨(dú)豁然開朗。下有渡曰石口,即東溪所經(jīng)也。
《方輿紀(jì)略》《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按:此山乾隆府、縣志不載去縣里數(shù),余與二書所載同。
岳山關(guān),在縣東南六十五里,高三百丈,周圍四十里。由鄉(xiāng)之金村石徑入山百余步,東西兩
峰對立如門,山各有巖洞,深邃莫測。溪流由山中達(dá)于縣之東關(guān),通杭州之昌化縣?!秾幋?br />
志》山在慕信鄉(xiāng)八都之程村。《嘉靖府志》
縣東南有岳山巡檢司,舊置岳山下?!睹魇贰さ乩碇尽?br />
關(guān)口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獅象山。其中境隘溪深,泉壑縱橫,《方輿紀(jì)要
》、《大清一統(tǒng)志》。多油漆紙皮之利,山盡處有懸崖,隱飛瀑龍湫。《
大清一統(tǒng)志》
按:岳山舊置關(guān)于其上,乾隆府、縣志遂分岳山、關(guān)口為二山,又別有關(guān)山。以《嘉靖府
志》及《方輿紀(jì)要》諸書細(xì)校之,道里既同,形勢亦合,實(shí)皆一山,故于關(guān)口山外,不復(fù)別
分名目,今據(jù)以訂正?!肚「尽穫淞挟惷谙拢再购笕藚⒖?。又《乾隆府志》于一山
分作二山之處,即不復(fù)載道里,岐誤顯然,如蔣山分作蒼坑山之類皆然。
駐蹕山,在縣南一里,本名薛家山。明大祖南征嘗駐蹕于此,亦名駐蹕?!斗捷?br />
紀(jì)要》乾隆府、縣志同
雞山,一名鳳山,在縣南五里雞山鄉(xiāng)。世傳有金雞鳴其上,故名。峰巒秀拔為縣之鎮(zhèn)山?!都尉父尽贰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同
泰山尖,在縣南十里,與學(xué)宮對峙。山南二里許有古縣故址?!肚「尽?br />
琴山,在縣南三十里,大慧杲禪師訪楊氏萬卷堂,見其山似琴,因名之?!肚?br />
府志》
屏山,在縣南五十里,形如屏。大慧杲師名之?!肚「尽?br />
象鼻山,在縣南六十里,形如象鼻,因名。有巖曰寶陀,飛泉一道自絕頂而下,其聲如雷,
因橋澗出村口?!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陽濠山,在縣南七十里,又名平茗山。脈自歙而來,最高為邑南障,奇巒異島若飛,皆頓駐
于此,絕頂有龍湫,噴涌而出,遠(yuǎn)望如練?!都尉父尽贰洞笄逡唤y(tǒng)志》略同
黃尖山,在縣南七十里,山上有葛仙巖,俗傳葛仙翁煉丹于此,有石室在焉。據(jù)
《嘉靖府志》補(bǔ)
黃顏山,在縣南八十里,高二百余丈。上有石室,可容數(shù)百余人,無徑可入,攀木沿崖以登
。相傳晉永嘉中有仙人黃顏煉丹于此。《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
縣志略同
丫髻山,在縣南八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余丈。山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時(shí)嘗作烽燧樓于其上,
外有仙燕洞容百余人,鄉(xiāng)民嘗避兵于此?!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
府縣志略同
周莊山,在縣南八十五里,有瀑布泉穿成井,深不可測,大慧杲禪師曾游此有題。
巖山,在縣南九十里。宋紹興中潰兵為寇,鄉(xiāng)里苦之,土豪楊巖寨老幼于此山,率丁壯據(jù)險(xiǎn)
邀擊走之,巖中流矢死,故名。以上二山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北姑山,在縣南百里,高三百丈,周回三十里。自天目山來,委蛇舒衍,忽然峭拔。有楊龍
巖,深邃可容百余人,下為泉流飛瀉。《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
府志》并同
中臺(tái)山,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與昌化縣接境?!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千頃山,在縣南百二十里,上有池約千頃,池中一山形似缽盂,因名缽盂山?!?br />
乾隆府志》
黃岡嶺,在縣西南四里?!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縣志同
紫山,西北蜀洪山《方輿紀(jì)要》,在縣西一百里,其徑僻險(xiǎn),湖樂巡司置
于此,有三曲瀑布泉出此?!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縣志俱不載道里
籠叢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南屬績溪界,峻嶺崇關(guān),宣、歙扼塞處,正德間姚源盜起,
官軍于此防戍,叢山關(guān)在焉。高二百丈,周圍三十里?!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
統(tǒng)志》、《乾隆府志》略同
獨(dú)山,在縣西五里,自鐵陵屏發(fā)脈過為縣治來脈。乾隆府、縣志
嵩山,在縣西北七里延福鄉(xiāng),高二百丈,周圍三十里。四面望之,其峰筆立,近邑惟此山殊
秀。旁有大黃山、小黃山?!肚「尽?。獨(dú)山又西三里曰嵩山,環(huán)望如
筆,大黃、小黃二山夾峙其旁,下臨西津。《大清一統(tǒng)志》
寶山頭,在縣西十里,相近有觀音山、龍?zhí)镀?、仁村嶺、修道山、豪山,自浙界分脈。乾隆府、縣志同
陽和峰,在縣西六十里,峭拔如筆,有甘露王祠,俗傳每遇上元夜,靈光燭天,祈禱多有應(yīng)
。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石柱源,在縣西六十里,石筍高五丈余,壁立獨(dú)聳,四山環(huán)峙?!肚「尽?br />
遙嘉嶺,在縣西七十五里,界連昌化,設(shè)關(guān)稽巡?!肚「尽?br />
石柱山,在縣西七十里,石柱高二十余丈?!肚「尽?br />
麈嶺,在縣西八十里,高一百六十丈,闊五十里,道通新安,山勢險(xiǎn)峻。按越國汪公行實(shí)云
:兵至麈嶺時(shí)大暑,士馬皆渴,公以戈石得泉。后人因加浚鑿石,上有馬足印。又有藏馬
洞在嶺之右。嶺多麈鹿,故名。《嘉靖府志》
楓樹嶺,在麈嶺北二十里,與獨(dú)蛇、伏嶺、分水、叢山四關(guān),皆茂密險(xiǎn)隘之地。明嘉靖中,
建哨臺(tái)其上。《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云門山、蟠龍山,俱在楓樹嶺北?!肚「尽?br />
擊鼓山,在縣西九十里,《太平寰宇記》作東南一百二十五里,《方輿紀(jì)勝》作
縣南八十五里。上有石鼓,天雨則鳴,《寰宇記》云?!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府、縣志同
按:王象之引《寰宇記》云云,則南宋時(shí)《寰宇記》刊本尚作在縣南八十五里,后乃誤作東
南一百二十五里也?!吧嫌惺摹钡劝俗?,今本《寰宇記》亦無,疑似此脫誤者當(dāng)復(fù)不少。
高峰,在縣西九十里云門鄉(xiāng),西坑山之上。峰最聳秀,東趨郡城,北有小溪,旁則八角峰,
山頂產(chǎn)茶?!肚「尽?br />
按:《乾隆府志》又有濟(jì)坑山,注云即西坑山,實(shí)與此山為一,今削去。又《乾隆府志》于
峰嶺下必贅一山字,殊非體裁,今皆刪去。
八角峰,在縣西九十里,自黃山發(fā)脈,勢最聳秀,綿亙郡城于高峰旁斷而復(fù)起,狀如九嶷。
左有文筆峰,相近有敏子嶺,又有福金山,又有順嶺,路通徽、浙?!肚「?br />
》
紫山,在縣西一百里,《一統(tǒng)志》作西南。周二百里,高數(shù)百仞。中有龍
池龍井,其北為前塢嶺斌坑。《方輿紀(jì)勝》《乾隆府志》略同
按:《乾隆府志》于此山下又有三曲水瀑布泉,乃誤引《一統(tǒng)志》蜀洪山下之語,今不錄。
柏山,在縣西一百里,當(dāng)往來通道,又名琴山?!斗捷浖o(jì)勝》《乾隆府志》并
同
石鏡山,在縣西一百十里,有石如鏡,照之形多變異,有龍巖瀑布?!洞笄逡唤y(tǒng)
志》
將軍石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石在山巔,約高十余丈,雄偉聳拔,如介士帶劍屹立?!都尉父尽贰肚「尽仿酝?br />
白云山,在縣西北五里,西津渡之左。唐刺史許渾題詩“一片白云千丈峰,殿臺(tái)樓閣架虛空
”即此。山下潭清碧可愛?!都尉父尽贰肚「尽仿酝?br />
石巖山,在縣西北十里,山頂泉涌,歲旱祈禱輒應(yīng),下為五河渡口?!肚「?br />
》
通靈峰,在縣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四山如環(huán),孤圓挺秀,絕頂平處六七畝,有二井,庵
后石壁然,號(hào)雞冠石。《乾隆府志》云:石馬通靈,并接宣城。又相近有紫巖山,山巔有
池,泉味清洌?!肚「尽?br />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何法盛《晉中興書》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
城文脊山,即此。人祀之,祈禱有靈。高數(shù)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涇旌諸山,北接宣城柏
枧山,峰巒攢秀,巖洞盤曲為郡雄鎮(zhèn)?!短藉居钣洝贰斗捷浖o(jì)要》、《大清
一統(tǒng)志》略同
山門山,一名石門山,一名靈巖山,在文脊山東南。諸洞勝概,萃于一寺,即靈巖也。梅圣
俞與宣城簿張獻(xiàn)民同游,留六題刻石存焉。石壁峭立,劃然中開,儼若城闕,謂之山門。中
有山洞五,水洞一,巖石最為幽勝?!都味ㄖ尽贰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
》
按:方志云:山舊有七十二洞,惟靈巖、紫云、連漪、朝陽、夕陽、碧云六洞最著。今考山
有應(yīng)真洞尤奇,俗所號(hào)羅漢窟也。余以丁卯上巳日同人游此,凡接梯百丈方得入洞門,自洞
中盤折而上約五百步,則已出山頂矣。然山徑稍遠(yuǎn),游人至者百無一二,故題詠亦絕無,今
特表出之,以為后來者導(dǎo)云。
石嶺,在山門山東十里。建炎二年叛將戚方犯寧國,邑人方致堯拒之于石嶺,不克,死之。
《方輿紀(jì)要》乾隆府、縣志略同
鴉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五十四丈,周三十里,與廣德州界。出茶尤為時(shí)貢,《茶經(jīng)》云
味與靳州同。梅詢詩“茶煮鴉山雪滿甌”,梅圣俞詩亦云“茶詠鴉山佳”。 《
太平寰宇記》《方輿紀(jì)勝》、《大清一統(tǒng)志》
按:《乾隆府志》皆作鴉,今依《一統(tǒng)志》校正。
龍?zhí)渡剑诳h西北一百里,下有龍?zhí)叮焦壬钸h(yuǎn),與文脊山相連,亙宣城旌德錯(cuò)界處?!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縣志不載道里。
烏石峰,一名仙人山,在縣北十里。成化間,楊氏幼女年十三,結(jié)茅此山,白日舉。觀者
千百人,收其遺物葬焉。水旱疾疫,禱者輒應(yīng)。相近有游魚山,在縣北洲中,其形似魚。《乾隆府志》
旗鼓山,在縣北十五里,左旗右鼓,夾西潯水對立,拱護(hù)縣治。相近有蟹山?!?br />
乾隆府志》
石馬山,在旗鼓山西北二十里。《方輿紀(jì)要》
佛嶺,在縣北十五里。相傳大慧杲禪師卓錫處,手植古楓一株尚存?!肚「?br />
》
獅子巖,在縣北二十五里,萬山之中,別開一境,明湯賓尹、葉詵讀書處。巖下有香泉井、
夾路松、羅漢石諸勝,泉內(nèi)多螭虎,每天陰雨,乘霧飛躍?!肚「尽?br />
洪公山,在縣東北四里,高一百丈,周回二十里,舊名長洪嶺。昔有隱士洪伯禮居此,故名
。山有水源獨(dú)西流,深至二三丈,歲旱禱之輒有雷雨?!都味ㄐ侵尽贰?br />
長洪嶺在縣東三十里,有關(guān)通廣德州界。《大清一統(tǒng)志》
按:《乾隆府志》皆以洪公山長洪嶺為二山,今據(jù)《嘉定志》,洪公山舊名長洪嶺,周回二
十里,則實(shí)一山也。蓋后人因山勢綿延,因其起訖而別名之,故道里或有不同耳,今仍其舊
。
疊洪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數(shù)百仞,周數(shù)十里。自五渡河北抵宣城,東南諸山皆發(fā)脈于
此。東去為澤嶺,冬夏常濕,故名?!肚「尽?br />
按:乾隆府、縣志以縣境諸山皆發(fā)脈于浙江之天目山,遂以天目山載入此縣,可謂無稽。志
山而必究發(fā)脈,本屬堪輿風(fēng)水之說,不可據(jù)以定方輿。若窮其弊而諭,則山水一也,山可究
發(fā)脈,水亦通源委,江以南支渠,皆受大江,委輸或百里數(shù)百里不等,亦可照天目山之例,
不在縣境而以之入縣志乎?今特將天目一山削去,庶使后人按圖索記,不致傳疑,如飛來之
峰,羅浮之嶺,有變幻合離之惑也。
旌德縣
高家?guī)X,在縣東二里許,有竇子明丹井。相傳井在塘中,水涸則見,有壅之者,越數(shù)月井復(fù)
如故,雨后每聞異香?!肚「尽?br />
后妃嶺,在縣東四里,舊傳潘閬女為齊帝妃,故名。又有甘子嶺,距后妃嶺七里?!肚「尽?br />
按:《齊書·東昏侯紀(jì)》潘淑妃父名長慶,此名聞,當(dāng)系又一人耳。
華陽山,在縣東五里,半山平曠可居?!都尉父尽芬钫啊鹅捍ㄖ尽?br />
按:李瞻《旌川志》久已亡,惟《嘉靖志》偶引之,今分列諸山下,以存宋時(shí)故事。
感化山,在華陽山西,今縣城東門曰“感化”,以山名也?!斗捷浖o(jì)要》
鳳凰山,一名唐山,在縣東七里。《乾隆府志》
百鳧山,在縣東十里,從石鳧西來,蜿蜒崛起,有石巖,高數(shù)丈,產(chǎn)風(fēng)蘭?!肚?br />
隆府志》
黃栗山,在縣東十里,寵聳綿亙,山頂矗起三臺(tái),周回二十余里。乾隆府、縣志
大鰲山,在縣東十里,若大鰲,盤屈十?dāng)?shù)里,有瀑布,泉流不竭?!肚「?br />
志》
玉壺山,在縣東十五里。昔竇令君指壺以飲,滕公于此有“飲客指玉壺,煉丹燒火井”之句
。有會(huì)勝寺,后有金井泉,本梁滕公相宅?!斗捷浖o(jì)勝》《旌川志》、《乾隆
府志》略同
石嶺,在縣東十五里,有水東西分注?!肚「尽?br />
鳧山,一名石鳧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白龍?zhí)?、梅溪出焉,有巨人跡、馬蹄石、搗藥臼,
俗傳陵陽子明二女化青鳧隨父仙去,故名。又云子明初煉丹于棲真山頂,后游鳧山,遇一隱
者相與為友,俱仙去。今有顯道祠,蓋祠二人焉?!斗捷浖o(jì)勝》《嘉靖府志》
、《大清一統(tǒng)志》
石鼓山,在縣東二十里?!毒庞蛑尽吩?,山有石如鼓,天將雨則鳴。有白云峰,高數(shù)百仞,
與獅子山、鳳亭山俱在八都?!肚「尽?br />
白望嶺,在縣東二十五里。乾隆府、縣志
華容山,在縣東三十里,形似蓮花故名。《方輿紀(jì)勝》《乾隆府志》同
嗣溪山,一名嗣續(xù)山,在縣東三十里。源口兩山峻壁,僅容一溪,縈紆陟級(jí)數(shù)里,才有人煙
。其間有田數(shù)百畝,低原平坂,茅店石橋,村聚處略有里巷,民居多胡姓。謂山相連相接欲
嗣續(xù)不絕,是名嗣溪山。接寧國縣界,連五十余里,一峰峭突為龍峰?!斗捷浖o(jì)
要》《旌川志》、《乾隆府志》略同
范峰,在縣東三十五里,高若插天,右有獅子怪石?!肚「尽?br />
夏昌山,在縣東五十里。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石嶺,在縣東南里許,不通車馬,與縣東十五里之石嶺同名?!肚「尽?br />
南長嶺,在縣南門外二都,通徽郡孔道,相近有倪村嶺,白楊嶺。同上
梓山,在縣南二里,山源自徽境,連屬至此,聳立千余仞。山頂有甘露王行祠,半山有覽眾
亭,今廢。僅有梓山祠。有三臺(tái)峰,有石澗,有桃樹不花而實(shí)。《旌川志》《
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檀樹嶺,在縣南五里。乾隆府、縣志同
橫城山,在縣南十五里,山形橫障,隱龍村口,望若城。相近有琴山、平子嶺、銀屏山、
隱龍嶺、黃托嶺,通績溪界,龍王尖皆在一都白砂村左近。同上
古唐山,在縣南十五里,高三十五人,周十五里,與績溪縣分界?!都尉父尽?br />
《方輿紀(jì)要》、《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并同
金竹嶺,在古唐山東?!肚「尽?br />
黃高峰,在古唐山西,兩峰對峙。有登仙橋、朱砂石壁、獅子崖、龍棲池,旁有巖洞,溜下
成潭,俗傳昔黃高公隱此?!兑唤y(tǒng)志》《嘉靖府志》
獅山,在縣南五十里?!肚「尽?br />
羊嶺,一名羊?qū)?,在縣南五十里。山多白石如臥羊,通貴鄉(xiāng),嶺陽接績溪界,近地有中羊下
羊,相近有松巖,在南灣,孤松挺秀?!鹅捍ㄖ尽贰肚「尽?br />
芝蘭山,在縣南六十里。山多芝草蘭蕙,有瀑布。二十二都諸村南北倚之,為鎮(zhèn)南與績溪界
?!肚「尽?br />
虎口山,在縣南六十里?!都尉父尽?br />
清潭山,在縣西南十里?!斗捷浖o(jì)要》。按縣志清潭在縣西十里石山中即此。
金鰲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江村東,相近有卯龍山、石鷹山,又有鳳臺(tái)山,在村北。《乾隆府志》
大洪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春漲最盛,故名。同上
鐵帽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形如兜鍪。同上
鵲嶺,在縣西南七十里。與箬嶺接,黃山、天都、獅子三峰羅列在目。嶺西太平縣界?!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略同
箬嶺,在縣西南八十里,高四百八十仞,山多箬,故名。西接太平縣境,南接歙縣境,相傳
汪華所開。《方輿紀(jì)要》、《嘉靖府志》、《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西長嶺,在縣小西門外。乾隆府、縣志同
棲真山,在縣西五里,昔竇子明曾居此山,其壇跡存焉。長孫邁所述《神仙傳》,子明既來
江左,晉元帝嘉之,拜陵陽宰。在縣三年,民服德化,后棄官尋訪名山,搜采奇藥,至徽水
之陽,結(jié)庵西山,煉丹高嶺焉。《太平寰宇記》、《一統(tǒng)志》、《旌川志》。山北為西嶺、仙峰、黃龍岡諸山?!斗捷浖o(jì)要》
按:以陵陽子明為晉人,其誤始于邁,有辨證。見太平縣陵陽山下棲真為此縣名山,而乾隆
府、縣志于此山下惟引《方輿志》、《神仙傳》之言,亦不載去縣里數(shù),其陋略此可概見。
城子山,在縣西五里,棲真山西,地名谷沖?!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
齊柳山,在縣西十里,山圓如畫眉?!肚「尽?br />
黃茅尖,在縣西十五里,最為秀拔。同上
正山,一名尖山,在縣西二十里。唐時(shí)嘗因厭勝之說,鑿斷山脈,今斷壟存焉。南唐將方道
項(xiàng)、洪銳嘗屯兵于此,以備吳越。山有仙人臺(tái)、仙人園,舊有石刻,漫不可辨。有龍祠禱雨
輒應(yīng)。有隱士汪文諒家其下,義聚至千三百余口?!都味ㄖ尽?、《方輿紀(jì)要》、
《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大嶺,在縣西二十里,旌嶺之最高者,為西鄉(xiāng)孔道?!兑唤y(tǒng)志》、《乾隆府志》
巖山,在大嶺東,高與正山、鳧山、黃高峰齊。土人望云占雨?!肚?br />
府志》
大幕山,在縣西三十里,形如簾幕,傍起一峰,謂之小幕。《方輿紀(jì)勝》、《方
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東山,在縣西三十里?!肚「尽?br />
高金山,在縣西四十里。同上
豸山,在縣西四十里,山麓有獅子峰,下即唐將軍方元蕩故居,今猶稱方家園。
同上
石柱山,在縣西六十里,《乾隆府志》作四十里。有雙石挺起一巨石承之
,號(hào)豹子尖,尤為奇秀?;蛟淮松较扔兴氖?,高大相若,后為雷擊其二。相傳梁武帝時(shí),新
安程靈洗將兵趨姑孰,道過其下,率眾登山,筑壇歃血,誓平侯景。因揭此石立旗幟,又抽
矢射一山,山摧一角,今其山曰射的山?!斗捷浖o(jì)勝》、《涇川志》、《乾隆府
志》
白山、花園山、佛子嶺,俱在縣西四十里?!肚「尽?br />
千秋嶺,在縣西四十五里。同上
柵山,在縣西五十里,地名豐溪。俗傳昔有呂氏女結(jié)茅于此山之嶺,學(xué)道修真,已而仙去,
今呼為仙姑壇,山下多呂姓?!都味ㄖ尽凡焐仙脚c柵山俱在廟首東。乾隆府、縣
志同
蛟山,一名蛟峰,在縣西南五十里,山形蛟虬如騰蛟然,后有洞,徑險(xiǎn)難入,其中平曠。唐
永太中,山寇王萬敵嘯聚于其中,招討使袁擊平之。自唐末至今有呂氏居其下,族屬繁衍
,以文學(xué)登顯仕者,世不乏入?!斗捷浖o(jì)要》、《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九峰山,一名科峰嶺,在縣西五十里,通太平太路,一名九峰?!肚「尽?br />
萬歲嶺,在縣西五十里。同上
上梟山、下梟山,在縣西五十五里。同上
黃華嶺,在縣西六十里,與太平縣接界。《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九屈嶺,在縣西六十里,高十里,闊六里,嶺九屈,故名。
石蓮嶺,在縣西六十里。二嶺俱據(jù)《嘉靖府志》補(bǔ)
鳧陽嶺,在縣西北十里?!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作鳧羊
仙峰嶺,在縣西北十里?!肚「尽?br />
烏嶺,一名楓木嶺,在縣西北十五里,亦曰烏山。《方輿紀(jì)要》
按:此嶺向不見于志,蓋縣東北別有一烏嶺,《乾隆府志》疑為一,而誤并之耳。
雞公巖,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六都新建后,崇巖峭峙,石如雞冠,高數(shù)十仞。其東南為木
嶺,相近有鐘山、天馬山、筆峰山?!肚「尽?br />
唐峰,在縣西北四十里,其東南為玉屏峰,在十八都孫村。同上
按:《乾隆府志》峰作山,與喬亭之玉屏山相混,今據(jù)縣志圖作峰。
龍首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山峰,形如龍首。下有澤溪龍王祠,水旱必禱焉?!斗捷浖o(jì)勝》、《旌川志》、《嘉靖府志》。三溪鎮(zhèn)又北為龍首山,山西北有龍?zhí)?br />
,徽水徑其下,與涇接界?!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
紀(jì)家山、馬鞍山、黃姑峰,俱在縣西北四十里?!肚「尽?br />
金錢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同上
碎石嶺,在縣北七里,嶺多碎石,因而名之。據(jù)《旌川志》補(bǔ)
柳山,在縣北十里。柳相公不詳何代人,山南有石室,深不可測,神祠在焉。里人祈禱輒應(yīng)
?!都味ㄐ侵尽贰都尉父尽?、《乾隆府志》并同
松樹嶺,在縣北十七里,鳧溪北,湯村南。《乾隆府志》
仕坑山,在縣北二十里。同上
玉屏山,在縣北二十里,喬亭橫嶂十里,為邑北障。同上
磣嶺,在縣北二十里太平鄉(xiāng),嶺北涇縣界?!都尉父尽贰肚「尽仿酝?br />
柘樹嶺,在縣北二十里,鳧溪東北。同上
石壁山,在縣北二十五里,一名文山,高數(shù)百丈,連亙數(shù)里。一水中流,兩崖對峙,峰巒峻
絕,縣境之厄塞也。舊時(shí)路在半山,懸崖千尺,行者難之。明嘉靖初,郡判李默攝縣事,緣
溪鑿石,遂成通途。舊有石壁巡司,久廢。宋宣和中,賊方臘由寧國轉(zhuǎn)寇縣境,統(tǒng)制王可成
帥師拒戰(zhàn)于石壁,賊敗卻即此。《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佛子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方輿紀(jì)勝》作二十里。地名鐘村。唐乾符
中,嘗有紫芝、碧蓮之異,有寺曰瑞蓮?!都尉父尽?br />
天井山,在縣北三十里。《方輿紀(jì)勝》作縣西。山巔巨石峭峻,中有飛泉
,激湍自兩竅中出,俗稱為牛鼻。其下有龍?zhí)?,清深可愛,嘗有羽流居之?!鹅?br />
川志》、《大清一統(tǒng)志》
南山,在縣北三十里南灣,對河系漢、晉故道。由石壁口上山,通蠻王尖至東固大路?!肚「尽?br />
蠻王山,在縣北三十五里?!缎侵尽吩疲粜U人盜據(jù)此山,歿葬山下,然不可考。《旌川志》
按:此即《乾隆府志》南山下之蠻王尖。
鳳形山,在縣北四十里十八都禮村,相近有郭公嶺?!肚「尽?br />
蠢嶺,在縣北三十里,自鳧山華容峰亙二十里,南障縣治,北界涇邑。同上
按:此即涇縣之椿嶺,與旌德分界處?!肚「尽凡惠d里數(shù),據(jù)《疆域志》云,旌德北四
十里至涇界,此山在旌德北,里數(shù)可知。
鵲巖,在縣北三十里十七都三溪東,興云占雨。同上
大嶺,在縣東北三十里。同上
烏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十都,通寧國要道。同上
白云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為九都祖山,相近有方山、丫髻山。同上
唐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十一都,嶺上有塘,水長不涸。同上
剝嶺,在縣東北五十里柳山鄉(xiāng),嶺北接寧國界。同上
太平縣
黃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方輿紀(jì)勝》作縣南三十里。上有泉水,泉側(cè)多
黃連,故名。《元和郡縣志》。北黟山在宣、歙二州界,高一千一百七十
丈,舊名黃山。天寶六年,敕改為北黟山。浙之東西,歙、池、饒等山皆其支脈?!短藉居钣洝放f經(jīng)云,山以黃帝棲真之地,故名。當(dāng)宣、徽二郡界有三十六峰,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八六巖?!斗捷浖o(jì)勝》。山當(dāng)宣、徽二郡界,東屬
歙縣,西屬休寧,各一百二十里,屬本縣者八十里。窮高極邃,諸峰秀拔,山下時(shí)聞上有仙
樂聲。《神仙傳》云:黃帝昔日問道于浮丘公,曰愿摳衣躬侍修煉。浮丘公曰,江南黟山,
神仙所居,無葷穢腥腐,而有古木靈藥,其泉香美清溫,冬夏無變,沐浴飲之,萬病皆愈。
遂與容成子、浮丘公同游于此?!都尉父尽贰I礁呷甙儆嗾?,盤亙
三百里,寧、徽兩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縣境者有八,曰翠微,曰天都,
曰望仙,曰九龍,曰圣泉,曰疊嶂,曰仙人,曰芙蓉,諸峰為之冠,余屬徽州。
《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黃山舊名黟山,唐天寶改為黃山。山有三十六峰,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巖。第二天都峰,高九百仞,其峰聳翠,峻潔儼若天中群
仙所都,下有香谷源,嘗聞異香馥郁。有天都觀,高人隱士居焉。第十二疊嶂峰,高八百仞
,峰形如障,下有石乳巖,巖中滴孔,其白如雪,四時(shí)不絕,今俗呼云滴水巖。又有陰坑源
,陰不見日,源水東流,入白云溪。溪中有一潭如盆,下又有一大潭,黃帝曾向此取水煉丹
,感白龍見,名曰龍?zhí)端?,入朱砂溪。第十六仙人峰,高八百六十仞,頂有二石仙,其狀?br />
然如刺成,相對而坐。俗謂南向者為軒轅黃帝,背倚一石屏,迥如玉記,北向者為浮邱公
。其下石壁高五百余仞,猿猱亦不能到,游玩者上紫石峰望之,宛如二仙人對坐。下有仙人
洞,因此名焉。
第十九翠微峰,高八百五十仞,下有翠微源、翠微洞、翠微寺、青牛溪,昔有樵人于此見一
青牛,遂前逐之,走入水中不見。峰畔有布水傾下。第二十一望仙峰,在山北,高八百五十
仞,《周書異記》云,黃帝、容成子、浮丘公于此湯池,見一珠函玉壺,持歸中峰,下石室
中,飲壺中甘露瓊漿,披函中霞衣,簪寶冠,躡朱履,光照山谷。須臾,黃帝乘飛龍,前引
彩幢珠蓋,三仙飄然從峰頂上升,聞彩云中有弦歌之聲。今峰西有弦歌鄉(xiāng)、弦歌洞、弦歌溪
。第二十二九龍峰,連望仙峰東南,高八百仞,九朵合成如九龍相纏,下有九龍巖、九龍?jiān)?br />
、九龍洞、九龍溪、九龍觀、九龍寺。第二十三圣泉峰,在九龍峰西南,宛如削成,上下大
,中央小,狀如腰鼓,高八百七十仞。頂上有一湯池,人不能到,于鄰峰頂上望見,池中波
浪騰沸,從地中涌出一布,水向頂東南下,入甘泉源、甘泉溪?!吨軙愑洝吩疲∏鸸^
黃帝曰,黟山中峰之頂上有一湯池,水味甘美,可以煉丹煮石。蓋此處也。第三十四芙蓉峰
,高七百五十仞,下有白馬源,即黃帝輦游之所,隔溪南面有馬跡石,石上馬跡猶存,深者
可尺,淺者可二三寸,宛如泥中所印?!饵S山圖經(jīng)》
按:樂史以為黃山唐天寶將改名北黟山,《圖經(jīng)》又以為黟山唐天寶時(shí)改名黃山,未知孰是
。按黃山之名見于劉向《列仙傳》,相傳已古,則《寰宇記》之言稍得其實(shí)耳。
陵陽山,在縣西六十里?!读邢蓚鳌吩唬觋栕用髡?,釣鄉(xiāng)人也,好釣魚于延溪。釣得白魚
,腸中有書,教子明服食之法,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服之三年,龍來迎去?!段?br />
選·游仙詩》李善注引之。按:《列仙傳》為劉向所撰,見《隋書·經(jīng)籍志》,據(jù)此可以破
長孫邁以陵陽子明為晉人之誤。又司馬相如《大人賦》:反大壹而從陵陽。張揖曰:陵陽仙
人陵陽子明也。則以子明為漢人亦屬臆說。蓋詞人取材必凡近,相如賦中所見如大壹、元冥
、黔雷、長離、皇保僑、岐伯、祝融、勾芒、唐堯、虞舜、靈媧、馮夷、西王母之類,皆
三代以前神人,服虔、應(yīng)劭作注,且有不能舉其時(shí)代者。則作賦時(shí)必不雜入一本朝人無疑。
《列仙傳》所載七十二人,見于《世說·文學(xué)篇》注及《直齋書錄解題》。今本雖系后人所
輯,亦復(fù)多因其舊書中如容成、赤松、昌容、嘯父、師門、浮丘公皆三皇虞夏時(shí)人。降至秦
穆公女周靈王子喬已為晚近,則子明為秦漢以前人又可概見,但不能定其為何代人耳?!肚?br />
漢·地理志》郡縣名多皆秦定,丹陽郡即有陵陽縣,除獲嘉、柏人、聞嘉之外,其不假當(dāng)時(shí)
事跡以名縣,又明證也?!肚「尽范酁檫~說所誤,土人又多感于《乾隆府志》之說,今
確考書傳,附識(shí)于此,以破流傳之(訛)。
丹陽郡陵陽縣,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
《續(xù)漢書·郡國志》、《宋書·州郡志》同。按:此乃司馬彪《續(xù)漢書》本文誤刊入注中,
非劉昭補(bǔ)注也。昭所注皆引眾書,又漢人說其所自言,必稱“臣昭曰”以別之。班固《漢書
·地理志》本文亦有誤刊入注中者,并非自注及他人注也。彪之解陵陽縣當(dāng)亦因漢人之說。
山在涇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傳》云陵陽子明釣得白龍放之,后五年龍來迎子明
上丹陽陵陽山,一百余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余丈,《元和郡縣志》、《太平寰
宇記》。按:唐永泰中,分涇縣立太平,疆界與今時(shí)略同。今涇縣西南九十里麻口,即接太
平界,則山在太平可知。蓋太平即在涇縣西
南,無緣分立太平縣后,其西南境尚有一百三十里之遠(yuǎn)也,今山在太平西六十里,其去涇縣
里數(shù)正與古同。吉甫作《志》時(shí),縣已分立,而山仍載入涇縣,并復(fù)載明里數(shù),幾忘涇
縣之西南已久分立太平縣矣。蓋沿《乾隆府志》之失,而不校樂史作記,遂仍其誤,可見志
地理之難。王象之《輿地紀(jì)勝》遂兩載之,云涇縣有陵陽山,引《元和郡縣志》以實(shí)之。下
復(fù)云太平縣亦有陵陽山,不復(fù)詳校二縣分合之故,竟以一山為二山,可謂無識(shí)。山有
三峰
矗立,屬縣者一,西屬石埭者二。下有三門六刺灘,舒溪所經(jīng)。《方輿紀(jì)勝》
《大清一統(tǒng)志》同。有白鶴池面黃海如芙蓉秋水。乾隆府、縣志
按:黃山、陵陽為此鎮(zhèn)山,今從敬亭之例,列于諸山之首。
石鳧嶺,在縣東二十里,涇水出焉,山多碎石,高下起伏如鳧雁。《嘉靖府志
》《乾隆府志》同
白衣嶺,在縣東二十五里。通涇、旌二邑,崎仄難行。明知縣崔欽筑砌以便行者,有碑曰崔
公路。《乾隆府志》
掛榜山,在縣東三十里,諸水環(huán)抱,為縣治水口,其形綿亙,橫敷如榜。同上
黃華嶺,在縣東三十里,與旌德接壤,舊名黃瓜嶺。同上
天馬山,在縣東南天里,學(xué)宮巽地,昂藏奔突,下映麻川。同上
箬嶺,在縣東南五十里道泰鄉(xiāng) ,甚高峻,上下六十里。山頂中分為歙縣界,東麓屬旌德縣
,往來徑道也?!斗捷浖o(jì)要》《乾隆府志》同
按:此嶺及黃華嶺皆與旌德分界,故兩縣并載。
丹山,一名文筆峰,在縣南三里,為學(xué)宮前案。峰頂本平,明弘治中教諭鄒累石為峰,后
教諭王佳士復(fù)增之?!肚「尽?br />
仙皇山,一名洞清山,在縣南十里。同上
鎮(zhèn)山、墨斗山、橫山,俱在縣南十里,橫山東連小馬鞍山。同上
夫子山,在縣南三十里。上有石橫挺數(shù)丈,曰鷹嘴。下有千百石,參差如列戟,水流其間,
寒冽逼人。旁有石室幽折難入。同上
碧山、赤山、石岡山、醉翁山、和云巖,俱在縣南三十里。和云巖高五百仞,上名火龍尖,
遙望長江如練,中有梵宇精舍,傍有虎壟龍?zhí)?。同?br />
大橫山縣志作大洪,在縣南四十里,譚家橋邊,河水環(huán)繞。同
上
慶云巖,在縣西南三里,山與天馬山遙峙。同上
尚書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望仙鄉(xiāng),高百余仞,相傳隋尚書胡裕隱此。同上
大鰲嶺,在尚書山西南十里,高十五丈,形若巨鰲,涇水出焉,其源為溪?!?br />
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略同
湯嶺,在縣南六十里《乾隆府志》作西南西鄉(xiāng),其山多懸崖峭壁?!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梨木嶺,在縣西南七十五里,上下三十余里,接歙縣界?!都尉父尽非「?br />
、縣志作接休寧界。
棠梨嶺,在梨木嶺西南五里?!都尉父尽纷髟谙腋栲l(xiāng)西。
桃?guī)X,在縣西南九十里,接石埭境?!肚「尽?br />
莊嶺,在縣西南一百十里,接黟縣境。《嘉靖府志》《方輿紀(jì)要》、《乾
隆府志》同
石礬嶺,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接石埭境。《嘉靖府志》《方輿紀(jì)要》、《乾
隆府志》
金雞山,在縣西五里?!肚「尽?br />
霧山,在縣西十五里, 高五百余仞。東接龍門山,西抵三折嶺,林木陰翳,為一鄉(xiāng)勝境。
《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肖黃山,在縣西二十里,云根嵌空,仿佛黃山中,有奇松怪石及噴玉泉、牧龍池諸勝?!肚「尽?br />
三折嶺,在縣西二十里,高峻曲折,上有石洞,下有潭曰香潭?!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府志》
鐵甲嶺,在縣西二十三里,三折嶺又西三里。峭壁千尋,下臨大河,中一線通往來,石骨
,行者艱險(xiǎn)?!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志》同
新嶺,在縣西二十五里。《乾隆府志》
磐峰山,在縣西三十里,一峰插漢,絕頂見九華大江。同上
穰嶺,在縣西三十里,在章村蒼步東,大鰲嶺腳橫過,上七里,下七里,嶺上與石埭縣分界
,相近有白沙嶺、白茅嶺。同上
按:乾隆府、縣志于此嶺不載去縣里數(shù),今考《嘉靖志》得之。
密崖關(guān),在縣西五十里涇陽鄉(xiāng)。兩崖對峙,下瞰深溪,從山腰鑿石開徑以通人行?!都尉父尽贰A觋柹缴詵|曰密崖山,岡巒連亙二十里,至此兩崖對峙,下瞰深溪
,徑險(xiǎn)道絕,一名密王關(guān)?!斗捷浖o(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同
真金山,在縣西六十里長壽鄉(xiāng),東高二百余丈,相傳昔嘗產(chǎn)金?!都尉父尽?br />
乾隆府、縣志同
古山,在縣西六十里穰溪東,下有浚潭,山嘴灣環(huán)插潭上,有石如龜浮其中,相近有獅山,
朱子題“秀蔭”二字?!肚「尽?br />
仙都山,一名游山,在縣西六十五里龍門鄉(xiāng)。高二百丈,亙?nèi)?,與仙都峰相望,故名
。俗傳左難當(dāng)嘗隱于此?!斗捷浖o(jì)勝》、《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
隆府志》
黃城山、青云山,俱在縣西七十里?!肚「尽?br />
拓山,在縣西百二十里,山上有白虎尖,下有明暗二洞。同上
庾嶺山,在縣西百四十里,山半有古梅,寒香獨(dú)早,故名。中有雞峰、花塢、銀屏、石印諸
勝。同上
龍門嶺,在縣西北十五里,嶺上下十余里,勢甚高峻,通龍門三鄉(xiāng)及涇陽鄉(xiāng)?!?br />
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
龍門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龍門鄉(xiāng)之東,高百余仞。產(chǎn)百藥,邑人皆采之
,其林麓最為幽深?!斗捷浖o(jì)勝》
異松嶺,在縣北二里,當(dāng)?shù)孛}分脊處,上有異松一本二干,曲奇古,因名。相近有碧云山
在城北,矗列繡錯(cuò)如屏,以頂上三峰如髻,俗又呼丫髻山?!肚「尽?br />
三門嶺,在縣北十里,三方阻絕,一徑中通,其陽為縣治?!斗捷浖o(jì)要》《大
清一統(tǒng)志》、《乾隆縣志》并同府志誤作三十里。
寨山,在縣東北三十里?!肚「尽?br />
樵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接涇邑界。同上
卷十一·輿地志水◇寧國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