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廣人稀,質(zhì)木不寇盜。
人物
皇甫規(guī)。安定朝那人。為度遼將軍?;矢Τ纭W謨x真,朝那人少。少有文武志,好詩書。平黃巾賊,封槐里侯。皇甫謐,安定人。
土產(chǎn):
覆鞍氈;貢。白氈;黃香;白藥;賦麻;布。
臨涇縣。舊十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漢舊縣屬安定郡。隋大業(yè)元年,于今縣理置湫谷縣。十二年,復(fù)為臨涇縣。唐貞元十一年,涇原帥劉昌奏自臨涇縣定城堡移于今所。元和三年,改為行原州 。今復(fù)舊名。
陽晉小水。在縣南一十五里。源自縣西羅使堡蕃界 ,來入本州島八十里,入涇州保定縣界。
原州川水。自蕃界來,入州界五十五里。入寧州彭陽縣界。
和戎原。在縣南二十五里。
平高縣。三鄉(xiāng)。本漢高平縣?!兜乩碇尽吩疲骸皩侔捕?。”后魏太武太延二年,于今縣理置平高縣,屬平高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原州。大業(yè)三年,以原州為平?jīng)隹ぁN涞略曛貫樵荩?縣仍舊焉。
馬屯山?!妒鶉呵铩吩疲骸耙θO與苻登戰(zhàn)于高平,登敗,奔于馬屯山?!笔谴艘?。
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妒酚洝吩疲骸包S帝東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奔创松揭??!稘h書》:“幵頭山,在涇陽西?!薄队碡暋罚骸皼芩觥!被茨献釉疲骸氨÷渖?,一名雞頭山。”《水經(jīng)注》云:“蓋大隴山之異名耳?!薄肚f子》謂皇帝學(xué)道于廣成子,蓋在此山。按今蕭州又有崆峒山,未詳孰是。今此見有柏堂在山之頂上,不知何代所置。后漢隗囂使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
朝那湫淵祠?!妒酚洝罚骸颁袦Y祠,朝那?!碧K林曰:“湫淵,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增不減,不生草木?!睅煿旁唬骸按怂诮駴苤萁纭;蛘澪?,輒興云雨??汉?,毎于此求之。故有祠存。”
木峽關(guān)。在頹沙山上,縣南一百一十里隴山上有隴山關(guān),與此有別。
蕭關(guān)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稘h書》:“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guān),殺北地都尉卬 ?!奔创说匾?。漢亦謂之障關(guān)。
瓦亭關(guān)。在縣南七十里,即隴山北垂?!逗鬂h書》:“隗囂使牛邯守瓦亭?!奔创艘?。
劉表墓。按《從征記》云:“劉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搗四方珍香數(shù)十石著棺中。永嘉中,郡人衛(wèi)熙發(fā)其墓,見表貎?nèi)缟懵剶?shù)十里。熙懼不敢犯?!?br />
唐監(jiān)牧。貞觀中,自京東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會(huì)州之南、蘭州狄道縣以東 ,原州之西置監(jiān)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為都監(jiān)牧使,以管南使、西使、北使、東使。
百泉縣。東九十里,五鄉(xiāng)。亦漢朝那縣故地,城在今縣理西四十五里。后魏正光五年,于今縣西南陽晉川置黃石縣 。廢帝二年,改為長城縣。隋大業(yè)二年,改長城為百泉。唐武德八年,移于今理。
彈箏峽?!端?jīng)注》云:“涇水經(jīng)都盧山,山路之內(nèi),常有如彈箏之聲。行者聞之,歌舞而去?!庇衷疲骸跋腋柚?,峽口水流。風(fēng)吹灑崖,響如彈箏之韻?!币蛎?。
涇水。源出縣西南涇谷?!稘h書?地理志》:“涇陽笄頭山,《禹貢》涇水所出?!薄端?jīng)注》云:“涇水出安定涇陽縣高山?jīng)芄?。”酈道元注云:“《山海經(jīng)》曰:‘高山,涇水出焉,東流注于渭。”入關(guān),謂之八水?!?br />
可藍(lán)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都盧山?!妒鶉呵铩罚骸昂者B定勝光二年,畋于陰盤,登可藍(lán)山,望統(tǒng)萬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業(yè),豈有今日之事?!碛辛t狐鳴于定旁,命射之,無所獲?!?br />
蕭關(guān)縣。北一百八十里,四鄉(xiāng)。本隋他樓縣。唐貞觀六年,置緣州,領(lǐng)突厥降戶。寄治于平高縣界他樓城。高宗時(shí),于蕭關(guān)置他樓縣。神龍?jiān)辏瑥U他樓縣。御史中丞侯全德以去州闊遠(yuǎn),奏于故白草軍城置蕭關(guān)縣。大中五年,置武州。中和四年,僑治潘原。 周顯德五年,廢入潘原縣。
蔚茹水。在縣西 ,一名胡蘆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中。
廢他樓縣。本漢高平縣地。隋時(shí)為他樓縣。唐貞觀六年,于此置緣州,領(lǐng)突厥降戶。
慶州
慶州。安化郡,今理安化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翟之間。今州理東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春秋時(shí),為義渠戎之土。秦滅之,得其地,以屬北地郡。后漢至?xí)x,戎虜所侵,不立郡縣。后魏及周以為鎮(zhèn)防。故《后魏書》云:“大統(tǒng)十一年,置為朔州。”后周廢。隋文帝改置合州鎮(zhèn),十年廢鎮(zhèn),十六年割寧州歸德縣置慶州,以慶美,取其嘉名也。煬帝初,改州為弘化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慶州。領(lǐng)合水、樂蟠、三泉、馬嶺、弘化五縣。三年,改三泉為同川縣。六年,置總管府,改合水為合川縣。又置白馬、蟠交二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及合川縣,仍割林州之華池縣來屬。二年,置洛源縣。四年,復(fù)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縣來屬北永州。五年,又罷都督府。八年,又以廢北永州之洛源縣來屬。開元四年,復(fù)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為中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為順化郡。干元元年,改為慶州。今郡城亦名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元領(lǐng)縣十一,今三。
安化;華池;樂蟠。
三縣新并合:
同川;入安化。延慶;入安化。合水。入樂蟠。
五縣舊廢:
馬嶺;洛源;方渠;懷安;蟠交。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二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一十四里,東南至長安五百六十四里;東至鄜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寧州一百二十七里;西至原州三百七十里;北至監(jiān)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鄜州三百九十五里;西南至涇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北至靈州六百四十里;東北至延州四百五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一?;食軕簦褐魉那Ф倬攀?,客七千五百八十七。
風(fēng)俗:
與邠寧略同。
人物:
岐伯。北地人,與黃帝論醫(yī),有素問難經(jīng)行世。傅介子。北地人。為平樂監(jiān)刺史,拜中郎將。使大宛,斬樓蘭王頭,還闕,封義陽侯。甘延壽。北地郁郅人。少以良家子為羽林期門 。傅玄。字休奕,官太尉。傅咸。字長虞。玄子,官太子洗馬。傅燮。北地人,為漢陽太守。
土產(chǎn)
胡女布;香子;龍須席;牛酥。
安化縣。舊二鄉(xiāng),今七鄉(xiāng)。本漢郁郅縣,屬北地郡。后漢迄晉,戎虜所侵,不立州縣。后魏及周,以為鎮(zhèn)防。周《地圖記》云:“郁郅城,今名尉李城。在白馬嶺兩川交口?!奔唇窨h是也?!端?jīng)注》云:“尉李城,亦曰不窋城。”隋開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縣,屬慶州。唐武德六年,改為合川縣。貞觀元年,改為弘化。天寶元年,改為安化。至德元年,改為順化?;食瘡?fù)為安化。
白馬水。出北塞夷中?!端?jīng)注》云:“洛川南經(jīng)尉李城東北,合馬嶺水,號(hào)白馬水,合于渭谷北川,與合水縣相接?!?br />
廢延慶縣。本漢郁郅縣地柳谷城。后魏于今縣理置朔州。隋開皇中,改置合水縣。唐武德六年,移豐州住戶于此,分合水縣置白馬縣。以縣西臨白馬川為名。天寶元年,改名延慶。周顯德三年,并入安化縣。
子午山,亦名橋山。
馬嶺山,亦名箭括山。
寡婦原,白馬川,皆在縣界。
廢同川縣,在州西八十里,本漢郁郅之地。隋義寧二年,分寧州之彭原縣,于縣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縣,屬弘化郡。唐武德三年,自三泉故城移于今所,為同川縣,因同川故城為名。皇朝干德二年,并入安化。
劉靈墓,在縣北三十里延慶鄉(xiāng),出《舊圖經(jīng)》。
華池縣。東一百五十里,舊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歸德縣之地,即洛源縣也。西魏時(shí),為華池縣以隸蔚州,后廢。至隋仁壽二年,于今縣東北二里庫多汗故城又置華池縣。西有華池水,因舊額為名,屬慶州。大業(yè)元年,自庫多汗城移于今所。
子午山。舊名翟道山,一謂雞山?!端?jīng)注》云:“有烏雞水出焉,西北注于洛水?!?br />
樂蟠縣。南四十里,舊七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略畔道之城地。《漢書》:“縣有蠻夷曰道?!庇譃楦黄娇h地。后漢迄晉,為虜所侵,無復(fù)州縣。后魏大統(tǒng)六年,于此置蔚州。后周建德二年,置北地郡。義寧元年,分合水縣置樂蟠縣,屬弘化郡。取樂蟠城為名。
略畔道故城。在縣東北五里?!兜乩碇尽罚骸奥耘系?,屬北地郡?!?br />
富平故城。在縣西八十里寧州彭原縣界富平古城是也。
廢合水縣。在州東五十里。后魏為襄樂縣之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縣置蟠交縣,取蟠交故城為名。天寳元年,改為合水縣。至周顯德三年,并入樂蟠。
廢馬嶺縣。在州北七十里,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后漢省馬嶺,復(fù)為靈州縣之地。后魏為朔州之地。隋大業(yè)元年,分合水縣,于此置馬嶺縣,復(fù)漢縣之名,以山形似馬領(lǐng)為名。按韋述《十道録》,與同州、懷安、方渠等四縣并廢。
馬嶺山。俗名箭括嶺,一與青山相連亙。在縣西一里,有馬嶺坂,左右?guī)Т?。相傳漢之牧地也。又有水出縣西北。《水經(jīng)注》云:“與青山水合?!?br />
靈武城?!兜乩碇尽罚骸办`武縣,屬北地郡。今廢故城在嶺北?!?br />
弘州城。周武帝天和四年,筑置長城鎮(zhèn),后改為長川鎮(zhèn)。隋開皇十六年,廢鎮(zhèn)立弘州,唐初州廢。
秦長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六里,蒙恬所筑。在通遠(yuǎn)城北一里 。
廢方渠縣。在州北一百八十里,漢舊縣,廢其地入馬嶺縣。至唐景隆元年,分馬嶺縣以置焉。因方渠水以名也。
廢懷安縣。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隋柳谷城也。居近黨項(xiàng),民無產(chǎn)稅。唐開元十年,以檢括逃戶所置,故以懷安為名。
廢洛源縣。在州東北二百七十里。本漢歸德縣地,屬北地郡。后漢更始二年,封岑彭為歸德侯,謂此也。后魏大統(tǒng)元年,復(fù)置歸德縣。隋大業(yè)元年,改為洛源縣 ,因洛水所出處為名。
白于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女郎山?!渡胶=?jīng)》云:“上多松、柏,下多檀、櫟。其獸多牪 牛、羬羊,其鳥多白鸮。洛水出其陽,東流注于渭。
洛水。源出縣北白于山,經(jīng)上郡雕陰縣秦望山南,過襄樂郡,又東南,過馮翊衙縣地也。
廢芳池州都督府,寄在慶州懷安縣界。管小州十:靜、獯、王、濮、林、尹、位、長、寶、寧等州,并黨項(xiàng)野利氏種落。
廢安定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黨、橋、烏、西戎州、利州、朱州、還州。
廢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琮州;
以上三州,并唐朝所置,今廢。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
宋樂史撰
闗西道十
邠州、寧州
邠州:新平郡,理新平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本周公劉所居,故《詩》謂:“豳同邠字國公劉卒,子慶節(jié)復(fù)立于此,古顓頊之墟?!鼻夭⑻煜?,屬內(nèi)史。漢為右扶風(fēng)、北地、安定三郡地。后漢興平元年,分安定之鶉觚、右扶風(fēng)之漆,置新平郡,理漆縣。徐廣注《漢書》云:“新平,漢之漆縣地,以漆、沮之水在焉?!笨h東北有古邠亭,即古之栒邑也。歴魏晉因之,晉武帝分漆縣置邠邑縣。苻秦時(shí)改漆,取郡名為新平縣。姚萇亂,郡、縣皆廢。后魏大統(tǒng)十四年分涇州之新平縣置南豳州,以北別有豳,此為南。廢帝三年,廢北豳州,此遂去南字。后周因之。隋開皇三年,于今州西南十里陳陽原上移白土縣入州城中,
四年又改為新平縣;大業(yè)二年,省豳州,以縣屬寧州,其年又改寧州為豳州;三年改豳州為
北地郡,以其地屬安定、北地二郡;至義寧二年,割北地之新平、三水二縣,置新平郡,復(fù)
后漢末舊名。唐武德元年,改為豳州,復(fù)西魏舊名;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貞觀二年又分新
平置宜祿縣;開元十三年以“豳”與“幽”字相涉, 改為“邠”字;天寳元年改為新平郡;
干元元年復(fù)為邠州。皇朝為靜難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五,今四:
新平、三水、宜祿、定平。寧州割到。
一縣割出:
永壽。入干州。
州境:
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二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三里,東南至長安二百八十二里,若至奉天縣,一百三十里。東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 北至寧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涇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鳯翔府一百六十二里,東南至坊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涇州三百一十五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一,皇朝管戶:主一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客五千七百八十五。
風(fēng)俗:
《漢書》云:“公劉處豳,其人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穡,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本甚備焉”。其俗尚勇,力習(xí)戰(zhàn)備,居戎狄處,勢(shì)使之然。天水、隴西、安定頗同也。
姓氏:新平郡三姓:古、附、異。
人物:李育。習(xí)《公羊春秋》,為同郡班固所重,為尚書令。唐侯君集。三水人,上將軍,伏誅。
土產(chǎn):蜜、蠟、麻布、羊、馬、麞、鹿、蓽豆、鐵器、漢于漆縣置鐵官。甘草、貢剪刀、火筯。
新平縣:舊十七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漆縣,屬右扶風(fēng)。建武八年,隗囂眾攻略陽,上至漆,進(jìn)止未定,會(huì)馬援夜至,上喜,問之,援聚米以為山谷,于上前指軍所從入,上笑曰:“虜在吾目中矣?!彼爝M(jìn)兵。姚萇之亂,郡縣不立。后魏于今縣西南至白土縣,屬新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于今州城中置邠州;四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大業(yè)二年,省豳州入寧州;義寧二年,復(fù)為新平郡。唐武德元年,以新平郡又為豳州,縣屬焉。
五龍?jiān)?,原?cè)有五泉出水,因以為名。漆水:按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漆水自宜祿縣界來,又東過扶風(fēng)漆縣北?!币浴端?jīng)》驗(yàn)之,即邠州所理是也。《漢志》注云:“漆水在縣西。”今縣西九里有白土川,水東北流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又東北流注于涇水?;蚩职淄了菨h之漆水,但古今異名耳。今鳯翔府東北一百六十里麟游縣東南亦有一漆水,南流與杜陽水合,非漢之漆水也,故舉此以明之。爰得城:《漢書?地理志》云:“爰得縣屬安定郡,后漢省。”即此城也。苻堅(jiān)墓:《十六國春秋》:“苻堅(jiān)建元二十一年,堅(jiān)至五將山,姚萇將吳忠圍堅(jiān),堅(jiān)眾奔散,神色自若,宰人進(jìn)食,俄而忠至,執(zhí)堅(jiān)以歸新平,幽之。萇求傳國璽于堅(jiān)曰:“萇次膺符歷,可以為惠”,堅(jiān)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jù)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璽已送晉,不可得也?!比O乃縊堅(jiān)于新平佛寺,時(shí)年四十八。槀丘堡:在縣西十八里,東、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唐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廢。
三水縣:東北六十里,舊十三鄉(xiāng)今十二鄉(xiāng)。漢舊縣,屬安定郡,以縣界有羅川谷,三泉并流為名。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漢理所。魏改三水縣為西川縣,仍舊屬。后魏初于今縣西二十八里置三水縣,復(fù)漢舊名,屬新平郡。大統(tǒng)十四年,移縣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馬堡。隋開皇三年,移理于今邠州東三里新平故郡城。大業(yè)元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唐武德元年,以新平郡為豳州,三水縣屬焉。元和十二年,移縣于隴堡下舊城。初,大歷中吐蕃焚縣城,又移堡上。后人民不便,為邠帥郭釗所請(qǐng),復(fù)移下之。
三水:出寧州羅川谷,有三水,并經(jīng)郡界。馬嶺山:俗名箭筈嶺,抵慶州界,有馬嶺水出焉。翟道山:一名子午山。華池、女郎山:并在郡邑。洛源:洛水源出女郎山。石門山:王褒《云陽宮》記:“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shù)百人?!薄陡嗜x》云:“封巒石關(guān),迤音以靡虖延 ?!睂贃找?。故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即漢栒邑,屬右扶風(fēng)。有豳鄉(xiāng)。應(yīng)劭注云:《左傳》:“畢、原、鄷、郇,文之昭也,郇侯賈伯伐晉。”是也。漢為縣。古豳城:地在縣西南三十里,有古豳城,在隴川水西,蓋古公劉之邑,即此城也?!秶汲怯洝罚骸搬賴?,后稷之曾孫曰公劉始都焉。”豳,國名也,與故栒邑城相去約五十余里?!稘h志》注云:“豳鄉(xiāng)是也?!?br />
宜祿縣:西十八里,依舊八鄉(xiāng)。本漢鶉觚縣也,《周地圖記》云:“后魏孝明帝熈平二
年,析鶉觚縣置東陰盤縣。廢帝元年,以縣南臨宜祿川,又改為宜祿縣,屬趙平郡,隸涇州?!?br />
鶉觚原:一名淺水原。宜祿川:一名芮水,西自涇州鶉觚縣界流入,《周禮?職方》:“雍州,其川涇、汭?!薄端?jīng)注》云:“汭水又東經(jīng)宜祿縣,俗謂之宜祿川水?!鼻鄞ǎ骸端?jīng)注》云:“出羅川縣子午山一名子午嶺,東流經(jīng)宜祿縣北過?!奔创怂?。廢鶉觚縣:
在縣西四十里 。按《周地圖記》云:“鶉觚縣者,秦使太子扶蘇及蒙恬筑長城,見此原原高水淺,因欲筑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縣?!薄稘h書?地理志》云:“后漢永建四年屬?zèng)鲋荩崭臑橼w平郡,建武十年,涇州東南置趙平郡,此縣遂廢?!?廢陰盤縣:在縣西北 。按《漢書》:“武帝元鼎元年立陰盤縣。”屬?zèng)鲋?。靈帝末,徙于新豐,其縣遂廢。圻墌城:唐武德元年,薛舉寇涇州,屯兵于新安縣圻墌城,太宗親征,相守六十余日,會(huì)舉死,其子仁杲統(tǒng)其眾,并羌胡十余萬來挑戰(zhàn),上遣總管龐玉自淺水原南出賊之右,因高而陣,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斬首萬余級(jí),賊大潰,仁杲懼而請(qǐng)降,俘其精兵萬余人,男女五萬口,故城猶在今縣北五里。長武城:在縣西五十里。隋開皇中筑,在涇河南岸;唐武德初廢;大歷初,郭子儀置兵以備西戎。廢淺水縣:在縣北五里,后魏大統(tǒng)十四年廢。
定平縣:北六十里,舊四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泥陽之地,后漢不改,又為獨(dú)樂縣。今縣東北三十里,獨(dú)樂故城也。后魏及周并為安定郡。隋大業(yè)十年于此筑城,置棗社驛。唐武德二年,
于驛城分置定平縣,仍移于今所;唐末喪亂,曾為衍州。周世宗顯德五年,廢為安平郡縣,隸邠州,尋又屬寧州?;食蛛`邠州。五柞亭:《續(xù)漢書》云“泥陽縣有五柞亭”是也。
寧州
寧州:彭原郡,今理定安縣?!队碡暋酚褐葜?,古西戎地,公劉邑也。周時(shí)為義渠戎
國?!妒酚?匈奴傳》云:“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竄于西戎,邑于邠。至秦穆,得由余,
西戎八國服于秦?!贬荷剑簺?、漆之地,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在此地,其后義
渠之戎筑城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于惠王,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shí)殺義渠戎王于甘泉,
遂起兵殘伐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備胡。《秦本紀(jì)》:“惠文君十一年,縣義渠?!变┣夭⑻煜?,是為北地郡。漢為泥陽縣之地,亦為北地、上郡二郡之地。后漢兼屬安定,按顧野王《輿地志》云:“漢末,北地郡但有泥陽、富平二縣。魏、晉亦然。西晉愍帝時(shí),陷入劉聦,郡縣之名,所不詳悉?!卑础逗笪簳?地形志》云:“皇興二年,于今州郭置華州;至太和十一年,改為班州,以班師振旅取其郡名;十四年改為邠州;二十四年,改邠為豳,取古地名也;至廢帝三年,改邠州為寧州,以安寧取稱也?!焙笾芊种葜泌w興郡。隋初如之;至煬帝,又改為豳州,尋廢豳州,改趙興郡為北地郡;義寧元年,領(lǐng)定安、羅川、襄樂、彭原、新平、三水六縣;二年分安定,置歸義縣,以新平、三水屬新平郡。唐武德元年,改北地郡為寧州,其年以彭原縣屬彭州;三年分彭原縣,置豐義縣,屬彭州,又分定安,置定平縣;貞觀元年廢彭州,以彭原、豐義二縣來屬,仍于寧州置都督府;十七年廢歸義縣;天寳元年改為彭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寧州。
元領(lǐng)縣六,今五:
定安、彭原、貞寧、襄樂、豐義 。
一縣割出:
定平。入邠州。
州境:
東西二百十六里,南北一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十四里,東南至長安四百五十二里, 東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二里,西至涇州一百七十三里,北至慶州一百二十七里,東南至坊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涇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涇州臨涇縣二百三十三里,東北至鄜州直羅縣三百八十九里。
戶:
唐開元戶:三萬二百二十八?;食瘧簦褐饕蝗f一千一百四十八,客六千八百三十三。
風(fēng)俗:同邠州。
人物:無。
土產(chǎn):
亦同邠州,尤有草荳蔻、白蜜、防風(fēng)。充貢。
安定縣:舊九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泥陽縣地,后漢為富平縣。后魏太武真君二年,置定安縣,在今縣理西北三里。隋開皇三年,移于今理,仍舊屬寧州。
扶蘇冢、秦太子冢:在嵩城原。洛水:按《水經(jīng)》云 :“一名馬嶺川水?!贬B道元《水經(jīng)注》云:“洛水又南,經(jīng)栒邑故城北,與栒陽合?!鄙汉鞴人骸端?jīng)注》云:“珊瑚水,東南至栒邑入洛?!本帕晁涸趹c州華池縣界,子午山川中有九堆似陵,故謂之九陵水。函寧:在郡西,班叔皮《賦》云:“至于函寧?!?br />
彭原縣:西北一百里,舊二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彭陽縣地,后漢又為富平縣地。后魏破赫連定后,于此復(fù)為富平縣。廢帝改為彭陽縣,屬西北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寧州;十八年改為彭原縣,因彭池原為名,在郡西 。富平故城:后漢富平縣,今廢。天固堡:隋置,在縣南,甚險(xiǎn)固。
貞寧縣:東南八十里,元四縣。本漢陽周縣地,屬上郡。陳余《與章邯書》曰:“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cái)?shù)千里,竟斬陽周,謂此縣也?!焙笪褐媚嚓枴⒒葳於o(hù)軍,孝文復(fù)置陽周縣。隋改為羅川縣,因縣南羅水為名,屬寧州。天寶元年改為貞寧縣。橋山:
一名子午山,在縣東八十里,黃帝冢在橋山上?!稘h志》:“上郡陽周縣橋山有黃帝?!?,
《皇覽冢墓記》:“黃帝葬橋山?!薄妒酚洝罚骸皾h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于橋山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qū)υ唬骸S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于此?!绷_川水:自彭原縣界流入,又曰:“羅山水出羅山?!贝罅晁骸端?jīng)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經(jīng)寧陽城,故《豳詩》曰:‘夾其皇澗?!绷晁?,即皇澗也。通圣觀:唐開元二十三年八月,玄宗夢(mèng)羣仙現(xiàn)于羅底,乃詔訪焉,于彭原羅川縣東王褒村底家莊,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見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并玉石之象,各題名姓、得道去處,并老人亦一仙之?dāng)?shù),以應(yīng)二十八宿。仍于本縣置觀曰“通圣”,別塑真容,改縣曰“真寧”。要冊(cè)湫: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封真寜縣界要冊(cè)湫普濟(jì)王為顯圣王。
襄樂縣:東八十里,舊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漢襄洛縣地,屬上郡。后魏孝文改“洛”為“樂”,
縣城本后魏燕州城也?!吨艿貓D記》云:“文帝大統(tǒng)十六年置燕州,因筑此城?!焙笾軐俦?br />
地郡。隋廢郡,而縣屬寧州。
大延水:《水經(jīng)注》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經(jīng)襄樂縣,于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水經(jīng)》云:“油水與追語川水并出東翟道山,亦襄樂界?!?br />
彭陽縣:西八十里,舊二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彭陽縣地。后魏于縣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為防。隋文帝廢防為豐義城;武德二年分彭原縣為豐義縣,屬彭州。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寧州,其城即后魏云州城是也。開元八年四月割涇州,尋復(fù)屬寧州。皇朝開寶九年改為彭陽縣。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五
宋樂史撰
關(guān)西道十一
鄜州、坊州、丹州
鄜州
鄜州:洛交郡,今理洛交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時(shí)白翟國。秦始皇時(shí)地屬上郡。漢為上郡雕陰之地。暨晉陷于戎羯,不置州郡,于今防州中部界置杏城鎮(zhèn)。后魏太和十五年,
改鎮(zhèn)為東秦州;孝明二年,又改為北華州;廢帝二年,改為鄜州。因秦文公夢(mèng)黃蛇自天下屬
地,遂于鄜衍立鄜畤為名。隋大業(yè)三年,罷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于五交城,即今
州理。唐武德元年,改為鄜州領(lǐng)洛交、洛川、三川、伏陸、內(nèi)部、鄜城六縣;二年以內(nèi)部、
鄜城隸坊州;三年置直羅縣;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六年為大都督府;九年復(fù)為都督府;天寶
元年改為洛交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鄜州。皇朝為保大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六,今五:
洛交、洛川、三川、直羅、鄜城、坊州割到。
一縣割出:
甘泉。入延州。
州境:
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東南至西京九百八十里,東南至長安五百里,東至慈州一百里,南至坊州一百四十五里,西至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寧州一百五十九里,西北至蕃部一百八十里,東北至丹州一百一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三萬二百八十。皇朝管戶:主八千九百一,客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八。
風(fēng)俗:
秦塞要險(xiǎn),地連京師。漢時(shí)匈奴頻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嵏山是也。白翟故地,俗與羌渾雜居,撫之則懐安,擾之則易動(dòng),自古然也。
人物:無。
土產(chǎn):
龍須席、貢。賦麻、布、大黃。出直羅縣,今貢。
洛交縣:元三鄉(xiāng)。本漢雕陰縣地,屬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陰。魏省上郡。晉為戎狄所居。苻堅(jiān)時(shí)為長城。后魏及周為三川縣。隋文帝分三川、洛川縣以置此額,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屬鄜州。
秦長城:在縣東南四十里,因河為塞,《史記》云:“秦將蒙恬所畫?!睗h武廟:有仙宮城,在今相思川是也。杏城:漢將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朝那、膚施,《漢書》云:“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謂此地也。雕山縣:地在山陰,故曰“雕陰”。洛交水:在縣南一里,洛水交會(huì)之所。大塞門川水:在縣西北四里。小塞門川水: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白水:按《水經(jīng)注》云:“白水源出分水嶺?!眰蜗奶蟪牵涸诳h南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裕滅姚泓,令其子儀真等守,自將兵入長安,留太后于此,筑城以居之。
洛川縣:東六十里,舊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鄜縣地。后秦姚萇置縣,因洛川水以立名。后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鄜州,自高槐移于今所。
蒲川水:《水經(jīng)注》云:“蒲川水東南流入坊州?!?br />
三川縣:西南六十里,舊五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翟道縣地。按翟道縣在今坊州中部縣古城是也。《地理志》:“翟道屬左馮翊。”苻秦于縣南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后魏廢帝三年,改為三川縣,取古三川郡為名,屬中部郡。隋開皇三年,隸鄜州。
三川水:謂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huì),謂之三川水,古為三川郡也。葦谷水:《水經(jīng)注》云:“自葦谷水東南流,入三川”。黃原水:《水經(jīng)注》云:“破羅谷水,南流經(jīng)黃原祠,東合葦川?!笔且?。
直羅縣:西南九十里,舊一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雕陰縣地,魏省雕陰縣,晉時(shí)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縣,隋使戶部尚書崔仲芳筑城以居之,城枕羅原,其川平直,故曰“直羅城”。唐
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縣,因城為名。
羅川:在縣南二里。
鄜城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八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鄜縣地,屬左馮翊。后漢省。后魏于今縣理置敷城縣,屬敷城郡。隋大業(yè)元年,改敷為鄜,屬鄜州。唐武德二年,改屬坊州;唐末,李茂貞建為翟州。梁開平三年,改為禧州,又改其縣為昭化縣;后唐同光元年,復(fù)為鄜城縣,依舊隸鄜州。
楊班祠:《周地圖記》:“姚萇時(shí),立節(jié)將軍楊班居黃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來無水,夜中忽有人語就班借牛車十具,云:‘欲移徙,我是湫神?!瘜t聲絶。班即備牛車十具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至干谷處,忽有水方二百余步,其水極深不可測(cè),冬亦湛然,每水旱祈禱有應(yīng)?!苯癜矗瑮畎噤兴芤焕镉喽?。
坊州
坊州:中部郡,今理中部縣。《禹貢》雍州之域,古白翟之國。秦屬內(nèi)史。《漢書》云:“朔方為西部都尉,休屠為北部都尉,渠搜為中部都尉,故此為中部郡焉。”又《郡國志》云:“鄜城,本三秦高奴之地翟道故城是也?!彼字^高樓城,即春秋白翟所居。魏、晉陷于狄,不置郡縣。劉石、苻姚時(shí),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zhèn),常以重兵守之。后魏文帝改鎮(zhèn)為東秦州;孝明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鄜州。后周天和七年,世祖元皇帝作牧鄜州,于今州界置馬坊,結(jié)構(gòu)之處尚存。唐武德二年,高祖駕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馬坊為名。
天寶元年,改為中部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坊州。
元領(lǐng)縣四,今三:
中部、宜君、升平。
一縣割出:鄜城。入鄜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四百三十里,東至西京八百九十里,南至長安三百六十里,東至丹州二百六十里,西至寧州三百二十五里,北至鄜州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同州二百七十五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慶州三百八里,東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戶:主四千七十五,客八千八十。
風(fēng)俗:白翟故俗,與羌渾雜居,撫之則懐安,擾之則易動(dòng),自古而然也。
人物:無。
土產(chǎn):龍須席、貢。弓弦、麻。
中部縣:舊四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翟道縣地,屬作左馮翊。《漢書》:“渠搜中部都尉
理所”。魏晉戎翟所居。后秦姚興于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后魏太武帝改為中部縣。文帝
大統(tǒng)九年,縣移理杏城后,兼立郡。隋開皇九年,避廟諱改為內(nèi)部。大業(yè)三年,罷鄜州為上
郡縣,自杏城移于今理,仍屬上郡。武德二年,復(fù)于此立州。
洛水:在州東四十里,按《山海經(jīng)》云:“出白于山?!薄兜乩碇尽吩疲骸奥逅霰钡貧w德縣北蠻夷中,從鄜州洛川縣西南入中部、鄜城二縣過,入同州白水縣?!本谒鹤陨娇h北子午嶺出,俗號(hào)子午水?!队碡暋吩疲骸捌?、沮二水。”出馮翊北,即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漆、沮。石堂山:《水經(jīng)注》云:“豬水,西出翟道縣西?!笔蒙?,本名翟道山,又《穆天子傳》云:“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野,徑絶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縣之西石堂山也。郭璞以為隴西狄道,非也。淺石川:《水經(jīng)》云:“淺石川,出翟道山?!毕愦ㄋ骸端?jīng)注》云:“香川水,源出中部縣?!北毕闼涸诳h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縣界來。南香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出于遺谷。泥水:《水經(jīng)注》云:“泥水,出翟道縣泥谷?!苯癜础秷D經(jīng)》,泥谷水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來。蒲水:《水經(jīng)注》云:“蒲谷水,源出中部縣蒲谷?!睒蛏剑喊础渡胶=?jīng)》云:“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庇帧妒酚洝吩疲骸包S帝葬于橋山 ?!苯窳贲I性?,大歷七年置廟,開寶二年勅修廟祭祀 ,在州西二里。故杏城:在縣西五里,漢將軍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為名。杏城鎮(zhèn):姚萇置,在今縣東七里。赤沙城:在縣西七十里,古戍城也。翟道故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故城是也,周三里,有余址在 ,后漢省,宇文周曾于此城置利人縣,尋廢。
宜君縣:西南一百里,舊三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按縣即中部之地。前秦苻堅(jiān)于祋祤古城北置宜君護(hù)軍。后魏真君七年,改為宜君縣;大統(tǒng)五年,又移于今華原縣北為理。唐貞觀十七年廢,地入雍州;二十年,于此置玉華宮,仍于宮南四里置宜君縣;永徽二年,縣與宮俱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置宜君縣,即今理也。
廢玉華宮:在縣西四十里。唐貞觀十七年,于宜君縣鳯凰谷置,正殿覆瓦,余皆葺茅,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碑?dāng)時(shí)以為清涼勝于九成宮。永徽二年,有詔廢宮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內(nèi)有肅成殿,敕令玄奘法師于此院譯經(jīng) ,毎言此寺閻浮之兜率天也。慈烏水:在縣西北四十里,源自升平縣分水嶺,東流入當(dāng)縣界。石盤水:在縣東五十里,源自耀州同官縣大石盤出,東流入縣界。
升平縣:西九十里。舊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唐天寶十二年,刺史羅希奭析宜君西北界升平鄉(xiāng)等三鄉(xiāng)以置之,以鄉(xiāng)為名,東南去宜君縣三十五里,尋以吐蕃侵破,移縣在橫棒川 。子午水:在縣北一百里,出子午嶺,東南流入中部縣,合沮水。
丹州
丹州:咸寧郡,今理宜川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shí)為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晉時(shí)戎狄所居,苻姚時(shí)為三堡鎮(zhèn)。后魏大統(tǒng)三年,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zhèn);廢帝以河?xùn)|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領(lǐng)義川、樂川郡。隋大業(yè)三年,廢丹州,于義川縣置延安郡;十三年,為胡賊劉步祿所據(jù);義寧元年,于義川縣置丹陽郡。唐武德元年,改為丹州,領(lǐng)縣五。二年,于州置總管府,管北連、北廣二州;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天寶元年,改為咸寧郡;干元元年,復(fù)丹州。
元領(lǐng)縣五,今三:宜川、云巖、汾川。
一縣割出:門山。入延州。一縣廢:咸寜。并入宜川。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三百五十里,東至西京九百二十里,西南至長安五百五十里,東至慈州、界黃河岸八十里,自黃河岸東至慈州六十五里,南至同州三百二十里,西至鄜州一百八十三里,北至綏州三百八里,東南至同州韓城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延州二百一十二里,東北至隰州四百三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四千二百四十二 。皇朝管戶:主四千一百四十六,客二千六百三十八。
風(fēng)俗:闕。
人物:無。
土產(chǎn):龍須席、蠟燭、香子、苦參、已上貢。麝香。
宜川縣:舊四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至?xí)x,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大業(yè)三年,廢丹州,義川縣屬延安郡;義寧元年,于舊城復(fù)置丹州,縣在城內(nèi);永徽中,隨州移于今理?;食_寶九年,改為宜川縣。
鳳翅山:在縣南,形象鳳翅,縣廨宇在其上。公字山:在縣西北三里,山形象“公”字。丹陽川:在縣西南?!端?jīng)》:“蒲川水,自鄜州洛川縣流入?!钡り柎?、赤水川:在縣西北二里,闊三百歩,從西延州臨真縣界入。庫碢川:在縣西北二十里,從云巖縣界入,合丹陽川。按《圖經(jīng)》云:“川南是漢,川北是胡,胡漢之人于川內(nèi)共結(jié)香火,胡喚‘香火’為‘庫碢’ ,因此為名?!庇钟行齑P川。古丹州城: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永徽二年,移于丹陽赤石川口,其城遂廢。廢咸寧城:在州東四十五里一鄉(xiāng),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縣南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至大統(tǒng)十三年,改太平為咸寧縣,以界內(nèi)鎮(zhèn)為名,仍舊屬?;食脚d國九年,并入宜川。
云巖縣:西北七十三里,元三鄉(xiāng)。后魏大統(tǒng)二年,于今縣西薛河川置永平縣,屬義川郡;十三年,改永平為云巖縣,蓋因邑界云巖山以為名;大統(tǒng)九年,大水漂蕩,移于桑樞原。隋開皇三年,移就廢樂川縣;大業(yè)二年,隸入義川縣。唐武德元年,復(fù)置于回城堡,又逢陰雨,汲水不通;咸亨四年,移居庫利川,復(fù)為河水沖注。至皇朝開寶三年,移于東南一百歩今理所。
石閣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丹、延兩界山形似樓閣。云巖山:在縣東十里,山巖重迭如云。庫利川:在縣西,從西延州臨真縣界入當(dāng)縣,土諺:“昔有奴賊居此川內(nèi),稽胡呼奴為‘庫利’,因此為川名。”渭牙川:在縣北二十五里,從西延州延長縣界來,五十里卻入延州門山縣,經(jīng)縣西三十里,又七十五里入黃河川,內(nèi)有水木,稽胡喚水木為“渭牙”,因以為名。廢可野寺:在縣北十五里,古老相傳劉薩河坐禪處,稽胡呼堡為“可野”,四面懸絶,唯有北面一路通人馬。
汾川縣:東北七十里,舊七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縣在薛河川,屬
北汾州。其州在河西,三堡鎮(zhèn)東更有南汾州。魏大統(tǒng)十八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陽川號(hào)立汾
川縣,初理高樹山南善多村,周保定二年,移就庫利川北甚寒原。隋大業(yè)十年,胡賊郝仁郎攻陷,又移于土壁堡。唐開元二十二年,移于甘泉坊,今理所是也。
狗嶺:《水經(jīng)注》云:“汾川縣西有殺狗嶺?!卑矘飞剑涸诳h南十里,《故老傳》云:昔屯兵于此,因名安樂。黃河: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從北延州門山縣來,經(jīng)縣界七十里,南流入鄜州郡城縣,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xiāng)人呼為“石槽”,蓋禹理水鑿石導(dǎo)流之處。孟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六
關(guān)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膚施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時(shí),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為上郡高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域。項(xiàng)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xí)x,陷于戎狄。其后,屬赫連勃勃。后魏滅赫連昌,以為統(tǒng)萬鎮(zhèn)。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以為延州,以界內(nèi)延水為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總管,但為延州。煬帝為延安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延州總管府,領(lǐng)膚施、豐林、延川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廣、達(dá)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開元二年,復(fù)置都督府,領(lǐng)丹、綏、渾等州。天寶元年,改為延安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延州?;食癁檎梦滠姽?jié)度。
元領(lǐng)縣十:膚施;延長;鄜州割到 。延水;門山;臨真;敷政;豐林;甘泉;鄜州割到。金明;延川。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九百里。東至隰州三百九十里,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西至慶州四百五十里,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東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夏州長澤縣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隰州黃河界二百二十里,自黃河至隰州一百四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食軕糁饕蝗f二千七百七十九 ,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風(fēng)俗】
略同鄜州。
【人物】
無。
【土產(chǎn)】
尤出麝香;黃蠟,貢。秦艽。
膚施縣。元二鄉(xiāng)。本秦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人于膚施?!稘h書》:“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眳u其處也。魏、晉陷戎狄。隋大業(yè)三年,分置豐林、金明二縣于此 ,置膚施縣。五龍山,有帝原水出焉,有黃帝五龍祠四所,在山上。《地志》亦謂之仙人神泉祠。龍尾水,出郡北龍尾溪,故名龍尾水。清水,《水經(jīng)注》云:“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謂老人谷水。又東經(jīng)高奴縣,合豐水?!狈埳?,在縣西北五里南北一帶。按山形似臥龍,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縣北九里 。自金明縣南流入縣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豐林縣界。耆老云:“昔日尸毗王割身救鴿,身肉并盡,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為名?!?br />
延長縣。東一百二十里,依舊二鄉(xiāng)。本秦膚施縣地。后魏廢帝元年,于丘頭原置廣安縣。隋開皇二年,移于譚信原,以“廣”字犯太子名,改為延安。唐武德五年,移就濯筋川西南。廣德二年,改為延長。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舊縣北一百步緣坡置 。髑髏山神廟,在縣東六十里,耆老相傳,古時(shí)斗戰(zhàn)相殺 ,收人首數(shù)十萬于此山 ,因置神廟。獨(dú)戰(zhàn)山,在縣北四十五里,言山高峻崄,一人獨(dú)戰(zhàn),可以當(dāng)千。
延水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鄉(xiāng)。本秦臨河縣地。秦滅六國,使蒙恬將兵十萬擊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有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民縣并安民鎮(zhèn),屬東夏州。隋文帝廢鎮(zhèn)置安民戍。唐武德二年,重置安民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弘風(fēng)。神龍?jiān)?,更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今在舊縣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綏州綏德縣界四十里合黃河。古老云:“胡名骨胡川,漢名干川?!苯駸o水。盟津黃河,在縣東八里。按《禹貢》云:“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山海經(jīng)》云:“河出昆侖,其水從綏州綏德縣界南流入縣界?!蔽妪埲诳h東一里平石縫中涌出,有雄吼之聲,其水甘美,可濟(jì)一方。上有五龍?zhí)茫试晃妪埲?br />
門山縣。東二百四十里,元三鄉(xiāng)。本漢定陽縣地 。 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川、云巖二縣于本縣南六里置門山縣??h北有山,其形如門,因以為名。唐武德八年,移于宋斯堡,不通人馬??傉露?,移于原上。廣德二年,割屬延州。重復(fù)山,在縣東二十七里,山形重疊,因以為名。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北自延長縣界過,入丹州。渭牙川,在縣西三十里。自延長、云巖二縣界來,七十五里卻入黃河。
臨真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依舊四鄉(xiāng)。本漢高奴縣地。后魏太武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 ,遂移于流川。隋大業(yè)十二年,賊張誚攻破,又移就曷雞城權(quán)住。義寧元年,稽胡首領(lǐng)歸國。武德三年,郡廢,縣隸延州,從曷雞城移就流川舊處,即今理所。
庫利川,在縣北一十五里,按曷雞川,耆老相傳云 :“土田沃壤,五谷豐饒,胡稱貯舊谷為庫利?!焙诔牵诳h東二十五里庫利東流川洛交口 ,赫連勃勃置。大象二年,于此置郡,其城緣山坡,崎嶇不正,遂名黑城。
敷政縣。西一百二十里,依舊六鄉(xiāng)。本漢高奴縣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縣。隋開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鎮(zhèn)。唐武德二年,移縣就鎮(zhèn),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為敷政縣。三塠山,在縣北一里,其山土石相雜,上有三冢,遠(yuǎn)望如塠物 ,因以為名。洛河,在縣西十七里,穿蕃部來至城下。金蹄犢子殿,在縣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犢子出于石縫中,金蹄、銀角化見,坡犁王立此廟城。今毀。
豐林縣。東南二十里,舊四鄉(xiāng),今二鄉(xiāng)。亦高奴之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后魏太和元年,置廣武縣。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為豐林縣。隋末廢。唐武德二年復(fù)置。青化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出自嘉泉,東流入濯筋河。嘉泉者,耆老云:“水涌出,飛流一丈,似團(tuán)碾可嘉,因以名之。鳥耶谷水,在縣東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水。
甘泉縣。南七十一里,元二鄉(xiāng)。本漢雕陰縣。晉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隠伏于川陸,故名伏陸。唐武德元年,分洛交縣于此,置伏陸縣,屬鄜州。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以其泉甘美為名。伏陸山,在縣理東北。故雕陰縣,在今縣南四十一里。雕陰山,在縣南二十里。山夾土石,為鷹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甘泉,在縣南巖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飛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煬帝游此,飲之,取入內(nèi),又泉側(cè)有奇鳥一只,身、胸、項(xiàng)白,足赤,尾如小山鵲,上黑下白,其聲數(shù)種。洛水,在縣西,源出慶州洛源縣?!稘h書?地理志》云:“洛水出北蠻夷中?!庇职绰逶纯h即漢歸德縣 。阿伏斤水川,在縣南二十九里 ,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崄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 。
金明縣。北五十里,舊四鄉(xiāng),今三鄉(xiāng)。亦漢高奴之地。楚、漢之際,董翳所都。后魏太武十二年,于此置廣洛縣,以界有洛水所經(jīng) ,故立廣洛為名耳。隋仁壽元年,改為金明縣,避煬帝名也。大業(yè)十二年,省入膚施縣。唐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金明川,川自縣北蕃部來,一十五里過縣西南 ,流入膚施縣界。渾州川水,在縣西二十里,自合門府來,至縣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縣。東南一百七十里,舊二鄉(xiāng)。本臨河縣地。后漢省。后魏分安民縣于此置文安縣。以稽胡未淳,取“文德以來之”之義。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延川縣,取界內(nèi)吐延川為名。大業(yè)十二年,改為文州。唐武德二年,以廢城南有哥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語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為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屬延州,為延川縣。青眉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耆老云:“后魏有吐蕃青眉家族居此?!蓖卵铀?,在縣北,自綏州綏德縣及蕃界來。
靈州
靈州。靈武郡,今理回樂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屬秦。及秦并天下,為北地郡。漢即富平縣之地。后漢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理池陽。至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后魏太武帝平赫連昌后,置薄骨律鎮(zhèn)在河渚上,舊赫連果城也。孝昌二年,置靈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鎮(zhèn)城,以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陷沒,故號(hào)曰靈州 ?!背踉诤颖焙?。大統(tǒng)六年,于菓園復(fù)筑城以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陸恭之《風(fēng)土記》云:“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為沃野鎮(zhèn)?!敝梁笾?,又置普樂郡。隋開皇初,郡廢,煬帝又置靈武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lǐng)回樂、弘靜、懷遠(yuǎn)、靈武、鳴沙五縣。二年,以鳴沙縣屬西會(huì)州。貞觀四年,于回樂縣界置回、環(huán)二州,并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回、環(huán)二州,靈州都督入靈、填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于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并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調(diào)露元年,又置魯、麗、塞、舍、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fù)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并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于邊境置節(jié)度,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jié)度使理所。天寶元年,改為靈武郡。至德元年,肅宗于靈武即位,升為大都督府。干元元年,復(fù)為靈州。皇朝為朔方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六,今一:
回樂。五縣廢:懐遠(yuǎn);靈武;弘靜;溫池;鳴沙。
今領(lǐng)鎮(zhèn)七,管蕃戶:
清遠(yuǎn);昌化;保安;保靜;臨河;懐遠(yuǎn);定遠(yuǎn)。
【州境】
東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東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東至鹽州三百里,南至寧州五百里,西南至涼州九百里,北至磧南彌娥川水一千里,東南至慶州六百四十里,東北至豐州九百三十七里,西南至豐安一百八十里。
【戶】
唐天寶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戶: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漢相雜。
【風(fēng)俗】
本雜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于靈州,其江左之人尚禮好學(xué),習(xí)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昭。靈州人。晉司隸校尉,咸七世孫。昭博覽古今,世稱學(xué)府。
【土產(chǎn)】
甘草;青蟲子;鹿皮;紅花;鳥翎;雜筋;野馬皮貢;鹿角膠;麝香;代赭;白鶻翎;花蓯容;野豬黃。
回樂縣。舊十二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今在縣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后周置回樂縣。城枕黃河,后魏刁雍為薄骨律鎮(zhèn)將,上表請(qǐng)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頃,人獲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yùn)曰:“奉詔,高平、安定、統(tǒng)萬,高平今澤州,安定今涇州,統(tǒng)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zhèn),出車五千乘,運(yùn)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鎮(zhèn),以供軍糧。臣鎮(zhèn)去沃野鎮(zhèn)八百里,道多深沙, 輕車往來,猶以為難,設(shè)令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又谷在河西,轉(zhuǎn)運(yùn)至沃野,越渡大河。計(jì)車五千乘,運(yùn)谷十萬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廢生民耕鑿之業(yè),車牛艱阻,難可全致,一歲不過二運(yùn),五十萬斛,乃經(jīng)三年。臣聞鄭白渠遠(yuǎn)引淮海之粟,泝流數(shù)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chǔ)糧,民用安樂。今求于牽屯山河之水次。在今原州高平縣,即今笄頭山。笄頭,語訛亦曰沂屯山。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舫勝二千斛 。一舫十人,計(jì)須千人。臣鎮(zhèn)內(nèi)之兵,率皆習(xí)水,一運(yùn)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返,運(yùn)送六十萬斛。計(jì)用人功輕于車運(yùn)十倍有余,不費(fèi)牛力,又不廢田。”世祖善之,詔曰:“非但一運(yùn),自可永以為式?!北」锹汕诳h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頃。長樂山,舊名達(dá)樂山,亦曰鐸落泉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名。舊吐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大石山,《水經(jīng)注》云:“河水至此,兩山相對(duì),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彼滋?hào)青山。黃河,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為青山峽?!笔谴恕0撞菟?,在縣西南,源出平地。富平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南。溫泉鹽池,在縣南一百八十三里 ,周回三十一里,出鹽。渾懐鄣,《水經(jīng)注》云:“河水東北經(jīng)渾懐鄣?!惫荩端?jīng)注》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鎮(zhèn)城,在河渚上,舊赫連果城也。桑果、榆林列植其上,故謂之果州。”鳴沙,西枕黃河,人馬行,沙有聲,異于余沙,故曰鳴沙。因?yàn)榭h,即今威州城是其地也。白馬騮城,《十六國春秋》云:“赫連勃勃時(shí),有駿馬死,即取毛色為號(hào),故名其城為白馬騮。”泰山,在河之東北,連亙彌遠(yuǎn)。警山,時(shí)有警急,即山先有大響。隠山,多有云霧,隠多見少,故以得名。石樓山,山形似樓,因以樓名。如意泉,以供給人馬如意充足,故以為名。艾山渠,后魏刁雍為薄骨律鎮(zhèn)將,重開石渠,通河,溉田四萬頃,人今頼之。淥蓮池,赫連勃勃每畋于三交淥漣池。青鹽澤,按《漢書》云:“朔方縣,青鹽澤在其南?!鼻Ы鹌?。漢富平津。甘泉。靈泉。
廢懐遠(yuǎn)縣。北一百二十五里,三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周建德三年,遷二萬戶于此,置郡及縣,并名懐遠(yuǎn)。隋開皇三年,罷郡,而縣額不改,復(fù)隸靈州??h有鹽池三所,隋廢。溫泉山。貂泉。黃河,《水經(jīng)注》云:“河西溢于窳渾澤。”《漢書》:衛(wèi)青絶梓嶺,梁北河;謂此處也。蘭山澤六鎮(zhèn)、三戍,按陸恭之《風(fēng)土記》云:“正始三年,尚書原思禮、侍郎韓貞撫巡蕃塞,以沃野鎮(zhèn)居南,與蘭山澤六鎮(zhèn)不齊,別置三戍。”隋長城。隋煬帝大業(yè)中,筑在縣西北大河外。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筑。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內(nèi)安置防御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石。舊名千金堡。
廢靈武縣。西北十八里,四鄉(xiāng)。本漢富平縣。漢置渾懐都尉理所。《水經(jīng)注》云:“河水又東北經(jīng)渾懐鄣西。”是也。后魏太和初,平三齊,后徙歴下人處于此,遂有歴城之名。后周因置歴城郡于此。周天和三年廢郡為胡城鎮(zhèn)以統(tǒng)之。至唐武德五年,移舊靈武縣于此。薄骨律渠,經(jīng)縣西南五十里。黃河,自回樂縣界流入。千金陂,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闊十里。
廢弘靜縣。東北六十里,三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按《隋圖經(jīng)集》云:“弘靜縣,本漢城,居河外三里,乃舊薄骨律鎮(zhèn)倉城也?!焙笪毫⒑腱o鎮(zhèn),徙關(guān)東漢人以充屯田。隋立為縣。至德元年,改為保靜縣。賀蘭山,在縣西北九十三里 。山上多有白草,遙望青白如駁馬,北人呼駁馬為“賀蘭”,鮮卑之類,多依山谷為氏族,今賀蘭姓者,皆以此山名。典農(nóng)城,按《水經(jīng)注》云:“河水又東,過朔方郡弘靜縣典農(nóng)城?!笔谴艘?。
廢溫池縣。東西一百八十里,二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亦為弘靜縣地。唐神龍?jiān)辏每h。
廢鳴沙縣。西一百二十里,三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后周保定二年,于此置會(huì)州。建德六年,廢郡,立鳴沙鎮(zhèn)。隋文帝置環(huán)州,以大河環(huán)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此地人馬行沙有聲,異于余沙,故曰鳴沙。大業(yè)三年,罷環(huán)州,以縣屬靈武。唐貞觀六年,復(fù)置環(huán)州。九年,州又廢,縣歸靈州。神龍中,為默啜所寇,因而荒廢,遠(yuǎn)移縣于廢豐安城,即今縣理。其舊縣基,咸亨三年歸復(fù),因以其地置安樂州,仍移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置安樂州以處之是。是后,復(fù)陷蕃中,吐蕃嘗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靈武節(jié)度使朱叔明奏收復(fù)安樂州。八月,勅安樂州為威州,仍領(lǐng)鳴沙縣。今州與縣俱廢。長樂山,按《十道記》云:“安樂州,在靈武南稍東一百八十里,近長樂山。下北山,一名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以為名。舊吐谷渾部落所居。樹樓山、空青山,并在邑界。黃河,西自會(huì)州烏蘭縣界流入。廢定遠(yuǎn)縣,在州東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遠(yuǎn)闊、豐安勢(shì)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堠杳眇,故置此城,募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鎮(zhèn)之。其后,信安王祎更筑羊馬城,幅員一十四里。經(jīng)略軍,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寶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軍。今屬靈武節(jié)度,西南去靈武六百余里。
今管鎮(zhèn)七,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檢司使移香一族,媚家族巡檢使保尾一族,越邦族巡檢使羅香一族。
黃河南岸:
清遠(yuǎn)鎮(zhèn),管蕃部九:
青天門一族,泥悉逋一族,羅泥一族,羅泥磨慶一族,噤埋一族,嗓你也移一族,封家一族,宗家一族,越邦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黃河北岸:
昌化鎮(zhèn):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檢使委尾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保安鎮(zhèn):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后巡檢使拓拔第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靜鎮(zhèn),管蕃部六:
吐蕃村巡檢使委尾一族,右?guī)矙z使成悉逋等一族,右?guī)麆?wù)下義征使羅慶等一族,右?guī)矙z使務(wù)下義征楊尉尉等一族,狼唆村義征使埋慶等一族,鬼悉渦巡檢使庾子等一族。
漢戶:主、客一百七十五。
臨河鎮(zhèn),管蕃部三:
小父兒義征使嘊悉逋一族,鬼悉渦巡檢副使庾子一族,鬼悉渦巡檢副使埋逋一族。
漢戶:主、客六十七。
懐遠(yuǎn)鎮(zhèn):管蕃部六:
羅悉逋族巡檢使八竾一族,羅悉逋族副巡檢使浪崖一族,小父兒族巡檢竾音池逋一族,小父兒族巡檢使崖埋一族,小父兒族巡檢使移逋一族,小父兒族巡檢使悉竾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二十三。
定遠(yuǎn)鎮(zhèn),管蕃部四:
曲家族都指揮使曲守榮、曲再遇等一務(wù),竾?yán)俗逖矙z使西逋等一務(wù),富兒族巡檢使越啜等一務(wù),小阿父兒族巡檢使遇悉逋等一務(wù)。
右自唐貞觀四年,于回樂縣界置回、環(huán)二州,并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回、環(huán)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于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并屬靈州。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調(diào)露元年,又置魯、麗、塞、舍、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fù)置東皋蘭州,寄鳴沙縣界,燕然、雞鹿、雞田三州,寄回樂縣界,燕山、燭籠二州,寄溫池縣界,并是突厥九姓部落所處。唐末,并廢;今但存七鎮(zhèn)而已。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七
關(guān)西道十三
會(huì)州廢;鹽州廢;夏州;通遠(yuǎn)軍;保安軍。
會(huì)州
會(huì)州。會(huì)寧郡,今理會(huì)寧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屬隴西。漢昭帝分天水、隴西、張掖各三縣為金城、安定二郡;此為枝陽縣地,屬金城郡。后漢屬金城、武威二郡。后魏廢帝元年,置會(huì)寧縣,其地所屬不改。西魏因立會(huì)州;尋廢。至后周保定二年,移于鳴沙,省縣,改置會(huì)寧為鎮(zhèn);尋又廢鎮(zhèn),卻復(fù)縣以屬平?jīng)隹?。唐武德二年,平李軌,置西?huì)州。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chǔ)殷實(shí),改為粟州。其年,又為會(huì)州。天寶元年,改為會(huì)寧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會(huì)州。
元領(lǐng)縣二:會(huì)寧;烏蘭。
【州境】
東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七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五十里,東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東至原州四百里,西至涼州六百里,南至蘭州四百二十里,北至靈州六百里,東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東北至靈州五百三十里,西北至涼州五百四十里。
【戶】
開元戸三千五百四十,蕃、漢雜。
【風(fēng)俗】
同原州。
【人物】
無。
【土產(chǎn)】
鹿胎;野馬皮;覆鞍氈;鹿尾;靴;白角簞;駞褐。已上為貢。
會(huì)寧縣。五鄉(xiāng)。本漢鶉陰縣地。周太祖置會(huì)寧縣,屬會(huì)州。隋大業(yè)二年,改為涼川縣。唐武德二年,又改為會(huì)寧。
黃河,自西南蘭州金城縣界流入?!端?jīng)》云:“河水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 ?!笔谴颂幰?。黃河堰,唐開元七年,河流漸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團(tuán)練兵,起作堰 ,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渰沒。會(huì)寧關(guān),東南去州一百八十里。河池,其地生鹽,西去州一百二十里。
烏蘭縣。州西北驛路一百八十里,直路一百四十里。三鄉(xiāng)。本漢祖厲縣地,屬安定郡。后漢屬武威郡。前涼張軌收其縣入涼州,別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guān),又置縣,在會(huì)寧關(guān)西南四里。后移東北七里平川置。
鹽州
鹽州。五原郡,今理五原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至戰(zhàn)國,皆為戎狄所居。《史記》云:“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朐衍之戎?!敝^此地也。及秦始皇并天下,以此地屬雍州。今州即漢馬嶺縣地。漢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為名。故城,在今榆林縣界;尋廢。后魏太武平赫連昌之后,初置大興郡。至西魏,改為五原郡,復(fù)立漢名;尋改為西安州,東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廢帝三年,以其地北有鹽池,又有鹽州。隋開皇中,廢之。大業(yè)中,為鹽川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鹽州,領(lǐng)五原、興寧二縣。其年,移州及縣寄理靈州。四年,省興寧入五原縣。貞觀元年,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二年,平梁師都,復(fù)于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寧二縣,隸夏州都督府。其年,改屬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元和八年,隸夏州。
元領(lǐng)縣二:五原,白池。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八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一十里,南至長安一千五百里,東至綏州六百八十里,南至慶州五百五十里,西至?xí)莅税倮?,北至宥州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原州七百里,西北至靈州三百里,東北至夏州三百里。
【戶】
唐開元戸:三千三十五。
【風(fēng)俗】
以牧養(yǎng)牛、羊?yàn)闃I(yè)。
【人物】
無。
【土產(chǎn)】
地居沙鹵,無果木,不植桑麻,惟有鹽池,百姓采漉以為業(yè)。
五原縣。三鄉(xiāng)。今州南至慶州馬嶺縣,北界即舊馬嶺縣地。貞觀二年,縣與州同立,以其地勢(shì)有五原,舊有五原關(guān),因?yàn)榭ひ刂Q。
五原,龍游原,乞地千原,青嶺原,岢音可嵐貞原,橫槽原。鹽池四所,烏池,白池出鹽,唐增收利;其瓦窯池、細(xì)領(lǐng)池并廢。五原鹽川,按《郡國志》云:“胡人謂之霞沒城?!痹诳ひ貎?nèi)。
白池縣。北九十里,三鄉(xiāng)。按其地,舊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鹽,遂以城之,即開皇九年,置鹽池也。唐貞觀二年,改置興寧縣。至景龍二年,又改為白池縣,取鹽白池為稱,又水名白池、烏池。井城葭蘆澤,按《郡國志》云:“井城葭蘆澤,在興寧縣,亦鹽池之異稱耳?!?br />
夏州
夏州。朔方郡,今理朔方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及戰(zhàn)國時(shí)屬魏。秦并天下,屬上郡。漢分置朔方郡,故《武帝紀(jì)》曰:“元朔二年,遣將軍衛(wèi)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按《地理志》:“朔方理三封,屬并州部。莽曰溝搜。”是也。漢之三封縣,在今長澤縣界。有三封故城,自漢至今,常為關(guān)中之根柢。西晉亦為朔方郡。后赫連勃勃據(jù)之,僭稱大夏,蒸沙以筑其城,號(hào)為統(tǒng)萬。按《十六國春秋》録云:“鳳翔元年春,勃勃下書,發(fā)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之北 、黑水之南,營起京城。以一統(tǒng)天下,君臨萬國為義 ,故立此名。其城土白而堅(jiān)。南有亢敵樓,峻崄,非人力可攻,迄今雉堞雖久,崇墉若新。至后魏始光四年,為太武所滅,置統(tǒng)萬鎮(zhèn)。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 。至隋開皇初,復(fù)為夏州。煬帝初,復(fù)為朔方郡。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改為夏州都督府,領(lǐng)夏、綏、銀三州。其夏州領(lǐng)德靜、巖綠、寧朔、長澤四縣。其年,改巖綠為朔方縣。七年,于德靜縣置長州都督府。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及長州,以德靜、長澤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夏州。至五代,陷蕃?;食脚d國八年,歸順。今為定難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四,今三:
朔方,寧朔,德靜。一縣割出:長澤。入宥州。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百十五里 。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四百八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六十里,東南至長安一千五十五里,東至銀州二百里,南至延州三百八十三里,西至靈州五百五十里,舊《記》云:“西至鹽州三百里?!北敝咙S河八百里,舊《記》云:“至安北府八百里?!睎|南至綏州四百里,西至慶州五百九十一里,東北至勝州九百里,西北至豐州七百五十里。
【戶】
唐開元戶九千二百?;食軡h戶二千九十六,蕃戶一萬九千二百九十。
【風(fēng)俗】
漢武攘卻戎狄,開邊置郡,多從關(guān)中貧民或報(bào)怨犯法者,以充牣其中,故習(xí)俗頗殊。地廣人稀,逐水草蓄牧,以兵馬為務(wù),酒醴之會(huì),上下通焉。
【人物】
無。
【土產(chǎn)】
角弓;氈;酥;麻布;羊;馬;駞;苣;霜虀 ;有乞物魚;蔥。味辛。
朔方縣。四鄉(xiāng)。本漢縣。漢末廢。后魏真君六年,更名巖綠縣,屬化政郡。隋開皇三年,廢化政郡,以巖銀縣屬夏州。唐貞觀三年,改為朔方縣。
統(tǒng)萬城,《水經(jīng)注》:“赫連勃勃于無定河北,黑水之南,筑此城。”勃勃書云:“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統(tǒng)一天下,君臨萬國,宜以統(tǒng)萬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亢敵樓,峻崄,非人力可攻。酈道元云:“統(tǒng)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逼涑悄祥T曰朝宋,北門曰平朔,東門曰招魏,西門曰服涼。其子城在羅城,東門曰鳳陽,本有三門,夷人多尚東,故東向開。真珠樓、通天樓,皆勃勃建,在城內(nèi)。契吳城,在縣北一百二十五里,赫連昌因山所筑。隋置白城鎮(zhèn),后廢。什賁故城,在縣理北,即漢朔方縣故城,《詩》所謂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公孫弘數(shù)諌,以為疲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上使朱買臣難弘,發(fā)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自漢至今,常為關(guān)中根柢。黃河,西自靈州懐遠(yuǎn)縣界流入。契吳山,在縣北七十里?!妒鶉呵铩罚骸昂者B勃勃北游契吳而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壯麗矣。’”雕山,連亙郡界。無定河,一名朔方水,亦曰奢延水,源出縣南,即漢李陵失利于此河之外。烏水,舊名黑水,以周太祖諱,名曰烏水,源出縣北平地,亦契吳之麓。蒙水,按《水經(jīng)注》云:“朔方縣有蒙水,合金河而流?!笔且?。茄蘆水,源出平地 。
寧朔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二鄉(xiāng)。亦漢朔方縣地。后周武帝于此置寧朔縣,屬化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改屬夏州。唐武德六年,于此立南夏州。貞觀二年,廢。
三交城,按《赫連勃勃夏録》云:“龍升五年秋九月,勃勃率眾來拒,十一月,戰(zhàn)于青石北原。秦師敗績,降其眾四萬,獲戎馬二萬匹,因筑此城?!辟R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秦長城,在縣界。
德靜縣。東北一百里,二鄉(xiāng)。亦漢朔方地。按其地在縣西北,接今朔方縣界,有什賁故城,是也。后周建德二年,于此置彌渾縣,以縣南有彌渾水,為邑名。又立六胡州,在邑之北。隋開皇三年,改彌渾縣為德靜鎮(zhèn)。至大業(yè)九年,廢鎮(zhèn)立縣,仍立朔方。
無定河,自朔方縣界流入。長城,在縣西二里。
廢云中都督府。黨項(xiàng)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五:舍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綽部州,白登州,戶一千四百三十。
廢呼延州都督府。黨項(xiàng)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三:賀魯州,那吉州,?夾 跌州,戶一百五十五。
廢桑干都督府。寄治朔方縣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藝失州;畢失州;叱略州,戶二百七十四。
廢定襄都督府。寄治寧朔縣界,管小州四:阿德州,執(zhí)失州,蘇農(nóng)州,拔延州,戶四百六十。
廢達(dá)渾都督府。延陀部落寄在寧朔縣界,管小州五:姑衍州,步訖若州,嵠彈州,鶻州,低粟州,戶一百二十四。
廢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四百八十三。
廢寧朔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三百七十四。
廢仆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一百二十四。
已上八都督府,唐朝所置,今并廢。
通遠(yuǎn)軍
通遠(yuǎn)軍。本西蕃邊界靈州方渠鎮(zhèn)。晉天福四年,建為威州,仍割寜州木波、馬嶺二鎮(zhèn)隸之。至周廣順二年,避御諱改為環(huán)州。顯德四年,以地理不廣,人戶至簡,降為通遠(yuǎn)軍。管通遠(yuǎn)一縣,并木波、石昌、馬嶺等三鎮(zhèn)征科人戶。
領(lǐng)縣一:通遠(yuǎn)。
【軍境】
東西一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約二千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東至東原棱蕃部界三里,西至甜水堡蕃部界五里,南至木波鎮(zhèn)界四十里,北至靈武路烏侖寨三十里。元無漢戶,四面并是蕃部。東南至蕃部獨(dú)家族一十五里,西南至蕃部掶利族一十五里,西北至蕃部傍家族一十五里,東北至蕃部鼻家族一十五里。
【戶】
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二十二,客二千二百三十五。
【風(fēng)俗】
蕃、漢相雜。
【土產(chǎn)】
生甘草,土山并無果木。
通遠(yuǎn)縣。無鄉(xiāng),以四鎮(zhèn)管人戶。與州同置,在郭下。
咸河 ,從土橋、歸德州、同家谷三處發(fā)源來,咸苦不堪。甜河,在城西,從蕃界部鼻家族北界來,供軍城人戶。古長城,去城一里,秦長城是也。古太州,在軍西北二里。
保安軍
保安軍。本延州之古栲栳城。唐咸亨年中,曾駐泊禁軍于此。至貞元十四年,建為神策軍;尋改為永康鎮(zhèn),屬延州,扼截蕃賊。至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升為保安軍,管二鎮(zhèn)一十九寨。
【軍境】
東西一百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七百一十里,東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東南至長安六百里,東至蕃部末者多族七里,至延州金明縣界七十里,西至蕃部悉逋族一十里,至慶州金湯鎮(zhèn)界三十里,南至延州敷政縣界一百二十里,至延州一百五十里,東北至蕃部厥者多族一十里,至宥州八十里,
【戶】
皇朝管戶,主七百一十四,客二百七十五。
【風(fēng)俗】
蕃、漢戶相雜。
【土產(chǎn)】
羊。地寒霜早,不宜五谷。
吃莫河。在軍北一十里,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至軍地,四十六里入落一作洛河,不勝船筏音伐。圣人道,在軍城東七里,從蕃界末者多家族來,經(jīng)軍界一百五里,入敷政縣界。即赫連勃勃起自夏臺(tái)入長安時(shí)平山谷開此道,土人呼為圣人道。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八
關(guān)西道十四
綏州 銀州 振武軍廢 麟州 勝州廢 府州
綏州
綏州。上郡,今理龍泉縣?!队碡暋酚褐葜颉4呵飼r(shí),為白翟所居 ,七國時(shí),屬魏。秦為上郡,蒙恬將兵于此,公子扶蘇所監(jiān)之處是也。在漢,為雕陰縣地。高帝元年,項(xiàng)羽立董翳為翟王。七月,廢,復(fù)為上郡 。武帝征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 ,上郡即其一也。后漢末,荒廢年久,俗是稽胡。及赫連勃勃都于統(tǒng)萬,上郡之地又為赫連勃勃部落所居 。后魏明帝于此置上郡。廢帝元年,于郡內(nèi)分置綏州,今延、綏等州,并為右部都尉理。隋開皇初,郡廢,而州如故。煬帝初,改綏州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陰郡,以郡西南有雕陰山,復(fù)漢縣名。唐武德三年,遂于延州豐林縣置綏州總管府,管西和、南平、北基、銀、云、真、上、珍、北吉、匡、龍等十一州,其綏州領(lǐng)上、大斌、城平、綏德、延福五縣。六年,移治所于延川縣界。七年,又移治城平縣界魏所廢城平。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罷府,移州治上縣。其城則據(jù)山,四面甚險(xiǎn),真邊陲之郡也。天寶元年,改為上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綏州。自唐末蕃寇侵?jǐn)_,所管五縣并廢。或陷在蕃界,亦無鄉(xiāng)里,其民皆蕃族,州差軍將征科。
元領(lǐng)縣五,并廢:
綏德;龍泉;城平;延福;大斌。
州境:
東西一千里,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七百四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里;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門關(guān),東去石州九十五里;西南至延州三百四十里;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銀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四百里;東南至隰州石樓縣西北黃河為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銀州一百四十里 。
戶:
唐開元戶:一千七百一十五 ?;食苤?、客戶二千八百八十五。
風(fēng)俗:
同夏州。
土產(chǎn):
胡女布,貢;蠟燭。貢。
廢龍泉縣。四鄉(xiāng)。本秦膚施縣。二漢同。后魏廢帝元年,于此置上縣,取郡為名。隋開皇三年,上縣屬綏州。唐天寶元年,改為龍泉縣,以隴水為名 。至皇朝,見管蕃戶。
長城,一在州西一十五里。大力川,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無定河,并是蒙恬所筑之遺跡。 疏屬山,《山海經(jīng)》云:“貳負(fù)之臣曰危,危與貳負(fù)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fā),系之于山西北?!睗h宣帝使人發(fā)上郡疏屬山,于盤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發(fā)反縛,械一足。因問羣臣,莫能知。惟劉向按《山海經(jīng)》對(duì),宣帝驚異,上始重學(xué)。于是時(shí),人競學(xué)《山?!分f。 無定河,一名奢延水,北自銀州撫寧縣界入境。 州城,唐貞觀元年筑,四面石崖,東面高八十尺,西面高一百四十尺,南面高四十尺,北面高一百二十尺,周回四千二百步 。 上郡古城,在縣東南五十里,始皇使扶蘇監(jiān)蒙恬處。 吳兒城,在縣西北四十里,赫連勃勃破劉裕子義真于長安,遂擄其人 ,筑此城以居之。 秦扶蘇冢,在無定河?xùn)|,去州地八里。 蒙恬冢,在州西大力川上,去州二里。
廢城平縣。西南一百里,二鄉(xiāng)。本秦膚施縣地。二漢不改。后魏神龍?jiān)?,于今縣西三十里庫仁川置城中縣。隋諱中,改為城平縣,仍自庫仁川移于今理。今廢為城平鎮(zhèn),見差蕃人為鎮(zhèn)將,管蕃戶。
吉魚山;阿班山;清澗川水 ,已上并在縣界。 保定嶺,在縣界蕃部族帳內(nèi)。
廢綏德縣。南一百里,元二鄉(xiāng)。亦秦膚施縣地。二漢不改。魏省上郡。后魏大統(tǒng)十二年,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綏德縣。唐武德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卽今理。今為綏德鎮(zhèn),見差蕃人為鎮(zhèn)將,管蕃戶。
舊石城,在縣東三十里,今寛州是也。 仆射堡,在縣界。 骨悉個(gè)堡,在縣界,骨悉個(gè)者,是胡音。 斜溪嶺 ,在縣界蕃部族帳內(nèi)。
廢延??h。南一百一十里,元二鄉(xiāng) 。亦膚施縣地。后魏廢帝元年,于此置延陵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七年 ,改為延??h。此縣城據(jù)崖,三面夐絶,攻守頗為邉防險(xiǎn)固之所。今廢為鎮(zhèn),差蕃人管蕃戶。青龍山;洛陽山;橫山;大和川水,并在縣界。吳兒城,在縣南四十里。 彌溺堡,彌溺者,胡語。此谷地塞,因以為名。同突個(gè)堡,在縣界,胡語,今澤蔥是也,堡多此菜。 圣佛崖;甬子山;定仙嶺,并在縣界。黃河,北自撫寧縣界流入。匡州城,隋置此州,在縣西北五十里,故城尚存。唐武德六年,與六胡州又同置,祿山之亂, 陷入蕃界。
廢大斌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二鄉(xiāng)。亦膚施縣地。后魏神龜元年,于今縣東五里置大斌縣,屬上郡。唐武德七年,移于今城平縣界魏城平故城以置之,即今縣也。今廢為大斌鎮(zhèn),差蕃人管蕃戶。
柱天山;小力山;大力山;小力川,并在邑界。
銀州
銀州。銀川郡,領(lǐng)儒林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時(shí),為翟地。秦并天下,屬上郡。漢為西河郡圁陰縣。晉時(shí),為戎狄所居。苻秦建元元年,自驄馬城巡撫戎狄,其城即今理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 ,于其城仍舊置銀防 。三年,置銀州,因谷為名。舊有人牧驄馬于此谷,虜語驄馬為“乞銀”。隋大業(yè)二年,廢銀州,縣屬雕陰郡。隋末,陷于寇賊 。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于此,重置銀州。天寶元年,改為銀川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銀州。
元領(lǐng)縣四:儒林;真鄉(xiāng);開光;撫寧。
州境:
東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二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六十里;南至綏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北至勝州柘珍驛二百五十里;東南至綏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綏州三交土堠七十五里 ;西北至夏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勝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麟州三百里 。
戶:
開元戶六千一百二十。
風(fēng)俗:同夏州。
土產(chǎn):
杏子,貢。女稽布,賦。麻布。
儒林縣。舊四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陰,故名。隋開皇三年,置儒林縣,屬銀州。大業(yè)三年,廢銀州,以縣屬雕陰郡。唐貞觀二年,重置銀州,縣又屬焉。
無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鄉(xiāng)縣。東北一百里,舊四鄉(xiāng)。漢圁陰縣地。后周保定二年,于今縣理置中鄉(xiāng)縣,屬中郷郡。至隋開皇元年,避中字,改真郷縣,兼廢中郷郡,以縣割隸銀川郡。
茄蘆水,源出縣西北平地。
開光縣。東北二百里,舊三鄉(xiāng)。漢圁陰縣地。周武帝于今理置開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廢郡,置開光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來屬。大業(yè)中,縣廢,以其地入真鄉(xiāng)縣。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于此,復(fù)立開光縣。
撫寧縣。東南八十里,舊三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后魏廢帝于今縣東撫寧故城置撫寧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來屬。
無定河,在縣北二十里。
廢靜邊州都督府,舊治銀川郡界,管小州十八。
廢歸德州,寄理銀州界,處降黨項(xiàng)羌。
已上二州唐所置,今并廢。
振武軍今廢。
振武軍。今理金河縣。舊為單于大都護(hù)府,即漢定襄郡之成樂縣也。在陰山之陽,黃河之北。后魏所都盛樂縣是也。歴周、隋,或沒入蕃。唐武德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中都督府 。麟德元年,改單于大都護(hù)府。初,阿史德請(qǐng)冊(cè)親王為可汗,德曰:“單于者,天上之天也?!鄙显唬骸半迌号c卿為天上之天,可乎?”德曰:“死生足矣。”遂于此立單于大都護(hù)府,以殷王為單于大都護(hù)。垂拱三年,改為鎮(zhèn)守使。圣歷元年,改為安北都督 。開元七年,以其地隸東受降城。八年,又置單于大都護(hù)府。后為鎮(zhèn)武軍節(jié)度兼神策軍長武城防秋兵馬使。
領(lǐng)羈縻州八:金徽州;幽陵州;龜林州;雞田州;雞鹿州;赤野州;居延州;燕然州。
右件州名,皆武德已后降蕃部落所居。
元領(lǐng)縣一:金河。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里數(shù)缺;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西南至長安取太原府路一千九百三十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河?xùn)|界靜邊軍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東受降城一百二十里;北至黑沙磧口七百里 。
戶:
自立軍,無戶數(shù)。
風(fēng)俗:
尚氣強(qiáng)悍,《漢書》曰:“定襄、云中,本戎狄之地?!逼淙吮蓸?,少禮文,好射獵。
土產(chǎn):香有谷撥、甘松,藥有麻黃、升麻、當(dāng)歸、庵閭、柴胡、刺揪、遠(yuǎn)志 、白角簟。
金河縣。四鄉(xiāng)。卽漢成樂縣地。唐武德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縣。北有金河,以為邑稱。天寳四年,于城內(nèi)置。
陰山;榆多勒山;東神山;釜山。 善陽嶺,在縣北一百四十里,秦長城枕之?!稘h書》謂高祖困于平城,即善陽嶺也。武德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督府于此地 。 青冢,在縣西北,漢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燕然,按《續(xù)漢書?郡國志》云:“和帝永元三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遂至燕然山。”是在縣北近磧。 李陵臺(tái),迭石為之,在府北,單于探騎多候于此。 五合城;云中城;金河,在縣西北。 磨勒城水,突厥名魚為“磨勒”。此水出魚倍美,故以指名。 蒙水,秋冬常有暖氣蒙然,故以為名。在縣東南。 延釋伽水。
麟州
麟州。新秦郡,今理新秦縣?!队碡暋酚褐葜?。漢武帝徙貧人于關(guān)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蓋其地也。周、隋以降,為銀、勝二州地。唐開元十二年,割勝州之銀城、連谷二邑,置麟州并縣。至十四年,又廢州 ,以屬邑還隸勝州。天寳元年,復(fù)置,尋改為新秦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麟州,升為振武麟勝等州節(jié)度兼都護(hù),以勝為支郡 。
元領(lǐng)縣三:
新秦;連谷;銀城。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九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六十里;東至嵐州界黃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關(guān);東至嵐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銀州三百里;東北至勝州四百里。
戶:唐開元不供戶,長慶戶一千七百五十四。皇朝管主客戶主二千三百五十。
風(fēng)俗:同振武。
土產(chǎn):同振武。
新秦縣。舊三鄉(xiāng)。初武帝徙貧人于關(guān)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唐天寳元年,置以為縣,取漢舊名。
連谷縣。北四十里,四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屬西河郡。隋文帝于此置連谷鎮(zhèn)。煬帝改為連谷戍。大業(yè)十三年,廢戍。唐貞觀八年,于廢戍置連谷縣 ,屬勝州。天寳元年,割屬麟州。
銀城縣。州南四十里,元四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屬西河郡。漢末訖魏、晉,皆為匈奴侵?jǐn)_,不立郡縣 。后魏時(shí),置石城縣。至廢帝三年,改屬歸真郡,隸綏州。后周保定二年,移縣于廢石龜鎮(zhèn)。隋大業(yè)七年,改為銀城縣,以隸勝州。開元中,自勝州割隸麟州。
成宜,《漢地理志》:“成宜,屬五原中部都尉理?!? 西安陽;河陰;武都;稒陽塞,已上皆漢縣城,后廢,俱在銀州界。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 ,南單于出滿夷谷 ,遂至燕然山。 造陽:《史記》:“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痹礻柤纯h西北之塞名也。 五原塞城,《漢書》云:“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shù)百里,筑城列障,至廬朐山?!奔唇窨h正北所謂光祿塞是也。后魏曾于此立石城縣,后改焉。晉《太康地理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至九百里,得造陽 ?!奔创?。
廢安北大都護(hù)府,唐龍朔三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hù)府??傉轮校臑榘脖贝蠖甲o(hù)府。北至陰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去洛陽二千九百里。在黃河北。戶二千六。領(lǐng)縣一:陰山縣 ,天寳元年置。其州與縣今并廢。
勝州廢
勝州。榆林郡,今理榆林縣?!队碡暋酚褐葜颉4呵餅槿值业?。戰(zhàn)國為晉趙地?!稘h書》云:趙分晉國而有云中、五原是也。秦并天下,為云中郡,領(lǐng)云中、咸陽、陶林、楨陵、犢和、沙陵、原陽、沙南、北輿、武泉、陽壽等十一縣。王莽改曰“受降”,屬并州。兩漢之時(shí),云中郡在今州東北四十里榆林縣界云中故城是也。按《史記》:“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于河西造大城,其一隅崩,不得就,乃改卜陰山河曲,禱焉,晝見羣鴻俳徊終日不去,夜見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城乎?”乃于其處筑城,今云中古城是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其地遂空。至?xí)x末,屬赫連氏。后魏太武平赫連昌之后,迄于周代,往往置鎮(zhèn),不立郡縣。隋文開皇三年,置榆林戍。七年,又置榆林縣,屬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 、富昌、金河三縣置勝州。大業(yè)五年,以勝州為榆林郡。十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唐武德四年,郭子和歸國,其地陷梁師都。貞觀三年,平師都。五年,仍于隋舊理置勝州。時(shí)柴紹、劉蘭等破滅匈奴,奪其河南之地,因置勝州。天寳元年,改為榆林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勝州。
元領(lǐng)縣二:
榆林;河濱。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二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正東至黃河四十里,去朔州四百二十里;南至麟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正北至黃河五里,去東受降城八里,去單于府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合河關(guān)五百里,關(guān)去嵐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西北至黃河二十里;東北至黃河十里,去云州四百里。
戶:
唐開元戸:四千九十五。
風(fēng)俗:
同振武。
土產(chǎn):
鹿角。
榆林縣。二鄉(xiāng)。本漢沙南縣地,屬云中郡。漢末,北虜侵?jǐn)_。歴魏、晉及周,此地并無縣邑。隋開皇七年,于此置榆林縣,以榆林關(guān)為名,屬云州。二十年,改屬勝州。 拂云堆,在縣北一百七十里。 紫河水,東北自朔州鄯陽西北一百七十里流入。 金河泊,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回十里,上承紫河及蒙水,南流入大河。 楨陵城,莽曰“楨陸”,在縣西北?!兜乩碇尽分^:“緣胡山是也 ?!睂僭浦?。 黃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縣界流入。 大葭蘆水,在縣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蘆水,在縣西二百四十里,其間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黃河,隋文開之以通屯倉。 云中故城,在縣東北四十里。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所置,秦因之。 榆林關(guān),在縣東四十里,東南臨河,秦卻匈奴處。隋置榆林關(guān)總管,后陷賊。唐貞觀十三年,復(fù)置榆林關(guān)。
河濱縣。南二百九十里,三鄉(xiāng)。本漢沙南縣地,屬云中郡。迄于魏、晉,此地不立縣邑。至后魏及周,復(fù)為銀城縣地。隋時(shí),復(fù)為榆林縣地。貞觀三年,于此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因以為名。改云州為威州。八年,廢威州,以縣屬勝州。
黃河,在縣東一十五步,闊不能半里,不通船筏。 河濱關(guān),在縣東北,唐貞觀七年立。 君子津,《水經(jīng)注》云 :“河水于二縣之間有君子津?!蔽魸h桓帝十三年,帝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赍金貨隨帝后行,夜迷失道,困甚,往投津長。后死,津長為埋之 。其子尋求父喪,發(fā)冢舉尸,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dòng)诘?,帝曰:“君子也!”改其津?yàn)榫又颉?br />
府州
府州。今理府谷縣。本河西蕃界。府谷鎮(zhèn),土人折太山折嗣倫代為鎮(zhèn)將。后唐莊宗天佑七年,有河朔之地,將興王業(yè),以代地諸部屢為邊患,于是升鎮(zhèn)為府谷縣。至八年,麟州刺史折嗣倫子從阮招回紇歸國 ,詔以府谷縣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從阮為府州刺史。尋以契丹與小蕃侵?jǐn)_,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晉高祖起義,以契丹有援立之恩 ,賂以云中,河西之地盡去焉。契丹欲盡徙河南之民以實(shí)遼東,人心大擾,從阮因保險(xiǎn)拒之。晉少主嗣位,北絶虜好,乃遣使詔從阮出師。明年春,從阮率兵深入,連拔十余砦。漢祖建號(hào)晉陽,引兵南下,從阮眾歸之。尋升府州為永安軍,析振武之勝州,并沿河五鎮(zhèn)以隸焉。干佑元年,從阮舉族入覲,朝廷命其子德扆為府州團(tuán)練使。周顯德元年,升府州為節(jié)鎮(zhèn),復(fù)以永安軍為軍額,就拜折德扆為節(jié)度使。顯德二年,夏州李彝興以土壤相接府州,惡其與已并為蕃鎮(zhèn),乃扼塞道路,阻絶使臣。世宗因問宰臣如何?宰臣以夏州地處邊徼,朝廷向來常與優(yōu)恤,府州甚為逼小,近建節(jié)旄,得之無利,失之何害,且宜撫諭彝興。上曰:“折德扆三數(shù)年來竭盡心力,御捍劉崇。如何一旦棄之度外,且夏州雖產(chǎn)羊馬,博易資貨,悉在中土。倘與阻絶,何能為者?”乃命使赍詔書,責(zé)其悖慢,諭以安危。彝興果俯伏聽命。至皇朝,因之。
元領(lǐng)縣一 :
府谷。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一百二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七百二十里;東過河至火山軍四十里;南過河至岢嵐軍一百四十里;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二十六府、勒浪、尾馬、直蕩、啜娘等蕃族四百八十里;東南過河至火山軍界桔槔塞四十里;西南至麟州界杓枝谷三十里;西北至沒兒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三百五十里;東北至唐龍鎮(zhèn)一百五十里。
戶:
皇朝管主、客漢戶五百七十。
土產(chǎn):羊、馬。
府谷縣。一里,一鄉(xiāng)。本府谷鎮(zhèn)。唐天佑七年,升為縣。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
關(guān)西道十五
宥州 豐州 天德軍廢。
宥州
宥州。寧朔郡 ,理長澤縣。即漢三封縣之地。自后河曲、靈、夏、原等州有蕃胡部落。后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統(tǒng)之。唐貞觀已后,漸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魯、契、依、塞、舍、麗六州,用華人為刺史以管之,謂之六胡州。開元九年,胡酋帥康待賓反,朔方節(jié)度使王晙討戮之,遂廢六州。至二十六年 ,以六州之殘人置宥州于夏州西南長澤縣之地,以寛宥為名,及延恩、懐德、歸仁三縣領(lǐng)諸降戶。天寳元年,改為寧朔郡。至德二年,改為懐德郡都督府。干元元年,復(fù)為宥州,嘗寄理于經(jīng)略軍,蓋以地形居中,可以總統(tǒng)蕃部。北以應(yīng)接天德,南援夏州。寳應(yīng)以后,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xiàng)靡依蕃部之人,撫懐莫及。元和九年二月,復(fù)于經(jīng)略軍置宥州,屬夏、綏、銀節(jié)度,郭下置延恩縣。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夏州節(jié)度李佑復(fù)置。唐末流離,三縣復(fù)廢。后立于長澤縣,即今理。
領(lǐng)縣一:長澤。
舊領(lǐng)三縣,俱廢。
延恩;懐德;歸仁。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一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南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東至桃子堡三十里為界 ;南至洪門鎮(zhèn)八十里為界;西至五原郡鹽地一百八十里為界;北至神堆澤五十里為界,以北屬夏州;南東至古長城六十里屬夏州界;西南至盤堆八十里;西北至黃堆八十里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為界,屬夏州;東北至市澤四十里為界,以東北夏州八十里。
戶:
唐《十道錄》云:“開元無戶?!遍L慶中,戶七千五百九十?;食軡h戶二百。
風(fēng)俗:
同夏州。
人物:
無。
土產(chǎn):
青鹽、酥、駝、馬。
長澤縣。二郷。漢三封之地。漢《地理志》:“三封屬朔方郡?!焙笪河诖酥瞄L澤縣,屬闡熙郡。隋開皇中,罷闡熙郡,以縣屬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節(jié)度使奏請(qǐng)立宥州于此邑,仍就便移隸宥州。 三封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界。 百井戍,在縣南八十里,勃勃與禿髪熾檀戰(zhàn)處。 胡洛鹽池,在縣北五十里,周回三十里。漢有鹽官。 石窟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后周書》云:“武帝曾立六胡州于靈、夏兩州界,以按諸胡。”至隋,又分魯、契、依等三州。于馬嶺縣界置匡州,亦以處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猶存。洎開元中,胡帥康待賓據(jù)六胡州反,后破之。至元和三年,收復(fù),又置之。尋又改置宥州,復(fù)移于長澤縣矣。
廢延恩縣 。三郷。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額,取延恩宥為邑之稱。
廢懐德縣。五郷。
廢歸仁縣。五郷。已上二邑,因元和中六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縣,唐末廢。?
豐州
豐州。九原郡,今理九原縣?!队碡暋酚褐葜颉4呵锶值抑?。戰(zhàn)國屬趙。秦并天下,為上郡之北境。漢屬五原郡地 。漢五原故城,在今勝州榆林縣界是也。后漢末,羌胡擾亂,城邑皆空。永嘉之后,屬赫連勃勃。后魏平之,至后周保定三年,置永豐鎮(zhèn)。隋開皇五年,置豐州,因舊鎮(zhèn)為名。故賀葛真城是其地,領(lǐng)九原、永豐、安化三縣。大業(yè)七年,罷州,以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以郡歸順。唐武德元年,罷郡,復(fù)為豐州,仍置總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于今慶州白馬縣,此地遂空。貞觀四年,突厥降附,又于此分靈州之境置豐州都督府,不領(lǐng)縣,惟領(lǐng)蕃戶。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置豐州。天寳元年,改為九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豐州。
元領(lǐng)縣二:
九原;永豐。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南至長安一千八百里;東至安北都護(hù)府三百五十里;東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靈州九百里;西至黃河一百三十五里;正北至黃河四十里;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東北至黃河八十里。
戶:
按韋述《十道録》:開元領(lǐng)縣,蕃戶無定。長慶蕃、漢戶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風(fēng)俗:
地居磧鹵,田疇每歲三易。自漢、魏以后,多為羌胡所侵。人俗隨水草以畜牧,廹近戎狄,唯以鞍馬騎射為事,風(fēng)聲氣習(xí)自古而然。
人物:
無。
土產(chǎn):
獸多羱羊、野馬。禽多石雞、鳬鴨。衣以駝毛、褐布,食以白面、印鹽。草有遏邏殷、盧牛、沙蓬、茨萁、狼針,尤宜牧畜。
九原縣。三郷。漢舊縣。隋復(fù)置,尋廢。至永徽四年,又置,兼立郡于此。 郎君城,在九原 。 白登,漢高祖所困處。 高闕,當(dāng)在河之西也。按《史記》:趙武靈王筑長城,自代傍陰山下至高闕,今在陰山之西,《漢書》謂“高闕塞”。 西河,《漢書》云:“武帝元朔二年,衛(wèi)青渡西河至高闕,破匈奴。”是也。按此河自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余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時(shí)帝都在秦,故謂之西河,即此處也。其河自豐州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稘h書》亦謂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陽,《漢書》云:“竇憲出雞塵塞,鄧鴻出稒陽塞,遂至燕然山?!奔创艘?。 大同川,舊赫連時(shí)立大同鎮(zhèn)于此川。按《郡國志》云:“大同鎮(zhèn),今九原有前雞延城、后雞連城?!笔且病? 大磧絶塞。 雞鹿塞。 故安北都護(hù)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橫塞軍、朔方軍之號(hào)于此也。
永豐縣。一百里,二郷。本漢臨戎舊地。后漢末廢。周武保定三年,于此置永豐鎮(zhèn)。隋開皇三年,于鎮(zhèn)置永豐縣,尋為蕃戎所陷。唐武德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復(fù)置。
燕然都護(hù)府。領(lǐng)七州。唐貞觀中,置蘭皋等七州,同隸焉。 形勢(shì):西臨黃河,北望陰山。 拂云堆。解在下。
天德軍今廢
天德軍。今理在中受降城,權(quán)置軍于永清柵。本安北都護(hù)。唐貞觀二十一年,于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hù),以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并隸焉。龍朔三年,移于磧北回紇本部,仍改名瀚海都護(hù)??傉露?,又改安北都護(hù),尋移于甘州東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鎮(zhèn)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鎮(zhèn)城,其都護(hù)權(quán)移理刪丹縣西南一作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龍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寳八載,張齊丘又于可敦城置橫塞軍。十二載,安思順奏廢橫塞軍,請(qǐng)于大同川西筑城置軍,玄宗賜名曰“天安軍”。十四載,筑城功畢,移天安軍理焉。干元后,改為天德軍。緣居人較少,遂西南移四里,權(quán)居永清柵,其城則隋大同城之舊墟,在牟那山鉗耳嘴之北 。
軍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取寧遠(yuǎn)鎮(zhèn)故落鹽池經(jīng)夏州至長安一千八百里;東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南至牟那山鉗耳嘴三十里 ;西渡河至豐州一百六十里;西至黃河五里;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北至磧石三百里;西北至橫塞軍二百里。
東受降城
東受降城。本漢云中郡地,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jié)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朔州四百里;西南渡河至勝州八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磧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在榆林。漢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開元十年,又于此城置安北大都護(hù)府,后又移徙事具天德軍。 敬本古城 ,在中城北四十里。鄭虔《軍錄》曰:“時(shí)人以張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敬本城,周一萬八百七十二步,壕塹深峻,亦古之堅(jiān)守。賈躭《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東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東至東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軍二百里;南至靈州四百里;北至磧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德軍理于此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蓋漢臨河縣故理處。唐開元初,為河水所壞。至開元十年,總管張說于故城東別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為河水所壊。
四至八到:
東至長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東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五百里;正東微南至天德軍一百八十里;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西南至定遠(yuǎn)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三百里;磧口西北至回鶻衙帳一千五百里。
右按天德軍與三受降城皆連貫不遠(yuǎn),即唐神龍三年,張仁愿所置。初,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咤忠義為賊所敗,詔仁愿代之。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禱祀祈福,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shí)突厥黙啜盡眾西撃突騎施娑葛 ,仁愿奏請(qǐng)乘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此三城,號(hào)曰“受降”,首尾相應(yīng),絶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黃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勞人費(fèi)功,終為賊所有。仁愿固請(qǐng)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zhèn)兵以助其功。時(shí)咸陽兵二百余人逃,仁愿禽獲,盡斬之,軍中股栗 ,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遙相應(yīng)接,北拓三百余里 。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fù)寇掠,減鎮(zhèn)兵數(shù)萬人。初,三城不置壅門及卻敵戰(zhàn)具,或問曰:“此邉城御備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愿曰:“寇若至此,當(dāng)并力出戰(zhàn)?;仡櫷仟q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為總管,始筑壅門。議者貶之 。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
河?xùn)|道一:幷州
幷州。太原郡;舊理太原、晉陽二縣,今理陽曲縣?!队碡暋芳街葜颉!队碡暋吩唬骸凹刃尢!薄蹲ⅰ吩唬骸案咂皆辉?。”今以理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肅注曰:“舜為冀州之地太廣,分置幷州;至夏,復(fù)為九州島,省幷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島,復(fù)置幷州?!薄堵毞健吩唬骸罢痹粠罩?,其山鎮(zhèn)曰恒山,藪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薄夺屆吩唬骸皫眨嬉?;言其州或并或設(shè),因以為名?!薄洞呵铩罚骸皶x荀吳敗狄于大鹵?!奔刺瓡x陽縣也。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大鹵、太原、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shí)一也?!短档赜洝吩唬骸皫罩莶灰孕l(wèi)水為號(hào),又不以恒山為名,而言幷者,以其在兩谷之閑乎?”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實(shí)沈,又金天氏之子臺(tái)駘之所居也。《左傳》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shí)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后帝不臧,遷實(shí)沈于大夏,主參;金天氏有裔子曰昩,為玄冥師,生允格、臺(tái)駘,以處太原?!弊⒃唬骸按笙?,太原晉陽縣也;太原,臺(tái)駘之所居?!卑矗航裰萦譃樘茋?,帝堯?yàn)樘坪钏?,又為夏禹之所都也。帝堯始封于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州;晉陽,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為晉侯?!薄妒酚洝吩疲骸俺赏跖c叔虞戲,削桐葉為圭,曰:‘以是封汝?!芄?qǐng)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戱耳!’周公曰:‘天子無戱言?!煲苑庵??!苯裰?,春秋時(shí),為晉國,戰(zhàn)國時(shí),為趙國。《左傳》曰:“晉趙鞅入晉陽以叛。”潁容曰:“趙簡子居晉陽,至成王居邯鄲。 ”《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敝遣鬄轫n、趙、魏所滅, 故其地屬趙。《地理志》云:“趙,西有太原?!薄肚乇炯o(jì)》云:“莊襄王二年,蒙驁攻趙,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笔蓟手萌ぃ詾樘?。漢二年,魏豹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之地;九月,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xùn)|、上黨、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縣為韓國,徙封韓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皇子恒為代王,都晉陽。文帝元年,皇子參為太原王,都晉陽?!兜乩碇尽吩疲骸疤ゎI(lǐng)二十一縣,屬幷州?!焙鬂h末,省幷州入冀州。魏文帝黃初元年,復(fù)置幷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初,曹操圍袁尚于鄴,時(shí)袁紹以其甥高干為幷州刺史。牽招說干曰:“幷州左有恒山之險(xiǎn),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qiáng)胡,宜速迎尚,并力觀變?!备刹荒苡茫蕯?。晉惠帝時(shí),幷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后劉曜徙都長安,自平陽以東盡入石勒。至苻堅(jiān)、姚興、赫連勃勃并于河?xùn)|郡置幷州。后苻丕為慕容垂所迫,奔于晉陽,稱帝一年,為慕容永所滅。后魏復(fù)為太原郡。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置六府于幷州,后省六府,置幷州總管。開皇三年廢總管,置河北道行臺(tái)尚書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廢行臺(tái),復(fù)置幷州總管。大業(yè)元年廢總管。三年,罷州為太原郡。隋季陵遲,寇盜充斥,煬帝以唐高祖為山西河?xùn)|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賁中郎將王威、高君雅為副。時(shí)賊帥歷山飛眾號(hào)十萬,來寇郡境,劉武周又殺太守王仁恭舉兵馬邑,俄又攻汾陽。宮監(jiān)裴寂、晉陽令劉文靜勸高祖舉兵,旬月閑,眾至數(shù)萬。威、君雅素有疑心,高祖斬之以狥,時(shí)大業(yè)十三年也。其年入關(guān),克定京邑,高祖輔政。義寧元年,太原郡仍舊不改。唐武德元年,改為幷州總管。幷州領(lǐng)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總管,其年,置汾陽;仍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四年又置總管,管幷、介、受、遼、太、榆、汾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置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陰縣,幷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陰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并、汾、箕、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jìn)為大都督府。長壽元年 ,置北都,罷都督府。 開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業(yè)所興,又建北都,仍改并州為太原府,立起義堂碑以紀(jì)其事。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為十五道,置采訪使以檢察非法,太原為河?xùn)|道。又于邊境置節(jié)度使以式遏四夷。河?xùn)|最為天下雄鎮(zhèn),后唐同光元年,莊宗即位于魏州,改太原為西京,以鎮(zhèn)州為北都。三年,改太原為北京,后為偽漢所據(jù)。至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平晉,移州于三交塞陽曲縣界。太原舊城并從毀廢,仍改晉陽縣為平晉縣。
元領(lǐng)縣十三,今九:陽曲。 平晉新置。文水。祁縣。榆次。太谷。清源。壽陽。盂縣。二縣廢:太原,入平晉。晉陽。同。三縣割出:交城,入大通監(jiān)。廣陽,建軍。樂平。入廣陽軍。
州境: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至西京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里;東至趙州五百八十九里;南至潞州四百五十里;西至石州三百九十五里;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遼州二百八十三里;西南至汾州二百里;西北取干燭谷路至嵐州三百二十里;東北至代州五百里。
戶:唐開元戶:二萬六千八百。皇朝戶:主二萬六千八百二十;客二千五百二。
風(fēng)俗:其人有堯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夸功名;嫁娶、送死,皆侈靡于他國。隋《圖經(jīng)》云:“幷州,其氣勇抗誠信,韓、趙、魏謂之三晉,剽悍,盜賊常為他郡劇。”《漢書》云:“韓信謂陳豨曰:‘代為天下精兵處?!焙鬂h末,天下擾亂,高干為幷州刺史,牽招說干曰:“幷州左有恒山之險(xiǎn),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qiáng)胡之援,可以守焉。”又風(fēng)俗以介之推焚身,民咸言神靈,忌燒火,由是土人至冬中,輒一月寒食,不復(fù)煙爨,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舉為幷州刺史,乃作書置子推廟言:“盛寒去火,殘損人民,非賢者之意?!笔箿厥?,眾惑少解,風(fēng)俗頗革。今有祠存。
姓氏:太原郡十一姓: 王。武。郭?;?。廖。郝。溫。閻。昝。令狐。尉遲。晉陽郡三姓:魚。儀。景。
人物:衛(wèi)綰:大陵人。戲車為郎。?;荩禾恕J剐倥?,封長羅侯。閔仲叔:晉陽人。溫序。字次房,太原人;為護(hù)羌校尉。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王允:祁人。性剛疾惡,誅董卓,李傕輩憚之。王烈:太原人。溫嶠:字太真,祁人。豐儀秀整,劉琨、王導(dǎo)輩雅重之。王濟(jì):字武子,官太仆。性好馬。嘗買地作馬埒,飾短垣繞之,號(hào)“黃金埒”。孫楚:字子荊,太原榆次人。爽邁不羣,嘗與王濟(jì)語,誤云:“漱石枕流?!?濟(jì)曰:“流可枕,石可漱乎?”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蓖跎妫禾钊?。平侯景,加侍中尚書令。孫盛:字安國,楚孫,著《晉陽秋》,稱良史。孫綽:字興公,楚孫,棄永嘉守,隱會(huì)稽山中,作《天臺(tái)賦》,范榮期覽曰:“擲地有金石聲矣!”【唐】王珪:字叔介,祁人。侍中,永寧公。溫大雅:太原祁人。武甄:字平一,文水人。以詩文名世。王縉:太原人。為相十四年,封齊國公。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官尚書右丞。王涯:太原人。為相,甘露事,族誅。李憕:太原文水人。為洛京留守;祿山反,憕守皇城,不降,被殺。贈(zèng)司徒忠烈公。少子源至孝。溫庭筠:太原人。彥博子。喬林:太原人。拜相八十日。張楚金:太原人。秋官尚書。
土產(chǎn):梨。貢。馬鞍。貢。甘草。龍骨。牲生石。柏子仁。黃石鉚。葡萄。貢。人參。礬石。鐵鏡。《隋圖經(jīng)》云:“榆次龍骨、交城礬石并充貢。”
陽曲縣。舊十六鄊,今十四鄊。本漢舊縣也,屬太原郡?!稌x地記》云:“黃河千里一曲,此當(dāng)其陽,故曰陽曲?!卑矗号f陽曲,今忻州定襄縣是也。后漢末,移于太原縣北四十五里,陽曲故城是也?!逗笪簳?地形志》:“陽曲,屬永安郡?!比砸平窨h南四里陽直故城。隋開皇六年,改為陽直縣。十年,又移于今縣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十六年,改陽直縣為汾陽縣,因漢舊名也。煬帝又改為陽直縣,移理木井城,即今縣理是也。唐武德三年,又移于今縣西十五里;分置汾陽縣屬幷州。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因漢舊名也?;食癁楣驴h。方山,在縣東六十里。汾水,西自交城縣流入,經(jīng)縣西南,去縣三十里,又東南入太原縣界。狼孟故城,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妒酚洝吩唬骸笆蓟适迥?,大興兵至太原,取狼孟?!笔且?。漢以為縣,屬太原郡。晉末省。按:城左右狹澗幽深,南面大壑,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今余壁猶存。故盂城,漢盂縣也,本春秋晉大夫祁氏邑,在縣東北八十里。《左傳》曰:“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孟丙為盂大夫?!睗h以為縣。石嶺鎮(zhèn),在縣東北七十里。干燭谷,即羊腸坂也。
平晉縣。北三十里。舊二十五鄊,今十四鄊。本漢晉陽縣也,屬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晉陽縣理州城中,高齊武成河清四年,移晉陽縣于汾水東,今太原縣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縣理置龍山縣,屬太原郡,因縣西龍山以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幷州。十年,廢龍山縣,移晉陽縣理之。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太原郡,縣仍屬焉?;食絺螡h,其太原城中晉陽、太原二縣并廢為平晉縣。
懸甕山,一名“龍山”,亦名“結(jié)絀山”,在縣西十二里。《山海經(jīng)》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汾水?!庇帧犊尽吩疲骸皯耶Y山,多鮆魚,食之不驕。”又有子推祠,在山西。蒙山,在縣西北十里?!妒鶉呵铩吩疲骸扒摆w劉聰征劉琨不克,略晉陽之人踰蒙山而歸?!奔粗^此也。今山上有楊忠碑,忠為周將,討齊戰(zhàn)勝。隋開皇二年,追紀(jì)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謚曰:“武元皇帝。”石室山,后魏《興國土地記》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一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shí)?!眿肷?,隋《圖經(jīng)》云:“嬰山,為幷州之主?!苯樯?,有子推廟,甚靈。汾水,自陽曲縣界流入,《水經(jīng)》云:“汾水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庇炙濉秷D經(jīng)》云:“汾水所經(jīng)立石谷,谷口有石,孤立水內(nèi),高十余丈?!睍x澤,在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漑稻田,周回四十一里。護(hù)甲水、滹沱河,皆幷之水名。晉水,在縣西南?!端?jīng)注》云:“晉水出懸甕山,東過其縣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沒者三版,后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漑。東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瀆于石塘下伏流,東南出晉陽城南,又東南入于汾?!苯癜矗簳x水初泉出處,砌石為塘,自塘東分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東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東流經(jīng)晉澤南,又東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酈道元所言分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南流入汾水。洞過水,東自太原縣界流入,西入于汾,晉水下口也?!端?jīng)注》云:“劉琨為幷州,劉元海要擊之,合戰(zhàn)于洞過?!奔词谴怂?。今按:此水出沾縣北山,沾即今樂平縣也。水經(jīng)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舊府城,故老傳晉幷州刺史劉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晉陽城也。故《左傳》言:“董安于所筑?!薄妒酚洝吩唬骸爸遣薯n、魏攻趙襄子于晉陽,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沒者三版?!薄洞呵锖笳Z》云:“智伯攻晉陽,決晉水灌之,城中懸釜而炊。”今按:城東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晉水入城。而《史記》云“引汾水”,《后語》云“決晉水”,二家不同,未詳孰是。高齊后帝,于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記》曰:“晉陽宮西南又有小城,城內(nèi)有殿,號(hào)‘大眀宮’?!奔创艘?。城高四丈,周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于此置晉陽宮,隋文更名“新城”,煬帝更置晉陽宮,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東北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筑,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里。故唐城,在縣北二里,堯所筑。唐叔虞之子爕父徙都之所也。三角城,在縣北十九里,一名從人城。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縣北二十里。受瑞壇,在州理倉城中。唐義旗初,高祖受瑞石于此,壇文曰:“李理萬吉?!睍x陽故宮,一名“大明宮”,在州城內(nèi),今在大明城?!逗笳Z》云:“智伯攻趙,襄子謂張孟談曰:‘無箭奈何?’對(duì)曰:‘臣聞董安于,簡主之才臣也,理晉陽,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其墻之蒿至于丈。于是發(fā)而試之,其堅(jiān)則箘簵之勁不能過也?!唬骸缸阋樱~少。’對(duì)曰:‘臣聞董安于理晉陽,公宮之室,皆以銅為柱質(zhì),請(qǐng)發(fā)而用之,則有余銅矣。’”高齊文宣帝又于城中置大明宮。竹馬府,在州城中。汾橋,架汾水,在縣東一里,即豫讓欲刺趙襄子,伏于橋下,襄子解衣之所。橋長七十五步,廣六丈五尺。晉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十二里。《水經(jīng)注》云:“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源,后人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虞叔祠,水側(cè)有涼堂,結(jié)飛梁于水上。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币ψ睢缎蛐杏洝吩唬骸案啐R天保中,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飛橋跨水,自高洋已下,皆游集焉?!敝两駷楸倍贾畡贅?。介子推祠,在縣東南五里。唐叔虞墓,在縣西南十六里。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七里,即高齊相國、咸陽王斛律金。晉祠碑,唐貞觀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幷書?!镀鹆x堂》碑,在干陽門街,開元十一年,玄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幷書。講武臺(tái),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顯慶五年置。夏禹祠,《郡國志》云:“禹初受禪于平陽,后遷安邑,都晉陽,故此有祠存?!憋L(fēng)伯、雨師祠,《隋圖經(jīng)》云:“二祠,晉劉琨所立。廢太原縣。三十鄊。本漢晉陽縣地。高齊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晉陽縣于汾水東。隋文帝開皇十年,移晉陽縣于州城中,仍于其處置太原縣,屬幷州。大業(yè)三年,罷州置太原郡,縣仍屬焉。隋末移入州城。唐貞觀十二年,還移于舊理,在州城東二百里六十步?;食絺螡h,后并入平晉縣。洞過水,東自榆次縣界流入,西去縣三十里入晉陽縣界。陽曲故城,在縣北四十五里。陽直故城,在縣東北二十里。隋開皇十六年,改陽曲縣理此。晉渠,在縣西一里,自晉陽縣界流入汾東,地多咸鹵,井不堪食。貞觀十三年,長史、英國公李績乃于汾河之上引決晉渠,歷縣經(jīng)鄽,又西流入汾水。牢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后魏書》曰:“劉聰遺子粲襲據(jù)晉陽,猗盧救之,遂獵于晉陽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其山出金鉚。同礦。潛丘,在縣東南三里,《爾雅》云:“天下有名丘五,晉有潛丘?!笔瞧湟?。隋開皇二年,于其上置大興國觀。晉水,《左傳》謂:“智伯遏晉水以攻晉陽城?!蓖趿瓿?。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冢存。
文水縣。南一百一十里,舊二十五鄊,今二十七鄊。本漢大陵縣地,屬太原郡。后魏省大陵,仍于今處置受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縣為文水縣 ,因縣西文水為名。天后朝,以枌榆故邑,又改為武興縣。神龍?jiān)?,?fù)為文水縣。城甚寛,大約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種水田。文水,西北自交城縣界流入,《水經(jīng)》云:“文水東到大陵縣西,南到平陶縣東北?!鄙窀H诠士h西北平地。俗云:此水先有靈異,土人每祈禱之。沁水,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沁水,出大陵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yǎng),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東南注于文水。”大陵城,漢大陵縣也。在今縣北十三里?!妒酚洝吩唬骸摆w武靈王游大陵,夢(mèng)處女鼓琴而歌,異日,數(shù)言所夢(mèng),想見其狀。吳廣聞之,因進(jìn)孟姚焉?!逼教粘?,漢平陶縣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屬太原郡。后魏改為平遙縣。后西胡內(nèi)侵,遷居京陵塞 。按:在今汾州界。大于城,在縣西南十一里。本劉元海筑,令兄延年鎮(zhèn)之,虜語長兄為大于,因以為名。太原王墓。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唐則天父武士彟音霍也,雙闕與碑石存。
祁縣。南九十里。舊四十鄉(xiāng),今三十鄉(xiāng)。本漢舊縣,即春秋時(shí)晉大夫祁奚之邑?!蹲髠鳌罚骸皶x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賈辛為祁大夫?!弊⒃唬骸疤羁h也?!卑矗簼h祁縣在東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漢迄后魏并不改。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年重置,屬幷州。唐武德三年,改屬太州;六年省太州,還屬幷州。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胡甲水,一名“太谷水”,東南自潞州武鄉(xiāng)縣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遙縣界。故祁城,漢祁縣城也,在縣東南五里,晉大夫賈辛邑。《水經(jīng)注》云:“賈辛以貎丑,妻不為言,與之如皋,射雉,中之,妻乃笑?!卑础蹲髠鳌罚骸拔韩I(xiàn)子謂賈辛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弊⒃唬骸百Z,國之大夫?!?以此而言,則辛非射雉者,酈道元所引為謬。趙襄子城,在縣西六里。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縣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煕中寄理幷州界,謂此也。祁奚墓,在縣東南七里。后漢溫序墓,在縣西北四十里。序本祁人也,為隗囂將所殺,死葬洛陽。其子夢(mèng)序曰:“久客思故鄉(xiāng)?!蹦朔翟嵫?。周黨墓,在縣東南十四里。黨,后漢廣武人,世祖引見,伏而不謁。高齊唐邕墓,在縣東南七十里。碑云:“齊尚書令、晉昌王?!睖卮笱拍?。在縣東北五里。唐禮部尚書。
榆次縣。南七十里。舊三十鄉(xiāng),今三十七鄉(xiāng)。本漢舊縣,即春秋時(shí)晉魏榆地也?!蹲髠鳌吩唬骸笆杂跁x魏榆?!弊⒃唬骸拔?,晉邑;榆,即州里名也。”《史記》云:“莊襄王二年,使蒙驁攻趙榆次 ,漢以為縣,屬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倂入晉陽縣。宣武帝復(fù)置榆次縣。高齊文宣省。自今縣東十里移中都縣理之,屬太原郡。十年,改中都縣又為榆次縣。麓臺(tái)山,俗名“鑿臺(tái)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上有祠,號(hào)“智伯祠”。洞過水,東自壽陽縣界流入,經(jīng)縣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縣界。中都故城,在縣東十里。高齊移于廢榆次城,即今縣理是也。鑿臺(tái),在縣南四里?!端?jīng)注》云:“洞過水西過榆次縣南,水側(cè)有鑿臺(tái)。智伯瑤刳腹絶腸、折頸折頤之處?!薄妒酚洝罚骸爸鞘闲彭n、魏從而伐趙,攻晉陽,韓、魏殺之于鑿臺(tái)之下?!薄墩f苑》曰:“智氏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之禍?!苯灾^此也。今按:其臺(tái)為洞過水所侵,無復(fù)余跡。原過祠,俗名原公祠,在縣東九里。《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從,后,至于王澤,遇三人,自帶以上可見,帶以下不見,與原過竹二節(jié)曰:‘為我遺趙毋恤?!苤?,以告襄子 ,襄子齋三曰,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予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予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滅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過主之?!币簧?,隋《圖經(jīng)》云:“沾嶺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無增減。”臺(tái)壁谷。在縣南六十里。出產(chǎn)美棗。
太谷縣。東南七十八里。舊四十鄉(xiāng),今十一鄉(xiāng)。本漢陽邑縣,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后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fù)置陽邑縣。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縣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唐武德三年,分太谷、祁二縣置太州。六年省太州,縣復(fù)舊。白壁嶺,在縣北七十五里。蔣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縣東南象谷,經(jīng)縣北四十里,北入清源縣界。陽邑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咸陽故城,在縣西南十里。秦伐趙,筑之。以咸陽兵戍,因名。蘿藦?fù)?,俗名“落漠城”,在縣西北十九里。太谷山。《山海經(jīng)》云:“少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庇帧稌x地理記》云:“少山,即太谷。水出經(jīng)祁縣界?!?br />
清源縣。西南三十九里。舊十七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榆次縣地?!兜乩碇尽吩唬骸坝艽斡泄j栢l(xiāng),魏戊邑。”按:梗陽在今縣南百二十步,梗陽故城是也。自漢至?xí)x,皆為榆次縣地。后魏省榆次縣,地屬晉陽。隋開皇十六年于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屬幷州。因縣西清源水為名。大業(yè)二年?。挥譃闀x陽縣。唐武德元年重置。汾水,經(jīng)縣東,去縣九里,又東南入文水縣界。梗陽故城,春秋晉大夫祁氏邑,在縣南百二十步?!蹲髠鳌吩唬骸皶x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魏戊為梗陽大夫?!笔且病K彘_皇十六年,于其城內(nèi)置清源縣。鵝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稌x陽秋》曰:“永嘉元年,洛陽步廣里地陷,有鵝二,色蒼者飛沖天,白者不能飛;蒼色,胡夷之象,劉曜以為已瑞,筑此城以應(yīng)之。”閻沒墓。在縣西南三里?!蹲髠鳌吩唬骸肮j柸擞歇z,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大宗賂以女樂,魏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寛必諫,皆許諾。退朝,待于庭。饋入,召之,比置,三嘆,魏子問,對(duì)曰:‘或賜小人酒,不夕食,饋始至,恐其不足?!兄?,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及饋之畢,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I(xiàn)子辭梗陽人?!鼻逶此3隹h西北平地,東流經(jīng)縣北,又東南入汾水。
壽陽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十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榆次縣地。晉于此置壽陽縣,屬樂平郡。盧諶《征難一作艱賦》云:“歷壽陽而總轡?!奔粗^此。晉末省。《后魏風(fēng)土記》云:“晉末山戎內(nèi)侵,太原之戶來向山東,戎即居之。真君十年遷戎,外徙壽陽之戶于大陵城南,置壽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壽陽縣為文水縣,又于壽陽縣故城置壽陽縣,屬幷州,即今縣是也。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太原郡,縣仍屬焉。唐武德三年,置受州,縣改屬焉。貞觀八年,廢受州,縣屬幷州也。馬首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蹲髠鳌吩唬骸皶x分祁氏之田為七縣,韓固為馬首大夫。”即此地也。洞過水,東自樂平縣界流入,在縣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縣界。石姥祠,《郡國志》云:“石形似姥,今有祠焉?!鄙裎涔食牵笪荷裎淇ひ?,在縣北四十里。故大陵城,隋《圖經(jīng)》云:“趙武靈王游大陵,夢(mèng)處女鼓琴而歌?!笔谴顺?。燕嶺,《隋圖經(jīng)》云:“嶺多蟄燕,以名之。”在縣西三十里。”方山。在縣北四十里。
盂縣。東北二百二十里。舊十一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晉大夫孟丙之邑。漢舊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不改。按:此前盂縣在今縣西南,陽曲縣東北八十里故盂縣城是也。后魏省,地屬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石艾縣置原仇縣,屬遼州。因原仇故城為名,即今縣也。大業(yè)二年,改原仇縣為盂縣,從漢舊名,屬幷州。唐武德三年,割幷州之盂、壽陽二縣于此置受州。貞觀八年,省受州,盂縣復(fù)屬幷州。原仇山,在縣北三十里,出人參、鐵鉚,縣取此山為名。滹沱水,西自代州、五臺(tái)縣界流入,南去縣百里。白馬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渡胶=?jīng)》云:“白馬之山,其陽多玉石,其陰多鐵、赤銅,木馬之水出焉?!庇邪遵R關(guān),俗傳是后魏置。仇由城。即縣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國,道不通,鑄大鐘遺之。仇由大悅,除涂將內(nèi)之,赤章曼支諫,不聽,斷轂而馳,仇由因亡?!鄙w其地也。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河?xùn)|道二:
汾州 嵐州
汾州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縣。《禹貢》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屬幷州。春秋時(shí),為晉地。昔金天氏之后臺(tái)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也。又高陽氏之后封為晉國 。六國時(shí),屬趙?!囤w氏世家》云“秦侵我西河、中陽”是也 。秦并天下,為太原郡之地。兩漢至?xí)x,為西河國。漢文帝為代王,都于中都;故介休縣東南為中都城是也。后漢為晉陽。魏黃初三年,于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后魏于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為名。北齊又改為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業(yè)中廢州,復(fù)為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lǐng)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后割介休、平遙二縣為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幷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幷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汾州。
元領(lǐng)縣五:西河。 平遙。 介休。 孝義。 靈石。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九百里;東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里;東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xí)x州三百九十里;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縣七十四里;東南至管下孝義縣四十里;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嵐州,中間有界相隔,山路險(xiǎn)隘,未詳里數(shù);東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戶:唐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食瘧?主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風(fēng)俗:同幷州。
姓氏:西河郡四姓:任。 臨。欒。相里。
人物:唐:段文昌。西河人。宰相。
土產(chǎn):龍須席。貢。 石膏。賦:麻。布。
西河縣。舊二十七鄉(xiāng),今十八鄉(xiāng)。本漢茲氏縣地。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為隰城縣。今有美稷鄉(xiāng),漢美稷縣地。唐上元元年,改隰城縣為西河縣。今城內(nèi)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闕。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文水,西南自幷州文水縣界流入。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端?jīng)注》云:“文水經(jīng)茲氏故城東,為文湖?!倍嗥阳~之利。八門城,在縣東十五里?!妒鶉呵铩吩疲骸皠⒃G矊提鹿ノ骱?,因筑此城以自固。”高九丈,有八門,俗亦名“八門城”。臨汾宮,隋大業(yè)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敕于汾州北四十里,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處。當(dāng)盛暑之時(shí),臨河盥漱,即涼風(fēng)凜然,如八九月。其地多雨,經(jīng)夏罕有晴日。一日之中,倏然而雨,倏然而晴,晴雨未曾經(jīng)日。雖高嶺千仞,嶺上居人,掘地深二、三尺,即清泉涌出。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卜商祠。在縣北四十里。
孝義縣。東南三十五里。舊二十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茲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以縣名與涪州縣名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為名。勝水,在縣南一里。團(tuán)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tuán)城。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雀鼠谷,《冀州圖》云:“在縣南二十里。長一百十里,南至臨汾郡霍邑縣界,汾水出于谷內(nèi),南流入河?!奔础吨軙氛{(diào)鑒谷。板谷,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右一作左部城,在縣南二十五里。瓜城,在縣北十里,此本虢城也。六壁府。《后魏書》曰:“太平真君五年,討胡賊于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門,因以為名,在縣西八里。
平遙縣。東南八十里。舊三十鄉(xiāng),今四十鄉(xiāng)。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晉改隸太原國。后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于介休縣置介休郡,平遙縣屬焉。唐武德元年于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入汾州。中都故縣,在縣西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于此。謁戾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麓臺(tái)山”,《山海經(jīng)》云:“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于其陰。”侯甲水,《冀州圖》云“侯甲水起平遙,北流入太原界”是。京陵。在縣東北七里。《禮記》:“趙文子與叔譽(yù)觀于九原。”即此處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筑,漢曾立京陵縣焉。”
介休縣。東南六十里。舊二十六鄉(xiāng),今十二鄉(xiāng)。本秦、漢之舊縣,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后魏明帝時(shí),為胡賊所破,至靜帝更修筑,遷朔州軍人鎮(zhèn)之。因立為南朔州,仍屬汾州。高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fù)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縣為介休縣。義寧元年,于縣置介休郡。唐武德元年,改郡為介州。貞觀元年州廢,縣歸汾州。汾水,在縣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橫嶺”,地名“綿上”?!蹲髠鳌罚骸皶x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與母偕隠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杜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此山即綿上田之故地,漢以為縣?!薄犊尽吩疲骸敖樯缴嫌凶油期侦舸妗!比甘蠊?,在縣西十二里。昭余祁,《呂氏春秋》云:“大陸,又名嘔夷之澤?!薄吨芏Y》“幷州藪,俗名鄔城泊”是。按:藪自太原祁縣,連延西接至此。板橋城,《郡國志》云:“劉淵擊劉琨于此。”中都城,《冀州圖》云:“中都縣城東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zhí)齊無宇于中都。”是此。郭林宗冢。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武帝時(shí),除天下碑,唯林宗碑詔特留。
靈石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六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傍汾開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靈石縣。以今縣西獲瑞石為名。今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guān),皆汾西險(xiǎn)固之所。靜巖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即太岳,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子推綿上之田是此。介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汾水,在縣北十步。深一丈,闊三丈,北自汾州介休縣界流入,經(jīng)絳郡西南流入河?!端?jīng)》云:“汾水又南過冠爵津,與桐水合?!卑础蹲ⅰ吩疲骸胺谒?,關(guān)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谷’,俗謂之‘雀鼠谷’?!膘`泉,《郡國志》云:“岳廟下有靈泉?!奔次妪堉R怨┘漓?,鼓動(dòng)即泉流,聲絶則水竭。岳廟,《冀州圖》云:“綿上田岳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獸常守其庭?!辟Z胡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義師次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jìn)。屯軍賈胡堡;會(huì)霖神語曰:“若向霍邑,當(dāng)東南傍山取路。八日兩止,我當(dāng)助襲破之?!备咦媸谷艘曋?,果有微路。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負(fù)我哉!”后如其言。
嵐州
嵐州。樓煩郡。今理宜芳縣?!队碡暋芳街葜?。歷代所屬與幷州同。春秋時(shí)晉國之分。晉滅,后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惠文王滅樓煩而有其地,以為縣。其后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汾陽縣地。漢末,其地?zé)o郡邑。曹魏遂立新興郡于此。西晉末,為劉元海之地。趙石勒,為后趙。永和六年,冉閔滅之,即為魏地,尋屬。前燕,后為苻堅(jiān)幷之,堅(jiān)敗,后魏道武帝克幷州,圍中山,遂有其地。后魏末,于此置嵐州,因界內(nèi)岢嵐山以立名。隋大業(yè)中,于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唐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huì)州。領(lǐng)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huì)、豐閏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于廢東會(huì)州置嵐州,舊領(lǐng)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huì)、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縣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嵐州。
元領(lǐng)縣四,今三:宜芳。 靜樂。 合河。 一縣割出:嵐谷入岢嵐軍。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東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南至長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勝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麟州三百里;北至朔州三百里;東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銀州三百里;西北至勝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食瘧簦褐鞫甙偃豢鸵磺陌倨呤?。
風(fēng)俗:同忻、代二州。
人物無。
土產(chǎn):知母。五色龍骨。朮。松柏木。熊皮,貢。 麻。石蜜。
宜芳縣。舊一十三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后魏末,于今縣北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四年,改汾源縣為靜樂縣。 八年,分靜樂縣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屬東會(huì)州。六年,省會(huì)州,改屬嵐州。故郡城,即魏置于此。武德中,為岢嵐鎮(zhèn)。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后李迥秀又加兵六千人,號(hào)為“岢嵐軍”。開元后,廢之。論者以為:“此地為突厥之要沖,不可廢鎮(zhèn),故有河北之亂?!毙闳莩?,即漢汾陽縣城。劉元海所筑,元海因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羊腸阪,石磴縈委若羊腸,又古積粟之所也。岢嵐山,后魏以山名邑,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與雪山相接。岢嵐鎮(zhèn)。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靜樂縣。東四十五里。舊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汾陽縣地。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后漢末,屬九原縣。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鎮(zhèn)于“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三年改為靜樂縣。唐武德四年于縣置管州。五年改為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h屬嵐州。圣人山,有古仙之跡,故有此號(hào)??幹凵剑诠判闳萁?,堯遭洪水,繋舟于此,山因以名之。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經(jīng)》云:“汾水所出?!变?,音岑。菅,音奸。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為名?!庇譃椤肮堋弊??!肚摆w錄》:“劉元海族子曜,嘗隠于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xiàn)劍一口?!迷谇埃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變?yōu)槲迳??!眽乜谏?,《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漢書》曰:“山在北屈東南?!薄端?jīng)注》云:“在北屈縣故城北十里?!毖嗑┥剑端?jīng)注》云:“桑干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也?!憋L(fēng)山,《水經(jīng)注》云:“風(fēng)山,其上有穴如輪,風(fēng)氣蕭瑟,冬夏不止?!卑础毒胖輱u志》云:“馬邑之地,風(fēng)多寒冱,冰一二丈?!卑遵R山,《山海經(jīng)》云:“白馬山,其陽出玉,其陰出鐵?!睒菬┏?,《冀州圖》云:“樓煩城,在縣東北七十里?!薄妒酚洝吩啤皹菬倥珖?。趙武靈王置有鹽官”是也。三堆城,在縣南八十里。故縣城于此置。城內(nèi)有堆阜三,因以名之。長城,《隋圖經(jīng)》云:“因古跡修筑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里,東經(jīng)幽州,延袤千里?!狈陉枌m,大業(yè)四年置,末年廢,在縣北三十里。大河,河水北從馬邑界南流至臨泉縣,入離石郡界。天池,俗名“祁連汭”,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回八里?!端?jīng)注》:“桑干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背卦诰┥街希字^之“天池”。陽旱不耗,陰霖不濫。常有人乘車,大風(fēng)飄之于水,有人獲其輪于桑干泉。其水澄停鏡,靜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池中常無片草,及其風(fēng)籜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池銜出,若會(huì)稽之松鳥也。隋煬帝于池南立宮,每至夜,風(fēng)雨輒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cè)有祠,謂之“天池祠”也。汾水?!吨芏Y?職方》:“冀州,其浸汾?!卑矗核隹h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
合河縣。西一百八十里。舊五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汾陽縣地。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石州。大業(yè)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黃河,在縣西二里。合河,《隋圖經(jīng)》云:“蔚汾水與黃河合,故曰‘合河’?!痹诳h城下。合河關(guān),在縣北三十五里。蔚汾關(guān),在縣東七十里。隋長城,在縣北四十里。東至幽州,延袤千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筑。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二
石州 忻州 憲州
石州
石州。昌化郡,今理離石縣?!队碡暋贰凹街葜颉?,卽周并州之地。戰(zhàn)國初趙之離石邑,后為秦、魏二國之境。故《史記》云:“秦伐趙,取離石是也?!鼻夭⑻煜?,為太原郡地。兩漢為西河郡地,有南單于庭,卽左國城。《前趙記》云:“今離石,左國單于所徙庭是也。”晉惠帝以劉元海為離石都尉,故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改為永石郡。后魏改為離石鎮(zhèn)。北齊初置懐政郡,尋復(fù)為離石鎮(zhèn)。天保三年于城內(nèi)置西汾州,因改離石為昌化縣。后周建德六年改西汾州為石州,改昌化縣為離石縣。隋大業(yè)二年又改為離石郡。唐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會(huì)、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fù)置都督;六年又廢之。天寳元年改為昌化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石州。
元領(lǐng)縣五:離石,臨泉,平夷,方山,定胡。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一千三百五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東至汾州一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隰州二百五十里,西渡河至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嵐州二百九十里,東南至隰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隰州石樓縣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嵐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北至太原府三百九十五里。
戶:唐開元戶,九千二百六十二?;食瘧?,主三千九百一十二;客二千四百一十七。風(fēng)俗:同并州。人物:無。土產(chǎn):胡女布,麝香,蜜,蠟燭,石英,松木。 賦:麻,布,龍須席。
離石縣。八鄉(xiāng)。漢舊縣屬西河郡,縣東北有離石水,因取為名。后漢末荒廢為南單于庭左國城是此地。魏黃初三年復(fù)置,后陷劉元海,石勒改為永石郡。高齊文宣帝于此置昌化縣,屬懐政郡。后周復(fù)為離石,屬石州。隋唐不改。盧城,在縣東二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筑,以攻劉曜。胡公山,在邑界。離石山,今名赤洪嶺,在縣西五十步。又云離石水,今名赤洪水,東北從方山縣界流入,北齊高歡大破爾朱兆于赤洪岡,卽此水之岸也。
臨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五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后周大象元年,于此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以縣屬石州。唐武德三年,改太和為臨泉。臨泉水,在縣北一百步,縣因此水為名。黃河,在縣北二十里,自嵐州合河縣西南流來。
平夷縣。南五十里,六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離石縣西五十一里置平夷縣,屬石州。黃河,西去縣一百四十五里。寧鄉(xiāng)水,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
方山縣。北九十里,六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北齊天保三年于離石縣北六十八里置良泉縣。唐武德二年移就隋廢方山縣城,并置方州;至三年省州,縣依舊置。貞觀十一年又移縣就今理。三角戍,在縣北七十三里。赤洪水,源出縣東,流入離石界。
定胡縣。西九十里,五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縣,及置定胡郡,在今縣西。隋以其地阨險(xiǎn)固,置孟門關(guān)。唐武德三年于此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州,置孟門縣;七年又廢縣為孟門鎮(zhèn);八年廢鎮(zhèn),復(fù)為定胡縣。湫水,《冀州圖》云:“湫水河,北從樓煩郡,南入龍泉郡,經(jīng)呂梁。”《尸子》云:“呂梁未辟,河出孟門為二?!眳瘟涸陔x石北以東可三十余里。孟門關(guān),在今縣西百步,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門津,隋開皇六年改曰孟門關(guān),在黃河?xùn)|岸。黃河,去縣西二百步。
忻州
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縣。古并州之域。春秋時(shí)為晉國,戰(zhàn)國為趙地。秦為太原郡地。今州卽漢太原郡之陽曲縣地,黃河千里一曲,此當(dāng)曲之陽,故曰陽曲。后漢末于今州地置新興郡。按《土地十三州志》云:“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云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中,曹操集荒郡之戶以為縣,聚之九原界,以立新興郡,領(lǐng)九原等縣,屬并州?!眳u此地?!逗笪簳吩疲骸疤炱蕉曛盟林荩睦硇闳莩?,領(lǐng)靈丘等八縣?!焙笾芪涞坩闼林萦谘汩T郡。至隋初,復(fù)立新興郡及云州。開皇十八年改為忻州,取界內(nèi)忻川水為名。至煬帝初,廢忻、云二州,以其地屬樓煩、定襄二郡。隋末為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lǐng)秀容一縣。唐武德元年改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為定襄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忻州。定襄者,以漢有定襄城為名。按《河?xùn)|記》:“漢之定襄,今朔州是也?!?br />
元領(lǐng)縣二:秀容,定襄。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約一千五百里,東至西京一千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代州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嵐州二百四十里,北至代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太原府及嵐州兩界各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嵐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代州界一百一十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四千四百三十八?;食瘧?,主四千一百六十八、客三千二百四十。
風(fēng)俗:同蔚州。
人物:秦秀,新興云中人,學(xué)行忠直知名。劉殷。新興人,祖母思堇,冬日視地忽生堇焉。夢(mèng)人曰:“西籬下有粟十五鍾,銘曰七年粟?!蓖廉a(chǎn):麝香,貢。豹尾,貢。扇。 賦:麻布。
秀容縣。元十八鄉(xiāng)。本漢陽曲縣地,屬太原郡。后漢末于此置九原縣,屬新興郡。后魏莊帝于縣東十里置平寇縣。隋開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縣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后魏明元所置秀容縣于今理,屬忻州。程侯山,一名金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端?jīng)注》云:“忻水東歴程侯山北,山甚層銳,其下舊有采金處,俗謂之金山?!毕抵凵?,堯遭洪水,系舟于此,在縣南四十里。大白馬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連小白馬山。云母山,一名獨(dú)擔(dān)山,在縣西十五里,其山出云母,山上有穴,入四、五里出玉芝。唐貞觀十八年,勅使薛遵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忻川水,在縣東三十二里,《水經(jīng)注》云:“滹沱,南歴忻中口,俯會(huì)忻川水,水出西管涔東山也?!彼{(lán)水,經(jīng)秀容界。肆廬川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嶺水。
人物
皇甫規(guī)。安定朝那人。為度遼將軍?;矢Τ纭W謨x真,朝那人少。少有文武志,好詩書。平黃巾賊,封槐里侯。皇甫謐,安定人。
土產(chǎn):
覆鞍氈;貢。白氈;黃香;白藥;賦麻;布。
臨涇縣。舊十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漢舊縣屬安定郡。隋大業(yè)元年,于今縣理置湫谷縣。十二年,復(fù)為臨涇縣。唐貞元十一年,涇原帥劉昌奏自臨涇縣定城堡移于今所。元和三年,改為行原州 。今復(fù)舊名。
陽晉小水。在縣南一十五里。源自縣西羅使堡蕃界 ,來入本州島八十里,入涇州保定縣界。
原州川水。自蕃界來,入州界五十五里。入寧州彭陽縣界。
和戎原。在縣南二十五里。
平高縣。三鄉(xiāng)。本漢高平縣?!兜乩碇尽吩疲骸皩侔捕?。”后魏太武太延二年,于今縣理置平高縣,屬平高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原州。大業(yè)三年,以原州為平?jīng)隹ぁN涞略曛貫樵荩?縣仍舊焉。
馬屯山?!妒鶉呵铩吩疲骸耙θO與苻登戰(zhàn)于高平,登敗,奔于馬屯山?!笔谴艘?。
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妒酚洝吩疲骸包S帝東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奔创松揭??!稘h書》:“幵頭山,在涇陽西?!薄队碡暋罚骸皼芩觥!被茨献釉疲骸氨÷渖?,一名雞頭山。”《水經(jīng)注》云:“蓋大隴山之異名耳?!薄肚f子》謂皇帝學(xué)道于廣成子,蓋在此山。按今蕭州又有崆峒山,未詳孰是。今此見有柏堂在山之頂上,不知何代所置。后漢隗囂使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
朝那湫淵祠?!妒酚洝罚骸颁袦Y祠,朝那?!碧K林曰:“湫淵,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增不減,不生草木?!睅煿旁唬骸按怂诮駴苤萁纭;蛘澪?,輒興云雨??汉?,毎于此求之。故有祠存。”
木峽關(guān)。在頹沙山上,縣南一百一十里隴山上有隴山關(guān),與此有別。
蕭關(guān)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稘h書》:“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guān),殺北地都尉卬 ?!奔创说匾?。漢亦謂之障關(guān)。
瓦亭關(guān)。在縣南七十里,即隴山北垂?!逗鬂h書》:“隗囂使牛邯守瓦亭?!奔创艘?。
劉表墓。按《從征記》云:“劉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搗四方珍香數(shù)十石著棺中。永嘉中,郡人衛(wèi)熙發(fā)其墓,見表貎?nèi)缟懵剶?shù)十里。熙懼不敢犯?!?br />
唐監(jiān)牧。貞觀中,自京東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會(huì)州之南、蘭州狄道縣以東 ,原州之西置監(jiān)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為都監(jiān)牧使,以管南使、西使、北使、東使。
百泉縣。東九十里,五鄉(xiāng)。亦漢朝那縣故地,城在今縣理西四十五里。后魏正光五年,于今縣西南陽晉川置黃石縣 。廢帝二年,改為長城縣。隋大業(yè)二年,改長城為百泉。唐武德八年,移于今理。
彈箏峽?!端?jīng)注》云:“涇水經(jīng)都盧山,山路之內(nèi),常有如彈箏之聲。行者聞之,歌舞而去?!庇衷疲骸跋腋柚?,峽口水流。風(fēng)吹灑崖,響如彈箏之韻?!币蛎?。
涇水。源出縣西南涇谷?!稘h書?地理志》:“涇陽笄頭山,《禹貢》涇水所出?!薄端?jīng)注》云:“涇水出安定涇陽縣高山?jīng)芄?。”酈道元注云:“《山海經(jīng)》曰:‘高山,涇水出焉,東流注于渭。”入關(guān),謂之八水?!?br />
可藍(lán)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都盧山?!妒鶉呵铩罚骸昂者B定勝光二年,畋于陰盤,登可藍(lán)山,望統(tǒng)萬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業(yè),豈有今日之事?!碛辛t狐鳴于定旁,命射之,無所獲?!?br />
蕭關(guān)縣。北一百八十里,四鄉(xiāng)。本隋他樓縣。唐貞觀六年,置緣州,領(lǐng)突厥降戶。寄治于平高縣界他樓城。高宗時(shí),于蕭關(guān)置他樓縣。神龍?jiān)辏瑥U他樓縣。御史中丞侯全德以去州闊遠(yuǎn),奏于故白草軍城置蕭關(guān)縣。大中五年,置武州。中和四年,僑治潘原。 周顯德五年,廢入潘原縣。
蔚茹水。在縣西 ,一名胡蘆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中。
廢他樓縣。本漢高平縣地。隋時(shí)為他樓縣。唐貞觀六年,于此置緣州,領(lǐng)突厥降戶。
慶州
慶州。安化郡,今理安化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翟之間。今州理東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春秋時(shí),為義渠戎之土。秦滅之,得其地,以屬北地郡。后漢至?xí)x,戎虜所侵,不立郡縣。后魏及周以為鎮(zhèn)防。故《后魏書》云:“大統(tǒng)十一年,置為朔州。”后周廢。隋文帝改置合州鎮(zhèn),十年廢鎮(zhèn),十六年割寧州歸德縣置慶州,以慶美,取其嘉名也。煬帝初,改州為弘化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慶州。領(lǐng)合水、樂蟠、三泉、馬嶺、弘化五縣。三年,改三泉為同川縣。六年,置總管府,改合水為合川縣。又置白馬、蟠交二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及合川縣,仍割林州之華池縣來屬。二年,置洛源縣。四年,復(fù)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縣來屬北永州。五年,又罷都督府。八年,又以廢北永州之洛源縣來屬。開元四年,復(fù)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為中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為順化郡。干元元年,改為慶州。今郡城亦名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元領(lǐng)縣十一,今三。
安化;華池;樂蟠。
三縣新并合:
同川;入安化。延慶;入安化。合水。入樂蟠。
五縣舊廢:
馬嶺;洛源;方渠;懷安;蟠交。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二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一十四里,東南至長安五百六十四里;東至鄜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寧州一百二十七里;西至原州三百七十里;北至監(jiān)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鄜州三百九十五里;西南至涇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北至靈州六百四十里;東北至延州四百五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一?;食軕簦褐魉那Ф倬攀?,客七千五百八十七。
風(fēng)俗:
與邠寧略同。
人物:
岐伯。北地人,與黃帝論醫(yī),有素問難經(jīng)行世。傅介子。北地人。為平樂監(jiān)刺史,拜中郎將。使大宛,斬樓蘭王頭,還闕,封義陽侯。甘延壽。北地郁郅人。少以良家子為羽林期門 。傅玄。字休奕,官太尉。傅咸。字長虞。玄子,官太子洗馬。傅燮。北地人,為漢陽太守。
土產(chǎn)
胡女布;香子;龍須席;牛酥。
安化縣。舊二鄉(xiāng),今七鄉(xiāng)。本漢郁郅縣,屬北地郡。后漢迄晉,戎虜所侵,不立州縣。后魏及周,以為鎮(zhèn)防。周《地圖記》云:“郁郅城,今名尉李城。在白馬嶺兩川交口?!奔唇窨h是也?!端?jīng)注》云:“尉李城,亦曰不窋城。”隋開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縣,屬慶州。唐武德六年,改為合川縣。貞觀元年,改為弘化。天寶元年,改為安化。至德元年,改為順化?;食瘡?fù)為安化。
白馬水。出北塞夷中?!端?jīng)注》云:“洛川南經(jīng)尉李城東北,合馬嶺水,號(hào)白馬水,合于渭谷北川,與合水縣相接?!?br />
廢延慶縣。本漢郁郅縣地柳谷城。后魏于今縣理置朔州。隋開皇中,改置合水縣。唐武德六年,移豐州住戶于此,分合水縣置白馬縣。以縣西臨白馬川為名。天寶元年,改名延慶。周顯德三年,并入安化縣。
子午山,亦名橋山。
馬嶺山,亦名箭括山。
寡婦原,白馬川,皆在縣界。
廢同川縣,在州西八十里,本漢郁郅之地。隋義寧二年,分寧州之彭原縣,于縣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縣,屬弘化郡。唐武德三年,自三泉故城移于今所,為同川縣,因同川故城為名。皇朝干德二年,并入安化。
劉靈墓,在縣北三十里延慶鄉(xiāng),出《舊圖經(jīng)》。
華池縣。東一百五十里,舊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歸德縣之地,即洛源縣也。西魏時(shí),為華池縣以隸蔚州,后廢。至隋仁壽二年,于今縣東北二里庫多汗故城又置華池縣。西有華池水,因舊額為名,屬慶州。大業(yè)元年,自庫多汗城移于今所。
子午山。舊名翟道山,一謂雞山?!端?jīng)注》云:“有烏雞水出焉,西北注于洛水?!?br />
樂蟠縣。南四十里,舊七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略畔道之城地。《漢書》:“縣有蠻夷曰道?!庇譃楦黄娇h地。后漢迄晉,為虜所侵,無復(fù)州縣。后魏大統(tǒng)六年,于此置蔚州。后周建德二年,置北地郡。義寧元年,分合水縣置樂蟠縣,屬弘化郡。取樂蟠城為名。
略畔道故城。在縣東北五里?!兜乩碇尽罚骸奥耘系?,屬北地郡?!?br />
富平故城。在縣西八十里寧州彭原縣界富平古城是也。
廢合水縣。在州東五十里。后魏為襄樂縣之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縣置蟠交縣,取蟠交故城為名。天寳元年,改為合水縣。至周顯德三年,并入樂蟠。
廢馬嶺縣。在州北七十里,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后漢省馬嶺,復(fù)為靈州縣之地。后魏為朔州之地。隋大業(yè)元年,分合水縣,于此置馬嶺縣,復(fù)漢縣之名,以山形似馬領(lǐng)為名。按韋述《十道録》,與同州、懷安、方渠等四縣并廢。
馬嶺山。俗名箭括嶺,一與青山相連亙。在縣西一里,有馬嶺坂,左右?guī)Т?。相傳漢之牧地也。又有水出縣西北。《水經(jīng)注》云:“與青山水合?!?br />
靈武城?!兜乩碇尽罚骸办`武縣,屬北地郡。今廢故城在嶺北?!?br />
弘州城。周武帝天和四年,筑置長城鎮(zhèn),后改為長川鎮(zhèn)。隋開皇十六年,廢鎮(zhèn)立弘州,唐初州廢。
秦長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六里,蒙恬所筑。在通遠(yuǎn)城北一里 。
廢方渠縣。在州北一百八十里,漢舊縣,廢其地入馬嶺縣。至唐景隆元年,分馬嶺縣以置焉。因方渠水以名也。
廢懷安縣。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隋柳谷城也。居近黨項(xiàng),民無產(chǎn)稅。唐開元十年,以檢括逃戶所置,故以懷安為名。
廢洛源縣。在州東北二百七十里。本漢歸德縣地,屬北地郡。后漢更始二年,封岑彭為歸德侯,謂此也。后魏大統(tǒng)元年,復(fù)置歸德縣。隋大業(yè)元年,改為洛源縣 ,因洛水所出處為名。
白于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女郎山?!渡胶=?jīng)》云:“上多松、柏,下多檀、櫟。其獸多牪 牛、羬羊,其鳥多白鸮。洛水出其陽,東流注于渭。
洛水。源出縣北白于山,經(jīng)上郡雕陰縣秦望山南,過襄樂郡,又東南,過馮翊衙縣地也。
廢芳池州都督府,寄在慶州懷安縣界。管小州十:靜、獯、王、濮、林、尹、位、長、寶、寧等州,并黨項(xiàng)野利氏種落。
廢安定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黨、橋、烏、西戎州、利州、朱州、還州。
廢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琮州;
以上三州,并唐朝所置,今廢。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
宋樂史撰
闗西道十
邠州、寧州
邠州:新平郡,理新平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本周公劉所居,故《詩》謂:“豳同邠字國公劉卒,子慶節(jié)復(fù)立于此,古顓頊之墟?!鼻夭⑻煜?,屬內(nèi)史。漢為右扶風(fēng)、北地、安定三郡地。后漢興平元年,分安定之鶉觚、右扶風(fēng)之漆,置新平郡,理漆縣。徐廣注《漢書》云:“新平,漢之漆縣地,以漆、沮之水在焉?!笨h東北有古邠亭,即古之栒邑也。歴魏晉因之,晉武帝分漆縣置邠邑縣。苻秦時(shí)改漆,取郡名為新平縣。姚萇亂,郡、縣皆廢。后魏大統(tǒng)十四年分涇州之新平縣置南豳州,以北別有豳,此為南。廢帝三年,廢北豳州,此遂去南字。后周因之。隋開皇三年,于今州西南十里陳陽原上移白土縣入州城中,
四年又改為新平縣;大業(yè)二年,省豳州,以縣屬寧州,其年又改寧州為豳州;三年改豳州為
北地郡,以其地屬安定、北地二郡;至義寧二年,割北地之新平、三水二縣,置新平郡,復(fù)
后漢末舊名。唐武德元年,改為豳州,復(fù)西魏舊名;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貞觀二年又分新
平置宜祿縣;開元十三年以“豳”與“幽”字相涉, 改為“邠”字;天寳元年改為新平郡;
干元元年復(fù)為邠州。皇朝為靜難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五,今四:
新平、三水、宜祿、定平。寧州割到。
一縣割出:
永壽。入干州。
州境:
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二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三里,東南至長安二百八十二里,若至奉天縣,一百三十里。東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 北至寧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涇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鳯翔府一百六十二里,東南至坊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涇州三百一十五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一,皇朝管戶:主一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客五千七百八十五。
風(fēng)俗:
《漢書》云:“公劉處豳,其人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穡,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本甚備焉”。其俗尚勇,力習(xí)戰(zhàn)備,居戎狄處,勢(shì)使之然。天水、隴西、安定頗同也。
姓氏:新平郡三姓:古、附、異。
人物:李育。習(xí)《公羊春秋》,為同郡班固所重,為尚書令。唐侯君集。三水人,上將軍,伏誅。
土產(chǎn):蜜、蠟、麻布、羊、馬、麞、鹿、蓽豆、鐵器、漢于漆縣置鐵官。甘草、貢剪刀、火筯。
新平縣:舊十七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漆縣,屬右扶風(fēng)。建武八年,隗囂眾攻略陽,上至漆,進(jìn)止未定,會(huì)馬援夜至,上喜,問之,援聚米以為山谷,于上前指軍所從入,上笑曰:“虜在吾目中矣?!彼爝M(jìn)兵。姚萇之亂,郡縣不立。后魏于今縣西南至白土縣,屬新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于今州城中置邠州;四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大業(yè)二年,省豳州入寧州;義寧二年,復(fù)為新平郡。唐武德元年,以新平郡又為豳州,縣屬焉。
五龍?jiān)?,原?cè)有五泉出水,因以為名。漆水:按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漆水自宜祿縣界來,又東過扶風(fēng)漆縣北?!币浴端?jīng)》驗(yàn)之,即邠州所理是也。《漢志》注云:“漆水在縣西。”今縣西九里有白土川,水東北流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又東北流注于涇水?;蚩职淄了菨h之漆水,但古今異名耳。今鳯翔府東北一百六十里麟游縣東南亦有一漆水,南流與杜陽水合,非漢之漆水也,故舉此以明之。爰得城:《漢書?地理志》云:“爰得縣屬安定郡,后漢省。”即此城也。苻堅(jiān)墓:《十六國春秋》:“苻堅(jiān)建元二十一年,堅(jiān)至五將山,姚萇將吳忠圍堅(jiān),堅(jiān)眾奔散,神色自若,宰人進(jìn)食,俄而忠至,執(zhí)堅(jiān)以歸新平,幽之。萇求傳國璽于堅(jiān)曰:“萇次膺符歷,可以為惠”,堅(jiān)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jù)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璽已送晉,不可得也?!比O乃縊堅(jiān)于新平佛寺,時(shí)年四十八。槀丘堡:在縣西十八里,東、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唐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廢。
三水縣:東北六十里,舊十三鄉(xiāng)今十二鄉(xiāng)。漢舊縣,屬安定郡,以縣界有羅川谷,三泉并流為名。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漢理所。魏改三水縣為西川縣,仍舊屬。后魏初于今縣西二十八里置三水縣,復(fù)漢舊名,屬新平郡。大統(tǒng)十四年,移縣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馬堡。隋開皇三年,移理于今邠州東三里新平故郡城。大業(yè)元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唐武德元年,以新平郡為豳州,三水縣屬焉。元和十二年,移縣于隴堡下舊城。初,大歷中吐蕃焚縣城,又移堡上。后人民不便,為邠帥郭釗所請(qǐng),復(fù)移下之。
三水:出寧州羅川谷,有三水,并經(jīng)郡界。馬嶺山:俗名箭筈嶺,抵慶州界,有馬嶺水出焉。翟道山:一名子午山。華池、女郎山:并在郡邑。洛源:洛水源出女郎山。石門山:王褒《云陽宮》記:“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shù)百人?!薄陡嗜x》云:“封巒石關(guān),迤音以靡虖延 ?!睂贃找?。故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即漢栒邑,屬右扶風(fēng)。有豳鄉(xiāng)。應(yīng)劭注云:《左傳》:“畢、原、鄷、郇,文之昭也,郇侯賈伯伐晉。”是也。漢為縣。古豳城:地在縣西南三十里,有古豳城,在隴川水西,蓋古公劉之邑,即此城也?!秶汲怯洝罚骸搬賴?,后稷之曾孫曰公劉始都焉。”豳,國名也,與故栒邑城相去約五十余里?!稘h志》注云:“豳鄉(xiāng)是也?!?br />
宜祿縣:西十八里,依舊八鄉(xiāng)。本漢鶉觚縣也,《周地圖記》云:“后魏孝明帝熈平二
年,析鶉觚縣置東陰盤縣。廢帝元年,以縣南臨宜祿川,又改為宜祿縣,屬趙平郡,隸涇州?!?br />
鶉觚原:一名淺水原。宜祿川:一名芮水,西自涇州鶉觚縣界流入,《周禮?職方》:“雍州,其川涇、汭?!薄端?jīng)注》云:“汭水又東經(jīng)宜祿縣,俗謂之宜祿川水?!鼻鄞ǎ骸端?jīng)注》云:“出羅川縣子午山一名子午嶺,東流經(jīng)宜祿縣北過?!奔创怂?。廢鶉觚縣:
在縣西四十里 。按《周地圖記》云:“鶉觚縣者,秦使太子扶蘇及蒙恬筑長城,見此原原高水淺,因欲筑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縣?!薄稘h書?地理志》云:“后漢永建四年屬?zèng)鲋荩崭臑橼w平郡,建武十年,涇州東南置趙平郡,此縣遂廢?!?廢陰盤縣:在縣西北 。按《漢書》:“武帝元鼎元年立陰盤縣。”屬?zèng)鲋?。靈帝末,徙于新豐,其縣遂廢。圻墌城:唐武德元年,薛舉寇涇州,屯兵于新安縣圻墌城,太宗親征,相守六十余日,會(huì)舉死,其子仁杲統(tǒng)其眾,并羌胡十余萬來挑戰(zhàn),上遣總管龐玉自淺水原南出賊之右,因高而陣,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斬首萬余級(jí),賊大潰,仁杲懼而請(qǐng)降,俘其精兵萬余人,男女五萬口,故城猶在今縣北五里。長武城:在縣西五十里。隋開皇中筑,在涇河南岸;唐武德初廢;大歷初,郭子儀置兵以備西戎。廢淺水縣:在縣北五里,后魏大統(tǒng)十四年廢。
定平縣:北六十里,舊四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泥陽之地,后漢不改,又為獨(dú)樂縣。今縣東北三十里,獨(dú)樂故城也。后魏及周并為安定郡。隋大業(yè)十年于此筑城,置棗社驛。唐武德二年,
于驛城分置定平縣,仍移于今所;唐末喪亂,曾為衍州。周世宗顯德五年,廢為安平郡縣,隸邠州,尋又屬寧州?;食蛛`邠州。五柞亭:《續(xù)漢書》云“泥陽縣有五柞亭”是也。
寧州
寧州:彭原郡,今理定安縣?!队碡暋酚褐葜?,古西戎地,公劉邑也。周時(shí)為義渠戎
國?!妒酚?匈奴傳》云:“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竄于西戎,邑于邠。至秦穆,得由余,
西戎八國服于秦?!贬荷剑簺?、漆之地,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在此地,其后義
渠之戎筑城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于惠王,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shí)殺義渠戎王于甘泉,
遂起兵殘伐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備胡。《秦本紀(jì)》:“惠文君十一年,縣義渠?!变┣夭⑻煜?,是為北地郡。漢為泥陽縣之地,亦為北地、上郡二郡之地。后漢兼屬安定,按顧野王《輿地志》云:“漢末,北地郡但有泥陽、富平二縣。魏、晉亦然。西晉愍帝時(shí),陷入劉聦,郡縣之名,所不詳悉?!卑础逗笪簳?地形志》云:“皇興二年,于今州郭置華州;至太和十一年,改為班州,以班師振旅取其郡名;十四年改為邠州;二十四年,改邠為豳,取古地名也;至廢帝三年,改邠州為寧州,以安寧取稱也?!焙笾芊种葜泌w興郡。隋初如之;至煬帝,又改為豳州,尋廢豳州,改趙興郡為北地郡;義寧元年,領(lǐng)定安、羅川、襄樂、彭原、新平、三水六縣;二年分安定,置歸義縣,以新平、三水屬新平郡。唐武德元年,改北地郡為寧州,其年以彭原縣屬彭州;三年分彭原縣,置豐義縣,屬彭州,又分定安,置定平縣;貞觀元年廢彭州,以彭原、豐義二縣來屬,仍于寧州置都督府;十七年廢歸義縣;天寳元年改為彭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寧州。
元領(lǐng)縣六,今五:
定安、彭原、貞寧、襄樂、豐義 。
一縣割出:
定平。入邠州。
州境:
東西二百十六里,南北一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十四里,東南至長安四百五十二里, 東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二里,西至涇州一百七十三里,北至慶州一百二十七里,東南至坊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涇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涇州臨涇縣二百三十三里,東北至鄜州直羅縣三百八十九里。
戶:
唐開元戶:三萬二百二十八?;食瘧簦褐饕蝗f一千一百四十八,客六千八百三十三。
風(fēng)俗:同邠州。
人物:無。
土產(chǎn):
亦同邠州,尤有草荳蔻、白蜜、防風(fēng)。充貢。
安定縣:舊九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泥陽縣地,后漢為富平縣。后魏太武真君二年,置定安縣,在今縣理西北三里。隋開皇三年,移于今理,仍舊屬寧州。
扶蘇冢、秦太子冢:在嵩城原。洛水:按《水經(jīng)》云 :“一名馬嶺川水?!贬B道元《水經(jīng)注》云:“洛水又南,經(jīng)栒邑故城北,與栒陽合?!鄙汉鞴人骸端?jīng)注》云:“珊瑚水,東南至栒邑入洛?!本帕晁涸趹c州華池縣界,子午山川中有九堆似陵,故謂之九陵水。函寧:在郡西,班叔皮《賦》云:“至于函寧?!?br />
彭原縣:西北一百里,舊二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彭陽縣地,后漢又為富平縣地。后魏破赫連定后,于此復(fù)為富平縣。廢帝改為彭陽縣,屬西北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寧州;十八年改為彭原縣,因彭池原為名,在郡西 。富平故城:后漢富平縣,今廢。天固堡:隋置,在縣南,甚險(xiǎn)固。
貞寧縣:東南八十里,元四縣。本漢陽周縣地,屬上郡。陳余《與章邯書》曰:“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cái)?shù)千里,竟斬陽周,謂此縣也?!焙笪褐媚嚓枴⒒葳於o(hù)軍,孝文復(fù)置陽周縣。隋改為羅川縣,因縣南羅水為名,屬寧州。天寶元年改為貞寧縣。橋山:
一名子午山,在縣東八十里,黃帝冢在橋山上?!稘h志》:“上郡陽周縣橋山有黃帝?!?,
《皇覽冢墓記》:“黃帝葬橋山?!薄妒酚洝罚骸皾h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于橋山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qū)υ唬骸S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于此?!绷_川水:自彭原縣界流入,又曰:“羅山水出羅山?!贝罅晁骸端?jīng)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經(jīng)寧陽城,故《豳詩》曰:‘夾其皇澗?!绷晁?,即皇澗也。通圣觀:唐開元二十三年八月,玄宗夢(mèng)羣仙現(xiàn)于羅底,乃詔訪焉,于彭原羅川縣東王褒村底家莊,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見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并玉石之象,各題名姓、得道去處,并老人亦一仙之?dāng)?shù),以應(yīng)二十八宿。仍于本縣置觀曰“通圣”,別塑真容,改縣曰“真寧”。要冊(cè)湫: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封真寜縣界要冊(cè)湫普濟(jì)王為顯圣王。
襄樂縣:東八十里,舊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漢襄洛縣地,屬上郡。后魏孝文改“洛”為“樂”,
縣城本后魏燕州城也?!吨艿貓D記》云:“文帝大統(tǒng)十六年置燕州,因筑此城?!焙笾軐俦?br />
地郡。隋廢郡,而縣屬寧州。
大延水:《水經(jīng)注》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經(jīng)襄樂縣,于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水經(jīng)》云:“油水與追語川水并出東翟道山,亦襄樂界?!?br />
彭陽縣:西八十里,舊二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彭陽縣地。后魏于縣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為防。隋文帝廢防為豐義城;武德二年分彭原縣為豐義縣,屬彭州。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寧州,其城即后魏云州城是也。開元八年四月割涇州,尋復(fù)屬寧州。皇朝開寶九年改為彭陽縣。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五
宋樂史撰
關(guān)西道十一
鄜州、坊州、丹州
鄜州
鄜州:洛交郡,今理洛交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時(shí)白翟國。秦始皇時(shí)地屬上郡。漢為上郡雕陰之地。暨晉陷于戎羯,不置州郡,于今防州中部界置杏城鎮(zhèn)。后魏太和十五年,
改鎮(zhèn)為東秦州;孝明二年,又改為北華州;廢帝二年,改為鄜州。因秦文公夢(mèng)黃蛇自天下屬
地,遂于鄜衍立鄜畤為名。隋大業(yè)三年,罷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于五交城,即今
州理。唐武德元年,改為鄜州領(lǐng)洛交、洛川、三川、伏陸、內(nèi)部、鄜城六縣;二年以內(nèi)部、
鄜城隸坊州;三年置直羅縣;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六年為大都督府;九年復(fù)為都督府;天寶
元年改為洛交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鄜州。皇朝為保大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六,今五:
洛交、洛川、三川、直羅、鄜城、坊州割到。
一縣割出:
甘泉。入延州。
州境:
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東南至西京九百八十里,東南至長安五百里,東至慈州一百里,南至坊州一百四十五里,西至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寧州一百五十九里,西北至蕃部一百八十里,東北至丹州一百一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三萬二百八十。皇朝管戶:主八千九百一,客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八。
風(fēng)俗:
秦塞要險(xiǎn),地連京師。漢時(shí)匈奴頻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嵏山是也。白翟故地,俗與羌渾雜居,撫之則懐安,擾之則易動(dòng),自古然也。
人物:無。
土產(chǎn):
龍須席、貢。賦麻、布、大黃。出直羅縣,今貢。
洛交縣:元三鄉(xiāng)。本漢雕陰縣地,屬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陰。魏省上郡。晉為戎狄所居。苻堅(jiān)時(shí)為長城。后魏及周為三川縣。隋文帝分三川、洛川縣以置此額,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屬鄜州。
秦長城:在縣東南四十里,因河為塞,《史記》云:“秦將蒙恬所畫?!睗h武廟:有仙宮城,在今相思川是也。杏城:漢將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朝那、膚施,《漢書》云:“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謂此地也。雕山縣:地在山陰,故曰“雕陰”。洛交水:在縣南一里,洛水交會(huì)之所。大塞門川水:在縣西北四里。小塞門川水: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白水:按《水經(jīng)注》云:“白水源出分水嶺?!眰蜗奶蟪牵涸诳h南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裕滅姚泓,令其子儀真等守,自將兵入長安,留太后于此,筑城以居之。
洛川縣:東六十里,舊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鄜縣地。后秦姚萇置縣,因洛川水以立名。后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鄜州,自高槐移于今所。
蒲川水:《水經(jīng)注》云:“蒲川水東南流入坊州?!?br />
三川縣:西南六十里,舊五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翟道縣地。按翟道縣在今坊州中部縣古城是也。《地理志》:“翟道屬左馮翊。”苻秦于縣南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后魏廢帝三年,改為三川縣,取古三川郡為名,屬中部郡。隋開皇三年,隸鄜州。
三川水:謂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huì),謂之三川水,古為三川郡也。葦谷水:《水經(jīng)注》云:“自葦谷水東南流,入三川”。黃原水:《水經(jīng)注》云:“破羅谷水,南流經(jīng)黃原祠,東合葦川?!笔且?。
直羅縣:西南九十里,舊一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雕陰縣地,魏省雕陰縣,晉時(shí)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縣,隋使戶部尚書崔仲芳筑城以居之,城枕羅原,其川平直,故曰“直羅城”。唐
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縣,因城為名。
羅川:在縣南二里。
鄜城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八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鄜縣地,屬左馮翊。后漢省。后魏于今縣理置敷城縣,屬敷城郡。隋大業(yè)元年,改敷為鄜,屬鄜州。唐武德二年,改屬坊州;唐末,李茂貞建為翟州。梁開平三年,改為禧州,又改其縣為昭化縣;后唐同光元年,復(fù)為鄜城縣,依舊隸鄜州。
楊班祠:《周地圖記》:“姚萇時(shí),立節(jié)將軍楊班居黃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來無水,夜中忽有人語就班借牛車十具,云:‘欲移徙,我是湫神?!瘜t聲絶。班即備牛車十具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至干谷處,忽有水方二百余步,其水極深不可測(cè),冬亦湛然,每水旱祈禱有應(yīng)?!苯癜矗瑮畎噤兴芤焕镉喽?。
坊州
坊州:中部郡,今理中部縣。《禹貢》雍州之域,古白翟之國。秦屬內(nèi)史。《漢書》云:“朔方為西部都尉,休屠為北部都尉,渠搜為中部都尉,故此為中部郡焉。”又《郡國志》云:“鄜城,本三秦高奴之地翟道故城是也?!彼字^高樓城,即春秋白翟所居。魏、晉陷于狄,不置郡縣。劉石、苻姚時(shí),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zhèn),常以重兵守之。后魏文帝改鎮(zhèn)為東秦州;孝明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鄜州。后周天和七年,世祖元皇帝作牧鄜州,于今州界置馬坊,結(jié)構(gòu)之處尚存。唐武德二年,高祖駕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馬坊為名。
天寶元年,改為中部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坊州。
元領(lǐng)縣四,今三:
中部、宜君、升平。
一縣割出:鄜城。入鄜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四百三十里,東至西京八百九十里,南至長安三百六十里,東至丹州二百六十里,西至寧州三百二十五里,北至鄜州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同州二百七十五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慶州三百八里,東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戶:主四千七十五,客八千八十。
風(fēng)俗:白翟故俗,與羌渾雜居,撫之則懐安,擾之則易動(dòng),自古而然也。
人物:無。
土產(chǎn):龍須席、貢。弓弦、麻。
中部縣:舊四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翟道縣地,屬作左馮翊。《漢書》:“渠搜中部都尉
理所”。魏晉戎翟所居。后秦姚興于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后魏太武帝改為中部縣。文帝
大統(tǒng)九年,縣移理杏城后,兼立郡。隋開皇九年,避廟諱改為內(nèi)部。大業(yè)三年,罷鄜州為上
郡縣,自杏城移于今理,仍屬上郡。武德二年,復(fù)于此立州。
洛水:在州東四十里,按《山海經(jīng)》云:“出白于山?!薄兜乩碇尽吩疲骸奥逅霰钡貧w德縣北蠻夷中,從鄜州洛川縣西南入中部、鄜城二縣過,入同州白水縣?!本谒鹤陨娇h北子午嶺出,俗號(hào)子午水?!队碡暋吩疲骸捌?、沮二水。”出馮翊北,即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漆、沮。石堂山:《水經(jīng)注》云:“豬水,西出翟道縣西?!笔蒙?,本名翟道山,又《穆天子傳》云:“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野,徑絶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縣之西石堂山也。郭璞以為隴西狄道,非也。淺石川:《水經(jīng)》云:“淺石川,出翟道山?!毕愦ㄋ骸端?jīng)注》云:“香川水,源出中部縣?!北毕闼涸诳h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縣界來。南香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出于遺谷。泥水:《水經(jīng)注》云:“泥水,出翟道縣泥谷?!苯癜础秷D經(jīng)》,泥谷水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來。蒲水:《水經(jīng)注》云:“蒲谷水,源出中部縣蒲谷?!睒蛏剑喊础渡胶=?jīng)》云:“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庇帧妒酚洝吩疲骸包S帝葬于橋山 ?!苯窳贲I性?,大歷七年置廟,開寶二年勅修廟祭祀 ,在州西二里。故杏城:在縣西五里,漢將軍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為名。杏城鎮(zhèn):姚萇置,在今縣東七里。赤沙城:在縣西七十里,古戍城也。翟道故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故城是也,周三里,有余址在 ,后漢省,宇文周曾于此城置利人縣,尋廢。
宜君縣:西南一百里,舊三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按縣即中部之地。前秦苻堅(jiān)于祋祤古城北置宜君護(hù)軍。后魏真君七年,改為宜君縣;大統(tǒng)五年,又移于今華原縣北為理。唐貞觀十七年廢,地入雍州;二十年,于此置玉華宮,仍于宮南四里置宜君縣;永徽二年,縣與宮俱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置宜君縣,即今理也。
廢玉華宮:在縣西四十里。唐貞觀十七年,于宜君縣鳯凰谷置,正殿覆瓦,余皆葺茅,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碑?dāng)時(shí)以為清涼勝于九成宮。永徽二年,有詔廢宮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內(nèi)有肅成殿,敕令玄奘法師于此院譯經(jīng) ,毎言此寺閻浮之兜率天也。慈烏水:在縣西北四十里,源自升平縣分水嶺,東流入當(dāng)縣界。石盤水:在縣東五十里,源自耀州同官縣大石盤出,東流入縣界。
升平縣:西九十里。舊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唐天寶十二年,刺史羅希奭析宜君西北界升平鄉(xiāng)等三鄉(xiāng)以置之,以鄉(xiāng)為名,東南去宜君縣三十五里,尋以吐蕃侵破,移縣在橫棒川 。子午水:在縣北一百里,出子午嶺,東南流入中部縣,合沮水。
丹州
丹州:咸寧郡,今理宜川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shí)為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晉時(shí)戎狄所居,苻姚時(shí)為三堡鎮(zhèn)。后魏大統(tǒng)三年,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zhèn);廢帝以河?xùn)|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領(lǐng)義川、樂川郡。隋大業(yè)三年,廢丹州,于義川縣置延安郡;十三年,為胡賊劉步祿所據(jù);義寧元年,于義川縣置丹陽郡。唐武德元年,改為丹州,領(lǐng)縣五。二年,于州置總管府,管北連、北廣二州;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天寶元年,改為咸寧郡;干元元年,復(fù)丹州。
元領(lǐng)縣五,今三:宜川、云巖、汾川。
一縣割出:門山。入延州。一縣廢:咸寜。并入宜川。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三百五十里,東至西京九百二十里,西南至長安五百五十里,東至慈州、界黃河岸八十里,自黃河岸東至慈州六十五里,南至同州三百二十里,西至鄜州一百八十三里,北至綏州三百八里,東南至同州韓城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延州二百一十二里,東北至隰州四百三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四千二百四十二 。皇朝管戶:主四千一百四十六,客二千六百三十八。
風(fēng)俗:闕。
人物:無。
土產(chǎn):龍須席、蠟燭、香子、苦參、已上貢。麝香。
宜川縣:舊四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至?xí)x,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大業(yè)三年,廢丹州,義川縣屬延安郡;義寧元年,于舊城復(fù)置丹州,縣在城內(nèi);永徽中,隨州移于今理?;食_寶九年,改為宜川縣。
鳳翅山:在縣南,形象鳳翅,縣廨宇在其上。公字山:在縣西北三里,山形象“公”字。丹陽川:在縣西南?!端?jīng)》:“蒲川水,自鄜州洛川縣流入?!钡り柎?、赤水川:在縣西北二里,闊三百歩,從西延州臨真縣界入。庫碢川:在縣西北二十里,從云巖縣界入,合丹陽川。按《圖經(jīng)》云:“川南是漢,川北是胡,胡漢之人于川內(nèi)共結(jié)香火,胡喚‘香火’為‘庫碢’ ,因此為名?!庇钟行齑P川。古丹州城: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永徽二年,移于丹陽赤石川口,其城遂廢。廢咸寧城:在州東四十五里一鄉(xiāng),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縣南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至大統(tǒng)十三年,改太平為咸寧縣,以界內(nèi)鎮(zhèn)為名,仍舊屬?;食脚d國九年,并入宜川。
云巖縣:西北七十三里,元三鄉(xiāng)。后魏大統(tǒng)二年,于今縣西薛河川置永平縣,屬義川郡;十三年,改永平為云巖縣,蓋因邑界云巖山以為名;大統(tǒng)九年,大水漂蕩,移于桑樞原。隋開皇三年,移就廢樂川縣;大業(yè)二年,隸入義川縣。唐武德元年,復(fù)置于回城堡,又逢陰雨,汲水不通;咸亨四年,移居庫利川,復(fù)為河水沖注。至皇朝開寶三年,移于東南一百歩今理所。
石閣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丹、延兩界山形似樓閣。云巖山:在縣東十里,山巖重迭如云。庫利川:在縣西,從西延州臨真縣界入當(dāng)縣,土諺:“昔有奴賊居此川內(nèi),稽胡呼奴為‘庫利’,因此為川名。”渭牙川:在縣北二十五里,從西延州延長縣界來,五十里卻入延州門山縣,經(jīng)縣西三十里,又七十五里入黃河川,內(nèi)有水木,稽胡喚水木為“渭牙”,因以為名。廢可野寺:在縣北十五里,古老相傳劉薩河坐禪處,稽胡呼堡為“可野”,四面懸絶,唯有北面一路通人馬。
汾川縣:東北七十里,舊七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縣在薛河川,屬
北汾州。其州在河西,三堡鎮(zhèn)東更有南汾州。魏大統(tǒng)十八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陽川號(hào)立汾
川縣,初理高樹山南善多村,周保定二年,移就庫利川北甚寒原。隋大業(yè)十年,胡賊郝仁郎攻陷,又移于土壁堡。唐開元二十二年,移于甘泉坊,今理所是也。
狗嶺:《水經(jīng)注》云:“汾川縣西有殺狗嶺?!卑矘飞剑涸诳h南十里,《故老傳》云:昔屯兵于此,因名安樂。黃河: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從北延州門山縣來,經(jīng)縣界七十里,南流入鄜州郡城縣,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xiāng)人呼為“石槽”,蓋禹理水鑿石導(dǎo)流之處。孟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六
關(guān)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膚施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時(shí),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為上郡高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域。項(xiàng)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xí)x,陷于戎狄。其后,屬赫連勃勃。后魏滅赫連昌,以為統(tǒng)萬鎮(zhèn)。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以為延州,以界內(nèi)延水為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總管,但為延州。煬帝為延安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延州總管府,領(lǐng)膚施、豐林、延川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廣、達(dá)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開元二年,復(fù)置都督府,領(lǐng)丹、綏、渾等州。天寶元年,改為延安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延州?;食癁檎梦滠姽?jié)度。
元領(lǐng)縣十:膚施;延長;鄜州割到 。延水;門山;臨真;敷政;豐林;甘泉;鄜州割到。金明;延川。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九百里。東至隰州三百九十里,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西至慶州四百五十里,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東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夏州長澤縣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隰州黃河界二百二十里,自黃河至隰州一百四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食軕糁饕蝗f二千七百七十九 ,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風(fēng)俗】
略同鄜州。
【人物】
無。
【土產(chǎn)】
尤出麝香;黃蠟,貢。秦艽。
膚施縣。元二鄉(xiāng)。本秦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人于膚施?!稘h書》:“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眳u其處也。魏、晉陷戎狄。隋大業(yè)三年,分置豐林、金明二縣于此 ,置膚施縣。五龍山,有帝原水出焉,有黃帝五龍祠四所,在山上。《地志》亦謂之仙人神泉祠。龍尾水,出郡北龍尾溪,故名龍尾水。清水,《水經(jīng)注》云:“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謂老人谷水。又東經(jīng)高奴縣,合豐水?!狈埳?,在縣西北五里南北一帶。按山形似臥龍,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縣北九里 。自金明縣南流入縣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豐林縣界。耆老云:“昔日尸毗王割身救鴿,身肉并盡,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為名?!?br />
延長縣。東一百二十里,依舊二鄉(xiāng)。本秦膚施縣地。后魏廢帝元年,于丘頭原置廣安縣。隋開皇二年,移于譚信原,以“廣”字犯太子名,改為延安。唐武德五年,移就濯筋川西南。廣德二年,改為延長。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舊縣北一百步緣坡置 。髑髏山神廟,在縣東六十里,耆老相傳,古時(shí)斗戰(zhàn)相殺 ,收人首數(shù)十萬于此山 ,因置神廟。獨(dú)戰(zhàn)山,在縣北四十五里,言山高峻崄,一人獨(dú)戰(zhàn),可以當(dāng)千。
延水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鄉(xiāng)。本秦臨河縣地。秦滅六國,使蒙恬將兵十萬擊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有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民縣并安民鎮(zhèn),屬東夏州。隋文帝廢鎮(zhèn)置安民戍。唐武德二年,重置安民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弘風(fēng)。神龍?jiān)?,更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今在舊縣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綏州綏德縣界四十里合黃河。古老云:“胡名骨胡川,漢名干川?!苯駸o水。盟津黃河,在縣東八里。按《禹貢》云:“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山海經(jīng)》云:“河出昆侖,其水從綏州綏德縣界南流入縣界?!蔽妪埲诳h東一里平石縫中涌出,有雄吼之聲,其水甘美,可濟(jì)一方。上有五龍?zhí)茫试晃妪埲?br />
門山縣。東二百四十里,元三鄉(xiāng)。本漢定陽縣地 。 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川、云巖二縣于本縣南六里置門山縣??h北有山,其形如門,因以為名。唐武德八年,移于宋斯堡,不通人馬??傉露?,移于原上。廣德二年,割屬延州。重復(fù)山,在縣東二十七里,山形重疊,因以為名。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北自延長縣界過,入丹州。渭牙川,在縣西三十里。自延長、云巖二縣界來,七十五里卻入黃河。
臨真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依舊四鄉(xiāng)。本漢高奴縣地。后魏太武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 ,遂移于流川。隋大業(yè)十二年,賊張誚攻破,又移就曷雞城權(quán)住。義寧元年,稽胡首領(lǐng)歸國。武德三年,郡廢,縣隸延州,從曷雞城移就流川舊處,即今理所。
庫利川,在縣北一十五里,按曷雞川,耆老相傳云 :“土田沃壤,五谷豐饒,胡稱貯舊谷為庫利?!焙诔牵诳h東二十五里庫利東流川洛交口 ,赫連勃勃置。大象二年,于此置郡,其城緣山坡,崎嶇不正,遂名黑城。
敷政縣。西一百二十里,依舊六鄉(xiāng)。本漢高奴縣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縣。隋開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鎮(zhèn)。唐武德二年,移縣就鎮(zhèn),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為敷政縣。三塠山,在縣北一里,其山土石相雜,上有三冢,遠(yuǎn)望如塠物 ,因以為名。洛河,在縣西十七里,穿蕃部來至城下。金蹄犢子殿,在縣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犢子出于石縫中,金蹄、銀角化見,坡犁王立此廟城。今毀。
豐林縣。東南二十里,舊四鄉(xiāng),今二鄉(xiāng)。亦高奴之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后魏太和元年,置廣武縣。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為豐林縣。隋末廢。唐武德二年復(fù)置。青化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出自嘉泉,東流入濯筋河。嘉泉者,耆老云:“水涌出,飛流一丈,似團(tuán)碾可嘉,因以名之。鳥耶谷水,在縣東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水。
甘泉縣。南七十一里,元二鄉(xiāng)。本漢雕陰縣。晉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隠伏于川陸,故名伏陸。唐武德元年,分洛交縣于此,置伏陸縣,屬鄜州。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以其泉甘美為名。伏陸山,在縣理東北。故雕陰縣,在今縣南四十一里。雕陰山,在縣南二十里。山夾土石,為鷹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甘泉,在縣南巖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飛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煬帝游此,飲之,取入內(nèi),又泉側(cè)有奇鳥一只,身、胸、項(xiàng)白,足赤,尾如小山鵲,上黑下白,其聲數(shù)種。洛水,在縣西,源出慶州洛源縣?!稘h書?地理志》云:“洛水出北蠻夷中?!庇职绰逶纯h即漢歸德縣 。阿伏斤水川,在縣南二十九里 ,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崄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 。
金明縣。北五十里,舊四鄉(xiāng),今三鄉(xiāng)。亦漢高奴之地。楚、漢之際,董翳所都。后魏太武十二年,于此置廣洛縣,以界有洛水所經(jīng) ,故立廣洛為名耳。隋仁壽元年,改為金明縣,避煬帝名也。大業(yè)十二年,省入膚施縣。唐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金明川,川自縣北蕃部來,一十五里過縣西南 ,流入膚施縣界。渾州川水,在縣西二十里,自合門府來,至縣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縣。東南一百七十里,舊二鄉(xiāng)。本臨河縣地。后漢省。后魏分安民縣于此置文安縣。以稽胡未淳,取“文德以來之”之義。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延川縣,取界內(nèi)吐延川為名。大業(yè)十二年,改為文州。唐武德二年,以廢城南有哥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語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為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屬延州,為延川縣。青眉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耆老云:“后魏有吐蕃青眉家族居此?!蓖卵铀?,在縣北,自綏州綏德縣及蕃界來。
靈州
靈州。靈武郡,今理回樂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屬秦。及秦并天下,為北地郡。漢即富平縣之地。后漢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理池陽。至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后魏太武帝平赫連昌后,置薄骨律鎮(zhèn)在河渚上,舊赫連果城也。孝昌二年,置靈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鎮(zhèn)城,以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陷沒,故號(hào)曰靈州 ?!背踉诤颖焙?。大統(tǒng)六年,于菓園復(fù)筑城以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陸恭之《風(fēng)土記》云:“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為沃野鎮(zhèn)?!敝梁笾?,又置普樂郡。隋開皇初,郡廢,煬帝又置靈武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lǐng)回樂、弘靜、懷遠(yuǎn)、靈武、鳴沙五縣。二年,以鳴沙縣屬西會(huì)州。貞觀四年,于回樂縣界置回、環(huán)二州,并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回、環(huán)二州,靈州都督入靈、填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于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并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調(diào)露元年,又置魯、麗、塞、舍、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fù)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并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于邊境置節(jié)度,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jié)度使理所。天寶元年,改為靈武郡。至德元年,肅宗于靈武即位,升為大都督府。干元元年,復(fù)為靈州。皇朝為朔方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六,今一:
回樂。五縣廢:懐遠(yuǎn);靈武;弘靜;溫池;鳴沙。
今領(lǐng)鎮(zhèn)七,管蕃戶:
清遠(yuǎn);昌化;保安;保靜;臨河;懐遠(yuǎn);定遠(yuǎn)。
【州境】
東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東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東至鹽州三百里,南至寧州五百里,西南至涼州九百里,北至磧南彌娥川水一千里,東南至慶州六百四十里,東北至豐州九百三十七里,西南至豐安一百八十里。
【戶】
唐天寶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戶: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漢相雜。
【風(fēng)俗】
本雜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于靈州,其江左之人尚禮好學(xué),習(xí)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昭。靈州人。晉司隸校尉,咸七世孫。昭博覽古今,世稱學(xué)府。
【土產(chǎn)】
甘草;青蟲子;鹿皮;紅花;鳥翎;雜筋;野馬皮貢;鹿角膠;麝香;代赭;白鶻翎;花蓯容;野豬黃。
回樂縣。舊十二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今在縣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后周置回樂縣。城枕黃河,后魏刁雍為薄骨律鎮(zhèn)將,上表請(qǐng)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頃,人獲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yùn)曰:“奉詔,高平、安定、統(tǒng)萬,高平今澤州,安定今涇州,統(tǒng)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zhèn),出車五千乘,運(yùn)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鎮(zhèn),以供軍糧。臣鎮(zhèn)去沃野鎮(zhèn)八百里,道多深沙, 輕車往來,猶以為難,設(shè)令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又谷在河西,轉(zhuǎn)運(yùn)至沃野,越渡大河。計(jì)車五千乘,運(yùn)谷十萬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廢生民耕鑿之業(yè),車牛艱阻,難可全致,一歲不過二運(yùn),五十萬斛,乃經(jīng)三年。臣聞鄭白渠遠(yuǎn)引淮海之粟,泝流數(shù)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chǔ)糧,民用安樂。今求于牽屯山河之水次。在今原州高平縣,即今笄頭山。笄頭,語訛亦曰沂屯山。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舫勝二千斛 。一舫十人,計(jì)須千人。臣鎮(zhèn)內(nèi)之兵,率皆習(xí)水,一運(yùn)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返,運(yùn)送六十萬斛。計(jì)用人功輕于車運(yùn)十倍有余,不費(fèi)牛力,又不廢田。”世祖善之,詔曰:“非但一運(yùn),自可永以為式?!北」锹汕诳h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頃。長樂山,舊名達(dá)樂山,亦曰鐸落泉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名。舊吐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大石山,《水經(jīng)注》云:“河水至此,兩山相對(duì),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彼滋?hào)青山。黃河,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為青山峽?!笔谴恕0撞菟?,在縣西南,源出平地。富平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南。溫泉鹽池,在縣南一百八十三里 ,周回三十一里,出鹽。渾懐鄣,《水經(jīng)注》云:“河水東北經(jīng)渾懐鄣?!惫荩端?jīng)注》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鎮(zhèn)城,在河渚上,舊赫連果城也。桑果、榆林列植其上,故謂之果州。”鳴沙,西枕黃河,人馬行,沙有聲,異于余沙,故曰鳴沙。因?yàn)榭h,即今威州城是其地也。白馬騮城,《十六國春秋》云:“赫連勃勃時(shí),有駿馬死,即取毛色為號(hào),故名其城為白馬騮。”泰山,在河之東北,連亙彌遠(yuǎn)。警山,時(shí)有警急,即山先有大響。隠山,多有云霧,隠多見少,故以得名。石樓山,山形似樓,因以樓名。如意泉,以供給人馬如意充足,故以為名。艾山渠,后魏刁雍為薄骨律鎮(zhèn)將,重開石渠,通河,溉田四萬頃,人今頼之。淥蓮池,赫連勃勃每畋于三交淥漣池。青鹽澤,按《漢書》云:“朔方縣,青鹽澤在其南?!鼻Ы鹌?。漢富平津。甘泉。靈泉。
廢懐遠(yuǎn)縣。北一百二十五里,三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周建德三年,遷二萬戶于此,置郡及縣,并名懐遠(yuǎn)。隋開皇三年,罷郡,而縣額不改,復(fù)隸靈州??h有鹽池三所,隋廢。溫泉山。貂泉。黃河,《水經(jīng)注》云:“河西溢于窳渾澤。”《漢書》:衛(wèi)青絶梓嶺,梁北河;謂此處也。蘭山澤六鎮(zhèn)、三戍,按陸恭之《風(fēng)土記》云:“正始三年,尚書原思禮、侍郎韓貞撫巡蕃塞,以沃野鎮(zhèn)居南,與蘭山澤六鎮(zhèn)不齊,別置三戍。”隋長城。隋煬帝大業(yè)中,筑在縣西北大河外。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筑。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內(nèi)安置防御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石。舊名千金堡。
廢靈武縣。西北十八里,四鄉(xiāng)。本漢富平縣。漢置渾懐都尉理所。《水經(jīng)注》云:“河水又東北經(jīng)渾懐鄣西。”是也。后魏太和初,平三齊,后徙歴下人處于此,遂有歴城之名。后周因置歴城郡于此。周天和三年廢郡為胡城鎮(zhèn)以統(tǒng)之。至唐武德五年,移舊靈武縣于此。薄骨律渠,經(jīng)縣西南五十里。黃河,自回樂縣界流入。千金陂,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闊十里。
廢弘靜縣。東北六十里,三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按《隋圖經(jīng)集》云:“弘靜縣,本漢城,居河外三里,乃舊薄骨律鎮(zhèn)倉城也?!焙笪毫⒑腱o鎮(zhèn),徙關(guān)東漢人以充屯田。隋立為縣。至德元年,改為保靜縣。賀蘭山,在縣西北九十三里 。山上多有白草,遙望青白如駁馬,北人呼駁馬為“賀蘭”,鮮卑之類,多依山谷為氏族,今賀蘭姓者,皆以此山名。典農(nóng)城,按《水經(jīng)注》云:“河水又東,過朔方郡弘靜縣典農(nóng)城?!笔谴艘?。
廢溫池縣。東西一百八十里,二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亦為弘靜縣地。唐神龍?jiān)辏每h。
廢鳴沙縣。西一百二十里,三鄉(xiāng)。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后周保定二年,于此置會(huì)州。建德六年,廢郡,立鳴沙鎮(zhèn)。隋文帝置環(huán)州,以大河環(huán)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此地人馬行沙有聲,異于余沙,故曰鳴沙。大業(yè)三年,罷環(huán)州,以縣屬靈武。唐貞觀六年,復(fù)置環(huán)州。九年,州又廢,縣歸靈州。神龍中,為默啜所寇,因而荒廢,遠(yuǎn)移縣于廢豐安城,即今縣理。其舊縣基,咸亨三年歸復(fù),因以其地置安樂州,仍移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置安樂州以處之是。是后,復(fù)陷蕃中,吐蕃嘗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靈武節(jié)度使朱叔明奏收復(fù)安樂州。八月,勅安樂州為威州,仍領(lǐng)鳴沙縣。今州與縣俱廢。長樂山,按《十道記》云:“安樂州,在靈武南稍東一百八十里,近長樂山。下北山,一名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以為名。舊吐谷渾部落所居。樹樓山、空青山,并在邑界。黃河,西自會(huì)州烏蘭縣界流入。廢定遠(yuǎn)縣,在州東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遠(yuǎn)闊、豐安勢(shì)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堠杳眇,故置此城,募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鎮(zhèn)之。其后,信安王祎更筑羊馬城,幅員一十四里。經(jīng)略軍,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寶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軍。今屬靈武節(jié)度,西南去靈武六百余里。
今管鎮(zhèn)七,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檢司使移香一族,媚家族巡檢使保尾一族,越邦族巡檢使羅香一族。
黃河南岸:
清遠(yuǎn)鎮(zhèn),管蕃部九:
青天門一族,泥悉逋一族,羅泥一族,羅泥磨慶一族,噤埋一族,嗓你也移一族,封家一族,宗家一族,越邦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黃河北岸:
昌化鎮(zhèn):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檢使委尾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保安鎮(zhèn):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后巡檢使拓拔第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靜鎮(zhèn),管蕃部六:
吐蕃村巡檢使委尾一族,右?guī)矙z使成悉逋等一族,右?guī)麆?wù)下義征使羅慶等一族,右?guī)矙z使務(wù)下義征楊尉尉等一族,狼唆村義征使埋慶等一族,鬼悉渦巡檢使庾子等一族。
漢戶:主、客一百七十五。
臨河鎮(zhèn),管蕃部三:
小父兒義征使嘊悉逋一族,鬼悉渦巡檢副使庾子一族,鬼悉渦巡檢副使埋逋一族。
漢戶:主、客六十七。
懐遠(yuǎn)鎮(zhèn):管蕃部六:
羅悉逋族巡檢使八竾一族,羅悉逋族副巡檢使浪崖一族,小父兒族巡檢竾音池逋一族,小父兒族巡檢使崖埋一族,小父兒族巡檢使移逋一族,小父兒族巡檢使悉竾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二十三。
定遠(yuǎn)鎮(zhèn),管蕃部四:
曲家族都指揮使曲守榮、曲再遇等一務(wù),竾?yán)俗逖矙z使西逋等一務(wù),富兒族巡檢使越啜等一務(wù),小阿父兒族巡檢使遇悉逋等一務(wù)。
右自唐貞觀四年,于回樂縣界置回、環(huán)二州,并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回、環(huán)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于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并屬靈州。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調(diào)露元年,又置魯、麗、塞、舍、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fù)置東皋蘭州,寄鳴沙縣界,燕然、雞鹿、雞田三州,寄回樂縣界,燕山、燭籠二州,寄溫池縣界,并是突厥九姓部落所處。唐末,并廢;今但存七鎮(zhèn)而已。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七
關(guān)西道十三
會(huì)州廢;鹽州廢;夏州;通遠(yuǎn)軍;保安軍。
會(huì)州
會(huì)州。會(huì)寧郡,今理會(huì)寧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屬隴西。漢昭帝分天水、隴西、張掖各三縣為金城、安定二郡;此為枝陽縣地,屬金城郡。后漢屬金城、武威二郡。后魏廢帝元年,置會(huì)寧縣,其地所屬不改。西魏因立會(huì)州;尋廢。至后周保定二年,移于鳴沙,省縣,改置會(huì)寧為鎮(zhèn);尋又廢鎮(zhèn),卻復(fù)縣以屬平?jīng)隹?。唐武德二年,平李軌,置西?huì)州。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chǔ)殷實(shí),改為粟州。其年,又為會(huì)州。天寶元年,改為會(huì)寧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會(huì)州。
元領(lǐng)縣二:會(huì)寧;烏蘭。
【州境】
東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七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五十里,東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東至原州四百里,西至涼州六百里,南至蘭州四百二十里,北至靈州六百里,東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東北至靈州五百三十里,西北至涼州五百四十里。
【戶】
開元戸三千五百四十,蕃、漢雜。
【風(fēng)俗】
同原州。
【人物】
無。
【土產(chǎn)】
鹿胎;野馬皮;覆鞍氈;鹿尾;靴;白角簞;駞褐。已上為貢。
會(huì)寧縣。五鄉(xiāng)。本漢鶉陰縣地。周太祖置會(huì)寧縣,屬會(huì)州。隋大業(yè)二年,改為涼川縣。唐武德二年,又改為會(huì)寧。
黃河,自西南蘭州金城縣界流入?!端?jīng)》云:“河水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 ?!笔谴颂幰?。黃河堰,唐開元七年,河流漸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團(tuán)練兵,起作堰 ,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渰沒。會(huì)寧關(guān),東南去州一百八十里。河池,其地生鹽,西去州一百二十里。
烏蘭縣。州西北驛路一百八十里,直路一百四十里。三鄉(xiāng)。本漢祖厲縣地,屬安定郡。后漢屬武威郡。前涼張軌收其縣入涼州,別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guān),又置縣,在會(huì)寧關(guān)西南四里。后移東北七里平川置。
鹽州
鹽州。五原郡,今理五原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至戰(zhàn)國,皆為戎狄所居。《史記》云:“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朐衍之戎?!敝^此地也。及秦始皇并天下,以此地屬雍州。今州即漢馬嶺縣地。漢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為名。故城,在今榆林縣界;尋廢。后魏太武平赫連昌之后,初置大興郡。至西魏,改為五原郡,復(fù)立漢名;尋改為西安州,東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廢帝三年,以其地北有鹽池,又有鹽州。隋開皇中,廢之。大業(yè)中,為鹽川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鹽州,領(lǐng)五原、興寧二縣。其年,移州及縣寄理靈州。四年,省興寧入五原縣。貞觀元年,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二年,平梁師都,復(fù)于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寧二縣,隸夏州都督府。其年,改屬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元和八年,隸夏州。
元領(lǐng)縣二:五原,白池。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八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一十里,南至長安一千五百里,東至綏州六百八十里,南至慶州五百五十里,西至?xí)莅税倮?,北至宥州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原州七百里,西北至靈州三百里,東北至夏州三百里。
【戶】
唐開元戸:三千三十五。
【風(fēng)俗】
以牧養(yǎng)牛、羊?yàn)闃I(yè)。
【人物】
無。
【土產(chǎn)】
地居沙鹵,無果木,不植桑麻,惟有鹽池,百姓采漉以為業(yè)。
五原縣。三鄉(xiāng)。今州南至慶州馬嶺縣,北界即舊馬嶺縣地。貞觀二年,縣與州同立,以其地勢(shì)有五原,舊有五原關(guān),因?yàn)榭ひ刂Q。
五原,龍游原,乞地千原,青嶺原,岢音可嵐貞原,橫槽原。鹽池四所,烏池,白池出鹽,唐增收利;其瓦窯池、細(xì)領(lǐng)池并廢。五原鹽川,按《郡國志》云:“胡人謂之霞沒城?!痹诳ひ貎?nèi)。
白池縣。北九十里,三鄉(xiāng)。按其地,舊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鹽,遂以城之,即開皇九年,置鹽池也。唐貞觀二年,改置興寧縣。至景龍二年,又改為白池縣,取鹽白池為稱,又水名白池、烏池。井城葭蘆澤,按《郡國志》云:“井城葭蘆澤,在興寧縣,亦鹽池之異稱耳?!?br />
夏州
夏州。朔方郡,今理朔方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及戰(zhàn)國時(shí)屬魏。秦并天下,屬上郡。漢分置朔方郡,故《武帝紀(jì)》曰:“元朔二年,遣將軍衛(wèi)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按《地理志》:“朔方理三封,屬并州部。莽曰溝搜。”是也。漢之三封縣,在今長澤縣界。有三封故城,自漢至今,常為關(guān)中之根柢。西晉亦為朔方郡。后赫連勃勃據(jù)之,僭稱大夏,蒸沙以筑其城,號(hào)為統(tǒng)萬。按《十六國春秋》録云:“鳳翔元年春,勃勃下書,發(fā)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之北 、黑水之南,營起京城。以一統(tǒng)天下,君臨萬國為義 ,故立此名。其城土白而堅(jiān)。南有亢敵樓,峻崄,非人力可攻,迄今雉堞雖久,崇墉若新。至后魏始光四年,為太武所滅,置統(tǒng)萬鎮(zhèn)。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 。至隋開皇初,復(fù)為夏州。煬帝初,復(fù)為朔方郡。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改為夏州都督府,領(lǐng)夏、綏、銀三州。其夏州領(lǐng)德靜、巖綠、寧朔、長澤四縣。其年,改巖綠為朔方縣。七年,于德靜縣置長州都督府。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及長州,以德靜、長澤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夏州。至五代,陷蕃?;食脚d國八年,歸順。今為定難軍節(jié)度。
元領(lǐng)縣四,今三:
朔方,寧朔,德靜。一縣割出:長澤。入宥州。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百十五里 。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四百八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六十里,東南至長安一千五十五里,東至銀州二百里,南至延州三百八十三里,西至靈州五百五十里,舊《記》云:“西至鹽州三百里?!北敝咙S河八百里,舊《記》云:“至安北府八百里?!睎|南至綏州四百里,西至慶州五百九十一里,東北至勝州九百里,西北至豐州七百五十里。
【戶】
唐開元戶九千二百?;食軡h戶二千九十六,蕃戶一萬九千二百九十。
【風(fēng)俗】
漢武攘卻戎狄,開邊置郡,多從關(guān)中貧民或報(bào)怨犯法者,以充牣其中,故習(xí)俗頗殊。地廣人稀,逐水草蓄牧,以兵馬為務(wù),酒醴之會(huì),上下通焉。
【人物】
無。
【土產(chǎn)】
角弓;氈;酥;麻布;羊;馬;駞;苣;霜虀 ;有乞物魚;蔥。味辛。
朔方縣。四鄉(xiāng)。本漢縣。漢末廢。后魏真君六年,更名巖綠縣,屬化政郡。隋開皇三年,廢化政郡,以巖銀縣屬夏州。唐貞觀三年,改為朔方縣。
統(tǒng)萬城,《水經(jīng)注》:“赫連勃勃于無定河北,黑水之南,筑此城。”勃勃書云:“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統(tǒng)一天下,君臨萬國,宜以統(tǒng)萬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亢敵樓,峻崄,非人力可攻。酈道元云:“統(tǒng)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逼涑悄祥T曰朝宋,北門曰平朔,東門曰招魏,西門曰服涼。其子城在羅城,東門曰鳳陽,本有三門,夷人多尚東,故東向開。真珠樓、通天樓,皆勃勃建,在城內(nèi)。契吳城,在縣北一百二十五里,赫連昌因山所筑。隋置白城鎮(zhèn),后廢。什賁故城,在縣理北,即漢朔方縣故城,《詩》所謂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公孫弘數(shù)諌,以為疲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上使朱買臣難弘,發(fā)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自漢至今,常為關(guān)中根柢。黃河,西自靈州懐遠(yuǎn)縣界流入。契吳山,在縣北七十里?!妒鶉呵铩罚骸昂者B勃勃北游契吳而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壯麗矣。’”雕山,連亙郡界。無定河,一名朔方水,亦曰奢延水,源出縣南,即漢李陵失利于此河之外。烏水,舊名黑水,以周太祖諱,名曰烏水,源出縣北平地,亦契吳之麓。蒙水,按《水經(jīng)注》云:“朔方縣有蒙水,合金河而流?!笔且?。茄蘆水,源出平地 。
寧朔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二鄉(xiāng)。亦漢朔方縣地。后周武帝于此置寧朔縣,屬化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改屬夏州。唐武德六年,于此立南夏州。貞觀二年,廢。
三交城,按《赫連勃勃夏録》云:“龍升五年秋九月,勃勃率眾來拒,十一月,戰(zhàn)于青石北原。秦師敗績,降其眾四萬,獲戎馬二萬匹,因筑此城?!辟R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秦長城,在縣界。
德靜縣。東北一百里,二鄉(xiāng)。亦漢朔方地。按其地在縣西北,接今朔方縣界,有什賁故城,是也。后周建德二年,于此置彌渾縣,以縣南有彌渾水,為邑名。又立六胡州,在邑之北。隋開皇三年,改彌渾縣為德靜鎮(zhèn)。至大業(yè)九年,廢鎮(zhèn)立縣,仍立朔方。
無定河,自朔方縣界流入。長城,在縣西二里。
廢云中都督府。黨項(xiàng)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五:舍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綽部州,白登州,戶一千四百三十。
廢呼延州都督府。黨項(xiàng)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三:賀魯州,那吉州,?夾 跌州,戶一百五十五。
廢桑干都督府。寄治朔方縣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藝失州;畢失州;叱略州,戶二百七十四。
廢定襄都督府。寄治寧朔縣界,管小州四:阿德州,執(zhí)失州,蘇農(nóng)州,拔延州,戶四百六十。
廢達(dá)渾都督府。延陀部落寄在寧朔縣界,管小州五:姑衍州,步訖若州,嵠彈州,鶻州,低粟州,戶一百二十四。
廢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四百八十三。
廢寧朔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三百七十四。
廢仆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一百二十四。
已上八都督府,唐朝所置,今并廢。
通遠(yuǎn)軍
通遠(yuǎn)軍。本西蕃邊界靈州方渠鎮(zhèn)。晉天福四年,建為威州,仍割寜州木波、馬嶺二鎮(zhèn)隸之。至周廣順二年,避御諱改為環(huán)州。顯德四年,以地理不廣,人戶至簡,降為通遠(yuǎn)軍。管通遠(yuǎn)一縣,并木波、石昌、馬嶺等三鎮(zhèn)征科人戶。
領(lǐng)縣一:通遠(yuǎn)。
【軍境】
東西一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約二千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東至東原棱蕃部界三里,西至甜水堡蕃部界五里,南至木波鎮(zhèn)界四十里,北至靈武路烏侖寨三十里。元無漢戶,四面并是蕃部。東南至蕃部獨(dú)家族一十五里,西南至蕃部掶利族一十五里,西北至蕃部傍家族一十五里,東北至蕃部鼻家族一十五里。
【戶】
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二十二,客二千二百三十五。
【風(fēng)俗】
蕃、漢相雜。
【土產(chǎn)】
生甘草,土山并無果木。
通遠(yuǎn)縣。無鄉(xiāng),以四鎮(zhèn)管人戶。與州同置,在郭下。
咸河 ,從土橋、歸德州、同家谷三處發(fā)源來,咸苦不堪。甜河,在城西,從蕃界部鼻家族北界來,供軍城人戶。古長城,去城一里,秦長城是也。古太州,在軍西北二里。
保安軍
保安軍。本延州之古栲栳城。唐咸亨年中,曾駐泊禁軍于此。至貞元十四年,建為神策軍;尋改為永康鎮(zhèn),屬延州,扼截蕃賊。至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升為保安軍,管二鎮(zhèn)一十九寨。
【軍境】
東西一百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七百一十里,東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東南至長安六百里,東至蕃部末者多族七里,至延州金明縣界七十里,西至蕃部悉逋族一十里,至慶州金湯鎮(zhèn)界三十里,南至延州敷政縣界一百二十里,至延州一百五十里,東北至蕃部厥者多族一十里,至宥州八十里,
【戶】
皇朝管戶,主七百一十四,客二百七十五。
【風(fēng)俗】
蕃、漢戶相雜。
【土產(chǎn)】
羊。地寒霜早,不宜五谷。
吃莫河。在軍北一十里,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至軍地,四十六里入落一作洛河,不勝船筏音伐。圣人道,在軍城東七里,從蕃界末者多家族來,經(jīng)軍界一百五里,入敷政縣界。即赫連勃勃起自夏臺(tái)入長安時(shí)平山谷開此道,土人呼為圣人道。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八
關(guān)西道十四
綏州 銀州 振武軍廢 麟州 勝州廢 府州
綏州
綏州。上郡,今理龍泉縣?!队碡暋酚褐葜颉4呵飼r(shí),為白翟所居 ,七國時(shí),屬魏。秦為上郡,蒙恬將兵于此,公子扶蘇所監(jiān)之處是也。在漢,為雕陰縣地。高帝元年,項(xiàng)羽立董翳為翟王。七月,廢,復(fù)為上郡 。武帝征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 ,上郡即其一也。后漢末,荒廢年久,俗是稽胡。及赫連勃勃都于統(tǒng)萬,上郡之地又為赫連勃勃部落所居 。后魏明帝于此置上郡。廢帝元年,于郡內(nèi)分置綏州,今延、綏等州,并為右部都尉理。隋開皇初,郡廢,而州如故。煬帝初,改綏州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陰郡,以郡西南有雕陰山,復(fù)漢縣名。唐武德三年,遂于延州豐林縣置綏州總管府,管西和、南平、北基、銀、云、真、上、珍、北吉、匡、龍等十一州,其綏州領(lǐng)上、大斌、城平、綏德、延福五縣。六年,移治所于延川縣界。七年,又移治城平縣界魏所廢城平。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罷府,移州治上縣。其城則據(jù)山,四面甚險(xiǎn),真邊陲之郡也。天寶元年,改為上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綏州。自唐末蕃寇侵?jǐn)_,所管五縣并廢。或陷在蕃界,亦無鄉(xiāng)里,其民皆蕃族,州差軍將征科。
元領(lǐng)縣五,并廢:
綏德;龍泉;城平;延福;大斌。
州境:
東西一千里,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七百四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里;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門關(guān),東去石州九十五里;西南至延州三百四十里;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銀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四百里;東南至隰州石樓縣西北黃河為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銀州一百四十里 。
戶:
唐開元戶:一千七百一十五 ?;食苤?、客戶二千八百八十五。
風(fēng)俗:
同夏州。
土產(chǎn):
胡女布,貢;蠟燭。貢。
廢龍泉縣。四鄉(xiāng)。本秦膚施縣。二漢同。后魏廢帝元年,于此置上縣,取郡為名。隋開皇三年,上縣屬綏州。唐天寶元年,改為龍泉縣,以隴水為名 。至皇朝,見管蕃戶。
長城,一在州西一十五里。大力川,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無定河,并是蒙恬所筑之遺跡。 疏屬山,《山海經(jīng)》云:“貳負(fù)之臣曰危,危與貳負(fù)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fā),系之于山西北?!睗h宣帝使人發(fā)上郡疏屬山,于盤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發(fā)反縛,械一足。因問羣臣,莫能知。惟劉向按《山海經(jīng)》對(duì),宣帝驚異,上始重學(xué)。于是時(shí),人競學(xué)《山?!分f。 無定河,一名奢延水,北自銀州撫寧縣界入境。 州城,唐貞觀元年筑,四面石崖,東面高八十尺,西面高一百四十尺,南面高四十尺,北面高一百二十尺,周回四千二百步 。 上郡古城,在縣東南五十里,始皇使扶蘇監(jiān)蒙恬處。 吳兒城,在縣西北四十里,赫連勃勃破劉裕子義真于長安,遂擄其人 ,筑此城以居之。 秦扶蘇冢,在無定河?xùn)|,去州地八里。 蒙恬冢,在州西大力川上,去州二里。
廢城平縣。西南一百里,二鄉(xiāng)。本秦膚施縣地。二漢不改。后魏神龍?jiān)?,于今縣西三十里庫仁川置城中縣。隋諱中,改為城平縣,仍自庫仁川移于今理。今廢為城平鎮(zhèn),見差蕃人為鎮(zhèn)將,管蕃戶。
吉魚山;阿班山;清澗川水 ,已上并在縣界。 保定嶺,在縣界蕃部族帳內(nèi)。
廢綏德縣。南一百里,元二鄉(xiāng)。亦秦膚施縣地。二漢不改。魏省上郡。后魏大統(tǒng)十二年,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綏德縣。唐武德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卽今理。今為綏德鎮(zhèn),見差蕃人為鎮(zhèn)將,管蕃戶。
舊石城,在縣東三十里,今寛州是也。 仆射堡,在縣界。 骨悉個(gè)堡,在縣界,骨悉個(gè)者,是胡音。 斜溪嶺 ,在縣界蕃部族帳內(nèi)。
廢延??h。南一百一十里,元二鄉(xiāng) 。亦膚施縣地。后魏廢帝元年,于此置延陵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七年 ,改為延??h。此縣城據(jù)崖,三面夐絶,攻守頗為邉防險(xiǎn)固之所。今廢為鎮(zhèn),差蕃人管蕃戶。青龍山;洛陽山;橫山;大和川水,并在縣界。吳兒城,在縣南四十里。 彌溺堡,彌溺者,胡語。此谷地塞,因以為名。同突個(gè)堡,在縣界,胡語,今澤蔥是也,堡多此菜。 圣佛崖;甬子山;定仙嶺,并在縣界。黃河,北自撫寧縣界流入。匡州城,隋置此州,在縣西北五十里,故城尚存。唐武德六年,與六胡州又同置,祿山之亂, 陷入蕃界。
廢大斌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二鄉(xiāng)。亦膚施縣地。后魏神龜元年,于今縣東五里置大斌縣,屬上郡。唐武德七年,移于今城平縣界魏城平故城以置之,即今縣也。今廢為大斌鎮(zhèn),差蕃人管蕃戶。
柱天山;小力山;大力山;小力川,并在邑界。
銀州
銀州。銀川郡,領(lǐng)儒林縣?!队碡暋酚褐葜?。春秋時(shí),為翟地。秦并天下,屬上郡。漢為西河郡圁陰縣。晉時(shí),為戎狄所居。苻秦建元元年,自驄馬城巡撫戎狄,其城即今理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 ,于其城仍舊置銀防 。三年,置銀州,因谷為名。舊有人牧驄馬于此谷,虜語驄馬為“乞銀”。隋大業(yè)二年,廢銀州,縣屬雕陰郡。隋末,陷于寇賊 。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于此,重置銀州。天寶元年,改為銀川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銀州。
元領(lǐng)縣四:儒林;真鄉(xiāng);開光;撫寧。
州境:
東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二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六十里;南至綏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北至勝州柘珍驛二百五十里;東南至綏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綏州三交土堠七十五里 ;西北至夏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勝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麟州三百里 。
戶:
開元戶六千一百二十。
風(fēng)俗:同夏州。
土產(chǎn):
杏子,貢。女稽布,賦。麻布。
儒林縣。舊四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陰,故名。隋開皇三年,置儒林縣,屬銀州。大業(yè)三年,廢銀州,以縣屬雕陰郡。唐貞觀二年,重置銀州,縣又屬焉。
無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鄉(xiāng)縣。東北一百里,舊四鄉(xiāng)。漢圁陰縣地。后周保定二年,于今縣理置中鄉(xiāng)縣,屬中郷郡。至隋開皇元年,避中字,改真郷縣,兼廢中郷郡,以縣割隸銀川郡。
茄蘆水,源出縣西北平地。
開光縣。東北二百里,舊三鄉(xiāng)。漢圁陰縣地。周武帝于今理置開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廢郡,置開光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來屬。大業(yè)中,縣廢,以其地入真鄉(xiāng)縣。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于此,復(fù)立開光縣。
撫寧縣。東南八十里,舊三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后魏廢帝于今縣東撫寧故城置撫寧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來屬。
無定河,在縣北二十里。
廢靜邊州都督府,舊治銀川郡界,管小州十八。
廢歸德州,寄理銀州界,處降黨項(xiàng)羌。
已上二州唐所置,今并廢。
振武軍今廢。
振武軍。今理金河縣。舊為單于大都護(hù)府,即漢定襄郡之成樂縣也。在陰山之陽,黃河之北。后魏所都盛樂縣是也。歴周、隋,或沒入蕃。唐武德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中都督府 。麟德元年,改單于大都護(hù)府。初,阿史德請(qǐng)冊(cè)親王為可汗,德曰:“單于者,天上之天也?!鄙显唬骸半迌号c卿為天上之天,可乎?”德曰:“死生足矣。”遂于此立單于大都護(hù)府,以殷王為單于大都護(hù)。垂拱三年,改為鎮(zhèn)守使。圣歷元年,改為安北都督 。開元七年,以其地隸東受降城。八年,又置單于大都護(hù)府。后為鎮(zhèn)武軍節(jié)度兼神策軍長武城防秋兵馬使。
領(lǐng)羈縻州八:金徽州;幽陵州;龜林州;雞田州;雞鹿州;赤野州;居延州;燕然州。
右件州名,皆武德已后降蕃部落所居。
元領(lǐng)縣一:金河。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里數(shù)缺;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西南至長安取太原府路一千九百三十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河?xùn)|界靜邊軍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東受降城一百二十里;北至黑沙磧口七百里 。
戶:
自立軍,無戶數(shù)。
風(fēng)俗:
尚氣強(qiáng)悍,《漢書》曰:“定襄、云中,本戎狄之地?!逼淙吮蓸?,少禮文,好射獵。
土產(chǎn):香有谷撥、甘松,藥有麻黃、升麻、當(dāng)歸、庵閭、柴胡、刺揪、遠(yuǎn)志 、白角簟。
金河縣。四鄉(xiāng)。卽漢成樂縣地。唐武德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縣。北有金河,以為邑稱。天寳四年,于城內(nèi)置。
陰山;榆多勒山;東神山;釜山。 善陽嶺,在縣北一百四十里,秦長城枕之?!稘h書》謂高祖困于平城,即善陽嶺也。武德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督府于此地 。 青冢,在縣西北,漢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燕然,按《續(xù)漢書?郡國志》云:“和帝永元三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遂至燕然山。”是在縣北近磧。 李陵臺(tái),迭石為之,在府北,單于探騎多候于此。 五合城;云中城;金河,在縣西北。 磨勒城水,突厥名魚為“磨勒”。此水出魚倍美,故以指名。 蒙水,秋冬常有暖氣蒙然,故以為名。在縣東南。 延釋伽水。
麟州
麟州。新秦郡,今理新秦縣?!队碡暋酚褐葜?。漢武帝徙貧人于關(guān)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蓋其地也。周、隋以降,為銀、勝二州地。唐開元十二年,割勝州之銀城、連谷二邑,置麟州并縣。至十四年,又廢州 ,以屬邑還隸勝州。天寳元年,復(fù)置,尋改為新秦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麟州,升為振武麟勝等州節(jié)度兼都護(hù),以勝為支郡 。
元領(lǐng)縣三:
新秦;連谷;銀城。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九百三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六十里;東至嵐州界黃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關(guān);東至嵐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銀州三百里;東北至勝州四百里。
戶:唐開元不供戶,長慶戶一千七百五十四。皇朝管主客戶主二千三百五十。
風(fēng)俗:同振武。
土產(chǎn):同振武。
新秦縣。舊三鄉(xiāng)。初武帝徙貧人于關(guān)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唐天寳元年,置以為縣,取漢舊名。
連谷縣。北四十里,四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屬西河郡。隋文帝于此置連谷鎮(zhèn)。煬帝改為連谷戍。大業(yè)十三年,廢戍。唐貞觀八年,于廢戍置連谷縣 ,屬勝州。天寳元年,割屬麟州。
銀城縣。州南四十里,元四鄉(xiāng)。本漢圁陰縣地,屬西河郡。漢末訖魏、晉,皆為匈奴侵?jǐn)_,不立郡縣 。后魏時(shí),置石城縣。至廢帝三年,改屬歸真郡,隸綏州。后周保定二年,移縣于廢石龜鎮(zhèn)。隋大業(yè)七年,改為銀城縣,以隸勝州。開元中,自勝州割隸麟州。
成宜,《漢地理志》:“成宜,屬五原中部都尉理?!? 西安陽;河陰;武都;稒陽塞,已上皆漢縣城,后廢,俱在銀州界。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 ,南單于出滿夷谷 ,遂至燕然山。 造陽:《史記》:“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痹礻柤纯h西北之塞名也。 五原塞城,《漢書》云:“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shù)百里,筑城列障,至廬朐山?!奔唇窨h正北所謂光祿塞是也。后魏曾于此立石城縣,后改焉。晉《太康地理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至九百里,得造陽 ?!奔创?。
廢安北大都護(hù)府,唐龍朔三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hù)府??傉轮校臑榘脖贝蠖甲o(hù)府。北至陰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去洛陽二千九百里。在黃河北。戶二千六。領(lǐng)縣一:陰山縣 ,天寳元年置。其州與縣今并廢。
勝州廢
勝州。榆林郡,今理榆林縣?!队碡暋酚褐葜颉4呵餅槿值业?。戰(zhàn)國為晉趙地?!稘h書》云:趙分晉國而有云中、五原是也。秦并天下,為云中郡,領(lǐng)云中、咸陽、陶林、楨陵、犢和、沙陵、原陽、沙南、北輿、武泉、陽壽等十一縣。王莽改曰“受降”,屬并州。兩漢之時(shí),云中郡在今州東北四十里榆林縣界云中故城是也。按《史記》:“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于河西造大城,其一隅崩,不得就,乃改卜陰山河曲,禱焉,晝見羣鴻俳徊終日不去,夜見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城乎?”乃于其處筑城,今云中古城是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其地遂空。至?xí)x末,屬赫連氏。后魏太武平赫連昌之后,迄于周代,往往置鎮(zhèn),不立郡縣。隋文開皇三年,置榆林戍。七年,又置榆林縣,屬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 、富昌、金河三縣置勝州。大業(yè)五年,以勝州為榆林郡。十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唐武德四年,郭子和歸國,其地陷梁師都。貞觀三年,平師都。五年,仍于隋舊理置勝州。時(shí)柴紹、劉蘭等破滅匈奴,奪其河南之地,因置勝州。天寳元年,改為榆林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勝州。
元領(lǐng)縣二:
榆林;河濱。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二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正東至黃河四十里,去朔州四百二十里;南至麟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正北至黃河五里,去東受降城八里,去單于府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合河關(guān)五百里,關(guān)去嵐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西北至黃河二十里;東北至黃河十里,去云州四百里。
戶:
唐開元戸:四千九十五。
風(fēng)俗:
同振武。
土產(chǎn):
鹿角。
榆林縣。二鄉(xiāng)。本漢沙南縣地,屬云中郡。漢末,北虜侵?jǐn)_。歴魏、晉及周,此地并無縣邑。隋開皇七年,于此置榆林縣,以榆林關(guān)為名,屬云州。二十年,改屬勝州。 拂云堆,在縣北一百七十里。 紫河水,東北自朔州鄯陽西北一百七十里流入。 金河泊,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回十里,上承紫河及蒙水,南流入大河。 楨陵城,莽曰“楨陸”,在縣西北?!兜乩碇尽分^:“緣胡山是也 ?!睂僭浦?。 黃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縣界流入。 大葭蘆水,在縣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蘆水,在縣西二百四十里,其間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黃河,隋文開之以通屯倉。 云中故城,在縣東北四十里。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所置,秦因之。 榆林關(guān),在縣東四十里,東南臨河,秦卻匈奴處。隋置榆林關(guān)總管,后陷賊。唐貞觀十三年,復(fù)置榆林關(guān)。
河濱縣。南二百九十里,三鄉(xiāng)。本漢沙南縣地,屬云中郡。迄于魏、晉,此地不立縣邑。至后魏及周,復(fù)為銀城縣地。隋時(shí),復(fù)為榆林縣地。貞觀三年,于此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因以為名。改云州為威州。八年,廢威州,以縣屬勝州。
黃河,在縣東一十五步,闊不能半里,不通船筏。 河濱關(guān),在縣東北,唐貞觀七年立。 君子津,《水經(jīng)注》云 :“河水于二縣之間有君子津?!蔽魸h桓帝十三年,帝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赍金貨隨帝后行,夜迷失道,困甚,往投津長。后死,津長為埋之 。其子尋求父喪,發(fā)冢舉尸,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dòng)诘?,帝曰:“君子也!”改其津?yàn)榫又颉?br />
府州
府州。今理府谷縣。本河西蕃界。府谷鎮(zhèn),土人折太山折嗣倫代為鎮(zhèn)將。后唐莊宗天佑七年,有河朔之地,將興王業(yè),以代地諸部屢為邊患,于是升鎮(zhèn)為府谷縣。至八年,麟州刺史折嗣倫子從阮招回紇歸國 ,詔以府谷縣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從阮為府州刺史。尋以契丹與小蕃侵?jǐn)_,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晉高祖起義,以契丹有援立之恩 ,賂以云中,河西之地盡去焉。契丹欲盡徙河南之民以實(shí)遼東,人心大擾,從阮因保險(xiǎn)拒之。晉少主嗣位,北絶虜好,乃遣使詔從阮出師。明年春,從阮率兵深入,連拔十余砦。漢祖建號(hào)晉陽,引兵南下,從阮眾歸之。尋升府州為永安軍,析振武之勝州,并沿河五鎮(zhèn)以隸焉。干佑元年,從阮舉族入覲,朝廷命其子德扆為府州團(tuán)練使。周顯德元年,升府州為節(jié)鎮(zhèn),復(fù)以永安軍為軍額,就拜折德扆為節(jié)度使。顯德二年,夏州李彝興以土壤相接府州,惡其與已并為蕃鎮(zhèn),乃扼塞道路,阻絶使臣。世宗因問宰臣如何?宰臣以夏州地處邊徼,朝廷向來常與優(yōu)恤,府州甚為逼小,近建節(jié)旄,得之無利,失之何害,且宜撫諭彝興。上曰:“折德扆三數(shù)年來竭盡心力,御捍劉崇。如何一旦棄之度外,且夏州雖產(chǎn)羊馬,博易資貨,悉在中土。倘與阻絶,何能為者?”乃命使赍詔書,責(zé)其悖慢,諭以安危。彝興果俯伏聽命。至皇朝,因之。
元領(lǐng)縣一 :
府谷。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一百二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七百二十里;東過河至火山軍四十里;南過河至岢嵐軍一百四十里;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二十六府、勒浪、尾馬、直蕩、啜娘等蕃族四百八十里;東南過河至火山軍界桔槔塞四十里;西南至麟州界杓枝谷三十里;西北至沒兒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三百五十里;東北至唐龍鎮(zhèn)一百五十里。
戶:
皇朝管主、客漢戶五百七十。
土產(chǎn):羊、馬。
府谷縣。一里,一鄉(xiāng)。本府谷鎮(zhèn)。唐天佑七年,升為縣。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
關(guān)西道十五
宥州 豐州 天德軍廢。
宥州
宥州。寧朔郡 ,理長澤縣。即漢三封縣之地。自后河曲、靈、夏、原等州有蕃胡部落。后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統(tǒng)之。唐貞觀已后,漸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魯、契、依、塞、舍、麗六州,用華人為刺史以管之,謂之六胡州。開元九年,胡酋帥康待賓反,朔方節(jié)度使王晙討戮之,遂廢六州。至二十六年 ,以六州之殘人置宥州于夏州西南長澤縣之地,以寛宥為名,及延恩、懐德、歸仁三縣領(lǐng)諸降戶。天寳元年,改為寧朔郡。至德二年,改為懐德郡都督府。干元元年,復(fù)為宥州,嘗寄理于經(jīng)略軍,蓋以地形居中,可以總統(tǒng)蕃部。北以應(yīng)接天德,南援夏州。寳應(yīng)以后,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xiàng)靡依蕃部之人,撫懐莫及。元和九年二月,復(fù)于經(jīng)略軍置宥州,屬夏、綏、銀節(jié)度,郭下置延恩縣。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夏州節(jié)度李佑復(fù)置。唐末流離,三縣復(fù)廢。后立于長澤縣,即今理。
領(lǐng)縣一:長澤。
舊領(lǐng)三縣,俱廢。
延恩;懐德;歸仁。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一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南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東至桃子堡三十里為界 ;南至洪門鎮(zhèn)八十里為界;西至五原郡鹽地一百八十里為界;北至神堆澤五十里為界,以北屬夏州;南東至古長城六十里屬夏州界;西南至盤堆八十里;西北至黃堆八十里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為界,屬夏州;東北至市澤四十里為界,以東北夏州八十里。
戶:
唐《十道錄》云:“開元無戶?!遍L慶中,戶七千五百九十?;食軡h戶二百。
風(fēng)俗:
同夏州。
人物:
無。
土產(chǎn):
青鹽、酥、駝、馬。
長澤縣。二郷。漢三封之地。漢《地理志》:“三封屬朔方郡?!焙笪河诖酥瞄L澤縣,屬闡熙郡。隋開皇中,罷闡熙郡,以縣屬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節(jié)度使奏請(qǐng)立宥州于此邑,仍就便移隸宥州。 三封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界。 百井戍,在縣南八十里,勃勃與禿髪熾檀戰(zhàn)處。 胡洛鹽池,在縣北五十里,周回三十里。漢有鹽官。 石窟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后周書》云:“武帝曾立六胡州于靈、夏兩州界,以按諸胡。”至隋,又分魯、契、依等三州。于馬嶺縣界置匡州,亦以處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猶存。洎開元中,胡帥康待賓據(jù)六胡州反,后破之。至元和三年,收復(fù),又置之。尋又改置宥州,復(fù)移于長澤縣矣。
廢延恩縣 。三郷。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額,取延恩宥為邑之稱。
廢懐德縣。五郷。
廢歸仁縣。五郷。已上二邑,因元和中六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縣,唐末廢。?
豐州
豐州。九原郡,今理九原縣?!队碡暋酚褐葜颉4呵锶值抑?。戰(zhàn)國屬趙。秦并天下,為上郡之北境。漢屬五原郡地 。漢五原故城,在今勝州榆林縣界是也。后漢末,羌胡擾亂,城邑皆空。永嘉之后,屬赫連勃勃。后魏平之,至后周保定三年,置永豐鎮(zhèn)。隋開皇五年,置豐州,因舊鎮(zhèn)為名。故賀葛真城是其地,領(lǐng)九原、永豐、安化三縣。大業(yè)七年,罷州,以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以郡歸順。唐武德元年,罷郡,復(fù)為豐州,仍置總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于今慶州白馬縣,此地遂空。貞觀四年,突厥降附,又于此分靈州之境置豐州都督府,不領(lǐng)縣,惟領(lǐng)蕃戶。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置豐州。天寳元年,改為九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豐州。
元領(lǐng)縣二:
九原;永豐。
州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南至長安一千八百里;東至安北都護(hù)府三百五十里;東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靈州九百里;西至黃河一百三十五里;正北至黃河四十里;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東北至黃河八十里。
戶:
按韋述《十道録》:開元領(lǐng)縣,蕃戶無定。長慶蕃、漢戶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風(fēng)俗:
地居磧鹵,田疇每歲三易。自漢、魏以后,多為羌胡所侵。人俗隨水草以畜牧,廹近戎狄,唯以鞍馬騎射為事,風(fēng)聲氣習(xí)自古而然。
人物:
無。
土產(chǎn):
獸多羱羊、野馬。禽多石雞、鳬鴨。衣以駝毛、褐布,食以白面、印鹽。草有遏邏殷、盧牛、沙蓬、茨萁、狼針,尤宜牧畜。
九原縣。三郷。漢舊縣。隋復(fù)置,尋廢。至永徽四年,又置,兼立郡于此。 郎君城,在九原 。 白登,漢高祖所困處。 高闕,當(dāng)在河之西也。按《史記》:趙武靈王筑長城,自代傍陰山下至高闕,今在陰山之西,《漢書》謂“高闕塞”。 西河,《漢書》云:“武帝元朔二年,衛(wèi)青渡西河至高闕,破匈奴。”是也。按此河自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余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時(shí)帝都在秦,故謂之西河,即此處也。其河自豐州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稘h書》亦謂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陽,《漢書》云:“竇憲出雞塵塞,鄧鴻出稒陽塞,遂至燕然山?!奔创艘?。 大同川,舊赫連時(shí)立大同鎮(zhèn)于此川。按《郡國志》云:“大同鎮(zhèn),今九原有前雞延城、后雞連城?!笔且病? 大磧絶塞。 雞鹿塞。 故安北都護(hù)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橫塞軍、朔方軍之號(hào)于此也。
永豐縣。一百里,二郷。本漢臨戎舊地。后漢末廢。周武保定三年,于此置永豐鎮(zhèn)。隋開皇三年,于鎮(zhèn)置永豐縣,尋為蕃戎所陷。唐武德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復(fù)置。
燕然都護(hù)府。領(lǐng)七州。唐貞觀中,置蘭皋等七州,同隸焉。 形勢(shì):西臨黃河,北望陰山。 拂云堆。解在下。
天德軍今廢
天德軍。今理在中受降城,權(quán)置軍于永清柵。本安北都護(hù)。唐貞觀二十一年,于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hù),以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并隸焉。龍朔三年,移于磧北回紇本部,仍改名瀚海都護(hù)??傉露?,又改安北都護(hù),尋移于甘州東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鎮(zhèn)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鎮(zhèn)城,其都護(hù)權(quán)移理刪丹縣西南一作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龍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寳八載,張齊丘又于可敦城置橫塞軍。十二載,安思順奏廢橫塞軍,請(qǐng)于大同川西筑城置軍,玄宗賜名曰“天安軍”。十四載,筑城功畢,移天安軍理焉。干元后,改為天德軍。緣居人較少,遂西南移四里,權(quán)居永清柵,其城則隋大同城之舊墟,在牟那山鉗耳嘴之北 。
軍境:
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
東取寧遠(yuǎn)鎮(zhèn)故落鹽池經(jīng)夏州至長安一千八百里;東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南至牟那山鉗耳嘴三十里 ;西渡河至豐州一百六十里;西至黃河五里;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北至磧石三百里;西北至橫塞軍二百里。
東受降城
東受降城。本漢云中郡地,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jié)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朔州四百里;西南渡河至勝州八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磧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在榆林。漢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開元十年,又于此城置安北大都護(hù)府,后又移徙事具天德軍。 敬本古城 ,在中城北四十里。鄭虔《軍錄》曰:“時(shí)人以張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敬本城,周一萬八百七十二步,壕塹深峻,亦古之堅(jiān)守。賈躭《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東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東至東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軍二百里;南至靈州四百里;北至磧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德軍理于此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蓋漢臨河縣故理處。唐開元初,為河水所壞。至開元十年,總管張說于故城東別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為河水所壊。
四至八到:
東至長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東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五百里;正東微南至天德軍一百八十里;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西南至定遠(yuǎn)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三百里;磧口西北至回鶻衙帳一千五百里。
右按天德軍與三受降城皆連貫不遠(yuǎn),即唐神龍三年,張仁愿所置。初,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咤忠義為賊所敗,詔仁愿代之。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禱祀祈福,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shí)突厥黙啜盡眾西撃突騎施娑葛 ,仁愿奏請(qǐng)乘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此三城,號(hào)曰“受降”,首尾相應(yīng),絶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黃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勞人費(fèi)功,終為賊所有。仁愿固請(qǐng)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zhèn)兵以助其功。時(shí)咸陽兵二百余人逃,仁愿禽獲,盡斬之,軍中股栗 ,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遙相應(yīng)接,北拓三百余里 。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fù)寇掠,減鎮(zhèn)兵數(shù)萬人。初,三城不置壅門及卻敵戰(zhàn)具,或問曰:“此邉城御備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愿曰:“寇若至此,當(dāng)并力出戰(zhàn)?;仡櫷仟q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為總管,始筑壅門。議者貶之 。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
河?xùn)|道一:幷州
幷州。太原郡;舊理太原、晉陽二縣,今理陽曲縣?!队碡暋芳街葜颉!队碡暋吩唬骸凹刃尢!薄蹲ⅰ吩唬骸案咂皆辉?。”今以理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肅注曰:“舜為冀州之地太廣,分置幷州;至夏,復(fù)為九州島,省幷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島,復(fù)置幷州?!薄堵毞健吩唬骸罢痹粠罩?,其山鎮(zhèn)曰恒山,藪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薄夺屆吩唬骸皫眨嬉?;言其州或并或設(shè),因以為名?!薄洞呵铩罚骸皶x荀吳敗狄于大鹵?!奔刺瓡x陽縣也。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大鹵、太原、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shí)一也?!短档赜洝吩唬骸皫罩莶灰孕l(wèi)水為號(hào),又不以恒山為名,而言幷者,以其在兩谷之閑乎?”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實(shí)沈,又金天氏之子臺(tái)駘之所居也。《左傳》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shí)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后帝不臧,遷實(shí)沈于大夏,主參;金天氏有裔子曰昩,為玄冥師,生允格、臺(tái)駘,以處太原?!弊⒃唬骸按笙?,太原晉陽縣也;太原,臺(tái)駘之所居?!卑矗航裰萦譃樘茋?,帝堯?yàn)樘坪钏?,又為夏禹之所都也。帝堯始封于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州;晉陽,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為晉侯?!薄妒酚洝吩疲骸俺赏跖c叔虞戲,削桐葉為圭,曰:‘以是封汝?!芄?qǐng)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戱耳!’周公曰:‘天子無戱言?!煲苑庵??!苯裰?,春秋時(shí),為晉國,戰(zhàn)國時(shí),為趙國。《左傳》曰:“晉趙鞅入晉陽以叛。”潁容曰:“趙簡子居晉陽,至成王居邯鄲。 ”《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敝遣鬄轫n、趙、魏所滅, 故其地屬趙。《地理志》云:“趙,西有太原?!薄肚乇炯o(jì)》云:“莊襄王二年,蒙驁攻趙,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笔蓟手萌ぃ詾樘?。漢二年,魏豹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之地;九月,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xùn)|、上黨、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縣為韓國,徙封韓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皇子恒為代王,都晉陽。文帝元年,皇子參為太原王,都晉陽?!兜乩碇尽吩疲骸疤ゎI(lǐng)二十一縣,屬幷州?!焙鬂h末,省幷州入冀州。魏文帝黃初元年,復(fù)置幷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初,曹操圍袁尚于鄴,時(shí)袁紹以其甥高干為幷州刺史。牽招說干曰:“幷州左有恒山之險(xiǎn),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qiáng)胡,宜速迎尚,并力觀變?!备刹荒苡茫蕯?。晉惠帝時(shí),幷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后劉曜徙都長安,自平陽以東盡入石勒。至苻堅(jiān)、姚興、赫連勃勃并于河?xùn)|郡置幷州。后苻丕為慕容垂所迫,奔于晉陽,稱帝一年,為慕容永所滅。后魏復(fù)為太原郡。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置六府于幷州,后省六府,置幷州總管。開皇三年廢總管,置河北道行臺(tái)尚書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廢行臺(tái),復(fù)置幷州總管。大業(yè)元年廢總管。三年,罷州為太原郡。隋季陵遲,寇盜充斥,煬帝以唐高祖為山西河?xùn)|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賁中郎將王威、高君雅為副。時(shí)賊帥歷山飛眾號(hào)十萬,來寇郡境,劉武周又殺太守王仁恭舉兵馬邑,俄又攻汾陽。宮監(jiān)裴寂、晉陽令劉文靜勸高祖舉兵,旬月閑,眾至數(shù)萬。威、君雅素有疑心,高祖斬之以狥,時(shí)大業(yè)十三年也。其年入關(guān),克定京邑,高祖輔政。義寧元年,太原郡仍舊不改。唐武德元年,改為幷州總管。幷州領(lǐng)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總管,其年,置汾陽;仍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四年又置總管,管幷、介、受、遼、太、榆、汾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置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陰縣,幷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陰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并、汾、箕、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jìn)為大都督府。長壽元年 ,置北都,罷都督府。 開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業(yè)所興,又建北都,仍改并州為太原府,立起義堂碑以紀(jì)其事。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為十五道,置采訪使以檢察非法,太原為河?xùn)|道。又于邊境置節(jié)度使以式遏四夷。河?xùn)|最為天下雄鎮(zhèn),后唐同光元年,莊宗即位于魏州,改太原為西京,以鎮(zhèn)州為北都。三年,改太原為北京,后為偽漢所據(jù)。至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平晉,移州于三交塞陽曲縣界。太原舊城并從毀廢,仍改晉陽縣為平晉縣。
元領(lǐng)縣十三,今九:陽曲。 平晉新置。文水。祁縣。榆次。太谷。清源。壽陽。盂縣。二縣廢:太原,入平晉。晉陽。同。三縣割出:交城,入大通監(jiān)。廣陽,建軍。樂平。入廣陽軍。
州境: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至西京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里;東至趙州五百八十九里;南至潞州四百五十里;西至石州三百九十五里;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遼州二百八十三里;西南至汾州二百里;西北取干燭谷路至嵐州三百二十里;東北至代州五百里。
戶:唐開元戶:二萬六千八百。皇朝戶:主二萬六千八百二十;客二千五百二。
風(fēng)俗:其人有堯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夸功名;嫁娶、送死,皆侈靡于他國。隋《圖經(jīng)》云:“幷州,其氣勇抗誠信,韓、趙、魏謂之三晉,剽悍,盜賊常為他郡劇。”《漢書》云:“韓信謂陳豨曰:‘代為天下精兵處?!焙鬂h末,天下擾亂,高干為幷州刺史,牽招說干曰:“幷州左有恒山之險(xiǎn),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qiáng)胡之援,可以守焉。”又風(fēng)俗以介之推焚身,民咸言神靈,忌燒火,由是土人至冬中,輒一月寒食,不復(fù)煙爨,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舉為幷州刺史,乃作書置子推廟言:“盛寒去火,殘損人民,非賢者之意?!笔箿厥?,眾惑少解,風(fēng)俗頗革。今有祠存。
姓氏:太原郡十一姓: 王。武。郭?;?。廖。郝。溫。閻。昝。令狐。尉遲。晉陽郡三姓:魚。儀。景。
人物:衛(wèi)綰:大陵人。戲車為郎。?;荩禾恕J剐倥?,封長羅侯。閔仲叔:晉陽人。溫序。字次房,太原人;為護(hù)羌校尉。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王允:祁人。性剛疾惡,誅董卓,李傕輩憚之。王烈:太原人。溫嶠:字太真,祁人。豐儀秀整,劉琨、王導(dǎo)輩雅重之。王濟(jì):字武子,官太仆。性好馬。嘗買地作馬埒,飾短垣繞之,號(hào)“黃金埒”。孫楚:字子荊,太原榆次人。爽邁不羣,嘗與王濟(jì)語,誤云:“漱石枕流?!?濟(jì)曰:“流可枕,石可漱乎?”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蓖跎妫禾钊?。平侯景,加侍中尚書令。孫盛:字安國,楚孫,著《晉陽秋》,稱良史。孫綽:字興公,楚孫,棄永嘉守,隱會(huì)稽山中,作《天臺(tái)賦》,范榮期覽曰:“擲地有金石聲矣!”【唐】王珪:字叔介,祁人。侍中,永寧公。溫大雅:太原祁人。武甄:字平一,文水人。以詩文名世。王縉:太原人。為相十四年,封齊國公。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官尚書右丞。王涯:太原人。為相,甘露事,族誅。李憕:太原文水人。為洛京留守;祿山反,憕守皇城,不降,被殺。贈(zèng)司徒忠烈公。少子源至孝。溫庭筠:太原人。彥博子。喬林:太原人。拜相八十日。張楚金:太原人。秋官尚書。
土產(chǎn):梨。貢。馬鞍。貢。甘草。龍骨。牲生石。柏子仁。黃石鉚。葡萄。貢。人參。礬石。鐵鏡。《隋圖經(jīng)》云:“榆次龍骨、交城礬石并充貢。”
陽曲縣。舊十六鄊,今十四鄊。本漢舊縣也,屬太原郡?!稌x地記》云:“黃河千里一曲,此當(dāng)其陽,故曰陽曲?!卑矗号f陽曲,今忻州定襄縣是也。后漢末,移于太原縣北四十五里,陽曲故城是也?!逗笪簳?地形志》:“陽曲,屬永安郡?!比砸平窨h南四里陽直故城。隋開皇六年,改為陽直縣。十年,又移于今縣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十六年,改陽直縣為汾陽縣,因漢舊名也。煬帝又改為陽直縣,移理木井城,即今縣理是也。唐武德三年,又移于今縣西十五里;分置汾陽縣屬幷州。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因漢舊名也?;食癁楣驴h。方山,在縣東六十里。汾水,西自交城縣流入,經(jīng)縣西南,去縣三十里,又東南入太原縣界。狼孟故城,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妒酚洝吩唬骸笆蓟适迥?,大興兵至太原,取狼孟?!笔且?。漢以為縣,屬太原郡。晉末省。按:城左右狹澗幽深,南面大壑,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今余壁猶存。故盂城,漢盂縣也,本春秋晉大夫祁氏邑,在縣東北八十里。《左傳》曰:“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孟丙為盂大夫?!睗h以為縣。石嶺鎮(zhèn),在縣東北七十里。干燭谷,即羊腸坂也。
平晉縣。北三十里。舊二十五鄊,今十四鄊。本漢晉陽縣也,屬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晉陽縣理州城中,高齊武成河清四年,移晉陽縣于汾水東,今太原縣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縣理置龍山縣,屬太原郡,因縣西龍山以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幷州。十年,廢龍山縣,移晉陽縣理之。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太原郡,縣仍屬焉?;食絺螡h,其太原城中晉陽、太原二縣并廢為平晉縣。
懸甕山,一名“龍山”,亦名“結(jié)絀山”,在縣西十二里。《山海經(jīng)》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汾水?!庇帧犊尽吩疲骸皯耶Y山,多鮆魚,食之不驕。”又有子推祠,在山西。蒙山,在縣西北十里?!妒鶉呵铩吩疲骸扒摆w劉聰征劉琨不克,略晉陽之人踰蒙山而歸?!奔粗^此也。今山上有楊忠碑,忠為周將,討齊戰(zhàn)勝。隋開皇二年,追紀(jì)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謚曰:“武元皇帝。”石室山,后魏《興國土地記》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一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shí)?!眿肷?,隋《圖經(jīng)》云:“嬰山,為幷州之主?!苯樯?,有子推廟,甚靈。汾水,自陽曲縣界流入,《水經(jīng)》云:“汾水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庇炙濉秷D經(jīng)》云:“汾水所經(jīng)立石谷,谷口有石,孤立水內(nèi),高十余丈?!睍x澤,在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漑稻田,周回四十一里。護(hù)甲水、滹沱河,皆幷之水名。晉水,在縣西南?!端?jīng)注》云:“晉水出懸甕山,東過其縣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沒者三版,后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漑。東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瀆于石塘下伏流,東南出晉陽城南,又東南入于汾?!苯癜矗簳x水初泉出處,砌石為塘,自塘東分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東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東流經(jīng)晉澤南,又東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酈道元所言分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南流入汾水。洞過水,東自太原縣界流入,西入于汾,晉水下口也?!端?jīng)注》云:“劉琨為幷州,劉元海要擊之,合戰(zhàn)于洞過?!奔词谴怂?。今按:此水出沾縣北山,沾即今樂平縣也。水經(jīng)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舊府城,故老傳晉幷州刺史劉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晉陽城也。故《左傳》言:“董安于所筑?!薄妒酚洝吩唬骸爸遣薯n、魏攻趙襄子于晉陽,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沒者三版?!薄洞呵锖笳Z》云:“智伯攻晉陽,決晉水灌之,城中懸釜而炊。”今按:城東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晉水入城。而《史記》云“引汾水”,《后語》云“決晉水”,二家不同,未詳孰是。高齊后帝,于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記》曰:“晉陽宮西南又有小城,城內(nèi)有殿,號(hào)‘大眀宮’?!奔创艘?。城高四丈,周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于此置晉陽宮,隋文更名“新城”,煬帝更置晉陽宮,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東北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筑,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里。故唐城,在縣北二里,堯所筑。唐叔虞之子爕父徙都之所也。三角城,在縣北十九里,一名從人城。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縣北二十里。受瑞壇,在州理倉城中。唐義旗初,高祖受瑞石于此,壇文曰:“李理萬吉?!睍x陽故宮,一名“大明宮”,在州城內(nèi),今在大明城?!逗笳Z》云:“智伯攻趙,襄子謂張孟談曰:‘無箭奈何?’對(duì)曰:‘臣聞董安于,簡主之才臣也,理晉陽,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其墻之蒿至于丈。于是發(fā)而試之,其堅(jiān)則箘簵之勁不能過也?!唬骸缸阋樱~少。’對(duì)曰:‘臣聞董安于理晉陽,公宮之室,皆以銅為柱質(zhì),請(qǐng)發(fā)而用之,則有余銅矣。’”高齊文宣帝又于城中置大明宮。竹馬府,在州城中。汾橋,架汾水,在縣東一里,即豫讓欲刺趙襄子,伏于橋下,襄子解衣之所。橋長七十五步,廣六丈五尺。晉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十二里。《水經(jīng)注》云:“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源,后人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虞叔祠,水側(cè)有涼堂,結(jié)飛梁于水上。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币ψ睢缎蛐杏洝吩唬骸案啐R天保中,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飛橋跨水,自高洋已下,皆游集焉?!敝两駷楸倍贾畡贅?。介子推祠,在縣東南五里。唐叔虞墓,在縣西南十六里。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七里,即高齊相國、咸陽王斛律金。晉祠碑,唐貞觀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幷書?!镀鹆x堂》碑,在干陽門街,開元十一年,玄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幷書。講武臺(tái),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顯慶五年置。夏禹祠,《郡國志》云:“禹初受禪于平陽,后遷安邑,都晉陽,故此有祠存?!憋L(fēng)伯、雨師祠,《隋圖經(jīng)》云:“二祠,晉劉琨所立。廢太原縣。三十鄊。本漢晉陽縣地。高齊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晉陽縣于汾水東。隋文帝開皇十年,移晉陽縣于州城中,仍于其處置太原縣,屬幷州。大業(yè)三年,罷州置太原郡,縣仍屬焉。隋末移入州城。唐貞觀十二年,還移于舊理,在州城東二百里六十步?;食絺螡h,后并入平晉縣。洞過水,東自榆次縣界流入,西去縣三十里入晉陽縣界。陽曲故城,在縣北四十五里。陽直故城,在縣東北二十里。隋開皇十六年,改陽曲縣理此。晉渠,在縣西一里,自晉陽縣界流入汾東,地多咸鹵,井不堪食。貞觀十三年,長史、英國公李績乃于汾河之上引決晉渠,歷縣經(jīng)鄽,又西流入汾水。牢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后魏書》曰:“劉聰遺子粲襲據(jù)晉陽,猗盧救之,遂獵于晉陽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其山出金鉚。同礦。潛丘,在縣東南三里,《爾雅》云:“天下有名丘五,晉有潛丘?!笔瞧湟?。隋開皇二年,于其上置大興國觀。晉水,《左傳》謂:“智伯遏晉水以攻晉陽城?!蓖趿瓿?。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冢存。
文水縣。南一百一十里,舊二十五鄊,今二十七鄊。本漢大陵縣地,屬太原郡。后魏省大陵,仍于今處置受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縣為文水縣 ,因縣西文水為名。天后朝,以枌榆故邑,又改為武興縣。神龍?jiān)?,?fù)為文水縣。城甚寛,大約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種水田。文水,西北自交城縣界流入,《水經(jīng)》云:“文水東到大陵縣西,南到平陶縣東北?!鄙窀H诠士h西北平地。俗云:此水先有靈異,土人每祈禱之。沁水,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沁水,出大陵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yǎng),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東南注于文水。”大陵城,漢大陵縣也。在今縣北十三里?!妒酚洝吩唬骸摆w武靈王游大陵,夢(mèng)處女鼓琴而歌,異日,數(shù)言所夢(mèng),想見其狀。吳廣聞之,因進(jìn)孟姚焉?!逼教粘?,漢平陶縣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屬太原郡。后魏改為平遙縣。后西胡內(nèi)侵,遷居京陵塞 。按:在今汾州界。大于城,在縣西南十一里。本劉元海筑,令兄延年鎮(zhèn)之,虜語長兄為大于,因以為名。太原王墓。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唐則天父武士彟音霍也,雙闕與碑石存。
祁縣。南九十里。舊四十鄉(xiāng),今三十鄉(xiāng)。本漢舊縣,即春秋時(shí)晉大夫祁奚之邑?!蹲髠鳌罚骸皶x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賈辛為祁大夫?!弊⒃唬骸疤羁h也?!卑矗簼h祁縣在東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漢迄后魏并不改。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年重置,屬幷州。唐武德三年,改屬太州;六年省太州,還屬幷州。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胡甲水,一名“太谷水”,東南自潞州武鄉(xiāng)縣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遙縣界。故祁城,漢祁縣城也,在縣東南五里,晉大夫賈辛邑。《水經(jīng)注》云:“賈辛以貎丑,妻不為言,與之如皋,射雉,中之,妻乃笑?!卑础蹲髠鳌罚骸拔韩I(xiàn)子謂賈辛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弊⒃唬骸百Z,國之大夫?!?以此而言,則辛非射雉者,酈道元所引為謬。趙襄子城,在縣西六里。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縣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煕中寄理幷州界,謂此也。祁奚墓,在縣東南七里。后漢溫序墓,在縣西北四十里。序本祁人也,為隗囂將所殺,死葬洛陽。其子夢(mèng)序曰:“久客思故鄉(xiāng)?!蹦朔翟嵫?。周黨墓,在縣東南十四里。黨,后漢廣武人,世祖引見,伏而不謁。高齊唐邕墓,在縣東南七十里。碑云:“齊尚書令、晉昌王?!睖卮笱拍?。在縣東北五里。唐禮部尚書。
榆次縣。南七十里。舊三十鄉(xiāng),今三十七鄉(xiāng)。本漢舊縣,即春秋時(shí)晉魏榆地也?!蹲髠鳌吩唬骸笆杂跁x魏榆?!弊⒃唬骸拔?,晉邑;榆,即州里名也。”《史記》云:“莊襄王二年,使蒙驁攻趙榆次 ,漢以為縣,屬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倂入晉陽縣。宣武帝復(fù)置榆次縣。高齊文宣省。自今縣東十里移中都縣理之,屬太原郡。十年,改中都縣又為榆次縣。麓臺(tái)山,俗名“鑿臺(tái)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上有祠,號(hào)“智伯祠”。洞過水,東自壽陽縣界流入,經(jīng)縣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縣界。中都故城,在縣東十里。高齊移于廢榆次城,即今縣理是也。鑿臺(tái),在縣南四里?!端?jīng)注》云:“洞過水西過榆次縣南,水側(cè)有鑿臺(tái)。智伯瑤刳腹絶腸、折頸折頤之處?!薄妒酚洝罚骸爸鞘闲彭n、魏從而伐趙,攻晉陽,韓、魏殺之于鑿臺(tái)之下?!薄墩f苑》曰:“智氏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之禍?!苯灾^此也。今按:其臺(tái)為洞過水所侵,無復(fù)余跡。原過祠,俗名原公祠,在縣東九里。《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從,后,至于王澤,遇三人,自帶以上可見,帶以下不見,與原過竹二節(jié)曰:‘為我遺趙毋恤?!苤?,以告襄子 ,襄子齋三曰,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予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予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滅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過主之?!币簧?,隋《圖經(jīng)》云:“沾嶺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無增減。”臺(tái)壁谷。在縣南六十里。出產(chǎn)美棗。
太谷縣。東南七十八里。舊四十鄉(xiāng),今十一鄉(xiāng)。本漢陽邑縣,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后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fù)置陽邑縣。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縣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唐武德三年,分太谷、祁二縣置太州。六年省太州,縣復(fù)舊。白壁嶺,在縣北七十五里。蔣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縣東南象谷,經(jīng)縣北四十里,北入清源縣界。陽邑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咸陽故城,在縣西南十里。秦伐趙,筑之。以咸陽兵戍,因名。蘿藦?fù)?,俗名“落漠城”,在縣西北十九里。太谷山。《山海經(jīng)》云:“少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庇帧稌x地理記》云:“少山,即太谷。水出經(jīng)祁縣界?!?br />
清源縣。西南三十九里。舊十七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榆次縣地?!兜乩碇尽吩唬骸坝艽斡泄j栢l(xiāng),魏戊邑。”按:梗陽在今縣南百二十步,梗陽故城是也。自漢至?xí)x,皆為榆次縣地。后魏省榆次縣,地屬晉陽。隋開皇十六年于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屬幷州。因縣西清源水為名。大業(yè)二年?。挥譃闀x陽縣。唐武德元年重置。汾水,經(jīng)縣東,去縣九里,又東南入文水縣界。梗陽故城,春秋晉大夫祁氏邑,在縣南百二十步?!蹲髠鳌吩唬骸皶x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魏戊為梗陽大夫?!笔且病K彘_皇十六年,于其城內(nèi)置清源縣。鵝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稌x陽秋》曰:“永嘉元年,洛陽步廣里地陷,有鵝二,色蒼者飛沖天,白者不能飛;蒼色,胡夷之象,劉曜以為已瑞,筑此城以應(yīng)之。”閻沒墓。在縣西南三里?!蹲髠鳌吩唬骸肮j柸擞歇z,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大宗賂以女樂,魏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寛必諫,皆許諾。退朝,待于庭。饋入,召之,比置,三嘆,魏子問,對(duì)曰:‘或賜小人酒,不夕食,饋始至,恐其不足?!兄?,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及饋之畢,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I(xiàn)子辭梗陽人?!鼻逶此3隹h西北平地,東流經(jīng)縣北,又東南入汾水。
壽陽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十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榆次縣地。晉于此置壽陽縣,屬樂平郡。盧諶《征難一作艱賦》云:“歷壽陽而總轡?!奔粗^此。晉末省。《后魏風(fēng)土記》云:“晉末山戎內(nèi)侵,太原之戶來向山東,戎即居之。真君十年遷戎,外徙壽陽之戶于大陵城南,置壽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壽陽縣為文水縣,又于壽陽縣故城置壽陽縣,屬幷州,即今縣是也。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太原郡,縣仍屬焉。唐武德三年,置受州,縣改屬焉。貞觀八年,廢受州,縣屬幷州也。馬首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蹲髠鳌吩唬骸皶x分祁氏之田為七縣,韓固為馬首大夫。”即此地也。洞過水,東自樂平縣界流入,在縣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縣界。石姥祠,《郡國志》云:“石形似姥,今有祠焉?!鄙裎涔食牵笪荷裎淇ひ?,在縣北四十里。故大陵城,隋《圖經(jīng)》云:“趙武靈王游大陵,夢(mèng)處女鼓琴而歌?!笔谴顺?。燕嶺,《隋圖經(jīng)》云:“嶺多蟄燕,以名之。”在縣西三十里。”方山。在縣北四十里。
盂縣。東北二百二十里。舊十一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晉大夫孟丙之邑。漢舊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不改。按:此前盂縣在今縣西南,陽曲縣東北八十里故盂縣城是也。后魏省,地屬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石艾縣置原仇縣,屬遼州。因原仇故城為名,即今縣也。大業(yè)二年,改原仇縣為盂縣,從漢舊名,屬幷州。唐武德三年,割幷州之盂、壽陽二縣于此置受州。貞觀八年,省受州,盂縣復(fù)屬幷州。原仇山,在縣北三十里,出人參、鐵鉚,縣取此山為名。滹沱水,西自代州、五臺(tái)縣界流入,南去縣百里。白馬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渡胶=?jīng)》云:“白馬之山,其陽多玉石,其陰多鐵、赤銅,木馬之水出焉?!庇邪遵R關(guān),俗傳是后魏置。仇由城。即縣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國,道不通,鑄大鐘遺之。仇由大悅,除涂將內(nèi)之,赤章曼支諫,不聽,斷轂而馳,仇由因亡?!鄙w其地也。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河?xùn)|道二:
汾州 嵐州
汾州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縣。《禹貢》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屬幷州。春秋時(shí),為晉地。昔金天氏之后臺(tái)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也。又高陽氏之后封為晉國 。六國時(shí),屬趙?!囤w氏世家》云“秦侵我西河、中陽”是也 。秦并天下,為太原郡之地。兩漢至?xí)x,為西河國。漢文帝為代王,都于中都;故介休縣東南為中都城是也。后漢為晉陽。魏黃初三年,于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后魏于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為名。北齊又改為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業(yè)中廢州,復(fù)為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lǐng)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后割介休、平遙二縣為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幷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幷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汾州。
元領(lǐng)縣五:西河。 平遙。 介休。 孝義。 靈石。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九百里;東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里;東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xí)x州三百九十里;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縣七十四里;東南至管下孝義縣四十里;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嵐州,中間有界相隔,山路險(xiǎn)隘,未詳里數(shù);東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戶:唐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食瘧?主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風(fēng)俗:同幷州。
姓氏:西河郡四姓:任。 臨。欒。相里。
人物:唐:段文昌。西河人。宰相。
土產(chǎn):龍須席。貢。 石膏。賦:麻。布。
西河縣。舊二十七鄉(xiāng),今十八鄉(xiāng)。本漢茲氏縣地。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為隰城縣。今有美稷鄉(xiāng),漢美稷縣地。唐上元元年,改隰城縣為西河縣。今城內(nèi)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闕。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文水,西南自幷州文水縣界流入。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端?jīng)注》云:“文水經(jīng)茲氏故城東,為文湖?!倍嗥阳~之利。八門城,在縣東十五里?!妒鶉呵铩吩疲骸皠⒃G矊提鹿ノ骱?,因筑此城以自固。”高九丈,有八門,俗亦名“八門城”。臨汾宮,隋大業(yè)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敕于汾州北四十里,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處。當(dāng)盛暑之時(shí),臨河盥漱,即涼風(fēng)凜然,如八九月。其地多雨,經(jīng)夏罕有晴日。一日之中,倏然而雨,倏然而晴,晴雨未曾經(jīng)日。雖高嶺千仞,嶺上居人,掘地深二、三尺,即清泉涌出。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卜商祠。在縣北四十里。
孝義縣。東南三十五里。舊二十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茲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以縣名與涪州縣名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為名。勝水,在縣南一里。團(tuán)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tuán)城。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雀鼠谷,《冀州圖》云:“在縣南二十里。長一百十里,南至臨汾郡霍邑縣界,汾水出于谷內(nèi),南流入河?!奔础吨軙氛{(diào)鑒谷。板谷,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右一作左部城,在縣南二十五里。瓜城,在縣北十里,此本虢城也。六壁府。《后魏書》曰:“太平真君五年,討胡賊于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門,因以為名,在縣西八里。
平遙縣。東南八十里。舊三十鄉(xiāng),今四十鄉(xiāng)。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晉改隸太原國。后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于介休縣置介休郡,平遙縣屬焉。唐武德元年于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入汾州。中都故縣,在縣西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于此。謁戾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麓臺(tái)山”,《山海經(jīng)》云:“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于其陰。”侯甲水,《冀州圖》云“侯甲水起平遙,北流入太原界”是。京陵。在縣東北七里。《禮記》:“趙文子與叔譽(yù)觀于九原。”即此處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筑,漢曾立京陵縣焉。”
介休縣。東南六十里。舊二十六鄉(xiāng),今十二鄉(xiāng)。本秦、漢之舊縣,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后魏明帝時(shí),為胡賊所破,至靜帝更修筑,遷朔州軍人鎮(zhèn)之。因立為南朔州,仍屬汾州。高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fù)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縣為介休縣。義寧元年,于縣置介休郡。唐武德元年,改郡為介州。貞觀元年州廢,縣歸汾州。汾水,在縣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橫嶺”,地名“綿上”?!蹲髠鳌罚骸皶x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與母偕隠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杜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此山即綿上田之故地,漢以為縣?!薄犊尽吩疲骸敖樯缴嫌凶油期侦舸妗!比甘蠊?,在縣西十二里。昭余祁,《呂氏春秋》云:“大陸,又名嘔夷之澤?!薄吨芏Y》“幷州藪,俗名鄔城泊”是。按:藪自太原祁縣,連延西接至此。板橋城,《郡國志》云:“劉淵擊劉琨于此。”中都城,《冀州圖》云:“中都縣城東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zhí)齊無宇于中都。”是此。郭林宗冢。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武帝時(shí),除天下碑,唯林宗碑詔特留。
靈石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六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傍汾開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靈石縣。以今縣西獲瑞石為名。今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guān),皆汾西險(xiǎn)固之所。靜巖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即太岳,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子推綿上之田是此。介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汾水,在縣北十步。深一丈,闊三丈,北自汾州介休縣界流入,經(jīng)絳郡西南流入河?!端?jīng)》云:“汾水又南過冠爵津,與桐水合?!卑础蹲ⅰ吩疲骸胺谒?,關(guān)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谷’,俗謂之‘雀鼠谷’?!膘`泉,《郡國志》云:“岳廟下有靈泉?!奔次妪堉R怨┘漓?,鼓動(dòng)即泉流,聲絶則水竭。岳廟,《冀州圖》云:“綿上田岳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獸常守其庭?!辟Z胡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義師次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jìn)。屯軍賈胡堡;會(huì)霖神語曰:“若向霍邑,當(dāng)東南傍山取路。八日兩止,我當(dāng)助襲破之?!备咦媸谷艘曋?,果有微路。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負(fù)我哉!”后如其言。
嵐州
嵐州。樓煩郡。今理宜芳縣?!队碡暋芳街葜?。歷代所屬與幷州同。春秋時(shí)晉國之分。晉滅,后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惠文王滅樓煩而有其地,以為縣。其后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汾陽縣地。漢末,其地?zé)o郡邑。曹魏遂立新興郡于此。西晉末,為劉元海之地。趙石勒,為后趙。永和六年,冉閔滅之,即為魏地,尋屬。前燕,后為苻堅(jiān)幷之,堅(jiān)敗,后魏道武帝克幷州,圍中山,遂有其地。后魏末,于此置嵐州,因界內(nèi)岢嵐山以立名。隋大業(yè)中,于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唐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huì)州。領(lǐng)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huì)、豐閏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于廢東會(huì)州置嵐州,舊領(lǐng)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huì)、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縣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嵐州。
元領(lǐng)縣四,今三:宜芳。 靜樂。 合河。 一縣割出:嵐谷入岢嵐軍。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東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南至長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勝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麟州三百里;北至朔州三百里;東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銀州三百里;西北至勝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食瘧簦褐鞫甙偃豢鸵磺陌倨呤?。
風(fēng)俗:同忻、代二州。
人物無。
土產(chǎn):知母。五色龍骨。朮。松柏木。熊皮,貢。 麻。石蜜。
宜芳縣。舊一十三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后魏末,于今縣北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四年,改汾源縣為靜樂縣。 八年,分靜樂縣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屬東會(huì)州。六年,省會(huì)州,改屬嵐州。故郡城,即魏置于此。武德中,為岢嵐鎮(zhèn)。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后李迥秀又加兵六千人,號(hào)為“岢嵐軍”。開元后,廢之。論者以為:“此地為突厥之要沖,不可廢鎮(zhèn),故有河北之亂?!毙闳莩?,即漢汾陽縣城。劉元海所筑,元海因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羊腸阪,石磴縈委若羊腸,又古積粟之所也。岢嵐山,后魏以山名邑,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與雪山相接。岢嵐鎮(zhèn)。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靜樂縣。東四十五里。舊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汾陽縣地。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后漢末,屬九原縣。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鎮(zhèn)于“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三年改為靜樂縣。唐武德四年于縣置管州。五年改為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h屬嵐州。圣人山,有古仙之跡,故有此號(hào)??幹凵剑诠判闳萁?,堯遭洪水,繋舟于此,山因以名之。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經(jīng)》云:“汾水所出?!变?,音岑。菅,音奸。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為名?!庇譃椤肮堋弊??!肚摆w錄》:“劉元海族子曜,嘗隠于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xiàn)劍一口?!迷谇埃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變?yōu)槲迳??!眽乜谏?,《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漢書》曰:“山在北屈東南?!薄端?jīng)注》云:“在北屈縣故城北十里?!毖嗑┥剑端?jīng)注》云:“桑干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也?!憋L(fēng)山,《水經(jīng)注》云:“風(fēng)山,其上有穴如輪,風(fēng)氣蕭瑟,冬夏不止?!卑础毒胖輱u志》云:“馬邑之地,風(fēng)多寒冱,冰一二丈?!卑遵R山,《山海經(jīng)》云:“白馬山,其陽出玉,其陰出鐵?!睒菬┏?,《冀州圖》云:“樓煩城,在縣東北七十里?!薄妒酚洝吩啤皹菬倥珖?。趙武靈王置有鹽官”是也。三堆城,在縣南八十里。故縣城于此置。城內(nèi)有堆阜三,因以名之。長城,《隋圖經(jīng)》云:“因古跡修筑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里,東經(jīng)幽州,延袤千里?!狈陉枌m,大業(yè)四年置,末年廢,在縣北三十里。大河,河水北從馬邑界南流至臨泉縣,入離石郡界。天池,俗名“祁連汭”,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回八里?!端?jīng)注》:“桑干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背卦诰┥街希字^之“天池”。陽旱不耗,陰霖不濫。常有人乘車,大風(fēng)飄之于水,有人獲其輪于桑干泉。其水澄停鏡,靜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池中常無片草,及其風(fēng)籜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池銜出,若會(huì)稽之松鳥也。隋煬帝于池南立宮,每至夜,風(fēng)雨輒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cè)有祠,謂之“天池祠”也。汾水?!吨芏Y?職方》:“冀州,其浸汾?!卑矗核隹h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
合河縣。西一百八十里。舊五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汾陽縣地。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石州。大業(yè)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黃河,在縣西二里。合河,《隋圖經(jīng)》云:“蔚汾水與黃河合,故曰‘合河’?!痹诳h城下。合河關(guān),在縣北三十五里。蔚汾關(guān),在縣東七十里。隋長城,在縣北四十里。東至幽州,延袤千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筑。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二
石州 忻州 憲州
石州
石州。昌化郡,今理離石縣?!队碡暋贰凹街葜颉?,卽周并州之地。戰(zhàn)國初趙之離石邑,后為秦、魏二國之境。故《史記》云:“秦伐趙,取離石是也?!鼻夭⑻煜?,為太原郡地。兩漢為西河郡地,有南單于庭,卽左國城。《前趙記》云:“今離石,左國單于所徙庭是也。”晉惠帝以劉元海為離石都尉,故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改為永石郡。后魏改為離石鎮(zhèn)。北齊初置懐政郡,尋復(fù)為離石鎮(zhèn)。天保三年于城內(nèi)置西汾州,因改離石為昌化縣。后周建德六年改西汾州為石州,改昌化縣為離石縣。隋大業(yè)二年又改為離石郡。唐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會(huì)、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fù)置都督;六年又廢之。天寳元年改為昌化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石州。
元領(lǐng)縣五:離石,臨泉,平夷,方山,定胡。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一千三百五十里,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東至汾州一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隰州二百五十里,西渡河至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嵐州二百九十里,東南至隰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隰州石樓縣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嵐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北至太原府三百九十五里。
戶:唐開元戶,九千二百六十二?;食瘧?,主三千九百一十二;客二千四百一十七。風(fēng)俗:同并州。人物:無。土產(chǎn):胡女布,麝香,蜜,蠟燭,石英,松木。 賦:麻,布,龍須席。
離石縣。八鄉(xiāng)。漢舊縣屬西河郡,縣東北有離石水,因取為名。后漢末荒廢為南單于庭左國城是此地。魏黃初三年復(fù)置,后陷劉元海,石勒改為永石郡。高齊文宣帝于此置昌化縣,屬懐政郡。后周復(fù)為離石,屬石州。隋唐不改。盧城,在縣東二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筑,以攻劉曜。胡公山,在邑界。離石山,今名赤洪嶺,在縣西五十步。又云離石水,今名赤洪水,東北從方山縣界流入,北齊高歡大破爾朱兆于赤洪岡,卽此水之岸也。
臨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五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后周大象元年,于此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以縣屬石州。唐武德三年,改太和為臨泉。臨泉水,在縣北一百步,縣因此水為名。黃河,在縣北二十里,自嵐州合河縣西南流來。
平夷縣。南五十里,六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離石縣西五十一里置平夷縣,屬石州。黃河,西去縣一百四十五里。寧鄉(xiāng)水,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
方山縣。北九十里,六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北齊天保三年于離石縣北六十八里置良泉縣。唐武德二年移就隋廢方山縣城,并置方州;至三年省州,縣依舊置。貞觀十一年又移縣就今理。三角戍,在縣北七十三里。赤洪水,源出縣東,流入離石界。
定胡縣。西九十里,五鄉(xiāng)。本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縣,及置定胡郡,在今縣西。隋以其地阨險(xiǎn)固,置孟門關(guān)。唐武德三年于此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州,置孟門縣;七年又廢縣為孟門鎮(zhèn);八年廢鎮(zhèn),復(fù)為定胡縣。湫水,《冀州圖》云:“湫水河,北從樓煩郡,南入龍泉郡,經(jīng)呂梁。”《尸子》云:“呂梁未辟,河出孟門為二?!眳瘟涸陔x石北以東可三十余里。孟門關(guān),在今縣西百步,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門津,隋開皇六年改曰孟門關(guān),在黃河?xùn)|岸。黃河,去縣西二百步。
忻州
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縣。古并州之域。春秋時(shí)為晉國,戰(zhàn)國為趙地。秦為太原郡地。今州卽漢太原郡之陽曲縣地,黃河千里一曲,此當(dāng)曲之陽,故曰陽曲。后漢末于今州地置新興郡。按《土地十三州志》云:“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云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中,曹操集荒郡之戶以為縣,聚之九原界,以立新興郡,領(lǐng)九原等縣,屬并州?!眳u此地?!逗笪簳吩疲骸疤炱蕉曛盟林荩睦硇闳莩?,領(lǐng)靈丘等八縣?!焙笾芪涞坩闼林萦谘汩T郡。至隋初,復(fù)立新興郡及云州。開皇十八年改為忻州,取界內(nèi)忻川水為名。至煬帝初,廢忻、云二州,以其地屬樓煩、定襄二郡。隋末為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lǐng)秀容一縣。唐武德元年改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為定襄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忻州。定襄者,以漢有定襄城為名。按《河?xùn)|記》:“漢之定襄,今朔州是也?!?br />
元領(lǐng)縣二:秀容,定襄。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約一千五百里,東至西京一千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代州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嵐州二百四十里,北至代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太原府及嵐州兩界各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嵐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代州界一百一十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四千四百三十八?;食瘧?,主四千一百六十八、客三千二百四十。
風(fēng)俗:同蔚州。
人物:秦秀,新興云中人,學(xué)行忠直知名。劉殷。新興人,祖母思堇,冬日視地忽生堇焉。夢(mèng)人曰:“西籬下有粟十五鍾,銘曰七年粟?!蓖廉a(chǎn):麝香,貢。豹尾,貢。扇。 賦:麻布。
秀容縣。元十八鄉(xiāng)。本漢陽曲縣地,屬太原郡。后漢末于此置九原縣,屬新興郡。后魏莊帝于縣東十里置平寇縣。隋開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縣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后魏明元所置秀容縣于今理,屬忻州。程侯山,一名金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端?jīng)注》云:“忻水東歴程侯山北,山甚層銳,其下舊有采金處,俗謂之金山?!毕抵凵?,堯遭洪水,系舟于此,在縣南四十里。大白馬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連小白馬山。云母山,一名獨(dú)擔(dān)山,在縣西十五里,其山出云母,山上有穴,入四、五里出玉芝。唐貞觀十八年,勅使薛遵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忻川水,在縣東三十二里,《水經(jīng)注》云:“滹沱,南歴忻中口,俯會(huì)忻川水,水出西管涔東山也?!彼{(lán)水,經(jīng)秀容界。肆廬川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