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圖說》
卷上
《坤輿國說》者,乃論全地相聯(lián)貫合之大端也。如地形、地震、山岳、海潮、海動、江河、 人物、風(fēng)俗、各方生產(chǎn),皆同學(xué)西士利瑪竇、艾儒略、高一志、熊三拔,諸子通曉天地經(jīng)緯理者,昔經(jīng)詳論,其書如《空承格致》、《職方外紀(jì)、《表度說》等,已行世久矣。今撮其 簡略,多加后賢之新論,以發(fā)明先賢所未發(fā)大地之真理。
夫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雞子黃在青內(nèi)。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 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天既包地,則彼此相應(yīng),故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 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二十三度半為南道;赤道而北二十三度半 為北道。按中國在赤道之北。日行赤道,則晝夜平;行南道,則晝短;行北道,則晝長。故 天球有晝夜平圈列于中,晝短、晝長二圈列于南北,以著日行之界。地球亦設(shè)三圈,對于下 焉。但天包地外為甚大,其度廣;地處天中為甚小,其度狹;此其差異者耳。查得直行北方 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出高一度,南極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 北極入低一度,南極出高一度。則不特審地形果圓,而并徵地之每一度廣二百五十里,則地 之東西南北各一周,有九萬里實(shí)數(shù)也。是南北與東西數(shù)相等,而不容異也。
夫地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百分里之三十六分,上下四旁,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 無上下。蓋在天之內(nèi),何瞻非天!總六合內(nèi),凡足所佇,即為下;凡首所向,即為上;其專 以身之所居分上下者,未然也。且予自大西浮海入中國,至?xí)円蛊骄€,已見南北二極,皆在 平地,略無高低。道轉(zhuǎn)而南,過大浪山,已見南極出地三十五度,則大浪山與中國,上下相 為對待矣。而吾彼時只仰天在上,未視之在下也。故謂地形圓,而周圍皆生齒者,信然矣。 以天勢分山海,自北而南為五帶,一在晝長、晝短二圈之間,其地甚熱帶,近日輪故也。二 在北極圈之內(nèi),三在南極圈之內(nèi),此二處地居甚冷帶,遠(yuǎn)日輪故也。四在北極、晝長二圈之 間,五在南極、晝短二圈之間,此二地皆謂之正帶,不甚冷熱,日輪不遠(yuǎn)不近故也。
又以地勢分輿地為五大州:曰歐邏巴、曰利未亞、曰亞細(xì)亞、曰南北亞墨利加、曰墨瓦蠟?zāi)?加。若歐邏巴者,南至地中海,北至青地及冰海,東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至大西 洋。若利未亞者,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圣老楞佐島,西至阿則亞諾海。即 此州只以圣土之下微路與亞細(xì)亞相聯(lián),其余全為四海所圍。若亞細(xì)亞者,南至蘇門答喇、呂 宋等島,北至新增白臘及北海,東至日本島、大清海,西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紅海、小西洋。若亞墨利加者,全為四海所圍,南北以微地相聯(lián)。若瑪熱辣泥加者,盡在南方 ,惟見南極出地而北極恒藏焉,其界未審何如,故未敢訂之。惟其北邊與爪哇及瑪熱辣泥峽 為境也。
其各州之界,當(dāng)以五色別之,令其便覽。各國繁夥難悉,原宜作圓球,以其入圖不便,不得 不易圓為平,反圈為線耳。欲知其形,必須相合,連東西二海為一片可也。其經(jīng)緯線,本宜 每度畫之,今且惟每十度為一方,以免雜亂。依是可分置各國于其所。
天下之緯,自晝夜平線為中而起,上數(shù)至北極,下數(shù)至南極;天下之經(jīng),自順天府起為初度 ,至三百六十度,復(fù)相接焉。試如察得福島,離中線以上二十八度,離順天府以東二百十五 度,則安之于所也。凡地在中線以上至北極,則實(shí)為北方;凡在中線以下,則實(shí)為南方焉。 又用緯線,以著各極出地幾何。蓋地離晝夜平線度數(shù)與極出地度數(shù)相等,但在南方,則著南 極出地之?dāng)?shù),在北方則著北極出地之?dāng)?shù)也。假如視京師隔中線以北四十度,則知京師北極高 四十度也。視大浪山隔中線以南三十五度,則知大浪山南極高三十五度也。凡同緯之地,其 極出地?cái)?shù)同,則四季寒暑同態(tài)焉。若兩處離中線度數(shù)相同,但一離于南,一離于北,其四季 并晝夜刻數(shù)均同,惟時相反。此之夏為彼之冬耳。其長晝、長夜,離中線愈遠(yuǎn),則其長愈多 。余為式以記于圖邊,每五度其晝夜長何如,則東西上下隔中線數(shù)一,則皆可通用焉。
用經(jīng)線以定兩處相離幾何辰也。蓋日輪一日作一周,則每辰行三十度,兩處相離三十度,并 謂差一辰。假如山西太原府列在于三百五十五經(jīng)度,而則意蘭島列于三百二十五經(jīng)度,彼此 相去三十度,則相差一辰。故凡太原為午,則意蘭為巳,其余仿此焉。設(shè)差六辰,則兩處晝 夜相反焉。如所離中線度數(shù)又同,而差南北,則兩地人對足底反行。假如河南開封府離中線 以北三十四度,而列在于三百五十七經(jīng)度;又南亞墨利加之內(nèi)近銀河之地,如趙路亞斯等, 離中線以南三十四度,而列于一百七十七經(jīng)度,彼此相去一百八十度,即六辰,則彼此相對 反足底行矣。從此可曉同經(jīng)線處并同辰,而同時見日月蝕焉。
夫地圖所定各方之經(jīng)緯度,多歷年世,愈久而愈準(zhǔn)。蓋其定法,以測驗(yàn)為主,當(dāng)其始,天下大半諸國地及海島不可更,仆前無紀(jì)錄之書,不知海外之復(fù)有此大地否也。近今二百年來, 大西洋諸國名士航海通游天下,周圍無所不到,凡各地依歷學(xué)諸法測天,以定本地經(jīng)緯度, 是以萬國地名輿圖,大備如此。其六合之地及山川、江河、湖海、島嶼,原無名稱,凡初歷其地者,多以前古圣人之名名之,以為別識而定其道里云。
地體之圓世謂天圓而地方,此蓋言其動靜之,義方圓之理耳,非言其形也。今先論東西,次論南北, 以證合地圓之旨。
日月諸星,雖每日出入地平一遍,第天下國土,非同時出入。蓋東方先見,西方后見,漸東 漸早,漸西漸遲。如第一圖午、酉、子、卯為日天,甲、乙、丙、丁為地球,令日輪在午, 而人居甲,即日正在其天頂,得午時;人居丙,即得子時。日在其天頂沖也,東去甲九十度 ,居丁,得酉時。日既過其天頂,將沒于地,則午、甲、丙、子為其地平也。西去九十度, 居乙,即得卯時,日向其天頂,方出于地,亦甲、午、丙、子為其地平也。依此推算,今日 輪出地平,在卯,人居丁,得午時;居乙,得子時矣。此何以故?地為圓體,故日出于卯, 因甲高與乙障隔,日光不照,故丁之日中,乙之半夜也。若地為方體者,如上甲、乙、丙、 丁,則日出卯,凡甲、乙、丁地面人,宜俱得卯;日入酉,宜俱得酉;不應(yīng)東西相去二百五 十里而差一度,又七千五百里而差一時也。故明有時差者,不能不信地圓也。又丁、乙與甲 異地,即異天頂,即異日中;而又與甲同卯、酉,即丁之午前短,午后長矣;乙之午前長, 午后短矣;獨(dú)甲得午前、后平耳。而今半晝分天下皆同,何也?則明有半晝分者,不能不信 地圓也。
自南而北,地為圓體,亦可推焉。如第三圖,西、南、東、北為周天,甲、乙、丙為地之圓 球,丁、戊、巳為地之方面。若人在圓球之乙,即見在南諸星,從乙漸向丙,即南諸星漸隱矣。漸向甲者,反是。若人在平面之丁,即得俱見南北二極之星,其在戊、在巳,亦如南北 極,諸星何由得漸次隱見乎?則地之為圓體,固可證矣。
地圓又地周三百六十度,每度二百五十里,其周圍實(shí)獨(dú)有九萬里。令地為方,四面,其一面應(yīng)得 二萬二千五百里,人居一面地平之上,其二萬二千五百里之內(nèi),并宜見之,乃今目力所及, 大略能見三百里。即于最高山上,未有能見四、五百里者。則地之圓體突起于中,能遮兩界故也。地水同為一圓球,以月食之形可推而明之。夫月食之故,由大地有日月之間,日不能 施照于月,故地射影于月面,亦成圓形,則地為圜可知。
或言:果大地如圓球,則四旁在下,國土洼處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傾云云。
曰:物重者,各有體之重心。此重心者,在重體之中。地中之心,為諸重物各重之本所,物 之重心悉欲就之。凡謂下者,必遠(yuǎn)于天而就地心;凡謂上者,必就天而遠(yuǎn)于地心。而地之圓 球懸于空際,居中無著,常得安然,而四方土物,皆愿降就于地心之本所。東降欲就其心, 而遇西就者,不得不止;南降欲就其心,而遇北就者,亦不得不止。凡物之欲就者皆然。故 凡相遇之際,皆能相沖相逆,而凝結(jié)于地之中心。即不相及者,以欲就故,亦附離不脫,致 令大地懸居空際也。
丙為地中心,甲乙兩分,各為之半球。甲東降就其心,乙西亦降就其心,兩半球又各有本體 之重心,如丁、如戊。甲東降,必欲令本體之重心丁至丙中心然后止;乙西降,必欲其本體 之重心戊至丙中心然后止;故兩半球相遇于丙中心,甲不令乙得東,乙不令甲得西,一沖一 逆,力勢均平,遂兩不進(jìn),亦兩不退,而懸居空際,安然永奠矣。譬一門焉,二人出入。在 外者沖欲開之,在內(nèi)者逆欲閉之,一沖一逆,為力均平,門必不動。甲乙半球,其理同也。 至四方八面,一塵一土,莫不皆然。地道阝貴然而下凝,職是 故耳。
地球南北兩極,必對天上南北兩極,不離天之中心。
夫地中心,為諸天之中心,從月食之理而明之。新法《歷書》有本論,其地球南北兩極,正 對天上南北兩極,而永遠(yuǎn)不離者,從本極之高度明見之。蓋天下萬國,從古各有所測,本地 南北極之高下,度于今之所測者不異。其不離天極之所以然,在萬物變化之功。蓋天下各地 ,萬物生長變化之功,皆原太陽及諸星循四時之序,照臨而成也。在各國之地平,上下高卑 若干,因而剛?cè)嵩餄耠S之,而萬物各得其宜耳。今使地之兩極,不必其為向天上之兩極而離 之,或于上下,或于左右,則是天下萬國必隨之而紛擾動搖。將原在乎赤道之北者,忽易而為赤道之南;赤道之南者,忽易而為赤道之北;近者變遠(yuǎn),遠(yuǎn)者變近;夏之熱,忽變乎冬之 寒;則四序顛倒,生長變化之功,因之大亂,而萬物滅絕矣。審乎此,則地之南北兩極,恒 向乎天之兩極,亙?nèi)f古而不移也,夫何惑焉!即使地有偶然之變,因動而離于極,則地亦必即自具轉(zhuǎn)動之能,以復(fù)歸于本極。與元所向天 上南北之兩極焉。夫地自具轉(zhuǎn)動之力,與吸钅夷石之力無二。 吸钅夷石之力無他,即向南北兩極之力也。蓋吸钅夷石原為地內(nèi)純土之類,故其本性之氣,與大地本性之氣無異。所謂純土者 ,即四元行之一行,并無他行以雜之也。夫地上之淺土、雜土,為日月諸星所照臨,以為五 谷、百果、草木,萬匯化育之功,純土則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鐵等礦是也。審此 ,則夫地球之全體相為葆合,蓋有脈絡(luò)以聯(lián)貫于其間焉。
嘗考天下萬國名山,及地內(nèi)五金礦、大石深礦,其南北陡袤,面上明視,每層之脈絡(luò),未有不從下至上,而向南北之兩極者也。仁等從遠(yuǎn)西至中夏,歷九萬里而遙,縱心流覽,凡于瀕 海陡袤之高山,察其南北面之脈絡(luò),大概皆向南北兩極,其中則另有脈絡(luò),與本地所交地平 線之斜角正合。本地北極在地平上之斜角,五金石礦等地內(nèi)深洞之脈絡(luò)亦然。凡此脈絡(luò)內(nèi), 多有吸鐵石之氣。又嘗考天下萬國堪輿諸書,圖五大洲,凡名山大川,皆互相綿亙至幾千萬 里之遙,自南而北,逶迤繡錯,其列于地者,顯而可見也。其內(nèi)之脈絡(luò)蟬聯(lián)通貫,即何殊乎 人身之脈絡(luò)骨節(jié)縱橫通貫,而成其為全體也哉!
地震或問地震曷故?曰:古之論者甚繁,或謂地含生氣,自為震動;或謂地體猶舟浮海中,遇風(fēng) 波即動;或謂地體亦有剝朽,乃剝朽者裂分全體,而墜于內(nèi)空之地,當(dāng)墜落時,無不搖動全 體而致聲響者;又有謂地內(nèi)有蛟龍,或鰲魚,轉(zhuǎn)奮而致震也。凡此無稽之言,不足深辯。惟 取理之至正者,而姑論其數(shù)端,及其性情之自然者如左。
其一,地震者因內(nèi)所含熱氣所致也。蓋地外有太陽恒照,內(nèi)有火氣恒燃,則所生熱氣漸多, 而注射于空隙中,是氣愈積愈重,不能含納,勢必奮怒欲出,乃猝不得路,則或進(jìn)或退,旋 轉(zhuǎn)郁勃,潰圍破裂而出,故致震動,且有聲響也。正如火藥充實(shí)于炮銃內(nèi),火一燃而沖突奮 裂,乃必破諸阻礙而發(fā)大響也?;蛞蓺馑撇荒軇拥?,須知?dú)庵?,?jiān)猛莫御,試觀夫風(fēng)初亦 莫非微氣所發(fā),積而至干走石、拔樹、頹屋、覆舟。夫氣之困郁于地,其奮發(fā)必力奮而震搖 乎地體,理之自然者也。何足異哉?欲證其所由然,則有二端可以明之。一、震之時率在春秋之月,蓋因此二時氣最易生也。一 、震之所必在土理疏燥及多空窟之地,以其易容多氣。故山崩之處內(nèi)多洞穴者,其震猶更密 也。若地有空竅向天,而可以噓散所蘊(yùn)之氣者,則終不致震耳。又海中之島,亦多震者,因 外圍之海水與內(nèi)所含之硝磺,多致生熱氣,熱氣既熾,必發(fā)震也。所以本土之人,每多掘井 ,欲其氣透而易散,以免地震故也。
大凡地震之或先或后,必久屬亢旱或并多風(fēng)肆暴而致,總之,氣之為烈耳。其氣為烈之故, 則有三焉。其一,凡地內(nèi)之有空洞,氣既克盈,而又生新氣以增益之,勢難并容,不勝其郁 勃,而奮力求出,故致震撼也。其二,凡地被寒氣侵斗,必自收縮,乃致其內(nèi)所含熱氣,自 為流遁,而遂亂相沖擊其地也。其三,地內(nèi)所藏?zé)釟?,一被外之冷氣侵斗,則必退而斂約, 斂約愈極,其力愈長,而質(zhì)愈稀清;愈稀清亦愈欲舒放而得廣所,斯乃搖動觸震地體也。
夫震之久暫,首系氣勢,凡氣之厚且多者緩消,薄與寡者速散。次系地勢,凡地之疏軟者易 開,密且硬者難出,因其久為沖奮,或連或斷,而復(fù)績竟致久動矣。其實(shí)一動非能久也,凡 致地震之烈氣,積在地內(nèi),不過數(shù)十百丈之深,則遇低洼之處,如江海山谷等,易出而散, 因而震動不越一郡縣,或一山谷之地而止。若猛烈之氣藏于地內(nèi)至數(shù)十百里之深,則既難發(fā) 泄,必致四面沖奮,尋其所出之路,因而震數(shù)省之地,致數(shù)千里之遠(yuǎn)也。
山岳先圣論地初受造時甚圓,無深淺高卑之殊,惟水遍圍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將居民、物于地面 ,則開取淵坎,令水歸之。致露干土,即以所取之土致成山岳陵阜之類。試觀海涯無不倚山 陵之足,江河多峽于阜嶺之中,大約高山多近深谷,可以驗(yàn)其原生之意也。然造成后,又有 變遷。蓋諸國典籍所記,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古所未有者,或新發(fā)而始見,是乃地震所致 ,或風(fēng)力,或水勢所成也。若究其山生之為者,不但飾地之觀,豎地之骨,直于人物有多益 焉。蓋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涌溪澤,或以茂林叢,或以蔽風(fēng)雪,或以障蔭翳,或 以界封疆,或以御寇盜,或以辟飛走之囿,或以廣藏修之居,無算妙用。則造物之原旨,以 全夫寰宇之美,而備生民之須耳。今摘天下各國有名高山里數(shù),開列于左:厄勒齊亞國,厄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
西齊理亞國,晝夜噴火之山,名厄得納,高十三里一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納里法島,必個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丈。
厄勒齊亞國,亞多山,高二十四里一百零四丈。
意大里亞國,呀爾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
諾爾物西亞國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
亞墨尼加洲,伯納黑山,高五十五里一百二十丈。
莫斯哥未亞國,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亞細(xì)亞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三十一里二百零四丈。
海水之動海水自然之動,止有其一,即下動也。凡外動為強(qiáng),則非自然可知矣。其強(qiáng)動甚多,其一, 外風(fēng)所發(fā)。風(fēng)既不一,動亦不一。其二,自東而西。凡從歐邏巴航海,西向而行,則順而速 ;東向而行,則逆而遲。此動非特大海,又于地中??梢姟F渌匀??從太陽自西而東行以 生焉。其三,自北而南。凡航海者從北向南,必順而速;從南而北,必逆而遲。夏月行北海 者,常見冰塊之廣大如城,如海島。曾有見長三百余里者,從北而南流。其所以然者,北極 相近之海大寒,比年中多云雨,多冰雪;與赤道相近之海大熱,每日海水之氣甚多,被日薰 蒸,沖上空際。蓋南海之勢處卑,北海之勢處高,故水北而南流也。
海之潮汐潮汐各方不同,地中海迤北、迤西,或悉無之,或微而難辨;迤南、迤東,則有而大,至于 大滄海中,則隨處皆可見也。第大小、速遲、長短,各處又不同。近岸見大,離岸愈遠(yuǎn),潮 愈微矣。
地中海潮水極微,又呂宋國、莫路加等處,不遇長二、三尺。若其他如大西拂蘭第亞國,潮 水長至一丈五尺,亦有一丈八尺至二丈之處。安理亞國隆第諾府現(xiàn)長至三丈,其國之他處, 長至五六丈。阿利亞國近滿直府長至七丈,近圣瑪諾府間長至九丈。此各方海潮不同之故, 由海濱地有崇卑直曲之勢,海底、海內(nèi)之洞有多寡大小故也。況月之照海,各方不同,則其 所成功,亦不能同。其長退之度,或每以三候,或長以四候?;蚱溟L極速,即騎馳猶難猝脫 。則一候倏淹覆四百余里,而又一候倏歸,本所又始。起長之時亦不同,大概每日遲約四刻 ,朔望所長更大。嘗推其故,而有得于古昔之所論者,則以海潮由月輪隨宗動天之運(yùn)也。古 今多宗之。其正驗(yàn)有多端:一曰,潮長與退之異勢,多隨月顯隱盈虧之勢。蓋月之帶運(yùn)一晝夜一周天,其周可分四分, 自東方至午,自午至西,自西至子,復(fù)自子至東。而潮一晝夜概發(fā)二次,卯長午消,酉長子 消。若隨處、隨時略有不同,是不足為論,別有其所以然也。
二曰,月與日相會,相對有近遠(yuǎn)之異勢,亦使潮之勢或殊。假如望時,月盈即潮,大月漸虧 ,而潮漸小。
三曰,潮之發(fā)長,每日遲四刻,必由于月每日多用四刻,以成一周,而返原所。蓋月之本動 ,從西而東,一日約行十三度,從宗動天之帶動,自東而西,必欲一日零四刻,方可以補(bǔ)其 所逆行之路,而全一周也。
四曰,冬時之月,多強(qiáng)于夏時之月,故冬潮概烈于夏潮。
五曰,凡物屬陰者,概以月為主,則海潮既由濕氣之甚,無不聽月所主持矣。即月所以主持 海潮者,非惟光也。蓋朔會時,月之下面無光,至與吾對足之地亦無光,海當(dāng)是時,猶然發(fā) 潮不息。則知月尚有他能力,所謂隱德者乃可通遠(yuǎn)而成功矣。是月以所借之光,或所具之德 ,致使潮長也。如磁石招鐵,琥珀招芥。然或生多氣于海內(nèi),使其發(fā)潮也,如火使鼎水沸溢 然。
或問:潮汐之為理者何也?曰:一則以免腐朽之患,蓋水久注必朽。一則以清外聚之垢,蓋 地上丕惡之積,由江河而歸于海,乃潮長復(fù)發(fā)吐之也。一則以輔航漂渡之事,蓋潮長則從海 易就岸,潮退則從岸易入海。觀此,則海潮之益不淺矣,造物主豈無意乎!或問:海水之咸曷故?曰:多由于干濕二氣之滲。證曰:凡滋味必從二氣之雜,乃干而甚燥 ,必生咸。如灰、溺、汗等是也。則海既含多氣,或風(fēng)從外至,或日從內(nèi)生,故其水不能不 咸也。試用海水濯物,必溫和干燥,較諸他水為濁。其沾濡如油何也?其含土之干氣故也。 又試觀海水或流沙內(nèi),或被火蒸必甘何也?失土氣之大分故也。又試取浮薄空器,塞口沉于 海中,其內(nèi)所浸入之水必甘,因水從微孔入,少帶土氣故也。又從海氣聚結(jié)之雨必甘何也? 氣上時,其土之濁多墜失故也。觀此多端,海水之咸從土極干火焦之氣而生也明矣。雖然,太陽之亢炎亦能致咸。驗(yàn)之海面之水,咸甚于海底者,近 受日暈之射,而底之水日光不及故也。又試之夏月海水多咸于冬月,蓋日軌甚近之所使然矣 。
江河夫地內(nèi)多藏積水,常見鑿礦者多遇池瀆及速氵不之澗。又隨處 掘井者,或淺或深,無不得水之源。又觀干地屢開竅發(fā)水,而或成湖氵殿,或淹房屋、人物也。因知地中非函大積之水,定無是事也。又造物者初收水于 深淵時,遺多分于地內(nèi)。又隨處開辟,匿空隱渠,以遍運(yùn)潤澤之恩。正如人體內(nèi)多備脈絡(luò)筋 骨,以運(yùn)血?dú)庵疂櫇梢病?br />
蓋地原本至干,非得水之潤,自難凝結(jié)。又不能養(yǎng)育卉木、金石之類,濟(jì)扌 求人物之用。因知天地造成之初,地面即多發(fā)眾川江湖,以備后用。夫江河溪 泉,多由于海水。證以四端:一曰天下江川,日日入海而不溢者,必有他出;若無出而不溢 ,極難解矣。二曰江河之洪大者,非源于海,更無此大源矣。蓋地內(nèi)從氣所變之水,萬不足供大江之常流也。三曰從古嘗有江湖泉川新出,其味如海之咸,其魚亦如海內(nèi)之形,則江河 非由于海而何?四曰凡近海之地必多泉川,愈遠(yuǎn)于海者,其川亦愈寡矣。又江河雖多從海而 出,但泉川亦有從氣變生者,蓋地中所藏多氣,既不能出外,又被圍山之冷攻之,因漸變渙 而滴流,致成泉溪之水源。試觀最高之山,大都有永泉,甚甘甚冽,然海水或相去甚遠(yuǎn),其 地或甚低,其水雙濁且咸,又何能致甘冽乎?又觀人屋近于山麓,閉其戶牖,必多濕而發(fā)水 何也?其內(nèi)藏之氣易變水也,矧山穴之內(nèi)乎?又入山中諸洞等,旁多滴水成水渚,乃溪澗之永 源備矣。
或問海卑地崇,水何能逆本性上流于地面乎?曰:海水所由之匿空隱渠,必曲非直,乃水因 潮長時強(qiáng)入其內(nèi),不能復(fù)退,惟有漸進(jìn),勢不得不上涌矣。況星辰之隱德,必招攝海水,以 滋萬物,而土為極干,又招水以自慰其渴,因濟(jì)外物之須。則水之上流也,觀其私性為逆; 觀眾物之公性,則不為逆也。正如凡遇空時,水土必上,火氣必下,而是上下之動者,論各 元行之性為逆,論眾物之性不逆是也。
天下名河
亞細(xì)亞洲黃河,元朝圖史載,黃河本東北流歷西蕃,至蘭州,凡四千五百余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 過夷境,凡二千五百余里,始轉(zhuǎn)河?xùn)|。又南流至蒲州,凡一千八百余里。通計(jì)屈曲九千余里 。
歐拂辣得河,長六千里,其流入??谔帲熕氖死?。
安日得河,長四千八百里,闊約五里,深十丈余。分七岔入海,及水產(chǎn)金沙。
阿被河,長七千二百里。此河開凍時,有大冰如山岳,沖擊樹木,排至兩岸旁溢一千二百里 ,土人遷移入山避之。
印度河,長四千里,入??谔庨熞话倭铩?br />
歐邏巴洲大乃河,長二千四百八十里。分三岔入墨阿的湖。
窩耳加河,長一千六百里,分七十二流入海。
達(dá)乃河,長四千八百里,入大海。
多惱河,長三千六百里,分七岔入海。其河有橋,長一十一里,高十五丈。
利未亞州泥王錄河,長八千八百里,分七流入海,產(chǎn)葛爾各第羅蛇 及海馬。
黑河,地內(nèi)藏其水道,至二百四十里遠(yuǎn)有余。
北亞墨利加加納大河,海潮入此河至一千六百里,流入??谔庨煻偎氖铩?br />
南亞墨利加圣瑪?shù)美占{河,長三千六百里。
巴里亞河,深十五丈,入海口處闊四百四十余里。
雅瑪瑣農(nóng)江,長一萬余里,闊八十四里,深不可測。入??谔庨熑偃?,其水勢悍急 ,直射海水,至三百二十余里皆甜水。其兩岸綿亙有一百三十余國,語言、風(fēng)俗俱不同。
氣行古或以氣無色,不屬五外司,疑為無有。此說大謬??勺C者有六,一曰無氣則天內(nèi)空矣,地 何以懸空而得居于中?萬物何以得生?日月星辰何以得外光?或以隱德養(yǎng)育萬生乎?蓋物惟聯(lián)統(tǒng) 庶得相濟(jì)相保,空虛是所大忌避也。二曰禽鳥無所賴,則不能飛,飛者以翼御氣,如人用手 御水而得浮也。三曰風(fēng)寂時,人急趨走則前面若有物觸之者,然是非氣而何?四曰人向空中 揮鞭,定有聲響,凡彈射皆然。夫聲從二物相擊而生,若空中非有氣,必?zé)o他物以生聲矣。 五曰一室之中,兩門相對,開閉此一門,則彼一門亦動。又人在室中急行,其窗之紙及諸系 懸之輕物亦動,非由氣而何?六曰室中寂靜無風(fēng),見隙影內(nèi)塵埃滾滾上下,所謂野馬者何也? 必氣使之然矣。數(shù)端不足證有氣乎!至其變幻莫測,則因小大應(yīng)感之不倫耳,非難明也。
氣惟實(shí)有,而萬不可無。一則以資喘息之功。一則以運(yùn)天光物像,及人物聲音之跡。一則以 存火、水等類之性。蓋氣一缺,則人物之呼吸遂輟,而內(nèi)心火及其生機(jī)并滅。又上天所射之 光,形物所發(fā)之像,諸體所出之聲,無所憑據(jù),無由至于所當(dāng)至,而資存其所包含內(nèi)物之體 也。若言氣無色體可見,遂謂之無,則彼風(fēng)聲、臭味及鬼神、人物之魂,諸不屬人目者,悉 當(dāng)謂之無乎?夫外目所不及者,有理之內(nèi)目可及也。
夫氣厚分有上中下三域,上域近火,近火常熱;下域近水土,水土常為太陽所射,足以發(fā)暖 ,故氣亦暖;中域上遠(yuǎn)于天,下遠(yuǎn)于地,則寒。各域之界,由何而分?以絕高山為界,上為 上域,風(fēng)雨所不至,氣甚清,人物難居。下為中域,雨雪所結(jié)。自此以下,為下域矣。第其 寒暖之分處,又有厚薄不等,若南北二極之下,因遠(yuǎn)太陽,則上下暖處薄,中寒處厚。若赤 道之下,因近太陽,則上下暖處厚,中寒處薄。以是知?dú)庥蛑积R也。
風(fēng)夫風(fēng)之本質(zhì),乃地所發(fā)干熱之氣。有多端可證。一、試春秋時多風(fēng),何也?是時空際多聚干 熱之氣。二、曉晨時多風(fēng),何也?日出而升,必?cái)z多氣。三、雪化時多風(fēng),何也?雪內(nèi)多有干 氣。是氣將分別于冷濕,故生風(fēng)。四、空際忽見火色,知后必有風(fēng),何也?火者,干熱之氣 所致也。五、風(fēng)愈大而物愈燥,何也?風(fēng)之元質(zhì)干熱故也。由是可知空際之氣雖動,時或生 風(fēng),亦能如風(fēng)之清涼人物,然其實(shí)與風(fēng)不同,則風(fēng)之元質(zhì)多屬干氣,而干氣中或亦有濕氣參之,故春時之風(fēng)與海上之風(fēng)多致物朽,可以為驗(yàn)。
大海中黃道之下,恒有東風(fēng),故船往西行者,必宜順風(fēng),則行而疾;如東行,則逆風(fēng)而遲。 蓋太陽從冬至迄夏至,輪轉(zhuǎn)恒行黃道下,而其爆暖,不絕照于空際,正對之氣,令之沖上, 然其故恒隨太陽從東而西,則東邊之風(fēng)氣必后隨之,而恒補(bǔ)前氣之缺矣。大海之水亦然,恒 隨太陽從東而西。蓋太陽西行,無一息之停,以其爆熱恒照,而吸西海之水氣,令之上沖, 而成云霧,因而在西之水面,比在東之水面恒卑。蓋東高西卑,則海水從東而西流,以補(bǔ)其 缺,此自然之理也。
夫干熱氣騰上,至于中域,為冷寒氣所厄,既不得上,而性輕,又不得下,則必致橫飛也。 又其飛之速遲強(qiáng)弱,由于氣之眾寡清濁,及其上沖之力與勢也。蓋氣之沖上者疾急,一值阻 厄,其退飛亦必速迅,由是可知風(fēng)飛時,其前后左右之氣,無不動而隨之者。是以氣動為風(fēng) 者,亦必有故也。
或問旋風(fēng)何?曰:若上所論干熱之氣入數(shù)云內(nèi),復(fù)各爆出,適相撞結(jié),因各隨所向之地,互 相推逐,以成旋輪。譬之川水,其急流時,忽值山石阻遏,無由可出,即回而為旋窩也。又 譬之諸風(fēng),凡從廣闊之地歸入隘巷,而無路可出,必回旋矣。是風(fēng)在平地,值物多起;在海 中,值舟多沉。
夫風(fēng)有多利,姑舉四端。其一、拂動近氣,令就平和,以利呼吸。人與諸生,緣此以免閉塞 之傷。蓋近氣無風(fēng),則積聚不散,有傷生命故也。其二、帶云成雨,以滋內(nèi)地。蓋內(nèi)地氣微 ,旋生旋滅,力不足成云雨之功,惟大海廣受日照,猛起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升至中域, 太陽返照,光力不及之際,遂乃變熱而涼,先結(jié)成云,漸散成雨。然使無風(fēng)帶入內(nèi)地,則濕 氣所成云雨,復(fù)歸初升原處,何由利內(nèi)地之人乎?其三、燥地所余潮氣,悅生動物,速熟諸 果。其四、助舟楫之力,以通貨財(cái),以利天下是也。
云雨云乃濕氣之密且結(jié)者也。地水之氣,被日爆暖,沖至空際中域,一遇本域之寒,即棄所帶之 熱,而反元冷之情,因漸湊密,終結(jié)成云。則或薄而稀,或厚而密者。又由于氣之干濕清濁 相勝之異勢也,薄稀者輕浮,易為風(fēng)所撥散,難以成雨,是為枯瘠無益之云。若厚密者,多 含潤澤,故易化雨而益物。則雨無他,乃施雨之云耳。凡初雨之時,必氵蒙氵蒙而細(xì),漸而近地,則 其雨點(diǎn)愈大矣。蓋雨落時多細(xì)微,雨點(diǎn)彼此相沾,若下之路遠(yuǎn),則相沾之更多,而加重大。 故山頂比山根之雨點(diǎn)微小,因云離山頂近,離山根遠(yuǎn)故也。又冬月比夏月雨點(diǎn)微小,因冬月 天冷時,云離地不遠(yuǎn),夏天大暑日云高,離地更遠(yuǎn)。然云遠(yuǎn)則雨點(diǎn)從上而下,一路彼此相沾 之,多而加重大;云近則路短,而相沾之雨點(diǎn)小。
雨雹時亦然。若當(dāng)時有大風(fēng),雹子而橫斜下,其體更加重大。蓋橫斜之路,比正直之路更遠(yuǎn) ,路遠(yuǎn)則雹子相沾之多。間有如彈丸大者,若剖而細(xì)視之,則灼見多小雹子沾于一處,由此 故也。
四元行之序并其形四元行不雜不亂,蓋有次第存乎其間。故得其所則安,不得其所則強(qiáng),及其強(qiáng)力已盡,自復(fù) 歸于本所焉。本所者何?土下而水次之,火上而氣次之,此定序也。其故有三:一曰重輕。重愛卑,輕愛高,以分上下重輕。又有甚次之別,因上之中有下,下之中有上, 以分元行之四。水輕于土,氣重于火,水在土之上,氣在火之下。然水以重言,氣以輕言者 ,較從其眾故也。蓋水對一(土)曰輕,對二(火氣)曰重,氣對一(火)曰重,對二(水、土)則 曰輕也。以是知水必下而不上,氣必上而不下矣。
二曰和情。蓋情相和則近,相背則遠(yuǎn)。假如干冷成土,濕冷成水。土、水以冷情相和,故相 近。濕熱成氣,濕冷成水,水、氣以濕情相和,故亦相近。干熱成火,濕熱成氣,氣火以熱 情相和,故亦相近。若背情之行,相反則遠(yuǎn)。假如水冷而濕,火熱而干,二情正背,故以相 遠(yuǎn)。問土、火以干情相和,而極遠(yuǎn)者,以土火雖有相和之情,重輕大異。故權(quán)衡于二者之故 ,可以定四行之序矣。
三曰見試。蓋四行之序,目前易試也?;鸢l(fā)為焱,常有從下至上,尖殺之形,西曰火形,蓋 不能安下,而奮力以上,必向極高是也。氣偶入土、水之中,不得其安而欲上行,在土為地 震,為山崩,在水為漚、為泡。試強(qiáng)一球至水底,忽然突出是也。水若騰在氣域,必被強(qiáng)而 不得安迨,強(qiáng)力已盡,自復(fù)歸于本所。如成雨者,以太陽薰蒸地濕為云,云稀屬氣,故輕而 浮,云密屬水,故重而墜。墜者復(fù)其本所也。土入水必下,至水底而后安。
夫四元行必圓,其理有二。一則宇宙之全,正為一球,球以天與火、氣、水、土五大體而成 。天體既圜,則四元行之皆為形圜也斷然矣。一則四行皆在月天之下相切,若有他形,則火 形之上或方或尖而不圜,必于月天之下未能相切,以致有空闕,為物性所不容矣。四行之上 既圜,則其下亦然。茍下有他形,則周乎地者亦不圓矣。地既無不圓,則其相連之水與氣亦 無不圓可知矣。蓋凡物必圓而后能存,如方則易散而毀矣。以故非特天地與四元行皆圓,至 于人物、肢體、及草木、果實(shí),無不皆圓也。即如滴水而必成珠,此固物合以存,不欲散而 毀也。
人物天以下周圍大地,無不有人居焉。古者多疑赤道及南北二極下之地皆無人居,蓋以其甚暑、 甚寒故也。然航海者每周全地而驗(yàn)之,處處皆有人居,足以知舊說之非是矣。欲明其然,則 見于空際格致論中。從東而西,凡離赤道之南北一般遠(yuǎn)之地,則人物大同小異;若其離赤道 近遠(yuǎn)大不同之地,則人物亦隨之而大不同矣。蓋天下變化之功,大概從日月五星,自東而西 ,周天之運(yùn)動而生其四元行之,情如冷熱干濕,隨之而變?nèi)弧H赵挛逍墙砸傈S道而行,而黃 道之平分在于赤道也。
普天之下,人所公同者,即靈性也。其五倫規(guī)矩之繁簡,法度之疏密,禮貌之華樸雖有不同 ,終無以出于理外者。蓋所同者其性,而其所不同者則面貌及聲音也。蓋凡物傳類者,如禽 獸等,容貌多相同,獨(dú)人不然,人各一貌,皆可識別。不但天下之廣如此,即一國、一方、 一家皆如此。容貌、聲音,無二人全同者,此其中有主宰天下者之大意存焉。蓋憑面貌以判 彼此彘倫所系,齊治攸關(guān),原非細(xì)故。假使人面皆同,必至夫女 負(fù)各不相識,父子皆不能辯,人各肆志任情,奸宄叢生,無所不至,雖欲治,得乎?彼禽獸大率同類相似者,豈非以其無彘倫齊治關(guān)系故哉?面貌異矣,又復(fù)別以聲音,蓋以人目 異等,又或夜遇,無從識認(rèn),更有此以證佐之也云爾。
坤輿圖說 卷下
亞細(xì)亞州亞細(xì)亞,天下一大州。人類肇生,圣賢首出,其界南至蘇門答喇、呂宋等島,北至新增白臘 及北海,東至日本島、大清海,西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紅海、小西洋。國土不啻 百余,大者首推中國。此外曰韃而靼,曰回回,曰印第亞,曰莫臥爾,曰百兒西亞,曰度兒 格,曰如德亞,俱此州巨邦。海中有大島,曰則意蘭,曰蘇門答喇,曰爪哇,曰渤泥,曰呂 宋,曰木路各。更有地中海諸島,亦屬此州界內(nèi)。
中國則居其東南,自古帝王圣哲、聲名文物、禮樂衣冠,遠(yuǎn)近所宗。山川、土俗、物產(chǎn)、朝 貢諸國,詳載省志諸書,不贅。
西北有回回諸國,人多習(xí)武,亦有好學(xué)好禮者。初宗馬哈默之教,諸國多同,后各立門戶, 互相排擊。地產(chǎn)牛、羊、馬、畜極多,因不啖豕,諸國無豕。
莫臥爾印度有五,惟南印度仍其舊,余四印度皆為莫臥爾所并。其國甚廣,分十四道,象三 千余。嘗攻西印度,其王統(tǒng)兵五十萬,馬十五萬,象二百,每象負(fù)一木臺,容人二十,載銃 千門,大者四門,每門駕牛二百,盛載金銀五十巨罌,以御不勝,盡為莫臥爾王所獲。東印 度有大河,名安日,謂經(jīng)此水浴,作罪悉得消除。五印度人咸往沐浴。東近滿喇加國。各人 奉四元行之一,死后各用本行葬其尸。奉土者入土,奉水、火者投水、火,奉氣者懸尸于空 中。
最西有名邦曰如德亞,其國史書載上古事跡極詳,自初生人類至今六千余年,世代相傳,及 分散時候,萬事萬物造作原始,悉記無訛。因造物主降生是邦,故人稱為圣土。春秋時,有 二圣王,父達(dá)味德,子撒喇滿,造一天主堂,皆金玉砌成,飾以珍寶,窮極美麗,費(fèi)以三十 萬萬。王德盛智高,聲聞最遠(yuǎn)。中國謂西方有圣人,疑即指此。古名大秦,唐貞觀中,曾以 經(jīng)像求賓,有《景教流行碑》刻可考。
如德亞之西有國,名達(dá)馬斯谷。產(chǎn)絲、綿、絨、、顏料極佳,城不用磚石,是一活樹糾結(jié) ,甚厚無隙,高峻不可攀登。天下所未有。
印第亞印第亞即天竺五印度,在印度河左右。人面紫色,善百工技巧,無筆札,以錐畫樹葉為書。 國王例不世及,以姊妹子為嗣,親子給祿自膳。男不衣衣,以尺布掩臍下;女以布纏首至足 。其俗士、農(nóng)、工、商,各世其業(yè),最貴曰婆羅門,次曰乃勒。奉佛,多設(shè)齋醮。今沿海諸 國率奉天主正教。其地有加得山,中分南北。南半山川、氣候、鳥獸、魚蟲、草木,各極詭 異。立夏至秋分,無日不雨。反是,則酷暑難堪,惟有涼風(fēng)解之。自巳至申,從海西來,自 亥至寅,從陸東來。
草木異常者難屈指。所產(chǎn)木造舟極堅(jiān),不破壞。多生柳樹干,可造舟車,葉可覆屋,實(shí)能療 饑,漿止渴,可為酒、醋,為油,為飴糖,可削為釘,殼盛飲,瓤索■。有二奇木,一名陰 樹,花形如茉莉,晝不開,夜始放,晨盡落。國人好臥于下,花覆滿身。一木不花而實(shí),不 可食,枝飄揚(yáng)下垂,附地生根若柱。歲久結(jié)成巨林,無異屋宇。有容千人者,樹中近原干處 以供佛,名菩薩樹。
有巨鳥,吻能解百毒,一吻直金錢五十。象異他種,能識人言。或命負(fù)物至某處,往輒不爽 。他國象遇之,則蹲伏。有獸名獨(dú)角,能解毒。此地多毒蛇,蛇飲泉水,染毒,人獸飲之必 死。百獸雖渴,不敢飲,俟此獸來,以角攪其水,毒遂解,百獸始就飲。又有獸,形如牛, 大如象,生兩角,一在鼻上,一在頂背,皮甲甚堅(jiān),交接處如鎧甲,頭大尾短,居水中可數(shù) 十目。從小豢之,亦可馭百獸,俱懾伏。值象與馬,必逐殺之。骨、肉、皮、角、牙、糞皆 為藥,西洋貴重之。其貓有肉翅,能飛。蝙蝠大如貓。
地勢三角形,末銳處闊不百步,東西氣候,各極相反,此睛則彼雨,此寒則彼熱,此風(fēng)濤蔽 天,彼穩(wěn)平如地。海舶乘順風(fēng)過者,至銳處行如拔山,比南印度尤異。
百兒西亞印度河西有大國,曰百兒西亞。幅員甚廣,都域百二十門,桑馬疾馳,一日未能周。有一苑 囿,造于空際,下以石柱擎之,上承土石,樓臺、池沼、草木、鳥獸畢具,大逾一邑。國王 嘗建一臺,以所殺敵人頭累之,幾五萬。國主好獵,一圍獲鹿三萬,聚其角為臺,今尚存。 東近撒馬兒罕界一塔,以黃金鑄成,上頂一金剛石,如胡桃,光夜照十五里。河江極大,有 一河發(fā)水,水所及處,生各種名花。
百兒西亞西北諸國皆為度兒格所并,內(nèi)有國亞喇北亞,土產(chǎn)金銀,多寶石。地有二海,中氣 候常和,一歲再熟。有樹如橡栗,夜露墜其上,即凝為蜜。晨取食,極甘美。產(chǎn)百物俱豐, 古稱福土。其地有沙海,廣二千余里,沙秉大風(fēng)如浪。行旅過此,偶為沙浪所壓,倏忽成丘 山。凡欲渡者,以羅經(jīng)定方向,測道里,備糧糗及兼旬之水,乘駱駝駝行。其疾日馳四、五 百里,又耐渴,一飲可度五、六日。其腹容水甚多,客或乏水,則剖駝飲其腹中水。
度兒格之西北納多理亞國有山,多瓊石,國人往鑿之。至一石穴,見石人無算。皆昔時避亂 之民,穴居于此,死后為寒氣所凝,漸化為石。又有地名際剌,產(chǎn)異羊,羊絨輕細(xì),雨中衣 之,不沾濡漬,以油毫不污染。有山,生草木皆香,過之,香氣馥郁,襲人衣裙。
韃而靼中國之北,迤西一帶,直抵歐邏巴東界,俱名韃而靼。江河絕少,平土多沙,大半皆山。大 者曰意貌,中分亞細(xì)亞之南北。其北皆韃而靼種,氣候極寒,冬月無雨,入夏微寒僅濕土。 人性好勇,以病歿為辱。少城郭居室,駕屋于車,以便遷徙。產(chǎn)牛、羊、駱駝,嗜馬肉,以 馬頭為絕品,貴者方得啖之。道行饑渴,即剌所乘馬瀝血而飲。嗜酒,以一醉為榮。國俗大 都如此。
更有殊異不倫,夜行晝伏,身蒙鹿皮,喜食蛇、蟻、蜘蛛者。有人身羊足,氣候極寒,夏月 層冰二尺。有長人善躍,一躍三丈,履水如行陸。
迤西舊有女國,曰亞馬作搦,最驍勇善戰(zhàn),嘗破一名都,曰尼弗俗。其地建一神祠,宏麗奇 巧,非思議所及。國俗惟春月容男子一至其地,生子,男輒殺之。今為他國所并,存其名耳 。
又有地曰得白,得不以金銀為幣,止用珊瑚。至大剛國,惟屑樹皮為錢,印王號其上當(dāng)幣。 其俗國王死,往葬,逢人輒殺,謬謂死者可事其主。
則意蘭印第亞之南有則意蘭島,人自幼以環(huán)系耳,漸垂至肩而止。海中多珍珠,江河生貓睛、昔泥 、紅金剛石等。山林多桂皮、香木,亦產(chǎn)水晶,嘗琢成棺斂死者。相傳為中國人所居,今房 屋、殿宇亦頗相類。西有小島,總名馬兒地襪,不下數(shù)千,悉為人所居。海中生一椰樹,其 實(shí)甚小,可療諸病。
蘇門答喇蘇門答喇島至濕熱,人至其地者多病。君長不一。產(chǎn)金甚多,及產(chǎn)銅、鐵、錫、諸色染料。 有大山,油泉可取為油。多沉香、龍腦、金、銀、香、椒、桂。人強(qiáng)武,恒與敵國相攻殺。 多海獸、海魚,時登岸傷人。
其東北滿喇加國,地不甚廣,為海商輻輳。正在赤道下,春秋二分,氣候極熱,賴無日不雨 ,故可居。產(chǎn)象及胡椒,佳果木終歲不絕。人良善,不事生業(yè),或彈琵琶閑游。
爪哇爪哇大小有二,俱在蘇門答喇東南海島,各有主。多象,無馬、騾,產(chǎn)香料、蘇木、象牙, 不用錢,以胡椒及布為貨幣。人奸宄兇急,好作魘魅妖術(shù)。諸國每治兵爭白象,白象所在, 即為盟主。
渤泥渤泥島在赤道下,出片腦極佳。燃火沉水中,火不滅,直焚至盡。有獸名巴雜爾,似羊鹿, 其腹內(nèi)生一石,能療百病,極貴重至百換,國王藉以為利。
呂宋廣州之東南為呂宋。其地產(chǎn)鷹,鷹王飛則眾鷹從之?;虻们莴F,俟鷹王先取其睛,然后群鷹 方啖其肉。又有一樹,百獸不得近,一過其下即斃矣。
木路各呂宋之南有木路各,無五谷,出沙谷米,是一木磨粉而成。產(chǎn)丁香、胡椒二樹,天下所無, 惟本處折枝插地即活。性最熱,祛濕氣,與水、酒同貯,即吸干。樹旁不生草,土人欲除草 ,折其枝插地,草即立槁。又產(chǎn)異羊,牝牡皆有乳。有大龜,一殼可容一人。或用為盾以御 敵。
日本日本乃海內(nèi)一大島。長三千二百里,寬不過六百里。今有六十六州,各有國主。俗尚強(qiáng)力, 雖有總王,權(quán)常在強(qiáng)臣。其民多習(xí)武,少習(xí)文,土產(chǎn)銀、鐵、好漆。其王生子年三十,以王 讓之。其國大抵不重寶石,只重金、銀及古窯器。
阿爾母斯阿爾母斯,其地悉是鹽及硫磺,草木不生,鳥獸絕跡。人著皮履,遇雨,遇履底一日輒敗。 多地震,氣候極熱,須坐臥水中,沒至口方解。絕無淡水,勺水皆從海外載至。因居三大州 之中,富商大賈多聚此地,百貨駢集,人煙輻輳,凡海內(nèi)珍奇難致之物,輒往取之。
地中海諸島亞細(xì)亞之地中海,有島百千,其大者曰哥阿島,昔國人盡患疫,有名醫(yī)依卜加得,不用藥療 ,令城內(nèi)外遍舉大火,燒一晝夜,火息病愈。蓋疫為邪氣所侵,火氣猛烈,蕩滌諸邪,邪盡 疾愈,乃至理。
一曰羅得島,天氣常清明,終歲見日。嘗鑄一鉅銅人,高三十丈,海中筑兩臺盛其足,風(fēng)帆 直過跨下,一指可容一人直立。掌托銅盤,夜燃火以照行海。鑄十二年乃成,后地震而頹。 運(yùn)其銅,以九百駱駝往載。
一曰祭波里島,物產(chǎn)極豐,每歲國賦至百萬。葡萄酒極美,可度八十年。出火浣布,煉石而 成,非他物也。
歐邏巴州天下第二大州,名曰歐邏巴。南至地中海,北至青地及冰海,東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 ,西至大西洋,共七十余國。其大者曰以西把尼亞、曰拂郎察、曰意大里亞、曰熱爾瑪尼亞 、曰拂蘭地亞、曰波羅泥亞、曰翁加里亞、曰大泥亞、曰雪際亞、曰諾勿惹亞、曰厄勒祭亞 、曰莫斯哥未亞。其地中海有甘的亞諸島,西海有意而蘭大諳厄利亞諸島。凡大小諸國,自 國王以及庶民皆奉天主圣教,織毫異學(xué)不容竄入。國王互為婚姻,世相和好。財(cái)用百物,有 無相通,不私封殖。其婚娶,男子大約三十,女子至二十外,臨時議婚,不預(yù)聘通。國皆一 夫一婦,無有二色者。
土多肥饒,產(chǎn)五谷,以麥為重,果實(shí)更繁。出五金,以金、銀、銅鑄錢為幣。衣服蠶絲者, 有天鵝絨、織金緞之屬;羊絨者有毯、、鎖哈喇之屬。又有利諾草,為布細(xì)而堅(jiān),輕而滑 ,敝可搗為紙,極堅(jiān)韌。君臣冠服,各有差等,相見以免冠為禮。男子二十以上,概衣青色 ,兵士勿論女人,以金寶為飾,服御羅綺,佩帶諸香。至四十及未四十而寡者,即屏去,衣 素衣。酒以葡萄釀成,不雜他物,可積至數(shù)十年。膏油之類,味美者曰阿利襪,是樹頭果, 熟后全為油。
國俗多酒會,客不勸酒,偶犯一醉,終身以為辱。飲食用金、銀、玻璃及磁器。其屋有三等 ,最上者純以石砌;其次磚為墻柱,木為棟梁;其下土為墻,木為梁柱。石屋、磚屋,筑基 最深,上累六、七層,高至十余丈。瓦或用鉛,或輕石板,或陶瓦、磚石,屋歷千年不壞。 墻厚而實(shí),冬不寒,夏不溽。其工作制造,備極精巧。其駕車,國王用八馬,大臣六馬,其 次四馬、或二馬,乘載騾、馬、驢互用。戰(zhàn)馬皆用牡,騸過則弱不堪戰(zhàn)矣。
諸國皆尚文學(xué),國王廣設(shè)學(xué)校,一國、一郡有大學(xué)、中學(xué),一邑、一鄉(xiāng)有小學(xué)。小學(xué)選學(xué)行之士為師,中學(xué)、大學(xué)又選學(xué)行最優(yōu)之士為師。生徒多者至數(shù)萬人。其小學(xué)曰文科,有四種 ,一、古賢明訓(xùn),一、各國史書,一、各種詩文,一、文章議論。學(xué)者自七、八歲學(xué)至十七 、八,學(xué)成,本學(xué)師儒試之,優(yōu)者進(jìn)于中學(xué)。曰理科,有三家,初年學(xué)辨是非之法,二年學(xué) 察性理之道,三年學(xué)察性理以上之學(xué)。學(xué)成,本學(xué)師儒又試之,優(yōu)者進(jìn)于大學(xué)。乃分為四科 ,聽人自擇,一曰道科,主興教化;一曰教科,主守教法;一曰治科,主習(xí)政事;一曰醫(yī)科 ,主療疾病。皆學(xué)數(shù)年而后成。學(xué)成,師儒又嚴(yán)考閱之,一師問難畢,又輪一師,一人遍應(yīng) 諸師之問。如是取中,便許任事。學(xué)道者專務(wù)化民,不與國事。治民者秩滿后,國王遣官察 其政績,廉得其實(shí),以告于王而黜陟之。凡四科官祿入皆厚,養(yǎng)廉有余,尚能推惠貧乏,絕 無交賄行賂等情。
諸國所讀之書,皆古圣賢撰著。一以天主經(jīng)典為宗,即后賢有作,必合大道、益人心,乃許 流傳。設(shè)檢書官,經(jīng)看詳定,方準(zhǔn)刊行。毋容一字蠱人心、壞風(fēng)俗者。諸國奉天主教,皆愛 天主萬物之上,及愛人如己,故國人俱喜施舍。千余年來,未有因貧鬻子女者,未有饑餓轉(zhuǎn) 溝壑者。在處皆有貧院,專養(yǎng)一方鰥寡孤獨(dú)及殘疾之人。又有幼院,專育小兒。凡貧者無力 養(yǎng)贍,送至院,院墻穴設(shè)有轉(zhuǎn)盤,內(nèi)外不相見??蹓?,則院中人轉(zhuǎn)兒入。異日父母復(fù)欲妝養(yǎng) ,按所入之年月,便得其子。又有病院,大城多至數(shù)十所,有中、下院,處中、下人,有大 人院,處貴人。凡貴人若羈旅,若使客,偶患疾病,則入此院,倍美于常屋。所需藥物,悉 有主者掌之,預(yù)備名醫(yī)診視。復(fù)有衣衾帷幔,調(diào)護(hù)看守之人,病愈而去。貧者量給資斧。此 乃國王大家所立,或城中并力而成,月輪一大貴人,總領(lǐng)其事。
各城邑遇豐年,多積米、麥,饑歲以常價糶之。人遇道中遺物,或獸畜之類,必覓其主還之 ;弗得主,則置之公所,聽失者來取,如符合,即送復(fù)。國中有天理堂,選盛德宏才,無求 于世者主之,凡國家大舉動、大征伐,必先質(zhì)問,合天理否,以為可,然后行。諸國賦稅不 過十分之一,民皆自輸,無征比催科之法。詞訟極簡,小事里中和解,大事乃聞官。官設(shè)三 堂,先訴第三堂,不服告第二堂,又不服,告第一堂。終不服,上之國堂。經(jīng)此堂判后,人 無不聽理。凡官府判事,不先事加刑,必俟事明罪定,招認(rèn)允服,然后刑之。吏胥餼廉亦出 于詞訟,但因事大小多寡,立有定例,刊布署前,不能多取。故官無恃勢剝奪,吏胥無舞文 詐害。
封內(nèi)絕無戰(zhàn)斗,其有邪教異國,恃強(qiáng)侵侮,不可德訓(xùn),本國除常設(shè)兵政外,復(fù)有世族英賢, 智勇兼?zhèn)湔邤?shù)千人,結(jié)為義會,以保國護(hù)民。初入會時,試果不憚諸艱,方始聽入。遇警則 鳩集成師,一可當(dāng)十,必能滅寇成功。
以西把尼亞歐邏巴之極西,曰以西把尼亞。周一萬二千五百里,世稱天下萬國,相速一處者,中國為冠 ;若分散于他域者,以西把尼亞為冠。其地三面環(huán)海,一面臨山。產(chǎn)駿馬、五金、絲、綿、 細(xì)絨、白糖。國人好學(xué),有共學(xué)二所,遠(yuǎn)近學(xué)者聚焉。
國中有二大名城,一曰色未利亞,近地中海,為亞墨利加諸舶所聚。金銀如土,奇物無數(shù)。 多阿利襪果,有一林,長五百里者。一名多勒多城,在山巔,運(yùn)水甚艱。巧者制一水器,盤 水至城,不賴人力。其器晝夜自能轉(zhuǎn)動。又有渾天象,其大如屋,人入其中,見各重天之運(yùn) 動,其度數(shù)皆與天合。
境內(nèi)有河,曰寡第亞納,伏流地中百余里。穹窿若橋梁,其上為牧場,畜牛、羊無算。國中 天主堂雖多,有一創(chuàng)建極美,在多勒多城,金寶祭器數(shù)千。有精巧銀殿,高丈余,闊丈許, 內(nèi)復(fù)有小金殿,高數(shù)尺,其工費(fèi)又多于本殿金銀之?dāng)?shù)。近來國王又造一大堂,高大奇巧無比 。修道之士環(huán)居,內(nèi)有三十六祭臺,中臺左右有編簫二,座中各有三十二層,每層百管,管 各一音,合三千余管,凡風(fēng)雨波濤,嘔吟戰(zhàn)斗,與百鳥之聲,皆可模仿。
以西把尼亞屬國,大者二十余,中下共百余。本國之西有波爾杜瓦國,都城有得若,大河入 海,四方商舶皆聚,為歐邏巴總會之地。產(chǎn)果實(shí)、絲、棉,極美水族亦繁出,葡萄酒最佳, 過海至中國不壞。國中共學(xué)二所,其講學(xué)名賢經(jīng)國王所聘,雖已輟講,亦終身給祿。歐邏巴 高士多出此學(xué)。
又有一地界兩河,周圍七百里,天主堂一千四百八十所,水泉二萬五千,石橋二百通海。大 市六處,隨處立有仁會,遍恤孤寡煢獨(dú)。國王復(fù)遣官,專撫孤子。歐邏巴初通海道,周經(jīng)利 未亞,過大浪山,抵小西洋,至中國貿(mào)易者,從此國始。
拂郎察以西把尼亞東北為拂郎察。周一萬一千二百里,分十六道,屬國五十。都城名把理斯,設(shè)一 共學(xué),生徒嘗四萬余,并他方學(xué)共七所。又設(shè)社院,以教貧士,一切供億,皆王主之。中古 一類斯圣王惡回回占如德亞地,興兵伐之,始制大銃。其國在歐邏巴內(nèi),回回遂稱西土人為 弗郎機(jī),銃亦治此名。是國之王,天主特寵,自古迄今,皆賜一神,能以手撫人疬瘡,應(yīng)手 而愈。每歲一日療人,先期齋戒三日。凡患此疾者,預(yù)集天主殿中,國王舉手撫之,祝曰: “王者撫汝,天主救汝。”撫百人,百人愈;撫千人,千人愈;其神異如此。國王元子別有 土地,供祿食。他國不爾也。
國土膏腴,物力豐富,居民安逸。有山出石,藍(lán)色,質(zhì)脆,可鋸為板,當(dāng)瓦覆屋。國人性情 溫爽,禮貌周全,尚文好學(xué)。
意大理亞拂郎察東南為意大理亞,周圍一萬五千里,三面環(huán)地中海,一面臨高山。地產(chǎn)豐厚,物力十 全,四達(dá)之人,輻輳于此。舊有一千一百六十六郡,最大者曰羅瑪,古為總王之都,歐邏巴 諸國皆臣服焉。城周一百五十里,地有大渠,穿出城外百里以入于海,四方商舶悉輸珍寶, 駢集是渠。教王居于此,以代天主在世。主教皆不婚娶,永無世及。但憑盛德,輔弼大臣公 推其一而立焉。列國之王,雖非其臣,咸致敬盡禮,稱為圣父神師,認(rèn)為代天主教之君也。 凡有大事莫決,必請命焉。其左右簡列國才全德備,或即王侯至戚五、六十人,分領(lǐng)教事。 羅瑪城奇觀甚多,宰輔家有一名苑,中造流觴曲水,機(jī)巧異常,有銅鑄各類群鳥,遇機(jī)一發(fā) ,自能鼓翼而鳴,各具本類之聲。有一編簫,但置水中,機(jī)動則鳴,其音甚妙。又有高大渾 全石柱,外周鏤古王形像、故事,爛然可觀。內(nèi)則空虛,可容數(shù)人,登阝齊上下如塔然。圣伯多祿殿用精石制造,花素奇巧,可容五、六萬人,殿高處視 在下人如孩童。城中有大山,曰瑪山。人煙稠密,苦無泉,造一高梁,長六十里,梁上立溝 ,接遠(yuǎn)山之水。如通流河有水泉,其味與乳無異。
西北為勿搦祭亞,無國王,世家其推一有功德者為主。城建海中,有一種木為椿,入水千年 不朽,其上鋪石造屋,備極精美。城內(nèi)街衢俱是海,兩旁可通陸行。城中有艘二萬,又有橋 梁極闊,上列三街,俱有民居,不異城市。其高可下度風(fēng)帆。國中精于造舟,預(yù)庀物料,一 舟指顧可成。造玻璃極佳,甲于天下。有勿里諾湖在山巔,從石峽瀉下,聲如迅雷,聞五十 里,日光耀之,恍惚皆虹霓狀。又有沸泉、溫泉。沸泉常沸,高丈余,不可染指,投畜、物 于內(nèi),頃刻便糜爛。溫泉,女子或浴或飲,不生育者生育,育者多乳。所產(chǎn)鐵礦,掘盡逾二 十五年復(fù)生。在本土任加火力,終不熔;之他所則熔。
其南為納波里。地極豐厚,有火山,晝夜出火,爆石彈射他方,至百里外。后移一圣人遺蛻 至本國,其害遂息。
又地名哥生濟(jì)亞,有兩河,一河濯發(fā)則黃,濯絲則白。一河濯絲、發(fā)皆黑。外有博樂業(yè)城, 昔二大家爭為奇事,一家造一方塔,高出云表,以為無可逾。一家亦建一塔,與前塔齊,第 彼塔直聳,此則斜倚若傾,今歷數(shù)百年未壞,直聳者反將頹。
又有城名把都亞,中有公堂,縱二百步,橫六十步,上為樓,鉛瓦中間無一柱。又把兒瑪一 堂,廣可馳馬,亦無一柱,惟以梁如人字相倚,尋丈至盈尺皆然。上壓愈重,下挺持愈堅(jiān)。 從納波里至左里城,石山相隔,國人穴出通道,長四、五里,廣容兩車,對視如明星。
又有地出火,四周皆小山,山洞甚多,入內(nèi)可療病。各主一疾,如欲汗者,入某洞則汗至; 欲去濕者,入某洞則濕去。
意大理亞名島有三,一西齊里亞。地極富庶,亦有大山噴火,山四周多草木,積雪不消,常 成晶石。沸泉如醋,物入便黑。國人最慧善談?wù)?,最精天文,造日晷法自此地始。有巧工?大祿者,造百鳥能飛,即微如蠅蟲亦能飛。更有天文師名亞而幾墨得者,有三絕。昔敵國駕 數(shù)百艘臨其島,彼則鑄一巨鏡,映日注射敵艘,光照火發(fā),數(shù)百艘一時燒盡。又其王命造一 極大舶,舶成,將下海。雖傾一國之力,用牛、馬、駱駝千萬,莫能運(yùn)。幾墨得營運(yùn)巧法, 第一舉手,舟如山岳轉(zhuǎn)動,須臾下海。又造一自動渾天儀,十二重,層層相間,七政各有本 動,凡日、月、五星、列宿,運(yùn)行遲疾,與天無二。以玻璃為之,重重可透視。旁近有瑪兒 島,不生毒物,蛇、蝎等皆不螯人,毒物自外至輒死。一哥而西加有三十三城,產(chǎn)犬能戰(zhàn), 一犬可當(dāng)一騎。其國布陣,一騎間一犬,反有騎不如犬者。又近熱奴亞一雞島,滿島皆雞, 自生自育,絕非野雉之屬。
熱爾瑪尼亞拂郎察東北有國,曰熱爾瑪尼亞。國王不世及,乃七大屬國之君所共推者。或用本國臣,或 用列國君,須請命教王立之。國中設(shè)共學(xué)十九所。冬月極冷,善造暖室,微火溫之遂暖。土 人散處各國,為兵極忠實(shí),至死不貳。各國護(hù)衛(wèi)宮城,或從征他國,皆選此國人充之。工作 精巧,制器匪夷所思,能于戒指內(nèi)納一自鳴鐘。多水澤,冰堅(jiān)后用一種木屐,兩足躡之,一 足立冰上,一足從后擊乘滑勢,一激數(shù)丈。其行甚速,手中尚不廢常業(yè)。
又有法蘭哥地,人最質(zhì)直易信。行旅過者輒詈之,客或不答,則大喜,延入,具酒食。謂此 人已經(jīng)嘗試,可信托也。多葡萄,善造酒。但沽與他方過客,土人滴酒不入口。即他國載酒 ,至不容入境。
其屬國名波夜米亞者,地生金,掘井恒得。金塊有重十余斤。河底常有金,如豆粒。有羅得 林日亞國,最侈汰,其王一延客堂,四周皆列珊瑚、瑯交錯,儼一屏障。有一大銃,制作 極巧,二刻間連發(fā)四十次。
拂蘭地亞亞勒馬尼亞西南為拂蘭地亞,地不甚廣,人居稠密。有大城二百八十,小城六千三百六十八 。共學(xué)三所,一學(xué)分二十余院。人樂易溫良,好談?wù)摚瑡D人貿(mào)易,無異男子。其性貞潔,能 手作錯金絨,不煩機(jī)杼。布最輕細(xì),皆出此地。
波羅泥亞亞勒瑪泥亞東北曰波羅泥亞。地豐厚,多平衍。皆蜜林,采之不盡。產(chǎn)鹽,味極厚,光如晶 。其人美秀和樸,禮賓篤備,絕無盜賊。國王不傳子,聽大臣擇立賢君。世守國法,不變分 毫。亦有立子者,須王在位時預(yù)擬;非預(yù)擬不得立。國中分為四區(qū),區(qū)居三月,一年而遍。 地甚冷,冬月海凍,行旅于冰上歷幾晝夜,望星而行。
其屬國波多理亞,地易發(fā)生,種一歲有三歲之獲。草菜三日便長五、六尺。海濱出琥珀,是 海底脂膏,從石隙流出。初如油,天熱浮海面,見風(fēng)始凝;天寒出隙便凝。每為大風(fēng)沖至海 濱。
翁加里亞翁加里亞在波羅泥亞南,物產(chǎn)極豐,牛羊可供歐邏巴一州之用。有四水甚奇,其一從地中噴 出,即凝為石;其一冬月常流,至夏反合為冰;其一以鐵投之便如泥,再熔又成精銅;其一 水色沉綠,凍則便成綠石,永不化。
大泥亞諸國歐邏巴西北有四大國:曰大泥亞,曰諾而勿惹亞,曰雪際亞,曰鄂底亞,與熱爾瑪泥亞相隔 一海套,道阻難通。其南夏至日長六十九刻,其中長八十二刻,其北夏至日輪橫行地面,半 年為一晝夜。地多山林,產(chǎn)獸及海魚極大。
其大泥亞國沿海產(chǎn)菽麥,牛羊最多,牛輸往他國,歲常五萬。海中魚蔽水面,舟為魚擁,輒 不能行。不藉網(wǎng)罟,隨手取之不盡。本國一世家名第谷,建一臺于高山絕頂,以窮天象。究 心三十余年,累黍不爽,所制窺天之器,窮極要渺,今為西土歷法之宗。
其諾而勿惹亞,寡五谷,山林多材木、鳥獸,海多魚鱉。人性馴厚,喜接遠(yuǎn)方賓旅。昔時遇 客僑居者,不索物價,今稍需即厭足。其地絕無盜賊。
雪際亞地分七道,屬國十二,歐邏巴北稱第一富庶,多五谷、五金、財(cái)貨,百物貿(mào)易,不以 金銀,以物相抵。人好勇,亦善遇遠(yuǎn)方人。
鄂底亞在雪際亞之南,亦繁庶。
厄勒祭亞厄勒祭亞在歐邏巴極南,地分四道,凡禮樂、法度、文字、典籍,皆為西土之宗。至今古經(jīng) ,尚循其文字。所出圣賢及博物窮理者,后先接踵。今為回回?cái)_亂,漸不如前。其人喜啖水 族,不嘗肉味,亦嗜美酒。
東北有羅馬泥亞國,都城周裹三層,生齒極眾。城外居民綿亙二百五十里。一圣女殿,門開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附近有高山,名阿零薄,山頂終歲清明,無風(fēng)雨。有河水,一名亞施 亞,白羊飲之變黑。一名亞馬諾,黑羊飲之變白。有二島,一為厄歐白亞海,潮一日七次。 一為哥而府,圍六百里。出酒與油蜜極美,遍島皆橘、柚、香椽之屬,更無別樹。天氣清和 ,野鳥不至。
莫斯哥未亞亞細(xì)亞西北盡境有大國,曰莫斯哥未亞。東西萬五千里,南北八千里,中分十六道。有窩兒 加河最大,支河八十,皆為尾閭,以七十余口入北高海。兵力甚強(qiáng),日事吞并。其地夜長晝 短,冬至日止二時。氣候極寒,雪下堅(jiān)凝,行旅駕車度雪中,馬疾如飛。室宇多用火溫。行 旅為嚴(yán)寒所侵,血脈皆凍,如驀入溫室,耳、鼻輒墮。每自外來者,先以水浸其軀,俟僵體 漸蘇,方可入溫室。八月至四月皆衣皮裘。
多獸皮,如狐、貉、貂鼠之屬,一裘或至千金者。熊皮為臥褥,永絕蟣虱。產(chǎn)皮處用以充賦 稅。國多盜,畜猛犬噬之。晝置阱中,夜聞鐘聲始放,人亟匿影閉戶矣。今亦稍信天主真教 ,其王常手持十字。
俗最澆,凡貿(mào)易須假托外邦商賈,方取信。國人若言本土,則逆其詐。有大鐘,搖非三十人 不可,惟國王即位及誕日鳴之。所造大銃長三丈七尺,用藥二石,內(nèi)容二人掃除。又有密林 ,其樹悉為蜂房,國人各界其樹為恒產(chǎn)。
地中海諸島地中海有島百千,其大者曰甘的亞,周二千三百里,古王造一苑囿,路徑交錯,一入不能出 ,游者以物識地,然后可入。生一草,名阿力滿,能療饑。地中海風(fēng)浪,至冬極大難行。有 鳥名亞爾爵虐,作巢于水次,一歲一乳,自卵至翼,不過半月。此半月海必平靜無風(fēng)波,商 舶待之以波海。
西北海諸島歐邏巴西海迤北一帶至冰海,海島極大,曰諳厄利亞、曰意而蘭大,其外小島,不下千百。 意而蘭大氣候極和,夏熱不擇陰,冬寒不需火。產(chǎn)獸畜最多,絕無毒物。有一湖,插木于內(nèi) ,入土一段化成鐵,水中一段化成石,出水面方為原木。旁二小島,島中一地洞,常出怪異 之形。
諳厄利亞氣候融和,地方廣大,分三道。共學(xué)二所,共三十院。有怪石,能阻聲,長七丈, 高二丈,隔石發(fā)大銃不聞,名聾石。有湖長百五十里,廣五十里,中容三十小島。有三奇事 :一奇魚味甚佳,皆無鰭翅;二奇天靜無風(fēng),倏起大浪,舟楫遇之無不破;三奇一小島無根 ,因風(fēng)移動,人弗敢居,草木極茂,孳息牛、羊、豕類極多。近有一地,死者不殮,移尸于 山,千歲不朽,子孫亦能認(rèn)識。地?zé)o鼠,有從海舟來者,至此遂死。又有三湖,細(xì)流相通, 其魚不相往來。此水魚誤入彼水輒死。旁有海窖,潮盛時,吸其水永不盈;潮退,噴水如山 高。當(dāng)吸水時,人立其側(cè),衣沾水即隨水吸入窖中;如不沾衣,雖近立亦無害。
迤北一帶海島極多,至冬夜,長行路工作皆以燈。產(chǎn)貂類甚繁,皆以為衣。又有人長大多力 ,遍體生毛。牛、羊、鹿最眾。犬最猛烈,可殺虎,遇獅亦不避。冬月海冰為風(fēng)所擊,涌積 如山。山多鳥獸,水多魚鱉,以魚肉為糧,或磨成面,油燃燈,骨造舟車、屋室。皮可作船 ,遇風(fēng)不沉不破,陸走負(fù)之而行。海風(fēng)甚猛,拔樹折屋,攝人物于他所。
又有小島,其人飲酒不醉,年壽最長。近諳厄利亞國為格落蘭得,其地多火,以磚石障之, 仍可居?;蛲疝D(zhuǎn)作溝通火,火焰所至,便置釜甑,熟物不須薪火,亦終古不滅。
利未亞州天下第三大州曰利未亞,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圣老楞佐島,西至阿則亞諾 海,大小共百余國。其地中多曠野,野獸最盛。有極堅(jiān)好文彩之木,能入水、土千年不朽。 迤北近海諸國最豐饒,五谷一歲再熟,每種一斗,可收十石。谷熟時,外國百鳥皆至其地, 避寒就食,涉冬始?xì)w。故秋未冬初,近海諸地獵取禽鳥無算。產(chǎn)葡萄樹極高大,生實(shí)繁衍, 他國所無。地既曠野,人或無常居,每種一熟,即移徙他處。野地皆產(chǎn)異獸,因其處水泉絕 少,水之所潴,百獸聚焉。每異類相合,輒產(chǎn)奇形怪狀之獸。
有鳥名亞既剌,乃百鳥之王。羽毛黃黑色,高二、三尺,首有冠,鉤喙如鷹隼。飛極高,巢 于峻山石穴。生子令視日,目不瞬者乃留。壽最長久,老者脫毛,復(fù)生新羽。性鷙猛,能攫 羊、鹿。百鳥食之,肉經(jīng)宿則不食。冒險者尋其巢,取其余肉,可供終歲。毒蛇能害其子, 其性有知覺,則知先尋一種石置巢邊,蛇毒遂解。有山貍似麝,臍后一肉囊,香滿其中。輒 病,向石上剔出始安。香如蘇合,油而黑,能療耳病。又產(chǎn)異羊甚鉅,一尾便數(shù)十斤,味最 美。毒蛇能殺人,土人能制蛇者,蛇至其前,自能驅(qū)逐。此等人世世子孫皆然,尊貴人行路 ,必覓此人相隨。其地馬善走,又猛,能與虎斗。
界內(nèi)名山亞大辣者,在西北。此山最高,凡風(fēng)、雨、露、雷,皆在半山,山頂終古晴明,視 日、星倍大,國人呼為天柱。此方人夜睡無夢,甚為奇。有月山,極險峻,不可攀躋。有獅 山,在西南境,其上頻興雷電,轟擊不絕,不間寒暑。其在曷噩剌國出銀礦甚多,取之不盡 。其在西南海曰大浪山,海風(fēng)迅急,浪極大。商舶至此不能過,則退歸西洋。破船率在此處 。過之則大喜,可望登岸。此山而東,嘗有暗礁,全是珊瑚,剛者利若鋒刃,海船最畏避。 凡利未亞之國,著者曰厄日多,曰馬邏可,曰弗撒,曰亞費(fèi)利加,曰奴米第亞,曰亞毗心域 ,曰莫訥木大彼亞,曰西爾得。散處者曰井巴島,曰圣多默島、意勒納島、圣老楞佐島。
厄日多利未亞東北有大國,曰厄日多。自古有名,極稱富厚。中古時曾大豐七年,繼即大歉七載。 天主教中前知圣人龠瑟者,預(yù)令國人罄國中之財(cái),悉用積谷。至荒時,不惟救本國饑,四方 來糴,財(cái)貨盡輸入其國,故富厚無比。今五谷極饒,畜產(chǎn)最多,他方百果草木移至此地,茂 盛倍常。其地千萬年無雨,亦無云氣。國中有大河,名曰泥王 錄河。河水每年一發(fā),自五月始以漸而長,土人視水漲多少,以為豐歉之候,大率最 大不遇二丈一尺,最小不過一丈五尺。至一丈五尺則歉收,二丈一尺則大有年。凡水漲無過 四十日,其水中有膏腴,水所極處,膏腴即著土中,又不泥濘,故地極腴饒。百谷草木俱暢 茂。當(dāng)水盛時,城郭多被淹沒。國人于水未發(fā)前,預(yù)杜門戶,移家于舟以避之。去河遠(yuǎn)處, 水亦不至。
昔國王求救旱澇,得智巧士亞爾幾墨得,作一水器,以時注泄,便利無比。即今龍尾車也。 國人極有機(jī)智,好攻格物窮理之學(xué)。又精天文,因其地不雨,并無云霧,日月星辰,晝夜明 朗,故其考驗(yàn)益精,他國不如。
前好為淫祀,繼有圣徒到彼化誨,遂出圣賢甚多。其國女人恒一乳生三、四子,天下騾不孽生,惟此地騾能傳種。國王嘗鑿數(shù)石臺,非以石砌,是擇大石如陵阜者鏟削成。下趾闊三百 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級,級高四尺。登臺頂極力遠(yuǎn)射,不能越臺趾。
有城曰該祿,是古大國都城,名聞西土。其城有百門,門高百尺,皆用本處一種脂膏砌石成 之,堅(jiān)致無比。街衢行三日始遍。五百年前,最為強(qiáng)盛。善用象戰(zhàn),鄰國大小皆畏服。屬國 甚多,今其國已廢,城亦為大水沖擊,嚙其下土,因而傾倒。然此城雖不如舊,尚有街長三 十里,悉為市肆。行旅喧填,百貨具集,城中常有駱駝二、三萬。
馬邏可弗撒亞非利加奴米第亞近地中海一帶為馬邏可與弗撒國。馬邏可地分七道,出獸皮,羊皮極珍美。蜜最多,國人以 蜜為糧。其俗以冠為重,非貴人、老人不得加冠于首,僅以尺寸蔽頂而已。
弗撒地亦分七道,都城最大,宮室殿宇極華整高宏。有一殿,周圍三里,開三十門,夜燃燈 九百盞。國人亦略識理義。
厄日多之西為亞非利加,地肥饒易生,一麥嘗秀三百四十一穗,以此極為富厚。
馬邏可之南有國名奴米第亞,人性獰惡,不可教誨。有果樹,如棗可食。其地有小利未亞, 乏水泉,方千里無江河,行旅過者,須備兼旬之水。
亞毗心域莫訥木大彼亞利未亞東北近紅海,其國甚多,人皆黑色。迤北稍白,向南漸黑,甚者如漆,惟齒目極白。 其人有兩種,一在利未亞東者,名亞毗心域,地方極大,據(jù)本州三分之一。從西紅海至月山 ,皆其封域。產(chǎn)五谷、五金,金不善煉,恒以生金塊易物。糖蠟最多,造燭純以蠟。國中道 不拾遺,夜不閉戶,從無盜寇。人極智慧,崇奉天主正教。修道者手持十字,或掛胸前,極 敬愛。西土多默圣人,為其傳道自彼始。王行游國中,常有六千皮帳隨之,仆從車徒,恒滿 五、六十里。
一在利未亞南,名莫訥木大彼亞,國土最多,皆極愚蠢,不識理義。氣候甚熱,沿海皆沙, 人踐之即成瘡疒有,黑人坐臥其中,安然無恙。所居極穢。喜 食象肉,亦食人,皆生嚙之。齒皆銼銳若犬牙。然奔走疾于馳馬,不衣衣,反笑人衣衣,或 涂油于身,以為美樂。無文字。初歐邏巴人傳教至此,黑人見其看誦經(jīng)書,大相驚訝,以為 書中有言語可傳達(dá),其愚如此。地?zé)o兵刃,以木為標(biāo)槍,火炙其銳處,用之極钅舌利。身有膻氣,永不可除。性不知憂慮,聞簫管、琴、瑟諸樂音,便起 舞不止。其性樸實(shí)耐久,教為善事,即盡力為之。為人奴極忠于主,為主用力,視死如歸, 遇敵無避。亦知天地有主,但視其王若神靈,凡陰晴旱澇,皆往祈之。王若偶一噴涕,舉朝 舉國皆高聲應(yīng)諾,大可笑也。近亦多有奉天主教者。但性喜飲酒,易醉。
產(chǎn)雞皆黑,豕肉為天下第一美味,病者食之無害。產(chǎn)象極大,一牙有重二百斤者。有獸如貓 ,名亞爾加里亞,尾有汗,極香。阱于木籠,汗沾于木,干之,以刀削下,便為奇香。鳥木 、黃金最多,地?zé)o寸鐵,特貴重之。布帛喜紅色、班色,及玻璃器。善浮水,他國名為海鬼 。
亞毗心域?qū)賴?,名諳哥得者,夜食不晝食,止一餐,不再食。以鹽、鐵為幣。又一種名步冬 ,頗知學(xué),重書籍,善歌舞,亦亞毗心域之類。
西爾得工鄂利未亞西有海濱國,名西爾得。地有兩大沙,一在海中,隨水游移不定。一在地,隨風(fēng)飄泊 ,所至積如丘山,城郭田畝,皆被壓沒。國人苦之。
又有工鄂國,地亦豐饒。頗解義理,自與西客往來,國中崇奉天主。其王遣子往歐邏巴習(xí)學(xué) 文字,講格物窮理之學(xué)。
井巴利未亞南有一種,名曰井巴。聚眾十余萬,極勇猛,又善用兵。無定居,以馬、駱駝乘載, 遷徙所至,即食其人及鳥、獸、蟲、蛇,必生命盡絕,乃轉(zhuǎn)他國,為南方諸小國大害。
福島利未亞西北有七島,福島其總名。其地甚廣,凡生人所需,無不有。絕無雨,風(fēng)氣滋潤,易 長草木,百谷不煩耕種,布種自生。葡萄酒及白糖至多,西舶往來,必到此島市物,為舟中 之用。
有一鐵島,無泉水,生一種大樹,每日沒,有云氣抱之,釀成甘水滴下,至明旦日出,方云 散水歇。樹下作數(shù)池,一夜輒滿,人畜皆沾足,終古如此。
木島去路西大泥亞半月水程,樹木茂翳,地肥美。路西大泥亞人至此焚之,八年始盡。今種 葡萄,釀酒絕佳。
圣多默島意勒納島圣老楞佐島圣多默島在利未亞西,圍千里,徑三百里,濃陰多雨,愈近日處,云愈重,雨愈多。此島之 果俱無核。
又有意勒納島,鳥獸、果實(shí)甚繁,絕無人居。海舶從小西洋至大西洋者,恒泊此十余日,樵 采漁獵,備二、三萬里之用而去。
又赤道南有圣老楞佐島,圍二萬余里,人多黑色,散處林麓,無定居。出琥珀、象牙極廣。
亞墨利加州亞墨利加,第四大州總名也。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南曰南亞墨利加,南起墨瓦蠟?zāi)?海峽,北至加納達(dá);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南起加納達(dá),北至冰海,東盡福島。地極廣平,分 天下之半。
初,僅知有亞細(xì)亞、歐邏巴、利未亞三大州,至百年前,西國大臣名閣龍者,深于格物窮理 ,又講習(xí)行海之法。天主默啟其衷,一日行游西海,嗅海中氣味,忽有省悟,謂此乃土地之 氣,必有人煙國土。奏聞國王,資以舟航糧糗、器具、貨財(cái)、將卒、珍寶,閣龍率眾出海, 輾轉(zhuǎn)數(shù)月,危險生疾,從人咸怨,欲還。閣龍志堅(jiān),促令前行。一日,舶上望樓人大聲言: “有地!”眾共歡喜,亟取道前行,果至一地。初未敢登岸,因土人未嘗航舟,不知海外有 人物,乍見海舶既大,駕風(fēng)帆迅疾,發(fā)大炮如雷,咸相詫異,皆驚竄奔逸。舟人無計(jì)與通。 偶一女子在近,遺錦衣、金寶、玩好器具而歸。明日,其父母同眾來觀,又與之寶貨。土人 大悅,遂款留西客。與地作屋,以便往來。閣龍命來人一半留彼,一半還報國王,致其物產(chǎn) 。明年,國王又命載百谷、百果種,攜農(nóng)師、巧匠,往教。其地人情益喜,然猶滯在一隅。 其后又有亞墨利哥者,至歐邏巴西南海,尋得赤道以南大地,即以其名名之,故曰亞墨利加 。數(shù)年后,又有一人名哥爾得斯,國王仍賜海舶,命往西北尋訪,復(fù)得大地,在赤道以北, 即北亞墨利加。其大國與歐邏巴饋遺相通,西國王亦命掌教諸士至彼,勸人為善。數(shù)十年來 ,相沿惡俗稍變。
其國在南亞墨利加者,有白露、伯西爾、智加、金加西臘,南北相連處有宇加單、加達(dá)納, 在北亞墨利加者,有墨是可、花地、新拂郎察、瓦草子、農(nóng)地、雞未臘、新亞泥俺、加里伏 爾尼亞,西北諸蠻方外有諸島,總名亞墨利加島云。
南亞墨利加白露南亞墨利加西曰白露,大小數(shù)十國,廣裘一萬余里,中間平壤沃野亦一萬余里。地肥磽不一 ,肥者不煩耕治,布子自能生長,五谷、百果、草木,悉皆上品,本土人目為大地苑囿。其 鳥獸之多,羽毛麗,聲音美,亦天下第一。地出金礦,取時金土互溷,別之,金多于土,故 金、銀最多。國王宮殿,皆黃金為板飾之。獨(dú)不產(chǎn)鐵,兵器用燒木钅舌石,今貿(mào)易相通,漸知用鐵,然至貴。余器物皆金、銀、銅三種為之,有數(shù)國,從 來無雨,地有濕性,或資水澤。
有樹,生脂膏極香烈,名拔爾撒摩,傅諸傷損,一晝夜肌肉復(fù)合如故。涂痘不瘢,涂尸千余 年不朽。一種異羊,可當(dāng)騾、馬,性甚倔強(qiáng),有時倒臥,雖鞭策至死不起,以好言慰之,即 起而走,惟所使矣。食物最少,可絕食三、四日,肝生一物如卵,能療諸病,海商貴之。天 鵝、鸚鵡尤多,一鳥名厄馬,最大,長頸高足,翼翎美麗,不能飛,足若牛蹄,善奔走,馬 不能及。卵可作杯器,今番舶所市龍卵,即此物。產(chǎn)綿花甚多,亦織為布,不甚用,專易西 洋布及利諾布,或剪馬毛織為服。
江河極大,有泉如脂膏,常出不竭。取燃燈或涂舟、砌墻,當(dāng)油漆用。有一種泉水,出于石 罅,離數(shù)十步,即變?yōu)槭?。有土能燃火,平地山岡皆有之,地震極多,一郡一邑常有沉墊無 遺,或平地突起山阜,或移山別地,皆地震所為。不敢為大宮室,上蓋薄板,以備震壓。其 俗無文字、書籍,結(jié)繩為識,或以五色狀物形以當(dāng)字,即史書亦然。算數(shù)用小石子,亦精敏 。其文飾以珍寶嵌面,以金為環(huán),穿唇、鼻,臂腿或系金鈴,復(fù)飾重寶,夜中光照一室。
其國都達(dá)萬余里,鑿山平谷為坦途,更布石以便驛使傳命,數(shù)里一更,三日夜可達(dá)二千里。 人性良善,不傲,不飾詐,頗似淳古風(fēng)。因其地多金、銀,任意可取,故無竊盜、貪吝。但 陋俗最多,自歐邏巴天主教士人往彼勸化,教經(jīng)典書文,與談道德理義,往時惡俗如殺人、 祭魔、驅(qū)人殉葬等事,俱不復(fù)然。為善反力于諸國,有捐軀不辭者。
其間有極丑惡地,土產(chǎn)極薄,人拾蟲蟻為糧,以網(wǎng)四角掛樹而臥,因地氣最濕,又有毒蛇, 人犯必死,不敢下臥,恐寐時觸之。土音各種不同,有一正音,可通萬里之外。
近一大國,名亞老哥,人強(qiáng)毅果敢,善用弓矢及鐵杵,不立文字,一切政教號令,皆口傳說 ,辯論極精,聞?wù)咦钜赘袆?。凡出兵時,大將成諭兵士不過數(shù)言,無不感激流涕,愿效死者 。他談?wù)摻匀绱恕?br />
伯西爾南亞墨利加?xùn)|有大國,名伯西爾。天氣融和,人壽長,無疾病。他方病不能療者,至此即瘳 。地甚肥饒,江河為天下最大。有大山界白露者,甚高,飛鳥莫能過。產(chǎn)白糖最多。嘉木種 種不一,蘇木更多,亦稱蘇木國。一獸名懶面,甚猛,爪如人指,鬃如馬,腹垂著地,不能 行,盡一月不逾百步。喜食樹葉,緣樹取之,亦須兩日,下樹亦然。無法可使速。有獸,前 半類貍,后半類狐,人足梟耳,腹下有房,可張可合,恒納其子于中,欲乳方出。其地之虎 ,餓時百夫莫當(dāng),值飽,一人制之有余,即犬亦可斃之。國人善射,前矢中的,后矢即破前 ■,連發(fā)數(shù)矢,相接如貫,無一失者。
俗多裸體,婦人以發(fā)蔽前后。幼時鑿頤及下唇作孔,以貓晴、夜光諸寶石嵌入為美。婦人生 子即起,作務(wù)如常。其夫坐蓐數(shù)十日,服攝調(diào)養(yǎng),親戚俱來問候,饋遺弓矢、食物,通國皆 然。地不產(chǎn)米、麥,不釀酒,用草根曬干,磨面作餅以當(dāng)饣卞 。凡物皆公用,不自私。土人能居水中一、二時刻,張目明視。亦有浮水最捷者,恒追執(zhí)大 魚名都白狼而騎之,以鐵鉤釣魚目,曳之東西走,轉(zhuǎn)捕他魚。素?zé)o君長、書籍,亦無衣冠。 散居聚落,喜啖人肉。近歐邏巴士人傳天主教到彼,今已稍稍歸化,頗成人理。
其南有銀河,水味甘美,涌溢平地。水退,布地皆銀沙、銀粒,河身最大,入海處闊數(shù)百里 ,海中五百里一派,尚為銀泉,不入鹵味。其北有大河,名阿勒戀,亦名馬良溫,河身曲折 三萬里,未得其源。兩河俱為天下第一。
智加南亞墨利加之南為智加,即長人國。地方頗冷,人長一丈許,遍體皆毛。昔時人更長大,曾 掘地得人齒,闊三指,長四指余,則全身可知。其人好持弓矢,矢長六尺,每握一矢,插入 口中至沒羽,以示勇。男女以五色畫面為文飾。
金加西蠟?zāi)蟻喣又痹唤鸺游飨?,其地出金、銀,天下稱首,礦有四坑,深者二百丈,土人以牛 皮造軟梯下之。役者常三萬人,所得金、銀,國王什取其一。七日約得課銀三萬兩。其山麓 有城,名銀城,百物俱貴,獨(dú)銀至賤。貿(mào)易用銀錢五等,大者八錢,小至五分。金錢四等, 大者十兩,小者一兩。歐邏巴自通道以來,歲歲交易,所獲金、銀甚多,故西土之金、銀漸 賤。
其南北地相連處,名宇加單,近赤道北十八度之下,南北亞墨利加從此而通,東西二大海, 從此而隔。周圍五千余里,天主教未至,其國預(yù)知敬十字圣架。國俗以文身為飾。
北亞墨利加墨是可北亞墨利加,國土多富饒,鳥、獸、魚、鱉極眾,畜類更繁,富家牧羊嘗至五、六萬,有屠 牛萬余,僅取皮革,余悉棄不用。百年前無馬,今得西國馬種。野中生馬甚眾。最良有雞,大于鵝,羽毛華彩,味最佳。吻上有鼻,可伸縮如象,縮僅寸余,伸可五寸許。諸國未通時 ,地少五谷,今亦漸饒,斗種可收十石。產(chǎn)良藥甚多。
其南總名新以西把尼亞,內(nèi)有大國墨是可,屬國三十,境內(nèi)兩大湖,甘咸各一,俱不通海。 咸者水消長若海潮,土人取以熬鹽;甘者中多鱗介。湖四面環(huán)山,山多積雪,人煙輻輳,集 于山下。舊都城容三十萬家,大率富饒安樂。每用兵與他國相爭,鄰國助兵十余萬,守都城 恒用三十萬,但囿于封域,聞人言他方有大國土,輒笑而不信。今所建都城周四十八里,不 在地面,直從大湖中創(chuàng),起堅(jiān)木為椿,密植湖中,上加板,以承城郭宮室。其堅(jiān)木名則獨(dú)鹿 ,入水千年不朽。城內(nèi)街衢、室屋,皆宏敞精絕。國王寶藏極多,所重金、銀、鳥羽。工人 輯鳥毛為畫,光彩生動。
國內(nèi)初不知文字,今能讀書,肆中有鬻書。其業(yè)大抵務(wù)農(nóng)、工,以尊貴為長。人面目美秀。 彼自言有四絕:一馬、二屋、三街衢、四相貌。昔年土俗事魔,殺人以祭,或遭災(zāi)亂,每歲 輒加。祭法以綠石為山,置人背于上,持石刀剖取人心,以擲魔面,肢體則分食之。所殺人 皆取于鄰國,故頻年戰(zhàn)斗不休。今歐邏巴傳教,士人感以天主愛人之心,知事魔謬,不復(fù)祭 魔食人。中有一大山,山谷野人最勇猛,一可當(dāng)百,善走如飛,馬不能及。又善射,人發(fā)一 矢,彼發(fā)三矢,百發(fā)百中。亦喜啖人肉,鑿人腦骨以為飾,今漸習(xí)于善。最喜得衣,如商客 與衣一襲,則一歲盡力為之防守。
迤北有墨古亞剛,不過千里,地極豐饒,人強(qiáng)力多壽。生一種嘉谷,一歲可三熟。牛、羊、 駱駝、糖、蜜、絲、布尤多。
更北有古里亞加納,地苦貧,人皆露臥,漁獵為生。有寡斯大人,性良善,亦以漁為業(yè)。其 地有山,出二泉,稠膩如脂膏,一紅,一墨色。
花地新拂郎察瓦草了農(nóng)地北亞墨利加西南有花地,富饒,好戰(zhàn)不休,不尚文事。男女皆裸體,僅以木葉或獸皮蔽前后 ,間飾以金銀、纓絡(luò)。人皆牧鹿,若牧羊然。亦飲其乳。
有新拂郎察,因西土拂郎察人所通,故名地。曠野多險峻,稍生五谷,土瘠民貧。亦嗜人肉 。
有瓦草了,本魚名,因海中產(chǎn)此魚甚多,商販往他國恒數(shù)千艘,故以魚名其地。土瘠人愚, 純沙,不生五谷。土人造魚臘,時取魚頭數(shù)萬,密布沙中,每頭種谷二、三粒,后魚腐地肥 ,谷生暢茂,收獲倍于常土。
有農(nóng)地,多崇山茂林,屢出異獸。人強(qiáng)力果敢,搏獸取皮為裘,亦為屋緣。飾以金銀為環(huán), 鉗項(xiàng)穿耳。近海一大河,闊五百里,窮四千里不得其源,如中國黃河。
雞未臘新亞泥俺加里伏爾泥亞北亞墨利加西為雞未臘,為新亞泥俺,為加里伏爾尼亞。地勢相連,國俗略同,男婦皆衣羽 毛及虎、豹、熊、羆等裘,間以金、銀飾之。其地多大山,一最大者,高六、七十里,廣八 百里,長三、四千里,山下終歲極熱,山半溫和,山巔極冷。頻年多雪,盛時深六、七尺, 雪消,一望平濤數(shù)百里。山出泉極大,匯為大江,數(shù)處皆廣數(shù)百里。樹木茂盛,參天蔽日, 松木腐爛者,蜂就作房,蜜瑩白,味美。采蜜者預(yù)次水邊,候蜂來,隨之去,獲蜜甚多。獨(dú) 少鹽,得之如寶。相傳舔之不忍食。獅、象、虎、豹等獸成群,皮甚賤。雉大者重十五、六 斤,多雷電,樹木恒被震壞。有小鳥如雀,于枯樹啄小孔千數(shù),每孔藏一粟,為冬月之儲。
西北諸蠻方北亞墨利加地愈北,人愈野,無城郭、君長、文字,數(shù)家成一聚落,四周以木柵為城。其俗 好飲酒,日以仇殺為事,即平居亦以半為戲,以牛羊相賭。凡壯男出戰(zhàn),一家老弱婦女咸持 齋祈勝;戰(zhàn)勝,家人迎賀。斷敵人頭筑墻,若再戰(zhàn),臨行,其老人指墻上髑髏相勸勉;其女 人則砍其指骨,連為身首之飾。人肉三分之一祭所事魔神,一賞戰(zhàn)功,一給持齋助禱者。若 獲大仇,削其骨二寸許,鑿頤作孔,以骨栽入,露寸許于外,用表其功。頤有樹三骨者,人 咸敬畏。戰(zhàn)時家中寶物皆攜去,誓不反顧,以期必勝。其尚勇好殺如此。蓋由地本富饒,人 家星列,無君長、官府以理法斷其曲直,故小小爭競,便相攻殺。
此地人多力,女人亦然。每遷徙,什物、器皿、糧糗,子女共作一駝負(fù)之而行,上下峻山, 如履平地。坐則以右足為席。男女皆飾發(fā)為事,首飾甚多,亦帶螺、貝等物。男女皆垂耳環(huán) ,若傷觸其耳及環(huán)為大辱,必反報之。居屋卑隘,門戶低,皆以備敵。昔年信魔,持齋極虔 ,齋時絕不言語,日僅食菽一握,飲水一杯。凡將與人攻戰(zhàn),或?qū)O獵耕獲,或?qū)⑾矘费顼?,或忽遇仇家者,輒持齋,各有日數(shù)。耕者祀免、鹿,求不傷稼;獵者祭大鹿角,以求多獲 。鹿角大者長五、六尺,徑五、六寸。有大鷙鳥,所謂鳥王,巫藏其干臘一具,亦以為神。 獵者祭之。巫覡甚多,凡祈晴雨,于眾石中一尋取一石,仿佛似物形者,以為神而祭之。一 日不驗(yàn),即棄去,別求一石。偶值晴雨,輒歸功焉。
近歐邏巴行教士人勸令敬事造物真主,戒勿相殺,勿食人,遂翕然一變。又強(qiáng)毅有恒心,既 改,永不犯。俗富足好施,每作熟食置門首,任往來者取之。
亞墨利加諸島兩亞墨利加之島不可勝數(shù),大者為小以西把尼亞,為古巴,為牙賣加等,氣候多熱,草木花 實(shí),終歲不斷。產(chǎn)一異草,食之殺人,去其汁則甚美,亦可為糧。有毒木,人過其影即死, 手持枝葉亦死,覺中其毒,亟沉水中可免。有鳥,夜張其翼,則發(fā)大光,可自照。野豬猛獸 縱橫原野。土人善走,疾如奔馬。又能負(fù)重,足力竭后,以針剌股,出黑血少許,則疾走如 初。取黃金,一歲限定幾日。
又有一島,女人善射,甚勇猛。生數(shù)歲即割右乳,以便弓矢。昔商舶行近此島,遇女子蕩小 舟來,射殺商舶二人,去如飛,不可追逐。
更有一島,土人言其泉水甚異,于日未出時,往取其水,洗面百遍,老容可復(fù)少。
又有一島,墨瓦蘭嘗過此,不見人物,謂曰無福島。
一珊瑚島,以多生珊瑚樹,故名。
有新為匿島,甚大,似利未亞之為匿,故亦以為名。
墨瓦蠟?zāi)嗉犹煜碌谖宕笾?,曰墨瓦蠟?zāi)嗉?。先,閣龍諸人已覓得兩亞墨利加,西土以西把尼亞國王復(fù)念 地為圓體,徂西自可達(dá)東,向至亞墨利加,海道遂阻,必有西行入海處。于是選海舶舟師, 裹里饣侯糧甲兵,命一強(qiáng)力之臣墨瓦蘭者往訪。墨瓦蘭承命 ,沿亞墨利加?xùn)|偏紆回?cái)?shù)萬里,輾轉(zhuǎn)經(jīng)年,人情厭景攵, 輒思返國。墨瓦蘭懼無以復(fù)命,拔劍下令曰:“有言歸國者斬!”舟人震懾,賈勇而前。忽 得海峽,亙千余里,海南大地,又恍一乾坤。墨瓦蘭率眾巡行,只見平原漭蕩,杳無涯際, 入夜磷火星流,彌溫山谷,因命為火地。他方或以鸚鵡名州者,以其所產(chǎn)鸚鵡。亦此大地之 一隅。謂墨瓦蘭開此區(qū),遂以其名命曰墨瓦蠟?zāi)嗉印?br />
墨瓦蘭既逾此峽,入太平大海,自西復(fù)東,直抵亞細(xì)亞馬路古界,度小西洋,越利未亞大浪 山而北,折遵海,還報本國。遍繞大地一周,四過赤道下,歷地三十萬余里,從古航海未有 若斯者。名其舟為勝舶,言戰(zhàn)勝風(fēng)濤之險,奏巡方偉功。其人物、風(fēng)俗、山川、畜產(chǎn)、鳥獸 、蟲魚俱無傳說,即南極度數(shù)道里遠(yuǎn)幾何,皆推步未周,不漫述。以俟后或有詳之者。
四??傉f造物主化成天地,四行包裹,以漸而堅(jiān)凝,火最居上,火包氣,氣包水,土則居于下。是環(huán) 地面皆水也。造物主于是別地為高深,而水盡行于地中,與平土各得什五,所潴曰川、曰湖 、曰海。川則流,湖則聚,海則潮。川與湖不過水之支派,海則眾流所鐘,稱百谷王,故說 水必詳于海。
有二焉:海在國之中,國包海者,曰地中海。國在海之中,海包國者,曰寰海。寰海極廣, 隨處異名?;蛞灾抻蚍Q:近亞細(xì)亞者,謂亞細(xì)亞海;近歐邏巴者,謂歐邏巴海;他如利未亞 亞、墨利加墨、瓦蠟?zāi)嗉愚﹨矤栃?,皆可隨本地所稱?;螂S本地方隅命之:在南者,曰南 海;在北者,謂北海;東西亦然。茲將中國列中央,從大東洋至小東洋為東海,從小西洋至 大西洋為西海,近墨瓦蠟?zāi)嘁粠槟虾?,近北極下為北海,地中海附焉,天下之水盡于此矣 。
海狀地心重濁,水附于地,到處就其濁心,故地形圓,水勢亦圓。隔數(shù)百里,水面便如橋梁,登 桅望之,則見其前或夷或險,但海中夷險,各處不同,惟太平海極淺,亙古至今,無大風(fēng)浪 。大西洋極深,深十余里,從大西洋至大清海,四十五度以南,其風(fēng)常有定候。至四十五度 以北,風(fēng)色錯亂不常。尤異者,在大清海東南一隅,有異風(fēng)變亂凌雜,倏忽更二十四向,海 舶任風(fēng)而飄。風(fēng)、水又各異道,如前南風(fēng),水必北行;倏轉(zhuǎn)為北風(fēng),水勢尚未趨南,舟莫適從,因至摧破。
小西洋海潮極高、極迅急,頃刻涌數(shù)百里,海中大舶及蛟龍魚鱉乘潮勢,涌入山中不可出。 歐邏巴新增蠟利未亞大浪山,亦時起風(fēng)浪險急,至滿喇加海,無風(fēng)倏起浪。又不全海皆然, 惟里許一處,以次第興,后浪將起,前浪已息。利未亞海近為匿亞之地,當(dāng)赤道下者,???無風(fēng)。天氣酷熱,舶至此,食物俱壞,人易生疾。海深不得下碇,舶大不能用櫓,海水暗流 及潮涌至淺處壞者,多在于此。至北海,則半年無日,氣候極寒而冰,故曰冰海。舶為冰堅(jiān) 所阻,直守至冰解,方得去。又苦海中冰塊為風(fēng)擊,堆疊成山,舶觸之,定為齏粉。
凡海中色,大率都綠。惟東、西二紅海,色淡紅?;蛟坪5咨汉魉?,亦非本色。近小西洋 一處,入夜海水通明如火,持器汲起,滿器俱火光,滴入掌中,光亦瑩然可玩,后漸消滅。
海族海族不可勝窮。自鱗介外,凡陸地走獸,海中多有相似者。魚族一名把勒亞,身長數(shù)十丈, 首有二大孔,噴水上出,勢若懸河。見海舶,則昂首注水舶中,頃刻水滿舟沉。遇之者以盛 酒鉅木罌投之,連吞數(shù)罌,俯首而逝。淺處得之,熬油可數(shù)千斤。
一魚名斯得白,長二十五丈,性最良,能保護(hù)人?;驖O人為惡魚所困,此魚往斗,解漁人之厄。故國法禁人捕之。
一名薄里波,其色能隨物變。如附土則土色,附石如石色。
一名仁魚,西書記此魚嘗負(fù)一小兒登岸,偶以觸傷兒,兒死,魚不勝悲痛,亦觸石死。西 國取海豚,嘗取仁魚為招。每呼仁魚入網(wǎng),即入;海豚亦與之俱俟。豚入盡,復(fù)呼仁魚出網(wǎng) ,海豚悉羅。
一名劍魚,嘴長丈許,有齬利如鋸,猛而多力,能與把勒魚戰(zhàn),海水皆紅,此魚輒勝。以嘴 觸船則破,海舶甚畏之。
一魚甚大,長十余丈,闊丈余。目大二尺,頭高八尺,口在腹下,有三十二齒,齒皆徑尺, 頤骨亦長五、六尺。迅風(fēng)起,嘗沖至海涯。
一魚甚大有力,海舶遇之,其魚竟以頭尾抱舶兩頭。舟人欲擊之,恐一動,舟必覆。惟跪祈 天主,須臾解去。
一如鱷魚,名剌瓦而多,長尾堅(jiān)鱗甲,刀劍不能入,足有利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入水 食魚,登陸人畜無所擇。百魚遠(yuǎn)近皆避,第其行甚遲,小魚百種嘗隨之,以避他魚吞啖。生 子初如鵝卵,后漸長,以至二丈。每吐涎于地,人畜踐之,即仆困,就食之。凡物開口皆動 下頦,此魚獨(dú)動上腭,口中無舌。冬月則不食物。人見卻走,必逐而食之;人返逐之,彼亦 卻走。其目入水則鈍,出水極明,見人遠(yuǎn)則哭,近則噬,故西國稱假慈悲者為“剌瓦而多哭 ”。獨(dú)有三物能制之:一為仁魚,蓋此魚通身鱗甲,惟腹下有軟處,仁魚甚利,能剌殺之 ;一為乙茍滿,鼠屬也,其大如貓,善以泥涂身令滑,俟此魚開口,輒入腹,嚙其五臟而出 ,又能破壞其卵;一為雜腹蘭香草也,此魚最喜食蜜,養(yǎng)蜂家四周種雜腹蘭,即弗敢入。
有名落斯馬,長四丈許,足短,居海底,罕出水面。皮甚堅(jiān),用力剌之不可入。額有二角如 鉤,寐時以角掛石,盡日不醒。昔西舶就一海島,纜舟登島行游,復(fù)在島造作火食。漸次登 舟,解維不幾里,忽聞起大聲,回視所登之島已沒,方知是一魚背。
有獸,形體稍方,其骨軟脆。有翼,能鼓大風(fēng),以覆海舟。其形亦大如島。
又有一獸,二手二足,氣力猛甚,遇海舶,輒顛倒播弄之,多遭沒溺,稱為海魔。
其小者有飛魚,僅尺許,能掠水面而飛。有狗魚,善窺飛魚之影,伺其所向,先至其所,開 口待啖。恒追數(shù)十里,飛魚急輒上舟,為人得之。舟人以雞羽或白練飄揚(yáng)水面,上著利鉤, 狗魚認(rèn)為飛魚,躍起吞之,為舟人所獲。
又有麻魚,狀極粗笨,饑餓時潛于海底魚聚處,凡魚近其身,即麻木不能動,因而食之。倘 人以手足近之,亦必麻木。
又海蝦蟆產(chǎn)地中海,與石同色。餓時潛身石內(nèi),鼻吐一紅線如小蚯蚓,以餌小魚。眾魚誤以 為石內(nèi)小蟲,群爭食之,咸入其口。
西紅海內(nèi)產(chǎn)風(fēng)魚,可以占風(fēng)。國人曬干,掛地房內(nèi),以其身首所向,即為風(fēng)起之方。
有介屬之魚,僅尺許,有殼,六足,足有皮。如欲他徙,則豎半殼當(dāng)舟,張足皮當(dāng)帆,乘風(fēng)而行,名曰船魚。
有蟹,大逾丈許,其螯以箝人首,人首立斷;箝人肱,人肱立斷。其殼覆地如矮屋然,可容 人臥。
有海馬,其牙堅(jiān)白瑩凈,文理細(xì)如絲發(fā),可為念珠等物。復(fù)有海女,上體是女,下體為魚形 。其骨為念珠等物,可止下血。二者皆魚骨中上品,各國貴重之。
海鳥有二種,一宿島中者,日常飛海面,海舶遇之,可占海島遠(yuǎn)近。一生長海中,不知登 岸。舶上欲取之,以皮布水面,以鉤著餌置皮上,鳥就食,輒可鉤至,若釣魚然。
有鳥能捕魚者,身生皮囊,如網(wǎng)入水,裹魚而出,人因取之。
又有極異者,為海人。有二種,其一通體皆人,須眉畢具,特手指略相連,如鳧爪。西海曾 捕得之,進(jìn)于國王。與之言,不應(yīng);與飲食,不嘗。王以為不可狎,復(fù)縱之海,轉(zhuǎn)盼視人, 鼓掌大笑而去。二百年前,西洋喝蘭達(dá)地曾于海中獲一女人,與之食輒食,亦肯為人役使, 且活多年。見十字圣架,亦能俯伏,但不能言。其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袍服者然,但著體而生,不可脫卸。二者俱可登岸,第不識其性情,莫測其族類。又不知其在海宅于何 所。似人非人,良可怪。
海產(chǎn)海產(chǎn)以明珠為貴,則意蘭最上。土人取海蚌,置日中曬之,俟其口自開,然后取珠,則珠鮮 白光瑩。有大如雞子者,光照數(shù)里。南海皆剖蚌出珠,故珠色黯無光。
有珊瑚島,其下多珊瑚。初在海中,色綠而質(zhì)軟,上生白子。土人以鐵網(wǎng)取之,出水便堅(jiān)。 有紅、黑、白三色,紅者堅(jiān)而密,白、黑者松脆。大浪山東北有暗礁,水涸礁出,悉是珊瑚 。
貓晴、寶石各處不乏,小西洋更多。琥珀則歐邏巴波羅尼亞有之,沿海三千里,皆是因風(fēng)浪 所涌,堆積此地。
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有大塊重千余斤者,望之如島,每為風(fēng)濤涌泊于岸,諸 蟲鳥獸并喜食之。
海舶海舶百種不止,約有三等。小者僅容數(shù)十人,用以傳書信,不以載物。其腹空虛,自上達(dá)下 ,惟留一孔。四圍點(diǎn)水不漏,下鎮(zhèn)以石。一遇風(fēng)濤,不習(xí)水者盡入舟腹,密閉其孔,涂以瀝 青,使水不進(jìn)。操舟者縛其身于檣桅,任水飄蕩。其腹空虛,永不沉溺;船底有鎮(zhèn)石,亦不 翻覆。俟浪平,舟人自解縛,萬無一失。一日可行千里。
中者容數(shù)百人,自小西洋以達(dá)廣東,則用此舶。
其大者上下八層,高約八丈,最下一層鎮(zhèn)以沙石千余石,使舶不傾側(cè)震蕩。二、三層載貨與 食用之物。海中得淡水最艱,須裝千余大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他物稱是。上近地平板一 層,中下人居之,或裝細(xì)軟、切用等物。地平板外,則虛百步,為揚(yáng)帆、習(xí)武、游戲之地。 前后各建屋四層,為尊貴者之居。中有甬道,可通頭尾。尾建水閣為納涼,以待貴者游息。
舶兩旁列大銃數(shù)十門,其鐵彈有三十余斤重者。上下前后有風(fēng)帆十余道,桅之大者二十丈, 周一丈二尺。帆闊八丈,約需白布二千四百丈為之。鐵貓重六千三百五十余斤,其纜繩周二 尺五寸,重一萬四千三百余斤。
水手二、三百人,將卒銃士三、四百人??蜕虜?shù)百。有舶總管貴管一員,是國國國王所命, 以掌一舶之事。有賞罰生殺之權(quán)。又有舶師三人,通天文二士。舶師專掌候風(fēng)使帆,整理器 用,吹號頭,指使夫役探試淺水、礁石,以定趨避。通天文士專掌窺測天文,晝測日,夜測 星,用海圖量取度數(shù),以識險易,知里道。又有官醫(yī),主一舶疾病。有市肆貿(mào)易食物。大舶 不畏風(fēng)浪,獨(dú)畏山礁、淺沙。又畏火,舶上火禁極嚴(yán),千人之命攸系。
其起程但候風(fēng)色,不選擇日時,亦未嘗有大失。若多舶同走,大者先行引路。舶后尾樓夜點(diǎn) 燈籠照視,燈籠周二丈四尺,高一丈二尺,皆玻璃板湊成。行海晝夜無停,有山島可記者, 指山島行。至大洋中,萬里無山島,則用羅經(jīng)以審方。審方之法,全在海圖,量取度數(shù),即 知舶行至某處,離某處若干里,了如指掌。
墨瓦蠟?zāi)嗉又轂槟蠘O,周圍大地,從古航海者未曾通進(jìn)其內(nèi)地,未獲知其人物、風(fēng)俗、山川 、畜產(chǎn)、鳥獸、魚蟲等何如。故懷仁所鐫《坤輿國》,至南極周圍空地內(nèi),惟繪天下四州異 獸、奇物數(shù)種之像而已。
亞細(xì)亞州爪哇島等處有無對鳥,無足,腹下生長皮,如筋纏于樹枝以立身。毛色五 彩,光耀可愛,不見其飲食,意惟服氣而已。亞細(xì)亞州印度國產(chǎn)獨(dú)角獸,形大如馬,極輕快,毛色黃。頭有角,長四、五尺, 其色明,作飲器能解毒。角銳,能觸大獅。獅與之斗,避身樹后,若誤觸樹木,獅反嚙之。 亞細(xì)亞州印度國剛霸亞地產(chǎn)獸名鼻角,身長如象,足稍短,遍體皆紅、黃班點(diǎn), 有鱗介,矢不能透。鼻上一角,堅(jiān)如鋼鐵,將與象斗時,則于山石磨其角,觸象腹而斃之。 亞細(xì)亞州如德亞國產(chǎn)獸名加默良,皮如水氣明亮,隨物變色,性行最漫藏于草木 、土石間,令人難以別識。
亞細(xì)亞州南印度國產(chǎn)山羊,項(xiàng)生兩乳,下垂乳極肥壯,眼甚靈明。
歐邏巴州意大理亞國有河名巴鐸,入海河口產(chǎn)般第狗,晝潛身于水,夜臥旱地, 毛色不一,以黑為貴,能嚙樹木,其利如刀。
歐邏巴州意大理亞國有蜘蛛,類名大懶毒辣,凡螯人,受其毒即如風(fēng)狂,或嬉笑 、或跳舞、或仰臥、或奔走。其毒中人氣血,比年必發(fā)。療其疾者,依各人本性所喜樂音解 之。
歐邏巴東北里都瓦你亞國產(chǎn)獸名獲落,身大如狼,毛黑光潤,皮甚貴。性嗜死尸 ,貪食無厭,飽則走入稠密樹林,爽其腹令空,仍覓他食。
歐邏巴州熱爾瑪尼亞國獸名撒辣漫大辣,產(chǎn)于冷濕之地。性甚寒,皮厚,力能滅 火。毛色黑黃間雜,背脊黑長,至尾有斑點(diǎn)。
利未亞州額第約必牙國有貍猴獸,身上截如貍,下截如猴,色如瓦灰,重腹如皮 囊。遇獵人逐之,則藏其子于皮囊內(nèi)??哂跇淠局?,其樹徑約三丈余。
利未亞州東北厄日多國產(chǎn)魚名喇加多,約三丈余,長尾,堅(jiān)鱗甲,刀箭不能入。 足有利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色黃,口無舌,唯用上腭食物。入水食魚,登陸每吐涎于 地,人畜踐之即仆,因就食之。見人則哭,近則噬。冬月時不食物,睡時嘗張口吐氣。有獸 名應(yīng)能滿,潛入腹內(nèi),嚙其肺腸則死。應(yīng)能滿大如松鼠,淡黑色,國人多畜之以制焉。利未亞州多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時不噬。千人逐之, 亦遲行;人不見處,反任性疾行。畏雄雞、車輪之聲,聞則遠(yuǎn)遁。又最有情,受人德必報。 常時病瘧,四日則發(fā)一度,病時躁暴猛烈,人不能制,擲以球,則騰跳轉(zhuǎn)弄不息。
利未亞州有獸,名意夜納,形、色皆如大狼,目睛能變各色。夜間學(xué)人聲音,喚誘人而啖之 。
利未亞州西亞毗心域國產(chǎn)獸,名惡那西約,首如馬形,前足長如大馬,后足短。 長頸,自前蹄至首高二丈五尺余。皮毛五彩,芻畜囿中,人視之,則從容轉(zhuǎn)身,若示人以華 彩之狀。
亞墨利加州白露國產(chǎn)雞,大于常雞數(shù)倍,頭較身小,生有肉鼻,能縮能伸,鼻色有 稍白,有灰色,有天青色不等,惱怒時血聚于鼻上,變紅色,其時開屏如孔雀。身毛色黑白 相間。生子之后,不甚愛養(yǎng),須人照管,方得存活。
南亞墨利加州智勒國產(chǎn)異獸,名蘇,其尾長大,與身相等,凡獵人逐之,則負(fù)其子 于背,以尾蔽之。急則吼聲洪大,令人震恐。
南亞墨利加州伯西爾喜鵲,吻長而輕,與身相等,約長八寸,空明薄如紙。此地蛇大無目,盤旋樹上,凡獸經(jīng)過其旁,聞氣,即系縛之于樹間而食。 LM〗南亞墨利加州駱駝鳥,禽中最大者,形如鵝,其首高如乘馬之人,走時張翼,狀 如棚。行疾如馬,或謂其腹甚熱,能化生鐵。
海中有飛魚,僅尺許,能掠水面而飛,狗魚善窺其影,伺飛魚所向,先至其所,開 口待啖,恒追數(shù)十里。飛魚急輒上舟,為舟人得之。
大東海洋產(chǎn)魚,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則魚尾,其骨能止血病,女魚更 效。
把勒亞魚,身長數(shù)十丈,首有二大孔,噴水上出,勢若懸河。見海舶,則昂首注水 舶中,頃刻水滿舶沉。遇之者以盛酒鉅木罌投之,連吞數(shù)罌,俯首而逝。
劍魚,嘴長丈許,有齬刻如鋸,猛而多力,能與把勒亞魚戰(zhàn),海水皆紅,此魚輒勝 。以嘴觸船則破,海舶甚畏之。
海舶廣大,容載千余人,風(fēng)帆十余道,約二千四百丈布為之。桅高二十丈,鐵貓重 六千三百五十余斤,纜繩重一萬四千三百余斤。其詳見前“海舶說”。終篇。LM 〗七奇圖說上古制造宏工,紀(jì)載有七,所謂天下七奇是也。
一、亞細(xì)亞州巴必鸞城瑟彌辣米德王后創(chuàng)造京都城池,形勢矩方,每方長五十里,周圍計(jì) 二百里,城門通共一百,皆凈銅作成。城高十九丈,闊、厚四丈八尺,用美石砌成。城樓上 有園囿、樹木景致,接山水涌流,如小河然。造工者每日三十萬。
二、銅人巨像樂德海島銅鑄一人,高三十丈,安置于海口,其手指一人難以圍抱 。兩足踏兩石臺,跨下高曠,能容大舶經(jīng)過。右手持燈,夜間點(diǎn)照,引海舶認(rèn)識港口叢泊。 銅人內(nèi)空,通從足至手,有螺旋梯,升上點(diǎn)燈。造工者每日千余人,作十二年乃成。三、利未亞洲厄日多國孟斐府尖形高臺多祿茂王建造,地基矩方,每方一里,周 圍四里,臺高二百五十級,每級寬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皆細(xì)白石為之。自基至頂, 計(jì)六十二丈五尺,頂上寬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萬。
四、亞細(xì)洲嘉略省茅索祿王塋基亞爾德彌細(xì)亞王后追念其夫王,建造塋墓,下層 矩方,四面各有貴美石柱二十六株,穿廊圓拱各寬七丈余。內(nèi)有石梯至頂,頂上銅輦一乘, 銅馬二疋,茅索祿王像一尊。其奇異一在制度,二崇高,三工精,四質(zhì)料純細(xì)白石。筑造將 畢,王后憶念其夫王,悵悶而殂。
五、亞細(xì)亞洲厄弗俗府供月祠廟弘麗奇巧,基址建在湖中,以免地震催倒。高四 十四丈,寬二十一丈,內(nèi)有細(xì)白石柱共一百五十七株,各高約七丈。廟內(nèi)甚多細(xì)石,絕巧人 像。廟外四面各有橋梁,一道以通。四門橋最寬闊,細(xì)白石作成,正門前安置美石精工神像 。筑工者至二百二十年乃成。
六、歐邏巴洲亞嘉亞省供木星人形之像斐第亞天下名工,取山中一塊最硬大石, 雕刻木星人形之像。身體宏大,工精細(xì)巧,安坐廟中。時有譏笑者,對工師曰:“設(shè)使這宏 大之軀起立,豈不沖破廟宇乎?”工師答曰:“我已安置之,萬不能起立?!逼?、法羅海島高臺厄日多國多祿茂王建造,祟隆無際。高臺基址起自丘山,細(xì)白 石筑成,頂上安置多火炬,夜照海艘,以便認(rèn)識港涯叢泊。
古時七奇之外,歐邏巴州意大理亞國羅瑪府營建公樂場一埏,體勢橢圓形,周圍樓 房異式,四層,高二十二丈余,俱用美石筑成??請鲋畯狡呤桑瑯欠肯掠行箴B(yǎng)諸種猛多 穴,于公樂之時即放出,猛獸在場相斗,觀看者坐圍圓臺級,層層相接,高出數(shù)丈,能容八 萬七千人座位,其間各有行走道路,不相逼礙。此場自一千六百年來,至今現(xiàn)存。
卷上
《坤輿國說》者,乃論全地相聯(lián)貫合之大端也。如地形、地震、山岳、海潮、海動、江河、 人物、風(fēng)俗、各方生產(chǎn),皆同學(xué)西士利瑪竇、艾儒略、高一志、熊三拔,諸子通曉天地經(jīng)緯理者,昔經(jīng)詳論,其書如《空承格致》、《職方外紀(jì)、《表度說》等,已行世久矣。今撮其 簡略,多加后賢之新論,以發(fā)明先賢所未發(fā)大地之真理。
夫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雞子黃在青內(nèi)。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 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天既包地,則彼此相應(yīng),故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 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二十三度半為南道;赤道而北二十三度半 為北道。按中國在赤道之北。日行赤道,則晝夜平;行南道,則晝短;行北道,則晝長。故 天球有晝夜平圈列于中,晝短、晝長二圈列于南北,以著日行之界。地球亦設(shè)三圈,對于下 焉。但天包地外為甚大,其度廣;地處天中為甚小,其度狹;此其差異者耳。查得直行北方 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出高一度,南極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 北極入低一度,南極出高一度。則不特審地形果圓,而并徵地之每一度廣二百五十里,則地 之東西南北各一周,有九萬里實(shí)數(shù)也。是南北與東西數(shù)相等,而不容異也。
夫地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百分里之三十六分,上下四旁,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 無上下。蓋在天之內(nèi),何瞻非天!總六合內(nèi),凡足所佇,即為下;凡首所向,即為上;其專 以身之所居分上下者,未然也。且予自大西浮海入中國,至?xí)円蛊骄€,已見南北二極,皆在 平地,略無高低。道轉(zhuǎn)而南,過大浪山,已見南極出地三十五度,則大浪山與中國,上下相 為對待矣。而吾彼時只仰天在上,未視之在下也。故謂地形圓,而周圍皆生齒者,信然矣。 以天勢分山海,自北而南為五帶,一在晝長、晝短二圈之間,其地甚熱帶,近日輪故也。二 在北極圈之內(nèi),三在南極圈之內(nèi),此二處地居甚冷帶,遠(yuǎn)日輪故也。四在北極、晝長二圈之 間,五在南極、晝短二圈之間,此二地皆謂之正帶,不甚冷熱,日輪不遠(yuǎn)不近故也。
又以地勢分輿地為五大州:曰歐邏巴、曰利未亞、曰亞細(xì)亞、曰南北亞墨利加、曰墨瓦蠟?zāi)?加。若歐邏巴者,南至地中海,北至青地及冰海,東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至大西 洋。若利未亞者,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圣老楞佐島,西至阿則亞諾海。即 此州只以圣土之下微路與亞細(xì)亞相聯(lián),其余全為四海所圍。若亞細(xì)亞者,南至蘇門答喇、呂 宋等島,北至新增白臘及北海,東至日本島、大清海,西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紅海、小西洋。若亞墨利加者,全為四海所圍,南北以微地相聯(lián)。若瑪熱辣泥加者,盡在南方 ,惟見南極出地而北極恒藏焉,其界未審何如,故未敢訂之。惟其北邊與爪哇及瑪熱辣泥峽 為境也。
其各州之界,當(dāng)以五色別之,令其便覽。各國繁夥難悉,原宜作圓球,以其入圖不便,不得 不易圓為平,反圈為線耳。欲知其形,必須相合,連東西二海為一片可也。其經(jīng)緯線,本宜 每度畫之,今且惟每十度為一方,以免雜亂。依是可分置各國于其所。
天下之緯,自晝夜平線為中而起,上數(shù)至北極,下數(shù)至南極;天下之經(jīng),自順天府起為初度 ,至三百六十度,復(fù)相接焉。試如察得福島,離中線以上二十八度,離順天府以東二百十五 度,則安之于所也。凡地在中線以上至北極,則實(shí)為北方;凡在中線以下,則實(shí)為南方焉。 又用緯線,以著各極出地幾何。蓋地離晝夜平線度數(shù)與極出地度數(shù)相等,但在南方,則著南 極出地之?dāng)?shù),在北方則著北極出地之?dāng)?shù)也。假如視京師隔中線以北四十度,則知京師北極高 四十度也。視大浪山隔中線以南三十五度,則知大浪山南極高三十五度也。凡同緯之地,其 極出地?cái)?shù)同,則四季寒暑同態(tài)焉。若兩處離中線度數(shù)相同,但一離于南,一離于北,其四季 并晝夜刻數(shù)均同,惟時相反。此之夏為彼之冬耳。其長晝、長夜,離中線愈遠(yuǎn),則其長愈多 。余為式以記于圖邊,每五度其晝夜長何如,則東西上下隔中線數(shù)一,則皆可通用焉。
用經(jīng)線以定兩處相離幾何辰也。蓋日輪一日作一周,則每辰行三十度,兩處相離三十度,并 謂差一辰。假如山西太原府列在于三百五十五經(jīng)度,而則意蘭島列于三百二十五經(jīng)度,彼此 相去三十度,則相差一辰。故凡太原為午,則意蘭為巳,其余仿此焉。設(shè)差六辰,則兩處晝 夜相反焉。如所離中線度數(shù)又同,而差南北,則兩地人對足底反行。假如河南開封府離中線 以北三十四度,而列在于三百五十七經(jīng)度;又南亞墨利加之內(nèi)近銀河之地,如趙路亞斯等, 離中線以南三十四度,而列于一百七十七經(jīng)度,彼此相去一百八十度,即六辰,則彼此相對 反足底行矣。從此可曉同經(jīng)線處并同辰,而同時見日月蝕焉。
夫地圖所定各方之經(jīng)緯度,多歷年世,愈久而愈準(zhǔn)。蓋其定法,以測驗(yàn)為主,當(dāng)其始,天下大半諸國地及海島不可更,仆前無紀(jì)錄之書,不知海外之復(fù)有此大地否也。近今二百年來, 大西洋諸國名士航海通游天下,周圍無所不到,凡各地依歷學(xué)諸法測天,以定本地經(jīng)緯度, 是以萬國地名輿圖,大備如此。其六合之地及山川、江河、湖海、島嶼,原無名稱,凡初歷其地者,多以前古圣人之名名之,以為別識而定其道里云。
地體之圓世謂天圓而地方,此蓋言其動靜之,義方圓之理耳,非言其形也。今先論東西,次論南北, 以證合地圓之旨。
日月諸星,雖每日出入地平一遍,第天下國土,非同時出入。蓋東方先見,西方后見,漸東 漸早,漸西漸遲。如第一圖午、酉、子、卯為日天,甲、乙、丙、丁為地球,令日輪在午, 而人居甲,即日正在其天頂,得午時;人居丙,即得子時。日在其天頂沖也,東去甲九十度 ,居丁,得酉時。日既過其天頂,將沒于地,則午、甲、丙、子為其地平也。西去九十度, 居乙,即得卯時,日向其天頂,方出于地,亦甲、午、丙、子為其地平也。依此推算,今日 輪出地平,在卯,人居丁,得午時;居乙,得子時矣。此何以故?地為圓體,故日出于卯, 因甲高與乙障隔,日光不照,故丁之日中,乙之半夜也。若地為方體者,如上甲、乙、丙、 丁,則日出卯,凡甲、乙、丁地面人,宜俱得卯;日入酉,宜俱得酉;不應(yīng)東西相去二百五 十里而差一度,又七千五百里而差一時也。故明有時差者,不能不信地圓也。又丁、乙與甲 異地,即異天頂,即異日中;而又與甲同卯、酉,即丁之午前短,午后長矣;乙之午前長, 午后短矣;獨(dú)甲得午前、后平耳。而今半晝分天下皆同,何也?則明有半晝分者,不能不信 地圓也。
自南而北,地為圓體,亦可推焉。如第三圖,西、南、東、北為周天,甲、乙、丙為地之圓 球,丁、戊、巳為地之方面。若人在圓球之乙,即見在南諸星,從乙漸向丙,即南諸星漸隱矣。漸向甲者,反是。若人在平面之丁,即得俱見南北二極之星,其在戊、在巳,亦如南北 極,諸星何由得漸次隱見乎?則地之為圓體,固可證矣。
地圓又地周三百六十度,每度二百五十里,其周圍實(shí)獨(dú)有九萬里。令地為方,四面,其一面應(yīng)得 二萬二千五百里,人居一面地平之上,其二萬二千五百里之內(nèi),并宜見之,乃今目力所及, 大略能見三百里。即于最高山上,未有能見四、五百里者。則地之圓體突起于中,能遮兩界故也。地水同為一圓球,以月食之形可推而明之。夫月食之故,由大地有日月之間,日不能 施照于月,故地射影于月面,亦成圓形,則地為圜可知。
或言:果大地如圓球,則四旁在下,國土洼處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傾云云。
曰:物重者,各有體之重心。此重心者,在重體之中。地中之心,為諸重物各重之本所,物 之重心悉欲就之。凡謂下者,必遠(yuǎn)于天而就地心;凡謂上者,必就天而遠(yuǎn)于地心。而地之圓 球懸于空際,居中無著,常得安然,而四方土物,皆愿降就于地心之本所。東降欲就其心, 而遇西就者,不得不止;南降欲就其心,而遇北就者,亦不得不止。凡物之欲就者皆然。故 凡相遇之際,皆能相沖相逆,而凝結(jié)于地之中心。即不相及者,以欲就故,亦附離不脫,致 令大地懸居空際也。
丙為地中心,甲乙兩分,各為之半球。甲東降就其心,乙西亦降就其心,兩半球又各有本體 之重心,如丁、如戊。甲東降,必欲令本體之重心丁至丙中心然后止;乙西降,必欲其本體 之重心戊至丙中心然后止;故兩半球相遇于丙中心,甲不令乙得東,乙不令甲得西,一沖一 逆,力勢均平,遂兩不進(jìn),亦兩不退,而懸居空際,安然永奠矣。譬一門焉,二人出入。在 外者沖欲開之,在內(nèi)者逆欲閉之,一沖一逆,為力均平,門必不動。甲乙半球,其理同也。 至四方八面,一塵一土,莫不皆然。地道阝貴然而下凝,職是 故耳。
地球南北兩極,必對天上南北兩極,不離天之中心。
夫地中心,為諸天之中心,從月食之理而明之。新法《歷書》有本論,其地球南北兩極,正 對天上南北兩極,而永遠(yuǎn)不離者,從本極之高度明見之。蓋天下萬國,從古各有所測,本地 南北極之高下,度于今之所測者不異。其不離天極之所以然,在萬物變化之功。蓋天下各地 ,萬物生長變化之功,皆原太陽及諸星循四時之序,照臨而成也。在各國之地平,上下高卑 若干,因而剛?cè)嵩餄耠S之,而萬物各得其宜耳。今使地之兩極,不必其為向天上之兩極而離 之,或于上下,或于左右,則是天下萬國必隨之而紛擾動搖。將原在乎赤道之北者,忽易而為赤道之南;赤道之南者,忽易而為赤道之北;近者變遠(yuǎn),遠(yuǎn)者變近;夏之熱,忽變乎冬之 寒;則四序顛倒,生長變化之功,因之大亂,而萬物滅絕矣。審乎此,則地之南北兩極,恒 向乎天之兩極,亙?nèi)f古而不移也,夫何惑焉!即使地有偶然之變,因動而離于極,則地亦必即自具轉(zhuǎn)動之能,以復(fù)歸于本極。與元所向天 上南北之兩極焉。夫地自具轉(zhuǎn)動之力,與吸钅夷石之力無二。 吸钅夷石之力無他,即向南北兩極之力也。蓋吸钅夷石原為地內(nèi)純土之類,故其本性之氣,與大地本性之氣無異。所謂純土者 ,即四元行之一行,并無他行以雜之也。夫地上之淺土、雜土,為日月諸星所照臨,以為五 谷、百果、草木,萬匯化育之功,純土則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鐵等礦是也。審此 ,則夫地球之全體相為葆合,蓋有脈絡(luò)以聯(lián)貫于其間焉。
嘗考天下萬國名山,及地內(nèi)五金礦、大石深礦,其南北陡袤,面上明視,每層之脈絡(luò),未有不從下至上,而向南北之兩極者也。仁等從遠(yuǎn)西至中夏,歷九萬里而遙,縱心流覽,凡于瀕 海陡袤之高山,察其南北面之脈絡(luò),大概皆向南北兩極,其中則另有脈絡(luò),與本地所交地平 線之斜角正合。本地北極在地平上之斜角,五金石礦等地內(nèi)深洞之脈絡(luò)亦然。凡此脈絡(luò)內(nèi), 多有吸鐵石之氣。又嘗考天下萬國堪輿諸書,圖五大洲,凡名山大川,皆互相綿亙至幾千萬 里之遙,自南而北,逶迤繡錯,其列于地者,顯而可見也。其內(nèi)之脈絡(luò)蟬聯(lián)通貫,即何殊乎 人身之脈絡(luò)骨節(jié)縱橫通貫,而成其為全體也哉!
地震或問地震曷故?曰:古之論者甚繁,或謂地含生氣,自為震動;或謂地體猶舟浮海中,遇風(fēng) 波即動;或謂地體亦有剝朽,乃剝朽者裂分全體,而墜于內(nèi)空之地,當(dāng)墜落時,無不搖動全 體而致聲響者;又有謂地內(nèi)有蛟龍,或鰲魚,轉(zhuǎn)奮而致震也。凡此無稽之言,不足深辯。惟 取理之至正者,而姑論其數(shù)端,及其性情之自然者如左。
其一,地震者因內(nèi)所含熱氣所致也。蓋地外有太陽恒照,內(nèi)有火氣恒燃,則所生熱氣漸多, 而注射于空隙中,是氣愈積愈重,不能含納,勢必奮怒欲出,乃猝不得路,則或進(jìn)或退,旋 轉(zhuǎn)郁勃,潰圍破裂而出,故致震動,且有聲響也。正如火藥充實(shí)于炮銃內(nèi),火一燃而沖突奮 裂,乃必破諸阻礙而發(fā)大響也?;蛞蓺馑撇荒軇拥?,須知?dú)庵?,?jiān)猛莫御,試觀夫風(fēng)初亦 莫非微氣所發(fā),積而至干走石、拔樹、頹屋、覆舟。夫氣之困郁于地,其奮發(fā)必力奮而震搖 乎地體,理之自然者也。何足異哉?欲證其所由然,則有二端可以明之。一、震之時率在春秋之月,蓋因此二時氣最易生也。一 、震之所必在土理疏燥及多空窟之地,以其易容多氣。故山崩之處內(nèi)多洞穴者,其震猶更密 也。若地有空竅向天,而可以噓散所蘊(yùn)之氣者,則終不致震耳。又海中之島,亦多震者,因 外圍之海水與內(nèi)所含之硝磺,多致生熱氣,熱氣既熾,必發(fā)震也。所以本土之人,每多掘井 ,欲其氣透而易散,以免地震故也。
大凡地震之或先或后,必久屬亢旱或并多風(fēng)肆暴而致,總之,氣之為烈耳。其氣為烈之故, 則有三焉。其一,凡地內(nèi)之有空洞,氣既克盈,而又生新氣以增益之,勢難并容,不勝其郁 勃,而奮力求出,故致震撼也。其二,凡地被寒氣侵斗,必自收縮,乃致其內(nèi)所含熱氣,自 為流遁,而遂亂相沖擊其地也。其三,地內(nèi)所藏?zé)釟?,一被外之冷氣侵斗,則必退而斂約, 斂約愈極,其力愈長,而質(zhì)愈稀清;愈稀清亦愈欲舒放而得廣所,斯乃搖動觸震地體也。
夫震之久暫,首系氣勢,凡氣之厚且多者緩消,薄與寡者速散。次系地勢,凡地之疏軟者易 開,密且硬者難出,因其久為沖奮,或連或斷,而復(fù)績竟致久動矣。其實(shí)一動非能久也,凡 致地震之烈氣,積在地內(nèi),不過數(shù)十百丈之深,則遇低洼之處,如江海山谷等,易出而散, 因而震動不越一郡縣,或一山谷之地而止。若猛烈之氣藏于地內(nèi)至數(shù)十百里之深,則既難發(fā) 泄,必致四面沖奮,尋其所出之路,因而震數(shù)省之地,致數(shù)千里之遠(yuǎn)也。
山岳先圣論地初受造時甚圓,無深淺高卑之殊,惟水遍圍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將居民、物于地面 ,則開取淵坎,令水歸之。致露干土,即以所取之土致成山岳陵阜之類。試觀海涯無不倚山 陵之足,江河多峽于阜嶺之中,大約高山多近深谷,可以驗(yàn)其原生之意也。然造成后,又有 變遷。蓋諸國典籍所記,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古所未有者,或新發(fā)而始見,是乃地震所致 ,或風(fēng)力,或水勢所成也。若究其山生之為者,不但飾地之觀,豎地之骨,直于人物有多益 焉。蓋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涌溪澤,或以茂林叢,或以蔽風(fēng)雪,或以障蔭翳,或 以界封疆,或以御寇盜,或以辟飛走之囿,或以廣藏修之居,無算妙用。則造物之原旨,以 全夫寰宇之美,而備生民之須耳。今摘天下各國有名高山里數(shù),開列于左:厄勒齊亞國,厄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
西齊理亞國,晝夜噴火之山,名厄得納,高十三里一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納里法島,必個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丈。
厄勒齊亞國,亞多山,高二十四里一百零四丈。
意大里亞國,呀爾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
諾爾物西亞國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
亞墨尼加洲,伯納黑山,高五十五里一百二十丈。
莫斯哥未亞國,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亞細(xì)亞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三十一里二百零四丈。
海水之動海水自然之動,止有其一,即下動也。凡外動為強(qiáng),則非自然可知矣。其強(qiáng)動甚多,其一, 外風(fēng)所發(fā)。風(fēng)既不一,動亦不一。其二,自東而西。凡從歐邏巴航海,西向而行,則順而速 ;東向而行,則逆而遲。此動非特大海,又于地中??梢姟F渌匀??從太陽自西而東行以 生焉。其三,自北而南。凡航海者從北向南,必順而速;從南而北,必逆而遲。夏月行北海 者,常見冰塊之廣大如城,如海島。曾有見長三百余里者,從北而南流。其所以然者,北極 相近之海大寒,比年中多云雨,多冰雪;與赤道相近之海大熱,每日海水之氣甚多,被日薰 蒸,沖上空際。蓋南海之勢處卑,北海之勢處高,故水北而南流也。
海之潮汐潮汐各方不同,地中海迤北、迤西,或悉無之,或微而難辨;迤南、迤東,則有而大,至于 大滄海中,則隨處皆可見也。第大小、速遲、長短,各處又不同。近岸見大,離岸愈遠(yuǎn),潮 愈微矣。
地中海潮水極微,又呂宋國、莫路加等處,不遇長二、三尺。若其他如大西拂蘭第亞國,潮 水長至一丈五尺,亦有一丈八尺至二丈之處。安理亞國隆第諾府現(xiàn)長至三丈,其國之他處, 長至五六丈。阿利亞國近滿直府長至七丈,近圣瑪諾府間長至九丈。此各方海潮不同之故, 由海濱地有崇卑直曲之勢,海底、海內(nèi)之洞有多寡大小故也。況月之照海,各方不同,則其 所成功,亦不能同。其長退之度,或每以三候,或長以四候?;蚱溟L極速,即騎馳猶難猝脫 。則一候倏淹覆四百余里,而又一候倏歸,本所又始。起長之時亦不同,大概每日遲約四刻 ,朔望所長更大。嘗推其故,而有得于古昔之所論者,則以海潮由月輪隨宗動天之運(yùn)也。古 今多宗之。其正驗(yàn)有多端:一曰,潮長與退之異勢,多隨月顯隱盈虧之勢。蓋月之帶運(yùn)一晝夜一周天,其周可分四分, 自東方至午,自午至西,自西至子,復(fù)自子至東。而潮一晝夜概發(fā)二次,卯長午消,酉長子 消。若隨處、隨時略有不同,是不足為論,別有其所以然也。
二曰,月與日相會,相對有近遠(yuǎn)之異勢,亦使潮之勢或殊。假如望時,月盈即潮,大月漸虧 ,而潮漸小。
三曰,潮之發(fā)長,每日遲四刻,必由于月每日多用四刻,以成一周,而返原所。蓋月之本動 ,從西而東,一日約行十三度,從宗動天之帶動,自東而西,必欲一日零四刻,方可以補(bǔ)其 所逆行之路,而全一周也。
四曰,冬時之月,多強(qiáng)于夏時之月,故冬潮概烈于夏潮。
五曰,凡物屬陰者,概以月為主,則海潮既由濕氣之甚,無不聽月所主持矣。即月所以主持 海潮者,非惟光也。蓋朔會時,月之下面無光,至與吾對足之地亦無光,海當(dāng)是時,猶然發(fā) 潮不息。則知月尚有他能力,所謂隱德者乃可通遠(yuǎn)而成功矣。是月以所借之光,或所具之德 ,致使潮長也。如磁石招鐵,琥珀招芥。然或生多氣于海內(nèi),使其發(fā)潮也,如火使鼎水沸溢 然。
或問:潮汐之為理者何也?曰:一則以免腐朽之患,蓋水久注必朽。一則以清外聚之垢,蓋 地上丕惡之積,由江河而歸于海,乃潮長復(fù)發(fā)吐之也。一則以輔航漂渡之事,蓋潮長則從海 易就岸,潮退則從岸易入海。觀此,則海潮之益不淺矣,造物主豈無意乎!或問:海水之咸曷故?曰:多由于干濕二氣之滲。證曰:凡滋味必從二氣之雜,乃干而甚燥 ,必生咸。如灰、溺、汗等是也。則海既含多氣,或風(fēng)從外至,或日從內(nèi)生,故其水不能不 咸也。試用海水濯物,必溫和干燥,較諸他水為濁。其沾濡如油何也?其含土之干氣故也。 又試觀海水或流沙內(nèi),或被火蒸必甘何也?失土氣之大分故也。又試取浮薄空器,塞口沉于 海中,其內(nèi)所浸入之水必甘,因水從微孔入,少帶土氣故也。又從海氣聚結(jié)之雨必甘何也? 氣上時,其土之濁多墜失故也。觀此多端,海水之咸從土極干火焦之氣而生也明矣。雖然,太陽之亢炎亦能致咸。驗(yàn)之海面之水,咸甚于海底者,近 受日暈之射,而底之水日光不及故也。又試之夏月海水多咸于冬月,蓋日軌甚近之所使然矣 。
江河夫地內(nèi)多藏積水,常見鑿礦者多遇池瀆及速氵不之澗。又隨處 掘井者,或淺或深,無不得水之源。又觀干地屢開竅發(fā)水,而或成湖氵殿,或淹房屋、人物也。因知地中非函大積之水,定無是事也。又造物者初收水于 深淵時,遺多分于地內(nèi)。又隨處開辟,匿空隱渠,以遍運(yùn)潤澤之恩。正如人體內(nèi)多備脈絡(luò)筋 骨,以運(yùn)血?dú)庵疂櫇梢病?br />
蓋地原本至干,非得水之潤,自難凝結(jié)。又不能養(yǎng)育卉木、金石之類,濟(jì)扌 求人物之用。因知天地造成之初,地面即多發(fā)眾川江湖,以備后用。夫江河溪 泉,多由于海水。證以四端:一曰天下江川,日日入海而不溢者,必有他出;若無出而不溢 ,極難解矣。二曰江河之洪大者,非源于海,更無此大源矣。蓋地內(nèi)從氣所變之水,萬不足供大江之常流也。三曰從古嘗有江湖泉川新出,其味如海之咸,其魚亦如海內(nèi)之形,則江河 非由于海而何?四曰凡近海之地必多泉川,愈遠(yuǎn)于海者,其川亦愈寡矣。又江河雖多從海而 出,但泉川亦有從氣變生者,蓋地中所藏多氣,既不能出外,又被圍山之冷攻之,因漸變渙 而滴流,致成泉溪之水源。試觀最高之山,大都有永泉,甚甘甚冽,然海水或相去甚遠(yuǎn),其 地或甚低,其水雙濁且咸,又何能致甘冽乎?又觀人屋近于山麓,閉其戶牖,必多濕而發(fā)水 何也?其內(nèi)藏之氣易變水也,矧山穴之內(nèi)乎?又入山中諸洞等,旁多滴水成水渚,乃溪澗之永 源備矣。
或問海卑地崇,水何能逆本性上流于地面乎?曰:海水所由之匿空隱渠,必曲非直,乃水因 潮長時強(qiáng)入其內(nèi),不能復(fù)退,惟有漸進(jìn),勢不得不上涌矣。況星辰之隱德,必招攝海水,以 滋萬物,而土為極干,又招水以自慰其渴,因濟(jì)外物之須。則水之上流也,觀其私性為逆; 觀眾物之公性,則不為逆也。正如凡遇空時,水土必上,火氣必下,而是上下之動者,論各 元行之性為逆,論眾物之性不逆是也。
天下名河
亞細(xì)亞洲黃河,元朝圖史載,黃河本東北流歷西蕃,至蘭州,凡四千五百余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 過夷境,凡二千五百余里,始轉(zhuǎn)河?xùn)|。又南流至蒲州,凡一千八百余里。通計(jì)屈曲九千余里 。
歐拂辣得河,長六千里,其流入??谔帲熕氖死?。
安日得河,長四千八百里,闊約五里,深十丈余。分七岔入海,及水產(chǎn)金沙。
阿被河,長七千二百里。此河開凍時,有大冰如山岳,沖擊樹木,排至兩岸旁溢一千二百里 ,土人遷移入山避之。
印度河,長四千里,入??谔庨熞话倭铩?br />
歐邏巴洲大乃河,長二千四百八十里。分三岔入墨阿的湖。
窩耳加河,長一千六百里,分七十二流入海。
達(dá)乃河,長四千八百里,入大海。
多惱河,長三千六百里,分七岔入海。其河有橋,長一十一里,高十五丈。
利未亞州泥王錄河,長八千八百里,分七流入海,產(chǎn)葛爾各第羅蛇 及海馬。
黑河,地內(nèi)藏其水道,至二百四十里遠(yuǎn)有余。
北亞墨利加加納大河,海潮入此河至一千六百里,流入??谔庨煻偎氖铩?br />
南亞墨利加圣瑪?shù)美占{河,長三千六百里。
巴里亞河,深十五丈,入海口處闊四百四十余里。
雅瑪瑣農(nóng)江,長一萬余里,闊八十四里,深不可測。入??谔庨熑偃?,其水勢悍急 ,直射海水,至三百二十余里皆甜水。其兩岸綿亙有一百三十余國,語言、風(fēng)俗俱不同。
氣行古或以氣無色,不屬五外司,疑為無有。此說大謬??勺C者有六,一曰無氣則天內(nèi)空矣,地 何以懸空而得居于中?萬物何以得生?日月星辰何以得外光?或以隱德養(yǎng)育萬生乎?蓋物惟聯(lián)統(tǒng) 庶得相濟(jì)相保,空虛是所大忌避也。二曰禽鳥無所賴,則不能飛,飛者以翼御氣,如人用手 御水而得浮也。三曰風(fēng)寂時,人急趨走則前面若有物觸之者,然是非氣而何?四曰人向空中 揮鞭,定有聲響,凡彈射皆然。夫聲從二物相擊而生,若空中非有氣,必?zé)o他物以生聲矣。 五曰一室之中,兩門相對,開閉此一門,則彼一門亦動。又人在室中急行,其窗之紙及諸系 懸之輕物亦動,非由氣而何?六曰室中寂靜無風(fēng),見隙影內(nèi)塵埃滾滾上下,所謂野馬者何也? 必氣使之然矣。數(shù)端不足證有氣乎!至其變幻莫測,則因小大應(yīng)感之不倫耳,非難明也。
氣惟實(shí)有,而萬不可無。一則以資喘息之功。一則以運(yùn)天光物像,及人物聲音之跡。一則以 存火、水等類之性。蓋氣一缺,則人物之呼吸遂輟,而內(nèi)心火及其生機(jī)并滅。又上天所射之 光,形物所發(fā)之像,諸體所出之聲,無所憑據(jù),無由至于所當(dāng)至,而資存其所包含內(nèi)物之體 也。若言氣無色體可見,遂謂之無,則彼風(fēng)聲、臭味及鬼神、人物之魂,諸不屬人目者,悉 當(dāng)謂之無乎?夫外目所不及者,有理之內(nèi)目可及也。
夫氣厚分有上中下三域,上域近火,近火常熱;下域近水土,水土常為太陽所射,足以發(fā)暖 ,故氣亦暖;中域上遠(yuǎn)于天,下遠(yuǎn)于地,則寒。各域之界,由何而分?以絕高山為界,上為 上域,風(fēng)雨所不至,氣甚清,人物難居。下為中域,雨雪所結(jié)。自此以下,為下域矣。第其 寒暖之分處,又有厚薄不等,若南北二極之下,因遠(yuǎn)太陽,則上下暖處薄,中寒處厚。若赤 道之下,因近太陽,則上下暖處厚,中寒處薄。以是知?dú)庥蛑积R也。
風(fēng)夫風(fēng)之本質(zhì),乃地所發(fā)干熱之氣。有多端可證。一、試春秋時多風(fēng),何也?是時空際多聚干 熱之氣。二、曉晨時多風(fēng),何也?日出而升,必?cái)z多氣。三、雪化時多風(fēng),何也?雪內(nèi)多有干 氣。是氣將分別于冷濕,故生風(fēng)。四、空際忽見火色,知后必有風(fēng),何也?火者,干熱之氣 所致也。五、風(fēng)愈大而物愈燥,何也?風(fēng)之元質(zhì)干熱故也。由是可知空際之氣雖動,時或生 風(fēng),亦能如風(fēng)之清涼人物,然其實(shí)與風(fēng)不同,則風(fēng)之元質(zhì)多屬干氣,而干氣中或亦有濕氣參之,故春時之風(fēng)與海上之風(fēng)多致物朽,可以為驗(yàn)。
大海中黃道之下,恒有東風(fēng),故船往西行者,必宜順風(fēng),則行而疾;如東行,則逆風(fēng)而遲。 蓋太陽從冬至迄夏至,輪轉(zhuǎn)恒行黃道下,而其爆暖,不絕照于空際,正對之氣,令之沖上, 然其故恒隨太陽從東而西,則東邊之風(fēng)氣必后隨之,而恒補(bǔ)前氣之缺矣。大海之水亦然,恒 隨太陽從東而西。蓋太陽西行,無一息之停,以其爆熱恒照,而吸西海之水氣,令之上沖, 而成云霧,因而在西之水面,比在東之水面恒卑。蓋東高西卑,則海水從東而西流,以補(bǔ)其 缺,此自然之理也。
夫干熱氣騰上,至于中域,為冷寒氣所厄,既不得上,而性輕,又不得下,則必致橫飛也。 又其飛之速遲強(qiáng)弱,由于氣之眾寡清濁,及其上沖之力與勢也。蓋氣之沖上者疾急,一值阻 厄,其退飛亦必速迅,由是可知風(fēng)飛時,其前后左右之氣,無不動而隨之者。是以氣動為風(fēng) 者,亦必有故也。
或問旋風(fēng)何?曰:若上所論干熱之氣入數(shù)云內(nèi),復(fù)各爆出,適相撞結(jié),因各隨所向之地,互 相推逐,以成旋輪。譬之川水,其急流時,忽值山石阻遏,無由可出,即回而為旋窩也。又 譬之諸風(fēng),凡從廣闊之地歸入隘巷,而無路可出,必回旋矣。是風(fēng)在平地,值物多起;在海 中,值舟多沉。
夫風(fēng)有多利,姑舉四端。其一、拂動近氣,令就平和,以利呼吸。人與諸生,緣此以免閉塞 之傷。蓋近氣無風(fēng),則積聚不散,有傷生命故也。其二、帶云成雨,以滋內(nèi)地。蓋內(nèi)地氣微 ,旋生旋滅,力不足成云雨之功,惟大海廣受日照,猛起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升至中域, 太陽返照,光力不及之際,遂乃變熱而涼,先結(jié)成云,漸散成雨。然使無風(fēng)帶入內(nèi)地,則濕 氣所成云雨,復(fù)歸初升原處,何由利內(nèi)地之人乎?其三、燥地所余潮氣,悅生動物,速熟諸 果。其四、助舟楫之力,以通貨財(cái),以利天下是也。
云雨云乃濕氣之密且結(jié)者也。地水之氣,被日爆暖,沖至空際中域,一遇本域之寒,即棄所帶之 熱,而反元冷之情,因漸湊密,終結(jié)成云。則或薄而稀,或厚而密者。又由于氣之干濕清濁 相勝之異勢也,薄稀者輕浮,易為風(fēng)所撥散,難以成雨,是為枯瘠無益之云。若厚密者,多 含潤澤,故易化雨而益物。則雨無他,乃施雨之云耳。凡初雨之時,必氵蒙氵蒙而細(xì),漸而近地,則 其雨點(diǎn)愈大矣。蓋雨落時多細(xì)微,雨點(diǎn)彼此相沾,若下之路遠(yuǎn),則相沾之更多,而加重大。 故山頂比山根之雨點(diǎn)微小,因云離山頂近,離山根遠(yuǎn)故也。又冬月比夏月雨點(diǎn)微小,因冬月 天冷時,云離地不遠(yuǎn),夏天大暑日云高,離地更遠(yuǎn)。然云遠(yuǎn)則雨點(diǎn)從上而下,一路彼此相沾 之,多而加重大;云近則路短,而相沾之雨點(diǎn)小。
雨雹時亦然。若當(dāng)時有大風(fēng),雹子而橫斜下,其體更加重大。蓋橫斜之路,比正直之路更遠(yuǎn) ,路遠(yuǎn)則雹子相沾之多。間有如彈丸大者,若剖而細(xì)視之,則灼見多小雹子沾于一處,由此 故也。
四元行之序并其形四元行不雜不亂,蓋有次第存乎其間。故得其所則安,不得其所則強(qiáng),及其強(qiáng)力已盡,自復(fù) 歸于本所焉。本所者何?土下而水次之,火上而氣次之,此定序也。其故有三:一曰重輕。重愛卑,輕愛高,以分上下重輕。又有甚次之別,因上之中有下,下之中有上, 以分元行之四。水輕于土,氣重于火,水在土之上,氣在火之下。然水以重言,氣以輕言者 ,較從其眾故也。蓋水對一(土)曰輕,對二(火氣)曰重,氣對一(火)曰重,對二(水、土)則 曰輕也。以是知水必下而不上,氣必上而不下矣。
二曰和情。蓋情相和則近,相背則遠(yuǎn)。假如干冷成土,濕冷成水。土、水以冷情相和,故相 近。濕熱成氣,濕冷成水,水、氣以濕情相和,故亦相近。干熱成火,濕熱成氣,氣火以熱 情相和,故亦相近。若背情之行,相反則遠(yuǎn)。假如水冷而濕,火熱而干,二情正背,故以相 遠(yuǎn)。問土、火以干情相和,而極遠(yuǎn)者,以土火雖有相和之情,重輕大異。故權(quán)衡于二者之故 ,可以定四行之序矣。
三曰見試。蓋四行之序,目前易試也?;鸢l(fā)為焱,常有從下至上,尖殺之形,西曰火形,蓋 不能安下,而奮力以上,必向極高是也。氣偶入土、水之中,不得其安而欲上行,在土為地 震,為山崩,在水為漚、為泡。試強(qiáng)一球至水底,忽然突出是也。水若騰在氣域,必被強(qiáng)而 不得安迨,強(qiáng)力已盡,自復(fù)歸于本所。如成雨者,以太陽薰蒸地濕為云,云稀屬氣,故輕而 浮,云密屬水,故重而墜。墜者復(fù)其本所也。土入水必下,至水底而后安。
夫四元行必圓,其理有二。一則宇宙之全,正為一球,球以天與火、氣、水、土五大體而成 。天體既圜,則四元行之皆為形圜也斷然矣。一則四行皆在月天之下相切,若有他形,則火 形之上或方或尖而不圜,必于月天之下未能相切,以致有空闕,為物性所不容矣。四行之上 既圜,則其下亦然。茍下有他形,則周乎地者亦不圓矣。地既無不圓,則其相連之水與氣亦 無不圓可知矣。蓋凡物必圓而后能存,如方則易散而毀矣。以故非特天地與四元行皆圓,至 于人物、肢體、及草木、果實(shí),無不皆圓也。即如滴水而必成珠,此固物合以存,不欲散而 毀也。
人物天以下周圍大地,無不有人居焉。古者多疑赤道及南北二極下之地皆無人居,蓋以其甚暑、 甚寒故也。然航海者每周全地而驗(yàn)之,處處皆有人居,足以知舊說之非是矣。欲明其然,則 見于空際格致論中。從東而西,凡離赤道之南北一般遠(yuǎn)之地,則人物大同小異;若其離赤道 近遠(yuǎn)大不同之地,則人物亦隨之而大不同矣。蓋天下變化之功,大概從日月五星,自東而西 ,周天之運(yùn)動而生其四元行之,情如冷熱干濕,隨之而變?nèi)弧H赵挛逍墙砸傈S道而行,而黃 道之平分在于赤道也。
普天之下,人所公同者,即靈性也。其五倫規(guī)矩之繁簡,法度之疏密,禮貌之華樸雖有不同 ,終無以出于理外者。蓋所同者其性,而其所不同者則面貌及聲音也。蓋凡物傳類者,如禽 獸等,容貌多相同,獨(dú)人不然,人各一貌,皆可識別。不但天下之廣如此,即一國、一方、 一家皆如此。容貌、聲音,無二人全同者,此其中有主宰天下者之大意存焉。蓋憑面貌以判 彼此彘倫所系,齊治攸關(guān),原非細(xì)故。假使人面皆同,必至夫女 負(fù)各不相識,父子皆不能辯,人各肆志任情,奸宄叢生,無所不至,雖欲治,得乎?彼禽獸大率同類相似者,豈非以其無彘倫齊治關(guān)系故哉?面貌異矣,又復(fù)別以聲音,蓋以人目 異等,又或夜遇,無從識認(rèn),更有此以證佐之也云爾。
坤輿圖說 卷下
亞細(xì)亞州亞細(xì)亞,天下一大州。人類肇生,圣賢首出,其界南至蘇門答喇、呂宋等島,北至新增白臘 及北海,東至日本島、大清海,西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紅海、小西洋。國土不啻 百余,大者首推中國。此外曰韃而靼,曰回回,曰印第亞,曰莫臥爾,曰百兒西亞,曰度兒 格,曰如德亞,俱此州巨邦。海中有大島,曰則意蘭,曰蘇門答喇,曰爪哇,曰渤泥,曰呂 宋,曰木路各。更有地中海諸島,亦屬此州界內(nèi)。
中國則居其東南,自古帝王圣哲、聲名文物、禮樂衣冠,遠(yuǎn)近所宗。山川、土俗、物產(chǎn)、朝 貢諸國,詳載省志諸書,不贅。
西北有回回諸國,人多習(xí)武,亦有好學(xué)好禮者。初宗馬哈默之教,諸國多同,后各立門戶, 互相排擊。地產(chǎn)牛、羊、馬、畜極多,因不啖豕,諸國無豕。
莫臥爾印度有五,惟南印度仍其舊,余四印度皆為莫臥爾所并。其國甚廣,分十四道,象三 千余。嘗攻西印度,其王統(tǒng)兵五十萬,馬十五萬,象二百,每象負(fù)一木臺,容人二十,載銃 千門,大者四門,每門駕牛二百,盛載金銀五十巨罌,以御不勝,盡為莫臥爾王所獲。東印 度有大河,名安日,謂經(jīng)此水浴,作罪悉得消除。五印度人咸往沐浴。東近滿喇加國。各人 奉四元行之一,死后各用本行葬其尸。奉土者入土,奉水、火者投水、火,奉氣者懸尸于空 中。
最西有名邦曰如德亞,其國史書載上古事跡極詳,自初生人類至今六千余年,世代相傳,及 分散時候,萬事萬物造作原始,悉記無訛。因造物主降生是邦,故人稱為圣土。春秋時,有 二圣王,父達(dá)味德,子撒喇滿,造一天主堂,皆金玉砌成,飾以珍寶,窮極美麗,費(fèi)以三十 萬萬。王德盛智高,聲聞最遠(yuǎn)。中國謂西方有圣人,疑即指此。古名大秦,唐貞觀中,曾以 經(jīng)像求賓,有《景教流行碑》刻可考。
如德亞之西有國,名達(dá)馬斯谷。產(chǎn)絲、綿、絨、、顏料極佳,城不用磚石,是一活樹糾結(jié) ,甚厚無隙,高峻不可攀登。天下所未有。
印第亞印第亞即天竺五印度,在印度河左右。人面紫色,善百工技巧,無筆札,以錐畫樹葉為書。 國王例不世及,以姊妹子為嗣,親子給祿自膳。男不衣衣,以尺布掩臍下;女以布纏首至足 。其俗士、農(nóng)、工、商,各世其業(yè),最貴曰婆羅門,次曰乃勒。奉佛,多設(shè)齋醮。今沿海諸 國率奉天主正教。其地有加得山,中分南北。南半山川、氣候、鳥獸、魚蟲、草木,各極詭 異。立夏至秋分,無日不雨。反是,則酷暑難堪,惟有涼風(fēng)解之。自巳至申,從海西來,自 亥至寅,從陸東來。
草木異常者難屈指。所產(chǎn)木造舟極堅(jiān),不破壞。多生柳樹干,可造舟車,葉可覆屋,實(shí)能療 饑,漿止渴,可為酒、醋,為油,為飴糖,可削為釘,殼盛飲,瓤索■。有二奇木,一名陰 樹,花形如茉莉,晝不開,夜始放,晨盡落。國人好臥于下,花覆滿身。一木不花而實(shí),不 可食,枝飄揚(yáng)下垂,附地生根若柱。歲久結(jié)成巨林,無異屋宇。有容千人者,樹中近原干處 以供佛,名菩薩樹。
有巨鳥,吻能解百毒,一吻直金錢五十。象異他種,能識人言。或命負(fù)物至某處,往輒不爽 。他國象遇之,則蹲伏。有獸名獨(dú)角,能解毒。此地多毒蛇,蛇飲泉水,染毒,人獸飲之必 死。百獸雖渴,不敢飲,俟此獸來,以角攪其水,毒遂解,百獸始就飲。又有獸,形如牛, 大如象,生兩角,一在鼻上,一在頂背,皮甲甚堅(jiān),交接處如鎧甲,頭大尾短,居水中可數(shù) 十目。從小豢之,亦可馭百獸,俱懾伏。值象與馬,必逐殺之。骨、肉、皮、角、牙、糞皆 為藥,西洋貴重之。其貓有肉翅,能飛。蝙蝠大如貓。
地勢三角形,末銳處闊不百步,東西氣候,各極相反,此睛則彼雨,此寒則彼熱,此風(fēng)濤蔽 天,彼穩(wěn)平如地。海舶乘順風(fēng)過者,至銳處行如拔山,比南印度尤異。
百兒西亞印度河西有大國,曰百兒西亞。幅員甚廣,都域百二十門,桑馬疾馳,一日未能周。有一苑 囿,造于空際,下以石柱擎之,上承土石,樓臺、池沼、草木、鳥獸畢具,大逾一邑。國王 嘗建一臺,以所殺敵人頭累之,幾五萬。國主好獵,一圍獲鹿三萬,聚其角為臺,今尚存。 東近撒馬兒罕界一塔,以黃金鑄成,上頂一金剛石,如胡桃,光夜照十五里。河江極大,有 一河發(fā)水,水所及處,生各種名花。
百兒西亞西北諸國皆為度兒格所并,內(nèi)有國亞喇北亞,土產(chǎn)金銀,多寶石。地有二海,中氣 候常和,一歲再熟。有樹如橡栗,夜露墜其上,即凝為蜜。晨取食,極甘美。產(chǎn)百物俱豐, 古稱福土。其地有沙海,廣二千余里,沙秉大風(fēng)如浪。行旅過此,偶為沙浪所壓,倏忽成丘 山。凡欲渡者,以羅經(jīng)定方向,測道里,備糧糗及兼旬之水,乘駱駝駝行。其疾日馳四、五 百里,又耐渴,一飲可度五、六日。其腹容水甚多,客或乏水,則剖駝飲其腹中水。
度兒格之西北納多理亞國有山,多瓊石,國人往鑿之。至一石穴,見石人無算。皆昔時避亂 之民,穴居于此,死后為寒氣所凝,漸化為石。又有地名際剌,產(chǎn)異羊,羊絨輕細(xì),雨中衣 之,不沾濡漬,以油毫不污染。有山,生草木皆香,過之,香氣馥郁,襲人衣裙。
韃而靼中國之北,迤西一帶,直抵歐邏巴東界,俱名韃而靼。江河絕少,平土多沙,大半皆山。大 者曰意貌,中分亞細(xì)亞之南北。其北皆韃而靼種,氣候極寒,冬月無雨,入夏微寒僅濕土。 人性好勇,以病歿為辱。少城郭居室,駕屋于車,以便遷徙。產(chǎn)牛、羊、駱駝,嗜馬肉,以 馬頭為絕品,貴者方得啖之。道行饑渴,即剌所乘馬瀝血而飲。嗜酒,以一醉為榮。國俗大 都如此。
更有殊異不倫,夜行晝伏,身蒙鹿皮,喜食蛇、蟻、蜘蛛者。有人身羊足,氣候極寒,夏月 層冰二尺。有長人善躍,一躍三丈,履水如行陸。
迤西舊有女國,曰亞馬作搦,最驍勇善戰(zhàn),嘗破一名都,曰尼弗俗。其地建一神祠,宏麗奇 巧,非思議所及。國俗惟春月容男子一至其地,生子,男輒殺之。今為他國所并,存其名耳 。
又有地曰得白,得不以金銀為幣,止用珊瑚。至大剛國,惟屑樹皮為錢,印王號其上當(dāng)幣。 其俗國王死,往葬,逢人輒殺,謬謂死者可事其主。
則意蘭印第亞之南有則意蘭島,人自幼以環(huán)系耳,漸垂至肩而止。海中多珍珠,江河生貓睛、昔泥 、紅金剛石等。山林多桂皮、香木,亦產(chǎn)水晶,嘗琢成棺斂死者。相傳為中國人所居,今房 屋、殿宇亦頗相類。西有小島,總名馬兒地襪,不下數(shù)千,悉為人所居。海中生一椰樹,其 實(shí)甚小,可療諸病。
蘇門答喇蘇門答喇島至濕熱,人至其地者多病。君長不一。產(chǎn)金甚多,及產(chǎn)銅、鐵、錫、諸色染料。 有大山,油泉可取為油。多沉香、龍腦、金、銀、香、椒、桂。人強(qiáng)武,恒與敵國相攻殺。 多海獸、海魚,時登岸傷人。
其東北滿喇加國,地不甚廣,為海商輻輳。正在赤道下,春秋二分,氣候極熱,賴無日不雨 ,故可居。產(chǎn)象及胡椒,佳果木終歲不絕。人良善,不事生業(yè),或彈琵琶閑游。
爪哇爪哇大小有二,俱在蘇門答喇東南海島,各有主。多象,無馬、騾,產(chǎn)香料、蘇木、象牙, 不用錢,以胡椒及布為貨幣。人奸宄兇急,好作魘魅妖術(shù)。諸國每治兵爭白象,白象所在, 即為盟主。
渤泥渤泥島在赤道下,出片腦極佳。燃火沉水中,火不滅,直焚至盡。有獸名巴雜爾,似羊鹿, 其腹內(nèi)生一石,能療百病,極貴重至百換,國王藉以為利。
呂宋廣州之東南為呂宋。其地產(chǎn)鷹,鷹王飛則眾鷹從之?;虻们莴F,俟鷹王先取其睛,然后群鷹 方啖其肉。又有一樹,百獸不得近,一過其下即斃矣。
木路各呂宋之南有木路各,無五谷,出沙谷米,是一木磨粉而成。產(chǎn)丁香、胡椒二樹,天下所無, 惟本處折枝插地即活。性最熱,祛濕氣,與水、酒同貯,即吸干。樹旁不生草,土人欲除草 ,折其枝插地,草即立槁。又產(chǎn)異羊,牝牡皆有乳。有大龜,一殼可容一人。或用為盾以御 敵。
日本日本乃海內(nèi)一大島。長三千二百里,寬不過六百里。今有六十六州,各有國主。俗尚強(qiáng)力, 雖有總王,權(quán)常在強(qiáng)臣。其民多習(xí)武,少習(xí)文,土產(chǎn)銀、鐵、好漆。其王生子年三十,以王 讓之。其國大抵不重寶石,只重金、銀及古窯器。
阿爾母斯阿爾母斯,其地悉是鹽及硫磺,草木不生,鳥獸絕跡。人著皮履,遇雨,遇履底一日輒敗。 多地震,氣候極熱,須坐臥水中,沒至口方解。絕無淡水,勺水皆從海外載至。因居三大州 之中,富商大賈多聚此地,百貨駢集,人煙輻輳,凡海內(nèi)珍奇難致之物,輒往取之。
地中海諸島亞細(xì)亞之地中海,有島百千,其大者曰哥阿島,昔國人盡患疫,有名醫(yī)依卜加得,不用藥療 ,令城內(nèi)外遍舉大火,燒一晝夜,火息病愈。蓋疫為邪氣所侵,火氣猛烈,蕩滌諸邪,邪盡 疾愈,乃至理。
一曰羅得島,天氣常清明,終歲見日。嘗鑄一鉅銅人,高三十丈,海中筑兩臺盛其足,風(fēng)帆 直過跨下,一指可容一人直立。掌托銅盤,夜燃火以照行海。鑄十二年乃成,后地震而頹。 運(yùn)其銅,以九百駱駝往載。
一曰祭波里島,物產(chǎn)極豐,每歲國賦至百萬。葡萄酒極美,可度八十年。出火浣布,煉石而 成,非他物也。
歐邏巴州天下第二大州,名曰歐邏巴。南至地中海,北至青地及冰海,東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 ,西至大西洋,共七十余國。其大者曰以西把尼亞、曰拂郎察、曰意大里亞、曰熱爾瑪尼亞 、曰拂蘭地亞、曰波羅泥亞、曰翁加里亞、曰大泥亞、曰雪際亞、曰諾勿惹亞、曰厄勒祭亞 、曰莫斯哥未亞。其地中海有甘的亞諸島,西海有意而蘭大諳厄利亞諸島。凡大小諸國,自 國王以及庶民皆奉天主圣教,織毫異學(xué)不容竄入。國王互為婚姻,世相和好。財(cái)用百物,有 無相通,不私封殖。其婚娶,男子大約三十,女子至二十外,臨時議婚,不預(yù)聘通。國皆一 夫一婦,無有二色者。
土多肥饒,產(chǎn)五谷,以麥為重,果實(shí)更繁。出五金,以金、銀、銅鑄錢為幣。衣服蠶絲者, 有天鵝絨、織金緞之屬;羊絨者有毯、、鎖哈喇之屬。又有利諾草,為布細(xì)而堅(jiān),輕而滑 ,敝可搗為紙,極堅(jiān)韌。君臣冠服,各有差等,相見以免冠為禮。男子二十以上,概衣青色 ,兵士勿論女人,以金寶為飾,服御羅綺,佩帶諸香。至四十及未四十而寡者,即屏去,衣 素衣。酒以葡萄釀成,不雜他物,可積至數(shù)十年。膏油之類,味美者曰阿利襪,是樹頭果, 熟后全為油。
國俗多酒會,客不勸酒,偶犯一醉,終身以為辱。飲食用金、銀、玻璃及磁器。其屋有三等 ,最上者純以石砌;其次磚為墻柱,木為棟梁;其下土為墻,木為梁柱。石屋、磚屋,筑基 最深,上累六、七層,高至十余丈。瓦或用鉛,或輕石板,或陶瓦、磚石,屋歷千年不壞。 墻厚而實(shí),冬不寒,夏不溽。其工作制造,備極精巧。其駕車,國王用八馬,大臣六馬,其 次四馬、或二馬,乘載騾、馬、驢互用。戰(zhàn)馬皆用牡,騸過則弱不堪戰(zhàn)矣。
諸國皆尚文學(xué),國王廣設(shè)學(xué)校,一國、一郡有大學(xué)、中學(xué),一邑、一鄉(xiāng)有小學(xué)。小學(xué)選學(xué)行之士為師,中學(xué)、大學(xué)又選學(xué)行最優(yōu)之士為師。生徒多者至數(shù)萬人。其小學(xué)曰文科,有四種 ,一、古賢明訓(xùn),一、各國史書,一、各種詩文,一、文章議論。學(xué)者自七、八歲學(xué)至十七 、八,學(xué)成,本學(xué)師儒試之,優(yōu)者進(jìn)于中學(xué)。曰理科,有三家,初年學(xué)辨是非之法,二年學(xué) 察性理之道,三年學(xué)察性理以上之學(xué)。學(xué)成,本學(xué)師儒又試之,優(yōu)者進(jìn)于大學(xué)。乃分為四科 ,聽人自擇,一曰道科,主興教化;一曰教科,主守教法;一曰治科,主習(xí)政事;一曰醫(yī)科 ,主療疾病。皆學(xué)數(shù)年而后成。學(xué)成,師儒又嚴(yán)考閱之,一師問難畢,又輪一師,一人遍應(yīng) 諸師之問。如是取中,便許任事。學(xué)道者專務(wù)化民,不與國事。治民者秩滿后,國王遣官察 其政績,廉得其實(shí),以告于王而黜陟之。凡四科官祿入皆厚,養(yǎng)廉有余,尚能推惠貧乏,絕 無交賄行賂等情。
諸國所讀之書,皆古圣賢撰著。一以天主經(jīng)典為宗,即后賢有作,必合大道、益人心,乃許 流傳。設(shè)檢書官,經(jīng)看詳定,方準(zhǔn)刊行。毋容一字蠱人心、壞風(fēng)俗者。諸國奉天主教,皆愛 天主萬物之上,及愛人如己,故國人俱喜施舍。千余年來,未有因貧鬻子女者,未有饑餓轉(zhuǎn) 溝壑者。在處皆有貧院,專養(yǎng)一方鰥寡孤獨(dú)及殘疾之人。又有幼院,專育小兒。凡貧者無力 養(yǎng)贍,送至院,院墻穴設(shè)有轉(zhuǎn)盤,內(nèi)外不相見??蹓?,則院中人轉(zhuǎn)兒入。異日父母復(fù)欲妝養(yǎng) ,按所入之年月,便得其子。又有病院,大城多至數(shù)十所,有中、下院,處中、下人,有大 人院,處貴人。凡貴人若羈旅,若使客,偶患疾病,則入此院,倍美于常屋。所需藥物,悉 有主者掌之,預(yù)備名醫(yī)診視。復(fù)有衣衾帷幔,調(diào)護(hù)看守之人,病愈而去。貧者量給資斧。此 乃國王大家所立,或城中并力而成,月輪一大貴人,總領(lǐng)其事。
各城邑遇豐年,多積米、麥,饑歲以常價糶之。人遇道中遺物,或獸畜之類,必覓其主還之 ;弗得主,則置之公所,聽失者來取,如符合,即送復(fù)。國中有天理堂,選盛德宏才,無求 于世者主之,凡國家大舉動、大征伐,必先質(zhì)問,合天理否,以為可,然后行。諸國賦稅不 過十分之一,民皆自輸,無征比催科之法。詞訟極簡,小事里中和解,大事乃聞官。官設(shè)三 堂,先訴第三堂,不服告第二堂,又不服,告第一堂。終不服,上之國堂。經(jīng)此堂判后,人 無不聽理。凡官府判事,不先事加刑,必俟事明罪定,招認(rèn)允服,然后刑之。吏胥餼廉亦出 于詞訟,但因事大小多寡,立有定例,刊布署前,不能多取。故官無恃勢剝奪,吏胥無舞文 詐害。
封內(nèi)絕無戰(zhàn)斗,其有邪教異國,恃強(qiáng)侵侮,不可德訓(xùn),本國除常設(shè)兵政外,復(fù)有世族英賢, 智勇兼?zhèn)湔邤?shù)千人,結(jié)為義會,以保國護(hù)民。初入會時,試果不憚諸艱,方始聽入。遇警則 鳩集成師,一可當(dāng)十,必能滅寇成功。
以西把尼亞歐邏巴之極西,曰以西把尼亞。周一萬二千五百里,世稱天下萬國,相速一處者,中國為冠 ;若分散于他域者,以西把尼亞為冠。其地三面環(huán)海,一面臨山。產(chǎn)駿馬、五金、絲、綿、 細(xì)絨、白糖。國人好學(xué),有共學(xué)二所,遠(yuǎn)近學(xué)者聚焉。
國中有二大名城,一曰色未利亞,近地中海,為亞墨利加諸舶所聚。金銀如土,奇物無數(shù)。 多阿利襪果,有一林,長五百里者。一名多勒多城,在山巔,運(yùn)水甚艱。巧者制一水器,盤 水至城,不賴人力。其器晝夜自能轉(zhuǎn)動。又有渾天象,其大如屋,人入其中,見各重天之運(yùn) 動,其度數(shù)皆與天合。
境內(nèi)有河,曰寡第亞納,伏流地中百余里。穹窿若橋梁,其上為牧場,畜牛、羊無算。國中 天主堂雖多,有一創(chuàng)建極美,在多勒多城,金寶祭器數(shù)千。有精巧銀殿,高丈余,闊丈許, 內(nèi)復(fù)有小金殿,高數(shù)尺,其工費(fèi)又多于本殿金銀之?dāng)?shù)。近來國王又造一大堂,高大奇巧無比 。修道之士環(huán)居,內(nèi)有三十六祭臺,中臺左右有編簫二,座中各有三十二層,每層百管,管 各一音,合三千余管,凡風(fēng)雨波濤,嘔吟戰(zhàn)斗,與百鳥之聲,皆可模仿。
以西把尼亞屬國,大者二十余,中下共百余。本國之西有波爾杜瓦國,都城有得若,大河入 海,四方商舶皆聚,為歐邏巴總會之地。產(chǎn)果實(shí)、絲、棉,極美水族亦繁出,葡萄酒最佳, 過海至中國不壞。國中共學(xué)二所,其講學(xué)名賢經(jīng)國王所聘,雖已輟講,亦終身給祿。歐邏巴 高士多出此學(xué)。
又有一地界兩河,周圍七百里,天主堂一千四百八十所,水泉二萬五千,石橋二百通海。大 市六處,隨處立有仁會,遍恤孤寡煢獨(dú)。國王復(fù)遣官,專撫孤子。歐邏巴初通海道,周經(jīng)利 未亞,過大浪山,抵小西洋,至中國貿(mào)易者,從此國始。
拂郎察以西把尼亞東北為拂郎察。周一萬一千二百里,分十六道,屬國五十。都城名把理斯,設(shè)一 共學(xué),生徒嘗四萬余,并他方學(xué)共七所。又設(shè)社院,以教貧士,一切供億,皆王主之。中古 一類斯圣王惡回回占如德亞地,興兵伐之,始制大銃。其國在歐邏巴內(nèi),回回遂稱西土人為 弗郎機(jī),銃亦治此名。是國之王,天主特寵,自古迄今,皆賜一神,能以手撫人疬瘡,應(yīng)手 而愈。每歲一日療人,先期齋戒三日。凡患此疾者,預(yù)集天主殿中,國王舉手撫之,祝曰: “王者撫汝,天主救汝。”撫百人,百人愈;撫千人,千人愈;其神異如此。國王元子別有 土地,供祿食。他國不爾也。
國土膏腴,物力豐富,居民安逸。有山出石,藍(lán)色,質(zhì)脆,可鋸為板,當(dāng)瓦覆屋。國人性情 溫爽,禮貌周全,尚文好學(xué)。
意大理亞拂郎察東南為意大理亞,周圍一萬五千里,三面環(huán)地中海,一面臨高山。地產(chǎn)豐厚,物力十 全,四達(dá)之人,輻輳于此。舊有一千一百六十六郡,最大者曰羅瑪,古為總王之都,歐邏巴 諸國皆臣服焉。城周一百五十里,地有大渠,穿出城外百里以入于海,四方商舶悉輸珍寶, 駢集是渠。教王居于此,以代天主在世。主教皆不婚娶,永無世及。但憑盛德,輔弼大臣公 推其一而立焉。列國之王,雖非其臣,咸致敬盡禮,稱為圣父神師,認(rèn)為代天主教之君也。 凡有大事莫決,必請命焉。其左右簡列國才全德備,或即王侯至戚五、六十人,分領(lǐng)教事。 羅瑪城奇觀甚多,宰輔家有一名苑,中造流觴曲水,機(jī)巧異常,有銅鑄各類群鳥,遇機(jī)一發(fā) ,自能鼓翼而鳴,各具本類之聲。有一編簫,但置水中,機(jī)動則鳴,其音甚妙。又有高大渾 全石柱,外周鏤古王形像、故事,爛然可觀。內(nèi)則空虛,可容數(shù)人,登阝齊上下如塔然。圣伯多祿殿用精石制造,花素奇巧,可容五、六萬人,殿高處視 在下人如孩童。城中有大山,曰瑪山。人煙稠密,苦無泉,造一高梁,長六十里,梁上立溝 ,接遠(yuǎn)山之水。如通流河有水泉,其味與乳無異。
西北為勿搦祭亞,無國王,世家其推一有功德者為主。城建海中,有一種木為椿,入水千年 不朽,其上鋪石造屋,備極精美。城內(nèi)街衢俱是海,兩旁可通陸行。城中有艘二萬,又有橋 梁極闊,上列三街,俱有民居,不異城市。其高可下度風(fēng)帆。國中精于造舟,預(yù)庀物料,一 舟指顧可成。造玻璃極佳,甲于天下。有勿里諾湖在山巔,從石峽瀉下,聲如迅雷,聞五十 里,日光耀之,恍惚皆虹霓狀。又有沸泉、溫泉。沸泉常沸,高丈余,不可染指,投畜、物 于內(nèi),頃刻便糜爛。溫泉,女子或浴或飲,不生育者生育,育者多乳。所產(chǎn)鐵礦,掘盡逾二 十五年復(fù)生。在本土任加火力,終不熔;之他所則熔。
其南為納波里。地極豐厚,有火山,晝夜出火,爆石彈射他方,至百里外。后移一圣人遺蛻 至本國,其害遂息。
又地名哥生濟(jì)亞,有兩河,一河濯發(fā)則黃,濯絲則白。一河濯絲、發(fā)皆黑。外有博樂業(yè)城, 昔二大家爭為奇事,一家造一方塔,高出云表,以為無可逾。一家亦建一塔,與前塔齊,第 彼塔直聳,此則斜倚若傾,今歷數(shù)百年未壞,直聳者反將頹。
又有城名把都亞,中有公堂,縱二百步,橫六十步,上為樓,鉛瓦中間無一柱。又把兒瑪一 堂,廣可馳馬,亦無一柱,惟以梁如人字相倚,尋丈至盈尺皆然。上壓愈重,下挺持愈堅(jiān)。 從納波里至左里城,石山相隔,國人穴出通道,長四、五里,廣容兩車,對視如明星。
又有地出火,四周皆小山,山洞甚多,入內(nèi)可療病。各主一疾,如欲汗者,入某洞則汗至; 欲去濕者,入某洞則濕去。
意大理亞名島有三,一西齊里亞。地極富庶,亦有大山噴火,山四周多草木,積雪不消,常 成晶石。沸泉如醋,物入便黑。國人最慧善談?wù)?,最精天文,造日晷法自此地始。有巧工?大祿者,造百鳥能飛,即微如蠅蟲亦能飛。更有天文師名亞而幾墨得者,有三絕。昔敵國駕 數(shù)百艘臨其島,彼則鑄一巨鏡,映日注射敵艘,光照火發(fā),數(shù)百艘一時燒盡。又其王命造一 極大舶,舶成,將下海。雖傾一國之力,用牛、馬、駱駝千萬,莫能運(yùn)。幾墨得營運(yùn)巧法, 第一舉手,舟如山岳轉(zhuǎn)動,須臾下海。又造一自動渾天儀,十二重,層層相間,七政各有本 動,凡日、月、五星、列宿,運(yùn)行遲疾,與天無二。以玻璃為之,重重可透視。旁近有瑪兒 島,不生毒物,蛇、蝎等皆不螯人,毒物自外至輒死。一哥而西加有三十三城,產(chǎn)犬能戰(zhàn), 一犬可當(dāng)一騎。其國布陣,一騎間一犬,反有騎不如犬者。又近熱奴亞一雞島,滿島皆雞, 自生自育,絕非野雉之屬。
熱爾瑪尼亞拂郎察東北有國,曰熱爾瑪尼亞。國王不世及,乃七大屬國之君所共推者。或用本國臣,或 用列國君,須請命教王立之。國中設(shè)共學(xué)十九所。冬月極冷,善造暖室,微火溫之遂暖。土 人散處各國,為兵極忠實(shí),至死不貳。各國護(hù)衛(wèi)宮城,或從征他國,皆選此國人充之。工作 精巧,制器匪夷所思,能于戒指內(nèi)納一自鳴鐘。多水澤,冰堅(jiān)后用一種木屐,兩足躡之,一 足立冰上,一足從后擊乘滑勢,一激數(shù)丈。其行甚速,手中尚不廢常業(yè)。
又有法蘭哥地,人最質(zhì)直易信。行旅過者輒詈之,客或不答,則大喜,延入,具酒食。謂此 人已經(jīng)嘗試,可信托也。多葡萄,善造酒。但沽與他方過客,土人滴酒不入口。即他國載酒 ,至不容入境。
其屬國名波夜米亞者,地生金,掘井恒得。金塊有重十余斤。河底常有金,如豆粒。有羅得 林日亞國,最侈汰,其王一延客堂,四周皆列珊瑚、瑯交錯,儼一屏障。有一大銃,制作 極巧,二刻間連發(fā)四十次。
拂蘭地亞亞勒馬尼亞西南為拂蘭地亞,地不甚廣,人居稠密。有大城二百八十,小城六千三百六十八 。共學(xué)三所,一學(xué)分二十余院。人樂易溫良,好談?wù)摚瑡D人貿(mào)易,無異男子。其性貞潔,能 手作錯金絨,不煩機(jī)杼。布最輕細(xì),皆出此地。
波羅泥亞亞勒瑪泥亞東北曰波羅泥亞。地豐厚,多平衍。皆蜜林,采之不盡。產(chǎn)鹽,味極厚,光如晶 。其人美秀和樸,禮賓篤備,絕無盜賊。國王不傳子,聽大臣擇立賢君。世守國法,不變分 毫。亦有立子者,須王在位時預(yù)擬;非預(yù)擬不得立。國中分為四區(qū),區(qū)居三月,一年而遍。 地甚冷,冬月海凍,行旅于冰上歷幾晝夜,望星而行。
其屬國波多理亞,地易發(fā)生,種一歲有三歲之獲。草菜三日便長五、六尺。海濱出琥珀,是 海底脂膏,從石隙流出。初如油,天熱浮海面,見風(fēng)始凝;天寒出隙便凝。每為大風(fēng)沖至海 濱。
翁加里亞翁加里亞在波羅泥亞南,物產(chǎn)極豐,牛羊可供歐邏巴一州之用。有四水甚奇,其一從地中噴 出,即凝為石;其一冬月常流,至夏反合為冰;其一以鐵投之便如泥,再熔又成精銅;其一 水色沉綠,凍則便成綠石,永不化。
大泥亞諸國歐邏巴西北有四大國:曰大泥亞,曰諾而勿惹亞,曰雪際亞,曰鄂底亞,與熱爾瑪泥亞相隔 一海套,道阻難通。其南夏至日長六十九刻,其中長八十二刻,其北夏至日輪橫行地面,半 年為一晝夜。地多山林,產(chǎn)獸及海魚極大。
其大泥亞國沿海產(chǎn)菽麥,牛羊最多,牛輸往他國,歲常五萬。海中魚蔽水面,舟為魚擁,輒 不能行。不藉網(wǎng)罟,隨手取之不盡。本國一世家名第谷,建一臺于高山絕頂,以窮天象。究 心三十余年,累黍不爽,所制窺天之器,窮極要渺,今為西土歷法之宗。
其諾而勿惹亞,寡五谷,山林多材木、鳥獸,海多魚鱉。人性馴厚,喜接遠(yuǎn)方賓旅。昔時遇 客僑居者,不索物價,今稍需即厭足。其地絕無盜賊。
雪際亞地分七道,屬國十二,歐邏巴北稱第一富庶,多五谷、五金、財(cái)貨,百物貿(mào)易,不以 金銀,以物相抵。人好勇,亦善遇遠(yuǎn)方人。
鄂底亞在雪際亞之南,亦繁庶。
厄勒祭亞厄勒祭亞在歐邏巴極南,地分四道,凡禮樂、法度、文字、典籍,皆為西土之宗。至今古經(jīng) ,尚循其文字。所出圣賢及博物窮理者,后先接踵。今為回回?cái)_亂,漸不如前。其人喜啖水 族,不嘗肉味,亦嗜美酒。
東北有羅馬泥亞國,都城周裹三層,生齒極眾。城外居民綿亙二百五十里。一圣女殿,門開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附近有高山,名阿零薄,山頂終歲清明,無風(fēng)雨。有河水,一名亞施 亞,白羊飲之變黑。一名亞馬諾,黑羊飲之變白。有二島,一為厄歐白亞海,潮一日七次。 一為哥而府,圍六百里。出酒與油蜜極美,遍島皆橘、柚、香椽之屬,更無別樹。天氣清和 ,野鳥不至。
莫斯哥未亞亞細(xì)亞西北盡境有大國,曰莫斯哥未亞。東西萬五千里,南北八千里,中分十六道。有窩兒 加河最大,支河八十,皆為尾閭,以七十余口入北高海。兵力甚強(qiáng),日事吞并。其地夜長晝 短,冬至日止二時。氣候極寒,雪下堅(jiān)凝,行旅駕車度雪中,馬疾如飛。室宇多用火溫。行 旅為嚴(yán)寒所侵,血脈皆凍,如驀入溫室,耳、鼻輒墮。每自外來者,先以水浸其軀,俟僵體 漸蘇,方可入溫室。八月至四月皆衣皮裘。
多獸皮,如狐、貉、貂鼠之屬,一裘或至千金者。熊皮為臥褥,永絕蟣虱。產(chǎn)皮處用以充賦 稅。國多盜,畜猛犬噬之。晝置阱中,夜聞鐘聲始放,人亟匿影閉戶矣。今亦稍信天主真教 ,其王常手持十字。
俗最澆,凡貿(mào)易須假托外邦商賈,方取信。國人若言本土,則逆其詐。有大鐘,搖非三十人 不可,惟國王即位及誕日鳴之。所造大銃長三丈七尺,用藥二石,內(nèi)容二人掃除。又有密林 ,其樹悉為蜂房,國人各界其樹為恒產(chǎn)。
地中海諸島地中海有島百千,其大者曰甘的亞,周二千三百里,古王造一苑囿,路徑交錯,一入不能出 ,游者以物識地,然后可入。生一草,名阿力滿,能療饑。地中海風(fēng)浪,至冬極大難行。有 鳥名亞爾爵虐,作巢于水次,一歲一乳,自卵至翼,不過半月。此半月海必平靜無風(fēng)波,商 舶待之以波海。
西北海諸島歐邏巴西海迤北一帶至冰海,海島極大,曰諳厄利亞、曰意而蘭大,其外小島,不下千百。 意而蘭大氣候極和,夏熱不擇陰,冬寒不需火。產(chǎn)獸畜最多,絕無毒物。有一湖,插木于內(nèi) ,入土一段化成鐵,水中一段化成石,出水面方為原木。旁二小島,島中一地洞,常出怪異 之形。
諳厄利亞氣候融和,地方廣大,分三道。共學(xué)二所,共三十院。有怪石,能阻聲,長七丈, 高二丈,隔石發(fā)大銃不聞,名聾石。有湖長百五十里,廣五十里,中容三十小島。有三奇事 :一奇魚味甚佳,皆無鰭翅;二奇天靜無風(fēng),倏起大浪,舟楫遇之無不破;三奇一小島無根 ,因風(fēng)移動,人弗敢居,草木極茂,孳息牛、羊、豕類極多。近有一地,死者不殮,移尸于 山,千歲不朽,子孫亦能認(rèn)識。地?zé)o鼠,有從海舟來者,至此遂死。又有三湖,細(xì)流相通, 其魚不相往來。此水魚誤入彼水輒死。旁有海窖,潮盛時,吸其水永不盈;潮退,噴水如山 高。當(dāng)吸水時,人立其側(cè),衣沾水即隨水吸入窖中;如不沾衣,雖近立亦無害。
迤北一帶海島極多,至冬夜,長行路工作皆以燈。產(chǎn)貂類甚繁,皆以為衣。又有人長大多力 ,遍體生毛。牛、羊、鹿最眾。犬最猛烈,可殺虎,遇獅亦不避。冬月海冰為風(fēng)所擊,涌積 如山。山多鳥獸,水多魚鱉,以魚肉為糧,或磨成面,油燃燈,骨造舟車、屋室。皮可作船 ,遇風(fēng)不沉不破,陸走負(fù)之而行。海風(fēng)甚猛,拔樹折屋,攝人物于他所。
又有小島,其人飲酒不醉,年壽最長。近諳厄利亞國為格落蘭得,其地多火,以磚石障之, 仍可居?;蛲疝D(zhuǎn)作溝通火,火焰所至,便置釜甑,熟物不須薪火,亦終古不滅。
利未亞州天下第三大州曰利未亞,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圣老楞佐島,西至阿則亞諾 海,大小共百余國。其地中多曠野,野獸最盛。有極堅(jiān)好文彩之木,能入水、土千年不朽。 迤北近海諸國最豐饒,五谷一歲再熟,每種一斗,可收十石。谷熟時,外國百鳥皆至其地, 避寒就食,涉冬始?xì)w。故秋未冬初,近海諸地獵取禽鳥無算。產(chǎn)葡萄樹極高大,生實(shí)繁衍, 他國所無。地既曠野,人或無常居,每種一熟,即移徙他處。野地皆產(chǎn)異獸,因其處水泉絕 少,水之所潴,百獸聚焉。每異類相合,輒產(chǎn)奇形怪狀之獸。
有鳥名亞既剌,乃百鳥之王。羽毛黃黑色,高二、三尺,首有冠,鉤喙如鷹隼。飛極高,巢 于峻山石穴。生子令視日,目不瞬者乃留。壽最長久,老者脫毛,復(fù)生新羽。性鷙猛,能攫 羊、鹿。百鳥食之,肉經(jīng)宿則不食。冒險者尋其巢,取其余肉,可供終歲。毒蛇能害其子, 其性有知覺,則知先尋一種石置巢邊,蛇毒遂解。有山貍似麝,臍后一肉囊,香滿其中。輒 病,向石上剔出始安。香如蘇合,油而黑,能療耳病。又產(chǎn)異羊甚鉅,一尾便數(shù)十斤,味最 美。毒蛇能殺人,土人能制蛇者,蛇至其前,自能驅(qū)逐。此等人世世子孫皆然,尊貴人行路 ,必覓此人相隨。其地馬善走,又猛,能與虎斗。
界內(nèi)名山亞大辣者,在西北。此山最高,凡風(fēng)、雨、露、雷,皆在半山,山頂終古晴明,視 日、星倍大,國人呼為天柱。此方人夜睡無夢,甚為奇。有月山,極險峻,不可攀躋。有獅 山,在西南境,其上頻興雷電,轟擊不絕,不間寒暑。其在曷噩剌國出銀礦甚多,取之不盡 。其在西南海曰大浪山,海風(fēng)迅急,浪極大。商舶至此不能過,則退歸西洋。破船率在此處 。過之則大喜,可望登岸。此山而東,嘗有暗礁,全是珊瑚,剛者利若鋒刃,海船最畏避。 凡利未亞之國,著者曰厄日多,曰馬邏可,曰弗撒,曰亞費(fèi)利加,曰奴米第亞,曰亞毗心域 ,曰莫訥木大彼亞,曰西爾得。散處者曰井巴島,曰圣多默島、意勒納島、圣老楞佐島。
厄日多利未亞東北有大國,曰厄日多。自古有名,極稱富厚。中古時曾大豐七年,繼即大歉七載。 天主教中前知圣人龠瑟者,預(yù)令國人罄國中之財(cái),悉用積谷。至荒時,不惟救本國饑,四方 來糴,財(cái)貨盡輸入其國,故富厚無比。今五谷極饒,畜產(chǎn)最多,他方百果草木移至此地,茂 盛倍常。其地千萬年無雨,亦無云氣。國中有大河,名曰泥王 錄河。河水每年一發(fā),自五月始以漸而長,土人視水漲多少,以為豐歉之候,大率最 大不遇二丈一尺,最小不過一丈五尺。至一丈五尺則歉收,二丈一尺則大有年。凡水漲無過 四十日,其水中有膏腴,水所極處,膏腴即著土中,又不泥濘,故地極腴饒。百谷草木俱暢 茂。當(dāng)水盛時,城郭多被淹沒。國人于水未發(fā)前,預(yù)杜門戶,移家于舟以避之。去河遠(yuǎn)處, 水亦不至。
昔國王求救旱澇,得智巧士亞爾幾墨得,作一水器,以時注泄,便利無比。即今龍尾車也。 國人極有機(jī)智,好攻格物窮理之學(xué)。又精天文,因其地不雨,并無云霧,日月星辰,晝夜明 朗,故其考驗(yàn)益精,他國不如。
前好為淫祀,繼有圣徒到彼化誨,遂出圣賢甚多。其國女人恒一乳生三、四子,天下騾不孽生,惟此地騾能傳種。國王嘗鑿數(shù)石臺,非以石砌,是擇大石如陵阜者鏟削成。下趾闊三百 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級,級高四尺。登臺頂極力遠(yuǎn)射,不能越臺趾。
有城曰該祿,是古大國都城,名聞西土。其城有百門,門高百尺,皆用本處一種脂膏砌石成 之,堅(jiān)致無比。街衢行三日始遍。五百年前,最為強(qiáng)盛。善用象戰(zhàn),鄰國大小皆畏服。屬國 甚多,今其國已廢,城亦為大水沖擊,嚙其下土,因而傾倒。然此城雖不如舊,尚有街長三 十里,悉為市肆。行旅喧填,百貨具集,城中常有駱駝二、三萬。
馬邏可弗撒亞非利加奴米第亞近地中海一帶為馬邏可與弗撒國。馬邏可地分七道,出獸皮,羊皮極珍美。蜜最多,國人以 蜜為糧。其俗以冠為重,非貴人、老人不得加冠于首,僅以尺寸蔽頂而已。
弗撒地亦分七道,都城最大,宮室殿宇極華整高宏。有一殿,周圍三里,開三十門,夜燃燈 九百盞。國人亦略識理義。
厄日多之西為亞非利加,地肥饒易生,一麥嘗秀三百四十一穗,以此極為富厚。
馬邏可之南有國名奴米第亞,人性獰惡,不可教誨。有果樹,如棗可食。其地有小利未亞, 乏水泉,方千里無江河,行旅過者,須備兼旬之水。
亞毗心域莫訥木大彼亞利未亞東北近紅海,其國甚多,人皆黑色。迤北稍白,向南漸黑,甚者如漆,惟齒目極白。 其人有兩種,一在利未亞東者,名亞毗心域,地方極大,據(jù)本州三分之一。從西紅海至月山 ,皆其封域。產(chǎn)五谷、五金,金不善煉,恒以生金塊易物。糖蠟最多,造燭純以蠟。國中道 不拾遺,夜不閉戶,從無盜寇。人極智慧,崇奉天主正教。修道者手持十字,或掛胸前,極 敬愛。西土多默圣人,為其傳道自彼始。王行游國中,常有六千皮帳隨之,仆從車徒,恒滿 五、六十里。
一在利未亞南,名莫訥木大彼亞,國土最多,皆極愚蠢,不識理義。氣候甚熱,沿海皆沙, 人踐之即成瘡疒有,黑人坐臥其中,安然無恙。所居極穢。喜 食象肉,亦食人,皆生嚙之。齒皆銼銳若犬牙。然奔走疾于馳馬,不衣衣,反笑人衣衣,或 涂油于身,以為美樂。無文字。初歐邏巴人傳教至此,黑人見其看誦經(jīng)書,大相驚訝,以為 書中有言語可傳達(dá),其愚如此。地?zé)o兵刃,以木為標(biāo)槍,火炙其銳處,用之極钅舌利。身有膻氣,永不可除。性不知憂慮,聞簫管、琴、瑟諸樂音,便起 舞不止。其性樸實(shí)耐久,教為善事,即盡力為之。為人奴極忠于主,為主用力,視死如歸, 遇敵無避。亦知天地有主,但視其王若神靈,凡陰晴旱澇,皆往祈之。王若偶一噴涕,舉朝 舉國皆高聲應(yīng)諾,大可笑也。近亦多有奉天主教者。但性喜飲酒,易醉。
產(chǎn)雞皆黑,豕肉為天下第一美味,病者食之無害。產(chǎn)象極大,一牙有重二百斤者。有獸如貓 ,名亞爾加里亞,尾有汗,極香。阱于木籠,汗沾于木,干之,以刀削下,便為奇香。鳥木 、黃金最多,地?zé)o寸鐵,特貴重之。布帛喜紅色、班色,及玻璃器。善浮水,他國名為海鬼 。
亞毗心域?qū)賴?,名諳哥得者,夜食不晝食,止一餐,不再食。以鹽、鐵為幣。又一種名步冬 ,頗知學(xué),重書籍,善歌舞,亦亞毗心域之類。
西爾得工鄂利未亞西有海濱國,名西爾得。地有兩大沙,一在海中,隨水游移不定。一在地,隨風(fēng)飄泊 ,所至積如丘山,城郭田畝,皆被壓沒。國人苦之。
又有工鄂國,地亦豐饒。頗解義理,自與西客往來,國中崇奉天主。其王遣子往歐邏巴習(xí)學(xué) 文字,講格物窮理之學(xué)。
井巴利未亞南有一種,名曰井巴。聚眾十余萬,極勇猛,又善用兵。無定居,以馬、駱駝乘載, 遷徙所至,即食其人及鳥、獸、蟲、蛇,必生命盡絕,乃轉(zhuǎn)他國,為南方諸小國大害。
福島利未亞西北有七島,福島其總名。其地甚廣,凡生人所需,無不有。絕無雨,風(fēng)氣滋潤,易 長草木,百谷不煩耕種,布種自生。葡萄酒及白糖至多,西舶往來,必到此島市物,為舟中 之用。
有一鐵島,無泉水,生一種大樹,每日沒,有云氣抱之,釀成甘水滴下,至明旦日出,方云 散水歇。樹下作數(shù)池,一夜輒滿,人畜皆沾足,終古如此。
木島去路西大泥亞半月水程,樹木茂翳,地肥美。路西大泥亞人至此焚之,八年始盡。今種 葡萄,釀酒絕佳。
圣多默島意勒納島圣老楞佐島圣多默島在利未亞西,圍千里,徑三百里,濃陰多雨,愈近日處,云愈重,雨愈多。此島之 果俱無核。
又有意勒納島,鳥獸、果實(shí)甚繁,絕無人居。海舶從小西洋至大西洋者,恒泊此十余日,樵 采漁獵,備二、三萬里之用而去。
又赤道南有圣老楞佐島,圍二萬余里,人多黑色,散處林麓,無定居。出琥珀、象牙極廣。
亞墨利加州亞墨利加,第四大州總名也。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南曰南亞墨利加,南起墨瓦蠟?zāi)?海峽,北至加納達(dá);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南起加納達(dá),北至冰海,東盡福島。地極廣平,分 天下之半。
初,僅知有亞細(xì)亞、歐邏巴、利未亞三大州,至百年前,西國大臣名閣龍者,深于格物窮理 ,又講習(xí)行海之法。天主默啟其衷,一日行游西海,嗅海中氣味,忽有省悟,謂此乃土地之 氣,必有人煙國土。奏聞國王,資以舟航糧糗、器具、貨財(cái)、將卒、珍寶,閣龍率眾出海, 輾轉(zhuǎn)數(shù)月,危險生疾,從人咸怨,欲還。閣龍志堅(jiān),促令前行。一日,舶上望樓人大聲言: “有地!”眾共歡喜,亟取道前行,果至一地。初未敢登岸,因土人未嘗航舟,不知海外有 人物,乍見海舶既大,駕風(fēng)帆迅疾,發(fā)大炮如雷,咸相詫異,皆驚竄奔逸。舟人無計(jì)與通。 偶一女子在近,遺錦衣、金寶、玩好器具而歸。明日,其父母同眾來觀,又與之寶貨。土人 大悅,遂款留西客。與地作屋,以便往來。閣龍命來人一半留彼,一半還報國王,致其物產(chǎn) 。明年,國王又命載百谷、百果種,攜農(nóng)師、巧匠,往教。其地人情益喜,然猶滯在一隅。 其后又有亞墨利哥者,至歐邏巴西南海,尋得赤道以南大地,即以其名名之,故曰亞墨利加 。數(shù)年后,又有一人名哥爾得斯,國王仍賜海舶,命往西北尋訪,復(fù)得大地,在赤道以北, 即北亞墨利加。其大國與歐邏巴饋遺相通,西國王亦命掌教諸士至彼,勸人為善。數(shù)十年來 ,相沿惡俗稍變。
其國在南亞墨利加者,有白露、伯西爾、智加、金加西臘,南北相連處有宇加單、加達(dá)納, 在北亞墨利加者,有墨是可、花地、新拂郎察、瓦草子、農(nóng)地、雞未臘、新亞泥俺、加里伏 爾尼亞,西北諸蠻方外有諸島,總名亞墨利加島云。
南亞墨利加白露南亞墨利加西曰白露,大小數(shù)十國,廣裘一萬余里,中間平壤沃野亦一萬余里。地肥磽不一 ,肥者不煩耕治,布子自能生長,五谷、百果、草木,悉皆上品,本土人目為大地苑囿。其 鳥獸之多,羽毛麗,聲音美,亦天下第一。地出金礦,取時金土互溷,別之,金多于土,故 金、銀最多。國王宮殿,皆黃金為板飾之。獨(dú)不產(chǎn)鐵,兵器用燒木钅舌石,今貿(mào)易相通,漸知用鐵,然至貴。余器物皆金、銀、銅三種為之,有數(shù)國,從 來無雨,地有濕性,或資水澤。
有樹,生脂膏極香烈,名拔爾撒摩,傅諸傷損,一晝夜肌肉復(fù)合如故。涂痘不瘢,涂尸千余 年不朽。一種異羊,可當(dāng)騾、馬,性甚倔強(qiáng),有時倒臥,雖鞭策至死不起,以好言慰之,即 起而走,惟所使矣。食物最少,可絕食三、四日,肝生一物如卵,能療諸病,海商貴之。天 鵝、鸚鵡尤多,一鳥名厄馬,最大,長頸高足,翼翎美麗,不能飛,足若牛蹄,善奔走,馬 不能及。卵可作杯器,今番舶所市龍卵,即此物。產(chǎn)綿花甚多,亦織為布,不甚用,專易西 洋布及利諾布,或剪馬毛織為服。
江河極大,有泉如脂膏,常出不竭。取燃燈或涂舟、砌墻,當(dāng)油漆用。有一種泉水,出于石 罅,離數(shù)十步,即變?yōu)槭?。有土能燃火,平地山岡皆有之,地震極多,一郡一邑常有沉墊無 遺,或平地突起山阜,或移山別地,皆地震所為。不敢為大宮室,上蓋薄板,以備震壓。其 俗無文字、書籍,結(jié)繩為識,或以五色狀物形以當(dāng)字,即史書亦然。算數(shù)用小石子,亦精敏 。其文飾以珍寶嵌面,以金為環(huán),穿唇、鼻,臂腿或系金鈴,復(fù)飾重寶,夜中光照一室。
其國都達(dá)萬余里,鑿山平谷為坦途,更布石以便驛使傳命,數(shù)里一更,三日夜可達(dá)二千里。 人性良善,不傲,不飾詐,頗似淳古風(fēng)。因其地多金、銀,任意可取,故無竊盜、貪吝。但 陋俗最多,自歐邏巴天主教士人往彼勸化,教經(jīng)典書文,與談道德理義,往時惡俗如殺人、 祭魔、驅(qū)人殉葬等事,俱不復(fù)然。為善反力于諸國,有捐軀不辭者。
其間有極丑惡地,土產(chǎn)極薄,人拾蟲蟻為糧,以網(wǎng)四角掛樹而臥,因地氣最濕,又有毒蛇, 人犯必死,不敢下臥,恐寐時觸之。土音各種不同,有一正音,可通萬里之外。
近一大國,名亞老哥,人強(qiáng)毅果敢,善用弓矢及鐵杵,不立文字,一切政教號令,皆口傳說 ,辯論極精,聞?wù)咦钜赘袆?。凡出兵時,大將成諭兵士不過數(shù)言,無不感激流涕,愿效死者 。他談?wù)摻匀绱恕?br />
伯西爾南亞墨利加?xùn)|有大國,名伯西爾。天氣融和,人壽長,無疾病。他方病不能療者,至此即瘳 。地甚肥饒,江河為天下最大。有大山界白露者,甚高,飛鳥莫能過。產(chǎn)白糖最多。嘉木種 種不一,蘇木更多,亦稱蘇木國。一獸名懶面,甚猛,爪如人指,鬃如馬,腹垂著地,不能 行,盡一月不逾百步。喜食樹葉,緣樹取之,亦須兩日,下樹亦然。無法可使速。有獸,前 半類貍,后半類狐,人足梟耳,腹下有房,可張可合,恒納其子于中,欲乳方出。其地之虎 ,餓時百夫莫當(dāng),值飽,一人制之有余,即犬亦可斃之。國人善射,前矢中的,后矢即破前 ■,連發(fā)數(shù)矢,相接如貫,無一失者。
俗多裸體,婦人以發(fā)蔽前后。幼時鑿頤及下唇作孔,以貓晴、夜光諸寶石嵌入為美。婦人生 子即起,作務(wù)如常。其夫坐蓐數(shù)十日,服攝調(diào)養(yǎng),親戚俱來問候,饋遺弓矢、食物,通國皆 然。地不產(chǎn)米、麥,不釀酒,用草根曬干,磨面作餅以當(dāng)饣卞 。凡物皆公用,不自私。土人能居水中一、二時刻,張目明視。亦有浮水最捷者,恒追執(zhí)大 魚名都白狼而騎之,以鐵鉤釣魚目,曳之東西走,轉(zhuǎn)捕他魚。素?zé)o君長、書籍,亦無衣冠。 散居聚落,喜啖人肉。近歐邏巴士人傳天主教到彼,今已稍稍歸化,頗成人理。
其南有銀河,水味甘美,涌溢平地。水退,布地皆銀沙、銀粒,河身最大,入海處闊數(shù)百里 ,海中五百里一派,尚為銀泉,不入鹵味。其北有大河,名阿勒戀,亦名馬良溫,河身曲折 三萬里,未得其源。兩河俱為天下第一。
智加南亞墨利加之南為智加,即長人國。地方頗冷,人長一丈許,遍體皆毛。昔時人更長大,曾 掘地得人齒,闊三指,長四指余,則全身可知。其人好持弓矢,矢長六尺,每握一矢,插入 口中至沒羽,以示勇。男女以五色畫面為文飾。
金加西蠟?zāi)蟻喣又痹唤鸺游飨?,其地出金、銀,天下稱首,礦有四坑,深者二百丈,土人以牛 皮造軟梯下之。役者常三萬人,所得金、銀,國王什取其一。七日約得課銀三萬兩。其山麓 有城,名銀城,百物俱貴,獨(dú)銀至賤。貿(mào)易用銀錢五等,大者八錢,小至五分。金錢四等, 大者十兩,小者一兩。歐邏巴自通道以來,歲歲交易,所獲金、銀甚多,故西土之金、銀漸 賤。
其南北地相連處,名宇加單,近赤道北十八度之下,南北亞墨利加從此而通,東西二大海, 從此而隔。周圍五千余里,天主教未至,其國預(yù)知敬十字圣架。國俗以文身為飾。
北亞墨利加墨是可北亞墨利加,國土多富饒,鳥、獸、魚、鱉極眾,畜類更繁,富家牧羊嘗至五、六萬,有屠 牛萬余,僅取皮革,余悉棄不用。百年前無馬,今得西國馬種。野中生馬甚眾。最良有雞,大于鵝,羽毛華彩,味最佳。吻上有鼻,可伸縮如象,縮僅寸余,伸可五寸許。諸國未通時 ,地少五谷,今亦漸饒,斗種可收十石。產(chǎn)良藥甚多。
其南總名新以西把尼亞,內(nèi)有大國墨是可,屬國三十,境內(nèi)兩大湖,甘咸各一,俱不通海。 咸者水消長若海潮,土人取以熬鹽;甘者中多鱗介。湖四面環(huán)山,山多積雪,人煙輻輳,集 于山下。舊都城容三十萬家,大率富饒安樂。每用兵與他國相爭,鄰國助兵十余萬,守都城 恒用三十萬,但囿于封域,聞人言他方有大國土,輒笑而不信。今所建都城周四十八里,不 在地面,直從大湖中創(chuàng),起堅(jiān)木為椿,密植湖中,上加板,以承城郭宮室。其堅(jiān)木名則獨(dú)鹿 ,入水千年不朽。城內(nèi)街衢、室屋,皆宏敞精絕。國王寶藏極多,所重金、銀、鳥羽。工人 輯鳥毛為畫,光彩生動。
國內(nèi)初不知文字,今能讀書,肆中有鬻書。其業(yè)大抵務(wù)農(nóng)、工,以尊貴為長。人面目美秀。 彼自言有四絕:一馬、二屋、三街衢、四相貌。昔年土俗事魔,殺人以祭,或遭災(zāi)亂,每歲 輒加。祭法以綠石為山,置人背于上,持石刀剖取人心,以擲魔面,肢體則分食之。所殺人 皆取于鄰國,故頻年戰(zhàn)斗不休。今歐邏巴傳教,士人感以天主愛人之心,知事魔謬,不復(fù)祭 魔食人。中有一大山,山谷野人最勇猛,一可當(dāng)百,善走如飛,馬不能及。又善射,人發(fā)一 矢,彼發(fā)三矢,百發(fā)百中。亦喜啖人肉,鑿人腦骨以為飾,今漸習(xí)于善。最喜得衣,如商客 與衣一襲,則一歲盡力為之防守。
迤北有墨古亞剛,不過千里,地極豐饒,人強(qiáng)力多壽。生一種嘉谷,一歲可三熟。牛、羊、 駱駝、糖、蜜、絲、布尤多。
更北有古里亞加納,地苦貧,人皆露臥,漁獵為生。有寡斯大人,性良善,亦以漁為業(yè)。其 地有山,出二泉,稠膩如脂膏,一紅,一墨色。
花地新拂郎察瓦草了農(nóng)地北亞墨利加西南有花地,富饒,好戰(zhàn)不休,不尚文事。男女皆裸體,僅以木葉或獸皮蔽前后 ,間飾以金銀、纓絡(luò)。人皆牧鹿,若牧羊然。亦飲其乳。
有新拂郎察,因西土拂郎察人所通,故名地。曠野多險峻,稍生五谷,土瘠民貧。亦嗜人肉 。
有瓦草了,本魚名,因海中產(chǎn)此魚甚多,商販往他國恒數(shù)千艘,故以魚名其地。土瘠人愚, 純沙,不生五谷。土人造魚臘,時取魚頭數(shù)萬,密布沙中,每頭種谷二、三粒,后魚腐地肥 ,谷生暢茂,收獲倍于常土。
有農(nóng)地,多崇山茂林,屢出異獸。人強(qiáng)力果敢,搏獸取皮為裘,亦為屋緣。飾以金銀為環(huán), 鉗項(xiàng)穿耳。近海一大河,闊五百里,窮四千里不得其源,如中國黃河。
雞未臘新亞泥俺加里伏爾泥亞北亞墨利加西為雞未臘,為新亞泥俺,為加里伏爾尼亞。地勢相連,國俗略同,男婦皆衣羽 毛及虎、豹、熊、羆等裘,間以金、銀飾之。其地多大山,一最大者,高六、七十里,廣八 百里,長三、四千里,山下終歲極熱,山半溫和,山巔極冷。頻年多雪,盛時深六、七尺, 雪消,一望平濤數(shù)百里。山出泉極大,匯為大江,數(shù)處皆廣數(shù)百里。樹木茂盛,參天蔽日, 松木腐爛者,蜂就作房,蜜瑩白,味美。采蜜者預(yù)次水邊,候蜂來,隨之去,獲蜜甚多。獨(dú) 少鹽,得之如寶。相傳舔之不忍食。獅、象、虎、豹等獸成群,皮甚賤。雉大者重十五、六 斤,多雷電,樹木恒被震壞。有小鳥如雀,于枯樹啄小孔千數(shù),每孔藏一粟,為冬月之儲。
西北諸蠻方北亞墨利加地愈北,人愈野,無城郭、君長、文字,數(shù)家成一聚落,四周以木柵為城。其俗 好飲酒,日以仇殺為事,即平居亦以半為戲,以牛羊相賭。凡壯男出戰(zhàn),一家老弱婦女咸持 齋祈勝;戰(zhàn)勝,家人迎賀。斷敵人頭筑墻,若再戰(zhàn),臨行,其老人指墻上髑髏相勸勉;其女 人則砍其指骨,連為身首之飾。人肉三分之一祭所事魔神,一賞戰(zhàn)功,一給持齋助禱者。若 獲大仇,削其骨二寸許,鑿頤作孔,以骨栽入,露寸許于外,用表其功。頤有樹三骨者,人 咸敬畏。戰(zhàn)時家中寶物皆攜去,誓不反顧,以期必勝。其尚勇好殺如此。蓋由地本富饒,人 家星列,無君長、官府以理法斷其曲直,故小小爭競,便相攻殺。
此地人多力,女人亦然。每遷徙,什物、器皿、糧糗,子女共作一駝負(fù)之而行,上下峻山, 如履平地。坐則以右足為席。男女皆飾發(fā)為事,首飾甚多,亦帶螺、貝等物。男女皆垂耳環(huán) ,若傷觸其耳及環(huán)為大辱,必反報之。居屋卑隘,門戶低,皆以備敵。昔年信魔,持齋極虔 ,齋時絕不言語,日僅食菽一握,飲水一杯。凡將與人攻戰(zhàn),或?qū)O獵耕獲,或?qū)⑾矘费顼?,或忽遇仇家者,輒持齋,各有日數(shù)。耕者祀免、鹿,求不傷稼;獵者祭大鹿角,以求多獲 。鹿角大者長五、六尺,徑五、六寸。有大鷙鳥,所謂鳥王,巫藏其干臘一具,亦以為神。 獵者祭之。巫覡甚多,凡祈晴雨,于眾石中一尋取一石,仿佛似物形者,以為神而祭之。一 日不驗(yàn),即棄去,別求一石。偶值晴雨,輒歸功焉。
近歐邏巴行教士人勸令敬事造物真主,戒勿相殺,勿食人,遂翕然一變。又強(qiáng)毅有恒心,既 改,永不犯。俗富足好施,每作熟食置門首,任往來者取之。
亞墨利加諸島兩亞墨利加之島不可勝數(shù),大者為小以西把尼亞,為古巴,為牙賣加等,氣候多熱,草木花 實(shí),終歲不斷。產(chǎn)一異草,食之殺人,去其汁則甚美,亦可為糧。有毒木,人過其影即死, 手持枝葉亦死,覺中其毒,亟沉水中可免。有鳥,夜張其翼,則發(fā)大光,可自照。野豬猛獸 縱橫原野。土人善走,疾如奔馬。又能負(fù)重,足力竭后,以針剌股,出黑血少許,則疾走如 初。取黃金,一歲限定幾日。
又有一島,女人善射,甚勇猛。生數(shù)歲即割右乳,以便弓矢。昔商舶行近此島,遇女子蕩小 舟來,射殺商舶二人,去如飛,不可追逐。
更有一島,土人言其泉水甚異,于日未出時,往取其水,洗面百遍,老容可復(fù)少。
又有一島,墨瓦蘭嘗過此,不見人物,謂曰無福島。
一珊瑚島,以多生珊瑚樹,故名。
有新為匿島,甚大,似利未亞之為匿,故亦以為名。
墨瓦蠟?zāi)嗉犹煜碌谖宕笾?,曰墨瓦蠟?zāi)嗉?。先,閣龍諸人已覓得兩亞墨利加,西土以西把尼亞國王復(fù)念 地為圓體,徂西自可達(dá)東,向至亞墨利加,海道遂阻,必有西行入海處。于是選海舶舟師, 裹里饣侯糧甲兵,命一強(qiáng)力之臣墨瓦蘭者往訪。墨瓦蘭承命 ,沿亞墨利加?xùn)|偏紆回?cái)?shù)萬里,輾轉(zhuǎn)經(jīng)年,人情厭景攵, 輒思返國。墨瓦蘭懼無以復(fù)命,拔劍下令曰:“有言歸國者斬!”舟人震懾,賈勇而前。忽 得海峽,亙千余里,海南大地,又恍一乾坤。墨瓦蘭率眾巡行,只見平原漭蕩,杳無涯際, 入夜磷火星流,彌溫山谷,因命為火地。他方或以鸚鵡名州者,以其所產(chǎn)鸚鵡。亦此大地之 一隅。謂墨瓦蘭開此區(qū),遂以其名命曰墨瓦蠟?zāi)嗉印?br />
墨瓦蘭既逾此峽,入太平大海,自西復(fù)東,直抵亞細(xì)亞馬路古界,度小西洋,越利未亞大浪 山而北,折遵海,還報本國。遍繞大地一周,四過赤道下,歷地三十萬余里,從古航海未有 若斯者。名其舟為勝舶,言戰(zhàn)勝風(fēng)濤之險,奏巡方偉功。其人物、風(fēng)俗、山川、畜產(chǎn)、鳥獸 、蟲魚俱無傳說,即南極度數(shù)道里遠(yuǎn)幾何,皆推步未周,不漫述。以俟后或有詳之者。
四??傉f造物主化成天地,四行包裹,以漸而堅(jiān)凝,火最居上,火包氣,氣包水,土則居于下。是環(huán) 地面皆水也。造物主于是別地為高深,而水盡行于地中,與平土各得什五,所潴曰川、曰湖 、曰海。川則流,湖則聚,海則潮。川與湖不過水之支派,海則眾流所鐘,稱百谷王,故說 水必詳于海。
有二焉:海在國之中,國包海者,曰地中海。國在海之中,海包國者,曰寰海。寰海極廣, 隨處異名?;蛞灾抻蚍Q:近亞細(xì)亞者,謂亞細(xì)亞海;近歐邏巴者,謂歐邏巴海;他如利未亞 亞、墨利加墨、瓦蠟?zāi)嗉愚﹨矤栃?,皆可隨本地所稱?;螂S本地方隅命之:在南者,曰南 海;在北者,謂北海;東西亦然。茲將中國列中央,從大東洋至小東洋為東海,從小西洋至 大西洋為西海,近墨瓦蠟?zāi)嘁粠槟虾?,近北極下為北海,地中海附焉,天下之水盡于此矣 。
海狀地心重濁,水附于地,到處就其濁心,故地形圓,水勢亦圓。隔數(shù)百里,水面便如橋梁,登 桅望之,則見其前或夷或險,但海中夷險,各處不同,惟太平海極淺,亙古至今,無大風(fēng)浪 。大西洋極深,深十余里,從大西洋至大清海,四十五度以南,其風(fēng)常有定候。至四十五度 以北,風(fēng)色錯亂不常。尤異者,在大清海東南一隅,有異風(fēng)變亂凌雜,倏忽更二十四向,海 舶任風(fēng)而飄。風(fēng)、水又各異道,如前南風(fēng),水必北行;倏轉(zhuǎn)為北風(fēng),水勢尚未趨南,舟莫適從,因至摧破。
小西洋海潮極高、極迅急,頃刻涌數(shù)百里,海中大舶及蛟龍魚鱉乘潮勢,涌入山中不可出。 歐邏巴新增蠟利未亞大浪山,亦時起風(fēng)浪險急,至滿喇加海,無風(fēng)倏起浪。又不全海皆然, 惟里許一處,以次第興,后浪將起,前浪已息。利未亞海近為匿亞之地,當(dāng)赤道下者,???無風(fēng)。天氣酷熱,舶至此,食物俱壞,人易生疾。海深不得下碇,舶大不能用櫓,海水暗流 及潮涌至淺處壞者,多在于此。至北海,則半年無日,氣候極寒而冰,故曰冰海。舶為冰堅(jiān) 所阻,直守至冰解,方得去。又苦海中冰塊為風(fēng)擊,堆疊成山,舶觸之,定為齏粉。
凡海中色,大率都綠。惟東、西二紅海,色淡紅?;蛟坪5咨汉魉?,亦非本色。近小西洋 一處,入夜海水通明如火,持器汲起,滿器俱火光,滴入掌中,光亦瑩然可玩,后漸消滅。
海族海族不可勝窮。自鱗介外,凡陸地走獸,海中多有相似者。魚族一名把勒亞,身長數(shù)十丈, 首有二大孔,噴水上出,勢若懸河。見海舶,則昂首注水舶中,頃刻水滿舟沉。遇之者以盛 酒鉅木罌投之,連吞數(shù)罌,俯首而逝。淺處得之,熬油可數(shù)千斤。
一魚名斯得白,長二十五丈,性最良,能保護(hù)人?;驖O人為惡魚所困,此魚往斗,解漁人之厄。故國法禁人捕之。
一名薄里波,其色能隨物變。如附土則土色,附石如石色。
一名仁魚,西書記此魚嘗負(fù)一小兒登岸,偶以觸傷兒,兒死,魚不勝悲痛,亦觸石死。西 國取海豚,嘗取仁魚為招。每呼仁魚入網(wǎng),即入;海豚亦與之俱俟。豚入盡,復(fù)呼仁魚出網(wǎng) ,海豚悉羅。
一名劍魚,嘴長丈許,有齬利如鋸,猛而多力,能與把勒魚戰(zhàn),海水皆紅,此魚輒勝。以嘴 觸船則破,海舶甚畏之。
一魚甚大,長十余丈,闊丈余。目大二尺,頭高八尺,口在腹下,有三十二齒,齒皆徑尺, 頤骨亦長五、六尺。迅風(fēng)起,嘗沖至海涯。
一魚甚大有力,海舶遇之,其魚竟以頭尾抱舶兩頭。舟人欲擊之,恐一動,舟必覆。惟跪祈 天主,須臾解去。
一如鱷魚,名剌瓦而多,長尾堅(jiān)鱗甲,刀劍不能入,足有利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入水 食魚,登陸人畜無所擇。百魚遠(yuǎn)近皆避,第其行甚遲,小魚百種嘗隨之,以避他魚吞啖。生 子初如鵝卵,后漸長,以至二丈。每吐涎于地,人畜踐之,即仆困,就食之。凡物開口皆動 下頦,此魚獨(dú)動上腭,口中無舌。冬月則不食物。人見卻走,必逐而食之;人返逐之,彼亦 卻走。其目入水則鈍,出水極明,見人遠(yuǎn)則哭,近則噬,故西國稱假慈悲者為“剌瓦而多哭 ”。獨(dú)有三物能制之:一為仁魚,蓋此魚通身鱗甲,惟腹下有軟處,仁魚甚利,能剌殺之 ;一為乙茍滿,鼠屬也,其大如貓,善以泥涂身令滑,俟此魚開口,輒入腹,嚙其五臟而出 ,又能破壞其卵;一為雜腹蘭香草也,此魚最喜食蜜,養(yǎng)蜂家四周種雜腹蘭,即弗敢入。
有名落斯馬,長四丈許,足短,居海底,罕出水面。皮甚堅(jiān),用力剌之不可入。額有二角如 鉤,寐時以角掛石,盡日不醒。昔西舶就一海島,纜舟登島行游,復(fù)在島造作火食。漸次登 舟,解維不幾里,忽聞起大聲,回視所登之島已沒,方知是一魚背。
有獸,形體稍方,其骨軟脆。有翼,能鼓大風(fēng),以覆海舟。其形亦大如島。
又有一獸,二手二足,氣力猛甚,遇海舶,輒顛倒播弄之,多遭沒溺,稱為海魔。
其小者有飛魚,僅尺許,能掠水面而飛。有狗魚,善窺飛魚之影,伺其所向,先至其所,開 口待啖。恒追數(shù)十里,飛魚急輒上舟,為人得之。舟人以雞羽或白練飄揚(yáng)水面,上著利鉤, 狗魚認(rèn)為飛魚,躍起吞之,為舟人所獲。
又有麻魚,狀極粗笨,饑餓時潛于海底魚聚處,凡魚近其身,即麻木不能動,因而食之。倘 人以手足近之,亦必麻木。
又海蝦蟆產(chǎn)地中海,與石同色。餓時潛身石內(nèi),鼻吐一紅線如小蚯蚓,以餌小魚。眾魚誤以 為石內(nèi)小蟲,群爭食之,咸入其口。
西紅海內(nèi)產(chǎn)風(fēng)魚,可以占風(fēng)。國人曬干,掛地房內(nèi),以其身首所向,即為風(fēng)起之方。
有介屬之魚,僅尺許,有殼,六足,足有皮。如欲他徙,則豎半殼當(dāng)舟,張足皮當(dāng)帆,乘風(fēng)而行,名曰船魚。
有蟹,大逾丈許,其螯以箝人首,人首立斷;箝人肱,人肱立斷。其殼覆地如矮屋然,可容 人臥。
有海馬,其牙堅(jiān)白瑩凈,文理細(xì)如絲發(fā),可為念珠等物。復(fù)有海女,上體是女,下體為魚形 。其骨為念珠等物,可止下血。二者皆魚骨中上品,各國貴重之。
海鳥有二種,一宿島中者,日常飛海面,海舶遇之,可占海島遠(yuǎn)近。一生長海中,不知登 岸。舶上欲取之,以皮布水面,以鉤著餌置皮上,鳥就食,輒可鉤至,若釣魚然。
有鳥能捕魚者,身生皮囊,如網(wǎng)入水,裹魚而出,人因取之。
又有極異者,為海人。有二種,其一通體皆人,須眉畢具,特手指略相連,如鳧爪。西海曾 捕得之,進(jìn)于國王。與之言,不應(yīng);與飲食,不嘗。王以為不可狎,復(fù)縱之海,轉(zhuǎn)盼視人, 鼓掌大笑而去。二百年前,西洋喝蘭達(dá)地曾于海中獲一女人,與之食輒食,亦肯為人役使, 且活多年。見十字圣架,亦能俯伏,但不能言。其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袍服者然,但著體而生,不可脫卸。二者俱可登岸,第不識其性情,莫測其族類。又不知其在海宅于何 所。似人非人,良可怪。
海產(chǎn)海產(chǎn)以明珠為貴,則意蘭最上。土人取海蚌,置日中曬之,俟其口自開,然后取珠,則珠鮮 白光瑩。有大如雞子者,光照數(shù)里。南海皆剖蚌出珠,故珠色黯無光。
有珊瑚島,其下多珊瑚。初在海中,色綠而質(zhì)軟,上生白子。土人以鐵網(wǎng)取之,出水便堅(jiān)。 有紅、黑、白三色,紅者堅(jiān)而密,白、黑者松脆。大浪山東北有暗礁,水涸礁出,悉是珊瑚 。
貓晴、寶石各處不乏,小西洋更多。琥珀則歐邏巴波羅尼亞有之,沿海三千里,皆是因風(fēng)浪 所涌,堆積此地。
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有大塊重千余斤者,望之如島,每為風(fēng)濤涌泊于岸,諸 蟲鳥獸并喜食之。
海舶海舶百種不止,約有三等。小者僅容數(shù)十人,用以傳書信,不以載物。其腹空虛,自上達(dá)下 ,惟留一孔。四圍點(diǎn)水不漏,下鎮(zhèn)以石。一遇風(fēng)濤,不習(xí)水者盡入舟腹,密閉其孔,涂以瀝 青,使水不進(jìn)。操舟者縛其身于檣桅,任水飄蕩。其腹空虛,永不沉溺;船底有鎮(zhèn)石,亦不 翻覆。俟浪平,舟人自解縛,萬無一失。一日可行千里。
中者容數(shù)百人,自小西洋以達(dá)廣東,則用此舶。
其大者上下八層,高約八丈,最下一層鎮(zhèn)以沙石千余石,使舶不傾側(cè)震蕩。二、三層載貨與 食用之物。海中得淡水最艱,須裝千余大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他物稱是。上近地平板一 層,中下人居之,或裝細(xì)軟、切用等物。地平板外,則虛百步,為揚(yáng)帆、習(xí)武、游戲之地。 前后各建屋四層,為尊貴者之居。中有甬道,可通頭尾。尾建水閣為納涼,以待貴者游息。
舶兩旁列大銃數(shù)十門,其鐵彈有三十余斤重者。上下前后有風(fēng)帆十余道,桅之大者二十丈, 周一丈二尺。帆闊八丈,約需白布二千四百丈為之。鐵貓重六千三百五十余斤,其纜繩周二 尺五寸,重一萬四千三百余斤。
水手二、三百人,將卒銃士三、四百人??蜕虜?shù)百。有舶總管貴管一員,是國國國王所命, 以掌一舶之事。有賞罰生殺之權(quán)。又有舶師三人,通天文二士。舶師專掌候風(fēng)使帆,整理器 用,吹號頭,指使夫役探試淺水、礁石,以定趨避。通天文士專掌窺測天文,晝測日,夜測 星,用海圖量取度數(shù),以識險易,知里道。又有官醫(yī),主一舶疾病。有市肆貿(mào)易食物。大舶 不畏風(fēng)浪,獨(dú)畏山礁、淺沙。又畏火,舶上火禁極嚴(yán),千人之命攸系。
其起程但候風(fēng)色,不選擇日時,亦未嘗有大失。若多舶同走,大者先行引路。舶后尾樓夜點(diǎn) 燈籠照視,燈籠周二丈四尺,高一丈二尺,皆玻璃板湊成。行海晝夜無停,有山島可記者, 指山島行。至大洋中,萬里無山島,則用羅經(jīng)以審方。審方之法,全在海圖,量取度數(shù),即 知舶行至某處,離某處若干里,了如指掌。
墨瓦蠟?zāi)嗉又轂槟蠘O,周圍大地,從古航海者未曾通進(jìn)其內(nèi)地,未獲知其人物、風(fēng)俗、山川 、畜產(chǎn)、鳥獸、魚蟲等何如。故懷仁所鐫《坤輿國》,至南極周圍空地內(nèi),惟繪天下四州異 獸、奇物數(shù)種之像而已。
亞細(xì)亞州爪哇島等處有無對鳥,無足,腹下生長皮,如筋纏于樹枝以立身。毛色五 彩,光耀可愛,不見其飲食,意惟服氣而已。亞細(xì)亞州印度國產(chǎn)獨(dú)角獸,形大如馬,極輕快,毛色黃。頭有角,長四、五尺, 其色明,作飲器能解毒。角銳,能觸大獅。獅與之斗,避身樹后,若誤觸樹木,獅反嚙之。 亞細(xì)亞州印度國剛霸亞地產(chǎn)獸名鼻角,身長如象,足稍短,遍體皆紅、黃班點(diǎn), 有鱗介,矢不能透。鼻上一角,堅(jiān)如鋼鐵,將與象斗時,則于山石磨其角,觸象腹而斃之。 亞細(xì)亞州如德亞國產(chǎn)獸名加默良,皮如水氣明亮,隨物變色,性行最漫藏于草木 、土石間,令人難以別識。
亞細(xì)亞州南印度國產(chǎn)山羊,項(xiàng)生兩乳,下垂乳極肥壯,眼甚靈明。
歐邏巴州意大理亞國有河名巴鐸,入海河口產(chǎn)般第狗,晝潛身于水,夜臥旱地, 毛色不一,以黑為貴,能嚙樹木,其利如刀。
歐邏巴州意大理亞國有蜘蛛,類名大懶毒辣,凡螯人,受其毒即如風(fēng)狂,或嬉笑 、或跳舞、或仰臥、或奔走。其毒中人氣血,比年必發(fā)。療其疾者,依各人本性所喜樂音解 之。
歐邏巴東北里都瓦你亞國產(chǎn)獸名獲落,身大如狼,毛黑光潤,皮甚貴。性嗜死尸 ,貪食無厭,飽則走入稠密樹林,爽其腹令空,仍覓他食。
歐邏巴州熱爾瑪尼亞國獸名撒辣漫大辣,產(chǎn)于冷濕之地。性甚寒,皮厚,力能滅 火。毛色黑黃間雜,背脊黑長,至尾有斑點(diǎn)。
利未亞州額第約必牙國有貍猴獸,身上截如貍,下截如猴,色如瓦灰,重腹如皮 囊。遇獵人逐之,則藏其子于皮囊內(nèi)??哂跇淠局?,其樹徑約三丈余。
利未亞州東北厄日多國產(chǎn)魚名喇加多,約三丈余,長尾,堅(jiān)鱗甲,刀箭不能入。 足有利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色黃,口無舌,唯用上腭食物。入水食魚,登陸每吐涎于 地,人畜踐之即仆,因就食之。見人則哭,近則噬。冬月時不食物,睡時嘗張口吐氣。有獸 名應(yīng)能滿,潛入腹內(nèi),嚙其肺腸則死。應(yīng)能滿大如松鼠,淡黑色,國人多畜之以制焉。利未亞州多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時不噬。千人逐之, 亦遲行;人不見處,反任性疾行。畏雄雞、車輪之聲,聞則遠(yuǎn)遁。又最有情,受人德必報。 常時病瘧,四日則發(fā)一度,病時躁暴猛烈,人不能制,擲以球,則騰跳轉(zhuǎn)弄不息。
利未亞州有獸,名意夜納,形、色皆如大狼,目睛能變各色。夜間學(xué)人聲音,喚誘人而啖之 。
利未亞州西亞毗心域國產(chǎn)獸,名惡那西約,首如馬形,前足長如大馬,后足短。 長頸,自前蹄至首高二丈五尺余。皮毛五彩,芻畜囿中,人視之,則從容轉(zhuǎn)身,若示人以華 彩之狀。
亞墨利加州白露國產(chǎn)雞,大于常雞數(shù)倍,頭較身小,生有肉鼻,能縮能伸,鼻色有 稍白,有灰色,有天青色不等,惱怒時血聚于鼻上,變紅色,其時開屏如孔雀。身毛色黑白 相間。生子之后,不甚愛養(yǎng),須人照管,方得存活。
南亞墨利加州智勒國產(chǎn)異獸,名蘇,其尾長大,與身相等,凡獵人逐之,則負(fù)其子 于背,以尾蔽之。急則吼聲洪大,令人震恐。
南亞墨利加州伯西爾喜鵲,吻長而輕,與身相等,約長八寸,空明薄如紙。此地蛇大無目,盤旋樹上,凡獸經(jīng)過其旁,聞氣,即系縛之于樹間而食。 LM〗南亞墨利加州駱駝鳥,禽中最大者,形如鵝,其首高如乘馬之人,走時張翼,狀 如棚。行疾如馬,或謂其腹甚熱,能化生鐵。
海中有飛魚,僅尺許,能掠水面而飛,狗魚善窺其影,伺飛魚所向,先至其所,開 口待啖,恒追數(shù)十里。飛魚急輒上舟,為舟人得之。
大東海洋產(chǎn)魚,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則魚尾,其骨能止血病,女魚更 效。
把勒亞魚,身長數(shù)十丈,首有二大孔,噴水上出,勢若懸河。見海舶,則昂首注水 舶中,頃刻水滿舶沉。遇之者以盛酒鉅木罌投之,連吞數(shù)罌,俯首而逝。
劍魚,嘴長丈許,有齬刻如鋸,猛而多力,能與把勒亞魚戰(zhàn),海水皆紅,此魚輒勝 。以嘴觸船則破,海舶甚畏之。
海舶廣大,容載千余人,風(fēng)帆十余道,約二千四百丈布為之。桅高二十丈,鐵貓重 六千三百五十余斤,纜繩重一萬四千三百余斤。其詳見前“海舶說”。終篇。LM 〗七奇圖說上古制造宏工,紀(jì)載有七,所謂天下七奇是也。
一、亞細(xì)亞州巴必鸞城瑟彌辣米德王后創(chuàng)造京都城池,形勢矩方,每方長五十里,周圍計(jì) 二百里,城門通共一百,皆凈銅作成。城高十九丈,闊、厚四丈八尺,用美石砌成。城樓上 有園囿、樹木景致,接山水涌流,如小河然。造工者每日三十萬。
二、銅人巨像樂德海島銅鑄一人,高三十丈,安置于海口,其手指一人難以圍抱 。兩足踏兩石臺,跨下高曠,能容大舶經(jīng)過。右手持燈,夜間點(diǎn)照,引海舶認(rèn)識港口叢泊。 銅人內(nèi)空,通從足至手,有螺旋梯,升上點(diǎn)燈。造工者每日千余人,作十二年乃成。三、利未亞洲厄日多國孟斐府尖形高臺多祿茂王建造,地基矩方,每方一里,周 圍四里,臺高二百五十級,每級寬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皆細(xì)白石為之。自基至頂, 計(jì)六十二丈五尺,頂上寬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萬。
四、亞細(xì)洲嘉略省茅索祿王塋基亞爾德彌細(xì)亞王后追念其夫王,建造塋墓,下層 矩方,四面各有貴美石柱二十六株,穿廊圓拱各寬七丈余。內(nèi)有石梯至頂,頂上銅輦一乘, 銅馬二疋,茅索祿王像一尊。其奇異一在制度,二崇高,三工精,四質(zhì)料純細(xì)白石。筑造將 畢,王后憶念其夫王,悵悶而殂。
五、亞細(xì)亞洲厄弗俗府供月祠廟弘麗奇巧,基址建在湖中,以免地震催倒。高四 十四丈,寬二十一丈,內(nèi)有細(xì)白石柱共一百五十七株,各高約七丈。廟內(nèi)甚多細(xì)石,絕巧人 像。廟外四面各有橋梁,一道以通。四門橋最寬闊,細(xì)白石作成,正門前安置美石精工神像 。筑工者至二百二十年乃成。
六、歐邏巴洲亞嘉亞省供木星人形之像斐第亞天下名工,取山中一塊最硬大石, 雕刻木星人形之像。身體宏大,工精細(xì)巧,安坐廟中。時有譏笑者,對工師曰:“設(shè)使這宏 大之軀起立,豈不沖破廟宇乎?”工師答曰:“我已安置之,萬不能起立?!逼?、法羅海島高臺厄日多國多祿茂王建造,祟隆無際。高臺基址起自丘山,細(xì)白 石筑成,頂上安置多火炬,夜照海艘,以便認(rèn)識港涯叢泊。
古時七奇之外,歐邏巴州意大理亞國羅瑪府營建公樂場一埏,體勢橢圓形,周圍樓 房異式,四層,高二十二丈余,俱用美石筑成??請鲋畯狡呤桑瑯欠肯掠行箴B(yǎng)諸種猛多 穴,于公樂之時即放出,猛獸在場相斗,觀看者坐圍圓臺級,層層相接,高出數(shù)丈,能容八 萬七千人座位,其間各有行走道路,不相逼礙。此場自一千六百年來,至今現(xiàn)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