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十

鳳山縣志 作者:清·陳文達


外志

災祥(兵亂附)寺廟古跡墳墓雜記

事紀其大,而近小亦不可遺;言取乎詳,而眚災亦不宜略。蓋塞翁得失,休咎固難齊觀;而盛德姱修,沴戾翻為迪吉。至若梵宮棒喝、清廟鐸音,探舊跡于荒郊、吊忠魂于廣莫,有關風教,例在必書。即涉?zhèn)髀?,亦備采輯。敢曰搜討遺逸,非操觚者所當加意耶!作外志。

災祥

寺廟

古跡

墳墓

雜記

災祥

順治十八年(辛丑)夏五月,鹿耳門海水漲。

先是,鹿耳門港道淺窄,內(nèi)外多沙線,巨艘不得并進。是歲,鄭成功師至,水驟漲至丈余;大小戰(zhàn)艦,縱橫畢入。遂克臺灣,鳳山屬焉。

康熙十九年(庚申)夏六月,有星孛于西南。其形如劍,長數(shù)十丈;經(jīng)月乃沒?!捕衬辏ㄐ劣希?。

先是,有神曰「天行使者」來居安平鎮(zhèn)陳永華宅,永華與相酬接。自是,鄭之主臣、眷屬凋喪殆盡。

二十一年(壬戌),大饑(斗米價六錢余)。秋七月,地產(chǎn)毛。八月,岡山鳴。九月,雨發(fā)。

二十二年(癸亥)八月,鹿耳門水漲,大師入臺,闔郡皆薙發(fā)歸順。

二十五年(丙寅)四月,地震。

二十九年(庚午)冬,大有年(自蕩平后,年榖時熟,幾不勝書。是歲尤大稔)。

三十年(辛未)秋,大風壞民居及船只,飄碎無數(shù)。

三十二年(癸酉)冬,大有年。

四十四年(乙酉)冬,饑。知縣宋永清會狀詳府、知府衛(wèi)臺揆轉詳、巡撫李斯義委勘詳報具題,奉旨:四十四年應征糧米,俱著蠲免。

四十六年(丁亥)冬,饑。知縣宋永清會狀詳府、知府周元文通詳、巡撫張伯行委勘詳報具題,奉旨:照例蠲免十分之三。

四十九年(庚寅),饑。

五十年(辛卯)秋九月(乙酉),地震(民居、倉廒傾圮甚多)。

五十一年(壬辰),恩詔蠲免本年應征粟石。

先是,四十九年奉上諭,通行蠲免直省地丁銀兩。部議恐乓餉不敷,奉旨勻為兩年??滴跷迨辏彪`、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九省先行蠲免;于是福建內(nèi)地折色俱蠲,臺、鳳、諸止免丁銀。三縣士民公吁臺廈道陳璸、知府周元文詳照奉天府尹廖騰煃題請蠲免米豆之例,臺屬三縣本年應征粟石一例蠲免。巡撫黃秉中具折奏請,奉旨:『臺灣府屬五十年應征粟已經(jīng)征完,在官雖蠲免,小民無益。其應征五十一年粟石,著行蠲免(按請蠲五十年粟石而特旨蠲五十一年者,圣德同天,務使民實受其惠。愷澤和風,真無遠弗屆、無微不周矣。其為祥孰大于是,故特附于「災祥」之后焉)。

五十四年(乙未)秋九月,地震、大風。

五十五年(丙申)秋九月,地震。

五十六年(丁酉)春正月,地震。秋九月,大風。學宮頹壞,民居傾圮甚多。

(附)兵亂

明天啟甲子年,荷蘭酋攻逐倭眾,取之;遂筑臺灣、赤嵌二城。

崇禎戊辰年,??軇㈤L卿攻掠臺地,不克遁去。

戊戌年,荷蘭酋長肆虐,郭懷一謀襲;事泄,被殺。

辛丑年,鄭成功取之,荷蘭乃遁歸本國。時順治十八年也。

洎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侯施瑯奉旨東征。六月,先攻澎湖,拔之。秋八月,鄭克塽歸誠。侯奉旨入臺受降,耕市不變,老幼歡迎。雖曹武惠之下江南,不是過矣。

寺廟

天妃宮:一在安平鎮(zhèn)渡口。一在興隆莊左營。一在興隆莊龜山之頂(廟雖窄狹,層級而上,盤曲幽折,古木陰森,背山面海,頗稱勝致)。

按妃莆田海濱人,宋巡檢林愿之女。幼時,即能知休咎,人稱神女。所居與湄島對峙,常用席以渡。厥后人見其衣朱衣飛騰海上,因建廟□□祀之,且并祀于其鄉(xiāng)之地名紅螺者。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舟行遇風,神降于檣,因得無恙;還奏,賜號順濟。歷紹興、開禧、景定間,屢顯靈加號。元以海漕底績,賜額「靈濟」。明永樂,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國朝改封天后,環(huán)海內(nèi)外各港澳無不立廟奉祀??滴醵辏ü锖ィ负④姾钍┈樂钪坚拚髋_灣,師次平海。時方苦旱,有井在妃廟之左,舊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涌,四萬余眾汲之裕如焉。及澎湖既克,我?guī)煹前?,見妃像臉汗未干、衣袍俱濕,乃知神功之默相也。事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其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若乃天庥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于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重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維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明威,克襄偉績;業(yè)隆顯號,禋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以致討。時方憂旱,井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涌。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于中山殊域,冊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凡茲冥佑,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神其佑我邦家,永著朝宗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濟之功』。

關帝廟:一在永寧里。一在安平鎮(zhèn)(改舊遺房屋而更拓之,宏麗甲一方)。一在土墼埕(神像先祀于烈?guī)Z。時值播遷,有賊舟犯島,民多震驚;是夜見帝提刀躍馬,沿海馳擊,賊遂散去。島民因奉像來臺祀焉)。一在興隆莊。一在半屏山大灣。一在大竹橋。

按明太祖都金陵,城中建廟十四;一曰「漢前將軍壽亭侯廟」。自是,廟祀遍天下。嘉靖十年,太常卿黃芳始奏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蓋漢壽,本封邑;亭侯,則其爵也,列第五等,在國侯、邑侯、關內(nèi)侯、鄉(xiāng)侯之下。今人以侯仕漢,以壽亭為封爵,非也。萬歷甲寅十月,司禮太監(jiān)李恩始赍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敕封為帝。然祭祀,則仍舊稱。天啟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有修明祀典疏,謂臣詣漢壽亭侯廟,見其匾稱「帝君」,冠冕俱系帝服。如訛傳敕封,自有三尺;果系皇祖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此封號所宜詳考,不可從俗誤稱者也。

慈濟宮:一在鳳山上莊。一在硫磺水莊。一在半屏山后。在安平鎮(zhèn)者三。一在興隆莊北。一在維新里竹仔港。一在觀音山大社。一在土墼埕。

按大道公,即真君,宋時人也;吳姓,名本,泉郡同安白礁人。母夢吞白龜而生。長而學道,以治疾多效。及卒,人肖像祠之,有禱輒應。景佑間,敕廟額為「慈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間,封吳惠侯。人群稱之為大道公焉。

水仙宮:在安平鎮(zhèn)。祀禹帝、伍員、項羽、屈原、魯班。

元天上帝廟:在興隆莊者一。在大竹橋■〈魚逮〉 港者二。

觀音宮:一在興隆莊龜山下。一在鳳山下莊。一在淡水新園。一在萬丹港街。

仙堂:在長治里前阿社內(nèi)。鄉(xiāng)人何侃鳩眾所建。祀五文昌,能降乩。環(huán)植竹木、花果,頗有勝致。后建草亭,為游人憩息之所。近復合祀東王公、西王母于內(nèi)。

元帥廟:在觀音山里。祀唐張中丞巡。俗稱為元帥廟。

無祀祠:一在一鯤身(鄭氏時,行刑于此。祗今風雨晦冥之間,鬼哭神號,凄切不堪入耳。五十三年,水師副將張國建祠祀之。鬼有所歸,自是鄭伯有不為厲矣。額曰「萬善宮」)。一在淡水港東(鄭氏時,以嫏嬌一帶為安置罪人之鄉(xiāng)。故死于斯者,往往為祟。居民觸之,頻以疾病為憂??滴跷迨四?,知縣李丕煜令淡水司巡檢王國興建祠祀之;庶幾疫厲不生,而民長享康寧之休矣)。

古跡

紅毛城:在安平鎮(zhèn)一鯤身。頂筑小城,又遶其麓而周筑之為外城。東南由鯤身二十里,通瀨口大路。城垣用糖水調(diào)灰迭磚,堅埒于石。凡三層,下一層入地丈余,而空其中;凡百食物及備用者,悉貯之。雉堞俱釘以鐵。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有奇,女陴、更寮星聯(lián)內(nèi)城。鄭氏改建內(nèi)府,外城內(nèi)樓屋曲折高低,梁棟堅巨,灰飾精致,瞭亭、螺梯、風洞、機井,鬼工奇絕。近海短墻年久傾塌,潮水輒至城下,日夕沖激,非復昔日舊觀。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奉文重葺,堅牢如故。至于政府、歌樓、花囿、舞榭,今已化為荒煙瓦礫矣。

紅毛井:在安平鎮(zhèn)城內(nèi),荷蘭所鑿。鎮(zhèn)四面環(huán)海,獨此井之水最淡,他井不能及焉。

龍目井:在阿猴林內(nèi)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相連,狀如龍目,故名。相傳沉痾者飲其水,即愈。

石洞:大岡山之頂,蠣■〈蟲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亦不知其何時物也。山上有湖,雨則水滿。山陰有小石洞,莫測其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謂其下通于海云。

火焰山;港西里赤山之頂,不時山裂涌泥,而火焰隨之,有火無煙。取薪芻置其上,則煙起??肌钢T羅志」亦有火山,皆從水中炎上。造物化工,真不可解;殆相克乃能相生者耶?二十二年,我?guī)煂⑦M港,出火三條,如彩虹亙天,至三日夜而始散;又顯示以「出幽遷喬」之象焉。頂四傍并無草木,名為火焰不誣也。

大、小滾水山:山不甚高。其上瀵涌出泉而溫,故名大滾水。又有小滾水,□與大滾水相去十余里,脈絡聯(lián)屬如弟兄。但水源濁,故山下所匯之溪,亦以濁名;附近之田,資以灌溉焉。

仙人山:山在砂馬磯頭。其頂常帶云,非天朗氣清不得見也。故老言:時有服絳衣、縞衣者對奕。說近無稽;然生成之石碁盤、石凳猶存,亦或有可信者也。

漯底山:山在仁壽里。頂平而寬,上有小竅如蟹眼。水□竅中噴出,多雜沙泥而不清,與小滾水略相似。

月眉池:池在竹滬。為明寧靖王術桂所鑿;植蓮花其中,不時觀玩以自遣。今尚在。

蓮池潭:潭在興隆莊,修且廣。荷花滿沼,香聞數(shù)里。今為文廟泮池。

墳墓

明寧靖王墓:在維新里竹滬。

雜記

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干,道干戰(zhàn)敗,艤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下土番,殺取其血和灰袽舟以遁。其余番,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者,是其遺種也。相傳:道干妹埋金山上。又有奇花異果,入山樵采者或見焉,啜而啖之,甘美殊甚;若懷歸則迷路,雖默識其處,再往終失之矣。夫異方固多異境,豈南田石洞、五黃山諸勝特擅其靈秘也耶!

大呂覓山,舊為番一聚落也。相傳:有芋一叢,高丈余;月將出時,有二物如鳳凰,從芋下振翮騰飛。眾番驚異,因相與移居社內(nèi)。

臺地從無產(chǎn)珠。開辟后,鳳山下莊海中,蠣■〈蟲房〉產(chǎn)珠如稷米大,名鳳山珠;不堪飾簪珥,只用以充藥品。

維新里大岡山,形家謂其形肖犬。故凡有異謀者輒被獲焉,以犬善警故也。山之靈,其信然耶?山能鳴,鳴則吉祥之兆。

近治之山,皆培塿耳。即有高者,樵采可通。獨傀儡千峰崇聳,直插天際,人跡不到;終日云霧裹羃,鮮有晴朗。若日中云收、峰巒可數(shù),必不日而雨矣。夫泰山之云觸石膚寸,不崇朝而雨遍天下??苤角缋?,反為雨候;方知荒遐之山川,亦別有異氣也。

沙中有骨堅結如石,積潦奔沖,地崩沙潰,始露峰挺崿;仰皆劍攢,垂非乳滴。質(zhì)雖不堅,而一種爽峭竦聳,彷佛英石。

風將作,海氣先動,浪勢洶涌,聲聞數(shù)十里。臺海四圍皆沙線環(huán)繞,故聲響雄于雷殷。迄風靜而浪勢尚高,聲吼如故;必二、三日海氣息而浪方恬,聲不振矣。聞之舵師曰:海將反,先一、二日海水忽變腥臊,颶風即作,波浪簸騰。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雨而飄搖,遭之往往沉舟傾檣。若海氣不鼓,天風雖烈,舟行如飛;若迅突,則折帆順風而馳,真同鯤鵬之徙。人但知有天風之患,殊不知實地氣之交構作颶,為患始烈矣。

地常動而不甚震,甚至連日動或日數(shù)動,罕有終年不動者。豈萬峰高峙大海之中,同仙嶠之浮蒂巨鰲之更翻無次耶!

相傳:明太監(jiān)王三保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浴之,即愈。夫土番性樂水,不論有病、無病,日就水淋澡;故生產(chǎn),亦浴水中。三保藥力如許通靈,此語殊屬荒謬。

地懸海表,風氣亦殊。將曉則東風拂拂、近午則西風烈烈,與內(nèi)地之早西、晚東,迥不相侔。若西風不透發(fā),天氣則將變矣。

牧畜既多,選旱犢之牝者,身小足疾,性良易馴,熟則備鞍韀以代步。價廉易購,不用摧秣。夏秋濘泥,□覺輕快。

臺無虎,鄉(xiāng)人車糖及柴炭、五谷之類,率于夜間駕車以行。既不妨永日之功,而水牛之負重亦無酷熱之患,便孰甚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