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官
職員
郡縣
閩地在秦雖為閩中郡,而載籍未詳,漢初以封亡諸,其版圖未入中國。武帝以后,始有治縣1。吳永安中,始置建安郡。歷魏、晉、齊、梁、陳、隋,郡縣之制寖備。然建官設屬,猶未能一一盡考也。自唐以來,見于郡志國史者始詳焉。
福州府
〔唐〕
福洲長樂郡中都督府按《三山志》:“唐都督及節(jié)度觀察等使,皆刺史領之?!眲t都督府之官即州官也。職員已見都督府。
閩縣望。按《文獻通考》:“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近京都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其余則以戶口多少,資地美惡為差?!绷钜粏T,掌導風化,察冤滯,聽獄訟,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每歲季冬,行鄉(xiāng)飲酒禮。籍帳、傳驛、倉庫、盜賊、堤道雖有專官,皆通知縣。丞一員,為縣令之貳。主簿一員,掌行事,勾稽省署抄目,糾正縣內(nèi)非違。尉二員,掌分判眾曹收率課調(diào)。按《唐書》:“凡縣有司功佐、司倉佐,司戶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獄門事等,畿縣減司兵,上縣有司戶、司法而已?!苯?jīng)學博士、助教各一員。按《唐書》:“京縣學生五十人,畿縣四十人。中縣以下各二十五人?!?br> 侯官縣緊長樂縣上福唐縣上連江縣上上四縣職員俱與閩縣同。
長溪縣中下令、丞、主簿、尉各一員。
古田縣中下梅溪縣中永泰縣中尤溪縣中下上四縣職員俱與長溪縣同。
〔宋〕
福州大都督府長樂郡威武軍舊領福建路鈐轄。建炎三年升帥府。按《宋史》:“初2,革五季之患,召諸鎮(zhèn)節(jié)度會于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軍謂兵,州謂民政也。其后,文武官參為知州軍事,二品以上及帶中書、樞密院、宣徽使職事,稱判其3府、州、軍監(jiān)。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jiān)亦如之?!敝菔乱粏T,掌總理郡政,宣布條教,導民以善而糾其奸慝。歲時勸課農(nóng)桑,旌別孝悌。其賦役、錢谷、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福州自景德以后,知州多兼安撫使。通判軍州事二員,掌倅貳郡政,與長吏均禮。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通簽4。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宋制大郡置二員,余置一員,州不及萬戶不置。簽書判官廳公事、節(jié)度推官、觀察推官、節(jié)度判官、觀察判官、節(jié)度掌書記、觀察支使各一員,自簽判以下,俱掌裨贊郡政,總理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長而罷行之,皆幕官也。凡員數(shù)多寡,視郡小大及職務之繁簡。諸曹官:錄事參軍一員,掌州院庶務,糾諸曹稽違。司戶參軍一員,掌戶籍賦稅,倉庫受納。司法參軍一員,掌議法斷刑。司理參軍一員。掌訟獄勘鞫之事。按《三山志》有左、右司理,而《宋史》但為司理,蓋后省一員也。州學景祐四年,詔藩鎮(zhèn)始立學,他州勿聽。慶歷四年,詔諸路州、軍、監(jiān)各令立學,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自是州郡無有不學。教授一員以經(jīng)術行義訓導諸生,掌其課試之事,而糾正不如規(guī)者。州司武官福州兵馬鈐轄一員,駐泊兵馬都監(jiān)一員,景德二年,始置提舉本路諸州軍兵馬巡檢公事。元符初,置駐泊兵馬都監(jiān),主州禁卒一營而已。紹興中,添差凡五人。兵馬都監(jiān)四員,兼在城巡檢小使臣為監(jiān)押。舊置二員。建炎中,添差小使臣宗室一員充監(jiān)押。紹興中,添差大供臣宗室一員充都監(jiān)。監(jiān)里外鹽稅務三員,監(jiān)在城茶鹽商稅務二員。天圣間置監(jiān)閩安鎮(zhèn)稅兼沿海地分巡檢一員。監(jiān)作院三員,舊本州都監(jiān)兼管。宣和中,置一員差小使臣,添差二員。監(jiān)甲仗庫一員,福劍州巡轄馬遞補6一員。
宮觀岳廟宗室按《三山志》:“紹興三年,敕添差不厘務宗室本州十員,閩、侯官等十一縣各三員,長樂二員。淳熙六年,敕裁定帥府十五員。諸縣宗室滿罷,更不作闕?!碧聿畲笮∈咕抻H民各一員,小使臣監(jiān)當五員,宮觀岳廟共八員。
歸朝、歸正、歸附忠順官附按《三山志》有此官,未詳隸于何司,姑附于此。歸朝官紹興六年,州置六員。歸正官紹興三十一年以前,歸正帥府大使臣三員,小使臣六員。三十一年以后,歸正官帥府十員。歸附官乾道九年,淮西總領所及鎮(zhèn)江府駐札御前諸軍統(tǒng)制司,計發(fā)到五十一員,添差將領等差遣任滿申奏存留再任。
閩縣望。按《文獻通考》:“建隆元年,令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緊、上、中、下?!弊ⅲ骸八那魹橥?,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上,千戶以上為中,不滿千戶為中下,五百戶以下為下?!敝h事一員,按《宋史》:“掌總治民政、勸課農(nóng)桑、平?jīng)Q獄訟,有德澤禁令,則宣布于治境。凡戶口、賦役、錢谷、賑濟、給納之事皆掌之,以時造戶版及催理二稅。有水旱災傷,則以分數(shù)蠲免7,民有流亡8,則撫存安集之,無使失業(yè)。有孝弟行義聞于鄉(xiāng)閭者,具事實上于州,激勸以勵風俗?!彼斡镁?、朝官知。丞一員,按《三山志》:“宋初廢置不一,紹興令諸縣及萬戶注縣丞一員?!敝鞑疽粏T,按《三山志》:“開寶三年,詔諸縣一千戶以上依舊置令、簿、尉三員。紹興十六年,臣僚言:“國初人物稀少,縣小而事簡者,諸簿常缺員,而尉兼之。其后縣滿萬戶置丞,而簿猶缺。又言萬戶以下縣,已不差縣丞,猶多有主簿兼尉者,乞許增主簿一員。從之。”尉一員,按《宋史》:“掌閱習弓手,職奸禁暴9。凡縣不置簿,則尉兼之。建隆三年,每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之下,奉賜并同。邑大事煩,則置二員。”劉崎巡檢一員。銜帶長樂、連江、閩縣沿海巡檢私鹽賊盜公事。
侯官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甘蔗洲巡檢一員。元豐七年差使臣一員充巡檢,專一于甘蔗洲捕捉盜販私鹽。
福清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阪?zhèn)一員,元豐五年置。初或以巡檢兼監(jiān)稅,或以主簿監(jiān)鹽倉兼鎮(zhèn)務,后于京、朝官內(nèi)選差,兼管本鎮(zhèn)煙火。監(jiān)海口鹽倉一員,紹興六年,添差監(jiān)倉一員。海口巡檢一員,舊治鐘門?;实v之后移???,嘉祐間復移鐘門,治平初復歸??冢鯇幎暝僖歧婇T,后移上馬門,又移蘇澳。以小使臣充,銜帶??谘矙z,兼巡攔香藥沿海巡檢及催綱巡捉私茶鹽礬,防護番舶。松林巡檢一員,紹圣五年,兼管巡檢防護??阪?zhèn)官物。后以小使臣充,銜帶長樂、福清、松林巡檢,專巡三處地分私煎販鹽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主管巡攔貨物事。南匿巡檢一員。以小使臣充,銜帶南匿嶼巡檢福清就近水陸賊盜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
古田縣望。知縣事兼兵馬監(jiān)押一員,太平興國以后率用武臣,景德中兼兵符,天禧初始授文吏。丞、主簿各一員,尉二員,初置一員,元豐二年增置西尉一員。監(jiān)商稅務二員,監(jiān)水口鎮(zhèn)一員,舊有稅務,以古田縣官兼監(jiān)。大中祥符中置供臣一員,司鹽倉給納,遂兼管收稅。景德中以罷鹽倉省,移巡轄馬遞鋪使臣于水口,巡捕私茶鹽、收稅如初?;实v中復鹽倉,就令本縣主簿兼監(jiān)并收稅。紹圣中,分命官二員文臣監(jiān)鹽倉兼商稅,使臣專管巡捕,尋廢鹽倉,遂以監(jiān)稅兼本鎮(zhèn)煙火公事。紹興間,差京、朝官,后以京官充。水口巡檢一員。銜帶水口鎮(zhèn)巡捕私茶,以小使臣充。余見監(jiān)水口鎮(zhèn)下。
永福縣望。職員與閩縣同。辜嶺巡檢一員。銜帶福州永福、興化軍興化兩縣地分巡檢兼催綱巡捉私茶鹽賊盜公事,以小使臣充。
長溪縣望。淳祐中,析其西鄉(xiāng)置福安縣。知縣事兼兵馬監(jiān)押一員,咸平初,以使臣為兵馬監(jiān)押兼知縣事,慶歷后用文臣,以知縣兼兵符。丞主簿、東尉各一員,西尉一員,元祐五年有縣丞置10。監(jiān)黃崎鎮(zhèn)一員,烽火巡檢一員。銜帶長溪、寧德二縣巡檢兼煙火巡捉私茶鹽礬。
長樂縣緊。職員與閩縣同。建炎元年,以縣未滿萬戶,省丞一員。監(jiān)嶺口鹽倉兼催煎一員,監(jiān)商稅務一員。監(jiān)商稅務一員。崇寧三年置。尋省,仍以本縣官兼管。
羅源縣中。知縣事、主簿、尉各一員,監(jiān)商稅務一員,南灣巡檢一員。銜帶連江、羅源兩縣南灣巡檢,兼催綱兼管沿海陸路私鹽賊盜巡攔市舶物貨,兼管兩縣私煎販主管本澳煙火事。
閩清縣中。職員與羅源縣同。崇寧二年置丞一員,五年省。監(jiān)商稅務一員。舊本縣官兼管,崇寧三年置。
寧德縣中。職員與閩縣同。蛇崎巡檢一員,銜帶長溪、寧德兩縣巡檢捉私茶鹽礬,以小使臣充。監(jiān)商稅務一員,崇寧間置。政和間,以商稅不滿千貫,罷監(jiān)官,而以縣官兼監(jiān)。
懷安縣望。職員與閩縣同。雞菜鎮(zhèn)巡檢一員,銜帶閩、侯官、懷安、閩清、古田五縣巡檢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監(jiān)鹽倉一員。舊主簿兼監(jiān),紹興間,差小使臣一員專監(jiān)。
連江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商稅務一員,荻蘆寨水軍統(tǒng)領兼福州興化軍都巡檢使一員。
〔元〕
福州路總管府上。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沖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庇职础度嚼m(xù)志》:“至元十五年,改福州為路,十七年,始設路官,職專治民,上隸帥憲,下轄州司縣官?!边_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總管一員,以漢人、南人任。(上二職皆路之長,并兼管勸農(nóng)事,后仿此。)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推官二員。至元二十三年置,專治刑獄?!度嚼m(xù)志》作“二十四年置”。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按《三山續(xù)志》所列職名如此,《元史》則有照磨兼承發(fā)架閣一員,而無此職名,未詳何謂。自經(jīng)歷以下,皆路之幕官也。路吏有通事、譯史各一人,司吏三十人,貼書六十人。司獄司自司獄司以下,皆隨總管府而設,故皆附焉。司獄一員。按《元史》又有丞一員。其吏有獄典一人。儒學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有學吏一人。蒙古學教授、學正各一員。三山書院山長一員。醫(yī)學教授二員,學正一員。陰陽學教授、學正各一員。(上二學,《元史》無學正一員。)永豐倉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按《三山續(xù)志》,永豐倉、平準庫、鹽倉、常盈庫,共有攢司六人。平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鹽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宣慰司崇盈庫本路常盈庫官兼。廉訪司贓罰庫本路常盈庫副使一員兼。本路常盈庫監(jiān)支納一員,副使二員。運司廣盈庫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庫子二人,攢司一人。在城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在城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錄事司按《元史》:“至元十五年,行中書省于在城十二廂分四隅,置錄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東西二司。二十年復并為一。”又按《三山續(xù)志》:“至元十七年設?!倍f不同。達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錄事一員,(上二職皆司之長。后仿此。)判官一員,兼捕盜之事,俱以漢人、南人任,后仿此。典史一員。司之幕官也。司有司吏六人,貼書一十二人。
閩縣中。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為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為下縣?!边_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縣尹一員,以漢人、南人任。(上二職供縣之長,后仿此。)主簿一員,縣尉一員,主捕盜之事,后仿此。典史一員。縣之幕官也。后仿此??h有司吏五人,貼書一十人。儒學教諭一員,大義巡檢一員,有巡吏一人,后仿此。閩安鎮(zhèn)巡檢一員,閩安鎮(zhèn)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江南州務大使、副使各一員,大田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侯官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h吏亦與閩縣同,但增郵長一人。甘蔗寨巡檢一員,洪塘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白沙、小箬二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行崎批引所提領、大使各一員。
懷安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侯官縣同。三縣寨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古田縣上。達魯花赤、縣尹、縣丞、主簿、縣尉各一員,典史一員。按《元史》:“上縣典史二員。”而《三山續(xù)志》但一員??h有司吏六人,尉吏、郵長各一人,貼書一十二人。儒學教諭一員,谷口、杉洋、西溪三寨巡檢各一員,縣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水口務都監(jiān)、同監(jiān)各一員,水口、黃田二站提領各一員,副提領各一員,際留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倉有攢司一人。
閩清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閩縣同。安仁里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長樂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h吏與侯官縣同。北鄉(xiāng)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連江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侯官縣同。寧善等鄉(xiāng)巡檢一員,名聞等鄉(xiāng)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際留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羅源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h吏與閩縣同。南灣寨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永??h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侯官縣同。漈門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福清州下。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江南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庇职础度嚼m(xù)志》:“至元十三年至元貞元年設縣,職員與古田縣同。二年升縣為州?!边_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知州一員,以漢人、南人充。(上二職俱州之長,后仿此。)同知二員,州判二員,兼捕盜之事,后仿此。吏目二員。州之幕官也。州有司吏一十人,貼書二十人。儒學學正一員,蒙古學學正一員,龍江書院山長一員。南日、海口、練門、徑上四寨巡檢各一員,本州、逕上、??谌齽仗犷I、大使、副使各一員,際留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倉有攢司一人。蒜嶺、宏路二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福寧州上。按《三山續(xù)志》:“至元十三年以來設縣,職員與閩縣同。二十二年升縣為州,仍隸福州府,領寧德、福安二縣?!边_魯花赤、州尹各一員,同知、州判各二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舊為提領案牘。(上二職皆州之幕官也。)州有司吏一十二人,郵長二人,貼書二十四人。司獄官一員。有獄典一人。儒學教授一員,蒙古學教授一員,陰陽學教授一員。行用庫庫官一員,有庫子二人。小臼、小瀾、蔣洋、鹽田、褲溪、桐山六寨巡檢各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寧德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按《三山續(xù)志》:“達魯花赤一員,鎮(zhèn)南王位下??h吏亦與閩縣同?!比h寨巡檢一員,東陽麻領巡檢一員,縣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峬村務都監(jiān)、同監(jiān)各一員。
福安縣中。達魯花赤一員,按《三山續(xù)志》:“此一員,榮王11位下?!笨h尹、主簿、縣尉各一員??h吏與閩縣同。儒學教諭一員。漁溪逕巡檢一員,辜嶺巡檢一員,務都監(jiān)、同監(jiān)各一員,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亳州翼萬戶府按《三山續(xù)志》:“至元二十四年,移濟南東平萬戶翼戍福建,后為亳州上翼。二十七年復設福新萬戶翼,轄新軍;復令二翼官屬相參署事,曰福興鎮(zhèn)守萬戶。大德四年,定例興化路止令千戶鎮(zhèn)守,亳州與福新輪委萬戶一員分鎮(zhèn),一年一更;其汀、泉、漳等路,并委百戶。至大元年,又以沿海俱通番邦,亳州與福新輪委萬戶一員,沿海上、中、下三流巡防半年一更,上隸閫帥,下轄鎮(zhèn)撫千戶、彈壓百戶,并得世襲,幕官則有更代。或軍民交訟,則委官會議裁決?!边_魯花赤、萬戶、副萬戶各一員,經(jīng)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自經(jīng)歷至此,皆幕官也。府有譯史一人,司吏六人。鎮(zhèn)撫所鎮(zhèn)撫二員,蒙古、漢人參用,后仿此。都目一員。都目,蓋鎮(zhèn)撫幕官也。鎮(zhèn)撫所有司吏一人。
高唐冠州千戶翼達魯花赤、千戶、副千戶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提控案牘,蓋千戶翼幕官也。按《三山續(xù)志》:“亳州萬戶府上千戶所有司吏一十人;下千戶所有司吏一人?!彼稚稀⑾虑羲?,未詳,始附志于此。彈壓二員,蒙古、漢人參用。后仿此。上百戶二員,下百戶一十五員。
東平等路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上百戶增四員,下百戶省四員。
德州、東昌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下百戶省六員。
濟南、高唐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十員,不分上、下。
濟寧、太安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一十三員,不分上、下。
濟寧、濮州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改提領案牘為吏目,又下百戶省三員。
東平、濟寧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一十員,不分上、下。
濟南、東昌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一十三員,不分上、下。
永平、德州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改提領案牘為都目,又上百戶、下百戶各省一員。
濟寧、建康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上百戶省一員,下百戶省二員。
延平等路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六員,不分上、下。哈刺魯千戶一員。
福新萬戶府說見亳州翼萬戶府。職員與亳州翼萬戶府同。府有譯吏一人,司吏四人。幕官及鎮(zhèn)撫所職員亦同。鎮(zhèn)撫所有司吏一人。
上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下百戶一十四員,無上百戶。上千戶翼有司吏二人。
下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上百戶增二員,下百戶省四員。下千戶翼有司吏三人。
中千戶翼職員與永平、德州千戶翼同。但有下百戶一十員,無上百戶。中千戶翼有司吏一人。
姚千戶翼12職員與濟寧、濮州千戶翼同。但有下百戶五員,無上百戶。
只里瓦歹千戶翼職員與濟寧、濮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七員,不分上、下。
哈刺哈孫千戶翼職員與只里瓦歹千戶翼同。
〔國朝〕
文職
本府知府一員,同知一員,通判一員,后又增設一員,專督屬縣稅糧。推官一員。府有司吏一十二人,典吏二十九人。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司、照磨所俱設于府內(nèi),皆府之幕屬也,后仿此。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司有典吏一人。照磨所照磨、檢校各一員。所有典吏二人。司獄司自司獄司以下,皆隨府而設,故悉附焉。后仿此。司獄一員。有獄典一人,后仿此??椚揪执笫?、副使各一員。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常豐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倉有攢典一人。后仿此。三山驛驛丞一員。有驛吏一人。后仿此。三山遞運所大使一員。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陰陽學正術一員,醫(yī)學正科一員。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各一員。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各一員。儒學教授一員,訓導四員。生員廩膳、增廣,各四十人。后仿此。學有司吏一人,后仿此。
閩縣國朝之制,凡縣編戶滿二十里以上者,其官全設;編戶不滿二十里者,省丞簿二員。知縣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一員,典史一員。典史,縣之幕官也。后仿此??h有司吏六人,典吏一十四人。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二員。生員廩膳、增廣各二十人。后仿此。學有司吏一人。后仿此。五虎門官母嶼巡檢司、閩安鎮(zhèn)巡檢司巡檢各一員。各有司吏一人。后仿此。稅課局大使一員。有攢典一人。后仿此。大田驛驛丞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有攢典一人。后仿此。
侯官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竹崎巡檢司巡檢一員。稅務局大使一員。小箬驛白沙水驛驛丞各一員。
懷安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五縣寨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芋原驛驛丞一員。懷安遞運所大使一員。
長樂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松下石梁、焦山、小祉山三巡檢司巡檢各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長樂倉大使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學訓術一員。醫(yī)學訓科一員。僧會司僧會一員。
連江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北茭巡檢司巡檢一員。定海倉副使一員。蛤沙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福清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壁頭、牛頭門、澤朗山三巡檢司巡檢各一員。???、逕江二稅課局大使各一員。福清倉大使一員,萬安倉副使一員。蒜嶺、宏路二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古田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杉洋巡檢司巡檢一員。黃田、水口二驛驛丞各一員。水口遞運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永??h知縣一員,典史一員??h有司吏二人,典吏八人。儒學職員與閩縣學同。際門巡檢司巡檢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閩清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永??h同。吏員亦同。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羅源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永福縣同。吏員亦同。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武職
福州左衛(wèi)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四員。以上俱舊制員數(shù),今無定員,后仿此。衛(wèi)有令吏二人,典吏五人。后仿此。經(jīng)歷司衛(wèi)之幕官也。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以上二職俱用文職充。后仿此。鎮(zhèn)撫二員。有司吏一人,后仿此。左、右、中、前、后及中左六千戶所正千戶各一員,副千戶各二員,以上俱舊制員數(shù),今無定員,后仿此。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鎮(zhèn)撫各一員,百戶各十員。今無定員,后仿此。
福州右衛(wèi)指揮使司本衛(wèi)并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戶所職員,俱與左衛(wèi)同。吏員亦同。
福州中衛(wèi)指揮使司本衛(wèi)并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職員,俱與左衛(wèi)同。吏員亦同。
鎮(zhèn)東衛(wèi)指揮使司置于福清縣。本衛(wèi)及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戶所職員,俱與福州左衛(wèi)同。吏員亦同。梅花千戶所、置于長樂縣。萬安千戶所,置于福清縣。(以上二所俱隸鎮(zhèn)東衛(wèi)。)上二所職員俱與福州左衛(wèi)六千戶所同。吏員亦同。
建寧府
〔唐〕
建州建安郡上。刺史一員,掌宣德化,歲巡屬縣,觀風俗,錄囚,恤鰥寡。別駕、長史、司馬各一員。上州有典獄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二十人。錄事參軍事一員,有史二人。錄事二員,司功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吏五人。司倉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司戶參軍事二員,有佐四人,吏六人,帳史一人。司田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司兵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司法參軍事二員,有佐四人,史七人。司士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參軍事四員。市令一員,市丞一員。有佐一人,史二人,帥三人,分行檢察倉督二人,專蒞出納史二人。文學一員,助教一員。其學生凡五十人。醫(yī)學博士一員,助教一員。其學生凡二十人。
建安縣上。職員與福州閩縣同。
邵武縣中下。職員與福州長溪縣同。
浦城縣緊。建陽縣上。二縣職員俱與建安縣同。
將樂縣中下。職員與長溪縣同。
〔宋〕
建寧府按《宋史》,本建州建安郡舊軍事,端拱初升為建寧軍節(jié)度。紹興末以孝宗舊邸升府。知府事一員,職與知州同。長史、通判府事。按《宋史》,建隆四年,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史13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時大郡置二員,余置一員。幕官14、諸曹官、學官職員俱與福州同。本府武官:兵馬都監(jiān)、按《宋史》,州、府以下都監(jiān),皆掌其本城屯駐、兵甲、訓練、差使之事,資淺者為監(jiān)押。兵馬監(jiān)押。
建安縣望。職員與福州閩縣同。大挺場監(jiān)官,籌嶺、黃孫、赤岸、黨口、埃竹五寨巡檢各一員。
浦城縣望。職員與閩縣同。臨江、大湖、漁梁、盆亭四驛,職員未詳。臨江、遷陽二鎮(zhèn)監(jiān)官各一員,監(jiān)稅務一員。
嘉禾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麻沙鎮(zhèn)一員,景德中置。紹興中,郡守魏矼奏差朝官監(jiān)管。麻沙寨巡檢一員。
松溪縣緊。職員與閩縣同。梓亭寨巡檢一員。兼管龍泉、遂昌、政和凡四縣巡捕之事。
崇安縣望。職員與閩縣同。武夷驛。職員未詳。
政和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關隸鎮(zhèn)一員。
甌寧縣望。職員與閩縣同。水吉都巡檢。員數(shù)未詳。富沙、水吉二驛。職員未詳。監(jiān)合場一員,惠民東西二局提領。員數(shù)未詳。豐國監(jiān)按《宋史》:咸平二年置,鑄銅錢。監(jiān)官。員數(shù)未詳。
寄治附
殿前司左翼軍案本志:“舊駐扎泉州,統(tǒng)制官一員統(tǒng)之。其分戍建寧、汀、漳諸將皆隸焉。紹興中,將校周喜平泉、漳、邵武、建寧寇,就留屯本府,以喜為統(tǒng)制。泉州但置統(tǒng)領官屯駐?!苯y(tǒng)制,統(tǒng)領員數(shù)俱未詳。
〔元〕
建寧路總管府下。達魯花赤、總管、同知、判官、推官各一員。幕官職員與福州路同。司獄司司獄、丞各一員。儒學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蒙古學教授一員。醫(yī)學教授一員。陰陽學教授一員。府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平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椚揪志质埂⒏笔垢饕粏T。雜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菝袼幘痔犷I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錄事司職員與福州路錄事司同。
建安縣中。甌寧縣中。浦城中。建陽縣中。上四縣并儒學職員俱與福州路閩縣同。
崇安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星村、七市、黃亭、墟頭四鎮(zhèn)巡檢各一員。
松溪縣下。政和縣下。上二縣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
〔國朝〕
文職
本府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一員。府有司吏十人,典吏二十五人。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照磨所照磨、檢校各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稅課司大使一員。雜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局有司吏一人。廣實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建寧遞運所大使一員。陰陽學正術一員。醫(yī)學正科一員。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各一員。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各一員。儒學教授一員,訓導四員。
建安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福州府閩縣同。縣有司吏七人,典吏十七人。籌嶺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太平水驛驛丞一員。朱文公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土一員。附。
甌寧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亦同。營頭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城西、葉坊二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
浦城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建安縣同。盆亭、高泉二巡檢司巡檢各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福州府長樂縣同。
建陽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建安縣同。建陽稅課局、后山稅課局大使各一員。建溪水驛、東鋒馬驛驛丞各一員。建陽遞運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松溪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亦同。二十四都、東關二巡檢司巡檢各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崇安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建安縣同。分水關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長平水驛、大安驛、興田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崇安、大安二遞運所大使各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政和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縣有司吏六人,典吏十五人。赤巖巡檢司巡檢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壽寧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政和縣同。漁溪巡檢司巡檢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溪縣同。
武職
建寧左衛(wèi)指揮使司
建寧右衛(wèi)指揮使司上二衛(wèi)及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職員俱與福州左衛(wèi)同。內(nèi)前所官軍調(diào)守備浦城縣。
校注
1淳熙《三山志 地理 冶縣》注:“前后漢及晉以來地理志并無此縣名。前漢志雖有治縣,疑是冶縣,然考之后漢志,乃是章安,今臺州臨海縣也?!?br> 2《宋史》作“宋初”。
3《宋史 職官志》作“稱判某府”。此處“其”為“某”之誤。
4《宋史 職官志》作“與守臣通簽書施行”。
5《宋史 職官志》作“戶曹參軍”。
6淳熙《三山志 秩官》作“巡轄馬遞鋪”。
7《宋史 職官志》作“有水旱則有災份之訴,以分數(shù)蠲免”。
8《宋史 職官志》作“民以水旱流亡”。
9《宋史 職官志》作“戢奸禁暴”。
10淳熙《三山志 秩官》載:“丞一員,元祐五年省?!贝颂帯坝小币蔀椤笆 敝?。
11《元史 諸王表》只有“營王”而無“榮王”,“榮王”疑系“營王”之訛。
12“姚”下似脫一“州”字。按《元史 地理志》:“至元十二年立姚州。”注:“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隸大理下萬戶?!?br> 13《宋會要 職官》及《合壁事類》后集均作“長吏”;《宋史 職官志》原作“長史”,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版據(jù)上兩書校改作“長吏”。
14《宋史 職官志》作“幕職官”。
職員
郡縣
閩地在秦雖為閩中郡,而載籍未詳,漢初以封亡諸,其版圖未入中國。武帝以后,始有治縣1。吳永安中,始置建安郡。歷魏、晉、齊、梁、陳、隋,郡縣之制寖備。然建官設屬,猶未能一一盡考也。自唐以來,見于郡志國史者始詳焉。
福州府
〔唐〕
福洲長樂郡中都督府按《三山志》:“唐都督及節(jié)度觀察等使,皆刺史領之?!眲t都督府之官即州官也。職員已見都督府。
閩縣望。按《文獻通考》:“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近京都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其余則以戶口多少,資地美惡為差?!绷钜粏T,掌導風化,察冤滯,聽獄訟,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每歲季冬,行鄉(xiāng)飲酒禮。籍帳、傳驛、倉庫、盜賊、堤道雖有專官,皆通知縣。丞一員,為縣令之貳。主簿一員,掌行事,勾稽省署抄目,糾正縣內(nèi)非違。尉二員,掌分判眾曹收率課調(diào)。按《唐書》:“凡縣有司功佐、司倉佐,司戶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獄門事等,畿縣減司兵,上縣有司戶、司法而已?!苯?jīng)學博士、助教各一員。按《唐書》:“京縣學生五十人,畿縣四十人。中縣以下各二十五人?!?br> 侯官縣緊長樂縣上福唐縣上連江縣上上四縣職員俱與閩縣同。
長溪縣中下令、丞、主簿、尉各一員。
古田縣中下梅溪縣中永泰縣中尤溪縣中下上四縣職員俱與長溪縣同。
〔宋〕
福州大都督府長樂郡威武軍舊領福建路鈐轄。建炎三年升帥府。按《宋史》:“初2,革五季之患,召諸鎮(zhèn)節(jié)度會于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軍謂兵,州謂民政也。其后,文武官參為知州軍事,二品以上及帶中書、樞密院、宣徽使職事,稱判其3府、州、軍監(jiān)。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jiān)亦如之?!敝菔乱粏T,掌總理郡政,宣布條教,導民以善而糾其奸慝。歲時勸課農(nóng)桑,旌別孝悌。其賦役、錢谷、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福州自景德以后,知州多兼安撫使。通判軍州事二員,掌倅貳郡政,與長吏均禮。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通簽4。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宋制大郡置二員,余置一員,州不及萬戶不置。簽書判官廳公事、節(jié)度推官、觀察推官、節(jié)度判官、觀察判官、節(jié)度掌書記、觀察支使各一員,自簽判以下,俱掌裨贊郡政,總理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長而罷行之,皆幕官也。凡員數(shù)多寡,視郡小大及職務之繁簡。諸曹官:錄事參軍一員,掌州院庶務,糾諸曹稽違。司戶參軍一員,掌戶籍賦稅,倉庫受納。司法參軍一員,掌議法斷刑。司理參軍一員。掌訟獄勘鞫之事。按《三山志》有左、右司理,而《宋史》但為司理,蓋后省一員也。州學景祐四年,詔藩鎮(zhèn)始立學,他州勿聽。慶歷四年,詔諸路州、軍、監(jiān)各令立學,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自是州郡無有不學。教授一員以經(jīng)術行義訓導諸生,掌其課試之事,而糾正不如規(guī)者。州司武官福州兵馬鈐轄一員,駐泊兵馬都監(jiān)一員,景德二年,始置提舉本路諸州軍兵馬巡檢公事。元符初,置駐泊兵馬都監(jiān),主州禁卒一營而已。紹興中,添差凡五人。兵馬都監(jiān)四員,兼在城巡檢小使臣為監(jiān)押。舊置二員。建炎中,添差小使臣宗室一員充監(jiān)押。紹興中,添差大供臣宗室一員充都監(jiān)。監(jiān)里外鹽稅務三員,監(jiān)在城茶鹽商稅務二員。天圣間置監(jiān)閩安鎮(zhèn)稅兼沿海地分巡檢一員。監(jiān)作院三員,舊本州都監(jiān)兼管。宣和中,置一員差小使臣,添差二員。監(jiān)甲仗庫一員,福劍州巡轄馬遞補6一員。
宮觀岳廟宗室按《三山志》:“紹興三年,敕添差不厘務宗室本州十員,閩、侯官等十一縣各三員,長樂二員。淳熙六年,敕裁定帥府十五員。諸縣宗室滿罷,更不作闕?!碧聿畲笮∈咕抻H民各一員,小使臣監(jiān)當五員,宮觀岳廟共八員。
歸朝、歸正、歸附忠順官附按《三山志》有此官,未詳隸于何司,姑附于此。歸朝官紹興六年,州置六員。歸正官紹興三十一年以前,歸正帥府大使臣三員,小使臣六員。三十一年以后,歸正官帥府十員。歸附官乾道九年,淮西總領所及鎮(zhèn)江府駐札御前諸軍統(tǒng)制司,計發(fā)到五十一員,添差將領等差遣任滿申奏存留再任。
閩縣望。按《文獻通考》:“建隆元年,令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緊、上、中、下?!弊ⅲ骸八那魹橥?,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上,千戶以上為中,不滿千戶為中下,五百戶以下為下?!敝h事一員,按《宋史》:“掌總治民政、勸課農(nóng)桑、平?jīng)Q獄訟,有德澤禁令,則宣布于治境。凡戶口、賦役、錢谷、賑濟、給納之事皆掌之,以時造戶版及催理二稅。有水旱災傷,則以分數(shù)蠲免7,民有流亡8,則撫存安集之,無使失業(yè)。有孝弟行義聞于鄉(xiāng)閭者,具事實上于州,激勸以勵風俗?!彼斡镁?、朝官知。丞一員,按《三山志》:“宋初廢置不一,紹興令諸縣及萬戶注縣丞一員?!敝鞑疽粏T,按《三山志》:“開寶三年,詔諸縣一千戶以上依舊置令、簿、尉三員。紹興十六年,臣僚言:“國初人物稀少,縣小而事簡者,諸簿常缺員,而尉兼之。其后縣滿萬戶置丞,而簿猶缺。又言萬戶以下縣,已不差縣丞,猶多有主簿兼尉者,乞許增主簿一員。從之。”尉一員,按《宋史》:“掌閱習弓手,職奸禁暴9。凡縣不置簿,則尉兼之。建隆三年,每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之下,奉賜并同。邑大事煩,則置二員。”劉崎巡檢一員。銜帶長樂、連江、閩縣沿海巡檢私鹽賊盜公事。
侯官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甘蔗洲巡檢一員。元豐七年差使臣一員充巡檢,專一于甘蔗洲捕捉盜販私鹽。
福清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阪?zhèn)一員,元豐五年置。初或以巡檢兼監(jiān)稅,或以主簿監(jiān)鹽倉兼鎮(zhèn)務,后于京、朝官內(nèi)選差,兼管本鎮(zhèn)煙火。監(jiān)海口鹽倉一員,紹興六年,添差監(jiān)倉一員。海口巡檢一員,舊治鐘門?;实v之后移???,嘉祐間復移鐘門,治平初復歸??冢鯇幎暝僖歧婇T,后移上馬門,又移蘇澳。以小使臣充,銜帶??谘矙z,兼巡攔香藥沿海巡檢及催綱巡捉私茶鹽礬,防護番舶。松林巡檢一員,紹圣五年,兼管巡檢防護??阪?zhèn)官物。后以小使臣充,銜帶長樂、福清、松林巡檢,專巡三處地分私煎販鹽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主管巡攔貨物事。南匿巡檢一員。以小使臣充,銜帶南匿嶼巡檢福清就近水陸賊盜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
古田縣望。知縣事兼兵馬監(jiān)押一員,太平興國以后率用武臣,景德中兼兵符,天禧初始授文吏。丞、主簿各一員,尉二員,初置一員,元豐二年增置西尉一員。監(jiān)商稅務二員,監(jiān)水口鎮(zhèn)一員,舊有稅務,以古田縣官兼監(jiān)。大中祥符中置供臣一員,司鹽倉給納,遂兼管收稅。景德中以罷鹽倉省,移巡轄馬遞鋪使臣于水口,巡捕私茶鹽、收稅如初?;实v中復鹽倉,就令本縣主簿兼監(jiān)并收稅。紹圣中,分命官二員文臣監(jiān)鹽倉兼商稅,使臣專管巡捕,尋廢鹽倉,遂以監(jiān)稅兼本鎮(zhèn)煙火公事。紹興間,差京、朝官,后以京官充。水口巡檢一員。銜帶水口鎮(zhèn)巡捕私茶,以小使臣充。余見監(jiān)水口鎮(zhèn)下。
永福縣望。職員與閩縣同。辜嶺巡檢一員。銜帶福州永福、興化軍興化兩縣地分巡檢兼催綱巡捉私茶鹽賊盜公事,以小使臣充。
長溪縣望。淳祐中,析其西鄉(xiāng)置福安縣。知縣事兼兵馬監(jiān)押一員,咸平初,以使臣為兵馬監(jiān)押兼知縣事,慶歷后用文臣,以知縣兼兵符。丞主簿、東尉各一員,西尉一員,元祐五年有縣丞置10。監(jiān)黃崎鎮(zhèn)一員,烽火巡檢一員。銜帶長溪、寧德二縣巡檢兼煙火巡捉私茶鹽礬。
長樂縣緊。職員與閩縣同。建炎元年,以縣未滿萬戶,省丞一員。監(jiān)嶺口鹽倉兼催煎一員,監(jiān)商稅務一員。監(jiān)商稅務一員。崇寧三年置。尋省,仍以本縣官兼管。
羅源縣中。知縣事、主簿、尉各一員,監(jiān)商稅務一員,南灣巡檢一員。銜帶連江、羅源兩縣南灣巡檢,兼催綱兼管沿海陸路私鹽賊盜巡攔市舶物貨,兼管兩縣私煎販主管本澳煙火事。
閩清縣中。職員與羅源縣同。崇寧二年置丞一員,五年省。監(jiān)商稅務一員。舊本縣官兼管,崇寧三年置。
寧德縣中。職員與閩縣同。蛇崎巡檢一員,銜帶長溪、寧德兩縣巡檢捉私茶鹽礬,以小使臣充。監(jiān)商稅務一員,崇寧間置。政和間,以商稅不滿千貫,罷監(jiān)官,而以縣官兼監(jiān)。
懷安縣望。職員與閩縣同。雞菜鎮(zhèn)巡檢一員,銜帶閩、侯官、懷安、閩清、古田五縣巡檢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監(jiān)鹽倉一員。舊主簿兼監(jiān),紹興間,差小使臣一員專監(jiān)。
連江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商稅務一員,荻蘆寨水軍統(tǒng)領兼福州興化軍都巡檢使一員。
〔元〕
福州路總管府上。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沖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庇职础度嚼m(xù)志》:“至元十五年,改福州為路,十七年,始設路官,職專治民,上隸帥憲,下轄州司縣官?!边_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總管一員,以漢人、南人任。(上二職皆路之長,并兼管勸農(nóng)事,后仿此。)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推官二員。至元二十三年置,專治刑獄?!度嚼m(xù)志》作“二十四年置”。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按《三山續(xù)志》所列職名如此,《元史》則有照磨兼承發(fā)架閣一員,而無此職名,未詳何謂。自經(jīng)歷以下,皆路之幕官也。路吏有通事、譯史各一人,司吏三十人,貼書六十人。司獄司自司獄司以下,皆隨總管府而設,故皆附焉。司獄一員。按《元史》又有丞一員。其吏有獄典一人。儒學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有學吏一人。蒙古學教授、學正各一員。三山書院山長一員。醫(yī)學教授二員,學正一員。陰陽學教授、學正各一員。(上二學,《元史》無學正一員。)永豐倉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按《三山續(xù)志》,永豐倉、平準庫、鹽倉、常盈庫,共有攢司六人。平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鹽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宣慰司崇盈庫本路常盈庫官兼。廉訪司贓罰庫本路常盈庫副使一員兼。本路常盈庫監(jiān)支納一員,副使二員。運司廣盈庫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庫子二人,攢司一人。在城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在城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錄事司按《元史》:“至元十五年,行中書省于在城十二廂分四隅,置錄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東西二司。二十年復并為一。”又按《三山續(xù)志》:“至元十七年設?!倍f不同。達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錄事一員,(上二職皆司之長。后仿此。)判官一員,兼捕盜之事,俱以漢人、南人任,后仿此。典史一員。司之幕官也。司有司吏六人,貼書一十二人。
閩縣中。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為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為下縣?!边_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縣尹一員,以漢人、南人任。(上二職供縣之長,后仿此。)主簿一員,縣尉一員,主捕盜之事,后仿此。典史一員。縣之幕官也。后仿此??h有司吏五人,貼書一十人。儒學教諭一員,大義巡檢一員,有巡吏一人,后仿此。閩安鎮(zhèn)巡檢一員,閩安鎮(zhèn)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江南州務大使、副使各一員,大田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侯官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h吏亦與閩縣同,但增郵長一人。甘蔗寨巡檢一員,洪塘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白沙、小箬二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行崎批引所提領、大使各一員。
懷安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侯官縣同。三縣寨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古田縣上。達魯花赤、縣尹、縣丞、主簿、縣尉各一員,典史一員。按《元史》:“上縣典史二員。”而《三山續(xù)志》但一員??h有司吏六人,尉吏、郵長各一人,貼書一十二人。儒學教諭一員,谷口、杉洋、西溪三寨巡檢各一員,縣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水口務都監(jiān)、同監(jiān)各一員,水口、黃田二站提領各一員,副提領各一員,際留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倉有攢司一人。
閩清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閩縣同。安仁里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長樂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h吏與侯官縣同。北鄉(xiāng)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連江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侯官縣同。寧善等鄉(xiāng)巡檢一員,名聞等鄉(xiāng)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際留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羅源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h吏與閩縣同。南灣寨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永??h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縣吏與侯官縣同。漈門巡檢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福清州下。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江南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庇职础度嚼m(xù)志》:“至元十三年至元貞元年設縣,職員與古田縣同。二年升縣為州?!边_魯花赤一員,以蒙古人任。知州一員,以漢人、南人充。(上二職俱州之長,后仿此。)同知二員,州判二員,兼捕盜之事,后仿此。吏目二員。州之幕官也。州有司吏一十人,貼書二十人。儒學學正一員,蒙古學學正一員,龍江書院山長一員。南日、海口、練門、徑上四寨巡檢各一員,本州、逕上、??谌齽仗犷I、大使、副使各一員,際留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倉有攢司一人。蒜嶺、宏路二站正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福寧州上。按《三山續(xù)志》:“至元十三年以來設縣,職員與閩縣同。二十二年升縣為州,仍隸福州府,領寧德、福安二縣?!边_魯花赤、州尹各一員,同知、州判各二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舊為提領案牘。(上二職皆州之幕官也。)州有司吏一十二人,郵長二人,貼書二十四人。司獄官一員。有獄典一人。儒學教授一員,蒙古學教授一員,陰陽學教授一員。行用庫庫官一員,有庫子二人。小臼、小瀾、蔣洋、鹽田、褲溪、桐山六寨巡檢各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寧德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按《三山續(xù)志》:“達魯花赤一員,鎮(zhèn)南王位下??h吏亦與閩縣同?!比h寨巡檢一員,東陽麻領巡檢一員,縣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峬村務都監(jiān)、同監(jiān)各一員。
福安縣中。達魯花赤一員,按《三山續(xù)志》:“此一員,榮王11位下?!笨h尹、主簿、縣尉各一員??h吏與閩縣同。儒學教諭一員。漁溪逕巡檢一員,辜嶺巡檢一員,務都監(jiān)、同監(jiān)各一員,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亳州翼萬戶府按《三山續(xù)志》:“至元二十四年,移濟南東平萬戶翼戍福建,后為亳州上翼。二十七年復設福新萬戶翼,轄新軍;復令二翼官屬相參署事,曰福興鎮(zhèn)守萬戶。大德四年,定例興化路止令千戶鎮(zhèn)守,亳州與福新輪委萬戶一員分鎮(zhèn),一年一更;其汀、泉、漳等路,并委百戶。至大元年,又以沿海俱通番邦,亳州與福新輪委萬戶一員,沿海上、中、下三流巡防半年一更,上隸閫帥,下轄鎮(zhèn)撫千戶、彈壓百戶,并得世襲,幕官則有更代。或軍民交訟,則委官會議裁決?!边_魯花赤、萬戶、副萬戶各一員,經(jīng)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自經(jīng)歷至此,皆幕官也。府有譯史一人,司吏六人。鎮(zhèn)撫所鎮(zhèn)撫二員,蒙古、漢人參用,后仿此。都目一員。都目,蓋鎮(zhèn)撫幕官也。鎮(zhèn)撫所有司吏一人。
高唐冠州千戶翼達魯花赤、千戶、副千戶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提控案牘,蓋千戶翼幕官也。按《三山續(xù)志》:“亳州萬戶府上千戶所有司吏一十人;下千戶所有司吏一人?!彼稚稀⑾虑羲?,未詳,始附志于此。彈壓二員,蒙古、漢人參用。后仿此。上百戶二員,下百戶一十五員。
東平等路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上百戶增四員,下百戶省四員。
德州、東昌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下百戶省六員。
濟南、高唐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十員,不分上、下。
濟寧、太安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一十三員,不分上、下。
濟寧、濮州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改提領案牘為吏目,又下百戶省三員。
東平、濟寧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一十員,不分上、下。
濟南、東昌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一十三員,不分上、下。
永平、德州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改提領案牘為都目,又上百戶、下百戶各省一員。
濟寧、建康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上百戶省一員,下百戶省二員。
延平等路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六員,不分上、下。哈刺魯千戶一員。
福新萬戶府說見亳州翼萬戶府。職員與亳州翼萬戶府同。府有譯吏一人,司吏四人。幕官及鎮(zhèn)撫所職員亦同。鎮(zhèn)撫所有司吏一人。
上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有下百戶一十四員,無上百戶。上千戶翼有司吏二人。
下千戶翼職員與高唐冠州千戶翼同。但上百戶增二員,下百戶省四員。下千戶翼有司吏三人。
中千戶翼職員與永平、德州千戶翼同。但有下百戶一十員,無上百戶。中千戶翼有司吏一人。
姚千戶翼12職員與濟寧、濮州千戶翼同。但有下百戶五員,無上百戶。
只里瓦歹千戶翼職員與濟寧、濮州千戶翼同。但有百戶七員,不分上、下。
哈刺哈孫千戶翼職員與只里瓦歹千戶翼同。
〔國朝〕
文職
本府知府一員,同知一員,通判一員,后又增設一員,專督屬縣稅糧。推官一員。府有司吏一十二人,典吏二十九人。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司、照磨所俱設于府內(nèi),皆府之幕屬也,后仿此。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司有典吏一人。照磨所照磨、檢校各一員。所有典吏二人。司獄司自司獄司以下,皆隨府而設,故悉附焉。后仿此。司獄一員。有獄典一人,后仿此??椚揪执笫?、副使各一員。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常豐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倉有攢典一人。后仿此。三山驛驛丞一員。有驛吏一人。后仿此。三山遞運所大使一員。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陰陽學正術一員,醫(yī)學正科一員。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各一員。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各一員。儒學教授一員,訓導四員。生員廩膳、增廣,各四十人。后仿此。學有司吏一人,后仿此。
閩縣國朝之制,凡縣編戶滿二十里以上者,其官全設;編戶不滿二十里者,省丞簿二員。知縣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一員,典史一員。典史,縣之幕官也。后仿此??h有司吏六人,典吏一十四人。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二員。生員廩膳、增廣各二十人。后仿此。學有司吏一人。后仿此。五虎門官母嶼巡檢司、閩安鎮(zhèn)巡檢司巡檢各一員。各有司吏一人。后仿此。稅課局大使一員。有攢典一人。后仿此。大田驛驛丞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有攢典一人。后仿此。
侯官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竹崎巡檢司巡檢一員。稅務局大使一員。小箬驛白沙水驛驛丞各一員。
懷安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五縣寨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芋原驛驛丞一員。懷安遞運所大使一員。
長樂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松下石梁、焦山、小祉山三巡檢司巡檢各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長樂倉大使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學訓術一員。醫(yī)學訓科一員。僧會司僧會一員。
連江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北茭巡檢司巡檢一員。定海倉副使一員。蛤沙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福清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壁頭、牛頭門、澤朗山三巡檢司巡檢各一員。???、逕江二稅課局大使各一員。福清倉大使一員,萬安倉副使一員。蒜嶺、宏路二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古田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吏員亦同。杉洋巡檢司巡檢一員。黃田、水口二驛驛丞各一員。水口遞運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永??h知縣一員,典史一員??h有司吏二人,典吏八人。儒學職員與閩縣學同。際門巡檢司巡檢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閩清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永??h同。吏員亦同。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羅源縣本縣及儒學職員與永福縣同。吏員亦同。河泊所河泊官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武職
福州左衛(wèi)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四員。以上俱舊制員數(shù),今無定員,后仿此。衛(wèi)有令吏二人,典吏五人。后仿此。經(jīng)歷司衛(wèi)之幕官也。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以上二職俱用文職充。后仿此。鎮(zhèn)撫二員。有司吏一人,后仿此。左、右、中、前、后及中左六千戶所正千戶各一員,副千戶各二員,以上俱舊制員數(shù),今無定員,后仿此。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鎮(zhèn)撫各一員,百戶各十員。今無定員,后仿此。
福州右衛(wèi)指揮使司本衛(wèi)并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戶所職員,俱與左衛(wèi)同。吏員亦同。
福州中衛(wèi)指揮使司本衛(wèi)并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職員,俱與左衛(wèi)同。吏員亦同。
鎮(zhèn)東衛(wèi)指揮使司置于福清縣。本衛(wèi)及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戶所職員,俱與福州左衛(wèi)同。吏員亦同。梅花千戶所、置于長樂縣。萬安千戶所,置于福清縣。(以上二所俱隸鎮(zhèn)東衛(wèi)。)上二所職員俱與福州左衛(wèi)六千戶所同。吏員亦同。
建寧府
〔唐〕
建州建安郡上。刺史一員,掌宣德化,歲巡屬縣,觀風俗,錄囚,恤鰥寡。別駕、長史、司馬各一員。上州有典獄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二十人。錄事參軍事一員,有史二人。錄事二員,司功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吏五人。司倉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司戶參軍事二員,有佐四人,吏六人,帳史一人。司田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司兵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司法參軍事二員,有佐四人,史七人。司士參軍事一員。有佐二人,史五人。參軍事四員。市令一員,市丞一員。有佐一人,史二人,帥三人,分行檢察倉督二人,專蒞出納史二人。文學一員,助教一員。其學生凡五十人。醫(yī)學博士一員,助教一員。其學生凡二十人。
建安縣上。職員與福州閩縣同。
邵武縣中下。職員與福州長溪縣同。
浦城縣緊。建陽縣上。二縣職員俱與建安縣同。
將樂縣中下。職員與長溪縣同。
〔宋〕
建寧府按《宋史》,本建州建安郡舊軍事,端拱初升為建寧軍節(jié)度。紹興末以孝宗舊邸升府。知府事一員,職與知州同。長史、通判府事。按《宋史》,建隆四年,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史13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時大郡置二員,余置一員。幕官14、諸曹官、學官職員俱與福州同。本府武官:兵馬都監(jiān)、按《宋史》,州、府以下都監(jiān),皆掌其本城屯駐、兵甲、訓練、差使之事,資淺者為監(jiān)押。兵馬監(jiān)押。
建安縣望。職員與福州閩縣同。大挺場監(jiān)官,籌嶺、黃孫、赤岸、黨口、埃竹五寨巡檢各一員。
浦城縣望。職員與閩縣同。臨江、大湖、漁梁、盆亭四驛,職員未詳。臨江、遷陽二鎮(zhèn)監(jiān)官各一員,監(jiān)稅務一員。
嘉禾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麻沙鎮(zhèn)一員,景德中置。紹興中,郡守魏矼奏差朝官監(jiān)管。麻沙寨巡檢一員。
松溪縣緊。職員與閩縣同。梓亭寨巡檢一員。兼管龍泉、遂昌、政和凡四縣巡捕之事。
崇安縣望。職員與閩縣同。武夷驛。職員未詳。
政和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jiān)關隸鎮(zhèn)一員。
甌寧縣望。職員與閩縣同。水吉都巡檢。員數(shù)未詳。富沙、水吉二驛。職員未詳。監(jiān)合場一員,惠民東西二局提領。員數(shù)未詳。豐國監(jiān)按《宋史》:咸平二年置,鑄銅錢。監(jiān)官。員數(shù)未詳。
寄治附
殿前司左翼軍案本志:“舊駐扎泉州,統(tǒng)制官一員統(tǒng)之。其分戍建寧、汀、漳諸將皆隸焉。紹興中,將校周喜平泉、漳、邵武、建寧寇,就留屯本府,以喜為統(tǒng)制。泉州但置統(tǒng)領官屯駐?!苯y(tǒng)制,統(tǒng)領員數(shù)俱未詳。
〔元〕
建寧路總管府下。達魯花赤、總管、同知、判官、推官各一員。幕官職員與福州路同。司獄司司獄、丞各一員。儒學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蒙古學教授一員。醫(yī)學教授一員。陰陽學教授一員。府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平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椚揪志质埂⒏笔垢饕粏T。雜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菝袼幘痔犷I一員。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錄事司職員與福州路錄事司同。
建安縣中。甌寧縣中。浦城中。建陽縣中。上四縣并儒學職員俱與福州路閩縣同。
崇安縣中。本縣及儒學職員與閩縣同。星村、七市、黃亭、墟頭四鎮(zhèn)巡檢各一員。
松溪縣下。政和縣下。上二縣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
〔國朝〕
文職
本府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一員。府有司吏十人,典吏二十五人。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照磨所照磨、檢校各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稅課司大使一員。雜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局有司吏一人。廣實倉大使、副使各一員。建寧遞運所大使一員。陰陽學正術一員。醫(yī)學正科一員。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各一員。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各一員。儒學教授一員,訓導四員。
建安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福州府閩縣同。縣有司吏七人,典吏十七人。籌嶺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太平水驛驛丞一員。朱文公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土一員。附。
甌寧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亦同。營頭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城西、葉坊二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
浦城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建安縣同。盆亭、高泉二巡檢司巡檢各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福州府長樂縣同。
建陽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建安縣同。建陽稅課局、后山稅課局大使各一員。建溪水驛、東鋒馬驛驛丞各一員。建陽遞運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松溪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亦同。二十四都、東關二巡檢司巡檢各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崇安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建安縣同。分水關巡檢司巡檢一員。稅課局大使一員。長平水驛、大安驛、興田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崇安、大安二遞運所大使各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政和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縣有司吏六人,典吏十五人。赤巖巡檢司巡檢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樂縣同。
壽寧縣本縣及儒學職員俱與閩縣同。吏員與政和縣同。漁溪巡檢司巡檢一員。陰陽、醫(yī)學、僧、道會司職員俱與長溪縣同。
武職
建寧左衛(wèi)指揮使司
建寧右衛(wèi)指揮使司上二衛(wèi)及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職員俱與福州左衛(wèi)同。內(nèi)前所官軍調(diào)守備浦城縣。
校注
1淳熙《三山志 地理 冶縣》注:“前后漢及晉以來地理志并無此縣名。前漢志雖有治縣,疑是冶縣,然考之后漢志,乃是章安,今臺州臨海縣也?!?br> 2《宋史》作“宋初”。
3《宋史 職官志》作“稱判某府”。此處“其”為“某”之誤。
4《宋史 職官志》作“與守臣通簽書施行”。
5《宋史 職官志》作“戶曹參軍”。
6淳熙《三山志 秩官》作“巡轄馬遞鋪”。
7《宋史 職官志》作“有水旱則有災份之訴,以分數(shù)蠲免”。
8《宋史 職官志》作“民以水旱流亡”。
9《宋史 職官志》作“戢奸禁暴”。
10淳熙《三山志 秩官》載:“丞一員,元祐五年省?!贝颂帯坝小币蔀椤笆 敝?。
11《元史 諸王表》只有“營王”而無“榮王”,“榮王”疑系“營王”之訛。
12“姚”下似脫一“州”字。按《元史 地理志》:“至元十二年立姚州。”注:“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隸大理下萬戶?!?br> 13《宋會要 職官》及《合壁事類》后集均作“長吏”;《宋史 職官志》原作“長史”,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版據(jù)上兩書校改作“長吏”。
14《宋史 職官志》作“幕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