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仙溪志卷一

仙溪志 作者:宋·黃巖孫


宋迪功郎興化軍仙游縣尉黃巖孫編

元興化路仙游縣務(wù)提領(lǐng)黃真仲重訂

敘縣

星土面勢

道里

鄉(xiāng)里

官廨

倉庫 【 附稅務(wù)教場】

縣郭

坊表

市鎮(zhèn)

宸翰

學校

學田祀田

社稷

風俗

戶口

財賦

夏稅

產(chǎn)鹽

夏秋二料役錢

秋稅

物產(chǎn)

貨殖

菓實













水族

藥品

○敘縣

仙游之與莆田其始一縣也莆之與泉其始一郡也莆泉之與福建其始一全閩也周職方載七閩皆無別國之名今不可考按郡志言秦隸閩中漢隸閩粵東漢隸南部都尉吳隸建安晉隸晉安梁隸南安陳永定初合建安晉安南安升為閩州光大二年改豐州隋開皇九年改泉州此皆合全閩之地言之至唐武德五年析南安別置豐州領(lǐng)縣二曰南安莆田此莆田置縣之始也貞觀元年廢豐州以其地屬泉州 【 今福州】 圣歷三年復以豐州地為武榮州 【 今泉州】 尋析莆田為清源縣 【 今仙游】 此清源置縣之始也 【 耆舊相傳縣本清源鎮(zhèn)后因其名為縣然舊無所紀】 天寶元年改泉州為清源郡別駕趙頤正以縣名同郡非便奏請改之因考故事謂縣有九仙人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為仙游縣隸清源郡干元元年以清源郡為泉州南唐保大二年升為清源軍宋干德二年建為平海軍而縣亦隨隸焉太平興國四年詔析泉州游洋百丈二鎮(zhèn)置水平軍尋改名興化軍五年以莆田仙游來屬縣始隸興化軍 【 會要云四年未詳】 仍析仙游縣來蘇里入興化縣析泉州德化縣九座山入仙游縣定為四鄉(xiāng)二十六里唐地里志為中縣九域志升為望縣

○星土面勢

吳越天文分直星紀于辰在丑閩介吳越之中而仙游一支邑爾釋周保章謂諸國中封域于星亦有分其書已亡今不復詳考縣治舊在大飛山南五里唐垂拱二年始遷于舊治之南三十步主山來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為大飛小飛二峯演迤度脈繇亥位折旋為岡阜降南而縣宅焉西接飛山東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帶仙溪夾以二塘水繇艮出文筆峯銅鼎環(huán)列其旁水繞山蟠面勢環(huán)翕真東南之壯邑也

○道里

仙游之境南際溫陵東抵莆田雖在重岡復嶺之中而官道坦夷行者便之莆泉之趨國都者皆阻于大義渡邑有山路三東出游洋西出九座德化士夫商賈咸道此為快捷方式焉

縣境東西八十五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東三十五里至縣界 【 俞潭】 界首三十五里至本郡又水路至縣南橋至本郡木蘭陂頭七十里

西五十里至縣界 【 白隔嶺】 界首五十里至泉州府永春縣

南五十五里至縣界 【 白水坑】 界首四十五里至泉州府惠安縣

北界首至興化縣無徑路里分不可考

東南五十里至縣界 【 長嶺】 界首四十里至本郡城

西南三十五里至縣界 【 白塔嶺北】 界首百三十里至泉州府

東北三十里至縣界 【 何嶺】

西北七十里至九座山又十里至縣界 【 磨頭寨】 界首五百二十里至劍浦

○鄉(xiāng)里

秦開阡陌比閭族黨之法不古矣今之鄉(xiāng)保期會征令雖役于官而通有無知緩急鄰里輯睦猶可稱焉

宋太平興國四年定為四鄉(xiāng)二十六里 【 此條及下四鄉(xiāng)原本未注】

嘉禾鄉(xiāng)在縣西南管里六功建 【 縣郭】 孝仁養(yǎng)志 【 舊名曾參】 廉潔仁德保德

歸德鄉(xiāng)在縣西北管里七旋珠善化興賢 【 舊名樂輸】 清泉萬善聞賢 【 舊名聞弦】 永福 【 舊名永安】

修德鄉(xiāng)在縣東北管里七咸平常德 【 舊名常樂】 折桂 【 舊名陽樂】 安賢 【 舊名安樂】 晝錦 【 舊名幽谷】 永興 【 舊名永泰】 香山

唐安鄉(xiāng)在縣東南管里六香田旸谷仙溪慈孝依安 【 舊名依仁】 連江

○官廨

圣歷置縣幾六百年中間撤舊更新不知其幾而碑刻多闕歲月無所乎考然規(guī)模面勢雄壯偉麗比他邑為冠

縣治據(jù)大飛山之南正門南向上有皷樓 【 崇寍二年知縣錢聞重建】 前設(shè)手詔亭內(nèi)為簿尉二廳相望簿廳之后為省倉常平倉次為中門翼以兩廡中為廳事 【 始建歲月莫考湻佑十一年知縣趙時鑄重建】 榕陰滿庭東則庫帑吏舍西則賓次獄犴廳事之后有堂曰平政又其后曰平易 【 舊名清心軒又名捐末后改名五柳嘉熙間知縣姚遇重建二堂改今名】 堂之東西寢處之室在焉繇廳之東曰東圃 【 舊名梅圃】 圃之內(nèi)有錦香徑徑之中愛香亭循愛香而北有亭二曰橫琴曰制美循制美而南有臺二曰清越曰玉醮花木青蔥亭臺爽塏皆公余游息之所廳事之西有樓曰望秀 【 今廢】 有堂曰道愛 【 嘉定十二年知縣許伯詡建陳讜記寶佑四年知縣趙與泌重修】 乃視事之便廳堂之后為舊宅堂縣治之規(guī)模大略在是矣

丞廳在縣皷門外南街之東 【 舊為仙溪館后改遲軒館崇寍三年置丞始葺為廳事紹定元年縣丞趙瑟夫重建】 大門之北為廳廳之相向曰南館內(nèi)曰簡靖東為宅堂前鑿池筑水閣其上

簿廳在縣中門外東南隅 【 始建歲月莫考】 前有看窗一間瞰于市之東街東西有亭二曰鸞棲曰樂香 【 舊名高士矮屋主簿林偽所建后改今名】

尉廳在縣中門外西南隅 【 始建歲月莫考元佑六年縣尉李環(huán)重建】 前有南軒 【 嘉定十年縣尉莊夢說重建】 東有甲仗庫庫之上有樓曰大隱 【 舊名見山縣尉周瑞常改今名自記】 西有軒植雙梅于前曰默林默林之北有堂曰思賢 【 縣尉黃巖孫記】 堂之前有熙春臺之舊址繇臺而北有古松數(shù)十株夾以梅竹氣象幽雅中為亭曰環(huán)秀 【 陳復齋宓書】

○倉庫 【 附稅務(wù)教場】

縣之歲入無幾而倉庫乃積儲之地不可不載

省役庫常平庫在縣治之東廡

省倉常平倉在縣中門外之東偏

太平倉在連江里風亭市

東倉在常德里仙溪觀界

西倉在仁德里龍華寺界

北倉在縣之大門西南 【 右四倉皆備荒而設(shè)】

鹽倉在縣中門外之西偏

太平鹽倉在連江里風亭市

稅務(wù)在縣皷門外之東街

甲仗庫在尉廳之東廡

教場在縣北二百步 【 自省役庫以下原本失注】

○縣郭

縣負山帶溪雖無城筑然剙縣以來中更山寇而按堵如故者得非溪山形勢之壯歟

縣郭袤二里舊無城筑紹興十年山寇竊發(fā)知縣陳致一始筑城浚濠以御之寇退不克終役干道中知縣趙公綢始作四門東曰朝京 【 舊名九仙慶元中知縣呂祖平重建改今名寶佑四年知縣趙與泌重建吳叔告書】 西曰元臺 【 舊名甘澤后名麓澤湻佑三年知縣黃清叟重建以葉正簡改今名鄭性之書】 南曰登俊 【 舊名流慶后名望壺湻佑三年知縣蔡次傳重建改今名潘昉書】 北曰拱德 【 舊名橫翔嘉定十二年知縣許伯詡重建改今名陳讜書】

○坊表

表宅里以彰善其來尚矣縣之坊表凡悉書之

東曰耆德 【 以侍郎陳讜立】 積善登龍西曰省元 【 以省試第一人葉大有立】 尚賢南曰登俊登云 【 以在縣學前立】

○市鎮(zhèn)

縣地僻而物貨慳商旅跡罕到一閧之市間或有之而鎮(zhèn)廢久矣

風亭市在連江里 【 人家并海土產(chǎn)砂糖商舟慱販者率于是解纜焉舊有太平鎮(zhèn)紹興二十六年廢】

沙溪市在旸谷里

龍華市在養(yǎng)志里龍華寺之前 【 舊有阜安鎮(zhèn)紹興二十六年廢】

潭邊市在萬善里 【 舊有石碧鎮(zhèn)紹興二十六年廢】

中岳市在萬善里中岳寺前

○宸翰

云漢之章示異寵也見者當聳然而作如望旄頭之塵而聽屬車之音僻遠臣子親被宸奎其際遇亦榮矣謹拜手恭書于左

戒石銘批詔 【 太宗皇帝摘孟蜀勸農(nóng)箴語紹興二年高宗皇帝得黃庭堅所書且批詔以賜長吏咸刻石置于廳事前及座右】

賜字君謨 【 皇佑五年九月蔡襄為模寫真宗奉神述圣制畢特降中使賜御書一軸其文曰御筆賜字君謨襄進詩以謝上賜詔獎諭后??套餍蛞垣I】

春風賦 【 干道二年孝宗御制書賜葉颙】

教忠東石 【 賜葉大有】

篆書明堂二字飛白明堂之門四字 【 仁宗賜宏法大師清衷各題曰孝子嗣皇帝御名書】

御書古詩二首 【 神宗賜宏法大師清衷其字徑尺草書藏于普惠院御書合】

○學校

古者教人自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則郡邑之學其來遠矣實講學行禮作成人材之地故錄之特詳

廟學始建于縣西咸平五年遷于縣南前為殿祠先圣后為堂左右為廊繪從祀以祠之又作游圣亭移風廳日新中鵠二亭 【 叚全為記】 慶歷八年修之元佑九年復修之宣和末例廢養(yǎng)士學宮圮陋不治紹興九年寓公肇慶守陳可大出家貲率邑人更新之知縣謝天民助成之 【 謝天民為記】 干道七年知縣趙公綢重修之 【 翁亢為記】 殿曰大成講堂曰尊道 【 米芾書扁】 齋有六曰忠告明倫篤志懿文宣哲誠意 【 舊有七齋后廢其一】 位有四曰學長直學學諭教諭六經(jīng)有閣祭器有庫瑞筴有堂 【 皂筴長于詔歲常應舉人之數(shù)故名】 土地有祠庖福有舍此學規(guī)創(chuàng)之始也紹定六年知縣黃登撤尊道堂重新之即瑞筴堂之舊址建亭曰色笑嘉熙四年知縣黃清叟始造三獻官祭服寶佑三年權(quán)縣趙汝傕撤縣治西樓建于學之東偏役未就知縣趙與泌移于色笑之西偏扁其閣曰尊經(jīng)堂曰文會 【 卓得記】 新立朱文公祠 【 陳曉道記】 新東廡辟西溝 【 舊為居民所侵故重辟之】 造祭器規(guī)模備于前矣

○學田祀田

游學田紹興九年肇慶守陳可大以建學之余資買置以助修學 【 田一十二叚三十五畝一十四步歲入租谷四十石二枋見學糧碑今租錢四十六貫三百二十八文省】 贍學田干道七年知縣趙公綢因屏山之隙地白湖坂之荒田及諸里湮廢之田墾辟以充學廩 【 田三百余畝歲入租米二十一石七合今租錢七十九貫四百一十五文省】 建興院田產(chǎn)錢一十一貫二百六十四文四分紹興三年郡守趙彥勵以其田助學廩嘉定六年知縣葉文炳委學職核實租谷置籍畫圖如經(jīng)界砧基之式 【 田八十五叚園一十一叚詳見學職陳鼎新圖籍今租谷四百六十一石九枋大麥二石五枋二角小麥五石三枋三角子頭錢三十二貫六百一十三足園租五貫九百八十九足共管租錢八百九十六貫六十五文省】

建福院田產(chǎn)錢二貫七百九十九文一分嘉定二年主簿韓漪請于郡以助學湻佑元年知縣蔡次傳三對僧院舊租署籍 【 田二十五叚園二叚詳見官籍合租谷一百四十八石三枋二角小麥七枋子頭錢七貫七百五十六文足園租三貫二百八十八文足共管租錢二百八十五貫三十八省】 二院田歲輸租如編戶而縣胥虛張之費幾倍焉寶佑二年知縣趙與泌委司計核輸租之實數(shù)余以養(yǎng)士 【 元額租錢四百貫文委司計林天驥驅(qū)磨實坐二百三十貫二百三十文】 學長直學學諭教諭四員為省額其始乃軍學分隸于縣以軍學鹽錢給其俸 【 每歲就塩錢撥一百七十八貫二百四文本縣自催自給近以塩錢兌折輸租自是縣免撥塩錢學免輸官租每歲僅支其余五十二貫二十六文以足輸租之數(shù)四員俸給如元數(shù)悉于學糧取辦焉】 前廊等職無定員大率隨時增減六齋長諭十二人春秋二補生員共八十人

鄭家絕戶田園寶佑五年知縣朱浚撥入學廩 【 田計七叚園計四叚歲入租錢咸湻二年趙知縣必燧拘納正色為例】 下建福院田產(chǎn)錢八貫六百一十三文景定三年平湖陳堯道官諫議日請于部使者以繼廩士時朝家新剙主學春秋二補復增堂試校定分數(shù)存留十員每季行供教養(yǎng)職事生員共百余人 【 田僅有佃戶名字緣此耕久廢租額難考時職計者肆為欺隱續(xù)知縣鄧桂發(fā)委司計蘇三英等核實早租計谷九十一石七枋三升佃戶二十五名新來租同晚租一百單二石二枋三升佃戶二十一名有額無催一百六十余石尚未復尚額搜扶厘正于來者有望焉】

春秋二丁釋奠先圣先師凡牲幣醴齊各有司存惟仲丁舍菜于朱文公暨西山勉齋二先生忠惠正簡及元佑四君子祠祀費每請于縣帑支給不時咸湻十禩郡糾曹趙必侅來攝茲邑甞蒞祀事懼其簡略非傳遠計遂撥西塘官田租谷一十石又置下阮田租五石園租一貫四百金專充次丁禮料繼自今儀物有須藏祀無缺于此見趙侯之為政其知所崇尚歟 【 西塘田計六坵下阮田計三坵園一坵又號槐■〈木〈自上大下〉〉兜四至載官契產(chǎn)錢刈入學系將鄭家義還戴氏奩田錢十八界一千貫會委直學蘇三英置買上件田管租自乙亥為始】

○社稷

縣之社稷與郡等重民事也長吏上之三日率致謁按式以修治焉

壇在縣西南半里中立社稷西為風師立石為主旁設(shè)燎壇前為齋廳外建門嚴鑰以守之 【 始置歲月莫考干道六年知縣趙公綢重修】

雷風壇壇舊在教場東北隅蕆事間遭風雨權(quán)就閱武亭之西偏望東北以祭歲以為常其壇遂廢 【 按政和頒式橫列三壝中立社稷東風師西雷師雨師總為五壇社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稷壇如社之制四出陛四門同一壝二十五步風雨雷師壇皆卑小于社四出陛四門同一壝二十五步燎壇于神壇之左壝之外視他壇稍高瘞坎于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姑記之以俟改作者】

○風俗

莆之風俗惟仙游為近古生其間者人性敦樸嗜好簡靜始也士未知有科舉之利民未知有紛華之悅承平日久始多儒雅多世家宦族而習俗漸趨于文然儒者力于修飭而不茍進取仕者樂于清貧而不急富貴有高臥山林而累征不起者有致身公相而田不增一畝屋不插一椽者風聲氣習之熏染蓋可想已業(yè)進士者明經(jīng)多而詞賦少隸民伍者耕農(nóng)多而商賈少昏姻不愆于禮喪葬不儉其親有無緩急相通融歲時往來相問勞猶有古之遺風焉縣三面皆山而瀕海之地僅東南一隅生齒日繁田疇有限中產(chǎn)藉曲蘗以營生細民蒔蔗秫以規(guī)利勤儉以署戶門者能安于澹泊而不尚侈靡以相夸爭競以泄私忿者能亟于懲艾而不事嚚訟以求勝知理循分而寡欲易足安土樂業(yè)而用志不偷此風俗之大略也惟其風俗之湻故流弊有所未能免俗敬鬼神則受巫覡蠱惑之欺性多慈弱則啟幸民侵牟之害人皆愛身畏法則滋鴈鶩舞文之奸使或者得以議俗焉武城化言偃而弦歌晉鄙熏陽城而善良返樸還醇蓋將有望

○戶口

置縣之始人煙稀疏五季干戈北方避地者多居于此故老相傳其時主客未滿千戶也宋興三百余年生齒日繁校之疇曩不知其幾倍焉郡志載本縣主客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七口六萬二千四百六十四時紹熙三年也寶佑四年主戶二萬七千四百三十七口四萬七千五百五十七客戶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三口二萬五千八十視紹興加多也

○財賦

隋唐以來財賦多仰于江南紹興中詔天下行經(jīng)界法量畝步置砧基而縣之版賦始定以土色計產(chǎn)而縣之產(chǎn)錢比他邑為最重比年以來民戶兼并而逃產(chǎn)無所歸寺觀不濟而虛產(chǎn)不可豁由是經(jīng)賦淪失縣計焦熬

○夏稅

歲額七千六百九十一貫四百五十文 【 省】

麥八百二十九石一斗二升

布正共一千三百五十七貫六百五十七文 【 足】

草一萬八百五十束 【 以上四色解發(fā)使府】

畸零錢八百一十一貫二百四十八文 【 省】

麥一百一十九石七斗八升

布正錢二十五貫七百五十文 【 足以上解發(fā)京司】

小麥義倉錢三百三十三貫七百七十文 【 省】

麥五十一石四斗 【 解發(fā)使府】

○產(chǎn)鹽

歲額二十七萬八百六十九斤計錢五千三百八十二貫七百三十四文 【 省內(nèi)除小塩放免余分四色窠名】

凈利鹽錢一千四百七貫二百五十二文 【 省解發(fā)使府】

增鹽錢三千一百六十六貫三百一十七文 【 省解通判廳納轉(zhuǎn)運司】

贍學鹽錢四百九十九貫五百七十文 【 省內(nèi)一百七十八貫二百四文省支省額學職俸余丞廳催撥頭合等外解軍學】

貼納鹽錢一百八十七貫五百一十文 【 省解發(fā)提舉司】

畸零鹽三萬一千六百九十五斤計錢六百二十九貫七百九十文 【 省解發(fā)經(jīng)司】

○夏秋二料役錢

歲額共管一萬八千一百七十貫六百八十六文 【 省】

經(jīng)緫制錢一萬三百六十五貫七百二十八文 【 省】

官戶役錢一千七百一十四貫三百八十四文 【 省】

綱腳錢一十六貫二百八十六文 【 省以上解通判廳】

減人吏顧錢二百七十四貫九百一十二文 【 省解發(fā)使府閏年解增二十二貫九百一十文省】

弓手額三千五百七十五貫四十文 【 省閏月在外丞廳催縣尉莊彌高申縣撥僧院役錢支尚闕五百二十貫縣丞趙汝傕申軍縣增撥民戶役湊支】

支遣吏役手力等庸錢一千八百九十六貫文 【 省上項就官民院戶納到役錢支散近以產(chǎn)錢走失所催皆不及額視納數(shù)之多寡隨宜斟酌支給】

常平役頭子錢二百貫文 【 省解提舉司】

○秋稅

苖白米額管二千五百七十二石八斗九升

職白米額管九百二十二石四斗五升

苖糙米額管一萬七十二石三斗六升

莊糙米額管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三石五斗八升八合

縣省倉遞年科撥白米約二百石支官員俸 【 隨年增減】

太平倉遞年科撥糙米二千四百石支寨兵鋪兵月糧 【 蔡端明請于朝科撥近男人戶冬苖輸之以給系蓼寨兵風亭長嶺鋪兵軍民兩便】

軍都倉 【 除催納正色米額外余并折變價錢行下縣庫交納解發(fā)所有五斗以下米湻佑間知縣蔡次傳入臺申請依潮州例每石價錢二貫四百五十文民甚便之五斗以下及小米先折價錢一萬四千一百四十二貫四百一十二文省歲有逃亡落溪正色糙米三百五十石二升白米八十二石六斗僧院不濟米在外又五斗下小米逃落錢共有一千五百貫文省州郡遞年豁退今合豁之數(shù)又不止此】

畸零糙米一百八石一升白米一百一十六石四升計錢七百七十六貫三百七文 【 省補發(fā)經(jīng)司】

常平義倉糙米九百三十八石六斗九升白米二百 【 下闕】

○物產(chǎn)

縣境依山瀕海故水陸之產(chǎn)足于他邦五谷之種隨所宜樹 【 稻之別有三秔秫金成也粟麥麻豆】 六牲之物隨所宜畜酒則以秔為曲 【 閩中記云俗尚以秔為曲醞酒微紅色燔而熟之經(jīng)夏尤清】 鹽則編竹為盆貨殖之利則搗蔗為糖漬監(jiān)為淀紅花可以朱茈草可以紫布帛之幅則治麻與蕉織絲以纻 【 細織纻麻皮雜絲織為布本軍士貢葛布一疋非土宜乃以本縣土產(chǎn)兼絲代之】 紗出于土機者最精紬粥于蠶戶者為良用物則窠蜂而取蜜且溶其房以蠟灰蠣而柔竹則蒸其屑以紙煉鈆而粉采桕而燭凝土而燔之窯則埏埴之器通于三邑煮鐵而出之模則鼎釜之利及于旁郡木有松梌杉山綿水綿竹有慈貴筋石雪釣貓頭花卉則有紫芝紫荊瑞香龍瓜蜜槱而芍藥之奇南州所無焉果■〈瓜瓜〉則有荔子員眼黃甜李栗而鳬茨之珍又他郡未有焉菰蕈以春薦瓜瓠以夏摘蹲鴟以秋熟荀蕷以冬供獸有麞貍竹■〈鼠留〉禽有黃爵鷓鴣鳩子雉雞介鱗之類有石鱗魚子魚蠣■〈蟲房〉螃蠏團魚抱石魚草有黃連烏藥草烏半夏木耳莎草石蓮蒼耳木通木鱉鶴虱枯樓空青黃精鶯粟地黃天南星吳茱萸草決明麥門冬骨碎補龍膽草金櫻子蜀葵子山梔子使君子草牛膝薏苡仁石菖蒲金毛狗脊諸物余與鄰壤同者不記

○貨殖

鹽 【 海物異名記云編竹為盆熬波出素即以竹名盤也其法以竹篾織之縫以蠣灰使不漏不燒者以鹵水隔之也】

沙糖 【 搗蔗為之太平港籍此取易】

蜂糖 【 土人為之蜜有三種石蜜土蜜木蜜】

蠟 【 有黃蠟無白蠟】

鐵 【 蘇山蔡家世其業(yè)焉原注】

磁 【 白磁器出仁德里】

鈆粉 【 桃花雪花二粉縣市所造】

紙 【 竹紙出東西里商人販賣于莆泉紙出香山里朱山及慈孝里洪倉】

青淀 【 爾雅云馬藍今大葉冬藍為淀者是也】

紅花 【 可以染絳爾雅名虎杖】

紫草 【 可以染紫一名茈草】

蕉布 【 海物異名記取蕉以灰理其皮績而成布可以為暑服出西里】

稻 【 種類非一有一歲兩收者春種夏熟曰早谷閩中記謂之獻臺既獲再插至十月熟曰■〈禾庶〉有夏種秋熟曰晚稻無芒而粒曰占城稻其種甚多難以俱載】

豆 【 物理論菽豆之緫名有黑豆菉豆赤豆褐豆白豆藿豆紅光豆】

糯 【 字林云粘稻也俗謂之秫】

○菓實

國史補載李直方甞第菓實名如貢士者以綠李為首楞李為副櫻桃為三柑子為四蒲萄為五或薦荔支曰寄舉之首蔡端明荔支譜云荔支閩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興化最為奇特泉漳時亦知名列品雖高而寂寥無紀夫以一本之實生于海濱嵓險之遠而能名徹上京外被夷狄重于當世是亦有足貴者其于菓品卓然第一又李贊皇謂此樹為南方佳人不柰寒稍寒之處已不可植矣

荔枝 【 名品者特出天成雖核植與舊本終不相類宋香之后無宋香所存者孫枝爾陳紫之后無陳紫過墻即為小陳紫朝散林迪詩云為種不同攢核李過墻便作小陳紫支今小陳紫亦枯老舊譜所存惟方紅游家紫周紅員丁香后出者有王玉堂紅郎官紅游丁香為最勝其余若狀紅紫瓊百步蘭壽香西紫紅香大小江綠琉黃紅瑞堂紅松紅麝囊紅百步香黃玉之類是亦名家邑中植荔惟風亭為宜然皆不若產(chǎn)于赤湖者為佳】

龍眼 【 過荔支后始熟名為荔支奴碧溪者為佳】

李 【 琥珀李紅穰李蜜李粉李黃甜李產(chǎn)于新勝者為最】

菩提果 【 海物異名記花如冠蕤花碧葉似冬青實略似枇杷味甘且香核堪入藥用】

黃彈 【 祥符圖經(jīng)云黃檀子海物異名記木有黃彈子其實若彈丸其葉若山桂而香又云本出于越王祭太一檀之側(cè)曰王壇子】

栗 【 近海之地不可植見海終不實】

鳬茨 【 石碑新嶺者為上品原注】

楊桃 【 閩中記生五瓣狀如磣磓酢可食】

甘蔗 【 赤者曰昆侖蔗白者曰荻蔗土人搗以為糖風亭者為最】

新蘿葛 【 閩中記云藤似家葛根甚大甘味似蘿卜解醒消煩渴一名土瓜】

個摩子 【 林谞記生山間煮而食之皮有殼褁肉如蓮子】

丹黏子 【 林谞記山生葉如白楊其子倒黏紫色大如棗味甘東坡云海漆】

○花

牡丹芍藥 【 莆中地暖非所宜獨仙游之汾陽山間有之原注】

海棠 【 別有一種黃者原注】

紫荊 【 枝似黃荊大葉無椏春月開花紫色至秋葉始盛子如小珠林谞記葉如白楊樹如來禽】

雞冠 【 閩中記秋開紫色如畫雞冠之狀佛書曰波羅奢花矮者曰玉樹后庭花】

瑞香 【 冬月開有簇頭者有纏枝者紫色者香濃】

素馨 【 嶺表錄異云耶悉茗花始自番船載至香聞百步廣中種之名曰素馨轉(zhuǎn)而入閩蔡端明詩云素馨出南海萬里來商船】

茉莉 【 佛書謂之末麗林世程云此花惟閩中有之又有一種紅色者蕙生有毒曰紅茉莉】

○草

鼠曲 【 藍色生山園中土人多以米粉并糖和作餅其味香美艾軒集謂之署菊】

蹲鴟 【 芋也土所宜種勝于他邑有五種白芋真芋連綿芋紫芋八卯芋少毒】

○木

松 【 有五鬛松有三鬛松蔡端明為本路轉(zhuǎn)運使命自大義渡直抵漳城夾道植松郭祥正以道傍松歌之所謂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者也】

水綿 【 好生水澤傍其狀似柏】

杉 【 出文賢永福里】

加條 【 閩中記云其葉可用磨犀角象牙】

冬青 【 韓子蒼云萬年枝也閩中記云肥理白文如象牙道家取以為簡】

金荊 【 閩中記木堅有文彩色黃可作床榻】

○竹

筀竹 【 沈括云筀筍三月生有四月生者又有五月生者謂之晚筀俗云立夏生筍多不成竹】

苦油竹 【 海物異名記越人以苦毒竹為鎗中虎即斃】

筋竹

石竹

江南竹 【 亦曰雪竹】

釣竹 【 一曰綿竹其筍有毒以其稍軟垂如釣故名】

慈竹 【 任昉述異記南中有子母竹生不離本今之慈竹是也】

貓頭竹 【 一名紫貓竹最大枝疏葉大】

○禽

信鳥 【 閩中記人家客至則飛鳴以為信能為百禽之聲亦名進鳥】

鵜鴣 【 林谞記似鵝長觜有皮囊可盛水數(shù)升張口取魚吐所含之水而食之亦曰淘河其能淘河水取魚】

孤雞 【 自呼其名曰姑惡春夏之交晝夜不絕聲林谞云題鴂非也】

■〈屬鳥〉玉 【 閩中記溪禽也似鶩黑色】

雉 【 周禮庖人供六禽■〈矢枼〉其一也古云兩足之美惟鷮鷮即雉也】

鸮 【 閩中記似鵬而小一名鵂鹠方言曰孤猿】

鷓鴣 【 其毛黑白相間成文崔豹古今注云鷓鴣怕寒霜夜以草覆其背飛必先南翥王詵云鷓鴣出南不可與筍同食】

鳩 【 一名鵓鳩】

黃雀 【 八九月有之可作酢謂之披綿】

○獸

香貍 【 林谞記似貓口尖耳員亦有文所過草木皆有香如麝】

麞 【 爾雅麕麞也麕其緫名其性善驚飲水見影輒奔走味甚佳】

山犬 【 林谞記以人家犬赤色黑文好食菓實】

竹■〈鼠留〉 【 一名盲蟲閩中記謂之菅豚贊寍云人或竹剌肉不可出者■〈口舀〉此物立消以其食竹故消竹毒】

○水族

子魚 【 出太平港大者長滿尺蔡君謨以子魚為天下珍味】

烏魚 【 出太平港海物異名記澤首喙圓其質(zhì)類鯔】

章魚 【 出太平港八足圓首南海異物記正名曰蜛蝫足短而大者曰涂婆】

蠣房 【 附石而生相連如房因名蠣房晉安人曰蠔郡之濱海俱有蠣然皆不若風亭海中者尤佳其■〈蟲房〉燔作灰亦曰蠣■〈蟲房〉】

車螯 【 出太平港海物異名記其殼為海沙蕩摩光瑩大者如小者如拳歐陽六一食車螯詩云璀璨殼如玉斑爛點生花】

蛤 【 閩中記班駁如雕鏤】

坐魚 【 生于澤中者曰水雞其色班駁生于巖谷中者曰蚵蚾亦名石鱗魚其皮黑海物異名記巖棲竇處飲風露者曰石撞奇味也】

螃蠏 【 赤湖者為佳】

鱉 【 亦名團魚】

抱石魚 【 梁溪者為佳】

○藥品

天南星 【 春生苗似荷梗莖高尺余花黃子穗味苦辛】? 莎草 【 一名香附子汁治小兒痢】?

黃連 石蓮

烏藥 蒼耳 【 一名羊負來】?

草烏 木通

半夏 木鱉 【 長蕂引蔓似栝樓有剌青黃色剖之子如木鱉】?

木耳 鶴虱

栝樓 【 一名天瓜】? 空青

黃精 【 生深山懸崖之上千葉者佳】? 骨碎補

鶯粟 龍膽草

地黃 金罌子 【 單葉形如小石榴】?

茱萸 【 一曰吳茱萸一曰石茱萸】? 蜀葵子

決明 【 葉如槐子如菉豆而銳味醎苦甘】? 山梔子 【 其花六出其實七棱亦名越桃】?

麥門冬 【 林谞記根圓如小珠】? 使君子 【 藤生花紅子有棱青黑色味甘溫】?

牛膝 石菖蒲

薏苡仁 金毛狗脊

【 原本貨殖以下僅注舊志數(shù)條今依序文所列及引用古書者并錄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