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坵田東堡

云林縣采訪冊 作者:清·倪贊元


大坵田東堡,在縣西離城二十二里;東以新虎尾溪與他里霧堡分界,西以舊虎尾溪連接池王溝與布嶼堡分界,南以通濟圳南圳與白沙墩堡分界,北以舊虎尾溪與西螺堡分界。堡內(nèi)東西相距七里,南北相距十三里。

積方

其中田園甲則,詳載斗六首堡冊內(nèi)。

堡內(nèi)四十五莊:

平和厝莊四十四戶、一百二十八丁口。

堀頭莊二十九戶、六十丁口。

埒內(nèi)莊四十一戶、一百十八丁口。

安溪藔莊二十三戶、一百二十二丁口。

尾藔莊六十戶、二百二十五丁口。

廉使莊八十一戶、一百八十五丁口。

溪仔莊十八戶、三十一丁口。

廉使莊竹圍十五戶、二十九丁口。

后壁藔莊(附麻園莊)四十三戶、八十六丁口。

后莊七戶、九丁口。

青埔仔莊二十戶、三十五丁口。

五間厝莊四十三戶、一百二十一丁口。

埤麻莊、竹圍仔莊十七戶、四十九丁口。

番薯莊二十九戶、六十二丁口。

頂■〈氵南〉仔莊五十三戶、一百三十一丁口。

中莊仔莊二十一戶、四十一丁口。

下■〈氵南〉仔莊四十六戶、一百零七丁口。

三合莊十三戶、三十六丁口。

舊廍莊六十二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許厝藔莊九戶、二十一丁口。

北溪厝莊六十五戶、一百二十八丁口。

大墩仔莊十二戶、三十五丁口。

牛埔仔莊四十六戶、九十八丁口。

后牛埔莊四十八戶、一百十一丁口。

埔尾莊十一戶、二十四丁口。

后廟仔莊二十八戶、五十六丁口。

番仔堀莊二十四戶、四十八丁口。

肖人厝莊二十一戶、四十一丁口。

溪心莊五十戶、九十五丁口。

好修莊三十八戶、八十二丁口。

大老莊四十二戶、八十二丁口。

蘆竹塘莊二十四戶、四十七丁口。

竹圍仔莊四十八戶、一百三十五丁口。

竹腳藔莊五十四戶、一百十丁口。

溪埔藔莊十八戶、四十一丁口。

埤藔(附竹圍仔莊)十九戶、四十四丁口。

涂庫街四百零七戶、一千一百五十四丁口。

頂朝陽莊十八戶、三十八丁口。

下朝陽莊七十八戶、二百十二丁口。

下店仔莊十四戶、三十丁口

新興莊三十一戶、八十二丁口

牛椆仔莊二十七戶、五十八丁口

糞箕湖莊五十戶、一百零二丁口

陂腳莊三十五戶、七十五丁口

無底潭莊四十八戶、一百二十六丁口

以上共一千九百三十戶、四千八百三十三丁口。

社(無)

沿革

大坵田東堡涂庫街,舊屬嘉義縣;光緒十四年,改隸云林縣。

山川

清水溪俗名虎尾溪。源出沙連堡觸口山,東行至平和厝莊入本堡。從東南而下至頂湳莊五里,有小溪;源自他里霧堡東而來。至松仔腳坡藔莊八里,匯入白沙墩堡(通濟圳由平和厝莊引清水溪從西南入圳,溉田八百余甲)。

山(無)

嶺(無)

嶼(無)

港(無)

潭(無)

廨署(無)

倉廒(無)

街市

涂庫街在縣西二十二里。道光辛卯年成市。

鋪遞(無)

營汛

涂庫汛在縣西二十二里。額外一員。

橋梁

中港橋在縣里二十二西;長二丈、寬八尺。光緒元年,陳適均建。

安旅橋在縣西二十二里涂庫街后;跨通濟圳,為行旅往來之所。長二丈,闊一丈二尺。光緒元年,陳適均建。

津渡(無)

義塚

在縣西方二十二里,土名潮洋莊。地長一里、寬二百步。咸豐十年,陳必湖置。

水利

通濟圳在縣西十四里。由斗六堡平和厝莊引虎尾溪水入圳,從西南而下;又由柑宅行三里至赤坵仔,分為南、北、中三圳。北圳至竹仔莊止,中圳至潮洋莊東三里止,南圳至半天藔莊五里止,回環(huán)二十五里,圍繞二十八莊,溉田八百余甲。同治十二年,大坵田合保公建;光緒十八年,陳濟川重修。

義塾

義塾在涂庫街順天宮左廊。光緒二年,里人陳適均與合保議設。

書院(無)



鐘毓社祠在縣西十七里大坵田東堡大侖腳莊;祀文昌帝君神像。廟宇兩進,左右廊房十間。道光初,署彰化縣楊桂森捐建;收涂庫街荖葉糧稅,以備春、秋兩祭之費。



順天宮在縣西二十二里涂庫街。廟宇四進,前殿粧塑圣母神像,后殿祀觀音菩薩神像。道光甲午年,里人吳克己、陳必湖捐建;置本街番薯糧稅、米斗稅兩款,以供香火。咸豐二年,廟貌破損;職員陳澄清重修,增建廊十間。同治十二年,陳適均倡捐,添建右廊十間。



鳳山寺在涂庫街(縣西方二十二里)。廟宇兩進,祀保安廣澤尊王神像。建自道光年間;迨至光緒十七年,廟貌破壞,本街郭長發(fā)號出為捐題重修;尚未立石。

坊(無)



「欽褒節(jié)孝」匾在縣西二十五里下潮洋厝莊生員陳濟川家。光緒十八年正月,應旌節(jié)孝婦陳必快之妻王氏立。

土著風俗

與斗六首堡同。

客社(無)

番社(無)

番話(無)

科貢(無)

職官(無)

宦績(無)

流寓(無)

鄉(xiāng)賢(無)

孝子(無)

列女

貞女(無)

貞孝女(無)

貞節(jié)婦(無)

貞烈婦(無)

貞烈女(無)

節(jié)婦(匯入節(jié)孝婦后)

節(jié)烈婦(無)

節(jié)孝婦

陳王氏,大坵田下潮洋厝莊人;父道公。年十八,歸陳必快為室,能盡婦職,得翁姑懽,生子適均。必快早歿,氏方二十五歲;設誓靈前,守節(jié)撫孤,代營子職。陳家業(yè)粗給,氏既寡,翁姑嘉其節(jié),委以家政。氏垂簾課租,劃荻教子,侍奉翁姑能先意承志。自以年少居孀,終鮮叔伯,遂少歸甯;惟料量井臼,督婢紡績,雖內(nèi)戚罕見。咸豐三年,賴逆犯嘉義,里人曾雞角應之。適均謀奉母避,氏不從,且勉以桑梓之鄉(xiāng),墳瑩所在,既為男子,當集戚屬鄉(xiāng)里,聯(lián)團保衛(wèi)。適均奉母命,集紳耆、聯(lián)丁壯扼隘口。賴逆數(shù)來犯,均卻之,鄰里稱嘆。同治元年,戴逆陷斗六,嘉人大恐;適均集鄉(xiāng)團自固,賊不敢犯,鄉(xiāng)境得安。會林文察統(tǒng)師援臺,適均以鄉(xiāng)勇從,屢立功,得獎都司銜,戴藍翎。鄉(xiāng)人以氏事稟于嘉義縣潘文鳳,請旌如例。卒年七十有五。次孫濟川,今入泮。

陳黃氏,他里霧林仔莊人。父邦光,世守耕讀;母林氏,亦大族女,教子女必以禮。道光七年,氏年二十三,適涂庫街陳尚旺;夫婦相得,善事舅姑,和睦妯娌。三年,尚旺歿,氏以子幼,撫孤為重,矢志守節(jié)。定省外,不出中堂,閨門穆肅,鄰里咸稱。光緒元年,歿年七十。次孫榮松入邑庠。

陳黃氏,涂庫街人;陳光桶之妻也。父世長,母郭氏。十八歸陳;生一子,而光桶歿。氏年二十三歲,痛絕復蘇,附尸大哭;以姑老、子幼,奉養(yǎng)無人,當代營職,不敢身殉。戚族見之,咸為下淚。既葬,氏閉門課績,移榻旁姑,以便奉事。遇歲饑,已啜粥,而姑饈膳豐潔。子長,急為完婚,教新婦善事祖姑。病不服藥;疾革姑臨視,氏于榻上叩首泣告姑曰:『媳之所以茍延殘喘者,以吾姑膝下無人可以付托奉事耳;今兒已成家,能承懽志,媳當從夫地下矣』!言畢氣絕,時年三十八歲。

吳林氏,父祥、母劉氏;涂庫人。年十八,嫁同里吳德謨;能伺姑顏色,先意承懽。逾年,生一子;又一年,德謨歿。氏既痛夫亡,又傷姑老,子須乳哺,不得身殉,哭益哀,鄰人為之下涕。葬夫后,奉姑益謹;非喚,不出中堂,人咸服其貞潔。現(xiàn)年五十二歲。

兵事

土寇

咸豐三年,賴逆犯嘉義;五月初六日,大侖腳莊曾雞角聚眾應之,堡內(nèi)大恐。里人陳適均集鄉(xiāng)勇自固,境賴以安。

同治元年,戴萬生陷斗六;溪洲仔莊林明、新興莊陳遠糾不逞之徒,于三月十九日劫掠各堡以應。里人陳澄清等號召鄉(xiāng)勇緊扼隘口,使不得逞,屢挫賊鋒。

土寇張?zhí)恚毖筘惹f人,素無賴。同治元年,戴萬生陷彰化,圖竄南路,添糾不逞之徒陳寨等應之。添稱元帥,以寨為先鋒,率其黨從戴逆攻嘉義,不克;聞林文察援師至,遂逃歸。旋詣軍投誠,然實懷兩端。未幾,假歸,盤踞劫掠如故,為義勇所獲,正法。

陳丁順,大坵田人。同治元年,戴萬生陷斗六,順起而應之。集黨百余人,攻海豐堡職員張保于某家;會保外出,與鄉(xiāng)人議結(jié)團,丁順搜保不得,遂殺其子侄四人,飽掠而去。保聞亂,集丁壯圍追,敗之。時官軍已克斗六,張?zhí)頌榱x勇所獲,陳寨投丁順,順納之。張保因丁順戕其子侄,誓欲報仇,約布嶼義勇同圍之;丁順負固不下,保誘其黨為內(nèi)應,執(zhí)以獻官正法。大坵田盜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