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作者:明·元來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明.元來撰

    成正集

  博山警語序.劉崇慶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之上

  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語

  二、評古德垂示警語(上)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之下

  一、評古德垂示警語(下)

  二、示疑情發(fā)不起警語

  三、示疑情發(fā)得起警語

  四、示禪人參公案警語

 ?。ㄒ唬┦径瓗r達(dá)空禪者

 ?。ǘ┦痉屙斨墙ǘU者參無字公案

  (三)示知白禪者參干屎橛公案

 ?。ㄋ模┦局沁浂U者參一句話頭在甚處起公案

 ?。ㄎ澹┦拘年柧邮繀]蹤跡公案

  (六)示照監(jiān)院看萬法歸一公案

 ?。ㄆ撸┦酒罩芏U者參念佛公案

  (八)示觀如禪者看父母未生前公案

 ?。ň牛┦咀诿疃U者以千日期參公案 

  (十)答六雪關(guān)主問參公案行人話頭真切不落楞嚴(yán)五蘊魔外

 ?。ㄊ唬┐鸩粓?zhí)修證不廢修證問

 ?。ㄊ﹨⒍U偈十首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主人張燈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聲,賊懼不能便,稍爾昏睡則乘間而入,橐為之傾。故嚴(yán)城擊柝,刁斗鳴轅,卒有變而無虞,以其警備于機(jī)先也。

  人有生死大患,乃萬劫不醒之長夢,況亦為賊媒,日劫家寶,不有大覺之雄痛語警醒,則終身醉夢,了無悟日,非但睡時做不得主,即白晝開眼,魔語尤甚。故博山大師乘悲愿力,來作大醫(yī)王,用一味伽陀,遍療狂狷業(yè)病,故有示禪病警語五章,直捷簡當(dāng),把參禪骨髓中病都說透過,其開示做工夫語,最為吃緊,真是禪門一種切要新書,亦救世之金丹九轉(zhuǎn)也。

  夫禪也,假名無體,何有病乎?蓋參禪人多起執(zhí)情謬解,被心意識哄殺,不向機(jī)境上求,便向?qū)W解中討,或被古人言句礙膺,或向死水里浸殺,或坐在無事甲里;不是靈利心死不得,便是癡著心轉(zhuǎn)不得,故命根難斷,生滅宛然,通身都是我病,非是禪有病也;甚則成枉著魔,佛亦不可救,此名業(yè)病,亦非禪病也;假饒死得種種心,不肯做工夫與法身理相應(yīng),不曾踏著向上關(guān)捩,坐在飯籮里輕安自在,只個輕安正是禪病。故僧問古德:如何是清凈法身?德云:無量大病源此語,如栗棘蓬,吞吐誠難。古人從真參實悟中,病過一番來,其垂手處自不亂下針錐,要個絕氣息識痛癢底漢,方肯診視。是以識病乃能去病,調(diào)己然后調(diào)人,可謂三折肱為良醫(yī)歟。

  博山大師自來參究此道,極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為高妙玄著之談,使人不知,乃平日親證實履境界,見到說到,行到用到;其義理精明,辨才無礙,所以快說禪病,如握秦宮玉鏡,照見群僚肝膽,一毫隱諱不得。古今踞曲盝床,稱善知識說禪者,如師之妙罕儷然。

  禪病最難說,說亦不能盡,何哉?病即法身之病,法身無數(shù),病寧有極?善救法身病者,以病為妙劑,以病為家常茶飯,以病為貼肉汗衫,在善葆之而已。古人于病假中游戲而為佛事,蓋看破法身無主,病自霍然。故洞山道:“老僧看時不見有病,特由妄想執(zhí)著,故禪病競生”。昔佛說楞嚴(yán),五蘊魔事及外道遍計,即是今人禪病中事。然著即成魔,計則名外,不著不計亦為病,所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法華云:有一導(dǎo)師,善知通塞險難道路,故能導(dǎo)彼眾人,前至寶所。

  然則大師此書,正末世舟航,初心徑路,豈但有益于今日,亦有補(bǔ)于將來。決欲參禪做工夫,求大悟門,肯細(xì)觀此書,大有相為作略:能使疑情發(fā)不起處發(fā)起,病根點不破處點破,如披沙露寶,要渠自取,如開霧見天,使人不迷;截路中有出身之路,死句里有活人之句,如圓珠走盤,不滯一語。其妙用如此,人人知此用心,可以坐睡見道,不費許多草鞋錢,直到大安樂田地,與佛祖同一鼻孔通風(fēng)。有能以此自警者而警眾,復(fù)以此自愈者而愈人,亦名現(xiàn)在醫(yī)王,使祖師命脈流通,國脈與慧脈并固,庶不負(fù)大師垂示之方便愿力云爾,是為序。

  萬歷辛亥歲孟秋月信州弟子劉崇慶和南題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之上

  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語

  做工夫,最初要發(fā)個破生死心堅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緣,無實主宰。若不發(fā)明本具的大理,則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此一念,作個敲門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亂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別生一念不得、望別人救不得。當(dāng)恁么時,只須不顧猛火、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做工夫貴在起疑情。何謂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死關(guān)竅不破,則疑情頓發(fā),結(jié)在眉睫上,放亦不下,趁亦不去,忽朝撲破疑團(tuán),生死二字,是甚么閑家具!

  哦!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做工夫把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將血肉身心如死去一般,祇有要究明的這一念子現(xiàn)前。這一念子如倚天長劍,若觸其鋒者,了不可得;若淘滯磨鈍,則劍去久矣!

  做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使人困于枯寂,不覺不知。動境人厭,靜境多不生厭:良以行人一向處乎喧鬧之場,一與靜境相應(yīng),如食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

  外道使身心斷滅,化為頑石,亦從靜境而入。良以歲久月深,枯之又枯,寂之又寂,墮于無知,與木石何異?吾人或處于靜境,祇要發(fā)明衣線下一段大事,不知在靜境始得,于大事中求其靜相了不可得,斯為得也。

  做工夫要中正勁挺,不近人情!茍循情應(yīng)對,則工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則隨流俗阿師無疑也。

  做工夫人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萬人之中,不見有一人,通身內(nèi)外,只是一個疑團(tuán):可謂攪渾世界,疑團(tuán)不破,誓不休心,此為工夫緊要。

  何謂攪渾世界?無量劫來,本具的大理,沉沉寂寂,未嘗動著,要在當(dāng)人抖擻精神,天旋地轉(zhuǎn),自有波翻浪涌一段受用。

  做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果與疑情廝結(jié)在一處,動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凈而自凈。六根門頭,自然虛豁地,點著即到,呼著即應(yīng),何愁不活也。

  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擔(dān)子,放亦不下;如覓要緊的失物相似,若覓不著,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執(zhí)、生著、生計:執(zhí)成病、著成魔、計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覓失物相似,則三種泮然沒交涉。所謂生心動念,即乖法體矣。

  做工夫舉起話頭時,要歷歷明明,如貓捕鼠相似,古所謂不斬黧奴誓不休。不然則坐在鬼窟里,昏昏沉沉,過了一生,有何所益。貓捕鼠,睜開兩眼,四腳撐撐,只要拿鼠到口始得,縱有雞犬在旁,亦不暇顧。參禪者亦復(fù)如是,只是憤然要明此理,縱八境交錯于前,亦不暇顧。纔有別念,非但鼠,兼走卻貓兒。

  做工夫一日要見一日工夫!若因因循循,百劫千生未有了的日子。博山當(dāng)時插一枝香,見香了便云:“工夫如前無有損益,一日幾枝香耶?一年若干許香耶”?又云:“光景易過,時不待人,大事未明,何日是了”?由此痛惜,更多加策勵。

  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釋!縱一一領(lǐng)略得過,與自己沒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觸之不得,何況坐臥其中耶?更于其間分大分小、論上論下,不喪身失命者幾希?

  此事不與教乘合,故久修習(xí)大乘業(yè)者,不知不識,何況聲聞緣覺諸小乘耶。三賢十圣豈不通教說,此一事三乘膽戰(zhàn),十地魂驚,等覺菩薩說法如云如雨,度不可思議眾生,入無生法忍,尚喚作所知愚,與道全乖,又何況其余耶。蓋此事從凡夫地,頓同佛體,人所難信,信者器,不信非器。

  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從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淺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淺者:凡入法門,誰云不信,但信法門,非信自心;深者:諸大乘菩薩,尚不具信。如華嚴(yán)疏云:見有能說法者,有所聽法眾,尚未入乎信門;如云即心即佛,誰云不信,及乎問汝是佛耶?則支吾排遣,承當(dāng)不下;法華云: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何以有盡思度量之心,蓋信不具耳。

  邪正者: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親履實踐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顢頇儱侗猜三謎相似,但云心即佛,實不識自心,即名邪信。

  古人摘桃便定去,鋤地便定去,作務(wù)時亦定。豈是坐久遏捺,令心不起,然后為定耶?若如此即名邪定,非禪者正意。

  六祖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然須徹見本體,方與此定相應(yīng)。釋迦老子下兜率、降皇宮、入雪山、睹明星、開幻眾,未出此定。不然,則被動境漂溺,孰名為定。

  動境中求起處不可得,靜境中亦求起處不可得;動靜既無起處,將何為境耶?會得此意,總是一個定體,充塞彌亙,無余蘊也。

  做工夫不得沾著世法!佛法中尚沾著一點也不得,何況世法耶?若真正話頭現(xiàn)前,履冰不見寒,蹈火不見熱,荊棘林中橫身直過不見有掛礙,始可在世法中橫行直撞。不然盡被境緣轉(zhuǎn)將去,欲得工夫成一片,驢年也未夢見在。

  做工夫人不可尋文逐句、記言記語!不但無益,與工夫作障礙。真實工夫,返成緣慮,欲得心行處絕,豈可得乎?

  做工夫最怕比量,將心湊泊,與道轉(zhuǎn)遠(yuǎn),做到彌勒下生去,管取沒交涉!若是疑情頓發(fā)的漢子,畗塞虛空,不知有虛空名字,

如坐在銀山鐵壁之中,祇要得個活路;若不得個活路,如何得安穩(wěn)去?但恁么做去,時節(jié)到來,自有倒斷。

  近時有等邪師,教學(xué)者不在工夫,又云古人未嘗做工夫。此語最毒!迷誤后生,入地獄如箭射。大義禪師坐禪銘云:“切莫信道不須參,古圣孜孜為指南”。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得也未,若不須參究,便云得理,此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此輩名為可憐憫者。蓋自己不曾參究,或見古人一問一答,便領(lǐng)悟去,遂將識情解將去,便誑妄于人;或得一場熱病,叫苦連天,生平解的用不著;或到臨命終時,如螃蟹入湯鍋,手忙腳亂,悔之何及。

  黃蘗禪師云:“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作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如百里程途,行一步則少一步,不行祇住在這里,縱說得鄉(xiāng)里事業(yè),了了明明終不到家,當(dāng)?shù)蒙趺催吺隆?br />
  做工夫最要緊是個“切”字。切字最有力,不切則懈怠生;懈怠生則放逸縱意,靡所不至。若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當(dāng)知切之一字,不愁不到古人田地,不愁生死心不破。舍此切字,別求佛法,皆是癡狂外邊走,豈可與做工夫同日而語也。

  “切”之一字,豈但離過,當(dāng)下超善惡無記三性。一句話頭,用心甚切,則不思善;用心甚切,則不思惡;用心甚切,則不落無記。話頭切,無掉舉;話頭切,無昏沉;話頭現(xiàn)前,則不落無記。

  “切”之一字,是最親切句。用心親切,則無閑隙,故魔不能入;用心親切,不生計度有無等,則不落外道。

  做工夫人,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謂話頭現(xiàn)前,疑情不破,尚不知有身心,何況行坐耶。

  做工夫最怕思惟、做詩做偈、做文賦等。詩偈成則名詩僧,文賦工則稱文字僧,與參禪沒交涉。凡遇著逆順境緣動人念處,便當(dāng)覺破,提起話頭,不隨境緣轉(zhuǎn)始得。或云“不打緊”,這三個字最是誤人,學(xué)者不可不審。

  做工夫人多怕落空。話頭現(xiàn)前,那得空去?只此怕落空的便空不去,何況話頭現(xiàn)前耶。

  做工夫疑情不破,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毫厘失念,則喪身失命。疑情不破,則大理不明,一口氣不來,又是一生被中陰牽引,未免隨業(yè)識去,改頭換面,不覺不知。由此則疑上更添個疑,提起話頭,不明決定要明、不破決定要破!譬如捉賊,須是見贓始得。

  做工夫不得將心待悟!如人行路,住在路上待到家終不到家,只須行到家。若將心待悟,終不悟,只須逼拶令悟。若大悟時,如蓮花忽開,如大夢忽覺:良以夢不待覺,睡熟時自覺;花不待開,時節(jié)到自開;悟不待悟,因緣會合時自悟。余云:因緣會合時,貴在話頭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時如披云見天,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zhuǎn),又是一番境界。

  做工夫要緊、要正、要綿密、要融豁!

  何謂緊?人命在呼吸,大事未明,一口氣不來,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緊。古德云:“如麻繩著水,一步緊一步”。

  何謂正?學(xué)人須具擇法眼,三千七百祖師,大有樣子,若毫厘有差,則入邪徑。經(jīng)云:“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

  何謂綿密?眉毛與虛空廝結(jié),針札不入,水灑不濕,不容有毫厘閑隙。若有毫厘閑隙,則魔境乘隙而入。古德云:“一時不在,如同死人”。

  何謂融豁?世界闊一丈,則古鏡闊一丈;古鏡闊一丈,則火爐闊一丈。決不拘執(zhí)住在一處,捉定死蛇頭;亦不系墜在兩頭,漭漭蕩蕩。古德云:“圓同太虛,無欠無余”,真到融豁處,則內(nèi)不見有身心,外不見有世界,始得個入頭。

  緊而不正,則枉用工;正而不緊,則不能入。既入須要綿密,始得相應(yīng);既相應(yīng)須要融豁,方為化境。

  做工夫著不得一絲毫別念!行住坐臥,單單只提起本參話頭,發(fā)起疑情,憤然要討個下落;若有絲毫別念,古所謂雜毒入心,豈但傷身命,兼?zhèn)趸勖?,學(xué)者不可不謹(jǐn)。

  余云別念非但世間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別念,又豈但佛法中事。于心體上取之、舍之、執(zhí)之、化之,悉別念矣。

  做工夫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

  如人不識路,便好尋路,不可云尋不著路,便休耶。如尋著路的,貴在行,直至到家乃可爾,不得站在路上不行,終無到家日子。

  做工夫做到無可用心處、萬仞懸崖處、水窮山盡處、羅紋結(jié)角處,如老鼠入牛角,自有倒斷也。

  做工夫最怕的一個伶俐心!伶俐心為之藥忌,犯著些毫,雖真藥現(xiàn)前,不能救耳。若真是個參禪漢,眼如盲、耳如聾,心念纔起時,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如此則工夫始得相應(yīng)耳。

  工夫到得真切,將身心與器界,煉得如鐵橛子相似,只待渠爆地斷,卒地折,更要撮得聚,始得。

  做工夫不怕錯,只怕不知非!縱然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主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網(wǎng)底利器也。釋迦大師于外道法,一一證過,祇是不坐在窠臼里,將“知非便舍”四個字,從凡夫直到大圣地位。此意豈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處,只消個知非便舍,便做得一個凈白的好人;若抱定錯處為是,不肯知非,縱是活佛現(xiàn)前,救他不得。

  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活計!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jì)得甚么邊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始是得力處。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里坐里、著衣吃飯里、迎賓待客里,祇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一朝洗面時,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得個省力。

  做工夫最怕認(rèn)識神為佛事,或揚眉瞬目、搖頭轉(zhuǎn)腦,將謂有多少奇特。若把識神當(dāng)事,做外道奴也不得。

  做工夫正要心行處滅,切不可將心湊泊、思惟問答機(jī)緣等!洞山云:“體妙失宗,機(jī)昧終始,便不堪共語也”。若大理徹時,一一三昧,從自心中流出,思惟造作何啻霄壤也。

  工夫不怕做不上,做不上要做上,便是工夫!古德云:“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貴在體悉個入處。若做不上,便打退鼓,縱百劫千生,其奈爾何?

  疑情發(fā)得起,放不下,便是上路!

  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猛虎趕來,若不直走到家,必喪身失命,何可住腳耶?

  做工夫祇在一則公案上用心,不可一切公案上作解會!縱能解得,終是解,非悟耶。法華經(jīng)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圓覺云:“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得”。洞山云:“擬將心意學(xué)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

  大凡穿鑿公案者,須皮下有血,識羞慚,始得。

  做工夫提起話頭,祇是知疑情打不破,畢竟無第二念,決不可向經(jīng)書上引證,牽動識情;識情一動,則妄念紛馳,欲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安可得乎?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工夫不可須臾間斷,可間斷非工夫也。真正參究人,如火燒眉毛上,又如救頭燃,何暇為他事動念耶?古德云:“如一人與萬人敵,覿面那容眨眼看”!此語做工夫最要,不可不知。

  做工夫自己打未徹,祇可辦自己事,不可教人!如人未到京城,便為他人說京城中事,非但瞞人,亦自瞞耳。

  做工夫曉夕不敢自怠!如慈明大師,夜欲將睡,用引錐刺之。又云:“古人為道,不食不寢,余又何人耶”?古人畫一石灰圈,道理不明,腳步不出圈內(nèi);今人縱意肆情,游蕩不羈,謂之活潑,大可笑耳。

  工夫或得輕安,或有省發(fā),不可便為悟也。博山當(dāng)時看船子和尚沒蹤跡句,一日因閱傳燈見趙州囑僧云:“三千里外逢人始得”,不覺打失布袋,如放下千斤擔(dān)子,自謂大悟。逮見寶方,如方木逗圓孔,始具慚愧。若悟后不見大善知識,縱得安逸,終是未了。

  寶方勉余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猶微;謗他迦葉安生理,得便宜處失便宜”。此是百尺竿頭進(jìn)步句,衲僧輩不可不審!余嘗謂學(xué)者云:我得寶方“不肯”兩個字,受用不盡。

  做工夫不得作道理會,但硬硬參去,始發(fā)得起疑情:若作道理會,祇是干爆爆的,豈但打不徹自己事,連疑情亦發(fā)不起。如人云器中盛的是何物,實不見彼所指的物,彼以非為是,便不能發(fā)疑,又不但不起疑,即以彼物為此物,以此物為彼物,如此謬解,若不開器親見一回,則終其身而不可辨也。

  做工夫不可作無事會,但憤然要明此理!若作無事會,一生祇是個無事人,衣線下一件大事,終是不了。如人覓失物相似,若覓著始了,若覓不著,便置在無事甲里無有覓意,縱然失物現(xiàn)前亦當(dāng)面錯過,蓋無覓物意耳。

  做工夫不可作擊石火閃電光會!若光影門頭,瞥有瞥無,濟(jì)得甚事?要得親履實踐,親見一回始得。若真正得意,如青天白日之下,見親生父母相似,世間之樂事,更無過者。

  做工夫不得向意根下卜度!思惟卜度,使工夫不得成片,不能發(fā)得起疑情。思惟卜度四個字障正信、障正行、兼障道眼。學(xué)者于彼,如生冤家相似乃可耳。

  做工夫不得向舉起處承當(dāng)!若承當(dāng),正所謂顢頇儱侗,與參究便不相應(yīng);只須發(fā)起疑情,打教徹,無承當(dāng)處,亦無承當(dāng)者,如空中樓閣,七通八達(dá)。不然認(rèn)賊為子,認(rèn)奴作郎。古德云:“莫將驢鞍橋,喚作阿爺下頷”!斯之謂也。

  做工夫不得求人說破!若說破,終是別人的,與自己沒相干。如人問路到長安,但可指路,不可更問長安事,彼一一說明長安事,終是彼見的,非問路者親見耶。若不力行,便求人說破,亦復(fù)如是!

  做工夫不祇是念公案!念來念去,有甚么交涉,念到彌勒下生時,亦沒交涉,何不念阿彌陀佛,更有利益!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舉起話頭:如看無字,便就無上起疑情;如看柏樹子,便就柏樹子起疑情;如看一歸何處,便就一歸何處起疑情。

  疑情發(fā)得起,盡十方世界是一個疑團(tuán),不知有父母的身心,通身是個疑團(tuán),不知有十方世界,非內(nèi)非外,滾成一團(tuán),只待彼如桶箍自爆,再見善知識,不待開口,則大事了畢,始撫掌大笑?;赜^念公案,大似鸚鵡學(xué)語,亦何愚哉。

  做工夫不可須臾失正念!若失了參究一念,必流入異端,忘忘不返。

  如人靜坐,只喜澄澄湛湛,純清絕點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墮在澄湛中;

  或認(rèn)定一個能講能談,能動能靜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認(rèn)識神;

  或?qū)⑼亩艮?,令妄心不起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br />
  將妄心捺妄心,如石壓草,又如剝芭蕉葉,剝一重又一重,終無了的日子;或觀想身心如虛空,不起念,如墻壁,此喚作失正念。玄沙云:“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偠灾允д罟省?br />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更要撲得破!若撲破時,當(dāng)確實正念,發(fā)大勇猛,切中更加個切字始得。徑山云;大丈夫漢,決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緣,一等打破面皮,性燥豎起脊梁骨,莫順人情,把自平昔所疑處,貼在額頭上,常時一似欠人萬百貫錢,被人追索,無物可償,生怕被人恥辱,無急得急,無忙得忙,無大得大的一件事,方有趣向分。

  二、評古德垂示警語(上)

  趙州云:三十年不雜用心,除著衣吃飯是雜用心。

  評:非不用心,不雜用心耳。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趙州云:“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

  評:趙州著甚死急。然雖如是,歲月長,討個三二十年不異心,也難得。

  趙州云:老僧十八歲便解破家蕩產(chǎn)。又云:我當(dāng)時被十二時辰使,如今使得十二時。

  評:在家產(chǎn)上作活計,被十二時辰使;破得家產(chǎn)者,便使得十二時。忽有僧問:如何是家產(chǎn)?博山答云:卸卻皮囊即向汝道。

  趙州云:你若一生不離叢林,不語五年十年,無人喚你作啞漢,已后佛也不奈你何。

  評:不語即是不雜用心,若不向衣線下究理,則太遠(yuǎn)在。

  天臺韶國師云:“假饒答話揀辨如懸河,祇成得個顛倒知見”。若祇貴答話揀辨,有甚么難?但恐無益于人,翻成賺誤。

  評:今時人學(xué)得一肚皮,尋常問來答去,將佛法為戲具,非但無益,多成罪過;而今恣閑言閑語,以當(dāng)宗乘,看古人說話,面皮厚多少。

  國師云:諸上座從前所學(xué)揀辨、問答記持,說道理極多,為甚么疑心不息?聞古人方便,特地不會?祇為多虛少實。

  評:揀辨記持,皆屬緣慮,生死根不斷,如何會得古人意。所以云:“微言滯于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于當(dāng)前,返作名相之境”。

  國師云:上座不知從腳跟下一時覷破,看是甚么道理?有多少法門與上座作疑求解?始知從前所學(xué)底事,祇是生死根源,陰界里活計。所以古人道:“見聞不脫,如水里月”。

  評:見聞緣慮,誰人不有,要有大轉(zhuǎn)變始得。若不與工夫相應(yīng),從水晶宮里穿下過來,終沒交涉。古德云:“知解入心,如油入面,永無出期,不可不謹(jǐn)”。

  紹巖禪師云:諸仁者,今日國主致請,祇圖諸仁者明心,此外別無道理。諸仁者還明心也未?莫不是語言談笑時、凝然杜默時、參尋知識時、道伴商略時、觀山玩水時、耳目絕對時,是汝心否?如上所解,盡為魔魅所著,豈曰明心?

  評:語不是、默不是、見聞不是、離見聞亦不是,作么生會?即今禪者,莫亂統(tǒng)好。

  巖云:更有一類人,離身中妄想外,別認(rèn)遍十方世界。含日月、包太虛,謂是本來真心。斯亦外道所計,非明心也。

  評:此喚作遍空外道,又安得身心一如,身外無余耶?即今禪和子,不曾遇人,自作主宰,多落斯見。

  又云:諸仁者要會么?心無是者,亦無不是者,汝擬執(zhí)認(rèn),其可得乎?

  評:前二種是病,過在執(zhí)認(rèn)二字上;此段是藥,但無是非執(zhí)認(rèn),病即愈矣!

  瑞鹿禪師云:大凡參學(xué),未必學(xué)問話是參學(xué)、未必學(xué)揀話是參學(xué)、未必學(xué)代語是參學(xué)、未必學(xué)別語是參學(xué)、未必學(xué)捻破經(jīng)論中奇特言語是參學(xué)、未必捻破祖師奇特言語是參學(xué)。若于如是等參學(xué),任你七通八達(dá),于佛法中倘無見處,喚作干慧之徒。豈不聞“聰明不敵生死,干慧豈免回輪”。

  評:今時人類皆如是,正所謂拋卻真金拾瓦礫,不肯真實參究,恣口頭三昧。如香巖問一答十,問十答百,豈不是通達(dá)?于佛法中若無有見處,父母未生前一句子,便不奈何。今時學(xué)語之流,且道濟(jì)得甚么邊事?

  瑞鹿禪師云:若也參學(xué),應(yīng)須真實參學(xué)始得:行時行時參取、立時立時參取、坐時坐時參取、眠時眠時參取、語時語時參取、默時默時參取、一切作務(wù)時一切作務(wù)時參取。既向如是等時參,且道參個甚么人?參個甚么語?到這里,須自有個明白處始得。若不如是,喚作造次之流,則無究竟之旨。

  評:要切究此參的語是甚么語?參的人是甚么人?若不究此語,不識此參的人,是謂空過,非參學(xué)也。

  芭蕉云:如人行次,忽遇前面萬丈深坑,背后野火來逼,兩畔是荊棘林;若也向前,則墮在坑塹,若也退后,則野火燒身,轉(zhuǎn)側(cè)則被荊棘林礙。當(dāng)與恁么時,作么生免得,若也免得,有出身之路;若免不得,墮身死漢。

  評:直須不顧危亡,始得個徹頭,稍生疑議,則喪身失命!芭蕉此語,最為工夫緊要,學(xué)者多求知解,墮在玄奧窠臼里,不向這里留意,是謂空過一生。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之下

  一、評古德垂示警語(下)

  云門云:有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dān)骨董,到處馳騁,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zhuǎn)五轉(zhuǎn)。饒你從朝問到夜,論劫恁么,還曾夢見么?

  評:云門當(dāng)時正罵,十者一二人而已;今時紛紛皆是,何曾向衲衣下體究;設(shè)或坐片晌之時,不是昏沉,便是散亂:蓋為一肚子落索,吐不去,割不斷。若是個伶俐的漢,纔聞恁么舉,具大慚愧始得。

  云門示眾云:諸兄弟,切莫容易過時,大須仔細(xì)!古人大有葛藤相為處,祇如雪峰道,盡大地是汝自己。夾山道:“百草頭上薦取老僧,鬧市里識取天子”。洛浦云:“一塵纔起,大地全收;一毛頭獅子,全身總是。汝把取翻覆思量看,日久歲深,自然有個入處”。

  評:此三段語,牽你入門,要你肯入。不然,盡在鬼窟里作活計。你若入得門,自然帖帖的,不見有山河大地,不見有自己,薦與不薦,是兩頭話。

  云門云: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zhí)不忘,己見猶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xì)點檢將來,有甚么氣息,亦是病。

  評:此病全在境量上作活計,不曾坐斷!不曾透脫!不曾得轉(zhuǎn)身吐氣!這里若別生異念,則成魔作怪,有分在。

  玄沙云:夫?qū)W般若菩薩,須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出脫得去。

  評:大根器者,一聞千悟,得大總持,說個出脫字,早是方便之詞也。何以故,從來不曾系縛故。

  玄沙云:若是根機(jī)遲鈍,直須勤苦,日夜忘疲,無眠失食,如喪考妣相似。恁么急切,盡一生去,更得人荷挾,克骨究實,不妨易得覯去。且況如今,誰是堪任學(xué)的人?

  評:盡大地人都堪任,惟除無知不具信根者,縱是釋迦佛放光動地,其奈爾何?

  玄沙云:仁者,莫祇是記言記語,恰似念陀羅尼相似。踏步向前來,口里哆哆啝啝,被人把住詰問著沒去處,便瞋道,和尚不為我答話,恁么學(xué)事,大苦,知么?

  評:記言語者,謂之雜毒入心,礙正知見。世間讀書人記文字多,便不能融化,何況究出世法,肯食他人涎唾耶。

  玄沙云:有一般坐繩床和尚,稱善知識。問著搖身動手,點眼吐舌瞪視。

  評:此等之流,通身是魔,通身是病,到臘月三十日,未免鬧去在。

  玄沙云:更有一般,說昭昭靈靈,靈臺智性,能見能聞,向五蘊身田里作主宰。恁么為善知識,大賺人,知么?我今問汝,汝若認(rèn)昭昭靈靈是汝真實,為甚瞌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瞌睡時不是,為甚么有昭昭時,汝還會么?這個喚作認(rèn)賊為子,是生死根,妄想緣氣!

  評:此是弄精魂漢,瞌睡時既做不得主,生死到來作么生折合:一生胡亂做去,豈但哄人,皆自哄耳。

  玄沙云:汝今欲得出他五蘊身田主宰,但識取汝秘密金剛體。古人向汝道,圓成正遍,遍周沙界。

  評:秘密金剛體,即圓成正遍;遍周沙界,分明向汝道。須是全身拶入,始得。

  玄沙云:佛道閑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際,故不可升沉;創(chuàng)建乖真,非屬造化。

  評:若會得此意,不費纖毫功行,立地成佛,還多了個成字。

  玄沙云: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醉昏沉之鄉(xiāng);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顢頇佛性。

  評:行人多厭動取靜,靜久復(fù)思動,須剔起眉毛,打破動靜窠臼,始是道人用心也。

  又云:必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yīng)用,不失其宜;如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

  評:如枯木寒灰,蓋無心;不失其宜,蓋應(yīng)物,豈與灰心泯智者同日而語哉。其不亂光輝、不雜空色、云云自彼,于我何為。

  玄沙云:所以十方無圖象,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jī),不住中間意。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句前句后,是學(xué)人難處,所以一句當(dāng)天八萬門,永絕生死。

  評:此語貴在一句當(dāng)天八萬門,盡十方世界,無纖毫空缺處、無纖毫圖象、無纖毫行跡??芍^光爍爍、活潑潑,佛祖眾生沒處安著,生死二字,是阿誰恁么道?

  玄沙云:直饒如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評:坐禪人萬一不到恁么田地。到得,尚是生死岸頭事,須是尋個活路,始得。

  玄沙云: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卻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圣不安排,至今無處所。

  評:道人之心,合當(dāng)如是,但將此段細(xì)抹將來自然省力,沾黏些兒不得,若將識心湊泊,正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玄沙云:今時人不悟個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v悟,則塵境紛紜,名相不實。

  評:處處染著,頭頭系絆,只是究心不切,命根不斷,不肯死去!真正參學(xué)人,如過蠱毒之鄉(xiāng),水也不可沾著一滴,始得個徹頭。

  玄沙云: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纔有念起,旋旋破除;細(xì)想纔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評:病在不起疑情、不究公案、不肯全身入理。只是將識心遏捺,縱是澄澄湛湛,畢竟命根不斷,終不是做工夫人。

  玄沙云:仁者,莫祇長戀生死愛網(wǎng),被善惡業(yè)拘將去,無自由分。饒汝煉得身心同虛空去,饒汝到精明湛不搖處,不出識陰,古人喚作如急流水,流急不覺,妄為恬靜。

  評:識心不斷,縱煉得身心如虛空,終被惡業(yè)牽引去,精明湛不搖處,正是識陰,如何免得生死?總而言之,不究徹大理,悉是虛妄!

  玄沙云:恁么修行,盡出他輪回不得,依前被輪回去。所以道,諸行無常,只是三乘功果,如是可畏,若無道眼,亦不究竟。

  評??偸丈蠑?shù)段法語,皆非究竟;三乘行人,縱行六度萬行,皆生滅法,于實際理地,全然沒交涉。

  徑山云:今時有一種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狚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zhuǎn)使心頭迷悶耳。

  評:不肯起疑情,則命根不斷!命根既不斷,休亦不去,歇亦不得!即此休歇二字,便是生死根本,縱百劫千生,終無了的日子。

  徑山云:有一等人,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zhuǎn)加迷悶,無有了期。

  評:既有能帶之心,所照之境,能所對立,非妄而何?若以妄心為參究,便于自心不得自在,只須坐斷兩頭,能所不立,則礙膺之物,如桶底脫矣。

  徑山云:又一等人,教人事事莫管,但只恁么歇去。歇得來,情念不生,到恁么時,不是冥然無知,直是惺惺歷歷。這般的更是毒害,瞎卻人眼,不是小事!

  評:只饒到惺惺歷歷,此是對寂之法,非參究耶。若參究,直欲發(fā)明大事,既不如是,豈非毒害者哉。

  徑山云:不問久參先達(dá),若要真?zhèn)€靜,須是生死心破,不著做工夫。生死心破,則自靜也。

  評:疑情發(fā)得起,則生死心凝結(jié)在一處;疑情破,則生死心破。于此破處,求其動相,了不可得。

  二、示疑情發(fā)不起警語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便欲尋行數(shù)墨,檢討文字,廣求知解,將佛祖言教一串穿過,都作一個印子印定,纔舉起一則公案,便作道理會去,于本參話頭上,不能發(fā)起疑情,逢人難問著,則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禪也;或隨聲應(yīng)答,豎指擎拳,引筆疾書,偈頌開示,使人參究,亦有意味,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疑情發(fā)不起,皆是識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見善知識求個入路則可。不然,生滅心勝,久之則成魔著,殆不可救。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于境緣上生厭離,喜到寂靜無人處坐去,便覺得力,便覺有意思,纔遇著些動處,即心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禪也。坐久則與靜境相應(yīng),冥然無知,絕對絕待,縱得禪定,凝心不動,與諸小乘,何所異也。稍遇境緣,則不自在,聞聲見色,則生怕怖;由怕怖故,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諸不善,一生修行,都無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見人、不肯信人,于靜謐處強(qiáng)作主宰,縱遇善知識,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爾何。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將情識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無起處,則澄澄湛湛,純清絕點,此識心根源,終不能破,于澄湛絕點處,都作個工夫理會,纔遇人點著痛處,如水上捺葫蘆相似,此是生滅心,非禪也。蓋為最初不肯參話頭、起疑情,縱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壓草;若死得識心成斷滅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斷滅不去,逢境緣時,即引起識心,于澄湛絕點處,便作圣解,自謂得大悟門??v則成狂,著則成魔,于世法中,誑妄無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將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無管帶處,無依倚處,不見有身心,不見有世界,非內(nèi)非外,總是一空,謂空便是禪,謂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來空去,行住坐臥,如在虛空中行,此是生滅心,非禪也。不著則成頑空,冥然無知,著則成魔,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與參禪沒交涉。若真是個參禪漢,發(fā)起疑情,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即喪身失命。若不如是,只饒空得一念不起時,只喚作個空無所知,非究竟也。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遂將識心揣摩,把古人公案胡亂穿鑿去,謂是全提、謂是半提、謂是向上、謂是向下,是君是臣、是兼帶語、是平實語,自謂見解人所不及。縱一一說得道理,與古人一口吐氣,此是生滅心,非禪也。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嚼綿絮團(tuán),使人吞不下、吐不出,豈肯與人生出幾多解路,引起人識心耶?若疑情發(fā)得起,全身拶入去,此解路識心,不待你死去,自然帖帖地。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將身心看破,純是假緣,其中自有一物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于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散則遍周沙界,收則不立纖塵,向這里一認(rèn)認(rèn)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參究,便謂了事人,此是生滅心,非禪也。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將此等為快意,正是弄識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隨識神牽引去,隨業(yè)受報去。若善業(yè)多,則生在人間天上,到四相五衰逼將來,便謂佛法無靈驗,由此謗法,墮在地獄餓鬼道中,出得頭來,知是幾多劫數(shù)?以此觀之,參禪全要見人,若自作主宰,總用不著。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便認(rèn)定個眼能見、耳能聞、舌能談、鼻能嗅、手能執(zhí)著、腳能運奔,是自己一靈真性,向這里度量,謂是悟門。逢人則瞪眼側(cè)耳,手指腳踢,以為佛法,此是生滅心,非禪也。古人喚作如發(fā)癇病相似,又云:在曲彔床上弄鬼眼睛相似,弄來弄去,弄到四大分散時,則弄不去。更有一等惡見,以此為奇特,遞代相傳,受人供養(yǎng),無慚無愧,逢人問法,則大喝一聲,大笑一場。殊不知從來未曾參究,命根未斷,縱行善事,都是魔業(yè),非究竟也。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便欲做有為功行:或做解脫、或行苦行;冬不爐、夏不扇;人來乞衣,便全身脫去,甘心凍死,謂之解脫;人來乞食,便自己不食,甘心餓死,謂之解脫,更有種種不可具說??偠撝?,皆是勝心所使,誑惑無知。彼無知者,謂是活佛,謂是菩薩,盡其形命,承事供養(yǎng)。殊不知佛戒中謂之惡律儀業(yè),雖是持戒,步步結(jié)罪;又有一等燒身燃臂,禮佛求懺,謂之功課,于世法中,亦是好事,參究分中,當(dāng)?shù)蒙趺词??古德云:切莫向他機(jī)境上求。謂禮佛是機(jī)境,求懺是機(jī)境,佛法中一切好事悉機(jī)境也。不是教你不行此一切善事,但用心一處,此一切善事,悉能助發(fā)滋培善根,他日道眼忽開,焚香掃地皆佛事耳。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便欲散誕去、便欲活潑去;逢人則自歌自舞、自歡自樂;或水邊林下,吟詠笑談;或市井街坊,橫行直撞,自謂是個了事人。見善知識開叢林、立規(guī)矩:或坐禪或念佛、或行一切善事,則撫掌大笑,生輕慢心、謗瀆心。自不能行道,障人行道;自不能諷經(jīng)禮懺,障人諷經(jīng)禮懺;自不能參禪,障人參禪;自不能開叢林,障人開叢林;自不能說法,障人說法。凡有善知識出世,設(shè)幾個難問,向人天眾前多答一句、多問一句、喝一聲、打一掌。善知識見彼做鬼戲相似,或不理會,他便向人道,某善知識不會這個道理??嘣湛嘣眨〈耸巧鷾缧膭?,久之則攝入魔道,造無窮深孽,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雖是善因,而招惡果,悲夫!

  做工夫疑情發(fā)不起,覺得同眾人動止不便,太拘束、太煩紊,便欲向深山無人處住靜去,或向一間房屋里住靜去。初則硬作主宰,閉目凝心,跏趺合掌,硬硬做去。或一年二年、一月兩月,不見下落;又有一等坐得三兩日便坐不住,或看書、或散誕、或做偈、做詩、或關(guān)門打睡;外現(xiàn)威儀、內(nèi)成流俗;更有一等惡少年、不識廉恥、不信因果、潛行貪欲,逢人則恣口肆意、誑妄無知,自言我曾見善知識來、我得上人法,使無知者信受,與彼通好,或結(jié)為道友、或招為徒弟,上行下效,自不知非,不肯返省、不肯見人,妄自尊大,大妄語成,此輩名為可憐憫者。今時厭大眾、求私室,寧不寒心者哉?若真正學(xué)道人,慎勿萌此念,正好向眾人中參究,彼此警覺,縱不悟道,決不陷到這般田地,學(xué)者不可不警也。

  三、示疑情發(fā)得起警語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見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便欲承當(dāng)個事,不肯撒手,坐在法身量邊,由此命根不斷。于法身中似有見地,似有受用,殊不知全是子想,古人喚作隔身句。既命根不斷,通身是病,非禪也。

  到這里只須全身拶入,承當(dāng)個大事,亦不知有承當(dāng)者。古德云:“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若命根不斷,全是生滅心;若命根斷去,不知轉(zhuǎn)身吐氣,喚作墮身死漢,非究竟也。這些子道理不難會,自是行者不肯見人,若遇著善知識磕著痛處,當(dāng)下知歸,其或未然則伏尸萬里也。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攪渾世界,得波翻浪涌一段受用。行人耽著此受用,推不向前,約不退后,由此不得全身拶入。如貧人遇著座黃金山相似,了了明明知得是金,不能隨手受用,古人喚作守寶漢:通身是病,非禪也。

  到這里只須不顧危亡,始得與法相應(yīng)。天童所謂“普周法界渾成飯,鼻孔累垂信飽參”,若不得鼻孔累垂,如坐在飯籮邊餓殺,大海里渴殺,濟(jì)得甚么邊事?所以道悟后只須見人,如古德悟后見善知識,大有樣子,若自承當(dāng)個事,不肯遇人抽釘拔楔,皆喚作自欺底漢耳。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盡大地畗塞塞地,無纖毫空缺處。忽生一個度量心,似障了面前、障了身心,提亦不起、撲亦不破;提起似有、放下似無;開口吐氣不得、移身換步不得、正恁么時亦不得:到這里通身是病,非禪也。

  殊不知古人用心純一,疑情發(fā)得起,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生度量心,不起別念,硬硬逼拶去。忽朝打破疑團(tuán),通身是眼,看山依舊山、見水依舊水,山河大地從甚么處得來,求纖毫悟跡了不可得。到恁么田地,只須見人,若不見人,枯木巖前,歧路中更有歧路,到此不蹉跎,不被枯木樁絆倒者,博山與他結(jié)個同參。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便沉沉寂寂去!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將疑情鈍置法身理中,不得受用。一向死去、無回互、無管帶、沒氣息,全被死水里浸殺,自謂之極則:通身是病,非禪也。

  石霜會下如此用工者極多,縱坐脫立亡,不得受用;若受得鉗錘,知得痛癢,轉(zhuǎn)得身、吐得氣,便是人;若不知痛癢,雖會得法身句,只饒坐斷十方,有甚用處?天童所謂“坐斷十方猶點額,密移一步看飛龍”。古人大有警語為人處,大有葛藤相委悉。自是人不肯打徹,欲學(xué)善知識,在人叢馬踏之中,千自由,百自在,得不難乎。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坐到湛不搖處,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便放身去,不識得轉(zhuǎn)位就機(jī),向這里強(qiáng)立主宰,滯在法身邊:通身是病,非禪也。

  洞山云:峰巒挺異,鶴不停機(jī);靈木迢然,鳳無依倚。當(dāng)知峰巒靈木四個字,太煞玄奧,不是干爆爆地;不停無依四個字,太煞活潑,不是死獦狚地。若不究到玄奧處,則不知入理之深;若不到活潑處,則不識旋機(jī)之妙。道人用心,用到無可用處,正好見人,打翻漆桶,得個徹處。豈可抱愚守株,滯在一隅,甘心做籠中之鶴,退毛之鳳哉。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面前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將此隱隱地,疑來疑去,樁定個前境,便自謂入得法身理、見得法界性,不知此等捏目所成,通身是病,非禪也。

  若真?zhèn)€入理之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橫身當(dāng)宇宙,求其根塵器界了不可得,又將何為身?將何為境?將何為物?將何為隱隱地?云門亦指出此病,尚有多文,若明得此一種病,則下之三種病,渙然冰釋矣。博山嘗謂學(xué)者曰:法身中病最多,只須大病一場,始識得病根。假饒盡大地人參禪,未有一個不受法身病者,惟除盲聾瘖啞者,不在此限。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見古人道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盡大地是自己一點靈光;盡大地在自己一點靈光里,又引教中道,一塵中含無邊法界真理,便向這里領(lǐng)略去,不肯求進(jìn)益,生不得、死不得,將此解路,謂之悟門:通身是病,非禪也。

  殊不知縱與理相應(yīng),若打不脫,全是理障,墮在法身邊,何況被解心牽引,不能入理之深。這個獼猴子,捏不死;既死不去,又安得絕后再蘇耶。當(dāng)知最初發(fā)疑情,便要與理相應(yīng),既與理相應(yīng),要得個深入,既得個深入,須向萬仞巖頭翻觔斗,打?qū)⑾聛?,擺手出漳江,始是大人用心也。不然,盡是掠虛漢,非當(dāng)家種草也。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行住坐臥,如在日色里、如在燈影里,淡淡地沒滋味,或更全身放下,坐到水澄珠瑩之際,風(fēng)清月白之時,正恁么時,依正報中,都成一片境去,清清凈凈、伶伶俐俐,自謂之究竟。不得轉(zhuǎn)身吐氣、不得入廛垂手、又不肯求人決擇;或向凈白界中,別生出異念,謂之悟門:通身是病,非禪也。

  天童所謂“清光照眼似迷家,明白轉(zhuǎn)身猶墮位”。良以清光照眼,豈非水澄珠瑩風(fēng)、清月白乎;明白轉(zhuǎn)身,更進(jìn)得一步,只消似迷墮位四個字,一印印定。行人到此,又作么生區(qū)處?只須有大轉(zhuǎn)變,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未為分外,不然是釘樁搖櫓,漁父棲巢,喚作沒血氣漢,打死千個萬個,有甚么罪過。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于法身邊生奇特想,見光見華、見種種異相,便作圣解,將此殊異之事,衒惑于人,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通身是病,非禪也。

  當(dāng)知此等殊異境像,或是自己妄心凝結(jié)而成、或是魔境乘隙而入、或是帝釋天人變化示現(xiàn)。妄心凝結(jié)者,如修凈土人,觀想不移念,忽見佛像菩薩像等,如十六觀經(jīng)中說,悉與凈土理合,非參禪要門;乘隙而入者,如楞嚴(yán)經(jīng)中五蘊空時,行人心有所著,魔即隨意而現(xiàn);變化示現(xiàn)者,如菩薩修行時,帝釋化身現(xiàn)無頭鬼,無五臟鬼,菩薩無怖畏心;復(fù)現(xiàn)美女身,菩薩無愛染心;復(fù)現(xiàn)帝釋身,禮拜云:“泰山可崩,海水可竭,彼上人者,難動其心”。故云“野人伎倆有盡,老僧不見不聞無窮”。若真參學(xué)人,縱白刃交加于前,無暇動念,何況靜定中不實境相耶。既與理相應(yīng),則心外無境。能觀心、所現(xiàn)境,又安在甚么處?

  做工夫疑情發(fā)得起,與法身理相應(yīng),覺得身心輕安,動轉(zhuǎn)施為,不相留礙,此是正偏道交,四大調(diào)適。瞥爾如是,非究竟耶。彼無知者,便放下疑情,不肯參究,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命根不斷,縱能入理,全是識心,以識心卜度,通身是病,非禪也。

  為入理不深,轉(zhuǎn)身太早;雖有深知,不得實用;縱得活句,正好向水邊林下保養(yǎng)含蓄,切不可躁進(jìn)便欲為人,妄自尊大。當(dāng)知最初用心,疑情發(fā)得起,結(jié)在一團(tuán)時,只待渠自己迸開,始得受用。不然,稍有理致,便放下疑情,這里定是死不去,定是打不徹,一生虛過,有參禪之名,無參禪之實,只饒入廛垂手,不妨更見大善知識。彼善知識者,是大醫(yī)王,能療重?。皇谴笫┲?,能施如意。切不可生自足想,不欲見人。當(dāng)知不肯見人,為執(zhí)己見,禪中大病無過此者。

  四、示禪人參公案警語

  (一)示董巖達(dá)空禪者

  通達(dá)虛空翻白浪,好把家私都破蕩,有眼不見有耳聾,赤肉團(tuán)中加痛棒;

  從教白醭口邊生,佛法塵勞一坦平,正念針鋒札不入,面皮鐵鑄沒人情;

  非禮莫教輕動步,舉止安庠要回互,漫將知見妄疏親,拶碎疑團(tuán)須妙悟;

  不破疑團(tuán)誓不休,放出溈山水牯牛,一朝驀鼻穿歸也,迥地遮天這一頭。

  (二)示峰頂智建禪者參無字公案

  狗子佛性無,當(dāng)下絕親疏,如入千尋浪,惟求赤尾魚;有角非關(guān)鯉,無須不是渠,有無俱剿絕,直探驪龍珠;又如四面火,前方一線余,退步即燒殺,橫趨亦喪軀;烈焰非停止,求生莫待徐,如入九重淵,如憑萬仞虛;用意切如此,管取發(fā)靈樞,更有前程路,水到自成渠。

  (三)示知白禪者參干屎橛公案

  如何是佛干屎橛,大千世界一團(tuán)鐵,渾身坐在鐵團(tuán)中,不得出時向誰說?知白禮拜,復(fù)云莫禮拜,只饒出得時,領(lǐng)取三十棒!

  (四)示智邲禪者參一句話頭在甚處起公案

  一句話頭甚處起,滄海只教干到底,一句話頭甚處去,春風(fēng)觸著珊瑚樹;不究去,只究起,石陷崖崩聾兩耳,十二時中步不移,如在刃鋒求住止,只須觔斗打?qū)?,靜陸平原方步武;男兒立志若如斯,誰道搏龍并捋虎,有問臺山路若何,遙指前村驀直去。

  (五)示心陽居士參沒蹤跡公案

  沒蹤跡,莫藏身,豎起脊梁祇么行,鐵壁銀山俱靠倒,幾回歡喜幾回瞋;

  藏身處,沒蹤跡,休向虛空尋鳥跡,放下娘生鐵面皮,蒺蔾傾出黃金汁;

  返復(fù)看,不較多,管甚眾生與佛魔,只教一口都吞盡,滴水翻成幾丈波;

  行也參,坐也究,踢破指頭俱漏逗,倒騎鐵馬上須彌,一生不著隨人后。

  (六)示照監(jiān)院看萬法歸一公案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豎起眉毛,如大火聚;生與同生,死與同死,行與同行,住與同?。活D起疑情,莫生怕怖,如臨大敵,不暇他顧;逢逆順境,須善回互,歸處不知,肯隨他務(wù);撞破鐵圍山,蹲踞寶藏庫,瞬目與揚眉,全機(jī)彰露布;青州布衫重七斤,門前依舊桃千樹。

  (七)示普周禪者參念佛公案

  一句阿彌陀,如珠投濁水,珠投水自清,佛念妄即止;水自清,髭須可鑒絕纖塵,依稀識得娘生面,展似眉毛作么生;妄即止,萬里澄潭不見底,碧玻璃上珊瑚枝,雪老冰枯祇這是;祇這是,念即空,三更初夜日通紅,寶池金地蓮花國,萬派全歸指顧中;指顧中,空此念,念空空念成一片,十萬程途當(dāng)下知,根塵陰界摩尼殿;摩尼殿,光皎皎,佛法塵緣都照了,轉(zhuǎn)位旋機(jī)事若何。噫!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八)示觀如禪者看父母未生前公案

  父母未生前,誰是本來面,放下鐵心肝,提起吹毛劍;世法及塵緣,如蠓入猛焰,無量妙法門,參禪最靈驗;單提句話頭,不墮諸方便,萬別與千差,都來融一念;萬仞巖前,湛水渟渟,一帶晴空,閑云片片;到此則心月孤圓,敢曰靈明顯現(xiàn),光吞萬境境非光,卻笑澄江凈如練;非如練,祇一線,更須入火重烹煉,穴細(xì)金針露鼻時,蘇州布也揚州絹,參!

  (九)示宗妙禪者以千日期參公案

  善造道者千日功,趣向如吞栗棘蓬,凈白界中纔一念,須彌山隔在其中;

  一句話頭如鐵橛,佛法塵勞都屏絕,昏沉散亂成團(tuán)去,只須切上重加切;

  千日如同頃刻間,意路心思絕往還,放開兩足超然上,烈火層冰總是閑;

  全身拶入無生國,妙出有無之軌則,畗塞虛空不顧人,始知大地如漆黑;

  翻身拄杖活如龍,透海穿山振古風(fēng),此是日旋三昧力,法界毫端用不窮;

  更有向上末后句,玄妙機(jī)微都不是,不向如來行處行,男兒自有沖天志。

  (十)答六雪關(guān)主問參公案行人話頭真切不落楞嚴(yán)五蘊魔外

  細(xì)觀楞嚴(yán)五十種魔事,不出一個看字,如色陰明白銷落諸念,乃至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即此堅固妄想,便不能融化,于妄想中精研,見希奇之事,便作圣解,豈非著耶。如不作圣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著耳。

  又五蘊中總以妄想二字結(jié)之,最初一著,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蒂,其根本不除,挫其枝葉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悉妄想牽合,非魔從外來。茍涉于慎護(hù),正所謂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

  如受陰中虛明妄想,虛明亦妄想,蓋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如想陰中融通妄想,最初章云,心愛圓明,即前妄根與境融通,便生愛著,十種悉云心愛等,蓋天魔從圓境中來,與愛心偶合,作無邊魔業(yè),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斷此一念,無心即無愛,無愛則著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云,心愛入滅,貪求深空等,悉是魔業(yè),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耶。

  如行陰中幽隱妄想,蓋行陰乃遷流不止為性,故云:生滅根元,從此披露;為想陰盡,徹見行陰中根元,悉是生滅,念念不停,行人不隨生滅遷流,故得凝明正心,爾時天魔不得其便,但于圓元中起計度,故窮其始末有因無因等,既有計度,亡正遍知,計之一字,從幽隱中來,文云觀彼幽清,不能徹見源底也。

  如識陰中顛倒妄想,謂同分生機(jī),倏然隳裂,六根虛靜,無復(fù)馳逸,虛靜為不馳逸,不馳逸為行陰盡耳,行陰既盡,見聞通鄰,互用清凈。故云:窮諸行空,尚依識元,乃至精妙未圓,便生圣解,此十種悉以識心而生圣解,既作圣解,違遠(yuǎn)圓通,生諸種類矣。

  禪門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思大云:十方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眾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種其奈爾何,欲得不受其蝕,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護(hù),妄想念盡,則魔業(yè)自盡矣。古德云: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節(jié)外又生枝。

  (十一)答不執(zhí)修證不廢修證問

  吾宗門下,毋論利鈍賢愚,但以信而入;既發(fā)起猛利心,如坐在鐵壁銀山,祇求迸出,諸妄想心,悉不能入,觀照功行,安將寄乎?果得一念迸開,如披云見天,如獲故物,觀照功行,亦何所施?祇貴參究之念甚切,其參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緣,切究至道,亦涉于觀照,但不以觀照立名。如圓覺云:“惟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若以觀照為事,則有能觀能照之心,必有所觀所照之境,能所對立,非妄而何。所以禪宗云:獨蹈大方,心外無境,將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個,坐斷兩頭,始得個入門。

  向上一路,更須自看,不然,盡是鬼家活計,安可以修證同日而語耶。果顢頇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輩名為可憐愍者,寧堪齒錄也。南岳云:“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即此不染污之修,可謂圓修,還著得個修字么?即此不污染之證,可謂圓證,還著得個證字么?如此則終日修而無修,掃地焚香,悉無量之佛事,又安可廢,但不著修證耳。九地尚無功用行,況十地乎,乃至等覺說法如雨如云,猶被南泉呵斥與道全乖,況十地觀照,與宗門而較其優(yōu)劣可乎。

  (十二)參禪偈十首

  參禪須鐵漢,毋論期與限,咬定牙齒關(guān),只教大事辦;

  猛火熱油鐺,虛空都煮爛,忽朝撲轉(zhuǎn)過,放下千斤擔(dān)。

  參禪莫論久,不與塵緣偶,剔起兩莖眉,虛空顛倒走;

  須彌碾成末,當(dāng)下追本有,生鐵金汁流,始免從前咎。

  參禪莫莽鹵,行誼要稽古,一條弦直心,不遭歧路苦;

  拶碎黃龍關(guān),拈卻云門普,這個破落僧,從來不出戶。

  參禪沒主宰,祇要心不改,萬匯及塵勞,旋坌誰瞅睬;

  堅硬可擎天,勇決堪抒海,雖然未徹頭,管取前程在。

  參禪須審細(xì),莫把工程計,有條便扳條,無條便扳例;

  不親佛與祖,管甚經(jīng)和偈,都來一口吞,心空始及第。

  參禪發(fā)正信,信正魔宮震,片雪入紅爐,赤身游白刃;

  只尋活路上,莫教死水浸,大散關(guān)忽開,倒騎毗盧印。

  參禪休把玩,倏忽時光換,至理及玄奧,秦時鍍鑠鉆;

  咄哉丈夫心,著手還自判,百年能幾何,莫待臨行亂。

  參禪無巧拙,一念貴超越,識得指上影,直探天邊月;

  劈開胸見心,刮去毛有血,分明舉似君,不會向誰說。

  參禪須趁早,莫待年紀(jì)老,耳聵眼朦朧,朝在夕難保;

  生平最樂事,到此都潦倒,佛法本無多,祇要今時了。

  參禪莫治妄,治妄仍成障,譬欲得華鯨,管甚波濤漾;

  至體絕纖塵,妄心是何狀,謹(jǐn)白參禪者,斯門真可尚。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