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凈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wěn)當者。(不簡機務。不假方便)則莫若信愿專持名號。是故凈土三經并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tǒng)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注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云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覩。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愿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卽釋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自覺)覺后覺(覺他)。無法不知(覺行圓滿)。無法不見者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臺藏所明。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學者須如此深研痛拶不可徒落在語言作道理領過)。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卽一切法。離故無相。卽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凈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釋迦)所說(彌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愿(欣厭)所愿(極樂)。能持(三業(yè))所持(名號)。能生(三資糧)所生(四凈土)。能贊(釋迦諸佛)所贊(彌陀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后應須辨宗。此經以信愿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fā)愿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學者須從者里死盡偷心。不可草草)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后。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昬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以心性為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愿。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以教為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以念佛為因)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以己生者為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莊生寓言。(以境為事)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卽理。全妄卽真。全修卽性。全他卽自。我心徧故。佛心亦徧。一切眾生心性亦徧。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徧。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以法界為理)。如此信已。(此下明愿)則娑婆卽自心所感之薉。(此卽理之事)而自心薉。理應厭離。極樂卽自心所感之凈。而自心凈。理應欣求。(此卽事之理)厭薉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凈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卽是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信)全事卽理。則?。ㄔ福┮鄥u理。舍亦卽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zhí)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凈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yǎng)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凈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芍^方便中(行經)第一方便。了義中(教經)無上了義。圓頓中(理經)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古人圓極語)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凈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愿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凈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后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zhí)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凈土。若至理一心不亂?;砥茻o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凈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yè)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蚪獠唤?。但彌陀名號?;蛄椒鹈?。此經名字。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后。畢竟因斯度脫。如聞涂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復次只帶業(yè)生同居凈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夫上善一處(根據了了)。是生同居。卽巳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卽巳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從來未經道徹如此)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成鐵案)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愿王)奧藏。法華(成佛)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解中判爾時下三十九字為別序六方佛為流通與古不同故科釋之)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后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系非小。后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后語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乙)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丙)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衞等。標說經處也。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悟此者少)念佛求生凈土。決定無非。曰是。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fā)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舍衞。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zhàn)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云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祗陀感嘆。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丙)二引大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天人列后者。世間相故。凡圣品雜故。外護職故。(?。┏趼暵劚娪秩?。初明類標數。二表位嘆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fā)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卽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跓o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戊)二表位嘆德。
皆是大阿羅漢(之位。其德為)眾所知識。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卽乞士果。二殺賊。卽破惡果。三無生。卽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凈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訶目犍連(大辨菽氏)。摩訶迦葉(大飲光)。摩訶迦旃延(大文飾)。摩訶拘絺羅(大膝)。離婆多(星宿)。周利槃陀伽(繼道)。難陀(喜)。阿難陀(慶喜)。羅睺羅(覆障)。憍梵波提(牛呞)。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訶劫賓那(房宿)。薄拘羅(善容)。阿(少/兔)樓馱(無貧)。如是等諸大弟子。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惡口。感此余報。受天供養(yǎng)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凈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凈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兴_眾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彌勒菩薩之名)菩薩。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yè)。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凈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F居等覺以究竟嚴凈佛國為要務。故次列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凈土。以不離見佛(事是大因緣)。不離聞法(理是秘密藏)。不離親近供養(yǎng)眾僧(不可忽過)。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烊吮?。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卽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凈土法門所攝(唯廣大故微妙)之機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發(fā)起序也。凈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fā)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凈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fā)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fā)起序。例可知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凈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從未道徹)。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妙答從來答者反添戲論)。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yǎng)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然佛土有四(譌謬悉正)。各分凈薉。凡圣同居土。五濁重者薉。五濁輕者凈(西方是同居凈以凡夫例圣故)。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薉。體空巧度證入者凈(西方是方便凈以小乘回心故)。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薉。一心三觀證入者凈(西方是實報凈以所證圓頓故)。常寂光土。分證者薉。究竟?jié)M證者凈(西方是寂光凈以受用同佛本跡俱高故)。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凈土(以經中是同居境故)。亦卽橫具上三凈土也(以上善俱會故)。(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凈薉佛土。今約信愿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凈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凈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
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韱巍V杆F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雖辨單復三身(此論性德)。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并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云阿彌陀佛(此論修德以是同居土中見故)。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卽報卽法也(以佛身隨橫四土現故)。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四悉檀)。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干城陽焰(非魔)。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邪)。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非權。破華嚴合論之譌。非邪。破末世積迷之習。此二料簡。尤大有關系)。圓彰性具令深證故。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巳滅。未來未成。正應發(fā)愿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對此土釋迦不久住彌勒未生無現佛可依)。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F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此字指一體三寶)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是真指南)。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fā)愿。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經要旨。信愿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語如山岳不可動移)。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并運也。(乙)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征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征。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凈宗不思議在此)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眾苦極樂映釋)。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游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凈四土。圓受諸樂也(方是極樂凈宗)。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yōu)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己)二約所受用釋(此亦轉釋上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故。下廣釋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以嚴際畔)。七重羅網(以嚴空界)。七重行樹(以嚴露地)。皆是四寶。周帀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周帀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帀繞。則他賢圣徧此極樂真因緣也(內因外緣)。此等莊嚴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yè)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方便凈土是卽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實報凈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常寂光土是卽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此論性依此起修)。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卽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凈境。真俗圓融(此論修全修在性如是方是極樂凈宗)。不可限量。下皆仿此。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V釋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釋生處(妙)。二結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瓈[王*車]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絕待之樂為濁世眾生須對待而論)。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輭。異沉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yǎng)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凈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優(yōu)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妙)。
(己)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愿(此義約佛)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徧嚴四種凈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復次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此義約生)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誰解承當)。非今非當。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性相圓明撤盡法門邊畔界限)。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卽生。全他卽自(會上二義祗是一義)。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結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空中)常作天樂。(下是)黃金為地。(中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上嚴空界。下嚴金地)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卽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卽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但可順此方比擬不可隨此方情見)。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祴。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yǎng)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徧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食時卽清旦。故云卽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徧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庚)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又二。初別明。二總結。(庚)初中二。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辛)初又二。初鳥音法利。二征釋略顯。(壬)今初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鹙鷺。琦禪師云是春鶯?;蛉?。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谷禾+卵]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凈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昬睡。不假夜臥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于苦等四諦。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fā)諸事理禪定。名定力?;鄹鲩L。能遮通別諸惑。發(fā)真無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zhèn)巍2恢嚾≈T虛偽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若發(fā)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蛐某翛]。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fā)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yè)。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yè)。住清凈正身業(yè)中。名正業(yè)。以無漏慧通除三業(yè)中五種邪命。住清凈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為利養(yǎng)。一詐現異相奇特。二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兇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所得供養(yǎng)以動人心。)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皆有訂譌之功)。依生滅四諦而修。卽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卽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卽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卽圓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門。凈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凈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凈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方是極樂凈宗)。于四凈土皆得聞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fā)菩提心。伏滅煩惱也。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此三句各四。益詳見下釋念三寶中)。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能念卽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壬)二征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征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名字法界不思議如此)。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問?;鞅婙B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卽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可謂法界標指)當體卽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chuàng)聞。大踴徧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fā)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愿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凈業(yè)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性相圓明)。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徧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卽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佛性修皆是性生是修)。奈何離此凈土。別譚唯心凈土。甘墮鼠卽鳥空之誚也哉(離土談心定是緣影妄想)。初依報妙竟。
(丙)二正報妙二。初征釋名號(深契佛意)。二別釋主伴。(?。┏踔卸3跽?。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zhí)持。無復疑貳也。
(戊)二釋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確妙)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徧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卽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卽舉此體(速須信入)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卽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卽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心性寂而常照(一切諸佛之心要)。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可悟心佛)。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方是極樂凈宗)。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例下壽命確極不然佛光皆照十方何勞頌祝)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愿隨機。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別名無量壽也。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卽是無量之無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并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卽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卽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卽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卽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e釋主伴二。初別釋。二結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并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卽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fā)大誓愿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愿往生??倢賱e圓二教所攝機矣。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及聲聞菩薩。并是彌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上重重無盡總歸極于一聲名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fā)愿二。初揭示無上因緣(此科關系極大)。二特勸凈土殊勝。謂帶業(yè)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凈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然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丙)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種)阿鞞跋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今凈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yè)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舍故稱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極樂凈宗如此如此)。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后普賢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導歸安養(yǎng)。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丙)二特勸
舍利弗。(如上無上大事因緣)眾生(幸得)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不可算數一生補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其數甚多。故云諸。俱會一處。猶言凡圣同居。尋常由實圣過去有漏業(yè)。權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與圣人同居。至實圣灰身。權圣機盡。便升沈碩異??鄻窇沂?。乃暫同(石火電光)。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圣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徧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yè)。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多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塤如[竹/廠/虎]。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則下凡眾生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方是極樂凈宗)。剎網所不能例。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實話)。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具此深信。方能發(fā)于大愿。文中應當二字。卽指深信。深信發(fā)愿。卽無上菩提。合此信愿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zhí)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愿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相似(世有此一輩以持名壓捺妄想不知求生故為極力道破)。亦無得生之理。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fā)菩提愿為要。正與此同。
(乙)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二。初正示無上因果。二重勸。(丙)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F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卽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菩提正道名善根。卽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卽助緣。聲聞獨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yè)福德少。皆不可生凈土。唯以信愿執(zhí)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圣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卽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圓極語)。罄無不盡。故卽以執(zhí)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愿。乃肯執(zhí)持。不信不愿。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執(zhí)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可訂久譌)。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愿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卽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仍不廢事)。一日至七日者。尅期辦事也。(此初學要期之法。下根則有若干七日。亦是隨樂尅期之法)。利根一日卽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此久學煉習之法)。鈍根僅一日不亂。(上根則有若干七日)。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可訂久譌)。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字字引商刻羽)。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卽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圣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圣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當知執(zhí)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卽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以念念卽佛故)。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以念念卽佛故)。所生土。往往勝進(方是極樂凈宗)。亦不一槩??芍^橫該八教(圓收所以圓超)。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卽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兼為觀經發(fā)蒙)。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此念字謂觀想出觀經)。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并不勞觀想也。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卽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真宗之脫離窠臼老作家)??嘤麍?zhí)敲門瓦子。向屋里打親生爺娘。則于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燈之理。(平常之極愚者未免驚其孤峻所謂難信之法也)。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后。復起惑造業(yè)。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yè)之事(寶鑒照妖)。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問。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確確)一念??v下下品逆惡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愿。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凈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卽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卽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后。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卽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蓋無愿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愿。無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稱洪名。萬罪滅。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伏愿緇素智愚。于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卽佛故)。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讀者當知此優(yōu)曇缽羅出現時也)。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凈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此解確甚令人骨寒)。蓋薉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忄*羅]無功。卽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薩昬于隔陰。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幸顢頇。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彌陀圣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切膚刻骨)。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fā)愿。以愿能導行故也。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卽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妙)。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妙妙)。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fā)慶信(牙慧者能不瞠然)。則欣(生善)厭(破惡)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卽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圣眾現前。卽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卽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余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確確)。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確確)。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信愿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明白之極)。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諸經論中亦有橫義。乃隨斷惑淺深。卽于同居見上三土。是則約證名橫。約斷仍豎也)。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文為二。初普勸。二結勸。(乙)初中三。初勸信流通。二勸愿流通。三勸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標題。二征釋經題。(?。┏踔辛?。初東方。(至)六上方。唐譯十方。今略攝故。(戊)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不退)。二。卽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一生等義皆攝第二義中)。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大有功于凈土)。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卽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此皆導師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伶俐者少)。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陀為自也。阿閦鞞。此云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蛉∫颉;蛉」?。或性。或相。或行愿等。雖舉一隅。仍具四悉。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恒河沙耳。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凈土妙門。所以徧覆三千。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奘師譯云稱贊凈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卽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贊釋迦如來所說。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磨。此云法。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問。諸方必有凈土。何偏贊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妙答)。假使贊阿閦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問。何不徧緣法界(細研下答亦非善問)。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愿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傇谟诰壘壷冢ㄔ竸伲?。恩德弘深。種種教啟(標心)。能令歡喜信入(歡喜)。能令觸動宿種(生善)。能令魔障難遮(破惡)。能令體性開發(fā)(入理)。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卽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徧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徧緣法界者也。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本不出法界外)。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何以加于法界)。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解千余年之惑)。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徧計執(zhí)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麽尳涱}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稱贊功德之名。上來已詳言矣。)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并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卽執(zhí)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zhí)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茍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卽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彿名。于同體法性有資發(fā)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卽大乘果覺也。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丙)二勸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當愿當生。正顯依信所發(fā)之愿無虛也。非信不能發(fā)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愿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復次愿生彼國。卽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fā)二種弘誓相應(此皆凈宗指訣世人多夢夢不了。所以雖修無功)。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fā)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于大菩提道。問。今發(fā)愿但可云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fā)愿持名。臨終定生凈土(有此義方使一生要期非謬)。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有此義方能深入一行三昧)。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蓮萼光榮(此卽理之事非徒論理)。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丙)三勸行流通二。初諸佛轉贊。二教主結嘆。(?。┙癯?br />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此句重在持名故是勸行)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凈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凈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凈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凈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yè)橫出之行(突圍而出)。必不能度。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昬昧汨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意見不容)。必不能度。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嗔。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卽凡心是佛心之行(無取無舍)。必不能度。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取舍熾然)。必不能度。命濁者。因果并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應量而飽)。必不能度。復次祗此信愿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凈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凈宗千古之蘊一旦發(fā)盡希有哉)。卽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丁)二教主結嘆。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然吾人處劫濁中。(此五段應與五必不能度之訓合觀)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yè)所螫。處眾生濁中。決定安于臭薉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難(當知甚難之旨從未經道破確然確然)。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熢(火*孛)宅里。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功在萬世)。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巳。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fā)問者。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惑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吐心吐膽)。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現身說法)。后因大病。發(fā)意西歸。復研妙宗圓中二鈔。及云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zhí)持名號。萬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凈業(yè)。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請余為述要解。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言有不獲已者)。理不可卻。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脫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資糧(字字道實果然果然)。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贊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原跋
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古人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凈土。合觀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后人不達。舍西方極樂。別言唯心凈土。舍萬德慈尊。別言自性彌陀。不幾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靈峰大師深悟心性無外之體。特為此經。拈出要解。一展讀時。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券。不唯言簡意周。且使希有甚難之宗。如聲鼓鐸。盡開經藏。無復匵藏。誠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為無上心要矣乎。古吳凈業(yè)弟子正知去病氏謹識。
歙浦講錄跋
此本系性旦癸巳歲。在歙浦棲云院所聽錄者。于時隨允持循蒼暉晟堅密時諸公之后。獲聞法要。覺老人此翻。心膽盡吐。蓋秘密之藏。會當大啟于今時。非偶然也。因退而紀之。甲午冬老人病中口授數處令改正。此本遂稱允當。及老人西逝。性旦以病拙藪逋。薄福多障。無緣流通闡播。聊識其后以志不忘云。庚子夏華陽學人性旦拭涕跋。
附跋
謹案 靈峰大師彌陀要解 靈峰弟子成時師。以冠凈土十要。而微有刪節(jié)。近年金陵揚州。已各有刻本。茲特依紅螺山慕蓮法師。便蒙鈔錄出要解原文。重付剞劂。以廣流通。庚申七月北京刻經處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