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署

褔建通志臺(tái)灣府 作者:


  臺(tái)灣縣

  臺(tái)灣道署在府治西定坊,西向,廳事顏曰「敬事堂」,雍正十二年巡道張嗣昌增建官廳(中有斐亭,康熙間觀察高拱乾建,叢篁環(huán)植,翠色猗猗,故取衛(wèi)詩有斐之義。澄臺(tái)在斐亭左,觀察高拱乾建,高可望海。寓望園在治後,康熙間觀察周昌闢)。

  季麒光記略:園不依山則不古,園不依水則不靈,園不依喬枝古木則不紆回而盤曲;蓋以人勝者未有能成趣者也。若就方區(qū)員幅以寫其胸中之邱壑,其妙在於借景而不在於造景。東寧荒海之島,不入職方,有山則頑翳於蔓草,有木則鹵浸於洪濤,求天作地成之景,皆無所得,是蓋造物者之有所缺焉,以俟乎名賢之補(bǔ)救乎?憲副周公,治臺(tái)一載,政治之暇,就署後築小室,中置圖史,旁構(gòu)一亭,顏曰「寓望」,取左史畺有寓望之言,則燕閒寂處已不忘周防捍禦之意也。復(fù)結(jié)草作亭,顏曰「環(huán)翠」,以蕉陰竹韻,依繞左右。當(dāng)風(fēng)來奏響,月落呈姿,雲(yún)容天籟與霓裳羽衣相賡和,真不啻渭川千畝、綠天萬樹矣。又一亭,顏曰「乾坤一草亭」。杜少陵僑居巴蜀,慨然有身世蓬鬢之思,公曠情逸致,俯仰宇宙,取諸懷抱於寄其所託,高霞相映,白雲(yún)可侶,信足樂也。亭之右建一方臺(tái),銜遙天,吞大海,安平勝狀,如在幾席。稍西一亭,為公觀射處,以「君子」名之,有取於無爭之義也。公他日內(nèi)擢秉衝,俾余小子得以不文舊吏,從容頌禱,回記海風(fēng)嶺草,瘴雨蠻煙,猶可以手聲而口貌之,則知此園之標(biāo)奇天外,為後人翦茇所不加者,皆公政事之留餘也已。鶴馴堂在後堂。豐亭在治東南,觀察劉良璧建。禔室,乾隆間觀察蔣允焄建,有十二勝。

  知府署在東安坊,南向。舊偽鄭宅,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愷恢廓重建,規(guī)制悉具。九年,知府王士任建三來堂,又置住屋一所為新署。署右側(cè)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地甚寬敞,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改建官廳(中有懷堂,總督劉世明題扁。四合亭在治後,亭側(cè)老榕三株,根幹蟠結(jié),架空如橋,亙數(shù)丈,廣二尺,人可步履其上,名曰仙梁,亦曰榕梁。鴻指園,乾隆間郡守蔣允焄因四合亭而廣之。三來堂、榕蔭堂,俱嘉慶間郡守慶保題。來復(fù)堂,嘉慶間郡守楊廷理建)。

  經(jīng)歷署在府署東南。

  海防南路理番同知署在西定坊,西向。舊在鹿耳門,雍正八年移駐於此。嘉慶二年,大風(fēng)圯。八年,同知錢■〈雨上澍下〉借廉重建。中有內(nèi)省軒,同知何愷建,澹懷軒、研北書屋,俱同知朱景英建。

  通判署在澎湖大山嶼西澳,原巡檢舊署。

  知縣署在鎮(zhèn)北坊赤嵌樓之右,西向。舊在東安坊,故偽鄭宅,規(guī)制甚隘。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蒞任,謀改易,邑紳張方陞、王克裦、諸生龔帝臣輩首事勸捐,知府方邦基以其事詳於督撫,得允乃移建今所(中有新民堂,在治內(nèi);後為愛堂,郡守方邦基題額。又有齋曰古春小築)。

  典史署在縣署右。

  巡檢司署在番薯寮。舊在羅漢門,即縣丞署,乾隆五十四年改為巡檢,嘉慶十五年移駐於此。

  校士院,在東安坊縣學(xué)左。乾隆二十七年改建海東書院。今校士於道署。

  鎮(zhèn)守臺(tái)灣掛印總兵署在鎮(zhèn)北坊。

  中軍中營遊擊署在永康里,駐防中路口。守備署在永康里。

  左營遊擊署在鎮(zhèn)北坊,駐防北路口。守備署在鎮(zhèn)北坊。

  右營遊擊署在東安坊,駐防南路口。道光六年移駐北路,十三年照舊增設(shè)。守備署在東安坊,道光六年裁歸左營兼管,十三年復(fù)。

  城守營參將署在北門內(nèi),駐防府治。左軍守備署在岡山。右軍守備署在下茄冬汛。

  臺(tái)灣水師副將署在安平鎮(zhèn)。

  中營遊擊署在安平鎮(zhèn)。守備署在本營內(nèi)。

  左營遊擊署在鹿仔港。乾隆五十三年,由安平鎮(zhèn)移駐,嘉慶九年領(lǐng)帑建。安備署在笨港,嘉慶九年建。

  右營都司署在安平鎮(zhèn)。舊制遊擊,嘉慶十四年,移駐艋舺營,將北路淡水營都司移駐。守備署在安平鎮(zhèn)。

  協(xié)鎮(zhèn)澎湖水師副將署在澎湖大山嶼媽宮澳。

  左營遊擊署在媽宮澳。守備署在遊擊署東。

  右營遊擊署在媽宮澳。守備署在媽祖宮東。

  教場(chǎng)在郡城北??滴跞?,總兵張玉麒建演武廳,乾隆十六年,總兵李有用建內(nèi)堂。臺(tái)灣水師營教場(chǎng)在安平鎮(zhèn)城南。乾隆十四年,副將沈廷耀於演武廳後增建內(nèi)堂三間。澎湖水師營教場(chǎng)在媽宮澳。

  接官亭在西門外??陲L(fēng)神廟前。

  附廢署:御史衙在東安坊。初為鳳山縣公館,雍正元年改建察院行轅內(nèi),左右分建滿漢御史住宅。乾隆元年,滿察院白起圖闢左旁曠地為射圃。十五年,漢察院楊開鼎闢右旁曠地為射圃。後察院錢琦成之。乾隆四十六年停設(shè)。

  鳳山縣

  知縣署在城內(nèi)興隆莊,東南向??滴醵哪?,知縣楊芳聲創(chuàng)建。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重建。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修堂廨。乾隆五年,知縣程芳建吏舍。二十一年,知縣丁居信建官廳。二十七年,知縣王瑛曾修。五十四年,知縣張陞吉修。

  縣丞署在下淡水。舊駐阿里港,乾隆五十三年移駐。

  典史署在縣東。

  下淡水巡檢司署舊駐下淡水大昆麓,乾隆五十三年改駐縣舊城,即興隆里巡檢署。

  南路營參將署在興隆莊縣治後,統(tǒng)轄本營、下淡水營官兵。下淡水營都司署在山豬毛口汛,乾隆五十三年分設(shè)駐劄。守備署在水底寮汛。舊在鳳彈下埤頭,乾隆五十三年移駐。軍裝局、火藥局俱在山豬毛口汛。

  嘉義縣

  知縣署在城內(nèi)。舊諸羅縣原在佳里興,康熙四十三年移駐今所。四十五年,攝縣同知孫元衡建大堂、川堂、儀門。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後堂、內(nèi)廨、左右兩廓。五十九年,署縣孫魯修。雍正六年,知縣劉良璧再葺。乾隆五年,知縣何衢重建吏舍。二十七年,知縣衛(wèi)克堉重建。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義民守城,奉諭旨改名為嘉義。五十六年,知縣單瑞龍領(lǐng)帑重建。

  縣丞署在笨港街坂頭厝。原在磚仔窰,雍正十二年移建今所。

  縣丞署在斗六門,乾隆五十三年設(shè)。

  典史署在縣署西。

  巡檢司署在大武壟。乾隆五十三年以斗六門巡檢移駐。

  佳里興巡檢司署在鹽水港。

  嘉義營參將署在縣治。舊為北路左營都司署,道光十三年,都司移駐斗六門,添設(shè)參將駐此。

  中軍守備署在縣治。道光十三年設(shè)嘉義營,以斗六門汛守備駐縣治,為參將中軍。

  斗六門營都司署在斗六門。道光十三年,以北路左營都司移駐。

  彰化縣

  鹿仔港理番同知署舊在邑內(nèi)南門街,即淡水廳署。乾隆三十二年,移泉州西倉同知駐此。四十九年,改建於鹿仔港倉前。嘉慶間改建於龍山寺前。

  知縣署在縣城北。雍正六年,知縣湯啟聲建。乾隆五年,知縣許廷璠重建吏舍,後令劉靖、陸廣霖、蘇渭生、劉辰駿、張世珍相繼增建。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燬。五十六年,知縣宋學(xué)顥領(lǐng)帑重建。嘉慶十六年,知縣楊桂森修。

  縣丞署在貓羅保南投街。

  典史署在縣儀門外西偏。

  貓霧拺巡檢司署在貓霧拺犁頭店街。

  鹿仔港巡檢司署在鹿仔港米市街,嘉慶二十年移駐大甲。

  北路協(xié)副將署駐劄縣治,在縣學(xué)後。

  中軍都司署在副將署西。

  淡水廳

  同知署在竹塹士林莊。舊公館在彰化縣治,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七年,同知莊年重建門堂,規(guī)制悉具。二十一年,同知王錫縉改建今所。二十八年,監(jiān)生何長興捐修。

  縣丞署在艋舺。舊本八里岔巡檢司,雍正十一年設(shè),後移駐新莊。乾隆五十四年,改為縣丞。嘉慶十三年,設(shè)艋舺營,距新莊僅十里,因改駐於此。

  竹塹巡檢司署在竹塹城內(nèi)。

  北路右營遊擊署在竹塹城內(nèi)。道光七年,以鎮(zhèn)標(biāo)右營遊擊移駐,即舊右營守備署為之。

  守備署在大甲溪,淡水、彰化交界。道光七年,由竹塹城內(nèi)移駐於此。

  通判署在噶瑪蘭適中五圍地方。嘉慶十六年新設(shè),二十一年建。

  縣丞署在噶瑪蘭頭圍,嘉慶二十五年建。

  羅東巡檢司署在噶瑪蘭五圍,與通判同城,兼司獄。

  艋舺營水師參將署,嘉慶十三年設(shè)遊擊,以臺(tái)協(xié)右營遊擊移駐。二十四年建,道光五年改為參將,統(tǒng)轄艋舺陸路、滬尾水師官兵,兼轄噶瑪蘭營官兵。

  陸路中軍守備署在艋舺。嘉慶十四年,以延平協(xié)左營守備移駐。

  水師守備署在滬尾。嘉慶十四年,以興化協(xié)左營守備移駐。

  噶瑪蘭營都司署在五圍城,道光五年新設(shè)。

  守備署在頭圍汛,嘉慶十七年設(shè),道光五年移駐。軍裝庫、火藥庫俱在守備大堂東。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