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
大胡安祿山造反,唐玄宗蒼惶逃竄。馬嵬驛兵變,楊貴妃"婉輾娥媚馬前死",黯然憫然,玄宗只得繼續(xù)西行。
太子李亨殿后,一路安撫士民。為了收復(fù)中原,太子在他自己兩個兒子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豫勸說下,率數(shù)千兵士向朔方挺進,并于公元756年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轉(zhuǎn)年,大將郭子儀以及廣平王李豫等人率兵收復(fù)唐朝的政治首都長安。同年底,唐玄宗老頭也有幸自蜀地得返京城,"上(肅宗)至望賢宮奉迎。上皇(玄宗)御宮南樓,上望樓辟易,下馬趨進樓前,再拜蹈舞稱慶。上皇下樓,上匍匐捧上皇足涕泗嗚咽,不能自勝。遂扶侍上皇御殿,親自進食。自御馬以進,上皇上馬,又躬攬轡而行,止之后退。上皇曰:'吾享國長久,吾不知貴,見吾子為天子,吾知貴矣。'上乘馬前導(dǎo),自開遠門至丹鳳門,旗幟燭天,彩棚夾道。士庶舞拜路側(cè),皆曰:'不圖今日再見二圣。'……"當時情景,果然感人。
好景不長,在肅宗皇后張氏與宦官李輔國的竄掇下,玄宗、肅宗父子猜忌日深,最終老皇帝怏怏死于荒涼冷宮,結(jié)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也許是隔代遺傳,唐肅宗雖在長安為帝,竟受制于自己的皇后與李大公公。秋邊風一吹,肅宗還下詔賜死了自己的兒子,、有興復(fù)大功的建寧王李賢。年青當太子時終日擔驚受怕,逃亡路上風霜侵襲,稱帝后受宦官和婦人挾制,唐肅宗于762年就撒手而去,終年五十二歲。
肅宗崩后,宦官李輔國與程元振聯(lián)手,利用手中禁軍,殺掉張皇后,擁戴太子李豫登上大寶,是為唐代宗。
唐代宗為帝十八年,"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于色",算是個比較有主見的皇帝。他繼位后,雖然很感激李輔國對他的"翼戴"之功,但大太監(jiān)一句話讓皇帝如芒刺在背:"大家(皇帝)但居禁中,外事由老奴(李輔國自稱)處分"。結(jié)果,代宗用計,借助李輔國敵對勢力程元振以及禁衛(wèi)軍之力,把李大公公擠出政權(quán)中心。不久,代宗又派刺客要了這位太監(jiān)的性命。程元振補空后,比李輔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貪贓受賄,貶殺朝臣,致使朝廷解體,上下離心。屋漏偏遭連夜雨。西北的吐蕃也乘人之危,節(jié)節(jié)逼近,害得代宗也上演棄都出逃的戲目。
無論如何,代宗還是比較明白的皇帝。在他任上,安史之亂最終平定,郭子儀、李光弼得以展現(xiàn)奇功,唐朝終于渡過最危險的關(guān)頭。但是,也正是代宗當政期間,唐朝的藩鎮(zhèn)開始成型,種下了日后唐王朝滅亡的一大禍根。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zhàn)后,耆舊幾家殘?處處蓬篙遍,歸人掩淚看。
?--劉長卿《穆陵關(guān)北逢人歸漁陽》
此詩是有"五言長城"之稱的唐朝大詩人劉長卿所作(709-780,字文房。因性情剛直不阿,忤怒權(quán)門,兩次遭貶,官終隨州(今屬湖北)刺史)。詩人以景寄情,憂傷安史之亂之后的國勢和民艱,對于已乍現(xiàn)端倪的藩鎮(zhèn)割據(jù),發(fā)出深惋的喟嘆。
講起藩鎮(zhèn),也得提起前半世英明神武、后半世昏庸暗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間,首創(chuàng)"節(jié)度使"的實際官職,在唐境內(nèi)設(shè)立了九個節(jié)度使和一個經(jīng)略使,究其初衷,本來是防御異族入侵,不料結(jié)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節(jié)度使本人倒首先敲響了盛赫唐朝的喪鐘--身兼范陽、平盧、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首舉叛旗,以十五萬鐵騎把整個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漢朝只有"節(jié)度"一詞,而無其官。三國時孫權(quán)有"節(jié)度官使",但不掌軍。唐初因隋舊制,以掌管一方軍政的官為"大總管",后改大總管為"大都督"。高宗永徽年間,除都督帶使持節(jié),即節(jié)度使。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0年)5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jié)度使,才開始正式有節(jié)度使之名。而節(jié)度使真正走上歷史舞臺,則是于玄宗末年成為事實,并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
"安史之亂"平定后,唐朝并沒有削奪蕃鎮(zhèn)的權(quán)力,當時不是不做,而是不能。當其時也,無論朝廷上下內(nèi)外,都已經(jīng)意識到藩鎮(zhèn)的弊害,但由于國家久經(jīng)戰(zhàn)亂,兵士戰(zhàn)斗力不強,積貧積弱,對于田承嗣等安史余孽不僅不能一鼓摧垮,還得對他們進行好意安撫,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禍端,只能趁坡下驢,授以節(jié)度使之職。
本來,唐廷是想等日后恢復(fù)元氣后再"秋后算帳",沒想到尾大不掉。數(shù)位有地、有兵、有錢、有權(quán)的藩鎮(zhèn)統(tǒng)治者們割據(jù)一方,時附時叛,見勢而為,完全成為雄霸一方的土皇帝。老節(jié)度使死了,朝廷根本沒有能力自上而下行使權(quán)力任命新人,而是由節(jié)度使自己傳之子孫或由原來藩鎮(zhèn)的部將自己定奪人選,最后走個形式"上報"中央,唐政府只能做做樣子依藩鎮(zhèn)之意"詔許"。對此《新唐書》的編纂者憤憤不平言道:"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yǎng)孽盟,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于庭。效戰(zhàn)國,肱脾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視猶羌狄然。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余年,卒不為王土。"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
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jù),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藩鎮(zhèn)割據(jù)的成型時期--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公元763-805年);
二、藩鎮(zhèn)割據(jù)的摧敗時期--唐順宗永貞元年至唐憲宗元和末年(公元806-820年);
三、藩鎮(zhèn)割據(jù)的死灰復(fù)燃時期--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公元822-872年)
四、藩鎮(zhèn)割據(jù)的內(nèi)斗時期--唐僖宗乾符年間至唐亡(公元874-907年)
本文先就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成型的一個階段作一番探討,敘述一下"安史之亂"后以藩鎮(zhèn)是如何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講講這些"大王"們是怎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并把本來就喘息不定的唐朝搞到何種岌岌可危的地步。
唐代宗李豫繼位后,適逢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被殺,"安史之亂"告一段落。
值此新君登基之際,于是大赦天下,廣封眾臣。功高望重的仆固懷恩出于私心,"恐賊平寵衰",上奏朝廷分封史思明幾位投降的舊將,想依恃此輩為日后黨援。唐王朝上層"厭苦兵革,茍冀無事,因而授之",下詔封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御使,薛蒿為相衛(wèi)、邢、洺、貝、磁六州節(jié)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李寶臣為承德節(jié)度使,即河北四鎮(zhèn),后來薛蒿早死,部屬土地漸為田承嗣兼并,共有三鎮(zhèn),即日后臭名昭著的"河北三鎮(zhèn)"。
由于太監(jiān)魚朝思、程元振等人擅權(quán),最終惹得仆固懷恩造反,率回紇、吐蕃入寇,幸虧郭子儀等大將力保社稷,唐朝才又免于覆亡。趁唐朝內(nèi)杠之機,河北諸鎮(zhèn)"各擁勁卒數(shù)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與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梁崇義及李正已皆結(jié)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專事姑息,不能復(fù)制,雖名藩臣,羈縻而已。"
跳梁弄亂第一人――田乘嗣
言及藩鎮(zhèn),首先要提及的非田承嗣莫屬。此人是平州盧龍人,"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名。"他一直在安祿山手下做事,多次擊敗奚、契丹,累功至武衛(wèi)將軍,是安大胖子的鐵桿屬下。安祿山造反,田承嗣一直充當前鋒,攻陷河、洛、"功勞"頗大。同時,他又治兵嚴整,深為眾人所服。試舉一個"鏡頭"以顯其能:一日大雪,安祿山巡視諸營,忽至田承嗣所部,空曠寂靜,里面好象一個人也沒有。一聲令下,兵士皆擐甲列隊,依冊點名,一人不缺。此情此景,使得久歷戰(zhàn)陣的安祿山大為嘆賞,對田承嗣更加另眼相看。
郭子儀平定東都洛陽時,田承嗣見風使舵,舉旗投降,"俄而復(fù)叛",與蔡希德等賊將合兵六萬對抗官軍。史思明稱帝后,他又"為賊先導(dǎo)",攻殺甚眾。史朝義殺掉老爹史思明自立后,屢戰(zhàn)屢敗,最后與田承嗣一起共保莫州,困守愁城。面對仆固懷恩兒子仆固瑒所率精銳唐軍,田承嗣又起反復(fù)之心,他騙誘史朝義去幽州搬救兵。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把史家男女老幼都綁起來送給仆固瑒?wù)埥怠?br />
雖然投降,田承嗣既不出城也不交兵,列重兵自守,同時又向仆固懷恩父子送以重禮。仆固懷恩"亦恐賊平而任不重",就上表朝廷分封田承嗣等人,這些"賊"竟因"功大"獲朝廷頒賜誓書鐵券。
田承嗣為人,"沉猜陰賊,不習禮義"。有了實權(quán)之后,他計校戶口,厚斂百性,歷兵繕甲,強拉兵丁,幾年功夫,就有兵眾十萬。朝廷為收買安撫田承嗣,封他為雁門郡王,并以永樂公主賜其子為婚,希望能籠絡(luò)這個悍將。但田承嗣本性兇詭,依恃有兵有地,愈加放肆。為此,宋朝范祖禹就感慨道:"代宗德不足以柔服,刑不足以御奸,以天子之尊而以女許嫁叛臣之子,茍欲姑息,而反以納侮,君道卑替亦已甚矣!"當皇帝到這份兒上,可見"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威信已淪落如斯!
唐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相衛(wèi)節(jié)度使薛嵩病死,田承嗣乘機并領(lǐng)其眾,并想擁有薛嵩所有土地。唐廷派李承昭為相州刺史,田承嗣謊報相、衛(wèi)兩州士民反叛,暗中即刻發(fā)兵攻取兩州,悉取兵士財物,并自置屬官,把相、衛(wèi)兩州納入自己地盤,視唐皇詔命為兒戲。
本來,承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和淄青節(jié)度使李正已與田承嗣都是"賊將出身",又是兒女親家,關(guān)系不錯。但田承嗣一向自負,根本看不起二人。李寶臣的弟弟李寶正是田承嗣女婿,有一次在魏州和田承嗣兒子田維打馬球,所騎之馬驚跳,誤踏田維的腦袋,使得田公子腦漿流出,一命嗚呼。本來完全是"事故",無心之誤,卻令田承嗣大怒,派軍士把李寶正關(guān)進大獄,派使者告知李寶臣。
李寶臣也是悍將出身,一肚子鳥氣,不好發(fā)作,就寫信表示自己教弟不嚴,派人送一根大杖,表示任田承嗣責罰。本來是給田承嗣一個臺階,讓大家面子都好看。不料田承嗣就坡下驢,用李寶臣送來的大棍子把李寶正活活打死,也不顧自己女兒的想法(估計還未生"外孫")。李寶臣聞訊驚怒,"由是兩鎮(zhèn)交惡"。
得知田承嗣拒命,李寶臣、李正已上表"請討之",朝廷正好想乘勢離間這些喂不熟的"惡狗",就下赦貶田承嗣為永州刺史,并下令河?xùn)|、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澤潞等諸道兵馬共進魏博征討。
唐朝大將朱滔與李寶臣等從北方進攻,李正已與淮西節(jié)度使李忠臣等從南面進攻,夾擊田承嗣,斬田承嗣大將盧子期,斬首萬余,獲馬千匹,又降一萬多人,獲栗二十萬石。眼見形式不妙,田承嗣又開始裝孫子,于代宗大歷十年(公元775年)9月遣使奉表,哀求說要"束身歸朝"。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3)
太監(jiān)壞事惹大禍――李寶臣的"玩寇"之舉
原本形勢大好,老賊田承嗣已成甕中之鱉。不料,節(jié)骨眼上都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戲劇性的插曲:唐代宗很欣賞李寶臣的功勞,就派太監(jiān)馬承倩賜御詔道辛苦,以示"朕心甚慰"。太監(jiān)來時都沒帶什么東西,臨走時依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得帶回大批禮品。"(李)寶臣詣其館,遺之百縑"。按理說那么多匹精細的好綢緞也值不少錢,但胃口極大的馬太監(jiān)對此大為不滿,估計他當時的心思是本以為能得到一箱珠寶,卻忽然發(fā)現(xiàn)是幾袋大米一樣,氣惱得甭提。"(馬)承倩詬詈,擲出道中",馬太監(jiān)也真不識大局,當著李寶臣將士的面破口大罵,還把布匹扔于道上,使得這位剛剛大勝的將軍很沒面子,"寶臣慚其左右"。
李寶臣手下的兵馬使王武俊見此情形,就暗勸主師道:"您現(xiàn)在軍中新立大功,這個王八蛋尚且敢這樣藐視您。寇平之后,以一紙詔書征您入京,您馬上就成為一百姓匹夫,任人宰割。不如現(xiàn)在放田承嗣一馬,您自己還能恃此為重,朝廷依仗您,就不敢拿您怎么樣。"由此,李寶臣再也不專心進攻,遂有"玩寇之志"。
田承嗣老奸巨滑。他得知李寶臣老家是范陽(李寶臣是范陽內(nèi)屬奚人,原為范陽守將張瑣高養(yǎng)子,歸唐后賜姓李。讀唐史,凡姓李的將領(lǐng)有很大一部分是"九夷"賜姓),就讓人在一塊大石頭上刻讖言:"二帝同功勢萬全,將田為侶入幽燕",然后派人偷埋在范陽境內(nèi)。接著,田承嗣又派出"大仙"號稱范陽有王氣,李寶臣聞言忙依"大仙"指示,派人去挖掘,果見一古色古香大石頭上有篆書,預(yù)言自己在姓田的協(xié)助下成帝業(yè)。
將信將疑間,田承嗣又派人做他"思想工作":"您和朱滔一起攻打滄州,得到土地后歸國家所有,打了也是白打。如果能釋我田承嗣的罪過,請允許我把滄州獻給您。同時,我還愿意與您一起攻取范陽。您以精騎前驅(qū),我以步卒殿后,攻取天下如反掌。"李寶臣武人無識,大喜,加之事合符讖,就暗中積極與田承嗣密謀,化敵為友。
對從前一直言語冒犯的李正已,田承嗣也開始低三下四表示敬意。他派人送上自己轄境內(nèi)的戶口、甲兵、谷帛冊籍,卑辭下意:"我田承嗣今年八十六了,時日無多,諸子不肖,侄輩孱弱,今日所有一切,都為李公您保守著啊。怎能敢讓您勞師興兵呢。"每見李正已使者,田承嗣就南向跪拜受書。同時,畫李正已"標準像"一幅,"焚香事之"。李正已大悅,于是按兵不動。河南諸道兵見此,也不敢進兵,于是田承嗣南顧之憂頓消。(田承嗣老賊死時才七十五,向李正已哀求時自稱已八十六,足見其老謀深算)。
李寶臣在田承嗣面前雖是大傻一個,卻也能騙比他更"傻憨"的朱滔。他對朱滔軍使說:"聽說朱公儀貌如神,愿得畫像觀之。"得像之后,李寶臣懸于射堂,與軍中諸將觀看,大嘆:"真神人也!",當時,朱滔駐軍莫州以北三十外的瓦橋。李寶臣密選勁騎兩千,連夜疾馳三百里偷襲,臨行前讓將士都集于射堂觀瞧朱滔畫像,"取貌如射堂之像者"。當時兩軍是友軍,朱滔沒有任何防備,忽然夜中有軍殺來,蒼猝應(yīng)戰(zhàn),大敗而逃,幸虧當時他穿了一身閑服,沒被李寶臣將士認出,得以馳奔而逃。李寶臣乘勝想擁軍直取范陽,朱滔忙派雄武軍使劉怦拒守。李寶臣聞知消息后,知道范陽已做準備,沒敢進軍。
田承嗣知道李寶臣偷襲朱滔的事情后,哈哈大笑,即刻引兵南還,派人戲笑李寶臣:"我境內(nèi)有事,沒功夫與您周旋了。石上讖文,我派人私下刻的是逗您玩呵。"李寶臣又慚又怒,也不得不退兵。
唐代宗大歷十一年三月,田承嗣上表請入朝。唐廷見臺階也不得不下,下詔赦田承嗣罪,復(fù)其官爵,"一切不問"。
唐代宗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汴宋留后田神功病死后,都虞侯李靈曜作亂,唐廷無奈,下詔授其為汴宋留后。此人翅膀未硬,就驕慢無禮,自己封授轄內(nèi)各州刺史,仿效河北諸鎮(zhèn),最終惹得唐廷大怒,派淮西節(jié)度使李忠臣、河陽三城使馬燧等人征討。田承嗣忙派其侄田悅引數(shù)萬軍去救援李耿曜,在汴州被李忠臣等人打得大敗,田悅只身逃走,李靈曜被擒送長安斬首。
由于田承嗣一直逗留不入朝,又派兵助援李靈曜,唐代宗下詔又派諸路人馬討伐。"承嗣乃復(fù)上表謝罪",時叛時降,如同兒戲。"上亦無如之何",唐代宗只得聽之任之,諸路人馬各自心懷鬼胎,中央根本指揮不動,沒辦法,又"悉復(fù)(田)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
既成事實的割據(jù)――藩鎮(zhèn)的成型
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田承嗣病死。"承嗣盜有七州,而未嘗北面天子。凡再興師,會國威中奪,窮而復(fù)縱,故承嗣得肆奸無怖忌"。老賊死后,唐廷還贈太保,以示褒贈。田承嗣臨死,遺命諸將立其侄田悅繼承后事,繼續(xù)做節(jié)度使。
當時,田承嗣據(jù)有魏、博、相、衛(wèi)、洺、貝、澶七州。李正已據(jù)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攻滅李靈曜后又得曹、濮、徐、袞、鄆五州。李寶臣據(jù)恒、易、趙、定、深、冀、滄七州。梁崇義據(jù)襄、鄧、均、房、復(fù)、郢六州。這幾個人盤據(jù)錯節(jié),交相依附。官爵、甲兵、租賦、刑殺全是節(jié)度使自己說了算,雖名義奉唐朝正朔,實為真正的地方王國。"朝廷或完一城,增一兵,輒有怨言,以為猜貳,常為之罷役;而自于境內(nèi)筑壘,繕兵無虛日。以是雖在中國名為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國中之國,各個節(jié)度使是實際的土皇帝,割據(jù)之勢已初露端倪。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4)
被部將狼狽驅(qū)逐的"忠臣"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3月,淮西節(jié)度使李忠臣被其族侄李希烈驅(qū)逐,單騎狼狽出走,奔往京師。
李忠臣為人貪殘好色,往往逼淫將士吏卒妻女。他的妹夫張忠光和外甥也挾勢橫暴,士卒苦怨,就起兵殺掉張忠光父子,推擁李希烈為師,把李忠臣趕走。牙將驅(qū)師,至唐末尤甚,在藩鎮(zhèn)割據(jù)初期還很少有,可見李忠臣當時在軍內(nèi)是多么不得人心。
雖對下貪暴兇淫,在皇帝眼里李忠臣卻是個大大的"忠臣"。李忠臣原名董秦,幽州薊人,自少年時代就參軍入伍,在節(jié)度使薛楚玉、張守珪、安祿山手下都干過。安祿山起兵后,李忠臣(幫唐王朝)拒賊有功,殺敵甚眾,并大敗奚族首領(lǐng)阿布離,斬其首以釁鼓,聲名赫赫。
唐肅宗至德年間,李忠臣轉(zhuǎn)戰(zhàn)累日,功勛顯著。郭子儀軍攻相州時,諸軍皆潰,惟獨李忠臣敗中取勝,襲取二百艘糧船,保障了唐軍的糧食供應(yīng)。
不久,唐將許叔冀(就是對張巡見死不救的那位)投降史思明,李忠臣猝不及防,只得被脅裹著向史思明請降。史思明非常欣賞李忠臣的勇武,用手拍著他的后背,說:"從前我只有一只左手,現(xiàn)在有了您,我才兩手齊全啊。"
史思明賊軍圍攻河陽時,李忠臣夜中率屬下五百人突出數(shù)萬賊軍之中,重歸李光弼唐軍。唐肅軍聞訊大喜,召至京師,親賜其名為"李忠臣",并賜良馬、甲第。后來淮西節(jié)度使王仲升為賊軍擒獲,朝廷便授李忠臣為汝、仙、蔡等六州節(jié)度使。李忠臣率軍與諸路唐軍收復(fù)東都洛陽后,朝廷封其為御史大夫。
想當初,回紇余部擾掠河陽,李忠臣提兵討定。吐蕃寇長安,唐代宗慌忙四處發(fā)詔追兵。御使到達時,李忠臣正和諸將在馬球場歡宴,聞訊馬上起身整兵上路。諸將勸說要"擇良日起兵",李忠臣大怒:"君父有難,怎么還擇日救援!"諸路兵集,數(shù)李忠臣第一個率軍趕到,唐代宗對此非常感動。李靈曜反叛,李忠臣與馬燧合軍,擊潰田承嗣侄子田悅帶來的三萬援軍,擒斬李靈曜,因功封西平郡王,加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章事。
大概終年居于行伍,李忠臣粗豪不檢,??v兵大掠,雖屬能戰(zhàn)之師,軍聲卻很差。加之他常淫暴將士妻女,最終被驅(qū)逐,"跳奔京師"。"帝素寵之,不責也",唐代宗仍舊授他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德宗繼位,仍舊很信任李忠臣。德宗當太子時的老師張涉貪污犯罪,本來要殺頭,李忠臣勸解:"陛下您現(xiàn)在貴為天子,先生因乏財犯法,不是什么大罪。""帝意解",只是把張涉免官,放歸田里。湖南觀察使辛京杲犯罪應(yīng)死,李忠臣說:"辛京杲應(yīng)死久矣!"德宗問其故,李忠臣說:"辛京杲幾個叔伯皆戰(zhàn)死沙場,多個兄弟為國犧牲,惟獨他一個人幸存,想來也應(yīng)該死了。"德宗聞之凄然,放辛京杲出監(jiān)。由此,可知李忠臣還真算是個厚道人。
"(李)忠臣憨直不通書",德宗曾對他講:"愛卿你耳朵大,是富貴相。"李忠臣回答:"為臣我聽說驢耳大,龍耳小。""帝喜其野而誠",可見李忠臣確實是個敞亮人,有口無心,不失率真。但喪失兵柄之后,在長安終日郁郁,后來朱泚造反攻入長安,李忠臣竟同流合污,獲封"司空"兼"侍中"。朱泚叛平,反罪難饒,父子俱為唐廷斬首,并被史官列入《叛臣傳》中,晚節(jié)一失,一生忠義之名不得,白白地污了"忠臣"之名。此是后話)
不合時宜的冒動――唐德宗的"削藩"
唐德宗李適即位后,為改清肅,抑制宦官貪飲,乾綱獨斷,頗有政聲。
淄青節(jié)度使李正已知悉唐德宗不是個好對付的人,就上表要求獻錢三十萬緡,以此觀察德宗的為人。"(德宗)欲受之恐見欺、卻之則無辭。"猶豫之間,大臣崔佑甫出主意:"皇上派使臣慰勞淄壽將士,順便把李正已上獻的錢物賜與將士,如此順水推舟做人情,一則使淄青將士感戴皇帝恩德,二則讓諸藩鎮(zhèn)知道朝廷不貪貨財"。
唐德宗大悅,依計行之。"(李)正已大慚服。"(李正已原名李懷玉,高麗人,起身為營州副將。隨唐軍攻討史朝義時,當時的"友軍"回紇軍人恃功橫暴,唐軍上下沒什么人敢惹這些"雇傭軍"。李正已與回紇一位大酋長摔跤,四周各族兵士圍滿數(shù)層。兩個在摔跤之前約定,敗方要被贏方煽嘴巴。雙方一交手,李正已身形敏捷,一閃躲過,進腳抱腰,把回紇大酋長掀翻地在,然后一把從地上揪起,大嘴巴一頓狂抽,"回紇矢液流離",不知是因被嚇還是被打,屎尿兜了一褲子,"眾軍哄然笑"?;丶v人大慚,自此不敢再橫暴如前,李正已自此名貫軍中。不久,他率人驅(qū)逐了青州主將(也是他表兄)侯希逸,朝廷命他為節(jié)度使,并賜名"李正已"。擁有淄青十州土地后,又與諸道兵夾攻消滅李靈曜,又獲曹、濮、徐、袞、鄆五州。由于每年從渤海等地買賣名馬,加之稅賦征斂,李正已一時間在藩鎮(zhèn)中號稱最強者。加之政令嚴酷,威鎮(zhèn)鄰境。面對如此狂徒,唐廷也封其為饒陽郡王,以司徒兼太子大保。)
郭子儀晚年年老多病,德宗就以朔方軍大將李懷光代替郭子儀掌軍政,并加其為校檢刑部尚書,為寧、慶、晉、鋒、慈等州節(jié)度使。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5)
李懷光原姓茹,是渤海靺鞨人,其父茹常在朔方軍中因功多為朝廷賜姓李,名"李嘉慶"。李懷光自少生長軍中,也是一切一槍拼出來的功名,史書稱其"勇鷙敢誅殺,雖親屬犯法,無所回貸。"一旦大權(quán)在握,李懷光馬上就把從前和他同位而現(xiàn)在又怏怏不服的宿將史抗等五人一并誅殺,初露控霸一方的威權(quán)。唐廷對此,也假裝不知道,奈何不得。
德宗繼位之后,在蜀地淫侈專制十多年的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入朝。老哥們?nèi)氤?,又耍小聰明,暗使屬下蠻將寇侵州縣,德宗本來已下詔派他歸鎮(zhèn),大臣楊炎苦諫,德宗就把崔寧留在京城,命朱泚的范陽軍前往其駐地,好歹總算撥了一顆釘子。
剛繼大位的唐德宗很想干出些大事,重整破爛的唐朝河山。建中元六年(公元780年)3月,派十一個黜陟使(此官設(shè)立于唐太宗貞觀年間,類似巡查欽差)分巡天下。河北黜陟使洪經(jīng)綸"不識時務(wù)"(史官以此四字評價,可見這位洪大使確實是個壞大事的書呆子),他見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屬下兵士有七萬之多,就下令"裁軍",罷掉四萬兵,讓這些人回家務(wù)農(nóng)。
本來,田悅"事朝廷頗恭順",很有順臣守法的樣子,現(xiàn)在看到朝廷要窩心給自己一腳,裁撤士兵,激起他心中嫌怨。但田悅和他叔父田承嗣一樣,屬老奸巨滑之流,他假裝順服朝命,罷裁四萬官兵。然后,他又把這樣已經(jīng)脫掉軍服的將士召集于一處,激怒他們說:"汝曹久在軍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為黜陟使所罷,將何資以自衣食乎!"士兵大哭。田悅于是"出家財以賜之,使各還部伍",重新讓兵士歸營。"于是軍士皆德(田)悅而怨朝廷。"
宰相楊炎想收復(fù)原州和秦州,就派李懷光和朱泚等人前往涇州集結(jié)。涇州諸將知道李懷光軍法嚴峻,又剛剛擅殺朔方五將,就推劉文喜為首,拒不接受李懷光來統(tǒng)軍。
唐廷就以朱泚為涇原節(jié)度使。劉文喜不受詔,于建中元年5月?lián)苤莘磁?,并把兒子送去吐蕃做人質(zhì)以招授兵,唐廷馬上下詔李懷光、朱泚去平討。唐德宗非常堅決,對劉文喜索求旌節(jié)的要求一口回絕,也不聽信朝中諸臣請求赦免劉文喜的意見。同時,他對涇州城內(nèi)兵士仍舊象對待唐兵一樣,賜以春服,吐蕃當時又和唐朝剛剛緩和關(guān)系,也不發(fā)兵相救,不久,"城中勢窮",諸將共殺劉文喜,傳首闕下。如此,算是德宗給諸藩鎮(zhèn)又"上了一課"。
自以為是的舉措――以藩治藩
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病死。
李寶臣自被田承嗣大騙一把后,一直怏怏不樂,率兵回鎮(zhèn),自守門戶。(李寶臣原是范陽內(nèi)屬奚人,為范陽將張瑣高義子,名張忠志。安祿山造反,他從京師逃歸安祿山,又成為安祿山義子,曾率十八騎劫持太原尹,追兵萬余人不敢追逼,可見其年青時代的勇武。唐朝九節(jié)度包圍安慶于相州時,李寶臣懼而投降。史思明渡河來救,李寶臣復(fù)叛。史思明被史朝義殺掉,李寶臣不肯稱臣于史朝義,又攜恒、趙等五州重新歸附唐朝,并助唐軍攻滅史朝義。唐帝封其為趙國公,名其軍曰成德軍,拜節(jié)度使,賜姓名"李寶臣",賜鐵券許不死。由此,可知這李寶臣也是個反復(fù)無常的東西。)
"寶臣晚年猶猜忌",覺得兒子李惟岳暗弱,恐屬下不服,就誅殺大將辛忠義等二十多名大將,盡收其財,由此軍心不附。李寶臣晚年還篤信神道,大飲妖人"特制"的"仙液",結(jié)果中毒而死,年六十四,也是"壞人有善終",花甲已過,諸福盡享,又免于橫死,也算結(jié)局不壞。
李寶臣死,軍中推李惟岳為留后,求襲父位。唐德宗不答應(yīng),命李惟岳護其父喪入京進行"國葬",下詔任命張孝忠為節(jié)度使(張孝忠也是奚族,其父張謐于玄宗開元年間內(nèi)附唐朝。他年青時和王武俊兩個齊名,為燕趙名將,時號"張阿勞"。張孝忠還是個美男子,形體魁偉,身長六尺,生性孝順。曾在安祿山帳下為偏將,由于破突厥有功,獲授果毅折沖將軍。安祿山造反,張孝忠也干過不少壞事,常為賊軍先鋒。史朝義滅亡后,他入李寶臣帳下,并娶寶臣妻妹為妻,后一起歸唐,賜名孝忠。后來李寶臣屢殺大將,張孝忠因駐守外地而免于被殺。)
當初田承嗣死,李寶臣上表力請?zhí)飷偞?,謀求子孫世襲;如果今李寶臣死,田悅投桃報李,就上表力求朝廷下旨讓李惟岳世襲,德宗又不答應(yīng)。于是,李惟岳就和田悅、李正已等人暗中聯(lián)合,陰謀抗拒王命。
眾藩將欲起未起之際,偏偏兵勢最弱,對朝廷禮數(shù)最恭的山東道節(jié)度使梁崇義先被逼反。唐德宗性急,召梁崇義入朝。鑒于唐代宗時來嫃等大將入朝見誅,梁崇義一直推托不去。為示以恩信,唐廷加梁崇義同平章事,賜以鐵券?;次鞴?jié)度使李希烈(就是把李忠臣趕跑的那個年青野心家)覬覦山東道土地,一直上表要替朝廷討伐梁崇義。
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7月,朝廷封李希烈為南平郡王,督諸道兵討伐梁崇義。荊南牙門將吳少誠獻策,李希烈就以他為先鋒,督兵進討。9月,梁崇義連戰(zhàn)連敗,困守襄陽。時勢已去,守門軍士開門爭出投降。見大勢不妙,梁崇義與老婆投井而死,被唐兵吊出尸體后割下腦袋,傳首京師。至此,統(tǒng)治山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長達19年的梁崇義終歸滅亡。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6)
同時,由唐將馬燧、李抱真等人率領(lǐng)的昭義軍河?xùn)|軍又在臨洺大敗田悅軍,斬首過萬,圍攻刑州唐軍的田悅軍見勢不妙也解圍而逃。當時,平盧節(jié)度使李正已病死,其子李納奏表請襲位,唐德宗又不許。田悅派人暗中哀求李納和李惟岳,心懷怒氣的二李就派兵援助田悅,在相州鄴縣一帶與唐軍相持。建中二年12月,唐朝李懷光的朔方軍大破魏博、淄青藩鎮(zhèn)兵于徐州彭城,江淮漕運恢復(fù)通行。
當初,李希烈上表請討梁崇義之時,唐德宗每每上朝會見群臣,都以李希烈為忠義榜樣。巡示淮西的黜陟使李承勸諫:"李希烈以朝廷名義討伐攻戰(zhàn)肯定得勝,但恐怕其有功之后,驕蹇不臣,更煩朝廷用兵!"德宗大不以為然。李希烈攻敗梁崇義后,果然據(jù)其地為已有,并大掠府縣,積所掠寶貨于襄州。"上乃思(李)承言"。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剛剛被朝廷封為魏博招討使的馬燧與河陽節(jié)度使李凡、昭義節(jié)度使李抱真一起在漳水邊上與魏博軍相持。
田悅派王光進筑半月型城守長橋,官軍為叛軍所阻,不能過河。馬燧見狀,忽生一計。他派軍士用大鐵鎖把數(shù)百輛軍車相連,車內(nèi)塞滿土囊,堵塞住長橋下流,諸軍于水淺處涉渡。由于唐軍糧少,田悅屬軍皆堅守不戰(zhàn)。馬燧命軍士持可當十日的干糧,進屯滄口,與田悅軍隊在漳水之東的洹水夾岸相望。
李抱真、李凡皆不解,問:"糧少而深入,這樣做不危險嗎?"馬燧解釋說:"糧少則利速戰(zhàn),現(xiàn)在魏博、淄青、成德三鎮(zhèn)軍不與我們相戰(zhàn),是想疲累我軍。假使我分軍擊其左右,田悅肯定派兵相救,那時我腹背受敵,肯定失利。因此,我一直進軍逼戰(zhàn)田悅,所謂"攻其所必救也",如果他出戰(zhàn),我肯定為諸君破敵!"于是,馬燧命人在洹水上搭建三條浮橋,每天都過橋挑戰(zhàn),田悅?cè)耘f縮頭不出。馬燧下令軍隊夜半起食,偷偷順洹水直趨魏州,下令道:"賊軍來,就馬上停軍成陣。"同時,仍留下百余人馬在原來的營中擊鼓鳴角。諸軍發(fā)盡后,這一百多人就抱柴火在一旁潛伏隱蔽起來。
諸軍前進十多里地,田悅知道消息,忙率淄青、成德步騎四萬多人沖過橋想從后襲掩唐軍,并乘風縱火,鼓噪而進。
馬燧按兵不動,不慌不忙,命兵士結(jié)陣,并除去陣前方圓百步的雜草以為戰(zhàn)場,嚴陣以待。首當戰(zhàn)陣的,是精募的五千多勇猛能戰(zhàn)之士。田悅?cè)笋R至前,氣勢衰竭,縱火又滅,忽見唐軍安靜地嚴陣持兵以待,惶恐不知所為。馬燧縱兵大擊,田悅兵大敗。糾纏亂斗之時,李抱真、李凡部下兵士有一陣子幾乎招架不住,但見馬燧的河?xùn)|兵大勝,掉頭還斗,合軍追擊藩鎮(zhèn)軍隊。田悅軍士逃至洹水三橋處,早在那里埋伏的唐軍一把火把橋燒個干凈,賊軍掉入水中淹死無數(shù)。此陣唐軍共斬首兩萬多級,活捉三千多,敵尸枕藉三十多里。
如果唐軍乘勝追擊,田悅肯定跑不掉。不料,由于馬燧和李抱真兩個一直有過節(jié),都暗有所思,馬燧追至魏州南就停軍不追。田悅逃至魏州南城,其大將李長春原本堅守城門等待唐軍。天光大亮,唐軍仍不出現(xiàn),無奈之下,李長春不得不打開城門。田悅一進城,就立馬殺掉李長春,嬰城固守。
此時,魏州城內(nèi)兵卒才幾千人,戰(zhàn)死者親屬又滿亍號哭,一派慘痛之狀。見此情形,田悅又憂又懼。畢竟奸雄出身,他持刀立馬,集合城內(nèi)軍民于軍府之外廣場,流淚哭訴:"我承蒙淄青、成德二位老伯(李正已、李寶臣)保薦,得以世襲田承嗣伯父的家業(yè),現(xiàn)在兩位老伯故去,他們的兒子不能承襲,田悅我不敢忘二伯父大恩,不自量力,上表為他們求襲封,最終拒命朝廷,喪敗至此,致使眾人死傷,都是我的罪過?。∥姨飷偫夏冈谔?,自殺不孝,請諸公以此刀斬斷我的腦袋,持之出城向馬燧仆射投降,自取富貴,不要與我田悅一起取死!"言畢,他自投馬下,淚下如雨。
畢竟同生共死一段時間,田悅此前又以家財供養(yǎng)四萬本來應(yīng)裁掉的軍士,河北又自古出"悲歌慷慨之士",哥們義氣加血性,眾人感奮,一起上前抱住田悅說:"田尚書您舉兵徇義,不是為了您自己啊。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一直受田氏之恩,希望能與您一起拼死一戰(zhàn),如果不勝,赴死而已!"田悅聞言,心中大喜,臉上仍舊悲憤滿布,說:"諸君能不以我田悅的喪敗而拋棄我,我愿以死相報!"于是他馬上搭香臺,與諸將割發(fā)立誓,結(jié)為兄弟,誓同生死,并把魏州城內(nèi)府庫的錢財和城中富人的寶貨全集中一起,賞獎士卒,眾人大悅,部伍重振,各自憑城堅守。
十多天后,馬燧等諸路唐軍才相繼至魏州城下。急攻數(shù)日,不克。
此時,藩鎮(zhèn)李惟岳的束鹿城也被朱滔、張孝忠等人攻下,唐軍進圍深州。李惟岳憂恐。其屬下參謀邵真勸其密奏朝廷請降,讓他先派弟弟李惟簡入朝,然后誅違命諸將,再親自入朝謝罪。
李惟岳聽計,就派弟弟李惟簡先入朝。很快,田悅知道李惟岳首鼠兩端,大怒,派衙官扈岌前去李惟岳處,責備道:"田悅尚書舉兵,正是為您求封節(jié)度使,一點沒有私利。現(xiàn)在您聽信邵真之言,遣弟奉表,悉以反罪歸于田尚書,怎能做出如此意思負義之事!如果您斬殺邵真,田尚書待您如初;如果不然,就此恩斷義絕!"李惟岳猶豫之際,他的另一個高級參謀畢華也進言勸他:"田尚書以大義舉兵,完全是為了您啊。而且魏博、淄青兩鎮(zhèn)軍兵足抗天下,勝負未知,奈何現(xiàn)在就腳踏兩只船呢。"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7)
"惟岳素怯,不能守前計",惶急之下,就把邵真抓來,當著扈岌的面斬殺,又發(fā)一萬多成德鎮(zhèn)兵,在束鹿與唐兵相抗。不久,朱滔、張孝忠大敗鎮(zhèn)軍,李惟岳燒營而遁。
李惟岳本來可以不敗,敗就敗在他的前鋒將王武俊身上。
唐軍忽然而就的"勝利"――王武俊的起事
王武俊,字元英,原本屬契丹怒皆部落。其父王路俱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率部屬內(nèi)附于唐,一直居守薊州。
十五歲時,王武俊就因騎射之藝高絕于人而享有少年英雄的美譽,在當時與張孝忠齊名,同在李寶臣帳下為裨將。
寶應(yīng)年間,李寶臣對唐朝降而復(fù)叛之后,面對已入井陘的諸路唐軍,王武俊勸說李寶臣:"以寡敵眾,曲遇直,戰(zhàn)則離,守則潰,銳師遠斗,庸可御乎!"寥寥數(shù)語把當時情勢分析得條條是道,李寶臣遂以恒、定等五州復(fù)降唐朝。由此,王武俊可以說是真正的"識時務(wù)"俊杰。
后來,他輔佐李寶臣"共平余賊",也立下不少功勞。王武俊有個兒子名叫王士真,沉毅勇悍,樣貌英俊,李寶臣"倚愛"之,把女兒嫁給王士真,所以,王武俊與老上司李寶臣還是兒女親家。李寶臣晚年猜忌好殺,誅戮了不少昔日的心腹大將,多虧其"愛婿"王士真與李寶臣左右出主意的謀士們關(guān)系親密,使得王武俊才免于被殺。
李寶臣死后,其子李惟岳由于想承襲節(jié)度使未被許可,舉兵拒命,對左右兵將往往也疑云叢生。有人告訴李惟岳說王武俊有"異志"。王武俊知道消息后,深自貶損,出入營中只帶一、兩名隨從,平素也不和外人往來。李惟岳雖然懷疑這位"親家爹","然見其屈損,又惜善斗,未忍殺"。束鹿一戰(zhàn),王武俊為前鋒,他于陣前對兒子說:"我破朱滔,則李惟岳兵勢大振,如此,回到大營我就會被殺掉。"因此,他"戰(zhàn)不甚力",只知保存有"有生力量",甫一交兵就率人回奔,因此導(dǎo)致李惟岳軍大敗而歸。
朱滔大勝之后,想立即引兵直攻恒州。另一部唐軍張孝忠卻引屬下軍隊駐停于義豐,忽然不前,朱滔大驚,以為張孝忠又什么怪招"縱賊"或斜刺里給自己一槍什么的。
張孝忠自己屬下諸將也都不解,詢問原由。張孝忠本來就是李惟岳他爸爸李寶臣的舊將,深知軍中內(nèi)情,他解釋說:"恒州宿將尚多,未易少輕。如果我們大軍直逼,困獸死斗,結(jié)果難以預(yù)料。如果我們暫且駐軍不動,他們內(nèi)部肯定會發(fā)生窩里斗。諸君稍安勿躁,我們現(xiàn)在駐軍義豐,可坐待李惟岳的人頭!而且,朱滔司徒言大識淺,此人可以共始,難以共終!"
朱滔不知就里,見張孝忠止軍,自己也率部于束鹿修整,不敢單軍追逼李惟岳。
墻倒眾人推。李惟岳大將康日知見形勢大不妙,以趙州城歸降唐軍。
李惟岳氣惱之下,更加對王武俊這樣的宿將又多了層疑心。左右親信參謀有人勸說:"先相公(指已死的李寶臣)一直以王武俊為腹心,兩家又有骨肉之親(王武俊之子王士真是李惟岳妹夫),當今危難之際,王武俊勇冠三軍,不依賴他這樣的人,誰又能為您退敵呢!"李惟岳出名的耳朵軟,又"以為然",就派步軍使衛(wèi)常寧與王武俊一起進攻趙州,同時,又派自己的妹夫王士真率精兵宿于自己府中以為貼身護衛(wèi)。
王武俊一出恒州城,就對衛(wèi)常寧說:"我今日得幸出虎口,再也不會回去了!我們應(yīng)北去歸降張尚書(指張孝忠,王與張昔日是多年的"老戰(zhàn)友")。
衛(wèi)常寧規(guī)勸說:"李大夫(指李惟岳)暗弱,信任左右,觀其勢最終會為朱滔所滅,現(xiàn)天子有詔,誰得李大夫首級獻上,就以他的官爵賞與其人。您平素就為眾所服,與其逃跑歸降,還不如反戈先擒取李大夫,轉(zhuǎn)禍為福,易如反掌!如果其間出了什么枝節(jié)不成功,再歸降張尚書也不晚。"
王武俊深以為然。正商議間,李惟岳又派其心腹要藉官(是節(jié)度使的高級參謀)謝遵前往趙州城下催戰(zhàn),王武俊就勸說謝遵與自己一道謀取李惟岳。謝遵雖是李惟岳親信,也早看出此人難成大事,就一口應(yīng)承了王武俊。他快馬趕回,密告王士真加緊準備。王武俊、衛(wèi)常寧連夜引兵折返恒州,謝遵等人密開城門接應(yīng),一幫人于黎明時分直沖入李惟岳府中。王士真早已在里面嚴待,殺掉十幾個蒼惶交兵的衛(wèi)兵,闖入李惟岳臥室。
李惟岳的屬下親兵聞難趕到,王武俊就對府內(nèi)涌入的李惟岳親兵喝道:"李大夫叛逆,眾將士歸順朝廷,敢違命者族誅!"眾人驚駭,無人敢再動。李惟岳束手被擒。
本來王武俊想把李惟岳以囚車送至京城由皇上處理,衛(wèi)常寧又勸道:"他見到天子后,肯定會哀乞求生,誣稱當初是您與諸將脅持他起兵拒命。"
王武俊覺得有理,就派人縊殺李惟岳,傳首京師?;碳敝?,李惟岳的姐夫楊榮國趕忙以深州城降于朱滔。(李惟岳的異母弟弟李惟簡先前因邵真之謀被派往京師面君,中途李惟岳變卦,李惟簡于途中不知,與自己的生母鄭氏直奔長安,到后就被唐廷軟禁于客省。后來唐德宗因朱泚之亂奔逃,李惟簡向其母問計,鄭氏是個通曉大義的婦人,說:"你父親立功河朔,但從未親自入京師命,你兄長(李惟岳)又身死人手,不識天命。你入朝以后,沒有尺寸功勞,如果此次不能效忠,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如果能死于王事,我也就不白活了!"在母親激勵下,李惟簡斬關(guān)而出,一路七次惡戰(zhàn),終于趕上一路狂逃的唐德宗,曉以扈駕之意。德宗很感動,立拜為太子諭德。不久,德宗夜中奔逃,李惟簡率屬下三十多人護隨,中途迷路,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又找到慌不擇路的皇帝。唐德宗非常感動,流淚說:"以為愛卿你去保護母親去了,現(xiàn)在還能跟隨朕嗎?"李惟簡叩首言道:"誓死相隨!"黎明時分,遠處塵煙驚起,人馬嘶鳴,德宗大驚,憂懼交加。李惟簡登高望遠,觀察后說:"是渾瑊來救駕。"接著,李惟簡又為先導(dǎo),冒百死率眾人直投興元,德宗又躲過一大劫。唐德宗還都后,封李惟簡為武安郡王,號元從功臣,圖形凌煙閣。后來,李惟簡在鳳翔節(jié)度使任上,執(zhí)法嚴明,施政愛民,以忠直著稱。父子三人,父有異志,兄竟反叛,弟竟以忠臣為大結(jié)局,可見"血統(tǒng)論"沒有任何根據(jù)可言)。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8)
賞罰不均造惡果――王武俊、朱滔的節(jié)外生枝
至此,整個河北地區(qū)除田悅堅守的魏州和李正已兒子李納據(jù)守的濮州外,都重新歸順。"朝廷謂天下不日可平"。
得意之際,唐德宗終于有了當皇帝的感覺,率意而為,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3月下詔,封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jié)度使,王武俊為恒冀都團練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劃德、棣兩州歸朱滔管轄,并令其還鎮(zhèn)。
朱滔不滿,認為楊榮國以深州獻降自己,應(yīng)該也轄有深州之地。"朝廷不許。(朱滔)由是怨望,留屯深州"。王武俊自認為是誅李惟岳首功,比投降的康日知功勞大多了,卻和康日知得授的官職一樣,再看看從前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張孝忠已經(jīng)是三州節(jié)度使,心中更是不平。同時,朝廷又下旨讓王武俊向朱滔供糧三千石,向馬燧供馬五百匹。見此,王武俊更加疑懼,認為朝廷是在削弱自己的實力,說不定唐軍攻下魏博后要對自己開刀。
拒守魏州的田悅得知上述消息后,急忙派人四下活動,先讓參謀王侑等人竄至朱滔營中,卑辭下意致敬后,勸說道:"朱司徒您奉詔命討伐李惟岳,旬日之間,撥束鹿,下深州,擠兌得李惟岳營中叛起,王武俊得以乘間殺掉李惟岳,這個結(jié)果,也是司徒您積功所至。天子本來說過誰平滅李惟岳誰就悉得其境土,而如今又下詔把深州賜給康日知,是自食其言啊。而且,當今皇上本意是掃清河朔,不再讓藩鎮(zhèn)承襲,將要把全部的節(jié)度使換由文官接任。我們魏博如果被滅掉,接下來就要打燕、趙的主意,到時朱司徒您也岌岌可危。如果司徒您能哀憐我們魏博,見危施救,不僅有存亡繼絕的大義,而且對您也有子孫萬世承襲方鎮(zhèn)的好處啊。"同時,田悅還說要把統(tǒng)轄的貝州割讓給朱滔。
"(朱)滔素有異志,聞之,大喜。"馬上派王侑馳返魏州,告訴田悅等人堅守以待外援。同時,他派自己的高級參謀王郅與田悅的另一個說客許士則一起去到恒州,又對王武俊做"思想工作":"王大夫您出于萬死,誅逆首,撥亂根,康日知僅以城降,竟與您同功!朝廷賞薄,外間人無不為王大夫您不平?,F(xiàn)在,又聽說朝廷下詔命您出糧馬資與鄰道諸軍,肯定是削弱您的力量。一旦魏州被攻克,朝廷肯定會讓南北兩軍夾擊您以絕后患。如今,朱滔司徒也憂不自保,想勸您共存田悅,并把深州交留您管轄。我們范陽、恒冀、魏博三鎮(zhèn)連兵,手足相保,日后肯定永無后患!"王武俊深感有理,當即許諾,相約舉兵南向。
朱滔又派人去勸說張孝忠,但受到對方拒絕。
李正已的兒子李納比起魏博田悅,壓力更大。忠于唐朝的宣武節(jié)度使劉洽(后改名劉玄佐)已經(jīng)率兵攻破濮州外城,逼得李納不得不親自跪于內(nèi)城城頭,哀求改過自新,同時,他派人以其親弟李經(jīng)和兒子李成務(wù)入京為人質(zhì),請求給自己機會"重新做人"。如果應(yīng)機善見,唐德宗應(yīng)該暫先答應(yīng)李納,待他開城門投降,什么事都好辦。偏偏朝中有個叫宋鳳朝的太監(jiān)逞能,進言說李納窮蹙到頭,不應(yīng)該再給任何機會,朝廷大軍攻下城池,可以大壯國威。唐德宗耳朵也不硬,覺得"公公"言之有理,下令把李納的弟弟等人囚于禁中,逼得李納窮守孤城,做困獸之狀,并很快與田悅等人聯(lián)系接頭,共同抵抗唐軍的進攻。
河北諸道藩鎮(zhèn)力量死灰復(fù)燃之際,唐德宗感覺還正在佳處,以為指時可以平定禍亂。皇帝派遣中使下令盧龍(朱滔)、恒冀(王武?。?、易定(張孝忠)集中萬名士兵一起到魏州進攻田悅。
王武俊做事明快,拒不受詔,把傳旨的太監(jiān)綁起來送到朱滔處。
朱滔召集部伍,說:"將士立功頗多,我上奏朝廷要求賞賜官職,都沒有下文?,F(xiàn)在我想與大家一起直奔魏州,擊破馬燧以取溫飽,何如?"問了三遍,眾將不應(yīng)。如果朱滔要大家去攻田悅,肯定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朱滔忽然要率眾去攻馬燧的唐軍,明顯是要造反,故此將士泄氣,既疑且懼。過了好久,才有將領(lǐng)出來代替大家表態(tài):"幽州之人(指盧龍軍士卒)跟從安祿山、史思明南向造反的,沒有一個人生還。他們的遺屬現(xiàn)在后悔得要命,痛恨叛逆,深入骨髓。而且,朱司徒您兄弟都是朝廷顯官(朱滔官司徒,朱滔的哥哥朱泚官太尉),將士諸多苦斗也有功勛,只想保持現(xiàn)狀,不敢再有別的想法。"見此回復(fù),朱滔默然,第一次反叛未遂?;卮鬆I之后,朱滔與左右定計,誅殺幾十個剛才表態(tài)不服從的大將,又重賞屬下士卒以安軍心。
馬燧很快就知道朱滔要叛逆的消息,飛奏唐德宗。由于田悅依舊據(jù)守魏州,王武俊復(fù)叛,唐廷對朱滔力不能制,思前想后,皇帝想出一個餿主意,賜封朱滔為通義郡王,想以此安撫他。詔旨下后,效果適得其反,朱滔"反謀益甚",派兵與王武俊一起包圍了趙州。朱滔的表弟涿州刺史劉怦聽說朱滔要興兵救田悅,連忙寫信諫勸:"現(xiàn)在您的老家昌平,有朝廷親自為您兄弟兩人專門命名的太尉鄉(xiāng)、司徒里,此亦丈夫不朽之名也。但以忠順自持,事無不濟。安、史二人不知逆順,自屠族滅。希望司徒您多加考慮,無貽后悔!"朱滔雖聽不進去,內(nèi)心也嘉嘆劉怦的忠心。
為了起事更加順利,他又派牙官蔡雄前往張孝忠處要這位節(jié)度使一起舉兵。張孝忠回復(fù):"當初,朱司徒您兵發(fā)幽州來討伐李惟岳,我曾經(jīng)是李惟岳父親的舊將,因此,您派人告訴我說'李惟岳負恩為逆',通知我說只要心歸朝廷就是忠臣。我張孝忠性直,立奉朱司徒教誨,立場分明地一心投靠朝廷?,F(xiàn)在我既為朝廷忠臣,當然不會歸而復(fù)叛!我與王武俊皆出自夷落(張孝忠是奚人乞矢活部落,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落)一直知道他本性喜歡反復(fù),希望朱司徒您不要為他所蒙弊!"蔡雄見勸說不成,賴皮地反復(fù)進言,陳說利害,氣得張孝忠要把他綁上送交京城司法機構(gòu),蔡雄無奈,趁間逃歸。當時河北叛逆四起,惟獨張孝忠居于強寇之間,治城礪兵,保持忠節(jié)。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9)
朱滔率步騎兩萬五千人馬從深川出發(fā),行至束鹿,修整一夜。早晨集合出發(fā)之際,士卒忽然大亂鼓噪,大呼:"天子命司徒還鎮(zhèn)幽州,為什么違背敕令南救田悅!"朱滔大懼,跑入后堂躲避。幸虧他的屬下蔡雄等人鎮(zhèn)定,騙士卒說:"你們不要吵鬧!朱司徒南行是為了往馬燧處搶回本來是朝廷賞賜給你們的金寶,根本不是為了他自己!如果你們要北歸,可以自己回去,怎能在軍中抗令喧嘩!"蔡雄這一說,還真把軍卒們都鎮(zhèn)住了。未幾,士兵又大叫:"我們知道朱司徒是為我們好,終不如奉詔歸鎮(zhèn)!"蔡雄應(yīng)允。
朱滔引軍回至深川,密令親信訪察當時帶頭的軍卒二百多人,全推出斬首,余人見此,也不敢再鬧。朱滔重新出發(fā),攻下寧晉,與王武俊一萬五千步騎匯合。
朱滔派人把蠟封書信藏于發(fā)髻中送給在長安的哥哥朱泚,讓他做內(nèi)應(yīng)同反。送信走到半路,被馬燧截得,報與唐德宗。
朱泚對此還果真一無所知。德宗把朱泚招進殿,給他看朱滔的信件,嚇得朱泚"惶恐頓首謝罪"。德宗還安慰他:"相去千里,初不同謀,非卿之罪也。"于是,皇帝把朱泚"慰留"在長安的大宅子里,賞賜金銀,好酒好肉,官職如故。(朱泚和朱滔兄弟兩人自少年時代就長于幽州,一直為安祿山部下將,后從李懷仙歸唐。后來,朱滔、朱希彩、朱泚三人共殺李懷仙,推朱希彩為主。大歷七年,節(jié)度使朱希彩又為部下所殺,朱滔率兵共推朱泚為留后,代宗下詔拜其為盧龍節(jié)度使,封懷寧郡王。朱泚開始很老實,是河北地區(qū)第一個入朝的節(jié)度使。唐代宗親自下令為他在京師建起宏偉壯麗的大宅院,以他為遵命賢臣的榜樣。朱滔把朱泚送走后,自統(tǒng)兵事,換上自己的親信,兄弟二人嫌隙頓生。朱泚自知失掉兵柄,怏怏不樂。德宗繼位后,下詔公他改鎮(zhèn)鳳翔,仍舊榮寵于他。)
朱滔、王武俊兩人的軍馬趕至魏州,田悅大喜過望,殺牛煮酒招待這兩位"化敵為友"的救星,城內(nèi)軍士也歡聲震地,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援軍。
當天,唐廷的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也引兵而至,與馬燧合軍,雙方將士在城外盛裝相見,也呼聲連連。在連篋山駐兵的朱滔聽見動靜以為唐軍發(fā)動襲擊,倉猝出陣。李懷光勇而無謀,想趁朱滔營壘未成而進擊。馬燧勸說李懷光先休養(yǎng)幾天,因為朔方軍士卒遠道而來,疲意未消。李懷光大言:"吾奉皇上請命,不可養(yǎng)寇憚賊,現(xiàn)在敵軍營壘未成,可一舉而滅。"言畢,下令軍卒出擊,竟也把立陣未隱的朱滔兵士殺掉一千多,"滔軍崩沮"。
李懷光很得意,一派大將風度,"按轡觀之,有喜色"。其屬下士兵沒有奮勇追敵,而是成群突入朱滔營中奪取敗兵丟棄的寶貨。忽然之間,一向以勇武善出奇兵知名的王武俊引兩千騎兵橫沖李懷光軍,把朔方軍斷為兩截。朱滔見勢也掉轉(zhuǎn)馬頭,指揮逃兵反擊。"官軍大敗",擁擠推迫,掉入永濟渠里淹死的不可勝數(shù),水為之不流。
李懷光、馬燧敗后收軍,退入營壘中不敢出戰(zhàn)。當夜,王武俊、朱滔派軍士掘開永濟渠,斷絕官軍糧道和歸路,平地里水深三尺多。馬燧憂懼之下,仗著自己和朱滔有姻親關(guān)系,就派人向朱滔服軟:"老夫我自不量力,與諸君交戰(zhàn),致此敗亡。希望朱司徒您放我一條路。讓我們各路軍都退走?;厝ズ?,我會上言天子,以河北地交付給您。"
私下里,朱滔也害怕王武俊大勝后不能再加以控制,就對王武俊說:"王師既敗,馬公卑約如此,不宜迫人以險。"王武俊是精明人,他勸朱滔別上當:"馬燧等人都是國家名臣,連兵十萬,一戰(zhàn)而北,還有何面目去見皇帝呢。如果放他走,不出五十里,肯定回兵與我們相拒。"朱滔不聽,堅持做"老好人"。
馬燧與諸軍涉水西退,果然在魏州城西三十五里遠的魏縣停駐,結(jié)壘抵拒。朱滔此時向王武俊"慚謝",但官軍已沖出險地。朱滔、王武俊與官軍隔水相持。
據(jù)守濮州的李納獲知朱滔、王武俊、田悅等人聯(lián)兵的消息大喜,派人求援。朱滔派軍奔赴,一直困守愁城的李納竟也放起膽子出軍,猛攻宋州。
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2年)12月,田悅和王武俊等人準備推舉朱滔為主,欲"稱臣事之"。朱滔當時也挺"仗義",堅決不答應(yīng),說:"連篋山大捷,皆賴兩位大人支持,我怎敢獨居尊位!"眾人商議良久,終于想出個辦法:"我們?nèi)遗c李大夫(李納)為四國,俱稱王不改年號,仿效昔日諸侯奉周家正朔。"眾人統(tǒng)一了意見后,朱滔自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筑壇告天,象模象樣。朱滔為盟主,稱孤。田悅、王武俊、李納三人稱寡人,仿唐朝官制,遍封妻、子、諸將。
先前勸王武俊歸唐的衛(wèi)長寧忠于唐朝,想謀殺王武俊,事泄被腰斬。
群雄拒唐的紛亂――"四王"加一李
面對忽然新跳出來自稱王爺?shù)闹T路"賊寇",唐廷無奈,只得又下詔各道招討。唐廷封淮寧節(jié)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登萊、齊州節(jié)度使,討李納;又以河?xùn)|節(jié)度使馬燧兼魏博澶相節(jié)度使,加朔方、分阝寧節(jié)度使李懷光同平章事。
李希烈不僅沒有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對方勾結(jié),想雙方聯(lián)兵奪取唐將李勉守據(jù)的汴州。同時,他還與朱滔密相往來,商量雙方的"共同利益"。由于李納數(shù)次派兵襲擾汴水,東南輸運長安的運糧運物船只也都不敢走汴渠,轉(zhuǎn)走蔡河。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0)
當時,相持于魏州附近的唐軍與藩鎮(zhèn)軍都日益困弊,麻桿打狼兩面怕,而且交戰(zhàn)雙方的糧草都近乎斷絕。聽說李希烈兵強馬壯,藩鎮(zhèn)諸軍就派人去許州,勸李希烈稱帝。洋洋之下,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師、太尉、建興王。興起之下,李希烈又派屬下將領(lǐng)攻襲汝州,又取尉氏縣,圍鄭州,數(shù)敗官軍,縱兵四掠,使得洛陽士民震駭,紛紛竄入山谷躲避。
情急之下,唐德宗問計群臣,大奸臣盧杞又出餿主意,以為"顏真卿三朝老臣,名重海內(nèi),人所信服,可以派他去李希烈處陳說逆順禍福。"朝野眾人都知顏真卿"往必不免",紛紛慰留。顏真卿只講"君命難違",慷慨成行。
他到許州見到李希烈,雙方才在軍場施禮相見,李希烈早已安排的壯漢一千余人忽地一下子把顏真卿圍在中間,跳腳謾罵,以刀刃向這位老臣上下比擬,做碎割捅刺狀,真卿足不移,色不變。見威嚇不行,李希烈忙撲上去,"以身蔽之",一段戲暫告段落。
李希烈把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等人勸他稱帝的表章拿給顏真卿看,說:"今四王推舉我為帝,不謀而同,朝廷怎么不能容納我呢。"顏真卿正色言道:"此乃四兇,何謂四王!相公您如果不做唐朝忠臣,勢必會同這四個人一樣自取滅亡!"同座的朱滔等人來使也紛紛勸說:"太師您名聞天下,現(xiàn)在李都統(tǒng)將稱帝而您隨機而至,是天賜宰相予李都統(tǒng)啊。"顏真卿聞言大怒:"什么天賜宰相!你們知道從前有個大罵安祿山而死的顏杲卿嗎?那是我的兄長??!我顏真卿現(xiàn)年已八十,只知守節(jié)而死,豈能受你們這幫鼠輩脅誘!"眾人見老漢鐵骨錚錚,都不敢再多說話。
見軟硬都不行,李希烈就派甲士在顏真卿的驛舍庭院內(nèi)挖坑,揚言要活埋他。顏真卿聞此怡然一笑,對李希烈說:"死生已定,何必多端!您馬上給我一劍,豈不快您心事嗎!"李希烈再沒有法子,只能"慚謝"。當時又適逢李希烈屬下將領(lǐng)或逃或降,他只得引兵還蔡州,上表朝廷引咎于他人,外示悔過,其實是等待朱滔的援兵。為了保有"底牌",李希烈仍舊把顏真卿軟禁于蔡州龍興寺內(nèi)。
朱滔與唐廷派去的李晟交戰(zhàn),在清苑大敗官軍。正巧李晟又得重病,官軍退保定州。朱滔得勢后,氣勢更熾,同時又與王武俊等人言語不和,漸生嫌隙。
唐朝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抱真聞信,派參謀賈林到王武俊營中詐降。賈琳見到王武俊,屏去旁人,說:"我來此是奉詔規(guī)勸大夫您,不是來投降。"王武俊聞言色變,進問詳情。賈林說:"皇上深知王大夫您忠義為國,臨行前對我說:'朕前事誠誤(指沒有封王武俊節(jié)度使之事),悔之無及。朋友有過,尚可道歉,況朕為四海之主乎!'"
王武俊很感動,也急忙表白:"現(xiàn)在連年興兵,暴骨如莽??v或我軍得勝,也不知是誰守此疆土。我很想歸國,但已與諸鎮(zhèn)結(jié)盟,如果朝廷下旨赦諸鎮(zhèn)之罪,我第一個響應(yīng),諸鎮(zhèn)有不聽命的,我肯定會奉詔予以討伐。這樣一來,我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同列,不過五旬,河朔可定。"由此,王武俊與李抱真暗中約結(jié),準備反正歸國。
按倒胡蘆又起瓢。王武俊這邊剛剛要歸順,李希烈軍勢轉(zhuǎn)強。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10月,李希烈部將李克誠大敗官軍。唐朝宣武節(jié)度使李勉也連連喪軍失地。
李希烈親自率勁卒三萬包圍唐將歌舒曜據(jù)守的襄城(哥舒曜,正是"安史之亂"開始時被安祿山俘殺的哥舒翰的兒子。其父被害后,他請命討賊,跟隨李光弼在河北立功不少,并襲父封,為東都鎮(zhèn)守兵馬使。德宗繼位,召為左龍武大將軍。李希烈反叛,德宗拜其為東都、汝州行營節(jié)度使,并鼓勵說:"汝父在開元年間,使得朝廷無西面之憂;今朕得卿,也不會東慮!"臨行時,德宗親自于通化門餞行。開拔之時,大風忽起,哥舒曜軍旗折斷,其情其景與他爸爸哥舒翰出潼關(guān)戰(zhàn)安祿山時一模一樣。"時人憂之"。哥舒翰首戰(zhàn)有功,收復(fù)汝州。而后,困守襄城,臨危堅持,一直忠于唐朝,但他"拙于統(tǒng)御,果于殺戮,將士畏而不懷"。后來襄城陷落,哥舒曜逃免。此人最后結(jié)局還算不錯,善終于任上。哥舒翰有子七人,俱以儒學(xué)聞名當世。"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幸虧哥舒翰孫子輩沒再為將,否則不知下場為何)。
腹心幾潰的大難――京城涇原軍士的叛亂
由于諸軍失利,唐德宗下詔命涇原諸道發(fā)兵救襄城之圍。11月,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兵赴京師,其結(jié)果,襄城未救,涇原兵士還差點斷送了唐朝國祚。
涇原兵士冒冬日凍雨行軍而來,一路凍餓交加。由于先赴京城,這些將士多帶子弟家屬,希望能得朝廷重賞讓親屬帶回家去。沒料想,眾人到京師后,"一無所賜",兵士失望至極。駐軍浐水時,德宗派京兆尹去勞軍,只給軍士粗糧蔬食,沒有任何油水可言。"眾怒,蹴而覆之",紛紛揚言:"我們就要上戰(zhàn)陣死拼,臨死前一飽都不可得,怎么能以肉身拒白刃呢!聽說京城有瓊林、大盈兩大皇庫,金帛盈溢,不如一起去自取吧!"于是眾兵擐甲張旗,鼓噪還軍,直逼京城而來。
當時,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入辭皇帝,還在大內(nèi)之中,聽聞屬下兵亂,快馬加鞭趕回想加以勸止。姚令言疾馳至城外,與眾軍相遇。還未及說話,軍士持弓向姚令言發(fā)箭,這位節(jié)度使抱馬鬃突入亂兵之中,大呼道:"諸君失計!殺賊如果立功,何患不富貴,怎么現(xiàn)在出此滅族下策!"軍士不聽,擁脅姚令言一起沖向京城。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1)
德宗聞訊驚恐,急忙派人賞賜兵士每人兩匹帛。"眾益怒,射中使。中使出門,賊殺之。"德宗見眾心不足,又忙下命出二十大車金帛賜賞,但造反的兵士已經(jīng)攻入城中,騎虎難下,喧聲浩浩,不可復(fù)遏。
本來長安京城濠深墻厚,如果有準備,甭說五千兵,五十萬兵一齊來都不是那么容易攻克。涇州兵忽然內(nèi)哄嘩變,城守將士猝不及防,因此頃刻之間叛兵已進沖至禁城丹鳳門外。
德宗惶駭之余,忙召禁兵護衛(wèi),一時間竟然沒有一個禁兵報到。原來,神策軍使白志貞負責掌管召募禁兵,禁兵東征死亡后他都不上報,冒名領(lǐng)餉;同時把向他行賄送禮的市井富家子弟名字填上,那些人名在軍籍,自身卻都在市內(nèi)做買賣,時不時領(lǐng)份朝廷封賞。如此一來,真正的"禁兵"幾乎是"凈兵",急難之時,連人影也找不到一個。危急之中,皇帝身邊僅有百多個沒老二的宦官相隨,普王李誼做前驅(qū),皇太子執(zhí)刀殿后,逃跑路上只遇見打獵回來的司農(nóng)卿郭曙(郭子儀兒子)和他幾十個從人。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正在軍中教習射箭,聞訊帥領(lǐng)正在學(xué)箭的四百人急忙扈駕,并為殿后抵拒追兵。堂堂唐天子,一行人滿打滿算只數(shù)百人,狼狽逃出皇城。與德宗偕行的只有太子,諸王、兩個妃子以及一個公主,百分之八九十的皇親國戚都未及逃出。
臨跑之際,大臣姜公輔牽著德宗御馬,急諫道:"朱泚曾經(jīng)當過涇原主師,朱滔叛亂后他被廢于家,常怏怏不快,陛下即不能推心待之,不如殺掉,免留后患。如果亂兵擁戴他為主,就很難制駁了。請陛下下詔召朱泚人行。"倉猝驚懼之間,德宗哪還顧得上這些,忙說"來不及了",言畢,打馬就跑。
由于事出忽然,群臣都不知德宗跑到哪里去了,只有盧杞、關(guān)播等十幾個大臣在咸陽趕上德宗的逃跑隊伍?;馃廾H,其實不乏大智大勇之人,如果能聽姜公輔一言,即使皇帝受得驚嚇再大,不過是一場因缺銀少吃引起的小小兵變而已。而且,把朱泚弄在身邊跟著,左右派一、兩個人看著,一起外逃,保不準本來就沒受過虧待的老爺們血性一發(fā),真的成為危難之際的"護龍"功臣。倒退一萬步,即使他裝死狗不愿意走,就地一刀,也比后來招出那么大的禍害強上一千萬倍。
亂兵入宮,直趨含元殿。這些人平時窮凍交加,一下子沖入大唐天子居住的"夢幻世界",兄弟們的激動之情簡直難以自抑,反正又不是第一撥叛軍,心情是興奮大過緊張,眾人高呼:"天子已出,大家自求富貴吧!"于是乎眾人"爭入府庫,運金帛,極力而止。"
不久,城內(nèi)"小民因之,亦入宮,盜府庫"。平素大家都是良民,只要是有亂,看見別人大包小包往外搶"公家"東西,也不知是哪來的"血性",肯定會一窩蜂地沖出去。(這種"鬧劇"各朝各代上演了多出,直至清末,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一把火燒掉小半,最后大半也是被"小民"們乘哄而搶,最后連大石、花木甚至磚瓦都是被平時"善良的人們"用大車運個精光,最終讓乾隆皇帝花費無數(shù)民脂民膏修了大幾十年的"東方奇景"只剩下幾根骨頭架子。)大家伙兒從白天一直搶到晚上,擠不進去搶的,就成群結(jié)隊貓在各個路口、拐彎處,"剽奪于路",這倒好,又省力氣又省掉在宮內(nèi)挑撿的麻煩。
由于城內(nèi)亂成一鍋粥,"諸坊居民各相師自守",大家左右鄰里結(jié)成"自衛(wèi)團",惟恐亂兵殺入搶掠。不過亂兵們早已因搬運皇宮內(nèi)的財寶累得不行,還真沒心思沖入一般的富民和老百姓家中搜刮。
"隱龍"破囚而出――朱泚的上臺
事已至此,本來被脅迫的涇軍主師姚令言也定下神,知道被殺一萬遍的死罪已經(jīng)惹下,索性就順水推舟算了。亂世之中,沒準瞎撞能撞出大運來。他和已經(jīng)頓成巨富的亂兵將領(lǐng)們坐定,商議道:"現(xiàn)在眾人無主,不能持久,朱泚太尉一直閑居私第,請大家擁戴他做頭兒吧。"眾人皆立即許諾。(少年時代讀歷史,總為"武昌起義"軍士們擁舉黎元洪為主師大思不解:干嗎"革命"士兵們不自己當家作主,讓一個"反動軍官"當頭子?熟讀歷史后才知,"兵變"弄出個"德高望重"的人當頭兒,一是容易成事,有名可循;二是事敗后有"冤大頭"在上面頂著,法不擇眾,先挨刀的也是那個"頭")。
朱泚和黎元洪不同,根本沒有嚇得躲進床下什么的丑態(tài)。他先是熱情接待率數(shù)百騎來請他"出山"的姚令言,大擺宴席,與眾人歡飲,"以觀眾心"。深夜時分,又有數(shù)百騎由各級軍官組成的亂兵復(fù)來,至此,朱泚才知道"皇帝出逃的事情是真的,并非上面為了殺他而"試探"他的假戲。于是,朱泚為徒眾所擁,沿街炬火高照,白晝一般,好多京城內(nèi)老百姓都沿街一睹"朱太尉"的風采。朱泚入居含元殿,自稱"權(quán)知六軍"(全國代理大元師),禁門層層設(shè)警,簡直就是"代理皇帝"的規(guī)格。
第二天,朱泚派人四處張貼榜文,聲稱:"涇原將士久處邊陲,不習朝禮,輒入宮闕,驚擾皇帝,致乘輿西出巡幸(天子出逃往往以"巡守"、"狩獵"為隱語)。朱太尉暫時統(tǒng)攝六軍,神策軍士及朝臣應(yīng)該全部向皇帝處報到。不能往者,即刻到本司(朱泚)報到。如果三日內(nèi)不報到行蹤者,皆斬!"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2)
榜文內(nèi)容乍看上去仍承認唐德宗,并勸大臣前往追隨,實際上威脅在京諸官都來朱泚門下效力。試想,唐德宗一路狂逃,追找也一時找不到。朱泚又只給三天期限,只能先到這位朱太尉這里先掛名了。百官中大多數(shù)人確實對唐朝還忠心耿耿,不少人勸朱泚派軍迎駕回宮。"朱泚不悅",或是不答,或報以陰沉大臉,眾人心中明白,"百官稍稍遁去",漸漸地開始偷跑出去找唐德宗。
事發(fā)之初,估計朱泚根本沒想到可以趁亂當皇帝。有位名叫源休的"大能人",曾以京兆尹身份出使回紇。此人儀表堂堂,不辱使命,辯口能才。大奸臣盧杞深怕這位巧口善辯的爺們回京后面君得寵,會替代自己的相位,就趁他出使回到半路就上奏他為"光祿卿"的閑官,致使源休"深怨朝廷",自告奮勇地為朱泚"陳成敗,引符命",勸朱泚稱帝。他與涇原主師姚令言兩人"晝夜為賊謀,二人爭自比蕭何。"朱泚心中雖喜,仍舊躊躇未決,畢竟謀反稱帝是件天大的事情。
不久,原先的御林軍有好多人舉白旗歸至旗下,愿意降附。朱泚就暗中派兵從苑門出兵,白天從通化門進來,駱驛不絕,張弓露刀,給京城人民造成他軍威盛大、眾人擁戴的假象。源休又勸朱泚封閉十個主要城門,嚴禁朝士再往外逃奔德宗。同時,起用李忠臣、張光晟、蔣鎮(zhèn)等有名的大臣,以顯示"眾心所歸"。不久,涇原數(shù)千名被派去救襄城的將士聽說朱泚據(jù)長安,也殺掉主將前來歸附,這些更堅定了這位"閑居"太尉自立為帝的決心。
板蕩識忠臣――奉天保衛(wèi)戰(zhàn)
唐德宗一行人跑到奉天(陜西乾縣),總算得以喘息機會。漸漸地,不僅"文武之臣稍稍繼至",左金吾大將軍渾瑊也率一眾人馬趕至奉天勤王。"渾瑊素有威望,眾心恃之稍安"。(渾瑊出身鐵勒九姓中的大姓,其父渾釋之在朔方軍積功甚多,官至寧朔郡王,并死于吐蕃交戰(zhàn)過程中。渾瑊十一歲就隨父于軍,當時的朔方節(jié)度使看見這位舞槍弄箭的小孩子還開玩笑:"和奶媽一起來的吧?"結(jié)果,當年這位小將就立功。十一、二歲的少年人竟能縱馬掄槍殺敵,現(xiàn)在真是難以想象。安祿山反后,渾瑊在李光弼屬下多次立功,接著,隨郭子儀收復(fù)兩京,隨仆固懷恩滅史朝義。仆固懷恩叛唐,渾瑊馬上帶人馬投郭子儀。大歷年間,他又血戰(zhàn)土蕃,立功甚偉,并被召回任左金吾大將軍。)"板蕩識誠臣",感動之下,德宗授渾瑊為行在都虞侯、京畿渭北節(jié)度使。
朱泚稱帝謀反開始加速。大臣段秀實名望頗高,自天寶年間就屢立大功,能文能武,忠義仁德。后來為權(quán)相楊炎所恨,召入京城做司農(nóng)卿的閑官。朱泚認定段秀實肯定會因失去兵權(quán)而怨恨朝廷,就派兵士從墻上跳入,劫持段秀實到殿內(nèi)議事。
段秀實先是苦功朱泚迎歸皇帝,朱泚"黯然不應(yīng)",但也知道段秀實品質(zhì)優(yōu)秀,并未加以殺害。勸阻不成,段秀實就與左驍衛(wèi)將軍劉海賓等人暗中商議,準備殺掉朱泚,迎德宗回京。過了兩日,朱泚召集李忠臣、源休、姚令言以及段秀實等人,正式提出稱帝之事。事已至此,老忠臣段秀實勃然大怒,再也不顧什么策略計謀,一手奪過源休手上的象牙笏板,撲上前猛啐朱泚大臉,罵道:"狂賊!我恨不得把你斬成萬段,怎會和你一起造反!"說著話,用笏板猛砸朱泚腦袋,正中其額頭,裂開好大一個口子。
兩個人摔打搏斗之際,"左右猝愕,不知所為",衛(wèi)兵們一時間反應(yīng)不過來該幫誰才好--剛才進門大家還笑語喧喧,剛說兩句話就開始玩命,確實不知怎么辦。"海賓不敢進,乘亂而逃",這位左驍衛(wèi)大將軍武人出身,關(guān)鍵時刻還不如讀書人出身的段秀實。
幸虧大胖子李忠臣反應(yīng)快,上前幫忙拉偏手,使朱泚得以從段秀實拳腳下匍匐爬脫。段秀實"知事不成",對一涌而上的朱泚眾將大叫:"我不會和你們謀反,何不殺我!"醒過味來的賊兵賊將為表"忠心"和彌補剛才不幫手的過失,爭相揮刀上前,把老英雄砍成數(shù)段。正在一旁地上狼狽捂住傷口的朱泚忙喝止眾人,"這是義士啊,不要殺!"言出已晚。
"朱泚哭之甚哀",忠臣義士,連大奸賊都被感動,可見其昭昭之心!同樣是前大半生為唐盡忠,同樣是后期失權(quán)于京城當"寓公",朱泚、李忠臣趁亂思叛,段秀實銳意舍身成仁,難怪老英雄在史書中與顏真卿并列一傳!奉天城內(nèi)的唐德宗聽聞段秀實死亡,深恨從前沒有委用這位忠臣,"涕泣久之。"
此前,唐德宗剛逃到奉天不久,就有上告"朱泚為亂兵所立,肯定會來攻城,應(yīng)該提早加以準備"。奸臣盧杞切齒大言:"朱泚忠貞,群臣莫及,說他要造反,真是傷大臣的心!為臣我以全家百口保其不反。"一直對盧杞言聽計從的唐德宗"亦以為然"。段秀實死訊傳來,這才知道朱泚真要造反。
朱泚在長安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yīng)天。以姚令嚴為侍中、關(guān)內(nèi)元師,李忠臣為司空,源休為同平章事、中書侍郎,并遙立在外為寇的朱滔為皇太弟。為絕人望,源休又勸朱泚盡殺在京城未及逃脫的郡王、王子、王孫共七十七人。唐朝不幸,自唐玄宗棄長安奔逃,鳳子龍孫被殺了一撥又一撥。
原四川做節(jié)度使崔寧在唐德宗繼位后第一個面君,隨即被唐廷軟禁在京。聽說皇帝出逃,崔寧也逃至奉天面君。"上甚喜,撫勞有加"。逃至奉天后,首次有這么大的官兒來歸依,又是從前被自己軟禁的臣子,德宗不得不感嘆。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3)
崔寧從皇帝處歸來,對自己的從人說:"主上聰明英武,從善如流,只是為盧杞所誑惑,以至于此!"言畢潸然淚下。盧杞聽說后,馬上進見德宗,說崔寧與朱泚結(jié)結(jié)盟,詐為忠順,并偽造崔寧與朱泚的通信給德宗看。德宗不由不信,派人趁宣旨為名把崔寧縊殺。"中外咸稱其冤"。
大奸臣盧杞的父親盧弈是唐朝大忠臣。安祿山陷洛陽時,盧奕寧死不屈,罵賊而死。這父子二人也真是一大奇觀,父列《忠義傳》之上,子為《奸臣傳》之下。盧杞樣子雖"鬼貌藍色",口才確甚好,又籍父祖英名,德宗繼位后,不到一年,就把他從一個虢州刺史的地言官升為宰相。得志后,盧杞"陰賊"漸露,妒賢嫉能,有人忤冒他一點事,他就把對方置之死地而后止。盧杞先把另一個對手楊炎逐斥而死,又排擠同列張鎰于外,把老忠臣顏真卿送入李希烈虎口,連老宰相李揆也被他派去出使吐蕃,病死于途。此外,他還出盡餿主意幫助唐德宗聚斂天下財務(wù),搜刮民間,克減軍餉,濫加賦稅,致使恨誹之聲充滿天下。德宗繼位初,以崔祐甫為相,以德施政,嚴肅綱紀,"赫然有貞觀風"。盧杞執(zhí)政后,諷勸德宗"以刑名繩天下,亂敗踵及",實為禍首。
禍不單行。堅守襄城抵拒李希烈的唐將哥舒曜因城內(nèi)食盡,也只得棄城而走,襄城為李希烈攻陷。
朱泚氣勢洶洶。他寫信給親弟朱滔:":"昔文王囚于羨里,終王八百之基;殷湯系于夏臺,后有解網(wǎng)之頌。吾頃典郡四鎮(zhèn),藩夷戰(zhàn)懾。唐王不察,信諂諛之說,吾罹奸臣之禍,便奪兵權(quán),雖位列上公,詔書繼至,情懷恍忽,百慮攢心。何期天道盈虛,五運更代,物極則返,憂極歡來。歷數(shù)在躬,以登寶位。涇原四鎮(zhèn)士馬爭驅(qū),隴右鳳翔獻書繼至。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吳蜀之間已令宣示。河北一路用卿殄除,布新令以示之,推利害以誘之,懸爵賞而招之,張皇威而逼之,驅(qū)鐵騎以臨之。橫行洛陽,與卿大會于定鼎。"(朱泚自比周文王和殷湯王,真敢和古代圣賢相提并論。但唐家待他那么寬容,此比喻未免虧心)
朱滔見有個"皇帝"哥哥來信,宣示軍府,移牒諸道,夸夸不止。正在魏博與諸藩鎮(zhèn)軍相持的李懷光、馬燧、李凡、李抱真等人,忽然接到唐德宗的"告難書",才知道皇帝逃亡在外,"諸將相與慟哭",李懷光馬上率軍還長安,馬燧與李凡也引兵歸保本鎮(zhèn),李抱真退屯臨洺。
為確保一舉成功,朱泚親自率軍,向奉天逼來。他以姚令言為元師,張光晟為副元師,李忠臣為皇城留守,又派仇敬忠為拓東王以抗關(guān)東唐軍,命李日月為西道先鋒。朱泚兵強軍盛。幽州發(fā)出的本來去救襄城的士兵聽說朱泚稱帝,也突入潼關(guān)向朱泚示忠,神策兵戎守普潤的士卒也大批向朱泚投附,這些新投軍卒加起來也有數(shù)萬之多。
相比之下,受詔在便橋拒敵的分阝寧留后韓游瑰只有三千兵丁。為了集中兵力捍衛(wèi)奉天,韓游瑰果斷下令士兵急行軍后撤,入城與守軍一起拒敵。三千唐兵剛?cè)氤?,朱泚賊兵隨后趕到。官軍出戰(zhàn),首陣即告負,朱泚叛兵蜂擁而前,想奪門而入。渾瑊命都虞侯高固率甲士用長刀砍退賊兵,把柴車堆在城門口點燃,血戰(zhàn)終日,終于把賊兵趕出城外。夜間,朱泚叛軍在城東三里處扎營,擊柝燃火,兵帳一眼望不到邊際。同時,賊兵又毀拆城外佛寺,用大木頭做成攻城的梯車,準備白日攻城之用。
轉(zhuǎn)天,進攻開始,渾瑊、韓游瑰等人用大火燒掉賊軍木制攻具,拼死力戰(zhàn),勉強使奉天又挺過一日。轉(zhuǎn)夜,朱泚又連夜派軍駐攻奉天東西、南三面城墻,渾瑊率兵血戰(zhàn),唐軍左右武大將軍呂希倩陣亡,但最終仍保城不失。
又隔一日,朱泚派李日月從奉天城北進攻。
將軍高重捷率唐兵出城與李日月賊軍戰(zhàn)于梁山腳下(乾陵附近),大敗賊軍。高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擊,不料反中賊人埋伏,被活捉押往敵營。數(shù)十唐兵奮不顧死追擊,想要奪回高將軍,賊兵漸漸不能抵拒,就于馬上斬掉高將軍首級,棄其尸身而去。
唐兵入城后,德宗親自撫尸大哭,結(jié)蒲為首埋葬,贈司空。禮臣在旁邊勸說德宗:"裨將死,撫尸而哭,越禮也"德宗擺手說:"此哭是超出規(guī)矩的大禮,不是愛卿你所能知道的。國家如此艱難之際,高將軍能死于王事,忠心不貳,怎能拘于常論呢!"朱泚見高將軍首級,也落淚,嘆道:"忠臣也!"束蒲為身下葬??犊页?,大賊頭也為之感動。
唐軍損失一名將軍,賊將李日月也戰(zhàn)死于奉天城下。(此人原是安史叛將,就是當初無奈向李光弼投降那位驍將)當時,李日月是朱泚手下號稱"萬人敵"的大將,在乾陵燒了不少李唐皇家的建筑,德宗對他恨之入骨。渾瑊偷襲朱泚軍隊,李日月自告奮勇率數(shù)騎來追,被渾瑊一個仆人一箭穿喉,射死于馬下。朱泚派人載其尸體回長安下葬。盛大"追悼會"上,他的母親一竟滴淚也沒掉,罵道:"奚奴!國家何負于汝而反!死已晚矣!"如此深明大義的奚族老太太,深恨兒子不爭氣反叛朝廷。也憑這一句,唐軍后來收復(fù)長安,"賊黨皆族誅,獨李日月之母不坐。"可見,還是司馬遷那句話:"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否極泰來的好消息――王武俊、朱滔的暗中分裂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4)
河北方面,由于主力唐軍皆撤走,田悅就勸說王武俊一起聯(lián)軍進攻退守臨洺的李抱真唐軍。李抱真?zhèn)芍?,又派謀士賈林對王武俊講:"臨洺唐軍,兵精有備,即使戰(zhàn)勝得地,也歸魏博田悅;不勝,雙方兩敗。不如先奪易、定、滄等州。(當時為張孝忠所守),看看能否奪回故地。"王武俊覺得有理,就禮貌回絕田悅。畢竟生死患難,雙方相別于館陶,握手泣別。怎么說王武俊也是田悅救命恩公之一,臨行田悅贈給"友軍"將士好多金銀珠寶。
先前,王武俊派人帶銀帶物召來一幫人數(shù)達數(shù)千的回紇雇傭兵,準備斷絕李懷光的糧道。李懷光西去救駕,這幫回紇兵已到幽州北境,無所事事,觀望形勢。朱滔聞訊,派人勸這幾千回紇兵直殺都洛陽,接應(yīng)朱泚,并許諾得勝后回紇兵可以搶掠河南全部人民為奴隸。為了討好回紇人,朱滔還娶個回紇女人為小老婆,自己做了回紇女婿?;丶v人很高興,親昵地稱朱滔為"朱郎"。
謀士賈林很受王武俊待見,乘機又行勸導(dǎo):"自古國家有大亂,反而是興盛的先機。當今皇帝,九葉天子(指至德宗唐朝已延續(xù)九世),聰明英武,天下人誰會真的舍棄圣上而臣事朱泚呢!朱滔自從做了諸藩鎮(zhèn)盟主,輕蔑同列,又以王大夫您的封地名稱王(朱滔自稱冀王)現(xiàn)在又西倚朱泚,氣勢洶洶,北引回紇,引狼入室,其本意是想擁吞全部河朔地區(qū)。王大夫您當初力誅叛臣,又勇武善戰(zhàn),朝廷宰相等官員對您封賞不當,才使您被朱滔等人誑誘,蹉跌至此。如果能與昭義(李抱真)軍并力攻取朱滔,肯定能勝。朱滔敗,朱泚必亡。此不世之功,轉(zhuǎn)禍為福之道也!如果等天下平定后再歸國,那時就太晚了!"
王武俊本來就與朱滔因爭地爭權(quán)爭財而生有諸多齷齪,聽賈林一席話,更是勾起心中舊恨,攘袂作色道:"二百年天子我不能臣,豈能向鄉(xiāng)巴佬的后代稱臣呢!"于是他寫信與馬燧、李抱真約為兄弟,暗中往來準備。王武俊料事長遠,表面上看他對朱滔仍舊很親密,"禮甚謹",并和田悅一起派使臣向朱滔祝賀他兄長朱泚稱帝。
魚死網(wǎng)破的決斗――血戰(zhàn)奉天城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12月,靈武、鹽州、夏州、渭北等地合兵一萬多人入援奉天。德宗聞訊大喜,召問眾臣援軍入援之路。渾瑊等將建議授軍從乾陵北過順柏城而行,盧杞堅稱說漠谷道近,又不至于驚動先皇陵寢。
權(quán)衡之后,畢竟對盧杞偏聽偏信,德宗下命援兵從漠谷一道入援。此行正中朱泚下懷,他早已在漠谷的小窄道上埋伏精兵,乘高以大弩、巨石狂擊唐兵,殺傷無數(shù)。城中唐兵想沖出接應(yīng),也被打敗。不到一天,來援的四路唐軍皆逃敗,退保分阝州。
朱泚在奉天城下大閱繳獲的唐朝援兵輜重,城上守城唐兵及城內(nèi)大臣皆驚恐至極。朱泚又把師帳遷至乾陵最高處,下視城中,并搭建戲臺,與眾將歡宴謾罵。同時,賊兵不停地派人騎馬環(huán)城馳突,招誘唐軍,笑言城中守兵守將"不識天命"。
朱泚賊軍圍城一個多月,城中的糧食物資消耗殆盡。德宗及左右每天只有兩斛粗米的供應(yīng),夜間賊軍休息時,還得派人冒死沿繩索吊下城外采集蕪菁根梗,一起煮好后供皇上和左右親近食用--這是唐營最上佳的食物,一般將士群臣估計也就是進食些草根等物茍活罷了。
德宗自己也很感動,召集公卿將士說:"朕以不德,自蹈危亡。眾卿無罪,不如早些投降還能活命。"一席話,激使群臣"皆頓首流涕",誓死相保??梢?,危急關(guān)頭,不少皇帝都是演戲的高手。
此時,一直退保定州養(yǎng)病的神策軍河北行營節(jié)度使李晟病愈,準備師軍奔援奉天。張孝忠孤軍陷于朱滔和王武俊威脅下,一直不讓李晟離開。李晟把兒子李憑留下做張孝忠的女婿,又解玉帶賄賂張孝忠親信,才得以帶兵西歸。張孝忠也深為李晟感動,也派近千精兵隨李晟一起入援。
李晟邊行邊收兵,到達渭橋時,已有兵一萬多人。討伐李希烈的神策軍兵馬使尚可孤也自武關(guān)入援,打敗朱泚賊將仇敬忠,攻取藍田。鎮(zhèn)國軍副使駱元光也在華州屢敗賊軍,使朱泚軍一直不能東出。不久,馬燧派出的五千援軍也抵至中渭橋。至此,朱泚賊軍的大本營只有長安一地,唐朝各路援軍不時有偵察兵馳至望春樓下。
為朱泚留守長安的李忠臣屢次出擊,皆大敗而歸。他不時派人去催統(tǒng)領(lǐng)大軍在外的朱泚,急得朱泚毒火攻心,嚴命攻城。只有攻下奉天,擒殺唐德宗,才能絕滅來援唐軍之望。
賊軍派出眾多工匠,在城下不遠處制造九丈多高的巨型云梯,外裹牛革,下裝巨輪,每梯之上一間大屋那么大的攻室里可盛五百多壯士。
奉內(nèi)城內(nèi)守軍遠望逐漸成型的云梯車,都大驚失色。德宗向群臣問計,渾瑊等人回稟:"云梯大且沉,重則易陷,可按照他們來襲的方向挖地道,在里面填塞柴木以迎敵。"神武軍使韓澄也上言:"云梯小計,不勞圣慮。臣請御之"。親率士兵于城東北角三十步處下方挖地道,積膏油松脂柴木等待敵軍巨型云梯車來襲。
黎明,北風迅猛。朱泚派大兵鼓噪攻南城。韓游瑰識破此計,說"這是佯攻,想分散我們兵力!"于是唐軍集中兵力于城東北面嚴備。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5)
果不其然,朱泚賊兵推動"巨無霸"云梯車,上覆水浸的濕氈,懸滿水囊,里面盛裝兵士,直逼城墻。同時,云梯旁邊又有無數(shù)轒轀車(土坦克),賊兵們抱柴背土,填平塹壕,唐軍拋擲的火矩矢石都傷害不到這些進攻的賊兵。由于云梯高懸,攻室里的賊兵發(fā)箭如雨,居高臨下,城上守兵被射死無數(shù)。先行抵達城頭的云梯靠撞停下后,已有不少朱泚賊兵登上城樓與唐兵肉搏。
眼見形勢危急如此,一直與群臣居高觀戰(zhàn)的唐德宗與渾瑊等人對泣,大臣們也只能號哭祈天,希望出現(xiàn)奇跡。
情急之下,唐德宗派人拿出千余張無名告身(空白委任狀)授與渾瑊,讓他召募死士守城,并賜御筆與之,可視對方功勞大小隨意任授。如果委托狀發(fā)完,可以用御筆在勇士身上書寫所賜官職,任用不拘。渾瑊臨行,德宗哭著說:"朕與愛卿永別了!"此話有兩種意思在里面:一是期望渾瑊死戰(zhàn),一是表示自己也要身死社稷。渾瑊跪拜嗚咽,痛哭而出。
當時,守城士兵又凍又餓,又少護防的甲胄,被賊兵箭殺石擲,死傷無數(shù)。渾瑊環(huán)城撫慰,激以忠義,幾乎不成人形的唐兵們皆奮力而起,大叫死戰(zhàn)。渾瑊身中流箭,眉頭不皺,自撥矢出,流血滿衣,繼續(xù)指揮作戰(zhàn),"呼聲愈厲"。(數(shù)年之后,李商隱有《渾河中》一詩,贊嘆道:"九廟無塵八馬回,奉天城壘長青苔。咸陽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養(yǎng)馬來。"意即他戰(zhàn)功赫赫,連家人子弟都英勇立功,諸如他的童奴黃芩(即高固),后來也因功得封渤??ね酢O剃栐下裨岬闹T多英雄,多出自渾瑊門下,以此來突出渾瑊的功名和顯赫)。
"城上更廣城墻,當去梯相對三十步,以大鑊十口,各煎膏油,散布城墻之上。細剉松脂五十車,內(nèi)庫陌刀五千口,白刃如雪,排次如鱗。城外群兇,三軍齊叫,云梯既動,鋒鏑雨集,城中木石,飛聲雷震。俄頃之間,去梯腳陷,前不得進,后不得退。"關(guān)鍵時刻,幾個如龐然大物般的云梯忽然下陷,唐軍挖掘的地道終于趕上了用場。地道里的火油燃燒,城上人也趁機大投火炬葦柴,上下火攻,加之地道崩陷,數(shù)千賊兵和云梯在大風下不久都被燒成灰燼,臭聞數(shù)里。賊兵大駭,掉頭就跑。三門唐兵開門追擊,皇太子李誦也親自出城督戰(zhàn),并為受傷士卒包裹傷口。
朱泚不死心,半夜又回軍攻城,有幾只箭射到距唐德宗三步遠的地方,"上大驚"。無論如何,奉天城終算又逃過一劫。
唐將李懷光一腔忠勇,自蒲城往涇陽方向急行軍,先派兵馬使張韶身懷蠟書前往德宗處報信。張韶化裝成難民,趕到奉天城時,正值賊軍攻城,見他穿戴破舊,便把他和一幫百姓押在一起,驅(qū)向城邊往壕塹里趕充當填溝的土袋子用。張韶九死一生,跑至城根處大叫:"我是朔方軍的軍使!"城上守軍忙把他用繩索往城上拽。待張韶上得城頭,身上已中數(shù)十箭,刺猬一般。但他最終不辱使命,把李懷光的書表上獻德宗。
唐德宗大喜過望,派人抬著張韶英雄般繞城頭一周,告喻士兵援兵已經(jīng)不遠。城內(nèi)守軍與人民歡聲雷動。
很快,李懷光軍在澧泉大敗朱泚兵。朱泚大懼,引兵逃歸長安。奉天圍解。倘若李懷光晚來三天,奉天肯定淪陷。重圍既解,諸路貢賦支援相繼而至,奉天城內(nèi)始得喘息。汴滑兵馬使賈隱林進諫:"陛下性太急,不能容物,若此性不改,雖朱泚敗亡,憂未平也!"德宗此時絲毫不以此言為忤,連連稱是。這位九五皇帝剛剛撈回性命,對大臣的逆耳之言也覺有理有節(jié)。
并非突然的變故――李懷光因怨欲叛
朱泚逃回長安后,千方百計固守。他不時派人假裝從城外來,馳馬高叫"奉天城破!",以此迷惑士眾。
由于當初盧杞暴斂,長安有金銀無數(shù),朱泚稱帝后,這些錢財全為他有,天天大手大腳賞賜將士,購置無數(shù)守城器械,公卿家屬皆給月俸,連李晟、哥舒曜的家也每月支給大筆俸祿。就這樣,一直到長安被唐軍收復(fù),國庫里仍有大量金銀財寶(可見盧杞等人斂聚了多少民脂民膏)。
有人勸朱泚把唐室陵廟全都一把火燒掉,朱泚表示說自己"曾北面事唐,不忍為此!"又有人勸他派兵士強拉士人當偽官,朱泚也說:"強授官令人懼怕",回絕此議,保住了不少人頭。而且,涇原起事的叛卒個個在城內(nèi)堅守從庫府掠搶的金銀,不肯出戰(zhàn)。朱泚一直也沒用這些驕兵傲將,只以范陽、神策的團結(jié)兵。雖然城高墻厚,朱泚眾人龜縮于內(nèi),也終日惴惴不安。一不燒皇陵,二不脅迫唐朝官員家屬做人質(zhì),三不強迫人當官,有這三件事,比起安祿山、史思明,朱泚在人格方面確實還有值得稱道之處。
李懷光帶領(lǐng)朔方軍,火速馳援,頓解奉天之圍,使皇帝和從臣、守將、兵民皆逃于朱泚叛兵的殺戮,無論怎么講,都可稱得上是"不世之功"。
然而,"(李)懷光性粗疏",這位大將武人出身,又自恃大功,總認為這般"救主"后肯定會得到德宗皇帝的特殊禮遇。同時,他自魏縣行營千里赴難,一路上不停地和左右多人咬牙切齒說及當朝權(quán)相盧杞和他左右手趙贊、白志貞的誤國奸佞之情,揚言說:"我見到皇上,肯定馬上懇請皇上立即誅殺這幾個奸賊!"畢竟盧杞耳目眾多,有人為了邀榮取利,就暗中勸盧杞做防備:"李懷光一路上大罵您不絕,責備您和助手有三大罪惡:一是計議乖方;二是賦斂無度;三是刻扣軍賜,這三大罪過最終造成皇上外逃的結(jié)果?,F(xiàn)在李懷光新立大功,皇上肯定對他言聽計從,如果他親自面君,后果就太危險了!"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6)
盧杞驚懼過后,畢竟屬于城府幽深的奸輩,就尋個皇帝高興的當口兒,建議道:"李懷光有重造社稷之功,朱泚等諸賊軍已經(jīng)被嚇得膽破心寒,肯定連守城的膽量都嚇沒了,如果命李懷光乘勝攻取長安,肯定一樣可以滅賊!如果現(xiàn)在允許他入奉天城面君,陛下您肯定要宴賞諸將和賞賜士兵,留連累日,給朱泚等賊兵諸多的喘息機會,他們就有時間修整城池,加緊準備,到那時再攻城可就太難了!"
唐德宗一聽,覺得大有道理。奸臣之奸,正在能揣度人主的心理,盧杞知道德宗受了這么多天的憋屈,一定想急于攻回京城,一來參恢復(fù)當皇上的信心,二來可以重新找回君臨天下的感覺。因此,盧杞一言計成,把自己迫在眉睫之險化于無形之中,無論怎樣,先讓李懷光連皇上屁味兒也聞不著,再怨再氣,也不會馬上危急到盧杞自身。
唐德宗下詔,命李懷光立即引軍屯便橋,與李建徽、李晟及神策軍兵馬使楊惠元合軍,盡快克取長安。
詔下,李懷光失望怨恨之情不能自抑。試想,千里竭誠赴難,破朱泚,解重圍,到達城根兒竟然連天子一面也見不成,憤懣成怒,氣得他對屬下大叫:"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奸臣排擠了,可以預(yù)料到結(jié)果!"于是,他掉頭引兵,在奉天東南的魯?shù)瓯P恒兩日,才怏怏向長安行進。
唐德宗仍舊沉浸在"大難不死,必有大貴后福"的幸福里,殊不知,一賊未平,一賊又生!《唐書節(jié)要》后面有一首無名氏的絕句,最能反應(yīng)當時情景:"中原不可生強盜,強盜才生不易除。一盜未平群盜起,功臣都是盜根株。"
由于朱泚亂起,原來受命討伐李希烈的淮南節(jié)度使陳少游馬上從盱眙迅速撤回廣陵,廣挖塹壘,修繕甲兵。浙江東西節(jié)度使韓滉也大筑塢壁,名義上是準備迎接唐德宗渡江,實際上是防備陳少游乘間偷襲。兩人各懷鬼胎,置李希烈于不顧,在長江屢屢曜兵示威,恐嚇對方。
對唐室忠心耿耿的鹽鐵使包佶護送價值八百萬的錢帛路過,準備輸運京師。陳少游以朱泚占據(jù)長安,沒人領(lǐng)收為借口,強行截下財物,準備據(jù)為已有。包佶不從,差點被陳少游殺掉,化妝偷跑才撿回一命。同時,護送運輸船的三千守兵,也被陳少游奪去換上自己軍隊的服號。包佶帶著僅有的一船錢物和幾十個從人逃至上元,又遇上韓滉帶人截住,除渾身上下衣物外,又遭第二次明搶。亂起之時,藩鎮(zhèn)尤其猖狂,由此可見一斑。南方藩鎮(zhèn)之中,只有曹王李皋的江南西道比較"孝順",不停地派人派物送達德宗。
顛沛期間,剛愎自用的唐德宗深自貶抑,一直跟隨他左右的忠貞之臣陸贄屢屢上書,基本還能得到德宗采納。陸贄是蘇州人,進士出身,博學(xué)多才,廉潔自律。涇原兵卒叛亂前,陸贄多有諷諫,德宗沒有聽進一言,結(jié)果都被陸贄言中。奉天圍解后,陸贄又上書,指出德宗如下幾條缺失:1、加劇賦斂,民不堪命。2、猜嫌臣下,武斷裁事;3、諉過于天,不信于人。集中來講,共有六弊:"好勝,恥聞過,騁辯給,炫聰明,厲威言,姿強愎",把德宗的性格缺陷都一一羅列出來,"上頗采用其言",一般帝王大都如此,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他倒霉落魄之際,你說什么不中聽的話都是逆耳忠言;平日太平時節(jié),臣下小小逆拂其意,很快就有殺身大禍。
心中一直憋懷恨意的李懷光越想氣越不順,索性他"頓兵不進",多次上表暴揚盧杞等人的罪惡,大有不給個說法絕不罷休之勢。同時,眾議渲騰,都認為盧杞奸惡,誤君誤國。不得已之下,德宗于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底下詔,貶盧杞、白志貞和趙贊等三人為僻遠小州司馬,并殺掉李懷光表奏中屢屢提及的宦官翟文秀。
難兄難弟"窩里反"――藩鎮(zhèn)之間的猜忌
為了"化敵為友",唐德宗又秘密派人去勸說田悅、王武俊、李納三個藩鎮(zhèn)首領(lǐng),"赦其罪,厚賂以官爵"。這三人也不傻,非常高興有朱泚、朱滔、李希烈這三個強出頭的大傻冒攪起大過失,皇上給自己這么個大臺階,能不趕忙順溜下去嗎,都暗中指天劃地地盟誓重新向唐皇效忠。同時,也不敢馬上和朱滔翻臉,"各稱王如故"。
朱滔這廂迫不及待。他派手下牙將王郅到田悅處,勸說道:"當初您有急難,朱太尉(指朱滔)奮不顧身前來救援?,F(xiàn)在,朱太尉的兄長在關(guān)中稱帝,希望大王您能一起興兵,渡過黃河攻取汴州。"王郅走后不久,朱滔又派內(nèi)史舍人李琯見田悅,觀察魏博軍是否成行。
田悅猶豫不決,一怕得罪朱滔,二怕又得罪剛剛交好的唐廷。于是,他密召心腹將士,謀劃計議。
田悅的司武侍郎許士則說:"朱滔從前是李懷仙的牙將,與他哥哥朱泚和朱希彩合謀殺掉李懷仙,推立朱希彩;朱希彩對朱氏兄弟寵信至極,朱滔又與李子瑗等人謀殺朱希彩擁立朱泚。朱泚為師后,朱滔又勸朱泚入朝面君,趁機取得節(jié)度使兵權(quán)。想想與他一起同謀共功的人,諸如李子瑗之徒,最后都被他找各種借口殺掉,可見此人陰險反復(fù),絕不可推誠待之。現(xiàn)在,他又與朱泚東西相呼應(yīng),假使朱滔順利抵達長安,估計朱泚最后也會被他干掉,何況我們這些名義上的同盟軍呢!朱泚如此為人,大王您怎能相信他呢。現(xiàn)在,朱滔勾結(jié)回紇等軍擁兵十萬,如果您出城效迎,肯定會被他擒拿囚禁,魏博軍人也會被其吞并。大王您不如假裝先答應(yīng)他的請求,厚加迎勞,等他到達城下再托辭以別的借口說不能成行,如此,大王外不失報德之名,內(nèi)無倉悴之憂。"許士則一番話,以扈崿為首的魏博諸將也深以為然。即使如此,田悅?cè)耘腔膊欢ā?br />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7)
關(guān)鍵時刻,"趙王"王武俊派其高級參謀田秀"馳見田悅",勸說道:"從前因為朝中宰相處置失當,加上魏博陷于重圍,我王武俊才發(fā)兵相助。現(xiàn)在天子厚德,既往不咎,我們怎能不抓住這一悔過自新的機會呢。舍棄九葉天子而臣事朱滔,會讓天下人笑話!況且朱泚未稱帝之時,朱滔與我等比肩為王,已經(jīng)有輕視我們的心氣。如果他能南平汴、洛,與朱泚連兵,我們二人肯定會是他們兄弟接下來的攻擊目標。希望魏博軍閉城拒守,千萬不要與朱滔連軍南侵。我王武俊會乘時觀勢,與昭義軍連兵,乘機消滅二朱兄弟。到時候,我們一起掃清河朔,復(fù)為節(jié)度使,共事天子!"
見王武俊也如此進勸,田悅下定決心,派人騙朱滔說:"一言為定,跟從大王南行!"
朱滔得信大喜,親師范陽步騎五萬人,回紇兵三千人,以及流兵一萬多人,從河間往南開進,氣勢洶洶,輜重首尾綿延四十里。
公元784年,唐德宗發(fā)詔,大赦天下,改元興元,在他這封類似《罪已詔》中的制書中,德宗先是非常誠懇地進行了一番"自我批評",最后行文關(guān)鍵處,表示:"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咸以勛舊,各守藩鎮(zhèn),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zāi),朕實不君,人則何罪!宜并所管將吏等一切待之如舊。"同時,詔書還認定"朱滔雖緣朱泚連坐,路遠必不同謀,念其舊勛,務(wù)在弘貸,如能效順,亦與惟新。"只對稱帝的朱泚一人,詔書才委婉地顯示不得不"下狠手":"朱泚反易無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所不忍言,獲罪祖宗,朕不敢赦!"最后,詔書還明白表示要停罷"兩稅法"以外的苛絹雜稅。
"赦下,四方人心大悅"。王武俊、田悅、李納見到加印有御璽的赦令,都馬上自去王號,上表謝罪。只有在汴州剛剛打了個小勝仗的李希烈不識好歹,在這樣一個關(guān)鍵時刻要過皇帝癮,自稱楚帝,改元武成。朱泚由于一直連戰(zhàn)不順,把國號從"大秦"改為"大漢",自號漢元天皇(這老哥們也真是一個沒有什么想象力的草包,總是使用曾經(jīng)顯赫過、后來消亡掉的朝代年號,由此就知道他成不了帝業(yè))。
李希烈稱帝后,派大將楊峰持赦書賜唐朝的淮南節(jié)度使陳少游與壽州刺史張建封。張建封很干脆,把楊峰在鬧市中腰斬,表示忠心事唐。陳少游"聞之駭懼",想不到城小兵弱的張建封敢來真格的,自己雖握重兵強城,也都一直首鼠兩端,小小的一個州刺史就敢給新稱帝的李希烈這么一個大釘子。
德宗聞訊大喜,馬上封張建封為濠州、壽州、盧州三州都團練使。李希烈見兩邊沒什么降附的動靜,就派大將杜少誠為淮南節(jié)度使,準備攻取壽州等地,結(jié)果被張建封、曹王李皋和鄂州刺史李廉等人打得大敗,東西受壓,旗開得敗!一直腳踏兩只船的陳少游見狀,忙上表自辯,把從包佶處搶得的財帛統(tǒng)統(tǒng)派人用船送往德宗處,并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
朱滔并不知道田悅、王武俊等人"上表謝罪"的事情,正處于"自我感覺"最上佳的當口兒。他引大軍"入趙境,王武俊大縣犒享;入魏境,田悅供承倍豐,使者迎侯,相望于道"。朱滔率軍至永濟,就又派王郅去見田悅,相約在館陶會兵,一起渡黃河。此時,田悅作出一副為難的樣子,向王郅"攤牌":"我田悅真心真意想隨朱太尉出兵,昨天我就要出軍,但屬下將士都不聽我號令,他們表示說軍隊數(shù)敗,無糧少兵。如果我舍城出戰(zhàn),肯定馬上就有兵變發(fā)生。沒辦法,我只能派出五千兵,幫助朱太尉大軍做做后勤糧草供應(yīng)什么的。"
朱滔得知田悅臨陣變卦的消息,血往上沖,差點氣死,哇哇大叫道:"田悅逆賊,先前被官軍重重包圍,命懸一刻。當時我叛君棄兄(背叛德宗,又置于鳳翔的朱泚于不顧),發(fā)兵晝夜行軍救援,使他得幸存活下來。現(xiàn)在有急事求他幫忙,竟如此負恩忘義,誤我遠來,還假惺惺地找借口搪塞我!"大怒之下,朱滔派人攻取宗城、徑城、冠氏。又派回紇軍把館陶城內(nèi)所有能用的東西掠劫一空。田悅在魏州四處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朱滔無奈,引北又北圍貝州,引水環(huán)圍,田悅的貝州刺史刑曹俊也嬰城拒守。悻悻之下,朱滔縱范陽兵及回紇兵大掠諸縣,殺戮居民,一時間把兄長朱泚在長安城的"危難"暫時忘在一邊。
至此,天下情勢對唐廷非常有利。德宗忙下詔,以王武俊為恒、冀、趙節(jié)度使,徒康日知為奉誠軍節(jié)度使(因為把趙州"賜"給王武俊,故把康日知遷往同州),加田悅校檢左仆射,李納為平盧節(jié)度使,劉洽(劉玄佐)為汴、渭、宋、亳都統(tǒng)使。
李希烈方面,數(shù)次失敗后,賊心不死,又親師大兵圍困寧陵,并掘河灌城。寧陵岌岌可危,指日可下。
浙江東西節(jié)度使韓滉先前趁人之危搶奪唐廷糧帛,現(xiàn)在又順風轉(zhuǎn)向,忙派屬下將軍王棲曜帶兵幫助劉洽(劉玄佐)抵拒李希烈。王棲曜派數(shù)千士兵攜強弩,連夜從汴河偷渡進寧陵。早晨起來,李希烈正要下死命令派兵士撥城,忽然城上勁弩齊發(fā),箭如雨下,數(shù)支大弩直釘入李希烈指揮大帳,嚇得他大叫:"肯定是宣、潤弩手到了!"于是,他馬上下令解圍,引軍遁走。五萬大軍圍攻小小寧陵城四十五天,人馬死傷無數(shù),勁弩一發(fā),蒼惶敗走,可見李希烈真不是什么成大事的材料。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8)
怨多成叛――李懷光的最終反叛
朱泚自奉天敗歸長安后,憑城固守。李晟率軍追躡其后,屯軍東渭橋。為了嚴肅軍紀,他斬殺縱軍暴搶的大將劉德信,并領(lǐng)其軍,頗有威信。李懷光奏請朝廷驅(qū)逐貶降盧杞等人后,"內(nèi)不自安,遂有異志"。同時,他害怕李晟領(lǐng)軍獨當一面會猝然攻下長安獨成大功,就又上書唐德宗要求與李晟合軍。唐德宗矯枉過正,李懷光的一切請求皆照準。兩軍合軍,李懷光官大,肯定李晟要受他統(tǒng)轄。
李懷光、李晟兩軍在咸陽西一處名叫陳濤斜的地方駐軍,正建筑營壘,朱泚大軍忽然出城來逼。李晟見此情勢,連忙勸說李懷光:"如果賊兵一直固守宮城御苑,肯定很難攻取,說不定曠日持久,難判勝負?,F(xiàn)在他們離開巢穴,竟敢前來求戰(zhàn),真是上天賜明公立大功的機會,不可失也!"李懷光心懷鬼胎,推辭說:"我軍立足未穩(wěn),人馬未食,哪能即刻出戰(zhàn)!"不得已,李晟只能率本部兵與李懷光部一起退入營壘,由攻勢變?yōu)槭貏?。朱泚軍本來就是冒然出軍,見狀也忙退回城?nèi)拒守。
李懷光在咸陽屯駐一個多月,逗留不進。其間,其部下常常四出搶掠百姓牛馬,相鄰的李晟部伍秋毫無犯。李懷光兵士想拉李晟兵士下水,總把搶得的東西分給李晟兵士,"晟軍終不敢受"。
唐德宗也很著急,不停派中使催促李懷光一鼓作氣拿下長安,就連李懷光帳下諸將也多次勸說他馬上進攻,均遭拒絕,借口是"士卒疲弊",要休養(yǎng)部伍。同時,李懷光"密與朱泚通謀",想聯(lián)手搞事。李晟漸漸察覺李懷光有異,屢屢密奏德宗要求移軍東渭橋,以免事起蒼猝,為李懷光所并。德宗此時倒小心謹慎,害怕逆拂李懷光之意,把李晟的奏表壓下,不予理會。
為了挑撥唐軍內(nèi)部關(guān)系,激怒朔方軍壯士,李懷光又上奏:"同是官軍,朝廷賞賜不均,李晟等神策軍賞賜多,其余諸軍賞賜少,難以進戰(zhàn)。"唐德宗覽表很焦急:如果都按照給神策軍的賞賜計用,朝廷根本無法募集到如許多的錢物。但如果直接拒絕李懷光,又怕諸軍怨望,又釀成新的軍變。無奈之余,只好派陸贄親至李懷光營宣慰。
大帳之中,面對皇上派來的欽差和滿帳的大將,李懷光對李晟講:"將士打仗出力是同樣的,為什么賞賜有厚薄,如此怎么會同心協(xié)力去作戰(zhàn)呢!"李懷光用意很明顯,他想讓李晟自己說出裁減神策軍賞賜,如此,神策軍兵士肯定因賜物減損而生怨,到時李懷光再乘機做好人。陸贄此時心中明白李懷光用意,很怕李晟中其圈套,又不好明說,只能"數(shù)顧晟"。
李晟揖禮,恭敬地對李懷光說:"公為元師,得專號令。我只將一軍,受您指揮。至于增減衣食,還是您說了算!"如此氣和辭正,反倒使李懷光騎虎難下,默然半晌,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陸贄從咸陽還見德宗,馬上進奏:"朱泚勢窮援絕,引日偷生。李懷光統(tǒng)仗順之師,乘制勝之氣,不追窮寇,師老不用,又阻諸將進取,確有反意。現(xiàn)在,乘其有輕視李晟之機,可下詔給他讓李晟移軍,以備非常。"德宗勉強同意。
李晟見詔,趕忙結(jié)陣東行,歸屯東渭橋。陸贄又上奏德宗,要求下詔讓仍與李懷光聯(lián)營的鹿阝坊節(jié)度使李建徽、神策軍行營節(jié)度使楊惠元象李晟那樣分營而軍。德宗拒絕,說:"愛卿所料極善。但李晟移軍,李懷光已經(jīng)悵望不歡,如果再下詔讓李、楊二人移軍,恐怕正好給他生事的借口,不如等待觀望一下再說。"
李晟早已偵知李懷光叛心已彰,急忙密奏德宗應(yīng)派人堅守通往蜀地的要道,萬一有變,君臣還有退路。
德宗該果決時不果決,不該果決時還挺有傻大膽,忽然想要親統(tǒng)禁兵到咸陽慰撫催促諸將進攻長安。李懷光的謀士說:"這是漢光祖游云夢之策?。▌钣卧茐?,韓信拜謁,順勢奪其兵權(quán))!"李懷光一聽,"大懼,反謀益甚"。
為了體現(xiàn)朝廷對李懷光的信任,德宗遣使加封李懷光太尉,賜鐵券。殊不料,此舉適得其反。李懷光把鐵券投于地上,憤憤大言:"天子懷疑我嗎?人臣造反,賜鐵券以安其心!我李懷光不反,現(xiàn)在賜鐵券給我,是逼我造反??!"("鐵券"一詞,最早見《漢書》,高祖劉邦"與功臣部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后來韓信三王,雖有鐵券,均被誅身死。五代時,國主為市恩,猶愛賜臣下鐵券,受賜者罕有善終者。朱元璋賜李善長等數(shù)位功臣鐵券,竟無一人逃得族誅。)事已至此,李懷光其實已經(jīng)豁出去了。
看見李懷光對天子使節(jié)如此不敬,朔方左兵馬使張名振在軍門大呼道:"太尉養(yǎng)賊不擊,待天使不敬,是真要造反嗎?您功高泰山,一旦棄之,自取族滅,富貴他人,有什么好處!我今日要以死爭之!"李懷光見時機未熟,就假意說:"我不想造反,只是想養(yǎng)精蓄銳。"德宗使臣一走,他就急忙派兵增修咸陽城,引兵盤踞,又派人殺掉張名振。
李懷光屬下右武鋒兵馬使石演芬本西域胡人,為李懷光養(yǎng)子。得知李懷光密通朱泚,他就派門客密報德宗。李懷光知悉后,把石演芬等逮至帳前,責罵道:"我以你為子,為什么要破滅我家門戶呢!今日負我,死甘心乎?"石演芬回答:"天子以太尉為股肱,太尉以演芬為心腹,太尉既負天子,演芬安得不負太尉乎!我本胡人,不能異心,茍免賊名而死,死甘心矣!"李懷光大怒,命左右碎剮石演芬把他吃掉。將士把石演芬拉出帳外,都認為"義士也!可令快死。"又不能違背主師之命,就用刀砍斷石演芬喉嚨,使這位義士免受過多折磨。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19)
本來是忠義勤王之師,忽然成為近在咫尺的賊寇。德宗驚懼之下,只有李晟一人可以依賴,馬上下詔加封李晟為河?xùn)|、同絳節(jié)度使,又加同平章事。
李懷光連夜偷襲與之連營的李建徽、楊惠元兩軍。李建徽走免,楊惠元被殺。至此,李懷光明白宣言:"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且當遠避!"同時,他還派人寫信給掌管奉天軍備的韓游瑰(此人從前也是朔方將,是李懷光老部下),約他暗中起兵接應(yīng)。
韓游瑰是忠臣,馬上密報德宗。德宗又驚又喜,在盛贊韓游瑰"忠義"后,急問:"策將安出?"韓游瑰答:"李懷光統(tǒng)師諸道兵,所以敢恃眾為亂?;噬夏梢韵略t分阝寧、靈武、河中、振武、潼關(guān)、渭北等守將各自為營,有專統(tǒng)之權(quán),把李懷光駕空,他就成不了氣候!"德宗白癡豬腦子,竟還問:"罷去李懷光兵權(quán),拿朱泚怎么辦呢?"韓游瑰答曰:"陛下如果允諾將士攻城后予以殊賞,大家奉天子之命討賊取富貴,誰不愿意呀!"德宗稱善。
李懷光畢竟老于軍陣,不是省油的燈。德宗與諸臣這邊正計方式謀劃,他早已派將領(lǐng)潛去奉天要燒掉乾陵,并準備趁亂進攻。渾瑊獲悉此情報,上報德宗。德宗決意要逃往梁州(今陜西漢中)避難。渾瑊依旨出門宣布戒嚴,部勒未畢,德宗兔子一樣已逃出城西,"朝臣將士狼狽扈從",這時才明確對外宣示"懷光已反!"
其實唐德宗跑得再快,也快不過久懷反逆之心的李懷光布署。此前,他早已安排孟保、惠靜壽、孫福達三大將率軍在南山守候截擊德宗一行。幸虧上天保佑,這三位朔方將一直食唐祿、受唐官,不忍心叛唐反逆。他們在路上就彼此商計:"李懷光陷吾輩不忠不義,我們應(yīng)回報他說追趕車駕不及,大不了給我們免官的處分!"半路,遇見唐軍的軍糧使張增,三人連朝他使眼色,邊說:"我們手下軍士早晨還沒吃飯,怎么辦?"張增會意,為了蒙騙眾兵,他大聲說:"東面數(shù)里外有座佛寺,我在那里貯備了很多糧食器物。"朔方軍三將就指揮兵士前去搶東西,"由是百官從行者皆得入駱谷。"
李晟孤軍苦撐,雖然陷于李懷光、朱泚兩個強寇之間,但他修治城池,鼓舞士氣,又多次寫信給李懷光,不停給對方戴大高帽子,"雖示尊崇而諭以禍福",因此使得李懷光內(nèi)懷慚愧,"未忍擊之"。乘此寶貴機會,李晟派人調(diào)運糧米,增補兵具。唐將駱元光守潼關(guān),尚可孤保七盤,戴休顏守奉天,韓游瑰擁分阝寧軍聽李晟調(diào)遣,一時間兵威稍振。
亂上添亂――魏博田悅的被殺及其余波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德宗興元六年(公元784年)4月,剛剛歸附唐朝的魏博藩鎮(zhèn)又出大事。
數(shù)年以來,田悅雖保不滅,但因數(shù)戰(zhàn)多敗,士卒戰(zhàn)死大半,百姓厭苦。德宗以給事中孔巢父為魏博宣慰使,到魏州代表皇帝撫慰眾人??壮哺负苣苷f,田悅和將士均歡呼喜悅。眾人宴飲,一醉方休。偏偏事情就壞在酒上。田承嗣的兒子,也就是田悅的堂弟兵馬使田緒一直郁郁不得志,因未襲父業(yè)牢騷滿腹,加之本性兇險,常受田悅杖責。他酒醉之時,大發(fā)怨言。其弟侄好言相勸,田緒因醉奮起,一刀就把侄子殺掉。見血酒醒,田緒大懼,知道轉(zhuǎn)天早晨田悅肯定會因此殺掉自己。一不做二不休,他與左右親信數(shù)人鑿開墻壁,偷入田悅內(nèi)宅,親手殺掉堂兄田悅及其母妻十多人。又以田悅命召許士則、扈崿等人。許士則先至,被田緒一刀殺掉。扈崿遇亂,畢竟大將出身,忙招喻將士與田緒對斗。大懼之下,田緒登牙城大呼:"我田緒是先相公(田承嗣)親兒子,諸君受先相公大恩,現(xiàn)在扈崿等人謀殺田仆射(田悅),如果大家能擁立我,我空府庫重賞諸君!"眾人聽說扈崿殺田悅,都回頭一齊攻殺扈崿,并向孔巢義請命,擁立田緒為主。數(shù)日之后,眾人才慢慢知道田緒殺兄的事情,但事已至此,無可奈何。田緒掌權(quán)后,又殺田悅親信將領(lǐng)二十多人。
朱滔聽說田悅死訊,大喜,派軍攻魏州。李抱真、王武俊本來召軍救貝州,聽聞魏博內(nèi)亂,也都止兵不前。田緒憂懼之下,本想投降朱滔,為屬下勸阻,加之李抱真、王武俊又派人曉諭,表示一定合力相接,田緒這才遣使奉表德宗,并固守城池。
反目成仇的"朋友"――王武俊對朱滔的進攻
眼看一旁李晟軍勢漸盛,李懷光著慌,下命朔方軍自咸陽突襲東渭橋的唐軍。"三令其眾,皆不應(yīng)。"朔方軍一直是唐朝正規(guī)軍,軍士們私下里議論:"如果下令攻擊朱泚,我們拼死力戰(zhàn)!如果造反,我們寧死不從!"無奈之余,李懷光就欺騙將士說:"我們先去涇陽屯軍,待朝廷發(fā)給春裝,再還攻長安也不晚。此去以東諸縣富戶眾多,軍發(fā)之日,聽憑軍士掠取財物。"
李懷光未反之時,朱泚對他怕得要死,書信往來都稱李懷光為"兄",約定平分關(guān)中地區(qū),永為鄰國。等到李懷光造反,德宗南奔,朔方軍將逃亡相繼,朱泚就不拿李懷光再當回事了,"賜"李懷光詔書,"以臣禮待之",并征調(diào)其兵。正是在此情勢下,李懷光內(nèi)憂兵士有變,外憂李晟來襲,就燒營遁走,大掠涇陽十二縣,雞犬無遺。一路之上,將士或逃或降,李懷光軍勢漸沮。至此,唐廷才下詔暴露李懷光罪惡,但仍以舊勛授其為太子太保,并錄敘朔方軍將士忠順功名。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0)
唐德宗逃到梁州后,仍怕重蹈被困奉天的覆轍,又想學(xué)唐玄宗那樣逃往蜀地。李晟上表苦諫,認為一旦皇帝幸蜀,士卒失望,"雖有猛將謀臣,無所失也。"德宗思之再三,倒也聽勸,留在梁州觀望。
渾瑊與諸將出斜谷,大破朱泚兵于武亭川,引軍屯奉天,與李晟東西呼應(yīng),共逼長安。
朱泚秋水望穿,仍不見朱滔大部隊蹤影。
朱滔自從和田悅鬧翻,親自率兵攻貝州,三個多月也未攻克;其將馬寔攻魏州,四十多天,也不能克城。膠著期間,李抱真的謀士賈林又被派往王武俊處,進言道:"朱滔一心要奪取魏博之地;魏博被克,張孝忠所屬的易定地區(qū)也會馬上為朱滔攻陷。那時候,朱滔引幽州、易定、魏將三道之兵,加之數(shù)千回紇騎兵,肯定會直攻您所在的常山郡。常山不守,昭義軍也會退守,河朔地區(qū)就會盡歸朱滔。不如現(xiàn)在您與昭義軍(李抱真軍)合兵救援魏博,倘使大敗朱滔,關(guān)中朱泚就喪失外援,皇帝還都之時,論功行賞,誰又能比王大夫您功大呢!"一席話說到王武俊心坎上,使得這位梟雄不停頷首。
不久,王武俊屯軍于南宮東南,李抱真自臨洺引兵來會,兩軍相踞十里。雖結(jié)成聯(lián)盟,"兩軍尚相疑"。畢竟人心隔肚皮,亂世之中,誰也心中沒底。轉(zhuǎn)天,李抱真只帶幾騎人馬,欲去王武俊營中拜會。眾人諫止,李抱真說:"我此行系天下安危。如果我回不來,大家敬聽朝命,為我報仇雪恨。"
王武俊那邊心里也打鼓,"嚴備以待之"。李抱真見到王武俊,"敘國家禍難,天子播遷,"抱持王武俊嚎啕大哭,流淚縱橫,"武俊亦悲不自勝,左右莫能仰視。"于是兩人結(jié)為兄弟,誓同滅賊。王武俊感激之下,言道:"相公十兄(李抱真大排行為第十,唐人以此稱呼以示親近)名高四海,不以我為胡人為辱,結(jié)為兄弟,真讓我感動莫名!朱滔所恃,不過是回紇騎兵,到時交戰(zhàn),請看我怎樣破敵!"歡宴過后,李抱真在王武俊賬中酣寢久之,更讓對方感激不已,指著自己的心口向天發(fā)誓道:"此身已許十兄死矣!"于是雙方連營而進,直至貝州三十里外,屯軍與朱滔相逼。
朱滔見王、李兩人兵至,忙派人召回正在圍攻魏州的大將馬寔回軍。馬寔軍晝夜兼程趕至貝州,朱滔就下令轉(zhuǎn)天交戰(zhàn)。馬寔表示軍士急行軍趕回,疲憊不堪,希望休整數(shù)日再戰(zhàn)。同時,也有屬下勸朱滔:"王武俊慣于野戰(zhàn),應(yīng)該逼迫敵營成壘,派回紇兵斷絕敵人糧道,利則進攻,不利則退保,然后乘敵方疲饑再一舉出擊。"朱滔覺得都有道理,猶豫不定。
也是死催活人。朱滔的"常侍"楊布和將軍蔡雄立功心切,帶著回紇首領(lǐng)達干謁見朱滔請戰(zhàn)。達干說:"我們回紇兵戰(zhàn)斗力強,常以五百騎兵破鄰國數(shù)千人馬,秋風掃落葉一般。如今生受大王您金帛、牛酒無數(shù),一直想為大王效力。明天一大早,大王您駐馬高丘,就看著我們回紇軍隊大破王武俊吧,一定讓他匹馬不還!"楊布、蔡雄一旁也緊勸:"大王您英雄蓋世,將掃平河南,平定關(guān)中,現(xiàn)在迎此小敵就猶豫不擊,令遠近失望,又怎能成就霸業(yè)呢!"朱滔大喜,下決心出戰(zhàn)。
轉(zhuǎn)天早晨,王武俊派兵馬使趙琳帶五百騎埋伏于桑林,自己帶兵為前陣直迫回紇,李抱真在其后列方陣待敵?;丶v驕兵傲將,沒多久就縱兵躍馬直沖過來。王武俊下令屬下騎兵掉轉(zhuǎn)馬頭向兩旁急避其鋒,回紇兵撲了個空。待其掉轉(zhuǎn)馬頭再準備轉(zhuǎn)回頭沖殺,王武俊令旗一搖,屬下騎兵兩只巨箭一樣斜擊過來,埋伏的趙琳騎兵也忽然出現(xiàn),殺得回紇軍隊紛紛落馬,大敗而逃。王武俊得勢不饒人,縱兵直追。朱滔騎兵還未入陣,見回紇兵敗走,也掉轉(zhuǎn)馬頭就跑,把后面朱滔的步兵踩踏死不少,一時間哀嚎遍野,都四散奔逃。朱滔又擊鼓又搖旗,人人狂奔,誰也不聽號令。三萬多人馬,僅不到一個時辰,被殺一萬多,逃走一萬多,只剩下數(shù)千兵入營死守。幸虧忽然天降大霧,王武俊、李抱真兩軍才停止追殺,把朱滔包圍其中。半夜,朱滔焚燒營壘,引殘兵出南門向德州方向逃遁,"委棄所掠資財山積"。由于天黑霧大,王、李兩人沒有派軍再追殺。
朱滔又慚又怒,半路殺掉出餿主意的楊布和蔡雄,逃返幽州。朱滔的表兄弟范陽留守早就勸他不要背叛朝廷,現(xiàn)在大敗而歸,朱滔自己憂懼劉怦"因敗圖已",結(jié)果劉怦派兵夾道二十里具儀仗歡迎,朱滔感動得不行。雖留得一命,朱滔又氣又惱又驚又怒,不到一年就病死于府中,屬下將士奉劉怦為主。
重造社稷立奇功――李晟收復(fù)長安
朱滔軍敗之時,朱泚也到了危急關(guān)頭。李晟兵精糧足,舉行大閱兵誓師,決意收復(fù)京城長安。
李晟和神策軍好多將士家屬都陷于京城,每言及此,李晟皆感泣言道:"陛下安在!吾屬怎能以家屬為念!"他還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始終以忠義感發(fā)眾人,以至于人人思奮,皆欲一戰(zhàn)。賊將姚令言不斷派人偵探軍情,皆為唐軍所獲。李晟好酒好肉招待這些本應(yīng)殺頭的敵方間諜,然后帶他們觀看唐兵操練陣容,說:"歸語諸賊,努力固守,勿不忠于賊也!"并"給錢而縱之"。李晟還引軍直通化門下,耀兵而還,使足了心理戰(zhàn)。
李晟率軍逼近長安光泰門外米倉村。唐軍正在建筑營壘,正近絕望的朱泚忽然派其驍將張庭芝、李希倩(李希烈之弟,此人好生奇怪,不幫他稱帝的哥哥,反而在朱泚賬下為將)引大軍忽然來攻。李晟望見猝然出現(xiàn)的賊軍,不憂反喜,對諸將說:"我一直憂慮賊軍龜縮不出,今來送死,真是天助我也!機不可失!"唐軍諸將奮擊,連戰(zhàn)連捷,朱泚殘兵最后逃入白華門,出于絕望,諸賊兵賊將閉門后大哭不已。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1)
轉(zhuǎn)天早晨,李晟又出兵攻城。眾將建議等來瑊軍至再合力進攻,李晟說:"賊數(shù)敗,已破膽。不乘勝取之,使其成備,非計也。"于是唐軍分道進攻,所戰(zhàn)皆捷,直抵禁苑苑墻。
本來,戰(zhàn)前前一天晚上李晟已派人暗中鑿毀了一段苑墻,不料唐兵攻至時,賊兵已經(jīng)砍樹為柵,在那里有備堅守,并用弓箭射殺不少官軍。唐軍進攻守阻。李晟大怒,叱喝諸將說:"縱賊如此,吾先斬公輩矣!"任前鋒的大將萬頃心懼,親自沖鋒,拼死進攻,撥柵而入,眾軍繼之,大戰(zhàn)十余合后,直入白華門。忽然,數(shù)千涇原賊軍從后掩襲,李晟親師百余騎掉轉(zhuǎn)頭攻殺,左右大喊:"相公來!"涇原兵士素服李晟威名,看見這位大將親來,全嚇得掉頭就跑。
眼見長安不守,朱泚與姚令言率近萬殘兵出城西逃。李晟進城后,斬賊將李希倩等八人于市,"余皆不問"。
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陰歷六月癸卯,李晟派人高舉得勝露布(報捷書)獻于德宗,表示已肅清宮禁,專待皇帝回京。德宗高興得直哭,嗚咽道:"天生李晟,以為社稷,非為朕也。"(后來,李商隱有《復(fù)京》一詩,專講李晟收復(fù)之功:"虜騎胡兵一戰(zhàn)摧,萬靈回首賀軒臺。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
偽龍末日――朱泚的最后結(jié)局
朱泚一路狂奔,想亡入吐蕃。逃亡途中眾人迷路,朱泚親自下馬向一個老農(nóng)問路。老農(nóng)打量了他一眼,問:"是朱太尉嗎?"源休一旁答言:"是漢皇帝"。老農(nóng)搖頭:"天網(wǎng)恢恢,又能逃到哪里!"朱泚雖然惱怒,也無可奈何。
朱泚其隨從一路逃散,到達涇州時,只有百余騎跟隨。唐朝涇原節(jié)度使馮河清被大將田希鑒殺害后,田希鑒本來投附朱泚,被朱泚委任為涇原節(jié)度使?,F(xiàn)在,朱泚一行敗亡至此,田希鑒翻臉不認人,閉城拒朱泚于城外。朱泚在城下仰頭哀呼:"你的官職都是我委任的,為什么要臨危相負!"
田希鑒隨手把朱泚的委任狀投于城下火中,喊道:"把委任狀還給你好了!"絕望之下,朱泚及隨從皆大哭。怨憤之下,百來號涇原叛卒一涌而上,殺掉姚令言,向田希鑒投降。朱泚無奈,僅帶范陽親兵及親戚、心腹十數(shù)人掉頭又逃,驛馬關(guān)、寧州、彭原等守將均把他拒之城外,如此燙手的大山竽,誰也不會想沾上他惹一身禍事。最后,朱泚逃至彭原(今甘肅寧夏)西城屯,其親信大將梁庭芬一箭把他射于馬下,韓旻等六人下馬把他腦袋剁下,幾人一起至涇州投降。朱泚的親信源休、李子平等人很快被捕獲斬首,至此,朱泚之亂平定。
想當年朱泚作為割據(jù)一方的節(jié)度使,首倡入朝面君,唐廷在他到來前興建弘麗大宅等待。朱泚走到半路,忽患急?。ㄊ钦娌?,不是諸多藩鎮(zhèn)的"稱疾不入朝"),其左右勸他暫回屬地養(yǎng)病,當時的朱泚一腔忠烈,說:"即使我死在半路,也把我的尸體抬入京城。""(朱)泚至京師,代宗御內(nèi)殿引見,賜御馬兩匹,戰(zhàn)馬十匹,金銀錦彩甚厚。又以器物十床、馬四十匹、絹二萬匹,衣一千七百賜其將士,宴犒之盛,近時未有。"當時君臣推心赤誠,確為天下美談。入覲朝見是尊崇朝廷的最明顯表示,因為朝見過程中有一套向皇帝舞蹈跪拜的復(fù)雜繁縟禮儀。而天子在"內(nèi)殿"或"便殿"接見,更是對節(jié)度使專門顯示"殊寵"的表示,因為可以歡宴近談,從容言事,以示"撫懷優(yōu)容"。唐朝的延英殿、紫宸殿、麟德殿就是皇帝宴賞藩臣勛舊的主要場所,朱泚所至,必是其中之一。其弟朱滔比朱泚還要早就有機會面見唐代宗,也是見于"內(nèi)殿"。當時代宗問朱滔和他兄長朱泚相比誰的才能更勝一籌。朱滔答道:"統(tǒng)御士眾,方略明辯,臣不及泚;臣年二十八,獲謁天子,泚長臣五年,未識朝廷,此不及臣。"代宗聞言大喜,特下詔允許朱滔率部下兵將騎馬"貫王城而出",可謂是"天恩已極"。哪知日后兄弟二人危亂之時不能持守臣節(jié),相繼為逆,首領(lǐng)不保,家族夷滅,"首倡歸順"的朱泚還和安祿山、史思明、黃巢等人一起破史官列入《逆臣傳》,確可讓人頓發(fā)一嘆!
七月壬午,唐德宗車駕返長安,渾瑊、韓游瑰、戴休顏扈從,李晟、駱元光、尚可孤等大將以眾奉迎,步騎十余萬,旌旗數(shù)十里,著實讓這位四處逃竄的大唐天子過足了面子癮。
昔日忠臣的窮途末路――李懷光下場
逃竄至河中的李懷光聽聞朱泚已滅,也不得不派其兒子李璀入朝謝罪,表示要束身歸朝。唐德宗見好就收,派孔巢父為使,到河中安慰,下詔朔方將士悉復(fù)官爵如故。孔巢父自恃朱泚已平,文人輕狂脾氣大發(fā),見到"素服待罪"的李懷光態(tài)度傲慢,李懷光下拜他也不扶止,并于軍中當眾大聲喊:"誰能代替太尉領(lǐng)軍???"李懷光左右多"胡人"將領(lǐng),于是發(fā)怒涌前,亂刀齊下,把孔巢父和中使啖守盈砍成數(shù)段,"懷光亦不之止。"
這下子也無退路了,李懷光索性又治兵拒守。唐廷震怒,加封渾瑊為河中、絳州節(jié)度使,命他與奉誠軍節(jié)度使馬燧、鎮(zhèn)國節(jié)度使駱元光、鄜坊節(jié)度使唐朝臣一起合兵討伐李懷光。雙方互有勝負。
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5月,馬燧敗李懷光軍于陶城,接著,馬燧、渾瑊聯(lián)軍又破李懷光于長春宮城南,朔方軍將士相繼投誠。當時連年兵、旱、蝗災(zāi)不斷,有大臣就進言不如罷兵休民,赦免李懷光。李晟連忙上表,指明李懷光罪惡,聲明赦免李懷光是"養(yǎng)腹心之疾為他日之悔",并請發(fā)兵二萬,自備資糧獨討李懷光。馬燧也自行營入朝面諫德宗,表示增加一月軍糧,就必定討平李懷光。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2)
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9月,馬燧至行營,與諸將謀議:"官軍已經(jīng)把長春宮城圍攻了四個多月,一直難以破城。長春宮城不下,肯定抓不住李懷光。我自己親自曉諭守朔方軍將士。"于是,馬燧單騎一人,徑直來到長春宮城下,要守將徐庭光來見面。
"庭光師將士羅拜于城上"。馬燧見此情景,知道守城將士理虧心屈,就好言說道:"我自朝廷來,可西向受命。"于是徐庭光等人復(fù)向西拜。
馬燧很感慨,動情勸說道:"汝曹自安祿山叛亂以來,一直為國家打打殺殺奮戰(zhàn)三十多年(郭子儀、李光弼領(lǐng)朔方軍討賊立大功,后來又外御吐蕃、回紇,內(nèi)討叛亂諸鎮(zhèn),共有三十一年赫赫戰(zhàn)史),為什么忽冒滅族破家之計要反叛朝廷!如果聽我話,不僅可以免禍,富貴可圖!"眾人于城上無言。馬燧扯開衣服露出胸脯:"你們不信我言,何不射我!"城上將士皆伏地大哭。馬燧至此堅信朔方將士有反悔之意,大聲說:"李懷光一人造反,你們無罪,好好守城別出來與官軍作戰(zhàn)!"眾人允諾。
又隔一日,渾瑊、馬燧與韓游瑰等諸軍相合,直逼河中,焦籬堡的朔方軍將尉珪投誠。當晚,李懷光于城上舉火,諸營皆不應(yīng)。
駱元光在長春宮城下,招降徐庭光。徐庭光一直看不起胡人出身的駱元光,派兵士于城上叫罵,又讓優(yōu)伶扮作安息胡人在城上叫唱以侮辱駱元光(當時不象現(xiàn)在,眾多青年男女墊眉染頭發(fā)割雙眼皮把自己作成"胡人"樣貌,隋唐以來中華是天朝,胡人很有自卑心理,所以有"胡鬧"、"胡攪"、"胡亂"、"胡說"、"胡言亂語"、"胡作非為"等貶義詞)。雖然氣沖牛斗,駱元光也無可奈何,派人把馬燧叫回來。一見馬燧,徐庭光馬上開城投降。馬燧入城,城內(nèi)將士大呼:"吾輩復(fù)為王人矣!"渾瑊在城外見此情形,不由得贊嘆道:"我一直認為馬公用兵遠不如我,今日才知我比他差遠了!"
諸軍乘勝而進,很快就逼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的河西縣,共有盛兵八萬,陣于城下。見到城下唐兵勢眾,又有不少剛剛降附的長春宮朔方軍。河西城內(nèi)的守軍皆舉旗,大書"太平"二字,以示投誠。
彷徨無計的李懷光走到絕路,自己跑到屋角自縊而死。朔方將牛名俊進屋,斬掉李懷光首級,率一萬六千多河中兵卒開城出降。馬燧自辭別德宗到李懷光自殺身死,總共才用了二十七天。
李懷光當初千里赴難,解奉天亡圍,德宗以其子李璀為監(jiān)察御史,寵待甚厚。等到李懷光因無法面君忽生怨恨、逗留咸陽之時,李璀密報德宗:"臣父必負陛下,愿主上早做防備。臣聞君、父皆人之大倫,陛下未能誅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陛下待臣厚,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德宗當時聞言大驚,說:"愛卿是朕股肱大臣之愛子,應(yīng)該替朕與卿父彌合嫌隙。"李璀答:"臣父非不愛臣,臣非不愛吾父與宗族,只是為臣力竭,不能讓臣父回心轉(zhuǎn)意。"德宗又問:"愛卿何以自免?"李璀答:"臣之進言,不是要茍且求生;臣父敗亡之時,為臣我理當與之俱死,沒有別的辦法!如果為臣我賣父求生,陛下又怎能任用我這種人!"德宗感動嘆息不已,又說:"愛卿你到咸陽勸說一下,說不定能使君臣父子俱得保全。"李璀當時果真回到咸陽做最后的勸誡。李懷光怒道:"你小子知道個屁!主上無信,我不是貪求富貴,只是想保命罷了,你怎么勸我入朝面君陷我于死地!"待李懷光敗訊傳來,李璀先用刀殺掉兩個弟弟,而后自殺而死。雖身為胡人,李璀深曉儒家君臣父子之大倫,慷慨壯烈,可悲可嘆!
德宗在李懷光被平滅后本來下詔宥其一子(李懷光謀逆大罪,應(yīng)族誅),但李璀殺掉二個弟弟,李懷光已經(jīng)絕后。貞元五年,德宗對李懷光奉天之功和李璀的忠心念念不忘,下詔賜其外孫名李承緒,為左衛(wèi)率府曹參軍,并把流放于外的李懷光老妻召來,賜錢百萬供養(yǎng)。
李懷光被殺后,只剩下那個自稱楚帝的李希烈。李晟攻入長安殺掉李希倩后,李希烈大怒,馬上派中使到蔡州去殺老臣顏真卿。顏真卿見是個太監(jiān),以為是德宗來使,忙迎拜于前。這位公公揚著公鴨嗓,宣旨到:"有敕賜卿死。"顏真卿有些迷惑,先拜謝:"老臣無狀,罪當死。"又問:"不知使者是哪天從長安來的?"太監(jiān)答道:"我自大梁來,不是從長安來。"顏真卿聞言起立大罵:"原來是反賊派來的人,怎能冒稱皇上敕書!"賊兵上前,把老英雄縊死,也成就了顏氏一族的千秋萬世之名!
李希烈本來軍力就不太強,現(xiàn)在唐廷騰出手來,合力對付他一個藩鎮(zhèn),他更是屢戰(zhàn)屢敗。
平時,李希烈以果于殺戮為人所畏,常常臨陣殺人,血流于前,飲食自若。攻城之時,常常驅(qū)逼百姓入填塹坑,稱之為"濕薪",殘暴異常。然而窮寇途盡。德宗貞元二年(786年)5月,李希烈憂急之中,又因吃變質(zhì)牛肉生病,其大將陳仙奇派醫(yī)生于藥內(nèi)下毒,李希烈一命嗚呼。陳仙奇見他沒氣,又帶人遍殺其兄弟妻子七口,舉眾投降。唐德宗封陳仙奇為淮西節(jié)度使。(不久,李希烈大將吳少誠又殺陳仙奇,德宗就順勢拜他為申蔡節(jié)度使。吳少誠死后,其義弟吳少陽殺吳少誠兒子,自為節(jié)度使。由于常向朝廷獻馬,也得到唐廷承認。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秘不發(fā)表。當時憲宗在位,不想使節(jié)度使世襲,又有能臣裴度為輔,加上李晟的兒子李愬百戰(zhàn)能將,最終擒拿吳元濟入京斬首〔即中學(xué)課本中的"李愬雪夜入蔡州"〕。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3)
至此,從代宗歷八年(公元773年)田承嗣興兵抗命,到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被殺,總先折騰了十四年之久,各個藩鎮(zhèn)不僅沒被平定,反而在戰(zhàn)爭中成長壯大,日趨成熟定型。雖然唐王朝表面上歸于統(tǒng)一,其實已經(jīng)分烈為各個由藩鎮(zhèn)統(tǒng)治的諸候王國。經(jīng)過數(shù)次逃難,唐德宗也變得隱忍姑息,以求暫時之安。
唐憲宗時,開始削藩政策。唐廷稱后平定劍南四川節(jié)度使劉辟、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綺、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以及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同時,魏博的田弘正也表示歸順中央,一時之間,唐朝頓顯"中興氣象"。
好景不長,穆宗繼位后,想"銷兵"裁減兵士以節(jié)約開支,結(jié)果又引起大亂。昔日的"河北三鎮(zhèn)"紛紛殺掉主將,雖然唐武宗時期有過李德裕"會冒伐叛"的勝利,消滅掉澤潞割據(jù)勢力,但僅僅是曇花一現(xiàn)的勝利。至唐僖宗繼位后,黃巢之亂更加劇了藩鎮(zhèn)的割據(jù)和相互兼并,數(shù)十年間戰(zhàn)爭不斷,唐王朝名存實亡。
會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進入了更加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其實也是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大儒王夫之就明白無誤地指出:"稱五代者,宋人之辭也"。因為趙匡胤之皇袍奪自后周,為前代正名,宋朝的正朔才能得以體現(xiàn)。五代之主,其實也就是"具體而宏"的大藩鎮(zhèn)割據(jù),"朱溫,盜也,與安祿山等;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沙陀三夷;郭威非夷非盜,差近正也,而以黥卒乍起,功業(yè)無聞",因此,諸人沒有一個有改朝換代作天子的資格,無非是唐朝藩鎮(zhèn)的延續(xù),而且是缺乏一個形式上天子的、攻殺殘酷的、最黑暗的時期。
藩鎮(zhèn)割據(jù)最直接的誘因是"安史之亂"。大動蕩過后,唐帝國分崩離折,所有的均田、府兵、羈縻等對內(nèi)對外策略均化為烏有,統(tǒng)治體系的各個鏈條缺此少彼,流民大量涌現(xiàn),投靠地方藩鎮(zhèn)軍閥確實也是小老百姓賴以糊口保身的最有效出路之一。即使身在官軍正規(guī)軍,士兵也常常得不到糧餉。反而歸附藩鎮(zhèn),依附一姓一主,還能確保有吃有喝,茍延殘喘。
而且,與唐朝中央體系內(nèi)的"宦官專政"和"朋黨之爭"的陰暗慘禍相比,藩鎮(zhèn)自治也壞不到哪里去,而且這些割據(jù)者中時不時也有不少"義氣"之舉,互相扶持、提攜,共濟禍難,也確實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同時,藩鎮(zhèn)占據(jù)一方,尤其邊陲地帶,他們對于緊鄰的雄武異族,或以恩義相結(jié),或以姻親互固,或以武力相御,畢竟是自己血肉家庭賴以存系的地盤,大都拼命護邊,抵制了野心民族的侵入和殘害,在一定意義上也使?jié)h文明得以保存和擴展。
此外,畢竟是以"諸侯"名義存在,藩鎮(zhèn)之間的相互牽制也實際上延長了唐朝的國祚,"虛弱的皇權(quán)再虛弱畢竟是皇權(quán)"。此外,有一點尤應(yīng)注意的是,唐朝并非所有藩鎮(zhèn)都是割據(jù)政權(quán),即使是最不聽話的河北三鎮(zhèn),也出過田弘正、田布父子這樣對唐朝盡忠至死的節(jié)度使,而儒士、文臣出身的節(jié)度使更是可以列出多多:杜佑、鄭余慶、賈耽、牛僧儒、李德裕、辛秘等,更不用提那些曾經(jīng)擁有過節(jié)度使職銜的忠臣良將--郭子儀、李光弼、渾瑊、烏重胤等等。
作為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jù)"實際上也是一種歷史的實驗,它的模式很類似于歐洲封建社會,即一種封建領(lǐng)主互相犬牙交錯、割據(jù)一方的狀態(tài),中國在宋朝以后對這種"實驗"從體制上予以了徹底的杜絕,雖然"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又導(dǎo)致了宋、明王朝的傾覆(主要是因兵弱而亡于"異族"),但自宋以后中國再沒有長時期封建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的形成,從而使我們整個大中華的民族版圖能一直赫赫延續(xù)于今,且日益壯大!
附:相關(guān)諸人結(jié)局
一、藩鎮(zhèn)魏博(田氏)
田緒殺堂兄田悅自立后,仍與唐軍李抱真部和王武俊修好,上表恭順,不久即被封為節(jié)度使。貞元元年,德宗以嘉誠公主下嫁田緒,拜駙馬都尉。
田緒此人陰狠猜忌,在位期間殺兄弟姐妹多人。后遇暴疾而亡,年三十三。其少子田季安襲位,時年十五。嘉誠公主在世時,田季安很老實,規(guī)規(guī)矩矩(其生母出身微賤,由嘉誠公主撫養(yǎng)成人)。嘉誠公主死后,他開始姿意玩樂,擊球射鳥,歡歌酒肉,忍酷無所忌憚,連屬下官員稍忤其意也被活埋。跟他老爸一樣,暴疾而死,年三十二。
田季安臨死,遺命立其幼子田懷諫為后。懷諫當時還是個小孩子,大事都由一個叫蔣士則的男保姆說了算。軍士憤其專權(quán),殺掉蔣士則并強送田懷諫入京師,立田興(田弘正)為留后。田氏家族雖然到了京城失去實權(quán),但安享富貴榮華,再無暴死之憂。自田承嗣至田懷諫,田氏在魏博藩鎮(zhèn)共歷四世,共四十九年。
二、藩鎮(zhèn)鎮(zhèn)冀(王氏)
王武俊與李抱真聯(lián)兵打敗朱滔后,深得朝廷厚賞,進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建廟京師,子弟在襁褓中也都有官封。此人興風作浪一輩子,竟得善終,德宗貞元十七年病死,年六十七。
老頭子弓馬絕倫,晚年以游獵為樂,最高紀錄一天射雞兔九十五只,"觀者駭伏"。長子王士真襲位,息兵善守,事唐恭謹。元和四年病死,其子王承宗襲位。
當時唐憲宗想去掉藩鎮(zhèn),雙方又大動干戈。吳元濟、李師道被平滅后,王承宗恐懼,上表謝罪,唐朝此時兵力已疲,就詔復(fù)其官爵。元和十五年,王承宗病死,軍中推其弟王承元為留后。王承元恭謹怯懦,不敢再于本鎮(zhèn)世襲,唐廷下詔任命他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4)
三、藩鎮(zhèn)盧龍(朱氏)
朱滔敗后,逃至幽州,上書待罪,付政事于表兄弟劉怦,不久病死。唐廷下詔命劉怦為盧龍節(jié)度副大使,居鎮(zhèn)三月就病死。其子劉濟襲位。劉濟幫助唐軍攻打王承宗有功,進中書令。而后,劉濟次子劉總矯命殺掉長兄劉緄,又毒死病中的劉濟。
劉總襲位后,首鼠兩端,陰賊狡猾,與周鄰諸鎮(zhèn)和朝廷虛于委蛇。劉總晚年多病,恍惚間又數(shù)見其父兄為崇,憂恐之間,自剔為和尚,不久病死。其子弟十一人歸長安,皆善終。
幽州亂起,軍士囚禁節(jié)度使張弘靖,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朱滔孫子朱克融,又被推到前臺。此人頗有其祖朱滔之風,與朝廷陽奉陰為,唐敬宗繼位后賜盧龍將士軍服,他還嫌質(zhì)量差把朝廷詔使囚禁起來,并暗含威脅地上表索要金帛。不久,盧龍軍亂,朱克融及其子朱廷齡被殺。其次子朱延嗣又被擁立,很快又被大將李載義殺掉,并族滅其家。
二朱兄弟亂世梟雄。朱泚稱帝失敗后全家被屠,朱滔病死還算善終,及至其孫朱克融又起,終遭族滅大禍,"朱氏無遺種"矣。
四、藩鎮(zhèn)淄青(李氏)
李納同朱滔翻臉后,與王武俊等人重歸唐朝正朔。李希烈圍陳州,他還與諸軍一道在城下大破李希烈軍,進檢校司徒。不久病死,年三十四。
其子李師古襲位。此人性情反復(fù),德宗駕崩,他還想趁機搞事,但膽量一般,最終未敢造次。元和初年病死。其異母弟李師道襲位。
李師道性情狡詐,以謀略自矜。聽說朝廷要削藩,他還敢派刺客殺掉宰相武元衡,刺傷裴度。蔡州吳元濟被平滅后,李師道大懼,本已決定向朝廷割地質(zhì)子,又被左右奴仆老媽子勸說:"先與官軍相戰(zhàn),打不過時,割地不遲。"李師道耳根子軟,背信棄約與唐軍開打。連戰(zhàn)連敗之間,其手下大將劉悟反功其城,把躲進廁所小格間的李師道和兒子李弘方抓住。一向以計略自許的李師道請求"拜見"劉悟,兵士不許;他又哀求士兵把他囚送京師。劉悟派人對他講,"司空您今為囚徒,有何面目去見天子!"還是兒子李弘方有些骨氣,對其父說:"不如速死!"劉悟軍士正想聽這句話,馬上用刀"成全"了這對父子,傳首京師。
唐朝詩人張籍有首"情詩"《節(jié)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正是這位大才子寫給李師道的。難道兩人是同性戀?當然不是。李師道氣焰囂張之時,一方面派刺客刺殺主張削藩的大臣,一方面派人帶錢帶物。籠絡(luò)給各地有名的士人為他效力。張籍也是他"爭取"的對象之一,大才子不好直接說"不",就依婦人口吻寫了這詩"情詩",委婉表達了自己對唐朝皇帝的忠心不貳,讓李師道碰個軟釘子,心中悻悻,也無可奈何。
五、李晟
李晟收復(fù)長安后,又至涇州不廢吹灰之力誅殺先前反叛的田希鑒等人,并大敗吐蕃大將尚結(jié)贊。宰相張延賞嫉妒李晟功名,多次在德宗前予以中傷。"上亦忌晟功名"。
李晟聽說后,"晝夜泣,目為之腫",并送子弟十多人入京,請求削發(fā)為僧。德宗后來詔解張延賞、李晟兩人關(guān)系,張宰相仍舊心存怨毒。李晟感慨道:"武夫性直,釋怨于杯酒間,則不復(fù)存胸中矣;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nèi)蓄憾如故!"一句話把文人的小心眼勾勒畢現(xiàn)。
貞元三年,德宗親于宣政殿進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并圖其像于凌煙閣太宗舊臣之側(cè)。貞元九年,李晟病死,年六十七。朝廷搜集李晟功跡,著《興元圣功錄》,遍賜諸將以為激勵。李晟有十五子,以李愬最為知名,大雪之夜,奇襲蔡州吳元濟,誠為世界軍事史上的驚世杰作。李愬壯年病卒,年僅四十九,謚曰武。
六、馬燧
平定河中李懷光后,德宗親書二銘,賜馬燧以表君臣相成之美,遷光祿大夫,兼侍中。而后,他又屯軍鳴沙,擊敗吐蕃的入侵。后來,馬燧支持唐廷與吐蕃會盟,正中吐蕃計謀,使唐軍損失慘重,大將渾瑊幾乎死掉,德宗震怒,削去馬燧兵權(quán),冷落他好一陣子。再后,馬燧與李晟一起,得圖像于凌煙閣。貞元九年入朝,德宗見馬燧,悲嘆道:"尚記您與李晟太尉一起來朝,現(xiàn)在只見您一個人。"言畢,德宗淚下,馬燧也聞言悲感仆地,"帝親掖之,詔左右扶去,送至陛。"不久病死,年七十,贈太傅,謚莊武。
七、渾瑊
與馬燧等人平定河中后,渾瑊又與諸師拒吐蕃。馬燧建議與吐蕃講和,德宗就以渾瑊為會盟使,約盟于平?jīng)龃ā?br />
吐蕃和唐軍相約各以甲士三千人列于盟壇東西,渾瑊和尚結(jié)贊(吐蕃酋長)各以四百人常服隨從至壇上舉行儀式。渾忠厚,不知有詐,正與尚結(jié)贊拜舞會盟,虜鼓大鳴,潛伏的吐蕃數(shù)萬精騎突然沖出,把數(shù)千唐軍殺擒殆盡。
渾瑊命大,趁亂沖出營幕,隨便跳上一匹沒有鞍韉的光馬馳奔,跑出數(shù)十里遇見唐將駱元光相救,幸免于難。后來,他一直在涇、邠等地拒守吐蕃,誠為一代名將,貞元十五年卒,年六十四,贈太師,謚忠武。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5)
八、李抱真
李抱真與王武俊連軍大破朱滔后,唐廷加封其為檢校司空。李抱真一族世為大唐功臣,本姓安,是武德功臣安興貴后代。其堂兄李抱玉從李光弼屢敗安史亂兵,官至兵部尚書。李抱玉上言"恥與安祿山同姓",李唐王朝就賜其全家改姓國姓。
史載,李抱真"沉斷多智計",招天下才俊,善待士人。
他晚年好方士,想長生不老,刻木鶴每天騎在上面,想白日升天。老頭子服丹藥兩萬丸,肚子堅鼓如輪。本來醫(yī)生給他吃下泄藥得以醒轉(zhuǎn),術(shù)士勸他說"馬上要成仙了,再堅持一下"。老頭子很想升天,又猛吃三千丸"丹藥",一下子就"升天"了。卒年六十二,贈太保。
其子李緘秘不發(fā)表,也想象其他藩鎮(zhèn)一樣自襲其鎮(zhèn),結(jié)果未遂,為朝廷軟禁于洛陽。
九、韓游瑰
韓游瑰在奉天之戰(zhàn)中竭盡忠心,可謂是力保唐德宗和唐朝社稷不亡的關(guān)鍵人物。
唐德宗逃至奉天時,堂堂皇帝,身邊才跟隨數(shù)百人。各地勤王兵均未至,時為分阝寧節(jié)度留后的韓游瑰就以三千軍馬來赴難。自乾陵往醴泉道中,皇帝下詔讓他帶兵趕往便橋屯軍。唐軍走到泥泉(地名),恰與朱泚大兵相遇。韓游瑰分析形式后,決定要急行軍趕回奉天護衛(wèi)皇帝。監(jiān)軍太監(jiān)翟文秀認為:"我們應(yīng)該在此扎下大營,如果賊軍繞過我們西向逼城,我們可以前后夾擊他們。如果我們回軍奉天,賊軍躡后而至,會引領(lǐng)賊軍逼近天子所在呵。"韓游瑰堅持自己的見解:"現(xiàn)在敵眾我寡。朱泚賊軍完全能分出一部分軍隊與我們作戰(zhàn),其余部分可以一直西行直攻奉天。所以,回軍護衛(wèi)皇帝是穩(wěn)妥的安排。此外,奉天城內(nèi)沒有銳軍強卒,夾攻敵人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屬下這幾千兵士衣單乏食,如果在此和敵軍相持,難抵敵軍金帛食糧利誘,說不定須臾之間就會兵潰大?。?果不其然,其后發(fā)生的事情,一一證明韓游瑰判斷非虛。加之日后在奉天城內(nèi)韓將軍的殊死拼戰(zhàn),日后論功行賞,眾人皆推他為"赴難功第一"。
韓游瑰是靈州靈武人,一直在郭子儀帳下做裨將。安祿山造反之初,派人出塞引誘河曲九蕃府、六胡等部落叛唐,一時間共有五十多萬胡人人打著安祿山旗號想入塞協(xié)助安大胖子奪取大唐天下。韓游瑰受郭子儀命令,與辛京杳等將領(lǐng)率兵對這些部落半路邀擊,各個擊破,最終這些人乖乖地又歸附唐朝。由此,可見韓將軍自始至終都是唐朝耿耿忠心之將。
李懷光叛唐,因為韓游瑰在朔方軍干過,他也招誘韓游瑰。韓將軍第一時間上書唐德宗告變,讓唐軍做好準備。而后,他又設(shè)計誘殺與李懷光相結(jié)的分阝寧守將張昕,并與李晟等諸將一齊進攻長安消滅朱泚賊軍,最后又與渾瑊等人攻敗李懷光。京師收復(fù)后,韓游瑰因功遷為檢校尚書左仆射,拜分阝寧節(jié)度使。
其后,韓游瑰一直率軍在涇、隴、分阝、寧等地抗擊吐蕃的入寇,立功殊多。唐德宗命渾瑊與吐蕃會盟,韓游瑰就上書指出吐蕃是"詐盟",德宗不聽。而后吐蕃數(shù)次侵襲,韓游瑰均親自以大將身份執(zhí)矛跨馬,總是以數(shù)百人破成千上萬敵兵,常打得吐蕃遁敗遠逃。
如此忠勇大將,偏偏生出個不爭氣的兒子。其子李欽緒是禁軍軍官。好好的功臣子弟,本來前途遠大,竟聽信一個叫李廣弘的和尚煽動,相約夜間闖入皇宮擊鼓為號,然后奉李廣弘為帝。李欽緒把此事告訴禁軍中幾個要好的哥們。謀反事大,"哥們"連夜就"上變",朝廷立刻把相關(guān)眾人逮捕,審訊后皆一一處斬。韓游瑰聽到這一消息,嚇得肝膽俱裂,"自求歸死京師",皇帝不許。他又把自己的親孫子、李欽緒的兩個兒子綁送京城,德宗也詔免不罪(謀逆是"夷三族"的大罪。)不久,韓游瑰親自入朝,"素服聽命",但唐德宗深知他與兒子事件無涉,又念奉天捍衛(wèi)保護之情,"有詔復(fù)位,勞遇如故"。
自此,韓游瑰仍驚魂不定。他還鎮(zhèn)分阝寧后,既無心思,又失威權(quán),不久寧州士卒又發(fā)兵亂,朝廷以別將頂替他。韓游瑰"畏亂,委軍輕出"。跑回京師后,韓游瑰得封右龍武統(tǒng)軍的閑官,不久就憂疾而死??梢?,其子李欽緒的"謀逆"使得韓大將軍憂亂失措,終日郁郁,最終竟以憂死。
?。ㄊ┨频伦?br />
唐德宗在位26年,64歲時病死。即使總為"尊者諱"的封建史家,言及這位"九葉天子"時都掩飾不住憤懣不平之氣:"(德宗)志大而才小,心猵而意忌。不能推誠御物,尊賢使能,自以為果敢聰明,足以成天下之務(wù)"。(范祖禹)"德宗猜忌刻薄,以強明自任,恥見屈于正論,而忘受欺于奸諛。"(《新唐書》)"德宗……所賴忠臣戮力,否運再昌……御歷三九,適逢天幸……"(《舊唐書》)所有一切"蓋棺"之論,基本同持一個觀點:此人能為君二十幾多年而不亡國喪身,恰恰因為有一大批忠臣良將鼎力挾持以及"天幸"罷了。如此一個皇帝越到后來越糊涂,越老越不是東西,簡直都可以令他當一個"壞皇帝"的樣板了。
尤其是經(jīng)過奉天之亂以后,唐德宗被嚇得肝膽俱裂,剛繼位時的英果銳氣一絲皆無,動不動就與臣下、諸子"涕泣相對",而其四大弊政,也深深地為日后唐朝滅亡埋下最直接的引線--一是姑息藩鎮(zhèn),二是委任宦官,三是聚斂財貨,四是親昵小人。
亂世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26)
先舉幾個他親昵小人的例子。由于唐德宗本性猜忌刻薄,因而"小人易入"。大奸臣盧杞首先獲得德宗賞識,此人深知德宗性格,多次借機離間德宗與群臣的關(guān)系。奉天之難后,雖然忠臣陸摯多被信用,仍然因直諫而使德宗內(nèi)心不快。盧杞被貶外任后,德宗仍思念不已,并對李沁講:"盧杞忠清強介,別人總說他奸邪,朕怎么總不覺得。"李泌倒是一語道破:"盧杞對陛下您言聽計從。別人都說他奸邪,而陛下您惟獨不覺他奸邪,這止是盧杞奸邪的關(guān)鍵所在呵。"同時,德宗又以能言善辯為取人的標準,誰能奉承他就把誰當忠心之人,以愜己之意為"忠臣"標準,小有違忤則耿耿于懷。非常奇怪的是,德宗一輩子都和無賴小人一見如故--盧杞、裴延齡、李齊運、王紹、韋執(zhí)誼等人,常常相坐秘語,語笑款狎而不知倦,使"小人常得志"。由此推之,唐德宗本人其意就是個"小人頭子",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他身上"小人"磁場那么強,難怪大批小人皆磁附其左右。
至于財迷心竅、急于聚斂方面,唐德宗簡直像得了失心瘋一般。他先是下令搜刮富翁錢財。官員得令后,殘暴如盜賊,檢括登記長安富賈大戶,壓榨奪取,動不動就大刑伺候,以至于不少富商一下子因官府催逼交不出錢而上吊而死,然后,又立"僦質(zhì)錢"名目,凡有蓄積財物者,都要把四分之一上交朝廷,以至于天下囂然,天天有成千上萬的人趕至京師在路上攔住盧杞的馬哭訴。接著,唐廷又對人民的住房收稅,號為"間架稅",并出錢獎勵人們互相告發(fā),對那些不按實際房屋數(shù)目交稅的人又罰又打。"愁怨之聲,聞于遠近"。奸賊盧杞被貶后,另一個賊臣裴延齡也因為善為暴斂、亂加雜稅深為德宗所信用,令民間生計更苦。涇原兵士在長安叛亂時,對民眾大呼的口號就是:"大家別害怕,我們不奪'僦質(zhì)稅',不收'間架錢'"!到了德宗后期,更是開立"宮市",與小民爭利,其種種深弊,可從白居易《賣炭翁》中可見一斑。
唐玄宗時,宦官高力士是深受倚重,但此太監(jiān)畢竟是個忠臣,又知道謙抑之道,對國家危害極少。到了唐德宗時代,宦官成為掌握朝廷的一支重要勢力,而且積弊至深。涇原兵士叛亂,正因為宦官白志貞的禁兵一個沒來,差點讓德宗成為亂軍俘虜。按理說應(yīng)該"懲前毖后",誰知道后來他更加寵任太監(jiān),而且這些公公們掌握的軍隊越來越多,以至于其后數(shù)位皇帝皆由宦官擁立。太監(jiān)們還在各個軍區(qū)充任監(jiān)軍,干擾軍事。奉天之亂后,唐德宗外表好象十分信任大將忠臣,內(nèi)心卻十分猜忌這些宿將勛師,并把神策軍兵馬使這么重要的禁軍統(tǒng)領(lǐng)位置完全由太監(jiān)掌握。而且,到了德宗后朝,各地節(jié)度使以及重要軍鎮(zhèn)的將師都出自神策軍,皆為太監(jiān)統(tǒng)軍的"門下",只知報公公們舉薦的恩德,不知朝廷的存在。至此,刑賞恩罰的大柄不在人君而在那些宦官。尤其是在討伐吳少誠時,大太監(jiān)推薦常給自己送金銀財寶的韓金義為為四面行營招討使,又派數(shù)十太監(jiān)為監(jiān)軍,十七道唐兵皆受這些庸才小人節(jié)制,致使官軍屢戰(zhàn)屢敗,死亡無數(shù)。"德宗為唐室造禍之至,此宗社覆亡之本也"(范祖禹),誠哉斯言!
唐德宗初即位,銳意削藩,但自從奉天之亂后,如喪肝膽,對藩鎮(zhèn)務(wù)求姑息,矯枉過正。宣武都知兵馬使李萬榮趕走節(jié)度使劉士寧,德宗竟授李萬榮為留后,此種姑息,簡直就是鼓勵臣下叛篡,致使后來的仿效者越來越多,唐廷威權(quán)喪失幾近。同時,他還愛耍小聰明,自己親自擇任各個藩鎮(zhèn)的副手和參佐之將。但藩鎮(zhèn)頭子往往用計除去這些人,大太監(jiān)們以權(quán)謀使喚這些人,誰也不會真正向德宗效"愚忠"。最過份的,當屬德宗縱寵浙西觀察使李锜之事。李锜本來只是個常州刺史,由于向大太監(jiān)李齊運孝敬了大筆金銀財寶,就為李太監(jiān)薦給德宗,升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浙西觀察使。李锜掌握"天下利權(quán)"后,對下刻意搜刮,對上不停上貢,朝廷權(quán)貴遍受其賄,逐漸驕縱無所忌憚。他對自己所轄官員任意殺害,貪污公款無數(shù)。浙西平民崔善貞到京城告御狀,德宗不僅不相信,反而大怒,派人把崔善貞用木枷鐵鎖鎖上,送交李锜處理。"(李)锜聞其將至,預(yù)鑿坑待之"。崔善貞囚車一至,連枷鎖也不脫,被李锜手下兵士踹入土坑中活埋。"遠近聞之,不寒而栗",真正的是鉗天下之口而長奸臣之威,讓這些賊臣愈加驕暴,日后個個迭相叛逆。
由上種種,皆可以看出,唐德宗的過失,也可用罄竹難書四字來表達,一點也不冤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