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年青時在廬山白石僧舍讀書。既登進士第,留下所抄書九千卷,給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調(diào)任江州判官、宣州觀察推官。發(fā)運使楊佐打算推薦他改官秩,李常推薦他的朋友劉琦,楊佐說:“世間沒有此種風氣很久了?!币黄鹜扑]他們。
熙寧初年,為秘閣校理。王安石與李常友好,以他為三司條例司檢詳官,改任右正言、知諫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參與討論,不想青苗收取息錢,到這時,分條開列說:“三司條例司剛建立時,已導致中外議論。至于均輸、青苗法,斂散取息,附會經(jīng)義,人們又大為驚駭,無異于王莽瑣碎離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后,派親信曉諭大意,李常不為此而停止。又說:“州縣散常平錢,實際上不出本錢,勒索百姓出息錢?!鄙褡谠儐柾醢彩?,王安石請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認為這不符合諫官體制,落職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復職,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齊二州。齊州多盜賊,論報沒有虛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盜賊,刺為兵士,使其在部下,盡知盜賊聚居的地方,全部發(fā)屋破柱,拔掉他們的基根,半年間,殺七百人,奸惡無處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元豐六年(1083),召為太常少卿,升任禮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戶部尚書,有人懷疑他缺少才干氣度,擔心不能勝任,哲宗詢問于司馬光。司馬光說“:使用李常主管國家財政,那么人們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斂可稍稍平息了?!崩畛H雽Γ蠒呤?,叫崇廉恥,存鄉(xiāng)舉,別守宰,廢貪贓,審疑獄,擇儒師,修役法。當時役法差、免二科沒有決定,李常認為“:法無新舊,方便百姓的就好;論無他我,可長久的就正確?,F(xiàn)在如果百姓都出資,那么貧困的人難辦;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難堪。各從其愿,那么可以長久。”于是折衷分條開列上呈?;实凵舛?,免除市易逃欠不滿二百緡的人,李常請求息錢超過二百緡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讀,加龍圖閣直學士。李常論取士,請分詩賦、經(jīng)義為兩科,以盡其所長。開始,黃河在小吳決口,議者打算從孫村口疏導黃河歸還舊河道,到這時,工役興起,李常說:“京東、河北饑餓困乏,不宜疏導黃河。”詔命解除工役。諫官劉安世以吳處厚交付蔡確詩中有毀謗朝政之處,因而極力攻擊蔡確。李常上疏論以詩治罪蔡確,這不是用來敦厚風俗的辦法。劉安世一同彈劾李常,移任兵部尚書,辭謝不就職,出任鄧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陜西途中,突然去世,終年六十四歲。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會計錄》三十卷。
李常比孫覺大一歲,開始與孫覺齊名,都被呂公著賞識。他們的議論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擔任的最后官職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
熙寧初年,為秘閣校理。王安石與李常友好,以他為三司條例司檢詳官,改任右正言、知諫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參與討論,不想青苗收取息錢,到這時,分條開列說:“三司條例司剛建立時,已導致中外議論。至于均輸、青苗法,斂散取息,附會經(jīng)義,人們又大為驚駭,無異于王莽瑣碎離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后,派親信曉諭大意,李常不為此而停止。又說:“州縣散常平錢,實際上不出本錢,勒索百姓出息錢?!鄙褡谠儐柾醢彩?,王安石請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認為這不符合諫官體制,落職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復職,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齊二州。齊州多盜賊,論報沒有虛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盜賊,刺為兵士,使其在部下,盡知盜賊聚居的地方,全部發(fā)屋破柱,拔掉他們的基根,半年間,殺七百人,奸惡無處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元豐六年(1083),召為太常少卿,升任禮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戶部尚書,有人懷疑他缺少才干氣度,擔心不能勝任,哲宗詢問于司馬光。司馬光說“:使用李常主管國家財政,那么人們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斂可稍稍平息了?!崩畛H雽Γ蠒呤?,叫崇廉恥,存鄉(xiāng)舉,別守宰,廢貪贓,審疑獄,擇儒師,修役法。當時役法差、免二科沒有決定,李常認為“:法無新舊,方便百姓的就好;論無他我,可長久的就正確?,F(xiàn)在如果百姓都出資,那么貧困的人難辦;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難堪。各從其愿,那么可以長久。”于是折衷分條開列上呈?;实凵舛?,免除市易逃欠不滿二百緡的人,李常請求息錢超過二百緡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讀,加龍圖閣直學士。李常論取士,請分詩賦、經(jīng)義為兩科,以盡其所長。開始,黃河在小吳決口,議者打算從孫村口疏導黃河歸還舊河道,到這時,工役興起,李常說:“京東、河北饑餓困乏,不宜疏導黃河。”詔命解除工役。諫官劉安世以吳處厚交付蔡確詩中有毀謗朝政之處,因而極力攻擊蔡確。李常上疏論以詩治罪蔡確,這不是用來敦厚風俗的辦法。劉安世一同彈劾李常,移任兵部尚書,辭謝不就職,出任鄧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陜西途中,突然去世,終年六十四歲。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會計錄》三十卷。
李常比孫覺大一歲,開始與孫覺齊名,都被呂公著賞識。他們的議論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擔任的最后官職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