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年輕時與哥哥尹源都以儒學出名??既∵M士,調任正平縣主簿。歷任河南府戶曹參軍、安國軍節(jié)度推官、光澤知縣。考試書判成績優(yōu)秀,改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掌書記、伊陽知縣,有能干的名聲。因為大臣的推薦,被召回朝考核,任館閣??保又性?。正好范仲淹被貶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讀詔諭,警誡各級官吏不要結黨營幫。尹洙上奏說“:范仲淹素來赤膽忠心光明磊落,臣與他是師生兼朋友的關系,也就是范仲淹的黨羽。如今范仲淹因為結黨營幫被治罪,臣也不能茍且免罪。”宰相發(fā)怒,革了他館閣??钡穆殻偃ト握茣?、唐州酒稅監(jiān)。
西北地區(qū)長期平安無事,尹洙做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認為戰(zhàn)備不可松弛。
《敘燕》說:
戰(zhàn)國時代,燕國最弱。兩漢的叛將,占領燕地借助外邦,也不能守住自己,以東漢末年公孫瓚那么強大的勢力,最后仍被袁紹制服,唯獨慕容氏乘石虎叛亂,才兼并了趙國。雖勝敗的戰(zhàn)術不同,但大概地論說強弱,燕地不如趙地。趙、魏統(tǒng)一,那么燕就更加不能抵擋。唐朝三大強盜連續(xù)作亂長達一百多年,但外敵不曾越過燕地侵犯趙、魏,可見燕地能獨立應付外敵。自燕地落入契丹之手,契丹的勢力日益強大。顯德時期(954~959),雖收復了三關,但尚未全部收復燕南土地。本朝初期,燕州開始與并州聯(lián)合,勢力更盛,然而朝廷只派了些次要部隊防御。我軍征伐蜀國和吳國,泰然不顧兩河地區(qū),這很明顯是因為趙、魏兩地足以制約它。并州的敵寇被掃平后,將全國精銳部隊全部用來專門對付契丹,也不能奪取尺寸的土地,不久曾用百萬之眾駐扎在趙、魏一帶,但到敵人撤退時卻不敢抗擊,世人多怪罪他們不出戰(zhàn)。但我軍負守城之責,有內顧之心,打起仗來不一定會勝,如果不勝的話就非常危險,所以干脆不出戰(zhàn)未嘗是錯。
分析當時的弊病,在于兵力沒有分開。設若將兵分為三路,在必爭之地扎營,分出一部分兵力迷惑敵人,設下圈套以等待敵人進入。邊境堡壘向來堅固,派民眾守住,使敵軍頓駐在堅固的城堡之下,再乘機前后夾擊,就沒有不會打勝的了。大概我軍兵力不分開會有六大弊病:一是假如敵人蓄足勇氣來對待戰(zhàn)爭,我方便沒有其他的抵抗阻擊了;二是我軍人多就會士兵散漫;三是前代善于統(tǒng)兵的將帥必須問士兵的多少,而今派一個中等才能的人就可全部統(tǒng)率他們;四是倘若大軍失敗,敵人就會長驅直入而沒有其他顧忌;五是一旦委托重兵給邊疆,朝廷根本就會虛弱,小人就容易亂說;六是雖將軍事大權委托給守將,但又不無懷疑,于是再命顯貴大臣監(jiān)督,大軍的進退都由兩人商量決策,這樣我軍就不能靈機應變。如果我軍兵力分散開來就能將弊端全部改掉,這就會有六大好處。
勝敗是兵家常有的結果。傾盡國內的力量來攻擊外國,一旦失敗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苻堅的淝水之戰(zhàn)、哥舒翰的潼關之戰(zhàn)就是這樣。可見制服敵人關鍵在智謀而不在人多。將趙、魏和燕南,加上山西,那人民的力量就足以守衛(wèi),軍隊的力量也足夠打仗。如果分別派人統(tǒng)帥一方,將領能夠獨立決斷,那么即使一方軍隊失敗,其他部隊還在奮戰(zhàn),哪里會危及國家的安全呢?所以軍隊雖在外失敗而國內根本沒有動搖,這是好的失敗。從前六國各自有地幾千里,軍隊在秦國失敗,可散去后又再振作,打了幾百仗還沒打到自己首都,這是對國家最堅固的守衛(wèi)。陳勝、項梁率領關東民眾,早晨失敗晚上便滅亡,這是因為他的勢力是剛形成的。以全天下的廣大來謀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如堅守自己千里國土,而利用剛形成的力量,僥幸一次戰(zhàn)爭的勝利,難道不令人疑惑嗎?戰(zhàn)爭消弭已很久了,士大夫讀書學習,說百世都不會再使用戰(zhàn)爭,不是極荒誕的人不會再談起戰(zhàn)爭。然而戰(zhàn)爭果被廢除則已,倘若后世又使用戰(zhàn)爭,那么借鑒古人能多少使后世君主明白些,所以我特記載了他們的勝敗。
《息戍》說:
國家放棄朔方,西邊軍隊不出兵已三十年,但仍在千里邊境設亭障,派駐重兵守戍。雖有些外族部落屢次侵擾,但立即被平定,然而國家屯兵戍守的費用,也已很多了。西戎侵犯,遠從周朝就開始了,西漢的先零,東漢的燒當,晉代的氐、羌,唐代的禿發(fā),歷代都侵犯我國,是國家的大患。各朝興師平寇,都有成功,但因戰(zhàn)爭把中國拖累得疲憊不堪的,要以東漢一朝為最,當時費用常以億為單位來計算。漢孝安帝時期,羌人反叛達十四年,中國的費用達二百四十億。永和(136~141)末年,又經歷了七年對羌人的戰(zhàn)爭,費用達八十多億。而到段紀明,一年用去五十四億,才基本上將反叛的羌人剪滅干凈。如今西北涇原、..寧、秦鳳、..延四軍的統(tǒng)帥,擁有守戍的兵卒十多萬。一個兵每年的供給費用,不下二萬,騎兵與雜兵,按中等計算,只總計供給費用,賞賜不包括在內,以每人十萬計算,每年費用為二十億。自靈武停戰(zhàn)撤兵以來,共計費用六百多億,是以前朝代的幾倍了。和平時期的屯兵守衛(wèi),尚且還如此,以后即使有其他地方的警報,西北的守軍也一天都不能撤去,這十萬軍隊,只有增加而沒有減少的時候。國家用高利潤來召募商人買進粟米,傾盡四方的物資,但無水漕的運輸,靠人力拉運來的糧食物資,也不過能供應邊陲幾個郡的守軍罷了。年成并不常是豐收的,而國家對邊防軍的供給是經常、固定的,近年也曾稍有匱缺。倘若外敵乘我國饑荒,我國必須接濟軍隊,而這些軍糧給餉應當由關中地區(qū)提供,這樣我們還沒交戰(zhàn)西部邊陲就已困難危急了,這不值得考慮嗎?
考察唐代的府兵,上等的州一千二百人,中等州一千人,下等州八百人。當今為計,不如征募壯年百姓當兵,依照唐代設置州府,就會大大減少軍隊數(shù)量。而今日邊境地區(qū)雖有鄉(xiāng)兵制度,但只在極邊遠的幾個郡施行,那里百姓戶籍很少,不足以防備外敵。估計京兆西北的幾個郡,大郡戶籍可能有十多萬戶,按中等家庭出半個人當兵計算,應可得到六七萬兵卒。征收他們各種實物賦稅而不要改用其他東西來代替,如賦名叫帛賦的就不改收五谷,畜養(yǎng)馬的人又可免去他的雜徭役。人民以受到宗族的庇護為榮幸,會樂意登記戶籍。農閑時講習軍事,推舉有武藝者做什長、隊正,盛秋時候按時檢閱,經常演習就像敵人來了一樣。用關內、河東的優(yōu)秀士兵教練他們,全部撤消京師的禁衛(wèi)軍,嚴格選擇守將,分開他們所統(tǒng)領的地區(qū)范圍,讓他們有獨立決策的權力。讓他們分別統(tǒng)領一部分軍隊就不會使軍權太大,而讓他們有專制獨立的決策權就會使將帥們更加勉勵奮戰(zhàn),加強守備,熟悉形勢,儲備的糧食多,教練的士兵精銳,使外敵無機可乘,不戰(zhàn)而懼?!侗尽匪f的“不靠他們不來,靠我有了準備”,這便是國家取勝的方法吧?
尹洙又寫了《述享》、《審斷》、《原刑》、《敦學》、《矯察》、《考績》、《廣諫》,與上兩篇合成《雜議》共計九篇奏上給朝廷。
趙元昊反叛,大將葛懷敏征用尹洙任經略判官。尹洙雖是由葛懷敏征辟,但更被韓琦賞識。不久,劉平、石元孫戰(zhàn)敗,朝廷用夏竦做經略、安撫使,范仲淹、韓琦任副職,仍用尹洙做經略判官。尹洙幾次上疏論述戰(zhàn)爭,請求皇帝在便殿召見二府的大臣商議邊疆大事,并講求本朝開寶(968~976)以前用兵作戰(zhàn)的歷史經驗,特別作出英明的決策,來加強對邊疆的謀劃。又請求裁并國內的柵亭堡壘,招募士兵,減少騎兵,增加步兵。又上奏賣爵的令文。當時皇帝下詔詢問攻守的計策,夏竦提出了兩條計策,命韓琦同尹洙上京奏給皇帝。皇帝采取了夏竦進攻的計策,任命尹洙為集賢校理。尹洙于是趕赴延州謀劃出兵,但范仲淹持不同意見。回到慶州,正遇上任福在好水川戰(zhàn)敗,尹洙因此派出慶州部將劉政的精銳部隊幾千人,趕赴鎮(zhèn)戎軍救援,還未到,敵人已撤走。夏竦上奏彈劾尹洙擅自發(fā)兵,尹洙被降職做濠州通判。當時輿論說任福的失敗,是由于參軍耿傅督戰(zhàn)太急躁。后得了耿傅的信,內容是告誡任福,叫他保持鎮(zhèn)定,不要冒險輕進。尹洙因為耿傅是一個文官,沒有軍事責任而死在戰(zhàn)場上,又被當時人冤枉,于是寫了《憫忠》、《辨誣》兩篇文章。
不久,韓琦任秦州知州,征用尹洙任秦州通判,尹洙后又加級為直集賢院。他上奏說:
“漢文帝是個品德盛美的君主,但賈誼議論當時的事情形勢,還說可為此慟哭。漢武帝在外制服四方夷狄,加強君主威嚴,但徐樂、嚴安還用陳勝滅秦國、六大臣篡奪晉王主權作為他的告誡。這兩個皇帝不諱言國家危亂滅亡,所以子孫能保有天下做皇帝十多代。秦二世時,關東強盜興起。有人告訴他人民正在造反,秦二世大怒,將報告者交給官吏處治;有人說現(xiàn)在已將造反的人驅逐逮捕盡了,不必擔憂,秦二世才高興。隋煬帝時,四方軍隊都起來叛亂,他周邊親近的大臣都隱瞞盜賊的數(shù)目,不將實情報告給他,有說盜賊很多的人,都受到詰難。這兩位皇帝諱言國家危亂滅亡,所以秦朝、隋朝的宗廟社稷沒幾年就成為廢墟。陛下看今天國家的政治,與漢文帝時期比如何?在軍事武力制服四方夷狄方面,與漢武帝相比如何?我國的根本是仁義道德,陛下的仁慈友孝和愛民,誠然是秦、隋的萬萬倍。然而今日西有不臣服的外族,北有強大的鄰國,并不只是平日街巷中小盜賊的形勢。
“自西夏反叛朝廷命令四年以來,邊塞苦于頻繁的騷擾,內地疲于遠距離輸送軍糧。軍隊長久在外而得不到休息,最終會有人乘軍隊疲累時起來作亂。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當這個時候,陛下應當夙夜不停地擔憂警惕,以便防備事變和堵塞禍源。陛下向臣下請教咨詢邊疆的事,又能容納直言,前朝的君主,在勤勞寬大方面,沒有誰能超過陛下。然而沒聽說您為社稷宗廟擔憂,為國家危亡恐懼,這就是賤臣感到憤慨和愁悶不已的原因。為什么呢?因為如今命令經常更改,恩寵太濫,賞賜也沒有節(jié)制。對這三點,應小心警惕,事情都在于陛下的行動,并非有難以改變的情勢。然而因循不改革,那形勢就會日益變壞。臣說陛下不為社稷宗廟擔憂、不為國家危亡恐懼,就是因為這個。
“命令,是君主用來取得下屬信任的東西。從前在民間,朝廷降下一道命令,都會肅敬地看閱;如今則不是這樣,而是互相私下議論,以為不久就會更改,后來果然如此,這就使命令日益被下面人民輕視。命令被輕視,那朝廷就沒人尊重了。又聽說群臣中有人進獻忠心的謀劃,陛下開始很聽信;后又有一人阻擾,便改變了主意。忠心說話的人認為皇上的信任不能有始有終,便很懷疑、否定自己的計謀,以為它沒有益處,這就是命令多次更改的弊病、壞處。
“爵祿的賞賜,是陛下所擁有的權柄。近來外戚、大臣以及讀書士子,有人利用謁見的機會來謀求皇上的恩澤,這種從宮中直接向下施予爵祿恩澤叫作‘內降’。臣聽說唐朝政治衰落時,有時母后專制,有時后妃把持朝政,建樹恩惠私植黨羽,名叫‘斜封’。如今陛下威嚴的權柄來自自身,有才德的外戚、內臣,應當與大臣們正式討論然后提拔,何必要承襲唐朝‘斜封’的弊病呢?而且如果大臣們順從這種現(xiàn)象,就會敗壞陛下的綱紀;如果不順從,就又會阻塞陛下仁德的聲音。敗壞綱紀,是忠臣不忍做的;阻塞皇上的聲音,則又使威嚴的權柄被上級大臣輕視。而且公正不阿地為國盡力,是朝廷對大臣的要求。如今皇上自己因私情阻撓他們,而又要求大臣不徇私情,難啊。這就是恩寵太濫的弊病。
“賜予,是國家用來獎勵功臣的手段。近年來,對妃嬪、伶官、太醫(yī)之類,賜予過于豐厚。民間傳言,國庫中的金銀玉帛,都是祖宗一代代積累聚成的,陛下使用它,不很愛惜,如今所存無幾了。離宮廷遙遠的人,誠然不會知道國庫豐盈或匱缺的數(shù)量,只看到向民間索取的日益繁多,就知道國庫的儲蓄不豐厚。臣也知道自從派軍隊守衛(wèi)西疆,國家開支費用逐漸增加,國庫的積蓄,未必都被賜予占用,然而下層民眾不能一家一戶地被曉諭,他們只會看著陛下的行為處事而被感召行動罷了。往年聽說邊疆將領王王圭,因奮力打仗被賞賜黃金,民眾就無不高興服從;有時看見唱戲跳舞的人得到的賞賜太豐厚,就往往會憤恨嘆惜。人民的情感不可不考察。這就是賜予不加節(jié)制的弊病。
“臣所論述的三件事,都是人人共知的,但皇上的心腹大臣只知阿諛奉承而不講這些,一直拖到今日。當今不獨四方外國為患,而且朝政日益腐敗但陛下不能覺察,人心日益危急但陛下不知道。所以臣希望先改正朝廷內部,再去改正外面邊疆。然后忠心的計謀就會逐漸被進獻,綱紀漸漸樹立,國家費用逐漸充足,戰(zhàn)士的心就會逐漸奮起。邊境的禍患,大概也就平息了。只有深刻地考察秦、隋厭惡聽忠言所以滅亡的教訓,從遠古學習漢代君主不忌諱講國家危亡因此維持統(tǒng)治的經驗,日益革新盛美的品德,讓民眾改變當初的看法,那么全天下就幸福極了?!?br />
宋仁宗贊許而采納了他的意見。
尹洙改任太常丞、涇州知州。以右司諫、渭州知州身份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正遇上鄭戩任陜西四路都總管,派遣劉滬、董士廉營建水洛城,以連通秦、渭一帶的援兵。尹洙認為以前我軍屢次被敵人困住,正是由于城寨太多而兵力分散。如今又增建城寨,這樣不行,于是上奏請停建。當時鄭戩已解除四路都總管職務,卻上奏請求讓劉滬仍舊督修水洛城。尹洙感到不平,派人再召劉滬,劉滬不來;又命張忠前往代替他的職務,劉滬也不接受。于是下令要狄青將劉滬、董士廉逮捕交給官吏治罪。鄭戩不斷上奏請求治他的罪,朝廷最終將尹洙調到慶州并建了水洛城。后又調任晉州知州,升任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潞州知府。遇上董士廉上京上書控告尹洙,皇帝下詔派御史劉..前往審訊,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罪錯。但尹洙因為手下將領孫用由軍校補任邊塞將官,從京城借高利貸作路費來上任,沒有錢還債。尹洙愛惜他是個有用的人才,擔心他會因犯法而撤職調走,曾借公費為他還債,結果又被認為是尹洙自己借去,被治罪貶官,降為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認為是劉..的奏文害了他。調任均州酒稅監(jiān)官,感染疾病,沿著送公文的路到南陽訪求醫(yī)生,后去世,年僅四十七歲。嘉..(1056~1063)年間,宰相韓琦為尹洙講話,于是朝廷追認恢復他的舊官,并將他的兒子尹構錄用做官。
尹洙為人內剛外和,博學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經過五代,文風柔弱。到宋初,柳開開始做古文,尹洙與穆修再發(fā)展這一文風。他的文章簡練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從趙元昊叛亂,尹洙無時不在軍隊中,所以對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學說,闡述作戰(zhàn)防守的勝敗,全面論述了當時邊疆戰(zhàn)爭的利與害。他又想訓練當?shù)孛癖媸剀?,以減少邊疆軍費,作為抵御外敵的長期政策,但都來不及實施,趙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調離并且被治罪了。
西北地區(qū)長期平安無事,尹洙做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認為戰(zhàn)備不可松弛。
《敘燕》說:
戰(zhàn)國時代,燕國最弱。兩漢的叛將,占領燕地借助外邦,也不能守住自己,以東漢末年公孫瓚那么強大的勢力,最后仍被袁紹制服,唯獨慕容氏乘石虎叛亂,才兼并了趙國。雖勝敗的戰(zhàn)術不同,但大概地論說強弱,燕地不如趙地。趙、魏統(tǒng)一,那么燕就更加不能抵擋。唐朝三大強盜連續(xù)作亂長達一百多年,但外敵不曾越過燕地侵犯趙、魏,可見燕地能獨立應付外敵。自燕地落入契丹之手,契丹的勢力日益強大。顯德時期(954~959),雖收復了三關,但尚未全部收復燕南土地。本朝初期,燕州開始與并州聯(lián)合,勢力更盛,然而朝廷只派了些次要部隊防御。我軍征伐蜀國和吳國,泰然不顧兩河地區(qū),這很明顯是因為趙、魏兩地足以制約它。并州的敵寇被掃平后,將全國精銳部隊全部用來專門對付契丹,也不能奪取尺寸的土地,不久曾用百萬之眾駐扎在趙、魏一帶,但到敵人撤退時卻不敢抗擊,世人多怪罪他們不出戰(zhàn)。但我軍負守城之責,有內顧之心,打起仗來不一定會勝,如果不勝的話就非常危險,所以干脆不出戰(zhàn)未嘗是錯。
分析當時的弊病,在于兵力沒有分開。設若將兵分為三路,在必爭之地扎營,分出一部分兵力迷惑敵人,設下圈套以等待敵人進入。邊境堡壘向來堅固,派民眾守住,使敵軍頓駐在堅固的城堡之下,再乘機前后夾擊,就沒有不會打勝的了。大概我軍兵力不分開會有六大弊病:一是假如敵人蓄足勇氣來對待戰(zhàn)爭,我方便沒有其他的抵抗阻擊了;二是我軍人多就會士兵散漫;三是前代善于統(tǒng)兵的將帥必須問士兵的多少,而今派一個中等才能的人就可全部統(tǒng)率他們;四是倘若大軍失敗,敵人就會長驅直入而沒有其他顧忌;五是一旦委托重兵給邊疆,朝廷根本就會虛弱,小人就容易亂說;六是雖將軍事大權委托給守將,但又不無懷疑,于是再命顯貴大臣監(jiān)督,大軍的進退都由兩人商量決策,這樣我軍就不能靈機應變。如果我軍兵力分散開來就能將弊端全部改掉,這就會有六大好處。
勝敗是兵家常有的結果。傾盡國內的力量來攻擊外國,一旦失敗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苻堅的淝水之戰(zhàn)、哥舒翰的潼關之戰(zhàn)就是這樣。可見制服敵人關鍵在智謀而不在人多。將趙、魏和燕南,加上山西,那人民的力量就足以守衛(wèi),軍隊的力量也足夠打仗。如果分別派人統(tǒng)帥一方,將領能夠獨立決斷,那么即使一方軍隊失敗,其他部隊還在奮戰(zhàn),哪里會危及國家的安全呢?所以軍隊雖在外失敗而國內根本沒有動搖,這是好的失敗。從前六國各自有地幾千里,軍隊在秦國失敗,可散去后又再振作,打了幾百仗還沒打到自己首都,這是對國家最堅固的守衛(wèi)。陳勝、項梁率領關東民眾,早晨失敗晚上便滅亡,這是因為他的勢力是剛形成的。以全天下的廣大來謀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如堅守自己千里國土,而利用剛形成的力量,僥幸一次戰(zhàn)爭的勝利,難道不令人疑惑嗎?戰(zhàn)爭消弭已很久了,士大夫讀書學習,說百世都不會再使用戰(zhàn)爭,不是極荒誕的人不會再談起戰(zhàn)爭。然而戰(zhàn)爭果被廢除則已,倘若后世又使用戰(zhàn)爭,那么借鑒古人能多少使后世君主明白些,所以我特記載了他們的勝敗。
《息戍》說:
國家放棄朔方,西邊軍隊不出兵已三十年,但仍在千里邊境設亭障,派駐重兵守戍。雖有些外族部落屢次侵擾,但立即被平定,然而國家屯兵戍守的費用,也已很多了。西戎侵犯,遠從周朝就開始了,西漢的先零,東漢的燒當,晉代的氐、羌,唐代的禿發(fā),歷代都侵犯我國,是國家的大患。各朝興師平寇,都有成功,但因戰(zhàn)爭把中國拖累得疲憊不堪的,要以東漢一朝為最,當時費用常以億為單位來計算。漢孝安帝時期,羌人反叛達十四年,中國的費用達二百四十億。永和(136~141)末年,又經歷了七年對羌人的戰(zhàn)爭,費用達八十多億。而到段紀明,一年用去五十四億,才基本上將反叛的羌人剪滅干凈。如今西北涇原、..寧、秦鳳、..延四軍的統(tǒng)帥,擁有守戍的兵卒十多萬。一個兵每年的供給費用,不下二萬,騎兵與雜兵,按中等計算,只總計供給費用,賞賜不包括在內,以每人十萬計算,每年費用為二十億。自靈武停戰(zhàn)撤兵以來,共計費用六百多億,是以前朝代的幾倍了。和平時期的屯兵守衛(wèi),尚且還如此,以后即使有其他地方的警報,西北的守軍也一天都不能撤去,這十萬軍隊,只有增加而沒有減少的時候。國家用高利潤來召募商人買進粟米,傾盡四方的物資,但無水漕的運輸,靠人力拉運來的糧食物資,也不過能供應邊陲幾個郡的守軍罷了。年成并不常是豐收的,而國家對邊防軍的供給是經常、固定的,近年也曾稍有匱缺。倘若外敵乘我國饑荒,我國必須接濟軍隊,而這些軍糧給餉應當由關中地區(qū)提供,這樣我們還沒交戰(zhàn)西部邊陲就已困難危急了,這不值得考慮嗎?
考察唐代的府兵,上等的州一千二百人,中等州一千人,下等州八百人。當今為計,不如征募壯年百姓當兵,依照唐代設置州府,就會大大減少軍隊數(shù)量。而今日邊境地區(qū)雖有鄉(xiāng)兵制度,但只在極邊遠的幾個郡施行,那里百姓戶籍很少,不足以防備外敵。估計京兆西北的幾個郡,大郡戶籍可能有十多萬戶,按中等家庭出半個人當兵計算,應可得到六七萬兵卒。征收他們各種實物賦稅而不要改用其他東西來代替,如賦名叫帛賦的就不改收五谷,畜養(yǎng)馬的人又可免去他的雜徭役。人民以受到宗族的庇護為榮幸,會樂意登記戶籍。農閑時講習軍事,推舉有武藝者做什長、隊正,盛秋時候按時檢閱,經常演習就像敵人來了一樣。用關內、河東的優(yōu)秀士兵教練他們,全部撤消京師的禁衛(wèi)軍,嚴格選擇守將,分開他們所統(tǒng)領的地區(qū)范圍,讓他們有獨立決策的權力。讓他們分別統(tǒng)領一部分軍隊就不會使軍權太大,而讓他們有專制獨立的決策權就會使將帥們更加勉勵奮戰(zhàn),加強守備,熟悉形勢,儲備的糧食多,教練的士兵精銳,使外敵無機可乘,不戰(zhàn)而懼?!侗尽匪f的“不靠他們不來,靠我有了準備”,這便是國家取勝的方法吧?
尹洙又寫了《述享》、《審斷》、《原刑》、《敦學》、《矯察》、《考績》、《廣諫》,與上兩篇合成《雜議》共計九篇奏上給朝廷。
趙元昊反叛,大將葛懷敏征用尹洙任經略判官。尹洙雖是由葛懷敏征辟,但更被韓琦賞識。不久,劉平、石元孫戰(zhàn)敗,朝廷用夏竦做經略、安撫使,范仲淹、韓琦任副職,仍用尹洙做經略判官。尹洙幾次上疏論述戰(zhàn)爭,請求皇帝在便殿召見二府的大臣商議邊疆大事,并講求本朝開寶(968~976)以前用兵作戰(zhàn)的歷史經驗,特別作出英明的決策,來加強對邊疆的謀劃。又請求裁并國內的柵亭堡壘,招募士兵,減少騎兵,增加步兵。又上奏賣爵的令文。當時皇帝下詔詢問攻守的計策,夏竦提出了兩條計策,命韓琦同尹洙上京奏給皇帝。皇帝采取了夏竦進攻的計策,任命尹洙為集賢校理。尹洙于是趕赴延州謀劃出兵,但范仲淹持不同意見。回到慶州,正遇上任福在好水川戰(zhàn)敗,尹洙因此派出慶州部將劉政的精銳部隊幾千人,趕赴鎮(zhèn)戎軍救援,還未到,敵人已撤走。夏竦上奏彈劾尹洙擅自發(fā)兵,尹洙被降職做濠州通判。當時輿論說任福的失敗,是由于參軍耿傅督戰(zhàn)太急躁。后得了耿傅的信,內容是告誡任福,叫他保持鎮(zhèn)定,不要冒險輕進。尹洙因為耿傅是一個文官,沒有軍事責任而死在戰(zhàn)場上,又被當時人冤枉,于是寫了《憫忠》、《辨誣》兩篇文章。
不久,韓琦任秦州知州,征用尹洙任秦州通判,尹洙后又加級為直集賢院。他上奏說:
“漢文帝是個品德盛美的君主,但賈誼議論當時的事情形勢,還說可為此慟哭。漢武帝在外制服四方夷狄,加強君主威嚴,但徐樂、嚴安還用陳勝滅秦國、六大臣篡奪晉王主權作為他的告誡。這兩個皇帝不諱言國家危亂滅亡,所以子孫能保有天下做皇帝十多代。秦二世時,關東強盜興起。有人告訴他人民正在造反,秦二世大怒,將報告者交給官吏處治;有人說現(xiàn)在已將造反的人驅逐逮捕盡了,不必擔憂,秦二世才高興。隋煬帝時,四方軍隊都起來叛亂,他周邊親近的大臣都隱瞞盜賊的數(shù)目,不將實情報告給他,有說盜賊很多的人,都受到詰難。這兩位皇帝諱言國家危亂滅亡,所以秦朝、隋朝的宗廟社稷沒幾年就成為廢墟。陛下看今天國家的政治,與漢文帝時期比如何?在軍事武力制服四方夷狄方面,與漢武帝相比如何?我國的根本是仁義道德,陛下的仁慈友孝和愛民,誠然是秦、隋的萬萬倍。然而今日西有不臣服的外族,北有強大的鄰國,并不只是平日街巷中小盜賊的形勢。
“自西夏反叛朝廷命令四年以來,邊塞苦于頻繁的騷擾,內地疲于遠距離輸送軍糧。軍隊長久在外而得不到休息,最終會有人乘軍隊疲累時起來作亂。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當這個時候,陛下應當夙夜不停地擔憂警惕,以便防備事變和堵塞禍源。陛下向臣下請教咨詢邊疆的事,又能容納直言,前朝的君主,在勤勞寬大方面,沒有誰能超過陛下。然而沒聽說您為社稷宗廟擔憂,為國家危亡恐懼,這就是賤臣感到憤慨和愁悶不已的原因。為什么呢?因為如今命令經常更改,恩寵太濫,賞賜也沒有節(jié)制。對這三點,應小心警惕,事情都在于陛下的行動,并非有難以改變的情勢。然而因循不改革,那形勢就會日益變壞。臣說陛下不為社稷宗廟擔憂、不為國家危亡恐懼,就是因為這個。
“命令,是君主用來取得下屬信任的東西。從前在民間,朝廷降下一道命令,都會肅敬地看閱;如今則不是這樣,而是互相私下議論,以為不久就會更改,后來果然如此,這就使命令日益被下面人民輕視。命令被輕視,那朝廷就沒人尊重了。又聽說群臣中有人進獻忠心的謀劃,陛下開始很聽信;后又有一人阻擾,便改變了主意。忠心說話的人認為皇上的信任不能有始有終,便很懷疑、否定自己的計謀,以為它沒有益處,這就是命令多次更改的弊病、壞處。
“爵祿的賞賜,是陛下所擁有的權柄。近來外戚、大臣以及讀書士子,有人利用謁見的機會來謀求皇上的恩澤,這種從宮中直接向下施予爵祿恩澤叫作‘內降’。臣聽說唐朝政治衰落時,有時母后專制,有時后妃把持朝政,建樹恩惠私植黨羽,名叫‘斜封’。如今陛下威嚴的權柄來自自身,有才德的外戚、內臣,應當與大臣們正式討論然后提拔,何必要承襲唐朝‘斜封’的弊病呢?而且如果大臣們順從這種現(xiàn)象,就會敗壞陛下的綱紀;如果不順從,就又會阻塞陛下仁德的聲音。敗壞綱紀,是忠臣不忍做的;阻塞皇上的聲音,則又使威嚴的權柄被上級大臣輕視。而且公正不阿地為國盡力,是朝廷對大臣的要求。如今皇上自己因私情阻撓他們,而又要求大臣不徇私情,難啊。這就是恩寵太濫的弊病。
“賜予,是國家用來獎勵功臣的手段。近年來,對妃嬪、伶官、太醫(yī)之類,賜予過于豐厚。民間傳言,國庫中的金銀玉帛,都是祖宗一代代積累聚成的,陛下使用它,不很愛惜,如今所存無幾了。離宮廷遙遠的人,誠然不會知道國庫豐盈或匱缺的數(shù)量,只看到向民間索取的日益繁多,就知道國庫的儲蓄不豐厚。臣也知道自從派軍隊守衛(wèi)西疆,國家開支費用逐漸增加,國庫的積蓄,未必都被賜予占用,然而下層民眾不能一家一戶地被曉諭,他們只會看著陛下的行為處事而被感召行動罷了。往年聽說邊疆將領王王圭,因奮力打仗被賞賜黃金,民眾就無不高興服從;有時看見唱戲跳舞的人得到的賞賜太豐厚,就往往會憤恨嘆惜。人民的情感不可不考察。這就是賜予不加節(jié)制的弊病。
“臣所論述的三件事,都是人人共知的,但皇上的心腹大臣只知阿諛奉承而不講這些,一直拖到今日。當今不獨四方外國為患,而且朝政日益腐敗但陛下不能覺察,人心日益危急但陛下不知道。所以臣希望先改正朝廷內部,再去改正外面邊疆。然后忠心的計謀就會逐漸被進獻,綱紀漸漸樹立,國家費用逐漸充足,戰(zhàn)士的心就會逐漸奮起。邊境的禍患,大概也就平息了。只有深刻地考察秦、隋厭惡聽忠言所以滅亡的教訓,從遠古學習漢代君主不忌諱講國家危亡因此維持統(tǒng)治的經驗,日益革新盛美的品德,讓民眾改變當初的看法,那么全天下就幸福極了?!?br />
宋仁宗贊許而采納了他的意見。
尹洙改任太常丞、涇州知州。以右司諫、渭州知州身份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正遇上鄭戩任陜西四路都總管,派遣劉滬、董士廉營建水洛城,以連通秦、渭一帶的援兵。尹洙認為以前我軍屢次被敵人困住,正是由于城寨太多而兵力分散。如今又增建城寨,這樣不行,于是上奏請停建。當時鄭戩已解除四路都總管職務,卻上奏請求讓劉滬仍舊督修水洛城。尹洙感到不平,派人再召劉滬,劉滬不來;又命張忠前往代替他的職務,劉滬也不接受。于是下令要狄青將劉滬、董士廉逮捕交給官吏治罪。鄭戩不斷上奏請求治他的罪,朝廷最終將尹洙調到慶州并建了水洛城。后又調任晉州知州,升任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潞州知府。遇上董士廉上京上書控告尹洙,皇帝下詔派御史劉..前往審訊,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罪錯。但尹洙因為手下將領孫用由軍校補任邊塞將官,從京城借高利貸作路費來上任,沒有錢還債。尹洙愛惜他是個有用的人才,擔心他會因犯法而撤職調走,曾借公費為他還債,結果又被認為是尹洙自己借去,被治罪貶官,降為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認為是劉..的奏文害了他。調任均州酒稅監(jiān)官,感染疾病,沿著送公文的路到南陽訪求醫(yī)生,后去世,年僅四十七歲。嘉..(1056~1063)年間,宰相韓琦為尹洙講話,于是朝廷追認恢復他的舊官,并將他的兒子尹構錄用做官。
尹洙為人內剛外和,博學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經過五代,文風柔弱。到宋初,柳開開始做古文,尹洙與穆修再發(fā)展這一文風。他的文章簡練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從趙元昊叛亂,尹洙無時不在軍隊中,所以對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學說,闡述作戰(zhàn)防守的勝敗,全面論述了當時邊疆戰(zhàn)爭的利與害。他又想訓練當?shù)孛癖媸剀?,以減少邊疆軍費,作為抵御外敵的長期政策,但都來不及實施,趙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調離并且被治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