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威,太原人。世代儒學之家,少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困,他刻苦學習,尤其精通《三禮》。無法自己開通仕途,元和年間出游京師,請求做太常散吏。太常寺卿了解到他是個書生,讓他補任檢討官。王彥威在禮部閣搜集隋以來朝廷沿革及五種吉兇禮儀的資料,按類區(qū)分,編成三十卷獻給朝廷,取名為《元和新禮》,因而知名,朝廷特授他太常博士。
憲宗駕崩,謚號未定。淮南節(jié)度使李夷簡認為憲宗功勛高于列朝圣主,應依例稱為祖,穆宗將此事下交給禮官計議。王彥威奏道:“據(jù)禮經(jīng)所載,夏商周三代制度,開國之君,稱為太祖。太祖之外,又以有功之君稱祖、有德之君稱宗,故夏后氏以顓頊為祖以禹為宗,殷人以契為祖以湯為宗,周人郊祀后稷,以文王為祖以武王為宗。自東漢魏晉以來,逐漸違背經(jīng)意,承襲舊制又做了不同的改變,子孫將推出美名放在首位,自始祖以下同樣有建祖的制度。然而并非經(jīng)典訓導,不可效法。我朝祖宗制度,依據(jù)《周禮》,以景皇帝為太祖,又以神堯為祖而以太宗為宗。自高宗以下,只稱宗。這叫作尊號,可作為既定之法。若不這樣,那么太宗建立一統(tǒng)之國,治理出升平之世;玄宗掃清內(nèi)亂,輔佐擁戴父皇;肅宗在靈武即位,收復兩都:這都是應天順人,撥亂反正,到擬定廟號時,也只稱宗。謹按經(jīng)書之義,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所以《傳》說‘始封必為祖’,《書》稱‘德高可宗,故號高宗’?,F(xiàn)應根據(jù)三代之定制,拋棄魏晉之亂法,恪守貞觀、開元之憲章,而擬議大名,傳世以為訓導。故皇之廟號,應稱宗?!倍ㄖu時采納了王彥威的意見。
舊例,礻付廟之禮,先到太極殿祝禱,然后敬奉神主前往太廟。礻付禮完畢,不再到太極殿稟告。當時憲宗礻付廟禮畢,執(zhí)政官不詳舊典,命主持官員再到太極殿稟告礻付廟祭享之禮完畢。王彥威堅決認為不可,執(zhí)政官大怒。恰好宗正寺進呈祝版,誤將憲宗寫成睿宗。執(zhí)政官仗著權(quán)位,奏報祝版有差錯乃博士之罪,王彥威因此獲罪削奪一級官階,免發(fā)兩季俸祿。王彥威一點也不低頭屈服,每當討論禮儀之事,仍堅守原則決不阿諛逢迎,眾君子都稱贊他。后他屢經(jīng)調(diào)任做了司封員外郎中。弘文館舊制不設(shè)置學士,文宗特設(shè)學士一員以安置王彥威。不久又派魏博宣旨慰問,特賜紫服金魚袋。大和五年(831),升任諫議大夫。朝廷自誅滅李師道后,收復淄、青等十二州,未核定戶籍,于是命王彥威充任十二州勘定兩稅使。朝廷法規(guī)得以實施,人們遵從不以為煩冗。王彥威又以原職兼史館修撰。
王彥威通曉典章制度,宿儒碩學都要退讓幾分。當時因仆射上任時的儀式規(guī)定,前后沒有定準,中丞李漢奏定制,朝官議論未能通過。中書、門下兩省奏請依照元和七年(812)以前的儀禮規(guī)定,即左右仆射上任之日,受諸官署四品六品丞、郎以下官員拜謁。王彥威上奏論說:“臣謹察《開元禮》:凡受冊封之官,一概與卑位之官相答拜。國朝官品明令,三師三公為正一品,尚書令為正二品,都是冊封授官。上任之日,也無受朝官再拜之明文規(guī)定。仆射品位低于三公,又是尚書令的副職,雖然其權(quán)勢之重有異于百僚,但與群官皆比肩事主?!抖Y》說:‘不是自己的臣下即相答拜?!终f:‘大夫之臣不稽首?!⒎亲饘櫦页?,而是避免有欲稱君王之心。現(xiàn)在仆射上任之日受那日常參見之官拜謁,事情就很有些不合禮儀。何況元和七年已奏報朝廷研究,斟酌之后成為定制,編入國朝典章。近年上任的儀式,又有受拜之禮,禮規(guī)忽變,輿論不安,請依元和七年敕令作為定制?!碑敃r李程為左仆射,執(zhí)政宰相難于改革,雖未采納王彥威的意見,他卻得到輿論的贊揚。
興平縣人上官興因醉殺人后逃亡,縣吏抓了他的父親下獄,上官興自首請罪,以求釋放他的父親。京兆尹杜忄宗、御史中丞宇文鼎認為他自首請罪使父親免被囚禁,屬光大孝道的義舉,請求免其死罪而處以流放。王彥威與諫官上書奏道:“殺人者處死,乃古今百王共守之理法。假若容許殺人者不被處死,這是教唆殺人。上官興雖使其父免于囚禁之苦,也不應減免死罪?!痹t令最終準許判處流放。王彥威到中書省謁見宰相當面論說,語直氣盛。執(zhí)政宰相發(fā)怒,將王彥威降為河南少尹。不久,改授司農(nóng)卿。李宗閔器重他,執(zhí)政之后,授他青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當平盧軍節(jié)度、淄青觀察使等職。
開成元年(836),王彥威被朝廷征召拜戶部侍郎,隨即又判度支。他儒學雖優(yōu),又勤奮奉職,然而掌理錢財卻非所長,性情既剛直,又過于自信。曾在紫宸殿上奏說:“臣自己計算設(shè)置現(xiàn)管錢糧文簿,皆量入為出,使經(jīng)費務必充足,無一項開支被削減。百口之家,尚有年終儲蓄,何況軍用錢物,各項開支,均須隨項目數(shù)額派定,終年供給,沒有毫厘之差。倘若臣一旦愚昧昏迷,企圖自欺自盜,也不可能得逞?!睂⑽牟救∶麨椤抖戎д碱~圖》。既而又進獻《供軍圖》說:“起于至德、乾元之際,止于永貞、元和之初,國家十處有觀察使,二十九處有節(jié)度使,四處有防御使,三處有經(jīng)略使。各地軍隊互成犄角之勢,猶如犬牙交錯,大的都會、通達的縣邑,沒一處沒有兵,總計京城及外地兵額達八十余萬。長慶朝戶口共三百三十五萬,而兵額約九十九萬,平均三戶資養(yǎng)一兵。現(xiàn)計算天下租賦,一年收入,總計不過三千五百余萬,而上繳之數(shù)達三分之一。三分之中,二分供作衣裝之賜。在留守州駐守兵士衣賜之外,其余四十萬軍隊,均仰賴度支供給。臣以為時逢太平,國遇圣主,然而軍隊不可解散,時時需要進食。圣上首先憂慮的事,確為軍糧。臣不避謬誤為國家謀劃,虔誠奉獻自以為睿智的圖表,編纂成冊,懇請圣上賜覽。”又編集國初以來至貞元歷代功臣事跡,仿效《左傳》文體敘事,取名為《唐典》,進獻朝廷。
王彥威掌管財權(quán)以后,心中希望大受重用。當時內(nèi)官仇士良、魚弘志在宮中專權(quán)。先前,左右神策軍常將朝廷所賜衣物拿到度支署中估價換錢,判使多半曲意順從,付給優(yōu)厚的價錢。開成(836~840)初年,朝廷下詔禁止,但那些逐利之人仍希望判使順從他們的請托。到這時,王彥威大結(jié)私恩,只要內(nèi)官請托,沒有不如意的,輿論鄙薄他浮躁妄為。王彥威又仿效王播舊例,向朝官貢奉羨余錢,幾乎一天也不停止。正值戍邊之軍上訴朝廷不按時賜發(fā)衣裝,而且所發(fā)衣物陳舊,宰臣憎惡王彥威所作所為,命拘捕度支署人員交付御史臺審訊。王彥威毫不在意,依舊入衙理事。及至所拘人員受罰,他被降為衛(wèi)尉卿,停職,才返回私第。
開成三年(838)七月,王彥威任檢校禮部尚書,替代殷侑為許州刺史,充任忠武軍節(jié)度使、陳許氵殷觀察使等職。會昌年間(841~846),入朝為兵部侍郎,歷任方鎮(zhèn)守官,檢校兵部尚書。死后,追贈仆射,謚號為“靖”。
憲宗駕崩,謚號未定。淮南節(jié)度使李夷簡認為憲宗功勛高于列朝圣主,應依例稱為祖,穆宗將此事下交給禮官計議。王彥威奏道:“據(jù)禮經(jīng)所載,夏商周三代制度,開國之君,稱為太祖。太祖之外,又以有功之君稱祖、有德之君稱宗,故夏后氏以顓頊為祖以禹為宗,殷人以契為祖以湯為宗,周人郊祀后稷,以文王為祖以武王為宗。自東漢魏晉以來,逐漸違背經(jīng)意,承襲舊制又做了不同的改變,子孫將推出美名放在首位,自始祖以下同樣有建祖的制度。然而并非經(jīng)典訓導,不可效法。我朝祖宗制度,依據(jù)《周禮》,以景皇帝為太祖,又以神堯為祖而以太宗為宗。自高宗以下,只稱宗。這叫作尊號,可作為既定之法。若不這樣,那么太宗建立一統(tǒng)之國,治理出升平之世;玄宗掃清內(nèi)亂,輔佐擁戴父皇;肅宗在靈武即位,收復兩都:這都是應天順人,撥亂反正,到擬定廟號時,也只稱宗。謹按經(jīng)書之義,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所以《傳》說‘始封必為祖’,《書》稱‘德高可宗,故號高宗’?,F(xiàn)應根據(jù)三代之定制,拋棄魏晉之亂法,恪守貞觀、開元之憲章,而擬議大名,傳世以為訓導。故皇之廟號,應稱宗?!倍ㄖu時采納了王彥威的意見。
舊例,礻付廟之禮,先到太極殿祝禱,然后敬奉神主前往太廟。礻付禮完畢,不再到太極殿稟告。當時憲宗礻付廟禮畢,執(zhí)政官不詳舊典,命主持官員再到太極殿稟告礻付廟祭享之禮完畢。王彥威堅決認為不可,執(zhí)政官大怒。恰好宗正寺進呈祝版,誤將憲宗寫成睿宗。執(zhí)政官仗著權(quán)位,奏報祝版有差錯乃博士之罪,王彥威因此獲罪削奪一級官階,免發(fā)兩季俸祿。王彥威一點也不低頭屈服,每當討論禮儀之事,仍堅守原則決不阿諛逢迎,眾君子都稱贊他。后他屢經(jīng)調(diào)任做了司封員外郎中。弘文館舊制不設(shè)置學士,文宗特設(shè)學士一員以安置王彥威。不久又派魏博宣旨慰問,特賜紫服金魚袋。大和五年(831),升任諫議大夫。朝廷自誅滅李師道后,收復淄、青等十二州,未核定戶籍,于是命王彥威充任十二州勘定兩稅使。朝廷法規(guī)得以實施,人們遵從不以為煩冗。王彥威又以原職兼史館修撰。
王彥威通曉典章制度,宿儒碩學都要退讓幾分。當時因仆射上任時的儀式規(guī)定,前后沒有定準,中丞李漢奏定制,朝官議論未能通過。中書、門下兩省奏請依照元和七年(812)以前的儀禮規(guī)定,即左右仆射上任之日,受諸官署四品六品丞、郎以下官員拜謁。王彥威上奏論說:“臣謹察《開元禮》:凡受冊封之官,一概與卑位之官相答拜。國朝官品明令,三師三公為正一品,尚書令為正二品,都是冊封授官。上任之日,也無受朝官再拜之明文規(guī)定。仆射品位低于三公,又是尚書令的副職,雖然其權(quán)勢之重有異于百僚,但與群官皆比肩事主?!抖Y》說:‘不是自己的臣下即相答拜?!终f:‘大夫之臣不稽首?!⒎亲饘櫦页?,而是避免有欲稱君王之心。現(xiàn)在仆射上任之日受那日常參見之官拜謁,事情就很有些不合禮儀。何況元和七年已奏報朝廷研究,斟酌之后成為定制,編入國朝典章。近年上任的儀式,又有受拜之禮,禮規(guī)忽變,輿論不安,請依元和七年敕令作為定制?!碑敃r李程為左仆射,執(zhí)政宰相難于改革,雖未采納王彥威的意見,他卻得到輿論的贊揚。
興平縣人上官興因醉殺人后逃亡,縣吏抓了他的父親下獄,上官興自首請罪,以求釋放他的父親。京兆尹杜忄宗、御史中丞宇文鼎認為他自首請罪使父親免被囚禁,屬光大孝道的義舉,請求免其死罪而處以流放。王彥威與諫官上書奏道:“殺人者處死,乃古今百王共守之理法。假若容許殺人者不被處死,這是教唆殺人。上官興雖使其父免于囚禁之苦,也不應減免死罪?!痹t令最終準許判處流放。王彥威到中書省謁見宰相當面論說,語直氣盛。執(zhí)政宰相發(fā)怒,將王彥威降為河南少尹。不久,改授司農(nóng)卿。李宗閔器重他,執(zhí)政之后,授他青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當平盧軍節(jié)度、淄青觀察使等職。
開成元年(836),王彥威被朝廷征召拜戶部侍郎,隨即又判度支。他儒學雖優(yōu),又勤奮奉職,然而掌理錢財卻非所長,性情既剛直,又過于自信。曾在紫宸殿上奏說:“臣自己計算設(shè)置現(xiàn)管錢糧文簿,皆量入為出,使經(jīng)費務必充足,無一項開支被削減。百口之家,尚有年終儲蓄,何況軍用錢物,各項開支,均須隨項目數(shù)額派定,終年供給,沒有毫厘之差。倘若臣一旦愚昧昏迷,企圖自欺自盜,也不可能得逞?!睂⑽牟救∶麨椤抖戎д碱~圖》。既而又進獻《供軍圖》說:“起于至德、乾元之際,止于永貞、元和之初,國家十處有觀察使,二十九處有節(jié)度使,四處有防御使,三處有經(jīng)略使。各地軍隊互成犄角之勢,猶如犬牙交錯,大的都會、通達的縣邑,沒一處沒有兵,總計京城及外地兵額達八十余萬。長慶朝戶口共三百三十五萬,而兵額約九十九萬,平均三戶資養(yǎng)一兵。現(xiàn)計算天下租賦,一年收入,總計不過三千五百余萬,而上繳之數(shù)達三分之一。三分之中,二分供作衣裝之賜。在留守州駐守兵士衣賜之外,其余四十萬軍隊,均仰賴度支供給。臣以為時逢太平,國遇圣主,然而軍隊不可解散,時時需要進食。圣上首先憂慮的事,確為軍糧。臣不避謬誤為國家謀劃,虔誠奉獻自以為睿智的圖表,編纂成冊,懇請圣上賜覽。”又編集國初以來至貞元歷代功臣事跡,仿效《左傳》文體敘事,取名為《唐典》,進獻朝廷。
王彥威掌管財權(quán)以后,心中希望大受重用。當時內(nèi)官仇士良、魚弘志在宮中專權(quán)。先前,左右神策軍常將朝廷所賜衣物拿到度支署中估價換錢,判使多半曲意順從,付給優(yōu)厚的價錢。開成(836~840)初年,朝廷下詔禁止,但那些逐利之人仍希望判使順從他們的請托。到這時,王彥威大結(jié)私恩,只要內(nèi)官請托,沒有不如意的,輿論鄙薄他浮躁妄為。王彥威又仿效王播舊例,向朝官貢奉羨余錢,幾乎一天也不停止。正值戍邊之軍上訴朝廷不按時賜發(fā)衣裝,而且所發(fā)衣物陳舊,宰臣憎惡王彥威所作所為,命拘捕度支署人員交付御史臺審訊。王彥威毫不在意,依舊入衙理事。及至所拘人員受罰,他被降為衛(wèi)尉卿,停職,才返回私第。
開成三年(838)七月,王彥威任檢校禮部尚書,替代殷侑為許州刺史,充任忠武軍節(jié)度使、陳許氵殷觀察使等職。會昌年間(841~846),入朝為兵部侍郎,歷任方鎮(zhèn)守官,檢校兵部尚書。死后,追贈仆射,謚號為“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