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父親魏長賢,任北齊屯留縣令。魏征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志向,不從事謀生的職業(yè),出家當(dāng)了道士。他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見天下越來越亂,特別留意先秦縱橫家的學(xué)說。
大業(yè)末年,武陽郡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yīng)李密,召請魏征掌管文書。李密每次見到元寶藏送來的文書,總稱贊寫得好,后來聽說是魏征寫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來。魏征進獻十條計策給李密,李密雖感到新奇但未能采用。到了王世充在洛口進攻李密時,魏征對李密的長史鄭廷頁說:“魏公李密雖然屢次獲勝,但精兵驍將死傷的也很多了;軍費又緊張,對有功的不能論功行賞,志氣不高,有這兩條就難得與敵人硬拼。不如挖深溝筑高壘,與敵人拖延時間,過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草絕,不用攻打,他們就會撤兵,那時我們再出兵追擊敵人,這就是取勝的方法。況且東都的糧食斷絕了,王世充已經(jīng)無計可施,一心想決一死戰(zhàn),我們實在難與陷入絕境的敵寇爭鋒,請慎重考慮不要與他們決戰(zhàn)?!编嵧㈨撜f:“這些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征說“:這是出奇制勝的良策,怎么說是老生常談?”因此拂衣而去。
李密失敗后,魏征跟隨李密歸降唐王,到了京師,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他自己請求去安撫山東,于是授命為秘書丞,驅(qū)駕驛車趕到黎陽。那時,徐世責(zé)力還是李密的部將,魏征給徐世責(zé)力寫信說:
“自從隋末政局混亂,群雄競相追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shù)。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響應(yīng)如萬里風(fēng)馳,似云合霧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幾十萬人。聲威遍及近半個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正準(zhǔn)備向西占領(lǐng)咸陽,往北進攻玄闕,讓自己的旌旗飄揚在瀚海,讓自己的戰(zhàn)馬到渭川飲水,不料有百勝之威反而敗在奔逃的敵軍之手。由此可見,天下的歸屬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fàn)?,因此魏公感念皇天才回頭反省,進入函谷關(guān)而沒有疑慮。您生于混亂之時,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動搖,糾集潰散的兵馬,據(jù)守在一方。王世充趁著戰(zhàn)勝的余勇,在他東邊的地域休養(yǎng)生息,竇建德處在失敗受辱的形勢,不敢對南方有所圖謀。你的美好的名聲,足可以振動古今。然而誰沒有好的開始,可結(jié)局卻難以預(yù)料。把握去留進退的時機,是安危的關(guān)鍵。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會受到余輝的庇護,如果投靠的人不得當(dāng),自己一身還不能自保。殷滅夏的鑒戒不遠,是你能夠看到聽到的。古代勇士孟賁遲疑不決,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決斷,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F(xiàn)在您處在兵家必爭之地,應(yīng)當(dāng)速急乘機謀劃,如果遇事遲疑不決,坐觀成敗,恐怕兇險狡詐之輩,先生出異心,那么您的大事就無法挽回了?!?br />
世責(zé)力得到書信,于是決定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歸順唐朝,并開倉運糧,送給淮安王神通的軍隊。
不久,竇建德率軍南下,攻陷黎陽,俘獲了魏征,任命他為起居舍人。后來竇建德被李世民擒獲,魏征與裴矩西行入潼關(guān)。隱太子建成早已聽說魏征的名氣,把他召為洗馬,非常恭敬他。魏征見太宗屢建功勛,威望越來越高,常常勸建成早定對策。太子建成失敗后,太宗派人召見魏征,對魏征說:“你離間我兄弟關(guān)系,這是為什么?”魏征說:“太子如果聽從了我的意見,一定不會遭到今天的殺身之禍?!碧谄剿鼐推髦匚赫鞯母矣谥毖?,于是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太宗即位后,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派他安撫河北,授予他遇事可酌情處理的權(quán)力。魏征到了磁州,遇到前東宮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鎖在囚車中押解京師。魏征對副使李桐客說“:我們動身時剛得到皇上的詔命,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F(xiàn)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師,這樣做其他的人誰還再相信皇上的詔令而不疑慮呢?朝廷派我們安撫山東,人們一定不會相信,這豈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況且有關(guān)國家利益,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寧可自己承擔(dān)責(zé)任,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F(xiàn)在如果釋放李思行他們,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zé),那么信義的感召就會遠達天下。古時大夫出使,只要是對國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況且我們這次出使,皇上給予我們靈活行事的權(quán)力。皇上既然對我們以國士相待,我們怎能不以國士相報呢?”副使同意,立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并上書呈報皇上,太宗非常高興。
太宗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征召到臥室里,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wù)?,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征也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太宗曾經(jīng)慰勞魏征說“:您所陳述進諫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項,不是您至誠報效國家,怎么能夠這樣?”那年,太宗又升任他為尚書左丞。有人誹謗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溫彥博去查辦,結(jié)果查無實據(jù),溫彥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為一個臣子,應(yīng)該使自己的行為顯明,他不能遠避嫌疑,以致遭受這些沒有根據(jù)的誹謗。雖然沒有私情,也應(yīng)當(dāng)受到責(zé)備。”太宗叫溫彥博去責(zé)備魏征,并說:“從今以后,行為不得不存痕跡?!钡诙?,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說:“我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置國家大事于不顧,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這條道路,那么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yù)料了?!碧诖篌@失色說“:我已經(jīng)悔悟這件事了?!蔽赫饔止蛳抡f“:愿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碧谡f:“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嗎?”魏征說“:稷、契、咎陶就是良臣,龍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忠臣自身遭禍被殺,君主陷于愚昧、兇暴的境地,國破家亡,只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從這說來,忠臣、良臣相差就遠了?!碧谏钌畹乇晃赫鞯脑挻騽恿?,賜給魏征絹五百匹。
貞觀二年(628),魏征升任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魏征因為感到國家經(jīng)歷了喪亂之后,圖籍散失,制度、法令紛亂繁雜,奏報朝廷組織學(xué)者校定四部書。幾年之間,秘府中收藏的書籍,精要而又完備。
當(dāng)時高昌王麴文泰準(zhǔn)備入京朝見皇帝,西域各國都想乘麴文泰入朝的機會,派使者給皇帝進貢,太宗命文泰的使臣厭怛紇干前去迎接西域各國使臣。魏征規(guī)勸說“:天下剛剛平定,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還未恢復(fù),如果稍有勞役,自己就不得安寧。往年文泰入京朝見皇上,所經(jīng)過的州縣,尚且疲于供給,何況又加上西域各國的使臣。假如讓西域的人以商人的身份來往,邊地人民就會因此得利;如果作為賓客前來。國中就會消耗大量資財而深受其害。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天下已經(jīng)安定,西域請求東漢設(shè)置都護、派遣王子入京侍奉皇帝,光武帝不準(zhǔn)許,是不愿因為異族而使中原消耗勞力資財受害?,F(xiàn)在如果答應(yīng)十國使者入京進貢,它們的使者不下千人,將使邊地各州怎么應(yīng)付?人的心性各異、頭緒萬端,過后即使后悔,恐怕就來不及了?!碧谡J為魏征的意見很好,當(dāng)時厭怛紇干已經(jīng)出發(fā),太宗命人立即追趕制止了他。
后來太宗到九成宮游玩,因有宮人回京,住在氵韋川縣的官舍里。不久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王圭接著到來,縣吏把宮人移到別的住所,讓出官舍給李靖等住。太宗聽說這件事,發(fā)怒說:“威力福祿的權(quán)柄,難道是由李靖等掌握的嗎?為什么禮待李靖而輕視我的宮人!”立即命令審查氵韋川縣吏和李靖等人。魏征勸阻道“:李靖等人,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宮人不過是后宮打掃庭院的奴婢。論他們付托的使命,事理各不相同。再說李靖等外出,官吏要向他們詢問朝廷法度,他們回來,陛下要向他們詢問民間疾苦。李靖等理所當(dāng)然要與官吏相見,官吏也不能不拜見他們。至于宮人,供奉飲食之外,無須參見侍候。如果因此怪罪責(zé)罰官吏,恐怕有損皇上的聲譽,使天下人聽了感到驚駭?!碧谡f“:您說得對?!庇谑情_釋了官吏的罪名,李靖等仍然住在官舍里,也不再查問了。
不久,太宗在丹霄樓設(shè)宴,飲酒之中酒興正濃時,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王王圭,從前在東宮,盡心侍奉隱太子建成,當(dāng)時那么忠心也確實可惡。我能提拔任用他們,以至今日,足以說明我是無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當(dāng)他進諫我沒有聽從時,我發(fā)話他就不馬上答應(yīng),這是為什么呢?”魏征回答說“:臣認為事情有不合適的地方,所以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規(guī)勸而臣馬上答應(yīng),那恐怕事情就會照樣施行?!碧谡f:“只管當(dāng)時答應(yīng),有機會再另外陳述意見,難道不行嗎?”魏征說“:從前舜告誡群臣說‘:你們不要當(dāng)面順從我,退下后又有話說。’如果臣當(dāng)面順從陛下又找機會陳述意見,這就是‘退下后又有話說’,難道是稷、契事奉堯、舜的辦法嗎?”太宗大笑說:“別人說魏征舉動粗野、傲慢,我卻覺得嫵媚,正是因為這些啊?!蔽赫靼葜x說“:陛下啟發(fā)引導(dǎo)臣讓臣說話,所以臣敢于進諫,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進諫,怎么敢多次觸犯皇上的尊嚴(yán)呢?”
那月,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太宗因她是皇后所生,命令有關(guān)部門辦的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征說“:不行。從前漢明帝準(zhǔn)備授封地給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怎么能與先帝的兒子等同,可封給他楚地、淮陽的一半?!郧暗睦魰堰@事作為美談。天子的姊妹是長公主,天子的女兒是公主,既然加‘長’字,就是有它的尊榮顯貴。感情可以有深有淺,但不容許超越了禮儀制度?!碧谡J為他說得對,入宮告訴長孫皇后,然后派使者送錢四十萬、絹四百匹,到魏征的住宅賜給他。不久魏征晉升爵位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魏征代王王圭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太宗命魏征秉公處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當(dāng)初,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魏征受詔總加撰定,對書稿多有刪補,力求達到簡明正確?!端迨贰返男?、論,都是魏征所做,并為梁、陳、齊各史撰寫總論,被當(dāng)時稱為良史。史書撰成后,魏征加封左光祿大夫,晉爵鄭國公,賜絹二千段。
魏征自認為對國家沒有功,只不過是憑借辯論、游說,就參與決策,深怕遭遇好到頭會有虧損,后來借口眼疾多次請求辭位。太宗說“:朕把你從虜獲的敵軍中提拔起來,任命你擔(dān)任關(guān)鍵的職務(wù),見到我的過失,沒有不直言勸諫的。你難道沒有看到金在礦里,有什么值得珍貴的呢?好的工匠把它冶煉、鍛造成器物,就被人們當(dāng)作寶貝,朕正是把自己比做金礦,把你當(dāng)成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未衰老,哪能就這樣辭官呢?”那年,魏征又當(dāng)面請求辭位,太宗很難違背他的請求。于是拜魏征為特進,仍舊讓他掌管門下省事務(wù)。那以后魏征又先后上了四道奏疏,用來陳述政事的得失。其一曰:
“臣觀察自古帝王為受瑞圖應(yīng)運而興,繼承王位遵守法度,控制英杰,統(tǒng)治天下,都想讓寬厚仁德與天地媲美,高尚明達與日月齊光,子孫百代,傳福無窮。然而能善終者少,失敗滅亡相繼出現(xiàn),這是什么緣故呢?所以要探求失去天下的規(guī)律,隋朝的借鑒不遠,可以得到而把它說出來。
“過去隋朝,統(tǒng)一天下,兵甲強盛,據(jù)有天下三十多年,教化風(fēng)行萬里,威力使異邦人感到震懾,一旦喪失天下,都成為他人所有。那隋煬帝難道討厭天下太平,不求國家長久,所以施行桀的暴虐,用來造成國家的滅亡嗎?這是他依仗國家的富強,不考慮后患的緣故。驅(qū)使天下的人來滿足自己放縱的欲望,用盡萬物來奉養(yǎng)自己,搜求國內(nèi)的女子,搜刮遠方的奇珍異寶。修飾宮宇,筑高臺榭,徭役不斷,戰(zhàn)爭不息。向外顯示自己的威嚴(yán),對內(nèi)常常陰險猜忌,讒佞邪惡的人必定得到好處,忠心正直的人卻自身不保。上下相互欺騙,君臣隔絕不通,人們無法活命,境內(nèi)分崩離析。因而導(dǎo)致君王死于匹夫之手,子孫絕滅,被天下人恥笑,讓人十分痛心啊!
“圣人乘此機會,拯救天下的危難,重正傾倒的八柱,申張絕滅的四維。使遠處恭敬近處安寧,不用超過一個月;使兇殘人從善,廢除死刑,不須等待百年?,F(xiàn)在隋帝的宮殿樓臺,陛下全都住了;奇珍異物,陛下全都收下來了;貴婦美女,都在陛下身邊侍候;四海九州的人,都成為陛下的臣妾。陛下如果能借鑒隋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思索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一天比一天謹(jǐn)慎,把盛世當(dāng)成危難之時。焚毀隋宮的寶衣,廢棄阿房的廣殿,害怕危險脫離高大的殿宇,追求安寧住在低矮的宮室,那就出神入化,無為而治。這是德的最高境界。如果已經(jīng)成就的事業(yè)不敗落,繼承原有的傳統(tǒng),取消不急迫的事物,減少再減少。在桂棟中雜以茅草,在玉階中參以土階,用人叫人悅服,不把勞力用盡。??紤]士人的安逸、百姓的勞苦,萬民歡迎您駕臨,眾生仰慕而遂心。這是德的次一等境界。如果不慎重地考慮后果,忘記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認為天命可以依恃,忽視采椽的恭儉,追求雕情的奢侈,在舊有的基址上擴建宮殿,加以裝飾。見到什么就擴展什么,欲望不知道滿足,人們看不到君主的德政,而只聽到要去服勞役的事,這是德中的下等。好像是背著柴禾去救火,用開水去澆息水的沸騰,以暴亂更替暴亂,走上動亂道路,沒有可以讓后人效法的準(zhǔn)則,導(dǎo)致民怨神怨;民怨神怨,那么災(zāi)害就會發(fā)生,禍亂就必然興起。禍亂已經(jīng)興起,而能使自己的軀體名聲善終的不多啊。周武王順應(yīng)天命改朝換代,興隆了七百年的江山,傳給子孫萬代,得來不易而失去卻很簡單,可不深思嗎?”
其二曰: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使它的根長得牢固;想要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讓國家安定的人,就一定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源頭不深哪能指望水流得遠,根不牢固怎么能要樹木生長。道德仁義不厚重而想國家安定,即使最愚蠢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擔(dān)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天地之間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將達到無窮之高,永保無窮之美。如果不考慮在安樂中想到危難,用儉樸戒除奢侈,如果道德不能保持厚重,感情不能戰(zhàn)勝貪欲,這也像砍樹根而求樹長得茂盛,塞水源而想水流得長一樣。
“古代所有的君王,都是承受上天授予的使命,沒有不是深深憂慮而道義顯著,功業(yè)完成而道德衰落的。有好的開端的的確很多,能夠善終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難嗎?過去取得天下游刃有余,現(xiàn)在守住天下卻力不從心,這是為什么呢?在憂患深重時必定竭盡誠心地對待下面的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放縱自己的感情傲慢地待人接物。竭盡誠心,那么胡、越也可以結(jié)為一體;傲慢待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像路人一樣。即使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督查人,用威力暴怒來震懾人,最終只能使人茍且免刑而不懷念君王的仁慈,態(tài)度恭敬而內(nèi)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有人民。人民像水一樣,既可負載船只,也可傾覆船只,所以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朽爛的繩子駕著奔馳的車,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為人君者,果真見到自己想要的,就應(yīng)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有勞作就應(yīng)想到停止使人民安寧;想到地位高的危險,就要謙讓虛心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會造成損失,就考慮要像江海容納百川一樣放寬度量;喜愛游玩,就應(yīng)想到皇帝一年打獵三次的限度;擔(dān)心意志懈怠,就想到辦事始終都要謹(jǐn)慎;憂慮會受到蒙蔽,就要想到虛心采納下面的意見;要想避開讒邪,就想到端正自身的品性而斥退邪惡小人;給人賞賜,就應(yīng)想到不因為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給人處罰,就應(yīng)想到不因為發(fā)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這十件應(yīng)當(dāng)深思的事情,發(fā)揚光大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選擇好的意見而加以采納。那么智慧的人就能完全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竭盡他的全力,仁義的人就能傳布他的恩惠,有信用的人就會獻出他的忠心。文人武士爭相馳騁,君主臣下相安無事,盡情享受游玩的樂趣,修養(yǎng)身心達到松喬的高壽,鳴琴奏樂,垂衣拱手,不用言詞而達到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代替下屬履行職責(zé),役使聰明的耳目,有損無為而治的大道呢?”
其三曰:
“臣聽《尚書》上說:‘宣揚道德慎用處罰,刑罰是最應(yīng)慎重的!’《禮記》說:‘處在上位的人容易侍奉,處在下位的人容易了解,那么刑罰就不會繁多。處在上位的人多疑,那么百姓就會迷惑;處在下位的人難于了解,那么君長就會勞苦?!幵谏衔坏娜巳菀资谭?,處在下位的人容易了解,那么君長就不會疲勞,百姓就不會迷惑。所以君主有一種美德,臣下就不會有二心,君主傳布忠厚的誠信,臣下竭盡全身的力量,然后太平的根基就會牢固,‘康哉’的吟詠就從這里興起?,F(xiàn)在大道覆蓋天下,功高宇宙,無思不服,無遠不達。言論崇尚簡明宏大,志向在于明察,刑罰賞賜的根本在于勸善懲惡,所以帝王在運用刑罰時天下依據(jù)同一的標(biāo)準(zhǔn),不因為親疏貴賤而有所輕重。現(xiàn)在的刑罰賞賜,卻未必都是這樣。有時斷事的曲直出于自己的喜好或厭惡,量刑的輕重取決于自己的高興或惱怒。遇上高興的時候就惜于用刑,在法律上徇私情,遇上惱怒的時候就背離法律尋找別人的罪過,對自己喜愛的人贊美言過其實,對自己厭惡的人就故意挑剔毛病。毛病可以挑出來,那么刑罰就因此而過度;贊美之詞言過其實,那么就會賞賜不當(dāng)。刑罰過度,小人之道就會增長;賞賜不當(dāng),君子之道就會消亡。小人的惡行不懲罰,君子的善行不獎勵,而希望天下太平,刑罰棄而不用,這是我沒有聽說過的。
“況而且空閑時清談,都篤信崇尚孔子、老子;發(fā)威動怒時,就效法申不害、韓非子。走正道的人,不是沒有被罷免三次的,嫁禍別人以自求安寧,這樣的事也很多了。所以道德的宗旨還未弘揚,刻薄的風(fēng)氣卻已經(jīng)煽起。上面的風(fēng)已經(jīng)煽起,那么下面就生出事端,人們競相隨時勢轉(zhuǎn)移,憲章就不統(tǒng)一,考察王家的法度,確實有損君王的大道。從前州黎與人串通作弊,楚國的法律就遭破壞;張湯心里有所輕重,漢朝的刑罰就出弊病。人臣的偏頗,尚不能識破他的蒙騙,況且君王居高臨下,又將使人怎么舉手投足呢?憑圣上的聰明,沒有幽暗的地方不被照亮,哪里會有精神不能達到、智慧不能通曉的地方呢?自求安逸不以慎用刑罰為念;只求笑樂,于是忘了褒姒一笑所引發(fā)的變故。禍福相依,吉兇同域,只是人自己招來的,怎么可以不思索呢?近來責(zé)罰漸漸增多,威怒暗暗加重,有的是因為供應(yīng)不充足,有的是因為別人不能順從自己的欲望,這些都不是為達到太平急需辦理的事務(wù),實在是驕奢的浸染。由此知道尊貴沒有與驕傲相約而驕傲自來,富裕沒有與奢侈相約,奢侈自到,這并不是空話。
“況且我們所取代的是隋朝,隋朝動亂滅亡的根源,可以作為圣明的對照。以隋朝的軍隊,比今日的兵馬;以隋朝的倉庫,比今日的儲備;以隋朝的戶口,比今日的百姓;計量其長短大小,有多大差別呀!然而隋朝以富強而滅亡,原因是國家的動蕩;我們依貧困而安寧,原因是國家平靜。平靜就安寧,動蕩就混亂,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隱晦難見、細微難察的道理。不走平坦的道路,而遵循已傾覆的車子的轍跡,這是為什么呢?在于安寧時沒有想到危險,太平時沒有想到動亂,生存時沒有想到滅亡所導(dǎo)致的。過去隋朝沒有亂的時候,自以為一定不會亂;還沒有亡的時候,自以為一定不會亡。所以屢次發(fā)動戰(zhàn)爭,徭役不息,直到被殺受辱,竟然還沒有明白自己滅亡的原因,不可悲嗎!
“照相貌的美丑,一定要用靜止的水;照看國家的安危,一定要找已滅亡的國家?!对娊?jīng)》說:‘殷朝的借鑒不遠,就在前一代的夏朝?!枷M?dāng)今的動靜,能以隋朝為借鑒,那么存亡治亂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了。如果能想到導(dǎo)致危險的原因,就會安寧;想到導(dǎo)致它動亂的原因,就會太平;想到導(dǎo)致它滅亡的原因,就能生存。生存滅亡的關(guān)鍵,在于節(jié)制嗜好與欲望,減少出游、打獵等娛樂,擺脫奢華的排場,停止辦理并不急迫的事務(wù),謹(jǐn)防偏聽偏信帶來的惱怒。親近忠厚的人,疏遠阿諛奉迎的人,杜絕悅耳的邪說,采納苦口的忠言。讓易進的人離去,使難得的貨價廉,學(xué)習(xí)堯、舜征求意見,對照禹、湯檢查自己,惜十家之產(chǎn),順百姓之心。近取之于身,以寬恕待人。勞苦謙遜而受益,不自滿以免招致?lián)p害。有所行動百姓都附和,說話千里之外就來呼應(yīng),高超的德行超過前代,良好的風(fēng)尚樹給后代子孫。這是圣哲的宏規(guī),帝王的盛業(yè),能做到這些方面,在于慎守而已。
“守住天下是容易的,取得天下確實很難,已經(jīng)得到難以取得的天下,難道不能保持容易守住的天下嗎?保持它而不牢固,是因為驕奢淫逸的欲望在動搖它。對待終結(jié)要像對待開始一樣小心翼翼,能不盡心盡力嗎?《易經(jīng)》說‘:君子安寧不忘危險,生存不忘滅亡,太平不忘動亂,因此自身安寧而國家可以保全?!@話確實有道理,是不可不深入考察的。愿陛下追求善的志向不減于過去,聞過必改的作風(fēng)無異于當(dāng)年。如果能在平安無事的今天,像過去一樣恭敬節(jié)儉,就盡善盡美,根本沒有必要得意而自加頌揚?!?br />
其四曰:
“臣聽說治國的基礎(chǔ),必須以禮、德為根本;君子的保證,只在于誠、信。誠、信建立,處在下位的人就不會有二心;德禮具備,遠方的人就會前來朝貢。所以德、禮、誠、信,是治理國家的重要綱領(lǐng),對于父子君臣,不可以有片刻的廢棄。因此孔子說:‘君主應(yīng)該按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應(yīng)該以忠來侍奉君主。’又說:‘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人沒有信義就不能立足?!淖诱f‘:同樣的言語而有時被信任,是因為信任建立在言語之前;同樣的命令有時能被執(zhí)行,是因為誠心已經(jīng)在命令之外。’因此言語不能施行,是言語沒有信義;命令不被聽從,是因為命令沒有誠意。沒有信義的言語,沒有誠意的命令,對上就會敗國,對下就會危及自身,即使在狼狽困頓之中,君子也不會言無信、令不誠。
“自從帝王的大道美好興旺,已經(jīng)十多年了,威力施加到海外,萬國前來朝貢,國庫里的糧食日益增多,國土一天比一天擴大。然而道德沒有一天比一天厚重,仁義沒有一天比一天廣博,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由于陛下對待臣子還沒有完全做到真誠信任,雖然有善始的勤儉,卻沒有堅持善終的緣故。這樣的情況是逐漸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貞觀初年,陛下聽到好的意見感到驚喜,到貞觀五六年間,還喜歡聽從規(guī)勸。從這以后,漸漸厭惡直言,即或勉強接受,有時也露出不高興的臉色,不能還像過去接受意見時那樣大度。直言的君子,漸漸躲開陛下;阿諛奉迎之徒,盡力施展他們的巧辯伎倆。說彼此同心的人是結(jié)黨營私,說揭人隱私的人是大公無私,說剛強正直的人是專權(quán),說忠直敢諫的人是誹謗。稱之結(jié)黨營私,即使忠誠不欺也值得懷疑;稱之大公無私,即使弄虛作假也沒有過錯。剛強正直的人害怕專權(quán)的非議,忠直敢諫的人顧慮誹謗的指責(zé)。以致竊斧生疑,投杼致惑,剛直的人不能完全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臣不敢直言進諫?;髞y視聽,阻滯正道,妨害教化,損傷道德,也許就在這里吧?所以孔子厭惡利口讒言傾覆國家,就是這個緣故。
“且君子小人,表面相同而內(nèi)心各異。君子掩人之惡,揚人之善,面對危難不茍且偷生,能殺身以成仁。小人不恥于不仁,不怕行為不義,只追求利之所在,危險的人自得安寧。對于危險的人來說,有什么不敢做的。現(xiàn)在要追求達到太平,就把重任委托給君子;事情的得失,有時又咨訪小人。陛下對待君子是恭敬而疏遠,對小人卻是輕視而親昵,親昵小人,小人就可以言無不盡,疏遠君子,君子就不能暢所欲言而產(chǎn)生隔閡。因此說好說壞在于小人,刑罰卻加給君子,這實在是國家興亡的關(guān)鍵,國家安危的要害所在,是可以不慎重對待的嗎?中等才智的人,難道沒有點小聰明,然而卻不是經(jīng)世治國之才,思考問題不能深遠,即使他們竭誠盡力,仍不能免于使國家遭受傾覆而敗亡;更何況心懷用不正當(dāng)手段獲取利益的企圖、承順天子的臉色和旨意行事的人,他們所帶來的禍患災(zāi)難,不是更深重嗎?所以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但是沒有小人而具有仁德的?!@樣看來,君子不能沒有小惡,但惡不多不妨害他行正道;小人有時也有小善,但善不多不足以使他成為忠臣?,F(xiàn)在說某人是善人,又顧慮他不可信任,這和豎立一根直木卻懷疑它的影子不直有什么不同呢?即使竭盡精神,費力思慮,它的不可取也已經(jīng)是很明白的了。
“君主能完全的禮待人,臣下能盡力效忠社稷,必定以內(nèi)外無私、上下相信為前提。君主不講誠信就無法支使臣下,臣下不講誠信就無法侍奉君主,誠信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宰杂猩咸毂S铀?,而沒有不吉利的。從前齊桓公問管仲說‘:我想讓酒在酒爵里腐臭,肉在砧板上腐爛,該不會妨害成就霸業(yè)吧?’管仲說‘:這固然很不好,但也不會妨害成就霸業(yè)?!腹f‘:那么什么會妨害成就霸業(yè)呢?’管仲說:‘不能了解人,會妨害成就霸業(yè);了解人而不能任用他,會妨害成就霸業(yè);任用而不信任,會妨害成就霸業(yè);已經(jīng)信任他而又讓小人參與他的事務(wù),會妨害成就霸業(yè)。’晉國中行穆伯攻打鼓國,歷時一年而不能攻下,饣鬼間倫說‘:鼓國的嗇夫我認識,請不必讓士大夫們受累,鼓國就可以得到。’穆伯不答應(yīng),穆伯身邊的人說:‘不損失一支戟,不傷害一個士兵,而鼓國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事您為什么不做呢?’穆伯說‘:間倫的為人,善于阿諛奉承而沒有仁德。如果間倫拿下鼓國,我不可以不給他獎賞,獎賞他,就是獎賞阿諛奉承的人。阿諛奉承的人得志,這就使晉國的士人舍棄仁德而效法阿諛奉承,即使得到鼓國,又有什么用呢?’穆伯不過是春秋列國的大夫,管仲只是霸主的輔佐,尚且對應(yīng)該信任什么人十分謹(jǐn)慎,遠避阿諛奉承的人到這種程度;更何況陛下是治理四海的國君,受命千年的圣上,怎么可以讓巍巍的盛德,又將有所間斷呢?
“如果想使君子與小人、是與非不混雜,一定要用德關(guān)懷臣下,用信對待臣下,用義激勵臣下,用禮約束臣下,然后獎善而嫉惡,使賞罰分明。那么小人就棄絕他的狡詐邪惡,君子就會自強不息,達到無為的教化又有多遠呢?獎善而不能提拔他們,懲惡而不除去惡人,懲罰不給予有罪的人,獎賞不施予有功的人,那么就有危亡的時候,國家或許也不能保住,王位永遠世代相傳又有什么指望呢!”
太宗親筆寫詔書嘉獎贊美魏征的奏疏,格外看重他的意見。曾對長孫無忌說“:朕剛即位時,上書的人有的說‘君主必須把握威權(quán)獨斷專行,不能把權(quán)力委任給臣下’;有的想顯示武力強大,使異族恐懼而服從自己。只有魏征勸朕‘停止戰(zhàn)爭大興文事,傳布道德廣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異族自然會歸順服從’。我聽了他的話,天下太平。邊地的君長都來朝貢,各個民族的語言輾轉(zhuǎn)相譯,在路上相互遠望。這都是魏征的功勞?!碧谠?jīng)嫌進呈密封奏章的人多不切合事實,想加以貶斥。魏征說:“古時堯設(shè)立誹謗之木,想知道自己的過錯?,F(xiàn)在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時立誹謗木制度流傳下來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可以聽任人們上言。如果話說得對,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說得不對,無損于國家。”太宗說“:這話說得對?!睂M呈奏章的人加以撫慰后才讓他們離去。
后來太宗在洛陽積翠池宴請群臣,酒喝得高興時和群臣各以一事為題賦詩。太宗賦《尚書》道:“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魏征賦“西漢”道“: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qū)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jīng)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太宗說:“每次魏征說話,必定用禮來約束我?!辈痪靡蛭赫餍抻啞段宥Y》,按例應(yīng)當(dāng)封一個兒子為縣男,魏征請求讓孤兄的兒子叔慈受封。太宗很傷感地說:“卿的這份心意,可以勉勵民俗?!庇谑菓?yīng)許了他的請求。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王圭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碧谡f“: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征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F(xiàn)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yīng)當(dāng)受的禮。求之于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jù);施行于現(xiàn)在,又違背了國法。”太宗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zhǔn)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兄弟。這樣說來,怎么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征說:“殷代崇尚質(zhì)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的事。”于是太宗同意了王王圭的奏言。適逢皇孫誕生,太宗召公卿入宴,太宗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zhuǎn)奔波于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后,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于冒犯國君尊嚴(yán)直言規(guī)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于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魏征因認為戴圣《禮記》編得沒有條理,于是編《類禮》二十卷,依類排列次序,刪削其中重復(fù)的內(nèi)容,搜集前輩儒家的注釋,擇善取用,精心研究深思熟慮,經(jīng)過數(shù)年才完成。太宗看了后認為寫得好,賜絹一千段,命抄錄數(shù)本用來賜給太子和諸王,收藏在秘府中。
在這之前,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未回來,太宗又派遣使者攜帶金銀絹帛到西域各國買馬。魏征說“:現(xiàn)在確立可汗的事還未定下來,陛下就派人到西域各國買馬,西域人一定會認為陛下意在買馬,不是專意去立可汗??珊沟玫酱_立,一定不會感念陛下的恩德。西域各屬國聽說這事,就會認為中原輕義重利,不一定能夠得到馬卻先失去了義。從前漢文帝時,有個獻千里馬的人,文帝對他說:我不順利每天走三十里,順利每天走五十里,鑾車在前,跟著的車在后,我單獨乘千里馬將走到哪里去呢?文帝于是賞給獻馬者旅費讓他回去了。漢光武帝時有人獻千里馬和寶劍,漢光武帝讓馬去駕鼓車,把寶劍賜給騎士。陛下所施行的事,都遠遠超過三王之上,怎么到了這件事,卻在漢文、光武之下呢?再說魏文帝想尋求購買西域大珠,蘇則說:‘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四海,那么大珠就會不尋找而自來;尋找而后得到它,也不值得寶貴?!v然陛下不能敬慕漢文帝的高尚行為,可是能不敬畏蘇則的言論嗎?”太宗采納了魏征的意見,停止派遣買馬的使者。
當(dāng)時公卿大臣一起上書,請?zhí)谂e行封禪。惟獨魏征認為不可。太宗說:“我想讓您盡情說說這事。難道我的功業(yè)還不高嗎?道德還不厚嗎?天下還沒治理太平嗎?異族不仰慕我的仁義嗎?為什么不能封禪?”魏征回答說“:陛下的功業(yè)雖然很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還不多;陛下的道德雖厚,但恩澤還沒有遍及每一個角落;天下雖已太平,還不足以供應(yīng)用度;異族仰慕仁義,但還不能滿足他們所求;祥瑞雖然到來,但網(wǎng)羅還很密;雖然連年豐收,但倉庫還嫌空虛;因此,我認為還不到舉行封禪的時候。臣不能用很遠的事來比喻,暫且借人來打個比方?,F(xiàn)在有一個患病十年的人,經(jīng)過醫(yī)治已經(jīng)好了,但體力還未恢復(fù),就想讓他背一石米,一天走一百里路,一定是做不到的。隋朝的禍亂,不只十年,陛下像良醫(yī)一樣把它治好,疾苦雖然治好太平無事,但財物還不是很充實,向天地祭告說已經(jīng)功成業(yè)就,我私下還有些懷疑。而且陛下東去泰山封禪,各國都要派使者前來祝賀,域外極遠的地方,沒有不奔走前來的。現(xiàn)在伊水、洛水以東,直到海邊,灌木叢生,大澤縱橫,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荒涼,行旅艱難,怎么可以引那些異邦外人進入,看到我們的虛弱?就是竭盡財力給以厚賞,也不能滿足異族的欲望;即使連年免除賦役,也不能抵償百姓的勞力費用。再遇上水旱災(zāi)害,風(fēng)雨的變幻,庸人肆加議論,即使后悔也不能追回了。哪里是惟獨臣誠懇規(guī)諫,也有眾人的諷誦?!碧诼牶蟛荒芊瘩g。那以后,右仆射空缺,太宗欲拜魏征任職,魏征堅決推讓不受,才沒有任命。
后來皇太子承乾不學(xué)習(xí)德行和術(shù)業(yè),魏王泰的寵愛一天天增長,朝廷內(nèi)外眾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太宗聽到后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dāng)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征,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貞觀十六年(642),太宗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征自稱有病推辭,太宗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xiàn)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br />
那年,魏征病危,宮廷中派出使者探望。魏征的住宅原先沒有正室,太宗把原來自己準(zhǔn)備建小殿的材料為魏征修造正室,五天就修成了。太宗派宮中使者攜帶白色的褥子和布被賜給魏征,用這滿足魏征崇尚簡樸的心愿。到魏征病重,太宗再次到魏征的府第,撫摸著魏征流淚,問他有什么要求,魏征說“:寡婦不愁織布的緯線少,而憂慮宗周的危亡?!边^了幾天,太宗夜里夢見魏征像平時一樣,到清晨魏征去世的消息就奏報上來了,時年六十四歲。太宗親自到魏征家中吊唁,哭得非常悲傷,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賜謚號文貞,宮廷供給手持羽葆、班劍的儀仗隊和吹鼓樂手共四十人,送給辦喪事用的絹帛千段、米粟千石,讓魏征陪葬昭陵。將要下葬的時候,魏征的夫人裴氏說:“魏征平生節(jié)儉,現(xiàn)在讓他按一品官的禮節(jié)安葬,所需儀仗、器物極多,不符合魏征的心意。”對朝廷供給的一切儀仗和物品都推辭不受,竟用布車載棺柩,沒有花紋色彩等裝飾。太宗登上御苑中的西樓,望著魏征的靈柩痛哭,詔令百官把魏征的靈柩送出郊外。太宗親自為魏征做碑文,并將它書寫在石上。魏征死后,太宗對他追思不已,賜給實封九百戶。有次上朝時太宗感嘆地對侍臣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衰更替;用人做鏡子,可以了解得失。朕常保持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的過失。現(xiàn)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yīng)當(dāng)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z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魏征的相貌不超過平常人,而很有膽量智慧,常冒犯天子的尊嚴(yán)進諫,即使遇到君王威嚇震怒,也神色不變。曾暗地推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魏征去世后,杜正倫因罪被罷免官職,侯君集叛逆朝廷被殺,太宗開始懷疑魏征與他們是同黨。魏征又自己抄錄前后諫言多次給史官褚遂良看,太宗知道這事,更不高興。于是親手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征長子叔玉的婚約。魏征的家族從此漸漸衰落了。
魏征有四個兒子:叔玉、叔琬、叔王..、叔瑜。叔玉承襲魏征的爵位,官至光祿少卿;叔瑜官至潞州刺史;叔王..任禮部侍郎,武則天當(dāng)權(quán)時被酷吏殺害。
神龍初,繼封叔玉的兒子魏膺為鄭國公。
叔瑜的兒子魏華,開元初任太子右庶子。
大業(yè)末年,武陽郡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yīng)李密,召請魏征掌管文書。李密每次見到元寶藏送來的文書,總稱贊寫得好,后來聽說是魏征寫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來。魏征進獻十條計策給李密,李密雖感到新奇但未能采用。到了王世充在洛口進攻李密時,魏征對李密的長史鄭廷頁說:“魏公李密雖然屢次獲勝,但精兵驍將死傷的也很多了;軍費又緊張,對有功的不能論功行賞,志氣不高,有這兩條就難得與敵人硬拼。不如挖深溝筑高壘,與敵人拖延時間,過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草絕,不用攻打,他們就會撤兵,那時我們再出兵追擊敵人,這就是取勝的方法。況且東都的糧食斷絕了,王世充已經(jīng)無計可施,一心想決一死戰(zhàn),我們實在難與陷入絕境的敵寇爭鋒,請慎重考慮不要與他們決戰(zhàn)?!编嵧㈨撜f:“這些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征說“:這是出奇制勝的良策,怎么說是老生常談?”因此拂衣而去。
李密失敗后,魏征跟隨李密歸降唐王,到了京師,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他自己請求去安撫山東,于是授命為秘書丞,驅(qū)駕驛車趕到黎陽。那時,徐世責(zé)力還是李密的部將,魏征給徐世責(zé)力寫信說:
“自從隋末政局混亂,群雄競相追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shù)。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響應(yīng)如萬里風(fēng)馳,似云合霧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幾十萬人。聲威遍及近半個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正準(zhǔn)備向西占領(lǐng)咸陽,往北進攻玄闕,讓自己的旌旗飄揚在瀚海,讓自己的戰(zhàn)馬到渭川飲水,不料有百勝之威反而敗在奔逃的敵軍之手。由此可見,天下的歸屬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fàn)?,因此魏公感念皇天才回頭反省,進入函谷關(guān)而沒有疑慮。您生于混亂之時,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動搖,糾集潰散的兵馬,據(jù)守在一方。王世充趁著戰(zhàn)勝的余勇,在他東邊的地域休養(yǎng)生息,竇建德處在失敗受辱的形勢,不敢對南方有所圖謀。你的美好的名聲,足可以振動古今。然而誰沒有好的開始,可結(jié)局卻難以預(yù)料。把握去留進退的時機,是安危的關(guān)鍵。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會受到余輝的庇護,如果投靠的人不得當(dāng),自己一身還不能自保。殷滅夏的鑒戒不遠,是你能夠看到聽到的。古代勇士孟賁遲疑不決,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決斷,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F(xiàn)在您處在兵家必爭之地,應(yīng)當(dāng)速急乘機謀劃,如果遇事遲疑不決,坐觀成敗,恐怕兇險狡詐之輩,先生出異心,那么您的大事就無法挽回了?!?br />
世責(zé)力得到書信,于是決定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歸順唐朝,并開倉運糧,送給淮安王神通的軍隊。
不久,竇建德率軍南下,攻陷黎陽,俘獲了魏征,任命他為起居舍人。后來竇建德被李世民擒獲,魏征與裴矩西行入潼關(guān)。隱太子建成早已聽說魏征的名氣,把他召為洗馬,非常恭敬他。魏征見太宗屢建功勛,威望越來越高,常常勸建成早定對策。太子建成失敗后,太宗派人召見魏征,對魏征說:“你離間我兄弟關(guān)系,這是為什么?”魏征說:“太子如果聽從了我的意見,一定不會遭到今天的殺身之禍?!碧谄剿鼐推髦匚赫鞯母矣谥毖?,于是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太宗即位后,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派他安撫河北,授予他遇事可酌情處理的權(quán)力。魏征到了磁州,遇到前東宮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鎖在囚車中押解京師。魏征對副使李桐客說“:我們動身時剛得到皇上的詔命,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F(xiàn)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師,這樣做其他的人誰還再相信皇上的詔令而不疑慮呢?朝廷派我們安撫山東,人們一定不會相信,這豈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況且有關(guān)國家利益,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寧可自己承擔(dān)責(zé)任,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F(xiàn)在如果釋放李思行他們,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zé),那么信義的感召就會遠達天下。古時大夫出使,只要是對國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況且我們這次出使,皇上給予我們靈活行事的權(quán)力。皇上既然對我們以國士相待,我們怎能不以國士相報呢?”副使同意,立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并上書呈報皇上,太宗非常高興。
太宗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征召到臥室里,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wù)?,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征也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太宗曾經(jīng)慰勞魏征說“:您所陳述進諫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項,不是您至誠報效國家,怎么能夠這樣?”那年,太宗又升任他為尚書左丞。有人誹謗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溫彥博去查辦,結(jié)果查無實據(jù),溫彥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為一個臣子,應(yīng)該使自己的行為顯明,他不能遠避嫌疑,以致遭受這些沒有根據(jù)的誹謗。雖然沒有私情,也應(yīng)當(dāng)受到責(zé)備。”太宗叫溫彥博去責(zé)備魏征,并說:“從今以后,行為不得不存痕跡?!钡诙?,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說:“我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置國家大事于不顧,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這條道路,那么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yù)料了?!碧诖篌@失色說“:我已經(jīng)悔悟這件事了?!蔽赫饔止蛳抡f“:愿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碧谡f:“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嗎?”魏征說“:稷、契、咎陶就是良臣,龍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忠臣自身遭禍被殺,君主陷于愚昧、兇暴的境地,國破家亡,只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從這說來,忠臣、良臣相差就遠了?!碧谏钌畹乇晃赫鞯脑挻騽恿?,賜給魏征絹五百匹。
貞觀二年(628),魏征升任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魏征因為感到國家經(jīng)歷了喪亂之后,圖籍散失,制度、法令紛亂繁雜,奏報朝廷組織學(xué)者校定四部書。幾年之間,秘府中收藏的書籍,精要而又完備。
當(dāng)時高昌王麴文泰準(zhǔn)備入京朝見皇帝,西域各國都想乘麴文泰入朝的機會,派使者給皇帝進貢,太宗命文泰的使臣厭怛紇干前去迎接西域各國使臣。魏征規(guī)勸說“:天下剛剛平定,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還未恢復(fù),如果稍有勞役,自己就不得安寧。往年文泰入京朝見皇上,所經(jīng)過的州縣,尚且疲于供給,何況又加上西域各國的使臣。假如讓西域的人以商人的身份來往,邊地人民就會因此得利;如果作為賓客前來。國中就會消耗大量資財而深受其害。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天下已經(jīng)安定,西域請求東漢設(shè)置都護、派遣王子入京侍奉皇帝,光武帝不準(zhǔn)許,是不愿因為異族而使中原消耗勞力資財受害?,F(xiàn)在如果答應(yīng)十國使者入京進貢,它們的使者不下千人,將使邊地各州怎么應(yīng)付?人的心性各異、頭緒萬端,過后即使后悔,恐怕就來不及了?!碧谡J為魏征的意見很好,當(dāng)時厭怛紇干已經(jīng)出發(fā),太宗命人立即追趕制止了他。
后來太宗到九成宮游玩,因有宮人回京,住在氵韋川縣的官舍里。不久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王圭接著到來,縣吏把宮人移到別的住所,讓出官舍給李靖等住。太宗聽說這件事,發(fā)怒說:“威力福祿的權(quán)柄,難道是由李靖等掌握的嗎?為什么禮待李靖而輕視我的宮人!”立即命令審查氵韋川縣吏和李靖等人。魏征勸阻道“:李靖等人,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宮人不過是后宮打掃庭院的奴婢。論他們付托的使命,事理各不相同。再說李靖等外出,官吏要向他們詢問朝廷法度,他們回來,陛下要向他們詢問民間疾苦。李靖等理所當(dāng)然要與官吏相見,官吏也不能不拜見他們。至于宮人,供奉飲食之外,無須參見侍候。如果因此怪罪責(zé)罰官吏,恐怕有損皇上的聲譽,使天下人聽了感到驚駭?!碧谡f“:您說得對?!庇谑情_釋了官吏的罪名,李靖等仍然住在官舍里,也不再查問了。
不久,太宗在丹霄樓設(shè)宴,飲酒之中酒興正濃時,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王王圭,從前在東宮,盡心侍奉隱太子建成,當(dāng)時那么忠心也確實可惡。我能提拔任用他們,以至今日,足以說明我是無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當(dāng)他進諫我沒有聽從時,我發(fā)話他就不馬上答應(yīng),這是為什么呢?”魏征回答說“:臣認為事情有不合適的地方,所以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規(guī)勸而臣馬上答應(yīng),那恐怕事情就會照樣施行?!碧谡f:“只管當(dāng)時答應(yīng),有機會再另外陳述意見,難道不行嗎?”魏征說“:從前舜告誡群臣說‘:你們不要當(dāng)面順從我,退下后又有話說。’如果臣當(dāng)面順從陛下又找機會陳述意見,這就是‘退下后又有話說’,難道是稷、契事奉堯、舜的辦法嗎?”太宗大笑說:“別人說魏征舉動粗野、傲慢,我卻覺得嫵媚,正是因為這些啊?!蔽赫靼葜x說“:陛下啟發(fā)引導(dǎo)臣讓臣說話,所以臣敢于進諫,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進諫,怎么敢多次觸犯皇上的尊嚴(yán)呢?”
那月,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太宗因她是皇后所生,命令有關(guān)部門辦的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征說“:不行。從前漢明帝準(zhǔn)備授封地給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怎么能與先帝的兒子等同,可封給他楚地、淮陽的一半?!郧暗睦魰堰@事作為美談。天子的姊妹是長公主,天子的女兒是公主,既然加‘長’字,就是有它的尊榮顯貴。感情可以有深有淺,但不容許超越了禮儀制度?!碧谡J為他說得對,入宮告訴長孫皇后,然后派使者送錢四十萬、絹四百匹,到魏征的住宅賜給他。不久魏征晉升爵位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魏征代王王圭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太宗命魏征秉公處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當(dāng)初,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魏征受詔總加撰定,對書稿多有刪補,力求達到簡明正確?!端迨贰返男?、論,都是魏征所做,并為梁、陳、齊各史撰寫總論,被當(dāng)時稱為良史。史書撰成后,魏征加封左光祿大夫,晉爵鄭國公,賜絹二千段。
魏征自認為對國家沒有功,只不過是憑借辯論、游說,就參與決策,深怕遭遇好到頭會有虧損,后來借口眼疾多次請求辭位。太宗說“:朕把你從虜獲的敵軍中提拔起來,任命你擔(dān)任關(guān)鍵的職務(wù),見到我的過失,沒有不直言勸諫的。你難道沒有看到金在礦里,有什么值得珍貴的呢?好的工匠把它冶煉、鍛造成器物,就被人們當(dāng)作寶貝,朕正是把自己比做金礦,把你當(dāng)成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未衰老,哪能就這樣辭官呢?”那年,魏征又當(dāng)面請求辭位,太宗很難違背他的請求。于是拜魏征為特進,仍舊讓他掌管門下省事務(wù)。那以后魏征又先后上了四道奏疏,用來陳述政事的得失。其一曰:
“臣觀察自古帝王為受瑞圖應(yīng)運而興,繼承王位遵守法度,控制英杰,統(tǒng)治天下,都想讓寬厚仁德與天地媲美,高尚明達與日月齊光,子孫百代,傳福無窮。然而能善終者少,失敗滅亡相繼出現(xiàn),這是什么緣故呢?所以要探求失去天下的規(guī)律,隋朝的借鑒不遠,可以得到而把它說出來。
“過去隋朝,統(tǒng)一天下,兵甲強盛,據(jù)有天下三十多年,教化風(fēng)行萬里,威力使異邦人感到震懾,一旦喪失天下,都成為他人所有。那隋煬帝難道討厭天下太平,不求國家長久,所以施行桀的暴虐,用來造成國家的滅亡嗎?這是他依仗國家的富強,不考慮后患的緣故。驅(qū)使天下的人來滿足自己放縱的欲望,用盡萬物來奉養(yǎng)自己,搜求國內(nèi)的女子,搜刮遠方的奇珍異寶。修飾宮宇,筑高臺榭,徭役不斷,戰(zhàn)爭不息。向外顯示自己的威嚴(yán),對內(nèi)常常陰險猜忌,讒佞邪惡的人必定得到好處,忠心正直的人卻自身不保。上下相互欺騙,君臣隔絕不通,人們無法活命,境內(nèi)分崩離析。因而導(dǎo)致君王死于匹夫之手,子孫絕滅,被天下人恥笑,讓人十分痛心啊!
“圣人乘此機會,拯救天下的危難,重正傾倒的八柱,申張絕滅的四維。使遠處恭敬近處安寧,不用超過一個月;使兇殘人從善,廢除死刑,不須等待百年?,F(xiàn)在隋帝的宮殿樓臺,陛下全都住了;奇珍異物,陛下全都收下來了;貴婦美女,都在陛下身邊侍候;四海九州的人,都成為陛下的臣妾。陛下如果能借鑒隋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思索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一天比一天謹(jǐn)慎,把盛世當(dāng)成危難之時。焚毀隋宮的寶衣,廢棄阿房的廣殿,害怕危險脫離高大的殿宇,追求安寧住在低矮的宮室,那就出神入化,無為而治。這是德的最高境界。如果已經(jīng)成就的事業(yè)不敗落,繼承原有的傳統(tǒng),取消不急迫的事物,減少再減少。在桂棟中雜以茅草,在玉階中參以土階,用人叫人悅服,不把勞力用盡。??紤]士人的安逸、百姓的勞苦,萬民歡迎您駕臨,眾生仰慕而遂心。這是德的次一等境界。如果不慎重地考慮后果,忘記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認為天命可以依恃,忽視采椽的恭儉,追求雕情的奢侈,在舊有的基址上擴建宮殿,加以裝飾。見到什么就擴展什么,欲望不知道滿足,人們看不到君主的德政,而只聽到要去服勞役的事,這是德中的下等。好像是背著柴禾去救火,用開水去澆息水的沸騰,以暴亂更替暴亂,走上動亂道路,沒有可以讓后人效法的準(zhǔn)則,導(dǎo)致民怨神怨;民怨神怨,那么災(zāi)害就會發(fā)生,禍亂就必然興起。禍亂已經(jīng)興起,而能使自己的軀體名聲善終的不多啊。周武王順應(yīng)天命改朝換代,興隆了七百年的江山,傳給子孫萬代,得來不易而失去卻很簡單,可不深思嗎?”
其二曰: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使它的根長得牢固;想要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讓國家安定的人,就一定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源頭不深哪能指望水流得遠,根不牢固怎么能要樹木生長。道德仁義不厚重而想國家安定,即使最愚蠢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擔(dān)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天地之間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將達到無窮之高,永保無窮之美。如果不考慮在安樂中想到危難,用儉樸戒除奢侈,如果道德不能保持厚重,感情不能戰(zhàn)勝貪欲,這也像砍樹根而求樹長得茂盛,塞水源而想水流得長一樣。
“古代所有的君王,都是承受上天授予的使命,沒有不是深深憂慮而道義顯著,功業(yè)完成而道德衰落的。有好的開端的的確很多,能夠善終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難嗎?過去取得天下游刃有余,現(xiàn)在守住天下卻力不從心,這是為什么呢?在憂患深重時必定竭盡誠心地對待下面的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放縱自己的感情傲慢地待人接物。竭盡誠心,那么胡、越也可以結(jié)為一體;傲慢待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像路人一樣。即使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督查人,用威力暴怒來震懾人,最終只能使人茍且免刑而不懷念君王的仁慈,態(tài)度恭敬而內(nèi)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有人民。人民像水一樣,既可負載船只,也可傾覆船只,所以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朽爛的繩子駕著奔馳的車,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為人君者,果真見到自己想要的,就應(yīng)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有勞作就應(yīng)想到停止使人民安寧;想到地位高的危險,就要謙讓虛心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會造成損失,就考慮要像江海容納百川一樣放寬度量;喜愛游玩,就應(yīng)想到皇帝一年打獵三次的限度;擔(dān)心意志懈怠,就想到辦事始終都要謹(jǐn)慎;憂慮會受到蒙蔽,就要想到虛心采納下面的意見;要想避開讒邪,就想到端正自身的品性而斥退邪惡小人;給人賞賜,就應(yīng)想到不因為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給人處罰,就應(yīng)想到不因為發(fā)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這十件應(yīng)當(dāng)深思的事情,發(fā)揚光大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選擇好的意見而加以采納。那么智慧的人就能完全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竭盡他的全力,仁義的人就能傳布他的恩惠,有信用的人就會獻出他的忠心。文人武士爭相馳騁,君主臣下相安無事,盡情享受游玩的樂趣,修養(yǎng)身心達到松喬的高壽,鳴琴奏樂,垂衣拱手,不用言詞而達到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代替下屬履行職責(zé),役使聰明的耳目,有損無為而治的大道呢?”
其三曰:
“臣聽《尚書》上說:‘宣揚道德慎用處罰,刑罰是最應(yīng)慎重的!’《禮記》說:‘處在上位的人容易侍奉,處在下位的人容易了解,那么刑罰就不會繁多。處在上位的人多疑,那么百姓就會迷惑;處在下位的人難于了解,那么君長就會勞苦?!幵谏衔坏娜巳菀资谭?,處在下位的人容易了解,那么君長就不會疲勞,百姓就不會迷惑。所以君主有一種美德,臣下就不會有二心,君主傳布忠厚的誠信,臣下竭盡全身的力量,然后太平的根基就會牢固,‘康哉’的吟詠就從這里興起?,F(xiàn)在大道覆蓋天下,功高宇宙,無思不服,無遠不達。言論崇尚簡明宏大,志向在于明察,刑罰賞賜的根本在于勸善懲惡,所以帝王在運用刑罰時天下依據(jù)同一的標(biāo)準(zhǔn),不因為親疏貴賤而有所輕重。現(xiàn)在的刑罰賞賜,卻未必都是這樣。有時斷事的曲直出于自己的喜好或厭惡,量刑的輕重取決于自己的高興或惱怒。遇上高興的時候就惜于用刑,在法律上徇私情,遇上惱怒的時候就背離法律尋找別人的罪過,對自己喜愛的人贊美言過其實,對自己厭惡的人就故意挑剔毛病。毛病可以挑出來,那么刑罰就因此而過度;贊美之詞言過其實,那么就會賞賜不當(dāng)。刑罰過度,小人之道就會增長;賞賜不當(dāng),君子之道就會消亡。小人的惡行不懲罰,君子的善行不獎勵,而希望天下太平,刑罰棄而不用,這是我沒有聽說過的。
“況而且空閑時清談,都篤信崇尚孔子、老子;發(fā)威動怒時,就效法申不害、韓非子。走正道的人,不是沒有被罷免三次的,嫁禍別人以自求安寧,這樣的事也很多了。所以道德的宗旨還未弘揚,刻薄的風(fēng)氣卻已經(jīng)煽起。上面的風(fēng)已經(jīng)煽起,那么下面就生出事端,人們競相隨時勢轉(zhuǎn)移,憲章就不統(tǒng)一,考察王家的法度,確實有損君王的大道。從前州黎與人串通作弊,楚國的法律就遭破壞;張湯心里有所輕重,漢朝的刑罰就出弊病。人臣的偏頗,尚不能識破他的蒙騙,況且君王居高臨下,又將使人怎么舉手投足呢?憑圣上的聰明,沒有幽暗的地方不被照亮,哪里會有精神不能達到、智慧不能通曉的地方呢?自求安逸不以慎用刑罰為念;只求笑樂,于是忘了褒姒一笑所引發(fā)的變故。禍福相依,吉兇同域,只是人自己招來的,怎么可以不思索呢?近來責(zé)罰漸漸增多,威怒暗暗加重,有的是因為供應(yīng)不充足,有的是因為別人不能順從自己的欲望,這些都不是為達到太平急需辦理的事務(wù),實在是驕奢的浸染。由此知道尊貴沒有與驕傲相約而驕傲自來,富裕沒有與奢侈相約,奢侈自到,這并不是空話。
“況且我們所取代的是隋朝,隋朝動亂滅亡的根源,可以作為圣明的對照。以隋朝的軍隊,比今日的兵馬;以隋朝的倉庫,比今日的儲備;以隋朝的戶口,比今日的百姓;計量其長短大小,有多大差別呀!然而隋朝以富強而滅亡,原因是國家的動蕩;我們依貧困而安寧,原因是國家平靜。平靜就安寧,動蕩就混亂,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隱晦難見、細微難察的道理。不走平坦的道路,而遵循已傾覆的車子的轍跡,這是為什么呢?在于安寧時沒有想到危險,太平時沒有想到動亂,生存時沒有想到滅亡所導(dǎo)致的。過去隋朝沒有亂的時候,自以為一定不會亂;還沒有亡的時候,自以為一定不會亡。所以屢次發(fā)動戰(zhàn)爭,徭役不息,直到被殺受辱,竟然還沒有明白自己滅亡的原因,不可悲嗎!
“照相貌的美丑,一定要用靜止的水;照看國家的安危,一定要找已滅亡的國家?!对娊?jīng)》說:‘殷朝的借鑒不遠,就在前一代的夏朝?!枷M?dāng)今的動靜,能以隋朝為借鑒,那么存亡治亂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了。如果能想到導(dǎo)致危險的原因,就會安寧;想到導(dǎo)致它動亂的原因,就會太平;想到導(dǎo)致它滅亡的原因,就能生存。生存滅亡的關(guān)鍵,在于節(jié)制嗜好與欲望,減少出游、打獵等娛樂,擺脫奢華的排場,停止辦理并不急迫的事務(wù),謹(jǐn)防偏聽偏信帶來的惱怒。親近忠厚的人,疏遠阿諛奉迎的人,杜絕悅耳的邪說,采納苦口的忠言。讓易進的人離去,使難得的貨價廉,學(xué)習(xí)堯、舜征求意見,對照禹、湯檢查自己,惜十家之產(chǎn),順百姓之心。近取之于身,以寬恕待人。勞苦謙遜而受益,不自滿以免招致?lián)p害。有所行動百姓都附和,說話千里之外就來呼應(yīng),高超的德行超過前代,良好的風(fēng)尚樹給后代子孫。這是圣哲的宏規(guī),帝王的盛業(yè),能做到這些方面,在于慎守而已。
“守住天下是容易的,取得天下確實很難,已經(jīng)得到難以取得的天下,難道不能保持容易守住的天下嗎?保持它而不牢固,是因為驕奢淫逸的欲望在動搖它。對待終結(jié)要像對待開始一樣小心翼翼,能不盡心盡力嗎?《易經(jīng)》說‘:君子安寧不忘危險,生存不忘滅亡,太平不忘動亂,因此自身安寧而國家可以保全?!@話確實有道理,是不可不深入考察的。愿陛下追求善的志向不減于過去,聞過必改的作風(fēng)無異于當(dāng)年。如果能在平安無事的今天,像過去一樣恭敬節(jié)儉,就盡善盡美,根本沒有必要得意而自加頌揚?!?br />
其四曰:
“臣聽說治國的基礎(chǔ),必須以禮、德為根本;君子的保證,只在于誠、信。誠、信建立,處在下位的人就不會有二心;德禮具備,遠方的人就會前來朝貢。所以德、禮、誠、信,是治理國家的重要綱領(lǐng),對于父子君臣,不可以有片刻的廢棄。因此孔子說:‘君主應(yīng)該按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應(yīng)該以忠來侍奉君主。’又說:‘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人沒有信義就不能立足?!淖诱f‘:同樣的言語而有時被信任,是因為信任建立在言語之前;同樣的命令有時能被執(zhí)行,是因為誠心已經(jīng)在命令之外。’因此言語不能施行,是言語沒有信義;命令不被聽從,是因為命令沒有誠意。沒有信義的言語,沒有誠意的命令,對上就會敗國,對下就會危及自身,即使在狼狽困頓之中,君子也不會言無信、令不誠。
“自從帝王的大道美好興旺,已經(jīng)十多年了,威力施加到海外,萬國前來朝貢,國庫里的糧食日益增多,國土一天比一天擴大。然而道德沒有一天比一天厚重,仁義沒有一天比一天廣博,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由于陛下對待臣子還沒有完全做到真誠信任,雖然有善始的勤儉,卻沒有堅持善終的緣故。這樣的情況是逐漸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貞觀初年,陛下聽到好的意見感到驚喜,到貞觀五六年間,還喜歡聽從規(guī)勸。從這以后,漸漸厭惡直言,即或勉強接受,有時也露出不高興的臉色,不能還像過去接受意見時那樣大度。直言的君子,漸漸躲開陛下;阿諛奉迎之徒,盡力施展他們的巧辯伎倆。說彼此同心的人是結(jié)黨營私,說揭人隱私的人是大公無私,說剛強正直的人是專權(quán),說忠直敢諫的人是誹謗。稱之結(jié)黨營私,即使忠誠不欺也值得懷疑;稱之大公無私,即使弄虛作假也沒有過錯。剛強正直的人害怕專權(quán)的非議,忠直敢諫的人顧慮誹謗的指責(zé)。以致竊斧生疑,投杼致惑,剛直的人不能完全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臣不敢直言進諫?;髞y視聽,阻滯正道,妨害教化,損傷道德,也許就在這里吧?所以孔子厭惡利口讒言傾覆國家,就是這個緣故。
“且君子小人,表面相同而內(nèi)心各異。君子掩人之惡,揚人之善,面對危難不茍且偷生,能殺身以成仁。小人不恥于不仁,不怕行為不義,只追求利之所在,危險的人自得安寧。對于危險的人來說,有什么不敢做的。現(xiàn)在要追求達到太平,就把重任委托給君子;事情的得失,有時又咨訪小人。陛下對待君子是恭敬而疏遠,對小人卻是輕視而親昵,親昵小人,小人就可以言無不盡,疏遠君子,君子就不能暢所欲言而產(chǎn)生隔閡。因此說好說壞在于小人,刑罰卻加給君子,這實在是國家興亡的關(guān)鍵,國家安危的要害所在,是可以不慎重對待的嗎?中等才智的人,難道沒有點小聰明,然而卻不是經(jīng)世治國之才,思考問題不能深遠,即使他們竭誠盡力,仍不能免于使國家遭受傾覆而敗亡;更何況心懷用不正當(dāng)手段獲取利益的企圖、承順天子的臉色和旨意行事的人,他們所帶來的禍患災(zāi)難,不是更深重嗎?所以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但是沒有小人而具有仁德的?!@樣看來,君子不能沒有小惡,但惡不多不妨害他行正道;小人有時也有小善,但善不多不足以使他成為忠臣?,F(xiàn)在說某人是善人,又顧慮他不可信任,這和豎立一根直木卻懷疑它的影子不直有什么不同呢?即使竭盡精神,費力思慮,它的不可取也已經(jīng)是很明白的了。
“君主能完全的禮待人,臣下能盡力效忠社稷,必定以內(nèi)外無私、上下相信為前提。君主不講誠信就無法支使臣下,臣下不講誠信就無法侍奉君主,誠信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宰杂猩咸毂S铀?,而沒有不吉利的。從前齊桓公問管仲說‘:我想讓酒在酒爵里腐臭,肉在砧板上腐爛,該不會妨害成就霸業(yè)吧?’管仲說‘:這固然很不好,但也不會妨害成就霸業(yè)?!腹f‘:那么什么會妨害成就霸業(yè)呢?’管仲說:‘不能了解人,會妨害成就霸業(yè);了解人而不能任用他,會妨害成就霸業(yè);任用而不信任,會妨害成就霸業(yè);已經(jīng)信任他而又讓小人參與他的事務(wù),會妨害成就霸業(yè)。’晉國中行穆伯攻打鼓國,歷時一年而不能攻下,饣鬼間倫說‘:鼓國的嗇夫我認識,請不必讓士大夫們受累,鼓國就可以得到。’穆伯不答應(yīng),穆伯身邊的人說:‘不損失一支戟,不傷害一個士兵,而鼓國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事您為什么不做呢?’穆伯說‘:間倫的為人,善于阿諛奉承而沒有仁德。如果間倫拿下鼓國,我不可以不給他獎賞,獎賞他,就是獎賞阿諛奉承的人。阿諛奉承的人得志,這就使晉國的士人舍棄仁德而效法阿諛奉承,即使得到鼓國,又有什么用呢?’穆伯不過是春秋列國的大夫,管仲只是霸主的輔佐,尚且對應(yīng)該信任什么人十分謹(jǐn)慎,遠避阿諛奉承的人到這種程度;更何況陛下是治理四海的國君,受命千年的圣上,怎么可以讓巍巍的盛德,又將有所間斷呢?
“如果想使君子與小人、是與非不混雜,一定要用德關(guān)懷臣下,用信對待臣下,用義激勵臣下,用禮約束臣下,然后獎善而嫉惡,使賞罰分明。那么小人就棄絕他的狡詐邪惡,君子就會自強不息,達到無為的教化又有多遠呢?獎善而不能提拔他們,懲惡而不除去惡人,懲罰不給予有罪的人,獎賞不施予有功的人,那么就有危亡的時候,國家或許也不能保住,王位永遠世代相傳又有什么指望呢!”
太宗親筆寫詔書嘉獎贊美魏征的奏疏,格外看重他的意見。曾對長孫無忌說“:朕剛即位時,上書的人有的說‘君主必須把握威權(quán)獨斷專行,不能把權(quán)力委任給臣下’;有的想顯示武力強大,使異族恐懼而服從自己。只有魏征勸朕‘停止戰(zhàn)爭大興文事,傳布道德廣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異族自然會歸順服從’。我聽了他的話,天下太平。邊地的君長都來朝貢,各個民族的語言輾轉(zhuǎn)相譯,在路上相互遠望。這都是魏征的功勞?!碧谠?jīng)嫌進呈密封奏章的人多不切合事實,想加以貶斥。魏征說:“古時堯設(shè)立誹謗之木,想知道自己的過錯?,F(xiàn)在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時立誹謗木制度流傳下來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可以聽任人們上言。如果話說得對,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說得不對,無損于國家。”太宗說“:這話說得對?!睂M呈奏章的人加以撫慰后才讓他們離去。
后來太宗在洛陽積翠池宴請群臣,酒喝得高興時和群臣各以一事為題賦詩。太宗賦《尚書》道:“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魏征賦“西漢”道“: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qū)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jīng)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太宗說:“每次魏征說話,必定用禮來約束我?!辈痪靡蛭赫餍抻啞段宥Y》,按例應(yīng)當(dāng)封一個兒子為縣男,魏征請求讓孤兄的兒子叔慈受封。太宗很傷感地說:“卿的這份心意,可以勉勵民俗?!庇谑菓?yīng)許了他的請求。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王圭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碧谡f“: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征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F(xiàn)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yīng)當(dāng)受的禮。求之于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jù);施行于現(xiàn)在,又違背了國法。”太宗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zhǔn)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兄弟。這樣說來,怎么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征說:“殷代崇尚質(zhì)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的事。”于是太宗同意了王王圭的奏言。適逢皇孫誕生,太宗召公卿入宴,太宗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zhuǎn)奔波于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后,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于冒犯國君尊嚴(yán)直言規(guī)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于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魏征因認為戴圣《禮記》編得沒有條理,于是編《類禮》二十卷,依類排列次序,刪削其中重復(fù)的內(nèi)容,搜集前輩儒家的注釋,擇善取用,精心研究深思熟慮,經(jīng)過數(shù)年才完成。太宗看了后認為寫得好,賜絹一千段,命抄錄數(shù)本用來賜給太子和諸王,收藏在秘府中。
在這之前,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未回來,太宗又派遣使者攜帶金銀絹帛到西域各國買馬。魏征說“:現(xiàn)在確立可汗的事還未定下來,陛下就派人到西域各國買馬,西域人一定會認為陛下意在買馬,不是專意去立可汗??珊沟玫酱_立,一定不會感念陛下的恩德。西域各屬國聽說這事,就會認為中原輕義重利,不一定能夠得到馬卻先失去了義。從前漢文帝時,有個獻千里馬的人,文帝對他說:我不順利每天走三十里,順利每天走五十里,鑾車在前,跟著的車在后,我單獨乘千里馬將走到哪里去呢?文帝于是賞給獻馬者旅費讓他回去了。漢光武帝時有人獻千里馬和寶劍,漢光武帝讓馬去駕鼓車,把寶劍賜給騎士。陛下所施行的事,都遠遠超過三王之上,怎么到了這件事,卻在漢文、光武之下呢?再說魏文帝想尋求購買西域大珠,蘇則說:‘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四海,那么大珠就會不尋找而自來;尋找而后得到它,也不值得寶貴?!v然陛下不能敬慕漢文帝的高尚行為,可是能不敬畏蘇則的言論嗎?”太宗采納了魏征的意見,停止派遣買馬的使者。
當(dāng)時公卿大臣一起上書,請?zhí)谂e行封禪。惟獨魏征認為不可。太宗說:“我想讓您盡情說說這事。難道我的功業(yè)還不高嗎?道德還不厚嗎?天下還沒治理太平嗎?異族不仰慕我的仁義嗎?為什么不能封禪?”魏征回答說“:陛下的功業(yè)雖然很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還不多;陛下的道德雖厚,但恩澤還沒有遍及每一個角落;天下雖已太平,還不足以供應(yīng)用度;異族仰慕仁義,但還不能滿足他們所求;祥瑞雖然到來,但網(wǎng)羅還很密;雖然連年豐收,但倉庫還嫌空虛;因此,我認為還不到舉行封禪的時候。臣不能用很遠的事來比喻,暫且借人來打個比方?,F(xiàn)在有一個患病十年的人,經(jīng)過醫(yī)治已經(jīng)好了,但體力還未恢復(fù),就想讓他背一石米,一天走一百里路,一定是做不到的。隋朝的禍亂,不只十年,陛下像良醫(yī)一樣把它治好,疾苦雖然治好太平無事,但財物還不是很充實,向天地祭告說已經(jīng)功成業(yè)就,我私下還有些懷疑。而且陛下東去泰山封禪,各國都要派使者前來祝賀,域外極遠的地方,沒有不奔走前來的。現(xiàn)在伊水、洛水以東,直到海邊,灌木叢生,大澤縱橫,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荒涼,行旅艱難,怎么可以引那些異邦外人進入,看到我們的虛弱?就是竭盡財力給以厚賞,也不能滿足異族的欲望;即使連年免除賦役,也不能抵償百姓的勞力費用。再遇上水旱災(zāi)害,風(fēng)雨的變幻,庸人肆加議論,即使后悔也不能追回了。哪里是惟獨臣誠懇規(guī)諫,也有眾人的諷誦?!碧诼牶蟛荒芊瘩g。那以后,右仆射空缺,太宗欲拜魏征任職,魏征堅決推讓不受,才沒有任命。
后來皇太子承乾不學(xué)習(xí)德行和術(shù)業(yè),魏王泰的寵愛一天天增長,朝廷內(nèi)外眾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太宗聽到后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dāng)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征,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貞觀十六年(642),太宗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征自稱有病推辭,太宗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xiàn)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br />
那年,魏征病危,宮廷中派出使者探望。魏征的住宅原先沒有正室,太宗把原來自己準(zhǔn)備建小殿的材料為魏征修造正室,五天就修成了。太宗派宮中使者攜帶白色的褥子和布被賜給魏征,用這滿足魏征崇尚簡樸的心愿。到魏征病重,太宗再次到魏征的府第,撫摸著魏征流淚,問他有什么要求,魏征說“:寡婦不愁織布的緯線少,而憂慮宗周的危亡?!边^了幾天,太宗夜里夢見魏征像平時一樣,到清晨魏征去世的消息就奏報上來了,時年六十四歲。太宗親自到魏征家中吊唁,哭得非常悲傷,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賜謚號文貞,宮廷供給手持羽葆、班劍的儀仗隊和吹鼓樂手共四十人,送給辦喪事用的絹帛千段、米粟千石,讓魏征陪葬昭陵。將要下葬的時候,魏征的夫人裴氏說:“魏征平生節(jié)儉,現(xiàn)在讓他按一品官的禮節(jié)安葬,所需儀仗、器物極多,不符合魏征的心意。”對朝廷供給的一切儀仗和物品都推辭不受,竟用布車載棺柩,沒有花紋色彩等裝飾。太宗登上御苑中的西樓,望著魏征的靈柩痛哭,詔令百官把魏征的靈柩送出郊外。太宗親自為魏征做碑文,并將它書寫在石上。魏征死后,太宗對他追思不已,賜給實封九百戶。有次上朝時太宗感嘆地對侍臣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衰更替;用人做鏡子,可以了解得失。朕常保持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的過失。現(xiàn)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yīng)當(dāng)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z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魏征的相貌不超過平常人,而很有膽量智慧,常冒犯天子的尊嚴(yán)進諫,即使遇到君王威嚇震怒,也神色不變。曾暗地推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魏征去世后,杜正倫因罪被罷免官職,侯君集叛逆朝廷被殺,太宗開始懷疑魏征與他們是同黨。魏征又自己抄錄前后諫言多次給史官褚遂良看,太宗知道這事,更不高興。于是親手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征長子叔玉的婚約。魏征的家族從此漸漸衰落了。
魏征有四個兒子:叔玉、叔琬、叔王..、叔瑜。叔玉承襲魏征的爵位,官至光祿少卿;叔瑜官至潞州刺史;叔王..任禮部侍郎,武則天當(dāng)權(quán)時被酷吏殺害。
神龍初,繼封叔玉的兒子魏膺為鄭國公。
叔瑜的兒子魏華,開元初任太子右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