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二

脈癥治方 作者:


  [卷之二] 暑門
 ?。▊罨魜y泄瀉痢疾瘧疾)

  [卷之二\暑門] 傷暑(附暑風(fēng))

  脈脈訣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而大。或弦細(xì)芤遲而隱。

  伏而弱?;蛱撨t無力中。得洪緩。皆曰暑病也?;蚋《撜?。暑風(fēng)也。

  癥戴氏云∶暑乃夏令炎暑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蚋雇葱篂a水者。胃與大腸受之。作嘔者。胃口有痰。此二者冒暑也。宜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蛏頍犷^疼。燥亂不寧?;蛏砣玑槾陶?。為傷暑。此為熱傷血分也。宜人參白虎湯。加黃芩、柴胡、或咳嗽。發(fā)熱發(fā)寒。盜汗不止。脈數(shù)者。熱在肺經(jīng)。乃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宜清肺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之類。急治則可。少遲則難治矣。暑風(fēng)。乃相火行令也。感之自口鼻而入。傷心包絡(luò)之經(jīng)。故卒倒不省人事也。其脈虛浮。外癥頭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氣。

  或背寒惡熱。名曰暑風(fēng)也。

  治按潔古云動(dòng)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動(dòng)而火勝。熱傷氣也。脈洪而大。宜人參白虎湯主之。靜而得之。乃安樂之人。靜而濕勝。火傷金位。脈沉而實(shí)。宜大順散?;蛏n術(shù)白虎湯主之。有陰勝陽者。宜清暑益氣湯。大抵暑癥。只宜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白虎湯等藥。挾痰。加半夏、虛。加參之類。暑風(fēng)。有挾火挾痰者。二陳湯。加黃連主之。實(shí)者。

  可用吐法。昏迷不省人事者。先以蘇合香丸。次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用雙解散。加香薷、尤妙。

  方黃連香薷飲治暑癥。自汗。煩渴而噪。

  香薷(三錢)濃樸(姜制)扁豆(姜炒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上作一服。用水二鐘。煎一鐘。井水沉冷服。

  遠(yuǎn)行受熱者。加人參、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此動(dòng)而得之。

  噪渴引飲。自汗。脈沉。加人參(一錢五分)、麥門(二錢)、五味(一錢)、此靜而得之。

  虛煩身熱。自汗。清暑益氣湯。

  傷暑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姜汁竹瀝傳送。

  嘔吐。加干姜(五分)、藿香、半夏、陳皮(各一錢)。

  挾瀉。加五苓散(五錢)暑風(fēng)。加防風(fēng)、羌活(各一錢)、有痰壅盛。再加半夏、陳皮(各八分)。

  又方清暑益氣湯養(yǎng)脾。清肺。補(bǔ)中。行濕。夏秋治暑通用。

  黃人參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當(dāng)歸蒼術(shù)陳皮麥冬(各一錢)神曲澤瀉黃柏(各七分)青皮甘草升麻干葛(各五分)五味(十二粒)上用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yuǎn)稍熱服。

  暑瀉。加濃樸、扁豆(各一錢),去當(dāng)歸、麥門冬。

  暑痢。加黃芩、黃連、檳榔、枳殼(各八分)、木香(六分)、烏梅(二個(gè))。

  暑瘧。加柴胡、黃芩(各一錢)、川芎、草果(各八分)、倍用青皮。

  暑渴。加石膏(二錢)、知母、粳米(各一錢五分)。

  伏暑之時(shí)。頭痛。身熱。腳軟。精神短少。四肢無力。不思飲食。怠惰嗜臥。俗呼為注夏。

  加白芍藥、半夏(各一錢)、川芎(七分),去澤瀉、青皮。

  暑風(fēng)。加防風(fēng)、羌活、荊芥穗、香薷(各一錢),去澤瀉、青皮、黃柏。

  中暑。脈微遲?;螂[伏??识吕K闹世?。不省人事。

  本方加熟附(一錢)、以行參之功。達(dá)于四肢。而自溫矣。勿作寒治。

  [卷之二\暑門] 霍亂

  脈六脈隱伏。右關(guān)弦滑。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兩關(guān)弦緩者。乃木克土也。不急治而則死。

  癥陳無擇云∶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增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痢。心腹俱痛。吐痢俱作。甚則轉(zhuǎn)筋入腹遂斃矣。蓋此癥乃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絕。治之則宜溫暖。切禁寒涼。轉(zhuǎn)筋以陽明養(yǎng)宗筋。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nèi)傷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菹髯诮睢JюB(yǎng)必致攣縮。甚則舌卷卵縮者。難治也。又有干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蠱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頃刻便至悶絕。最難治。死在須臾。以其升降不通故也。惟吐法最良?;蛳轮嗝睢M孪潞?。以二陳加參術(shù)調(diào)之。

  治霍亂。乃陽明癥。宜和中平胃為主。治以生姜理中湯最妙。吐利轉(zhuǎn)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平胃散。加木瓜主之。吐利轉(zhuǎn)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xì)者。四君加白芍藥干姜主之。四肢厥冷。脈微者。附子理中湯主之。身熱煩渴者。錢氏白術(shù)散。轉(zhuǎn)筋者。男子宜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此千金妙法也。大抵此癥急無藥。惟陳氏吐法最佳。后隨癥調(diào)理。

  方六和湯治伏暑霍亂。

  人參白術(shù)半夏杏仁(各八分)甘草(四分)砂仁(六分)藿香木瓜茯苓扁豆?jié)鈽悖ǜ饕诲X)香茹(一錢五分)上作一服。用生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鐘半。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

  不渴。腹痛。吐利。加干姜(七分)。

  渴而腹痛。吐利。加干葛(八分)、澤瀉、滑石(各七分)、麥門冬(八分)、五味(五分)。

  轉(zhuǎn)筋。加酒當(dāng)歸、酒紅花(各七分)、黃芩(八分)。

  四肢厥冷。脈微者。加干姜、附子(各一錢)。

  又方三因吐法用治霍亂。并干霍亂。急無藥者。此法極妙。用極咸鹽湯二升。熱飲一升。

  刺口探令吐宿食盡。不吐更服。吐訖仍服。三吐乃止。此法勝于他法遠(yuǎn)矣。世俗鄙而不用。

  坐視其死。哀哉。吐后以二陳湯。加參術(shù)調(diào)理。萬無一失。

  [卷之二\暑門] 泄瀉

  脈右關(guān)脈弦大?;蛳义Χ樾篂a。脈數(shù)疾為熱。沉細(xì)為寒。弦而遲者氣泄。心脈止者驚泄。訣云。下利微小即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癥經(jīng)曰∶春傷于風(fēng)。夏生飧泄。又曰∶濕多成五泄。戴氏云∶有飧泄者。謂水谷不化而完出。濕兼風(fēng)也。溏泄者。漸下污積粘垢。濕兼熱也。泄者。利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拐摺>孟虏荒芙?。因濕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shí)之不同。其可執(zhí)一而治之乎。

  治按戴氏云∶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宜四苓散。加二術(shù)。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

  氣虛也。四君子湯。加白芍藥、升麻、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鹨?。四苓散。加芩、連、木通、或?yàn)a或不瀉?;蚨嗷蛏僬?。痰也。二陳加蒼白術(shù)、海石、青黛、黃芩、神曲、或用吐法。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者。食積也。輕者。保和丸。重者白術(shù)、枳實(shí)、山楂、神曲大黃、消而下之。后用參苓平胃散調(diào)之。大抵治瀉通用胃苓湯。隨癥加減。

  方胃苓湯治瀉通用。

  濃樸蒼術(shù)(各一錢)白術(shù)(一錢五分)陳皮(八分)甘草(炙三分)茯苓(八分)豬苓澤瀉車前子(各七分)桂(三分)上作一服。姜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夏秋之間。溫?zé)岽笮?。暴注水泄。加黃連、扁豆(各八分)、升麻、山梔、木通(各五分)、白芍藥(一錢)。

  發(fā)熱燥渴。加葛根、石膏、滑石(各一錢)。

  黃膽。小便赤澀,加茵陳、石膏(各一錢)、山梔、木通、白芍藥(各八分)。

  飲酒便泄。此酒積也。加白芍藥、黃連、扁豆、干葛(各一錢),去桂。

  寒月溏泄清冷。腹痛?;騻鋬鲲嬃鲜痴?。加神曲、麥芽、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干姜(五分)。

  久瀉胃氣下陷者。去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黃、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fēng)(各四分)。

  久瀉。脾胃虛滑不禁。加肉豆蔻(一錢)、訶子(八分)、木香、干姜(各五分)。

  久瀉。胃虛膨悶。干嘔者。加藿香、砂仁、半夏、干姜(各七分),去豬苓澤瀉、車前子。

  熱甚下泄如熱湯者。加芩連、木通、滑石(各八分),去桂、腹中痛。下泄清冷。喜熱不渴。此寒瀉也。倍桂,加干姜、肉果(各八分)、木香(五分)、寒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寒門)。

  久瀉谷道不合?;蛎摳?。此元?dú)庀孪?。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也。本方去濃樸、蒼術(shù)、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芍藥、神曲、訶子、肉果、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防風(fēng)升麻湯下。完谷不化。屬熱。加芩連、滑石(各一錢)、屬氣虛者。加人參、芍藥、升麻(各等分),去豬苓澤瀉、桂。食積瀉。加山楂、神曲、麥芽、白豆蔻仁(各一錢)、甚者。枳殼大黃湯。

  凡諸瀉。本方。春加防風(fēng)、白芍藥(各八分)夏加黃連、香薷、扁豆(各一錢)。秋加藿香、檳榔、枳殼(各七分)、烏梅(二個(gè))。冬加干姜、砂仁(各七分)。

  又方助胃丸治大人小兒諸般泄瀉。

  濃樸蒼術(shù)陳皮(各一兩五錢)甘草(炙四錢)豬苓澤瀉茯苓(各一兩)白術(shù)(一兩五錢)桂(三錢)肉果(雞蛋清炒一兩)山楂(二兩)上為末。神曲二兩。打糊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

  [卷之二\暑門] 痢疾

  脈脈滑。按之虛絕者。必痢也。寸浮數(shù)。尺澀。必下青膿血。沉弦。必下重。脈數(shù)。若微發(fā)熱。汗出者。自愈。脈微弱數(shù)。自止。脈沉小留連者。易治。數(shù)大身熱者。難治。

  癥痢者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蚰c垢?;驘o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惱人者。謂之痢也。屬濕熱及食積。三者。別青黃赤白黑五色以屬五臟。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或云青綠雜色。是風(fēng)與火。下如豆汁者。赤白相混。濕毒也。錢氏云。紅黃黑皆熱。青白谷不化者為冷也。抑考其本。皆由腸胃所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于內(nèi)。濕蒸熱穢。郁結(jié)日深。伏而不作。時(shí)逢炎暑。

  相火司令。又調(diào)攝失宜。復(fù)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饸庀陆?。蒸熱蓄積。而滯下之癥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滯下。即痢是也。其濕熱穢積干于血分則赤。干于氣分則白。

  赤白混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yùn)。脾積不磨。陳積既滑。下凝猶魚腦矣。甚則脾胃空虛。開司失守。濁液迸流。色非一類。錯(cuò)雜混下。狀如豆汁矣。若脾胃下陷。虛坐努簀。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積穢。粘結(jié)紫色。則紫黑矣。其穢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數(shù)欲便而不能便。此皆大腸經(jīng)有所途遏窒礙。氣液不通故也。宜詳審之。

  治河間云滯下癥。屬濕熱郁遏腸所致。又云無積不利。初起一二日。元?dú)馕刺撜呦轮?。枳殼大黃之類。此通因通用法也。又云行血?jiǎng)t便膿自愈。當(dāng)歸白芍藥桃仁紅花之類。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木香檳榔之類。切忌止?jié)?。又云后重則宜下。木香檳榔丸主之。腹痛則宜和。白術(shù)白芍藥甘草陳皮當(dāng)歸之類。身重則宜溫。姜附之類。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fēng)邪內(nèi)縮。宜汗之。防風(fēng)羌活之類。溏為利者。溫之。附子理中之類。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謂吐也。在下者竭之。謂下也。身表熱者內(nèi)疏之。柴胡葛根之類。小便澀者分利之。五苓之類?;馃嵴吆逯\诉B之類。氣滯者調(diào)之。木香檳榔枳殼之類。積滯者去之。枳實(shí)濃樸大黃之類。氣虛而下陷者升舉之。人參黃白術(shù)甘草升麻之類。血虛者補(bǔ)之。人參當(dāng)歸芍藥之類。嘔者和之。生姜半夏陳皮之類。噤口者。胃熱也。

  人參黃連補(bǔ)而清之。各從其類也。變癥多端。難以枚舉。姑撮其要。以俟知者。

  方加減黃芩芍藥湯治赤白痢疾。

  黃芩(炒)枳殼(各一錢五分)白芍藥(炒二錢)檳榔(一錢)木香(八分)甘草(炙三分)當(dāng)歸(一錢)蒼術(shù)(一錢)濃樸(八分)白術(shù)(一錢五分)陳皮(八分)黃連(炒一錢三味乃痢必用之藥)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鐘。煎一鐘。食遠(yuǎn)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后重。加滑石(一錢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錢)、再加當(dāng)歸(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或三錢量虛實(shí)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錢)、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并量虛實(shí)增損)。

  赤白相雜者。并加上二藥。蓋芎歸桃仁以理血?;蜍哧惼ひ岳須獬跤抡?。亦加大黃(五錢)、食積。加山楂、枳實(shí)(各一錢五分)。

  如白痢久。氣虛胃弱?;蛳潞笪从p芩連、芍藥(一半),去檳榔、枳殼、濃樸,加人參、黃、茯苓(各一錢)、砂仁、干姜(各五分)。

  赤痢久。血虛胃弱?;蛳潞笪从p芩、連、枳殼(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黃、阿膠(各一錢)。

  赤黑相雜。此濕勝也?;蛐”悴焕<俺酀躺佟<幽就?、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錢)、添當(dāng)歸(五分)。

  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濃樸、蒼術(shù),加阿膠、地榆、側(cè)柏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五分)。

  炒黑干姜(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加升麻、荊芥穗(各五分)。

  嘔吐。加石膏(一錢五分)、半夏、山梔(各一錢)、入姜汁(一盞)、緩呷之。以瀉胃口熱。

  痢而腹痛。加干姜、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檳榔、枳殼、濃樸、減芩連一半,加訶子肉果粟殼(各一錢)、烏梅(二個(gè))。

  痢久氣血兩虛。元?dú)庀孪菡?。去芩、連、枳殼、檳榔、濃樸,加人參、黃(各一錢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麥門冬、滑石(各一錢)、五味(十五粒)、烏梅(二個(gè))。

  秋后痢。加扁豆、炒黑干姜、半夏(各八分)、減芩、連(三之一)。

  春冬痢。加干姜、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錢)、減芩、連(三之一)痢而脈沉。四肢厥。自汗。下如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減芩、連、檳榔、枳殼、濃樸、蒼術(shù),加人參、熟附子、干姜(各一錢五分)、以溫之。

  又方加味香連丸治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膿血稠粘者。黃連(去蘆毛凈一斤,用吳茱萸半斤、燒酒半斤、濕透同黃連盒一時(shí)、炒干,去吳萸)、木香(四兩不見火)、肉果(六兩、用雞蛋清炒透)、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三兩同煮半日,去丹皮)、當(dāng)歸(二兩酒浸焙干)、枳殼(麩炒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末。每用粟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兒五十丸。赤。燈心烏梅湯下。白。生姜粟米湯下。

  又方參苓白術(shù)散痢后調(diào)理甚妙。(方見內(nèi)傷類)。

  本方加石菖蒲一兩。木香五錢。為末??招娘嫓{(diào)服二錢。

  [卷之二\暑門] 瘧疾

  脈脈訣云∶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shù)多熱。弦小緊者宜下。弦遲宜溫。弦數(shù)宜汗。浮大而滑宜吐。洪數(shù)無力為虛。代散則死。

  癥內(nèi)經(jīng)曰∶夏傷于暑。秋必痢瘧。蓋先熱后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名曰癉瘧。經(jīng)年不瘥。結(jié)成瘕。名為老瘧。亦曰瘧母。寒熱身重。骨節(jié)煩疼。脹滿自汗。為濕瘧。寒熱不除。但慘振栗。病以時(shí)作。為牝瘧。因傷食而得為食瘧。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謂之疫瘧。

  愚按內(nèi)經(jīng)、明言夏傷于暑所致。何世醫(yī)悉謂脾寒。而用溫?zé)嶂?。蓋戰(zhàn)栗惡寒者?;饦O似水。

  亢則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瘧因暑邪舍于榮衛(wèi)之間。腠理不密。復(fù)遇風(fēng)寒。閉而不出。舍于腸胃之外。與榮衛(wèi)煎行。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并則病作。離則病止。并于陽則熱。并于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jiǎng)t晏??收咴飫佟2豢收邼駝僖?。機(jī)要云∶在太陽經(jīng)為寒瘧。治多汗之。陽明經(jīng)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jīng)為寒熱瘧。治多汗之。此三陽經(jīng)受病。謂之暴瘧。發(fā)在夏至后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jīng)。則總謂之溫瘧。

  發(fā)在處暑后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其三陰經(jīng)則作于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于寅申巳亥日。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臨癥宜詳辨之。

  治丹溪云∶瘧得于暑。當(dāng)以汗解?;蚝共坏贸?。郁而成痰。宜養(yǎng)胃化痰。發(fā)汗為主。邪氣得出。自然和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bǔ)。小柴胡,加川芎、蒼術(shù)、升麻、葛根之類。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以參、、歸、術(shù)、芍藥、黃柏、麥冬、五味、之類。

  補(bǔ)而收之。虛者。必用參術(shù)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后隨癥用他藥。大渴大熱。頭疼如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瘧。宜人參白虎湯。有痰者。二陳加常山吐之。不食者。必從食上得。當(dāng)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曲、草果、青皮主之。

  瘧母在左脅下。令人自汗作痛。以青蒿、鱉甲為主。佐以三棱、莪術(shù)、香附、青皮、桃仁、治之。凡瘧數(shù)發(fā)之后。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烏梅、截之。久則中氣虛弱。

  病愈深而難治矣。

  方柴苓二陳湯治諸瘧。熱多寒少者宜服。

  柴胡白術(shù)蒼術(shù)(各一錢五分)人參半夏(姜制)黃芩(各一錢)藿香川芎茯苓陳皮青皮(各八分)甘草(三分)濃樸(七分)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初發(fā)陰陽未分。加豬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發(fā)。午前者邪在陽分。加黃(一錢)、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熱甚。頭痛。加石膏(一錢五分)、蔥白汁(二匙)。

  口渴。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麥門冬(一錢)。

  間日?;蛉?。午后?;蛞拱l(fā)者。加當(dāng)歸、芍藥、地黃、知母(各一錢)、酒紅花、酒柏、升麻(各四分)、此邪在陰分。提起陽分。方可截。

  若間一日。連二日?;蛉找垢靼l(fā)者。氣血俱病。加黃(一錢)、添人參、茯苓(各五分)、以補(bǔ)氣。加當(dāng)歸、芍藥、地黃(各一錢五分)、以補(bǔ)血。

  陽瘧多汗。加黃(一錢五分)、以斂之。無汗。加葛根(一錢五分)、以發(fā)之。

  陰瘧多汗。加當(dāng)歸、芍藥、地黃、黃柏、知母(各二錢)、以斂之。

  無汗。倍柴胡、蒼術(shù),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錢五分)、以發(fā)之。

  胃弱食少?;蚍厮?。傷脾胃。食少者。添人參(五分)、芍藥(酒炒)、麥芽(各一錢)、砂仁、(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積者。加山楂、神曲、枳實(shí)、草果(各一錢)、黃連(四分)、瘴瘧。加檳榔、知母、葛根、白芷(各一錢)、烏梅(三個(gè))。

  瘧后變痢疾。補(bǔ)虛清熱為主。添人參(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黃連(各一錢)、木香、(七分)、當(dāng)歸(一錢二分)、芍藥(一錢五分)、檳榔(七分)、烏梅(二個(gè))。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錢五分)、檳榔、草果(各一錢)、烏梅(七個(gè))、水二鐘煎空心服。

  若日久虛瘧?;虔?。連歲不已。本方。去濃樸、蒼術(shù)、川芎、藿香、青皮、減柴胡、黃芩、一半。加黃、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白芍藥、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錢)、鱉甲、(九棱或七棱者炙二錢)。

  熱多棗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錢)、麥冬、山梔(各八分)、添黃芩(五分)。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錢)、干姜(一錢)、草果(一錢)、甚者。加附子(一錢)、減柴芩一半。

  春瘧。加防風(fēng)、干葛、白芷(各一錢)。

  夏瘧。加黃連、扁豆(各一錢)、香薷(一錢秋瘧。加知母、歸身、貝母、杏仁、麥冬(各一錢)。

  冬瘧。加杏仁(一錢)、桂枝(八分)、干姜(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熱不多?;驘o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盡。夏月。用清暑益氣湯。余月。用補(bǔ)中益氣湯。加麥冬、黃柏、短母(各八分)、滋補(bǔ)氣血。截后調(diào)理。亦同此條。

  又方截瘧丹截諸瘧神效。歷試有驗(yàn)。

  人參(二兩去蘆)雄黃(一兩六錢另研)辰砂(六錢另研)上三味各為末。稱定。于五月五日取五家粽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發(fā)日。五更空心無根水煎青蒿湯送下。忌生冷雞魚一月。

  [卷之二] 濕門

 ?。▊麧衲[脹黃膽諸痛喘嗽)

  [卷之二\濕門] 傷濕(附痞脾香港腳)

  脈沉細(xì)微緩。或澀或濡。皆為濕脈。浮濡為風(fēng)濕。沉澀為寒濕。滑疾。身熱。煩喘。胸滿??谠?。發(fā)黃。為濕熱自甚。洪而動(dòng)。濕熱為痛。

  癥內(nèi)經(jīng)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土。按戴氏云∶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多從外入。多從下起。腿腫香港腳者多。治當(dāng)汗散。久者宜疏利。滲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濕面乳酪魚肉辛香炙爆之物?;蝻嬀坪蟆:畾夥饔?。濕熱之邪。不能發(fā)越。故作腫脹。甚則水氣脹滿。通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則自內(nèi)出也。辯其多少。通利二便而滲泄之。賈氏云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而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干燥。濕本不自生。因熱拂郁而不能宣行。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脆弱之人。易于感冒。

  豈必水不流而后為濕哉。人只知風(fēng)寒之威嚴(yán)。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治濕之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丹溪云∶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有自外入者。謂陰雨地濕。皆自外入。宜微汗散。經(jīng)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防風(fēng)、羌活、白術(shù)、蒼術(shù)、茯苓、甘草、微汗為動(dòng)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桂枝等劑。濕在中下。宜淡滲利小便也。在下宜升提。賈氏謂治濕用葶藶?zāi)鞠闵?。煎下神芎丸。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亦妙法也。

  方加味五苓散治諸濕身重。小便不利。

  白術(shù)(二錢)白茯苓(一錢五分)豬苓(一錢)肉桂(五分)澤瀉蒼術(shù)(各二錢)羌活(一錢五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服。

  如濕在上。肩背疼。頭重項(xiàng)強(qiáng)者。加防風(fēng)、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微汗之。

  濕在中。腹脹臍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錢五分)、濕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加薏芯仁(二錢)、木瓜、漢防己、黃柏(各一錢)。

  濕熱郁成黃膽。兩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陳、石膏(各二錢)。

  寒濕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錢)。

  濕癥汗多者。加黃(一錢)、桂枝、當(dāng)歸(各七分)、麻黃根(一錢五分)、風(fēng)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手足緩弱。肌體不仁。加防風(fēng)防己當(dāng)歸、牛蒡子、威靈仙(各等分)。

  諸痿因肺熱所致。加人參、黃、生地黃、麥門冬、防己、黃柏(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薏芯仁(一錢五分)。

  風(fēng)濕相摶。一身盡痛。手足痿痹。加防風(fēng)、白芷(各一錢)、當(dāng)歸(一錢五分)、烏藥、五加皮(各一錢二分)、木香(五分)。

  臂痛。加當(dāng)歸(一錢五分)、白芍藥、防風(fēng)、川芎、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去豬苓、澤瀉、桂。

  香港腳。防己、當(dāng)歸、木瓜(各一錢五分)、黃柏、防風(fēng)、白芷(各一錢)、檳榔、蘇葉(各七分),去豬苓、澤瀉、忌補(bǔ)劑。并洗。

  諸濕浮腫。并水氣上多者。加防風(fēng)、白芷(各一錢五分)、麻黃(一錢)、以汗之。下多者。加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以利之。

  暑濕熏蒸。令人燥悶。自汗煩渴。加香薷(二錢)、黃連、扁豆、濃樸(各一錢),去羌活、名薷苓湯。

  麻木屬氣虛濕痰及死血。加人參、黃、當(dāng)歸(各一錢二分)、白芍藥、防風(fēng)、白芷(各八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黃柏、半夏(各一錢)。

  四肢百節(jié)走痛。名痛風(fēng)。在上。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當(dāng)歸(一錢)、威靈仙(一錢)、桂枝(七分),去豬苓、澤瀉、在下。加當(dāng)歸(一錢五分)、牛膝、陳皮、桃仁、木通、黃柏、防己(各一錢),去羌活,加川獨(dú)活(七分)。

  兩手?jǐn)伡?。加半夏、?dāng)歸、防風(fēng)、天麻、白芷(各一錢),去豬苓、澤瀉桂。

  兩腳攣急。加當(dāng)歸、杜仲、黃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錢五分),去羌活。

  走注疼痛。加當(dāng)歸、川芎、威靈仙(各一錢)、木香、枳殼(各七分)。

  腳跟痛。加當(dāng)歸、白芍藥、薏苡仁(各一錢五分)、知母、黃柏、牛膝(各一錢),去羌活,加獨(dú)活。

  [卷之二\濕門] 腫脹(腫即水腫。脹即腫滿。)

  脈脈沉而濡。或浮而數(shù)者。為水腫。弦而實(shí)。洪而數(shù)者為脹滿。兩關(guān)弦緩。兩尺緊澀。皆為腫脹。浮大者可治。沉細(xì)而濡者難治。唇腫齒焦。臍腫凸出。掌內(nèi)無紋者。皆不治。

  癥內(nèi)經(jīng)曰∶諸濕腫滿??趯儆谄?。又曰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蓋腫脹之癥。起自中宮。由土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腫。名曰水腫?;蚋勾笕玺?。而面目四肢不浮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腫。皆脾上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治按丹溪云∶宜補(bǔ)脾。又須養(yǎng)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源。卻鹽味以防助病。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仲景云腰以上腫者。宜汗之。麻黃桂枝之類。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類。大概宜補(bǔ)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當(dāng)以人參、白術(shù)、茯苓為主。佐以陳皮、黃芩、麥門冬、以制肝木、濃樸、蒼術(shù)、以消脹氣。不運(yùn)。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虛。加補(bǔ)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癥加減。用無不效。

  方索矩三和湯治腫脹白術(shù)(二錢)陳皮(一錢)濃樸蒼術(shù)(各一錢五分)甘草(二分)木通(一錢五分)紫蘇檳榔(各七分)海金砂(一錢)上作一服。水一鐘半。燈心二分。同煎。食遠(yuǎn)服。

  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血虛。加當(dāng)歸、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腰以上腫者。加麻黃(二錢)杏仁(一錢)防風(fēng)(一錢)、以汗之。腰以下腫者。加茯苓(一錢五分)、豬苓、澤瀉、木通(各一錢)、以利之。

  惱怒。加香附(一錢五分)、青皮(五分)、木香(三分)。

  小便不利。加澤瀉、山梔(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

  大便溏。加人參、濃樸(各一錢)、蒼術(shù)、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腹脹大而堅(jiān)者。加蘿卜子、莪術(shù)(各一錢)。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有熱。加黃芩、山梔、麥門冬、木通(各一錢)。

  元?dú)庀孪?。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br />
  又方中滿分散丸治中滿氣脹水腫。

  黃芩(酒炒)黃連(姜汁炒)枳實(shí)(麩炒)半夏(姜制)白術(shù)白茯苓(不去皮)人參陳皮濃樸蒼術(shù)(各一兩)豬苓澤瀉(去毛)姜黃干姜砂仁知母(各五錢)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滾白湯送下。

  [卷之二\濕門] 黃膽

  脈脈多沉數(shù)??视嬎?。小便不利。皆發(fā)黃也。脈浮緊。乃因暴熱入冷水。熱伏胸中。

  身面目悉如金色。名曰黃膽。脈緊數(shù)。乃饑發(fā)熱。大食傷胃。食則腹?jié)M。名曰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fā)煩。頭眩者。小便難。欲作谷疸。脈沉弦?;蚓o細(xì)。因酒百脈熱。當(dāng)風(fēng)入水。懊。心煩。足熱。名曰酒疸。脈浮者。先吐之。脈沉弦者。先下之。寸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fā)熱。當(dāng)發(fā)不發(fā)。骨節(jié)疼痛。當(dāng)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

  胃氣反強(qiáng)。飽則煩滿。滿則發(fā)熱??蜔嵯?。食已則饑。谷強(qiáng)肌瘦。名曰谷疸。尺脈緊為傷腎。跌陽脈緊為傷脾。風(fēng)寒相摶。食已則眩。谷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脈浮緊。乃大熱交接入水腎。氣虛流濕于脾。額黑。日晡熱。小腹急。足下熱。大便黑。時(shí)溏。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癥內(nèi)經(jīng)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夫黃膽為病。肌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郁積于脾胃之中。

  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外。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丹溪云∶不必分五疸。同是濕熱。如盒曲相似。外有傷寒熱。病陽內(nèi)實(shí)。當(dāng)下而不得下。當(dāng)汗而不得汗。當(dāng)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jié)駸岱饔魞?nèi)甚。皆能令人發(fā)黃也。

  治病雖有五。同是濕熱。治宜滲濕清熱。五苓散。加茵陳黃連之類。食積者。量其虛實(shí)下之。其余但利小便。小便利。則黃自退。在上者。尤宜發(fā)汗為佳。

  方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fā)黃白術(shù)(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豬苓(一錢)澤瀉(一錢)桂枝(八分)茵陳(三錢)上作一服。用姜三片。棗一枚。燈心一彈丸。煎服。

  濕甚。加蒼術(shù)(二錢)、濃樸(一錢)。

  熱甚。加黃連(一錢五分)、山梔(一錢)。

  痰甚,加半夏(一錢五分)、枳實(shí)(一錢)、或用吐法。

  食積。加山楂、神曲、三棱、莪術(shù)(各一錢五分)、針砂枳實(shí)(各一錢共為丸妙)。

  酒疸。加葛根、黃連(各一錢五分)、郁金、石膏(各一錢)。

  谷疸。加濃樸、枳實(shí)、梔子(各一錢)、大黃(二錢五分)。

  脾胃不和。黃腫。小便赤澀。加滑石(一錢五分)、濃樸、蒼術(shù)、陳皮(各一錢)。

  腎疸。目黃、小便赤澀。加黃柏、蒼術(shù)(各一錢五分)、桂(五分)。

  黃膽。脈沉細(xì)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冷汗。本方。去豬苓。澤瀉。加干姜、附子(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發(fā)黃而喘。加桑白皮、黃芩(各一錢五分)、葶藶子(炒一錢)。

  瘀血發(fā)黃。加當(dāng)歸、諸黃。小便自利。不渴。加黃、桂枝、白芍藥、甘草(減半余各等分),去豬苓、澤瀉。

  諸黃。小便不利而渴。加麥門冬、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滑石(一錢)。

  婦人小兒諸疸同。大人加減用。

  [卷之二\濕門] 諸痛(頭心脾腹脅腰背是也)。

  脈諸痛脈弦緊。痛甚則沉伏。兼浮者風(fēng)。兼沉者氣。兼數(shù)則熱。兼遲則寒。兩寸弦滑。頭痛。兩寸浮緊。傷寒頭痛。浮緩。傷風(fēng)頭痛。脈訣云∶頭痛短澀應(yīng)須死。浮滑風(fēng)痰病易除。

  仲景云∶頭痛脈浮緊。屬太陽。弦細(xì)屬少陽。浮大而長。屬陽明。沉屬太陰。沉細(xì)屬少陰。

  沉緩屬厥陰。東垣頭痛論宜考。陽微陰弦。短而數(shù)者。心痛。左寸弦緊胃脘當(dāng)心而痛。右寸滑而實(shí)。胃脘痰積而痛。兩關(guān)弦大而芤者死血。沉細(xì)而遲者可治。浮大弦長者難治。兩關(guān)脈弦為脾。疼痛必當(dāng)心連于兩脅。腹痛脈多。細(xì)小緊急。陰弦則腹痛。尺脈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兩尺短澀屬血虛。兩尺沉微屬氣虛。弦為食?;瑸樘?。細(xì)為濕。數(shù)為熱。遲為寒。細(xì)小而遲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兩手脈雙弦者。肝氣有余。兩脅作痛。沉澀屬郁。細(xì)緊或弦者怒氣。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fēng)緊者寒。濡細(xì)為濕。實(shí)則挫閃。

  左尺脈大為腎虛。澀為瘀血?;矠樘?。脈促上擎者。肩背痛。寸關(guān)洪而大。沉而滑者。

  皆主肩背痛。

  癥頭痛之候。東垣論之詳矣。按東垣云。東風(fēng)生于春。病在肝。在頸項(xiàng)。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huì)于頭面。夫風(fēng)泛上受之。風(fēng)寒傷于上。邪從外入。客于經(jīng)絡(luò)。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fēng)池風(fēng)府。調(diào)其陰陽。不足則補(bǔ)。有余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耳。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疾顛疾。下虛上實(shí)也。過在足少陽。巨陽甚則入腎。此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其真頭痛者。甚則腦甚痛。

  手足寒至節(jié)。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胸逆故令頭痛。

  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fēng)藥治之者。以風(fēng)藥能上行也。又有傷風(fēng)頭痛?;虬脒吰?。皆因風(fēng)冷所傷。遇風(fēng)冷即發(fā)。其脈浮。食積痛者。因胃中有陰冷宿食不化。上攻而疼。其脈右寸緊盛氣虛者。因下部氣虛上攻。溫溫而痛。異乎邪毒所致。其脈浮。癥各不同。宜詳辨而治之。

  丹溪云、心痛即胃脘痛。有熱厥寒厥。大實(shí)死血食積痰蟲之類。機(jī)要云∶熱厥心痛。身熱足寒。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脈洪可汗。刺太溪昆侖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溺清利。不渴。氣脈微弱。可溫。術(shù)附湯。厥逆心疼者。寒邪傷心包絡(luò)也。良姜菖蒲辛熱之劑主之。大實(shí)心痛。卒然發(fā)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腹高起。按之則痛。不能飲食。可下。煮雄丸利之。屬痛者。痛則懊發(fā)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痛定即能食。時(shí)作時(shí)止。涎出。嘔清水。面色乍青乍白乍赤。是痰者。隱然痛。而小便不利。得辛熱湯則暫止也。戴氏又云。死血痛者。痛有常處。不動(dòng)移者是食積痛者。痛甚欲大便。便后痛減者是。宜詳審之。脾疼者。起于心口。連于兩脅。嘔吐不食。乃肝木火甚。乘于脾土也。亦有挾痰與火者。大抵因七情所觸者多。腹痛丹溪云∶有沉寒積熱。死血?dú)鉁J撤e蟲痰之異。亦有風(fēng)寒暑濕。冷熱瀉痢。香港腳五臟血?dú)夤ゴ?。積聚疝瘕淋秘。飲食客忤。等痛。必審虛實(shí)而施治也。戴氏又云∶綿綿痛而無增減者寒也。時(shí)作時(shí)止者熱也。脈微自汗。得食而略定者虛也。宜補(bǔ)。脈弦實(shí)。大痛不休者實(shí)也。宜下?;蛏匣蛳禄蛲騺怼M礋o定處。喜溫而惡寒者氣也。宜散其余。死血食積痰蟲。皆與心痛相類。故不細(xì)錄。宜詳辨之。脅痛左屬肝有余。右屬肺不足。有余則乘脾土土虛則不能生金。金不足。則木無所制。而反欺土。故治必以制肝為主。丹溪云∶有肝木氣實(shí)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郁。注云∶木氣實(shí)火盛者?;蛞蚺瓪鈧?。肝氣大逆?;蝻L(fēng)中于肝。皆使木氣實(shí)生火?;鹗t肝急而脅痛。死血者。因瘀血惡血。血停留于肝。歸于脅下。而痛多在左。其候則自汗而痛。按之益甚。痰者。因痰積流注于厥陰之經(jīng)。亦使脅下痛。肺病則咳而急引。脅下痛郁者。因謀不決?;蛞蚺瓪饽嬗诮?jīng)絡(luò)而不散。亦令胸脅作痛。須詳別之。腰痛戴氏云∶久痛不已者。腎虛也。日輕夜重者。瘀血也。遇天陰雨而痛?;蚓米凑邼褚?。四肢緩。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是濕熱也。大抵因于房室過傷而腎虛者為多。蓋腎虛則火旺。火旺則陰愈消。不能營養(yǎng)。故作痛也。久而不治。則成骨痿。蓋腰者。腎之府。乃一身之大關(guān)節(jié)。故經(jīng)曰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又或六氣乘虛而外入。七情感觸而內(nèi)傷。如恣志傷腎。郁怒傷肝?;蜇?fù)重?fù)p傷或行走脞閃。瘀血蓄而不行。皆使氣停血滯。著而成病矣。肩背痛因風(fēng)熱乘肺太陰經(jīng)。肺氣郁甚不行。病則頰頷腫。頸項(xiàng)肩肘臂外后痛。汗出。小便數(shù)而欠者。皆風(fēng)濕乘肺也。小便遺失者。皆肺金虛也。痛不可回顧者。此太陽經(jīng)氣郁而不行。以風(fēng)藥散之。脊背項(xiàng)強(qiáng)。腰似折。項(xiàng)似拔。此是太陽經(jīng)不通。如身重沉沉然。此寒濕也。宜疏風(fēng)。勝濕。瀉火。和血。順氣。若傷濕流于關(guān)節(jié)。遍身盡痛者。治如上法。

  治按東垣治法云∶頭痛之候。惟多以風(fēng)藥治效者何。蓋高巔之上。惟風(fēng)可到。故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fēng)。脈浮緊。川芎、羌活、獨(dú)活、麻黃為主。少陽經(jīng)頭痛。脈弦細(xì)往來寒熱。小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fā)熱惡寒。脈浮緩長實(shí)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術(shù)、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jīng)不流行而足寒氣逆而寒厥。其脈沉細(xì)。麻黃、附子、細(xì)辛為主。厥陽頭項(xiàng)痛?;蛲绿的?。厥冷。其脈浮緩。

  吳茱湯主之。血虛頭痛。川芎、當(dāng)歸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為主。氣血俱虛。調(diào)中益氣。少加川芎、蔓荊子、細(xì)辛、之類。又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fēng)熱頭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陰藥也。如濕氣在上者。以苦藥吐之。全在活法。不可執(zhí)方而治。心痛丹溪云∶須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氣??谑忱湮铩S诔醯弥畷r(shí)。便宜溫散。如草豆蔻丸之類。稍久。則成郁熱。原病式中論之詳矣。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為病乎。故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向?qū)?。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fù)而愈矣。以二陳,加川芎、蒼術(shù)、干姜、焙梔子、煎服。予曾試驗(yàn)極妙。大實(shí)心痛者。金花丸主之。

  或煮雄丸下之。死血痛者。桃仁承氣湯下。食積痛者。備急丸主之。痰者吐之。梨蘆末一錢、入暇汁半碗、探吐得痰盡為妙、屬痛者。理中湯加烏梅主之?;蚩嚅㈠a灰、檳榔、鶴風(fēng)草之類。為丸治之。脾疼者。制肝扶脾為主。越鞠二陳湯。加海石丸服效。腹痛屬寒者宜溫。吳茱萸、干姜之類。甚者四逆湯。屬熱者。清痰降火。二陳、芩連山梔、白芍藥、順氣。木香檳榔、枳殼、香附、或越鞠丸,加木香、檳榔、亦可。死血者行血。川芎、當(dāng)歸、桃仁、紅花、木香、玄胡索、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食積痛。宜消導(dǎo)之。白術(shù)白芍藥、木香、砂仁、青皮、煎湯吞下保和丸。甚者。木香檳榔丸下之。痰者、二陳加枳實(shí)山梔。屬痛者??嚅鶛壚?、鶴風(fēng)之類?;蚶碇袦<訛趺芬嗉选?br />
  其余風(fēng)寒暑濕瀉痢。時(shí)氣。五臟攻刺。疝瘕淋秘等腹痛。自有本條。大抵腹痛宜分三陰部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初起必推蕩之。虛與久病。宜升宜消。脅痛肝木氣實(shí)火盛。白芍藥、當(dāng)歸、山梔、川芎、龍膽草、柴胡、青皮、或?yàn)a青丸、死血宜行血為主。

  潤血為佐。桃仁、紅花牡丹皮、川芎、當(dāng)歸、香附、青皮、玄明粉、大黃潤而下之。痰者。

  二陳,加南星、白芥子、枳實(shí)、香附、川芎郁。用越鞠丸,加青皮、咳而痛。二陳加青黛、栝蔞、姜汁、右脅痛。二陳,加枳殼、片芩、貝母、兩脅痛。發(fā)寒熱者。小柴胡湯,加青皮、諸脅痛。必以柴胡、枳殼、青皮為主。腰痛腎虛者最多。大補(bǔ)陰丸。加杜仲、牛膝、枸杞子、五味子、豬脊髓丸、服?;蛴们喽痨心I丸、房勞精不足者。斑龍丸、痰者行痰。香附、半夏、貝母、濕者。燥濕。杜仲、蒼術(shù)桑寄生、川獨(dú)活、黃柏、之類。瘀血者。順而消之。當(dāng)歸、杜仲、木香、桃仁、郁怒憂思而痛者。當(dāng)歸、貝母、香附、側(cè)柏葉、杜仲、黃柏、大抵諸腰痛。不宜補(bǔ)氣藥。及寒涼藥。亦有外感因虛而襲。如太陽少陰多中寒。陽明太陰多燥濕。少陽厥陰多風(fēng)熱。臨癥尤宜詳審。腰胯痛。多是濕痰流注經(jīng)絡(luò)。故氣不和而痛。宜蒼術(shù)、黃柏、木瓜主之。腎著者。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小便自利。此下傷寒濕所致。宜滲濕。兼溫散理中。去人參,加蒼術(shù)、茯苓主之。肩背痛或一身盡痛。皆風(fēng)寒濕熱乘肺也。宜通經(jīng)絡(luò)。益元?dú)?。散風(fēng)瀉火。宜羌活勝濕湯。加附子、防己主之。或粘痛湯亦好。

  方加味芎歸湯治諸頭痛。根據(jù)后加減。

  川芎(一錢)當(dāng)歸(一錢五分)柴胡(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甘草(三分)防風(fēng)(八分)羌活(八分)黃芩黃連(各一錢酒浸炒)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后服。

  太陽經(jīng)頭痛。加麻黃(一錢五分)、蔥白(五根)、倍羌活,去黃連、少陽經(jīng)頭痛。倍柴胡,去羌活、黃連。

  陽明經(jīng)頭痛。加升麻(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白芷(八分)太陰頭痛。加蒼術(shù)、白術(shù)(各一錢□分)、南星(一錢)、天麻(八分)少陰頭痛。加細(xì)辛(七分)、蔓荊子(一錢),去黃連。

  厥陰頭痛。加干姜(七分)、吳茱萸(八分),去羌活、芩連血虛頭痛。加天麻、白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去羌活、柴胡、黃連氣虛頭痛。加人參、黃(各一錢),去羌活、柴胡、芩連氣血俱虛。加參、白術(shù)、天麻(各一錢五分)、熟附(五分)、蔓荊子(八分)、細(xì)辛(五分)、去羌活、柴胡黃連。

  火盛頭痛。根據(jù)本方。加石膏(二錢)、酒蒸大黃(三錢)。

  痰厥頭痛。加南星、石膏(各一錢五分)、倍半夏、甚者。吐法效。

  諸頭痛。加入川芎、本、蔓荊子、白芷、細(xì)辛、并用此五味足矣。

  又方越鞠二陳湯治心痛。胃脘痛。脾疼。腹痛。脅痛。并宜加減用之。

  川芎(一錢)蒼術(shù)(一錢二分)香附(醋浸炒)山梔(炒半黑各一錢五分)半夏(一錢二分)陳皮(一錢)甘草(三分)干姜(炒黑一錢)上作一服。水一鐘半。姜三片。煎。不拘時(shí)服。

  屬寒而痛者。加丁香、草豆蔻(各一錢)、甚者。再加熟附子(一錢)屬熱而痛者。加吳萸(炒)、黃連(一錢)、酒炒黃芩(一錢)、甚者。宜加大黃(三錢)、白芍藥、(一錢五分)、桂枝、五分屬痰者。加枳實(shí)(一錢五分)、倍半夏、或用吐法。尤妙。

  郁怒痛。加桂枝、青皮(各七分)、白芍藥(一錢五分)。

  食積痛。加枳實(shí)、山楂(各一錢五分)、蘿卜子、砂仁(各八分)、神曲(一錢)。

  氣不順而痛。加木香(七分)、檳榔、烏藥(各一錢)。

  死血痛。加枳殼、當(dāng)歸尾、桃仁(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濃樸(一錢),去川芎、半夏、陳皮、干姜。

  婦人產(chǎn)后痛。加桃仁、牡丹皮、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紅花、玄胡索(各八分)、木香(五分)屬痛。加檳榔、雷丸(各一錢)、或用苦楝丸、或理中湯加烏梅。

  脾痛。加海石(一錢五分)、青皮(一錢)、桂(五分)、或丸或散皆可。

  腹痛。亦宜分三陰部分加減。中脘屬太陰。加濃樸、半夏、臍腹少陰。加桂、木香、玄胡索、小腹厥陰。加吳茱萸、官桂、白芍藥。各隨癥輕重。度而用之。

  虛者理中湯。實(shí)者桂枝大黃湯。寒熱相并。大痛脈沉。

  細(xì)實(shí)者。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溫而下之。

  其余寒熱。氣血。郁怒。食積。痰蠹。治法皆與心痛同。脅痛左屬肝木盛。加白芍藥、龍膽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青皮(七分)。

  右脅痛。屬肺火與痰。加貝母、枳殼、白芥子(各一錢)。

  咳而脅痛。加貝母、白茯苓(各一錢)、白芥子、青黛(各八分)、姜汁(半盞)。

  瘀血攻注脅痛。桃仁承氣湯。加桂枝芍藥、青皮、潤而下之。

  氣郁脅痛。加木香(七分)、枳殼、青皮(各一錢)。

  脅前發(fā)寒熱者。本方去干姜,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又方當(dāng)歸羌活湯諸腰痛胯痛。香港腳及肩背身體痛。并宜加減用之。

  當(dāng)歸羌活獨(dú)活柴胡防風(fēng)杜仲桑寄生(各等分)桂(減半)上作一服。姜棗煎。食遠(yuǎn)服。

  如臥寒濕地腰痛??质翘柹訇幯j(luò)中有凝血。加當(dāng)歸尾、蒼術(shù)、桃仁、牛膝、防己(各等分)。

  濕熱腰痛。加黃柏、木瓜、蒼術(shù)、川芎(各等分)。

  脞閃瘀血腰痛。凝滯在內(nèi)。加桃仁、紅花、蘇木(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麝香(一分臨服下)、酒煎服。

  腎虛腰痛。宜補(bǔ)陰丸,加胡桃肉、杜仲、破故紙、人參、天門冬(各一兩五錢)、砂仁、五味(各七錢)、蜜丸服。

  腰胯痛。乃濕熱流注下焦。加黃柏、蒼術(shù)、黑丑(各一錢)。

  腎著屬濕傷下焦。加白術(shù)、茯苓、甘草、干姜,去防風(fēng)、羌活、柴胡。

  腰軟。乃腎肝伏熱。加黃柏、防己(各一錢五分)。

  肩背痛。皆因風(fēng)熱乘肺。加本、蔓荊子、黃芩、山梔(各一錢)。

  肩背因寒濕而痛。加干姜、熟附子(各八分)、甘草(五分)。

  郁火作痛。加貝母、黃芩、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去獨(dú)活。桑寄生風(fēng)寒濕三氣所傷。體重腰冷。一身盡痛。如被杖加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各一錢二分)、干姜、甘草(各五分)。

  氣血不和。身體痛。加術(shù)香(七分)、紫荊皮、五加皮(各一錢)。

  濕流關(guān)節(jié)。一身盡痛加五苓散(一半)。

  濕痰流注經(jīng)絡(luò)。一身骨節(jié)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姜汁(半盞)、竹瀝(一盞)、香附(一錢五分)。

  楊梅瘡毒疼痛。自有本條。

  傷寒后身體痛。有陽癥陰癥受濕。治各不同。詳傷寒門。

  [卷之二\濕門] 喘嗽

  脈脈多沉滑?;蚋【o而數(shù)。右寸沉實(shí)者。宜瀉肺。左尺浮大而虛者。宜滋腎。右寸沉而緊者。肺中有寒邪。脈滑手足溫者生。四肢寒者死。脈數(shù)身熱者不治。咳嗽脈訣云∶浮為風(fēng)。

  緊為寒。數(shù)為熱。細(xì)為濕。此外因之邪。目外而感者。浮緊虛寒。沉數(shù)實(shí)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此內(nèi)因之邪。自內(nèi)而得者。短澀者房勞。右關(guān)濡者傷脾。左關(guān)弦短傷肝。浮短而澀傷肺。右寸微急為咳。吐膿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逆上氣。脈數(shù)有熱不得臥者難治??榷壹庇^者死。

  癥機(jī)要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shù)。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shù)而不能接續(xù)。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苦。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詳辨之。丹溪云∶喘急者。因氣虛火入于肺。為火所郁而然。亦有火炎上者。有痰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短氣者。有水氣乘肺者。皆令人喘急。治各不同??人越?jīng)云∶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機(jī)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dòng)而為痰也??人灾^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動(dòng)于脾濕。因咳而嗽也。若傷風(fēng)咳者憎寒。壯熱。有汗。惡風(fēng)口干。煩渴而燥。傷寒咳嗽者。ht寒。發(fā)熱惡寒。煩躁不渴。火咳者。因火盛上炎燥肺金。遂成郁滿。甚則咳嗽無痰?;蛲卵祫谡?。由好色腎虛。則子能令母虛。氣血俱虛。陰虛則生火。肺金耗散。而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痰者方礙清氣升降。滯氣不行。遂成咳嗽。肺脹者。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蜃笥也坏妹哒?。有傷暑亦令人嗽。其癥煩熱引飲口燥?;蛲履?,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jié)煩疼。四肢重。著灑淅寒熱。大抵風(fēng)寒為病。主乎肺。蓋肺主皮毛而司于外。傷之則腠理不疏。風(fēng)寒內(nèi)郁于肺。清蕭之氣不利。而生痰動(dòng)嗽。又寒入胃。從脾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內(nèi)外合邪壅而為咳。學(xué)人必求其本而治之。無不效也。

  治丹溪云∶喘嗽須分虛實(shí)。急喘者。氣實(shí)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shí)者宜瀉肺。桑白皮葶藶杏仁瀉之?;蛴萌譁Iw麻黃定喘最妙。甚者加黃芩、石膏。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脈大而無力。宜補(bǔ)腎。用阿膠、人參、五味子、補(bǔ)之。

  痰者清痰。火者降火。二陳加芩、連、栝蔞、枳實(shí)主之。水氣喘者不得臥。臥則喘愈甚。蓋火氣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氣壅滯而不得流通。宜神秘湯。又云∶治嗽最要分肺虛實(shí)新久而治。久嗽肺虛。宜款冬花、紫菀、五味、馬兜鈴之?dāng)?shù)補(bǔ)之。若肺實(shí)有火邪者。黃芩、麥門冬、杏仁、桑白皮、瀉之。新病風(fēng)寒。則發(fā)散之。麻黃、蔥白、杏仁、前胡、金沸草、之類。火熱則清之。芩連、麥門冬、之類。濕熱則瀉之。半夏、貝母、蒼術(shù)、石膏、黃芩、山梔、之類。久病便屬虛與郁。氣虛則補(bǔ)氣。血虛則補(bǔ)血。兼痰則行痰。兼郁則開郁。滋之。潤之??戎=抵?。此治嗽之大法也。

  方清肺飲子治喘治嗽。通用。根據(jù)癥加減。

  黃芩(一錢二分)麥門冬(一錢二分)貝母(一錢五分)陳皮(去白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三分)桔梗(八分)枳殼(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錢)半夏(姜制一錢二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后服。

  肺實(shí)而喘。加麻黃、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甚者。再加葶藶。

  肺虛喘。加人參、阿膠、天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五分),去枳殼、半夏。

  食積喘。加山楂、神曲、麥芽(各一錢),去麥冬、杏仁。

  痰盛而喘。加栝蔞仁、枳殼、蘇子(各一錢)、姜汁、竹瀝(各一盞)。

  火盛而喘。加石膏(一錢五分)、黃連、梔子(各一錢)、甚者。酒蒸大黃。

  水氣喘者。加桑白皮、蘇子、葶藶子、蘿卜子(各一錢)。

  肺脹嗽喘。加訶子(一錢五分)、五味(七分)、海蛤、香附、青黛、天花粉(各一錢)。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知母(一錢)、五味(七分)、川芎、白芍藥(各八分)。

  秋是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本方去半夏,加桑白皮、天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七分)、蒼術(shù)、防風(fēng)、山梔(各八分)。

  冬是風(fēng)寒外感。宜解利。加麻黃、桂枝、防風(fēng)(各一錢)、干姜(八分)、如發(fā)熱頭疼。鼻塞聲重。再加本、川芎、前胡、柴胡、蘇葉(各一錢)。

  清晨嗽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shí)火氣流入肺中。加梔子、知母、地骨皮、當(dāng)歸(各一錢)、天門冬(一錢二分)、五味子(五分)。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加石膏、知母(各一錢五分)。

  午后嗽多者。屬陰虛。加當(dāng)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各一錢)。

  黃昏嗽多者。本是火氣浮于肺。不宜涼劑。本方去黃芩、半夏,加天門冬、百藥煎訶子(各一錢)、五味(七分)、斂而降之。

  嗽而無聲有痰。加白術(shù)(一錢)、五味(七分)、防風(fēng)(八分)。

  嗽而有聲無痰。加防風(fēng)(八分)、升麻、五味、生姜(各等分)。

  嗽而有聲有痰。加白術(shù)、阿膠(各一錢)、防風(fēng)(八分)、五味(五分)。

  嗽而寒熱交作者。加柴胡、知母、地骨皮、挾虛再加人參、當(dāng)歸、白芍藥(各一錢),去枳殼、杏仁。

  氣虛嗽。本方去半夏、杏仁、枳殼,加門君子湯(三錢)、款冬花、天門冬、阿膠(各一錢)、五味(五分)。

  血虛嗽。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四物湯(四錢)、紫菀、阿膠、知母(各一錢)。

  氣血俱虛嗽。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八物湯(五錢)、款冬花、紫菀、阿膠、天門冬(各一錢)、五味(七分)。

  冷嗽。右寸脈弦遲。本方去黃芩、麥門冬、杏仁,加干姜、細(xì)辛、白芍藥、五味(各七分)。

  喘嗽遇冬則發(fā)。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加麻黃(一錢五分)、防風(fēng)、紫蘇葉、木通(各一錢)。

  嗽而聲啞。加天門冬、五味、烏梅(二個(gè))、當(dāng)歸、阿膠(各二錢)。

  屬寒。加北細(xì)辛(五分)、生姜(五片)。

  干咳嗽。乃火郁之甚。不得志者多有之。用苦梗、開之。上用本方。加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下用補(bǔ)陰降火。不已則成勞。

  勞嗽宜補(bǔ)陰清金。屬血虛者。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川芎、生地(各一錢)、當(dāng)歸、白芍藥、(各一錢)、知母、天門冬、紫菀、阿膠(各一錢二分)、五味(七分)、玄參(八分)。

  勞嗽屬氣虛者。本方去桔梗、枳殼、半夏,加人參、白術(shù)、百合、款冬花、阿膠、薏苡仁、(各一錢)、黃柏(五分)。

  陰虛喘嗽?;蛲录t者。加當(dāng)歸、白芍藥、生地黃、知母、天門冬、紫菀、牡丹皮、地骨皮、阿膠(各一錢),去半夏、枳殼、酒嗽。加葛根粉、栝蔞仁、黃連(各八分、酒嗽者、因酒多傷肺也)。

  夏月熱嗽咽痛。加黃連、荊芥(各八分)。

  肺痿。宜補(bǔ)血養(yǎng)肺滋陰。其癥右寸脈數(shù)??榷谥杏袧嵬傧涯呤?。本方去半夏、枳殼,加紫菀、知母、阿膠(各一錢)、五味、人參、當(dāng)歸、天門冬(各八分)、薏苡仁(一錢五分)、先因咳而有痰者??葹橹亍V髟诜?。麥門冬、黃芩、倍用。

  因痰而致咳者。痰為重。主在脾。二陳倍用。

  [卷之二] 燥門

 ?。ㄔ锇Y痿癥消渴膈噎)

  [卷之二\燥門] 燥癥(大便閉結(jié)附)

  脈脈緊細(xì)而微。或澀而數(shù)。為火燥。短澀。為血虛而燥。浮數(shù)而弦。為風(fēng)燥。尺寸緊數(shù)。

  為火盛水枯。燥極之候也。

  癥按內(nèi)經(jīng)云∶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易曰燥萬物者莫乎火。蓋干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于緊斂。而濕土主于縱緩也。譬猶長夏地濕。則縱緩滑澤。秋干則緊縮燥澀。皴揭之理。顯可見焉。

  治內(nèi)經(jīng)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古方以血藥治燥者。

  甘辛以潤之也。熱者清之。黃芩、山梔、麥門冬、槐實(shí)之類。燥者。當(dāng)歸、生地黃、桃仁、麻仁、之類。風(fēng)者平之。天麻、防風(fēng)、荊芥、之類。凡治燥藥。必以清金為主。養(yǎng)血疏風(fēng)佐之。

  方清金潤燥湯治諸燥。

  麥門冬(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當(dāng)歸(一錢五分)生地黃(一錢)黃柏(一錢)五味(五分)人參(八分)黃(八分蜜灸)防風(fēng)(五分)枸杞子(一錢)上作一服。水煎。食遠(yuǎn)服。

  皮膚燥癢。加白芷、牛蒡子(各二錢),去參、五味、枸杞、辰舌生瘡燥裂。加黃連(八分)、白芍藥(一錢),去參、、五味。

  大便閉結(jié)。亦由肺經(jīng)燥熱。移于大腸所致。亦有血虛秘結(jié)。亦有熱生風(fēng)而結(jié)血秘者。加桃仁、麻仁、大黃、倍當(dāng)歸、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風(fēng)熱秘者。加皂仁、麻仁、槐實(shí)、大黃、倍防風(fēng)、并減參、枸杞、五味、下并用蜜導(dǎo)法。

  皮肉燥濕。毛發(fā)焦枯。加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shí)(各一錢)。

  [卷之二\燥門] 痿癥

  脈脈浮洪。緩滑。右寸浮大而澀。浮緩為虛。洪大為熱?;瑒t多痰澀而少血。

  癥丹溪云∶內(nèi)經(jīng)言諸痿生于肺熱。又謂治痿獨(dú)取陽明胃。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鹦匝咨?。若嗜欲無節(jié)。則水失所養(yǎng)?;鸸延谖贰6晁鶆?。金肺得火邪而熱矣。火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yǎng)。木寡于畏而侮所勝。土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經(jīng)雖有筋脈骨肉之分。一皆主于肺熱。臨癥宜詳審之。

  治東垣取橫柏蒼術(shù)為君。黃當(dāng)歸為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溫多者。有熱多者。

  有溫?zé)嵯喟?。有挾風(fēng)者。臨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歟。又云∶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shí)。何脾傷之有。補(bǔ)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shí)。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jī)關(guān)矣。治痿之法。無出于此。雖然。天產(chǎn)作陽。濃味發(fā)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加減清燥湯治諸痿通用。

  人參(七分)黃(一錢五分)歸身(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黃柏(一錢)蒼術(shù)(一錢)黃芩(八分)五味(九粒)生地黃(七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甘草(三分)白術(shù)陳皮白茯苓(各八分)澤瀉(五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yuǎn)服。

  兼風(fēng)者。加姜活、獨(dú)活、桑寄生。

  兼濕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卷之二\燥門] 消渴

  脈兩寸脈滑者為上消。兩關(guān)洪數(shù)者為中消。兩尺浮大為下消。濡散為氣實(shí)血虛。洪大為陽盛陰虛。脈沉小有力者可治。實(shí)大浮澀者皆難治。

  癥內(nèi)經(jīng)云∶二陽結(jié)謂之消。東垣云∶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則目黃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谷善饑。胃中伏火。火爍而血干涸也。津血不足。而消渴生矣。雖有三者之分。因于火則一也。上消者心移熱于肺。多飲而渴。少食而嘔。中消者。脾移熱于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黃。下消者。腎移熱于膀胱也小便淋濁。如脂膏之狀。大抵渴癥皆因膏粱甘肥之變。或過服金石熱藥。致陽盛陰虛。津液不足。結(jié)而不潤。皆責(zé)于火也。

  治宜養(yǎng)肺降火生血為主?;蛟簧舷?。是心火刑煉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黃連、麥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黃柏、之類。清氣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

  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則饑。不營肌肉。宜芩、連、石膏、治之。甚者。調(diào)胃承氣湯。下消渴者。煩躁引飲。耳葉焦。小便如膏。正所謂焦煩水易虧是也。此為腎消。宜六味地黃丸主之。圣濟(jì)總錄云∶未傳能食者。必發(fā)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豉脹。背為不治之癥。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術(shù)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下既平。則不復(fù)傳下矣。

  方五汁飲總治三消川黃連(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五分)天花粉(一錢)生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歸身(一錢)白芍藥(八分)黃柏(七分)梨汁(以下臨服加入)藕汁生地黃汁人乳汁(各一盞)姜汁(二匙)竹瀝(半盞)上作一服。加蘭草葉一錢。同煎。食遠(yuǎn)服。臨服時(shí)。將五汁加入。連藥服之。外無加減。

  [卷之二\燥門] 噎膈

  脈沉緩無力。為氣虛。數(shù)而無力。帶澀。為血虛。洪數(shù)有力為火。寸關(guān)脈沉而滑為痰。兩關(guān)弦滑為吐逆。緩滑者可治。澀弱者難治。

  癥內(nèi)經(jīng)曰∶三陽結(jié)謂之格。注云。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jié)者。熱結(jié)也。小腸熱結(jié)。

  則血脈燥。大腸熱結(jié)。則后不通。膀胱熱結(jié)。則津液涸。三陽既結(jié)。則前后閉必反而上。此所以噎食不下??v下而復(fù)出也。三因雖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實(shí)病本則一。雖按法施治。若不斷濃味。戒惱怒。慎起居??v服良劑。莫能為也。故張機(jī)峰云。膈當(dāng)神思間病。惟內(nèi)觀自養(yǎng)。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刹恍旁?。

  治宜生津。養(yǎng)血。順氣。清痰。降火。開結(jié)。使陰陽和平。氣順痰下。則病無由而作矣。

  用童便、姜汁、竹瀝、蘆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入二陳、有熱。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藥。古方用人參以補(bǔ)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

  當(dāng)歸以養(yǎng)血。粟米以實(shí)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藥。一概混治。遇挾寒者。間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無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藥。咎將誰歸。

  方清痰養(yǎng)血湯治噎膈。吞酸。吐酸水。

  半夏曲(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當(dāng)歸(二錢)陳皮(一錢)甘草(三分)白扁豆(一錢)人參(一錢)白術(shù)(五分)御米(炒八分)蘿卜子(炒七分)黃連(吳萸同炒去吳萸一錢)上作一服。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yuǎn)服。臨服。加姜汁(五匙)、竹瀝(一盞)、蘆根汁(二盞)、同藥攪勻服。

  痰盛。加貝母(一錢)、枳實(shí)(五分)。

  火盛。加山梔仁(姜汁炒)、黃芩(酒炒各八分)。

  順氣。加木香(五分)、檳榔(八分)。

  開郁。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錢五分)、神曲(七分)。

  養(yǎng)血。加麥門冬(一錢)、桃仁(二十粒)、生地黃(八分)、牛羊乳(各一盞)。

  生津。加同上、再加烏梅(一個(gè))。

  潤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錢)、郁李仁(一錢)、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

  抑肝。加白芍藥、橘葉(各一錢)、青皮(五分)。

  補(bǔ)脾。加蓮子(五枚)、倍用參術(shù)。

  止嘔。加藿香、砂仁(各七分)。

  消膨。加枳實(shí)、砂仁(各七分)。

  止瀉。加白芍藥、肉果(各一錢),去當(dāng)歸。

  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黃連、心腹痛。加木香(五分)檳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藥(一錢)、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參術(shù)、當(dāng)歸(減半)。

  [卷之二\燥門] 大便閉結(jié)

  脈兩關(guān)脈實(shí)數(shù)。右寸澀數(shù)。兩尺弦澀。蓋數(shù)者火盛也。澀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藥而脈變緩滑者。易治。反結(jié)促者。難治。集成云∶脾脈沉數(shù)。下連于尺。為熱結(jié)。兩尺脈虛?;虺良?xì)而遲者。為陰結(jié)。右尺浮。為風(fēng)結(jié)也。

  癥內(nèi)經(jīng)云∶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東垣曰∶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濃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jié)燥。竊詳燥之為病不一。有熱燥有風(fēng)燥。有陽結(jié)。有陰結(jié)。吐瀉后。腸胃虛。服熱藥多者。為熱結(jié)。宜承氣湯下之。肺受風(fēng)邪入腸中。為風(fēng)結(jié)。宜麻仁丸。年老氣弱。津液不足。

  或產(chǎn)后內(nèi)亡津液。而結(jié)為氣血虛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大便閉。小便數(shù)則為脾約。脾約者。

  脾血耗散。肺金受火。無所攝脾。津液故竭。宜養(yǎng)血潤燥。若能食。小便赤。為實(shí)閉。麻仁七宣等藥主之。不能飲食。小便清。為虛閉。為氣閉也。濃樸湯主之。小腸移熱于大腸。為宓瘕。是便澀閉也。醫(yī)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fàn)颗5人幭轮?。損其津液。燥結(jié)愈甚復(fù)下復(fù)結(jié)。極則以致引導(dǎo)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癥??刹恢?jǐn)哉。

  治內(nèi)經(jīng)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jié)者散之。治法云∶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jié)者散之。陰結(jié)者溫之。有物結(jié)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實(shí)熱。大腸閉者。以潤腸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約者。謂胃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輪膀胱。故小便數(shù)而大便難。名曰脾約。與脾約丸以下脾之結(jié)燥。使腸潤結(jié)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約。必陰枯槁。內(nèi)火燔約。熱傷元?dú)?。故肺金受火爍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zhuǎn)輸。肺失傳送。宜大便難。小便數(shù)。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yǎng)陰血。使陽火不熾。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于熱甚而氣實(shí)。與西北人稟壯實(shí)者。服無不安。若用之于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shí)者。雖得暫安。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惟知西北以開結(jié)為主。東南以潤燥為主。斯無誤矣。

  方滋血潤腸湯治大便秘結(jié)?;蜓撁亍鉁?。風(fēng)秘。熱秘。并治之。

  當(dāng)歸(身尾一錢五分)桃仁(一錢五分)麻仁(去殼一錢五分)大黃(一錢五分)羌活防風(fēng)(各一錢)生地黃枳殼檳榔(各八分)甘草(生五分)皂仁(七分)紅花(二分)木香(一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脾約丸治大便難。而小便數(shù)。名脾約。以此丸治之。

  枳實(shí)(去穣麩炒)濃樸(姜汁制)芍藥(各二兩酒炒)大黃(酒蒸四兩)麻仁(去殼凈一兩三)杏仁(去皮尖一兩二錢)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量虛實(shí)用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