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清 嚴則庵纂輯、裘慶元輯
序
傷寒捷訣者。予祖宮方則 公之所著也。自古以來。傷寒之書。何啻充棟。而或失?;蚴t雜矣。且其間各執(zhí)所見。建詞立論。往往不同。問津者恒苦之。予祖上自黃帝素問。下及仲景河間東垣丹溪諸書。無不研究。沉潛之久。恍然自得。蓋素問以足六經(jīng)分經(jīng)論治。然未嘗不通乎義也。仲景立三百九十六法。垂一百一十三方。可詢而訣也。河間以傷寒為熱病。經(jīng)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是也。東垣以內(nèi)傷寒悉類傷寒。而丹溪之書。則云傷寒屬內(nèi)傷寒者。十居八九。是皆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者也。于是釀花為蜜。集腋成裘。不漏不支。作歌成訣。斯誠后學之津梁矣。獨惜注釋未詳。而粗淺者流?;虻诜钚泄适隆N磳徸C之源委。立方之分寸。是猶吾祖之深憂也。予不自揣。因其耳熟。更參前賢章疏節(jié)解。務使分證立方之妙。 如指掌。非敢祖作而孫述。亦冀不負吾祖之苦心焉爾。
按仲景訣。未免汗漫。初學讀之。如涉海問津。以三陽三陰編訣捷簡。一誦了然矣各加注釋。庶各經(jīng)不混。脈絡分明。不毋小補于萬一云爾。讀注全集。更有深心。知者鑒之
總論
欲治傷寒。先須識癥。診脈定名。處方必應。且如太陽有傷榮傷衛(wèi)之分。陽明有在腑之病。少陽但主乎中。故曰膽為清凈。至三陰有傳經(jīng)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jīng)者。脈沉數(shù)而煩熱。直中者。脈沉細而清涼。當汗而下。為結胸痞氣。當下而汗,為厥竭亡陽。腸垢 溏。須辨協(xié)寒協(xié)熱。瘀熱蓄血??芍l(fā)黃發(fā)狂。癃疹斑爛。起于濕熱二毒。筋惕肉。由于汗下兩傷。若夫風溫濕溫。風濕中濕。風溫則喘息多眠。濕溫則妄言不食。風濕肢體重而額汗流。中濕肌膚黃而小便赤。溫病發(fā)于春時。熱病生于夏月。陽毒則面赤而狂斑。陰毒則唇青而冷厥。發(fā)汗戰(zhàn)汗。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合病并病。下利者俱土木互相為克。又聞實為譫語。虛作鄭聲。水氣停蓄者?;驀I或噦?;鹦敖賷Z者?;蚩窕蝮@?;棕屎蟆?偸窍x癥之號。剛痙柔痙。并為風病之名?;魜y乃暑濕相搏。寒熱是邪正交爭。喘咳者。水搏寒而所致。吐衄者熱迫血而妄行。單伏雙伏。此非怪脈。乃否極泰來之兆。陽易陰易。皆為危癥。犯男交女接之情。惡寒喘嗽者。發(fā)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里必寧??饶嬗置肋蛹赂徽?。雙傳者雙經(jīng)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懊惱因心中之郁悶。煩躁是內(nèi)熱之薰蒸。臍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能食。號曰除中。螈 者。手足抽搐。怫郁者。
頭面蒸紅。勞食再復。緣新瘥之狂禁。過經(jīng)不解。與溫瘧之相同。蓋傷寒傳變之不一。非雜病徑直而可攻。予茲略陳其要。學人自宜變通。
傷寒總訣治法
一二日可發(fā)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日傳二經(jīng)。病名兩感。經(jīng)傳六日。應無不痊。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為先。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蚩蓽囟上?。宜數(shù)變以曲全生意?;蚩煞蕉蓡T。
太陽經(jīng)傷寒
惡寒發(fā)熱身無汗。頭痛腰痛屬太陽。此是傷寒邪在表。急宜發(fā)散最為良。
按傷寒初起一二日內(nèi)。乃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目內(nèi) 睛明穴。上腦下項。
。挾脊。抵腰。行身之后。終于足小指。至陰穴也。其癥則頭項痛。腰脊強。以及周身病是也。然太陽為表之表。其脈尺寸俱浮而緊者。寒傷榮。故無汗也。急宜發(fā)散。則汗出而諸癥愈矣。宜羌活湯及麻黃湯主之。若浮而緩者。風傷衛(wèi)。故有汗也。宜桂枝湯主之。若傷寒見風。傷風見寒。此為風寒兼受。榮衛(wèi)兩傷也。宜大青龍湯主之。他如發(fā)熱煩渴。小便不利。此為熱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見發(fā)熱畏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傷寒發(fā)表用羌防。蘇葉川芎白芷蒼。甘草生姜蔥共引。冬時無汗用麻黃。
按羌活防風。為足太陽發(fā)表藥也。佐以蘇葉川芎白芷蒼術諸味之辛溫。則能助陽氣而發(fā)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蔥。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傷寒。必須麻黃之辛熱以汗之。斷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謂非時感冒。未可輕用。
太陽經(jīng)傷風
傷風約略似傷寒。有汗須知救表先。此是風邪傷在衛(wèi)。桂枝斟酌自安全。桂枝湯內(nèi)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若是麻黃相合用。方名各半治傷寒。大青龍湯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藏。棗子生姜乘熱服。風寒兩解此為良。五苓散內(nèi)用豬苓。白術云苓澤瀉群。肉桂少加為引導。功能利水更生津。
陽明經(jīng)分在經(jīng)在腑
太陽不解入陽明。邪入陽明勢漸深。目痛鼻干人少睡。在經(jīng)在腑卻宜分。
陽明者,陽氣正盛。故曰陽明。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也。長而沉數(shù)。腑病也。脈有寸關尺三部。此止言尺寸者。關在其中矣。
陽明經(jīng)經(jīng)病
在經(jīng)發(fā)熱尚憎寒。目痛難眠鼻孔干。癥屬太陽猶未罷。葛根白虎應居先。
按傷寒二三日內(nèi)。乃足陽明胃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鼻承泣穴。絡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于足次指。屬兌穴也。其癥則身熱目痛鼻干不得眠。然陽明為表之里。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也。乃太陽癥未罷。猶有惡寒在也。宜解肌湯葛根湯及白虎湯主之。長而沉數(shù)。
腑病也。乃太陽經(jīng)癥已罷。不惡寒。專發(fā)熱也。宜大承氣湯及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若表癥未除。里癥又急者。宜大柴胡湯合表里而兼治之。他如病在膈上者可吐。宜瓜蒂散主之。此重劑也。汗下后虛煩懊惱者可吐。宜梔子豉湯主之。此輕劑也。
解肌湯內(nèi)芍甘羌。干葛陳皮桔梗良。白芷黃芩姜共棗。陽明經(jīng)病可煎嘗。葛根湯內(nèi)用麻黃。
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去麻黃。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乃抄。
人參加上生津液。熱渴虛煩入米熬。
陽明經(jīng)腑病
在腑不寒專發(fā)熱。咽干作嘔心煩渴。發(fā)狂譫語大腸堅。大小三承湯可啜。
按不惡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煩渴,并作嘔者。皆胃熱甚也。胃火上沖。故心神失守。譫語狂言。大便堅燥。皆里癥也。急宜下之。陶節(jié) 曰。傷寒邪熱傳里。須看氣勢淺深用藥。若三焦俱傷。則痞滿燥實堅全見。宜大承氣湯。邪在中焦。只有燥實堅三癥。宜調(diào)胃承氣湯加甘草和中。去枳實者??謧辖闺硽柚畾庖病P霸谏辖?。則痞而滿。宜小承氣湯去芒硝者??謧陆拐骊幰?。若表癥未除。里癥又急。不得不下者。則用大柴胡湯通表里而緩治之。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diào)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蓋恐硝性急燥。不可輕用也。
大承氣湯用樸硝。大黃等分不須饒。濃樸倍加并枳實。通腸利便有功勞。小承氣湯三件藥。枳實大黃并濃樸。結胸譫語大腸堅。每服五錢功易覺。
大黃 濃樸 枳實 名濃樸三物湯 又濃樸大黃兩味治太陽病腹痛而閉。
調(diào)胃承氣有硝黃。甘草同加用最良。腹?jié)M便堅兼口渴。心煩譫語總相當。大柴胡湯用大半夏枳實共為良。更有黃芩與芍藥。姜棗同煎利大腸。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膈上停痰須此吐。梔子豉湯梔子先。更加豆豉水同煎。病后虛煩眠不得。心中懊惱吐之痊。
少陽經(jīng)主中宜和解
少陽寒熱往來頻??诳嘌矢擅{下疼。目眩耳聾頭角痛。小柴湯是頂門針。
按傷寒三四日內(nèi)。及足少陽膽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目銳 。瞳子 骨、上頭角、絡耳、循胸、脅、行身之側。終于足四指之竅陰穴也。其癥則胸脅滿而耳聾。往來寒熱。然少陽為半表半里。其脈尺寸俱弦。弦而數(shù)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湯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只宜和之。以柴胡湯。至病患嘔而不渴。加半夏??识鲊I。加姜汁竹茹?;蚩驶虿豢??;驀I或不嘔。在隨癥而加減之。
小柴胡湯 五般。半夏人參共交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姜棗子水同煎。
三陰經(jīng)分傳經(jīng)直中
三陽傳罷入三陰。轉(zhuǎn)入陰經(jīng)勢轉(zhuǎn)深。若是陰經(jīng)名直中。沉寒錮冷卻宜溫。
所以三陰有傳經(jīng)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jīng)者。脈沉數(shù)而煩熱。直中者。脈沉
太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癥
陽邪傳入太陰經(jīng)。腹?jié)M咽干手足溫。尺寸俱沉時常數(shù)。桂枝加入大黃平。
按傷寒四五日內(nèi)。乃足太陰脾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手足大指之隱白穴。上行至腹。絡于嗌。連舌本。行身之前。終于大包穴也。其癥則腹?jié)M或痛。咽干自利。然三陽為表。三陰為里。其脈尺寸俱沉。沉而有力。傳經(jīng)熱癥也。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沉而無力。直中寒癥也。宜理中四逆湯溫之。若本是陽癥?;蛑厥茱L寒?;蜻^食生冷?;蛘`服涼藥。遂變成陰癥。此為害熱未已。寒病復起。始病熱癥。末傳寒中也。亦宜理中四逆湯溫之。他如傷寒入三陰。尚有在經(jīng)表邪。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皆陰經(jīng)表藥也。
當歸四逆湯
當歸 白芍 桂枝 細辛 通草 甘草 大棗桂枝大黃甘草芍。枳實柴胡姜棗著。檳榔大腹用水煎。太陰實熱須臾卻。桂枝加芍減甘草。更用生姜及大棗。表癥未除因誤下。太陰腹痛斯安好。
太陰經(jīng)直中寒癥
直中陰經(jīng)不發(fā)熱。腹痛惡寒四肢厥。唇青面黑是真陰。四逆理中真妙訣。(此太陰直中寒癥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
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一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理中甘草用干姜。白術人參是的當。若是內(nèi)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
少陰經(jīng)傳熱癥
陽邪傳入少陰中??谠镅矢勺d語同。便實繞臍時硬痛。腑中燥屎卻宜攻。
按傷寒五六日內(nèi)。及足少陰腎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足之涌泉穴。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注心中。行身之前。終于 府穴也。其癥則口燥咽干。便實譫語?;蚶@臍腹痛。是腑中燥屎使然。與直中全無干涉。宜下之。如大承氣及調(diào)胃承氣湯是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表溫經(jīng)
少陰經(jīng)直中寒癥
惡寒無熱厥如冰。吐瀉交加腹內(nèi)疼。六脈沉遲陰毒盛。身如被杖爪唇青。
此少陰直中寒癥也。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如四逆湯理中湯之類是也。
厥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癥
舌卷囊拳消渴甚。四肢厥冷乍還溫。煩滿便堅多屬熱。六一順氣可旋吞。
按傷寒六七日內(nèi)。乃足厥陰肝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足大指之大敦穴。循陰器。抵小腹。絡于肝。行身前之側。終于期門穴也。其癥則煩滿而囊縮。筋急而唇青。在男子則囊拳。在女子廷孔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陰之深處也。亦宜分傳經(jīng)直中治之。其脈沉實有力當下。如六一順氣湯之類是也。沉遲無力當溫。如回陽救急湯之類是也。
六一順氣芍藥標。柴胡枳實大黃硝。黃芩濃樸同甘草。可代三黃功更高。
厥陰經(jīng)直中寒癥
口吐涎沫不作渴。嘔逆腹疼四肢厥。爪唇青黑是真寒。回陽救急功尤捷。(此足厥陰直中寒癥也。其脈沉遲無力宜溫之)
回陽救急半甘苓。熟附干姜肉桂參。白術陳皮五味子。治寒直中厥陰經(jīng)。
夫傷寒三陰有傳經(jīng)之熱癥。有直中之寒邪。自是兩途。豈容混治。其可用不可用之理。
果何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焉有不當者乎。
結胸
結胸五種須分別。大小結胸并水結。熱實結胸煩躁多。寒實結胸渾不熱。
按傷寒太陽經(jīng)癥。表未解而醫(yī)遽下之。表邪乘虛入里。在五六日便堅口渴。日晡潮熱。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結胸也。宜大陷胸湯主之?;蛐南掠矟M。
按之則痛。是必待按。然后作痛。況止在心下。則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熱征于前。故曰小結胸也。宜小陷胸湯主之?;蛩嬐P?。水結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驘岫酂┰辍釋嵔Y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順氣湯。皆可選用也?;蚝酂o熱。寒實結胸也。枳實理中湯主之。
大陷胸湯大黃硝。甘遂同煎力更饒。邪在胸中宜陷下。體虛胃弱漫輕調(diào)。小陷胸湯半夏連。
栝蔞實共水同煎??嗄苄篃嵝聊苌?。利下黃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血結胸
血結胸中不可按。如狂嗽水不欲咽。大便黑色小便通。犀角地黃湯最善。
按傷寒經(jīng)病。熱極而蓄血積于胸中。硬痛而不可按者。為血結胸也。宜犀角地黃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钊嗽?。大抵結胸癥固當下。須看氣之虛實。脈之盛衰。若脈來浮大者。猶帶表邪不可下。下之則死。下后而復反結者亦死。結胸癥悉具。而煩躁者亦死。下后而舌反黑裂者亦死。下后而譫言 語者亦死也。
痞氣
滿而不痛名為痞。枳桔頻投是妙方。更有瀉心湯可服。大黃附子半甘姜。
按傷寒心下痞硬而痛者。為結胸。為實。硬滿而不痛者。為痞氣。為虛。凡傷寒痞氣。
輕者通用枳桔湯。其行氣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若寒多熱少。胸滿而不痛。脈濡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若干嘔有水氣者。生姜瀉心湯主之。若干嘔下利腹鳴者。此非結熱。但以胃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之痞。與雜癥不同。傷寒之痞。從外之內(nèi)。故宜苦瀉。雜癥之痞。從內(nèi)之外。故宜辛散。
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揚。痞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始相當。半夏瀉心黃連芩。
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并和陰。(去人參即甘草瀉心湯加姜即生姜瀉心湯)
下厥上竭
少陰但厥身無汗。強發(fā)之時血不安。或從口鼻或目出。下厥上竭實難全。
按傷寒傳入少陰而身厥者。乃榮衛(wèi)俱虛。不當發(fā)汗也。若強發(fā)其汗。致血妄行?;驈目诒恰;驈哪砍觥4嗣麨橄仑噬辖?。主不治也。
亡陽
過汗亡陽癥不輕。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減苓甘附。真武湯兼附瀉心。
亡陽者。謂發(fā)汗過多而汗不止也。然有衛(wèi)外之陽。為周身榮衛(wèi)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癥。宜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癥。宜桂枝甘草湯及茯苓桂枝甘草湯主之。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fā)熱眩悸。 振擗地之癥。宜真武湯主之。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癥。宜生姜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亡陽。病本不輕。救誤者須觀脈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真武湯中芍藥煨。云苓浙術炙甘隨。附子炮來加減用。生姜五片總相宜。
腸垢溏
傷寒下利多般數(shù)。要識陰陽勿差誤。三陽利時身必熱。三陰但溫無熱俱。合病自利湯?;蛴命S芩湯可愈。自利不渴屬太陰。少陰必渴身虛故。外審證兮內(nèi)憑脈。內(nèi)外并觀斯兩得。脈大由來卻是虛。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協(xié)熱而利臍下熱。譫語而利燥屎結。少陰心痛口燥煩。卻與利之斯要訣。
按利與痢不同。利者。瀉也。不因攻下而泄瀉也。此即傷寒自利之癥。俗名漏底傷矣。凡傷寒自利。有因三陽傳陰經(jīng)而下利者。為協(xié)熱利。協(xié)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宜黃芩湯葛根湯主之。有因陰寒直中陰經(jīng)而下利者。必協(xié)寒利。協(xié)寒利者。曰 溏。臍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湯主之。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熱也。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不同。宜細辨而詳治之。凡自利不可發(fā)汗。以下利為邪氣內(nèi)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黃芩湯用甘芍并。傷寒自利棗和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發(fā)黃
溫熱在里不能散。蓄積脾中成此患。頭面有汗至頸還。渴飲水漿曾莫閑。茵陳五苓湯最奇。滲濕除黃功有贊。瘀血之癥亦相類。大便必黑此其異。下焦有熱或加狂。桃仁須加入承氣。
脾胃有濕熱則發(fā)黃。黃者、脾胃之色也。此即傷寒瘀熱、發(fā)黃之癥。瘀熱即陽黃也。經(jīng)曰。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fā)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曙嬎疂{。此為痰熱在里。必發(fā)黃。宜以茵陳蒿湯主之。如初起發(fā)者。則以茵陳五苓散主之。亦有太陽瘀熱在里發(fā)黃者。此亦為陽黃。宜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亦宜茵陳蒿湯主之。若身黃發(fā)熱者。則熱外出而不內(nèi)入矣。宜以梔子柏皮湯主之。亦有寒濕發(fā)黃者。身熏黃而色暗。此為陰黃。宜茵陳附子湯主之。亦有瘀血發(fā)黃者。小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癥也。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大抵傷寒發(fā)黃。與雜癥不同。
宜參癥治之。經(jīng)曰。中濕與發(fā)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茵陳蒿湯用大黃。濃煎去疸善毆黃。梔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桃仁承氣五般奇。
甘草硝黃并桂枝。血癥發(fā)黃瘀內(nèi)結。狂言妄語總相宜。滲濕湯中蒼白術。陳皮澤瀉豬苓茯。
濃樸香砂甘草同。燈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黃芍藥湯。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湯毒皆堪治。
或益柴苓總伐肝。
發(fā)狂
煩躁狂言仍面赤。熱潮咽痛號重陽。便于陽毒經(jīng)中治。承氣黃連白虎詳。陰燥發(fā)狂宜附子。血瘀承氣地黃湯。
發(fā)狂者。謂濕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不定而發(fā)狂也??裰l(fā)作。少臥不饑。
妄語笑。妄起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甚則逾垣上屋。此傷寒陽毒發(fā)狂之癥也。經(jīng)曰。邪入于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是也。宜以大承氣湯倍加芒硝急下之。有身熱煩躁。不得發(fā)狂者。表里俱熱。宜三黃石膏湯。雙解散治之。又有干嘔、面赤、發(fā)斑、咽痛、下利黃赤、壯熱不得汗者。宜葶藶苦酒湯治之。亦有陰燥發(fā)狂者。此非狂也。為陰極發(fā)燥。周身之火。浮游于外?;蛴小;蛴赌嗨信P?;蛴蜿帥鲋凶?。煩躁不安。亦如狂也。但手足逆冷。脈息沉微遲細。雖煩躁不能飲水者也。宜附子湯救之。不可一例以陽狂治也。亦有瘀血發(fā)狂者。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如狂。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其或重熨迫汗。灼艾燒針。令人煩躁臥起不安。則謂之火邪驚狂凡是數(shù)者。各有條例?;蚩裱阅糠粗币?。為腎絕。汗出輒復狂言。不能食。死癥也。非藥石所能及矣。
附子湯
附子(炮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 白術 芍藥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清熱更祛煩。吐血便紅皆可治。
發(fā)斑
身如涂朱眼如火。發(fā)斑狂叫無人我。血熱不散出乘虛。三黃青黛湯最妥。
發(fā)斑者。謂熱傷血。血熱不散。里實表虛。發(fā)于皮膚而為斑也?;蚩拾Y誤溫?;虍敽故Ш埂.斚率??;蚝瓜挛唇狻;蛳略鐭嵝叭胛??;蛳逻t熱留胃中。皆致發(fā)斑。輕如疹子。重如錦紋。若色紫黑。熱極而胃爛者必死。此即傷寒陽毒發(fā)斑之癥也。凡斑疹將發(fā)未發(fā)之時。
宜以升麻葛根湯先透其毒。如熱甚者。再以犀角地黃湯主之。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連黃柏黃芩之類。以斑盡為度。如汗吐下后。虛極發(fā)斑者。宜以人參白虎湯主之。亦有溫毒發(fā)斑者。冬時感寒。至春始發(fā)也。宜以元參升麻湯解之。凡斑疹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重令開泄。更增斑爛。亦不可遽下。遽下。則重損其陰??职叨緝?nèi)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傷寒發(fā)熱與頭痛。痘疹初熱為要劑。
筋惕肉
病患肉 并筋惕。汗出過經(jīng)真無敵。不然邪入大經(jīng)中。狀如螈 癲癇疾。發(fā)汗動經(jīng)身振搖。宜用茯苓桂枝術。動氣在左誤下之。忽爾肉 最為逆。
筋惕肉 者。皆由汗下太過。表邪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yǎng)所致。不然邪入大經(jīng)者。
謂不因發(fā)汗。而邪熱搏于血脈之中。故惕惕而跳動也。張仲景特立真武湯以救其誤。又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俱不可汗下。否則必筋惕肉 。其在左邊動氣者。俱不可汗下。若汗下則筋惕肉。其在右邊動氣者。尤當以汗下為戒也。
風溫
風溫熱汗脈多浮。喘渴癡眠體不收。病在二陰無發(fā)汗。人參敗毒散宜投。
風溫者。謂先傷于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發(fā)風溫也。其脈尺寸俱浮。其癥則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fā)渴、昏睡?;蝮w重不仁。其病則在少陰厥陰二經(jīng)。宜以人參敗毒散治之。凡風溫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煩躁。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獨活羌。柴胡十味性涼冷。
濕溫
濕溫譫熱汗流頻。腹?jié)M脛寒頭目疼。病在太陰無發(fā)汗。加蒼白術效如神。
濕溫者。謂傷于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發(fā)濕溫也。其脈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其狀胸滿。頭目痛。發(fā)壯熱。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脛逆冷。其病則在太陰經(jīng)。宜以白虎加蒼術湯治之。凡濕溫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面色變。是名重 。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風濕
風濕浮兮額汗微。腫疼發(fā)熱毒重衣。桂枝附子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醫(yī)。
風濕者。先傷濕而后傷風也。其脈浮虛而澀。其癥肢體重痛。不能轉(zhuǎn)側。額上微汗。怯寒而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宜以桂枝附子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風濕不可發(fā)汗。若發(fā)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中濕
中濕身黃熱痛頻。腸稀便澀緩而沉。五苓除濕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寧。
中濕者風雨襲虛。潤澤蒸氣。人多為濕所傷也。其脈沉而緩。其癥一身盡痛。重著發(fā)黃。
關節(jié)煩痛。發(fā)熱鼻塞。時或脹滿。大便利。小便難。宜以五苓散除濕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中濕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病熱而痙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胸滿微喘而噦。小便不利。經(jīng)曰治濕之道。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溫病熱病
傷寒溫病發(fā)于春。夏月傷寒熱病臨。羌活沖和湯可治。防風通圣散能平。
傷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及冬時傷寒。至春變?yōu)闇夭 V料淖優(yōu)闊岵∫病F湓皇?。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今人或疑麻黃桂枝湯不可用。不知傷寒冬寒之時。寒邪在表。開其腠理。非辛溫不能散之。此麻黃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發(fā)于暄熱之時。郁熱自內(nèi)達外。無寒在表。故非辛涼寒苦酸之劑。不能解。此麻黃桂枝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處九味羌活湯、防風通圣散之類。兼治內(nèi)外者之所以可用也。
九味羌活湯防風。黃芩白芷與川芎。蒼術生地細辛甘。煎法還用姜棗蔥。防風通圣將軍芍。薄荷歸芎草樸硝。梔翹芩桔并白術。麻黃荊芥滑石膏。
陽毒
陽毒狂言面赤紅。身斑煩躁數(shù)弦洪。黃連承氣專能治。犀角升麻湯可攻。
陽毒者。謂邪氣深重?;蚴Ш??;蚴??;蛘`服熱藥。遂變成陽毒。其脈弦洪促數(shù)。其癥面目俱赤。發(fā)斑如錦紋。心下結悶煩躁咽痛。甚則狂言奔走。逾垣上屋。宜以升麻葛根湯、犀角地黃湯、大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詳癥治之。五日者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陰毒
陰毒唇青厥冷頻。腹痛陰燥疾而沉?;仃査哪鎸D苤?。真武和陰悉可平。
陰毒者。謂腎本虛寒?;騻湮??;蚋泻啊;蚝瓜率б?。遂變成毒。其脈沉細而疾。
其癥爪唇青黑。四肢厥冷。身如被杖。腹中絞痛。甚則陰極發(fā)燥。精神恍惚。宜以四逆真武湯詳癥治之。五日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發(fā)汗
太陽發(fā)汗用青龍。誤服之時腎氣空。厥逆身 何藥救。方名真武可收功。
發(fā)汗者。謂發(fā)汗過多。乃誤服大青龍湯所致。仲景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此亦少陰過汗亡陽之癥。故俱用真武湯以救其誤。蓋取固腎為義也。
戰(zhàn)振栗
戰(zhàn)動于身栗動心。二邪勝負兩般尋。振振汗出將全愈。鼓頷虛寒四逆平。
戰(zhàn)者。身為之搖也。栗者。心戰(zhàn)而惕也。此傷寒欲解。將汗之時。邪正相爭。故戰(zhàn)振而股栗也。然戰(zhàn)栗有屬陽者。真氣來復。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而解也。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nèi)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蜷。鼓頷厥冷。而一身戰(zhàn)搖也。宜四逆湯溫之。
合病
太陽合胃脈浮長。若是浮弦合少陽。膽合胃時弦不短。黃芩承氣葛根詳。
合病者。謂二陽經(jīng)?;蛉柦?jīng)同病。病之不傳者也。凡三陽合病。必互相下利。如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脈浮長者。葛根湯主之。如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脈浮弦者。黃芩湯主之。如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弦長者。小承氣湯主之。若脈長大而弦。利不止。不食。病名曰負。負者失也。土敗木賊則死也。
并病
太陽原與陽明并。復病歸來作一家。尚有太陽宜各半。太陽癥罷大承瘥。
并病者。謂一經(jīng)先受病。又過一經(jīng)病之傳者也。如太陽陽明若并而未盡。是謂未過。仲景所謂太陽病不罷。面赤。陽氣怫郁。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并之已盡。是謂傳過。仲景所謂太陽病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是也。法當下之。以大承氣湯。
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并病傳變有如此。
譫語
譫語證本非一類?;蛞蛳吕蛭笇崱H柡喜』蝠鲅?。或者熱入于血室。大抵發(fā)熱陽脈生。反見陰脈斯為逆。血室血瘀承氣宜。柴胡白虎地黃合。
譫語者。數(shù)數(shù)更端。聲高脈洪而數(shù)。蓋由胃熱乘心。神識昏冒。妄言不休。經(jīng)曰。實則譫語是也。然譫語癥非一端。有因胃有燥屎而譫語者。宜承氣湯治之。有因過汗亡陽而譫語者。宜柴胡加桂枝湯治之。以和榮衛(wèi)而通津液也。有因三陽合病而譫語者。
宜白虎湯治之。有因熱入血室而譫語者。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治之。大抵譫語屬實。
故宜解清熱。然亦有陽虛氣脫而譫語者。宜用參術歸 等劑。他如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驓馍夏娑瓭M?;驓庀聤Z而自利。皆為逆。
鄭聲
鄭聲脈細是虛形。一語頻言脈更沉。大小便稀手足冷。急煎附子理中湯。
鄭聲者。只將一事一語。鄭重諄復。聲低脈細而沉。經(jīng)曰虛則鄭聲是也。其證大便稀。
小便利。手足冷。此陽虛氣脫之狀也。宜急煎附子理中湯以救之。大抵鄭聲屬虛。本非實證。他如神昏氣促。呃逆不止。不知人事者死。
嘔吐
胃家有熱難停食。胃冷無和納水漿。二證皆令人嘔逆。嘔家圣藥是生姜。若是上行為氣逆。胃家由是不安康。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蓋由表邪傳里。里氣上逆。則為嘔吐水谷不下是也。然嘔吐癥本不同。有因氣逆而嘔者。宜小柴胡湯加生姜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有因胃熱而吐者。宜竹葉石膏湯加生姜汁主之。有因胃寒而吐者。宜理中湯加生姜主之。大抵嘔吐清水。即為寒癥。若胃中有熱。必是涎液酸水。病機云。諸嘔吐酸。及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此可見矣。
竹葉石膏湯用參。麥冬半夏更加臨。甘草生姜加粳米。虛煩自利熱能清。
干嘔
陽明胃絡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少陽嘔苦小柴胡。胸中有熱黃連候。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嘔后渴五苓散。汗后虛煩竹葉湯。梔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無聲謂之嘔。即海藏東垣所謂干嘔是也。然干嘔癥亦不同。有因太陽自汗而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表而干嘔者。小青龍湯主之。有因水氣在里而干嘔者。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陰下利而干嘔者。姜附湯主之。有因厥陰吐沫而干嘔者。吳茱萸湯主之。大抵干嘔與嘔吐不同。宜分別治之。
小青龍湯桂麻草。半夏細辛芍藥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棗湯中用大棗。
芫花大戟甘遂好。干嘔脅痛宜煎服。伏飲停痰醫(yī)莫少。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能解痛皆保。
火邪驚狂
火邪劫奪或驚狂。迫汗燒針更走陽。煩躁不安何藥治。柴胡龍骨可煎嘗。
火邪驚狂者。醫(yī)家用火熏熨迫汗。及燒針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陽躁臥起不安。宜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蓋柴胡龍骨牡蠣能除煩斂氣而鎮(zhèn)驚也。
蛔厥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長蟲。病源本屬厥陰癥。宜用烏梅與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陰也。蛔入上膈則痛。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茁勈吵魪统鲆?。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烏梅溫臟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發(fā)汗所致。病在陽明也。宜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蓋烏梅丸于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癥。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狐惑
咽干聲啞名狐惑。狐則食肛下唇瘡。上唇有瘡或食臟。黃連犀角可煎嘗。
狐惑者。謂傷寒失汗所致。食少胃虛。蟲嚙五臟。故唇口生瘡。蟲食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喉咽干。聲啞齒燥。惡食、面目乍赤、赤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喜眠。四肢沉重。宜以黃連犀角湯主之。
剛痙柔痙
元來痙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痙有柔剛。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有汗為柔見端的。桂枝葛根湯救急。二經(jīng)皆宜續(xù)命湯。剛痙去桂用麻黃。柔痙去麻當用桂。只根據(jù)此法最為良。
痙者。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凡太陽過汗。濕家發(fā)汗。產(chǎn)后血虛。以及破傷風。
皆致發(fā)痙。經(jīng)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背反張、口噤。脈沉細。如發(fā)痙狀是也。若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復感寒。惡風有汗。為柔痙。
古方通用小續(xù)命加減治之。有汗去麻黃。無汗去桂枝。然剛痙屬陽。每多急滿之癥。宜大承氣湯下之。柔痙屬陰。每多厥逆之癥。宜桂心白術散附子防風散溫之。大抵剛痙易治。柔痙難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小續(xù)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甘草參芎與麻黃。附子防風一同會。
霍亂
嘔吐而利名霍亂。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湯。熱多而渴五苓散。暑月忽然心撮痛。兩腳轉(zhuǎn)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燥煩。水浸香藿吞數(shù)盞?;魜y者。謂揮霍亂也。外有所感。內(nèi)有所傷。陰陽爭膈。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腹中痛也。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癥輕易治。若上不能吐。下不能瀉。則邪不能出。壅塞正氣。關格陰陽。此干霍亂。俗名絞腸痧。其死甚速。切勿與谷食。即米湯下咽亦死。然霍亂主治。亦有不同。如熱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湯主之。若挾中濕而吐利者。藿香正氣散主之。若挾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飲主之。大抵霍亂有挾外感者。有挾內(nèi)傷者。主治最難分別。古方通用鹽熬熱童便調(diào)飲。極為得治。近時通用陰陽水最為穩(wěn)當。服之有神工。
藿香正風用紫蘇。大腹陳皮桔梗咀。甘草云苓半夏曲。濃樸白芷棗姜投。香薷飲內(nèi)藥四般。濃樸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頗能安。
寒熱往來
往來寒熱斗陰陽。大小柴胡及桂姜。熱結心煩仍喜嘔??识^汗用之良。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客于半表半里。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出與陰爭。陽勝則熱。陽不足則先寒。陰不足則先熱。
是以寒熱往來而無定時也。然寒熱往來亦有不同。有因熱結在里。而寒熱往來者。宜大柴胡湯主之。有因汗吐下后。不嘔而渴。但頭微汗而寒熱往來者。宜柴胡桂姜湯主之。
發(fā)喘
傷寒喘急最宜詳。專論陽明及太陽。太陽無汗麻黃癥。陽明潮熱小承湯。水停心下喘而咳。加減青龍必可當。陰癥喘時肢逆冷。理中四逆用為良。
夫喘者。肺病也。經(jīng)曰。肺主氣。肺氣逆而上行。沖沖而上。喝喝而息。數(shù)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凡傷寒發(fā)喘。有因太陽無汗而喘者。此為邪氣在表。心腹必濡而不堅。當用麻黃湯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此為即水為邪。宜小青龍湯散之。有因陽明潮濕而喘者。此為邪氣在里。心腹必脹而為滿。法當用小承氣湯下之。若陰癥喘則必促。脈浮而厥。宜理中四逆湯溫之。大抵諸喘為惡癥。以邪氣因盛。正氣將脫也。他如直視譫語。及汗出如油。喘不休。俱不治也。
咳嗽
太陽咳嗽用青龍。里水還須十棗攻。寒熱柴胡加減治。陰邪真武總收功。
有聲無痰曰咳。有痰無聲曰嗽。經(jīng)曰。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逆而不散。沖擊咽膈。今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而咳嗽也。凡傷寒咳嗽。有因太陽水氣在表而咳者。宜小青龍湯主之。有因太陽水氣在里而咳者。宜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陽寒熱往來而咳者。宜小柴胡湯加減治之。有因少陰水氣在里而咳者。宜真武湯主之。大抵傷寒以嗽為輕。不與雜癥同。須斟酌治之。
吐血
皆因邪熱中三焦。當汗醫(yī)家失審量。熱毒入深成吐血。桃仁承氣地黃湯。
吐血者。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腑。積瘀于內(nèi)。迫血妄行而吐也。宜以桃仁承氣湯主之。亦有服桂枝湯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黃湯主之。大抵吐血衄血。有陽乘陰者。有陰乘陽者。陽乘陰者。血熱妄行是也。陰乘陽者。血不歸經(jīng)是也。
衄血
太陽衄血病將瘳。犀角黃芩芍藥搜。漱水陽明犀角進。當歸四逆少陰授。
衄血者。經(jīng)絡及服桂枝湯后而衄者。此皆陽氣盛長病欲解也。宜犀角地黃湯。及黃芩芍藥湯。茜根湯。茅花湯。加減主之。有因少陰發(fā)汗而動衄者。此癥難治。亦可用當歸四逆湯主之。大抵吐血衄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脈微者易治。若熱甚。脈反數(shù)急者死也。衄而頭汗出?;蛏砩嫌泻埂2恢磷阏?。皆難治也。凡衄血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陰陽俱虛。針經(jīng)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此之謂也。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合。直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
單伏雙伏
傷寒脈伏是何緣。陽極如陰大汗全。更有夾陰沉伏見。須投姜附灸關元。
傷寒一手脈沉曰單伏。兩手脈沉曰雙伏。不可以陽癥見陰為診。乃火邪內(nèi)郁。不得發(fā)越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后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nèi)。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冷。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
陰陽易
陰陽易即女勞復。痛引陰中熱上沖。通用燒 男女易。須知 鼠亦收功。
男病新瘥。女與之交曰陽易。女病新瘥。男與之交曰陰易。細考之即女勞復也。有謂男病愈后。因交而女病。女病愈后。因交而男病。于理未然。古今未嘗見此癥也。其脈離經(jīng)。其狀體重少氣。小腹里急?;蛞幹芯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古方通用燒 散。取女人 襠近隱處。煎燒灰。水調(diào)。方寸匕。日三服。女病用男 。亦有用鼠湯者。皆治女勞復之方也。
咳逆
陽明咳逆熱寒生。水飲停痰氣逆行。半夏生姜皆可治。橘皮柿蒂總堪平。
咳逆者。氣上逆而呃忒也。仲景作咳逆。即此癥也。切勿誤作咳??日咚砸病R辔鹫`。噦者嘔也。今從俗作呃逆者是也。凡傷寒呃逆。有因胃熱而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有因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湯主之。有因水飲停痰而呃者。半夏生姜湯主之。大抵呃在中焦。谷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fā)。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若咳逆不止者。不橘皮竹茹治嘔咳。參甘半夏枇杷麥。赤茯再加姜棗煎。方由金匱此方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戕。濟生香蒂僅二味?;蚣娱僦裼媒粤肌?br />
心動悸
心悸三陽證自詳。水停苓甘小柴湯。冒旋甘桂 真武。小建中建炙甘方。
悸者。心中筑筑動。怔忡不安也。凡傷寒動悸。有因太陽水停心下。厥而悸者?;稹9始乱?。經(jīng)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宜茯苓甘草湯主之。有因太陽發(fā)汗過汗。冒旋而悸者。宜桂枝甘草湯主之。有因發(fā)汗過多。 動而悸者。宜真武湯主之。有因陽明壯熱往來而悸者。宜小柴胡湯主之。有因少陽發(fā)汗。譫語而動悸者。亦宜小柴胡湯主之。有因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者。此陽氣虛也。宜小建中湯主之。有因傷寒脈結代而心動悸者。宜炙甘草湯主之。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和中臟。虛勞腹痛效無過。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火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兩感傷寒
陰陽俱病終難起。兩感傷寒慢料理。一日太陽與少陽。頭痛口干煩飲水。二日陽明合太陰。腹?jié)M身熱如焚毀。不欲飲食鼻中干。 言妄語終難睡。三日少陽合厥陰。耳襲囊縮不知人。厥逆水漿不入口。六日為期是死辰。
兩感者。雙經(jīng)同病也。其癥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此陰陽表里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癥。欲下之則有表癥。經(jīng)曰。其兩感于寒者必死。
故仲景亦有治法。然仲景又曰。兩感俱作。治有先后。如表癥急者。當先救表。里癥急者。
當先救里。故易老為制大羌活湯。意謂傳經(jīng)者。皆為陽邪。一于升陽。散熱滋養(yǎng)陰藏。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白術暨。散熱培陰和表里。傷寒兩感差堪慰。
百合
百合一宗皆病形。無復經(jīng)絡最難明。欲臥又卻不得臥。欲行還復不能行。飲食有美美。雖如強健步難勝。如有寒熱復如無??谏嘈”氵€赤澀。藥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靈來作孽。病后虛勞多變成。百合地黃湯可啜。
百合者。百脈一宗也。其癥行住坐臥不安。如有鬼神狀。此是傷寒病后。虛邪所致。宜以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代赭湯、百合地黃湯主之。
懊(讀惱古字通用)
傷寒懊惱勝怔忡?;?qū)嵒蛱摻晕钢?。結胸下早陽邪陷。陽明誤下胃虛空。客氣動膈心中燥。梔子湯兼大陷胸。胃中燥屎宜承氣。腹?jié)M頭堅不可攻。
懊 者。謂郁悶不舒也。凡傷寒懊惱。有因短氣煩躁。胸中懊惱。心下因硬則為結胸者大陷胸湯主之。有因舌上白苔。虛煩不得眠。心下懊惱者。此邪熱郁于胸中也。宜梔子豉湯吐之。有因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者。必發(fā)黃。宜茵陳蒿湯主之。有因陽明病下后。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此邪熱結于胃中也。宜承氣湯攻之。
奔豚動氣
奔豚動氣有奇方。左右高低細揣量。去術理中兼用桂。不堪汗下應須詳。
奔豚者。腎積也。動氣者。謂臟氣不調(diào)。肌膚間筑筑跳動。遂藏所主。見于臍之左右上下。
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可汗下。何況中州。其敢輕動乎。古通用理中湯去術加桂苓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術滯氣。故去之。
臟結
臟結無陽舌白苔。陰筋急痛引臍來。雖然飲食全如故。下利頻頻不可回。
除中
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號除中。此為胃氣無余候??v有良師莫奏功。
螈
螈為引縮 為伸。熱極風生并在經(jīng)。滌熱祛風猶可望。防風通圣散能平。
筋急而縮為螈。筋緩而伸為 。伸縮不已。為螈 。俗謂之搐搦是也。此皆熱極生風。
風主動。故螈 。宜以防風通圣散治之。以滌熱而祛風也。
怫郁
怫郁陽蒸聚體膚。便堅為實噦為虛。二陽并病容顏赤。承氣參枝各半舒。
怫郁者。謂陽氣蒸越。形見于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也,凡傷寒怫郁。有因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郁而不得臥者。此為燥屎囊實也。宜承氣湯下之。有因吐下后極虛。
其人怫郁。復與水發(fā)汗。因而得噦者。此胃中虛也。宜桂枝人參湯主之。有因太陽初得病發(fā)汗不徹。并歸陽明。續(xù)自微汗面赤者。此陽氣怫郁也。宜各半湯主之。
勞復食復
傷寒瘥后熱還生。因食因勞輒動經(jīng)。脈實下之浮即汗。大柴鼠糞氣溫平。
勞復食復者。謂傷寒新瘥。血氣未平。余熱未盡。因勞動而復作者。名曰勞復。以枳實梔子豉湯及小柴胡湯主之。宜和中以退其熱也。又有因過餐而復發(fā)者。名曰食復。以梔子大黃湯及大柴胡湯主之。通其陽以退其熱也。
過經(jīng)不解
壞病多緣汗下差。過經(jīng)不解咎醫(yī)家。柴胡湯內(nèi)加硝治。解表還兼瀉里佳。
過經(jīng)不解者。謂傷寒十二日當愈不愈。則再傳。是謂過經(jīng)。此即傷寒壞病。多因汗下失宜所致。宜柴胡加芒硝湯治之。以解表而攻里也。
溫瘧
溫瘧多因壞病成。后寒先熱往來頻。小柴加桂專能治。白虎人參實可平。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而發(fā)也。其脈尺寸俱盛。其癥先熱后寒。或寒熱往來。此寒壞病也。宜小柴胡湯少加薄桂主之。如熱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若熱甚而煩躁者。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大抵傷寒溫瘧。不與雜癥同。宜參證治之。
渴癥
大渴飲時能一斗。常令止與二三升。若還不與非其治。強飲無疑別病生。脈浮而渴太陽有汗而渴陽明癥??识岳麑偕訇?。三者不同須審定。自非大渴莫與飲。小渴惟宜滋潤爾。
若是劇飲心下滿。變成水結難調(diào)理。
漱水不欲咽
陽明口渴苦頭痛。水不下咽將衄血。瘀血停留定發(fā)狂。病家外癥無寒熱。
按陽明內(nèi)有熱者。欲飲水。今漱水不欲咽。是熱在經(jīng)而里無熱也。陽明經(jīng)氣血俱多。經(jīng)盛。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宜犀角地黃湯及茅花湯主之。無表癥。不寒熱。胸腹?jié)M??谠锟省J挥?。小便多者。此為瘀血。必致發(fā)狂。宜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丸。取盡黑色為度也。又少陰脈沉細。手足冷?;驎r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主之。又下利厥逆。無脈干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宜白虎加豬膽汁人尿主之。及唇時不欲咽者。
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大抵陰癥發(fā)燥煩渴。不能飲水?;蛴忻銖婏嬒?。良久復吐?;蝻嬎鴩I?;驀偰娼詢?nèi)寒也。蓋無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間。假作燥渴。則不能飲?;蛴心茱嬎煌?。復欲飲者。熱也。
背惡寒
背上惡寒人少會。少陰之病口中和。三陽合病口干燥。以此區(qū)分免致訛。
背惡寒者。謂身體不惡寒。獨在背上也。經(jīng)云。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然有陰陽二證。若邪熱陷內(nèi)。消耗津液。故口中干燥。全無滋吐。宜用人參白虎湯主之。
又中暑亦有背惡寒癥。但面垢自汗。脈虛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虛之人。遇暑月飲冰水。啖生冷。寒氣蓄聚。陰上乘陽。致寒從背起。冷如掌大。當以溫藥主之。大順散之類是也。
大順散內(nèi)用干姜。桂杏還同甘草良。中暑卻宜專服此。井花調(diào)服自安康。
惡寒
惡寒發(fā)熱發(fā)于陽。陰病憎寒身體涼。解表桂枝并越婢。溫中須索理中湯。
惡寒一癥。即前云寒邪外束。則惡寒也。此復舉以言之。分別三陽三陰之不同也。若在三陽、則必發(fā)熱。若在三陰、則專惡寒而不發(fā)熱。在三陽則宜解表。如羌活湯、解肌湯、小柴胡湯、各隨證用之。如中三陰則宜理中湯、或四逆湯、皆可選用也。如桂枝湯越婢湯未可輕用。
汗后惡寒
汗后惡寒宜芍藥。脈沉發(fā)熱下尤良。四肢疼痛仍兼利。厥冷須投四逆湯。
傷寒汗后。則寒邪自散。不當惡寒。然汗后猶惡寒者。何也。蓋陽微則惡寒。須芍藥湯以收斂之。倘脈沉屬里。發(fā)熱惡寒者。恐內(nèi)有積熱。宜下之為良也。若四肢疼痛瀉利厥冷。此陰癥也。宜四逆湯溫之。
陽經(jīng)發(fā)熱
太陽發(fā)熱惡風寒。汗出陽明胃燥干。(有燥屎而干枯)嘔逆項疼身發(fā)熱。醫(yī)家當作少陽看。(太陽當汗陽明當下少陽當和解)
陰經(jīng)發(fā)熱
太陰厥陰皆不熱。惟有少陰間發(fā)熱。陽經(jīng)發(fā)熱脈浮大。四肢遇暖便閉塞。陰經(jīng)發(fā)熱脈必沉。下利四肢恒厥逆。
下后有熱
曾經(jīng)下后身發(fā)熱。漸覺胸中成痛結。香豉梔子卻相宜。去病每如湯沃雪。
頭痛
三陽往往病頭痛。隨證須知識病因。太陽惡寒宜解表。羌和湯中倍用芎。蒸蒸發(fā)熱陽明熱。
調(diào)胃承氣方最真。少陽受病脈弦細。痛連項角耳中疼?;蚣涌诳嗉婧疅?。小柴胡癥自分明。
三陰本沒頭疼痛。頭若疼時屬厥陰。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難禁。
咽痛
咽痛陰陽迥不同。咽喉腫痛熱邪攻。脈浮散大或吐血。隨方用藥自然通。陰毒咽痛喉不利。寒邪伏在少陰中。脈來微弱當溫散。半夏桂湯是先鋒。須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見功。
脅痛
少陽膽經(jīng)循脅過。邪入此經(jīng)痛無那。心下堅滿引脅痛。十棗醫(yī)治定須可。陽明堅滿大便結。項強不食并潮熱。因而轉(zhuǎn)入少陽經(jīng)。惟小柴胡湯最功。
腹?jié)M痛
腹中滿痛別陰陽。里實須知下最良。脈實有力陽明實。大柴小承總一方。三陽腹?jié)M而急痛。
脈沉微細里寒藏。附子理中并四逆。對證服藥自然康。三陰下利純清谷。( 水瀉洞泄完谷也)里虛已極四神湯。腸鳴泄瀉而腹痛。虛痛還宜小建良。
燥咽干
(脾為胃行津液熱則枯)
脾中有熱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無。宜用白虎加參治。少陽口苦小柴胡。咽干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無津氣愈虛。少陰火威水欲涸??诳鄥s宜承氣需。
循衣摸床
傷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熱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獨語猶如見鬼怪。微喘直視不識人。譫語狂言不可駭。大承服后脈強生。忽若清兮死難待。
煩躁
傷寒煩躁癥如何。陽明經(jīng)與少陰科。陽明脈長大便秘。傷寒之候太陽多。陰盛陽虛亦煩躁。
少陰之癥勿會訛。汗之而煩醫(yī)者誤。病解而煩氣不和。更有虛煩宜竹葉。根據(jù)方調(diào)治莫蹉跎。
晝夜偏劇
衛(wèi)氣循環(huán)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wèi)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衛(wèi)若留陰陰蹺滿。
陰滿陽虛晝卻寧。暮譫晝了陰虛癥。晝燥陽虛夜氣清。須要調(diào)胃各歸分。二氣和諧可漸平。
多眠
多眠思癥病形殊。風溫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陰當慎別。須知四者病何如。風溫身熱當自汗。小柴脅滿項強拘。少陰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不得眠
傷寒何事不得眠。汗過胃中干燥煩。或因吐下虛煩致。或因大熱語言顛。小便不利正發(fā)渴。心煩少氣苦憂煎。若其水停心下滿。但與豬苓可保痊。傷寒瘥后熱還在。陰來復時陽使然。
小便不利
胃中干則無小便。慎勿利之強使然。下焦有熱不通泄。量病時須泄與宣??榷兴帻埡?。
項強無汗桂枝痊。大抵中遇發(fā)黃者。先利小盒飯使快。陽明汗多津液無。卻以小便利為戒。
陽若湊之陰分虛。小便難出熱邪拘。傷風不止桂加附。陽明風中小柴胡。
小便自利
太陽下焦有熱秘。小腹必滿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當血癥諦。陽明自汗小便結。
忽若利時津液竭。屎難堅硬不可攻。蜜導用之斯要訣。又問小便何故數(shù)。腎與膀胱虛熱作。
虛不故令小便頻。熱則遲澀相擊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陽浮澀是脾約。胃中不和譫語時。
調(diào)胃承氣宜斟酌。
大便不利
大便堅硬或不通。柴胡承氣可收功。亦有不可攻擊者。歌載篇章里癥中。寒則溏泄熱則垢。可揣陰陽虛實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 溏腸胃訛。
陰癥
陰癥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不頭疼。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癥
陽癥身熱頭疼痛。體痛咽干難臥動。或有譫語及尋衣。脈急洪長宜審用。
表癥
傷寒表癥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頭項俱疼脈浮取。施方審癥汗之和。
里癥
傷寒里癥心腹痛。不惡寒而惡熱蒸。其脈沉數(shù)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陰厥
陰厥身涼熱不由。二便清滑不煩時。脈來沉浮如端的。三建湯兼四逆宜。
陽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閉口干論。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最可吞。
陰癥似陽
陰癥似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癥似陰
陽癥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煩口燥脈沉數(shù)。白虎湯兼竹葉奇。
婦人傷寒
婦人此病當區(qū)別。身重身輕不同例。產(chǎn)前身重且安胎。產(chǎn)后血虛先補血。惟有柴胡四物湯。庶可調(diào)和便安悅。
婦人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六七日。身熱續(xù)續(xù)發(fā)寒 。經(jīng)水適來或適斷。熱隨陰血居其室。晝則明了暮語。狀如見鬼似瘧疾。無犯胃氣及三焦。小柴胡湯尤為的。更刺期門似瀉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須急療莫遲遲。變癥來時恐莫及。
傷寒有時氣瘟疫不同
春氣溫和夏暑熱。秋氣清涼冬凜冽。四時正氣自調(diào)勻。不犯寒邪無病孽。冬時嚴寒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傷寒。觸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與夏邪方出。春為溫病夏為暑。變態(tài)無端病非一。若乃時行自不同。蓋是非時之氣失。春時應暖反大寒。夏時應熱偏寒 。秋氣清涼大熱來。冬月嚴寒如春日。少長一般病相似。此是時行歸瘟疫。防風通圣扶正氣。九味羌和湯檢一。
傷寒有四癥相類
食積寒痰并香港腳。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癥。不與傷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宜二陳湯主之。
食積者謂胃中停食。發(fā)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宜平胃散主之。香港腳者。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jié)痛、便秘、嘔逆。但腳痛?;蚰[滿?;蚩菁?。與傷寒異耳。宜加減小續(xù)命湯主之。勞煩者。氣血俱虛。燥煩發(fā)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與傷寒異耳。宜補中益氣湯主之。李東垣內(nèi)傷外感辨曰。傷于飲食勞復。七情六欲。為內(nèi)傷。
傷于風寒暑濕為外感。內(nèi)傷發(fā)熱。時熱時止。外感發(fā)熱。熱甚不休。內(nèi)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濃衣烈火不除。內(nèi)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
內(nèi)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直待表邪傳里方罷。內(nèi)傷有濕?;虿蛔骺?。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一二日外。表熱傳里??诜阶骺?。內(nèi)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nèi)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余。內(nèi)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谥?。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內(nèi)傷則懶言惡食??诓恢?。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脈主里。內(nèi)傷則氣口大于人迎。內(nèi)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內(nèi)傷之癥。誤作外感。妄發(fā)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又有內(nèi)傷外感兼病者。若內(nèi)傷重者。宜補養(yǎng)為先。外感重者。宜發(fā)散為急。惟上焦痰嘔。中焦?jié)駸?。傷食膈滿者。皆不服補中益氣湯。明醫(yī)雜著云。世間發(fā)熱癥。類傷寒者數(shù)種。治各不同。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風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發(fā)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于冬時之令。寒冷之月。實時發(fā)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寒苦之藥。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當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種溫疫熱病。多發(fā)于春夏之間。沿門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癥。皆為感天地之邪者。若夫飲食勞倦為內(nèi)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nèi)生虛熱。故東垣發(fā)補中益氣之論。用參等甘溫之味。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其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nèi)傷真陰。陰血既傷。故陽氣偏勝而變?yōu)榛鹨印J侵^陰虛火旺。勞瘵之癥。故丹溪發(fā)陽有余。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補氣補血。皆內(nèi)傷癥也。一則因陽氣之下陷以升提之。補其氣。一則因陰火之上升。滋其陰。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傷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則寒邪客表有余之癥。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癥。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多食冷物以傷其內(nèi)?;蜻^取涼風以傷其外。此非暑傷。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蛐翜乩碇兄?。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shù)癥。外形相似。實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
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今人但見發(fā)熱之癥。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fā)其表。
汗后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癥。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fā)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驓獠《a血?;蜓《a氣。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nèi)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不救矣。醫(yī)貫曰。讀傷寒而不讀東垣書。則內(nèi)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饑飽勞役發(fā)熱等癥。俱是內(nèi)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nèi)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fā)散。如外感多而內(nèi)傷少。溫補中少加發(fā)散。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內(nèi)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此特陽虛發(fā)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fā)熱者十有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fā)熱。則曰傷寒。須用發(fā)散而致死。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于陰虛發(fā)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燥煩、與六味地黃丸一劑。
即愈。如下部惡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凍飲料。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發(fā)明陰虛發(fā)熱之外。尚遺未盡之旨也。
序
傷寒捷訣者。予祖宮方則 公之所著也。自古以來。傷寒之書。何啻充棟。而或失?;蚴t雜矣。且其間各執(zhí)所見。建詞立論。往往不同。問津者恒苦之。予祖上自黃帝素問。下及仲景河間東垣丹溪諸書。無不研究。沉潛之久。恍然自得。蓋素問以足六經(jīng)分經(jīng)論治。然未嘗不通乎義也。仲景立三百九十六法。垂一百一十三方。可詢而訣也。河間以傷寒為熱病。經(jīng)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是也。東垣以內(nèi)傷寒悉類傷寒。而丹溪之書。則云傷寒屬內(nèi)傷寒者。十居八九。是皆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者也。于是釀花為蜜。集腋成裘。不漏不支。作歌成訣。斯誠后學之津梁矣。獨惜注釋未詳。而粗淺者流?;虻诜钚泄适隆N磳徸C之源委。立方之分寸。是猶吾祖之深憂也。予不自揣。因其耳熟。更參前賢章疏節(jié)解。務使分證立方之妙。 如指掌。非敢祖作而孫述。亦冀不負吾祖之苦心焉爾。
按仲景訣。未免汗漫。初學讀之。如涉海問津。以三陽三陰編訣捷簡。一誦了然矣各加注釋。庶各經(jīng)不混。脈絡分明。不毋小補于萬一云爾。讀注全集。更有深心。知者鑒之
總論
欲治傷寒。先須識癥。診脈定名。處方必應。且如太陽有傷榮傷衛(wèi)之分。陽明有在腑之病。少陽但主乎中。故曰膽為清凈。至三陰有傳經(jīng)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jīng)者。脈沉數(shù)而煩熱。直中者。脈沉細而清涼。當汗而下。為結胸痞氣。當下而汗,為厥竭亡陽。腸垢 溏。須辨協(xié)寒協(xié)熱。瘀熱蓄血??芍l(fā)黃發(fā)狂。癃疹斑爛。起于濕熱二毒。筋惕肉。由于汗下兩傷。若夫風溫濕溫。風濕中濕。風溫則喘息多眠。濕溫則妄言不食。風濕肢體重而額汗流。中濕肌膚黃而小便赤。溫病發(fā)于春時。熱病生于夏月。陽毒則面赤而狂斑。陰毒則唇青而冷厥。發(fā)汗戰(zhàn)汗。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合病并病。下利者俱土木互相為克。又聞實為譫語。虛作鄭聲。水氣停蓄者?;驀I或噦?;鹦敖賷Z者?;蚩窕蝮@?;棕屎蟆?偸窍x癥之號。剛痙柔痙。并為風病之名?;魜y乃暑濕相搏。寒熱是邪正交爭。喘咳者。水搏寒而所致。吐衄者熱迫血而妄行。單伏雙伏。此非怪脈。乃否極泰來之兆。陽易陰易。皆為危癥。犯男交女接之情。惡寒喘嗽者。發(fā)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里必寧??饶嬗置肋蛹赂徽?。雙傳者雙經(jīng)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懊惱因心中之郁悶。煩躁是內(nèi)熱之薰蒸。臍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能食。號曰除中。螈 者。手足抽搐。怫郁者。
頭面蒸紅。勞食再復。緣新瘥之狂禁。過經(jīng)不解。與溫瘧之相同。蓋傷寒傳變之不一。非雜病徑直而可攻。予茲略陳其要。學人自宜變通。
傷寒總訣治法
一二日可發(fā)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日傳二經(jīng)。病名兩感。經(jīng)傳六日。應無不痊。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為先。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蚩蓽囟上?。宜數(shù)變以曲全生意?;蚩煞蕉蓡T。
太陽經(jīng)傷寒
惡寒發(fā)熱身無汗。頭痛腰痛屬太陽。此是傷寒邪在表。急宜發(fā)散最為良。
按傷寒初起一二日內(nèi)。乃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目內(nèi) 睛明穴。上腦下項。
。挾脊。抵腰。行身之后。終于足小指。至陰穴也。其癥則頭項痛。腰脊強。以及周身病是也。然太陽為表之表。其脈尺寸俱浮而緊者。寒傷榮。故無汗也。急宜發(fā)散。則汗出而諸癥愈矣。宜羌活湯及麻黃湯主之。若浮而緩者。風傷衛(wèi)。故有汗也。宜桂枝湯主之。若傷寒見風。傷風見寒。此為風寒兼受。榮衛(wèi)兩傷也。宜大青龍湯主之。他如發(fā)熱煩渴。小便不利。此為熱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見發(fā)熱畏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傷寒發(fā)表用羌防。蘇葉川芎白芷蒼。甘草生姜蔥共引。冬時無汗用麻黃。
按羌活防風。為足太陽發(fā)表藥也。佐以蘇葉川芎白芷蒼術諸味之辛溫。則能助陽氣而發(fā)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蔥。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傷寒。必須麻黃之辛熱以汗之。斷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謂非時感冒。未可輕用。
太陽經(jīng)傷風
傷風約略似傷寒。有汗須知救表先。此是風邪傷在衛(wèi)。桂枝斟酌自安全。桂枝湯內(nèi)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若是麻黃相合用。方名各半治傷寒。大青龍湯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藏。棗子生姜乘熱服。風寒兩解此為良。五苓散內(nèi)用豬苓。白術云苓澤瀉群。肉桂少加為引導。功能利水更生津。
陽明經(jīng)分在經(jīng)在腑
太陽不解入陽明。邪入陽明勢漸深。目痛鼻干人少睡。在經(jīng)在腑卻宜分。
陽明者,陽氣正盛。故曰陽明。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也。長而沉數(shù)。腑病也。脈有寸關尺三部。此止言尺寸者。關在其中矣。
陽明經(jīng)經(jīng)病
在經(jīng)發(fā)熱尚憎寒。目痛難眠鼻孔干。癥屬太陽猶未罷。葛根白虎應居先。
按傷寒二三日內(nèi)。乃足陽明胃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鼻承泣穴。絡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于足次指。屬兌穴也。其癥則身熱目痛鼻干不得眠。然陽明為表之里。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也。乃太陽癥未罷。猶有惡寒在也。宜解肌湯葛根湯及白虎湯主之。長而沉數(shù)。
腑病也。乃太陽經(jīng)癥已罷。不惡寒。專發(fā)熱也。宜大承氣湯及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若表癥未除。里癥又急者。宜大柴胡湯合表里而兼治之。他如病在膈上者可吐。宜瓜蒂散主之。此重劑也。汗下后虛煩懊惱者可吐。宜梔子豉湯主之。此輕劑也。
解肌湯內(nèi)芍甘羌。干葛陳皮桔梗良。白芷黃芩姜共棗。陽明經(jīng)病可煎嘗。葛根湯內(nèi)用麻黃。
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去麻黃。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乃抄。
人參加上生津液。熱渴虛煩入米熬。
陽明經(jīng)腑病
在腑不寒專發(fā)熱。咽干作嘔心煩渴。發(fā)狂譫語大腸堅。大小三承湯可啜。
按不惡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煩渴,并作嘔者。皆胃熱甚也。胃火上沖。故心神失守。譫語狂言。大便堅燥。皆里癥也。急宜下之。陶節(jié) 曰。傷寒邪熱傳里。須看氣勢淺深用藥。若三焦俱傷。則痞滿燥實堅全見。宜大承氣湯。邪在中焦。只有燥實堅三癥。宜調(diào)胃承氣湯加甘草和中。去枳實者??謧辖闺硽柚畾庖病P霸谏辖?。則痞而滿。宜小承氣湯去芒硝者??謧陆拐骊幰?。若表癥未除。里癥又急。不得不下者。則用大柴胡湯通表里而緩治之。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diào)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蓋恐硝性急燥。不可輕用也。
大承氣湯用樸硝。大黃等分不須饒。濃樸倍加并枳實。通腸利便有功勞。小承氣湯三件藥。枳實大黃并濃樸。結胸譫語大腸堅。每服五錢功易覺。
大黃 濃樸 枳實 名濃樸三物湯 又濃樸大黃兩味治太陽病腹痛而閉。
調(diào)胃承氣有硝黃。甘草同加用最良。腹?jié)M便堅兼口渴。心煩譫語總相當。大柴胡湯用大半夏枳實共為良。更有黃芩與芍藥。姜棗同煎利大腸。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膈上停痰須此吐。梔子豉湯梔子先。更加豆豉水同煎。病后虛煩眠不得。心中懊惱吐之痊。
少陽經(jīng)主中宜和解
少陽寒熱往來頻??诳嘌矢擅{下疼。目眩耳聾頭角痛。小柴湯是頂門針。
按傷寒三四日內(nèi)。及足少陽膽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目銳 。瞳子 骨、上頭角、絡耳、循胸、脅、行身之側。終于足四指之竅陰穴也。其癥則胸脅滿而耳聾。往來寒熱。然少陽為半表半里。其脈尺寸俱弦。弦而數(shù)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湯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只宜和之。以柴胡湯。至病患嘔而不渴。加半夏??识鲊I。加姜汁竹茹?;蚩驶虿豢??;驀I或不嘔。在隨癥而加減之。
小柴胡湯 五般。半夏人參共交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姜棗子水同煎。
三陰經(jīng)分傳經(jīng)直中
三陽傳罷入三陰。轉(zhuǎn)入陰經(jīng)勢轉(zhuǎn)深。若是陰經(jīng)名直中。沉寒錮冷卻宜溫。
所以三陰有傳經(jīng)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jīng)者。脈沉數(shù)而煩熱。直中者。脈沉
太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癥
陽邪傳入太陰經(jīng)。腹?jié)M咽干手足溫。尺寸俱沉時常數(shù)。桂枝加入大黃平。
按傷寒四五日內(nèi)。乃足太陰脾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手足大指之隱白穴。上行至腹。絡于嗌。連舌本。行身之前。終于大包穴也。其癥則腹?jié)M或痛。咽干自利。然三陽為表。三陰為里。其脈尺寸俱沉。沉而有力。傳經(jīng)熱癥也。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沉而無力。直中寒癥也。宜理中四逆湯溫之。若本是陽癥?;蛑厥茱L寒?;蜻^食生冷?;蛘`服涼藥。遂變成陰癥。此為害熱未已。寒病復起。始病熱癥。末傳寒中也。亦宜理中四逆湯溫之。他如傷寒入三陰。尚有在經(jīng)表邪。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皆陰經(jīng)表藥也。
當歸四逆湯
當歸 白芍 桂枝 細辛 通草 甘草 大棗桂枝大黃甘草芍。枳實柴胡姜棗著。檳榔大腹用水煎。太陰實熱須臾卻。桂枝加芍減甘草。更用生姜及大棗。表癥未除因誤下。太陰腹痛斯安好。
太陰經(jīng)直中寒癥
直中陰經(jīng)不發(fā)熱。腹痛惡寒四肢厥。唇青面黑是真陰。四逆理中真妙訣。(此太陰直中寒癥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
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一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理中甘草用干姜。白術人參是的當。若是內(nèi)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
少陰經(jīng)傳熱癥
陽邪傳入少陰中??谠镅矢勺d語同。便實繞臍時硬痛。腑中燥屎卻宜攻。
按傷寒五六日內(nèi)。及足少陰腎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足之涌泉穴。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注心中。行身之前。終于 府穴也。其癥則口燥咽干。便實譫語?;蚶@臍腹痛。是腑中燥屎使然。與直中全無干涉。宜下之。如大承氣及調(diào)胃承氣湯是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表溫經(jīng)
少陰經(jīng)直中寒癥
惡寒無熱厥如冰。吐瀉交加腹內(nèi)疼。六脈沉遲陰毒盛。身如被杖爪唇青。
此少陰直中寒癥也。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如四逆湯理中湯之類是也。
厥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癥
舌卷囊拳消渴甚。四肢厥冷乍還溫。煩滿便堅多屬熱。六一順氣可旋吞。
按傷寒六七日內(nèi)。乃足厥陰肝經(jīng)受之。其脈起于足大指之大敦穴。循陰器。抵小腹。絡于肝。行身前之側。終于期門穴也。其癥則煩滿而囊縮。筋急而唇青。在男子則囊拳。在女子廷孔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陰之深處也。亦宜分傳經(jīng)直中治之。其脈沉實有力當下。如六一順氣湯之類是也。沉遲無力當溫。如回陽救急湯之類是也。
六一順氣芍藥標。柴胡枳實大黃硝。黃芩濃樸同甘草。可代三黃功更高。
厥陰經(jīng)直中寒癥
口吐涎沫不作渴。嘔逆腹疼四肢厥。爪唇青黑是真寒。回陽救急功尤捷。(此足厥陰直中寒癥也。其脈沉遲無力宜溫之)
回陽救急半甘苓。熟附干姜肉桂參。白術陳皮五味子。治寒直中厥陰經(jīng)。
夫傷寒三陰有傳經(jīng)之熱癥。有直中之寒邪。自是兩途。豈容混治。其可用不可用之理。
果何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焉有不當者乎。
結胸
結胸五種須分別。大小結胸并水結。熱實結胸煩躁多。寒實結胸渾不熱。
按傷寒太陽經(jīng)癥。表未解而醫(yī)遽下之。表邪乘虛入里。在五六日便堅口渴。日晡潮熱。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結胸也。宜大陷胸湯主之?;蛐南掠矟M。
按之則痛。是必待按。然后作痛。況止在心下。則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熱征于前。故曰小結胸也。宜小陷胸湯主之?;蛩嬐P?。水結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驘岫酂┰辍釋嵔Y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順氣湯。皆可選用也?;蚝酂o熱。寒實結胸也。枳實理中湯主之。
大陷胸湯大黃硝。甘遂同煎力更饒。邪在胸中宜陷下。體虛胃弱漫輕調(diào)。小陷胸湯半夏連。
栝蔞實共水同煎??嗄苄篃嵝聊苌?。利下黃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血結胸
血結胸中不可按。如狂嗽水不欲咽。大便黑色小便通。犀角地黃湯最善。
按傷寒經(jīng)病。熱極而蓄血積于胸中。硬痛而不可按者。為血結胸也。宜犀角地黃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钊嗽?。大抵結胸癥固當下。須看氣之虛實。脈之盛衰。若脈來浮大者。猶帶表邪不可下。下之則死。下后而復反結者亦死。結胸癥悉具。而煩躁者亦死。下后而舌反黑裂者亦死。下后而譫言 語者亦死也。
痞氣
滿而不痛名為痞。枳桔頻投是妙方。更有瀉心湯可服。大黃附子半甘姜。
按傷寒心下痞硬而痛者。為結胸。為實。硬滿而不痛者。為痞氣。為虛。凡傷寒痞氣。
輕者通用枳桔湯。其行氣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若寒多熱少。胸滿而不痛。脈濡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若干嘔有水氣者。生姜瀉心湯主之。若干嘔下利腹鳴者。此非結熱。但以胃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之痞。與雜癥不同。傷寒之痞。從外之內(nèi)。故宜苦瀉。雜癥之痞。從內(nèi)之外。故宜辛散。
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揚。痞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始相當。半夏瀉心黃連芩。
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并和陰。(去人參即甘草瀉心湯加姜即生姜瀉心湯)
下厥上竭
少陰但厥身無汗。強發(fā)之時血不安。或從口鼻或目出。下厥上竭實難全。
按傷寒傳入少陰而身厥者。乃榮衛(wèi)俱虛。不當發(fā)汗也。若強發(fā)其汗。致血妄行?;驈目诒恰;驈哪砍觥4嗣麨橄仑噬辖?。主不治也。
亡陽
過汗亡陽癥不輕。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減苓甘附。真武湯兼附瀉心。
亡陽者。謂發(fā)汗過多而汗不止也。然有衛(wèi)外之陽。為周身榮衛(wèi)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癥。宜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癥。宜桂枝甘草湯及茯苓桂枝甘草湯主之。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fā)熱眩悸。 振擗地之癥。宜真武湯主之。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癥。宜生姜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亡陽。病本不輕。救誤者須觀脈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真武湯中芍藥煨。云苓浙術炙甘隨。附子炮來加減用。生姜五片總相宜。
腸垢溏
傷寒下利多般數(shù)。要識陰陽勿差誤。三陽利時身必熱。三陰但溫無熱俱。合病自利湯?;蛴命S芩湯可愈。自利不渴屬太陰。少陰必渴身虛故。外審證兮內(nèi)憑脈。內(nèi)外并觀斯兩得。脈大由來卻是虛。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協(xié)熱而利臍下熱。譫語而利燥屎結。少陰心痛口燥煩。卻與利之斯要訣。
按利與痢不同。利者。瀉也。不因攻下而泄瀉也。此即傷寒自利之癥。俗名漏底傷矣。凡傷寒自利。有因三陽傳陰經(jīng)而下利者。為協(xié)熱利。協(xié)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宜黃芩湯葛根湯主之。有因陰寒直中陰經(jīng)而下利者。必協(xié)寒利。協(xié)寒利者。曰 溏。臍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湯主之。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熱也。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不同。宜細辨而詳治之。凡自利不可發(fā)汗。以下利為邪氣內(nèi)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黃芩湯用甘芍并。傷寒自利棗和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發(fā)黃
溫熱在里不能散。蓄積脾中成此患。頭面有汗至頸還。渴飲水漿曾莫閑。茵陳五苓湯最奇。滲濕除黃功有贊。瘀血之癥亦相類。大便必黑此其異。下焦有熱或加狂。桃仁須加入承氣。
脾胃有濕熱則發(fā)黃。黃者、脾胃之色也。此即傷寒瘀熱、發(fā)黃之癥。瘀熱即陽黃也。經(jīng)曰。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fā)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曙嬎疂{。此為痰熱在里。必發(fā)黃。宜以茵陳蒿湯主之。如初起發(fā)者。則以茵陳五苓散主之。亦有太陽瘀熱在里發(fā)黃者。此亦為陽黃。宜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亦宜茵陳蒿湯主之。若身黃發(fā)熱者。則熱外出而不內(nèi)入矣。宜以梔子柏皮湯主之。亦有寒濕發(fā)黃者。身熏黃而色暗。此為陰黃。宜茵陳附子湯主之。亦有瘀血發(fā)黃者。小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癥也。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大抵傷寒發(fā)黃。與雜癥不同。
宜參癥治之。經(jīng)曰。中濕與發(fā)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茵陳蒿湯用大黃。濃煎去疸善毆黃。梔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桃仁承氣五般奇。
甘草硝黃并桂枝。血癥發(fā)黃瘀內(nèi)結。狂言妄語總相宜。滲濕湯中蒼白術。陳皮澤瀉豬苓茯。
濃樸香砂甘草同。燈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黃芍藥湯。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湯毒皆堪治。
或益柴苓總伐肝。
發(fā)狂
煩躁狂言仍面赤。熱潮咽痛號重陽。便于陽毒經(jīng)中治。承氣黃連白虎詳。陰燥發(fā)狂宜附子。血瘀承氣地黃湯。
發(fā)狂者。謂濕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不定而發(fā)狂也??裰l(fā)作。少臥不饑。
妄語笑。妄起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甚則逾垣上屋。此傷寒陽毒發(fā)狂之癥也。經(jīng)曰。邪入于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是也。宜以大承氣湯倍加芒硝急下之。有身熱煩躁。不得發(fā)狂者。表里俱熱。宜三黃石膏湯。雙解散治之。又有干嘔、面赤、發(fā)斑、咽痛、下利黃赤、壯熱不得汗者。宜葶藶苦酒湯治之。亦有陰燥發(fā)狂者。此非狂也。為陰極發(fā)燥。周身之火。浮游于外?;蛴小;蛴赌嗨信P?;蛴蜿帥鲋凶?。煩躁不安。亦如狂也。但手足逆冷。脈息沉微遲細。雖煩躁不能飲水者也。宜附子湯救之。不可一例以陽狂治也。亦有瘀血發(fā)狂者。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如狂。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其或重熨迫汗。灼艾燒針。令人煩躁臥起不安。則謂之火邪驚狂凡是數(shù)者。各有條例?;蚩裱阅糠粗币?。為腎絕。汗出輒復狂言。不能食。死癥也。非藥石所能及矣。
附子湯
附子(炮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 白術 芍藥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清熱更祛煩。吐血便紅皆可治。
發(fā)斑
身如涂朱眼如火。發(fā)斑狂叫無人我。血熱不散出乘虛。三黃青黛湯最妥。
發(fā)斑者。謂熱傷血。血熱不散。里實表虛。發(fā)于皮膚而為斑也?;蚩拾Y誤溫?;虍敽故Ш埂.斚率??;蚝瓜挛唇狻;蛳略鐭嵝叭胛??;蛳逻t熱留胃中。皆致發(fā)斑。輕如疹子。重如錦紋。若色紫黑。熱極而胃爛者必死。此即傷寒陽毒發(fā)斑之癥也。凡斑疹將發(fā)未發(fā)之時。
宜以升麻葛根湯先透其毒。如熱甚者。再以犀角地黃湯主之。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連黃柏黃芩之類。以斑盡為度。如汗吐下后。虛極發(fā)斑者。宜以人參白虎湯主之。亦有溫毒發(fā)斑者。冬時感寒。至春始發(fā)也。宜以元參升麻湯解之。凡斑疹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重令開泄。更增斑爛。亦不可遽下。遽下。則重損其陰??职叨緝?nèi)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傷寒發(fā)熱與頭痛。痘疹初熱為要劑。
筋惕肉
病患肉 并筋惕。汗出過經(jīng)真無敵。不然邪入大經(jīng)中。狀如螈 癲癇疾。發(fā)汗動經(jīng)身振搖。宜用茯苓桂枝術。動氣在左誤下之。忽爾肉 最為逆。
筋惕肉 者。皆由汗下太過。表邪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yǎng)所致。不然邪入大經(jīng)者。
謂不因發(fā)汗。而邪熱搏于血脈之中。故惕惕而跳動也。張仲景特立真武湯以救其誤。又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俱不可汗下。否則必筋惕肉 。其在左邊動氣者。俱不可汗下。若汗下則筋惕肉。其在右邊動氣者。尤當以汗下為戒也。
風溫
風溫熱汗脈多浮。喘渴癡眠體不收。病在二陰無發(fā)汗。人參敗毒散宜投。
風溫者。謂先傷于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發(fā)風溫也。其脈尺寸俱浮。其癥則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fā)渴、昏睡?;蝮w重不仁。其病則在少陰厥陰二經(jīng)。宜以人參敗毒散治之。凡風溫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煩躁。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獨活羌。柴胡十味性涼冷。
濕溫
濕溫譫熱汗流頻。腹?jié)M脛寒頭目疼。病在太陰無發(fā)汗。加蒼白術效如神。
濕溫者。謂傷于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發(fā)濕溫也。其脈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其狀胸滿。頭目痛。發(fā)壯熱。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脛逆冷。其病則在太陰經(jīng)。宜以白虎加蒼術湯治之。凡濕溫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面色變。是名重 。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風濕
風濕浮兮額汗微。腫疼發(fā)熱毒重衣。桂枝附子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醫(yī)。
風濕者。先傷濕而后傷風也。其脈浮虛而澀。其癥肢體重痛。不能轉(zhuǎn)側。額上微汗。怯寒而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宜以桂枝附子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風濕不可發(fā)汗。若發(fā)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中濕
中濕身黃熱痛頻。腸稀便澀緩而沉。五苓除濕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寧。
中濕者風雨襲虛。潤澤蒸氣。人多為濕所傷也。其脈沉而緩。其癥一身盡痛。重著發(fā)黃。
關節(jié)煩痛。發(fā)熱鼻塞。時或脹滿。大便利。小便難。宜以五苓散除濕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中濕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病熱而痙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胸滿微喘而噦。小便不利。經(jīng)曰治濕之道。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溫病熱病
傷寒溫病發(fā)于春。夏月傷寒熱病臨。羌活沖和湯可治。防風通圣散能平。
傷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及冬時傷寒。至春變?yōu)闇夭 V料淖優(yōu)闊岵∫病F湓皇?。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今人或疑麻黃桂枝湯不可用。不知傷寒冬寒之時。寒邪在表。開其腠理。非辛溫不能散之。此麻黃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發(fā)于暄熱之時。郁熱自內(nèi)達外。無寒在表。故非辛涼寒苦酸之劑。不能解。此麻黃桂枝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處九味羌活湯、防風通圣散之類。兼治內(nèi)外者之所以可用也。
九味羌活湯防風。黃芩白芷與川芎。蒼術生地細辛甘。煎法還用姜棗蔥。防風通圣將軍芍。薄荷歸芎草樸硝。梔翹芩桔并白術。麻黃荊芥滑石膏。
陽毒
陽毒狂言面赤紅。身斑煩躁數(shù)弦洪。黃連承氣專能治。犀角升麻湯可攻。
陽毒者。謂邪氣深重?;蚴Ш??;蚴??;蛘`服熱藥。遂變成陽毒。其脈弦洪促數(shù)。其癥面目俱赤。發(fā)斑如錦紋。心下結悶煩躁咽痛。甚則狂言奔走。逾垣上屋。宜以升麻葛根湯、犀角地黃湯、大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詳癥治之。五日者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陰毒
陰毒唇青厥冷頻。腹痛陰燥疾而沉?;仃査哪鎸D苤?。真武和陰悉可平。
陰毒者。謂腎本虛寒?;騻湮??;蚋泻啊;蚝瓜率б?。遂變成毒。其脈沉細而疾。
其癥爪唇青黑。四肢厥冷。身如被杖。腹中絞痛。甚則陰極發(fā)燥。精神恍惚。宜以四逆真武湯詳癥治之。五日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發(fā)汗
太陽發(fā)汗用青龍。誤服之時腎氣空。厥逆身 何藥救。方名真武可收功。
發(fā)汗者。謂發(fā)汗過多。乃誤服大青龍湯所致。仲景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此亦少陰過汗亡陽之癥。故俱用真武湯以救其誤。蓋取固腎為義也。
戰(zhàn)振栗
戰(zhàn)動于身栗動心。二邪勝負兩般尋。振振汗出將全愈。鼓頷虛寒四逆平。
戰(zhàn)者。身為之搖也。栗者。心戰(zhàn)而惕也。此傷寒欲解。將汗之時。邪正相爭。故戰(zhàn)振而股栗也。然戰(zhàn)栗有屬陽者。真氣來復。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而解也。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nèi)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蜷。鼓頷厥冷。而一身戰(zhàn)搖也。宜四逆湯溫之。
合病
太陽合胃脈浮長。若是浮弦合少陽。膽合胃時弦不短。黃芩承氣葛根詳。
合病者。謂二陽經(jīng)?;蛉柦?jīng)同病。病之不傳者也。凡三陽合病。必互相下利。如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脈浮長者。葛根湯主之。如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脈浮弦者。黃芩湯主之。如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弦長者。小承氣湯主之。若脈長大而弦。利不止。不食。病名曰負。負者失也。土敗木賊則死也。
并病
太陽原與陽明并。復病歸來作一家。尚有太陽宜各半。太陽癥罷大承瘥。
并病者。謂一經(jīng)先受病。又過一經(jīng)病之傳者也。如太陽陽明若并而未盡。是謂未過。仲景所謂太陽病不罷。面赤。陽氣怫郁。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并之已盡。是謂傳過。仲景所謂太陽病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是也。法當下之。以大承氣湯。
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并病傳變有如此。
譫語
譫語證本非一類?;蛞蛳吕蛭笇崱H柡喜』蝠鲅?。或者熱入于血室。大抵發(fā)熱陽脈生。反見陰脈斯為逆。血室血瘀承氣宜。柴胡白虎地黃合。
譫語者。數(shù)數(shù)更端。聲高脈洪而數(shù)。蓋由胃熱乘心。神識昏冒。妄言不休。經(jīng)曰。實則譫語是也。然譫語癥非一端。有因胃有燥屎而譫語者。宜承氣湯治之。有因過汗亡陽而譫語者。宜柴胡加桂枝湯治之。以和榮衛(wèi)而通津液也。有因三陽合病而譫語者。
宜白虎湯治之。有因熱入血室而譫語者。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治之。大抵譫語屬實。
故宜解清熱。然亦有陽虛氣脫而譫語者。宜用參術歸 等劑。他如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驓馍夏娑瓭M?;驓庀聤Z而自利。皆為逆。
鄭聲
鄭聲脈細是虛形。一語頻言脈更沉。大小便稀手足冷。急煎附子理中湯。
鄭聲者。只將一事一語。鄭重諄復。聲低脈細而沉。經(jīng)曰虛則鄭聲是也。其證大便稀。
小便利。手足冷。此陽虛氣脫之狀也。宜急煎附子理中湯以救之。大抵鄭聲屬虛。本非實證。他如神昏氣促。呃逆不止。不知人事者死。
嘔吐
胃家有熱難停食。胃冷無和納水漿。二證皆令人嘔逆。嘔家圣藥是生姜。若是上行為氣逆。胃家由是不安康。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蓋由表邪傳里。里氣上逆。則為嘔吐水谷不下是也。然嘔吐癥本不同。有因氣逆而嘔者。宜小柴胡湯加生姜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有因胃熱而吐者。宜竹葉石膏湯加生姜汁主之。有因胃寒而吐者。宜理中湯加生姜主之。大抵嘔吐清水。即為寒癥。若胃中有熱。必是涎液酸水。病機云。諸嘔吐酸。及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此可見矣。
竹葉石膏湯用參。麥冬半夏更加臨。甘草生姜加粳米。虛煩自利熱能清。
干嘔
陽明胃絡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少陽嘔苦小柴胡。胸中有熱黃連候。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嘔后渴五苓散。汗后虛煩竹葉湯。梔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無聲謂之嘔。即海藏東垣所謂干嘔是也。然干嘔癥亦不同。有因太陽自汗而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表而干嘔者。小青龍湯主之。有因水氣在里而干嘔者。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陰下利而干嘔者。姜附湯主之。有因厥陰吐沫而干嘔者。吳茱萸湯主之。大抵干嘔與嘔吐不同。宜分別治之。
小青龍湯桂麻草。半夏細辛芍藥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棗湯中用大棗。
芫花大戟甘遂好。干嘔脅痛宜煎服。伏飲停痰醫(yī)莫少。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能解痛皆保。
火邪驚狂
火邪劫奪或驚狂。迫汗燒針更走陽。煩躁不安何藥治。柴胡龍骨可煎嘗。
火邪驚狂者。醫(yī)家用火熏熨迫汗。及燒針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陽躁臥起不安。宜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蓋柴胡龍骨牡蠣能除煩斂氣而鎮(zhèn)驚也。
蛔厥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長蟲。病源本屬厥陰癥。宜用烏梅與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陰也。蛔入上膈則痛。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茁勈吵魪统鲆?。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烏梅溫臟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發(fā)汗所致。病在陽明也。宜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蓋烏梅丸于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癥。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狐惑
咽干聲啞名狐惑。狐則食肛下唇瘡。上唇有瘡或食臟。黃連犀角可煎嘗。
狐惑者。謂傷寒失汗所致。食少胃虛。蟲嚙五臟。故唇口生瘡。蟲食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喉咽干。聲啞齒燥。惡食、面目乍赤、赤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喜眠。四肢沉重。宜以黃連犀角湯主之。
剛痙柔痙
元來痙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痙有柔剛。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有汗為柔見端的。桂枝葛根湯救急。二經(jīng)皆宜續(xù)命湯。剛痙去桂用麻黃。柔痙去麻當用桂。只根據(jù)此法最為良。
痙者。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凡太陽過汗。濕家發(fā)汗。產(chǎn)后血虛。以及破傷風。
皆致發(fā)痙。經(jīng)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背反張、口噤。脈沉細。如發(fā)痙狀是也。若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復感寒。惡風有汗。為柔痙。
古方通用小續(xù)命加減治之。有汗去麻黃。無汗去桂枝。然剛痙屬陽。每多急滿之癥。宜大承氣湯下之。柔痙屬陰。每多厥逆之癥。宜桂心白術散附子防風散溫之。大抵剛痙易治。柔痙難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小續(xù)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甘草參芎與麻黃。附子防風一同會。
霍亂
嘔吐而利名霍亂。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湯。熱多而渴五苓散。暑月忽然心撮痛。兩腳轉(zhuǎn)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燥煩。水浸香藿吞數(shù)盞?;魜y者。謂揮霍亂也。外有所感。內(nèi)有所傷。陰陽爭膈。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腹中痛也。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癥輕易治。若上不能吐。下不能瀉。則邪不能出。壅塞正氣。關格陰陽。此干霍亂。俗名絞腸痧。其死甚速。切勿與谷食。即米湯下咽亦死。然霍亂主治。亦有不同。如熱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湯主之。若挾中濕而吐利者。藿香正氣散主之。若挾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飲主之。大抵霍亂有挾外感者。有挾內(nèi)傷者。主治最難分別。古方通用鹽熬熱童便調(diào)飲。極為得治。近時通用陰陽水最為穩(wěn)當。服之有神工。
藿香正風用紫蘇。大腹陳皮桔梗咀。甘草云苓半夏曲。濃樸白芷棗姜投。香薷飲內(nèi)藥四般。濃樸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頗能安。
寒熱往來
往來寒熱斗陰陽。大小柴胡及桂姜。熱結心煩仍喜嘔??识^汗用之良。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客于半表半里。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出與陰爭。陽勝則熱。陽不足則先寒。陰不足則先熱。
是以寒熱往來而無定時也。然寒熱往來亦有不同。有因熱結在里。而寒熱往來者。宜大柴胡湯主之。有因汗吐下后。不嘔而渴。但頭微汗而寒熱往來者。宜柴胡桂姜湯主之。
發(fā)喘
傷寒喘急最宜詳。專論陽明及太陽。太陽無汗麻黃癥。陽明潮熱小承湯。水停心下喘而咳。加減青龍必可當。陰癥喘時肢逆冷。理中四逆用為良。
夫喘者。肺病也。經(jīng)曰。肺主氣。肺氣逆而上行。沖沖而上。喝喝而息。數(shù)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凡傷寒發(fā)喘。有因太陽無汗而喘者。此為邪氣在表。心腹必濡而不堅。當用麻黃湯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此為即水為邪。宜小青龍湯散之。有因陽明潮濕而喘者。此為邪氣在里。心腹必脹而為滿。法當用小承氣湯下之。若陰癥喘則必促。脈浮而厥。宜理中四逆湯溫之。大抵諸喘為惡癥。以邪氣因盛。正氣將脫也。他如直視譫語。及汗出如油。喘不休。俱不治也。
咳嗽
太陽咳嗽用青龍。里水還須十棗攻。寒熱柴胡加減治。陰邪真武總收功。
有聲無痰曰咳。有痰無聲曰嗽。經(jīng)曰。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逆而不散。沖擊咽膈。今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而咳嗽也。凡傷寒咳嗽。有因太陽水氣在表而咳者。宜小青龍湯主之。有因太陽水氣在里而咳者。宜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陽寒熱往來而咳者。宜小柴胡湯加減治之。有因少陰水氣在里而咳者。宜真武湯主之。大抵傷寒以嗽為輕。不與雜癥同。須斟酌治之。
吐血
皆因邪熱中三焦。當汗醫(yī)家失審量。熱毒入深成吐血。桃仁承氣地黃湯。
吐血者。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腑。積瘀于內(nèi)。迫血妄行而吐也。宜以桃仁承氣湯主之。亦有服桂枝湯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黃湯主之。大抵吐血衄血。有陽乘陰者。有陰乘陽者。陽乘陰者。血熱妄行是也。陰乘陽者。血不歸經(jīng)是也。
衄血
太陽衄血病將瘳。犀角黃芩芍藥搜。漱水陽明犀角進。當歸四逆少陰授。
衄血者。經(jīng)絡及服桂枝湯后而衄者。此皆陽氣盛長病欲解也。宜犀角地黃湯。及黃芩芍藥湯。茜根湯。茅花湯。加減主之。有因少陰發(fā)汗而動衄者。此癥難治。亦可用當歸四逆湯主之。大抵吐血衄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脈微者易治。若熱甚。脈反數(shù)急者死也。衄而頭汗出?;蛏砩嫌泻埂2恢磷阏?。皆難治也。凡衄血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陰陽俱虛。針經(jīng)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此之謂也。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合。直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
單伏雙伏
傷寒脈伏是何緣。陽極如陰大汗全。更有夾陰沉伏見。須投姜附灸關元。
傷寒一手脈沉曰單伏。兩手脈沉曰雙伏。不可以陽癥見陰為診。乃火邪內(nèi)郁。不得發(fā)越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后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nèi)。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冷。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
陰陽易
陰陽易即女勞復。痛引陰中熱上沖。通用燒 男女易。須知 鼠亦收功。
男病新瘥。女與之交曰陽易。女病新瘥。男與之交曰陰易。細考之即女勞復也。有謂男病愈后。因交而女病。女病愈后。因交而男病。于理未然。古今未嘗見此癥也。其脈離經(jīng)。其狀體重少氣。小腹里急?;蛞幹芯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古方通用燒 散。取女人 襠近隱處。煎燒灰。水調(diào)。方寸匕。日三服。女病用男 。亦有用鼠湯者。皆治女勞復之方也。
咳逆
陽明咳逆熱寒生。水飲停痰氣逆行。半夏生姜皆可治。橘皮柿蒂總堪平。
咳逆者。氣上逆而呃忒也。仲景作咳逆。即此癥也。切勿誤作咳??日咚砸病R辔鹫`。噦者嘔也。今從俗作呃逆者是也。凡傷寒呃逆。有因胃熱而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有因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湯主之。有因水飲停痰而呃者。半夏生姜湯主之。大抵呃在中焦。谷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fā)。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若咳逆不止者。不橘皮竹茹治嘔咳。參甘半夏枇杷麥。赤茯再加姜棗煎。方由金匱此方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戕。濟生香蒂僅二味?;蚣娱僦裼媒粤肌?br />
心動悸
心悸三陽證自詳。水停苓甘小柴湯。冒旋甘桂 真武。小建中建炙甘方。
悸者。心中筑筑動。怔忡不安也。凡傷寒動悸。有因太陽水停心下。厥而悸者?;稹9始乱?。經(jīng)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宜茯苓甘草湯主之。有因太陽發(fā)汗過汗。冒旋而悸者。宜桂枝甘草湯主之。有因發(fā)汗過多。 動而悸者。宜真武湯主之。有因陽明壯熱往來而悸者。宜小柴胡湯主之。有因少陽發(fā)汗。譫語而動悸者。亦宜小柴胡湯主之。有因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者。此陽氣虛也。宜小建中湯主之。有因傷寒脈結代而心動悸者。宜炙甘草湯主之。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和中臟。虛勞腹痛效無過。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火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兩感傷寒
陰陽俱病終難起。兩感傷寒慢料理。一日太陽與少陽。頭痛口干煩飲水。二日陽明合太陰。腹?jié)M身熱如焚毀。不欲飲食鼻中干。 言妄語終難睡。三日少陽合厥陰。耳襲囊縮不知人。厥逆水漿不入口。六日為期是死辰。
兩感者。雙經(jīng)同病也。其癥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此陰陽表里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癥。欲下之則有表癥。經(jīng)曰。其兩感于寒者必死。
故仲景亦有治法。然仲景又曰。兩感俱作。治有先后。如表癥急者。當先救表。里癥急者。
當先救里。故易老為制大羌活湯。意謂傳經(jīng)者。皆為陽邪。一于升陽。散熱滋養(yǎng)陰藏。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白術暨。散熱培陰和表里。傷寒兩感差堪慰。
百合
百合一宗皆病形。無復經(jīng)絡最難明。欲臥又卻不得臥。欲行還復不能行。飲食有美美。雖如強健步難勝。如有寒熱復如無??谏嘈”氵€赤澀。藥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靈來作孽。病后虛勞多變成。百合地黃湯可啜。
百合者。百脈一宗也。其癥行住坐臥不安。如有鬼神狀。此是傷寒病后。虛邪所致。宜以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代赭湯、百合地黃湯主之。
懊(讀惱古字通用)
傷寒懊惱勝怔忡?;?qū)嵒蛱摻晕钢?。結胸下早陽邪陷。陽明誤下胃虛空。客氣動膈心中燥。梔子湯兼大陷胸。胃中燥屎宜承氣。腹?jié)M頭堅不可攻。
懊 者。謂郁悶不舒也。凡傷寒懊惱。有因短氣煩躁。胸中懊惱。心下因硬則為結胸者大陷胸湯主之。有因舌上白苔。虛煩不得眠。心下懊惱者。此邪熱郁于胸中也。宜梔子豉湯吐之。有因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者。必發(fā)黃。宜茵陳蒿湯主之。有因陽明病下后。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此邪熱結于胃中也。宜承氣湯攻之。
奔豚動氣
奔豚動氣有奇方。左右高低細揣量。去術理中兼用桂。不堪汗下應須詳。
奔豚者。腎積也。動氣者。謂臟氣不調(diào)。肌膚間筑筑跳動。遂藏所主。見于臍之左右上下。
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可汗下。何況中州。其敢輕動乎。古通用理中湯去術加桂苓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術滯氣。故去之。
臟結
臟結無陽舌白苔。陰筋急痛引臍來。雖然飲食全如故。下利頻頻不可回。
除中
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號除中。此為胃氣無余候??v有良師莫奏功。
螈
螈為引縮 為伸。熱極風生并在經(jīng)。滌熱祛風猶可望。防風通圣散能平。
筋急而縮為螈。筋緩而伸為 。伸縮不已。為螈 。俗謂之搐搦是也。此皆熱極生風。
風主動。故螈 。宜以防風通圣散治之。以滌熱而祛風也。
怫郁
怫郁陽蒸聚體膚。便堅為實噦為虛。二陽并病容顏赤。承氣參枝各半舒。
怫郁者。謂陽氣蒸越。形見于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也,凡傷寒怫郁。有因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郁而不得臥者。此為燥屎囊實也。宜承氣湯下之。有因吐下后極虛。
其人怫郁。復與水發(fā)汗。因而得噦者。此胃中虛也。宜桂枝人參湯主之。有因太陽初得病發(fā)汗不徹。并歸陽明。續(xù)自微汗面赤者。此陽氣怫郁也。宜各半湯主之。
勞復食復
傷寒瘥后熱還生。因食因勞輒動經(jīng)。脈實下之浮即汗。大柴鼠糞氣溫平。
勞復食復者。謂傷寒新瘥。血氣未平。余熱未盡。因勞動而復作者。名曰勞復。以枳實梔子豉湯及小柴胡湯主之。宜和中以退其熱也。又有因過餐而復發(fā)者。名曰食復。以梔子大黃湯及大柴胡湯主之。通其陽以退其熱也。
過經(jīng)不解
壞病多緣汗下差。過經(jīng)不解咎醫(yī)家。柴胡湯內(nèi)加硝治。解表還兼瀉里佳。
過經(jīng)不解者。謂傷寒十二日當愈不愈。則再傳。是謂過經(jīng)。此即傷寒壞病。多因汗下失宜所致。宜柴胡加芒硝湯治之。以解表而攻里也。
溫瘧
溫瘧多因壞病成。后寒先熱往來頻。小柴加桂專能治。白虎人參實可平。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而發(fā)也。其脈尺寸俱盛。其癥先熱后寒。或寒熱往來。此寒壞病也。宜小柴胡湯少加薄桂主之。如熱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若熱甚而煩躁者。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大抵傷寒溫瘧。不與雜癥同。宜參證治之。
渴癥
大渴飲時能一斗。常令止與二三升。若還不與非其治。強飲無疑別病生。脈浮而渴太陽有汗而渴陽明癥??识岳麑偕訇?。三者不同須審定。自非大渴莫與飲。小渴惟宜滋潤爾。
若是劇飲心下滿。變成水結難調(diào)理。
漱水不欲咽
陽明口渴苦頭痛。水不下咽將衄血。瘀血停留定發(fā)狂。病家外癥無寒熱。
按陽明內(nèi)有熱者。欲飲水。今漱水不欲咽。是熱在經(jīng)而里無熱也。陽明經(jīng)氣血俱多。經(jīng)盛。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宜犀角地黃湯及茅花湯主之。無表癥。不寒熱。胸腹?jié)M??谠锟省J挥?。小便多者。此為瘀血。必致發(fā)狂。宜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丸。取盡黑色為度也。又少陰脈沉細。手足冷?;驎r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主之。又下利厥逆。無脈干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宜白虎加豬膽汁人尿主之。及唇時不欲咽者。
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大抵陰癥發(fā)燥煩渴。不能飲水?;蛴忻銖婏嬒?。良久復吐?;蝻嬎鴩I?;驀偰娼詢?nèi)寒也。蓋無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間。假作燥渴。則不能飲?;蛴心茱嬎煌?。復欲飲者。熱也。
背惡寒
背上惡寒人少會。少陰之病口中和。三陽合病口干燥。以此區(qū)分免致訛。
背惡寒者。謂身體不惡寒。獨在背上也。經(jīng)云。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然有陰陽二證。若邪熱陷內(nèi)。消耗津液。故口中干燥。全無滋吐。宜用人參白虎湯主之。
又中暑亦有背惡寒癥。但面垢自汗。脈虛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虛之人。遇暑月飲冰水。啖生冷。寒氣蓄聚。陰上乘陽。致寒從背起。冷如掌大。當以溫藥主之。大順散之類是也。
大順散內(nèi)用干姜。桂杏還同甘草良。中暑卻宜專服此。井花調(diào)服自安康。
惡寒
惡寒發(fā)熱發(fā)于陽。陰病憎寒身體涼。解表桂枝并越婢。溫中須索理中湯。
惡寒一癥。即前云寒邪外束。則惡寒也。此復舉以言之。分別三陽三陰之不同也。若在三陽、則必發(fā)熱。若在三陰、則專惡寒而不發(fā)熱。在三陽則宜解表。如羌活湯、解肌湯、小柴胡湯、各隨證用之。如中三陰則宜理中湯、或四逆湯、皆可選用也。如桂枝湯越婢湯未可輕用。
汗后惡寒
汗后惡寒宜芍藥。脈沉發(fā)熱下尤良。四肢疼痛仍兼利。厥冷須投四逆湯。
傷寒汗后。則寒邪自散。不當惡寒。然汗后猶惡寒者。何也。蓋陽微則惡寒。須芍藥湯以收斂之。倘脈沉屬里。發(fā)熱惡寒者。恐內(nèi)有積熱。宜下之為良也。若四肢疼痛瀉利厥冷。此陰癥也。宜四逆湯溫之。
陽經(jīng)發(fā)熱
太陽發(fā)熱惡風寒。汗出陽明胃燥干。(有燥屎而干枯)嘔逆項疼身發(fā)熱。醫(yī)家當作少陽看。(太陽當汗陽明當下少陽當和解)
陰經(jīng)發(fā)熱
太陰厥陰皆不熱。惟有少陰間發(fā)熱。陽經(jīng)發(fā)熱脈浮大。四肢遇暖便閉塞。陰經(jīng)發(fā)熱脈必沉。下利四肢恒厥逆。
下后有熱
曾經(jīng)下后身發(fā)熱。漸覺胸中成痛結。香豉梔子卻相宜。去病每如湯沃雪。
頭痛
三陽往往病頭痛。隨證須知識病因。太陽惡寒宜解表。羌和湯中倍用芎。蒸蒸發(fā)熱陽明熱。
調(diào)胃承氣方最真。少陽受病脈弦細。痛連項角耳中疼?;蚣涌诳嗉婧疅?。小柴胡癥自分明。
三陰本沒頭疼痛。頭若疼時屬厥陰。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難禁。
咽痛
咽痛陰陽迥不同。咽喉腫痛熱邪攻。脈浮散大或吐血。隨方用藥自然通。陰毒咽痛喉不利。寒邪伏在少陰中。脈來微弱當溫散。半夏桂湯是先鋒。須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見功。
脅痛
少陽膽經(jīng)循脅過。邪入此經(jīng)痛無那。心下堅滿引脅痛。十棗醫(yī)治定須可。陽明堅滿大便結。項強不食并潮熱。因而轉(zhuǎn)入少陽經(jīng)。惟小柴胡湯最功。
腹?jié)M痛
腹中滿痛別陰陽。里實須知下最良。脈實有力陽明實。大柴小承總一方。三陽腹?jié)M而急痛。
脈沉微細里寒藏。附子理中并四逆。對證服藥自然康。三陰下利純清谷。( 水瀉洞泄完谷也)里虛已極四神湯。腸鳴泄瀉而腹痛。虛痛還宜小建良。
燥咽干
(脾為胃行津液熱則枯)
脾中有熱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無。宜用白虎加參治。少陽口苦小柴胡。咽干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無津氣愈虛。少陰火威水欲涸??诳鄥s宜承氣需。
循衣摸床
傷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熱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獨語猶如見鬼怪。微喘直視不識人。譫語狂言不可駭。大承服后脈強生。忽若清兮死難待。
煩躁
傷寒煩躁癥如何。陽明經(jīng)與少陰科。陽明脈長大便秘。傷寒之候太陽多。陰盛陽虛亦煩躁。
少陰之癥勿會訛。汗之而煩醫(yī)者誤。病解而煩氣不和。更有虛煩宜竹葉。根據(jù)方調(diào)治莫蹉跎。
晝夜偏劇
衛(wèi)氣循環(huán)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wèi)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衛(wèi)若留陰陰蹺滿。
陰滿陽虛晝卻寧。暮譫晝了陰虛癥。晝燥陽虛夜氣清。須要調(diào)胃各歸分。二氣和諧可漸平。
多眠
多眠思癥病形殊。風溫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陰當慎別。須知四者病何如。風溫身熱當自汗。小柴脅滿項強拘。少陰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不得眠
傷寒何事不得眠。汗過胃中干燥煩。或因吐下虛煩致。或因大熱語言顛。小便不利正發(fā)渴。心煩少氣苦憂煎。若其水停心下滿。但與豬苓可保痊。傷寒瘥后熱還在。陰來復時陽使然。
小便不利
胃中干則無小便。慎勿利之強使然。下焦有熱不通泄。量病時須泄與宣??榷兴帻埡?。
項強無汗桂枝痊。大抵中遇發(fā)黃者。先利小盒飯使快。陽明汗多津液無。卻以小便利為戒。
陽若湊之陰分虛。小便難出熱邪拘。傷風不止桂加附。陽明風中小柴胡。
小便自利
太陽下焦有熱秘。小腹必滿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當血癥諦。陽明自汗小便結。
忽若利時津液竭。屎難堅硬不可攻。蜜導用之斯要訣。又問小便何故數(shù)。腎與膀胱虛熱作。
虛不故令小便頻。熱則遲澀相擊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陽浮澀是脾約。胃中不和譫語時。
調(diào)胃承氣宜斟酌。
大便不利
大便堅硬或不通。柴胡承氣可收功。亦有不可攻擊者。歌載篇章里癥中。寒則溏泄熱則垢。可揣陰陽虛實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 溏腸胃訛。
陰癥
陰癥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不頭疼。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癥
陽癥身熱頭疼痛。體痛咽干難臥動。或有譫語及尋衣。脈急洪長宜審用。
表癥
傷寒表癥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頭項俱疼脈浮取。施方審癥汗之和。
里癥
傷寒里癥心腹痛。不惡寒而惡熱蒸。其脈沉數(shù)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陰厥
陰厥身涼熱不由。二便清滑不煩時。脈來沉浮如端的。三建湯兼四逆宜。
陽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閉口干論。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最可吞。
陰癥似陽
陰癥似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癥似陰
陽癥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煩口燥脈沉數(shù)。白虎湯兼竹葉奇。
婦人傷寒
婦人此病當區(qū)別。身重身輕不同例。產(chǎn)前身重且安胎。產(chǎn)后血虛先補血。惟有柴胡四物湯。庶可調(diào)和便安悅。
婦人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六七日。身熱續(xù)續(xù)發(fā)寒 。經(jīng)水適來或適斷。熱隨陰血居其室。晝則明了暮語。狀如見鬼似瘧疾。無犯胃氣及三焦。小柴胡湯尤為的。更刺期門似瀉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須急療莫遲遲。變癥來時恐莫及。
傷寒有時氣瘟疫不同
春氣溫和夏暑熱。秋氣清涼冬凜冽。四時正氣自調(diào)勻。不犯寒邪無病孽。冬時嚴寒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傷寒。觸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與夏邪方出。春為溫病夏為暑。變態(tài)無端病非一。若乃時行自不同。蓋是非時之氣失。春時應暖反大寒。夏時應熱偏寒 。秋氣清涼大熱來。冬月嚴寒如春日。少長一般病相似。此是時行歸瘟疫。防風通圣扶正氣。九味羌和湯檢一。
傷寒有四癥相類
食積寒痰并香港腳。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癥。不與傷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宜二陳湯主之。
食積者謂胃中停食。發(fā)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宜平胃散主之。香港腳者。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jié)痛、便秘、嘔逆。但腳痛?;蚰[滿?;蚩菁?。與傷寒異耳。宜加減小續(xù)命湯主之。勞煩者。氣血俱虛。燥煩發(fā)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與傷寒異耳。宜補中益氣湯主之。李東垣內(nèi)傷外感辨曰。傷于飲食勞復。七情六欲。為內(nèi)傷。
傷于風寒暑濕為外感。內(nèi)傷發(fā)熱。時熱時止。外感發(fā)熱。熱甚不休。內(nèi)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濃衣烈火不除。內(nèi)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
內(nèi)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直待表邪傳里方罷。內(nèi)傷有濕?;虿蛔骺?。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一二日外。表熱傳里??诜阶骺?。內(nèi)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nèi)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余。內(nèi)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谥?。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內(nèi)傷則懶言惡食??诓恢?。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脈主里。內(nèi)傷則氣口大于人迎。內(nèi)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內(nèi)傷之癥。誤作外感。妄發(fā)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又有內(nèi)傷外感兼病者。若內(nèi)傷重者。宜補養(yǎng)為先。外感重者。宜發(fā)散為急。惟上焦痰嘔。中焦?jié)駸?。傷食膈滿者。皆不服補中益氣湯。明醫(yī)雜著云。世間發(fā)熱癥。類傷寒者數(shù)種。治各不同。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風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發(fā)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于冬時之令。寒冷之月。實時發(fā)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寒苦之藥。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當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種溫疫熱病。多發(fā)于春夏之間。沿門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癥。皆為感天地之邪者。若夫飲食勞倦為內(nèi)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nèi)生虛熱。故東垣發(fā)補中益氣之論。用參等甘溫之味。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其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nèi)傷真陰。陰血既傷。故陽氣偏勝而變?yōu)榛鹨印J侵^陰虛火旺。勞瘵之癥。故丹溪發(fā)陽有余。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補氣補血。皆內(nèi)傷癥也。一則因陽氣之下陷以升提之。補其氣。一則因陰火之上升。滋其陰。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傷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則寒邪客表有余之癥。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癥。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多食冷物以傷其內(nèi)?;蜻^取涼風以傷其外。此非暑傷。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蛐翜乩碇兄?。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shù)癥。外形相似。實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
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今人但見發(fā)熱之癥。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fā)其表。
汗后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癥。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fā)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驓獠《a血?;蜓《a氣。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nèi)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不救矣。醫(yī)貫曰。讀傷寒而不讀東垣書。則內(nèi)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饑飽勞役發(fā)熱等癥。俱是內(nèi)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nèi)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fā)散。如外感多而內(nèi)傷少。溫補中少加發(fā)散。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內(nèi)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此特陽虛發(fā)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fā)熱者十有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fā)熱。則曰傷寒。須用發(fā)散而致死。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于陰虛發(fā)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燥煩、與六味地黃丸一劑。
即愈。如下部惡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凍飲料。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發(fā)明陰虛發(fā)熱之外。尚遺未盡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