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藝出版社,光緒庚辰蜚英館本《兒女英雄傳》,1986年12月第1版上、下冊
長篇小說《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據(jù)馬從善光緒戊寅(公元1878年)序言所述,系清代文康所作。文康,費莫氏,字鐵仙,別署“燕北閑人”,滿洲鑲紅旗人,大學(xué)士勒保的次孫,曾任微州知府,后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書首有雍正年間(1723—1735年)觀鑒我齋序,說這是“格致之書”,反“怪力亂神”而正之,次序系乾隆甲寅(1794)東海吾了俞作,謂此書作者及觀鑒我齋均不知為何許人,“研讀數(shù)四,更于沒字處求之,始知其所以忽諧忽莊,若明若昧者”,都是言之有物的,因而補其闕失,易其名為《兒女英雄傳評話》,且弁以數(shù)言云云。
《兒女英雄傳評話》本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包括“緣起首回”)。敘述智慧驍勇絕世的俠女何玉鳳要為父報仇,但怨家紀獻唐權(quán)勢甚盛,“急切不得當”,乃改名十三妹,出沒于市井。時書生安驥及民女張金鳳都遇難于能仁寺,一并為十三妹所拯救,經(jīng)十三妹作伐,結(jié)為夫婦。后紀獻唐為朝廷所誅,何玉鳳見仇已報,欲出家,終于被勸阻者所動,也嫁與安驥。金鳳玉鳳相睦如姐妹,故此書初名《金玉絳》。由于時代、階級和認識的局限性,作者在書中宣揚了榮華富貴、封建名教和一夫多妻制等腐朽思想。在閱讀時,對這些封建糟粕需要加以分析批判。但是書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觀實,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黑暗,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作者運用北京口語和評話形式都很嫻熟,對前清科舉考試的情形,世家家庭間的禮節(jié)詞令,都有詳細的描寫。特別是對任俠尚義的十三妹,誠實敦厚的安驥,以及虛偽迂腐的道學(xué)家安學(xué)海等藝術(shù)形象,都刻畫得相當成功。在藝術(shù)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重視的。
為了便于文學(xué)工作者和文學(xué)愛好者閱讀與研究這部著名的通俗章回小說,本社根據(jù)光緒庚辰(1880年)蜚英館本重印出版。在校勘過程中,我們參照了亞東圖書館1925年初版、1932年四版本以及申報館和群學(xué)社本。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浙江文藝出版社
長篇小說《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據(jù)馬從善光緒戊寅(公元1878年)序言所述,系清代文康所作。文康,費莫氏,字鐵仙,別署“燕北閑人”,滿洲鑲紅旗人,大學(xué)士勒保的次孫,曾任微州知府,后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書首有雍正年間(1723—1735年)觀鑒我齋序,說這是“格致之書”,反“怪力亂神”而正之,次序系乾隆甲寅(1794)東海吾了俞作,謂此書作者及觀鑒我齋均不知為何許人,“研讀數(shù)四,更于沒字處求之,始知其所以忽諧忽莊,若明若昧者”,都是言之有物的,因而補其闕失,易其名為《兒女英雄傳評話》,且弁以數(shù)言云云。
《兒女英雄傳評話》本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包括“緣起首回”)。敘述智慧驍勇絕世的俠女何玉鳳要為父報仇,但怨家紀獻唐權(quán)勢甚盛,“急切不得當”,乃改名十三妹,出沒于市井。時書生安驥及民女張金鳳都遇難于能仁寺,一并為十三妹所拯救,經(jīng)十三妹作伐,結(jié)為夫婦。后紀獻唐為朝廷所誅,何玉鳳見仇已報,欲出家,終于被勸阻者所動,也嫁與安驥。金鳳玉鳳相睦如姐妹,故此書初名《金玉絳》。由于時代、階級和認識的局限性,作者在書中宣揚了榮華富貴、封建名教和一夫多妻制等腐朽思想。在閱讀時,對這些封建糟粕需要加以分析批判。但是書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觀實,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黑暗,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作者運用北京口語和評話形式都很嫻熟,對前清科舉考試的情形,世家家庭間的禮節(jié)詞令,都有詳細的描寫。特別是對任俠尚義的十三妹,誠實敦厚的安驥,以及虛偽迂腐的道學(xué)家安學(xué)海等藝術(shù)形象,都刻畫得相當成功。在藝術(shù)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重視的。
為了便于文學(xué)工作者和文學(xué)愛好者閱讀與研究這部著名的通俗章回小說,本社根據(jù)光緒庚辰(1880年)蜚英館本重印出版。在校勘過程中,我們參照了亞東圖書館1925年初版、1932年四版本以及申報館和群學(xué)社本。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浙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