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山人詩說卷一
所謂“不薄今人愛古人”者,此須活著,古之中亦有今在,不必盡取今人也。如漢、魏以逮陳、隋、漢、魏、晉、宋是古,齊、梁、陳、隋是今。全唐之詩,初盛是古,中晚是今。學(xué)古體詩者,就古之古學(xué)之;學(xué)近體詩者,就古之今學(xué)之。自茲以下,亦竟非無可取法者,但間有可取法者,仍是從古之古、古之今來也。
學(xué)古人最難,須以我之性情學(xué)問,暗暗與古人較計,所爭在神與氣,貌襲者不足道也。
直而能曲,淺而能深,文章妙訣也。有大可發(fā)揮,絕可議論,而偏出以淺淡之筆,簡凈之句,後人之雖什佰千萬而莫能過者,此《三百篇》之真旨,漢、魏人間亦有之。
少陵在唐人中固是天廄神駿,生平好作馬詩,無一首不佳,亦無一首不為自己寫照。讀至“顧影驕嘶自矜寵”,千載下令人淚落盈把。
漢、魏七古皆諧適條暢,至明遠獨為亢音亮節(jié),其間又迥辟一途。唐王、楊、盧、駱猶承奉初軌,及李、杜天才豪邁,自出機杼,然往往取法明遠,因此又變一格。李、杜外,高、岑、王、李亦擅盛名,惟右丞頗多弱調(diào),常為後人所議。吾謂其尚有初唐風味,于聲調(diào)似較近古耳。
予小時頗喜作了然語,後知其不可,痛改之。夫作詩之異于說話者,以其有所醞釀而出,非若說話之可以直情逕遂也。故雖語極清脆,亦極有趣味,雖人人稱誦之,而予終以為不然。
任著一口氣,逞著一管筆,滔滔寫來,自為大才,亦殊非不佳,只是去古遠了。
人讀太白詩,曰此李詩也。讀少陵詩,曰此杜詩也。不知李、杜仍不是自己生造出來,不過古人善于學(xué)古,無甚痕跡,細心求之,其針線分明在也。
阮步兵《詠懷》詩,有說是本《雅》,有說是本《騷》,皆言肖其神耳。於此可以悟前人學(xué)古之妙。
王介甫采集杜詩,辨別真?zhèn)?,可謂巨眼人也。而於太白詩,以為“識見汙下”,何其能識杜詩者,不能識李詩耶?
意味氣韻,古人各有專長,少陵實能兼之。常將此四者并聚胸中,偶一感觸,遂并起而應(yīng)之,故其詩獨勝人一地。後人不能具此四美在胸,如何能學(xué)步也!
偶讀少陵《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八句,覺其情意之厚,隨所遇而無不足,靈均、思王,亦只此一副情意耳。
“色與春庭暮”,“春庭”二字,能包得許多色澤在內(nèi),粗心人恐未之省也。
古今詩人,推思王及《古詩》第一,陶、阮、鮑、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能兼綜其意與氣,太白能兼綜其情與韻。但情韻中亦有意氣在,意氣中亦有情韻在,不過兩有偏勝耳。李唐以下之詩,安有逾此二公者?
王荊公詩,山谷以為學(xué)三謝。歐陽公自言學(xué)太白、退之;喜暢快,又似長慶。山谷自言學(xué)少陵。子瞻學(xué)劉夢得,學(xué)白樂天,晚年自言學(xué)淵明。諸公所學(xué),亦皆所當學(xué)也。然不必學(xué)諸公,學(xué)諸公所學(xué)可也。諸公唯七言近體,有可學(xué)處。
太白詩只須用仰,少陵詩直須用鉆。
行地之水莫盛于河,河之發(fā)源實本星宿,所謂星宿者,以其所出眾也。學(xué)問之道,何獨不然!
詩之所發(fā)皆本于情,喜怒哀樂一也。讀古人詩,其所發(fā)雖猛,其詩仍斂蓄平易,不至漫然無節(jié),此其所學(xué)者深,所養(yǎng)者醇也。今人情之所至,筆即隨之,如平地注水,任勢奔放,毫無收束,此其所學(xué)未深,而并不知養(yǎng)耳。
或謂文家必有濫觴,但須自己別具面目,方佳。予謂“面目”二字,猶未確實,須別有一種渾渾穆穆的真氣,使其融化眾有,然後可以獨和一俎。是氣也,又各比其性而出,不必人人同也。體會前人詩便知。
學(xué)古詩最要有力,有力則堅,堅則光焰逼人,讀之只覺其筆下自有古氣,不覺其是學(xué)古得來,此方是妙手。無力則松,松則筋絡(luò)散漫,讀之興味索然,只覺其某句是從某處脫來,某字是從某處竊去,此便不佳。
古人詩多煉,今人詩每不解煉。煉之為訣,煉字、煉句、煉局、煉意,盡之矣。而最上者,莫善于煉氣,氣煉則四者皆得。所謂煉氣之文,《三百篇》後竟不多見。
作詩原要有氣勢,但不可瞋目短後,劍拔弩張,又不可如曹蜍、李志之為人,雖活在世上,亦自奄奄無生氣。其要總在精神內(nèi)斂,光響和發(fā),斯為上乘。
三五歲時,隨母往汲,天方初霽,寥廓明凈,仰視之,告母曰:“天之高,兒知之?!蹦冈唬骸疤熘?,孰不知之?”又曰:“天之高,兒實知之?!蹦冈唬骸鞍V矣。天之高,孰不知之?”不知目中所見,高之實地,與混言高,固自有辨。當時也說不出,只自覺天之高,實知之而已。學(xué)問中亦有此一境。
太白七古短篇,賀季真稱其為精金粹玉,是真知太白者。然不讀鮑明遠樂府,其佳妙從何處識來?
阮亭云:“唐詩主情,故多蘊藉;宋詩主氣,故多徑露。”吾謂唐詩亦正自有氣,宋詩但不及其內(nèi)斂耳。五言古凡率句、拙句,甚至俗句,都還不妨,最怕是有懈句。
予在章安,有“閒徑糝細花,晚氣扶幽馨”二語,以為前人或未道及。少陵《大雲(yún)寺》詩則曰:“地清棲暗芳”。更簡凈矣。
西漢詩直接《三百篇》,發(fā)源乃是蘇、李。李“良時”篇,尤為擅勝。試思《三百篇》中,若“良時”篇者,何可勝道。
赤堇氏云:“昔人以太白比仙,摩詰比佛,少陵比圣。吾謂仙、佛、圣猶許人學(xué)步,惟淵明詩如混沌元氣,不可收拾?!贝嗽u最確。
古樂府《董嬌饒》一篇,方舟《漢詩說》以“請謝”句下作問答語解。小隱氏以為不如作一人語,讀其“安得久馨香”一頓,接入“秋時”二語;下“何時”二語,見其本意,便結(jié)四句,煞有意味。如此似較方說更深厚。
秦代周而興,觀《小戎》之勇悍,《蒹葭》之蕭條,大不如《二南》。魏代漢而興,觀武帝之激烈,文帝之靡曼,遠不如西京。是皆以亂繼治,其著于音律者裕矣。若吹律而知楚敗,聞音而知隋亡,則又涓、曠之聰,審于一時者也。
作詩務(wù)在足意,意不足,詩可不作。每讀古樂府之佳者,皆有無限深意在內(nèi),發(fā)而為文,千古不朽。後世徒以時流之筆仗,描繪古詞之膚末,讀之總不動人心目,由其少真意也。唐人樂府,太白最多,太白唯借其名目,運以己意,甚有與古詞絕不相似者,此其所以為佳。
詩到極勝,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豈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
初唐五古,始張曲江、陳伯玉二家。伯玉詩大半局於摹擬,自己真氣僅得二三分,至若修飾字句,固有精深。曲江詩包孕深厚,發(fā)舒神變,學(xué)古而古為我用,毫不為古所拘。
衡論千古作者,何從見其高下,所爭在真氣靈氣耳。
陸士衡雍容華贍,詞秾態(tài)遠,固足動人,惜其心意之所至,大半分向詞面上去也。
淵明精勁靜細,出以自然,後之詩,惟曲江庶可無愧。作詩猶雕工也,深刻易,淺刻難。予每登浮屠,同游者往往及半而止。予必窮其巔,始則浩歌,繼則大叫,叫之不已,乃大哭,哭畢覺胸中猛氣始平。但不知所觸究為何事,豈非少陵所謂“翻百憂”者耶?
宋人七言近體,甚有可觀者也。
辛卯八月十一夜,夢入一堂,四隅坐四人,皆烏帽緋袍,高觀深目,赤面微須,同狀貌,唯東北隅者,兩額有肉角半寸許。予中立悚惶,心暗暗若知其為杜文貞,而不敢有所請。次日語葉仲蘭,仲蘭曰:“想是高堅前後之意所致耳?!?br />
嘗觀榴樹花棄之秾麗,極能動人深情,故蔡中郎以之興《翠鳥》,曹思王以之興《棄婦》,各出精心,并獲佳構(gòu)。由其采色之寓於目者獨殊異,而意志之感於內(nèi)者益悱惻也。
赤堇氏曰:“揣摩諸先正,要若蜂取眾花之蕊,釀而成蜜,方是自己家貨?!?br />
詩家之設(shè)色,要加稚子以丹砂詞絡(luò)緯,身體本青色,漸變?yōu)橹焐?。其光彩晶晶然從皮肉?nèi)發(fā)越于外,不是向外面涂抹上去,方是真色。
昌黎詠物,古稱好手,仗此健筆,淋漓揮灑,固是明快。至如沈著細致,神形俱活,獨有少陵。
鮑明遠樂府,少陵學(xué)其五言,太白學(xué)其七言,各能采擷精髓,而自合神丹。
或曰:“《三百篇》直抒性情,無一不佳,請問當日詩人,所讀何書?”余謂不然,不讀書必不能有此。古今人性情皆同,惟其薰染不同,故文字亦不同。少時聞田歌云:“謝豹香花滿山紅,癩頭娘子嫁老公?!痹淝橹l(fā),即是《周南桃夭》之詩。一文一俚,難可里計,由其有無書味薰蒸故耳。
讀張茂先《博陵王宮俠曲》、《壯士篇》,傅休奕《惟漢行》、《苦相篇》、《和秋胡行》、《明月篇》諸詩,亦如三山仙露,惟朱草玉芝,使獲其沾溉耳。
心神快爽時,則氣易粗浮。當此時,要平素有實積工夫,抒寫之間,自然如春雲(yún)出岫,望之蓬蓬勃勃,而其噓吐又極自在也。
唯天不知其高,亦不計更有高于我者,其高終莫得而逾焉。五岳參錯字內(nèi),各自雄杰,亦無較量尊卑之意,以下矗矗者,恐未能解脫此想。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若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吾郡光溪王丹山濤,予詩友也。嘗記其《為孫三姊留別十郎》云:“不去誠無計,欲行臨鏡遲。紅顏妾自有,薄命竟如斯。試帶腰添瘦,檢衣心自悲。反憐憔悴影,誰使到今時?”“亦知未忍別,無奈強相呼。多少傷心語,其如一字無。寸心從此訣,望眼為誰枯?羞唱《蘼蕪曲》,緣君非故夫?!薄芭由碓v,男兒情亦深。休教今日淚,重上別上襟。破鏡前生事,量珠再世心。留將畫眉筆,多寫《白頭吟》?!薄奥劦佬吕珊?,風流舊姓溫。玉臺非妾愿,金屋是君恩。河水不流恨,落花空斷魂。他時行馬去,慎勿過侯門?!?br />
友人方甫生崧岳《郊行》云:“夕陽如避俗,只在遠山紅”。又《山家聯(lián)句》云:“疏雨不到地,竹梢時有聲”。時人呼為“方疏雨”云。
予每當風雨時,輒喜畫行,畫畢視之,又不似竹。不似竹便是風雨。畫竹易,畫風雨難。然則畫似竹易,畫不似竹難。于詩中詠物亦然。
少陵七古《杜鵑》詩有二,近來有以“古時杜鵑稱望帝”,為後人偽為攙入。吾謂詩中細微道理,且不暇論,總之人能為此種詩,其人必非笨夫,必不肯幹此笨事也。
太白姿稟超妙,全得乎天,其至佳處,非其學(xué)力心力所能到,若天為引其心力,助其學(xué)力。千載而下,讀其詩只得歸之無可思議,即其自為之時,恐未必一準要好到如此地位。少陵則不然,要好到如此地位,直好到如此地位,惟不能於無意中增益一分,亦不欲於無意中增益一分。此二公大分判處。
新興陳雪漁在謙,南越詩人也。主講吾邑景行書院,因得與交。嘗觀余詩曰:“五言可矣,七言散漫,當少一‘對’字?!庇鄰拇藭?,真一字師也。
予初游郡中,得遇徐敬夫先生,謂余近體如屈翁山,古詩如吳淵穎,但須取柳柳州詩盡讀之。予因盡讀柳詩,并上追陶公,旁及王、韋,自覺稍有進益。
舊作中往往有自以為佳者,一經(jīng)明眼人點破,如一物碎于地,心固惜之,而終不能用之也。
●白華山人詩說卷二
今人但曉古人文字有心血,不知心血亦不易有,平時不曾把心鋒用破,臨時那瀝得出血來!
蘇武詩四言,鍾竟陵謂俱是別陵;沈歸愚謂首別兄弟,次別婦,三四別陵。愚以首章前半實是比喻,“鹿鳴”以下明出正意,分明別友無疑。次章統(tǒng)就夫婦言,當是另為一首。三四又是別友。如此似較二說稍妥。
依題阘貼,氣必至于庸俗。離題高騰,致每見其超佚。
思王《棄婦》詩,顛倒錯雜,隨觸而生,無語不轉(zhuǎn),無意不佳,與靈均同一忠悃,故其構(gòu)思著筆,不期似而適相似。
杜《詠鷹》詩,頗本孫馮翊一賦,要知用心到至好處,雖思力沈厚如少陵,亦不能再為加益。
舍高古而就卑淺,期在明顯,于文氣自然條達。棄卑近而希高古,期在幽奧,於文氣須防斷塞。
終漢、魏、六朝之世,善學(xué)《三百篇》者,以淵明為最。終唐之世,善學(xué)漢、魏、六朝,以少陵為最。淵明之于《三百篇》,非即而取之,但遙而望之。望之而見,無所喜也;望而不見,亦無所慍。此其所謂淵明之詩也。少陵之于漢、魏,少陵猶土也,漢、魏猶糞壅也,糞壅入于土中,久之亦變?yōu)橥?,則土之所以厚,土之所以大也。于六朝風格遒峻,音韻響切,可取法者,得十數(shù)家。下此猶繪畫之于丹碧,但取用色澤而已。
今人見略遵榘矱,謂摹擬漢、魏、三唐,殊有形跡。然其所自為者,亦皆宋、元諸家面貌。夫摹擬漢、魏、三唐,固有形跡,彼摹擬宋、元人,豈獨無形跡耶?且自古文人,何一不有師承,要在善學(xué)而已。
能在閒句上、淡句上見力量,能于無字外、無象外摹神味,此真不愧好手。
赤堇氏云:“古來詩人,如孟東野一生坎■〈土稟〉,可謂極矣。而後世之名,又被東坡‘郊寒島瘦’一語論定,且讀孟詩,亦無甚許可。究之平心而論,郊、島何可同日語也?只如昌黎之于二公,亦已顯然。東野詩具在,并可細心一觀,何老髯之疏忽至此耶?”
古人作詩,因題得意,本是虛懸無著,偶有與時事相隱合者,遂牽強附會,徒失真旨。不如古人之詩,如仁壽殿之鏡,向著者自然了了寫出,于鏡無與也。孫幼連云:“吾儕作詩,非有心去湊合人事,是人事偶然來撞著我,即以我為人事而發(fā)亦可?!币嗉创艘庖病?br />
少陵近體,于雙聲疊韻極其講究,此即所謂“律細”也。赤堇氏云:“蓋其務(wù)在兩兩屬對者,無他,欲聲相和耳?!?br />
六朝專事鋪陳,每傷于詞繁意寡。然繁詞中能貫以健氣行者,其氣大是可學(xué)。此即建安馀風,唐賢亦藉以為筋力者也。
今人作詩,氣在前,以意尾之。古人作詩,意在前,以氣運之。氣在前,必為氣使,意在前,則氣附意而生,自然無猛戾之病。
劉公幹詩,讀之亦無甚深意。意依情生,情厚則意與俱厚,衹覺纏綿悱惻,縈繞簡編,十日不散。其詩之勝人處,實其情之過人所致。
少陵多馬詩,昌黎愛之,變而為文,亦見古人善學(xué)處。
昌黎《送溫處士赴何陽軍序》,實以少陵《送長孫侍御赴武威判官》作骨,此公輸服老杜,乃至于是。
嵇叔夜詩,幽郁內(nèi)積,因感遂發(fā)。如縛雛鳳投枳棘中,搶其羽毛,激其哀響,本無久活之理。
文姬婦人,魏武英雄,兩人作詩,如出一手。至《薤露》與《悲憤》并觀,尤不可辨,真乃怪事。
樊榭老人詩,有精心密慮,結(jié)形構(gòu)巧,此其上者。有工于造句,詞清意潔,此其次者。有逞情拈弄,隨手付發(fā),此其下者。今人但取其人誦習(xí)之,遂沿為風俗,名曰浙派。吾謂能取法其上,更探其淵源所從出,則流為派別,當不至如是而已。
顏光祿問鮑明遠曰:“我與靈運如何?”以光祿才望之大,震乎一時,猶虛心折衷于後輩,古人不可及也。
鎮(zhèn)海姚梅伯云:“只如作書畫,似與讀書不相干。然亦要書味深醇者為之,猶之糞壅在田土上,而種植之物自然穮嫩?!贝苏摌O明快。
川澮能益江河,江河不能益川澮,由川澮高,江河下也。川澮能下于江河,則江河之益川澮,盈科後進,豈有吝哉!
毗陵黃仲則,詩人也,而天獨不予以年,惜哉!蓋其氣詣之醇,實時下所罕覯耳。
李東川七古固是雄俊,五古如風行水上,幾莫測其自來。
學(xué)古人須要學(xué)得著古人情意極盡處,我的心思知慮,一直要追到古人極盡處,此方是學(xué)者。
唐人《落日》詩,有“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之句,使易其題,為晚步,為郊行,便不大佳;因題是《落日》,遂覺神希味永,玩索不盡。古人制題之妙,後來有幾輩省得!
毗陵惲子居先生云:“乾、嘉諸文士,諱言一個‘法’字,因怕死于法,乃竟至于無法,此又過也?!?br />
學(xué)韓古詩,須要避韓用韻。
甚矣讀詩之難也!昔時觀杜、岑二公《慈恩寺塔》詩,覺杜不如岑。又數(shù)年,覺杜亦不下于岑。比來細觀之,岑只極題中之妙,而杜之所包者甚廣。凡人平素郁抱,每值登臨,輒欲抒寫。少陵胸中所積無盡,所歷又極高妙,寫登望境界,衹題面耳。故其前半曰“翻百憂”,曰“追冥搜”,至“回首”以下,皆其“憂”也,皆其“冥搜”也。其生平皆于此而會也。“叫虞舜”者,觸于“蒼梧”也。其下若可解,若不可解,非解所能解,是即三閭大夫之苦衷也。中間用“羲和”、“少昊”,與“虞舜”隱隱相關(guān)動,讀之了若無意,吾恐其皆有苦心在也??嘁约沃葜鞣街?,不誠有小大之殊乎?
到一名勝之所,似乎不可無詩,因而作詩,此便非真性情,斷不能得好詩。必要胸中本有詩,偶然感觸,遂一涌而出,如此方有好詩。
東坡云:“讀少陵詩,要知詩外尚有事在,如此方覺其味之厚?!?br />
予嘗與徐晦廬先生偶然論列,竊以宋詩當推梅直講為最,先生曰:“此謝山之說也?!庇忠試跬朴奚綖樽睿唬骸按擞种x山之說?!庇桀H喜所見有合于前人也。
陳伯玉《感遇》諸詩,實本阮步兵《詠懷》之什。顧阮公詩如玉溫醴醇,意味深厚,探之無窮。拾遺詩橫絕頹波,力亦足以激發(fā),而氣未和順,未可同日語也。
張、王樂府,出語稚嫩,意少真誠,何足為後人法!
喬知之詩,筆意清警,大擬晉之石崇。而窈娘之見奪,與綠珠適相似,亦一奇事。
思王詩回環(huán)曲折,展轉(zhuǎn)相生,文章之道,燦然大備。後世學(xué)步,如何讓少陵一人,獨探其秘?
讀康樂詩,但學(xué)其整括,是從思王來也。
人謂我將學(xué)李,我將學(xué)杜。要知李、杜就古人學(xué),而不能便為古人,因而成為李、杜。今人就李、杜學(xué),必不能理為李、杜,不能為李、杜,將復(fù)為今人矣。學(xué)李、杜,亦學(xué)其所學(xué)可乎?
求句調(diào)諧適,音韻鏗鏘,須多讀熟讀六朝詩。
凡人學(xué)詩,往往先作七律,到工夫進時,一首都不得佳。七律大難,不如從五律入手,其錯處還容易周防;且五律,眾詩之基也。
文中子論六朝人品,以淵明為最,而詩亦獨推淵明。人品系於學(xué)問,有如是哉!
古人用意遠勝今人,人須學(xué)古人用意,非直用古人意。近時頗有學(xué)古人者,讀其詩竟是古人。此由極力摹古,但求逼似,當時本無己意,空襲古人之意,拈弄筆墨已爾。
看今人作詩,方寸問把此心尚未擺定,拈一題執(zhí)筆便寫,滔滔數(shù)百言,頃刻了事,問其方寸間擺定否,仍茫然也。此種詩如何得佳?
陸士衡詩,組織工麗有之,謂其柔脆則未也。愚觀士衡詩,轉(zhuǎn)覺字字有力,語語欲飛。
唐之詩人盈千累百,而其有真氣、有靈氣者,亦不過數(shù)十人。其馀特鋪排妥適而已。有明諸公皆力摹唐賢,但苦其概而學(xué)之,未能擇其有真氣、有靈氣者耳。蓋所謂真氣靈氣,以意見不以詞見,能師法古人用意之妙,何至有“優(yōu)孟衣冠”之誚耶!
予家四葊之弟秀厓,十歲時隨兄讀書東城小菴,嘗得“雨勢壓山來”之句。年二十馀而卒。著有《秀厓吟稿》四卷,稟質(zhì)清麗,于晚唐人中可置一座。平昔視予猶兄也,予常憫之,將欲選刻百篇,附《白華集》後。
宋人多不講音韻,所以大遜唐人也。要知離脫音韻,便不可謂之詩。
姚惜抱先生詩,力量高大,音韻朗暢,一時名輩,當無其匹。今人但重其文,而不知其詩,何耶?
有觀古人太難者,有觀古人太易者。太難者,到底或能成功;太易者,萬無一成也。
凡人作詩須求與古會,勿急與今通。急與今通,必絕與古會,而今終亦不通。
左太沖詩,精采獨饒,後之人能擷其一二分,便大覺出色。
凡作詩必要書味薰蒸,人皆知之。又須山水靈秀之氣,淪浹肌骨,始能窮盡詩人真趣,人未必知之。試觀古名人之性情,未有不與山水融合者也。觀今之詩人,但觀其游覽諸作,雖滿紙林泉,而口齒間總少煙霞氣,此必非真詩人也。
五七律結(jié)語兜得駐,統(tǒng)首皆振拔矣。
《史記 貨殖傳》,統(tǒng)篇文義拉雜至末,此皆誠之所致,一句捏定,便成大文。太史公篇法之妙,獨少陵常用之於詩。
白華山人詩說
附錄:
白華山人詩說 ?。ㄇ澹﹨栔?撰
清厲志撰,二卷。有吳德旋序。厲志(1783~1843),初名允懷,字心甫,號駭谷,又號白華山人。浙江定海人。諸生。與鎮(zhèn)海姚燮、臨海姚濂齊名,有“浙東三海”之稱。有《白華山人詩集》。詩話作于道光十六年(1836)前,所論大體為學(xué)詩而發(fā),由指示學(xué)詩門徑而及評騭古今。多述心得甘苦之言,見解平實,精覈處不讓清初諸名家,堪稱晚近力作。通行有道光十六年刊白華山人詩集附錄本、光緒九年重刊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xù)編本。
厲志(1804-1861)字駭谷,號白華山人,岱山縣秀山鄉(xiāng)人。
厲志(1804-1861)字駭谷,號白華山人,又號白華居士,晚年改名厲允懷,筆名景陽氏,岱山縣秀山鄉(xiāng)人。工詩,善書畫,為清道光年間我國著名書畫家、詩人。《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畫家大辭典》均錄其名?! ?br />
清嘉慶九年(1804),厲志出生在秀山北浦厲家村(近年有人質(zhì)疑厲志出生年月為乾隆四十七年,尚待繼續(xù)考證),自幼失去父母,家境貧寒,從小刻苦讀書,考入補學(xué)弟子員(縣學(xué)生員)。道光五年(1825),應(yīng)好友陳在謙之邀,開始"作四方游"。(陳在謙,字畫漁,廣東人。舉人,好古學(xué),善書,兼工畫,與厲志志趣相投,彼此成為摯友)。兩人結(jié)伴出游,"曠覽天臺、雁蕩諸勝"。"生平耽吟鱯',"自甌游歸,益致力于詩、古文、詞"。有《白華山人詩鈔》十八卷行世。
厲志詩品甚高,"胎息名家"(學(xué)到了名家的真諦),天然去雕飾。其書畫作品,藝術(shù)造詣甚高。惜傳世不多。秀山退休老工人厲家法收藏一幅書法手稿,所書內(nèi)容為宋代愛國將領(lǐng)韓世忠憑吊岳飛七律詩一首,落款"駭谷",篆體朱印"景陽氏"。手稿為厲志中年落第時所作(其晚年多用"厲允"落款),以借韓世忠憑吊岳飛之辭,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之感嘆和世態(tài)冷漠之情懷。也是對當時滿清文字獄之抨擊。
厲志行草具有"捉管疾掃,全以神行,故無不妙"之造詣。字之形,如寒梅傲骨;字之力,可鍥木三分。形神兼?zhèn)?、一氣呵成。中年患目疾,而書畫益精。曾為西湖昭慶寺指畫巨松。作畫時,思考再三,一旦落筆,頃刻滿紙。
近年,在秀山北浦厲家第五房墻門內(nèi)又發(fā)現(xiàn)厲氏手跡石碑一塊,長1.5米、寬0.8米,上書"十畝間"三字。題首"道光元年",落款"白華居士書"。北浦厲家華家中,發(fā)現(xiàn)其祖?zhèn)髡洳貐栔臼舟E水墨畫二幅,頗有研究價值?! ?br />
厲志當時名氣很大,常被一些名門貴族請去題字作畫,但到中年屢試不第,漸趨冷眼官場,厭惡權(quán)貴。對一些不太清正之名門大族,常托辭婉謝。一生自命清高,廣交不仕名流,轉(zhuǎn)游他鄉(xiāng),終日以游山玩水、寫詩習(xí)書作畫為樂。只求藝精,不謀囊飽,是位清雅高潔、高風亮節(jié)的正直文人。
所謂“不薄今人愛古人”者,此須活著,古之中亦有今在,不必盡取今人也。如漢、魏以逮陳、隋、漢、魏、晉、宋是古,齊、梁、陳、隋是今。全唐之詩,初盛是古,中晚是今。學(xué)古體詩者,就古之古學(xué)之;學(xué)近體詩者,就古之今學(xué)之。自茲以下,亦竟非無可取法者,但間有可取法者,仍是從古之古、古之今來也。
學(xué)古人最難,須以我之性情學(xué)問,暗暗與古人較計,所爭在神與氣,貌襲者不足道也。
直而能曲,淺而能深,文章妙訣也。有大可發(fā)揮,絕可議論,而偏出以淺淡之筆,簡凈之句,後人之雖什佰千萬而莫能過者,此《三百篇》之真旨,漢、魏人間亦有之。
少陵在唐人中固是天廄神駿,生平好作馬詩,無一首不佳,亦無一首不為自己寫照。讀至“顧影驕嘶自矜寵”,千載下令人淚落盈把。
漢、魏七古皆諧適條暢,至明遠獨為亢音亮節(jié),其間又迥辟一途。唐王、楊、盧、駱猶承奉初軌,及李、杜天才豪邁,自出機杼,然往往取法明遠,因此又變一格。李、杜外,高、岑、王、李亦擅盛名,惟右丞頗多弱調(diào),常為後人所議。吾謂其尚有初唐風味,于聲調(diào)似較近古耳。
予小時頗喜作了然語,後知其不可,痛改之。夫作詩之異于說話者,以其有所醞釀而出,非若說話之可以直情逕遂也。故雖語極清脆,亦極有趣味,雖人人稱誦之,而予終以為不然。
任著一口氣,逞著一管筆,滔滔寫來,自為大才,亦殊非不佳,只是去古遠了。
人讀太白詩,曰此李詩也。讀少陵詩,曰此杜詩也。不知李、杜仍不是自己生造出來,不過古人善于學(xué)古,無甚痕跡,細心求之,其針線分明在也。
阮步兵《詠懷》詩,有說是本《雅》,有說是本《騷》,皆言肖其神耳。於此可以悟前人學(xué)古之妙。
王介甫采集杜詩,辨別真?zhèn)?,可謂巨眼人也。而於太白詩,以為“識見汙下”,何其能識杜詩者,不能識李詩耶?
意味氣韻,古人各有專長,少陵實能兼之。常將此四者并聚胸中,偶一感觸,遂并起而應(yīng)之,故其詩獨勝人一地。後人不能具此四美在胸,如何能學(xué)步也!
偶讀少陵《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八句,覺其情意之厚,隨所遇而無不足,靈均、思王,亦只此一副情意耳。
“色與春庭暮”,“春庭”二字,能包得許多色澤在內(nèi),粗心人恐未之省也。
古今詩人,推思王及《古詩》第一,陶、阮、鮑、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能兼綜其意與氣,太白能兼綜其情與韻。但情韻中亦有意氣在,意氣中亦有情韻在,不過兩有偏勝耳。李唐以下之詩,安有逾此二公者?
王荊公詩,山谷以為學(xué)三謝。歐陽公自言學(xué)太白、退之;喜暢快,又似長慶。山谷自言學(xué)少陵。子瞻學(xué)劉夢得,學(xué)白樂天,晚年自言學(xué)淵明。諸公所學(xué),亦皆所當學(xué)也。然不必學(xué)諸公,學(xué)諸公所學(xué)可也。諸公唯七言近體,有可學(xué)處。
太白詩只須用仰,少陵詩直須用鉆。
行地之水莫盛于河,河之發(fā)源實本星宿,所謂星宿者,以其所出眾也。學(xué)問之道,何獨不然!
詩之所發(fā)皆本于情,喜怒哀樂一也。讀古人詩,其所發(fā)雖猛,其詩仍斂蓄平易,不至漫然無節(jié),此其所學(xué)者深,所養(yǎng)者醇也。今人情之所至,筆即隨之,如平地注水,任勢奔放,毫無收束,此其所學(xué)未深,而并不知養(yǎng)耳。
或謂文家必有濫觴,但須自己別具面目,方佳。予謂“面目”二字,猶未確實,須別有一種渾渾穆穆的真氣,使其融化眾有,然後可以獨和一俎。是氣也,又各比其性而出,不必人人同也。體會前人詩便知。
學(xué)古詩最要有力,有力則堅,堅則光焰逼人,讀之只覺其筆下自有古氣,不覺其是學(xué)古得來,此方是妙手。無力則松,松則筋絡(luò)散漫,讀之興味索然,只覺其某句是從某處脫來,某字是從某處竊去,此便不佳。
古人詩多煉,今人詩每不解煉。煉之為訣,煉字、煉句、煉局、煉意,盡之矣。而最上者,莫善于煉氣,氣煉則四者皆得。所謂煉氣之文,《三百篇》後竟不多見。
作詩原要有氣勢,但不可瞋目短後,劍拔弩張,又不可如曹蜍、李志之為人,雖活在世上,亦自奄奄無生氣。其要總在精神內(nèi)斂,光響和發(fā),斯為上乘。
三五歲時,隨母往汲,天方初霽,寥廓明凈,仰視之,告母曰:“天之高,兒知之?!蹦冈唬骸疤熘?,孰不知之?”又曰:“天之高,兒實知之?!蹦冈唬骸鞍V矣。天之高,孰不知之?”不知目中所見,高之實地,與混言高,固自有辨。當時也說不出,只自覺天之高,實知之而已。學(xué)問中亦有此一境。
太白七古短篇,賀季真稱其為精金粹玉,是真知太白者。然不讀鮑明遠樂府,其佳妙從何處識來?
阮亭云:“唐詩主情,故多蘊藉;宋詩主氣,故多徑露。”吾謂唐詩亦正自有氣,宋詩但不及其內(nèi)斂耳。五言古凡率句、拙句,甚至俗句,都還不妨,最怕是有懈句。
予在章安,有“閒徑糝細花,晚氣扶幽馨”二語,以為前人或未道及。少陵《大雲(yún)寺》詩則曰:“地清棲暗芳”。更簡凈矣。
西漢詩直接《三百篇》,發(fā)源乃是蘇、李。李“良時”篇,尤為擅勝。試思《三百篇》中,若“良時”篇者,何可勝道。
赤堇氏云:“昔人以太白比仙,摩詰比佛,少陵比圣。吾謂仙、佛、圣猶許人學(xué)步,惟淵明詩如混沌元氣,不可收拾?!贝嗽u最確。
古樂府《董嬌饒》一篇,方舟《漢詩說》以“請謝”句下作問答語解。小隱氏以為不如作一人語,讀其“安得久馨香”一頓,接入“秋時”二語;下“何時”二語,見其本意,便結(jié)四句,煞有意味。如此似較方說更深厚。
秦代周而興,觀《小戎》之勇悍,《蒹葭》之蕭條,大不如《二南》。魏代漢而興,觀武帝之激烈,文帝之靡曼,遠不如西京。是皆以亂繼治,其著于音律者裕矣。若吹律而知楚敗,聞音而知隋亡,則又涓、曠之聰,審于一時者也。
作詩務(wù)在足意,意不足,詩可不作。每讀古樂府之佳者,皆有無限深意在內(nèi),發(fā)而為文,千古不朽。後世徒以時流之筆仗,描繪古詞之膚末,讀之總不動人心目,由其少真意也。唐人樂府,太白最多,太白唯借其名目,運以己意,甚有與古詞絕不相似者,此其所以為佳。
詩到極勝,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豈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
初唐五古,始張曲江、陳伯玉二家。伯玉詩大半局於摹擬,自己真氣僅得二三分,至若修飾字句,固有精深。曲江詩包孕深厚,發(fā)舒神變,學(xué)古而古為我用,毫不為古所拘。
衡論千古作者,何從見其高下,所爭在真氣靈氣耳。
陸士衡雍容華贍,詞秾態(tài)遠,固足動人,惜其心意之所至,大半分向詞面上去也。
淵明精勁靜細,出以自然,後之詩,惟曲江庶可無愧。作詩猶雕工也,深刻易,淺刻難。予每登浮屠,同游者往往及半而止。予必窮其巔,始則浩歌,繼則大叫,叫之不已,乃大哭,哭畢覺胸中猛氣始平。但不知所觸究為何事,豈非少陵所謂“翻百憂”者耶?
宋人七言近體,甚有可觀者也。
辛卯八月十一夜,夢入一堂,四隅坐四人,皆烏帽緋袍,高觀深目,赤面微須,同狀貌,唯東北隅者,兩額有肉角半寸許。予中立悚惶,心暗暗若知其為杜文貞,而不敢有所請。次日語葉仲蘭,仲蘭曰:“想是高堅前後之意所致耳?!?br />
嘗觀榴樹花棄之秾麗,極能動人深情,故蔡中郎以之興《翠鳥》,曹思王以之興《棄婦》,各出精心,并獲佳構(gòu)。由其采色之寓於目者獨殊異,而意志之感於內(nèi)者益悱惻也。
赤堇氏曰:“揣摩諸先正,要若蜂取眾花之蕊,釀而成蜜,方是自己家貨?!?br />
詩家之設(shè)色,要加稚子以丹砂詞絡(luò)緯,身體本青色,漸變?yōu)橹焐?。其光彩晶晶然從皮肉?nèi)發(fā)越于外,不是向外面涂抹上去,方是真色。
昌黎詠物,古稱好手,仗此健筆,淋漓揮灑,固是明快。至如沈著細致,神形俱活,獨有少陵。
鮑明遠樂府,少陵學(xué)其五言,太白學(xué)其七言,各能采擷精髓,而自合神丹。
或曰:“《三百篇》直抒性情,無一不佳,請問當日詩人,所讀何書?”余謂不然,不讀書必不能有此。古今人性情皆同,惟其薰染不同,故文字亦不同。少時聞田歌云:“謝豹香花滿山紅,癩頭娘子嫁老公?!痹淝橹l(fā),即是《周南桃夭》之詩。一文一俚,難可里計,由其有無書味薰蒸故耳。
讀張茂先《博陵王宮俠曲》、《壯士篇》,傅休奕《惟漢行》、《苦相篇》、《和秋胡行》、《明月篇》諸詩,亦如三山仙露,惟朱草玉芝,使獲其沾溉耳。
心神快爽時,則氣易粗浮。當此時,要平素有實積工夫,抒寫之間,自然如春雲(yún)出岫,望之蓬蓬勃勃,而其噓吐又極自在也。
唯天不知其高,亦不計更有高于我者,其高終莫得而逾焉。五岳參錯字內(nèi),各自雄杰,亦無較量尊卑之意,以下矗矗者,恐未能解脫此想。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若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吾郡光溪王丹山濤,予詩友也。嘗記其《為孫三姊留別十郎》云:“不去誠無計,欲行臨鏡遲。紅顏妾自有,薄命竟如斯。試帶腰添瘦,檢衣心自悲。反憐憔悴影,誰使到今時?”“亦知未忍別,無奈強相呼。多少傷心語,其如一字無。寸心從此訣,望眼為誰枯?羞唱《蘼蕪曲》,緣君非故夫?!薄芭由碓v,男兒情亦深。休教今日淚,重上別上襟。破鏡前生事,量珠再世心。留將畫眉筆,多寫《白頭吟》?!薄奥劦佬吕珊?,風流舊姓溫。玉臺非妾愿,金屋是君恩。河水不流恨,落花空斷魂。他時行馬去,慎勿過侯門?!?br />
友人方甫生崧岳《郊行》云:“夕陽如避俗,只在遠山紅”。又《山家聯(lián)句》云:“疏雨不到地,竹梢時有聲”。時人呼為“方疏雨”云。
予每當風雨時,輒喜畫行,畫畢視之,又不似竹。不似竹便是風雨。畫竹易,畫風雨難。然則畫似竹易,畫不似竹難。于詩中詠物亦然。
少陵七古《杜鵑》詩有二,近來有以“古時杜鵑稱望帝”,為後人偽為攙入。吾謂詩中細微道理,且不暇論,總之人能為此種詩,其人必非笨夫,必不肯幹此笨事也。
太白姿稟超妙,全得乎天,其至佳處,非其學(xué)力心力所能到,若天為引其心力,助其學(xué)力。千載而下,讀其詩只得歸之無可思議,即其自為之時,恐未必一準要好到如此地位。少陵則不然,要好到如此地位,直好到如此地位,惟不能於無意中增益一分,亦不欲於無意中增益一分。此二公大分判處。
新興陳雪漁在謙,南越詩人也。主講吾邑景行書院,因得與交。嘗觀余詩曰:“五言可矣,七言散漫,當少一‘對’字?!庇鄰拇藭?,真一字師也。
予初游郡中,得遇徐敬夫先生,謂余近體如屈翁山,古詩如吳淵穎,但須取柳柳州詩盡讀之。予因盡讀柳詩,并上追陶公,旁及王、韋,自覺稍有進益。
舊作中往往有自以為佳者,一經(jīng)明眼人點破,如一物碎于地,心固惜之,而終不能用之也。
●白華山人詩說卷二
今人但曉古人文字有心血,不知心血亦不易有,平時不曾把心鋒用破,臨時那瀝得出血來!
蘇武詩四言,鍾竟陵謂俱是別陵;沈歸愚謂首別兄弟,次別婦,三四別陵。愚以首章前半實是比喻,“鹿鳴”以下明出正意,分明別友無疑。次章統(tǒng)就夫婦言,當是另為一首。三四又是別友。如此似較二說稍妥。
依題阘貼,氣必至于庸俗。離題高騰,致每見其超佚。
思王《棄婦》詩,顛倒錯雜,隨觸而生,無語不轉(zhuǎn),無意不佳,與靈均同一忠悃,故其構(gòu)思著筆,不期似而適相似。
杜《詠鷹》詩,頗本孫馮翊一賦,要知用心到至好處,雖思力沈厚如少陵,亦不能再為加益。
舍高古而就卑淺,期在明顯,于文氣自然條達。棄卑近而希高古,期在幽奧,於文氣須防斷塞。
終漢、魏、六朝之世,善學(xué)《三百篇》者,以淵明為最。終唐之世,善學(xué)漢、魏、六朝,以少陵為最。淵明之于《三百篇》,非即而取之,但遙而望之。望之而見,無所喜也;望而不見,亦無所慍。此其所謂淵明之詩也。少陵之于漢、魏,少陵猶土也,漢、魏猶糞壅也,糞壅入于土中,久之亦變?yōu)橥?,則土之所以厚,土之所以大也。于六朝風格遒峻,音韻響切,可取法者,得十數(shù)家。下此猶繪畫之于丹碧,但取用色澤而已。
今人見略遵榘矱,謂摹擬漢、魏、三唐,殊有形跡。然其所自為者,亦皆宋、元諸家面貌。夫摹擬漢、魏、三唐,固有形跡,彼摹擬宋、元人,豈獨無形跡耶?且自古文人,何一不有師承,要在善學(xué)而已。
能在閒句上、淡句上見力量,能于無字外、無象外摹神味,此真不愧好手。
赤堇氏云:“古來詩人,如孟東野一生坎■〈土稟〉,可謂極矣。而後世之名,又被東坡‘郊寒島瘦’一語論定,且讀孟詩,亦無甚許可。究之平心而論,郊、島何可同日語也?只如昌黎之于二公,亦已顯然。東野詩具在,并可細心一觀,何老髯之疏忽至此耶?”
古人作詩,因題得意,本是虛懸無著,偶有與時事相隱合者,遂牽強附會,徒失真旨。不如古人之詩,如仁壽殿之鏡,向著者自然了了寫出,于鏡無與也。孫幼連云:“吾儕作詩,非有心去湊合人事,是人事偶然來撞著我,即以我為人事而發(fā)亦可?!币嗉创艘庖病?br />
少陵近體,于雙聲疊韻極其講究,此即所謂“律細”也。赤堇氏云:“蓋其務(wù)在兩兩屬對者,無他,欲聲相和耳?!?br />
六朝專事鋪陳,每傷于詞繁意寡。然繁詞中能貫以健氣行者,其氣大是可學(xué)。此即建安馀風,唐賢亦藉以為筋力者也。
今人作詩,氣在前,以意尾之。古人作詩,意在前,以氣運之。氣在前,必為氣使,意在前,則氣附意而生,自然無猛戾之病。
劉公幹詩,讀之亦無甚深意。意依情生,情厚則意與俱厚,衹覺纏綿悱惻,縈繞簡編,十日不散。其詩之勝人處,實其情之過人所致。
少陵多馬詩,昌黎愛之,變而為文,亦見古人善學(xué)處。
昌黎《送溫處士赴何陽軍序》,實以少陵《送長孫侍御赴武威判官》作骨,此公輸服老杜,乃至于是。
嵇叔夜詩,幽郁內(nèi)積,因感遂發(fā)。如縛雛鳳投枳棘中,搶其羽毛,激其哀響,本無久活之理。
文姬婦人,魏武英雄,兩人作詩,如出一手。至《薤露》與《悲憤》并觀,尤不可辨,真乃怪事。
樊榭老人詩,有精心密慮,結(jié)形構(gòu)巧,此其上者。有工于造句,詞清意潔,此其次者。有逞情拈弄,隨手付發(fā),此其下者。今人但取其人誦習(xí)之,遂沿為風俗,名曰浙派。吾謂能取法其上,更探其淵源所從出,則流為派別,當不至如是而已。
顏光祿問鮑明遠曰:“我與靈運如何?”以光祿才望之大,震乎一時,猶虛心折衷于後輩,古人不可及也。
鎮(zhèn)海姚梅伯云:“只如作書畫,似與讀書不相干。然亦要書味深醇者為之,猶之糞壅在田土上,而種植之物自然穮嫩?!贝苏摌O明快。
川澮能益江河,江河不能益川澮,由川澮高,江河下也。川澮能下于江河,則江河之益川澮,盈科後進,豈有吝哉!
毗陵黃仲則,詩人也,而天獨不予以年,惜哉!蓋其氣詣之醇,實時下所罕覯耳。
李東川七古固是雄俊,五古如風行水上,幾莫測其自來。
學(xué)古人須要學(xué)得著古人情意極盡處,我的心思知慮,一直要追到古人極盡處,此方是學(xué)者。
唐人《落日》詩,有“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之句,使易其題,為晚步,為郊行,便不大佳;因題是《落日》,遂覺神希味永,玩索不盡。古人制題之妙,後來有幾輩省得!
毗陵惲子居先生云:“乾、嘉諸文士,諱言一個‘法’字,因怕死于法,乃竟至于無法,此又過也?!?br />
學(xué)韓古詩,須要避韓用韻。
甚矣讀詩之難也!昔時觀杜、岑二公《慈恩寺塔》詩,覺杜不如岑。又數(shù)年,覺杜亦不下于岑。比來細觀之,岑只極題中之妙,而杜之所包者甚廣。凡人平素郁抱,每值登臨,輒欲抒寫。少陵胸中所積無盡,所歷又極高妙,寫登望境界,衹題面耳。故其前半曰“翻百憂”,曰“追冥搜”,至“回首”以下,皆其“憂”也,皆其“冥搜”也。其生平皆于此而會也。“叫虞舜”者,觸于“蒼梧”也。其下若可解,若不可解,非解所能解,是即三閭大夫之苦衷也。中間用“羲和”、“少昊”,與“虞舜”隱隱相關(guān)動,讀之了若無意,吾恐其皆有苦心在也??嘁约沃葜鞣街?,不誠有小大之殊乎?
到一名勝之所,似乎不可無詩,因而作詩,此便非真性情,斷不能得好詩。必要胸中本有詩,偶然感觸,遂一涌而出,如此方有好詩。
東坡云:“讀少陵詩,要知詩外尚有事在,如此方覺其味之厚?!?br />
予嘗與徐晦廬先生偶然論列,竊以宋詩當推梅直講為最,先生曰:“此謝山之說也?!庇忠試跬朴奚綖樽睿唬骸按擞种x山之說?!庇桀H喜所見有合于前人也。
陳伯玉《感遇》諸詩,實本阮步兵《詠懷》之什。顧阮公詩如玉溫醴醇,意味深厚,探之無窮。拾遺詩橫絕頹波,力亦足以激發(fā),而氣未和順,未可同日語也。
張、王樂府,出語稚嫩,意少真誠,何足為後人法!
喬知之詩,筆意清警,大擬晉之石崇。而窈娘之見奪,與綠珠適相似,亦一奇事。
思王詩回環(huán)曲折,展轉(zhuǎn)相生,文章之道,燦然大備。後世學(xué)步,如何讓少陵一人,獨探其秘?
讀康樂詩,但學(xué)其整括,是從思王來也。
人謂我將學(xué)李,我將學(xué)杜。要知李、杜就古人學(xué),而不能便為古人,因而成為李、杜。今人就李、杜學(xué),必不能理為李、杜,不能為李、杜,將復(fù)為今人矣。學(xué)李、杜,亦學(xué)其所學(xué)可乎?
求句調(diào)諧適,音韻鏗鏘,須多讀熟讀六朝詩。
凡人學(xué)詩,往往先作七律,到工夫進時,一首都不得佳。七律大難,不如從五律入手,其錯處還容易周防;且五律,眾詩之基也。
文中子論六朝人品,以淵明為最,而詩亦獨推淵明。人品系於學(xué)問,有如是哉!
古人用意遠勝今人,人須學(xué)古人用意,非直用古人意。近時頗有學(xué)古人者,讀其詩竟是古人。此由極力摹古,但求逼似,當時本無己意,空襲古人之意,拈弄筆墨已爾。
看今人作詩,方寸問把此心尚未擺定,拈一題執(zhí)筆便寫,滔滔數(shù)百言,頃刻了事,問其方寸間擺定否,仍茫然也。此種詩如何得佳?
陸士衡詩,組織工麗有之,謂其柔脆則未也。愚觀士衡詩,轉(zhuǎn)覺字字有力,語語欲飛。
唐之詩人盈千累百,而其有真氣、有靈氣者,亦不過數(shù)十人。其馀特鋪排妥適而已。有明諸公皆力摹唐賢,但苦其概而學(xué)之,未能擇其有真氣、有靈氣者耳。蓋所謂真氣靈氣,以意見不以詞見,能師法古人用意之妙,何至有“優(yōu)孟衣冠”之誚耶!
予家四葊之弟秀厓,十歲時隨兄讀書東城小菴,嘗得“雨勢壓山來”之句。年二十馀而卒。著有《秀厓吟稿》四卷,稟質(zhì)清麗,于晚唐人中可置一座。平昔視予猶兄也,予常憫之,將欲選刻百篇,附《白華集》後。
宋人多不講音韻,所以大遜唐人也。要知離脫音韻,便不可謂之詩。
姚惜抱先生詩,力量高大,音韻朗暢,一時名輩,當無其匹。今人但重其文,而不知其詩,何耶?
有觀古人太難者,有觀古人太易者。太難者,到底或能成功;太易者,萬無一成也。
凡人作詩須求與古會,勿急與今通。急與今通,必絕與古會,而今終亦不通。
左太沖詩,精采獨饒,後之人能擷其一二分,便大覺出色。
凡作詩必要書味薰蒸,人皆知之。又須山水靈秀之氣,淪浹肌骨,始能窮盡詩人真趣,人未必知之。試觀古名人之性情,未有不與山水融合者也。觀今之詩人,但觀其游覽諸作,雖滿紙林泉,而口齒間總少煙霞氣,此必非真詩人也。
五七律結(jié)語兜得駐,統(tǒng)首皆振拔矣。
《史記 貨殖傳》,統(tǒng)篇文義拉雜至末,此皆誠之所致,一句捏定,便成大文。太史公篇法之妙,獨少陵常用之於詩。
白華山人詩說
附錄:
白華山人詩說 ?。ㄇ澹﹨栔?撰
清厲志撰,二卷。有吳德旋序。厲志(1783~1843),初名允懷,字心甫,號駭谷,又號白華山人。浙江定海人。諸生。與鎮(zhèn)海姚燮、臨海姚濂齊名,有“浙東三海”之稱。有《白華山人詩集》。詩話作于道光十六年(1836)前,所論大體為學(xué)詩而發(fā),由指示學(xué)詩門徑而及評騭古今。多述心得甘苦之言,見解平實,精覈處不讓清初諸名家,堪稱晚近力作。通行有道光十六年刊白華山人詩集附錄本、光緒九年重刊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xù)編本。
厲志(1804-1861)字駭谷,號白華山人,岱山縣秀山鄉(xiāng)人。
厲志(1804-1861)字駭谷,號白華山人,又號白華居士,晚年改名厲允懷,筆名景陽氏,岱山縣秀山鄉(xiāng)人。工詩,善書畫,為清道光年間我國著名書畫家、詩人。《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畫家大辭典》均錄其名?! ?br />
清嘉慶九年(1804),厲志出生在秀山北浦厲家村(近年有人質(zhì)疑厲志出生年月為乾隆四十七年,尚待繼續(xù)考證),自幼失去父母,家境貧寒,從小刻苦讀書,考入補學(xué)弟子員(縣學(xué)生員)。道光五年(1825),應(yīng)好友陳在謙之邀,開始"作四方游"。(陳在謙,字畫漁,廣東人。舉人,好古學(xué),善書,兼工畫,與厲志志趣相投,彼此成為摯友)。兩人結(jié)伴出游,"曠覽天臺、雁蕩諸勝"。"生平耽吟鱯',"自甌游歸,益致力于詩、古文、詞"。有《白華山人詩鈔》十八卷行世。
厲志詩品甚高,"胎息名家"(學(xué)到了名家的真諦),天然去雕飾。其書畫作品,藝術(shù)造詣甚高。惜傳世不多。秀山退休老工人厲家法收藏一幅書法手稿,所書內(nèi)容為宋代愛國將領(lǐng)韓世忠憑吊岳飛七律詩一首,落款"駭谷",篆體朱印"景陽氏"。手稿為厲志中年落第時所作(其晚年多用"厲允"落款),以借韓世忠憑吊岳飛之辭,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之感嘆和世態(tài)冷漠之情懷。也是對當時滿清文字獄之抨擊。
厲志行草具有"捉管疾掃,全以神行,故無不妙"之造詣。字之形,如寒梅傲骨;字之力,可鍥木三分。形神兼?zhèn)?、一氣呵成。中年患目疾,而書畫益精。曾為西湖昭慶寺指畫巨松。作畫時,思考再三,一旦落筆,頃刻滿紙。
近年,在秀山北浦厲家第五房墻門內(nèi)又發(fā)現(xiàn)厲氏手跡石碑一塊,長1.5米、寬0.8米,上書"十畝間"三字。題首"道光元年",落款"白華居士書"。北浦厲家華家中,發(fā)現(xiàn)其祖?zhèn)髡洳貐栔臼舟E水墨畫二幅,頗有研究價值?! ?br />
厲志當時名氣很大,常被一些名門貴族請去題字作畫,但到中年屢試不第,漸趨冷眼官場,厭惡權(quán)貴。對一些不太清正之名門大族,常托辭婉謝。一生自命清高,廣交不仕名流,轉(zhuǎn)游他鄉(xiāng),終日以游山玩水、寫詩習(xí)書作畫為樂。只求藝精,不謀囊飽,是位清雅高潔、高風亮節(jié)的正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