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不遷論

物不遷論 作者:(東晉)僧肇


 ?。|晉)僧肇

 

簡介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是東晉僧人僧肇的兩篇佛教哲學(xué)論文,《神滅論》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學(xué)者范縝的無神論作品。這三篇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xué)名篇,頗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生于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莊及佛經(jīng),年將20即為關(guān)中名僧,后拜鳩摩羅什為師,協(xié)助譯經(jīng),成為羅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羅什和慧遠的稱贊,是年青的佛學(xué)哲學(xué)家。他的佛教哲學(xué)論文《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四篇總編為《肇論》。現(xiàn)存《肇論》注疏有晉惠達《肇論疏》、唐元康《肇論疏》、元文才《肇論新疏》等?!恫徽婵照摗泛汀段锊贿w論》收集在當(dāng)代學(xué)者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書附錄中,井有今譯可參閱。

  《不真空論》討論世界的存在問題,其主要論點是說一切人和事物都生滅無常,緣會則生,緣了則滅,所以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所謂“不真空”即是說世界不真實故空。但事物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的,不過是假有而已。《物不遷論》討論世界的運動問題,它認為事物的流轉(zhuǎn)變化是假象,其本質(zhì)是不動的,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xiàn)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xiàn)在,“故曰靜而非動”,“不遷”就是不動。它只肯定事物變化的間斷性而否定其連續(xù)性。以上兩篇是對當(dāng)時佛學(xué)理論討論的總結(jié)。

  范縝字子真,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約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卒于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公元515年。范縝經(jīng)歷齊梁兩代,在南齊時曾與竟陵王蕭子良辯論因果問題,并退而寫出《神滅論》。該論是在梁武帝時正式發(fā)表全文載《弘明集》,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圍攻范繽而不能屈?!渡駵缯摗丰槍Ξ?dāng)時佛教神不滅而發(fā),討論形神關(guān)系,認為人的精神離不開形體,“形神相即”,“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與神不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質(zhì),神者形之用”,兩者是質(zhì)用一體的,精神依于形體,好比刀的鋒利離不開刀刃一樣;所以人死之后靈魂是不存在的。范縝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論,成為形神關(guān)系學(xué)說史上的一座理論高峰??蓞⒖慈卫^愈《關(guān)于》附今譯,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附錄》和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物不遷論

  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余則謂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無去來,無動轉(zhuǎn)者,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然則動靜未始異而惑者不同。緣使真言滯于競辯,宗途屈于好異。所以靜躁之極未易言也。

  何者?夫談?wù)鎰t逆俗,順?biāo)讋t違真。違真則迷信而莫返,逆俗則言淡而無味。緣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撫掌而弗顧。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己,聊復(fù)寄心于動靜之際,豈曰必然?

  試論之曰:《道行》云: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吨杏^》云: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明矣。

  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茍得其道,復(fù)何滯哉?

  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

  何則?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zé)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于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于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復(fù)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聯(lián),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fù)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茍萬動而非化,豈尋化以階道?復(fù)尋圣言,微隱難測。若動而靜,似去而留??梢陨駮?,難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閑人之常想;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謂往耳。豈曰去而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云:菩薩處計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赌υX衍論》云:諸法不動,無去來處。斯皆導(dǎo)達群方,兩言一會,豈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留矣。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觀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見得也。

  何者?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zhì),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

  是以如來因群情之所滯,則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異者,其唯圣言乎!

  故談?wù)嬗胁贿w之稱,導(dǎo)俗有流動之說。雖復(fù)千途異唱,會歸同致矣。而征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故不馳騁于古今,不動,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則群籍殊文,百家異說,茍得其會,豈殊文之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謂住,我則言其去;人之所謂去,我則言其住。然則去住雖殊,其致一也。故經(jīng)云:正言似反,誰當(dāng)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則求古于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yīng)有今;古若至今,今應(yīng)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然則四象風(fēng)馳,璇璣電卷,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zhuǎn)。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于始簣,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業(yè)不可朽故也。功業(yè)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明矣。故經(jīng)云:三災(zāi)彌綸而行業(yè)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fù)何惑于去留,踟躕于動靜之間哉?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茍能契神于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