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雍正七年六月初二日,內(nèi)閣奉上諭:朕從前所批岳鐘琪奏折,偶檢幾件,發(fā)與曾靜看。朕與岳鐘琪,君臣之際,一德一心。在岳鐘琪之忠誠報國,公正無私,實自古大臣中所罕見;而朕以至誠御下,恩眷大臣,亦極倚任之優(yōu)崇。洵為上下交孚,明良盛事。且朕所批岳鐘琪奏折甚多,此不過百分中之一分,而折內(nèi)加恩岳鐘琪之處,亦不過百分中之一分,而曾靜乃欲上書勸之謀反,豈非醉生夢死,冥頑無知之人乎!此乃天道不容,令其自行敗露也。查曾靜逆書內(nèi),有傳聞岳鐘琪兩次進京陛見,俱不允行,岳鐘琪深自危疑,因而上書等語。曾靜平昔夷狄之見,橫介于胸中,又聞此無根之語,不覺其逆心之愈熾,遂為此孟浪之舉。但此傳聞之說,必有所自來,著曾靜確實供出。以曾靜之所犯如此大罪,今尚蒙朕之寬宥,則傳說浮言者,若能悔改,亦必從寬貸,況傳說者未必即為造言之人,若由曾靜供出之人,轉究造言之緣起,則此事可得歸結。著杭奕祿、海蘭詳悉宣示曾靜。欽此。
【譯文】
雍正七年六月初二日,內(nèi)閣大臣接到皇上的諭旨。諭旨道:朕從前所批示的岳鐘琪奏折,隨便檢出幾件,發(fā)給曾靜看看。朕和岳鐘琪的君臣關系,可以說間不容發(fā),一德一心。在岳鐘琪方面,忠誠報國,公正無私,實在是自古以來,大臣中所罕見;而朕這方面,也完全以至誠對待下屬,恩眷大臣,同樣是非常信任和依重。這確實是上下互相信賴,非常明顯的盛事。朕批示岳鐘琪的奏折很多,這不過是十分之一,而折內(nèi)加恩于岳鐘琪的地方也很多,僅僅是其中的百分之一,曾靜卻派人送書信勸他謀反,怎能不說真是個醉生夢死,冥頑無知之人呢!這也說明天道不容,讓他自行敗露罷了。查閱曾靜的逆書之中,有傳聞岳鐘琪曾兩次進京見朕,都沒有允許,岳鐘琪深感自危,所以就向他上書,期望他能謀反等話。曾靜平時深懷夷狄成見,耿耿于懷,加上又聽到這些無根無據(jù)的話,就禁不住產(chǎn)生叛逆之心,遂作出狂妄之舉動。不過既有這些傳聞,必有來歷,務必令曾靜如實供出。按曾靜所犯這樣大的罪行,今還受到朕的寬大處理,而那些傳說浮言的人,如果能夠悔過自新,也必然給予從寬處理。況且傳說的人不一定就是造謠的人,若能夠根據(jù)曾靜供出的人,轉而順藤摸瓜,追究到造謠的人及其原因,那么此案才會有個圓滿結果。著杭奕祿、海蘭詳悉宣示曾靜。欽此。
雍正七年六月初二日,內(nèi)閣奉上諭:朕從前所批岳鐘琪奏折,偶檢幾件,發(fā)與曾靜看。朕與岳鐘琪,君臣之際,一德一心。在岳鐘琪之忠誠報國,公正無私,實自古大臣中所罕見;而朕以至誠御下,恩眷大臣,亦極倚任之優(yōu)崇。洵為上下交孚,明良盛事。且朕所批岳鐘琪奏折甚多,此不過百分中之一分,而折內(nèi)加恩岳鐘琪之處,亦不過百分中之一分,而曾靜乃欲上書勸之謀反,豈非醉生夢死,冥頑無知之人乎!此乃天道不容,令其自行敗露也。查曾靜逆書內(nèi),有傳聞岳鐘琪兩次進京陛見,俱不允行,岳鐘琪深自危疑,因而上書等語。曾靜平昔夷狄之見,橫介于胸中,又聞此無根之語,不覺其逆心之愈熾,遂為此孟浪之舉。但此傳聞之說,必有所自來,著曾靜確實供出。以曾靜之所犯如此大罪,今尚蒙朕之寬宥,則傳說浮言者,若能悔改,亦必從寬貸,況傳說者未必即為造言之人,若由曾靜供出之人,轉究造言之緣起,則此事可得歸結。著杭奕祿、海蘭詳悉宣示曾靜。欽此。
【譯文】
雍正七年六月初二日,內(nèi)閣大臣接到皇上的諭旨。諭旨道:朕從前所批示的岳鐘琪奏折,隨便檢出幾件,發(fā)給曾靜看看。朕和岳鐘琪的君臣關系,可以說間不容發(fā),一德一心。在岳鐘琪方面,忠誠報國,公正無私,實在是自古以來,大臣中所罕見;而朕這方面,也完全以至誠對待下屬,恩眷大臣,同樣是非常信任和依重。這確實是上下互相信賴,非常明顯的盛事。朕批示岳鐘琪的奏折很多,這不過是十分之一,而折內(nèi)加恩于岳鐘琪的地方也很多,僅僅是其中的百分之一,曾靜卻派人送書信勸他謀反,怎能不說真是個醉生夢死,冥頑無知之人呢!這也說明天道不容,讓他自行敗露罷了。查閱曾靜的逆書之中,有傳聞岳鐘琪曾兩次進京見朕,都沒有允許,岳鐘琪深感自危,所以就向他上書,期望他能謀反等話。曾靜平時深懷夷狄成見,耿耿于懷,加上又聽到這些無根無據(jù)的話,就禁不住產(chǎn)生叛逆之心,遂作出狂妄之舉動。不過既有這些傳聞,必有來歷,務必令曾靜如實供出。按曾靜所犯這樣大的罪行,今還受到朕的寬大處理,而那些傳說浮言的人,如果能夠悔過自新,也必然給予從寬處理。況且傳說的人不一定就是造謠的人,若能夠根據(jù)曾靜供出的人,轉而順藤摸瓜,追究到造謠的人及其原因,那么此案才會有個圓滿結果。著杭奕祿、海蘭詳悉宣示曾靜。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