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輿服三

宋會要輯稿 作者:清·徐松


鹵簿雜錄
旗案:稿本輿輦旗物制與鹵簿、法駕并列互引。疑當(dāng)時儀注二簿錄名。今仍其舊,匯類刪繁,總題為鹵簿雜錄。
建隆四年,太祖又詔別造五龍旗五,南郊用之。
鹵簿法駕中有甘露旗此條天頭原批:「此條移后?!古吣藢⑵湟浦痢耕u簿法駕上人引中道中有轉(zhuǎn)光小緋旗」條后。。
建隆四年將郊祀,禮儀使陶谷建議取天文列星之象,作十二辰旗。
建隆四年,太祖詔別造金鳳旗一,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太祖詔別造金鸞旗,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太祖詔別造大神旗六。
建隆四年,太祖詔別造萬歲旗一,南郊用之。其制赤質(zhì)。
有力士旗五。
有吏兵旗五。
建隆四年,太祖又詔別造獅子旗二,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時有貢黃鸚鵡、白兔及馴象,自后又作金鸚鵡等旗。
元符二年制祥光旗。見寶符旗下。
元符二年制重輪旗。見寶符旗下。
鹵簿法駕步甲后隊中有瑞麥旗此條天頭原批:「此條移后。」批者乃將其移至「鹵簿法駕步甲后隊中亦有之」條后。。
元符二年八月三日,兵部侍郎黃裳言:「南郊大駕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號外,余因時事取名。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fā)紅光,武夷君廟有仙鶴。臣請制為旗號,曰寶符重輪、曰祥光、曰瑞鶴?!箯闹?。

政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詔制日有戴承旗。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黃戴氣,后日下生青赤黃承氣,故詔加此旗。先是,大觀中二月,日有戴承氣,遂作日有戴承旗。
政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詔制芝禾并秀旗。先是,大觀三年九月,西京(穎)[潁]陽縣大慶觀圣祖殿東有嘉禾、芝草并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故詔加此旗。
政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詔制瑞鶴旗。先是,元符二年,武夷君廟有仙鶴迎詔;又政和二年延福宮燕輔臣,有 鶴自西北來,盤旋于睿謨殿。徽宗又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因加此旗。
輿輦旗物制度上: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輿,上刻木為牛,皆插旗,錯采為牛。旗竿上有小盤,盤衣及輿衣亦并繡牛形。輿士各四人,服繡五色牛衣,太祖詔用之。
輿輦旗物制度上:建隆四年,太祖又詔別造天下太平旗一,南郊用之,赤質(zhì)。
鹵簿法駕步甲前隊中亦有玉馬旗。
鹵簿法駕步甲前隊中亦有駃騠旗。
亦有騶牙旗。
亦有黃鹿旗。
鹵簿法駕步甲前隊中亦有鹖雞旗。
鹵簿法駕步甲前隊中有馴象旗。

鹵簿法駕步甲后隊中有龍馬旗。
亦有小黃龍員圖旗。
鹵簿法駕步甲后隊中有白狼旗。
亦有兕旗。
鹵簿法駕步甲后隊中亦有之。
鹵簿法駕后部馬隊中有角端旗。
宋亦有之。飛黃旗。
鹵簿法駕后部馬隊中有馴犀旗。
鹵簿法駕真武隊中有騰蛇旗。
鹵簿法駕真武隊中有仙童旗。
鹵簿法駕六軍儀仗中亦有赤豹旗。
鹵簿法駕六軍儀仗中有左右羽林軍旗。
鹵簿法駕六軍儀仗中有左右龍武軍旗。
鹵簿法駕六軍儀仗中有神武軍旗。
鹵簿法駕六軍儀仗中有本軍旗。
鹵簿法駕六引中道中有轉(zhuǎn)光小緋旗。
鹵簿法駕中亦有吉利旗。
鹵簿法駕中有苣文旗。
有五方鳳旗。
亦有鵔鸃旗。
亦有飛麟旗。
亦有三角獸旗。

鹵簿法駕中有龍墀旗。
鹵簿法駕中有花鳳旗。
鹵簿法駕中有麋旗。
鹵簿法駕中有貓牛旗。
鹵簿法駕中有族輦龍旗。
鹵簿法駕中有皁纛旗。
鹵簿法駕中有網(wǎng)子旗。
鹵簿法駕中有開導(dǎo)旗。
鹵簿法駕有引駕旗。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蓋


【宋會要】

鹵簿法駕中有華蓋。
輿輦旗物制度上:有花蓋、導(dǎo)蓋,皆赤質(zhì),如傘而(同)[圓],瀝水繡花龍。又有曲蓋,差小,繡瑞草,王公以下用之。又云:鹵簿法駕中有曲蓋。
輿輦旗物制度上:今有花蓋、導(dǎo)蓋,皆赤質(zhì),如傘而圓,瀝水繡花龍。
鹵簿法駕中有道蓋。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旗


【宋會要】

鹵簿左建太常,右龍旗。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幢 香龍幢


【宋會要】
香龍幢

鹵簿法駕中幢制如節(jié)而五層,韜以袋,繡四神,隨方色,朱漆柄。取《曲禮》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之義也。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幢 白虎幢

白虎幢
【宋會要】
鹵簿法駕中有白虎幢。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鉦


【宋會要】

鹵簿法駕中有金鉦、交龍鉦。詳簿。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角 金吾大角


金吾大角
【宋會要】

鹵簿法駕中有金吾大角。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中鳴

中鳴
【宋會要】

鹵簿法駕中有中鳴。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弩 幰



【宋會要】
輿輦旗物制度上:幰弩,其制每弩加箭二,有 ,畫云氣;弓箭每弓加箭二,有 ,同幰弩。仗內(nèi)弩皆同。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刀


輿輦旗物制度上:容本容刀也,以木為之,無,有環(huán),紫絲絳 錔。
輿輦旗物制度上:御刀,晉宋以來有之。黑,金花銀飾,靶厄,紫絲絳 錔。
輿輦旗物制度上:儀刀,制同御刀,悉以銀飾,王公亦給之。鹵簿法駕中有儀刀。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金節(jié)

金節(jié)
【宋會要】
鹵簿法駕中有金節(jié)。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盾 總敘


【宋會要】
總敘

盾,旁排也。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盾 總敘


【宋會要】
總敘

盾,旁排也。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盾 縢絡(luò)盾 朱

縢絡(luò)盾

朱縢絡(luò)盾,制悉同盾,惟綠縢綠質(zhì)。皆持執(zhí)之。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棒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車輻,以金銅釘飾。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班劍

班劍

班劍本漢朝服帶劍,晉以木代之,亦曰象劍,取裝飾班闌之義。以黃質(zhì),紫班文,金銅飾飾:原脫,據(jù)《宋史》卷一四八《儀衛(wèi)六》補。,紫絲絳 錔。又鹵簿法駕中有班劍。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導(dǎo)駕象

導(dǎo)駕象
【宋會要】

輿輦旗物上:象,漢鹵薄最在前。晉平吳后,南越獻馴象,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 吹數(shù)十人,使越人騎之,以試橋梁。國朝鹵簿以象居先,設(shè)木蓮花座、金蕉盤、紫羅繡襜、絡(luò)腦,當(dāng)胸、后秋并設(shè)銅鈴杏葉,紅戁牛尾拂跋塵。每象南越軍一人跨其上,四人引,并花腳幞頭、緋繡窄衣、銀帶。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二十日,兩莊養(yǎng)象所奏:「詔以象十頭于南郊日引駕。檢開寶九年以南郊時,其象止在六引前列。」詔鹵簿使領(lǐng)其事。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三 鼓吹

鼓吹
【宋會要】

國朝鹵簿大駕六引官,開封令無鼓吹。開封牧二十三人,棡鼓、金鉦各一,大鼓十,鐃鼓一,簫、笳、大橫吹各二,笛及簫、篳篥及笳各一。太常卿同上。司徒六十四人,棡鼓、金鉦各一,大鼓、長鳴各十六,鐃鼓一,簫、笳、大鼓吹各四,節(jié)鼓一,笛及簫、篳篥及笳各四。御史大夫、兵部尚書并同開封牧。其大駕前部千六十四人,鼓吹令二員,府史四,主帥八。棡鼓、金鉦各十二,主帥二十。長鳴一百二十,主帥四。饒鼓十二,歌拱宸管,或以篳篥充。簫笳各二十四,主帥十。大橫吹百二十,節(jié)鼓二,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各二十四,主帥四。棡鼓、金鉦各十二,主帥十。小鼓、中鳴各百二十,主帥四。羽葆鼓十二,歌拱宸管,或以笛充。簫、笳各二十四。后部四百八十人,鼓吹丞二員,典事四,主帥四。羽葆鼓十二,歌拱宸管,或以篳篥充。簫各二十四,主帥二。笳二十四,主帥四。鐃鼓十二,歌拱宸管,以笛充。簫、笳二十四,主帥八。小橫吹百二十,笛、篳篥、笳、桃皮篳篥各二十四。若親祠,輿駕出宮,則宣德門、太廟、南郊警場千百一十六人,鼓吹令丞各二員,職掌四,府典史八,都知一,院官錄事二,歌篳、簫、笛共百八,金鉦二十四,奏嚴(yán)鼓、鳴角、大橫吹、小橫吹各百二十,歌笛各九十六,節(jié)鼓三,笳百四十四,篳篥九十六,桃皮篳篥四十八,通主轄人共千二百七十五。凡大駕鼓吹,通五引用工千

五百三十,法駕三分損一,用二引。開封牧、御史大夫各十六工,小駕八百一十六工。
初,太祖受命,承五代之后,損省浮長,而鼓吹局工多闕,每舉大禮,一切取于軍隸以足之,至一品以下葬應(yīng)給者亦取于營隸。后遂為常。大禮車駕宿齋所止,夜設(shè)警場。每奏,先作金鉦四,次大角四,次金鉦二十四,次大角鼓百二十,次橫吹等作一曲。如是者三迭,謂之一奏三奏。少止,五分其夜而奏之。乘輿至青城,祀前一日,御闕門觀嚴(yán)警,亦勞賜焉。若巡幸,則夜奏于行宮前,人數(shù)減于大禮,用八百八十人。
真宗祥符中,親饗宗廟,登歌始作,聞外奏嚴(yán),因詔:「當(dāng)郊廟行禮,嚴(yán)警宜權(quán)止,須禮畢聽作?!?
神宗熙寧初,親郊,罷青城闕門臨觀。先是,角工不足,常取于州郡及營兵以充。祥符中命籍兵二百余工,使長隸太常以閱習(xí)焉。
凡大樂充庭,則鼓吹局設(shè)熊羆十二案于宮縣之外羆:原作「熊」,據(jù)《宋史》卷一二六《樂一》改。。率一案用十工,龍鳳鼓一,金錞一,羽葆鼓一,歌工三,簫二,笳二。凡大角三曲,警嚴(yán)用之。《大梅花》、《小梅花》、《可汗》。鼓吹五曲。御制《奉禮歌》舊曲《六州》、《十二時》、《導(dǎo)引》、《降仙臺》。真宗崇奉真圣,亦設(shè)儀衛(wèi),故別有《導(dǎo)引》二曲也。其余大小 、橫吹曲悉不傳。唐末大亂,舊聲皆盡。國朝惟大角傳三曲而已;其 吹四曲,悉有教坊新聲。車駕出入,奏《導(dǎo)引》及《降仙臺》;警嚴(yán),奏《六州》、《十二時》。皆隨月用宮。仁宗既定雅樂,并及鼓吹,且謂警嚴(yán)一奏,不應(yīng)再用其曲,親制《奉禋歌》,

以備三迭。又詔聶冠卿、李照造辭以配聲,下本局歌之。是年郊祀,遂用焉?;视佑H饗明堂,御制《合宮歌》。熙寧親郊,導(dǎo)引還青城,增《降仙臺》曲。
太祖建隆四年九月五日,詔開封府選樂工八百三十人隸太常,以習(xí)鼓吹。十一月五日,南郊鹵簿使張昭言:「準(zhǔn)舊儀,鑾駕將出宮入廟、赴南郊,齋宿皆有夜警晨嚴(yán)之制。唐憲宗親郊時,禮儀使高郢奏稱,據(jù)鼓吹局(中)[申]齋宿夜奏嚴(yán),是夜警,恐與搥鼓版奏三嚴(yán)事不同。況其時不作樂縣,不鳴鼓吹,務(wù)要清潔,其致齋夜奏四嚴(yán)請不行。詳酌典禮,奏嚴(yán)之設(shè),本緣警備,事理與作樂全殊。況齋宿之夜,千乘萬騎宿于儀仗之中,茍無鼓漏之徼巡,何警眾多之耳目 望依舊禮施行?!箯闹?。
干德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判太常寺和峴言:「郊祀有夜警晨嚴(yán),《六州》《十二時》及鼓吹回仗時駕前導(dǎo)引三曲,見闕樂章,望差官撰進,下寺教習(xí)應(yīng)奉?!乖t諸樂章令峴修撰,教習(xí)供應(yīng)。
真宗景德三年八月五日詔,太常鼓吹局見用三調(diào)六曲詞非雅麗,令太常寺會音律人就學(xué)士院令晁迥以下依譜修正詞理,降下本局教習(xí)。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詳定所言:「鼓吹舊用《六州》《十二時》曲,將來導(dǎo)引封禪,請下學(xué)士院增損舊詞,付本局教習(xí)?!箯闹?
二十二日,太常寺言:「舊制,南郊警場人并于大駕儀仗內(nèi)分充,車駕巡幸,即于府縣追集樂工。將來在路警場,欲望令法駕鼓吹軍士分番祇應(yīng)?!?br />
詔選天武、神衛(wèi)、神勇、虎翼軍士充。
十月十六日,詔登山夜暫罷警場。
五年閏十月二十五日,詔太常寺選角手二人于殿前司教軍士警場,隸太常寺。舊例,行大禮皆于近州名鼓角匠,大約皆貧民,動有勞費,至是罷之。
七年二月十四日,詔曰:「朕虔修祀典,祗禱靈禧,對越祖宗,肆賴天地。裨誠明之上達,必祗栗而內(nèi)增。尚念齋居,每存嚴(yán)警。當(dāng)牲幣之躬薦,乃金 而交音。詢訪攸司,雖云舊典;勵精予志,慮未協(xié)宜。將表克恭,宜頒新令。今后赴玉清昭應(yīng)宮、太廟,俟行禮畢歸幄殿;郊壇俟禮畢,即警場奏嚴(yán),鼓吹、音樂并振作。仍令所司,著為永制?!?
仁宗天圣八年五月六日,詔諸路轉(zhuǎn)運司抽選鳴角(守)[手]兵士升立充武嚴(yán)指揮升立:疑誤。,隸太常寺。
九年四月十一日,詔:「天武鳴角手自來止有節(jié)級二人部轄,今立武嚴(yán)指揮,已差指揮使、正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等,向去有闕,即揀精習(xí)鳴角長行,送步軍司,以次補填。兵士如有年老疾患、不堪祇應(yīng),即依例放停,卻于本指揮內(nèi)選鳴角精習(xí)子弟送步軍司充填闕額。如有儀仗不用鼓角處,止以武嚴(yán)兵士貼本寺樂工祇應(yīng)。如人數(shù)少,牒步軍司差諸軍會樂藝人祇應(yīng)。合要鞍馬,牒(郡)[群]牧司支借。」
皇佑二年八月一日,帝諭輔臣曰:「明堂直端門,而致齋于內(nèi),奏嚴(yán)于外,恐失靜恭之意?!箲?yīng)下太常禮院議,而言:「警場本古之所謂夜戒守鼓者也,故王者師行、吉行皆

用之。今乘輿宿齋,其儀衛(wèi)本緣祀事,則警場亦同以警眾,非徒取觀聽之盛,恐不可廢。若以奏嚴(yán)之音去明堂近,則請列于宣德門百步之外,俟行禮時罷奏一嚴(yán),亦足以稱虔恭祀事之意。」帝復(fù)謂輔臣曰:「既不可廢,則祀前一夕邇于接神,宜罷之。」
徽宗政和七年三月一日,議禮局奏曰:「古者王師克捷必奏愷,所以耀武事、旌勛伐。昔黃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愷樂,以勸士諷敵,故其曲有『靈夔競,鵰鸮爭,石墜崖,壯士怒』之名?!吨芄佟罚和鯉煷螳I,則令奏愷樂。樂師凡罩大獻,則教愷歌。漢有《朱鷺》等十八曲,魏晉而下,莫不沿尚,皆謂鐃歌、鼓吹曲,各易其名,以紀(jì)功烈。今所設(shè)鼓吹,惟備警衛(wèi)而已,未有鐃歌之曲,非所以彰休德而揚偉績也。乞詔儒臣討論撰述,因事命名,審協(xié)聲律,播之鼓吹,俾工師習(xí)之。凡王師大獻,則令鼓吹具奏,以聳 聽?!箯闹?。
十二月二十九日,詔:《六州》改名《崇明祀》,《十二時》改名《稱吉禮》,《導(dǎo)引》改名《熙事備成》,六引內(nèi)者備而不足。大禮車駕宿齋所止,夜設(shè)警場,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奏嚴(yán)用金鉦、大角、大鼓,樂用大小橫吹、篳篥、簫、笳、笛,歌《六州》、《十二時》,每更三奏之。
高宗紹興十三年五月六日,太常寺言:「將來郊祀大禮,排設(shè)大駕鹵簿儀仗并六引,共享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內(nèi)鼓吹令丞二人,昨在京本寺自有令丞,如闕,以次充攝,目今并闕人。又府史、典史各四人,舊系本寺人吏充

攝,緣人吏將來并充贊者等,以上乞并差殿司指揮使以上充。又指揮使二人,舊系殿前司差撥;又帥兵官四十六人,舊系殿前、馬、步三司差受宣人充。今乞并令逐司依舊歌色四十八人,金鉦十七人,棡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長鳴六十人,中鳴六十人,鐃鼓十七人,拱宸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桃皮觱篥二十四人,笳八十七人,大橫吹七十人,小橫吹六十人,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節(jié)鼓一名。已上舊系差本寺鼓吹局樂工一百余人,不足,并于逐司貼差雜攢樂人充。今鼓吹局樂工即目并闕,其前用合用人數(shù),并乞令逐司依名色人數(shù)下諸軍及將下 刷稍諳樂藝之人?!箯闹?。
先是,太常寺言:「大駕鹵簿內(nèi)鼓吹前后部用執(zhí)色樂工等一千五百余人,晝在仗內(nèi)導(dǎo)駕,夜在警場奏嚴(yán)。舊制,本寺有鼓吹局,置令、丞、錄事、院官、局長、引樂官、色長、引樂人共一百十九人為額,遇大禮用本局人,余不足系借差殿前、馬、步三司雜攢樂人等充。以鼓吹令丞以下教習(xí)腔詞樂藝前連后次,陳拽排立次序、奏嚴(yán)節(jié)次?!箷r鼓吹局闕人,至是申明,詔上令訪募舊大晟府及本局三五人教習(xí)詔上令:疑有誤。,余合用鼓吹人數(shù)并下三司差撥。
十月十六日,太常寺言:「郊祀大禮前一日,車駕詣太廟齋宿,依儀于欞星門里排設(shè)嚴(yán)更警場奏嚴(yán)。切慮地步窄狹,難(已)[以]排設(shè),乞移于欞星門外?!箯?br />
之。
先是,在京排設(shè)嚴(yán)更警場,用奏嚴(yán)鼓一百二十四面,金鉦二十四面,鳴角一百二十只。時止用鼓角各六十,金鉦二十,并差用殿前司中軍人物。
三十二年五月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將來明堂大禮,依典各有司陳。法駕鹵簿擬郊祀大禮人數(shù)三分減一。內(nèi)鼓吹系用八百八十四人,若三分減一外,合用五百八十八人;內(nèi)令丞四人,府典吏、管轄指揮使、帥兵官、歌、簫、篳篥、笳、笛、拱宸管、大小橫吹、節(jié)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鉦、棡鼓、羽葆鼓、大小鼓、中長鳴一百四十六人。欲依例于殿前、馬、步三司分差諸軍雜攢樂人充攝祇應(yīng)。」從之。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改元六月二十日,禮部太常寺言:「皇帝登寶位,車駕詣太廟、別廟親行朝饗之禮合用鼓吹,系儀仗內(nèi)排設(shè)導(dǎo)引祇應(yīng),合用鼓吹二百三十六人。本寺見管令丞三人外,其余乞下殿前、馬、步三司差攢樂人。其合服著執(zhí)色樂器,乞下祗候庫揀選使用。其所差借人系是城外諸軍營寨,合前期赴寺閱習(xí)排列導(dǎo)引次序儀范?!箯闹?。
八月十日,禮部太常寺言:「將來奉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號冊寶,依禮例合用鼓吹,乞差二百三十六人。除令丞三人外,其余人下殿前、馬、步三司差撥。各人系前期赴寺閱習(xí)排列導(dǎo)引儀范,隨儀仗習(xí)儀仗此句疑有誤。。并前一日入赴大慶殿排立,次日隨儀仗導(dǎo)引番袞赴德壽宮排列應(yīng)奉。其服著法衣、執(zhí)色樂器,下祗候

庫闕借施行闕:疑當(dāng)作「關(guān)」。。」詔從之。干道九年正月,加上冊寶亦如此例。
十一月三日,禮部太常寺言:「參酌將來追冊皇后神主祔廟,依國朝故事,因太常鼓吹、(在)[左]右金吾仗導(dǎo)引至太廟。今欲乞依顯仁皇后神主祔廟禮例,用細(xì)仗二百人,令兵部差撥。其鼓吹乞令太常寺依昨顯仁皇后祔廟例,下殿前、馬、步軍司差撥雜攢樂人,赴寺教習(xí)詞曲。自攢宮導(dǎo)引至太廟,行祔廟之禮,依禮例合設(shè)登歌宮架、樂舞。所有合用樂舞、樂章,乞令太常寺條具申請,排辦施行。」有旨依。
禮部太常寺續(xù)具排辦申請事件:「一、神主祔廟,合用鼓吹導(dǎo)引詞曲,及添撰追冊皇后祔廟合用鼓吹導(dǎo)引酌獻樂章,乞依例從本寺申學(xué)士院修撰,降下本寺教習(xí)施行。一、合用鼓吹,依昨顯仁皇后祔廟日降指揮禮例,系用一百三十一人。內(nèi)令丞、職掌等一十人,系本寺人吏充攝;歌舞、簫、篳篥、笛、鼓、金鉦執(zhí)色一百二十一人,系下殿前、馬、步三司差撥,教習(xí)五日。今來追冊皇后祔廟,系用上件人數(shù)差撥。內(nèi)除本寺見管令丞三人,其余鼓吹執(zhí)色并乞下殿前、馬、步三司,將見在諸軍 刷會解樂藝及識字之人前期差撥赴寺,依例教習(xí)五日。所有合用服著執(zhí)色樂器,下祗候庫揀選使用,事畢拘收送納。一、合設(shè)登歌、宮架、樂舞,依昨顯仁皇后祔廟已降指揮禮例,系用節(jié)奏樂正六人、登歌樂工七十二人、宮架樂工九十九人、二舞九十人、教習(xí)

十人。令來追冊皇后祔廟,亦是添撰樂曲,比之常享,事體尤重。令乞依前項已降指揮體例施行。所有教習(xí)日,今乞止教習(xí)七日。其合用般運大樂軍兵八十人,及遮護宮駕油幕席屋,乞依例下所屬施行?!箯闹?
隆興二年九月五日,太常寺少卿兼權(quán)禮部侍郎洪適言:「勘會今歲郊祀大禮,依逐次典故,用儀仗敲吹。內(nèi) 吹已赴警場振作,所有禮畢車駕回鑾導(dǎo)引振作,亦合用軍樂。端門肆赦,所設(shè)鼓吹宮架,系合用雅樂,并與燕樂不同,難以一例不用。」有旨依,以欽宗服未除故也。
干道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已降指揮,加上光堯壽圣太上皇帝、壽圣太上皇后尊號冊寶,依禮例合用前后部 吹導(dǎo)引執(zhí)色人二百三十六人。除鼓吹令二人外,其余人依例下殿前、馬、步司借差攢樂人充攝應(yīng)奉。并各人系前期教習(xí)導(dǎo)引詞曲腔譜,乞就貢院擺拽教習(xí)前連后次,欲乞教習(xí)五日?!乖t從之。其余并如紹興三十二年八月之制。
輿服 宋會要輯稿 輿服四 天子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