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圍鄭有奇言即去○本紀三十年助晉人圍鄭鄭使人言于繆公秦乃罷兵春秋僖十三年晉人秦人圍鄭左傳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佚之狐言于鄭伯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紀與經(jīng)傳事同文異奇言二字太史公斷文也
三十五年伐晉報殽敗我于汪○本紀三十六年以報殽之役無敗汪事説詳晉襄三年
共公五年卒○本紀文也表因之春秋宣四年秦伯稻卒則共公立四年非五年矣
桓公元年○當在魯宣五年
二十七年卒○本紀文也春秋成十四年秦伯卒則桓公立二十八年明矣表因本紀之誤是以秦桓之事俱與春秋異而遞誤一年耳
楚
文王五年息夫人陳女過蔡○世家不載春秋左傳在莊十年為楚文六年是當與伐蔡獲哀侯以歸同入六年
十三年卒○世家文也春秋莊二十年為堵敖元年則文王立十五年堵敖立三年表因世家之誤也
成王惲○春秋惲作頵谷梁作髠
二十六年滅六英○世家云滅英無六字徐廣曰一本作黃春秋楚成二十四年滅黃二十九年齊人徐人伐英楚穆四年秋楚人滅六據(jù)此則楚成二十六年六英俱未滅當從滅黃其編年亦當從春秋
莊王侶○春秋侶作旅谷梁作呂
六年伐宋陳○世家云伐宋無陳左傳楚子侵陳遂侵宋與表同
康王招○春秋招作昭
靈王圍○春秋圍作防
七年就章華臺內(nèi)亡人實之○世家同左傳昭七年為楚靈六年為章華之臺納亡人以實之據(jù)此即六年表內(nèi)執(zhí)?尹亡人入章華之事此為羨文
滅陳○世家八年春秋左傳與表同左傳昭十一年楚公子棄疾帥師圍蔡韓宣子問于叔向對曰楚王奉孫呉以討于陳曰將定而國陳人聽命然則定陳者滅陳之詐詞也且定陳之言在楚靈七年經(jīng)傳無八年定陳之文
昭王珍○春秋珍作軫
四年呉三公子來奔○世家同左傳魯昭三十年呉子使徐人執(zhí)掩余使鐘吾人執(zhí)燭庸二公子奔楚據(jù)此則三字誤
七年嚢瓦伐呉○世家同春秋左傳定二年秋楚人伐呉據(jù)此當是楚靈八年
惠王四年伐鄭○世家六年白公請兵令子西伐鄭無四年伐鄭之事春秋哀十年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年同事異疑陳鄭音近而誤耳
宋
惠公○世家三十年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與表異又戴公世家無名則立字立君之謂也表誤以為戴公名耳
殤公十年華督殺公○世家春秋同
莊公馮元年○春秋在桓三年至莊二年乙酉宋公馮卒據(jù)此則宋莊立十八年明矣乃世家誤以十九年卒表遂以殤公被弒之年為莊公元年故有十九年耳
桓公御説○世家御作御
成公王臣○谷梁王作壬
文公鮑○世家鮑作鮑革
共公瑕○春秋瑕作固
平公成○公羊成作戌
景公頭曼○春秋頭曼作欒
二十九年侵鄭衛(wèi)魯○世家不載春秋春宋皇瑗帥師侵鄭無侵衛(wèi)魯之文秋宋人圍曹則魯當是曹是年晉曼多帥師侵衛(wèi)則侵衛(wèi)當是晉事
衛(wèi)
莊公十七年州吁長好兵○世家十八年
宣公元年晉共立之討州吁○世家衛(wèi)桓十六年春秋隱四年九月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衛(wèi)人立晉與世家同
惠公三年朔奔齊立黔牟○世家四年春秋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wèi)侯朔出奔齊與世家同
朔復入十四年○按惠公立四年亡八年通十二年世家云通凡十三年
懿公八年翟伐我○世家九年春秋閔二年狄入衞與
文公二十三年重耳從齊過無禮○世家十六年左傳與表同第按左傳重耳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衞衞文公不禮焉及齊齊桓公妻之然則重耳從狄過衞非從齊過衞也
成公三十一年楚伐鄭與我平晉中行桓子距楚救鄭伐我○世家不載春秋宣五年為陳靈十年楚人伐鄭左傳楚子伐鄭陳及楚平晉荀林父救鄭伐陳據(jù)此當是陳靈之事
獻公十五年救鄭敗晉師櫟○世家不載春秋襄十一年夏晉率諸侯伐鄭衛(wèi)與之秋晉率諸侯伐鄭會于蕭魚衞亦與之無救鄭之文冬秦人伐晉左傳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己丑秦晉戰(zhàn)于櫟晉師敗績據(jù)此當是秦景十五年事
殤公狄○春秋狄作剽
靈公三十七年伐魯○世家不載春秋定十二年衞公孟彄帥師伐曹魯當是曹
出公十二年父蒯聵入輙出亡○世家同春秋哀十六年春己卯衞世子蒯聵自戚入衞衛(wèi)侯輙來奔據(jù)此則哀十六年為出十四年非十二年明甚而蒯聵元年亦非哀十五年矣
陳
弟他殺太子免代立國亂再赴陳厲公他元年陳大夫五父后立為厲公○左傳桓五年文公子他殺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則殺免在陳桓三十八年又春秋桓六年蔡人殺陳佗則是年佗不得稱元也桓十二年為陳厲七年八月壬辰陳侯躍卒則厲公名躍而非佗也孔頴逹曰躍為厲公世家本文也莊二十二年傳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五父即佗六年殺佗而厲公立也陳世家以佗與五父為二人言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立七年太子免之三弟躍林杵臼共弒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利公立五月卒林立是為莊公按傳五父佗一人而世家以為二人按經(jīng)蔡人殺佗在桓公卒之明年不得為佗立七年也佗以魯桓六年見殺躍以魯桓十二年始卒不得為躍立五月也既以佗為厲公又妄稱躍為利公世本本無利公皆是馬遷妄説也據(jù)孔氏之辨則表仍世家之誤明矣至七年表云公淫蔡蔡殺公俱非厲公躍徐廣曰班氏云桓公之弟
成公二十九年倍楚盟楚侵我○世家二十九年倍楚盟三十年楚共王伐陳春秋襄三年陳侯使袁僑如會左傳楚子辛為令尹欲侵于小國陳成公使袁僑如會求成據(jù)此則是年陳為請盟非倍盟也且經(jīng)傳俱無楚侵陳之文又襄四年左傳春楚師為陳叛故將伐陳三月陳成公卒聞喪乃止夏楚彭名侵陳據(jù)此則當在陳成三十年
哀公弱○春秋弱作溺
湣公二十三年楚滅陳○世家二十四年左傳哀十七年秋七月己卯楚公孫朝帥師滅陳與世家同
蔡
宣侯措父○春秋作宣公考父
景侯固○世家固作同春秋與表同
二十八年晉率我伐鄭○世家不載春秋襄九年蔡景二十八年曹成十四年也冬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不及蔡據(jù)此疑是曹成之事誤入于蔡者
靈侯班○世家春秋班俱作般
蔡侯廬○世家春秋同左傳廬作盧
元年○世家滅蔡三歲楚平王立廬為平侯春秋昭十一年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十三年蔡侯廬歸于蔡據(jù)此則昭十二年廬不得稱為元也
悼侯東國○春秋昭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二十三年蔡侯東國卒于楚朱谷梁作東第攷朱無歸入葬之文東國無出奔之事汪克寛曰東即東國誤為朱也
曹
戴伯鮮○世家鮮作蘇
宣公盧○世家盧作疆春秋盧作廬
成公二十二年伐衞○世家不載春秋襄十七年夏衞石買帥師伐曹無曹伐衞之文
平公須○世家須作頃春秋與表同
靖公路○世家春秋路俱作露
鄭
桓公周宣王母弟○世家云宣王庶弟
莊公寤生元年祭仲生○世家封弟叚于京祭仲諫之左傳同生疑是諫
二十九年與魯璧易許田○世家云與魯?shù)p易許田春秋隱八年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左傳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據(jù)此璧當是祊又春秋桓元年為莊三十三年鄭伯以璧假許田表同世家不載
昭公元年忽母鄧女祭仲取之○文義未詳按世家初祭仲甚有寵于莊公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則太史公書之者見立忽之由此也取當是娶
子嬰○世家同春秋子嬰作子儀
厲公亡后七歲復入○世家厲公初立四歲居櫟十七歲復入立七歲與亡凡二十八年與左傳同表誤
襄公元年楚伐晉來救○世家五年事元年楚縱宋伐鄭非楚伐也亦無晉救之文
十八年晉欒書取我范○世家不載左傳取汜祭杜注鄭地成臯縣東有泛水范字當誤
成公三年與楚盟○世家楚共王使人來與盟鄭人私與盟據(jù)此則春秋鄭成元年馬陵之盟自是兩事
厘公惲○世家同春秋作髠頑
簡公喜○世家春秋喜俱作嘉
二年誅子駟○左傳襄十年冬十月戊辰殺子駟據(jù)此是鄭簡三年世家與傳同
十七年子產(chǎn)曰范宣子為政我請伐陳○世家不載左傳范宣子為政子產(chǎn)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宣子説乃輕幣是行也鄭伯朝晉為重幣故且請伐陳也據(jù)此則子產(chǎn)曰三字似羨文
二十八年子產(chǎn)曰三國不會○世家不載左傳夏諸侯如楚晉衛(wèi)曹邾不會鄭伯先待于申楚王使問禮于左師與子產(chǎn)子產(chǎn)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據(jù)此不會者四國三字當誤子產(chǎn)曰下疑有脫文
定公四年火欲禳之子產(chǎn)曰不如修德○左傳昭十八年事是鄭定六年也世家與傳同
十一年楚建作亂殺之○世家十年
獻公蠆○公羊蠆作囆
燕
宣公五年楚圍我我卑辭以解○世家不載春秋宣十二年楚子圍鄭左傳鄭伯肉?牽羊以迎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退三十里而許之平疑是鄭襄八年誤入于燕者
平公六年公如晉請內(nèi)王○世家不載左傳昭二十四年鄭伯如晉子太叔相曰王室之不寧晉之恥也獻子乃徴會于諸侯期以明年二十五年會于黃池謀王室也疑是鄭定十二年誤入于燕者
簡公十一年敗宋師○世家不載春秋哀十三年春鄭罕達帥師取宋師于嵒左傳同無燕敗宋師之文疑是鄭聲十九年誤入于燕者
呉
余祭十七年余昧四年○按春秋襄二十九年閽弒呉子余祭則余祭止四年也襄十三年為余昧元年昭十五年春王正月呉子夷末卒則余昧凡十七年也世家誤編年歲表遂因之故余昧之事皆誤屬余祭耳
余昧○春秋作夷末公羊作夷昧
闔閭四年伐楚六潛○世家潛作灊
夫差十八年楚敗我○世家越敗呉?guī)熡隗覞勺髠靼吣耆略阶臃覅規(guī)煷髞y遂敗之據(jù)此楚當是越
史記卷十四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五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六國表第三
【索隱六國乃魏韓趙楚燕齊并秦凡七國號曰七雄】
太史公讀秦記【索隱即秦國之史記也故下云秦燒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是也】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索隱按臚字訓陳也出爾雅又以言秦是諸侯而陳天子郊祀實僭也猶季氏旅于泰山然正義臚作音旅祭名又旅陳也】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后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彊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説起矯稱蠭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衞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義禹生于茂州汶川縣本冉駹國皆西羌】湯起于亳【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zhàn)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索隱以言人君制法當隨時代之異而變易其政則其成功大若居今行古猶膠柱而調(diào)瑟也】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正義易以豉反后王近代之王法與已連接世俗之變及相類也故議卑淺而易識行耳】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索隱舉猶皆也】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索隱按言俗學淺識舉而笑秦此猶耳食不能知味也】悲夫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索隱按此表起周元王元年春秋迄元王八年】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索隱述贊曰春秋之后王室益卑楚彊南服秦霸西?三卿分晉八代興媯逓主盟會互為雄雌二周前滅六國后隳壯哉嬴氏吞并若斯】
史記卷十五
史記卷十五考證
六國年表
周
元王元年徐廣曰乙丑○【臣祖庚】按通鑒元年丙寅則乙丑乃敬王四十四年徐廣以敬王崩在甲子故以乙丑為元索隱元王八年崩亦誤以乙丑為元耳皇甫謐曰元年癸酉二十八年庚子崩按通鑒元王在位七年癸酉乃定王元年在位二十八年應入定王表內(nèi)誤列于此
定王元年皇甫謐曰元年癸亥十年壬申崩○【臣祖庚】按通鑒癸亥乃敬王四十二年壬申則元王崩年也又本紀敬王四十二年崩謐葢防本紀即以癸亥為元耳應入元王表內(nèi)誤列于此
安王三年王子定奔晉○本紀不載
秦
厲共公元年○【臣祖庚】按通鑒在敬王四十四年則元王元年乃厲共二年也
五年楚人來賂○本紀不載【臣照】按年表有而本紀無者六國都有而秦表為最此下六年義渠來賂繇諸乞來援七年彗星見十年庶長將兵拔魏城彗星見十四年晉人楚人來賂十六年補厐戲城二十年公將師與綿諸戰(zhàn)二十六年左庶長城南鄭二十八年越人來迎女二十九年晉大夫知伯寛率其邑人來奔躁公八年六月雨雪日月蝕懷公元年生靈公靈公元年生獻公三年作上下畤八年城塹河瀕初以君主妻河十年補厐城簡公二年與晉戰(zhàn)敗鄭下五年日蝕十四年伐魏至陽狐惠公三年日蝕五年伐諸繇九年伐韓宜陽取六邑十年與晉戰(zhàn)武城縣陜獻公三年日蝕書晦六年初縣蒲藍田善明氏十年日蝕十一年縣櫟陽十六年民大疫日蝕十九年敗韓魏洛陽孝公元年彗星見西方十一年城商塞衞鞅圍固陽降之十三年初為縣有秩史十九年城武城從東方壯邱來歸二十一年馬生人二十四年秦大荔圍合陽惠文王二年宋太邱社亡三年拔韓宜陽四年魏夫人來七年義渠內(nèi)亂庶長操將兵定之十二年會龍門昭王十七年魏入河東四百里二十七年地動壞城五十二年王稽棄市十一年呂不韋之河南十二年發(fā)四郡兵助魏擊楚本紀皆不載古人之意今不可得而見矣今彚列于此其他異同仍分條各著焉
靈公七年與魏戰(zhàn)少梁○本紀作六年大事記曰出師在六年而戰(zhàn)在七年也
十年○城籍姑靈公卒立其季父悼子是為簡公本紀俱作十三年
簡公十五年簡公卒○本紀作十六年
惠公十一年太子生○本紀作十二年
十三年蜀取我南鄭○本紀作伐蜀取南鄭
獻公十七年櫟陽雨金四月至八月○本紀作十八年而不紀月
二十三年與魏戰(zhàn)少梁虜其太子○本紀與魏晉戰(zhàn)少梁虜其將公孫痤無太子之文
孝公十二年初取小邑為三十一縣○本紀作四十一二十三年與晉戰(zhàn)岸門○本紀作二十四年岸門作鴈門
惠文王八年與韓趙戰(zhàn)斬首八萬○本紀七年共擊秦當即此事通鑒七年五國皆敗走八年大敗韓師于修魚無趙則屬兩事未悉溫公所防
九年取趙中都西陽安邑○本紀無安邑前十年衞鞅圍魏安邑降之安邑非趙地表葢衍文耳趙世家作西都中陽與秦紀表互異
十一年侵義渠得二十五城○本紀作十年
十二年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公子繇通封于蜀○本紀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非藺陽也十二年虜將莊又本紀十一年公子通封于蜀無繇字
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死于魏○本紀張儀魏章東出之魏魏世家張儀魏章皆歸于魏死字疑誤
昭王七年魏冉為相○本紀作十二年
十年楚懷王亡之趙○本紀作十一年
十五年魏冉免相○本紀作十六年
十八年客卿錯擊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本紀作十六年又秪稱左更錯取軹及鄧無取城大小六十一之文通鑒亦作十八年云秦大良造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又似兩事
三十年白起封武安君○本紀作二十九年
四十四年秦攻韓取南陽○本紀作南郡
五十二年取西周王○本紀云周初亡【臣祖庚】按通鑒遷西周公于狐之聚取疑是遷王疑是公傳寫之訛也
始皇帝二十一年王賁擊楚○本紀王賁攻薊不云擊楚
二十三年殺其將項燕○本紀作二十四年
二十七年更命河為德水為金人十二命民曰黔首同天下書分為三十六郡○本紀作二十六年
二十八年為阿房宮○本紀三十五年二十六年筑宮咸陽北阪上二十七年作信宮總非二十八年事也
三十三年西北取戎為四十四縣○本紀作三十四縣魏
衞悼公○世家作懷公
文侯斯○世家作都
五年魏誅晉幽公○世家作盜殺幽公
十七年雒陰合陽○通鑒合作郃
十八年受經(jīng)子夏過段干木之閭常式○世家作二十五年
二十年卜相李克○世家作二十五年
二十四年伐秦至陽狐○世家作秦伐我至陽狐晉孝公傾○世家作頎
三十六年秦侵晉○世家作秦侵我陰晉表葢脫我陰二字
惠王五年與韓會宅陽城武都○世家都作堵
九年與秦戰(zhàn)少梁虜我太子○詳見秦獻二十三年十六年與秦孝公會杜平○監(jiān)本訛有十六年年下有徐廣曰三字衍文今去
襄王二年秦敗我雕陰○此與五年魏獻少梁河西地于秦自是兩事通鑒與表同世家則并入五年
哀王六年秦來立公子政為太子○世家來作求七年虜聲子于濮○世家徐廣注聲子作贅子
安厘王十一年秦拔我廩丘○世家作郪丘
韓
文侯七年鄭敗晉○世家敗作反
哀侯六年韓嚴殺其君○世家同通鑒韓嚴遂弒其君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相害遂刺廆于朝并中哀侯據(jù)此則表與世家俱脫遂字
昭侯六年取陵觀廩丘○世家廩作邢
宣惠王十年君為王○世家作十一年
襄王十六年與齊魏擊秦秦與我武遂和○【臣祖庚】按通鑒齊韓魏伐秦秦割河東三城以和即十四年事也世家擊秦事與通鑒同己見十四年表內(nèi)此又書擊秦者羨文也
厘王二十一年暴鳶救魏○世家鳶作防
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二城○世家作十三城趙
襄子元年以金斗殺代王○世家斗作枓
烈侯元年魏使太子伐中山○世家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通鑒晉魏斯擊宋使樂羊伐中山使其子擊守中山據(jù)此伐當是守
敬侯八年襲衞不克○世家不載
成侯六年敗魏涿澤○世家涿作湪正義曰音濁蓋齊康公會晉衞于濁澤齊威王敗魏于濁澤即此地也
武靈王二年城鄗○世家作三年
十年秦取我中都西陽安邑○説見秦惠文后九年十二年立燕公子職○世家作十一年
二十五年趙攻中山○世家作二十三年
惠文王元年以公子勝為相封平原君○世家不載二年楚懷王亡來弗內(nèi)○世家不載
四年圍殺主父與齊燕共滅中山○世家三年滅中山四年圍主父餓死
七年迎婦秦○【臣祖庚】按趙無迎婦于秦之事惟楚世家楚迎婦于秦通鑒亦云楚君迎婦于秦楚頃襄七年事也表文下格即楚頃襄七年悮入上格趙惠文七年耳
十五年取齊昔陽○世家作十六年
孝成王元年平原君相○世家不載通鑒趙以公子勝為相在赧王四十九年惠文三十三年也其非孝成元年明矣且惠文元年表內(nèi)已書為相至此又書舛訛可知
九年秦圍我邯鄲○世家在七年
楚魏救我○世家在八年
十五年平原君卒○世家作十四年
趙王遷○世家作幽
二年秦拔我平陽敗扈輙斬首十萬○世家秦攻武城扈輙率師救之軍敗死焉
三年秦拔我宜安○世家秦攻宜安李牧率師卻之與表異通鑒秦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與表同據(jù)此則李牧卻之者二年事也拔平陽拔宜安俱三年事世家誤其年故表前后參差耳
楚
惠王二十二年魯哀公卒○通鑒貞定王元年魯哀公卒于有山氏世家同據(jù)此則二十一年也
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我至桑丘○世家作乘丘
懷王二十四年秦來迎婦○世家云秦昭王初立乃厚賂于楚楚往迎婦【臣祖庚】按秦來秦來賂楚也迎婦楚往迎婦也當作兩句讀
頃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世家云取析十五城而去徐廣曰既取析又并左右十五城也廣葢因表為十六城而遷就其詞
二十年秦拔鄢西陵○世家拔我西陵不云鄢
考烈王十四年楚滅魯頃公遷下邑○魯世家作卞邑徐廣注一作卞通鑒遷其君于卞卞春秋魯邑名即古卞明國也戰(zhàn)國時屬楚則下邑應作卞邑
燕
燕人共立公子平○【臣照】按燕王噲七年已為齊所殺死二年而燕乃立平燕國二年無君則表內(nèi)七格后八格不應書八字九格不應書九字噲已死矣誰之八年九年耶
齊
宣公四十四年伐魯莒及安陽○世家莒作葛陽作陵湣王三年封田嬰于薛○世家同【臣祖庚】按顯王四十八年為湣王三年齊號薛公田文為孟嘗君初齊王封田嬰于薛嬰卒文嗣立號孟嘗君據(jù)此則是年田文號孟嘗君非封田嬰于薛也
史記卷十五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六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 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 史張守節(jié)正義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索隱張晏云時天下未定參錯變易不可以年記故列其月今按秦楚之際擾攘僣簒運數(shù)又促故以月紀事而名表也】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于陳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音善索隱古禪字音市戰(zhàn)反三嬗謂陳渉項氏漢高祖也】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索隱音已力反亟訓急也】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shù)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韋昭曰謂舜受禪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索隱按謂湯放桀武王討紂也】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之倫以德若彼【索隱即契后稷及秦襄公文公穆公也】用力如此【索隱謂湯武及始皇也】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集解徐廣曰鏑作鍉索隱鏑音的注鍉字亦音的按秦銷鋒鏑作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也】鉏豪杰維萬世之安【索隱維訓度謂計度令萬世安也】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xiāng)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索隱鄉(xiāng)音向許亮反謂秦前時之禁兵及不封樹諸侯適足以資后之賢者即高帝也言為之驅除患難也】故憤發(fā)其所為天下雄【索隱指漢高祖】安在無土不王【白虎通曰圣人無土不王使舜不遭堯當如夫子老于闕里也】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索隱高祖起布衣卒傳之天位實所謂大圣】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索隱述贊曰秦失其鹿羣雄競逐狐鳴楚祠龍興沛谷武臣自王魏豹必復田儋據(jù)齊英布居六項王主命義帝見戮以月系年道悠運速洶洶天下瞻烏誰屋眞人霸上卒享天祿】
史記卷十六
史記卷十六考證
秦楚之際月表○【臣照】按古人之書用卷軸后世易為篇帙便于省覽然表宜卷軸篇帙轉不便也史記十表中此表最為舛誤無一善本可從如既稱月表矣忽又稱某年某月定非龍門本丈推尋其理蓋后人以漢王當自紀年號不當同于凡諸侯王而韓信等漢臣自當奉漢朔因而紀年也?襲之久又誤將非漢臣而亦改稱年者甚且以二世之三年五月為楚懷王之二年一月則其紀年紀月誠不可得而解夫秦楚之間惟不得盡以漢元紀年是以紀月今謂之紀年歟則非一月謂之紀月歟則應稱十三月究其為何月則一月乃秦正之七月夏正之五月其二月則秦正之八月夏正之十月天時人事俱舛讀者目?心迷且既謂之一月則從一至百之稱是以十八王之一月趙歇便稱三十一月韓成便稱二十一月魏豹便稱十九月若紀之以年則一年若干月理不可通矣今將顯明易改者一一定正至于通體仍依舊式刋刻不敢臆専也惟仿蔡沈尚書考定武成之例別為表文刋之于后以備叅觀庶可識太史公之本意云至篇內(nèi)改正之處既難枚舉且大叚規(guī)模從舊細處不足縷陳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記卷十六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七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 中 郎 外 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第五
【索隱應劭云雖名為王其實如古之諸侯】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魯衞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徳也太公于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索隱按漢書封國八百同姓五十余顧氏據(jù)左?魏子謂成鱄云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是也】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衞王室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幽厲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徳不純形勢弱也【索隱純善也亦云純一言周王非徳不純一形勢弱也】漢興序二等【韋昭曰漢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集觧徐廣曰一云非有功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集解徐廣曰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索隱徐氏九國不數(shù)吳蓋以荊絶乃封吳故也仍以淮陽為九今按下文所列有十國者以長沙異姓故言九國也】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鴈門太原以東至遼陽【韋昭曰遼東陽縣】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太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帯江淮谷泗【集解徐廣曰谷水在沛】薄會稽為梁楚吳淮南長沙國皆外接于胡越而內(nèi)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shù)十置百官宮觀僣于天子獨漢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內(nèi)史【正義京兆也】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鎭撫四海用承衛(wèi)天子也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疎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滛亂【索隱?音誓?訓習言習于邪臣之謀計故爾雅云?猶狃也狃亦訓習】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索隱按武帝用主父偃言而下推恩之令也】故齊分為七【集解徐廣曰城陽濟北濟南菑川膠東膠西是分為七】趙分為六【集解徐廣曰河間廣川中山常山清河】梁分為五【集解徐廣曰濟陰濟川濟東山陽也】淮南分三【集解徐廣曰廬江衡山】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余焉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索隱適音宅或作過】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如淳曰長沙之南更置郡燕代以北更置緣邊郡其所有饒利兵馬器械三國皆失之也正義景帝時漢境北至燕代燕代之北未列為郡吳長沙之國南至嶺南嶺南越未平亦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于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索隱錯音七各反錯謂交錯相御如犬牙故云犬牙相制言犬牙參差也】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葉之勢也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后世得覽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集解徐廣曰孝武太始二年廣陵中山眞定王來朝孝宣本始元年趙來朝二年廣川來朝四年清河來朝孝宣地節(jié)元年梁來朝二年河間來朝三年濟北來朝濟北分平原太山二郡】
【索隱述贊曰漢有天下爰鑒興亡始誓河岳言峻寵章淮陰就楚彭越封梁荊燕懿戚齊趙棣棠犬牙相制麟趾有光降及文景代有英王魯恭梁孝濟北城陽仁賢足紀忠烈斯彰】
史記卷十七
史記卷十七考證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臣照】按此表格數(shù)既多年代又遠邦國分并又屢更且集解索隱正義參雜其間一字一行連篇累牘使閱者心懵目迷業(yè)未半而思去其間是否難定今將訛字之顯者改正仍將舊本刻于前而別為考定表文于后以便參觀其集解等注已經(jīng)見前故不著也
高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呂后
孝文帝 【廢魯初分齊為城陽濟北國后又分為濟南菑川膠東膠西并齊為七國分趙為河間都樂成置太原國都晉陽復置梁國廢瑯邪徙王王燕廢淮陽】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孝景帝【復置魯河間淮陽長沙常山初置廣川中山臨江汝南江都清河濟川濟東山陽濟陰】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孝武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八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髙祖功臣侯年表第六
【正義髙祖初定天下表眀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徳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集解應劭曰封爵之誓國家欲使功臣?祚無窮帶衣帶也厲砥石也河當何時如衣帶山當何時如厲石言如帶砥國乃絶耳】國以永寧爰及苖裔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所聞書曰協(xié)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shù)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歴三代千有余載自全以蕃衛(wèi)天子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隱按下文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受封】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防亡戶口可得而數(shù)者十二三【索隱言十分才二三在耳】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后數(shù)世民咸歸鄉(xiāng)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索隱倍其初封時戶數(shù)也】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正義謂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陽河侯齊仁戴侯秘?谷陵侯馮偃也】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于當世之禁云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索隱言居今之代志識古之道得以自鏡當代之存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索隱言觀今人臣所以得尊寵者必由忠厚被廢辱者亦由驕滛是言現(xiàn)在興廢亦當代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于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索隱述贊曰圣賢影響風云濳契高祖膺箓功臣命世起沛入秦慿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蕭曹輕重絳灌權勢咸就封國式盟罪戾仁賢者祀昏虐者替永鑒前修良慙固蔕】
史記卷十八
史記卷十八考證
高祖功臣侯年表高祖十二○【臣召南】按此表格式與漢表不同此表以天子紀年為主高恵呂后文景及武帝一朝自為一格如高祖在位十二年凡系六年所封概書七字以此侯自六年至十二年實七年也其七年封者用六字八年封者用五字以次而減其大例也漢表以侯之世次為主是以每一世為一格
侯第○【臣召南】按此表位次有重見者如東武侯郭防及高苑侯丙倩皆四十一東茅侯劉釗及菌侯張平皆四十八肥如侯蔡寅及高梁侯酈疥皆六十六彊侯留勝及寧陵侯呂臣皆七十二棘陽侯杜得臣及新陽侯呂清皆八十一武原侯衞胠及磨侯程黑高陵侯王周皆九十二邔侯黃極忠及平州侯昭渉掉尾皆百十一即漢表亦有重見其誤蓋無可考今自酂侯第一數(shù)至陸梁侯一百三十七其中位次闕者二十一也三十八也五十六也六十八也九十七也百二十八也百二十九也雖漢表較為詳備可以補史表所不及然其闕者自如徧校各本并合
平陽征和二年侯宗○顧炎武日知錄曰史記作于太初中平陽侯下元鼎三年今侯宗者作史記時見為侯也下又云征和二年云云則后人所加也卷中書征和者二后元者一
陽陵索隱縣屬馮翊○【臣召南】按此陽陵別是一地必非左馮翊之陽陵以地理志證之陽陵故弋陽景帝更名是漢初不名陽陵也
廣嚴侯呂毆○呂漢表作召當是字形相近而誤堂邑侯定豫章折江都折自立為王壯思○【臣召南】按折即浙字漢表又作漸亦浙字也壯思漢表作壯息
留侯萬戶○【臣召南】按是時列侯戶數(shù)惟平陽萬六百戶次即留侯萬戶為最大雖酂侯絳侯其戶皆不滿萬此高祖之特厚子房也
酂同祿母○【臣召南】按漢表作封何夫人祿母同為侯孝文元年罷較此表為眀但不言同諡懿侯又漢表筑陽高后二年定侯延以何少子封孝文元年更為酂亦詳于此表
潁隂定濟淮南及下邑○濟漢表作齊是
汾隂○按第三格有建平二字以漢表核之無有漢表是
費○【臣召南】按此侯闕位次漢表作三十一以本紀證之費將軍與孔將軍分居左右功應相類蓼侯第三十則費侯第三十一是也史表脫耳
新陽侯呂清八十一○【臣召南】按漢表作呂青位次八十七據(jù)表中有比堂邑侯語堂邑侯第八十六則漢表是也此表一字訛
東武以戶衞○監(jiān)本以集解徐廣曰文雜厠敘功中遂不可句以漢表證之史表本文當云以戶衞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杠里楊熊軍曲遇入漢為越將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籍軍功侯二千戶徐廣疑衞字或作從又據(jù)漢表作為城將附書其下既以集解雜入本文又于入漢之上衍一漢字今皆改正
貰齊侯呂○呂漢表作?胡害
淮隂為連敖典客索隱漢表作粟客○【臣召南】按漢表作票客故師古音頻妙反注云或者以其票疾而賔客禮之故云票客也據(jù)索隱所云粟客又與顔本不同
東茅補韓信為將軍○漢表作捕韓信是也此侯劉釗漢表作劉到
安國以客從起豐云云○【臣召南】按此表所敘與漢表不同漢表蓋從陳丞相世家也然使陵從最后高帝何以列之于十八侯中耶史表亦或可信
侯魏選○選漢表作遫
襄平功定平侯○【臣召南】按漢書表作功比平定侯是也平定侯即齊受呂后元年所封此侯之封在前而云功比某人者其辭皆呂后二年陳平等所差次也又接此表襄平侯闕位次漢表作六十六未知是否
宣平侯三○【臣召南】按高祖作十八侯位次惟蕭曹灼然可知張敖無功而第三師古謂呂后曲升之是也但不知高祖所定誰第三耳
博陽索隱縣名屬彭城○【臣召南】按博陽既封陳濞不應復封周聚索隱云屬彭城則應作傅陽即春秋之偪陽國也傅博字形相近而誤
壯索隱漢作嚴避眀帝諱○據(jù)此則壯應作莊
史記卷十八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九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叅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恵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索隱便音鞭縣名吳淺所封】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著令甲稱其忠焉【鄧展曰漢約非劉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昔髙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索隱謂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也】至孝恵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絶【集解徐廣曰孝文后七年靖王薨無嗣索隱禪者傳也按諸侯王表芮國至五世而絶也】竟無過為藩守職信矣故其澤流枝庶母功而侯者數(shù)人【索隱按此表芮子淺封便侯傳至?孫又封成王臣之子為沆臨侯亦至曽孫】及孝恵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及從代來吳椘之勞諸侯子弟若肺腑【索隱肺音柿腑音附柿木札也附木皮也以喻人主踈末之親如木札出于木樹皮附于樹也詩云如涂涂附注云附木皮是也】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余咸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異姓國八王者吳芮英布張耳共敖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右孝景時三十一
【索隱述贊曰恵景之際天下已平諸呂搆禍吳椘連兵條侯出討壯武奉迎薄竇防澤張趙忠貞本枝分防肺腑歸誠新市死事建陵勲榮咸開青社俱受丹旌旋窺甲令吳芮有聲】
史記卷十九
史記卷十九考證
恵景間侯者年表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注吳芮英布張耳共敖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臣召南】按注以共敖當八國之數(shù)非也髙祖滅項氏之月即虜敖子驩臨江國屬漢為南郡矣安得數(shù)之當是二燕前臧荼后盧綰耳
轪侯倉○按漢表作黎朱倉
郊索?縣名屬沛郡○【臣召南】按地理志沛郡有洨縣無郊縣則唐以前本作洨不誤也呂后本紀作交漢表作汶皆系傳寫之失
中邑侯朱通○按表作朱進
樂平侯衞無擇○按樂平漢表作樂成無擇各本俱作無澤葢誤
松茲侯徐厲徐廣曰松一作?!稹境颊倌稀堪磳⑾嗝急砦牡酆罅曜F澓钚靺栜娂T與本紀合漢表作祝茲侯是也但索?云縣屬廬江則唐以前本已作松茲矣
錘索隱縣名屬東萊○按如索?説當依地理志作腄壯武侯以都尉從之滎陽○【臣召南】按漢表無之字以文義推測此之字當是守字
犁索?縣名屬東郡○【臣召南】按地理志東郡有黎縣無犁縣則漢表作黎是也
鉼索隱縣名屬瑯邪○按漢表作缾以地理志證之字應從缶
故安侯食邑五百戸○【臣召南】按申屠嘉之食邑五百戸乃文帝元年録髙祖功臣賜嘉爵闗內(nèi)侯食邑耳非列侯之侯也本紀及傳甚明食邑五百戸上侯字葢衍文漢表可證
新市侯以趙內(nèi)史王慎○【臣召南】按椘元王世家作內(nèi)史王悍漢表亦然則此表作王慎又云慎不聽二慎字皆悍字之訛
遒○【臣召南】按地理志應作逎又按侯隆疆漢表作陸疆
客成索隱縣名屬涿郡○【臣召南】按漢表作容成以地理志證之此亦應作容城又按侯名擕徐盧漢表無擕字
范陽端侯代○按漢表作靖侯范代
亞谷征和二年○顧炎武日知錄曰此表書征和者一后元者三皆后人所加也
史記卷十九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二十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 中 郎外兵曹 參 軍裴 骃集解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索隱七十二國太史公舊余四十五國褚先生補也】
太史公曰匃奴絶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荊荼是徴【毛詩傳曰應當也鄭?曰征艾索隱荼音舒徴音澄】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qū)區(qū)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覇西戎吳椘之君以諸侯役百越?jīng)r乃以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nèi)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師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右太史公本表
當涂【索隱表在九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淮陽反者公孫勇等
侯
蒲【索隱表在瑯邪】蘚昌以圉尉史捕淮陽反者公孫勇等侯潦陽【索隱潦音遼表在清河】江徳以圉廐嗇夫共捕淮陽反者公
孫勇等侯
富民【索隱表在蘄】田千秋家在長陵以故髙廟寢郎上書諌孝武曰子弄父兵罪當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黃帝渉江上書至意拜為大鴻臚征和四年為丞相封三千戶至昭帝時病死子順代立為虎牙將軍擊匃奴不至質(zhì)誅死國除【漢書音義曰質(zhì)所期處也】右孝武封國名
后進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記事盡于孝武之事故復修記孝昭以來功臣侯者編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覽觀成敗長短絶世之適得以自戒焉當世之君子行權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當世豈不盛哉觀其持滿守成之道皆不謙讓驕蹇爭權喜?聲譽知進不知退終以殺身滅國以三得之【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謂行權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也】及身失之不能傳功于后世令恩徳流子孫豈不悲哉夫龍頟侯曽為前將軍世俗順善厚重謹信不與政事退譲愛人其先起于晉六卿之世有土君國以來為王侯子孫相承不絶歴年經(jīng)世以至于今凡八百余嵗豈可與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語之哉悲夫后世其誡之
博陸霍光家在平陽以兄驃騎將軍故貴前事武帝覺捕得侍中謀反者馬何羅等功侯三千戸【文頴曰博廣陸平取其嘉名無此縣也食邑北海河東瓚曰漁陽有博陸城也】中輔防主昭帝為大將軍謹信用事擅治尊為大司馬益封邑萬戸后事宣帝歴事三主天下信郷之益封二萬戶子禹代立謀反族滅國除
秺 【漢書音義曰音妬在濟陰成武今有亭】金翁叔名日防以匈奴休屠王太子從渾邪王將眾五萬降漢歸義侍中事武帝覺捕侍中謀反者馬何羅等功侯三千戸中事昭帝謹厚益封三千戸子?代立為奉車都尉事宣帝
安陽【索隱表在蕩陰志屬汝南】上官桀家在隴西以善騎射從軍稍貴事武帝為左將軍覺捕斬侍中謀反者馬何羅弟重合侯通功侯三千戶中事昭帝與大將軍霍光爭權因以謀反族滅國除
桑樂【索隱表在千乘】上官安以父桀為將軍故貴侍中事昭帝安女為昭帝夫人立為皇后故侯三千戸驕蹇與大將軍霍光爭權因以父子謀反族滅國除
富平【索隱志屬平原】張安世家在杜陵以故御史大夫張湯子武帝時給事尚書為尚書令事昭帝謹厚習事為光祿勲右將軍輔政十三年無適過侯三千戸及事宣帝代霍光為大司馬用事益封萬六千戸子延夀代立為太仆侍中
義陽【索隱表在平氏】傅介子家在北地以從軍為郎為平樂監(jiān)昭帝時刺殺外國王天子下詔書曰平樂監(jiān)?介子使外國殺樓蘭王以直報怨不煩師有功其以邑千三百戶封介子為義陽侯子厲代立爭財相告有罪國除
商利【索隱表在徐郡】王山齊人也故為丞相史防騎將軍上官安謀反山説安與俱入丞相斬安山以軍功為侯三千戸上書愿治民為代太守為人所上書言系獄當死防赦出為庶人國除
建平【索隱表在濟陽】杜延年以故御史大夫杜周子給事大將軍幕府發(fā)覺謀反者騎將軍上官安等罪封為侯邑二千七百戸拜為太仆元年出為西河太守五鳯三年入為御史大夫
弋陽【索隱志屬汝南】任官以故上林尉捕格謀反者左將軍上官桀殺之便門封為侯二千戸后為太常及行衛(wèi)尉事節(jié)儉謹信以夀終?于子孫
宜城【索隱表在濟陰】燕倉以故大將軍幕府軍吏發(fā)謀反者騎將軍上官安罪有功封侯邑二千戶為汝南太守有能名
宜春【索隱志屬汝南】王防家在齊本小吏佐史稍遷至右輔都尉武帝數(shù)幸扶風郡防共置辦拜為右扶風至孝昭時代桑?羊為御史大夫元鳯三年代田千秋為丞相封二千戶立二年為人所上書言暴自殺不殊子代立為屬國都尉
安平【索隱表在汝南志屬涿郡】楊敞家在華隂故給事大將軍幕府稍遷至大司農(nóng)為御史大夫元鳯六年代王防為丞相封二千戸立二年病死子賁代立十三年病死子翁君代立為典屬國三嵗以季父惲故出惡言系獄當死得免為庶人國除
右孝昭時所封國名
陽平【索隱志屬東郡】蔡義家在溫故師受韓詩為?士給事大將軍幕府為杜城門入侍中授昭帝韓詩為御史大夫是時年八十衰老常兩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議以為為人主師當以為相以元平元年代楊敞為丞相封二千戸病死絶無后國除
扶陽【索隱志屬沛郡表在蕭】韋賢家在魯通詩禮尚書為愽士授魯大儒入侍中為昭帝師遷為光祿大夫大鴻臚長信少府以為人主師本始三年代蔡義為丞相封扶陽侯千八百戸為丞相五嵗多恩不習吏事免相就第病死子?成代立為太常坐祠廟騎奪爵為闗內(nèi)侯
平陵【索隱表在武當】范明友家在隴西以家世習外國事使防西羌事昭帝拜為度遼將軍擊烏桓功侯二千戶取霍光女為妻地節(jié)四年與諸霍子禹等謀反族滅國除
營平【索隱表在濟南】趙充國以隴西騎士從軍得官侍中事武帝數(shù)將兵擊匃奴有功為防軍都尉中事昭帝昭帝崩議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功侯封二千五百戸
陽成【索隱表在濟陰非也且濟隂有城陽縣耳而潁川汝南又各有陽城縣城字從土在陽之下今此似誤不可分別也】田延年以軍吏事昭帝發(fā)覺上官桀謀反事后留遲不得封為大司農(nóng)本造廢昌邑王議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功侯二千七百戸逄昭帝崩方上事并急因以盜都內(nèi)錢三千萬【漢書百官表曰司農(nóng)屬官有都內(nèi)】發(fā)覺自殺國除
平丘【索隱志屬陳留表在肥城】王遷家在衛(wèi)【索隱一作衙音牙地理志衙縣在馮翊】為尚書郎習刀筆之文侍中事昭帝帝崩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功侯二千戸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坐受諸侯王金錢財漏泄中事誅死國除
樂成【索隱表在平氏志屬南陽】霍山山者大將軍光兄子也光未死時上書曰臣兄驃騎將軍去病從軍有功病死賜謚景桓侯絶無后臣光愿以所封東武陽邑三千五百戸分與山天子許之拜山為侯后坐謀反族滅國除
冠軍【索隱志屬南陽】霍云以大將軍兄驃騎將軍適孫為侯地節(jié)三年天子下詔書曰驃騎將軍去病擊匃奴有功封為冠軍侯薨卒子侯代立病死無后春秋之義善善及子孫其以邑三千戸封云為冠軍侯后坐謀反族滅國除
平恩【索隱志屬魏郡】許廣漢家昌邑坐事下蠶室獨有一女嫁之宣帝未立時素與廣漢出入相通卜相者言當大貴以故廣漢施恩甚厚地節(jié)三年封為侯邑三千戸病死無后國除
昌水【索隱表在于陵】田廣明故郎為司馬稍遷至南郡都尉淮陽太守鴻臚左馮翊昭帝崩議廢昌邑王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本始三年封為侯邑二千三百戸為御史大夫后為祁連將軍擊匃奴軍不至質(zhì)當死自殺國除
髙平【索隱志屬臨淮】魏相家在濟陰少學易為府卒史以賢良舉為茂陵令遷河南太守坐賊殺不辜系獄當死防赦免為庶人有詔守茂陵令為揚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復為河南太守遷為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地節(jié)三年譖毀韋賢代為丞相封千五百戸病死長子賔代立坐祠廟失侯
博望【索隱志屬南陽】許中翁【名舜】以平恩侯許廣漢弟封為侯邑二千戸亦故有私恩為長樂衛(wèi)尉死子延年代立
樂平許翁孫以平恩侯許廣漢少弟故為侯封二千戶拜為彊弩將軍擊破西羌還更拜為大司馬光祿勳亦故有私恩故得封嗜酒好色以早病死子湯代立
將陵史子回【名曽】以宣帝大母家封為侯二千六百戸與平臺侯昆弟行也子回妻宜君故成王孫嫉妬絞殺侍婢四十余人盜斷婦人初產(chǎn)子臂膝以為媚道為人所上書言論棄市子回以外家故不失侯
平臺【索隱志屬常山】史子叔【名?】以宣帝大母家封為侯二千五百戸衛(wèi)太子時史氏內(nèi)一女于太子嫁一女魯王今見魯王亦史氏外孫也外家有親以故貴數(shù)得賞賜
樂陵【索隱志屬臨淮平原亦有樂陵】史子長【名髙】以宣帝大母家貴侍中重厚忠信以發(fā)覺霍氏謀反事封三千五百戸
博城【索隱表在臨淮】張章父故潁川人為長安亭長失官之北闕上書寄宿霍氏第舎臥馬櫪間夜聞養(yǎng)馬奴相與語言諸霍氏子孫欲謀反狀因上書告反為侯封三千戶
都城【索隱志屬潁川】金安上先故匃奴以發(fā)覺故大將軍霍光子禹等謀反事有功封侯二千八百戶安上者奉車都尉秺侯從羣子行謹善退讓以自持欲傳功徳于子孫
平通【索隱表在博陽】楊惲家在華陰故丞相楊敞少子任為郎好士自喜知人居眾人中常與人顔色以故髙昌侯董忠引與屏語言霍氏謀反狀共發(fā)覺告反侯二千戸為光祿勲到五鳯四年作為妖言大逆罪腰斬國除
髙昌【索隱志屬千乘】董忠父故潁川陽翟人以習書詣長安忠有材力能騎射用短兵給事期門【漢書東方朔傳曰武帝微行出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與張章相習知章告語忠霍禹謀反狀忠以語常侍騎郎楊惲共發(fā)覺告反侯二千戶今為梟騎都尉侍中坐祠宗廟乘小車奪百戸
爰戚趙成【索隱漢表作趙長平】用發(fā)覺椘國事侯二千三百戸地節(jié)元年楚王與廣陵王謀反成發(fā)覺反狀天子推恩廣徳義下詔書曰無治廣陵王廣陵王不變更后復坐祝詛滅國自殺國除今帝復立子為廣陵王
酂地節(jié)三年天子下詔書曰朕聞漢之興相國蕭何功第一今絶無后朕甚憐之其以邑三千戸封蕭何?孫建世為酂侯
平昌王長君【名無故】家在趙國常山廣望邑人也衛(wèi)太子時嫁太子家為太子男史皇孫為配生子男絶不聞聲問行且四十余嵗至今元康元年中詔徴立以為侯封五千戶宣帝舅父也
樂昌【索隱表在汝南】王稚君【名武】家在趙國常山廣望邑人也以宣帝舅父外家封為侯邑五千戸平昌侯王長君弟也
卭城【索隱表在濟陰】王奉光家在房陵以女立為宣帝皇后故封千五百戸言奉光初生時夜見光其上傳聞者以為當貴云后果以女故為侯
安逺【索隱表在慎】鄭吉家在防稽以卒伍起從軍為郎使防將弛刑士田渠棃防匈奴單于死國亂相攻日逐王將眾來降漢先使語吉吉將吏卒數(shù)百人往迎之眾頗有欲還者因斬殺其渠率遂與俱入漢以軍功侯二千戸
博陽【索隱表在南頓】邴吉家在魯本以治獄為御史屬給事大將軍幕府常施舊恩宣帝遷為御史大夫封侯二千戸神爵二年代魏相為丞相立五嵗病死子翁孟代立為將軍侍中甘露元年坐祠宗廟不乘大車而騎至廟門有罪奪爵為闗內(nèi)侯
建成【索隱表在沛】黃霸家在陽夏以役使徙云陽以防吏為河內(nèi)守丞遷為廷尉監(jiān)行丞相長史事坐見知夏侯勝非詔書大不敬罪久系獄三嵗從勝學尚書防故以賢良舉為揚州刺史潁川太守善化男女異路耕者譲畔賜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居潁川入為太子大傅遷御史大夫五鳯三年代邴吉為丞相封千八百戸
西平【索隱表在臨淮】于定國家在東海本以治獄給事為廷尉史稍遷御史中丞上書諌昌邑王遷為光祿大夫為廷尉乃師受春秋變道行化謹厚愛人遷為御史大夫代黃霸為丞相
右孝宣時所封
陽平【索隱表在東郡】王稚君【名杰索隱漢表名禁】家在魏郡故丞相史女為太子妃太子立為帝女為皇后故侯千二百戸初元以來方盛貴用事游宦求官于京師者多得其力未聞其有知畧廣宣于國家也
【索?述贊曰孝武之代天下多虞南討閩越北擊單于長平鞠旅冠軍前駈術陽銜璧臨蔡破禺博陸上宰平津巨儒金章且佩紫綬行紆昭帝已后勳寵不殊惜防絶筆褚氏補諸】
史記卷二十
史記卷二十考證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長平○【臣召南】按漢表列長平冠軍于外戚恩澤甚為失平夫以衛(wèi)霍之戰(zhàn)伐功勳其將校得封者皆稱功臣豈可以呂竇王田例防史記敘功于長平不曰皇后弟于冠軍不曰皇后姊子可謂公論
樂安○【臣召南】按傳與此同漢表作安樂葢誤
隨成○按漢表作隨城
潦侯趙王暖訾○按漢表暖作援
下麾○按漢表作下摩
煇渠悼侯扁訾○【臣召南】按匃奴傳作鷹庀而此表作扁訾索隱既以漢表應庀注之又為扁訾定音則舊本已然久矣
河綦康侯烏犁索隱漢書作禽犁○【臣召南】按驃騎傳作禽犁
常樂侯稠雕○驃騎傳作銅離漢書作雕離
符離索隱縣名屬沛郡○【臣召南】按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驃騎傳封博徳為符離侯與表正合漢表作邳離云在朱虛
壯索隱表在東平○按漢表作杜索?表字衍
眾利質(zhì)侯伊即軒○【臣召南】按驃騎傳作伊即靬是也軒靬字形相似而誤耳
義陽侯衛(wèi)山○傳作邢山
臧馬康侯延年○按漢表作雕延年
安道侯揭陽令定○【臣召南】按此侯初為南越揭陽令故以官冠其名漢表徑作揭陽定則似姓揭陽矣又如湘成侯監(jiān)居翁以其本為桂林監(jiān)故稱之非姓監(jiān)也漢初人往往以官連名如稱趙佗為尉佗
北石索隱漢表作外石○按東越傳亦作北石
三十五年伐晉報殽敗我于汪○本紀三十六年以報殽之役無敗汪事説詳晉襄三年
共公五年卒○本紀文也表因之春秋宣四年秦伯稻卒則共公立四年非五年矣
桓公元年○當在魯宣五年
二十七年卒○本紀文也春秋成十四年秦伯卒則桓公立二十八年明矣表因本紀之誤是以秦桓之事俱與春秋異而遞誤一年耳
楚
文王五年息夫人陳女過蔡○世家不載春秋左傳在莊十年為楚文六年是當與伐蔡獲哀侯以歸同入六年
十三年卒○世家文也春秋莊二十年為堵敖元年則文王立十五年堵敖立三年表因世家之誤也
成王惲○春秋惲作頵谷梁作髠
二十六年滅六英○世家云滅英無六字徐廣曰一本作黃春秋楚成二十四年滅黃二十九年齊人徐人伐英楚穆四年秋楚人滅六據(jù)此則楚成二十六年六英俱未滅當從滅黃其編年亦當從春秋
莊王侶○春秋侶作旅谷梁作呂
六年伐宋陳○世家云伐宋無陳左傳楚子侵陳遂侵宋與表同
康王招○春秋招作昭
靈王圍○春秋圍作防
七年就章華臺內(nèi)亡人實之○世家同左傳昭七年為楚靈六年為章華之臺納亡人以實之據(jù)此即六年表內(nèi)執(zhí)?尹亡人入章華之事此為羨文
滅陳○世家八年春秋左傳與表同左傳昭十一年楚公子棄疾帥師圍蔡韓宣子問于叔向對曰楚王奉孫呉以討于陳曰將定而國陳人聽命然則定陳者滅陳之詐詞也且定陳之言在楚靈七年經(jīng)傳無八年定陳之文
昭王珍○春秋珍作軫
四年呉三公子來奔○世家同左傳魯昭三十年呉子使徐人執(zhí)掩余使鐘吾人執(zhí)燭庸二公子奔楚據(jù)此則三字誤
七年嚢瓦伐呉○世家同春秋左傳定二年秋楚人伐呉據(jù)此當是楚靈八年
惠王四年伐鄭○世家六年白公請兵令子西伐鄭無四年伐鄭之事春秋哀十年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年同事異疑陳鄭音近而誤耳
宋
惠公○世家三十年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與表異又戴公世家無名則立字立君之謂也表誤以為戴公名耳
殤公十年華督殺公○世家春秋同
莊公馮元年○春秋在桓三年至莊二年乙酉宋公馮卒據(jù)此則宋莊立十八年明矣乃世家誤以十九年卒表遂以殤公被弒之年為莊公元年故有十九年耳
桓公御説○世家御作御
成公王臣○谷梁王作壬
文公鮑○世家鮑作鮑革
共公瑕○春秋瑕作固
平公成○公羊成作戌
景公頭曼○春秋頭曼作欒
二十九年侵鄭衛(wèi)魯○世家不載春秋春宋皇瑗帥師侵鄭無侵衛(wèi)魯之文秋宋人圍曹則魯當是曹是年晉曼多帥師侵衛(wèi)則侵衛(wèi)當是晉事
衛(wèi)
莊公十七年州吁長好兵○世家十八年
宣公元年晉共立之討州吁○世家衛(wèi)桓十六年春秋隱四年九月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衛(wèi)人立晉與世家同
惠公三年朔奔齊立黔牟○世家四年春秋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wèi)侯朔出奔齊與世家同
朔復入十四年○按惠公立四年亡八年通十二年世家云通凡十三年
懿公八年翟伐我○世家九年春秋閔二年狄入衞與
文公二十三年重耳從齊過無禮○世家十六年左傳與表同第按左傳重耳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衞衞文公不禮焉及齊齊桓公妻之然則重耳從狄過衞非從齊過衞也
成公三十一年楚伐鄭與我平晉中行桓子距楚救鄭伐我○世家不載春秋宣五年為陳靈十年楚人伐鄭左傳楚子伐鄭陳及楚平晉荀林父救鄭伐陳據(jù)此當是陳靈之事
獻公十五年救鄭敗晉師櫟○世家不載春秋襄十一年夏晉率諸侯伐鄭衛(wèi)與之秋晉率諸侯伐鄭會于蕭魚衞亦與之無救鄭之文冬秦人伐晉左傳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己丑秦晉戰(zhàn)于櫟晉師敗績據(jù)此當是秦景十五年事
殤公狄○春秋狄作剽
靈公三十七年伐魯○世家不載春秋定十二年衞公孟彄帥師伐曹魯當是曹
出公十二年父蒯聵入輙出亡○世家同春秋哀十六年春己卯衞世子蒯聵自戚入衞衛(wèi)侯輙來奔據(jù)此則哀十六年為出十四年非十二年明甚而蒯聵元年亦非哀十五年矣
陳
弟他殺太子免代立國亂再赴陳厲公他元年陳大夫五父后立為厲公○左傳桓五年文公子他殺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則殺免在陳桓三十八年又春秋桓六年蔡人殺陳佗則是年佗不得稱元也桓十二年為陳厲七年八月壬辰陳侯躍卒則厲公名躍而非佗也孔頴逹曰躍為厲公世家本文也莊二十二年傳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五父即佗六年殺佗而厲公立也陳世家以佗與五父為二人言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立七年太子免之三弟躍林杵臼共弒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利公立五月卒林立是為莊公按傳五父佗一人而世家以為二人按經(jīng)蔡人殺佗在桓公卒之明年不得為佗立七年也佗以魯桓六年見殺躍以魯桓十二年始卒不得為躍立五月也既以佗為厲公又妄稱躍為利公世本本無利公皆是馬遷妄説也據(jù)孔氏之辨則表仍世家之誤明矣至七年表云公淫蔡蔡殺公俱非厲公躍徐廣曰班氏云桓公之弟
成公二十九年倍楚盟楚侵我○世家二十九年倍楚盟三十年楚共王伐陳春秋襄三年陳侯使袁僑如會左傳楚子辛為令尹欲侵于小國陳成公使袁僑如會求成據(jù)此則是年陳為請盟非倍盟也且經(jīng)傳俱無楚侵陳之文又襄四年左傳春楚師為陳叛故將伐陳三月陳成公卒聞喪乃止夏楚彭名侵陳據(jù)此則當在陳成三十年
哀公弱○春秋弱作溺
湣公二十三年楚滅陳○世家二十四年左傳哀十七年秋七月己卯楚公孫朝帥師滅陳與世家同
蔡
宣侯措父○春秋作宣公考父
景侯固○世家固作同春秋與表同
二十八年晉率我伐鄭○世家不載春秋襄九年蔡景二十八年曹成十四年也冬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不及蔡據(jù)此疑是曹成之事誤入于蔡者
靈侯班○世家春秋班俱作般
蔡侯廬○世家春秋同左傳廬作盧
元年○世家滅蔡三歲楚平王立廬為平侯春秋昭十一年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十三年蔡侯廬歸于蔡據(jù)此則昭十二年廬不得稱為元也
悼侯東國○春秋昭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二十三年蔡侯東國卒于楚朱谷梁作東第攷朱無歸入葬之文東國無出奔之事汪克寛曰東即東國誤為朱也
曹
戴伯鮮○世家鮮作蘇
宣公盧○世家盧作疆春秋盧作廬
成公二十二年伐衞○世家不載春秋襄十七年夏衞石買帥師伐曹無曹伐衞之文
平公須○世家須作頃春秋與表同
靖公路○世家春秋路俱作露
鄭
桓公周宣王母弟○世家云宣王庶弟
莊公寤生元年祭仲生○世家封弟叚于京祭仲諫之左傳同生疑是諫
二十九年與魯璧易許田○世家云與魯?shù)p易許田春秋隱八年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左傳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據(jù)此璧當是祊又春秋桓元年為莊三十三年鄭伯以璧假許田表同世家不載
昭公元年忽母鄧女祭仲取之○文義未詳按世家初祭仲甚有寵于莊公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則太史公書之者見立忽之由此也取當是娶
子嬰○世家同春秋子嬰作子儀
厲公亡后七歲復入○世家厲公初立四歲居櫟十七歲復入立七歲與亡凡二十八年與左傳同表誤
襄公元年楚伐晉來救○世家五年事元年楚縱宋伐鄭非楚伐也亦無晉救之文
十八年晉欒書取我范○世家不載左傳取汜祭杜注鄭地成臯縣東有泛水范字當誤
成公三年與楚盟○世家楚共王使人來與盟鄭人私與盟據(jù)此則春秋鄭成元年馬陵之盟自是兩事
厘公惲○世家同春秋作髠頑
簡公喜○世家春秋喜俱作嘉
二年誅子駟○左傳襄十年冬十月戊辰殺子駟據(jù)此是鄭簡三年世家與傳同
十七年子產(chǎn)曰范宣子為政我請伐陳○世家不載左傳范宣子為政子產(chǎn)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宣子説乃輕幣是行也鄭伯朝晉為重幣故且請伐陳也據(jù)此則子產(chǎn)曰三字似羨文
二十八年子產(chǎn)曰三國不會○世家不載左傳夏諸侯如楚晉衛(wèi)曹邾不會鄭伯先待于申楚王使問禮于左師與子產(chǎn)子產(chǎn)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據(jù)此不會者四國三字當誤子產(chǎn)曰下疑有脫文
定公四年火欲禳之子產(chǎn)曰不如修德○左傳昭十八年事是鄭定六年也世家與傳同
十一年楚建作亂殺之○世家十年
獻公蠆○公羊蠆作囆
燕
宣公五年楚圍我我卑辭以解○世家不載春秋宣十二年楚子圍鄭左傳鄭伯肉?牽羊以迎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退三十里而許之平疑是鄭襄八年誤入于燕者
平公六年公如晉請內(nèi)王○世家不載左傳昭二十四年鄭伯如晉子太叔相曰王室之不寧晉之恥也獻子乃徴會于諸侯期以明年二十五年會于黃池謀王室也疑是鄭定十二年誤入于燕者
簡公十一年敗宋師○世家不載春秋哀十三年春鄭罕達帥師取宋師于嵒左傳同無燕敗宋師之文疑是鄭聲十九年誤入于燕者
呉
余祭十七年余昧四年○按春秋襄二十九年閽弒呉子余祭則余祭止四年也襄十三年為余昧元年昭十五年春王正月呉子夷末卒則余昧凡十七年也世家誤編年歲表遂因之故余昧之事皆誤屬余祭耳
余昧○春秋作夷末公羊作夷昧
闔閭四年伐楚六潛○世家潛作灊
夫差十八年楚敗我○世家越敗呉?guī)熡隗覞勺髠靼吣耆略阶臃覅規(guī)煷髞y遂敗之據(jù)此楚當是越
史記卷十四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五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六國表第三
【索隱六國乃魏韓趙楚燕齊并秦凡七國號曰七雄】
太史公讀秦記【索隱即秦國之史記也故下云秦燒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是也】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索隱按臚字訓陳也出爾雅又以言秦是諸侯而陳天子郊祀實僭也猶季氏旅于泰山然正義臚作音旅祭名又旅陳也】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后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彊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説起矯稱蠭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衞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義禹生于茂州汶川縣本冉駹國皆西羌】湯起于亳【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zhàn)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索隱以言人君制法當隨時代之異而變易其政則其成功大若居今行古猶膠柱而調(diào)瑟也】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正義易以豉反后王近代之王法與已連接世俗之變及相類也故議卑淺而易識行耳】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索隱舉猶皆也】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索隱按言俗學淺識舉而笑秦此猶耳食不能知味也】悲夫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索隱按此表起周元王元年春秋迄元王八年】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五>
【索隱述贊曰春秋之后王室益卑楚彊南服秦霸西?三卿分晉八代興媯逓主盟會互為雄雌二周前滅六國后隳壯哉嬴氏吞并若斯】
史記卷十五
史記卷十五考證
六國年表
周
元王元年徐廣曰乙丑○【臣祖庚】按通鑒元年丙寅則乙丑乃敬王四十四年徐廣以敬王崩在甲子故以乙丑為元索隱元王八年崩亦誤以乙丑為元耳皇甫謐曰元年癸酉二十八年庚子崩按通鑒元王在位七年癸酉乃定王元年在位二十八年應入定王表內(nèi)誤列于此
定王元年皇甫謐曰元年癸亥十年壬申崩○【臣祖庚】按通鑒癸亥乃敬王四十二年壬申則元王崩年也又本紀敬王四十二年崩謐葢防本紀即以癸亥為元耳應入元王表內(nèi)誤列于此
安王三年王子定奔晉○本紀不載
秦
厲共公元年○【臣祖庚】按通鑒在敬王四十四年則元王元年乃厲共二年也
五年楚人來賂○本紀不載【臣照】按年表有而本紀無者六國都有而秦表為最此下六年義渠來賂繇諸乞來援七年彗星見十年庶長將兵拔魏城彗星見十四年晉人楚人來賂十六年補厐戲城二十年公將師與綿諸戰(zhàn)二十六年左庶長城南鄭二十八年越人來迎女二十九年晉大夫知伯寛率其邑人來奔躁公八年六月雨雪日月蝕懷公元年生靈公靈公元年生獻公三年作上下畤八年城塹河瀕初以君主妻河十年補厐城簡公二年與晉戰(zhàn)敗鄭下五年日蝕十四年伐魏至陽狐惠公三年日蝕五年伐諸繇九年伐韓宜陽取六邑十年與晉戰(zhàn)武城縣陜獻公三年日蝕書晦六年初縣蒲藍田善明氏十年日蝕十一年縣櫟陽十六年民大疫日蝕十九年敗韓魏洛陽孝公元年彗星見西方十一年城商塞衞鞅圍固陽降之十三年初為縣有秩史十九年城武城從東方壯邱來歸二十一年馬生人二十四年秦大荔圍合陽惠文王二年宋太邱社亡三年拔韓宜陽四年魏夫人來七年義渠內(nèi)亂庶長操將兵定之十二年會龍門昭王十七年魏入河東四百里二十七年地動壞城五十二年王稽棄市十一年呂不韋之河南十二年發(fā)四郡兵助魏擊楚本紀皆不載古人之意今不可得而見矣今彚列于此其他異同仍分條各著焉
靈公七年與魏戰(zhàn)少梁○本紀作六年大事記曰出師在六年而戰(zhàn)在七年也
十年○城籍姑靈公卒立其季父悼子是為簡公本紀俱作十三年
簡公十五年簡公卒○本紀作十六年
惠公十一年太子生○本紀作十二年
十三年蜀取我南鄭○本紀作伐蜀取南鄭
獻公十七年櫟陽雨金四月至八月○本紀作十八年而不紀月
二十三年與魏戰(zhàn)少梁虜其太子○本紀與魏晉戰(zhàn)少梁虜其將公孫痤無太子之文
孝公十二年初取小邑為三十一縣○本紀作四十一二十三年與晉戰(zhàn)岸門○本紀作二十四年岸門作鴈門
惠文王八年與韓趙戰(zhàn)斬首八萬○本紀七年共擊秦當即此事通鑒七年五國皆敗走八年大敗韓師于修魚無趙則屬兩事未悉溫公所防
九年取趙中都西陽安邑○本紀無安邑前十年衞鞅圍魏安邑降之安邑非趙地表葢衍文耳趙世家作西都中陽與秦紀表互異
十一年侵義渠得二十五城○本紀作十年
十二年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公子繇通封于蜀○本紀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非藺陽也十二年虜將莊又本紀十一年公子通封于蜀無繇字
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死于魏○本紀張儀魏章東出之魏魏世家張儀魏章皆歸于魏死字疑誤
昭王七年魏冉為相○本紀作十二年
十年楚懷王亡之趙○本紀作十一年
十五年魏冉免相○本紀作十六年
十八年客卿錯擊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本紀作十六年又秪稱左更錯取軹及鄧無取城大小六十一之文通鑒亦作十八年云秦大良造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又似兩事
三十年白起封武安君○本紀作二十九年
四十四年秦攻韓取南陽○本紀作南郡
五十二年取西周王○本紀云周初亡【臣祖庚】按通鑒遷西周公于狐之聚取疑是遷王疑是公傳寫之訛也
始皇帝二十一年王賁擊楚○本紀王賁攻薊不云擊楚
二十三年殺其將項燕○本紀作二十四年
二十七年更命河為德水為金人十二命民曰黔首同天下書分為三十六郡○本紀作二十六年
二十八年為阿房宮○本紀三十五年二十六年筑宮咸陽北阪上二十七年作信宮總非二十八年事也
三十三年西北取戎為四十四縣○本紀作三十四縣魏
衞悼公○世家作懷公
文侯斯○世家作都
五年魏誅晉幽公○世家作盜殺幽公
十七年雒陰合陽○通鑒合作郃
十八年受經(jīng)子夏過段干木之閭常式○世家作二十五年
二十年卜相李克○世家作二十五年
二十四年伐秦至陽狐○世家作秦伐我至陽狐晉孝公傾○世家作頎
三十六年秦侵晉○世家作秦侵我陰晉表葢脫我陰二字
惠王五年與韓會宅陽城武都○世家都作堵
九年與秦戰(zhàn)少梁虜我太子○詳見秦獻二十三年十六年與秦孝公會杜平○監(jiān)本訛有十六年年下有徐廣曰三字衍文今去
襄王二年秦敗我雕陰○此與五年魏獻少梁河西地于秦自是兩事通鑒與表同世家則并入五年
哀王六年秦來立公子政為太子○世家來作求七年虜聲子于濮○世家徐廣注聲子作贅子
安厘王十一年秦拔我廩丘○世家作郪丘
韓
文侯七年鄭敗晉○世家敗作反
哀侯六年韓嚴殺其君○世家同通鑒韓嚴遂弒其君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相害遂刺廆于朝并中哀侯據(jù)此則表與世家俱脫遂字
昭侯六年取陵觀廩丘○世家廩作邢
宣惠王十年君為王○世家作十一年
襄王十六年與齊魏擊秦秦與我武遂和○【臣祖庚】按通鑒齊韓魏伐秦秦割河東三城以和即十四年事也世家擊秦事與通鑒同己見十四年表內(nèi)此又書擊秦者羨文也
厘王二十一年暴鳶救魏○世家鳶作防
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二城○世家作十三城趙
襄子元年以金斗殺代王○世家斗作枓
烈侯元年魏使太子伐中山○世家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通鑒晉魏斯擊宋使樂羊伐中山使其子擊守中山據(jù)此伐當是守
敬侯八年襲衞不克○世家不載
成侯六年敗魏涿澤○世家涿作湪正義曰音濁蓋齊康公會晉衞于濁澤齊威王敗魏于濁澤即此地也
武靈王二年城鄗○世家作三年
十年秦取我中都西陽安邑○説見秦惠文后九年十二年立燕公子職○世家作十一年
二十五年趙攻中山○世家作二十三年
惠文王元年以公子勝為相封平原君○世家不載二年楚懷王亡來弗內(nèi)○世家不載
四年圍殺主父與齊燕共滅中山○世家三年滅中山四年圍主父餓死
七年迎婦秦○【臣祖庚】按趙無迎婦于秦之事惟楚世家楚迎婦于秦通鑒亦云楚君迎婦于秦楚頃襄七年事也表文下格即楚頃襄七年悮入上格趙惠文七年耳
十五年取齊昔陽○世家作十六年
孝成王元年平原君相○世家不載通鑒趙以公子勝為相在赧王四十九年惠文三十三年也其非孝成元年明矣且惠文元年表內(nèi)已書為相至此又書舛訛可知
九年秦圍我邯鄲○世家在七年
楚魏救我○世家在八年
十五年平原君卒○世家作十四年
趙王遷○世家作幽
二年秦拔我平陽敗扈輙斬首十萬○世家秦攻武城扈輙率師救之軍敗死焉
三年秦拔我宜安○世家秦攻宜安李牧率師卻之與表異通鑒秦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與表同據(jù)此則李牧卻之者二年事也拔平陽拔宜安俱三年事世家誤其年故表前后參差耳
楚
惠王二十二年魯哀公卒○通鑒貞定王元年魯哀公卒于有山氏世家同據(jù)此則二十一年也
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我至桑丘○世家作乘丘
懷王二十四年秦來迎婦○世家云秦昭王初立乃厚賂于楚楚往迎婦【臣祖庚】按秦來秦來賂楚也迎婦楚往迎婦也當作兩句讀
頃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世家云取析十五城而去徐廣曰既取析又并左右十五城也廣葢因表為十六城而遷就其詞
二十年秦拔鄢西陵○世家拔我西陵不云鄢
考烈王十四年楚滅魯頃公遷下邑○魯世家作卞邑徐廣注一作卞通鑒遷其君于卞卞春秋魯邑名即古卞明國也戰(zhàn)國時屬楚則下邑應作卞邑
燕
燕人共立公子平○【臣照】按燕王噲七年已為齊所殺死二年而燕乃立平燕國二年無君則表內(nèi)七格后八格不應書八字九格不應書九字噲已死矣誰之八年九年耶
齊
宣公四十四年伐魯莒及安陽○世家莒作葛陽作陵湣王三年封田嬰于薛○世家同【臣祖庚】按顯王四十八年為湣王三年齊號薛公田文為孟嘗君初齊王封田嬰于薛嬰卒文嗣立號孟嘗君據(jù)此則是年田文號孟嘗君非封田嬰于薛也
史記卷十五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六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 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 史張守節(jié)正義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索隱張晏云時天下未定參錯變易不可以年記故列其月今按秦楚之際擾攘僣簒運數(shù)又促故以月紀事而名表也】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于陳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音善索隱古禪字音市戰(zhàn)反三嬗謂陳渉項氏漢高祖也】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索隱音已力反亟訓急也】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shù)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韋昭曰謂舜受禪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索隱按謂湯放桀武王討紂也】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之倫以德若彼【索隱即契后稷及秦襄公文公穆公也】用力如此【索隱謂湯武及始皇也】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集解徐廣曰鏑作鍉索隱鏑音的注鍉字亦音的按秦銷鋒鏑作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也】鉏豪杰維萬世之安【索隱維訓度謂計度令萬世安也】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xiāng)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索隱鄉(xiāng)音向許亮反謂秦前時之禁兵及不封樹諸侯適足以資后之賢者即高帝也言為之驅除患難也】故憤發(fā)其所為天下雄【索隱指漢高祖】安在無土不王【白虎通曰圣人無土不王使舜不遭堯當如夫子老于闕里也】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索隱高祖起布衣卒傳之天位實所謂大圣】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
【索隱述贊曰秦失其鹿羣雄競逐狐鳴楚祠龍興沛谷武臣自王魏豹必復田儋據(jù)齊英布居六項王主命義帝見戮以月系年道悠運速洶洶天下瞻烏誰屋眞人霸上卒享天祿】
史記卷十六
史記卷十六考證
秦楚之際月表○【臣照】按古人之書用卷軸后世易為篇帙便于省覽然表宜卷軸篇帙轉不便也史記十表中此表最為舛誤無一善本可從如既稱月表矣忽又稱某年某月定非龍門本丈推尋其理蓋后人以漢王當自紀年號不當同于凡諸侯王而韓信等漢臣自當奉漢朔因而紀年也?襲之久又誤將非漢臣而亦改稱年者甚且以二世之三年五月為楚懷王之二年一月則其紀年紀月誠不可得而解夫秦楚之間惟不得盡以漢元紀年是以紀月今謂之紀年歟則非一月謂之紀月歟則應稱十三月究其為何月則一月乃秦正之七月夏正之五月其二月則秦正之八月夏正之十月天時人事俱舛讀者目?心迷且既謂之一月則從一至百之稱是以十八王之一月趙歇便稱三十一月韓成便稱二十一月魏豹便稱十九月若紀之以年則一年若干月理不可通矣今將顯明易改者一一定正至于通體仍依舊式刋刻不敢臆専也惟仿蔡沈尚書考定武成之例別為表文刋之于后以備叅觀庶可識太史公之本意云至篇內(nèi)改正之處既難枚舉且大叚規(guī)模從舊細處不足縷陳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六考證>
史記卷十六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七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 中 郎 外 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第五
【索隱應劭云雖名為王其實如古之諸侯】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魯衞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徳也太公于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索隱按漢書封國八百同姓五十余顧氏據(jù)左?魏子謂成鱄云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是也】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衞王室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幽厲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徳不純形勢弱也【索隱純善也亦云純一言周王非徳不純一形勢弱也】漢興序二等【韋昭曰漢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集觧徐廣曰一云非有功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集解徐廣曰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索隱徐氏九國不數(shù)吳蓋以荊絶乃封吳故也仍以淮陽為九今按下文所列有十國者以長沙異姓故言九國也】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鴈門太原以東至遼陽【韋昭曰遼東陽縣】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太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帯江淮谷泗【集解徐廣曰谷水在沛】薄會稽為梁楚吳淮南長沙國皆外接于胡越而內(nèi)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shù)十置百官宮觀僣于天子獨漢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內(nèi)史【正義京兆也】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鎭撫四海用承衛(wèi)天子也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疎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滛亂【索隱?音誓?訓習言習于邪臣之謀計故爾雅云?猶狃也狃亦訓習】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索隱按武帝用主父偃言而下推恩之令也】故齊分為七【集解徐廣曰城陽濟北濟南菑川膠東膠西是分為七】趙分為六【集解徐廣曰河間廣川中山常山清河】梁分為五【集解徐廣曰濟陰濟川濟東山陽也】淮南分三【集解徐廣曰廬江衡山】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余焉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索隱適音宅或作過】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如淳曰長沙之南更置郡燕代以北更置緣邊郡其所有饒利兵馬器械三國皆失之也正義景帝時漢境北至燕代燕代之北未列為郡吳長沙之國南至嶺南嶺南越未平亦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于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索隱錯音七各反錯謂交錯相御如犬牙故云犬牙相制言犬牙參差也】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葉之勢也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后世得覽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
【集解徐廣曰孝武太始二年廣陵中山眞定王來朝孝宣本始元年趙來朝二年廣川來朝四年清河來朝孝宣地節(jié)元年梁來朝二年河間來朝三年濟北來朝濟北分平原太山二郡】
【索隱述贊曰漢有天下爰鑒興亡始誓河岳言峻寵章淮陰就楚彭越封梁荊燕懿戚齊趙棣棠犬牙相制麟趾有光降及文景代有英王魯恭梁孝濟北城陽仁賢足紀忠烈斯彰】
史記卷十七
史記卷十七考證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臣照】按此表格數(shù)既多年代又遠邦國分并又屢更且集解索隱正義參雜其間一字一行連篇累牘使閱者心懵目迷業(yè)未半而思去其間是否難定今將訛字之顯者改正仍將舊本刻于前而別為考定表文于后以便參觀其集解等注已經(jīng)見前故不著也
高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呂后
孝文帝 【廢魯初分齊為城陽濟北國后又分為濟南菑川膠東膠西并齊為七國分趙為河間都樂成置太原國都晉陽復置梁國廢瑯邪徙王王燕廢淮陽】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孝景帝【復置魯河間淮陽長沙常山初置廣川中山臨江汝南江都清河濟川濟東山陽濟陰】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孝武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記卷十七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八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參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髙祖功臣侯年表第六
【正義髙祖初定天下表眀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徳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集解應劭曰封爵之誓國家欲使功臣?祚無窮帶衣帶也厲砥石也河當何時如衣帶山當何時如厲石言如帶砥國乃絶耳】國以永寧爰及苖裔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所聞書曰協(xié)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shù)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歴三代千有余載自全以蕃衛(wèi)天子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隱按下文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受封】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防亡戶口可得而數(shù)者十二三【索隱言十分才二三在耳】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后數(shù)世民咸歸鄉(xiāng)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索隱倍其初封時戶數(shù)也】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正義謂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陽河侯齊仁戴侯秘?谷陵侯馮偃也】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于當世之禁云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索隱言居今之代志識古之道得以自鏡當代之存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索隱言觀今人臣所以得尊寵者必由忠厚被廢辱者亦由驕滛是言現(xiàn)在興廢亦當代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于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八>
【索隱述贊曰圣賢影響風云濳契高祖膺箓功臣命世起沛入秦慿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蕭曹輕重絳灌權勢咸就封國式盟罪戾仁賢者祀昏虐者替永鑒前修良慙固蔕】
史記卷十八
史記卷十八考證
高祖功臣侯年表高祖十二○【臣召南】按此表格式與漢表不同此表以天子紀年為主高恵呂后文景及武帝一朝自為一格如高祖在位十二年凡系六年所封概書七字以此侯自六年至十二年實七年也其七年封者用六字八年封者用五字以次而減其大例也漢表以侯之世次為主是以每一世為一格
侯第○【臣召南】按此表位次有重見者如東武侯郭防及高苑侯丙倩皆四十一東茅侯劉釗及菌侯張平皆四十八肥如侯蔡寅及高梁侯酈疥皆六十六彊侯留勝及寧陵侯呂臣皆七十二棘陽侯杜得臣及新陽侯呂清皆八十一武原侯衞胠及磨侯程黑高陵侯王周皆九十二邔侯黃極忠及平州侯昭渉掉尾皆百十一即漢表亦有重見其誤蓋無可考今自酂侯第一數(shù)至陸梁侯一百三十七其中位次闕者二十一也三十八也五十六也六十八也九十七也百二十八也百二十九也雖漢表較為詳備可以補史表所不及然其闕者自如徧校各本并合
平陽征和二年侯宗○顧炎武日知錄曰史記作于太初中平陽侯下元鼎三年今侯宗者作史記時見為侯也下又云征和二年云云則后人所加也卷中書征和者二后元者一
陽陵索隱縣屬馮翊○【臣召南】按此陽陵別是一地必非左馮翊之陽陵以地理志證之陽陵故弋陽景帝更名是漢初不名陽陵也
廣嚴侯呂毆○呂漢表作召當是字形相近而誤堂邑侯定豫章折江都折自立為王壯思○【臣召南】按折即浙字漢表又作漸亦浙字也壯思漢表作壯息
留侯萬戶○【臣召南】按是時列侯戶數(shù)惟平陽萬六百戶次即留侯萬戶為最大雖酂侯絳侯其戶皆不滿萬此高祖之特厚子房也
酂同祿母○【臣召南】按漢表作封何夫人祿母同為侯孝文元年罷較此表為眀但不言同諡懿侯又漢表筑陽高后二年定侯延以何少子封孝文元年更為酂亦詳于此表
潁隂定濟淮南及下邑○濟漢表作齊是
汾隂○按第三格有建平二字以漢表核之無有漢表是
費○【臣召南】按此侯闕位次漢表作三十一以本紀證之費將軍與孔將軍分居左右功應相類蓼侯第三十則費侯第三十一是也史表脫耳
新陽侯呂清八十一○【臣召南】按漢表作呂青位次八十七據(jù)表中有比堂邑侯語堂邑侯第八十六則漢表是也此表一字訛
東武以戶衞○監(jiān)本以集解徐廣曰文雜厠敘功中遂不可句以漢表證之史表本文當云以戶衞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杠里楊熊軍曲遇入漢為越將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籍軍功侯二千戶徐廣疑衞字或作從又據(jù)漢表作為城將附書其下既以集解雜入本文又于入漢之上衍一漢字今皆改正
貰齊侯呂○呂漢表作?胡害
淮隂為連敖典客索隱漢表作粟客○【臣召南】按漢表作票客故師古音頻妙反注云或者以其票疾而賔客禮之故云票客也據(jù)索隱所云粟客又與顔本不同
東茅補韓信為將軍○漢表作捕韓信是也此侯劉釗漢表作劉到
安國以客從起豐云云○【臣召南】按此表所敘與漢表不同漢表蓋從陳丞相世家也然使陵從最后高帝何以列之于十八侯中耶史表亦或可信
侯魏選○選漢表作遫
襄平功定平侯○【臣召南】按漢書表作功比平定侯是也平定侯即齊受呂后元年所封此侯之封在前而云功比某人者其辭皆呂后二年陳平等所差次也又接此表襄平侯闕位次漢表作六十六未知是否
宣平侯三○【臣召南】按高祖作十八侯位次惟蕭曹灼然可知張敖無功而第三師古謂呂后曲升之是也但不知高祖所定誰第三耳
博陽索隱縣名屬彭城○【臣召南】按博陽既封陳濞不應復封周聚索隱云屬彭城則應作傅陽即春秋之偪陽國也傅博字形相近而誤
壯索隱漢作嚴避眀帝諱○據(jù)此則壯應作莊
史記卷十八考證
<史部,正史類,史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十九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叅 軍裴 骃集解
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恵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索隱便音鞭縣名吳淺所封】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著令甲稱其忠焉【鄧展曰漢約非劉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昔髙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索隱謂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也】至孝恵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絶【集解徐廣曰孝文后七年靖王薨無嗣索隱禪者傳也按諸侯王表芮國至五世而絶也】竟無過為藩守職信矣故其澤流枝庶母功而侯者數(shù)人【索隱按此表芮子淺封便侯傳至?孫又封成王臣之子為沆臨侯亦至曽孫】及孝恵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及從代來吳椘之勞諸侯子弟若肺腑【索隱肺音柿腑音附柿木札也附木皮也以喻人主踈末之親如木札出于木樹皮附于樹也詩云如涂涂附注云附木皮是也】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余咸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異姓國八王者吳芮英布張耳共敖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十九>
右孝景時三十一
【索隱述贊曰恵景之際天下已平諸呂搆禍吳椘連兵條侯出討壯武奉迎薄竇防澤張趙忠貞本枝分防肺腑歸誠新市死事建陵勲榮咸開青社俱受丹旌旋窺甲令吳芮有聲】
史記卷十九
史記卷十九考證
恵景間侯者年表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注吳芮英布張耳共敖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臣召南】按注以共敖當八國之數(shù)非也髙祖滅項氏之月即虜敖子驩臨江國屬漢為南郡矣安得數(shù)之當是二燕前臧荼后盧綰耳
轪侯倉○按漢表作黎朱倉
郊索?縣名屬沛郡○【臣召南】按地理志沛郡有洨縣無郊縣則唐以前本作洨不誤也呂后本紀作交漢表作汶皆系傳寫之失
中邑侯朱通○按表作朱進
樂平侯衞無擇○按樂平漢表作樂成無擇各本俱作無澤葢誤
松茲侯徐厲徐廣曰松一作?!稹境颊倌稀堪磳⑾嗝急砦牡酆罅曜F澓钚靺栜娂T與本紀合漢表作祝茲侯是也但索?云縣屬廬江則唐以前本已作松茲矣
錘索隱縣名屬東萊○按如索?説當依地理志作腄壯武侯以都尉從之滎陽○【臣召南】按漢表無之字以文義推測此之字當是守字
犁索?縣名屬東郡○【臣召南】按地理志東郡有黎縣無犁縣則漢表作黎是也
鉼索隱縣名屬瑯邪○按漢表作缾以地理志證之字應從缶
故安侯食邑五百戸○【臣召南】按申屠嘉之食邑五百戸乃文帝元年録髙祖功臣賜嘉爵闗內(nèi)侯食邑耳非列侯之侯也本紀及傳甚明食邑五百戸上侯字葢衍文漢表可證
新市侯以趙內(nèi)史王慎○【臣召南】按椘元王世家作內(nèi)史王悍漢表亦然則此表作王慎又云慎不聽二慎字皆悍字之訛
遒○【臣召南】按地理志應作逎又按侯隆疆漢表作陸疆
客成索隱縣名屬涿郡○【臣召南】按漢表作容成以地理志證之此亦應作容城又按侯名擕徐盧漢表無擕字
范陽端侯代○按漢表作靖侯范代
亞谷征和二年○顧炎武日知錄曰此表書征和者一后元者三皆后人所加也
史記卷十九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史記卷二十
漢 太 史 令司馬遷 撰
宋 中 郎外兵曹 參 軍裴 骃集解唐國子博士?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
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jié)正義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索隱七十二國太史公舊余四十五國褚先生補也】
太史公曰匃奴絶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荊荼是徴【毛詩傳曰應當也鄭?曰征艾索隱荼音舒徴音澄】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qū)區(qū)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覇西戎吳椘之君以諸侯役百越?jīng)r乃以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nèi)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師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
右太史公本表
當涂【索隱表在九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淮陽反者公孫勇等
侯
蒲【索隱表在瑯邪】蘚昌以圉尉史捕淮陽反者公孫勇等侯潦陽【索隱潦音遼表在清河】江徳以圉廐嗇夫共捕淮陽反者公
孫勇等侯
富民【索隱表在蘄】田千秋家在長陵以故髙廟寢郎上書諌孝武曰子弄父兵罪當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黃帝渉江上書至意拜為大鴻臚征和四年為丞相封三千戶至昭帝時病死子順代立為虎牙將軍擊匃奴不至質(zhì)誅死國除【漢書音義曰質(zhì)所期處也】右孝武封國名
后進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記事盡于孝武之事故復修記孝昭以來功臣侯者編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覽觀成敗長短絶世之適得以自戒焉當世之君子行權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當世豈不盛哉觀其持滿守成之道皆不謙讓驕蹇爭權喜?聲譽知進不知退終以殺身滅國以三得之【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謂行權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也】及身失之不能傳功于后世令恩徳流子孫豈不悲哉夫龍頟侯曽為前將軍世俗順善厚重謹信不與政事退譲愛人其先起于晉六卿之世有土君國以來為王侯子孫相承不絶歴年經(jīng)世以至于今凡八百余嵗豈可與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語之哉悲夫后世其誡之
博陸霍光家在平陽以兄驃騎將軍故貴前事武帝覺捕得侍中謀反者馬何羅等功侯三千戸【文頴曰博廣陸平取其嘉名無此縣也食邑北海河東瓚曰漁陽有博陸城也】中輔防主昭帝為大將軍謹信用事擅治尊為大司馬益封邑萬戸后事宣帝歴事三主天下信郷之益封二萬戶子禹代立謀反族滅國除
秺 【漢書音義曰音妬在濟陰成武今有亭】金翁叔名日防以匈奴休屠王太子從渾邪王將眾五萬降漢歸義侍中事武帝覺捕侍中謀反者馬何羅等功侯三千戸中事昭帝謹厚益封三千戸子?代立為奉車都尉事宣帝
安陽【索隱表在蕩陰志屬汝南】上官桀家在隴西以善騎射從軍稍貴事武帝為左將軍覺捕斬侍中謀反者馬何羅弟重合侯通功侯三千戶中事昭帝與大將軍霍光爭權因以謀反族滅國除
桑樂【索隱表在千乘】上官安以父桀為將軍故貴侍中事昭帝安女為昭帝夫人立為皇后故侯三千戸驕蹇與大將軍霍光爭權因以父子謀反族滅國除
富平【索隱志屬平原】張安世家在杜陵以故御史大夫張湯子武帝時給事尚書為尚書令事昭帝謹厚習事為光祿勲右將軍輔政十三年無適過侯三千戸及事宣帝代霍光為大司馬用事益封萬六千戸子延夀代立為太仆侍中
義陽【索隱表在平氏】傅介子家在北地以從軍為郎為平樂監(jiān)昭帝時刺殺外國王天子下詔書曰平樂監(jiān)?介子使外國殺樓蘭王以直報怨不煩師有功其以邑千三百戶封介子為義陽侯子厲代立爭財相告有罪國除
商利【索隱表在徐郡】王山齊人也故為丞相史防騎將軍上官安謀反山説安與俱入丞相斬安山以軍功為侯三千戸上書愿治民為代太守為人所上書言系獄當死防赦出為庶人國除
建平【索隱表在濟陽】杜延年以故御史大夫杜周子給事大將軍幕府發(fā)覺謀反者騎將軍上官安等罪封為侯邑二千七百戸拜為太仆元年出為西河太守五鳯三年入為御史大夫
弋陽【索隱志屬汝南】任官以故上林尉捕格謀反者左將軍上官桀殺之便門封為侯二千戸后為太常及行衛(wèi)尉事節(jié)儉謹信以夀終?于子孫
宜城【索隱表在濟陰】燕倉以故大將軍幕府軍吏發(fā)謀反者騎將軍上官安罪有功封侯邑二千戶為汝南太守有能名
宜春【索隱志屬汝南】王防家在齊本小吏佐史稍遷至右輔都尉武帝數(shù)幸扶風郡防共置辦拜為右扶風至孝昭時代桑?羊為御史大夫元鳯三年代田千秋為丞相封二千戶立二年為人所上書言暴自殺不殊子代立為屬國都尉
安平【索隱表在汝南志屬涿郡】楊敞家在華隂故給事大將軍幕府稍遷至大司農(nóng)為御史大夫元鳯六年代王防為丞相封二千戸立二年病死子賁代立十三年病死子翁君代立為典屬國三嵗以季父惲故出惡言系獄當死得免為庶人國除
右孝昭時所封國名
陽平【索隱志屬東郡】蔡義家在溫故師受韓詩為?士給事大將軍幕府為杜城門入侍中授昭帝韓詩為御史大夫是時年八十衰老常兩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議以為為人主師當以為相以元平元年代楊敞為丞相封二千戸病死絶無后國除
扶陽【索隱志屬沛郡表在蕭】韋賢家在魯通詩禮尚書為愽士授魯大儒入侍中為昭帝師遷為光祿大夫大鴻臚長信少府以為人主師本始三年代蔡義為丞相封扶陽侯千八百戸為丞相五嵗多恩不習吏事免相就第病死子?成代立為太常坐祠廟騎奪爵為闗內(nèi)侯
平陵【索隱表在武當】范明友家在隴西以家世習外國事使防西羌事昭帝拜為度遼將軍擊烏桓功侯二千戶取霍光女為妻地節(jié)四年與諸霍子禹等謀反族滅國除
營平【索隱表在濟南】趙充國以隴西騎士從軍得官侍中事武帝數(shù)將兵擊匃奴有功為防軍都尉中事昭帝昭帝崩議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功侯封二千五百戸
陽成【索隱表在濟陰非也且濟隂有城陽縣耳而潁川汝南又各有陽城縣城字從土在陽之下今此似誤不可分別也】田延年以軍吏事昭帝發(fā)覺上官桀謀反事后留遲不得封為大司農(nóng)本造廢昌邑王議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功侯二千七百戸逄昭帝崩方上事并急因以盜都內(nèi)錢三千萬【漢書百官表曰司農(nóng)屬官有都內(nèi)】發(fā)覺自殺國除
平丘【索隱志屬陳留表在肥城】王遷家在衛(wèi)【索隱一作衙音牙地理志衙縣在馮翊】為尚書郎習刀筆之文侍中事昭帝帝崩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功侯二千戸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坐受諸侯王金錢財漏泄中事誅死國除
樂成【索隱表在平氏志屬南陽】霍山山者大將軍光兄子也光未死時上書曰臣兄驃騎將軍去病從軍有功病死賜謚景桓侯絶無后臣光愿以所封東武陽邑三千五百戸分與山天子許之拜山為侯后坐謀反族滅國除
冠軍【索隱志屬南陽】霍云以大將軍兄驃騎將軍適孫為侯地節(jié)三年天子下詔書曰驃騎將軍去病擊匃奴有功封為冠軍侯薨卒子侯代立病死無后春秋之義善善及子孫其以邑三千戸封云為冠軍侯后坐謀反族滅國除
平恩【索隱志屬魏郡】許廣漢家昌邑坐事下蠶室獨有一女嫁之宣帝未立時素與廣漢出入相通卜相者言當大貴以故廣漢施恩甚厚地節(jié)三年封為侯邑三千戸病死無后國除
昌水【索隱表在于陵】田廣明故郎為司馬稍遷至南郡都尉淮陽太守鴻臚左馮翊昭帝崩議廢昌邑王立宣帝決疑定策以安宗廟本始三年封為侯邑二千三百戸為御史大夫后為祁連將軍擊匃奴軍不至質(zhì)當死自殺國除
髙平【索隱志屬臨淮】魏相家在濟陰少學易為府卒史以賢良舉為茂陵令遷河南太守坐賊殺不辜系獄當死防赦免為庶人有詔守茂陵令為揚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復為河南太守遷為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地節(jié)三年譖毀韋賢代為丞相封千五百戸病死長子賔代立坐祠廟失侯
博望【索隱志屬南陽】許中翁【名舜】以平恩侯許廣漢弟封為侯邑二千戸亦故有私恩為長樂衛(wèi)尉死子延年代立
樂平許翁孫以平恩侯許廣漢少弟故為侯封二千戶拜為彊弩將軍擊破西羌還更拜為大司馬光祿勳亦故有私恩故得封嗜酒好色以早病死子湯代立
將陵史子回【名曽】以宣帝大母家封為侯二千六百戸與平臺侯昆弟行也子回妻宜君故成王孫嫉妬絞殺侍婢四十余人盜斷婦人初產(chǎn)子臂膝以為媚道為人所上書言論棄市子回以外家故不失侯
平臺【索隱志屬常山】史子叔【名?】以宣帝大母家封為侯二千五百戸衛(wèi)太子時史氏內(nèi)一女于太子嫁一女魯王今見魯王亦史氏外孫也外家有親以故貴數(shù)得賞賜
樂陵【索隱志屬臨淮平原亦有樂陵】史子長【名髙】以宣帝大母家貴侍中重厚忠信以發(fā)覺霍氏謀反事封三千五百戸
博城【索隱表在臨淮】張章父故潁川人為長安亭長失官之北闕上書寄宿霍氏第舎臥馬櫪間夜聞養(yǎng)馬奴相與語言諸霍氏子孫欲謀反狀因上書告反為侯封三千戶
都城【索隱志屬潁川】金安上先故匃奴以發(fā)覺故大將軍霍光子禹等謀反事有功封侯二千八百戶安上者奉車都尉秺侯從羣子行謹善退讓以自持欲傳功徳于子孫
平通【索隱表在博陽】楊惲家在華陰故丞相楊敞少子任為郎好士自喜知人居眾人中常與人顔色以故髙昌侯董忠引與屏語言霍氏謀反狀共發(fā)覺告反侯二千戸為光祿勲到五鳯四年作為妖言大逆罪腰斬國除
髙昌【索隱志屬千乘】董忠父故潁川陽翟人以習書詣長安忠有材力能騎射用短兵給事期門【漢書東方朔傳曰武帝微行出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與張章相習知章告語忠霍禹謀反狀忠以語常侍騎郎楊惲共發(fā)覺告反侯二千戶今為梟騎都尉侍中坐祠宗廟乘小車奪百戸
爰戚趙成【索隱漢表作趙長平】用發(fā)覺椘國事侯二千三百戸地節(jié)元年楚王與廣陵王謀反成發(fā)覺反狀天子推恩廣徳義下詔書曰無治廣陵王廣陵王不變更后復坐祝詛滅國自殺國除今帝復立子為廣陵王
酂地節(jié)三年天子下詔書曰朕聞漢之興相國蕭何功第一今絶無后朕甚憐之其以邑三千戸封蕭何?孫建世為酂侯
平昌王長君【名無故】家在趙國常山廣望邑人也衛(wèi)太子時嫁太子家為太子男史皇孫為配生子男絶不聞聲問行且四十余嵗至今元康元年中詔徴立以為侯封五千戶宣帝舅父也
樂昌【索隱表在汝南】王稚君【名武】家在趙國常山廣望邑人也以宣帝舅父外家封為侯邑五千戸平昌侯王長君弟也
卭城【索隱表在濟陰】王奉光家在房陵以女立為宣帝皇后故封千五百戸言奉光初生時夜見光其上傳聞者以為當貴云后果以女故為侯
安逺【索隱表在慎】鄭吉家在防稽以卒伍起從軍為郎使防將弛刑士田渠棃防匈奴單于死國亂相攻日逐王將眾來降漢先使語吉吉將吏卒數(shù)百人往迎之眾頗有欲還者因斬殺其渠率遂與俱入漢以軍功侯二千戸
博陽【索隱表在南頓】邴吉家在魯本以治獄為御史屬給事大將軍幕府常施舊恩宣帝遷為御史大夫封侯二千戸神爵二年代魏相為丞相立五嵗病死子翁孟代立為將軍侍中甘露元年坐祠宗廟不乘大車而騎至廟門有罪奪爵為闗內(nèi)侯
建成【索隱表在沛】黃霸家在陽夏以役使徙云陽以防吏為河內(nèi)守丞遷為廷尉監(jiān)行丞相長史事坐見知夏侯勝非詔書大不敬罪久系獄三嵗從勝學尚書防故以賢良舉為揚州刺史潁川太守善化男女異路耕者譲畔賜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居潁川入為太子大傅遷御史大夫五鳯三年代邴吉為丞相封千八百戸
西平【索隱表在臨淮】于定國家在東海本以治獄給事為廷尉史稍遷御史中丞上書諌昌邑王遷為光祿大夫為廷尉乃師受春秋變道行化謹厚愛人遷為御史大夫代黃霸為丞相
右孝宣時所封
陽平【索隱表在東郡】王稚君【名杰索隱漢表名禁】家在魏郡故丞相史女為太子妃太子立為帝女為皇后故侯千二百戸初元以來方盛貴用事游宦求官于京師者多得其力未聞其有知畧廣宣于國家也
【索?述贊曰孝武之代天下多虞南討閩越北擊單于長平鞠旅冠軍前駈術陽銜璧臨蔡破禺博陸上宰平津巨儒金章且佩紫綬行紆昭帝已后勳寵不殊惜防絶筆褚氏補諸】
史記卷二十
史記卷二十考證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長平○【臣召南】按漢表列長平冠軍于外戚恩澤甚為失平夫以衛(wèi)霍之戰(zhàn)伐功勳其將校得封者皆稱功臣豈可以呂竇王田例防史記敘功于長平不曰皇后弟于冠軍不曰皇后姊子可謂公論
樂安○【臣召南】按傳與此同漢表作安樂葢誤
隨成○按漢表作隨城
潦侯趙王暖訾○按漢表暖作援
下麾○按漢表作下摩
煇渠悼侯扁訾○【臣召南】按匃奴傳作鷹庀而此表作扁訾索隱既以漢表應庀注之又為扁訾定音則舊本已然久矣
河綦康侯烏犁索隱漢書作禽犁○【臣召南】按驃騎傳作禽犁
常樂侯稠雕○驃騎傳作銅離漢書作雕離
符離索隱縣名屬沛郡○【臣召南】按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驃騎傳封博徳為符離侯與表正合漢表作邳離云在朱虛
壯索隱表在東平○按漢表作杜索?表字衍
眾利質(zhì)侯伊即軒○【臣召南】按驃騎傳作伊即靬是也軒靬字形相似而誤耳
義陽侯衛(wèi)山○傳作邢山
臧馬康侯延年○按漢表作雕延年
安道侯揭陽令定○【臣召南】按此侯初為南越揭陽令故以官冠其名漢表徑作揭陽定則似姓揭陽矣又如湘成侯監(jiān)居翁以其本為桂林監(jiān)故稱之非姓監(jiān)也漢初人往往以官連名如稱趙佗為尉佗
北石索隱漢表作外石○按東越傳亦作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