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觀漢記校注

東觀漢記校注 作者:(東漢)劉珍等,吳樹平 校注


  今人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版本最佳,其中許多資料為《后漢書》所不備,深為學林所珍重。故有人稱輯佚是一項嘉惠后人,有益學林的工作。此輯佚之意義二也。

  《東觀漢記》是記載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靈帝時期的一部史書,采用紀傳體,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館所在地東觀。該書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合成的。漢明帝劉莊命班固、陳宗等人一同寫成了《世祖本紀》。班固等又寫了功臣、平林等,并作列傳、載記共二十八篇。這時期是此書的奠基期。到安帝時,劉珍、李尤等接著寫了紀、表、名臣、節(jié)士、儒林、外戚等傳,從光武帝建武年間到安帝永初年間,這時才有了《漢記》的名稱。以后,伏無忌、黃景等又撰寫了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和南單于、西羌傳和地理志?;傅墼谖粫r也讓崔、朱穆等編撰孝穆、孝崇二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崔又和延篤合作寫成了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郭鎮(zhèn)及鄭眾、蔡倫等傳。到這時候,前后共有一百一十四篇。靈帝時,蔡邕、楊彪等補寫了紀、志、傳幾十篇,時限順延到了靈帝。

  范曄所著的《后漢書》寫成之前,《東觀漢記》還有些地位和影響,并和《史記》、《漢書》共稱“三史”,是當時人學習的主要書籍。等到范曄的《后漢書》一出現(xiàn),《東觀漢記》的地位逐漸下降。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全書一百四十三卷,到《舊唐書。經籍志》則是一百二十七卷,官方收藏本減少了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只記載了八卷,說明絕大部分已經散失。

  清朝人姚之集錄了佚文八卷,但依據也只是《續(xù)漢書》十志劉昭注、《后漢書》李賢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等五書,成就不高,遺漏較多。乾隆時期修撰《四庫全書》時,大臣便以姚氏本為藍本,再對照《永樂大典》記載的內容,加上其他書的佐證,查漏補缺,增訂成二十四卷,包括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佚文一卷,最后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這個輯本比姚氏的完備一些,但還是有些缺陷,其中《稽瑞》、《開元占經》、《事類賦》、《記纂淵?!返葧囊恍l目沒有收進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