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輔黃圖卷之二

三輔黃圖校證 作者:陳直 校證


  長安九市

  《廟記》云:"長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凡四里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門,夾橫橋大道,市樓皆重屋。"又曰:"旗亭樓,在杜門大道南。"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廟記》文字略同?!段倪x·兩都賦》李善注引《漢宮闕疏》曰:"長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一引《宮闕記》亦同?!堕L安志》作"六市在道東,三市在道西",恐為誤文。

  又按:《水經(jīng)注·渭水》,雍門一曰光門,一曰突門?!段倪x·西京賦》云:"旗亭五重。"薛綜注:"市樓立亭于上。"《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一,引《宮闕記》云;"旗亭樓在杜門大這南,又有當(dāng)市觀。"

  又按:《初學(xué)記》卷二十四,引《三輔黃圖》有"方市",疑九市之誤字。


  又有柳市.東市,西市【?!吭摯肆?,據(jù)《玉?!费a。當(dāng)市樓有令署,以察商賈貨財買賣貿(mào)易之事,三輔都尉掌之。

  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即秦文公造。物無二價,故以立市為名。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一引《廟記》及《郡國志》,與本文均相同。《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三輔黃圖》作"西南十五里"。又《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云:"直市在富平縣西南十五里。"《長安志》云:"直市在渭橋北,秦文公造。直市平準(zhǔn)物價,故日直市。"蓋富平津,地名,在渭橋北,《長安志》說是也,《太平寰宇記》指為富平縣地似誤。

  張衡《西京賦》云:"郭開九市,通阛帶閽,旗亭五重【?!吭?重立",據(jù)《文選》改,俯察百隧"是也。又按:《郡國志》云。長安大俠萭【?!吭?黃",據(jù)《漢書》改子夏居柳市,司馬季主卜于東市,晁錯朝服斬于東市,西市在醴泉坊。"

  直按:《漢書·文帝紀(jì)》后元六年,"河內(nèi)太守周亞夫為將軍次細(xì)柳。"張揖注云:"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漢書·游俠傳》顏師古注引《漢宮闕疏》云:"細(xì)柳倉有柳市。"司馬季主卜于東市,見《史記·日者傳》;晁錯斬于東市,見《漢書》本傳。又《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一引《郡國志》,與本文相同。

  又按:《漢書·惠帝紀(jì)》:"六年,起長安西市,修敖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郡國志》:"西市在醴泉坊"下多"隋曰利人市,因有西市署"二句。又《長安志》朱雀街西之第四街次南醴泉坊注:"本名承明坊,開皇二年改名。"本文謂漢代之西市,當(dāng)于唐代之醴泉坊也。此書為唐人補綴之一證。

  又按:漢城九市.今可號者.有柳市、東市,西市,直市、交門市、孝里市、交道亭市七市之名.此外尚有高市。漢城曾出土有"高市"陶瓶,為余所得,后贈于蘭州圖書館。


  長安八街九陌

  有香室街、夕陰街、尚冠前街。《三輔舊事》云:"長安城中八街九陌。"《漢書》劉屈剺妻梟首華陽街,京兆尹張敞走馬章臺街,陳湯斬郅支王首懸藁街。張衡《西京賦》云:"參徐夷庭,街衢相經(jīng),廛里端正,甍宇齊平"是也。

  直按:《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國志》云:"雍川司天臺西北有香室街。"又曰:"夕陰街在右扶風(fēng)南。"《長安志》亦云:"香室街在司天臺北,夕陰街在右扶風(fēng)南,尚冠前街在夕陰街之后。"

  又按:劉屈剺,張敞.陳湯事,均見《漢書》本傳?!堕L安志》:"章臺街,今長安建章臺下街。"《長安志》引《漢書》長安有熾盛街,見于《漢書·游俠·萭章傳》,敘長安熾盛,街閭往往多游俠,是形容之辭,非街名也,此宋敏求之誤解。此外《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五,有太常街,引自《三輔故事》。有城門街,見《漢書·叔孫通傳》,晉灼注引《三輔黃圖》。蓋為本書佚文。


  長安城中閭里

  長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南平、大昌、戚里【校】四字原作"等里"二字,今據(jù)《玉海》引文補正?!稘h書》:萬石君石【校】石字今補奮徙家長安戚里。宣帝在民間時,常在尚冠里。劉向《列女傳》:節(jié)女,長安大昌里人也。

  直按:《文選》潘岳《西征賦》云:"所謂尚冠修成,黃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南平,皆夷漫滌蕩,亡其處而有其名。"潘岳所紀(jì)載長安八里名,完全與本文相合。又有函里,見本書長安城雍門。

  又按:石奮居戚里,宣帝少時居尚冠里,均見《漢書》本傳紀(jì)。又《列女傳》卷五:"京師節(jié)女者,長安大昌里人之妻也。"武梁祠畫像,亦題作京師節(jié)女。

  又按:《居延漢簡釋文》四一九頁有"長安棘里任導(dǎo)方"簡,當(dāng)為黃棘里之簡稱。四二三頁有"長安宜里閻常字中兄"簡。四五六頁有"長安梁陵里田勝"簡,疑即萬石君之陵里而顏師古誤注者。八十頁有"過客居長安發(fā)利里"簡文。以上長安各里名,除黃棘外,皆為《黃圖》所不載。


  漢宮

  【?!吭摑h字,據(jù)目錄補

  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高皇帝始居櫟陽.七年長樂宮成,徙居長安城?!度o舊事》,《宮殿疏》皆曰:"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里。"

  直按:《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曰:"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周回二十余里,有殿十四。漢太后常居之。"(《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關(guān)中記》亦同。)又引《長安志》曰:"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王莽改長樂宮日常樂室。"《史記·叔孫通傳》云:"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集解》引《關(guān)中記》云:"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漢太后常

  居之。"又《孝文帝紀(jì)》云:"至高陵休止。"《正義》引《三輔舊事》云:"秦于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步。"據(jù)《三輔舊事》興樂宮秦昭王所造,與他書指為始皇所造不同。又《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云:。漢長樂宮在縣西北十四里.未央宮在縣西北十五里,建章官在縣西二十里,桂宮在縣北十三里。"《長安志》云:"漢未央宮在縣西北十四里,建章宮在縣西北二十里.長樂宮在縣西北十五里,桂宮在縣西北十三里。"兩說大略相似?,F(xiàn)今長樂宮遺址,半已湮滅。


  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

直按:《長安志》引《三輔黃圖》,與本文同,惟"兩杼"作"西杼"。"杼"字,一作"序"。兩杼中三十五丈,《太平寰宇記》作"二十五丈"。

  長樂富有鴻臺,有臨華殿,有溫室殿。有長定【?!吭?信宮",據(jù)《大平寰宇記》改,長秋,永壽,永寧四殿。高帝居此宮,后太后常居之,孝惠至平帝,皆居未央宮。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諸殿。""長信"似即"長定"、"永昌"似印"永寧"之誤字。又《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作長秋、永壽、永寧、長定四殿。

  《漢書》:"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五采以萬數(shù),集長樂宮"。"五鳳三年鸞鳳集長樂宮東闕中樹上。"王莽改長樂宮為常樂室,在長安中近東直杜門。

直按:元康四年、五鳳三年神爵、鸞鳳集長樂宮事,見《漢書·宣帝紀(jì)》。王莽改長樂宮為常樂室事,見《漢書·王莽傳》中。又《漢代紀(jì)年銘漆器圖說》,圖版四十頁,有始建國元年夾纻漆盤文云:"常樂大宮,始建國元年正受第千四百五十至四千"。又《十鐘山房印舉》舉二第四十七頁,有"常樂蒼龍曲侯"印,皆王莽改長樂力常樂之證。鴻臺臨華溫室考見后.

  未央宮,《漢書》曰:"高祖七年,蕭何造未央宮,立東闕、北闕闕,門觀也。劉熙釋名曰;闕在兩門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未央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在北闕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闕東門。至于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蓋蕭何立未央宮,從厭牲之術(shù)理然乎、前殿、武庫藏兵器之處也、太倉廩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長安城外東南。上見其壯麗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勞苦數(shù)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對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悅,自櫟陽徙居焉。"

直按:本段文字,用《漢書》高祖八年紀(jì)文,《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亦同。東闕,《漢書·文帝紀(jì)》七年六月未央宮東闕罘罳災(zāi)?!短接[》卷一百七十九,及《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曰:"末央宮東有青龍闕,北有元武闕,所謂北闕者也。"《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三輔舊事》并同。又《古今注》卷上云:"蒼龍闕畫蒼龍,白虎闕畫白虎,玄武闕畫玄武,朱雀闕上有朱雀二枚。"原注未央宮殿雖南向一段,用《漢書·高祖紀(jì)》八年顏師古注文。又所引釋名,見卷五釋宮室。南北闕太倉考見后。

  未史宮用回二十八堅,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前殿曰路寢.見諸侯群臣處也。營未央宮因龍首山以制前殿。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dá)樊川,秦時百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為臺殿,不假板筑,高出長安城?!段骶┵x》所謂疏龍首以抗前殿,此也。至孝武以木蘭為棼撩,木蘭,香木。棼撩,棟椽,文杏為梁柱杏木之有文者,金鋪玉戶金鋪扉上有金華,中作獸及龍蛇鋪首以御環(huán)也。玉戶,以玉飾戶也,華榱壁珰,雕楹玉磶楹,柱也。磶,柱下石也,重軒鏤檻,青瑣丹墀青瑣,窗也。墀,殿階也。左磩,右平。右乘車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為之階級。磩,階級也。黃金為璧帶,間以和氏珍玉,風(fēng)至其聲玲瓏也。

  直按:《西京雜記》云;"未央宮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街道周四十七里。臺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所在后宮。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二亦在后宮。門闥凡九十五。"又《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云:"未央官周旋三十一里,街道十七里:有臺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宮殿門八十一,掖門十四。"與本文周回二十八里之說,三書所記皆不相符。又《文選·西京賦》云:"疏龍首以抗殿"。李善注引《三輔黃圖》曰:"日營未央,因龍首以制前殿。""日"罕疑為衍文。原注山長六十里一段,系用辛氏《三秦記》.《初學(xué)記》卷六,《藝文類聚》卷九十六,《續(xù)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元和郡縣圖志》卷一、《太平寰宇記》巷二十五,以及《長安志》諸書,所引皆同.或字句略異。如《類聚》所引"尾達(dá)樊川"下有"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二句。而《水經(jīng)注·渭水》所引,則作高五六丈,又有"土色赤而堅"一句。

  又按:本段敘述宮殿材飾,文字多本于《西京賦》。信如"雕楹玉磶"."青瑣丹墀","左磩右平"三句,皆直用《西京賦》語。"以木蘭為棼鐐",即《西京賦》之"結(jié)棼撩以相接'。"華榱壁珰",即《西京賦》之"飾華榱與壁珰"。"重軒鏤檻",即《西京賦》之"三階重軒,鏤檻文梐"。又"黃金為璧帶"三句,則用《漢書·揚雄傳·甘泉賦》晉灼注文。"左磩右平"原注文,則用《西京賦》薛綜注?!短接[》卷一百八十五,引摯虞《三輔決錄注》云:"其制有陛,左磩右平,乎以文塼相亞次.磩?wù)邽楸菁壱病?


  未央宮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鉤弋等殿。又有殿閣三十二,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校】原作"水",誤,據(jù)畢本改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飛【?!吭?歲",誤,據(jù)《漢書》改雨、鳳凰、通光、曲臺、白虎等殿。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三輔黃圖》,與本文同?!稘h書·翼奉傳》云:"孝文時未央宮又無高門,武臺、麒麟、鳳凰、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溫室。承明耳。"《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五,引《三輔宮殿名》云;"長樂當(dāng)為'未央'之誤字宮前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長安志》引《廟記》云:"未央宮有萬歲殿、廣明殿、永延殿、壽安殿、宣德殿、東明殿、通光殿,德殿,高明殿、延年殿。"《漢書·李陵傳》云:"陵召見武臺。"顏師古注云:"未央宮有武臺殿。"《小校經(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六十四頁,有"壽成室鼎",元延二年少府真為內(nèi)者造,蓋即壽成殿之物?!冻鯇W(xué)記》卷二十四引《漢宮閣名》云:"長安有玉堂殿、銅柱殿。"《漢書·揚雄傳》解嘲文云:"歷金門,上玉堂。"晉灼注引《三輔黃圖》,有大玉堂殿小玉堂殿,與今本異。

  又按:《漢書·元后傳》云:"冬饗飲飛羽。"顏師古注云:"飛雨殿在未央宮中。羽字或作雨。"《初學(xué)記》卷二十四,引《廟記》:"飛羽殿或云飛雨殿"又《漢書·枚乘傳》有"游曲臺",顏師古注引《三輔黃圖》云"未央宮有曲臺殿",與今本同。又《漢書·儒林·孟喜傳》云:"喜舉孝廉為郎,曲臺署長。"顏師古注云:"曲臺,殿名。署者,上供其事也。"又《汊書·王商傳》云:"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丞相兩坐未央廷中,單干寧,拜謁商。"又《張安世傳》云:"詣白虎殿對策。"顏師古注云:"此殿在未央宮也。"
宣室、麒麟、金華、承明、鉤弋、椒房、清涼、鳳凰考,均見后。

  《廟記》云:"未央宮有增成、昭陽殿。"《漢宮闕疏》曰:"未央宮有麒麟閣、天祿閣,有金馬門、青瑣門,玄武、蒼龍二闕。朱鳥堂、畫堂、甲觀,非常室。"又有鉤盾署,弄田。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廟記》,與本文相同。又《漢宮闕疏》、《太平寰宇記》引作《關(guān)中記》,文字相同。朱鳥堂至非常室,《太平寰宇記》引作《三秦記》文。鉤盾署、弄田,《太平寰宇記》引作《關(guān)中記》文。又《漢書·王莽傳》中云:"與州部眾郡曉知地理圖籍者,共校治于壽成朱鳥堂。"《西京賦》李善注:引漢宮闕名有朱鳥殿,《水經(jīng)注》渭水則作朱雀殿?!堕L安志》引《三秦記》,未央宮有朱鳥堂。又《長安志》云:"未央宮有青瑣門,見《關(guān)中記》。"《漢書·王莽傳》下云:"后日殿中旬盾土山仙人掌旁,有白頭公青衣,郎吏見者,私謂之國師公。"是鉤盾令官署在未央宮內(nèi)之證。《漢書·百官公卿表》,鉤盾令屬少府;《藝文志》賦家,有鉤盾冗從史步昌。

增成、昭陽、麒麟、天祿、金馬.畫堂、甲觀、非常室、弄田考,均見后。

  《三輔決錄》曰:。未央宮有延年殿、合歡殿,回車【校】原作"四庫",據(jù)《御覽》引《三輔舊事》改殿。"又《漢宮閣記》云:"未央宮有宣明、長年、溫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盤閣、宣室閣。

直按:《西都賦》云:"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李善注引《三輔黃圖》云:"未央官有清涼殿、溫室殿、金華殿、太玉堂殿、白虎殿、麒麟殿。長樂宮有神仙殿,長年亦殿名。"今皆散見于本書之內(nèi)。

  《三輔舊事》云:"武帝于未央宮起高門、武臺殿。"《漢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宮"。王莽攻未央宮曰壽成室,前殿曰王【校】原作"玉",據(jù)《漢書·王莽傳》及居延漢簡改路堂,如路寢也。按舊圖,漸臺、凌室、織室皆在未央宮。

直按:王莽改未央宮曰壽成室,前殿曰王路堂,見《漢書·王莽傳》卷中。又《秦漢瓦當(dāng)文字》卷一第十八頁,有"壽成"瓦,則為王莽改未央宮為壽成室之瓦。又《居延漢簡釋文》六十七頁,有王路堂免書簡。又按:未央宮前殿遺址,今在西安未央鄉(xiāng)馬家寨西北二公里,面臨永興堡。漸臺,凌室,織室。均見后。

  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災(zāi)。粵巫勇之曰:(Page 40)粵俗有火災(zāi),即復(fù)起大屋以壓之。帝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宮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直按:《漢書·武帝紀(jì)》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宮?!督检胫尽吩疲?粵俗有火災(zāi),復(fù)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其西則商中,數(shù)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立神明臺,井干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又按:《水經(jīng)注·渭水》"又北逕鳳闕東"。引《三輔黃圖》云:"建章宮,漢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門萬戶,其東鳳闕,鬲七丈五尺(《長安志》引作"十七丈五尺"),俗言貞女樓,非也。"與今本異也。又《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三,引《漢武故事》云:"闕高二十丈。"又《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云:"建章宮其制度事兼未央宮,周回二十余里。"又引《三輔舊事》曰;"建章宮周回數(shù)十里,殿東別起閣,高二十五丈,憑高以望遠(yuǎn)。"又《雍錄》曰:"按建章宮在長安城外,與朱央諸宮隔城相望,故跨城而為閣道,尤與常異。"《三輔故事》曰:"神明臺在建章宮,故垂棟飛閣,從宮中西上跨城而出,乃達(dá)建章也。"


  帝于未央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于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佝輩道以上下。輦道為閣道,可以乘輦而行。

  直按:原注用《漢節(jié)·司馬相如傳·上村賦》如淳注文。

  宮之正門曰閶闔閶闔,天門也。宮門名閶闔者,以象天門也,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門。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建章宮北有太液池,南有璧門,三層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間,階陛咸以玉為之。鑄銅鳳高五丈,飾以黃金,棲屋上。椽首薄以玉壁,因曰玉璧門也。"

  左鳳闕闕上有金鳳,高丈余。《漢書》集注曰:今長安故城西,俗呼貞女樓,即建章闕也高二十五丈。

直按:《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鳳闕,引《三輔故事》云:"其闕圜,上有銅鳳凰。"又《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九,引《關(guān)中記》云:"建章宮圓闕,臨北道,鳳在上,故號曰鳳闕也。"(《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亦同。)閶闔門內(nèi)東出,有折風(fēng)闕,一名朗風(fēng)。原注引《漢書》集注,為《漢書·武帝紀(jì)》太初元年顏師古注文,非晉灼之書也。

  右神明臺言臺高神明可居其上,門內(nèi)北起別風(fēng)闕在閶闔門內(nèi),以其出宮垣識風(fēng)何處來,以為闕名也高五十丈,對峙井干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連閣皆有罘罳。連閣,曲閣也。以覆重刻引垣墉屏翳之處,畫以云氣鳥獸,其形罘罳然。前殿下視未央,其西則唐【校】原作"廣",據(jù)《玉海》改中殿,受萬人。

直按:《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神明臺、井干樓,引《漢宮闕疏》云:"神明臺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則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干之形也。井干者,井上木欄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三輔舊事》云:"建章宮周回三十里。東起別風(fēng)闕,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遠(yuǎn)。又于宮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鳳凰,赤眉賊壞之。"《西京賦》云:"圓闕聳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是也。

直按:《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文選·西都賦》李善注,及《長安志》均引《三輔舊事》(或作《三輔故事》),所云上有銅鳳凰,與本文相同。

  《廟記》云:"建章宮北門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闕門也。又有鳳凰闕,漢武帝造,高七丈五尺【?!?七"下原有"十"字,據(jù)《水經(jīng)注》刪。鳳凰闕,一名別風(fēng)闕。"又云:"嶕峣闕,在圓闕門內(nèi)二百步。"

直按:《文選·西都賦》云:"內(nèi)則別風(fēng)嶕峣"。李善注引《三輔故事》云:"建章宮東有折風(fēng)闕。"《關(guān)中記》云:"析風(fēng),一名別風(fēng)。"又《長安志》引《廟記》云:。建章宮有嶕峣闕。薛綜注:次門,女闕也,在圓闕門內(nèi)二百步。"又《秦漢瓦當(dāng)文字》卷一九頁,有"折風(fēng)闕當(dāng)"瓦文。

  繁欽《建章鳳闕賦》【?!吭摯巳?,據(jù)《水經(jīng)注》補序云:"秦漢規(guī)模,廓然泯毀,惟建章風(fēng)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

直按:本段與《水經(jīng)注·渭水》敘建章宮文字相同。本文所引為賦序,賦文見《藝文類聚》卷六十二。

  古歌云:"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谷生【?!吭?熟",據(jù)《長安志》改,再鳴五谷熟。"按銅雀,即銅鳳凰也。楊震《關(guān)輔古語》云:"長安民俗謂鳳凰闕為貞女樓。"司馬相如賦云:"豫章貞女樹,長千仞,大連抱,冬夏常青,未嘗凋落,若有貞節(jié),故以為名。"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長安記》古歌辭與本文同。又按《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九,載魏文帝歌曰:"長安城西有雙圓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谷生,再鳴五谷熟。"據(jù)此古歌,似為曹丕所作也。

  《漢書》曰:"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丈,玉堂內(nèi)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zhuǎn)樞,向風(fēng)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

直按:本段用《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文,非《漢書》原文。顏注則本于《水經(jīng)注》。

  建章有駘蕩、強娑、肹詣、天梁、奇寶、鼓簧等宮。又有玉堂、神明堂【?!?堂"字,疑衍疏圃、鳴鑾,奇華、(Page 45)銅注.函德二十六殿,太液池.唐中池。

直按:《長安志》引《漢宮閣名》,有銅桂殿,當(dāng)即銅柱之誤字,因銅桂不詞也。又《漢書·宣帝紀(jì)》:"神爵元年,金芝九莖,產(chǎn)于函德殿銅池中。"如淳注:"銅池承溜也。"晉灼曰:"以銅作池也。"漢《鐃歌十八曲》亦云:"甘露初二年,芝生銅池中。"建章宮遺址,今在西安三橋鎮(zhèn)西北高堡子盡西。駘蕩,馭娑。肹詣、天梁.奇寶、鼓簧、神明、奇華、太液池、唐中池考,均見后。

  桂宮,漢武帝造,周回十余里?!稘h書》曰:"桂宮有紫房復(fù)道,通未央宮。"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廟記》云:"桂宮,漢武帝造。"《關(guān)中記》云:"桂宮在未央宮北,周回十余里。"又《漢書·成帝紀(jì):"初,居桂宮。"顏師古注引《三輔黃圖》:"桂宮在城中,近北宮。"今本則作"北宮在長安城中,近桂宮",略有不同。

  《關(guān)輔記》云:"桂宮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復(fù)道從宮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臺蓬萊山。"

直按:《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漢武故事》云:"上起明光宮,桂宮、長樂宮,皆輦道相屬,懸棟飛閣,北度從言中西上城至神明臺。"《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關(guān)中記》亦同。又《水經(jīng)注·渭水》下,桂宮內(nèi)有走狗臺。《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三輔故事》,桂宮有走狗臺。《長安志》引《三輔故事》,與本文略同。惟明光殿下有走狗臺,長樂宮亦有走狗合,乃別一臺也。

  《三秦記》,未央宮漸臺西有桂宮,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此玉階,晝夜光明。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長安志》引《三秦記》,與本文同。

  又《西京雜記》云:"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桉,廁寶屏風(fēng),列寶帳,設(shè)于桂宮,時人謂為四寶宮。"

直按:見《西京雜記》卷二,與本文同。

  北宮,在長安城中,近桂宮,俱在未央宮北。周回十里。高帝時制度草創(chuàng),孝武增修之,中有前殿,廣五十步,珠簾玉戶如桂宮?!稘h書》曰:"呂太后崩,孝惠皇后廢處北宮。"又曰:"哀帝崩,貶皇太后趙氏為孝成皇后,退居北宮。皇后傅【?!吭?薄",誤,據(jù)《漢書》改氏退居桂宮。"

直按:《漢書·霍光號》顏師古注,'北宮。桂宮并在未央宮北。"孝惠張皇后,孝成趙皇后,廢居北宮,孝哀傅皇后,退居桂宮,均見《漢書·外戚》本傳。

  甘泉宮,一曰云陽宮?!妒酚洝非厥蓟识吣辏鞲嗜獙m及前殿,筑甬道筑垣墻如街巷,自咸陽屬之。

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無"宮及"二字,蓋始皇僅造成甘泉前殿,與阿房前殿同例。此著本書人之誤解。原注筑垣墻如街巷,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集解引應(yīng)劭注文。

  《關(guān)輔記》曰:"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故甘泉山,宮以山為名。或曰高泉山,蓋習(xí)俗語訛爾。宮周匝十余里。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十九里。"

直按:《長安志》引《關(guān)中記》云:"林光宮,一日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北故甘泉縣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臺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還。"較本文為詳。又《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云:"云陽宮,即泰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在云陽縣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長安三百里。"《陜西通志》卷七十二甘泉宮,引《雍勝略》,在淳化縣甘泉山上。引《淳化縣志》:"甘泉宮,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余甓瓦。甓作流水紋,瓦頭有篆字。"又《雍錄》云:"甘泉宮在云陽縣磨石嶺上。"《長安志》引《三輔故事》云:"北至甘泉九嵕,南至長楊五柞,連綿四百余里。"

  "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圜丘祭天處。"《漢志》:云陽縣有休屠、金人,徑路神祠三所。《音義》云:匈奴祭天處,本云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徙休屠右地?!督检胫尽吩疲簭铰飞耢?,祭休屠王處。

直按:《長安志》引《漢官儀》注,與本文同?!短藉居钣洝肪砣?,作"去長安二百里"。原注文《漢志》指《漢書·地理志》,本段與《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完全相同。又《小校經(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一頁,有"林光宮行鐙,建昭元年造",另又有"甘泉內(nèi)者鐙",足證甘泉宮在林光宮之旁,非一宮之名,《雍錄》辨之是也。

  《遁甲開山圖》云:"云陽先生之墟也。武帝造赤【?!?赤"字,據(jù)《玉?!费a闕于南,以象方色,于甘泉宮更置前殿,始廣造宮室,有芝生甘泉殿邊房中。"房中樂有芝草之歌。

直按:《長安志》引《開山圖》,與本文同。武帝造赤闕事,《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及《長安志》均引《漢舊儀》,與本文略同。(《長安志》誤稱為《漢官儀》注,今訂正。)又《漢書·武帝紀(jì)》元封二年六月詔曰:"甘泉宮內(nèi)中產(chǎn)芝,九莖連葉,作芝房之歌。"《禮樂志·郊祀歌·齋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齋房作"?!段鞫假x》序云;"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于郊廟。"

  《漢舊儀》云:"芝有九莖。《芝革歌》曰:九莖連葉。芝金色,綠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

直按:《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長安志》引《漢舊儀》,均與本文同。

  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

直按:《長安志》引《三輔黃圖》與本文同。又《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五,引《西京雜記》云:"漢成帝設(shè)云帳、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謂之三云殿。"此文不見于今本雜記。

  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干盤峙,三二百年物也。楊震《關(guān)輔古語》云:"耆老相傳,咸以為此樹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也。"

直按:《長安志》引《云陽宮記》,與本文同,(Page 50)

  直按:《漢書·揚雄傳》云:"甘泉本因秦離宮,既奢泰,而武帝復(fù)增通天、高光、迎風(fēng)。宮外近則洪崖、旁皇、儲胥、弩陸,遠(yuǎn)則石關(guān)。封巒。鳷鵲、露寒、棠梨、師得,游觀屈奇瑰瑋。"

  又按:《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漢書》曰:"武帝因秦林光宮,元封二年增通天、迎風(fēng)、儲胥、露寒。"又元李好文《長安志圖》中卷云:"有得漢瓦,文曰儲胥未央。"毛鳳枝《關(guān)中金石存逸考》著錄有"上林儲胥"瓦,蓋皆儲胥觀之物。石關(guān),今本《黃圖》皆作石闕,為誤字。證之揚雄《甘泉賦》,《鐃歌十八曲·上之回》,皆作"石關(guān)"?!段倪x·上林賦》李善注亦引《黃圖》作"石關(guān)"。又《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蹶石關(guān)、歷封巒、過鳷鵲,望露寒。"張揖注云:"此四觀,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陽甘泉宮外。"《初學(xué)記》卷二十四,引《三輔黃圖》云:"七里宮、增城宮,在甘泉宮垣內(nèi),長安有修池宮。"為今本所無。
竹宮、通天,長定、通靈考,均見后。

  漢未央、長樂、甘泉宮,四面皆有公車。公車,主受章疏之處。

直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衛(wèi)尉屬官,有公車司馬令。建章、甘泉,各有衛(wèi)尉,故亦皆設(shè)公車司馬之官。

  司馬門,凡言司馬者,宮垣之內(nèi),兵衛(wèi)所在,司馬主武事,故謂宮之外門為司馬門。

直按:《史記·項羽本紀(jì)》云:"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集解云:"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nèi),兵衛(wèi)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本段文字,與裴骃相同。又《漢書·成帝紀(jì)》:"永始四年夏四月癸未,長樂臨華殿、未央宮東司馬門皆災(zāi)。"顏師古注云:"東面之司馬門也"。

  按漢宮衛(wèi)令,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王莽改公車司馬門曰王路四門,分命諫大夫四人,受車疏以通下情。《百官表》:衛(wèi)尉屬官有公車司馬令丞。《漢官儀》云: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所征召,皆總領(lǐng)之,令秩六百石。

直按:《漢掃·張釋之傳》如淳注引,宮衛(wèi)令,漢魏令也。又王莽改公車司馬門曰王路四門,見《漢書·王莽傳》卷中。又原注所引《漢官儀》,與《漢書·百官表》衛(wèi)尉敘公車司馬令顏師古注所引并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