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志》卷之一
山川形勢 之一
?。ㄇ爸痉菜膭t,隸于左,有小引)
原縣 分野 輿域 奠方
體國經野,先王所重;封山浚川,古帝肇焉。則夫辨丘陵、墳衍原隰,周知廣輪之數,與有斯民之責者,烏得置諸弁髦,故修志者必以此為第一,豈非為國家計長久也哉!
原縣
自禹平水土,益作《山海經》而有閩。自秦廢閩越王,而有閩中郡。自隋開皇而有泉州。自唐景云二年,而泉州始不兼統(tǒng)福州,而專為泉州。自唐咸通而始析南安縣地為小溪場。自五代周顯德二年而南唐始以小溪場為清溪縣。自宋宣和三年,寇起睦州清溪洞,時惡其名,始改清溪為安溪。明仍之。
為坊者一,為鄉(xiāng)者四,鄉(xiāng)為里者十七。其鄉(xiāng)曰歸善、積德、金田、修仁。其里曰永安,統(tǒng)圖一;曰長泰,統(tǒng)圖一;曰光德,統(tǒng)圖一;曰依仁,統(tǒng)圖一(是屬于歸善)。曰新溪,統(tǒng)圖一;曰新康,統(tǒng)圖一;曰崇信,統(tǒng)圖一;曰龍涓,統(tǒng)圖一(是屬于積德)。曰龍興,統(tǒng)圖二;曰還集,統(tǒng)圖二;曰感德,統(tǒng)圖一;曰常樂,統(tǒng)圖一(是屬于金田)。曰感化,統(tǒng)圖一;曰來蘇,統(tǒng)圖一;曰崇善,統(tǒng)圖一(是屬于修仁)。其地在泉州之西。東抵南安界于高田,西至漳之龍溪界于銀場,南至南安界于筆架山,北抵永春界于吉漈嶺,東南至南安界于大宇橋;東北至南安界于眉田,西南至同安界于東嶺,西北至漳之漳平縣界于臭銅。東至泉州府一百五里,東北至省城五百一十五里;三千三百六十里至于南京,七千三百六十里達于京師。
星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而《史記正義》及兩漢、晉、隋、唐、宋歷代史書,俱以斗、牛、女三星為吳越之分。唐一行以天下山川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至朝鮮,是謂北紀;南戒自岷嶓至東甌閩中,是謂南紀。但吳越之地在南,而星紀在北,其相配之理有未明焉。明《天文志》以閩郡邑并屬斗、牛之分,《一統(tǒng)志》則以為牛、女之分。諸說各明一理,皆不可廢。安溪縣分星幾度未詳,備錄之以俟后考。
輿域
山
鳳山 在縣治北。一峰峙立,分為兩翼,若鳳翥然,故名。一名"鳳髻山",又名"展旗山",實縣治之主山也。文鳳山山人序略曰:"山深窅而袤長,虛靜而廣漠,珍禽奇羽,多集于中,故曰鳳山。"昔朱文公臨縣治標八景云:"鳳麓春陰,龍津夜月,閬巖夕照,薛坂曉霞,蘆瀨行舟,葛磐坐釣,東皋漁舍,南市酒家",是山所謂鳳麓也。五代劉乙、詹琲并隱其下。山頂有觀曰:"通玄",庵曰:"鳳池"。朱文公來縣按事道中,見山水清澈,山石奇峭,喜其大類建劍間,有詩錄于《征文》。及至留宿此庵,題庵壁曰:"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通玄山頂,不是人間。"明令龔穎改庵為書院,以祀文公。山有善惠院,今廢,宋初建。山麓有東岳行宮,結構爽闿,邑人多游焉。下有鳳池橋,橋宋開禧三年,令楊承祖建;嘉定六年,令陳宓易以石址木梁,上覆屋四十六間。邑人刻石曰:"陳公橋"。宓嫌掩前人之美,投石于湍,改名"鳳池"焉。宓《勸民歌》:"我有衍土,鳳山之陽。昔焉蕪穢,今則民歌農桑,既溫且飽,復習乎典章。于乎!帝力于我其忘!"(在縣治北)。
黃龍山 鳳山對山也,下有黃龍津,又名"登高山",宋令陳宓修禊于此,而登鳳池橋抵流惠亭,有序。按:"流惠亭,在縣西陳塘上,舊名水花亭,有蘇氏子于此遇尉不避,尉譙呵之,命為賦。賦立就,乃釋之。故以'流惠'名亭,后以塘生雙蓮改曰'瑞蓮'。嘉定間,以塘為放生池,復名'流惠'"。龍津橋,宋令趙師戩所建。鳳池橋則陳宓所建者。令趙彥侯記曰:"自建二橋,邑人物始盛"。
金龜山 以形名,縣東南水口山也,上有金龜塔。先是萬歷二十二年,令章廷訓以安邑形勢來自西北,東南雖有葛磐之石,橫據溪中;顧午山高抗,龍形卑不敵,乃建塔石上,名曰"文昌"。至四十七年,令賀詳又即是山建塔,以壯縣勢,以興人文,即名其塔曰"金龜塔"。按:舊有讖云:"龍向江頭躍頭角,龜向東纏開祥瑞。"謂黃龍、金龜二山也。
三公山 山有三峰,中似"公"字,又曰"文筆峰",旁有龍水巖。東峰頂有池,大旱不涸,旁有仙人石棋盤,即南安界之麗碧山也。峰巒秀麗,山石娟好,故名"麗碧"。山下有龍?zhí)?,宋守真文忠于此禱雨,其文曰:"麗碧之山,龍湖在焉。淵渟瑩徹,蓋有神物宅其中。某以城鑰之守,弗克躬造,命邑尉致祈,謹拜于庭,遙致忱悃。伏愿云興雨注,以震耀龍君之威靈,俾歲則有秋,人弗告病。"
北觀山 山有石筍,高五丈,曰"牛心石"。下有溪水,回環(huán)縣治,名北地灣。讖曰:"水流北地灣,安溪出狀元。"
黃檗山 一名"南山",又名"午山"。深林邃谷,有筍蕨、棱稻之饒,神仙之跡。舊傳有入山遇仙者,從之而往,越旬方歸。山腹有五峰巖,又名"頭陀巖"。
產坑山 唐處士周樸居此。有瀑布泉,其前有塘,又名"周塘山"。
象山 又名"象運山",界南安。
林尾山
宮 山 山半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其中空虛如宮然。
旗 山
閬 山 又名"浪來",謂其山勢似蹙浪然。其半為閬苑巖。先是清水巖普足禪師嘗坐是山,指曰:"真佛家鄉(xiāng)也,后數十年當現(xiàn)身于此。"宋建中靖國元年,示寂。紹興四年七月十日,雷火燒山,自夜達旦,鄉(xiāng)人異之,躋攀崖險,至石門人跡不到處,見白菊一叢,姜三叢,香爐一,普足在焉。俄頃云霧擁之上升,遂即其地創(chuàng)廟宇,為清水別巖。普足詳見下蓬萊山。又有仙姑巖,相傳有馬氏女采花巖中,后成仙去。宋有扶風馬大仙廟,下有月潭,以其形如半月。大旱而雩,黿浮即雨。潭中蓮花石,出水高三丈余。
牝牡山
?。ㄒ陨嫌腊怖铮?br />
參山 自鳳山迤而東為參山。山半有石嵌,可容數十人。黃氏世居是山之下。黃氏,本州黃守恭之孫也。守恭,唐垂拱時人,家本素封為長者,所居州西城外。晝夢有僧欲化其宅為寺。守恭曰:"待桑樹生蓮花,乃可耳。"忽見千手千眼菩薩騰空而上,不數日,宅中桑樹盡生蓮花。守恭即舍宅為寺,今州開元寺也。守恭因請釋匡護為擇地,分居其子于四安,則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而參山其一云。
馬旗山 山中有三層漈,龍?zhí)斗踩?,幽黝深靜。上有龍王廟,旁祀一尉。按:尉嘗禱雨于此,訶責道士必求見龍,龍見形示尉。尉還,大雷雨擊尉,斃之,故祀于廟旁。《宋志》:"參村龍?zhí)稄R,方二丈余,側有大石,遇禱雨時,龜見則旱,蛇見則雨。"明嘉靖七年二月旱甚,令黃懌免冠帥士民禱潭下,三步一拜,果雨。三十一年六月,令汪瑀望潭請水,徒跣路拜,雨亦隨應。是山也,又名"展旗山",以山形有躍馬展旗之象,上有鬼穴通清水巖。
大眉山、小眉山 二山也,其形如眉,又名"眉田山"。宋令黃銳有詩。
羅漢山 自大眉發(fā)脈,下有羅漢渡。周顯德中,建智度院。今廢。
靈湖山
高田山 與大、小眉俱界南安。
?。ㄒ陨祥L泰里)
盧山 山下有盧氏居之,五代行傳禪師修行山中,常有二虎馴伏盧門前。數松一夕自仆,師為起之,盧遂徙宅而延師。唐天祐中,建上乘院、凈果院。宋乾興中,建超覺院。
烏巖山 地名"貴湖"。有瑞蓮、龍安二巖,幽蔚勝概,里中巨觀。山又有惠巖院,后梁時建;凈土院、法輪院,后晉時建。今廢。
白菊山 山多白石,望之如菊。
荷葉山 以形名。
龍?zhí)辽健∩皆?龍?zhí)?,嶺曰"龍門",廟曰"龍王",廟下潭曰"龍?zhí)撂?,懸瀑數十尺,二壁夾立,舊嘗禱雨,有龍見。古有龍門驛,通同安縣。
陳旗山 其形似旗,能興云致雨。中有雌雄大石,容百余人。陳氏聚族此山之麓。
銅鑼山 與陳旗對峙,高屹秀拔。昔山人仲遜隱此。
鐵峰山 山頂石起數丈,如鐵砧,俗名"鐵砧山"。萬歷中,里人林懷鸞塔之,下有慈濟巖。
(以上依仁里)
駟馬山 山勢如馬,亦名"駟嶺",俗訛為"赤嶺"。唐天祐中,建安常院。其下有石,廣二丈余,人呼則應,名曰"應石"。又有"雙鯉石",在駟嶺霞坑潭,巨石兩片,形似雙鯉,亦名"筊杯石"。又有龍虎石、芹石。芹石有五片,在嶺林蘆汀、霞坑二水合流之處。高廣數丈,可坐數十人,回顧駟嶺。明參政吳鵬大鐫"芹石"二字。
(以上新溪里)
龍蹤山 山勢蜿蜓,石上有龍跡,拱照虎丘林氏祖居。
彌勒山 山有員頂,狀似彌勒,故名。
大帽山 有林氏者世居之。按:林氏祖名乾,故居德化梓溪,好堪輿之術,射獵旁近地,至大帽山下,見一麇運地,停而觀之,喜其山水奇好,徘回睇盼,不覺日暮,欲求止宿,人家殊遠,便于柏木下磐石宿焉,夢白頭翁與語曰:"大帽山前,麇運鹿眠,金雞玉犬,是爾良緣。"既,驚怪其夢,覺后,聞雞鳴犬吠之聲,心念自喜,此金玉之應也,且復周覽其地,決意卜居,遂口占為詩,指柏為號,號曰"柏葉山"。自梓溪遷居之,今駟嶺林氏之祖也。
崎 山 一名"崎石山"。層峰聯(lián)翔,磊矗遞峙,豎石累累如人行。
馬 山 巍然北峙,登眺其巔,可望泉、漳諸峰。西有大馬山對峙,像乎武俠,其麓多出技擊之士。
天 山 起湖山。疊巍聳峻,脫突二巒,東俯馬山,西伏鰲峰。下名芹藻洋,其流關百丈而鎖龍?zhí)?。張氏祖直講圣行子滿進,卜居于此山之陽。右有鰲峰山環(huán)拱。
羊角山 峰頭爽峙,狀如羊角,蜿蜒數十里,歷涂樓格、丁山,抵虎丘,為林氏來龍之祖。
(以上新康里)
佛天山 以形名,又名"佛耳"。詹敦仁謝令隱此,作堂"清隱",自為記,記文別見。又有《題佛耳山》詩。始敦仁悅是山,將隱其下,披荊榛,見鹿群。敦仁曰:"無驚使驟。"遂即鹿傍,結廬居之,鹿與人馴擾相得。是山也,在崇信里,其名"崇信"者,以留從效辟敦仁書有"崇待篤信"之語,故以名里。
九峰山 在佛天山前,詹敦仁作望云亭面之,目曰"九仙"。旁有根竹山。
北巖山 上有石鼓、石棋盤古跡在焉。
鶴頂山 在珍山鄉(xiāng)。本自佛耳山,蜿蜒數十里,頓起高峰,崔巍插漢,惟秋冬時露山尖。陟其巔,瞰望千里。為泉、漳界一巨鎮(zhèn)。昔有名僧愛此山聳秀,結廬為庵,凡事前知,有卜雨旸休咎者,無不如響。漳嘗苦旱,郡守舁僧至,問之,曰:"日中而雨"。候午初,猶炎。守怒,責以杖。頃之,云興滂沱。守慚,以彩輿送歸山。僧謂其徒曰:"佛有八難,是之謂乎?"未到巖而化,為圓光祖師。迄今香火赫奕。
白葉山 山產白竹葉,地名"白葉坂"。嘉靖二十七年,僉事余爌于此平賊,筑城堡,移源口巡檢司戍守之。今廢。
(以上崇信里)
石鼓山 磐石中有石如鼓,若人抱置者,手抱痕及躋跡皆明,好事者以為仙人所為。又有石如兔望月,又有巨人手跡。
筆架山
?。ㄒ陨淆堜咐铮?br />
陽益山
后洋山 山最高,下有大洋田,一名大洋山。
天馬山 三笏山 大寨山 虎耽山
戴霧山 自陳五郎疊峰而至,勢甚峻峭,云煙常繞,非極霽不見山頂,登之瞰數百峰。其下黃家族于斯。按:黃祖守恭,由晉開元寺分派藍邑參山,復分派于此地,號科名,子姓蕃衍。其鄉(xiāng)又有大樟樹,周圍五丈,高二十余丈,覆蔭數十丈,故老相傳為唐所植。元至正間,有章大材應鄉(xiāng)試得雋,報者依住址尋到,僅一大樹,始知乃其神也。明進士黃森贈以聯(lián)云:"科場夙蜚聲,端賴神光赫濯;遠近承樾蔭,莫非枝葉扶疏。"今菁茂未艾。鄉(xiāng)人祀之,祈禱如響。
雞髻崎山 形似雞冠,因名。自麓至巔,路十余里,為下六里及上游等府必經之途,不殊蠶叢九折。
盤龍山 山形蜿蜒,如龍盤踞,因名。
?。ㄒ陨淆埮d里)
同發(fā)山 高山也,又名"銅鈸山"。山大脈行后墘鎮(zhèn)尾。
朝天山 山最高也,上有天寧巖。
南斗山 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又有大帽山、迎富松洋山。
坑源山 高山也,上有普陀廟。
吳岐山 山畔有紫云仙殿,嶺后兩列諸山,其形似鐘,峰回路轉。又有密洋山,旁有庵,名曰"正覺庵"。
?。ㄒ陨线€集里)
大深山 下有大深湯。
峨眉山 宋秘書郎里廬,其冢尚存。
鐵礦山 以產鐵名。旁有桃洲山。
?。ㄒ陨细械吕铮?br />
高旗山
石門尖 高峰絕頂。其麓有宋靈醫(yī)吳真人祖跡在焉。
覆鼎山 界永春,不生草木,形如覆鼎,是生武俠之士,其人皆拳勇技擊,面永春而居者。正統(tǒng)中,有郭榮六之徒,凡二十七人,擊走沙尤寇,卒死于難。
?。ㄒ陨铣防铮?br />
陳五郎山 山最高,晴明可眺海。上有石平廣,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跡,舊號"仙鋪庭"。下有龍?zhí)?,祈雨輒應。障水口者,有五山。
翠屏山 山有巨峰,介還集、來蘇、龍興、感化四里間,故名大尖。宋宣和間,道人黃惠勝自永春來,居小尖,自小尖徙此。初徙時,尖有異光,人怪之。往觀,則惠勝在焉。因巖架屋,屋用鐵瓦,悉飛遞而至。紹興甲寅示寂。水旱應禱,或有青蛇之異,人因去其尖上"小"字,名曰"泰山"。后有顯應大師修行其上。師永春黃氏子,精禪契佛。鄉(xiāng)值旱,禱不應,師曰:"我能。"人未然之。聊就誦經,經罷,曰:"大眾急歸。"少選滂沱。時號黃水車,后坐化。
碧翠山 兩峰壁立,甚峭。山半有魁巖,又名"碧翠巖"。
小尖山 在翠屏東。道人黃惠勝自永春來,居此,號曰"寶峰",結臺峰頂,曝身求雨。既徙居于大尖。語人曰:"此地后必為于城市,劉寶來,吾庵其為廳事乎?"其后臨汀寇至,鄉(xiāng)落寨尖頂御之,朝廷遣官捕寇,兵果駐故庵,其官姓劉名寶。
雪 山 古有廟,山上有積雪。歲旱禱之,若巖溜滴瀝,即雨。
?。ㄒ陨细谢铮?br />
鱟 山 以形名,又名"侯山"。上多石,下有龍仙廟。明洪武間,胡氏女名仙英,婿來親迎,女乃白日飛升。次日山旁有降真藤,盤結如椅,女現(xiàn)身坐寂焉。里人異之,遂葬于山巔。旁有升平山、東甲山?! 。▉硖K里)
蓬萊山 故名"張巖山"。巖水清洌,名清水巖。巖列三樓,繞壑而至。唐人詩:"大壑隨階轉,群山入戶登。"是巖似之。
舟 山 峰頭亙峙,其形如船,遙望之,宛宛星槎銀河間。壯踞安、南、永之界。昔有祖師煉真于此,石上多奇跡。迄今廟宇巍然,山勢逶迤。下有東溪陳氏世居之。
瑞峰山 下有三惠院,梁開平初建;超化院,后梁貞明中建;鷲臺院,后唐長興中建,亦名"員教院",今廢。山上有石鐘響鳴圣跡。梁家山也。
龍 山 山有紆回盤曲之勢,一名"山母",亦云"盤龍山"。梁氏卜居其麓之坂,即"八景"中"薛坂曉霞"之故地也。
大漈山 與觀音山疊峰而來。下有數十丈潭漈,水深而碧。
內龜山 在仙苑薛坂內。有一山如金星龜形,亦名"后蔣山"。
高蓋山 一名"芹山",乃清水發(fā)源而來,高可望海,形展
如蓋。
間平山 乃觀音山下平處,亦名"南坪山"。
(以上光德里)
嶺
東 嶺 與龍門嶺俱通同安縣。(依仁里)
大宇嶺 長泰里,界南安縣。
磨槍嶺 新康里,通長泰縣。
吟詩嶺
石人嶺 下有三石如人。(以上崇信里)
石梯嶺 巨石高峻,有五十余層。(龍涓里)
寓思嶺 界龍興、感化二里。
大 嶺 在縣西北,通永春,界崇善、感化等里。訓導吳彬筑室讀書于其下。
打鼓嶺 來蘇里,通永春縣。
吉漈嶺 界永春。
巖
仙境巖 明莆田卓晚春游此,題巖壁有詩。晚春有道術,莆人呼為小仙。
天際巖
?。ㄒ陨祥L泰里)
水湖巖 在光德里。山辟一湖,奇泉怪石,樹林深茂。其頂之上,可望清、紫,乃縣學之后照山也。宋普足禪師住持清水,時時來往,憩而樂之。嗣后化身清水,飛爐于此。每風清月白,常聞鐘鼓之聲,里人因為建巖立像,宋敕封金牌。湖內有水,大旱不涸;湖外有曝谷石,廣而坦,游者坐覽,眼界豁然。
新 巖
(以上光德里)
圣泉巖 在駟馬山左。巖最高,登巔遠眺,可望郡中清源山。產茶甚佳,而亦絕少。巖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禱雨有應。宋裴道人游憩石旁數月于此。
碧水巖 巖背有石,可容百余人。水出其下,曰"碧水"。(以上新溪里)
洪恩巖 右有漈水百余丈,樹林幽勝。(新康里)
金沙巖 在依仁里雙髻山之西。肇自有宋建炎元年,興剎時,碧泉流出金沙,故名焉。明郡人會狀莊際昌曾游于此,留題志勝。
瑞蓮巖 巖有巨室,可容二百余人。前有池,嘗產雙蓮。
龍安巖 今名青林巖。邑巖之最大者,宋時巖清水為上,青林次之,前有石筍卓立溪心。五代時,清豁禪師居焉。清豁名玄應,福永泰張氏。閩龍啟初,肄業(yè)神晏國師,具戒事。參謁永和,坐夏招慶法因席,夜聞油燈聲,為偈曰:"分明坐里見身光,迥迥虛明照四方。復見身于光里見,身將光相不相妨。凡圣共同真去處,非凡非圣莫思量。"以似因,因曰:"上座自證之心,乃異于昔,而異非異,善自保持。"還,同沖煦造小界山契如庵主,遂詣杉庵,晤語及夜,豺虎馴擾?;頌槿绺掖笳律?。旋移莆中庵居,去見睡龍道溥,與相證明。溥大悅,許之。南唐保大末,置泉開元上方院。既,留從效延主漳之保福寺。宋建隆三年,辭眾歸山,至貴湖,愛其精邃,休居焉。剌史陳洪進奏,賜紫方袍,號性空禪師。豁所居,門無壯鑰,薄曲障風而已。太平興國元年冬,戒門人以其遺骸食蟲蟻,勿塔。入嵁巖,坐磐石上長往,留七日,神色儼如入定?;鸲⒅?,得舍利三百。宋淳熙中,道人了員即清豁遺跡,拓為殿堂,令陳宓記之。明萬歷間,邑人詹咫亭偕泉鄉(xiāng)紳憩游,有詩在《征文》。崇禎間,有重眉禪師嗣法于雪峰亙信和尚,尋隱此山。古跡有十景,同孝廉池顯方作十詠。邑令關弘異抵巖中,捐俸起蓋壽禪寺,有記。里衿陳毓愷、施振侃、白江盱、莊養(yǎng)鱗建祠焉。繼邑令楊貞亦有題韻。
鐵峰巖 一名"慈濟巖",在鐵峰山之阿。建自宋,祀清水祖師。今,康熙庚戌仲春,巖左片石高大數丈,忽有聲而墜,諸佛像竟無毀。咸咤神力,因募化重建。(俱依仁里)
九仙巖 宋有名僧來此,一日騰空而去。又名"羅漢巖"。(崇信里)
烏石巖 其石如屋,方圓十余丈。宋釋頭陀居之,名"護國巖"。(龍涓里)
九峰巖 其地有三尖山,皆員秀聳列。巖在第三尖下,四畔樹木蓊郁,怪石盤踞。明崇禎間,巖后有石周圍約丈許,墜下穿破西壁,轉向中門躍出,所經楹柱階庭一無所損,今其石猶在也。
白衣巖
?。ㄒ陨吓d一里)
達磨巖 故名玳瑁。宋僧達磨創(chuàng)居,因名。達磨巖有石獅,宋令陳宓扁曰獅子峰。
太湖巖 宋紹定中,有道人張道源者,遇異人于德化之九竇溪,使負之渡,乃曰:"我泰山佛,傳汝心印。"自是靈異。又一夕,夢神人道往險境。山中有地曰"龍湖",古木流泉,石巖可居。與鄉(xiāng)人至山巔,宛如夢中所見,遂居之。已,自龍湖來居安溪山。龍湖一名太湖,道源遂以太湖名巖,仍舊隱也。其起手時,邑有巨室,山多杉木。道源往施,巨室曰:"視木末折者,即以奉君。"亡何,風大起,木盡折。既得木矣,又莫致之。乃自山頂湖中先后挺出。匠告曰:"木足矣。"遂止不挺。今木頭半挺尚在湖中。安溪稱三巖之奇曰:"普足構清水自出米,法勝構泰山自出瓦,道源構太湖自出木。"邑人稱普足曰"昭應祖師",道源曰"惠應祖師",惠勝曰"顯應祖師"。明令汪瑀有詩。(以上還集里)
獅子巖 舊名"歐巖"。宋淳熙間,道人張法慈創(chuàng)居。(感化里)
惠林巖 宋乾道中崔道人修行之地。嘉定中,陳宓扁額
"惠林",又名"月峰巖"。開寶二年,建檀林院。(來蘇里)
太平巖
清水巖 宋禪師普足道場也。普足,永春人。幼出家大云院,長結庵高泰山。往事大靜山明禪師,業(yè)就辭還,后移庵住,麻章為眾請雨,如期皆應。元豐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劉氏與鄉(xiāng)人謀往請之,比至,雨隨沾足,眾情胥悅,有筑室延居之愿。乃于張巖山成屋數架,名清水巖,奉居焉。普足術行建、劍、汀、漳間,檀施為盛。居巖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中亭路,糜費巨萬,資于施者。始草創(chuàng)時,其徒楊道、周明,于巖阿累石為二窣堵,臨崖距壑,非人力可成,若有陰相之者。其餉工匠,巖石中自出米。匠斫手而米絕。中有公銳者,久不茹葷,堅持梵行,普足悅之。一日囑以后事,說頌訖,端然坐逝,享年五十七,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十二日也。遠近坌集,瞻禮贊嘆。越三日,神色不異,鄉(xiāng)人甃塔刻像事之。稍或不虔,輒有雷電迅擊之異。巖舊巨石當路,不便往來,一夜轉于道側。有婦投宿者,巖前麻竹四裂,遂不敢入。分身應供,現(xiàn)影食羹,凡所祈求,無不響應。宋累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普足塑像大是黧黑。俗傳初筑室是山時,有鬼窟,畬鬼故穴其中,普足與約:"吾與若以法相勝。"鬼曰:"諾。"置普足穴中,熏之七日夜,普足不死。出曰:"汝任吾治。"出一布懸崖側,請鬼坐其上,鬼盡往坐,布斷盡墜巖底,遂逐而穴閉之。今像黧黑,被畬鬼煙熏致然也。又傳山寇至,斫斷像鼻,僧人取以傅之,了然無跡,顧居常在也。有不愜,鼻輒不見,頃之,或得諸袍袖中,或得之胸腹前。今郡邑祈雨,必奉而求之。有截竹徑,徑有含笑花,普足所種,其枝至徑而返,尋復內向;又一奇也。宋嘉定中,令趙彥侯建來憩亭,甃池引泉,公暇則攜琴游息于此。后真文忠守泉,迎奉大師祈雨疏,疏云:"伏惟盛夏,實司長養(yǎng),久闕甘霖;與此邦有大因緣,莫如清水,肆迎法馭,來駐梵宮。昔混跡世間,不憚曝身而救旱,今游神天上,豈難翻手以為云?愿垂慈憫,遂降滂沱。"明邑人詹仰庇詩載《征文》。邑令周宗璧重建山門,有記。
皇清康熙辛亥年四月,感化里人李夢植重建覺亭。巖有羅漢松,亦普足所種者。(崇善里)
石
紗帽石 在縣治藍溪之旁,以形似,故名。(在坊里)五音石 在坊大嶺后倪家之陽,石色深青堅潤,稍方而闊若榻。叩之聲如洪鐘,有五音天然之妙。倪家得于鳳山之巔。郡人詹守齋顧而悅之,載歸。夜夢神人為仇,遂抱病。復托夢,舁石回而痊,人以為奇。今存?! ?br />
蓮花石 在永安里月娘潭中,石出水高三丈余。
應 石 在新溪里駟馬山。石廣二十余丈,人呼之則應。
七星石 在參溪中。七石羅列,映峙如斗。(長泰里)驛口石 在依仁里舊龍門驛口,故名。其石高百余丈,有仙人跡在。
牛皮石 在山地山巔,可望同之廈門、浯嶼。石廣數丈,上有一竅出水,隨海潮汐,行之聲如撞鼓,鐺鐺有響,即清豁禪師長往磐石也。其舍利塔在焉。(依仁里)
龍虎石 在新溪里赤嶺鄉(xiāng)。兩石相對,一高而青,一伏而白,俗呼"龍虎石"。
白胸石 在新康里。略似人形。天旱,石帶白云則雨。農家以此為驗。
虎跳石 在崇善里蓬溪中。有四石高丈余,有巨人跡、虎跡。一名"仙人跡"。
仙人臺石 在還集里。石臺高峭,垂?jié)T百丈,水聲如雷。上有柑、桔、桃、李、仙人跡。
砥流石 在鶴頂山下。水口有石柱,高五十余丈,大數十圍,亙峙水中。水為之回流,生成奇異,所稀有也。柳子
厚曰:"造化之靈,不為偉人,則為是物,理或然歟。"(在崇信里)
坑冶(附)
龍崇銀場 在崇信里。宋熙寧二年發(fā)礦,元豐元年封閉。
清洋鐵場 在龍興里。宋熙寧年開,今閉。
鐵礦山鐵場 在感德里,地名"潘田"。
溪
湖頭溪 自縣北常樂、覆鼎諸山發(fā)源,至建口渡,歷新魁渡,又合坑源諸山之水,至感化為下林渡,而來蘇升平諸山之水注焉。溪有馬上灘、淵灘,當溪阻石數百丈,水從石罅出。明正統(tǒng)間,邑人李森鑿使深廣,遂通舟楫。上有湖頭市,百貨所集,號"小泉州"。
下湖溪 發(fā)源銅鈸山,自還集里至龍興里,匯龍?zhí)断?br />
龍?zhí)断“l(fā)源自龍興、崇信二里,達于源口渡。湖頭溪之水,至此分而為二。其下為伽藍灘,勢甚奔激,而白葉坑、后洋、陽益諸山之水又注焉。中逕湯港灘、便峒灘、仙人跳灘、流倒藤灘、溪口灘、芒洲灘、石圳灘,東淵灘,至于縣治西北,為吳埔渡?! ∷{ 溪 自北巖、根竹、吟詩諸山發(fā)源,合新康龍蹤諸山之水,至大洋渡,又合依仁龍?zhí)?、烏巖諸山之水,至澳下渡,始通小舟;又流為凌淵渡而溪稍大,至于薛坂渡與吳埔渡,溪又合為一;入常洲渡,其下有蘆瀨灘,抵黃龍渡,曰藍溪。龍津渡在其下,繞縣東南為學前灘,歷北地灣,東出羅渡,逕葛盤灘、石佛前灘,參峒灘、翠屏灘、夾門灘、象前灘、溪友灘、西淵灘、田隙灘,至南安珠淵渡,達于雙溪口,入于晉江。又有派出崇信里之九峰山,有水逆流東北,則入于漳州龍溪縣之九龍江;又一派出還集里之同發(fā)山,有水逆流,西是入于長泰縣,是又藍溪外之別派也。翠屏灘夾溪皆石,峰立如屏,嵌嵌翠麗,人呼"掬石港"。藍溪以水香如藍名。宋有驛在縣治,名"藍溪驛"也。蘆瀨灘以溪岸多蘆花名。灘頭之溪名曰"蘆溪"。溪中有巨石數十,皆鳥獸之狀。薛坂,云古有薛居士居此,不知是何薛也。渡頭有石,刻"仙苑"二字,蒼雅奇古,不知何代人書。久沒溪中,常見光怪。明隆慶間,浴溪者得而出之。或傳為朱文公所書。
潭
黃 潭 在長泰里大溪中,是地有黃潭村。有冢三十六,壙皆花磚。數十步有亭,號"御亭",相傳為"吳王墓"。
白瀨龍?zhí)丁 〗鐏硖K、感化二里。旱鳴則雨,雨鳴則晴。
百丈磜龍?zhí)丁≡谛驴道锇僬纱w。懸崖飛瀑,晴陰萬狀。同邑人池顯方、郭貞一、李其蔚曾游有題。白磜層流跌紆,下為龍?zhí)?,淵深莫測。潭口巨石山立,禱雨必應。圣跡。
獅 淵 潭中一石高大丈余,狀如獅踞,因名。(長泰里)
泉
圣 泉 在縣治東隘門外。泉湧道旁石間,砌池潴之,石刻"圣泉"二字。
湯
上金湯 下金湯 華 湯?。ň阋廊世铮?br />
溫泉湯?。埮d里)
大深湯 (感德里)
橫山湯?。ǜ谢铮?br />
建口湯 (常樂里)
蓬溪湯 在湯港灘旁,舊名"便村湯"。(崇善里)
陂
產坑陂 (永安里)
陂德陂 烏鎮(zhèn)陂?。ň阋廊世铮?br />
石蛇陂
洪巖陂 洪山陂 水來自大巖山之南者為洪巖陂;來自大巖山之北者為洪山陂。(俱新溪里)
鄭巖陂 卓元東洋陂 (俱新康里)
蘆汀兩塘陂?。ㄟ€集里)
前山坑陂?。ǜ谢铮?br />
陂焉陂?。▉硖K里)
高 陂 西門陂 西陂 石鼓陂 山洋陂 亭前陂(俱崇善里)
塘
上 塘 可塘 周塘?。ň阌腊怖铮?br />
蘇 塘 上洋塘 (俱長泰里)
楊柳塘 洋 塘 (俱依仁里)
黃新塘 洪 塘?。ň阈孪铮?br />
源口堵垅洋塘 (龍興里)
井
縣庭前井 在縣治中東廊下。宋令龔時可鑿,有《新井銘》。
縣內井 在縣治東廊下。明令楊紀鑿,兼防火患。
下市井 在縣治南。清甘不竭。本古井湮塞,明令蔡常毓重浚之。
曹主簿井 在縣治東,地名下尾。宋簿曹緯鑿,石闌有"主簿曹公"四字。久湮塞。
蔡公井 在縣治宣化坊之旁。古井久湮,永樂中復浚。
宮后井 在四圣宮邊路旁。
后園井 在縣治西路旁。本古井久湮,明天順間復浚。在民家園后,故名。
蘇家井 在縣治后。泉甘冽。
縣前井 在縣右興賢坊,泉甘冽。
氵聒邊巷內井 今廢。
陳復齋井 在陳宓故祠中。祠廢井存。
歐宅井 在鳳山之麓,又名"后田井"。
佛泉井 相傳昭應禪師過此,天暑渴甚,無井可汲,一嫗汲澗泉飲之。師感其意,卓杖出泉,隨甓為井。
橋渡(附)
龍津橋 已見《黃龍山》。宋紹興八年,令倪察始作浮橋。淳熙二年,令趙善竦再修。慶元五年,令趙師戩易石址木梁。嘉泰二年,令龔晏始成之,長六十八丈,廣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間。咸淳丁卯,令鐘國秀重修。明天順四年,邑人李森重建,今圯。
鳳池橋 在縣治西,見《鳳山》下,今圯。是橋合龍津橋往來道也。當溪之湍,治數壞,渡者藉壞址為平橋,無如水漲何。萬歷三十年,令廖同春始作浮橋于東皋。邑人刑部侍郎詹仰庇記。三十五年,令王賢卿以行人不便移之龍津渡頭,壞于洪水。四十五年,令賀詳捐俸重建,扁曰"通濟",邑人稱曰"賀公橋",后令遞修便渡?;是屙樦瘟辏钚祢v鯨重修,旋被大水漂蕩。十五年,令韓曉再造為梁,又壞狂流,濟以渡船。今康熙十二年,令謝宸荃捐俸重建浮梁,有碑記。
大嶺橋 小嶺橋 ?。ň阚荩?br />
東園橋?。ň阍诳h治西北)
永安橋 在縣治東北。宋清水巖僧惠然募建。今圯。
埔土 尋橋
兩港橋 去縣東十里許,跨山坑,水自麗碧山而下,橫入于溪,故名。宋淳熙九年,僧性全創(chuàng),久廢。明嘉靖六年,令黃懌重建。(俱永安里)
白涂橋 在羅渡東。嘉靖元年,里人黃添養(yǎng)重建。
大宇橋 今圯??缟娇?,接南安縣界。(俱長泰里)
西洋橋 今圯。
高美橋 橋路通同安。(俱依仁里)
源口埔頭橋 牛嶺橋 (俱龍興里)
建口橋 明正統(tǒng)六年建。今圮。(常樂里)
湯頭鞏橋 馬跡橋 盆口橋
卓舍橋 東山橋 下坑橋
黃塘橋 宋建,明里人吳煜重修。(俱感化里)
澳頭橋
大演橋 在御史嶺下?;是蹇滴跷迥辏谢锶死顗糁仓亟?。(俱來蘇里)
芒洲橋 通永春。明邑人李森建。
金湯橋 康熙六年,感化里人李夢植重建。
石圳單板橋
溪口橋 皇清康熙七年,感化里人李夢植捐資重建,改名"魁斗橋"。
仙人跳橋 鞏橋 上任下任橋 大澳橋
雙濟橋 宋清水大師建。紹興中,僧惠華增高之。開禧丁卯,邑人吳遜之、僧了性重建。
谷口橋 清水大師建。今圮。(俱崇善里)
渡
常沿渡 在縣治西鳳池橋下。編渡夫一名。
黃龍渡 在縣治南龍津橋上。編渡夫一名。
吳埔渡 在縣治西北五里。
羅 渡 在長泰里。編渡夫一名。
薛坂渡 一曰"仙苑渡"。
澳下渡 (俱在光德里)
大洋渡 在新溪里。
源口渡 在龍興里。舊巡司在焉。
建口渡 亦名"仙澳渡",在常樂里,今廢。
新溪渡 又"新魁渡"。
下林渡 義民胡欽家世為舟以渡人,俗呼"黃坂渡"。
綿庵渡
?。ň阍诟谢?、來蘇二里間)
黃家渡 在長泰里。
?。ā栋蚕h志》卷之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