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志》卷之二
規(guī) 制 類
都邑建制,必備規(guī)制。公署所以出政也。壇壝、祠廟,義崇祭報(bào),政之大也。陰陽、醫(yī)局、倉亭、鋪館,政之屬也。寺觀以廬緇羽之流,亭榭以紀(jì)名人之跡,故次"寺觀"、次"亭榭",作《規(guī)制類》第二,其目有五。
一、公署
國家建官圖治,必設(shè)公署以居之。居之,必有位。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署以表位,位以建政,古之制也。志《公署》。
行署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城隍廟右。國朝正統(tǒng)五年,知縣邵公陽重建公堂、后堂、廠房,共八間。嘉靖八年,知縣黃懌建廚房二間。
府 館 在縣治東,城隍廟左,原系布政分司。國朝正
統(tǒng)五年,知縣邵公陽重建公堂三間、后堂三間及兩旁廚
舍各一間。
縣署
縣 治 在鳳山之下。五代周顯德二年,詹敦仁請(qǐng)立縣治。宋紹興、嘉定、淳祐間,縣令韋能惠、陳宓、黃堅(jiān)叟、趙盞夫及至元間縣尹何克明相繼重建。國朝洪武、正統(tǒng)年間,知縣侯士舉、潘靖復(fù)相繼修建。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惟儀門獨(dú)存。景泰間,邑人李森捐資助建正廳。天順間,知縣楊紀(jì)復(fù)建后堂、譙樓,并修六房。天順七年,典史謝日新始是暮廳。
縣正廳 詹敦仁初建。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韋能惠重建。紹熙五年,縣令昭先修之。廳后有堂三間,扁曰"吏隱"。吳丙曰"美錦"。咸淳間,縣令林泳扁曰:"琴堂"。俱久廢。國朝正德間,知縣龔穎、嘉靖間知縣黃懌相繼修之,扁曰"琴堂", 日久而漸壞,至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從而飾之,改其扁曰"清慎勤"。
幕 廳 宋尉廳在丞廳之左。國朝,建縣廳之東,扁曰"贊政"。
吏 舍 在縣廳前。東為吏、戶、禮,西為兵、刑、工。
戒石亭 在縣廳前甬道中。銘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儀 門 五間。天順間知縣楊紀(jì)建。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修。
譙 樓 古者,國無大小,必為臺(tái)門。后世易之以樓,亦諸文三門之制,禮以高為貴之意,所以嚴(yán)等威重教令也。安溪譙樓久傾圯。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重修,有聯(lián)句云:"頭上即青天,夜月滿樓如鑒照;眼前皆赤子,春風(fēng)到處盡弦歌。"前知縣黃懌有聯(lián)云:"鐘聲震動(dòng)江山曉,鼓韻調(diào)和天地春。"
三省堂 先儒謂:"當(dāng)官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縣汪瑀既扁于堂,又懼其懈,乃復(fù)扁"三省"于堂后,以寓退省之意。教諭李錀記。
知縣衙 在縣廳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易廣禮再建后衙一座、亭一座。二十八年知縣汪瑀重加修飾。
清軍館 在縣廳西,今廢。
典史衙 在縣治東。國朝嘉靖二年;典史涂璽建。
咨賢堂 在典史衙之東。嘉靖十六年,典史鄒奇建。
架閣庫 舊在廳事之右,謂之"省庫"。陳復(fù)齋有聯(lián)云:"得從膏血里,安用鬼神知。"又有常平庫在廳事之左。俱廢。惟架閣庫見存。在廳后之東,見一間。
縣 獄 宋在縣內(nèi)西。有勘廳三間,扁曰"盡心",咸淳五年修,改名"求生堂"。下為兩廊、四囚房。國朝建在儀門內(nèi),西四間,今獄門改譙樓西內(nèi)。
公 廨 在縣治內(nèi)。東西六房,吏分居焉,
申明亭 在儀門外左。
旌善亭 在儀門外右。
屬署
源口渡巡檢司 宋大中祥符間,泉州提刑奏置巡檢司于永春、德化,始議寨于永春,凡三議,卒于德化左嶺下五州輻輳,遂即其地建司。元豐三年,遷于德化西云峰里丘店村,主德化、永春、安溪,謂之"三縣寨"。其后,設(shè)于本縣龍興里,專屬本縣。國朝嘗裁省。正統(tǒng)五年,知縣邵公陽具奏重設(shè)。正統(tǒng)十一年,巡檢馬郁建公堂三間。后壞,巡檢陳文舉重建。嘉靖二十八年,題準(zhǔn)以巡檢司,移入白葉堡守御,但印信猶未改鑄頒降。
白葉坂守御千戶 在白葉堡城內(nèi)。泉州衛(wèi)千戶點(diǎn)委帶泉州衛(wèi)軍二百名屯戌,一年一替。
陰陽學(xué) 嘉靖二十二年,本府通判陳堯典署縣事,始將縣前鋪改建在直街。
醫(yī) 學(xué) 未建。
僧會(huì)司 未建。
道會(huì)司 未建。
倉
預(yù)備倉 古有"義倉"、有"社倉"。安溪預(yù)備倉四所。南北二倉,俱在縣治內(nèi)之東。西倉在還集里。東倉先在感化里,今移入縣治東,將上司發(fā)下贓罰及本縣贓罰銀兩,遇豐稔之年,收買稻谷儲(chǔ)倉,以備賑濟(jì)。
際留倉 在縣治東。貯官吏俸米。
儒學(xué)倉 在本學(xué)。貯師生俸廩。
鋪
縣前鋪 在龍津觀西。
公母林鋪 在永安里。久壞。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重建。
羅渡鋪 在長泰里。正德十五年,知縣龔穎重建。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重修。
演武場 附:古者,寓兵于農(nóng),閑則練習(xí),有警則分布守御,所以衛(wèi)民也。安溪縣舊有閱武亭,紹定王辰,縣尉趙汝淞建。寶祐六年,趙必穟修之。咸淳五年,吳幼角重修。久廢。國朝正德間,縣令王廷佐建縣治南。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重修,改今名焉。
養(yǎng)濟(jì)院 附:古為"居養(yǎng)院",元為"孤老院",洪武二年始改今名。舊在鳳池橋西南,立屋十四房,擇縣之謹(jǐn)厚者二人掌之。每歲取廢寺粟若干石以養(yǎng)之。病給之藥,死惠之棺。院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懌建在永安里。
惠民藥局 附:宋置藥局。元大德間,立官保良醫(yī)主之。安溪惠民藥局原在縣左,宋時(shí)建。嘉定庚午,始為"和劑局"。于中門內(nèi),招明醫(yī)一人修制,吏一人佐之,掌出入籍。寶祐間,知縣趙汝改每歲于秋日,令兩庵道人循行遍施。國朝設(shè)局,立醫(yī)學(xué)訓(xùn)科一員主之。久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懌改滛祠一所,扁曰"濟(jì)生堂",在縣治東。
漏澤園 附:宋崇寧中,令州縣以常平錢置漏澤園。安溪民貧,或有火化而置之溝壑者,良可哀也。嘉靖六年,知縣黃懌始設(shè)在永安里。廣六畝,環(huán)以石徹。地蓋謝志道獻(xiàn)者。
觀瀾公館 附:在依仁里,里人沈璋建。本業(yè)學(xué)之地,時(shí)為官府往來駐節(jié),故名"公館"。
鳳山書院
二、壇壝
國朝仿古制禮,建立壇壝。祀社稷于西郊,陰之盛也。祀山川、風(fēng)云、雷雨于南郊,陽之盛也。祀邑厲于北郊,陰之極也。若城隍、土神為一邑之主,地道也。故于山川、風(fēng)云、雷雨并壇而祀之,用致祈報(bào)之誠,無非所以為民也。志《壇壝》?!?br />
社稷壇 在縣西,北向,中為壇,四方,廣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出階各三級(jí)。壇下北深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瘞次在其西北,以垣繞之,立四紅門,由北門入。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壇南正中,去壇二尺五寸,上員尖,余埋土中。西建神廚、齋所各三間,宋紹興間,縣令李著建之。正統(tǒng)九年,知縣路亨,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年春秋二祭。
風(fēng)云、雷云、山川壇 在縣西南,南向,制與社稷同。洪武元年欽奉圣旨,祀山川,若府、若州、若縣一般祭祀。至六年,以風(fēng)云、雷雨、山川之神共為一壇合祭。后又以城隍合祭,于壇東建神廚、齋所各三間。正統(tǒng)九年,知縣路亨重建。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歲春秋二祭。
邑厲壇 在縣治北。南向,周圍八丈四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階二級(jí)。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東、西各廣三丈六尺。繞以垣墻,前立門額。國朝洪武初年建。正統(tǒng)間,僉事陳祚命、知縣路亨修。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歲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
鄉(xiāng)厲壇 祭一鄉(xiāng)之厲。洪武八年,每里各設(shè)一所,四周土墻,中筑土臺(tái)一座。祭與邑厲壇同日,里中父老,備物致祭。
三、廟祠
邑之土神,陰司禍福,有保障之責(zé),廟食茲土,祀典紀(jì)焉。若生而有功于民者,死則民思而祀之,示不忘也。故祭法以能御大災(zāi)、能捍大患,則祀之。志《廟祠》。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唐保大十四年建。國朝景泰二年,邑人陳貞德修。成化年間,知縣谷廷怡、吳英相繼修建。成化十五年,典史蔡珍重建后堂三間。嘉靖已亥,知縣殷騖重建,以后堂改為神寢。
按:城隍,古不載祀典。后世以為高城、深池,捍外衛(wèi)內(nèi),其英靈之氣,或炳而為神,不可以無祀。其祀與山川、社稷同義。世人不察其理,往往以人道處之,面目、冠裳,侈加封號(hào),失之矣。本廟,洪武三年封天下府城隍"監(jiān)察司民成靈公",縣城隍"監(jiān)察司民顯佑伯"。洪武三年六月,詔革封號(hào),止稱"城隍之神",與風(fēng)云、雷雨、山川并壇而祀,其義始正。安溪無城池,城隍似不必建。今縣無城池者皆建,從時(shí)制也。猶廟而祀之,人道以處之,則沿襲前代之失而未改耳。
名宦祠 舊在儒學(xué)東,名福民祠。嘉靖七年,知縣黃懌改今名。嘉靖十七年,知縣殷騖改建于縣治內(nèi)譙樓西,祀后周縣令詹敦仁;宋,宋文炳、許君佑、楊干、陳宓、趙彥侯、鐘國秀、周珒、謝履、黃樸、孫昭先、顏振仲;國朝祀潘靖、戴玠、路亨、黃懌。
鄉(xiāng)賢祠 在儒學(xué)東。祀宋張讀、余克濟(jì),國朝李亮、詹靖。
詹公祠 在縣鼓樓東。祀開先縣令詹敦仁。正統(tǒng)三年,知縣潘靖重修。嘉靖九年,知縣黃懌始舉祀典。嘉靖十七年,云孫源重建。又有靈惠廟在崇信里,宋咸淳八年敕賜。
忠勇祠 在還集里。宋建炎、紹興,盜賊四起。鄭振負(fù)勇率眾拒之,席勝不止,遂死焉。鄉(xiāng)人哀之,立廟祀之,扁曰"忠勇"。
靈著廟 在縣南三里。舊傳,唐中和四年,有父老姓安名寧,善搏虎,邑人祠之。偽閩時(shí),長官廖儼重建。后人思長官之功,并塑其像于廟,每歲孟春,迎神于市,晨昏薦獻(xiàn),及夏,歌鼓送神以歸。嘉定六年,邑令陳宓以虎暴禱于神,殺三虎,請(qǐng)于朝,賜今額。陳宓自為記。
顯應(yīng)廟 在永安里。姓陳名漳,唐時(shí)人。大順中,有廖長官招集流民,以神為都將,戌溪南。暨歿,民即舊壘祠之。嘉定十六年賜今額。嘉熙三年重修,余克濟(jì)記。
四、寺觀(宮院附)
緇黃有廬,肇自隋、晉,歷唐、宋而不廢,蓋異教也。安溪俗尚鬼,美惡不嫌于并書,以俟后之反經(jīng)君子考焉。志《寺觀》。
清水寺 即清水巖,在崇善里,正統(tǒng)年間建。嘉靖八年災(zāi),尋復(fù)建。
龍津觀 在縣治南,國朝天順?biāo)哪杲ā3苫拍?,道士劉時(shí)靜重修。今為祝圣習(xí)儀之所。
宮
東岳行宮 在風(fēng)髻山之麓,面午山。始建年代無考。宋縣令李鑄新之,歲久傾圯。國朝天順?biāo)哪曛亟?。每歲于此迎春。余修志寓焉。蓋愛其山水之勝也。
清溪宮 在感化里,國朝宣德間邑人李森建。提學(xué)僉事周孟中過此,有聯(lián)云:"門前溪水雙流碧,天外山峰萬古青。"亦有詩,見《文章志》。
源口宮 在龍興里。
龍仙宮 在來蘇里。國朝洪武間,胡氏女名仙英及笄,適親迎日,女乃白日飛升。次日侯山之旁有降真藤,盤結(jié)如椅,女現(xiàn)身趺坐寂焉。里人異之,遂葬于山巔。嘯天師六塑像建宮祀之,故名龍仙宮。
院
光相院 唐乾寧二年置。
成道院 在感化里,宋淳化四年建。
宗教院 在永安里,后晉天福四年建。
檀林院 在來蘇里月峰巖,宋開寶二年建。
智度院 在羅漢山下,后周顯德三年建。
隱靜院 在常樂里,唐中和四年建。
等法院 在吳旗山下。舊名棲桐,后改今額,攝令江白有詩,見《文章志》。
解空院 唐天祐四年建。
超化院 在瑞峰山下,后梁貞明三年建。
明覺院 在還集里,宋開寶二年建。
鷲臺(tái)院 在瑞峰山下,后唐長興三年建。
萬壽院 在崇信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三惠院 在瑞峰山下,后梁開平元年建。
清禪院 在崇信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禪惠院 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定慈院 在新康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永福院 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俱在崇善里)
上乘院 在盧山下,舊名盧山院。唐天祐三年建。
契真院 唐天祐四年建,在龍興里。
常安院 在駟馬山下,唐天祐二年建。
定明院 在崇善里,唐光化三年建。
福巖院 在新溪里,后梁貞明五年建。
靈像院 在龍興里,唐光啟一年建。
演法院 在新溪里,后唐長興二年建。
宣梵院 在龍興里,后晉天福七年建。
感化院 在新溪里,后唐長興二年建。
般若院 在龍興里,后晉開運(yùn)二年建。
慈思院 在新溪里,宋建隆四年建。
隆壽院 在感化里,后梁貞明四年建。
超覺院 在新溪里,在盧山下,宋乾興元年建。
棲真院 在感化里,后唐長興二年建。
福海院 在依仁里,唐光化三年置。
百法院 在感化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千福院 在依仁里,宋天禧元年建。
凈壇院 在感化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惠巖院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后梁乾化二年建。
佛惠院 在感化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凈社院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后晉天福五年建。
惠林院 在依仁里,保大十年建。
法輪院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后晉天福五年建。
覺苑院 后唐時(shí),南岳僧樂其山水,有卜居之意。偽閩王繼勛捐地建庵。留鄂公廣之為寺。后晉天福中,名"大云廣福"。宋治平二年,錫今"覺苑"。熙寧五年,合庵一十有一為禪剎。寺臨溪,境幽勝。邑令陳熊顯有詩"水落舟橫露淺沙,粉垣松桂古禪家"之句。
真覺院 在依仁里。
凈果院 在依仁里盧山下,唐天祐二年建。
悟本院 在光德里,宋建隆元年建。
善惠院 在鳳髻山下,宋建隆二年建,初名"龍安"。治平二年改名"善惠",上有三峰亭。
?。ㄒ陨显憾鄰U)
尼院
圓覺院 香林院 教海院 寶乘院 真觀院
?。ㄒ陨显憾鄰U)
庵
錢江庵 在縣治東,國朝正統(tǒng)八年建。今改社學(xué)。
大石庵 在感化里,景泰五年建。
濟(jì)渡庵
后空廟 在新康里。
溪內(nèi)廟 在依仁里。
官倉廟 在龍興里。
鄉(xiāng)賢廟 在新康里。
鱟山廟 在來蘇里。
泰山巖 在感化里。已上二淫祠,里人每年迎賽,費(fèi)至百金。
碧翠巖 在感化里。
寶云殿 在還集里,中祀五谷仙人。四方多從祈夢,亦甚有應(yīng)者。
五、亭榭
幽亭曲榭,攬勝而立。有因其地,有因其人。名雖不同,而義寓焉。安山多幽勝,古今亭榭亦可書也。志《亭榭》?!?br />
美報(bào)亭 宋紹興丁丑建。紹興壬子,縣令王孝廉修。紹定壬辰,縣令劉寵重修。咸淳戊辰,縣尉錢師尹作記,見《文章志》。
飛躍亭 舊名"詠歸亭"。宋嘉定九年,縣令趙彥侯建。十四年,趙彥毛改名"飛躍",狀元曾從龍書扁。
曉樂亭 在縣西,初為民廬,瓦礫弗治。咸淳五年建亭三間。以術(shù)者之論,嫌于午山之沖,亭以蔽之。
溪光亭 在云津閣西。陳復(fù)齋題扁。
溪口亭 在崇善里溪口橋。
豐嶺亭 在感化里。
寓思嶺亭 界在龍興、感化二里。
白沙亭 在新溪里。
折柳亭 在縣東五里。紹興九年,縣令李茂則建。淳祐間,鄭師申重建。扁曰"溪山勝概"。
觀瀾亭 在縣西通安門內(nèi)。淳熙三年,縣令謝快改此名。嘉定五年,陳復(fù)齋書扁。有詩見《文章志》。
望云亭 在崇信里,詹敦仁建。面九峰山,以寓思親之意。
義芳亭 在龍津觀前。嘉靖五年,歲大旱。米價(jià)翔貴,民多饑莩。知縣黃懌始蒞任,勸士民尚義者李廷封、劉梓、吳陽、吳中、李文仁、陳恩、許琥、梁鸞、黃祥夫、黃真賜、黃瑀、黃寅、林森、林玄明、林濟(jì)、林岱、林玭、林妙慶、阮存、白慶甫、白迪盛、白積興、李占、蔡俊、楊機(jī)、林尚安、李榮、李鎮(zhèn)、陳祖繼、吳思養(yǎng)、姜十五、鄭公哲、李文通、王全厚、詹崙佳、林廷元、王佐、顏弘英、林榮二、徐時(shí)享,王休旋、張積環(huán),守得粟一千四百余石,賑濟(jì),仍給官批,聽就本鄉(xiāng)支給,以便負(fù)載。民甚賴之。
遺愛亭 在龍津觀之右,立知縣黃懌《去思碑》于內(nèi)。
( 《安溪縣志》卷之二終)
規(guī) 制 類
都邑建制,必備規(guī)制。公署所以出政也。壇壝、祠廟,義崇祭報(bào),政之大也。陰陽、醫(yī)局、倉亭、鋪館,政之屬也。寺觀以廬緇羽之流,亭榭以紀(jì)名人之跡,故次"寺觀"、次"亭榭",作《規(guī)制類》第二,其目有五。
一、公署
國家建官圖治,必設(shè)公署以居之。居之,必有位。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署以表位,位以建政,古之制也。志《公署》。
行署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城隍廟右。國朝正統(tǒng)五年,知縣邵公陽重建公堂、后堂、廠房,共八間。嘉靖八年,知縣黃懌建廚房二間。
府 館 在縣治東,城隍廟左,原系布政分司。國朝正
統(tǒng)五年,知縣邵公陽重建公堂三間、后堂三間及兩旁廚
舍各一間。
縣署
縣 治 在鳳山之下。五代周顯德二年,詹敦仁請(qǐng)立縣治。宋紹興、嘉定、淳祐間,縣令韋能惠、陳宓、黃堅(jiān)叟、趙盞夫及至元間縣尹何克明相繼重建。國朝洪武、正統(tǒng)年間,知縣侯士舉、潘靖復(fù)相繼修建。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惟儀門獨(dú)存。景泰間,邑人李森捐資助建正廳。天順間,知縣楊紀(jì)復(fù)建后堂、譙樓,并修六房。天順七年,典史謝日新始是暮廳。
縣正廳 詹敦仁初建。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韋能惠重建。紹熙五年,縣令昭先修之。廳后有堂三間,扁曰"吏隱"。吳丙曰"美錦"。咸淳間,縣令林泳扁曰:"琴堂"。俱久廢。國朝正德間,知縣龔穎、嘉靖間知縣黃懌相繼修之,扁曰"琴堂", 日久而漸壞,至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從而飾之,改其扁曰"清慎勤"。
幕 廳 宋尉廳在丞廳之左。國朝,建縣廳之東,扁曰"贊政"。
吏 舍 在縣廳前。東為吏、戶、禮,西為兵、刑、工。
戒石亭 在縣廳前甬道中。銘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儀 門 五間。天順間知縣楊紀(jì)建。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修。
譙 樓 古者,國無大小,必為臺(tái)門。后世易之以樓,亦諸文三門之制,禮以高為貴之意,所以嚴(yán)等威重教令也。安溪譙樓久傾圯。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重修,有聯(lián)句云:"頭上即青天,夜月滿樓如鑒照;眼前皆赤子,春風(fēng)到處盡弦歌。"前知縣黃懌有聯(lián)云:"鐘聲震動(dòng)江山曉,鼓韻調(diào)和天地春。"
三省堂 先儒謂:"當(dāng)官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縣汪瑀既扁于堂,又懼其懈,乃復(fù)扁"三省"于堂后,以寓退省之意。教諭李錀記。
知縣衙 在縣廳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易廣禮再建后衙一座、亭一座。二十八年知縣汪瑀重加修飾。
清軍館 在縣廳西,今廢。
典史衙 在縣治東。國朝嘉靖二年;典史涂璽建。
咨賢堂 在典史衙之東。嘉靖十六年,典史鄒奇建。
架閣庫 舊在廳事之右,謂之"省庫"。陳復(fù)齋有聯(lián)云:"得從膏血里,安用鬼神知。"又有常平庫在廳事之左。俱廢。惟架閣庫見存。在廳后之東,見一間。
縣 獄 宋在縣內(nèi)西。有勘廳三間,扁曰"盡心",咸淳五年修,改名"求生堂"。下為兩廊、四囚房。國朝建在儀門內(nèi),西四間,今獄門改譙樓西內(nèi)。
公 廨 在縣治內(nèi)。東西六房,吏分居焉,
申明亭 在儀門外左。
旌善亭 在儀門外右。
屬署
源口渡巡檢司 宋大中祥符間,泉州提刑奏置巡檢司于永春、德化,始議寨于永春,凡三議,卒于德化左嶺下五州輻輳,遂即其地建司。元豐三年,遷于德化西云峰里丘店村,主德化、永春、安溪,謂之"三縣寨"。其后,設(shè)于本縣龍興里,專屬本縣。國朝嘗裁省。正統(tǒng)五年,知縣邵公陽具奏重設(shè)。正統(tǒng)十一年,巡檢馬郁建公堂三間。后壞,巡檢陳文舉重建。嘉靖二十八年,題準(zhǔn)以巡檢司,移入白葉堡守御,但印信猶未改鑄頒降。
白葉坂守御千戶 在白葉堡城內(nèi)。泉州衛(wèi)千戶點(diǎn)委帶泉州衛(wèi)軍二百名屯戌,一年一替。
陰陽學(xué) 嘉靖二十二年,本府通判陳堯典署縣事,始將縣前鋪改建在直街。
醫(yī) 學(xué) 未建。
僧會(huì)司 未建。
道會(huì)司 未建。
倉
預(yù)備倉 古有"義倉"、有"社倉"。安溪預(yù)備倉四所。南北二倉,俱在縣治內(nèi)之東。西倉在還集里。東倉先在感化里,今移入縣治東,將上司發(fā)下贓罰及本縣贓罰銀兩,遇豐稔之年,收買稻谷儲(chǔ)倉,以備賑濟(jì)。
際留倉 在縣治東。貯官吏俸米。
儒學(xué)倉 在本學(xué)。貯師生俸廩。
鋪
縣前鋪 在龍津觀西。
公母林鋪 在永安里。久壞。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重建。
羅渡鋪 在長泰里。正德十五年,知縣龔穎重建。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重修。
演武場 附:古者,寓兵于農(nóng),閑則練習(xí),有警則分布守御,所以衛(wèi)民也。安溪縣舊有閱武亭,紹定王辰,縣尉趙汝淞建。寶祐六年,趙必穟修之。咸淳五年,吳幼角重修。久廢。國朝正德間,縣令王廷佐建縣治南。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重修,改今名焉。
養(yǎng)濟(jì)院 附:古為"居養(yǎng)院",元為"孤老院",洪武二年始改今名。舊在鳳池橋西南,立屋十四房,擇縣之謹(jǐn)厚者二人掌之。每歲取廢寺粟若干石以養(yǎng)之。病給之藥,死惠之棺。院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懌建在永安里。
惠民藥局 附:宋置藥局。元大德間,立官保良醫(yī)主之。安溪惠民藥局原在縣左,宋時(shí)建。嘉定庚午,始為"和劑局"。于中門內(nèi),招明醫(yī)一人修制,吏一人佐之,掌出入籍。寶祐間,知縣趙汝改每歲于秋日,令兩庵道人循行遍施。國朝設(shè)局,立醫(yī)學(xué)訓(xùn)科一員主之。久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懌改滛祠一所,扁曰"濟(jì)生堂",在縣治東。
漏澤園 附:宋崇寧中,令州縣以常平錢置漏澤園。安溪民貧,或有火化而置之溝壑者,良可哀也。嘉靖六年,知縣黃懌始設(shè)在永安里。廣六畝,環(huán)以石徹。地蓋謝志道獻(xiàn)者。
觀瀾公館 附:在依仁里,里人沈璋建。本業(yè)學(xué)之地,時(shí)為官府往來駐節(jié),故名"公館"。
鳳山書院
二、壇壝
國朝仿古制禮,建立壇壝。祀社稷于西郊,陰之盛也。祀山川、風(fēng)云、雷雨于南郊,陽之盛也。祀邑厲于北郊,陰之極也。若城隍、土神為一邑之主,地道也。故于山川、風(fēng)云、雷雨并壇而祀之,用致祈報(bào)之誠,無非所以為民也。志《壇壝》?!?br />
社稷壇 在縣西,北向,中為壇,四方,廣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出階各三級(jí)。壇下北深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瘞次在其西北,以垣繞之,立四紅門,由北門入。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壇南正中,去壇二尺五寸,上員尖,余埋土中。西建神廚、齋所各三間,宋紹興間,縣令李著建之。正統(tǒng)九年,知縣路亨,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年春秋二祭。
風(fēng)云、雷云、山川壇 在縣西南,南向,制與社稷同。洪武元年欽奉圣旨,祀山川,若府、若州、若縣一般祭祀。至六年,以風(fēng)云、雷雨、山川之神共為一壇合祭。后又以城隍合祭,于壇東建神廚、齋所各三間。正統(tǒng)九年,知縣路亨重建。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歲春秋二祭。
邑厲壇 在縣治北。南向,周圍八丈四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階二級(jí)。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東、西各廣三丈六尺。繞以垣墻,前立門額。國朝洪武初年建。正統(tǒng)間,僉事陳祚命、知縣路亨修。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歲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
鄉(xiāng)厲壇 祭一鄉(xiāng)之厲。洪武八年,每里各設(shè)一所,四周土墻,中筑土臺(tái)一座。祭與邑厲壇同日,里中父老,備物致祭。
三、廟祠
邑之土神,陰司禍福,有保障之責(zé),廟食茲土,祀典紀(jì)焉。若生而有功于民者,死則民思而祀之,示不忘也。故祭法以能御大災(zāi)、能捍大患,則祀之。志《廟祠》。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唐保大十四年建。國朝景泰二年,邑人陳貞德修。成化年間,知縣谷廷怡、吳英相繼修建。成化十五年,典史蔡珍重建后堂三間。嘉靖已亥,知縣殷騖重建,以后堂改為神寢。
按:城隍,古不載祀典。后世以為高城、深池,捍外衛(wèi)內(nèi),其英靈之氣,或炳而為神,不可以無祀。其祀與山川、社稷同義。世人不察其理,往往以人道處之,面目、冠裳,侈加封號(hào),失之矣。本廟,洪武三年封天下府城隍"監(jiān)察司民成靈公",縣城隍"監(jiān)察司民顯佑伯"。洪武三年六月,詔革封號(hào),止稱"城隍之神",與風(fēng)云、雷雨、山川并壇而祀,其義始正。安溪無城池,城隍似不必建。今縣無城池者皆建,從時(shí)制也。猶廟而祀之,人道以處之,則沿襲前代之失而未改耳。
名宦祠 舊在儒學(xué)東,名福民祠。嘉靖七年,知縣黃懌改今名。嘉靖十七年,知縣殷騖改建于縣治內(nèi)譙樓西,祀后周縣令詹敦仁;宋,宋文炳、許君佑、楊干、陳宓、趙彥侯、鐘國秀、周珒、謝履、黃樸、孫昭先、顏振仲;國朝祀潘靖、戴玠、路亨、黃懌。
鄉(xiāng)賢祠 在儒學(xué)東。祀宋張讀、余克濟(jì),國朝李亮、詹靖。
詹公祠 在縣鼓樓東。祀開先縣令詹敦仁。正統(tǒng)三年,知縣潘靖重修。嘉靖九年,知縣黃懌始舉祀典。嘉靖十七年,云孫源重建。又有靈惠廟在崇信里,宋咸淳八年敕賜。
忠勇祠 在還集里。宋建炎、紹興,盜賊四起。鄭振負(fù)勇率眾拒之,席勝不止,遂死焉。鄉(xiāng)人哀之,立廟祀之,扁曰"忠勇"。
靈著廟 在縣南三里。舊傳,唐中和四年,有父老姓安名寧,善搏虎,邑人祠之。偽閩時(shí),長官廖儼重建。后人思長官之功,并塑其像于廟,每歲孟春,迎神于市,晨昏薦獻(xiàn),及夏,歌鼓送神以歸。嘉定六年,邑令陳宓以虎暴禱于神,殺三虎,請(qǐng)于朝,賜今額。陳宓自為記。
顯應(yīng)廟 在永安里。姓陳名漳,唐時(shí)人。大順中,有廖長官招集流民,以神為都將,戌溪南。暨歿,民即舊壘祠之。嘉定十六年賜今額。嘉熙三年重修,余克濟(jì)記。
四、寺觀(宮院附)
緇黃有廬,肇自隋、晉,歷唐、宋而不廢,蓋異教也。安溪俗尚鬼,美惡不嫌于并書,以俟后之反經(jīng)君子考焉。志《寺觀》。
清水寺 即清水巖,在崇善里,正統(tǒng)年間建。嘉靖八年災(zāi),尋復(fù)建。
龍津觀 在縣治南,國朝天順?biāo)哪杲ā3苫拍?,道士劉時(shí)靜重修。今為祝圣習(xí)儀之所。
宮
東岳行宮 在風(fēng)髻山之麓,面午山。始建年代無考。宋縣令李鑄新之,歲久傾圯。國朝天順?biāo)哪曛亟?。每歲于此迎春。余修志寓焉。蓋愛其山水之勝也。
清溪宮 在感化里,國朝宣德間邑人李森建。提學(xué)僉事周孟中過此,有聯(lián)云:"門前溪水雙流碧,天外山峰萬古青。"亦有詩,見《文章志》。
源口宮 在龍興里。
龍仙宮 在來蘇里。國朝洪武間,胡氏女名仙英及笄,適親迎日,女乃白日飛升。次日侯山之旁有降真藤,盤結(jié)如椅,女現(xiàn)身趺坐寂焉。里人異之,遂葬于山巔。嘯天師六塑像建宮祀之,故名龍仙宮。
院
光相院 唐乾寧二年置。
成道院 在感化里,宋淳化四年建。
宗教院 在永安里,后晉天福四年建。
檀林院 在來蘇里月峰巖,宋開寶二年建。
智度院 在羅漢山下,后周顯德三年建。
隱靜院 在常樂里,唐中和四年建。
等法院 在吳旗山下。舊名棲桐,后改今額,攝令江白有詩,見《文章志》。
解空院 唐天祐四年建。
超化院 在瑞峰山下,后梁貞明三年建。
明覺院 在還集里,宋開寶二年建。
鷲臺(tái)院 在瑞峰山下,后唐長興三年建。
萬壽院 在崇信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三惠院 在瑞峰山下,后梁開平元年建。
清禪院 在崇信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禪惠院 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定慈院 在新康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永福院 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俱在崇善里)
上乘院 在盧山下,舊名盧山院。唐天祐三年建。
契真院 唐天祐四年建,在龍興里。
常安院 在駟馬山下,唐天祐二年建。
定明院 在崇善里,唐光化三年建。
福巖院 在新溪里,后梁貞明五年建。
靈像院 在龍興里,唐光啟一年建。
演法院 在新溪里,后唐長興二年建。
宣梵院 在龍興里,后晉天福七年建。
感化院 在新溪里,后唐長興二年建。
般若院 在龍興里,后晉開運(yùn)二年建。
慈思院 在新溪里,宋建隆四年建。
隆壽院 在感化里,后梁貞明四年建。
超覺院 在新溪里,在盧山下,宋乾興元年建。
棲真院 在感化里,后唐長興二年建。
福海院 在依仁里,唐光化三年置。
百法院 在感化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千福院 在依仁里,宋天禧元年建。
凈壇院 在感化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惠巖院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后梁乾化二年建。
佛惠院 在感化里,后晉開運(yùn)元年建。
凈社院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后晉天福五年建。
惠林院 在依仁里,保大十年建。
法輪院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后晉天福五年建。
覺苑院 后唐時(shí),南岳僧樂其山水,有卜居之意。偽閩王繼勛捐地建庵。留鄂公廣之為寺。后晉天福中,名"大云廣福"。宋治平二年,錫今"覺苑"。熙寧五年,合庵一十有一為禪剎。寺臨溪,境幽勝。邑令陳熊顯有詩"水落舟橫露淺沙,粉垣松桂古禪家"之句。
真覺院 在依仁里。
凈果院 在依仁里盧山下,唐天祐二年建。
悟本院 在光德里,宋建隆元年建。
善惠院 在鳳髻山下,宋建隆二年建,初名"龍安"。治平二年改名"善惠",上有三峰亭。
?。ㄒ陨显憾鄰U)
尼院
圓覺院 香林院 教海院 寶乘院 真觀院
?。ㄒ陨显憾鄰U)
庵
錢江庵 在縣治東,國朝正統(tǒng)八年建。今改社學(xué)。
大石庵 在感化里,景泰五年建。
濟(jì)渡庵
后空廟 在新康里。
溪內(nèi)廟 在依仁里。
官倉廟 在龍興里。
鄉(xiāng)賢廟 在新康里。
鱟山廟 在來蘇里。
泰山巖 在感化里。已上二淫祠,里人每年迎賽,費(fèi)至百金。
碧翠巖 在感化里。
寶云殿 在還集里,中祀五谷仙人。四方多從祈夢,亦甚有應(yīng)者。
五、亭榭
幽亭曲榭,攬勝而立。有因其地,有因其人。名雖不同,而義寓焉。安山多幽勝,古今亭榭亦可書也。志《亭榭》?!?br />
美報(bào)亭 宋紹興丁丑建。紹興壬子,縣令王孝廉修。紹定壬辰,縣令劉寵重修。咸淳戊辰,縣尉錢師尹作記,見《文章志》。
飛躍亭 舊名"詠歸亭"。宋嘉定九年,縣令趙彥侯建。十四年,趙彥毛改名"飛躍",狀元曾從龍書扁。
曉樂亭 在縣西,初為民廬,瓦礫弗治。咸淳五年建亭三間。以術(shù)者之論,嫌于午山之沖,亭以蔽之。
溪光亭 在云津閣西。陳復(fù)齋題扁。
溪口亭 在崇善里溪口橋。
豐嶺亭 在感化里。
寓思嶺亭 界在龍興、感化二里。
白沙亭 在新溪里。
折柳亭 在縣東五里。紹興九年,縣令李茂則建。淳祐間,鄭師申重建。扁曰"溪山勝概"。
觀瀾亭 在縣西通安門內(nèi)。淳熙三年,縣令謝快改此名。嘉定五年,陳復(fù)齋書扁。有詩見《文章志》。
望云亭 在崇信里,詹敦仁建。面九峰山,以寓思親之意。
義芳亭 在龍津觀前。嘉靖五年,歲大旱。米價(jià)翔貴,民多饑莩。知縣黃懌始蒞任,勸士民尚義者李廷封、劉梓、吳陽、吳中、李文仁、陳恩、許琥、梁鸞、黃祥夫、黃真賜、黃瑀、黃寅、林森、林玄明、林濟(jì)、林岱、林玭、林妙慶、阮存、白慶甫、白迪盛、白積興、李占、蔡俊、楊機(jī)、林尚安、李榮、李鎮(zhèn)、陳祖繼、吳思養(yǎng)、姜十五、鄭公哲、李文通、王全厚、詹崙佳、林廷元、王佐、顏弘英、林榮二、徐時(shí)享,王休旋、張積環(huán),守得粟一千四百余石,賑濟(jì),仍給官批,聽就本鄉(xiāng)支給,以便負(fù)載。民甚賴之。
遺愛亭 在龍津觀之右,立知縣黃懌《去思碑》于內(nèi)。
( 《安溪縣志》卷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