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五年三月丙辰朔 孝肅皇太后忌辰 奉慈殿行祭禮遣京山侯崔元祭 裕陵 升吏科左給事中俞朝安為都給事中吏科給事中楊僎刑科給事中尤魯兵科給事中朱隆禧李逢呂懷刑科給事中右存仁俱為右給事中朝妥懷工科僎逢存仁本科魯刑科隆禧兵科
○丁巳
○詔徙豊縣治于故城初河決豊縣城郭室廬盡沒乃遷縣治于華山至是河流南徒民懷念故土稍稍引還撫按請復城舊縣從之
○戊午
○免各巡撫赴京議事以各地方多災傷故也 是夜客星見于天禧星傍 上諭撫臣李時曰今紫薇垣有客星不知主何事應時對曰古人謂天地遠人道邇事應之說起于漢臣京房然未必一一皆合止在人君脩德以弭之景公一發(fā)善言熒惑退舍況 皇上圣德之所感格乎 上嘉納之
○己未
○賢嬪鄭氏薨禮部上喪葬儀 憲廟昭妃 上曰輟朝當減一日蓋未賜進封仍次一等耳已追封為賢妃謚曰懷榮祔葬于 悼靈皇后陵例
○辛酉
○是時歲貢例嚴自嘉靖十一年始至十四年天下郡邑缺貢至一千一百九十余處禮部言國初建學設貢本以興起斯文故寬立條格開其進取之路今新例既嚴提學官畏避降罰于各府州縣學該貢年分多不起貢且偏方下邑既鮮科目又無歲貢其勢必至頹廢學校盡生徒非 祖宗立法意也況考選雖名會同搉寔專于御史及廷考不中顧乃獨罪學官不特情理未協(xié)而于先年設官專督學政初意亦已大繆臣請查復 累朝學校起貢舊例行令各提學官自后惟于食糧年深者起送二人考選正貢不堪許以陪貢考充不必會同巡按二司官亦不許概學通考以啟夤緣幸進之路其赴京廷試不中準令回學肄業(yè)再試不中照例充吏止罰治提調官教官提學官不必降級其一應提督學校事宜并遵成憲并見奉敕書行事仍通行各提學官將十一年后缺貢地方依例考補起貢庶事體歸一易于遵守而人才亦各得其所矣得旨允行
○壬戌
○清明節(jié)遣西寧侯宋良臣駙馬謝詔長寧伯周大經(jīng)祭 七陵安仁伯王桓祭 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寢并 哀沖太子墳彭城伯張欽祭 悼靈皇后陵寢 詔加致一真人邵元莭道號四字制文官正二品朝祭等冠服并玉帶賜之
○乙丑
○南京戶部尚書王軏引年乞休不允
○丙寅 上御文華殿開講 升鴻臚寺右少卿吳祖乾為本寺左少卿署寺事 以災傷免狹西西安延安慶陽漢中等府屬存留錢糧有差 革隰川王府奉國將軍成<釒具>祿米三之二奉國將軍充涊祿米三之一以其父子濟惡戕殺無辜為撫按官所奏也 建州并毛憐海西等衛(wèi)女直都督僉事阿剌哈等三百余人來朝貢馬給賞如例 致任南京工部尚書崔文奎卒詔賜祭葬如例贈太子少保謚康簡文奎山東新泰縣人成化二十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左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管理南京糧儲南京工部侍郎升尚書引年乞休命給傳歸仍賜月米歲夫至是卒文奎守身清約精于吏事居官所至有聲而惟和厚人稱為長者
○戊辰
○以斬獲番賊功賜狹西洮岷邊備副使馬紀銀二十兩纻絲二表里 毛憐衛(wèi)夷又尚加禿建州左衛(wèi)都督方巾擒犯邊夷掜松革來獻詔授尚加禿千戶仍與方巾各賜幣有差
○己巳 武宗毅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禮遣玉田伯蔣榮祭 康陵 巡按廣東御史戴璟勘上剿平瓊山縣賊黎佛貳等功狀詔賞提督侍郎陶諧鎮(zhèn)守總兵仇鸞等各銀幣有差 以擅用肩輿奪懷遠侯常玄振祿米二月
○庚午先是 上諭禮部尚書夏言曰朕去歲已與卿擬定待 廟工告成方舉謁 陵之典然朕惟今如因小就大即議 山陵之建一面做地工辦料物及至 廟工之完正接而舉興造之庶不虛曠人力若是則先命官往視以俟朕親往作之卿其即今密會勛時鼎臣瓚庭<木昂>五臣計聞于是言等議奏 山陵之事前古帝王皆所諱言惟我 太祖 太宗嘗預修 陵寢至今相傳以為非常之 圣乃有非常之舉茲 皇上欲因小就大即議山陵之建蓋與 太祖 太宗先后一揆但 山陵重事必湏精擇請先命文武大臣帶領欽天監(jiān)官及深曉地理風水之人外觀山形內(nèi)察地脈務求吉兆以為萬萬世之壽藏待其畫圖貼說進呈 睿鑒 皇上方脩謁 陵之禮因而親閱果當 圣心然后議建舉行斯為萬全 上復諭言卿等所議雖省當然未免少禮若因造 山陵而即日謁 陵恐非敬 祖宗之禮也今不可緩誤歲時不必較朕意以為先一意舉謁拜之典回復遣大臣相地還奏方朕親往視之來歲之后或清明或霜降間修拜謁之祀以盡時思此非他余務比必當行之事又如西山 宣廟后 景皇帝亦當一拜之又 山陵之豫建所以重父母之遺體本美事卿等湏盡忠赤以贊成勿畏邪說勿云所避乃可 陵寢之制量仿 長陵之規(guī)必重加抑殺紙衣瓦棉朕所常念之此意卿等亦要力贊可再日即會議以聞言等復議奏臣等前蒙 圣諭一時具奏惟以 山陵為急遂后謁 陵之禮委為未當茲蒙 圣諭仰見 皇上尊 祖敬 宗之誠非臣等愚昧所及請即敕所司舉行以后天氣漸熱惟于孟夏上旬乃可展謁西山 宣后 景皇帝陵寢往謁尤見 皇上禮意之周臣等不勝欽仰 上乃降諭禮部曰朕不菲弱支人上戴 皇天隆眷嗣續(xù) 祖宗大寶仰 列圣陵寢禮當躬謁 皇祖 皇考道所不及各命官奏朕孝意其祭告 天壽山并 七陵朕躬叩拜西山 皇高祖妣恭讓章皇后 皇曾叔祖景皇帝陵所亦展拜一次庶慰朕追感之情尋于文華殿諭言曰謁 陵之禮必一同 圣母行今可即二十一日 駕發(fā)到 陵休一日二十四二十五二日行謁告禮二十六日又休一日次日往西山拜 二寢隨時行禮還京 后妃宮眷俱當從其亟擬儀一前期太常寺備辦祭告 內(nèi)殿祭品翰林院撰祝文一先期 上奉 皇太后率 皇后告 內(nèi)殿一二十一日卯時啟行 上奉 皇太后升輦 上駕前導 后妃輦轎后隨至沙河行殿 上奉 皇太后入降輦侍膳畢出百官行叩頭禮如常儀一二十二日天明百官詣行殿行叩頭禮各衙門奏事如常儀百官先行 上奉 皇太后啟行 后妃后從至 天壽山紅門 上奉 皇太后降輦入左門 皇太后升輿 上駕前導至行殿駐蹕侍膳如前一二十三日百官叩頭奏事如前儀一二十四日免朝 上具黃袍詣 長陵行祭告禮畢百官退先詣前 一陵候 駕 上奉 皇太后率 后妃入行謁拜禮畢出次詣 獻陵次詣 景陵儀俱同前百官退詣行殿候二十五日詣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儀俱同前二十七日百官叩頭奏事畢前行 駕發(fā)詣西山謁 恭讓章皇后 景皇帝陵儀俱同前于次日早行禮一二十八日行祭禮畢少憩 駕還京一錦衣衛(wèi)設大駕鹵簿侍衛(wèi)扈從酌路之廣狹為行止一府部九卿及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jiān)衙門堂上掌印官各一員屬官各一員六科十三道官各一員扈從供事在途以便衣一工部差官修理橋梁道路搭蓋行殿三所沙河 天壽山西山一兵部奏請簡命皇親駙馬文武大臣守衛(wèi)京師并守皇城四門京城九門分調提督武臣把守各山口關隘及選點扈駕軍馬奏差科道官點閘戶部關給行糧一光祿寺隨處預備御膳及酒飯供具一三月二十一日 圣駕發(fā)京是日免朝文武百官先赴德勝門外送 駕駕過退一二十八日 圣駕還京日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等俱出迎于郊 上奉 皇太后率 皇后謁 內(nèi)殿奉 皇太后還宮行禮畢 上御奉天門朝百官一百官陪祀具吉服 上謁陵祭告儀注一先期太常寺備牲醴香帛翰林院撰祝文 駕至 陵降輿導引官導 上入 陵左門享殿左門至殿中典儀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就位內(nèi)贊奏就位 上就位內(nèi)贊奏四拜 上四拜平身傳贊百官同典儀唱獻帛行初獻禮內(nèi)贊導 上詣香案前奏跪 上跪司香官捧香跪進于 上左奏上香 上三上香進帛官捧帛跪進于 上右奏獻帛 上獻帛捧爵官捧爵跪進于 上右奏獻爵 上獻爵訖內(nèi)贊奏詣讀祝位奏跪 上至讀祝位跪傳贊百官同贊讀祝讀祝官讀訖奏俯伏興平身傳贊百官同典儀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典儀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內(nèi)贊奏四拜 上四拜平身傳贊百官同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贊禮畢 上奉 皇太后率 后妃謁 陵儀注一太常寺備酒果脯醢翰林院撰告辭 上行謁告禮畢 皇太后率 后妃入女官奏就位行四拜禮奏上香女官捧香 皇太后三上香訖奏復位跪 皇太后跪 后妃皆跪 上跪于 皇太后之左讀辭官跪于 上后讀訖奏興四拜禮畢制可
○辛未
○升兵部右侍郎周金為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命管理甘肅屯政右僉都御史牛天麟以原官巡撫甘肅
○壬申
○兵部以 圣駕詣 陵奉詔條上扈蹕防守事宜請給賞從行及守門軍士欽定居守京城及皇城四門正陽等九門大臣 上皆從之且詔巡捕官軍及五城兵馬暫聽居守大臣莭制
○癸酉
○苽咂等族番人焦吉等二百八十余人來朝貢馬并盔甲腰刀給賞如例
○甲戌
○命宣城伯衛(wèi)錞戶部尚書梁材居守京城敕令朝夕戒謹防范如有切要事務即行所司詣行在所以聞 鴻臚寺上行殿禮儀一二十一日 駕至沙河行殿百官行一拜叩頭禮本寺奏禮畢其巡撫巡按并守備知州知縣師生吏典耆老人等俱于次日早朝畢引見具常服行五拜三叩頭禮應該面見面辭官員本寺元行聞具白本揭帖照例引赴御前行叩頭禮一二十二日百官行禮如常儀其各衙門如有奏事照常朝事例次苐行一二十三日朝畢仍令百官恭候午朝或傳旨暫免一二十六日行禮如二十三日儀一二十七日行禮如二十二日儀一二十八日行禮祭畢 駕還京百官于阜城門外迎 駕隨行候 上御奉天門百官具吉服本寺官致詞稱賀行五拜叩頭禮制可午朝免
○升廣東按察使柴經(jīng)為本布政司右布政使 兵部覆巡按直隸御史金燦<锍-釒>請遵復舊章仍差清軍御史分行天下五年一差但以完銷差內(nèi)發(fā)去軍單日回道不必限以三年各所屬清軍官員亦以銷完軍單明白無弊及不枉平民為賢不必以先年清出分數(shù)多寡為則例報可
○乙亥
○添設福建大田縣屬延平府以尤溪縣之英果漳平縣之桃源德化縣之安仁及增設花橋四巡檢司隸之從御史白賁奏也 追錄正德六年甘州把雞兒堡御虜獲功陣亡官軍百戶夏俊等二十三人升賞有差 降韓府高平王融烇為庶人革鎮(zhèn)國中尉旭梆祿米三之一旭梆帷箔不謹嘗挾妓出他邑游融烇因私通其妻謝氏旭梆執(zhí)謝氏掠殺之韓王以聞詔遣司禮監(jiān)官同撫按官會勘得實故有是命
○丙子 上奉 皇太后率 皇后發(fā)京師武定侯郭勛大學士李時尚書夏言欽天監(jiān)正夏祚等扈從
○丁丑 駕發(fā)沙河駐 天壽山行殿是夜 上召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尚書夏言至行殿諭曰適過沙河一帶居民鮮少田地荒落 七陵在此要人守護卿等如何處之勛對宜免護衛(wèi)軍赴京操言對宜量移一二民人可徙者皆未當 上意已而時對昔丘浚曾議京師當設四輔以臨清為南昌平為此分薊州及保定東西各屯兵一二萬以拱護京師今若于昌平添設一摠兵南衛(wèi)京師北護 陵寢更增軍馬自然居人稠密 上曰卿等回京可與戶兵二部酌議以聞
○己卯 上謁祭 長陵 獻陵 景陵禮畢至十八道嶺自擇 陵域先年 悼靈皇后喪 上密諭大學士張孚敬令致仕官駱用卿擇地于十八道嶺及據(jù)子嶺兩具圖說以進至是親閱明日復閱橡子嶺命欽天監(jiān)官及從臣審視皆以十八道嶺地為勝 上諭諸臣曰適觀吉地咸可為陵朕惟 祖宗所遺此本諸 天賜既越 列圣之地恐朕未可當今日既定宜勿他適還京可即議營造卿等其力贊之
○庚辰 上謁祭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辛巳
○遣駙馬都尉鄔景和祭 悼靈皇后陵寢
○壬午 駕還至沙河 上御行殿命鴻臚寺官宣敕諭昌平州官告父老等曰朕荷 天命纘承 大寶始則禮講失序是以爭 廟尚定于數(shù)年于 陵見通不聞于禮官也昨朕咨少保秩宗言欲講謁 陵之禮以待廟祀之后今將有事于 天壽山可不先謁 陵而遽自圖哉乃復議以大臣謂可此舉朕擇良辰奉 皇太后恭詣 七陵道經(jīng)沙河駐蹕何居民不續(xù)農(nóng)事不觀 祖宗陵園重地切朕憂懷爾昌平司牧率耆老生徒既至已迎朝茲回又來辭朕今特降敕諭用示恤典本州今年糧稅免三分之二凡七十以上者官各給布二疋米一石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倍之生徒每給燈油八十斤爾知州等官宜愛養(yǎng)百姓盡生撫恤勿妄加科索以奉承人意勿肆行暴虐以致害民爾百姓每亦要孝親弟長為善立身如是官有廉能之譽民無嗟怨之聲庶稱朕意以奠 山陵于萬世爾等顧不美歟欽哉 駕幸西山
○癸未祭恭讓章皇后 景皇帝陵 上奉 皇太后由西湖舟行還京
大卷一百八十五
○丁巳
○詔徙豊縣治于故城初河決豊縣城郭室廬盡沒乃遷縣治于華山至是河流南徒民懷念故土稍稍引還撫按請復城舊縣從之
○戊午
○免各巡撫赴京議事以各地方多災傷故也 是夜客星見于天禧星傍 上諭撫臣李時曰今紫薇垣有客星不知主何事應時對曰古人謂天地遠人道邇事應之說起于漢臣京房然未必一一皆合止在人君脩德以弭之景公一發(fā)善言熒惑退舍況 皇上圣德之所感格乎 上嘉納之
○己未
○賢嬪鄭氏薨禮部上喪葬儀 憲廟昭妃 上曰輟朝當減一日蓋未賜進封仍次一等耳已追封為賢妃謚曰懷榮祔葬于 悼靈皇后陵例
○辛酉
○是時歲貢例嚴自嘉靖十一年始至十四年天下郡邑缺貢至一千一百九十余處禮部言國初建學設貢本以興起斯文故寬立條格開其進取之路今新例既嚴提學官畏避降罰于各府州縣學該貢年分多不起貢且偏方下邑既鮮科目又無歲貢其勢必至頹廢學校盡生徒非 祖宗立法意也況考選雖名會同搉寔專于御史及廷考不中顧乃獨罪學官不特情理未協(xié)而于先年設官專督學政初意亦已大繆臣請查復 累朝學校起貢舊例行令各提學官自后惟于食糧年深者起送二人考選正貢不堪許以陪貢考充不必會同巡按二司官亦不許概學通考以啟夤緣幸進之路其赴京廷試不中準令回學肄業(yè)再試不中照例充吏止罰治提調官教官提學官不必降級其一應提督學校事宜并遵成憲并見奉敕書行事仍通行各提學官將十一年后缺貢地方依例考補起貢庶事體歸一易于遵守而人才亦各得其所矣得旨允行
○壬戌
○清明節(jié)遣西寧侯宋良臣駙馬謝詔長寧伯周大經(jīng)祭 七陵安仁伯王桓祭 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寢并 哀沖太子墳彭城伯張欽祭 悼靈皇后陵寢 詔加致一真人邵元莭道號四字制文官正二品朝祭等冠服并玉帶賜之
○乙丑
○南京戶部尚書王軏引年乞休不允
○丙寅 上御文華殿開講 升鴻臚寺右少卿吳祖乾為本寺左少卿署寺事 以災傷免狹西西安延安慶陽漢中等府屬存留錢糧有差 革隰川王府奉國將軍成<釒具>祿米三之二奉國將軍充涊祿米三之一以其父子濟惡戕殺無辜為撫按官所奏也 建州并毛憐海西等衛(wèi)女直都督僉事阿剌哈等三百余人來朝貢馬給賞如例 致任南京工部尚書崔文奎卒詔賜祭葬如例贈太子少保謚康簡文奎山東新泰縣人成化二十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左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管理南京糧儲南京工部侍郎升尚書引年乞休命給傳歸仍賜月米歲夫至是卒文奎守身清約精于吏事居官所至有聲而惟和厚人稱為長者
○戊辰
○以斬獲番賊功賜狹西洮岷邊備副使馬紀銀二十兩纻絲二表里 毛憐衛(wèi)夷又尚加禿建州左衛(wèi)都督方巾擒犯邊夷掜松革來獻詔授尚加禿千戶仍與方巾各賜幣有差
○己巳 武宗毅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禮遣玉田伯蔣榮祭 康陵 巡按廣東御史戴璟勘上剿平瓊山縣賊黎佛貳等功狀詔賞提督侍郎陶諧鎮(zhèn)守總兵仇鸞等各銀幣有差 以擅用肩輿奪懷遠侯常玄振祿米二月
○庚午先是 上諭禮部尚書夏言曰朕去歲已與卿擬定待 廟工告成方舉謁 陵之典然朕惟今如因小就大即議 山陵之建一面做地工辦料物及至 廟工之完正接而舉興造之庶不虛曠人力若是則先命官往視以俟朕親往作之卿其即今密會勛時鼎臣瓚庭<木昂>五臣計聞于是言等議奏 山陵之事前古帝王皆所諱言惟我 太祖 太宗嘗預修 陵寢至今相傳以為非常之 圣乃有非常之舉茲 皇上欲因小就大即議山陵之建蓋與 太祖 太宗先后一揆但 山陵重事必湏精擇請先命文武大臣帶領欽天監(jiān)官及深曉地理風水之人外觀山形內(nèi)察地脈務求吉兆以為萬萬世之壽藏待其畫圖貼說進呈 睿鑒 皇上方脩謁 陵之禮因而親閱果當 圣心然后議建舉行斯為萬全 上復諭言卿等所議雖省當然未免少禮若因造 山陵而即日謁 陵恐非敬 祖宗之禮也今不可緩誤歲時不必較朕意以為先一意舉謁拜之典回復遣大臣相地還奏方朕親往視之來歲之后或清明或霜降間修拜謁之祀以盡時思此非他余務比必當行之事又如西山 宣廟后 景皇帝亦當一拜之又 山陵之豫建所以重父母之遺體本美事卿等湏盡忠赤以贊成勿畏邪說勿云所避乃可 陵寢之制量仿 長陵之規(guī)必重加抑殺紙衣瓦棉朕所常念之此意卿等亦要力贊可再日即會議以聞言等復議奏臣等前蒙 圣諭一時具奏惟以 山陵為急遂后謁 陵之禮委為未當茲蒙 圣諭仰見 皇上尊 祖敬 宗之誠非臣等愚昧所及請即敕所司舉行以后天氣漸熱惟于孟夏上旬乃可展謁西山 宣后 景皇帝陵寢往謁尤見 皇上禮意之周臣等不勝欽仰 上乃降諭禮部曰朕不菲弱支人上戴 皇天隆眷嗣續(xù) 祖宗大寶仰 列圣陵寢禮當躬謁 皇祖 皇考道所不及各命官奏朕孝意其祭告 天壽山并 七陵朕躬叩拜西山 皇高祖妣恭讓章皇后 皇曾叔祖景皇帝陵所亦展拜一次庶慰朕追感之情尋于文華殿諭言曰謁 陵之禮必一同 圣母行今可即二十一日 駕發(fā)到 陵休一日二十四二十五二日行謁告禮二十六日又休一日次日往西山拜 二寢隨時行禮還京 后妃宮眷俱當從其亟擬儀一前期太常寺備辦祭告 內(nèi)殿祭品翰林院撰祝文一先期 上奉 皇太后率 皇后告 內(nèi)殿一二十一日卯時啟行 上奉 皇太后升輦 上駕前導 后妃輦轎后隨至沙河行殿 上奉 皇太后入降輦侍膳畢出百官行叩頭禮如常儀一二十二日天明百官詣行殿行叩頭禮各衙門奏事如常儀百官先行 上奉 皇太后啟行 后妃后從至 天壽山紅門 上奉 皇太后降輦入左門 皇太后升輿 上駕前導至行殿駐蹕侍膳如前一二十三日百官叩頭奏事如前儀一二十四日免朝 上具黃袍詣 長陵行祭告禮畢百官退先詣前 一陵候 駕 上奉 皇太后率 后妃入行謁拜禮畢出次詣 獻陵次詣 景陵儀俱同前百官退詣行殿候二十五日詣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儀俱同前二十七日百官叩頭奏事畢前行 駕發(fā)詣西山謁 恭讓章皇后 景皇帝陵儀俱同前于次日早行禮一二十八日行祭禮畢少憩 駕還京一錦衣衛(wèi)設大駕鹵簿侍衛(wèi)扈從酌路之廣狹為行止一府部九卿及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jiān)衙門堂上掌印官各一員屬官各一員六科十三道官各一員扈從供事在途以便衣一工部差官修理橋梁道路搭蓋行殿三所沙河 天壽山西山一兵部奏請簡命皇親駙馬文武大臣守衛(wèi)京師并守皇城四門京城九門分調提督武臣把守各山口關隘及選點扈駕軍馬奏差科道官點閘戶部關給行糧一光祿寺隨處預備御膳及酒飯供具一三月二十一日 圣駕發(fā)京是日免朝文武百官先赴德勝門外送 駕駕過退一二十八日 圣駕還京日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等俱出迎于郊 上奉 皇太后率 皇后謁 內(nèi)殿奉 皇太后還宮行禮畢 上御奉天門朝百官一百官陪祀具吉服 上謁陵祭告儀注一先期太常寺備牲醴香帛翰林院撰祝文 駕至 陵降輿導引官導 上入 陵左門享殿左門至殿中典儀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就位內(nèi)贊奏就位 上就位內(nèi)贊奏四拜 上四拜平身傳贊百官同典儀唱獻帛行初獻禮內(nèi)贊導 上詣香案前奏跪 上跪司香官捧香跪進于 上左奏上香 上三上香進帛官捧帛跪進于 上右奏獻帛 上獻帛捧爵官捧爵跪進于 上右奏獻爵 上獻爵訖內(nèi)贊奏詣讀祝位奏跪 上至讀祝位跪傳贊百官同贊讀祝讀祝官讀訖奏俯伏興平身傳贊百官同典儀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典儀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內(nèi)贊奏四拜 上四拜平身傳贊百官同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贊禮畢 上奉 皇太后率 后妃謁 陵儀注一太常寺備酒果脯醢翰林院撰告辭 上行謁告禮畢 皇太后率 后妃入女官奏就位行四拜禮奏上香女官捧香 皇太后三上香訖奏復位跪 皇太后跪 后妃皆跪 上跪于 皇太后之左讀辭官跪于 上后讀訖奏興四拜禮畢制可
○辛未
○升兵部右侍郎周金為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命管理甘肅屯政右僉都御史牛天麟以原官巡撫甘肅
○壬申
○兵部以 圣駕詣 陵奉詔條上扈蹕防守事宜請給賞從行及守門軍士欽定居守京城及皇城四門正陽等九門大臣 上皆從之且詔巡捕官軍及五城兵馬暫聽居守大臣莭制
○癸酉
○苽咂等族番人焦吉等二百八十余人來朝貢馬并盔甲腰刀給賞如例
○甲戌
○命宣城伯衛(wèi)錞戶部尚書梁材居守京城敕令朝夕戒謹防范如有切要事務即行所司詣行在所以聞 鴻臚寺上行殿禮儀一二十一日 駕至沙河行殿百官行一拜叩頭禮本寺奏禮畢其巡撫巡按并守備知州知縣師生吏典耆老人等俱于次日早朝畢引見具常服行五拜三叩頭禮應該面見面辭官員本寺元行聞具白本揭帖照例引赴御前行叩頭禮一二十二日百官行禮如常儀其各衙門如有奏事照常朝事例次苐行一二十三日朝畢仍令百官恭候午朝或傳旨暫免一二十六日行禮如二十三日儀一二十七日行禮如二十二日儀一二十八日行禮祭畢 駕還京百官于阜城門外迎 駕隨行候 上御奉天門百官具吉服本寺官致詞稱賀行五拜叩頭禮制可午朝免
○升廣東按察使柴經(jīng)為本布政司右布政使 兵部覆巡按直隸御史金燦<锍-釒>請遵復舊章仍差清軍御史分行天下五年一差但以完銷差內(nèi)發(fā)去軍單日回道不必限以三年各所屬清軍官員亦以銷完軍單明白無弊及不枉平民為賢不必以先年清出分數(shù)多寡為則例報可
○乙亥
○添設福建大田縣屬延平府以尤溪縣之英果漳平縣之桃源德化縣之安仁及增設花橋四巡檢司隸之從御史白賁奏也 追錄正德六年甘州把雞兒堡御虜獲功陣亡官軍百戶夏俊等二十三人升賞有差 降韓府高平王融烇為庶人革鎮(zhèn)國中尉旭梆祿米三之一旭梆帷箔不謹嘗挾妓出他邑游融烇因私通其妻謝氏旭梆執(zhí)謝氏掠殺之韓王以聞詔遣司禮監(jiān)官同撫按官會勘得實故有是命
○丙子 上奉 皇太后率 皇后發(fā)京師武定侯郭勛大學士李時尚書夏言欽天監(jiān)正夏祚等扈從
○丁丑 駕發(fā)沙河駐 天壽山行殿是夜 上召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尚書夏言至行殿諭曰適過沙河一帶居民鮮少田地荒落 七陵在此要人守護卿等如何處之勛對宜免護衛(wèi)軍赴京操言對宜量移一二民人可徙者皆未當 上意已而時對昔丘浚曾議京師當設四輔以臨清為南昌平為此分薊州及保定東西各屯兵一二萬以拱護京師今若于昌平添設一摠兵南衛(wèi)京師北護 陵寢更增軍馬自然居人稠密 上曰卿等回京可與戶兵二部酌議以聞
○己卯 上謁祭 長陵 獻陵 景陵禮畢至十八道嶺自擇 陵域先年 悼靈皇后喪 上密諭大學士張孚敬令致仕官駱用卿擇地于十八道嶺及據(jù)子嶺兩具圖說以進至是親閱明日復閱橡子嶺命欽天監(jiān)官及從臣審視皆以十八道嶺地為勝 上諭諸臣曰適觀吉地咸可為陵朕惟 祖宗所遺此本諸 天賜既越 列圣之地恐朕未可當今日既定宜勿他適還京可即議營造卿等其力贊之
○庚辰 上謁祭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辛巳
○遣駙馬都尉鄔景和祭 悼靈皇后陵寢
○壬午 駕還至沙河 上御行殿命鴻臚寺官宣敕諭昌平州官告父老等曰朕荷 天命纘承 大寶始則禮講失序是以爭 廟尚定于數(shù)年于 陵見通不聞于禮官也昨朕咨少保秩宗言欲講謁 陵之禮以待廟祀之后今將有事于 天壽山可不先謁 陵而遽自圖哉乃復議以大臣謂可此舉朕擇良辰奉 皇太后恭詣 七陵道經(jīng)沙河駐蹕何居民不續(xù)農(nóng)事不觀 祖宗陵園重地切朕憂懷爾昌平司牧率耆老生徒既至已迎朝茲回又來辭朕今特降敕諭用示恤典本州今年糧稅免三分之二凡七十以上者官各給布二疋米一石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倍之生徒每給燈油八十斤爾知州等官宜愛養(yǎng)百姓盡生撫恤勿妄加科索以奉承人意勿肆行暴虐以致害民爾百姓每亦要孝親弟長為善立身如是官有廉能之譽民無嗟怨之聲庶稱朕意以奠 山陵于萬世爾等顧不美歟欽哉 駕幸西山
○癸未祭恭讓章皇后 景皇帝陵 上奉 皇太后由西湖舟行還京
大卷一百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