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 版 說 明

資治通鑑 胡三省注 作者:司馬光 編,胡三省 注


  中華書局,元刊胡注本《資治通鑒》全十冊,1956年6月第一版

   《資治通鑑》是我國著名的古典編年史。作者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年)和他的重要助手劉恕、劉分、范祖禹等人根據(jù)大量的史料,通監(jiān)采用資料,除正史以外,所采雜史多至百二十二種?;耸拍甑臅r間,才把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公元前四○三公元九五九年)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編寫成年經(jīng)事緯的巨著。

   通監(jiān)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倣它,寫成同樣體裁的編年史.,它在祖國的歷史編纂學上曾起過巨大的影響。固然由於時代局限,這部古典歷史著作已不能滿足我們現(xiàn)在的要求,但司馬光等人畢竟在收集史料、考訂事實、編排年月以及文字的剪裁、潤色等方面下過一番工夫,它仍然是祖國文化遺產(chǎn)里的重要典籍,因此有必要把它標點重印出來,以供學習歷史的人們做參考。

   通監(jiān)自從宋朝以來,有很多刻本。這次標點排印的是根據(jù)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因原刊本已不易購得,只好用胡刻本來代替。原因是..這個本子有元朝著名學者胡三省的注文,對於閱讀通監(jiān)有很大的幫助.,它把司馬光的考畢散注在正文之下而不單獨刊行,閱讀起來也比較方便。而且章鈺曾根據(jù)胡刻本校過宋、明各本,並參考了以前人校過的宋、元、明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本記錄,寫成胡刻通監(jiān)正文校宋記,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同一刻本標點排印,便於把章鈺的校記擇要附注在正文之下,這樣,宋、元、明各本的長處就彙集在一起了。

   標點之外,我們也增添了一些校注以及其他方面的加工,茲分述如下。

   一、標點、分段除破折號()、曳引號()和疑嘆號(?!)以外,其余一般現(xiàn)在通用的標點符號,在標點這部書時都使用了。有些用法,需要在這里說明。

   (一)人名標號

   凡謚號、尊號,不論名詞長短,一律加標號,如“太祖高皇帝”文惠皇后一、“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圣元子伊利居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

   非真實姓名而習慣上已用作一人私名者,加標號,如“圯上老人”、“角里先生”、“赤松子”、“南郭先生”。

   爵名如“齊王”、“魏公”、“淮陰侯”、“新沓伯”、“貢符子”、“奉春君”之類,在爵銜之上有的冠以地名,有的冠以封號,為求統(tǒng)一起見,一律於爵銜之旁加標號。惟如“魏主燾”、“燕主儁”之類,因“主”字為泛稱,故不加標號。

   有的人名和官名,習慣上往往連在一起稱呼,則作為一個名詞,連同官名加標號,如一師尚父一、“王子比干”、“司馬穰苴”等是。也有在人名之上加封爵的,則分別在封爵與名字之旁加標號,如“屈侯鮒”、“嵬王詞”等是。

   (二)地名標號

   凡地名,不論所指區(qū)域大小,一律加標號,如“中華”、“浙江”、“山南道行臺”、“廣通渠”、“臨春閣”、“南內(nèi)”。

   “河”如果專指“黃河”,“江”如果專指“長江”,也加上標號,一般泛稱江河,則不加標虎。

   號凡民族專名,同地名一樣的加標號.,但有時民族專用名詞變?yōu)槠胀~,則不加標號。如“胡”專指匈奴,“蕃”專指吐蕃,加標號.,一般泛稱的胡番,不加標號。

   (三)代名標號

   朝代名有時加次序、方位及統(tǒng)治者的姓氏以示區(qū)別於其他同名的朝代,則連同所添之字加標號,如“前漢”、“后漢”、“西晉”、“東晉”、“曹魏”、“拓跋魏”、“李唐”、“后唐”、“南唐”。

   (四)書名標號

   凡簡稱的書名,如“五代志”、指隋書中的某一志?!芭f專一,指舊唐書中的某列傳。仍加書名標號.,簡稱書的作者及其所作之書,如“班書”、指班固漢書?!鞍嘀尽?,指漢書中的某一志。則加人名標號及書名標號。

   歌舞名詞,加書名標號,如“五夏:昭夏、皇夏、誠夏、需夏、肆夏。二舞.文、武二舞。

   (五)引號

   凡比較特殊的事物加引號,如“楊素造大艦,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容戰(zhàn)士八百人.,次曰‘黃龍’,置兵百人。”

   一般人常說的成語也加引號,如“文士元萬頃等常於北門候進止,時人謂之‘北門學士’?!?br />
   通監(jiān)正文及考畢引書,均加引號,胡三省注引書,一般不加引號。

   “臣光曰”、“漢紀曰”、“班固曰”等議論按語,低兩格排,不加引號,論中引文,則加用引號。

   (六)分段

   原書一卷中每年提行,一年中依事分段,各空一格?,F(xiàn)將年份獨立成一行,頂格排印。

   年下紀事,每段一律提行,首行低兩格排印,加標“1”“2”“3”“4”等號碼,藉以保存原來分段面目。至每事細為分段,則不標號碼,表示是此次標點者所加。但胡刻分段,間有應空格而不空格,也有不應空格而誤空格處,現(xiàn)在都糾正過來。

   二、選錄章鈺胡刻通監(jiān)正文校宋記作注

   章鈺以胡刻通監(jiān)為底本,曾??边^宋刊本通監(jiān)九種,章鈺簡稱為十一行本,甲、乙十五行本、十四行本,甲、乙十六行本,甲、乙十一行本,傳校北宋本。參校過明刊本通監(jiān)一種,即孔天胤本,章鈺簡稱為孔本。

   並參閱張敦仁《資治通鑑》刊本識誤、張瑛《資治通鑑》校勘記章鈺以張校、退齊校代表以上二書。及熊羅宿胡刻《資治通鑑》校字記等書,寫成胡刻通監(jiān)正文校宋記三十卷,校出胡刻通監(jiān)中的很多錯處,據(jù)章鈺統(tǒng)計,胡刻“一一百九十四卷中,脫、誤、衍、倒四者,蓋在萬字以上,內(nèi)脫文五千二百余字,關系史實為尤大。”

   我們把章鈺書中的重要??倍际瞻吮緯鲎⑽模ㄓ眯挛逄栥U字排印,加一“章”字,並用括號“”括出,以示注文為此次所加,非胡刻原有),如卷一,頁二五,周安王八年“齊伐魯,取最”句下,章鈺根據(jù)宋、明刊本、張敦仁識誤及張瑛??庇浿T書校出有“韓救魯”三字,因在“最”字下括注章十二行本“最”下有“韓救魯”一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齊校同。這是校出脫漏的例子。

   卷一八三,頁五七○八,隋焬帝大業(yè)十二年十月,“李密……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密自雍州亡命,往來諸帥間……”章鈺據(jù)宋、明刊本及張敦仁識誤校出“雍州”為“雍丘”之誤,因在“雍州”下括注:章:十二行本“州”作“丘”;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這是校出錯字的例子。

   卷二六,頁八五七,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將十余萬騎旁塞獵,欲入邊為寇,未至,會其民題除渠堂亡降漢言狀,漢以為言兵鹿奚鹿盧侯。”“言兵鹿奚鹿盧侯”漢書匈奴傳作”言兵鹿奚盧侯”,章鈺校宋刊本及張瑛??庇浺沧鳌毖员罐杀R侯”,因在“鹿盧”下括注:章:甲十五行本無“鹿盧”“鹿”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齊校同。這是校出衍文的例子。

   卷二四,頁七九八,漢宣帝本始三年,女醫(yī)淳于衍夫“謂衍‘可過辭霍夫人(顯),行為我求安池監(jiān)。’衍如言報顯,顯因心生,辟左右,字謂衍曰..‘少夫幸報我以事……’”,“心生”二字不辭,章鈺據(jù)宋、明刊本及張敦仁、張瑛二書校出應作“縣因生心辟左右”,因在“心生”下括注:章甲十五行本二字互乙.,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齊校。這是校出縣倒錯誤的例子。

   凡章鈺所謂“脫誤衍倒”的錯誤,我們一般只是把校文注在正文之下,並不改正原文。

   只有比較重要的遺漏,才把它補作正文。如卷五,頁一六五,胡刻於周報王“五十一年”下脫“秦武安君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田單為齊相。五十二年”一一十二字,這樣,正文便少了一年的歷史,並把五十二年的事錯為五十一年的事。章鈺據(jù)宋、明刊本及張敦仁識誤校出這段脫文是非常重要的,故本書據(jù)以補入正文,並注明.以上二十二字,胡刻本缺,據(jù)章校補;章氏系據(jù)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及孔本。

   章鈺把張敦仁識誤、張瑛??庇浖皣姥堋顿Y治通鑑》補??蓖ūO(jiān)的畢文而無別本可資印證處,列為附錄,我們也選錄了一些作注文(用“張”、“退”、“嚴”等字代表上舉三書)。

   章鈺書裹有一篇胡刻通監(jiān)正文校宋記述略,我們把它放在第一冊的前面,以便明瞭他的??边^程和他用的是些什么本子。

   還得指出,章鈺校記和他所列的附錄,有很多畢文是不關重要甚而是錯誤的,需要大量刪汰,例如卷二七三,頁八九一七,后唐同光二年三月,“李存審……屢表求退”,章鈺在“屢表”下標點《資治通鑑》說明的校文是:“十二行本‘屢’作‘累’”。這兩個字在這句話裹,意義沒什么大差別,故不選錄。

   卷一○六,頁三三六七,晉太元十一年七月,狄道長苻登“秦主丕之族子也”,章鈺附錄嚴衍的改訂是:“秦主堅之族孫也”。苻丕是苻堅的兒子,苻登既是苻丕的族子,自然就是苻堅的族孫。故不選錄。

   卷二一○,頁六六七五,唐先天元年八月,“乙巳,於鄚州北置渤海軍”,章鈺在“鄚”字下的校文是:“十二行本‘鄚’作‘漠’……”,按唐代河北並無漠州,但有鄚州,“鄚”字不誤,十二行本作“漠”反而錯了。故不選錄。

   卷三三二,頁四一七七,劉宋元徽二年“夏五月壬午,桂陽王休范反……庚寅,大雷戍主杜道欣馳下告變.,……辛卯,休范前軍巳至新林?!闭骡暩戒洀埗厝首R誤說“寅作“辰”。

   按通監(jiān)這一段敘事,日期排得很清楚,由壬午而庚寅而辛卯,順序也對。假如把“庚寅”改成“庚辰”,那就錯了,因為庚辰是在壬午的前兩天。故不選錄。

   我們在選錄章鈺書時,經(jīng)過一番斟酌去取,因此,不少校文被刪去了。

   三、其他的加工

   我們作了以下的加工:

   (一)根據(jù)四部業(yè)刊影宋本通監(jiān)考畢並參考了胡元常據(jù)萬歷刊本所作的校記,將胡刻本所附考畢??绷艘槐椋3鲞z文十一條,並改正了若干誤字和錯簡??籍呍瓰閱慰?,元刊胡注本散八正文,有的地方放得不合適,現(xiàn)在都依據(jù)宋本改正。

   (二)凡胡刻一般明顯的錯字,如“刺史”誤為“刺史”,“段規(guī)”誤為“叚規(guī)”,以及“羨”、“羨”不分,“汜”、“池”無別等,均為改正.,其字體寫法歧畢者,如“強”或作“彊”,“法”或作之類,都改歸一律。又所有帝王名諱缺筆及封建性的抬頭、空格之類,也統(tǒng)加更正。

   (三)凡胡注誤文,不為擅改,而括注正字於誤字之下,如卷一四,頁四五七,胡注將長安志的作者“宋敏求“誤為“沈敏求”,則括注“宋”字於“沈”字之下。其有衍文、脫漏,也括注出來。如卷一○四,頁三二七九,胡注..“北人謂父為鮮卑母為鐵弗,因以為姓?!蔽牧x不明。考胡三省此段文字是采自李延壽北史,北史夏赫連氏傳“謂”下有“胡”字,但文義仍不很通曉。再考北史是鈔自魏收魏書,魏書鐵弗劉虎傳原文為“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在“謂”下括“胡”字,“為”下括“衍”字,意思才明白。

   (四)凡胡注缺文,可以據(jù)書增補的,則概加增補,並加括弧。如卷八五,頁二六八○,“劉昫曰:義陽……唐為”以下有空白數(shù)字,今據(jù)舊唐書於“為”字下括補“申州義陽縣”五字。其無法增補的,則依據(jù)原書空格的多少,括注“原缺若干字”。

   (五)胡三省音注間有錯誤處,就我們所能知道的加以改正,並括注所改之字於原字下。音注有時錯放了地方,也改正了。

   (六)通監(jiān)以爾雅釋天中歲陽、歲陰諸名詞作紀年符號,但這些名詞早已不通用。因此注上干支。如在卷一,頁一,周紀一“著雍攝提格”下括注“戊寅”一一字,於“玄黭因敦”下括注“壬子”一一字。又在每年之下括注干支和公歷,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注出“戊寅、前四○三”等字.,這樣,對於讀者比較方便些。

   這次標點是由十二位同志分擔的,另由其中四位同志組成校閱小組,每卷標點完,一般都經(jīng)過兩次的校閱(標點及校閱者姓名列在各卷之末)。本書付排時,承古籍出版社校閱的同志提出一些意見,又加以修改,同時校閱小組中的聶崇岐同志??戳巳珪男樱肿髁巳舾尚拚?。雖然我們努力使它沒有錯誤,可是限於能力,又因為時間倉促,沒有來得及廣泛地參考書籍,標點及校勘的錯誤一定還很不少,希望讀者們多提意見,以便再版時更正。

   新注《資治通鑑》序

   古者國各有史以紀年書事,晉乘、楚梼杬雖不可復見,春秋經(jīng)圣人筆削,周轍旣東,二百四十二年事昭如日星。秦減諸侯,燔天下書,以國各有史,刺譏其先,疾之尤甚。詩書所以復見者,諸儒能藏之屋壁。諸國史記各藏諸其國,國滅而史從之,至漢時,獨有秦記。太史公因春秋以為十二諸侯年表,因秦記以為六國年表,三代則為世表。當其時,黃帝以來諜記猶存,具有年數(shù),子長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咸與古文乖異,且謂“孔子序書,略無年月;雖頗有,然多闕。夫子之弗論次,蓋其慎也。子長述夫子之意,故其表三代也,以世不以年。汲冢紀年出於晉太康初,編年相次,起自夏、殷、周,止魏哀王之二十年,此魏國史記,脫秦火之厄而晉得之,子長不及見也。子長之史,雖為紀、表、書、傳、世家,自班孟堅以下不能易,雖以紀紀年,而書事略甚,蓋其事分見志、傳,紀宜略也。自荀悅漢紀以下,紀年書事,世有其人。獨梁武帝通史至六百卷,侯景之亂,王僧辯平建業(yè),與文德殿書七萬卷俱西,江陵之陷,其書燼焉。唐四庫書,編年四十一家,九百四十七卷,而王仲淹元經(jīng)十五卷,蕭穎士依春秋義類作傳百卷,逸矣。今四十一家書,存者復無幾。乙部書以遷、固等書為正史,編年類次之,蓋紀、傳、表、志之書行,編年之書特以備乙?guī)熘囟?br />
   宋朝英宗皇帝命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為編年一書,神宗皇帝以監(jiān)于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曰《資治通鑑》,且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溫公之意,專取關國家盛衰,繁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以為是書。治平、熙寧間,公與諸人議國事相是非之日也。蕭、曹畫一之辯不足以勝變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國論,專以書局為事。其忠憤感既不能自已於言者,則智伯才德之論,樊英名實之說,唐太宗君臣之議樂,李德裕、牛僧孺爭維州事之類是也。至於黃幡綽、石野豬俳諧之語,猶書與局官,欲存之以示警,此其微意,后人不能盡知也。編年豈徒哉!

   世之論者率曰:“經(jīng)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jīng)不可同日語也?!狈虻罒o不在,散於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為人君而不知通監(jiān),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監(jiān),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監(jiān),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師,創(chuàng)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監(jiān)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孔子序書,斷自唐、虞,訖文侯之命而繁之秦,魯春秋則始於平王之四十九年;左丘明傳春秋,止哀之二十七年趙襄子惎智伯事,通監(jiān)則書趙興智滅以先事。以此見孔子定書而作春秋,通監(jiān)之作實接春秋左氏后也。

   溫公徧閱舊史,旁採小說,抉擿幽隱,薈稡為書,勞矣。而脩書分屬,漢則劉攽,三國汔于南北朝則劉恕,唐則范祖禹,各因其所長屬之,皆天下選也,歷十九年而成。則合十六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行事為一書,豈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公自言:“脩通監(jiān)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己欠伸思睡?!笔钦亩倬攀木?,有未能徧觀者矣。若考異三十卷,所以參訂羣書之異同,俾歸于一。目錄三十卷,年經(jīng)國緯,不特使諸國事雜然並錄者粲然有別而已,前代歷法之更造,天文之失行,實著於目錄上方,是可以凡書目錄觀邪!

   先君篤史學,淳祐癸卯始患鼻衄,讀史不暫置,灑血漬書,遺跡故在。每謂三省曰:“史、漢自服虔、應劭至三劉,註解多矣。章懷註范史.裴松之註陳壽史.雖間有音釋,其實廣異聞,補未備,以示博洽。晉書之楊正衡,唐書之竇蘋、董衝,吾無取焉。徐無黨註五代史,粗言歐公書法義例,他未之及也。通監(jiān)先有劉安世音義十卷,而世不傳。釋文本出於蜀史炤,馮時行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溫公之子康釋文,與炤本大同而小異。公休於書局為檢閱官,是其得溫公辟咡之教詔,劉、范諸公羣居之講明,不應乖剌乃爾,意海陵釋文非公休為之。若能刊正乎?”三省捧手對曰:一愿學焉乙巳,先君卒,盡瘁家蠱,又從事科舉業(yè),史學不改廢也。寶祐丙辰,出身進士科,始得

   大肆其力於是書。淤宦遠外,率攜以自隨;有異書異人,必就而正焉。依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釐為廣註九十七卷;著論十篇,自周訖五代,略敘興亡大致。咸淳庚午,從淮壖歸杭都,延平廖公見而韙之,禮致諸家,俾雦校通監(jiān)以授其子弟,為著讎校通監(jiān)凡例。廖轉薦之賈相國,德祐乙亥,從軍江上言,輒不用,旣而軍溳,間道歸鄉(xiāng)里。丙子,浙東始騷,辟地越之新昌;師從之,以孥免,失其書。亂定反室,復購得他本為之註,始以考異及所註者散入通監(jiān)各文之下;歷法、天文則隨目錄所書而附註焉。汔乙酉冬,乃克徹編。凡紀事之本末,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置離合,制度之沿革損益,悉疏其所以然。若釋文之舛謬,悉改而正之,著辯誤十二卷。

   嗚呼!註班書者多矣:晉灼集服、應之義而辨其當否,臣瓚總諸家之說而駁以己見。至小顏新註,則又譏服、應之疏紊尚多,蘇、晉之剖斷蓋尠,訾臣瓚以差爽,詆蔡謨以牴牾,自謂窮波討源,構會甄釋,無復遺恨;而劉氏兄弟之所以議顏者猶顏之議前人也。人苦不自覺,前註之失,吾知之,吾註之失,吾不能知也。又,古人註書,文約而義見;今吾所註,博則博矣,反之於約,有未能焉。世運推遷,文公儒師從而凋謝,吾無從而取正?;蛎阋员睂W於中國,嘻,有志焉,然吾衰矣!

   旃蒙作噩,冬,十有一月,乙酉,日長至,天臺胡三省身之父書于梅碉蠖居。

   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

   古今載籍之文,存於世者多矣。茍不知所決擇而欲遍觀之,則窮年不能究其辭,沒世不能通其義,是猶入海算沙,成功何年!善乎孟子之言曰:堯、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務也?!贝蟮质烤又畬W,期於適用而已;馳騖乎高遠,陷溺乎異端,放浪於詞華,皆不足謂之學矣。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說命曰:“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比舸苏呖芍^適用之學矣。

   前脩司馬文正公,遍閱歷代舊史,旁采諸家傳記,刪繁去冗,舉要提綱,纂成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間,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guī),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jié),叩函發(fā)帙,靡不具焉。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士之生也,茍無意於斯世則已;如其抱負器業(yè),未甘空老明時,將以奮發(fā)而有為也,其於是書,可不熟讀而深考之乎!朝廷憫庠序之荒蕪,歡人材之衰少,乃於京師剏立興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員,咸給錄廩,召集良工,剡刻諸經(jīng)子史版本,頒布天下,以資治通鑑為起端之首,可謂知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者矣。

   噫!遐鄉(xiāng)小邑,雖有長材秀民,響慕於學而無書可讀,憫默以空老者多矣。是書一出,其為天下福澤利益,可勝道哉!畢圯上老人出袖中一書,而留侯為萬乘師;穆伯長以昌黎文集鏤板,而天下文風遂變。今是書一布,不及十年,而國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觀之矣。

   翰林學士王磐序。

   宋神宗御製《資治通鑑》序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痹?、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鑑戒於后世者也。

   漢司馬遷?石室金匱之書,據(jù)左氏國語,推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采經(jīng)摭傳,罔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shù)千載間,首記軒轅,至于麟止,作為紀、表、世家、書、傳,后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於圣人,褒貶出於至當,則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俾就祕閣翻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光之志以為周積裴,王室徵,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讬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系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章乙十一行本,“六”作“四”卷,列于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tǒng),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

   荀卿有言:“欲觀圣人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比舴驖h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間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圣賢之一體,孟軻所謂“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墜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姦安全,厥有履霜之漸。詩云:“商鑑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開經(jīng)筵,奉圣旨讀資治通鑑。其月九日,臣光初進讀,面賜御製序,令候書成日寫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