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十一 志第二

金史 作者:(元)脫脫


  ◎歷上

  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人時,厘百工以熙庶政,步推之法,其來尚矣。自漢太初迄于前宋,治歷者奚啻七十余家,大概或百年或數(shù)十年,率一易焉。蓋日月五星盈縮進退,與夫天運,至不齊也,人方制器以求之,以俾其齊,積寡至多,不能無爽故爾。

  金有天下百余年,歷惟一易。天會五年,司天楊級紹造《大明歷》,十五年春正月朔,始頒行之。其法,以三億八千三百七十六萬八千六百五十七為歷元,五千二百三十為日法。然其所本,不能詳究,或曰因宋《紀元歷》而增損之也。正隆戊寅三月辛酉朔,司天言日當食,而不食。大定癸巳五月壬辰朔,日食,甲午十一月甲申朔,日食,加時皆先天。丁酉九月丁酉朔,食乃后天。由是占候漸差,乃命司天監(jiān)趙知微重修《大明歷》,十一年歷成。時翰林應(yīng)奉耶律履亦造《乙未歷》。二十一年十一月望,太陰虧食,遂命尚書省委禮部員外郎任忠杰與司天歷官驗所食時刻分秒,比校知微、履及見行歷之親疏,以知微歷為親,遂用之。明昌初,司天又改進新歷,禮部郎中張行簡言:“請俟他日月食,覆校無差,然后用之?!笔滤鞂?。是以終金之世,惟用知微歷,我朝初亦用之,后始改《授時歷》焉。今其書存乎太史,采而錄之,以為《歷志》。

  步氣朔第一

  演紀:上元甲子距今大定庚子,八千八百六十三萬九千六百五十六年。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分。

  歲實: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二十四分。

  通余:二萬七千四百二十四分。

  朔實:一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五分。

  通閏:五萬六千八百八十四分。

  歲策:三百六十五日,余一千二百七十四分。

  朔策:二十九日,余二千七百七十五分。

  氣策:一十五日,余一千一百四十二分,六十秒。

  望策:一十四日,余四千二分,四十五秒。

  象策:七日,余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

  沒限:四千八十七分,三十秒。

  朔虛分:二千四百五十五分。

  旬周:三十一萬三千八百分。

  紀法:六十。

  秒母:九十。

  求天正冬至

  置上元甲子以來積年,歲實乘之,為通積分。滿旬周去之,不盡以日法約之為日,不盈為余,命甲子算外,即所求天正冬至日大小余。

  求次氣

  置天正冬至大小余,以氣策累加之,秒盈秒母從分,分滿日法從日,即得次氣日及余秒。

  求天正經(jīng)朔

  以朔實去通積分,不盡為閏余,以減通積分為朔積分。滿旬周去之,不盡如日法而一為日,不盈為余,即所求天正經(jīng)大小余也。

  求弦望及次朔

  置天正經(jīng)朔大小余,以象策累加之,即各得弦、望及次朔經(jīng)日及余秒也。

  求沒日

  置有沒之恒氣小余,如沒限以上,為有沒之氣。以秒母乘之,內(nèi)其秒,用減四十七萬七千五百五十六,余滿六千八百五十六而一,所得并恒氣大余,命為沒日。

  求滅日

  置有滅之朔小余,(經(jīng)朔小余不滿朔虛分者。)六因之,如四百九十一而一,所得并經(jīng)朔大余,命為滅日。

  步卦候第二

  候策:五,余三百八十,秒八十。

  卦策:六,余四百五十七,秒六。

  貞策:三,余二百二十八,秒四十六。

  秒母:九十。

  辰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半辰法:一千三百七半。

  刻法:三百一十三,秒八十。

  辰刻:八,十百四分,秒六十。

  半辰刻:四,五十二分,秒三十。

  秒母:一百。

  求七十二候

  置中氣大小余,命之為初候,以候策累加之,即次候及末候也。

  求六十四卦

  置中氣大小余,命之為公卦;以卦策累加之,得辟卦;又加之,得侯內(nèi)卦。以貞策加之,得節(jié)氣之初,為侯外卦;又以貞策加之,得大夫卦。又以卦策加之,為卿卦。

  求土王用事

  以貞策減四季中氣大小余,即土王用事日也。

  求發(fā)斂

  置小余,以六因之,如辰法而一為辰。如不盡,以刻法除之為刻。命子下算外,即得加時所在辰刻及分。(如加半辰法,即命子刻初。)

  (表略)

  步日躔第三

  周天分: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九十三分,五百三十秒。

  歲差:六十九,五百三十秒。秒母一萬。

  周天諶: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八秒。

  象限:九十一,三十一分,九秒。

  二十四氣日積度及盈縮

  求每日盈縮朓朒

  各置其氣損益率,(求盈縮之損益,求朒磕用朒磕之損益。)六因,如象限而一,為氣中率。與后氣中率相減,為合差。半合差加減其氣中率,為初末泛率。(至后:加初,減末。分后:減初,加末。)又置合差,六因,如象限而一,為日,半之,加減初未泛率,為初末定率。(至后:減初,加末。分后:加初,減末。)以日差累加減其氣初末定率,為每日損益分。(至后減,分后加。)各以每日損益分加減氣下盈縮、朒磕,為每日盈縮、朒磕(二分前一氣元后率相減為合差者,皆用前氣合差。)

  求經(jīng)朔弦望入氣

  置天正閏余,以日法除為日,不滿為余,如氣策以下,以減氣策,為入大雪氣。以上去之,余亦減氣策,為入小雪氣。即得天正經(jīng)朔入氣日及余也。以象策累加之,滿氣策去之,即得弦、望入次氣日及余。因加,后朔入氣日及余也。

  求每日損益、盈縮、朒磕

  以日差益加減損加減其氣初損益率,為每日損益率。馴積損益其氣盈縮、朒磕積,為每日盈、朒磕積。

  求經(jīng)朔弦望入氣朒磕定數(shù)

  各以所入恒氣小余,以乘其日損益率,如日法而一,以所損益其下朒磕積為定數(shù)。

  赤道宿度

  斗(二十五度) 牛(七度少) 女(十一度少) 虛(九度少秒六十八)危(十五度半)室(十七度)壁(八度太)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秒六十八

  奎(十六度半)婁(十二度)胃(十五度)昴(十一度少)畢(十七度少)觜(半度)參(十度半)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井(三十三度少)鬼(二度半)柳(十三度太)星(六度太)張(十七度少)翼(十八度太) 軫(十七度)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角(十二度)亢(九度少)氐(一十六度)房(五度太)心(六度少)尾(十九度少)箕(十度半)

  右東方七宿七十九度

  求冬至赤道日度

  置通積分,以周天分去之,余日法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以百為母。)命起赤道虛宿七度外去之,至不滿宿,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時日躔赤道度及分秒。

  求春分夏至秋分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時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滿赤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春分、夏至、秋分加時日在宿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積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減之,余為距后度。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后赤道宿積度及分。

  求赤道宿積度入初末限

  視四正后赤道宿積度及分,在四十五度六十五分秒五十四半以下為入初限,以上者用減象限,余為入末限。

  求二十宿黃道度

  以四正后赤道宿入初末限度及分,減一百一度,余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進位,滿百為分,分滿百為度。至后以減、分后以加赤道宿積度,為其宿黃道積度。以前宿黃道積度減之(其四正之宿,先加象限,然后前宿減之。)為其宿黃道度及分。(其分就約為太、半、少。)

  黃道宿度

  斗(二十三度)牛(七度)女(十一度)虛(九度少秒六十八)危(十六度)室(十八度少)壁(九度半)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六十八秒

  奎(十七度太)婁(十二度太)胃(十五度半)昴(十一度)畢(十六度半)觜(半度)參(九度太)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太一百七十七、七十五、六十八

  井(三十度半)鬼(二度半)柳(十三度少)星(六度太)張(十七度太)翼(二十度)軫(十八度半)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二百八十七、六十八

  角(十二度太)亢(九度太)氐(十六度少)房(五度太)心(六度)尾(十八度少)箕(九度半)

  右東方七宿七十八度少(三百六十五、二十五、六十八)

  前黃道宿度,依今歷歲差所在算定。如上考往古,下驗將來,當據(jù)歲差,每移一度,依術(shù)推變當時宿度,然后可步七曜,知其所在。

  求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

  以冬至加時赤道日度及分秒,減一百一度,余以冬至赤度及分秒乘之,進位,滿百為分,分滿百為度。命曰黃赤道差。用減冬至加時赤道日度及分秒,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及分秒。

  求二十四氣加時黃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黃赤道差,以次年黃赤道差減之,余以所求氣數(shù)乘之,二十四而一,所得以加其氣中積及約分,又以其氣初日盈縮數(shù)盈加縮減之,用加冬至加時黃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各得其氣加時黃道日躔宿度及分秒。(如其年冬至加時赤道宿度空分秒在歲差以下者,即加前宿全度,然后求黃赤道差,余依術(shù)算。)

  求二十四氣每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

  副置其氣小余,以其氣初日損益率乘之,(盈縮之損益。)萬約之為分,應(yīng)益者盈加縮減,應(yīng)損者盈減縮加其副,日法除之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以減其氣加時黃道日度,即各得其氣初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每日加一度,以百約每日損益率,(盈縮之損益。)應(yīng)益者盈加縮減,應(yīng)損者盈減縮加,為每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黃道日度

  置一萬分,以所入氣日盈縮損益率,應(yīng)益者盈加縮減,應(yīng)損者盈減縮加,皆加減損益率,余半之,滿百為分,不滿為秒,以加其日清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即其日午中日躔黃道宿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黃道積度

  以二至加時黃道日度,距至所求日午中黃道日度,為入二至后黃道積度及分秒。

  每日午中黃道入初末限

  視二至后黃道積度,在四十三度一十二分秒八十七以下為初限,以上用減象限,余為入末限。其積度滿象限去之,為二分后黃道積度,在四十八度一十八分秒二十二以下為初限,以上用減象限,余為入末限。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以所求日午中黃道積度,入至后初限,分后末限,度及分秒,進三位,加二十萬二千五十少,開平方除之,所得減去四百四十九半,余在初限者,直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減象限,余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以所求日午中黃道積度,入至后末限,分后初限,度及分秒,進三位,用減三十萬三千五十少,開平方除之,所得,以減五百五十半,其在初限者,以所減之余,直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減象限,余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太陽黃道十二次入宮宿度,雨水,危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秒外,入衛(wèi)分,陬訾之次,辰在亥。春分,奎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外,入魯分,降婁之次,辰在戌。谷雨,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趙分,大梁之次,辰在酉。小滿,畢七度九十六分六秒外,入晉分,實沈之次,辰在申。夏至,井九度四十七分一十秒外,入秦分,鶉首之次,辰在未。大暑,柳四度九十五分一十六秒外,入周分,鶉火之次,辰在午。處暑,張十五度五十六分三十五秒外,入楚分,鶉尾之次,辰在巳。秋分,軫十度四十四分五秒外,入鄭分,壽星之次,辰在辰。霜降,氐一度七十七分七十七秒外,入宋分,大火之次,辰在卯。小雪,尾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秒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冬至,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yún)窃椒?,星紀之次,辰在丑。大寒,女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外,入齊分,玄枵之次,辰在子。

  求入宮時刻

  各置入宮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減之,(相近一度之間者求之。)余以日法乘其分,其秒從于下,亦通乘之,為實;以其日太陽行分為法,實如法而一,所得,依發(fā)斂加時求之,即得其日太陽入宮時刻及分秒。

  步晷漏第四

  中限: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分,一十八秒。

  冬至初限,夏至末限:六十二日,二十分。

  夏至初限,冬至末限:一百二十日,四十二分。

  冬至地中晷影常數(shù):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地中晷影常數(shù):一尺五寸六分。

  周法:一千四百二十八。

  內(nèi)外法:一萬八百九十六。

  半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日法:四分之三:三千九百二十二半。

  日法:四分之一:一千三百七半。

  昏明分:一百三十分,七十五秒。

  昏明刻:二刻,一百五十六分,九十秒。

  刻法:三百一十三分,八十秒。

  秒母:一百。

  求午中入氣中積

  置所求日大余及半法,以所入之氣大小余減之,為其日午中入氣。以加其氣中積,為其日午中中積。(小余以日法除為約分。)

  求二至后午中入初末限

  置午中中積及分,如中限以下,為冬至后。以上去中限,為夏至后。其二至后,如在初限以下,為初限。以上覆減中限,余為入末限也。

  求午中晷影定數(shù)

  視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百通日,內(nèi)分,自相乘,副置之。以一千四百五十除之,所得加五萬三百八十,折半限分并之;除其副為分。分滿十為寸,寸滿十為尺,用減冬至地中晷影常數(shù),為所求晷影定數(shù)。視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百通日,內(nèi)分,自相乘為上位。下置入限分,以二百二十五乘,百約之,加一十九萬八千七十五為法。(夏至前后半限以上者,減去半限,列于上位。下位置半限。各百通日,內(nèi)分,先相減,后相乘。以七千七百除之,所得以加其法)反除上位,為分,分滿十為寸,寸滿十為尺,用加夏至地中晷影常數(shù),為所求晷影定數(shù)。

  求四方所在晷影

  各于其處測冬夏二至晷影,乃相減之余,為其處二至晷差。亦以地中二至晷數(shù)相減,為地中二至晷差。其所求日在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減半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折半,以日為分,十為寸,以減地中二至晷差為法。置地中冬至晷影常數(shù),以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數(shù)減之,余以其年二至晷差乘之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以減其處冬至晷數(shù),即得其處其日晷影定數(shù)。所求日在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減半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四除,以日為分,十為寸,以加地中二至晷差為法。置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數(shù),以地中夏至晷影常數(shù)減之,余以其處二至晷差乘之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以加其處夏至晷數(shù),即得其處其日晷影定數(shù)。

  二十四氣陟降及日出分

  (表略)

  二分前后陟降率

  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nèi),秋分后三日太陽出赤道外,故其陟降與他日不倫,今各別立數(shù)而用之。

  驚蟄,十二日,陟四(六十七,一十六)此為末率,于此用畢。(其減差亦止于此。)十三日,陟四(四十一,六。)十四日,陟四(三十六,九十。)十五日,陟四一。

  秋分,初日,降四(三十八。)一日,降四(三十九。)二日,降四(五十七。)三日降四(六十八。)此為初率,始用之。(其加差亦始于此。)

  求每日出入晨昏半晝分

  各以陟降初率,陟減降加其氣初日日出分,為一日下日出分。以增損差,(仍加減加減差。)增損陟降率,馴積而加減之,即為每日日出分。覆減日法,余為日入分。以日出分日入分而半之,為半晝分。以昏明分減日出分為晨分,加日入分為昏分。

  求日出入辰刻

  置日出入分,以六因之,滿辰法而一,為辰數(shù),不盡,刻法除之為刻數(shù),不滿為分,命子正算外,即得所求。

  求晝夜刻

  置日出分,十二乘之,刻法而一,為刻,不滿為分,即為夜刻。覆減百刻,余為晝刻。

  求更點率

  置晨分,四因,退位為更率。二因更率,退位為點率。

  求更點所在辰刻

  置更點率,以所求更點數(shù)因之,又六因,內(nèi)加昏明分,滿辰法而一,為辰數(shù)。不盡,滿刻法除之為刻數(shù),不滿為分,命其辰刻算外,即得所求。

  求四方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下水漏,以定其處冬至或夏至夜刻,乃與五十刻相減,余為至差刻。置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nèi)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進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為刻,不盡以刻法乘之,退除為分,內(nèi)減外加五十刻,即所求日夜刻,以減百刻,余為晝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點差率算等,并依術(shù)求之。)

  求黃道內(nèi)外度

  置日出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上,去之,余為外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覆減之,余為內(nèi)分。置內(nèi)外分,千乘之,如內(nèi)外法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即為黃道去赤道內(nèi)外度。內(nèi)減外加象限,即得內(nèi)道去極度。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法,以晨分減之,余為距中分,百乘之,如周法而一,為距中度。用減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四秒,余四因退位,為每更差度。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格宿次,因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命赤道宿次去之,即得逐更及明中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