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重襲年號紀(jì)元自漢武始,上自朝廷,下至里社,書契記載,無不便之,誠千古不易之良法也。(按周厲王出居于彘,公卿相與和而修政,號曰共和。似此為年號之始。又劉貢父《兩漢刊誤》云:年號之起由漢武之元鼎始。吳仁杰云:武帝即位,大率六年一改元,亦未有年號。至五元之三年,因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數(shù),乃追改一元為建元,二元為元光,三元為朔,四元為元狩,而五元尚未有名,帝意將有待也。明年寶鼎出,遂改為元鼎,而以是年為元鼎四年。)然歷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數(shù),稍不詳考,未有不至重襲者。宋太祖號乾德,以為自古未有。后于宮中見鏡,有“乾德四年”字,以問竇儀。儀奏曰:“蜀少主之號(王衍)。”儉之,果鏡自蜀中來,乃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宋徽宗號建中靖國,中丞王覿謂建中乃唐德宗之號,當(dāng)以德宗為戒。宋孝宗嗣位初,擬改元重熙。汪應(yīng)辰謂契丹嘗以紀(jì)年。而遼耶律資忠亦謂興宗不當(dāng)用唐景福年號。是知時代久而年號多,最易相襲。今歷考各朝,不特此乾德、建中、重熙、景福之一二重出也。有正統(tǒng)之代襲用前代舊號者,有僭竊之主襲用前代舊號者,有僭竊之主彼此年號相同者,有正統(tǒng)之代與僭竊之號相同者。如漢武帝年號建元,而晉康帝、齊高祖亦俱號建元(劉聰、苻堅(jiān)亦同)。漢宣帝號甘露,而魏高貴鄉(xiāng)公、吳主皓亦俱號甘露(苻堅(jiān)亦同)。漢宣帝又號黃龍,而吳大帝亦號黃龍。漢光武帝號建武,而晉惠帝、晉元帝、齊明帝亦俱號建武(慕容忠、元顥亦同)。漢明帝號永平,而晉惠帝、后魏宣武帝亦俱號永平(李密、王建亦同)。漢章帝號元和,而唐憲宗亦號元和。漢安帝號永初,而宋武帝亦號永初。漢順帝號永和,而晉穆帝亦號永和(姚泓、乞伏慕末亦同)。漢沖帝號永嘉,而晉懷帝亦號永嘉。漢桓帝號永興,而晉惠帝、后魏明元帝亦號永興(冉閔、苻堅(jiān)亦同)。漢桓帝又號永康,而晉惠帝亦號永康(乞伏熾盤、慕容寶亦同)。漢桓帝又號元嘉,而宋文帝亦號元嘉。魏明帝號太和,而晉海西公奕、后魏孝文帝、唐文宗俱號太和(石勒、李勢、楊溥亦同)。魏齊王芳號正始,而后魏宣武帝亦號正始。蜀后主號建興,而吳主亮、晉愍帝亦號建興(張?jiān)n,李雄、慕容垂亦同)。吳主亮又號太平,而梁敬帝、遼圣宗亦俱號太平(馮跋、林士宏亦同)。晉武帝號泰始,而宋明帝亦號泰始。晉惠帝號永熙,而后魏太武帝亦號永熙。晉惠帝又號永安,而后魏莊帝亦號永安(沮渠蒙遜、夏主乾順亦同)。晉元帝號永昌,而唐豫王旦亦號永昌(李自成亦同)。齊明帝號永泰,而唐代宗亦號永泰。梁武帝號大同,而遼太宗亦號大同。陳后主號至德,而唐肅宗亦號至德。唐德宗號貞元,而金海陵王亮亦號貞元。唐昭宗號景福,而遼興宗亦號景福。遼道宗號大安,而金衛(wèi)王允濟(jì)亦號大安。此皆后代年號與前代同者也。漢武帝號太初,而苻登、乞伏乾歸、禿發(fā)烏孤、宋元兇劭亦俱號太初。漢宣帝號五鳳,而孫亮、竇建德亦俱號五鳳。漢哀帝號建平,而石勒、慕容望、慕容盛、慕容德、后魏京兆王元瑜亦俱號建平。漢章帝號建初,而李特、姚萇、李亦俱號建初。魏文帝號延康,而沈法興亦號延康。魏明帝號青龍,而北燕蘭汗亦號青龍。魏齊王芳號嘉平,而劉聰、禿發(fā)亻辱檀亦俱號嘉平。晉武帝號咸寧,而呂纂亦號咸寧。梁簡文帝號大寶,而南漢劉钅長亦號大寶。北齊文宣帝號天保,而后梁蕭巋亦號天保。北齊后主緯號武平,而高紹義亦號武平。后周明帝號武成,而李希烈、王建亦俱號武成。唐太宗號貞觀,而夏主乾順亦號貞觀。唐豫王旦號載初,而安慶緒亦號載初。唐昭宗號天復(fù),而遼末回離保亦號天復(fù)。唐昭宗又號天,而張士誠亦號天。唐昭宗又號大順,而張獻(xiàn)忠亦號大順。石晉高祖號天福,而遼末耶律淳亦號天福。漢隱帝號乾,而夏主仁孝亦號乾。宋英宗號治平,而徐壽輝亦號治平。此僭竊之主年號與前代同者也。劉圣公號更始,而慕容沖、乞伏乾歸亦俱號更始。孫皓號天冊,而董昌亦號天冊。孫皓又號天璽,而慕容亻雋俊亦號天璽。劉聰號麟嘉,而呂光亦號麟嘉。慕容覬號建明,而元奕、呂茍兒亦俱號建明。慕容垂號燕元,而慕容德亦號燕元。梁蕭棟號天正,而蕭紀(jì)亦號天正,遼末移刺窩斡亦號天正。蕭琮號廣運(yùn),而劉繼元、西夏元昊亦號廣運(yùn)。史思明號應(yīng)天,而朱Г、劉守光、夏主安全亦俱號應(yīng)天。史思明又號順天,而董昌、郝儀亦俱號順天。王建號光天,而南漢劉玢亦號光天。此僭偽草竊之年號彼此相同者也。慕容永號中興,而齊和帝亦號中興(元郎亦同)。梁師都號永隆,而唐高宗亦號永?。ㄩ}王曦亦同)。蕭號大定,而周靜帝、金世宗亦俱號大定。乞伏國仁號建義,而后魏莊帝亦號建義(楊難當(dāng)亦同)。邢杲號天統(tǒng),而北齊后主亦號天統(tǒng)(明玉珍亦同)。南漢劉Ζ號乾亭,而遼景宗亦號乾亭。南唐李景號保大,而遼天祚亦號保大。劉承鈞號天會,而金太宗亦號天會。南唐賊張遇賢,睦州賊方臘俱號永樂,而明成祖亦號永樂。夏主乾順號正德,而明武宗亦號正德。楊安兒號天順,元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立數(shù)月,亦號天順,明英宗亦號天順。梁蕭莊、后魏元法僧皆號天啟,而明熹宗亦號天啟。此則建國立統(tǒng)之朝反與僭竊年號同者也。彼僭偽草竊之朝,疏漏荒略,不及詳考,層見復(fù)出,固無足怪。若升平之世,載籍具在,文士盈庭,乃亦何以漫無稽考若是?尤不可解者,前明之永樂、天順、天啟皆亂賊號也。以大一統(tǒng)之朝,偏襲用亂賊年號,更足貽笑千古矣。元順帝慕世祖之治,重紀(jì)至元,意雖出于法祖,然御史李好文已言:“年號襲舊,于古未聞?!保ò磿x惠帝號建武,晉元帝亦號建武。又唐高宗有上元之號,而肅宗亦號上元。是一朝二號相同,亦不始于元。)若后魏孝武之改元永興也,后以與先世明元帝同號,遂改永熙?;感醮哿?,改年為建始,以與趙王倫同號,遂改永始。而永始又王莽受封之年,乃改大享。西夏元昊建元開運(yùn),或告以石晉亡國之號,遂改廣運(yùn)。以偏安閏位僭竊之朝,尚知檢避,有明諸臣乃反不如元魏、西夏,何也?蓋前代正統(tǒng)紀(jì)年載在史策,易于稽核,至僭竊之號,則散見于他書,非如正史編年之可考,遂不覺暗合而不自和其陋耳。昔宋庠有《紀(jì)年通譜》,今已失傳。王應(yīng)麟《玉?!匪d頗詳,而宋以后無述。近日陳景云有《紀(jì)元要略》,具載史代正史所紀(jì)年號。景云子黃中,又增輯諸僭偽之國,頗為該備。然于草竊盜賊所建偽號尚多遺漏,今撮錄各朝紀(jì)年及僭竊各年號,分列于后,庶覽者有所考焉。
歷代正史編年各號漢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昭帝(始元、元鳳、元平)。宣帝(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寧)。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哀帝(建平、元壽。帝又以方士言,欲改太初元將四字,中止)。平帝(元始)。孺子?jì)耄ǔ跏迹?br/>
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和、章和)。和帝(永元、元興)。殤帝(延平,又號元延,見《玉?!罚0驳郏ㄓ莱?、元初、永寧、建光、延光)。順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沖帝(永嘉)。質(zhì)帝(本初)?;傅郏ńê?、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靈帝(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少帝辯(節(jié)光、昭寧)。獻(xiàn)帝(永興、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蜀昭烈帝(章武)。后主禪(建興、延熙、景耀、炎興),魏文帝(黃初)。明帝(太和、青龍、景初)。齊王芳(正始、嘉平)。高貴鄉(xiāng)公髦(正元、甘露)。元帝奐(景元、咸熙)。
吳大帝(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侯官侯亮(建興、五鳳、太平)。景帝休(永安)。歸命侯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jì))。
晉武帝(泰始、咸寧、太康、太熙)?;莸郏ㄓ牢?、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興、建武、永安、光熙)。懷帝(永嘉)。愍帝(建興)。東晉元帝(建武、太興、永昌)。明帝(太寧)。成帝(咸和、咸康)??档郏ńㄔ?。穆帝(永和、升平)。哀帝(隆和、興寧)。海西公奕(太和)。簡文帝(咸安)。孝武帝(寧康、太元)。安帝(隆安、元興、義熙)。恭帝(元熙)
宋武帝(永初。又號大寧,見《玉?!罚?。營陽王義符(景平)。文帝(元嘉)。孝武帝(孝建、大明)。廢帝子業(yè)(永光、景和)。明帝(泰始、泰豫)。蒼梧五昱(元徽)。順帝(升平)。
齊高祖(建元)。武帝(永明)。郁林王昭業(yè)(隆昌)。海陵王昭文(延興)。明帝(建武、永泰)。東昏侯寶卷(永元)。和帝寶融(中興)。
梁武帝(天監(jiān)、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簡文帝(大寶)。元帝(承圣)。敬帝(紹泰、太平)。
陳武帝(永定)。文帝(天嘉、天康)。臨海王伯宗(光大)。宣帝(太建)。后主叔寶(至德、禎明)。
后魏道武帝(登國、皇始、天興、天賜)。明元帝(永興、神瑞、泰常。又號咸熙,見《玉海》)。太武帝(始光、神、延和、太平真君、太延、正平)。文成帝(興安、興光、太安、和平)。獻(xiàn)文帝(天安、皇興)。孝文帝(延興、承明、太和)。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又號熙平,見《玉?!罚P⒚鞯郏ㄎ跗?、神龜、正光、孝昌、武泰)。莊帝(建義、永安)。節(jié)閔帝(普泰)。孝武帝(太昌、永熙)。孝靜帝(天平、元象、興和、武定)。文帝(大統(tǒng))。廢帝(無年號)。恭帝(無年號)。
北齊文宣帝(天保)。廢帝殷(乾明)。孝昭帝(皇建)。武成帝(太寧、河清)。后主緯(天統(tǒng)、武平、隆化)。恒(承光)。
后周明帝(武成)。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宣帝(大成)。靜帝(大象、大定)。
隋文帝(開皇、仁壽)。煬帝(大業(yè))。代王侑(義寧)。越王侗(皇泰)。唐高祖(武德)。太宗(貞觀)。高宗(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享、上元、儀鳳、調(diào)露,永隆、開耀、永淳、宏道)。豫王旦(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武后(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圣、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圣歷、久視、大足、長安)。中宗(嗣圣、神龍、景龍)。睿宗(景云、太極、延和、先天)。玄宗(開元、天寶)。肅宗(至德、乾元、上元、寶應(yīng))。代宗(廣德、永泰、大歷)。德宗(建中、興元、貞元)。順宗(永貞)。憲宗(元和)。穆宗(長慶)。敬宗(寶歷)。文宗(太和、開成)。武宗(會昌)。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宗(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昭宗(龍紀(jì)、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fù)、天)。梁光祖(開平、乾化)。末帝(貞明、龍德)。
后唐莊宗(同光)。明宗(天成、長興)。愍帝(應(yīng)順)。潞王從珂(清泰)晉高祖(天福)。出帝(開運(yùn))。
漢高祖(乾)。隱帝(年號同)。
周太祖(廣順、顯德?!队窈!酚钟刑旌?、建德二號)。世宗(仍顯德)。恭帝(仍顯德)。
宋太祖(建隆、乾德、開寶)。太宗(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仁宗(天圣、明道、景、寶元、康定、慶歷、皇、至和、嘉)。英宗(治平)。神宗(熙寧、元豐)。哲宗(元、紹圣、元符)?;兆冢ńㄖ芯竾?、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欽宗(靖康)。高宗(建炎、紹興)。孝宗(隆興、乾道、淳熙)。光宗(紹熙)。寧宗(慶元、嘉泰、開禧、嘉定)。理宗(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寶、開慶、景定)。度宗(咸淳)。少帝(德)。端宗(景炎)。帝(祥興)。
遼太祖(天贊、天顯?!队窈!酚钟猩駜灾枺?。太宗(會同、大同)。世宗(天祿)。穆宗(應(yīng)歷)。景宗(保寧、乾亨)。圣宗(統(tǒng)和、開泰、太平)。興宗(景福、重熙)。道宗(保寧、乾享)。圣宗(統(tǒng)和、開泰、太平)。興宗(景福、重熙)。道宗(清寧、咸雍、太康、大安、壽?。?。天祚帝(乾統(tǒng)、天慶、保大)。
金太祖(收國、天輔)。太宗(天會)。熙宗(天眷、皇統(tǒng))。海陵王亮(天德、貞元、正?。?。世宗(大定)。章宗(明昌、承安、泰和)。衛(wèi)王允濟(jì)(大安、崇慶、至寧)。宣宗(貞、興定、元光)。哀崇(正大、開興、天興?!队窈!方鹩钟刑禳讨?,不詳何帝).元祖元皇帝(天興)。世祖(中統(tǒng)、至元)。成宗(元貞、大德)。武宗(至大)。仁宗(皇慶、延)。英宗(至治)。泰定帝(泰定致和)。明宗(無年號)。文宗(公歷、至順)。寧宗(無年號)。順帝(元統(tǒng)、至元、至正)。明太祖(洪武)?;莸郏ńㄎ模?。成祖(永樂)。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統(tǒng)、天順)。景帝(景泰)。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歷)。光宗(泰昌)。熹宗(天啟)。莊烈帝(崇禎)。
歷代僭竊各年號王莽(建國、天鳳、地皇。又號初始,見《玉海》)。劉圣公(更始)。劉盆子(建世)。隗囂(漢復(fù))。公孫述(龍興)。后漢賊張曼成(神上)。公孫淵(紹漢)。
西晉趙王倫(建始)。南陽王保(建康)。山都賊丘沈(神鳳)。
東晉桓玄(大亨、建始、永始)?;钢t(天康)。巴酋句渠知(平趙,見《玉?!罚?。
漢劉淵(元熙、永鳳、河瑞)。劉聰(光興、嘉平、建元、麟嘉)。劉粲(漢昌)。
前趙劉曜(光初)。
后趙石勒(太和、建平)。石弘(延熙)。石虎(建武、太寧)。石遵(永寧)。石鑒(青龍)。冉閔(永興)。石虎時安定賊李子揚(yáng)僭號大黃帝(龍興)。前秦苻?。ɑ适迹?。苻生(壽光)。苻堅(jiān)(永興、甘露、建元)。苻丕(太安)。苻登(太初)。苻崇(延初)。賊帥張琚(建昌)。
后秦姚萇(白雀、建初)。姚興(皇初、弘始)。姚泓(永和)。竇衡(元光)
蜀李特(《華陽國志》云晏平,《晉書·載記》云建初)。李雄(建興、太武、玉衡)。李期(玉恒)。李壽(漢興)。李勢(太和、嘉寧)。又有妖賊李宏偽稱李勢子(年號鳳凰,見《晉書·周訪傳》)。
前燕慕容?。ㄔt、光壽)。慕容(建熙)。為苻秦所滅,苻秦亂后,慕容氏復(fù)起。慕容泓(燕興)。慕容沖(更始)。段隨(昌平)。慕容覬(建明)。慕容望(建平)。慕容忠(建武)。慕容詳(建始)。
西燕慕容永(中興)。
后燕慕容垂(建興)。慕容寶(永康)。翟釗(定鼎)。蘭汗(青龍)。慕容麟(延平)。慕容盛(建平、長樂)。慕容熙(光始、建始)。高云(正始)。馮跋(太平)。馮弘(太興)。
南燕慕容德(建平)。慕容超(太上)。
前涼張實(shí)(永安),張茂(永元、太元)。張重華(永樂)。張祚(和平)。張?jiān)n(建興、太始)。張?zhí)戾a(太清)。張大豫(鳳凰)。
后涼呂光(太安、麟嘉、龍飛)。呂纂(咸寧)。呂?。ㄉ穸Γ?。
西涼李(庚子、建初),李歆(嘉興)。李恂(永建)。
西秦乞伏國仁(建義)。乞伏乾歸(太初、更始)。乞伏熾盤(永康、建弘)。乞伏慕末(永和)。
南涼禿發(fā)烏孤(太初)。利鹿孤(建和)。亻辱檀(弘昌、嘉平)。
北涼段業(yè)(神璽?!队窈!纷魈飙t)。沮渠蒙遜(永安、元始、承元、義和)。牧犍(承和)。
夏赫連勃勃(龍升、鳳翔、昌武、真興)。赫連昌(承光)。赫連定(勝光)氐王楊難當(dāng)(建義)。
宋元兇劭篡位(太初)。晉安王子勛(義嘉)。武昌王渾(元光。此戲作檄文而有是稱,非實(shí)事也,后竟以此被禍)。氐帥趙廣(秦始。見《宋書·劉粹傳》)。南譙王義宣(建平。見《魯爽傳》)。
齊唐之(興平)。雍道(建義)。
梁蕭棟(昭明太子之子,為侯景所立。天正)。武陵王紀(jì)(亦號天正)。蕭莊(天啟。見《南史·蕭方等傳》)。蕭淵明(天成。見《南史》)。臨賀王正德(正平)。交州民李賁(天德。見《梁武紀(jì)》)。侯景(太始)。
后梁蕭(大定)。蕭巋(天保)。蕭琮(廣運(yùn))。
后魏南安王余(承平。為宗愛所立者)。博真(承平。太武帝后所立者)京兆王元愉(建平)。汝南王元悅(更興。梁武策為魏主)。徐州刺史元法僧(天啟)。北海王元顥(孝基、建武。亦梁武所立)。長廣王元曄(建明。爾朱兆所立)。章武王元朗(中興。高歡所立)。賊帥鮮于修禮(魯興)。杜洛周(真王)。陳雙熾(始建)。葛榮(廣安)。邢杲(天統(tǒng))。莫折念生(天建。見《蕭寶寅傳》)。萬俟丑奴(神虎)。蕭寶寅(隆緒)。破六韓拔陵(真王)。陳郡賊劉獲、鄭辨(天授)。山胡劉蠡升(神嘉。見《北齊書》)。汾州胡王巨觸(平都。見《北齊書》)。司馬小君(圣君。見《道武諸子傳》)。呂茍幾(建明)、涇州賊陳瞻(圣明。見《景穆諸子傳》)。饑胡白亞栗斯(建平)。翟遼(建光。見《玉?!罚?。
北齊安德王高廷宗(德昌。立二日而滅)。范陽王高紹義(武平。奔突厥后即位)?;\劉沒鐸(右平)。
隋末賊帥向海明(白烏)。劉迦(大世)。朱粲(昌達(dá))。操師乞(《北史》謂年號始興,《隋書》及《唐書》謂年號天成)。林士宏(太平?!队窈!酚衷铺斐桑?。李子和(丑平?!杜f唐書》作正平)。竇建德(丁丑、五鳳)。王世充(開明)。宇文化及(天壽)。李密(《舊唐書》謂魏公元年,《新唐書》謂改元永平)。李軌(安樂)。薛舉(秦興)。劉武周(天興)。浮屠高曇成(法輪)。蕭銑(鳳鳴)。劉黑闥(天造)。沈法興(延康)。李子通(明政)。梁師都(永?。?。曹武徹(通圣)。輔公┙(天明?!队窈!酚钟星轮枺?。高開道(開成、始興)。
唐殤帝(唐?。?。譙王重福(中元克復(fù))。濮王(天壽。見《玉?!罚?。嗣襄王カ(建貞?!队窈!纷饔镭懀?。安祿山(圣武)。安慶緒(載初、天和?!锻ㄨb》作天成)。史思明(應(yīng)天、順天)。史朝義(顯圣)。李希烈(武成)。段子璋(黃龍。見《通鑒》)。浙東賊袁晁(寶勝、升國)。朱Г(應(yīng)天、天皇)黃巢(王霸、金統(tǒng))。裘甫(羅平)。土摩沙(進(jìn)通)。
五代梁郢王友篡位(鳳歷)。劉守光(應(yīng)天。見《玉?!罚?。
吳楊隆演(武義)。楊溥(順義、乾貞、太和、天祚)。
前蜀王建(武成、永平、通正、天漢、光天)。王衍(乾德。咸康)。
蜀賊張育(黑龍)。程道養(yǎng)(泰始)。
后蜀孟知祥(明德)。孟昶(廣政)。
南漢劉Ζ(乾亨、白龍、大有)。劉玢(光天)。劉晟(應(yīng)乾、乾和)。劉钅長(大寶)。
閩王(龍召。《玉?!酚肿饔篮停?。王昶(通文)。王曦(永?。M跹诱ㄌ斓拢?。
南唐李(升元)。李景(保大、中興、交泰)。賊帥張遇賢(永樂。見《五代史》)。
董昌(《新唐書》云天冊,《五代史》云順天)。
吳越錢Α(寶正。見《五代史》。又有天寶、寶大二號,見《十國春秋》及洪容齋《隨筆》。又有廣初一號,見《玉海》)。
北漢劉承鈞(天會、見李惲《千佛樓銘》)。劉繼元(廣運(yùn))。
西夏元昊(開運(yùn)、廣運(yùn)、大慶、天授禮法延祚,六字號)。諒祚(延嗣寧國、天垂圣、福圣承道)。<奢覃>都(拱化)。秉常(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天安禮定)。乾順(天儀治平、天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仁孝(大慶、人慶、天盛、乾)。純(天慶)。安全(應(yīng)天、皇建)。遵頊(光定)。德旺(乾定)。
遼人皇王倍(甘露)。遼末東京詳穩(wěn)大延琳(天慶)。渤海將高永昌(隆基)。奚王回離保(天復(fù))。耶律淳(建福)。淳妻蕭氏稱制(德興)。梁王邪律雅里(神歷)。蕭(天嗣)。耶律大石(延慶、天德、康國)。大石妻塔不煙(咸清)。不夷列(紹興)。其妹速普完(崇福)。夷列次子直魯古(天禧)。耶律留哥(元統(tǒng))。
宗貝州賊王則(得圣)。廣源酋儂智高(啟歷?!队窈!酚钟卸塑?、景瑞等號)。蜀賊王均(代順)。睦州賊方臘(永樂。見《宣和遺事》)。苗傅、劉正彥檀立皇子(明受)。洞庭賊楊么(庚戍。又有大圣王之號)。李順(應(yīng)運(yùn))。金劉豫(阜昌)。山東賊郝定(順天。見《侯摯傳》)。移剌窩斡(天正。見《逆臣傳》)。遼東賊浦鮮萬奴(天泰。見《金宣宗紀(jì)》)。楊安兒(天順。見《仆散安貞傳》)。信州賊契丹德壽ヌ鎖(身圣。見《內(nèi)族襄傳》)。糾軍賊(天賜。見《完顏?zhàn)魝鳌罚?br/>
元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天順)。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dá)臘(宣光。后又有年號曰天元者,見《高麗史》)。陳吊眼據(jù)漳州起兵復(fù)宋(年號昌泰。見《鄭所南集》)。邪斯伯(天威。本耶律留哥部下,乞奴金山所推為遼主)。乞奴金山(天德。俱見《耶律留哥傳》)。錦州賊張致(興龍)。廣州賊林桂芳(延康)。廣東賊朱光卿(赤符)。溫州賊陳空崖(正治)。林兒(龍鳳)。張士誠(天)。徐壽輝(治平)。陳友諒(大義)。陳理(德壽)。明玉珍(天統(tǒng))。明升(開熙)。
明麻城賊李保(武烈。見《明史·李辰傳》)。西華賊劉千斤(德勝。見《明史·白圭傳》)。葉宗留之黨陳鑒胡(泰定。見《明史》張?bào)K及侯傳)。白蓮賊徐鴻儒(大成、興勝。見《明史·趙彥傳》)。流賊李自成(永昌)。張獻(xiàn)忠(大順。俱見《明史·流賊傳)。
此外有蕃年號見于《唐書》、宋、元、明史及《通鑒》、《玉?!氛?,今并摘錄。
土番贊普(彝泰)。
渤海王武藝(仁安)。欽茂(大興)。華(中興)。嵩鄰(正歷)。元瑜(永德)。言義(朱雀、太始建興?!短茣匪浫缡?,《通鑒》又謂明忠〈太始〉、仁秀〈建興〉,《玉?!酚种^彝震〈咸和〉)。
南詔酋龍(建極。見《玉海》)。法(貞明承智大同,六字為號。見《通鑒》)。舜化(中興。此外又有明圣、保和、政安、明統(tǒng)等號,又有崇興大寶、天瑞景星,皆四字為號,見《玉海》)。
日本王孝德(白雉。見《唐書》)。又有天元、康保、仁平、延歷、永延、文治、寬宏、應(yīng)保、寶龜、白龜、天慶、天歷等號,又有天平寶勝四字為號。(俱見《玉?!罚F叫慵ㄎ牡?。見《明史》)。
交趾陳日尊(寶象、神武。見《宋史》。而《玉?!纷骼钤蛔?。《元史》安南又有紹隆、紹寶等號)。李乾德(太寧。此外又有天紀(jì)寶象、彰武嘉慶,皆以四字為號。見《玉?!罚?。
安南黎蒼(元圣)。簡定(興慶)。陳季擴(kuò)(重光)。涂山僧范玉(永寧)。黎利(順天)。黎麟(維寧、大寶)。黎(大利、延寧)。黎琮(天興)。黎灝(光順、洪德)。黎暉(景統(tǒng))。黎誼(端慶)。陳篡立(應(yīng)天)。黎周(洪順)。莫登庸(明德)。莫方瀛(大正)。黎寧(元和)。黎憲(光照。俱見《明史·安南傳》)。
大理(有保天、道隆、文治、利貞等號)。
高麗(有延祥、正豐等號)。
于闐(有同慶年號)。
柔然(有始平年號)。
蜀叢帝(萬通。以上五條俱見《玉海》)。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添元。見《明史》)。
?。ù送獾澜?jīng)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上皇、無極、永壽等號,見《隋志》)
改元?dú)W陽公云:年號以一為元,亦未常有法,蓋古人之語爾。古謂歲之一月,不曰一月,而云正月?!秶Z》六呂曰元間、太呂,《周易》六爻曰初九。大抵古人言數(shù)多不云一,不獨(dú)年號也。后世始以孔子書元年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為重事。漢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稱號遂多,不勝其紀(jì)也。按歐公此說,亦臆度之詞。古人最重者元,漢《律歷志》云:歷始曰元?!秱鳌吩唬涸撸浦L也。又曰:體之長也。三統(tǒng)合于一元。古人所謂元祀、元年,蓋取諸此。董仲舒亦曰:《春秋》謂一元之意,萬物所從始也。元者,辭之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是建元為重事,由來遠(yuǎn)矣。古者天子、諸侯皆終身一元年,無所謂改元者?!妒酚洝非鼗菸耐跏哪旮鼮樵?,此實(shí)后世改元之始。漢文帝因新垣平之言,亦以十六年為后元年。景帝又有中元年、后元年之改。至武帝而改元十余次。后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則以武帝有年號,人所共見,而不知改元實(shí)非始于漢武也。歷代以來,又有不應(yīng)建元而即有年號者。如劉淵稱漢王,即建元元熙,僭帝位,又改永鳳。石勒稱趙王,即建元太和,僭帝位,又改建平。呂光據(jù)姑臧,即建元太安,稱三河王,又改麟嘉,稱天王,又改龍飛。以及諸僭偽國,如乞伏、沮渠、禿發(fā)之類,雖不稱帝而各有年號是也。又有不改年號而但改元者。如光武帝仍建武之號,而改為中元年。梁武帝仍大通之號,而改為中大通元年是也。有一歲而兩三改元者。漢中平六年,獻(xiàn)帝即位,改元光熹;張讓、段誅后,改元昭寧;董卓輔政,改元永漢,此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王事敗,成都王穎改元永安;河間王得政,又改元永興。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孝莊帝立,即改元建義,又改元永安。宋廢帝子業(yè)即位之次年,改元永光,又改元景和。唐中宗嗣圣元年,武后既廢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十一月又改元載初。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秋九月又改元長壽。及長壽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載,十一月又改元證圣。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冊萬歲,十二月又改萬歲登封。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十一月又改元圣歷。又四年改元大足,十月改元長安。(按武后以建子月為正朔,凡十一月之改,已屬歲首。)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開興,又改天興。明萬歷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立一月崩,熹宗立,從左光斗議,以今年八月以前仍為萬歷八月,以后為泰昌,明年為天啟。是皆一歲兩三號也。有不應(yīng)改元而即改者。蜀先主卒,子禪嗣未逾月,即改元建興。吳孫亮、晉惠帝、宋元兇劭亦然?!端螘の逍兄尽分^數(shù)君皆不終其位是也。有應(yīng)改元而不改者。人君即位逾年即改元,而梁末帝、晉出帝、劉承鈞皆逾年不改元,又明年始改。孟昶即位五年始改,金熙宗即位亦二年始改,唐哀帝、漢隱帝、周世宗皆用先世年號,終身不改。哀帝、隱帝皆年少,且迫于權(quán)臣,故不暇及,世宗何以亦因循如此?豈以周太祖甫改元即崩,顯德之號初未嘗用,遂襲以紀(jì)年耶?又有年號犯諱而不改者。梁末帝名友貞,而年號貞明;漢隱帝名承,而年號乾;夏主仁孝之父名乾順,而仁孝亦改元乾,舉朝之人不聞議及,何也?
年號用字年號用字,固取吉祥,然又有當(dāng)慎擇者。晉元帝改元永昌,郭璞謂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齊郁林王建元隆昌,《南史》論亦謂同此讖焉。梁侯景立蕭棟,改元天正。武陵王紀(jì)僭位,亦改元天正。識者以為“于文天為二人,正為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永豐侯嘆曰:“昔桓玄年號大亨,識者謂二月了,而玄之?dāng)?shí)在仲春。今曰天正,在文為一止,其能久乎?”紀(jì)與棟果皆為元帝所害。北齊文宣帝年號天保,識者曰:“天保之字為一大人只十也。帝其不過十乎?”文宣果在位十年。后主緯奔鄴,命安德王延宗守晉陽。延宗為眾所推,即帝位,年號德昌。人以為“德昌者,得二日也?!惫次恢魅?,被周師所圍,越宿而敗,正得二日。蕭琮年號廣運(yùn),識者曰:“運(yùn)之為字,走軍也?!彼鍩鄹脑髽I(yè),或以為“大苦來”。唐僖宗年號文明,及黃巢反,以為唐去丑口而著黃,明已當(dāng)代唐,以為圖讖。宋徽宗改宣和,或云一家有二日,果徽、欽同帝。欽宗改元靖康,或以為立十二月,果周歲而失國?;蛴种^“十二月立康王”之兆,其讖果驗(yàn)。明泰昌亦二日也,果是年天啟繼位。凡此雖皆偶然適中,未必因此遂致不祥,然亦不可不加意也。(沈作又謂:年號最忌與前世謚號、陵名相犯。本朝熙寧、崇寧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之陵名也。亦當(dāng)時大臣不學(xué)之過。則年號并當(dāng)避陵名矣。亦見袁文《甕牖閑評》。)
年號并稱宋以前國家年號,從無割取一字而以兩年號并稱者。自宋始有熙豐、乾淳之語,至見之章奏,筆之著述。然猶一帝改元之號,自為聯(lián)屬也。至明乃合兩帝并稱,如永宣、成弘、嘉隆、隆萬、天崇之類,并有取下一字并稱,如化治、慶歷、啟禎者。雖無甚關(guān)系,然亦草野橫議之一端也。本朝未有明禁,而自無此習(xí)。一則列圣享國久長,一則朝廷尊嚴(yán),人情敬畏故也。按唐德宗思貞觀、開元之治,乃建號貞元。宋孝宗兼取建隆、紹興,乃建號隆興;取乾德、至道,乃建號乾道。寧宗兼取開寶、天禧,乃建號開禧。(《金史》:完顏匡曰:“宋取先世開寶、天禧,紀(jì)元開禧,豈忘中國者哉!”)然則朝廷之上已開其端矣。
歷代正史編年各號漢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昭帝(始元、元鳳、元平)。宣帝(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寧)。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哀帝(建平、元壽。帝又以方士言,欲改太初元將四字,中止)。平帝(元始)。孺子?jì)耄ǔ跏迹?br/>
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和、章和)。和帝(永元、元興)。殤帝(延平,又號元延,見《玉?!罚0驳郏ㄓ莱?、元初、永寧、建光、延光)。順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沖帝(永嘉)。質(zhì)帝(本初)?;傅郏ńê?、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靈帝(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少帝辯(節(jié)光、昭寧)。獻(xiàn)帝(永興、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蜀昭烈帝(章武)。后主禪(建興、延熙、景耀、炎興),魏文帝(黃初)。明帝(太和、青龍、景初)。齊王芳(正始、嘉平)。高貴鄉(xiāng)公髦(正元、甘露)。元帝奐(景元、咸熙)。
吳大帝(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侯官侯亮(建興、五鳳、太平)。景帝休(永安)。歸命侯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jì))。
晉武帝(泰始、咸寧、太康、太熙)?;莸郏ㄓ牢?、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興、建武、永安、光熙)。懷帝(永嘉)。愍帝(建興)。東晉元帝(建武、太興、永昌)。明帝(太寧)。成帝(咸和、咸康)??档郏ńㄔ?。穆帝(永和、升平)。哀帝(隆和、興寧)。海西公奕(太和)。簡文帝(咸安)。孝武帝(寧康、太元)。安帝(隆安、元興、義熙)。恭帝(元熙)
宋武帝(永初。又號大寧,見《玉?!罚?。營陽王義符(景平)。文帝(元嘉)。孝武帝(孝建、大明)。廢帝子業(yè)(永光、景和)。明帝(泰始、泰豫)。蒼梧五昱(元徽)。順帝(升平)。
齊高祖(建元)。武帝(永明)。郁林王昭業(yè)(隆昌)。海陵王昭文(延興)。明帝(建武、永泰)。東昏侯寶卷(永元)。和帝寶融(中興)。
梁武帝(天監(jiān)、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簡文帝(大寶)。元帝(承圣)。敬帝(紹泰、太平)。
陳武帝(永定)。文帝(天嘉、天康)。臨海王伯宗(光大)。宣帝(太建)。后主叔寶(至德、禎明)。
后魏道武帝(登國、皇始、天興、天賜)。明元帝(永興、神瑞、泰常。又號咸熙,見《玉海》)。太武帝(始光、神、延和、太平真君、太延、正平)。文成帝(興安、興光、太安、和平)。獻(xiàn)文帝(天安、皇興)。孝文帝(延興、承明、太和)。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又號熙平,見《玉?!罚P⒚鞯郏ㄎ跗?、神龜、正光、孝昌、武泰)。莊帝(建義、永安)。節(jié)閔帝(普泰)。孝武帝(太昌、永熙)。孝靜帝(天平、元象、興和、武定)。文帝(大統(tǒng))。廢帝(無年號)。恭帝(無年號)。
北齊文宣帝(天保)。廢帝殷(乾明)。孝昭帝(皇建)。武成帝(太寧、河清)。后主緯(天統(tǒng)、武平、隆化)。恒(承光)。
后周明帝(武成)。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宣帝(大成)。靜帝(大象、大定)。
隋文帝(開皇、仁壽)。煬帝(大業(yè))。代王侑(義寧)。越王侗(皇泰)。唐高祖(武德)。太宗(貞觀)。高宗(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享、上元、儀鳳、調(diào)露,永隆、開耀、永淳、宏道)。豫王旦(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武后(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圣、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圣歷、久視、大足、長安)。中宗(嗣圣、神龍、景龍)。睿宗(景云、太極、延和、先天)。玄宗(開元、天寶)。肅宗(至德、乾元、上元、寶應(yīng))。代宗(廣德、永泰、大歷)。德宗(建中、興元、貞元)。順宗(永貞)。憲宗(元和)。穆宗(長慶)。敬宗(寶歷)。文宗(太和、開成)。武宗(會昌)。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宗(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昭宗(龍紀(jì)、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fù)、天)。梁光祖(開平、乾化)。末帝(貞明、龍德)。
后唐莊宗(同光)。明宗(天成、長興)。愍帝(應(yīng)順)。潞王從珂(清泰)晉高祖(天福)。出帝(開運(yùn))。
漢高祖(乾)。隱帝(年號同)。
周太祖(廣順、顯德?!队窈!酚钟刑旌?、建德二號)。世宗(仍顯德)。恭帝(仍顯德)。
宋太祖(建隆、乾德、開寶)。太宗(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仁宗(天圣、明道、景、寶元、康定、慶歷、皇、至和、嘉)。英宗(治平)。神宗(熙寧、元豐)。哲宗(元、紹圣、元符)?;兆冢ńㄖ芯竾?、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欽宗(靖康)。高宗(建炎、紹興)。孝宗(隆興、乾道、淳熙)。光宗(紹熙)。寧宗(慶元、嘉泰、開禧、嘉定)。理宗(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寶、開慶、景定)。度宗(咸淳)。少帝(德)。端宗(景炎)。帝(祥興)。
遼太祖(天贊、天顯?!队窈!酚钟猩駜灾枺?。太宗(會同、大同)。世宗(天祿)。穆宗(應(yīng)歷)。景宗(保寧、乾亨)。圣宗(統(tǒng)和、開泰、太平)。興宗(景福、重熙)。道宗(保寧、乾享)。圣宗(統(tǒng)和、開泰、太平)。興宗(景福、重熙)。道宗(清寧、咸雍、太康、大安、壽?。?。天祚帝(乾統(tǒng)、天慶、保大)。
金太祖(收國、天輔)。太宗(天會)。熙宗(天眷、皇統(tǒng))。海陵王亮(天德、貞元、正?。?。世宗(大定)。章宗(明昌、承安、泰和)。衛(wèi)王允濟(jì)(大安、崇慶、至寧)。宣宗(貞、興定、元光)。哀崇(正大、開興、天興?!队窈!方鹩钟刑禳讨?,不詳何帝).元祖元皇帝(天興)。世祖(中統(tǒng)、至元)。成宗(元貞、大德)。武宗(至大)。仁宗(皇慶、延)。英宗(至治)。泰定帝(泰定致和)。明宗(無年號)。文宗(公歷、至順)。寧宗(無年號)。順帝(元統(tǒng)、至元、至正)。明太祖(洪武)?;莸郏ńㄎ模?。成祖(永樂)。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統(tǒng)、天順)。景帝(景泰)。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歷)。光宗(泰昌)。熹宗(天啟)。莊烈帝(崇禎)。
歷代僭竊各年號王莽(建國、天鳳、地皇。又號初始,見《玉海》)。劉圣公(更始)。劉盆子(建世)。隗囂(漢復(fù))。公孫述(龍興)。后漢賊張曼成(神上)。公孫淵(紹漢)。
西晉趙王倫(建始)。南陽王保(建康)。山都賊丘沈(神鳳)。
東晉桓玄(大亨、建始、永始)?;钢t(天康)。巴酋句渠知(平趙,見《玉?!罚?。
漢劉淵(元熙、永鳳、河瑞)。劉聰(光興、嘉平、建元、麟嘉)。劉粲(漢昌)。
前趙劉曜(光初)。
后趙石勒(太和、建平)。石弘(延熙)。石虎(建武、太寧)。石遵(永寧)。石鑒(青龍)。冉閔(永興)。石虎時安定賊李子揚(yáng)僭號大黃帝(龍興)。前秦苻?。ɑ适迹?。苻生(壽光)。苻堅(jiān)(永興、甘露、建元)。苻丕(太安)。苻登(太初)。苻崇(延初)。賊帥張琚(建昌)。
后秦姚萇(白雀、建初)。姚興(皇初、弘始)。姚泓(永和)。竇衡(元光)
蜀李特(《華陽國志》云晏平,《晉書·載記》云建初)。李雄(建興、太武、玉衡)。李期(玉恒)。李壽(漢興)。李勢(太和、嘉寧)。又有妖賊李宏偽稱李勢子(年號鳳凰,見《晉書·周訪傳》)。
前燕慕容?。ㄔt、光壽)。慕容(建熙)。為苻秦所滅,苻秦亂后,慕容氏復(fù)起。慕容泓(燕興)。慕容沖(更始)。段隨(昌平)。慕容覬(建明)。慕容望(建平)。慕容忠(建武)。慕容詳(建始)。
西燕慕容永(中興)。
后燕慕容垂(建興)。慕容寶(永康)。翟釗(定鼎)。蘭汗(青龍)。慕容麟(延平)。慕容盛(建平、長樂)。慕容熙(光始、建始)。高云(正始)。馮跋(太平)。馮弘(太興)。
南燕慕容德(建平)。慕容超(太上)。
前涼張實(shí)(永安),張茂(永元、太元)。張重華(永樂)。張祚(和平)。張?jiān)n(建興、太始)。張?zhí)戾a(太清)。張大豫(鳳凰)。
后涼呂光(太安、麟嘉、龍飛)。呂纂(咸寧)。呂?。ㄉ穸Γ?。
西涼李(庚子、建初),李歆(嘉興)。李恂(永建)。
西秦乞伏國仁(建義)。乞伏乾歸(太初、更始)。乞伏熾盤(永康、建弘)。乞伏慕末(永和)。
南涼禿發(fā)烏孤(太初)。利鹿孤(建和)。亻辱檀(弘昌、嘉平)。
北涼段業(yè)(神璽?!队窈!纷魈飙t)。沮渠蒙遜(永安、元始、承元、義和)。牧犍(承和)。
夏赫連勃勃(龍升、鳳翔、昌武、真興)。赫連昌(承光)。赫連定(勝光)氐王楊難當(dāng)(建義)。
宋元兇劭篡位(太初)。晉安王子勛(義嘉)。武昌王渾(元光。此戲作檄文而有是稱,非實(shí)事也,后竟以此被禍)。氐帥趙廣(秦始。見《宋書·劉粹傳》)。南譙王義宣(建平。見《魯爽傳》)。
齊唐之(興平)。雍道(建義)。
梁蕭棟(昭明太子之子,為侯景所立。天正)。武陵王紀(jì)(亦號天正)。蕭莊(天啟。見《南史·蕭方等傳》)。蕭淵明(天成。見《南史》)。臨賀王正德(正平)。交州民李賁(天德。見《梁武紀(jì)》)。侯景(太始)。
后梁蕭(大定)。蕭巋(天保)。蕭琮(廣運(yùn))。
后魏南安王余(承平。為宗愛所立者)。博真(承平。太武帝后所立者)京兆王元愉(建平)。汝南王元悅(更興。梁武策為魏主)。徐州刺史元法僧(天啟)。北海王元顥(孝基、建武。亦梁武所立)。長廣王元曄(建明。爾朱兆所立)。章武王元朗(中興。高歡所立)。賊帥鮮于修禮(魯興)。杜洛周(真王)。陳雙熾(始建)。葛榮(廣安)。邢杲(天統(tǒng))。莫折念生(天建。見《蕭寶寅傳》)。萬俟丑奴(神虎)。蕭寶寅(隆緒)。破六韓拔陵(真王)。陳郡賊劉獲、鄭辨(天授)。山胡劉蠡升(神嘉。見《北齊書》)。汾州胡王巨觸(平都。見《北齊書》)。司馬小君(圣君。見《道武諸子傳》)。呂茍幾(建明)、涇州賊陳瞻(圣明。見《景穆諸子傳》)。饑胡白亞栗斯(建平)。翟遼(建光。見《玉?!罚?。
北齊安德王高廷宗(德昌。立二日而滅)。范陽王高紹義(武平。奔突厥后即位)?;\劉沒鐸(右平)。
隋末賊帥向海明(白烏)。劉迦(大世)。朱粲(昌達(dá))。操師乞(《北史》謂年號始興,《隋書》及《唐書》謂年號天成)。林士宏(太平?!队窈!酚衷铺斐桑?。李子和(丑平?!杜f唐書》作正平)。竇建德(丁丑、五鳳)。王世充(開明)。宇文化及(天壽)。李密(《舊唐書》謂魏公元年,《新唐書》謂改元永平)。李軌(安樂)。薛舉(秦興)。劉武周(天興)。浮屠高曇成(法輪)。蕭銑(鳳鳴)。劉黑闥(天造)。沈法興(延康)。李子通(明政)。梁師都(永?。?。曹武徹(通圣)。輔公┙(天明?!队窈!酚钟星轮枺?。高開道(開成、始興)。
唐殤帝(唐?。?。譙王重福(中元克復(fù))。濮王(天壽。見《玉?!罚?。嗣襄王カ(建貞?!队窈!纷饔镭懀?。安祿山(圣武)。安慶緒(載初、天和?!锻ㄨb》作天成)。史思明(應(yīng)天、順天)。史朝義(顯圣)。李希烈(武成)。段子璋(黃龍。見《通鑒》)。浙東賊袁晁(寶勝、升國)。朱Г(應(yīng)天、天皇)黃巢(王霸、金統(tǒng))。裘甫(羅平)。土摩沙(進(jìn)通)。
五代梁郢王友篡位(鳳歷)。劉守光(應(yīng)天。見《玉?!罚?。
吳楊隆演(武義)。楊溥(順義、乾貞、太和、天祚)。
前蜀王建(武成、永平、通正、天漢、光天)。王衍(乾德。咸康)。
蜀賊張育(黑龍)。程道養(yǎng)(泰始)。
后蜀孟知祥(明德)。孟昶(廣政)。
南漢劉Ζ(乾亨、白龍、大有)。劉玢(光天)。劉晟(應(yīng)乾、乾和)。劉钅長(大寶)。
閩王(龍召。《玉?!酚肿饔篮停?。王昶(通文)。王曦(永?。M跹诱ㄌ斓拢?。
南唐李(升元)。李景(保大、中興、交泰)。賊帥張遇賢(永樂。見《五代史》)。
董昌(《新唐書》云天冊,《五代史》云順天)。
吳越錢Α(寶正。見《五代史》。又有天寶、寶大二號,見《十國春秋》及洪容齋《隨筆》。又有廣初一號,見《玉海》)。
北漢劉承鈞(天會、見李惲《千佛樓銘》)。劉繼元(廣運(yùn))。
西夏元昊(開運(yùn)、廣運(yùn)、大慶、天授禮法延祚,六字號)。諒祚(延嗣寧國、天垂圣、福圣承道)。<奢覃>都(拱化)。秉常(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天安禮定)。乾順(天儀治平、天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仁孝(大慶、人慶、天盛、乾)。純(天慶)。安全(應(yīng)天、皇建)。遵頊(光定)。德旺(乾定)。
遼人皇王倍(甘露)。遼末東京詳穩(wěn)大延琳(天慶)。渤海將高永昌(隆基)。奚王回離保(天復(fù))。耶律淳(建福)。淳妻蕭氏稱制(德興)。梁王邪律雅里(神歷)。蕭(天嗣)。耶律大石(延慶、天德、康國)。大石妻塔不煙(咸清)。不夷列(紹興)。其妹速普完(崇福)。夷列次子直魯古(天禧)。耶律留哥(元統(tǒng))。
宗貝州賊王則(得圣)。廣源酋儂智高(啟歷?!队窈!酚钟卸塑?、景瑞等號)。蜀賊王均(代順)。睦州賊方臘(永樂。見《宣和遺事》)。苗傅、劉正彥檀立皇子(明受)。洞庭賊楊么(庚戍。又有大圣王之號)。李順(應(yīng)運(yùn))。金劉豫(阜昌)。山東賊郝定(順天。見《侯摯傳》)。移剌窩斡(天正。見《逆臣傳》)。遼東賊浦鮮萬奴(天泰。見《金宣宗紀(jì)》)。楊安兒(天順。見《仆散安貞傳》)。信州賊契丹德壽ヌ鎖(身圣。見《內(nèi)族襄傳》)。糾軍賊(天賜。見《完顏?zhàn)魝鳌罚?br/>
元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天順)。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dá)臘(宣光。后又有年號曰天元者,見《高麗史》)。陳吊眼據(jù)漳州起兵復(fù)宋(年號昌泰。見《鄭所南集》)。邪斯伯(天威。本耶律留哥部下,乞奴金山所推為遼主)。乞奴金山(天德。俱見《耶律留哥傳》)。錦州賊張致(興龍)。廣州賊林桂芳(延康)。廣東賊朱光卿(赤符)。溫州賊陳空崖(正治)。林兒(龍鳳)。張士誠(天)。徐壽輝(治平)。陳友諒(大義)。陳理(德壽)。明玉珍(天統(tǒng))。明升(開熙)。
明麻城賊李保(武烈。見《明史·李辰傳》)。西華賊劉千斤(德勝。見《明史·白圭傳》)。葉宗留之黨陳鑒胡(泰定。見《明史》張?bào)K及侯傳)。白蓮賊徐鴻儒(大成、興勝。見《明史·趙彥傳》)。流賊李自成(永昌)。張獻(xiàn)忠(大順。俱見《明史·流賊傳)。
此外有蕃年號見于《唐書》、宋、元、明史及《通鑒》、《玉?!氛?,今并摘錄。
土番贊普(彝泰)。
渤海王武藝(仁安)。欽茂(大興)。華(中興)。嵩鄰(正歷)。元瑜(永德)。言義(朱雀、太始建興?!短茣匪浫缡?,《通鑒》又謂明忠〈太始〉、仁秀〈建興〉,《玉?!酚种^彝震〈咸和〉)。
南詔酋龍(建極。見《玉海》)。法(貞明承智大同,六字為號。見《通鑒》)。舜化(中興。此外又有明圣、保和、政安、明統(tǒng)等號,又有崇興大寶、天瑞景星,皆四字為號,見《玉海》)。
日本王孝德(白雉。見《唐書》)。又有天元、康保、仁平、延歷、永延、文治、寬宏、應(yīng)保、寶龜、白龜、天慶、天歷等號,又有天平寶勝四字為號。(俱見《玉?!罚F叫慵ㄎ牡?。見《明史》)。
交趾陳日尊(寶象、神武。見《宋史》。而《玉?!纷骼钤蛔?。《元史》安南又有紹隆、紹寶等號)。李乾德(太寧。此外又有天紀(jì)寶象、彰武嘉慶,皆以四字為號。見《玉?!罚?。
安南黎蒼(元圣)。簡定(興慶)。陳季擴(kuò)(重光)。涂山僧范玉(永寧)。黎利(順天)。黎麟(維寧、大寶)。黎(大利、延寧)。黎琮(天興)。黎灝(光順、洪德)。黎暉(景統(tǒng))。黎誼(端慶)。陳篡立(應(yīng)天)。黎周(洪順)。莫登庸(明德)。莫方瀛(大正)。黎寧(元和)。黎憲(光照。俱見《明史·安南傳》)。
大理(有保天、道隆、文治、利貞等號)。
高麗(有延祥、正豐等號)。
于闐(有同慶年號)。
柔然(有始平年號)。
蜀叢帝(萬通。以上五條俱見《玉海》)。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添元。見《明史》)。
?。ù送獾澜?jīng)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上皇、無極、永壽等號,見《隋志》)
改元?dú)W陽公云:年號以一為元,亦未常有法,蓋古人之語爾。古謂歲之一月,不曰一月,而云正月?!秶Z》六呂曰元間、太呂,《周易》六爻曰初九。大抵古人言數(shù)多不云一,不獨(dú)年號也。后世始以孔子書元年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為重事。漢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稱號遂多,不勝其紀(jì)也。按歐公此說,亦臆度之詞。古人最重者元,漢《律歷志》云:歷始曰元?!秱鳌吩唬涸撸浦L也。又曰:體之長也。三統(tǒng)合于一元。古人所謂元祀、元年,蓋取諸此。董仲舒亦曰:《春秋》謂一元之意,萬物所從始也。元者,辭之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是建元為重事,由來遠(yuǎn)矣。古者天子、諸侯皆終身一元年,無所謂改元者?!妒酚洝非鼗菸耐跏哪旮鼮樵?,此實(shí)后世改元之始。漢文帝因新垣平之言,亦以十六年為后元年。景帝又有中元年、后元年之改。至武帝而改元十余次。后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則以武帝有年號,人所共見,而不知改元實(shí)非始于漢武也。歷代以來,又有不應(yīng)建元而即有年號者。如劉淵稱漢王,即建元元熙,僭帝位,又改永鳳。石勒稱趙王,即建元太和,僭帝位,又改建平。呂光據(jù)姑臧,即建元太安,稱三河王,又改麟嘉,稱天王,又改龍飛。以及諸僭偽國,如乞伏、沮渠、禿發(fā)之類,雖不稱帝而各有年號是也。又有不改年號而但改元者。如光武帝仍建武之號,而改為中元年。梁武帝仍大通之號,而改為中大通元年是也。有一歲而兩三改元者。漢中平六年,獻(xiàn)帝即位,改元光熹;張讓、段誅后,改元昭寧;董卓輔政,改元永漢,此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王事敗,成都王穎改元永安;河間王得政,又改元永興。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孝莊帝立,即改元建義,又改元永安。宋廢帝子業(yè)即位之次年,改元永光,又改元景和。唐中宗嗣圣元年,武后既廢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十一月又改元載初。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秋九月又改元長壽。及長壽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載,十一月又改元證圣。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冊萬歲,十二月又改萬歲登封。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十一月又改元圣歷。又四年改元大足,十月改元長安。(按武后以建子月為正朔,凡十一月之改,已屬歲首。)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開興,又改天興。明萬歷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立一月崩,熹宗立,從左光斗議,以今年八月以前仍為萬歷八月,以后為泰昌,明年為天啟。是皆一歲兩三號也。有不應(yīng)改元而即改者。蜀先主卒,子禪嗣未逾月,即改元建興。吳孫亮、晉惠帝、宋元兇劭亦然?!端螘の逍兄尽分^數(shù)君皆不終其位是也。有應(yīng)改元而不改者。人君即位逾年即改元,而梁末帝、晉出帝、劉承鈞皆逾年不改元,又明年始改。孟昶即位五年始改,金熙宗即位亦二年始改,唐哀帝、漢隱帝、周世宗皆用先世年號,終身不改。哀帝、隱帝皆年少,且迫于權(quán)臣,故不暇及,世宗何以亦因循如此?豈以周太祖甫改元即崩,顯德之號初未嘗用,遂襲以紀(jì)年耶?又有年號犯諱而不改者。梁末帝名友貞,而年號貞明;漢隱帝名承,而年號乾;夏主仁孝之父名乾順,而仁孝亦改元乾,舉朝之人不聞議及,何也?
年號用字年號用字,固取吉祥,然又有當(dāng)慎擇者。晉元帝改元永昌,郭璞謂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齊郁林王建元隆昌,《南史》論亦謂同此讖焉。梁侯景立蕭棟,改元天正。武陵王紀(jì)僭位,亦改元天正。識者以為“于文天為二人,正為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永豐侯嘆曰:“昔桓玄年號大亨,識者謂二月了,而玄之?dāng)?shí)在仲春。今曰天正,在文為一止,其能久乎?”紀(jì)與棟果皆為元帝所害。北齊文宣帝年號天保,識者曰:“天保之字為一大人只十也。帝其不過十乎?”文宣果在位十年。后主緯奔鄴,命安德王延宗守晉陽。延宗為眾所推,即帝位,年號德昌。人以為“德昌者,得二日也?!惫次恢魅?,被周師所圍,越宿而敗,正得二日。蕭琮年號廣運(yùn),識者曰:“運(yùn)之為字,走軍也?!彼鍩鄹脑髽I(yè),或以為“大苦來”。唐僖宗年號文明,及黃巢反,以為唐去丑口而著黃,明已當(dāng)代唐,以為圖讖。宋徽宗改宣和,或云一家有二日,果徽、欽同帝。欽宗改元靖康,或以為立十二月,果周歲而失國?;蛴种^“十二月立康王”之兆,其讖果驗(yàn)。明泰昌亦二日也,果是年天啟繼位。凡此雖皆偶然適中,未必因此遂致不祥,然亦不可不加意也。(沈作又謂:年號最忌與前世謚號、陵名相犯。本朝熙寧、崇寧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之陵名也。亦當(dāng)時大臣不學(xué)之過。則年號并當(dāng)避陵名矣。亦見袁文《甕牖閑評》。)
年號并稱宋以前國家年號,從無割取一字而以兩年號并稱者。自宋始有熙豐、乾淳之語,至見之章奏,筆之著述。然猶一帝改元之號,自為聯(lián)屬也。至明乃合兩帝并稱,如永宣、成弘、嘉隆、隆萬、天崇之類,并有取下一字并稱,如化治、慶歷、啟禎者。雖無甚關(guān)系,然亦草野橫議之一端也。本朝未有明禁,而自無此習(xí)。一則列圣享國久長,一則朝廷尊嚴(yán),人情敬畏故也。按唐德宗思貞觀、開元之治,乃建號貞元。宋孝宗兼取建隆、紹興,乃建號隆興;取乾德、至道,乃建號乾道。寧宗兼取開寶、天禧,乃建號開禧。(《金史》:完顏匡曰:“宋取先世開寶、天禧,紀(jì)元開禧,豈忘中國者哉!”)然則朝廷之上已開其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