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盛冬鈴 注譯 太史公曰:余讀功令,〔1〕至于廣厲學官之路,〔2〕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3〕幽厲微而禮樂壞,〔4〕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5〕于是論次《詩》《書》,〔6〕修起禮樂。適齊聞《韶》,〔7〕三月不知肉味。自衛(wèi)返魯,〔8〕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9〕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無所遇,〔10〕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11〕“西狩獲麟,〔12〕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13〕以當王法,以辭微而指博,〔14〕后世學者多錄焉。

   【注釋】〔1〕“功令”,此指有關教育制度、學校功課以及學官考選等方面的法令?!?〕“厲”,通“勵”,激勵,振奮?!?〕“《關雎》”,《詩經》的第一篇,屬《周南》。這是一首君子思得淑女的情詩,后儒治《毛詩》者,或以為是頌后妃之德,或以為是以淑女喻賢才。司馬遷早年曾從孔安國問《詩》,孔治《魯詩》;此言《關雎》是周王朝有了衰微的跡象,詩人見機而作的刺詩,當本《魯詩》說。〔4〕“幽”,周幽王姬宮涅,西周最后一個王,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年在位?!皡枴?,周厲王姬胡,幽王的祖父,在位期間約在公元前九世紀中葉。幽厲都是西周末年昏庸暴虐的統治者,在他們在位期間,西周國勢迅速衰微?!岸Y樂”,禮指禮法制度,樂指音樂制度。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級的人禮樂不同,所以禮樂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統治秩序?!?〕“王路”,大路,正道。〔6〕“論次”,討論編次?!啊对姟贰保覈钤绲囊徊吭姼杩偧?,共輯錄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朝堂宗廟宴饗祭祀時用的配樂歌詩。據說曾經孔子刪訂,為儒家經典之一,又稱“《詩經》”。“《書》”,即《尚書》,我國最早的一部文獻匯編,其中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歷史文件和原始資料。據說曾經孔子刪訂,為儒家經典之一,又稱“《書經》”?!?〕“齊”,諸侯國名,西周初武王封呂尚于齊。孔子在世時,齊為大國之一,領有今山東大部及河北東南一小部地區(qū),都臨菑(今山東淄博市東)?!啊渡亍贰保瑐髡f是舜時的樂曲?!墩撜Z·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8〕“衛(wèi)”,諸侯國名。西周初周公封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封于衛(wèi)。春秋時衛(wèi)國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都屢遷,孔子在世時衛(wèi)都為楚丘(今河南滑縣東)?!棒敗?,諸侯國名。西周初武王封弟周公旦于魯。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西南部,都曲阜(今山東曲阜)。當時魯國保存西周禮樂制度最多??鬃邮囚攪?,所以這里說“返魯”?!?〕“《雅》《頌》”,《詩》依音樂和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鬃幼孕l(wèi)返魯,整理《詩》之《雅》、《頌》,據《左傳》記載,事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10〕“仲尼”,孔子字。“干”,干謁,指求見統治者,希望得到任用??鬃釉苡瘟袊郧蟮玫饺斡?,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言“干七十余君”,本《莊子·天運》之說,數字夸張不實。〔11〕“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語見《論語·子路》?!耙印?,《論語》原文作“可也”。“期”,音jī?!捌谠隆?,周月,謂遍歷一年之十二月,即一整年?!?2〕“西狩獲麟”,事見《春秋》哀公十四年?!豆騻鳌罚骸拔麽鳙@麟,孔子曰:‘吾道窮矣?!薄搬鳌?,冬季行獵?!镑搿?,麒麟,傳說中的一種仁獸。麒麟出現是圣王臨世的祥瑞,而當時并無圣王,所以孔子聽說魯哀公西狩獲麟,就感傷祥瑞沒有效應,周道難以復興,有“吾道窮矣”之嘆?!?3〕“《春秋》”,魯國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相傳是孔子據魯國的史籍修訂而成,為儒家經典之一。〔14〕“指”,通“旨”,意旨,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思想內容。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1〕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2〕故子路居衛(wèi),〔3〕子張居陳,〔4〕澹臺子羽居楚,〔5〕子夏居西河,〔6〕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于木、吳起、禽滑釐之屬,〔8〕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后陵遲以至于始皇,〔10〕天下并爭于戰(zhàn)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宣之際,〔11〕孟子、荀卿之列,〔12〕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13〕以學顯于當世。

   【注釋】〔1〕“七十子”,據說孔子有學生三千人,其中優(yōu)秀的,《孟子·公孫丑上》說有七十人,本書《孔子世家》說有七十二人,《仲尼弟子列傳》則記七十七人。此言“七十子”,是舉其約數?!?〕“見”,音xiàn,同“現”,顯露?!?〕“子路”,孔子弟子,春秋時魯國卞(今山東泗水東)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剛直勇敢,長于政事,長期追隨孔子,后任衛(wèi)大夫孔悝(音kuī)封地的邑宰,在衛(wèi)國的一次內亂中被殺。詳見本書《仲尼弟子列傳》?!?〕“子張”,孔子弟子,春秋時陳國人,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曾隨孔子周游列國,后歸居于陳,不仕?!瓣悺?,諸侯國名,西周初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國在今河南淮陽和安微亳縣一帶,都陳(今河南淮陽)?!?〕“澹臺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時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因貌丑不為孔子所重,后南游楚地,有學生三百多人,名聞諸侯。“楚”,諸侯國名,西周初成王封熊繹于楚。春秋時楚國領有今長江、淮河一帶的廣大地域,國勢強盛,都郢(今湖北江陵)。〔6〕“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時衛(wèi)國人,姓卜名商,字子夏。長于文獻之學,戰(zhàn)國初為魏文侯師,講學西河?!拔骱印?,戰(zhàn)國魏地,在今山西、陜西間黃河兩岸,一說在今河南安陽及其附近地區(qū)?!?〕“子貢”,孔子弟子,春秋時衛(wèi)國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長于言辭,善于經商。戰(zhàn)國初游說諸侯,曾任魯國和衛(wèi)國的相,最后居齊而死。〔8〕“田子方”,戰(zhàn)國初魏國人,名無擇,子方是其字,是當時著名的文士,曾為魏文侯師?!岸胃赡尽?,戰(zhàn)國初魏國人,與田子方齊名,隱居不仕,得到魏文侯的敬重和禮遇。“吳起”,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曾師事孔子弟子曾參。后先后任魯將、魏將,勝敵有名。仕魏為西河守,被魏相所忌,出奔楚國,楚悼王用為令尹。在楚變法圖強,得罪宗室大臣,悼王死后,即被楚貴族殺害。詳見本書《孫子吳起列傳》。“禽滑釐”,戰(zhàn)國初人,曾師事孔子弟子子夏,后為墨子弟子?!?〕“魏文侯”,戰(zhàn)國初魏國的國君,名都(一說名斯)。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四四五年)繼位,在位五十年(一說三十八年),曾尊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為師,以好學尊賢著稱。又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銳意改革,使魏國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之一。〔10〕“陵遲”,衰落。〔11〕“威”,指齊威王田因齊。戰(zhàn)國時齊國首先稱王的國君,桓公午之子,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前三四三年在位?!靶?,指威王子齊宣王田辟疆,公元前三四二年至前三二四年在位?!?2〕“荀卿”,即荀子。孟子名軻,荀子名況,都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大師,他們的事跡可參看本書《孟子荀卿列傳》?!?3〕“潤色”,此謂修飾、闡發(fā)。

  及至秦之季世,〔1〕焚《詩》《書》,阬術士,〔2〕《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4〕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6〕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7〕驅瓦合適戍,〔8〕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9〕何也?以秦焚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

   【注釋】〔1〕“季世”,末世,衰世?!?〕“阬”,同“坑”。此用作動詞,坑陷,活埋?!靶g士”,此指儒生。秦始皇焚書坑儒事,詳見本書《秦始皇本紀》?!?〕“《六藝》”,此指儒家的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王”,音wàng,用作動詞,稱王。〔5〕“禮器”,祭器。儒家重視對祖先的祭祀,孔氏世傳的禮器具有象征儒家正統的意義。〔6〕“孔甲”,孔子八世孫,名鮒(音fù),字甲。“博士”,官名,戰(zhàn)國時即已設置,秦漢相承,由通熟文獻或精于技藝者充任,備國君顧問差遣。〔7〕“匹夫”,此指平民?!?〕“瓦合”,指未經訓練的臨時聚集的烏合之眾?!斑m”,音zhé,通“謫”,責罰,流放?!斑m戍”,此指因罪遣送邊地擔任守衛(wèi)的戍卒?!?〕“縉”,通“搢”,插?!凹潯保拇髱?。古代士大夫上朝秉笏,插笏于帶。后因稱士大夫為“縉紳”。此言“縉紳先生之徒”是指儒生?!拔|”,“質”謂形質,即身體,“委質”謂屈膝而委體于地,也就是歸順的意思。

  及高皇帝誅項籍,〔1〕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2〕斐然成章,〔3〕不知所以裁之”?!?〕夫齊魯之間于文學,〔5〕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后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6〕叔孫通作漢禮儀,〔7〕因為太常,〔8〕諸生弟子共定者,咸為選首,〔9〕于是喟然嘆,興于學?!?0〕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1〕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2〕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13〕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注釋】〔1〕“項籍”,即項羽。項羽名籍,羽是其字?!?〕“狂簡”,志向遠大而疏于事理?!?〕“斐然”,文彩煥發(fā)的樣子。〔4〕“裁”,此謂節(jié)制,指導。案:上引孔子之語見《論語·公冶長》?!?〕“文學”,文獻經典之學,與現代專指文藝創(chuàng)作的“文學”概念不同?!?〕“大射”,古代射禮的一種,在祭祀以前,由諸侯率群臣按一定的儀范賽射。儒家經典《儀禮》中有《大射》一篇,專講此禮?!班l(xiāng)飲”,古代鄉(xiāng)里中按一定儀范定期舉行的以敬老為中心的酒會?!秲x禮》中有《鄉(xiāng)飲酒禮》一篇,專講此禮。〔7〕“叔孫通”,薛(今山東滕縣南)人,秦時儒生,曾為博士,后歸順漢高祖,先后任博士、奉常、太子太傅,惠帝時又復任奉常,漢代的禮儀制度有許多是由他主持制定的。詳見本書《劉敬叔孫通列傳》?!?〕“太?!保倜?。秦設奉常以掌禮樂祭祀之事,漢因之,秩中二千石,為九卿之一。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稱太常。叔孫通在漢初所任為奉常,此稱太常,是司馬遷用后來的官名追記前事?!?〕“選首”,此指選官時優(yōu)先受到任命的人。叔孫通定朝儀以后,漢高祖應他的請求,把追隨他的儒生弟子全部任為郎官,事見本書《劉敬叔孫通列傳》?!?0〕“喟”,音kuì,嘆息的聲音?!?1〕“遑”,義同“暇”?!跋尽薄ⅰ板亍绷x復,疑衍一字,《漢書·儒林傳》于此無“暇”字。“庠序”,據說殷代的學校稱“庠”,周代的學校稱“序”,后因以“庠序”作為學校的代稱?!?2〕“刑名之言”,此稱戰(zhàn)國法家中以申不害為代表的主刑名一派的學說。其要旨是強調循名責實,強化上下關系,以利于國君控制全局,進行統治?!?3〕“竇太后”,漢景帝的母親。本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人,少時入宮侍呂后,呂后以宮女賜諸王,竇氏歸代王劉恒,在代國生子有寵。后代王被漢大臣迎立為帝(即漢文帝),竇氏成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為皇太后?!包S老之術”,指道家學說?!包S”指黃帝,為傳說中上古的圣帝;“老”指老子,即老聃(音dān),春秋戰(zhàn)國時人,《道德經》的作者。后世的道家尊黃帝、老子為祖,其書亦多托名黃帝、老子。

  及今上即位,〔1〕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xiāng)之,〔2〕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后,言《詩》于魯則申培公,〔3〕于齊則轅固生,〔4〕于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7〕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9〕于趙自董仲舒?!?0〕及竇太后崩,〔11〕武安侯田蚡為丞相,〔12〕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13〕封以平津侯?!?4〕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15〕 【注釋】〔1〕“今上”,漢武帝?!?〕“鄉(xiāng)”,音xiàng,通“向”,趨向,向往?!?〕“魯”,此指以曲阜為中心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的故地,漢武帝時其地為魯郡。“申培公”,即后文的“申公”,其人姓申名培,“公”為尊稱。〔4〕“齊”,此指以臨菑為中心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故地,亦即漢武帝時諸侯王國齊國及其鄰近諸郡國在地理上的統稱。“轅固主”,其人姓轅名固,“生”是儒生的通稱。〔5〕“燕”,此指以薊(今北京市城區(qū)西南)為中心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故地,亦即漢武帝時諸侯王國燕國及其鄰近諸郡在地理上的統稱?!绊n太傅”,名嬰,即下文的韓生。韓嬰曾為常山王太傅?!?〕“濟南”,漢郡名,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濟南市及章丘、濟陽、鄒平等地?!胺?,名勝?!?〕“《禮》”,指古《禮經》,儒家經典之一,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朝會宴饗、婚冠喪祭等方面的禮儀制度的匯編。漢儒附會為西周初周公所制訂。后世稱之為《儀禮》?!案咛谩?,復姓?!?〕“《易》”,指《周易》,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主要內容西周時已形成,其中包括不少原始資料。漢儒附會為周文王所作,尊為經典?!扒彺ā保敃r的一個諸侯王國,都?。ń裆綎|壽光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淄博市及附近壽光、益都等縣部分地區(qū)?!?〕“胡毋”,復姓。據《漢書·儒林傳》,胡毋生字子都?!?0〕“趙”,此指以邯鄲(今河北邯鄲市)為中心的戰(zhàn)國時趙國故地,亦即漢武帝時諸侯王國趙國及其鄰近諸郡國在地理上的統稱?!?1〕“竇太后崩”,事在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崩”,帝后死稱崩?!?2〕“武安侯田蚡”,漢武帝母王太后同母弟,武帝即位之初封武安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起任丞相,權傾一時,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病死。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拔浒病?,漢縣名,屬魏郡,故治在今河北武安西南。“蚡”,音fén?!?3〕“公孫弘”,字季,薛(今山東滕縣南)人,少時曾為獄吏,后學《春秋》雜說。武帝初為博士,因故免歸。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以文學征,對策第一,拜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病死。詳見本書《平津侯主父列傳》?!鞍滓隆?,古未仕者服白色布衣,因以“白衣”代稱沒有官職的平民?!叭?,朝廷中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三個最高級的官員,當時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秩皆萬石?!?4〕“平津”,漢邑名,屬勃??じ叱煽h,故地在今河北鹽山南?!?5〕“靡然鄉(xiāng)風”,隨風傾倒。此指習儒之事,風靡一時。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1〕乃請曰:“丞相、御史言:〔2〕制曰:〔3〕‘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7〕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8〕崇鄉(xiāng)里之化,以廣賢材焉?!斉c太常臧、〔9〕博士平等議曰〔10〕:聞三代之道,〔11〕鄉(xiāng)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庫。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2〕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h道邑有好文學,〔13〕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14〕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15〕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16〕補文學掌故缺;〔17〕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18〕太常籍奏?!?9〕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0〕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21〕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22〕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23〕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24〕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25〕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26〕補左右內史、〔27〕大行卒史;〔28〕比百石已下,〔29〕補郡太守卒史:〔30〕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31〕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2〕”制曰:“可。”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3〕 【注釋】〔1〕“道”,此指儒家的學說、理想?!坝魷?,阻塞不通?!?〕“御史”,官名,此指御史大夫,為朝廷三公之一,掌言論糾察之事,秩萬石。當時的御史大夫是番系(番音pān)。公孫弘與番系聯名上此奏,是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六月的事。〔3〕“制”,皇帝的詔命?!?〕“風”,音fèng,通“諷”(今讀fěng),委婉地勸導?!?〕“居室”,指夫婦同居。“婚姻者,居室之大倫”,語本《孟子·萬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朕”,音zhèn,第一人稱代詞,上古本人人可用,從秦始皇起,規(guī)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朕”。“愍”,音mǐn,憂傷?!?〕“詳”,周備地,廣泛地?!把印?,請,引進。〔8〕“與”,通“予”,給予,這里是為之配備的意思?!?〕“太常臧”,當時的太??钻啊F淙藶榭鬃雍笠?,父孔叢(音cōng)初以功封蓼侯,孔臧于文帝前九年(公元前一七一年)襲爵,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為太常,元朔五年因罪免官。〔10〕“博士平”,史失其姓,本書僅此一見?!?1〕“三代”,指夏、商(殷)、周三代?!?2〕“復”,免除賦稅勞役。〔13〕“郡國縣道邑”,漢代地方行政區(qū)劃主要是郡、縣兩級??ぶ睂儆诔?,下轄縣。國指諸侯王國,與郡平行。道與縣同級,在少數民族聚居處設置。邑是居民點的統稱,此指列侯、公主等的封邑?!?4〕“令相長丞”,指縣或與縣同級的行政單位的長官。漢制萬戶以上的大縣設縣令一人,秩六百石至千石,萬戶以下的縣設縣長一人,秩三百石至五百石。丞指縣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副職,秩二百石至四百石。相指侯國相,漢列侯所封的侯國,相當一個縣,由侯國相施政治民,侯國相的地位與縣令、縣長同。“二千石”,此指郡守或諸侯王國的相,漢制這種郡國長官的秩祿都是二千石(月得俸谷一百二十斛)?!?5〕“計偕”,此謂與上計吏一起到京師來。漢制每年年終各郡國要派遣官吏攜帶這一年度地方上人口、錢糧、盜賊、獄訟等方面的統計資料去京師向朝廷報告,稱為“上計”。〔16〕“一藝”,指儒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典之一。〔17〕“文學掌故”,一種低級的學官,此官熟悉某種文獻和國家禮樂制度的舊例?!?8〕“高弟”,品第高,此謂學業(yè)優(yōu)秀。“弟”,通“第”?!袄芍小?,漢代郎官的一種,秩比三百石,為皇帝近侍,屬郎中令(光祿勛)。〔19〕“籍”,名籍?!凹唷?,開列名單上奏?!?0〕“諸不稱者”,指謬加薦舉的地方官、選拔不當的太常和教育失職的博士等?!?1〕“天人分際”,指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認為天道與人事有關,是古代的一種迷信。〔22〕“爾雅”,雅正?!?3〕“治禮次治掌故”,一本作“次治禮學掌故”(見裴骃《集解》引徐廣曰),義較明豁?!按沃巍?,排比研究?!?4〕“遷”,徙官,此專言升職?!?5〕“比二百石”,漢代官吏秩祿等級的一種,月得俸谷二十七斛?!?6〕“百石”,漢代官吏秩祿等級中最低的一種,月得俸谷十六斛。〔27〕“左右內史”,官名。秦代稱首都行政長官為內史,漢因之。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又分置左右內史,秩皆二千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右內史改稱京兆尹,左內史改稱左馮翊(音píngyì)?!?8〕“大行”,官名,即大行令,掌管朝覲典禮,接待賓客,秩中二千石,為九卿之一。本承秦制稱典客,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名大行令,后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又改稱大鴻臚?!白涫贰?,高級官員的一種屬吏。當時朝廷九卿和左右內史屬下的卒史秩二百石(月得俸谷三十斛)?!?9〕“百石以下”,漢代正式規(guī)定的官吏俸祿最低一級為百石,不足百石的稱“斗食小吏”,計日論俸,日得俸谷一斗?!?0〕“郡太守”,漢地方行政區(qū)劃為郡縣二級,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稱郡守,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以后改稱太守,亦稱郡太守??ぬ貙傧碌淖涫分葹榘偈??!?1〕“掌故”,此為官名,性質與文學掌故類似而級別稍高?!爸卸?,漢代官吏秩祿等級的一種,月得俸谷一百八十斛。朝廷九卿以及列卿中的中尉都是中二千石級的。〔32〕“佗”,音tu6,通“他”,其他。〔33〕“斌斌”,同“彬彬”,此指外露的文辭禮容和內涵的品質修養(yǎng)相輔相成,配合得很好。

  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3〕令申公傅其太子戊。〔4〕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yè)者百余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8〕無傳,〔9〕疑者則闕不傳?!?0〕 【注釋】〔1〕“以弟子從師”,據《漢書·儒林傳》,申公之師是齊人浮丘伯?!?〕“劉郢”,《漢書》作“劉郢客”,劉邦弟楚元王劉交之子,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繼位為楚王,文帝前五年卒,謚夷王。時劉郢為王子,亦從浮丘伯學《詩》。〔3〕“楚”,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轄境約當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以及安徽東北部一小部分地區(qū);都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市?!?〕“太子戊”,劉郢子,于文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繼位為楚王,至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與吳王劉濞(音pì)等共同發(fā)動叛亂,兵敗自殺?!?〕“疾”,憎恨?!?〕“胥靡”,用繩索拘縛并迫使服勞役?!?〕“王命召之”,此王不是楚王劉戊,而是魯王劉余。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分楚國北部地設魯國,都曲阜(今山東曲阜),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地,徙淮陽王劉余(景帝子)為魯王?!?〕“為訓以教”,《漢書·儒林傳》作“為訓故以教”?!坝枴?,訓故,指解釋古書文義?!?〕“傳”,音zhuàn,解釋經義的著作?!?0〕“闕”,同“缺”?!皞鳌?,傳授,與上句“無傳”的“傳”音義有別。

  蘭陵王臧既受《詩》,〔1〕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2〕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wèi)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3〕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4〕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zhí)熳?,欲立明堂以朝諸侯,〔5〕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6〕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笔菚r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8〕舍魯邸,〔9〕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10〕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后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注釋】〔1〕“蘭陵”,漢縣名,屬東???,故治在今山東蒼山西南?!?〕“太子少傅”,官名,掌輔導太子,為太子太傅的副職,秩二千石?!?〕郎中令”,官名,掌管宮殿禁衛(wèi),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以后改稱光祿勛?!?〕“代”,漢郡名,治所在代(今河北蔚縣西南),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以及長城外的東洋河流域?!?〕“明堂”,據文獻記載,明堂是西周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祭祀祖先、朝會慶賞、選士命官,乃至教學、養(yǎng)老等典禮都在此舉行。其制久已失傳,眾說不一。漢代儒家十分推崇明堂制度,把立明堂作為一種政治理想?!?〕“束帛加璧”,束帛之上又加玉璧,這是國君征聘賢士時用的最高貴的禮物?!鞍曹嚒?,一種小型的馬車,可以坐乘(古代一般的馬車都是立乘)?!榜嗰R”,指用四匹馬駕車。安車駕一馬,禮尊者駕四馬?!鞍曹囻嗰R”是對征聘對象的特殊的禮遇?!?〕“軺傳”,使者所乘的車,駕二馬。“軺”,音yáo?!?〕“太中大夫”,官名,掌議論應對之事,并執(zhí)行皇帝臨時指派的任務,秩千石?!?〕“邸”,音dǐ,王侯府第。漢代諸侯王都在長安設邸,以備朝覲時居住。“魯邸”,魯王在長安的的府第?!?0〕“說”,音yuè,通“悅”。

  弟子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1〕周霸至膠西內史,〔2〕夏寬至城陽內史,〔3〕碭魯賜至東海太守,〔4〕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5〕徐偃為膠西中尉,〔6〕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jié),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于申公。

   【注釋】〔1〕“孔安國”,字子國,為孔子十二世孫?!芭R淮”,漢郡名,治所在徐(今江蘇泗洪南),轄境約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睢寧、宿遷、漣水以南地區(qū)(不包括揚州市、高寶湖附近和泗水)以及安徽嘉山、天長?!?〕“膠西”,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以北地區(qū)。“內史”,官名,此謂諸侯王國的內史。漢于各諸侯王國設內史以理民政,秩二千石,成帝后廢置,其職權歸并于王國相。〔3〕“城陽”,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莒(今山東莒縣),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莒縣、沂南及蒙陰東部地?!?〕“碭”,漢縣名,屬梁國,故治在今河南永城東北?!皷|?!保瑵h郡名,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qū)?!?〕“長沙”,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轄境約相當于今湖南華容、沅江、漢壽以西,邵陽市、衡陽市、酃縣以北,以及江西蓮花、湖北通城地?!翱姟?,通“穆”?!?〕“中尉”,官名,漢于諸侯王國設中尉,掌治安及軍事,相當于郡的都尉,秩比二千石?!?〕“鄒”,當是“騶”字之誤。春秋邾國,戰(zhàn)國時為騶,漢于其地置騶縣,屬魯國,故治在今山東鄒縣東南?!膀|”,唐以后始改為“鄒”。“闕門”,復姓?!澳z東”,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平度、萊陽、萊西等縣及其迤南一帶。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1〕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2〕乃弒也。”〔3〕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4〕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5〕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7〕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8〕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彼炝T。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注釋】〔1〕“清河王”,此指景帝子清河哀王劉嘉。當時清河國轄境約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都清陽,在今清河東南?!疤怠?,官名。王國太傅負責輔導諸侯王,秩二千石。〔2〕“湯武”,湯是商代的開國之君;武即周武王,是周代的開國之君。在儒者的心目中,湯武是古代的圣君,如《易·革》所言,他們奪取政權,建立新的王朝,是“順乎天而應乎人”?!懊?,天命,即天的意志。古代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托神權以自重,往往自稱稟受天命。〔3〕“弒”,音shì,此指以臣殺君?!?〕“桀”,即帝履癸,夏代最后一個王。夏代滅亡,桀被湯放逐于南巢(今安徽巢縣)?!凹q”,即帝辛,商代最后一個王。周武王伐商,紂兵敗自焚。桀紂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與”,順應,隨從?!?〕“關”,音guàn,通“貫”,此謂穿著?!?〕“踐”,登上?!澳厦妗?,古代以坐北面南的位置為最尊,天子接見諸侯群臣,必南面而坐,后因以“南面”代稱君位?!?〕“食肉不食馬肝”,古人誤認馬肝氣熱有毒,吃了會去殺人,所以有不食馬肝的禁忌。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薄?〕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2〕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4〕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注釋】〔1〕“家人”,此指奴仆?!?〕“司空”,官名。漢代宗正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少府屬官有左右司空,職責都是管理服勞役的囚徒?!俺堑?,漢代的一種刑罰,刑期四年,服筑城戍邊的勞役?!八究粘堑北局阜晌臅?,竇太后信奉道家學說,主張清靜無為,認為儒家求治過急,在這里把儒家學說比作“司空城旦書”?!?〕“圈”,獸欄。“豕”,此指野豬?!?〕“假”,給予。

  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1〕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自是之后,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注釋】〔1〕“薛”,漢縣名,屬魯國,故地在今山東滕縣南。本書《平津侯主父列傳》稱公孫弘為“菑川薛人”,以薛縣屬菑川國,疑有誤。

  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1〕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2〕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茨腺S生受之?!?〕自是之后,而燕趙間言凇妒氛哂珊?。韩生隋姖揭d喜┦俊* 【注釋】〔1〕“常山王”,指景帝子常山憲王劉舜。常山原名恒山,避文帝劉恒諱改常山。常山國轄境約當今河北唐河以南,曲陽、行唐、欒城、趙縣、高邑、臨城以西,內丘以北地區(qū);都元氏,在今元氏西北?!?〕“《內外傳》”,據《漢書·藝文志》,韓嬰撰有《內傳》四卷,《外傳》六卷?!秲葌鳌逢U述經義,在兩宋之間亡佚。今存《韓詩外傳》十卷,卷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不同,當非原書之舊。從內容看,《外傳》與《詩》義無關,只是講述若干故事,一一引《詩》為證?!?〕“淮南”,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轄境約相當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地區(qū)?!百S”,音féi,一說音bēn,姓。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注釋】〔1〕“朝錯”,即晁錯,潁川(今河南中部)人,早年曾習法家刑名之學,后于景帝初任御史大夫,創(chuàng)議削減諸侯王封地以加強中央政權,改變因諸侯王勢力過大而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起兵反,景帝為暫時安擾吳楚等諸侯王,斬晁錯于長安東市。詳見本書《袁盎晁錯列傳》?!?〕“山東”,戰(zhàn)國秦漢時期對崤山(在今河南洛寧北)或華山(在今陜西華陰南)以東廣大地區(qū)的稱呼。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1〕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yè),受業(yè)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yǎng),〔3〕及時時間行傭賃,〔4〕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xiāng)學,〔6〕以為奏讞掾,〔7〕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于文,口不能發(fā)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8〕說之。張湯死后六年,兒寬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10〕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11〕然無有所匡諫;于官,官屬易之,不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不能明也。

   【注釋】〔1〕“歐陽生”,據《漢書·儒林傳》,其人字伯和,千乘人?!?〕“千乘”,漢郡名,治所在千乘(今山東高青東北),轄境約當今山東博興、高青、濱縣等地?!皟骸保鬾í,姓,后世作“倪”?!?〕“都養(yǎng)”,謂為眾人治炊做飯?!?〕“間”,音jiàn,暗中?!皞蛸U”,受雇為人勞作以取酬。〔5〕“廷尉史”,廷尉屬下的一種低級官員。廷尉為九卿之一,掌刑獄之事。當時的廷尉是張湯?!?〕“張湯”,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由小吏起家,武帝時官至御史大夫。用法嚴峻,摧抑權貴富商兼并之家,為武帝所寵信。后于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被朱買臣等人陷害,得罪自殺。詳見本書《酷吏列傳》?!?〕“讞”,音yàn,議罪。“掾”,音yuàn,長官屬吏的通稱?!?〕“見問”,垂問,賜問?!耙姟笔潜硎舅说男袨橄录坝诩旱木丛~?!?〕“張湯死后六年,兒寬位至御史大夫”,時為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10〕“九年而以官卒”,《漢書·百官公卿表》記兒寬任御史大夫八年,卒于太初三年(公元前一○二年)?!?1〕“從容”,安閑隨和。“從”,音cōng。

  自此之后,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1〕頗能言《尚書》事??资嫌泄盼摹渡袝?,〔2〕而安國以今文讀之,〔3〕因以起其家,〔4〕逸《書》得十余篇,蓋《尚書》滋多于是矣。

   【注釋】〔1〕“雒陽”,即洛陽,漢縣名,當時是河南郡治所,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賈嘉”,據《漢書·儒林傳》顏師古《注》,其人是文帝時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孫子?!?〕“古文《尚書》”,景帝時魯共王劉余毀壞孔子故居擴建自己的宮殿,在孔宅的夾墻中發(fā)現了一批古書。這批古書是秦始皇下焚書令后孔子后人偷偷藏起來的儒家經典,其中包括《尚書》。新發(fā)現的《尚書》內容同伏生所傳的二十九篇相比,多出了十六篇。由于它是用科斗文(先秦古文字)書寫的,所以被稱為古文《尚書》。相對而言,原先由伏生口授,儒生用當時通行的文字記錄下來的《尚書》則被稱為今文《尚書》?!?〕“今文”,指漢代通行的隸字。〔4〕“起其家”,清代學者何焯認為此謂別起一家,成為傳授《尚書》的一個新的學派。其說可從。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1〕高堂生能言之。

   【注釋】〔1〕“《士禮》”,《儀禮》的別稱。

  而魯徐生善為容。〔1〕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4〕桓生、單次,〔5〕皆嘗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后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注釋】〔1〕“容”,儀容,威儀。此指進退揖讓,皆有法度?!?〕“禮官大夫”,官名,職責為掌禮儀,備顧問?!?〕“廣陵”,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轄境約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qū)。原稱江都國,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改為廣陵郡,元狩五年以其地置廣陵國。〔4〕“公戶”,復姓?!?〕“單”,音shàn?!?〕“瑕丘”,漢縣名,屬山陽郡,故治在今山東兗州市東北?!盎搓枴?,漢郡名,治所在陳(今河南淮陽),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南扶溝、太康、柘城、鹿邑、淮陽等地。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1〕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2〕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3〕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4〕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8〕臨菑人主父偃,〔9〕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

   【注釋】〔1〕“商瞿”,孔子弟子,魯人,字子木?!?〕“六世至齊人田何”,據本書《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傳《易》于商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自商瞿至田何為六世?!稘h書·儒林傳》則謂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3〕“東武”,漢縣名,為瑯邪郡治所,故地即今山東諸城。〔4〕“元光”,武帝年號。元光元年為公元前一三四年。〔5〕“中大夫”,官名,為皇帝侍從,備顧問應對,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后改稱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即墨”,復姓?!?〕“廣川”,當時有廣川國,又有廣川縣。廣川國轄境約當今河北武邑、景縣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以東及山東德州市地;都信都,即今河北冀縣。廣川縣屬廣川國,故治在今河北景縣西南?!疤娱T大夫”,官名,為太子僚屬,秩六百石。〔8〕“莒”,漢縣名,屬城陽國,故治即今山東莒縣?!?〕“臨菑”,漢縣名,屬齊國,故治在今山東淄博市東?!爸鞲纲取?,其人初習縱橫家術,又通《易》、《春秋》,元光年間上書求用,得到武帝的賞識。曾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抑制豪強貴族兼并土地,設置朔方郡以防御匈奴,所言都被武帝采納,一年之中四次升官。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任齊相,掌握了齊王劉次昌與其姊通奸的隱私。劉次昌懼罪自殺,主父偃也因脅迫親王致死而得罪族誅。詳見本書《平津侯主父列傳》?!爸鞲浮?,復姓。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1〕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3〕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5〕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當死,〔6〕詔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注釋】〔1〕“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謂弟子以從學時間長短先后遞相傳受,即讓先來從學的弟子教授后來的弟子?!?〕“江都”,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轄境約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qū)。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江都王劉建因罪自殺,國廢為廣陵郡,后又改為廣陵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案:董仲舒發(fā)揮陰陽五行的學說,宣揚天人感應,認為天道與人事密切相關,之所以有天災和怪異的自然現象發(fā)生,是因為人世的政治倫理有所缺失,致使陰陽失調,而上帝即以天變?yōu)漠愖鳛榫妗K从眠@套理論來推驗《春秋》所記的各種災異,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董仲舒認為久旱不雨是因為陽氣太盛,久雨不晴是因為陰氣太盛,求雨或止雨除了應修明政治外,還要用祈禳的辦法。在他所撰的《春秋繁露》中專門立有《求雨》、《止雨》之章?!伴]”,幽閉?!伴]諸陽”指閉南門(南屬陽)、禁舉火(火屬陽)、丈夫欲藏匿(丈夫謂男子,男屬陽)之類?!翱v”,放縱?!翱v諸陰”指開北門(北屬陰)、水灑人(水屬陰)、女子欲和且樂(女屬陰)之類。〔5〕“遼東”,漢郡名,治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市),轄境約相當于今遼寧大淩河以東地區(qū)?!案邚R”,祭祀漢高祖的廟。漢時各郡國都有高廟?!盀摹?,此指火災。遼東高廟災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的事?!?〕“當”,判罪。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1〕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2〕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薄?〕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5〕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注釋】〔1〕“攘”,音ráng,排斥,抵御。“外攘四夷”指武帝時征伐匈奴、南越、閩越、朝鮮、西南夷的各次戰(zhàn)爭?!?〕“希世”,迎合世俗?!?〕“從諛”,慫恿奉承?!皬摹?,音sǒng,通“慫”?!?〕“膠西王”,指景帝子膠西于王劉端。據本書《五宗世家》,劉端為人陰險狠毒,朝廷派到膠西去任相的官員,往往被他設計陷害或下毒謀殺。公孫弘推薦董仲舒任膠西相,是想置之于死地?!?〕“五世”,自高祖以下,經惠帝、文帝、景帝至當時在位的皇帝(后謚武帝),為五世?!?〕“公羊氏”,公羊是復姓,此指公羊高。其人相傳是戰(zhàn)國齊人,曾為《春秋》作傳,世稱《春秋公羊傳》,所傳多發(fā)明微言大義,又涉讖緯之說,漢代武帝、宣帝時由于董仲舒等人的鼓吹倡導,公羊之學曾盛行一時。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谷梁《春秋》。〔1〕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注釋】〔1〕“谷梁《春秋》”,谷梁是復姓,此指谷梁赤。其人相傳是戰(zhàn)國魯人,曾為《春秋》作傳,世稱《春秋谷梁傳》。所傳以解釋《春秋》體例為主。《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合稱《春秋三傳》。

  仲舒弟子遂者:〔1〕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3〕步舒至長史,〔4〕持節(jié)使決淮南獄,〔5〕于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6〕至于命大夫;〔7〕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注釋】〔1〕“遂”,登進,此指功成名就。〔2〕“溫”,漢縣名,屬河南郡,故治在今河南溫縣西?!?〕“梁”,當時的一個諸侯王國,都雎陽(今河南商丘南),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地?!?〕“長史”,官名。漢制丞相、太尉等高級官府設有長史,秩千石,負責督率其他屬官。“長”,音zhǎng。〔5〕“節(jié)”,符節(jié),古代用以表示使者身份的一種憑證?!盎茨溪z”,指淮南王劉安謀反的案件。劉安為高祖子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繼位,景帝時即廣納賓客,多蓄攻戰(zhàn)兵械,積極準備發(fā)動叛亂,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敗自殺。這一案件牽連頗廣,其他諸侯王如衡山王劉賜、江都王劉非、膠東王劉寄等也都受到追究?!?〕“通”,通顯,仕宦順利?!?〕“命大夫”,受有各種稱號的大夫,如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諫大夫等,秩八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郎”,皇帝的侍從官員,分侍郎、中郎、郎中等,隸屬于郎中令(光祿勛),平時輪流宿衛(wèi)宮廷,皇帝出行則扈從警衛(wèi)。又有議郎,備顧問應對。郎官秩位不高,僅為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卻是晉升其他較高級官員的一個階梯?!爸]者”,官名,掌管朝會贊禮,引見賓客,隸屬于郎中令(光祿勛),秩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不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