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繆文遠注譯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2〕學術,〔3〕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注釋】〔1〕“魏”,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其疆域包括今山西省西南部及河南省東部,以及陜西、安徽的部分地區(qū)。〔2〕“鬼谷先生”,鬼谷所在,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這是縱橫家夸張?zhí)K秦、張儀的故事,故神其說。鬼谷先生是假托的人名,鬼谷所在也不必指實。〔3〕“學術”,學習游說之術。

  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1〕已而楚相亡璧,〔2〕門下意張儀,〔3〕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惫矆?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4〕不服,醳之?!?〕其妻曰:“嘻!〔6〕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7〕其妻笑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br/>
  【注釋】〔1〕“楚相”,指楚國令尹?!?〕“璧”,古代行禮所用的玉器,平圓形,中間有小孔?!?〕“意”,懷疑。〔4〕“掠笞”,拷打?!?〕“醳”,古“釋”字?!?〕“嘻”,悲嘆聲?!?〕“不”,通“否”。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1〕然恐秦之攻諸侯,〔2〕敗約后負,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3〕“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4〕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張儀于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5〕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6〕又使不得去者數(shù)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因而數(shù)讓之曰:〔7〕“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敝x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注釋】〔1〕“趙王”,據(jù)《蘇秦列傳》,指趙肅侯。公元前三四九年至前三二六年在位。“從親”,指秦以外的六國合縱相親。〔2〕“秦”,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其疆域略有今河南省的西端,陜西大部及甘肅東部。〔3〕“微感”,暗中勸導。〔4〕“當路”,當政,當權?!?〕“謁”,陳述。〔6〕“誡”,叮嚀?!?〕“數(shù)讓”,責備?!皵?shù)”、“讓”兩字是同義詞迭用。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1〕“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蹦搜在w王,發(fā)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3〕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5〕與謀伐諸侯。

  【注釋】〔1〕“舍人”,戰(zhàn)國至漢初,王公大臣的侍從賓客、親近左右的通稱。〔2〕“殆”,大約?!?〕“稍稍”,漸漸?!?〕“秦惠王”,名駟,秦孝公子,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客卿”,官名,專為從別國來到秦國做官的人而設,地位尊崇,僅次于相國。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令君已用,請歸報?!睆垉x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1〕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2〕張儀既相秦,〔3〕為文檄告楚相曰:〔4〕“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5〕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6〕【注釋】〔1〕“此在吾術中”,指蘇秦的作法在張儀所學過的方法之中?!?〕“寧渠”,豈?!皩帯薄ⅰ扒笔峭x詞迭用?!?〕“張儀既相秦”,張儀相秦在秦惠王十年(公元前三二八年)?!?〕“檄”,古代發(fā)表文告的竹簡?!?〕“而”,你的?!?〕“顧”,特,但。

  苴蜀相攻擊,〔1〕各來告急于秦。秦惠王欲發(fā)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2〕秦惠王欲先伐韓,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惠王之前,〔3〕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br/>
  【注釋】〔1〕“苴蜀相攻擊”,據(jù)《華陽國志》所載:“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葭萌在今四川省廣元老昭化。苴侯的封地則是從廣元直達漢中。)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薄败凇保鬸ū。〔2〕“韓”,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初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后遷都新鄭(今屬河南)。疆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司馬錯”,秦國名將,在惠王、武王、昭王朝統(tǒng)兵達四十年。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1〕塞什谷之口,〔2〕當屯留之道,〔3〕魏絕南陽,〔4〕楚臨南鄭,〔5〕秦攻新城、〔6〕宜陽,〔7〕以臨二周之郊,〔8〕誅周王之罪,〔9〕侵楚、魏之地。〔10〕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1〕據(jù)九鼎,案圖籍,〔12〕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13〕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翟,〔14〕去王業(yè)遠矣?!?br/>
  【注釋】〔1〕“三川”,郡名,屬韓,后入秦,以境內(nèi)有河(黃河)、洛、伊三水而得名,轄境包括今黃河以南,河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地區(qū)。〔2〕“什谷”,韓地,在今河南成皋西。〔3〕“屯留”,地名,在今山西屯留東南十里。屯留之道指太行山羊腸坂道?!?〕“南陽”,地區(qū)名,在今河南濟源、孟縣、沁陽一帶,地處韓、魏之間,因在太行山南,黃河以北,故稱南陽?!?〕“南鄭’,邑名,在今河南新鄭縣,當時是韓的國都?!?〕“新城”,韓邑,在今河南伊川縣西南?!?〕“宜陽”,韓縣,在今河南宜陽縣西北的韓城鎮(zhèn)?!?〕“二周”,指東周、西周兩個小諸侯國。西周都河南(今河南洛陽市西),東周都鞏(今河南鞏縣)。〔9〕“誅”,討伐?!?0〕“侵楚魏之地”,此和上文“親魏善楚”不合,疑有誤?;蛑^“楚魏”是“三川”之誤?!?1〕“九鼎寶器必出”,這句是說周不敢愛惜它的寶物?!熬哦Α?,相傳是夏禹所鑄,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重器?!?2〕“按”,據(jù)有?!皥D籍”,地圖和戶籍?!?3〕“戎翟”,古代對西部落后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皞悺?,類?!?4〕“顧”,反而。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1〕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愿先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4〕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5〕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6〕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7〕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8〕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9〕周,天下之宗室也;〔10〕齊,韓之與國也?!?1〕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12〕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薄?3〕【注釋】〔1〕“王”,指統(tǒng)治天下的王業(yè)。音w4ng。〔2〕“資”,條件,憑借?!?〕“桀紂”,夏、商兩代的末代國君,以昏庸、殘暴著稱。〔4〕“繕兵”,治兵器?!?〕“西?!?,指今川西一帶古蜀國之地。〔6〕“名實”,“名”,指不貪暴。“實”,指土地財寶?!?〕“劫”,脅迫?!疤熳印?,指當時的周慎靚王(公元前三二○年至前三一五年在位)?!?〕“不義”,指韓無罪而秦國去攻打它,是不義的行為。〔9〕“謁”,陳述。〔10〕“宗室”,周室為天下所宗仰,故稱宗室?!?1〕“齊,韓之與國也”,“齊”下疑脫一“趙”字,下文說:“以因乎齊趙。”“與國”,同盟國。〔12〕“因”,依靠。“求解”,求其和解?!?3〕“完”,安全。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弊淦鸨ナ?,十月,〔1〕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2〕蜀既屬秦,〔3〕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釋】〔1〕“十月”,指秦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三一六年)十月?!?〕“陳莊”,秦臣?!?〕“屬”,歸附。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1〕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zhì)于魏。〔2〕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蔽阂蛉肷峡ぁ⑸倭?,〔3〕謝秦惠王?;萃跄艘詮垉x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注釋】〔1〕“公子華”,秦公子,世系不詳?!捌殃枴?,魏邑,在今山西隰縣西北。〔2〕“公子繇”,秦惠王子?!百|(zhì)”,作人質(zhì)?!?〕“因入上郡、少梁”,據(jù)《秦本紀》、《六國年表》及《魏世家》,秦惠王十年,魏納上郡于秦,并無少梁。少梁已于秦孝公八年(公元前三五四年)入秦?!吧峡ぁ?,魏文侯所置郡,轄境包括今陜西榆林、延安一帶。〔4〕“更少梁曰夏陽”,據(jù)《秦本紀》,更名在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三二七年),《傳》文誤前一年。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居一歲,為秦將,取陜?!?〕筑上郡塞。

  【注釋】〔1〕“立惠王為王”,秦惠王稱王在其十三年(公元前三二五年),即周顯王四十四年?;萃跻虼烁拇文隇楹笤?。〔2〕“陜”,魏邑,今河南陜縣。

  其后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1〕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2〕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慚,無以歸報。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于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zhàn),敗。

  【注釋】〔1〕“其后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保瑩?jù)《秦本紀》、《六國年表》及《魏世家》、《田齊世家》,齧桑之會在張儀取陜的次年,并非“其后二年”。又,參與齧桑之會的還有魏國。“齧?!?,魏地,在今江蘇沛縣西南。〔2〕“曲沃”,魏邑,在今河南靈寶東北。“平周”,魏邑,在今山西介休西?!?〕“魏襄王卒,哀王立”,據(jù)《竹書紀年》,魏并無哀王一代,此處當作“魏惠王卒,襄王立”,以下“哀王”亦當作“襄王”。

  明年,齊又來敗魏于觀津?!?〕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而張儀復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2〕無名山大川之限。〔3〕從鄭至梁二百余里,〔4〕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5〕梁之地勢,固戰(zhàn)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注釋】〔1〕“齊”,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疆域有今山東半島的大部分及河北省的一部?!坝^津”,當作”觀澤”,魏邑,在今河南清豐南。〔2〕“輻湊”,好像車輻湊集到轂上,比喻這里是交通中心?!?〕“限”,阻隔?!?〕“從鄭至梁二百余里”,此處所記的里數(shù)有誤。《戰(zhàn)國策·魏策一載》,“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余里。”“鄭”,指韓國國都,今河南新鄭縣?!傲骸?,指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亭鄣”,邊境上的軍事?lián)c,有吏士防守。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2〕約為昆弟,〔3〕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4〕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注釋】〔1〕“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國君都要祭社稷,所以社稷就成為國家的代稱?!?〕“從者”,主張合縱的人。〔3〕“昆弟”,兄弟?!?〕“洹水”,水名,源出今河南林縣隆慮山,逕安陽至內(nèi)黃入衛(wèi)水。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1〕據(jù)卷、衍、燕、酸棗,〔2〕劫衛(wèi)取陽晉,〔3〕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韓而攻梁,〔4〕韓怯于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5〕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注釋】〔1〕“河外”,地區(qū)名。戰(zhàn)國時稱潼關以東、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黃河以南為河外。此處指的即下文卷、衍、燕、酸棗等地?!?〕“卷”,魏邑,在今河南原陽縣舊原武西北?!把堋保阂?,在今河南鄭州市北?!把唷?,魏邑,即南燕,故城在今河南延津東北?!八釛棥保阂?,在今河南延津西南?!?〕“衛(wèi)”,戰(zhàn)國時小國,為泗上十二諸侯之一。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瓣枙x”,衛(wèi)邑,在今山東鄆城西?!?〕“折”,制,控制。〔5〕“立而須”,指為時極短。“須”,等待。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1〕則大王高枕而臥,〔2〕國必無憂矣。

  【注釋】〔1〕“患”,禍?!?〕“高枕而臥”,無憂無慮。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1〕不能堅戰(zhàn)。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2〕嫁禍安國,〔3〕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

  【注釋】〔1〕“輕走易北”,容易被打敗而逃走?!白摺?,逃?!氨薄?,敗退?!?〕“適秦”,取悅于秦?!斑m”,悅?!?〕“嫁禍安國”,嫁禍指“虧楚”,安國指“適秦”。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1〕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2〕以說人主。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豈得無眩哉。〔3〕【注釋】〔1〕“奮辭”,夸張的話?!?〕“搤腕”,用左手抓住右手的手腕。“搤”,同“扼”?!安_目”,張大眼睛?!扒旋X”,牙齒互相磨擦。以上都是合縱之士游說諸侯時激昂慷慨的表情?!?〕“?!?,眼花,引申為迷惑。

  “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1〕眾口鑠金,〔2〕積毀銷骨,故愿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薄?〕【注釋】〔1〕“折軸”,折斷車軸?!?〕“眾口鑠金”,眾口所毀,雖金石也可銷熔?!?〕“賜骸骨”,許其引退。“骸骨”,是對自己身體的謙稱。

  哀王于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于秦?!?〕張儀歸,復相秦。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注釋】〔1〕“倍”,通“背”,背棄。

  秦欲伐齊,齊、楚從親,于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1〕虛上舍而自館之。〔2〕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于齊,〔3〕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4〕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5〕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背醮笳f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7〕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fā)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背踉唬骸坝姓f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8〕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9〕是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背踉唬骸霸戈愖娱]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蹦艘韵嘤∈趶垉x,厚賂之。于是遂閉關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注釋】〔1〕“楚懷王”,楚威王子,名槐,公元前三二八年至前二九九年在位?!?〕“上舍”,上等館舍?!梆^”,款待?!?〕“閉關”,斷絕來往?!?〕“商於之地”,指廣大的漢中地區(qū)。〔5〕“箕帚之妾”,古專指妻子?!盎?,簸箕?!爸恪?,掃帚?!盎恪敝缸鳛叩氖隆!?〕“說”,通“悅”?!?〕“吊”,哀悼?!?〕“奚”,為甚么?!胺颉?,語氣詞?!?〕“負”,背棄。

  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1〕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2〕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jié)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边€報楚王,楚王大怒,發(fā)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出地于秦,取償于齊也,王國尚可存?!背醪宦?,卒發(fā)兵而使將軍屈■擊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fā)兵而襲秦,至藍田,〔5〕大戰(zhàn),楚大敗,于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注釋】〔1〕“詳”,通“佯”,假裝?!敖棥?,用手拉住借以上車的繩子?!?〕“宋”,國名。戰(zhàn)國時是一個五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疆域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間地?!?〕“借宋之符,北罵齊王”,因為“閉關絕約”,齊、楚的信使不通,所以要借用宋國的符?!胺?,用玉、銅、竹等制成,作為傳達命令或出使時的憑證?!?〕“丹陽”,地區(qū)名,在今陜西、河南兩省間的丹江以北。“漢中”,地區(qū)名,包括今漢水中游陜西秦嶺以南的盆地。秦取漢中后,公元前三一二年,在此設郡?!?〕“藍田”,秦縣,故城在今陜西藍田縣西三十里?!?〕“楚割兩城以與秦平”,此所記恐非事實?!肚袀鳌芳啊稇?zhàn)國策·秦策四》記藍田之戰(zhàn)都不言有楚割城的事。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睆垉x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2〕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jié)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彼焓钩3淹踔羷t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3〕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4〕以美人聘楚,〔5〕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7〕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庇谑青嵭淙找寡詰淹踉唬骸叭顺几鳛槠渲饔谩=竦匚慈肭?,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薄?〕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注釋】〔1〕據(jù)《楚世家》載,丹陽戰(zhàn)后,次年,秦打算分漢中之半與楚媾和,《屈原傳》所記同,不是以武關外易黔中地?!扒小保瑧?zhàn)國楚郡,后入秦。秦代治所在今湖南沅陵縣西。轄境相當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部分?!拔潢P”,關名,在今陜西丹鳳縣東南?!?〕“靳尚”,楚懷王寵臣?!?〕“而不欲出之”,“不”字當作“必”,時張儀被楚囚禁,秦王要救他出來?!稇?zhàn)國策·楚策二》作“秦王欲出之”?!?〕“上庸”,縣名,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吧嫌怪亓h”,包括今湖北竹山、西山、??怠⒅裣瓤h?!?〕“聘楚”,此指嫁到楚國?!?〕“謳”,歌。“媵”,陪嫁的女子。〔7〕“楚王重地尊秦”,這是靳尚對鄭袖說話,“楚王”應作“大王”?!?〕“斥”,受排斥?!?〕“魚肉”,像魚肉一樣被殘害。

  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1〕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2〕被險帶河,〔3〕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余萬,〔4〕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5〕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6〕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qū)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8〕【注釋】〔1〕“聞蘇秦死”,此句不是事實,據(jù)《六國年表》,張儀死于公元前三○九年。據(jù)當代學者研究,蘇秦乃死于公元前二八四年。蘇秦死時,張儀已先死二十五年。〔2〕“四國”,泛指各諸侯國?!?〕“被險”,險關環(huán)抱?!皫Ш印?,黃河圍繞?!?〕“虎賁之士”,勇士?!?〕“安難樂死”,這是說不避死亡?!?〕“雖無出甲”,三句“雖”通“唯”。這是說只是不出甲而已,如果出甲,一定會席卷常山而折天下之脊。〔7〕“格”,敵。〔8〕“過”,錯誤。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1〕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jù)宜陽,韓之上地不通。〔2〕下河東,〔3〕取成皋,〔4〕韓必入臣,〔5〕梁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注釋】〔1〕“而”,則,即?!?〕“上地”,地區(qū)名,指上黨之地。上黨,韓郡,轄境相當今山西和順、榆順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河東”,地區(qū)名,在今山西西南部。〔4〕“成皋”,韓邑,故城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西?!?〕“入臣”,稱臣。

  “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zhàn),國貧而數(shù)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zhàn),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1〕高主之節(jié),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2〕無及為已。是故愿大王之孰計之。〔3〕【注釋】〔1〕“飾辯”,粉飾?!?〕“卒”,通“猝”?!?〕“孰計’,仔細考慮。“孰”,通“熟”。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于汶山,〔1〕浮江已下,〔2〕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載卒,〔3〕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數(shù)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捍關?!?〕捍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5〕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nèi),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恃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注釋】〔1〕“汶山”,山名,即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已”,通“以”?!?〕“舫船”,兩船相并?!棒场?,音f3ng?!?〕“距”,至?!昂搓P”,古關名,故址在今湖北長陽西。〔5〕“從境”,當從《戰(zhàn)國策·楚策一》作“竟陵”,其地在今湖北潛江西北。“城守”,修筑防禦工事?!?〕“北地”,指楚國的北境。

  “大王嘗與吳人戰(zhàn),〔1〕五戰(zhàn)而三勝,陣卒盡矣;偏守新城,〔2〕存民苦矣。臣聞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

  【注釋】〔1〕“大王嘗與吳人戰(zhàn)”,此句有誤。吳在前四七三年被越國滅亡,越又亡于楚。懷王時,吳國早已不復存在?!?〕“新城”,新取得的城邑。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者,〔1〕陰謀有合天下之心。〔2〕楚嘗與秦構(gòu)難,戰(zhàn)于漢中,楚人不勝,列侯執(zhí)珪死者七十余人,〔3〕遂亡漢中。楚王大怒,〔4〕興兵襲秦,戰(zhàn)于藍田。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韓魏以全制其后,計無危于此者矣。愿大王孰計之。

  【注釋】〔1〕“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這句話不合事實,秦惠王時,秦多次出函谷關,向東方用兵?!昂取?,關名,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合”,一作“吞”?!?〕“執(zhí)珪”,楚國的最高爵位。〔4〕“楚王”,當作“大王”。

  “秦下甲攻衛(wèi)陽晉,必大關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shù)月而宋可舉,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注釋】〔1〕“攻衛(wèi)陽晉,必大關天下之匈”,這是指攻取陽晉的戰(zhàn)略意義,以常山為天下之脊,那么陽晉就是天下之胸,這里是秦、晉、齊、楚的交通要道,秦國攻下陽晉,就是扼著天下的胸脯,其他各國就都不敢動了。“匈”,同“胸”?!?〕“泗上十二諸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小國,如鄒、魯、莒等?!般簟?,水名,源出今山東泗水縣東蒙山南麓。

  “凡天下而以信約從親相堅者蘇秦,封武安君,〔1〕相燕,〔2〕即陰與燕王謀伐破齊而分其地;乃詳有罪出走入齊,〔3〕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東裂蘇秦于市?!?〕夫以一詐偽之蘇秦,而欲經(jīng)營天下,混一諸侯,〔5〕其不可成亦明矣。

  【注釋】〔1〕“武安君”,封號,武安在今河南武安縣西。〔2〕“燕”,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都薊(今北京市外城的西北部),疆域包括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內(nèi)蒙的南部?!?〕“乃詳有罪出走入齊”,據(jù)學者研究,蘇秦在周赧王九年(公元前三○六年)受燕昭王派遣,侍燕質(zhì)子于齊,因遂委質(zhì)為齊臣,并非佯有罪而出亡?!霸敗?,通“佯”。〔4〕“車裂”,俗稱五馬分尸。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拴在五輛車上,用五匹馬駕車分馳,把人撕裂而死。〔5〕“經(jīng)營”,籌劃?!盎煲弧保y(tǒng)一。

  “今秦與楚接境壤界,〔1〕固形親之國也?!?〕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使秦太子入質(zhì)于楚,楚太子入質(zhì)于秦,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3〕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臣以為計無便于此者?!?br/>
  【注釋】〔1〕“壤界”,疆界相連。〔2〕“形親”,形勢上應當親善?!?〕“湯沐之邑”,本是天子賜給諸侯來朝時齋戒沐浴的地方,后一般指收取其地的賦稅作為費用。

  于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1〕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于張儀,〔2〕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3〕今縱弗忍殺之,〔4〕又聽其邪說,不可?!睉淹踉唬骸霸S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5〕不可?!惫首湓S張儀,與秦親。

  【注釋】〔1〕“重出”,難于割棄。“重”,難。〔2〕“前大王見欺於張儀”,指張儀以商于之地欺騙楚懷王的事?!耙姟保?。〔3〕“烹”,古代以鼎鑊煮人的酷刑?!?〕“縱”,釋放?!?〕“倍”,通“背”,背棄。

  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1〕民之食大抵菽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地不過九百里,無二歲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yǎng)在其中矣?!?〕除守徼亭鄣塞,〔4〕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秦帶甲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6〕至不可勝計。秦馬之良,戎兵之眾,〔7〕探前趹后蹄間三尋騰者,〔8〕不可勝數(shù)。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zhàn),〔9〕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10〕左挈人頭,〔11〕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賁之與怯夫;〔12〕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13〕夫戰(zhàn)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鈞之重于鳥卵之上,必無幸矣。〔14〕【注釋】〔1〕“菽”,大豆?!岸保瑒t,即?!?〕“藿”,豆葉?!?〕“廝徒負養(yǎng)”,擔任雜役的人?!?〕“徼亭”,徼,邊界。徼有亭,以供瞭望?!佰等保?,險要之處。塞有工事,作為屏障?!?〕“見”,通“現(xiàn)”。〔6〕“跿跔”,徒跣,赤足。音tūjü?!翱祁^”,空頭,不戴頭盔?!柏烆U”,張弓?!柏灐?,讀為彎弓的彎?!邦U”,弓名?!皧^戟”,執(zhí)戟奮怒地沖入敵陣?!瓣?,戈矛的合體,可鉤可刺?!?〕“戎兵之眾”,此句是衍文,當刪去?!?〕“探前趹后”,馬的前蹄躍向前,后蹄踢地而起,“趹”,音jué。“尋”,古七尺或八尺為尋?!?〕“被”,披上?!半小?,頭盔?!?0〕“捐”,棄?!巴今印保嗄_露體?!?1〕“挈”,提?!瓣保魆iè?!?2〕“孟賁”,衛(wèi)國勇士?!?3〕“烏獲”,秦武王時的大力士。〔14〕“千鈞”,形容極重。古代以三十斤為一鈞。

  “夫群臣諸侯不料地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1〕皆奮曰‘聽吾計可以強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2〕詿誤人主,無過此者?!?〕【注釋】〔1〕“比周”,勾結(jié)?!?〕“須臾”,短暫的時間。〔3〕“詿誤”,貽誤。“詿”,音gu4。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jù)宜陽,斷韓之上地,東取成皋、滎陽,〔1〕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2〕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不事秦則危。夫造禍而求其福報,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雖欲毋亡,不可得也。

  【注釋】〔1〕“滎陽”,韓邑,在今河南滎陽東北?!?〕“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都是韓國的宮苑名。苑,畜養(yǎng)鳥獸的園林,形狀婉轉(zhuǎn)曲折,所以稱為苑。

  “故為大王計,莫如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于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轉(zhuǎn)禍而說秦,計無便于此者?!?br/>
  【注釋】〔1〕“為”,《戰(zhàn)國策·韓策一》作“事”,臣服的意思?!?〕“以”,認為。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使張儀東說齊湣王曰:〔1〕“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2〕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3〕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zhàn)而魯三勝,〔4〕國以危亡隨其后,雖有戰(zhàn)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zhàn)于河漳之上,再戰(zhàn)而趙再勝秦;〔5〕戰(zhàn)于番吾之下,再戰(zhàn)又勝秦?!?〕四戰(zhàn)之后,趙之亡卒數(shù)十萬,邯鄲僅存,〔7〕雖有戰(zhàn)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強而趙弱。

  【注釋】〔1〕“齊湣王”,名地,齊宣王之子,公元前三○○年至前二八四年在位。湣王即位時,張儀已死九年,此處說張儀東說齊湣王,不合事實。〔2〕“負”,背靠?!?〕“朋黨”,結(jié)成小集團。〔4〕“齊與魯三戰(zhàn)而魯三勝”,這是假設的話,不是事實。〔5〕“秦趙戰(zhàn)于河漳之上,再戰(zhàn)而再勝秦”,這兩戰(zhàn)也不見記載,恐不可靠?!昂印敝更S河,“漳”指漳水。〔6〕“戰(zhàn)于番吾之下,再戰(zhàn)又勝秦”,秦攻趙番吾,被趙將李牧打退,事在公元前二三二年,時張儀已死七十七年?!胺帷?,趙邑,在今河北磁縣境。“番”,音p2n或p2?!?〕“邯鄲”,趙都,公元前三八六年趙敬侯自晉陽徙都于此。故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十里,俗稱趙王城。

  “今秦楚嫁女娶婦,〔1〕為昆弟之國。塞獻宜陽;〔2〕梁效河外;〔3〕趙入朝澠池,〔4〕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qū)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6〕指博關,〔7〕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計之也?!?br/>
  【注釋】〔1〕“秦楚嫁女娶婦”,據(jù)《六國年表》,秦往楚迎婦在秦昭王二年(公元前三五五年),時張儀已死五年?!?〕“韓獻宜陽”,這不合事實。秦取宜陽是用武力攻取,并非韓國所獻。事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三○七年),張儀已死三年?!?〕“梁效河外”,“河外”,地區(qū)名,指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等地。據(jù)《六國年表》,公元前三二二年,秦取曲沃、平周,可見河外入秦也是秦用武力攻取,不是魏國所獻?!?〕“趙入朝澠池”,據(jù)《六國年表》,秦、趙會澠池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二七九年),時張儀已死三十年?!?〕“割河間以事秦”,河間,地區(qū)名,指黃河、漳水之間。秦、趙澠池之會時,趙并無割河間事?!?〕“清河”,古河名,在齊、趙二國之間,源出今河南內(nèi)黃縣南。〔7〕“博關”,古關名,在今山東博平縣西北。〔8〕“即墨”,齊邑,故城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蹦嗽S張儀。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1〕“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于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2〕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東,敝邑恐懼懾伏,〔3〕繕甲厲兵,〔4〕飾車騎,〔5〕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nèi),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注釋】〔1〕“趙王”,據(jù)《傳》文,張儀說趙在秦?

  惠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三一一年),當趙武靈王十五年。趙武靈王名雍,公元前三二五年至前二九九年在位?!?〕“賓”,通“擯”,排斥。〔3〕“懾伏”,因畏懼而屈服。〔4〕“繕甲厲兵”,整治軍裝,磨快武器?!翱槨?,整治?!皡枴?,磨礪。〔5〕“飾”,通“飭”,整飭?!?〕“督過”,深深地責備。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1〕并漢中,〔2〕包兩周,遷九鼎,〔3〕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5〕軍于澠池,愿渡河踰漳,據(jù)番吾,會邯鄲之下,愿以甲子合戰(zhàn),〔6〕以正殷紂之事,〔7〕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注釋】〔1〕“舉巴蜀”,據(jù)《六國年表》,秦滅蜀在惠文王后九年(公元前三一六年),當趙武靈王十年?!?〕“并漢中”,據(jù)《秦本紀》及《楚世家》,秦惠王后十三年(公元前三一二年),取楚漢中,當趙武靈王十四年。〔3〕“包兩周,遷九鼎”,這不合事實,據(jù)《六國年表》,秦取兩周在莊襄王元年(公元前二四九年),當趙孝成王十七年,這時張儀已死六十一年?!?〕“白馬之津”,古津渡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北?!?〕“敝甲凋兵”,這是對秦軍的謙辭?!氨旨住保婆f的甲衣?!暗虮保瑲埲钡谋鳌!?〕“甲子合戰(zhàn)”,甲子是周武王克商的日子?!?〕“殷紂”,商朝最后一代君主。

  “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1〕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而自令車裂于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2〕齊獻魚鹽之地,〔3〕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斗,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

  【注釋】〔1〕“熒惑”,?;?。〔2〕“韓梁稱為東藩之臣”,這不合史實。據(jù)《秦本紀》,“韓王入朝,魏舉國聽命”,在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二五四)年,時張儀已死五十五年。又據(jù)《秦始皇本紀》,韓稱臣于秦在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二三四年),距張儀之死已七十五年?!?〕“齊獻魚鹽之地”,這是夸大的話,當時并無其事。

  “今秦發(fā)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1〕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于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qū)韓梁軍于河外;〔2〕一軍軍于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于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于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jié),請案兵無攻?!?〕愿大王之定計?!?br/>
  【注釋】〔1〕“午道”,縱橫交錯的重要通路,在趙東齊西。〔2〕“河外”,地區(qū)名,指黃河以南,今河南鄭州市至滑縣一帶?!?〕“案兵”,止兵不動?!鞍浮?,通“按”。

  趙王曰:“先王之時,〔1〕奉陽君專權擅勢,〔2〕蔽欺先王,獨擅綰事,〔3〕寡人居屬師傅,〔4〕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群臣,〔6〕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愿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7〕適聞使者之明詔?!壁w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注釋】〔1〕“先王之時”,先王指趙武靈王父趙肅侯?!?〕“奉陽君專權擅勢”,這不合事實。奉陽君李兌專權在趙武靈王子趙惠文王時?!?〕“擅”,攬?!熬U”,控扼?!?〕“屬”,付托。〔5〕“與”,參與?!?〕“棄群臣”,對死亡的避忌說法?!?〕“趨”,同“趣”,趣向北之燕,說燕昭王曰:〔1〕“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2〕欲并代,約與代王遇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4〕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5〕反斗以擊之?!?〕于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7〕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涂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8〕故至今有摩笄之山。〔9〕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

  【注釋】〔1〕“燕昭王”,名職,燕王噲的庶子,公元前三一一年至前二七九年在位?!?〕“趙襄子”,趙鞅之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與韓、魏兩家三分晉國?!按酢保?,國名,在今河北蔚縣東北。其時代未稱王,當作“代君”?!?〕“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縣西北,即雁門山。〔4〕“金斗”,銅作的口大底小的方形器皿,有柄?!?〕“熱啜”,熱羹?!班ā?,音chuò。〔6〕“反斗以擊之”,指把斗底反過來擊代君的頭部?!?〕“進斟”,進到席間倒羹汁?!?〕“摩”,同“磨”?!绑恰?,古代婦女用來挽發(fā)的簪子?!?〕“摩笄山”,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北。

  “夫趙王之很戾無親,〔1〕大王之所明見,且以趙王為可親乎?趙興兵攻燕,〔2〕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3〕驅(qū)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注釋】〔1〕“很”,通“狠”,兇狠?!办濉?,暴戾?!?〕“趙興兵攻燕”三句,此事不見于記載。〔3〕“云中”,郡名,趙武靈王所置,轄境相當于今內(nèi)蒙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長城以北。“九原”,趙邑,秦后于此置縣,治所在今內(nèi)蒙包頭市西?!?〕“易水”,水名,在今河北省境內(nèi),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與拒馬河合?!伴L城”,指燕的南長城,在今河北易縣西南。

  “且今時趙之于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愿大王孰計之。”

  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1〕言不足以采正計。今上客幸教之,請西面而事秦,獻恒山之尾五城?!薄?〕燕王聽儀。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4〕及即位,群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復用之,恐為天下笑?!敝T侯聞張儀有郤武王,〔5〕皆畔衡,復合從?!?〕【注釋】〔1〕“裁”,通“才”,僅僅?!?〕“恒山”,古山名,在今河北曲陽西北與山西接界處。恒山之尾,在燕的西南界?!?〕“武王”,秦武王,名蕩,惠文王子,公元前三一○年至前三○七年在位?!?〕“說”,通“悅”。〔5〕“郤”,通“隙”,裂痕?!?〕“畔”,通“叛”。“衡”,通“橫”,戰(zhàn)國后期,指東方各國與秦聯(lián)合?!昂蠌摹保噶鶉峡v抗秦。

  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愿效之?!蓖踉唬骸拌秃??”〔2〕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3〕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4〕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yè)也?!鼻赝跻詾槿唬司吒镘嚾?,〔5〕入儀之梁?!?〕齊果興師伐之。梁哀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罷齊兵?!蹦耸蛊渖崛笋T喜之楚,借使之齊,謂齊王曰:“王甚憎張儀;雖然,亦厚矣王之托儀于秦也!”齊王曰:“寡人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何以托儀?”對曰:“是乃王之托儀也。夫儀之出也,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齊梁之兵連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yè)也。’秦王以為然,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儀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內(nèi)罷國而外伐與國,〔8〕廣鄰敵以內(nèi)自臨,而信儀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謂‘托儀’也?!饼R王曰:“善?!蹦耸菇獗??!?〕【注釋】〔1〕“齊讓又至”,齊派使者責難秦用張儀?!白尅?,責備?!?〕“柰何”,怎么樣。“柰”,同“奈”?!?〕“不肖之身”,對自己的謙稱?!靶ぁ?,賢?!?〕“祭器”,鐘鼎之類的器物?!?〕“革車”,兵車。〔6〕“入儀之梁”,“儀”字是衍文,《戰(zhàn)國策·齊策二》作“納之梁”?!叭搿?,同“納”?!?〕“梁哀王”,應為梁襄王,公元前三一八年至前二九六年在位?!?〕“罷”,同“疲”?!芭c國”,同盟國。〔9〕“解兵”,停止用兵。

  張儀相魏一歲,卒于魏也。陳軫者,游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于秦王曰:〔1〕“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2〕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陛F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3〕曾參孝于其親而天下愿以為子?!?〕故賣仆妾不出閭巷而售者,〔5〕良仆妾也;出婦嫁于鄉(xiāng)曲者,〔6〕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注釋】〔1〕“惡”,中傷,音wù?!?〕“重”,厚。“幣”,玉、馬、皮、帛等禮物?!拜p”,頻繁。〔3〕“子胥”,姓伍,名員,楚人,后仕吳。吳王夫差時因勸王拒絕越國求和,被疏遠。后吳王賜劍,命他自殺。〔4〕“曾參”,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孝著稱?!?〕“閭巷”,里巷?!?〕“出婦”,被丈夫遺棄的婦女?!班l(xiāng)曲”,鄉(xiāng)里。

  居秦期年,〔1〕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于秦。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薄?〕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3〕曰:“柰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4〕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于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shù)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愿謁行于王?!?〕王雖許公,〔6〕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于庭,〔7〕明言之燕、趙?!毖唷②w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于犀首。軫遂至秦。

  【注釋】〔1〕“期年”,一整年?!捌凇?,音jī?!?〕“異日”,另外的日子?!?〕“厭事”,形容擔任的事多?!皡挕蓖ā梆悺?,飽。〔4〕“田需”,時為魏相?!?〕“謁行”,請行?!?〕“雖”,即使。〔7〕“陳”,列。

  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1〕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痹唬骸霸饺饲f舄仕楚執(zhí)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zhí)珪,貴富矣,亦思越不?’〔2〕中謝對曰:〔3〕‘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谷送犞q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愿子為子主計之余,為寡人計之?!标愝F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于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迩f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被萃踉唬骸吧?。”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4〕秦興兵而伐,大剋之。此陳軫之計也。

  【注釋】〔1〕“便”,有利?!?〕“越”,國名,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疆域主要有今浙江北部和江蘇、安徽、江西的一部分。“不”,通“否”?!?〕“中謝”,侍從官?!?〕“大國果傷,小國亡”,這是夸大的話,不是事實。

  犀首者,魏之陰晉人也,〔1〕名衍,姓公孫氏。與張儀不善。

  【注釋】〔1〕“陰晉”,邑名,在今陜西華陰縣東。

  張儀為秦之魏,魏王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貴張子者,欲得韓地也。且韓之南陽已舉矣,子何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錯矣?!?〕然則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公叔以為便,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張儀去。

  【注釋】〔1〕“魏王相張儀”,這在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三二二年)?!?〕“錯”,棄置,丟在一邊。

  義渠君朝于魏?!?〕犀首聞張儀復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事情?!薄?〕曰:“中國無事,〔3〕秦得燒掇焚■君之國;〔4〕有事,〔5〕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逼浜笪鍑デ?。〔6〕會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也,不如賂之以撫其志?!薄?〕秦王曰:“善?!蹦艘晕睦C千純,〔8〕婦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群臣而謀曰:“此公孫衍所謂邪?”〔9〕乃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李伯之下。〔10〕【注釋】〔1〕“義渠”,西戎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地在今甘肅慶陽、寧縣一帶。〔2〕“謁”,陳述?!?〕“中國無事”,指山東六國不進攻秦國?!?〕“燒掇焚■”,焚燒侵略?!岸蕖?,侵掠,音duó?!啊觥保钊?,音yú。〔5〕“有事”,指山東各諸侯國攻秦?!?〕“五國伐秦”,指秦惠王后元七年(公元前三一八年),楚、魏、韓、齊、趙五國共攻秦。〔7〕“撫”,安定?!?〕“純”,匹。音tún?!?〕“此公孫衍所謂邪”,指上文公孫衍對義渠君所說的話?!?0〕“李伯”,秦邑。

  張儀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1〕嘗佩五國之相印,為約長。〔2〕【注釋】〔1〕“犀首入相秦”,這不合史實。張儀死后,犀首并未繼任秦相?!?〕“嘗佩五國之相印,為約長”,指公孫衍主持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的事,時間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三二三年)。

  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于蘇秦,〔2〕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3〕成其衡道。要之,〔4〕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5〕【注釋】〔1〕“三晉”,春秋末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地,分別建國,史家稱他們?yōu)槿龝x。“權變”,權謀機變?!?〕“張儀之行事”,指詐偽的外交手段。〔3〕“振暴”,宣揚和暴露。〔4〕“要之”,總之。〔5〕“傾?!?,使國家傾覆危亡。

   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最初曾與蘇秦一道跟從鬼谷先生學游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所學比不上張儀。

  張儀在學業(yè)完成以后,便去游說諸侯。一次,他在楚相那里赴宴飲酒,席散后,楚相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璧不見了,相府的幕客們都認為是張儀所為,說:“張儀這人,既貧窮又沒有品德,偷相國玉璧的,一定是他!”于是眾人捉住張儀,打了他幾百竹板。張儀還是不承認,大家只好把他釋放還家,妻子嘆氣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游說,又怎會遭到這般侮辱呢?”張儀對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禁不住笑著回答:“舌頭當然還在啰?!睆垉x說:“這就夠了?!?br/>
  當時,蘇秦已經(jīng)說服趙王答應加入合縱盟約,與同盟各國結(jié)好相親,但他又擔心各國諸侯在秦的進攻下背棄盟約,從而招致盟約的破壞。他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你以前就與蘇秦相好,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當權,你何不到他那里去,以謀求展現(xiàn)你的志愿?”張儀于是前往趙國,遞上名帖請求拜見蘇秦。蘇秦卻先已告誡手下人不替張儀稟報,又設法穩(wěn)住他好幾天,然后才接見他,叫他坐在堂下,賞給他的是仆人、侍女所吃的飯食,并一再奚落張議說:“像你那么有才能的人,竟自己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我哪是不能夠薦舉你而使你富貴呢,只是因為你不值得收留??!”蘇秦就此推辭了張儀。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得到好處,誰知反而受到侮辱,氣憤之下,想到各國諸侯都沒有可以事奉的,唯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于是便到了秦國。

  蘇秦在張儀離去后,告訴自己的門客說:“張儀是天下賢士,我恐怕是比不上他的?,F(xiàn)在我僥倖而先受到重用,但要說能夠掌握秦國大權的人,那只有張儀才行了。而他目下貧窮,沒有進用的機會。我怕他滿足于小利而不再求進取,所以叫他來當面侮辱他,以此來激發(fā)他的意志。請你為我暗中幫助他吧?!碧K秦將自己的打算稟告趙王以后,撥出錢財車馬,派人一路上暗暗跟隨張儀,與張儀宿于同一個旅舍,逐漸接近了他,供給他車馬錢財,凡張儀有所需用,都取出來供給他,但并不告訴他實情。張儀因此而得以見到秦惠王。秦惠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

  蘇秦的門客至此便向張儀告辭,張儀說:“我靠你的幫助才得此顯赫,正準備報答你的恩德,為甚么你卻要離開我呢?”門客回答說:“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正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而破壞他的合縱盟約,認為非你不能掌握秦國大權,所以故意激怒你,然后派我暗中供給你的用費,這都是蘇先生的安排?,F(xiàn)在你已經(jīng)得到重用,請讓我回趙國回復蘇先生?!睆垉x說:“唉!這些計謀都是我研習過的,而我竟未能發(fā)現(xiàn),我比不上蘇先生是明白無疑的了!再加我新被任用,怎么可能打趙國的主意呢?請你為我答謝蘇先生,只要在蘇先生當權之時,我怎敢打趙國的主意呢。況且蘇先生當政,我張儀哪有這個能力呢!”張儀在做了秦的相國后,寫文書警告楚相說:“過去我跟隨你飲酒,并未盜你的玉璧,可你卻責打了我。你好好守住你的國家吧,我回頭將要盜取你的城池!”

  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兩國都向秦國告急救援。秦惠王打算派兵攻蜀,又考慮到蜀道險要、狹窄,難以通行,韓國會借機入侵;想先打韓,后攻蜀吧,又擔心不能取勝;想先打蜀吧,又擔心韓國乘機偷襲?;萃酹q豫不決,拿不定主意。司馬錯與張儀在秦惠王面前展開了爭論,司馬錯主張攻蜀,張儀說不如攻韓。秦惠王說:“請讓我聽一聽你們各自的理由?!?br/>
  張儀說:“親近魏國,結(jié)好楚國,派兵前往三川,阻斷什谷的入口,扼守屯留的路徑,讓魏兵卡斷去韓國南陽的道路,讓楚兵直逼南鄭,我們則攻打新城、宜陽,從而兵臨二周的郊外,聲討周君的罪過,侵占楚、魏的地盤。周君自知局勢無法挽救,必然會獻出九鼎寶器。據(jù)有了九鼎寶器,掌握著天下的地圖和戶籍,劫持著天子向天下發(fā)號施令,天下諸侯誰敢不聽?這正是稱王天下的事業(yè)?。《肯碌氖駠?,不過是西部偏遠的國家,戎狄的同類,損軍勞民,達不到名顯天下的目的;取得了他們的地盤,收不到甚么實際利益。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爭名的要到朝廷,爭利的應去市集?,F(xiàn)今的三川、周室就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集啊,大王您不去爭奪,反倒去爭奪戎狄那樣的落后地區(qū),這距離稱王的事業(yè)太遙遠了!”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我聽說過:想要使國家富強的人,必須擴充他的國土,想要軍隊強大的人,必須使百姓富裕;想要稱王,必須推行他的德政。這三個條件具備,王業(yè)也就隨著來了。目前大王您的國土狹小,百姓貧窮,所以我希望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蜀,是西方偏遠的國家,也是戎狄的領袖,國君昏暗,局勢混亂。以秦國的軍隊去攻蜀,就好比用豺狼去驅(qū)趕著群羊一樣。奪得蜀的土地,可以擴展疆土,取得蜀的財富,可使百姓富裕和軍備充足,不用損傷多少人而蜀國就已經(jīng)臣服了。我們滅掉了一個蜀國,但天下的人并不認為我們暴虐;占有西方的資源,天下的人并不認為我們貪婪。這樣不僅一舉名利雙收,而且還可獲得禁暴止亂的美名?,F(xiàn)在若是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名譽不好,而且不一定能得到實利,還會落個不義的名聲,攻打天下人都不愿意攻打的國家,這是危險的。請大王允許我陳述原因:周是天下的宗室,齊是韓的盟國。周王室料到將要失去九鼎,韓國料到將要失去三川,兩國勢必要協(xié)力齊心,依賴齊、趙兩國,并求得楚、魏的諒解,周把鼎給與楚國,韓將土地割與魏國,對此大王您是不可能禁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啊。還不如攻打蜀國更為穩(wěn)妥?!?br/>
  秦惠王對司馬錯說:“好,我就聽你的意見吧。”終于起兵攻蜀。這年十月,拿下蜀國。平定蜀國后,把蜀王的王位謫貶,改稱為“侯”,并派陳莊擔任蜀的相國。蜀歸秦以后,秦因此更加強大富裕,對各國諸侯也看不起了。

  秦惠王十年,惠王派公子華與張儀率兵圍困魏國的蒲陽,守軍投降。張儀提出秦把蒲陽交還魏國,并派公子繇到魏國作人質(zhì)。張儀勸告魏王說:“秦王對待魏國非常仁厚,魏國總不能夠沒有表示?!蔽簢谑前焉峡?、少梁給了秦國作為對惠王的答謝。

  惠王便任張儀為相國,并將少梁改為夏陽。

  張儀做秦的相國四年后,擁戴惠王稱王。又過了一年,張儀為將,領兵攻取了陜縣,同時在上郡筑塞。

  這之后兩年,張儀被派到齧桑與齊、楚的相國盟會。從東邊回國后,張儀被免掉秦相職位,為了秦國的利益去魏國當了相國,想讓魏國先歸附秦國,然后讓其他各國仿效魏國的做法;但魏王不聽張儀的意見。秦王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兩城,同時暗中給張儀比過去更為豐厚的待遇。張儀感到慚愧,覺得沒有甚么作為回報。張儀在魏居留了四年后,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張儀又勸哀王歸秦,哀王還是不聽。于是張儀暗中指使秦國攻魏。魏起兵與秦作戰(zhàn),被秦打敗。

  第二年,齊兵又至,在觀津戰(zhàn)敗了魏兵。秦軍又準備攻打魏國,首先戰(zhàn)敗了韓申差率領的軍隊,斬首八萬,使各國諸侯為之震驚害怕。張儀于是又游說魏王道:“魏國的土地縱橫不滿一千里,士兵不到三十萬。地勢四面平坦,與各國四通八達,沒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從新鄭到大梁不過二百多里路,不論戰(zhàn)車或者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氣就能到達。魏國南與楚國交界,西與韓國接連,北與趙國靠近,東與齊國連界,軍隊戍守四方,守衛(wèi)邊境的兵士當在十萬以上。魏國的地勢,自來就是戰(zhàn)場。如果南邊與楚交好而不東與齊國交好,那齊國就會從東面進攻;和東方齊國友好而不和趙國親善,那趙兵就會從北面進攻;與韓國不和,那韓兵就會攻魏的西面;與楚國不親,那楚兵就會侵犯魏的南面。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道路啊。

  “再說各國諸侯之所以合縱結(jié)盟,是想求得國家安全、鞏固君王地位、增強軍隊力量、發(fā)揚本國聲威?,F(xiàn)在各合縱國把天下當做一家,他們彼此結(jié)為兄弟,在洹水之濱殺白馬立誓為盟,以堅定彼此的意志。然而同是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之間,尚且發(fā)生爭奪錢財?shù)氖?,那么合縱各國要想憑借虛偽的盟約來維持蘇秦殘損的謀畫,它的不可能成功是明確無疑的了。

  “大王您要是不依附秦,秦就會出兵攻打河外、占據(jù)卷、衍、燕、酸棗等地,脅迫衛(wèi)國,奪取衛(wèi)國的陽晉,于是趙國不能南下援魏;趙國不能南下,那魏也就不能向北和趙呼應;魏不能連趙,那么合縱各國的交通就會斷絕;合縱各國的交通一斷絕,那么大王您的國家要想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了。秦國挾持韓國轉(zhuǎn)而攻梁,韓國因為害怕秦國,與秦聯(lián)為一體,于是梁的滅亡就近在眼前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擔心的事情啊。

  “現(xiàn)在為大王著想,還是不如依附秦國。依附了秦國就必定會使楚國、韓國不敢妄動;沒有了韓、楚侵擾的禍患,大王就可以高枕而臥,國家肯定沒有甚么可以憂慮的事情了。

  “秦最想削弱的國家是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是魏國。楚國雖然有民富國大的名聲,但實際上卻很空虛;它的軍隊人數(shù)雖然多,但臨陣會輕易敗逃,不能打硬仗。我們調(diào)集魏國的全部軍隊南下攻打楚國,獲勝是可以肯定的。割裂楚國,有利于魏國;虧損楚國,使秦國高興,轉(zhuǎn)嫁了災禍,安定了國家,確是一件好事啊。大王如不聽取我的意見,秦出兵東向攻魏,那時魏要想投秦,也就不可能了。

  “再說那些主張合縱的策士吧,他們大多話講得激昂,而很少有靠得住的,只要說動了一國國君,就能夠被賜封為侯,所以天下從事游說的人無不隨時隨地都在慷慨陳詞,宣揚合縱的好處,以圖打動一國的君主。君主覺得他們說得很好而受到影響。又怎么可能不被迷惑呢!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羽毛堆積多了能把船壓沉,輕東西聚載多了能把車軸壓斷,眾人的嘴巴可以使鐵熔化,眾多的壞話能把骨銷毀。故此我請求大王慎重地決定國家大計,并請您讓我辭職離開魏國?!?br/>
  魏哀王于是背棄合縱盟約,通過張儀,請求與秦結(jié)好。張儀回秦后,仍然做了秦國的相國。三年后,魏又背叛秦國而重新加入合縱。秦因此出兵攻魏,奪取了魏的曲沃城。次年,魏重又歸附秦國。

  秦國準備攻打齊國,而齊與楚都參加合縱,兩國關系密切,秦王于是派遣張儀前往楚國擔任相職。楚懷王聽說張儀來楚,安排他住在上等館舍,并親自接待張儀。懷王問張儀說:“您到我們這偏遠鄙陋的楚國來,不知有甚么見教?”張儀對懷王說:“大王如果真的能夠聽取我的意見,關閉邊關與齊斷絕來往,我愿獻上商於地區(qū)六百里的地方與楚,使秦王的女兒成為大王的妻子,秦、楚兩國娶婦嫁女,永遠成為親如兄弟的國家。這將北面削弱齊國,西面有利于秦國,找不到比它更好的策略了?!睉淹醴浅8吲d地采納了張儀的意見。群臣都為此向懷王賀喜,唯有陳軫向懷王表示哀悼。懷王發(fā)怒道:“我不用派兵便得到六百里土地,大臣們都來慶賀,唯有你表示哀悼,這是甚么緣故?”陳軫答道:“事情沒有這么簡單。依我的看法,商於之地大王既不可能得到,齊、秦兩國還會由此聯(lián)合,齊、秦一聯(lián)合,那楚國的災難就肯定會降臨了?!睉淹鯁柕溃骸坝惺裁锤鶕?jù)嗎?”陳軫回答說:“秦國之所以看重楚國,是因為楚國背后有齊國?,F(xiàn)在楚國關閉邊界與齊國絕交,那么楚國就會孤立無援。秦國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的國家,而奉送它六百里商於之地呢?張儀回到秦國后,必定會背叛大王。這樣,楚國北與齊絕交,西面從秦國引來災患,那它們兩國之兵必定都會犯境了。妥當?shù)貫榇笸蹩紤],不如暗中與齊修好,表面上與齊絕交,派人隨同張儀到秦。如果秦給了我們土地,再與齊絕交也不晚;不給我們土地,我們與齊暗中聯(lián)合再作主張。”懷王說:“希望你閉上嘴巴不要再說了,等著看我得到秦的土地吧?!庇谑菓淹鯇⒊南嘤∈谂c張儀,還送了許多禮物,一面關閉邊界,與齊斷交,并派一員將軍隨同張儀前往。

  張儀到達秦國后,假裝上車時沒有拉穩(wěn)繩子而從車上墜地,為此,養(yǎng)傷而三個月沒有上朝。楚懷王聽說此事后,說:“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絕交,做得還不夠堅決吧?”便派勇士前往宋國,借宋國的符節(jié)進入齊境,大罵齊王。齊王大怒,折斷符節(jié)而投靠秦國。秦與齊恢復邦交后,張儀才上朝,對楚國的使臣說:“我有六里封地,愿意獻給你們大王?!笔钩颊f道:“我受楚王之命,來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沒有聽說是六里?!笔钩蓟貒鴪蟾娉淹?,懷王大怒,發(fā)兵攻秦。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講話了嗎?攻打秦國,不如反過來割地賄賂秦國,再與秦國聯(lián)合攻齊,這樣我們向秦國割出的土地,可從齊國取得補償,大王的國土還可以保存。”懷王不聽,終于發(fā)兵派將軍屈■率領攻打秦國。秦國與齊國共同攻打楚國,殺掉楚兵八萬,殺了屈■,接著攻取了楚國的丹陽、漢中等地。楚國重又增兵襲擊秦國,在藍田與秦軍大戰(zhàn),楚軍大敗,楚國于是割讓兩城和秦國議和,才使戰(zhàn)事平息。

  秦國和楚國進行聯(lián)系,想用武關以外的土地換取楚國的黔中。楚王說:“我不希望換地,希望在得到張儀之后,奉獻黔中地與秦王?!鼻赝跸肱蓮垉x赴楚,但不忍說出口來。張儀自己請求到楚國去。秦惠王說:“楚王恨你背棄了給商於之地的諾言,會對你甘心嗎?”張儀說:“秦強楚弱,我與楚國的靳尚相好,靳尚受楚王的夫人鄭袖信任。鄭袖說的話楚王都要聽從。況且我是拿著大王您的符節(jié)出使,楚國怎敢殺害我呢?即便殺了我,而為秦得到黔中之地,也正是我最好的愿望啊?!睆垉x于是出使楚國。楚懷王待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靳尚對鄭袖說:“你知道你也會被楚王拋棄嗎?”鄭袖問道:“為什么呢?”靳尚說:“秦王很喜愛張儀,一定要救他出來。打算用上庸所屬的六縣送給楚國,把美女嫁到楚國,用秦宮中善于唱歌的女子作為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尊敬秦國,秦國的美女肯定會得寵,而夫人您就會受到冷落了。還不如說情釋放張儀?!编嵭溆谑侨找瓜驊淹踹M言說:“做臣子的各自為他的君主效勞。現(xiàn)在我們的土地還沒有交給秦國,秦國就派遣張儀前來,這可是非常尊重大王。大王不以禮相待,反而要殺掉張儀,秦必然會在大怒之下進攻楚國。請讓妾母子二人都遷居到江南去,以免被秦兵所殘害?!睉淹鹾蠡诹?,赦免了張儀,仍像過去那樣隆重地接待他。

  張儀獲釋后,還沒有離開楚國,聽說蘇秦已死,便向楚王進說道:“秦國的土地占天下一半,兵力足以抵擋周圍的國家,據(jù)有險要,有黃河圍繞,四面都有要塞作為堅固的設防據(jù)點。擁有雄兵一百多萬,戰(zhàn)車千輛,戰(zhàn)馬萬匹,儲糧堆積如山。法令嚴明,士卒又甘愿臨難赴死,國君明智威嚴,將帥有謀有勇,不出兵則已,一出兵就會占據(jù)險峻的常山,折斷天下的脊梁。天下凡是歸順在后的國家必然先遭滅亡。再說主張合縱的人,與驅(qū)趕群羊進攻猛虎沒有什么不同,虎與羊之間力量懸殊是再明白不過的了。現(xiàn)在大王不結(jié)交猛虎卻結(jié)交群羊,臣私下認為大王的考慮錯了。

  “總計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就是楚,不是楚就是秦,兩國你爭我奪,這種形勢不可能使兩國并立。大王不結(jié)交秦,秦發(fā)兵占據(jù)宜陽,韓國上郡的地方就不能通行。秦再攻下河東,奪取成皋,韓國必定投降稱臣,魏國也就會趁此時機行動。秦攻楚國的西面,韓、魏攻楚國的北面,國家哪能不危險呢?

  “再說合縱盟約是聚集一群弱國攻打最強的國家,不估量對方便輕率作戰(zhàn),國家貧窮卻要頻繁發(fā)起戰(zhàn)事,這是危亡的道路啊!我聽說過,兵力不如對方強,就不要向?qū)Ψ教羝饝?zhàn)端;糧食不比對方多,就不要同對方長期打仗。那些談合縱的人講的都是好聽的和不切實際的言辭,拔高主上不事秦的行為,只說合縱的好處不說它的壞處,突然招來秦兵的戰(zhàn)禍,那時挽救就來不及了!所以請大王對這事多多地考慮吧。

  “秦國西面擁有巴蜀之地,用大船裝載糧食,從汶山出發(fā),順長江而下,到楚國三千余里。用大船運載兵士,每條大船能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糧食,船順著江水飄浮而下,一天可行三百余里,雖然走了這么多里的行程,但并不費牛馬牽引的勞力,不到十天便可抵達楚國的捍關。捍關震動,竟陵以東的城邑就都要趕忙加強戰(zhàn)備,黔中、巫郡就不再是大王所有了。秦再揮師從武關出發(fā),從南面進攻,那么楚國的北境就被斷絕。秦兵進攻楚國,不出三個月,楚國就會面臨危難,然而楚國等待各國諸侯發(fā)兵來救,卻要在半年之后,這勢必趕不上。依靠弱國的救援,忘記強秦的禍患,這就是臣下替大王擔心的??!

  “大王曾經(jīng)與吳國人作戰(zhàn),戰(zhàn)五次勝了三次,臨陣的士兵死得差不多了;為了守衛(wèi)新攻占的城邑,活下來的百姓也吃夠苦了。我聽說功業(yè)大容易招致危險,百姓窮困會產(chǎn)生怨恨國君的情緒。為了維持容易招致危險的功業(yè)而去違背強秦的意愿,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險。

  “秦國所以十五年不從函谷關出兵攻打齊、趙,是因為它暗中訂下了吞并天下的計劃。楚國曾經(jīng)與秦國發(fā)生沖突,雙方在漢中交戰(zhàn),楚國人沒有打勝,有侯爵和執(zhí)珪之爵的戰(zhàn)死了七十多人,楚國的漢中之地便由此失去。大王大怒之下,發(fā)兵襲擊秦國,兩軍在藍田交戰(zhàn)。這就是常言說的兩虎相爭啊。秦、楚兩國相互削弱而使韓、魏兩國以其完整無損的兵力來對付它們的后方,沒有比這更加危險的作法了。請大王對此仔細考慮吧。

  “秦發(fā)兵攻取衛(wèi)的陽晉以后,必定會使天下的交通要道斷絕。大王調(diào)集全部兵力進攻宋國,不到數(shù)月就可攻下,攻占宋國再揮師東向,那么泗水之側(cè)的十二個諸侯國就會全部屬于大王所有了啊。

  “約集東方六國合縱相互堅守盟約的人是蘇秦,他被封為武安君,擔任燕國的相國以后,就暗中與燕王策劃攻破齊國后瓜分齊國的土地;蘇秦便裝做有罪逃離燕國到達齊國,齊王收留他,讓他做了相國;經(jīng)過兩年后事情被發(fā)覺,齊王大怒,把蘇秦車裂于刑場。像這樣用一個狡詐虛偽的蘇秦,卻要想控制天下,把各國諸侯連成一氣,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白的。

  “現(xiàn)在秦國與楚國國土相接,形勢上,本來就是親密的國家。大王真能聽我的話,我可以請秦王派太子到楚國來作人質(zhì),大王也派太子到秦國去作人質(zhì)。我并請把秦王的女兒作為大王您的妻子,再奉上擁有萬戶人家的大城,收取賦稅作為大王的沐浴費用,秦與楚長期成為兄弟國家,永世不互相攻打。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楚懷王在得到張儀以后,又難于割棄黔中給秦國,想要同意張儀的意見。屈原對楚王說:“前次大王受了張儀的欺騙,這次張儀來楚,臣認為大王會烹殺他;現(xiàn)在放了他,不忍心殺他,卻還要聽信他的胡言亂語,不能這樣做?。 背淹跽f:“答應了張儀可以保得黔中,這是很有利的事啊。已經(jīng)答應了,過后又背棄他,不好?!睉淹踅K究應允張儀,與秦結(jié)好。

  張儀離開楚國,便前往韓國,對韓王說:“韓國地勢險惡,生活在山陵之中,生長的五谷,不是豆類就是麥子,老百姓大都吃的是豆子,喝的是豆葉湯。一年沒有收成,人們連糟糠都吃不飽。韓國縱橫不到九百里,沒有儲存兩年的糧食。估計大王手下的軍隊,全部不足三十萬,而且其中還要包括雜役人員都在內(nèi)呢。除去守衛(wèi)邊界亭堡的兵士外,現(xiàn)成的可供調(diào)動的最多不過二十萬罷了。秦國的軍隊有一百多萬,戰(zhàn)車千輛,戰(zhàn)馬萬匹,勇猛的兵士不戴頭盔踴躍奔殺,彎弓射敵,持戟沖鋒的,多得數(shù)不清。秦軍戰(zhàn)馬的精良,士兵的眾多,馬的前蹄飛騰,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間一躍可以跨過三尋的,同樣不可勝數(shù)。山東六國的軍隊盔甲齊整地與秦軍會戰(zhàn),秦軍脫掉盔甲袒臂赤足來迎敵,個個左手提人頭,右手挾俘虜。秦兵與山東六國的兵相比,好比勇士孟賁與懦夫;以重兵相接觸,好比力士烏獲和嬰孩。用孟賁、烏獲那樣的軍隊作戰(zhàn),攻打不肯降服的弱國,與把千鈞重力直接壓在鳥卵上面沒有什么不同,肯定沒有能夠幸免的了。

  “各國的君臣們不考慮自己國土的狹小,卻去聽信宣傳合縱的人的甜言蜜語,他們結(jié)成朋黨,互相吹噓,個個慷慨激昂地說:‘聽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稱強稱霸?!襁@樣不顧及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聽信一時的謬論,貽誤國君,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fā)兵占據(jù)宜陽,截斷韓國的上黨地區(qū),再東取成皋、滎陽,那么鴻臺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qū),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制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jié)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為大王著想,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F(xiàn)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于韓國擴大領土,轉(zhuǎn)移了禍患,取悅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韓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張儀回秦作了匯報,秦惠王賜給張儀五座城邑,并封他為武信君?;萃跤峙汕矎垉x向東出使,對齊湣王說:“天下的強國沒有能比得上齊國的,齊國的大臣百姓盡都富裕安樂。但是為大王出謀劃策的人,全都是行的一時之計,不顧及百世的利益。主張合縱的人向大王作宣傳的,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盛的趙國,南面有韓國與魏國。齊國是個濱海的國家,地廣人多,軍強兵勇,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將拿齊國無可奈何’。大王認為這種說法正確,但沒有考慮它不合于實際。主張合縱的人拉幫結(jié)派,沒有人不吹噓合縱的好處。我聽說,齊國與魯國三次交戰(zhàn),魯國三次獲勝,但隨著這勝利后面而來的是國家的危亡,雖然有戰(zhàn)勝的名聲,但帶來的是亡國的現(xiàn)實。這是什么原因呢?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F(xiàn)在的秦國對于齊國,就好比齊國對于魯國。秦、趙兩國在漳水之濱交戰(zhàn),趙軍兩戰(zhàn)兩勝;在番吾城下交戰(zhàn),趙軍又兩次勝過秦軍。這四戰(zhàn)之后,趙國陣亡的兵士有好幾十萬,只剩下首都邯鄲還得倖存,雖然趙國有戰(zhàn)勝的名聲,然而國家已殘破了。這是什么原因呢?秦國強而趙國弱啊。“現(xiàn)在秦、楚兩國之間嫁女娶婦,成了兄弟國家。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王到澠池朝見秦王,割讓河間來臣事秦國。大王如不歸附秦國,秦驅(qū)使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南部地帶,全部趙國軍隊渡過清河直奔博關,臨菑、即墨兩城就不會屬于大王所有了。齊國一旦被攻,那時即使想要附秦,已經(jīng)不可能的了。因此望大王好好考慮這件事吧。”

  齊王說:“齊國地方偏僻,處在與世隔絕的東海邊上,從來沒有聽到過對國家的長遠打算啊。”于是答應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離齊,西入趙國見趙王說:“我們敝國的國君派我為使臣,向大王進獻一條策略。大王為首收羅、率領天下諸侯來對付秦國,使秦兵不敢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大王的聲威遍播于山東,我們秦國恐懼屈服,整治武器和兵車戰(zhàn)馬,練習騎射,勤力耕作,積蓄糧食,閉守國內(nèi)不出,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有輕舉妄動,只因為大王您有意和我們過不去。

  “現(xiàn)在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國已攻占巴蜀,吞并漢中,囊括兩周,遷移九鼎,據(jù)守白馬津渡。秦國雖然偏僻邊遠,然而內(nèi)心憤怒已有很長時間了。目下秦有一支破破爛爛的軍隊駐守在澠池,準備渡過漳水,進占番吾,與趙軍在邯鄲城下相會,希望在甲子那天會戰(zhàn),以此來重演周武王伐紂的舊事,特別派我作為使臣預先來恭敬地告知大王。

  “總的說來,大王之所以相信締結(jié)合縱盟約的原因是因為仗恃有蘇秦。蘇秦用漂亮話迷惑諸侯,顛倒是非,企圖傾覆齊國,結(jié)果使自己在刑場上被車裂。這樣,天下的不可能聯(lián)合為一也就很明顯了。如今楚國與秦國結(jié)成了兄弟國家,韓國與魏國自稱為秦國東邊的藩屬,齊國向秦獻出盛產(chǎn)魚鹽的領土,這就斷了趙國的右臂。一個斷掉了右臂的人與別人相爭,失去了朋友的人孤居獨處,想要沒有危險,怎么可能呢?

  “現(xiàn)在秦王派出三個將軍:其中一支軍隊截斷午道,通知齊國派兵渡過清河,駐扎在邯鄲的東面;一支軍隊駐扎在成皋,驅(qū)使韓國和魏國的軍隊駐扎在河外;一支軍隊駐扎在澠池。這四國結(jié)為一體來進攻趙國,趙國被攻破后,它的國土必定會被四國分占。因此我不敢隱瞞這種意圖,先給大王通個口信。我替大王著想,你不如與秦王在澠池相會,面對面親口約定,請他按兵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趙王說:“先王在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蒙蔽欺騙先王,獨斷一切政務,我的生活歸師傅安排,沒有參與國家的大計。先王去世時,我年齡幼小,作主治國的時間才剛剛開始,內(nèi)心本來就暗自懷疑,認為一意投入合縱盟約而不依附秦國,不是趙國的長遠利益。所以我準備改變主意,割讓國土彌補以前的過錯,歸附秦國。正待安排車馬啟程時,恰好聽到了您的英明指示?!壁w王答應了張儀以后,張儀便離開了趙國。

  張儀北行到燕國,對燕昭王說:“大王所親近的沒過于趙國吧。過去趙襄子曾經(jīng)讓他姐姐嫁給代王作妻。后來他想要并吞代國,邀約代王在句注山的要塞相會。他先令工人制作了金斗,把金斗的尾部做得很長,使它可以用來襲擊別人。趙襄子在與代王飲酒時,悄悄吩咐廚子說:‘趁著酒飲得酣暢高興的時候,你送去熱湯,然后掉轉(zhuǎn)金斗襲擊代王?!谑窃诰骑嫷胶〞掣吲d之時,上熱湯了,廚子送上湯勺,隨即將金斗倒轉(zhuǎn)過來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腦漿流了一地。趙襄子的姐姐聽到這個消息,便磨快頭上的金簪自刺而死,所以到現(xiàn)在就有了摩笄山這個名稱。代王的死因,天下人沒有誰不聽說的。

  “趙王如此狠毒,連親戚都不放過,大王您看得很清楚,又怎能把趙王當做是可以親近的人呢?趙國起兵進攻燕國,兩次圍困了燕的都城要挾大王,迫使大王割讓了十座城來謝罪?,F(xiàn)在趙王已經(jīng)到澠池朝見秦王,獻上河間一帶來事奉秦國?,F(xiàn)在大王如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fā)兵到云中、九原,驅(qū)使趙國進攻燕國,這樣一來,易水、長城就不再屬于大王所有了。

  “再說現(xiàn)在的趙國對于秦國而言,好比秦的一個郡縣而已,不敢妄自興兵打仗。目前大王如依附秦國,秦王必定高興,趙又不敢輕舉妄動,這樣燕國西面有強大的秦國為援,同時南面沒有齊國、趙國的侵犯,所以希望大王慎重地考慮這件事情吧?!?br/>
  燕王說:“我像蠻夷一樣處在偏僻的地區(qū),雖然是個大男子,實在好像一個嬰兒,說的話值不得作為正確的意見看待。今天幸承貴賓指教,我愿意西向依附秦國,并獻上恒山末端的五座城池?!毖嗤趼爮牧藦垉x的意見。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有走到咸陽,秦惠王便已去世。秦武王即位。武王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即位以后,群臣中許多人說張儀的壞話:“他沒有信用,行為反覆,出賣國家利益來取得君主的歡心。我們秦國如果再要重用他,恐怕會遭天下人的恥笑?!备鲊T侯聽說張儀與秦武王有隔閡,都背叛了連橫,又恢復了合縱。

  秦武王元年,大臣們?nèi)杖找挂拐u謗張儀的事還沒有平息,齊國又派使臣責備秦國任用張儀。張儀害怕被殺,便趁機對秦武王說:“我有一條計策,愿意獻給大王?!蔽渫鯁柕溃骸笆裁礃拥挠媱??”張儀回答說:“為秦的利益著想,要東方有了大變,然后大王才可以多割得地方。現(xiàn)在聽說齊王非常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齊王必定會發(fā)兵攻打它。因此我希望讓我這不才的人前往梁國,齊就一定會興師伐梁。梁和齊的軍隊糾纏在大梁城下不能脫身,大王便利用這個時候攻打韓國,進入三川,出兵函谷關但并不進攻,用來威脅周室,這樣周室的祭器必定會向大王獻出。挾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和戶籍,這是稱王的大業(yè)啊?!鼻匚渫跽J為張儀說得對,就準備了三十乘兵車,載上張儀前往梁國。齊國果然興師攻打梁國。梁哀王害怕了,張儀說:“大王不要憂慮,請讓我退掉齊兵?!睆垉x派門客馮喜前往楚國,借用楚國的使者前往齊國,對齊王說:“大王很恨張儀,雖然如此,大王卻使秦國更加信賴張儀?!饼R王說:“我非常痛恨張儀,只要張儀走到哪里,我就要興兵討伐到哪里,怎么說使他更受信任呢?”使者回答說:“這正是使張儀更受信任的作法啊。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就與秦王談好,說:‘為秦王著想,要東方有了大變,然后才可以割得更多的地方?,F(xiàn)在齊王非常恨我,凡我所在之處,齊王必定興兵討伐。因此我希望讓我這不才的人前往梁國。齊王必定會興兵伐梁。齊、梁兩軍糾纏在城下不能脫身,大王利用這個機會攻打韓國,進軍三川,出兵函谷關卻并不進攻,以此來威脅周室,周室必定會獻出祭器。挾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和戶籍,這是稱王的大業(yè)啊?!赝跽J為說得對。所以準備了三十乘兵車載他入梁?,F(xiàn)在張儀到了梁國,大王果然出兵攻梁,對內(nèi)消耗國力,對外攻打盟邦,多樹敵人,面臨危難,這不是使張儀更加受到秦王信任嗎!”齊王說:“你說得對?!本拖铝畛奋姟?br/>
  張儀在魏做了一年相國,死于魏國。

  陳軫是個游說之士。他與張儀同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爭寵。張儀向秦惠王講陳軫的壞話說:“陳軫攜帶大量錢財隨時出使于秦、楚兩國之間,本應搞好兩國的邦交?,F(xiàn)在楚國并沒有對秦國更親善,卻對陳軫很好,這是因為陳軫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緣故啊。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投奔楚國,大王為何不讓他離開呢?”惠王問陳軫道:“我聽說你想要離秦投楚,有這回事嗎?”陳軫答道:“有?!被萃跽f:“張儀的話果然被證實了?!标愝F說:“這件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路上的行人也盡都知道。過去伍子胥對他的國君忠心,因而各國諸侯爭相拉他到本國為臣;曾參對他的雙親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讓他作為自己的兒子。所以被賣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門街巷便被買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拋棄的婦女能再嫁在本鄉(xiāng)本里的,那是好婦人?,F(xiàn)在如果我對我的國君不忠心,楚王又怎么會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拋棄,我不往楚國又投奔何處呢?”秦惠王感到陳軫的話說得對,于是便很好地對待他。

  陳軫在秦國住了一年,秦惠王終究任用張儀為相國,于是陳軫投奔楚國。楚國并沒有重用他,卻派他出使秦國。陳軫路過魏國時,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辭不見。陳軫說:“我是為要事而來,你不見我,我就要離開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會見了陳軫。陳軫問:“你怎么喜歡飲起酒來了呢?”犀首答說:“沒有事啊。”陳軫說:“請讓我使你的事情多起來,行嗎?”犀乎問道:“怎么辦呢?”陳軫說:“魏相田需邀約各國諸侯合縱聯(lián)盟結(jié)好,楚王持懷疑態(tài)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對魏王說:‘我與燕、趙兩國的國君有舊交,他們多次派人來對我說“你閑著沒事怎么不來見見面”,我希望到他們那里去拜見一下?!和跫词雇饽?,你也不必多要車輛,只需把三十輛車子擺在庭院內(nèi),公開說要到燕、趙兩國去?!毖唷②w兩國的在魏國作客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忙飛車稟告各自的國君,兩國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聞知此事大怒,說:“魏相田需來與我結(jié)約,而他們的犀首卻前往燕、趙兩國,這分明是欺騙我啊!”楚王憤怒之下,不理會田需的建議,齊王聽說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國事托付給他。犀首于是啟程,燕、趙、齊三國的相國事務都歸犀首決定。陳軫于是到了秦國。

  韓魏兩國互相攻打,一年不解。秦惠王想援助一方,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有的說援助好,有的說不援助好,秦惠王不能作出決定。恰逢陳軫到達秦國,秦惠王便問他說:“你離開我去了楚國,還想不想念我呢?”陳軫答道:“大王聽說過越國的莊舄嗎?”惠王說:“沒有聽說過?!标愝F說:“越國人莊舄在楚國擔任了執(zhí)珪,不久得了病。楚王問:“莊舄在越國是個地位低賤的人,如今在楚國做官,已經(jīng)富貴了,還思不思念越國呢?”一位侍御答道:‘大凡一個人懷念過去,是在他得病的時候。莊舄如果思念越國,呻吟就會是越國的口音;不思念越國,就會是楚國的口音。’楚王派人到莊舄那里偷聽,他的呻吟聲仍然還是越國的口音啊。現(xiàn)在我雖然被拋棄而去到楚國,怎么可能不發(fā)出秦國的口音呢!”秦惠王說:“你說得好?,F(xiàn)在韓魏兩國互相進攻,一年了還沒有解決,有的說我解救為好,有的說不解救為好,我作不出決定,希望你能在替你的楚國君主考慮的余暇,也為我考慮這件事情?!标愝F對答說:‘有人把那卞莊子刺虎的事講給大王聽過嗎?莊子準備刺殺老虎,旅舍里的小伙子勸阻他說:‘兩只老虎正要吃牛,吃到味道好的地方必然會爭奪,一爭奪就必然會格斗,格斗就會使大虎受傷,小虎死亡,這時再刺殺受傷的老虎,一舉就能獲得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卞莊子認為說得對,站著等待時機。過了一會,兩只老虎果然爭斗起來,大的傷了,小的死了。莊子向受傷的老虎刺去,這一舉果然有了殺死雙虎的功勞。如今韓魏兩國相攻,一年得不到解決,這就必然會使大國受損,小國殘破,對受損的國家興兵攻打,這一舉必定會有擊破兩國的實效。這就和莊子刺虎是一類的事情啊。我為楚王和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兩樣呢?!鼻鼗萃跽f:“你說得好?!苯K究沒有去解救兩國。結(jié)果大國果然受了損傷,小國面臨滅亡,秦王興兵討伐,取得大勝。這正是陳軫的計謀啊。

  犀首是魏國陰晉人,名衍,姓公孫氏。他與張儀關系不好。

  張儀為了秦國的事前往魏國,魏王拜張儀為相國。犀首認為對己不利,因此派人對韓國的公叔說:“張儀已經(jīng)使秦、魏兩國聯(lián)合了,他提出‘魏攻取韓國的南陽,秦攻取韓國的三川’。魏王之所以看重張儀,是想要得到韓國的土地。而且韓國的南陽已要被攻下了,你何不把南陽交給公孫衍作為他的功勞,那么秦、魏兩國的交往就會停止了。這樣一來,魏國必定會打秦國的主意從而拋棄張儀,拉攏韓國并拜公孫衍為相?!惫逭J為這樣很好,便把南陽交給犀首作為他的功勞。犀首果真做了魏國的相國,張儀只好離開魏國。

  義渠君到魏國朝拜。犀首聽說張儀重新當了秦相,心里忌恨。犀首于是對義渠君說:“路途遙遠,你不可能再來這里相見了,請讓我把秦國的情況告訴您?!毕捉又f:“中原各國如果沒有事變,秦國將會燒殺侵略您的國家;如果有事變,秦國將會頻繁地派出使臣用厚禮事奉您的國家。”這以后,楚、魏、齊、韓、趙五國共同進攻秦國。正好陳軫對秦王說:“義渠君是蠻夷中賢能的國君,不如送他厚禮以求穩(wěn)住他的心?!鼻赝跽f:“好?!庇谑怯昧艘磺ュ\繡,一百名美女送給義渠君。義渠君召集群臣商量說:“這就是公孫衍給我說過的那回事吧?”于是發(fā)兵偷襲秦國,在李伯這個地方大敗秦兵。

  張儀已死之后,犀首入秦做了丞相。他曾經(jīng)佩帶五國的相印,當了五國盟約的約長。

  太史公說:三晉這塊地方有許多善于權變的人,倡導合縱連橫,使秦國強大的,大多數(shù)都是三晉的人。張儀的行為比蘇秦更壞,但世人討厭蘇秦的原因,是因為他先死,而且張儀夸張地揭露他的短處,以此來顯示自己說法的正確,完成連橫的策略??傊?,他們兩個真正稱得上是傾邦覆國的人物?。?/div>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