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建安峙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時期,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 詩自三百篇以來,曾經歷了楚緋、漢樂府民歌等幾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其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漢朝辭賦盛行以后,文人崇賦而輕詩,文人詩作者不多,“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鐘嶸《詩品》)。到了漢末建安則忽然改觀,詩壇上涌現出大量作家,其中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等,足這俐時期的重耍代表。他們而對著極度動亂的社會現實,不禁“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寫出不少反映社會現實,富有峙代氣息的作品,打破了漢代詩壇的沉寂局面,使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劃時代的里程。而曹魏父子則是這個時代的開山祖帥,他們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寫出許多動人的詩篇,開創(chuàng)了建安新詩風,深刻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了那個動亂的時代,表現了他們積極進取,要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使作品充滿了新的氣息,新的格調,新的精神,形成了詩歌創(chuàng)作“彬彬之盛”。(鐘嶸《詩品》) 漢末建安時期,是一個極動亂的歷史時期,處在這一時代的作家,他們深感各種社會矛盾在激化,從而產生改變這種狀況的政冶理想。這種理想表現在創(chuàng)作上,就構成建安文學“慷慨而多氣”(《文心雕龍。時序》)的獨特風格,即所謂“建安風骨”。曹魏父子是這個時代的先驅者,不論在政冶上,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處在領導地位,而他們的詩“志深而筆長”,“慷慨而多氣”,語言精練質樸而富有文采,代表著建安文學的主流。所以曹魏父子的話最能體現“建安風骨“的特色。 在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建安時期又是詩歌形式多樣化的一個時期。從《詩經》到漢樂府民歌,詩歌的語言形式已從四言發(fā)展到五言。到了建安時朗,五言詩已成為文人詩的主要形式。而最能體現這一時期詩歌形式特點的又是曹魏父子的詩。他們創(chuàng)作技巧純熟,不但為五言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在他們的作品中,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也無不具備。曹操的四言,曹丕的七言,曹植的五言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對我國古典詩歌形式的發(fā)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恫芪焊缸釉娺x》所選入的詩,計曹操十三首,曹丕二十三首,曹植五十三首,共八十九首。這些作品內容比較豐富,有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人民疾苦的,有表現作者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和志向的,有描寫思婦幽怨、游子思鄉(xiāng)的,還有幻想神仙遨游和歡宴行樂的;藝術形式也較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