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學本體論研究(第四版)

本體論研究(第四版)

本體論研究(第四版)

定 價:¥128.00

作 者: 俞宣孟 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08190603 出版時間: 2024-09-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是不同形態(tài)的哲學,前者關(guān)注人倫日用,后者關(guān)注外在世界,前者強調(diào)內(nèi)圣、外王,后者強調(diào)始基、本體。研究中國哲學不能照搬西方哲學的邏輯與框架,期望從中國典籍中尋找西方哲學的類似概念,注定是徒勞一場。區(qū)分兩種形態(tài)的哲學不代表斷絕兩種智慧的相互理解。只有在透徹研究西方哲學的基礎(chǔ)上才能更好地反觀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成長了二千多年,其核心是本體論問題,其各種哲學分支、許多重大問題與研究進路轉(zhuǎn)向都與本體論相關(guān)。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分析了本體論問題的來源,及其與中國哲學的道的比較,下編精細討論了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笛卡爾、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視域中的本體論形態(tài)及其變遷。

作者簡介

  俞宣孟,男,浙江新昌人。1948年出生于上海。1967年高中畢業(yè)于上海市控江中學。1968年,上山下鄉(xiāng),在蘇北大豐上海農(nóng)場務(wù)農(nóng)。1971年,被抽調(diào)參加師資培訓班,一年后任中學教師。1976年,調(diào)任上海市楊浦區(qū)政府衛(wèi)生局機關(guān)工作人員?;謴透呖己?,于1979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師從全增嘏、陳京璇等先生,專攻西方哲學。1982年獲碩士學位,被分配到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兼聘于華東師范大學,為碩士生、博士生導師。2009年底退休。在上海社科院工作期間,曾于1992年至1993年先后在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Pittsburg)和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學術(shù)訪問,又應(yīng)邀于2002年任教于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研究。2000年后,關(guān)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代表作有《現(xiàn)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爾的哲學》(1989年,上海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本體論研究》(1999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哲學——中西哲學生存狀態(tài)分析》(2022年)。另有論文集、譯著及中英文論文若干。

圖書目錄

目錄
第四版前言1
第三版前言3
重版前言17
上篇
第一章 本體論概述3
一、 西方哲學和本體論3
(一) 哲學源于熱愛智慧3
(二) 從智慧滑向知識5
(三) 本體論在西方哲學中的地位8
二、 關(guān)于“本體論”這個譯名10
(一) 詞源學的考察10
(二) 幾個不同譯名的討論12
三、 定義14
(一) 哲學史上關(guān)于本體論的最早的定義14
(二) “百科全書”中最新的定義16
四、 基本特征18
五、 劃清兩條界線20
(一) 劃清本體論與宇宙論的界線20
(二) 劃清本體論與哲學基本問題的界線22
第二章 本體論的語言25
一、 “是”是本體論的核心范疇25
二、 前人對“是”在西方哲學中地位的認識27
(一) 分析哲學:廓清“是”的意義以清除本體論27
(二) 漢學家:明白了“是”是西方特有的哲學概念31
(三) 中國學者登堂入室33
三、 本體論范疇“是”的意義36
(一) 兩種不同的意義36
(二) “是”的邏輯規(guī)定性38
(三) “是”與“所是”40
四、 從日常語言到本體論語言41
五、 西方語言的特征與本體論的關(guān)系44
(一) 印歐語系中的系詞詞根44
(二) 西方表音文字的形式化特征45
(三) 從其動名詞形式到本體論概念的“是”48
第三章 本體論與中國哲學的道54
一、 哲學形態(tài)的比較是比較哲學的適當視角54
(一) 哲學形態(tài)比較的意義與方法54
(二) 對象56
二、 一體與兩離61
(一) 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兩離性61
(二)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體性63
(三) 中西哲學特征的兩種不同概括65
三、 哲學的目標、語言與途徑67
(一) 境界與真理67
(二) 名與概念70
(三) 形而上學的差異76
四、 中西哲學的交流82
(一) 黑格爾論中國哲學82
(二) 西方哲學影響下的“中國哲學史”86
五、 本體論的終結(jié)92
(一) 世界觀和方法論92
(二) 本體論與科學93
(三) 本體論以后的哲學95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對本體論的批判100
一、 問題的提出100
二、 批判黑格爾就是批判本體論101
三、 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106
(一) 從青年黑格爾派到馬克思主義106
(二) 扭轉(zhuǎn)一個顛倒的世界110
(三) 吸取合理的內(nèi)核112
(四) 揭穿“哲學語言的秘密”114
四、 《反杜林論》——一個批判本體論的實例119
五、 哲學的革命性變革124
六、 駁所謂“馬克思主義本體論”127
下篇
第五章 本體論的源起(上)
——柏拉圖前期理念論的困難135
一、 蘇格拉底的智慧135
(一) 從亞里士多德的記載談起135
(二) 沒有最終結(jié)論的對話137
二、 柏拉圖的知識141
(一) 理念論的提出141
(二) 理念的存在方式與理念的特性146
(三) 理念的假設(shè)性152
三、 前期理念論的困難157
(一) 問題的提出157
(二) 一個重要的問題:理念間如何結(jié)合158
(三) 關(guān)于理念的種類160
(四) 關(guān)于事物分有理念的種種困難163
第六章 本體論的源起(下)
——關(guān)于柏拉圖理念的結(jié)合、分離及通種的理論173
一、 理念的分離和結(jié)合173
(一) 問題的性質(zhì)和結(jié)構(gòu)173
(二) 八組討論的概況176
(三) 領(lǐng)略最初的本體論179
二、 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本體論191
(一) 柏拉圖的新理念論191
(二) 本體論的初步形態(tài)196
三、 通種論200
(一) 問題的緣起200
(二) 關(guān)于“不是”202
(三) 關(guān)于“是”204
(四) “完滿的‘是’”205
(五) “通種論”大意207
四、 結(jié)論211
第七章 亞里士多德與本體論215
一、 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217
(一) 問題的取向217
(二) 關(guān)于理念與事物同名的問題219
(三) “關(guān)于理念存在的那些證明方法都是不可信的”220
(四) 能被參與的是本體,而不是理念223
(五) 理念論不能成為關(guān)于事物的原理224
二、 對柏拉圖的數(shù)的理論的批判225
(一) 理念不是數(shù)學的數(shù)226
(二) 數(shù)不是萬物的原因或原理229
(三) 數(shù)學對象的“是”的方式231
三、 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宗旨及其對本體論的貢獻234
(一) “本原”與哲學方向235
(二) 亞里士多德的“本原”觀236
(三) “是”和“本體”的多種意義239
(四) 邏輯242
四、 結(jié)論244
附錄 哲學與邏輯246
第八章 本體論與基督教神學266
一、 神學和本體論的前期磨合266
(一) 信仰和論證266
(二) 上帝與Being268
(三) 本體論傾向的神學271
二、 本體論的成熟275
(一) 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流傳275
(二)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277
(三) “是”之分為“本質(zhì)”和“存在”280
(四) 托馬斯·阿奎那對本體論的概括281
第九章 本體論和認識論286
一、 近代理性主義認識論的代表——笛卡爾287
(一) 尋求第一原理287
(二) 所謂“我思故我在”288
(三) 笛卡爾的“大事業(yè)”291
二、 近代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的代表——休謨294
(一) 哲學294
(二) “idea”的歷史297
(三) 休謨的觀念說299
(四) 知識302
(五) 因果性問題304
三、 結(jié)論306
第十章 康德對本體論的批判309
一、 康德所知的本體論309
(一) 本體論——“純粹概念的推論”309
(二) 回到柏拉圖的理念311
(三) 本體論與形而上學313
二、 探索本體論問題的根源314
(一) 從人的認識能力談起314
(二) 形而上學是人的自然稟性317
(三) 從有條件限制到無條件限制319
三、 對形而上學的批判321
(一) 形而上學是不可缺少的321
(二) 形而上學中的“先驗幻相”323
四、 對本體論證明的批判325
(一) 一個完全與經(jīng)驗隔斷的領(lǐng)域325
(二) “‘是’顯然不是一個實在的賓語”328
(三) 離開“存在”并不妨礙設(shè)想“是”329
(四) 分析命題不提供新知識330
(五) 事物的存在應(yīng)由經(jīng)驗得到證明332
五、 康德批判本體論的啟示333
第十一章  本體論最后的輝煌
——黑格爾的《邏輯學》337
一、 黑格爾的本體論概述337
二、 邏輯的王國341
(一) 事先的思想訓練341
(二) 黑格爾的邏輯概念344
(三) 邏輯學——絕對理念的體系347
三、 建立本體論的根據(jù)349
(一) 區(qū)分哲學思想與日常思想350
(二) 跨進超驗的領(lǐng)域352
四、 概念的辯證法355
(一) 本體論與辯證法355
(二) 黑格爾辯證法的靈魂——概念的否定性357
(三) 過渡、反思、發(fā)展359
五、 本體論的歷史命運362
第十二章  萌發(fā)中的哲學新形態(tài)
——作為一個例證的海德格爾哲學368
一、 更新中的西方哲學368
二、 挑戰(zhàn)第一哲學371
(一) 對傳統(tǒng)本體論的批判371
(二) 基本本體論的要點是“基本”373
(三) 基本本體論和傳統(tǒng)本體論差別的分析379
(四) “解析本體論歷史的任務(wù)”384
三、 追尋天道388
(一) 徹底拋棄本體論的提法388
(二) “語言是‘是’自身既澄明又隱蔽著的到來”392
(三) 技與道394
附錄一  論巴門尼德哲學401
附錄二  哲學與教化
——與俞宣孟先生討論本體論和中西哲學的根本特點432
附錄三  論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
——與張慶熊討論有關(guān)本體論問題442
跋466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