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篇
第一章 氣虛體質養(yǎng)生 002
一、氣虛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02
二、氣虛體質的成因 003
三、氣虛體質易感疾病 003
四、氣虛體質養(yǎng)生原則:補脾益氣 003
第二章 氣郁體質養(yǎng)生 014
一、氣郁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14
二、氣郁體質的成因 015
三、氣郁體質易感疾病 015
四、氣郁體質養(yǎng)生原則:疏肝理氣,補益肝血 016
第三章 陽虛體質養(yǎng)生 026
一、陽虛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26
二、陽虛體質的主要成因 026
三、陽虛體質易感疾病 027
四、陽虛體質養(yǎng)生原則:溫陽益氣 028
第四章 陰虛體質養(yǎng)生 033
一、陰虛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33
二、陰虛體質的成因 034
三、陰虛體質易感疾病 034
四、陰虛體質養(yǎng)生原則:滋陰潤燥 035
第五章 濕熱體質養(yǎng)生 041
一、濕熱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41
二、濕熱體質的成因 042
三、濕熱體質易感疾病 043
四、濕熱體質養(yǎng)生原則:疏肝利膽 044
第六章 痰濕體質養(yǎng)生 051
一、痰濕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51
二、痰濕體質的成因 052
三、痰濕體質易感疾病 052
四、痰濕體質養(yǎng)生原則:健脾祛濕 054
第七章 瘀血體質養(yǎng)生 061
一、瘀血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61
二、瘀血體質的成因 062
三、瘀血體質易感疾病 063
四、瘀血體質養(yǎng)生原則:疏肝活血 064
第八章 特稟體質養(yǎng)生 072
一、特稟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72
二、特稟體質的主要成因 072
三、特稟體質易患疾病 073
四、特稟體質養(yǎng)生原則:補益肺脾 074
第九章 平和體質養(yǎng)生 079
一、平和體質的主要表現(xiàn) 079
二、平和體質養(yǎng)生原則:堅持鍛煉,重在維護 079
針灸篇
第一章 中醫(yī)體質養(yǎng)生常用穴位 085
第一節(jié) 手太陰肺經主要腧穴 085
第二節(jié)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腧穴 089
第三節(jié) 足陽明胃經主要腧穴 092
第四節(jié) 足太陰脾經主要腧穴 096
第五節(jié) 手少陰心經主要腧穴 100
第六節(jié)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腧穴 101
第七節(jié)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腧穴 104
第八節(jié) 足少陰腎經主要腧穴 112
第九節(jié)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腧穴 114
第十節(jié)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腧穴 117
第十一節(jié) 足少陽膽經主要腧穴 119
第十二節(jié) 足厥陰肝經主要腧穴 122
第十三節(jié) 任脈主要腧穴 124
第十四節(jié) 督脈主要腧穴 128
第二章 毫針刺法 134
一、進針 134
二、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136
三、行針 138
第三章 灸法 141
一、灸法的作用 141
二、灸用材料 142
三、灸法的分類 143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 143
五、施灸的禁忌 147
六、灸后的處理 148
參考文獻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