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梳理了由宋代至清代各個蘇詩注本的作者生平、成書過程和版本源流,并分析、總結了其在蘇詩注釋史上的特色、成就及不足。從宋代的趙次公注到清代的王文誥注這一系列的蘇詩注釋本,經歷了詩人之注→學者之注→更注重歷史考證的學者之注→不忽視歷史考證的詩人之注這一系列過程,是一條循環(huán)往復而又不斷上升之路。作者扣緊這一發(fā)展主線,揭示了詩人之注與學者之注各自不同的特點,并總結了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影響,在詩歌注釋研究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詩歌注釋學是介于詩學與文獻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它既包含了詩學的特征,也具備文獻學的特性。不同時期的詩歌注釋,對這兩個要素的偏重程度各不一樣。蘇詩注從宋至清的發(fā)展過程,乃至從宋到清詩歌注釋整體的發(fā)展歷程,都是一個詩學特征不斷減弱、文獻學與史學特征不斷增強的過程。本書能夠扣緊這條線索,探索詩歌注釋學的學科性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對于相關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