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92.00
作 者: | 王閣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519777654 | 出版時間: | 2023-04-01 | 包裝: | 平裝-膠訂 |
開本: | 16開 | 頁數(shù): | 字數(shù): |
導論
一、選題背景和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
(一)規(guī)范分析方法
(二)比較研究方法
(三)歷史研究方法
(四)實證研究方法
(五)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事強制調解之基礎篇
一、民事強制調解的內(nèi)涵
(一)民事強制調解釋義之爭
(二)民事強制調解的特點
(三)民事強制調解與相關概念之辨析
二、民事強制調解的正當性論證——由民事強制調解與相關基本理論的關系展開
(一)民事強制調解與調解的自愿原則
(二)民事強制調解與民事糾紛解決程序的效益
(三)民事強制調解與裁判請求權
(四)民事強制調解與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
三、民事強制調解的制度功能
(一)有助于增強民事調解的實效性
(二)有助于實現(xiàn)民事糾紛的類型化解決
(三)有助于提升民事糾紛解決的效率
(四)有助于引導民事糾紛解決的文化
第二章 民事強制調解之域外篇
一、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強制調解
(一)德國的民事強制調解
(二)法國的民事強制調解
(三)日本的民事強制調解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民事強制調解
(一)美國的民事強制調解
(二)加拿大的民事強制調解
(三)澳大利亞的民事強制調解
三、我國臺灣地區(qū)、澳門特區(qū)的民事強制調解
(一)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事強制調解
(二)我國澳門特區(qū)的民事強制調解
四、總結——基于民事強制調解模式分析的視角
(一)一個簡單的模式框架
(二)域外民事強制調解的模式定位
(三)域外民事強制調解模式背后的分析
第三章 民事強制調解之中國篇(上)
一、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歷史譜系
(一)明清時期的民事強制調解
(二)民國政府時期的民事強制調解
(三)革命根據(jù)地時期的民事強制調解
(四)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事強制調解的發(fā)展
二、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發(fā)展背景
(一)國家訴訟處理能力的不足
(二)特定民事糾紛解決的需要
(三)域外法律制度的借鑒
(四)世界ADR運動的影響
三、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主要特色
(一)制度延續(xù)的穩(wěn)定性
(二)適用范圍的側重性
(三)類型選擇的偏好性
(四)調解主體的多元性
四、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當代挑戰(zhàn)
(一)民事強制調解合理性的論證
(二)民事強制調解探索經(jīng)驗的提煉推廣
(三)民事強制調解建構路徑的選擇
第四章 民事強制調解之中國篇(下)
一、現(xiàn)階段我國民事強制調解實踐探索的典型模式
(一)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庭前調解前置模式
(二)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前調解前置模式
(三)上海市人民調解前置模式
(四)浙江省保險行業(yè)人民調解前置模式
二、現(xiàn)階段我國民事強制調解實踐探索的有益經(jīng)驗
(一)突出民事強制調解中法院的主導作用
(二)拓展民事強制調解的類型
(三)整合各種調解資源在民事強制調解中的運用
(四)充實民事強制調解的內(nèi)容
(五)增強民事強制調解的效力
(六)搭建民事強制調解的激勵機制
三、現(xiàn)階段我國民事強制調解實踐探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思想觀念保守
(二)適用范圍比較混亂
(三)訴調銜接不暢
(四)配套機制乏力
第五章 民事強制調解之建構篇
一、建構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我國調解制度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
(二)緩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三)滿足特定當事人對糾紛解決的需要
(四)平衡特定民事糾紛解決與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
(五)提高我國調解資源的利用效率
(六)促進我國律師角色的轉變
二、建構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基礎條件
(一)大調解工作格局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既有的法定前置程序提供了思想認識上的鋪墊
(三)各地調解前置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經(jīng)驗積累
(四)域外的民事強制調解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鑒
(五)國內(nèi)立法提供了制度支撐
三、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模式選擇
(一)我國訴前民事強制調解的模式選擇
(二)我國訴中民事強制調解的模式選擇
四、我國民事強制調解適用范圍的界定
(一)訴前民事強制調解的適用范圍
(二)訴中民事強制調解的適用范圍
五、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調解人資質
(一)法官擔任調解人的資質要求
(二)非法官擔任調解人的資質要求
六、 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程序規(guī)范
(一) 調解的方式
(二) 調解的期限
(三) 調解的效力
(四) 訴調對接
七、我國民事強制調解配套制度的搭建
(一)進一步推行醫(yī)責險制度
(二)進一步完善司法確認制度
(三)制定相應的制裁措施
(四)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
(五)增設當事人異議程序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