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少兒傳統(tǒng)文化《傳習錄》解析

《傳習錄》解析

《傳習錄》解析

定 價:¥168.00

作 者: 王陽明,張力 撰述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59854285 出版時間: 2022-10-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代表作品。書中既有王陽明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問答,又有其與時人的書信往還,內容豐富,體現(xiàn)了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誠意格物等哲學思想。書中所闡述的修身、養(yǎng)心、處世之道對于現(xiàn)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可以說,這是一本充滿實踐性的生活哲學讀本。本書注釋以闡述陽明哲學思想為旨歸,精要得當;譯文則通俗易懂,文筆流暢;賞析內容更是融入了作者數(shù)十年的研究心得,頗有參考借鑒價值,是《傳習錄》譯注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張力,1984年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此后生涯,惟愿:一干正事——自己教書15年,得湖南省優(yōu)秀教師獎狀;看別人教書17年,得湖南中華職教社黃炎培杰出校長獎杯。二講真話——曾任民進常德市委會主任委員,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省、市政協(xié)委員、常委,常德市政協(xié)副主席。三讀閑書——天街海市,信馬由韁;燈窗夜雨,自樂自娛。

圖書目錄

目錄

上卷 《初刻〈傳習錄〉》

徐愛引言 3

徐愛錄 5

1.在新民還是在親民 5

2.至善是心之本體 8

3.天理只應心上求 9

4.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12

5.初論知行合一 14

6.批評朱子錯訓格物 18

7.窮理即是明明德 23

8.初提良知 24

9.博文為約禮之功夫 25

10.一論道心與人心 27

11.天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 29

12.陽明看歷史 35

13.《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38

14.《詩》非孔門舊本 39

徐愛跋 41

陸澄錄 42

15.主一與逐物 42

16.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42

17.覺懶看書則且看書 43

18.處朋友務相下 43

19.爾病又發(fā) 44

20.后世著述有亂正學 45

21.學者惟患此心之未明 46

22.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48

23.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往 49

24.上達只在下學里 50

25.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51

26.再論知行合一 53

27.孔子對做官的態(tài)度 54

28.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55

29.君子的器與不器 56

30.為學須從本原上用力 57

31.心體明即是道明 58

32.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59

33.心即性,性即理 60

34.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61

35.圣人說精一,自是盡 62

36.省察和存養(yǎng) 62

37.致中和只在謹獨 63

38.性一而已 64

39.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 66

40.正人不怕邪鬼 67

41.定者心之本體 68

42.《大學》與《中庸》 68

43.孔子如何正名 70

44.如何克制悲情 72

45.體用一源 73

46.《易》之辭 75

47.圣人不消說夜氣 75

48.操存舍亡 76

49.儒與釋道 77

50.蓍龜與易 79

51.武王未盡善 80

52.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 80

53.善念存時,即是天理 81

54.收斂與發(fā)散 82

55.評文中子 82

56.評許魯齋 83

57.三元合一 84

58.喜怒哀樂本自中和 84

59.哭則不歌 85

60.克己須要掃除廓清 86

61.評《律呂新書》 86

62.格物如磨鏡 87

63.道無精粗 88

64.私欲日生如地上塵 89

65.只管閑講,何益之有 89

66.道無方體,不可執(zhí)著 90

67.人要隨才成就,才是其所能為 91

68.愿為源頭活水 93

69.太古氣象如何復見得 94

70.心統(tǒng)五官 94

71.長善去惡 95

72.閑思雜慮也是私欲 96

73.志至氣次 97

74.圣賢教人 98

75.未發(fā)之前如何用功 99

76.病瘧之人與病根 100

77.顏子沒而圣學亡 102

78.身心知意物 103

79.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 105

80.言語與心靈 105

81.一論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105

82.沖漠無朕與萬象森然 107

83.心外無物 108

84.格物不在口耳 109

85.至善在我心 109

86.格者,正也 110

87.格物無間動靜 112

88.關鍵在意誠 112

89.明德就是仁 114

90.明明德與親民 115

91.至善者,性也 116

92.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 117

93.萬物一體與兼愛 118

94.無私心即是當理 121

薛侃錄 122

95.持志如心痛 122

96.涵養(yǎng)與講求 122

97.見善即遷,有過即改 124

98.吾與晦庵心相同 125

99.精金與才力 126

100.朱熹有晚年之悔 129

101.除草與天理善惡 131

102.為學須得個頭腦 136

103.為學與業(yè)舉 136

104.人生要有主宰 138

105.為學大病在好名 139

106.悔悟是去病之藥 140

107.圣人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140

108.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 142

109.上智下愚不肯移 143

110.子夏門人問交 143

111.學是學去人欲、存天理 144

112.一以貫之 145

113.聞見與心地上用功 147

114.顏回有未發(fā)之中 147

115.立志貴專一 148

116.重涵養(yǎng)還是重識見 149

117.居敬與窮理 150

118.知是心之本體 153

119.有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 154

120.戒懼與慎獨 156

121.養(yǎng)心莫善于誠 159

122.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161

123.貴目賤心 163

124.佛道與圣人之學 164

125.未發(fā)之中 165

126.知晝夜,即知死生 167

127.修道之教 169

128.孔子告顏淵為邦之問 171

129.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172

中卷《續(xù)刻〈傳習錄〉》

錢德洪序 177

答顧東橋書 179

130.特倡誠意 179

131.駁“說高功捷” 180

132.三論知行合一 181

133.四論知行合一 183

134.圣人賢人學者之別 185

135.朱王格物致知之辯 189

136.五論知行合一 192

137.格物與窮理 196

138.何謂誠意、格物、致知 200

139.致良知與達權變 202

140.良知非由于聞見 205

141.圣人生知專指義理 208

142.拔本塞源之論 211

143.道統(tǒng)歷程 216

答周道通書 220

144.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220

145.“何思何慮”正是功夫 221

146.自己良知原與圣人一般 223

147.寧不了事與必有事焉 224

148.格物是致知功夫 226

149.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228

150.氣即是性 230

答陸原靜書 232

151.照心不動妄心動 232

152.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233

153.精一即作圣之功 234

154.元神、元氣、元精與良知 235

又 237

155.良知本體與物欲昏蔽 237

156.定者心之本體 238

157.已發(fā)未發(fā)與陰陽動靜 239

158.良知與喜怒憂懼 243

159.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245

160.照心與妄心 245

161.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 248

162.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 249

163.戒懼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 252

164.良知本來自明 254

165.德業(yè)表著,皆良知中所發(fā) 255

166.樂是心之本體 258

167.情順萬事而無情 259

錢德洪跋 262

答歐陽崇一 263

168.良知之外,別無知矣 263

169.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 265

170.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偽 267

171.不逆不億 270

答羅整庵少宰書 273

172.講學之要 273

173.為《大學》古本辯 274

174.格物學說自辯之一 276

175.格物學說自辯之二 279

176.為編輯《朱子晚年定論》辯 281

177.秋盡東還,必求一面 284

答聶文蔚 285

178.自勉 285

179.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簡且易 286

180.后世良知之學不明 288

181.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 289

182.以孔子自比自勵 292

183.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 294

184.切膚之痛乃有未能恝然 295

答聶文蔚二 297

185.勉勵文蔚 297

186.必有事焉和勿忘勿助 298

187.致良知與格致誠正 299

188.致良知與攙和兼搭 302

189.良知的本質與作用機理 303

190.發(fā)見良知始于孝悌 305

191.才有執(zhí)著意必,其知便小矣 307

192.人品力量不可躐等而能 308

193.尊德性而道問學至當歸一 311

194.文蔚之學已得其大者 311

右南大吉錄 313

195.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313

196—200.教約 315

下卷《傳習續(xù)錄》

陳九川錄 321

201.格物致知是誠意的功夫 321

202.無欲故靜 325

203.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326

204.本體無內外 327

205.陸子之學只是粗些 330

206.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 331

207.爾胸中原是圣人 334

208.良知是試金石與指南針 335

209.良知的訣竅 336

210.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336

211.體來與聽講不同 337

212.泄天機 339

213.知來本無知 341

214.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 342

215.??旎畋闶枪Ψ?342

216.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343

217.心明白,書自然融會 345

218.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 345

219.將迎無處是乾元 346

220.博聞多識易傷食 347

221.圣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348

黃直錄 350

222.一節(jié)之知即全體之知 350

223.圣賢非無功業(yè)氣節(jié) 352

224.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353

225.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 354

226.六論知行合一 355

227.圣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 356

228.善、惡只是一物 357

229.圣人之學,只是一誠而已 358

230.《中庸》大抵皆是說修道的事 359

231.動靜只是一個 360

232.人若矜持太過,終是有弊 361

233.修辭立誠 361

234.文公格物之說,只是少頭腦 362

235.雖怒,卻此心廓然 363

236.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 364

黃修易錄 365

237.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365

238.只要在良知上用功 365

239.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本的學問 366

240.志于道 367

241.良知真切與業(yè)舉 368

242.良知與性氣 370

243.人要著實用功 372

244.良知即是天植靈根 373

245.學須反己 374

246.與人為善 375

247.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 375

黃省曾錄 377

248.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zhí)著 377

249.思無邪 378

250.再論道心、人心 378

251.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380

252.讀書不記得,如何 381

253.逝者如斯 382

254.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 382

255.大圣人如何猶不免于毀謗 383

256.不厭外物與靜處涵養(yǎng) 384

257.人之才氣如何同得 385

258.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簡易 386

259.圣學真血脈路 386

錢德洪錄 388

260.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 388

261.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389

262.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389

263.認得良知頭腦 390

264.須胸中渣滓渾化 391

265.良知還是你的明師 392

266.不睹不聞與戒慎恐懼 393

267.良知原是知晝知夜的 394

268.良知在夜氣發(fā)的方是本體 395

269.圣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fā)用 396

270.釋氏不能治天下 398

271.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 398

272.再論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399

273.告子病源,從性無善無不善上見來 400

274.萬物都有良知 401

275.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02

276.道理自有厚薄 403

277.身心無自體 405

278.夭壽不貳 406

279.不要作壞我的方子 407

280.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 408

281.圣人不貴前知 410

282.良知本無知 411

283.圣人只是一能之爾 412

284.良知愈思愈精明 413

285.仁者以萬物為體 414

286.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 415

287.天與良知 416

288.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417

289.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 418

290.七情俱是人心合有的 418

291.知行二字,即是功夫 420

292.樂是心之本體 421

293.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 422

294.父子訟獄,請訴于先生 423

295.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來天則 424

296.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 425

297.元聲只在你心上求 426

298.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429

299.孔子氣魄極大 429

300.人有過,多于過上用功 430

301.心常役役不寧 430

302.琴、瑟、簡編,學者不可無 431

303.善與人同 431

304.知得過、不及處,就是中和 431

305.良知與致知 432

306.蘇秦、張儀之智,也是圣人之資 432

307.無已發(fā)未發(fā) 433

308.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 434

309.用功到精處,愈著不得言語 437

310.評楊簡 438

311.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 438

312.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 439

313.先生鍛煉人處,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441

314.江濤煙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442

315.天泉證道 443

錢德洪序 449

黃以方錄 450

316.博學于文與學而不思 450

317.釋格、致、誠、正 452

318.格亭前竹子 455

319.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456

320.七論知行合一 457

321.八論知行合一 458

322.凡知覺處便是心 460

323.格物即慎獨,即戒懼 460

324.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 461

325.見性者,無異同之可言 463

326.聲色貨利,恐良知亦不能無 464

327.諸君聽吾言,實去用功 465

328.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后 465

329.不睹不聞,實良知本體 466

330.無往而非工夫 467

331.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467

332.用功不急效驗 468

333.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469

334.性相近,習相遠 469

335.眼中不容金玉屑 470

336.天地只有一個靈明 471

337.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 473

338.先生誨人,不擇衰朽 474

339.謙者眾善之基 474

340.良知即是易 475

341.回也,非助我者也 476

342.陽明為舒國裳書《孟子》 477

錢德洪跋 478

附:陽明心學的幾個問題 48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