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外語生活英語古代茶文獻

古代茶文獻

古代茶文獻

定 價:¥3800.00

作 者: 宮楚涵,俞冰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7759174 出版時間: 2020-05-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自唐代陸羽撰寫的世界部茶學專著《茶經》問世以后,一千多年來,大量茶學著作不斷涌現,其中介紹茶葉種類及采制方法的,有《茶錄(宋·蔡襄)》、《茶品要錄(宋·黃儒)》等;介紹烹茶技術的,有《湯品(唐·蘇廙)》、《茶寮記(明·陸樹聲)》等;還有介紹煮茶及飲茶用具使用規(guī)則的《茶具圖贊(宋·審安老人)》;就連論述泡茶用水,也有《煎茶水記(唐·張又新)》、《煮泉小品(明·田藝蘅)》、《水品(明·徐獻公)》等書專門介紹。這些著作是我國勞動人民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極大地豐富了傳統茶文化寶庫。直至今日仍是茶學研究者案頭推薦的重要資料。此書匯集、出五十種茶學專著,奉獻給讀者,以供制茶工作者和茶藝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俞冰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典藏閱覽部(暨古籍部)主任、《中國戲曲劇種音像數據庫》編輯部主任(財政部資助項目)、中國專業(yè)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研究館員。專著:《書海蟫蹤》、《古琴書圖考》、《歷代日記叢抄提要》、《所見齊如山“百舍齋“藏善本書錄》、《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中國藝術研究報刊專題數據庫》主編。

圖書目錄

中國是種茶、制茶、飲茶的故鄉(xiāng),據說早在四千多年的神農時代,就發(fā)現并利用茶了。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边@是現存文獻中對茶的最早記載。在唐宋年間,人們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自唐代陸羽撰寫的世界部茶學專著《茶經》問世以后,大量茶學著作不斷涌現,其中介紹茶葉種類及采制方法的有《茶錄(宋·蔡襄)》《茶品要錄(宋·黃儒)》等;介紹烹茶技術的有《湯品(唐·蘇廙)》《茶寮記(明·陸樹聲)》等;還有介紹煮茶及飲茶用具使用規(guī)則的《茶具圖贊(宋·審安老人)》;就連泡茶用水,也有《煎茶水記(唐·張又新)》《煮泉小品(明·田藝蘅)》《水品(明·徐獻公)》等書專門進行介紹。涉及茶、茶藝,以及茶事的典籍自春秋之后的歷朝歷代,不勝枚舉,而專門論述茶及茶藝、茶事之書籍卻是始自唐代茶圣陸羽及其《茶經》之后。從陸羽開始至清朝末年,我國歷史上的茶書就不下百余種,本書匯集古代五十種茶文獻,現一一介紹之以饗讀者。

《茶經》(唐)陸羽撰。陸羽(約七三三—約八〇四)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號東岡子,一名疾,字季疵,自稱桑苧翁。以嗜茶聞名,被稱為茶神。唐肅宗時,隱居苕溪,寫成《茶經》,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皆有詳細論述?!恫杞洝饭踩硎拢謩e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有關茶的系統總結,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湯品》(唐)蘇廙撰。唐代后期的茶書。亦稱《十六湯》其內容品得一湯、第二品宴湯、第三品百壽湯、第四品中湯、第五品斷脈湯、第六品大壯湯、第七品富貴湯、第八品秀碧湯、第九品壓一湯、第十品纏口湯、第十一品減價湯、第十二品法律湯、第十三品一面湯、第十四品宵人湯、第十五品賤湯、第十六品魔湯。研究煎茶時水的沸騰程度對茶湯的影響。對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釋成十六種,將水沸程度分成三種,注法緩急則分三種,茶器的不同種類分為五種,依薪炭燃料亦可分為五種。這部茶書是茶道的代表之作。

《煎茶水記》(唐)張又新撰。《煎茶水記》中指出茶湯品質高低與泡水有密切關系。將各地的水源劃分出等級,山水、江水、河水、井水、雪水的性質不同,會影響茶湯的色、香、味,可見古人對煎茶用水的講究。后附收有:歐陽修《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

《茶經水辨》又名《煎茶水記》(唐)張又新、(宋)歐陽修撰。收有:張又新《茶經水》、歐陽修《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主要內容均是對各地山泉水對煎茶的影響的辯析。

《述煮茶小品》(宋)葉清臣撰。亦稱《述煮茶泉品》。約撰于宋康定元年(一〇四〇)。系五百余字短文,談飲茶之趣、茶葉之質、泉品之別。可見在茶道、茶藝和茶飲活動中,水品是何等的重要。

《茶品要錄》(宋)黃儒著。儒字道輔,建安人。熙寧六年進士。成書于宋代熙寧八年(一〇七五)間。此書論述茶葉的鑒別標準,評議采摘制造時的得失,列出十項因采制方法錯誤而使茶味失色的缺點。全書十篇,一至九篇論制造茶葉過程中應當避免的問題:一采造過時、二白合盜葉、三混入雜物、四蒸不熟、五過熟、六烤焦、七壓黃、八清膏、九傷焙、十辯壑源沙溪,第十篇討論選擇地理條件的重要。

《品茶要錄補》(宋)黃道輔輯。在此書中對茶的種植、茶的功效都有祥細的論述,如:山川異產、茶之別種、片散二類、御用茗目、畏香宜溫、至性不移、味辯浮沉、輕身換骨、潰悶常仰、腦痛服愈、志崇三等、高人愛惜、芳茶可娛、甘露、圣陽花、久食益意思、嘗味少知音等等。更是把“茗飲”列為專節(jié)介紹。卷后附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歐陽修《大明水記》。

《本朝茶法》(宋)沈括撰。沈括(一〇三一一〇九五),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員、科學家?!侗境璺ā啡珪痪恚s一千余字,記載太祖至仁宗四朝有關茶葉買賣的法令,及各榷貨務、山場茶葉交易的數額。所述頗為詳明,對研究北宋茶法和茶葉交易有一定價值。

《斗茶記》(宋)唐庚撰。唐庚,字子西,北宋詩人,人稱魯國先生,哲宗紹圣進士。此書是斗茶記茶事專論。唐庚此記中首先敘述了斗茶之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參與人物,以及此次斗茶的結果,該文記作者于政和二年三月,與二三友人在寄傲齋,取近在支龍?zhí)了氩?,“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然大較精絕”,唐庚認為不管什么樣的茶葉,新茶是最可貴的;不管什么水,活水是最可貴的。據此可見宋時士大夫斗茶之風?!抖凡栌洝吩谥袊栉幕飞暇哂兄匾氖妨蟽r值,文中提出的關于品茶用水高下優(yōu)劣的觀點為后世所看重。流傳后世的有關斗茶之文很多,而唐庚的一篇《斗茶記》則在其中首屈一指。

《北苑別錄》(宋)趙汝礪撰。趙汝礪南宋孝宗時人?!缎捅痹坟暡桎洝纷髡咝苻T生。歷任從政郎,福建轉運司主管帳司。以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一書尚欠完善,于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作《北苑別錄》,內容:御園、開焙、采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開畬、外焙等對茶葉加工技術的記述尤詳,較熊蕃之書更有新意,是研究建茶和貢茶的重要參考資料。

《新刻茶錄》(宋)蔡襄著。細述建安北苑茶品、茶器、品茶心得等,為宋代藝術化的茶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繼陸羽《茶經》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學專著。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卷后有蔡襄《后序》。

《大觀茶論》(宋)宋徽宗撰。原名《茶論》因成書于大觀元年(一一〇七),故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內容分為地產、天時、采擇、蒸壓、鑒辯、白茶、羅碾、盞、筅、餅、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為宋代點茶藝作了最經典的論述,為茶文化史留下了點茶法的珍貴文獻資料。

《東溪試茶錄》(宋)宋子安撰。成書于宋治平元年(一〇六四)。“茶之名者有七,一曰白葉茶,茶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本褪浅鲎运稳怂巫影?。東溪是建安的一個著名產茶區(qū),其書乃補丁謂、蔡襄兩家《茶錄》之所遺。全書約三千多字,首為緒論。次分總敘焙名、北苑(曾坑、石坑附)、壑源(葉源附)、佛嶺、沙溪、茶名、茶病、采茶八目。敘述諸焙沿革及所隸茶園的位置與特點,頗為詳盡;所論茶葉品質與產地自然條件的關系,亦頗有見地。

《宣和北苑貢茶錄》(宋)熊蕃撰。熊蕃(一一〇六-一一五六),字茂叔,建陽人。工詩,自題其室曰“獨善”,號“獨善先生”。生平厭科舉,一生不仕,在建安擔任茶官時,潛心研究貢茶的采制及其沿革,制品色、香、味的品評等,著有《宣和北苑貢茶錄》。作貢茶錄,列各種貢茶的名稱,是研究北苑貢茶的珍貴資料。

《茶錄》(明)馮時可撰。此書撰于一六〇九年前后,該書全文共五條,約五百余字,主要記述各種名茶、陸羽著茶經、茶器、故事等。

《煎茶七類》(明)高叔嗣撰。高叔嗣是明嘉靖年間一位重要的文人。 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紀游詩、 時事詩、 詠懷詩和交際應酬詩?!都宀杵哳悺贩譃槿似?、品泉、煎點、嘗茶、茶候、茶侶、茶勛七部分。有關煎茶用水:“廣井取多汲者,汲多則水活”。體現了古代人飲茶對水的講究與重視。

《運泉約》(明)李日華撰。李日華,浙江嘉興人。自《煎茶水記》起,文人雅士、權貴富賈千里跋涉,尋泉煮茶之事常有?!哆\泉約》敘及茶人嗜茶,重視水質, 真水 又不是隨處可汲,其以每三文銀一次,由惠山泉購水從水路送至嘉興。李日華將《運泉約》書寫成帖,在知己好友間傳閱,愿意參加者只需將自己的名字以及預訂幾壇題注在帖子后面即可。李日華便將參與者統一登記,列清壇數,運泉業(yè)就這樣應運而生。

《煮泉小品》(明)田藝蘅撰。田藝蘅,字子藝,號品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貢生,明代文學家。《煮泉小品》撰于明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全書分十部分,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靈水、異泉、江水、井水、緒談。記述考據并舉。品評天下的泉水。

《水品全秩》(明)徐獻忠著,主要從源、清、流、甘、寒、品、雜說七個方面對水的品級進行劃分,反映出明代茶藝中對水的講究。

《品茶八要》(明)華淑輯。華淑輯《閑情小品》中的《品茶八要》一卷。八要為:一人品、二品泉、三烹點、四茶器、五試茶、六茶候、七茶侶、八茶熏。

《茶董》(明)夏樹芳撰,《茶董補》(明)陳繼儒輯。夏樹芳、陳繼儒二人分別輯錄南北朝至宋金明茶事,晚明時期,文人熱衷于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態(tài),以皇帝、達官貴人、名人雅士等烹茶、用泉水、飲茶所作詩句、故事為主,冠以“輕身換”“還童振枯”“丹丘仙品”等趣名,將中國文人的茶趣、茶情記敘得惟妙惟肖。

《茶說》(明)黃龍德著。此書系統、完整記述了茶的十個方面。分為:一之產、二之造、三之色、四之香、五之味、六之湯、七之具、八之侶、九之飲、十之藏。

《茶寮記》(明)陸樹聲著。陸樹聲,字與吉,別號平泉。此書將茶事分為“云腳乳面、茗戰(zhàn)、茶名、候湯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長泉、報春鳥、酪蒼頭、漚花、換骨輕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則。附:隆坡山子茶、圣楊花、湯社、縷金耐重建、妖乳、清人樹、森伯、冷面草、晚甘候、生成盞等。

《陳眉公訂正許然明先生茶疏》(明)許次紓著。許次紓(一五四九-一六〇四),字然明,號南華,明錢塘人。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相表里。”許次紓嗜茶之品鑒,并得吳興姚紹憲指授,故深得茶理。該書撰于明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是書凡三十九則,產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芥中制法、收藏、置頓、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秤量、湯候、甌注、蕩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童子、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權宜、虎林水、宜節(jié)、辨訛、考本等。論述茶的采摘、收貯、烹點、茶道之法,每部分內容頗為詳細。

《茶解》(明)羅廩撰。羅廩、字高君,浙江寧波人。其自幼生長在茶鄉(xiāng),從小就深受茶文化的熏陶,喜愛茶藝,隱入山中,專心潛心研究茶藝。他開辟了茶園,種植茶樹,制造茶葉,鑒賞茶品,在親身經歷、總結前人的經驗上,撰著成《茶解》。書中記載:“藏茶宜燥又宜涼,濕則味變而香失,熱則味苦而色黃?!薄胺矁Σ柚鞑坏米鏊谩!薄吧教靡棺?,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zhàn),如聽松濤。傾瀉入杯,云光滟瀲?!闭摗懊酚耆绺啵f物賴以滋養(yǎng),其味獨甘,梅后便不堪飲”,論茶易吸氣體,不宜近腥穢濃香之物,均較切實。其中所論茶園、茶品、儲存、用水對茶葉品的影響有獨特見解。

《茶具圖贊》(明)茅一相撰。茅一相,別號審安老人?!恫杈邎D贊》是宋代茶器記錄的整合,記載著茶具十二先生名號,茶器名稱均以“官職”來稱呼:韋鴻臚、木待制,金法曹、石轉運、羅樞密、宗從事、漆雕秘閣、陶寶文、湯提點、竺副帥,司職方。從這些妙趣橫生的茶具名稱中,反應出宋代茶飲實已形成一種道地的貴族飲料,給予茶具爵位、別號的也是宋代文人所為。此書展示了宋代茶具的形制,書中一圖一贊,對各種茶具作了生動的描述,這是世界本茶具圖譜。

《茶箋》(明)屠隆撰。屠隆,字緯真,字長卿,鄞人。萬歷年進士。論茶的采摘存儲烹煎之法,很詳細。主要內容有:茶品、虎丘、天池、陽羨、六安、龍井、天目、采茶、日曬茶、焙茶、藏茶、又法、養(yǎng)水、洗茶、候湯、注湯、擇器、滌器、熁盞、擇新、茶效、人品、茶具。

《茶箋》(明)聞龍撰。聞龍,四明人。內容主要論述茶的采制方法和采制器具、岕茶的產地、藏茶的方法以及四明泉水、茶具和烹飲方法等。如烘茶與藏茶要相互結合,炒茶要扇去熱氣,均有較精到見解。

《岕茶箋》(明)馮可賓著。馮可賓,字正卿,山東益都人。明天啟壬戍(一六二二)進士官湖州司班,入清后隱居不仕。此書約一千字,共分為序岕名、論采茶、論蒸茶、論焙茶、論藏茶、辨真贗、論烹點、品泉水、論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則。附錄:《文振享長物志》《周亮工閩小記》《王士禎池北偶談》《潘永明稗類鈔》《陳焯湘管齊萬賞編》、岕茶箋跋。

《羅岕茶記》(明)熊明遇撰。明遇字良孺,江西進賢人。萬歷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羅芥地處浙江長興縣境,其地山高而西向坡緩,適于茶樹生長。本書內容記述了羅芥名茶的焙制、煎烹的過程和方法?!爱a茶處,岕茗產于高山,藏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冷濕。烹茶,水之功居大。無泉則用天水。”

《洞山岕茶系》(明)周高起撰。周高起字伯高,江蘇江陰人,此書主要論述洞山芥茶地區(qū),不同地方的品級、口感不一樣,采摘時間、儲存方法等。分為品,老廟后,地不二三畝,茶皆古本,每年產不廿斤。色淡黃不綠,葉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第二品,皆洞頂,芥也。新廟后、棋盤頂、紗帽頂、手巾條、姚八房,及吳江周氏地,產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雋,與老廟不甚別,啜之差覺其薄耳。第三品,廟后漲沙、大袞頭、姚洞、羅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皆平洞本岕也。不入品,外山長潮、青口,省莊、顧渚、茅山岕。貢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嘗,不敢置品。縣官修貢,期以清明日,入山肅祭,乃始開園采。制祖松羅、虎丘,而色香豐美。岕茶采焙,定以立夏后三日,岕茶德全,策勛惟歸洗控。此書為西部岕茶的地區(qū)性茶葉專著。

《茗笈》(明)屠本畯撰。屠本畯,字田叔,號豳叟,鄞縣人,官至福建鹽運司同知。全書四卷共八千余字,分上下篇,共十六章,上篇八章為溯源、得地、乘時、揆制、藏茗、品泉、候火、定湯;下篇八章為點瀹、辨器、申忌、防濫、戒淆、相宜、衡鑒、玄賞。卷后附“贊語”及溟笈品藻:品一、王世奭。品二、范汝梓。品三、陳瑛。品四、屠玉衡。

《茶譜》(明)顧元慶撰。顧元慶,字大有,號大石山人。長洲人。明藏書家、書法家、茶學家。顧于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編寫成《茶譜》。此書在其緒論中,簡潔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養(yǎng)性,絕非白丁可以了解。除緒論外,分十六則:茶略、茶品、藝茶、采茶、藏茶、制茶諸法,煎茶四要、點茶三要、茶效九則,后為“王友石竹爐并分封六事”,有圖八幅,依次為苦節(jié)君像(茶爐)、苦節(jié)君行省(大貯器)、建城(茶籠)、云屯(貯水之器)、烏府(炭籃)、水曹(洗盆)、器局(茶具貯器)、品司(茶食貯器)。并配說明文字及銘贊,《茶譜》中論述花茶制法頗有價值。

《茶譜外集》(明)孫大綬編。孫大綬,字伯符,浙江淳安人,該書內容為:吳正儀《茶賦》、黃魯直《煎茶賦》、蘇子瞻《煎茶歌》、劉禹錫《試茶歌》、蔡君謨《茶垅》《采茶》《造茶》《試茶》及黃魯直《惠山泉》《茶碾烹煎》《雙茶井)等。

《茶經》(明)張丑撰。張丑,又名張謙德。此書內容有上篇:茶產、采茶、造茶、茶色、茶香、茶味、茶效、擇水、候湯、點茶、用、洗茶、熁盞、滌器、藏茶、灸茶、茶忌。下篇有:茶焙、茶籠、湯餅、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

《茶經外集》(明)孫大綬編。孫大綬,字伯符,浙江淳安人?!恫杞浲饧饭草嬏扑稳擞嘘P茶詩八首: 陸羽《六羨歌》、盧仝《茶歌》、皇甫曾《送羽采茶》、皇甫冉《送羽赴越》、僧皎然《尋陸羽不遇》、斐拾遺《西塔院》、范希文《斗茶歌》、王禹《觀陸羽茶井》。

《續(xù)茶經》(清)陸廷燦輯。陸廷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縣。在茶區(qū)為官,對于采茶、蒸茶、試湯、候火等茶事頗有研究?!独m(xù)茶經》收集了清代以前茶書的資料,按十個內容分類匯編,依唐代陸羽《茶經》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附一卷茶法?!独m(xù)茶經》總結了前代茶文獻的成果,是古代茶書的鴻篇巨制。

《虎丘茶經注補》(清)陳鑒撰。陳鑒,字貞明,高安人,號方庵、芳庵、心遠樓,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正統十三年(一四四八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痘⑶鸩杞涀⒀a》成書于清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依照陸羽《茶經》體例,分為十目,分別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內容以《茶經》中涉及虎丘之文為綱,詳加注釋,每目先摘錄有關的陸羽原文,再在其下加注虎丘茶事,體例別致。書前有自序,作者認為虎丘茶早巳享有盛譽,而陸羽《茶經》漏載,故撰書補之。此書是研究虎丘茶的重要資料。

《茶譜輯解》(清)遵古輯解。遵古的《茶譜輯解》輯錄歷代關于茶之名稱,之溯原、茶產地、名茶品種、茶事典故的記載。全書分為四卷。主要輯錄歷代有關茶事的詩文、茶賦,內容按照詩文體裁,如表、序、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絕句等?!恫枳V集解》是《茶譜》的補充本。

《茶史》(清)劉源長撰。劉源長,字介祉,淮安人?!恫枋贰烦蓵谇蹇滴醢四?一六六九)前后,共二卷,有三十子目,卷首有張廷玉等人序三篇,內容錄有:卷一記茶品,分茶之原始、茶之名產、茶之分產、茶之近品、陸鴻漸品茶之出,唐宋諸名家品茶、袁宏道龍井記、采茶、焙茶、藏茶、制茶。卷二記飲茶,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歐陽修《大明水記》、歐陽修《浮槎山水記》、葉清臣《述煮茶泉品》、貯水、湯候、蘇虞《十六湯品》、茶具、烹茶之妙、烹之則美,又錄茶經四事、茶事、茶味、茶之雋賞、茶之辨論、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詠、雜錄、志地。

《茶史補》(清)余懷撰。清初文學家。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號壺山外,寒鐵道人,晚年自號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黃石人,僑居南京,因此自稱江寧余懷、白下余懷。此書撰于清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左右。余氏嗜茶,原撰《茶苑》一書,不慎書稿被竊,后見劉源長《茶史》因刪《茶苑》而為《茶史補》。此書共一卷,約二千余字,卷前有序,卷后有附錄:《沙苑侯撰》《茶贊》《茶史補跋》。雖是一本茶葉歷史的專著,但大都雜引古書。

《洗研烹茶圖》(清)稼軒氏撰?!芭氩楮Q避煙”是茶文化中著名典故,源于宋代文人魏野的詩。稼軒氏將此繪畫作紀,匯為一書,《洗研烹茶圖》為一圖一紀。圖中右方,二松挺立。松下,一童子正扇爐煮茶,并向左上方張望,左下方,又一童子正臨池洗硯,一儒生亦向上眺望,右上方,一鶴為避茶煙,正展翅飛去。此圖是根椐詩“ 池中洗硯魚吞墨,松下烹茶鶴避煙”詩句而立意繪制的。亦為獨特鮮見。紀僅百余字,卻闡述了勞與逸、趨與避之間的關系與道理。該書前面又附錄了稼軒氏“振衣濯足圖” 與序,故稱洗硯烹茶圖為“第二圖”。

《岕茶匯抄》(清)冒襄撰。冒襄,明清之際的文學家,字辟疆,號巢民,江蘇如皋人,幼即俊才,頗有時譽,“明末四公子”之一?!秾舨鑵R抄》撰于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前后,此書記述了齊茶的產地、采制、鑒別、烹飲和故事等內容,但大半取材于《岕茶箋》《茶疏》《羅岕茶記》等著作。該書有張潮的序與小引:“茶之妙在香”“茶之妙在淡”,頗為扼要與中肯。卷后有心齊居士題跋。

《種茶法》江志伊輯。江志伊是清代著名農學家。它是一部全面反映和總結清代茶葉種植技術的書,在中國茶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清代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主要介紹了種茶方法、技術,以及清代茶葉種植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制茶新譜》(明)錢椿年輯。錢椿年,字賓桂,人稱友蘭翁,江蘇常熟人。關于錢椿年及其《茶譜》,趙之履《茶譜續(xù)編·跋》寫道:“友蘭錢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猶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類,匯次成譜,屬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制茶新譜》主要內容分為茶略、茶品、藝茶、采茶、藏茶、灸茶、制茶諸法;煎茶四要,即:擇茶、洗茶、候湯、擇品;點茶三要,即:滌器、烙盞、擇果。還有茶效、茶賦、茶賦、煎茶賦、煎茶歌、試茶歌、陸羽茶井、惠山泉、茶壟、采茶、造茶、茶碾烹制、龍井茶、附竹爐新詠,及各名家詠茶詩詞歌賦等目。

《西北茶史》葉知水著。葉知水,籍浙江鄞縣塘溪東山村人。入安徽大學農學院,畢業(yè)后進重慶中茶公司工作,后到貴州茶區(qū)考察選址,從事茶經和茶栽研究,留下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在世上最古老的貴州茶區(qū)調查發(fā)現了務川大樹茶,成為貴州野生茶樹研究人?!段鞅辈枋贰芬粫鴥热萦校阂弧⑽鞅辈栾嬛鱾?;二、歷代西北茶業(yè)政策與其演變;三、歷代西北茶政之實施;四、左宗棠以票代理制;五、歷代西北銷茶之產區(qū)銷量及其市場之變遷;六、西北茶業(yè)之展望。從中可見他對中國西北地區(qū)茶學的鉆研與貢獻。

《日本制茶書》佚名撰。內容有:一、論茶之損益及劃分茶質;二、茶樹培養(yǎng)法;三、摘取茶芽法;四、焙制法;五、培養(yǎng)濃茶法;六、濃茶及薄茶焙制法;七、抹茶自生茶及偽制茶;八、粉茶蕃茶磚茶;九、制紅茶法。

《制茶篇》[日本]高橘樹編,[日本]田谷九橋譯。內容有:前編:茶業(yè)凡論,章總論,第二章茶業(yè)來歷:在日本、支那、印度之來歷。第三章茶種及茶類。第四章各國茶業(yè):本幫,臺灣、支那、印度茶業(yè)。后編:茶葉理學,章栽培:地形土質,播種,培養(yǎng)手法,覆下園,摘葉、生葉之種類,生葉之存藏。第二章制造:茶葉組成,制茶化學,制茶法。第三章飲茶學論:茶性、煎茶法、飲茶配令。第四章飲茶生理論。

《茶事試驗報告》[日本]日本農商務省農務局撰。樊炳清譯。日本農商務省農務局在多方面對茶進行了實驗,研究實驗寫成了有關制茶、茶事的報告。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此書中所收集的茶文獻史料翔實,是我國勞動人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它是種茶、制茶和茶藝愛好者的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是茶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重要書籍。

請捧上這套茶書,泡上一壺茶,細細品讀,定會別有一番滋味!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