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這一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廟”與“武廟”相對。夏征農主編的《辭海》就提及文廟是相對于武廟而言的。按古代禮制,凡有功于社稷的文臣武將,均可設立廟祠祭祀,如主祀姜子牙的武成廟、主祀岳飛的岳廟等,均屬于武廟。常熟歷史上也有武廟,如關帝廟、劉猛將軍廟、孫武子祠等。而常熟歷史上主祀文臣的范公祠、巫公祠、五夫子祠等,均屬于文廟范疇。在古代社會,武廟與文廟各有其配享及樂舞禮制。如《宋書》載,曹魏時期“制《武始》舞武廟,制《咸熙》舞文廟”。此意義上的“文廟”一詞,《新唐書》中有“漢孝惠、孝景、孝宣令郡國諸侯立高祖、文、武廟”的記載,可見,西漢初年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文廟與武廟相對區(qū)分的概念。當然,也有文廟和武廟合體的廟宇。在中國歷史上,自唐宋以后,各地既建文廟又建武廟,但相對而言文廟更多,且主祀儒學先賢的禮制性文廟居多。這是因為自西漢武帝以后,中國政治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代王朝推行“文治”,因而儒家思想占據了社會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主祀儒家先賢的文廟具有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tài)意味,更好地體現著統(tǒng)治階級的“德治”“禮治”“文治”思想。狹義的“文廟”特指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后來發(fā)展成廟學合一的學廟。商務印書館修訂本《辭源》釋義說,孔廟在明清時也叫文廟,文廟即孔子廟。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說,孔廟亦稱文廟,文廟即孔廟,元以后多稱文廟。之所以把孔廟稱為文廟,主要是因為孔子乃“文道”之奠基者,他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建立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血緣親子關系為基礎的政治倫理思想體系,是中國古代非常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西漢以后,孔子的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治民理念??鬃幼鳛橹袊饨ㄉ鐣y(tǒng)思想的奠基人,其政治地位高,思想影響深遠。因為孔子被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就把孔廟以文廟相稱。當然細究起來,“文廟”與“孔廟”兩個概念也有區(qū)別。如《辭?!氛J為孔廟為“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文廟則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以后稱為文廟”。這就是說,狹義的文廟是指主祀文宣王孔子且伴有教學活動的禮制性建筑,到清朝末年,全國共有這類文廟一千七百六十余所。如此理解狹義的“文廟”,更加符合實際情況,也更能為人接受。按國家禮制,狹義的文廟或因廟設學,故稱之為“廟學”,或因學設廟,故稱之為“學廟”或“學宮”。文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符號,集中體現和反映出中華兒女的先賢崇拜思想和文化信仰。